You are on page 1of 7

王维《山居秋暝》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统治阶级提倡佛老,既为王维等一批诗人提供了悠闲

生活的物质条件,又为他们隐逸思想的形成创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王维本人仕途

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上“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期间的作

品既有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对现实不满的情怀流露,又有在巧妙地捕捉适合表现他

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此外,还有他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之表述。

《山居秋暝》就是以其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而成为王

维山水诗中的名篇力作。

中心思想: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因为他唱出了隐居者的内心告白。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

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诗人也借《楚辞•招隐士》反其

意而用之,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人生自趣和追求。表明了自己洁身自爱、不同流俗

的思想。
1. 诗中有画”的景物描摹

 在深山雨后、秋天傍晚的背景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

林丛中喧笑的妇女在走动,荷花动处渔船在穿行。这就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

水画。

 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素淡朦胧作为画面的底色,以空山、秋雨、明月、青松、

泉水、翠竹、莲花等多种自然淳朴的景物作为描摹对象,笔调清新,色彩匀

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图。

 除此,诗人还采用了声静相衬、画内景与画外音配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画面

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把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情景进行了高度的契合和转换,

使画面虚实互幻,情景相生,别具神韵;使诗情与画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完

美的结合。
2. 清新自然的优美音韵

 在《山居秋暝》中,王维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优美

的景色,又有动人的音响,那淙淙的泉水声和脆亮的喧笑声,洋溢着迷人的旋

律,把人带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

 此外,王维对音、韵、调的把握都十分精确。颔联和颈联,不仅对仗工致、

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

 其中颔联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仅构思精巧、画意盎然,而且在

安排声调音韵方面更是匠心独运。如上联“月”是入声,“照”字是去声,声调

由低敛趋向高放,与月光逐渐铺洒林间的景况正相合;下联前四字全为齿

音,末尾“流”字是舌音,发音由细碎而圆转,令人想起泉流石上的潺潺之声。

读起来韵律悠扬、朗朗上口,真可谓是神韵天成,诗国绝唱。

 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刻画;既透着静穆的情调,又有音响的渲染。

既含蓄又畅达,既抒情又隽永。全诗意脉一贯、呼应联络,确实有行云流水

之妙。

3. 表达诗人向往安静淳朴的生活理想

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是纯洁而美好的。这幅蓝图之所以如

此迷人,是诗人用自己的理想加以了点化,它是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的生活理

想的寄托。
 《山居秋暝》所选所写的景物,是诗人淳朴情感的化身。“泉水”、“青松”、

“翠竹”、“青莲”,这些诗人信手拈来的自然景物,它们既是诗人高尚情操的

写照,同时也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在这首诗中,诗人寄慨言志,为我们精心营造了一个安静淳朴的“世外桃源”。

这个“世外桃源”的营造,表达了他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同

时也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在“摆脱名利,还我本真”的人生境界中,

他对自己远离污浊官场的选择感到由衷的庆幸。

4. 镜头的衔接和跳跃,构图和谐,意境完整

 二三联四句诗,给人感觉就好像几个精彩的镜头剪辑而成的一小段电影,

清幽而有情趣。这一个个巧妙的镜头表现出诗人那安适、隐逸的情怀。

场景在变、人物在活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与完整的

意境、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形有关联。

 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句写无声的动态,镜头由远而近;下

句写有声的动态,镜头由近而远。再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

上联不同,上句写有声的动态,镜头由远而近,由隐而显;下句写无声

的动态,镜头由近而远,由显而隐。这种错落有致的安排,使得画面的

景深显出层次来。

5. 构思巧妙,照应自然
 本诗首联点题,即首句点出“山居”,次句点击“秋暝”。颔联颈联承首联写

景,颔联描绘自然景象,颈联转向人文情景。尾联则抒怀言志,揭示主

旨。全诗四联八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构思巧妙。

 尾联出句“春芳歇”与首联对句“晚来秋”形成对照,相得益彰;尾联对句末

一字“留”,与首联出句头一字“空”遥相呼应,见出山中“自可留”之意,使

全诗意境更加深刻。

写作手法:

1. 倒装句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

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

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

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2. 以动写静

 颔联侧重写静,颈联侧重写动,一动一静,互为衬托,达到了“蝉鸣林愈

静,鸟鸣山更幽”的相反而又想成的艺术效果。

 颔联的“松”和“石”均为静景,加上“月照”和“泉流““照”与“流”,一上一下,

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

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3. 采用典故

 在诗中的尾联借用《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游兮

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里诗人反其

意而用之,虽然春日繁茂的花树已纷纷凋落,山野已进入万物萧瑟的秋

天,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亲切可爱,依旧可以逗留憩息。在此诗人对山

林优游生活的赞美和对官场尘嚣生活的厌弃之情鲜明地呈现出来了。

4. 反衬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

勤劳善良的人们。这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向往安静纯朴

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5.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

 本诗首句平起仄收,末句平起平收,全诗平仄均称,朗朗上口。二三联

都是典型的对偶句,对仗工整,节奏鲜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

“竹喧”对“莲动”;“归”对“下”;“浣女”对“渔舟”。

 一、二、四联押“iu”韵,韵脚“秋”、“流”、“留”,字正腔圆,婉转滑润。

 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联也形成

了节奏上的变化,前者用二二一节奏句式,后者则换用二一二节奏句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