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6

车水马龙

出处: 《后汉今·明德马皇后纪》前过灌龙门上,见外家
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士口游龙,仑头衣绿,领袖
正气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释义: 这则成语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
客车马往来 繁华热闹的场景。

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
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
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
的皇后,很 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
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 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
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旭。 公元 60
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
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
服,裙子也不 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
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 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
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
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
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
理,她看后当场 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
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 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旭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
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
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
把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 做,因此这
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说,
今年所以大 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
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
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
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
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
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
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者路呢?” 诏书
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
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
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
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
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
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
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 白;
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
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
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
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
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
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
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
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
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
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
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
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
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
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
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
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
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
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
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
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
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
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
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
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
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
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
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
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
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
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
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
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
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
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
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
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画龙点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
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
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
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
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
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
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
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
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
天!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
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画龙点睛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
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蛇添足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
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参加的人
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
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
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
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
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
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
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
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
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
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
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 他添
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
了。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
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
成拙,把事情办糟了。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
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
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
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
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
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 泥浆
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
我是这个井里的主 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
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
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
进去,右脚就已经绊 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
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
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
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 水,海里的水,并不
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
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
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
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
话可说了。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
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
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
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
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
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
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
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
的经验,不知变通。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
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
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
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
“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
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
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
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
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
“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
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
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
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
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
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
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
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
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
非,混淆黑白。

夸父追日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
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
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
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
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
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
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
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
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
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
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
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
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
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
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
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
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
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
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
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
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
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
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
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
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
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
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
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
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
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
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
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
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
做“桃林寨”。

夸父追日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
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
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
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
福。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够达到吗?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就在于他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
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光的,必须
借助于太阳的光和热来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太阳
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离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
加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断更
替,因此也就会看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边落
下。夸父看到的太阳西行,实际上是地球自转的结
果。
另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并且
地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存在着 66.5°的夹角。且北极总是
指向北极星不变,这样就使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
纬 23.5°之间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阳高度和昼夜
长短出现差别。所以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气温越
低,也就是说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夸父跑
得再快,再力大无比,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地球有着自己存在的客观规律,
要改变是不可能的。

杯弓蛇影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
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
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
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
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
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
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
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
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
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
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
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
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
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
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
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
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
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
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
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
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
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
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
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
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
了!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着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
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
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
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
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
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
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
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
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
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
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
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
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
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
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
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
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
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
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
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
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
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
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
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
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
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
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
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
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
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
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
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
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
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
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
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
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
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
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
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
历史的着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
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
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
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
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指鹿为马
伟大的秦始皇去世后,昏庸无道的秦二世胡
亥继位。秦二世极为宠信太监赵高,结果奸诈
凶残的太监赵高控制了朝廷实权。

赵高为了考验朝廷大臣等官员们是否愿意服
从自己,就把一匹梅花鹿牵到朝廷上,指着这
头梅花鹿说:这是一匹马!

胆小怕事的大臣们就只好附和赵高说,这是
一匹马。但也有许多勇敢的大臣,说道:这明
明是梅花鹿,怎么可能是马!太监赵高你竟敢
公然欺君!

结果,这些勇敢的大臣们最后都被赵高杀害
了。秦朝的天下,最后也毁在秦二世和赵高的
手里。

说明的道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现在就用来
描述那种依仗权势公然撒谎、公然颠倒黑白的
坏人。
老马识途
三国时代的曹操曾率军远征敌人,取得
胜利后却在归途中迷路了。几个老兵建议
把队伍中的老马放出来,解开它们的缰
绳,让它们自己跑,说它们能找到回家的
路的。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用老马来
带路。

结果老马果然不负众望,成功的找到了
归途,把大家顺利的带了回去。于是,就
产生了这个成语:老马识途。

说明的道理:现在这个成语主要用来描述
在某个专业领域中经验丰富的、极为擅长
的老手。如果你在这个领域中遇到了问
题,就向这位老手请教,他一定能帮你解
决问题的。因为,他“老马识途”。

塞翁失马
“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
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
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边塞的地方,
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
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
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
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
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
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
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
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
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
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
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
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
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
事难道不是福吗?”

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
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

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
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
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
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
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
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
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
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
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
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
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
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
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
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
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
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
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
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
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
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
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
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
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
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
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
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
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
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
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
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
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
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
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
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
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
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
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
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
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
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
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
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
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
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晋国大将
荀偃任三军统

帅,指挥联军。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
不肯先渡河。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
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
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于是,人心
惶惶,联军乱作一团。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
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
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
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唯:只准。余:我。“马首是瞻”:看着马头行事,马到
哪里,兵到哪里,服从指挥。

【释义】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脚力好赖,日子长
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话说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路遥父亲是富商,马
力的父亲是路遥家的仆人。虽然是主仆关系,两
人的关系很好。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路遥有钱有势,不愁
没老婆。而马

力贫困,谁肯嫁他?

有一天有媒人给马力提亲,马力大喜,但是却要
昂贵的彩礼。马力只好请同学路遥帮助,路遥说:
借钱可以,但是结婚入洞房我来替你前三天。马
力怒火冲头,但是又没有办法,总不能光棍一辈
子,只好答应。于是选择好日子结婚。
马力煎熬过痛苦的三天,第四天该他洞房了,心
里懊恼呀!

天一黑就一头栽进洞房拉被蒙头就睡觉。新娘子
就问:夫君,为何前三夜都是通宵读书,今天却蒙
头大睡?马力这才知道路遥给他开了个大玩笑,真
是又喜又恼。被有钱的朋友给耍了。发誓好好读
书,考取功名。后来还真考上了并在京城做了大
官。

路遥性情豪放,侠肝义胆,最后却坐吃山空。看
到自己一家实在无法度日,想起曾经资助的朋友
马力,于是就和老婆商量自己进京找他帮助。

马力见到路遥很是高兴,热情款待,路遥说明来
意,马力却说:喝酒!喝酒!根本没有帮助他的意
思,路遥很恼。

过了几天,马力说:路兄,你回家吧,免得嫂夫人
牵挂!路遥只

得气愤沮丧的回家。
还没进家就听见家里哭成一片,急忙进来。看到
妻儿守着一口棺材痛哭,一见路遥进来家人又惊
又喜。原来是马力派人送来棺材说:路遥到京城
后,生了重病,医治无效而死.

路遥更加恼怒,打开棺材一看里面是金银财物,
还有一纸条上写: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
肠。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 文库网:h ttps:/ / www.wenku1 .com/ n ews/ 3E1 F9622E1 F30B B8.h tml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
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
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
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
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
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
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
(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
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
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
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
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
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
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
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
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
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
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
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
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
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
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
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
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
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
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
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
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
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
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
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
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
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
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
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
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
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
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
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
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
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
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
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
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
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
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
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
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
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
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
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
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
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
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
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
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
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
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
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
‘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
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
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
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
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
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
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
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一网打尽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
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
耳的一派以里克和
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
干的时候,惠公藉
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
情倒没什么对他不
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
走夷吾,迎公子重
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
丕郑问他有什么事
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
们的血,吃
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
丕郑听了,大声
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
流,对天发誓说:
“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
信了,跟着丕郑
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
屠岸夷等十位大臣
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
什么要迎公子
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
对夷吾的大臣全
都一网打尽了。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
盛,心里很高与。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
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
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
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
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
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
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
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
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
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
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
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
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
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
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
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
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
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
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
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
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
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
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
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
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
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
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
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
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
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一毛不拔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
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
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
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
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
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暗箭伤人
解释:
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
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
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
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
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
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
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
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
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象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
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这里不妨
讲一讲关于宋朝人刘攽[bīn]的故事。
刘攽,字贡父,据说颇有文才,尤其精于历史的研究,曾参加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编
写工作。宋朝邵博的《闻见后录》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来此人还相当幽默。故事说:
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专负弹劾监察之责)想发动同僚攻击某
人。有人问刘攽,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迹,中司竟要鸣鼓攻之。刘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
鸣鼓儿,老夫难为暗箭子!”
这里所谓的“暗箭子”,也就是暗害他人的冷箭。刘攽不愿意参与暗害他人的阴谋勾当,所以
他说不充当暗箭子。(关于“鸣鼓”的典故,可以参看“鸣鼓而攻”)

安居乐业
释义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
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
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于对当时的现
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
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
会。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
具,也不去使用它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
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
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
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打草惊蛇
解释:
比喻由于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了觉察与防范。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
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
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
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
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
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
语。

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
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
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
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 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
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 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
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
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
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百发百中

解释:
每次都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闪。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左传》和《史记》都载有他
的一些故事。例如:
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即所谓的“鄢陵之战”。鄢
陵,今属河南省)。战斗中,晋将魏錡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约养由基两枝
箭,要他代为报仇。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还给楚共王复命。
在楚共王时,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
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
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
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四号叶心,非常准确。
《史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
形容射箭技术的高明,因此叫做“百发百中”,也称“百步穿杨”。王琚的《射经》说:“其
的(箭靶)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而加之(一寸一寸地增加距离),至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
为术成。”
“百发百中”这句成语,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枪手的射击技术,还可以用来比喻料事必中和谋事
必成。
半途而废

解释:
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即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
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
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
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
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
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
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
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