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

诗歌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浪,喻时光。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
而来的磅礴气势。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
时间背景。它既使人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更可体味到作
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长江这里,自古出现过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在开始寻找英雄们遗迹的时候,词人
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景仰的英雄——“周郎”。但他在这里却先埋下一笔,暂时不展开写,
引起悬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作者写赤壁时,为了写岩石的陡峭,就夸张为“穿空”;
为了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用此句感叹语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合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
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迫人”之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
(2)以美女衬托英雄,更表明他当时春风得意。
(3)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妻子,所以周瑜和孙权外看是君臣之别,内观则是连襟之亲。
周瑜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胆
怯,反而从容闲雅,谈笑之间,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镇定的风度何等令人
生敬!作者这样称颂周瑜,表明他也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作者的情绪不断变化,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很明显地透露出来,词意至此,已经达到高潮。但这些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我”
的“多情”,“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 36 岁起,就开始过贬谪的生活。因反对王
安石变法,他第一次出判杭州,44 岁时再贬黄州。1085 年宋宪宗时,司马光为相,一度奉
召回朝。章敦为相时,苏轼因坚持他的见解,被贬广东惠州。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年)
再次被贬海南岛昌化军(贬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镇)。“人生如梦”是作者在遭受压抑情况
下的自我安慰之语,但他并没有想到要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
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纵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
二者并不矛盾。

3. 问题研讨:
a. 豪放风格的体现(拍电影用什么镜头,比较“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风格)?
b. 为什么“一时多少豪杰”独写周瑜不写曹操?
c.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与史是否一致?(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文脱胎于史,又高于史)
d. 是否与苏风格冲突?(乐观――平和、旷达)
e.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觉得可以不可以?
“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f. “三国周郎赤壁”周郎?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公瑾”?“周
郎”?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g. 词下阕为什么写小乔?初嫁/出嫁?
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
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
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
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 4 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
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
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
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
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
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的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
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既能武,又能文。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
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
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武略,文韬。
h.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学术界争论:“樯
橹”有的版本作“强虏”,哪个更好?
“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
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
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
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同样一首怀古词,一起学习。
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
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
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年)秋天,
辛弃疾已 66 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
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
镇江)。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
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
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
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二)赏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英雄业绩)
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精锐部队)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孙权
(英雄 风流)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
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
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率)(落得)
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势一蹶不振。《宋
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
封狼居胥意。’”元嘉 27 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
江。都城震恐,内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
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狼
居胥,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 )年,霍去病追击匈
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今者对照,不堪回首。以史为
鉴,告诫韩侂胄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不堪 哪堪)
可堪回首,
忆烽火岁月 用佛狸祠典
抒身世之慨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
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
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
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
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
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
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
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
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
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
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
侂胄的警告。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
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
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2)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寒,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
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
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
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
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拓展《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
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
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
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
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3)苏词
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模拟试题】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一项是( )
A、玉砌(qì) 凝噎(yē) 暮霭(ǎi)
B、纶巾(lún) 樯橹(lǚ) 举酒属客(shǔ)
C、玉簟(tán) 舞榭(xiè) 荠(jì)麦
D、戌(shù)角 黍(chǔ)离 豆蔻(kò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商推 变幻莫测 食不裹腹 世务者为俊杰
B、炒股 蓬荜生辉 众口烁金 画虎不成反类犬
C、亵渎 恍然大悟 有恃无恐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座落 声名鹊起 毋庸置疑 破罐子破甩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红丝带做成的头巾)
樯橹灰飞烟灭(此处借指刘备的水军)
B、一尊还酹江月(把酒喝掉以示祭奠)
舞榭歌台(台子)
C、寻常巷陌(田间的道路,泛指街道)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D、可堪回首(不能忍受)
金戈铁马(指精锐的部队)

4、填空:
(1)苏轼,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其父_________、
弟___________都有文名,父子三人号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词突破了音
律的束缚,开拓了词的领域,开____________的词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2)辛弃疾,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历城人,辛弃疾与____________齐名,
世称苏辛,被誉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词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阅读
1、选择题
(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该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词作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既显示出诗人的广阔视野:它
不仅描绘出大江非凡的气势,且囊括了许多古代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
B、“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直抒胸臆——由于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而启步去
追寻他们的足迹;且将“赤壁”冠以“周郎”,则暗示出,他所思慕的英雄乃是周郎!
C、“小乔初嫁”这一情节入词,不仅在于要表现英雄美人璧合珠联,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
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孙权对周瑜的信赖有加。透过诗句看背后,
则隐含着诗人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
然而,可贵的是,诗人并未由此而消沉、颓废、及时行乐;相反,他以酒祭江,所表达的
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

(2)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该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
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对词中表现“怀古”的诗句所作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按传统的理解,句意是:“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
若依据创新观点,则可理解成:像我这样的英雄,却找不到孙仲谋这样敢于抗击强敌的国
君。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昔日的“舞榭歌台”早已荡然无存,而“斜阳草树”
辉映下的刘裕故居,却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于是生发了类比联想:自己同刘裕一样均来
自北方,刘裕竟成了南朝宋武帝,自己又何尝不能建立霸业?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坛祭
祀山神庆祝胜利而返。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北伐,幻想像汉朝那样,却落得北望敌兵而仓
皇失措的结局;诗人用此典故,意在劝谏汲取张浚仓猝北伐兵败之教训。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既是“词眼”,又是全词的高潮。至此,诗人忠
义之心和盘托出!尽管忧愤难抑,但 66 岁的诗人那种为国杀虏的浩然正气却腾涌而出,跃
然纸上。

2、问答鉴赏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几处典故,分别是哪几个,抒发了词人什么感
情?
(6)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

三、应用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梁启超评这首词说:“白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幽独”在这首词中是怎样表现
出来的?简要陈述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怀抱?
2、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上比较鉴赏下列诗文。
①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③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3、将《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成现代诗。

【试题答案】
一、1、A
B:纶巾读 guān 举酒属客 读 zhǚ
C:玉簟读 diàn D:黍离 读 shǚ
2、C A:世——识
B:烁——铄
D:座——坐 甩——摔
3、C
A 纶巾指青丝带做成的头巾,樯橹借指曹操的水军
B 酹是指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
榭是指台上的房子。
D 堪是指忍受。
4、(1)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豪放派《东坡全集》、《东
坡乐府》
(2)幼安 稼轩居士 苏轼 《稼轩长短句》
二、1、(1)B (2)B
2、(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
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
造成声势。
(2)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送。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
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
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
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3)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
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4)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
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精神。
(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
人道寄奴曾往: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凭谁问: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年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
为他能确保自己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英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用为孙权
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涂炭,已将近千年,
当年孙权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
时局担忧,忠义之心更如日月。

三、1、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
寞,词中寄寓了词人政治上(或生活上或事业上)失意的苦闷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
(或时俗、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答案①前句写明月在奔涌的潮水中升起,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动中显静;
后句写明月升临夜空,月光如泻,俯照大海,意境雄浑,静中显动。 ②前者虽有对人生
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后者仅停留在感叹宇
宙永恒,人生短暂方面。 ③都是用了拟人写法,前者是说月光有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
徘徊不忍去;后者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深厚的感情。
3、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