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大语文论坛 · 文 本 解 读

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竹柏性 我始终相信我的发现会有一些 值 得 大 家 探 讨 和 肯 定 的
喜温热湿润气候,大概分布于年平均气温 18~26℃ ,性耐 地方。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 字 词 句 的 释 义 ,不 仅
阴、喜湿润、但无积水的地带生长。 仅是字词意义的咀嚼,同时也是文 本 内 涵 的 深 入 挖 掘 ,
二、《记承天寺夜游》写作年代和地点考证 同时更应该是和事实材料三者 之 间 综 合 其 意 而 进 行 准
此文是 1079 年 ,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后 带 罪 被 贬 到 今 确而全面地释义。
天 的 湖 北 黄 冈 市 (当 时 是 黄 州 )任 团 练 副 使 ,不 能 签 发 ★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公文以及行政职权,是一个地道的“闲人”。 苏轼在黄州
五年间是他创作井喷期,《念奴娇·赤 壁 怀 古 》、《前 后 赤
壁赋》等都是在这期间创作的,此 文 是 他 在 黄 州 的 第 四
年(1083 年)创作的 。 今 湖 北 黄 冈 也 正 在 亚 热 带 温 带 气
候范围内,适合竹柏生长要求。 再 者 ,作 为 当 地 有 名 的
“四六文”特点简析
《滕王阁序》
承天寺, 寺内一定会有花草以 及 相 应 的 行 道 树 用 来 美
化 寺 院 ,那 么 作 为 “活 化 石 ”的 景 观 树 很 有 可 能 被 栽 植 李 丽
在此, 更何况竹柏这种景观植 物 把 苏 轼 先 生 一 生 挚 爱
的两种植物都囊括在一身呢! 《滕 王 阁 序 》 这 篇 文 章 是 用 骈 文 的 语 言 形 式 写 成
三、文本意境分析 的,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中国文学史
皎洁的月色下,竹子和柏树混在一起能否达到文本 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
中意境呢? 我一直对此感到怀疑,每次学习此课时,我心 思,俪是“男女成对”的意思,骈俪就 是 使 用 对 偶 句 。 唐
中总有疑惑。 首先,竹林竹叶在皎洁的月色中可能会形 代的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 通 篇 四 、六 字 句 的 骈
成疏密有间的斑驳的影迹,在大艺术家苏轼眼中就形成 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一种优美的意境;然而,柏树在我 们 的 印 象 中 大 都 是 宝 下 面 我 们 重 点 分 析 一 下 这 篇 骈 文 的 语 句 特 点 ,在
塔式的, 在皎洁的月色中我认 为 他 一 般 会 形 成 一 片 浓 分析这些语句特点的基础上, 理 解 这 些 语 句 包 含 的 丰
阴,哪能还会有斑驳的影痕呢? 这更难让人想到水中藻 富的情感。
荇的样子(藻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 子 略 呈 圆 形 ,呈 带 《滕 王 阁 序 》 这 篇 文 章 语 句 方 面 的 特 点 主 要 是 以
状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 )如两者 “四六”为主。 “四六”,就是文章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
混在一起的话,很难能实现文中的 诗 情 画 意 ,更 难 让 人 形成对偶的形式,“四六”在文章中有 五 种 结 构 形 式 ,分
想到水中的藻荇之状了。 然而,笔者今天发现的竹柏,它 别是“四四”对偶、“四四四四”对偶、“六六”对 偶 、“四 六
就不一样了。 它的叶神似竹叶,对称有秩序地排列着,枝 四六”对偶以及“六四六四”对偶。
叶繁茂,疏密有间;另外,此树的俊挺、高大,在皎洁的月 1. 四四:就是上句四个字,下句四个字,构成一组对
色下一定能营造出作者想要的诗情画意的境界。 偶句。
四、可能导致翻译出差错的的原因 比 如 :“三 尺 微 命 ,一 介 书 生 。 ”这 个 句 子 就 是 “四
笔者认为主要是苏轼 的 “宁 可 食 无 肉 , 不 可 居 无 四”对偶句:“三尺”对“一介”,“微命”对“书生 ”;“三 尺 ”
竹。 无肉令人廋,无竹令人俗”名句,从中我们可知苏轼 修饰“微命”,“一介”修饰“书生”,是 偏 正 结 构 对 偏 正 结
对竹子的喜爱程度, 这正如他 那 样 坚 贞 不 屈 的 个 性 和 构。 这句话写出来王勃自己身份地下,地位卑微。 这个
高尚的情操;以及苏轼的《次韵子 瞻 系 御 史 狱 赋 狱 中 榆 对偶句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在宴会上恭敬谦虚的态度,
槐竹柏》四首诗中,《柏》“故园多珍木,翠 柏 如 蒲 苇 。 幽 另一方面暗示官位低下,难以实现远大的抱负。
囚无与乐,百日看不已。 时来拾流胶,未忍践落子。 当年 “四四”对偶句的语言形 式 一 般 出 现 在 一 个 段 落 的
谁所种,少长与我齿。 仰视苍苍干,所阅固多矣。 应见李 开头,交代时间、季节、自己的身份以 及 抒 发 感 情 等 等 。
将军,胆落温御史。 ”这里的“松柏”自 不 用 说 始 终 体 现 比 如 “时 运 不 齐 ,命 途 多 舛 ”、“兰 亭 已 矣 ,梓 泽 丘 墟 ”等
了作者自若和无畏的品质。 可能正因为这样,我们很多 等都是“四四”对偶句。
编 者 在 释 义 时 没 有 认 真 核 对 并 考 证 竹 柏 是 为 何 物 ,还 2. 四四四四:就是四个四字句构成一组对偶句。
是停留在对苏轼形象化的认识 上 , 以 及 掌 握 到 的 固 有 比如:“家君作宰, 路出 名 区 ; 童 子 何 知 , 躬 逢 胜
的知识上, 特别是我们对竹子 和 柏 树 特 有 的 精 神 层 面 饯 。 ”这 个 句 子 就 是 “四 四 四 四 ”对 偶 句 :上 句 “家 君 作
理解,就始终把此处的“竹柏”理解成了“竹 子 ”“柏 树 ”, 宰”对下句“童子何知”,其中“家君”又和“童 子 ”对 ,“作
导致牵强附会。 实质上类似这样的错解,在我们的教材 宰 ”又 和 “何 知 ”对 ;上 句 “路 出 名 区 ”对 下 句 “躬 逢 胜
中可能还会有,只是因为我们大家对此习以为常罢了。 饯”,其中“路出”对“躬逢”,“名区”对“胜饯”。 这句话是
此次发现和考证还是有待于大家的支持和指正, 说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我路过这 个 有 名 的 地 方 ,年 幼

·53·
大语文论坛 · 文 本 解 读

无知,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王勃交代了自己参加这个 其中文章一些七个字的对偶句也成为千古绝唱。


盛会的缘由。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 共 长 天 一 色 。 ”这 里
“四 四 四 四 ”对 偶 句 主 要 是 为 了 交 代 情 况 ,在 这 篇 不详细分析了。
骈 文 中 这 样 的 对 偶 形 式 比 较 少 ,比 如 “十 旬 休 假 ,胜 友 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 对 偶 句 式 , 在 文 中 是 根 据 表
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意的需要而交错使用。 一般来说,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
3. 六六:就是上句六个字,下句六个字,构成一组对 的开始或转折。 六字句或七字句连 用 ,为 平 实 的 叙 述 ;
偶句。 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 为叙述 或 抒 情 的 展 开 部 分 。 这
比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 辙 以 犹 欢 。 ”这 个 句 子 样,全篇的行文。 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这些句式的
就 是 “ 六 六 ”对 偶 句 :“ 酌 贪 泉 ”对 “处 涸 辙 ”,“ 觉 爽 ”对 使用共同表达作者怀才不遇而 感 伤 失 落 , 又 对 未 来 充
“犹欢”,虚词“而”对“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喝下贪泉 满希望、保持乐观的心态。
的 水 ,仍 觉 得 心 境 清 爽 ;处 在 奄 奄 待 毙 的 时 候 ,仍 然 乐 ★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中学。
观开朗。 这句话表达了王勃能 够 在 污 浊 的 环 境 中 保 持
纯正、不被污染,在困境中依然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六 六 ”对 偶 句 主 要 是 为 了 抒 情 ,在 这 篇 骈 文 中 这
样 的 对 偶 形 式 比 较 少 ,比 如 “非 谢 家 之 宝 树 ,接 孟 氏 之
芳邻”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淡雅隽永,历久弥深
4. 四六四六:就是上下句各由四个字和六个字的句
子构成,共同构成一组对偶句。 谭晓君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
云之志。 ”这个句子就是“四六四六”对偶句:上句四字句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 大 家 归 有 光 的 代 表 作 。 项
“老当益壮”对下句四字句“穷且 益 坚 ”,上 句 六 字 句 “宁 脊轩是作者书房的名字。 文章借项脊轩写人记事抒情,
移白首之心”对下句六字句“不坠青云之志”。 这两句话 深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之所以 如 此 ,是 因 为 作 品 细
的意思是说年纪大了,更应该让自 己 壮 志 凌 云 ,哪 里 能 节描写的精致,将作者绵长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够在自己白发苍苍的时候更变心志呢? 处在困境之中应 一、景物的细致
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 这两句话突出 《项脊轩志》 开篇即写项 脊 轩 是 一 所 百 年 老 屋 ,破
了表现了作者“贫贱不能移”、志向坚定的美好节操。 旧而昏暗。 经过作者一番修葺,面貌一新。 增开窗户,室
“四六四六”的对偶形式 主 要 是 为 了 自 由 地 抒 发 思 内洞然;室外兰桂竹木,错落有致,与 栏 楯 相 互 掩 映 ;白
想情感。 这种语句特点是《滕王阁序》主要的语句形式。 日里庭前无人,小鸟幽鸣;月光下万籁 有 声 ,树 影 婆 娑 。
比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 相 逢 ,尽 是 他 乡 之 修葺后的项脊轩非金碧辉煌, 却 如 一 幅 富 有 诗 意 的 图
客”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画。 它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幽静。 这“静”又不是死
5. 六四六四:就是上下句各由六个字和四个字的句 一般的沉寂, 我们在作者诗一 样 的 语 言 中 感 悟 到 的 是
子构成,共同构成一组对偶句。 生机。 这是因为作者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 如:“万籁
比 如 :“屈 贾 谊 于 长 沙 ,非 无 圣 主 ;窜 梁 鸿 于 海 曲 , 有声,而庭阶寂寂。 ”意思是说,项脊轩外自然界的一切
岂乏明时? ”这个句子就是“六四六四 ”对 偶 句 :上 句 六 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 南朝
字 句 “屈 贾 谊 于 长 沙 ”对 下 句 六 字 句 “窜 梁 鸿 于 海 曲 ”, 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 更 幽 ”的 名 句 ,这
上句四字句“非无圣主”对下句四字句“岂乏明时? ”。 这 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 蝉 与 鸟 的 叫 声 非 但 不 显 噪
句话的意思是说贾谊贬谪到长沙,并非君主不圣明? 使 杂,反而使得“林愈静”“山更幽”。 万 籁 有 声 ,同 样 更 显
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 这两句 出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 得 以 显 现 万 籁 的 有
话 一 个 否 定 判 断 ,一 个 反 诘 质 问 ,行 文 摇 曳 生 姿 ,表 现 声。 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 ”小 鸟 啄 食 的 行
了作者“命途多舛”的感慨。 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 态 中 显 示 了 静 境 。
“六四六四” 的对偶形式主要也是为了自由地抒发思 作者用一件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 ”具 体 化 、形 象 化
想情感。 这种对偶语句形式在《滕王阁序》中要比“四六四 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 写环境 不 是 目 的 ,目 的 是 让
六”的对偶形式少得多。 比如“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人认识作者。 这“静”让人体会到的是作者的自在安闲。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人呢? “余
刚才我们分析的就是《滕 王 阁 序 》这 篇 文 章 语 句 方 扃 牖 而 居 ,久 之 ,能 以 足 音 辨 人 。 ”“借 书 满 架 ,偃 仰 啸
面“四六”对偶句的五种主要形式和特点。 当然,除了这 歌。 ”短短几个字,作者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个性跃
几种主要的对偶形式之外,文章还 有 三 字 对 和 七 字 对 。 然纸上。 轩清雅,人宁静,轩的“静”让人体会到的是作者

·5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