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解剖學 Anatomy

M58 & CM50 #基礎與臨床醫學總論


4
腹部(4):血液供應與神經支配

上課時間 2017/10/13
時間流
授課教師 柯妙華老師

系級 姓名 學號
《目錄》
 腹部的血管供應
 動脈--------------------------------------------------------------------------------------------2
 靜脈--------------------------------------------------------------------------------------------6
 淋巴回流-------------------------------------------------------------------------------------10
 腹部的神經支配
 後腹壁的體神經支配----------------------------------------------------------------------11
 皮節-------------------------------------------------------------------------------------------15
 腹部的自主神經----------------------------------------------------------------------------16
 支配內臟的交感神經----------------------------------------------------------------------18
 支配內臟的副交感神經-------------------------------------------------------------------19
 重點整理 -----------------------------------------------------------------------------------------21
 考古題集錦 --------------------------------------------------------------------------------------26

製作組別:醫學第一組
組長:林奕銜
組頭:許嘉育
學藝:劉沅鑫

1
腹部的血管供應:消化道(續) by 友聖

A. 上腸繫膜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會跨過 C 字型十二指腸的水


平段
一、 下胰十二指腸動脈(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 上腸繫膜動脈跨過十二指腸前分出的分支
 供應十二指腸及胰臟頭端,並分出:
(a) 前下胰十二指腸動脈(ant. inf. pancreaticoduodenal a.)
(b) 後下胰十二指腸動脈(post. inf. pancreaticoduodenal a.)
此前、後支夾住胰臟,並與前/後上胰十二指腸動脈吻合

二、空腸動脈(jejunal artery):由 anastomotic loop(arterial arcades)及 straight


arteries(vasa recta)構成血管網供應空腸
三、迴腸動脈(ileal artery):由 anastomotic loop(arterial arcades)及 straight
arteries(vasa recta)構成血管網供應迴腸

 如何辨別空腸,迴腸:可從空腸和迴腸段的 anastomotic loop 及


straight arteries 的不同來區分。空腸的 anastomotic loop 較簡單,約
分出 1 或 2 級而已,且 straight arteries 較長。

四、迴結腸動脈(ileocolic artery):
 往右下方走,供應迴腸末端、盲腸
 分出闌尾動脈(appendicular a.):供應闌尾

2
 闌尾切除術(Appendectomy):闌尾因發炎而腫大,且它因靠近腹膜,
所以易沾黏到腹膜而使腹腔不再密閉,所以需切除。
 右圖為切除後的樣子。圖
中有兩個結,一個為闌尾
切除的位置一個為闌尾動
脈結紮,以免出血。

五、右結腸動脈(Right colic artery):往右走,供應升結腸


六、中結腸動脈(Middle colic artery):往上走,供應橫結腸前 2/3

3
註:結腸動脈都有動脈吻合支,因此就算其中一段血管受傷還是能供血

4
B. 下腸繫膜動脈(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一、左結腸動脈(left colic a.):供應橫結腸後 1/3、降結腸
二、乙狀結腸動脈(sigmoid a.):供應降結腸、乙狀結腸
三、上直腸動脈(superior rectal a.):供應直腸上段

 直腸(rectum)的供血區域來自三條血管:
(1) 上直腸動脈(superior rectal a.)
(2) 中直腸動脈(middle rectal a.):髂內動脈(interior iliac a.)的分支,供應直腸中段
(3) 下直腸動脈(inferior rectal a.):內陰動脈(internal pudendal a.)的分支,供應直腸下段

5
C. 腹壁及腹腔臟器的靜脈血回流 Venous drainage of abdominal wall by 懷凱
一、左總髂靜脈(left common iliac v.)、右總髂靜脈(right common iliac v.)於 L5 處
合併,上接下腔靜脈。p.s.腹主動脈則是在 L4 處分成左右總髂動脈。
二、多數來自腹壁及腹腔臟器(消化管道除外)的靜脈血會直接回流至下腔靜脈
(IVC),名稱和與之伴行之動脈同名,比較特殊的是左腎上腺靜脈(left
suprarenal v.)和左性腺靜脈(left gonadal v.),此兩者必須先匯入左腎靜脈(left
renal v.)才會注入 IVC。

D. 消化管道的靜脈血回流 Venous Drainage of Digestive Tract


一、門脈系統的靜脈回流
1. 在門脈循環中,一開始先由下腸繫膜靜脈(inf. mesenteric v.)回收橫結腸
(transverse colon)後 1/3 至肛管(anal canal)的血液後,於胰臟後方併入脾靜
脈(splenic v.);脾靜脈會繼續走,之後在胰臟後方,和肝下方負責回收十
二指腸(duodenum)後段至橫結腸(transverse colon)前 2/3 的上腸繫膜靜脈
(sup. mesenteric v.)共同形成肝門靜脈(portal v.)
2. 左、右胃靜脈(left and right gastric v.)會收集胃小彎的血液直接匯入肝門靜

3. 肝門靜脈進而進入肝竇隙(hepatic sinusoid),肝竇隙內的庫氏細胞(Kupffer
cell)進行吞噬作用,進而達到血液解毒的效果
4. 解毒完後會從肝的後方藉由肝靜脈(hepatic v.)出去,之後便注入下腔靜脈
(inferior vena cava, IVC)中
Hepatic portal vein → Hepatic sinusoids → Hepatic vein (→ IVC)
↑Kupffer cell Phagocytosis

6
←紅框是比較需
要注意的地方,
建議大家開共筆
電子檔來看

註 1.臍周靜脈(para-umbillical v.)直接注入肝門靜脈
註 2.在肛門處只有左、右上直腸靜脈(left and right superior rectal v.)是匯入下腸繫膜靜
脈,其餘不是

7
二、肝門循環與系統循環的吻合(portocaval/portal-systemic anastomosis)
(1) 當肝門循環血流路徑出問題時,血流在某些地方可改走體循環路徑回流到
心臟。
(2) 有四處,包括:(國考常考!)
位置 肝門循環路徑 系統循環路徑
胃與食道交界處 左胃靜脈 Left gastric v. 食道靜脈腹段 Esophageal v.
肚臍 臍周靜脈 Para-umbillical v. 淺腹壁靜脈 Epigastric v.
結腸 下腸繫膜靜脈 Inf. mesenteric v. 後腹膜靜脈 Retroperitoneal v.
直腸靜脈 Rectal v.
直腸 上直腸靜脈 Sup. rectal v.
下直腸靜脈 Inf. rectal v.

8
三、門脈循環阻塞後之疾病:
1. 當發生肝纖維化(如肝癌患者)時,肝竇隙會縮小讓血液過不了竇隙被擠
在外面,一但血量太多,就會造成門脈性高血壓(portal hypertension)
2. 食道靜脈曲張(esophageal varices):腹腔段食道靜脈(esophageal v.)往上走,
經由胸腔段食道靜脈入奇靜脈,再回流至心臟。由於胃上端和食道下端處的
血管原本非常纖細,更走在表淺層,故較容易破裂出血。過去肝硬化患者的
死亡原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就是因吐血往生的。
3. 直腸靜脈曲張(hemorrhoids at rectal ends)
肛門附近的靜脈竇回至心臟:直腸處有三個靜脈來源,若上直腸靜脈(sup.
rectal v.)不通,則透過直腸靜脈(rectal v.)或下直腸靜脈(inf. rectal v.)走到髂內
靜脈(int. iliac v.),再經由髂總靜脈(common iliac v.)回流到下腔靜脈(inf.
vena cava, IVC)。此處靜脈曲張臨床上也稱為痔瘡。
4. 臍周靜脈曲張(caput medusae)
(1) 致病機轉:當肝臟內部竇隙消失(如:肝硬化) ,造成肝門脈壓力上升,血
流會走替代路徑回流到心臟。大量血流就會使得血管逐漸擴大,形成側枝
循環,進而發展成靜脈瘤(或說是靜脈曲張) 。嚴重時血管會破裂並出血。
因為狀似蛇髮女妖 Medusa 故以其命名。
(2) 類似症狀比較:
照片 紋路 說明
門脈性高血壓造成腹部產生
海蛇頭(放射狀)靜脈曲
張,為肝硬化的徵兆。

腹部淺層直條狀靜脈曲張,
為下肢靜脈回流阻塞造成,
與肝硬化無關。

9
E. 淋巴回流 by 威丞
1. 組織間有盲管可以回收組織液,並由淋巴管送回靜脈回流系統中。其中淋巴
管是肉眼看不見的,淋巴結則可以觀察。每走一段就會形成膨大的淋巴結構
造過濾並淨化淋巴液,再送回靜脈並到心臟。
2. 淋巴結內含巨噬細胞和淋巴球,能清除淋巴液中外來物質,有免疫的功能
3. 行走路徑:主動脈前淋巴結→乳糜池→胸管
(1) 主動脈前淋巴結(preaortic lymph nodes):在大血管基部,可分成腹腔幹
淋巴結(celiac nodes)、上腸繫膜淋巴結(sup. mesenteric nodes)、下腸繫膜
淋巴結(inf. mesenteric nodes)。其分別接受同名動脈所供應之器官的淋巴
液,負責回流消化道、肝臟、膽囊、脾臟、胰臟的淋巴液,沿著腹腔動
脈、上腸繫膜動脈、下腸繫膜動脈運送至主動脈前淋巴結。
(2) 乳糜池(cisterna chyli):位置約略在第 l1 對肋骨,很大的淋巴結,肉眼可
見。在腹部橫膈下方、腹主動脈後方,匯聚來自腹腔的淋巴液,通過胸管
把淋巴液送往靜脈。
(3) 胸管(thoracic duct):乳糜池匯聚淋巴液後,在其上方的淋巴管稱為胸
管,胸管會將淋巴液向上回流,並從左鎖骨下靜脈與左內頸靜脈的
venous angle 處將淋巴液回流至左頭臂靜脈(left brachiocephalic v.)
(4) 右手臂、橫膈上方的右側軀幹及右側頭部回流至右淋巴總管,其餘地方則
都流至胸管
(5) 總髂淋巴結→腰淋巴結→下腸繫膜淋巴結→上腸繫膜淋巴結→腹腔幹淋巴
結→乳糜池→胸管→注入左內頸靜脈與左鎖骨下靜脈之交界→回到血液循
環系統

10
右手臂、橫膈上方的右
側軀幹及右側頭部回流
至右淋巴總管,其餘地
方則都流至胸管
老師說橫膈
沒這麼矮→

腹部的神經支配
A. 後腹壁的體神經支配
學藝註:去年這個部分是孟宏老師負責的,他上的比較有系統,因此以下編排參考上屆學長姐共筆
一、神經叢介紹:人體脊神經共形成四大神經叢(詳見下表) ,然而並非全部 31 對
脊神經皆形成神經叢,T2-T11 為例外,獨立形成肋間神經。
頸神經叢 臂神經叢 腰神經叢 薦神經叢
Cervical Plexus Branchial Plexus Lumbar plexus Sacral plexus
C1-C4 前支 C5-T1 前支 T12- L5 前支 L4-S4 前支
※支配後腹壁的是腰神經叢。欲尋找其分枝,可用腰大肌(psoas major m.)當定
位點找出相對位置
外側 表面 內側
肋下神經(subcostal n.) 生殖股神經 閉孔神經(obturator n.)
髂腹下神經(iliohypogastric n.) (genitofemoral n.) 腰薦神經幹
髂腹股溝神經(ilioinguinal n.) (lumbosacral trunk)
股神經(femoral n.)

11
※接下來分別詳述各方位的神經(務必搭配上圖或是 Netter p.267 才能了解走向)
二、由腰大肌外側穿出的神經
1. 肋下神經(subcostal n.)
(1) 起源:T12 的前分支(剛好在肋下緣)
(2) 路徑:從外側弓狀韌帶(lateral arcuate lig.)穿出→走在腰方肌前表面,向下
外側延伸→穿過腹橫肌與腹內斜肌→在此分出外側皮分之後繼續向下內走
→穿入腹直肌鞘後其終末枝到達腹直肌前面成為前皮枝
(3) 支配:前外側腹壁的皮膚及肌肉
2. 髂腹下神經(iliohypogastric n.)
(1) 起源:L1
(2) 路徑:從內側弓狀韌帶(medial arcuate lig.)穿出(另一辨認點:由腰方肌和腰
大肌間穿出)→由肋下神經(subcostal n.)和腹股溝神經(ilio-inguinal n.)間穿
入腹橫肌
(3) 支配:腹橫肌、腹內斜肌
(4) 較 Ilioinguinal n.粗
(5) 末梢形成皮神經(就是我們學的 cluneal n.)
3. 髂腹股溝神經(ilioinguinal n.)
(1) 起源:L1
(2) 路徑:從內側弓狀韌帶(medial arcuate lig.)穿出(另一辨認點:由腰方肌和腰
大肌間穿出)→由髂嵴上方走進腹横肌→進入腹股溝管→鼠蹊管

12
(3) 支配:腹橫肌、腹內斜肌、會陰部皮膚
(4) 男生會形成精索、女生會形成子宮圓韌帶
*在不同人身上上述兩條神經走向會不一樣。有的人直接從 L1 分出兩支神經,
有的則是一條神經從腰方肌和腰大肌間穿出後再分岔成兩條
4. 大腿外側皮神經(Lateral cutaneous nerve of thigh)
(1) 起源:L2 及 L3 合成一枝
(2) 路徑:由 L2 及 L3 發出並合併後走在髂肌的表面、腰大肌的外側
(3) 支配:往大腿走支配大腿外側皮膚
5. 股神經(femoral n.)
(1) 起源:L2~L4 ventral ramus
(2) 路徑:由 L2 至 L4 發出後穿入腰大肌下外側緣
(3) 支配:恥骨肌;髂肌、縫匠肌、股四頭肌等大腿前側肌肉運動;大腿前側
和小腿內側皮膚感覺
三、由腰大肌前方穿出的神經
1. 生殖股神經(genitofemoral n.)
(1) 起源:L1、L2 穿過腰大肌
(2) 路徑:從腰大肌後方穿出後其路徑依分支而異
a. 生殖分支(genital br.):通過腹股溝管到精索支配提睪肌和外陰部皮膚感

b. 股分支(femoral br.):下行穿過腹股溝韌帶,支配大腿前上方表面皮膚
感覺
四、由腰大肌內側穿出的神經
1. 閉孔神經(obturator n.)
(1) 起源:L2 至 L4
(2) 路徑:沿腰大肌內側緣行進(會被腰大肌蓋住)→穿過閉孔上緣
(3) 支配:閉孔外肌、恥骨肌、大腿內側肌肉(內收肌群)運動;大腿內側皮膚
感覺
2. 腰薦神經幹(lumbosacral trunk):亦在腰大肌內側。一般來說因為腰神經叢只
看到閉孔神經為止,不包括腰薦神經幹。但因腰薦神經幹含有 L4 因此仍稍微
提到。腰薦神經幹由 L4 與 L5 構成,屬於薦神經叢的一部分,會分支出臀上神
經。

13
學藝補充:這是一張腰神經叢的整理圖1
建議大家開彩色共筆電子檔,對記憶每條神經的來源有幫助哦!

1
資料來源:小小整理網站

14
B. 皮節 by 泰宏
一、脊神經根分為兩種
1. 腹根(ventral root):又稱為運動根(motor root)/前根(anterior root)
2. 背根(dorsal root):又稱為感覺根(sensory root)/後根(posterior root)
二、脊神經原分支(spinal nerve ranification)
1. 前根與後根會合後形成二分支,包括前支(anterior ramus)和後支(posterior
ramus) *兩者皆同時包含有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
2. 前根(anterior ramus)
(1) 分為肌分支(muscular branch)和皮分支(cutaneous branch)
(2) 肌分支的組成為運動神經而皮分支為感覺神經
(3) 行走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的部分稱之為神經血管平面
(neurovascular plane)
(4) 皮支神經末梢處所支配的區段稱為皮節(dermatome),而皮節在腹部成
一節節的水平分布
(5) 舉例:乳頭(nipple)在 T4;肚臍在 T10;腹股溝處為 L1(見左下圖)
3. 人體的皮節在頭頸部、上下肢分布較為凌亂,我們可以使人類彎腰、手臂下
垂形成ㄇ字型(像哺乳類動物),即可明顯看出皮節分布的規律(見右下圖)

【上圖小測驗 xD】 from 民 84 內科專科醫師考試-神經科


下列各部位的皮膚知覺神經範圍(dermatome)那一項是錯誤?
A.肩 C4-5 B.乳頭 T4-5 C.肚臍 T9-10 D.拇指 C6 E.大腳指 L3
ans:E

15
C. 腹部的自主神經
一、交感神經系統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胸腰神經系統)
1. 從 T1~L2(L3)的脊髓所發出
2. 支配腹部的部分為 T5~L2(L3)
二、副交感神經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腦薦神經系統)
1. 由腦神經的第 3(動眼神經)、7(顏面神 副交感神經
經)、9(舌咽神經)、10(迷走神經)對神 支配腦薦
經以及薦部的 S2~4 的神經所支配 交感神經
2. 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分布在腹部進 支配胸腰
行神經支配

背(後)根 側角(內有節前神經元)
交感神經幹

白質

灰交通枝

灰質

白交通枝 腹(前)根

椎旁神經幹

椎前神經幹

16
三、脊椎的內部構造
1. 切開可發現 H 型灰質(gray matter)及白質(white matter)
2. H 型灰質中間兩旁有突出兩個角,稱之為側角(lateral horn),為交感神經
元的所在膨大處,因此 T1~L2 的脊椎處擁有側角
3. T5~L2 的交感神經纖維發出支配腹部
四、腹部交感神經的傳導
1. 交感神經在側角的節前神經元(preganglionic neuron)發出節前神經纖維
(preganglionic fibers)到交感神經節
2. 節前神經纖維在交感神經節和節後神經元(postganglionic neuron)形成突
觸,再由節後神經元發出節後神經纖維到該作用處
3. 節前神經纖維因為帶有髓鞘,成亮白色,故稱白交通支(white ramus
communicans),交感神經節所發出之節後神經纖維則沒有髓鞘,呈灰色
色澤,故稱灰交通支(gray ramus communicans),通常白交通支相對脊髓
篇外,灰交通支則偏內
4. 腹部神經的傳導較可分為兩類
(1) 椎旁神經節(paravertebral ganglion)途徑:在同一個交感神經節與節
後神經元形成突觸,再由節後神經元發出節後神經纖維經灰交通支
接上脊神經,接著走往體表支配微血管及汗腺。
*椎旁神經節位於脊椎骨兩側,連成一串形成左與右交感神經幹(sympathetic
trunk)。
(2) 椎前神經節(prevertebral ganglion)途徑:從側角發出節前神經纖維
後,直接通過交感神經節,不形成突觸,節前纖維自己形成內臟神
經(splanchnic nerve)離開交感神經幹後,到腹腔內的椎前神經節才
形成突觸,節後神經元發出節後神經纖維支配臟器、平滑肌和腺
體。
*椎前神經節不成串,通常單一,少部分成對大多位於內臟大型血管的基部,支
配腹腔臟器的多為這種。
五、腹部的副交感神經
1. 遊走在腹部間的副交感腦神經為 CN X 迷走神經(Vagus nerve)
2. 迷走神經沿著食道往下行走,左迷走神經和右迷走神經分別從食道左右
邊遊走。
3. 從胸段往下延伸至橫膈時,經過 90 度的旋轉,左迷走神經變成前迷走神
經幹,右迷走神經變成後迷走神經幹。

17
D. 支配腹腔內臟的交感神經 by 文仁

節前神經
交感神經 椎前(節後)神經節 內臟運動支配 補充
發出位置
前腸(食道、
大內臟神經 T5~T9 腹腔神經節
胃、肝、十二 又稱 Lower
Greater splanchnic n. (T10) Celiac Ganglion
指腸、胰臟) thoracic
主動脈腎神經節 splanchnic n.
小內臟神經 Aorticorenal ganglion 穿過橫膈腳
T10~T11 中腸、腎臟
Lesser splanchnic n. 上腸繫膜神經節 旁,進入腹
Sup. mesenteric ganglion 部椎前神經
最小內臟神經 節
T12 Renal plexus 後腸(降結
Least splanchnic n.
腸、
腰內臟神經
下腸繫膜神經節 乙狀結腸、
Lumbar splanchnic L1~L2
Inf. mesenteric ganglion 直腸)、腎臟
n.
1. 表格內的四條內臟神經(splanchnic n.),傳至交感神經後神經節後,再傳向 4
個椎前神經節(prevertebral ganglion)來支配內臟。
2. 交感神經除了進入上述神經節外,有些分支也會進入 intermesenteric plexus 和
superior hypogastric plexuses 等神經叢。
3. 下頁圖:交感內臟神經的節後神經節(屬於椎前神經節)

18
E. 支配腹腔內臟的副交感神經
1. 副交感神經由腦神經的 CN III、VII、IX、X(只有迷走到腹部)及薦神經 S2-S4
牽引發出
2. 由於副交感神經是由顱部(cranial)及薦部(sacral)延伸而出,故又名腦薦神經系
統(craniosacral system)
3. 副交感神經之分布集中在頭頸及體腔,不分布在四肢
(1) 迷走神經(vagus n.,CN X)
a 前迷走神經幹(ant.vagal trunk):左迷走神經食道裂口轉向前方
b 後迷走神經幹(post. vagal trunk):右迷走神經食道裂口轉向後方
(2) 薦神經(S2~S4)
由脊髓側角發出,形成骨盆內臟神經(pelvic splanchnic n.),傳送節前副
交感神經纖維到下腹下神經叢,支配腹腔臟器
(3) 因為是副交感神經,不進入交感神經幹

節前神經
副交感神經 節後神經位置 內臟運動支配
發出位置
前迷走神經幹 支配胃前方,往幽門、肝、膽囊延
Ant. Vagus Trunks 伸
延腦 節後神經元都
後迷走神經幹 支配胃後方與下方臟器(小腸、大腸
會位在支配的
Post. Vagus Trunks --左結腸彎曲以前)
臟器裡
骨盆內臟神經 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骨盆臟
S2-S4
Pelvis splanchnic n. 器
4. 若胃酸分泌過多造成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s)或胃潰瘍(gastric ulcer),
可進行迷走神經截斷術(vagotomy)
左迷走神經 右迷走神經
(前迷走神經幹) (後迷走神經幹)

迷走神經截斷術(vagotomy)
上圖紅線表示神經截斷點
19
F. 轉移痛(反射痛)
來自器官的隱痛或劇痛,難定位,但會投射至與該臟器傳入纖維相對應的皮節
區。老師舉例: 肚臍附近皮節段由 T10 支配,與闌尾相同,所以若是肚臍附近
痛但卻未曾撞到便有可能是闌尾發炎。

G. 總整理(請對照前面 2 個表格來複習~)

20
重點整理 by 奕銜

一、 消化道的供血→3 條動脈
1. 腹腔動脈幹(Celiac trunk)→3 個分支
2. 上腸繫膜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小腸 3 個分支,大腸 3 個分支
3. 下腸繫膜動脈(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3 個分支
消化道的
分支 支配構造
供血
左胃動脈 食道支(esophageal branch) 腹部段食道
(left gastric
主支 胃小彎左側
artery)
左行 後胃動脈(posterior gastric artery) 胃的後壁
支 短胃動脈(short gastric arteries) 胃底部
脾動脈
脾分支 脾臟
(splenic artery)
左胃網膜動脈(left gastro-omental
胃大彎左側
artery)
胃十二指腸動脈(gastroduodenal artery)

腹腔動脈 上 十 二 指 腸 動 脈
十二指腸上緣
幹 (Celiac (supraduodenal a.)
trunk) 右胃網膜動脈
胃大彎右側
分 (right gastro-omental a.)
支 上 胰 十 二 指 腸 動 脈
肝 總 動 脈
右行 (superior
(common 十二指腸、胰臟
支 pancreaticoduodenal a.)
hepatic artery)
→分前支(ant.)/後支(post.)
肝固有動脈(hepatic artery proper)
右胃動脈(right gastric a.) 胃小彎右側
分 膽囊動脈(cystic
右肝動脈(right hepatic a.)
支 a.)、肝右葉
左肝動脈(left hepatic a.) 肝左葉
上腸繫膜 分前支(ant.)/後支(post.)
下胰十二指腸
動 脈 小腸 →此前、後支夾住胰臟,並與前 胰臟、十二指腸
動脈
(Superior /後上胰十二指腸動脈吻合

21
mesenteric (inferior
artery) pancreaticoduod
enal a.)
空 腸 動 脈
由 anastomotic loop(arterial 空腸
(jejunal a.)
arcades) 及 straight arteries(vasa
迴 腸 動 脈 (ileal
recta)構成血管網 迴腸
a.)
迴 結 腸 動 脈 闌尾動脈(appendicular a.):供應 迴腸末端、
(ileocolic a.) 闌尾 盲腸、闌尾
右結腸動脈
大腸 升結腸
(right colic a.)
吻合支
中結腸動脈
橫結腸前 2/3
(middle colic a.)
左 結 腸 動 脈 (left colic 橫結腸後 1/3、
下腸繫膜
a.) 降結腸
動 脈
乙狀結腸動脈 降結腸、乙狀結
(Inferior
(sigmoid a.) 腸
mesenteric
上直腸動脈
artery) 直腸上段
(superior rectal a.)

二、 靜脈血回流
1. 腹壁及腹腔臟器的靜脈血回流→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
多數靜脈血直接回流至下腔靜脈,比較特殊的是左腎上腺靜脈(left suprarenal
v.)和左性腺靜脈(left gonadal v.),此兩者必須先匯入左腎靜脈(left renal v.)才
會注入 IVC。
2. 消化管道的靜脈血回流→肝門靜脈(Hepatic portal v.)
(1) 下腸繫膜靜脈(inf. mesenteric v.)回收橫結腸(transverse colon)後 1/3 至肛
管(anal canal)的血液後,於胰臟後方併入脾靜脈(splenic v.);脾靜脈會繼
續走,之後在胰臟後方,和肝下方負責回收十二指腸(duodenum)後段至
橫結腸(transverse colon)前 2/3 的上腸繫膜靜脈(sup. mesenteric v.)共同形
成肝門靜脈(portal v.) 。
(2) 左、右胃靜脈(left and right gastric v.)會收集胃小彎的血液直接匯入肝門
靜脈。

22
(3) 肝門靜脈進而進入肝竇隙(hepatic sinusoid),肝竇隙內的庫氏細胞
(Kupffer cell)進行吞噬作用,進而達到血液解毒的效果。
(4) 解毒完後會從肝的後方藉由肝靜脈(hepatic v.)出去,之後便注入下腔靜脈
(inferior vena cava, IVC)中。
(5) Hepatic portal vein → Hepatic sinusoids → Hepatic vein (→ IVC)
3. 肝門循環與系統循環的吻合(portal-systemic anastomosis) (重要,國考常考)
當肝門循環血流路徑出問題時,血流在某些地方可改走體循環路徑回流到心
臟。
位置 肝門循環路徑 系統循環路徑(替代道路)
胃與食道交界處 左胃靜脈 Left gastric v. 食道靜脈腹段 Esophageal v.
肚臍 臍周靜脈 Para-umbillical v. 淺腹壁靜脈 Epigastric v.
結腸 下腸繫膜靜脈 Inf. mesenteric v. 後腹膜靜脈 Retroperitoneal v.
直腸靜脈 Rectal v.
直腸 上直腸靜脈 Sup. rectal v.
下直腸靜脈 Inf. rectal v.
4. 門脈循環阻塞後之疾病
(1) 門脈性高血壓(portal hypertension)
(2) 食道靜脈曲張(esophageal varices)
(3) 直腸靜脈曲張(hemorrhoids at rectal ends) →痔瘡
(4) 臍周靜脈曲張(caput medusae)
5. 淋巴回流;右手臂、橫膈上方的右側軀幹及右側頭部回流至右淋巴總管,其餘
地方則都流至胸管。

三、 腹部的神經支配→以腰大肌當分界
神經 起源 支配
肋下神經(subcostal n.) T12 的前分支 前外側腹壁的皮膚及肌肉
髂腹下神經(iliohypogastric n.) L1 腹橫肌、腹內斜肌
由 腰 大 髂腹股溝神經(ilioinguinal n.) L1 腹橫肌、腹內斜肌、會陰部皮膚
肌 外 側 大 腿 外 側 皮 神 經 (Lateral L2 及 L3 合成
往大腿走支配大腿外側皮膚
穿 出 的 cutaneous nerve of thigh) 一枝
神經 恥骨肌;髂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L2~L4 ventral
股神經(femoral n.) 等大腿前側肌肉運動;大腿前側
ramus
和小腿內側皮膚感覺

23
生殖分支(genital br.):通過腹股溝
由腰大 管到精索支配提睪肌和外陰部皮
肌前方 L1、L2 穿過腰 膚感覺
生殖股神經(genitofemoral n.)
穿出的 大肌 股分支(femoral br.):下行穿過腹
神經 股溝韌帶,支配大腿前上方表面
皮膚感覺
由腰大 閉孔神經(obturator n.) 恥骨肌、大腿內側肌肉(內收肌群)
L2 至 L4
肌內側 (被腰大肌蓋住) 運動;大腿內側皮膚感覺
穿出的 腰 薦 神 經 幹 (lumbosacral 屬於薦神經叢的一部分,會分支
L4 與 L5
神經 trunk) 出臀上神經
四、 支配腹腔內臟的交感、副交感神經
節前神經發出
交感神經 椎前節後神經節 內臟運動支配 補充
位置(T5~L2)
前腸(食道、
大內臟神經 T5~T9 腹腔神經節
胃、肝、十二指
Greater splanchnic n. (T10) Celiac Ganglion
腸、胰臟) 又 稱 Lower
主動脈腎神經節 thoracic
Aorticorenal ganglion splanchnic n.
小內臟神經
T10~T11 上腸繫膜神經節 中腸、腎臟 穿過橫膈腳
Lesser splanchnic n.
Sup. mesenteric 旁,進入腹部
ganglion 椎前神經節
最小內臟神經
T12 Renal plexus 後腸(降結腸、
Least splanchnic n.
乙狀結腸、直
腰內臟神經 下腸繫膜神經節
L1~L2 腸)、腎臟
Lumbar splanchnic n. Inf. mesenteric ganglion

節前神經發
副交感神經 節後神經位置 內臟運動支配
出位置
前迷走神經幹
支配胃前方,往幽門、肝、膽囊延伸
Ant. Vagus Trunks
延腦 節後神經元都
後迷走神經幹 支配胃後方與下方臟器(小腸、大腸--左結
會位在支配的
Post. Vagus Trunks 腸彎曲以前)
臟器裡
骨盆內臟神經
S2-S4 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骨盆臟器
Pelvis splanchnic n.

24
皮節(dermatomes):皮支神經末梢處由不同神經所所支配的區段稱為皮節,成一節節
的水平分布
轉移痛(反射痛):來自器官的隱痛或劇痛,難定位,但會投射至與該臟器傳入纖維相
對應的皮節區。老師舉例:肚臍附近皮節段由 T10 支配,與闌尾相同,所以若是肚臍
附近痛但卻未曾撞到便有可能是闌尾發炎。

25
考古題集錦 by 沅鑫

26
ANS
【取自 M53、M54 整合】
44 C/ 47~51 DDABC/
54~55 BA/3~4 AB/
6~7 DC/12 D

2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