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中医杂志 2010年 9月第 51卷第 9期  Jo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10, V ol. 51, N o.

9  · 861·

方式 ,进行 人工呼 吸法、骨折小 夹板外 固定法、救溺 倒水法、止 绞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七合 ,顿服之 ,治射工毒 ,此药神效 [ 3]。
血法、清疮 法、灌肠术、导尿 术等急症 治疗 ,这也 是现代中 医急 当然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 ,《小品方》中部分 内容 ,现 代临床
症 仍然 延用 的急 救技 术。二是 巧用 急症 抢救 器具 ,如 瓦片、竹 已经 无应用价 值 ,如 治服金 屑取死 未绝者 ,“可以一 两水银 ,泻
篾、磨刀 石、绳 索、头 发、鸡 血、芦管、破布、衣等 ,此类 器具 方便 其口 中 ,摇 动令入 喉咽里 ,便微 接死人 如坐形 ,令水 银下流 ,金
易找 ,不仅实 用 ,而 且为急 症的即 时抢救 赢得了 宝贵的时 间和 则消 成泥 ,须臾从 下部出 也。未 出之顷 ,死人 亦苏醒 矣。可 三过
空 间。三是 急救 药物 价廉、效 验 ,如葱 白、芦 根、生姜、鳖 血、活 服之 ,便活也。”恐怕金未出 ,患者已中毒。
螺、蟾 蜍、苦酒 等 ,此类 药物 疗效 可靠 ,价 格低 廉 ,其所 提 出的 总之 ,陈延之《小 品方》在 急症 诊治上 颇具 特色 ,其学 术思
“山草中可自掘取”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想和临床急症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继承 。
4 强调用药法度 参考文献
陈延之在 《小品 方》中 网罗 大 量前 人遗 留 下来 的名 方、验 [ 1]高文铸 辑注 .小品方 [M ].北京: 中国 中医 药出 版社 , 1995:
方 ,其中如芍药地黄汤、小续命汤、大豆紫汤、胶艾汤、解急蜀椒 283- 288.
汤等 ,都是千余年来用之有 效的急救良方 ,其制方用药精 辟 ,法 [ 2]赵宝林 .《小品方 》制 方用 药特 色探讨 [ J ]. 中国中 医急 症杂
度严谨。 志 , 2008, 17( 7): 972- 973.
辨证 论治: 陈延 之制方用 药急救 ,辨证 精确 ,熟识 药性 ,随 [ 3 ]赵宝林 .略论《小品方》鲜药之应用特点 [ J].中医文献杂 志 ,
证加减 ,灵活多变。如芍药地黄汤 ,“治 伤寒及温病 ,应发汗而不 2008, 26( 5): 13- 15.
发之 ,内 瘀有蓄血 者 ,及鼻衄 ,吐血 不尽 ,内余瘀 血 ,面 黄 ,大便
黑者 ,”若其人 喜忘如狂者 ,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 《金匮要略》“风湿、湿痹”辨析
迟 ,腹不 满 ,自 言满者 ,为无 热 ,但 依方服 ,不须 黄芩也。芍 药地
王 玉 明
黄汤 ,即犀角地黄汤 ,孙思邈将其收 录于《备急 千金要方》卷 12,
并易名 ,致使后人误认为此 方源自于此。又如治“霍乱吐痢而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 100010)
出 ,小便 复利 ,或下利 清谷 ,里外无 热 ,脉 微欲绝 ,或恶 寒 ,四肢   笔者认为 ,《金匮要略》中的“风湿”、“湿痹”两者命名虽 异 ,
拘急 ,手足厥逆。”以四逆加 猪胆汤主之 ,若“强人 可与大附子一 实 为一病 ,其含义与 现代中 医风湿病 学的“风湿 病”、“湿痹证 ”
枚 ,干姜加至三两。若吐之后 ,吸吸少气者 ,及下而腹满者 ,加人 不能等同 ,现浅析如下。
参一两 ,诸药皆减为一两。”这 也体现了《黄帝内经》异法方宜之 1 《金匮要略》中“风湿”和“湿痹”病位、病因、病性相同
因人制宜。 《金匮要略 痉湿 病脉证治》中指出: 太阳中风为痉 病 ,太
组方精炼: 《小品方》在急救组方遣药 上少而精 ,力求简 单 , 阳中 湿为湿 痹 ,太 阳中热 为 病。将痉、湿、 三 病放在同 篇论
用之得心应手 ,其主要特点 一是重视单味药的 使用 ,急救 方中 , 述 是因其 病证 特点均 为 外感 六淫 邪气 ,侵 犯太 阳经 所致 的表
单验方占有 相当比例 ,这些单验方具有廉、便、简、验的特 点。如 证 ,实证。《金匮要略 痉 湿 病 脉证治 》曰: “病者一 身尽痛 ,发
治 妇人 产后 中风 ,“以 大豆 三升 ,炒 令炮 断 ,予取 器盛。清 酒五 热 ,日晡所 剧者 ,此名风 湿。此病伤于 汗出当 风 ,或久伤取 冷所
升 ,三天热 中汽 ,漉去豆 ,得 余汁尽服 之。此方因 炒后投酒 中三 致 也。“太阳 病 ,关节 疼痛 而烦 ,脉 沉而 细者 ,此 名中 湿亦 名湿
天 ,成为紫色 ,故 曰大豆 紫汤。”该方在 《备 急千 金要 方》、《外台 痹。”在此张仲景提出了“风湿”、“湿痹”两个病名。可见“风湿”、
秘要》、《本草纲 目》均有 引寻 ,如孙 思邈 曰: “凡 产后角 弓反 张 , “湿痹”病因病 位病性相 同 ,均为感受 风湿外 邪所致 的实证 ,病
及诸 风病 ,不得用 毒药 ,惟宜单 行一两 味 ,亦 不得大 发汗。特忌 位表浅。
转泻 吐利 ,必死无 疑。大豆紫汤 ,产 后大善。” ;二是 复方方 简药 2 《金匮要略》所论“风湿”和“湿痹”临床表现相似 ,治法相同
精 ,急救方中 大部分 方剂由 2~ 7味 药物组 成 , 10味以上仅 占少 张仲景论述的 “湿 痹”临床 表现是 “关 节疼 痛而 烦” ,“一身
数 ,这些方剂具有“方小、药精、效宏 ”的特 点。如 疗水肿 ,商陆膏 尽痛 ” ,“身烦 痛” ,“身痛 发热 ”。“风湿”的 临 床表 现 是“一身 尽
方 ,“商陆根 一斤 ,生者 ,猪膏一 斤 ,先 煎 ,右二味 ,合煎 令黄 ,去 痛 ,发热” ,“身重 ,汗出 ” ,主要 典型 症状是 全身 疼痛 ,伴随 的全
滓 ,以摩肿。亦 可服少许。”商陆为泻水 峻剂 ,临床 多畏其峻猛有 身 症状 为身 重 ,汗出 ,恶 风 ,发热 ;比 较重 的症 状“骨 节疼 烦掣
毒不常用 ,但陈延之以商陆 与猪膏配伍 ,不但攻水邪不伤 正 ,且 痛 ,不得屈 伸 ,近 之则痛 剧”。症状 仅限于 关节肌 肉的疼痛 而无
无毒性反应 ,实在是“医方之事 ,取妙极难。”书中 其他如生地黄 肿胀。两者的区别是风、湿邪气略有偏 重导致的表现不同 ,而无
汤、黄连汤、通气汤也无不方简药精 ,留传至今 ,验之有效 [ 2 ]。 性 质的 区别。张 仲景 之书 非一 方治 一病 ,而 是以 一方 示一 法。
好取 鲜药: 应用 鲜品药物 或鲜药 制取自 然汁 ,对于急 症的 《金匮要略》治疗“风湿”方用麻黄杏仁 薏苡甘草汤 ,治“湿痹 ”用
抢救具有急则 治标 ,应急切 中 ,疗效显 著的特点 ,《小品方》十分 麻黄 加术汤 ,均以发 汗散寒 除湿祛邪 为治法。虽 有素体虚 弱感
注重 鲜药的应 用 ,广 泛将其 用于急症 的急救 ,如 治小便不 通及 邪而发病的“脉沉而细”先有体虚内湿 者 ;“脉浮虚而涩”卫阳不
关格 ,取生土 艹
瓜 根 ,捣取汁 ,以少水解之于筒中 ,吹内下部 即通。 足者 ;“汗出气短 ,小便不利 ”的阴盛阳 微者 ,治疗以 利小便除内
以竹沥治妊娠 子痫或治产后忽痉 ,口噤面青 ,手足强及张 者 ,效 湿或 加附子防 己黄芪之 品 ,固表通阳 利湿 ,但祛 邪为主是 治疗
果较好 ,其主要原因由于“竹沥偏治诸 痉绝起死也 ,非但偏治妊 “湿痹”、“风湿”的大法。
娠 产妇 绝死 者有 效 ,小儿 忽痫 痉金 疮 ,治之 亦验。” ,如 治 蜂蛰 3 《金匮要略》中“湿痹、风湿”与现 今“湿 痹证”、“风湿病”意义
人 ,取活蜘 蛛放毒 上 ,其 自嗽毒。以生 麝香配 干姜、雄黄以 小囊 不同
带之 ,可入山草避众蛇。又如捣地黄汁 饮之并涂疮上 ,治狂犬咬 现 在临床 “湿 痹证”指: 感受湿 邪可夹 风、夹 寒、夹 热 ,侵犯
人 ,生食蟾 蜍脍 ,或捣生 姜汁 ,治狂犬 咋人重 发者。再如以 车前 人体或脾虚湿 邪内生 ,痹阻 气机、经络 ,留滞关节引 起的关节肌
草叶捣傅 ,治马骨所刺 ,及马血入 人攻疮中 ,毒 痛欲死。此 外 ,还 肉酸 痛、沉 重、肿胀、伸屈不 利等为主 要表现 的一种 病证 ,它的
有 取生 茱萸 茎叶 一虎 口握 之 ,断去 握前 后 ,余握 中央 ,便 熟捣 病因 不仅有感 受外邪 ,也有 因脏腑功 能失调 产生内 湿所致 ;病
· 862· 中医杂志 2010年 9月第 51卷第 9期  Jo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10, V o l. 51, N o. 9 

性 不仅有表实 证亦可有 虚实夹 杂的里 证。“风湿 病”的定义 是: 浅见。


人体营卫失调 ,感受风寒湿 热之外 ,合 而为病 ;或 日久正虚内生 1 大力开展“读经”教育 ,引导学生远离浮躁
痰浊、瘀 血、热 毒 ,正 邪相搏 ,使经 络、肌肤、血脉、筋骨 ,甚 至脏 首先应该 在中 医 药学 校中 大 力开 展“读 经”教 育。所谓 读
腑的 气血痹 阻 ,失 于濡养 而出现 以肢体、关节、肌肉 的疼痛、重 经 ,即 诵读《论语》、《弟 子规》等 传统 文化经 典 ,对《黄帝 内经》、
着、麻木、酸楚、肿胀、僵直 、变 形或活 动受限等 症状为 特征 ,甚 《伤寒论 》、《金 匮要略》等中 医药的经 典名著 ,对 一些重点 篇章
至累 及脏腑的 一大类病 症的总 称。它 包括的 疾病范 围很广 ,按 应能 够背诵。尊崇 经典、重视经 典 ,是 中医药 教育的 传统 ,历史
病因 分类的 行痹、痛痹、湿痹、热痹、燥痹、 痹 及五体 痹、五脏 上的中医药教 育 ,不论是私 人授徒 ,还 是官办学校 ,医药学经典
痹、鹤膝风、历节 等等 ,《金 匮要 略》中论 述的“风湿 ”、“湿痹”及 名著始终是最基本 和最重要的教材。背诵在教育尤 其是基础教
现在临床的“湿痹证”均包括在风湿病 范畴内。属 于中医风湿病 育中 所起到的 作用是相 当大的 ,更重 要的是 ,这 种方法已 经过
范 畴的 有类 风湿 关节 炎、强直 性脊 柱炎、骨 关节 炎、干燥 综合 了长达数千年的教 学实践而被证明是 行之有效的。古代中医有
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纤维肌痛 许多歌赋体教材 ,如《医学三字 经》、《四 言脉诀》、《药性赋》、《药
综合征等疾病。 性歌括四百味》、《汤头 歌诀》、《伤 寒百 症歌》朗 朗上口 ,记 诵方
笔者认为 ,《金 匮要略 》中 提出 的“风湿”、“湿 痹”两种 疾病 便 ,在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除 此以外 ,有必 要在中医药
从病 位、病 因、病性、临床症 状看实为 一种病 证 ,与现在临 床常 学 校开设一些 人文、艺术类 课程 ,如《中国哲 学史》、《中国 古典
见的以全身关节肌 肉疼痛为主要症状 的重感冒、外感发热伴关 文学作品选 》以及中医 与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学、书法、绘 画、古
节肌肉疼痛及 感受风、寒、湿邪而出现 的关节疼痛相似。临床上 典音乐欣赏等 ,可以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对有明确外感受凉 诱因出现的关节肌 肉疼痛 ,而 理化检查无阳 2 充分挖掘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完善 学生人格
性结 果的患者 ,常用 张仲景 的麻黄加 术汤、麻黄 杏仁薏苡 甘草 梁漱溟先生认 为 ,传统教 育系以人格的养成为 贯彻始终的
汤、防己黄芪汤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精神 ,以真实 的生活 为道理 的指归 ,以孔 子为代 表的儒家 文化
《金匮要略》中 “风湿”是狭义的关 节风湿痛一类病证 ,现在 决非 哲学和知 识的学问 ,而 是存心立 世的基 本态度 ,是实 实在
中医临床“风湿病”是指广义的风湿性 疾病 ,两者 内涵有很大的 在的 生活的学 问。这 种学问 是我们最 可宝贵 的思想 源泉、人生
区别 ,分别清析有助开阔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辨证思路。 指南 ,是启 迪我们 如何安 身、如 何立命 的准则。传统 文化教 育 ,
会对学生们人 生观、价值观 、礼仪修养 的形成产生积极的 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教育的影响 在这 方面 ,将 传统文 化与德 育教育很 好地融 合起来 ,有意 识地
引导学生 ,使学生对医药工作 者的人道主义工作原 则更有深刻
李 瑞 霞
的体 会。作为 中国传 统文化 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中 医在长期 的历
(北京市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 , 100053) 史发展过程中 ,吸收了丰富 的古代文化内容。可以说 ,中医药与
   中医药的发 展与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是并 行而且是 相互 人文学科有着天然 的联系 ,而 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中 医教育的应
促进 ,不可分割的。作为中医药专业的 师生 ,继承 并弘扬中医药 有之 义。今天 如果脱 离中国 传统文化 的背景 ,对 中医的学 习和
文化 是义不容 辞的责任 ,而 且在此过 程中 ,学校 不能忽视 与中 研究就无法深入到 一定的程度。古代的许多著名医 家都有深厚
医药联系紧密的中 国传统文化对中医 药教育教学的影响。要想 的儒 学修养作 为学医 的基础 ,孙思 邈云: “不 读五经 ,不知 有仁
理解、学习中 医药理 论并发 扬光大 ,这就 要求教 师和学生 首先 义之 道 ;不 读二史 ,不知 有古今 之事 ; 不读诸 子 ,睹事则不 能默
要静下心来 ,远离浮躁 ,在中医药专业 知识的学习中 ,深刻领悟 而识之 ;不读内经 ,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传统 文化内涵 ,在传 统文化 积淀的过 程中 ,加深 对中医药 知识 3 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全 面提升学生
的理解 ,进而促进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 职业素养
首先 ,学生没有中国传 统文化背景 ,很难进入学习角 色。语 中 医药作 为四大 国粹 (京剧、中医、书法、武 术 )之 一 ,其深
文、数学、英语等科 目学生都有在中学 阶段的专业基础。而与这 厚的哲学文化底蕴 孕育着深刻的生命 科学内涵 ,可 谓世界传统
些学科不同 ,学生在进入中 医药学校时 ,其专业基础相当 贫乏 , 科学 文化之典 范。在 倡导先 进文化的 今天 ,尤其 是中医药 专业
尤其是面对中医所 依赖的中国传统哲 学体系、思 辨方法和大量 的师 生 ,继承 并弘扬 中医药 文化是义 不容辞 的责任 ,在此 过程
的古 代经典医 籍 ,学 生普遍 感到茫然 和困惑 ,因 为他们在 中学 中 ,我们不能 忽视中 国传统 文化对中 医药教 育教学 的影响 ,我
阶段 所接触的现 代自然科 学体系 的知识 结构和 思维方法 与中 们要 让学生在 中国传统 文化氛 围的熏 陶下 ,引导学 生自发 ,自
医是格格不入的 ,中学的古汉 语基础也不足以应 付中医古籍的 愿走 向自觉地 深切了解 中国传 统文化 ,把握 民族文 化的精 髓 ,
阅读。通过专 业学习 ,完成 中医文 化背景 和思维 方法的转 化和 从而 帮助学生 深刻理解 中医药 文化 ,建立中 医药思 维 ,宁 静以
形成 ,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其次 ,学生缺乏中国传 统文化氛围的 致远 ;并在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 ,夯实思 想道德基础 ,形成道德行
熏陶 ,心浮气燥。浮躁之心 ,蠢蠢欲动 ,静下心来上好每一 节课 , 为规 范 ,使我 们的学 生是具 有传统文 化根基 的现代 人。与 此同
耐住性子看完一本 好书都显得困难。然而作为中 医药学校的学 时 ,要在学生 学习中 医药文 化的过程 中 ,坚持与 学生心理 智能
生 ,大量阅读 经典著 作 ,大 量背诵 相关知 识又是 必不可少 的基 的不 断发展相 结合 ,充分利 用学生记 忆的黄 金时期 ,让学 生背
本功 ,而心浮气燥是做不到 这些基本要求的。再次 ,学生缺少传 诵 一些 美文 佳作、名 篇警 句 ,医药 名篇 ,积 淀传 统文 化知 识素
统文 化的教 育 ,优 良传统 品德缺 失。例 如尊敬 老师 ,团结友 爱 , 养 ,并坚持与学生的自我教 育相结合 ,通过中医药文化教 育 ,来
助人为乐 ,真诚守信等等。 提高学生的自 我修养 ,陶冶 学生的性情 ,提升学生的人格 品质 ,
如果能将以上 问题解决好 ,相信至少对学生 的专业学习会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有较大的促进 作用。更重要 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礼仪修 [编辑: 李 巍 ]
养 的形 成 和 人格 的 完善 产 生积 极 的 影响。对 于 此 ,提 出一 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