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7

砂京中譬单大等 丫

博士研 究生学位论文

题 目 《伤寒论 》 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

专 业 中医临床基础 伤 寒论
研究方 向 《伤寒论 》 文献研究
博 士 生 谢茂源
导 师 郝万 山 教授

二 一一年五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 人声 明所呈 交 的论 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的研 究工作

及取 得的研究 成果 。尽我所知 , 除了文中特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

外 , 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 也不包含为

获得北京 中医 药大 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 过的材料 。

与我 一 同工作 的 同志 对本研 究所做 的任 何贡献 均 己在 论文 中作 了明

确 的说明并表 示 了谢 意 。

学位论文作者签 名 以 签 字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有 关保 留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即 学校有权保 留送 交论文 的复 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

可 以采用影 印 、 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授权北京 中医药

大学将本人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 并

允许提交杂志社 出版 。

倒公开 口
保密 年 月保
密的学
位论文
在解密
后应遵
守此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 字 日 期 签字 日期
口录

目 录
中文摘 要 … …
… … ` … …
导 言 … … , … … ` … … 。以
`
,弓̀






门︺

,内
乙̀︶

氏̀

曰̀、。










、`
八̀


内̀`苦

,产
亡̀
冲̀





了̀

月̀


卜了
苦、︸

第 一部 分 水 病 的相 关理 论
中 医学 的津 液代 谢 理 论 …
… …
… …
,…
,…

……
“津 液 ” 的概 念 内涵 · ·····························… …
津液 与 脏腑 经络 的关 系 … …
“肾者 , 水藏 , 主津液 ” … … , … …
“饮 入 于 胃 , 游 溢精 气 ”
“上 输 于脾 , 脾 气散 精 ”
“上 归于肺 , 通 调水 道 ”
“下 输膀 胧 , 水 精 四布 , 五 经并行 ”
肝主疏泄 … …
心主温煦 , 贯血脉 … … , … …
三焦 … … 、 … …
经络 … …
津 液 与 气的 关 系 … … , … …
元气是 人体 生命 活动 的原 动 力 … …
宗气 统领 一身 之 气 , 推 动气 血 津液 的运 行 … … , ,
卫气是推动津液运行的动力
营气 泌 津 液 于脉 荣 养周 身
… … ,二 ,
… … 、
… …
… … 。

卜…
, 诸气 与津 液代 谢 的关 系 … … , … …
中医学的水饮理论 … … , … …
“水 饮 ” 的概 念 内涵 ···········… …
水 病 与 病 因 的 关系 … …
先天享赋 … …
六 淫侵 袭 … …
七 情 内伤 … …
饮食 内伤 … …
将息不 当 … …
水病 与脏腑经络功 能失调的关系 … …
脏腑 病机 … …
经络病机 … … ,, … …
水 病 与 气血 运 行 失 常 的关 系 , … … ,
中 医学 的水 病 治法 … … , … … ,
治本 之 法 … … ,
温 肾化 气 … …
温 胃化饮 … …
健脾行水 … … ,
温肺 化饮 … …
通利 膀 胧 … … , … …
疏 畅肝 气 … …
温心降逆 … … , … …
疏 通 三焦 … …
疏通经络 … …
治标 之 法 … …
汗法 … … , , … …
《伤 寒论 》 水病的辨治 规律训

利水 除饮 法 , … … , … …




村刊
泻水 逐 饮 法 … … ` … … ,

扶正 散饮 法 … , … …

活血 利 水 法 … … , … …

行 气 导滞法 … … 。 …

清泻 郁 热法 , … … , … …

涌吐痰实法 … … , … … 。 … …

养 阴利 水 法 … … ` … … ` … … 、 …

调 护 之法 … … ` … … 。 , … …

第 二部分 《伤 寒论 》 水 病 的辨 证 规律 … … , … … , `

津 液理论 在 仲景 学说 中的体 现 … … , … … 每 … …

仲 景津液 代 谢理论 的特色 … …


强调 胃在津 液 代谢 中的化 源 职能 ·········… …
· 侧熏于从营卫的角度阐释津液病机 ························, ···········… …
重视 三焦在 津 液代 谢 中的气化 场所 功 能 ································… …
重视 阴阳协 调 , ·········一 一 一
重视心阳在津液代谢过程 中的镇慑作用 … …

病 从 外感 而发 … …
多 因失 治 、 误 治 而成 … …
、 津液 理论 融 于六经 理 论体 系 之 中 … … , … …
, 存 在 独有 的水 病类 型 ················ … … ,… , … … , … …
《伤寒论 》 水 病分 型 … … ,…
痰饮 … …
水气 … … ,二, … …能砚




湿痹 … … , … … , … … 、二 , … …
结胸 … … , … …
礴 奔豚 … …
《伤 寒论 》 水病 主症 … … , … …

第三 部分 《伤寒 论 》 治疗 水 病所 用 的方 药 … 布 … 奋 二 , …

《伤寒论 》 治水方剂 … … ` … …

温阳 剂 … … 咯 … … , … …

健脾 剂 … … , … … 。 … , … … , … …

理肺 剂 二 , … … 。 … … , … … ` … …

'
调 肾剂 … , … … ` … , … … , … , … …

疏通 三焦剂
… … 护

… … , … …

逐水剂
和解 剂 … … , … … 妞

涌 吐剂 瓜 蒂散 … … 勿 … …







《伤寒 论 》 治水 药 物
,山

介伪

… …
`八̀
,八
化水 药


`
… 利水药
发 汗药 … …
… …

逐水药 二 , … … 电 … …

泻下药 … 口 俘 , … … 匕 … … ` … … ` … …

涌吐药 … … , … “

《伤 寒论 》 治水 药 物配伍 二 ` … … , … , … … 。 二 , … … , … …

化 水 药配伍 利水 药 … … 每 … , , , 今 二 。 … 。

化 水 药配伍 发 汗药 , … … 于 二
目录

化水 药配 伍利 水 药 、 发 汗 药 … … ,
逐水 药 配伍 泻 下药 … … , … …
逐水 药 配伍利 水 药 … … 、 … …
和解 药 与其 它 治水 药 物 的配伍 … , , … …
结语 … , … …
参考 文献 … …
第 四部 分 运 用 经 方 治疗 脑水 肿 临床 经 验研 究 , … …
脑水肿的研 究进展 … …
出血 性脑 中风 引起 的脑 水 肿 … …
中 医理论研 究进 展 … …
治疗 证 型 … …
中 医临床研 究进 展 … …
创 伤 性 脑水 肿 … …
中医理论 研 究进 展 … … ”
治疗 证 型 … … ”
中医临床 研 究进 展 … …
桃核承气汤合五答散治疗脑水肿 的临床验 证 … …
中风 性 脑水 肿 … …
案例 一 … …
案例 二 … … ,
创 伤性 脑水 肿 … …
案例 一 … … ,二
案例 二 … …
临床 经验 小 结 … … ”
参 考 文献 … …
致谢 … …
个 人简 历 … …
《伤 寒论 》 水病 的辨治规律研究

中文摘 要

在 漫 长 的 中医发 展 史 中 , 水病 的辨 证论 治 一直 受到 高度 重视 , 不仅 留下 了丰

富的理论 描述 , 还提 出 了较 为详 备 的诊 治方 案 。 这 些认 识 经受 住 了长 期 的实践检

验 , 至今仍 具有极 高 的指 导 意义 , 被 中医临床广 泛地 应 用 。

张仲 景的 《伤寒 杂病论 》 是 中 医水 病 学说 发展 过 程 中 的里程 碑 式著作 。 相 比


于 《金 匾要略 》 部 分 而言 , 《伤寒 论 》 部分 的水 病论 述 虽 然也很 丰富 , 但 却 较为

分 散 , 其理 法方 药认 识散 见 于六 经病各篇 。
为 了更 好地 掌握 仲 景水 病 学说 , 有 必要对 代伤 寒论 》 中的有 关论 述进行 系 统
地 分析 与 归纳 。 同时 , 为 了准确 地 定位仲 景水 病 学说 的价 值 , 也 有 必要构 建其 与

中 医理论 经 典 《内经 》 、 《难 经 》 水 病 学说 的联 系 。

本 文采用 文献 学 方法 进行研 究 , 主 要 内容 分为 以下 几个 部分 。
第一部分 主 要探 讨 了水 病 的相 关理论 中 医学 的津 液代 谢理 论 津液是

维 持人体 生命 活动 的基 本 物质 之 一 。 它是 一种 载体 , 既可 以给 机体 带来 丰 富的营
养 成分 , 又 可 以将机 体代 谢 后 的废 物带 出体 外 。水 谷精微 经 胃的腐 熟 、 脾 的游溢 、

小 肠 的泌别 清 浊 , 津液被 化 生并进 入代 谢环节 津液经 脾 的散 精 、 肺 的 宣降 、 肾

的蒸腾 , 通过 三焦输 送 到人体 的上 下 内外 肾主水 , 受五 脏六 腑所 来 津液 , 扬 清


降 浊 , 清 者复 灌溉 于身 , 浊者 化 为尿液 降 至膀 耽 , 最终 排 出体 外 。 心 的温煦 、 肝

的疏 泄亦在 津 液代 谢 过 程 中发挥 调 节作用 。 津液还 与气血存 在 互 动 的关 系 。 通 过

气 的作 用 , 津 液流溢 于 内 以灌 溉脏 腑 , 布 散 于外 以濡充 腆 理 , 并 与血 在脉 内外 交
换 。 张仲 景在 《伤寒论 》 中每 每 以津液理 论指 导对人体 生理和 病 理 的认识 。

中医学 的水 饮 理论 若 脏腑 功 能紊 乱 , 气血运 行 失 常 , 津 液不 能 正 常的代 谢 , 则

转化为水 饮 之那 , 储 留于人 体 脏腑 经络 隐僻 空隙之 间 , 形 成水 病 。 中 医学 的


水 病 治法 治本 之法包 括 温 肾化 气 、 温 胃化饮 、 健脾 行水 、 温肺 化饮 、 通利膀 胧 、

疏 畅肝 气 、 温心 降逆 、 疏 通 三焦 、 疏通 经络 , 治标 之法包 括发 汗散饮 、 利 水 除饮 、

泻水 逐 饮 、 扶 正散饮 、 活血 利水 、 行 气 导滞 、 清 泻郁 热 、 和 解 化饮 、 涌吐痰 实 、
养 阴利水 。

第二部分 主要探 讨 了 《伤寒 论 》 水病 的辨 证规律 津 液理论 在仲 景 学说


中文摘要

中的体 现 仲景学说水病 治法总体上可概括为温化 、 散水 、 利水 、 逐水 等等 , 是


以振 奋 阳气 为本 , 祛 除水 饮 为标 , 借 助 温 药 以行 消开 导 , 化 气行 水 。 仲景 津
液代 谢 理论 特 色 一是 强调 胃在 津液代 谢 中的化 源职 能 二是 侧 重 于从 营卫 的 角
度 阐释 津液 代 谢 失调 的病 机 三是 重 视 三焦在 津液 代 谢 中的气 化场 所 功 能 四是

重视 阴阳协 调 平衡 。 《伤 寒论 》 水病 特 点 一是 病 从外 感 而发 二是 多 因失

治 、 误 治而 成 三是 津液 理论 融 于 六经理论 体 系之 中 四是存 在 独 有 的水病 类 型 。

《伤 寒论 》 水 病分 型 包 括 痰饮 、 水 气 、 湿痹 、 结胸 、 奔豚 。 《伤 寒
论 》 水病主证 包 括小 便 不利 或 异 常 、 胀 满 、 口渴 、 水逆 包 括吐 、 呕 、 悸动 、

眩 晕 、 咳喘 、 痞 、 发 热 、 水 肿 、 泻 泄 、 厥 冷 、 身 重 、 短 气 、 疼痛 、 水脉 沉 弦或
沉紧 。

第 三部 分 主 要探 讨 了 《伤 寒论 》 治疗 水病 所用 的方 药 《伤寒 论 》 治水

方剂 包 括健 脾 剂 、 理肺 剂 、 调 肾剂 、 疏通 三焦 剂 、 发 汗剂 、 利水 剂 、 逐 水剂 、
和解剂 、 涌 吐剂 。 《伤寒 论 》 治水 药 物 包 括 化水 药 桂 枝 、 干姜 、 附子 、
半 夏 、 白术 、 生姜 、 细 辛 、 人 参 、 利水 药 获 答 、 泽 泻 、 猪答 、 滑石 、 草芳 子 、
芍药 、 发汗药 麻 黄 、 杏仁 、 逐水药 甘遂 、 大 戟 、 芫 花 、 蜀 漆 、 商 陆 、

泻下 药 大黄 、 芒硝 、 涌吐 药 瓜蒂 。 《伤寒 论 》 治水 药物 配伍 包括

化水 药配伍 利 水 药 化水 药 配伍 发 汗药 化水 药 配伍利 水 药 、 发 汗药 逐水 药配
伍泻下药 逐水 药配伍 利水 药 和解 药 与其 它治水 药物 的配 伍 。
第 四部分 主要 内容是 个人 运用 经 方 治疗脑 水 肿 的临床 心得 体 会 。 脑 水 肿分 为

创 伤 性 脑水 肿 、 中风 性 脑 水 肿及 交通 性脑 水 肿 三种 , 应用桃 核 承 气 汤加 五 答散 治

疗初 期 脑水 肿辨 证属 腑 实证 者 , 使 水 随疲 去 , 增 强 了降低 脑压 的效 果 , 然 后 再依
中 医辨 证论 治 的法则 进行 后 续 治疗 , 对 于脑水 肿 患者之 致残 率有 明 显的降低 效果 。

关 键词 伤 寒论 水病 辨 治规律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研 究

一 ,

“ “,

, ,

' ,

,
,

, ,

日 , , ,

,
A b st 门

, ,

, , ,
, 一 ,

, ,

, 七

, 七 ,

, ,

, ,

, ,

, ,

一 ,

,
, ,

, 一

, , , ,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A b st ra C t

e 1 in i e .

K e yw o r d s : T r e a t i s e o n F e b r il e D i se a s e s : w a t e r d i s e a s e : r e g u l a r P a t t e r n

o f s y n d r o m e d i f f e r en t i a t io n a n d tr e a t m e n t
10 导言

导 口

水病是 由于人体脏 腑经络功 能紊乱 , 津液代 谢 失常而致水 饮邪 气停 留所 引起 的


病变 , 常见的症状包 括咳 、 喘 、 悸 、 呕 、 渴 、 利 、 眩 、 肿 、 小便不利等 。
水饮是 人体 脏腑经 络功 能紊 乱 , 导致津液代 谢 失常而停 蓄体 内的病 理产物 。 因
其 具有的 阴寒之性 , 反 而影响脏 腑经络 的功 能和 气血 的运行 , 从而 引发 复杂 多变的
症状和 证候 。
水饮 致病 , 病位广 泛 , 脏腑 、 关节 、 肌表 皆可 因其 留滞而发 生病 变 , 因此水饮
为病 常症状 繁杂 , 且病 变累及 范 围广泛 。 水饮上泛 于肺 , 则为 喘咳 下 阻于 胃 , 是
为呕逆 水停 心下 , 则 心下痞硬 水 气上泛 , 清 阳不升 则头眩 , 阻滞经气则 头痛
水 液下渗 , 偏注 大肠 则为 下利 水停 气 阻 , 气化不利 , 津不上承 则 口渴 阳气敷布
失常 , 气不化水则小便 不利 阳气为水 气所遏制 而不达 四肢 , 则 见手足 厥冷 , 是为
水 厥 〔” 。
水饮 致病的特 点 , 引发 的病 证种 类多样 , 痰饮 、 湿痹 、 水 肿 、 结胸 皆属水 气为
患 , 均 因水停 的部位及 临床 主症 的不 同 , 而有不 同的病名 。水 气是水 液停 蓄 , 泛溢
肌肤 , 以浮肿为主 要特征 的病证 痰 饮是 流注于脏腑经络 局部 的停水 , 其发病症状
繁杂 湿痹则是 以水 气 留着 于肌 肉关节 而致肌 肉关节沉 重疼 痛 为主症 邪热入 里 ,
水 与热结于 三焦 , 则见胸腹按之痛 , 甚至石硬 而痛不 可近手 , 是 为结胸 以脐 下悸
动为主要特征 的奔豚 , 均为水 气 与他邪相 结为患而引起 的症状 。
水 病均属于脏腑经 络功 能紊 乱 , 三焦水道 不通 , 气化 失常所致水液停 聚泛溢所
致 的疾患 。 正常情 况下 , 三焦是 津液运行 气化的通道和场所 病理 情况下 , 三焦水
道又成为湿 、 水 、 饮邪停 聚 、 泛 溢 的部位 。体 内水 湿津液 一旦 失于气化 , 不在气化
状态下运行 , 即可 变生湿 、 水 、 饮 诸邪 , 停 聚泛溢于 三焦 , 这 些水饮那 气进 而通过
三焦 、 经络又影响 脏腑正 常的功 能 , 造成其它的证候和 兼症 。
水 病辨证论治是 《伤寒论 》 中的重要部分 , 文 中对水病 的论 述 内容 丰富 , 证治
详备 , 其所述理论及 方剂经过长 期 的实践考 验 , 对 临床确 有实 际指 导意义 , 至今在
临床 中还广泛应用 。 然而仲景在 《伤寒论 》 中并没有 系统地进 行讨论 , 而是 散见于
六经病各个篇节 。 《金 匾要略 》 曾设痰饮 、 水 气病专篇进行论 述 , 但仲 景在 《伤寒
论 》 中并没有直接 阐述 水病 的涵 义 , 所记载的水 病也并不 等 同于 《金 匾要略 》 , 其
或 因误治知 台, 水 气 内生 或 因病后 、 汗后 , 饮食将 息不 当 , 水 气 内停 。考之原文 ,
对水 病的论述 , 既有明确指 出 “心下有水 气 ” 的小青龙 汤方 证 , 也有未 明言为水病
的真 武汤方 证 。 为 了更好地 掌握 仲景对于水病 的辨证 治疗 , 有必 要将 《伤寒论 》 中
有关论述进行分析 归纳 , 探 求 《伤寒论 》 水病 的涵义及其 治疗特 色 。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治规律 研究及运 用经方 治疗脑水 肿临床 经验研究

第 一部 分 水病 的相 关理 论

中医学 的津 液代谢 理 论

“津液 ” 的概念 内涵

津液 , 是 对体 内除精 和血 以外 的一切 正常水 液 的总称 。包 括脏腑 、 官窍 、 形体


内正常 的液体 及分 泌物 。 由于津液 富含 营养 成分 , 不仅 是构 成人体 的基本 物质 , 也
是维 持人体 生命 活动 的基 本 物质 。 津液还是 一种载体 , 既可 以给机体 运 送 丰富的营
养成分 , 又 可 以将机 体代 谢后 的废 物带 出体 外 。 因此 , 对 于津液代 谢 过程 的研 究便
显得尤 为重要 。
中医学对 津液代 谢 的认 识可 以追溯 至 《黄帝 内经 》 。 《灵枢 ·决 气 》 明确 指 出
“何 谓津 岐伯 曰 膝 理发 泄 , 汗 出漆漆 , 是 谓津 。何 谓液 岐伯 曰 谷入 气满 ,
淖泽注 于骨 , 骨属 屈伸 , 泄 泽 , 补益脑髓 , 皮肤润 泽 , 是谓 液 。 ” 《灵枢 ·五疮 津
液别 》 云 “水 谷 皆入 于 口 , 其 味有五 , 各 注其海 , 津液各 走其道 。 故 三焦 出气 ,
以温肌 肉 , 充皮肤 , 为其 津 其流 而不行者 为液 ” 。 《素 问 ·痈疽 》 指 出 “津液
和调 , 变化 而赤为血 ” 。 《灵枢 ·牙卜客 》 则说 “五谷入 于 胃也 , 其 糟粕 、 津液 、
宗气分 为 三隧 ” 。 可见 , 津液是 由 胃肠 道吸 收的水 液和水 谷精微 所 化生 , 它注入经
脉 、 脏腑 , 补益脑髓 , 润泽孔 窍 , 滑利 关节 , 散布 体表 , 润泽肌肤腆 理 , 化 生血液 ,
输布全 身 。 下注膀耽 则 为尿 经肌肤 、 孔 窍而 出则为 汗 , 经唾液 、 涕 、 泪 而出则 为
津液 。
津液是 津与液 两种液 态 物质 的合 称 , 两者 之间 同中有异 。 同 , 是 其来 源相 同 ,
津 、 液均从水 谷 饮食摄 取 而来 , 以液态呈 现于体 内 异 , 则是 功 能 、 性 状 、 分布 部
位有所 区别 。 津 的质地 清稀 , 随气而行 , 流 动性大 , 充皮肤 , 可 以从腆 理发 泄 , 而
液则是 “流 而不行 ” , 以液 态方 式为其生理常 态 , 所处位 置固定 津 多布散 于皮 肤 、
肌 肉和 孔窍 等部 位 , 且 能渗入 血脉 , 对 脏腑有滋润 的作用 而液 则较 浓厚 , 多在 于
骨 、 髓 、 脑 , 能对脏腑 组 织起濡养 的作用 , 。

津液与脏腑经络 的关系

津 液代 谢指 津液 的生成 、 布 散 以及废 浊之物排泄 的过程 。 津液是 人体 内的重要


物质 , 要历经 生成 、 输布 到排 泄 的过程 , 这个过程是 由众 多脏腑组 织参 与完成 的复
杂过程 , 与 胃 、 脾 、 肺 、 肾 、 肝 、 大肠 、 小肠 、 三焦和膀胧 都 有 密切 的关 系 。 《素
问 ·经脉别论 》 所 言 “饮入 于 胃 , 游溢精气 , 上输 于脾 , 脾 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伤寒 论 》 水病的价治规律研 `亡

通调水道 , 下输膀 胧 , 水精 四布 , 五经 并行 。 ” 明 白指 出 , 津液 在人体 内的代谢开


始于 胃 , 终 于膀 耽 , 肺 、 脾 、 肾三脏在其 间起 重要作用 。 由于大肠主津 , 小肠主液 ,
虽在 本条 中未被 提及 , 但亦在 津液代谢 中担 负着 重要 的职 能 。 此外 , 《素问 ·灵兰
秘典论 》 还 有 “三焦 者 , 决 读之官 , 水道 出焉 ” 的论述 , 强调 三焦是津液 运行 的通
道 。 而经络作 为脏腑之 间相 互联 系的通道 , 亦是 不可忽略 的重要环节 。
根据 《内经 》 的认 识 , 清代邹澎 在所著 《本经 疏证 》 中总结道 “饮入 于 胃 ,
分布 于脾 , 通调 于肺 , 流 行于 三焦 , 滤于 肾 , 出于皮毛 , 归于膀 就 … …水者 , 节制
于肺 , 输 引于脾 , 敷布 于 肾 , 通 调于 三焦 、 膀胧 … …” , 非常清 晰地 阐明 了水液代
谢的各个环 节及各 个环 节 中各脏 腑对 水液运行 的功 能作用 。水 液 的生成 , 依赖 于 胃
的 “游溢 ” 和脾 的 “运 化 ” 功 能 水 液 的输布 , 依 靠 肾的气化 、 脾 的 “散精 ” 和肺
的 “通调水 道 ” 功 能 水 液 的排 泄 , 主要是依 靠 肾的 “气化 ” 和 “司开合 ” 功能 。
所 以水 液在体 内的升 降 出入 , 是 在肺 的通调 , 脾 的转输 , 肾的气化作 用下 , 以三焦
为通 道 , 清者升 , 浊者 降 , 上升 的清气布散全身 , 下降 的浊液 化为尿 液注入膀 耽 进
而排 出体 外 。
津液在人体 的正 常代 谢 由摄入饮 食水谷 开始 , 由胃受纳 , 腐 熟 , 游溢精 气 , 在
小肠 分清别 浊 、 大肠 主津 的作用 下 , 水液 以及精微被 吸 收进入代 谢环 节 , 然后再 经
由脾 散精 , 津液 由脾 灌溉 四旁 主要部分在 肾的蒸腾 气化 下 由脾 上输 至肺 , 肺通过
宣降作用将 津液 向身体 上 下 , 内外输送 , 通过宣发 , 津 液 向上 向外布散 到头面肌表 ,
发挥 濡养作用 , 然后 化浊 , 通 过汗孔毛窍开合 , 排 出体 表 肺 的呼 吸排 浊也 带 出部
分 的水液 。通 过肃降 , 津液 由肺 向下 , 向内 , 送达体 内各脏腑组 织 , 发挥充养作用 ,
其后 化浊并 下降到膀 脆 肾为水 脏 , 降浊扬清 , 在津液 的代 谢过程 中肾都起到 重要
的作用 。 肾的蒸腾气 化 , 将 清气化蒸腾于上 , 使 清气被 转输利用 另外 , 经 由人体
代 谢作用 , 下降至膀 胧 之 浊者 , 化为尿液 , 排 出体 外 。膀 胧者 , 州都 之官 , 储存尿
液 , 其功 能受 肾的气 化功 能调控 。 肾司膀胧开合 , 肾气充 , 气化有度 , 膀 肤 开合 正
常 , 则水液排 泄正 常 。 在代谢 过程 中 , 津液 以三焦为通道 , 并在 心 的温 煦 、 肝 的疏
泄促 进下 , 津液代 谢得 以正 常运行 。

“肾者 , 水藏 , 主津液 ”

肾在津液 的代谢 过程 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 。 《素 问 , 逆调 论 》 云 “肾者 , 水藏 ,


主津液 。 ” 明白的指 出五脏 之中 , 唯独 肾为 主水 之脏 。在 五脏 之 中 , 亦唯有 肾与三
焦相 合 以起到主水 的作用 。 肾对津液 的代 谢主要有 三个方面 的作用
《素问 ·上古天 真论 》 云 “肾者主水 , 受五藏 六府 之精 而藏之 。 ” 肾藏精 ,
票赋 于先 天 , 元气发 源于 肾 。 元气为五脏六腑之 本 , 十 二经脉 之根 , 呼吸之 门 , 三
焦之原 。 元气 以肾所 藏 的精 气为主 , 肾中精 气所 化生 , 故 肾阴 肾阳为 一身 阴阳之根
本, 肾
' 中阳气 的蒸腾 气化作用 , 是 胃 “游溢精 气 ” , 脾 的散精 , 肺 的通调水道 , 小
第一部分 水病 的相关理论

肠 的泌清别 浊 , 以及 大肠 的主津 等作用 的动力 , 具有 调节 、 制 约诸 脏腑功 能的作用 ,


推 动着津液 的输布 , 从 而促进 、 影响津液代谢 。
肾阳蒸 腾 气化 , 扬清 降浊 , 参 与津液代 谢 。肺 下输 至肾的津液 , 在 肾阳的气
化作用 下 , 清者蒸腾 而上 , 经 三焦上输 于肺 而散布 于全身 , 浊者化 为尿 液下输膀 耽 ,
在 肾和膀 就 的气化作 用 下排 出于外 。 若 肾阳不 足 , 诸 脏 失和 , 气不 化水 , 是 以 “无
阳则 阴无 以化 ” , 水 道 失调 而水 气储 于 内 , 出现尿不 得 出 、 小 便不利 的情 况 。 正如
《景岳全 书 ·肿胀 》 所说 “水 为至 阴 , 故其 本在 肾 水化 于气 , 其标在肺 水惟
畏土 , 其 制在脾 。 ” 明 白指 出肾阳 的蒸腾气化对全身 津液输布代 谢的主 导作用 。
肾 司开合 。 《素 问 ·水热穴论 》 所 言 “肾者 , 胃之关也 , 关 门不利 , 故聚
水 而从 其类也 , 上 下溢于皮 肤 , 故为附 肿 。附 肿者 , 聚水 而生病也 ” 。 《灵枢 ·本
输》 言 “肾合膀 耽 ” 。饮 水入 胃 , 首先在 胃气 的作用 下将水 “游 溢 ” 化 为精 气进
入机体 进行代 谢 , 而进入机 体进行 代谢 的水 液 的量 的多少 , 取决 于 肾的开合 。 若 肾
关门不利 , 进 入机体 代谢 的水 液过多 , 则会 出现腹胀 、 水 肿 。 如 《灵枢 ·五疮津液
别》 “阴阳气道不 通 , 四海 闭塞 , 三焦 不泻 , 津液 不化 , 水 谷并 行肠 胃之 中 , 别
于回肠 , 留于下焦 , 不得 渗膀 胧 , 则 下焦胀 , 水 溢则为水胀 , 此津液五别之 逆顺 也 ” 。
《灵枢 ·本 输 》 指 出 “肾合膀 胧 , 膀 胧者 , 津液之府 也 。 ” 说 明膀肤所 藏之津液 ,
在肾气作用下 , 始 能使之布 散于全 身 , 而完成水 液运 化 的全部过程 。 肾主气化水 津 ,
可使 清者得 以输布 , 浊者 下输膀 胧 , 以司水 津新 陈代 谢 。膀 胧通过 肾气 的作 用 , 将
运化过程 中的废 弃物 以小 便 的形 式排 泄于体 外 , 以保 持水道 的通 畅和整体 物质代谢
的正 常 。 《素 问 ·宣 明五气 》 说 “膀 脆 不利为疮 , 不 约为遗尿 ” 。 强调 肾气不足
而不 能为水 之 主 , 则 三焦膀 胧 不治 而停水 为邪 , 尿 少水 肿 或 则肾欠封 藏 , 气不摄
水 , 则小便清 长 。

“饮入于 胃, 游溢精气 ”

胃是津液进入人体进行代谢的首要环节

饮 食水谷 是津液 生成 的物质基 础 。根 据 《灵枢 ·营卫生会 》 云 “人 受气于谷 ,


谷入 于 胃 , 以传 与肺 , 五 藏六府 , 皆以受 气 … …” , 饮 水入 于 胃中 , 在 胃气 的作 用
下将饮入之水 “游溢 ” 化为精 气 , 是津液进入机体 代 谢 的第 一个环节 。 饮食经 过 胃
的消磨 腐熟 , 在消化 过程 中 , 吸 收部分 的水液 和精微 。 “游溢 ” 是 游 动布 散的意思 。
胃将消化 的饮 食精 华下输 小肠 , 通过小肠 的泌别清 浊作 用 , 吸收其 中的水 液和食 物
精微 , 之后将 残 渣下送 大肠 。 大肠 将食物残 渣 中的水 液再吸 收后 , 才 能形 成 粪便 。
而经 胃气作用 “游溢 ” 而成 的水谷精 气始进入 人体 进行 循环代 谢 。 《素 问 ·水 热穴
论》言 “肾者 , 胃之 关也 , 关 门不利 , … …聚水 而生病也 ” , 指 出 胃作为水液进
入人体代 谢 的门户 。
4
1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 究

大肠小肠均属胃

《灵枢 ·营卫生会 》 云 “故水谷者 , 常并居 于 胃中 , 成糟粕 , 而俱 下于大肠 ,


而成下焦 , 渗 而俱 下 , 济泌别 汁 , 循下焦 而渗入膀耽 焉 ” 。 由此看 出 , 胃经 由小肠
到大肠 , 是水谷被 腐 熟 、 游溢 、 泌别清 浊 , 分别 变化为精微 和津液 , 进 入机体 和 变
化为糟粕 进 而排 出体 外的过程 。 大肠小 肠均 能吸收水 液 , 故有 “大肠 主津 ” “小肠
主液 ” 之说 。

津液经 胃的游 溢途径

《灵枢 ·牙卜客 》 云 “五谷 入于 胃也 , 其糟粕 、 津液 、 宗气分 为 三隧 , … …营


气者 , 泌其津液 , 注之 于脉 , 化 以为血 , 以荣 四末 , 内注五 藏六府 , … …卫气者 ,
出其 悍气之镖疾 , 而先行 于 四末 、 分 肉 、 皮肤 之 间 , 而不休者也 , … …行 于五藏六
府 。 ” 可 以看 出 , 水 谷经 过 胃的腐 熟 , 小肠 的泌清别 浊 , 大肠 主津 , 形 成糟粕 、 津
液 、 宗气 。 “水液 由此 而渗 于前 , 糟粕 由此而 归于后 ” , 津液经 过大小肠 的吸收 ,
糟粕则被 大肠 变化为粪便 , 传 导而 出 。
《灵枢 ·玉版 》 说 “胃者 , 水 谷气血之海 也 。 … 胃之所 出气血 者 , 经隧也 。
经 隧者 , 五脏六腑 之大络也 。 ” 此经隧是指经 络和 三焦 , 水 谷精微 和津液通过经络
和 三焦输布 全身 。 《素 问 ·经脉别 论 》 记载饮食入 胃后 , 水 谷精 微 和水 液 由胃向外
周布散 的经络 通道 , 如 “食气入 胃 , 散精 于肝 , 淫气于筋 ” 。 肝经 “挟 胃 , 属肝 ,
络胆 ” , 肝 的经络循行 沟通肝 与 胃肠 的联 系 , 在脾 气 的转输 作用下 , 水 谷精微和水
液被输送到肝胆 〔” 。
“食气入 胃 , 浊气 归心 , 淫精 于脉 。 脉气流经 , 经气 归于肺 , 肺朝 百脉 , 输精
于皮 毛 。 ” 足太 阴脾 经 的支脉 “复从 胃别 上隔 , 注心 中 ” , 使 心 与 胃肠 之 间联 系而
成 为 “食 气入 胃 , 浊气 归心 , 的通路 , 在脾气 的转输下 , 水 谷精 微和水 液被输送到
心 。心 “淫精 于脉 ” , 使 “食 气入 胃 , 脾精化 汁 , 上奉心火 , 心火得 之 , 变化而赤 ,
是之谓血 。 ” 手少 阴经 心之脉 “其 直者 , 复从心 系却 上肺 ” 使 “脉 气流 经 , 经气 归
于肺 ” 。 在肺气 的宣发 肃降作用下使 “肺朝百脉 , 输精于皮毛 ” 。
足太 阴脾经经脉 “贯 胃属脾 络溢 ” , 与胃表 里贯通 , 故脾 能 “为 胃行其津液 ”
手太 阴肺经 “起于 中焦 , 下络 大肠 , 还循 胃 口 , 上隔属 肺 ” , 水 谷精微 和水 液进入
手太 阴肺经 足少 阴肾经 “贯肝隔 , 入肺 中 ” , 又 “络膀 脆 ” , 使 肺 能够 “通调水
道 , 下输膀 就 ” 。
饮食入 胃后 , 水谷精微 和水液 由胃向外周 的布 散 的三焦通道 。 “上焦 出于 胃上
口 , 并咽 以上 , 贯隔 而布 胸 中 ” “中焦亦 并 胃中 , 出上焦之后 , 此所受气者 , 泌
糟粕 , 蒸津液 , 化其精微 , 上注 于肺脉 , 乃化 而为血 , 以奉 生身 ” “下焦者 , 别
回肠 , 注 于膀耽 , 而渗入 焉 。 故水谷者 , 常居 于 胃中 , 成糟 粕 而俱 下 于大肠 , 而成
下焦 , 渗 而俱 下 , 济泌别 汁 , 循 下焦 而渗入膀 胧 焉 。 ” 三焦 作为水道 , 亦 可使水谷
第一部分 水病 的相关理论

精微 和水 液 由 胃向 四周布 散 , 而有 “上焦如 雾 ” 、 “中焦如沤 ” 、 “下焦 如读 ” 的


论述 , 故 三焦也是 “中央 土 以灌 四傍 ” 的通道 。

“上输于脾 , 脾气散精 ”

脾 胃同居 中焦 , 具有腐 熟 、 运 化水 谷 , 化 生水 谷精微 , 生成 气血 , 维持人体 的


生命 活动 的功 能 , 《素问 ·玉机 真藏论 》 “脾脉者 土也 , 孤 藏 以灌 四傍者 也 ” 。
足太 阴脾经 之经脉 “贯 胃属脾络 溢 ” , 与 胃表 里贯通 , 故 《素 问 ·太 阴阳 明论 》
“脾 与 胃 , 以膜 相连 耳 , 而 能为行 其津液 ” 。 即脾为 胃家行其 津液 。 胃 、 小肠 、 大
肠 将所吸 收的水 液 均上输脾 , 再通过 “脾 气散 精 ” 的作用 而散布 全身 。 胃肠 中的水
液必须通过脾 的运 化布散 到全 身 , 所 以 《素 问 ·
厥论 》说 “脾 主为 胃行其 津液者也 ” 。
脾 在运 化水 津 方面 , 依 靠经 络 , 上 归于肺 。 完成 “饮入于 胃 , 游 溢精 气 , 上输
于脾 , 脾 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通 调水道 , 下输膀 耽 ” 的过程 经 由三焦完 成 “以灌
四傍 ” 的过程 。 饮水 所化之精 气 由 胃 “游溢 ” 至脾 , 脾 气散精 , 津液 因脾 主肌 肉四
末 而 “以灌 四傍 ” 。

“上归于肺 , 通调水道 ”

,' 卑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通调水道 , 下输膀 胧 ” , 《灵枢 ·营卫 生会 》 说 “人


受气 于谷 , 谷入 于 胃 , 以传 于肺 , 五脏 六腑 皆以受气 。 ” 水谷精微 和水 液运行 的主
要是经 由脾 胃化 生的水谷 之精 转输至肺 , 以肺 为 中心 向外周布散 。 故 清 ·汪昂 《医
方集解 》 说 “肺 为水 之上源 ” , 《丹溪心 法 》 云 “肺为津液 之藏 ” 均为其最佳 说
法。

肺 之所 以能调 节水液代 谢 , 依 赖 于肺 气能 “输精 于皮毛 ” , 宣发 卫气于皮 毛 ,


控制 腆理开 阖和汗液 排泄 。脾 将津液 上输于肺 , 肺通调水道 , 通过 宣发 肃降将 津液
输布 全身 。 宣发 而 向上 向外 , 上至 五 官七窍 , 外达肌腆皮 毛 , 并将 浊 气从 口鼻 、 汗
孔排 出 或 由肃 降而 向 内向下 , 若雾露之溉 , 内濡脏腑 , 下注 于膀 胧 。 通过 以上途
径 , 肺行使 主治节的职 能 , 可 以调节津液 的代谢 。

“下输膀胧 , 水精 四布 , 五经并行 ”

《素问 ·灵兰秘典论 》 说 “膀胧者 , 州都 之官 , 津液藏 焉 , 气化则 能出矣 。 ”


膀耽 主藏津液 , 在津 液代 谢 中的作用表 现
肾气是膀 胧 气化 的动力 。 《灵枢 ·本 输 》 说 “肾合膀 就 , 膀 胧者 , 津液 之府
也 。 ” 说 明膀 胧所藏 之津液 , 在 肾气 的气化作用 下 , 布散于全 身 , 完成水液代 谢 的
全 部过程 。 肾主气 化水 液 , 可使膀 胧 中津液之 清者 , 蒸腾输布 全身 , 经 由全身 输布
代谢之 浊者 , 下输膀 耽 , 排 出体 外 , 而完成水液 的新 陈代谢 。
膀耽所 藏之 津液 , 来 自两个途径 。一者直接 来源 于肠 , 《灵枢 ·营卫 生会 》 篇
伤 寒论分水 , 与于
哀 勺万衬台上 , `,乙
见律难

云 “下焦者 , 别 回肠 注 于膀 肤 而渗入 焉 。 故水 谷者 , 常并居 于 胃中 , 成糟粕 而


俱 下于大肠 , 而成 下焦 渗 而俱 下 , 济 泌别 汁 , 循下焦 而渗入膀 胧 焉 ” , 经 肾气的
蒸腾 而输布 全身 , 滋养 脏腑肢 节 一者则为 “饮入 于 胃 , 游溢精气 , 上输于脾 , 脾

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通 调水道 , 下输膀 耽 ” 的代谢过程 , 携 带机体 代谢 的废 物 ,
过肾气的气化而排 除体 外 。
在 完成 对水液 的运 化后
, 膀胧 的气化作用 , 可将水液 运化过程 中的废弃物质 ,
以小便 的形 式排 泄于体 外 , 以保持水道 的正常 出入 。

肝主疏泄

肝 主疏 泄 , 其含 义有 二 疏泄气机和疏通水道 。 “疏泄 ” 的含 义为 “散 ” 、 “动 ” 。
“疏 ” 字的本义有 “疏 导 、 开通 ” 之义 , 《说 文 》 注 “疏 , 通 也 ” 。 多指 开浚 、
疏通 河流 、 沟渠 等 。 “疏 ” 又通 “梳 ” 。 “梳 ” 为理发用 具 , 引 申为梳理 、 整理 、
治理之义 。 因此 “肝 主疏泄 ” 实质是在于保持全 身气机 的流畅 , 以调 节气血 、 津液
的正常运行 , 而实现对 机体 的精 神情志 、 饮食运化 、 水液代 谢 等诸 种 生理 活动的燮
理作用 。 如 《读 医随笔 》 云 “肝者 , 贯 阴阳 , 统血 气 … …握升 降之枢也 , … …脾
者 升降所 由之径 , 肝者 升降发始 之根 也 。 ” 肝 主疏泄 , 为全 身气机 之总 司 , 而气得
以敷布 上下 内外 , 无所 不至 , 故 上焦 之宣发 , 中焦之斡旋 , 下焦之 开 阖 , 皆离不开
肝气之枢的调节 。 可 以说 , 肝 的疏 泄功 能是 人体脏腑功 能活动基本形 式的概括 。如
肝 的疏泄 失常则气机紊 乱 , 脏腑功能失调 , 诸病 丛生 。
肝胆表 里 , 同居 中焦 , 共 主枢 转之能 。少 阳为 阳枢 , 通达 表里 内外 厥 阴为 阴
枢 , 协调上 下阴阳 。肝 气主升 , 胆 气主降 , 肝气升则清 阳 皆升 , 胆气 降则诸 浊得 降 。
另一方 面 , 《素问 ·六节脏 象论 》 说 “凡十一脏 , 取决 于胆 也 ” 。 胆 为腑 , 肝为
脏 , 脏腑 之 中脏为 主 , 腑为从 。肝 气条达 , 气机调畅 , 则脏 腑气机升 降有序 , 出入
有节 , 而 阴阳平衡 , 气血和调 肝胆 气机 的正 常疏泄可 以有效地调 节 三焦水道 以确
保水道 之畅行 。 《灵枢 ·本藏 》 云 “六府者 , 所 以化水谷 而行津液 者也 。 ” 也说
明 了这 一点 。

心主温煦 , 贯血脉

心位于 上焦 , 其性属 阳脏 , 有 温热 、 向上的特 性 。 《灵枢 ·阴阳系 日月 》 云


、心为阳 中之太阳 ” 。前一个 阳指心处于阳位 , 位 于上焦 后 一个 阳则 指心具有 “阳
主动 ', 的属 性和功 能特 点 , 强调心 的推动功能在人体 生命 活动 中的重 要性 。 心 以阳
气为用 , 心 阳有 温煦 、 激发 、 推 动 、 振奋全 身气血运行 , 维持 生命 活力 的作用 。 心
为五脏 六腑 之大主 , 心之用 , 全在于本脏所蕴藏的阳气 。惟有心 阳充裕 、 君火温达 ,
方可鼓动心脉 , 化 赤运 血 , 使心血 盈满 , 循环 往复 , 内养脏腑 , 外滋 百骸 。 维持心
清神 明 、 百脉通达 常态 。 《素 问 ·灵兰秘典论 》 说 “故 主明则下安 , 以此养生则
第一部分 水病 的相关理论

寿 , 段世不殆 , … …主不 明则 十 二官危 , 使 道 闭塞 而不通 , 形 乃 大伤 , 以此养 生则


殃。 ”
心 阳在水液 的代 谢过 程 中起着 重要 的作用 。 《灵枢 ·牙卜客 》 云 “营气者 , 泌
其津液 , 注 之于脉 , 化 以为血 ” 。 津液是 血 液重 要组成之 一 , 血 液是 营气化 生津液
而成 , 心主血脉 , 心 气是 推 动血液 循环 的动力 之 源 。 正 常的血液 运行是 水液代 谢 的
关键 , 津血 同行脉 中 , 脉 外亦 为津液 。如果血行 不利 , 停 留于局 部 , 发 生清津乏布 ,
蓄积 为患 , 水液停 聚成痰 饮 、 水 病 。因此 , 《金 匾要略 ·水 气病 脉证 并治 》 说 “血
不利则 为水 ” 。 因此 , 心主血脉 的功 能异 常与痰饮 、 水 病形成 也有 密切 关系 。
水属 阴 , 其性 本寒 。 心属火 而为 阳 中之 阳 , 坐镇 于上 而行 阳令 , 既能温 煦水 道
而使水 液 畅行 , 能镇 慑水寒 之气 而使 之不 能上逆 。 肾主水 液 , 而心 阳 肾阳为君相 二
火 , 相火则 从君火 为根 基 , 二者相 互温 化 , 肾方 可主水 藏象 学说将 心 肾关系概 括
为 “心 肾相 交 , 水 火 既济 ” , 其 内涵是 心火 必须下 降于 肾 , 以温 肾阳 , 暖 肾水 ,
使 肾水 不寒 肾水 须 上济 心 阴 , 助心 阴 , 制心火 , 使心 火不亢 , 才 能维持心 肾两脏
之间 的阴阳水 火协调 平衡 , 这对协调平衡 关系 , 对全 身 的阴阳协 调平衡 至为关重 要 。
在心和 肾的 关系 中 , 强调 的是 心的 “君 火 ” 对 肾的 “相 火 ” 的作用 , 也就是 君火 为
统帅 , 相 火为根 基 。 心 火须下 降于 肾 , 说 明心 阳对 肾阳具有振奋 作用 , 而使 肾阳保
持充 沛 , 而使人体 阳气之根 的 肾阳能充分发 挥其效应 。
心肺 同居 上焦 , 肺 阳赖心 阳之 温煦 , 心 阳不 足 , 则肺 阳衰微 而不 能通 调水道 。
《素 问 气厥 论 》 言 “心移寒 于肺 ” 。 景岳释 云 “心移寒 于肺者 , 君 火之衰 耳 。
心火不足 则不 能温善肺 金 , 肺 不 温则不 能化行 津液 ” 。 心 与脾 的关系 , 五行 学说 中
“火 生土 ” 、 “母 与子 ” 。 心 阳旺盛 , 气血 充足 , 脾 阳得 助 , 中焦 水液 得运 , 反 之
则水 液不化 而为痰饮 。心 阳本身对水 液代 谢有很重要 的影响外 , 心还 通过对 肾 、 肺 、
脾 三脏功 能参 与水液代 谢 , 如 其功 能失调 , 必会形 成水病 。

三焦

关于 三焦 实质 的讨论 , 由来 己久 。 起 因在 于 《内经 》 指出 三焦为 “孤 之府 ” ,


《难 经 ·三十八难 》 说 三焦 为 “有名 而无实 ” 。 是 引起 三焦名 实之 争 的焦 点所 在 ,
但是 《内经 》 、 《难 经 》 有 关 三焦 通行诸 气 , 运行水 液 , 为水 液运 行 的通 道 的认识
是 一致 的 。

三焦的内涵

对 于三焦理论 的系统论 述最早 见于 《内经 》 和 《难 经 》 。 从 两部 经典 的论述 来


看 , 三焦的 内涵包 括 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 , 三焦是 六腑之 一 。 《素 问 ·五脏别论 》 说 “夫 胃 、 大肠 、 小肠 、 三焦 、
膀 胧 , 此 五者 , 天地 之所 生也 , 其气 象天 , 故 泻而不藏 , 此受 五腑 浊气 , 名 云传 化
伤寒 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研究

之腑 ” 。 中空之形 , 是 人体 脏腑 完成传 化之用所赖 的形 态基 础 , 胃 、 大肠 、 小肠 、


膀 胧形 态 中空 , 能容水 谷 、 糟粕传 化 以为用 。 由以上论述 可 以看 出 , 三焦属 六腑之

一 , 故其居 于体腔 之 内 , 形 态 中空 , 可容气 、 水传化 、 布散 以为用 。


第二 , 三焦是 通道 。 《难 经六十 六难 》 “三焦者 , 原 气之别使 也 , 主通行 三
气 , 经历于五脏 六腑 。 ” 所谓 “原气 ” , 即 “肾间动气 ” , 是 指命 门的真 阳之气 ,
为人 身真气 的根本 , “人 之生命 也 ” 。 具有 “主持诸气 ” 、 “通行 三气 ” 的作用 ,
指 出了三焦是人体 阳气运行 的通道 。
《素问 ·灵兰秘 典论 》 说 “三焦者 , 决 读之官 , 水道 出焉 。 《灵枢 ·五味 》
“谷气津液 已行 , 营卫大 通 , 乃 化糟粕 , 以次传 下 。 … …谷 始入 于 胃 , 其精微 者 ,
先 出于 胃之 两焦 , 以溉五 藏 ” 。 水谷入 口受于 胃 , 其精 微之 气 、 津液别 行 , 走于三
焦之道 , “以溉 五藏 ” “渗 入膀 肤 ” 。 ” 《灵枢 ·五疮津液别 》 说 “水 谷 皆入于
口 , 其 味有五 , 各 注其 海 , 津液各走其道 。 故三焦 出气 , 以温肌 肉 , 充皮 肤 , 为其
津 其流 而不行者 为液 ” 。 由此可 见 , 三焦是 主管体 内水液流 通 、 输布 和排泄 的器
官 , 也是水液流 通 、 输布 和排泄 的通道 。
第三 , 三焦 的部位 划分 。 早在 《内经 》 中 , 对 三焦 部位 已有 明确 的 区分 , 并与
脏腑相联 。 《灵枢 ·营卫 生会篇 》 说 “上 焦 出于 胃上 口 , 并 咽 以上 , …, 中焦亦
并 胃中 , 出上焦之后 … … , 下焦者 , 别 回肠 , 注 于膀就 而渗入 焉 。 ” 指 出上焦在 胃
上 口以上胸 中的部位 , 中焦在 胃腑所在部位 , 下焦在 大肠 、 膀就 所在 的部位 。 上 、
中 、 下三者合起来 统称 三焦 。 《难 经 ·三十 一难 》 云 “三焦者 , 水 谷之道 路 , 气
之所终 始也 。 上焦者 , 在心 下 , 下隔 , 在 胃上 口 , 主 内而不 出 , 其治在擅 中 … …中
焦 者 , 在 胃中肮 , 不上 不下 , 主腐 熟水谷 , 其 治在脐傍 。 下焦者 , 当膀 耽 上 口 , 主
分别 清浊 , 主出而不 内 , 以传 导也 , 其 治在脐 下一寸 。 故名 曰三焦 ” 。 明 ·虞传在
《医学正传 ·医学或 问 》 中进 一步指 出 , “三焦者 , 指腔 子 而言 , 包 涵 乎肠 胃之总
司也 。 胸 中育膜之 上 , 曰上焦 育膜 之下 , 脐 之上 , 曰中焦 脐 之下 , 曰下焦 , 总
名 曰三焦 ”
三焦是位 于人体体腔 内 , 纵 贯体 腔 的上 、 中 、 下三部 。 它贯 通 出入周身 , 内合
脏腑 , 外通腆理 , 是 一个遍布全 身 的组 织 , 大到人体 的各种膜腔 , 小 到人体周 身的
腆 理 , 可 以涵盖人体 内存在 的各 种空 隙 , 是具有输布 元气 、 运行水 液代谢 功能的结
构 。 因为有这体 内的空 隙 , 构 成 了周 密的通 路系统 , 内外相通 , 上下相 贯 , 使 得机
体 内气机 畅达 , 津 液流 通 , 生命 活动 的气化运 动得 以在 此完成 。脏 腑之 间也 以这 些
空 间为 中介 而密切相连 。 正 如张介宾 《类经 ·藏象类 》 称 三焦 “即藏府 之外 , 躯
体 之 内 , 包 罗诸 藏 , 一腔 之大府也 。 ” 亦如 《中藏经 》 称 其为 “中清之府 ” 。

三焦的结构

对于 三焦 的结构 , 《灵枢 ·营卫生会 》 论述 “上焦 出于 胃上 口 , 并咽 以上 ,


第一部分 水病 的相关理论

贯隔 而布胸 中 , 走腋 , 循 太 阴之 分而行 , 还 至 阳明 , 上 至舌 , 下足 阳 明 , 常与 营俱
行于 阳二十 五度 , 行于 阴亦 二十 五度 一周 也 , 故五 十度 而复大会于 手太 阴矣 。
中焦亦并 胃中 , 出上焦 之后 , 此所受气者 , 泌糟粕 , 蒸津 液 , 化其精 微 , 上注 于肺
脉 , 乃 化而为血 , 以奉生身 , 莫贵 于此 , 故独 得行 于经隧 , 命 日营气 。 , …下焦者 ,
别回肠 , 注 于膀 胧 而渗入 焉 。故水 谷者 , 常并居 于 胃中 , 成糟 粕 , 而俱 下于大肠 ,
而成 下焦 , 渗 而俱 下 , 济泌别 汁 , 循 下焦而渗入膀 胧 焉 ” 。 可 以看 出 , 上焦 自胃上
口始 , 布 散于胸 中 , 上至 口舌 , 旁走双臂 中焦 自胃中始 , 贯布于 上焦之下 的部分 ,
布达 于回肠 下焦起 于回肠 , 布 达 于膀耽 。 另 外 , 《灵枢 ·痈疽 》 指 出 “上焦 出
气 , 以温分 肉 , 而养 骨节 , 通膜 理 。 中焦 出气 如露 , 上注溪谷 , 而渗 孙脉 ” 《灵
枢 ·本 脏 》 则说 “三焦膀胧 者 , 膝理 毫毛其 应 ” 。 可见膜 理 毫毛 、 溪谷 、 孙脉均
是 与三焦 相通 的外延微 细结构 。 三焦 之道会通 于腆 理 、 溪谷 , 人身 气水得 以布达 ,
人体 分 肉得 温得养 , 人之 骨节得润得 滑 。 三焦 之道 内合 于脏腑 , 气水 得 以布散 至脏
至腑 , 而用其润 与养 。
三焦之道 的 出入结构 , 有 薄厚 缓急直结之 变异 。 《灵枢 ·本藏 》 云 “五藏者 ,
固有小大 、 高 下 、 坚脆 、 端正 、 偏倾 者 , 六府亦有大小 、 长短 、 厚薄 、 结直 、 缓 急 。 ”
“密理厚皮 者 , 三焦膀肮 厚 粗 理 薄皮者 , 三焦膀胧 薄 疏膝 理者 , 三焦膀耽 缓
皮急 而无毫毛者 , 三焦膀 耽 急 毫毛 美而粗 者 , 三焦膀 就 直 , 稀 毫毛者 , 三焦膀 就
结也 ” 。 三焦 之道 虽为 中空 , 然其 出入 贯布 的结构 却有疏 薄 、 弛缓 、 密厚 、 急紧 、
纤屈 与畅直 的不 同 。 此不 同正影响 于 三焦 气水布 散 、 运行 的方 式与过程 。 言运行 ,
弛缓 者气水 易迟 易乏 , 急紧者气水 易疾易 张 , 纤屈者 气水 易滞 易 阻 , 畅直者气水 易
通易顺 。 言布 散 , 疏 薄者 气水 易散 易泄 , 密厚者 气水 易聚易 留 。 三焦结构 上的差异 ,
随其分布 的部位不 同 而改变 , 随人体 状况不 同 而变异 。 三焦 “如雾 ” “如沤 ” “如
读 ” , 不 同功 能形 式 的发挥 , 离不开 三焦结构上 的这种 变异 `, 。
隔 以上 为上焦 , 心肺居 于 内 月
高以下脐 以上为 中焦 , 脾 胃居 于 内 脐 以下 为下
焦 , 肝 肾居 于 内 。 心 、 肺 、 脾 、 胃 、 肝 、 肾都是 独立 的脏腑 , 当这 些脏腑分别 从其
所居 的上 、 中 、 下 三焦移走 后 , 剩 下的上焦 、 中焦 、 下焦 只是 人体 的胸腔 、 腹 腔和
盆腔 。 诸脏不 能 离开上 、 中 、 下 三焦 而独 立存 在并发挥作用 , 而上 、 中 、 下 三焦 的
功能也必须依 赖于心 、 肺 、 脾 、 胃 、 肝 、 肾才 能得 以完成其 功 能 。 故 张景岳说 三焦
“即脏腑之 外 , 躯体 之 内 , 包 罗诸 脏 , 一腔之 大府也 … …譬之探 囊 以计 物 , 而忘其
囊为物 耳 。 ” 是 三焦 与脏腑 之 间依 存 的体 现 。 上 、 中 、 下三焦不 完全 等于胸腔 、 腹
腔和盆腔 , 因上焦还包括 “并咽 以上 , 贯隔 , 走腋 ” 等部位 ` 。
有 关三焦有形 无形 的争论 以及 在有形论 中其为何形 的 问题 , 至今 聚讼 颇多 。历
代 医家仁者 见仁智者 见智 多有 阐发 , 时至今 日 , 其说法有十余 种之 多 , 然仍 无定论 。
如虞 传与 张介 宾倡 导 三焦是 胸腹腔 唐 宗海 、 张锡 纯持 “三焦 油膜 ” 说 。 九 十年代
起 , 随着 医学科 学 的发展 , 对 三焦 的研 究多持 中西 医结合 的观 点 , 提 出一 些新 的假
《伤 寒论 》 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

说 , 如 “体腔 静脉 血管 学说 ” ` 、 “微 循环 系统学说 ” 、 “内分泌腺 学说 ” 和 “受


体 学说 ” , 。,等 假说 , 其 中曲氏 〔,根 据 《金 匾要略 ·脏腑经 络先后 病脉证第 一 》 中所说
较为贴切 “腆者 , 是 三焦 通会元 真之处 , 为血 气所注 。 理者 , 是 皮肤 、 脏腑 之纹理
也 ” , 将膜 理限定为 三焦 的 一部分 , 认为 三焦膝理在 结构 上 由人体 躯 干各种 空腔结
构 和皮肤 、 肌 肉 、 脏腑组 织 间的各种 间 隙结构部分组成 , 这 些腔 隙融合会通 , 形成

一个体 系 、 形 态功 能相对 独立 完整 、 符合 “府 、 器 、 宇 ” 特 点的 三焦 系统 。 所谓三


焦无形 , 当是指 无定形 , 无 常形 。 三焦腆 理系统所代表 的腔 隙结构 即是 贯穿周身上
下 、 表里 内外 、 五脏六腑 的一种解剖 结构 。 即三焦是 一个 高度抽 象 的虚拟通 道 , 包
括现代 医学中的血 管 、 血液 、 淋 巴管 、 淋 巴液 、 组织液 、 组 织 间隙 、 神经传 导 、 内
分泌 、 旁分 泌 内分泌细胞 分泌 的激 素进入 组织液 , 弥散 至邻近 的靶细胞 , 调 节其
机 能 , 此方 式称 旁分泌 、 免疫 因子 、 细胞 因子 、 神经递质 、 离子通道 等 , 一切体
内脏腑组织器 官联系 的通路或 方式 , 意义在 于为生命 的整体 观提供 理论依据 。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在机体代 谢 中起着重 要作用 , 运行水液和通行元气为 三焦 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上焦 宣发敷布 , 主气之布散全 身 。 中焦 主受纳腐熟 , 将机体 内的水 升腾为气 。 下焦
主泌别清 浊 , 再将 气化为水 , 体 现 了其 升降作用 。 通过 三焦 将机体各 脏腑 由上及 中
而下 , 以纵轴的方 向联系 , 形成有机 的整体 , 体现 了中医学整体观 念的特色 。
第一 , 通行 三气 。 《难 经 ·三十 一难 》 云 “三焦者 , 水 谷之道路 , 气之所终
始也 。 ” 强调 三焦是 气机升 降 出入起止终始 的道 路 。 《难 经 ·三十八难 》 又指 出三
焦 “主持诸 气 ” 。 所谓 “主持诸气 ” , 是指 三焦是人体 诸气 运行 的通道 , 是人体 上
下 内外发挥 气化作用 的场所 。
五脏各经脉 的输 穴 , 是 三焦之气运行 转输 , 即气机 出入流 止 的所在 。 三焦之气
分布 于全身 , 通 过十二经脉 的原穴与 五脏 六腑 紧密相 连 。 三焦 之气运行 不息 , 和 内
调外 , 宣上 导下 , 是 整个人体 的气化功 能的关键 。 三焦 的特 性通过 三焦之气表现 。
三焦 之气具有运动不息 的特性 。
《难 经 ·六十六难 》 则说 “脐 下 肾间动气者 , 人之生命也 , 十 二经 之根本也 ,
故名 曰原 。 三焦者 , 原气之别使 也 , 主通行 三气 。 ” 原 气即元气 , 包括 元 阴和元阳
之气 。是 人体 维持生命 的动力 , 也是 十二经 的根本 。根据 《灵枢 ·营卫 生会 》 “营
出于 中焦 , 卫 出于下焦 ” 的论述 , 三焦还有 沟通和运 行 营气和卫气 的功 能 。 可见 ,
“三气 ” 指 的是 元气 、 营气 、 卫气 , 统属于 真气 。 它们 通过 三焦起 到推 动人体 的生
长 、 发 育 、 温煦 、 滋养 各个脏腑 、 经络 等组 织器官 的生理活 动的作用 。
三焦 气化的作用 主要表 现 。促使 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 , 然后再化 生成精 、 气 、
血 、 津液 等精微 物质 , 这 些物质之 间也 可 以相 互转化 , 如津液 转化为血 , 精 血互化
等 。 正如 《灵枢 ·营卫生会 》 云 “血之 与气 , 异名 而 同类 ” 。 气又可化 生津 、 液 、
第一部分 水病 的相 关理论

血 , 如 《灵枢 ·五疮 津液别 》 云 “三焦 出气 , 以温分 肉 , 充皮肤 , 为其 津 其流


而不行为液 。 ” 另 一方 面指脏腑 的某些功 能活动 , 以及代 谢产物 的产 生与排泄 。 如
三焦气化促进水液 的输布 , 津液转化为汗液 , 饮食 物消 化吸收后 的残 渣转化为粪便 。
第二 , 运行水液 。 《素 问 ·灵兰秘典论 》 云 “三焦者 , 决读之官 , 水道 出焉 。 ',
《灵枢 ·五疼 津液别 》 的论述则 更为具体 “故三焦 出气 , 以温肌 肉 , 充皮肤 , 为
其津 其流 而不行者 , 为液 。 ” 指 出三焦是主管体 内水 液流通 、 输布和排泄 的器 官 ,
也是水液流 通 、 输布 和排泄 的通道 。
《灵枢 ·本输 》 云 “少 阳属 肾 , 肾上连肺 。 ” 这里的少 阳是指 三焦 。 而 《素
问 ·咳论篇 》 则说 “三焦 咳状 , 咳而腹 满 , 不欲 食饮 , 此 皆聚于 胃 , 关于肺 ” 。
可见 , 人体水 液之蒸腾 气化 , 悉属 于 肾 人体 气水 之宣行下达 , 多属 于肺 人体 气
水 转输上升 , 多属 于脾 。故 三焦在下合于 肾而受主水之脏统领 , 在上关于肺 而受 “气
之本 ” 脏 的宣行 , 在 中聚于 胃 脾 而受 “脾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的转输 。
故 《素问 ·营卫 生会 》 将 三焦 主导水液流 通 、 输布 和排泄过程分 而言 之为 “上
焦如雾 , 中焦如沤 , 下焦如读 ” 。 三焦与心 、 肺相 用 , 将津液输达血脉 、 腆 理及肌
肤 与 胃 、 脾 相为用 , 将津液输于脏腑 与 肾 、 膀 胧相用 , 则膀耽 中津液 之清者得
以蒸腾输布 全身 , 而经全身输布代谢之浊者重又下输膀胧 , 进 而排 出体 外 , 而使 人
体 完成气 、 水代谢 中 “以灌 五脏 ” 、 “渗入膀耽 ” 润养周身 、 排 出体 外的代谢 过程 。
正如 《类经 ·营卫三焦 》 所 云 “肺象天 而居 上 , 故 司雾之 化 脾 象地而在 中 , 故
司沤之化 大肠膀耽 象江河淮泅而下 , 故 司川读之化也 ” 。
“中焦如沤 ” 是 三焦津液代谢过程之始端 。 胃是水液进入人体 进行代 谢 的首要
环 节 , 而脾 为 胃之津液输布 的动力 , 三焦则是饮食入 胃后 , 水 谷精 微和水液 由胃向
外周 的布散 的通道之 一 , 行 于三焦 之津液 皆赖水谷精微 化生 , 正如 《灵枢 ·营卫 生
会 》 所说 “谷始人 胃 , 其精微 者 , 先 出于 胃之两焦 。 ” 胃之腐熟 , 脾之运 化 , 使
得 中焦 “蒸津液 , 化其精微 ” 而出气如露 , 不断补充 三焦津液 的代谢 活动 。
“上焦 如雾 ” 是 三焦 津液代 谢的布散 过程 。 《灵枢 ·决气 》 云 “上焦 开发 ,
宣五谷味 , 熏肤 、 充身 、 泽毛 , 若 雾露之溉 , 是谓气 。 ” 心肺所居 皆为上焦之胸 中 ,
肺通调水道 , 通过 宣发 肃 降将津液输布 全身 , 宣发上润五官七 窍 , 外达肌腆皮 毛
肃降 而内濡脏腑 , 下注于膀 肤 。心属火 , 为 阳中之 阳 , 能温 煦水道 而使水 液畅行 ,
又能镇慑水寒 之气 而使 之不 能上逆 。上焦所 出之津液在心 、 肺 的协 同作用 下 , 将津
液广泛布于机体 , 并将代 谢过的水液 下输膀 就 。
“下焦如读 ” 强调 的是 三焦津液代 谢的排泄过程 。对于 “下焦如读 ” , 《类经 ·藏
象类 》 认为 “读者 , 水所 注泄 , 言下焦 主 出而不纳 , 逝 而不 返 。 ” 下焦如读 , 即
形容 下焦膀肤 、 大肠排泄 二便 的作用 。 《素问 ·灵兰秘典论 》 讲到 “大肠者 , 传
导之官 , 变化 出焉 。 ” 又 云 “膀 胧者 , 州都 之官 , 津液藏焉 , 气化则能 出矣 。 ”
这就 非常明确地提 示 二便 的排 泄均仰仗 于下焦的气化作用 。 张介 宾在 《类经 ·营
《伤 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训究

卫三焦 》 中言 “下焦 主 出而不纳 , 逝 而不返 ” , 人体便 溺 皆由下排 。 当下焦 的气


化功能 出现障碍 时大小便 都会 出现 问题 。 而下焦之 气化缘于 肾的气化 功能 。 明代 医
家赵献可在 “气虚 中满论 ” 中说 “盖 肾开窍 于二阴 , 肾气化则 二便 通 。 ” 《医
贯 ·卷之五 ·先天要论 下 》 三焦决读 , 须依 靠 肾阳 的蒸腾 , 肾与三焦气化 ,
尤其是与下焦 的气 化功 能相通 , 关系非常的密切 , 《灵枢 ·本藏 》 云 “肾合 三焦
膀肤 。 ” 金元李东垣 云 “肾司二便 , 主五液 , 津液盛则大便如 常 。 ” 均是强调 肾
对下焦气化功能的主导作 用 。
然而 , 下焦作 为津 液运行原 动力 的作用往往被 忽视 了。 肾 、 膀脆 、 大肠 、 小肠
同居于下焦 , 而元 气作 为 三焦气化的发源地亦发于下焦 。 《灵枢 ·营卫生会 》 篇云
“下焦者 , 别 回肠 , 注于膀胧 而渗入 焉 。 故水谷 者 , 常并居 于 胃中 , 成糟粕 而俱下
于大肠 , 而成下焦 , 渗 而俱 下 , 济泌别 汁 , 循下焦 而渗入膀耽 焉 ” , 可见 , 大 、 小
肠 吸收的水液经下焦渗入膀 胧 。 此时 , 水液 尚未经过人体 的代 谢 , 富含 营养 , 亚待
人体 的利 用 。 《灵枢 ·本 藏 》 云 “肾合 三焦膀 胧 。 ” 肾主水 , 与膀 胧相表 里 , 肾
'
行 气化推 动膀耽 所藏津液 完成 “气化则 能出矣 ” 的功 能 。在 肾阳 的气化作用下 , 津
液 中之清者得 以蒸腾 , 经 三焦上输于肺 而散布 于全身 。 故而 , 下焦在津液 的代谢过
程 中居于至关重要 的地位 , 它既是人体津液气化运行 的原动力 , 又是人体 津液代谢
的终末端 。 以致于在仲 景 的著作 中 , 对下焦在津液代谢 中的作用 非常重视 , 这 也是
仲景津液学说的特 点之 一 。
第 三 , 沟通脏腑经络 。 《难经 ·六十六难 》 云 “三焦者 , 原气之别使也 , 主
通行 三气 , 经历 于五脏六腑 。 ” 《中藏经 ·卷 中 ·论 三焦虚 实寒 热生死逆顺脉 证之
法第三十二 》 则指 出三焦 沟通五脏六腑的功能特 点 “三焦者 , 人 之三元之气也 ,
号云 中清之腑 , 总领 五脏 六腑 、 荣卫经络 、 内外左右 上下之 气也 。 三焦通 , 则 内外
左右 上下 皆通也 。其于周 身灌体 , 和 内调外 , 荣左养右 , 导上 宣下 , 莫大于此者 也 。”
《伤寒论 》 条云 “上焦 得通 , 津液得 下 , 胃气 因和 , 身溅然汗 出而解 。 ” 服用
小柴胡汤后 , 牙
卜去病 除 , 恢复健康 的过程 , 是 三焦通 畅 、 表 里上下 、 内外通达 的状
态 , 是 三焦发挥沟通功 能的描述 。
由以上论述 可 以看 出 , 三焦是津液流通 、 输布 和排泄 的通道 , 是 人体 气化 的场
所 。 三焦是水道 , 是 气道 , 与膝理共 同组成覆盖周身 , 沟通五脏六腑 、 表 里 内外的
通道 。把肺 、 肾 、 膀胧 、 腆理联 系在 一起 , 成为水液代谢 贯穿始终 的通道 , 所 以三
焦被称 为 “中读之腑 ” 。 人体 正常的水液代谢是通过 多个 脏腑 的综合协调 来完成 的
肺 的敷布 、 心 的镇慑 、 胃的受纳 、 脾 的传输 、 三焦 的通 调 、 肾的气化 、 膀耽 的贮尿
排尿构成 了水液代谢 的整体 功能系统 。
邱 氏洲认为从功 能意义上看 , 三焦 与现代 医学 的机体 内环境 , 即细胞外液有很
大的相似性 。人体 内水 液输布 交换 的场所是经过 , 水 液通过 胃肠道 、 肺 、 肾和皮肤
与外界的交换 血 浆和组 织液的交换 细胞 外液与细胞 内液 的交换 等三种形 态而完
第一部分 水病的相关理论

成 。人体 绝大多数细胞 不 能直接 与外界 环境 接触 , 而是 生活在细胞 外液 中 。把 细胞


外液称为机体 内环境 , 区别于整个机体所 生存 的外环境 。 细胞外液包 括血浆 、 组 织
液 、 淋 巴液和脑脊液等 , 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 细胞内液 、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彼
此隔开而又互相 联 系 , 外界 的氧 、 营养 物质和水 先进入 血浆 , 再通 过组织液 , 然后
到达组 织细胞 。组 织细胞 的代谢产 物也透过细胞膜 到细胞液 , 转经血 浆 , 最后通过
排 泄器 官排 出体 外 。 血浆 与组 织液 间的物质交换 , 通过毛细血管进行 , 组 织液 与细
胞 内液之间 的物质交换 , 则是通 过细胞膜 进行 。 可见三焦水道及传 输化物 的生理 功
能与 内环境 有很大 的相似 性 。 内环境 里各种成分 和理 化性质 的相对稳 定 , 是细胞 生
存的必要条件 。细胞代谢 、 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正常 , 依赖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 “三
焦气治 ” , 即 内环境稳 态 。 如果 把脏腑 的功 能理解成 各 自细胞 的功 能 , 内环境 也就
成为联 系五脏 六腑 的通道 。 内环境 与各 组织器 官也就形 成互相 关连 的状态 。

经络

《难 经 ·八难 》 言道 “十 二经脉 者 , 皆系于生气之原 。 所谓 生气之原者 , 谓


十 二经 之根本 也 , 谓 肾间 动气也 。 此五脏 六腑之本 , 十 二经脉 之根 , 呼 吸之 门 , 三
焦之原 ” 。 明确 的指 出元气是 十二经的根 , 五脏六腑 的本 , 还是 三焦气化 的发源地 ,
可见三焦 通过十二经 络的原穴 与五脏六腑 紧密相连 。 《难经 ·六十 二难 》 云 “腑
者 阳也 , 三焦行于诸 阳 , 故 置一俞 , 名 曰原 , 腑有 六者 , 亦 与 三焦共 一气也 。 ” 三
焦是人体水 液升降 出入 的道路 , 是水液流 通 、 输布和排 泄的通道 , 而经 络也是 一种
通道 , 主运行 气血 , 沟通表里 内外 、 脏腑肢节 , 故而其也具有通 行津液的功 能 。
《素问 ·太 阴阳明论 》 说 “脾 与 胃以膜相连 耳 , 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 何 也 ……
脏腑各 因其 经而受气于阳 明 , 故为 胃行其 津液 ” , 指 出经脉是津液 的输 送通 道 。 《素
问 ·调经论 》 云 “五脏 之道 , 皆出于经 隧 , 以行血气 。 ” 说 明脏 与腑 虽然阴阳异
位 , 但 它们之 间依 靠经络相 通 。 《灵枢 ·玉版 》 说 “胃者 , 水谷 气血 之海也 , …胃
之所 出气血者 , 经隧也 。 经隧者 , 五脏 六腑 之大络也 。 ” 此经隧 正是 指与肠 胃相连
的经络 , 是精微 物质所流 经之处 。 正如 《灵枢 ·海论 》 所说 “夫 十二经脉者 , 内属
于腑脏 , 外络于肢 节 。 ” 张介宾在 《类经 ·经络类 》 指 出 “经脉者 , 脏腑之枝 叶
脏腑 者 , 经脉之根本 。 ” 可 见 , 经 络是 以五脏为根 , 沟通人体 脏腑肢节及 上下 内外
的通道 。脏腑 通过经络与肠 胃相 连 , 水 谷精微 和津液则经 此经 隧流 向脏腑肢 节 , 《素
问 ·经脉别论 》 中所说 “食气入 胃 , 散精 于肝 ” 正是通过这种通路来 完成 的 。 因此 ,
经络亦是津液 的运 行通路之 一 。 故 《类经 ·藏 象类 》 云 “三焦气 治 , 则脉络通 而
水道治 。 ”
从病理上讲 , 津液运 行 失常会 出现经脉 走行之处 的经 气不利 或者水液停 聚 。 如
《金 匾要略 ·水 气病脉证 并治 》 就 记载 了 “心水者 … …其 人 阴肿 。 肝水 者 , 其腹
大 , 不 能 自转侧 , 胁 下腹痛 , … …肺水者 , 其 身肿 , 小便难 , … … 。脾水 者 , 其腹
《伤 寒论 》 水病的拼治规 扫此允

大 , 四肢 苦重 , 津液不 生 , 但苦少气 , 小便难 。 肾水者 , 其腹 大 , … …不得溺 , 阴


下湿如牛鼻上汗 , 其足逆冷 , 面反瘦 。 ”

津液与气的关系

对于津液运行 的推动力一一 “津气 ” 的认识 , 目前的定位 尚很模 糊 。 《难经 ·六


十六难 》 云 “脐 下 肾间动气者 , 人 之生命 也 , 十二经之根本 也 , 故名 曰原 。 三焦
者 , 原气之别使 也 , 主通行 三气 , 经历于五脏六腑 。 ” 指 出三焦为人体 元气升降 出
入 、 通达脏腑 的道 路 。 三焦为 元气之别使 , 具有沟通和运行元 气 、 营气 、 卫 气三气
的作用 。 显然 , 三焦 中通行 的元气 、 营气 、 卫气都 与津液 的运行及 代谢具有 密切 的
关系 。
所谓人体之气 , 是 中医学对 于生命 动力 的描述 , 主要分为 三大类 。 一类是从属
性 角度提 出的 , 分 为阳气 与阴气 一类是 从隶属 角度 提 出的 , 分 为脏腑之 气与经络
之气 一类是从 功能特性 角度提 出的 , 分 为元气 、 宗气 、 营气 与卫气 。 此 三种分类
方法是从不 同的层面对气 的划分 , 而不是 并列的关系 。

元气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难 经 ·六 十六难 》 云 “脐 下 肾间动气者 , 人 之生命 也 , 十二经 之根本也 ,


故名 曰原 。 ” 《难 经 ·八难 》 很 明确 地指 出 “十二经脉 者 , 皆系于 生气之原 。所
谓 生气之 原者 , 谓 十二经之根本 也 , 谓 肾间动气也 , 此五脏 六腑 之本 , 十 二经脉之
根 , 呼吸之 门 , 三焦之原 。一名 守邪之神 。故气者 , 人之根 本也 , 根 绝则 茎叶枯 矣 。 ”
即元气是 五脏六腑 的基 本 , 十二经脉 的根 源 , 呼气与吸气 的枢纽 , 三焦气化 的发源
地 , 是人体 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 。
元气包 括元 阴和元阳之气 , 它 由先天之精所化 , 与生俱 来 , 与生俱在 , 察受于
先天 而赖后 天滋养 。 其发源 于 肾 包 括命 门 , 以肾所 藏 的精气为 主 , 依赖 肾中精
气 化生 , 借 三焦之道 , 与后 天营卫之气融汇且受其荣养 , 通达全身 , 运行不 息 , 内
而脏腑 , 外而皮 毛 , 无处不达 , 无 时不至的推 动五脏六腑等 一切组 织器 官的活动 。
清徐 大椿认为 “元气者 , 视之不 见 , 求之不得 , 附于气血之 内 , 宰乎气血之先 。 ”
“元气虽 自有所在 , 然 实与脏腑相连 属者也 。 ” 故五脏六腑各有 元气 , 乃 至五官九
窍 、 四肢 百骸 「。 人体 最根本 的元气 , 通过三焦 和经络布 散 , 内至五脏六腑 , 外达
膝理肌肤 , 作用 于机体 的各个部分 , 从而充沛于全 身 。 元气 的主 要功能 , 是推 动人
体 的生长和发 育 , 滋养 、 温煦各 个脏 腑 、 经络 等组 织器 官 的生理 活动的基 本物质 。
元气是人体 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 , 是维持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 物质 。

宗气统领一身之气 , 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

《灵枢 ·牙详客 》 云 “五谷入 于 胃也 , 其糟粕 、 津液 、 宗气分为 三隧 ” 。 从文


第一部分 水病的相关理论

中的描述看 , 水 谷在脾 胃运化作用 下分为精微及 糟粕 两大部分 , 化 生的精微 物质 是


津液 , 而精 气就是 宗气 。结合 《灵枢 ·营卫生会 》 所云 “人 受气于谷 , 谷 入于 胃 ,
以传 于肺 , 五脏六腑 皆以受 气 , 其清者为营 , 浊者为卫 ” 。 可 以看 出 , 宗气是后 天
水谷 化生的精 气 , 是 营气和卫 气的统称 。 其中 , 清顺柔和 , 顺入脉 道 , 附丽于血 ,
即营气 而镖 悍滑疾 , 附丽于津 , 即为卫 。 正 因为如 此 , 所 以 《类经 ·营 卫三焦 》
云 “营气卫气 , 无 非资借 宗气 , 故宗气盛则营卫和 , 宗气衰 则营卫 弱失 。 ” 三者
同源而异名 , 有着本质 的联 系 。
《灵枢 ·牙卜客 》 云 “宗气积 于胸 中 , 出于喉咙 , 以贯心脉 , 而行呼 吸焉 。 ”
指 出宗气 的功 能是积 于胸 中 以贯心肺 。 “贯心 ” 者 , 所 以化 生血液 , 通行血脉 , 行
营气之能 , 如 《灵枢 ·营卫 生会 》 论 述道 “中焦亦并 胃中 , 出上焦之后 , 此所 受
气者 , 泌糟粕 , 蒸 津液 , 化其精微 , 上注于肺脉 , 乃化 而为血 , 以奉 生身 , 莫贵于
此 , 故独得行 于经 隧 , 命 曰营气 ” “贯肺 ” 者 , 一者 可 以行 呼吸 , 吸入 自然界的
“清气 ” , 以养周身 二者 , 可以行 卫气之能 , 宣散输布 津液于周 身 , 如 《灵枢 ·决
气 》 说 “上焦 开发 , 宣五谷 味 , 熏肤 , 充身 , 泽毛 , 若雾 露之溉 , 是 为气 ” 三者 ,
将津液下输膀胧 , 如 《素 问 ·经脉别论 》 所言 “上 归于肺 ,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耽 ,
水精 四布 , 五经并行 。 ”
张锡纯在其论 著 《医学衷 中参 西录 》 中系统地论述 了宗气 “胸 中大 气亦名 宗
气 , 为其 实用 能斡旋全身 , 故云 大气 , 为其为后天生命 之宗主 , 故 又云宗气 ” “是
大气者 , 原 以元气为根本 , 以水谷 之气为养料 , 以胸 中之地为 宅窟 者也 ” 。 喻嘉言
的 “大气论 ” 一文阐述 了胸 中大 气的功 能 , “其所 以统摄营卫 、 脏 腑 、 经络 , 而令
充周无 间 , 环流不 息 , 通体 节节 皆灵者 , 全赖 胸 中大气为之 主持 ” 。 “五脏 六腑 ,
大经小络 , 昼夜循环不 息 , 必赖胸 中大气斡旋 其 间 大气 一衰 , 则 出入废 , 升降息 ,
神机化灭 , 气 立孤危 矣 ” 。 《医门法律 》 强调胸 中大气 统摄 周身 之气 , 大气不
行则百病 由生 , 大气流 转则疾病 自除 。
对于 “宗 ” 字的理解 , 历代 医家 皆有所释 。 王冰云 “宗 , 尊也 , 主也 , 谓 十
二经脉 之尊主也 。 ” 张介 宾注释 云 “宗 , 总也 。 ” 可 以看 出 , “宗 ” 字有 “聚 、
众 ', 和 “统领 ', 之义 。 在 《伤寒论 》 第一卷 “平脉 法第二 ” 中谈到 “宗气者 ,
三焦 归气也 , 有名 无形 , 气之神使也 , 下荣玉 茎 , 故 宗筋聚缩 之也 。 ” 由以上论述
可知 , 宗气是 后天水谷 化 生的精 气 , 统领 一身 之气 , 贯心脉 以行气血 , 走 息道 以行
呼吸 , 走 三焦 而散津液 , 推 动气血津液运行全身 。

卫气是推动津液运行的动力

《灵枢 ·本脏 》 称 “卫气者 , 所 以温分 肉 , 充皮肤 , 肥膝 理 , 司关阖者也 。 ”


而在 《灵枢 ·五疮 津液别 》 中则 论述道 “水 谷 皆入 于 口 , 其 味有五 , 各 注其海 ,
津液各走其道
。 故三焦 出气 , 以温肌 肉 , 充皮 肤 , 为其津 ” 。 三焦 既是津液运行 的
《伤 寒论 》 水病 '勺万不
治规律可 。`亡

通 道 , 也是卫 气运行 的通道 , 且从文 中对 二者 的论 述看 , 两者均具有相似 的温 煦 、


塑形 、 营养 的功能 。 更有 意义 的是 , 卫气的 司开合功 能正是针 对津液 。 故而 , 有理
由认为 , 卫气 即是推 动津液运行 的动力 , 其 通行 的道 路是 三焦 。 《灵枢 ·营卫 生会 》
又说 “营出于中焦 , 卫 出于下焦 ” 。 且 《灵枢 ·决气 》 又强调说 “上焦开发 ,
宣五谷 味 , 熏肤 , 充 身 , 泽 毛 , 若 雾露之溉 ” 也是 类似 的明证 。 正如 《灵枢 ·营卫
生会 》 云 “营卫者精 气也 , 血者 神气也 , 故血之 与气 , 异名 同类焉 。 故夺 血者无
汗 , 夺汗者无血 ” , 清晰地 点 出了营卫与津液的关系 。
仲景 对三焦及营 卫的论 述颇 多 。 除在 《金 匾要略 》 开篇 就指 出 “腆 者 , 是 三焦
通会 元真之处 , 为血 气所 注 理者 , 是皮 肤脏腑之 文理也 ” 外 , 在 《伤寒论 ·辨不
可 下病 》 称 “小便 利 , 而大汗 出 , 法应卫家 当微 , 今反 更实 , 津液 四射 , 荣竭血尽 ” ,
也是很 明显的例子 。

营气泌津液于脉荣养周身

《灵枢 ·牙卜客 》 云 “营气者 , 泌其 津液 , 注之于脉 , 化 以为血 , 以荣 四末 ,


内注五脏 六腑 。 ” 《灵枢 ·脉度 》 则说 “气之不得无行也 , 如水 之流 , 如 日月之
行不休 , … …其流溢之 气 , 内溉脏腑 , 外濡腆 理 。 ” 可见 , 营气注 津液于脉 中而化
生血液 , 并营运脉 中之血 于周身 , 渗血 中津液于脉 内外 , 输养 脏腑分 肉 。 而且 营卫
二 气相 互配合 , 司理调 节经脉 内外气血 津液 , 津液流溢 于 内以灌溉脏腑 , 布 散 于外
以濡充膝理 , 是 一个血 与津液在脉 内外 交换 的过程 , 皆赖 营卫气化泌渗作 用 。 故
《研 经言 》 云 “气者 必有 所附丽 以行 , 故血行脉 中 , 附丽于血 , 卫行脉 外 , 附丽
于津 , 惟血随 营气 以行 , 故 营气伤则血疲 , 津 随卫气而行 , 故卫 气伤则津停 , 治血
以温运营气为主 , 治津 以温通卫气为 主 ” 。

诸气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津液是 由胃肠 道吸 收的水液和水谷精微 所化生 , 它注入经脉 、 脏腑 , 补益脑髓 ,


润泽孔窍 , 滑利 关节 , 散布体表 , 润泽肌肤腆理 , 化生血液 , 输布全 身 。津液包括
各脏腑 、 形体 、 官窍 内正 常的体 液及 分泌物 。 同时 , 津液还是 一种 载体 , 是 清浊相
互交换 的途径 和人体 气化的物质基 础 。
津液是 津与液 两种 液态物质 的合称 。 津的质地较清稀 , 津随气行 , 流 动性较 大 ,
充皮肤 , 可从腆理发 泄 , 如 《灵枢 ·五疮 津液别 》 论述道 “故 三焦 出气 , 以温肌
肉 , 充皮 肤 , 为其 津 ” 。 而液则是 “其 流而不行者 ” , 保持 液态存 在方 式为其 生理
常态 , 所 处位置相 对固定 津多布 散于皮肤 、 肌 肉和孔 窍等部位 , 并 能渗入血脉 ,
能起到滋润 的作用 而液则较稠厚 , 多在于骨 、 髓 、 脑 , 能起 到濡养 的作用 。 可 以
认为 , 作 为载体进行 清浊相 互交换的是 津 , 而液则 需要津的流通来 完成清浊互换 。
元气是 人体 生命活 动的原 动力 , 享受于先 天 宗气则是后天水 谷化 生的精 气 ,
第一部分 水病 的相关理论

以元 气为根 本 , 统领 一身 之气 , 二者均通 过三焦和经络 的布散 , 内至五脏 六腑 , 外


达腆 理肌肤 , 推 动气血津 液运行作用 于机体 的各个部位 , 从而充沛 于全 身 。从 二者
的功 能特性来看 , 元气重 在 “原 ” , 是 气之根 本 宗气重在 “宗 ” , 是 一身 气之统
领 , 是推 动气血津液运行 的主要 动力 。
“荣行脉 中 , 附丽于血 卫行脉 外 , 附丽于津 ” , 说 明营卫二气相 互配合 , 司
理调 节经脉 内外气血津液 的气化 泌渗作用 。营气之蒸津液 化血 , 荣养脏腑经脉肌腆
卫气济泌别 汁 , 纳清排 浊 , 充皮 肤 , 肥腆 理 , 司关合 , 共 同实现 了津液流 溢 于 内以
灌溉脏腑 , 布 散于外 以濡充腆理 的血 与津液在脉 内外交换过程 。另 一方面 , 《灵枢 ,营
气》 云 “营气之道 … …流溢于 中 , 布 散于外 ” 。 《灵枢 ·营卫 生会 》 则云 “卫
在脉外 ” 。 可见卫兼 营之 能 , 泌 津液注之于脉 化血 营有卫之用 , 能肥腆理 , 充身
泽毛 。 营卫 二气相 互配合 , 司理调 节经脉 内外气血 津液代 谢的平衡 。血 与津液同源 ,
相互 既济 , 津液伤 时 , 营气亦济 泌脉外 以济津 血液伤 时 , 卫气亦 济泌津液 于脉 内
以济血 , 正所谓 “夺血者 无汗 , 夺 汗者 无血 ” 也 。
《金 匾要略 ·中风历 节病篇 》 云 “营气不通 , 卫不 独行 , 营卫俱微 , 三焦 无
所御 , 四属 断绝 , 身体赢 瘦 ” , 明确指 出三焦运行 的是 营气和卫 气 , 营卫 二气是 三
焦发挥功能 的物质基础 , 营卫二气 的运行失常 , 影响 三焦 生理 功能的正 常发挥 。 《伤
寒论 ·平脉 法 》 云 “荣卫 不能相 将 , 三焦无所仰 , 身体 痹不仁 。 ” 言 明三焦 气化
可以产 生营卫 , 营卫运行 反作用 于 三焦 。构成 “如环 无端 ” 的气化 的全过程 。
营卫均 能周流 一身 , 俱行 于五脏六腑 , 胸腹 四末分 肉皮肤 。如 《灵枢 ·卫气 》
所言 “其 气 内于五藏 , 而外络支节 。其浮气之不循 经者 , 为卫 气 其精 气之行 于
经者 , 为营气 。阴阳相 随 , 外 内相 贯 , 如环之无端 ” 。 《素 问 ·痹论 》 云 “营者 …
循脉 上下 , 贯 五脏 , 络六腑 也 。 卫者 , … …循皮肤 之 中 , 分 肉之 间 , 熏于育膜 , 散
于胸腹 ” 。 《灵枢 ·牙卜客 》 云 “卫者 , ……行于五脏 六腑 ” 。 《灵枢 ·胀论 》 云
“卫气之在身 也 , 常然并脉 循分 肉 ” 。 具体 的说 , 营气居 于脉 中 , 丽 于血 而行 。卫
气属 于水谷悍 气 , 其骡悍滑 疾 , 浮 于脉 外 , 弥散于育膜 、 胸腹 、 皮 肤分 肉 、 脏腑组
织之 间 。

《灵枢 ·痈 疽 》 云 “中焦 出气如露 , 上 注溪谷 , 而渗孙脉 。 ” 溪谷 、 孙脉位


于经络 的浅表 , 是 经络 的微 细结构 , 是 营卫气血津液输布 贯通的枢纽 , 也是 营卫交
会气化的场 所 。 《素问 ·气穴 》 云 “孙络 三百六十 五穴会 一 以通 营卫 ” , “肉
之大会 为谷 , 肉之小会 为溪 , 肉分 之 间 , 溪谷之会 , 以行 营卫 , 以会 大气 ” 。 《灵
枢 ·小针解 》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者 , 络脉 之渗灌诸 节者也 ” 。络脉乃 十二经脉 、
奇经 八脉别 出的分支 , 包 括 外周腆 理之孙络 , 膏育膜原 、 胸腹 之 阴络 、 阳络 , 以及
脏腑 经隧 。 “经隧者 , 五脏 六腑 之大络也 ” , 是十 二经脉 中络脉 内至脏腑 , 外 至四
末肌腆 , 溪谷 肉节 , 是 经脉 中气血津液渗泌灌注 , 组 织器 官纳清泄 浊 以及 营卫交会
气化的重要通道 。
公 寒论 分水病 的杭治规律训

《灵枢 ·本脏 》 则说 “三焦膀 耽者 , 腆理 毫毛其应 ” , 指 出腆 理 毫毛是 与三


焦相 通 的微 细结构 , 故 而腆理 玄府是 营卫交会 气化 的场所 。 卫气 主 司膝理开 合 。 卫
气至 , 膝 理 必开 , 乃 其所 应 。 《金 匾要略 ·脏腑 经络先后病脉 证 》 云 “腆者 , 是
三焦 通会元 真之处 , 为 气血所注 理 者 , 是皮肤 脏腑之文理 也 ” 。 五脏 六腑 , 四肢
百骸 皆有膝 理 。 玄府 为气液 宣通升 降 出入 通道 , 气液不得 宣泄 , 皆由玄府 闭塞使 然 ,
与营卫气化 失常有直接 关系 。卫 气 司开合 , 全 身之膝理 、 玄府 、 汗孔 、 气门的气血
津液 升降 出入 均赖营卫 气化的作 用 。

中医学的水饮理论

“水饮 ” 的概念 内涵

水饮是 人体 津液代谢 失常 , 水液 储 留于人体 的病变 。其 常见症状有 咳 、 喘 、 呕 、


痞 、 满 、 悸 、 眩 、 痛 、 肿 、 小便 不利 … …等 。
水 饮是 人体脏 腑功 能失调而形成 的病理产物 , 是 致病 因素 。水 饮是停 留于人体
内的不正 常水液 , 具有 阴寒之性 , 它不 能进行 津液的濡养 、 滋润作用 , 反 而会造成
脏腑的功能和气血 的运行 , 而 引发 一系列复 杂多变的症状 。水饮积于人体偏虚 之处 ,
伏 于脏腑经 络隐僻 空隙之 间 。溢 于肌 肤为水肿 , 聚腹 中为腹胀 , 上 蒙清 阳为癫 眩 ,
下蓄水腑 为小便 不利 凌于心则悸 , 射于肺则 咳 , 侮 于脾则 泻 , 逆 于 胃则呕 , 犯于
肝则痛 , 入于 肾则喘 , ” 。

水病与病 因的关系

先天察赋

水饮病 的形成 与先天凛赋 密切相 关 。 《金 匾要略 》 在论 述痰 饮成 因时强调 “病


人饮水 多 , 必暴喘 满 。 ” 文 中之 “病 人 ” 强调 患水 饮之人 多 因先天 票赋 不足 , 素体
脾 胃阳虚 , 运化无力 , 加 之 卒然饮水 过多 , 则肠 满而津液 外溢 , 水饮 积聚形 成 。 张
子和言 “人之停 饮 留于 胃肮 , 皆由 胃气虚 弱 , 饮水 、 饮酒不 能转化 , 结为痰饮 。 ”

六淫侵袭

《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 》 云 “人 之有痰饮病者 … …外有 六淫侵 冒 , 玄府 不通 ,


当汗不泄 , 蓄而为饮 , 为外所 因 。 ” 引发饮病 的外邪 , 以寒邪 和 湿那 为 多 , 均 为阴
邪 , 伤人 阳气 , 中阳不 足 , 不 能行水 , 则津液凝 涩 。 若再暴饮水 浆 , 势必造成水饮
停聚 。
寒邪是饮邪形 成 的重要 因素 , 《素 问 ·至真要 大论 》 云 “诸 病水液 , 澄彻清
第一部分 水病的相关 理论

冷 , 皆属 于寒 ” 。 风寒侵 肺 , 肺 失宣降 寒那 中脾 , 脾 失健 运 , 均可 导致 津液 不 能
正 常运行 , 停 聚于人体 的腔 隙和肌揍 而形成痰饮 。
《素问 ·六元 正 纪大论 》 云 “湿胜则 濡泄 , 甚 则水 闭附 肿 ” , 《素 问 ·至真
要 大论 》 则说 “诸 湿肿 满 , 皆属 于脾 ” 。说 明湿邪 易 阻气机 、 损 脾运 , 导致脏腑
气滞 、 津液 内停 。 或 因久居 湿地 , 长期 受湿那 影响 , 津液 渐积形 成饮那 或 因素体
脾 胃阳虚 , 外湿引 动伏饮 , 最终 导致寒湿 困脾 , 脾 失健 运 , 津 聚成饮 。

七情内伤

《三因极 一病 证方论 》 云 “人之有痰饮 病者 , 由荣 卫不 清 , 气血败 浊 , 凝 结


而成也 。 内则七情 乱 , 藏 气不行 , 郁 而生涎 , 涎 结为饮 , 为 内所 因 。 ” 情 志内伤 导
致气机逆乱 , 气道 闭 阻 , 气滞 津凝 而益助饮 病 。 怒则伤 肝 , 郁 气不 畅 , 疏 泄不利
思则 困脾 , 脾 失运 化 惊 则伤 肾 , 蒸腾 气化不利 悲则 伤肺 , 肺不 宣降 , 均可致津
液运行障碍 , 聚而成饮 。

饮食 内伤

《三因极 一病 证方论 》 云 “人 之有痰饮病者 … …或 饮食 过伤 , 嗜欲 无度 , 叫


呼疲极 , 运 动失宜 , 津液不 行 , 聚为痰饮 , 属 不 内外 因 。 ” 饮 食不 节 , 暴 饮水 浆 ,
损伤脾 胃 , 脾 气不 升 , 胃气 不降 , 水湿停 聚 而成痰 浊 。

将息不 当

各种 内伤 外感 疾病 , 如果 治疗不 当而失 治误 治 , 如 汗后 、 病后 , 饮食将 息不 当 ,


也可 导致水 气 内生 而形 成水 病 。如 《伤寒论 》 所载水病 很多都是 由于汗 、 吐 、 下 ,
以及将 息不 当而成 。 《伤寒 论辑义 》 中对 此有 较 多论述 , 如 “胃为 津液之 主 , 发 汗
亡 阳 , 则 胃气虚 ” “发 汗后 , 饮水 多必喘 … …饮水 多喘者 , 饮 冷伤 肺也 ” , 其 结
果均 能导致津液停 聚 , 水 饮 内生 。

水病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关系

津液代谢 的过程 , 是 一个 由众 多脏腑 与经络共 同参 与的复杂过程 , 与 胃 、 脾 、


肺、 肾
' 、 肝 、 心 、 三焦 和膀耽都 有 密切 的关系 。水饮 病 的形 成 , 其共 同之处为脏 腑
阳气不足 , 尤 以肺 胃脾 肾阳虚 为根本 。 若人体 脏 腑经络 功能正 常 , 则人体 津液 循行
有序 若心 阳震慑 不足 、 肺 失 宣发通 调 、 脾 失运 化输布 、 胃阳失于受 纳 、 肝 失疏 泄
条达 、 '肾失温 煦蒸腾 , 三焦 失 于通畅 , 膀耽气 化失 司 , 都 可 以导致津 液不 能正 常运
行代 谢 , 进 而转化 为人体不 能利用 的水饮之邪 , 并 随人体虚 弱的部位 而漪 留 , 形 成
伤 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工
丈 听书研究

水饮病 。
清 ·陈修 园 《金 匾要略 浅注 》 说 “凡五脏有偏虚 之处 , 则饮 乘之 ” , 指 出脏
气虚衰是形 成停 饮 的内在 条件 。水饮 多积 于人体偏虚 之处 , 若 阳气虚 衰 , 行津功 能
失常 , 则 会 出现所络属 的腑 、 经络 以及其 它组 织的水 饮停 聚 , 且多伏 于脏腑经络 隐
僻 空隙之 间 。 如 《金 匿要略 》 中就有 “五脏水 ” 和 “水 在五脏 ” 的记载 。

脏腑病机

肾气失司 , 开闻不利

肾阴肾阳为 一身 阴阳之根本 , 肾中阳气 的蒸腾 气化 , 是肺 的通调水 道 , 胃的游


溢精 气 , 脾 的散精 , 以及小肠 的分清别 浊等作用 的动力 , 具有调 节 、 激发 、 制约诸
脏腑 的功 能 , 推 动着津液 的输布 , 而促进 、 影响 津液代 谢 。 故 肾阳衰微 则一身 阳气
俱衰 , 导致全身津液代谢运行 失常 , 水饮停 滞 。
肾为水 脏 , 统一身之津液 , 津液 的输布排泄 , 有赖 于 肾之蒸腾 气化 , 扬清降浊 。
若 肾阳不足 , 五脏失和 , 气不化水 , 是 “无 阳则 阴无 以化 ” , 水道 失调 而水气 内生 ,
出现水肿 、 小便不利等病情 。
《素 问 ·水 热穴论 》 云 “肾者 , 胃之关也 , 关 门不利 , 故聚水 而从其 类也 。
上下溢于皮肤 , 故为附肿 。 附肿者 , 聚水 而生病 也 。 ” 肾阳为 一身 阳气之根 本 , 肾
中阳气的蒸腾 气化作用 , 是 胃游溢精 气 , 小肠泌别清 浊 以及脾 气散精 的动力 , 推 动
着 津液 的输布 。 若 肾阳不足 , 胃阳虚 衰 , 关 门不利 , 则导致进入代谢环 节的水 液过
多 , 水液停 聚而成水饮 。
肾司膀胧开合 。 《素 问 ·宣明五气 》 云 “膀 胧不利 为疮 , 不 约为遗尿 ” 。若
肾气不足 , 膀胧 气化不利 , 则可 出现二 阴合 而不 开 , 津液排泄 的下道 受 阻 , 尿不得
出 、 小便不利 、 水肿 等情况 。或则 肾失封藏 , 气不摄水 , 二阴开而不合则小便清长 。

胃阳虚不能行水是水饮发病 的首要环节

水饮 的生成 当首责于 胃 。 胃为水 谷之海 , 饮水 先入 胃 , 津液代谢也 自胃始 , 即


“饮入 于 胃 , 游溢精气 ” 。 如果 胃气不 能化水为精 气而将 其转输 于脾 , 则水 气直接
停 于 胃中 , 仲景称之为 “心下有水气 ” 。 《金 匿要略 ·痰 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 》 在 谈
及痰饮病 的成 因时说 “病 人饮水 多 , 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 多 , 水停 心 下 , 甚者 则
悸 , 微者 短气 。 ”
胃阳虚衰 , 无力行水是水 饮发病的首要环节 , 饮聚 于 胃 , 寒 留则水液不行 , 或
停 心下 , 或 渍肠 间 。 《医门法律 》 云 “一由胃而下流 于肠 , 一 由 胃而旁流 于胁 ,

一 由胃而外 出于 四肢 , 一 由胃而上入于胸隔 , 始先不 觉 , 日积 月 累 , 水 之精 华 , 转


为混浊 , 于是遂成痰饮 。 … … 。痰饮之患 , 未有不从 胃起 者矣 。 其深者 , 由胃上入
第一部分 水病的相关理 论

阳分 , 渐及 于心肺 。 由 胃下入 阴分 , 渐及 于脾 肝 肾 。 故水 在心 , 心 下坚筑短气 , 恶


水不欲饮 , 缘水攻 于外 , 火衰故水 益坚 。火郁 于 内 , 气收故筑动短气 , 火 与水 为仇 ,
故 恶而不饮 也 。 ” 指 出 胃阳虚衰 , 暴饮水 浆 , 则 胃中的水 液可 以循 胃肮的经脉渗入
不 同部位 的腔 隙和 肌腆 间 。饮停 胃肮 , 胃气不 降 , 出现肮痞 胃气上 逆 , 出现呕吐
胃不行水 , 则泄 泻 、 肠 鸣 停 滞于 胃中的水液 还可渗 于胸 腔和 纵隔 , 形成 悬饮和支
饮 , 导致诸如 喘 、 悸 、 眩 、 痛等症状 。

脾阳不振 , 运化无权

“脾 气散精 ” 胃之津 液 的输布代 谢 由脾 阳主宰 。脾 阳不振 , 不 能正 常散布 胃中


津液 , 饮停 中焦 , 日久形 成饮积 。 故有 “诸 湿肿满 , 皆属 于脾 ” 之说 。若脾 失健运 ,
导致津液代谢 障碍 , 津液 来有源而无去路 , 停 聚则为水湿 。或 脾 胃虚 弱 、 脾 阳不振 、
外湿浸 渍 , 困及 中阳 , 则 运化失职 , 制水 无权 , 水 湿 内停 , 凝聚为痰 为饮 。

肺气失宣 , 水饮 内郁

《素 问 ·经脉 别论 》 云 “脾 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通调水道 , 下输膀 耽 ” 。 故


清 ·汪昂 《医方集解 》 说 “肺为水 之上源 ” 。 肺 能通调水道 , 通过 宣发 肃 降将 津液
输布全 身 , 调节津 液代 谢 。
由于肺 与大肠 相表 里 , 故肺 的宣发 作用 亦包 括 部分摄入水 的代谢 。肺 受邪侵 ,
水道 失于通调 , 上 至鼻 窍 , 下 至二 阴 , 外 至皮 毛 , 内至脏腑 , 皆可 因津液代谢 异常
而受 累 。故 《伤寒 论 》 云 “上焦得通 , 津液得下 。 ”
肺 主治节 , 通 调水道 , 下输膀 胧 , 肺 与大肠相 表 里 , 肺 气失于 肃降 , 影响 大肠
的降浊 。 上焦 不宣则 下焦 大肠 济泌 失职 , 膀耽 气化不行 。 肺气 失宣 , 则毛 窍闭郁 ,
行 走 四肢和肌 肤的水饮 , 不 能化为 汗液排 出体 外 , 郁 于肌膜 , 则形 成溢饮 。
大肠 和膀耽 之气 下行 不 畅 , 体 内水液排 泄不 出 , 留于体 内 , 滞 于经脉 , 形 成饮
病。

膀就 气化不利

“膀耽者 , 州都 之 官 , 津液藏 焉 , 气化则 能 出矣 。 ” 若膀 胧气化不利 , 则津液


运化过程 中的环 节失 常 , 既不 能使 “水 精 四布 , 五经并行 ” , 也不 能使废 弃之 物排
出于体 外 , 致使水 道 出入 失常 而停 于膀 就 , 变为水气 , 称 为水 蓄膀 耽 。

肝主疏泄 , 通利水道

肝 主疏泄 实质 在 于保 持全身 气机 的流 畅 , 以调 节气血 、 津液等 的正常运行 , 而


实现对机体 的精 神情 志 、 饮食 运化 、 津液代谢 等诸 多生理 活动 的燮理 作用 。 如肝的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川火

疏 泄失常则气机紊 乱 , 脏腑 功 能失调 , 诸病丛 生 。如周 学海 《读 医随笔 ·平 肝者舒


肝也 非伐肝 也 》 中云 “凡脏腑 十 二经 之气化 , 皆必藉肝胆 之 气化 以鼓舞之 , 始 能
调 畅而不病 。凡 病之 气结 、 血凝 、 痰饮 、 附肿 … … , 皆肝 气之不得舒 畅所致也 。或
肝虚 而力不 能舒 , 或肝郁 而力不得舒 , 日久遂气停 血滞 ” 。
气 能化水行 津 , 气机 调畅 可 以保持 水道畅通 , 肝 主疏泄 , 若疏泄不利 , 气机郁
结 , 而不 能行 气于 三焦 , 使 三焦水 道不 畅 , 津行不 畅 , 则津液停 滞 , 聚饮生痰 。服
用小柴胡 汤后 出现 的所 谓 “上焦 得通 , 津液得 下 , 胃气 因和 , 身戳然 汗 出而解 ” ,
就是 通过疏利 肝胆 气机 而使 三焦水道 通畅的结果 。正如张 志聪 《黄帝 内经素 问集注 》
所说 “肝 主疏 泄水液 , 如疮 非疮 , 而小便 频数不利者 , 厥 阴之气不化 也 ” , 他在
《黄帝 内经 灵枢集 注 》 中又强调说 “肝 主疏 泄 , 小便 不利者 , 厥 阴之气逆也 ” 。

君 火衰微 , 寒 水上泛

心为君 火 , 心 阳具有温煦 、 推 动作用 , 可化气行水 , 能温 煦水道 而使水液 畅行 ,


又 能镇慑水寒之 气 , 而使水 寒之气不 能上逆 。 心 阳亏虚 , 则导 致阴寒 内生 , 阴寒 内
生则水 湿 内停 , 下肤 浮肿 , 溺少 而清 。 心阳不足 则温运 失职 , 推 动无 权 , 致使水寒
之气上逆而乘犯阳位 , 为 “水 气上冲 ” 。
水 气上冲 , 与脾 不 能为 胃行 津液 而水 气 内生有关 , 但其根 本在 于心 阳虚 弱而致
水寒 之气上犯 。若 浊水 内停 , 外溢肌肤 , 则成 为 “心水 ” 。 《金 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
并治 》 说 “心水者 , 其身 重而少气 , 不得 卧 , 烦 而躁 , 其人 阴肿 。 ” 因心 阳亏虚
则不 能化 气行水 , 且 肾阳不 能得心 阳之助 , 火不治水 , 故寒水 外泛 。当温通心 阳 , 化
气行水 。本 证起病缓慢 , 反 复发 作 , 肿势 自下 而上 , 渐 至颜 面上肢 , 按之没指 , 凹
陷不 起 , 面色晦滞 , 神倦乏力 , 心悸气 短 , 小便 短少 , 苔 白滑腻 , 脉 见沉细 涩 , 沉
弱而结代等 。若心 阳复常 , 温运有权 , 则三焦通调 , 水道 自利 , 身 肿悉 退 。
心 阳亏虚 所致病证极 为广泛 , 如 “胸痹 ” 、 “心痛 ” 的冠 心病 , 其发病是 因心
阳虚 。 上焦心 阳虚 而不 振 , 下焦 阴邪虚 而上犯 , 痹 阻不通 而致胸 痹心痛 , 《金 匾
要略 胸痹 心痛 短 气病脉 证并 治 》 指 出 “夫脉 当取太 过不及 , 阳微 阴弦 , 即胸痹
而痛 , 所 以然者 , 责其极虚也 。今 阳虚 , 知在上焦 。所 以胸痹 心痛者 , 以其 阴弦故
也 。 ” 心 阳亏虚 , 致 阴寒 内生 , 心之阳 气不足 , 不 能温养 心 , 则 心悸怔 忡 不 能温
通血脉 , 则心 区疼痛 , 手足厥冷 、 面色苍 白 , 唇 甲发 纷 阳气亏损 , 阴寒 内生则水
湿 内停 , 下肢浮肿 , 溺少 而清 。就 心与脏腑 的关 系 , 心 阳充沛 则心与其 它脏 腑联 系
之道通 畅 , 它脏可维持 正常的 生理功 能 , 若 心阳不振 , 则 心与其 它脏 腑联系之道 失
畅 , 导致各脏腑生理功 能的紊 乱 。
心和 肾的关系 强调 的是 , 心的 “君火 ” 对 肾的 “相火 ” 的作用 , 君火为 统帅 ,
相火 为根基 。 心火下降 于 肾 , 心 阳对 肾阳具有振奋作用 , 而使 肾阳保 持充沛 , 从 而
使人体 阳气之根 的 肾阳能充分发挥其 效应 。 若心 阳虚衰 , 则不 能下温 肾阳 , 必导致
第一部分 水病的相关理论

肾阳不足 , 气化不利 , 而出现 阴寒 内盛 、 水液代 谢失常 。虚寒证候 的产 生 , 源于心


阳不足 , 进而波及 肾阳 。刘 渡舟教授说 “心属 火 , 为 阳中之 阳脏 , 上居 于胸 , 能
行 阳令 而制 阴于 下 。若 心 阳不足 , 坐镇无权 , 不 能降伏 下 阴 , 则使寒 水上泛 , 而发
为水 气上冲 。 ” 说 明心 阳不虚 , 对水液代谢有种镇摄 的作用 , 下焦 的水邪就不 能够
上冲 。如果心 阳虚衰 , 镇摄 不力 , 下焦就会有水邪 上冲 。

三焦痞塞 , 水聚成饮

《圣 济总录 》 云 “三焦 者 , 水 谷之道路 , 气之所终始 也 。 三焦调适 , 气脉平


匀 , 则能宣通水液 , 行 入 于经 , 化 而为血 , 灌溉周身 。 若三焦气塞 , 脉 道奎 闭 , 则
水饮停滞 , 不得 宣行 , 聚成痰饮 , 为病多端 。 ”
三焦是 人体 津液 升降 出入 的道路 , 是 津液流通 、 输布 和排泄 的通道 , 维持津液
代谢平衡 , 是人体 气化 的场所 。 三焦经分布 范围广 , 沟通机体 的上下 内外 三焦隶
属于膀 就 , 由肾之气化 主宰 , 病理状态 下 , 三焦 疏泄失 常 , 津液停 聚成饮 , 其病理
变化 当以水 不得通 而肿 , 气不得行 而胀为 主 。故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 指 出 “三
焦病者 , 腹 气满 , 小腹尤 坚 , 不得小便 , 窘 急 , 溢则水 留 , 即为胀 。 ” 《灵枢 ·五
疮 津液别 》 说 “三焦 不泻 , 津 液不化 … …留于下焦 , 不得渗膀 胧 , 则 下焦 胀 , 水
溢为水胀 。 ” 三焦功 能障碍 , 往 往 以胀 、 满 、 肿为特征 , 表 现为腹 部胀 满 , 少腹尤
甚 , 甚则气喘 , 肿胀 , 小便 不利等 。
《诸病 源候 论 ·三焦病候 》 对 三焦 之气有余 与不足 的证候作 了如下描述 “三
焦气盛为有余 , 则气胀满 于皮肤 内 , 轻轻然不牢 , 或小便 涩 , 或大便难 , 是 为 三焦
之实也 , 则 宜下之 。 三焦 之气不足 , 则寒气客之 , 病遗 尿 , 或泄利 , 或腹 满 , 或食
不消 , 是 三焦 之气虚也 , 则 宜补之 。 ” 因其 三焦 之气有余而见胀满 、 两便 不利 , 乃
与其气行受 阻有关 三焦 之气不足 而见遗尿 、 泄利 、 腹满诸症 , 盖 由其气行无力所
致。
由于三焦经脉 循行是 有规律 的 , 对津液疏 导也有 方 向性的 , 所 以三焦功 能异 常
时 , 津液循其通道溢入 特定 的部位 。 《灵枢 ·营卫生会 》 云 “上焦 出于 胃上 口 ,
并咽 以上 , 贯隔 而布胸 中 , 走腋 , 循太 阴之分 而行 , 还 至阳明 , 上至舌 , 下足阳明 ” ,
上焦水 溢 , 饮邪停 留于胸腔或 上肢 。 “中焦亦并 胃中 , 出上焦 之后 … …上注于肺脉 ” ,
所 以中焦水溢上迫 心肺 。 “下焦 者 , 别 回肠 , 注 于膀 耽 而渗入 焉 。 故水谷者 , 常并
居于 胃中 , 成糟粕 , 而俱 下于大肠 , 而成下焦 , 渗 而俱 下 , 济泌别 汁 , 循下焦而渗
入膀胧 焉 ” 。说 明下焦是 沟通大肠和膀 耽 的通道 , 水溢 下焦 , 饮邪停 留于腹 内脉 络
和肠 间空隙 , 可 出现大小 二便 的异 常 。

经络病机

津液敷布 以经络 为基 础 , 经络所属脏腑 的气化也 影响津液代谢 。经络 循行 方 向


《伤寒论 》 水病 '勺刘科台规律侧 `乙

决定饮邪发 生的部位 , 津液运行 失常 , 会 出现脏腑及 其所属经脉走行 之处的经气不


利或者水液停 聚 。 如 《金 匿要 略 ·水 气病脉 证并治 》 就记载有 “心水 者 , … …其
人 阴肿 。 肝水者 , 其腹 大 , 不 能 自转侧 … …肺水者 , 其身肿 , 小便难 , … …。脾水
者 , 其腹 大 , 四肢苦 重 , 津液不 生 , 但苦少气 , 小便难 。 肾水者 , 其腹 大 , 脐肿 ,
腰痛 , 不 得溺 , 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 … …。 ”

水病与气血运行失常的关系

津血 同源 同类 , 血行脉 中 , 赖津充养之 , 血行脉 中 , 津液行 于脉 外 , 二者 的运


行均有赖 于气 的推 动 , “荣行脉 中 , 附丽于血 卫行脉 外 , 附丽于津 ” , 说 明营卫
二气相 互配合 , 司理调 节经脉 内外气血津液 的气化泌渗作用 。
人体 之津液有清有 浊 , 清者入经 , 浊者为溺为 汗 , 皆赖 营卫之气化 。或 因运行
失度 , 气化为之 阻滞 , 不 能施 化 , 则卫 气郁 而不舒 , 营气涩 而不行 , 清不得行则 浊
不得 出 , 水湿痰饮 , 肿胀 痞满 , 津血诸病乃 起 。津液代谢 失调的基 本病理环节是营
卫气化不及 。
营卫气机受 阻 , 血脉运 行亦受 阻 , 滞 留而为疲 血 。 故 《灵枢 ·痈疽 》 云 “营
卫稽 留于经脉之 中 , 则 血涩 而不行 , 不行则卫气从之 而不通 ” “营气不通 , 则血
归之 ” 。 营卫气化郁 滞 , 还可 出现津血凝聚 的有形邪 实之证 。如 《灵枢 ·百病始生 》
云 “肠外有寒 汁沫 与血相搏 , 则并合凝聚不得散 而积成 矣 ” 。 故疲血 阻滞气机 ,
日久也会气滞水停 , 溢 出脉 外 。气机郁 滞可 引起津液停 聚 , 气不行 则水 不走 , 奎滞
不畅 , 溢 出脉道之外 。 《圣济 总录 》 云 “气行 即水行 , 气滞即水 滞 , 故知饮之为
病 , 在人最 多 。善 治者 , 以宣通其气脉为先 , 则饮无所凝滞 。所 以治痰饮者 , 当以
温药和之 。 ” 阐明水饮 的成 因 , 且指 出水饮与 气血 的相 互消长关系 。 《金 匾要略 》
亦有 “血 不利则 为水 ” 的论述 。
气 、 血 、 津液 三者 功能关系 , 唐 容川 《血证论 ·阴阳水火气血论 》 言 “水 病
则累血 , 血病则累 气 , 气分之水 阴不足 , 则 阳气乘 阴而干血 , 阴分 之血液不足 , 则
津液不下 而病气 。 … …血虚 则精竭水 结 , 痰凝不散 。 失血家往往水 肿 , 癖血化水 ,
亦发水肿 , 是血病 而兼水 也 。 ”

中医学的水病治法

《素 问 ·脉 解篇 》 说 “水者 , 阴气也 ” 。 阴气主静 , 不 能 自行运 动变化 。水


无 阳气不运 , 水无 阳气 不化 。 津液之运化 , 必须在 阳气 的作用才 能发 生 。 故水饮病
的形成 , 其共 同之处 为阳气不足 , 尤 以肺 胃脾 肾心 阳虚 为根本 , 因此 , 治疗水病 必
须温振 阳气 。 正如 《金 匾要略 》 中所提 出的 “病痰饮者 , 当 以温药和之 ” 那样 , 为
津液运行提供 动力 , 这样 不仅可 以使停 蓄之水 排 出体 外 , 重要 的是 可 以恢复脏腑机
第一部分 水病的相 关理论

能 , 使停 蓄之水 重新 运行起 来 , 进 入正 常的津液 气化过 程 。故 水饮病 总 的治则 , 以


振奋 阳气为本 , 祛除水饮 为标 。
温药具 有振 奋 阳气 、 开发腆 理 、 通行水道 的作用 , 既能遏 制水 气 的进 一步发展 ,
又 能使 阴凝之水 气得 化 。人 以阳气为本 , 所 以 , 心 阳得 振 , 离照 当空 , 阴霆 自散
肺 气温则腆理 开发 , 水 道 通调 , 治节有序 脾 气温则运 化输布 精微 , 饮不 致集 聚 内
停 胃气温则 开 阖有度 , 饮 无 以生 肝温 而条达 , 气机 畅达 , 水湿 得 以疏 泄 肾气
温煦 , 清阳蒸腾 , 暖泽脏腑 , 藏 泻正常 , 水 无泛滥之虑 。 温上 以宣发 通调之 职 , 温
中则 助精微 运化输布 , 温下则气 化水行 阳气得 以振 奋 , 三焦得 以通利 , 大气得转 ,
水精 四布 , 五经并行 , 水饮 得消 , 阳气得复 , 饮不 复聚 , 则诸证 自愈 。
此外 , 水 气 内停 , 瘤结 不去 , 严 重影响脏腑 气机 , 而致诸症 丛 生 。 故还应 审时
度 势 , 以祛 除水 饮 为标 。 祛 除水饮 , 可使结 聚之水从 汗 、 二便 而泄 除 , 饮 除而气机
畅 , 气机 畅则诸症 自愈 。
以振奋 阳气为本 , 祛 除水饮 为标就是在 温药的作用 下 , 行 消开 导 , 化气行水 。
具体 治法主 要是 通 过两个途 径 一是发 汗 , 一是 利小便 。 发 汗法又称 为散水 , 适用
于病势偏上偏表者 利小便法又称为利水 , 适用 于病势偏下偏里者 , 二者均属 因势
利导 。发 汗 、 利小便 治疗 水 气 , 都 在 于通阳 以调理 脏腑气 化 。在 水气 的治疗 中 ,
主要在 于通 阳化 气 , 使 上 中下三焦 气化得行 , 津液 化生 , 布 于表则 为汗 , 达 于下则
为尿 。通过 汗 出和小便通利 达到 阳气 已复 , 气化 得行 。

治本之法

温肾化气

肾为水 脏 , 统 一身之津 液 , 肾阳为 一身 阳气之根 本 , 津液 的输 布排泄 , 有赖 于


肾之蒸腾气化 , 扬 清降浊 。故温 肾即是散寒化水 消饮 。 温助 肾气 , 则津液得 以蒸腾 ,
脏腑得 以暖泽 , 开阖有度 , 藏泻正 常 , 制水有权 , 停饮 得化 而无泛 滥之虑 。
温 肾法适用 于 肾阳虚 弱 、 制水 无权 、 寒水泛 滥之证 。 其特 点是 头 目眩晕 , 心悸 ,
腰膝 酸冷 , 全身 浮肿 , 小 便不利 , 四肢 不温 , 或兼 喘 、 咳 、 下利等 。 如真 武汤 。 此
外 , 温 肾法还 可于 肾阳虚寒 湿痹 阻之证 , 有散寒 除湿止痛 之功 。其 临床特 点为身体
骨节疼 痛 , 手足寒 , 腰膝 酸冷 , 小便不利 , 四肢 不温 , 脉沉 等 。 如附子 汤 。

温胃化饮

水 饮发 病 的首要环 节是 胃阳虚衰 , 无力 行水 , 饮 聚 于 胃 , 寒 留则水 液不行 , 从


而泛滥 , 或停 心下 , 或 渍肠 间 。饮停 胃院则 胃气不降 , 出现脱痞 胃气上 逆则 出现
呕吐 、 眩晕 胃不行水 , 泄泻 、 肠 鸣 胃气不 阖则水气 泛滥 于 内 。 故温 胃即是 散水
利饮 , 同时具有 降逆止呕 , 消痞定 眩之功 。
《伤寒论 》 水病 的价治规律研究

温胃化 饮法 , 用 于 胃阳虚 弱 , 水停 胃院之 证 。 其特 点是 胃肮胀 满有动悸 感 , “口


之有振水 音 , 触之 如囊裹水 , 呕 吐涎沫 、 头痛 眩 晕 , 心 下痞 闷 , 泄泻 , 肠 鸣 , 口不
渴 , 四肢不 温 , 舌质淡 、 苔 白滑 等症 。 常用 药物有桂枝 、 生姜等 , 如获答 甘草 汤 。

健脾行水

诸 湿肿 满 , 皆属 于脾 。脾居 中央 , 主运化 , 对水 液代谢起 枢纽作用 , 脾虚则水


停 。健脾 法用于 中焦气滞水停 。 脾 胃为 三焦 气机 升 降之枢 , 调理脾 胃气机升 降是 治
疗气 滞水停 的关键 。健 脾行水 对恢复肺脾 肾三脏 的气化功 能 , 具有 重要 意义 。 “脾
气散精 ” 的功 能是 津液 的输布代 谢 由脾 阳主宰 脾 阳不振 , 不 能散布 胃中水液 , 饮
停 中院 , 日久成饮 。 “诸 湿肿满 , 皆属 于脾 ” , 脾失健运 , 导 致津液代谢障碍 , 停
聚则为水湿 。或脾 胃虚 弱 、 脾 阳不振 、 外湿浸渍 , 困及 中阳 , 则运 化失职 , 制水 无
权 , 水 湿 内停 , 凝 聚为痰 为饮 【。
温脾 化饮法用脾虚 水停 , 停 于 胃则心 下痞 满 , 上犯心肺 为心悸 咳喘 , 阻滞 清阳
不升为眩 冒 , 溢 于肌肤为 肿 , 下走肠 间为肠 鸣 、 鸭澹 , 阻滞膀 耽 气化则小便不利 ,
走于 四肢则 聂聂动等 。脾 阳虚 , 水停 中焦 之证 , 常表现 为胸胁 支满 , 咳嗽痰 多色 白 ,
头 目眩晕而沉 , 四肤 乏力或肢体 震颤 , 纳呆院痞 , 小便 不利 , 大便 塘薄 , 或 兼浮肿 、
喘促 、 心悸 等 , 舌 质淡 、 舌体 胖 大舌边 有齿 印 , 脉沉 紧或 弦 。 常用 药物有获答 、 桂
枝 、 白术等 , 用 药配伍特 点是健 脾 益气与利水 同用 , 如答桂术 甘汤 、 五答散 、 桂枝
去桂 加获答 白术汤等 。

温肺化饮

肺主治节 , 通 调水 道 , 下输膀 耽 , 肺 与大肠相表 里 , 影响大肠 的肃降 。 上焦不


宣则 下焦大肠济 泌失职 , 膀 胧气化不行 。 一方 面 , 肺为诸 脏之华盖 , 主气属卫 , 司
呼吸 , 影响全身 毛孔 的开 合 , 为水之上 源 。肺 气郁 闭 , 宣降不利 , 失于通调 , 寒饮
射肺 , 肺 失宣肃 , 则为 咳为喘 肺 气失宣 , 毛窍 闭郁 , 四肢 的水饮不 能化为 汗液 ,
排 出体 外 , 郁于肌腆 , 则成 溢饮 肺气虚 , 通调水 道功 能减 , 气虚水停 致水肿 卫
气虚 , 易感 外邪 , 使水病 反复发作 。 大肠 和膀 胧之气下行 不畅 , 体 内多余水液排 泄
不 出 , 积 于体 内 , 滞于经脉 , 甚则溢入腔 隙 、 肌腆 , 形成饮病 。
温肺化饮法适 用于寒饮 犯肺 之证 。表 里 同病 , 既见表寒 实证之恶寒 发热 、 头痛 、
舌 苔白滑 、 脉 浮紧 , 又 见寒水射肺 咳逆倚 息不 得 卧 亦 可无 明显表 证而见咳嗽 突然
加剧 , 痰 多而清稀 , 背上寒冷如 巴掌大 , 或 见喘促 、 心悸 、 胸 满 、 短气 、 小便不利 、
眼 睑浮肿等 , 常用 药物有 干姜 、 细 辛 、 五味子 等 。 用药 配伍特 点是 温肺 化饮与敛肺
止咳 同用 , 如小 青龙汤 。
第一部分 水病的相关理 论

通利膀 胧

膀 胧是 津液代 谢过程 中的终 端环 节 , 若膀 耽气 化不利 , 致使 水道 出入 失常而水


液停 于膀胧 , 不能将废 弃之物排 出于体 外 , 变为水气 , 而成水 蓄膀 胧证 。
通利膀 胧法适用 于太阳表邪不 解 , 膀 胧气化 失职 , 水 道失调不 能化气行水 的膀
耽蓄水 证 , 其 临床 特 点是 脉 浮 、 发 热 、 小便 不利 , 少腹 满 、 口渴 , 严 重者 甚则水 入
即吐等症 。 常用 药物 有获答 、 猪 答 、 泽 泻 、 桂枝 等 , 用 药配伍特 点是利水 与温通 阳
气同用 , 如五答散 。

疏畅肝 气

肝 疏泄全身 气机 以调节 津液 , 气 能化水行 津 , 气机调 畅使水 道 畅通 , 故疏肝 即


是促进 津液代 谢道路 通畅 , 使 气 、 水升 降 出入 自如 。
厥 阴与少 阳相 表 里 , 肝 气郁 滞 , 使 三焦水道不 利 肝胆少 阳升发 之气被郁 , 对
全身气化亦有影响 木郁 则横乘脾土 , 影响运 化水 湿功 能 。若 疏泄不利 , 气机郁 结 ,
三焦水 道津行不畅 , 则水 液停 滞 , 聚饮 生痰 。
疏畅肝气法适用 于肝郁 气滞所 致水饮 内停 。其临床特 点是胸胁 满 闷 , 小便不利 ,
腹 中痛和泄利 下重 , 或 咳或 悸等症 。 常用 药物有柴胡 、 桂 枝 、 白芍等 , 用 药配伍 特
点是化饮与疏肝 同用 , 如 四逆散 。

温心降逆

心 阳具 有温 煦 、 推 动作 用 , 既能温煦水 道而使 水液 畅行 , 又 能镇慑水寒 之气 而


使之不 能上逆 。若 心 阳不足 , 温运 失职 , 镇 摄无权 , 则水 寒之 气上逆乘犯 阳位 而发
水 气上 冲 。
温心降逆法适用 于心 阳虚奔豚之 证 。其 证 因发 汗不 当 , 虚其 心 阳 , 阳虚 阴乘 ,
心火不 能下蛰 于肾 , 下焦水 寒之 气乘虚 上犯心胸 , 则发 为奔豚之 证 。其 临床特点是
阵发 性气从少腹 上冲 心胸 , 伴心悸 等症 。 常用 药物 有桂 枝 、 获答 等 , 用 药配伍特 点
是 温通心 阳 , 平冲降逆 与健脾利水 同用 , 如桂枝加桂 汤 、 获答甘草 汤等 。

疏通三焦

三焦是 人体津 液流通 、 输布和排 泄的通道 , 维持水 液代谢平衡 , 与五脏六腑 紧


密相 连 。 三焦 隶属 于膀 耽 , 由肾之气化主 宰 , 病理 状态 下 , 三焦疏 泄失常 , 水液停
聚成饮 , 而见胀 满 、 二便 不利或遗尿 、 泄利 、 腹 满诸 症 。 此外 , 脏腑病 变凡累于 三
焦者 , 亦可 引起三焦 气机 失畅 、 水 道滞塞 , 导致三焦病 的发 生 。 如肺 气郁 闭 , 宣 降
不利 , 失于 通调 脾 运迟滞 , 无力散精布津 膀耽 开 阖失度 , 三焦决 读失用等 , 均
可出现水道 不通 , 水 液停 滞 的腹胀 、 尿少 、 水肿 等表现 。 治疗 当审因论 治 , 各 司其
8
3 《伪寒论 》 水病 的从治 规律训 究

属 , 在调 治原发病脏腑 的同时 , 以调气 、 行水 , 复三焦决读之常 。


《类经 ·藏象 类 》 云 “三焦 气治 , 则脉 络通 而水道 治 ” 。故疏 通三焦可 宣通
内外 , 贯通 阴阳 , 疏 通水道 , 疏解 经俞 。通过疏通 三焦 , 推 动营卫 , 使气化有权 ,
升降如故 , 从 而间接发 挥助肺 宣降 , 协脾升运 , 辅肝调气 , 佐腑 通 降等作用 。
水停 三焦证的特 点是 少腹胀 满 , 小便 不利 , 口渴 而饮水不 多 , 或烦 渴而水 入 即
吐 , 吐后 又渴 , 舌 苔 白滑 , 脉 浮数 。 兼有表证者可见 恶寒发 热 、 头痛 等 如水寒上
逆 , 可见胸脆痞 闷 、 眩 晕 、 呕吐涎沫等 如水 饮偏渗肠 间 , 可见 下利 等症 。 常用 药
物有获答 、 猪答 、 泽 泻 、 桂枝 等 , 用 药配伍 特 点是利水消饮 与温 阳化气 同用 , 如五
答散 。

疏通经 络

经络 以五脏为根 , 沟通调控人体脏腑肢 节及 上下 内外 , 若脏腑 功 能失常导致津


液运行不 畅则会 出现经 络走行之处 的经 气不利 、 水饮停 聚 。饮停 留于局部 , 不 能发
挥 津液的濡养 、 滋润作用 , 阻遏 气机 , 影响脏腑 的功 能和 气血 的运行 , 从而 引发 一
系列复杂 多变的证候和症 状 。 故治疗 当疏通 经络 以助脏腑 复常 。
经气不利 、 水 饮停 聚 证症状繁多 , 与经络所属脏腑 的功 能及经 络循行部位 密切
相 关 。 上泛于肺 , 则 为喘咳 下阻于 胃 , 是 为呕逆 水停 心 下 , 则心 下痞硬 水气
上泛 , 清阳失升则 头眩 , 阻滞经气则 头痛 水 液下渗 , 偏注 大肠 则为 下利 水停 气
阻 , 气化 不利 , 则津不 上承 口渴 阳气敷布 失常 , 气不化水则小便 不利 阳气 为水
气所遏制 而不达 四肢 , 则见手足厥冷 , 是 为水厥 水 寒 内结 , 气机 不利 而致胸 阳不
畅 , 则见心下硬 痛 , 是 为结胸 。 治疗 当审 因论 治 , 各 司其属 , 在 调治原发病脏腑 的
同时 , 疏通经气 、 行水 祛饮 。

治标之法

祛除水饮 当遵循 因势利 导的原则 , 病势偏上偏表者 宜采 取 汗法 , 病势偏 下偏里


者 宜采用利小 便法 。 此外还应遵循 《伤寒论 》 强调 的 “观其脉 证 , 知犯何逆 , 随证
治之 ” 的原则 , 审证求 因 , 对 证治疗 , 从 而达到通阳 以调理脏腑 气化 的 目的 。

汗法

《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云 “其在皮者 , 汗 而发之 ” 。饮邪 在上 、 在表 , 依


据 因势利 导 , 就近 而出的原则 , 借 助发 汗之法 , 发越 阳气 , 开发膝理 、 通利水 道 ,
给饮邪 出路 , 行散水湿 的 目的 。
上焦水停 , 主要责于肺 。风邪 外 闭 , 肺气奎滞 , 宣降失常 , 水停 为患 。用 汗法
不仅使水 湿从汗泄 , 更 重要的是 通过开鬼 门以宣降肺 气 , 使 上焦得 通 , 津液得下 。
如 治疗太 阳伤寒表 实证兼 湿郁 经络者 , 用桂枝加 附子汤 风水表 实属风 寒外闭者 ,
第一部分 水病 的相关理论

用麻 黄加术 汤 、 甘草麻 黄 汤 风寒 外闭内有寒饮者 , 用小 青龙汤 少 阴心 肾阳衰又


复感风邪的水 肿者 , 兼用 汗法 , 如麻黄附子甘草汤 。

利水除饮法

《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云 “其下者 , 引而竭之 ” 。饮 为有形 实邪 , 牙详


不去
则正不 安 , 故应根 据 因势利 导 , 就近 而 出的原则 , 使水饮 从小便 而 出 , 适 用 于水饮
在 里在 下之证 。 如 以五答 散化气利水 、 导水 下行治疗痰 饮结于 下焦 , 吐涎沫 而癫 眩
者。

泻水逐饮法

《素问 ·六元正 纪大论 》 云 “留者 攻之 。” 适用于饮邪盛 , 正气未虚 者 。清 ·魏


荔彤 《金 匾要略方论本 义 》 说 “饮 为水那 , 有 留伏 则最难驱逐 , 势必分名 辨证 ,
在水 必有专治 而后 安 ” 。 如 十枣 汤破积逐水 , 治疗饮停 于胸胁 , 络脉 受 阻 , 气机不
利 , 咳唾 引痛 之悬饮 。

扶正散饮法

饮邪偏盛 , 正气 尚支 , 以逐饮 祛邪 为主 。 如饮邪 已微 , 正气未 复 , 则 宜扶 助正


气 , 或 温 肾利水 , 或健脾 消饮 , 此法适用 于久病 、 体虚年老邪 实正虚者 。 如木防 己
汤中用人参补 以行之 , 补虚散饮 , 通 阳利水 。

活血利水 法

痰 饮 内结 日久 , 多合 并血癖 证 , 致痰疲互结 。故在用 药上 以化癖之 品相佐 , 以


助消散痰疲 , 其 中 以大黄 、 芒硝 、 桂心 为最常用 , 芒硝 、 大黄攻下疲血 , 桂 心 内通
血分 以活血 。如 木防 己汤 治隔 间有支饮 , 其人 喘满 , 心下痞坚 , 面色 薰黑 , 得之数
十 日 , 医吐 、 下之不愈 。 关于本 方治证病机 , 赵 以德 认为 “支饮在 隔间 , 气血 皆
不通利 , 气不利则 与水 同逆 于肺 , 发喘满 , 血不利 则与水 杂揉 结于心 下 , 而为痞坚 。
肾气上应水饮 , 肾水之色黑 , 血凝之色亦 黑 ” 。

行气导滞法

津液 的运行 有赖于气 的推 动 , 而气滞可致津停 而成痰饮 。 如肺合 大肠 , 饮热郁


肺 , 肺失肃降 , 导 致大肠 气机 阻滞 , 可 出现心 下时痛 、 腹 满 、 大便 秘结等症 。厚朴
大黄汤重用厚朴 、 大黄 , 能行 气开郁 , 荡涤肠 胃 , 除饮荡 热 。
《伤 寒论 》 水病 的劲治规律训究

清泻郁热法

水饮郁 久 可化热 而成饮 热互结 , 故 而对于痰饮郁 久 尚可用 清泻郁 热法 。如大青


龙汤证为外感风寒 , 肺 气 闭郁 , 外寒 内热 。故 而用麻 黄 、 桂枝发 汗 , 用 石膏兼 清郁
热 。 木防 己汤中加石膏亦是 此意 。

涌吐痰实法

涌吐痰 实法适用 于痰饮 阻滞胸 隔之证 。 痰饮奎塞胸 中 , 阻碍 气机 , 故见胸 中痞


硬 随气逆故见气上冲 咽喉 , 呼吸 困难 内有肺气郁滞 , 不 得宣发 , 在表之营卫不
和 , 故外见发热 、 恶风 、 汗 出等证 。 因其病位在上 , 治疗上应采取 因势利 导之法 ,
用瓜 蒂散 涌吐痰饮 , 即 《内经 》 所谓 “其高者 , 因而越之 ” 之意 , 代表 方为瓜蒂散 。
方 中瓜 蒂味苦 而催吐 , 赤小 豆味苦酸 , 共奏酸苦涌泄之功 。合香 豉轻清 宣泄 , 载 药
上行 , 共成 涌吐之峻剂 。

养阴利水法

养 阴利水 法用于 里热 阴伤 、 水 热互结证 。 热盛伤津则渴欲饮水 , 热郁 下焦则小


便不利 。 既有津伤又有水停 , 水气停 蓄 , 气不化津 , 则 已伤 之阴愈 亏 , 津液不 能正
常输布 , 则 既蓄之水愈 蓄 , 故须治 以养 阴利水 , 代表方为猪答 汤 。 方 中二答 、 泽泻
淡渗利水 , 导水下行 另伍 滑石利 窍清热 , 通小便 , 导热 下行 阿胶 滋 阴润燥 。 全
方淡渗清热养 阴并用 , 利水 而不伤 阴 , 滋 阴而不恋邪 , 攻补兼施 , 育 阴以复 肾主水
之功 。 肾能主水则湿不复 生 , 利水使 已生之水 湿得去 。

调护之法

从 《伤寒论 》 条的 “饮水 多必喘 ” , 条 的 “以饮水 多 , 必心下悸 ” , 《金


匾要略 》 的 “凡食少饮 多 , 水停 心下 ” 的论述 , 可 以看 出 , 在先天 享赋 不足 , 素体
脾 胃阳虚 的前提下 , 饮水 过多或暴饮冷水 , 是 催患水饮之证 的常见原 因 , 故而在 日
常调护 中 , 易于催患水饮 之人应特别 注 意养护 自身 阳气 , 不 可暴饮水 浆 、 嗜食 生冷
或久居 湿地 。
此外 , 已患水 饮之人在 服药后还 应注意饮 食调 护 。 如在五答散方后 注有 “以白
饮和服 ” 及 “多饮暖水 ” 、 十枣汤方后 云 “糜粥 自养 ” 、 瓜蒂散方后 “热汤 、 稀糜 ”
等 , 皆为充养营卫之 品 , 其实质在于饮去阳通之后 , 扶助人体 正气 , 顾 护津液 , 从
而使脏腑 功能得 以复 常 , 津液气化得 以顺 畅 , 达到阳气来复 , 气化得行 , 化源充足 ,
津液 自和的 目的 。
第二部分 《伤 寒论 》 水病的辨证规律

第 二部 分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证 规律

水 病是 由于人体 津液 代 谢失 常而致水饮邪 气停 留的病 变 , 是机 体 内由于各种 原


因未 能归于 正化的停 蓄之水 影响 了脏腑 的功 能和 气血 的运行 , 从而 引发 的 一系列复
杂多变证候 和症状 的疾病 。

津液理论在仲景学说 中的体现

仲 景很好的继承和发 扬 了前人 的津 液理论和水病 的辨治思想 , 如 《金 医要略 ·水


气病脉 证并 治 》 中 “诸 有水 者 , 腰 以下肿 , 当利小便 腰 以上 肿 , 当发 汗乃愈 ” 的
论 述 , 与 《内经 》 所 云之 “开鬼 门 , 洁净府 ” 的治则是 一致的 。 其 治法总体上 可概
括为温化 、 散水 、 利水 、 逐 水等等 , 是 以振奋 阳气为本 , 祛 除水 饮为标 , 借 助温药
以行消开导 , 化气行水 。
温化法 即 以药性 温热之 品温 阳化饮 , 使水 饮之邪通 过温运得 以归于正化 , 常用
药物有干姜 、 细辛 、 炮附子 、 桂枝 等 , 代表方剂 如真武汤 。
散水 法 即是用 辛散之 品开发腆 理 , 以疏通水道 而祛水饮 , 仲景 云 “腰 以上肿 ,
当发 汗乃愈 ” 即是 此意 。 腰 以上肿 , 多 因外邪袭表 , 或 腆理 失于开 阖 , 致使卫气郁
闭 , 肺 失宣发肃 降而致水饮 内停 , 故而采用发 汗法 , 不但 可 以使 滞 留在上部 的水 饮
从腆理就近 而 出 , 同 时可 以疏通水 道 , 畅达气机 。 常用 药物有麻 黄 、 细辛 、 杏仁 、
生姜 等 , 代表方剂 如小青 龙汤 。
利水 法 即是用 淡平渗利 之 品通利 小便 , 以疏通水道 而祛 除水 饮 , 仲 景云 “腰
以下肿 , 当利小便 ” 即是 此 意 。腰 以下肿 , 其病位 在下在 里 , 利小便 能使 储留在下
在里的水 湿从小便 就近排 出 。临床 上治疗水病 , 经常可见到发 汗与利小便 同时并用 、
上下分 消的治法 。 常用 药物如获答 、 猪 答 、 泽泻 等 , 代表方剂 如五答 散 。
逐水 法是针对水 饮 蓄结 于 内 , 瘤结不去 , 必须通过峻 下逐水 使水饮 从小便 、 大
便而去的治疗原则 , 常用 药物有大戟 、 甘遂 、 芜花 、 蜀漆 、 商陆等 , 代表方剂如十
枣汤 。
和解 法适用于少 阳病 兼水饮 内结之证 。邪 气入里结于少 阳 , 少 阳 主枢 , 主 三焦 ,
故少 阳病 多兼水 饮 内结之 证 。 因少 阳属半表 半里 , 汗 、 吐 、 下均 非所 宜 , 故治 当和
解少 阳 , 温化水饮 , 少 阳和 解 , 三焦通利 , 则水饮 可除 。 常用 药物有柴胡 、 黄答等 。
总之 , 仲 景治水 诸法 , 其 要 旨在 于因势利 导 , 使水饮 之邪就 近排 出 。 无论是 什
么方 法 , 其 实质都在 于通 阳 以调理脏腑 气化 , 使 上中下 三焦 气化得行 , 津液化生 ,
布于表则 为汗 , 达 于下则 为尿 。 通过 汗 出和 小便通利达 到 阳气 已复 , 气化得行 的 目
的。
然 而需要指 出的是 , 在 仲景 的著作 中津液理论更多 的是 以暗线的形 式得 以体 现 ,
《伪 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研究

且详于病 理而略于 生理 , 在 《伤 寒论 》 中则表现 的更为隐晦 , 多需 以方测证 , 以证


推 理的方 法得 以印证 , 现举例 说 明一二 。
水气在心 , 主 要是 指心 阳不足 , 致使寒水邪 气上逆乘犯阳位 , 临床上称其为 “水
气凌心 , , 在治疗 上 , 关键在 于温振心 阳 。 《伤寒论 》 第 条云 “发 汗后 , 其人
脐 下悸者 , 欲作奔豚 , 获答桂枝 甘草大枣汤主之 。 ” 过 汗损伤 心 阳 , 致心 阳虚 而不
能下蛰 以暖 肾 , 肾水 无 以蒸化 而停 于下 , 复 因心 阳虚 而欲 乘之 , 故见脐 下 “欲作奔
豚 ” 。心 阳不足 , 下焦寒饮欲 动 , 治 宜温通心阳 , 化气利水 。方 中重用获答 至半斤 ,

一则取其利小便 , 伐 肾邪 , 与桂 枝相 配 , 则通 阳化气利水 , 使寒水 之气从下 而排 ,


以防水邪 上逆 , 而 绝欲 作奔豚之 势 。 二则取其 宁心安神 之功 , 与桂 甘相 合复心 阳 ,
宁神志 。 三则取其健脾 之效 , 与枣草相 配 , 培土制水 。桂枝 甘草相合 , 辛甘化 阳以
温通心阳 大枣甘 草相 伍 , 一则 培土健脾 以利 于水气 的运 化 , 一则 甘缓 以和脐 下悸
动之势 。全方共奏 补心 阳 , 利水 气 , 平冲降逆之功 。
水 气在肺 , 主要是指水 饮邪 气阻肺 而致咳嗽 、 气喘等 临床 表现 , 仲 景谓 之 “咳
逆喘息 , 短气不得 卧 ” , 小青龙汤是 治疗水 气在肺 的代表方剂 。 如 《伤 寒论 》 第
条 “伤 寒表不解 , 心 下有水气 , 干呕 , 发 热而 咳 , 或渴 , 或 利 , 或噎 , 或 小便不
利 , 少腹 满 , 或喘者 , 小青龙 汤主之 ” 。本 条所言为 外感风 寒 , 内停水饮 之证 。风
寒外感则恶寒发热 , 头痛无 汗 外寒 引动 内饮 , 水寒相搏 , 肺 失清肃 , 宣化 失职则
咳嗽喘息 。正如 《难经 》 云 “形寒 饮冷则伤肺 ” 。
水 气在胸 , 饮停胸胁 , 胸 阳被遏 , 气机 奎滞 , 故心 下痞硬 而满 , 牵引胸胁疼痛 。
《金 匾要略 》 中之 悬饮 即为水饮 在胸 , 主症为咳唾 牵引胁 下作痛 , 脉 沉而弦 , 十枣
汤是 治疗 悬饮 的主方 。 《伤寒论 》 中亦有类似 的论述 , 如 第 条 “太阳 中风 ,
下利呕逆 , 表解者 , 乃 可攻之 。 其人 汗 出 , 发 作有 时 , 头痛 , 心 下痞硬 满 , 引胁下
痛 , 干呕短气 , 汗 出不 恶寒者 , 此表 解里未 和也 , 十枣汤 主之 ” 。
饮停 于 胃 , 仲景称其 为 “水停心 下 , 此属饮 家 ” 。 水气停 于 胃 , 则 胃气 失和 ,
上逆而致恶心呕 吐 。 如 《伤 寒论 》 第 条 “伤寒厥 而心下悸 , 宜先治水 , 当
服 获答甘草汤 , 却 治其厥 , 不 尔 , 水 渍入 胃 , 必作利 也 ” 。 明确指 出此为水停 于 胃 。
获 答甘草汤证为 胃阳不足 , 水饮停 于 胃中所 致 , 故 口不渴 而心下悸 水饮 内停 , 胸
阳被遏 , 不 能达于 四末 , 故 四肢厥冷 , 治 以获答甘草 汤温阳化饮 , 通 阳行水 。 方 中
获答淡渗利水 , 桂枝 通 阳化气 , 甘草和 中 , 重用 生姜 温 胃而宣散水 气 , 诸 药合用 ,
共 奏温 胃化饮 、 通 阳行水 之功 。
水气在脾 , 是 指脾 失健 运 , 水饮停 留 , 而致水气 内生 。 《伤寒论 》 第 条 “伤
寒 若吐若 下后 , 心 下逆满 , 气上 冲胸 , 起 则头眩 , 脉 沉 紧 , 发 汗则 动经 , 身 为振振
摇者 , 获答桂枝 白术 甘草汤 主之 。 ” 即为 中焦阳虚 , 脾虚 失运 , 气不化水 , 聚湿成
饮 。 太 阳伤寒 , 本 应汗解 而反用 吐下 , 损 伤脾 胃 , 脾 阳不振 , 以至水饮停 聚于 中 ,
水饮上冲 , 逆攻 于上则见心 下逆满 , 气上冲胸 脾虚水停 则呕吐清水痰 涎 水饮阻
第二部分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证 规律

中 , 清阳不升 , 则 头 目 昏眩 若更发 汗 , 则 阳愈伤 , 阴愈 亏 , 经脉 失养 , “身为振


振 摇 ” 作 矣 。 正如 《素 问 ·至真要大论 》 云 “诸 湿肿满 , 皆属 于脾 ” 。
水 气在 肾 , 是 由于 肾气 不能主水而 致的病 变 。若 因肾阳虚 而致 肾不主水 , 水 气
泛溢 , 如 《伤寒论 》 第 条 “心下悸 , 头眩 , 身哨动 , 阵阵欲僻地者 ” , 或 《伤寒
论》 第 条 “少 阴病 , 二三 日不 已 , 至四五 日 , 腹痛 , 小便 不利 , 四肤沉重疼痛 ,
自下利者 , 此为有水气 。 其人或 咳 , 或小便利 , 或下利 , 或呕 者 , 真 武汤主之 ” ,
治用真 武汤 温肾阳 以化水 气 。 少 阴阳虚 , 下焦 寒盛 , 水气不化 , 浸淫肌体 , 故 四肢
沉重疼痛 脾 肾阳虚 , 水 气浸 渍 胃肠 , 故腹 痛下利 水寒之 气停 蓄 于 内 , 则见小便
不利 。水饮 内停 , 随 气机 升 降 , 无所 不到 , 或上逆犯肺 为咳 , 或冲逆 于 胃而呕 , 或
水寒 下趋大肠 而下利更 甚 , 或下焦 阳虚不 能制水 而小便不利 。这些证候都是 肾阳虚 ,
水气不化所致 , 故用真 武汤温阳化气 , 散寒行水 。
水气在膀胧 , 是指膀胧 气化不利 而使水 气蓄积 。 《伤 寒论 》 第 条 “脉 浮 , 小
便不利 , 微热消渴者 , 五答 散主之 ” , 第 条 “脉浮数 , 烦渴者 , 五答 散主之 ” 。
均治 以五答散化气行 津 , 利小便 以畅通水道 。 表邪未尽 , 太阳之邪 随经入腑 , 影响
膀胧 气化功能 , 三焦不利 , 水道 失调 , 牙卜与水结而成蓄水 之证 。 外邪 不解 , 故脉 浮 、
身有微热 膀耽 气化不利 , 津液无 以输布 , 故小便不利 而渴欲饮水 , 用五答 散化 气
行水 , 兼 以解表 。方 中桂枝 通阳行水 , 能散肌表之邪 白术健脾燥 湿 猪 答 、 获答 、
泽 泻利小便 , 导水 下行 , 合为化 气行水 、 表 里 同治之方 。本方 重在 化气行水 , 膀耽
气化正常 , 三焦水 道通畅则 蓄水 可除 。

仲景津液代谢理论的特色

强调 胃在津液代谢 中的化源职能

胃是 津液进入人体进 行代谢 的首要环 节 , 是 化生 营卫 , 生成津液 的源泉 , 五藏


六府 皆受气于 胃 。 然 而 , 今人多将脾 胃合论 , 且 由于脾 为脏 , 胃为腑 , 在论及 胃之
功 能时每 以脾概 之 。 事 实上 , 胃在津液 的代谢 中承担着举足 轻重 的作 用 , 前文 已做
了详细论述 。
在仲景 的津液 理论体 系 中 , 胃作为津液 、 营卫化 生的源 头得到 了极 大的重视 。
如 《伤寒论 》 第 条 “阳明病 , 本 自汗 出 。 医更重发 汗 , 病 已差 , 尚微烦不 了
了者 , 此必大便硬 故也 。 以亡津液 , 胃中干燥 , 故令 大便硬 。 当问其 小便 日几行 ,
若本 小便 日三四行 , 今 日再行 , 故知大便不久 出 。今为小便数少 , 以津液 当还入 胃
中 , 故知不久必大便 也 。 ” 讲述 的就是 津液耗 伤导致 的化源枯 竭 , 胃中乏津则 大便
干的病理 变化 。 类似 的论 述还有 《伤寒论 》 第 条云 “大热入 胃 , 胃中水 竭 ,
躁烦必发澹语 ” 《伤寒论 》 第 条云 “阳明病 , 其人 多汗 , 以津液外 出 , 胃
《伤寒 仑》 水病的辨治规律 日亡

中燥 , 大便 必硬 ” 《伤寒论 》 第 条云 “阳明病 , 胁 下硬 满 , 不 大便而呕 ,


舌上 白苔者 , 可与小 柴胡 汤 。 上焦得通 , 津液得 下 , 胃气 因和 ” 等等 。

侧重于从营卫的角度阐释津液病机

营卫气化是仲 景的津液理论体系 中论述 津液病理机制的着 眼点 。如 《伤寒论 ·



不可下病 》 称 “小便利 , 而大 汗出 , 法应卫家 当微 , 今反更实 , 津液 四射 ” 讨论的
就是 汗 、 利耗津伤 卫所 出现的病理机 制 。
仲 景在论述津液病理机 制每将营卫与三焦同时讨论 , 如 《金 匾要略 ·中风历 节
病脉 证并治 》 云 “荣气不通 , 卫不独行 , 营卫俱微 , 三焦 无所御 , 四属断绝 , 身
体 赢瘦 ” , 这 里明确 指 出 了三焦运行 的是 营气和卫气 , 营卫二气是 三焦发挥功 能的
物质基础 , 营卫二气的运行 失常直接影响三焦 生理功 能的正常发挥 。又如 《伤寒论 ·

脉法》 云 “荣卫不 能相 将 , 三焦无所仰 , 身体痹不仁 。 ” 进 一步言 明 , 三焦气化
可 以产 生营卫 , 营卫运行反作用于三焦 。 这就构成 了 “如环 无端 ” 的气化的全过程 。

重视三焦在津液代谢 中的气化场所功能

重视 三焦在津液代谢 中的气化场所 功能 , 特别是 下焦作 为促使 津液 运行 原动力


的职能 。
张仲 景在 《内经 》 、 《难 经 》 的启迪 下 , 在 《金 匾要略 》 中进 一步提 出 “胸 中
隔 以上云上焦 , 育膜之 下脐 以上云 中焦 、 脐 以下云下焦 ” 。在 《伤寒论 》 第一卷 “平
脉法” , “宗气反 聚 , 血结心下 ” 一段之下 , 有小注谓 “宗气者 , 三焦 归气也 ,
有名无形 , 气之神使 也 , 下荣玉茎 , 故宗筋聚缩 之也 。 ” 指 出了三焦是 通行 宗气 、
营卫的通道 , 人体 气化的场所 。
下焦 蕴育 了津液代谢 的原动力 。 肾 、 膀胧 、 大肠 、 小肠 同居 于下焦 , 而元气作
为三焦气化的发源地亦发 于下焦 。 大 、 小肠 吸收的水 液经 下焦渗入膀就 。 在 肾阳的
气化作用 下 , 津液 中之清者得 以蒸腾 , 经三焦 上输于肺 而散布 于全 身 。 故而 , 下焦
在津液 的代 谢过程 中居 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 它既是人体 津液 气化运行 的原动力 , 又
是人体 津液代 谢的终 末端 。 仲景对下焦在 津液代 谢中的作用 非常重视 , 如奔豚就是
由于肾阳衰微 , 无力 蒸腾 气化 , 而致水 蓄下焦 , 阳气行 津乏力 , 从 而 出现水 气攻冲
之症 正常生理情 况下应该感受不到气机 上行 , 只有在病理情况 下 , 水 上行 无力 ,
出现停 顿 , 才感气机 上冲 , 这也是 仲景津液学说 的特点之 一 。
仲景对 三焦 的论述颇 多 , 如在 《金 匾要略 》 开篇 就指 出 “腆者 , 是 三焦通会元
贞之处 , 为血 气所 注 理者 , 是 皮肤 脏腑 之文理也 ” 。 《金 匾要略 ·五藏风寒积聚
病脉证并 治 》 条 “下焦竭 , 即遗 溺失便 , 其 气不和 , 不能 自禁制 ” , 也论述 了
三焦气机不利 、 津液代谢 失常所 出现的症状 。
第公部分 伤寒论 》 水病的辨证 规律

重视阴阳协调

重视 阴阳协调是 仲景津液 理论的特征 之一 。 如 《金 匾要略 ·中风 历节病脉 证并


治》 云 “荣气不通 , 卫不 独行 ” 《伤寒论 》 第 条则说 “病 常 自汗出者 , 此
为荣气和 。 荣气和者 , 外不谐 , 以卫气不共荣 气谐和 故尔 。 以荣行脉 中 , 卫行脉 外 。
复发其 汗 , 荣卫和则愈 。 ” 营卫 、 阴阳在正常状 态下 处于相对 平衡 , 相 互制约 , 相

互作用 , 形 成 “营卫和 ” 生理状 态 , 并将 阴阳 自和作 为疾病 向愈 的指征来看待 。
《伤寒论 》 第 条云 “凡 病 , 若发 汗 , 若吐 , 若下 , 若亡血 , 亡津液 。 阴阳 自和
者 , 必 自愈 ” 。 《平脉 法 》 中亦载有 “阴阳相抱 , 荣卫俱行 , 刚柔相得 , 名 曰强
也 ” 的论 述 。

重视心阳在津液代谢过程 中的镇慑作用

在 《素 问 ·经脉别论 》 关于 “饮入于 胃 , 游溢精 气 , 上输 于脾 。 脾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通调水 道 , 下输膀 就 。 水精 四布 , 五经并行 ” 这 段津液代 谢流程 的著名论
断 中 , 显然没有提到心 的直接作用 。本项研 究的第一部分 , 虽然从心和 肾 、 心和脾 、
心和血液循环 、 心和 营卫 的关系 角度 , 阐述 了心在津 液代 谢过程 中的作用 , 而真正
从临床 角度 , 重视心在 津液代 谢过程 中的直接作用 的 , 则 首推 张仲景 。
《伤寒论 》 第 条云 “发汗后 , 其人脐 下悸者 , 欲作奔豚 , 获答桂枝甘草大
枣汤主之 。 ” 本病是 因心 阳虚 于上 , 镇慑 无力 , 致使 下焦水邪 , 蠢蠢欲 动 , 大有乘
虚上逆之 势 , 故脐 下悸动不 宁 , 犹如奔豚 之将作 , 治 以获答桂枝甘草 大枣 汤 , 其意
在 于温煦心 阳 , 恢 复镇慑之权 , 使水 气不 复上 逆 。另 外 , 答桂 术甘 汤证则是 心脾 阳
虚 , 水邪 上逆之 证 。 在答桂枣 甘汤和答桂 术甘汤 中 , 都用 了桂枝和获 答的搭配 , 以
及桂枝和 甘草的搭 配 , 温辛卜心阳 , 强心利水 。都体 现 了心在津液代 谢 过程 中的重要
作用 , 从临床角度 , 补充 了 《黄帝 内经 》 在这方面 的论述 不足 。
而 《金 匾要略 ·水 气病脉 证并治 》 说 “心水 者 , 其 身重而少 气 , 不得 卧 , 烦 而
躁 , 其人 阴肿 。 ” 更直接 的强调 了心阳亏虚 , 不 能温 煦推动血脉 , 以致水 液停 滞 ,
而成水 肿 。这堪称心功 能衰竭 , 心源性水 肿的最早临床论述 。

《伤寒论 》 水病特 点

水病辨 证论 治是 《伤寒论 》 中的重要部分 , 水液代谢辨治贯彻 《伤寒论 》 始终 ,


然而仲景在论 中并没 有将 其系统地进行讨论 , 而是散 见于六经病各个篇 节 。 《伤寒
论 》 水病 与 《金 匿要略 》 中的水病 既有联系 , 又有 区别 , 其 显见的特 点有 以下 四点
伤寒 论 》 水病的价治 砚律训火

病从外感而发

《伤寒论 》 中所论 之水 病多 自外感 而发 , 或 由于病人素有饮邪停 留 , 感受外邪


以后 , 引发水饮 为发病 , 或 由于外感病 失治 、 误 治伤及 阳气 而水饮 内生 。如第 条
“伤寒 , 心下有水 气 , 咳 而微喘 ” , 乃 外感 引发心下久停 之水气上射 于肺 第
条 “太阳 中风 , 下利 、 呕逆 , 表解者 , 乃可攻之 … …” 乃 外感 引发胸胁所停之水 而
致的悬饮证 。

多因失治 、 误治而成

从病 因上看 , 《伤寒论 》 中的水病 多不是 原发病 , 其或 因失治误 治 , 或 因汗后 、


病后 , 或 因饮食将息不 当 , 从而导致水气 内生 。
归属 于误治的如第 条 “发汗后 , 其人脐 下悸者 ” , 乃发 汗损伤心之阳气 , 致
肾中之寒水欲冲逆 向上 第 条 “伤寒 , 若吐 、 若下后 , 心 下逆 满 … …” , 乃吐下
之后 , 脾 胃阳气受损 而不 能制水 , 导致水 气上冲 第 条 “太阳病发 汗 , 汗 出不解 ,
其人仍发 热 , 心 下悸 … …” , 乃发汗损伤 肾之 阳气而致水饮泛溢周身 第 条 “所
以成 结胸者 , 以下之太早故也 ” , 乃下后致表邪入里化热 , 而成水 热互结之证等等 。
归属于失治的如第 条 “伤寒六七 日 , 结胸 热实 … … ” , 乃 伤寒失治 , 表邪
化热入 里 , 与素停 之水 互结所 导致的大结胸病 第 条 “少 阴病 , 下利六七 日 ,
咳而呕渴 … …” , 乃少 阴寒化下利 日久 , 一方 面可使 人体 津液受损 而内生虚 热 , 另

一方面又可扰 乱水液代 谢 的正常运行而导致水 饮 内停 , 两者相合 , 致水 热互结下焦


等等 。

津液理论融于六经理论体系之中

六经辨证是 《伤寒论 》 独特 的辨 证论 治体 系 。 《伤寒论 》 之 六经病是 对六经调


节表里 内外营卫 出入分 布 的 “开 、 阖 、 枢 ” 功 能失常 , 牙卜与营卫相 争 , 脏腑气血津
液功 能紊乱所产 生的一系列证候 的归纳和总结 。 同时也反 映 了外感病 由浅入深 、 由
表及 里 , 牙卜正相争 , 虚 实转化的病理过程 。
太阳主 “开 ” , 以布 达卫气于体表 , 调节营卫在体表 的充盈分布 和功能 。 太阳
之病多 以卫气不能正常循行 , 卫 阳失常为特征 。 如果 风寒 袭表 , 卫阳被 遏 , 卫气津
液不得外泄 或 卫气损 伤不足 以行津液 , 太阳主 “开 ” 的功 能失常 , 或郁 于肌表 ,
或循经郁 于太阳之腑 , 或郁 遏肺气 , 引动伏饮 , 均 可导致水 饮为病 。 如五答散证 、
桂枝 去桂加获答 白术 汤证 以及小青龙汤证等等 。
阳明病 多为邪 热与营卫相 搏结于阳 明胃肠 , 营卫阳气亢 盛 , 津液耗 伤 , 大便秘
结 , 燥热 益甚 。 故多无水饮病 的发生 。
少阳病 系病在 三焦 , 血 弱气尽 , 卫外不固 , 膝理 开 , 牙乃气因入 , 与正气搏结 于
第二部分 《伤 寒论 》 水病 的辨证 规律

胁 下为 其发病机 制 , 少 阳主 “枢 ” 功 能失常 。 三焦者 , 外 至肌 腆 , 内至脏 腑 。 肠 胃


之外 , 胸胁院腹 , 膏育膜 原 , 皆其 所属 。少 阳主胆 , 内寄相 火 , 司 “枢 ” , 若 转输
功 能失常 , 营卫气郁 , 则 津血不化 , 水饮疲 阻 而为病 。 《伤寒 论 》 中以小 柴胡汤及
其 类方 为代表 , 通 过生发胆 气 , 舒畅 三焦 气化 , 推 动营卫 , 运 行 气机 , 调 理少 阳枢
机水道 , 从 而实现疏解郁 滞 , 恢 复枢机 动态平衡 的 目的 。
太 阴病 系太 阴 主 “开 ” 功能失 常 , 外邪入 里导致脾脏 功 能紊 乱 的病 变 , 太阴居
阴分之表 , 主输布 营卫 阳气于 三阴脏腑 。 其病 变乃 脾 气虚 弱 , 营卫气馁 , 脾运 化水
湿的功 能失常 , 故 可导致痰 湿水饮 内生 。
少 阴病 , 系少 阴主 “枢 ” 的功 能失常 , 导致少 阴心 肾功 能紊 乱 的病 变 。少 阴心
肾乃是君 相之 源 , 上下交会 如枢 , 转输营 卫于五脏 。 此少 阴所 以之为 枢 , 输 转营卫
气血 津液 于阴阳表 里 内外 【。 少 阴病 变 , 心 肾俱伤 , 则 营卫 出入 交会 功 能失常 , 阴
阳偏 盛偏虚 。若心 肾阳虚 , 制水 无权 , 亦 可发 生水饮 为患 , 如 真武汤证 。
厥 阴病 系厥 阴主 “阖 ” 的功 能失职 , 厥 阴居 阴分 之里 , 两阴交尽 , 绝 阳乃 生 。
其病理机 制 多为 营卫不和 , 五脏不 通 , 阴阳气不相顺 接 而发为厥 证 , 故亦 少发水病 。

存在独有的水病类型

《伤寒论 》 还 记载 了一些独特 的水病 类型 , 如结胸 等 , 对 此 的研 究有 助于全 面


认识仲 景水病理论 的原貌 。

《伤寒论 》 水病分型

水饮 为有形 之那 , 流 动性较 强 , 表 里 内外 , 无处不 到 , 故表 现多样 , 证候各异 。


《伤寒论 》 水病类型除 了痰饮 、 水肿 、 湿痹等与 《金匾要略 》 中相 同的病种外 , 还
有如 结胸 这样 的独有 的水病 。 故 而 , 对 《伤寒论 》 水 病 的研 究有 助于进 一步深入 、
全面 的认 识仲 景的水病理论 。
水病 均属 于人体 的阳气虚衰 , 脏腑经 络功 能紊 乱 , 三焦水 道运 化 、 气 化失常所
致水 液停 聚 泛溢的疾 患 。 正常情况 下 , 三焦是 津液运行 气化 的通道 和场所 病理情
况下 , 三焦水 道又 成为湿 、 水 、 饮邪停 聚 、 泛 溢的部位 。体 内水 湿津液 一旦失于气
化 , 不在气 化状态 下运行 , 即可变生湿 、 水 、 饮 诸邪 , 停 聚泛溢 于 三焦 , 这些水饮
邪气进 而通 过 三焦 、 经络 又影响脏 腑正 常的功 能 , 造成其 它 的证候 和 兼症 。 如痰饮
是 流注 于脏 腑经络 局部 的停 水 , 常见 的有流着 于 胃肠 、 胁 下 、 胸 隔 以及 四肢 等 , 通
过三焦 、 经 络还可 影响及 临近脏腑 的功 能 , 故其 常见症状 有 咳 、 喘 、 呕 、 痞 、 满 、
悸 、 眩 、 疼 、 小便 不利 等 。 其 它的水病亦 与此类似 , 水 肿是 水液停 蓄 , 泛溢肌肤 ,
以浮肿为主症 湿痹 则是水 气停 留于肌腆 、 关 节 、 肌 肉 , 以肌 肉关 节沉重疼痛为其
主症 结胸 则是邪 热入 里 , 水 与热结于 三焦 , 以胸腹按 之痛甚 至石硬 而痛不 可近 手
《伤寒论 》 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

为主症 奔豚则是 由于心 肾阳虚 , 阳气行津乏力 , 以患者 自觉有气 自少腹 上冲胸 咽


为 主症 。
需要指 出的是 , 五脏作 为实质性脏器 , “藏精 气 而不泄 ” , 能实 而不 能满 , 故
而必不能作为水饮 留蓄 的场所 。 而六腑 的职 能是化精气 而不 藏 , 其形 态中空 , 能满
而不能实 , 故而水饮往 往 留着 于此 , 其 中尤 以三焦 、 经络最 为常见 。 膝理 毫毛 、 溪
谷 、 孙脉 作为与 三焦相 通 的外延微细结构 , 是 气水 得 以布达荣养 人体 分 肉 、 骨节 的
通道 , 也是 水饮 常常 留滞停 聚之所 。 由此可 以认为 , 水病共 同的病理机 制都是水饮
停 聚 , 由于水 饮停 滞部位 的不 同或影响 了不 同脏腑的功能 , 从 而 出现 了肿 、 咳 、 喘 、
呕 、 痞 、 满 、 悸 、 眩 、 疼 、 小便不利 等纷 繁复杂 的症状 。 综上所 述 , 水病是 以脏腑
经 络阳气虚 衰 、 功 能紊 乱为病理基础 , 以水 饮 留着 于 三焦 、 经 络为病理特征 , 尚可
进 一步影响脏腑 而衍 生出诸 多兼症 的一类疾病 。

痰饮

痰饮病是津液代谢 失常 , 水 液停 聚于身体某 一局部 的一种病 变 。徐忠可在 其 《金


匿要略论 注 》 中指 出 “饮 非痰 , 实乃 有形 之水 也 ” 。 可见 “痰饮 ” 即是停 留于人
体 内的病 理之水 , 因水饮停 留部位 的不 同分 为狭义痰 饮 、 悬饮 、 溢饮 、 支饮 。 其 中
“狭义痰 饮 ” 为饮停 胃肠 , “悬饮 ” 为饮 留胁 下 , “溢饮 ” 为饮在 四肢 , “支饮 ”
为饮停胸隔 。其 常见症状有 咳 、 喘 、 呕 、 痞 、 满 、 悸 、 眩 、 痛 、 小便不利等 。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 汗 出而渴者 , 五答散主之 不 渴者 , 获答 甘草汤主
之” 。 第 条 “伤寒厥 而心下悸 , 宜先 治水 , 当服获答 甘草汤 , 却治其厥 , 不
尔 , 水 渍入 胃 , 必作利也 ” 。 获答甘草 汤证 为 胃阳不足 , 水 饮停 于 胃中所致 , 故 口
不 渴而心 下悸 , 当属狭 义痰饮 。 悸 而厥 , 亦是水饮 为患 , 故应先 治水 , 是 不治悸 而
悸 自安 , 不治厥 而厥 自回之法 。 倘若水饮不 去 , 阳气一时不 能恢 复 , 仍 可再议治厥
之法 , 否则水 饮停 胃 , 必浸渍 胃肠 , 而发 生下利 。 治 以获 答甘草 汤温阳化饮 , 通阳
行水 。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若 吐若 下后 , 心下逆满 , 气上冲胸 , 起 则头眩 , 脉


沉紧 , 发 汗则动经 , 身 为振振摇者 , 获答桂枝 白术 甘草汤主之 。 ” 答桂术 甘汤证为
中焦阳虚 , 脾虚 失运 , 气不 化水 , 聚湿成饮 , 亦 当属狭义痰饮 之列 。 《金 匾 》 用本
方 治 中阳不足 , 饮停 心 下之胸 胁支满 , 目眩短气 , 以及心 下痞坚等 。 虽与本 方证不
同 , 然病机相 同 , 故均 以一方治之 。 太 阳伤寒 , 本应 汗解 而反用 吐 下 , 损 伤脾 胃致
中阳亏虚 , 运 化失 司 , 以致水饮停 聚于 中 , 不 能制水 , 逆攻 于上则见 ,̀ 心下逆满 ,
气上冲胸 。 ” 脾虚 水停 则呕 吐清水痰 涎 水饮 阻中 , 阳虚不 能升于上 , 清阳不升 ,
则 头 目昏眩 水 气上凌则心悸 水 气 内伏 , 则 “脉沉 紧 ” 。若 更发 汗 , 则 阳愈伤 ,
阴愈 亏 , 经脉 失于温养 , “身为振振摇 ” 作 矣 。仲 景对 此 , 总 以温 阳化饮 而治之 。
即所谓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 。
第 二部分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 证规律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表不解 , 心下有水 气 , 干呕 , 发 热 而咳 , 或 渴 , 或


利 , 或噎 , 或小便 不利 , 少 腹满 , 或喘者 , 小青龙 汤主之 ” 。本 条所 言为 外感风 寒 ,
内停水 饮之 证 。 伤寒表 不解 , 是 言其发 热 恶寒 、 头项 强痛 、 无 汗等证 不解 , 为风 寒
外束之象 。 因其人 素有水 饮 内停 , 外寒 引动 内饮 , 水寒相 互搏 击 , 奎塞于肺 , 肺 失
清肃 , 宣化 失职 , 则咳嗽 喘 息 , 四肤浮肿 , 小便 不利 。 风寒外感 则 恶寒 发热 , 头痛
无汗 。 因饮邪 内渍所传 不 一 , 故 兼证繁多 。水停 心下 , 阻滞气机 故胸 痞 水饮 留于
胃中 , 中焦升 降失 职 , 胃气上逆 , 故干呕 水 饮外溢 , 故见浮肿 , 身 重 水饮趋 于
肠 道则下利 水 饮 蓄于 下焦则气 化失职 而小便 不利 , 少腹 满 奎塞 于 上 , 阻碍 气机
则有噎塞 感 。若水饮 内停 , 以致气不 化津 , 亦有 口渴之象 。小 青龙汤在 《金 匾要略 ·

饮咳嗽 病脉 证并 治 》 中可用 于治疗 “支饮 ” 、 “溢饮 ” , 结合 《伤寒论 》 第 条 “伤
寒表 不解 , 心 下有水 气 ” 可 以看 出 , 小青 龙汤除 了治疗 外寒 内饮 证之 外 , 尚可 以用
来治疗水停 于 胃的 “痰饮 ” 。
《伤寒论 》 第 条 “太阳 中风 , 下利 呕逆 , 表 解者 , 乃 可攻 之 。 其人汗 出 ,
发作有 时 , 头痛 , 心 下痞硬 满 , 引胁 下痛 , 干呕短 气 , 汗 出不 恶寒者 , 此表 解里未
和也 , 十枣汤主 之 ” 。 外有风邪 , 内有悬饮 , 应 当先解 表 , 表解后 , 方 可攻逐饮邪 。
饮 为有形 之邪 , 停 结于胸胁 之 间 , 以致胸 阳被 遏 , 气机 奎滞 , 故心 下痞硬 而满 , 牵
引胸胁疼 痛 水 饮在胸 , 肺 气不利 , 所 以呼吸 短气 肺合皮 毛 , 因肺 气不利 , 毛 窍
之开合 失常 , 故汗 出 由正那相 争 , 故发 作有 时 。饮 逆 于 胃则干呕 , 下趋 于肠则 下
利 , 上攻于 头则头 痛 , 这都 是水饮 内结 , 走窜上 下 , 充斤 内外 , 泛 溢周 身所 致 , 故
以十枣汤峻逐 水饮 。
《伤寒论 》 第 条又说 “中风发热 , 六七 日不解 而烦 , 有表 里证 , 渴欲饮水 ,
水入则 吐者 , 名 曰水逆 , 五答散 主之 ” 。从症 状描述 上看 , 水入 即吐 , 当属 支饮 。
水逆是水邪 上逆作 吐之意 。 其特 点是 渴欲饮水 , 水入 即吐 , 吐后 又 渴 , 再饮 再吐 ,
故名 “水逆 ” 。 正如方有执 《伤 寒论条 辨 》 云 “吐 , 伏饮 内作 , 故 外者不 得入 也 。
盖饮亦水 也 , 以水 得水 , 涌溢而为格拒 , 所 以谓之 云水 逆也 。 ” 此 即所谓 “旧水 不
去 , 新水 不纳 ” , 是人体 水 液代 谢功 能紊 乱的严 重症 状 , 反 映 出人体 的津液代 谢 ,
自胃始经 三焦 至膀 耽 , 全部 出现 了异 常 , 因此 , 在 渴饮 吐水 的 同时 , 必伴 有小便 不
利 、 少腹胀 满等 。 然统观仲 景对 五答 散证 的症状描述 , 没有发 现 出现过水 肿 , 故 而
可 以推断 , 五答散 证更 多的表现 为气机郁 滞或 云水 液代 谢功 能紊 乱 , 而水饮 留滞不
去则表 现的不甚突 出 。 故 以泽泻 、 猪答利水渗 湿 获答 、 白术健脾 益气 , 运化水湿
以桂枝 温 阳化 气助 三焦气 化复常 。

水气

水 气是水 液停 蓄 , 泛 滥肌肤 , 以浮肿为主 要特征 的一种 病证 。仲 景在 《金 匾要


略 》 设 有专篇讨论 此病 。 《伤寒论 》 明确指 出具备水肿 的证候 不 多 , 然 而 由于水病
《伪 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研究

均是 由于体 内津液代 谢失 常 , 水液代谢紊 乱而致水饮 邪 气停 留而成 , 故而各 种水病


发 展到终 末期均有 可能 出现水 肿 。 可 以提 示具备水肿 的方 证有 以下两条 , 它们 亦是
对 《金 匿要略 》 水 气病 很好 的补充 。
《伤寒论 》 第 条说 “太 阳病发 汗 , 汗出不解 , 其人仍发 热 , 心下悸 , 头眩 ,
身 动 , 振振欲僻地者 , 真武汤主之 ” 。 第 条亦说 “少 阴病 二三 日不 已 , 至四
五 日 , 腹 痛 , 小便不利 , 四肢 沉重疼 痛 , 自下利者 , 此为有水气 。 其人或咳 、 或小
便利 、 或 下利 , 或呕者 , 真 武汤主之 ” 。 观仲景 此论 , 前者乃 汗后 阳虚 水气 内动 ,
病 势 已从太阳转属少 阴 后者乃 肾阳衰 微 , 下焦不 能制水 而产 的水 气停 蓄证 。盖少
阴者 , 肾也 , 肾阳不足 , 火不 生土 , 脾 肾阳虚 , 制水 失职 , 水 气泛滥 , 上凌 于心 ,
则 心下悸 上犯清 阳 , 则 头眩 虚 阳浮散于外 , 则发 热 脾 主四肢 , 阳虚水泛 , 肌
肉失于温养则沉重疼痛 , 甚则 筋 肉跳动 , 振振欲倒 脾 肾阳虚 , 制水 无权 , 则腹痛
下利 气不化水则小便 不利 水饮 内停 , 随气升 降则或 咳 , 或利 , 或呕等 , 皆水气
为患也 , 因水饮所停部位 不 同而 出现不 同见症 。 概 而言之 , 上述诸 症 , 一以水 气凌
心 为主 , 一 以脾 肾阳虚水 泛为 主 。 然两者病机 , 均责之 肾阳虚 衰 , 阳虚 水泛 。 法 当
温阳利水 , 取 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 。
《伤寒论 》 第 条 “大病 差后 , 从腰 以下有水气者 , 牡 蝠泽 泻散主之 。 ”
《伤寒 贯珠集 》 对 此解释 道 “大病新 痉 , 而腰 以下肿 满者 , 此 必病 中饮水 过多 。
热邪 虽解 , 水气不行 , 浸渍 于下 , 而肌 肉肿满也 , 是 当以急逐 水邪 为法 。 牡砺泽泻
散 咸降之力居 多 , 饮服 方寸 匕, 不用 汤药者 , 急药缓用 , 且不使 助水 气也 。 若骤用
补脾 之法 , 恐脾 气 转滞 而水 气转盛 , 宁不泛滥为患耶 。 ” 从 而提 示 , 牡砺泽泻散证
也 当见腰 以下的水 肿 。

湿痹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八九 日 , 风湿相 搏 , 身体 疼烦 , 不 能 自转侧 , 不


呕 , 不渴 , 脉浮虚 而涩者 , 桂枝 附子汤主之 。 若其人 大便硬 , 小便 自利 者 , 去桂加
白术汤主之 。 ” 如 药后 “其人 如 冒状 , 勿怪 。 此 以附子 、 术 , 并走皮 内 , 逐水 气未
得 除 , 故使之 耳 。 法 当加桂 四两 ” 。
伤寒八九 日 , 不呕不 渴 , 是无伤寒里病之征 也 脉 浮虚 , 主在表虚风也 。涩者 ,
主在经寒 湿也 。 身体疼 烦 , 属风也 不 能转侧 , 属 湿也 大便硬 , 小便 自利 , 可知
湿不在里 。 方后注 中明确 指 出 “此 以附子 、 术 , 并走皮 内 , 逐水 气未得 除 ” , 可知
此为水 气停 留于肌膝 , 风 湿相搏所 致 , 当属水 病 , 故用 白术 附子汤 温经 助阳 , 祛风
散湿 。
第二部分 《伤寒论 》 水 病的辨证规律

结胸

结胸是 《伤寒论 》 中独有 的水 病类型 , 它是 以脉沉 紧 , 胸腹按 之痛甚 至石硬 而


痛不 可近手为主要体征 的病 证 。 其病机 为邪 热入里 , 水 与热结于胸胁 。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 六七 日 , 结胸 热实 , 脉 沉而紧 , 心下痛 , 按之石硬
者 , 大 陷胸汤主之 。 ” 条 “但 结胸 , 无大热者 , 此为水 结在胸 胁也 … …” 。结胸
为邪 陷于 三焦 , 三焦之腑 , 既为水液运行 的通道 , 又主通行 三气 。 如若邪 陷三焦 ,
三焦气化不利 , 则 水液 留滞 于三焦 而不行 , 气机 不行 , 郁 而化 热 , 水 热相 互交结 ,
铸 成结胸 。水 结在胸胁 , 津液凝 聚失于滋润则胸痛不 可转首 如柔痉状 , 项强 ,
俯 仰不 能 自如 水 积 迫肺 则 短气 热迫水液 外泄则汗 出 饮停胸胁 , 局部气机 阻滞
可见 “引胁 下痛 ” 、 “胸 胁满微 结 ” 等症 水 阻中脱 可见 “心 下痛 , 按 之石硬 ”
水不得 下润 胃肠 可 见 “不 大便 五六 日 , 舌 上燥 而渴 ” 水 蓄下腹 则 “从心下至少腹
硬 满 而痛不可近 ” 又 由于胸胁 为少 阳经脉 循行之处 , 若水饮之邪 影响 了少 阳枢机 ,
可表现为往来寒热 、 心烦 、 诸症发 作有时等 若 三焦上下 同时蔓延 , “结胸 证悉具 ” ,
则使诸脏相 失 , 阴阳相 离 而见 “躁烦 ” 至 “死 ” 。 总之 , 结胸 之水 热 互结 , 乃是 三
焦失畅 , 水热交 阻所 致 。

奔豚

奔豚是 以患者 自觉有 气 自少腹 上冲胸 咽为主症的病证 , 仲 景在 《金 匾要略 》 中


设 有专篇 对其进行 讨论 。 盖 “豚 ” 者 , 乃小猪 也 。 以豚命名 , 一则 以喻气上冲如小
猪 奔跑 , 一则 因豚 为水 畜 , 藉 以喻水 气上冲为患 。 因其突 然发 作 , 故 又有 “豚 ” 之
称 。 奔豚是 由于心 肾阳虚 , 无力蒸腾 气化 、 镇摄 水寒 , 而致水 蓄 下焦 , 阳气行津乏
力 , 从 而出现 患者 自觉有 气 自少腹 上冲胸 咽 。 需要指 出的是 , 在正 常生理情况 下 ,
自身应该 感受不到气机流通 。而患者 自觉有气 自少腹 上冲胸咽 , 实 因阳气行 津乏力 ,
阳盛则行 , 阳衰 则停 , 从 而 自感 气机上 冲 。
《伤寒论 》 第 条云 “发 汗后 , 其人脐 下悸者 , 欲作奔豚 , 获 答桂枝 甘草大
枣汤主之 。 ” 本病是 因水停 下焦 , 有上逆之势 , 故脐 下有跳 动感 , 犹如 奔豚 之将作 ,
治 以获答桂枝 甘草 大枣 汤 , 其 意在 于温煦心 阳而使水气不 复上逆 于心 。 伤寒过 汗 ,
心阳亏虚 , 不 能下蛰 于 肾 , 肾水 无 以蒸 化 , 而气势上冲 , 故脐 下悸 也 。 心 阳不足 ,
镇慑无权 , 致使寒 水邪 气上逆乘 犯阳位 , 水与气相搏 于脐 下 , 故欲作 奔豚上冲 而未
冲是 也 。诚 如 《伤 寒 来苏集 》 谓 “发汗后 , 心下悸欲得 按者 , 心 气虚 而不 自安 ,
故用桂枝甘 草汤 以补心 。 若脐 下悸 欲作 奔豚者 , 是 肾水乘 心而上克 , 故制此方 以泻
肾 。脐 下悸 时 , 水 气尚在下焦 , 欲 作奔豚之兆 而未发也 , 当先其 时而 急治之 。君获
答之 淡渗 , 以伐 肾牙队 佐 桂枝之 甘温 , 以保 心气 甘草 、 大枣培土 以制水 , 亢则害 ,
承乃制矣 。 ”
《伤 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 扣此允

《伤寒论 》 水病 出现的症状

水饮是脏腑经络功 能紊 乱 , 三焦水 道运 化 、 气化失常所形 成的有形 的病理产 物 ,


因此其具有 变动不居 、 四处为患 的特 点 。 正常情况下 , 三焦 、 经 络是 津液运行气化
的通道 如果人体 的脏腑 经络功 能紊乱 , 造成水 液代 谢障碍 , 则 三焦 、 经络又成为
水饮 之邪停 聚 、 泛溢 的部位 。 湿 、 水 、 饮诸那停 聚泛溢于 三焦 , 还 可 以进一步通过
三焦 、 经 络影响临近脏腑 正 常的功 能 , 造成其 它的证候 和兼症 。 如水 气上泛 , 阻塞
清窍则 眩 下蓄膀 胧 , 水道 不利则小便不利 停 聚体 内 , 阻遏脏腑 气机 则见痞满
外溢肌肤 , 浸淫筋脉则 见水 肿 泛于肺 , 则为喘 咳 凌 于心则心 下悸 阻于 胃则心
下痞 、 干 区 注于大肠 则为下利 停 于胸隔则项 强 、 俯 仰不 能 自如 停 于胸胁则往
来寒 热 、 心 烦 、 发 作有 时 、 短气 、 干呕 停 于院腹则 心下痛 , 按之 石硬 、 从心下至
少腹硬满 而痛 不可近 饮邪 阻滞太 阳经脉 , 则 头项 强痛 、 俞贪发 热 、 无汗等症 。 此
外 , 水停 气 阻 , 津不上承 则 口渴 阻遏 阳气不达 四末 , 则见手足厥冷 , 是 为水厥
若 热迫水 液外泄则可见 汗 出 。 尽管临床表现不 一 , 但据 其形 质 与病理 特点 , 乃 有 以
下常见症 状可资辨证 。
小便不利或异常 小便是水液代谢的终末产物 , 起着将代谢后的水液浊邪排出
体 外 , 调 节人体 津液 总量的作用 。 当水液代谢 出现 障碍 时 , 小便不利是 最常 出现的
症状 , 故为水饮证的主症之 一 。 仲景论述水饮 证常有 “小便 即难 ” 、 “小便续通 ” 、
“不得 溺 ” 之语 。 如五答散 、 猪 答汤 、 小青龙汤 、 真 武汤等方 证均 可见小便不利 的
症状 。答桂术 甘汤证 虽未 明言有小便 不利 , 但在 《金 匿要略 》 方后注 中有 “分 温三
服 , 小便则利 ” 的记载 。
水病还 常常伴随有其 它小便 的异常 , 亦是脏腑功 能紊乱 , 水液代谢异 常的表现 ,
如 《伤寒论 》 第 条 “若小便色 白者 , 少 阴病形 悉具 小便 白者 , 以下焦虚 有
寒 , 不 能制水 , 故令色 白也 ” 。
胀满 脏腑 阳气衰微 , 无力推动津液运行 , 以致水饮 储 留于 内 , 气机 运行受阻 ,
故见胀 满 。水 阻于上 多见胸胁胀满或颈项不利 水 阻于 中多见肮腹胀 满 , 若水 蓄于
膀胧 , 则 多有少腹胀满 , 苦里 急 若水饮 内盛 , 泛溢 四旁 , 则可见全身肿满 。
口渴 由于水 阻气机 , 气不化津 , 津不上承 , 故有 口渴 。此亦 为津液敷布 失常 ,
水饮偏 阻一隅的表现 。其特点是 患者舌体 胖嫩而 自觉 口干舌燥 , 时时欲 以水 润之 ,
饮而不多 , 或饮后不适 。 如五答散证之 “烦渴 ” 、 “消 渴 ” 。 正如方有执 《伤寒论
条辨 》 云 “渴 而 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 津液 涩而不行 , 伏饮停 而凝聚 … …五答散者 ,
润津液 而滋燥渴 。 ”
水逆 包 括吐 、 呕 水 逆是水 饮 留滞于 中焦 , 以致津不上承 , 胃失和 降 , 主
要表现为渴欲饮水 , 水入 即吐 , 吐后又渴 , 再饮 再吐 , 故名 “水逆 ” 。此 即所谓 “旧
水不 去 , 新水 不纳 ” 。 在 渴饮 呕吐的 同时 , 往往伴有小便不利 、 少 腹胀满等 , 如五
答散 证 。 此外 , 小 青龙 汤证的 “或噎 ” , 真武汤证 的 “或呕 ” , 小 半夏汤 与小半 夏
第 部分 《伤 寒 论 》 水 病 的 辨证 规律

加获答 汤证之 呕吐等 , 均是 由于水饮 阻遏 , 胃失和降所致 。 正如方有 执 《伤寒论条


辨》 云 “吐 , 伏 饮 内作 , 故外者不得入也 。 盖饮亦水也 , 以水得水 , 涌溢 而为格
拒 , 所 以谓 之 云水 逆 也 。 ”
悸动 清 ·陈修园 《金 匾要略浅注 》 说 “凡五脏有偏虚之处 , 则饮乘之 ” ,
指 出脏 气虚衰是形 成停 饮 的 内在条件 。 过汗损伤心 阳 , 则水饮凌 于心 而致心悸 。方
有执在 《伤寒论 条辨 》 云 “脐 下悸者 , 肾乘心汗后液虚 , 欲上凌 心 而克之 , 故 动
惕于脐 下也 ” 水 阻于 胃 , 胃阳被 遏 , 可见 “心下悸 ” 若水 阻下焦 , 肾阳被遏 ,
则为 “脐 下悸 , 欲 作奔豚 ” 等 , 均可见悸动不安之症 。在 《伤寒论 》 中 , 因水饮停
滞所 致悸动 的论述有很 多 , 如 《伤寒论 》 第 条 “太 阳病发 汗 , 汗 出不解 , 其人
仍发 热 , 心下悸 … …真 武汤 主之 。 ” 《伤寒论 》 第 条 “少 阴病 , 四逆 , 其人
或咳 、 或悸 、 或小便不 利 、 或腹 中痛 、 或泄利下重者 , 四逆散 主之 。 ”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厥 而心下悸 , 宜先治水 , 当服获答 甘草汤 , 却治其厥 , 不 尔 , 水
渍入 胃 , 必作利也 。 ”
成无 己 《伤寒 明理论 》 对此论述颇 详 , 其云 “悸者心松是 也 。 筑筑踢踢然动 ,
怔怔松松 , 不 能 自安者是矣 。心悸之 由 , 不越 二种 一者 气虚 也 , 二者停 饮也 … …
饮水多 , 必心 下悸 , 是停 饮 而悸者也 … …金 匾要略 云 食少饮 多 , 水停 心 下 , 甚者
则悸 。 饮之为悸 , 甚 于他那 , 虽有余邪 , 必先治悸 。 何者 , 以水停 心下 , 若水 气散 ,
则无所不之 , 浸 于肺 则为喘为 咳 , 传 于 胃则为 哆为噎 , 溢 于皮肤 , 则为肿 , 渍于肠
间 , 则 为利 下 , 不 可缓之也 。 经云 厥 而心 下悸 , 宜先治水 , 与获答 甘草 汤 , 后 治
其厥 , 不尔水 渍于 胃 , 必作利 也 , 厥 为邪之深者 , 犹先 治水 。 ”
眩晕 水饮 内停 , 阻遏蒙蔽清阳 , 清阳不 升则致 眩晕 。其特 点是 昏眩 , 头沉 ,
常伴有 时时呕吐痰 涎 , 甚则天旋地 转 , 如坐舟 车 , 两 目难 开 , 卧床不起 , 痛苦难 耐 。
如答桂 术甘汤证的 “起 则头眩 ” , 真武汤证的 “头眩 ” , 五答 散证 的 “吐 涎沫而巅
眩 ” 等 , 均 与水饮 内阻 , 清 阳不升 , 浊 阴上逆有密切 关系 。
咳喘 水饮迫肺 , 肺气 失于宣降 , 则可 出现咳 、 喘 、 短气等症状 。在 《伤寒论 》
中 , 由于水饮所导致 的咳喘多 与外感有关 。如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 , 表 不解 ,
心下有水气 , 干呕 、 发热而咳 , 或渴 , 或利 , 或噎 , 或 小便不利 、 少腹 满 , 或喘者 ,
小青龙汤主之 。 ” 此外 , 在 《伤寒论 》 中 , 由于水饮所 导致的咳喘多为兼症 。如 《伤
寒论 》 第 条 “少 阴病 , 四逆 , 其人或咳 、 或悸 、 或小便不利 、 或腹 中痛 、 或
泄利下重者 , 四逆散 主之 。 ” 《伤寒论 》 第 条 “少 阴病 , 下利 六七 日 , 咳而
呕 、 渴 , 心烦 、 不得 眠者 , 猪答 汤主之 ” 等 。
痞 痞 以胃肮胀 满堵塞不舒 , 按之柔软或硬 满不痛为临床特征 , 水停 致痞则是
由于水 气停 滞 于中焦 , 脾 胃气机 阻滞 , 斡旋失 司 , 以心下痞硬 , 腹 中雷鸣下利 为临
床特征 。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汗 出 , 解之后 , 胃中不和 , 心下痞硬 , 干嗯食臭 ,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治 规律研究

胁 下有水 气 , 腹 中雷 鸣 , 下利者 , 生姜泻心汤主之 ” 。 伤寒病在表 , 汗 出之后 , 表


证虽解 , 但或 因汗不得 法 , 损伤脾 胃 , 或 因其人 平素脾 胃气 弱 , 致邪 气乘机 内陷 ,
寒热错杂 , 互阻中焦 , 升降 失常 , 形 成痞证 , 治宜生姜泻心 汤 。 本方 由半 夏泻心 汤
减 干姜用 量 , 加 生姜 而成 , 由于其兼有水饮食滞 , 以干哮食 臭 , 腹 中雷鸣下利 为主 ,
故于前方减干姜量 , 加 生姜走 而不 守 , 以宣散水 气 。 干嗯食 臭 、 腹 中雷鸣 、 下利 ,
因于 胃虚食滞 , 水饮 内停 , 故加 生姜散水 和 胃 。 王旭高谓 “生姜泻心 汤治水 与热
结之痞 , 故重用 生姜 以散水 气 。 ” 其 说可参 。
《伤寒论 》 第 条 “伤寒发 汗 、 若吐 、 若下 , 解后 , 心下痞硬 , 嗯气不 除
者 , 旋覆代 储汤主之 ” 。伤 寒病位在表 , 若 汗不得法 , 或 经吐下之误 , 迭经误 治 ,
虽表邪 已解 , 但脾 胃 已伤 , 运化失 司 , 气逆失和 , 痰 浊 内生 , 阻滞 气机 , 故见心下
痞硬 , 隐气不 除 。 治用旋覆代 褚汤和 胃降逆 , 化痰 消痞 。
《伤寒论 》 第 条云 “本 以下之 , 故心 下痞 , 与泻心 汤 , 痞不解 , 其人渴
而 口燥烦 , 小便不利者 , 五答散 主之 。 ” 本 证之痞 , 乃误 下表邪 内陷 , 牙卜与水结 ,
膀胧 气化失 常 , 水 蓄 下焦 , 下 窍不利 , 水邪 上逆 , 阻遏 中焦气机 , 因致心下痞 。 此
痞 由水气 生 , 故后世称 其为 “水痞 ” 。 治用 五答散化气行水 , 使 气化水行 , 不 治痞
而痞 自愈 。
《伤寒论 》 第 条云 “其人染染 汗出 , 发作有 时 , 头痛 , 心 下痞硬 满 , 引
胁 下痛 , 干呕 短气 , 汗 出不 恶寒者 , 此表 解里未和也 , 十枣 汤主之 。 ” 本证是 由于
水饮结 于胸隔 , 水饮 内阻 , 奎滞气机 , 而 出现胸院痞 闷不舒 的症 状 。 治疗 当 以利水
为主 , 水去则气行 , 气行则痞满 自除 , 故治用十枣 汤峻下逐水 。
发热 水饮 内停 , 阻遏 太 阳经腑 , 太 阳经气不利 , 太阳阳气被 水邪所郁 不得 宣
泄 , 也可 以出现头项 强痛 、 发 热 、 无 汗等类似表 证的见症 。
《伤寒论 》 第 条 明̀民桂枝 汤 , 或下之 , 仍 头项 强痛 , 拿贪发热 , 无汗 , 心
下微 满痛 , 小便不利 者 , 桂枝 去桂加获答 白术汤 主之 。 ” 即是 太 阳阳气被水邪所郁
不得宣泄所致 。水 液 既不 能外散 , 亦不得 下行 , 内停 则 为水饮 。 水那 阻滞 , 中焦 气
机不畅 , 则 “心下满微 痛 ” 太 阳腑 气不利 , 则 “小便 不利 ” 水邪 内阻 , 阳气被
遏 , 太 阳经气不利 , 则 “头项 强痛 ” 津液不 能外达 , 则 “无 汗 ” 。水 邪 阻遏 , 卫
阳不得 泄越 , 则 “盒盒 发热 ” 。诸症 皆由水 气停 滞 , 阳气不通所 致 。 故用桂 枝去桂
加获答 白术汤 , 健脾 通阳利水邪 。
《伤寒论 》 第 条说 “太 阳病发汗后 , 大汗 出 , 胃中干 , 烦燥不 得眠 , 欲得
饮水者 , 少少 与饮 之 , 令 胃气和则愈 若脉 浮 , 小便 不利 , 微 热消渴 者 , 五答散主
之 ” 。 《伤寒论 》 第 条 又说 “中风发热 , 六七 日不解 而烦 , 有表 里证 , 渴欲饮
水 , 水入则 吐者 , 名 曰水 逆 , 五答散 主之 ” 。 《伤寒论 》 第 条 “霍乱 , 头痛 、
发热 、 身疼痛 , 热多欲饮水 者 , 五答散 主之 。 ” 五答散证为太阳表邪不解 , 故脉 浮 、
发热 表邪循经入腑 , 至膀 耽气化 失职 , 水道失调 , 故小便不利 , 少腹 满 由于膀
第二部分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证 规律

胧不 能化气行水 , 津液不布 , 故 口渴心烦 , 严 重者水 气上逆 , 胃失和 降则水入 即吐 ,


为蓄水 重证的表 现 。 一般说来 , 五答散证 的发热 , 是表邪 所致 , 但 临床 也可 以见 到
由于水邪 内蓄 , 阻遏 阳气而致低 热者 。
水肿 此为水 饮外溢肌肤 的症 状 , 是水病 的主症 , 也是其 它水饮 为病 的常见症
状 , 表 现为 四肢或全身 浮肿 , 按之局部 凹陷不起 。 如 《伤寒论 》 第 条 即论述有
“大病差后 , 从腰 以下有水气者 , 牡砺泽泻散主之 。 ”
泄泻 若水 饮浸 渍 胃肠 , 可致泻泄 , 其特 点是 大便 清稀如水 , 小便反少 , 如 《伤
寒论 》 第 条 “伤寒厥 而心下悸 , 宜先 治水 , 当服获答 甘草汤 , 却治其厥 , 不
尔 , 水 渍入 胃 , 必作利 也 ” 。柯琴 《伤寒附翼 》 云 “此厥 阴伤寒发散 内邪 之汗剂 ,
凡伤寒厥 而心 下悸者 , 宜先治水 , 后治其厥 , 不 尔水 渍入 胃 , 必作利 也 。 ”
厥冷 水饮 内停 , 阳气被 遏 , 不 能外 温四肢 , 可致手足发冷 , 水 去厥 自回 , 谓
之 “水厥 ” , 如获 答甘草汤证之 “厥而心下悸 ” 。
身重 水气泛溢肌肤 , 或停 留于肌腆 , 气机运行不利 , 则可致身体困重 。如 《伤
寒论 》 第 条 “伤寒八九 日, 风湿相搏 , 身体疼烦 , 不能自转侧 , 不呕 、 不渴 、
脉浮虚 而涩者 , 桂枝 附子汤主之 , 若其人大便硬 , 小便 自利者 , 去桂加 白术 汤主之 ,'
《伤寒论 》 第 条 “少 阴病 , 二三 日不 已 , 至四五 日 , 腹痛 、 小便不利 , 四肢
沉重疼痛 , 自下利 者 , 此为有水 气 , 其人或 咳 , 或小便 利 , 或 下利 , 或呕者 , 真 武
汤主之 ” 等 。
短气 《伤寒论 》 第 条云 “月
高内拒痛 , 胃中空虚 , 客气动隔 , 短气躁烦 ,
心 中懊惚 , 阳气 内陷 , 心下 因硬 , 则为结胸 , 大 陷胸汤 主之 ” , 为水 热结 于胸 中隔
下 , 阻遏气机 而致 短气 。 第 条云 “其人 梨梨汗 出 , 发作 有时 , 头痛 , 心下痞
硬满 , 引胁 下痛 , 干呕短气 , 汗 出不 恶寒 者 , 此表解 里未和也 , 十枣 汤主之 。 ” 则
为水邪停 滞胸 胁 , 阻遏 气机 而致 短气 。在 《金 匾要略 ·痰饮 咳嗽病脉 证并 治 》 中 ,
也有 “凡食少饮 多 , 水停 心下 , 甚者则悸 , 微 者短气 ” 的论 述 。
疼痛 水饮停聚于内而阻滞气血 , 可见头痛 、 胸痛 、 胁痛 、 腹痛等症状 外阻
于筋脉关节 , 气机流通 障碍 可见 四肢或身体疼痛 , 如 《伤寒论 》 第 条 “引胁
下痛 … …十枣 汤主之 ” 第 条 “腹痛 、 小便不利 , 四肢 沉重疼 痛 , 自下利者 ,
此为有水 气 , 其人或 咳 , 或小便利 , 或 下利 , 或呕者 , 真 武汤 主之 ” 第 条
“霍 乱 , 头痛 、 发 热 、 身疼痛 、 热多欲饮 水者 , 五答散 主之 寒多不用水 者 , 理 中
丸主之 ” 第 条 “伤 寒八九 日 , 风 湿相 搏 , 身体 疼烦 , 不 能 自转侧 , 不呕 、
不渴 、 脉 浮虚 而涩者 , 桂枝 附子汤主之 , 若其人 大便硬 , 小便 自利 者 , 去桂加 白术
汤主之 ” 等 。
水脉 《金 匿要略 ·水 气病脉 证并治 》 云 “少 阴脉 紧而沉 , 紧则为痛 , 沉则
为水 , 小便 即难 。 脉得诸 沉 , 当责有水 , 身体 肿重 ” , 水饮 为 阴邪 , 易致寒凝 , 阻
遏 阳气 , 奎滞 气血 , 故脉 多沉弦或沉紧 , 但并 非所有 的水饮 证均是 沉脉 , 如脉 浮虚
伤 寒论 》 水病的辨治 规律训兀

而涩的桂枝 附子 汤证 、 兼表邪 之小 青龙汤证等 , 亦 可见浮 紧 、 浮涩之脉 。


第三部分 《伤寒 论 》 治疗水病所用的方药

第三部分 《伤寒论 》 治疗水病所用 的方 药

《伤寒论 》 治水方剂

温阳剂

温阳剂 适用 于心 阳不足 , 离照镇慑无力 , 而致血运迟 滞 , 并 由于心阳不足 , 进


而导致脾肾阳衰 , 水邪 内生 , 泛溢周身的病证 。 获答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其代表方 ,
本证乃发 汗后 , 心阳受损 , 下焦水邪妄 动 , 欲乘虚 上凌于心 , 故 出现脐 下悸动不宁 ,
欲作奔豚之证 。 方 中桂枝 、 甘草相 配 , 辛甘化阳 , 温辛卜心阳 , 平冲降逆 以治本 重
用获答 , 宁心健 脾利水 渗湿 , 以防水饮 上逆 , 标本兼顾 答桂 合用 , 是 温心阳伐水
邪 的绝配 。大枣健 脾 , 与甘草合用 , 培 土补中 。脾 健则有利于水 湿之运化 心 阳复 ,
水饮 去 , 则脐 下悸 动可止 。后世在 此基 础上 , 遵循仲景 温阳利水 的法则 , 在 治疗 心
源性水肿方 面 , 多有发 展 。

健脾剂

健脾 剂适用 于 中焦 气滞水停 证 。脾 胃为 三焦 气机 升降之枢 , 调理脾 胃气机升 降


是 治疗气滞水停 的关键 。 因此 , 健脾行水对恢 复肺脾 肾三脏 的气 化功 能 , 促使疾病
向愈 , 具有重要 意义 。 此类方剂有 答桂 术甘汤 、 获答甘草 汤 、 五答散 、 桂枝 去桂
加获答 白术 汤等 。用 药配伍 特点是健脾 益气与利水 同用 。
答桂术 甘汤是健脾剂 的代表方剂 , 具 有温阳健脾利 水 的功效 。 方 中获答上 能利
肺 宁心 , 中可健脾 , 下可利水 , 以甘淡渗利 , 培土制水著称 , 故 以为君 桂枝 温阳
化气 , 下气 降冲 桂 枝 与获 答同用 , 于温 阳化气之 中寓淡渗利水 之功 , 在 宣通 阳气
之 内存 甘缓补脾 之法 , 能通 阳泄 阴 , 利气行水 , 上 强心 阳 , 下伐 肾邪 , 是 “温药和
之 ” 的最佳 配伍 , 故为 治水 主药 水气者 , 湿也 , 湿源于脾虚 , 故 以白术配获答健
脾燥 湿 , 助脾运 化 , 傅脾 阳健 旺 , 自能制水 甘草 配桂枝 , 辛甘化 阳 , 益气温 阳 ,
心 阳足则 阴寒 之气难 以上乘 , 悸 动眩 冒之证 自可得 以缓解 诸药合用 , 共奏健脾渗
湿 , 温阳化饮 , 平冲 降逆之效 。
五答 散证是 人体水 液代 谢功 能紊乱所 致 , 反 映 出人体 的津液代谢 自胃始 , 经 三
焦至膀耽 , 全部 出现 了异常 , 主要病理机 制为气机郁 滞或云水液代 谢功 能紊 乱 , 而
水 饮 留滞不去则表 现的不甚突 出 。 故治疗 应 以健 运 中焦为 主 。脾 胃为 三焦 气机 升降
之枢 , 调理脾 胃气机 升降是 治疗 气滞水停 的关键 , 加之健脾 即是行水 , 以泽 泻 、 猪
答利 水渗湿 获答 、 白术健脾 益气 , 运化水 湿 以桂枝 温 阳化气 , 助 三焦气化复常 ,
《伤 寒论 》 水病的葫泊规律研 `比

虽 味 , 既镯水饮 于下 而治水饮之停 蓄 , 又健脾行水 以绝生水 之源 。


桂枝 去桂 加获答 白术 汤证是 太阳阳气被水邪所郁 不得 宣泄所 致 。 虽诸症 皆由水
气停 滞 , 阳气不通所 致 , 然 治疗仍 以健 运 中焦为主 。脾 胃为三焦气机 升降之枢 , 调
理脾 胃气机 升 降是 治疗 气滞水停 的关键 , 加之健脾 即是行水 , 故仲景 以获答健脾利
水 白术燥湿健脾 以化水 以芍药 “破 阴结 , 利小便 ” 生姜 、 大枣 和 中健脾 , 调
和营卫 。
桂枝附子汤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 甘草附子汤是治风湿痹痛有效之方 , 盖
风 湿侵 犯人体 , 首先袭 于肌表 , 内应 于脾 , 脾 主肌 肉 , 又 主四肢 , 故脾虚之人感受
风 湿之后 , 常可 出现全 身及 四肢 沉重而痛 。脾虚 失运则湿胜 , 湿气 留于 内 , 故 大便
不实 , 湿流 于表则大便反 坚 。 桂枝 能利小便 , 实大便 , 今大便硬 , 小便 自利 , 故去
桂枝 也 , 加 白术取其 专于健脾 , 善于行水 祛湿 , 尤 善于逐皮 间风水 结肿 , 合 附子之
温通辛散 , 经络肌 肉风湿 自可消散 , 故本方亦属健脾剂 的范畴 。
旋复代 储汤证是 由于 胃气虚 弱 , 不能行水 而致痰饮停 聚所成 , 表 现为 胃脱痞硬 ,
隐气 , 呢逆 , 反 胃呕 吐等 。 方 中旋复花性 味咸 温 , 能消痰 散结 降逆 以软痞硬 代储
石质 重坠 , 能 降逆止冲 , 配半夏 、 生姜 温 胃化饮 散痞 人参 、 大枣 、 甘草甘温补脾
益气 , 诸 药合用共奏补 胃降逆 , 消痞止嗯之功 。
生姜 泻心 汤是 半夏泻心 汤又加生姜 四两 , 减去 干姜 二两而成 , 方取 生姜散寒 降
逆 , 尤 专于和 胃止呕 , 兼 能温散水气 , 故 以为君 黄琴 、 黄连 泻 胃热而除痞 , 干姜
温脾寒 而除胀 , 合半夏辛开燥湿化饮 止呕 , 人参 、 甘草健脾 益气 以治本 , 诸 药合用 ,
共奏和 胃降逆 , 消水散痞之功 。

理肺剂

理肺剂适用 于肺 气郁 闭 , 宣降不利 , 失于通调 , 寒饮射肺 , 肺 失宣肃 的病证 。


此证不仅 可 以为咳为喘 也 可 因为上焦不通 , 水气停 滞走 窜 , 而 出现浮 肿 、 呕 、 利
等诸 多或见症状 。 代表 方剂是小青龙汤 。
小青 龙汤是 以理肺 治疗水 气的代表 方 , 宣肺 开膜 而散水 , 不仅 能治疗水在心 下
之喘咳 , 且 能用于水 溢肌肤 , 肺气不宣之身体疼重 , 浮肿等 。
方 中麻 黄发汗平喘 , 兼能利水 配桂枝 则增 强通 阳宣散之功 芍药与桂枝 配伍 ,
功 能调和营卫 干姜 、 细辛温肺 化饮 然肺 气逆甚 , 纯用辛温发散 , 不仅耗 伤肺 气 ,
且有温燥伤 津之弊 。 所 以 , 仲 景又用五味子敛肺止咳 , 芍 药养血 。 半夏 辛温 , 能开
结气 、 降逆气 、 散水 气 , 故能降逆化饮 , 燥湿化痰 。甘草 既补 中益气 , 又调 和诸 药 。
药虽八 味 , 但 配伍严 谨 , 乃成 散寒解表 , 化饮 平喘之 良方 。 小 青龙汤温肺散水之功
主要在 于干姜 、 细辛 、 五 味子 、 半夏的应用 , 干姜 、 细辛 、 五 味子是 仲景 治疗水气
作 咳的常用 配伍 , 三药均性 温 , 干姜 、 细辛辛散 , 五味子酸敛 , 合用 则散 中有收 ,
使肺气 宣而不耗 , 其 中干姜偏 温 , 守而不走 , 能温肺 化饮 , 五味子敛肺 止咳 , 收耗
第三部分 《伤 寒论 》 治疗水病所用 的方药

散之肺气 , 仲景治咳用五味子者必用干姜 , 《本经疏证 》 有云 “干姜温脾肺 , 是


治咳之来路 … …五味使肺 气下 归于 肾 , 是 开咳之去路 ” , 其 言可参 。

调肾剂

调肾剂适用于肾阳虚衰 , 温煦无力 , 肺脾之气失其所本 , 水无所主而泛滥周身


的病证 。 《伤寒论 》 中调 肾剂的代表方是真武汤 。
真 武汤的主要作用是 温 肾扶 阳镇水 , 方 中仲 景 以熟附子之 大辛 大热 , 既能温肾
暖土 以治本 , 又 能散 寒祛湿 以治标 , 使水有所 主 白术健脾燥 湿 , 扶脾之 运化 , 使
水有所制 获答甘淡 , 健脾渗湿 , 以利水邪 , 是制水中利水之用 生姜辛温 , 性散
而走 , 使水气从外 而温散 , 佐附子之助 阳是于主水有散水之意 , 此外又擅降逆止呕 ,
水 气作 呕者 多用之 白芍 《本 草经 》 云 “主邪 气腹痛 、 …止痛 , 利 小便 ” , 具有利
水 之功 , 能入 阴分 , 破 阴结 , 《本经疏证 》 云其 “合附子 以破 下焦 之结 … …合利水
药则利水 ” , 既可敛 阴和 营 , 既解身之 动 , 又缓急治腹痛 , 尚可制 附子刚燥 之性 。
诸药合用 , 温阳镇水 , 温中有散 , 利中有化 , 脾 肾双补 , 标本兼治 , 使阴水得除 ,
实为脾 肾阳虚 , 寒水 为病之有效善剂 。
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 云 “肾液入心而为汗 , 汗出不能遍身 , 故不解 , 所 以
然者 , 太 阳阳微 , 不 能卫外而为 固 , 少 阴阴虚 , 不能藏精而起 亚也 , 仍发 热而心 下
悸 , 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耳 , 头眩身动 , 因心下悸所致 , 振振欲僻地 , 形容身动之
状 , 凡水从火发 , 肾火 上炎 , 水邪 因得上侵 , 若 肾火 归原 , 水 气 自然 下降 , 外热因
之亦解 , 此条用 真武者 , 全 在降火利水 , 重在 发热而心下悸 , 并不 在 头眩身动也 ,
如伤寒厥 而心下悸 , 宜先治水 , 亦重在悸 , 不重在厥 。 ”

疏通三焦剂

三焦是气水得 以布达荣养人体脏腑 、 分肉 、 骨节的通道 , 是水饮常常留滞停聚


之所 。 因此 , 无论任何 由水饮所导致的病 、 证或症 , 其治疗的根本 目的是恢复三焦
的气水信道功能 , 由此可以认为 , 凡是治疗水病的方剂均属疏通三焦剂的范畴 。其
中病变波及整个三焦的有五答散证 、 四逆散证 、 小青龙汤证 、 桂枝去桂加获答 白术
汤证 、 柴胡汤类方证等等 。如 《伤寒论 》 条 “发 汗 已 , 脉 浮数 、 烦渴者 , 五答
散主之 。 ” 条 “中风 , 发热六七 日不解 而烦 , 有表 里证 , 渴欲 饮水 , 水 入则 吐
者 , 名曰水逆 , 五答散主之 。 ” 五答散证是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所致 , 三焦气化
不利 , 水道不通是其主要病理机制 。 五答散不仅可主治蓄水证 , 更具有调节水液代
谢及分布 失常 , 即调理 三焦气化功 能的作用 , 故 而其方后注云 “多饮暖水 , 汗 出
则愈 。 ” 显然说明五答散证的重点是在三焦不能化气布津 , 并非专治蓄水的利尿之
剂 。 “汗出则愈 ” 是 三焦化 气行水 之功 已经恢复 、 表里水道 已通之明示 。 方为散剂 ,
散者 , 散 也 , 就要达 到化气行水 、 调理 三焦 之 目的 。 太 阳蓄水 证属 外有表 邪 、 内有
《伪寒论 》 水病 的从治规律训究

三焦气化不利 而蓄水 , 正合 五答散 内调三焦气化 、 外达表 透邪 之机 , 是 五答散的主


治证之一 川̀。

发汗剂

《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云 “其在皮者 , 汗而发之 ” 。 明确指 出了对于病那


趋表者 , 当应用发 汗剂 。仲景则云 “腰 以上肿者 , 当发 汗乃愈 ” 。 腰 以上肿 , 多
因外邪袭表 , 或腆理 失于开 阖 , 致使卫气郁 闭 , 肺失宣发 肃降 而致水饮 内停 , 故而
根据 因势利导 , 就近 而出的原则 , 应用发汗剂发越阳气 , 开发膜理 、 通利水道 , 不
但可以使滞 留在上部 的水饮从膝 理就近 而出 , 给饮邪 以出路 , 同时可 以通过开鬼 门
以宣降肺气 , 疏通水道 , 畅达气机 , 使上焦得通 , 津液得 下 , 从而杜绝生湿之源 ,
达到行散水 湿的 目的 。 常用药物有麻 黄 、 细辛 、 杏仁 、 生姜等 , 代表方剂如小青龙
汤 、 五答散 等 。
小青龙汤方 以麻 黄 、 桂枝发 汗解表 , 止 咳定喘 芍 药与桂枝 配伍 , 调和营卫
干姜大辛大热 , 合细辛性温 , 散寒 温肺 , 化痰涤饮 , 兼助麻桂解表 五味子味酸性
温 , 敛肺止咳 半夏味辛性温 , 燥湿化痰 , 镯饮降浊 甘草补 中益气 , 调和诸药 。
八味相协 , 外寒解 , 水饮去 , 肺 气复舒 , 宣肃有权 , 共奏散寒解表 、 化饮平喘之功
效。
五答散证为太 阳表邪不解 , 表邪循经入腑而致的太 阳蓄水证 。 太阳蓄水证 , 就
是水 的代谢异常 , 一方面不 能尽泛 于外而作汗 , 另一方 面不 能下输膀胧 而作尿 , 致
水液蓄积于体 内 , 可见太阳蓄水证主要是水 的排泄有 问题 。 三焦是行水之道 , 膀耽
是贮水之器 , 水 的排泄是通过上 、 中 、 下三焦 , 最后进入膀 肤贮存起来 , 到一定程
度 , 再排 出体 外 , 即 《内经 》 所言 “通调水道 , 下输膀 胧 ” 。 由此推知 如果 三
焦不利 , 水道不畅 , 水不仅会淤 于下焦 , 而且还会淤滞于人体 上 、 中 、 下三焦的任
何部位 。 五答散重用泽泻 、 猪答利水渗湿 获答 、 白术健脾益气 , 利水镯饮 尤妙
者 , 以桂枝 一药二用 , 既外解太阳之表 , 又 内助膀肤气化 , 药虽 味 , 恰合太阳腑
证 , 水饮停蓄 , 膀耽气化不行 , 水不能下输 , 津液不能上布之机 。

利尿剂

《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云 “其 下者 , 引而竭之 ” 。饮为有形 实邪 , 牙伟不去


则正不安 , 故治疗 以祛邪为先 。利尿剂适用于水饮在里在下之证 , 以脾 肾阳虚 为主 。
脾能运化水液 , 肾为主水之脏 , 中 、 下二焦水停不化 , 多 以利小便法 , 可使水饮从
小便而出 , 在健脾温肾的基础上 , 调整脏腑气化功能 , 达到阳复水去的目的 。如桂
枝去桂加获答 白术汤 , 重用 获答 、 白术 、 芍药利水镯饮 , 也属于利尿剂 。 正如柯琴
所云 “汗 出不彻 而递 下之 , 心下之水 气凝结 , 故反无汗而外不解 , 心下满而微 痛
也 , 然病根在心下 , 而病机在膀胧 , 若小便利 , 病仍在表 , 仍 当发 汗 , 如小便不利 ,
第三部分 《伤寒论 》 治疗水病所用 的方药

病为在里 , 是太阳之本病 , 而非桂枝证未罢也 。 故去桂枝而君 以答术 则姜 、 芍即


散那行水 之法 , 佐 甘 、 枣效培土 制水 之功 , 此水 结 中焦 , 只 可利 , 不 可散 , 所 以与
小青龙 、 五答散不同法 , 但得膀就水去 , 而太阳表里证悉除” 。本证具有阳郁之机 ,
而非阳虚 。 且本证 阳气 内郁 的根 源在于水 饮 内停 , 故 治疗上 以利 水 治饮为 主 , 小 便
得利 , 阳气一通 , 牙卜气还表 , 诸症悉除 , 是 以方后注 中谓 “小便利 则愈 ” , 此 即 “通
阳不在温 , 而在利小便 ” 之例 。 此外 , 答桂术甘汤 、 获答甘草汤 、 五答散与桂枝去
桂加获答 白术汤类似 , 均重用答术以行水利湿 , 故亦属利尿剂 。
《伤寒论 》 第 条 “若脉浮 , 发热 , 渴欲饮水 , 小便不利者 , 猪答汤主之 ” ,
治用猪答 汤滋 阴清热利 水 。猪答 汤证为水热互结 , 蓄于膀脆 , 兼有 阴伤 。 热盛伤 津
则渴欲饮 水 , 热郁 下焦则小便 不利 。 既有津伤又有水停 , 水 气停 蓄 , 气不 化津 , 则
已伤之 阴愈亏 , 津液不 能正常输布 , 则 既蓄之水愈 蓄 , 故须治 以养 阴利水 , 代表 方
为猪答汤 。方中二答 、 泽泻淡渗利水 , 导水下行 另伍滑石利窍清热 , 通小便 , 导
热下行 阿胶滋阴润燥 。全方淡渗清热养阴并用 , 利水而不伤阴 , 滋阴而不恋邪 ,
攻补兼施 , 利水使 已生之水 湿得去 , 育 阴以复膀就 气化使 湿不复 生 。

逐水剂

《素问 ·六元正纪 大论 》 云 “留者攻之 。 ” 对 于饮邪 留伏 , 难 以祛 除 而正气


未虚者 , 可以采用逐水药予 以破结峻下 , 正如清 ·魏荔彤 《金匾要略方论本义 》 所
说 “饮 为水 那 , 有 留伏 则最难驱逐 , 势必分名辨 证 , 在水 必有 专治 而后 安 ” 。 常
用的逐水剂有 十枣汤 、 大陷胸 汤 丸 、 牡砺泽泻散等 。
《伤寒论 》 第 条云 “其人染染汗出, 发作有时 , 头痛 , 心下痞硬满 , 引
胁下痛 , 干呕 短气 , 汗 出不 恶寒者 , 此表解里未和也 , 十枣 汤主之 。 ” 十枣 汤适用
于水饮停滞胸隔之证 。 心下痞硬满 , 引胁下痛 , 是缘于饮停胸胁 , 气血奎滞 。水气
犯 胃 , 胃气上逆则 干呕 水 气迫肺 则短气 , 水 饮上扰清 阳则 头痛 , 外溢皮 肤则 时有
梨梨 汗 出 。此水饮顽 固结滞 内外泛滥 , 非攻逐不可 , 一般利水 化饮之剂 已无 济于事 ,
故用 芜花 、 甘遂 、 大戟等荡 涤逐水 峻猛药 , 由于甘遂性猛峻 烈有毒 , 故用 大枣甘 温
补气调脾养 胃 , 缓解 峻毒 为君 以芜花泻上焦之水为 臣 佐 以大戟去脏腑之水 甘
遂去经隧之水为使 。 诸药合用 , 逐水而不伤胃 , 峻下而不损正 , 妙在以大枣十个为
君 , 正如柯琴所云 “予培脾土之虚 , 且制水势之横 , 又和诸药之毒 , 既不使邪气
之盛 而不制 , 又不使 正气之虚 而不支 ” 。 本方 为逐水峻剂 , 用 时应慎重 , 宜 中病 即
止。

《伤寒论 》 第 条云 “伤寒六七 日 , 结胸热实 , 脉 沉而紧 , 心下痛 , 按 之


石硬者 , 大陷胸 汤主之 。 ” 大陷胸汤证是那热 内陷与水饮结 于胸隔 肮腹所 致 。水 热
互结于心下隔间 , 气血阻滞不通 , 所以见心下痛 , 按之石硬 ,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
满而痛不可近 , 兼见短气躁烦 、 发 热 、 脉 沉而紧或沉迟等 。治宜大陷胸汤泻热散结 ,
长伪寒论 》 水炳的辨治规律研究

攻逐水 饮 。方 中甘遂为峻下药 , 善能泄水 , 以逐停 结于胸腹 之 间的水饮 大黄 、 芒


硝荡涤结热 , 并助甘遂 以逐水饮 , 三药合用共奏泻热逐水之功 。
本方去甘遂加草茄 、 杏仁名 大陷胸丸 , 亦治结胸 “项亦强如柔痉状 ” 。用丸者 ,
变峻药为缓攻 , 以大陷胸 丸荡涤之味 , 为和缓之用 , 乃 峻药缓攻之法 。方 中硝黄直
泻热结 甘遂直逐水饮 借杏仁之辛开 , 草茄之苦 降 , 行水 下气定喘涤痰 因邪结
高位 , 故用 白蜜缓其峻下以护 胃 。
《伤寒论 》 第 条云 “大病差后 , 从腰 以下有水 气者 , 牡砺泽泻散主之 。 ”
腰 以下水 气奎积 , 可见膝 胫足附 皆肿 , 或伴大腹 肿满 , 然必有小便不利 、 脉沉实等
证 , 其病机为病后遗 留水 热之邪奎滞下焦 。 治宜牡砺泽泻散逐水 清热 , 软坚散结 。
药用泽泻 、 蜀 漆 、 商陆 、 草厉子逐饮利水 , 破水热之结滞 牡砺 、 海藻软坚散结
瓜 萎根 生津止渴 。 正如 《注解伤寒论 》 所说 “咸味涌泄 , 牡垢 、 泽泻 、 海藻之咸
以泄水 气 。 《内经 》 云 湿淫于内 , 平 以苦 , 佐 以酸辛 , 以苦泄之 。蜀 漆 、 草茄 、
括 萎 、 商陆之酸辛与苦 , 以导肿湿 。 ” 用散剂 而不用汤剂 , 乃峻药缓用 之法 , 目的
是使药力缓缓发 出 , 荡水邪务尽 , 消除肿满 , 不留遗患 。

和解剂

和解剂适用于少阳病兼水饮 内结之证 。牙
详气入里结于少 阳 , 少 阳主枢 , 主三焦 ,
故少阳病多兼水饮 内结之 证 。 因少阳属半表半 里 , 故汗 、 吐 、 下均非所 宜 , 故治 当
和解少 阳 , 温化水饮 , 少 阳和解 , 三焦通利 , 则水饮可除 。
《伤寒论 》 调理少 阳枢机水道 , 以小柴胡汤及其 类方 的运用 为主 , 所体现诸方
面的功 能 , 以扶正祛邪 为根本 , 通过转输启阳 , 胆气生发 , 三焦气化 , 推动营卫 ,
运行气机 , 激发正气抗邪 而去病 , 具有安 内攘 外之功 以调理升 降为 中心 , 枢运无
阻 , 郁 热既疏 , 则升降如故 , 从而间接发挥 助肺宣降 , 协脾升运 , 辅肝调气 , 佐腑
通降等作用 。调理少 阳枢机 去病除邪的其它方式为宣通 内外 , 贯通 阴阳 , 疏通水道 ,
谧火宁神 , 疏解经俞 。 因此本法特点表现于转输运阳 , 疏解郁滞 , 恢复枢机 的动态
平衡 , 加强转枢过程 中对有关脏腑机 能的调节 , 以求整体之和协 , 亦体 现 了中医以
和为治的治疗 思想 。
《伤寒论 》 条 “上焦得通 , 津液得下 , 胃气 因和 , 身溅然汗 出而解 。 ” 这

一服小 柴胡汤后 , 邪 去病 除 , 恢复健康 的过程是 三焦通 畅 、 表里上下 、 内外通达 的


生理状 态 , 是三焦发挥 强大 的沟通功 能的形象描述 , 从一个侧 面也说 明 了柴胡剂具
有疏利 三焦的功效 。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透少阳之表邪 、 疏解气机 黄答清少阳之里热 生姜 、
半夏和 胃降逆 , 化痰消饮 人参 、 甘草扶正和 中 , 托邪外 出 , 使邪 气不得复转入里
大枣配生姜既能调和营卫 , 又可协助柴胡的解表作用 。诸药合用 , 可透发清解少阳
之邪 , 还具有疏散胸胁郁 结 , 和 胃补虚 的作用 。 在方后附有的加减 法中 , 如 出现水
第三部分 《伤 寒论 》 治疗 水病所 用的方药

饮停 于心下 而 “心 下悸 , 小便 不利者 ” 可 去苦寒伤 阳的黄答 , 加获答 利小便渗 湿 以


化饮 , 护心神 而定悸 如寒饮 伤肺致 咳者 , 可去人 参 、 大枣之 甘奎 , 生姜之散 , 加
五味之酸以敛肺气而止咳 , 更加干姜温肺 以化饮 。这正是仲景运用和解法治疗水饮
的体 现 。
《伤 寒论 》 第 沂 条 云 “伤寒八九 日 , 下之 , 胸 满烦惊 , 小便不利 , 澹语 ,

一身尽重 , 不可转侧者 ,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 。是 由于少阳病误用下法 , 损伤


正气 , 牙卜气深陷 , 阻滞少阳气机和三焦水道 , 导致少阳水道 、 气机同郁的病变 。牙卜
结少阳 , 经气不利 , 故见胸满 少阳相火上炎 , 兼胃热上蒸 , 心神被扰 , 则澹语
少 阳火 旺 , 木邪 亢进 , 子 盗母气 , 心 神不 守 , 故见烦 躁不宁 , 惊惕 不安 邪 热阻滞
三焦 , 水道不利 , 决 读不 行 , 故小便不利 牙卜气弥漫经络 , 内外气机 运行 受 阻 , 气
血不得宣达 , 故一身尽重 , 不可转侧 。 总由少阳邪气弥漫三焦内外 , 致使气机 、 水
道 皆为不利 而成 。
柴胡加 龙骨牡蝠汤 , 是 在用小柴胡 汤和解少 阳的基 础上 , 在治水方 面 , 配用获
答 、 桂枝来通 阳化气 , 畅达 三焦 。也属运用和解剂兼 以治水 的范例 。
四逆散 的作用 是疏肝 行气 , 发越郁 阳 。 阳气郁滞 , 木郁 乘土可 见腹 中痛和泄利
下重 阳不宣通 , 三焦气化不利 , 气不化水则小便不利 三焦不利 , 水饮 内停 , 水
凌心肺则见咳与悸 。方 中以柴胡疏肝清热 , 解郁透那为君 配伍积实降逆气 白芍
柔肝敛 阴 甘草和中益气 。 四药合用 , 能疏利三焦 , 达阳于外 , 又能升降气机 , 调
和于 内 。 于是 三焦条达 , 气机 畅通 , 水邪 自除 。

涌吐剂 瓜蒂散

涌吐剂可以用来治疗痰饮阻滞胸隔之证 , 代表方为瓜蒂散 。 《伤寒论 》 第 “


条云 “病如桂枝证 , 头不痛 , 项不强 , 寸脉微浮 , 胸中痞硬 , 气上冲喉咽 , 不得
息、者 , 此为胸有寒也 。 当吐之 , 宜瓜蒂散 。 ” 痰饮奎塞胸中 , 阻碍气机 , 故见胸中
痞硬 痰 饮随气 上逆 , 故 见气 上冲 咽喉 , 呼吸 困难 内有肺气郁滞 , 不得 宣发 , 在
表之营卫不和 , 故外见发热 、 恶风 、 汗出等证 。 因其病位在上 , 且有上越之势 , 治
疗上应采取因势利导之法 , 用瓜蒂散涌吐痰饮 , 即 《内经 》 所谓 “其高者 , 因而越
之 ” 之意 。方中瓜蒂味苦而催吐 , 赤小豆味苦酸 , 兼有利水消肿之功 , 诸药合用 ,
共奏酸苦涌泄之功 。合香豉轻清宣泄 , 载药上行 , 共成涌吐之峻剂 。

《伤寒论 》 治水药物

化水药

仲景提 出 “病痰 饮者 , 当以温药和之 ” 的治饮 大法 。 饮为 阴邪 , 又最易伤人 阳



伤寒 论》 水炳 的辨泊规律训究

气 , 用 温药和之 , 又具有振奋 阳气 的意义 , 阳能运化 , 饮 当自除 。水无 阳气不运 ,


水无阳气不化 。 治疗水饮 必须 以振奋 阳气为本 , 祛除水饮 为标 。借助温药振奋 阳气 、
开发膝理 、 通行水道的作用以行消开导 , 化气行水 , 既可以遏制水气的进一步发展 ,
又能使 阴凝之水 气得化 。人 以阳气为本 , 阳气得以振奋 , 三焦得 以通利 , 大气得转 ,
水精 四布 , 五经并行 , 水饮 自然得消 , 阳气得复 , 饮不 复聚 , 则病证 自愈 。 《伤寒
论 》 中的化水药主要有桂枝 、 干姜 、 附子 、 半夏 、 白术 、 生姜 、 细辛 、 人参等 。
《本 经 》 云 “牡桂 , 味辛 , 温 。 主治上气咳逆 、 结气 , 喉痹 吐吸 , 利关 节 ,
补中益气 。 ', 桂枝是 “温药 ” 的代表药 。桂枝温阳化饮 , 多与获答 、 白术合用 若
水气 内结 , 小便不利 , 常配伍泽泻 、 猪答 、 滑石等利水 药物 如饮在 四肢 , 当以汗
解 , 可用桂枝合麻黄发 汗逐饮 , 因势利 导 如饮在 中焦 , 可用桂枝 配伍获答 、 白术
温阳化饮 。 陈修 园说 “桂枝之辛温 , 行 阳消 阴 ” , 又说 “桂枝 振心 阳 , 以退其
群 阴 , 如 离照 当空 , 则 阴霆全消 , 而天 日复明也 ” 如饮积 于下焦 , 小便不利 , 可
用桂枝 通 阳化气行水 。尤在径说 “用桂枝者 , 下焦水 气 , 非阳不化也 ” 。故又有
“桂枝 能伐 肾邪 ” 之说 。
《本经 》 云 “干姜 , 味辛 , 温 。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 , 温中、 止血 , 出汗 , 逐
风湿痹 , 肠僻下利 , 生者尤 良。 ” 干姜味辛性温 , 入肺 、 脾 、 胃三经 , 而偏入 于脾 。
辛温可 以化寒饮 , 合半 夏 、 五味子不仅温脾 守中 , 且可温肺化饮 , 降逆止咳 , 故而
仲景每治水饮射肺 之寒喘咳嗽 , 均 以干姜 、 细辛 、 五味子三药 同用 。
《本 经 》 云 “附子 , 味辛 , 温 , 有毒 。 主治风寒 咳逆邪 气 , 温 中 , 金创 , 破
瘤 坚积聚 , 血瘦寒 湿 , 蹂璧拘挛 , 膝痛不 能行走 。 ” 水饮 内停 多 由命 门火衰 , 不 能
温养脾土 , 脾虚 失于运化所致 。 附子辛温大热 , 行十二经 , 具有温阳补 肾 , 化气行
水之效 , 可治水病 之本 。
《本经 》 云 “半夏 , 味辛 , 平 。 主治伤寒寒 热 , 心下坚 , 下气 , 喉 咽肿痛 ,
头眩胸胀 , 咳逆肠鸣 , 止汗 。 ” 半夏功可燥湿化痰 , 降逆止呕 , 消痞散结 。仲景用
其温肺化饮 治疗咳喘 , 如小青龙汤 中以半夏合麻 黄 、 细辛 、 干姜 、 桂枝 等散寒化饮 ,
温肺平喘 , 更能发挥其燥 湿化痰降逆平喘之功 , 少佐芍 药 、 五味子之 阴药 以拮抗其
阳药过猛 。此外 , 半夏降逆止呕之功 尚可以用治蓄饮 而呕 。 素体脾 肾阳虚 , 脾 失健
运 , 命门火衰不能温化水饮 , 水蓄中焦而冲激上逆 , 故呕吐痰饮 。 在治疗上 , 饮为
阴邪 , 遇寒则聚 , 遇温则行 , 治以温化为主 。半夏燥湿涤痰 , 温寒化饮 , 可使 蓄饮
水气得去 而呕止 。半 夏常配伍获答 以健脾利湿 , 化痰镯饮 配生姜温化散饮 伍干
姜温脾散寒 得人参健脾 益气 , 补 中燥湿 合麻 黄 、 桂枝 , 既发散风 寒 , 又温化水
饮。
《本经 》 云 “术 , 味苦 , 温 。 主治湿痹 、 死肌 、 痉疽 , 止 汗除热 , 消食 , 化
煎饵 。 ” “脾为生痰 之源 ” , 脾为湿土 , 其性喜燥恶湿 , 湿邪可伤脾 土 , 脾土运化
失常 , 不 能正常地 输布 津液 , 使饮食不化精微停 聚而病痰饮 。如若脾 土健 旺 , 土 旺
第三部分 《伤 寒论 》 治疗水病所用 的方药

则 能制水 , 所 以治水饮 当实脾土 。 白术 崇脾土 以运津液 , 故 而仲 景治水饮停 于 中肮


多用 白术 。 如答桂术甘汤证 。 此外 , 白术还多用于治寒水 , 如真武汤 。 陈修园说
“有 白术从脾 以输转之 , 则 气化而水行 矣 。 ”
生姜 的性味 功效 类似 干姜 。 《本经 》 在干姜 的描 述 中说 “生者 尤 良 。 ” 生姜
辛温 , 善散水 气 , 降逆止呕 , 独擅其功 。水饮 为有形 之邪 , 内而脏腑 外 而躯 壳 , 皆
可充斥作 病 。 生姜 内可温化 , 外 可消散 , 故仲 景凡水 饮 、 湿 浊痰食所 致 的呕 恶症 ,
咸用 生姜 , 生姜泻心 汤 即是 明证 , 通常配半夏 而发挥降逆止呕消饮 的功效 。
《本经 》 云 “细辛 , 味辛 , 温 , 无毒 。治咳逆 , 头痛 , 百节拘挛 , 风湿痹痛 ,
死肌 。 ” 细辛性 味辛温 , 入少 阴而行里水 , 在 《伤寒杂病论 》 中凡属寒饮所 致之病 ,
或饮停于脏腑 , 或溢于四肤 , 或挟有表寒 , 或兼有阳虚 , 均可用细辛通阳消散水气 ,
祛除水饮 。

利水药

治疗水饮必须 以振奋阳气为本 , 祛除水饮为标 。 水蓄于局部 , 阻遏气机流通 ,


每每 引发其 它的诸 多兼症 , 如所 谓的 “寒水 射肺 ” 、 “水气凌 心 ” 等 等 。饮 为有形
实邪 , 牙仔不 去则 正不安 , 故应根 据 因势利 导 , 就近 而出的原则 , 如 《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 云 “其 下者 , 引而竭之 ” , 即对于水饮病所 出现 的小便 不利 , 少腹 满等
症可以采取利小便 的方法使水饮从小便 而出 , 正如仲景在 《金 匾要略 》 中所说的那
样 “腰 以下肿者 , 当利 小便 ” 。 此法适用于水饮在 里在下 之证 , 《伤寒论 》 中常
用 的利水药有获答 、 泽 泻 、 猪答 、 滑石 、 草苗子 、 芍药等 。
《本经 》 云 “获答 , 味甘 , 平 。 主 治胸 胁逆 气 , 忧患惊 恐 , 心 下结痛 , 寒 热
烦满咳逆 , 口焦 舌干 , 利 小便 。 ” 仲景治饮 必用获答 , 无论是 饮 留于 中或是发于旁 ,
均可用获答化气消饮 。饮 与水本 为一物 , 正如 《本 经疏证 》 所说 “获答能排脏腑
廓肌肤之诸水 , 悬可一处容于一隅之谓饮 ” 。 故仲景每以获答为主药治疗水饮所引
起的各 种病 证 , 如 眩 、 悸 、 咳 、 小便不利 等 , 是利水药的代表 药物 。
《本 经 》 谓获答 “利 小便 “, 故仲 景每用获答 治疗小便 不利或小便难 , 不管是
表那入里 的膀 耽 蓄水 证 , 或是妇 人妊娠水 气不 行者 , 以及 肾气不化 的 阳虚 证 , 均可
运用获答通利小便 。 获答配伍桂枝可温阳消饮 , 配白术健脾利湿 , 治疗水停 中焦多
与猪答 、 白术相伍 , 治疗水停 下焦有小便不利 , 多与猪答 、 泽泻相伍 。 与半夏相伍 ,
半夏开痞结 , 获答化水饮 , 二者配伍 可用 于治疗饮停 心下 。
仲景每以获答治悸 , 因为悸多因水饮而作 。 正常时 , 水安于肾 , 赖肾阳蒸腾化
气为用 , 赖心阳离照镇 慑 而宁 , 若有 它 因诱 动 , 水气上冲 , 便 可作悸 。清 ·周岩 《本
草 思辨 录 》 说 “心 下悸水侵其 心 , 脐 下悸者水发 自肾 , 似不 能悉 主 以获答矣 。然
上中下之水 , 应 皆从小便 出者 , 兮获答 其 奚属 ” 。可见获答为 治水饮 致悸 的要 药 。
获答功能化气行饮 , 用于饮停上焦所致的咳嗽 , 不止咳而咳 自止 。 故清 ·周岩说
《伪 寒论》 又, 芍的脚治规律刁 ,̀ 乙

,' 唯咳而冲气挟痰饮 而上 , 胸满 由痰 饮而得者 , 以获答下而泄之 , 厥 效甚捷 。然则


获答 非能治咳 , 治痰饮耳 , 非能治痰 , 实治饮耳 ” 。 此外 , 获答 化气渗湿 , 可 以引
水下行 , 故尚可用来治疗水饮 上逆而致的眩晕证 。
《本经 》 云 “猪答 , 味甘 , 平 。 ……利水道 。 ” 猪答性味甘平 , 能引水下行 ,
使水饮从小便 出 。 仲景用猪 答 即是取其利小便 而祛水饮 。如膀耽 气化不行 , 或是兼
有表证 的水饮病 , 多配伍桂枝 , 桂枝 能发散表邪 , 又能入膀胧化 气行水 如水饮兼
有内热 , 水热互结在里 , 则多配伍泽泻 、 滑石 , 奏清热利水之功 。
《本经 》 云 “泽泻 , 味甘 , 寒 。主治风寒 湿痹 , 乳难 , 消水 , 养五脏 , 益气
力, 月
巴健 。 ” 泽泻性味甘寒 , 可 以行水逐饮 , 《本草经集注 》 说泽 泻可以 “逐膀肤
三焦停 水 ” , 泽泻可 引水 下行 而利小便 , 可 以用治水饮所 致的各种疾病 。泽泻常与
白术合用 , 高学 山认为 “泽泻利水 而决之于沟渠 , 白术培土 而防之 于堤岸 , 则水饮
下注 而浮鼓之气 自平矣 ” 。如五答散 以泽泻为君治疗太阳膀 胧蓄水 证 。
《本经 》 云 “草茄 , 味辛 , 寒 , 无毒 。 治症瘦 , 积聚 , 结气 , 饮食寒热 , 破
坚 , 逐邪 , 通利水道 。 ” 草厉味苦辛性寒 , 功可破滞气 、 泻停水 、 宁咳喘 。仲景在
大陷胸汤 中用其破 结饮 而泻水 在牡砺泽泻散 中用其决疲 而泻水 , 这些都体 现 了草
芳泻水消饮 的功效 。 草茄配甘遂能行胸腹之水 配大黄 治太 阳结胸 , 以其开痹塞 而
泻痰饮 与防 己、 椒 目相 配可使水饮从小便而 出 配 大黄可使水饮从大便而 出 与
芒硝相配可治疗水 饮结聚不化 而致的大便不通 , 口中有津液而 口渴者 。
《本经 》 云 “滑石 , 味甘 , 寒 。 主治身热泄僻 , 女子乳难 , 疮 闭 。利小便 ,
荡 胃中积聚寒热 , 益精 气 。 ” 滑石甘寒 , 功可利 窍通小便 , 故可用于水气 内停 , 如
猪答汤证 。

发汗药

《素 问 ·阴阳应 象大论 》 云 “其在皮者 , 汗而发 之 ” 。对 于饮邪在上 、 在表


的水饮 , 可根据因势利导 , 就近而出的原则 , 借助发汗之法发越 阳气 , 开发腆理 、
通利水道 , 给饮邪 以出路 , 从而达到行散水湿的 目的 。用 汗法的 目的不仅使水湿从
汗泄 , 更 重要的是 通过开鬼 门以宣降肺气 , 使 上焦得通 , 津液得下 。 《伤寒论 》 中
的常用药物有麻 黄 、 杏仁 等 。
《本经 》 云 “麻黄 , 味苦 , 温 , 无毒 。主治中风伤寒 头痛 , 温疟 , 发表 出汗 ,
去邪热气 , 止软逆上气 , 除寒热 , 破症坚积聚 。 ” 麻黄性味辛温微苦 , 可发汗祛湿 ,
利水 消肿 。麻黄能发腆 理 , 宣肺气 , 散水气 , 《金 匾要略 ·痰 饮咳嗽病脉 证并 治 》
云 “病溢饮者 , 当发 其汗 , 大青龙汤主之 小 青龙汤亦主之 ” 即是麻 黄镯饮功效
的体现 。麻黄治疗水湿在表 常配伍 生姜 , 表里俱湿配 白术 , 内有寒饮配干姜 、 半夏 、
细辛 , 湿痹 配惹苗仁 、 白术 。
第三部分 《伤寒 论 》 治疗 水病 所用的方药

逐水药

《素问 ·至真要大论 》 云 “留者攻之” , 对于饮那 留伏 , 难 以祛除而正气未


虚者 , 可 以采用逐水 药 予 以破 结峻 下 。 《伤寒论 》 中常用 的逐水 药有 甘遂 、 大戟 、
芜花 、 蜀漆 、 商陆等 。
《本经 》 云 “甘遂 , 味苦 , 寒 , 有毒 。 主治大腹痴痕 , 腹满 , 面 目浮肿 , 留
饮宿食 , 破庙 坚积聚 , 利水 谷道 。 ” 甘遂善泻积水 , 与半夏相伍 泻水 而镯 饮 与大
黄 、 芒硝相配 , 治疗结胸 , 以去结胸热实烦躁懊偎等症 与大枣 、 芫花 、 大戟配伍 ,
治疗太 阳中风表解 里未 和之 悬饮 、 支饮或 因水 而咳者 , 甘遂本身 可行经隧 之水 , 配
芫花增强逐水之功 , 更消水饮痰癖 , 攻隔上之水 伍大戟决渠而泻水饮 , 又可治诸
般水肿 。
《本经 》 云 “大戟 , 味苦 , 寒 。 主治蛊毒十二水 。 腹满急痛 , 积聚 , 中风 ,
皮肤疼痛 , 吐逆 。 ” 大戟能破 结而祛除水饮 , 泻六腑之水饮 , 通经络之癖 涩 。
《本经 》 云 “芫华 , 味苦 , 温 , 有毒 。 主治效逆上气 , 喉鸣喘 , 咽肿气短 ,
蛊毒鬼疟 , 病痛痈肿 , 杀虫鱼 。 一名去水 。 ” 芫花专泻水邪 , 有破奎塞泻水饮之功 ,
用 于水肿胀满 , 胸腹积水 , 痰饮积 聚 , 气逆喘咳 , 二便不利 外 治疥癣秃疮 , 冻疮 。
常与甘遂 、 大戟相 配治疗 悬饮 、 结胸 , 泻水逐饮 , 解毒杀 虫 。
《本经 》 云 “蜀漆 , 味辛 , 平 , 有毒 。 主治疟及咳逆寒热 , 腹中庙坚痞结 ,
结聚邪气 , 蛊毒鬼注 。 ” 仲景用其开痰逐水 , 以治实证水肿 。 如牡砺泽泻散即以蜀
漆 、 商陆攻逐水牙乃。
《本经 》 云 “商陆 , 味辛 , 平 。 主治水胀 , 病痕痹 , 熨除痈肿 。 ” 商陆具有
通二便 , 泻水 , 散结 的功 效 。 主要用来 治疗水肿 , 胀 满 , 脚 气 , 喉痹 , 痈 肿 , 恶疮
等 , 如牡蝠泽泻散 。

泻下药

水饮结聚 于人体 局部 , 往往瘤结难 以速祛 , 故 而需要配合 攻下 药软坚破 结为辅


助, 《伤寒论 》 中的代表药物有大黄 、 芒硝等 。
《本经 》 云 “大黄 , 味苦 , 寒 , 有毒 。 主下疲血 , 血 闭 , 寒热 , 破庙瘦积聚 ,
留饮宿食 , 荡涤肠胃 , 推陈致新 , 通利水谷 , 调中化食 , 安和五脏 。 ” 大黄与甘遂 、
杏仁 等合用 时可攻上部 之水 , 如 《伤寒论 》 之 大陷胸丸 汤 。 大 陷胸汤 以大黄 为
君 , 芒硝软坚为臣 , 佐甘遂以攻水热 , 清热邪以利水饮 大陷胸丸以大黄伍用杏仁 、
草厉子以利上焦之水 , 用丸者 , 因其那高于上 , 不可急下之义 。
《本 经 》 云 “消 石 , 味苦 , 寒 。 主治五脏积 热 , 胃胀闭 。 涤 去畜结饮食 , 推
陈致新 , 除邪气 。 ” 芒硝 与大黄 、 草芳子 、 杏仁相伍 , 可以用治伤寒发热误下成结
胸 , 具有利水攻积之力 , 又能泻胸腹 之热 。
《伤寒论分水刁
芍`勺 规律侧 ',亡
万衬 亡

涌吐药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云 “其高者 , 因而越之 ” , 指 出对于痰饮在上者 ,


根据因势利导的原则 , 可 以用 涌吐剂来治疗 。 《伤寒论 》 中的常用 药物是瓜蒂 。
瓜蒂味苦性寒 , 功 可催 吐 , 清利 湿热 , 具有利水泄湿之功 , 故黄 元御在注释瓜
蒂散证时说 “以夏月汗 出浴 于冷水 , 水入 汗孔而行皮 中 … …瓜 蒂决皮 中之冷 , 开
窍而泻热也 。 ” 在 《伤寒论 》 中 , 瓜 蒂散为 吐剂之主方 , 凡胸 中寒 热湿浊痰饮郁结
之病 , 非汗下所能及者 , 必得酸苦涌吐之 品以越之 , 则上焦得通 , 阳气可复 。 瓜蒂
味极苦 , 催吐性较强烈 , 配赤小 豆之酸降 , 而使 其吐之缓和 。 同时瓜 蒂苦寒 , 吐后
易伤胃气 , 故佐 以香 豉保 胃以防伤及 胃气 。

《伤寒论 》 治水药物配伍

水饮病总 的治则 , 以振奋 阳气为本 , 祛除水饮为标 。 这样不仅 可 以使停蓄之水


排 出体 外 , 重要的是 可 以恢 复脏腑机 能 , 为津液运行提供 动力 , 使停 蓄之水重新运
行起来 , 进入正常的津液气化过程 。
以振奋阳气为本 , 祛除水饮为标就是在 化水 药的作用 下 , 行消开导 , 化气行水 。
具体运用 当根据 因势利 导的原则或配伍发 汗药 , 或配伍利水药 。

化水药配伍利水药

常见的化水药与利水药 的配伍是获答配桂枝 。获答健脾渗 湿利水 , 桂枝温阳化


气 , 二者配伍用于水饮 , 则有温阳消饮之功 。 正如尤在径所说 “桂枝得获答 , 则
不发表 而反行水 ” 。故仲景每 以二者配伍治疗痰饮 、 水气 。此外 , 桂枝还 常与泽泻 、
猪答 、 白术配伍合用 。
化水 药与利水 药的配伍 还有获答配附子 。 附子辛温大热 , 行十二经 , 具有 温阳
补 肾 , 化气行水之效 。水饮 内停多 由命 门火衰 , 不 能温养脾土 , 脾虚 失于运化所致 。
附子既能温肾暖土以治本 , 又能散寒祛湿以治标 , 使水有所主 故配伍获答健脾渗
湿 , 以利水邪 , 是 制水 中利水之用 。此外 , 附子还 常常配伍 白术 、 芍药等 。
生姜辛温 , 性散而走 , 使水气从外而温散 , 作为化水药也常与获答 、 白术 、 芍
药等利水药配伍使用 。 半夏常配伍获答 以健脾利湿 , 化痰镯饮亦与此类似 。

化水药配伍发汗药

常见的化水 药与发汗药的配伍是麻 黄配桂枝 。麻黄 能发腆理 , 宣肺 气 , 散水气


桂枝通 阳化气行水 , 麻 黄配桂枝 则增 强其通阳宣散之力 , 《金 匾要略 , 痰饮咳嗽病
第三部分 《伤寒论 》 治疗水病所用 的方药

脉 证并 治 》 云 “病 溢饮者 , 当发其 汗 , 大青龙 汤主之 小青龙 汤亦 主之 ” , 都是


采 取麻 黄配桂 枝发 汗散水 镯饮 。 与此类似 的还有麻黄 与半夏 、 细辛 、 干姜 的配伍等
等。

化水药配伍利水药 、 发汗药

水 气的治疗 中 , 主要在 于通 阳化气 , 使上 中下 三焦 气化 得行 , 津液 化生 , 在 因


势利导 的原则 下 , 布 于表则 为汗 , 达于 下则为尿 。通 过汗 出和小便 通利达 到 阳气 已
复 , 气化得行 的 目的 。 故 而化水 药常与利水药 、 发 汗药 同时配伍运用 , 如小 青龙汤
中 , 既有化水 药的桂枝 、 干姜 、 细 辛 、 半夏 , 又有发 汗药麻 黄 , 还 有利水 药芍药 。

逐水药配伍泻下药

对于水气 留伏 , 瘤结不 去 , 邪 实奎盛 , 正气未虚者 , 非峻猛不足 以开结 , 可运


用逐水药配伍泻下药以攻下之法峻逐水气 。 常用的配伍有逐水药甘遂 与大黄 、 芒硝
相配 , 如大陷胸汤 。

逐水药配伍利水药

牡砺泽泻散 中 以蜀 漆 、 商 陆配伍草芳 、 泽泻加 强逐水 药的利小便 作用 以导肿湿 ,


从而达 到行水散饮 , 消除肿满 , 使水饮 自小便 而出的 目的 。

和解药与其它治水药物的配伍

《伤寒论 》 调理少 阳枢机 三焦水道是 治疗水 病的重要手段 之一 , 以小 柴胡 汤为


代表的和解剂具有转输启阳 , 生发胆气 , 疏通水道 , 推动三焦气化 , 运行营卫的作
用 。其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是柴胡 。
在柴胡类方中 , 与各种治水药物的配伍比比皆是 。 如在柴胡加龙骨牡砺汤中配
伍利水 药获答 , 配伍化水 药桂枝 在 四逆散 中配伍利水 药芍药等等 。 其 目的是通过
转输运 阳 , 疏解郁 滞 , 宣通 内外 , 贯通 阴阳 , 疏 通水 道 , 谧火 宁神 , 疏解 经俞 , 从
而恢 复枢机 的动 态平衡 , 加 强转枢过程 中对有关脏腑机 能的调节 , 以求整体之和协 ,
亦体现 了中医以和为 治的治疗思想 。
结语

结语

本课题采用文献与理论研 究的方法 , 参考 《内经 》 、 《难 经 》 对津液 学说的论


述 , 对 《伤寒论 》 中的水病进行 了整理 、 归纳 、 总结 , 并将整理的 内容进行 了相互
印证 , 进而总结 归纳 出 《伤寒论 》 水病的辨 治规律 。
通过研 究得 出以下结论
津液代谢是 一个 由众多脏腑组 织共 同参与完成 的复杂过程 , 与 胃 、 脾 、 肺 、
肾 、 肝 、 心 、 大肠 、 小肠 、 三焦 、 膀就 以及经络 、 腆理都 有密切 的关系 。
卫兼营之能 , 泌津液注之于脉化血 营有卫之用 , 能肥腆理 , 充身泽毛 。营
卫二气相 互配合 , 司理调 节经脉 内外气血津液 , 调节气血津液代谢 的平衡 。
脏腑 阳气虚衰 , 是水饮形成的根本原因 。水病治法 以振奋 阳气为本 , 祛除水
饮为标 。根本原则是 因势利导 。其实质都在 于通阳 以调理脏腑气化 。
《伤寒论 》 水 病理论 , 明显继承 了 《内经 》 、 《难 经 》 的成就 , 并有所发扬 。

一是 强调 胃在津液代 谢 中的化源职能 二是侧 重于从营卫的角度 阐释津液病机 三


是重视三焦在津液代 谢 中的气化场所功能 四是重视 阴阳协调 。 五是 强调 了心阳对
津液代谢过程 中的离照和震慑作用 , 而这一点是 《内经 》 论述较少 的 。
《伤寒论 》 的水 病特 点一是 病从外感而发 二是 多 因失治 、 误治而成 三是
津液理论融于六经理论体 系之 中 , 融于临床 治疗之中 四是存在独有的水病类型 。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 治规律研究及运用经方 治疗脑水肿临床经验研 究

参考文献

川 李婕 《伤寒论 》 水气病 治疗特色探析 江西 中医药 , ,


肖娴 漫谈 “津液 , , 开卷有 益 求 医问药 , ,
于少 涨 孙广仁 《内经 》 中水谷精微和水液 的输送信 道 与方 式 南京 中
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们 张利华 , 李毓秋 , 刘福艳 , 等 肝主疏泄之解析 中外健康文摘 , ,

于越 《内经 》 三焦说 与气水代谢 障碍疾病证 治 辽 宁 中医杂志 , ,

曲丽芳 从 《金匾要略 》 腆理探三焦系统形质功能 中国医药学报 ,


,
〔 钱 乘强 《内经 》 三焦 新探 【 新 中医 , ,
封银 曼 试论 三焦的微 循环实质 河南中 医 , ,
吴逸 民 试论 三焦与 内分泌系统的相似性 〔 辽 宁 中医杂志 , , 的

」陈享平 “三焦一受体 说 ” 之我见 〔 黑龙江中 医药 , ,

〔 邱振 刚 , 王康 锋 辨 三焦形 质 甘肃 中医 , ,
王雪华 三焦气化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的研究 天津中医学院 年硕
士生论 文
张智伟 , 黄晶 , 郑雅芳 , 等 试论宗气之 “宗 ” 的命名 内涵 山西中
医学院学报 , ,
陈雾荣 《伤寒论 》 营卫学说思想及其与桂枝汤相关性研 究 北京中医药
大学 年硕 士生论 文
〔 柳亚平 《金匿要略 》 饮病学说的理论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年硕
士生论 文
〕李 军艳 《伤寒论 》水 气证治论析 〕 山东 中医药大学 学报 , ,

〔 」张 弘 论心 与津液代谢 的关系 成都 中医药大学 年硕 士生论文


姜元安 论水 气 的产 生及 水 气病 变 的治疗 〕 北 京 中医药大 学 学报 ,
,

【 润湘答 , 王东强 浅谈 《伤寒论 》水饮证治 〔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 仍,


《伪寒论 》 水病的价治 规律训究

脸 徐培 平 , 老膺荣 , 符林春 《伤寒论 》 六经病 营卫 实质探微 〕 中医函


授 通讯 , ,
【 纪立金 《伤寒论 》太阳蓄水证之探析 【 中国 医药 学报 ,
《伤寒论 》 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及运 用经方 治疗脑水肿 临床经验研究

第 四部分 运用经方 治疗脑 水肿 临床经验研 究

脑水肿是脑内水分增加 , 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 , 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


因素的反应 , 可致颅 内高压 , 损伤脑组织 。临床上可见于神经系统疾病 , 如颅脑
外伤 、 颅 内感染 脑炎脑膜 炎等 脑血管疾病 、 颅 内占位性疾病 如肿瘤 、脑
型脚气病 、 癫痈发作 以及全身性疾病 , 如 中毒性痢疾 、 重型肺炎 、 脑型疟疾 、 败
血症等所致的休克缺氧 、 微循环障碍 , 水 电解质紊乱 如水 中毒和低钠血症 高钠
血症 高血压病 , 有机磷 中毒 , 肝 昏迷和重症贫血等情况 。
最常见的脑水肿有二类
血 管源性脑水肿 。为最 常见的一种 , 发生于发病 的 一 天, 第 一
天为高峰 , 在病 理 因素影响 下 , 脑血管 受损伤 , 使血一脑屏障 的通透 性增加 , 与
血浆成分相似 的渗 出液漏至细胞外间隙 , 主要在 白质 区形成脑水肿 , 由此进入邻
近的脑 回 , 并 向脑 室扩散 。此型脑水肿常见于脑外伤 、 脑肿瘤 、 脑脓肿 、 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 、 脑 出血或梗死 。
细胞毒性脑水肿 , 其特 点为水肿液主要分布 于细胞 内 。包括神经细胞 ,
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 内皮 细胞 等 。细胞外间隙不但不扩 大 , 反 而缩小 , 灰 质虽有
弥漫性病 变分布 , 但 主要变化见于 白质 。此种脑水肿 主要见于多种原 因引起的急
性缺氧如心跳骤停 、 窒息 、 脑循环 中断 。 此类脑水肿发 生于缺血后 一 天, 微
血管通透性不增高 , 目前认为是脑细胞摄水增多而致肿胀 。急性缺氧时 , 生
成减少 , 依赖 供 能的钠泵活动减弱 , 不 能向细胞外主动转运 , 水分进入

细胞 内以恢复平衡 , 造成过量 的 `和水在细胞 内积聚 而致脑水肿 。
临床 中常需要 与脑积水 的鉴别 。脑积水是 由于颅 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 泌过多
和 或循环 、 吸收障碍而致颅 内脑脊液量增加 , 脑室系统扩大或 和 蛛网膜下
腔扩大的一种病症 , 通 常以脑脊液循环通路梗 阻和 吸收不 良较为多见 , 而分泌过
多者较为少见 。广义 的脑积水亦应包 括蛛网膜 下腔积液 、硬膜 下脊液 等 。临床小
儿 多见头颅增 大 , 自门扩 大 , 紧张饱 满 , 颅缝 开裂 , 逾期不合 , 落 日目 , 呕吐 ,
抽搐 , 语 言及运 动障碍 , 智力低 下等 成人 多见 间断性头痛 、 头胀 、 头沉 、 头晕 ,
耳鸣耳堵 , 视力下降 , 四肢无力等 。
本文就血管源性脑水 肿 中因脑外伤 、中风而引起 的常见脑水 肿类型做 中医理
论研 究进展 、 治疗证型 、 中医临床研 究进展 、 作者个人 的临床经验案例 四部分 ,
分别进行论述 。
浦 寒论 》 水病 的从 汀妇
吧律研 祝

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出血性脑中风 引起的脑水肿

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脑 出血 , 属 中医 “中风 ,, 范畴 , 临床 上
以突然 昏仆 , 意识丧 失及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表现 , 其严重并发症 之一是脑水肿
, , 它可导致颅 内压 , 增高 , 脑
病和死亡 。脑水肿 的产 生和发展是脑 出血病情恶化 的关键 因素 , 因此 , 现代 医学
都在积极研 究其形成 的原 因和有效 的治疗方法 , 以减少病死 率和致残率 。
中医学虽无 “脑水 肿 ” 一词 , 但对于其相关病机却有很多的论述 。 《素问 ·
调经论 》 曰 “孙络水溢 , 则经有 留血 ” 。明代王肯 堂明确指 出 “疲则成水 ” ,
从病机 上阐明 了中风病 的发 生 , 先是 “癖于脑府 ” , 而后迅速 由疲 生水 , 由疲热
灼津成痰 , 疲 、 水积 于脑府 而成脑水肿 。 《血证论 》 中亦云 “疲血既久 , 化为
痰水 ” 、 “血病不 离水 , 水病不 离血 ” 、 “血积 既久 , 亦 能化为火 ” 。由此可知 ,
古人对本病 已有一定 的认识 。近年来有人提 出脑水肿是 “颅脑水疲 ” 证 , 对脑水
肿的病机有 “颅脑水疲互结 ” 、 “肝阳暴 亢 , 清窍闭塞 ” 、 “癖 阻脑府 ” 、 “痰
浊癖血蕴 蓄 , 肠腑结实 ” 等多种说法 。
李军 〕提 出脑水 肿是 “颅脑水癖 ” 证 , 认为该 证是 以颅脑疲血 与水 湿痰 浊互
阻脑窍为主要病机 , 以神 明失主 、 肢体 失用 、 七窍失 司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脑病 。
其成因有 肾精不足 , 元 气不充 , 清 窍失养 , 加之肝失疏泄 , 气机逆乱 , 或兼脾 失
运化 , 水 湿内停 , 致气滞 、 血疲 、 水停 而成 。其病机总属 气血流通不畅 , 以致脑
脉癖阻 , 或络破 血溢 , 最终导致疲血 内留 , 水津外渗 , 水疲 互结于颅 内 , 脑窍闭
塞 , 脑神 失养 , 神机不运 而变证丛生 。
崔 向宁 认为脑水肿是 由于中风后脑络疲血 , 血不利则为水 , 癖血 内阻 , 营
津不行 , 凝结成痰 , 外渗为饮 痰饮 、 水浊停滞 , 进一步奎塞气机 , 必然加重疲
血 , 由此而形 成的疲血 、 痰饮 、 水 浊 、 气奎相 互影响 , 奎塞络道 , 渐成疲水互结
颅 内的病理 变化 。
黄融琪 们把急性 中风从 “肝 阳暴亢 ” 、 “疲 阻脑府 ” 、 “疲则 生水 ” 三方面
立论 , 认 为肝阳暴亢不仅致气血逆乱 , 水疲痰 阻于脑府 , 还可致 胃肠腑 实 , 腑 实
又可使风 阳痰火交驰横鹜 , 无开脱 之路 , 更上奎于清窍 , 从 而加重神志障碍 水
疲 阻于脑府 , 则先是疲于脑府 , 而后迅速 由疲 生水 , 由疲热灼津成痰 , 疲 、 水 、
痰积于脑府而成脑水肿 。
黄培新 ` 认为 中风急性期 , 尤其 出血 性中风 , 多系肝 阳暴 张 , 阳升风 动 ,
风火上扰 , 气血 上逆 , 直冲犯脑 , 终致气血阴阳逆乱之极 , 疲于脑 窍 , 继则疲积
第四部分 运用经方 治疗脑水肿 临床经验 研究

为痰 为水 , 阻遏气机 而为脑水肿 。缺血性 中风 多为 患者 平素气血亏虚 , 加之忧 思 、


劳累过度 等为诱 因 , 致气虚 益甚 , 不 能正 常运血 , 致气血疲滞 于脑府 , 闭阻脑 窍 ,
继则疲积 为痰 为水 , 阻遏 气机 , 神 明失主而为脑水 肿 。无论何 种原 因导致中风 急
性期 的脑水 肿 , 均终 致疲 、 水 、 痰积 于脑府 , 三者互为 因果 。
唐宇平 的认为脑水肿既然由中风而来 , 其病理产物 “水 ” 就离不开中风的各
种病理变化 , 一方面血疲 、 痰浊 、 热毒随逆乱之气上升 , 导致清窍被蒙或脑络破
损 , 形 成 中风 另 一方 面血疲 、 痰浊 、 热毒 阻塞 脑络 , 脑 中津液输布 失 常 , 停 而
为水 , 即导致西 医所 称 的脑水肿 。
杨 爱学 '刀为 中风 急性期 继发脑水 肿临床 具有两个突 出病理特征 一为 清窍闭
塞 , 神明被 扰 , 主要见神 识迷 蒙 、 头痛烦 躁等 二为痰 浊疲血 蕴蓄 , 肠 腑结实 ,
主要见痰 鸣鼻蔚 , 腹胀便 干便秘 , 舌质 暗红或疲斑 , 苔黄腻或 黄燥 干褐 , 脉 弦滑
或滑大 。 究其原 因 , 不 外乎邪 热 、 痰 浊 、 疲血 蕴蓄肠 腑 , 蒙 蔽清窍 , 扰 乱神 明所
致。
李正光 ' 吸取 现代 医学对于 中风脑水 肿认识 的基 础上 , 指 出 “水 毒 ” 的形成
是 中风脑水肿发 生 的中心环 节 。所谓 “水毒 ” 系一种病 理产 物 , 是 由于水液 的正
常输布发 生障碍 所致 。中风脑水 肿在 病理演变过程 中 , 出现 “水毒 ” 结聚主要体
现在 以下两方 面 气虚 、 气滞 导致 津停水 聚 。 气 能行津 , 气为津 帅 , 气虚则
行 津乏力 , 气滞则 津停 而为 “水 毒 ” 。 痰疲化水 , 痰癖 既是 人体 阴阳平衡
失调 、 脏腑功能紊乱的结果 , 又是进一步引起水邪积聚的因素 。 “水毒 ” 的形成
是 中风脑水肿病理演变的必然结果 , 痰水或疲水互结是 中风脑水肿的病理基础 。

治疗证型

由于文献中并没有提及相对应的证型 、 症状 , 因此本人对其进行总结 , 将出
血性脑 中风 引起 的脑 水肿分 为如下 四个证型 。

疲血凝滞

症 状 半身不遂 , 口眼歪斜 , 语言 赛涩 , 口角流涎 , 头痛 夜甚 , 四肢肿胀 ,


舌暗苔 白腻 , 脉濡缓 。
治则 祛癖化痰 利水 。
方药 通窍活血汤 赤芍 , 川芍 , 桃仁 , 红花 , 葱白 ,
生姜 , 大枣 , 赓香 合五答散或仙鹤草汤 仙鹤草 , 侧柏 ,
丹参 , 藕节 , 蒲黄 , 车前草 , 荆芥炭 , 获答 , 川三七

热腑 闭窍

症状 半身不遂 , 口眼歪斜 , 语言赛 涩 , 口角流 涎 , 腹 痛 , 大便秘 结 , 舌暗


炙伪寒 论 》 水病的 次治规律训究

苔黄腻 , 脉洪数 。
治则 通腑泻热开窍 。
方药 桃 核承气加减 , 桃仁 、 枝桂 、 大黄 、 芒硝 、 甘草 、 三七 、 水 蛙 、 远志

气虚血寮

症状 半身不遂 , 口眼歪斜 , 语 言赛涩 , 口角流涎 , 头痛乏力 , 入夜热甚 ,


小便 频数或遗尿不禁 , 舌黯淡 , 苔 白 , 脉缓 。
治则 益气活血 。
方 药 辛、阳还五汤加减 , 黄茂 , 当归尾 , 赤芍 , 地龙 , 川首 ,
红花 , 桃仁

阳虚水 泛

症状 半身不遂 , 口眼歪斜 , 语言赛 涩 , 口角流 涎 , 头痛 昏沉 , 四肤浮肿 ,


面白乏力 , 舌淡苔 白腻 , 脉 细 。
治则 补益利水 。
方 药 益气温阳利水 汤加减 , 黄茂 , 防己 , 白术 鲍 , 淫羊霍 ,
附子 鲍 , 车前子 , 白花 蛇舌草 , 苦参 鲍 或真 武汤加减 。

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各 医家对出血性中风引起脑水肿的治疗

许顺权 , ,对 中风 急性期 例 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 例患者按照 中医


辨证论 治分别采用清热开窍 , 清肝熄风 , 通腑 泻热 , 活血祛疲 , 益气固脱 等五种
方法治疗 , 并配合 甘露醇 静推 , 每天 一 次 。结果 例病人均在
一 天之 内神志转清 , 脑水肿消失 , 肢体肌力有恢复 , 临床症状 改善 。
史爱菊 , 。,用 中医辨证论治疗 出血性 中风 引起 的脑水 肿 例 , 他将 治疗 组分
为肝 阳偏 亢型 、 痰热腑实型 、 风痰 阻络型 、 气虚血癖型 、 阴虚风 动型 、 风火闭窍
型 、 痰火闭窍型 、 痰 湿蒙神型等证型 , 并分别采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 羚 角钩藤汤
加减 、 牵正散加减 、 补阳还五汤加减 、 大定风珠加减 、 羚羊角汤加减 、 羚角钩藤
汤加减 、 涤痰 汤加减加 以治之 。对 照组全面综合治疗 , 以降颅 内压 、 控制血压 、
防治并发症 为主 , 配 以能量合剂 、 脑细胞保护剂 、 维 生素类药物治疗 , 头部低温
治疗 , 同时给鼻饲高蛋白营养并支持治疗 , 维持水 、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结果治
疗组总有效率为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两者 比较差异显着 。
第四部分 运用经 方治疗脑水肿 临床经验研究

小结

出血性脑 中风 引起 的脑水 肿具备 两方 面的症状 , 患者除 了有脑水肿 的典型症


状 , 还有中风的症状 , 如半身不遂 , 口眼歪斜 , 语言赛涩 , 口角流涎等 , 因此在
治疗 时要考 虑到两方 面的情况 , 从各 医家 治疗 的内容 中 , 我们 能看 到这样 的特 点 ,
在熄风的过程中加以利水 , 标本兼治 , 从结果来看 , 疗效显着 , 是其它医家在治
疗此 类疾病 中的重 要参考 。

创伤性脑水肿

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水肿是颅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 , 多发生于脑挫裂伤 、蛛网膜下腔


出血 、 脑 室 内出血 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创 伤性脑水 肿可分 为急性 、 慢性两种 ,
急性创伤性脑水 肿是 自伤后数小 时至 周之 内发生者 , 多 因血块直接 阻塞脑脊液
循环 通路或 蛛网膜 颗粒被 红细胞 阻塞所致 , 进行性颅 内压增高 显着 慢性创伤性
脑水 肿是伤 后 周 乃 至半年甚 至 年始发病者 , 临床表 现为精 神异 常 、运 动障碍 、
尿失禁等 。
颅脑外伤 以蛛 网膜 下腔 出血较为 常见 , 纵裂池 内出血最常见 , 侧 裂池次 之 。
大量的血性脑脊液对脑膜产 生强烈的刺激 , 可 引起 无菌性脑膜 炎反 映 , 造成软膜
和蛛网膜之间的粘连 , 甚至堵塞蛛网膜绒毛 , 引起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障碍 。脑
脊液循环障碍发生在脑 室系统之 内 , 常在室 间孔 、 导水管或 第四脑 室 出口处发 生
梗阻 , 引起一侧或双侧脑室扩张 , 这种情况多是脑室穿通伤或脑 内血肿破入脑室
所致 。部分病 人 因小脑幕切迹 病使脑干移位 而致环池或导水管 受压 , 造成梗 阻性
脑水肿 也可 因不适 当的大 骨瓣减 压 、 脑 组织严 重膨 出 、 移位 , 导致脑脊液循环
受阻而发 生脑水肿 。

一旦确诊脑 外伤后形 成脑 积水 , 需积极行脑积液分流术 , 脑 室一腹腔 分流术


疗效肯定 , 但仍 有部份 患者 无法 完全清 除脑 内积水 , 经过 中医辨证施 治 , 以活血
化癖加上 清利水 湿之法 , 疗效 显着 , 值得推行 。
中医学认为创伤性脑水肿是因头部外伤 , 经脉受损 , 疲阻脑窍 , 脑水运行受
阻, 水饮不得下行 , 停积脑室 , 蒙遏清阳 , 神明失聪所致 。

治疗证型

由于查 阅的各 种关于创 伤性脑水 肿的文献并没有明确 的治疗 证型 , 以下 的治


疗证型是 对所研 究 的相 关文献 总结得 出的结论 。
《 寒论 》 水病的前治规律研 `丁

疲停脑窍

症状 头痛胸痛 , 胸 闷呢逆 , 失眠不寐 , 呕吐不止 , 心悸 怔忡 , 疲血发热 ,


甚 至出现偏瘫 , 舌质 暗红 , 边有疲斑或疲 点 , 唇暗或 两 目暗黑 , 脉涩或 弦紧 。
治则 活血祛疲 , 行气止痛 。
方药 血府逐疲汤加减 , 当归 , 生地 , 桃仁 , 红花 , 积壳 ,
赤芍 , 柴胡 , 甘草 , 桔梗 , 川首 , 牛膝

水湿内停

症状 畏寒肢厥 , 小便不利 , 心 下悸 动不宁 , 头 目眩晕 , 身体筋肉哨动 , 站


立不稳 , 四肢沉重疼 痛 , 浮肿 , 腰 以下为甚 或腹痛 , 泄泻 或 咳喘呕逆 。舌质
淡胖 , 边 有赤痕 , 舌苔 白滑 , 脉 弦细 。
治则 温阳利水 。
方药 真武汤加减 , 获答 , 芍药 , 白术 , 生姜 , 附子

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各医家对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

中药红花注射液有抑制 诱 导的血小板聚集 , 增加 纤维蛋 白溶解及抑制血


栓形成的作用 。红花提取物里所含红花黄色素 , 既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
性心流量 , 又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及抗内 、 外凝血 , 从而有抗血栓作用 。从 中医角
度讲 , 红花具有活血化疲的功能 , 临床上 已广泛地用于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 。
红花能够治疗创伤性脑水肿 , 可能由于红花的黄色素增加软脑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纤维蛋 白溶解 , 使创伤后发生的粘连和堵塞疏通 , 从而促进 了脑脊液的循环
和吸 收 。而且费用低廉 , 病人痛苦小 。同时 , 红花可以在活血化疲 的基础上加 强
局部血液循环 , 使受损脑组 织能够得到较为充分 的营养成分 , 有利于脑组织创伤
的恢 复 。
宋宏恩 川用 红花针治疗创伤性脑水肿 例 , 结果 治疗 天为 个疗程 时
脑水肿停止发展 例, 占 治疗 个疗程停止发展者 例, 占 。使
用 个疗程 , 体征有所好转 , 神志 、 精神 、 头痛 、 呕吐 、 失语 、 偏瘫等症状有 改
善者 例, 占 。逐 渐停 药后 , 未再发展者 例, 占 。 例 改善不满
意而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 , 占 。
苏龙丰 ,”治疗 车祸致颅 脑外伤并发脑水肿 例 , 采用脑 室一腹腔分流手术 ,
术后颅高压均得到改善 , 脑室明显缩小 , 意识恢复 , 经临床观察 半年到 年,
例 治愈 , 例好转 , 例 无改善 , 例死亡 。车祸 导致严 重脑 外伤相 当常见 , 伤
后 出现脑水肿使 残死 率明显提高 , 近年来 由于 及 的广 泛应用 , 使得脑外
第四部 分 运用经 方治疗脑水肿 临床 经验研究

伤后脑水肿 的诊断及 时明确 , 脑 水肿如 能早期诊 断并行分流 手术 , 其 疗效 明显好


于晚期诊 断者 。
葛传富等 , ”用活血化疲中药治疗外伤性脑水肿 例 , 治愈 头晕头痛消失 ,
复查 , 脑水肿全部吸收 , 脑室扩大恢复正常 。 人 。 显效 头晕头痛大减 ,
复查脑水 肿 大部 分吸收 , 脑 室扩大基本 恢复正 常 。 人。
彭道 贤 '`,用真武汤化裁治愈创伤性脑水肿 , 由于其所选病例中该患者颅脑创
伤后 致高颅压 脑水 肿之头痛是 阳虚那 实 痰 浊疲血 所 致阳气不足失 于温运气化 ,
水 湿 内停 久 而为痰 为饮 , 阳虚经脉 失于温煦 , 浊邪 不降 , 发 为 头痛 。 因此使用真
武汤恰到好 处 。

· 小结

创 伤性脑水 肿肿属 于一种外伤性脑水肿 , 是 很 明显的后 天性脑水肿 , 由于在


受到外伤 的过程 中出现血液疲 滞 , 从而需要活血化癖 的 中药加 以治疗 , 这种 治疗
方法是 得到众 多 医家推 崇的 , 另 外 , 创 伤性脑水肿 日久则 出现虚 象 , 导致 阳气不
足 , 水湿 内停 , 需要推 动阳气 、 补 肾利水 的药物加 以治疗 , 这样 , 在创 伤性脑水
肿 的后期 治疗 过程 中 , 就 可 以用上补 益脾 肾 、 利水 消肿 的药物加 以治疗 了 。

桃核承气汤合 五等散治疗脑水肿的临床验证

依 照 中医辨 证论 治原则 , 运用 《伤寒论 》 中的桃核 承气汤和 五答 散加减 , 配


合 西药常规处理 , 治疗 中风性及创伤 性脑水 肿 , 疗效满 意 。
《伤 寒论 》 第 条说 “太阳病 不解 , 热结膀肤 , 其人如 狂 , 血 自下 , 下
者愈 , 其外不解者 , 尚未可攻 , 当先解其外 , 外解 已, 但少腹急结者 , 乃可攻之 ,
宜桃核 承气汤 ” 。 而第 条又提 到 了 “其人发 狂 ” 。 “其人如 狂 ” 和 “其人发
狂 ” 都是 太 阳膀胧 蓄血证 的主要 见症 。太阳蓄血 , 血热结于太 阳膀耽 , 为什 么可
以出现神 志失常 主要是 因为足 太阳经别散布 于心 , 沟通 了足太 阳膀 耽与手少 阴
心的关联 。心主血脉 , 又主神志 , 实际上包含 了现代 医学所说的大脑的部分功能。
太阳膀胧血 热互结 , 血分癖 热循 经上扰心神 , 从而就 会 出现心 主神志功能失常 的
如 狂和发 狂 。既然运用桃核承 气汤一类泻下疲热 的方剂 , 可 以缓解 下焦蓄热循经
上扰心神的精神症状 , 据此理推论 , 出血性腊血管病所导致的脑水肿 , 也常会
有 一些精 神神 志症状 也可 以使疲热 之邪 从二便 而解 。又据 《伤寒论 》 所描述 ,
阳明腑 实证常见澹语 , 这也是精 神神 志症状 。这是 由于阳明经别 上通 于心 , 阳明
浊热循经上扰心神 , 使 心主神 志 、 心 主言 的功 能失 常所 致 。 由此推知 , 创 伤性脑
血管病 , 疲 热 阻结 大脑 , 牙卜气 同样也 可 以通过肠道排 出体 外 。于是桃核承 气汤通
腑化疲泻热 , 就成 了治疗治疗创伤性脑血管病脑水肿的首选 。
伤寒论 》 水病的前汀夫
长 见律研究

在 出血性脑血管病 的治疗研 究中 , 潘 氏 ,”治疗 急性脑卒 中患者 , 早期 以桃核


承 气汤加 三七 、 地 龙 、 竹黄 、 积 实 、 牛膝各 。 昏迷加 石葛蒲 , 郁金 ,
送服安宫牛黄丸 粒 头痛剧 烈 , 加羚羊角 、 钩藤 眩晕加天麻 、 白术 痰涎奎
盛加胆南星 、 川贝母 、 法半 夏 。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 中经者 例 , 中络者 例,
中脏者 例 , 中腑者 例 。 西 医诊 断脑 出血 例 , 脑梗塞 例 , 脑 出血并脑
梗塞 例 , 短暂性脑缺血 例 , 脑栓塞 例 。发 病诱 因 恼怒 例 , 疲劳过度
例 , 酒后 例 , 排便 例 , 安静下发病 例 。临床症状与体征 头痛 例,
眩晕 例 , 呕吐 例 , 昏迷 例 , 嗜睡 例 , 构音困难 例 , 脑膜刺 激征
例 , 偏瘫 例 , 大便 困难或秘结 例 , 舌质红 例 , 苔黄腻或厚腻 例, 脉
弦滑紧 例 。经 治疗 前后症状对 比 , 治疗后对头晕 、 头痛 、 呕 吐 、 大便秘结等
症 改善较好 , 对肌 力有不同程度 的恢复 , 去除舌苔疗效较佳 , 但对构音 困难疗效
较差 。潘 氏认为脑卒 中急性期 , 胃肠蠕 动受到抑制 , 肠 内容物积 留过久 , 肠源性
内毒素吸收入血 , 进一步加剧脑血流循环 障碍 。桃核承 气汤 能通腑 泻热 , 消积逐
疲 , 既能排除肠内毒素的产生 , 增加腔内脏器血流量 , 同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能量来源得到保证 , 应 激反应得 到调整 。桃核承气汤 既能减低腹压 , 也能使颅 内
压和脑水肿得 到纠正 , 同时 改善脑细胞缺血 、缺氧状态 , 促进肌体 各功 能的恢复 。
汤 氏 , 运用桃核承 气汤汤加减 治疗脑 出血术后并发症 例 。男性 例, 女
性 例 , 年龄 岁。 例患者符合脑 出血诊断 , 有手术指征 者 , 均在发
病后 一 内行小 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幕上 出血 例 , 幕 下 出血 例 , 破入
脑 室或脑室 出血 例 例破入脑 室 。术后表 现为术后 高热 , 肺部感染 , 腹胀
便秘以及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并发症 , 一症单发或数症并见。治疗方法为术后
予止血 、 脱水 、 防治感染及应激性 溃疡等常规治疗 , 于术后第二天起加用桃核承
气汤 , 药用桃仁 、 生大黄 后 下 、 芒硝 冲 、 丹皮 、 黄琴 、 石 葛蒲 、 广郁金 、
山桅 、 桂枝各 , 全瓜 萎 , 甘草 水 煎服 , 每 日一剂 , 上下午分服 , 口服
或鼻饲为主 , 其 中 例 予 中药煎剂灌肠 , 并根据不 同辨 证加 味 。治疗后 出现常见
并发症症情明显改善 , 显效 例 , 有效 例 , 无效 例 , 总有效率为 。汤
氏认为高血压脑 出血 患者病 虽发于上焦 , 但并发症 却三焦并 见 , 疲热互结共 同病
机 , 药证相 合 , 故用桃核承气汤通腑泻热 , 加山桅清热凉血 , 清理三焦 , 以解痰
疲热邪所生之邪毒 郁金泻热清火 , 凉血解毒 , 化痰开郁 。
焦 氏〔,”使用桃核承 气汤 治疗急性脑 出血 例 , 并 同西 医治疗组进行对 比观
察 , 治疗患者性别 与年龄 例 病人 中男性 例 , 女性 例 , 治疗组男性
例 , 女性 例 对 照组男性 例 , 女性 例 。证型统计结果 中经络者 例,
属肝 阳暴亢 、 风火上扰者 例 风痰癖血者 、 痹 阻脉络者 例 痰 热腑实 、 风
痰 上扰者 例 气虚血疲者 例 阴虚风动者 例 。中脏腑者 例 , 其 中风火上
扰 清窍者 例 痰 湿蒙塞心 神者 例 。所有病例 均于入 院起采用基础 疗法 。对照
组 单纯采用基 础疗 法 治疗组采用基础疗法加桃核承 气汤 , 一 日二次 , 昏
第四部分 运 用经 方治疗脑水肿临床经验研究

迷病人 小 时内 以高位保 留灌肠 , 小 时后予 以鼻饲 。疗效 分析结果 , 采用桃


核承气汤治疗 急期 高血压 脑 出血 例 , 总有效 率达到 , 而对 照组 为 ,
统计学分析表 明两者 有显著差异 , 治疗组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对神经功 能缺损 的改
善作用 优于 对照组 , 焦 氏认 为桃 核承 气汤 虽然对 高血压性脑 出血 具有较好 的疗
效 , 但临床研 究表明 , 本方主要适用于以肝阳暴亢 、 风火上扰 风痰疲血 、 痹阻
脉络 痰 热腑 实 、 风 痰上扰 风火上扰清窍等 四个证型 , 而对气虚血癖 、 阴虚风
动 、 痰湿蒙塞心神疗效较差 。
权 氏 ,七台疗 已确诊的 出血性脑血管病 例 , 随机分成两组 , 桃核承 气汤组
例 , 其 中男 例, 女 例 ,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例 , 高血压 性脑 出血 例。
对照组 例 , 其 中男 例, 女 例 ,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例 , 高血压 性脑 出
例, 例病人年龄最小者 岁 , 最大者 岁 , 平均年龄 岁 。发病时间最短
者 小时 , 最长者 天 , 平均 天 , 治疗 方法两组 均采用相 同的降压 和降颅
压等西医方法治疗 , 治疗组加用桃仁 克 , 桂枝 , 炙甘草各 克 , 大黄 克
后下 , 芒硝 克冲服 , 煎汤 口服或鼻饲 日一次 , 气虚明显者加黄茂 克
恶心呕吐者加姜半 夏 克 , 竹沥 克 头痛剧 烈者加天麻 、 白芷各 克 痰涎
奎盛者加胆南 星 克 , 川贝母 克 。对 照组 均予 一氨基 乙酸 、 一 克静 滴 ,
日一次 , 天 为一个疗程 。经过治疗 个疗程后 , 桃 核承气汤组痊愈 例, 显
效 例 , 好转 例 , 无效 例 。对照组痊愈 例 , 显效 例 , 好转 例 , 无效
例 。痊愈和显效者经 统计 学处理 似 , 有非常显著差异 。总有效率相 比 ,
有显著差异性 。说明桃核承气汤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权氏认为桃核承气汤通
腑 泄热可促进 新陈代 谢 , 排 除毒性产物 , 降低颅 内压 , 减 轻脑水 肿全 方使 淤 、热 、
痰 、 燥一并 而 出 , 故疗效 明显优于对 照组 。
王氏〔, 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急性脑出血 例 , 均属中风中脏腑 。 例患者随
机分 为 组 , 治疗 组 例 中男 例 , 女 例 年龄 一 岁 。病情属 重度 患
肢肌力 一 级 , 意识恍惚或 昏迷 例 , 中度 患肢肌力 一 级 , 嗜睡
例。 示单侧基 底 区内囊 出血 例 , 外囊 出血 例 , 颗顶 叶出血 例 , 桥脑出
血 例 , 小脑 出血 例 。治疗组采用西 医常规治疗外 , 加用桃核 承气汤加味 , 桃
仁 , 大黄 鲍 , 芒硝 , 桂枝 , 鲜竹沥 , 甘草 。上方除鲜竹沥冲服
外 , 余药水煎取汁 , 分早晚 次服 , 昏迷患者予以鼻饲 , 合并上消化道出
血 时 , 药液 一定要凉后服用 。对 照组 例 中男 例, 女 例 年龄 一 岁。
其 中病情属 重度 例 , 中度 例。 示 内囊 出血 例 , 外囊 出血 例 , 颗叶
顶叶 出血 例 , 桥脑 出血 例 , 小脑 出血 例 。对照组采用 常规 的西 医治疗 , 脱
水 、 降血压及减轻脑水肿 , 甘露醇 静滴 , 每 日 一 次 , 或速尿
静注 , 每 日 次 , 适 当调整血压 , 吸氧 , 维持水 、 电解质平衡等支持疗法 。
治疗组愈 显率 , 对 照组 , 治疗组愈 显率明显优 与对照组 。 治疗后 ,
治疗组 平均积分 土 分 对 照组平均积分 士 分, , 组有
长伤寒论 》 水 的劝治 规律研 '左

显著性差异 。
《伤寒论 》 中五答散 的作用是 外疏 内利 , 也就是 内通 三焦膀肤 , 外达皮腆肌
肤 , 通阳化 气行水 。根据这个基础 , 五答散 己被广 泛应用 于 内 、 外 、 妇 、 儿 、 五
官诸科疾病 , 如泌尿 系统疾病 , 急慢性 肾炎 、 肾病 综合征 、尿 储 留 、 泌尿系结石 。
水肿及体腔积液的脑积水 、 脑水肿 、 迷路水肿 、 结核性胸水 、 肝硬化腹水 、 心包
积液等 。消化系统疾病 的呕吐 、 急慢性肠炎 、 肝胆疾病及 酒精 中毒性肝损伤 。神
经 系统病证 , 如头痛 、 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 。其它如心力衰竭 、 高脂血症 、 慢
性青光眼等亦可辨证用之 。有 关于脑水 肿 、 脑积水 的应用更加广泛 。
杨 氏〔, 重用 五答 散加 味治疗脑积水和 由外伤 、 炎症 、 肿瘤所致的脑水肿 , 临
床 上有 一定的效果 。
袁 氏 川用抵 当汤合五答 散加 味 , 配 以西药常规处理 , 治疗急性脑 出血 , 将
例患者随机分 为治疗组 和对照组 , 两组均 予西 医常规处理 , 治疗组加用抵 当
汤合五答散加 味汤剂 口服或鼻饲 , 对 照组不用 中药 。结果 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及
患者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 颅 内血肿吸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其结论是抵 当汤合五
答散加味为主治疗 急性脑 出血临床疗效确切 。
川以五答散加 田七 、 丹参组成制剂健神利 水
刘 氏〔 号与加用 石葛蒲 、 夏枯草
组成 的制剂醒脑消肿胶囊 , 治疗脑 出血细胞毒性脑水肿 。结论是健 神利水 号对
脑细胞的保 护和脱水作用 , 要强于醒脑消肿胶囊 , 并认为治疗机 转可能与其提升
一 一 酶含量有关 。 曾氏〔, 等在临床上采用脑压直接观测方法 , 证实五答
散能降低隐球菌性脑膜炎所致颅 内高压 。
本项研 究证实桃核承气汤合五答散治疗 中风性脑水 肿和创 伤性脑水肿 , 有很
好 的疗效 , 谨举 临床验案如下

中风性脑水肿

案例一

钟某 , 女 , 岁 初诊时间 年 月 日
患者 因脑溢血 小 时后 , 应某某 医院邀请会诊 。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 , 平时饮食也过于肥甘 , 近来 因家事劳累和过度悲伤 ,
睡眠不足 , 且没有按 时服用 降压 药物 , 昨 日傍晚在农地工作 , 突然头晕摔倒 , 反
复挣扎不能爬起 , 四小 时后方被 家人发现 , 送往 医院急救 。
会诊时症见 患者神志 尚清醒 , 但 口嚓不能语 , 右 半身偏瘫 , 咽部痰鸣声隆
隆 , 鼻 中插 有鼻饲管 , 腹部胀满 , 叩之如鼓 , 按之压痛 , 大便 二 日未解 , 小便短
赤 , 舌红苔黄燥 。脉 弦紧
患者既往除 二年 的高血压病 史外 , 无其 它疾病 。
显示左侧大脑颗叶尾状核 附近 出血 , 并引起脑水肿 。 如附 图 一
第四部分 运用经方 治疗脑水肿临床经验研究

西医诊 断 脑溢血 脑水肿 右侧偏瘫 失语


中医诊 断 中风 中腑
中医辨 证 痰疲上扰 , 大肠 燥结
辨证分 析 患者素有 高血压病 史 , 因家事劳 累和 悲伤 日久 , 必然肝郁 气滞 ,
影响气血循环 和水 液代 谢 , 于是 痰疲 内生 。又 因睡 眠不足 , 且没有按 时服用 降压
药物 , 致使肝 阳暴 然上扰 , 血 随气涌 , 并 引动痰疲上 蒙 , 于是 突发 中风 晕倒 。虽
经医院抢救 , 但痰疲 阻滞经络之势 已成 , 所以口嚓不语 , 半身偏瘫 。又由于平时
饮食过 于肥 甘 , 大肠 浊热必然内盛 。今肝 阳暴亢 , 化风 化火 , 风 火横 逆 胃肠 , 致
使食火 内阻 , 而见腹部胀满 , 大便不通 。脉弦紧 , 舌红苔黄燥 , 提示痰疲上扰 ,
大肠燥 结 。
治则 通腑泻 热行疲 , 醒脑 化痰利水
处方 桃 核承气 汤 、 五答散 合方加减 , 送服安 宫牛黄散
桃仁 , 桂枝 , 大黄 后 下 芒硝 冲服 炙甘草 , 获答
猪答 , 泽泻 , 车前草 , 川 牛膝

一剂 , 以 水煎至 分二次温服 。每次服药送服安宫牛黄散 。


通过鼻饲管 灌服 。
方解 本方 由桃 核承气汤加 活血利水药而成 。桃核 承气汤 以调 胃承气汤泻热
为先导 , 加桃仁 化疲 桂枝通 阳化 气 , 利 于活血化癖行水 。方 中桃 仁与大黄并用 ,
活血破癖泻热为主药 芒硝助大黄下癖泄热 桂枝助桃仁活血化癖 甘草和中护
正 , 且缓诸 药峻 烈之性 。诸 药配合 , 共奏泄热下疲 之功 。脑 出血急性期脑水 肿 的
形 成与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水 湿停 聚于巅顶之 内有关 , 故在通腑 泻热 中再五答散清
利水牙卜, 使 疲水 同 出 。
安 宫牛黄丸为 中 医的三宝之一 , 常用于抢救热入心包 、 神 昏窍闭之危 症 。该
药除芳香开窍外 , 又有清热解毒 、 化痰镇惊 、 通便导浊等作用 , 在本案配入方中
以达到清痰热 , 开神窍的作用 , 该药具有消除脑水肿 、 防止脑病 、 改善大脑的血
氧供给 、 清除自由基及促进脑细胞康复等作用 。用于治疗重症脑 出血 , 在抑制抽
搐 、 促进清醒 、 防止感染等方面功效卓著 , 对急性期患者可显着降低病死率 。
二诊 年 月 日, 昨日患者服药后 , 腹泻三次 , 排出大量污浊恶臭
之大便 , 遂 改服安 宫牛黄散 克 , 台湾顺天堂桃核承 气汤颗 粒 克 , 一天三次 ,
通过鼻饲管 灌服 。医嘱 大便颜 色 由黑变黄时桃核承 气汤颗粒停服 , 只服安 宫牛
黄散 克 , 每 日三次 。 续服七 日。
三诊 年 月 日 , 病人从加护病房转 出住进普通病房 , 患肢肌力
已有提 高 , 但仍 无法独立站立 。 已可说话 , 但语 声低微 , 语速 缓慢 , 仍 觉神倦乏
力 , 痰黄 而粘 , 血压 早 晚偏高 。
治则 镇肝熄风 化痰 , 活血化疲
处方
《伤寒 论 》 水炳的辨 台卜
听扣“日亡

镇肝熄风汤
安 宫牛黄散
通 窍活血汤
皆为 台湾顺天 堂药厂股 份有限公 司生产之颗 粒剂
以上为一次量 , 每 日三次 , 通过鼻饲管灌服 。
四诊 年 月 日 鼻饲管 已拔除 , 稍需扶持则 能走路 , 言语仍不
清楚 , 但 声 已转宏亮 , 右手脚麻木 , 痰 黄稠 , 仍 有乏力 , 脉 弦紧 。
治则 熄风通络 , 活血化痰
处方 转舌解语 汤加减 焦树德老 医师经验方
半夏 , 橘红 , 石 葛蒲 , 获答 , 远志 , 羌活 , 全蝎 ,
苍术 , 红花 , 茱荚 , 巴戟天 , 杜仲
七帖 , 以 水煎至 分三次温服 。再送服
镇肝熄风汤
安宫牛黄散
通窍活血汤
皆为 台湾顺天堂药厂股份有 限公 司生产之颗粒剂
以上为一次量 , 每 日三次 ,
以采血针针刺金津 , 玉液 出血 , 针刺百会 , 风池 , 大椎 , 曲池 , 间使 , 合谷 ,
足三里 , 丰隆 , 太冲 , 昆仑 。
方解 心 、 脾 、 肝 、 '肾四经经脉 皆与舌本有关 , 故治疗 四脏气血 阴阳为主 ,
证属风痰 上扰 , 痰湿 阻络 , 舌本 失利 , 治宜祛风除痰 , 运脾清心 , 化疲 开窍 。方
中半夏 、 橘红 、 获答除痰 羌活入督脉而疏肝气 , 贯通百脉 苍术健脾燥湿 远
志安神益志 , 祛痰开窍 葛蒲引药入心 , 盖言为心声 , 此药能直达清窍 全蝎味
甘 、 辛 , 性平 , 能熄风 、 止抽搐又能引各种风药直达病所 红花活血化疲 足少
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 , 故用 山茱英 、 巴戟天 、 杜仲补 肾 。
患者右尺 弦紧偏 内 , 偏 离本位 。依脉寻方 , 汪昂 《医方集解 》 祛风 之剂河间
地黄饮子主治 “中风舌瘩 不能言 , 足废不能行 , 此少 阴气厥不至 , 名云风痒 ,
急发温之 , 河间地黄饮子主之 ” 。 “少 阴气厥不至 ” 如何 从脉 象辨别 经过多
次脉诊经验 , 右尺 弦紧偏 内 将右尺脉分成九宫格 式 , 脉象最 内侧处 。 , 中风
舌瘩不能言均有此脉 象 , 但 此脉象需再辨证论治 。
服上药后言语渐清晰 , 以后根据具体情况 以辨 证论治方式治疗 , 三个月后能
自理 生活 , 并 能骑车 , 做家 事 , 一般状况 良好 。
《伤寒论 》 水病的辨 治规律研究

附图 年 月 日大脑颖叶 出血渐消 , 脑水肿明显消退

案例二

汤某 , 男 , 岁, 初诊 日期 年 月 日
主诉 脑溢血术 后近 日, 院方邀请 中医会诊 。
现病 史 患者于 年 月 日从深圳 回台湾时在桃 园机场突然 昏倒 ,
送西 医院急救治疗 , 显示第四脑 室及小脑半球 附近出血 如附图 一 , 遂
紧急手术 治疗 。
年 月 日请我 至医院会诊 , 患者术后 , 神 志不清 , 气管切 开 , 使
用 呼吸辅助器辅助呼吸 。咽喉痰涎奎盛 , 需每小 时 由护理人 员使 用吸痰器除痰 ,
以鼻饲管喂食 , 家人扶持能坐轮椅上 , 但不 能持久 , 久则身体和头向一侧偏倒 ,
口角流 涎 , 留置导尿 , 观查 虽经手术清癖血 , 但仍有癖血 留存于 内 , 脑部有
水 肿 , 大便 至 天 一次 , 且 需服用 西药软便剂才 能排 出 。
家属代诉 患者未婚 , 既往有高血压史 , 肝 肿瘤切 除史 , 胃溃疡病 史 , 平素
脾 气暴躁 , 饮食不节 , 嗜好饮酒 , 近期 因公务繁忙 , 压力太大 , 导致血压暴 升 ,
诱发脑溢血 。
舌红苔黄燥 , 脉 弦墙数有力 。
西医诊断 脑溢血 昏迷
中医诊断 中风 中脏腑
证型 疲 阻脑窍型
辨证分析 患者素有高血压 , 肝肿瘤切 除 , 胃溃疡病 史 , 又因公务繁忙 , 饮
食 不节 , 再加 情绪不佳 , 导致肝失疏泄 , 肝阳上亢而引起 中风 , 神志不清 。
中风术后 , 癖血仍停滞于脑窍络脉 中 , 所 以神志未 能恢复 风痰 阻络 , 津液
代 谢失常 , 输布 气化失 司 , 所 以出现 口角流涎 , 小便不利等症状 。
治则 通窍活血 , 通腑利水
处方 桃核承气汤 、 五答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第卜部分 运用经方 治疗 脑水肿临床经验研究

赤芍 , 桃仁 , 红花 , 三七 , 落得打 , 桂枝 , 首 ,
天麻 , 钩藤 , 获答 , 猪答 , 泽泻 , 炒 白术 , 葱白 ,
生姜 , 大枣 , 生大黄 后下 , 芒硝 冲服
七帖 , 以 水 煎至 分 三次 温服 。
赓香 , 牛黄 , 水蛙粉 颗粒剂
以上三味药另研为粉 未另包 , 每 日三包 , 与汤剂 一起服 用 ,
医嘱 如果 大便 通下色 黑 , 生大黄续用 , 大便 颇色 变黄 , 生大黄减 为 ,
除去芒硝 , 保持每 日能有大便一次 。
通窍活血 汤方 中赤芍 、 川首行血活血 , 桃仁 、 红花 活血通络 , 葱 、 姜通阳 ,
康香开窍 , 佐 以大枣缓和芳香辛窜药物之性 。其中纂香味辛性温 , 功专开窍通闭 ,
解毒活血 , 因而用为主要药 与姜 、葱配伍更能通络开窍 , 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 ,
从而使赤芍 、 力】
首 、 桃仁 、 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 落得打为民间治跌
打损伤要 药 , 性 甘平 , 能行 血止血 , 治跌打损伤及金疮 出血 川 三七 , 甘微 苦温 ,
能化疲止血 , 活血定痛 , 入肝经血分 , 功善止血 , 又 能化疲 生新 , 有止血不 留疲 ,
化疲不伤 正的特 点 , 对人体 内外各种 出血 , 无论 有无疲 滞 , 均可应用 , 尤 以有癖
滞者 为宜 天麻 息风 止痉 , 平抑肝 阳 , 祛风通络 力 首辛温升 散 , 能 “上行 头 目” ,

祛风止痛, 为治头痛要药, 无论血疲头痛、风寒、风热、风湿、血虚均可用。钩


藤清热平肝 , 息风定惊 。牛黄化痰开窍 , 凉肝息风 , 清热解毒 水蛙促进脑血肿
吸收 , 减轻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及水肿 , 缓解颅 内压升高 , 改善局部血循环 , 保
护脑组 织免遭破 坏 五答散通利水道 生大黄 , 芒硝 通腑泻热 。
年 月 日二诊 服 药后神志渐清 , 能用 手 比头 , 经 家属 问是 不是
头晕 , 患者点头表示是 小便不通顺 , 可能是使用导尿管过久 , 以致不通顺 。续
守前方 帖。
年 月 日三诊 患者因药苦 , 脾气不佳 , 时常拒绝服 , 以致服药
期间拉长 , 现小便能尿 出 一 , 开始学 习走路 , 但右手麻 , 拿拐杖时无法
握紧易掉 , 又因脾气火爆 , 复健运动不配合 , 恢复情况不佳 。现仍不能言 , 经医
院诊断是 因急救 时插管损 伤声带所致 。
治则 逐疲行 气
处方 会厌逐癖汤加减
桃仁 , 红花 , 生甘草 , 桔梗 , 生地 , 当归 , 玄参 ,
柴胡 , 积壳
七帖 , 以 水 煎至 分 三次温服 。
因急救时插管损伤声带 , 使用会厌逐疲汤欲 改善病人喉部的功能。方 中桃仁 、
红花活血祛癖 , 生地清热凉血散结 , 柴胡疏肝理气 , 积壳行气消积 , 桔梗祛痰止
咳 、 引药上行 , 甘草清热解毒 、 调和诸药 , 玄参清热凉血 , 泻火解毒 。诸药合用
旨在祛除会厌癖血 。
《伤寒论 》 水炳 的辨治规律研究

年 月 日四诊 患者 因为未婚 , 家中兄弟 姐妹轮流 照顾患者 , 且患


者脾气暴 躁 , 导致家人疏 于照顾 , 久久才来拿 药服用 , 家人 自述患者双手有力 ,
但脚软 , 因患者不喜复健运动而导致无法久站 。现 已能发 出声音 , 但语音不清 ,
能模 糊听出语意 大便干 , 小便仍用 导尿法 , 颈项强 , 手术时损伤神经 , 导致右
手麻痛 , 经服西药止痛 , 疗效不佳 。见病情 已控制 , 改以台湾顺天堂药厂股份有
限公 司之颗 粒制剂调理后遗症状 。
治则 扶正祛癖利水
处方
会厌逐癖汤
大 定风 珠

五答散
黄茵五物汤
以上为一次量 , 每 日三次 , 续服 日。
年 月 日五诊 经妹妹经 由打 电话方式来说病情 , 服用上剂后小便
转通顺 , 说话较清浙 , 续服上药一个月 , 以巩固疗效 。

附图 第四脑室及小脑半球 出血
之伤 寒 论 》 水 炳 的 前 治 规 亨
相 究

附图 手 术后脑 疲 血

创伤性脑水肿

案例 一

廖某 , 男 , 岁
患者于 年 月 日车祸 后形成严重脑水 肿进行 手术 治疗 , 但 因脑部 受
损严重 , 除西医治疗外进行中医配合治疗 。
年 月 日至 医院初诊 , 患者 神情呆滞 , 神 昏不 识人 , 以鼻饲管 喂
食, 显 示大脑 额叶和顶叶之 间损伤严 重 如附 图 一 , 虽经手术 , 但脑 内
仍 有疲 血 , 脑部组 织损 伤严 重导致脑水 肿 。大便 较硬 , 量少 。脉 诊 弦紧数有力 。
既往史 无
西 医诊断 脑 外伤 脑水 肿
中医诊断 外伤 昏迷
证型 疲血 阻络
辨证分析 患者脑 内疲 血闭 阻 , 致使其神 昏不识人 。疲血 阻络使经气不行 ,
水 液停 聚 , 以致脑部肿胀 。
治则 活血 开窍利水
处方
五答散
桃 核承气 汤
通窍 活血 汤
安 宫牛黄散
以上 为一 日量 , 分 三次服用 , 水调灌饲 , 七 日 。
年 月 日二诊 经服用后疗效甚佳 , 续服上方 七 日后 即出院 , 现

一切活 动正常 , 但记忆力大减 , 是 因脑部受损严 重 , 无法完全恢 复正常记 忆 。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治规律研究

伤严 重 , 并装设 导水管 , 但脑积液仍无法顺利循环 , 脑部若干 区域仍 有水肿 。


西 医诊断 脑外伤后遗症 脑水肿 昏迷 左侧 偏瘫
中医诊断 神 昏 脑络疲 阻 痰热上蒙
辨 证分析 车祸 术后 , 疲血 阻络 , 加上术后感染发 热 , 邪热入里 , 热陷心包 ,
闭塞 心窍 , 扰及 神 明 , 故 昏迷 、 发热 。 疲热结于下焦 , 故便秘 。
治则 活血化癖通络兼 清热化痰 , 开窍醒神 。
处方
安 宫牛黄散
桃 核承气汤
五答散
通 窍 活血汤
力 三七
石 葛蒲
以上为一天 的量 , 分 三次服用 , 以鼻饲法喂食 。
《金 匾要略 》 说 血 不利则 为水 血脉疲 阻必然水 液 内留 , 故在辨 证论 治的
基 础上 , 配 以活血利 水 的治疗原则 , 化 湿利水 为辅 。脑为 奇恒之府 , 藏精气而不
泻 , 元神舍居 于脑 , 性喜 静守 , 恶扰 动 创伤性脑水肿者 , 脑部 受震 , 脑络不通 ,
心窍奎 闭 , 蒙蔽神 明 。通 窍活血汤方 中赤芍 、 川首行气活血 。桃 仁 、 红花活血通
络 。葱姜辛散通阳 诸药合用 以奏通窍活血 , 消疲定痛之功 。通窍活血汤对于脑
外伤所 致精神障碍 , 脑 外伤后癫 病脑 , 外伤后遗症 耳鸣耳聋都有很好 的疗效 , 是
应用 于脑部受伤后遗症 治疗 的有效方剂 。
经上 法治疗 三周后 , 患者 已渐清醒 , 右手 已有取物 动作 , 但持物 尚不稳 , 大
便 已从黑便成黄且成形 , 拟请患者家属 将患者带至诊所 治疗 。
四诊 年 月 日。患者头低 不能 自抬 , 按压 颈项部 时有剧 烈疼 痛感 ,
行 走乃 需家属帮助不 能 自行 。在太阳经所通过的颈项部 、 背部拔 罐 , 拔 出疹 , 用
采血针刺 疹 点 , 再拔 出疲血 。
治则 活血祛疲开 窍通络
处方
通 窍活血汤
脑震荡散
牛黄
水蛙
石 葛蒲
远志
仙鹤 草汤
桃 核承气汤
第四部分 运用经方 治疗脑水肿临床经验研究

以上为一天 的量 , 分 三次服用 , 以鼻饲法喂食 。


五诊 年 月 日。 患者 神志渐清楚 , 头 己经 能 自已抬头 , 并且 能与
家人玩 耍 , 但行 走乃 需家属 扶持 。效不更方 , 续服 七 日 。
六诊 年 月 日 患者 己能 自行走路 , 但左手脚 较僵 硬 , 需有人在
旁照顾 , 效不更方 。
七诊 年 月 日。患者走路正常 , 已不 需家人扶持 , 但 出现躁 动症
状 , 不 能长 时间安静座在座位上 , 上方加龙胆 泻肝 汤 。
八诊 年 月 日。躁 动症状消失 , 能长 时间安静座在座 位上 , 效不
更方 , 续服上方 。
九诊 年 月 日。患者走路正常 , 已不需旁人扶持 。
患者经 四个 月 的治疗 , 病情趋 稳定 , 已能回学校 上课 。
94 《伤 寒 论 》 水炳 的矫 治规 律 们 究

附图 年 月 日月
这部 水肿 广
下, 重

困 兰 。。 。
上到 。 ' 二。二、 ,一 ` “ `

附图 年 月 如 日脑 部 水 肿 严一

第四部分 运 用 经 方 治 疗 脑 水 肿 临床 经 验 研 究

竺咧 , `百蕊石瓜荔蕊丁 兰进塑望
竺七竺匕竺习 自 自、 ,

附图 紧急手术后


民 国扭二 习 目乙 回「 」 卜、 习 四目 二 , 立 考自

竺三叫 廿 廿 压 瑟蕊蔽花丽二
二了二坚 缨愁巴之划 翻 困 , 口 、抽,
, 言
附图 紧急手术后
《伤 寒 论 》 水 病 的 辨 治规 律 研 究

属 国卜 习 曰乙 公回 , 习 卜一 习 圈 目 二 生 誊

三』到 、 , ` 月。 ' 一、 。二, 丫。一 二比又刁


二油 版 目 己 “自 , 二千因淤

附图 八 八 大脑 额 叶装 设 导水 管

民 国卜 习 曰乙 四 , 习 卜一
门 习 四日 二 二生 `爹

八翻

上咧 。 。 ” `。 渊二· , 略
文王门 `“ ` 困 孟 “自 ` 二千贬邵

附图 二 八 大脑 额 叶 装 设 导水 管
第四部分 运 用 经 方 治疗 脑 水 肿 临床 经 验研 究 7
9

屏 国 「瘾一 曰乙 叹公回 习 卜 习 圈旧 二 二立 誉

四 目 , 自山, 上干伪外
竺』到份 一 俪二言二芯百二丁 二竺型巴恋之到

附图 大 脑 额 叶 装 设 导 水管

曰国画苏 — 困 。乙 瓦 圈 习卜 习 四画 面 , 二 兮

山 一份 山闪

弓任日 州刀
嘴场分 门沙之

三卫到 。 ' 庵艺瑟二从茄二丁 二逻终竖巴竺竺口 困 白 , 自 抽三 上千伪

附图 大 脑额 叶装 设 导 水 管 后脑 部 排 水 不 佳 。
《伤寒论 》 水病 的辨治规律研究

,
民 国卜 一 二 目乙 叹圈 习 门 创 团日 红 誉
侧 翻蛤 月 峪 甲 自日

即 器 曰叫钾日

,






阴 刀





月 嘴
卜 卜 目二」“ 厂一一一 ` 一 一 、 」 喻 汾

, 确 二“ 二 , 姗扣 加 句 甲旧朽 ” ` 。络拍` , 一脚

卜井汽〔 仁」, 公
`

粼红
二 胡 一 、才
二 衬 于 咨 卜巴 人〔 三」二, ,


里到 。 ” 。二 。议 。
从 ` 论文团〕 凶 “ 国 爱 自 上千肠邓

附图 八 十装 设 导 水 管 后 脑 部 排 水 不 佳 。
大脑 额 计

口 国卜 ” 且 曰乙 圈 , 」卜 习 四日 二 , 么

兰」些 。 。 ” ' , ` 二, ` 咤文 猫 妞 ` 国 夕 。自
产若
附图 大 脑 额 叶 装 设 导 水 管 后脑 部 排 水 不 佳 。
第四部分 运 用 经 方 治 疗 脑 水肿 临床 经 验 研 究

附图 年 月 日五 诊 坐 轮椅 情 况

附图 年 月 日七诊 患者走路正常不需旁人扶持 。

临床经验小结

《血证论 》 云 “须知痰水之窒 , 由疲血使 然 , 但 去疲血则痰水 自消 。 ” 治


疗 中风性脑水 肿和创 伤性脑水肿 以活血化疲利水 为基本 治疗 原则 , 疗效 可靠 。总
伪寒论 》 刁
哀 、俩的从治 夫
听扮口
卜址

结个人对 于各种脑水 肿经验分述如下


出血性脑 中风 导致的脑水肿 , 具备两方面 的症状 , 患者 除 了有脑水肿
的典型症状 , 还 有 中风 的症状 , 如半身不遂 , 口眼歪斜 , 语 言赛 涩 , 口角流 涎等 ,
因此在治疗 时要考虑 到 两方面的情况 , 在熄风化痰 , 活血化疲 的过程 中 , 再加 以
通腑泻热利水 , 标本 兼治 中风 性脑水肿导致不语为主症 , 且有腑实 的证状者 ,
主要是 由于阳明经别 上通于心 , 所 以当胃中燥热 内盛的时候 , 燥热循经上扰心神 ,
使心主言的功 能失调 。在 治疗上 急者治其标 , 以桃 核承 气汤治疗 腑实之证 , 使疲
与水随大便 而出 , 然后再依 中风之辨证法则辨证论治 , 疗效甚佳 。
创 伤性脑水 肿属 于 一种外伤性脑水肿 , 由于受到外伤的过程 中出现血
液疲滞 , 治疗 以活血 祛疲利 水为主 。
青少年脑 溢血病例增多 , 可见脑溢血 患者有越来越 年青化的趋势 , 其
主要病 因是先 天性脑 血管畸形 而引起 , 但追综其 它原 因 , 发现患者平素 生活不规
律 , 晚睡 , 通 宵玩计算机 游戏 , 又喜食油炸 、 冰凉食物 , 导致有严 重 的便秘情况 ,
以致如厕 时用力过大 , 使脑压过高 , 血管 因而破裂 。
出血性脑 中风 引起 的脑水肿或外伤性脑水肿 的治疗是 多样性 , 由于患
者的年 龄 , 性别 , 生活 习性 , 体质 的好坏因素 , 无法用 一专方 来治疗 , 所 以本论
文不 以专方治疗 , 而 以多样性 的治疗经验来显现 中医的治疗特色 , 从 西 医的治疗
瓶颈 中显现中医对于脑病 变急性期治疗 的成效 , 彰显 中医对于急性脑水 肿的疗效
是 显着 的 。
附方
桃核承气汤 桃 仁 , 大黄 , 桂枝 , 芒硝 , 炙甘草
五答散 猪 答 , 泽泻 , 白术 , 获答 , 桂枝
仙鹤草汤 仙鹤 草 , 侧柏 , 丹参 , 藕节 , 蒲黄 ,
车前草 , 荆芥炭 , 获答 , 川三七
会厌逐疲 汤 桃 仁 , 红花 , 甘草 , 桔梗 , 生地 ,
当归 , 玄参 , 柴胡 , 积壳 , 赤芍
大定风珠 生 白芍 , 阿胶 叱 , 龟板 , 生地黄 , 火麻 仁 ,
五味子 , 牡砺 , 麦冬 , 炙甘草 , 鳖甲
通窍活血 汤 赤芍 , 川首 , 桃仁 , 红花 , 葱白 ,
生姜 , 大枣 , 廖香
《伤 寒论 》 水病的辨治规律研 究

参考文献

〕 魏民 普通高 等教育 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病理学 》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


社, 年 月第 版 一
李军 张学文教授论颅脑水疲证 治疗 口 中国 中医急症 , ,

崔 向宁 活血利水通脉饮 治疗 急性 中风 的研 究 山东 中医药大学学
报, , 一
黄融琪 , 张方东 中风 急性期脑水肿救 治体 会 福建 中医药 , ” ,

【 黄培新 , 陈红霞 中风 急性期脑水肿的 中医药治疗 【 中国中医急症 ,


, 一

〔 唐 宇平 出血性 中风后 脑水 肿 的中 医研 究近 况 辽 宁 中 医杂 志 ,
,

【」杨爱学 醒脑化痰通腑饮 治疗 中风 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研 究 【 河南


中医药学干 , , 一
【 李正光 , 康冰 符 为 民教授从痰疲水论治 中风脑水 肿 【 中国 中医急
症 , ,
【 许顺权 中风 急性期脑水 肿 例 的中医治疗方 法分析 【 右江 医学 ,
, 一

【 史爱菊 中医辨证论治脑 出血脑水肿 例 临床观察 【 山西 中医


学院学报 , , 一 王亚丽 张学文教授 浴足 法治疗脑积水经验
四川 中 医 , , 一
宋宏 恩 红花针 治疗慢性创 伤性脑积水 例 报告 【 河南外科 学杂
志, , 一
【 苏龙丰 车祸 致颅脑外伤并发 脑积水 例临床分 析 【 海 南 医学 ,
,

【 」葛传 富 , 姚 以伦 中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 例体会 【 实用 中医药


杂志 , 一 , 一
彭道 贤 真 武汤化 裁 治愈创 伤 性脑积 水 四川 中医 , ,

潘金辉 黄坚桃核承 气汤 治疗 急性脑 卒中 例 , 辽宁 中医杂志 ,


《伤寒 论 》 水病 的辨治规律研 究

汤忠华 桃 核承气汤加 味治疗脑 出血术后并发症 例 陕西 中医 ,


【 」焦 波涛 桃核承 气汤治疗 急性脑 出血 例 临床观察 , 天津 中医学院学


报, ,
权 晓理 , 张慧桃 核承 气汤治疗 出血 性脑血管 病 例 湖 北 中 医杂 志
,

【 王延文 桃核承气汤治疗 急性脑 出血 例疗效观察 , 山东 中医学院学


报 ,
杨君 重剂五等散治疗脑 积水 的体会 。新 医药学杂志 ,
【 袁丹桂等 抵 当汤合五答散加味 治疗 急性脑 出血疗效观察 〔 中国
中医急症 , , 一
口 〕刘 泰等 传统方剂 五答散加减后 种复方制剂对细胞毒性脑水肿 的作
用 【」 中国临床康 复 , , 一
【 曾祥发等 五答散对颅 内高压症作用 的初步观察 附二例脑压 直接观 测
报告 广 西中 医药杂 志 , , 一
《伤寒论 》 水病的辨 治规律研究

致 谢

以四十四岁之龄进入北京 中医药大学研读博士课程 , 对我来说是 一种新 的挑


战 , 幸得 中医临床基础系教授们 的体谅 与指导 , 终能顺利 的学 习, 在 学 习中跟随
指 导教授郝万 山教授 门诊 , 学 习到许 多宝贵临床 经验 。也曾跟随宋乃 光教授 , 王
新佩教授 , 严 季澜教授 , 陈家旭教授 学 习临床经验 , 在几位教授指 导下 , 学 习到
辨 证论 治之精 意 , 实为最 大之收获 。
以最深 的谢意致于我的导师郝万 山教授 , 郝教授是 一位 博学多识 , 循循善诱
的老 师 , 能给我学业上的支持与建议 , 有宽容和厚的心 , 给我教 导 。
感谢尉 中民教授 , 王新佩教授 , 陈明教授 , 北京 中 日友好 医院黄力教授 , 中
国 中医研 究 院培训 中心主任 张雪亮教授 , 在 我的课题 选题和 开题 中提 出宝贵意
见 , 值论 文完成之际 , 在 此一并表 达深深 的感谢 。
感谢在北京的武冰和 于晓二位 同学 , 他们 二位是 我惟二的大陆同学 , 从硕 士
开始就 一同学 习, 给我很 多的帮助和意见 , 真 的很感谢他们 二位 。
感谢最支持我 的父 亲谢辛庚 和太太刘育伶默默 的在 背后 支持我 , 大姐谢惠
容 , 大姐 夫余 国贤 , 二姐谢 惠素 , 二姐夫刘国瑞的支持 , 还有林峻 生医师 , 蔡 松
穆 医师 , 余新平 同学的帮忙 。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谢茂源 , 男 , 年生 , 台湾省南投县竹 山镇人 。

学经历
年一 年 , 就读 于北京 中医药大学基础 医学院攻读 中医临床基础 系
硕士 。

年考 取国家 中医师证照 , 首位 于丰台区 、 石景 山区注册成功 的台湾医


师。
年一 年 , 就读 于北京 中医药大学基础 医学院攻读 中医临床基础系
博士 。
年 月 日在北京市西城 区月坛南街成立全 国首家 台湾 医师获 卫生部
证 照之 中医诊所负责人 。

博士学位期 间发表 学术论文


试析心阳在水 气病 中的作用 吉林 中医药 , , 一
从答桂剂和真武汤浅谈温阳法治疗水气病的临床体会 中医研 究 , ,

蓝 忠仁 谢茂源 林唆生 , 浅谈伤寒贯珠集 吉林 中医药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