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9

批 京 中 f 無 大等



BE I J I N G U N V E R S T Y O F  C H N E S E  M E D C N E
I I I I I

硕 士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T H E S SO FM A S T E R S D E G R E E

I 

题目 : 《 伤 寒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研 究

专业 : 中 医 临 床基础


研究 方 向 :
中 医辨证论治 体系 及应用

学 位类 型 :
学术 型


硕 士 生 : 蔡鸿 泰


导 师 : 郭华 教 授

二〇 八年五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 人 声 明 所呈 交 的 论文 是 我 个 人 在 导 师 指导 下进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得 的研究成果 。 尽 我所 知 , 除 了 文 中 特 别 加 以 标 注 和 致 谢 的地 方

夕卜 ,
论 文 中 不 包含 其 他 人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也 不包含 为

获 得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或 其 他 教 育 机 构 的 学 位 或 证 书而 使 用 过 的 材 料 

与我 同 工 作 的 同 志 对 本 研 究 所 做 的 任 何 贡 献 均 己 在 论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 表示 了 谢 意 

学 位 论 文作 者签 名 签 于 日 期 : 

学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人 完全 了 解 北 京 中 医药 大学有关 保 留 、 使 用 学 位论 文 的规定 

艮P :
学 校有 权 保 留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磁 盘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

可 以 采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其 他 复制 手 段 保 存 论 文 本 人授 权 北 京 中 医 药

 。

大 学 将 本 人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并

 ,

允 许提交 杂志 社 出 版 

C i 公 开 □ 保 密 (

年 _
月 ) ( 保 密 的 学位 论 文 在 解 密 后 应 遵 守 此 协 议 

為 名 导师 签名 鮮
学位 论 文作 者 签名 :




签 字 日 期 :
签字 日 期 :
>0 H 


目 


^ ^ 
 1

A BS T RACT  3

f t r



第 部分 伤寒论 编 次 意 义 研宄 综 述

《 》 


1 .
古 代 医家 对 《 伤 寒论 》 编 次 之 意 见 


1 . 1 维护 旧 论 派 : 认 同 王 叔和编次 


1 . 2 错 简 重 订派 :
否定 王叔和编次  

2 ?
近代 医 家 对 《 伤 寒 论 》 编 次之 意 见  

3 .
近代 《 伤 寒 论 》 编 次 意 义 研 宄 概况 


3 . 1 对 全 书编 次 进 行 分 析  

3 .
 2 按 病篇 分 析  

3 . 3 仅 就 部 分 条 文 之序 进 行 分 析 


3 . 4 从 临 床 实践 谈 《 伤 寒 论 》 条文 排 列  

3 . 5 对 条 文编 次 特 点 进 行 总 结 
1 

3 .  6 以 现 代 医学 角 度 注 释 条 文 编 次  1 

3 . 7 通过 条 文 编 次 探 求 三 阴 三 阳 病 的 本 质  1 

4 .
 ^  1 

参考 文 献 
1 

第二 部分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原 文 研 究 角 度 与 方 法  1 

1 .
从 整 体角 度 研 究 《 伤寒 论》 
1 

2 .
明 确 条文 意 旨 , 分 析 条 文 间 之 联络  1 

3 . 病证 结 合 , 以 伤 寒 病 为 主 线 贯 穿 各条 文 
1 

4 .
结 合 考证 、
义理 、 文章 分析  1 

5 ?
驳 错 醒订 之 #  1 

第三部分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原 文分析 
1 

1 .
辨 太 阳 病 脉证 并 治 上  1 

1 . 1 第 1 条至 1 1
条 为 全 书 及 太 阳 病 篇之 纲 领  1 

1 .  2 太 阳 表 虚 证 及 兼 项 背 强 几 几 之 治疗 
 24


1 .
3 太 P日 病 坏病 及 其治 疗 原 则 
25

1 . 4 太 阳 表 证类 似 证 鉴 别  25

1 . 5 桂枝 汤 之 禁 例  26

1 . 6 太 阳 表虚 重 证 之 治 疗  27

1 . 7 太 阳 之 气 内 陷 于 胸 中 之 阳 虚 胸 满 证 之治 疗 
27

1 . 9
虚 人 之 伤 寒 误 用 桂 枝 汤 之 归 转及 治 疗  30

1 .  1 0 小結  3 

2 .
辨太 阳 病 脉 证 并 治 中  33

2 1.
太 阳 表 实 证 及 其 兼 证 之治 疗 
33

2 .
2 表 里 同 病 先 解其 外  35

2 . 3 太 阳 表 实 证 的 病机 及 归 转 
35

2 .  4 隱 象 定 表证 之 可汗 不 可 汗  36

2 . 5 桂 枝汤 之 灵 活 应 用  3 7

2 .  6 疾 病 康 复 之机 
3 7

2 . 7 太 阳 病 误治 后 坏病 及 其治 疗  37

2 .  8 太 阳 蓄 水 证 之 治疗  3 9

2 . 9 热 郁 胃 中 证 之 治疗 
39

2 1 0

太 阳 病 禁汗 原理  40

2 .
1 1 表 里缓 急 先 后 治 疗 原 则  4 

的 辨 证论 治
“ ”
2 . 1 2 少阳 病和 谵语 
42

2 . 1 3 太 阳 病 误用 火 疗 之 归 转 及 治 疗  44

2 .  14 太 阳 病 误 用 吐 法之 归 转  45

2 . 1 5 i 病 瘀 热 在 里重 证 之 治 疗
太f  46

2 . 1 6   47

3 .
辨 太 随 脉证 并 治 下 
48

3 1.
结胸 证  48


3 . 2   s 〇

3 . 3 心 T 痞证 
52

3 . 4 心 下 痞 类似 证 鉴 别 
54

3 . 5 强化 对 太 阳 病 表 证 之 认 识  54


3 . 6
 小結  56

雜  58

 6 0

麵  63

 6 4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究
 

《 伤寒 论 》 是 以 人 体 的 阴 阳 气 血为 核 心 , 针 对 伤 寒 病而 创 立 的 三 阴 三 阳 辨 证 论 治 理

论体系 ,
并 对 伤 寒 病 形 成 了 较为完 整 的 理 、 法 、 方 、 药 的 认识体系 , 奠 定 了 中 医 辨证 论

治 的 理 论 模 式 和 临 床 特色 , 确 立 了 中 医 临 床发 展 的 基 本 方 向 , 历 代 医 家 莫 不推 崇 。 由于

其 书 曾 历 散佚 , 后 经 王 叔 和 整理 才 得 以 保 存 下 来 。 因此 ,
某 些 后 世注 家认 为 已 非 仲 景 之

旧 , 故对 书 中 编 次不 以 为 然 , 而 多 以 条文 注 释 为 主 , 或 集 中 讨 论个 别 药物 、 方剂 、 证候

或疾病 。 其中 , 学 者更 多 集 中 讨 论 具 体 某 伤 寒 方 的 临 床实 效 和 应 用 。 近代伤寒大家刘渡

舟 先 生认 为 伤寒 论 》 条是 个有机 的整 体 在 条文 之 间 无论或 显或 隐 或前


: 《 398 , , ,

或后 彼 此 之 间 都 是 有机地 联 络 而学 习 伤 寒 论 》 的基 本 要 求 之 就是理解条文与 条




文 之 间 相 互 联系 的 意 义 。 因此 ,
本文 基 于 刘 老 之 观 点 , 在 明 确 各 条 文 意 旨 之情 况 下 ,


伤 寒病 为 主线 , 运 用 传 统 的 中 医 研 宄方 法 ,
对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进行 了 探讨 ,


能 窥 探仲 景 对 疾 病 变 化 过 程 的 认 识 角 度 并 阐 明 其 变 化 原 理 ,
以 展 现其 辨 证 论

治 思想 和方法 。
本 文 经 过研 宄 与 探 讨 ,
得 出 结 论如 下 

《 太 阳 病 》 上 篇为 三 篇 之 重 , 仲 景先列 前 1 1 条为全书及太阳 病篇 之 纲领 , 并 阐述



治未病 思想 以 人 为本 的治疗 原 則

病 证结 合 然 后 通过 第


“ “
了 的 辨 证论 治 思 想 、 ,

1 2 条至 23 条 展示 出 伤 寒 病 以 风 寒 邪 气 伤 人 阳 气 为特 点 , 其 疾 病 之 过程 始 终 受 著 风 寒 邪

气 与 人 体 阳 气 之盛 衰 影 响 , 并 根据 此 制 定 了 桂 枝 汤 、 桂 枝 加 附子 汤 、 桂 枝 麻黄 各 半 汤 等

作 治疗 , 使 人 从 整 体 层 次 上 对 伤 寒 病 之 发 展 变 化趋 势 有 了 清 晰之 认 识 。 最后 以 虚人之 伤

寒作 总 结 ,
强 调 伤寒 病 先 阳 后 阴 之 治 疗 思 想 和 以 人 为 本 的 原 则 

中 篇 补 充 了 太 阳 表 实 证及 邪 气 随 本 经 入 里 之 蓄 水 证和 瘀 热 在 里 证之 治 疗 , 完善了对

太 阳 病之治 疗 , 同 时 较 集 中 讨 论 与 太 阳 病 表 证 相 关 情 况 下 之 处理 , 如 太 阳 表证 夹 杂其 他

证候之先后 缓 急处 理 ,
可 汗 不 可汗 之 理 , 针 对 太 阳 病 的 治 疗 方法 ,
以及 太 阳 病 表证误治

后 成坏 病 之 转 归 治 疗 等 

下 篇 主 要 论述 太 阳 病 误 治 后 ,
内损脾 胃之气 ,
邪 气 乘 虚 入里 之 结 胸 、 心 下 痞 之病 因

病机 、 证候 特点 、 治 疗 及 与 之 相 似之 证 的 鉴 别 。 最 后 于 文 末 强 化 对 太 阳 病 表 证 之 认识 

通 过 本 研 究 发现 仲 景 诊 治 之 思 路应 为 :
先 辨 别 外 感病 或 内 伤 病 , 继 之 辨 其 为 伤寒 病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义 研 究 

或 温病 , 再 之辨 别其 属 那 个 三 阴 三 阳 病 , 然 后 在 此基 础 上 进行 辨 证 。 此过 程 体 现 了 《 

太 阳 病 脉 证并 治 》 之篇 名 即 仲 景 先 辨疾 病 在 此基 础 上 再 进 行 辨证 论 治

, , 这种 病 证结



的 思 想 贯穿 了 太 阳 病 篇 , 使 医 者 更 能 把握 证 候在 疾病 过程 中 当 下 之 意 义 和 病 机 。 

时 , 仲 景 把 不 同 疾 病 过 程 中 相 似 之 证 候通 过 条 文铺排 , 让 读 者 加 以 明 辨 其不 同 之 病 机 

提升 辨 证论 治之 能 力 

关键词 : 伤 寒论 、
太 阳病 、 编 次意义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

A B S TRA CT

Treat i s e  on C o d D a m ag e  D
l i se as e s i sm a i nl
y t ak eY in

Yan g ,
an d Q B i

l o o dP at e r


i d en t i f i c ati on as  i t s c o re , 
cre ated  the  t hr e e

a
y n n
i d  th re e yan g  S y nd rom e  Di feren ti ati o n a n d

t re a t men t t h e o r et i c al  sy ste m  for  C o l d  D am ag e D i s e as e s  and t h i s ha ve fo rm e d  a re l at i ve l y


, 

c o m p l e te  s yst e m on  th e or y , me t h od ,
 pre sc r
ip t i o n an d  m e di c in e , 
s e ttl ed  the t h e o ret i c al  m od el

a n d t h e c l i ni c a l  c har ac te ri st i c s  o f  TC M  Synd ro me  d i ffer e nt i at i o n ,


 e sta b li sh e d  th e  b a s i c

d i r ec t i on o f c l i n i c al th e d evel op m en t o f
  tr adi t i on al  C hi ne se m e d i c i n e tha t t he me d i c a l h i st o ry

h a s b e e n  r e s e c te d
p 

B e c au se  o f 
t h e  s c at ere d T re ati se on  C o d D ama ge D
l i se ase s, wh i chw a s sav ed  b y

Wa n g

h e a ter a nno tat o rs be ev e d i t  i no t  t he or


i g in a on e as Zh a ng Zh on g n w i t t en 


S h uh e g r
s
s
t l li l i
,   j ,

he l i n e  o rd e r s wa s  gn o re d  a n d  th e an nota t io n of l i nes  wa s m o re e fera b l e  o r foc u s  on




 pr
t i
, ,

i nd i v i d u al  dr ug s ,
i pt o n and s y nd rome  and  d i s e as e  A m on g th em  m o re  sc h o a rs
 p res c r i 
 .

fo c u se d  o n th e  c l i n i c a l  e fec ti v ene ss  an d a ppl i ca ti on -



i u D u zh o u ’
t h e m o d em  gre at  ma s t e r o f

h a s sai d  T h e Tre ati s e  on C ol d D am ag e  D is e as e s i s ac o m p l et e



t h e C o d  D ama l

e D i s e as es ,

: 

o rg an i c n b e t w ee n th e  l i n e s w he the r e x p c i t or  i m
, 

, 
li
p l i c i t  o r b e fo r e o r  aft er th e re  ar e o rgan i c


 ,

c o n tac t  am on g e m a n d  on e  o f th e b as i c re quir e m ents for s tu d y in g th e Tr eat i seo n C o l d


 h 

t .

D a m a ge  D

i se a s e s  i s un d e r sta n d i n g t h e m ea n i n gb et we en t he l i n e s  T he re fo re



base d  o n  L u i 

v i e w  t h i s p a e r s w i l l d i sc u s s t h e c h a t e r o f  Th e Treat i s e  on  C o d D am a e D i s e a se s  -

 T he



 p

p g l

G rea t Ya ng d i s e as eb
y c l e a ri n g th e  m e an i n g of  l i ne s , tak i ng C o l d  D a ma ge D i s e as e s a s th e

o n a l re se a rch  m eth od  I t a im s t o und e rs t an di n


ax s an d u s i n h e  tra d g Zh an g Z h o n g n g^


t ti
g
i i . i

v e w s  o f  th e  d
i i se a se ro c e s se s a nd c l ar i y
f t h e p ri n ci p l eo f  chan g e i n ord e r to  e m e rg e  th e


p ,

t h o u g h t san d me t h od s of  s
y n d rom e d i f fe ren t i at ion . T he
  con c u s i on  i s as  fo l l o w s
l 

T h e 1 s t C h ap t e r  of  h e G re at Yan g d
t i s eas eh a s t he  to
pm o st  p ri o ri ty  a m o n g  3 o f  t he m .  Th e

i r s t 1
f h n es  a r e t he ma i n th e me  o f wh ol e bo o k a nd  th e  G re at  Yan s e a s e ,  an d  th e


1 t l i
g d i

s y n d r o me d i f fe r e n t at o n and tre at me nt sp i r i t o f


i i  t h e co m bi nat i o n  o f d  i se as es  an d  sy n d r o m e s 

t h e th o u g ht o f tr e at n g d i se as e an d t h e sp i ri t o f t h ep e op l e  b as ed  tr ea t m e n t ar ec arr i e d


i 

ou t F o l o w n g  th a t t he 1 2th  t o 2 3 rd l i ne ss ho w t he  co l d d ama e d i s ea se i s ma i n l e  t o  th e


y du 



. l ,





《 伤 寒 论 》 太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at ta c ke d  b y t he wi nd  and c o l d . T he pr oce ss o f t he c o ld da ma ge d  i s e as e  i s m ai n ly in f l uenc e d



b y  the w i n d and c o l d  w it h  th e ri se  an d fal l of  th e  b o d


y s Ya ng  Q i, an d th e t re atm en to f

c in nam o n bra n ch s o u  c i nn a m o nbr an ch p l u s a co ni t e  s ou p,  ci nn am o n b r anc h an d  ep he dr a




p ,

and  ot h er  ha l f so u p a s  ma d ea  d ea r u nde rst and n on  t he t ren d o f t he d eve l o me n t  an d




h p

g

ch an g e s o f  th e co d  d a ma g e di se as e F i n al ly w e s umm ar i ze d  th e co d i nj u ry o f a w e ak p e r s o n


l .
, l  
 

an d e mp h as iz e d  t he  tre a tm en t th ou g ht  and  t he p e o


p le or
i en t e d sp i r
i t  o f t yp ho i d  fev e r

 

T he m dd  i l e
 p a r t o f T he Chap t er  o f t he G re at
    Yan g 
d i s e a se h as s up p l e men te d  t re at m ent o f

 

Th e Gr eat Ya ng ext er i o r e x ce s s d i s eas e  and  t he  c o ld p a th o en o i n s i d e  c au se  gr e at e r ya ng


g 


  g

w at e r  re te nt i on  and  gre at e r yan g  b l o o d am as sm e n t  pat er


n .  Th i s h a s c om
pl e t ed  t h e  me th
o d o f

t r e at m ent  a nd mo r e foc u s o n  the  tr e at m ent o f th e   Gr e at Ya ng 



m eri d i a n d i s ea se  such as  th e

 ,

e m e rg en c y

t r ea tm en t o f t h e   G re at Yan g 

m e ri di a n d is e a se wi th  ot h e r s

n dr o me s ,
t h e  r e as on  o f

ab le  t o s we at  o r no t 
, 
i i n of
po nt ng  h e tr eat m e t
t 
t he 

r e at
 y an g  di
s e as e , and  th e c on s e
 q
ue n c e

an dt re a tm ent  o f  h e  G r eat


t  Ya n g m e r 
i dia n d i se as e  th at t re at i n
gin  he  w r o ng m eth o d


. I f we


Yang

nk u p he l i ne s  o f t he  Gre at d i s e as e s  n ot d i i cu
f lt  t o  s ee  th at t h e  r u l e o f g o in g
t i t i


li 
 f 

 ,

" " "
fr o m s ha l l o w t o  d e e p  an d t h e ru l e  o f ent e r
in t h e  int er
i or

g 


T he  l o wer  pa rt  of 
h eG rea t Yan

g
D is e ase i s m a i nl
y d i
s cu s s t h e G r eat Yan g  d
 i s ea se  a ter
f 

h e m i s tr e at m e nt Q o f th es p l ee n an ds to m ac h gets h urt, a nd  th e c o l d p ath o g e ne s i s mo v e




t i ts i 

  

i n s i d e  c aus e  ch e st b i n d an d ga s tr ic  stu f


i ne ss . T re a t i s eo n C o l d D a m age  ha sd i s c u s s ed t he

c au se s , re atm ent  and t he i de nt i fi c at i on o f  t he s i m i la r  syn dro m e An d  At th e e n do f  th e


t .

c ha pt er,  i t ha s st re n gth e n  th e  und er st an d i n g of th e  s ynd ro m e o f t he  


G re a Yan g D
t

is e a se 

Ac c o r d i ng  t o th e  or d e r o f  th e art i c l es ,  it  can b
e  fo und th at  Zh e n
g
Z hon
g j
i n
g s d i a no s i s


a n dt reat m e n t s ho ul d b e as  fo l l o ws f i r st  di s ti n ui s h t he  exo e n o us d i s e as e o r  in t er


na l  i nj u r y,
g g

t h en d i st i n gu i sh i t  fr o m c o l d  dam ag e  d i se a se  o r w ar m d i s e as e t he nd i sti n ui s hth e thre e




g ,

y n

t hr e e Y a n d i s e a se s  a n d t hen  ta ke i t  a s t he ba s i s fo r th e s yn d ro m e d i ffe re nt i at i o n  T hi s




g
i , .

m bo d i e s  t he  n a me  o f it s cha pt e r  he  s y n dr o me  d i f fe r e n ti a t io n o ft h e G r e at
rf

r o ce s s e t 


Yan g d i sea s e  i n  an o he r  w o r ds  Zhen g  Zho ng
t i ng  t ak e s d i s ti n ui sh i n t he d i se as e as  f ir st


 ,


g g


s te n d fu r t h e r t ak e s the  s y nd r om e di f fer e n ti at i o n  and  t re at me n t T h i s  c omb i nat i on  o f


p a


a m thr o u g h th eG r eat  Ya n g  d i se as ean d m a ke s the d o cto r m o re
di se as e an d s y nd ro m e r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av ai l ab l e  to r as t he s ign i f ic a nc e and at ho gene si s  o ft h e dis ea s e  At  th e s am e t im e , he




g p p

ar ran e s  l i n e s  i n a m e a nin or der sho w s  the  s i m i l ar sy ndr omes  in  di fere n t  di se as e s w h i ch




g g

a l l o w i n g r e ad e r s to d i s ti ng u i sh t hei r d i ffe re n t pa th o g e ne si s a n d en ha nc e t heir  a bil i ty o f



s ndr o m e d i fe r e nt i at
i on  a nd  t re at me nt
y 

By d i sc us s i n
g 
h e  l i ne so rd e r i n
t  t he G reat  Yan g  D i se as e ,
i t i s  u se f ul  to  und ers ta n
gi n g  wh at


Z h an g Zh o n i t te n, and f ur t h er g u i d i ng  on p at te rn i d ent i f i cat i o n


ng  has wr
 g j
i 

K e y w o rd  Tre a : ti se  o n  Co l d D am a e
g ,
T h e G re at  Yang

d i se as e , 
o rd e rs m eani n






《 伤寒 论》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究 

前 言


《 伤寒 论 》 是 最 重 要 的 中 医经 典 著 作 之

。 该 书 以 人 体 阴 阳 气 血 辨证 为 核心 , 针对

伤 寒 病 创 立 的 三 阴 三 阳 辨证论 治 理论 体系 , 并对 伤 寒 病 形 成 了 较 为 完 整 的 理 、 法 、 方 

药 认识 体 系 , 与 《 金 匮 要 略 》 共 同 奠定 了 中 医 辨证 论 治 的 理 论 模 式 和 临 床 特 色 , 确立了

中 医 临 床 发 展 的 基本 方 向 , 对 中 医 药近 二 千 年 的 学 术 发 展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
为历 代医

家 所推 崇 。 因此 , 《 伤寒 论 》 是 学 习 中 医 药 理 论 、 研 究 中 医 药 临床 治 疗 的 必 读 之 书 

仲 景 书 最 为 可 贵之 处 ,
并 非 仅 仅在 于 书 中 对 疾 病 表 现 的 描述 和 方 药 记 载 , 而 是透 过

对 疾 病 辨 证 论 治 的 具体描 述 , 让 医 者 掌 握 其 辨 证 论 治 的 思 维 和 方法 。 故其 书 以疾病 为 中


“ ”
心 展 开对 某某 病 脉证 并 治 的 论述 此法 明 医 者 便 能触 类 旁 通 以 不 变 之理 应



。 , ,

万 变之 病 虽 书 中 未 能 尽载 诸 病 医 者 自 可 融 汇 变通 即仲景 虽未 能 尽 愈 诸 病 庶可

, ,
。 ,

若 能 寻 佘所 集

以 见病 知 源 , , 思 过半 矣 之谓 也 

自 古 至今 ,
研宄 《 伤 寒论 》 的 医 家 学 者 颇 众 ,
但 往 往 离 开疾病 之 主线 ,
而 多 以 条文

注 解为 主 , 或 集 中 讨 论 个别 的 药 物 、 方剂 、 证 候 和疾病 。
其中 , 学者 更 多 集 中 讨 论 具 体

某 伤 寒 方 的 临 床 实 效和 应 用 , 甚 至 离 开 所 论 之 疾病 而 以 方药 测 证 候 

刘 渡 舟教授 曾 云 应 该看 到 伤寒 论 》 条 是 个 有机 的 整 体 在 条文 之 间


《 398 , , 

无论 或 显 或 隐 ,
或前或后 , 彼 此 之 间 都有联 系 。 作 者在 写 法 上 ,
充 分 发挥 了 虚 实 反 正 

含蓄 吐纳 ,
对 比互 明 , 言 简 义 永 的 文法 和 布局 , 从 而 把 辨 证 论 治 方 法 表达 无 遗 。 为此学

习 伤 寒 论 》 先 要 领 会 条文 的 排 列 组合 意义 要在 每 内容中 看 出作 者布局 和写 作

《 ,



的 , 能学 到 条 文 以 外 的 东 西 ,
要 与 作 者 的 思想 共 呜 ,
才 能体 会 出 书 中 的 精 神 实 质 。 而太

阳 病 篇 之 条 文数 占 全书 条 文 之 众 可 以 说是全书 最重要 的 篇 因 此 本 课题 从 考 证

目 , 。 ,


义理 、 文 章 三 方面 , 对 《 伤寒论 》 太 阳 病篇进 行 研究 。 以宋本 《 伤寒 论 》 为 主 , 佐 参其



他版 本 , 以 疾病 为 中 心 , 对 伤 寒 论 》 中 太 阳 病 篇 条 文 进 行 全 面 归 纳 分析
《 。
在 此基 础 上 

初探 仲 景 对 条 文 编 次 的 意 义 , 从 而 窥 探仲 景对 疾 病 变 化 过 程 的 认 识 角 度 并 阐 明 其

变化 原 理 ,
以 展 现其 辨证论 治 思想和 方法 




《 伤 寒论 》 太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究
 


部分 《 伤寒 论 》 编 次意 义研 究 综述


《 伤寒杂病 论 》 成 书 后 , 因 兵 火 之乱 而 散 佚 不 全 , 王 叔 和 复撰 其 书 ,
因而引 起历 代

注家 对 《 伤 寒论 》 是 否 即 为 仲 景 原 书 , 其编 次 是 否 可 信 ,
抱著 疑 问 态 度 , 形 成 了 两 派持

鲜 明 而 相 反意 见 的 派 别 尚有 派 认为 错 简 或 真伪 并 不 是主 要 问 题 强 调 辨 证 论 治 更为


。 ,

重要 , 而 持这 观 点 之 人 数 众 多 。 兹 综述 如 下 

1? 古 代 医家 对 《 伤寒 论 》 编 次 之意见

1 . 1 维 护 旧 论派 :
认 同王 叔和 编 次


维护 旧 论 派 以 张 志 聪 陈 修 园 为代表 其 中 张志 聪 通 过 熟 读全 书 细心 体会

、 。 , 

认为 其 中 义理 如 神 龙 出 没 字 句 条分缕 析 鳞 甲 森然 得其 蕴 奥

首 尾 相顾
一 一


, , , , , 

有 精 华 滋 味 非 比 尘垢 糠粃 叔 和编 次 伤 寒 论 》 有 功 千 古

陈修 园 则 认 为


] “


, 。 《 ,
. . . 

然 自 《 辨 太 阳 病 脉证 》 至 《 劳复 》 止 , 皆仲 景 原 文 。 其 章 节 起止 照 应 ,
王 肯 堂谓 如 神 龙

伤寒论 》 时
” “

出没 首 尾相 顾 鳞 甲 森然 因此 其注 兹 刻 不 敢增 减 字 移换
一 

, , 。 ,
《 , ,

节


1 . 2 错简 重 订派 :
否定 王叔 和编 次

错 简重 订 派 以方有 执 喻嘉 言为代表 方有执 反 复 读 伤寒论 》 有 简 篇条 册



、 。 《 

颠 倒 错乱殊 甚 方 氏认 为

之感 编 始 虽 由 叔和 而 源流 已 远 不 无蠹





, 中 间 时 异 世殊 ,

” [ 3 ]
残 人弊 , 今 非古 是 , 物 固然也 。
因此 , 把 《 伤寒 例》 删去且把 《 辨 脉法 》 和 《 平脉

法 》 移 于三 阴 三 阳 病 篇 之 后 。
同 时 把 三 阴 三 阳 病 篇各 条 文 仍 依 篇 目 注释 , 但 各 篇 条文 次

序 则 按 己 见 重新排 列 。 方氏对 《 伤寒 论 》 编 次 虽作 出 修 改 ,
但无直接 斥王 叔 和 。 其 直斥


叔 和 编次 无 功者 喻嘉 言 是 也 喻 氏 认为叔和 始先 序例 》 篇 蔓 引 赘辞 其后 



。 《 ,

与 不可 》 诸篇 独 遗 精髓 平 脉》 篇 妄 入 己见 如太 阳 经 中 证绪 失

并举例 云 


: 《 , 。 :

头 后 学 已 难 入 手 乃 更 插 入 温 病 合 病 并 病 少 阳 病 过 经 不 解病 坐 令 读者 茫 然
, ,
、 、 、 、 ,
… 

漫次仲景偶举 问 答 端 隶于篇首 纲 领 倒置 先后 差错 且无扼要




如 阳 明经中

, ,
, ,


[ 





《 伤 寒 论 》 太 阳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2 . 近代 医 家 对 《 伤寒论 》 编 次 之意 见

大 部分近 代 医 家 认为 《 伤 寒论 》 经 兵 火 之乱 而 散佚 不 全 , 虽 经 叔 和 整理 , 但非 仲 景

之旧 。 故对 《 伤 寒 论 编 次 相关 研 宄 较其 他研 宄 少 》 。 仅 少 数 医 家 论及 编 次 兹 综述 如 下 。 

章太 炎 先生 为 近代 朴 学 大 师 对 医 书 素 有涉 猎 对 仲 景 其 人乃 至 其 书 版 本 皆 有


[5 ]

, ,

考据 先生 认为 叔和 对 伤 寒论 》 的 编 次 可以说

。 《 , : 有 所 出入 ,

皆著之 明 文 , 不于

冥冥 中私 自 更置 也 。 可与 不 可 诸 篇 , 叔和 自 言 重 集 , 亦不 于 冥冥 中 符 自 增益也 。 详 此诸





证 , 即 知 叔 和 搜 集仲 景 遗 文 , 施 以编次 , 其矜 慎 也 如 此 , 犹 可 以 改 窜 诬 之耶 ?

近 代 岭南 四 大家 之 黎 庇 留 先 生 弟 子苏 世 屏 先 生 认 为 凡病 变 原 理

伤寒


[ 6]


: , 《

皆 疑 叔 和 编 次 错乱



论 》 为 最奥 妙 注 家 未 能悟 解 , , ,
乃各 自 删改 移 易 ,
然终无

当者 。

故其书依照 《 伤 寒 论 》 条文 编 次 进 行 注 释 

伤 寒 大 家刘 渡舟 先 生 认为 伤寒论》 条是 个有机 的 整 体 在 条 文之 间
[ 7] [
“ 一

: 《 39 8 , 

无 论 或 显 或隐 , 或 前 或后 ,
彼 此 之 间 都 有联 系 。 作 者在 写 法上 , 充 分发 挥 了 虚 实 反 正 

含 蓄 吐纳 对 比互 明 言 简 义 永 的 文法 和 布 局 从 而 把 辨 证 论 治 方法表 达 无 遗




, , 。

聂 惠 民 教授 认为 或上 下 相 接 而 虚实 反 正

条文 之 间 的 联 系 处 处 可 见 或数条 并



[ ]



列 以对 比发明 ;
或详 述 于 前 而 略 表 于后 ;
或 含 蓄于 中 而 吐 纳 于 外 ; 或综 其 上 意 而 启 其 下

承 , 其 转合 之 间 别 具 深 奥 。 集数 条 以 成节 ,
合 数节 以 成篇 ; 每节具其重点 , 每篇分其层

文 虽 洁 而理法 彰 明


次 ; 言 虽 简 而 其义 自赅 ,

陈 道 纯 通 过 文 献考 据 指 出 伤寒 论 原著 劫 火 之 佘 仅 得之读 者 口 授

王叔 和
9]



《 》 , ,

“ ” “ ”“ ”“ ”
拆为二书 附 以 已意 改移篡乱 增 入 诸 篇 等 说法 ,
出 自 明 清 两代 医家 的 推测 

缺 少 唐 宋 以 前 史料 的 支持 错简 得全书 的 说法
” “
撰 次 成序

仲景原著

。 , 王叔 和 ,


始 见 于 唐代 ,
缺 少 隋 代 以 前 史 料 的 支持 

孙致 志 通 过对 比 脉经 》 与 伤 寒论 》 之 内 容 得 出 叔和 除 对 伤寒 论 进 行编




°]

《 《 , 《 》

次 之外 ,
对 《 脉经 》 中 之 《 伤 寒 论 》 的 内 容 疑为 错 简 遗 误 ,
文 义 不 属 之 文再 详加 细 审 

可 作为 叔 和 忠 于 《 伤寒 论 》 旧 本之 明 证 。 因此 , 孙 氏 认为 诸 多 注 家 驳 斥 叔 和 实 属 不 确 ,


3 . 近代 《 伤寒论 》 编 次 意 义研 宄 概况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伤 寒论 》 编 次 意 义
“ ”
笔者以 《 为 关 键 词进 行检 索 , 发现近 20 年 来 仅有十 余 篇 论 文

与之 相 关 。 现综 述 如 下 

3 . 1 对 全书编 舰行 分析


_
刘 渡 舟 先生 及 聂惠 民教授 分 别 把 伤 寒论》 三
8]

伤寒 论 》 全 书 条 条 文依 照 

[ [

《 39 8 《

阴三阳病 、 霍乱 病 和 阴 阳 易 瘥 后 劳 复 病 篇 节 进 行 分 析 , 并 集 中 讨 论 其 编 次 意义 

3 . 2 按病篇分析

由 于 伤寒 病 分 三 阴 三 阳 病 篇 每 篇各 自 整体 因此 有 部 分 医家 分 别 对 其 中 


一 一


。 ,

太 阳 病 篇 》 进行 组 合 串 解
3]

进 行归 纳分析 如 朱晓 鸣 和岳在文等 分别 对 朱 氏认为




1 1
[ 2 ] [

。 《 。

太 阳 病 篇 可 分 总 论及 各 论 , 并 认 为 关 于 表证 的 论 述 己 于 太 阳 病 中 篇 完 毕 。 岳 氏 等认 为 太

阳 病 篇 以 外感邪 气 的 发 生 发 展 变化 以 及 挟有 杂病 的相 互关 系 ,
用 辨 证 施治 的 方 法 , 分成

六 经范 围 , 八纲 层 次 , 建 立 了 理 法 方药 的 环 节 , 使 其 丝丝 入 扣 , 成为 系 统 的 规 律 , 

使

人 有所 依 据 而 井 然 不 紊 周 雨玫等 则对 霍 乱 病 篇 进 行 分 析 得 出 霍 乱 病 篇 可 分为 三 个



1 4 ]

。 ,

要点 ,
分 别 是霍乱的 诊 断 、 霍乱 与 伤 寒 的 鉴 别 、 霍乱 的预 后 

3 . 3 仅 就部分条 文之序进行分析

淋家 疮家
5]

陈 淑 玲等
“ ” “ ”

通 过 研 究 原 文 第 8 5 条 至 89 条 得 出 仲 景 先 将

列于前 


“ ” “
亡 血家

于后 , 继又以 衄家 列于前 ,
置于后 ,
这样 先 阳 后 阴 的 次 序 反 映 出 仲 景

 ,

首 贵于 阳 气 次重 阴 液 的 思 想 。 同时 ,
说明 阳 气偏虚 之 体 , 感受外邪时 , 治疗 当 护其 阳 

阴 血偏 虚 之 形 , 罹患 表证 时 , 治 疗 须 顾其 阴 

3 . 4

从 临 床 实 践谈 《 伤寒论 》 条 文 排列

李俊 龙 魏姓 患者 辨其 证 为 少 阳 夹 阳 明 里 实 以 大柴胡 汤攻之 得 下燥 屎 几
6]





, ,

枚 ,
而少 阳 证 仍 在 ,
兼 见 上脘 部疼痛拒 按 ,
便 转 用 小 柴 胡 汤 合 小 结胸 汤 治 之 ,
继之 脐 下

呈 刀刮 样 疼痛 , 背俞部位 仍 痛 触诊 腹 己 平软 。 ,
脐 下 仍有 压 痛 ,
苔 黄 已退 而润 , 脉弦滑 

继 用 桃 核 承 气 汤 下 其 血而 愈 。 李 氏 认 为 此 疾 病 过 程与 《 伤寒 论》 第 1 03 条至 1 06 条文 之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义 研 宄 

疾病 过程 致 故 仲景于第 条 之 后论 化 瘀 通 腑 法 确 实 寓 有 深意

。 1 05 ,


3 .
5 对条文 编 次特 点 进行 总结

陈文 照 等 对 条 文 编 次进 行 归 纳 得 出 八个特 点 六 经各 篇 首立概论


7] “

, :
、 ,



上 下 条文 发 挥 补 充 ;
三 、 前 后 条 文 鉴别 病 证 ; 四 、
病 变 过程 编 次 可 见 ,
; 五 、 误治 变 证 

列 举其 异 ; 六 、 相反 相 成 , 著意对比 ?

, 七 、 某个专 题 集 中 讨 论 ; 八 、 同条原 文 , 承 上启



3 . 6 以 现代 医学 角 度注释条文编 次

时振 声 以 现代 医 学 观 点 来 看 来 注 释 第 条至 条 编 次意 义 认 为原 文第

[ 8]

1 74 1 78 。 1 74

条至 1 78 条 所 论 与 现 代 医 学 之风 湿热 病 相 同 。 其中 , 第 1 76 条 白 虎 汤 所 治 为 急 性 之 风湿

热痹 。
第 17 8 条 炙 甘 草 汤 所 治 为 急 性 风 湿 热 常 多 合 并 心 肌炎 , 出 现 心 动 过速 , 脉结 代 之

证 

3 .
7 通过条 文编 次探求三 阴 三 阳 病 的 本质

王志 强 等 对 阳 明 病条文 次 序 进 行 研 宄 指 出 阳 明 病 胃 家 实 的本质 为 因 热成 燥
[ 19 ]






2°

燥成实 岳 在文 通过 伤 寒 论 》 厥 阴 病条 文 次序 明 确 厥 阴 病 的 本 质 是 阴 中 有 阳 寒热


[ ]

。 《 ,

错 杂 并 指 出 乌 梅 丸 为本 证 的 主 方



4 ?
结论

综合 以上 ,
虽有 医 家 曾 对 《 太 阳 病篇 》 进行 研究 ,
但 其叙 述或 简 略 ,
或 零散 ,


研 究 编 次 意 义 的 方法未有 明确 归纳 的提 出 因此 实有 必作 进 步深 入 研 究 整理 及


一 一

。 ,

补充 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宄


参 考 文献




] 张志 聪 , 陆健 , 刑 玉 端 等注 释 .
侣 山 堂 类辩 [M] . 上 海 上 海浦 江 教 育 出 版 :

2 01 1 

1 7 

[ 2] 陈修园 著 .
伤 寒论 浅 注方论 合编 [ M] .
北 京 学苑 出 版 社 :

20 1 2 :
30 

[ 3 ] 方 有 执 伤 寒 论 条辨 .
[ M] .
北 京 学 苑 出 版社 :
, 200 9 :
23 0 

[ 4 ] 喻嘉 言 著 ,
孙 迎春 , 张 晖 点 校 尚 论 张 仲 景 伤 寒 论三 百 九 十 七 法 .
[ M] .
北京 :
人 民军

医 出 版社 ,
20 1 1  4:


[ 5 ] 章 太炎著 , 伍悦 林 霖 辑 校 章 太 炎 先 生 论 伤 寒


[ M] .
北 京 学苑 出 版社 :

2009  :
1 53 

[ 6 ] 苏世 屏 著 .
伤 寒 论原 文 真 义 [
M] .
广州 :
广 东科 技出 版社 , 20 1 7 :
20 

[ 7 ] 刘渡 舟 .
试论 《 伤 寒 论 》 条文组 织 排 列 的 意义 (

) [ J] .
陕西 中医 ,
1 98 0 ( 0 1 ) : 4

8 

[ 8 ] 聂惠 民 . 三 订聂 氏伤 寒 学 [ M] .
北 京 学 苑 出 版社 :
, 2 0 1 0 :
6 58 

[ 9] 陈道 纯 .
王 叔 和编 次 《 伤寒 论 》 质疑 [ J] .
中 医 文 献杂 志 , 1 9 96 (3 ): 20

2 1 

[ 1 0] 孙志远 何 传毅 ,

王 叔和编 次 《 伤寒 论 》 之 功 不 可 没 —

《 脉经 》 《 伤寒论 》 相关条

文 辨析 [ J] .
上海 中 医 药 杂 志 ,
1 9 8 5 ( 3 ) :
 4 3

44 


1 1
] 刘 渡舟 .
试论 《 伤 寒 论 》 条 文 组织 排 列 的 意 义 (
二 ) [ J] .
陕西 中 医 ,
1 9 80 ( 2 ) : 4

7 +3 

[ 1 2] 朱晓 鸣 .
《 伤寒论 》 条文 次序 的 意义 [ J] .
山 东 中 医 学 院 学报 ,
1 986 (

) :
1 8

2 1 

[ 1 3] 岳在 文 , 云梁 , 岳慧等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篇 条 文 编 次 组 合 串 解 [ J] .
中 医 药学刊 

2 005 3 80 383

( 8) : 1 1 


1 4] 周雨玫 , 刘 晓 峰 郑 丰杰 谈 《 伤 寒 论 霍 乱 病 篇 条文 排 列 的 意 义

. 》 [ J] .
环球 中 医 药 

8 2 43

20 1 5 ,

1 0) : 1 1 24 5 

[ 1 5] 陈 淑玲 ,
于文 . 《 伤寒 论 》 第 85

89 条禁 汗 发 微 [ J ] .
河南 中 医 ,
2 0 03 (
8 ) :

2 


1 6] 李 俊 龙 从 临 床 实践 谈 《 伤 寒 论 条 文 排列

》 [ J] .
浙江 中 医 学 院 学报 ,
1 980 (
4 ) : 30

3 1 

[ 1 7 ] 陈文照 ,
柯雪 帆 . 《 伤寒 论 》 原文 编次特点 之研究 [ J ] .
浙江中 医学院学

报 ,
1 98 9 ( 6 ) :  3

5 

[ 1 8] 时振声 .
对 《 伤 寒论 》 1 74

1 78 条 的 看法 [ J] .
北京 中医 ,
1 984 ( 2)  4 7 :

55 


1 9] 王志 强 ,
岳惠 ,
岳 在 文 阳 明 病 篇条 文 编 次 试 探 .

胃 家实

的 含义 考释 [ J ] .
中医药

1 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宄 

学刊 52


2 00 5 ( 0 1) :
1 43 1 44 , 1 

[ 2 0] 岳 在 文 从 厥 阴 病篇 条 文 编次 试 谈 厥 阴 病 的 本 质

[ J] .
中 医杂志 ,
1 982 (
1 0) : 63

65 

1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第二部 分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原 文研 究 角 度与方 法


1 . 从整体角 度研 宄 《 伤 寒 论 》

刘 渡舟 先 生 曾 择文 道 伤寒 论》 个有 机 的 整 体

条 是 在 条文之间 


[ 1 ] 一

: 《 39 8 , , ,

论 或 显 或隐 或 前或后 彼 此 之 间 都 是 有 机 地 联络 学习 伤寒论 的基 本 要


” “
, , 。
又曰 : 《 》

求之 就 是 理 解条 文与 条文 之 间 相 互 联 系 的 意 义 聂惠 民教授 亦曾言 此书经


一 “ 

。 :

千 七 百 余年 的 辗 转 流 传 , 编 次传抄 , 己非仲景全书之原貌 , 但 其 条文 之 间 的 有 机 联 系 

并 未 因 此割 裂 。 纵 观现存 版 本 《 伤 寒 论 》 之 原文 ,
其 条 文 之 间 联系 处 处可 见 :
或上下相

接而 虚 实 反 正 ; 或数条并列 以 对 比 发 明 ; 或 详 述 于 前 而 略表 于 后 ; 或 含 蓄 于 中 而 吐 纳于



外 ?

, 或综 其 上 意 而 启 其 下 承 ,
其 转合 之 间 别 具 深 奥 。 以 上 两 位 先 生指 出 研 宄 《 伤寒 论 



笔 者注 :
凡 《 伤 寒论 》 原 文 引 自 刘渡舟 《 伤 寒 论校 注 》 , 下文 凡 引 《 伤 寒 论 》 原 文次

序编 号 悉 从 此 书 条 文 编 次 需 视条 文 为 有机 整 体 伤寒 杂 病 论》 虽是 仲 景 因 族人死 于



。 《

伤寒 病 感 往 昔之 沦 丧 伤横 夭 之 莫 救 但 其 序 中 又云 虽未 能尽愈 诸 病




“ ”

而写 , : ,

思过 半 矣

可 以 见病知 源 。 若 能 寻余 所 集 ,
。 说 明 仲 景著 书 之 目 的 在 于 使 人见 病 知 源 

是 书 非仅 为 病 方 而著 因此 倘 若我 们 仅 就 研 究 而把 书 中 之 内 容 当 作 料 材 来 使 用

。 , 

实 难 以 全 面地 明 白 书本背 后 之 精 神 昔有 人 朱 子 读 书 之法 朱 子答 曰 书言

曾问 以 

。 ,

”  4

之 则 其 篇 章文 句 首 尾 次第 亦 各有序而不 可 紊 也 又云 不可 只 择 中 间
°





[ ] 一


, 、 , 。

”

国 学 大 师钱穆先 生亦 曾 说

句 来 理会 每
4] 7 6

意 脉不相 贯 属 部书 应作 全 体看
[ 一 一

, 。 :


不 专 是 零 碎材 料 的拼 凑 不 专 为 得 些 零 碎知 识 而 读 书 我们 必 与 了 解到 每 书 的 作者


。 


才 懂 得这 书 中 所涵 蕴 的 种活 的精神 以 这 种 整 体 观 来 解读 伤 寒论》

或 更能 领


一 一 [ 5 ]

。 《 ,

悟仲 景写 作 《 伤寒论 》 时 之用 心 

2 .
明 确 条文意 旨 , 分析条文 间 之 联络

《 伤 寒 论》 以 条文形式写成 ,
而 各 条 文 所 述之 内 容 俱 不 同 ,
故凡欲 研 究 《 伤 寒 论 》

条文编次者 ,
必 须 在 明 暸 各 条文 内 容 之 基 础 上 来 研 究 ,
否 则 能 难 以 明 白 仲 景组 合 布 局 和

写作 的 目 的 。 然 历 代注 解 《 伤 寒 论 者 》 ,
名家辈出 , 为本 研 究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基础 。 此外 

对于 些 历 代注 家 争 议不 的 条文 本 文 或 尝 作解 读 或宁 存 疑 务 求 以 实 是求事 之态


一 一


,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究


度 , 深 思 仲景 所想 , 望 能 掌 握仲 景 于 写 作 时 , 布 局 间 所 体 现 之 辨 证 论 治 的 方 法及 规 律 

3 . 病证 结 合 , 以 伤 寒病为主线贯 穿 各 条文

现今 中 医 因 或仅 从 字 面 上 理 解辨证 论治

多 重在 辨 证

异病 同治 之谓 , , , 对 于辨

病 则 较 为忽 略 张 氏 等云 中 医 辨 证 方 法 的 运用 是辨 病 然 后 再 辨 证

。 :
, 。 只 有先 确 定疾 病

类 型 然 后 才 能 在 特 定 的 疾病 体 系 中 去 认 识 其 证 候 的 变 化规律 这是 临 床 中 运 用 中 医 学
, 
 ,

” [
辨 证方法 时 必 须要 做 到 的 也 就 是 辨 证 需 在 辨 病 之 基 础 上进 行 中 医 之疾 病 是机 体


6]

。 。

在各种 内 外 因 素作 用 下 脏腑 经 络 功 能 失 常而 表现 为 具 有 定 临 床特 点 及 其 自 身 发 生




发 展 与 变 化规 律 的 阴 阳 失 和 的 反 映 过 程 是 个 动 态 的 复 杂 的 有 规律 的 过 程 故 此


、 、 。 

每 病 必 有 其发病 特 点 此 病 不与 彼 病 同 徐大 椿云 欲治 病 者


。 : , 必先 识 病 之 名 。 能识

病名 ,
而 后 求 其病 之 所 由 生 ,
知其所 由 生 ,
又 当 辨 其 生 之 因 各不 同 而 病状 所 由 异 ,
然后


”

考 其 治 之之 法 可知 论病 治 病当 以 识 病 为先 事 实上 作 为 现 行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之首


[ 7]

。 。 ,

倡者 任应 秋 先 生 曾 因 医 者 注 重 辨 证 多 于 辨 病 而 作 择 有 文 略 谈辨 证 与 辨病 道




, ( ) :

为 中 医 只 辨证 不 辨 病
… …

若 说 中 医 不 辨病 , 那 是不 对 的 。
因 为 中 医 的 辨证 , 主要 就是在

辨 病 的 基 础 上提 出 来 的 伤 寒 论 》 便是 辨太 阳 病 脉 证 并 治 法

例如
“ “
。 《 :
, 辨 阳 明病 脉

证并 治 法 金 匮要 略 方 论 》 同 样 是
” “
辨 少 阳 病 脉 证 并 治法
” “ ”

。 《 病 脉证 治 并提

的 说 明 辨 证 就 是要 辨 识 某 疾 病 的 证候 辨证的 的 在 于 认 识疾 病 治 疗 疾病 所辨


。 , 目 ,

” [ 8 ]
就 是某 具 体 疾病 的 证 候 而 不 是 其 它 的证 赵锡 武 先 生 认 为

的证 伤 寒 论 》
一 [ 9]

, ,
。 : 《

六 经 题 亦 曰 辨 病 脉 证 并治 , 应 予注 意 。 何谓 病 ? 何谓 证 ? 有 疾 病 而 后 有 证 状 , 病者 , 

本 , 为体 ; 证者 ,
为末 ,
为象 。 病不 变 而 证 常变 , 病 有定 而 证 无 定 。 故 辨 证不 能 离 开 病

且 更直 言 有 病 始有 证

之本 质 辨证 方 能 识 病 识病 后 方 可 施 治 辨 证与 辨 病 是 二

。 :
, ,
。 

者不 可 分 割 之 统 体 伤 寒 论 》 所讨 论 之 伤寒 病 有

。 故 凡 研宄 《 伤寒论》 者 ,
必须对 《 


但长 期 以 来 伤寒 有 五

所认 识 。 ,
注 家 及 各版 教 材 因 《 难经》 之言 ,
皆认 为 伤 寒 的 涵

义有 广 义 和狭 义 之分 广 义伤 寒 是 切 外感 热 病 的 总称 狭义伤 寒 是 指 外 感 风 寒 感而


。 。 ,

即发 的疾病 。 而 《 伤 寒 论 》 所 论 之伤 寒 为广 义 伤 寒 , 但 以 论述 狭义 伤寒 为 主 。 这 一

见解

被 今 人所 认 同 然 恩 师 姜 元安 教 授 从 内经 》 凡论 伤寒 发现
°]

似 无疑 异
“ ”



。 《 ,
《 

伤寒 有二 是 从 所 感邪 气 的 角 度 而 言

经 》 所 论之
“ “
二 是 从所 生 疾 病 的 角 度 而 言

, , 

1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意 义 研 宄



由 寒 邪直接 引 发热病 者 , 为 伤寒病 ;


由寒邪 内伏 ,
至春 而 发 者 为 温 热病 。
而 《 热论 》 中

所 论述 的 则 是 感 而 即 发 的 伤寒病 难 经 》 是对 内 经 》 问难而作 其观 点 必 受

。 《 《 。 《 

难 经 五 十八 难 》  伤寒 有 五 有 中风 有伤寒 有湿 温 有 热病

经》 影响

[ 1]

。 《 : ,
、 、 、 

其所 苦 各不 同 也就是 说 当 作 伤 于 寒 邪 解而 不 是 广




伤寒 有 五
” “

伤寒

有 温病 , 。 之

义 伤寒 。 由 此可 見 , 從 《 内》 、 《 難》 , 到 《 伤 寒例 》 所 引 《 阴 阳 大论 》 中 : 冬 时严

寒 万 类深藏 则 不 伤于 寒 触 冒 之者 乃名 伤寒 耳 都表 明 着 伤 寒 论 》

, , 君 子周 密 , 。 ,
。 《

是 为 感受寒 邪 后 直 接 引 发 的 伤 寒 病 而 立 论 。 明 乎 此理 , 则 书 中 诸 条 文 当 以 伤 寒病 为 基 础

加 以 论证 , 余 处论 温病 他 病 之 条 文 当 作 与 伤 寒 病 鉴 别 之 用 ,
非欲 专 门 探 讨 

4 ? 结 合考 证 、 义理 、
文 章 分析

清儒 尝 云 学 问 之事 有 三端 焉 曰 义理 也 考证也 是 三者 苟 善 用 之


, :


文章 也 。 

” [
则 皆 足以 相济 苟 不善 用 之 则 或 至于 相 害 就 以 上 三 方面 考 证 之 事 即 有版 本

2]

; , 。 , 

乃与 《 伤 寒杂 病 论 》 成 书 背景 相 关 的信 息 。 《 伤寒杂病论 》 历 千 年之 久 ,
其版 本众 多 

如 赵 开美 复 刻 之 宋 本 、 《 金 匮玉 函 经 》 本 、 康治本 、 康 平 本等 。 是 次 研 宄 取刘 渡舟 先生

《 伤寒论校 注 》 为主 要 研 宄 对 象 。 该 书 以 底 本 为 台 湾版 之 《 仲 景 全 书 》 为 目 前学 界 公 认

之最善本 。 赵 本是据 北 宋 小 字本 《 伤 寒 论 》 翻 刻而 成 。 该 书 经孙 奇 整 理 , 其校 对 又 参 考

过 其 他版 本 , 使 《 伤 寒 论 》 之 版 本定 而 为 一

。 而台湾本 ,
钱 超尘 先 生考 证 该 书 乃 赵 开美

亲研 本 ,
故其 价 值 为现 存 同 版 《 伤 寒 论 》 所 不能 比美 。 义理 者 , 即 医理也 。 如第 22 条 

“ ”
若 微 寒者 桂 枝 去 芍药 加 附 子汤 主 之 陈修 园作 脉微 恶寒 解 但 脉微 而 恶 寒




3]
。 : , 。

乃 少 阴 阳 虚证俱 仲 景必 用 四 逆 汤 温 补 肾 阳 条 脉微



第 28 6 : 少阴病 , ,
不可 发汗 

亡 阳 故也 脉 经》 千 金翼方 注 解 伤 寒 论 》 皆 作 微恶


可兹 证 明 。 又 《 玉函 》 、 《 、 《 》 及 《 

寒 。 可 知 陈 氏 此 解 于 义 理 不 通 且 未 参 他本 。
第 2 1
条究是胸阳 受挫 ,
宗 气失 司 ,
故 有脉

促 胸满 之 象 。 因此 , 用 桂 枝 汤 去 芍药 之 微寒 而 成 甘 温 扶 阳 之 剂 。 复 见 微恶 寒 者 则 知 其 卫

仲 景 温补 卫 阳 原 用 桂 枝 何 以 反加 附 子 ? 内经 营 卫生会 》 卫气 出 于 下焦



气不 足 ?


, 《 :

然 则 无 论 昼 夜 皆 不 离 于 肾 经者 何 也 盖人 之所 本

类经 》 注之
4 ] 68

惟精 与 气 



。 《 :
? ,

为阳 也 ,
阳必生于 阴 ; 精 为阴 也 ,
阴 必生于 阳 。 故 营 本属 阴 , 必 从肺而 下 行 ;
卫本属 阳 

M
此 即卫 出 下 焦之义

必 从肾 而上行 。 。 可 知卫 气源 自 中焦 , 宣 发于 上 焦而 根 于 下 焦 

1 



《 伤 寒 论 》 太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由 此可 见 仲 景 加 附 子 意 在 温 补 肾 阳 以 助 卫 阳 且 可 借 以 先 安 未 受 邪之 地 可谓 举两得

, ,


Df

文 章 又称 辞 章 , 包括 了 字义 、 句法 、 章 法等 。 此 即 包括训 诂 , 写 作 手 法等 文 学 观 点 

夫穷 经 者 必 通 训 诂

清儒又云 : ,
训 诂明 而后 知 义理之 趣 , 后儒 不知 训诂 , 欲 以 乡 壁虚

造之 说求 义理 所 在 夫 是 以 支离 而 失 其 宗

而 东 汉 至 今近 千 八百年 其 行 文用 笔


17
[ ] 一


。 ,

如 几音殊
“ ” “
与 今有别 。 几几 ,
成氏 《 明 理论 》 : 。 几 , 引 颈 之貌 。 几 , 短羽 乌 也 。 

羽 之 乌 不 能 飞 腾 动 则 先 伸 引 其 头 尔 项 颈强 者 动 亦 如 之 非 若 几 案 之 几而 偃 屈 也



, ,
。 , ,

“ ”
但 据 钱 超 尘 先 生考 宄 几 紧 同音 固 有拘 持 


8] “
当读
“ ”



” ”

可训 为 固
[ 1

, , , 、

不 灵活 之 义 辞以 达意 单 从 文 字 学上 来 解 读 伤寒论》 亦不 得 必 三 者 合参
2 60

强 

[ 3 ]

、 。 , 《 ,

乃 得 真传 条及第
“ ”

如 中风 二字 ,
因 其 所 论不 同 , 故于 第 2 1 90 条之 意 不 同 。 又如 写

作 手法 ,
仲 景于 三 阴 三 阳 病 各 立

提纲 ,
纲举 则 目 张 ,
使 医 者 能 在 总 体上 把 握 三 阴 三 阳

病 各 自 的 发 病特 点 , 因 此 读 条 文 时 当 求 于提纲 相 合 。 总 结 上 述各 方 面 ,
研究 《 伤 寒 论 》

必 须 全面 考 察 及 理 解 或 随 意 引 他注 为 己注 之依 据 诚 如 朱 子 言

, 切 不 可 望 文 生义 , 。 :


字 逐句 一 一

推穷 , 遂 章 反 复 通看 本 章 血 脉 , 全 篇 反 复 通看 ,

篇 次 第 终而 复 始 , 令其 通


”  W 22
贯 浃洽 ,
颠 倒烂熟 , 无可 看 得 。 笔 者 深信 以 此 方法才 能 得 仲 景 真 意 

5 .
驳 错简重 订之非

或 谓 《 伤 寒 论 》 原 书 散 佚 不 全 今 书 乃 叔 和 整 理 己 非仲 景 原貌 焉 知 仲 景 编 次 意 义 ? , ,

此说承 自方 喻 等 错 简 重 订派 对此 刘 渡舟 先 生 曾 择 试 论 错 简派 之非 文驳 其
“ ”



、 。 , ( )

非 今 择 其要 并 补 充 数 证 明 辨 之 叔和 为 魏 晋 太 医 令 时近 仲 景 且 与 仲 景弟 子 卫


, : , , ,

汛 过从 甚 密 因 此 实有 机 会 目 睹 伤 寒 杂 病 论 》 之全 貌 人 性沉 静 好著


《 。 二 ,
叔和 为 ,


” 
考 核 遗文 采 摭群记 观乎 脉经 》 所 论 皆 举其 出 扁 鹊等
9]

述 仲景 华陀
[1

, ,
。 《 , 自 、 、 

可 见 叔 和 治 学态 度 严 谨 故 其 撰 仲 景 遗 论 亦 必 求 据 仲 景 意 如 有 改 动 不 清 亦 必 有所 标 示 ,
, 

如 《 诸可 与 不 可 篇 》 ,
《 伤寒例 》 及 《 辨 痉 湿 暍 脉 证 第 四 》 皆有 其 所 以 立 篇 之 言 以 示 是

为 己 所撰 非仲 景 书 本有 脉经 》 及 伤 寒 论 》 进 行对 比 研 究
2° ]

孙志 远 等 曾以 得出


《 《 《 ,

叔和 就 《 脉经 》 卷 七 《 伤寒 论 》 部分亦 忠实于仲 景 旧 本 , 诸 多 注 家 见 书 残 阙 疑 奥 之文 则

斥之 于 叔 和 实为 眩 惑之 言 三 外 台 》 指 叔和 为 伤 寒 八 大 家 之 可见 叔 和 与 仲 景 同



。 , 《 ,

” [ 2

脉经 》 序 云 仲景 明 审 亦 候 形证 毫有疑 则 考校 以 求 验

精于 伤 寒 


一 1 ]


《 : ,

, 。

1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意 义 研 究
 

等描 述 如 在 目 前 , 由 此可 知 , 叔 和 对 仲 景临 证 诊 治 十 分 了 解 , 又 与 卫 汛相 交 ,
且 《 伤寒

例 今采 仲 景 旧 论 则 指仲 景 过去 所 引 用 的 古 典 旧 文

刘渡舟先 生 认 为 

“ “
云 旧论
‘ ’

》 , :

而言 如 不 知 仲景 者 焉知 仲 景 所 用 之 旧 论 ? 故 虽 不 能 断 叔 和 为 仲 景 弟 子 然私 淑


” [
2 2]
。 , ,

钱 超尘 先 生据 近 代太 医 令 王 叔 和 撰 次 仲 景 遗 论 甚 精
“ 

仲 景则 无疑矣 。 四 , 《 甲 乙经 》 :

王 叔 和 整 理 的方 法 不 是 改 编 所 谓 撰次

句指 出 而 是 撰次 是 指把 仲 景 原 著 己



… …

: ,

排 列 出 具 条 理性 的 条 文 来 文献考 据无 明 确 指 出 叔 和 对 编次 作 出
” 23 ]

散 乱的 原 文 五
[ 1 3


。 、 

修 改 陈 道纯 以 唐 明 清 医 史 文 献 考 据 得 出 伤 寒论 》 原 著 劫 火 之 余 仅 得 之 读 者 口 授
“ ”
。 《 ,


拆为 二 书 增入诸 篇 等说 法 出 明 清两 代 医

附 以 己意

改 移篡 乱

王叔和
“ “ ” ”
、 ,
、 、 , 自 


家 的 推 测 缺 少唐 宋 以 前 史 料 的 支 持 ,
。 通过 《 甲 乙 经》 序 及 以上 对 叔 和 为 人 为 学 , 

推 断 叔 和 在 整理 仲 景 书 ,
亦 必求 仲 景 书 之 原貌 。 故错 简 重 订 派 指 控 实 属 不 确 。 清 儒章 实

古 人 文 成法 立 未 尝 有 定 格 也 无 定 之中 有 定焉 学 者实
“ ”

斋 尝云 对此 


一 t 25 ]


。 ,
。 ,


不能因 《 伤 寒论 》 经 叔 和 整 理 而 忽 视 书 中 编 次意 义 。 周 学 海 曾 因 学 者 多 疑而 云 :
百年

以来 经 学家 专 讲 读 书 得 闲 每执 卷 未 领 真趣 先求其 疵 遂 以号 于 人 而 自 矜有


, , , , , ,

得矣 惟 仲 景 不敢 毁 则 迁 怒于 叔 和 识者见之 真 不值 笑也 尝 谓胸 中 存 丝菲


一 一

… …




薄 之心 , 则 心 便 不能 入 , 虽 读遍 百 家 , 终 无 所得 。 故读 《 内 经》 ,
即 深 信 其为 黄 帝 、 

伯书 如 此 久 久 豁然 贯 通 能 臻于 万 珠 贯 之 妙 是 从 脚 踏 实 地 真积 力 久 而 得


… …
, , 。 , 

非 从超 颖 顿 悟 ,
浮光 掠 响 而 来 , 自 无 明 暗相 兼 , 得 失参 半 之 敝 矣 。 孔子曰 :
信而好 古 

笃 信好 学 不 笃 信 又 焉 能 好 学 乎 ?

又曰
[ 26 ]


1 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宄 

第三 部 分 : 《 伤寒论 》 太 阳 病篇 原 文分析


1. 辨太 阳 病 脉证并 治上

1 . 1 第 1 条至 1 1 条为 全 书及 太 阳 病篇之 纲 领

1. 1 . 1 原 文第 7 条 应置书 首 为全书 之纲 领 , 第 1 条 为太 阳 病 篇 之提纲



太 阳 之为病 ,
脉浮 , 头 项 强 痛而 恶 寒 。 ( 1 )

本 条 为 太 阳 病 之提 纲 证 仲 景六 经 各有 提 纲 犹 大将 立 旗 鼓 使 人 知


柯 氏言 :

条 , 

有所 向 , 故必 择 本 经 至 当 之 脉 证 而 标 之 。 读 书者 须 紧 记提 纲 以 审 病 之 所 在 。 然提纲可见

者 只 是 正 面 读 者 又要 看 出 底 板 再 细 玩 其 四 旁 参 透 其 隐 曲 则 良 法 美 意 始得 了 然



, ,



可见 提 纲 证 之 重 要性 此外 从仲 景 列三 阴 三 阳 病 篇 提 纲证 皆 为 篇 中 首 条 阳 明



。 , , (

病提 纲 证 于 《 金 匮 玉 函 经》 中 为 《 阳 明 病 篇 》 首条 ) , 本 条 亦 应 为 太 阳 病 篇之 首 条 似 无

然而 原文第 条 病有 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 也 无热 恶 寒 者 发于 阴 也 




异议 。 ,
7 :
, 。 , 。

发于 阴 者六 日 愈 阴 数六 故 也 此条 在与 伤寒 论 》 同 体



于 阳 者七 日 愈 ,
, 以 阳 数七 ,
。 《

异名 的 《 金 匮 玉 函 经 》 则 列 为第 1 条 。 对于 《 金 匮玉 函 经 》 ,
钱 超 尘先 生 于 《 伤寒论文

伤 寒 论 》 较 早 传本 伤寒论》 之 古本

献通 考 》 曾 云 :
《 金 匮玉 函 经 》 是 《 ,
亦可称 之 为 《 

”  [2 3 ] “
它 保存 伤 寒 论 》 不使 亡 佚 意 义重 大 仲 景 之 书 及 今八 百 余 年 不 坠 于 地者
42

《 ,
。 , 

%7
其 意 义 当 给 予重 视 历 代 注 家 虽各 执
”
皆其力也 作 为该书的 第 条 对 于 本条 文 

8 一

。 ,
。 ,

夫 邪 之 所生 或生于 阳 其 生于 阳 者

词 。 但若 从 《 素问 ?
调 经论 》 所论 ,
或生 于 阴 ,
。 

”  a
得 之 饮食 居 处 则其意 甚明
28 ] 5

得之 风雨寒 暑 其 生于 阴 者 阴 阳喜怒 来看 众所


; , , ,

周知 仲 景辨 证方法有 二 为 三 阴 三 阳 辨证 方 法 为脏 腑经 络 辨 证 方 法 分 别 来认


一 一

: ,
, ,

识 伤 寒 病 及杂 病 因 此 辨 别 是 伤 寒 病 或 是 杂 病 则 成为 最 首 要 的 点 假 若 误 将伤 寒病



2 9] 一

。 。

当 作 杂病 治疗 则 能 引 致 诸多 变 证 此于 伤寒 论 》 书 中 可见 斑 同样 误 将 杂病


一 一


。 《 。 ,

当 作 伤 寒 病 治疗 ,
亦 能 引 起诸 多 变 证 。 此 点 于 后世 医 家 亦 有诸 多 强 调 ,
如 李 东垣 《 内 

伤辨 惑论 》 即 是 。 故 作 为全 书 的 第

条 ,
首要 的 便 是 让 人 辨 别 其 是 否 伤 寒 病 , 

是 伤寒病

方 能 用 三 阴 三 阳 辨 证 方 法 来 认 识 疾 病 的 动 态 过程 外 感 病 是 以 发 热 为 主 证 的 疾病 。 ,
仲景

以 有 否 发 热 来 辨 识 疾 病 是 否 属 外 感 病 无 疑 是 极 具 有 力 但 单举 发 热并 不 足 以 定 伤 寒病 ,
。 

1 



《 伤 寒论 》 太阳 病篇 编次意 义研究 

伤寒 病 是 风 寒 邪 气 侵 犯 人 体 , 以 伤 害 人 体 阳 气 为 主线 的 疾 病 。
因此 , 恶 寒最能反 映出 寒

邪致 病 的 特 点 。 故此 , 仲 景将 发 热 恶 寒 并 提 ,
而 非 仅 仅 以 发 热作 定 论 。 如 单 举恶 寒 作 辨

因 为 内 伤 病 中 亦 有 阳 气 不 足 而 不 能温 煦 机 体 发于 阳 者七 曰 愈

别点 ,
则 不 得 其要 。 。 

发 于 阴 者 六 日 愈 以 阳 数七 阴 数 六 故 也 教材 对 此 解释 为 对 疾病 愈 期 的
” “

, , 。 :

种 预测 

阳 数七 ,
阴 数 六 之 说 是 依据 伏 羲 氏 河 图 生 成推 演 而 来 。
病为 阳 证 , 当 在 阳 数之 期 愈 ,



” 30

为阴 证 当 在 阴 数之 期 愈 这 种 预测 方 法 的 实 际意 义 尚 待 进 步研 究 这 种 似是 而


一 [ ]


。 。

非 的 解释 无 疑 令 人 更 添 疑惑 。 阳数七 , 阴 数 六 之 说 是 依 据 河 图 生 成 之 数 并 无不 当 。 但其

并 没有 结 合 上 文 所 体 现 的 思 想 作 解 , 以 致 对 下文 的 注 解 流散 无 穷 。 外 感病 或内 伤病 ,


然而其共 同 点也 就是 疾病 二字 上 文借 外 感 病 和 内 伤
“ ”

从 病 因 病 机 上 来 说各 具 不 同 , ,

病 对举 显 示 出 辨 病 的 重要 性 下 文 则 是 仲 景 取 水 火 之 成 数 所 代 表 之 阴 阳 指 出 治 疗 疾病 之

 ,

最 终 目 标在 于恢 复身 体的 阴 阳 平和 所以 阴数六
“ ” “ ” “
。 ,
阳 数七 、 以及 发于阳 , 七日

是 根据 河 图 》 水 火 之 成数 来 强调 治 疗 疾 病 之 原 理
” “ ”

愈 、 发于阴 , 六日 愈 ,
《 。 不管是

外感 病 还 是 内 伤 病 ,
疾 病 始 终是 人 体 内 阴 阳 失 和 的 动 态 过 程 。 尽 管 疾 病 有 外感 病 与 内 伤

病 之分 但 治 疗疾 病 之 原 则 只 有 就 是恢 复身 体 内 在 的 阴 阳 平 和 状 态 伤寒


34 ]

个 即

, , , 《

“ ”

论 第 条 所 强调 的 阴阳 自 和 者 必自 愈 如 此则 能 明 白 其 作 为全 书第 条的 重


》 58 , 。

要性 此 条注 家 多 不 得其 要 唯钱 氏云 节 提挈 纲 领 当 冠 于 六经 之 首 



此 自

。 , :

, 。

” [ 3
和 无 己诸家 错 简于太 阳 脉证之后 致 喻 氏 以 未 热 注无 热 悖于 立 言 之 旨 矣 


1 ]

、 , , , 。

有 其理 。 此外 , 《
伤 寒论 》 及 《 金匮 要略》 二 书 各 篇 之首 条 条 文 ,
多 以 提 纲 挈 领之 写 作

形 式来 说 明 仲 景 对 该 病 的 认 识 即如 辨脉法》 平 脉法》 亦 有之 由 此推 之 篇有


, 《 《 。 ,

篇之提纲 那么 岂 无 书 之提纲 以统伤 寒病 及杂 病之理? 伤 寒论 》 序 中 云 撰用




一 一


《 :

素问 》 九卷 》 八十 难》 阴 阳 大论 》 胎 胪 药录 》 并平 脉 辨 证 为 伤寒 杂病


《 、 《 、 《 、 《 、 《 ,

” [

察色按脉
” “

之 思 想立


28 ] 7 3

论》 。 故 笔 者认 为仲 景接受 了 《 内 经》 :
善诊者 ,

先别 阴 阳

此 条 以 阴 阳 为 纲领 ,
置 于 书 首 为 全 书之 纲 领 

1 .
1 .
1 . 1 太 阳 病 表 证分 虚 实二 纲

太阳 病 , 发热 ,
汗出 ,
恶风 ,
脉缓者 , 名 为中风 。 (2 )

太阳 病 , 或己发热 , 或 未发 热 , 必 恶寒 , 体重 , 呕逆 , 脉阴 阳 俱紧者 ,
名 曰 伤寒 。 ( 3)

伤寒 论 》 既 论 伤寒 当 以 伤寒 为先 何 以 反 置伤 寒 于 中 风 之 后 ? 张 氏 病名 伤

《 , , :


1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意 义 研 究 


寒 , 而 太 阳 篇 之 开端 ,
实 中风 、
伤寒 、
风温并列 。 盖寒 气 多 随 风 至 , 是 中 风 者 伤寒诱 起

也 。
… …

惟 其初 得 之 时 ,
中风 、 伤寒 、 温病 , 当 三 分 种 治法 耳 。 为 中 风 为 伤 寒 之诱 起 

M
是 以 太 阳 篇 开 始 之第 方为桂枝汤 其 方 原 为 治 中 风而 设 也 历 代 注 家 释此 二 条

, 。 

亦 多 如 张 氏 从单 邪 气 角 度 立论 视 中 风 及 伤寒 为 二 病 而 近 代 注 家 基于 伤寒 分 广 义


一 “

” “ ”

狭义 之 说 而认 为 第 条之 中风 为 中 医 证 名 是 指 外 感 风邪 所 引 起 的 种表 证 


: 2 、

是指 狭 义 伤 寒 但狭 义 伤 寒 是 感 受 寒 邪 感而 即发 的病
“ ”
第 3 条之 伤寒 为证名 ,
。 , ,


亦 应 为病 名 把 桂枝 汤 及 麻 黄汤 分 别 对

当 为病名 而非证名 , 与 其相 对之 “
中风 。 同时 ,

应 治 疗 此 两 条 文 描 述 之 脉证 ,
如此 , 岂 不 是仲 景 治 中 风 即 仅 桂 枝 汤 , 治 伤 寒 仅 麻黄 汤 

病对

方 ? 故注 为 证 名 无误 ,
唯 误 在 病 证不 分 ,
注之 以 狭 义 伤 寒 , 致使前 后 注文 在 概


“ ” “

念 上存 在 著 矛 盾 。 基 于 以 上 思考 , 五 版 教材 在 注 第 3 条之 伤 寒 时才 云 伤 寒 : 证名 

” [ 3 3 ]

指 伤于 寒邪的 表证 。 又 伤 寒 治 以 辛 苦 温 剂 之麻 黄 汤 , 可通 。 然 《 内 经 至 真 要大 论 》



“ ”
佐以苦 又 有
“ ”
风淫于 内 , 治 以辛 凉 , , 以 甘 缓之 , 以 辛 散之 。 风为 阳 邪 之说 

何 以 反 与 桂 枝 汤 辛 甘 温 之剂 ? 此 岂 不 是 火 上 加 油 ? 显 然地 , 此 等 注 解实 前 后 矛 盾 柯 氏

 。

有 阴 阳 之分 夹寒邪

云 风寒二气 又相 因 为 患 风中 无寒 即 是和 风 中 人而


: , ,
。 。

” [2 7] 81

故 得与 伤 寒 相 类 亦得 以 伤 寒 名 之 原 文第 条太 阳 中 风 为 表实 重 证 而用 大

病 , ,
。 39 

青龙 汤 治 之 则 知 张 氏 之 非 。 由 此可 见 ,
读 《 伤 寒 论 》 者 不 能 随 文 来 释义 。 《 灵枢 顺气 ? 


日 分四时》 :
夫百 病之 所始 生者 , 必 起 于燥 湿 、 寒暑 、 风雨 、
阴阳 喜怒 ,
饮食 居 处 。



”M U3 “ ”
合而有形 ,
得 脏而 有 名 。 反 映 出 对 疾病 之命 名 ,
乃因 于 得脏 。 故 其 命 名 必 根据

致 病 因 素 的 不 同 性 质 和 发 病 后 相 关 脏腑 的 功 能 受损 状 态 而 具 体 命 名 各种 不 同 的 疾 病 丹

 。


波氏 :
故 人 之 感 邪 气 其 表 虚 泄而 汗 出 者 ,
, 名为 中风 ; 其 表 实 闭 而 无汗者 , 名 为 伤寒 

其实 受邪之风寒 , 不 知 果何 如 , 只 就 其 表虚 表 实 ,
无汗 有 汗 而 立 其 目 , 以 为 处疗 之 耳 

” M
故不 曰 此伤寒 也 此中风 也 而 下 名 为 二字 其意 可 自 知 也 筆 者 按 甚是 如 是则


23

、 , ,
。 。


表虚 在 前 ,
表实在后 。 《 百病 始 生 》 :
风雨寒 热 , 不得 虚 , 邪不能 独伤人 。 卒然逢 疾 风

暴 雨 而不 病 者 , 盖无 虚 , 故 邪 不 能独 伤 人 。 此必 因 虚 邪 之 风 , 与其身形 ,
两虚相 得 ,



” 
众 人肉 坚 评热 病 论 》 曰 其 气必 虚

两实 相 逢 邪 之所 凑

客其 形
4] 55 28] 31 7


[ 1 1

。 , 。 《 , 。

又 从全 书 之 内 容 以 及 临 床所 见 , 表 实 多 汗 之得 解 ,
表虚 则 易 生 多 变 。 故置 中 风于 前 ,



寒 于 后 自 然 可 使 人 对 表 虚 之 人 加 以 重视 冉 氏云 对前 第 节提 纲 为总纲 的 分 目

。 : , 

20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宄 


对下 凡 言 伤 寒 两两平 列 两两 平列
35] 4

又 为 分 节 的 提纲 与 上 中 风节 对 举为 例
t 1


。 , , 。 

对 举为 例 是 确 实 的 , 但 惜其 未能 参考 《 玉 函 经》 , 未 将第 7 条 作 为全 书 之 纲要 来看 待 

倘 从 首 四 条 之 铺 排来看 , 首 条分 阴 阳 、 次 定 伤 寒 太 阳 病 之表证 , 第二 、 三 条定 虚 实 。 

难 看 出 其 即 八 纲之 内 容 张 景岳 云 凡 诊 病 施治 必 须先 审 阴 阳 乃 为 医 道 之 纲领

。 : , , 

阴 阳无谬 , 治焉有 差 。
… …

六 变者 , 表里 寒 热 虚 实 也 。 是 即 医 中 之 关键 , 明 此 六者 , 

病 皆 指诸 掌 矣 阴 阳 既明 则 表与里 对 虚 与 实对 寒 与 热对 明 此六 变 明此 阴阳
… …
, , , 。
, 

” [
则 天 下 之病 固 不能 出 此八 者 刘 渡 舟 先生 认 为 伤 寒论 》 的 六 经 辨 证

就是 以
36 ]

, 。 : 《 ,

阴 阳为纲 … …

进 行 六 经辨 证 , 应 首先 解 决 ,
病发于 阴 , 还是 发 于 阳 ,
辨明阴阳 , 则 是治

病 求于 本 然后 进 步求 病 位 之 所 在 病 情 之 所 属 病 势 之进 退 而判 明 表 里 寒热

。 ,
、 、 ,
、 

虚 实 体 现 了 八 纲 辨 证 贯 穿 于 六 经辨 证 之 中

… …

它 六 经 辨证 把 八 纲 落 实 到 脏 腑 经络 上
( ) 

使 八 纲 辨 证 与脏 腑 有机 地结 合 起 来 从 而 弥 补 了 八纲 辨证之 不 足 此 后条 文 的 认 识
”  t37 ] 2




实 全 建基 于 首 条 所 体 现之 思 想 可 见仲 景 于 此实 自有 番深 意

4 ,


1 . 1 . 2 辨太 阳 病之 传变 与否

伤寒 太 阳 受之 脉若静者 为 不传 颇欲 吐 若 躁烦 脉 数急 者 为传 也

日 , ,
, 。 , , ,
。 (4 )

伤 寒二 三 日 , 阳明 、 少 阳 证 不 见者 ,
为 不传也 。
( 5)

从 现 存 的 医 书可 见 ,
《 伤 寒 杂 病 论 》 成 书 以 前 论 伤 寒 最 详 者莫 过 于 ,
《 内经

热论》 

该 论有 传 经之言 华 陀语 尚有 部 皮 肤
333

千 金 要方 》 肌
38

曾引 日 传 胸
[ ]


一 一

。 《 ,
( 、 、 、 

之说 两 晋 殊宅 若 元则 化之误 仲 景

腹 、 胃 ) 。 《 史通 人 物篇》 云 ?


当 三国 异朝 , , ( ) , 


”
才 重于 许 洛 以 仲 景 和 华 陀 并称 为 当 时 医者 之 代 表 而陀尚守 内 经 》 之言
[ 39]

。 , , 《 , 

此推 之 传 经 应被 当 时 医 家 所广 泛 接 纳 又需 知 自 内 经》 成书 以 来 医 家奉为 经


, 日 。 《 ,

典 ,
故有 《 难 经 》 之作 。 因此 ,
仲景 当 务 之 急 需正 《 内经 》 之误 ,
故 特 于此 ,
从正反 二

面 辨 太 阳 病 之传 变 与 否 示 意 疾 病 具 有 动 态 性 谓 医 者 不 应 拘 泥 于 《 内 经 》 传 之论
一 一


日 

当 以 临 床 表 现 之 变化与 否 为 准 。 所 谓 微 言大义 ,
此之谓也 

1 .
1. 3 论 伤寒病 与 温病之 不同

太阳病 , 发热而 渴 ,
不 恶寒 者 , 为温病 。 若发汗 已 , 身灼 热 者 , 名 风温 。 风温为病 , 


2 



《 伤 寒 论》 太 阳 病篇 编次意 义研 宄 

阴 阳俱浮 ,
自 汗出 , 身重 , 多 眠睡 , 鼻息必鼾 ,
语言难 出 。 若 被 下者 , 小 便不 利 , 直视

失溲 。 若 被 火者 , 微发 黄色 , 剧 者必惊癎 , 时瘛痕 。 若 火熏 之 ,

逆尚引 日 ,
再 逆 促命

期 。 (6 )

本条 论 温病 、
风 温 脉 证与 治 禁 , 意 在与 伤 寒 病 作 鉴别 。
今 学 者 因 有 太 阳 病 三字 而 冠

之 太 阳 温 病 谓 其 与 太 阳 伤寒 及 太 阳 中 风 相 鉴 别 意 在 以 广 义 伤 寒 统 御 温 病 但 就 上 述
, ,
。 


太 阳伤寒 伤 寒 更 无 广 义狭 义 之 分

或是
“ ”
无论 是 太阳中风 皆 是 证名 , 而 非 病名 ,



而温 病 作为 病 名 与 之 同 作 鉴别 实 是 病 证 不分 程氏云 同 证而 所 发 之 源 自 异

, ,
。 :


莫 不 有根有 蒂
” [ 4 ° ]

则 凡病 之 来 所 贵 于 见证 处 察 及 根 蒂 辨证 无 差 方能 处 治 合 法
1 23




, 。

温 病 及 伤 寒 病 发 展 过程 中 ,
虽 然有 时 也 会 出 现 相 似或 相 同 的 证 候 ,
但 其具 体 的 临 床 表 现

却 不尽 相 同 , 其 证 候 的 形 成及 变 化 有 其 各 自 的 规律 ,
因 此 只 有在 辨 明 疾病 的 基 础 上才 有

可 能深 刻 认 识 与 之相 关证 候 的 内 在 病机 故仲 景先说 明 伤 寒病 再指 出 温 病
42 ]

通过 治

。 , ,

禁 , 强 调 两病 之 不 同 。 此外 ,
《 内 经 》 及 仲 景 时 期气 候 正 处 于 我 国 之 寒 冷 时期 , 外感 病


“ ?3
以 伤寒 病 为 主 故 内经》 言 今 夫 热 病者 皆伤 寒 之类 也 可 谓 仲 景仅 为 伤 寒
” 1 7

, 《 ,


病 著 书 立 论之 为 佐证



病 有 发 热 恶寒 者 , 发于 阳 也 。
无热 恶 寒 者 ,
发于 阴 也 。
发于 阳 者 七 日 愈 ,
发于 阴 者 六 日

阴 数 六故也

愈 , 以 阳 数七 ,
。 (7 )

思想


“ ”
1 . 1 . 4 治 未病

太阳 病 , 头 痛至七 日 以 上 自 愈者 , 以 行其 经 尽 故 也 。 若 欲作 再 经者 , 针足阳 明 ,
使经 不

传则愈 。 ( 8)

历 代注 家 对 本 条 多 着 眼 于 日 数之 对 应 及 邪 气 将 传 阳 明 , 故 针 足 阳 明 以 防 其传 变 。 

未免 过 于 拘 泥 伤 寒 论 译释 》 认 为 本 条 提 要在 于 说 明 太 阳 病 自 愈 机转 及 预 防 再 经 的


42
[ ]
5 71

。 《

“ “
方法 。 然 只 是 随 文释 义 。 愚 意 本 条 可 分两 节 , 上节 着 眼 点 在于 以 行 其 经尽 故 也 ,


仲 景 自 注释 太 阳 病 愈 之机 而 整 条 著 眼 点 更 在 于 下节 的 使 经不 传 则 愈 句 所反映 出
“ ”


金 匮 要 略 》 开 篇 即 以 上 工 治 未 病 为 首条
“ ” “
可见仲 景对



来的 治 未病 思想 。 《 ,
治未病

思想之重 视 。 若 单 仅视本 条 只 在 说 明 太 阳 病 自 愈 机转 及 预 防 再 经 的 方 法 则 未 明 仲 景 把

 ,

本条 置 于 前 1 1 条内 ,
以 为 全 书 及 太 阳 病 之 纲 领之 用 心 

22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篇 编次 意 义 研 宄


伤寒论 》 中另 套三 阴三 阳系 统


1 . 1. 5 《

太 阳 病 欲解 时 , 从 已 至未 上 。 (9 )

历 代 注 家 注 此 条 多 从 天 人 合 人之 角 谓 正 值 其 时 , 人 得天 助 ,
正 气 复 而邪 气 退 ,
病易

得愈 此 亦有 理 但未 能 结 合 其他 欲解 时 条 文 来 看 欲解 时 条 文 是 根 据 之 中三阴 三


。 。 , 日

阳 气旺 之时辰 而定 其作用 除了 说 明病 欲 解时 亦 能说 明 三 阴 三 阳 病 之 机



。 如 厥阴

为 两 阴 交尽 , 根于少 阴 而 出 于少 阳 。
故 伤寒 病 中 , 厥 阴 受 邪 而 为病 , 除 了 厥 阴 自 身之寒

证外 , 其 阳气 退而寒气 胜 , 则 病 至 少 阴 而 成少 阴 阳 虚 之变 。 若 厥 阴 之气 能 借 少 阳 之 阳 而


” U3

于 阴 中胜 复 则 其病 向 愈 若 阳 复 太 过 而 为热 则又 多 阳 复之热证 来说 明 厥 阴 寒


, ;

热错 杂 之 理 。 事 实上 , 午 后 为 阳 明 所 主 之时 ,
故 阳 明 病 潮 热 多 发 于 午后 。 少 阳病 口苦多

见 于 晨起 , 少 阳 所主 之 时 。
后 人 多 随 文 释 义 而未 能 本 条 结 合 其 他 三 阴 三 阳 欲 解 时 条 文 

将其置于 前 条 为 全 书 及 太 阳 病 之 纲领 层 次 上 看 故 使 未 能 发现 伤 寒论 中另 


1 1 。 《 》

阴三 阳 系统 

1. 1 . 6 以 人 为本 的 治疗思想

风家 , 表解 而 不 了 了者 ,
十二 日 愈 。 ( 1 0)

此条 《 金鉴 》 、 《 尚 论 》 及 张 隐瘁 皆 主 表 解 而 余 邪 未 尽 。 但 既 言表解 , 则 邪 去 可知 

反 映 出 仲 景 治病 以 人 为 本 之精 神
“ ”

第 58 条云 :
阴阳 自 和者 , 必 自 愈 ,
而第 59 条仲景


” ”
为 治病 之 理 此 条 之 著 眼 处 即 仲 景 无 提 相 关 治 疗
“ “

更 以 亡津液 为例 申 明 阴阳 自和 。 

仅云 则 可 知 其 意 在让 患 者 将 息 调 养 待 正 气 复而 不了 了者

十二

日 愈 ,

自 愈 。 ,
实是

因 正 气 未 完 全 恢 复而 反 映 出 来 精 神 不 慧 爽 之 象 。
惜 乎注家 不 察 仲 景 之 意 , 遂致 学者 多有

忽略 

1 . 1 . 7 证有 真 伪 需 见病 治 源

病 人身 大 热 , 反 欲得 衣 者 , 热 在 皮 肤 寒 在骨髓也 ,
。 身大 寒 , 反 不 欲 近衣 者 寒 在 皮 肤 , 

热在 骨 髓 也 。 (1 1 

本条 通 过 病 人 之 喜 恶 来 辨 证 之 真 伪 伤 寒病 是 以 发 热 为主 证 的 外 感病 之 其因 感


。 ,

受风 寒 邪气 而 发病 ,
故 恶 寒 亦为 其 特 征 。 然 寒 热 状态 之 特 点 于三 阴 三 阳 病 中 各 具 不 同 

23



《 伤寒 论 》 太 阳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究 

如 寒 热 同 见是 太 阳 病 表 证 的 特 点 ,
阳 明 病 之 午 后 潮 热 而 不恶 寒 。 三 阴三 阳病 中 , 少阴 病

亡 阳 与 太 阳 病表 证 之 寒 热 特 点 相 同 , 皆是恶 寒发热 同见 。 然而 , 少 阴 病 亡 阳 之寒 热属 真

寒 假热 其 热 乃 寒 邪 格 阳 于 外 所致 两者 之 病 机 不 样 故此 通 过 辨 寒 热状 态 及 其真



, 。 ,

伪 , 可 以 辨别 疾病 , 乃至 病 势 之 轻 重 , 此 条 大 有 使 人不 要 以 眼 前 之 证 候 为 疾 病 的 本 质 

务 求 治病 必 于 本 ,
洞 审 病 机 之意 

1 .
2 太 阳 表 虚证及 兼 项背 强 几几之 治 疗

太阳 中风 ,
阳 浮而 阴 弱 。 阳 浮者 , 热自 发 ; 阴 弱者 ,
汗自出 。 啬啬恶寒 , 淅淅 恶 风 , 

翕发热 , 鼻 鸣干 呕 者 ,
桂枝 汤 主 之 。 (1 2)

太 阳病 , 头痛 ,
发热 , 汗出 ,
恶风 ,
桂枝 汤 主 之 。 (
1 3)

太阳 病 , 项 背 强 几几 , 反汗 出 恶 风 者 , 桂 枝 加 葛 根汤 主 之 。 ( 1
4)

第 1 2 条论 太 阳 中 风 的 证 治 , 并补 充 了 第 2 条太 阳 中 风 病机特 点 及 治 疗 方 药 。 而第

条 金 鉴 》 疑为 重 出 柯 氏认 为 此 条 是 桂枝 汤 证 辨 证为 主

1 3 《 。 : ,
, 合此 证 便 用 此 汤 

”^
不 必 问 其为 伤 寒 而柯 氏 之 所 以有 此 说 实 是 从方 之主 证 考 虑

中风 杂病 也 


、 、 。 , ,

拘 泥 于 太 阳 中 风 与 太 阳 病 文字 上 差 别 。 尤氏 :
夫风寒 中 人 , 无 有常 经 ,
是 以 伤 寒不 必

定自 太阳 , 中 寒 不 必 定 自 三阴 。 论中凡言阳 明 中风 、 阳 明病 、 若 中 寒及 少 阳 中 风 、 太阴


” M
少 阴 厥 阴 中 风 等语 皆 是 本 经 自 受 风寒 之证 非 从 太 阳 传来 者也 学 人 辨诸 故无


94

, ,
。 。

“ ” “ ”
太阳 中 风 或 太 阳 病 皆 是 人 体 之 太 阳 感 受 风 寒 邪 气 所 发 之病 两 条之 别 在 于 头



论 。

痛 太 阳 病表 证 为 邪 气 在 表 肺主 皮 毛
” “
肺 脉起 于 中 焦

及 鼻呜 干 呕 。 , , ,
故 邪 气客 于

皮 毛 能使 肺 胃 失 和 亦 如 表 实证 可 无 出 现
“ ”
, 出 现鼻 呜 干 呕 。
但 鼻 呜 干呕 亦可 以 不见 ,

样 就 其 论 治 亦 可 分 别 用 桂 枝 汤 或 麻黄 汤 治 之
“ ”
喘 故从 证候 角 度 言 第 条可


, 。 ,
1 2

视 之 为 太 阳 中 风 之变 第 条 则 为 太阳 中 风之 常 其病 机 亦 无 非 同 是风 寒 客 于 表

。 1 3 。 

营 弱 卫 强 之证 , 故均 以 桂 枝 汤 治 之 。 第 1 4 条则 是 在表 虚证 之 病 机 上 , 兼 经 输不 利 , 


葛 根 以 散 寒 通络 张 志 聪 此 承 上 文头 痛 而 及于 项 背 以 见 太 阳 循 经 自 上 而 下 之 义 也



。 :
, 。


亦 有其 理 

24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究 

1. 3 太 阳 病坏病及 其治 疗原 则

太阳病 ,
下之后 , 其 气上 冲 者 ,
可与 桂枝汤 , 方 用前 法 。 若不上冲者 , 不得 与之 。 ( 1 5)

般认 为 气上冲 有 二 种 理解 为病 人 自 觉 症状 指 太 阳 经气 但此 实 未 察
“ ”



一 一 一

: , 。

之 文有二点 不 同
“ ” “ ”

本 条之 气上冲 与其它 言 气 上冲 其 无起止之位 其二



。 , 。 

” “ ” “ ”

前有 其 字 从 文法上 其 为代词 其 承太 阳 病 而来 其 当 指为




“ ”

。 , , ,

太 阳之气 。 历 代注家多 随文释义 , 唯陈 修 园 、 张 令 韶 及 丹波 元 简 能 明 确 指 出 其 气 为太 阳



经气 实 为可 敬 当 中 又 以 张 氏 能释 太 阳 之 气 之 所 以 谓 上 冲 者 其云 经 云 太 阳 根于


。 。 : 

至阴 ,
是 太 阳 之气 ,
由 至 阴 而上胸 膈 , 由 肌腠 而 达 于 皮 毛 ,
外行 于三阳 ,
内 行于 三阴 

”
师 所谓 其气 者者 指此 而 言 也 筆 者按 甚是
46]

正 气 从 此而 出 入 邪 气 亦 从此 而 出 入



, 。 

由 此 引 申 下 条 论坏 病 者

而 不上冲者 坏病

, 则又 当 从 而论 治 ,


太 阳病三 日 ,
己 发汗 , 若吐 , 若下 , 若温针 ,
仍 不解者 , 此 为 坏病 , 桂枝 不 中 与 之 也 

观 其脉 证 ,
知 犯 何逆 , 随证 治 之 。
桂枝 本为解 肌 , 若 其人 脉 浮 紧 ,
发 热汗 不 出 者 ,
不可

与 之也 。 常 须识此 , 勿 令误 也 。 ( 1 6)

按 此 节 承 上 节 审 度 病 机而 言 由 于 无 形气 机 求到有形 的 证变

冉氏 : , , 。 上节言其

气上冲 ,
正气有权 ,
抵抗力 强 ,
无论 病 邪 将 陷 未 陷 , 或部 分 已 陷 , 均用 桂 枝 。 此节 已 成

坏证 , 体 工损 坏 ,
正气 退 处 无 权 , 里 急 救里 , 亦 决 不 再复 与 桂 枝 。
… …

两 节条 文 , 前后


”

呼应 学 者 合并 读 连贯 读 词 意 跃 跃 纸上 此先得 我 心 有 些注 家 把 此 条 分 成 两
3 5 ] 63



。 , ,
。 。

条 , 如成 氏 、
柯 氏等 。 愚 意 此 条上 下 关 连 , 实 不 宜 分开 。 上节 言 坏 病 ,
下 节 云 桂 枝本 为

解 肌 而 后 列 举 表 实 证 之主 证 , 来 说 明 桂 枝汤 在 表 证 治 疗 中 之 禁 忌 , 借 以 强调表 虚表 实之

不同 , 防 止 误 用 以 成坏 病 

1 .  4 

太 阳 表证类似证 鉴别

1 . 4 . 1 酒 客病 与太 阳 中 风证 之 别

若 酒 客病 ,
不 可与 桂枝汤 , 得之 则呕 ,
以 酒 客 不 喜 甘故 也 。 ( 1 7 

基于 素 问 病能论》 病 身热 解逭 恶风 少气


: ,
汗出如浴 ,

此为 何 病 ? 岐伯 曰 

 U8
病 名 曰 酒风 历 代 注 家 皆 认 为 酒 客病 与 太 阳 中 风 证之 证 候 相 似 故 仲 景 列 本条 与


” ]
4 21

。 ,

25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太 阳 中 风 证 以 作 鉴别 唯 今 之注 家 多 生 义 谓 酒 客患 太 阳 中 风 愚 意 若 酒 客病 患 太 阳


。 , 。

中风 , 亦 当从先后 表里缓急 。 《 金匮 》 明 言 : 夫 痼疾 加 以 卒病 , 当 先 治 其 卒病 , 后乃治





其 痼疾 也

若非 里 证 为急
47 ]

则 仍 当 遵桂 枝 汤法 或 表 里 同 治 之 法 聂惠 民 教 授谓 


。 ,
。 :

时 可 于 桂 枝汤 中 加 清 热 利 湿 之 品 , 或 加 清 解 酒湿 之 品 ,
如葛花 、 枳 犋子 等 。 此外 ,
还可



则 知 酒 客 病 兼太 阳 中 风 亦 可用 桂 枝 汤 聂 氏 所 举 方剂 可 作 参 考
2 ] 66

用 葛根 芩 连汤 


。 ,

得 提 的 是 仲 景 自 注 酒 客 不 喜甘 故 也

则 仲 景 认为 桂 枝 汤 以 甘 味 为主 甘 为 土味


, , , 

此 则 从另

先 入脾 土 具 有 补 益 缓急 之 作 用 方 面 以 证 桂枝 汤 之 用 与 上文 桂 枝汤 本



。 ,

为 解肌 或 谓 仲景 明 言

明 确 桂 枝 汤之 作 用 在 于 补 益 脾 胃 通调 营卫

, 前呼 后 应 , , 。 



发汗 ,
宜 桂枝 汤 , 故 注 家 云 桂枝 汤 发汗 解 肌 , 与 麻 黄 汤 发 汗解 表 不 同 。 但若 从仲 景 运

用 桂 枝 汤 方加 减 及 其 亦 用 于 杂 病 , 可 知 云 其发 汗解 肌 ,
实 不 够 以 定 桂枝 汤 之 功 效 。 《 

枢 营 卫 生 会》

人 有 热 饮食 下 胃

其气未定 内 开腠 理 毛蒸理 泄 卫 气走 之
[ 63 ]


? …

: , ,


《 类经 》 释 之 曰 :
热 食 气悍 , 因 内 热也 , 热之 所 聚 , 则开 发腠 理 , 所 以 毛蒸 理泄 ,



可 知 仲 景 利 用 热 饮 食 可 使毛 蒸 理 泄 卫气走之 的功效
4 8]

卫气走之 使 桂枝 汤 具 发 汗


。 , ,

解表之功 桂 枝 本 不 能发 汗 故 与 助 以 热 粥

。 所 以徐大椿直言 :

。 《 内 经》 云 : 谷入 于 胃 

” ? 2 08
以 传于肺 。 肺主 皮 毛 ,
汗所 从 出 。 歜 粥 充 胃 气 以 达于 肺 也 。 若 又 从 桂 枝 汤 之组 成 

药 物 之 性味 配 伍 看 , 其 补 益脾 胃 之 功 显 矣 

1. 4 . 2 太 阳 中 风夹 杂 喘 证与 太 阳表 实证 之别

喘家 , 作 桂枝 汤 加 厚 朴 、 杏子 佳 。 ( 1 8)

条云 可 见 外 感 风寒 邪 气

麻 黄汤 主 之

第 35 无汗 而喘 , , ,
邪 客 于 体表 , 可 使卫 气

郁闭 , 肺气 因 之 不 利 而 作 喘 , 其 证 初起 与 喘 家 兼 有 太 阳 中 风 相 似 。 异者 , 唯汗出 、 脉缓

仲 景 虽 未提 只 字


耳 。 ,
作 桂枝 汤 四 字 则 其证 己 隐 在 其 中 ,
如 因 见 喘 误 以 为表实 证

而 用 麻黄 汤 , 则 属 误 汗之 例 。
惜 乎 注家 未 察 此条 之意 亦 承 第 1 6 条 辨 清表 虚表 实 

1 . 5 桂枝 汤之禁 例

凡 服桂 枝 汤 吐 者 , 其 后必 吐 脓血也 。 ( 1 9)

26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最括也 段 玉裁 注云 独 举其 大 也 若其 他 言 凡
“ ” “

说文 》 凡 凡者 


《 :

。 :

祭祀 ,
凡 宾客 , 凡礼事 , 凡邦 之 吊 事 ,
言 师 掌 官 成 以 治凡 , 亦 皆 聚 括之 谓 。 举其 凡 , 贝 !1

” [ 49 ]
若 网 在纲 。 即 此 非 仅就 伤寒 、 酒客言 ,
乃 泛 指 服 桂 枝汤 者 。 从 方药 之 角 度来 说 明 桂



枝 汤 不适 用 于 阳 热 之 证 故有 桂枝下咽 阳盛则毙 本 条 为 桂 枝 汤之 禁



, , 之戒 。 因此 ,

例 

1 . 6 太 阳 表虚重 证 之治 疗

太 阳病 , 发汗 , 遂漏 不 止 ,
其人 恶 风 , 小 便难 , 四 肢微 急 , 难 以 屈 伸者 , 桂 枝 加 附 子汤

主之 。 ( 20 

太阳 病 以 发 汗 为 正 治 然 汗 出 太 过 ,

则使卫 阳 虚 弱 , 不能 温 分肉 ,
肥 腠理 , 司开阖 

且 失去 固 摄阴 液之功 用 ,
故 以 桂 枝 加 附 子 汤 扶 阳 固表 止汗 。 从病 机 角 度来 看 ,
本证 与太



阳 中 风证 同 为 卫 阳 不 足 营阴 外泄 从 遂漏 不 止 可知 本 证 卫 阳 不 足 之程 度 较 太 阳

, 。 , 

中风 证 为重 , 故 可 名 之 曰 表虚 重 证 。 从 条文 之 编 次 ,
第 1 2 条提 出 太 阳 中 风 之 证 治 ,


后 论 兼 证 及 类 似证 ,
亦 主 要 围 绕著 太 阳 中 风 证 作 鉴 别 , 至 本条 之 表虚 重证 ,
可 以 说 是其

病为进 。 从 药物 之 运 用 , 仲景温 补卫阳 多 用 桂枝 、 甘 草 相配 ,


但 此处 则 用 附 子 温 补 肾 气

以助卫 阳 可 见 仲 景 虽 治在 太 阳 实 己考虑在少 阴 阳 气 少阴 阳 气为 身 阳 气之根 本



, , 

故 只 要 在 伤 寒 病 过 程 之 中 出 现 向 阳 虚 发 展 之趋 势 , 必时时 刻刻 以 少 阴 阳 气 之盛 衰为 务 

治未病
“ ” “
防止 疾 病 进 步发展下去 此 之法也 注家 中 唯陈修 园 明于此 故其曰 


, 。 , :

止 汗 即 所 以 救液

固 阳 即 所 以止 汗 其理 微矣
5°

中 取 附子 以 固 少 阴 之 阳
[ ]
385

, , , 。

1 .
7 太 阳 之气 内 陷 于 胸 中 之 阳 虚胸 满证 之治 疗

太阳病 , 下之 后 , 脉促 ,
胸满者 ,
桂 枝 去 芍药 汤 主 之 。 ( 2 1 

若微寒者 ,
桂 枝 去 芍 药加 附子 汤 主 之 。 ( 22 )

此 两 条 之 义 理 不 赘述 。 从 太 阳 病 上 篇 来看 ,
其主 要 内 容 是 围 绕 著 太 阳 病 表 证 。 从证

候 角 度 言 此两 条 似 与 太 阳 病 表 证 无 关 刘 渡 舟 先生 则 从 营 卫 角 度 认 为 胸 为 上 气 海


。 ,


乃 宗 气之所 聚 … …

营 为 心 之 气 卫 为 肺 之 气 上 焦 开 发 宣 五 谷味 营 卫 的 开 发 皆 自 上 焦
, , , 

27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宄 

” “
因 此胸 部 离 表 最 近 邪 气 由 表入 里第 站就 是胸 部 上 节 言汗 之 遂
37] 37

冉 氏则 认为 

一 [


。 :

漏 ,
虑其 亡阳 。 此 节 言 下 后脉 促 胸 满 , 亦恐亡 阳 。 盖 太 阳 之气 , 由 至 阴 而 上于 胸 膈 。 

而为满

因 下 后而伤胸膈 之阳 则 下 焦浊 阴 之 气 脉亦 数 中 止而促
35 ] 74

借 居阳 位
一 [

, , , ,

冉 氏 之 言 亦 为 可 取 从第 。 1 2 条 之 表虚 证 起 至 误 下 后 之 表 虚重 证 以 及 上两 条 误 下 后 , , 

损 伤胸 阳 , 胸满脉促 , 再 到 出现 微恶寒 , 仲 景 形 象 地论 述 疾病 之 动 态 发 展过 程 , 显示 出

伤寒病 以 寒邪 伤 阳 为疾 病 发展 、
变 化 之主 线 的 过 程 突 出 了 少 阴 阳 气 在 疾病 过程 中 的 重

 ,

要性 

1 . 8 表郁 轻证 之治 疗及 服 桂 枝汤后之转 归

太阳病 得之 八 九 如 疟状 发热恶 寒 热 多 寒少 其 人不 呕 清便欲 自 可 日 二




, 日 ,




三度 发 。 脉 微 缓者 ,
为 欲愈 也 。 脉 微 而 恶 寒者 , 此 阴 阳 俱虚 , 不 可 更 发汗 , 更下 , 更吐

也 。 面 色 反 有 热 色 者 未 欲解 也 ,
, 以 其 不 能 得 小汗 出 ,
身 必 痒 宜 桂 枝 麻黄 各半 汤 ,
。 ( 23)

部 分 注 家 或 把 本条 与 第 2 5 条 及 第 2 7 条 同 时 论述 为 麻 桂 合 方 之 证 治 。 笔 者 认 为 从病 机

上 三 方 虽 有 其相 似 之 处 , 但 仲 景 却 把 此三 条 分 别 铺 排 , 应有 其 用 意 。 此外 , 如本条之意

仅 是 为 了 提 出 表 郁 轻证 之证 治 实 无 必 要 提 及 欲 愈 或 阳 微之 证 仲 景 把 此条 分 为三

, 。 

提 出 了 三 个 转归 为 邪 气渐 出 病 为欲 愈 为表 证 仍 在 邪传 少 阴 为 正 气未伸
一 一


, , , , 

邪 气 留 恋在 太 阳 。 太 阳 病 是 邪 气 在表 ,
卫 气 与 之 抗 争 的 阶段 , 故 其脉 多浮 紧或数 ,
今见

脉微 缓者 , 故 知 其欲 愈 。 如 出 现 脉 微 而恶 寒 , 表 示邪 传少 阴 , 虽 表证仍在 , 但少 阴 阳虚

证俱 ,
不 能发 汗 。
如 邪 气始 终 在太 阳 留 恋 不 去 则 仍 当 发 其 汗 。 与 上条 不 同 , 本条 未经 误

治 而 病程 日久 , 故 可根 据 三 阴 三 阳 病 之 发 病 特 点 来认 识 疾 病 过程 中 出 现 的 证候 ,
以 此来

断 定 疾 病 之转 归 预 后 ,
突 显 了 面对 疾 病 过 程 中 出 现 之 证 候 需 要 在 辨 病 基 础 上 进 行辨 证 以


“ ”
论治 ,
如 此 才 能准 确 地 把 握 疾 病 之 来 去 ,
乃 至继后 之 相关 治疗 。 发热 是 外 感 热病 过


“ ”

程 中 正气 与 邪 气 抗 争 之象 , 从 热 多寒 少 , 身痒 , 可 知 邪 气之 微 。 然而 , 《 素问 ?




“ ”?
热 病论 》 说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说 明 了 正 气 不 足 是 导 致 邪 气 盛 的 必要 前提
31 7

: , 。 

而 本 条历 八 九 日 虽有 微 邪 而仍 未 得 愈 ,
可 知 其 人之 正 气 必 为 不 足 。 因 此 取桂 枝 麻 黄 各 半

汤 以 疏 在 表 之微 邪 。 由此 , 启 下 数 条 论 太 阳 病 正 治 后 对诸 证 的 探 讨 

28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次 意 义研 究 

太阳病 ,
初 服桂 枝 汤 , 反烦 不 解者 , 先刺 风池 , 风府 , 却与桂枝汤 则 愈 。 ( 2 4)

服桂 枝 汤 大 汗 出 脉洪大者 与 桂枝 汤 如 前法 若形 似 疟 日 再 发者 汗出 必解

, ,


。 ,
, 

宜 桂 枝 二 麻黄 汤

。 (
25)

服桂枝 汤 , 大汗出 后 , 大烦 渴 不解 , 脉洪 大 者 , 白 虎加人参汤 主 之 。 ( 26 )



筆 者 认 为 此三 条 同 为 服桂 枝 汤 后 之 归 转 可并论之 第 条与 第 条之 别 在 


, 。 24 25

阳证 为阳 脉 为无 汗 出 为大汗 出 而 皆 都 以 桂枝 汤 治 之 注 家 对第 条之 烦 和


一 一

, , 。 24

烦 其 指 为表 热
” “ ”

反烦 之 机理 皆 存 在 著 分歧 者 认为 如成氏 者

即 热也

。 , , ,
。 

桂 枝 汤 为甘 温 温 补 脾 胃 之 剂
“ ”
烦 为心 烦 。
如柯 氏 。 但从仲 景 用字 来看 ,
当作心烦 。 

第 24 条 言 初 服 桂枝 汤 而 未 言 汗 出 , 反 映 出 邪气 能与 正气抗 争 ,
正气未 伸 ,
药气 内 蓄 而

闭 郁于 内 , 热郁 则 生 烦 , 因 此 仲 景提 出 刺 风 池 、
风府 疏通 太 阳 之 气 , 再 以 桂枝 汤 治 之 


烦躁 虽 三阴 三阳 病 皆有之 但 就其而论 烦 多 为 阳 证并 常 见 于 邪 气 入


“ ”
证 


, ,

故 诚 如魏 氏 云 恐人 认 此烦 为 已 传 里 之 躁烦 故标 出 以 示 人

里之证 ,
: ,

言不解 , 则太


” [ 5 ]

阳 之 证俱 在 但添 烦 知 其 非 传 里 之烦 而 仍 为 表未 解 之烦 也 第 条汗 出 后
一 ]

, , ,
。 25 

仅脉见洪大 , 则 知其 太 阳 中 风之 证 候 未 除 。 故 仍与桂枝汤 。 伤 寒 病 之发 热 是 正 气 能 与 邪

气 抗争 的 表 现 其 特 点 为 无 时 而 发 服 桂 枝 汤 后 ,
。 , 大汗出 ,
脉 洪 大 而 形 似疟 ,

日再发 

则 知 病势 有减 但因 其 由 表虚 而来 故改 桂二麻 汤 小 发汗 陈 氏 认为 条承第

第 

, ,
。 : 26

25 条 前 半 部 分 以 辨 明 同 为 太 阳 病 用 桂 枝 汤 汗 不 如 法 致 大 汗 出 脉 洪 大等 脉 症 ,
其 中第 25

条 是 当 大 汗 出 之 时 暂 时 见 脉 洪 大 而 无大烦 渴 , 第 2 6 条 是 大 汗 之 后 转 化 为脉洪 大 而 兼大

烦 渴 不解 ,
两 者 证 治 各异 前 者 仍 为 桂 枝 汤 证 。

故仍 用桂枝汤治疗 ;
后 者 为外邪 化 热入


” t 5 2 ]

里伤津 耗 气 证 , 故 改 用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治疗 , 前 后 二 证 根据 口 渴与 否作鉴 别 。
陈 氏所

关注在于证 上之差 别 , 而 忽 略 其 实是 因 病 变 了 ,
证才 变了 , 如 不 能 抓 住 阳 明 病 邪 气 盛之

特点 , 又 如 何辨 出 其 是 阳 明 气 分 热 盛 证 。 此外 ,
阳 明 病 之 气 分 热 盛 证 尚 可 因 汗 出 腠 理开


背 微恶寒 脉洪 大 之异 实容 易 与 与表虚 证 混


“ ”
若不 明 大烦渴不解
“ ” ”
而出现 ,

淆 

太阳 病 发热恶寒 热 多寒少 脉微弱者 此无 阳 也 不 可发汗 宜 桂枝二 越婢 汤


, , ,
, ,
, 

( 27 

U2
历代 注 家 对此 条 众 说 纷 纭 莫 以为 伤 寒 论 释译 》 章虚 谷之注谓其 属 倒



3 38


, 。 《

29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装 文法 , 但 倒 装 文 法 需 上 下 文 句 之意 脉 相 关 。 此条 则 不 然 。 因此 , 大 部分 注 家 仍 于 



无阳 也 求之 。 愚 意 据 条 文所描述 之 脉证 , 其 人必 阳 虚 而 有 微 邪 , 此无疑 也 。 然 其病 未

经 治 疗 且 又无 得 之 数 日 等 字 即 为 初 起 之证 故 用 桂 二越 汤 微微 疏 解表 邪 注 家或


目 , , 。

虑本为阳 虚 , 何以用石膏? 然 《 本经 》 戴其 微 寒 而 非 大 寒 。 即 从方 之性 味 言 , 总 是 温热

多 寒 凉少 其 方 仍是 辛 温 之剂 本方 后 注 虽 无 将 息 如前法 但 从越婢汤 于
“ ”

。 , 《 金匮要

略》 之 用 , 皆 是 外 感 邪 气 后 发 病 之证 , 而 其 病 位 在肺 在表 , 可 知 其 仍有 发 表 之 功 。 从方

之 比 较 麻 黄 汤 发 汗 之 力 必 强 于 越婢 汤 此 从 石 膏 多 于 麻 黄 之 麻 杏 石甘 汤 则无解表 之 功
, , 

可 知 石 膏 能 制 麻黄 发表 之 功 故 桂二 越 汤 是 桂 麻 合 方 中 解表 之 力 最 小 的 方

。 

服 桂枝 汤 , 或下 之 , 仍头项 强 痛 , 翕翕 发 热 , 无汗 ,
心 下 满 微痛 ,
小 便 不 利者 , 桂 枝去

桂加 茯苓 白 朮汤 主 之 。 (
2 8)

此 条 教 材 归 列 为太 阳 病 的 类 似 证 , 而 注 家 对 本 条 亦有 些 争 议 , 综合 注 家 之 见 有 三 

为有 表证 兼 里 有 饮 邪 为饮邪 内 蓄 为 三 焦邪 阻 然 若 是 三 焦 邪 阻无 由 以 本 方补


一 一 一

、 、 。

益 脾 胃 以 利 水 而 应 以 柴 胡 桂枝 干 姜 汤 或 小 柴 胡 去芩 加 茯 苓 汤 治 之 。
本 条 虽 无 提 及恶 寒 

脉 浮 然 汗 出 转 为无 汗 可 知 表 证 已 除 刘 渡舟 先生 认 为 若水 邪 郁 遏 太 阳 经 中 之 阳 气


, 。 

”  [ 3 7]

可见 经 脉 不 利 的 头 项 强 痛 和 翕 翕 发 热 之 证 似 表证 而 实 非 表 证 而 之所 以 有 饮邪
43


。 

乃 是 因 为 脾 为 胃 行 其 津 液 之 功 失 司 所致 上输 于 脾

。 《 内 经》 : 饮 入于 胃 , 游溢 精气 , 

” [ 2 8] M
脾 气 散精 ,
上 归 于肺 , 通调 水 道 , 下 注膀 胱 , 水精 四 布 , 五经 并行 。
当误 下或 发

汗后 ,
脾 气 虚 弱 使 水 液不 能 上 归 于 肺 ,
肺 则 无源 通调 水 道 , 下注 膀胱 , 三 焦 因 而 水停 

因此 , 在 桂 枝 汤 上 加 茯 苓 白 术 健 脾利 水 ,
诚如 陈 修 园 言 :
所 以 加 茯苓 白 术 , 助脾 之转


”  [ 5 〇 B 87 “

输 令 小便 利 而 诸病 霍 然 矣 聂 惠 民 教 授 认为 本 条 遥承 条 桂 枝汤 证 




, 。 1 2

”[2 _
者 用 桂枝汤 后 者 用 利 水法 示 人 以 太 阳 病 经 腑之 分 但诚 如 陈 蔚

, , ,

此节言 太 阳


” w
之 气 内 陷 充 于 脾 而 不 能转 输 也 其方作 用 于脾 且 非 如 五 苓 散 之直 接 利 小 便
°]




[5

。 , ,

岂 是示 人 以 太 阳 病 经 腑 之 分 本 方 与 桂 枝 汤 组 成 相 似 而 加 苓术 专 于脾 土 有 助 加 强对


。 ,

桂 枝 汤 本 为 脾 胃 病 变 而 设之 理 解 

1 
. 9 虚 人 之伤 寒误 用 桂枝 汤 之 归 转及 治疗

30


《 伤 寒 论》 太 阳 病 篇 编 次意 义 研 究
 

伤 寒 脉浮 , 自 汗出 , 小便 数 ,
心烦 , 微恶 寒 , 脚 挛急 , 反与 桂枝欲 攻 其表 , 此误 也 。 

之便 厥 , 咽中干 ,
烦躁 , 吐逆 者 , 作甘 草干姜 汤 与 之 , 以复其 阳 。 若厥 愈 足 温者 , 更作

芍 药 甘 草汤 与 之 , 其脚 即 伸 。 若 胃 气不和 ,
谵 语者 , 少 与 调 胃 承气 汤 。 若 重发 汗 ,
复加

烧针 者 , 四逆 汤 主 之 。 ( 29 

问曰 : 证象 阳 旦 , 按 法 治 之而 增 剧 , 厥逆 , 咽 中干 ,
两胫 拘 急 而 谵语 。
师日 :
言 夜半 手

足当 温 , 两脚 当伸 , 后 如师言 。 何 以知 此 ? 答 曰 :
寸 口 脉 浮而 大 , 浮为 风 , 大为 虚 , 

则生 微 热 , 虚则两 胫挛 ,
病 形象 桂枝 , 因 加 附子 参 其 间 ,
増 桂令 汗 出 , 附 子 温经 ,
亡阳

故也 。 厥逆 ,
咽 中干 , 烦躁 , 阳明内结 ,
谵语烦乱 ,
更饮 甘 草 干 姜 汤 , 夜 半阳 气 还 ,


足当热 , 胫尚微拘 急 ,
重与 芍药甘草汤 , 尔 乃 胫伸 。 以承 气 汤 微 溏 , 则 止 其谵 语 , 故知

病可愈 。 ( 30 

第 29 条 论 虚 人 之 伤寒 误 用 桂 枝 汤 发 其 汗 以 致 诸 多 变 证 之 救 逆 。 而第 30 条 则 紧接 上

条作 进 步 的说 明 借 问 答 以 申 明 其机 理 其 病 为 虚人 之 伤 寒 故 证 象 阳 旦 而 非桂 枝 汤



。 ,

所 能治 。 医者 以 桂 枝 汤 攻 其表 , 更有 甚 者 ,
加 附 子 以 发汗 , 增加 了 发散 之 力 。
使 阴 阳之

气更伤 ,
而有 厥 逆 ,
咽 中干 , 烦躁 ,
阳明内结 ,
谵语 ,
烦 乱诸 变 证 , 仲 景 先 与 甘草 干 姜

汤或 四逆汤 以 复其阳 , 再 以 芍药 甘 草汤 以 滋 其 阴 , 待 其 阴 阳 之 气得到 后 , 才 用 调 胃 承气



少 少 温服 之方 法 来 微 除 其 热 以 和 胃 气 通过 本 条 先 后 缓 急 救 治 原 则 与 方 法 示人


“ ”

汤 。 ,

且彰 显 第 条 而不是 以病


“ ”
治 疗 伤 寒 病 应 重在人体 之 阳 气 ,
1 6 随证 治 之 以人 为中 心 ,

为 中 心 的精神 

1. 1 0 小結

《 太 阳 病 》 上篇 前 1 1 条 应为 全 书 及 太 阳 病 之纲 领 , 其 皆 有 论而 无 方 ,
具有指 导意

义 。
仲 景 通过 上 篇 建 立 起 对 于 太 阳 病 之 认识 , 特 别 强 调 了 对太 阳 表 虚 证 的 鉴 别 。 同时 

通 过 在 上 篇 加 入 表 郁 轻 证 之 条 文 铺 排 阐 述 了 太 阳 病 表 证 以 人 体 太 阳 之气 强 弱 和 风 寒 邪

 ,

气 之盛 衰 之 关 系 作 主 线 发 展 , 在此 前 提 下 以 人 为 本 对 太 阳 病 表 证 作 治 疗 , 而 不 是简 单 的

把太 阳 病表证 分 为二 由此可见 仲 景 对 于 太 阳 病 辨 证之 精 确 除此之外 仲 景还 形




。 , 。 ,

象 地展 示伤 寒 病 以 寒 邪 伤 阳 为 发 展 主 线 的 动 态 过 程 ,
强 调表 邪 入 里伤 阳 ,
出 现 阳 虚发 展

3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宄 

趋 势 需 及 时 纠 正 防 疾病 进 步 发展 下 去 突 出 少 阴 阳 气 作为 身 阳 气 之根 本 的 重 要 性
一 一

, 

治 未病 的 以 人为 本 的 精神 此 条文 铺 排 使 读 者 能 通 过 阅 读
” “ ”
体现 了

和 随证 治 之 。 

太阳 病 上篇 , 对 伤寒 病 之 发生 、 发展 、 变 化 过程 有 了 清 晰 的 认 识 。 或谓 从太 阳 病 上 篇 之

布局 更 似 是 围 绕 太 阳 病 概 论 以 及 桂 枝 汤 适 应 证 ,
禁忌 证 ,
兼变证 ,
疑似证 展 开 。 这即 谓

仲 景 在 编 次太 阳 病 上 篇 之 时 ,
是 以 方 证为 核 心 来 进行 编 次 。 《 伤 寒 论 》 中 虽 存 在 以 某方

证排 列 ,
如五 苓 散 、 栀 子 豉汤 。 但这 些 都 是 基 于 主 证 与 兼 证 之 间 的 关 系 ,
在 太阳病上 篇

仅 有 桂 枝加 葛 根 汤 , 其余 的 虽 为 桂 枝汤 之 加 减 ,
然 但其 病 机 则 与 太 阳 中 风证 截 然 不 同 

倘 若 从 整 体层 次 上来看 仲 景 书 以 三 阴 三 阳 病 来 列 篇 篇 中 往 往 先 论 后 方 其 书 序 又 云
, , , 

虽未 能尽 愈 诸 病 若能 寻 余 所 集

庶 可 以 见病 知 源 思过半矣

, 。 ,
。 可 见 仲 景 以 方证 为

核 心 来 进 行 编 写 之 机会 甚 微 。 此外 , 桂 枝 汤 不 单可 治 表 虚 证 , 同 时 又可 用 于 霍 乱 病 和 妇

人病 ,
其 辨证 标准 不

。 因此 , 以 桂枝 汤 作 分 节 之 标 题 不 能 精 确 地 反 映 出 条 文 所 描 述 的

病机 , 进 而 不 能 更 深刻 的 窥 得 仲 景 编 次 之 意 

3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究 

2 .
辨太 阳 病脉证并治 中


2 .
1 太 阳 表实证 及其 兼证之 治疗

太 阳病 ,
项 背强几 几 ,
无汗 恶 风 , 葛根 汤 主之 。

31 

太 阳 与 阳 明 合病 者 , 必 自 下利 ,
葛 根 汤 主之 。 3 2)
( 

太 阳 与 阳 明 合病 ,
不下 利 , 但呕 者 ,
葛 根 加 半夏 汤 主 之 。

33 )

太阳病 , 桂枝证 , 医反 下之 ,
利 遂不 止 , 脉促者 , 表未解也 。 喘 而汗出 者 , 葛 根 黄芩 黄

连汤 主之 。

34 )

M 6a
聂 惠 民 教授 从方 剂 角 度 论述此 数 条 认为 葛 根 汤 是 桂 枝 汤 基 础加 味 而 成





, ,

太 阳 上 篇 论 述桂 枝 汤 之 后 , 太 阳 中 篇 论述 麻黄 汤 之 前 , 中 间 论 述 了 桂 麻 合 方及 葛 根 汤 

有承 上 启 下 ,
循 序 渐进 之 意 。 但 《 伤寒 论 》 是 从 理 、 法 、 方 、 药 角 度 贯 穿 中 医 临床 的

见病知 源

若 简 单 的 把 数条 方 证 来 推 论 演

部书 其所 注 重 的 不 应 是 方 证而 是 

一 一 一

。 ,

绎立说 恐难 以 明 仲 景 编 次 之 意 仲 景 将表 实 证 兼 证 置 于 本 篇 第 条 则 其所 欲 论 者


。 , 

乃太阳 表实证 , 然 治 疗表 实 证 者是 麻 黄 汤 , 但 仲 景 却 不 将 其 置于 首 , 反 置其 于 后 , 此则

需 要 明 白 葛 根 汤 及 其 与 麻 黄汤 之 异 项背 强几几 乃寒邪盛 郁 闭 太 阳 经脉 所致 故以

。 ,
, 

葛 根散 寒 通 络 , 表 实 之 证 非麻黄 汤 不 解 。
然 从 桂 枝 加 葛根 汤 则 不用 啜 热 粥 , 可 知 葛根 具

有 解表之 功 , 如 以 麻 黄 汤 加 葛根 则 可 使 发 汗太 过 ,
伤及 人体 正气 , 反 使 经 脉 不 利 之候 不

解 , 故取 桂 枝 汤 补 益 脾 胃 之 功 以 滋 化 源 ,
即 葛 根 与 麻 黄 相 配 增 强 了 解表 发 汗 之功 , 亦无

自 伤 之虞 。 如能 明 白此 点 ,
则 可 知 仲 景 列 葛 根 汤 于 麻 黄 汤 之 前 在 于 引 起众 人 注 意 , 虽为

邪盛 之 证 亦 必 以 人 体 正 气 为 念 。
接 下来 论 合 病 , 合病 本 因 邪 盛 ,
然第 32 条及 第 33 条所

描述 之 证 候 突 出 了 以 阳 明 里 虚 为 主 的 表 里 同 病 之证 ,
从表 里 先 后 治 疗 原 则 , 应 以 解表 为

先 邪 盛不 可 不 增 发 汗解 表 之 力 然 又 不 可 发 虚 人 之 汗 故 以 葛 根 汤 补 益 中 气兼 顾 其 表

, ,


以 收 表 里 同 治 之功 而第 条 与 上 二 条 同 见 表 证 兼 之 下 利证 然 为表 实 里 虚 证
一 

。 34 , ,

为 表虚 里热证 , 三 条并 列 则 有相 互鉴 别 之 意 

太 阳病 ,
头痛 , 发热 , 身疼 ,
腰痛 ,
骨 节疼痛 , 恶风 , 无汗而喘 者 ,
麻黄 汤 主 之 。 ( 3 5)

太 阳 与 阳 明 合病 , 喘 而 胸 满者 , 不 可下 , 宜麻 黄 汤 。 ( 3 6)

太 阳病 ,
十 日 以去 , 脉浮 细 而 嗜 卧 者 ,
外己解也 。 设 胸满 胁 痛者 , 与 小柴 胡 汤 。 脉但 浮

3 3



《 伤 寒 论》 太 阳 病 篇 编次 意 义 研 究 

者 , 与 麻 黄汤 。 (3 7)

第 35 条 则 为 补 充太 阳 伤 寒 证 之 证 治 , 第 36 条 为 太 阳 与 阳 明 合病 , 表 里 同 病 之证 

可知 其 病 以 太 阳 表 闭 为 重 故先 与 麻黄 汤 以 解其 表
“ ”
从 喘 而胸 满 之描述 , ,
。 第 37 

则 为 太 阳 病 传入 少 阳 , 为太 阳 少阳 并病 , 因 少阳 不能 发汗 , 故 以 小 柴 胡 汤解 郁利 枢 ,


枢 机 以 开 少 阳 太 阳 之气 郁 。 若 脉 但浮 者 ,
则 邪仍在表 , 虽 病情 日 久 , 但 其 证仍 在 , 故当

发其 汗 。 层 层布局 ,
总 示 麻黄 汤 为 太 阳 表 实 证 正 治 之 法 

太阳中 风 , 脉浮 紧 发 热 恶 寒 身 疼 痛 , , , , 不 汗 出 而 烦躁 者 大 青 龙 汤 主 之 ,

若 脉微 弱 

汗 出 恶 风者 ,
不 可服 之 。 服之 则 厥逆 ,
筋 惕肉 瞷 ,
此为逆 也 。 (3 8)

伤寒 , 脉浮缓 , 身 不疼 , 但重 , 乍 有轻 时 , 无 少 阴证者 , 大 青 龙 汤 发之 。 ( 3 9)

伤 寒 表 不解 , 心 下有 水 气 ,
干呕 ,
发 热而 咳 , 或渴 , 或利 ,
或噎 , 或小 便 不 利 少 腹 满 , 

或喘 者 , 小青 龙 汤 主之 。 (4 0 )

伤寒 ,
心 下 有水气 , 咳 而微 喘 ,
发 热 不渴 。
服汤 己 , 渴者 , 此寒 去 欲 解 也 , 小青 龙 汤主

之 。

4 1


从 病机 角 度 言 第 ,
38 条与 第 35 条 俱 由 风 寒 邪 气 郁 闭 太 阳 之 气 阳 气 郁 闭 不 达 所致 , 

亦为 表 实 证 , 而 有 轻 重之 分 外 感病 的 基 本 特 点 是 疾 病 具 有 由 浅 入深 。 , 由 表入 里 的 发 展

过程 其初 起 发 病 即 见烦 躁 故 知 邪 气之 盛 阳 气 郁 闭 严重 仲 景 特意 以 不汗 出而烦



。 , , ,

“ ” “
说 明 了 其病 在表 非 在 里 也
” ”
躁 强调 了 烦躁 乃 不汗 出 所致 ,
。 表 实 之证 , 非辛 温

发 汗解 表 不 解 , 但阳 气郁 闭严 重 , 纯用 辛 温 , 阳 气 郁 闭 未通 已 有 化 热之虞 , 故 以 麻黄 之

辛 温 配 石 膏 之 辛 微 寒发 越 郁 阳 。
既 病 在表 ,
又 何来 里 热 ? 今 学 者 因 大 青 龙 汤 条文 证 见烦

躁 , 方 中有石 膏 ,
而 谓 其 所 治 之为 表 寒 里 热 证 。 这种 不 问 证 候 之 所 以 形 成 ,
简 单 的 以药

测证 实 有 违 辨 证 论 治 之精 神 第 条 柯氏注 寒有重轻 伤 之重 者 脉 阴 阳 俱紧


。 39 ,

, ,


”  [ 27 ]
而 身疼 伤之轻 者 脉浮缓而 身重 后从者聚 但诚 如 徐 氏 言 此病之最轻者
49 “
, ,
。 。 : 

”  [7M
何 必 投 以 青龙 汤 险 峻 之剂 。 故 其 认 为 此 条 必 有误 。 裴 永清 教授 从 《 灵枢 本 藏篇 》 ?



三 焦 膀胱 者 腠理毫毛其应也 膀 胱 为水府 外 邪 侵 人肌 表
“ ”
得出


。 三 焦 为水 道 ,
… …



致 使 表气 闭 郁 , 腠 理不 开 , 玄府不通 。
布敷 于 体 表 的 津 气 凝 聚 为 水 湿之邪 , 郁 闭 于 肌腠


”  [5 3]
皮 肤之 中 故云 脉浮 缓 身不 疼 但重 金 匮 要略 水 气


伤寒 其实 仲 景于

, , , ,
。 , 《

法 当 骨节疼痛

病 篇》 亦有 言 :
太阳 病 ,
脉浮 而 紧 , , 反不 痛 ,
身 体 反重 而 酸 ,
其人不


3 4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究 

_3
渴 此为 风 水 条 即 为 太 阳 表 气 郁 闭 使 水泛 肌 表 之证 治 因此


汗出即愈 故第



。 39 ,

以 大 青 龙 汤 发 汗 解表 发越 水 气 石膏 本 草 经 》 记 载其 为 辛 微寒 后 世药书则 添


, 。 ,
《 。

甘味 。 辛 能行 能 散 ,
甘微 寒 ,
则 能 生津 止 渴 。 是 故 其 具 有 通 行 津 液之 功 , 于 水湿 邪 气 泛

于肌 表 病 与麻黄相 佐发动阳 气 发 越 水 湿 邪 气 极为 合 拍 第 40 条及 条则 论表 实


, ,
。 41

夹 杂 心 下 有 水气 之 证 。
与上第 39 条 同 为表 实 夹 杂 水 湿 邪 气 为 患 之 证 , 而 有 内 外 之分 

2 .

麵 同 病先 解其外

太阳病 , 外证 未解 , 脉浮 弱 者 ,
当 以 汗解 , 宜 桂枝 汤 。
( 42)

太阳病 , 下 之 微喘者 , 表未解故也 , 桂 枝加 厚 朴杏子汤 主 之 。 ( 4 3)



太阳病 , 外证 未解 , 不可 下 也 , 下 之为 逆 , 欲解 外 者 , 宜 桂枝 汤 。 ( 4 4)

太 阳病 , 先 发 汗不 解 , 而复 下 之 , 脉 浮者 不 愈 。 浮 为在外 ,
而反下之 , 故令不愈 。 今脉

浮 , 故知 在外 , 当 须解 外 则愈 , 宜 桂枝汤 。 (
4 5 )

M “

朱 晓鸣 认为 第 二段 条 讲 太 阳 表 证治 疗 后 表 邪 未 解 的 处 理 法 其中


[ ]



42 —

48 ) ,

需提 出 :
42

45 条 先 讲桂 枝 汤 证 经 治 疗 后 表 邪 未 解 , 仍 可 用 桂 枝 汤 随 证 加减 , 接着 又

进 只 要表邪未解 不 可 用 下法 这就补 充 了 麻黄 汤 治 疗 的 不 足 此 实未接


步说明 


, 。 。

上 数 条来 看 且 其 但 从 方 证 之 角 度 立 论而 弃 条 文 不 解 实 不 符 合仲 景
“ ”
, ,
见病知源 

意 。 上条 为 太 阳 表 实 夹 杂 心 下 有 水 气 之 证 , 引 申 出 太 阳 病 夹 其他 证 候是 否 皆 采 取 表 里 同

治 之法 于 是 仲 景 通过 此 数条 文 反 复 强 调 表 证 未 除 而 当 先 解 其 外 之 意 表示在 般情 况



“ ”

下 均 应 遵守 先 表 后 里 之 大 法 。 筆 者认 为 唯 这 种 在 见 病知源 层 面 下 通过 条 文描 述结 合

上 下条 文 文 意 来 看 待 文 中 各 种 问 题 , 方能 明 白 《 伤寒 论 》 中 之精 神 面 貌 

2 . 3 太 阳 表实 证 的 病机 及 归 转

太阳病 ,
脉浮紧 ,
无汗 , 发热 , 身疼 痛 ,
八九 日 不解 , 表证仍 在 ,
此 当 发其汗 。 服药 己

微除 ,
其 人 发烦 目 膜 , 剧 者 必紐 ,
衄乃解 。 所 以然 者 , 阳 气重 故也 。
麻黄 汤 主 之 。 ( 46 )

太阳 病 , 脉浮 紧 ,
发热 ,
身无汗 , 自 衄者 愈 。 (
4 7)

二阳 并病 ,
太 阳 初得 病 时 ,
发其 汗 ,
汗 先 出 不彻 ,
因 转属 阳 明 ,
续 自 微汗 出 ,
不恶 寒 

35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

若 太 阳 病 证不 罢 者 ,
不可 下 ,
下 之为逆 , 如 此 可 小 发汗 。 设 面 色 缘缘 正 赤 者 , 阳气怫 郁

在表 , 当 解 之熏 之 。 若 发 汗不 彻 , 不足 言 , 阳 气 怫 郁 不 得越 , 当 汗不 汗 , 其 人躁 烦 , 

知 痛处 , 乍在 腹 中 , 乍在四 肢 , 按 之不 可得 , 其 人 短气 , 但坐 , 以 汗 出 不 彻 故也 ,
更发

汗则 愈 。 何 以 知 汗 出 不彻 , 以 脉 涩故 知 也 。 ( 4 8)

第 46 条 继论 太 阳 表实 证 的 病 机 ,
同 时 论 鼻 衄 而 表 证 得 解之 机 理 。
第 47 条则 为 太阳

表 实证 , 未 经治 疗 而 鼻 赃 , 表 证得 解 , 不 需 与 之治 疗 。 第 48 条 则 上 接第 46 条如 汗之 不

得法 , 邪传 阳 明 , 表 里 同病 , 仍 守 先 表 后 里 之法 , 当 发 其汗 

2 .  4 以 脉象 定表证 之可汗 不可 汗

脉 浮数者 , 法 当 汗 出 而 愈 若 下之 身 重 心 悸者 。 , , 不 可 发汗 , 当 自 汗 出 乃 解 所 以 然者 。 

尺 中 脉微 , 此里虡 , 须表 里 实 , 津液 自 和 , 便 自 汗出 愈 。 ( 49 )

脉浮 紧者 , 法 当 身 疼痛 , 宜 以 汗解 之 。
假令尺 中 迟 者 , 不 可发 汗 。 何 以 知然 ,
以 荣气 不

足 ,
血 少故 也 。 (5 0)


《 素问 ?
脉 要 精 微论 》 :
切 脉动 静而 视 精 明 ,
察五 色 , 观五 脏有 余不 足 , 六 腑强


” [ 28 ] “

以此 参 伍


形 之盛 衰 决死 生 之 分 中 藏经 》 脉者 乃 气血之 先也
54



。 ,
。 《 :

因 此 脉 象 直 接 反 映 着 人 体 之 五 脏 六 腑 阴 阳 气 血 之 盛 衰 当 外 感 风 寒 邪 气客 于 体表

55 3

, 。 , 

人 体正 气 阳 气 与 之 抗 争 ( ) , 则 能 出 现 浮脉 。 然 其脉 浮 必 寸 关 尺 俱 然 , 里 气不虚 , 然后 乃

可 发汗 而 此二条 。 , 其尺 脉之 或 微 或 迟 说 明 寸关 尺 脉 不 ,


说 明 了 其里 虚 不 足 。
因此 

虽有 太 阳 表 实 证 但不 能 发 虚 人 之 汗
“ 


, ,
故仲 景 云 须表 里 实 ,
津 液和 自 ,
便 自汗出愈

强 调 了 以 人为 本 的 治 疗 原 则 

脉 浮者 , 病在表 ,
可发 汗 ,
宜 麻黄 汤 。 (5 1 )

脉 浮 而 数者 , 可发 汗 ,
宜麻 黄 汤 。 (5 2)

第 5 1 条 论 太 阳 病 过 程 中 见 脉 浮 而 定表 证 可 发 汗 之理 。 第 52 条 与 上条 之 差 别 , 唯兼

见 脉数耳 。 太 阳 表 实证 虽 多 见 脉浮 紧 , 然而 ,
数 亦 为 阳 气 与 寒 邪抗争 之 象 , 与发热之机

理 同 故 浮 数 之 脉 亦 为 表 实 证 中 多 见 数为 阳 脉 仲 景 恐 人 以 为 数 为 寒 邪 入 里 化 热 之 象
, 。 , 

故特 意 申 明 

3 6



《 伤寒 论》 太阳 病篇 编次意义研究 

2 .
5 桂枝汤 之灵 活 应 用

病常 自 汗 出者 , 此为荣气和 。 荣气和者 , 外 不谐 , 以 卫 气 不 共 荣 气谐 和 故 尔 。 以 荣行 脉

中 ,
卫行 脉 外 。
复发其 汗 ,
荣卫和则 愈 。 宜 桂枝 汤 。 ( 53)

病 人 藏 无 他病 ,
时发热 , 自汗出 , 而不愈 者 , 此卫气 不 和 也 。
先 其时 发 汗则 愈 , 宜桂枝

汤 。 ( 5 4)

上 两 条 言 太 阳 病 表 证 以 麻黄 汤 发 汗 , 而 此 两 条 论 桂 枝 汤 治 疗 杂 病 里 虚 所致 之 营 卫 不

和 。 自 可 明 两方所 治证 候 、
病 机 及 发 汗 之 机 理 各有 不 同 

伤寒 ,
脉浮 紧 , 不 发汗 , 因 致衂 者 , 麻黄汤 主之 。 ( 5 5)

伤 寒 不大 便 六七 日 , 头痛 有 热 者 , 与 承气汤 。 其小 便 清者 ,
知不 在里 , 仍在表 也 , 当须

发汗 。 若 头痛 者 ,
必紐 。 宜 桂枝汤 。 ( 5 6)

伤 寒 发汗 己 解 ,
半 日 许复 烦 , 脉 浮 数者 , 可更发汗 , 宜 桂 枝汤 。 ( 57)

第 55 条 论 太 阳 病 过 程 中 出 现 鼻 《 而表 证 未 解 , 仍 当 发其 汗 , 使阳 气通 畅 。 第 56 

论太 阳 中 风 夹 阳 明 不 大 便 之 证 , 然其 小 便 尚 清 , 故 知 邪 仍 在 表而 用 桂 枝 汤 发 汗 。 第 57

条 为 汗后 , 腠理 开 邪 气复 侵为患 , ,
如 再 用 麻 黄 汤 汗 之 则 有 复汗 伤津 之 虞 , 故 以 桂 枝汤

发汗 。
反 映 出 仲 景 非 见证 治 证 ,
而是 时 刻 以 人为 中 心来考虑其病 因 病机 。 然 不 知 仲 景编

次 此三条 之意 ,
故 作存疑 

2 . 6 疾 病康 复 

凡病 , 若发 汗 ,
若吐 , 若下 ,
若亡血 ,
亡津液 。 阴 阳 自 和者 ,
必自愈 。 ( 5 8)

大 下 之后 ,
复 发汗 , 小 便不利 者 , 亡 津 液故 也 。 勿治之 , 得 小便 利 ,
必 自 愈 。 ( 5 9)

第 58 条 为 论 疾病 康 复 之 机 ,
强调 以 人为 中 心 的 治 疗思想 ,
为上 汗 下 后诸 证 条 文作


“ ” “ ”

总结 。
第 59 条 则举 亡津液 说明 阴阳 自 和 之理 

2 .
7 太 阳 病 误 治 后坏病 及其 治疗

下 之后 ,
复发汗 ,
必 振寒 , 脉微细 。
所 以然 者 , 以 内 外俱 虚故 也 。

6 0)

下 之后 , 复 发汗 , 昼 日 烦 躁 不得 眠 ,
夜而安 静 ,
不呕 ,
不渴 ,
无表证 ,
脉沉微 , 身无大


37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次 意 义 研 究 

热者 ,
干 姜 附 子 汤 主之 。 (6 1 )

发汗 后 身 疼痛 脉 沉迟 者 桂 枝 加 芍药 生 姜 各 两 人参 三两 新 加 汤 主 之

, , ,
。 ( 62)

发汗 后 , 不 可 更 行桂 枝 汤 。
汗 出 而喘 , 无 大 热者 , 可 与 麻 黄杏 仁 甘草 石 膏 汤 。 ( 63 )

发 汗过 多 ,
其 人叉手 自 冒心 , 心 下 悸欲得按者 , 桂枝 草汤主 之 。 ( 64)

发 汗后 ,
其人 脐 下 悸 者 , 欲作 奔 豚 ,
茯 苓 桂 枝 甘 草 大枣 汤 主之 。 ( 65 )

发 汗后 , 腹胀 满 者 , 厚 朴生 姜 半夏 甘 草 人参 汤 主 之 。 ( 66 )

伤 寒若 吐 ,
若下后 , 心 下逆 满 , 气上 冲 胸 ,
起 则 头眩 ,
脉沉紧 ,
发汗则动经 ,
身 为振 振

摇者 ,
茯 苓桂 枝 白 朮 甘草 汤 主 之 。 ( 67)

发汗 ,
病 不解 , 反恶 寒 者 ,
虚 故也 , 芍药 甘草 附 子汤 主 之 。 (6 8)

发汗 ,
若 下之 , 病 仍 不解 , 烦躁 者 ,
茯苓 四 逆 汤 主 之 。 ( 6 9)

发 汗后 , 恶寒 者 ,
虚 故也 。 不恶 寒 , 但热 者 ,
实也 。 当和 胃 气 , 与 调 胃 承气汤 。 ( 70)


脉微 细 之 机理

第 60 条 论 误 治 后 寒邪 入 里 伤 阳 ,
少 阴 阳 虚而 出 现 振寒 , 。 第 61

条 承 上 条 为 少 阴 阳 亡 欲 绝 烦躁之 救 逆 , 展 示 出 在少 阴 阳 气 之 重要 。
第 62 条论 桂 枝新 加

汤 治 疗 表证 得解 后 气 血虚 弱之 身 疼痛 证 。 第 63 条 则 为汗 后 表邪 入里化 热 , 热 邪 壅肺 之

证 。 第 64 条论 心 阳 虚 作 悸 。 第 65 条 接 上 条为 心 阳 虚 ,
在 下 之 寒 水 之 气 上 犯之 证 治 。 

痰 饮 邪 停于 中 焦 则 有 第 66 条之 饮阻气滞 ,
第 67 条 承 上 条 为 误 治 后 引 动 痰 饮 上 冲 之证 

由 此可 见 , 伤 寒病 以 其 寒 邪 伤 阳 为 特 点 , 故容易 出 现阳 虚而水液 失 司 。 而其 中 后三条 



仲 景 将 表 证 之寒 热 分 为二 而有 虚 实 之异 强 调 了 寒 热 并 见 是 表证 显 著 的 特 点
一 一

, , 

刘渡 舟 先 生 认为 从 条至 有 内 外 俱 虚 的 身振 而 寒

条 的 误 治 变证 中 阳 虚阴
5 61 1 20



60 70 :

盛 的烦 躁 ,
营 卫 俱 虚 的 身 疼痛 ; 肺热 作 喘 ;
心 虚 作悸 ;
脾虚 作 胀 ; 水 挟 肝 气 上逆 ; 寒挟

水 气 脐 下 悸欲 作 奔豚 ; 以 及 汗 后 恶 寒 为虚 , 不 恶寒 但 热 为 实 的 表 里 、 、 寒 、 热 、 虚 、
实 


五 脏 六 腑 等 病 反 映 了 伤 寒 与 杂 病 共 论 的辨 证 论 治 典 范

。 然 此 数条 从太 阳 病 误 治 而 来 

如 其本 有 杂 病 , 则 于 其误 治 之 前 已 有 证 候 可 见 。 但 临 床 所 见 确有 患 者 病 伤 寒 ,
未 经误 治


“ ” M
而 有 这 等转 归 。 经曰 :
邪 之 所凑 ,
其 气必 虚 。 邪 气之 所 以 能入 里 侵 犯 其 脏 腑 ,
必因

其 人 平 素受 各 种 原 因 先 使 脏 腑 气 血 受 损 ,
邪 气 方可 乘 虚 而 入 。
若 里 气 充 盛 邪 气 又如 何

 ,

能 入里 ? 然 通于 刘 先 生 之 言 , 可 知 仲 景 于 太 阳 病 误 治 后 谨 察 脏 腑 虚 实 而调 治 之 。 此亦 即


之 过程 也

观其 脉 证 , 知 犯 何逆 , 随证治 之 

38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宄 

2 . 8 太 阳 蓄 水 证之治疗

太阳 病 ,
发 汗后 ,
大汗 出 , 胃 中干 , 烦 躁 不得 眠 , 欲得 饮水 者 ,
少少与 饮之 , 令 胃 气和

贝 !! 愈 。 若 脉浮 , 小 便不 利 , 微热 , 消渴者 , 五 苓散 主之 。
(7



发汗 已 , 脉浮 数 , 烦 渴者 ,
五 苓散 主 之 。
(7 2)

伤寒 ,
汗 出 而渴 者 , 五 苓散 主 之 。 不渴者 , 茯苓甘 草 汤 主 之 。

73 )

中 风 发热 , 六 七 日 不 解而 烦 ,
有表里证 , 渴欲饮 水 , 水入 则 吐 者 , 名 曰水 逆 ,
五 苓散 主

之 。 ( 74 )

未持 脉 时 , 病 人 手叉 自 冒 心 。
师 因 教 试 令 咳而 不 咳 者 , 此 必 两耳聋无 闻 也 。 所 以然 者 

以 重发汗 , 虚 故 如此 。 发汗后 , 饮水 多 必 喘 ,
以 水 灌之 亦 喘 。

7 5)

第 条至 条论 太 阳 病 蓄 水 证 或有 注 家将 太 阳 蓄 水 证 及 热郁 胃 中证 并 列于 坏


7 1 74 。

病之中 筆 者 认 为 太 阳 蓄 水 证 本 属 太 阳 为 病 而 热 郁 胃 中 证 为 阳 明 病 之 初起 第 

法 笔者

。 (

按 对于 热 郁 胃 中证 之 认 识 , 请见 下 文 详解 ) , 故 筆 者单 独 列 出 。 第 7 1
条 论 外 有 太 阳表 证

不解 ,
里有太 阳 蓄水 证 ,
以 五 苓 散 利 小 便 通 太 阳 之气 。
因太 阳之 气通 ,
水 道通 利 , 三焦

表 证亦 因 之 而 解 下 三 条 则 为 补 充 五 苓 散治 疗 膀 胱 蓄 水 证 并强调

烦渴

之气 畅 ,
。 ,


条通过 不渴 与 水 停 冑 中 证相
“ ” “ ”

膀 胱 之气 不 能 化 津 的 证 候特 点 。 第 73 渴 与 之别 ,

鉴别 , 论述 太 阳 蓄 水 证 的 病 位 在 下 焦 膀 胱 。
第 74 条则 补充水 邪泛滥严重 ,
下 焦膀 胱 蓄

水 可 波 及 中 上 焦 以 为 吐 逆 之证 。 第 75 条 既 补 充第 64 条 心 阳 虚 作 悸 之证 ,
同时讲述 由 于

阳 虚而饮水多 , 水不 能 化为 人体之津 液 以 为病 之机 理 

2 .  9 热 郁 胃 中 证 之治疗

发 汗后 ,
水 药 不 得入 口 为 逆 ,
若 更 发汗 ,
必 吐 下 不止 。
发汗 吐下 后 , 虚 烦 不得 眠 。 若剧

者 , 必反复颠倒 , 心 中 懊燶 , 栀子豉汤主之 。 若 少气 者 ,
栀子甘草豉 汤 主之 。 若呕者 

栀 子 生 姜 豉 汤 主之 。

7 6)

发汗 ,
若 下 之 而烦 热 , 胸中室者 ,
栀子豉 汤 主 之 。 77)
( 

伤 寒 五六 日 ,
大下之后 ,
身热 不去 ,
心 中 结痛者 , 未 欲解 也 ,
栀 子豉 汤 主之 。
( 7 8)

伤 寒 下后 , 心烦 ,
腹满 ,
卧 起不安 者 ,
栀 子 厚 朴 汤 主之 。

79


3 9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伤寒 ,
医 以 丸 药大下之 ,
身热不去 ,
微烦者 ,
栀子 干 姜汤 主之 。

80 )

凡 用 栀 子汤 , 病 人 旧 微溏 者 , 不 可 与 服之 。

81)

“ ”
现在 般认 为 栀子 豉 汤 证 所 治 为 热扰 胸 膈证 而 其 主证 为 虚 烦 甚 者可 见
“ ” “



, ,

中懊恼 为 心 中 烦 闷 殊甚 然 在三
” “ ” “ ”

而释 心 中 懊恼 , 莫 可名 状 。 烦躁 作 为 证候 , 

阴 三 阳 病 过程 中 皆可 见 到 岂 能 将 其视为 主证 看待 上文 明 言 梔 子 豉汤 主


。 心 中懊恼 , 

” “ ”
才是 栀 子 豉 汤 之 主 证
“ ” “
之 则 心 中懊恼 。 原 文第 2 38 条云 心 中懊 恼而烦 , 若 


” “ “ ” “

中 懊恼 即 为 心 中 烦闷 殊甚 何 以 又加 上 二字 此 可证 心 中懊 恼 与 心烦
” 


, 而烦 。

在 临 床 上 是两 种 不 同 的 表 现 姜 元 安 教 授 指 出 心 中 懊恼 实 乃 胃 中 嘈 杂 并 通过
5 71 “ ” “ ‘




。 ,

中 懊侬 在 伤寒 论 》 中 除 了 见 于 栀 子 豉 汤 证 外 还见于 大 陷胸 汤 证 大承气 汤证 以 及


《 ,

将 有 关 条 文 综合 起 来 看

阳 明 湿 热 发 黄证 就可 以 发 现 心 中 懊侬 的病 位 是 在 于 胃 脘

。 ,



而不 是 胸 膈 因此 其 应 为 热 郁 胃 中 证 而 栀 子豉 汤 正 是 阳 明 病 热 证 之 第 法 笔者 深


。 ,

感 赞 同 若 结合第 。 71 条上 半 节 曾 论 汗 出 太 过 , 胃 中 干 以 为 烦 躁 不 得眠 ,
渴 欲饮 水 之 证 

则 可 明 白 为 何 五 苓 散接 下 论 本 条 之表 邪 乘 虚 而 入 , 则 可 为 热 郁 胃 中 之 栀 子 豉汤 。 当胃中

邪 热 上 扰胸 膈 闭 阻气 血则 有 第 如 使 胃 络 不 通 而 有结 痛 之 感
“ ”
, 72 条 胸中 窒 之证 。 

然其必 按之心 下 濡 , 亦 以 栀 子 豉汤 治 主 之 。 如 胃 热渐 及 大 肠 , 欲 成 阳 明腑实之势 , 则去



豉加厚朴 , 枳 实 为 栀 子 厚 朴汤 。 误 下 使 中 阳 受损 , 心 中 懊 恼 兼见 下 利 , 则 有栀子千姜汤

可治 之 。 第 8 1 条 承 上条 而 来 ,
谓平素大便微溏 , 则 知 其人 素 中 阳 虚 弱 , 不 可用 梔子 豉

汤 ,
以 为 禁例 

2 . 1 0 太 阳 病禁汗 原 理

太阳 病发 汗 ,
汗 出 不解 , 其 人 仍发 热 , 心 下悸 , 头眩 , 身 瞷动 , 振 振 欲擗 地 者 ,
真 武汤

主之 。

8 2)

咽 喉干燥 者 , 不可 发汗 。

83


淋家 , 不 可 发汗 , 发汗必 便 血 。

84)

疮家 ,
虽 身 疼痛 , 不 可发 汗 , 汗 出 则痉 。

85


衄家 ,
不 可 发汗 , 汗 出 必 额上 陷 脉 急 紧 , 直 视不 能 朐 ,
不得 眠 。

8 6)

40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亡血家 , 不 可 发汗 , 发 汗 则 寒 栗而 振 。

8 7)

汗 家重 发 汗 , 必 恍惚 心 乱 , 小便已阴疼 , 与 禹 余粮 丸 。

88


病 人有 寒 , 复 发汗 , 胃 中冷 , 必 吐蛾 ;


89


由第 7 1 条 论 胄 中 干 引 起之 渴 与 膀 胱 蓄 水 证之 烦 渴 之 鉴 别 , 接 著论 邪 热 郁于 胃 中 之

栀 子豉 汤 证 , 第 82 条 则 论 太 阳 病 表 证 未解 而 内 伤 肾 阳 ,
水气 无制 ,
阳 虚水 泛 之证 。



? W 6M
及 聂 惠 民 教授 皆 认 为 有 水 下 火上 之 辨证 意义 膀 胱与 肾 相 表 里
20

渡 舟先 生 故太


, ,

阳 病 治 之不 得 其法 则 有 著 内 伤 肾 阳 之 可 能 故亦有其理 其实 本 条
“ ”


其 人仍 发 热 之表

证尚存 , 为表 里 同 病 ,
里证为 急 ,
治 在 其里 , 继而 引 出 下第 83 条至 89 条 的 太 阳 表证 夹

气 血 阴 阳 不 足 之 里 虚 时 不 可 发汗 。 故 置 于 此 有着 承 先 启 后 之意 。 同 时 亦 补 充第 67 条后

半 节 阳 虚水 泛之 证 治 

2 . 1 1 麵缓急先 后 治疗 原则

本发汗 ,
而 复 下之 , 此 为 逆也 。 若先 发 汗 ,
治 不 为逆 。 本先 下 之 , 而反 汗 之 ,
为逆 。


先下之 ,
治不 为逆 。

90)

伤寒 , 医 下之 , 续得 下 利 清 谷 不 止 , 身 疼痛 者 ,
急 当救里 。 后 身疼痛 ,
清便 自 调 者 , 

当救 表 ,
救里 宜 四逆 汤 , 救表 宜 桂 枝 汤 。

9 1


病 发热 , 头痛 , 脉 反沉 , 若 不差 , 身 体 疼痛 , 当 救 其里 ,
四 逆汤 方 。

9 2)

太阳 病 ,
先 下 而不 愈 ,
因 复 发汗 。 以 此表 里 俱 虚 , 其人 因致冒 ,
冒 家汗 出 自 愈 。 所 以然

者 , 汗 出 表和 故 也 。 里未和 , 然后 复下 之 。

93


太 阳病 未解 , 脉 阴 阳 俱停 , 必 先振 栗 ,
汗 出 而解 。 但 阳 脉微 者 ,
先汗 出 而 解 。 但阴脉微

者 ,
下之 而 解 。 若欲下 之 , 宜调 胃 承 气汤 。

94


太阳 病 ,
发热 ,
汗出者 ,
此 为 荣 弱 卫强 , 故使汗 出 。 欲 救邪 风 者 , 宜桂 枝汤 。

95


第 90 条 则 承 上 条 明 确 提 出 表 里 同 病 里 实 之 先后 治 则 。 第 91 条和第 92 条 则 论表 里

同 病 里 虚之先后 治 则 第 条和 第 条则 举例 强调 般 情 况 下 应 遵 先 表后 里 为大 法

。 93 94 

第 95 条论 述 太 阳 表 虚 证 之机 理 

4 



《 伤 寒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少 阳 病和 擔语 的 辨证 论 治
“ ”
2 . 1 2 

伤 寒五六 日 ,
中 风 往来 寒 热 , , 胸 胁苦满 , 嘿 嘿不 欲 饮 食 , 心烦 喜呕 , 或 胸 中 烦而 不 呕 

或渴 , 或腹 中 痛 , 或 胁 下痞 鞔 , 或 心 下悸 ,
小 便不 利 , 或不 渴 , 身 有微 热 , 或欸者 , 

柴 胡 汤 主之 。

96 )

血弱 气尽 , 腠理 开 , 邪气 因入 , 与 正气 相 抟 , 结于 胁 下 。 正 邪 分争 ,
往 来寒 热 ,
休作有

时 ,
嘿 嘿 不 欲饮 食 ,
藏府 相 连 ,
其痛必 下 , 邪 高痛 下 , 故 使 呕也 , 小 柴 胡 汤主 之 。 服柴

胡汤已 , 渴者 属 阳 明 , 以法治 之 。

97


得 病六 七 日 ,
脉迟 浮弱 , 恶风寒 , 手足 温 , 医二 三 下 之 , 不 能 食而 胁 下 满 痛 , 面 目 及身

黄 ,
颈项 强 ,
小 便难 者 , 与柴胡汤 ,
后 必 下重 。
本 渴 饮水 而 呕 者 , 柴 胡汤 不 中 与 也 , 

谷者 哕 。

98 )

伤寒 四 五 日 ,
身热 ,
恶风 , 颈 项强 , 胁下 满 ,
手 足 温 而渴 者 , 小 柴 胡 汤 主之 ^
( 9 9)

伤寒 ,
阳 脉涩 ,
阴 脉弦 , 法 当 腹 中 急痛 , 先与 小 建 中 汤 , 不 差者 , 小 柴 胡 汤主之 。

1 00 )

伤寒 中风 有柴 胡 证 但见 证便 是 不 必悉 具 凡 柴 胡 汤 病证 而 下 之 若柴 胡 证 不 罢


, , ,
。 ,

者 , 复与 柴胡 汤 ,
必 蒸 蒸 而振 , 却 复 发 热汗 出 而解 。 ( 1 0 1 

伤 寒 二三 日 ,
心 中 悸而 烦 者 , 小 建 中 汤 主之 。
( 1 0 2)

太 阳 病 过 经十 余 日 ,
, 反 二三 下 之 后 四 五 日 ,

柴 胡 证 仍在 者 先 与 小 柴胡 汤 ,
。 呕 不止 

心下急 ,
郁郁微烦者 , 为未 解 也 。 与 大 柴 胡 汤 下之 则 愈 。 ( 1 03 )

伤 寒 十三 日 不 解 胸 胁 满 而 呕 , , 日 晡 所 发潮 热 , 已 而 微利 ,
此 本 柴胡 证 , 下 之 以 不 得利 

今 反利 者 , 知 医 以 九药 下 之 , 此 彳 g 其治 也 。 潮热者 , 实也 。 先宜 服 小 柴胡 汤 以 解 外 , 

以 柴胡 加 芒 消 汤 主 之 。 ( 1 0 4)

伤 寒十 三 日 , 过 经 谵语 者 , 以有热也 , 当 以汤 下之 。
若 小便 利 者 大 便 当 粳 而 反 下 利 , , 

脉调和 者 ,
知 医 以 丸药 下 之 ,
非 其治 也 。
若 自 下利 者 ,
脉 当 微厥 ,
今反 和 者 , 此为内 实

也 。 调 胃 承气 汤 主 之 。 ( 1 05 )

太 阳 病 不解 , 热结膀胱 ,
其人如 狂 ,
血 自 下 , 下者 愈 。
其 外 不 解者 ,
尚 未 可攻 ,
当 先解

其外 ,
外解己 ,
但少 腹 急 结 者 ,
乃 可攻之 ,
宜桃核承 气汤 。 ( 1 0 6)

伤 寒 八九 下之 胸 满烦 惊 小 便不 利 谵语 身 尽重 不 可 转侧者 柴 胡 加 龙骨


日 , , , , , , ,

42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究


牡蛎 汤 主之 。 ( 1 07 )

伤寒 , 腹满 , 谵语 , 寸 口 脉 浮而 紧 , 此肝乘 脾 也 。 名日 纵 , 刺期 门 。 ( 1 0 8)

伤 寒 发热 , 啬 啬 恶寒 , 大渴 欲 饮 水 , 其腹 必 满 , 自汗出 , 小 便利 , 其病 欲 解 , 此肝乘肺

也 。 名 曰横 , 刺期 门 。 ( 1 09 )

第 96 条 提 出 小 柴胡 汤 为 少 阳 病 正 治 之 方 第 。 97 条 则 承 上 条补充 说 明 少 阳 病 之 发 病

机理 , 且 提 示 少 阳 枢机 不 利 , 气 郁 化火 , 传 入 阳 明 之 可能 。 第 98 条 则 为太 阳 之 邪 传 入

太 阴 而 成 寒 湿 发 黄之 变 。 第 99 条与 第 98 条 有 互 相 鉴别 之用 ,
为太 阳 之 邪传入少 阳 , 

三阳 并病 治 在 少 阳 。
第 1 00 条为 少 阳 病 因 脾 胃 虚 弱 , 木 来 犯土 引 起 腹 中 急 痛 ,
故先 与 小

建 中汤扶中 气 ,
缓急止 痛 ,
后 予 小 柴 胡 汤 解郁 利 枢 。 第 1 0 1
条 则 论伤 寒 病 过 程 中 , 只要

见 到 能 反 映 少 阳 之气郁 闭 化火 病 机 之证 候 , 即 可 考 虑 以 小 柴 胡 汤 解郁 利 枢 , 从而 定 小 柴

胡汤 之运用 原 则 第 条 则 为 太 阳 表 证 夹里 虚 以小 建中 汤扶 中 气 虽悸与

。 1 02 ,

程氏 :


” [ 40 ] 


烦 皆小柴胡 汤 中兼 见之证 而 得之 二 三 里证 未 必 便 具 小 柴 胡 汤 非 所与 也


。 日 。 。 。

故 聂 惠 民 教 授 认 为其 有 与 小 柴 胡 汤 作 对 比 之 用 但 悸 烦
“ ” ”
皆 非小 柴 胡 汤 之


2 ] 6 66 “

主 证而 是 兼证 。 仲 景 实 没 必 要 把其 与 之 鉴 别 。 若 从 条 文排 列 意 义 角 度 来 看 仲 景 先 论 第

 ,

1 00 条之先 与小 建 中 汤后 与 小 柴 胡 汤 , 继 之论 小 柴 胡 汤 之 运 用 原 则 , 再论 小建 中 汤 为虚

人伤寒之正法 , 如 此便 能 突 出 少 阳 病 以 脾 胃 虚 弱 为 发 病 基础 。
第 1 03 条论 少 阳 之邪传入

阳明 , 为 少 阳 阳 明 并 病 而 以重 剂 大 柴 胡 汤 治 之 第 。 1 04 条 承 上 条 而 论 因 曾 以 丸药 下 之 ,


而 另 作 轻 剂 之 柴胡 加 芒 硝 汤 治 之 。 脾 胃 虚弱 无 可下 之理 , 然 上 两 条 条文 皆 病 及 少 阳 而 用

下法 伸 出 少 阳 病 可 否 用 下 法之 问 题 故 仲 景于 第 条即 以

, 引 , 1 05 过经 谵 语 者 ,
以有热

当 以 汤下之 作解答 说 明 因少 阳 之邪传入阳 明 阳 明 腑实 为 重 时 才 可 下 之



也 , , , ,
因此

取 柴 胡 合 承 气 汤 法 治之 。
接 下 若少 阳 证 罢 ,
邪在阳明 , 可用 调 胃 承 气汤 下 之 。 第 1 06 

瘀 热 在 里 轻 证 之桃 核 承 气 汤 证

为太 阳 之 邪 随 经 入 里 ,
热结 膀胱 ,
。 刘 渡 舟先 生谓 :


条 列 于 小 柴胡 汤 和 大柴胡 汤 之后 , 作 者 用 意 是 胸 胁满 用 小 柴 胡 汤 ; 心 下 急 用 大柴 胡 汤 

但 少 腹 急 结 者 则 用 桃 核 承气 汤 。 以 示上焦气郁 、 中焦热结 、 下焦血瘀 , 这 种 气 郁和 血瘀




” ° “
相 提 并 论 的 写 法 则 对辨 证 有 启 发 本 条提 出 了 由 里实 热而 引 起 的谵 语
56 ]

朱 氏言
[ 1

。 : 

由此 引 出下 四条 。 因 热 结 太 阳 之 府 膀 胱 也可 出 现 神 志 的 改 变 , 如 谵语 、
发 狂等 , 1 09 

用 桃 核 承 气 汤 治疗 的 血 结 证 , 即 是 此 种症 情 ; 又 因 表 证误 下 形 成 表 里 虚 实 夹 杂 , 也可 出

43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现 烦 惊 谵语 , 这就 是 1 1 0 条 柴胡 加 龙牡 汤 证 ; 再 因肝火 旺 , 木克 土 或 木 火 刑 金 , 也能

出 现 谵语 ,
这 就是 1 1 1 、 1 1 2 条 的 刺 期 门 泄 肝法 。 这 后 四 条 的 三 种情 况 , 都 有 谵 语 或类

似 擔语 , 也都 由 里热 引 起 , 集 中 在这 里 讲 ,
目 的是与 1 08 条作鉴别 , 而且 也 将 由 里 实 热


” [5 4]
引 起 的 四 种 情 况 的 谵 语 全 部 讲清 告 结 。 此 亦有 理 。 值得

提 的 是第 1 08 条与 第 1 09

条 注 家 无不 以 六 经证 注 之 然外 感 病 是 由 表 入 里 为 特 点 的 疾病 条 文 无 二 三 日 等 字 眼
, 。 , 

故 此 两 条 实 为 伤 寒 夹杂 病 之病 实 从 杂病 而 来
“ ”
则 表示 其 病 之初 即 有 此 证 ,
。 其 谵语 

“ ”

通过第 1 05 至 1 09 条 病 之 由 来不 同 , 虽 同见 谵语 , 其 它 证 候 及其 治 疗 亦 有 所 不 同 

突 显 了 在辨 病 之 基 础 认 识 证 候 的 出 现 之 重 要 

2 . 13 太 阳 病 误 用 火疗之归 转及 治 疗

太 阳病 二 日 , 反躁 ,
凡 熨 其背 , 而 大汗 出 ,
火热入 胃 , 胃 中水 竭 , 躁烦 , 必 发谵 语 。 

余 日 振栗 , 自 下利者 , 此 为 欲解 也 故其 汗 从 腰 以 下 不 得 汗 欲 小 便 不 得 。 , , 反 呕 欲失 溲 

足 下恶 风 ,
大便鞭 ,
小便 当 数 而 反不数 及 不 多 , 大便 已 , 头卓 然 而痛 , 其 人足 心 必 热 

谷 气 下 流故 也 。 ( 1 10 )

太阳病 中 风 ,
以火 劫发 汗 ,
邪 风 被火 热 血 气 流 溢 失其 常 度 , , 。 两 阳 相熏 灼 , 其 身 发黄 

阳 盛 则 欲衄 , 阴 虚 则 小便 难 , 阴 阳 俱虚竭 , 身 体 则 枯燥 。 但头 汗 出 , 剂 颈而 还 ,
腹 满微

喘 , 口 干 , 咽烂 , 或不 大便 , 久 则 谵语 , 甚者 至 哕 , 手 足躁扰 , 捻 衣摸床 。 小便利 者 



其 人可 治 。 (
i l l


伤寒 脉 浮 , 医 以 火 迫劫 之 ,
亡 阳必 惊狂 ,
卧 起不 安 者 , 桂 枝 去 芍 药 加 蜀 漆 牡 蛎 龙 骨 救逆

汤主 之 。 ( 1 1 2)

形 作 伤 寒 其 脉不 弦 紧而 弱 , 。
弱 者必渴 , 被火 必 谵语 弱 者 发热 。 ,
脉浮 ,
解之 当 汗 出 愈 

(1 1 3 

太阳 病 ,
以火 熏 之 , 不得 汗 , 其 人必 躁 ,
到 经不 解 ,
必 清血 , 名 为 火邪 。 ( 1 1 4 )

脉浮 ,
热甚 , 而 反 灸之 ,
此 为实 , 实 以 虚治 ,
因 火而动 ,
必 咽燥 , 吐血 。 ( 1 1 5)

微 数之脉 ,
慎不 可 灸 。 因 火 为邪 , 则 为烦逆 , 追虚逐实 ,
血散脉 中 , 火气虽微 ,
内 攻有

力 ,
焦骨 伤 筋 ,
血 难复 也 。
脉浮 ,
宜 以 汗解 , 用 火灸之 ,
邪 无从 出 , 因 火 而盛 , 病从腰

44


《 伤 寒 论 》 太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以 下必 重而痹 , 名 火逆 也 。 欲 自 解者 , 必 当 先烦 , 烦 乃 有汗 而 解 。 何 以 知 之 ? 脉 浮故 知

汗出解 。 ( 1 1 6)

烧 针 令 其汗 针 处 被 寒 核 起 而 赤 者 必 发 奔豚 气 从 少 腹 上 冲 心 者 灸 其 核 上 各 壮

, , ,
。 , 

与 桂 枝 加 桂汤 , 更加 桂二两 也 。 ( 1 1 7)

火 逆下 之 ,
因 烧 针 烦 躁者 ,
桂 枝甘 草 龙 骨牡 蛎 汤 主之 。 ( 1 1 8)

太 阳 伤寒 者 , 加 温针 必 惊 也 。 ( 1 1 9)


千金 方 》 引 华 陀之言 曰 当 摩 膏 火灸 之 即 愈

在皮
38 ] 3 33

夫 伤 寒始得 


[ 一



, 日 , ,

见 火 疗在 汉 代 之 广泛 应 用 。 故 仲 景于 太 阳 病 篇 , 从原文第 1 1 0 条至 1 1 8 条 皆 围 绕 着太 阳

病 表 证 而 被 火 疗 误 治 所致诸 变 化 及 其 救 治 之 法 展 开 了 论 述 其 不 仅 在 专 门 针对太 阳 病 表

 。

证 之 误治 下 , 同 时 引 入 阴 虚 之 体 误 被 火逆 与 伤 寒 病 误 被 火 逆 之 比 较 ; 且 论 述 了 伤寒 病 被


火逆 之后 引 起 的 亡阳 亦 论述了 引 发 伤 津 动血 之 危 害 性
“ ”
此外 火邪

诸变证 ,
, 。 

对太 阳 伤寒而 言 大热 入 胃 胃 中 水竭 对 阴 虚 之 体而 言
“ ” “ ” “
为火逆 ,
, 能使 ;

火气 虽


” ”

焦骨伤筋 然 伤 寒 论 》 毕 竟 是 围 绕寒 邪 伤 阳 这 主 线专 门 论 述 伤寒 病 的

微 却能

。 《 

所以 ,
从第 1 1 2 条 之 论 桂 枝 去 芍 药 加 蜀 漆 牡 蛎 龙骨 救 逆 汤 治 疗 火 劫 所 致 亡 阳 惊 狂 证 , 

第 1 1 7 条 之 论 桂 枝 加 桂 汤 治 疗 烧针 取 汗 之 后 , 针 处 受 寒 所 引 发之 奔 豚 证 及 第 , 1 1 8 条之

再 论 桂 枝 甘 草 龙骨 牡 蛎 汤 治 疗 火 逆 损 伤 心 阳 而烦 躁 证 仲 景要 突 出 的 是在 伤 寒 病 过程 中

 ,

火逆 亡 阳 , 尤 其 是损 伤 心 阳 的 特 殊 性 。 这是 《 伤 寒 论 》 中 火 逆 诸条 之 重 点 所 在 。 故姜 元

安 教授 认 为 第 条 对 此 以 太 阳 伤 寒 者 加 温针 必 惊 也 作 总 结 作 为 总 结 性 条文
“ ” 一

1 1 9 ,
。 

“ ” “ ” “ ”

只此

句足矣 。 惊 , 犹 惊狂 之 惊 , 为 心 阳 受 伤而 不 能 主 持 祌 明 所致 

2 . 14 太 阳 病 误 用 吐 法 之 归转

太阳 病 当恶寒 发热 今 自 汗出 反 不恶寒发 热 关上 脉 细数 者 以 医 吐之 过 也 




, , ,

曰 吐 之者 ,
腹中 饥 ,
口 不 能食 。 三 四 日 吐之者 , 不喜糜粥 , 欲食冷食 , 朝食 暮吐 。 以医

吐 之 所致 也 , 此 为小逆 。 (
1 20 )

太 阳 病 吐之 , 但 太阳 病 当恶寒 , 今反 不恶 寒 , 不 欲近 衣 , 此为 吐 之 内 烦也 。 ( 1 21 

病人脉数 ,
数 为热 ,
当 消谷引 食 , 而 反吐 者 ,
此 以 发汗 令 阳 气 微 , ,
膈气 虚 ,
脉乃数 也 

45


《 伤 寒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数 为客 热 , 不能消谷 , 以 胃 中 虚冷 , 故吐 也 。 ( 1 22)

太阳病 , 过经 十 余 日 , 心 下 温 温欲 吐 ,
而胸 中 痛 , 大 便 反塘 , 腹微 满 ,
郁 郁 微烦 。
先此

时 自 极 吐下 者 , 与 调 胃 承气汤 。 若 不尔 者 , 不可与 。 但欲呕 , 胸中痛 ,


微 溏者 , 此 非柴

胡汤 证 , 以 呕故 知 极吐 下 也 。 ( 1 23)

上 四 条论 太 阳 病 误 用 吐法 后 之 变证 。
第 1 20 条 论 述 了 太 阳 病 表 证误 用 吐 法 ,
胃 气受



表 邪乘 虚 入 里 化 热 为 患 所以 出现 腹 中饥 欲食 冷 食
“ ”
然 邪热 不 消 谷 故
” “
损 , ,
、 , ,


气 受 损 则 升 降 失 常 而 上 逆作 吐

不 能食 ,
胃气以 降为顺 ,
胃 。 第 1 2 1 条 上 接第 1 20 条以

条 则 是 补 充上 两条 误 吐 后 变证 之 机 理 或有 注家 以 假热 注 释

客热

为补 充 。
第 1 22 。 

” “
认为 本 条 所论 为 真 寒 假 热 证
“ “ ”
相对 外来意



。 考 客 与 主 ,
。 无虚 假 意 。 故 客热
“ ” “
当 作 从 外 而 来 之邪 热 解 。
倘 若把 《 伤寒 论 》 中 客气 条文 作 病机 分析 , 即 可知 

是 仲 景论 在 空虚 之 基 础上 而 邪 气入于 胃 中 时 所使用 的 用 词
” “ ”

气 胃 中 。 如第 1 34 条 

第 1 58 条 、 第 22 1
条 。
其 热 皆 属 实 热 非 假热 也 。 故本 条 所 论 当 非 属 真 寒 假 热 之 例 。


1 23 条则 论太 阳 病过经 ,
传 入 阳 明 而 成腑 实 可 下 之 证 , 或 传 入 少 阳 而 成 小 柴胡 汤 证 。 

明 病 以 胃 家 实为 发病特点 , 少 阳 病 则 以 脾 胃 虚 弱 为 发 病 基 础 然无 论 是 传 入 阳 明 或 少 阳 , 

其 皆 以 胃 气受损 ,
邪 气 方 入 为 发 病 前 提 故结 合 以 上 数 条 。 ,
可知 仲 景 强调 的 是 吐 法 可 直

接损伤 胃 气 , 胃 气 受 损 可 使邪 气 乘其虚 而入 

2 . 1 5 太 阳 病瘀热 在里 重证之治 疗

太阳 病六七 日 , 表 证仍 在 , 咏 微 而沉 , 反不 结 胸 , 其 人 发 狂者 , 以 热在 下 焦 , 少 腹当 鞭

满 小 便 自 利 者 下血 乃 愈 所 以 然 者
, ,
。 , 以太 阳 随 经 , 瘀热 在 里故 也 抵 当 汤 主 之 。 。 (1 24 

太 阳病 ,
身黄 ,
脉 沉结 ,
少腹鞭 , 小 便不利 者 ,
为无血 也 。 小便 自 利 ,
其人如狂 者 , 

证谪也 。 抵当汤主之 。 ( 1 2 5 )

伤 寒 有热 , 少 腹 满 应 小 便不 利 , , 今 反利 者 , 为 有血 也 , 当下之 , 不 可 余药 , 宜抵 当 丸 

( 1 2 6)

1 27 .
太 阳病 , 小便 利 者 , 以饮 水多 ,
必 心 下悸 。 小便少者 , 必苦里急 也 

第 1 24 条至 1 26 条 为 太 阳 病 瘀热 在 里 重 证 之 证 治 。 第 1 24 条 所 论为 太 阳 病 表 证 兼疲

46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热在里 , 表里同 病 ,
里证 为 急 , 当先治 里 , 以 抵当 汤 下其血 。 第 1 25 条 补 充 上 条而论 瘀

血 证谛 也
“ ”
热在里之发黄 , 明 确 指 出 本 病在 血分 , 故曰 。 对 于第 1 26 条 论 抵 当 丸之 证

而变 汤 为 丸 未 详何谓 尝考 其 制 抵当 丸 中 水


治 ,
尤氏 : 此条 证 治 , 与 前 条大 同 , ,
。 ,

蛭 虻虫 减 汤 方三 分 之 而 所服 之数 又居 汤 方 十 分 之 六 是 缓急 之 分 不 特在 汤


、 ,

, , ,

丸 之故矣 此其 人 必 有 不 可 不 攻 而 又 有 不 可 峻攻 之 势 如 身 不 发 黄 或 脉不沉结 之 类



。 , , ,

则 此 为 瘀热 在 里 重 证 而 病 势 较缓 者 之 治 。 伤 寒 病 是 以 寒 邪 伤 阳 为主 线 之 疾病 , 而人

身 之津 液 无 不 由 阳 气 所化 而 成 因此 旦 阳 气 受损 水 液 亦 可继 之 为患 故仲景于本篇


, ,

最 后列 第 1 27 条 之水 气 为 病 , 既 承 上 数 条作 鉴 别 , 以 小 便 利 否 与 来 定 病在 水 分 或 血 分 

同 时也 有 说 明 水 气 为 患 乃 饮 入 之 水 , 指 出 了 邪 气 之来 路 , 并 示 水 证 在 伤 寒病 中 之 常 见 

2 . 16 小結

《 太 阳病 》 中 篇 除 了 补 充 论 述 太 阳 表实 证 、 误 治 后 表 邪 入 里 成 变 证 的 救逆 法 、 少阳

病 诸 证 和 太 阳 病 里 证 之 证 治 外 更 重 要 的 是 仲 景 通 过 条 文 排 列 强调 无 论 是 伤 寒 夹 杂 病
, , 

或 太 阳 夹其 他三 阴 三 阳 疾病 出 现表 里 同 病 时 在 般情 况 应 遵 守 先表 后 里 之大 法


, , 

并 通 过 各 种 误 治 法 来 说 明 辛 温 发汗 法 为 太 阳 病 表 证 之 正 治 

47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研 宄 

3 .
辨太 阳 病 脉证 并治 下


3. 1 结胸证

3 . 1 . 1
结 胸与藏结 病 、 心 下痞 的证 候特 点 及鉴 别

问曰 :
病 有结 胸 , 有藏结 ,
其 状 何如 ? 答 曰 :
按之痛 , 寸 脉浮 ,
关 脉沉 , 名 曰 结胸 也 

( 1 2 8 )

何 谓藏 结 ?
答曰 :
如 结胸 状 ,
饮食 如故 , 时 时下利 ,
寸 脉浮 , 关脉小细 沉紧 ,
名 曰 藏结 

舌 上 白 胎 滑者 ,
难治 。 ( 1 2 9)

藏结无 阳 证 , 不 往来 寒 热 ,
其人 反静 , 舌上胎 滑者 , 不 可攻 也 。 ( 1 3 0)

病 发于 阳 而 反 下之 , , 热 入 因 作 结 胸 病 发于 阴 , , 而 反下之 , 因 作痞也 。 所 以成 结 胸 者 

以 下 之太 早故 也 。
结胸者 ,
项亦 强 ,
如柔痉状 ,
下之则 和 , 宜大 陷胸 丸 。 (
1 3 1 )

第 1 28 条至 1 30 条 主 要 是 论 伤 寒 病 表 邪 入 里 成 结 胸 之证 ,
借 结 胸 之 机兼 论 藏 结 病 

并 作 鉴别 之 用 ,
两 者形 成 了 寒 、 热 、
虚 、
实的 对 比格局 。 由 上文 可知 ,
藏 结多为寒证虚

因 少 阳 病 亦 有 胸 胁苦 满 心 下痛
“ ”
证 ,
故曰 无 阳证 。 反 之 可 知 结 胸 多 为 热 证 实证 。 、 

故 仲景 于 第 其人反静 来与 少 阳 郁热 之 往 来寒 热

不 往来寒 热 舌 上 胎滑
” “
1 30 条云 , , 

或 郁 郁 微烦 凡 邪 在太 阳 之表 而 误 治

而 心烦 、 之候 作 鉴 别 。 伤 寒病 中 , ,
或 内 伤脾 胃 之

气 , 或在 表 之 邪 乘 虚 内 陷 , 以致 心 下 之 变 ,
或 结胸 ,
或 心 下痞 ,
最 为多 见 。 因 此仲景 于

第 1 3 1 条 并论 之 ,
且 举 结 胸 病 及 胸 中 之 大 陷 胸 丸证 ,
来与 心 下 痞 作 鉴 别 

3 . 1 . 2 结胸死证

结 胸证 ,
其 脉浮 大 者 ,
不 可下 ,
下 之则 死 。 ( 1 32 

结 胸证 悉 具 , 烦 躁者 亦 死 。 ( 1 3 3)

结胸多 为热 实邪盛之 变 ,
病势 为 急 。 因此 , 仲 景 随 后 即 置第 1 32 条和第 1 33 条 分别

论 述 了 结 胸 正 虚 邪 盛 之死 证 来 引 起 医 者 之 重 视 

3 . 1 . 3 结胸 与 湿 热 发黄的 发病机理

太阳 病 , 脉浮 而 动数 , 浮 则 为风 ,
数则 为 热 ,
动则 为痛 , 数则 为虚 。 头 痛 发热 ,
微盗 汗

48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次 意义 研 宄 


出 ,
而 反恶 寒 者 , 表未解 也 。 医反 下 之 ,
动 数变 迟 , 膈 内 拒痛 , 胃 中空虚 ,
客 气动 膈 

短 气 躁烦 , 心 中 懊儂 , 阳气 内 陷 ,
心 下因 鞭 ,
则 为结胸 , 大 陷 胸 汤 主之 。 若不 结胸 , 


头 汗 出 , 余处无 汗 ,
剂颈 而还 ,
小 便 不利 , 身 必 发黄 。 ( 1
3 4)

些 注 家 因 结 胸 之名 而 认 为 结 胸 之病 位 在 于 胸 膈 。 但 从 相 关 条 文 来看 , 直 接指 出 或

间 接 暗 示 结 胸 病 位在 胸 膈 的 , 分别 只 有 第 1 3 1
条 和第 1 36 条 。 相反 ,
直 接指 出 结胸 病 在

这 值 得 深 思结 胸 病 位 问 题

第 条是 仲 景


“ ” “
心下 或提 及 心下 的 却 达七次之多 。 。 1 34

直 接对 结 胸 病 因 病 机 进 行 描述 性 说 明 就 条 文 描述 可 见 心 中 懊恼 是 形成 大 陷 胸 汤 证
“ ”
, 

之病 机是 邪 热 郁 于 胃 中 换言
“ ”

或 湿热 发黄 证 之 前 的 证候 ,
而 根 据 上 文指 出 心中 懊恼 。

之 , 结 胸 之 病 位亦 当 是 胃 中 。 由 此 则 可 明 白 为 何 仲 景 在论 结 胸 之 同 时 兼 论 湿 热 发 黄 证 之

病因 病 机 诚如 汪 氏 当 言 曰 心中 曰 心下 皆 胸 之 分名 曰 结 胸 其邪 实 陷 于




: 曰隔内 ,

, ,

”
故 接 下来 即 云 按 之 石 鞭者

心 下痛

之 名 而误会

仲 景 深 恐 学者 因 结胸
[ 5 8]

胃 。 , , 

因此

条直指 正在 心下 来 为结 胸 正 名 



大 陷胸 汤 主 之 小结胸病


又 于第 1 38 : ,
。 ,

胸 的 病 位可 以 总 结 为 以 心 下 为 中 心 ,
轻 证者 为小 陷 胸汤 证 第 ( 1 38 条 ) , 重 证 为 大 陷 胸汤

证 第 (
1 35 条 )
。 病 及 于上 之 大 陷 胸 丸 证 第 (
1 3 1 条 ) ,
病 及 于胸 胁 第 ( 1 36 条 ) ,
病及 于下

( 第 1 37 条 ) 

3 . 1 . 4 大 、 小 结胸 证的证候 特 点 及其类似证 之 鉴别

伤寒 六 七 日 ,
结胸 热实 ,
脉 沉而 紧 , 心下痛 ,
按 之石 鞭 者 ,
大 陷 胸 汤主 之 。

1 35)

伤寒 十余 日 , 热 结 在里 , 复 往 来寒 热 者 , 与 大柴胡 汤 。 但 结胸 ,
无大 热者 ,
此为水结 在

胸 胁也 , 但头微汗 出 者 ,
大 陷胸 汤主 之 。 ( 1 36)

太 阳病 , 重发汗 而 复 下之 , 不 大便 五 六 日 , 舌 上 燥 而渴 , 日 晡 所小 有 潮 热 ,
从 心 下 至少

腹 鞔满 ,
而 痛不 可 近 者 ,
大 陷胸 汤主 之 。 ( 1 37 

小结胸病 , 正在 心 下 ,
按 之 则痛 , 脉 浮滑 者 , 小 陷胸 汤 主 之 。 (
1 38 )

第 1 35 条 则 补 充大 陷 胸 汤 证之 证候 特 点 。 第 1 36 条 主要 鉴 别 少 阳 夹 阳 明 里 实 之 大 柴

胡 汤 证与 结胸 的 大 陷胸 汤证 。
两 者虽 可 同 见胸 胁苦满 、 心 下痞硬 , 然大柴胡汤 必 见往来

寒热 、
郁 郁 微 烦之 少 阳 郁 热 证 候 。 第 1 37 乃 别 大 结 胸 证 与 阳 明 里 实证 之 不 同 。 注 家因 不

大便 、 午 后 潮 热而 谓 此 条 乃 阳 明 里 实 夹 结 胸 之 证 。
如 喻氏 、 沈 氏 及 刘渡舟 先 生 等 即 持 此

49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篇 编 次 意义 研 究 

然结 胸 是 以 心 下 为 中 心

说 。 , 心 下 乃 胃 脘居 之 处 , 《 灵枢 ?
本输 篇 》 : 大肠 、 小肠皆

属于 胃 , 是足 阳 明 也 。
因此 , 当 在表 之 邪 入 里 化 热 与 胃 中 之 痰 水 相 结 为 病 , 有形 之

邪 阻 隔 胃 气 之通 降 则 可 成潮 热 不大便 之证 伤寒 论释 译 》 指 出

、 。 故 《 :
阳 明 里 实 证为

肠 中 燥 屎 阻结 其 腹 痛 仅 限 于 脐 部 周 围 而 本 证 却 是 从 心 下 至 少 腹 皆 硬满 而痛 不 可 近


, 

邪 势迄 上 隙 下 的 大 结胸 证


表 明 痛势 很 剧 ,
因 知 这 是水 热 相 结 、 ,
切 不 误用 大 承 气 汤 。

第 条 则 论 小 结 胸 病之 证 候 特 点 及其 证 治 与 大 结 胸 病 相鉴 别
[ 42 ] 5 7 1

1 38 , 

太 阳 病二 三 日 , 不能卧 , 但 欲起 ,
心下 必结 , 脉微弱者 , 此 本 有 寒分 也 。 反下 之 , 若利

止 , 必作 结 胸 , 未止 者 , 四 日 复 下之 , 此 作 协热利也 。 ( 1 39 

太阳 病 ,
下之 ,
其脉 促 , 不 结 胸者 , 此为 欲 解也 。 脉浮 者 , 必 结胸 。 脉紧者 , 必咽痛 

脉 弦者 , 必两 胁拘 急 。 脉细 数 者 , 头 痛 未止 。 脉沉 紧 者 , 必欲 呕 。 脉 沉 滑者 ,
协热 利 

脉浮 滑者 , 必 下血 。 ( 1 4 0)

病在 阳 ,
应 以 汗 解 之 反 以 冷水 潠 之 若 灌 之,
, ,
其 热 被劫 不 得 去 弥 更 益 烦 肉 上 粟 起 , , 

意 欲 饮水 , 反不 渴 者 ,
服 文蛤 散 。 若不 差 者 , 与 五等散 。 寒实结胸 , 无热证者 , 与 三物

小 陷 胸汤 , 白 散 亦 可服 。 ( 1 41 )

第 1 39 条论 太 阳 表 证 夹 杂 寒 饮 而 被 误 下 ,
或成结 胸 ,
或 成协热 利 。 第 1 40 条则 据 脉

以 定病 证 。
第 1 41 条 主 要 论 太 阳 病 表 证误 用 水 疗 , 或水 湿之邪 郁 遏太 阳 之 气 , 而 成文 蛤

散 证 及 五 等散证 , 或 入 里 与 痰水相 结 , 为三 物 小 白 散 证 第 。 1 4 1 条提 出 寒 实 结 胸 之证 易

明 。 此 三条 , 筆 者 不 得 解其 要 ,
故作 存 疑 ,
不强解 

3 .  2 结胸类似证


“ 


3 .
2 .
1 太 阳 少 阳 病之 时 如 结胸 , 心 下 痞硬

太 阳 与 少 阳 并病 头 项强 痛 或 眩 冒 时如 结胸 心 下 痞 粳者 当 刺 大椎 第 间 肺俞

, , ,
, , , 

肝俞 。 慎不 可 发汗 , 发汗 则 谵 语 。 脉弦 ,
五 日 谵语 不 止 , 当刺期 门 。 ( 1 42)

条太 阳 少 阳 并病 因有 时 如结 胸 心 下 痗硬 故 列 于 结 胸 证 之后
“ ”
第 1 42 , , 的证 候 , 

以 作鉴 别 

50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3 . 2 . 2 妇人 中 风

妇 人 中风 , 发热 , 恶寒 , 经 水适 来 , 得 之 七八 日 , 热 除 而脉 迟 身 凉 ,
胸胁 下 满 ,
如结胸

状 , 谵语者 , 此 为 热 入 血室 也 , 当刺 期 门 , 随其 实 而取 之 。 (
1 43 )

妇 人 中 风 七八 日 , 续 得寒 热 , 发作 有时 ,
经 水 适 断者 , 此为 热 入 血 室 ,
其血 必 结 , 故使

如 疟状 , 发作 有 时 , 小 柴 胡 汤 主之 。

1 4 4)

妇 人伤寒 , 发热 ,
经水适 来 , 昼日明了 , 暮 则谵 语 , 如 见 鬼状 者 , 此为 热 入 血 室 , 无犯

胃气 , 及上 二焦 , 必自愈 。 ( 1 4 5)

第 1 43 条为 妇 人 正 值 经 行 , 感 受风 寒邪 气 , 邪 气 乘虚 而 入 , 与血相结 , 因 肝 为藏 血

之 脏 血 气 被 邪 热 郁 闭 不 畅 肝 脉 亦 随 之 不 利 故 有 胸 胁下 满




如 结 胸 之状 血 有 邪 热 。 

使 心 不 能主 神 明 则 作 谵 语 因 其 有 胸 胁 下 满 如 结 胸 状 故 仲 景 列 于 结 胸 类似 证 之 中
“ ”
。 , 

此 下 之第 条亦 围绕 而 展 开讨论

妇 人中 风

1 44 条及 第 1 45 

3 . 2 . 3
 少 阳 病 之柴 胡类证

伤 寒六七 日 ,
发热 , 微恶寒 ,
肢节 烦 痛 ,
微呕 ,
心下 支 结 ,
外 证 未去 者 ,
柴 胡 桂枝 汤 主

之 。 ( 1 46)

伤 寒五 六 日 , 己 发汗 而 复 下 之 ,
胸 胁满 微 结 , 小 便不 利 , 渴而 不 呕 , 但头汗 出 , 往来 寒

热 , 心烦 者 ,
此 为未 解 也 , 柴胡 桂 枝 干 姜 汤 主 之 。 (
1 4 7)

伤 寒五 六 日 ,
头汗出 , 微恶寒 , 手 足冷 ,
心 下满 , 口 不欲食 , 大便 鞔 ,
脉细者 ,
此 为阳

微结 , 必 有表 ,
复有 里 也 , 脉 沉 亦 在里 也 。
汗 出为 阳微 , 假令纯 阴 结 , 不 得复 有 外 证 

悉 入在 里 ,
此 为 半在 里 半 在 外 也 。 脉 虽沉 紧 , 不得 为 少 阴 病 。 所 以然者 , 阴 不得有汗 

今头汗 出 , 故 知 非少 阴 也 , 可与 小 柴 胡 汤 。 设不了 了者 , 得屎 而 解 。 ( 1 48)



伤 寒五 六 日 , 呕 而 发热 者 , 柴胡 汤 证 俱 ,
而 以 他药 下 之 , 柴 胡证 仍 在 者 ,
复与 柴胡 汤 

此 虽 己 下 之 不 为 逆 必 蒸 蒸 而 振 却 发 热 汗 出 而 解 若 心 下 满 而 鞔 痛 者 此 为结 胸 也
, , , 。 , 

大陷 胸 汤 主之 。 但满而 不痛者 ,
此为 痞 ,
柴胡 不 中 与 之 , 宜半 夏泻 心 汤 。
( 1 49)

太 阳 少 阳 并病 , 而反下 之 ,
成结胸 ,
心下 鲠 ,
下利不止 ,
水浆 不 下 ,
其 人 心烦 。 (
1 5 0)

第 1 46
条至 1 50 条亦 为 围 绕著 结 胸 病 作 鉴 别 ,
而因 其病 皆涉 及少 阳 , 故 并而 述 之 

第 1 49 条 论述 柴 胡 汤 误 下 后 之 变 化 , 并将 结 胸 与 心 下 痞 之 证 候 特 点 作 鉴 别 ,
分别 以 大 陷

5 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胸 汤 及 半夏 泻 心 汤 治 疗 由 此 启 下 心 下 痞之 证 治 故 冉 氏 认为 按 此条 是 承 上 起 下


。 : 

收 束上 的 结证 起下的痞证 类 辨枢 转 的 柴 胡 证 虽 各 各并 列 



三峰 鼎 峙
[ 35 ] 3 38

, 引 ,
。 ,

1 50 条 论 太 阳 少 阳 并病 误 下 成结 胸 危证 。 然不 知 复 置 于 此之 义 不 作 强 解 

3 . 3 心 下癌 证

3 . 3 . 1 心 下 痞 的病 机及证 候特 点

脉浮而 紧 , 而复下 之 ,
紧反 入 里 , 则 作痞 ,
按之 自 濡 , 但气 痞 耳 。 ( 1 5 1


太阳 中风 ,
下 利 呕逆 , 表解 者 ,
乃 可攻 之 。
其 人 滎 滎汗 出 ,
发 作有 时 ,
头痛 , 心 下痞 鲠

满 , 引 胁下 痛 ,
干 呕 短气 ,
汗 出 不 恶寒 者 , 此 表解 里 未 和 也 。
十枣汤主 之 。 ( 1 5 2)

太阳 病 ,
医发汗 , 遂发热 恶寒 , 因 复下 之 , 心下痞 ,
表 里俱 虚 ,
阴 阳气并竭 ,
无 阳则 阴

独 ,
复加烧针 , 因 胸烦 , 面 色 青黄 , 肤 瞒者 , 难治 , 今 色 微黄 , 手 足温者 , 易愈 。 (1 53)

第 1 51 条 乃 论 心 下 痞 之成 因 、 证 候 特点 及 病机 。 第 1 52 条论 太 阳 中 风夹 杂 悬饮 , 



遵 先 表后 里 之法 上条 按之 自 濡 但 气痞 耳 此条 心 下 痞 硬满 引 胁下 痛 上条


“ ” ”
。 , , ,

之 心 下 痞为 太 阳 表证误下 ,
内 伤脾 胃 ,
邪 气 由 表 入 里 所致 ; 此 条之 心 下痞 为 水 饮 邪 气 停

滞 于 胸 胁 间 所致 。 因此 ,
两 条并 列 则 可 加 强 了 对 第 1 51 条 太 阳 表证 误 下 后 出 现心 下 痞之

条 注家 意 见不 不 能 自 圆 其说

证候 特 点 的 认 识 对 于第 故丹 波 直 言 糊 涂不


。 1 53 ,

” _7 3
通 。 故 基 于 条文 意 旨 未 明 , 故不 作 强 解 

3 . 3
 . 2 心 下痞 证之治 疗

心下痞 , 按 之濡 , 其脉关 上 浮 者 , 大 黄黄 连 泻 心 汤 主 之 。 ( 1 5 4)

心下痞 ,
而 复 恶寒 汗 出 者 , 附 子 泻 心 汤主 之 。 ( 1 55 )

本 以 下 之 故 心 下 痞 与 泻 心 汤 痞 不 解 其人渴 而 口 躁 烦 小 便 不 利 者 五 苓散 主之
, ,
。 , , , 


1 5 6)

伤 寒 汗 出 解之 后 , ,
胃 中不和 , 心 下 痞鲠 ,
干 噫 食臭 ,
胁 下 有 水气 ,
腹中 雷鸣 , 下 利者 

生姜 泻 心 汤主之 。 (
1 57)

伤寒 中 风 , 医反 下之 ,
其人 下 利 日 数十 行 , 谷不化 ,
腹中雷鸣 , 心 下痞鲠而满 ,
干呕 

52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义 研究 

心 烦 不 得安 ,
医 见 心下 痞 , 谓 病 不尽 , 复 下之 ,
其 痞益 甚 , 此非 结热 ,
但以 胃 中虚 , 

气 上逆 , 故 使鲠 也 , 甘 草 泻 心 汤 主之 。 ( 1 5 8)

伤 寒服 汤 药 , 下 利 不止 ,
心 下痞 鲠 , 服泻 心 汤 已 , 复 以他药下 之 , 利不 止 , 医 以理中 与

之 , 利益 甚 。 理 中者 , 理中焦 , 此利在 下焦 ,
赤 石 脂 禹 余 粮 汤 主之 。
复 不止 者 , 当 利其

小便 。
( 1 59 )

伤寒 吐 下后 ,
发汗 , 虚烦 , 脉甚 微 , 八九 日 , 心 下 痞鞔 ,
胁下 痛 , 气 上冲 咽 喉 , 眩冒 

经脉 动 惕者 , 久 而 成痿 。 ( 1 6 0)

伤寒 发 汗 , 若吐 ,
若下 解后 , 心 下 痞鲠 ,
噫气 不 除 者 , 旋 覆 代赭 汤 主 之 。 ( 1 61 

第 1 54 条 论 大 黄 黄 连 泻 心 汤 治 疗 胃 热 作 痞 之证 第 。 1 55 条则 为 在上条病 机 的 前提 下 

步 伤 害 阳 气 而作 痞 第 条 乃 五 苓 散 治 疗 水痞 证 灵 兰秘典 论 》 



火 热邪 势 进

。 1 56 。 《 :

”
觥者 州 都之官 气化 则 能 出 人 身 之 水 莫 不 由 膀 胱 之 气 而 化为人 身
2 8 ]92 °

津 液藏 焉 

, , ,

之津 液 , 当 膀 胱 之气 被 邪 气 闭 郁 , 不 能 化水 , 水 邪 内 停使 原 本 由 上 至 下 而 行 之 水 逆 行 

停于 心下 作痞 。 第 1 57 条 则 论 寒 热 错 杂 挟 水 饮之 心 下 痞 证 治 。 上条言 水痞 , 此 条言寒热

错 杂 挟 水 饮之 痞 具 有 鉴 别 之 意 。 第 1 58 条 论甘 草 泻 心 汤治 疗 寒 热 错 杂 挟 中 气 大 虚 之 证 

第 1 60 条为 伤 寒 误 治 后 ,
阳 虚致 水 泛全 身 , 水 邪上 冲 则 气 上 冲 而 眩 冒 , 或停 于 中 以 为心

下痞 、
胁 下痛 ,
或 入 于 经脉 , 与第 1 56 条 同 为 水邪 致 痞 之 证 而 其 证较 重 。 第 1 6 1 条为 旋

覆 代 赭 汤 治 疗饮 气 交 阻 之 心 下 痞 证 

下后 , 不可更行 桂枝汤 , 若 汗 出 而喘 ,
无 大热 者 ,
可 与 麻 黄 杏 仁甘草 石 膏 汤 。
( 1 62)

此 无 心 下 痞 之证 , 故 聂 惠 民 教授 认 为 或 为 自 他 处 错 入 。 张 志 聪 更把 此 条 删 去 , 姜元

安 教 授认 为 热 邪 壅 肺 , 未 有 不 烁津 为 痰 者 , 故 麻黄 杏 仁 甘草 石 膏 汤 之 所 治 , 临 床 所见 必

有痰盛之 证 。 仲 景 不 论其 痰 , 乃 因 为 其 病 机 并 非 痰热 为 患 , 而是 热邪壅肺 , 故治疗 不 必



化痰 , 只 需 清 其肺 热 则 可 ,
其痰 自 消 。
而 前 二 条所论 有痰 之 心下 痞 证 , 皆 因 痰饮 而 致 气

机痞塞 于 心下 ,
故 治 疗 必 顾 其痰 饮 。 痰之 为 患 ,
有 必 治 其痰 者 , 又 有 不 必 治 其痰 者 ,


奥妙 自 在病机 。 能 详 仲 景 于 泻 心 汤 治 疗 之 中 突 然 插 入 麻黄 杏 仁 甘 草 石 膏 汤 证 之 意 , 则自

能悟 出 见痰 休 治 痰 之理


而治 生痰 之 源 

太阳病 , 外证未除 , 而 数下 之 , 遂协 热 而 利 , 利下不止 ,


心 下 痞鞭 ,
表 里不解者 , 桂枝

人 参 汤主 之 。 ( 1 63 )

5 3



《 伤 寒 论 》 太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伤 寒大下 后 ,
复 发汗 , 心 下痞 , 恶寒 者 , 表 未解 也 。 不 可 攻痞 , 当 先解表 , 表解乃可攻

痞 。 解表 宜 桂 枝 汤 ,
攻 痞 宜 大 黄 黄连 泻 心 汤 。 ( 1 64 )

第 1 63 条为 桂 枝 人 参 汤 治 疗 阳 虚 之 协 热利 证 。
其 病 机 是 脾 阳 虚 弱 而 不能升 清 , 气机

痞塞 而 作 心 下 痞 硬 ,
寒 湿 下注 而 作 下 利 。 因此 , 以 人 参汤 温 补 脾 阳 , 桂枝 后 下 以 隔 绝 外



第 条为 太 阳 表证 夹 热 痞 与 上 条 皆 是 表里 同 病 同见 表 不解 心下痞


“ 


寒 。 1 64 , ,

之候 , 然表 证 虽 同 而 里 证 有 寒 热 虚 实 之 分 , 故治 疗各异 。
其 鉴别 之 意 显 矣 

3. 4 心 下癌类似证 鉴 别

伤 寒 发热 ,
汗出不解 , 心 中痞鞮 , 呕 吐而 下利 者 ,
大柴 胡 汤主 之 。 ( 1 65 )

病 如 桂枝 证 , 头 不痛 , 项 不强 ,
寸 脉 微浮 , 胸 中 痞鲠 , 气 上 冲 喉咽 , 不 得 息者 , 此 为胸

有寒也 。 当吐之 , 宜 瓜蒂 散 。 ( 1 6 6)

病 胁 下 素有痞 , 连在 脐旁 ,
痛 引 少腹 , 入 阴筋者 , 此名 藏结 , 死 。 ( 1 67)

以 上 三 条均非 伤 寒 表 证 误 治 后 而 生 之 心 下 痞 , 同时 , 属 有形邪 气 为患 之 病 。 第 1 65

条 论 大 柴 胡 汤 治 疗 少 阳 夹 阳 明 里实 。
第 1 66 条 论 瓜 蒂 散 治 疗 痰 食 停 滞于 胸 脘 之 证 。



“ ” [ 27 ]

条 论 藏结 之 死 证 诚如 柯 氏 言 藏 结 有 如 结胸 者 亦 如 有 痞 状者 故仲 景 并


58

1 67 。 :

列于此 ,
以 供与 心 下 痞作 鉴 别 之用 。 藏结 之痞 在 于 胁下 , 如 结 胸 状 即 必 按 之亦硬 , 且就

原 文笔法言 脐旁 曰 连 少 腹 曰 引 :
, , 阴 筋曰 入 , 病 之发 展过程 如 在 目 前 焉 是无 形 之痞 ,


故 知 藏 结 之 痞 乃 有 形 之 痞块为 病 

3 . 5 强 化对太 阳 病表证之认 识



阳 明 气 分热 盛而伤 津 之 发 热恶 寒



3 . 5 . 1

伤 寒若 吐 ,
若 下后 , 七八 日 不 解 , 热结 在 里 , 表 里 俱热 ,
时时恶 风 ,
大渴 , 舌 上干 燥而

烦 ,
欲 饮水 数升 者 ,
白 虎 加 人 参汤 主 之 。
( 1 68 )

伤寒 无 大 热 ,
口 燥渴 ,
心烦 ,
背微 恶 寒 者 , 白 虎 加 人 参汤 主 之 。 (1 69 )

伤寒 脉 浮 ,
发热 无 汗 ,
其 表不 解 , 不 可 与 白 虎汤 。 渴 欲饮 水 ,
无表 证者 , 白虎 加人参 汤

主之 。 ( 1 7 0)

54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第 1 68 条至 1 70 条 论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治 疗 阳 明 热 盛而 表 里 俱 热 之证 。
从证 候 角 度 言 

白 虎 加 人参 汤 证 可见 背 微恶 寒 与 伤 寒 病表 证 之 寒 热 相 似

时 时恶 风
“ ”
发热

, 、 , 

伤 寒 病 表 证 皆 是 风 寒 邪 气在 表 之 表 证 ,
虽有 发 热 , 但 其病 性 属 寒 , 治宜辛温 。 而 白虎加

人 参 汤辛 凉 ,
其所 治为 热结在里 , 表里 俱 热 之 证 。 因此 ,
仲 景 于 本 篇末 举 之 , 并特 于

条指 出 其 表 不解 不可 与

白 虎汤

1 70 ,


3 . 5 . 2 太 阳 表证 之可汗 与不可汗

太 阳 少 阳 并病 , 心下 鲠 , 颈项 强而 眩 者 , 当 刺 大椎 ,
肺俞 ,
肝俞 , 慎勿 下 之 。 ( 1 7 1


太 阳与 少 阳 合病 ,
自 下 利者 , 与 黄芩 汤 。 若 呕者 ,
黄 芩 加 半夏 生 姜 汤 主 之 。 ( 1 7 2)

伤寒 , 胸 中 有热 ,
胃 中 有邪 气 , 腹 中痛 , 欲 呕 吐者 ,
黄连汤 主之 。 ( 1 73)

条 之证 及 论 治 皆 同 而 云

条与第 慎勿 下之 太 阳 表 证及 少 阳 病 本 无 下

第 1 7 1 1 42 ,

之理 , 或 疑为 多 余 。 《 伤 寒 论 》 读 至此 条 ,
读者 当 知 太 阳 病 表证 应 当 发汗 。 仲 景恐 人但

见 太 阳 病 即 以 发汗 治 之 , 而 不 察 夹其 他 病 证 ,
故于 此 列 此 条 来 提 醒 不 可 见病 治 病 ,
使人

能 更清 楚 认 识 到 治 疗 太 阳 病 必 须 将 疾 病 之 发 展 过 程 考 虑 在 内 表 明 了 疾 病 过程 中 的 复 杂

 ,

性 ,
突 显 了 在 辨 病 基础 上 辨证 以 论治 的 重 要 性 。 第 1 72 条则 上 接第 1 7 1 条 而 论太 阳 少 阳

合 病 因 少 阳 不 可 发 汗 故 治 必 以 少 阳 入 手 以 黄 芩 汤 独清 少 阳 郁 火 为 先 里 后 表 之 法
, , , , 

导 师认为第 1 73 条 黄连 汤 所 治 之 上 热 下 寒 ,
亦 可 有 下 利之 变 ,
正与 上 条少 阳 郁 火下 迫 肠

胃 而 有 上 吐 下 利 之 变可 作 鉴 别 之 用 

3 . 5 . 3 风湿 相 搏之骨节 疼痛

伤寒八 九 日 ,
风湿 相 抟 ,
身 体疼 烦 , 不能 自 转侧 , 不呕 ,
不渴 , 脉 浮 虚而 涩 者 ,
桂枝 附

子汤 主之 。 若 其 人 大便鲠 , 小便 自 利者 ,
去 桂 加 白 朮汤主之 。 ( 1 74 

风湿 相 抟 ,
骨节 疼烦 , 掣 痛不 得 屈 伸 ,
近之 则痛 剧 ,
汗出 短 气 , 小 便不 利 , 恶 风 不欲 去

衣 , 或 身 微肿 者 ,
甘 草 附 子 汤 主之 。 ( 1 75)

白 虎 汤之 表有热 里有寒
“ 


3 .
5 .
4 ,

伤寒 , 脉 浮滑 ,
此 以 表 有热 , 里有 寒 ,
白 虎 汤 主之 。 ( 1 7 6)

55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次 意 义研 究 


3 . 5 . 5 虚M伤寒

伤寒 , 脉 结代 ,
心动 悸 , 炙 甘 草汤 主 之 。 ( 1 7 7)

脉 按 之 来缓 时 止 复 来者 名 曰结 又 脉来动 而 中 止 更来 小 数 中 有 还 者反 动 


, ,
。 , , ,

曰结 , 阴也 。 脉来 动而 中 止 , 不能自还 ,
因 而复动者 , 名 日代 ,
阴也 。 得此 脉 者 , 必难

治 。 ( 1 78)

第 条及 第 聂 惠 民教授 认为 为 风 寒湿 瘦 之 类 伤 寒 证 因其 与太 阳


2] 67 3



1 74 1 75 , : ,

以 作 鉴别 之 资

表病 ,
尤 其 是太 阳 伤 寒 相 似 之 处 , 故 列 于此 ,
。 时 振声 教 授 人为 1 76

表有 热 里 有 寒 并 不 是 说 的 真寒 假 热 而 是 指 的 皮肤 发 热

条之 解为 :
, , , 骨节 烦痛 以 寒

 ,


主凝滞 不通 则 痛 又 有身 热 故 为 急 性 风 湿 热 痹之 证治 且以 现代 医 学 观 点 来 看

, , ,
。 :


急 性 风湿 热 常 多 合 并 心肌 炎 可 以 有 心 动 过速 心 律 失常 故 出 现 结 代脉 为炙



、 心 动悸 

甘 草 汤证 。 基 于 以 上认 识 , 故其 认 为 :
( 第 1 74 条至 1 78 条 是 急 性 风湿 的 证 治
) , 

五 条不 能 分 割 , 互相 联 系 。 如 果 将 风 湿 寒 证 与 风湿 热 证 割 裂 , 或 与 风 湿变 证 互 不联 系 

则 将 无法 理 解 急 性 风湿 为 何 列 入 《 伤 寒论》 中 , 亦 无 法 对 急 性 风 湿 的 临 症 表现 获 得 完 整

然 伤 寒论 》 对 表 里 的 意 思 乃 作 内 外 言 如第 病在 表

脉浮者
” ”
的认识 。 《 , 5 1
条之 , 

今脉 浮 故知在外 而无特定 指 明 表 即 为 皮 肤 里 即 为骨 节 第二 伤寒



第 45 条之 ,
、 。 ,

“ ” “
二 字 并 举者 而不存在 或证候 或病 因 之 问 题 



论》 中 寒 、 热 ,
皆指 证 候 言 , , ,

条之 表 热 里寒
“ ” “ ”

第 1 68 条之 表里 俱 热 , 第 2 25 等 。 第三 ,
中 医 之湿 病 概念 与 现 代

医 学 之 风湿 病 概 念 并 不相 等 。 因此 ,
这种 以 现 代 医 学 来 解 释 《 伤 寒 论》 排 列 之 意 义 , 

不合 乎 仲 景 之 心 。
对 于此 ,
筆者 认 为 不必 强 解 , 但从文 章 铺 排 角 度 及 条 文 证 候 来 看 , 

必 如 前 文 亦 为 强 调 太 阳 病表 证 之 发病 特 点 无 疑 。 第 1 77 条为 虚 人 之伤 寒 ,
较之 与 小 建 中

汤证较 重 耳 ,
或 可补 第 29 条 之证 治 ,
有 强 调 随证 治 之 , 以 人 为 本 之意 。
第 1 78 条则 补

充 上 条之 脉 象 特 点 和 机 理 

3 . 6 小結

《 太 阳 病 》 下 篇主 要 论述 了 太 阳 病 误治 后 出 现 的 结 胸 、 心 下 痞之病 因 病 机 、 证候 特

点和治疗 ,
以 及 与 之在 三 阴 三 阳 病 过 程 出 现 之 和 结 胸 、 心 下 痞 相 似 之 证候 作 鉴 别 。
最后

56


《 伤 寒论 》 太 阳 病 篇 编次 意 义 研 究 


于 文 末 通 过 条 文来 强 化太 阳 病 表 证 为 风 寒 邪 气 郁 闭 太 阳 之气 而 发 病 之 特 点 ,
其 病 虽 有发

热 , 但病 性属 寒 , 应 以辛温治之 , 然 亦 不 可 见 病 治病 , 而 应结 合 疾 病 的 特 点 来 思 考 证 候

于 疾 病 过 程 中 所反 映 出 来 的 意 义 及 病 机 , 并 始 终 以 人为 本 之 原 则 来 论 治 

57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结论


通 过 上 述对 《 太 阳 病 》 上 中 下 三 篇 条文 的 整 理 、
归纳 ,
分析 得 知 太 阳 病 篇 之 结 构
。 

先纲后论 节节 紧 扣 主题 清 晰 因此 我 们可 以对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编 次 意 义 给予


, ,
。 ,

个确 定 :
即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条 文排 列 是 仲 景 刻 意 安 排 的 , 是 有 其意 义 的 , 并且 极具 辨

证 论 治 之 精神 。 实 不 可 因 其 书 经 曾 散佚 , 经 叔 和整 理 而忽 视之 或 否 定 之 。
本 文 就此 总 结

如下 

《 太 阳病》 分上 、
中 、 下篇 , 各 有倾 重 , 当 中 以 上篇 为 重 中 之 重 , 仲 景 先列 前 1 1

条 为 全 书 及 太 阳 病 篇之 纲 领 ,
并 贯 彻 了 病 证结 合 的 辨 证论 治 精 神 , 治 未病 思想 , 以 人为

本 的 治 疗精 神 , 继 后 通过 第 1 2 条至 23 条 展 示 出 伤 寒 病 以 风 寒 邪 气 伤 人 阳 气 为特 点 其

 ,

疾 病 之 过程 始终 受 著 风 寒 邪 气 与 人 体 阳 气 之 盛 衰影 响 , 并 根 据 此 制 定 了 桂枝 汤 、
桂枝 加

附 子汤 、 桂 枝麻 黄 各 半 汤 等 作 治 疗 , 使 人 从整 体层 次 上 对 伤 寒 病 之 发 展变 化 过 程 有 了 清

晰 之认 识 。
最后 以 虚 人之 伤 寒 作 总 结 , 强调 伤 寒病先 阳 后 阴 之治 疗 思 想和 以 人 为 本 的 精

神 

中 篇 补 充 了 太 阳 表 实 证 及 邪 气 随 本 经 入里 之 蓄 水 证 和 瘀 热 在 里证 之 治 疗 ,
完善 了 对

于 太 阳 病之治疗 , 同 时 较集 中 讨 论 与 太 阳 病 表 证 相关 情 况 下 之处 理 , 如 太 阳 表 证 夹杂 其

他 证 候 之 先 后 缓 急 处 理 可 汗 不 可 汗 之 理 以 及 太 阳 病表 证 误 治 后成 坏 病 之 转 归 治 疗等
, ,


下 篇 主 要论 述 太 阳 病 误 治 后 ,
内损 脾 胃 之气 , 邪 气乘 虚 入里 之 结 胸 、 心 下 痞之 病 因

病机 、 证候特点 、 治 疗 及 与 之相 似 之 证 的 鉴别 。 同 时 于 文 末 强 化 对 太 阳 病 表证 之 认 识 

通 过 本 研 究 发现 仲 景 诊 治 之 思 路 应 为 : 先 辨 别外 感病或 内 伤 病 ,
继 之 辨 其 为 伤 寒病

或温 病 ,
再 之 辨 别 其 属 那 个三 阴 三 阳 病 , 然后 在 此基 础 上 进行 辨 证 。 此过 程 体 现 了 《 

太 阳 病 脉 证 并 治 》 之篇 名 即 仲 景 先 辨 疾 病 在 此 基础 上 再 进 行 辨 证 论 治

, ,
这种 病 证结


合 的 思 想贯穿 了 太 阳 病篇 ,
使 医 者更 能 把 握证 候 在疾 病 过 程 中 当 下 之 意 义 和 病 机 。 

时 ,
仲 景 把 不 同 疾病 过 程 中 相 似 之 证 候 通 过 条 文铺排 , 让 读 者 加 以 明 辨 其不 同 之 病 机 

提 升 辨 证 论 治 之 能力 

诚 如朱 子 所云 观 书 须 从头 循序 而进 不 以 浅 深 难 易 有所 取 舍

: , , 自 然 意 味 详密 

” [4 ]
至于 浃 洽 贯 通 则 无紧 要处 所 下工 夫 亦 不 落空 矣 筆 者深 信 只 有 在 以 这 种 整体 观
76


, 。

58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宄 

角 度 下 解读 《 伤 寒 论 》 才 能 真正 深入地 了 解 仲 景 为 伤寒病 立 论 之心 , 获 得辨证 论治 之 精



神 

59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宄 

詩文 献


[ 1 ] 刘 渡舟 .
伤 寒论十 四 讲 [ M] .
北京 : 人 民 卫生 出 版 社 ,
20 1 3 :
3 4 

[ 2] 聂惠民 . 三 订聂 氏 伤 寒学 [ M] .
北京 : 学苑 出 版社 , 20 1 0 

[ 3] 刘渡 舟 .
伤 寒 论校 注 [ M] .
北京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社 ,
20 1 3 

[ 4] 张洪 等编 , 冯 先思 点 校 .
朱 子读书 法 [ M] .
杭州 : 浙江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 ,
2 01 7 

[ 5] 钱穆 .
中 国 史 学名 著 [ M] .
北京 :
九 州 岛 岛 出 版社 ,
20 1 1 : 1 5 

[ 6] 张 清苓 ,
姜 元 安 有 关 六经 辨证 方法 之 再 认 识

[ J]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报 . 2 00 6 : 8 

[ 7] 徐灵 胎 .
徐 灵胎 医 学 全 书 [ M] .
太原 : 山 西 科 学 技术 出 版 社 ,
20 1 4 

[ 8] 任应 秋 .
略 谈 辨 证与 辨 病 [ J] .
湖 南 中 医 学院 学 报 ,
1 97 9 ( 0 1 ) :  1

3 

[ 9] 中 国 中 医 研 究 院 西 苑 医 院 编 赵 锡 武 医 疗经 验 .
[ M] .
北 京 人 民 卫生 出 版 社 :

20 0 5 ,
1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学 学 报

姜 元安 论 无广 义与 狭 义 之 分

0] 伤寒 2 005 0 5) 24

[ 1 ?
[ J] .
, ( : 25 

[ 1 1 ]
凌耀星 .
难 经 校注 [ M]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20 1 3 ,
9 3 

[ 1 2] 许结 , 潘务 正 编 选 .
方苞 姚 鼐 集 [ M] .
南京 : 凤 凰 出 版社 , 2 00 9 : 2 2 5 

[ 1 3] 陈修园 . 伤 寒 论 浅注 方 论 合编 [ M] .
北京 :
学 苑 出 版社 ,
20 1 2 : 5 5 

[ 1 4] 刘 衡如 .
灵 枢 经校勘 本 [ M]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2 01 3 

[ 1 5 ] 张介 宾 著 , 孙 国中 , 方向 红点校 .
类经 [ M] .
北京 : 学苑 出 版 社 , 2 0 05 : 3 8 5 

[ 1 6] 钱穆 著 . 劝 读 论语和 论 语读 法 [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20 1 4 : 4 

[ 1 7] 钱大 昕 著 , 吕 友 仁标 校 .
潜 研堂 集 [ M] .
上海 : 上海古 籍 出 版 社 , 1 98 9 : 385 

[ 1 8 ] 成无 己 著 .
伤 寒明 理论 [ M] .
北京 : 中 国 中医药 出 版社 , 20 0 7 : 1 4 

[ 1 9 ] 李 昉 等撰 .
太 平 御览 .
卷七 二 二 [ M] .
北京 :
中 华书 局 , 1 98 5 : 3 1 98 


20 ] 孙志远 ,

何传毅 . 王叔 和编 次 《 伤寒 论 》 之 功 不 可 没
一 一

《 脉经》 《 伤寒 论》 相 关

条 文 辨析 [ J] .
上海 中 医药杂 志 ,
1 985 ( 0 3 )  4 3 :

44 

[ 2 1 ] 王叔 和 .
脉经 [ M] .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 版社 :

20 1 3 :
1 9 

[ 22 ] 刘 渡舟 .
试论 错 简 派 之 非 [ J]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学 学 报 ,
1 99 7 ( 0 1 )  3 :

5 

[ 2 3] 钱 超尘 .
伤 寒 论 文献 通 考 [ M] .
北 京 学 苑 出 版社 :

1 99 3 

[ 2 4] 陈道纯 .
王叔 和编次 《 伤寒论 》 质疑 [ J] .
中 医文 献杂 志 ,
1 996 ( 0 3 ) 2 0 :

2 1 

60


《 伤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宄 

[ 25 ] 章实斋撰 ,

吕 思勉评 .
文史 通义 [ M] .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社 :

2 0 08  :
1 67 

[ 26 ] 周 学海 .
读书随笔 [ M] .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20 1 1

2 3 0 

柯 琴撰 王 晨 等校 注 伤 寒来 苏 集 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2 7]


[ M] . .

1 99 8 

[ 28] 郭霭春 .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校注 [ M] .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社 :

20 1 3 

” “ ”

姜 元安 张 清苓 论病 和 之辨 证 意义 环球 中 医

[ 29] ,

发于阳 发 于阴 [ J] .

药 . 20 1 4 . 7 ( 6 )  : 4 45

44 7 

_

[ 30 ] 王庆 国 .
伤 寒 论 讲义 [ M] . 北京 高 等教育 出 版社 :
, 20 1 2 , 18 

[ 31 ] 钱潢 .
伤寒 溯源集 [ M] .
北京 学苑 出 版社 :

2 0 09 
: 1 2 

[ 32 ] 张 锡纯 . 重 订 医 学 衷 中 参 西录 [ M] .
北 京 人 民 卫生 出 版社 :

200 6 :
 92 0 

[ 33 ] 李 培生 ,
刘 渡舟 .
伤 寒 论 讲义 [ M] .
北 京 上 海 科 学技 术 出 版 社 :
, 1 9 85 :  1 0 

[ 34 ] 丹波元简 .

伤寒论辑义 [ M] .
北京 学 苑 出 版社 :
, 20 1 1 

[ 35 ] 冉雪 峰 .
冉注 伤 寒论 [ M] .
北 京 科 学 技 术文 献 出 版 社:

1 9 82 

[ 36 ] 张景岳 .
景 岳全书 [ M] .
北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 1 994 : 4 

[ 3 7] 刘 渡舟 傅 士 垣主编 ,

伤 寒 论注 解 [ M] .
北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20 1 3 

[ 38] 孙思 邈 ,
李 景荣等 校释 .
备 急千 金 要 方 校 释 [
M] .
北京 :
人 民 卫生 出 版 社 .
20 1 4 

[ 39 ] 刘知 几撰 ,
黄 寿 成校点 .
史通 [ M] .
沈阳 : 辽 宁教 育 出 版社 ,
1 99 7 : 73 

[ 40 ] 程应 旄 伤 寒论后 条辨 .

伤 寒 论赘 余 [ M] .
北京 :
中 国 医药 科 技 出 版 社 . 20 1 1 


4 1
] 张清 苓 , 姜元安 .
从 抓主 证论 中 医 临 床 的 辨 病 与 辨 证 层 次 [ J] .
北京 中 医药 大学学

报 , 2 00 7 ,
30 ( 1 1)  7 3 3

73 5 

[ 42 ]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编 .
伤 寒 论译 释 [ M]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 出 版社 . 20 1 0 

[ 43] 姜元安 , 张清 苓 .
从厥 阴 病提纲看 《 厥阴 病篇 》 [ J] .
环球中 医药 ,
20 1 5 , 8 (
1 2) 

1 48 3 1 486 

[ 44 ] 尤在泾 .
伤 寒 贯 珠集 [ M] .
北京 :
中 国 医 药科技 出 版社 ,
20 1 1 


45 ] 张志聪 .
伤 寒论 集注 [ M] .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1 9 99 : 6 3 0 

[ 46 ] 张锡 驹 .
伤 寒 论直 解 [ M] .
北京 :
中 国 中 医药 出 版社 ,
20 1 5 : 4 5 

[4 7] 何任 .
金 匮 要 略 校注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 版社 , 20 1 3 


48 ] 张 景岳 著 ,
孙国 中 ,
方 向 红 点校 .
类经 ?
黄 帝 内 经 分经 解 析 [ M] .
北京 :
学苑出版


6 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社 ,
20 0 5 ,
3 8 7 

[ 49 ] 许慎撰 , 段玉裁注 .
说 文 解 字注 [ M] .
南京 :
凤 凰 出 版社 ,
20 07 , 1 1 84 

[ 50] 陈修 园 撰 .
陈修 园 医 学 全 书 [ M] .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1 99 9 

[ 5 1 ] 魏荔 彤 .
伤寒论本义 [ M] .
北京 :
中 医 古籍出 版社 ,
2 00 8 ,
1 25 

[ 52] 陈 文照 柯 雪帆 ,
. 《 伤 寒 论 》 原 文 编 次 特 点 之研 宄 [ J] .
浙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1 9 8 9 ( 0 6 ) 


3 

[ 5 3] 裴永 清 .
伤 寒 论 临 床 应用 五 十 论 [ M] .
北京 : 学 苑 出 版社 ,
200 5 ,
69 

[ 54 ] 朱晓鸣 .
《 伤 寒 论 》 条文 次 序 的 意 义 [ J] .
山 东中 医学 院学 报 ,
1 986 ( 0 1 ) : 1 8

2 1 

[ 5 5] 黄 作 阵 主 校 中藏 经 校 注 .
[ M] .
北京 :
学 苑 出 版社 ,
2 0 08 ,
3 5 

[ 5 6] 刘渡 舟 .
刘 渡 舟 医论 医 话 1 00 则 [ M] .
北京 : 人 民 卫生 出 版社 ,
20 1 3 

[ 5 7] 姜元 安 .
《 伤 寒 论 》 栀子 豉 汤 证 治 剖 析 [ J]

北 京 中 医 药大 学 学 报 ,
1 99 9 (
0 1 ) : 1 6

1 9 

[ 58 ] 汪琥 .
伤 寒 论辨 证 广 注 [ M] .
上 海 上海 卫 生 出 版社 :
, 1 9 58 , 9 1 

时振声 对 伤 寒论 条 的 看法 北京中 医 4 7

59 74 78 9 84 02)

[ ] .
《 》 1 1 [
J] .

1 ( : 55 

62


《 伤 寒 论》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 究 


致谢


光 阴 似箭 月 如梭 转 眼 间 八年 的 大 学 生活 接 近 尾 声 最后 年 的 研究 生 学 习 阶



日 , ,

段 就 要 结束 

首 先 感 谢 导 师 郭华 教 授 对我 的 信 任 , 给 予 我 绝对 的 学 术 自 由 。 郭老 师 医 德 高 尚 跟

 ,

随 她 临 床 学 习 不 单 学 习 到 医 术 更 重 要 是 学 会 做人 老 师 对 病 人 令 我 体 会 到 佛 教 所 言


。 , 

切众生乐 切 众 生苦

大慈与 大悲拔
一 一 



同时 , 我 还要 感 谢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史欣 德 教 授 、 首 都 医 科大 学 张 秋 霞 副 教 授 、 北京

中 医 药 大 学 林 殷 教授 、 肖 相 如 教 授 金 光 亮 教 授 在 课题 设 计 及 论 文 撰 写 等 方 面 给 予 的 极


大 的 帮 助和 支持 

特 别 感 谢 恩 师 姜 元 安 教 授 启 吾于 蒙 昧 授我 以 渔 从 副学 士到 硕士 阶段 直 鼓励


, 。 ,

著我 , 关 怀 着我 ,
使 我 在 学 习 中 医 路 上 觅 得 门 径 不 致迷 失 。
先 生无 论在 生 活 , 学习上 

都 给 予 我 极 大 的 帮助 。 对 我倾 囊 相 授 , 毫不 保 留 。 感 谢 之情 ,
溢于言表 。
感 谢 李致 重 教

授 三 年 来 对我 这 个 门 外 学 生 如 同 门 内 弟 子 般对待 在 先生 身边 学 习 使 我 了 解传 统 中


, ,

医 是 如 何 临 证 诊治 。 先 生 除 授 我 中 医 知 识 外 还 教 晓 我 很 多 人 生 哲理 和 经 验 使 我 终 生 受

 ,

益 。 感 谢 平 心堂 张 贵 启 老 师 ,
老 师 无 条 件 的 教 导 我 传 统 中 药 材 鉴 别 方法 和 经 验 ,
使我 获

益 良多 。 老 师对 中 药 材 的 热 诚 ,
实 在 令 人 敬佩 

感谢我 的父 母对我 的养 育 , 大 哥 大 嫂对我 的 关爱 , 让 我 得 以 坚 持我 的 兴 趣 及 梦 想 



感 谢 先 外 公 外婆 ,
若非 您们 的帮助 , 我 亦 不 能 完 成 今 日 的 学业 

感 谢 吴 梓新 老 师 , 郑 浩迪 师 兄 , 好友吴迪 , 林展 弘 , 温 佳雨 , 陈明 城 , 林昭雁 , 

俊雄 ,
同 门 费玉 雯 ,
师 弟 钟玮 泽 , 游江南 , 蒙传 鹏 , 师 妹陈楠 楠 , 谢谢 您 们 一

直 以来 的

照顾和 帮忙 

说文 》 士 事也 数 始于 终于 十 孔子曰 推十 合 为士 即 由 博返
“ ”



一 ’

《 :

。 ,
。 : 。

定以为 硕 头 大也 吾不知 是 否具
“ ”

说文》
“ ” “ ”

约 者 而 引伸 为大 硕士 


。 。
, 。 ,
《 :

实 ,
宿 尚 方术 ,
请 事斯 语 

63



《 伤 寒 论 》 太 阳 病 篇 编 次 意 义 研究 

个 人简 历


姓名 :
蔡鸿泰

性别 :


出 生年 月 : 1 98 9 年 1 0 月 5 

民族 :
汉族

籍贯 : 香港

主 要学 习 经 历 

2 0 08

20 1 0 学 年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东 华三 院 社 区 书 院 中 医 医 疗 副 学 士

 -

20 1 0

20 1 5 学年 北 京 中 医 药大 学 中 医 本科 五 年 制 医学 学 士

20 1 5

20 18 学年 北 京 中 医 药大 学 中 医 临 床 基 础 伤 寒 论 ( ) 医学硕士

临 床实 践 经 历 

20 1 4

20 1 8 学 年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国 医 堂 随 郭 华 教授 实 习

20 1 5

20 1 8 学年 北 京 平 心 堂 中 医 门 诊 随 李 致 重 教授 实 习

在 学期 间 主 要 研 宄 成 果 

[ 1 ] 蔡 鸿 泰 姜 元安 郭 华 ,


小议 《 金匮 要 略 ?
水 气病 篇 》 先治新病 , 病 当 在后 环球

中 医药 0

. 20 1 7 ,
1 ( 1 2) : 1 497 1 4 98 

[ 2] 参 与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究 发 展计 划 ( 973 计划 ) : 中 医 理论起源 、
形成 与 发 展 的 内 在 规

律研 宄 : 《 伤 寒 杂 病 论 》 理 论 体 系 框架 研 宄 编 写

获奖 

" 

20 20 学年 中 国 教 育 部 港 澳 及 华 侨学 生 奖 学 金 学 士 奖 学 金 三 等 奖

1 1 1 5

〃 

20 1 6 学 年  中 国 教 育 部 港 澳 及 华 侨 学 生 奖 学 金硕 士 奖 学 金 三 等 奖
〃 

20 1 7 学 年 中 国 教 育 部 港 澳 及 华 侨 学 生 奖 学 金硕 士 奖 学 金 三 等 奖

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