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1

社京中譬单大等 丫

博士研 究生学位论文

题 目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专 业 中医临床基础
研究方 向 《伤寒论 》 医学现象研究
博 士 生 岩崎 学
导 师 傅延龄 教授

二 一一年 五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 人 声 明所 呈 交 的论 文 是我 个人 在 导师指 导 下进 行 的研 究 工作

及 取 得 的研 究成 果 。尽 我 所知 , 除 了文 中特 别加 以标注 和 致谢 的地方

外 , 论 文 中不 包含其 他人 己经发表 或 撰 写过 的研 究 成 果 , 也 不包 含为

获得 北京 中医药 大学 或其他 教 育机 构 的学位 或证 书 而 使用过 的材料 。

与 我 一 同工 作 的 同志 对 本 研 究 所 做 的任 何 贡献 均 已在 论 文 中作 了明

确 的 说 明并表 示 了谢 意 。

签字 日期 加

位论文
作者签
名盔遴叠…
学位 论文 版权 使用 授 权书

本人完全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关保 留 、 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 ,

即 学校 有权 保 留送交 论 文 的复 印件和 磁盘 , 允许论 文 被查 阅和借 阅 ,

可 以采用 影 印 、 缩 印或 其 他复制 手段 保存 论 文 。本 人授 权 北京 中 医药

大 学将 本 人 学位论文 的全部 或部 分 内容编 入有关 数据库 进行检 索 , 并

允 许提 交 杂志社 出版 。

诱 开 口保密 年 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学位 论 文作者 签名 导师签 名
礴 亿纵
签 字 日 期 签字 日期
夕。 一夕一了
目录

目 录
目录 … … ﹃
,,了



气︸


了︺
、诊
丈̀

飞 ︶
,、

一、︶

`…
… … … 召
`… …

… ……………
… …

… …
………
中文摘 要 ︸



勺、
勺̀




英文摘要二 , … …
前言 … …
总论 … …
古代 日本 医学与 日本本 土化 … …
中国医学传 入 日本
中医的 日本本土化与腹诊 的形 成
… …
… … …
…唇,今


……

……,…

`
`今̀
……,…
`
…,…

……
日本 腹诊 的起源 … …
取腹 女与僧侣 … …
曲直懒 玄朔 … …
竹 田定快 … … , … …
五云子 … …
松 岗意斋 ···· … …
梦分斋 ········ … …
多贺 法 印 … 。 … …
汉方 “伤寒派 ”腹诊 的形成 与发 展 … …
伤寒 派腹诊 的形 成 … …
伤寒派腹诊 的发展 … …
伤筹派腹诊 的立论所据 … …
论尺诊尺 , 尺脉相 应 … …
仲景腹 证部位 … …
四诊合参 , 腹诊之据 … …
重视腹 证之胸胁苦 满 … …
肾间动气 … …
伤寒派腹 诊的代表 医家与著作 … … , 二
后藤 良山与 《良山腹诊 图说 》 … …
香 川修 庵与 《一本 堂行余 医言 》 … …
吉 益东洞与 《五诊九候 图 》 … …
村 井琴 山与 《邮 井琴 山先生腹 诊之传 》二
獭 丘长 圭与 《诊极 图说 》 … …
稻 叶文礼与 《腹 证奇览 》 … …
和久 田叔虎 与 《腹 证奇览 翼 》 … …
汉方 医学的衰退与现代 汉方 医学 … …
明治维新 与汉方 医学的衰退 … …
复兴汉方 医学 的萌芽 … …
《皇汉 医学 》的中西 医学之 比较概论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皇汉医学 》的腹证及诊腹法 ,︺







任︶

、,、竹
月 ,︶


竹︸
、︺
勺̀
丫̀









卜月`
、`︸
一︸

《皇汉医学 》的腹诊法之要二
现代 汉方医学 ······ · … … , … …
小结 … …
腹诊方法 … …
腹诊 目的 … …
腹诊方法 … …
腹诊手法 … …
· 覆 手压按法 ·············· … …
· 三指探按法 ·········· … …
· 腹壁振荡法 ·············· … …
打诊法 … …
腹诊顺序 … … , … … , … , … …
· 汉方腹诊的腹部名称 , … …
《腹证奇览翼 》的腹诊顺序 … …
现代汉方 医学的腹诊顺序 … …
腹诊 内容 … … ` … …
观腹形 … …
观脐腹 凹陷 ······ … …
观膨满 … … , … …
腹 部全体 … …
心 下部 … …
胃院 部 … …
季肋部 … …
按腹力与虚 实 ······… … , … …
察腹 直肌的紧张 … …
五脏 六腑 … …
察虚里 … …
触痞硬与苦 满 ············ … … , … …
揣拘 急 … …
诊压痛 … …
叩振水音 ·················· … …
打了动悸 … …
探肿块 … …
辨脐 … …
测腹温 … … ` … …
视青络 … …
背部 … … ,… …
2. 3 小结 … …
汤证与腹证 … …
太 阳之位 … …
桂枝汤证之腹 证 … … , … …
桂枝加黄 茂汤证之腹 证 … …
桂枝 去芍药汤证之腹 证 … …
桂枝加 附子 汤证之腹 证 … …
桂枝加厚朴 杏仁汤证之腹证 … …
桂枝加葛根 汤证之腹 证 … …
麻黄 汤证之腹 证 … …
, 葛根 汤证之腹证 … …
小 青龙汤证之腹证 … …
太阳位 方药之一览表 … …
少 阳之位 … …
小柴胡汤证之腹证 … …
大柴胡汤证之腹证 … …
大柴胡汤去 大黄证之腹 证 … …
柴胡加龙 骨牡砺 汤证之腹 证 … …
柴胡桂枝汤证 之腹证 … …
柴胡桂枝干 姜汤证之腹 证 … …
柴胡加芒硝 汤证之腹 证 … …
四逆散证 之腹证 … …
大黄黄连 泻心汤证之腹 证 … …
半夏 泻心 汤证之腹证 … …
生姜泻心 汤证之腹证 … …
甘草 泻心 汤证之腹证 … … , … …
黄连 汤证之腹证 … …
大陷胸丸证 之腹 证 … … , … …
小 陷胸汤证之腹 证 … …
十枣 汤证之腹 证 … …
木防 己汤证之腹证 … …
木防 己汤去石膏加获答 芒硝 汤证之腹证 … …
桅子豉汤证之腹证 … …
桅子厚朴汤证之腹证 … …
茵陈篙汤证之腹证 … …
黄答汤证之腹 证 … …
竹叶石膏汤证之腹证 … …
括楼 菠 白白酒 汤证之腹 证 …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积实菠 白桂枝汤证之腹证 … …
获答杏仁 甘草汤证及橘积姜汤证之腹证 … …
答桂术 甘汤证之腹证 … …
五答散 证之腹 证 … …
小半夏加获答汤证之腹 证 … …
泽泻汤证之腹 证 … …
答甘姜味辛夏仁 汤证之腹 证 … …
甘遂半夏汤证之腹证 … …
猪答汤证之腹 证 … … , … …
奔豚 汤证之腹 证 … …
越碑汤证之腹 证 … …
越碑加术汤证之腹证 …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之腹 证 … …
桂枝 加龙骨牡砺汤证之腹 证 … …
桂枝 去桂 加获答 白术汤证之腹证 … …
桂枝 甘草汤证之腹证 … …
炙甘草汤证之腹证 … …
麦 门冬汤汤证之腹证 … …
桂枝 获答丸证之腹证二 , … , 二 , … … , … …
获答 饮证之腹证 … …
甘麦大枣 汤证之腹证 … …
半夏厚朴 汤证之腹证 … …
少阳位方 药之一览表 … …
阳明之位 … …
大承气汤证之腹证 … …
小承气汤证之腹证 … …
调 胃承 气汤证之腹证 … …
厚朴三物汤证之腹证 … …
桃核承 气汤证之腹证 … … ` … …
大黄牡丹皮汤证之腹 证 … …
抵 当汤证之腹证 … …
下疲血汤证之腹证 … …
大 陷胸汤证之腹证 … …
大黄硝 石汤证之腹证 … …
白虎汤证之腹证 … …
白虎加人 参汤证之腹 证 … …
阳明位方 药之 一览表 … …
太 阴之位 … … , … …
目录

人 参汤证之腹证 … … , … 。 , … …
桂枝 人参 汤证之腹证 … …
桂枝 加芍 药汤证 之腹 证 … …
桂 枝加芍 药大黄 汤证 之腹证 … …
, 芍 药甘草 汤证之腹证 … …
附子泻心 汤证之腹证 … …
小建 中汤证之腹证 … …
大建 中汤证之腹证 … …
黄 茂建 中汤证之腹证 … …
当归建 中汤证之腹证 … …
旋覆 花代 储石 汤证之腹证 … … ` … …
甘姜答术 汤证之腹证 … …
答 桂甘枣 汤证 之腹证 …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之腹证 … …
厚朴七 物汤证之腹证 … …
附子粳 米汤证之腹证 … …
大黄 附子汤证之腹证 … …
吴茱 英汤证之腹证 … …
八 味 肾气丸证 之腹证 … …
黄 土汤证 之腹 证 … …
大 黄甘草 汤证之腹 证 … …
惹苗 附子败酱散证之腹 证 … …
排脓散 证之腹证 … …
首 归胶艾汤证之腹证 … … , … …
温 经汤证之腹证 … …
当归芍 药散证 之腹证 … …
甘草干 姜汤证之腹 证 … … ` … …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之腹证 … … 。 … …
太 阴位 方药之 一览表 … …
少 阴之位 … …
附子汤证之腹证 … …
干姜 附子 汤证之腹 证 … … ` … …
甘草 附子汤证之腹 证 … …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之腹证 … …
麻 黄 细辛附子汤证之腹 证 … …
麻 黄细辛 甘草汤证之腹证 … …
真武汤证之腹证 … … , … …
四逆汤证 之腹 证 … …
日本汉方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 理论研 究

白通 汤证之腹 证 … … , … …
少 阴位方 药之 一览表 … …
厥 阴之位 … …
当归四逆汤证之腹证 … …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证之腹 证 … …
四逆加人参汤证之腹证 … …
通脉 四逆汤证之腹证 … …
通脉 四逆加 猪胆 汁汤证之腹证 … …
白通加猪胆 汁汤证之腹 证 … …
厥 阴位 方药之一览表 , … …
《金 匾要略 》之方 药 … …
乌头桂枝汤证之腹 证 , … …
大黄甘遂汤证之腹证 … …
积 实芍药散证之腹证 … …
土瓜根 散证之腹 证 … …
风 引汤证之腹 证 … … ,
甘草 蜜粉 汤证之腹 证 … …
小结 … … , … …
辨腹证 … …
平人之腹 与病人 之腹 … …
辨心 下证 … …
心下 痞 … …
心下支结 ····· … …
心下痞硬 ··… … `, , … , … … , , … …
心下痞硬 … …
《腹证奇 览翼 》诸心下痞硬 之辨及 人参之说 …
心 下痞 坚 , 心 下坚满 … …
心 下 石硬 … …
心 下软 濡 … …
心 下坚 、 大如盘 、边如旋杯 … …
心 下满 , 心下痞满 … …
心下急 … …
心下痛 ····· … …
心下悸 … …
心动悸 … … , …
心动悸 … … , … …
辨动悸 … …
《腹 证奇览 翼 》动悸 之辨 … …
目录

心 下支饮 … … , … …
《腹 证奇览 翼 》 心烦诸 证之辨 … … , … …
心 下证候 与方药 的一览表 … …
辨胸部 证 … …
胸满 … … ` … …
胸痹 … …
胸痛 , 胸痛 彻背 … … , … …
胸 中懊 恼 … …
胸 中冷感 … …
胸 中灼 热 … …
气上冲胸 … …
胸欲压 物 … … , … …
胸 中紧 闷 、 、、二 、、 、、 、、、 … … , … …
虚 里动数 … …
胸部 高突 … … , … …
胸 部证候 与方药 的一览表 … …
辨胸胁 证 … …
胸胁苦 满 … …
· 胸胁 苦满 ·················· … … ,… … `
胸胁 苦满 与柴胡 的关系 … … ,
胸 胁苦 满与有关 的脏腑 … … ,
胸 胁支满 , 胸 胁满微 结 , … …
胸胁张 满 … … ,
胁下连 胃院疼痛 ·· … … ,
胁 下及 肋 间疼痛 … … ` … … ,
胁 下连 腹疼痛 ············ … …
胁 下连 脐硬 满成块 ·· … …
右 胁 下成块 … … ,
左胁下成块 … , … …
· 季肋麻 木疼痛 ·, ·········· … … , … …
胸胁 证候 与方 药的一览表 … …
辨腹部 证 … …
中肮及肮腹 旁动悸 … …
院腹满痛 … …
肮腹积 块 … …
腹力 的虚 实 ··············· … …
腹 满 , 大腹硬 满 … …
全 腹膨 满 … …
日本 汉方 伤寒 派腹 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全腹硬 痛 ·····················… … “ `” ” ” “ '


腹部冷感 … …
腹 部灼热 ··················… … ' ` ” ` ““ “ “ '
全腹痛 块 ······················… … “ ” '
腹 中空痛 ···························… …
左 大腹疼痛 … , … … , 二 , ··, ···, ············… …
右 大腹疼痛 ·······················… …
腹 部软弱 , 腹部 塌陷 ·· ······… …
腹 中拘急 · ···························… …
腹皮拘 急 , 腹皮 挛急 , 腹皮 拘挛 … …
腹皮拘急之意 · ·· ·… …
诊腹直肌 的方法 … …
全腹直肌 的紧张 腹皮 拘急 … …
全腹直肌 的紧张与桂枝汤 、芍 药的关系 … …
腹直肌上端 的紧张 心 下急 , 心 下支 结 … …
腹直肌 上端紧 张与 四逆散关系 … …
腹直肌下端的紧张 小腹拘急 , 小腹弦急 , 小腹不仁
腹直肌 紧 张状 与方药的一览表 … …
里急 蠕动不 安 … …
腹 部痞气 气上冲 … …
腹 中雷鸣 ···························… …
腹壁青络 怒张 ····················… …
脐 部病肿 · ························… …
腹部皮肤黄鲜 ····················… …
脐 部压痛 · ························… …
脐 旁压痛 ·····························… …
实证与适 应方药 … …
虚 证与适 应方 药 … …
腹 部证候 与方 药的一览表 … …
辨少腹 证 … …
小腹拘 急 , 小腹 弦急 , 小腹急结 庙瘤 … …
左侧少腹 拘 急及 急结 … …
· 实证 ···· … … , … …
虚证 ··· … …
右侧少腹 拘急及 急结 … … , … …
小腹肿块 ··· … … 、 … …
· 少腹肿块 ·· … …
《腹 证奇览翼 》腹 中诸块之辨 … …
目录

, 《皇汉医学 》疲血之辨 … …
脐 下不仁 , 小腹 不仁 … …
小腹满 , 小腹硬 满 … …
少腹硬满 … …
少腹疼痛 … …
少腹 病肿 … …
脐 下悸 … …
少 腹证与方 药的一览表 … …
小结 … … ` … …
关于汉方腹诊的讨论 … …
汉方腹诊 与六经病征 变化 … …
汉方 医家 的六经 变化根据 … …
六经病 变与汉方腹诊 的病位 关系 … …
六经 、 病机变化与汉方腹诊 … … 巧
表 里先后 与腹证 变化 … …
讨论 汉方 医家常用之方药 、腹诊 、六经 的关系 … …
伤寒派腹诊 医家重视 之胸胁苦 满与柴胡剂 … …
胸胁苦满与柴胡剂 之间关系 … …
胸胁苦满 的现代研 究 … …
伤寒派腹诊医家重视之疲血 … … , … …
疲 血之力 药与腹诊关系 … …
疲 血的现代研 究 … …
阳虚证之方药与腹诊关系 … …
建 中汤之类与腹诊 关系 … …
泻心汤 类与腹诊关系 … … ` … … `… …
结胸 与方药之 间关系 … …
桅 子豉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猪答 汤与腹诊 … …
承气汤类与腹诊关系 … …
小结 … …
附件 方药 、 腹证 、 腹力 、 汉方归属之综合表 一
结语 … …
结论 … … , … …
创新点 … , … …
今后展 望 … …
参考文献 … …
参考 图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日本汉方 伤寒派腹 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中文摘要

日本 汉方 医家 十分推 崇腹诊 , 认为 “腹 为保 生之本 , 百病 皆以此为根 ” 。 而在诊 断疾


病和 治疗 时 , 则提 出“先证不先脉 , 先腹不 先证 ”的主张 。 可见汉方 医家非常 重视腹诊在
疾病诊 治 中的作用 。 汉方腹诊是在 《伤寒论 》 与 《金 医要略 》 腹诊基 础上发展形成 的 ,
内容较 为具体 而丰富 。腹诊是 通过察腹部肌肤 之肿胀 、 润泽 、 荣枯 、 肥瘦 、 弛张 , 触摸
腹壁之 软硬 、 压 痛 , 了解 动悸之所在和腹 内状态 等 , 辨别 人体 之虚 、 实 、 强 、 弱 , 对疾
病 的临床 诊断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不仅 丰富 了诊断学 的内容 , 又 弥补 了脉 诊 、 舌诊 的
不足 , 使 诊断更加 明 了 、 准确 。
第 部分 总结 汉方腹诊形 成的历 史 , 公 元五世纪中国 医学始传入 日本 , 十六世纪开
始逐 渐本 土化 , 十七世纪 日本主要致力于繁荣本土 医学 , 一批精英有 志之士 , 奉仲 景为
医圣 , 持 《伤寒杂病论 》 为 医门之经典 , 发 腹证与腹诊 之精 蕴 , 从 而形成 了按腹 以候证
之腹 诊 学术 思想 , 并渐成体系 , 形 成 “伤寒派 ”腹 诊学派 。伤寒 派腹诊 虽然 晚 于难 经派腹
诊 , 但 由于其精 英众多 , 如后藤 良山 、 香川修庵 、 吉益东 洞 、 村 井琴 山 、 懒丘长圭 等 ,
故发 展很 快 , 而最终 以稻 叶文礼和和久 田叔虎 师徒二人所著 《腹证 奇览 》 和 《腹 证奇览
翼 》 之 大作标志着伤寒派腹 诊达 到顶峰 。 此后 , 汉方 医学进入 衰弱时期 , 但 现代 汉方 医
家继承 古代 医学成就 , 复兴 了汉方 医学和腹诊 。
第 部分 总结 了汉方腹诊 的具体 手法 、 辨别方法及诊腹 的 主要 内容 。古代伤寒 派腹
诊 的手法和辨别方法均较系统 , 后世 汉方 医家继承其手法和方法 。 至近现代 由于西 医技
术和诊 法 的传入 , 山田光 靓、 小川新等提倡新手法 , 故使得 一些腹诊 方法有所 改进 , 以
古代 方法为基础 , 加 上现代 新研 究方 法 , 形 成完整的汉方腹 诊手法和方法 。 此外 , 总述
诊腹 的要 点 , 其 中论述汉方腹诊独特概念 , 如 以腹力 强弱为定病情虚 实 、 腹 直肌 的紧张
和 《伤寒论 》 原文 中的腹证关系 、 水饮停 滞的振水 音概念 、 心 下悸和脐上悸 等动悸 、 肠
管蠕 动的里 急证等 。
第 部分论述方 药中的腹证症状 , 即古代腹诊 专书 《腹 证奇览 》、 《腹 证奇览翼 》 的
腹证 详解方法 , 此书对 《金 医要略 》 的方药研 究较为深入 , 方 药种 类相 当多 。而现代 汉
方 医家又有新发现 , 如大缘敬节提倡 且证 明 “葛根 汤和脐 痛腹 证 ”网罗 了古代 、 现代 汉方
医家论 述 的方 药 , 以及汉方 医家从未论述 的方 药和腹证 。 此外 , 现代 汉方 医家大坏敬节
和藤平健研 究方药 的归属 归经 , 其 归属 归经 有按 照汉方 医学理论 配置 , 成作 “汉方 归属 ', ,
故与 《伤寒论 》 的原 归经 不 同 。并首次对所 有方 药进行 汉方 归属探 求 , 纠正不合理 的归
属 , 同时补充方药上 的不足 , 总结所有方药 的汉方 归属 。
第 部 详解腹证 。 古代伤寒 派腹 诊 医家 , 如吉益东 洞之 《吉益腹 诊 口诀 》、 奥 田宽
之 《腹诊考 》 等书均详细论述 了各 种腹证并进行 了图解 , 古代 已有 汉方腹诊概念 , 如辨
动悸 、 辨诸 块 疲血 等 , 但是种 类不全 。 而现代汉方 医家继承古代 汉方 医学 , 并 与西
医相 结合 , 开创 了新 的 内容 , 如腹力概 念 、 腹 直肌 的不同紧张和 《伤寒论 》 原文腹证关
系 、 振水音 等 。第 部分 从主观 与客观 角度 , 对古代 与现代 的汉方腹诊 , 进行 了全 面的
整理和 总结 , 并配置适 当方药 , 论述 了方药随腹证变化而变化 的规律 及特 点 。
中文摘要

第 部分讨论 了汉方腹 诊的特 点 , 即腹诊形 成的理论根据 。古代伤寒派腹诊 医家注


重临床 效果 “方证对应 ” , 各 方药 中对腹证的详解 皆较 完整 。 六经辨证是 《伤寒论 》 的基
本框架 , 虽然 汉方腹诊依据 的是 《内经 》 中的六经 变化理论 , 但是 却吸取 了 《伤寒论 》
“方证对应 ”之特色 , 缺憾的是 , 汉方 医家并未论述 汉方腹诊和六经之 间的关系 。第 部
分首次论述 了六经病机 变化与腹 证变化之关系 , 从而证 明汉方腹诊 的准确 性 。在进行 《伤
寒论 》方药和 《金 匾要略 》方 药的分析中 , 亦证明临床运用 《金 匾要略 》 方药 的准确性 ,
进而得 出 《金 医要略 》 中方药的临床应用范围有扩 大的可能性 。
总之 , 汉方腹诊特色 在于注 重临床 应用及其效果 , 不足在于缺乏相应 的理论依据 。
本来汉方腹诊 , 即伤寒派腹诊是 在 《伤寒论 》、 《金 匾要略 》 理论基础上发展 而来 , 其理
论体 系是建立在仲景六经变化之上 。本研 究通过 汉方独特的伤寒腹诊 , 认识伤寒原文 中
腹部证候与方剂之 间的关系 , 确立腹部病 变 腹部辨证 与方药变化之 间的关系 , 并 认
识腹部证候 变化与体 内病 因病机 之间的关系 , 确立按照腹部证候 变化 与六经传 变之 间的
关系 。并进 一步证明汉方腹诊与 《伤寒论 》 六经变化理论上的一致性 , 亦证 明汉方腹诊
医家 临床运用 《金 医要略 》 方药之准确性 , 并且得 出腹诊在某种程度上可 以扩 大 《金 医
要略 》 中方药 的临床 应用 范围 。通过对汉方腹诊特 点的整理与总结 , 为 临床辨 证论治提
供 重要资料与依据 , 并在 一定程度上补充 中医诊断 内容 , 拓展 四诊领 域 , 指 导临床应用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汉方腹诊 伤寒派腹诊 汉方 归属 六经变化


l2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反 , 认五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址 ,

, ,


' ,
英 文摘要

刀 ,

, '
, 叭

宜 ,
宜 , 城


日本汉方伤 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而来的中医腹诊历史悠久 , 内容博大 , 影响深


远 。有关中医腹诊的最早记载可见于甲骨文中 , 而 《黄帝内经 》 的问世 , 不仅为中医学
的发展奠定 了理论基础 , 也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黄帝内经 》 除
了提 出腹诊的一些基本原理外 , 还提出了一些具体 的诊察 内容 , 包括视形色 、 察胸腹部
肌肤膝理的色泽 、 厚薄 、 粗密 、 润燥等 察寒温 , 以肌肤的寒热来判断正气的消长与病
邪的性质 , 以上诸多内容开创了腹诊的先河 。而 《难经 》 对腹诊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五脏
分区及诊察动气和积聚两方面 。
公元五世纪中国医学始传入日本 , 自十六世纪末开始 , 日本医学界致力于本土医学
思想的创新 , 逐渐使中国医学`旧 本本土化”, 临床上注重“方证对应”, 从而建立了古方
派的学术体系 , 实现了中国医学日本化的过程 , 从而诞生了名副其实的日本传统医学“汉
方医学 ”。其 中汉方医学中腹部诊断的研究最为深入 , 诊断上强调 “腹诊 ”的重要性 , 并
逐渐形成一些独特诊法 。由于腹诊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视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为理论
渊源 ,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伤寒派腹诊 ”这一流派 , 其中 《腹证奇览 》 与 《腹
证奇览翼》 二书为伤寒派腹诊的代表著作 。
汉方腹诊成为独具风格的诊断方法 , 刘渡舟教授曾言 “腹诊源远流长 , 源于 《黄
帝 内经 》 ……传到现代 , 但是宋代后很少用腹部诊断方法 。 日本医家很重视腹诊 , 而且
有独特发展和创新方法”。而且近现代 以来 , 汉方腹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 如矢数道 明
所言 “近年来中医学的国际交往日趋频繁 , 在中国已有朝鲜 、 印度等对传统医学的研
究都受尊重 , 日本汉方风貌独有的腹诊术受到国际上的注目以势所必然”。
古代伤寒派腹诊医家尊张仲景为宗圣 , 而注重临床效果 “方证对应',之思想 , 对 《伤
寒论 》、 《金 匾要略 》 记载之方药和腹证进行 了深刻研究 , 阐述方义 、 配伍 、 加减 、 应用
方法 , 并加 图详解 , 《腹证奇览》、 《腹证奇览翼 》 二书的论述主要针对 《金匾要略 》 常
用之方药 , 并未 网罗关于腹证的所有方药 , 且侧重于临床运用方法和效果 , 各方药和腹
诊论述完整 , 但是方药和腹诊之间 , 或方药和方药之间, 或腹证和腹证之间的联系论述
极少 。
现代汉方医家全面继承 了古代伤寒派腹诊医家的成果 , 如汤本求真 、 矢数道明、 大
缘敬节 、 藤平健等人继续研究方药和腹证的关系 , 加上新方药的应用方法 , 使得近现代
腹诊研 究又有很大发展 , 但其研究方法仍与古代伤寒派腹诊医家相 同。
重温包括古代与近现代各汉方腹诊 医家的成果 , 发现皆围绕配伍关系或药物组成的
关系论述 , 缺少 《伤寒论 》 提 出的六经变化理论 。无理论骨架和依据 , 此为汉方注重临
床效果 “方证对应 ”之结果 。因此 , 未来的汉方腹诊需要将腹诊和 《伤寒论 》 之六经变化
进行理论上的结合 , 以求在腹诊理论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
1 总 论

古代 日本医学与日本本土化
中国医学传入日本
中医腹诊源远流长 , 博大精深 , 影响广大 ,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 ,
有关腹诊 内容最早记载可见于甲骨文中 。 《内经 》 的问世 , 奠定了整个 中医学的基础 ,
也为腹诊提供 了理论依据 , 为后世腹诊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 《内经 》 除 了提出腹诊
的基本原理外 , 还提 出具体的方法 , 包括视形色 , 察胸腹部肌肤膝理的色泽 、 厚薄 、 粗
密 、 润燥等 察寒温 , 以肌肤 的凉热来判断正气的消长与病邪的性质 。 《难经 》 对腹诊
的论述集中反映在五脏分 区及诊动气和积聚两方面 。 《内经 》 、 《难经 》 以及 《本草经 》
的成编 , 为 《伤寒杂病论 》的腹诊提供 了理论来源 , 也奠定 了仲景腹诊学术体系的框架 。
医圣张仲景在 《伤寒论 》、 《金匾要略 》 中 , 创造性地发展 了腹诊理论 , 主要体现在
确定病名 、 指示病位 、 阐述病 因、 审察病机 、 防止误治 、 判断传变预后 、 确立治法等方
面 。仲景将腹诊应用于临床 , 融会于辨证论治体系之中, 使腹诊与临床诊断 、 治疗紧密
结合 , 开创 了中医腹诊论治之先河 , 对后世腹诊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因此 ,
对仲景的腹诊学术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后世诸家 , 在 《伤寒论 》 、 《金 匾要略 》 的基础上进行 了很大地发挥 , 临床应用更
趋丰富 , 并明确提 出了“腹诊”概念 。金代成无 己的 《伤寒明理论 》 把腹诊作为诊伤寒之
三大法之一 清代医家俞根初的 《通俗伤寒论 》 在“按胸腹 ”一节中 , 明确提 出了“腹诊 ',
这一概念 , 推腹诊为 “诊法之第四要诀 ,' 张志聪 、 吴又可进一步完善 了腹诊理论 。这些
均为系统的研 究 《伤寒论 》 、 《金 匿要略 》 腹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公元五世纪之前 , 虽然中国医学已经传入 日本 , 但是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研 究与发展 。
较为公认的是公元五世纪由朝鲜传入 , 因当时的朝鲜使者为天皇治病收效 , 使 日本学者
认识到中国医学的价值而开始接纳中医。中医学便 以朝鲜为媒介传入 日本 , 成为 日本汉
方医学的起源 。公元 年 , 梁元帝赠给日本 《针经 》 一套 。公元 年吴人知聪经
朝鲜赴 日本 , 携带物品中有医学典籍 《明堂图 》, 开始了中日医学的直接交流 。
隋唐时代 , 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 “西海使 ” 隋时称 “遣隋使 ”, 唐时称 “遣唐使 ,' , 积
极引进中国文化 。公元 年日本仿唐朝制度制定 “大宝律令 ”, 其 中“疾医令 ”规定 医学
生必读 《素问 》 、 《黄帝针经 》 、 《明堂脉诀 》 、 《针灸甲乙经 》 、 《新修本草 》 诸 书
冈。从此 , 日本医学以中国医学为蓝本 , 脱离了魔术 医学 在此之前的日本医术是 以巫术
为主的医术 的羁绊 , 中国医学对 日本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 年丹波康赖著 《医
心方 》, 总结了隋唐 医学 , 并且注重其与 日本独特的生活习惯与地方性特 点的结合 。
中国宋朝与 日本的交流比较活跃 , 先进的 、不断发展的中国医学和印刷技术也促进
了日本医学的发展 。后来 《伤寒杂病论 》 传入 日本 , 对 日本 医学影响深远 。 日本镰仓 时
代 相 当于南宋时代 棍原性全编 了 《顿医抄 》 和 《万安方 》, 是十四世纪 日本最大的
医学全书 。
中医的日本本土化与腹诊的形成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十六世纪 , 曲直懒道三著作 《答迪集 》, 应用 《医心方 》 唐医学 和 《万安方 》 宋


医学 的手法 ,加 以吸纳李东垣和朱丹溪的学术理论 , 是一部系统整理中国医学的医籍 。
他强调应 当将 《内经 》 的理论必须与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有机结合 , 形成 了研究宋金元医
学的“后世方派”, 其学术特点是 在思想上 以 《内经 》 为基础 , 以李东垣 、 朱丹溪等金
元医家的学说为主导 , 博取各家之长 在临床诊疗中 , 注重辨证论治 , 提 出简明切要的
临床诊疗原则和方法 。至此 ,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 藏象学说 、 经络学说等理论在汉
方医学中占据 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 从理论基础来说 , 当时的汉方医学与中医学并无明显
差异 。
在全面接受中医药学的基础上 , 从十六世纪末开始 , 日本医学界致力于医学思想创
新 、 使中国医学“日本本土化”。其中 , 腹诊作为以 《内经 》、 《难经 》 及 《伤寒杂病论 》
为渊源 、逐渐兴起的独特诊法 , 对其研究比较深刻 , 得到 了很大发展 , 并逐渐形成 了“难
经派 ”与“伤寒派”两大流派 。
难经派腹诊在理论依据和方法上均源于 《难经 》 “八难 ”、 “十六难 ”、 “六十六难 ',等 ,
重视 “肾间动力 ”, 将腹部与脏腑相配以诊断邪气所在 , 判断脏腑虚实 、 疾病预后 , 确定
治疗方法 。 “难经派”的代表医家与其代表著作有 , 竹田定快著 《腹诊精要 》 年完
稿, 年付梓出版 、 崛井元仙著 《腹诊书》 年 、 北上泰安著 匕山友松子腹
诊秘诀 》 年 、 草刘三悦著 《腹诊传法 》 年 以及多纪元坚著 《诊病其该 》
年 等, 。
伤寒派腹诊主要依据 《伤寒论 》 与 《金匾要略 》 中相关论述 , 阐述腹诊之法 , 讨论
理法方药 。出现 了推崇研究仲景 《伤寒论 》 的”古方派 ”, 其中的代表 医家有名古屋玄医 、
后藤 良山、 香川修庵 、 吉益东洞等 。古方派医家重视理论研究 , 尤其是对 《伤寒论 》 的
研究 , 选择性地吸收 《伤寒论 》 的精髓 , 结合自身经验 , 编著 了 《类聚方 》、 《药征 》 等
著作 , 对医学的影响相 当大 , 甚至成为日本 医学的主流 。仲景学说作为“古方派 ”医学
思想的核心理论 , 由于以吉益东洞为代表的“古方派”的崛起 , 伤寒派腹诊的影响 日益扩
大 , 方法也更加全面 , 为越来越多的日本汉方医家所接受和运用 , 也在 日本医学史上奠
定 了重要地位 。
“古方派”成为 日本的汉方医学主流后 , 和田东郭 、浅田宗伯等医家很重视临床实效 ,
其腹诊主论和操作手法介于难经派腹诊和伤寒论腹诊之间 , 成为 “折衷派 ”。折衷派腹诊
学术既吸收 《难经 》 与 《内经 》 腹诊经 旨, 又采纳 《伤寒杂病论 》 腹诊之涵 , 在治疗方
面既用古方又用后世方 其腹诊理论虽然难经派腹诊理论平庸 , 但是此派引用 《内经 》
与 《难经 》 二经 旨之内容蕴奥 , 其腹诊之据 比之难经派腹诊多 。此派人才亦辈出, 代表
医家与其著作有 , 曲直懒玄朔著 《百腹图说 》、 浅井图南著 《图南先生腹诊秘诀 》、 和田
东部著 《东郭诊腹 医家传 》、 浅井周硕著 《浅井难溟先生腹诊传 》、 宇津木昆台著 《医学
警务 》 等 , 其中 , 汉方诸腹诊医家公认 《百腹图说 》 为传授腹诊必宗之杰作 , 后代后藤
良山、 吉益东洞 、 懒丘长圭 、 稻叶文礼等均受其启发影响 。

古方派正是在这种尚古和经验实证思路的指导下 ,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和明显的
1. 总论

学派倾 向。他们在理论上 以 《伤寒论 》 为基本框架 , 并高度简单化 , 临床上注重方证与


“方证对应 ”, 诊断上强调 “腹诊”的重要性 , 方药上以方剂为单位 , 从而建立 了古方派的
学术体系 , 实现了中国医学 日本化的过程 , 而形成 了重视针 灸治疗的“难经派 ”与重视 《伤
寒论 》 《金匾要略 》 的“古方派”、 “后世方派”与 “折衷派 ”等伤寒的学术派 。从而诞生了名
副其实的日本传统医学 “汉方医学”, 或称东洋医学 。

日本腹诊的起源
日本汉方腹诊之起源 , 其说不一 , 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

取腹女与僧侣
古代 日本 , 首先发展 了难经系的腹部诊断与治疗 , 即针灸理论 的腹诊 。平安时代
年一 年 有称 “取腹女 或按摩女 ”的按摩师 , 是最早的专门观察与按摩腹部的按
摩 师 。室叮时代 年一 年 , 幕府将军足利一族重视佛教 , 其中禅宗的僧侣为
治疗病人或缓解病人痛苦 , 按 、擦 、 揉腹部 , 僧侣的此腹部治疗方法影响后代腹部诊断
。由此可知 , 取腹女和僧侣与腹诊起源有不可分割的因缘关系 , 故说他们是为汉方腹
诊的开拓者 。

曲直漱玄朔
按年限记载 , 日本腹诊书籍出现最早者 , 应为 《百腹图说 》, 其成书于 年, 作
者曲直獭道三 年一 年 , 又有说其子曲直懒玄朔 年一 年 。此者 ,
据 《百腹图说 》 序言中有 “一溪道三著 ”的记述 , 落款时日为“庆长壬寅年春正人 日”, 庆
长七年为 年 , 按此记载 年父 曲直懒道三已故六年 , 因此此书非曲直懒道三完
稿 。另说 , 初代 曲直懒道三所著 《五十腹 图说 》, 乃手写稿 , 尔后由下代曲直獭玄朔补
而成 《百腹 图说 》。由此定论 , 《百腹图说 》 作者为曲直獭玄朔是也 。
“夫造化之机 , 水火而已, 人身之要 , 气血而已, 气血之本 , 元气而已。 在阳为天 、
为火 , 在阴为地 、 为水 阳以阴为体 , 阴以阳为用 , 无阳则阴无以生 , 无阴则阳无以化 ,
此本然之理也 。故以胃为阳 , 以肾为阴 , 是谓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也 。然而 , 诊之法有
腹候 , 故腹者有生之本 , 百病根于此 。 因著图说也 , 学者思诸 ”。
据 日本汉方医家考证 , 《百腹 图说 》被认为传授腹诊者所必宗之 , 如懒丘长圭的 《诊
极图说 》、 稻叶文礼的 《腹证奇览 》 均受其启发和影响 。吉益东洞 《医断》 论腹诊 , 亦
仿 《百腹图说 》 之 “序”日 “腹者有生之本 , 故百病根于此 。是 以诊病必候其腹 , 外证
次之 , 盖有之腹状焉者 , 有之外证焉者 , 因此所主 , 各殊治法”。此议论 , 为吉益东洞
门人所宗之训言 。

竹田定快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著 《腹诊精要 》 的竹田定加 年一 年 为最早倡导腹诊者 。浅田宗伯


年一 年 著 《皇国名医传 》 载 “候腹之法 , 其起久矣 。天正庆长年间 , 竹 田定加首
倡 。 ……竹田总圭之子竹田定加 ……元龟二年 年 正亲盯帝患痢 , 定加奉药验 ,
叙法眼 天正九年 年 宫女截疟 , 众治无验 , 定加予药一剂而善 , 进法印, 织田
氏 、 奉 臣氏以其 良工 , 皆异待之 ……', 。另据富士川游著 《日本 医学史 》, 亦载有竹田
定加为倡导腹诊之始者 , 且著有 《腹诊精要 》 藤井吉久著 《明治前日本 医学史》 亦记
载竹田定加为最初提倡腹诊法 。但是大缘敬节认为竹田定加是当时著名医家 , 数代 以后
有竹田定快的出现 , 其人是著名腹诊书籍 《腹诊精要 》 的作者 。根据该书序文 , 可明确
为宣永七年 年 成书 是作者偶获不明的腹诊小册子 , 经过编纂而成 不仅如此 ,
在其序言中未提竹 田定加是腹诊提倡者 , 若其祖先是 日本腹诊最早提倡者 , 其序言中必
定要宣演的 。《腹诊精要》 是 《诊家要诀 》其中一部分 , 即 《诊家要诀 》是 由“察脉神诀 ”、
“古训诊 氏”、 “腹诊精要”三部分组成 , 由竹田定加之曾孙竹田谦豫作序 , 卷之末宽政元
年 年 岩田一作书之跋 。以上三则 “序 ”和“跋 ”均未涉及竹 田定加一句 。另外 , 浅
田宗伯将 《腹诊精要 》 原作者竹 田定快误为竹田定加 , 并初次认错 , 浅田宗伯门人卢越
屠龙在论 文摘述 “浅田翁日 皇国腹诊之法 , 其起久矣 , 天正庆长 间, 竹田定加 号阳
山 始倡之 ”, 阳山是定快的号 , 定加的号为雄誉 。 以上所述 , 大爆敬节氏否定竹 田定
加不是 日本最早提倡腹诊者 , 同时亦否定 《腹诊精要 》 非其所著 , 书之作者应为竹田定
快 , 《腹诊精要 》 完稿于 年 , 其四世孙竹 田公丰于 年付梓 , 此书虽然 《百腹
图说 》 晚 年 , 但是 《腹诊精要 》 由原始某隐士家藏 “腹诊小册子 ,,加 以补闲编纂成书
于 年 , 故“腹诊小册子 ”要早于 年若千年 , 亦比较早的汉方腹诊之佳作 。

五云子
在 日本古代 医籍中 , 早期腹诊提倡者有五云子为始者之说 。五云子 年一
年 , 赴 日本加入 日籍的中国明朝人 , 其著作 《五云子腹诊法 》、 《五云子腹候治 》、 《五
云子腹候 》 及 《诊腹总论及各论 》是 日本腹诊最早书籍 `。浅田宗伯 《皇国明医传 》 日
“五云子 , 名域 …… , 庆安中投化住江户 , 以医行一时 , 从游极众 , 万治三年 年
庚子段 。 门人数辈列于医官一派 , 传授至今弗衰 ……”。
《五云子腹诊法 》 约在 年完稿 , 由“腹诊论”、 “腹诊总论 ”及 “腹诊 口诀 ”三部分
组成 , 其理论所据 《难经 》 之 “动气学说”、 “肾间动气”、 “命 门”, 同时也涉及李东垣 “脾
胃学说 ”之痞气 、 病气等 , 并简述 , 灯烦”等自觉症状可以脉象 、腹候等诊断虚实和生死 。
日本 医家有说此书非本人之手笔 , 是由于其讲述中医理论和腹诊法之 口授笔记整理成
册 。如有人说 , 其门人森养竹与其徒弟金森云仙将五云子临床经验整理成书 。 以上 , 不
明是否五云子本人手笔 , 但是五云子的心得对江户时代 日本腹诊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 如
江户时代 中期荻野台州的 《台州腹诊 》 是受五云子腹诊术启发而编成册 。

松岗意斋
松 岗意斋段于 年 , 是 日本汉方腹诊最初发明者 。森中虚论次 《意斋玄奥》, 如
1. 总论

日“观察病人之腹 , 切识肾间动气之所在 , 以决生死吉凶。云所谓腹诊 , 乃腹候 , 腹部


是也 , 如此事实 , 日本和中国未 曾有之 , 所以称意斋为腹诊始祖也 。其后 , 医术讲读之
师味岗三伯所传说 , 腹诊也是由意斋发起之开端 , 但其真传未能流传下来” 〕。传播松
岗意斋腹诊发起开端之由者 , 因他与前述之曲直獭道 三同是江户时代初期在 日本 医学界
最为有影响人物 , 因此以年代而论 , 松 岗意斋腹诊法应为江户时代早期著作 。

梦分斋
在 《针道秘诀集 》 序 中有 “梦分斋为江州之僧 ……, 赴京都紫野大德寺闭松院 ,
从师多贺法印学习针术 。学成后返里 , 给其母行针术沉琦痊愈 。 …,二最后其针术传给常
心”, 此常心即松 岗意斋是也 。如上述之说 , 意斋之针术 由梦分斋传授 , 腹诊之术亦
传授 。但是 , 后人记载 , 不论梦分斋分之腹诊术 , 还是意斋腹诊术均属于“难经派 ”。另
外 , 梦分斋的针术求学于多贺法印, 所以有人认为多贺法印亦为腹诊始者 。

多贺法印
古代药剂师多贺法印整理在民间传下来的各种僧侣腹部治疗 , 多贺法印是为给梦分
斋传授腹诊法之人 , 著作 《多贺药师腹诊法 》, 此书为十六世纪早期之古籍腹诊 , 为腹
诊初始之作 〕。梦分斋传到松岗意斋 , 此针灸腹诊传到现代 , 现代有的针灸师利用此腹
部诊法的说法 。

汉方 “伤寒派 ”腹诊的形成与发展

伤寒派腹诊的形成
如上所述 , 日本腹诊可分为“难经派 ”与“伤寒派 ”,难经派主要将腹诊用于针 灸诊治 ,
伤寒派源于 《伤寒杂病论 》 。张仲景继承 《内经 》腹证与腹诊之论述 , 发展了腹证理论
与腹诊之术 。在 日本江户时代 年一 年 , 一批有志之士 , 奉仲景为医圣 , 持
《伤寒杂病论 》 为医门之经典 , 孜孜熟读而不殆 , 日积月累 , 显其微而幽 , 发腹证与腹
诊之精蕴 , 从而发扬 了按腹以候证之腹诊学术 , 而后渐渐形成派别且完整其腹诊体系 ,
故称此派为 “伤寒派”腹诊 。伤寒派腹诊初始于江户时代中期 , 虽然晚于难经派腹诊 , 但
其精英众多 , 故发展很快 。
最初 , 后藤 良山 年一 年 提倡 “伤寒论派腹诊 ”, 他 同时观察 了腹部证候
相对出现的背部证候 , 因为有难经派腹诊的一定影响 , 他提示相对经络的背部证候 。 良
山派的香川修庵 年一 年 整理诊断方法 , 作成“六诊”, 其 中一诊为腹部与背
部诊断方法 。

伤寒派腹诊的发展
虽然后藤 良山与他们人重视腹部证候 , 但是他们的腹部证候理解只是为自觉症状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 理论研 究

没有他觉症状的描述 。吉益东洞除了重视自觉症状外还强调他觉症状 , 如胸胁苦满是为


季肋 弓下方的抵抗与压痛 , 此点在腹诊 中有重要意义 。东洞日 “腹部为生命之本 , 故
百病 皆属其腹部 。诊病即必观察其腹部证候 ”, 他排斥难测的诊脉方法 , 提倡 以腹部证
候为最主要诊病方法 。
其次 , 村井琴 山 犯年一 年 赴江户从师吉益东洞而传播东洞学术与腹诊 ,
他著作书籍网罗 了 《伤寒杂病论 》 方证 , 均阐述腹证 、 腹证与腹诊之法 。懒丘长圭
年一 年 毕生专力于腹诊法之研究 , 阐发腹诊微 旨, 愈益成熟 , 而著 《诊极
图说 》 公之于世 , 成为当时腹诊划时代之大法 。
稻叶文礼与和久田叔虎师徒的学术成就达到了伤寒论派腹诊的高峰 , 虽然稻叶文礼
年一 年 不属古方派 日本江户时代汉方医家当成将军的主治医生 , 故各
派的学术 区别外有政治上的关系 , 但是非常尊重吉益东洞的学术与腹诊 , 年著 《腹
候辨略 》、 年著 《腹证奇览 》, 对腹诊进行 了详细而丰富的介绍 。书中论述 篇 ,
附图近巧 幅 , 图文并茂 , 互相结合 , 详细介绍了腹诊手法及各种腹证的位置 、 状态 、
范围 、 病 因、 治疗 。对于无法用图描绘的 , 则补叙以文字 而文字又不能描述清楚时 ,
则辅 以图释 , 以文图形式相互补充说明, 详细而系统地记载了腹诊的手法及证候 。书
中对 《伤寒论 》 、 《金匾要略 》 的阐发 , 颇具新意 。如对 《金匾要略 》 中“心气不足 ,
吐血 、 烟血 、 泻心汤主之”中的“心气不足 ”释为 “心气不定 ”, 且日 “ 《金 匾》 心气不定作
不足 , 非也 , 今从 《千金方 》 改之 。泻心者 , 泻心中血热之意 , 心主血 , 血赖阳气循环
周身 , 阳气有余 , 则血逆而涌 , 故致吐血蛆血 , 是以心气飘摇不定 , 常觉心慌而难以平
静 , 或惊悸忧虑 , 甚则发狂 , 谓之心气不定 。”这样就使我们对条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而
准确 。稻叶文礼的弟子和久田叔 年一 年 继承师之学术 , 并提 出了 《腹
证奇览 》 中的误解 , 年重新编了 《腹证奇览翼 》, 完整 了伤寒论腹证的解释与图解 ,
使腹证与方药的关系直接连起来 , 提倡按腹证用药的方法与此间关系 。
这一时期 , 腹诊研 究成果与著作繁盛 , 共有三十七本伤寒派腹诊专著面世 , 对 《伤
寒论 》 各种腹证进行 了具体描述 , 强调他觉症状 , 并创造性绘制 了各种 “腹证图', , 标明
各种腹证出现的部位及诊察方法 , 使腹证和方剂形成相对固定的关系 , 即以腹证为选方 ,
尽减少方药加减 。并提 出了一些新概念 , 如“正中芯 ', 、 “脐旁压痛点', 、 “振水音 ”等 。此
外 , 提出了体质与腹诊的内在联系 , 不仅阐述治法而可改善体质 , 提高临床长期疗效 ,
这不但发展 了仲景的腹诊理论体系 , 还创建 了汉方医学独特的腹诊体系 。伤寒派以外的
腹诊亦得到了宏扬与发展 , 难经派亦有三十三种腹诊专著 , 仅见书 目、 作者 、 未见其书
者亦有二十八种 , 其中七十七种专书继承至今 。

伤寒派腹诊的立论所据
伤寒派腹诊 医家 , 熟读深研细琢张仲景诸篇章 中有关腹证与腹诊特征之由来的论
述 , 而领略其 旨。如 《伤寒论 ·平脉法第二 》 “太过可怪 , 不及亦然 。牙
卜不空见 , 终必
有奸 , 审察表里 , 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 , 消息诊看 , 料度脏腑 , 独见若神 。 ”其中“消息
诊看 , 料度脏腑”之论 , 腹诊家门领悟日 “诊看者 , 云脉知证 脏腑者 , 云胸腹消息 ,
料度 三五之也 , 证脉不明之病 , 可云候腹 ”。又日 “百病之变 , 不可疑似之 , 虽证脉之
1. 总 论

恐 , 有不能尽之 , 与此由腹诊而多得矣” 。
伤寒论腹诊 医家 , 不仅在张仲景论病 , 论证 中求得腹诊之内涵 , 而且从诸种腹证 ,
如 “胸胁苦满 ”、 “少腹不仁 ,'、 “脐下悸,'、 “心下悸 ”等获得腹诊之要旨, 如“按之濡 ”、 “按
之不硬 ”、 “按之痞 ”等诊断手法 , 从而得 出先证不先脉 , 先腹不先证 , “随证治之”。
此派系执张仲景论治腹诊之腹诊法 , 以及对“病 ”与“证”论治和方药之规矩 , 撰写 了
大量的腹诊论著 。如稻叶文礼与和久田叔虎师弟编著 《腹证奇览》 与 《腹证奇览翼 》,
不仅 以文字叙述仲景方意之翔实 , 还绘图示意腹诊之要点 , 图文并存 , 以指方证之正确 。
伤寒派腹诊医家不仅宗 《伤寒杂病论 》 腹诊之内涵论为据 , 还以 《内经 》 与 《难经 》
论腹诊 、 腹证之主旨, 印证了仲景方证论治为腹证之据和腹诊之定位等 。
论尺诊尺 , 尺脉相应
稻叶文礼与和久田叔虎师徒论腹诊 , “病之所根在腹 , 探以知其奎滞 , 古谓之 `诊尺 ',
自鸿尾至脐一尺 ”。其源 , 乃 《灵枢 ·论疾诊尺篇 》 “黄帝问岐伯日 余欲无视色持脉 ,
独调其尺 , 以言其病 , 从内知外 , 为之奈何 岐伯日 审其尺之缓急 、 大小 、滑涩 、 肉
之坚脆 , 而病形定矣”。 《素问 ·脉要精微论 》 “尺 内两旁 , 则季肋也”。 《素问 ·方
盛衰论 》 “按脉之动静 , 循尺滑涩 , 寒温之意 , 视其大小 , 合之病态” 。二 氏宗 《内
经 》 诊尺之旨, 将腹诊定位于“鸿尾至脐为一尺 ”, 宗 《内经 》论诊腹法定腹证之论治 。
和久田叔虎学得诊腹理论之源 , 来 自 《内经 》 “论尺 ”之经 旨, 并对诊尺 、 诊脉有独
特见解和发挥 , 如日 盖古诊之法 , 不只寸关尺 , 三指按之处 图 一 。仅寸许 , 名
为寸口, 候病之所在 , 病之动静门户 , 故称 “寸口”。大指与食指分开按之 图 一 定位
一尺 , 称尺中口, 候腹内一身之中央 , 诊动脉之源 , 之病所在 , 消息中焦 , 当为“尺中',

叶之绘
枝协

图 一 图 一
其说有二 一为臂之尺 , 诊臂之肌肤 一为腹中之尺 。行腹诊也 。诊臂之肌
肤 , 后世不传其说 , 舍而不论 。行腹诊者 , 乃至极之要 , 宜详推考之 。盖手于脉 , 医之
三指所对之处名“寸口”。 与之相对 , 鸿尾至神闻定为一尺 , 据一身之中央 , 故名 日“尺
中”。 此后 , 取手脉之名 , 于寸口又分三部 , 医之无名指对之处定为 “尺中”, 名义相混
纷纷矣 , 因此“尺中”之无名据也 。
《素问 ·脉要精微论 》 印证 了上论 , 如日 “尺内两旁 , 则季肋也”, 鸿尾至脐中为
一尺 , 其两旁则为季肋之下端也 。季者末也 , 为肋之末 。上纪经 旨 内和外 , 乃内与外
相对之字 , 脐下称 “尺外”, 与之相对称 “尺内', , 即“尺中”是也 。 《素问》 又日 “尺外 以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后臂 , 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 , 左外以候肝 , 内以候扁 右外以候胃 , 内以候脾 。上附上 ,


右外以候肺 , 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 内以候擅中。前以候前 , 后 以候后 。上竟上者 ,
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 ,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尺外以候肾”, 脐以上为尺内, 脐
下为尺外 , 尺外者盖指气海 、 丹田 , 故候 肾。 “尺里以候腹 ”, 尺里即尺 内也 , 泛指心下
至脐上之间而称腹 , 尺里皆指腹也 , 故日候腹 。身躯分之为三 , 鸿尾至脐称中 , 中附上
乃由脐而上 , 附于中部之义也 。 “左外以候肝 , 内以候高 右外以候 胃 , 内以候脾 ”, 中
附上之间分左右 , 左右各分 内外 , 下亦同, 扁乃隔也 , 胸腹之分之名也 。 “上附上”, 由
鸿尾至上至天突之下 。“右外以候肺 , 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 内以候擅 中”, 擅 中者 ,
两乳之间也 , 此处为候胸腹之处 , 各有高下 , 多不细分 。 “前以候前 , 后 以候后 ”, 前
者 , 前阴及面部之七窍也 后者 , 肛门及颈项背脊也 , 候其通塞 , 利与不利以及凝结等 。
“上竟上者 , 胸喉 中事也”, 上竟上者 , 竟上四部之上也 , 盖指天突之上 , 故言胸喉中
事 。喉者 , 咽喉气管也 , 事者 , 欲候之事也 。 “下竟下者 , 少腹
腰股膝胫足 中事也”, 下竟下者 , 竟下部之下也 , 盖言横股 , 骸
关之下 , 以至于足 。此论述古称“三部九候 图 一 ”, 即将身

协、框

七 二

分为上中下三段 , 各候左中右 , 天突至鸿尾一尺 , 鸿尾至脐一 咚 。 ·


尺 , 脐至横骨一尺 。此之分开而度之 , 是人身 自然之尺度也 。 中
阵 日州 里
命 中
吉益东洞认为窍变 , 谓不常之开闭 阳窍七 , 阴窍二。脏动者 , 厂 又`补 厂
纳水谷之所 , 称为脏 。九者 , 上中下各有左中右也 。夫饮食入
口, 咽喉至肛门一路也 。糟粕不滞 , 由二阴排出, 则诸脏腑而
无病 。滞留则一身之变 , 四肢百骸将多病 。危在中行 , 左右次
之 。此治亦为三部九候及前后所候之变 , 符合上述经 旨。
《素问 ·方盛衰论 》 “按脉之动静 , 循尺滑涩,', 按者 , 抑也 。


图 一
脉浮数者 , 动也 沉迟者 , 静也 。循者 , 抚也 。尺者 , 腹尺也 。
滑者 , 平滑也 , 谓润而流利 涩者 , 皱也 , 如抚铁锈干而涩滞 , 肌肤甲错之类也 。 “寒
温之意”, 寒者 , 冷也 温者 , 暖也 。意者 。思也 , 为必之意图也 。脉动 , 尺滑 , 所 以
知其温 , 乃 阳证也 。脉静 , 尺涩 , 所以知其寒 , 乃阴证也 。此乃分别阴阳二途 , 即意测
寒温也 。 “视其大小 ”, 视 , 用心观察也 。其者 , 指尺而言 。大小者 , 形之大小也 。故予
“视 ”字 , 乃视腹状之大小 , 别名之轻重也 。 “合之病态 ”, 合之者 , 脉尺及大小三者也
态者 , 容也 。合此三候而定一病态也 。 此之经旨将脉与尺分别对照 , 即言按脉 , 有言循
尺 , 观察其大小 , 诊腹之事已昭然若揭矣 。
《灵枢 ·论疾诊尺篇 》 日 “黄帝问岐伯 余欲无视色持脉 , 独调其尺 , 以言其病 ,
从内知外 , 为之奈何 ”, 调者 , 调整也 , 做得恰好且附和 。或按或循 , 详察诸般形状 ,
即谓之调也 。此既舍颜色又舍脉候 , 独调腹尺 , 言其病情 , 由外象而知腹 内之情问也 。
岐伯日 审其尺之缓急 、 大小 、 滑涩 、 肉之坚脆 , 而病形定矣”, 审者 , 详察也 , 认真
分辨其状况 。缓者 , 松弛也 , 皮肤缓而松弛也 。急者 , 紧张也 。坚者 , 硬也 , 如树根 盘
杂而不动 。脆者 , 脆弱也 , 言易碎 。审明其腹皮缓急 、形状大小 、肌肤滑涩与肉之坚脆 ,
其病形定也 。定者 , 沉着而有条理之判断也 。故此经 旨言舍色脉而独调其尺 , 定其病形 。
和久田叔虎认为 , 今之能试用于病者 , 当为张仲景之腹诊 , 可言其大概也 。假令腹
1. 总论

皮缓者 , 桂枝去芍药汤 、 桂枝汤 、 桅子豉汤 、 四逆汤之类是也 。其急者 , 小建 中汤 、 芍


药甘草汤 、 甘麦大枣汤之类是也 。形之大小 , 于胸者 , 大小陷胸汤 于胸腹之间者 , 大
小柴胡汤 于腹者 , 大小承气汤之类是也 。肌肤润泽者 , 桂枝汤 涩滞者 , 大黄蚊虫丸 、
惹苗附子败酱散之类是也 。黄茂诸剂亦可用肌肤枯燥涩滞之证 。坚者 , 诸心下痞硬 、坚 、
硬满之类 , 皆坚也 。脆者 , 诸有痞气之腹 , 如有物状 , 若按之则碎散者是也 。凡此等腹
证 , 不胜枚举 。此仅举其一 、 二例而已。每一方证 , 皆无不如此分辨 。是故 , 若详察腹
证 , 在切脉 、 望色及 问诊之前 , 便预知其所患 , 足 以分辨吉凶 。而且所谓 “未病”, 知其
毒邪 内伏而未发于外 。于投药之后 , 可明病毒之既尽或未尽 , 信如此经 旨言矣 。于是 ,
古诊尺之法 , 取仲景腹诊足 以证之 。
《灵枢 ·论疾诊尺篇 》 日 “尺肤滑 , 其淖泽者风也 ”, 淖泽者 , 湿润也 , 盖微汗出
之谓也 。此乃太阳中风 , 汗出, 桂枝汤证也 , 故称 “风 ”也 。 “尺之肉弱者 , 懈亦安卧 ”,
懈者 , 疲乏而无精神也 。安卧者 , 安静而寝也 。凡阴证之腹 , 按之不紧张如熟瓜 , 其人
精神衰惫 , 常安静平卧者 , 如四逆汤证是也 。 “脱 肉者 , 寒热不治 ”, 脱 肉者 , 肉已塌陷
也 。腹皮薄抓之易挑起 , 按之软如棉絮 。 比之前述更弱 , 精神严重衰退是也 。此证无论
为寒为热 , 皆不治之证 。“尺肤滑而泽脂者 , 风也”, 脂者 , 油滑而腻也 。若汗如脂腻者 ,
此亦为太阳中风之证 。“尺肤涩者 , 风痹也 ”, 痹者 , 麻木也 , 肤涩者 , 气血不足 , 感风
而为痹也 , 即身体不仁之病 。 “尺肤矗如枯鱼之鳞者 , 水洗饮也', , 康者 , 粗也 , 如枯鱼
之鳞之沙沙有声而不润 , 此水气溢于皮肤之留饮 , 沃者 , 溢出也 , 犹谓溢饮 。
上述列举张仲景的各种 “汤证”与 《内经 》 “论尺 ”、 “尺脉对照”以及 “审尺肤病形 ”相
互印证 , 从而证实仲景发挥并发展了 《内经 》腹证和腹诊之谓也 。是故 《伤寒论 》 、 《金
匾要略 》 与 《玉函经 》 论脉证 、论治 、方药以腹诊而言定病形 , 实为后世医家遵为至宝 。
故按诊腹状 , 辨病证 , 当法遵仲景为之推测者也 。

·· 仲景腹证部位
审证于各 自部位 , 部位 即三阴三阳 , 以三焦之部位 , 先将
躯干分为三大段 上焦 , 月
高上心胸部位 中焦 , 鸿尾下至脐上
之位厂下焦 , 脐下少 小 腹之位 。《伤寒论 》 日 “得汤反剧
者 , 属 于上焦也 ”, “理中者 , 理 中焦 , 此利在下焦”是也 图
一 。
`刀
太阳表证见于上焦 , 所谓头项强痛 、 项背强 , 或喘或干呕
之类 。又名为表证 。少阳见于上焦与中焦之间 , 热在胸腹间的
证候 , 所谓 口苦 、咽干 、 目眩等 。或胸中满而烦 , 肋下硬满等 。 图 一
又名为半表半里证 。阳明见于中焦 , 所说 胃家实 、 腹满是也 。
又名为里证
。表 里之中分 内外 , 内者 , 胃内也 外者 , 胃外也 。
阳牙卜入 胃, 见大便秘结的实热证 , 谓内实 。外者 , 胃外也 , 乃对内而言之词 。故对内而
言时 , 表证于里证 皆称外证 。《伤寒论 》 日 “伤寒六七日, 发热 , 微恶寒 , 支节烦疼 ,
微呕 , 心下支结 , 外证未去者 , 柴胡桂枝汤主之 。 ”虽心下支结 , 亦发热等外证 , 且支
节尚未成实 , 故不应作结胸而下之 , 成外证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若阴病 , 亦非无部位 。所谓 “太阴之为病 , 腹满而吐 , 食不下 , 自利益甚 , 时腹 自


痛 ”。此胃阳衰 , 非水气停蓄所致 , 故其部位在 中焦 。阳明之腹满者 , 实也 , 热燥其水 ,
故按之硬痛 。太阴腹满者 , 虚也 , 水克其火 , 故按之不硬不痛 。此阴阳腹满之异 。
少阴之初 , 其证见于外 , 脉微细但欲寐或手足寒 、 背恶寒者 , 虽非腹 内的病 , 但其
寒固异于表证的恶寒 。若其源为下焦虚寒 , 则亦无不在其部位 , 况其下利时痛 , 以及便
脓血者 , 无非中下二焦的病 。少阴病 , 虽有咽痛 、 胸满 、 心烦等属于上焦的证候 , 但 皆
由下焦虚寒而气血上迫所致 , 故少阴的证候 以脐旁少腹为本 。
厥阴之病 , 虽以四肢厥逆而名 , 但又有“消渴 , 气上
撞心 , 心中疼热 , 饥而不欲食 ”者 , 乃微阳将绝的证候 。
此其下焦阳气 已虚 , 阴寒撅起而攻冲心中 , 则所谓消渴 、
疼热 , 非邪气所致 , 乃气血上迫而见的证候 。其病始于下
焦 , 直迫上焦之象 图 一 “湘 于 甲

以上 皆非“腹证 ”, 简而言之 , 阴阳 、 表里 、 内外 , 皆 拼

辨证和分位 的符号 。以其三阴 、三阳和三焦为经脉之名者 ,
非张仲景本 旨。
其次 , 《伤寒论 》 各条文中具体表达腹证部位的细别
其各位之名 。
胸胁 月高上之总名 , 内有肺 、 心 、 缺盆 、 月
扁上 、 月
赢内等名 。
图一'
赢下至脐之总名 , 内有心下 、 胁下 、 脐上 、 胃等名 。
腹 月
少腹 小腹 脐下至横骨之总名 , 内有肾 、 膀就 、 肠 、 血室 、 脐下 、 关元 、 气冲
等名 。
细别名 目中 , 虽有脏腑之名 , 但非尽言脏腑之事 , 毕竟细别部位的符号 。如肺痈 、
肠痈亦仅记其部位 , 专以所见的证候而定 。其肺痈之证 , 不吐脓者 , 名肺疹 , 是概肺痞
即肺疽也 。然以无脓为疽者 , 臆断也 , 故名日肺疹 。张仲景名 “某之病 ',者 , 皆枚举其证 ,
而不臆断 , 如肾著 , 皆记其位之名 。独于胃 , 说腑内事 , 饮食从 口而入受纳处 , 当以自
知 , 非可臆断 。然不得其证则不论 。不得其不大便五六日以上 , 潮热或腹满者 , 不言 胃
中有燥屎 若无干隐与食臭证候 , 则不说胃中不和 。又若桅子豉汤证 , 既严 胃中空虚 。
又言按之心下软 。另外 , 心烦余胸烦 , 乃广狭义的异名 。心者 , 胸中中央位之称 。如小
柴胡汤证有 “心烦喜呕 , 或胸烦而不呕”, 据其呕之有无以别心胸 。上 皆以诊腹为本 ` 。

四诊合参 , 腹诊之据
所谓望闻问切四诊者 , 望与闻, 可默而感识 问与切 , 则教之有物 , 学之有则也 。
所谓“切”者 , 并非专论切脉而言 , 以腹诊为专要 。盖腹诊能详知病之所在 , 不复臆断阴
阳虚实 , 故若腹证清楚 , 脉象即可随之而明。扁鹊兼五脏之征结 , 岂能初于外耶 故医
者岂仅腹诊而已耶 此乃为四诊之阶梯是也 。总之 , 仲景之论治 , 不拘于病因 、经络 ,
一概审之于脉证 , 故日“随证治之 ”。
1. 总论

和久田叔虎总括 《伤寒杂病论 》 腹诊之据归纳之 凡仲景命名 “某病者 ”, 皆枚举其


证 , 乃非臆断 , 如“'肾着 ',与“肝着 ',之为病 , 皆记其位之名也 。独于 胃有言其腑之内者 ,
此乃饮食 自口入而纳 , 可 自知而非臆断 , 因此 , 不得其证而不言 。如不大便五六日以上 ,
潮热 , 若不得腹满 , 则不言胃中有燥屎 若无干嗯食臭 , 则不言胃中不和 吐下之后腹
微满 , 若无心烦等 , 则不投调和胃气剂 桅子豉汤证 , 言 胃中空虚 , 又按之心下软 黄
连汤证 , 言 胃有邪气 , 以腹中痛为其应 若言热结膀胧 , 在下应有少腹急结 若夫心烦
与胸烦之别 , 乃为广义 、 狭义之异称 , 乃胸中央旁之称也 小柴胡汤证称 、灯烦 , 喜呕 ,
或胸中烦而不呕”, 根据有无呕吐 , 以考虑心胸之别 泻心汤证 , 所谓心气不足 , 若勉
强作 “不足 ”则与泻心汤之名相反 , 泻者 , 泻实也 , 实乃有余也 。以上皆为仲景腹证所据
是也 。

重视腹证 , 胸胁苦满
伤寒派腹诊医家临证重视胸胁苦满 , 此乃柴胡类方证的主证 。如和久田叔虎日 “盖
柴胡所主 , 以胸胁苦满为据 。不言而喻 , 腹诊医家亦皆以此 , 取其证而定之 ”。此腹证
出于 《伤寒论 ·太阳中篇 》 “伤寒五六 日, 中风 , 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 , 嘿嘿不欲饮
食 , 心烦喜呕 , 或胸中烦而不呕 , 或渴 , 或腹中痛 , 或胁下痞满 ,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
或不渴 、 身有微热 , 或咳者 , 小柴胡汤主之 。 ”与此相对 , 所谓胸胁苦满者有以下三条
经文 “伤寒十三日不解 , 胁胸满而呕 , 日哺所发潮热 , 已而微利 ……” “伤寒五六 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中 , 胸胁满微结 , 小便不利 , 渴而不呕 ……,' “阳明病 , 发潮热 , 大便
澹 , 小便 自利 , 胸胁满不去者 , 与小柴胡汤” 。总观此三者 , 胸胁苦满和胸胁满 , 均
以小柴胡汤为治 。 二者只有“苦 ,,字之异 , 但从患者 自觉症状而言 , 二者无大 自觉区别 ,
因此伤寒派腹诊医家大众认为省略 “苦”字 , 如和久田叔虎日 “胸胁苦满 , 填补一苦字 ,
则与下文所谓心烦喜呕 , 默默不欲饮食 , 或胸中烦 , 及胁痛等证相应 。凡于柴胡证 , 日
胸胁满 , 胸满无苦字者 , 皆据本方证而省略之 。此虽言其一字 , 当知不可忽略读过 ”。
伤寒派腹诊医家认为胸胁苦满既是自觉症状 , 又是他觉症状的腹证 。自觉者 , 乃感
胸胁季肋部痞塞实满 , 气不顺畅 , 闷而不舒的苦痛 他觉症状乃两胁下有触觉压痛 , 一
般按肋 弓下缘有抵抗感 。稻叶文礼解读胸胁苦满 , 胸胁苦满之毒为浅薄者 , 按此推测可
知 。指头触胁下肋骨端 , 有应者 , 是薄苦满之毒 。按心下少应者为痞硬 , 世称积聚着多
有此证 。凡根据腹诊 , 毒在厚深者多见 , 浅薄者少见 。奥田宽解释胸胁苦满者 , 苦满 ,
毒在胸胁 , 世医谓苦满在胁下者非矣。 《伤寒论 》 日胸胁苦满 、 日胸胁满 、 日胸胁满痛 、
日胁下满 、 日胁下痞硬 、 日胁下硬满 , 《药微 》 日柴胡主治胸胁苦满 , 旁治胁下痞硬 ,
可以见 已。汤本求真 年一 年 阐述胸胁苦满 , 甚为实际 , 如日“胸胁苦满有二
义 , 一谓他觉症状 , 触诊时觉肋骨弓里有抵抗物 一谓 自觉症状 ”。 《伤寒论集成 》 云
`“满 '与 `惹 '通 , 闷也 。闷而加苦字 , 更甚之词也 , 犹苦满 、 苦痛 、 苦患 、 苦劳之苦 ”, 又
考 《小补 》 注日 “苦者 , 《集韶 》 作困 。苦满者 , 便是苦闷也”, 《伤寒杂病辨证 》 云
“胸胁苦满者 , 胸胁之间气塞满闷之谓 , 非心下满也 。胁满者 , 谓胁肋之下气胀填满 ,
非腹满也 。如是之胸胁苦满 , 云肋骨弓下部有填满之自觉而困闷也”。汤本求真引用书
之意 , 前者 “苦”为更甚之意 , 后者为苦闷。从字意解之 , 和久田叔虎 “苦 ”字为省略之意 。
日本汉方伤 寒派腹诊方法与理 论研 究

大坏敬节认为胸胁苦满者 , 其状如何 , 既表现于胸 , 也表现于胁 , 故指胸胁者 , 而胸与


胁有区别 , 胸在前面 , 胁为胁下 , 苦为痛苦 、 苦恼之意。如此考证 , 胸胁苦满 , 谓胸胁
充满填塞感 , 发病 已六七 日, 左右季肋感有塞满之物 , 察得肝与脾肿大 , 但肝脾无肿大
时胸胁苦满亦可出现 。
伤寒论腹诊医家认为欲辨胸胁苦满 , 当宜小柴胡汤证及与其相关柴胡证 。载于 《伤
寒论 》 凡九则 , 计有小柴胡汤 、 大柴胡汤 、 柴胡加芒硝汤 、 柴胡去半夏加括楼汤 、 柴胡
加龙骨牡砺汤 、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汤 、 四逆散 、 柴胡饮 , 或小柴胡中加桂枝三
两 , 则为柴胡桂枝汤 , 共十方 。此十方均以小柴胡汤为原方 , 进行加减所成 。
和久田叔虎先解读 《伤寒论 ·太阳中篇 》 小柴胡汤条文 , 认为柴胡的腹状宜视为全
腹 、 两胁下肋骨之尽处 , 以手按之胸中应且觉痛 。然而心下满 , 但按之却不痞硬 , 深按
之则气动 , 以应指而得之 。若按压胸上则得心烦 , 应手掌扑扑而跳 , 觉有热气上冲感 。
若夫外证 , 虽言往来寒热为主证 , 但也不可不随其轻重而定 。和久田叔虎认为其病位在
胸胁 、 肋下 , 其病为热邪水饮所致 , 故当解之 、 散之 、 下之 。其方意 , 柴胡半夏祥和 以
解热降水 黄答 、人参为佐药以解热开痞 生姜大枣相伍 , 逐饮和 胃 甘草相合而缓急 。
氏还在注解条文“伤寒五六日, 中风”, 名伤寒者邪气重 , 故五六日为期 名中风者 , 为
邪轻 , 故不可数 日为期 。往来寒热者 , 热往寒来 , 寒来热往 , 须臾之间反复相互往来 ,
不定时发 。 “胸胁苦满 , 嘿嘿不欲饮食 ”, 胸胁者里也位 , 若邪气迫之 , 水饮聚则苦满 。
若者 , 难受之意 满者 , 膨胀之意 默默者 , 不言也 。此乃邪热与水饮相结 , 填塞胸胁
之故 , 所以精神不爽且不欲饮食 , 为邪气伤 胃所致 。 “心烦喜呕 , 或胸中烦而呕 ”, 胸乃
隔上 , 心为胸位之中央 , 中央急迫有冲逆 , 故喜呕 , 喜呕非不呕状 , 而又喜哆 。胸中烦
者 , 胸满而烦 , 心情不爽 。“或”为非必要之辞 , “或 ”诸证或有或无不定 , 非主证 。“小柴
胡汤主之”, 上述逐节的注解者 , 乃谓小柴胡汤证变化悉具 , 其热有轻重 , 水有多少之
分 , 此乃概而言之也 。然而, 取得其主证者 , 则未必问其余 , 故日 “伤寒中风 , 柴胡
证 , 但见一证便是 , 不必悉具”。和久田叔虎除 了注解外 , 还注解与小柴胡汤证相关 内
容 。如胸胁满 , 腹痛而呕 , 发黄者 伤寒四五日, 邪 已入里而身热恶风 阳明病 , 以胃
实为主 妇人经水行中 , 中那气 热痛 , 牙
仔气迫里所致 , 似与小建中汤里急之腹痛 … …。
审辨小柴胡汤主证与变证 , 其旁支多端 , 必寻其本则为一 。

肾间动气
难经派腹诊 医家均重视肾间动气 , 大意为脐下可触到的搏动 , 但难经派腹诊医家之
别 即有各 自不相 同的观点与学说 。
伤寒派腹诊医家亦阐述肾间动气之重要性 , 津田玄
图 一
仙在 《疗治经验笔记 ·肾间动气口传 》日 “以肾间动气 ,
推测二百人长久病人之死亡 时期 , 能准确推测病人死亡
时期 , 此为在民间继承之肾间动气 。宽政七年 年 ,
从江户来 了名字郁藏的土佐国人 , 拜我师 , 其人 日肾间
动气不是身体搏动 , 而是脐 中搏动 , 是为脐中的动气 ,
既为脾 胃之动气也 , 以此动气 , 可知人的寿命长短 。 肾
1. 总论

间动气之诊法 , 若其动气缓慢过来 , 其生命不亡 一 〕。


腹证奇览的按腹 中 , 脉动是为最紧要的 , 务须准确 。 《难经 ·六十六难 》 日 “脐
下肾间动气者 , 人之生命也 , 十二经之根本也 ”。 《十四难 》 又日“譬如人之有尺 , 树 之
有根 ”, 尺者 , 动脉之根本也 。 《灵枢 ·本输篇 》 日 “阴尺动脉在五里 , 五输之禁也 ”,
阴尺者 , 腹 , 动脉者 , 动气也 。五里 、 五输在五脏之所也 。此皆动脉之事 , 呼吸之气不
绝 , 此动不息 。世论偶及于此, 或 日在神闲, 或 日在气海 、 丹田, 至究索其本源 , 则多
作秘诀而不详述 。 此乃徒求之于仿佛之间 , 不能究极其为何物也 〕。
盖天 , 以一气维持万物者也 。故生于天地之间而有气息者 , 无不受命 而活动。命者 ,
乃天一混元之气 , 结于其腹 内而为已有 , 动行周身 , 为活动之用也 。其形气相结处 , 名
日魄 , 此魂魄乃神明之舍 、 生命之本 图 一
其形与气相结之处 , 名为肾间 , 在脐底 , 故以脐底为动脉根本 , 所谓 “肾间动”是也 。
肾分左右 , 左为肾 , 右为命门 , 其间为脐 , 所以说肾间 。其又名神阐 , 神气往来门户之
意 , 与命 门义同 。
通气之道 , 上开于口, 至咽喉与气管为一路 , 下达肾间 , 行气相结而行呼吸 。且于
相结之处分 为动脉 、 血脉 , 上下运行 , 周流全身 , 温养四肢 。故神明藏于此 , 思虑生于
此 , 嗜欲动于此 , 惊则跳动 , 忧则气冲 。人得其常时 , 则此气旺于四肢 , 充于百骸 , 脐
下实而有力 。
若病重或年老 , 神离所居之处 , 则此动气上迫心胸 , 而不旺于四肢 , 脐下空虚 , 按
之如絮。虽动气在上 , 但脐下旺而有力者 , 病不危笃 。又形如死状 , 或形容枯搞 , 但此
气尚存者 , 可愈 , 即说 “当自生者 , 能使之起耳”。此气不旺者 , 虽未发病 , 但名 日行
尸 , 如同死人 , 即所谓 “虽司命 , 无之奈何 ” 〕。
然则人未死 , 此动气尚存不息 , 故仅按此动 , 难预吉凶 , 故于气海 、 丹田之间候之 ,
此稍 离其动 , 窥其气之旺衰 。动气虽及气海 、 关元 , 但总以脐底为本 。
和久 田叔虎在 《腹证奇览翼》 中日 “夫按腹 中 , 触感动脉 , 最紧要 ……。肾间动
气为生命之本 , 十二经之本也 ……',等 , 古代医家很重视此肾间动气 。和久田叔虎认
为理论上正常人亦可触到动脉 , 但是 , 和久田本身在临床上触不到健康人之此搏动 , 既
无根据 , 他本身亦不可信 自己所说之其肾间动气理论 。
藤平健认为 , 肾间动气像脐上悸或脐下悸等病理证候 , 因为临床上按健康人脐触不
到其动脉搏 动 。津田玄仙亦日 “其中筑筑然动气者 , 为脾 胃虚也”, 既正常人的脐 中
不能触到此动气 。
伤寒派腹诊的代表医家与著作
伤寒派腹诊 医家人才辈出 , 后藤 良山 、 香川修庵 、 吉益东洞等 , 不仅为江户时代汉
方医学界三大学派中伤寒派之奠基人 , 而且是伤寒派腹诊的先驱者 。虽不属于三大派 ,
但稻叶文礼 、 和久田叔虎等又为伤寒派腹诊的砒柱中流 。他们精修 《内经 》 旨意 , 学
得腹诊 与腹证的精髓 , 为汉方腹诊论说其渊源而立论 , 并有所发挥 。如汉方腹诊的根源 、
汉方腹诊的定位 , 则有独特见解 , 为后世汉方医家尊为经典之论证 。
他们熟读 《伤寒杂病论 》, 不仅学得仲景腹证与腹证经 旨要义 , 进行阐释和发挥 ,
而且宗仲景诸种腹证 , 如 “胸胁苦满 ”、 “少腹不仁 ”、 “脐下悸 ”等腹证 , 学得诊腹的 旨蕴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如“按之濡”、“按之不硬 ”、 “按之痞”等腹证方法 , 从而得出先证不先脉 , 先腹不先证 , “方


证相对 ,,和 “方病相对 ,,而“随证治之”。
伤寒派腹诊 医家在立论的基础上 , 撰写出一 《腹证奇览 》 与 《腹证奇览翼 》 为代表
等 余部著作 , 为后世 医家学习腹诊作出有益贡献 。

后藤良山与 《良山腹诊图说 》
伤寒派腹诊之鼻祖为后藤良山 年一 年 , 名达 , 字有成 , 号养庵 , 江户
人 。后藤创立“百病生于一气留滞”之说 , 如日 “以人为小天地 , 譬血赤 , 即象阳色 ,
犹日与火 , 而其实者 , 为皮肉为毛发也 。精血 , 即象阴色 , 犹月与水 , 而其实者 , 为筋
骨为齿牙也 。所谓两实相和 , 而保获其气者 , 谓之形 。内外一贯而活养其形者 , 谓之气 ,
形气二者 , 不可相离也 。 ……人身之病 , 不问外感内伤 , 皆在一气所不充 , 一气者乃元
气 , 若人不节谷 肉 , 不慎起居 , 阴虑暗筹 , 淫酒过度 , 是一一气缠留滞也 , 上下左右表
里前后 , 彼为有余 , 此为不足 , 而见证亦有浅深 , 久近轻重缓急之不同耳”。又日 “吾
〕谓诸病 皆在于一气留滞者 , 则诸病好发之初路门口也 , 或有 自表 留滞 , 或有 自里留滞
者 。其病之已成也 , 不必日表日里 , 则先按腹以诊之 , 继则良药灸针 ”。此论气的留滞
于表者 , 即耳 、 目、 鼻 、 口、 皮肉 、 筋骨 、 咽喉 、 膀耽 、 肠中 气的留滞里者 , 五脏精
神之处胸腹也 。此一气留滞 , 诊法腹诊施之 治法 , 乃顺气是也 。
后藤百病一气留滞学说 , 其门徒们如香川修庵等认为乃本于“百年太平 , 游惰之人 ,
腹里悉结 , 庙病内伤诸疾 , 因是酿成”。 因观察其腹候 , 藉 以施之腹诊和灸治为重要 。
如日 “夫治病之术 , 其方不一 , 而至沉寒瘤冷证 , 则灸治为最 , 故病之关于腹 内十而
七八 , 即所谓沉寒瘤冷者是 已, 故余之以灸而治也 。先按腹部 , 摸索有积气处 , 反灸背
后 , 大抵九十俞至十五六俞 , 若脊中 , 若脊际 。若替肉、 若替外 , 对察肌所凝与腹底所
结而取之要 , 以指头陷没彻底处为是 , 则灼之用 , 真艾陈久者 。积 日累月 , 渐致年岁 ,
其数有至 , 千万壮而止 。腹底久难奈何向 , 仅有此方之可赖耳 ”。
《良山腹诊 图说 》 为其腹诊的代表著作 , 乃伤寒派腹诊佳作之一 , 良山门徒二百余
人 , 以松 冈恕庵为杰者 , 仿师作撰写 《鉴因方定 》 , 传播后藤 “一气留滞 ”和腹诊论说 。
《良山腹诊图说 》 全书共计有腹部 、 背后 、 心中净、 脐旁凝滞等 条 目 , 并绘制腹
诊图 幅 。图在文字先 , 即以图的形象 , 再加文字叙述腹诊图的腹象 、 腹候 , 以示腹诊
的要点 。如妇人少腹有块的图 , 日 “如右图之块 , 按之坚者 , 为妇人曾患带下证 , 主
方宜猪答汤 、 桂枝获答丸合方治之 ……”。
香川修庵与 《一本堂行余医言 》
香川修庵 年一 年 , 名修征 , 字太冲 , 号修庵 , 播磨 、 姬人 , 为后藤 良
山的高徒 , 称为 良山之器者 , 后从学于伊藤仁斋 , 专修经义 , 寒窗五年 , 大有成就 。尊
父之遗志 , 执儒 医为业 , 创一本堂 , 其授业门徒多余四百人 。尊重张仲景 《伤寒论 》 为
圣训 , 著作 《药选 》、 《行余医言 》 等五部 , 香川对仲景有言日 “仲景 《伤寒论 》 虽为
医书中之翘楚 , 但其论说中混杂了 《素问》 的阴阳五行学说 ”。不仅言此 , 尚斥 《内经 》
与 《难经 》 中学说众多 , 如日 `旧 常之养 , 万琦之治 , 其他养性 、 养心 、 修身 、 顺受 、
慎修 , 孔与孟中可以限反类推者 , 不一而足 , 仁者见之谓之仁 , 知者见之谓之知 , 假使
1. 总论

孔与孟为医 , 决不可从 《内经 》 与 《难经 》 的学说为之 , 则以此数言为本 , 引而申之 ,


触类而长之 , 则虽无 《素问 》 与 《灵枢 》, 医事岂不能为乎哉 。其调之一本之道乎 。一
本而后善读 《本草 》, 明辨药物 , 审识性味 、 功效 , 撰取亲试 , 有验者 , 又涉猎古今 医
籍 , 唯取的实正当 , 足以征信 , 有裨于养生疗病之言 , 则亦旁观的资益 , 修治之广见耳 ”。
不仅如此 , 香川还愤概斥责 《素问》 与 《灵枢 》, 借孔孟之道 , 批驳二千年来医书之妄
诞而排斥日 “夫以病配阴阳脏腑也 , 以予观之 , 则支离拘泥 , 特以分配论之 , 而未知
一本之宗旨者也 。大凡疾病之在人也 , 系于全体 , 岂止一阴一阳 , 一脏一腑所编受乎哉 。
表病里感 , 内患外感 , 脏腑相同 , 上下相须 , 一所不知 , 周身随而不顺 。盖满腔子一个
元气 , 何可相离 , 唯有浅深久近 、轻重缓急的不同 , 故当不一耳 ”。又日 “若以 《素问 》、
《灵枢 》、 《本草 》 为所尽信书 , 则 已若为疑信相半 , 则可不就平易从容正大光明之说 ,
以决之耶 。抑亦以为 《素问》、 《灵枢 》、 《本草 》 无则医事竟不可为耶 , 医事亦吾修身中
之一目焉耳 。不可远籍异端之说 , 以治之矣”。又日 “生克配当之说 , 予常厌 闻之 , 几
欲发呕也 ”。此之概然痛言论斥 《素问》 与 《灵枢 》 以降诸书 , 实为突 出其儒 学 , 立一
家之言`怪 道 医术 , 其本而无二”论说是也 。此状说 明江户时代汉方 医学诸家的争鸣与各
学派之争。香川属古方派大家之一 , 在汉方腹诊派别中伤寒派的砒柱中流者 。
《一本堂行余 医言》 为代表著作 , 年成高 , 年刊行 , 以阐述其儒 医学为
主 , 一部分涉及腹诊法 。载 “吾门一按腹为六诊之要务 , 何则 概按诊腹部 , 可以辨
人之强弱也 。凡按之腹皮厚 , 腹部廓大 , 柔而有力 , 上低下丰 , 脐凹入 , 任脉低 , 两旁
高 , 无块物 , 无动气 , 此为强 , 为无病之腹 , 在病人亦有此数项 , 为易治 。凡按之腹皮
薄 , 腹部狭隘无力 , 或坚硬 , 上高胀 , 下低松 , 脐浅露 , 任脉高 , 两旁低 , 多块物 , 有
动气 , 筋挛急 , 虚里动高 , 此为弱 , 为病人之腹 , 在病中若有此数项 , 为难治 。此其大
略也 ,' “凡腹里之庙及疮 , 上下左右及中, 大小长短 , 圆遍硬软 , 手一按着 , 可直识之 ,
那热 、 肌热 , 可辨别肿胀 , 可搜知 , 润泽枯索 , 满堆低减 , 肥瘦张弛 , 可皆候察 。虚里
可候 , 动气上下左右及中, 应掌即觉 。妊娠 、 血块可试 , 胸骨之瘦 , 可循而知 。此按腹
之所 以不可不必为 , 而有大益于治事也 ”。 既论腹诊常人与病人之别 , 更以腹诊里庙痕
的位置 、 大小 、 形状 、 硬软 有辨邪热 、 肌热 察皮肤的肿胀 、 润泽 、 枯燥 、 肥瘦 、 张
弛 感动气位置 、 状态 、 妊娠胎儿等腹诊的基本手法 。
香川强调诊背 , 此点其他 医家很少涉及 。如日 “缓病不可不必熟视背部 , 何则 ,
大概庙之在腹里也 。轻者浮浅重者沉深 , 其深重者沉于腹底 , 凝于背里 , 故使背肉或陷 、
或胀 , 脊背或左曲或右折 , 或突出高起 , 或痛 , 或张 , 此皆由庙之所倚推使然也 。若视
其如是 , 则直点其处阿是穴灸最好 , 或候其上下左右 , 取穴治之 ”, 此文 , 浅田宗伯著
之 《医学典刑 》 以“视背”之项 , 全文一字不漏录用 。此文阐述背与腹里关连 , 诊腹外必
诊背为要 。

吉益东洞与 《五诊九候图》
吉益东洞 年一 年 , 名为则 , 字公言 , 通称周助 , 安艺广 岛人 。吉益少
年 岁时从河川 氏学兵法 , 后继修祖父 医学 , 熟读 《内经 》、 《难经 》 和 《伤寒杂病论 》
等中医经典 , 医业成就 , 为汉方医学三大学派 中倡导古方派一旗者 , 独立门户收数百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形成吉益流派辈出长子吉益南涯 、 三子吉益赢斋 、 吉益北川 、 村井琴山 、 岑少翁 、 中西


深斋 、 和田东部等著名 医家 。
吉益医学论说“万病一毒 ”论 , 其谓 日 “万病一毒 , 众药皆毒物 , 以毒攻毒 , 毒去
体佳 , 并无益损于元气也 。何补云乎哉”。在派系学术争鸣中 , 批判阴阳五行为邪说 而
斥责后世方派 , 成为古方派的鼎足 。其生平论著 《方极 》、 《医段 》、 《药征 》、 《东洞先生
遗稿 》、 《医方分量考 》、 《方选 》、 《丸散方 》 等 。另外 , 腹诊著作有 《五诊九候 图》、 《东
洞先生家腹诊论并图》、 《吉益腹诊口诀 》、 《东洞先生诊察腹立录 》等 。此些腹诊书籍大
多为东洞翁授课腹诊稿底 , 又经过门徒听课记录整理成稿 。
吉益批判脉诊 , 极力主张腹诊 , 如批判脉诊日 “脉之不足 以证也 。如此 , 然谓五
动或五十动。假五脏之气者 , 妄甚矣 。如其浮沉迟数动滑涩仅可辨之耳 。三指举按之间 ,
焉能辨所谓二十七脉者哉”, 对此 , 力主腹诊论 日 “腹者 , 有生之本 , 故百病根于此焉 。
是 以诊病 , 必候其腹 , 外证次之 。盖有主腹状焉者 , 有主外证焉者 , 因其所主 , 各殊治
法”, 批判脉候之据不足论 。又日 “医谓 , 人身有脉 , 犹地之有经水也 。之平生脉 , 病
脉稍可知也 , 而其平生脉者十之一二耳”, 批脉诊不能观人身整体 。
伤寒派腹诊医家称吉益东洞为腹诊的泰斗者 。 “腹者 , 有生之本 , 故百病根于此焉”
论乃仿曲直獭道三著 《五十腹图说 》, 后曲直獭玄朔补 《百腹图说 》 序中“……而诊之法
有腹候 , 故腹者有生之本 , 百病根于此 , 因著图说也 ……”, 此腹诊论说的名言不仅 吉
益东洞本人引用 , 但其门徒多引用此论作腹诊之据 , 其他腹诊派亦 以之为宗 。
吉益门徒奥田宽著 《腹诊问答 》 年 , 发挥东洞翁之论日 “夫腹者 , 生命之
腑 , 万病之舍也 , 故诸病凑焉 , 百术系焉 。何则饮食止于兹 , 养于四肢 , 汤液汲于兹已 ,
于百骸 。盖疾病变态百出 , 难而多端乎 。唯以腹候为优 , 总外证论之 , 则举全体不漏也”。
尊吉益东洞的门徒又日 “夫医家载籍极博 , 然除仲景之书外 , 未尚尝有论腹证者也 。
且也 , 吾邦豪杰辈出 , 如后藤 良山、 香川太冲 、 山胁东洋 , 亦其无不言及腹证者 。茫茫
天地 , 俊杰几何 , 特吾东洞翁异撰出乎类 , 卓然唱古方 , 得之长沙之遗篇 , 始发腹诊之
精蕴 , 可谓千古一人矣”, 此门徒言明吉益东洞发扬了仲景学说 , 领悟了腹证与腹诊之
论 旨。如诊日 “病必候其腹 , 外证次之 。盖有主腹状焉者 , 有主外证焉者 , 因其所主 ,
各殊治法 , 可以见已。且其为无腹证者 , 既诊病后 , 未在不诊之前也 , 何不思之甚矣 ', ,
又日 “先腹不先证 , 先证不先脉 , 是谓先腹 , 而不谓不取脉与外证也 。唯其谓有诊病
之先后也 。盖腹候为本也 , 脉与外证末也 。以本为末 , 以外为内, 执一废百 , 先贤之物
哦戒也 。传日 事有本末 , 物有始终 , 知所先后 , 则庶几于道乎,'
村井琴山与 《郊井琴山先生腹诊之传 》
村井琴山 年一 年 , 名钝 , 字大年 , 俗称椿寿 、 琴山等 。早年即从父 名
熊章 , 当时名医 学医, 后赴江户从师吉益东洞 , 在京师唱古医方笃信吉益的学说 , 传
播东洞学术和腹诊 。其论著作有 《医道二千年眼目录 》、 《类聚方义 》、 《续医断 》、 《方极
删定 》、 《药量考 》、 《诊余漫录》、 《和方一万方 》 等 。
《郁井琴山先生腹诊之传 》为其代表作 , 即村 屯区一 琴山腹诊法 。全书共论述 《伤
寒杂病论 》 方证 , 每首方证均阐述腹证 、 腹象和腹诊方法 , 如小柴胡汤证 , 而心下
痞硬 , 腹满拘挛急 , 或呕者 , 大柴胡汤腹候如小柴胡汤 , 心下急者也 , 心下拘急 , 故拘
1. 总论

于呼吸 , 有心下满痛者有之 。若夫触之心下屹然 , 如石硬 , 而其痛拘于呼吸即手轻按之


呼吸短息者 , 大陷胸汤腹证 , 大柴胡汤满无定处或心下或脐旁无痛 , 尤以呕吐下利证乃
至必有心下痞而烦 , 里急虽轻但必恶热 。如东洞翁日 “诸家先生心下痞硬 , 小柴胡大
柴胡均有之 。书末商附“伤寒厥热及 四逆 、 真武 、 白虎之腹证”。

漱丘长圭与 《诊极图说 》
懒丘长圭 年一 年 , 名蜒 , 字长圭 , 江户人 , 为吉益东洞高徒之一 , 称
为东方一人者 , 年仅 岁段 , 虽然其术大业已就 , 但未尽发挥其智 。《诊极图说 》
年 为懒丘长圭的名著 , 探讨古人对腹诊论述和本人为什么要立 “诊极 ”, 此诊极之立论 ,
乃懒丘之医说是也 , 如云 “方有极 , 证有极 , 诊有极 , 此谓三极 , 诸证千百皆自一根 ,
证见于表 , 根结于里 。诊极者 , 此一根结于里者之谓也 ”, 又日 “诊腹有极 , 腹候与外
证相为表里 , 然外证多而易惑 , 腹候一二不惑 , 故腹候为先 ”。 书中不但论述证候 、 治
验 、 病理等 , 还附有 幅彩图加以对照 , 使医家一目了然 。
据富士川游 《日本医学史 》 所记载 , 日本腹诊 自竹田定加 以来渐渐形成腹诊初说 ,
将胸腹配当各个脏腑 , 分成左右的格局 , 此说未免有牵强附会之意 此后有后藤 良山 、
香川修庵 、 吉益东洞等诸家辈出 , 强调按腹法的重要性 , 其要点以胸腹部 出现硬软 、 弛
缓 、 拘急 、 跳动 、 垒块等腹状而决病之虚实和生死 , 此言超出临证实际 , 其法亦过于简
略 此后獭丘长圭者 出, 毕生专力腹诊法的研究 , 阐发腹诊微 旨, 愈益成熟 , 而著 《诊
极图说 》公之于世 , 成为当时腹诊划时代大法 。此书成为后来腹证医家论述和著述腹诊
书之余蕴 , 如稻叶文礼的 《腹证奇览》 与和久田叔虎的 《腹证奇览翼》, 无不称獭丘长
圭为祖者 。

稻叶文礼与 《腹证奇览 》
稻叶文礼 一 年 , 名克 , 字文礼 , 居于浪花 大阪 。稻叶宗张仲景腹证
论述之教直溯本源 , 愤然努力莫疾不疗 , 期间颇有得起死骨肉之验 , 或有噬脐铭心者 ,
每有其奏效者 , 辙文以论其治 , 图以明其病 , 无不视于诸弟子 , 最终编著成稿 , 名日 《腹
证奇览 》 是也 。其友南阿荒井公廉为之序日 “鸣吁 , 翁之所为 , 其 良医之志也 。夫张
长沙之医 , 古猿孙真人之救青蛙 , 于翁不足深奇 扁鹊之鉴五脏之庙结 , 丹溪之治女之
情病 , 亦与翁不让也 ”。

《腹证奇览》 为稻叶文礼的代表作 , 前篇 年成书 , 后篇 年成书 , 体载完


全相 同 , 其中腹证方论 , 颇有 《诊极图说 》 之蕴 。其师贺泰荣之教惑日 “古有言 , `病
之根在腹 , 探 以知其奎滞 ' 古谓之 `诊尺 ' , 以自鸿尾至脐一尺也 《灵枢 ·论疾诊尺篇 》
`黄帝问岐伯 日 余欲无视色持脉 , 独调其尺 , 以言其病 , 从 内知外 , 为之奈何 岐伯
日 审其尺之缓急 、 大小 、 滑涩 、 肉之坚脆 , 而病形定矣 ' 《素问 ·脉要精微论 》 曰
`尺 内两旁 , 则季肋也 ' 按脉之动静 , 且古人言疾 , 必言腹心 。然则诊腹之于治疗 , 莫
先于斯 。今吾所知 , 悉授汝 , 翼笃明志辨 , 以救疾病 , 为生涯之任焉”
《腹证奇览 》 所引用的方证大多出于 《伤寒论 》 与 《金匾要略 》 , 其中亦有少数后
日本汉方伤 寒派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世方 , 如六君子汤等 , 图文并茂 , 形象化解说各方证的腹证 。前篇上册论方证 张和


绘图 幅 , 下册论方证 张和绘图 幅 后篇上册论方证 张和绘图 幅 , 下册
论方证 张和绘图 幅 此书为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 ”家的代表作 , 现在仍于 日本汉方
医学界盛行 。
然而 , 稻叶文礼平生专修腹诊之术 , 不善文辞 , 此书全 以口授门人二三人 , 以笔记
整理后再校订付梓 , 因而出现一些错误和遗厥 , 后来被其徒和久田叔虎在书肆 中发现此
书 , 仔细读后确实有多处错误 , 为此和久田叔虎保护师文礼翁的名誉 , 先后著 《读腹证
奇览 》 与 《腹证奇览翼》 , 对 《腹证奇览 》错误之处加以校订和补缀遗厥 。

和久田叔虎与 《腹证奇览翼》
和久田叔虎 年一 年 , 为稻叶文礼之徒 , 从此学腹诊术 。为补缀和校
订师之 《腹证奇览 》, 精心核对 《腹证奇览》 与 《内经 》、 《难经 》 和 《伤寒杂病论 》, 对
腹证之论述相违和论述不清以及语病等 , 经过 余年的深耕细作 , 终于完成 了巨作 《腹
证奇览翼》。此书为和久田叔虎的代表作 , 全书共四篇计八册 。初篇 年发刊 , 二篇
成书于 年后 年 因和久田已过世 , 原田宪 自校刊 , 三四篇延至 年后即
年付梓 出版 原田养贤校刊 , 为 了忠诚文礼翁临终遗训与发扬伤寒派腹诊术 , 反复推
敲 , 一再易稿 , 可谓一部撰稿时间长 、 名垂千古之巨著 。
全书总论部分以 《内经 》 和 《难经》 有关篇章论述腹证 、 腹诊者 , 为腹诊法立论之
源 , 而设腹诊的部位 、 腹证与腹候 。其中包括 “总论并 《内经 》 诊尺图解 ”、 “诊尺左右
内外上下三部图解 ”、 “肾间动气学说与图解 ”、 “腹证诊按法并图解”以及 《伤寒杂病论 》
的“仲景腹诊部位及周身名称与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 图文并茂 , 翔实论述腹诊法 。
各论部分主要引用 《伤寒杂病论 》 方证及少部分后世方 , 论述并绘图示意各该方证的腹
诊法 、 腹证 、 腹候 , 共 多方剂 , 以由浅入深之解说 , 并以形象化的图 , 对照文字而
一目了然 。

汉方医学的衰退与现代汉方医学
明治维新与汉方医学的衰退
明治时代 年一 年 的日本新政府提倡 “富国强兵 ”, 对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趋之若鹜 。 医疗方面也不例外 , 日本政府在 医药领域采取“灭汉兴洋”政策 , 独尊西医 ,
压制排斥汉方医学 , 汉方医学很快衰落下来 , 日本独特的腹诊亦进入 了低谷 。经历过 明
治维新那场救亡斗争失败的日本汉方医学衰亡 了近一个世纪 。

复兴汉方医学的萌芽
1. 总论

昭和时代 年一 年 初期的一段时间内不时有零星的日本学者发 出复兴汉


方医学呼吁 。其最杰出者 即为汤本求真 年一 年 , 他本来是为西医医生 , 因
尊于江户时代的汉方 医学 , 尤其宗 《伤寒论 》 与 《金匾要略 》 的古方派 , 后来转而学 习
中医 。
年汤本求真著作 《皇汉医学 》, 全 以江户时代汉方医学为主 , 首先加以综合性
的注释 , 如将 《伤寒论 》 与 《金匾要略 》 的中心思想阴阳 、 虚实 、 表里予以分析 , 再分
述汉方医学的治疗法则 , 又述及诊断学如腹诊 、 脉诊等 , 使读者对汉方理论先有一个概
念 , 然后再 以方剂为主 , 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 , 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功效 , 而
更广泛地搜罗汉方医学与中医的治验病例为旁证 , 必要时还加上按语 , 加 以阐述 。在分
述方剂 , 大都 以六经 太阳 、 少阳 、 阳明 、 太阴 、 少阴、 厥阴 体 系为主 。而且 , 汤本
求真结合西医理论 , 相比江户时代汉方医学亦得到一定的提高 。

《皇汉医学 》 的中西医学之比较概论
不问何种学术 , 理论与事实 , 欲其相应而无毫厘之差如治数学者 , 只需专为理论之
研究而已足 , 无所用其经验之知识 。至于医学 , 则非单纯之理论所得而解决之 , 故不得
不求于经验的结合 。若理论脱离经验的事实 , 直可谓之非真正之理论 , 故当以人体经验
的事实为先 , 而理论为后矣 。然西医大半持科学万能主义者 , 遂以为试验管于人体相等 ,
以动物试验为一定之律 , 以此所得之结果直试诸人体 , 故研 究室内之理论似极精密 , 而
行之临床往往失之不能相应 。反之 , 中医数千年来就亿万人体研 究所得之病理及其药能 ,
历千锤百炼之后得出结论 , 立为方剂 。初见之或疑为空漠 , 逮按其实则秩序井然 、 始终

一贯 , 故于实际上每有奇效 , 此余实在之经验也 。但此段议论于西医则揭其所短而遗其


所长 , 于中医则揭其所长而遗其所短 。然余非仅知中医而不知西医者 , 又非但重经验之
知识而不知科学之知识者 , 故于拙著 《汉方医学解说 》 自序中云 “余之为此 , 乃欲释
医圣张仲景所创之东洋古 医学 , 以西医医学之原理明其序所长 , 并探现代治疗术之所短 ,
以期二家之融合统一 。但滋事体大 , 非愈赛所任 , 苟能通二家之志 , 于愿已足矣 , 读者
诸君幸勿 以余为一孔之见也, , 。
如上所述 , 余实一中西医学之折衷主义者 , 欲助发西医所长而弃其所短 , 更益以中
医之精粹而为综合新 医术之导源 , 此予志也 。然今独力扬中医者 , 因此学衰微 , 仅保余
喘 , 行将废灭 。故特发挥其独擅之长认为当务之急 , 而举西医所短 , 乃 比较讨论上不得
不尔者 。余 岂好低西医为快哉
《皇汉医学》 的腹证及诊腹法
中医之腹诊法 , 创造于东汉时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 》 及 《金匿要略 》。
晋唐 以降 , 医道渐衰 , 神仙 、 阴阳五行等玄谈往往搀入 , 而诊腹之法几被遗忘 。
何谓腹证及诊腹法 答日 西医于解剖 、 组织 、 生理 、 病理等之基础医学及物理 、
化学 、 器械类进步之关系上 , 对于各脏器之病变的诊断法颇精细周密 , 亦知 甲脏器有原
发的病变能引起乙脏器或丙 、 丁等之续发的病变之事实与理由。然自原发 的病变甲脏器
及续发 的病 变乙及其它脏器所发的混淆病状中检 出固定之他觉证于腹部 , 而以此为 目
标 , 施 以适当之方剂 , 则此数脏器之病变不问其为原发或续发悉能治愈之理 , 则非杯等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所能知也 , 故亦无对此目标之方剂 。
反之 , 中医以数千年之经验 , 不惟熟知此法 , 且有治疗此证之方剂故名此日腹证 ,
其诊此之法日诊腹法 。以之为诊治之基本 , 再参以脉应 、 舌证 、 外证 , 即可决定其治法
而确定其方剂 , 则腹证与方剂恰如影之随形不能离 。例如小柴胡汤 、 柴胡姜桂汤 、 大柴
胡汤 、 四逆散等之柴胡剂之主治证为胸胁苦满之腹证 , 即为胃炎 、 肠炎及肝脏 、 胆囊 、
输胆管之炎症 , 疟疾 、脚气 、心脏病 、胸膜炎 、肺结核 、肾炎 、子宫疾患等常见之腹证 。
若见此类病而有胸胁苦满证 , 更参脉 、 舌 、 外证等后 , 选用柴胡剂中之适当方剂则诸证
皆能治愈 。故假令肺炎误诊为胃炎 , 右侧胸膜炎误为肝脏病 , 然其腹证不误 , 只其病名
之误诊 , 亦可用其疗法而治愈 , 与西医之误诊而误治者大相径庭 。又同此理 , 以此诊断
法诊察各病之初期 , 因症状不定 , 断诊困难 。虽不能确定病名 , 但与治法始终无误 , 决
不致造成迟延治期及难 以挽回之祸害 。又同此理 , 用此诊腹法时 , 虽有病而不 自觉之外
观健康者 , 能触知其潜伏的病根 , 即可消患于未然 。仲景日 上工治未病 。盖此之谓也 。
病变并发于二脏器 以上 , 即甲脏器为原发的病变 , 引起乙脏器续发的病变时 。例如
胃肠炎与子宫病并发之际 , 若见胸胁苦满证 , 则选用柴胡剂中之适 当方剂 , 而胃肠炎与
子宫病并能治愈 。又如脚气病续发心脏病时 , 见有胸胁苦满证而亦选用柴胡剂 中之适 当
方剂 , 则原发之脚气病治愈 , 续发之心脏病亦随之而自愈 。此中医之所微妙 , 非西医所
得而企及也 〕。

《皇汉医学 》 的腹诊法之要
腹者 , 生之本 , 故为百病之根 , 是以诊病必候其腹 。中医腹证及诊腹法之大纲亦证
之西医之理论 , 何则 腹腔者 , 身体 中最大之空洞也 , 贮藏胃、肠 、 胆囊 、 输胆管 、 脾 、
胰 、 肾、
' 输尿管 、膀胧 、 前列腺等 , 于女子则更有卵巢 、 输卵管 、 子宫等 他若头盖腔
则仅藏脑髓及五官器 脊柱管腔则仅藏脊髓 即如胸腔 , 亦不过气管 、 支气管 、肺 、心 、
食管而已 , 都不能比腹部相比。故多脏器之腹部 , 其所发生之病亦比它部为多 , 且此部
之病为它部病之原因, 亦必然之理也 。不惟如是 , 此腔中之胃 、 肠主全身营养 , 若此等
脏器有障碍时则影响必及于全身 , 是以此部特别重要 。
胃、 肠者 , 摄取之机关也 。虽与呼吸器无异 , 然呼吸器所吸入之空气则个人 皆同 ,
故无各人体质之差别 , 其为病亦单纯 , 此当然之理也 。至胃、肠之摄收饮食物则有 习惯 ,
嗜好之异 , 人各不同 , 则其为病亦因人而殊 、 复杂多端 , 亦必然之理也 。肠管为身中最
大 、最长之下水沟 , 为排泄饮食之渣滓及毒物之任务 。若此种作用障碍 , 工作不能如常 ,
则毒物不能排泄而反被吸收 , 即现自己中毒证 。以余之实验 , 一般所谓原因不明之多数
疾病 , 类由于自己中毒证 。
肾脏者 , 液状废物排泄之机关也 。若此种作用障碍 , 则毒物蓄积 , 酿成 自己中毒之

一种 , 即现体表及体腔之水肿 , 或引起网膜炎 、 心脏病 、 尿毒症等 。此种事实理由 , 西


医虽亦能知悉 。然此事实以外 , 由肾脏障碍续发之疾病甚多而被不知者 , 盖被等仅重于
尿之镜检及定性 、 定量实验 , 检尿中不见肾上皮细胞 、 血球 、 圆柱 、 蛋 白等 , 即否定 肾
脏障碍 , 此单纯依赖器械之故也 。何则 此种障碍与尿变不但常不一致 , 反以不一致时
为多也 。亦余之实验 , 如水泡性结膜炎 、 同性角膜炎 、 虹膜炎 , 视网膜炎 、 弱视等之眼
一止二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病及头痛 、 头重 、 耳鸣 、 重厅 、 眩晕 、 镇战 、 不眠 、 神经衰弱 、 瘴病 、 神经痛 、 知觉及


运动麻痹等之五官器 、脑脊髓症状 , 咳嗽 、 呼吸迫促 、 心悸亢进等心肺症状 , 胃内停水 、
恶心呕吐 、 水泻性下痢等肠 胃症状等 , 非无其它原因, 大半系出于肾脏技能障碍 的关系
而引起之尿性自己中毒证 即水毒 , 此可知其毒害之大 。
妇女有月经障碍致成经少 、 经闭及产后恶露停滞等证 , 男子由遗传及其它之关系而
引起等证 , 均有疲血 留于腹腔 内而致诱发身体各部之疾病 。
要之 , 即病之大半因于肠管之排泄障碍 忌食毒 、 肾脏之排泄障碍 即水毒 渔
夫疲血之停滞 即血毒 , 或此二 、 三因之并发 。其它之所谓原因者 , 皆不过为诱发 因
或近因而已。故此三因发源之脏器组织之腹部为百病之根本 。是 以诊病者 , 不可不候腹 ,
良有以也 , 。

现代汉方医学
二战后矢数道明 年一 年 、 大缘敬节 年一 年 、 藤平健
年一 年 等少数医生继承了汤本求真的复兴汉方 医学的精神 。至 年 , 经过连
续 四次的全国药物主管部科长会议讨论 , 日本确定 了由厚生省审批规定的 个汉方制
剂 , 并于 年决定将汉方制剂列入 国民健康保险药价基准的范围。汉方医药复归于
医师之手 , 被应用于国民医疗 。
近三十年来 , 日本 民众对汉方 医学的需求日益增加 , 日本医生逐渐认识到汉方 医学
的重要性 , 所以重新整理研 究腹诊 , 运用科学方法研 究汉方医学 。但是研究过程中也暴
露出一些问题 许多日本医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中医 , 很难领悟传统医学的真谛 , 其
整理与研 究只流于表面 , 难 以掌握其精髓 研究内容零星散乱 , 缺乏系统 有的研 究只
是利用现代 医疗仪器研究汉方腹诊 各证型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等 。

小结
五世纪中国医学传入 日本 , 日本 医学以中国医学为蓝本 , 脱离 了魔术医学的羁绊 。
十六世纪开始中医学在日本本土化 , 十七世纪日本主要致力于繁荣本土医学 , 在中医学
日本化的过程中形成 了重视针灸治疗的 “难经派”与重视 《伤寒论 》、 《金匾要略 》 的 “古
方派 ”、 “后世方派 ”与“折衷派”等伤寒派 。从而诞生了名副其实的日本传统医学“汉方 医
学”。
其中 , 古方派的医家奉仲景为医圣 , 持 《伤寒杂病论 》 为医门之经典 , 在理论上 以
《伤寒杂病论 》 为基本框架 , 并高度简单化 , 临床上注重方证与“方证对应 ”, 发腹证
与腹诊之精蕴 , 从而发扬了按腹 以候证之腹诊学术 , 而后渐渐形成派别且完整其腹诊体
系 , 形成 “伤寒派”腹诊 。
伤寒派腹诊虽然晚于难经派腹诊 , 但其精英众多 , 如后藤 良山 、 香川修庵 、 吉益东
洞 、 村井琴 山 、 懒丘长圭等 , 故发展很快 。其立论所据在于 《内经 》 脉要精微论和方盛
衰论 、 仲景三阴三阳和三焦部位法 、 以及汉方难经派的肾间动悸等 。最终稻叶文礼和和
久田叔虎的师徒著 《腹证奇览 》 和 《腹证奇览翼》, 包括“总论并 《内经 》诊尺图解” 、 “诊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尺左右内外上下三部图解”、 “肾间动气学说与图解”、 “腹证诊按法并图解 ”以及 《伤寒杂


病论 》 的“仲景腹诊部位及周身名称与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图文并茂 , 有关腹诊法
的论述翔实 。其主要引用 《伤寒杂病论 》 方证及少部分后世方 , 论述并绘图示意各方证
的腹诊法 、 腹证 、 腹候 , 共 多方剂 , 以由浅入深之解说 。
经过明治维新开始近一个世纪汉方医学衰亡 , 昭和时代 日本学者发出复兴汉方医学
之疾呼 。汤本求真的 《皇汉医学 》 以六经 太阳 、 少阳 、 阳明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体
系为主整理 了古代汉方医学 , 并结合西医理论提高汉方医学水平 。此后 , 矢数道明 、 大
缘敬节 、 藤平健等医家继承复兴汉方医学的精神 , 至 年 , 经过连续四次的全国药
物主管部科长会议讨论 , 日本确定 了由厚生省审批规定的 个汉方制剂 ,并于 年
决定将汉方制剂列入国民健康保险药价基准的范围。至此 , 汉方医药复归于医师之手 ,
被应用于国民医疗 。
2. 腹诊方法

腹诊方法

腹诊目的
吉益东洞阐述腹诊的目的与重要 , 《医断 》 日 “腹者有生之本 , 百病根 于此 , 是 以
诊病 , 必候其腹 ”。而汤本求真在 《皇汉医学 ·腹证及腹法之重要 》 阐述更明 , 日 “中
医以数千年之经验 , 不惟熟知此法 , 且有治疗此证之方剂故名此日腹证 , 其诊此之法 日
诊腹法 `。以之为诊治之基本 , 再参以脉应 、 舌证 、外证 , 即可决定其治法而确定其方
剂 , 则腹证与方剂如影之随形不能离 。例如小柴胡汤 、 柴胡姜桂汤 、 大柴胡汤 、 四逆散
等之柴胡剂之主治证为胸胁苦满之腹证 , 即为胃炎 、肠炎及肝脏 、胆囊 、输胆管之炎症 ,
疟疾 、 脚气 、 心脏病 、 胸膜炎 、 肺结核 、 肾炎 、 子宫疾患等常见之腹证 。若见此类病而
有胸胁苦满证 , 更参脉 、 舌 、 外证等后 , 选用柴胡剂中之适当方剂则诸证 皆能治愈 。故
假令肺炎误诊为 胃炎 , 右侧胸膜炎误为肝脏病 , 然其腹证不误 , 只其病名之误诊 , 亦可
用其疗法而治愈 , 与西医之误诊而误治者大相径庭 。又同此理 , 以此诊断法诊察各病之
初期 , 因症状不定 , 断诊困难 。虽不能确定病名 , 但与治法始终无误 , 决不致造成迟延
治期及难 以挽回之祸害 。又同此理 , 用此诊腹法时 , 虽有病而不自觉之外观健康者 , 能
触知其潜伏的病根 , 即可消患于未然 。仲景日 “上工治未病 。盖此之谓也', , 又日 “腹
者 , 生之本 , 故为百病之根 , 是 以诊病必候其腹 。中医腹证及诊腹法之大纲亦证之西医
之理论 , 何则 腹腔者 , 身体 中最大之空洞也 , 贮藏胃 、 肠 、 胆囊 、 输胆管 、 脾 、 胰 、
肾、 输尿管 、 膀耽 、 前列腺等 , 于女子则更有卵巢 、 输卵管 、 子宫等 他若头盖腔则仅
藏脑髓及五官器 脊柱管腔则仅藏脊髓 即如胸腔 , 亦不过气管 、 支气管 、 肺 、 心 、 食
管而已 , 都不能比腹部相 比。故多脏器之腹部 , 其所发生之病亦 比它部为多 , 且此部之
病为它部病之原 因 , 亦必然之理也 。不惟如是 , 此腔中之胃、 肠主全身营养 , 若此等脏
器有障碍时则影响必及于全身 , 是 以此部特别重要”。此论 , 乃胸腹者 , 五脏六腑之宫
城 , 一身资养 的根本 阴阳气血的发源 外感 内伤之源 , 且结合西医阐明腹证与腹诊 的
要 旨。

腹诊方法
汉方腹诊之据 , 根于 《内经 》、 《难经 》 和 《伤寒杂病论 》 中的腹证与腹诊方法 。崛
井元仙在 《腹诊书 ·腹诊所据 》 日 “观腹观形 , 虽分为二 , 而腹诊之法 , 乃四肢百骸
为一体之候也 。脏象者 , 《类经 ·脏象类 》 最详也 。其 内脏外形兼论之说 , 此论及 《玉
机真脏论 》、 《论勇 》、 《阴阳二十五人篇 》 等均论及之 。如循 、 拍 、 按 、 推 、 视之术观察
脏腑之法 明矣 , 故后世之医领会 了观色脉 , 乃至腹诊之意 。此者 , 足 以贯通脏腑形体 之
内外 。病者之一身 , 医者之心重 , 严诊其所以焉”, 此者之论 , 乃今世之医诊得万病之
道也 〕。 学者潜心腹诊 , 以深究经文之 旨, 其理 自明矣 。
欲辨腹证者 , 宜思腹诊之法 以知患者之生死 、 病之轻重 , 莫切于诊腹 欲译其法 ,
先须知平人的腹象 , 然后推考诸般腹证 、 腹象 , 朝夕用工揣摩 , 则必得其精微 , 不可忽
略模棱两可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 诊方 法与理论研 究

腹诊手法
覆手压按法
如图 一所示 , 医者以右手掌覆于患者胸腹 , 五指微浮起 , 先徐徐循抚胸上二三次 ,
然后抚摸腹部 。诊时手掌轻轻随患者呼吸行之 , 无碍其气 , 再渐渐重压 , 左旋右还 , 候
胸腹 内的静躁 , 诊肌肤滑涩润燥 。《诊病奇该 》 日 “凡按腹赚尚左手 , 右手亦非不可 ,
唯使左为佳 , 先将左手掌上齐鸿尾 , 鱼际肌 当右肋端 , 掌后侧 肉当左肋端 , 指根肉当中
肮 , 始轻轻按过 , 渐渐重押 , 三肉进推 , 左旋右还 , 按动无休 , 不宜少移 , 良久掌中与
腹皮相合摩 , 其间似热非热 , 温润似汗为度 。如是则掌下腹里滞结之气 , 融合解散 , 莫
不犹开云见 日也 。唯以久按 , 静守半时许为妙 。若夫苦手温和掌 , 可谓 贤者之富贵矣 。
然此 , 因系于天资 , 非可强求,, , , 。

图 图 一

三指探按法
如图 一 所示 , 医者 以右手食 、 中 、 无名指之侧微微推按腹皮 , 审候凝滞与结聚 。
若深按有结聚 , 辨其大小以及痛与不痛 若按有微小物 , 在 以种植深按之 , 或 以三指直
立深探 以察腹底 。《腹证奇览翼》 日 “以右手食 、 中、 无名指之侧 , 上自缺盆起 , 逐渐
移于右肋骨之间细深之 , … …沿左右季肋 , 乃至章门 , 返回再院边至脐 , 探按左中右几
行始于任脉 , 而行三行迹两肋下 , 章门下行而按之 …… , 亦同前 一 。
腹壁振荡法
医者 以拳断续对腹壁施加压力 , 是其振荡之 , 以候心窝 心下 振水音 , 此法诊胃
内是否有停水 , 是为山田光鹿 年一 的腹诊法 。其法轻握手为拳 , 且直腕 , 以拳
的小指 , 柔软之肌肉在患者腹部轻轻叩打 。此者 , 宜使患者情绪安定 , 下肢 曲膝 , 腹壁
松弛 , 从胸骨剑突 、 脐 、 少腹的方向叩打 , 以求是否为振水音 。
打诊法
此法亦为山田光 的腹诊法 , 其法右手握拳 , 第二节指的中 、 无名 、 小指尖轻叩腹
壁 , 可以判断二种腹证 其一 , 候患者的腹满 , 诊是否鼓肠 里急证 其二 , 腹壁虚
者 , 主诉腹痛者 , 辛
卜充上述振荡法的不足 , 以候 胃下垂的程度 。显著者为腹部虚证的胃
下垂 , 或腹壁紧张者亦为显著的胃下垂 。
2. 腹诊方法

腹诊顺序
汉方腹诊的腹部名称
在汉方医学 , 腹部部位名称为图 一。
膝 臃
下 下


《腹证奇览翼》 的腹诊顺序
令病人仰卧 , 两腿伸展 , 两手置于股侧 , 安
小 小
定心神 。 医者盘坐或立于患者一侧 此乃 常法 , 腾

复 月

活动不便者 , 当取其便位 , 以右掌覆按病人心 下

下 , 调息定神 , 稍待须臾 , 即专心诊察 。先于胸 图一


部左右徐徐揉动 , 以此便知虚里之动及胸中烦悸与否 , 此乃覆手按压法 。若见心胸忐忑
不安 、 气短 、 胸 中不适者 , 属烦悸 。欲呕不吐 , 胸中烦闷 , 心中不适 , 难 以言表者 , 为
懊恼 。俱为胸 中因热而烦 。若心中突突跳动 , 如临深渊之感者 , 谓之悸 , 又称怔忡 。又
心下悸动应手 , 若有物阻于内 , 谓之心动悸 。心下 、 脐上动气甚者 , 则胸 中忐忑不安 ,
此乃腹胸之动也 。诊察至微 , 不可仓促 。
次 以右手食 、 中、 无名三指相并 , 自上缺盆处 , 逐次诊切 , 此乃三指探按法 。此法
诊胸中虚实缓急 , 若下有碍指之感者 , 当留指按之 , 问其痛否 。大凡邪气凝结上部者 ,
于两乳上至缺盆之间疼痛难堪 , 又 当探两肘至肩处 , 痛甚者 皆属血脉癖结证 。
其次 , 沿胸骨而下至鸿尾按压 , 以诊心下之虚实 从鸿尾至上院为心下 指头遂
沿左右季胁按压 , 直至章门处 为胁下之诊 , 且 以指头从肋 骨下缘深按 从任脉向左
右分行诊按 , 直到胁下章门 。少腹亦当如前分行诊按 , 直至牌骨及气冲脉止 。气冲之
脉 , 位于两股际 , 以诊妊娠或下焦湿热 。左右脐旁 , 亦当细察 。左天枢若触有小 豆状物
而痛甚者 , 乃癖血也 。凡按之即痛者 , 为血气凝滞 。
再次为覆手按压法 , 以掌用力 , 从心下到脐 , 逐次按压 。此法 , 医生身躯前倾 , 稍
加用力 , 徐徐压腹 , 以诊腹 中动气 。其间当细审其指下形状 。候其诊出其缓急 、 大小 、
滑涩 、 坚脆 , 切勿仓促草率 , 且亦不能使病人受惊 。凡垂直按而无痛 , 斜按反痛者 , 为
首归胶艾汤的腹证 。轻按而应者 , 乃心下 、 脐下的悸 深按反应者 , 乃腹 内动悸 , 坚块
之类 。
上述腹部诊断同时要诊其面 、 目、 唇 、 舌 中部兼诊胸 、 胁 、 腹部形状 , 乳头之萎
活 下部兼诊其股 、 胫 、 足 。且亦当据其前后二便 , 合参寸 口、 人迎 、 跃阳 、 少阴之脉 。
如果乳头枯萎 , 无论男女 , 是大虚 。股 内有大脱者 , 凶。小腿肌 肉萎缩者 , 下焦虚 。大
腿 内侧及小腿肌 肉压痛者 , 为癖血 。下部水肿有无 , 厥逆之间甚 , 亦当详察 。凡肌肤枯
燥 、 肌 肉软弱 、 胸满腹弱者 , 虽自觉无病 , 然概为大虚之候 。又 , 胸腹肌肉松软无力 ,
爪 甲苍 白者 , 其人病痒 。
继则扶起病人 , 袒其肩背 , 上至颈项 , 下至腰沉 , 以及左右肩孺之肉 , 俱应诊之 。
察颈项 、 肩背 , 当以三指探按法 。然病情笃重 , 起居不便者 , 当随其便而诊察 。凡病重
者 , 大抵上实下虚 , 牙
卜必凝结于上 , 故察颈项与肩背之间。
如病邪甚者 , 必着于背 , 见脊骨或屈 曲或突出。若大虚者 , 必肛门内抽 、尾骸灼热 ,
甚者肝 门如竹筒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现代汉方医学的腹诊顺序
日本现代医家如大爆敬节 、山田光 、木下繁太朗等重新整理古代医家的腹诊方法 ,
总结其腹诊方法为以下

图 一 基础腹诊法 轻手法 图 一 基础腹诊法 双手法

患者仰卧 , 西医检查一般要求患者屈膝关节放松腹部肌肉 , 但是汉方医学腹诊时要


求患者伸膝关节 。一般为 了右手自由活动方便诊察 , 医生站在患者右侧 , 亦可以站在患
者左侧 。
首先观察全腹部 , 确认有无肿瘤等异物 、 皮肤状态 、 色泽状态以及动悸与蠕动等动
态。
如果医生手指冰冷 , 接触患者腹部之前要温暖手指 , 医生用手掌微微接触患者腹部 ,
从胸部到小腹方 向, 感觉患者腹壁的厚度 、 弹力 、 温度及干燥与湿润 。
健康腹部表现 全腹部温度均等 , 有弹力 , 上腹部缓 , 下腹部有力兼稍微突出来 ,
脐部有一定紧张度 , 全腹部皮肤有一定的光泽及湿润度 。但是 , 如果哮喘发作的患者 、
有各种疼痛的患者 、 神经敏感的人 , 以及腹肌发达的运动员等腹直肌较紧张者 , 不可以
按照腹直肌紧张程度判断虚实 。
看 图 一, 山田光鹿与大缘敬节解释顺序部
位, 患者右侧乳房下方 ⑦左侧乳房下方⑥中间
胸骨尖下方⑩右侧肋骨下方 ⑥左侧肋骨下方因脐
上 中脱部 ⑥脐右侧腹壁 ④脐左侧腹壁园脐下
①右侧小腹 ①左侧小腹 , 医生要观察每部位的腹
壁厚度 、 硬度 、 柔软程度 以及弹力 。
触心下 心窝部 ⑤、 脐上 ⑥, 以及脐下
时 , 要感觉动脉搏动与腹部动悸 。触心下 心窝
部 ⑤时 , 用食指 、中指 、无名指的三指按下去 ,
图 一
感觉有无抵抗感 , 再用力按压确认有无压痛 , 即
可以判断有无心下痞硬 。用三指指端按左右肋骨下
⑩与⑥ , 如果有抵抗用三指或拇指再用力按压确认有无压痛 , 即可以判断有无胸胁苦满 。
2. 腹 诊方法

其次 , 从胸部到小腹方向, 按左 ⑩ ⑥ ① 右 ⑥ ④、 ① 腹壁 , 观察全腹
壁状况与腹直肌紧张状况 , 即可以判断有无腹壁拘急 。同样触摸到脐平行线位停止 , 再
按压脐斜下三指位确认有无抵抗 , 如果有抵抗 , 再用力按之观察有无压痛 , 即可以诊断
有无小腹硬满与小腹急结等疲血证候 。
触摸腹部正中线 , 如果脐下园明显比脐上因软弱 , 即可以诊断脐下不仁与小腹不仁 。
从心窝到脐部用 三指轻叩 , 如果有振水音即判断胃内停水或心下停水 。用手掌从心下 心
窝部 ⑤到脐上因部位轻按 , 如果触到圆形 的皮肤凸出 , 这是心下满或心下微满证候 。
上述提到的“振水音 ”诊察 , 汉方医学十分重视此证候 。首先 , 用手掌轻揉上腹部帮
助患者腹壁放松 , 因为直接叩打神经敏感患者的腹部 , 患者会无意识地收紧腹壁 , 医生
叩诊的振动则无法达到腹壁里层 。其次 , 要像弹钢琴那样用食指 、 中指与无名指的三指
指腹部位 叩患者上腹部 。此外 , 可应用山田光鹿提倡的“腹壁振荡法 ', , 给腹部断续地施
加震动 , 集中精神听腹内的振水音 。
可确定振水音的患者 , 大多数其腹力或腹壁紧张力弱 。偶尔腹力中等或较弱者亦可
出现振水音 。如腹力弱但胃肮部不能确认振水音 , 可沿正中线往脐的方向诊察 , 脐下可
以听到振水音 , 即是胃严重下垂状 。
总之 , 腹力弱并有振水音者是为虚证的水饮 。腹力中等并有振水音者是为虚实中间
状的水饮 看不太明白 。腹力弱但无振水音者不属于水饮证 。腹力 中等无振水音并有
胃下垂者不属于水饮证 , 而属于虚证 。另外 , 诊察腹部时要注意患者饮水时间 。
另外 , 小川新 年一 年 为现代著名 医家之一 , 他重视癖血 , 创立 了察癖
血的特殊腹诊手法 , 提倡腹壁三层的手法 , 首先用手掌触摸腹壁表面以了解皮肤状态 ,
用食指 、 中指 、 无名指三指与腹壁呈 度角按压 , 感觉皮下组织状态 , 其次三指对腹
壁 度角重按 , 了解皮下组织里层的浅层肌肉状态 , 最后 度角重按 , 要感觉到深层
肌 肉状态 , 他主张了解三层状况才可以准确地判断腹部证候 〕。他还重视有无耻骨周 围
的癖血 。
汉方腹诊结束后 , 令患者屈膝放松腹部肌肉 , 再触摸腹部 。如果有胃内停水 , 伸膝
关节时听不到的振水音屈膝时可以听到 。根据情况也可以采取半坐位 、 侧卧位 、 站位进
行腹诊 。最后再进行西医腹诊 , 综合参考各种诊察结果更佳 。

腹诊内容

观腹形
腹部皮肤均应致密细腻 , 润泽而无 甲错 , 寒温事适 , 男子胃经两行微有高起 , 脐周
按之有力 , 任脉微 凹 , 小腹充实 , 妇人腹形多宽而平 , 两行不起 , 脐旁软弱 , 小腹微隆 ,
小儿腹部饱满而微隆 , 腹软 〕。此为正常。

观脐腹凹陷
以脐腹为中心的腹部下陷成凹形 , 腹肌多瘦削 , 腹皮多皱折 。由于久病元气 、 精血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亏损 , 或中气不足所致 , 也可以由于新病吐泻太过 , 以致气阴耗损而成 。凡伴见此腹证


的疾病 , 宜治以大补元煎或补中益气汤之类 。

观膨满
腹部除 自觉胀感外 , 还见有膨满凸起状 。腹膨满多以软而喜按为虚证 坚而拒按为
实证 。腹膨满的病因病机种种不同 , 可由食滞 、 水饮 、 疲血以及寒 、 热 、 湿浊等邪 , 或
情志内伤 , 致使脾 胃气滞或脾胃气虚 、 脾肾阳虚 、 肝脾不和等 , 而产生此腹证 。
热结胃肠 , 燥屎随结 , 气机闭塞的阳明腑实证所见的腹满 , 多外有膨满之状 , 根据
此腹证的轻重程度及其它不同的特点, 就可以决定三承气汤的取舍 其脉沉实滑数 , 心
下痛满坚硬及脐腹者 , 大承气汤下之 如大便不甚坚燥 , 腹满硬痛不甚者 , 小承气汤和
之 如大便燥硬但不剧 , 心下不甚胀满者 , 调 胃承气汤润燥 以和之 。
蓄水少腹满较轻 , 按之稍硬 , 无压痛 , 伴小便短少不畅或闭阻 蓄血少腹满则轻重 ,
按压少腹坚硬而有压痛 , 伴有如狂或发狂的精神失常。与少腹硬满的腹证相类有少腹急
结和少腹坚痛等 , 均属于少腹疲血证 , 可用桃核承气汤主治 蓄水证 , 应化气利水 , 可
用五答散 。

腹部全体
要察全腹部的抵抗和压痛 。若压痛 , 要 了解是否弥漫性的。

心下部
按压在隔 中央部从剑突下向喉口反向 , 要检查按压时有无对手指的抵抗感 , 同时要
了解在隔的中央部或胸或咽喉 , 有无压迫感 、 闭塞感 、压痛 、不舒等 。第一步检查可见
一 , 在隔的中央部有压迫感或抵抗感 二 , 胸部有压迫感或抵抗感 三 , 咽喉部位的压
迫感或抵抗感 四 , 在隔的中央部或胸部 , 有不舒感但无抵抗 五 , 无任何 自觉他觉症
状` 。
另外 , 按压时询问患者有无呼吸困难 的感觉 。可见 一 , 呼气困难 二 , 吸气困难
三 , 呼气和吸气都有困难 四 , 无困难感觉 。呼气难者为肺的宣散功能失调 , 吸气难者
为肺的肃降功能失调 。

胃院部
剑突至脐部分为三部 , 直垂的方向按压 , 了解每部位有无压迫感 、 不舒感 、 抵抗和
压痛 。 同时叩诊有无振水音 。

季肋部
要察季肋部的抵抗和压痛 。季肋部分为腹直肌起始部的内侧和外侧 , 其 内侧可以查
胸和隔中央部的反应 , 如木防己汤 、 陷胸汤类证候 。其外侧部位亦称“胁 ”, 可以看隔和
隔膜的病理变化 , 柴胡剂的“胸胁苦满”腹证较多为胁部症状口
2. 腹 诊方法

按腹力与虚实
腹力是用手按于脐腹 , 候其举指而起的腹力大小 。在汉方腹诊中 , 因为腹力程度可
以判断腹部虚实状态 , 所 以汉方医家非常重视腹力 。
医生用全手掌触腹壁 , 以适 当的力度按压全腹部 , 需要专心地诊察腹力状态 。然后 ,
用食 、 中 、 无名指三指 , 沿着腹直肌的外缘 , 从上至下按压 。最后 , 参考全腹壁按压的
触感与三指按压的触感 , 决定其虚实 。
此外 , 如运动员本身腹直肌发达紧张 , 或 因有喘息发作呼吸困难者等 , 腹直肌 比较
紧张 。此腹直肌的紧张与腹力程度不相等 。
汉方医家藤平健 氏把诊断腹力分为九分程度 。先定中等腹力 , 如他将小柴胡汤腹证
的腹力定为中等腹力 , 然后随着腹力的强度 , 定 “微实”、 “较实”、 “实”、 “强实伙 反之 ,
随着腹力的减弱 , 定`微 弱', 、 “较弱,,、 `溺 ,, 、 “极弱,, 。
腹力的虚实
实 代表方药

强实 大承气汤

实 柴胡加芒硝汤

较实 大柴胡汤

微实 桃核承气汤

中等 小柴胡汤

微弱 或微软 柴胡桂枝汤

较弱 或较软 柴胡桂姜汤

弱 或软 人参汤 , 真武汤

极弱 或极软 四逆汤

腹部切诊柔韧而有弹性和缓有力者 , 正气多盛 , 病实证者居多 。手按下后随即放松 ,
腹起举手无力而脐腹绵软无力者 , 正气多亏 , 病虚证者为多 。腹力较强 , 甚则胀满硬痛 ,
属实证 。

察腹直肌的紧张
腹部主要肌肉包括左右腹直肌与左右腹横肌 , 汉方医学中十分重视腹直肌的紧张状
态 。这可能是 因为腹直肌是从肋骨起至耻骨的较长的肌肉 , 身体病变比较容易反应在腹
直肌上 。如乐器 的弦弹出不同声音一样 , 身体症状的缓急轻重也在腹直肌上表现出来 。
两侧腹直肌的紧张 , 就是左右腹直肌均紧张 , 而且从上至下全肌肉都紧张 。若 中等
腹力状 , 无其他胸胁苦满 、 心下痞等腹证 , 当与芍药甘草汤 。若兼有左右的胸胁苦满和
轻度心下痞硬 , 应用 四逆散 。若两侧腹直肌有中等以上紧张 , 兼按压腹直肌外缘的腹力
软弱 , 当与小建 中汤或黄茂建 中汤 。若两侧腹直肌有中等以上紧张 , 右侧 比左侧紧张 ,
兼有心下痞硬和胸胁苦满 , 同时有中等腹力时 , 大柴胡汤主治 。若有大柴胡汤的腹证 ,
但其程度 比大柴胡汤证弱时 , 小柴胡汤主治 。若有小柴胡汤的腹证 , 但是其程度更弱 ,
而腹力亦弱时 , 用柴胡桂枝汤 。但是柴胡桂枝汤的腹证 , 有时单 以右侧腹直肌的紧张为
主 , 左侧腹直肌紧张不明显 。若只有左上部腹直肌紧张 , 应予逍遥散等 】 。
日本汉方伤 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五脏六腑
根据 《内经 》、 《难经 》 有关论述五脏六腑之经旨应用于腹诊中 , 藉 以候腹之虚实 。

察虚里
虚里动态对诊察妊产的妇人与小儿尤重要 , 妊娠最忌出现虚里之动洪大应衣表现 ,
此为宗气外泄之象 , 宗气亏虚则与养胎不利 产妇 出现这种证候 , 容易发生危急病证 ,
因经产之妇人气血 已亏 , 有加 以宗气外泄不守 , 则易出现气虚血脱的重症 , 并且易受外
邪犯扰而发生暴病急症 小儿虚里动甚 , 为先天不足的表现 。
凡是各种病症难分虚实者 , 兼有虚里动甚应衣的证候 , 就应以腹诊为凭 , 治宜大补
宗气及 胃气 , 可用大补元煎 、 补中益气汤之类方药 。

触痞硬与苦满
心下痞是心下部位 胃脱部 闷塞不舒 , 为一种 自觉症状 。此自觉症状 , 伴有触按
心下部而较软弱 , 抵抗感也弱 , 属实证居多 伴有全腹无力软弱 , 属于虚证 。按压心下
部而觉如石硬状 , 即心下痞硬证 , 此腹证多属于实证 , 或虚中夹实证 〕。导致心下痞及
痞硬腹证的病因病机有多种 , 临床当多诊合参 。
胸胁苦满是 自觉胸胁部满闷不舒 , 以及触压肋骨下多有抵抗与压力 。胁下硬满 , 除
有胸胁部满闷不舒的自觉症状外 , 在胁下部触按时 , 还有如触及石硬之状的腹证 。两种
腹证和症状 , 均为外感病邪侵入少阳致少阳经气不利 的一种表现 , 亦因情志 、 痰饮 、 疲
血等而成 。治疗上 , 属于外感邪入少阳的 , 小柴胡汤治疗为定法 痰饮停滞所致的 , 答
桂术甘汤主治 肝郁气滞而成的 , 多兼有情志抑郁 、 脉弦 , 宜治以逍遥散 疲血阻络所
致的 , 可见舌青紫 、 脉涩 , 治用血府逐痊汤 。此外 , 脏结病证也有胸胁痞满 , 或形成痞
块及其块阻于胁下 , 拍之可以触摸到肿块 , 此为脏气大衰 , 阴寒凝结以致气血不和 , 脉
络闭塞所产生 , 多病势危笃的证象 。

揣拘急
腹中拘急 , 及 自觉腹部有挛急的感觉 , 并且可以见到腹壁紧张 , 腹肌拘挛的腹证 。
拘急甚者为弦急 , 按腹肌有坚紧尤剧的感觉 支结与拘急相似 , 但腹肌多于浅表隆起 ,
触按觉紧张异常 , 似有物支撑结聚于腹内。此腹证的病因病机也各不相同 。

诊压痛
按压胸腹部的某一部位或某一经络的偷穴 , 如果 出现疼痛反应 以及 自觉的疼痛加剧
或减轻 , 这是脏腑和经络的病理反映 。一般诊得胸腹各个部位或经络瑜穴的压痛反应 ,
能推断出相关脏腑的病变和证的虚实 , 实证按压时疼痛较剧 而且拒按 , 虚证按压时疼痛
较轻或喜按 , 按之即觉舒适 。但也有虚证久按压或重按压时出现拒按的情况 , 虚 中夹实
证也多拒按 ` 。
2. 腹诊方法

·· “尸振水音
可确定振水音的患者 , 大多数腹力或腹壁紧张力弱 。偶尔腹力中等或较弱者也可以
出现振水音 。如腹力弱但胃院部不能确认振水音者 , 可沿腹正中线往脐 的方向诊察 , 脐
下可 以听到振水音 , 即是胃严重下垂状 。
腹力弱并有振水音者是为虚证的水饮 。腹力 中等并有振水音者是为虚实中间状的水
饮 。腹力弱但无振水音者不属于水饮证 。腹力中等无振水音并有胃下垂者不属于水饮证 ,
而属于虚证 。另外 , 诊察腹部时要注意患者饮水时间 。

扣动悸
自觉心搏动剧烈 , 可见到心窝下部筑筑而动 , 触之即可明显感觉到搏动者 , 为“心
下动悸 ”。此腹证是 由于心中气血亏虚 , 阳气不能撑持于内 , 或 由于水气 、 痰饮凌心 ,
水火相争于内所致 。有阴阳气血亏虚所致者 , 局部多喜按压 , 脉象多为结和代 。有痰饮
所致者 , 多伴有吐痰涎的症状 有水气凌心所致 , 则多兼有小便不利 , 这两种原因所产
生的心下动悸 , 多不喜按压 。
“脐旁动悸 ”多发于脐旁上下左右 , 甚或连及虚里处的动悸 , 表现为筑筑而动 , 可以
目见其动状 , 或用于触按而感觉其动态者为脐旁动悸 , 多为脾肾虚寒所致 脐旁连及虚
里的动悸 , 为气血大亏 , 肾不纳气所致 。 日本汉方医家对脐下或脐旁动悸 , 多用柴胡龙
骨牡砺汤主治 。
“水分动”, 其动在脐下 , 属肝肾虚 , 水气停 留。
“肾间动”, 又称脐中动 、 脐下丹田动 、 气海动等 , 属肾虚 。
“脐旁动悸”, 肝虚 , 或痰火旺 。
“里急', , 此腹证是腹力软弱无力 , 通过腹壁可望见肠管蠕动 , 汉方医家称为“蠕动
不安 ”或 “蠕动不稳 ', 。此腹证为大建 中汤的主要指标 〕。

探肿块
扣及胁下或腹 中大小不等结块 , 或硬或软 , 推之移动或固定不移 , 此为积聚庙痕之
类 。庙具有有形 , 坚硬不移的特点 痕具有聚散无常 , 推之可动的特性 。
庙痕与积聚是 由于寒温不调 , 饮食不化 , 病邪与脏气搏结以至阴阳受损 , 气血凝滞 ,
不能宣通经络而成 。瘤与积同属一种类型 , 主要责之于血疲凝结 痕与聚也同属一种类
型 , 一般责之为气机阻滞 。二者又有寒 、 热 、 虚 、 实的病机演变 。
庙痕积聚的治疗以活血化疲 , 调畅气机为原则 , 而又随证所兼的寒 、 热 、 虚 、 实 以
及痰浊 、 水饮 、 食积等来遣方用药 。

辨脐
和田东郭日 “凡诸病诊神闲者 , 其应不浮泛 , 重按之则沉实而小者 , 实也 。虚甚
者 , 则反之 。实者服下剂而不得其中亦无大害 , 尝欲用攻下之剂 , 宜诊神网以考定焉 。
神网气 口水分之动 , 脉 皆不可不诊焉 。诊之用指尖,'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 测腹温
用手触按于胸腹的不同部位 , 会有冷暖不同感觉 。正常胸腹体表的温度感随季节而
有不同 。一般夏季胸腹肌肤有凉感 , 冬季温暖感 。
胸腹触之不温暖 , 或局部冷感者 , 属于寒证 灼热烫手者 , 多属于热证 。 胃院部与
脐腹部不温者 , 多见于寒邪扰于足太阴经或素体脾胃虚寒之证 脐腹或小腹部不温者 ,
由于肾阳不足或肠 中积冷所致 少腹不温者 , 为肝经有寒 胸部至心窝部不温者 , 则胸
阳不振 。腹部不同部位 出现灼热 , 也随其部位属的经络脏腑而责之 , 其治宜参照其他伴
随的脉证而投以相应的方药 ' 。

视青络
腹部体表显现出青络 , 是判断疲血血证的特异征象 。血疲于经脉 , 则气血运行受阻 ,
使血络粗张而显露 。故见到此腹证 , 当以活血化疲法治疗 , 可与桃核承气汤等 。若兼有
腹膨满 , 属疲血兼有蓄水证 , 当与五答散等 。

背部
最后察背部的抵抗和压痛 , 尤其隔俞和肝俞部位 。若隔俞或肝俞部位有抵抗感 , 表
现后背的气机 出入不利的状态 〕。

小结
伤寒派腹诊医家遵守吉益东洞的“腹者有生之本 , 百病根于此 , 是 以诊病 , 必候其
腹 ”的精神 , 至今现代 医家继承并发扬其精神 。汤本求真结合伤寒派腹诊和现代西医机
理 , 腹诊也有 了现代化的发展 。
古代伤寒派腹诊的手法和方法较完整 , 汉方医家继承 了这一其手法和方法 。现代 医
家结合 了西医技术和诊法 , 如山田光鹿 、 小川新等结合西医诊法提 出了察振水音的新手
法 , 腹诊方法较之古代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汉方医家以古代腹诊方法为基础 , 加上现代
研究方法 , 形成 了完整的“现代汉方医学的腹诊顺序”。包括望外形 , 如膨满 、 凹陷 、 青
络等 , 察心下 、 胃院 、 季肋 、 腹 、 脐 、 侧腹 、 下腹的各部位变化 , 如痞硬 、 软弱 、 压痛 、
动悸 、 振水音等 , 诊腹包括许多具体内容 。其中腹力强弱定病情虚实 、 腹直肌的紧张和
《伤寒论 》 原文中的腹证关系 、 水饮停滞的振水音概念 、 心下悸和脐上悸等动悸 、 肠管
蠕动的里急证等 , 皆是汉方腹诊独特概念和诊腹方法 。
3 . 汤证与腹证

汤证 与 腹证

古代伤寒派腹诊医家稻叶文礼 、 和久田叔虎等医家 , 按照组成与配伍的药物关系如


桂枝类 、 柴胡类等探讨腹诊 , 其方药不仅 《伤寒论 》 之方药 , 还有 《金医要略 》 之方药 。
以伤寒派腹诊医家成就的 《腹证奇览》 与 《腹证奇览翼》 为主 , 加上现代汉方医家
的新腹诊理论 , 再加汉方医家未论述的方药作成第 部 。其内容网罗 《伤寒论 》、 《金 匾
要略 》 有关腹部证候的方药 , 总结各汉方医家的各腹诊解说 。其中“汉方归属 ”是为参考
现代新概念总结出来的重点内容 , 故按照“汉方归属 ”的理论论述 , 与 《腹证奇览 》、 《腹
证奇览翼 》 的顺序不同 。

太阳之位
太阳病为表证 , 其病邪无影响之内脏 , 虽有体表证候 , 但主要反映内脏病变的腹部
证候几乎不 出现 。故辨太阳病 , 主要辨 自觉症状和脉诊为确诊 。但是 , 桂枝汤证有 “腹
拘急”, 小青龙汤证有 “心下有水气”, 故属于太阳病之方剂亦出现腹部证候 。

桂枝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病 , 脉浮 , 头项强痛而恶寒 。
注解 病在表证 , 气上冲 , 项部 以上痛甚 “头痛”与“项强”。此言太阳病的脉证 , 非不是
桂枝汤证 。
卜太阳病 , 下之后 , 其气上冲者 , 可与桂枝汤 、 …。
卜产后 中风 。持续数十 日不解 。头微痛 , 恶寒 , 时时发热 , 心下闷 , 干呕 , 汗出 , 虽久
阳旦证续在者 。 金医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卜伤寒大下后 , 复发汗 , 心下痞 , 恶寒者 , 表未解也 , 不可攻痞 , 当先解表 , 表解乃 可
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 ,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注解 此心下痞是为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腹证 。
卜下利腹胀满 , 身体疼痛者 , 先温其里 , 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 , 攻表宜桂枝汤 。
注解 此腹胀满是为四逆汤的腹证 。
【汉方 归属 】太阳之位 , 虚证 , 腹力弱或微弱 。

腹证 】多为瘦型 , 腹直肌轻度紧张 , 按之心下轻度抵抗与压痛
心下痞硬 。或腹部无特殊腹证 。

各家腹证解释 】
吉益东洞在 《类聚方 》 提倡 , 桂枝汤有“腹拘挛 ”的腹证 。稻
叶文礼著 《腹证奇览 》 日 “脐上中肮处 , 动气所发 , 按之浮而筑
筑动者 。 气上冲 , 亦动气筑之谓也 。上冲心 , 此动气上腾而迫于
图 一
心 而气上冲不谓心 , 此动气在腹中 , 上冲无至心胸 , 故有轻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重的区别 。其腹皮稍膨胀有张力 , 即挛急之微也 。正按之 , 不硬不实 , 亦不应该在腹底 。


其动亦不甚有力 , 即阳浮而阴弱之谓 。诊腹者 , 人 皆有此动气 , 阴病 、 阳病相同 , 别之
当参察其外证 , 不可单凭动气,, 。

图 一 图 一 头项强痛图解

汤本求真日 “有余之经验 , 芍药 、 大枣 、 甘草之证 , 必诊得肌肉之挛急 , 而就 中


成游离状态的腹直肌最能明确触知之 。故若认为肌肉挛急时 , 以至为三药应用的目标 。
以此肌之挛急称为三药之腹证 。然含此三药之桂枝汤证亦有腹直肌挛急的现象 , 则此三
药之腹证 即不能不谓为此方之腹证也 。但如桂枝汤证非疲血性的腹直肌挛急必现于右
侧 , 而左侧不全挛急 , 即或挛急 , 亦较右侧为轻 。而于气上冲之际 , 亦必沿右侧而左侧
不见 ', 。
上述纯属理论 , 于实际上本方似 当遵仲景所论 , 以脉证 、 外证为依据而应用的 , 不
问腹证亦可 , 然不可先有成见也 。

加减与鉴别
诊腹者 , 按上述腹证以定桂枝汤的腹证 。腹拘急时痛者 , 加芍药汤 大实痛者 , 加
大黄汤 拘紧甚而急痛者 , 用小建 中汤 心下痞硬拘挛者 , 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渴而 口
干者 , 加瓜地根汤 。若腹反不拘挛 , 按之松软 , 胸满心烦者 , 去芍药汤 若心下满 , 小
便不利 , 去桂加答术汤等 。气上冲者 , 虽然有瓜蒂散证 、 吴茱芙汤证 , 或少阴病的四逆
汤 、 真武汤和里中汤 , 均当动气的变化 。

桂枝加黄茂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黄汗之病 ……, 若身重 , 汗出已辄轻者 , 久久必身润 , 润即胸中痛 , 又从腰以上必汗
出 , 下无汗 , 腰能弛痛 , 如有物在皮中状 , 剧者不能食 , 身疼重 , 烦躁 , 小便不利 , 此
为黄汗 , 桂枝加黄茂汤主之 。 金 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太阳病 …, , 身肿而冷 , 如固痹状 , 胸中窒 , 不能食 , 反聚痛 , 暮躁不得眠 , 此为黄

汗 ……。 金医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汉方归属 】太阳之位 , 表虚证 。

腹证 】与桂枝汤相 同 多为瘦型 , 腹直肌轻度紧张 , 按之心下轻度抵抗与压痛 , 胸
部苦满而烦躁 。
3 . 汤证与腹证


各家腹证解释 】
冲逆 , 头项强急 , 胸前缺盆处亦有凝结者 , 水气从胸
上聚于头项 , 肌肤不润而失泽 , 甚则肌肤 甲错 , 膝理不固 。
因阳气未盛 , 正气不达肌肤 , 升降失司 , 表虚下衰所致 。
若未汗前身重 , 汗出已辄轻者 , 其身重乃因肌表水郁 , 此
证久久不止 , 必身润动 , 润即肌肤跳动 , 每发胸痛者 , 是
水气入经 , 气上冲逆胸所致 。
身肿而冷 , 如固痹状 , 胸中窒 , 不能食 , 反聚痛 , 暮
躁不得眠等证候 , 胸中痛更重 , 盗汗加重烦躁不得眠 , 疲
血和郁热所致身疼 , 即病情较重 。腹部证候大同于桂枝汤
证 , 而此证尤宜用打诊法以察肌肤 。肌肤触诊 , 以手掌平
按于肌肤 , 从胸至腹 , 轻循数遍 , 便可察肌肤正气的兴衰 。
肌肤湿润充实者 , 正气旺盛 , 干涩粗糙者 , 膝理不固。尤 以胸肺间隐隐有水气者 , 有胀
满证 , 水气 由此上犯 , 从肩背 、 颈项至头部受邪 , 或在肩背发为酒刺样细疹 。

加减与鉴别
“胸中痛 , 剧者不能食 ”与“胸中窒 , 不能食 , 食则聚痛 ”相 同 , 与桅子豉汤证的“发汗 、
吐 、 下后 , 虚烦不得眠 , 若剧者 , 必反复颠倒 , 心中懊恼 ',及 “发热而胸中窒',、 “中结痛 ”
相同。
黄茂桂枝五物汤 , 桂枝加黄茂汤去甘草加生姜而成 , 主治血痹 , 身体麻木不仁证 。
与桂枝加黄茂汤相比, 无全身急迫的发热 、烦躁 、汗出等症状 , 故去甘草 。因胃内寒饮 ,
故加生姜 。比黄茂桂枝五物汤与黄茂桂枝苦酒汤 , 黄汗犹如黄柏汁样其所不 同, 血脉郁
结 , 热气 内蒸而成黄汗 , 苦酒解郁散滞 , 和解筋脉 。防己黄茂汤 , 主治水在皮肤如肿或
身尽肿之证 。防己获答汤 , 治皮水 , 病四肢肿而冲逆肉润之证 。

桂枝去芍药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病 , 下之后 , 脉促胸满者 ,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
注解 太阳病误下 , 牙卜 陷胸中 , 损伤胸 阳 , 致胸阳不振 , 阳郁不伸 , 正牙
附目争 , 故证属
太阳病兼胸阳被遏致胸满 【 ,, 。

汉方归属 】太阳之位 , 表虚证 。

腹证 】腹直肌轻度紧张 , 按之心下轻度抵抗与压痛 , 或腹部无特殊腹证 。

各家腹证解释 】
胸满 , 心 以下无力 , 按之也无痞硬 , 拘急是腹证 。太阳病下之 , 表解而脉促 、 腹满
者 , 此非邪气之实 , 因下后其气上冲而迫于胸中。上冲而满 , 筋脉不挛急者 , 治之当敷
布正气 , 缓其冲气 , 则胸满自去 , 是 以去芍药 , 专用桂枝的力 , 就是这方之意 。故胸满
者 , 以其非实邪所致 , 所 以从心下下行至腹 , 无力而肌 肉松弛 , 且胸胀满 , 而觉上下不
续 。此方不管脉促与否 , 见胸满而痛 , 腹 中无力者 , 都有效果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 与理 论研 究

意即太阳病者当汗解 , 为医误而下之 , 致气上冲 、


图 一 脉促 、胸满 , 即心下膨满者 , 以本方主治之 。与“太阳病 ,
下之后 , 气上冲者 , 宜与桂枝汤”之时相似 , 然其间自有
差别 。即桂枝汤证虽经误治 , 未至腹力脱弱 , 腹直肌尚
挛急 , 故拥有芍药的桂枝汤 。然本方证由误治 , 腹力既
脱弱 , 腹直肌不惟不挛急 , 且此腹力脱弱 , 使上冲证增
剧 , 并使脉促胸满 , 故用桂枝汤去芍药之本方以应用之 。
此吉益东洞所 以下本方定义治桂枝汤证的不拘挛者 , 以
其不拘急 , 故取芍药也 。

加减与鉴别 】
与桂枝汤相 比 , 桂枝汤证 , 其冲未至心胸在腹中, 冲气之势不剧 , 而见肌表不和 ,
故要芍药的和气血之效 。胸满既非里证 , 亦非表 闭, 但因冲逆之气所致 , 不见喘 、 心烦 、
呕逆 、 胁痛等 , 反见脉促 、 冲逆 、 郁闷等证 , 桂枝芳香 , 转走肌表 , 无需要芍药的和筋
脉之效 。
心下不痞而心中痞 , 此病非迫于胃, 单为心中悬痛 , 悬者 , 水饮也 。逆者 , 痞者 ,
乃其气也 , 宜桂枝积实生姜汤 桂枝去芍药的腹证 , 且腹满 、 腹中无力 、 吐浊唾涎者 ,
宜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桂枝去芍药汤的腹证 , 在上中肮有动气剧跳 , 惊狂 , 起卧不安
者 , 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砺救逆汤 。

桂枝加附子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病 , 发汗 , 随漏不止 , 其人恶风 , 小便难 , 四肢微急 , 难以屈伸者 , 桂枝加附子
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太阳与少阴之间位 , 虚证 。

腹证 】腹部微软 。

各家腹证解释 】
假令肢体因毒而痛 , 触之痛甚 , 或动摇疼痛难忍 ,
或寒病气 , 或疼而上塞于心下者 , 用此方 。恶寒发热 、
头痛 、 烦躁 、 心下有结聚 、 有冷气 、 时时鸣动者 , 是此
方主证 。心痛久不止 , 心下痞硬 , 毒客于脾上冲攻心而
痛 , 及寒病 、 心腹疼痛 、 手足逆冷而身拘挛者 , 此方有
效 。
另外 , 身体赢瘦 , 不能走路 , 手足疼痛 , 发作则难
忍 , 其腹证是邪毒聚于上下 , 按之则痛 , 觉腹中暗然有
冷气时时上冲 , 头痛 , 往来寒热 , 或恶风寒 , 可以用桂
枝加附子汤 。 图 一
3 . 汤证与腹证


加减与鉴别 】
心腹痞满而疼痛 , 不能饮食 , 日吐水数次 , 倦怠急 , 先审其正证 , 用获答汤 , 或桂
枝答术汤 , 或小半夏加附子汤 时时五心烦热 , 神情抑郁 , 赢瘦倦怠 , 或上下有块 , 有
冷气鸣动者 , 先于大黄附子汤攻下毒邪 , 后用桂枝加附子汤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喘家作 , 桂枝汤加厚朴 、 杏子佳 。
【汉方归属 太阳之位 , 表虚证 。

腹证 】与桂枝汤相 同 腹直肌轻度紧张 , 按之心下轻度抵抗与压痛 , 胸部苦满 。

桂枝加葛根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太阳病 , 项背强几几 , 反汗出恶风者 ,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太阳之位 , 表虚证 。

腹证 】腹直肌轻度紧张 , 按之心下轻度抵抗与压痛 。或腹部无特殊腹证 。

麻黄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太阳病 , 头痛 , 发热 , 身疼 , 腰痛 , 骨节疼痛 , 恶风 , 无汗而喘者 , 麻黄汤主之 。

卜太阳与阳明合病 , 喘而胸满者 , 不可下 , 宜麻黄汤 。
卜太阳病 , 十 日不去 , 脉浮细而嗜卧者 , 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 , 与小柴胡汤 。脉但
浮者 , 与麻黄汤 。

汉方 归属 】太阳之位 , 实证 , 腹力微强 。

腹证 】腹软 。

葛根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病 , 项背强几几 , 无汗 , 恶风者 , 葛根汤主之 。
卜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 必自下利 , 葛根汤主之 。 犯
太阳病 , 无汗而小便反少 , 气上冲胸 , 口嚓不得语 , 欲作刚痉 , 葛根汤主之 。 金匾要

略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汉方归属 】太阳之位 , 实证 。

腹证 】按之脐痛 , 或脐周围痛 。
一 。、

各家腹证解释 】 “ 呈
毒邪凝结于一身 , 项背强急 , 坚块或血块 , 按之有痛者 , 口 里」
鱼旦二
称为龟背 。按之不痛者 , 毒邪已甚 。 以两倍三倍的葛根汤粘贴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伤寒论 》、 《金匾要略 》 及汉方医学的 《腹证奇览 》、 《腹


证奇览翼 》 等无葛根汤的腹证解说 。大坏敬节通过临床经验 ,
提倡 “按之脐痛 ”或“按之脐周围疼痛”成作葛根汤的腹证指标 。
真武汤属于少阴病 , 足少阴肾经经过脐周围 , 其腹证沿着 肾经
可触摸索状物 , 按之无痛 。压痛多属于实证 , 葛根汤证属太阳
病 , 膀胧经与肾经为表里联系 , 故太阳实证者在脐旁表现腹部
证候 ` 。
图 一

小青龙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表不解 , 心下有水气 , 干呕 , 发热而咳 , 或渴 或利 , 或噎 , 或小便不利 , 少腹
满 , 或喘者 , 小青龙汤主之 。
卜伤寒 , 心下有水气 , 咳而微喘 , 发汗不渴 。服汤已 渴者 , 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
主之 。

卜咳逆倚息不得卧 , 小青龙汤主之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卜病溢饮者 , 当发其汗 ,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亦主之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汉方归属 】太阳之位 , 里偏阴 , 稍微实 , 腹力弱 。 ,月 粗 协习
,

腹证 】稍微瘦或平均体型 , 腹直肌上方紧张 , 尤其 丝
右侧腹直肌的紧张强 。有时心窝部伴轻度振水音 。
腹壁 良好的紧张。如果腹力甚弱 , 心窝部伴明显
振水音 , 不适当此方 。
图 一


各家腹证解释 】
从心下 、 中肮至少腹 , 上至不容穴傍 , 有水气 ,
咳嗽 , 或咳逆喘息 , 发热恶寒 , 干呕 , 皆小青龙汤证 。
心下素有水饮 , 复感外邪 , 水饮与邪气相搏 , 发咳嗽
为主 , 兼有心下水气的变证 , 如水在 胃中则利 , 水在
胸中则噎 , 小便不利故见少腹胀满 , 气逆冲咽喉则喘 。
以桂枝汤为基础 , 散解心下水气 , 五味子止咳 , 细辛
和干姜祛痰饮停水 , 麻黄发汗解表 。

加减与鉴别
与大青龙汤之别 , 大青龙汤由于麻黄汤加减组成 , 避其血分 , 专达肌表 , 主行发散
作用 。而小青龙汤以散心下水饮为主 , 非专用发散 以烦躁而喘为主 , 同时有心下水 ,
宜小青龙加芒硝汤主之 未服小青龙汤已有冒者 , 服此自愈 , 今因气冲而复发 , 用答桂
五味甘草汤 口渴发汗者 , 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严重干咳者 , 麦门冬汤 。
3. 汤证 与腹证

太阳位方药之一览表

虚实 方药
药 归属二经之间

实 《伤寒论 》 麻黄汤

葛根汤

《金匾要略 》
虚 《伤寒论 》 柴胡桂枝汤 里微实表虚 与少阳合病


间 《金 匾要略 》 小青龙汤
五答散
散 微实 偏于表证的少阳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附子汤
汤 与少阴之间位

虚 《伤寒论 》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汤
汤 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加黄茂汤

《金匾要略》
》 与少阴之间位

获答杏仁甘草汤
汤 与少阳之间位

橘积姜汤

少阳之位
《伤寒论 》 及 《金匿要略 》 有八种柴胡剂 , 随着其虚实状 , 从实证至虚证的顺序 ,
柴胡加芒硝汤 实 、 大柴胡汤 实 、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实 、 小柴胡汤 实 、 四逆
散 实 、 柴胡去半夏加括楼汤 平 、 柴胡桂枝汤 平 、 柴胡桂枝干姜汤 虚

表证 柴胡桂枝汤 , 柴胡姜桂汤 , 五答散 , 黄答汤 , 葛根黄连黄琴汤


虚 实间 小柴胡汤
里证 柴胡加芒硝汤 , 大柴胡汤 ,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 五个泻心汤

少阳为太阳病传入阳明病的过程病位 , 汉方医学认为其范围较宽大 , 故偏表证的柴


胡桂枝汤和偏里证的柴胡加芒硝汤 皆属少阳之位 。

小柴胡汤证之腹证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本证 , 为少阳病的指标方药 。少阳位是在太阳表证转入阳明里
证的过程 , 其范围较广宽 , 有偏表证的柴胡桂枝汤 , 有偏里证的柴胡加芒硝汤 。其中小
柴胡汤证在中间 , 无发汗作用 , 无攻下作用 , 即则和解与中和的作用 , 所谓小柴胡汤为
少阳病的代表方 。
日本汉 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原文 】

卜伤寒五六日, 中风 , 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 , 嘿嘿不欲饮食 , 心烦喜呕 , 或胸中烦而不


呕 , 或渴 , 或腹中痛 , 或胁下痞满 ,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 或不渴 、身有微热 , 或咳者 ,
小柴胡汤主之 。

注解 」
足少阳经 , 下胸中 , 贯隔 , 络肝属胆 , 循胁里 , 牙
卜犯少阳 , 经气不利 , 病人苦于
胸胁满闷 〕。 胸胁苦满有二义 一为他觉症状 , 触诊时觉肋骨弓里面有抵抗物 二
为 自觉症状 ` 。
伤寒四五 日, 身热恶风 , 颈项强 , 胁下满 , 手足温而渴者 , 小柴胡汤主之 。

注解 三阳合病证 , 从少阳和解 。胁下满是胸胁苦满之意 , 与前颈项上下相应者 。
伤寒十三日不解 , 胁胸满而呕 , 日哺所发潮热 , 已而微利 ……。


注解 」
少阳兼阳明里实证 。
太阳病 , 十 日以去 , 脉浮细而嗜卧着 , 外已解也 。设胸胁苦满者 , 与小柴胡汤 。

注解 胸为太阳经气出入之部位 , 胁为少阳经气分布之区 , 表邪气内入传少阳 。
少阳中风 , 两耳无所闻 , 胸中满而烦者 , 不可吐下 , 吐下则悸而惊 。


注解 误风邪侵入少阳之经 , 牙 结胸胁 , 经气不利 , 所以胸中满而烦 , 即胸胁苦满而烦

闷 。

卜妇人 中风 , 发热恶寒 , 经水适来 , 得之七八 日, 热除 , 而脉迟 , 身凉 , 胸胁下满 , 如


结胸状 , 澹语者 , 此为热入血室 。
注解 病 已入里 , 邪热与血相结 , 血室疲滞 , 致肝之经脉不利 , 所以胸胁下满 , 如结胸
状 `。
卜阳明病 , 发潮热 , 大便塘 , 小便 自利 , 胸胁满不去者 , 与小柴胡汤 。
抵抗 ·压痛
卜阳明病 , 胁下硬满 , 不大便而呕 ……。
卜阳明中风 , 脉弦浮大 , 而短气 , 腹部满 , 胁下及心痛 ……。
卜本太阳病不解 , 传入少阳者 , 胁下硬满 ……。
图 一
卜诸黄 , 腹痛而呕者 , 小柴胡汤 。 金匾要略
卜医二三下之 , 不能食 , 而胁下满痛 , 面目及身黄 ……。 金匾要略
【汉方 归属 】少阳之位 , 稍微实 , 中等或微强的腹力 。
中等腹力

腹证 】平均体型 , 腹壁状 良好 。胸胁苦满 , 既从心窝部至左右
多于右侧 季肋有重苦感 , 按之抵抗与压痛 。轻度心下痞硬 ,


右腹直肌稍微 紧张 , 左腹直肌平 。若腹力弱 , 心窝部有振水音
者 , 不适 当本方 。

各家腹证解释 】
图 一“
《腹证奇览翼》 解释 , 小柴胡汤的主要腹证是胸胁苦满 , 或
胸胁痞硬 , 或颈项强者 。柴胡证的病位在胸胁 、 胁下 , 其病因为热邪水饮 。要之 , 柴胡
的腹证以拘紧为主 , 两胁肋端 , 按之有应顶指之感 , 且按之胸中疼痛 。虽心下满 , 按之
却不痞硬 , 深按则有动气应于手 , 按压胸上得心烦之状 , 应掌突突跳动 , 似有热气内蒸
之象 。
胸胁乃里之位 , 邪气迫之 , 水饮凝聚 , 因而苦满 。苦即无可奈何的状态 , 满即胀满 ,
3 . 汤证 与腹证

默默即不言之谓也 。热气与水饮奎塞于胸 中, 精神不爽 , 又邪气于胃, 故胸胁苦满 , 默


默不欲饮食 , 或心烦喜呕 , 胸中烦而不呕 。 “或胁下痞硬 ”腹证 , 胸满及于胁下而痞硬 ,
若按两胁之肋骨下缘 , 则有阻障痞硬之感 。“或心下悸 ,
小便不利 ”, 水气内停心下 , 所以鸿尾之下突突跳动 。
热陷入血室 , 热血相搏 , 血结从胸胁至小腹硬满 ,
故出现胸胁满如结胸状 。妇人血室位于左小腹 , 故其证
图 ·
在于左胁下 。
阳明病 , 以胃实家为正证 , 必腹满 。今腹不满而胁
下硬痛 , 因上焦水热气逆 , 津液不润 胃中 , 所以大便不
通 , 但本证虽属阳明而未成 胃实 , 故不可与承气汤 , 而
用小柴胡汤 。
“医二三下之 , 不能食 , 而胁下满痛 , 面 目及身黄 ”,
医生误下 , 牙
乃气内陷 , 结于胸胁 , 阻塞食道 , 欲食而不
能食 , 胁下满痛 。有癖热到面目和一身 , 即发黄 。
外证以往来寒热为主 , 但其轻重不可一定 。柴胡配半夏 , 以解热降水 , 和解少阳半
表半里 以黄茂和人参佐之 , 以清热消痞 生姜和大枣相伍 , 散饮开胃 以甘草和之 ,
以缓急迫 , 。
《皇汉医学 》释 , 应用小柴胡汤的主目的为胸胁苦满 。使病者仰卧 , 医以指头自肋
骨弓下沿前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抚压上之际 , 触知一种抵抗物 , 并同时又压痛 , 是 即胸胁
苦满证也 。故胸胁苦满者 , 适当肝 、脾 、胰三脏的肿胀硬结处 , 即使此等脏器毫无异状 ,
亦时常得 以触诊 。若此抵抗物处反多 , 是必有种种关系 。其主要者 , 恐 由该部淋巴腺 的
肿胀硬结 。盖胸胁苦满的主 目的 , 即为脑或五官 、咽喉 、 气管 、支气管 、 肺 、胸膜 、 心 、
胃、 肠 、 肝 、 脾 、 胰 、 绎
' 、 子宫等各病证 , 而有抵抗物时 , 投以小柴胡汤则可随之而治
愈 , 此抵抗物亦渐次消失 , 此为几多经验的事实 。由此观之 , 其理除求于淋 巴系统以外 ,
无他辞可以说明之 。是余所谓之胸胁苦满的腹证 , 大概不外属于前胸壁里面部的淋 巴腺
肿胀硬结 , 所 以仲景创立小柴胡汤者 , 为治此续发 的淋巴肿胀硬结及原发的病证也 。又
此淋巴腺的肿胀硬结 , 非其应用的主要 目的 , 毕竟不过是续发的变状 。不惟容易得以触
知 , 且常硬结而不变也 。

加减与鉴别 】
若小柴胡汤证 , 渴而不呕者 , 宜柴胡去半夏加括楼根汤 若小柴胡汤证 ,
表证不去者 , 宜柴胡加桂枝汤 。
方药 腹证
证 主要证候

小柴胡汤
汤 胸胁苦满 , 轻度心下痞硬 , 右腹直

肌稍微 紧张 , 左腹直肌平

大柴胡汤
汤 胸胁苦满强
强 体力充实 , 便秘

汤 胸胁苦满 , 脐旁动悸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悸 失眠 , 精神症状 , 头痛

柴胡桂枝汤
汤 胸胁苦满 , 两侧腹直肌紧张

柴胡桂枝干姜汤
汤 脐旁动悸
悸 体力微弱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大柴胡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 阳病 , 过经十余 日 , 反 二 三下之 , 后 四五 日, 柴胡证仍在者 , 先与小柴胡 汤 。 呕不
止 , 心下 急 , 郁郁微烦者 , 为未解 也 , 与大柴 胡汤下之则愈 。

注解 心 下急是 指 胃肮部有拘 急不快或疼痛 的感觉 。少 阳兼里实证 。
卜伤寒发热 , 汗出不解 , 心中痞硬 , 呕吐而下利者 , 大柴胡汤主之 。
【注解 】
牙卜入少 阳 , 枢机不利 , 气滞 阻滞 , 故 胃部 自觉停 滞膨 满 , 按之则硬 固 。 虽非与心
下急有别 义 , 但 明其 自他方面观察 之情状也 。
卜病者腹满 , 按之不痛者为虚 , 痛者为实 … 。 金匾要略 ·腹满寒痛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卜按之心下满痛者 , 此为实也 。 当下之 , 宜大柴胡汤 。 金匾要略 ·腹满寒病宿食病脉证
治第十
注解 」
汇 触诊心下膨满且有压痛 , 病在于心下 , 病属少 阳 。 亘巫 口 褪莎 , ,
【汉方 归属 】少 阳之位 , 强实 , 腹力 中等或 较强 。 、 汁 林
井 吸匡

图一 、产
丫`
腹力强或中等


腹证 】大柴胡汤证 的 自觉与他 觉 证候 皆
心窝部抵
抗显等
心下硬满
比小柴胡汤证微 强 。微 强的胸 胁苦满 , 心 窝部 的抵抗 显著
心下痞硬或硬满 , 右腹直肌强紧张 , 左腹直肌微 紧张 。

各家腹证解释 】
《伤寒论 》 有 , 心下急 ” , 山田业广 在 《椿 庭遗稿 》 中解释 “心 下急不是 泻心汤 的
心下痞硬状 , 而是心下有闭塞 感或痞塞的 自觉症 状 , 像 大人 穿孩子衣服样紧 的感觉 , 此
为大柴胡汤 的心下急 ” 。
胸 胁满 , 心下急 , 其动应腹底 , 按之有力 , 或硬 , 或呼吸 困难 、 上腹 紧而满 , 或腹
痛 , 或不 紧而满痛 , 为 带柴胡汤的主要腹证 。其病 情腹状较小柴胡汤证为甚 , 心下 急或
痞硬 为 内实之渐 , 故稍加作用于 阳明之积实和大黄 的以达 内外 口
本方证 的胸胁苦 满 比诸小柴胡 汤则甚 强 , 屡达于肋 骨弓下 ,
其左右 之 内端相合 , 而连及于心下 , 则心 下急 。其余波左右分歧 ,
沿腹 直肌 至下腹部 , 即所谓 “腹 直肌 的结实拘挛者 ”是 也 。 而此胸
胁 苦满 , 为柴胡及 副药 的黄岑 、 积 实 、 大黄之所 治 。心 下急 ,
积 实 、 芍药及佐药 的大枣 、 大黄 之所疗 。腹直肌 的结实拘急 ,
积 实 、 芍药 、 大枣之所治也 。故 能精究是等之 药能者 , 即为意会
腹直肌之捷径也 。

加减 与鉴别 】
大柴胡汤证 , 以心下 急 、 心下满痛和心 下痞硬为主 , 热结在里迫于 胃口 , 水饮趋 于
胃中 , 但 非真热结 , 故无大热 、 不大便证 , 如真有结胸 , 宜大陷胸 汤 甘草 干姜汤证亦
有胸胁 苦满 , 腹实满和胸 中烦 躁急迫 等 , 与大柴胡汤证 比 , 大柴胡汤 的毒最深 “肝积 ,
心下痞 满 , 腹 满拘紧 , 腹 底动甚 , 任脉所行 之位 有疼痛 ”者 , 该用半夏泻心 汤或 白虎加
黄连汤等 。
3. 汤证与腹证

大柴胡汤去大黄证之腹证

腹证 】胸胁苦满较强 , 心窝部抵抗显著 , 全腹部膨满 。
有时季肋部出现浮肿 。

图一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八九日, 下之 , 胸胁反惊 , 小便不利 澹语 , 一身尽痛 , 不可转侧者 , 柴胡加龙
骨牡砺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阳之位 , 实证 , 腹力较强 。

腹证 】有大柴胡汤证相 同的证候 微 强的胸胁苦满 , 心下痞硬 , 右腹直肌微强 , 左腹
直肌稍微紧张 , 同时出现脐上悸 , 既脐上一二横指处可触到腹大动脉搏动 。 自觉
证候亦相似大柴胡汤证 , 兼有精神神经症状 。

斌八饰 、刃 悸

浮̀
碑 乡 不
抗 、 是
、 , 必
压 二 卜一代 , 发

痛,、、 八 腹力
强 图 一 可
触动捧 图 一


各家腹证解释 】
胸胁满 , 脐上下动气甚 , 胸中志忑不安 , 因而心烦惊狂 。
伤寒未成内实而下之 , 遂致内热躁扰 、 胸满 、 心烦 、 惊狂 、 冲
逆而小便不利 , 热入里而澹语 。而水气不去 , 故一身悉肿而不
可转侧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腹证相比, 此方无寒水气多 , 即
动气甚而惊狂原 因是水气之候 , 病在柴胡证位 , 以解热为主 ,
加镇惊利水药 。
图·

加减与鉴别 】
方药 腹证 主要证候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较强的胸胁苦满 神经症状和动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 无胸胁苦满 神经症状和动悸
大柴胡汤 较强的胸胁苦满 无神经症状和动悸 , 便秘

柴胡桂枝汤证之腹证
本方在 日本临床上常用的柴胡剂之一 。

原文 】
伤寒六七 日, 发热 , 微恶寒 , 支节烦疼 , 微呕 , 心下支结 , 外证未去者 , 柴胡桂枝汤

主之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汉方归属 】太阳与少阳之合病 , 里微实表虚的虚实间 , 腹力中等 。

腹证 】季肋抵抗与压痛的胸胁苦满 , 心窝部有轻度抵抗与压痛 心下痞硬 , 两侧腹
直肌轻度或中等紧张 , 侧腹部微软 。若腹力弱 , 兼有振水音者 , 不适当此方 。

艘力中等 百
















,、
、、,
叮̀

抑 图




接近回盲部有
赫 与压痛 图 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腹证
在 日本 , 八种柴胡剂 当中最常见的证候 。本方证为虚证 , 因为现代社会对精神和身
体上的压力大 , 故易出现的本方虚证 。本方广泛运用 , 常用于慢性肾、 肝 、 心 、 肺的疾
病 , 肺气肿 , 喘息 , 精神神经疾患 , 更年期综合症 , 失眠等 。

原文 】
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中 , 胸胁满微结 , 小便不利 , 渴而不呕 , 但头汗出, 往

来寒热 , 必烦者 , 此为未解也 ,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注解 发汗等治疗后 , 牙
仔入少阳, 枢机不利 , 三焦失常 , 水饮留结于中, 胸胁满微结 。
卜治疟 , 寒多热微 , 或但寒而不热 。 金匾要略
【汉方归属 】少阳之位 , 虚证 , 腹力较弱 。

腹证 】轻微的胸胁苦满 , 按之抵抗无压痛 , 右侧显著 。必有脐上悸 , 有时伴脐下悸 其
脐下悸程度不如脐上的 。腹直肌软弱或微紧张 , 腹直肌下端有表层的压痛 , 侧腹
部软弱 。 有时心窝部有轻抵抗 心下痞硬 。






腹加戴麟 图 一
图 一


各家腹证解释 】
胸胁满 , 脐上心下动气甚 , 虚里亦动而应之 , 心烦冲逆 、 口舌干燥而渴 、 不呕者 ,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腹证 。或左胁下结聚 , 虚里动甚 , 腹中动 , 应于其右侧 , 小腹微结 ,
亦本方腹证 。 “胸胁满”为伤寒五六 日必见证 , “微结 ”为那气凝结于胁下。本方由小柴胡
汤而成 , 以花粉代半夏 , 半夏祛痰燥湿 , 治寒饮呕吐 , 而花粉润燥解渴 , 清解虚热 , 治
渴而不呕 , 故本方无水饮 。加桂枝和解肌表 , 加牡砺抑动气亢激 , 以干姜带生姜温散寒
牙体 。
3. 汤证与腹证

胸胁满微结 , 为胸胁苦满轻微者 , 不外于左右腹直肌上端 ,


与前胸壁里面间 , 存有微小硬结物之谓 , 若不精细诊之 , 则不易
发觉 。吉益东洞以本方治小柴胡汤而不呕不痞 , 上冲而渴 , 胸腹
有动者为定义 。如本方比小柴胡汤证 , 则因本方不含生姜 、半夏 ,
故无恶心 、 呕吐 无人参 , 故心下不痞硬 有桂枝 、 甘草 , 故有
上冲急迫之证 以有萎根 , 亦有渴证 有牡砺 , 故胸腹动 , 即心
脏及腹部之大动脉搏动较著也 】 。

加减与鉴别 图一
方药 腹证 主要证候
柴胡桂枝干姜汤 胸胁苦满轻 , 脐旁动悸 , 腹力弱或微弱 体力较弱 , 精神症状
体力中等 , 精神症状 ,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胸胁苦满较强 , 脐旁动悸 , 腹壁紧张
便秘
胸胁苦满较强 ,
柴胡桂枝汤
肌紧张
, , 两狈“腹直…
脐旁无动净 等, 精神症状
体力中
小柴胡汤 胸胁苦满 , 脐旁无动悸 体力 中等

柴胡加芒硝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十三日不解 , 胸胁苦满而呕 , 日哺所发潮热 , 已而微利 。
此本柴胡证 , 一
下之 以不得力 , 今反利者 , 知医以丸药下之 ,
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 , 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 以解外 , 后 以
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

各家腹证解 】
胸胁苦满 , 如立二大竹 , 按之坚 , 此坚块也 , 故加芒硝 ,
芒硝软坚散结 。其腹诊可分小建中汤和芍药的拘挛证 。病人
有 内实腹满的外证 , 但大便微利 , 所 以不可用承气汤类攻 图 一
下之 。先解外用小柴胡汤 , 后攻偏柴胡证的内实哪 。

四逆散证之腹证

原文 】

少 阴病 , 四逆 , 其人或咳 , 或悸 ,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



里下重者 , 四逆散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阳之位 , 实证 , 中等腹力以上 。

腹证 】平均体型 , 季肋部按之抵抗与压痛 胸胁苦满 ,
腹直肌 的紧张显著 , 其紧张至脐旁 。
图一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各家腹证解释 】
胸下左右 、心下或胸下之傍 皆实满 , 犹大柴胡汤的腹证 ,
胸满而实 , 逆满 , 苦痛亦甚 , 心下痞硬者 , 或胸胁苦满 , 胁
下挛急者 , 多属四逆散的腹证 〕。
浅田宗伯在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 日 “其腹形专在心下
及两胁下 , 其拘急较强 , 以及胸中之势 , 但热实少 ”, 即本腹
证较特殊 , 有两侧腹直肌的紧张和胸胁苦满 。

加减与鉴别 】
腹证比本方轻者 , 宜小柴胡汤 比本方重者 , 宜大柴胡汤 图 一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心下痞 , 按之濡 , 其脉关上浮者 ,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卜伤寒大下后 , 复发汗 , 心下痞 , 恶寒者 , 表未解也 , 不可攻痞 , 当先解表 , 表解乃可
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 ,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实证 , 腹力中等或强 。 抵


腹证 】稍微肥胖或肥胖体型 , 心窝部广范围有轻度
抵抗 , 偶尔不能确认抵抗 。或心窝部表面较软 ,
但重按深层有抵抗 , 兼轻度压痛 。或全心窝部表
面较硬 , 按之抵抗与压痛 , 伴患者自觉疼痛 。全
腹壁 良好紧张状 。 图 一

各家腹证解释 】
《伤寒论 》 日 “心下痞 , 按之濡 , 其脉关上浮者 , 大黄黄连汤泻心汤主之”, 心
下痞是心下有闭塞感觉的自觉症状 , 心下痞硬是按心下有紧张和压痛的他觉症状 , 在临
床上泻心汤证多伴轻度心下痞硬证候 。稻叶文礼日 “心下痞 , 觉有物 , 以手按之濡软 ,
散之无物 , 两傍无支结之感 , 但觉心下痞者 , 为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腹证 。血气独迫于心
胸而致痞 , 虽 自觉其痞满 , 但按之不硬 。此虽似桅子豉汤证按之濡 , 本方证为自觉痞满 ,
虽按之不硬 , 但不甚濡弱 , 甚按至腹底有凝结者 , 但桅子豉汤证不觉心下痞 , 且其濡者 ,
殊为濡弱 , 如按棉絮 , 心中结痛或窒塞者 , 已论辨如前桅子豉汤
证中” 。和久田叔虎日 “此方者 , 自己感觉到其痞 , 按之不硬 ,
但无至到濡弱状 , 深按之有时可触到凝结块 ” , 可能解释心下
痞和心下痞硬中间程度状 。
本方 以大黄和黄连的二药为成 , 《金匾要略》 日 “心气不足 ,
吐血 、 蛆血 , 泻心汤主之 ”, 以大黄 、 黄连和黄答的三药为成 ,
黄连可治气上冲的心下痞 , 黄答可治血热 , 既为治疗气血不同的
说法 , 但此有无黄答问题有较多的不同说法 。
图 一
3. 汤证 与腹 证


加减与鉴别
体力坚强 , 腹部证候 以外症状相同 。下腹部疼痛 , 按之有抵抗与压痛 , 用于桃核承
气汤 体力好 , 季肋部有抵抗与压痛 , 脐旁腹部大动脉搏动亢进 , 伴有精神症状 , 用于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太阳病下之后 , 心下痞又有恶寒者 , 非表证的恶寒 , 而是虚寒 , 应
用附子泻心汤以温下焦 。

半夏泻心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 但满而不痛者 , 此为痞 , 柴胡不中与之 , 宜半夏泻心
汤。

卜呕而肠鸣 , 心下痞者 , 半夏泻心汤主之 。 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实间或微虚 , 腹力中等 。





抗 洲
嘴水音 【
腹证 】心窝部有微抵抗 , 胸骨尖直下两三指位 出现
无抵抗的空间 。有时轻度压痛 , 但此压痛不强 。全腹
壁 良好紧张状 。另外 , 有时带轻度振水音 。如果腹力
弱 , 不适当此方 。
图 一

各家腹证解释 】
心下痞满 , 按之硬而痛 , 呕而肠鸣者 , 为半夏泻心汤的腹证 。
其肠鸣有如雷声 , 且响且行 , 故又叫雷鸣 。为热邪激动其水气 ,
多从胸 中到中肮脐上之间 , 肠鸣痞痛 , 继而大便泻下 。

加减与鉴别 】
水气入 胃, 抑遏阳气 , 半夏泻心汤证外有胃中不和 , 干隐食
臭 , 雷鸣下利 , 与生姜泻心汤 下肮以下 , 绕脐周及胁下 、 腰间 、
雷鸣且痛 , 或呕或泻者 , 与附子粳米汤 见心下痞硬 、 水气转鸣 ,
但不呕 、 下利 , 似有水气而非有水气 , 为冷气游走所致的 , 与姜
图 一
桂枣草黄辛附汤 心下满而硬痛成结胸者 , 与大陷胸汤 心窝部
稍微有抵抗 , 腹部全体软弱无力 , 经常带振水音者 , 宜人参汤 。
方药 苦满
满 雷鸣

半夏泻心汤
汤 逆满 , 实满而软者 , 按之无力
力 雷鸣在心下

小柴胡汤
汤 胸胁苦满 , 其苦满按之有力

附子粳米汤
汤 雷鸣在腹中 , 按腹底冷感 , 腹纹痛

生姜泻心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汗出 , 解肌后 , 胃中不和 , 心下痞硬 , 干隐食臭 , 胁下有水气 , 腹中雷鸣 , 下利


者 , 生姜泻心汤主之 。 巧

汉方 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为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之间 。

腹证 】胃院部轻度痞塞 , 按之抵抗 。腹微满而软 。有时胃肮部拍水饮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甘草泻心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中风 , 医反下之 ,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 , 谷不化 , 腹中雷鸣 , 心下痞硬而满 , 干呕 ,


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 , 谓病不尽 , 复下之 , 其痞益甚 。此非热结 , 但以胃中虚 , 客
气上逆 , 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 巧
狐惑之为病 , 状如伤寒 ……, 甘草泻心汤主之 。 金匾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心窝部痞塞感和微满 , 可望见其膨满状 , 按之软无抵
抗 , 腹鸣显著 。

各家腹证解释 】
医反下之 , 牙
体不解而致下利 , 下利甚剧 , 一日水泻数十行 ,
故食谷不得化 , 而下完谷 , 腹中雷鸣 , 心下痞硬而满 。此满非
邪气内迫的满 , 乃 因下利气逆而致满 。又 , 有心下痞硬所致 ,
默默不欲饮食 , 恶闻食臭的狐惑病也甘草泻心汤证 〕。

加减与鉴别 】
泻心汤
汤 虚证
证 腹证
证 其它证候

半 夏泻心汤
汤 轻 心下满而不痛 心下痞 恶心

腹 鸣 , 或下利或不下

生姜泻心汤
汤 中 心下抵抗而痛 痞硬 食臭 , 干哮

腹 鸣 , 多下利

甘草泻心汤
汤 重 心下抵抗 , 满而痛 心下痞硬而满 消化不 良
腹 鸣 , 必下利 , 有时严重
重 心中烦闷

黄连汤证之腹证

原文 】
伤寒 , 胸中有热 , 胃中有邪气 , 腹中痛 , 欲呕吐者 , 黄连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实之间 , 腹力 中等或微强 。

腹证 】稍微肥胖或肥胖体型 , 腹部脂肪较多 , 脐腹部微满 ,
按之微软 , 心窝部有轻度抵抗 。全腹壁 良好紧张状 。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主要以腹痛 , 呕吐 , 下利 , 心烦 , 气上冲等其 自觉
证候来诊断 。胸中有热 , 迷乱而痛苦 , 从心下至脐上疼痛 ,
按之硬 , 干呕者 , 为黄连汤的腹证 。伤寒之邪 , 停滞于胸腹
之间 , 胃中邪气可致腹中痛 , 则此腹痛在中院脐上之间 。胸
中有热 , 可致心烦 。
图 一
3. 汤证 与腹证


加减与鉴别 】
黄连汤 肥胖体型 , 脐腹部微满 , 按之微软 , 心窝部有轻度抵抗
方药 相同点 不 同点
半夏泻心汤 腹证 心下痞硬显著 , 不一定腹痛 , 腹鸣
大柴胡汤 体力 季肋部有苦满感 , 按之抵抗和压痛 , 便秘
柴胡桂枝汤 体力 , 腹证 胸胁苦满 , 腹直肌的紧张
人参汤 腹痛 体力弱 , 手足厥冷 , 心窝部有振水音

大陷胸丸证之腹证

原文 】
发病于阳 , 而反下之 , 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 , 而反下之 , 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

者 , 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 , 项亦强 , 如柔痉状 , 下之则和 , 宜大陷胸丸 。
汉方归属 】少阳之位 , 实证 , 腹力较强 。临床上少阳虚证 、 虚实间的平证和实证 皆可
运用 。

腹证 】心下痞硬严重 , 既心下按之有强度抵抗和压痛 。“亦项强”,
在临床上风池至肩部或肩脾骨的肌 肉僵硬 , 严重时可摸到肉块 ,
本方对此证有显明的效果 。

各家腹证解释 】
胸骨高起 , 心下按之硬而不痛 , 常项背强急 , 俗称鸡胸 , 亦即
所谓龟胸 。多因胎毒所致 , 结胸之邪迫及项背 , 故使项背亦强加柔
痉状 , 病非一时剧证 , 故无伏热或疼痛不可近手 。大陷胸汤 、 大陷
胸丸的区别与抵 当汤 、 抵当丸之意同样 。若有外邪或实热所致 , 一
时所成之剧证 , 则以汤攻之 , 兼行解热之法 。或治胎气受病 , 或 图 一

攻逐血块等陈病病疾 , 以用丸药逐渐解除其结滞之毒 `。

小陷胸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小结胸病 , 正在心下 , 按之则痛 , 脉浮滑者 , 小陷胸汤主之 。
'图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实证 。

腹证 】心窝部有痞塞感 , 按之硬而压痛 , 患者对医生按压的
力量敏感反应 。

各家腹证解释 】
从心下至下院附近之间硬胀 , 按之痛甚 , 若甚动则胸腹应
之而痛 , 痛甚则肩背强 , 乃热邪聚于胸中之故 。 此证虽为水气
与热邪 互结 , 但不至于大热坚硬而实 , 故名小结胸 。其部位在
心下 , 然不似大结胸证石硬 而满 、 疼痛不可近手 , 但见按之则
痛 , 脉亦不至于沉实等结实之象 , 浮滑有力者 , 为水热互结于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胸隔之间 , 轻度聚结而已。其所以言轻度结聚者 , 以其心下按之则痛 。 无论大结胸证 ,


或小结胸证 , 都须以在心下诊察之为法 。又 , 痰饮奎塞胸中 , 心烦者 , 可以小陷胸汤主
之 , 又可治痰饮而胸中嘈杂者 。

加减与鉴别 】饮食停滞于胃院 , 消化不良, 吞酸者 , 为吴茱英汤证 。

十枣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中风 , 下利 , 呕逆 , 表解者 , 乃可攻之 。 其人挚挚汗出
发作有时 , 头痛 , 心下痞硬满 , 引胁下痛 , 干呕 , 短气
不发恶寒者 , 此表解里未和也 , 十枣汤主之 。
卜病悬饮者 , 十枣汤主之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
十二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偏阳明位 , 实证 。

腹证 】心下与腹部微满有力 。 图 ·

各家腹证解释 】
心下痞而满 , 引胁下痛 , 心下与胁下等处以指按之 , 稍触即惊惧而痛 , 或咳则胁腹
引痛 , 或动身举手 , 则应之而游动疼痛 , 或呼吸急迫而痛 , 都属十枣汤的证候 。因胸
间心下有水 , 不能下行所致 , 悬挂于空间 , 但不致于结胸 , 故名“悬饮 ,'

木防已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隔间支饮 , 其人喘满 , 心下痞坚 , 面色薰黑 , 其脉沉紧 , 得之数十日, 医吐下之不愈 ,
木防己汤主之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实证 , 腹力中等 。

腹证 】
平均体型 , 心窝部较广泛范围的边缘界清楚 , 并其抵抗显著 。上腹部腹壁硬满 。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属于少阳实证 , 其主证是 “喘满”与“心下痞坚”, 喘为呼吸困难 , 满为胸满 , 即
胸部有闭塞满闷 , 呼吸有点困难 。心下痞坚为心窝部至中院 上于胸骨剑突起 , 下限于
中院 , 左右为肋 弓的斜方 区域 有坚硬而胀 , 严重时像心下石硬状 , 按之有强度抵抗 ,
重按则病人苦闷 , 有时不耐疼痛 〕。
加减与鉴别
腹部 以外证候相同 , 但是心窝部无明显抵抗者 , 炙甘草汤 体力稍微弱 , 心窝部有
振水音 , 脐旁大动脉搏动亢进 , 兼有心悸短气 , 头晕与身体摇动感者 , 答桂术甘汤 体
力较强 , 季肋部出现苦满感 , 肋骨弓下方有抵抗与压痛 , 并有精神不安 、 心悸 、尿少者 ,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
3. 汤证与腹证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获芬芒硝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川高间支饮 , 其人喘满 , 心下痞坚 ……, 虚者即愈 , 实者三日复发 , 后与不愈者 , 宜木
防己汤去石膏加获答芒硝汤主之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实证 , 腹力中等 以上 。

腹证 】与木防己汤的腹证相同 , 其腹部病情稍微重 。

加减与鉴别 】
脐下部位充实 , 若脐下无力 , 属虚证 , 为获答杏仁甘草汤证 本方伴有 口渴 , 若 口
不渴 , 小便不利者 , 与木防己去石膏加获答芒硝汤 木防己汤为实证 , 获答杏仁甘草汤
为虚证 , 若中间虚实平的证候 , 即有心下痞坚 , 其脐下腹力中等 , 汉方医家用于增损木
防已汤 , 木防己汤加桑白皮 、 苏子和生姜而成 。所谓 , 木防己汤和木防己去石膏加获答
芒硝汤属少阳实证 , 获答杏仁甘草汤属少阳虚证 , 增损木防己汤为少阳虚实间 。

桅子豉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阳明病 , 脉浮而紧 , 咽燥口苦 , 腹满而喘 , 发热汗出 , 不恶寒 , 反恶热 , 身重 。若发
汗则躁 , 心溃馈 , 反澹语 。若加温针 , 必休惕 , 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 , 则胃中空虚 , 客
气动厢 , 心中懊恼 , 舌上胎者 , 桅子豉汤主之 。
卜阳明病下之 , 其外有热 , 手足温 , 不结胸 , 心中懊恼 , 饥不能食 , 但头汗出者 , 桅子
豉汤主之 。
卜下利后更烦 , 按之心下濡者 , 为虚烦也 , 宜桅子豉汤 。
发汗后 , …。发汗吐下后 ,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 必反复颠倒 , 心中懊恼 , 桅子豉汤

主之 … … 。

发汗若下之 , 而烦热胸中窒者 , 桅子豉汤主之 。



卜伤寒五六日, 大下之后 , 身热不去 , 心中结痛者 , 未欲解也 , 桅子豉汤主之 。
卜伤寒下后 , 心烦 , 腹满 , 卧起不安者 , 桅子豉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胸腹 皆有痞塞感 , 但是按之无力 。

各家腹证解释 】
邪在心胸结聚 , 以指深按骨间则痛 , 心下从剑突
下至脐上之间 , 按之濡弱空而无物 , 若按之腹底 , 则
郁闷不可耐 , 为桅子豉汤的腹证 。且见胸 中烦热不得
眠 , 剧者烦 闷不安 , 反覆颠倒 , 心中懊恼 , 或身热 、
或 手足温 、 或胸中窒而不能食 , 或结痛 。 因邪聚于心
胸而致烦 , 以虚烦名指者 , 病邪入里 , 心烦者 , 若询
其心下 , 必痞满 , 或虽按之濡 , 但按至腹底必郁闷 。
或因邪 已结聚于心胸骨间 , 触按则痛 , 虽不见心下濡
弱证候 , 亦桅子豉汤证 。 图 一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胸中窒',为有胸中发热 、胸腔堵塞似不能容物的窒塞感觉 , 因亦热邪郁结心胸所致 。


“胸 中结痛 ”为水气消散 , 独留热邪郁结心中而致痛 , 同时应该伴心下濡弱不应 , 此以无
水气 , 故不致结胸 。
加减与鉴别 】
桅子豉汤证 , 热之所结 , 在于心胸 , 而心下无物 , 为虚烦 , 以心下虚实而辨承气
汤 、 泻心汤类和大陷胸汤的心烦 区别 。 “腹满而喘者 ”, 虽似大承气汤证 , 但彼为胃中 已
成热结 , 而心下又有水气 , 与桅子豉汤证有区别 。
若有吃力紧迫的少气 , 即呼吸困难者 , 桅子甘草豉汤主治 。若气逆致呕 , 加生姜和
胃止呕 , 与桅子生姜豉汤主之 若胸中痞满者 , 于桅子豉汤加积实 , 即积实桅子豉汤
若发黄者 , 更加大黄 , 即桅子大黄豉汤 若误下 , 水气去而身热乃在 , 微有烦躁 , 但无
反复颠倒和心中懊恼的重症 , 以干姜温中 , 宜桅子厚朴汤 若发热而不恶寒 , 且身黄者 ,
该用桅子柏皮汤 若主要治疗发黄证 , 伴有腹微满和小便不利等者 , 应于茵陈篙汤主治 。

桅子厚朴汤证之腹证

原文 】卜伤寒下后 , 心烦 , 腹满 , 卧起不安者 , 桅子厚朴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微虚 , 腹力微弱 。

腹证 】腹膨满 , 但无力 。

茵陈篙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七八日 , 身黄如橘子色 , 小便不利 , 腹微满者 , 茵陈篙汤主之 。
卜款疽之为病 , 寒热不食 , 食即头眩 , 心胸不安 , 久久发黄为栽疽 , 茵陈篙汤主之 。 黄
疽病脉证并治十五

汉方归属 】少阳与阳明之间位 , 实证 。

腹证 】腹膨满而充实 。

黄岑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太阳与少阳合病 , 自下利者 , 与黄答汤 。若呕者 , 黄琴加半

夏生姜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实证 , 中等腹力 。

腹证 】胃肮部有抵抗与停滞感 , 或痞塞感 。右侧腹直肌牵引
样紧张 挛急 。

各家腹证解释 】黄琴汤的腹证是 , 心下痞 , 腹拘急而下利的
热证 , 热在 口舌 , 所以咽干而口苦

加减与鉴别 】两方都是太阳与少阳合病证 , 若下利 , 与黄答
汤 , 若呕者 , 用黄答加半夏生姜汤 如心下痞硬 、 干呕 、 下利 、 发热者 , 与六
物黄琴汤 若下利 、 心下痞硬 、 心烦 、食入即吐者 , 干姜黄连黄琴人参汤主治 。
3. 汤证 与腹 证

竹叶石膏汤证之腹证

原文 】
伤寒解后 , 虚赢少 气 , 气逆欲吐 , 竹叶石膏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 阳之准位 , 虚气动摇 。

腹证 】多成为腹壁软弱 。

各家腹证解释 胸满 , 气逆喘咳 , 虚里跳动 , 少气欲 吐 ,
腹中软弱 , 背上不舒 , 动气亢剧 , 脉见虚数 , 午后和暮前潮
热 , 五心烦热 , 渴欲饮水 , 虚赢肉脱 , 肌肤枯燥者 , 为竹叶
石膏汤的主证 。 因大热 已去 , 余热未尽 , 正气来复 , 发为烦
热 , 气逆所致 】
。此方乃白虎汤加人参 , 去知母 , 加竹叶 、
图 一 半夏 、 麦冬而成 。

加减与鉴别
若似竹叶石膏汤证 , 而无烦渴 , 且兼有痰湿犯肺的咳嗽和痰乱难咯 , 咽喉不利而声
嘶 , 或声哑不出 。其腹证 , 腹满累及上腹 , 气逆上冲 , 少腹柔软 , 为麦门冬汤证 。

括楼蓬白白酒汤证之腹证

原文 】
胸痹之病 , 喘息咳唾 , 胸背痛 , 短气 , 寸口脉沉而迟 , 关上小紧数 , 括楼建白白酒汤

主之 。 金匾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汉方归属 】少 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胸胁痛与心痛显著 , 但无特殊腹部证候 。

各家腹证解释 】胸隔痞塞 , 喘息咳唾 , 及气急上迫 , 胸背痛 , 。

积实蓬白桂枝汤证之腹证

原文 】

胸痹心中痞 , 留气结在胸 , 胸满 , 胁下逆抢心 积实燕白桂枝汤主之 。 金匾要略 ·胸



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实之间 。

腹证 】心中痞塞感 , 腹满 , 无明显他觉症状 。

获芬杏仁甘草汤及橘积姜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胸痹 , 胸中气塞 , 短气 , 获答杏仁甘草汤 橘积姜汤亦主之 。 金匾要略 ·胸痹心痛短
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汉方 归属 】太阳与少阳之间位 , 或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其腹力微弱 。

腹证 】从心窝至中脱的较广宽部位有较强的抵抗与压痛 , 重按则剧痛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 理论研 究


各家腹证解释 】
《金医要略 》 中“胸痹 , 胸中气塞 , 短气 , 获答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积姜汤主之”,
有此二方 , 方后有“治胸痹 , 胸中幅幅如满 , 噎塞习习如痒 , 喉中涩燥 , 唾沫 ”。获答杏
仁甘草汤的主证是 , 胸中滞寒 , 扑通扑通跳动 , 呼吸急迫 , 甚者如攀山径 , 喘息摇肩 ,
或胸痛 。获答杏仁甘草汤见心中悸而喘急 , 橘积姜汤为胸满 , 饮食停留于咽 , 常迷乱如
痒 , 喉中涩燥吐沫 】 。宇津木昆台解说 , 获答杏仁甘草汤证以气的急迫为主 , 辅为水的
异常 , 橘积姜汤以水之凝结为主 , 辅为气的异常 。但藤平健解说 , 相 比其腹部痞硬 ,
获答杏仁甘草汤证有强度抵抗和压痛 , 橘积姜汤的痞硬是轻度的区别 `。

答桂术甘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 , 若吐 , 若下后 , 心下逆满 , 气上冲胸 , 起则头眩 , 脉沉紧 , 发汗则动经 , 身为


振振摇者 , 获答桂枝 白术甘草汤主之 。
注解 误用吐下 , 脾 胃气虚 , 水气上冲证 。误用吐下 , 伤害脾 胃之阳 , 脾失运化 , 不能
制水 , 则水饮上冲因而见, 心下逆满 , 气上冲胸 ',。心下逆满者 , 伏饮上益而搏实于
隔也 。谓 自下方向心下部而作满也 , 胸满之内空虚异也 。
伤寒 , 吐下后 , 发汗 , 虚烦 , 脉甚微 。八九日, 心下痞硬 , 胁下痛 , 气上冲咽喉 , 眩

冒, 经脉动惕者 , 久而成疹 。
心下有痰饮 , 胸胁支满 , 目眩 , 答桂术甘汤主之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

十二
注解 】
心下即胃之所在 , 胃中有停饮 , 故胸胁支撑胀满 。支 , 撑定不去 , 如痞状也 ,
即肋骨弓下部膨满之意 。
水在心 , 心下坚筑 , 短气 , 恶水不欲饮 。
卜 图 一
【汉方归属 】少阳之变位 , 虚证 , 腹力微弱 。

腹证 】偏瘦或平均体型 , 心窝部轻度振水音 , 其水音并不是必发 。 度

全腹壁良好状 , 脐上左侧可以触动脉搏动 。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腹证 , 可触心窝部动悸与上脱部振水音 , 其腹力微弱 。 自
觉证候为站起时眩晕 , 头重或有头痛 , 心悸 , 小便稍微不利 , 属于
少阳虚证 , 其病因是水饮停 胃, 其气上冲 。
心下有痰饮水气 , 逆满 , 按之濡 , 久扣之则有水声 , 虚里
搏动增强 , 胸中扑通扑通跳动 , 其上冲 , 起则头眩 , 俗称 “立
眩”, 或 目赤生臀 , 或身摇常如坐舟 , 或胸闷气急 , 呼吸短促
等 。因心下有水气 , 加之气逆上冲急迫所致 , 故 以获答为主 ,
逐心下的水饮 桂枝为 臣, 平冲降逆 白术为佐 , 利小便 , 去
水气 甘草为使 , 缓急迫 。
自前仲景之论以及本方祖方的桂枝甘草汤条综合而观察
之 , 则本方的腹 、 脉 、 外证 自明, 似无重述的必要 。然前说所
3. 汤证 与腹证

漏而于临床上紧要的二三项 , 不得不追加之 。凡 当疲血上冲 , 必发于左腹部 , 且沿同侧


腹直肌 , 不凭右侧而现 气及水毒上冲之际 , 必发于右腹部 , 且随同侧的腹直肌而上 ,
常不凭左侧而现 。至于此差别的理由 , 虽属未明 , 然早为古人注意 。余征之于实验 , 亦
为不伪的事实 , 故于本方证亦不乖此原则 。而气上冲胸 , 心下逆满 , 亦必沿右侧腹直肌
而发 。现胸胁支满亦在于右肋骨 弓下 , 虽头痛时亦右侧痛 , 而左侧不痛 , 或右侧比左侧
痛甚 。 《金匾》 云 奔豚病 , 自少腹起 , 上冲咽喉 , 发作欲死 , 复还止 。 又于获桂五味
甘草汤条云 上略 手足厥逆 , 气自少腹上冲胸咽 , 手足痹 , 其面禽然如醉状 , 因复
下流 因股 , 小便难 , 时复冒者 。如上所说 , 以获答 、 桂枝为君臣药之方证 , 大概发作无
定 。故本方证亦有发作则增剧 , 休止则轻快或潜伏 , 而此发作由于心身之过劳及其它近
因而诱起 , 是痈及惊悸等病证 , 即现今的神经衰弱等的神经症 。所以本方多适应用于此
类证 。此本方证之所以恒多不完症状 , 而其一定不变者 , 为尿利的减少或频数与胃内停
水 , 故用本方者 , 须先认此二症的存在 , 其次肯定心悸亢进 , 且更参照其余的症状后 ,
始可用 , 。

加减与鉴别 】
此眩晕不是如前庭或小脑的功能失常等真性 , 而是突然站起来或头部摇动时会出现
的头晕或 目眩 。前者当用泽泻汤 , 后者可用与本方与真武汤 。
方药 归属
属 相 同,点 不同点

答桂术甘汤
汤 位 , 振水音
少阳之变位 音 头晕

真武汤
汤 少阴之位
位 身体摇动不稳的感觉 , 手足冰冷 , 泄泻

炙甘草汤
汤 少阳之准位
位 体力衰弱 , 心悸短气

五答散
散 少阳之准位
位 头痛 , 尿少 , 口渴

五答散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发汗已, 脉浮数 , 烦渴者 , 五答散主之 。
卜中风发热 , 六七 日不解 而烦 , 有表里证 , 渴欲饮水 , 水入则吐者 , 名日水逆 , 五答散
主之 。

霍乱 , 头痛 , 发热 , 身疼痛 , 热多欲饮水者 , 五答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 , 理 中丸主



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 , 吐涎沫而癫眩 , 此水也 , 五答散主之 。 金医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第十二
卜男子消渴 , 小便反多 …… , 脉浮 , 小便不利 , 微热而消渴者 , 宜利小便 , 发汗 , 五答
散主之 。 金 匾要略

汉方 归属 】偏于表证的少阳之准位 , 实证不多 , 腹力中等或微弱 。

腹证 】心窝至胃院部按之有抵抗与压痛 心下痞硬 , 胃院部有振水音 , 脐下可触动
悸 , 上腹壁微膨满 心下满 , 腹壁软弱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偏于表证的少阳病 , 故配方有桂枝的发汗解肌作用 。心
下痞 , 其痞按之无力而散 , 腹中有水气 , 按之痛 , 小便不利 , 微
热 , 消渴 , 或渴欲饮水 , 水入则吐者 , 为五答散的主证 。或下利 ,
渴欲饮水 , 小便不利 或腹微满 , 按之濡 , 郁 冒, 颜面微肿 。又 ,
小儿疮证 , 颜面青白微肿 , 腹满按之濡 , 口`渴小便不利等 , 皆可
用五答散 ' 。
本方可广泛应用 , 和久田叔虎的 《腹证奇览翼 》 解说 《伤寒
论 》、 《金匿要略 》 中本方有关的原文 , 给后代医家提倡本方之广
泛运用方法 。此外 , 龙野一雄在 《新撰类聚方 》 中提到外感疾病 、
胃肠疾病 、 肾
' 病 、 心病 、 眼病等数十个疾病 , 提倡五答散
图 一 皆可以治疗 ` 。

小半夏加获答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卒呕吐 , 心下痞 , 隔间有水 , 眩悸者 , 小半夏加获答汤主之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微弱 。

腹证 】
心窝部伴振水音 , 腹壁 良好紧张状 。 中等腹力

如果腹力甚弱且心窝部振水音 , 不可用此方 。 、 目 口

加减与鉴别 】
方药 归属
属 相同 ,点 主要证候

小半夏加获答汤
汤 少阳
阳 心窝有振水音
音 头晕 , 呕吐 , 尿少

半夏泻心汤
汤 少阳
阳 心窝部膨满 , 食欲不振 , 倦态

五答散
散 少阳
阳 头晕 , 口
区吐 , 尿少 , 口渴
吴茱英汤汤 太阴
阴 手足厥冷 冷

泽泻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心下有支饮 , 其人苦冒眩 , 泽泻汤主之 。 金医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汉方归属 】少 阳之准位 , 虚实之间 , 腹力微弱 。
【腹证 】腹软 , 胃院部有振水音 , 有时按压有抵抗 。
3. 汤证与腹证

答甘姜味辛夏仁汤证之腹证

原文 】
水去呕止 , 其人形肿者 , 加杏仁主之 。其证应 内麻黄 , 以其人遂痹 , 故不 内之 。若逆

而内之者 , 必厥 , 所 以然者 , 以其人血虚 , 麻黄发其阳故也 。 金匿要略 ·痰饮咳嗽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弱 。

腹证 】多为身体消瘦 , 心窝部有振水音 。全腹壁弱 。 洲学水 、
加减与鉴别 音

本方症状相同咳嗽哮喘 , 其体力中等 , 面色不良, 轻度疲劳


食欲不振者 , 小青龙汤 良好的体力 , 脾胃健康 , 咳嗽哮喘 , 口渴 岁
自身汗出者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图 一

甘遂半夏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病者脉伏 , 其人欲 自利 , 利反快 , 虽利 , 心下续坚满 , 此为留饮欲
去故也 , 甘遂半夏汤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腹证 】心下坚 、 腹满 、 青筋暴露 , 是本方的主证 。

加减与鉴别 】
大黄甘遂汤证 , 似青筋暴露者 , 但心下不坚硬 心下坚 , 状如覆
杯 , 似积实汤和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 , 应据各 自外证审辨 。
图 一

猪答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若脉浮 , 发热 , 渴欲饮水 , 小便不利者 , 猪答汤主之 。
脉浮发热 , 渴欲饮水 , 小便不利者 , 猪答汤主之 。 金匿要略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

治第十三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实间 , 中等腹力 。 图 ·


腹证 】下腹部明显紧张 , 按之轻度压痛 , 触有热感 , 心烦 。
各家腹证解释 】
猪答汤的腹证大体与五答散证相同 , 但本证有血证 。血
证之候 , 乃指在左脐旁及小腹处有微结 , 兼有心烦不得眠者


加减与鉴别 】
有相同的 口渴与尿少 , 但无尿痛与尿血 , 伴有头痛眩晕
重者 , 五答散 有 口渴与轻度尿痛 , 下腹部软弱无力 , 倦态
与腰腿冷痛者 , 八味肾气丸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奔豚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奔豚气上冲动 , 腹痛 , 往来寒热 , 奔豚汤主之 。 金医要略 ·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中等或微弱 。

腹证 】下腹部气冲上于心胸部 , 胸院痞塞而烦苦 , 下腹部
腹直肌紧张 。

各家腹证解释 】其人气急速迫 , 俗称气急 , 时时气喘 , 起
图 一 居不安 , 心慌 , 奔豚气时时自脐左右发 , 郁冒 , 项背强急 ,
或手足厥冷者 , 是本方证 川。

越脾汤证之腹证

原文 】卜风水恶风 , 一身悉肿 , 脉浮不渴 , 续 自汗出 , 无大热 ,
越脾汤主之 。 金医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微实 , 腹力微强 。伏热之证 。

腹证 】腹部按之软 , 但腹壁有力 。

各家腹证解释 】
水气聚于上部 , 喘咳气急 , 一身悉肿 , 自汗出或无汗 , 又覆



手按压胸 , 隔皮有热伏 , 有如袋装热灰而按之 , 有伏热之感 , 这
是越婷汤腹证 。风邪使表闭不开 , 以致水气难以发越 , 而一身悉
肿 。心胸热伏 , 虽当渴 , 然水气积于上部 , 故不渴 。

加减与鉴别 】
与防 己黄茂汤的风水证 , 有虚实区别 表闭而水聚胸中 , 喘急息迫 , 而无伏热和小
便不利证 , 用麻黄甘草汤 越婷汤证兼有咳而上气喘急者 , 越碑加半夏汤 似越碑汤证 ,
兼有腹胀满 , 腹皮鼓之有力 , 按之无大热反觉身热 , 但无脚弱与水肿等 , 可以与麻黄杏
仁石膏甘草汤 风湿身疼发热证 , 用于麻黄杏仁惹苗甘草汤 越碑汤证兼喘咳 , 渴欲饮
水者 , 文蛤汤主治 。

越碑加术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里水 , 越婷加术汤主之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卜 《千金方 》 越婷加术汤 治肉极 , 热则身体津脱 , 膝理开 , 汗大泄 , 厉风气 , 下焦脚
弱 。 金 匾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附方
汉方 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表实证 , 腹力微强 。

腹证 】腹部微满或膨满 。

加减与鉴别 】越脾汤证兼有小便不利 , 脚弱者 , 为越碑加术汤证 。此证小便不利 , 故
聚于上部 , 溢出周身发水肿 若越脾加术汤证兼有腰脚疼痛 , 或脚气 、 疹弱 ,
麻痹者 , 当用越碑加术附汤 。
3. 汤证与腹证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及积术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 ……营卫不利 , 则腹满胁鸣相逐 ……。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卜气分 , 心下坚 , 大如盘 , 边如旋杯 , 水饮所作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卜心下坚 , 大如盘 , 边如旋盘 , 水饮所作 , 积术汤主之 。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图一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腹证 】有心下痞硬 , 有时伴胸胁苦满 , 似大柴胡汤的腹证 , 兼
有中院部位明显有圆板样膨 出, 按之疼痛 , 但其膨出状有不同程
度。

各家腹证解释 】
心下有块 , 形如复杯 , 按之坚硬如循骨 , 轻者坚而不圆 , 似
心下痞满 。心下有块 , 大如盘 , 抚其缘 , 若旋杯之形 , 犹如心下
复杯 , 所谓气分的块物 , 水饮所致 , 乃寒那之凝结 , 譬犹坚冰之
形成 。辨证要点是按之痛 , 且心下 自痛 , 甚则痛彻心背 轻者 , 心下痛或有或无 , 常见
疑似证者 , 易混 。要之 , 因心下结聚 , 而见腹时满 , 胁下水鸣 , 微恶寒 , 身冷等证候 ,
脉象表示病属气分 。血气之所不利 , 因阳气被耗 , 不能不达于肌肤 , 郁滞于腹内生热 ,
与寒邪相 争 , 腹满和胁鸣相逐 。腹满者 , 寒也 , 按之不实不痛 , 胁鸣 , 为阴阳相逐 , 故
不雷鸣 , 而胁腹上下闻之咕咕有声 。相逐者 , 或下或上的状 。此特证的胁鸣 , 因心下以
寒饮相结而成坚块 , 故避之而置于`、胁 ”字之下 。其病以少阴为主 , 兼有太阳病证 , 桂枝
麻黄诸药相佐 , 散郁和气 , 以达肌表 ' 。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夫失精家 , 少腹弦急 , 阴头寒 , 目眩 , 发落 , 脉极虚乳迟 ……,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
主之 。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微 弱或弱 。

腹证 】身体消瘦 , 脐上两横指处按之可触腹大动脉的搏动 , 同时脐下两横指部位亦可
触比脐上微弱的搏动 。有时心窝部振水音 , 无心下痞硬和胸胁苦满 。腹直肌紧张 ,
尤其下腹部腹直肌的紧张强 小腹弦急
图 ,

各家腹证解释 】
其腹证 , 脐上中院动气强 , 小腹若弦绷急者 , 常见冲逆 ,
上实下虚 、 上热下寒证 。小腹弦急者 , 在小腹强急若 弓弦之
状 , 就下虚气血不和证 。阴头寒 、 目眩是冲逆之证 , 阳气不
降为下虚 , 发落为上实 。 三脉表达气血虚衰 , 阳气衰弱 。
方中 , 龙骨和牡蝠以镇潜动气 , 其他方药与桂枝汤相同 ,
阳气 , 调营卫 , 平冲逆 , 和气血 , 则诸证 自愈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为桂枝汤加龙骨牡砺而成 , 桂枝汤的主证 , 若急性感染 , 有头


痛 , 恶寒 , 发热的太阳病基本症状 , 亦有太阳病虚证的自汗 , 鼻涕 , 皮肤知觉过度 , 气
上冲等 。运用于慢性病时 , 除恶寒与发热 , 其他证候 皆可以为指标 。所谓本方的指标证
候为 , 桂枝汤应用于慢性病的指标证候 , 加龙骨牡砺主治证候 。龙骨与牡砺主要镇惊作
用 , 可治精神兴奋的症状 , 此外方药里龙骨有固气的作用 , 牡砺有利水作用 , 既为本方
主治桂枝汤证加精神神经兴奋状 。临床上可应用于神经衰弱 、 失眠 、 健忘 、 对人面赤 、
郁症 、 精神分裂症 、 癫痈 、 神经性心悸亢进 、 妇女各种精神疾患和月经不调等 , 有精神
疾患的虚证 皆可以用 ` 。

加减与鉴别 】其精神神经症状相同 , 体力充实 , 季肋部有抵一抗与压痛 , 偏便秘者 , 柴
胡加龙骨牡砺汤 同样身体虚弱 , 疲劳 , 动悸 , 但腹痛重者 , 小建 中汤 。

桂枝去桂加获芬白术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服桂枝汤 , 或下之 , 仍头项强痛 , 禽翁发热 , 无汗 , 心下满微痛 , 小便不利者 , 桂枝
去桂加获答白术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微弱 。

腹证 】胃肮部膨满 , 腹部微软 , 有时胃院部有振水音 。

桂枝甘草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发汗过多 , 其人叉手自冒心 , 心下悸 , 欲得按着 , 桂枝甘草汤主之 。




注解 汗法过多 , 内伤心阳 , 心失阳气则空虚无主 。心虚则喜按 , 以双手按其胸心悸 `“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微弱 。

腹证 】心窝部可触动悸 , 全腹微软弱 。

各家腹证解释 】
叉者 , 两手交叉之意 。此证因发汗过多 ,
津液亡失 , 正气不得敷布 , 内虚冲逆迫急所致 。
图 ·
冲逆者 , 迫于心胸而不安 , 故病人叉手自冒其
心 。欲得按者 , 其心下仍突突而更欲求得他人之按 。此证从脐至心胸 , 皆有欲动而不安
之感 。此乃 因冲逆急迫 , 故 以桂枝和解肌表 , 甘草缓急 , 心腹之悸 自愈 。古人作煎剂 ,
皆以病的轻重 , 择其剂的大小 , 及顿服和分服之法 ` 。
本方证 因发汗过多 , 亡失体液 , 变为虚证 , 故腹部见软弱无力 。然尚未陷于阴证 ,
故有热状而无寒状 , 且上冲急迫 , 心悸亢进颇剧 , 脉促而心脏及心下部现悸动 , 腹部之
打动脉搏动亦甚 , 较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促胸满 , 其上冲急迫更高度 。然此心悸亢进异
于实证 , 以不伴血压升腾为常 。本方 自身实用虽少 , 然由此变化而成之要方 , 如答桂术
甘汤 、 桃核承气汤等方意的解释上 , 甚紧要也 ' 。
加减与鉴别 】若桂枝汤证 , 冲逆急迫的症状不剧 , 反胸腹间动气跳动而烦者 , 乃桂枝
甘草龙骨牡砺汤主治 。
3 . 汤证与腹证

炙甘草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 , 脉结代 , 心动悸 , 炙甘草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属阳性 , 虚证 。

腹证 】腹部凹陷 , 腹直肌微紧张无力 。多数可触明显的腹部大动脉搏动 动悸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由来于桂枝去芍药汤 , 故腹状亦相类 。但此以地黄为主药 , 则有脐下不仁及烦
热证 , 且心尖及腹部大动脉的悸动亢进为异 `' 。

麦门冬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大逆上气 , 咽喉不利 , 止逆下气者 , 麦门冬汤主之 。 金匾要略 ·肺痞肺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并治第七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心下痞塞感 , 有时按之微抵抗与压痛 心下痞 , 腹软 。

桂枝获答丸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妇人宿有庙病 , 经断未及三月 , 而得漏下不止 , 胎动在脐上者 , 为瘤病也 ……。所以
血不止者 , 其瘤不去故也 , 当其瘤 , 桂枝获答丸 。 金匾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
十 ,毛
、、,


产 、、
,`、飞
夕̀
口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实证 。 痛



腹证 】从左脐部至左下腹部 , 按之有抵抗 , 可触索状块 ,
压痛显著 。微满 , 左侧腹直肌紧张 。

各家腹证解释 】
图一 牵引成

因本方有芍药 , 当然有腹直肌挛急之症 , 然其挛急与由水谷二毒的挛急异 , 是 由于


血毒之故 , 所 以仅有左腹直肌挛急 , 而右侧全不挛急。假如有之 , 亦必比左侧弱度为常 。
又有桃仁 、 牡丹皮 , 故得征知有瘤 , 即血塞在脐直下部 , 然不知大黄牡丹皮汤的小腹肿
痞 , 及抵 当汤的小腹硬满等的高度 , 而呈比较的软弱凝块 , 按之微痛为止 。又以有桂枝 、
获答 , 则可能有如答桂术甘汤证的上冲 、 眩晕 、 心下悸等证 。然与彼必伴水毒 , 沿右腹
直肌上冲 , 而致胃内停水者异 , 必凭左腹直肌上冲 , 且无胃内停水 , 故病者若诉上冲 、
心悸 、心下悸等证 , 横经其左腹直肌而按之 , 认为挛急疼痛 , 且在脐下部触知软弱凝块 ,
亦诊得压痛者 , 不 问老少男女 , 以之为本方的腹证 。

加减与鉴别 】
若病情加重 , 左肠骨窝触到索状物 , 按之剧痛拒按 , 是为小腹 急结 , 桃核承气汤的
证候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获答饮证之腹证

原文 】
卜 《外台》 获答饮 ,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 自吐出水后 , 心胸间虚 , 气满不能食 , 消痰
气 , 令能食 。 金匾要略
汉方归属 少 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微弱 。
图一

腹证 】平均体型 , 心窝部轻度或中等度振水音 。全腹壁软弱无力 , 之 水黔
但是上腹部腹直肌稍微紧张 , 下腹部腹直肌软弱 。 音


各家腹证解释 】
腹力微弱
本方中以有人参 , 于腹证上则心下痞硬 。有积实 , 故上腹部当
了尸
膨满 。又以有获答 、 白术 、 橘皮 、生姜 , 则认停水于胃内。有获答 、
白术 , 故尿利减少或频数 。因有获答而心下悸动 。由获答 、 人参 、 积实 、 橘皮 、 生姜 ,
故至于吐水 。是 以吉益东洞于本方定义治心下痞硬 , 小便不利 , 胸满自吐宿水者 。则此
腹证与仲景所论互考而可运用本方 ” '〕。

加减与鉴别 】体力下降 , 心窝部疼痛 , 伴有食欲不振与泄泻者 , 人参汤 。

甘麦大枣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妇人脏躁 , 喜悲伤欲哭 , 象如神灵所作 , 数欠伸 , 甘麦大枣汤主之 。 金 匿要略 ·妇人
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较弱 。

腹证 】腹直肌稍微紧张 , 或两侧腹直肌紧张像木板样 , 尤其右侧重 腹皮挛急 。腹
部软弱 , 脐上右侧可触轻度搏动 。

各家腹证解释 】
胸腹满而不实 , 但不柔软 , 仅见满 , 与大黄甘草汤的腹证类似 , 其人躁 , 眼锐 , 时
时发狂 , 数欠伸 , 或喜或怒 , 或笑或泣 , 其状如狐邪凭身 。
本方 以有甘草大枣 , 于腹部上是右腹直肌挛急 ,
若有此腹证 , 不问老少男女 , 与本方颇佳 。
主要察病人特殊行动 , 如 《伤寒论 》 所说的
无理由的哭 、 悲 、 笑 , 易怒 , 爱打哈欠等证候 来
图 · 诊断 ` 。

加减与鉴别 】
有精神症状 , 可触脐旁大动脉搏动 , 体力虚弱 , 易疲劳 , 冷症者 , 桂枝甘草龙骨牡
砺汤 。

半夏厚朴汤证之腹证

原文 】卜妇人咽中如有炙青 , 半夏厚朴汤主之 。

汉方 归属 】少 阳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腹微满而无力 , 按之心下微硬 , 有时胃肮部有振水音 。
3. 汤证与腹 证

少阳位方药之一览表

虚实 方药 归属二经之间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四逆散
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 》
黄答汤
大陷胸丸 , 小陷胸汤
小柴胡汤 微实 , 大柴胡汤 强实
十枣汤 与阳明之间位
木防己汤 ,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获答芒硝汤
《金匾要略 》
越脾汤 微实 , 越脾加术汤 表实
桂枝获答丸


间 黄连汤
《伤寒论 》
半夏泻心汤 , 猪答汤
《金匾要略 》 五答散 偏于太阳表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
生姜泻心汤 半夏与甘草泻心汤之间
《伤寒论 》 竹叶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甘草泻心汤
桅子豉汤
答桂术甘汤
《金匾要略 》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麦门冬汤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阳明之位
汉方医家认为邪气从表进入 , 经过少阳半表半里 , 入里成实 , 此为阳明之位 , 故汉
方医学中的阳明之位只存在实证 。

大承气汤证之腹证

原文 】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 绕脐痛 , 烦躁 , 发作有时者 , 此有燥屎 , 故使不大便也 。


注解 肠胃干燥 , 宿垢与燥热相合 , 结为燥屎 , 阻塞肠道 , 气滞不通导致绕脐痛 。
大下后 , 六七日不大便 , 烦不解 , 腹满痛者 , 此有燥屎也 ……。


注解 下后邪热未解 , 津液未复 , 后进食物与燥热相合而成燥屎 , 故腹满痛 〔' 。
发汗不解 , 腹满痛者 , 急下之 , 宜大承气汤 。


注解 发汗津液外溢 , 里热炽盛 , 热实相结 。
腹满不减 , 减不足言 , 当下之 , 宜大承气汤 。

注解 】
是言腹满减的程度很少 , 不足以言其减 , 是阳明里实腹满的特征 ' 。
少阴病 , 自利清水 , 色纯青 , 心下必痛 , 口干燥者 , 急下之 , 宜大承气汤 。


注解 」
真阴耗伤 , 燥屎内结 , 胃气不通 。
少阴病六七日, 腹胀 , 不大便者 , 宜大承气汤 。


注解 必非一般腹胀 , 而是腹满不减 。

痉为病, 胸满, 口
卜 嚓……。金辟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亘应司
卜下利 , 三部脉 皆平 , 按之心下坚者 , 急下之 , 宜大承气汤 。 金 强


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卜产后七八日, 无太阳证 , 少腹坚痛 ……。 金匾要略 妇人产后病
脉证治第二十一 紧

汉方归属 】阳明之位 , 强实证 , 全腹力强或充实 。 张


腹证 】肥胖或平均体型 , 腹满或坚满 , 全腹部的紧张强并膨满 ,
尤其以脐为中心腹壁紧张较硬 , 有时心窝部有空虚感 。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为阳明病 的代表方之一 , 关于大承气汤的原文相 当
多 , 因为相对来说体力还比病邪强的情况属阳明病 , 病情加
重就变成体力弱病邪强的阴证 , 所以阳明里实的治疗影响病
情减轻或加重的关键 。
心下硬而实满 , 或心下高起似块状 , 然与桂姜枣草黄辛
附汤的“状如覆杯者 ”不同 。全腹胀满 , 按之至底 , 应之实痛 ,
或者腹疼 , 按之欲甚 , 脐上动甚 , 有水分边缘 , 按之实而有
力 。右少腹有如囊中装石样块状物应指者 , 已成燥屎 , 然燥
屎未必皆见此腹证 。若此证见于小腹者 , 为燥屎在肠中 。若 胃中燥屎 , 则手指不能明辨 ,
应据外证观察 。或虽见腹胀满不甚 , 但从心下至脐上按之比有力者 , 此亦为大承气汤的
腹证 。因热邪内盛 , 不得外泄而成燥屎 。由于腹满 , 从心下起 , 全腹部胀满 , 因实证按
3 . 汤证 与腹证

之有力而硬 , 且痛 。其气上冲咽喉 , 故喘促 。


吉益东洞本方定义日 大承气汤 , 治腹坚满 , 或下利臭哆 , 或燥屎者 凡有燥屎者 ,
脐下必磊树 , 肌肤必枯燥也 。腹坚满 , 即为腹部膨满而坚 , 抵抗力大者 。虽为本方的
腹证 , 未 免有泛而不切之弊 。 《蕉窗杂话 》 日 用大柴胡或柴胡芒硝汤 此柴胡加芒硝
汤 , 即大柴胡加芒硝汤 证 。若概用承气汤 , 其泻下虽同 , 而缓解两胁 , 心下之痞硬则
甚薄弱 , 此二类泻下药之所以分别也 。夫承气汤之腹候 , 心下宽缓 , 自脐上至脐下紧张
有力 。又阳明篇所说的小柴胡汤证 , 若不进至大承气 , 则有不能缓解之势 。因小柴胡仅
有缓解两胁及心下 , 而不能解决中脱以下之硬满也 。又此处若用大柴胡 、 柴胡芒硝汤等
泻下时 , 解热反迟缓 , 终成坏证也 。是以与大小柴胡及柴胡加芒硝等 , 各有差别 , 宜注
意其差别处 , 则能了然如指掌 。总之 , 以脐为中心波及上下左右坚满 , 而以心下及下腹
部无变化为常 。若有心下硬 时 , 虽疑似于大柴胡汤的心下痞硬 , 但此外必有胸胁苦满 ,
而本方则无此证 , 可以判别 。若此二方证并发 时 , 宜断其剧易缓急 。应先处以本方 , 后
用大柴胡汤 或先处大柴胡汤 , 后用本方 或二方和用 。又或为大黄牡丹皮汤证剧 , 或
此证与大柴胡汤证合并时 , 往往酷似本方证 , 鉴别颇不易 , 须切记之 。

加减与鉴别
腹满 , 体力充实 , 便秘与精神不安等症状相同 , 下腹部有明显抵抗与压痛 疲血
者 , 桃核承气汤 体力中等以上的慢性便秘 , 腹部膨满较轻 , 无精神症状者 , 调胃承气
汤 不大便 能食者 , 为疲热在里消谷善饥 , 当抵当汤 桅子豉汤亦有心中澳恼而腹微满
证候 , 但其心下不是 “实而痛”, 而是, 灯下濡而不满 ”。

小承气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阳明病 , 脉迟 , 虽汗出恶寒者 , 其身必重 , 短气 , 腹满而喘 , 有潮者 , 此外欲解 , 可
攻里也 …… , 若腹大满不痛者 , 可与小承气汤 , 微和胃气 , 勿令致大泄下 。
卜阳明病 , 潮热 ……, 若不大便六七 日, 恐有燥屎 , 欲知之法 , 少与小承气汤 , 汤入腹
中… ,二, 其后发热者 , 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 以小承气汤和之 ……。
卜阳明病 , 其人多汗 , 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 , 大便必硬 , 硬则澹语 , 小承气汤主之 ……。

卜阳明病 , 澹语 , 发潮热 , 脉滑而急者 , 小承气汤主之 ……。


卜太阳病 , 若吐若下若发汗后 , 微烦 , 小便数 , 大便 因硬者 , 与小承气汤之愈 。
卜支饮胸满者 , 厚朴大黄汤主之 。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汉方归属 】阳明之位 , 实证 。
【腹证 】腹部充满 , 自觉他觉 皆膨满 。

各家腹证解释 】
腹满 , 心下有支饮 , 牙
卜气结实 , 而大便硬或密闭 , 时有心下疼痛 , 或呕吐清水者 ,
为厚朴大黄汤的腹证 。本方与小承气汤药味相 同 , 以积实除胸隔间痰饮结实 , 厚朴开除
痞满 , 伍 以大黄通下宿食硬便 。厚朴大黄汤加槟榔 、 芍药 , 名槟芍承气汤 , 可治痢疾腹
痛 , 里急后重者 , ,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加减与鉴别 】
承 气汤
汤 病机
机 腹证
证 病情

大承气汤
汤 燥热内盛 , 腑气奎滞
滞 腹胀 , 腹满 , 绕脐痛 , 腹满痛 , 严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言
小承气汤
汤 燥实痞结 , 腑气不畅
畅 腹大满不通
通 重
汤 燥热内盛 , 里实初成
调 胃承气汤 成 腹微满 , 腹胀满
满 轻

调胃承气汤证之腹证

原文 】
伤寒吐后 , 腹胀满者 , 与调胃承气汤 。

注解 原在上焦之邪 , 虽吐而得排除 , 但在中焦之邪 却化燥成实 , 吐后津伤 , 热邪 内
聚于腑 , 故腹胀满 , 伴有腹部拒按 〔` 。
太阳病 , 过经十余日, 心下温温欲吐 , 而胸中痛 , 大便反澹 , 腹微满 , 郁郁微烦 , 先

此时 , 自极吐下者 , 可与调胃承气汤… …。

汉方归属 】阳明之位 , 实证 , 腹力微弱。

腹证 】平均或微消瘦体型 , 腹满 , 心窝部有不舒服的感觉
与按之抵抗 心下痞硬 。腹壁紧张较好或微过张 。如果
同样体型兼心窝部振水音者 , 不宜此方 。

各家腹证解释 】
腹微满 , 从心下至脐上按之硬而微痛者 , 为调 胃承气汤
的腹证 。本方关键实在于胃, 胃气不和 。因发汗后伤津 , 干
燥犯于胃成实 , 或吐下后热邪不去 , 致胃气不和等病因 , 而
成胃实 , 。
腹不满 吐后 , 如腹胀满者例外 , 于脐 中心的腹底及上
下左右有凝结而觉抵抗 , 且有压痛者 , 即本方的腹证 〔`' 。 图 一

加减与鉴别
体力中等 , 轻度或中等便秘者 , 大黄甘草汤 体力充实伴有便秘 , 兼有癖血月经不
调或精神症状者 , 桃核承气汤 轻度大便秘结者 , 麻子仁丸 。

厚朴三物汤证之腹证

原文 】卜
痛而闭者 , 厚朴三物汤主之 。 金匾要略 ·腹满寒疮
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汉方归属 】阳明之位 , 实证 ,

腹证 】腹满甚 , 腹痛而便秘 。

各家腹证解释 】
厚朴三物汤的腹证是 ,脐底和脐周坚如龟 甲 ,
按而胸内应之 , 觉呕恶和嗯气 。胸腹满 , 结实 , 或痛闭者 , 或
头痛 , 百药不效者 , 或胸腹满 , 心下痛 , 大便不通者 ,
或心下满痛 , 吐水者 , 皆可以用 。
3. 汤证与腹证

桃核承气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病不解 , 热结膀胧 , 其人如狂 , 血 自下 ,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 尚未可攻 , 当先
解外 。外解已 , 但少腹急结者 , 乃可攻之 , 宜桃核承气汤 。
注解 太阳表邪不解 , 外邪化热入里 , 与血结于下焦成血蓄 , 下腹部拘急硬痛 【
' 。
【汉方归属 】阳明之准位 , 实证 , 腹力微强。
腹力中等或强
【腹证 】平均至肥胖体型 。左侧下腹部 肠骨前上棘与脐连线的 筑压





低 敏



中间部位 有抵抗和压痛 , 或触索状异物 。其次 , 脐旁 斜
左上 、 斜左下 、 斜右上 、斜右下和脐下的各一横指或两横指
有抵抗和压痛 , 此压痛点重按则上下方向牵引痛 。腹壁 良好
的紧张。

各家腹证解释 】 图 ·。
因疲血上冲所致的 “少腹急结 ”与`淇 人如狂 ,,是本方的
特殊腹证 。
桃核承气汤的腹证是 , 太阳病不解 , 其热结于少腹膀
胧附近 , 故左脐 旁至天枢附近二三寸间 , 以三指按摸之 ,
有结块状 , 重按之则痛甚 , 且觉向上引痛 。或脐上或脐下
亦有结 , 按痛 , 且此证以作脐旁为证候 , 涉及脐上及脐下
者 , 以其结甚故也 。此结块及癖血逆于胸腹 , 其则迫于胁
下 , 胸胁疼痛彻背 。
本证称为肝积 , 沿左肝经攻冲上行 , 多成此证 。以其气血上冲而急迫 , 故其人性急 ,
忍耐力差 , 或多急躁 , 其人如狂 , 遇事易愤怒等 , 常常觉心腹间的急迫感 。若据者 , 发
作时 , 胸胁逆满 、 挛急 、 痛甚 , 卒然昏倒 , 或攻冲心胸 , 胸背彻痛 。或毒气上冲 , 现头
痛 、 头重 、 蛆血等 , 毒气下行现痔疮 、 经水不利等 。此证沿左胁下上冲 , 似水气 , 转而
下降时 , 至脐左旁而止 。本证动气多在左边 , 当服桃核承气汤时, 动气复行于任脉 , 此
乃药力引邪移动之故 ` 。
仲景日 热结膀胧 , 又称少腹急结 。然由余多年之经验 , 此急结存于膀耽部位有较
少 , 而常位于下行结肠部 , 即以此部分沿其横经 , 向腹底 以指头擦过的强按压 , 而触知
坚结物 , 病者诉急痛者 , 当以之为少腹有急结 。此虽即为急结之正证 , 然不仅有大 、小 、
广 、 狭 、 长 、 短之不同, 且时上迫左季肋下及心下部 , 使上半身亦有病 , 又下降于左肠
骨窝及膀胧部 , 不无使下半身病者 , 故诊时必须用意周到也 。
和久田氏日 由左脐旁 , 天枢边 天枢者 , 假定脐广一寸 , 更在其外端侧方一寸的
部位 , 上下二三指间 , 以三指深按得有结者 , 由此邪按 牙
吓按者 , 谓沿其横径而按的 ,
痛甚上引者 , 为桃核承气汤之腹证也 。或脐上 、 脐下亦有结 , 按之痛 , 但得于左脐旁者
为证候 , 而及于脐之上下者 , 可知其结之甚也 。又按之痛 引腰背少腹者 , 亦非此证也 。
且其结有大小 , 不能一定 , 不可草率诊过 。此结因疲血而逆上于胸腹 , 甚者迫于左胁下 ,
自胸胁彻背而痛 , 发作有时 , 不问男女 , 均称肝积 , 攻在肝经 。此证多因血气上冲而急
迫 , 性情急暴不甚 或眼白多 , 其人如狂 , 触事易怒 或掷器物 , 泄散其怒之类 , 常使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心腹间急 或有头痛 、 头重 、 蛆血 、 齿血等患 或毒及下部 , 有痔疾 、 脱肛 、 妇人经水


不利之患 或剧时胸胁逆满 , 挛急而痛 , 甚有嚓口、 断齿 、 卒倒者 或有攻于心胸 , 胸
背彻痛 , 时时吐苦酸水者 。此证似于水气上冲左胁下 , 转下降于左其旁 , 治之 以热酒或
牡砺末 , 辛赢末等 , 虽即能见效 , 然经时再发 , 有似留饮 。但留饮止于心下 , 此证留于
左脐旁 , 以分辨之 。动气自左 , 服此方有应效者 , 动气复于任脉之行 本方者 , 腹部大
动脉之搏动偏倚于左侧腹部 , 然服本方有效者 , 是复于正位也 , 是引病 。其他伤寒 ,
瘟疫 , 痢疾及一切杂病 , 胎前产后 , 落马坠损等证 , 有用此方者 , 亦须审其腹证 。

加减与鉴别 】
若虽按之有结块状 , 但不痛者 , 则非热结 。若按之痛甚 , 但其结状物触指而软者 ,
虽是血结 , 但非桃核承气汤证 。
… 方药 … 属 左少腹腹证 气上冲
桃核承气汤 阳明 无

有 弱


桂枝获答丸 少阳

大黄牡丹皮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肠痈者 , 少腹肿痞 , 按之即痛如淋 , 小便自调 , 时时发热 , 自汗出 , 复恶寒 。其脉迟
紧者 , 脓未成 , 可下之 , 当有血 。脉洪数者 , 脓已成 , 不可下之 , 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
金匾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腹力中等或强
注解 〕由热毒内聚 , 营血疲结肠中 , 经脉不通 , 故少腹肿痞 病







位不在于膀胧

汉方归属 】阳明之准位 , 实证 , 腹力微强或强 。

腹证 】本方腹证是少腹肿痞 , 下腹部肿胀 , 或肿而塞的感觉 。
右下腹部抵抗与压痛 。腹壁 良好紧张状 。
图·

各家腹证解释 】
其腹证是脐下有毒 , 按之则痛 。或脐下坚块 , 按之痛者 ,
皆属于此证 。此外可见经闭 、 血块类 , 或乳岩 , 男女诸恶疮
腐灿之类 ` 。
仲景谓小腹肿痞 。吉益东洞以本方治脐下有结毒 , 按之
则痛 , 及便脓血者为定义 , 脐下部有凝块 , 或有坚块 , 按之

萦尹置童 则疼痛者 , 即本方腹证 。师傅和田氏说 , 故余从而实验之 ,


如前说者 , 比较的稀有 。而对于盲肠或阑尾部的左侧腹部各
有一个凝块或坚块 , 按之则疼痛者 , 为反多 , 故合此二说 , 以为本方的腹证 。见此腹证
时 , 不问为阑尾炎或其他如何病证 , 均当以本方治之 。而大黄牡丹皮汤去芒硝加惹该仁
方的凝块或坚块的坚度 , 比较的稍弱 大黄牡丹皮汤去大黄芒硝加惹苗仁方 , 为尤弱 ' ,〕。
《金 匾要略 》 原文解释现代急性阑尾炎 , 即急性阑尾炎发病至化脓属阳明实证 , 当用本
方 。如果病为阑尾炎 , 压痛点右侧少腹部位 。
3. 汤证 与腹证


加减 与鉴别 】
脓熟 , 体力逐渐下降 , 属阴虚 , 该用惹苗附子败酱散 体力严重降低者 , 附子粳米
汤。

抵当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仍在 , 脉微而沉 , 反不结胸 , 其人发狂者 , 以热在下焦 , 小腹当
硬满 , 小便 自力者 , 下血乃愈 。所 以然者 , 以太阳随经 , 疲热在里故也 , 抵当汤主之 。

注解 外邪循经化热入里 , 与癖血互结于下焦【
` 。
妇人经水不利下 , 抵当汤主之 。 金匾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有热 , 少腹满 , 应小便不利 , 今反利者 , 为有血也 , 当下之 , 不可余药 , 宜抵当

丸。 ` 面孚石


汉方归属 】阳明之准位 , 实证 。

腹证 】全下腹部张而硬 。

各家腹证解释 】
腹 中软满有物 , 如蛋壳浮于水中 , 按之则沉或滑 向一边 , 随
手浮起 , 其数一二或五六不等 。或块物在脐下 、 脐旁 , 或阴门或
阴茎周围 , 或小腹或腹中来去游走 。其人面唇或手足青 白无泽 ,
小便快利 , 大便硬而反易 , 其色黑等证候 。
仲景谓本方的腹证为小腹硬满或小腹硬 , 然视触诊上 , 与大
黄牡丹皮汤的小腹肿痞多不能区别 , 要参考脉证和外证决定 ` 。

下癖血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师日 产妇腹痛 , 法当以积实芍药散 。假令腹中有干血著脐下 , 宜下癖血汤主之 。亦
主经水不利 。 金匾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注解 服积实芍药散而腹痛仍不愈 , 因为干血着于脐下 , 病重药轻 `, 。

汉方归属 】少阳之准位 。

腹证 】脐下可触异物 , 按之不痛 。 图 一

各家腹证解释 】
脐下有那 , 时觉疼痛 , 按之实而不痛 。本证诊察脐下 , 应指
稍有坚硬感 , 时时痛者 , 属本方证候 。若按之痛者 , 不属本证' 。
如仲景所谓有干血着脐下 , 则本方证的疲血块 , 密着于脐下
部的腹底 ,按之则有抵抗而压痛 ,然往往因知觉过敏 ,难 以触诊 ,
与其他 的疲血证有区别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大陷胸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太阳病 ,
卜 中略 。医反下之 , 动数变迟 , 月
高内拒痛 , 胃中空虚 , 客气动隔 , 短气烦躁 ,
心中懊恼 , 阳气内陷 , 心下因硬 , 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
卜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 脉沉而紧 , 心下痛 , 按之石硬者 , 大陷胸汤主之 。
卜太阳病 , 重发汗而复下之 , 不大便五六 日, 舌上燥而渴 , 日哺所小有潮热 , 从心下至
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 大陷胸汤主之 。
卜结胸证 , 其脉浮大者 , 不可下 , 下之则死 。
汉方 归属 】阳明之准位 , 实证 。

腹证 】从胸中或 胃院部至下腹部硬满而疼痛 。

各家腹证解释 】
胸部高起 , 心下硬满 , 近手则剧 ,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
痛 , 身体稍动则腹鸣而疼 , 痛苦致甚 , 舌燥生苔 , 心中脚脑,
脉沉而迟者 , 为大陷胸汤证 。因反复发汗或攻下 , 表邪乘虚
内陷 , 水和热互结而成结胸 。

加减与鉴别
本证似大承气汤证 , 若误速下则死或危笃 。大承气汤证 , 因内实热结 , 有 口燥而渴 、
大便不通 、 日哺潮热等证候 , 但伤津液不甚 。本证由于汗下亡津液 , 故不大便发潮热 ,
其热与水互结而成结胸 , 故其水滞结于心下悸胸胁 , 及从心下到少腹 。
桅子豉汤证亦有心中懊恼证候 , 桅子豉汤证内无水气 , 胃中空虚 , 客气动隔 , 所以
心下濡而无物 。本证以水气和热气相结而成 , 有虚实区别 。

大黄硝石汤证之腹证
图 一 【
原文 】
黄疽腹满 , 小便不利而赤 , 自汗出, 此为表和里实 , 当

下之 , 宜大黄硝石汤 。 金匾要略 ·黄疽病脉证治第十五


汉方归属 】阳明之准位 , 实证 , 腹力强 。

腹证 】全腹部膨满状 。

各家腹证解释 】腹中有结块 , 一身颜色尽黄 , 其腹满 ,
皮滑而小便不利 , 时自汗出, 或颜色青白而无血色 , 为主
要证候 。与柴胡汤证相似 。

白虎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 , 脉浮滑 , 此以表有热 , 里有寒 , 白虎汤主之 。
卜三阳合病 , 腹满 , 身重 , 难 以转侧 , 口不仁 , 面垢 , 澹语 , 遗尿 。 ……, 若 自汗出者 ,
白虎汤主之 。
3. 汤证与腹证


汉方归属 】阳明之位 , 实证 , 中等以上的腹力 。

腹证 】多于腹直肌微紧张 , 但抵抗不强 , 腹部有
点膨满但无食块 , 有时胃院部有振水音 。

各家腹证解释 】
腹胀 , 按之有力坚满 , 覆手压之 , 觉胸腹肌 肉
发热 , 如循装有热灰之囊袋 , 渐应掌心而觉烙手 ,
所谓无大热者 , 乃 白虎汤的腹证 。此腹证 , 于 胃经和肝经之行拘急 , 此邪及厥阴之经 ,
故四逆厥逆 。因表解入里 , 牙
仔气于心中而见热伏 , 热炽于里 , 当有舌上干燥而烦 , 大烦
渴引饮不解之证 ' 。
似承气汤的阳明病 , 经过太阳二三日、 少阳五六日等时间入阳明 , 所 以其病成纯粹
阳明实证 。但白虎汤证传变速度较快 , 只过三四日时间从太阳到阳明 , 既为病邪留恋太
阳与少阳位 , 故成三阳合病 。《伤寒论 》 “三阳合病 , 腹满 , 身重 , 难 以转侧 , 口不仁 ,
面垢 中略 , 白虎汤主之”, 已经有邪入阳明的腹满 、 澹语 、 遗尿 , 同时有面垢 、 口不
仁的少阳证与身重 、 难以转侧的太阳证 , 说其速度快 , 并不是其病情轻重 。此外 , 白虎
汤证 皆邪气刚入阳明的证候 , 故无里实的便秘 、 燥屎 、 恶热等证候 `。

加减与鉴别 】
热厥 而手足逆冷 , 似四逆汤证 , 四逆汤的腹皮松弛 , 似按熟瓜 。虽偶见拘急者 , 然
腹皮无力 , 腹底拘板 , 且腹胀而自觉空虚 本方证兼心下逼塞痞硬者 , 其痞 , 按之不痛 ,
但腹胀而有力 , 宜白虎加人参汤 若 白虎汤兼有骨节烦疼 , 气冲逆而作呕者 , 宜白虎加
桂枝汤 , 桂枝和肌表而降冲逆 若癫痛热证 , 血气冲逆 , 眼目赤热 , 或肝积迫于胁下 ,
于白虎汤 中加黄连 。
方药 腹证
证 其它证候

白虎汤
汤 腹直肌微紧张 , 有时胃院部有振水音

白虎加人参汤
汤 但 抵抗不强 ,
腹部有点膨满但无食块
块 心下痞硬 , 按之不痛 , 但腹胀而有力

白虎加桂枝汤
汤 骨节烦疼 , 气冲逆而呕

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服桂枝汤 , 大汗出后 , 大烦渴不解 , 脉洪大者 ,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卜伤寒 , 脉浮 , 发热 , 无汗 , 其表不解 , 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 , 无表证者 , 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 。
伤寒无大热 , 口燥渴 , 心烦 , 背微 恶寒者 ,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卜伤寒若吐 、若下后 , 七八日不解 , 热结在里 , 表里具热 …… ,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卜若渴欲饮水 , 口干舌燥者 ,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汉方归属 】阳明之位 , 实证 , 亡津液状 , 中等以上腹力 。

腹证 】心下痞 , 但无特殊腹部证候 。腹壁正常范围的紧张 。

`'口
减“鉴
别'轻“口
渴'频
尿'倦
态'腰
腿冷者'肾
感 气瞳画
3. 汤证与腹证


加减 与鉴别
因误下而利不止 , 心下痞硬 , 若泻心汤和理中丸都无效 , 其利不在中焦 , 而在下焦 ,
赤石脂 禹余粮汤主之 吐利和转筋症状的霍乱病 , 若伴头痛和发热等表热证者 , 五答散
主治 伴逆冷和不欲饮水的寒多者 , 理中丸主之 胸阳痹阻 , 胸 中痞而疼痛者 , 当用积
实蓬白桂枝汤 。

桂枝人参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病 , 外证未除 , 而数下之 , 遂协热而利 , 心下痞硬 , 表里不解
者 , 桂枝人参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兼表证 , 腹力较软或弱 。

腹证 】偏消瘦或平均体型 , 心窝部按之抵抗与压痛 心下痞硬
心窝部有抵抗与振水音 , 有时左侧触到动悸 。全腹壁较薄且微张 。
图 一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为太阳病桂枝汤与太阴病人参汤的合方 , 出现二病证候 。
外邪未除 , 数下之 , 遂表热入里 , 合并水气下利 。服其药而
利仍不止 , 心下痞硬 , 表里之证并未解者 , 用此方主治盯 。

图 一


加减 与鉴别
方药 身体 , 体力
力 主要证候

人参汤
汤 体力衰弱
弱 振水音

桂枝人参汤
汤 体力弱 , 比人参汤充实
实 振水音 , 心悸亢进

真武汤
汤 体力严重衰弱
弱 泄泻 , 手足厥冷

吴茱英汤
汤 中等体力
力 手足厥冷 、 呕吐者及发作性头痛

获答饮
饮 体力弱 , 比人参汤充实
实 胃院部膨满较强

桂枝加芍药汤证之腹证

原文 】

本太阳病 , 医反下之 , 因而腹满时痛者 , 属太阴也 ,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注解 本 证腹满时痛与提纲中所述的腹满 、 时腹 自痛 , 虽然都属太阴病 , 但性质却不全
同 。 前者 , 不但腹满时痛 , 而且 自利益甚 , 一派虚寒证象 , 治疗必须温脾祛寒 , 宜
理中汤 本证没有自利等其它虚寒证 , 只有脾伤气滞络癖的腹满时痛 , 所以治宜桂
枝加芍药汤以温阳和络 。至于大实痛之加大黄 , 则取其泻实导滞 。

汉方归属 】太阴之位 , 虚实间 , 腹力微弱或弱 , 或腹部平坦软弱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腹证 】微消瘦或平均体型 , 以腹满 虚满 为主证 , 腹痛 , 腹直
肌紧张 腹皮拘急 , 挛急压痛 , 按之微软或无抵抗 , 有时重按
腹底有抵抗 。有时心窝部有振水音 。
图 一


愈 微




各家腹证解释 】
比桂枝汤的腹证尤甚 , 左指深按肌挛急者 。此证虽然腹满 , 但
不是实满 , 但腹皮挛急而腹胀 , 正按之则不应于腹底 。
太阴病 , 因其内有寒水储留, 而腹满 、 吐水 、 食不下 、 自利益甚 , 故谓太阴。此证
本在太阳 , 当发汗和解治 , 今反下之 , 则津液亡 、 阴虚而气血耗 , 故筋脉挛急 、 腹胀满
而时痛 。且其病位不在太阳 , 而是属太阴。虽将其属之太阴, 然阳证固为阳 , 以其并未
转阴 , 故治方仍本太阳。其因桂枝汤中本有芍药 , 解血分不和 。今因下之 , 血分不和 ,
其势颇甚 , 故增加芍药 , 以此推知本方加芍药的腹证 。若因汗后津伤 , 而致筋脉挛急 ,
身疼痛 , 当加芍药 。表证本当脉浮 , 仅见其沉迟 , 心下胃口闭塞故也 , 以加生姜 、 人参
开痞塞 。 以此可以知道 , 桂枝芍药汤的腹证 , 必有心下痞硬 、 身疼痛和脉沉迟 。
桂枝加芍药汤证如吉益东洞日 腹满时痛者 , 即拘急而痛也 。故独以芍药为主 , 盖
因腹直肌挛急过甚 , 有 自觉的疼痛且腹壁膨满者 , 则 以芍药为主药之此方治之也 。

加减与鉴别 】
腹满 , 按之抵抗与压痛 , 腹力充实或微强者 , 属实证 , 应该用厚朴三物汤 大实痛
者 , 从心下至脐上按之应底 , 按之有抵抗与压痛 , 腹力充实 , 便秘者 , 因胃肠有气滞 ,
此实非仅血分 、 筋脉之病痛甚 , 更加大黄下实 , 当与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
方药 体力
力 主要腹证

桂枝加芍药汤
汤 中等体力或偏瘦
瘦 腹满 , 腹痛

小建 中汤
汤 弱 , 比本方低
低 持续性腹痛或严重腹痛

大建 中汤
汤 衰弱
弱 腹壁紧张而弱 , 可见蠕动 , 可触腹壁动脉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本太阳病 , 医反下之 , 因而腹满时痛者 , 属太阴也 ,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太阴之位 , 微实证 , 腹力微弱或中等 。
图 一 【
腹证 】腹直肌紧张 , 腹满时痛 腹中大寒痛 , 便秘 ,
里急后重 。

各家腹证解释 】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证虽与前者无大差异 , 然其所 以
大实痛者 , 不仅腹直肌的挛急而已 , 并为肠 内有病毒 ,
则以桂枝加芍药汤治腹直肌挛痛 , 以大黄驱除肠内之病
毒也 。故于诊腹上桂枝加芍药汤证则恰如按鼓皮 , 腹肌
3 . 汤证与腹证

挛急膨满而腹 内空虚也 。而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证者 , 则并其腹内亦触知多少的抵抗 , 以


指压之而诉疼痛也 。此二方证如前述 , 可谓渐渐移行于太阴病 。而云本太阳病 , 则脉浮 、
头项强痛 、 恶寒等证尚依然存在 , 此不可忘也 。是 以吉益东洞对前者谓桂枝汤证而以治
腹拘挛剧者为定义 , 后者为桂枝加芍药汤证而以治有停滞者也 `' 〕。

加减与鉴别 】本方里急后重或便秘比桂枝加芍药汤证严重 。

芍药甘草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 , 脉浮 , 自汗出, 小便数 , 心烦 , 恶寒 , 脚挛急 ……, 若厥愈足温者 , 更作芍药
甘草汤与之 , 其脚即伸 ……。

汉方 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实间或虚证 , 中等腹力 。

腹证 】平均体型 , 有特殊腹证 , 左右两侧腹直肌从上至下强
度或微强度象两条木棒样紧张 腹皮挛急 , 不出现心下
痞硬 与胸胁苦满 。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的病位不好定 , 无明显的少阳阳证 , 亦无明显太阴阴
证 , 其虚实亦平 , 反之 , 可以广泛运用 。其使用指标为典型自
觉证候 , 是 《伤寒论 》 中“脚挛急”, 腰腿部肌肉紧张或痉挛 ,
以及全身各部肌 肉痉挛或疼痛 。
腹壁二行肌 肉, 内外上下拘急, 按之硬 , 或脚胫或手臂挛急而难伸者 , 或手足虽无
疾患 , 而腹壁挛急且痛者 , 虽然与小建 中汤和桂枝加芍药汤证相似 , 然彼为桂枝为主 ,
属气上冲之证 , 已如前述 , 此则仅治筋脉的挛急 。另外 , 腹气迫近鸿尾者 , 虽然不引致
胁下及腹底 , 而见拘挛现象 , 然于脐旁的肌高出皮上者 , 也芍药甘草汤证 。
本方腹证现腹直肌挛急。故认此腹证而处本方时 , 不仅主治下肢而已, 即上肢的挛
急 , 及其他 因一般脏器组织的紧缩急剧 , 而发诸证 。此吉益东洞所以谓本方以治拘挛急
迫者为定义 , , 。

加减与鉴别 】
方药 相同点
点 不同点

芍药甘草汤
汤 两侧腹直肌 皆紧张
张 无心下痞硬与胸胁苦满 满
小建中汤
汤 腹外侧软弱无力 , 心悸心烦 , 咽干 口渴渴
腹痛
四逆散
散 胸胁苦满 , 四肢厥冷 、 咳 、 小便不利 、 下利

表证恶寒 , 若发汗则解 , 今发汗后反恶寒者 , 病不解 。所谓 “虚故也 ”, 说的恶寒非


为实邪 , 而精气的虚也 。凡发汗 、 吐 、 下后 , 脉微 、 恶寒者 , 是虚 , 所以病不解 。然 因
虚而恶寒 , 应该用附子 。此恶寒 以外 , 其他虚寒 , 均无内外变化 。且此恶寒得于发汗之
后 , 若发汗则亡津液 , 而血脉不和 , 以芍药甘草汤和之 , 另加附子除恶寒 。其发汗后 ,
身疼 、 脉沉迟者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证 或病气凝结在腹脐 , 按之引腰腿或股 内作
痛 , 当随证用 附子粳米汤 、 真武汤 、 答姜术甘汤 、 芍药甘草加附子汤主治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附子泻心汤证之腹证

原文 】卜
心下痞 , 而复发恶寒汗出者 , 附子泻心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实 寒 证 , 腹力微弱 。

腹证 】心下或胸中有痞塞感 , 他觉症状不显著 。

小建中汤证之腹证

原文 】卜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 小建中汤主之 。
虚劳里急 , 悸 , 蛆 , 腹中痛 , 梦失精 , 四肢疼痛 , 手足烦热 , 咽干口燥 , 小

建中汤主之 。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弱 。因为左右两侧腹直肌紧张成腹皮拘急 , 所以
察腹力表现实证样 , 此时按腹直肌外侧 , 其外侧腹力软弱无力 , 可判其虚实。

腹证 】多为消瘦体型 , 腹直肌紧张成腹皮拘急 。或平

凰目
均体型 , 腹力微弱 , 全腹部轻度膨满 。腹直肌显著 筋



聚 满


紧张 , 但腹侧部柔软 , 脐上左旁有抵抗与压痛 。全
腹皮张象木板样 , 细心按之可以感觉到腹中无抵抗 ,
腹中空虚样感觉 。此外 , 心下至心窝部多可触动悸 。
腹力微弱 腹力弱

各家腹证解释 】 图一
桂枝汤加芍药量是为桂枝芍药汤 , 桂枝加芍药汤加甘草
量 , 再加胶怡既成本方 。
腹部肌肉紧张 , 抚之宛若鼓皮 , 然与膨胀不同 。腹部两行
绷急 , 上下如坚立二竹 , 深按紧如 弓弦 , 重按则腹底不实 。中
肮以上动气甚 , 按压则胸中突突跳动 。或虽腹部上下无如立二
竹之证 , 若循鼓皮之象 , 然整个腹肌紧张 , 垂直深按 , 其人觉
酥痒难忍 。此证虽不若拘挛急迫 、 四肢瘦削的虚证 , 但亦为此
图 ·
方的腹证 ` 。
此证虽有腹痛 , 但与加芍药汤证有缓急之分别 , 彼痛有休作 , 此则痛无休止 。与实
证腹痛亦有别 , 实证腹痛 , 腹 内必有实邪 , 但此证见里急 , 无实邪 , 且腹痛如扯如拉 。

加减与鉴别
若见小建中汤腹证兼肌肤枯燥之甚 , 或 自汗 、 盗汗者 , 当用黄茂建 中汤 似小建 中
汤证 , 而虚赢极甚 , 肌肤干燥 , 且腹满挛急 , 按之硬痛者 , 此乃干血也 , 当用大蚊虫丸 。
方药 体力
力 腹证

小建中汤
汤 微弱
弱 腹痛

大建中汤
汤 弱 无腹直肌紧张 , 成鼓肠 , 可望蠕动

桂枝加芍药汤
汤 中等
等 腹直肌紧张 , 腹痛 , 排便异常

柴胡桂枝汤
汤 中等
等 腹直肌紧张 , 腹痛 , 胸胁苦满

芍药甘草汤
汤 中等
等 腹直肌紧张 , 无心下痞硬与胸胁苦满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
汤 弱 轻度腹直肌紧张 , 腹部大动脉亢进
3. 汤证 与腹证

大建中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心胸中大寒痛 , 呕不能饮食 , 腹中寒 , 上冲皮起 , 出现有头足 , 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
大建中汤主之 。 金匾要略 ·腹满寒病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里虚证 , 腹力软弱或无力 。

腹证 】多为消瘦或平均体型 , 全腹部成鼓肠 , 按之表层即有压痛
或腹壁感觉敏感 , 有时腹部膨满或稍微紧张 , 有时触有冷感 ,
腹痛重 。消瘦且腹壁薄者 , 可触知腹 中有默默肠动感的蠕动不
安 , 严重时仰卧病人腹部可望见其蠕动 腹皮凸起来 , 平下去
样。 厂
面百一 蠕动不

图 ·。 【
各家腹证解释】
块状物从腹中上冲 , 迫于心下 , 起如有头足 , 且活动见于
腹皮上 , 大急痛欲死 。其块状物 , 虽不以手按之 , 仍剧痛不可
触近 , 干呕 , 周身冷汗如流 , 为大建中汤证 。较轻者 , 觉时时
攻冲心下 , 干呕 、 心腹急痛 、 身冷 。因为下焦寒气上冲而致疼
痛 , 故日寒痛或寒上冲 “, 。
若时时如蛇如鳗游于腹中 , 或觉头处痛 , 或尾处痛 , 其势
不可忍者 , 可用此方 。若腹部平时如常人 , 病发则腹皮蠕动似
波浪 或腹部平时按之如常人 , 病发时则忽有块物游走 , 上下
往来 , 疼痛不可触近 或有时如小囊状物 , 忽去如无 , 复来时
疼痛难 忍 , 觉在腹中又忽转于背 或觉在背 , 有忽来腹中者 , 皆可以用大建中汤 。
因胃肠功能下降 , 憔悴 , 面色不好 , 食欲不振 , 无精神 , 临床上多带舌苔干燥厚 白
等症状 '“ 。

图 一


加减与鉴别 】
体力 比较低 , 有相似手足与腹部冷 , 腹痛 , 腹部膨满感 , 腹直肌紧张者 , 桂枝芍药
汤 与桂枝芍药汤证的指标相似 , 体力比桂枝芍药汤证更低 , 伴有疲劳倦态 、 心悸与精
神过敏 , 小建 中汤 体力弱 , 手足冷感严重 , 下腹部痛 , 腰痛与头痛者 , 当归四逆加吴
茱英生姜汤 体力衰弱 , 腹痛下利 , 心窝部有振水音 , 倦态与四肢冷者 , 真武汤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黄茂建中汤证之腹证

原文 】
虚劳里急 , 诸不足 , 黄茂建中汤主之 。 金匿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






证并治第六
汉方归属 太阴与少阴之间位 , 偏少阴 , 虚证 , 腹力微弱或中等 。

腹证 】多为消瘦体型 , 有些平均体型 , 腹直肌紧张 , 腹壁软弱 。

加减与鉴别 】本方证者 , 小建中汤证更虚劳衰弱状 。
图 一

当归建中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千金 》 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 , 腹中刺痛不止 , 呼吸少气 , 或苦少
腹中摩痛引腰背 , 不能食饮 产后一月 , 日得服四五剂为善 , 令人强壮宜 。 金匾要略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附方

汉方归属 】太阴与少阴之间位 , 虚实间或虚证 ,
故改 腹力 中等或微弱 。
软张法

腹证 】全腹部软弱 , 两侧腹直肌紧张 , 伴有脐右
征扰 下部或左下部的抵抗与压痛 癖血的证候 ,
·压燕 有时出现下腹部的膨满感与压痛 。
腹力微弱

等腹力 面孚丽

各家腹证解释 】
腹中拘挛急迫 , 腹底如张数蝇 , 小腹和腰背引
痛 , 或手足痛而浮肿 , 或卒然手足挛痛 , 或血证虚
赢 , 气息将绝者 , 本方都可用 。此证右侧脐旁可及
硬结之物 , 斜按则腰背痛引股侧 阴器 , 其兼并小建
中汤的腹证 , , 。
本方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 中汤加以治贫血性
的疲血之 当归 , 则于腹证上亦同为腹直肌挛急 , 然
左侧殊甚 , 脐下部 殊于左肠骨窝部 有软弱疲血
块 , 呈一般贫血的虚状 。 图 一

加减与鉴别 】
体力 比较低 , 冷症与贫血 , 伴月经出现浮肿与腹痛者 , 当归芍药散 与此方相似症
状 , 下腹部压痛与抵抗以及冷症 比此方严重者 ,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 相似腹部证
候与症状 , 体力虚弱 , 心悸 , 频尿或多尿者 , 小建中汤 。
3 . 汤证与腹证

旋覆花代赌石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伤寒发汗 , 若吐 , 若下 , 解后 , 心下痞硬 , 隐气不除者 , 旋复代褚石汤主之 。
卜肝著 ,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 先未苦时, 但欲饮热 , 旋覆花汤主之 。 金匾要略 ·五脏风
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
图 一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实间 。

腹证 】腹壁软弱 , 蠕动亢进可 以望见蠕动不安 , 肠鸣 , 心窝
部痞塞感 。

各家腹证解释 】
伤寒表有邪 , 以汗 、 吐 、 下法治之 , 解后 , 牙
卜气不内 , 攻
而见心下痞硬 , 隐气不除 , 以有伏邪也 。另外 , 胸 中有邪而胸
硬且烦 , 水谷积聚胸咽难下 , 甚者欲使人蹈其胸上 【 ` 。

加减与鉴别 】

虚实 寒执 蠕动

不安
安 腹痛
痛 肠鸣
鸣 大便
便 心下
下 呕吐
吐 暖气

旋覆花代褚石汤
汤 虚 士 便秘
秘 痞软

生姜泻心汤
汤 实 热 脐上
上 下利
利 痞硬
硬 十
大建中汤
汤 虚 寒 士 土 软
附子粳米汤
汤 虚 寒 脐下
下 脐下
下 士 软

甘姜芬术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肾著之病 , 其人身体重 , 腰中冷 , 如坐水中 , 形如水状 , 反不渴 , 小便 自利 , 饮食如
故 , 病属下焦 , 身劳汗出 , 衣里冷湿 , 久久得之 , 腰 以下冷痛 , 如带五千钱 , 甘草干姜
获答 白术汤主之 。 金 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口主解 寒湿痹着于腰部 , 阳气不行 。虽属下焦但 内脏无变 , 使去经寒除湿。“ 。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微弱或弱 。

腹证 】平均体 型或偏消瘦 , 心窝部无抵抗 , 大多数确认振水音 , 有时脐下两侧轻度压
痛 。全腹壁较软弱 。

各家腹证解释 】
腰 以下有病 , 冰冷如坐水中 , 重而痛 , 甚者腰痛反张 ,
小便 自利 , 为干姜答术汤证 。本方 以除下焦水气 , 祛寒为主 。
病气冷痛 , 小腹结聚 , 按之痛引阴囊或 引股者 , 与芍药甘草
汤合方 ` 。
本方不但于答桂术甘汤去桂枝加干姜 , 然二方之异处归
结于一为有干姜二无桂枝 , 一为有桂枝而无干姜之点 。即答
桂术甘汤无干姜而有桂枝 , 故其证必有上冲目眩证 , 是水毒
图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上冲所致的 。然此毒主要在上半身 , 前证以外现胃内停水 本方无桂枝而有干姜 , 此水


毒不上冲而下降 , 集中于下半身 , 故无上冲 目眩证 , 胃内无停水 , 或虽存在不过极少而
已。干姜与附子并称大热药 , 有驱除水毒作用 , 故其证必有寒冷或厥冷与水毒之隐见 ,
此仲景所说的身体重 总有重感 , 为组织中有水毒之征也 。又称腰中冷 , 如坐水中 ,
形如水状 是浮肿状也 。如是 , 本方证因水毒聚集于下半身 , 为此毒浸润的结果 。组
织弛纵膨大 , 故腹部软弱无力 。往往类似八味丸证的脐下不仁 , 然无如彼之有 口渴烦热 ,
得以分之 。又本方证的小便自利疑似猪答汤证的小便淋沥 , 彼 以阳证有 口渴热状 , 本方
证以阴证而无此等证 , 得以分之 。

加减与鉴别 】
方药 体力
力 腹证
证 主要证候

甘姜答术汤
汤 微低
低 脐下压痛 , 振水音
音 腰以下冷痛 痛
真武汤
汤 低 轻度腹痛
痛 冷症 , 倦态重 , 泄泻

当 归四逆加吴吴 低 下腹部疼痛
痛 身体寒冷 , 腰部及四肢 肢
茱英生姜汤汤 疼痛 , 泄泻 , 头痛

当归芍药散
散 低 , 女性多
多 下腹部疼痛
痛 月经不调

肾气丸
丸 低或老年人
人 下腹部紧张比上腹部弱
弱 下肢冷痛 , 轻度 口渴

等桂甘枣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发汗后 , 其人脐下悸者 , 欲作奔豚 , 获答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注 发汗损伤心阳 , 心火衰不能抑制肾水 。脐下悸是为水气初动 , 发动水气从少腹上冲
`心胸 ' 。
发汗后 , 脐下悸者 , 欲作奔豚 , 获答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金匾要略 奔豚气病脉证

治第八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腹力弱 。

腹证 】腹力软 , 但腹直肌被牵引样紧张 , 脐下动悸 , 脐下动悸突发上冲导致心悸 。

各家腹证解释 】
因挟水气上冲 , 故脐下悸 , 脐下霍霍筑动 , 将欲向心下跳
起 ,·即所谓奔豚划 。
本方但 以答桂术甘汤去术加大枣而成 , 故其主治亦相似 。
但本方独存获答 , 而不佐 以白术 , 则于利尿作用相差甚远 。
然有大枣 , 则治挛急作用过之 , 此本方所以治奔豚病 。于腹
证上前方为右腹直肌的挛急微弱 , 而本方有明显“按之则痛”。
但于芍药之挛急浮于腹表而强硬者又异 , 此则沉于腹底 , 有
软弱触觉而挛引也 。故吉益东洞下本方定义日 “治脐下悸而
挛急上冲者,, `, 。
3. 汤证与腹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发汗后 , 腹胀满者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阳虚证 。

腹证 】腹部鼓胀兼振水音 , 按之不硬 。胸部亦有膨满感 , 心窝部有抵抗 心下痞硬 ,
食后饱满 。

厚朴七物汤证之腹证

原文 】

病腹满 , 发热十日, 脉浮而数 , 饮食如故 , 厚朴七物汤主之 。 金医要略 ·腹满寒痴宿



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汉方归属
图·
二 太阴之准位 。本方属阳 , 其势力不强 , 偏虚的实状 。

腹证 】自觉与他觉的腹部膨满 , 腹壁不强 。

各家腹证解释 】
满腹胀满 , 大便硬 , 发热 , 脉浮是厚朴七物汤的主证 。
但与必带青筋暴露的膨胀腹满有区别 。病那在表 , 见有腹满
的内证 , 所以用厚朴大黄汤和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 【
' 。

加减与鉴别 】
发汗表解 , 但有腹胀满者 , 非实热所致 , 以胸腹 间有痰饮水气 , 而气逆所致胀满 。
以厚朴消除胀满 , 以半夏和生姜除胸隔间水气 , 即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

附子粳米汤证之腹证

原文 】

腹中寒气 , 雷鸣切痛 , 胸胁逆满 , 呕吐 , 附子粳米汤主之 。 金



医要略 ·腹满寒痴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汉方 归属 】太阴与少阴之间位 , 虚证 , 腹力微弱 。

腹证 】腹部膨满而软弱 , 腹中寒冷 , 腹 中雷鸣痛甚 。

各家腹证解释 】
腹中雷鸣 , 腹微软而满 , 按腹中觉腹内有冷气 , 且不常有
腹痛 , 按之雷鸣益甚 , 其腹痛发作 时纹痛或切痛 , 呕吐者 , 属
本方证 `, 。

大黄附子汤证之腹证

原文 】
胁下偏痛 , 发热 , 其脉紧弦, 此寒也 , 以温药下之 , 宜大黄附子汤 。 金医要略 ·腹满

寒病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汉方归属 太阴之位 , 实证 , 腹力微强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腹证 】无显著腹部证候 , 脐周围严重纹痛 。

各家腹证解释 】
脐之四周有毒 , 纹痛难忍 , 或腹底冷寒 , 或身体 恶寒为腹诊
的眼目。或胁下偏痛 , 或身冷恶寒 , 或脏寒 。又 , 小腹及脐旁 ,
或脐下 , 拘挛急迫而纹痛者 , 于此方内加芍药和甘草 。

图一
吴茱英汤证之腹证

原文 】
食谷欲呕 , 属阳明也 。吴茱英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 属上焦也 。

少阴病 , 吐利 , 手足逆冷 , 烦躁欲死者 , 吴茱英汤主之 。

呕而胸满者 , 吴茱英汤主之 。 金匾要略

卜干呕 , 吐涎沫 , 头痛者 , 吴茱英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有时厥阴状 , 虚证 。

腹证 】体力较低 , 心窝部有膨满或痞塞的自觉症状 , 全腹
部较软弱 , 脐下两侧浅层的腹直肌出现轻度压痛 , 成
为心下痞满或心下逆满证 , 偶尔伴振水音 。
图 一

各家腹证解释 】
因下焦之寒上逆而犯中焦 , 现 自觉冷气聚于心下 , 冲于胸
胁 , 逆满 , 干呕 , 或吐涎沫 , 头项强痛 , 手足逆冷者 , 吴茱
英汤的主证 。故其腹状可见胸满 、 心下痞硬 、 胁下挛急 两
章门之行上下挛急 、 右小腹结聚 、 按之疼痛等 。此病者 , 稍
感冷或天欲雨时 , 即感或腹满 , 或气上冲而颈项强 、 额头重 ,
或头痛剧者 , 隐气 、 吐涎 , 或平素吞酸 、 吐酸 、 嘈杂等 , 此
皆下焦寒冷而致冲逆 。

加减与鉴别 】相似反复发作头痛 , 伴有尿少 , 但是没有手
足冰冷症者 , 宜五答散 。

八味肾气丸证之腹证

原文 】
虚劳腰痛 , 小腹拘急 , 小便不利者 , 八味肾气丸主之 。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

治六
注解 “腹拘急者 , 以指撮下腹内部 , 有紧张状的自觉 。 肾气不足 , 膀胧气化不利 ,
故小腹拘急 ` 。
崔氏八味丸 , 治脚气上入 , 少腹不仁 。 金匾要略


注解 】
不仁者 , 本系知觉麻痹之意 。然少腹不仁 , 非唯下腹部知觉麻痹 , 寓有该部软弱
无力 , 恰如按棉花的知觉之意 。
3. 汤证 与腹 证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有时虚 , 有时实 , 下腹部腹力 比上
中等腹力
腹部弱 。

腹证 】下腹部腹力比上腹部弱 , 或脐 下软弱无力 , 或下腹部
腹直肌拘挛硬伴 自觉小腹胀而苦满 。





各家腹证解释 】
脐 下不仁 , 或小腹不仁 , 小便不利 或手足烦热 , 腰痛 ,
小腹拘 急 , 小便不利 或无不仁之证 , 而小腹拘急 或脐 四周
坚大如盘 , 若按之则阴茎和阴户彻痛 , 皆属本证川 。
地黄治脐下不仁及烦热 , 具强心作痛 地黄和泽泻 、获答 、
附子为利尿作用 薯籁 、 山茱英有滋养强壮作用 牡丹皮佐地
黄助治烦热 , 并可和血 桂枝抑制水毒上冲 附子刺激新陈代
谢 , 使脐下不仁等的组织弛纵者可以复旧 , 并治下部冷感 , 及
知觉运动的不全或全麻痹 。故包含是等药品的本方 以脐 下不仁
为主 目的 , 尿利的减少或频繁 , 及全身的烦热 , 或手掌 、 足 的
更互出没烦热与冷感为副目的

黄土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下血 , 先便后血 , 此远血也 , 黄土汤主之 。 金匾要略 ·惊悸吐蛆下血胸满疲血病脉证
并治第十六 巧
注解 肝脾气虚寒 , 统摄无权下血 。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属血证 。
【腹证 】腹软弱 , 脐周围有动悸 。

各家腹证解释 】
脐周动气 , 时奔豚气上冲而攻心胸 , 或冷痛 、 手足不
仁 、 或小便不利 , 或吐血 、 蛆血 , 或下利 , 或便脓血 。
本方证 , 因里虚而阴阳相半 , 故腹部软弱无力 。心脏
及腹部大动脉虽虚悸 黄土汤 , 心下虽痞满 黄答证 , `
图 ·
脐 下不仁无力 地黄附子证 , 外表则烦热 、 恶寒 或烦
热 地黄证 与恶寒 附子证 交互 , 四肢 , 殊以手足掌烦热厥冷交代 , 尿利减少 地
黄 、 白术 、 附子证 , 泻下颇易 , 常现诸种出血 地黄 、 阿胶 、 黄答 、 黄土证 概在诸
病经过中或 出血持久后致此证 。故一般有贫血衰弱 , 脉亦准之沉弱【
'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大黄甘草汤证之腹证

原文 】
食已即吐者 , 大黄甘草汤主之 。 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汉方 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实间 , 腹力中等或微弱。

腹证 】腹微满 。

各家腹证解释 】腹满 , 虽不实 , 但不柔软 , 仅见满而大便闭 , 稍觉急迫 , 或呕吐 , 或
食 已即吐 , 所谓反胃、 噎隔者也 , 本方即可获效 。

惹苗附子败酱散证之腹证

原文 】
肠痈之为病 , 其身甲错 , 腹皮急 , 按之濡 , 如肿状腹 , 无积聚 , 身无热 , 脉数 , 此为

肠内有痈脓 , 惹苗附子败酱散主之 。 金匾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属阳虚证 , 有时至阴证 , 腹力微弱 。

腹证 】按少腹部右侧或少腹部有抵抗与压痛 , 有时腹满 , 伴有皮肤粗燥 。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属太阴虚证 , 亦从少阳虚证至太阴虚证的过程中 , 但无
寒证 。
此证腹肿似胀满 , 其肌肤 甲错 , 腹皮急 , 按之软 。按 《金
医要略 》 的原文 , 本方用于下腹部阴虚型化脓性脓疡 , 即急性阑
尾炎成脓之前属阳实证 , 当与大黄牡丹皮汤 , 脓熟后变成阴虚证 ,
当与意苗附子败酱散 。

加减与鉴别 】
大黄牡丹皮汤证同样部位有抵抗与压痛 , 其程度 比本方强 。 图 一

排脓散证之腹证

原文 】 金 匾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之脉证并治第十八
汉方 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腹软 。
各家腹证解释 】本方不过加微量的桔梗于积实芍药散中 , 则于腹证上亦不能分彼此 。
但因有桔梗的参加 , 则治痈脓作用更强 , 而且又祛痰作用 ` 。

首归胶艾汤证之腹证

原文 】 腹


了 ﹂
、一
、、一

以 、了



目入

一、一

翎 强,
、 人

卜师日 夕
丑人 由漏下者 , 由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 , 由妊娠下血者 。
假令妊娠腹中痛 , 为胞阻 , 胶艾汤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十
注解 〕
冲任失调 , 阴血下漏 , 以致不能入胞养胎 , 故腹中痛 。
【汉方归属 】太阴与少阴之间位 , 虚证 , 腹力弱至中等 。

腹证 】平均体型 , 腹软或软弱 , 有时腹直肌紧张成异常状但无力 。
3. 汤证与腹证


各家腹证解释 】
小腹有物 , 按之痛者 , 即此证 。虽按之痛 , 但不急结 。
因方中有芍药 、 甘草 , 腹诊上虽认为腹直肌挛急 , 然与由于其
他原因者不同 。若因于疲血者 , 则其挛急限于左侧 , 故虽似于桂枝
获答丸证 , 无上冲的证候 。无获答 , 就无心悸 。心下悸 , 肉润筋惕
证 , 又与彼有桃仁和牡丹皮异 。而有首董 、 当归、 艾叶 , 故彼治比
较的实证性疲血 , 是阴虚性疲血 , 故腹部的实状不如彼 , 一般软弱
无力 , 脐下虽有疲血块 , 亦软弱微小 。虽然 , 因有地黄 , 则烦热者 ,
且有脐下不仁证 。 有阿胶治脱血颇有力 。
图 一

温经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问日 妇人年五十所 , 病下利数十日不止 , 暮即发热 , 少腹里急 , 腹满 ……, 何也
师日 此病属带下 …… 其证唇口干燥 , 故知之 。 当以温经汤主
, 疲血在少腹不去 ……
之 。 金 医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捉 力中等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中等腹力 。

腹证 】下腹部触摸冷感 , 下腹部或脐旁轻度抵抗与压痛 尤其右 抗


摄·

侧重 , 腹壁较软 。本方是为首归胶艾汤的附方 。
图 一

当归芍药散证之腹证

原文 】
妇人怀妊 , 腹中
卜 痛 , 当归芍药散主之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十
注解 肝脾失调 , 气血郁滞 , 腹中拘急 , 绵绵作痛 。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中等腹力 。疲血 , 停
水型 。 内
停, 子补于`“ 、 。
卜 一长

、` ,
,


腹证 】左侧脐旁之下腹部有轻度抵抗与压痛 , 按压其
` 份十 ” ”与

痛放散到腰部与心窝部 脐旁拘挛 。多有胃肮部 侧半士维部的
放散痛
振水音 。腹壁软弱 。 图 ·们

各家腹证解释 】
图 一
脐旁 、 脐上和脐下四周拘挛 , 按之痛而彻痛 , 或心下悸 ,
或小腹硬痛 , 或 冒而渴 、 小便不利者 , 此方证 。
仲景不过示本方宜用于妇人的腹痛 , 但本方用途广泛 ,
有腹痛 , 不论男女老少一切的病证皆可以用 。由经验归纳之 ,
本方类似曹归胶艾汤 , 其主治亦相似 。所异者 , 彼有当归 、
川首以外 , 有地黄 、 阿胶 、 艾药 , 故止血作用有力 , 此仅有
当归 、 芍薰 , 其作用 比较微弱 。然反于彼而含获答 、 白术 、
日本汉方伤寒 派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泽泻 , 故有治冒眩 、心悸 、心下悸 、 肉润筋惕 、小便不利的特能 , 是 以本方能奏效于脑 、


神经 、 肌 肉、 心 、 肾、 子宫等疾患 , 腹证亦相酷似 。然此证本因水毒停蓄 , 故腹部稍软
弱而胃内必有停水 , 且他体部亦得认为停水之候 , 此其别也 。

加减与鉴别
方药 ,
相同 点 不同点

桂枝获答丸
丸 下腹部疼痛
痛 体力充实

当归芍药散
散 月经不调
调 四肢厥冷
冷 体力较弱 , 贫血

当归四逆加
加 四肢之冷重 ,
吴茱英生姜汤
汤 腹部 , 腰部 , 下肢疼痛

甘草干姜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肺疹吐涎沫而不咳者 , 其人不渴 , 比遗尿 , 小便数 , 所以然者 ,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
此为肺中冷 , 必眩 , 多涎唾 , 甘草干姜汤温之 ……。 金匾要略 ·肺疹肺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并治第七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腹软弱 。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妇人呕吐不止 , 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 金匾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十
汉方归属 】太阴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腹微满但软 , 有时胃院部较强的抵抗与压痛 。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属太阴虚证 , 是从少阳虚证至太阴虚证的过程 , 即少阳虚证的小半夏加获答汤
的虚证加重 , 再见寒证的证候 。吉益东洞在 《类聚方 》 里日“按之当有心下痞硬 ”, 即本
方主要腹证为心下痞硬 , 虽虚证 , 但其心下抵抗与压痛较强 , 按之病人很痛苦 。其腹力
不可中等 以上 , 伴剧烈呕吐 。
3. 汤证与腹 证

太阴位方药之一览表
虚实 方药
药 归属二经之间

实 《伤寒论 》 桂枝加大黄汤 微实
《金匾要略 》 大黄附子汤

虚 《伤寒论 》 桂枝加芍药汤 , 芍药甘草汤



实 旋覆花代褚石汤

间 《金医要略 》 大黄甘草汤 , 肾气丸 虚证与实证 皆有
当归建中汤
汤 与少阴之间位

吴茱英汤
汤 有时厥阴状

小建中汤 , 获答桂枝甘草大枣汤 汤
甘草附子汤

虚 《伤寒论 》 桂枝人参汤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汤
大建中汤 , 人参汤 , 黄土汤 , 温经汤

《金匾要略 》 厚朴七物汤 , 甘姜答术汤 , 当归芍药散
散 与少阴之间位

意苗附子败酱散 , 干姜人参半夏丸 丸
黄茂建中汤 , 附子粳米汤 , 首归胶艾汤
汤 与少 阴之间位

少阴之位

附子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少 阴病 , 身体痛 , 手足寒 , 骨节痛 , 脉沉者 , 附子汤主

之。

少 阴病 ,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 其背恶寒者 , 当灸之 ,



附子汤主之 。

卜妇人怀妊六七月 , 脉弦发热 , 其胎愈胀 , 腹痛恶寒者 ,


少腹如扇 , 所以然者 , 子脏开故也 , 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
金 匾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汉方归属 】少 阴之位 正证 , 虚寒证 。

腹证 】腹软 , 有时腹直肌紧张兼有压痛 。 图 ·

各家腹证解释 】
心下除且痞硬 , 腹拘挛 , 小便不利 , 或腹痛 , 或身挛痛 , 属此证 。言此腹证痞硬 ,
不见得硬 , 然结聚于心下周 围, 按之则暗然有冷气 , 此用附子之意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干姜附子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下之后 , 复发汗 , 昼 日烦躁不得眠 , 夜而安静 ,
不呕 , 不渴 , 无表证 , 脉沉微 , 身无大热者 , 干
姜附子汤主之 。
图 一

汉方归属 】少阴之准位 。

各家腹证解释 】烦躁不食 , 一身尽寒 , 不知患处 , 昼夜气急促迫 , 甚者几频欲死 。

甘草附子汤证之腹证

原文 】
风湿相搏 , 骨节烦疼 , 掣痛不得屈伸 , 进之则痛剧 , 汗出 , 短气 , 小便不利 , 恶风不

欲去衣 , 或身微肿胀 , 甘草附子汤主之 。 金医要略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汉方 归属 】少 阴与太阴之间位 , 虚证 。

腹证 】腹软弱 。

各家腹证解释 】
其腹部脐上动气强 , 呼吸喘促 , 心下苦闷 , 按之腹软无力 。
腹部虽然水中而按之不凹 , 皮肉无绷急 , 肌肤若潮湿状 , 就
叫湿 。此证 , 正气弱而水气乘 , 其人素有湿邪 , 复感于风 ,
风湿相搏而成 。桂枝 、 甘草治表证而冲逆急迫证 , 白术附子
解恶风 、 骨节烦疼 、 小便不利等其剧外证与内寒 ” 。

加减与鉴别 】
若似甘草附子汤证 , 无短气 、 冲逆 、 急迫证 , 身体疼烦
不可转侧者 , 其腹证是腹软似四逆的腹状 , 与桂枝附子汤主
治。若大便硬 , 其小便 自利而其不上冲者 , 是水病虚寒证 ,
图 一 用于桂枝去桂加术附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发汗 , 病不解 , 发恶寒者 , 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阴之位 , 虚证 。

腹证 】腹直肌挛急 , 腹痛 相似芍药甘草汤之腹证 。虚寒症状显著 。

各家腹证解释 】
本方为芍药甘草汤加附子 , 故其腹证亦即芍药甘草汤的腹证加有附子证者为本方之
腹证 。吉益东洞以本方治芍药甘草汤证的恶寒者为定义 , 将芍药甘草汤证与此仲景论参
酌 , 虽不为无理 , 但“恶寒 ”二字只能代表附子的外证 , 而无脉腹二证的意味 , 故其说未
为尽是 ' 。
3. 汤证 与腹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之腹证

原文 】卜
少 阴病 , 始得之 , 反发热 , 脉沉者 ,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 阴之位 , 虚证 , 腹力弱或微弱 。

腹证 】腹软 , 腹直肌紧张 。

麻黄细辛甘草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少阴病 , 得之二三 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 以二三日无证 , 故微发汗也 。

【汉方归属 】少 阴之位 , 虚证 , 腹力弱或微弱 。

腹证 】腹软 。

真武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太阳病 , 发汗 , 汗出不解 , 其人仍发热 , 心下悸 , 头眩 , 身润动 , 振
振欲僻地者 , 真武汤主之 。
卜少阴病 ,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 小便不利 , 四肢沉重疼痛 ,
自下利者 ,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 , 或小便利 , 或下利 , 或呕者 , 真
武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 阴之位 , 会表现太阳证类似状 , 虚证 , 腹力弱或微弱 。

腹证 】身体消瘦 , 偶尔平均体型 , 有时腹直肌轻度紧张 。或有时心下可触轻度动悸 。
心窝部有振水晋 , 若慢性病不一定表现振水音 。全腹壁 皆软弱无力 , 虽然虚寒证 ,
但是腹部表面不表现虚寒证典型的腹部证候 “表层压痛 ”。

各家腹证解释 】
腹满而软 , 按之悸而拘紧 , 或心下亦悸 , 时时 目眩 ,
动 , 或时时恶寒 , 小便不利 , 或呕者 , 为此方证 。 有此证自觉
腹底寒冷者 , 据其轻重 。 此方证有头眩证候 , 但 问诊时病人不
好解释此自己症状 , 所以医生仔细问 , 如走路时有无眩感 , 或
靠人的感觉 , 或不 能直行有斜走的感觉 或真斜走 。 坐势有眩
晕感觉等 , 有其中一个证候即可以用此方 。《伤寒论 》 “太阳病 , 发汗 , 汗出不解 , 其人
仍发热 , 心下悸 , 头眩 , 身润动 , 振振欲僻地者 , 真武汤主之 ”, 有时太阳病直接变到
此方少阴证 , 因误汗法 , 太阳实热变成太阴虚热所致 , 临床上此点需要注意 。

加减与鉴别 】
方药 相同点
点 不同证候

真武汤
汤 心窝部有振水音
音 心下悸 , 头眩 , 身润动 , 振振欲僻地

人参汤
汤 胃肮部疼痛 , 食欲不振

小建中汤
汤 心窝部可有振水音
音 腹痛强

大建中汤
汤 腹部膨满 , 腹壁可望见肠管蠕动不稳状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四逆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少阴病 , 四逆 , 其人或咳 , 或悸 , 或小便不利 , 或腹中痛 , 或泄里下重者 , 四逆散主

之。

注解 四逆属于热厥轻证 , 气机不畅 , 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 , 肝胃气滞至于腹 中疼痛 ,


泄利不重 ' 。
少阴病 , 脉沉者 , 急温之 , 宜四逆汤 。

卜呕而脉弱 , 小便复利 , 身有微热 , 见厥者 , 难治 , 四逆汤主之 。 金匿要略 ·呕吐哆下
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汉方归属 】少阴与厥阴之间位 , 纯阴证 。虚寒旺盛 , 有时外表表现虚阳证 。

腹证 】腹满 , 腹部软弱无力 , 有时腹直肌微紧张 , 有时带腹水 。

各家腹证解释 】 图 一
腹满而软 , 按之无力 , 腹体或心下底应而无毒 又肌肤
不润与甲错 , 如俗云之纹肌 手足逆冷 , 且腹底冷 , 或脐下
关元周围不仁 , 腹底无力 又云腹底挛急 , 或下利清谷 , 或
小便不利 。
本方的腹证 , 酷似于大柴胡汤 。其所异者 , 因被含大黄 。
故其腹部现一般的实状 , 有内部充实的触觉 , 按之则觉抵抗
本方无大黄 , 故有虚证 , 内部安置 、 按之则空虚而无抵抗 。又本方无生姜 、 半夏 , 故无
恶心呕吐 无黄答 、 大黄 , 故热势不剧 , 舌苔亦稀也 。虽然 , 此方中含积实 、 芍药 、 甘
草 , 有积实芍药散 、 芍药甘草汤的方意 , 故腹肌的挛急急迫 , 反较大柴胡汤证为甚 , 。

白通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少阴病 , 下利 , 白通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少阴之位 , 虚寒证 。

腹证 】腹软弱 。

少阴位方药之一览表
虚实 方药 归属二经之间
真武汤 , 白通汤
干姜附子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麻黄附子甘草汤
四逆汤 与厥 阴之间位
附子汤
《金 匾要略 》 甘草附子汤 与太阴之间位
3. 汤证与腹 证

厥阴之位
当归四逆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手足厥寒 , 脉细欲绝者 , 当归四逆汤主之 。
卜下利 , 脉大者 , 虚也 , 以其强下之故 。设脉浮革 , 因而肠鸣者 , 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
其人 内有久寒者 , 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主之 。

汉方 归属 】厥 阴之位 。 藤平健说少阳之准位的虚证

腹证 】全腹部的腹直肌紧张 腹皮拘急 , 微满 , 腹壁软 。

各家腹证解释 】
腹皮拘挛 , 似桂枝加芍药汤和小建中汤的腹证 。在左
侧脐旁天枢穴处挛急疼痛者 , 又似 当归芍药散和当归建 中
汤的腹证 。右侧小腹 , 腰间聚结 , 手足冷 , 脉细无力者 ,
是 当归四逆汤的证候 。素来气虚 , 牙卜气侵入于胸 , 正气为
之抑遏所致 。肠 中有水鸣为虚寒 , 腹部乃见动气迫于心下 。
以当归为主 , 合芍药 , 能解腹证中血结挛急 。细辛散中焦
寒冷 , 除胃中水饮 。通草利小便 , 通关节 , 疏导阳气 。除
外药都和血脉 , 益正气 , 取桂枝汤之旨 。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的腹证是 , 或冷气冲逆 , 迫于心下 , 攻于胸胁 , 而见干呕
吐涎沫 或腹病 , 腹 中拘挛 , 时迫于心下胁下 , 肩背强急 , 头顶重痛 , 为久寒所致 , 宜
吴茱英 、 生姜和细辛相配 , 以除胸隔宿饮 , 豁达 胃口, 发散冷气 , 平降冲逆 。

当归四逆加吴茱芙生姜汤证之腹证 腹力微弱

原文 】卜若其人内有久寒者 ,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主之 。

汉方 归属 厥阴之位 , 虚证 。藤平健定于少 阳之准位 当归四逆汤
位 的虚证 。

腹证 】似当归四逆汤证 。全腹直肌紧张 腹皮拘急 , 或微满而软 。
图一
四逆加人参汤证之腹证

原文 】卜恶寒 , 脉微而复利 , 利止 , 亡血也 。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

汉方归属 】厥 阴与少阴之间位 , 极虚证 。
腹证 】相似与当归四逆汤 。全腹直肌紧张 腹皮拘急 , 或微满而软 。

通脉四逆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少 阴病 , 下利清谷 , 里寒外热 , 手足厥逆 , 脉微欲绝 , 身反不恶寒 , 其人面色赤 , 或

腹痛 , 或干呕 , 或咽痛 , 或利止脉不出者 , 通脉四逆汤主之 。
汉方 归属 】厥阴之准位 , 极虚寒证的纯阴证 。有时表现外表或上虚阳证 。

腹证 】腹软弱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吐已不断 , 汗出而厥 , 四肢拘急不解 , 脉微欲绝者 , 通脉 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
汉方 归属 】厥阴之准位 , 虚证 。

腹证 】腹软弱 。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之腹证

原文 】
若少 阴病 , 下利 , 脉微者 , 与白通汤 。利不止 , 厥逆无脉 , 干呕 , 烦者 , 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 。服汤 , 脉暴 出者死 , 微续者生 。

汉方归属 】厥阴与少阴之间位 , 虚寒证 。

腹证 】腹软弱 。

厥阴位方药之一览表
虚实 方药
药 归属二经之间

实 随证用于三阳之方药

通脉四逆汤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虚 《伤寒论 》 当归四逆汤 ,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

白通加猪胆 汁汤汤
四逆加人参汤
汤 与少阴之间位

《金医要略 》 之方药

乌头桂枝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寒病 , 腹中痛 , 逆冷 , 手足不仁 , 若身疼痛 , 如刺灸 、 诸药不能治 , 抵 当乌头桂枝汤
主之 。 金匾要略 ·腹满寒病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各家腹证解释 】

其腹证是脐下腹肌紧如弓弦, 其筋痛引肇丸或股内, 或 引上腹 ,
痛如纹切 , 或绕脐成块者 , 即寒病 , 皆气血不和所致 。寒痴是下焦
寒毒的凝结 , 逆冷是手足逆而冷之 , 此证的冷感不止手足而腹中也
有冷 。不仁是不知道痛痒之意 , 气血不和所致身疼痛 。此方为鸟头
煎和桂枝汤而成 , 前者是寒病的主要方药 , 可治身疼 , 后者可和其
肌表 加, 。
桂枝汤证 , 其冲未至心胸在腹 中, 冲气之势不剧 , 而见肌表不和 , 故要芍药的和气
血之效 。胸满既非里证 , 亦非表闭 , 但 因冲逆之气所致 , 不见喘 、 心烦 、 呕泥 、 胁痛等 ,
反见脉促 、 冲逆 、 郁闷等证 , 桂枝芳香 , 转走肌表 , 无需要芍药的和筋脉之效 。
3. 汤证与腹证


加减与鉴别 】
外为寒邪干犯卫气 , 内为干犯 胃阳 , 与正气相搏 , 其势剧烈 , 导致腹中剧烈疼痛的
寒病 。寒从下焦而犯 , 其毒凝结于脐 , 或小腹弦急而痛 , 痛作则自汗 、 手足逆冷 , 脉 弦
紧 , 与大乌头煎主治 , 乌头祛寒逐水 , 其蜜性的缓可治急迫之证 。如寒病兼贼风入攻五
脏 , 身体拘急不可转身而纹切疼痛是用乌头汤 。

大黄甘遂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妇人少腹满如敦状 , 小便微难而不渴 , 生后者 , 此为水与
血俱结在血室也 , 大黄甘遂汤主之 。 金匾要略 ·妇人杂病
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各家腹证解释 】
因水血互结所致腹部胀满 , 身体赢瘦 , 皮下青筋暴露是
大黄甘遂汤的主证 。所谓鼓胀 , 腹皮青筋 , 腹皮胀急如鼓 ,
按之觉内空而不甚确实 , 如循鼓皮 , 甚者腹皮紧张 , 呼吸急
图一 迫, 、下急痛, 烦,司
苦脑〔
, ,。

积实芍药散证之腹证

原文 】
产后腹痛 , 烦满不得卧 , 积实芍药散主之 。 金匾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各家腹证解释 】
腹痛烦满而不得卧 , 属于里实证 , 但与阳明里实不同 , 而是由于产后气血郁滞成实 ,
气机痹 阻不同所致 。

加减与鉴别 】
本方的腹证 , 包含本方及大柴胡汤 、 四逆散 , 尤其类似于四逆散的腹证 , 但 以无胸
胁苦满为别 。

土瓜根散证之腹证

原文 】
卜带下经水不利 , 少腹满痛 , 经一月再见者 , 土瓜根散主之 。
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各家腹证解释 】
脐旁小腹拘挛 , 妇人经水不利 , 或下白物 , 或患带下 。
证 , 时时腹痛 , 兼有此证 , 但应察其小腹拘急与否 〕。
图 一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风引汤证之腹证

原文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各家腹证解释 】
冲心气不足 , 牙卜
风入内 , 致胸满短气 , 则热从 内生 , 甚则
手足痪疯 , 其证休作有时 , 就是瘫痛 , 瘫为瘫痪之意 , 痈为病
之间发作之意 , 宜风引汤 。

甘草蜜粉汤证之腹证

原文 】
图 一
卜蛔虫之为病 , 令人吐涎 , 心痛发作有时, 毒药不止 , 甘草
蜜粉汤主之 。 金医要略 ·跌撅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病蛔虫病
脉证并治第十九

各家腹证解释 】
腹 中有块状物 , 时时游动 , 若有若无 , 按摸揉动 , 若
长虫数条成小球状 , 应指蠕动 , 此乃蛔虫也 。

小结
古代腹诊专书 《腹证奇览 》、 《腹证奇览翼》 以独特的方式详解腹证 , 其内容不仅包
括 《伤寒论 》 的方药 , 也囊括了 《金匾要略 》 的方药 。而现代汉方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
所创新 , 较有代表性的如大缘敬节提出并证明“葛根汤和脐痛腹证”等 , 本节内容网罗古
代 、 现代汉方医家论述的方药 , 以及现代汉方医家未曾论及的方药 , 故方药的种类较为
全面 。
本节论述顺序与 《腹证奇览 》、 《腹证奇览翼》有所不同。因古代医家虽然在理论上
推崇 《黄帝内经 》 和 《伤寒杂病论 》 中的六经之说 , 但是临床选用方药和进行腹证详解
则与上两书中的六经之说有所不同 。至现代 , 著名汉方医家汤本求真以六经变化为线索
对古代伤寒派腹诊理论进行整理 , 而大缘敬节和藤平健则对方一 药的归属 归经进行研究 。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 的重要理论框架 , 而汉方腹诊是在 《伤寒杂病论 》 基
础上的发展 , 故应 当按照六经归属方式进行方药及腹证的详解 。
此外 , 汉方归属归经是按照汉方 医学理论进行配属 , 故又称作“汉方归属 ”, 其与 《伤
寒论 》的原归经不同。本节首次对所有方药进行汉方归属探求 , 纠正从前不合理的归属 ,
补充相关方药 , 总结所有方药的汉方归属 。
4 . 辨 腹证

辨 腹 证

平人之腹与病人之腹
凡腹证者 , 人有体之肥瘦 , 气之虚实 , 皮肤之润燥 , 肚腹之大小 , 男女少壮老之异 ,
岂可不熟察哉 。其诊详明阴阳之为难 , 阴阳者何也 , 人之腹状有二象焉 , 阳腹者 , 大抵
皮肤固密不粗 , 筋经端正 , 细理条长 , 胃经两行隆起作堤 , 左右均分 , 下及脐旁 , 任脉
微注至脐 , 按之有力 , 扣之不拘挛 , 少腹充实 , 肥腻为凝脂 , 温润如抚育 , 肌 肉敦敦 ,
血色洁净 , 不肥不瘦 , 清阳布扬 , 浊阴归腑者 , 名日阳腹 。其如是也 , 形与气相任 , 体
与象相应 , 无疾而寿 , 即是丈夫之腹也 。阴腹者 , 阳腹之反是也 。抚之缓慢 , 按之如囊 ,
形状横广 , 坦坦平衍 , 两行不起 , 筋经不端正 , 脐旁软弱 , 便便无力 , 摸之如薄皮着手
者是也 , 但在女子则为常而不妨也 。
经日 “太阴之人 , 少阴之人 , 太阳之人 , 少阳之人 , 阴阳和平之人 , 唯有气血多
少之别 , 腹象亦复如此也”。又日 “清阳实四肢 , 浊阴归六腑 , 故手足者属气而阳也 ,
脏腑者属血而阴也 。是以腹候之要 , 四肢充实 , 肚腹小理者良, 即上所谓阳腹之候 , 无
病之人也”。又日 “形与气相任则寿 , 不相任则夭 。盖肥腻之人 , 气血充实 , 皮固密 ,
气象必快活优长 , 而腹宽大也 。是乃形体与气血相应者 , 亦无病之人代
总之 , 健康腹部表现全腹部温度均等 、 有弹力 、 上腹部缓 、 下腹部有力兼稍微张出
来 、 脐有一定紧张 、 全腹部皮肤有适 当光泽及有适度的湿润 。

辨心下证
心下相 当于西医的心窝部 , 即胸骨剑突起部下方至中肮部位
胸骨剑突起部和脐部中间 。此部位有自觉或他觉的各种变化 ,
方医学中可以推测疾病六经部位 , 如少阳病的反应等 。


心下痞

腹证解释 】
心下部位有痞塞感 或闭塞感 , 或闷塞感 或不舒服 。或 胃不
舒服兼有痞塞感 。按之无抵抗和压痛的他觉症状 , 偶尔按压有濡 与
软同意 的触觉 。 主要表现 自觉症状 , 但临床上偶尔出现心下抵抗
或压痛 。另外 , 此证常带振水音 。

对应方药 】
常见在热邪内聚 , 无形热邪聚于心下 , 气滞不通所致的大黄黄
图 一 连泻心汤腹证 或肝气郁结 , 横逆犯胃 , 气滞阻滞而形成的四逆散
腹证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心下支结
汉方 医学的特殊诊腹法 , “腹直肌的紧张 参照 ”之一 。

腹证解释
心下支结是为心下痞硬的一种 , 心下支撑 , 即要成结胸之感 , 但未成形 , 属于少阳
证 。


对应方药 】
心下支结的典型方药是柴胡桂枝汤 , 此方是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的合病证 , 即太阳病
邪侵入少阳病之途中。太阳病 , 寒邪犯于体表的表证 , 病邪无侵入半表半里而亦没有入
里 , 所谓太阳病几乎没有腹部证候 。太阳病 , 除了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腹证以外 ,
掌握 自觉症状和脉象就可以诊断 , 不一定要腹诊结果 。反之 , 少阳病有 `。
心下痞硬 ”、 “胸
胁苦满 ',等明显腹部证候 。柴胡桂枝汤证 , 即太阳病进一步发展 , 正在侵入少阳的证候 ,
故心下支结还没有心下痞硬样明显他觉症状 。

心下痞硬
心下痞硬

腹证解释 】
心窝部有 自觉的痞塞感 , 且有抵抗的他觉症状 , 或有压痛或无压痛 , 或稍硬 。此抵
抗和压痛的轻重不同 , 腹直肌不紧张 , 有弹性 。如果脂肪厚按之无抵抗 , 用力按之脂肪
下层的肌 肉有抵抗 , 亦心下痞硬 。另外 , 大缘敬节解释饮食后成心下痞硬样状态 , 故避
免饮食后的腹诊 川。

图 一

注意 】
汉方 医家提醒以下三个注意点 其一 , 皮下脂肪多者 , 如中年妇人 , 有时腹皮的表
面 较柔软 , 没有抵抗感 , 但深部有抵抗感 , 亦为心下痞硬 其二 , 因腹皮没有自然放
松 , 腹直肌紧张似乎有心下痞硬 , 但仔细检查腹直肌如板样的痉挛 , 可让患者屈膝 , 使
腹直肌松弛以后再进行诊察 其三 , 范围广至脐周围有膨满抵抗者不是心下痞硬 , 应于
腹满 '“ 。

对应方药 】
此腹证的方药较多 , 生姜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 、 旋覆花代褚石汤 、 人参汤 、 桂枝人
参汤 、 赤石脂 禹余粮汤 , 小陷胸汤 , 附子理中汤等 。以心下痞硬为主证候 , 随伴证用于
泻心汤类 。若 由于热邪与痰浊结于心下 , 气机不舒而导致的痰热互结 , 心下痞硬 , 按之
4. 辨 腹证

则痛 , 或 自觉心下灼热 , 或伴有恶心 , 吐黄痰 , 口渴欲冷饮 , 当与小陷胸汤 若 因脾 胃


阳虚 , 寒气 内聚而成的阳虚寒凝 , 心下痞硬 , 自觉心下部冷痛 , 按之亦痛 , 伴有四肢不
温 , 喜热饮食 , 可以用附子理中汤 兼有胸胁苦满时适于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 。

心下痞硬与人参 】
心下痞硬腹证的生姜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 、 旋覆花代储石汤 、 人参汤 、 桂枝人参汤
等重用人参 , 故日本医家吉益东洞说 “人参主治心下痞硬也 , 不是主治虚证 ”, 既否定 《神
农本草经 》 以来的人参补气功效 。

《腹证奇览翼》 诸心下痞硬之辨及人参之说
夫 “人参治心下痞硬 ”之说 , 近世东洞翁于 《药征 》 中论定 , , 其论至 当。然心下痞
硬亦有诸证不同 , 若概 以人参汤主治 , 则不可称之为善读仲景之书者 。今言其最为显著
者 , 乃大柴胡汤去人参 , 却有心下痞硬之证 , 且呕吐 、 下利并至 。在此其脉证之间 , 若
不辨寒热虚实 , 则理 中汤 、 柴胡剂何 以别之 十枣汤用甘遂 、 芫花 、大戟 , 逐水之剂也 ,
亦有心下痞硬之证 , 所不同者 , 其见胁下引痛 、干呕之证 。然人参汤亦有胸痹引痛之证 ,
仓促 以诊 , 似属难辨 。
《伤寒论 》、 《金匿要略 》 伍人参之方凡二十六首 , 言心下痞 、 心下痞硬 、 心下痞坚
等证者仅有七分 , 其余未言者反多 , 何也 此乃非辨其意 旨则不可也 。
余谓大柴胡汤之心下痞硬 , 所谓 “心下急 , 郁郁微烦 ”及 “热结在里 , 按之心下满痛”
者 , 此为实证 。若依 照诸证者 , 则 自得其辨也 。十枣汤有 “痞 、 硬 、 满及干呕 、 短气 、
汗出 、 不恶寒者 , 此表解里未和也 ”等证 , 再傍 以悬饮 、 支饮等证参照 , 考其有胁下引
痛 , 亦 自得其辨也 。且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等 , 皆以心下痞硬或心下
痞之证为主 , 则日 “心下满而硬痛者 , 此为结胸也 但满而不痛者 , 此为痞也 , 柴胡
不中与之也 , 宜半夏泻心汤”。又日 “下之 , 其痞益甚 , 此非结热”云云 。据此 , 其结
胸 、 痞硬 、 胸胁满等腹状 , 各 自有别 , 固不相 同 。但庸医混之 , 不 能分辨 。 《伤寒论 》
立其篇章次序 , 将其疑似易误之处 , 相互承接以辨论之 。《金匾要略 》 详于证例 , 所 以
辨其异同也 。
然则 医诊腹证 , 据阴阳 、 表里 、 内外及 三焦分界 , 以审寒热 、 虚实 、 浅深 、 缓急 、
进退之机变 , 究至气分 、 血分 、 水饮之别 、 食谷酒色之变 , 明哲其犹病诸 。平庸之医 ,
不可不勉之 。
余案 人参主心下之病 , 虽固为其本用 , 然随所伍不同 , 则各异趣 。盖伍 以答 、连 、
柴胡 、 石膏者 , 乃关乎热也 伍 以干姜 、 附子 、 吴茱英 、 半夏 、 生姜者 , 乃关乎寒饮也
伍 以防己、 白术 、 获答者 , 乃关乎水也 伍以桂枝者 , 乃关乎气也 伍以橘皮 、 积实 、
厚朴者 , 乃关乎痰气也 伍 以川首 、 白芍 、 当归 、 牡砺 、 丹皮者 , 则关乎血也 。
然而人参独擅其能者 , 不可得而知之 。唯人参之用 , 在于胸隔间及 胃上 , 开其逼塞
痞满 , 舒畅宣通 胃中之真气也 。而逼塞闭痞之因非一 , 或因于寒 , 或 因于热 , 白虎 、 四
逆家人参即此例也 。或用于水饮 , 或用于气血 , 其 旨趣各异 。盖人参之性 , 偏而不僻 ,
能和诸药 , 故欲开排其要路 , 必以之为先驱 。何 以然 以胃口为水谷之道路 , 神气往来
之机关也 , 喜通降而恶闭塞也 。若逢诸逼塞奎遏者 , 非但妨碍饮食 , 且致其神气郁结衰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败 , 身体不利也 。试思 , 诸病不论其寒热 , 如觉有物逼塞于心下 , 即见神气衰败 、 面唇


青白 、 手足厥冷 、 少气 自汗 、 脉结伏诸证 , 方此之时 , 若药汁下咽 , 开排逼塞 , 则真气
旺盛 、 厥温 、 色生 、 汗止 、 脉 出, 皆其故 。于是乎 , 其当要路 , 充先驱而交锋 , 破贼 ,
退邪 , 开通胃口 , 宣导神气者 , 人参之功 , 最为至上 。是 以, 后世 医此药为补气之神药 ,
其贵重出于金玉之上 。
殊不知虽言人参功居至上 , 然则并非独擅其能 。且如每逢急证 , 熊猪之胆汁或龙 、
纂香窜之剂 , 亦 以足凑一时之效 。何则 人参将欲独擅其功软 但人参性不僻 , 能与诸
药相伍 , 以开逼塞 。是以 , 香川修庵日 “试其功效 , 人参治顿虚 , 而不治渐虚 ”, 此言
虽为极尽人参之用 , 然亦 当谙熟此 旨。且人参若果能补元气 , 仲景何不言之 其劳气 、
虚劳不主以人参 , 却于柴胡 、 泻心辈诸证并非气虚者 , 多伍以人参 。抑或人参之贵重 ,
若在金玉之上 , 何以大剂多量重施于人哉
夫人参味苦 , 类于胆汁 , 是故和名曾以“熊胆 ”称之 。然并非单因苦味而借用之 , 盖
当时之俗 , 用之以比作熊胆 , 故称其名 。今执古方者 , 所用乃生于本国山谷之直根及竹
节人参 , 其所奏效 , 千古发明, 济生之功可谓广矣 。回顾香川 、 吉益二家论言人参之用 ,
虽有所未尽 , 然称其功绩 , 可谓不小 。余门不止于仲景之方 , 后人所制之益气汤 、 四君
子汤 、 六君子汤 , 皆用和人参 , 无不有其疗效 , 且未见其有偏苦之害 。后世立方者 , 虽
似反其意 , 但取其则 , 一方面信奉于仲景 , 同时也追流溯源 , 方可用之不惑 。学者宜思
焉 ' 。

心下痞坚 、 心下坚满

腹证解释 】
心下痞坚 图 一, 图 一 , 是心下痞硬证加重状 , 像硬板样无弹性 心下痞硬有
一定弹性 。心窝部有明显的抵抗和压痛 , 但其程度不同 , 比心下痞硬证微重的证候 ,
亦出现心下石硬样的重证 。此腹证 , 上方为胸骨剑突部位 , 下方可至中肮或 中院下方 ,
左右可到两侧腹直肌和肋骨弓的交叉部位 , 面积较大的斜方状范围都有抵抗感和压痛 。


对应方药 】
若心下部坚硬 , 有时触就拒按 , 或喘咳严重不能仰卧 , 伴有口渴和小便不利证 , 有
腹力 , 当用木防己汤 。若无口渴 , 偏便秘 , 即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获答芒硝汤 。吉益东洞
云 “木防己汤水病 , 喘满 , 心下痞硬 , 烦渴而上冲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获答芒硝汤 ,
木防己汤证 , 但无烦渴 , 而小便不利者 , 其痞坚甚,'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对应方药 】
气灯下坚 , 大如盘 , 边如旋杯 ”, 是为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和积术汤的腹证 ,
前者在气分 , 后者不在气分 。

心下满 , 心下痞满

腹证解释 】
心下满 , 是心窝部有膨满感或膨胀感的自觉症状 , 心下部

膨满兼有痞塞感是为心下痞满 , 但是两者难 区别 。 抗


对应方药 】
多位于半夏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的腹证 。茵
陈篙汤 、 答桂术甘汤 、 获答泽泻汤 、 五答散 、 半夏厚朴汤亦有
此证 。
图 一

鉴别 】
吉益东洞日 呕而肠鸣 , 心下痞硬 , 半夏泻心汤主之 。为则按 。心下痞 。当作心
下痞硬 ”, 即“心下满 ”应该伴心窝部闭塞感或不舒感的他觉“心下痞硬 ”症状 。又日 , “心
下痞硬而满 ',为甘草泻心汤的腹证 , “心下痞硬 ”为生姜泻心汤的腹证 ` 。另外 , 桂枝去
桂加获答 白术汤的自觉症状 “心下满 ”, 亦伴轻度心下痞硬的抵抗感或不舒感 。所谓 , “心
下满”与“心下急”同样 , 即膨满或膨胀的自觉症状 , 伴有心下痞硬的他觉症状 , 但有 时
伴压痛有 时不伴压痛 。

心下急
汉方 医学的特殊腹诊法 , “腹直肌的紧张 参照 ”之一 。

腹证解释 】
有食物停滞 , 有急迫感和痞塞感的自觉症状 。汉方医家奥田兼藏日 , 心下急的`急 ,
是有形物的急迫之势 , 非`拘急'之意 , 此急是 `缓,的反义词” 【` 。
在临床上 , 心下急者 , 既有心窝部的痞塞感或不舒感 , 此多为大柴胡汤证病人的自
觉症状 。其病人大多数伴有心下抵抗和压痛的他觉症状 。故心下急亦说 自觉与他觉症状
皆有 。

对应方药 】此证为太阳病中篇的大柴胡汤的腹证 。

心下痛

腹证解释 】自觉心窝部有疼痛 。

对应方药 】黄连汤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 、 小建中汤 、桂枝加芍药
汤的腹证 。

心下悸

腹证解释 】心窝部明显可自觉动悸 , 按心下部可以触觉到动悸 。此因腹部大动脉搏动
波及显著 , 他觉可以望见其波及 , 亦容易出其搏动 。
4. 辨腹证

图 一

注意 】心脏动悸是为“心悸”。

对应方药 】
汉方医家多应用配伍获答的方药 , 答桂术甘汤 、答桂甘枣汤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
骨牡砺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等 。此外 , 若心阳亏虚 , 心神失于温煦所致 , 用甘
草桂枝汤 。若水饮犯扰心阳而致的 , 应于五答散温化水饮 。

心动悸
· 心动睡̀

腹证解释 】
心窝部有动悸的 自觉症状 。并可以从体外见到心窝处的搏动亢进 , 或能触觉到明显
的动悸的他觉症状 。

对应方药 】
因为阴阳 、 气血亏虚 , 心脏失于充养而致的 , 当与炙甘草汤 。另外 , 热那 内犯 , 扰
乱心神而形成的 , 应用清营汤 。

辨动悸
触摸与观察腹部 “动悸 ”是为 日本汉方 医学独特的腹诊之一。汉方医学中动悸亦称为
腹动 、 肾间动悸或水分之动”, 相当于 《伤寒论 》 《金匾要略 》 条文中的“心下悸”或 “脐下
悸 ”, 是为腹部大动脉的搏动波及显著 , 他觉可以望见或易触摸此搏动 。健康人的动悸
在腹底 深层 , 重按有时能摸到有时摸不到 , 轻按根本不能摸到 。
心 除为心脏位 胸部 的搏动亢进 , 不属于动悸 , 心下悸 、 脐上悸 、 脐中悸 以及脐
下悸 皆属于动悸 。动悸可分为虚实 , 其一腹部大动脉的搏动亢进 , 多属于实证 , 其二腹
壁软弱 , 搏动易波及状 , 属于虚证 。动悸亦可以分为动与悸 , 动为即是腹部大动脉搏动 ,
悸为此搏动传播腹壁的波动 。和久田叔虎日 “动者 , 动也 , 神气动而称动 。按腹底 ,
指下扑通动而不止者 , 为动气也 。轻按腹皮 , 重按反无者 , 为悸 。然 “悸 ”有 “惧迫 ”之意 ,
类于气弱 , 故不限于心中 、 心下和脐下有气弱不安之感者亦为悸 。动为本 , 悸为末 , 动
有形 , 悸无形 。悸必须从动而发 , 故叫动悸 。然动未必悸 , 故动悸有 区别 , 其证不 同。
且动为动脉之根本 , 并不是病证 , 但若失常 , 不安其舍时 , 则视为病 ', , ` 。他参考
江户时代兰医 相 当于现代西医 解释 “此皆动脉之事 , 呼吸之气不绝 , 此动不息 。
世论偶及于此 , 或 日在神闻 , 或日在气海 、 丹田, 至究索其本源 , 则多作秘诀而不详述 。
此乃徒求之于仿佛之间 , 不能究极其为何物也 。盖天 , 以一气维持万物者也 。故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生于天地之间而有气息者 , 无不受命而活动 。命者 , 乃天一混元之气 , 结于其腹 内而为


已有 , 动行周身 , 为活动之用也 ,'
辨动悸与方药关系为以下
悸 适应方药

心下悸
悸 桂枝甘草汤 , 真武汤 , 半夏麻黄汤 , 获答甘草汤

或心下悸
悸 小柴胡汤

心 中悸
悸 小建中汤

心 中虚悸
悸 黄茂建中汤

心动悸
悸 炙甘草汤

眩降 小半夏加获答汤

脐 下悸
悸 获答甘草汤

脐 下有悸
悸 五答散

《腹证奇览翼》 动悸之辨
动者 , 动也 , 神气动而称 动 。按腹底 , 指下扑通动
而不止者 , 为动气也 。轻按腹皮 , 重按反无者 , 为悸 。
然“悸”有“惧迫 ”之意 , 类于气弱 , 故不限于心中 、心下和
脐下有气弱不安之感者亦为悸 。动为本 , 悸为末 , 动有
形 , 悸无形 。悸必须从动而发 , 故叫动悸 。然动未必悸 ,
故动悸有 区别 , 其证不同 。且动为动脉之根本 , 并不是
病证 , 但若失常 , 不安其舍时 , 则视为病 。《伤寒论 》 日
“若脐上筑者 , 肾气动也 , 去术加桂四两”, 《金匾要略 》
日 “动在脐上者 , 为庙疽害”属桂枝获答丸证 。另外 ,
惊狂 、 烦躁 、 烦惊 、 心烦 、 癫痛 、 目眩 、 气上冲奔豚病
等 , 皆动气变化的证候 。
悸为病证 , 其所发病处有三, 即心中 、 心下和脐下 ,
且其候不一 , 因水气而致者 , 半夏麻黄丸 、答桂甘枣汤 、 真武汤证 因热而致者 , 小柴
胡汤证 因急迫而致者 , 小建 中汤 、桂枝甘草汤证 。另如惊而悸 、 忧而悸 、 时悸时止者 ,
不需要服用方药而治 。
虚里之动 , 在左乳下 , 凡动在胸腹者 , 多属于此 , 甚者在右乳下 。动素高者 , 属痰
饮 , 可用答桂术甘汤类治 。伤寒热证 , 此动盛者 , 后有大患 , 不可忽视 。
心动悸者 , 属炙甘草汤证 , 覆手按压而得之 必先覆手按压 , 以候心胸动静为要
有热者 , 柴胡证 、 泻心汤证类 虚烦者 , 桅子豉汤 、 酸枣仁汤 、 竹叶石膏汤证类 气上
冲 , 有脐上动者 , 桂枝汤类 气上冲而急迫者 , 甘草干姜汤 、 小建中汤 、 桂枝甘草汤证
类 痰饮者 , 答桂五味甘草汤 、 小青龙汤 、 答桂术甘汤证类 。
动气迫心 , 胸满 、 短气 、 烦闷 , 或喘急、 或干呕 、 或痪疯 , 或上窜欲死者 , 危急证 ,
当用风引汤 、 紫石寒食散 。
4. 辨腹 证

动气在上脱中间 , 强者 , 桂枝类证 或发惊狂 、 烦狂 、 心烦 、 心悸 、 烦躁 、 目眩等


者 , 龙骨牡砺汤类 或心下痞者 , 泻心汤类 , 亦 当根据外证与腹证而辨证 。
动气在心中, 背五六脊椎彻痛者 , 或动气从上脱逼于心下 , 脐下空虚者 , 为危重 。
动气在 中院周围 , 按之浮者 , 属表证 , 首先用桂枝辈 。若胸实有力 , 上中院的动气
愈按愈强者 , 实邪在里或 胃内实 , 其动气沉实而有力 , 该选大柴胡加芒硝或承气汤类 。
水分之动 , 浮而按之痛者 , 是水分 。若兼有小便不利 , 或水泻 , 或渴等 , 五答散 当
之。
脐底之动 , 已辨于前 。若按之脐底有坚块 , 与动气俱动 , 牵及上中脱者 , 是庙瘤 ,
为桂枝获答丸证 。若脐底动 , 按之坚痛 , 外证热肿 、 口舌干 、 肌肤枯燥者 , 为脾虚 , 用
贞元汤 熟地十钱 、 炙甘草与当归各三钱
奔豚之动 , 脐底起而上冲心胸 , 休作有时 。若脐下悸者 , 欲作奔豚 , 因有水气 , 属
桂枝加桂汤 、 答桂甘枣汤 、奔豚汤证 。似此形状 , 发时呻吟者 , 虫也 。虫证常伴动气甚 ,
或心中烦闷 、 怔忡者 , 可以用甘草粉蜜汤 、 乌梅丸等 。
产后晕及诸血晕者 , 动气上迫心胸 , 按右不容穴 , 其晕可以止 。若疲血上冲者 , 可
用黄土汤 、 失笑散类 。
水肿兼有雇痕者 、 动悸者 。脚气渐冲心者 , 心下必动 , 不可误混 。前者适用柴胡姜
桂汤加获答 , 后者适用风引汤 , 剧者用吴茱英汤 。
所谓火动燥证 , 就积热者 , 必动元气 , 应该辨虚实 。或说 , 动在脐右者 , 阴虚火动 ,
其左者 , 肝虚痰饮 。实者 , 适当泻心汤类 虚者 , 百合汤 、 竹叶石膏汤等 。
妇人血证 , 悸动者多 , 属桂枝加黄茂汤 、 小建中汤类 。
产后病 , 男女诸血证 , 积癖 、 痰饮类兼动悸者多 , 其本证 , 随证治之 。 治其本者 ,
不 以动为主治 , 后其动可 自愈 。
以上多阳病 , 另有阴证者 , 外证不以动为主 , 如真武汤的心下悸 、 头眩 、 身润动 ,
或 四逆汤的里寒外热 , 通脉 四逆汤的面赤 , 白通加猪肝汁汤的千呕而烦 , 当归四逆汤的
脉浮类 , 皆其动气自脐上至心下甚者阵 。

心下支饮
用二三指或二三四指像弹钢琴样叩上腹部 , 可以听到水动的声音既为“心下支饮 ”。
此证候西医称为“振水音”, 汉方医学称为“胃内停水”。
《伤寒论 》 与 《金匾要略 》 原文中没有 “胃内停水 ”的词语 , 既是 爹、

日本独特的词语 。通过研究 日本古代书籍 , 笔者认为 “胃内停水 ”是为 奋

《金匾要略 》 答桂术甘汤原文中“心下痰饮”, 但是心下痰饮证候认


得 自觉症状 。后来 日本江户时代腹诊的高峰期 , 和久田叔虎 《腹
证奇览翼 》中解释腹诊可听到振水音的他觉症状 。到现代汤本求真 《皇
汉医学 》 五答散与小青龙汤等解释 中, 和久田叔虎他们古代 医家确定
的振水音称为“胃内停水 ”与“水毒”的词语 。
汉方医学重视此胃内停水证候 , 山田光 靓日“水是为水饮 、 痰饮以及水毒 , 表 出此
证候的腹证即是 胃内停水 , 是心下部的振水音”, 西山英雄日“心下支饮是因为胃扩张或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胃下垂等原因 , 胃中停留的水分发 出特殊声音”。正常人多量饮水之后亦出现同样声音 ,


但是饮水过四五小时后还 出现 , 证明胃功能的异常 。

腹证解释 】
用示中无三指扣腹壁 , 或推按冲击胃肮部腹壁 , 可以听见到
似水撞击物体所发出的声响的他觉症状 。若其程度强 , 躺床的患
者转身即自己可感觉到 。

一般腹诊时不可大力量扣 或叩 , 因为力量大造成腹壁的
过度紧张 , 结果听不到振水音 。稻叶文礼日 “心下有痰饮水气 ,
逆满 , 按之濡 , 久扣之则有水声 , 虚里搏动增强 , 胸中扑通扑通
跳动 , 其上冲 , 起则头眩 , 俗称“立眩”, 或目赤生臀 , 或身摇常
如坐舟 , 或胸闷气急 , 呼吸短促等”, 此“久扣之则有水声”是清
力量反复打叩 , 最终可以听到振水音 〕。 图 一

对应方药 】
治疗振水音的主要方药为答桂术甘汤 、泽泻汤 、获答泽泻汤 、获答饮 、获答甘草汤 、
真武汤等 , 其中答桂术甘汤最常用 , 可以治疗脾肾阳虚 , 气化功能失常 , 以致水饮停积
于胃肠所产生的振水音 。因心下有水气 , 加之气逆上冲急迫所致 , 故以获答为主 , 逐心
下的水饮 桂枝为臣, 平冲降逆 白术为佐 , 利小便 , 去水气 甘草为使 , 缓急迫 。答
桂术甘汤属于少阳病 , 为虚证 , 此方常与大柴胡汤或小柴胡汤合用 , 即少阳位的虚实合
病证 。

鉴别 】
证候 适应方药

心下有
有 腹力较弱
腹力弱 , 偏虚证的水饮证
, 属于虚证的水饮证证 答桂术甘汤 , 五答散
人参汤 , 真武汤 , 当归芍药散
, 获答四逆汤汤 散
振水音
音 腹力中等度 , 虚实间的水饮证证 获答散 , 获答泽泻汤 , 半夏泻心汤汤
腹力较强 , 不可认为实证
证 适用稍微弱的方剂

衣 《腹证奇览翼》 心烦诸证之辨
诊心中烦悸之法 , 覆手按压 , 即可得之 。盖烦者 , 烦热也 。心中具有不如意之事 ,
叫故烦 , 即有迷乱 、 不平静 `闷热而急躁之感 。热邪郁结 、 伏 匿 , 不得外发 , 而致烦 闷 。
桂枝汤 , 反烦不解者 , 以头项强痛而烦 , 故刺凤池 、 风府而解 。
大青龙汤的烦躁 , 应汗出而不汗出, 致烦躁 。烦躁 , 谓心烦万恶身躁 。
麻黄汤证 , 发烦 , 为服药后 , 药力未能发汗而烦 , 故汗出热散则解 , 此为表证之烦 。
小柴胡汤的心烦 , 为热渐入里 , 水气聚于少阳而烦 , 故见胸胁苦满 、 喜呕 。小柴胡
汤证虽为表热及里 , 但无内实 , 所 以烦亦重 , 故用药后 , 傅热邪外出而解 。
大柴胡汤证的郁郁微烦 , 为热已迫里成实而致烦 , 故见心下急 、 微烦 。盖烦因热欲
外出 , 因其不能外出而烦 , 故热盛者 , 烦亦重 。如大柴胡汤证 , 恰在无内实而又即将结
实之际 , 故其烦反轻 。
4 . 辨腹证

大陷胸汤的烦躁 , 因下之 , 客气动隔而烦躁 , 故在 已成结胸 , 则不复烦躁 。若结胸


后仍烦躁者则死 , 如 《伤寒论 》 云 “结胸证悉具 , 烦躁者 , 死 ,'
白虎汤证的烦躁 , 为热结在里而烦 , 以其渴欲饮水 , 故知之 。
若烦而内有水气者 , 为五答散证 , 故亦有烦渴 。
至于调 胃承气汤证的微烦 , 甘草泻心汤的心烦不得眠等 , 皆因误用吐下 , 其热不去 ,
反致急迫而烦 。
小承气汤证 , 虽亦有微烦 , 此亦因太阳病若吐 、若下 、若发汗 , 热仍不结而致微烦 。
大承气汤证 , 为热那入内, 已成结实 , 故虽有短气 、 腹满之证 , 但不烦 。
上述诸烦 , 为热邪在里 , 或熟欲外出而烦 , 之 , 致胸满而烦 , 其烦与柴胡汤的烦同
理 。又但烦惊者 , 为误下所致 , 成动气躁或欲成 内实而烦 , 或误治急迫而烦 , 其烦有轻
有重 。
柴胡加 龙骨牡砺汤的烦惊 , 因有表邪而下扰之候 。加龙骨牡砺者 , 以此证发惊狂故
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的烦躁 , 又由火逆之后 , 上冲急迫所致 , 用龙骨牡砺之意 , 与
柴胡龙骨牡砺汤同理 。但柴胡龙骨牡砺汤证为外邪迫里 , 有水气而致的烦和惊惕 。桂枝
甘草龙骨牡砺汤证 , 为火逆下之 , 津液伤而气独上冲急迫 , 故烦和躁 , 却无惊惕 。
桅子豉汤证的虚烦 , 心中懊恼 , 为水气去而热邪独结于心胸 。
小建 中汤的悸而烦 , 以悸为主 , 非 以烦为主 。其悸为气上冲而急迫所致 , 烦乃 因伤
卜外束 而致 。
寒之牙
以上所论 , 皆烦在阳经者 。
其属于阴经者 , 如黄连阿胶汤证的心烦不得眠 , 此盖因血气迫心而致热烦 。及见其
烦 , 不拘于阴经主药 , 直接 以心中热为主治 。牙
吓气 内攻致变 , 以吴茱英汤治其吐利和烦
躁 。此吴茱英汤虽非主治其热 , 但气逆迫心时 , 亦有发热症状 。故降其逆气 , 烦热 自止 ,
所 以以气逆为主 , 而非以烦躁为主 。
猪答汤主利水和血 , 而其证亦有心烦不得眠 , 此因下利而血气上迫 , 激逆水气而咳 ,
心中热而致呕 , 致渴 。若和血利水 , 则气血上攻之势遂治 , 心烦自止 , 故虽然烦甚 , 但
不复以烦为主 , 而行解热利水之法 。
白通加猪胆汁汤的厥逆无脉 、 干呕 、 烦 , 以下利不止 , 厥逆上攻 , 致心中烦热 。有
无脉和下利不止 , 不可以烦为主而治 。虽干姜 、 附子 、 葱白助阳 , 甘草缓急 , 但于心烦
并无妨碍 。以药不能达下焦 , 故以猪胆苦汁冲开胃口, 人尿解心中之热 , 促使 白通汤发
挥药效 。
以上所述 , 属阴经的烦 。有以烦为主 , 有不以烦为主 , 在于详细审求病情缓急和标
本 。 总之 , 不论虚实阴阳 , 病迫于心者 , 必生热 , 而其热不得外透 , 则致烦闷之证 。
又案 三黄泻心汤治冲逆病 、 眼目口舌等疾 , 不可与桂枝汤冲逆之证混同 。三黄泻
心汤治气血上冲 , 心中有热 , 而桂枝汤治表虚气逆上冲 , 故三黄泻心汤证兼有脉烁 、 便
秘等证 , 而桂枝汤则专和肌表营卫 。
世间梅毒者 , 不辨其证 , 因循旧说 , 动即答 、 连为主 , 加 以获答 , 夫答 、 连为泻血
热之品 , 主治病在心胸者 , 而土获答善肌表之湿 , 与岑 、 连相伍 , 虽有兼治湿热之意 ,
但对于无湿者 , 则颇为不合 。初学之人 , 切勿轻妄误用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灯̀下证候与方药
心下证候
适应方剂
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 ,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 大黄黄连泻心汤 , 附子泻心汤
按之心下濡 桅子豉汤

心̀中懊恼 桅子豉汤 , 桅子甘草豉汤 , 桅子生姜豉汤


心中结痛 桅子豉汤
心下痞硬 生姜泻心汤 , 旋覆花代储石汤 , 大承气汤
心下痞硬而痛 甘草泻心汤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 心下坚块 十枣汤
心下痞硬 , 急微烦 , 按心下满痛 大柴胡汤


心 按之心下坚 大承气汤 , , 半夏厚朴汤 , 积术汤
心下续坚满 甘遂半夏汤
心下痞坚 木防己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获答芒硝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 , 积术汤
心下因硬 , 心下满而硬痛 , 心下痛
大陷胸汤
按之石硬 , 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病在心下按之则痛 小陷胸汤
心 中懊恼或热痛 桅子大黄汤

`心下满微痛 桂枝去桂加答术汤
心下满痛 厚朴三物汤 , 大柴胡汤
心下悸逆满 , 心下有痰饮 答桂术甘汤
心下痞 五答散
心下支结 柴胡桂枝汤




心下痞 , 隔间有水 小半夏加获答汤
水停心下 小半夏获答汤
心下有水 小青龙汤 , 小青龙加石膏汤
灯̀下有支饮 泽泻汤 , 小半夏汤
心中痞 积实菠白桂枝汤 , 人参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桂枝生姜积实汤
心 中温温液液者 炙甘草汤
心下悸 桂枝甘草汤 , 炙甘草汤 , 五答散
心痛 乌头赤石脂丸
心胸中大寒痛 大建中汤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获答饮
心 中不安 茵陈篙汤
心腹卒中痛 柴胡桂枝汤
4. 辨腹证

辨胸部证

胸满

腹证解释 】自觉胸中有东西充实或饱满 。

对应方药 】桂枝去芍药汤的腹证 。

胸痹

腹证解释 】自觉胸部有压迫感 , 而有不易形容的不舒服 。

对应方药 】实证 , 而心下有痞硬者 , 当与木防己汤 。同样心下痞硬 , 但腹力软弱者 ,
属虚证 , 获答杏仁甘草汤治 。

胸痛 , 胸痛彻背

腹证解释 】
自觉胸部疼痛 , 并且 向背放射 , 形成胸背通透样疼痛感 。按压胸部拒按的他觉症状 。
多于西医肋间神经痛 , 冠心病 , 心肌梗塞等疾病所致 。

对应方药 】
肋间神经痛者常用于桂枝加答术附汤 , 心疾病用于括楼建白白酒汤 、 括楼菠白桂枝
汤 。胃疾病该用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 。痰浊内阻 , 胸阳不振的胸痛彻
背 , 疼痛性质多为闷痛或胀痛 , 由于痰或湿阻于胸中 , 胸中阳气被阴邪所蒙蔽 , 以致胸
阳不振 , 气机不利而产生 , 用于括楼挂白半夏汤 。气滞血疲的心痛彻背 , 多呈陈发性的
胸内刺痛或绞痛 , 疼痛时背部及肩部有牵涉性疼痛 , 因为癖血阻于心脉所致 , 当与桃红
四物汤 。

胸中懊恼

腹证解释 】
自觉胸 中似痛非痛 , 烦闷不适 , 莫可名状之感 。按压胸部无压痛 , 无抵抗 。

对应方药 】
热邪未尽 , 留扰于胸脆而致 , 有胸中懊恼 , 不寐 , 用于桅子豉汤 。若热扰胸隔的桅
子豉汤证 , 兼中气被热邪损伤所致短气者 , 桅子甘草汤主治 。若热扰胸隔的桅子豉汤证 ,
兼 胃气因热扰而上逆 , 见恶心呕吐者 , 桅子生姜汤主治 。

胸中冷感

腹证解释 】
自觉胸中有冷的感觉 , 严重的觉有冰块置于胸中之感 。有的在胸部体表触诊时 , 有
凉而不温暖的他觉症状 。

对应方药 】
风寒之邪侵犯肌表 , 内迫于肺 , 抑制阳气失于温煦所致 , 宜麻黄汤 。若痰饮积于胸
中 , 阻遏阳气而成 , 用答桂术甘汤祛痰化饮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胸中灼热

腹证解释 】自觉胸中有灼热的感觉 , 严重的有如火燎一样的感觉 。

对应方药 】外感之邪化热内扰胸幅而致 , 桅子豉汤或竹叶石膏汤主治 。若癖血内阻 ,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 应于血府逐疲汤 。

气上冲胸
下述 “腹部痞气 参照 ”与“脐下悸 参照 ”有关证 。

腹证解释 】自觉少腹中有气上冲于胸中 , 按压胸部无不适感等他觉证候 , 但多在脐下
可以触到动悸的他觉症状 。

对应方药 】
心火不能下蛰于肾 , 肾水无以蒸化 , 水停下焦 , 复有上逆之势 , 所 以产生气上冲于
胸咽 , 脐下筑筑跳动的症状 , 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若肝郁而气机失调 , 以致冲气上逆而
形成的 , 用于奔豚汤。

胸欲压物

腹证解释 】自觉胸中不适 , 胸部压置重物则感觉舒适而安 , 或欲需人用足踩之 。

对应方药 】疲血内阻 , 胸中气机不畅 , 脏腑经路不畅而胸 中不适 , 用重物按压能迫行
气血行则缓解 , 当与血府逐疲汤或旋覆花汤 。

胸中紧闷

腹证解释 】自觉胸骨剑突处或整个胸部憋闷不舒 , 如有物压迫于上之感 。不喜按压 ,
按则憋闷加重的他觉证候 `。

对应方药 】
痰浊内积胸中 , 阻碍心肺气机而产生的 , 用于获答杏仁甘草汤 。若心气郁滞 , 癖血
阻络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的 , 血府逐疲汤主治 。

虚里动数

腹证解释 】触按虚里处 , 搏动快速 。

对应方药 】热邪 内迫气血 , 因虚里为宗气汇聚之处 , 故动快数 , 用于白虎汤 。因气血
亏虚 , 虚里之络失于充盈 , 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所致 , 宜人参养荣汤 。

胸部高突

腹证解释 】
前胸部 胸骨柄及肋骨 向外凸出并且狭窄 , 胸廓前后径 比左右径大 , 形如鸡之胸
骨疮突之状 。见于小儿 。

对应方药 】
精气亏虚 , 骨失充养 , 发育不良所致的 , 应于左归饮 。若气血生化不足 , 骨及肌肉
失于充养 , 以致发育畸形的 , 用补中益气汤 。
4. 辨腹证

胸部证候与方药的一览表
胸部证候 适应方剂
桔梗汤 , 厚朴大黄汤 , 吴茱荚汤 , 柴胡加龙骨牡砺
汤 , 大承气汤 , 麻黄汤 , 小建 中汤 , 半夏厚朴汤
胸满胀 拳厉大枣泻肝汤
胸 中痞硬 瓜蒂散
胸 中窒 桅子豉汤
结胸 大陷胸汤 , 大陷胸丸
小结胸 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白术散
胸背痛 括楼菠白白酒汤
心痛彻背 括楼越白半夏汤
心中痞 , 留气结在胸
积实菠白桂枝汤 , 人参汤

胸 满 , 胁下逆抢心
胸中气塞 获答杏仁甘草汤 橘积姜汤
缓急 惹苗附子散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桂枝生姜积实汤
心痛彻背 , 背痛彻心 赤石脂丸
胸中痛 桂枝加黄茂汤 , 十枣汤
心胸 中大寒痛 大建 中汤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获答散
心胸不安 茵陈篙汤
胸 中有热 黄连汤
胸上有寒 理中丸
胸中甲错 苇茎汤
常欲蹈其胸上 旋覆花汤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辨胸胁证


哗勺 不翔 ' 、了 ,'

岌乡 尺少 沪
杏又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是在 日本最重视的腹证 , 而且研究也多。《伤寒论 》 重视其
病程 , 按病程分为六个病位 , 胸腔和腹腔分别的区线即心下和胸胁 , 发
现若区线的心下和胸胁有证候属于少阳 , 其次腹部出现证候属于阳明。
中医的辨证 , 随证候变化 , 治疗亦有变化 , 此中医理论来看 , 自然地重
视腹证变化 , 故亦重视胸胁苦满证候 。 图 一
胸 胁苦满 的诊腹 法

腹证解释 】
自觉胸胁处满闷不舒 , 既从心窝部到季肋部有闭塞感 , 或痞塞感的自觉症状 。按之
胁 间或季肋部则满闷感加重 , 并有抵抗与压痛 , 既医生把手指从季肋下方 向胸腔 内压进
去 , 手指可以感到抵抗 , 并且患者感觉到窒塞感及痛苦 , 他觉的抵抗与患者痛苦有强弱
的不同。如果按之坚硬且压痛 , 拒按 , 则胸胁硬满 。

翩鲡俪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本证发生于单侧或双侧肋 弓上下的胁部及胁下部 。胸胁示肋 弓下部位 , 此部位有痞


塞感或不舒感的自觉症状 , 有抵抗或压痛的他觉感 , 其 自觉症状不是很多 , 主要表现他
觉症状 。此证候最明显现于 , 乳头与脐的直线 , 其直线与肋弓交叉部位 的下方 。用示中
无的三指 , 向乳头方向按压 , 沿胸廓壁要插进去样按之 , 此时三指不可以往下折 。若 三
指不能插进去 , 即有抵抗 , 再按下有抵抗部位该出现痛或苦的自觉症状 , 此为胸胁苦满
的腹证 。在临床上 , 右侧出现为 , 左侧 出现为 , 两侧 皆出现为 。
4 . 辨 腹证


对应方药 】
汉方医家 , 按照胸胁苦满的程度和其腹力 , 选择运用柴胡剂 。
如藤平健按运用频度为顺 , 柴胡加芒硝汤 、 大柴胡汤 、 柴胡加龙骨
牡蝠汤 、 小柴胡汤 、 四逆散 、 柴胡去半夏加枯楼汤 、 柴胡桂枝汤和
柴胡桂枝干姜汤 , 其中将小柴胡汤成为中间标准 。
其标准的小柴胡汤证为是 , 颈部后侧和侧面的中间至肩部有凝
滞状 , 有时到肩脾骨中央部的“颈项强”证 , 起床时口苦 , 口中有粘
稠感 , 刷牙时恶心 , 心窝部有痞塞感或微胀满等 自觉证候 。他觉
胸胁苦 满兼发腹皮拘急 症状有中等度的腹力 , 心窝部有轻度抵抗和压痛 , 即轻度心下痞硬 ,
中等度的胸胁苦满 , 舌微干燥苔白 , 多为脉 弦。
大柴胡汤的主要证候是 , 有稍微强的小柴胡汤的所有证候 , 兼见偏便秘 , 舌苔微黄 ,
脉 弦紧或沉迟 。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的主证相似大柴胡汤证 , 另有失眠 、 多梦 、 忧郁或焦躁 、 易惊等
精神疾病的自觉症状 , 兼或有或无脐上悸或脐下悸 脐下或脐上可触到腹大动脉搏动 。
柴胡去半夏加括楼汤的主证是 , 稍微弱的小柴胡汤证 , 见有轻度口渴 柴胡桂枝汤 ,
似柴胡去半夏加括楼汤证 , 即稍微弱的小柴胡汤证 。若急性病中兼有微恶寒和发热 , 皮
肤的知觉异常 , 关节里有不适应感的自觉症状 若慢性病 , 兼有气上冲的头痛或头眩 ,
上身易发汗 , 或有腹痛等自觉症状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其证为微弱的柴胡桂枝汤证 , 兼有口渴 、 小便不利 、 头部易发 汗
的自觉症状 , 与脐下或脐上可触到大腹动脉搏动的他觉症状 。

方药的鉴别 】
方药 胸胁苦满
满 兼证

小柴胡汤
汤 只有右侧 , 或右侧比左侧强

大柴胡汤
汤 两侧 皆有 腹直肌上端的抵抗和压痛 痛
柴胡桂枝汤汤 两侧皆有有 腹直肌的紧张 , 象 , 心下支结”表现

柴 胡加龙骨牡砺汤
汤 两侧或右侧
侧 脐上或脐部动悸

柴胡桂枝干姜汤
汤 两侧 皆有 腹直肌上端的抵抗和压痛 ,
脐 上或脐部动悸

胸胁苦满与柴胡的关系
在 日本 , 可以说有胸胁苦满证就应用柴胡剂 。胸胁苦满和往来寒热证候是应用柴胡
剂的指标 , 其中往来寒热多发生于急性热病中 , 但胸胁苦满证 , 不管急性或慢性疾病都
可以出现 。吉益东洞日 “本草纲 目的柴胡中 , 以往来寒热为主治证候 。若往来寒热剧
者 , 有的有效 , 有的无效 。有胸胁苦满证者 , 不管有无往来寒热证 , 都有效 。但无
胸胁苦满者 , 用于柴胡也无效 。 ”, 他将胸胁苦满证为定柴胡剂的主证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胸胁苦满与有关的脏腑
胸胁苦满证是少阳病的代表证候 , 所谓此病范围为上于咽头部位至于心窝部位 。《伤
寒论 》 日“少阳之为病 , 口苦 , 咽干 , 目眩也 ”表达上限的证候 , 又日“太阳病 , 重发汗 ,
而复下之 , 不大便五六日 , 舌上燥而渴 , 日哺所小有潮热 , 从心下至少腹 , 硬满而痛 ,
不可近者 , 大陷胸汤主之”, 表达其下陷 。所谓胸隔 内的诸脏器及横隔膜下方的脏气 ,
即与肝 、 胃、胰的关系密切 , 且其脏器的病变可表现胸胁苦满证 。另外 , 自律神经失调 、
精神疾病等病人亦表现胸胁苦满证 。但是 , 耳疾病 , 妇科疾病等 , 胸胁苦满证的发证范
围较宽 , 故辨证时不需要固执肝 、 胃 、 胰的病变 。

胸胁支满 , 胸胁满微结

腹证解释 】胸胁支满是为胸胁苦满之一, 其腹证与胸胁苦满相同。胸胁满微结 , 按季
肋下有抵抗与压痛 , 轻度膨满感 , 亦为胸胁苦满的一种哪 。

对应方药 】柴胡桂姜汤的腹证 。

胸胁张满

腹证解释 】自觉胸廓饱满 , 他觉胸前肋间隙不清 , 胸部上下成直筒状 , 严重时按压胸
胁则觉气急加剧 。

对应方药 肺气奎滞的胸胁满胀 , 按之易出现气机加剧不适 , 由于肺气奎塞 , 郁滞不
畅 , 气逆于上而产生的 , 用苏子降气汤 。痰饮 内聚的胸胁胀满 , 按之多无不适
感 , 唯时常感到胸中痞闷 , 因为痰阻肺奎 , 肺失宣肃 , 属于寒痰者用与小青龙
汤 热痰者用与答桂术甘汤 。

胁下连胃院疼痛

腹证解释 】自觉两胁下连及 胃院部疼痛 , 胃脱部或两胁下压痛拒按 。

对应方药 】肝郁气滞 , 横逆犯 胃, 肝 胃不和导致的 , 与四逆散 。寒邪 内犯肝胃 , 气机
失和所致的 , 附子理中丸主治 。

胁下及肋间疼痛

腹证解释 】自觉胁下及肋间疼痛 , 或胀痛 , 或如针刺样痛 。用于按压时疼痛尤甚 , 痛
处固定不移 , 或疼痛串移无定处 。

对应方药 】心肝失疏泄 , 气机不利所致的 , 与柴胡疏肝散 。

胁下连腹疼痛

腹证解释 】胁下 , 或左或右或两侧的疼痛连及小腹或大腹作痛 , 有挛急感 , 或出现压
痛拒按 。

对应方药 】
气血亏虚 , 经脉失营 , 寒邪 内侵 , 脉凝细急所致的 , 黄茂建 中汤 。肝郁疏泄失常所
致者 , 四逆散 。水饮 内停 , 搏结气机所致者 , 答桂术甘汤 。
4. 辨腹 证

胁下连脐硬满成块

腹证解释 】
在胁下 或左或有 至脐腹部 , 扣及 巨大肿块 , 质硬 , 触按压痛 , 全腹呈膨满状 。
因元气虚损 , 阴寒与气血相搏 , 而使疲血积于脏腑和经脉形成 。

右胁下成块

腹证解释 】扣触右季肋的下方可以探摸到肿块 , 固定不移 , 压痛拒按 。

对应方药 】心气血疲阻于肝 以及肺的气机逆乱 , 而肝失疏泄 , 经脉不畅而成的 , 用于
血府逐疲汤 。

左胁下成块

腹证解释 】在左季肋部下方 , 们触时可以探摸到肿块 , 固定不移 , 压痛 , 肿块大者可
以平脐 。 因肝气从左而升 , 由于肝气郁结 , 气血不畅 , 久则疲血凝结 , 形成症块 。

季肋麻木疼痛

腹证解释 】自觉季肋部位麻木 , 出现在左侧或右侧 , 部位固定 , 他觉按之压痛 , 叩击
则声音沉浊 。

对应方药 】心水湿痰饮 内停于季肋 , 肝气郁结所致者 , 与答桂术甘汤 。疲血阻滞者 ,
血府逐癖汤 。

胸胁证候与方药的一览表
胸胁证候 适应方剂
胸胁满 小柴胡汤 , 柴胡加芒硝汤
胸胁苦满 小柴胡汤
胸满胁痛 小柴胡汤
胸胁满微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
胸胁支满 答桂术甘汤
胸胁逆满 附子粳米汤
水结在胸胁 大陷胸 汤
胁下硬满 , 胁下痛 , 胁下及心痛按之气不通 ,
小柴胡汤
或胁下痞硬
胁下满痛 小柴胡汤
胁下偏痛 大黄附子汤
胁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
胁下逆抢心 积实建白桂枝汤 , 人参汤
引胁下痛 十枣汤
胁下痛 引缺盘 小青龙加石膏汤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辨腹部证

图 一 图 一

中院及院腹旁动悸

腹证解释 】
触按中肮部或旁侧处 , 可触觉到搏动 , 严重时在院腹外能视见搏
动 。肮部动悸 , 搏动虽洪大 , 但按触时感觉空虚 , 并且按其院腹软弱 。
外泄侵入肌表 , 正气虚弱而有奋起极力抗邪之外 , 此时中院旁阳
明经输穴气血旺盛而产生搏动 。

对应方药 】外感风寒者 , 麻黄汤或桂枝汤 外感风热者 , 银翘散
中气虚衰者 , 宇卜
中益气汤 。 图 一

院腹满痛

腹证解释 】自觉腹院部胀满 , 他觉有外部稍凸起 , 按之较硬 , 疼痛拒按 , 或伴有进食
阻滞于腹肮部 , 以及暖腐和呢气 。

对应方药 】宿食停留于胃院 , 脾失运化产生的 , 用于保和丸 。脾失运化 , 气机奎滞的 ,
柴芍六君子汤 。疲血内阻胃络者 , 血府逐疲汤 。寒邪侵入脾 胃, 气机凝滞产生
的 , 当与理中丸温中散寒 。

院腹积块

腹证解释 】在肮腹部可以扣及大小不等的肿块 , 固定不移 , 或能上下移动 , 并且压痛 。

对应方药 】疲血凝结成块者 , 与血府逐疲汤 。气机失调 , 胃中气聚不散而产生的 , 香
砂平胃散 。水饮内停 , 搏结气机而成块者 , 宜积术汤或五答散 。

腹力的虚实
腹力是用手按于脐腹 , 候其举指而起的腹力大小 。在汉方腹诊中 , 因为腹力程度可
以判断腹部虚实状态 , 所 以汉方医家非常重视其腹力状 。
把手掌平 , 平掌全体触到腹壁 , 适当的力度按压全腹部 , 需要专心地察腹力状态 。
然后 , 用食 、 中 、 无名指 , 沿着腹直肌的外缘 , 从上至下按压 。最后 , 参考全腹壁按压
的触感与三指按压 的触感 , 决定其虚实 。
此外 , 如运动员本身腹直肌发达紧张, 或因有喘息发作呼吸困难者等 , 腹直肌 比较
发达 , 故腹直肌紧张 , 。但此腹直肌的紧张与腹力程度不相等 。
4 . 辨腹证


腹证解释 】
腹部切诊柔韧而有弹性和缓有力者 , 正气多盛 , 病实证居多 。手按下后随即放松 ,
腹起举手无力而脐腹绵软无力者 , 正气多亏 , 病虚证为多。腹力较强 , 甚则胀满硬痛 ,
属实证 。

对应方药 】
虚者 , 多是丹田之气不足及 肾气亏虚之象 , 宜与脉证合参 , 治以补益元气及肾气法 ,
方用肾气丸之类 。腹胀之属实证者 , 可随不同的病情 , 分别选用厚朴三物汤 、 厚朴大黄
汤 、 或诸承气汤 。

腹力虚实与其代表方药 】
汉方医家藤平健 氏把诊断腹力分为九分程度 。先定中等腹力 , 如他将小柴胡汤腹证
的腹力为定 中等腹力 , 然后随着腹力的强度 , 定 “微实”、 “较实”, `、实', 、 “强实 ', 反之 ,
随着腹力的软弱 , 定“微弱,, 、 “较弱,, 、 溺̀ ,, 、 、、极 弱,, 。

腹 力的虚实
实 代表方药

强实 大承气汤

实 柴胡加芒硝汤

较实 大柴胡汤

微实 桃核承气汤

中等 小柴胡汤

微 弱 或微软 柴胡桂枝汤

较 弱 或较软 柴胡桂姜汤

弱 或软 人参汤 , 真武汤

极 弱 或极软 四逆汤

腹满 , 大腹硬满

腹证解释 】
全腹部膨满状 既是腹满 。自觉腹部膨满感或腹部呈膨满状 。或 自觉心窝部 剑突下
至脐腹部呈膨满状 。按之硬而疼痛 , 拒按的他觉症状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日本 医家把腹满分为虚实证 , 如大缘敬节解释“腹满有序实证 , 虽然 《金匿要略 》


中日“有痛者属于虚 , 无痛者属于实”, 但是不可以按照有无腹部疼痛分别虚实 , 必参考
其它证候诊断 。腹满并发便秘者多属于实证 , 但是腹膜炎或肠捻转的病变亦发腹满与便
秘 , 应该属于虚证 。腹满且泄泻者属于虚证 , 腹满兼腹水者亦属于虚证 。腹满 , 腹
诊深层有力 , 便秘且脉有力者属于实证 , 但腹满 , 腹部表面有力且深层无力 , 脉虚者属
于虚证 。实者用大黄下此实 , 虚者用小建中汤或四逆汤等要温补 。 ”
总之 , 腹满是为不管 自觉或他觉症状 , 总是腹部出现膨满状 。腹满有虚实 , 实者里
有实导致腹部胀 , 故腹壁紧张 , 重按深层有力 。虚者不管表面硬或软 , 重按时深层无力 ,
即说重按腹部深层有无力为分别虚实关键 。另外 , 腹诊不能确认腹满但患者有腹满或腹
胀 , 此为癖血的证候 。亦要注意肠内气充满的腹胀 , 或妊娠胎儿与腹满的诊断 。

对应方药 】
属实证者 , 大承气汤 、 厚朴三物汤和七物汤 、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等主要证候 。若实
热内奎 , 气机阻闭 , 燥屎内结而成 , 用大承气汤攻下 。血疲积于中焦 , 气机不畅形成的 ,
用血府逐痊汤 '〕。虚证者 , 常用于桂枝加芍药汤 、 厚朴上讲半夏甘草人参汤等 。
…腹茜 适当方剂
大承气汤 , 小承气汤 , 调 胃承气汤 , 茵陈篙汤
桂枝加芍药汤 , 小建中汤 , 大建中汤 , 四逆汤 , 附子粳米汤 , 真武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全腹膨满

腹证解释 】全腹膨膨突起 , 大如鼓状 , 故称鼓胀 。按之软硬 , 叩腹声音重浊 , 有移动
性浊音 。另一种腹膨满 , 按之柔软 , 叩之无移动性浊音 , 弹性强 。

对应方药 】脾肾阳虚 , 膀胧气化不利 , 以致水湿内积而形成的, 用于五答散 。脾失健
运导致的 , 辛
卜中益气汤 。

全腹硬痛

腹证解释 】从心窝部 剑突下 至小腹部 , 按之较硬 , 并且压痛拒按 , 腹皮拘紧 。

对应方药 】水与热结于心下 , 气机阻滞而成 , 大陷胸汤主治 。气血疲滞于胸隔上下 ,
经脉阻塞不通所致者 , 用与血府逐疲汤 。

腹部冷感

腹证解释 】
自觉腹部内外有冷凉感 , 或可以用手触觉腹部表皮不温的他觉症状 , 局部喜暖 。

对应方药 】
脾阳亏虚 , 运化失常 , 胃腑失于温煦所致 , 理中汤主治 。若命门火衰 , 肾阳不得温
煦而成的 , 用于金匾肾气丸 。寒邪 内侵肝脉者 , 暖肝煎 。若冲任阳气不足 , 胞宫有虚寒
者 , 附子理 中丸或右归丸 。
4. 辨 腹证

腹部灼热

腹证解释 】
自觉腹 中有灼热感 , 手触腹壁有灼热感 , 甚者有烫手感 , 或者腹外不 能触觉到热感
的他觉症状 。

对应方药 】
热邪 内盛 , 充斥阳明所致 , 白虎汤主治 。热那犯肺者 , 桑菊饮 。三焦伏热凉隔散 。
阴虚 内热者 , 知柏地黄丸 。

全腹痛块

腹证解释 】
自觉心窝处 剑突下 至小腹疼痛 , 按之则剧痛 , 拒按 , 扣腹能触及突起于腹壁的
包块 。

对应方药 】
阳气亏虚 , 寒凝气滞 , 经脉失和而成 , 当用大建中汤 。若气血疲阻 , 经脉闭塞所致
者 , 桃核承气汤主治 。

腹中空痛

腹证解释 】
自觉大腹或小腹内绵绵作痛而发作较急 , 且有空虚的感觉 。按压大腹或小腹有软弱
感 , 腹壁弛缓 , 喜按的他觉症状 。

对应方药 】
中气或元气不足 , 气血虚寒 , 不能温养脏腑经络所致 , 适于当归生姜羊肉汤 。

左大腹疼痛
腹证解释 】
大腹中线 剑突与脐的连线 左侧部位连及心下 心窝部及 胃院处 剧烈疼痛 , 按
之则痛尤剧 , 拒按 , 腹壁拘急的他觉症状 。

对应方药 】
热邪 内盛 , 搏结气血 , 以致经脉与脏腑的气血失和所致者 , 大柴胡汤主治 。寒邪结
于中焦 , 搏结气机而成的 , 宜四逆散或大黄附子汤 。

右大腹疼痛

腹证解释 】
自觉大腹 中线 剑突与脐的连线 右侧剧烈疼痛 , 或 自觉疼痛 向背部放射 , 有明显
压痛拒按的他觉症状 。

对应方药 】
湿热之邪内蕴肝胆 , 以致肝失疏泄 , 肝胃不和而成 , 与大柴胡汤 。情绪异常 , 肝气
郁结者 , 宜逍遥散 。气血疲阻 , 经脉不畅所致者 , 月
磊下逐疲汤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腹部软弱 , 腹部塌陷

腹证解释 】
腹壁软弱 , 象腹壁像棉样软 , 按之无力 , 用拳重按可到后腹壁 。腹部软弱者体力更
虚 , 即出现腹部塌陷 , 为身体极虚状 。

对应方药 】
腹壁软弱者为虚证 , 典型的大建中汤腹证 。腹直肌紧张 , 但全腹软弱者 , 用于小建
中汤证 腹满 , 或不满而软者 , 宜四逆散 。此外 , 桂枝芍药汤 、人参汤 、 当归芍药散等 ,
腹部皆较软 。

腹中拘急

腹证解释 】
自觉大腹或小腹部有挛急及疼痛感 , 但按压腹部不硬 , 可出现较轻的压痛 。

对应方药 】
脾 胃亏损 , 以致气血生化不足 , 经脉失和所致的 , 与黄茂建中汤 。寒邪内侵脾 胃
而致经络凝涩 ,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者 , 用理中丸 。

腹皮拘急 , 腹皮挛急 , 腹皮拘挛


腹皮拘急之意
《伤寒论 》 与 《金匾要略 》 中无“腹皮拘急',的词语 , 是汉方医学特殊的词语 。吉益
东洞在 《类聚方 》 小建中汤的解释中最初记载 “小建中汤 , 治 , 里急 , 腹皮拘急 , 及急
痛者 ”, 后来尾台榕堂在 《类聚方广义 》 中解释 “里急谓为腹皮拘急也”, 《腹证奇览 》 的
稻叶文礼进一步 “腹肌拘急像按 弓弦样状”此表达 , 最后和久田叔虎在 《腹证奇览翼 》 中
记载“如小建 中汤图样 , 全腹部筋被牵引脐旁两侧像竹筒样 , 触之像大鼓皮上样 , 用 三
指按之 , 像 弓弦样上下被拉张 , 直按下其腹底 深层 不实 , 中脆上部有动气 腹动
但是与鼓胀不同 , 鼓胀是腹张而膨 , 其筋上下方向被甚拉 , 故不是鼓胀 ”, 此证明小建
中汤腹证有腹直肌紧张状 。再次 , 和久田叔虎载 “或触之不像鼓皮样 , 腹皮表面筋较
张 , 三指重按患者痒拒按 , 亦小建中汤腹证 ”, 提醒另外小建中汤的腹证 。既“腹皮拘急',
可以了解 “里急 腹力拘急 ',的意义 。此外大柴胡汤条文亦有“里急', , 此腹证在汉方 医
学了解 “腹壁过紧张或弛缓 , 不能触摸腹直肌 , 腹壁可以看到肠管蠕动象”, 既是“里急',
的意义较广泛 。长滨善夫在 《东洋医学概说 》 里总结 “腹皮挛急或腹皮拘挛等腹皮是为
腹直肌的过紧张 , 证候既为里急或腹力拘急 。全腹直肌紧张是为小建中汤的指标 。
上端局部紧张被称为心下急是适合于大柴胡汤 , 或被称心下支结适 当于柴胡桂枝汤与四
逆散 。下端局部紧张被称为小腹弦急 , 应该用于肾气丸等”。
总之 , 腹皮拘急是为汉方医学的词语 , 此证为“里急”之一 。腹直肌的紧张成作其腹
皮紧张的感觉 , 既腹皮拘急是为腹直肌的紧张 。在汉方医学中此腹状是为小建中汤的主
要腹证指标 。
4 . 辨腹证

诊腹直肌的方法
腹部中央有腹直肌 , 侧边外腹斜肌 、 内腹斜肌及腹横肌的三层肌 肉成为腹壁 。两腿
走步的人类腹肌 , 其弹性保护内脏 , 支柱脊柱与姿势 , 连接胸廓与骨盆支持躯体 曲折屈
折运动与回旋运动 。
腹直肌的起点在肋骨 , 止点在耻骨 , 肋骨与耻骨连接之上下较长的腹部肌 肉, 其 中
间有脐 。此肌肉敏感地表现各种病候 , 由不同的病情表现两侧 、 或左侧 、 或右侧 、 或上
端 、 或下端的紧张 。故腹诊 中需要细细地观察腹直肌状 。一般诊法用手指 、 中指 、 无名
指的三指 , 从胁肋 向耻骨方 向, 隔开 一 距离按压 , 要触感其紧张状 。
按照腹诊的意义 , 腹直肌的紧张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 , 全腹直肌的紧张 二 , 上半
部 上端 的紧张 三 , 下半部 下端 的紧张 。

全腹直肌的紧张 腹皮拘急

腹证解释 】
全腹肌的紧张是为 “里急',之一 , 左右腹直肌全长 皆均紧张 , 既汉方医学的“腹皮拘
急”证 。腹皮拘急的腹证者多不属实证 , 成虚实间证或虚证 。 已上述 , 腹直肌的紧张与
腹力程度不相等 。

图 一 图 一 兼胸胁苦满


对应方药 】
腹直肌强度紧张 , 腹力较弱者 , 为小建中汤和黄茂建中汤的腹证 腹直肌强度紧张 ,
中等腹力者 , 为芍药甘草汤和当归建中汤的腹证 腹直肌强度紧张 , 腹力中等 , 伴有恶
寒或下肢冷感者 , 为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腹证 腹直肌强度紧张 , 腹力中等 , 伴有季肋下
抵抗与腰痛 胸胁苦满 者 , 为四逆散的腹证 。

腹直肌
肌 腹力
力 其他证候
候 适应方药

紧张 较弱
弱 小建 中汤 , 黄茂建中汤

紧张 中等
等 芍药甘草汤 , 当归建中汤

紧张 中等
等 恶寒或下肢冷感
感 芍药甘草附子汤

紧张 中等
等 季肋下抵抗 胸胁苦满 , 腰痛
痛 四逆散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全腹直肌的紧张与桂枝汤 、 芍药的关系
腹皮拘急主要方是为小建中汤 , 此方以桂枝汤加芍药汤与怡糖为组织 。浅田宗伯在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 中记载“桂枝汤 , 伤寒论 , 桂枝 , 芍药 , 甘草 , 生姜 , 大枣 , 此
五味 。此方古方之祖 , 胚胎百有余方 , 其变化运用无限”, 同样矢数道明讲 “此方为伤寒
论诸方之本 ', , 。后代稻叶文礼与和久田叔虎进一步探求桂枝汤的“气上冲 ”证 , 确定 “气
上冲有脐上中肮部动气 , 按之浮且筑筑样动气 , 此为桂枝汤的腹证 。气上冲 , 此动气只
是为筑筑的感觉 , 此感觉在腹部 , 而不是动气蒸腾到心的上冲心 。其腹皮稍微牵引或张
有力 , 拘挛不严重 , 然而正按不硬不实 , 腹底 深层 无抵抗 , 按其动气有力但不甚 。
本来腹诊需要决定桂枝汤的正腹证 , 若此桂枝汤正腹证并有腹拘急者 , 加芍药主之 ”。
以上方药中共通重要即是芍药 , 芍药既为治疗腹皮拘急的主药 。

腹直肌上端的紧张 心下急 , 心下支结


汉方 医学里属于腹直肌上半部的紧张状是为 《伤寒论 》 与 《金 匾要略 》 中的 “心下
急 大柴胡汤的指标 ” 或 “心下支结 柴胡桂枝汤 、 四逆散等指标 ”。

腹证解释 】
腹直肌的上方 , 既脐上的腹直肌紧张状 。其紧张多出现于右侧 , 少见于左侧 。

图 一 图 ·


对应方药 】
腹直肌紧张 , 腹力充实 , 伴有心下痞硬与右侧胸胁苦满者 , 为大柴胡汤的腹证 腹
直肌紧张 , 比大柴胡汤腹证微弱 , 腹力稍微弱者 , 为柴胡桂枝汤的腹证 腹直肌轻度紧
张 , 腹力稍微弱 , 伴有轻度心下痞硬与胸胁苦满 , 脐上触到腹大动脉者 , 为柴胡桂姜汤
的腹证 。

有关脏腑 】
腹直肌上半部紧张的腹证是为典型的四逆散指标 , 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证亦出现
此腹部紧张 。柴胡多配伍在肝病治疗中 , 但是汉方医家认为此配伍不是治疗肝病有效 。
上述方剂含人参 、 甘草 、 大枣 、 芍药等补脾 胃的中药 , 柴胡剂 中四逆散含在的甘草芍药
最多 。芍药甘草汤亦可以缓解腹直肌的紧张。芍药甘草汤主治血虚证 , 脾为血之生化之
源 , 芍药补脾甘草补 胃, 脾主肌肉 , 既芍药甘草可以缓解腹部紧张 。既可以说 , 不是柴
胡缓解腹直肌紧张 , 而是甘草芍药缓解此紧张 。另外 , 日本临床研 究 , 胃的病变易导致
腹部肌肉的紧张 , 如胃虚腹部表现腹力软弱或挛缩 , 胃实亦 出现腹部肌肉痉挛 大承气
汤证等 , 故治胃病亦可以缓解腹部紧张 。总之 , 汉方 医家不认为上腹部 紧张是肝病所
致的 , 而认为脾 胃病变或肝脾合病所致 。
4 . 辨腹证

腹直肌上端紧张与四逆散关系
四逆散是为上腹部紧张的典型方剂 , 他指标为比大柴胡汤虚且比小柴胡汤微实的中
间 , 四逆散的主要证为胸胁苦满 , 季肋下腹直肌较硬拘急 ,
其紧张到脐旁的腹证 , 此腹
证 比大柴胡汤轻 , 伴有柴胡剂证与手足厥冷 ,

于少阴病 , 急性热病可转此证 , 但是 日本 医家在发热当中很少用此方 , 而在慢性病 当中


常用此方 。汉方医学还解释有四逆汤证候 的病人易发急性热病 , 故可以猜测有未完
全解除的热 、 日本医家认为此热留在少阳位 。七情中的郁怒导致肝郁 , 同时刺激少阳位
的留热 , 出现易怒等四逆散的精神证 , 而且喜欢有发散肝郁作用的咖啡与刺激物 , 结果
导致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变 半表半里的热不达外表 , 故四逆厥冷 热留滞在半
表半里 , 里 腑位 热自然增多 , 腑位接触阴经 , 热影响到阴经 , 少阴经受热影响出现
喻 嗽 、 厥 阴 多 普 影响 由却洲
心隆 , 去 阴多 骨 影 响 出现 淞 泻 , 皆属 干 四猫 箭 证

腹直肌下端的紧张 小腹拘急, 小腹弦急, 小腹不仁


汉方医家将腹直肌下方的紧张作为八味肾气丸的主要指标 , 故腹直肌下方的紧张既
为 “小腹拘急”, 或 “小腹弦急”证 。若腹直肌下端松弛 , 既为 “小腹不仁 ”证 。
【腹证解释 】
腹直肌的下方 , 即脐下的腹直肌紧张 , 或弛缓状 。
“小腹拘急 ”是脐下腹部的腹直肌被牵引样拉硬 , 可说限在于下腹部的腹皮挛急。

图 一 图 一

“小腹弦急”似小腹拘急 ,
但是其紧张至上端 ,
下部紧张明显比上部强 。

图一
“小腹不仁 ” 在脐 下腹部 ,
沿正中线的一定范围无力 ,
是八味肾气丸的指标腹证 。 无


对应方药 】 图·
若两侧腹直肌的下方紧张 , 多为八味丸的腹证 若腹直肌下端紧张 , 下腹部的腹力
比上腹部的腹力明显弱 , 可确定八味丸的腹证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腹直肌紧张状与方药的一览表
适应方药
腹直肌状与腹证
桂枝汤类 , 建中汤类 , 芍药甘草汤 , 芍药甘草附
全腹直肌紧张
子汤 , 黄琴汤 ,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
腹直肌上端的紧张 四逆散 , 小柴胡汤 , 大柴胡汤
少腹里急 温经汤
以腹 直肌 下端 少腹拘急 当归建 中汤 , 八味丸
的紧张为主 少腹弦急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 , 八味丸
少腹中急摩痛 当归建 中汤
小建中汤 , 小青龙汤方后大黄甘遂汤 , 八味丸 ,
少腹满
抵当汤 , 硝石矾石散
少腹硬 抵 当汤

只 有 下腹部 的 少腹硬满 抵 当汤
紧张 上腹满痛 土瓜根散
少腹硬满痛 大陷胸汤
少腹坚痛 大承气汤 , 桃核承气汤
下腹部紧张 猪答汤

里急 蠕动不安
健康人腹壁不能望见胃肠蠕动运动 , 身体消瘦并腹壁弛缓者有时可以观察到 , 但并
不是病候 。大建 中汤条文 , 灯胸中大寒痛 , 呕不能饮食 , 腹 中寒 , 上冲皮起 , 出现有头
足 , 上下病而不可触近 , 大建 中汤主之”, 腹中寒气上冲来腹皮 , 腹皮起来 , 像鳗鱼或
鱼蛇样动 , 其两端相当于像鳗鱼或蛇头部与尾部疼痛 , 其痛甚拒按 , 此腹证是为腹力软
弱无力 , 通过腹壁可以望见肠管蠕动伴头痛 , 汉方医家称为“蠕动不安”或`蠕 动不稳 ”。

腹证解释 】
腹力软弱无力 , 通过腹壁可以望见肠管蠕动。腹皮起来 , 腹壁
表面像鳗 鱼样动 , 其两端相 当于鳗鱼头尾部疼痛 , 其痛甚拒按 。

对应方药 】
此腹证为大建中汤的主要指标 , 另外人参汤与旋覆花代褚石汤
证亦可以出现 , 有时小建 中汤证亦可以出现 。

西医解释 】 '图 ·
蠕 动不安 的主要原 因是肠道通 畅障碍 导致 的蠕动亢进 状 , 最著病变为肠 闭塞
, 肠闭塞有麻痹性肠闭塞与机械性肠 闭塞 , 麻痹性肠闭塞不常见且经常并发 急
胜腹膜炎 , 蠕动不安的主要原因是机械性肠闭塞 , 机械性肠闭塞亦分为单纯性与纹扼性 ,
纹扼性肠 闭塞 皆病情急而重需要紧急外科手术 。一般中药对单纯性肠闭塞的效果好 , 如
愈着性肠 闭塞 、 异物或肠痈引起的肠闭塞 、 炎症性的肠闭塞以及从外部压迫引起的肠闭
塞。
4. 辨腹证

腹部痞气 气上冲
与下述 “脐下悸 参照 ”, 亦与上述“气上冲胸 参照 ”有密切关系 。

腹证解释 】
自觉少腹中有气上冲肮腹 , 发作时剧 烈疼痛 , 或有痞块 , 打
了之上下移动的他觉证 。

对应方药 】
肾阳亏虚 , 阴寒 内盛 , 以致气机升降失常 , 气上冲所致 , 与奔豚汤主治 。

鉴别 】
气上冲
冲 适应方药

气逆少腹上冲心
心 桂枝加桂汤

气逆少腹上冲胸咽
咽 答桂五味甘草汤

气上冲
冲 桂枝汤

气上冲胸
胸 答桂术甘汤 , 葛根汤 , 奔豚汤

脚气冲心
心 矾石汤

腹中雷鸣

腹证解释 】自觉腹中鸣响有声 , 呈陈发性 剧烈者 , 隔腹可以听见声响 。

对应方药 】
属 阳证者 ,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的腹证 。属阴证者 , 若寒邪内侵 ,
以致肠 中气机不畅而成 , 附子粳米汤主治 。水饮内停 , 水气相搏而导致者 , 与答桂术甘
汤或五答散主治 。

腹壁青络怒张

腹证解释 】在腹壁外可以见到显露的青络 。严重的 , 青络怒张而粗 较轻的 , 青络隐
现而细 。腹壁青络怒张可延伸 至胸壁 。

对应方药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 , 以致气滞血疲 , 经络阻滞不畅而产生 , 合于桃核承气
汤 。

脐部病肿

腹证解释 】脐部或脐旁有凸起高出腹壁的圆形肿块 , 按之柔软 , 有压痛的他觉症状为
主 , 或 自觉疼痛 。

对应方药 】肾阳虚衰 , 阴寒内盛 , 以致寒凝血脉 , 阻闭气机而成 , 与肾气丸 。食伤肠
胃 , 脾失运化 , 以致肠道奎塞所产生的 , 与四逆散主治。

腹部皮肤黄鲜

腹证解释 】腹部皮肤呈黄色 , 与胸部皮肤发黄并见 , 色泽鲜明 。

对应方药 】多于肝胆湿热 , 横犯脾胃失调所致 , 当与茵陈篙汤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脐部压痛


腹证解释 】脐部有压痛 。

对应方药 】用于葛根汤 。

图 一

脐旁压痛
脐的斜左下两横指部位有抵抗和压痛 , 此压痛随着按压力量增多 , 或其上或其下方
向有像传 电样引痛 , 此为癖血导致疼痛的特征 。有此压痛时 , 斜左上或斜右上或斜右下
的两横指部位都有抵抗和压痛 , 即为称“脐旁压痛,, 。

腹证解释 】
按压 出现的他觉症状 。按压脐腹即脐眼旁时 , 有明显压痛反应 ,
并有抵抗拒按现象 , 或可扣及肿块和硬结 。

适应方药 】
此证多为疲血所致 , 因气血运行失常 , 血疲 阻于经脉 , 不同则 穿
痛 , 且疲血久积则成块 。按脐旁压痛的程度 、 腹力强度和虚实 , 可
选应用方药 。 图 一

实证与适应方药
斜左下两横指部位有抵抗 、 压痛和引痛最强 , 脐旁其他部位都有大同小异的抵抗和
压痛 , 同时有充分的腹力 。伴有偏便秘 , 灼热感 , 心烦焦躁 , 手足冷感 , 女子月经不调
等 自觉症状 , 与桃核承气汤主治 。
有所有桃核承气汤证 , 但其强度微弱 , 腹力亦稍微弱 。另外 , 自觉症状亦相同 , 其
强度同样微弱 , 无便秘者 , 适于桂枝获答丸 。
脐下两横指或三横指部位 , 有椭圆形 的抵抗部位 , 按压时向上或向下的引痛 。腹力
有力量 , 面色微黑者 , 下疲血汤主治。《金匾要略 》 日 “产妇腹痛 , 法当以积实芍药散 ,
假令不愈者 , 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 , 宜下疲血汤主之 亦主经水不利 ”, 即本方用于
久疲血引起的腹痛和月经不调 。又 , 日本医家龙野一雄在 《新撰类聚芳 》 中日 “月经
不调 , 或疲血性腹痛 、 腹满 、 不能食 、 淋病 、 痔疮 、 脱肛等 , 多为下身的血行障碍导致
的 , 应用下疲血汤 , , , 。
《伤寒论 》 与 《金匾要略 》 的抵当汤证来看 , 其证 , 如经水不利 、 烦满 、 便秘等疲
血的实证 , 兼可见“其热发狂者”等精神疾患 。但稻叶克 文礼 在 《腹证奇览 ·抵当汤
或抵 当丸证 》 中云 “腹中软满有物 , 如蛋壳浮于水中 , 按之则沉或滑向一边 , 随手浮起 ,
其数一二或五六不等 。或块物在脐下 、 脐旁 , 或 阴门或阴茎周围 , 或小腹或腹 中来去游
走 。其人面唇或手足青白无泽 , 小便快利 , 大便硬而易 , 其色黑等证候 ” , 此不是实
证 , 而是虚证表现 。又 , 龙野一雄在 《新撰类聚芳 》 中日 “抵当汤的适应症 , 其一 ,
4. 辨腹证

疲血症候群的实证 , 即面口唇四肢指甲的疲血斑痕 , 月经不调其血黑色或有血块 , 胸满


腹满小腹硬满 , 口燥烦渴 , 喜忘狂状 , 小便 自利 , 大便硬 , 脉沉结 。其二 , 疲血导致的
月经不调 , 服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获答丸后无效者 。其三, 发狂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
且伴其一症状者', , 此为明显实证 。
总之 , 在临床上 , 多为实证的癖血者 。另外 , 比抵 当汤与下疲血汤 , 抵当汤去下癖
血汤的蚊虫 , 加水蛙和蛇蛙而成 , 其破血疲的作用强 。疲血的病情重或病情长 , 易出现
发狂等精神证候 , 此时应用抵 当汤或抵当丸较宜 。

虚证与适应方药
斜左上 , 或斜左下 , 或斜右上 , 或斜右下两横指部位有轻度抵抗和压痛 , 再按之有
轻度 引痛 。其腹力 比中等力稍微弱 , 但没有软弱或无力状 。有时伴上肮部的轻度振水音 。
此证属虚 , 当用当归芍药散 。稻叶文礼日 “脐旁 、 脐上和脐下四周拘挛 , 按之痛而彻
痛 , 或心下悸 , 或小腹硬痛 , 或冒而渴 、小便不利者 , 此方证”脚 〕。又 , 汤本求真在 《临
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 》 里说 “仲景不过示本方宜用于妇人的腹痛 , 但本方用途广泛 ,
有腹痛 , 不论男女老少一切的病证 皆可以用 。 由经验归纳之 , 本方类似首归胶艾汤 , 其
主治亦相似 。所异者 , 彼有当归、 川芍以外 , 有地黄 、 阿胶 、 艾药 , 故止血作用有力 ,
此仅有当归 、 首萌 , 其作用比较微弱 。然反于彼而含获答 、 白术 、 泽泻 , 故有治 冒眩 、
心悸 、 心下悸 、 肉润筋惕 、 小便不利的特能 , 是以本方能奏效于脑 、 神经 、 肌肉 、 心 、
肾 、子宫等疾患 , 腹证亦相酷似 。然此证本因水毒停蓄 , 故腹部稍软弱而胃内必有停水 ,
且他体部亦得认为停水之候 , 此其别也 ', 。总要说 , 当归芍药散与桂枝获答丸的脐旁
压痛点相似 , 只为虚实区别 , 所谓详细察其腹力 , 而参照其他证候辨证 。
首桂胶艾汤的腹证 , 为脐下两横指或三横指部位 , 有椭圆形的轻度抵抗 , 加力按压
时有向上或向下的引痛 。其腹力比中等力较弱 , 尤其下腹部的腹力软弱 。但本方主治为
出血 、贫血 、下腹痛 、脉弱等证候者 。日本医家对此腹证的看法亦不同 , 稻叶文礼在 《腹
证奇览 ·芍桂胶艾汤及猪答汤之证 》 日 “小腹有物 , 按之痛者 , 即此证 。虽按之痛 ,
但不急结 ', , 稻叶有自己的“小腹 ”概念 , 所以稻叶的此方解说不同于其他 医家 。另外 ,
汤本求真在 陆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 》 里解说“因方 中有芍药 、 甘草 , 腹诊上虽认为腹
直肌挛急 , 然与由于其他原因者不同 。若 因于疲血者 , 则其挛急限于左侧 , 故虽似于桂
枝获答丸证 , 故无上冲的证候 。无获答 , 就无心悸 。心下悸 , 肉润筋惕证 , 又与彼有桃
仁和牡丹皮异 。而有芍萌 、 当归 、 艾叶 , 故彼治比较的实证性疲血 , 是 阴虚性疲血 , 故
腹部的实状不如彼 , 一般软弱无力 , 脐下虽有癖血块 , 亦软弱微小 。虽然 , 因有地黄 ,
则烦热者 , 且有脐下不仁证 。有阿胶治脱血颇有力 '术 , 汤本说定 , 配地黄的古方的腹
证 , 皆下腹部软满而无抵抗 , 像按棉花样 , 但是藤平健通过自己临床经验否定汤本说法

温经汤的疲血压痛点与当归芍药散相似 , 有时兼有脐下两横指或三横指部位 , 有椭
圆形的轻度抵抗 。其腹力比中等力稍微弱 , 但没有软弱或无力状 。但本方的腹证只为辅
指标 。主要用于下腹部冷胀而不舒 , 手掌烦热 , 口唇粗燥 , 月经不调 , 不正出血 , 不孕 ,
腰脚冰冷等证候疾患 。
日本汉方伤寒派 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
广


月 ﹄创



一 ,引
一︸
、不
训︸




腹部证候与方药的一览表

腹满类 适应方药 腹痛类 适应方药


厚朴七物汤 大承气汤

大黄硝石汤 厚朴三物汤
白虎汤 积实芍药散
腹痛
桅子厚朴汤 下癖血汤
已椒劳黄丸 小建 中汤
腹中急痛
温经汤 小柴胡汤
大黄蚊虫丸 腹满时痛 桂枝加芍药汤
腹满 ,腹大满 , 腹满痛 , 大实痛 桂枝加大黄汤
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 , 腹胀 奔豚汤
腹痛
腹大满 小承气汤 柴胡汤
腹胀满 , 腹微满 调 胃承气汤 腹皮急 , 按之濡如肿状 惹苗附子败酱汤
痛而闭 厚朴三物汤 腹中血气刺痛 红蓝花酒
腹满 , 腹胀如水状 硝石矾石散 心腹卒痛 柴胡桂枝汤
腹部满 小柴胡汤 或腹中痛 四逆散
腹微满 茵陈篙汤 腹痛绕脐痛 大鸟头煎
胎动在脐上者 瘤病 桂枝获答丸 腹 中纹痛 乌头汤
厚朴生姜甘草 腹 中寒 , 上冲皮起 , 出现
腹胀满 大建中汤
半夏人参汤 有头足 , 上下痛而不可触
腹满时痛 桂枝加芍药汤 腹 中寒气雷鸣切痛 附子粳米汤
腹满大实痛 桂枝加大黄汤 腹痛 附子汤
腹胀满 四逆汤 腹中 痛 , 腹中诸疾痛 当归芍药散
腹中痛 , 腹中 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
腹中痛 首归胶艾汤
4. 辨腹证

辨少腹证

厂赢 丫 '…钧又
仁 麟钾
龟 。岁
、、 、一 产 “ ` 、 之 、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小腹拘急 , 小腹弦急 , 小腹急结 瘤瘤


汉方 医学 的特殊腹诊法 , “腹直肌 的紧张 参 照 ”之一 。
主要下腹部 紧 张者为称 “小腹 拘 急 ”, 下腹部腹 直肌严重 紧张 , 像 两个 棍 子样 , 汉
方 医家称 为 “二本棒 ”。 其紧张至到上腹部腹 直肌 之称为 “小腹 弦急 ”, 二者 皆可 出现 下腹
部 的膨 满感 , 且 二者分别较难 。

图 一 小腹拘急 图 一 小腹 拘急 图 一 小腹 弦急

小腹 急结 , 是为疲血证候 。左侧肠 骨窝部可 以触 到肿块或 线状块 , 重压 到异物 即疼


痛 , 严 重拒按 。 医生用 三指指 头 , 从脐 部 向左侧 腹股 沟方 向按之移 动 , 患者表 现急迫性
疼痛 。右侧 少见 。

左侧少腹拘急及急结
脐 与左侧肠 骨上棘连 线的中间位 , 其上下左右 的周 围两横指 范围 。按之抵 抗和压痛 ,
有 时可触到肿块或 线状 块 , 重压到异物 即疼痛 , 严 重拒按 。

图 一 图 一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 法与理论研究

实证

腹证解释 】
自觉左侧少腹疼痛 , 按之压痛 , 拒按 , 突然放开按压的手时疼痛尤甚 。严重者 , 在
压痛部位可以拍及肿块 , 固定不移 。或按之有较强的抵抗和压痛 , 重按则向上或下有引
痛 , 而腹力充实 。或其左侧的抵抗和压痛不甚 , 但脐旁抵抗和压痛较强 , 重按则引痛 ,
腹力充实 。

对应方药 】
因为太阳表邪不解 , 外邪化热入理 , 与血结于下焦成血蓄所致 。总之 , 腹力充实的
实证 , 左少腹或脐下有较强的抵抗和压痛 , 重按则引痛 , 伴有灼热感 、 便秘 、 面赤 、 月
经不调 、 易怒 、 发狂状 、 蛆血者 , 当与桃核承气汤 。

各家之说 】
稻叶文礼之说 , 压痛定位有时脐下有时脐上不定 , 后来稻叶弟子和久田叔虎 日 “桃
核承气汤的腹证是 , 太阳病不解 , 其热结于少腹膀耽附近 , 故左脐旁自天枢附近二三寸
间 , 以三指按摸之 , 有结块状 , 重按之则痛甚 , 且觉向上引痛 。或脐上或脐下亦有结 ,
按痛 , 且此证以作脐旁为证候 , 涉及脐上及脐下者 , 以其结甚故也 。此结块及疲血逆于
胸腹 , 其则迫于胁下 , 胸胁疼痛彻背', , 此解释该妥当的 了解 。和久 田又日 “本证
称为肝积 , 沿左肝经攻冲上行 , 多成此证 。以其气血上冲而急迫 , 故其人性急 , 忍耐力
差 , 或多急躁 , 其人如狂 , 遇事易愤怒等 , 常常觉心腹间的急迫感 。若据者 , 发作时 ,
胸胁逆满 、 挛急 、 痛甚 , 卒然昏倒 , 或攻冲心胸 , 胸背彻痛 。或毒气上冲 , 现头痛 、 头
重 、 蛆血等 , 毒气下行现痔疮 、经水不利等 。此证沿左胁下上冲 , 似水气 , 转而下降时 ,
至脐左旁而止 。本证动气多在左边 , 当服桃核承气汤时 , 动气复行于任脉 , 此乃药力引
邪移动之故”, 此解释较完整 。
汤本求真在 《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 》 日 `。然 由余多年之经验 , 此急结存于膀就
部位较少 , 而常位于下行结肠部 , 即以此部分沿其横径 , 向腹底以指头擦过的强按压 ,
而触知坚结物 , 病者诉 急痛者 , 当以之为少腹有急结 。此虽即为急结之正证 , 然不仅有
大 、 小 、 广 、 狭 、 长 、 短之不同 , 且时上迫左季类下及心下部 , 使上半身亦有病 , 又下
降于左肠骨窝及膀胧部 , 不无使下半身病者 , 故诊时必须用意周到也 ', ' , 他定位较广
宽 , 而其 引痛主要向上放散 , 但其腹力充实 , 同时存在各种 自觉症状 , 即可以用此方

虚证

腹证解释 】其范围有抵抗和压痛 , 重按则向上或下有引痛 , 而腹力没有中等水平 , 或
重按可触凝块 。

对应方药 】伴有腹痛 、腰痛和背痛等疼痛 , 面色不好 , 动悸短气者 , 当用 当归建中汤 。

各家之说 】
稻叶文礼日 “若虽按之有结块状 , 但不痛者 , 则非热结 。若按之痛甚 , 但其结状
物触指而软者 , 虽是血结 , 但非桃核承气汤证 。本证与当归建中汤 、 当归芍药散 、 首桂
胶艾汤 、 猪答汤证相似 , 要详细辨证” , 虽从图来看 , 其腹证部位偏左侧 , 但桃核承
气汤与当归建 中汤的腹证相似 , 有腹力程度不同的虚实区别 。和久 田叔虎日 “腹中拘
4. 辨腹证

挛急迫 , 腹底如张数蝇 , 小腹和腰背引痛 , 或手足痛而浮肿 , 或卒然手足挛痛 , 或血证


虚赢 , 气息将绝者 , 本方都可用 。此证右侧脐旁可及硬结之物 , 斜按则腰背痛引股侧 阴
器 , 其兼并小建 中汤的腹证 ', , 此解释与他师傅稻叶相同 。
汤本求真日 “本方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加 以治贫血性的疲血之 当归 , 则于
腹证上亦 同为腹直肌挛急 , 然左侧殊甚 , 脐下部 殊于左肠骨窝部 有软弱癖血块 , 呈
一般贫血的虚状” , 所谓 日本古代医家对当归建 中汤的腹证的解释有大同小异但几乎
相同 。

右侧少腹拘急及急结

腹证解释 】
脐与右侧肠骨上棘连线的中间位置 , 其点上下左右两横指范围 。但临床上脐下部位
的抵抗和压痛同时出现 , 此时偏右侧的反应明显 , 但偏左侧 的疼痛不明显 。自觉右侧少
腹疼痛 , 按之压痛 , 拒按 , 突然放开按压的手时疼痛尤甚 。严重者 , 在压痛部位可以扣
及肿块 , 固定不移 。

对应方药 】
多为湿热之邪内蕴肠道 , 阻碍气血运行 , 肠道疲滞不通所致 。仲景谓小腹肿痞 , 当
与大黄牡丹皮汤 。

各家之说 】
吉益东洞日 “以本方治脐下有结毒 , 按之则痛 , 及便脓血者为定义 , 脐下部有凝
块 , 或有坚块 , 按之则疼痛者 , 即本方腹证 ” , 其定位为脐下 , 稻叶文礼日 “其腹
证是脐下有毒 , 按乏则痛 。或脐下坚块 , 按之痛者 , 皆属于此证 。此外可见经闭 、 血块
类 , 或乳岩 , 男女诸恶疮腐灿之类” , 虽他解释 当归芍药散腹证时 , 其定位为右侧 ,
但是此方位 置为脐下部位 。
汤本求真日 “而对于盲肠或阑尾部的左右侧腹部各有一个凝块或坚块 , 按之则疼
痛者 , 以为本方的腹证 。见此腹证时 , 不问为阑尾炎或其他如何病证 , 均当以本方治之 。
而大黄牡丹皮汤去芒硝加惹苗仁方的凝块或坚块的坚度 , 比较的稍弱 大黄牡丹皮汤去
大黄芒硝加惹苗仁方 , 为尤弱', , 即定位不是脐下 , 而是偏右或偏左 。藤平健从 自己
经验来所定脐下右侧部位 , 总之大黄牡丹皮汤的腹证多出现于右侧 。

小腹肿块

腹证解释 】在小腹部触摸到或大或小的肿块 , 质地坚硬 , 推之不能移动 。

对应方药 】气血疲结 , 经脉闭塞所致 , 用与桃核承气汤 。

少腹肿块

腹证解释 】在少腹部拍摸到肿块或条状物 , 固定不移或推之可移动 。

对应方药 】血疲 内结 , 经脉失常而致的 , 月
扁下逐疲汤 。燥屎内结肠中 , 气机奎塞而成
的 , 用大承气汤攻下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腹证奇览翼》 腹中诸块之辨
腹中成块病者 , 其物不一致的庙 、 痕 、 癖 , 可辨七种之
块。
其一 , 食块 , 见于左右胁下 , 或胁下见如面筋之物者 ,
叫食毒 。肉食的庙痕在心胸间, 宿食的结痕在上院 , 皆留于
胃而不化 。生肉留于胃肮而成庙痕者 , 与橘皮大黄芒硝汤主
治 。诸食毒 , 在胁下或心下而不化者 , 当吐之 , 适应瓜蒂散 ,
若不解 , 用于调 胃或大承气汤 。
其二 , 风块 , 见于中肮周围 。脐上动脉结而成 , 所谓半
身不遂有之 。
其三 , 气块 , 见于左右胁下 , 肝经附近 。所谓瞻瘤 , 气
无形 , 不能成块 , 若气结凝滞成块 , 定而不移者为积 , 展转
痛移者为聚 。在气分久寒瘤冷者 , 应温散 , 可用附子汤或吴
茱英汤类 。在血分 , 可用桃核承气汤 、 首归胶艾汤等 。
其四 , 血块 , 见于左少腹 。妇人血室在左少腹 , 故见于左侧
。但不仅限于此 , 胁下 、
脐周以及左右少腹 皆会有 , 随证别之 。血块主要投大黄牡丹汤 、 抵 当汤 、 桃核承气汤 、
桂枝获答丸 、 下疲血汤等 。
其五 , 胎妊块 , 见于脐下任脉线横骨之上 。
其六 , 水块 , 见于右少腹脐旁 。即小便不利所引起 , 或结聚于此周围 , 多为久寒之
毒。
其七 , 燥屎块 , 见于右少腹股际之上 。燥屎不限于右少腹 , 也见于左侧 , 以形状别
之 。结聚在此周 围者 , 亦有久寒之毒 , 当以形状不一 。
大横穴有块者 , 其左系于大便通道 , 当有痔漏 、 脱肛等 右系于小便通道 , 当有下
疮 、 淋证等患 。
另外 , 一日疟母 , 为久疟而成块 二日虫癖 , 为蛔虫聚而成块样 , 在脐周围 , 如张
网起块而痛 三日, 病症 , 有水和血的两种 , 多在少腹 、 腰 间, 水寒在右少腹 , 血病在
左脐旁 。寒痴绕脐及少腹有块者 , 与乌头桂枝汤 。或病气之块在右少腹及脐下 , 附子粳
米汤或真武汤 四日疹癖 , 不仅限于小儿 , 结聚左右胁下 , 属脾积类 。刁“儿癖块 , 可用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或大黄牡丹汤 五日饮癖 , 此留饮结聚而成 , 属水块 。在左右胁下 ,
们有水声 。又心下坚 , 大如盘 , 水饮所致的。随其外证 , 服用痰饮或留饮得主剂 。 以上
诸块也常见 , 皆腹 中滓浊和疲汁凝滞而成 。
名陈寒 , 瘤冷 久寒 , 不解之冷 者 , 乃阳气不至 , 物必以凝结 , 冻固 冻冰 也 。
是故 , 今法仲景 , 审证治之 , 坚块 , 庙痕无不治 , 不只取于攻下一途 。今且为初 学
者列其治法大略 , 然未必止限于此。若年老精虚重者 , 腹皮软弱如无物 , 诊之腹底 中央
触到长块 , 为脊骨 , 排病毒 , 切勿误识 。
生肉留于胃肮而不化成庙痕者 , 与橘皮大黄芒硝汤或泻心圆 德本十九方之一 。
诸食毒 , 在胁下或心下而不化成者 , 当吐之 , 宜瓜蒂散 , 若不解 , 与大承气汤 , 或
调 胃承气汤 。
4. 辨 腹证

案 凡吐方 , 当审腹状之虚实而用之 , 不可妄投 。或日 “食毒经久不治者 , 忆起


当时所食之物 , 得之烧而存其性 , 加入随证所处之方中 , 或相兼而用 , 有效 。',此 即 《建
殊录 》 所载食茄子一案之类也 。
心下坚块 , 当随外证索方 , 与桂姜枣草黄辛附汤下辨之 。
饮癖者 , 随其外证 , 服痰饮 , 留饮之主剂 , 亦可兼用药丸 , 当循 《金匾要略 》 之痰
饮之法 。或应下者 , 投十枣汤 、 平水丸 、 直行丸之类也 。或云 “当用 《外台》 之大蟾
蛤汤”, 又日 “于吴茱荚黄连大黄汤中 , 加铁砂末 , 上药未末 , 成丸 , 下饮癖 ,'
气块 、 魔庙诸证不同, 有气分证 , 见久寒瘤冷证者 , 以附子为主 , 温散 , 亦可投吴
茱英辈 。有血分证 , 投桃核承气汤 、 首桂胶艾汤 、 大蛟 虫丸类 若 当攻者 , 可试投通气
丸 、 干漆丸 。有实热证 , 与承气辈或泻心辈 。病证亦在此列 , 寒病绕脐及少腹有块者 ,
与乌头桂枝汤 。或日 “病气之块 , 多在右少腹及脐下 , 引肇丸或股内, 与附子粳米汤 、
真武汤 、 八味丸 、 答姜术甘汤类 , 随证合芍药甘草汤于各方而用之有效 。 ”疟母 , 用鳖
甲或大蚊 虫丸 。小儿癖块 , 与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玉函 》 之方为丸用 , 或大黄牡丹汤
为丸 , 大黄蚊虫丸 , 亦米汤或乳汁送下 或稍用紫圆 、 白饼子 、 灭毒丸之类下之 。
血块投大黄牡丹汤 、 抵 当汤 、 桃核承气汤 、 桂枝获答丸 、 大黄蜿虫丸 、 下疲血汤类 , 浮
石丸 、 硝 石大丸亦可兼用 。《产论 》 云 “鬼胎血块病 , 在脐下之左 , 或章门附近 , 形似
妊娠六七月者 , 按之有尖棱 , 折冲饮主之 。”愚云 此证不解者 , 用斑鳌散 。脐下有块 ,
按之软者 , 为带下块 , 兼用桂枝获答丸 , 加大黄或浮石丸 。妇人脐烂而流脓者 , 亦属 带
下之候也 , 急依前法 , 攻下恶物 。 以上乃治诸块之大略也 。
若其毒成陈寒 、 瘤冷者 , 按背 , 得其毒凝之处 , 艾灸数旬 , 候其毒动 , 乘机攻之 ,
兼施慰法益佳 。妇人胀满 , 积年不治者 , 亦于其患病之初 , 经闭遂成血块 , 渐作满腹石
痕 , 不可妄攻 。若其毒一时崩溃 , 势不可遏者则死 。当审其精气 , 虚实而治之 , 至晚期
者难治 。治之之法 , 以放足胫络之血为上策 , 尤当兼施慰法 , 或 以温药煎汁送下水蛙丸 、
蜿虫丸之类 。或 “男女 皆在不容附近有块 , 发潮热 , 舌胎黄老 , 形如老擦者 , 先艾 灸
其背数 日, 用达原饮 。若其块不散 , 随证治之 。小儿吐乳者 , 时见此块 , 亦如前法 。 ”
案 治诸块癖 , 亦有不即攻其毒 , 而专护阳救表之法 。
另有随机 、 求本 、 缓急迭施之法 , 乃善读仲景之书 , 详审历试于今病者 , 得其妙之
所在 。世 间虽有其方妙药辑以成万者 , 然偶可治此而不治被者 , 必系未能明察其病证也 。
《诗经 》 日 “伐柯伐柯 , 不远其则 。 ”与其好索古方 , 不若退而修术 , 修术在于修
身 。孟子日 “人有德慧术智 , 常存疚疾 。 ”欲开术智 , 若非处心积虑 , 则不能答也 。
今撰余试得效奇方 , 分列于下 , 亦仅枝叶耳 。读者勿固执而失权变之术 , 终 以不偏
执攻击 , 不泥于温补 , 柔而不腻 , 刚而不烈 , 一应随证治之 , 不孟浪妄投为要耳 。
干漆丸
治伏梁 , 气横于心下 , 监牢不散 , 痛连胸背者 。
干漆 芜花 鳖甲 袖砂 各十钱 桃仁 木香 鸟头 各五钱 雄黄 康香
各二钱半
上九味研末 , 以醋煮之 , 面糊为丸如豆大 , 每服十丸 , 饭前以温水送下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 法与理论研 究

通气散
治十隔五噎 、 腹内久积 、 气块 、 伤力 、 呕吐 、 朦胀 、 小儿惊风之痰 、 中风之不语者 。
皂芙 猪牙 大黄 各二两 袖砂 当归 各二钱 巴豆 一两半
上五味合而为末 , 每服一分 , 好酒送下 。
化毒神效丸
治癫风 、 症毒 、 噎隔 、 大腹痛 、 久疟 、 休息痢 、 偏枯 、 喘息 、 留饮 、 血块 。
松脂 十钱 发灰 大黄 各三钱 丁香 辰砂 铅丹 雄黄 各一钱 生
生乳 三钱
上八味为末 , 成丸 , 每服五六分 , 续服七八日, 后以梅肉丸之下 。服此方者 , 以口
中腐烂为度 , 后莫服 。
白饼子 半井家方 , 治小儿痰饮结实及小儿疹癖 。
南星 半夏 滑石 各一钱 轻粉 五分 巴豆 二十四粒 , 去皮心 , 以水一
升 , 煮取 三合 , 取出干用
上五味合而为末 , 作绿豆大湖丸 , 生姜汤送下 , 每服五六粒 。
灭毒丸 鹤泰荣方 , 善治小儿胎毒诸病 。
露鼠霜 二钱 轻粉 一钱 巴豆 五分
上三味 , 制成萝 卜子大湖丸 , 随小儿年龄或倍用 。
水蛙丸 《直指方
治蛊瘴 。 《医统 》 云 “凡单腹肿胀 , 屡经下利 而不愈者 , 成蛊瘴 。 ”此证多不治 。
妇人经闭成块 , 渐大通腹胀满如鼓 , 大者如临产胎儿 , 五年或十年未死者 , 亦可用此方 ,
然 皆非易治 。世医不识此证 , 而妄投大承气汤 , 非其治也 。
三棱 炮 获术 炮 干漆 炒 , 烟尽 牛膝 酒浸 斑鳌 糯米炒 唬
泊 卤砂 水蛙 大黄 。
肉桂 石
上十味各分而为末 , 以生地黄汁 , 米醋调和 , 作梧子大丸 。每服十丸 , 空腹温酒送
下。
斑鳌丸 , 治鬼胎 、 血块 , 疼痛难忍者 。
斑鳌 糯米炒 元胡 炒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 , 酒送五分 。
大蟾蛛汤 兼 《外台 》
治腹 中冷僻 、 水谷疮结 、 心下停痰 、 两胁痞满 , 按之鸣转 , 逆害饮者 。
大蟾蛤 芒硝 各二钱半
上二味以水一盏半煮取八分 。
浮石丸 , 治血块及经闭。
浮石 、 大黄 、 桃仁各等分 。
上三味研末 , 为糊丸 , 每服一钱 。或上三味各四钱 、 赤石脂四钱 、 芒硝六钱 , 上五
味研末为丸亦可 。此方治腹中血块 、水滞者 , 其此证经水不利 , 少腹有块 、腹中有水声 ,
或男女 皆腹胀而青筋暴露者 , 以及带下 、 久淋 。
4. 辨腹证

《皇汉医学 》寮血之辨
仲景日 上略 但少腹急结者 , 乃可攻之 , 宜桃核承气汤 。
肠痈者 , 少腹肿痞 , 按之即痛 , 中略 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
上略 此为有干血着祺下 。下疲血汤主之 。
上略 脉沉结 , 少腹硬 , 中略 抵 当汤主之 。
有热伤寒 , 小腹满 , 中略 宜抵 当丸 。
如上所论 , 仲景之治疲血治剂 , 皆以少腹即下腹部为 目标而处之 。盖腹腔者 , 为身
体中最大的腔洞 , 而受容最多量血液 。故若有癖血 , 当较它部为尤多 。且其一部又为骨
盆腔 , 为身体 中最下部位之腔洞 , 而因缺少运动 , 若有疲血停聚 , 最易沉坠于此部 , 易
成有形 而成血塞 。此有形之血塞至一定之容积 , 当诊腹时颇足为癖血诊断之 目标 。此张
仲景疲血治剂应用之 目的 , 必在下腹部之第一理由也 。
第二理由门脉之存在而生者也 。依解剖生理学所示 , 此经脉有司腹腔 内诸脏器组织
的静脉血于 由肠管所吸收的乳糜输送于肝脏之任务 。然此静脉无它静脉所有的瓣膜装
置 , 因之不惟不能促使血液的前进 , 且不得阻止其逆流 又为此静脉下流的肝内静脉为
通过无数分歧而充实的肝实质 内, 其抵抗面甚大 。由此关系 。此静脉血压为极微弱 , 动
辄于起始部有逆流之情势 。故若有癖血 , 将使此血压绝无 , 或生阴压 , 即呈逆流为此静
脉本源之 内诸脏器组织血管 内, 疲血沉着 而将成血塞之理 。就中与此静脉之镜落成一直
线 , 恰如其本流之下肠系膜静脉之起始部 , 即下腹部 当发生最频繁且最强度的血塞 。故
若此部的血塞而增大至某限度时 , 复能为疲血治剂的应用 目标 。
第三理 由不惟妇人有之 。其理既述于前 , 兹从略 , 。
如上说之理 , 若于下腹部触知抵抗物 , 按之而觉疼痛 , 且否定为宿便 、 结石 、 寄生
虫 、 妊娠 , 则悉可指为疲血 。宜选用治疲血剂 , 而以此抵抗物及压痛成为疲血之腹证 。

脐下不仁 , 小腹不仁
汉方医学的特殊腹诊法 , “腹直肌的紧张 参照 ”之一 。“不仁 ”指为麻痹 ,
脐下与下腹部软弱无力 , 按之腹壁像船底样凹陷下去 , 有时下腹部正中线中可以摸到像
笔形样异物 。或必发下腹部腹力比上腹部弱 , 兼可出现下腹部知觉比上腹部钝麻 。

腹证解释 】
小腹部腹壁弛缓 , 按压时觉无力 , 尤其脐下弱 。或病重 , 脐
下腹力 比脐下腹力明显软弱 。病者对触按小腹部感觉不灵活 , 或
小腹部有空虚感 , 而小腹部皮温可降低 , 亦确定脐下不仁腹证 。


对应方药 】 力
因肾阳虚衰 , 不能温煦腹中脏腑及经脉所致 , 与肾气丸主治 。
若气血亏虚 , 不能充养腹中脏腑及经脉所致的 , 与黄茂建中汤 。
图 一

各家之说 】
稻叶文礼日 “脐下不仁 , 或小腹不仁 , 小便不利 或手足烦热 , 腰痛 , 小腹拘急 ,
小便不利 或无不仁之证 , 而小腹拘急 或脐四周坚大如盘 , 若按之则阴茎和阴户彻痛 ,
皆属本证 ” 。汤本求真日 “地黄治脐下不仁及烦热 , 具强心作痛 地黄和泽泻 、 获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答 、 附子为利尿作用 薯预 、 山茱英有滋养强壮作用 牡丹皮佐地黄助治烦热 , 并可和


血 桂枝抑制水毒上冲 附子刺激新陈代谢 , 使脐下不仁等的组织弛纵者可以复旧 , 并
治下部冷感 , 及知觉运动的不全或全麻痹 。故包含是等药品的本方以脐下不仁为主 目的 ,
尿利 的减少或频繁 , 及全身的烦热 , 或手掌 、 足的更互出没烦热与冷感为副目的', 。

小腹满 , 小腹硬满
汉方医学的特殊腹诊法 , “腹直肌的紧张 参照 ',之一 。

腹证解释 】
下腹部有自觉膨满感 , 兼可有他觉膨满状 , 称为“小腹满 ”。小腹部有膨满感 , 兼按
之抵抗或压痛 , 或可触抵抗物者 , 称为“小腹硬满”。多为疲血引起的腹证 , 但蓄水亦引
起此腹证 。如果下腹部无他觉的膨满 , 但有 自觉的膨满 , 即确定疲血的腹证 。

图 一 小腹满 图 一 小腹硬满

对应方药 】疲血证候 , 适于大黄牡丹皮汤 、 桂枝获答丸 。

少腹硬满

腹证解释 】
左 、 右少腹或小腹部轻微膨满外凸 , 腹壁紧张 , 按压坚硬异常 ,
并且压痛拒按 , 或叩腹声音沉浊 。深部有时可触及肿块 。

对应方药 】
膀胧水停 , 与热邪相结而成的 , 用于五答散主治 。少腹 中热与疲
血相搏导致的 , 与桃核承气汤主治 。
图 一

少腹疼痛

腹证解释 】
自觉少腹部疼痛 , 或发生于右侧 , 或发生于左侧 , 或两侧少腹 皆痛 , 痛处固定或移
动 , 喜按 , 或有明显压痛拒按 。 有虚实之别

对应方药 】
心肝失疏泄 , 气机失常导致者 , 用与四逆散 肝血癖阻 , 经脉不畅所致的 , 与血府
逐疲汤 肝经气血不足 , 寒邪凝阻其经脉所致的 , 与暖肝煎 湿热阻于肝经 , 经脉失和
所致者 , 与龙胆泻肝汤 。
4. 辨腹证

少腹病肿

腹证解释 】在少腹部位有凸起与腹壁的肿块 , 或较硬 。

对应方药 】心肝失疏泄 , 气机奎塞所致者 , 逍遥散 。气血疲 阻 , 经脉不畅所致者 , 与
桃核承气汤 。

脐下悸
汉方医学的特殊腹诊法 , “动悸 参照 ',之一 。亦与上述 “气上冲 参照 ,
”有密切关系 。易触腹部大动脉搏动 , 健康人摸不出来 , 身体虚弱人可以触摸 。
【腹证解释 】
力 、 腹部大动脉搏动波及显著 , 脐下一横指或两横指部位 , 用 中指
按之 , 可触腹大动脉搏动 。或触按脐部或紧靠脐的上下左右各部位 ,
减又 可以可以望见其搏动波及 。

对应方药 】
, 口 适于炙甘草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 、 获桂术甘汤 、 获桂干枣
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砺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蝠汤 、 柴胡加
图一 龙骨牡砺汤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五答散等 。

各家之说 】
稻 叶文礼日 “因挟水气上冲 , 故脐下悸 , 脐下霍霍筑动 , 将欲 向心下跳起 , 即所
谓奔豚气” , 恩田谦藏日 “脐下悸 , 为下腹部动悸也 。此为发汗后 , 内虚 , 下焦水
气动摇 , 其气上冲而致 ” , 大缘敬节 日 “此虚证患者中 , 脐下动悸增强 , 即发奔豚
之证 。获答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 主要在脐下有动悸 , 因发汗损伤 』
心阳 , 心火衰不
能抑制肾水 , 下焦水气初动 , 发动水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奔豚气 。痰水犯扰心阳 , 水火
相争 , 出现脐下部位动悸者 , 当与获答桂枝甘草大枣汤 。本方但 以答桂术甘汤去术加大
枣而成 , 故其主治亦相似 。但本方独存获答 , 而不佐 以白术 , 则于利尿作用相差甚远 。
然有大枣 , 则治挛急作用过之 , 此本方所以治奔豚病 。于腹证上前方为右腹直肌的挛急
微弱 , 而本方有明显“按之则痛 ”。但于芍药之挛急浮于腹表而强硬者又异 , 此则沉于腹
底 , 有软弱触觉而挛引也 。 故吉益东洞本方定义日 治脐下悸而挛急上冲者 。
奔豚气以外 , 可以出现心下悸腹证 。若脾 胃亏虚 , 中气不足 , 脾胃之气空虚 , 则当
脐出现动悸者 , 与补中益气汤 心阳浮动 , 母病及子 , 出现脐上方部位动悸者 , 与天王
补心丹 肺阴不足 , 气机失调 , 因脐右为肺气从右所降的部位动悸者 , 月华丸 肝阴亏
虚 , 因肝气左升的部位 , 就 出现脐的左侧动悸者 , 与六味地黄丸 肾阴不足不能敛阳 ,
肾阳浮动于上的 , 与玄麦地黄汤 阳虚水停 , 水气搏结于内所致者 , 与真武汤 。
此外 , 吉益东洞日 “胸腹有动也 ” , 指脐上有动悸 。藤平健 日 “从自己经验上 ,
脐上动悸者必脐下者多”, 亦日“脐上动悸者 , 加龙骨牡砺的方药有效” , 此为符合 《伤
寒论 》 “伤寒八九 日, 下之 , 胸胁反惊 , 小便不利 , 澹语 , 一身尽痛 , 不可转侧者 , 柴
胡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胸胁满 , 脐上下动气甚 , 胸中忐忑不安 , 多半惊狂或烦悸等症
状 。此因为 , 伤寒未成内实而下之 , 遂致 内热躁扰 、 胸满 、 心烦 、 惊狂 、 冲逆而小便不
利 , 热入里而澹语 。而水气不去 , 故一身悉肿而不可转侧 。 故动气甚而惊狂原因是水气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之候 , 加镇惊利水药 , 随证用于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 、 柴胡桂枝干


姜汤 。
虽奔豚气和心烦惊狂皆精神疾病 , 但现代临床上 , 前者少见 , 后者多见 , 故多运用
龙骨牡砺剂 。

少腹证与方药的一览表
少腹证候
候 适应方药

少腹急结
结 桃核承气汤

少腹 当硬满 , 少腹硬 , 少腹满 , 男子膀就满急痛疲血者
者 抵 当汤

少腹满
满 抵 当丸
少腹坚痛
痛 大承气汤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
痛 大黄牡丹汤

少腹满如敦状
状 大黄甘遂汤

腹痛 , 干血看脐下
下 下疲血汤

少腹满痛
痛 土瓜根散

少腹满 , 膀胧急
急 硝石矾石散

少腹如扇
扇 附子汤

少腹拘急 , 里急
急 黄茂建中汤

少腹拘急 , 摩痛引腰背 , 腹中刺痛
痛 当归建中汤

里急 大建 中汤 , 小建中汤 ,
当归生姜羊肉汤 汤
少腹拘急 , 少腹不仁
仁 八味丸 , 肾
' 气丸

少腹里急
急 温经汤

小结
古代伤寒派腹诊医家 , 如吉益东洞之 《吉益腹诊 口诀 》、 奥田宽之 《腹诊考 》 等书
对各腹证进行详述且配以图解 , 古代 已有汉方腹诊的特殊概念 , 如辨动悸 、 辨诸块 疲
血 等 , 但是其探讨内容不甚全面 。
日本汉方医学在明治时代之后也有所发展 , 也出现 了理论上的创新 , 如江户时代伤
寒派腹诊医家重点探讨 “胸胁苦满 ”之证 , 现代汉方 医家大缘敬节和山田光撤师徒经过临
床经验与理论研究确立了“胸胁苦满',之腹证标准 。并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 , 对新的内容进
行整理 , 如腹力概念 、 腹直肌的不同紧张和 《伤寒论 》 原文腹证关系 、 振水音 、 疲血 、
动悸 、 肠管不稳的里急等 。
本节将上述古代医家的论述和现代医家的理论创新相结合 , 加上汉方腹诊医家从前
未曾论述的腹证 , 总结 了各种腹证及其对应方药 。
5. 关于汉方腹诊的讨论

关于汉方腹诊的讨论

日本古代伤寒派腹诊医家 , 因为比较注重临床操作 , 因此对腹诊在临床 中的应用研


究较深 , 注重阐述不同腹证之间的微妙 区别 第 部分内容 , 或论述根据腹诊结果运
用方药之法 第 部分内容 , 单独的腹证详解和相关方药的运用研究较为详尽 , 此外
关于各腹证之间或各方药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些论述 。伤寒派腹诊医家虽然在理论上较
为重视 《伤寒论 》 之六经变化 , 但是没有腹证 、 方药和六经之间关系的论述和记录 。
至现代 , 汉方医家大爆敬节 、藤平健等研 究伤寒派腹诊之同时 , 研究张仲景的理论 ,
来论述方药的归属 归经关系 。之所以将研究重点转移是 因为 ①汉方医家临床常用 的方
药和 《伤寒论 》 不完全一致 ②汉方医家在临床更多的运用 《金匾要略 》 的方药 ③重
视伤寒派腹诊与腹证发生部位 , 但其方药的归属 归经又与 《伤寒论 》 不同 , 形成汉方独
特的归属归经理论 。
由于伤寒派腹诊的论述较完整 , 随着现代医学的渗透与影响逐渐增多 , 使得研究汉
方医学理论的医家逐渐减少 , 至今尚未发现对 《伤寒论 》六经理论和腹诊之间的关系进
行研 究的相关报道 。本论文第 部分主要讨论汉方腹诊与 《伤寒论 》 六经变化之间的关
系。

汉方腹诊与六经病征变化
汉方医学继承 了 《黄帝内经 》 六经的基本理论 , 但缺少创新与发展 , 汉方腹诊与六
经变化并无太大联系 。以下主要讨论 《内经 》、 《伤寒论 》 的六经变化和汉方腹诊之间的
关联 。
汉方医家的六经变化根据
《素问 ·热病篇 , 第三十一 》
黄帝问日 今夫热病 , 皆伤寒之类也 , 或愈或死 ,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 其愈皆以
十 日以上者 , 何也 不知其解 , 愿闻其故 。
岐伯对日 巨阳者 , 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 , 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 ,
则为病热 , 热虽甚不死 ,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 必不免于死 。
帝日 愿闻其状 。
岐伯 日 伤寒一日, 巨阳受之 , 故头项痛 , 腰脊强 二日, 阳明受之 , 阳明主肉 ,
其脉侠鼻络于目 , 故身热 , 目疼而鼻干 , 不得卧也 三日, 少阳受之 , 少阳主胆 , 其脉
循胁络于耳 , 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 皆受其病 , 而未入于藏者 , 故可汗而已。四日,
太阴受之 , 太阴脉布 胃中络于溢 , 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 少阴受之 , 少阴脉贯 肾络于肺 ,
蔡舌本 , 故 口燥舌干而渴 六 日, 厥阴受之 ,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 故烦满而囊缩 。
三阴三阳 , 五脏六腑 皆受病 , 营卫不行 , 五脏不通 , 则死矣 。
其不两感于寒者 , 七 日, 巨阳病衰 , 头痛少愈 八日, 阳明病衰 , 身热少愈 九 日,
少 阳病衰 , 耳聋微闻 十 日, 太阴病衰 , 腹减如故 , 则思饮食 十一日, 少阴病衰 , 渴
止不满 , 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 厥 阴病衰 , 囊纵 , 少腹微下 , 大气 皆去 , 病 日已矣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六经病变与汉方腹诊的病位关系
据伤寒派腹诊的腹证部位和各方药方义确定汉方 医学的方药归属 , 汉方医学的腹证
部位与六经关系如下所示

太阳病 】
工病位 …表位
毒 头部 , 颈项部 , 肩背部

少阳病 】
土病位 …半表半里之位 , 上焦外位

高, 胸部 肺
上 胸胁 上消化道与肝胆
【阳明病 】 内位 下胆 那 背 肠脸

病位 …里位 , 中焦 、 、 目

工 胃院部 , 腹部 胃肠

太阴病 】
毒病位 …中焦和下焦里位 图

工 腹部 胃肠 , 下消化道

少阴病 】
上病位 …里位
腹部 , 下腹部 下消化道 , 肾膀胧 , 生殖系

厥阴病 】
上病位 …里极虚寒 , 上热下寒证


太阳病 】
太阳病 , 寒邪客于体表的病证 , 即病邪并未入里 。在太阳病阶段几乎没有特殊腹部
证候 。太阳病中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有水气 ”可以作为腹证的诊断标准 , 麻黄汤 、桂枝汤 、
葛根汤腹证均可以参考 , 此外还需要结合患者 自觉症状和脉象 。而少阳病阶段的“心下
痞硬 ”、 “胸胁苦满 ”等表现出了明显的腹部证候 。柴胡桂枝汤证 , 即代表太阳病进一步
发展 , 正在侵入少阳 , 故仅见心下支结还未见心下痞硬等明显他觉症状 。

少阳病 】
太阳病 , 表邪未去继续深入 , 表现出的腹部症状主要有胸廓下部至肋骨弓下 , 三指
按压肋骨弓下往乳头的方向出现抵抗和压痛 , 同时自觉不舒服 苦满等 , 为称胸胁苦
满 , 是为病在少阳位的主要指标 。
“胸胁苦满 ”是 日本 汉方医最为重视的腹证 , 相关研究也很多 。 《伤寒论 》 重视其病
程 , 按病程分为六个病位 , 胸腔和腹腔分别的区线即心下和胸胁 , 发现若 区线的心下和
胸胁有证候属于少阳 , 以下腹部 出现证候属于阳明 。中医的辨证 , 随证候变化 , 治疗亦
有变化 , 此中医理论来看 , 自然地重视腹证变化 , 故亦重视胸胁苦满证候 。
5 . 关于汉方腹诊 的讨论


阳明病 】
病势未衰 , 进入阳明病位成里实 , 只有实证而无虚证 , 腹证病位在腹部或少腹 。如
大陷胸汤的腹证表现较明显 , 由于心下腹证属于少阳病 , 病邪再进一步入阳明病 , 出现
腹部或少腹证候 , 此属阳明病 , 就成大承气汤的证候 , 此为汉方伤寒派腹诊 医家之理论 。
病在阳明之位 , 多出现腹部或下腹部的膨满和苦满 , 此腹证 自觉和他觉 皆较明显 。
阳明病表现的证候剧烈 , 认为正气虽然仍较旺盛 , 但毕竟病邪 已经过太阳和少阳 , 所 以
正气 已经有所消耗 , 即将向正虚过渡 , 如果 医生误治 , 病情很快加重 , 可导致危笃状 。

太阴病 】
病势进一步发展 , 阳证转阴证 。太阴病位处于阳证转阴证的过程 中, 正气虽已转弱 ,
但 尚未虚损 , 腹证也有一些阳证表现 , 如腹部有 自觉的胀满 , 他觉的膨满 。 因为病转阴
位 , 所 以其腹满不是阳明位的实满 , 而是虚满 , 按之无力 , 没有抵抗和压痛 , 此为虚实
区别 , 即阳位腹证和阴位腹证区别 。

少阴病 】
病入少阴位 , 即病情完全变阴证 。正气虚衰 , 故腹软无力 , 有时按之甚可触到腹底 。

厥阴病 】
病情加重到达厥 阴位 , 正气即将耗尽的最后阶段 , 即为危笃时期 。腹部完全软弱无
力。

六经 、 病机变化与汉方腹诊
根据 《伤寒论 》 的六经变化和病机 变化 , 结合汉方腹诊 , 即是汉方医学中完全缺少
的主要理论 。


太阳病 】
工中风 腹直肌轻度紧张 , 按之心下轻度抵抗与压痛 桂枝汤
工 兼经气不利 腹直肌轻度紧张 , 按之心下轻度抵抗与压痛 桂枝加葛根汤
毒 兼肺气上逆 腹直肌轻紧张 , 心下轻抵抗与压痛 , 胸部苦满
工 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工 兼阳虚津伤 腹部微软 桂枝加附子汤
上 兼胸阳不振 胸满 , 腹直肌轻紧张 , 心下轻抵抗与压痛 、 桂枝去芍药汤

伤寒 胸满 , 腹壁软 麻黄汤
上 津液受阻不升 项背强 , 按之脐痛 , 或脐周围痛 葛根汤
工 兼里热 无特殊腹证 一大青龙汤
工 兼寒饮犯 胃, 胃有水饮 腹直肌上方紧张 , 心窝有轻度振水音 小青龙汤

误治变局
少 阳 损伤心阳 心窝部可触动悸 , 全腹部微软弱 、 桂枝甘草汤
少阳 损伤心阳 、 脐上脐下动悸 , 心窝振水音 , 下腹部紧张强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一少阳 脾阳虚 , 水停中焦 心窝轻度振水音 , 脐上左侧动悸 、 答桂术甘汤


少阳 水气内停 , 经气不利 胃肮膨满和振水音 , 腹部微软 桂枝去芍加答术汤
少阳 气机不利 , 膀胧蓄水 心下抵抗压痛与振水音 , 脐下动悸 , 上腹膨满
上 五答散
工 阳明 伤津热盛 心下痞 , 心烦 白虎加人参汤
丰 阳明 热盛伤津 , 胃肠燥实 腹满 , 心窝部苦满与抵抗 , 腹壁微紧张
毒 调胃承气汤
上 一阳明 伤津化燥成实 、 腹部充满 , 自觉胀满他觉膨满 、 小承气汤
工 一阳明 燥热相结成实 一腹满或坚满 , 全腹强紧张膨满 , 脐为中心腹壁紧张硬
毒 一大承气汤
工 一太阴 心阳虚 , 水停下焦 腹直肌被牵引紧张 , 脐下动悸上冲导致心悸
上 一答桂甘枣汤
工 一太阴 脾阳虚气滞不利 腹部鼓胀兼振水音 , 按之不硬 , 胸部膨满 , 心窝部抵抗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牛 太阴 阴阳两虚 , 兼表证 两侧腹直肌从上至下强度象两条木棒样紧张
工 芍药甘草汤
牛 太阴 脾失运化 , 痰热结于心下 心窝部痞塞而紧张 , 蠕动不安 , 肠鸣
毒 旋覆代储汤
工 少阴 耗气阳虚 , 阴阳两虚 一腹直肌挛急 , 相似芍药甘草汤证一芍药甘草附子汤
上 、 少阴 伤及少阴肾阳 腹满 , 腹部软弱无力 , 有时腹直肌微紧张 , 有时带腹水
工 升 四逆 汤
太阳与少阳之间
里热较重 , 兼表证 、 胃院部抵抗与痞塞感 , 右侧腹直肌牵引样紧张
工 黄答汤
少阳不和 , 兼表证一季肋有抵抗与压痛 , 腹直肌轻度紧张 , 侧腹部微软 柴胡桂枝汤

少阳不和 , 兼表证 、 右侧胸胁苦满 , 或右侧比左侧强 , 轻度心下痞硬 一小柴胡汤



少阳病 】

伤寒损伤心阳 腹部凹陷 , 腹直肌微紧张无力 , 动悸显著 一炙甘草汤

水热结于胸部 心下痞硬重 , 心下按之有强度抵抗和压痛 大陷胸丸
痰热结于胸隔 、 心窝部有痞塞感 , 按之硬和痛而患者敏感反`应 一小陷胸汤

毒胃热气滞 一心窝部广范围轻度抵抗 , 或表面较软 , 重抵抗与轻度压痛 ,
工 或表面较硬 , 按之抵抗与压痛 , 伴患者 自觉疼痛 大黄黄连泻心汤
寒热错杂 , 胃失降气结聚
工 心窝部有微抵抗 , 胸骨尖下三指位无抵抗 半夏泻心汤
胃虚水饮食滞不化 胃院部痞塞与振水音 , 按之抵抗 , 腹微满而软 生姜泻心汤
脾胃虚 , 气机痞塞 一心窝部痞塞和微满 , 望之膨满 , 按之软无抵抗 , 腹鸣

工 甘草泻心汤
脾气虚 , 胃热下寒 脐腹部微满 , 按之微软 , 心窝部有轻度抵抗 黄连汤


5. 关于汉方腹诊的讨论

上中风 。少阳受邪 , 经腑不利 右侧胸胁苦满 , 或右侧比左侧强 , 轻度心下痞硬


丰 、 小柴胡汤
上 胆腑热实 两侧 皆胸胁苦满 , 腹直肌上端有抵抗或压痛 , 右侧紧张
上 大柴胡汤
上 三焦不利 , 水饮 内结 胸胁苦满轻无压痛 , 侧腹软 , 脐上脐下悸
上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上 胆气化火 , 心胆气虚 、 两侧或右侧 出现胸胁苦满 , 脐上动悸 柴胡加龙牡汤
上 三焦不利 , 水泛凌心 胸胁苦满 , 季肋下至脐旁腹直肌紧张显著 四逆散
热郁胸隔 胸腹 皆有痞塞感 , 但是按之无力 桅子豉汤

伤津耗气 , 热伤 胃阴 腹壁软弱 竹叶石膏汤

上阴虚有热 , 水热互结 心烦 , 下腹部明显紧张 , 按之轻度压痛 , 触有热感 猪答汤
上少阴 水热互结下焦 少阳 猪答汤


少阳与阳明之间 】
少 阳不和 , 阳明胃热 右侧胸胁苦满 , 或右侧 比左侧强 , 轻度心下痞硬 小柴胡汤

有形饮邪 , 停于胸胁 心下痞而微满 , 腹部微满有力 , 胁下痛 十枣汤
实热互结 , 里湿不得外泄 , 里热不得外越 腹膨满而充实 茵陈篙汤



太阳 、 少阳 、 阳明 】
上三阳同病 恶风 , 颈项强 , 胁下痛 , 手足温而渴 小柴胡汤


阳明病 】
上太阳、 入内化热 , 热血结于膀耽 左下腹部抵抗和压痛 , 或触索状异物
上 脐旁有抵抗和压痛 , 按则上下方向牵引痛 桃核承气汤
上太阳、 表邪内陷 , 热血结于下焦 下腹部张而硬有块 , 按之抵抗与压痛显著
工 抵 当汤
太阳 热邪 内陷 , 水热结于胸隔一从胸 中或 胃肮部至下腹部硬满而疼痛 、 大陷胸汤
燥热 内盛 , 里实初成 腹满 , 心窝部苦满与抵抗 , 腹壁微紧张 调 胃承气汤
实邪痞结 , 腑气不畅 腹部充满 , 自觉他觉皆膨满 小承气汤

燥热皆盛 , 腑气奎滞
土 腹满或坚满 , 全腹强紧张并膨满 , 脐为中心腹壁紧张硬
上 大承气汤
丰太阴 阳气恢复 , 成燥实 腹实满 , 便秘 大承气汤


太阴病 】
太阳 、 太阴经气气血不利 虚满为主 , 腹痛 , 腹直肌紧张压痛 , 按之微软或无抵抗 ,
丰 有时重按腹底有抵抗 , 有时心窝部有振水音 桂枝加芍药汤
牛太阳、 气不利为满 , 血不利为痛 腹直肌紧张 , 腹满时痛 , 里急后重
上 桂枝加大黄汤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丰太阳 热邪结痞 , 兼表虚 、 心下或胸中有痞塞感 , 他觉症状不显著 附子泻心汤


工太阳 心脾两虚 , 气血不足 两侧腹直肌紧张 , 外侧软弱无力 , 全腹膨满 ,
丰 脐上左旁抵抗与压痛 , 心下至心窝部位动悸 小建中汤
工太阳一脾阳虚 , 寒气内凝 心窝部抵抗 、压痛和振水音 , 左侧动悸 桂枝人参汤
上阳虚 阴盛 , 寒及脾 胃 心窝部膨满 , 全腹较软 , 脐下两侧浅层的腹直肌出现轻度压痛 ,
丰 成为心下痞满或心下逆满证 , 偶尔伴振水音 吴茱英汤

少阴病 】
阴虚火炽 , 火燥互结成屎 阳明 腹满 , 全腹紧张 , 便秘 大承气汤
工太阳一热邪结痞 , 兼表虚 一心下或胸中有痞塞感 , 他觉症状不显著 一附子泻心汤
工太阳 误治耗气阳虚 , 阴阳两虚 腹直肌挛急 , 相似芍药甘草汤证
上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上肾阳虚衰 , 寒湿内凝 、 腹软 , 腹直肌微紧张压痛 附子汤
肾阳虚 , 水泛凌心 、 心下悸有振水音 , 全腹软弱无力 无表层压痛的虚寒指标证
工 真武汤
太阳表证 、 兼少阴虚证 、 腹软 麻黄附子细辛汤 腹软 , 腹直肌微紧张
工 一麻黄附子甘草汤。腹软 , 腹直肌微紧张 , 腹满 , 有时带腹水 四逆汤 厥阴


少阴与厥阴之间 】
少阴阳虚 阴盛 , 浊阴上逆
上 腹满 , 腹部软弱无力 , 带振水音 腹水 四逆汤


厥 阴病 】 阴消阳长 , 阴病见阳脉者生
工肝血不足 , 寒邪直犯厥 阴 全腹直肌紧张 , 微满 , 腹壁软 当归四逆汤
太阴一阳虚阴盛 , 浊阴上逆 、 心窝部膨满 , 全腹较软 , 振水音 吴茱英汤
毒阴盛于里 , 阳气衰微 腹软弱 , 腹力无力 通脉四逆汤

死 阳退阴进 , 阳病见阴脉者死

① 虽然太阳病的腹部证候不显著 , 但是如桂枝加葛根汤等属实的病证可见心下抵抗和
压痛 , 而属虚的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腹部软 , 并腹力的强弱可判为兼证的虚实 。此外 , 小
青龙汤证有属实的寒饮导致水饮 , 故腹直肌上段紧张 , 并伴有振水音这一特殊腹证 。
② 太阳病误治转少阳病 , 损伤心阳 , 即出现心窝部的心动悸 , 桂枝甘草汤和桂枝甘草
龙骨牡砺汤证 答桂术甘汤 、 桂枝去芍加答术汤 、 五答散皆水气内停 出现振水音 。答桂
术甘汤证的病机是为脾阳虚 , 故脐上可有动悸 。桂枝去芍加答术汤的病机是为经气不利 ,
腹部气机不畅 , 故胃院部膨满 。五答散证是为下焦蓄水 , 故脐下有动悸 。
③ 太阳病误治转阳明病 , 因为汉方腹诊派认为阳明病只有实证 , 故腹力皆中等以上 。
无汗吐下伤津 , 偏里热重未成实者 , 心窝部的表现显著 , 如心下痞 、心下苦满或抵抗等
随着成里实 , 腹部表现心下部致腹部 , 故大小建中汤的心下部证候不明显 , 而腹满或坚
满等腹部证候显著 , 望之膨满 , 触之抵抗 。
5. 关于汉方腹 诊的讨论

④ 太阳病误治转太阴病 , 病邪 已初步进入 阴位 , 故腹力中等以下 。答桂甘枣汤证 , 水


停下焦 , 脐下动悸 , 因心阳虚 , 所以下焦水饮上冲 , 故心悸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证属 阴病 , 腹部膨满但不硬 , 脾阳虚水饮停滞 , 故腹部振水音 太阴病的腹直肌紧张状
各个不同 , 如芍药甘草汤的腹直肌表现特殊紧张 , 故应根据诊腹直肌的紧张程度来选合
适方药 。
⑤ 太阳病误治转少阴病 , 已进入阴病 , 腹力微弱或弱而无力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 腹
直肌表现相似芍药甘草汤证 , 因属少阴病 , 故腹力更弱 伤及 肾阳 , 膀耽气化不利 , 故
有振水音 , 四逆汤证 。
⑥ 太阳病与少 阳病之间, 病邪初步进入少阳 , 少阳经气不利 , 故出现胸胁苦满 , 肝胆
在右 , 邢刚入少阳 , 右侧肝胆经脉不利 , 故右侧胸胁苦满显著 , 宜用柴胡桂枝汤和小柴
胡汤 大柴胡汤证 , 牙体已在少阳 , 左右经气 皆不畅 , 故两侧胸胁苦满 , 而腑热成实 , 导
致腹直肌上端的紧张和抵抗 少阳三焦经不利 , 三焦不通水道 , 水饮 内停 , 故有振水音
而脐上下皆动悸 , 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四逆散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证 , 胆火耗心气 , 故
心悸 。
⑦ 大陷胸丸和小陷胸汤证 , 少阳病结胸 , 自觉心下痞 , 水热或痰热结于胸隔 , 故心窝
部按之有强度抵抗和压痛的特殊他觉症状 。
⑧ 少阳病泻心汤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胃气滞 , 故心窝部抵抗范围较广泛 , 但实证不
重 , 故抵抗和压痛不强 半夏泻心汤证 , 胃失降气结聚 , 故心下抵抗 比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的气滞状微强 。此外 , 出现胸骨尖下三指位无抵抗范围的特殊腹证 生姜泻心汤证 ,
胃虚 出现水饮食滞 , 故其抵抗 明显而伴振水音 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虚证 , 而气机痞塞 尚
未成实 , 故腹部膨满但无抵抗 。
⑨ 桅子豉汤证 , 热在胸隔 , 故胸腹 出现痞塞感 。因属虚证 , 故按之无力 热伤胃阴 ,
属虚证 , 故竹 叶石膏汤证的腹软弱 猪答汤证 , 水热互结下焦 , 下腹部腹直肌紧张而触
有热感 。
⑩ 牙
仔在少阳和 阳明之间, 小柴胡汤 、 十枣汤和茵陈篙汤证 , 季肋部和腹部同时出现证
候 。而逐渐成实 , 诊腹膨满或压痛显著 。
⑧ 汉方阳明病成实 , 出现腹部显著证候 。水热结于胸腹成实 , 胃肮部至腹部硬满而压
痛 , 是为大陷胸汤证 热血结于下焦或膀胧成实 , 故抵 当汤证和桃核承气汤证 皆可触块 ,
压痛重 三承气汤 , 随着调胃承气汤 、 小承气汤 、 大承气汤 , 里实加重 , 故其腹部膨满 、
抵抗 、 压痛腹直肌按之紧张 , 并逐渐加重 。
⑩ 太阴病 , 病邪 已初步转阴证 , 故腹力中等以下 。太阴经气不利 , 故桂枝加芍药汤证
和桂枝加大黄汤证出现虚满 , 按之微软 , 重按才有抵抗 脾虚引起的小建中汤证和桂枝
人参汤证 , 属虚证 , 腹力弱 , 心窝部 皆有振水音或动悸 。其中桂枝人参汤证 , 寒气内凝 ,
故抵抗 比小建 中汤之腹证强 吴茱英汤证亦有振水音 , 其虚较重 , 故全腹软 , 而心窝部
膨满但抵抗不强 。
⑩ 少阴病 , 肾阳虚 , 腹软 , 附子汤证 。若有振水音 , 水泛凌心导致腹证 , 其腹软弱无
力 , 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证不表现表层压痛的虚寒指标 , 故诊腹要注意此点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⑩ 太阳病误治 , 两侧腹直肌从上至下强度象两条木棒样紧张 , 相似芍药甘草汤特殊腹


证 , 腹力弱 , 属虚证 ,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少阴病 , 火燥互结成屎 , 恢复腹力 , 腹满 ,
全腹直肌紧张 , 此为转阳明之征兆 , 选用大承气汤证 。
⑩ 太阳表证兼少阴虚证 ,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 有病势不同 , 但 皆
属少阴病 , 故腹软 。其腹更软 , 出现虚满 , 此为少阴虚证加重 , 已变四逆汤证 。
⑩ 厥阴病 , 极虚状 , 腹力弱无力 。表现虚满或腹直肌的微紧张, 病情有救 。若不出现
虚满 , 则多为全腹软弱完全无力 , 是为病情危笃状 。
⑩ 总之 , 六经变化即所谓病机变化 , 是为 《伤寒论 》 的主要理论框架 。腹诊是 《伤寒
论 》 的主要诊法之一 , 亦汉方医学的核心 内容 , 已成为独立发展的理论 , 如以腹力强弱
为决定虚实状 , 以腹证出现部位来决定六经之位等 。
上述所讨论之六经变化是汉方医学缺损的理论 , 是 以 《伤寒论 》 的病机变化为基础 ,
加上汉方腹诊理论来论述 , 一目了然 , 随着病机和病位的变化 , 其腹证的虚实和表现亦
变化 , 病情 、 虚实 、 病位 、 现象完全一致 。此证明按照汉方腹诊可选投入方药 , 亦理论
上证明古代伤寒派腹诊理论的正确性 。而且察腹证 , 加上 《伤寒论 》 六经变化的理论 ,
可以推测下一步的病势病情发展变化 。

表里先后与腹证变化
《伤寒论 》 原文论述表里先后之规律 , 其鉴别较难 。上述证明汉方腹诊完全可靠诊
断依据 , 按照以下腹部证候 , 在临床上可用以鉴别疾病的表里先后 。
病变 方药
药 腹证

单 表证
证 执
桂枝汤
汤 腹直肌轻度紧张 , 按之心下轻度抵抗与压痛

纯 里证 实 白虎加人参汤汤 心下痞 , 无特殊腹部证候

虚寒 四逆汤
汤 腹满软弱无力 , 腹卜
直肌微紧张 , 带腹水

里实未成
成 麻黄汤
汤 腹壁软

白头翁汤
汤 微膨满 , 或微软有力

表 先
先表后里里 表证为主
里后表
表 里虚 主
里虚 已甚

已成
成 葛根汤

四逆汤
抵当汤 按之脐痛 , 或脐周围痛
全下腹张而硬或触块 痛
, 按之抵抗与压痛显著


素虚外感
感 小建中汤汤 两侧腹直肌紧张 , 外侧软弱无力 , 全腹膨满 。
同 太阴病
病 脐 上左旁有抵抗与压痛
腹力弱 , 腹壁无力
力 。心窝部可触动悸 悸

强 。有时心窝部伴轻度振水音 , 腹壁紧张 。
麻 黄辛附汤
汤 腹软

表里同治
治 表里均等等 小青龙汤 汤 腹直肌上方紧张 , 尤其右侧腹 直肌 的紧 张
侧 重治表
表 大青龙汤汤 无明显腹证

狈 重治里
里 桂枝人参汤
汤 心窝部按之抵抗 、 压痛 、 振水音 。
有时左侧触到动悸 。
5. 关 于汉方腹诊的讨论

讨论汉方医家常用之方药 、 腹诊 、 六经的关系
上述 已证明汉方腹诊 、 六经变化和病机变化的一致性 , 但没有论述 《金匾要略 》 中
的方药 。 以下 , 以汉方医家常用的方药 , 讨论 《金匾要略 》 中的方药与六经关系 。

伤寒派腹诊医家重视之胸胁苦满与柴胡剂
胸胁苦满与柴胡剂之间关系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本证 , 为少 阳病 的典型方药 。少阳的位置为太阳表证入 阳明里
证的过程 , 其过程较广宽 , 有偏于表证的柴胡桂枝汤 有偏于里证的柴胡加芒硝汤 。其
中小柴胡汤在中间 , 无发汗作用 , 无攻下作用 , 即则和解与中和的作用 , 所谓小柴胡汤
为少阳病的代表方 。
柴胡剂之间关系

少 口目


外证 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龙骨牡蝠汤、 一一一小柴胡汤一一一碟 胡桂枝干姜汤
实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指标一一一一一一一 、 虚
大柴胡汤
工 阴证 四逆散

日明

娜沪呱漏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小柴胡汤


澡鹅黝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柴胡加龙骨牡蝠汤 大柴胡汤 四逆散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汉方 腹证
虚实 腹力 … 方药
归属 胸胁苦满 腹直肌 动降̀
微强



渔藻

右侧强紧张
大柴胡汤 少阳位 心窝部的抵抗显著 心
左侧微紧张
下痞硬或硬满
柴胡加龙 微强 右侧强紧张
少阳位 脐上悸
骨牡蝠汤 心下痞硬 左侧微紧张
季肋下紧张显
中等
四逆散 少阳位 著 , 其紧张至
季肋按之抵抗与压痛
脐旁
中等 , 加 心窝部至左右
多于右侧 季肋有重 右侧微紧张
小柴胡汤 …少阳位
苦感 , 按之抵抗与压痛 左侧平
轻度心下痞硬
太 阳 与 中等 , 季肋抵抗与压痛
柴胡 两侧轻度
少 阳合 心窝部有轻度抵抗与压
桂枝汤 或中等紧张
病 痛 心下痞硬
弱或微紧张 必有脐上
轻微 , 右侧显著 , 按之
柴胡桂枝 下端有表层 的 悸
较弱 少阳位 抵抗无压痛
虚证 干姜汤 压痛 时伴脐 下
有时心窝部有轻抵抗
侧腹部软弱 悸

① 伤寒派腹诊按照腹力强弱判断病情虚实状 , 少阳与太阳合病的桂枝柴胡汤证 , 其腹
力中等水平 , 既病在虚实间。随着腹力强 , 其实证病情加重 , 小柴胡汤证 、 四逆散证 、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证 、 大柴胡汤证则是依次加重的顺序 。反之 ,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虚
证。

② 看胸胁苦满之腹证 , 其病情程度与病情虚实之间有明显的规律 。实证即胸胁苦满与


心下痞硬 皆重 , 随着病证转虚 , 胸胁苦满与心下痞硬状变轻 , 至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 可
触胸胁苦满 , 但按之心下无压痛 。
③ 根据伤寒派腹诊理论 , 腹直肌的紧张程度 腹壁状 与病情虚实不一致 , 但是兼有
“胸胁苦满 ',腹证的上述柴胡剂 , 各腹直肌状与虚实有一定规律 。实证强的大柴胡汤证 、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证的腹直肌强度紧张 , 尤其兼有胸胁苦满者右侧表现显著 。随着病情
变虚 , 小柴胡汤证 、 柴胡桂枝汤证的腹直肌紧张减轻 , 至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腹直肌 张
力较弱 。其中二味方药有特殊表现 一为四逆汤证 , 其腹直肌紧张不止 , 从季肋下至脐
旁皆紧张 二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 其腹直肌多较弱 。有时腹直肌微 紧张如柴胡剂实证
样 , 此时必按侧腹部 , 按之侧腹部软弱 , 可知其紧张是为表层 , 此为腹诊要 旨。
5 . 关于汉方腹诊 的讨论

方药 汉方 归属
属 病机

大柴胡汤
汤 少阳之位
位 热邪积于胆腑 , 胆腑实热证 阳明热实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汤 少阳之位
位 少阳经腑不和 , 热邪较旺

四逆散
散 少阳之位
位 少阳之邪郁少阴 , 少阴阳不外达

小柴胡汤
汤 少阳之位
位 队 经腑不和 , 经气不利
少阳受牙 利
柴胡桂枝汤
汤 太阳与少阳之合病
病 少阳不和 , 兼有太阴中风 , 兼有太阳表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
汤 少阳之位
位 少阳不和 , 兼三焦不利水饮停滞

④ 汉方 归属与病机不一定完全一致 , 因为汉方医学重视腹部证候 , 故按照腹证类型和


发生部位来确定其归属 , 因此汉方归属是为汉方伤寒派医家的特殊理论 。
总之 , 胸胁苦满是为投柴胡剂的指征 , 其次知道腹力与腹直肌状 , 最后知道有无动
悸或外证 , 即可以准确的诊断 。

胸胁苦满的现代研究
江户时代 主要医生皆属汉方 医家 , 其社会地位也较高 , 后来 由于现代西医学家
杉 田玄 白 解剖医家 否定汉方医学的胸胁苦满 , 从此汉方 医家和从事西医的医家 皆研
究胸胁苦满的发生机理 。兰医华冈青州认为将隔压下引起胸胁苦满 , 汉方医家细野史郎
提倡隔膜神经有关 , 但长滨善夫否定其原理 。汉方医家有提倡淋巴腺肿胀硬结学说 , 但
龙野一雄否定其学说 '〕, 而说“总之 , 不是 内脏病变完全反映的 , 而是腹壁的紧张状 。
又肝脏与胆囊和腹壁之间有连接关系”。此外 , 现代西医生理学者提倡皮肤关连节和皮
肤关连痛的理论 , 也没有完全证明其机理 。至今 , 胸胁苦满的机理不明 , 但笔者以为龙
野一雄的说法是最合理的 。

伤寒派腹诊医家重视之癖血
疲血之方药与腹诊关系
、加写
、 中

、力

洲幼

尸 、

徽 滩 鼠摇
杭·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大黄牡丹皮汤 桃核承气汤 桂枝获答丸 温经汤


腹力微弱
至因邻的放徽痛


。子铃于·
内 一

一 又 二犷

轻度低杭与压成 价瓜
` 、夕 二 至腹韶的故徽成
《刻痛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当归芍药散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 首归胶艾汤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究


实 力






方药 汉方归属 腹证 一

良壁

下腹部肿胀而肿痞 , 或肿而痞塞的感觉 。
大黄牡丹皮汤 阳明准位
右下腹部抵抗与压痛 。


寸、
抵 当汤 阳明准位 全下腹部张而硬 , 或触块 。 左




良一侧



左下腹部有抵抗和压痛 , 或触索状异物 。
桃核承气汤 阳明准位
脐旁有抵抗和压痛 , 重按则上下牵引痛 。
微满 。从脐左部至左下腹部 , 按之有抵
桂枝获答丸 少阳准位
抗 , 可触索状块 , 压痛显著 。
下腹部触摸冷感 , 下腹部或脐旁轻度抵
温经 汤 太阴准位
抗与压痛 , 尤其右侧重 。
左侧脐旁的下腹部有轻度抵抗与压痛 ,
当归芍药散 …太阴准位 按压其痛放散到腰部与心窝部 腹 中拘 较


无软
紧 一



急 。多有 胃院部振水音 。
当归四逆加吴
厥阴位 微满 。全腹直肌紧张 腹壁拘急
茱英生姜汤
太 阴 与 少 腹软或软弱 , 有时腹直肌紧张之异常状
弱 首归胶艾汤
阴间 但无力 。
① 据伤寒派腹诊的理论 , 随着腹力的强弱 , 可判断病情的虚实变化 。腹诊压痛或抵抗
显著者 , 为实证 , 如大黄牡丹皮汤证 、 抵当汤证之压痛和抵抗显著 。而里成实 , 据汉方
归属 , 皆属阳明位 汉方归属少阳位 , 里未完全成实 , 故桂枝获答丸证只能摸 出细块
属太阴位 , 正在阳病转阴之过程 , 故腹部还存在抵抗与压痛 属少阴和厥 阴位 , 应腹力
弱之虚证 , 而按之无抵抗和压痛 , 无成实 , 既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证 、 首归胶艾汤
证无压痛 、 抵抗和包块 。
② 各方药的腹证部位不同 , 汉方医学有“左属血 , 右属气”的说法 , 再结合其病机 , 则
病机之位与腹证部位完全一致 。疲热内结于肠 中, 未形成块 , 故全下腹部痞胀 , 是为大
黄牡丹皮汤证 热血结于下焦成疲 , 成蓄血重证 , 故全下腹部张而硬 , 可触块 , 是抵 当
汤证 热血结于膀胧 , 成蓄血 , 下腹部有抵抗和压痛或可触及索状物 , 是为桃核承气汤
证 , 临床多见于左侧 。重按之上下牵引痛 , 是可选此方特殊腹证表现 疲血 内结形成庙
瘤 , 左下部可触及 索状物 , 压痛显著 , 是为桂枝获答丸证 。病情微实 , 兼有腹满状 , 下
元不足 , 冲任亏虚 , 疲血不去 , 又可见到下腹部或脐旁抵抗与压痛较轻的虚证 , 并触有
冷感 , 是为温经汤证 。临床多见于右下腹部 肝脾气血失和引起的虚证 , 在左侧脐旁的
下腹部有轻度抵抗与压痛 , 兼有脾胃功能失调的胃肮部振水音 , 是为当归芍药散证 , 压
痛放射到腰部与心窝部是为此方的特殊腹证 厥阴经脏皆虚寒 , 故无压痛与抵抗 , 出现
腹满和腹皮拘急证 ,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的指标 冲任亏虚 , 营血不宁 , 其虚证重 ,
故腹软或软弱 , 或腹直肌紧张但无力 , 不出现抵抗与压痛 , 是为首归胶艾汤证 。
5 . 关于汉方 腹诊的讨论

③ 总之 , 诊其腹力可知虚实状 , 此后再察腹部病位 的不同和腹部证候强弱 。而汉方归


属和腹证变化亦一致 , 按诊腹可选方药 , 且其病变可遵循 《伤寒论 》 的六经变化 。

疲血的现代研 究
近瓷大学医学部的有地滋氏在临床应用桂枝获答丸 , 据统计发现投获答桂枝丸有效
者 , 其身体有如下特点 ①血液的粘稠度 比健康人高 ②倾向高脂血症的两个因素 , 有
此两个因素影响末梢循环 , 红细胞的柔软性和变形性下降 , 容积变动率下降 , 不能进入
细小血管 , 结果总循环下降 。患 , 者易出现 ①出血倾向 ②粘膜或网膜等淤血性病变 ③
头痛 、 目眩 、 痉挛 、 疲劳感 、 食欲不振等精神有关的症状 。其结果与汉方医学 中医
的理论一致 , 既红细胞的容积变动率可作为癖血的指标 。
另外 , 动物实验也逐渐增多 。 如投入肾上腺皮质激素作成的疲血病态白鼠模型经
验 , 给白鼠获答桂枝丸 , 其结果 ①抑制血液粘稠度的增高 ②改善血中脂质与过氧化脂
质之高状 ③抑制血液凝固的亢进 ④抑制肾上腺的萎缩 , 改善血清状 。此证明获答桂
枝丸具有活血化疲之效 。

阳虚证之方药与腹诊关系
方药 腹证
证 腹力
力 归属 病机

桂枝甘草汤汤 心下悸 , 心窝部可触及动悸 , 全腹部微软
软 微 弱 少阳准位
位 心阳不足足

汤 心下逆满 , 心窝轻度振水音 。胁下痛 , 胸胁


答桂术甘汤 胁 微弱
弱 少 阳变位
位 脾阳虚弱弱
支满 。气上冲胸 , 脐上左侧可以触动脉搏动 。 水停 中焦

加 心下满微痛 , 胃肮部膨满 , 有时胃脱部有振
桂枝去桂加 振 微弱
弱 少阳准位
位 水气 内停
汤 水音 , 腹部微软 。
获答 白术汤 经气不利

炙甘草汤
汤 心下悸 , 可触腹部大动脉搏动显著 。腹部凹
凹 微弱
弱 少阳准位
位 心阴心阳

陷 , 腹直肌微紧张无力 。 两虚

获答桂枝甘甘 脐下悸 ,脐下动悸突发上冲导致心悸 。腹软 , 马
与 太阴准位
位 心阳虚弱弱
草大枣汤
汤 但腹直肌被牵引样紧张张 水停 下焦

腹力软弱无力 , 全腹轻度膨满 , 腹中空虚样 样 气血不足



小建 中汤
汤 胸满 , 里急 , 两侧腹直肌象实证紧张 , 外侧
侧 弱 太阴准位
位 心脾两虚

感觉 。脐上左旁有抵抗与压痛 。心下至心窝 窝
部位多可触动悸 。

桂枝人参汤
汤 有
心下痞硬 , 心窝部按之抵抗与压痛
抵抗与振水音 。心窝部
, 有时左侧有动悸 。全腹壁
部 或弱
壁 较弱
弱 太阴准位
位 脾阳虚
虚凝
寒气内凝
较 薄且微张 。 虚兼表证

芍药甘草汤
汤 两侧腹直肌从上至下强度或微 强度象两条
条 中 太阴准位
位 阴阳两虚

木棒样紧张。不出现心下痞硬与胸胁苦满 。
附 腹直肌挛急 , 腹痛 相似芍药甘草汤之腹证
芍 药甘草附 微弱
弱 少阴位
位 阴阳两虚

子汤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① 各方药的腹力微弱或弱 , 皆属虚证 。芍药甘草汤证和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腹证和病


机相似 , 但其腹力有中等和微弱的区别 , 故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虚寒重 同样相 比腹力
的强弱 , 答桂甘枣汤证的阳虚程度比桂枝甘草汤要重 。
② 各阳虚状不同 , 但多于汉方归属的少阳位和太阴位 。因为少阳病变的腹证多在隔 、
胸胁部位发生 , 太阴病变腹证多在腹部 、下腹部出现 , 故太阳病桂枝甘草汤证 、答桂术
甘汤证等归于少阳位方药的腹证多出现于上焦部位 , 如心下悸 、 心下满 、 胸胁支满 、 心
下的振水音等 , 其腹部腹直肌张力变化不大 反之 , 桂枝去桂加获答白术汤证 、 小建中
汤证等归于太阴位方药的腹直肌紧张 、 腹满 、 脐下悸等腹部证候多 。
③ 因为阳虚证 , 气化不利 , 导致津液代谢异常 , 多有水饮和痰饮停滞的振水音 。答桂
术甘汤证属少阳位 , 其动悸在心下 答桂甘枣汤属太阴位 , 其动悸在脐下 。
④ 桂枝甘草汤证 、 炙甘草汤证 、 答桂甘枣汤证皆有心阳虚的病机 。按腹力诊虚状 , 答
桂甘枣汤证的虚状重 、 炙甘草汤证为中 、 桂枝甘草汤证为轻 按归属位 , 桂枝甘草汤证
和炙甘草汤证的动悸在心下 此外心下证候多 , 虽然答桂甘枣汤证也有心下悸 , 但是
其动悸是从脐下的原动悸上冲导致的 此为腹部证候多 。


嘿音水界 筋



获 麟


尸 腹力微弱 腹力弱

图 一 图 一

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 小建中汤

中等腹力 ,、、
、舒
尸̀

、,



万̀

炳 一 , 州肇




压̀


崖矛
心下 纽洪
心下沱浦飞
攘木奋

图 一 图 一 图 一
吴茱英汤 肾气丸 真武汤
5. 关 于汉 方腹 诊的讨论

方药 腹证
证 一腹力
力 虚实
实 归属
属 病机

主要腹证
证 腹证详解

胸痹 , 胸满
满 膨满状 。偶尔腹壁像木板样硬 。 之位
位 阴寒相乘乘
人参汤
汤 心中痞
痞 心窝部抵抗与压痛 , 带振水音 , 微 弱 虚 太阴
阴 心脾 阳虚

留气结在胸 胸 或胸骨尖下明显紧张 , 有 时兼

心 压痛 , 触摸有冷感 。
胁下逆抢心

桂枝 心下痞硬
硬 心窝部按之抵抗与压痛 心下
下 较软
软 虚兼
兼 太阴
阴 脾阳虚

人参汤
汤 痞硬 , 带振水音 , 有时左侧触
触 或弱
弱 表证
证 准位
位 寒气内凝

到动悸 。全腹壁较薄且微 张 。

小建 胸满
满 两侧腹直肌紧张成腹皮拘急 , 弱 虚 太阴
阴 心脾 两虚

中汤 心中悸而烦
腹 中急痛
痛烦 膨满 , 腹中空虚样感觉
其外侧软弱无力 。全腹部轻度
。脐上

上 准位
位 气血不足足
里急 左旁有抵抗与压痛 。心下至心

窝部位多可触动悸 。

吴茱 胸满
满 心窝膨满或痞塞 , 心下痞满或
或 弱 虚 太阴
阴 阳虚 阴盛

英汤 心下逆满
全 , 有时带振水音
腹部较软弱 , 脐下两侧浅层
。层 准位
又厥

厥 浊阴上逆

的腹直肌 出现轻度压痛 。 阴状

肾气丸
丸 少腹拘急
急 下腹部 比上腹部软弱 , 或脐下
下 下腹腹 或虚
虚 太阴
阴 肾阳虚 弱
少腹不仁
仁 软弱无力 , 或下腹直肌拘挛硬 , 部弱
弱 或实
实 化气不利

自觉胀而苦满 满

无力 。心下可触轻度动悸 , 心 微弱
弱 之位
位 水泛

真武汤
汤 心下悸
悸 腹 直肌轻度紧张 , 全腹壁软弱
弱 弱或
或 虚 少阴
阴 肾阳虚

窝部有振水音 。无虚寒典型腹 腹
部证候的表层压痛 。

附子汤
汤 腹痛
痛 腹软 , 有时腹直肌紧张兼压痛 。 弱 虚寒
寒 少阴
阴 肾阳虚

少腹如扇
扇 之位
位 寒凝骨肉肉

四逆汤
汤 或腹中痛
痛 腹满 , 腹部软弱无力 , 有 时腹
腹 微弱
弱 虚寒
寒 少 阴 阳虚阴盛

腹胀满
满 直肌微紧张 , 有时带腹水 水 旺盛
盛 厥 阴 从阴化寒

间位
① 腹力 皆在中等以下 , 病情也属虚 。肾气丸证多用于虚证 , 少用于实证 , 其腹力较特
殊 , 不管上腹部状 , 下腹部明显弱 。
② 据汉方腹诊 , 人参汤证 、 桂枝人参汤证 、 小建 中汤证 、 吴茱英汤属于太阴之位 , 即
阳病转阴病过程 中, 故腹部证候之外出现心下证候 真武汤证 、 腹中痛 、 四逆汤证属于
少 阴之位 , 已完全进入阴病位 , 故 以腹部和下腹部证候为主 , 少见心下证候 。其中吴茱
英汤证的脐下腹直肌紧张压痛 , 此证为病在厥阴之位的典型征象 。
③ 脾阳虚 , 水之失常 , 或 肾阳虚 , 影响主水功能 , 故出现振水音 、 动悸证候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④ 总之 , 分析汉方 医家常用的阳虚证的方药 , 又比较 《伤寒论 》 和 《金医要略 》 之方


药 , 腹证与病机一致 , 而汉方归属与腹证变化亦一致 , 故据 《伤寒论 》 的六经理论诊腹
可选用 《金匾要略 》 的方药 。

建中汤之类与腹诊关系

方药 腹证
证 腹力
力 虚实
实 归属
属 病机

主要腹证
证 状态

痛 , 腹中寒 或感觉敏感 。时膨满时微紧紧 或 准位


位 中焦寒甚甚
大建 中汤
汤 心胸 中大寒寒 全腹成鼓肠 , 按之表层压痛
痛 软弱弱 极虚
虚 太阴
阴 脾 胃阳微

上冲皮起 , 张 。时触有冷感 , 腹痛重 。 无力

里急 腹壁 薄者 , 触肠管蠕 动不

安 , 重者仰卧可望见蠕动 。

烦 腹皮 拘急 , 但外侧 软弱无
心中悸而烦 无 准位
位 气血不足

小建 中汤
汤 胸满
满 两侧腹 直肌象实证紧张成 成 弱 虚 太阴
阴 心脾两虚

腹中急痛
痛 力 。全腹轻度膨满 , 腹中空

里急 虚感 。脐上左旁有抵抗与压

痛 。心下至心窝可触动悸 。

黄茂 少腹拘急
急 腹直肌紧张 , 腹壁软弱 。 微弱
弱 虚 太阴
阴 气血阴阳俱

建 中汤
汤 里急
急 小建中汤证更虚衰弱状 或中
中 少阴
阴 不足

当归 少腹拘急
急 全腹 软弱 , 两侧 腹直肌 紧 中或
或 虚实
实 太阴
阴 气血阴阳

建 中汤
汤 背 张 。伴有脐右下部或左下部
摩痛引腰背 部 微弱弱 间 与少少 阳虚虚寒

腹中刺痛
痛 的抵抗与压痛 。有时出现下 下 或虚
虚 阴间

腹部膨满与压痛 。





获 度


腹力微弱 腹力弱 腹力弱至中等

图 一 大建中汤 图 一 小建中汤 图 一 黄茂建 中汤



鑫,

狠强法

·压燕

腹力微弱 中等腹力

图 一 当归建中汤 图 一 桂枝加芍药汤 图 一 柴胡桂枝汤


5. 关 于汉 方腹 诊的讨论

① 上述诸汤证 皆为虚证 , 所以腹力皆弱 。其中大建中汤证的腹力极弱 , 可推测其阳虚


的严重 , 其实汉方 归属应该分为少阴之位 。大建中汤证和小建中汤证皆以脾 阳虚弱导致 ,
按照腹力状 , 大建 中汤证的阳虚更重 。大建 中汤证也有特殊腹证 , 因为中焦阳虚严重 ,
脾失运化不能养 肉, 腹壁薄而无力 , 故可触肠管蠕动 , 而虚寒严重 , 按则剧烈疼痛 。若
病人消瘦 , 腹壁极薄 , 仰卧位 即可望见肠蠕动 。
② 黄茂建 中汤证和当归建中汤证 皆属于太阴和少阴之间位 , 相比腹力 , 黄茂建中汤之
腹力微弱 , 故黄茂建 中汤证的虚状 比当归建中汤要重 。
③ 小建中汤证和黄茂建中汤证的腹力和腹证相似 , 但黄茂建中汤证 已入少阴之位 , 而
其腹证比小建 中汤弱 , 故黄茂建中汤证的虚证更重 。表现特殊腹证 , 腹直肌明显紧张象
实证 , 此时察侧腹部 , 侧腹部软弱无力 , 既可分别虚实 , 是汉方腹诊的独特诊法 。
④ 从汉方病位来述 , 当归建中汤证和黄茂建中汤证皆属太阴与少阴之间位 , 小建中汤
在于太阴之位 。看各腹证 , 小建中汤证在心下至腹部 , 和下腹部腹直肌紧张的里急 , 故
病情在于太阴之位 黄茂建中汤证的腹证相似小建中汤腹证 , 但无心下部位证候 , 可知
其病情进入少 阴 当归建中汤的腹证全集中在下腹部 , 故可知病位 已近少阴 。

方药 腹证 腹力 虚实 归属 … 病机
两侧腹直肌紧张成腹皮拘急 , 外侧软弱
准位
太 阴 心脾两虚
小建中汤 无力 。全腹轻膨满 , 腹中空虚感 。脐上 虚
气血不足
左旁有抵抗与压痛 。心下至心窝触动悸 。
全腹成鼓肠 , 按之表层有压痛或感觉敏





或弱


乙、
感 。腹时膨满时微紧张 。时触有冷感 , 太阴 脾 胃阳微
大建中汤 极虚
腹痛重 。可触肠管蠕动不安 , 重者仰卧 准位 中焦寒甚
状可望见蠕动 。
腹虚满为主 , 腹痛 , 腹直肌紧张 腹皮
虚 实 太阴 太阴经脉
桂枝加芍药汤 拘急 压痛 , 按之微软或无抵抗 , 重按
气血不利




腹底有抵抗 。有时心窝部有振水音 。
两侧腹直肌从上至下强度或微强度象两
中或
微 弱 里阳虚
芍药甘草汤 条木棒样紧张 腹皮挛急 。不出现心下
兼表证
痞硬与胸胁苦满的特殊腹证 。
季肋抵抗与压痛 的胸胁苦满 心下支 少阳不和
柴胡桂枝汤 结 , 心窝部有轻度抵抗与压痛 。两侧腹 兼太阴病
直肌轻度或 中等紧张 , 侧腹部微软 。 兼太阳病
脐上可触腹大动脉的搏动 , 脐下也可触
桂枝甘草龙骨 微弱的搏动 。有时心窝部振水音 。无心 微弱 少阳 心阳损伤
牡砺汤 下痞硬和胸胁苦满 。 腹直肌紧张 , 尤其 或弱 准位 心神被扰
下腹部紧张强 小腹弦急
① 腹力强度相等 , 病情虚实夹杂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 法与理论研 究

② 腹直肌 皆紧张 , 但有不同之处 。小建中汤证和柴胡桂枝汤证的侧腹部软弱 , 因为里


寒虚 , 所 以小建中汤证的侧腹部明显软弱 桂枝加芍药汤证和芍药甘草汤证皆出现腹皮
拘急 , 既全腹直肌紧张状 , 其中芍药甘草汤证的紧张更强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证的腹
直肌亦紧张成小腹弦急 , 其位在下腹部 。
③ 大小建中汤出现心下腹证 , 但芍药甘草汤证和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证无心下痞硬 。
④ 柴胡桂枝汤证出现少阳之位典型的季肋部胸胁苦满 ,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证亦属少
阳之位 , 但不出现胸胁苦满 。此外 , 芍药甘草汤也不表现胸胁苦满 。
⑤ 柴胡桂枝汤证的腹部微软和腹直肌的微紧张皆太阳病的腹证 , 心下和季肋腹证是少
阳病的腹证 转少阳位 , 多数柴胡剂属实证 , 故腹部不软 转太阴之位 , 病情逐渐变虚
证 , 故腹力 皆中等以下 。
⑥ 通过建中汤类的分析 , 腹证和其病位 , 病机六经变化和腹证变化皆一致 , 按 《伤寒
论 》 的六经理论诊腹可应用 《金匾要略 》 方药 。

泻心汤类与腹诊关系

方药 腹证
证 ·腹力
力 虚 归 病机

主要腹证
证 腹证详解
解 实 属

大黄黄连
连 心下痞
痞 心窝部广泛范围有轻度抵抗 。或
或 中 实 少 胃热奎聚

泻心汤
汤 按之濡
濡 压痛 。或心窝部表面硬
心窝部表面软 , 按之抵
, 重按抵抗与轻度 抵
度 强
或 阳 结于心下

抗与压痛 , 伴患者 自觉疼痛 。

半夏 心下痞
痞 心窝微抵抗 , 胸骨尖直下有两三
三 中 虚 少 脾 胃虚 弱
泻心汤
汤 腹 中雷鸣
鸣 指位无抵抗的空间 。有时出现轻
轻 实 阳 寒热错杂

度压痛 。 间

生姜 心下痞硬
硬 胃肮部轻痞塞 , 按之抵抗 。腹微
微 中或
或 微 少 脾虚食滞

泻心汤
汤 胁下水气
气 满而软 。有时胃部拍水饮 。 微弱
弱 虚 阳 水饮不化

腹中雷鸣

甘草 心 下 痞 硬 而 心窝部痞塞感和微满 , 可望见其
其 微弱
弱 虚 少 脾 胃亏损

泻心汤
汤 痛 , 心烦不得
得 膨满 , 按之软无抵抗 。腹鸣显著
著 阳 气虚痞塞

安 , 腹中雷鸣

附子 心下痞
痞 心下或胸 中有痞塞感 , 他觉症状
状 微弱
弱 微 太 热牙
卜奎滞

泻心汤
汤 按之濡
濡 不明显
显 实 阴 表阳不足






痞 口
魂卜


图 一 大黄黄连泻心汤 图 一 半夏泻心汤
5. 关 于汉方腹诊 的讨论

① 附子泻心汤证的腹力微弱 , 但微实证 , 诊腹要注意 。此外方药属汉方少阳之位 , 其


腹力将腹力强弱可以诊断其虚实状 。
② 心下痞的程度和部位不同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痞的范围较大 半夏泻心汤证有特殊
腹证 , 胸骨尖直下有手指两三指位无抵抗的空间 生姜泻心汤证 , 因为食滞造成的痞 ,
故有胃肮部的痞塞感和腹满 甘草泻心汤证 , 因脾 胃虚 , 故心下有痞塞感 , 但按之无抵
抗 , 故腹力微弱 。
③ 半夏泻心汤证 、 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 , 皆有脾胃虚弱引起的心下痞 , 故有
振水音和肠鸣 。其中半夏泻心汤证有中等腹力 , 是为虚实间 , 脾胃虚弱不重 , 消化功能
尚可 , 故少见振水音和肠鸣 生姜泻心汤证比半夏泻心汤虚 , 脾胃功能下降 , 其 胃腑振
水音明显 甘草泻心汤证的虚重 , 运化失常 , 故肠鸣显著 。
④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的主要腹证皆为 “心下痞按之濡 ',, 而且热邪奎滞
所致痞 , 但是归属位和虚实不同 , 故察腹力可以辨别 。
⑤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半夏泻心汤证 、 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在汉方归属少阳
位 , 即太阳病进入里成实的过程 , 附子泻心汤属太阴位 , 即阳病转阴病的过程 , 故其虚
实较复杂 , 心下证候多 , 可应用六经理论选方药 , 但要掌握各腹证不同点。

结胸与方药之间关系

方药 腹证
证 腹 虚 归 病机

结胸 腹证证 力 实 属

大陷胸丸
丸 胸 心下痞硬重 , 按之强度抵抗和压痛 。在
结胸 在 较 实 少 热水互结

临床上风池至肩部僵硬 , 重则可触肉块块 强 阳 偏上胸部

小陷胸汤 结 病在心下按之则痛 , 心窝部有痞塞感 , 微 实 少


汤 小结 痰热互结结
胸 按之硬而压痛 , 患者对按压的力量敏感
感 强 阳 心下小范围

大陷胸汤
汤 胸 从胸中或 胃院部至下腹部硬满 , 按之石
结胸 石 微 实 阳 热水互结

硬 而疼痛
痛 强 明 在于胸胁

① 结胸 皆属于实证 , 所以其腹力也 皆较强 。


② 大陷胸丸证和大陷胸汤证 , 邪热和水气互结形成结胸 。因为汉方归属不同 , 其病位
亦不同 , 大陷胸丸证属少阳之位 , 病在胸隔 , 故出现心下痞硬 。按之抵抗与压痛之证候
大陷胸汤证属阳明之位 , 病在 胃肠的腹部 , 故胃脱至下腹部硬满 。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
结而成 , 故有痞塞之感 , 其病位在少阳之心下部位 。
③ 大陷胸汤证属阳明位 , 已成实 , 故按之石硬而痛 大陷胸丸证在心下大范围出现证
候 , 但属少阳位 , 触之无大陷胸汤重 。
④ 此外 , 日本有多数颈项肩背僵硬疼痛病人 , 若体质不虚者 , 皆可投入大陷胸丸 , 其
效果显著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桅子豉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猪答汤与腹诊


方药 腹证
证 腹力
力 虚实
实 汉方归属
属 病机

汤 按之心下濡 , 心中结痛 , 胸 中窒 , 不 微弱
桅子豉汤 弱 虚 少 阳准位
位 热郁胸月

结胸 。胸腹皆有痞塞感 , 但按之无力 力 病在上焦焦 胃气奎滞

猪答汤
汤 下腹部明显紧张 , 按之轻度压痛 , 触 中 虚实
实 少阳准位
位 阴虚有热

有热感 , 心烦
烦 夹杂
杂 病在下焦
焦 水热互结

白虎加
加 心下痞 , 但是无特殊腹部证候 。 中 实 阳明之位
位 阳明热盛

人参汤
汤 腹壁平均范围紧张
张 病在中焦
焦 伤津耗气

① 各腹力相等之虚实证 。
② 从汉方归属角度 , 桅子豉汤证属于少阳之位 , 病在胸月 融 白虎加人参汤证属于阳明
之位 , 病在腹部 , 但其腹部证候不明显 , 需要引起注意 猪答汤腹证属于少阳之位 , 但
病在下焦 , 亦需要注意 。
③ 各方药的热邪位置清楚 , 桅子豉汤证在上焦 , 故心下痞塞感 , 按之无力 热水互结
在于下焦 , 故下腹部腹直肌紧张 , 按之压痛 , 触有热感等猪答汤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
热邪在中焦 , 其腹部证候不明显 , 但有大渴 、 大热 、 大汗 、 脉洪大等明显指标 。

承气汤类与腹诊关系
方药 腹证
证 腹力
力 虚实
实 病机

大承气汤
汤 腹满或坚满 , 全腹部的紧张强并膨满 , 尤其 以脐 强 强实
实 燥热内盛

为 中心腹壁紧张较硬 , 有时心窝部有空虚感感 腑气奎滞

小承气汤
汤 心下痞硬 , 腹大满
满 微强
强 实 燥实痞结

腹部充满 , 自觉他觉皆膨满
满 腑气不畅

汤 腹满 , 心窝部有不舒服的感觉与按之抵抗 心下
调 胃承气汤 下 微弱
弱 实 燥热内盛

痞硬 。腹壁紧张较好或微紧张 张 里实初成

① 腹力的强弱与实证的轻重完全一致 , 察腹力可推测其适应方药 。
② 牙气从少阳入里 , 里实初成 , 病位接近少阳之位 , 故调 胃承气汤证的心下腹证表现

较多 , 腹满但腹部无抵抗和压痛 , 腹直肌状也可以 小承气汤证 , 已成里实 , 其腹证变
位 , 故出现腹部证候 。但是里实不严重 , 所以还不出现抵抗和压痛 大承气汤证的里实
严重 , 腹部证候 , 腹直肌的紧张皆较为明显 。

分析 以上讨论 , 病机变化 、 变化部位 、 变化程度 、 虚实状皆可在腹部上表现 出来 ,


且与汉方腹诊理论相一致 , 也证明了伤寒派腹诊医家依据诊腹情况选择 《金 匾要略 》 方
药的准确性 。相 比之下诊腹之后 , 依据腹诊理论和 《伤寒论 》 归经理论 , 在较大范围内
均可选用 《金匾要略 》 之方药 。
5 . 关于汉方腹诊 的讨论

小结
汉方 医家在研究 《伤寒杂病论 》 数百年的过程中 , 没有关于腹诊与六经变化之间关
系的论述 。六经变化即所谓病机变化 , 是为 《伤寒杂病论 》 的重要理论框架 。腹诊是 《伤
寒杂病论 》 的主要诊法之一 , 亦即汉方医学的核心内容 , 已自成一体 , 但二者之间并无
联系 , 这是汉方腹诊之最大缺陷。
随着 《伤寒论 》 的病机变化与汉方腹诊中腹证的配属 , 发现腹证的虚实变化与疾病
的病情 、 虚实 、 病位 、 现象完全一致 。此证明按照汉方腹诊选方药的准确性与汉方腹诊
的理论的可靠性 。因此 , 察腹证 , 根据 《伤寒论 》 六经变化之理论 , 完全可推测下一步
的病情变化 。
以汉方腹诊的六经归属 , 进一步讨论 《金匿要略 》 中方药的应用 。并对 《伤寒论 》
之方药与 《金医要略 》 之方药的病机变化与腹证变化进行探讨 。随着病机变化 , 腹证虚
实 、 病位 、 现象 皆变 , 此证明汉方腹诊 医家应用 《金匾要略 》 方药的准确性 。而按照腹
诊和六经变化机理 , 可进一步拓宽 《金匾要略 》 中方药的应用范围 。
172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附件 方药 、 腹证 、 腹力 、 汉方归属之综合表 一
噢 攀 攀 攀 攀 妞 攀 攀 琪 气 攀 攀 琪 攀

己口 二 五 口 五 亡口止泣亡
二铆 攀 赞 赞 口二 江丁
长 械 《 械 袱 械 】
袱 袱 长 里 皿 立丁 工工 么 气
或 长 霆 气 气

钵 钵 斌 斌 侧 侧 侧 侧 」
圈 侧 钵 钵 钵 斌
侧 犁 群 琳 形 畔 犁 形 掣 麒

只 麒 锁 霭 将 霭 霭 霭 霭 霉 霭 霭 瞪 嗽 姗 ,、 麒 输 ,、 麒
幽 犁 掣 霭掣 犁 掣 犁 三
攀掣 犁 掣 掣 ” 斌 岌,女
花广 心 于 城 娜

变 娜 蟾侧
恤纵 坎
侧 娜 应举
曙 撼卫 盔 报 华
里娜 旧 众 朴 匕
握 麒
续当留
协 粼 画 蟹
勺名 释卜 粤
婆 石
立和钾 呀
琴掣 铡 粼 漫 喋
军 侧 掣
」石将
熨、
长侧叹云 勺
草 次 卜 攫
钾 呻
行希 嘱 希 嗽 蟹 将 叼
寡 留
日 邢
周 苦

或 悔娜
褥侧 壤
勺 和 嘱夏 浅
岑蟹 李 棒 捉 卑娜褥
打 缝
噢坎色
林 粼 刊 旧 串 塌 霉 卜
架舞卑娜 味军味 架 勺
米 咖 肯 卜 缓 令
纵关杀
将麒 毗要 希 娜 喧 堪 恨粤犁 娜
硷二仓侧
侧 宜
去恻枷
长 骡 曳 长 刊 侧 蟹 濒 州 东
月 侧铆
嚓米 州界 冕 型丘 立土个 叫黎
希泰 希 和 瞪州 妥
嘿娜军颤
悔曳 华 矍 喧 柳 书̀
缓 拱 加 了 侧对 铡 侧
希掣 蔽
周娜军 犁
例笨分
叼名 鑫
密将 奥 箱 嘱 卑 恤比
褥 壤米 犁
状只名缓
卑 缓
蟹 米 叫、, 留
希 蟹
例 只 噢 聂 娜 希 贫
勺丫
澳 毗 掣
抑 纵 恤。攫

状 攫

恤 侧
臼 蟹









搜聂 毒
健御 嘿 攫
蟹 聂 书, 蟹
月 戳 月 卜豁
万, 橇
毛一】 聂
鬓基鳖鉴 嚓
攫 转 卜 益
聂理叠 份 写卜

拭 矿 书 矿 匀处 瘤壤将攫 掣 '




瑞二 眨 叹 褥 驯岑 和 吟蔚欲 种

麒 卜
勺 于于
夏 于
喇 馨畏挥华
佗 担 了 华
嚓 留 攫。嚓
飘 于, 褥
禅 攫 恻
聂 叼 缝
叠 壤 攫 嫂
匀您卜
哪 复
崛 最辱 渡 卜 卑 卜 卜 仓

霖 噢 嘴 嚓 嘱 嘱 嘴 嘱 炸
冬嘱 噢 噢 嘱 噢 嘱
长 枢 侧
吕 权 娜 坦 擂 攀 卑
攀市 十 致 哭 赛 霉

幸 布众

娜 娜 娜
吵 戈华娜 型 裂
踱 口

狮丫 艇
令 型 理

具 型
钟 匕

知 戈
物攀
审 契

琳 粉 年轰具 娜舍 耀 具
致 碟
令 戳




或 ﹄



口 ﹄



口 赞



口 ﹄



口 ﹄


戳 ﹄



口 赞







泣 龟


位 气





斌 叫 侧

咪 形
宜 侧

斌 将


于 月
钟 芬 娜
霭 票
将 于 犁
将 霭 霭
掣 于 月
垅 茜





















嘱 黄


















对。
卜 匀。


































嘿、。
娜卜


















类︵

、︸

它。褥。














嚓 。
械卜


卜 谬
军卜壤
将。















勺 将

侧勺。















碾 名
军侧

















勺︸
。 暄。













便













澳。
夕卜

时。
























钾。
巨卜

︸。















嚓 瑞。














宜。





























勺卜
︵。


















勺﹃
匀。






︵。





叫。







枷 留。


匀。




便




'












因,




























勺︸




勺︸ ﹃




暴 履



跨、



将 '﹃


例 蟹


曾 于








便
勺︸ 便

卜︸







沸 枢





婀︸
周,



长 写



嘱 '︸



叫 '



婀 噢



勺、




噢 攀 琪 攀 答 攀 攀 口 琪 用 攀 攀 攀 攀 攀 攀
们门 习 赞 赞 里 赞 赞 钾 攀 赞 碾 俐 赞 赞 赞 赞 赞
长 么 口二 里 申 江工 口二里 宜 里 申 口 】
三江 丈
工口二 笙
习 勺二
或 今 龟 零 氦 气 么 露 么 擎 气 么 气 气 气 么

斌将系 斌 钵 侧 侧 娜、、 将令
令 侧 侧宜 厘 宜恻

侧 尹

巧, 塑帕
卜 ,卜
月』
犁 侧 奋
将 斌 斌
侧 妹
侧 妹
侧 掣

众 麒 票 嗽 霭 霭 锁 将 霭 霭 霭 旧刃
卜 钟 将 霭
蟹 娜 犁 掣 掣 犁 蒸'' 于 犁 擎 犁 掣 于 恶 掣

乒敏 日 希 粤 遭 迫 褥 月 侧 卑 攫褥蟹恻
崛。蓄愉 卑
禽 蟹
早 硷
锄 夔 樱 希
缓 类
州 粼
蟹 亩
褥 艇
酬 提
嚓 名 卿
嘱 宕
毗 侧 褥 卜 便 艇 它 月血 如 卜 噢 写 冬
早 成 硬 勺 褥 壤 叫 关 关 勺 侧 深 田
蟹成 壤
军 澎 长 题
众 减 抓 毗
类 跨
匕 骡 蟾
喊 华 映婆 瞬 于
拭 遭
军 留 毗 蟹 柳 旗 味 笨 褥 叼 李 域
协热聋
聋喇
长 侧 奥
、一尸交 健
江众


恨喂振
暄叼
`枷
夏 粤 华退


如岑

东任
多略勺碾
最最
纵 卑 镇。应
州、, 块 硷 赎

展 烈
份 霍了 名
留 掣 卑 搜 攫 蟾 掣
军 报次
关 次 习
忱 缓 顺 簇 丧 和
俏 跨

褥 缓 对 褥 粼 域 侧 勺 应 驭 叠 卑
衬 公 卑 叼 蟹 。粼
粼 杯 叫 暴
卑 电 硷 寒 月 如 蟹 蟹 孚 笨 田
田一砌 希 关 如 希 亩 退
侧。 二

辉之坎
褥 缓 渔
艇褥 骡
侧 称 蟹 褥 葵
卜 。寒寒
健 将 希 侧 叫提 华 续 留 画
留 最 恤 喊 挑 险 希 蕊 坎 褥
懊 崛 仓 硷 仑 卜 恤 称 卜 最
卜 叫 匀 摸 匀 握
令 谰

嘿 夏 嚓 壤 蜜 挥 命 噢 渔 聂 书 事 榷 堆 州






价 侧 姗 三灸卜 嚓 姗 蟹 玲 噢 卜 卜 上 石, 口板
砰褥 州 酬 侧 侧
刊 刊 叠 仑 坦 跨 燮 夏 擎 勺 勺 长岑 六曰、、 宜 褥 绷 教 七玉
洲 卑 而聂 擎 勺 匀 夔 、 一, 已刀坚 卜 卜 喇 阅
年吠
鹭 卜辉 于驯 一 , 墩 勺勺 时箱 喇
星 ' 留 辉 勺 于
姗 卜
口店
卜 子, 叠
卜 一 卜 雾
蟹 最
匀 州

姗 禅 嫂 酬 对。复

复 匀 峨
码 匀 聂' 勺 曾 牛 卜飞

卜 勺
令 媛 卜 卜 孵 嚓
勺 勺 喇 噢
攫 留 旗州 攫 卜 臼
澳 酬 刹、、

书,




擂 叹 噢 嘴 噢 噢 容 躺 瓣 嘱 嘴 噢 嘱 枢 嘱
长 复 聂 脚 恻 长,, 牺 铃 加 种 卿 叫 祷 踱 买
坦 斗 御 聋
翌 湮 十 十 吵 崖 叫 种
哭 令 晰 斗 织 娜
彬 吴 带 奚
《 令 唱 唱
申 框工
工 娜

姐 嘱 叫
吴 加
州 柑
擂 十
理 寻

噢担 琪 琪 口 淇 琪 攀琪龟 琪 攀 琪 琪 攀
书臀 赞 赞 袱 赞 赞 赞 赞 钾 攀 赞 赞 势 赞 赞
长 丈
工口二 亡
二 里 媛 宜工 亡
立口二口
二里 宜 匕
泣 且 江 应
工 口
或 气 气 气 气 如 龟 气 气 气 长 里 龟 气 气 气 气

斌 侧 侧 侧 斌 宜 称 侧 宜 侧 侧 妹 侧 侧 姚
侧 妹 了 斌
侧 侧 侧

众 霭 霭 霭 于 将 麒 霭 霭 于 霭 霭 霭 烈 霭 霭 麒
蟹 掣 掣 掣 于 掣 掣 掣 犁 掣 将 掣 犁

希寰蟹 草 恤 获 嗽叫柳 肺竣 月 叹 乡篡
握 如 枷 褥 勺 味 李 容 车 不 例 般 霭 曝 壤 账
蟹 月
亚。霭
迸蕊州 哥
林 侧
杯 霭 嘿
喂岑叹卑军 褥 、

, 江 声̀
乙 声 叫
畏 月
娜杯 杯
毗嚓畏
争 关 称
古 娜 甚
称 长
握 犁
裂 娜 划
旧 搜
瑕 名
侧 霭矍 获汽 险
嚓 叫 减
粼 柳 甘
留 踌
长 褥
蟾 遥 甘
掣 袱 硷
例 时
褥 粼 枷
希 蟹 票
状 嚓 裂 辉实 撼
毗 蟹
粤 侧 撼 卜
便 叼
或 褥 希 希 蟹 最 蟹 蟹 粤 毗 、冲 卜二 辉 众 卜 卑
娜 险 城 姗 卑 州 硷 娜 甚 椒 公密 如 幽 军 类
犁 希 只 便 攫 嚓 锄 褥 甘幸 口
书、, 。希
希 掣
希 键 叹 将 掣 华 勺 懊 攀 书 客 褥 米 如 留 叼

侧勺米 硷 带米 汤于最 寥膏垂时曳长卜您



遭 曳
理 称 食
掣 纱 代、,
伞 米
褥 蟹
只提

习血斯

嗽 嚓
蠢 勺于


叫 够

翼了
侧 择
黑, 墓
长 关 纵 卑
叫 缓侧
令 希
最 最 例 骡喊
攫 喊
侧 窦
架 古

例 褥

希 目
缓 希
柳纵却 。侧
夕口之侧 聂 恤 嚓 凝
娜 冬希吸蟹
二类
二 留掣
蟹希垅留
东硷
握 侧 军 桃 城 粼 宕 吴 淤 阵 草 于 纵 锄

希称

变 玻
踢牡
从 艇
牡娜希华
仕多而 蟹



多困



之正
从 、
甘恤卜

卜侧
咖 林

称 言
悔 半 试
长 侧 枷
键希希
匀 蟹
刊 将 掣 便

擎 嘿 狮 御 录 嚷 勺 姗 砷 御 关 矿 卜








寸二 蟹犁寒 樱 褥嚓 飘案 矿 想 月 势 月埃
对 攫 蛇 群 于 于 聂 喇 臻 仑 侧 类 驾 喇 蛔
拭 卜韶 明 聂蟹 赎 卜 聂聂 气 禅 李 长侧
鸳 勺述 渔 明 对叠 称懊 褥 十
便 勺
阵 卜于
于 壤担 于 提诞 于 赎
勺 勺 勺 聂 聂
' 聂 蟹

周,

侧 外 扣 加 椒 椒 冲 姐 坦 加 中 澎 彬 彬 一, 镶

擂 噢
上 嘱
几娜 嘱
斌 噢 嘱 嘱
舍 嘱
姐 嘱
拉 噢
举 撼 嘴
电 报
娜 事 嘱 卜
州 嘱
长 划 零 掇 拟 知 坦 权 理
长 理
哭 瓣 瓣 祷 划 婀 郑
厦 斌
娜 祷
瓣 瓣 紧 种 外 叹,, 侧
琳 华 婴 彬


噢 琪 攀 攀 攀 琪 攀 攀 攀 群 攀 攀 攀
咨 赛 孚 答 赞 赞 容 答 班 赞 赞 赞
长 口二 石
二 口二 口 写 孚 口二 里 们 容 答 答
或 二 口
二 口 亘立 口二

斌 咪 钵 钵 斌 斌 ,比 姚 钵 妹 斌 斌
侧 烈

只 将 麒 麒 霭 票 麒 票 计 月 珊 月 嫩 烈 票 麒
蟹 麒 掣 掣 掣 掣 掣 于 芬 恶 匕 掣 掣 将

匕 零 华 健 胃 夔 退 椒 类 蟹 卜 柳
林 似 已经 密 最 ·
如 形 秘 孚 壤 娜 军
长 书
五弓卜 蟹 碌 旧 毗袜 状 已

攫 硷 箱 叼 卜 最 刽 军 研 硷 曰
人,
退 侧 械 卑 叫 蟹 燮 秘 谊 名 叼
蟹 我
勺 侧 希
撼 柳
留 崛 希
嚓 华麒举 嘿
东 藻
华 长
宕 姗
任多 卑

和 票
手 褥 蟹
嫂 帜
壤 蟹 握
域 被跨恨 周
纵 械
军 卜
次 暄
长,
心 辉

长 米
宋 希 颧 硷
卜 碾 亚
健 夔 军
粤 希
狡 褥, 州
侧 孟
希 提

或 曳
类 忱 权 宕
臼 神 鞭
将 止
醚 军
攫 月血 蟹
田 欲
壤 司
粼 盔 岑
将 日

名 勺 缓 表 于 烈 书 碳 闺 卑 。米 留
希 古 泰 刘 聂 骡 李 吴 侧 蛋 斯 健
蟹 褥 片 掣 琪 米 褥 长 爆 成 盒 次 米
如 仲 将 曳 箭 叫 军 嚷 希 记 最

攫。 娜
瞥 希
恤 次
娜 掣
岌 握
亚 粤
便 褥
最 毗
暇 蟹
卜 粼
蟹 蟹

酬 米 一 袭 州 言 卜 蟹 坎 壤 如
将 纵 。欺
欺 蟹 褥 勺 卜 嚓 盘 日
攫 粼 搜 粼 申 摹 国 米 盛 柳
蟹 蟹 侧 蟹 城 澎 侧 吴 纵 么 埠

嘿 攫 鸳 攫 嚓 窟 仑 留 , 健 李
健 写 姗 壤 箱 盈






娇 侧 拿
匀 玺 酬 卜
袱 蟹
仑 旧 阵
卜 二侧几兽 夔 ,声
、、 乡 却夕 叼
蟹 扁昌
动 姗
叼 舜 一蛋 勺 箱
酬 蟹 聂 勺嘿
崛 勺留令 盈
邀 ,喇 蟹 便 蟹 龟
卑 下

资迢“阶
七, ,
卑辉樱 袭 几冲姗 州 彗̀

, 酬嚓留留攫 壤胃巨婆枫

鹭 卜, 攫
恻 长
气 懊
蟹 谨

蟹 李
健攫留 勺
对 食
国 卑 嚓 卜 气 壤 丈公人

、、 崛

,̀ 么

嫂 。跨 卜 壤 健 韧卜哪
澳忆
卜 攫 攫 匀 卜 攫 挥
蟹 挥

匀 变 玺 留
气 书

周,



擂 嘱 嘱 噢 噢 噢 奥 嘱 嘱 嘱 噢 噢
长 了 矿 了 孚 聂 降 辉 嘛 矿 侧 抓

嗜 畴 嗒 一 理 督 恤 艇 喝 嗽
长 军
拭 令 赃
军 套
吵 《 枫

长̀ 口


姐 婆
辉 孝

噢 攀 攀 攀 攀 琪 攀 攀 琪 攀
霆 赞 霆 霉 赞 赞 臀 臀 赞
长 袱 霆 械 袱 霆 霉 霆 压 鑫
或 袱 戒 袱 长 戒 袱



侧 碾旧旧
侧 群




城 孚侧
侧 峻
斌 户 ,口
侧 侧

侧 ,。
下习 下全

众 霭 娜 霭 霭 霭 霭 于 曝 将 霭 霭 霭 霭 霭 ,、 只
密 擎 娜 将 掣 将 擎 将 擎 于 掣 掣 将 认
州月
映粉 五
兮 权吸

巴葵 墨袋 最 蟹 军 叫 假 咔 名 卜 只 喂似纱 状 侧 跨

侧 硒古尽侧枷
米 侧类恢
刊褥叫侧
闷 、识 塑些 塔
, 乏恤 褥 壤 担 胶攫 类 蟹 霭 硷 称 硷 嚓 冬



长鬓
或黑竺

军卜关拍
益褥户
,忱



博兰整 叫

今塔
名 石 。匀


整周
书̀
卜脚
骡周
寻,喋


石梢



军傲

留 暄 侧撼
褥 赛撼
乙从


匀 坎 糟 侧 侧
`句
盯决砒脚立
匀掣
便



滋实



米蟹
蒸嫂
麒李
关李篡
聂枷导
坎 掣 柳 关

腹 种
碱只蟹

只。


侧城澎
粤 碱蠢
硷硷
硷 侧
将 澳和褥
。命

军 草 会 琪 嚓 女 冬
古 璐、只
娜侧葵攫 剑 蟹, 名
甘 密 瞥


学 州 侧 扮卜勺娜
粼 蟹一褥

褥 嚓
亩 褥 将
仑 留 骡
侧 嫂 城 州 渝
留 域 娜。恤
最 日 褥
恤 褥 攫 夔
能 得
掣 置女于 蟹 壤 攫 聂麒卜浑 暖 旗 匀爵言能 瞥
将 益 褥 聂 壤 如 蟹 军 蟹 将 卜 仓 慕 米 寡遭 叫 噢 褥 褥 斌
钟戈擎似毗 日
多 米 卜 叫困
困城 纵专 侧 卜 琳 一于 叹
仑 军 晨 恤 钾 渔 卜月 、,, 纵 勺 叫 半 拭 娜 枷 提 娜 勺 习 米 蟹 驯
榕 攫 军 冬 ,叫 叹 畏 琪 从 掣 州 例 希 卑 驭 最 险
最馒嚓务希 军 刊
丽 侧
长将 时 骡 侧 寡
簇拍 军 粼 草
蟹 最 减 驾
蟹斌留嫉嚓 暖。掣
羹 畏
御 俱

批 。暇 假 恤时 古
提 蟹 卑嚓 褥
娜 恤 玺 套
枷 腹 桃 军
侧 恤 嚓 因

蟹 侧 侧 斌
如 欲
卑。侧 军
日 如
最 古 寰
夔 希
将 粳 古
甘 亩

匀如 概 抵 寒匀 褥
草 匕 犁
攫 日。希 匀

关 勺 日
蟹 侧 叹如 蟹长 只 域
古 。钾褥
钾 蟹 铡
械 渗 粼
奥 。尺拿

擎 复 留 嚓 嚓 孵 县 卜
旧, 蟹









擂 禅 匀 坎 亩 斌 时 健 嚷 月
时 姗卑
卑 卜 含
段 长 卑 渔砷 嵌峡
,冈 壤 了 喇 ' 蟹 报 嫂 担 于 于 砷 于 水
唠 聂 皿 卜 蟹 卜 聂 匀 翌 训 樱 褥 ,
坎 噢。追 勺 崛。留 却
于 田
侧 酬


会 恶 攫 蜜 女。晨
嵌 暄

勺 勺 聂 《 月
勺 裂 嚓

擂 嘱 嘱 嘱 袱 嘱 噢 嘱 懊 嘱
长 琳 嘛 擂 掀 勺 瓣 哭 于 恶

娜 娜上
立 禅 椒 市
共 擂 沸 令 拭
代 理
尺 许欢

理 娜 噢 妻
扮 蜿 柳
加 加
种 侧 侧
噢 攀 攀 攀 攀 琪 盔 攀 攀 攀 么 龟 么 担
皿 臀 赞 赞 赞 么 赞 赞 赞 钾 琪 钾 攀 柳 攀 赞
长 械 霆 压 霆 霆 压 攀 霆 霆 理 霆 宜 霆 尽 霆 宜 霆
或 械 袱 袱 袱 长 宜 械 械 械 戒 霆 长 盔 袱 压 袱



妹妹
宜侧容报
报 侧 宜 侧
忑 口 钵
侧 侧 侧 侧 侧 孚侧


侧峻试 试
、 , `、 将 将
恻 爪 ,叭
夕 艺̀
簇客 侧 介
刀习下今
飞刹

众 烈 于 于 将 曝 霭 霭 霭 霭 于 叫 。 霭 于 将 霭 夔 霭
蟹 掣 霭犁 掣 掣 霭 廿 掣 将 于掣 卜 最

留嚓 硷 票 恤 镬 抑 胶划
划 鱼 域 长 军 最 盔
匆哪 锄 跨 乡 犁 嚓 卜卜 称 长 叹 霭 卜 最
长 侧 嫂 粼 硷 蟹 曹 类 匀 卜 壤 长 钊 鲜 刊 蟹
或 图
氏 希
忱 蟹
攫 鞭
澳 恤
于 娜一将

攫 类
述 毗
钾夔密 岑
解 很
侧 将 崛
最日将 卜
啊勺 遭 褥 舞 娜墩 称 华嘴 帐 叫 卜柳 众
类碌 希 怜 女 箭卜 卜 撼袱 叼 瑞 娜硷 喂
喊 卑 从 馒 公 奔 缓 纱 卜 曝 粼 例 习 希 令
哪 我
刻 蟹 最。瞥 瞥 城
希 蟹 匀 类
锄 留 脚 侧 夕 侧。群

群 东
娜 嘱
娜 类攫
蟹 金 霭
窿 拟
唱寸口 名 聂枷 镬嫂 恶
蟹 如书
嫂 宋关 蟹米恻 娜粤
愉 粤
娜 纵
将 于
米 褥
寡 嫂 娜恤
褥 州
希 霉 帜 动 纂 蟹 一暖
暖 纵 敬 抽 缓 恻 牡 名 卜 攫
蟹 霭
椒 粤 关淤卜 、 霭 冬 缓 蛾葺粤
将 葵 外 类 粼
女 尺 侧
娜 妥
曳 健。希希 妄 和
扭 笨
枷 娜
降 柳 械嘿, 军
习之
勺 娜 假 噢

攫 嚓 笨 蟹
例 们」
》饮毛 将 摹

繁 叫
侧 蟹 么̀〕
赛 东, 军
希 蟹
崛 粼
将 缓
最 健

叫 粼
称 似 希叹伞
碾 褥 胆 似 日霭
嫂 书
忱 侧 以升册
娜 州 最
阵长
晨 娜 亩 霭
侧 纵

霭 撼卜燮
田 蟹。袭



恨 侧
瞥 币 蛋

卫 产丫希爆 捉 褥
令 寡
恤 名
侧 雏
寒冬众
摧 叫 希
蟹 侧
恃 褥 蟹
杯 如

缓 密柳
留 阵
霭 军

攀 嚓 州 攫 捉 嚓 攫 业 砷 嚷 抑夕 取 却身拱












卜, 蟹 季 夏
二 铡 袭 尽 粤 卜 叫 仑 零 跳 霉 跨
叼 卜 林 侧 软 途 懊 艇 蟹 蟹 种 旧、 窿 蟹
,以 追 蜜 恤 蟹 气 缓 龟 酬 嚓 气 气
暖 拓 攫 矿 我 巡
留 划 城 砷 嚷
懊 建 仑 军 属
卜 聂 蟹 蟹 于
勺 气 蟹

擂 嘱 噢 侧 裤 噢 嘱 典 脚 噢 嘴 嘱 嘱 减
长 十 冲 掣 如 瓣 兴 械 长 期 州 于 于 犷
舍 您 噢 闷 扣 冥 峨 裤 明 燮 恻 恻 颤
钢 半
恻 辱
斗扮 升 嘱 椒
洲 市 叫 扣
理 泊 坦
《 侧
钾 吵
甲 套 碗 《
邢 谈
吵 舍 外
娜 嘱
彬 加 取 抓
噢 攀 琪 攀 攀 攀 攀 攀 攀 攀 瞩 攀 琪 龟 攀
赞 赞 赞 赞 势 压 呈 霆 霆 柳 琪 霆 呈 抑 淇 赞
长 压 霆 霆 皿 呈 气 气 气 龟 霆 宜 嘱 喇 霆 宜 霆
或 袱 长 戒 袱 械 气 霆 嘱 霆 嘱

钵 侧 侧 侧 侧 侧 城 城 侧 侧 城 七
酬 侧 侧 侧
侧 乙二 侧 侧 侧 因 彩 彭

只 于 霭 霭 霭 霭 霭 霭 将 霭 将 霭 霭 霭 霭 霭 霭
蟹 犁 犁 犁 掣 霭犁 霭犁 掣 掣

消 分
主娜 蟹 东 瓣 例 恻 霭 明 褥 犁 侧
终碱 咋
卜蟹 古 纵扣 蟹 娜娜噢 恕 砷 蟹
丹关宕 褥 缓擂 泰 畏濒 辉 纵 军 米
男 骡 票 崛 侧 柑 蟹 愉酬 孟 彭 侧 欺

蟹气」

长握

半希娜 日
一最
握 月铆
嚓 侧
爆 赫言崛雾

蟹抵
、一
周一米 泰 召
忱签
褥 从蟹布
写拿誉例侧赛 蟹
关 米


娜 蟹
纵 掣 滋
角 琐

二、口。毗
恤叫 褥
、让恤
亩 军 蟹 蟹

秦侧蟹
嚓 欺 盔 匀 叫
喊。叹
坪酬叫 留

褥 粼

侧 将

嘱 杯
长 选

工补洲 钾 噢 笨
卜褥 希 褥 砷
对 掣 渔
东 只
俱 以口 松
众 蟹
留 呐
喇 蟹
或臻躺味娜 堪 滋侧箱 碾矫噢岌 纵 称 攀城
叹城嘿 东
古 名
诚 团

卑 从 粤 气 赛 恻 咧 侧 短 最
侧 桃 奔
忿 将 侧 脚 长 娜 蟹 翻
半 零 犁 草 蟹 赛 咖 粤 希 如 柳 娜
褥 欲 蟹 娜 侧 关 恻 李 暄
希 悔 驾 醚 侧 蟾 周 诫 孚 攫
留 气 窦 亩 褥 鳞 倒
卜 希 卑 蛋 褥 希 侧
竣 恤
寡 匀
刊 抑

攀 嚓 二 麟 暇 鱼 鞭 曾 嚓





形 蟹 八华找 埃 葵 最 卜 蛋 卜
欣 蟹
对 云域 时叹 蟹 勺 蟹 口
之 将
,以 ·
, 婀 卑 气 嚓
鹭 于于 。蟹 赎 升

侧 贪 将
蟹 夔 习
蟹匀浑

最 蟹 蟹
以,



擂 躺 叹 噢 摧 躺 噢 噢 嘱 噢 嘱 噢 嘱 械 嘱 嘱
板 擂 回 州 咖 遥 市 市 瓣 舟 书 喇 州 帐 琳 喇
柳 斗 拟 截 年再 聋 舍 加 黑 域 自 团 叫 拭 自

琳 栖
市 擂
瓣 枫
申 徊
十 口」喇
过你
思 喇
几 蕊
韧 十
尺 顺
赶 柳 埃 舍
扣 聋 踱 直
翻之 嘱
韧 布 洲 目
穴 喇
一二 兰 亘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

结' 语

结论
公元五世纪之初 中国医学传入 日本 , 自十六世纪末开始 , 日本医学界致力于医学思
想创新 、使中国医学旧̀本本土化”,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 “伤寒派”腹诊流派 。伤寒派医家 ,
发腹证与腹诊之精蕴 , 从而发扬了按腹以候证之腹诊学术 , 而后渐渐形成派别且理论完
整 的腹诊体系 , 此派又称为 “伤寒派”腹诊 。稻叶文礼与和久田叔虎师徒二人的著作 《腹
证奇览 》 和 《腹证奇览翼 》代表着伤寒派腹诊的鼎盛 。到明治时代汉方医学很快衰落 ,
到昭和时代汤本求真 、 矢数道明 、 大爆敬节等医家又致力于复兴汉方医学 。
古代伤寒派腹诊 医家的腹诊方法与其理论 比较完整 , 明治时代之后汉方 医学衰 落
期 , 未再出现新手法和新理论 。到近现代 , 如大缘敬节 、藤平健等重新整理古代医家的
腹诊方法 , 而山田光撤 、小川新等人提倡新手法 , 故一些腹诊方法与古代有所不同 。可
惜至今尚未发现有关结合古代和现代手法之论述 。
汉方 医家诊腹时非常重视辨胸胁苦满 、 疲血 、 振水音 、 腹直肌的紧张程度和腹力 。
其中腹力强弱和腹直肌的紧张程度是汉方医学的独特理论 , 腹力可诊病请虚实 , 腹直肌
不同部位的紧张可诊病位 。腹力与腹直肌的紧张是不同的概念 , 需要手法熟练和经验充
足才可分别 。
伤寒派腹诊的代表著作 《腹证奇览 》 和 《腹证奇览翼 》, 此书围绕方药解说其腹 证
证候 , 本论文第 部分专 门对此二书进行论述 。
首先 , 考虑方药的种类 。因为 日本古代伤寒派医家 皆尊崇医圣张仲景 , 以张仲景 《伤
寒杂病论 》 为典籍 , 故伤寒派医家在临床不仅重视 《伤寒论 》 方药的运用 , 亦广泛应用
《金匿要略 》 之方药 , 其运用的方药种类相当多 。稻 叶文礼之 《腹证奇览》 与和久田叔
虎之 《腹证奇览翼》 对腹证内容论述较完整 , 论述的方药也较多 , 可惜欠齐全 。另外 ,
现代汉方医家也提倡新的腹诊理论 , 如藤平健经过 自己临床经验提出了“葛根汤与脐痛 ”
理论 。至今 , 尚未发现关于现代汉方医学新内容整理的腹诊研究 。
伤寒派腹诊医家最重视临床运用与实际效果 , 所 以更容易接受 了与临床密切相关的
《伤寒杂病论 》 的理论与运用方法 。为了提高临床疗效而运用 《伤寒论 》, 不得不参照
一些他觉症状为指标 , 以从事针 灸的汉方医家重视腹诊法为榜样 , 日本古方派医家开始
研究伤寒论腹诊法并大力发展 。因而 , 伤寒派腹诊医家对 《黄帝内经》 中理论的研究较
为滞后 , 可能因为语言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由于语言深奥 , 日本人研究 《内经 》 具有一
定 困难 , 因此缺少汉方腹诊与仲景六经学说之 间的研究 。 同一时代 , 伤寒派古方派学
者探求 《伤寒论 》 之理论 , 亦没有结合腹诊之理论 。
现代汉方医家大缘敬节 、 藤平健等人不仅重视古代医家流传的腹诊成就 , 同时研讨
仲景 《伤寒论 》 之本原理论 , 故有腹诊与六经归属相连的思想 , 但无腹诊与六经变化之
间的论述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伤寒派腹诊有特殊诊法 , 其一腹证发生部位与六经关系 , 其二以腹力强弱来决定病


情的虚实 , 汉方的方药归属正以此诊法为依据 , 故汉方归属与 《伤寒杂病论 》 中六经变
化并不完全一致 , 这也是汉方医学独特的归属规律 。但不可否认的是 , 探求 《伤寒论 》
原归属归经之理论滞后 , 会发现有些汉方归属并不合理 。
第 部分详解各腹部证候 。古代伤寒派腹诊医家 , 如吉益东洞之 《吉益腹诊 口诀 》、
奥田宽之 《腹诊考 》 等详述各腹证证候且进行图解 , 但是其腹证种类不全 。日本汉方医
学 自明治时代之后有缓慢的发展 , 也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成就 , 如从江户时代伤寒派腹诊
医家重点探求的“胸胁苦满 ”之证 , 现代汉方医家大爆敬节和山田光 靓师徒经过临床经验
与理论研究确定 了`响 胁苦满 ”之腹证标准 。但是仍没有包含现代新概念和理论的腹证研
究。
腹部证候种类多 , 其中有些证候古代伤寒派腹诊医家与现代医家均较为重视 , 如胸
胁苦满 、 心下痞硬 、 动悸 、 疲血的诸证候等 。此外 , 振水音 、 蠕动不安 、 腹直肌的紧张
腹皮拘急 、 腹力等 , 皆为汉方腹诊的独特理论 。
第 部分主要讨论汉方腹诊与 《伤寒论 》 六经变化之间的关系 。汉方医家研究 《伤
寒杂病论 》 数百年的过程中 , 对腹证与腹诊的研究非常深刻 , 其成亦非常伟大 , 但是不
仅伤寒派医家 、 伤寒派腹诊医家 、 古代 医家 、 现代医家 , 在过去均没有关于腹诊与六经
变化之间关系的论述 。六经变化亦即病机变化 , 是为 《伤寒论 》 的重要理论框架 。腹诊
是 《伤寒论 》 的主要诊法之一 , 亦汉方医学的核心内容 , 具有独立发展的理论 , 如以腹
力强弱为决定虚实状 , 以出现腹证部位为决定六经之位等 。
以 《伤寒论 》 的病机变化为基础 , 结合汉方腹诊理论来论述 , 一 目了然 , 随着病机
和病位的变化 , 其腹证的虚实和表现发生亦相应变化 , 两者病情 、虚实 、病位完全一致 。
此证明按照汉方腹诊可以选择恰当的方药 , 理论上也证明了古代伤寒派腹诊 医家选药的
准确性 。并且依据察腹证 , 再根据 《伤寒论 》 六经变化的理论 , 完全可推测病势病情的
下一步变化 。
进一步讨论 了 《金 匾要略 》 方药的应用 。根据汉方腹诊和 《伤寒论 》 六经变化的结
合理论 , 加上汉方归属法 , 分析 《金匾要略 》 方药应用和病机之间关系 , 同时也证明了
汉方腹诊医家应用 《金匾要略 》 方药的准确性 。而发现诊腹之后 , 按照腹诊和六经变化
机理 , 可 以拓宽 《金匾要略 》 方药的应用范围。
总之 , 古代伤寒派腹诊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发展套路 , 并取得很高成就 。而现代汉方
医学进步较缓 , 亦有新的理论和概述 , 但至今无汉方腹诊和 《伤寒论 》 六经变化相结论
述的理论 。通过本论文的讨论 , 证明汉方腹诊的准确性 , 而发现了 《金匾要略 》 之方药
的应用范围扩大的可能性 。另外 , 本论文内容包含古代 、 现代汉方医家对腹诊的相关论
述 , 而且结合中医基础理论 , 内容丰富全面 。腹诊是临床重要的诊断资料 , 本论文可为
临床各科 医生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
6. 结语

创新点
在汉方腹诊方法中, 首次对古代伤寒派腹诊法和现代新理论进行分析和结合 , 总结
了最优而全面的新方法 。
依据方药解释腹诊 , 首次对古代论述和现代新概念进行分析 , 再研 究 《金匾要略 》
中有关腹证的方药 , 进一步研究汉方医家从前未论述的方药 , 加上笔者掌握的中医基础
知识 , 首次创造 了网罗 《伤寒论 》、 《金匾要略 》 中关于腹诊的方药及其腹证论述 。
现代汉方医家提倡的方药归属之理与 《伤寒论 》 之六经变化不同。先以本人中医知
识分析汉方 归属理论 , 纠正不合理 内容 , 其次研 究汉方医家从前无论述的方药 , 最终补
充新的方药 , 对汉方归属的方药和理论进行了创新 。
在各腹证详解的章节中 , 首次分析现代 医家关于腹证的新论述 , 与古代伤寒派腹诊
内容结合 , 总结了各腹证的腹诊标准和指标 。
首次结合汉方腹诊和 《伤寒论 》 六经变化之间的关系 , 从而证明伤寒派腹诊医家投
药的准确性 。同时掌握了以 《伤寒论 》 的病机理论分析汉方腹诊的相关结论 , 进而可推
测下一步的病势病情的变化 。
结合汉方腹诊 、六经之理和汉方 归属法 , 首次证明伤寒派腹诊医家选用 《金匾要略 》
方药的合理性 。而发现按照六经变化 , 可以广一泛拓宽 《金匾要略 》 方药的运用范围 。

今后展望
本论文未能将 《伤寒论 》、 《金 匾要略 》 之腹证与六经变化全面分析 , 笔者期望今后
继续研究汉方腹诊 , 并掌握全腹证 、 方药与六经关系和其应用方法 。
笔者研 究汉方腹诊期间 , 因日本医师法律关系没有在临床具体操作的机会 。腹诊 同
脉诊 , 必须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 , 才能感受其中奥妙之区别 。笔者希望今后有机会临床
实际运用腹诊理论 , 并掌握其中医 汉方医学 神奇之技法 。
需要进一步补充现代疾病 、 西医疾病和腹诊关系的研究文献 。
包括 日本的现代研究 , 腹诊 皆凭医生主观的感觉来论述 。为承传后世 , 今后需要确
定客观指标的研 究 , 如使用现代 医疗机器或机械 , 将腹部证候进行数字表达 。
中医以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 , 腹诊亦属其中之一 。掌握腹诊可 以更准确地对疾病进
行诊断 , 笔者今后将继续进行腹诊研 究 , 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资料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参 考 文献
小曾户洋 漠方 。座史 大修蛇害店 , 一
小 曾户洋 漠方 。靡史 大修能害店 , 一
小曾户洋 漠方 。厘史 大修能害店 , 一
小曾户洋 漠方 。厘史 大修馆害店 ,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一
小 曾户洋 漠方 。厘史 大修能害店 ,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己腹静 【 】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一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出版社 ,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 学苑出版社 , 一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 学苑出版社 ,加 一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出版社 , 一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出版社 ,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 学苑出版社 ,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出版社 ,

巧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出版社 , 一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 】
学苑出版社 , 一
大缘敬箭 漠方医学 元社 ,
套弓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赶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一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出版社 ,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 学苑出版社 , 一
津田玄仙 瘴治经殷肇能 春喝堂,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和久田叔虎 腹靓奇霓翼 ·孔版腹刻版 奎害店 ,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绿害房 ,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出版社, 一
峰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二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 出版社 ,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 学苑 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一 , 一
7. 参考文献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山 一 一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一


大缘敬箭 大缘敬箭著作集第 卷 春赐堂,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七腹趁 工夕夕了于了丈出版社 ,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一
砰 江部洋一郎 , 横田静夫 经方医学 一 `倡寒 ·金厦 , 。理输 七处方解锐 【 束洋学街
出版社 , 一
藤平健 漠方腹静措座 绿̀害房 , 一
藤平健 漠方腹静精座 绿害房 , 一
睁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肖凡 , 李玄`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梢 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
【 李文瑞 , 李秋贵主编 李文瑞译 伤寒派腹诊 学苑出版社 ,
协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协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江部洋一郎 , 横田静夫 经方医学 一 `倡寒 ·金厦 , 。理输 己处方解锐 〕束洋学衍
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腹敲奇竟 医道 。 日本社 ,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温本求真 硫床店用漠方医学解锐 】
燎原害店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竟〔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证奇竟 学苑出版社 ,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己腹静 工 夕夕了 “, 才丈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一巧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阿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绿害房 ,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浅田宗伯 勿族菜室方函口款 燎原害房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和久田叔虎 腹赶奇霓翼 ·孔版腹刻版 奎害店 ,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能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 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霓 学苑出版社 ,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绿鲁房,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犯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宇津木昆台著 , 大爆敬箭 , 矢数道明编 近世漠方医学害集成 ·宇津木昆台古 医
坛 名著出版 ,
藤平健 漠方腹静磺座 【 绿害房 , 巧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李克光主编 金匾要略讲义 【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加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赶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一
【 奄野一雄 新撰叛聚方 「 中国漠方出版社 ,
7 . 参考 文献

口 〕稻莫文礼 , 和久 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赶奇霓 【 学苑 出版社 ,


川 稿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口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一
藤平健 漠方腹静磺座 绿害房, 一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竟 学苑 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 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汇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 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藤平健 , 小意重成 漠方概输 】 削元社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巧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 出版社,
犯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 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李克光主编 金匾要略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时 学苑出版社 , 二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李克光主编 金匾要略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口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一
川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绿害房,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汇 稻菜文礼 , 和久 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一
仁 」
和田束郭 腹刻尊水琐言 燎原害房,
对舀菜文礼 , 和久 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汇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李克光主编 金匾要略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舀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汇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囚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汇 稻菜文礼 , 和久 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 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舀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不 学苑 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李克光主编 金匾要略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
学苑 出版社 ,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舀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腹靓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不 加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登 〔 学苑出版社 ,
【 藤平健 漠方腹静磺座 【 绿害房 , 一
7. 参考 文献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李克光主编 金 匾要略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一
李克光主编 金匾要略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犯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吉益束洞 颊聚方店羲 ·重校葵微 割元社 ,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苑出版社 ,

【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赶奇竟 学苑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藤平健 , 小食重成 漠方概输 元社 ,一
李培生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肆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藤平健 , 小意重成 漠方概瀚 割元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能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登 学苑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大缘敬箭 惕寒毓解锐 元社,
藤平健 漠方腹静措座 绿害房 ,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出版社, 一
巧 奥田嫌藏 傻寒输蒲羲 医道 。日本社 ,
藤平健 漠方腹静磺座 「 绿害房 , 一
吉益束洞 频聚方店羲 ·重校葵微 元社 ,
奥田嫌藏 侮寒揣磺羲 医道 。 日本社 ,
藤平健 , 小含重成 漠方概榆 割元社 ,
俏 凡 , 李玄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木下繁太郎 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不丈出版社 , 一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能奇霓 学苑出版社, 一
日本汉方 伤寒 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肆 〕木下繁太郎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一


碑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木下繁太郎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一
稻某文礼 腹靓奇霓 医道 。 日本社,
碑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一
藤平健 , 小含重成 漠方概输 〔 割元社 ,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肆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肆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藤平健 漠方腹静磺座 ,禄害房, 一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绿害房,
吉益束洞 撷聚方店羲 ·重校莫微 创元社,
藤平健 , 小意重成 漠方概输 割元社 ,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
肆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阿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巧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绿害房 ,

大缘敬节 漠方静瘴 。突隙「 南山堂,
口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藤平健 , 小意重成 漠方概输 创元社,
木下繁太郎 漠方处方 七腹静 【 工夕夕岁于不又出版社 , ·
畏演善夫 束洋医学概锐 元社 ,
意弓 一
木下繁太郎漠方翅方之腹静 工夕夕岁于才丈出版社 一
碑 木下繁太郎 漠方翅方 之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一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木下繁太郎漠方翅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又出版社 ,
藤平健 漠方腹静磺座 〕绿害房,
奄野一雄 新撰顺聚方 中国漠方出版社 ,
稻菜文礼 腹征奇霓 医道 。 日本社 ,
口 童野一雄 ,新撰颊聚方 中国漠方 出版社 ,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 」
绿害房,
稻某文礼 腹靓奇霓【 医道 。 日本社 ,
降 〕渴本求真 陈床店用漠方医学解锐 燎原害店 ,
〕稻某文礼 腹敲奇竟 〔 医道 。 日本社 ,
渴本求真 硫床店用漠方医学解锐 燎原害店 ,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绿害房 ,
和久田叔虎 腹靓奇竟翼 ·孔版腹刻版 叨 奎害店 ,
渴本求真 脱床店用漠方医学解锐阿 燎原害店 ,
7. 参考 文献

〔 稻莫文礼腹靓奇霓〔 医道 。日本社 ,
和久田叔虎 腹靓奇竟翼 ·孔版腹刻版卜叼奎害店 ,
肆 渴本求真 脱床店用漠方医学解锐 燎原害店 ,
【 习吉益束洞,颊聚方店羲 ·重校莫微 割元社 ,
“ 〕
稻莫文礼腹靓奇霓汇 〕医道 。日本社 ,
肆 〕
渴本求真 硫床后用漠方医学解锐 燎原害店 ,
藤平健 漠方腹静措座 绿害房 ,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了 学苑出版社 , 一
肆 木下繁太郎 漠方处方 之腹趁 【 工夕夕了于才厂 出版社 , 一
渴本求真著 , 周子叙译 皇漠 医学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稻菜文礼腹敲奇霓【 医道 。日本社 ,
渴本求真 硫床庙用漠方医学解锐 燎原鲁店,
口 肖凡 , 李玄 中医腹诊与用药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稻菜文礼 腹靓奇竟 医道 日本社 ,
, 寒输蒲羲
奥田嫌藏 倡 医道 。日本社 , ,
大缘敬前 金厦要略磺和 刽元社 ,
渴本求真 硫床疮用漠方医学解锐 燎原害店 ,
吉益束洞 方拯 众忆 ' 色害店 ,
藤平健 漠方腹静蒲座 绿害房 ,
木下繁太郎漠方处方之腹静 工夕夕 于才厂出版社 , 一
藤平健 漠方腹趁蒲座 【 ,绿害房, 一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参 考 图表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稿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之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又出版一
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布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腹 靓奇竟仁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之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舀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图 一 不 学苑出版社 , 巧
图 一
川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归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巧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竟 【 学苑 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妞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丈出版社 , 犯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 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妞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 出版社 ,
8 . 参考 图表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可厂出版社 ,
图 一 舀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霓
不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 」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箔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下 学苑出版社,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竟 〔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之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征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舀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不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又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巧
图 一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了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丫于才又出版社 , 卜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己腹静 工夕夕 于了丈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舀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芥又出版社 ,
日本汉方伤 寒派腹诊方法 与理论研 究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 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七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七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 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稿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敲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8 . 参考 图表

〔图 ·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芥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莫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舀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二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七腹趁 〕工夕夕了于不厂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图 ·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 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巧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竟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集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图 一 江部洋一郎, 横田静夫 经方 医学 一 `倡寒 ·金厦 , 。理输 之处方解锐 束洋
学街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七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之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巧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稻菜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扯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布丈出版社 ,
〔图 一 江部洋一郎 , 横 田静夫 经方医学 一
, 『
倡寒 ·金厦 , 。理箭 己处方解锐 束
洋学街 出版社 ,
图 一 江部洋一郎 , 横 田静夫 经方医学 一 `惕寒 ·金厦 , 。理输 己处方解锐 束
洋学衍 出版社 ,
图 江部洋一郎 , 横 田静夫 经方 医学 一 `侮寒 ·金厦 , 。理输 之处方解锐 〔 束
洋学衍 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七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 究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七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江部洋一郎 , 横 田静夫 经方 医学 一 『
侮寒 ·金厦 , 。理输 己处方解锐 束
洋学衍出版社,
图 一 江部洋一郎 , 横 田静夫 经方 医学 一 `惕寒 ·金厦 , 。理输 己她方解锐 【 束
洋学街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摸 方处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犯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江部洋一郎 , 横田静夫 经方 医学 一 `傻寒 ·金厦 , 。理输 己处方解锐 【 束
洋学衍 出版社 ,
图 一 江部洋一郎, 横田静夫 经方医学 一 『
侮寒 ·金厦 , 。理输 己处方解锐 【 束
洋学街 出版社 ,
图 一 江部洋一郎, 横 田静夫 经方医学 一 『
侮寒 ·金厦 , 。理输 己处方解锐 束
洋学街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七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稻某文礼 , 和久田叔虎著 , 陈玉琢等译 腹靓奇霓 学苑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七腹扮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8. 参考 图表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不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 己腹静 【 工夕夕了于不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漠方处方己腹静 工 ` 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川 木下繁太朗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摸 方翅方 己腹抄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厂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巧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妞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七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厂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了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处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她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图 一 木下繁太朗 漠方翅方 己腹静 工夕夕了于才丈出版社 ,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致 谢

时光茬蒋 , 光阴似箭 , 不知不觉 , 来中国学习中医已近十四年 , 这十余年的求学生


涯是我人生中难 以忘怀的时光 , 既充满了快乐 , 也伴随着痛苦 。尤为幸运的是 , 身边 师
长 、 朋友和同学 , 在我灰心与失望之际一次次的给予我关心 、 鼓励与支持 , 让我得 以完
成中医博士学业 。在即将毕业之际 , 谨以此论文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傅延龄教授 有幸投于傅师门下 , 导师学识之渊博 , 治学之严谨 ,
思维之敏睿 , 医术之精湛 , 令学生钦佩不已 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 导师在学业上给
予认真 、 严格而耐心的指导 , 在生活中给予无私的关心和帮助 , 毕业之际 , 回想起那点
点滴滴 , 无不令学生感恩不尽 。在我完成博士课题过程中, 导师从选题 、 课题设计 、 实
施及论文撰写等多方面进行 了悉心指导 , 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凝聚着导师的智慧和辛勤的
汗水 。没有导师的启迪与鼓励 , 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将是不可想象的 。导师在中医临床
科研工作中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精神 , 以及一丝不苟 、 忘我的工作态度 , 温文尔雅 、 谦和
大度的为人处世风范 , 都是我今后工作 、 学习的榜样 。
衷心感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肖相如老师 、 陶晓华老师 、 陈明老师 、 李宇航老师 , 以
及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潘桂娟老师在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方面给予的细心指导和热心帮
助 。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李鹏英老师 、 田听老师在学习中给我的帮助 老师们渊博的专
业知识 、 对学术研究独到的见地 、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 , 都是我今
后学 习的榜样
衷心感谢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刘雾博士 、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马艳红博士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皓博士和谢铮博士 、 中国医学科
学院药物研 究所丁晓霜博士 、北京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张荣利博士以及同门宋佳
等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 。同时 , 感谢株式会社 津村制药股份有
限公司 浅野和之先生 、 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东京校校长杉浦熏子女士和四方
聪同学在资料收集方面所做的工作 。
求学多年 , 身处异国他 乡, 遇到很多困难 , 但每次都得到朋友的热心相助 。中国足
部反射区健康法研 究会杭雄文理事长 、 张红族秘书长和陈丽医师 , 形意拳孙长芙师傅 ,
北京市外国人公安局谭评女士 , 韩国同学李定奕 , 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本桥京子博士 , 朋
友岸部博文先生和宫崎姿菜子女士 , 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 了我许多帮助 , 特此表示谢
意。
感谢父母以及家人 , 他们对我的爱无私 、 博大而包容 , 给我无穷动力 , 使我能够完
成在中国的的学业 。离家赴中国求学十余载 , 令父母牵挂 , 无法慰亲旁 , 仅 以此论文作
为十四年学业的汇报 。
最后对所有曾经关心 、 帮助过我的老师 、 同学和朋友说一声“谢谢 ”, 无以回报 , 唯
有勉励前行
个人简历

个人 简历

姓名 岩崎 学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年 月 日
国籍 日本 出生于 日本群马县办艺 市

学 习经历
年 月 年 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 获学士学位
年 月 年 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毕业 获硕士学位
年 月 年 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攻读博士

实 习经历
年 月一 年 月 北京朝阳中医医院针灸科
年 月一 年 月 北京第六医院中医内科
年 月一 年 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工作经历
年 月一 年 月 赤城兴产株式会社 股份有限公司 任职技师

发表论文及编著
岩崎学 , 傅延龄 用中医理论分析日本运用小柴胡汤导致的间质性肺炎 中国中医
基础医学杂志, , 一
岩崎学 , 傅延龄 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指导模式的变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启示 中医研
究杂志, ·

通讯地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