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DO I : 16504/j .

10. cnki .
cn11 -
1183/j .
2007.
01.
014
中 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7年第 1期               
J
our
nalo
fth
eCe
ntr
alCo
nse
rva
tor
yofMu
sic
              · 89·

1945 -1990 :中国低音提琴的发展历程

陈子平
摘  要 :1945 -1990年之间 , 由于中国政治方向几经变动 , 国内的低音提琴从战后文艺准备
复兴之际 , 大家继续着战前与外界的交流 , 到国门关闭时 , 国内低音提琴界人士自我耕耘 , 自编
教材 , 自创曲目 ;而后对外大门再次打开 , 大家急欲吸收外界信息 , 与世界接轨 , 这些正是此阶
段低音提琴发展的历程 。
关键词 :低音提琴 ;中国低音提琴学会 ;低音提琴竞奏会
中图分类号 :J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1 -9871 (2007) 01 -0089 -06

从抗战胜利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 中国政 为建国前后的艰苦学习 、 自我成长 、 对西方的大门


治上经历 了激烈的转变 , 先是抗战胜 利后百废 待 再开三个阶段讨论之 。
兴 ;1949年建国 , 整个国家亟需建设 , 而与苏联初
一 、 建国前后的艰苦学习
期的盟友关系 , 使得中苏有着许多的文化与艺术交
流 。但随着中苏交恶 ,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 西方音 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 , 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国
乐表演在中国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 甚至在文 立音乐院 , 在四川 青木关成立 了国立音乐院 幼年
化大革命期间完全停顿 。 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 班 。 招收了一批战时的孤儿与难童 , 培养他们学习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 , 中国再次打开国门 , 西方音 音乐 , 以发展中 国境内的 西方交响 乐 。 抗战 胜利
乐的表演在中国才复苏 。 后 ,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 , 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本欲随
由于政治的变动 , 国内的低音提琴可以说是在 之迁往南京 , 但由于战后 , 南京暂无校舍 , 因此于
动荡中发展 , 从战后文艺准备复兴之际 , 大家继续 1946年夏天暂迁江苏 常州 , 新校址为原名 “灵官
着战前与外界的交流 ;到国门关闭时 , 国内低音提 庙 ” 的庙宇 。此时 , 学校师资 、 乐器等办学条件均
琴界人士自我耕耘 , 自编教材 , 自创曲目 ;而后对 有了改善 。 1946 -1948 年间 , 幼年班开始在南京 、
外大门再次打开 , 大家急欲吸收外界信息 , 与世界 上海 、 无锡 、 常州 、 杭 州等地 , 以报 纸新闻形式 ,
接轨 , 这些正是此阶段低音提琴发展的缩影 。 对社会招收新生 , 而今日低音提琴界前辈邵根宝与
但由于演奏者平日多注重技巧的精进与艺术的 尤奎 , 则在 1947年时进入此校幼年班就读 。
表达 , 忽略了对于历史的纪录 , 这段珍贵的发展过 1949年新中国成立 , 国家准备在天津筹建中央
程 , 便在书面资料里阙如 。于逐步凋零之际 , 渐被 音乐学院 , 由于国立音乐院以及幼年班被视为中央
埋没 。有感于传统需建立在历史的认知上 , 而中国 音乐学院成立的主要组成部分 , 因此幼年班从常州
低音提琴日后想要发展 , 也必须先对前辈的耕耘成 迁至天津 。 1950 年 4 月 15 -16 日 , 原幼年班师生
果有所了解 , 因此希望借助于与前辈耆老的访谈 , 72人 , 分别抵达天津 , 并于同年 5 月 2 日 开始上
以及他们提供的相关数据与图片 , 复原低音提琴这 课 。 这时由于幼年班学童均已长大 , 因此幼年班改
件乐器从抗战胜利后到 20世纪 90年代这大约五十 名为 “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 从常州迁至天津的
年的时间中 , 在中国地区发展的过程 。 以下将再分 教师有 9人 , 分别为主任赵东元 , 副主任同时也是

收稿日期 : 2006 -09 -10


作者简介 :陈子平 (1965 ~ ):男 ,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 低音提琴教研室主任 。
· 90·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季刊 ) 2007年第 1期

大提琴教师的黄源澧 , 讲师钱宝华 、 刘文英 、 邱扬 治区 金珠红 , 哈 尔滨的 沈线五 、 韩 化 、 王树 元等


华 、 王辉庭 , 教员蔡而和 , 助 教刘眠星 、 路启琨 。 人 , 都曾拜斯文齐茨基为师 。 此外 , 哈尔滨交响乐
学生则分为 5 班 , 共 63名 。 1950 年由于名额编制 团的另一位低音提琴团员 、 日籍的大泽 , 也曾教导
所限 , 幼年班并无招收新生 , 直到 1951年才开始招 过俞延华 、 唐乃智等人 。
收新生 , 并开始招收女生 ( 以上参考 [ 1] [ 2] )。 (3)与外界的交流
1.从大提琴转学低音提琴 1949年建国后 , 中苏文化交流频繁 , 与低音提
1950年位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 弦乐中 琴相关的交流有例如 1954年苏联大剧院低音提琴首
并无低音提琴这门专业。 由于乐团中对于低音提琴人 席 、 同时也是莫斯科音乐院教授的基诺维奇 (Di n
ov-
才的需求 , 因此一些学习大提琴的学生 , 在副修低音 i
ch)到北京开了几个月的专家班 , 讲授有关低音提
提琴的同时 , 受当时大提琴教师黄源澧的鼓励 , 进入 琴的相关曲目与技巧 。由于基诺维奇的握弓方式为
乐团拉奏低音提琴 。例如邵根宝在 1950年入学 , 受教 改良式握弓法 ( 国人称为外掐小弓握弓法 , 今日苏
师鼓励改拉低音提琴 , 1951年即担任中国青年文工团 联已较少采用此方式握弓 ), 许多中国的演奏者例如
低音提琴演奏员 , 出访欧洲 。 1952年就已任职中央歌 叶正凯 、 牛珉 、 吴增焕 、 张宝源等人 , 都与其学习 。
舞团乐队 , 1954年则担任低音提琴首席 。 另外 , 1956年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至中国的演出 ,
在无此专业 , 也无正式低音提琴师资 , 且学生多 国人不但与此乐团合演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 还
半是从大提琴转学低音提琴的条件下 , 除一方面由大 曾与低音提琴首席德米特里 (Ank oDmi t
ry)有所交
提琴教师处习得一些初级技巧与知识外 , 低音提琴学 流 , 这些都为国内低音提琴界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
生多借着自我研读相关书籍与刊物 , 以及当有国外乐 会 。据牛珉回忆 , 俄人返国后 , 仍有信件往来 , 还
团到中国演出时 , 借着坐在前排观察与倾听 , 加上已 曾寄来乐谱供国内低音提琴演奏者应用 。

有的一些交流的机会 , 来进行自我学习与充实 。 除了与苏联的往来频繁 , 尤奎回忆道 :1956年
2.地方的低音提琴发展 还有匈牙利军队文工团的到来 , 国人也曾与其低音
相较于北京师资的短缺 , 南方的上海以及东北 提琴演奏员相互交流学习 。
的哈尔滨 , 都有较为固定且专业的师资 。
二 、 自我成长
(1)上海
1927年 11月 27日由教育家 、 思想家蔡元培先 20世纪 50年代后期至 20世纪 70年代 , 中国对
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 苏联的看法有了 180度的转变 。由于苏联国内政局发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 ), 建立之初即设弦乐 、 管乐专 生变化 , 中国认 为苏联的国家性质已与以 往不同 ,
业 , 曾长期聘请原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的外籍著名 乃由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为复辟资本主义的修正
演奏家来任教 。 1943年郑德仁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 主义国家 , 对它的一切都加以否定 [ 4] ( 前言第 3
院 , 学习低音提琴 , 是中国第一位专业学习低音提 -4页 )。至于西方文化 , 则被视为封建的 、 腐朽的 、
琴者 , 师 事俄 籍教 授佘 嗟夫 (Sh e
vzof
f)。 1946 年 没落的资本主义文化 , 当时的中国拒绝与外界的文
后 , 郑德仁进入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 ( 今上海交响 化交流 , 开始寻找探索革命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

乐团 )任专职演奏员 , 直至 1991年退休 。 1.中国师资
(2)东北 1951年春新中国成立不久 , 为了响应周恩来总
在东 北 哈 尔 滨 的 波 兰 籍 教 师 斯 文 齐 茨 基 理 “海外侨胞回国贡献力量 ” 的号召 , 叶正凯放弃
(B.F.Sv en
c hi
tz
ky), 是一位严谨而认真的低音提琴 在香港音乐学院担任教务主任的优越条件 , 回到首
专业教师 。斯文齐茨基为哈尔滨交响乐团低音提琴 都北京 , 当即被聘为中央戏剧学院管弦乐队 ( 现中
演奏员 , 教学上 主张 “左手的动作不 要大 , 但 要 央歌剧院交响乐团 )低音提琴首席 , 并教授低音提
快 , 要靠左手指根关节的动力 , 要扣住琴弦 , 不抬 琴 。 20世纪 50 年代后期 , 由于国内政治气候变化
高左手指 , 从而改变演奏快速乐曲时 `大 ' 、 `粗 ' 、 因素 , 许多外籍音乐演奏者及音乐教师纷纷离开中
`高 ' 、 `重 ' 不灵活的顽症 。” [ 3] (
第 343 页 )在 国 , 国人对于低 音提琴的 学习 , 进 入自我摸 索阶
他的教导下 , 东北低音提琴人才辈出 , 包括 1946年 段 。许多人只有借着早期留下的一些有限资料自我
哈尔滨第一位学习低音提琴的王珏 , 被称为 “王大 学习 。例如叶正凯在其教学中 , 就自己为音阶 、 双

贝斯 ” 的王新民 , 原中央乐团的齐林 , 1948年的孙 音 、 泛音等练习标定指法与弓法 。
大志 , 1954年原上海交响乐团常所志 , 延边朝鲜自 而中央音乐学院符达教授的任教 , 则是国人自
陈子平 : 1945 -1990:中国低音提琴的发展历 程 · 91·

己教授国人的另一个例子 。 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由 夏 ” 演出时 , 收到很好效果 。


天津迁至北京 , 此时学校另有在天津时期即从上海 3.民族乐团交响化
分派过来的俄语翻译员符达 , 其早期曾在上海修习 在此低音提琴演奏与教学进入自我摸索 、 自我
过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专业 。 由于符达勤奋好学 , 并 成长之际 , 中国音乐则试图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 因
有低音提琴演奏基础 , 至北京后另又曾主动找叶正 此有了将民族乐团交响化的构想 , 也就是让民族乐
凯切磋琴艺 , 因此在当时低音提琴师资短缺 , 学校 团具备西方管弦乐团的功能 。由于民乐本身并无低
急需师资 之际 , 符达开始 在中央音乐 学院附中 任 音乐器 , 因此在民族乐团交响化的过程中 , 中国人
教 , 不久之后又兼课于大学 。 由于中央音乐学院为 就直接应用了西方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 , 来支撑民
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 符达在此服务四十余年 , 培养 族乐团中的低音 。最早成立的民族乐团之一为原中
许多低音提琴专业学生 。 这些学生之中 , 许多出国 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民族乐队 。 该制片厂之下本
继续深造 , 另于 1999年招收第一位中国低音提琴界 有管弦乐队 , 为了实践民乐交响化的构想 , 于 1955
的研究生 , 成为日后中国低音提琴界精英 。 -1956年从北京 、 天津 、 上海等地 , 调来民乐演奏
上海方面 , 郑德仁在乐团期间 , 同时兼任上海 人士 , 共组乐队 。本来学习二胡的宋吕斐 , 与当时
音乐学院低音提琴主课教师 (1956 -1986), 而在 在制片厂管弦乐队的牛珉学习低音提琴 。 宋吕斐之
东北 , 黑龙江省歌舞团 ( 今黑龙江省歌舞剧院 )首 后 , 又有朱志芳继续乐团中的低音提琴位置 , 而后
席王新民 , 人称 “王大贝斯 ” , 也培育了无数英才 。 则有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的曹增月加入 。 曹增月
这些当时第一批随外国人学习的中国人 , 藉由这点 以低音提琴专业的训练 , 进入民族乐团 , 使乐团中

点星火 , 抱着对于此类乐器的热忱 , 燎起了中国广 的低音提琴声部更显稳固 。
大土地上的低音提琴学习热潮 , 致使之后低音提琴
三 、 对西方的大门再开
得以人才辈出 。
2.创作与改编 20世纪 80年代 , 中国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
在此人才与教材均告短缺的时期 , 民族乐曲的 国家的认识逐渐趋于现实 , 中苏两国在新的基础上
创作以及本土教材的编纂也开始了它的萌芽时期 。 建立了新的关系 , 而不是重现 50 年代那种 “老大
在编纂本土教材的成果上 , 有例如 1980年 9月由牛 哥 ” 与 “小兄弟 ” 的非对等关系 [ 4] ( 前言第 4
珉编著 , 北京人 民音乐 出版社出 版的 《低音提 琴 页 ), 国家对外政策逐渐转为宽松 , 在邓小平改革
“横把位级进式 ” 指法练习 》 , 包括音阶练习 、 练习 开放之际 , 也渐将触角伸及欧美等西方国家 。
曲 、 管弦乐曲片段 。 由于欧洲是低音提琴发源地 , 而早期以奥匈帝
在民族乐曲的创作上 , 国人开始创作新曲或改 国为首的多瑙河流域地区之雄厚文化基础与艺术内
编我国民间音乐 , 作为教材及演奏曲目 。例如叶正 涵 , 更造就了许多低音提琴的理论基础与学术经验 。
凯曾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 其中包括 《红 其中 捷 克 的低 音 提琴 家 文泽 尔 · 豪 斯 (Wen
zel
麦子 》 《黄河颂 》 《黄河怨 》 《黄水谣 》 《保卫黄河 》 Ha us
e, 1764 -1847)曾创立了一个一直延续至今的
《萨利哈最听毛主席的话 》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 》 教学系统 。此系统分为二支传承 , 一支往东传至苏
《小快板 》 《新春乐 》 《春之歌 》 《叙事曲 》 《回旋 联 , 另一支往西传至美国 。此外 , 美国在二次大战
曲 》 《夜曲 》 《伊万 · 苏萨宁 》 《咏叹调 》 《印度客 后也曾大量吸收欧洲音乐人才 。因此当中国与西方

人之歌 》 《无穷动 》 《翻身道情 》 等等 。 又如上海 的交流开始之后 , 中国也开始了对许多西方低音提
的郑德仁 , 在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 ( 今上海交响乐 琴音乐理论文章的翻译工作 , 对西方乐谱 的搜罗 、
团 )期间 , 曾改编作品有 《山村变了样 》 《赛马 》 比赛曲目与演奏者的介绍是此时国内低音提琴界的

等 , 其中 《赛马 》 由陈子平于 2000 年 6 月录制首 首要任务 。
张 CD。另外例如张宝源创作的 《草原之歌 》, 2000 第一位来华讲学的美国低音提琴大师是纽约朱

年 6月也由陈子平录制首张 CD 。 牛珉则创作了低 莉亚音乐学院的低音提琴教授戴维 ·瓦尔特 (Da v
id
音提琴独奏曲 《草原 》 《思乡 》 《苏武 》 《醉舞 》。 Wa lt
er
), 于 1981 年夏天抵达中国北京 。 由于中国
这些乐曲曾于 1985 年由河 北人民广 播电台 录放 。 低音提琴界长期 以来多接受 苏联系统教学 与演奏
《草原 》 《思乡 》 甚至日后在美国多次被演奏 , 受到 法 , 这首位美国著名低音提琴家的来华访问 , 意味
热烈欢迎 。 《草原 》 一曲还由美国的桑基 (S t
rua
rt 着一种新视野的呈现 , 因而造成中国低音提琴界的
Sanke
y)配上管弦乐队伴奏 , 1998 年在 “哈尔滨之 轰动 。戴维 ·瓦尔特于北京举办了大师班及一场独
· 9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季刊 ) 2007年第 1期

奏音乐会 , 全国各地的低音提琴界 , 以及其他音乐 2.推广与讲习


专业的 教师均来共襄 盛举 , 音 乐会反 响热烈 。 之 从研究组至学会 , 以向先进国家的教育和演奏
后 , 国人藉 “中国低音提琴学会 ” , 开始陆续与西 学习 、 介绍音响数据以及组织编译文字材料为宗旨 ,
方低音提琴世界交流与沟通 , 邀请一些大师来华交 一共发行了 15期 《学习资料 》 (
主要内容见表 1)。
流讲学 , 传递国际间的新讯息 。 该学习资料为刻版油印 , 主要内容是翻译并介绍国
1982年 8月 , 我国低音提琴家魏宝正应国际低音 外低音提琴技术发展情况 , 对国际上的低音提琴比
提琴比赛会和研 究班联合主 席罗德尼 · 斯 莱特福 赛情况与曲目以及著名教育家 、 演奏家进行介绍等 。
(RodneySl
at
fo
rd)邀请 , 担任在英国马恩岛爱林港举 在资料的翻译 与介绍方面 , 有低 音提琴人 物介绍
办的第二届国际低音提琴比赛评审委员 , 并应英国文 (如库塞维茨基 、 加里 · 卡尔 、 卢卡斯 · 德鲁 、 伯特
化委员会邀请 , 参加了爱丁堡国际音乐节等活动 , 更 伦 ·杜莱斯基 、 霍默 ·门奇 ) (1979 -1980译 );低
促进了中国与外界之间的相互交流 [ 5] 。以至当国门 音提琴技术资料的介绍 ( 如伯特伦 ·杜莱斯基 、 卢
大开 , 一大批音乐精英纷纷出国留学 , 希望藉由直接 卡斯 ·德鲁 、 霍默 · 门奇 、 加里 · 卡尔 、 加里 · 卡
的与西方大师的接触 , 能对此乐器有更多的认识 。 尔 ) (1980译 );低音提琴弓 、 持弓法与揉弦方法的
1.中国低音提琴学会的成立 介绍 (1984译 )。 所介绍的乐曲有安东尼奥 ·卡比契
1979年北京地区成立低音提琴研究组 , 经中国 《F大调协奏曲 》, 迪特斯多夫 (Di t
te
rsd
orf
) 《E大调
音乐家协会表演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 。 这是一个针 协奏曲 》, 德拉戈内蒂 (Dr ag
one
tt
i)《A大调协奏曲 》,
对北京地区文艺院校 、 文艺团体 ( 包括部队文艺团 库塞维茨基 《悲歌 》 《幽默曲 》 《瞬间圆舞曲 》 《协奏
体 )的低音提琴专业教员 、 演奏员自愿组织起来的 曲 》 (1979, 1981, 1983译 )。此外还有低音提琴人物
学术研究组织 。是当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 , 弦乐器 介绍 ( 库塞维茨基 、 赫拉贝 、 拉斯卡 、 西曼德尔 、 德
部份的第一个研究组 。 邵根宝与叶正凯为负责人 , 拉戈内蒂、 波泰西尼 、 迪斯马斯 )(1980, 1982译 )。
尤奎为秘书 , 当时参与者主要为北京地区的低音提 在 《学习资料 》 上曾刊登一则广告 :
琴人士 。研究组宗旨定为 : 有新书预约 《低音提琴演奏艺术 》, 美国
(1)向先进国家的教育和演奏学习 ; 沃伦 · A.本菲尔德以及小詹姆斯 · 西伊 · 迪
(2)介绍音响数据 , 组织编译文字数据 《学习 安合著 。全书五万余字 , 预计年内油印 200份 ,
资料 》 , 散发全国各地 ; 只收成本费 , 需要者请来信预约登记 。
(3)组织国内同行的横向交流 ;
此书由邵根宝与尤奎共同组织编辑 , 韦郁 翻
(4)小组内学术研讨 ;
译 , 是我国第一部低音提琴专 业书籍 , 于 1985 年
(5)组织与国外低音提琴演奏家们的交流 。
10月经油印出版 , 散发全国 ( 见表 1)。
1986年研究组改名为 “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
另从 1979年 5月 9 日举行首次低音提琴欣赏会
术委员会低音提琴学会 ”, 通称 “中国低音提琴学
开始 , 学会持续举办了十几场的低音提琴相关讲座
会 ”, 据 1991年学会通讯簿上之统计 , 会员共有 116
人 , 包括常务理事 13人 , 主要为北京地区中央音乐 及音乐欣赏 。此 外 , 学会还 进行了 乐谱的搜 集整
团体成员 , 包括邵根宝 ( 中央乐团 )、 叶正凯 (
中央 理 , 翻印了一批练习曲与乐曲 , 以提供学界应用 。
音乐学院 )、 尤奎 ( 中央乐团 )、 符达 (
中央音乐学 而在国际交流上 , 学会也邀请国外著名低音提
院 )、 牛珉 ( 中国电影乐团 )、 魏宝正 (中国广播交 琴家来华讲座 、 教学 , 包括与国际低音提琴协会主
席巴里 · 格林 (Ba rr
yGre
en)的交流 (1983);与
响乐团 )、 吴增焕 ( 中央歌剧院 )、 范宏勋 ( 中央乐
安东 · 谢 尔巴博士 (Dr .Ant
honyScel
ba)的交流 ;
团 )、 滕春 山 (
总政 歌舞团 )、 彭大 如 (总政军 乐
与印第 安纳 大学 低 音提 琴教 授 斯图 亚特 · 桑 基
团 )、 邵彬 (深圳交响乐团 )、 曹长树 ( 中央芭蕾舞 ⑧
(Stuar
tSan
key
)的交流 (1999) ;与芝加哥交响乐
团交响乐队 )、 张宝源 ( 中国歌剧舞剧院 )。 另设有
团沃 伦 · 本 菲 尔 德 (Wa r
ren Be
nfi
eld)的 交 流
理事 8人 , 分别为全国主要学院与交响乐团低音提
(1986);美国劳 伦斯 · 赫斯特 (La wrenc
eHur
st)
琴演奏员 , 包括郑德仁 ( 上海交响乐团 、 上海音乐
两周的旅游讲学 (1992);与克里斯 · 布朗 (Ch ri
s
学院 )、 胡纪春 ( 上海交响乐团 )、 霍存庆 (
沈阳音乐
Brown)的交流 (1996)等等 。这些交流都达到很
学院 )、 梁兆荣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 马茂龙 ( 天津
好的效果 , 推动了低音提琴的发展 , 特别是打开了
音乐学院 )、 曹健 ( 上海音乐学院 )、 田雨春 (吉林艺
年轻人的眼界 , 提高了大家学习的热情 。
术学院音乐系 )、 谢仲焜 ( 陕西省乐团 )等人 。
陈子平 : 1945 -1990:中国低音提琴的发展历 程 · 93·

表 1.《学习资料 》 发行时间与内容大纲 [ 6]
期数 时间 内容大纲
1. 1980.2 “对低音提琴演奏员在左手技术上的评论 ” ;人物介绍
低音提琴人物介绍
2. 1980.3
1.约瑟夫 · 赫拉贝 ; 2.古斯塔夫 · 拉斯卡 ;3.弗朗兹 · 西曼德尔
3. 1981.4 两首古典低音提琴协奏曲 : 1.迪特斯多夫 ;2.德拉戈内蒂
4.5. 1981.8 国际低音提琴比赛情况与曲目
6. 1981.11 “波泰西尼” 的介绍
7. 1982.4 论左手 “换弦 ” 的准备
8.9. 1983.12 国际低音提琴比赛会杂记
10. 1984.8 低音提琴弓 、 持弓法与揉弦
11. 1987.1 主题与变奏 , 一个较好的低音提琴练习方法
匈牙利低音提琴家大师 、 教育家蒙塔戈和民 主德国 “马克 诺伊基尔 辛 ” 国际比 赛会 ;拉乔
12. 1990.4
斯 · 蒙塔戈介绍 ;库塞维茨基第三号华彩介绍
15. (13) 1990.5 日内瓦国际音乐演奏者比赛会简介

3.北京地区青年低音提琴竞奏 新进和推动本专业的发展着想 , 因此并不设名次 ,


1990年 12 月 2 日 , 学会举办 “北京地区青年 但是所有参加者都发予奖状 , 并分为优秀表演奖 、
低音提琴竞奏会 ”, 有十位青年学子参加 ( 表 2), 表演奖 、 中国作品演奏奖等项目 。 整个活动反响非
当时评审 人员经过讨论 , 决定此活动 并非比赛 性 常热烈 , 并在 1991年 1月补办 , 计有五人参加 (

质 , 而是以参与为重 , 以交流为主 , 主要是为鼓励 3)。
表 2.“北京地区青年低音提琴竞奏会 ” 参加学子
编号 参加者 演奏曲目
1 吴佳林 第二协奏曲第二乐章 (
博泰西尼 )、 变奏曲 (博泰西尼 )
2 白剑侠 路 (常所志 )、 主题与变奏 (白剑侠 )、 赛马
3 张小笛 行板 (库塞维斯基)、 幻想曲 (博泰西尼 )
4 马少颖 布列舞曲 I
、 I
I(巴赫 )
5 徐宏波 渔舟唱晚 、 “心如止水 ” 变奏曲 (
博泰西尼 )
6 曹  纯 节日天山 、 D大调协奏曲 (万哈尔)
7 罗  龙 G小调奏鸣曲 (埃克尔斯 )、 伟大的北京
8 孙少宏 G小调奏鸣曲 (埃克尔斯 )
9 谷  欣 第二奏鸣曲 (米夏克 )
10 武少宏 G大调协奏曲 (德拉戈内蒂 )

表 3.补办 “北京 地区青年低音 提琴竞奏会 ” 可说是历经了政治沧桑 , 曾经一度与其母体 ———西


参加学子 方文化分离 。但也因为如此 , 它发展出了自我的特
编号 参加者 曲目 色 , 许多低音提琴乐曲的创作与改编 、 以中国思维
1 武少宏 G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
德拉戈内蒂 )
出发的教材与训练 、 甚至将此乐器加入于民族乐队
中 , 都可说是前辈在艰困的大环境中 , 对此乐器及
2 宁学智 G大调协奏曲第二 、 三乐章 (
德拉戈内蒂 )
其音乐建设的卓越贡献 。因此 , 即使日后对于西方
3 朴  玮 悲歌 (
库塞维斯基 )
的大门再次开启 , 但民族的种子已经散播在此乐器
4 郝文松 前奏曲 (
格什温 )、 草原之歌 (张宝源 )
之下 , 等着今日的灌溉与明日的结果 。
5 焦宏亮 E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迪特斯多夫 )

本文的完成 , 特 别要 感谢本 专业 前辈符 达老


结  论
师 、 牛珉老师 、 邵根宝老师 、 魏宝正老师 、 叶正凯
低音提琴在正式被中国人接受的前半个世纪 , (
下转 138 页 )
· 138· 中央 音乐学院学报 (季刊 ) 2007年第 1期

做给别人看的 , 不是祈求天 上掉下 来一个 百万元 六合 层次 、 双视角 、 双性格的写 作 , 不让 对民族音 乐产生


彩的 , 也不是以信仰作 借口来 逃避什 么的 , 而是 内省 兴趣的爱好者们厌烦学术理 论的缠 绕 , 而是在 字里行
的 , 自尊自爱的 , 有朴 素心怀和 高贵品 格的 , 而 且又 间充满了感性的认知与丰富 的思考 , 并由之丝 丝入扣
是以平平常常的 言语和 行动 表现 出来 的 。” (第 54 - 地习得一种有益的观念 和方法 。 在 中国音 乐学界 , 因
55, 84 -85页 )一席结语 , 金声玉 振 , 在人胸 怀久久 为过多学术框架里的罗列獭祭 使学术 本身缺少 多元的
荡漾 。 确实如此 , 信仰 是生命的 灵魂 , 是 终身的 梦中 活力和思考的余地 , 这种游思 集似的 学术写作 极为可
情人 , 是身体和它的 影子 , 是花 匠和他 栽培的 花 , 是 贵 。 罗艺峰也是看到了洛秦 精彩的 音乐故 事 , 才参与
鱼和须臾不离的水 ;信 仰是我 们追寻 的东西 , 而 不是 进来 , 促成了这本充满睿智 与学识 的对话 , 也 才使我
围绕在身边的东西 。 们能感怀于此书 , 受益于此书 。
洛秦以生动的音乐文化 故事传 达民族 音乐学 家的
思维方式 , 读来桂馨 一山 , 颇有 文学气 息 ;罗艺 峰用
明朗的笔调简述民族 音乐学 的精神 , 旁征博引 , 言语 ①本书的编排非常独特 。 洛秦 的 《音乐中的 文化与文化
明快 ;两个 学 者 在音 乐 与文 化 的漫 长 历 程 中辛 勤 探 中的音乐 》 原以连载形式分五部分刊 登于上海音 乐学院学报

索 , 纵情唱和 , 终于在这本 书中激 情碰撞 出思想 的火 《音乐艺术 》 1999 年第 1 -4 期及 2000 年 第 2 期 , 此 次成书


时把罗艺峰对洛秦文章的 “导读 ” 逐章并列地排在一起 。
花 , 给读者留下关于音乐价 值观念 的思考 以及对 世界
②除 “序言 ” 外 , 洛秦全书分为 “世界 各民族音乐文化
各民族音乐认识态度 与方式的思索 。
的社会基源” “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因素 ” “音乐的意
书中仅有一处 , 笔 者有些许 疑虑 :就 是导读 部分
义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中 ” “音 乐的功能 作用在不 同的民族文
对全元论的提法 。 罗艺峰提 全元论 的确与 洛秦反 对二
化中 ” 和 “ 音乐 文 化始 终在 变 更 、 音 乐文 化 总是 在 继续 ”
元论有一拍即合之感 。 诚然 , 罗在 自己论 著中曾 经提
五章 。
到和运用了全观法 、 全 元论的 观念 , 并将 其等同 于音
乐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法 , 但实 际作用 并不是很 大 。 我
参考文献 :
们不需要多出一种命 名 , 而 需要更 多的新 视角和 新方 [ 1] [ 美 ] 布 · 内特尔 .西方音 乐的价 值与音 乐民族 学的特
法 。 固定这种模式在现 阶段来 说固然 必要 , 但更 可贵 征 [J
] .赵志扬译 .北京 :中国音 乐 , 1991, (3): 24
的是找到新的发展方 法与视 角 , 所以 , 提 法的必 要性 -28.
可以较低调一些 。 [ 2] Mer
ri
am, Al
an.Ant
hrop
olo
gyofMus
ic[ M] .Nor
thwe
ster
n
人人都有听故事 的兴致 , 人人 都有叙 述自己 音乐 Uni
ver
sit
yPr
ess
, 1964.
故事的方式 。 值得提倡 的是本 书这样 的学术写 作 , 双

(上接 93页 )
老师遗孀栾书杰老师 、 尤奎老师 、 郑德仁老师 (
以 ⑧桑基曾 受 不同 单位 邀 请 , 三 次来 中 国 , 时间 分 别为
1984、 1997、 1999年 。
上姓名依照拼音次序排列 ), 以及太多太多关心低
音提琴在中国发展 、 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姓名的同好
们 。没有大家所提供的宝贵讯息与数据 , 本文是无 参考文献 :
[ 1] 宋歌 .音乐家的摇篮 ——— 关于国立音乐院 幼年班的研究
法完成的 。
[J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6, (4): 58 -66.
[ 2] 萧 友 梅 音 乐 教 育 促 进 会 (编 ).吴 伯 超 的 音 乐 生 涯
[ M]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2004.
①访谈牛珉 、 邵根宝及尤奎 。
[ 3] 刘欣 欣 , 刘学清 .哈尔滨 西洋音 乐史 [ M] .北京 :人
②访谈符达及郑德仁 。
民音乐出版社 , 2002.
③访谈叶正凯遗孀栾书杰 。
[ 4] 黄晓和 .苏联音乐史 (上卷 ) [ M] .福州 :海峡文艺出
④乐曲多为学生练习需要而 改编 。 部分 改编曲散 见于侯
版社 , 1998.
俊侠 《中国音乐学院校外音乐考级全 国通用教 材 ——— 低音提
[ 5] 魏 宝正 .国际 低 音提 琴比 赛 会随 记 [ J
] .人 民 音 乐,
琴 》 , 北京 :中国青 年出 版 社 (1999)。 访谈 叶正 凯 遗孀 栾
1984, (2):51 -52.
书杰 。
[ 6] 中国低音提 琴研 究组 (中 国低 音提 琴学 会 ) (1979 -
⑤访谈郑德仁 。
1987).学习资料 (1 -13, 共 15册 ) [ Z] .(
未出版 ).
⑥CD 《陈子平低 音提琴 独奏专 辑 》 , 2000 年 台北 出版 ,
其中包括三首中国曲目 :《牧歌》 《赛马 》 《草原之歌 》 。
⑦访谈牛珉及宋吕斐 。 (
责任编辑 :杨民康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