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自志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
编。”蒲松龄的半生精力倾注于《聊斋志异》中。“料因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
诗。”这是王士祯题《聊斋志异》的诗。然而蒲松龄写古《聊斋志异》,可以看作他
的个人情感的表达:“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酒,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
此,亦足悲矣!”《聊斋志异》表达的主旨有哪些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批判
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2、揭露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种种弊端。3、歌颂反封建的青年
男女之间的爱情。4、赞扬普通人的美德。5、以寓言故事的性质进行道德训诫。

蒲松龄有真才实学,十九岁时考秀才,县、府、道三试皆得第一。此后几十年科
考不中,及七十岁时才考得一名岁贡生。这样的遭遇使蒲松龄看出了官场的黑暗腐败。
多年来为生活而参加科举,蒲松龄满腹辛酸,在《聊斋志异》中多有表现。如《考弊
司》、《贾奉雉》等篇目,用辛辣的讽刺将科举考试中的种种问题体现出来。除了这
种讽刺之外,在许多篇章中,蒲松龄表达了他对知己的渴求,这是他个人情感的体现。

《聊斋志异》中有两种知己。一种是能赏识他人才学并给予援助的人,另一种是
恋爱中能看到对方的优秀品质的知己。

《叶生》是第一种的代表。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然而“所如不偶,困
于名场。”这真的是由于时运不好,他才不能考中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本人
的影子。就当他遭受着命运的折磨时,丁县令出现了。他发现了叶生的才华,并资助
他学习,此外还接济他的家人。能得知己如此,叶生自然也会发奋学习。功夫不负有
心人,乡试时写了一篇好文章。令人震惊的是,叶生又一次名落孙山。蒲松龄又一次
讽刺了当时科考考官不是贪官,就是眼鼻俱盲的黑暗现实。丁县令确是叶生的知己,
仍然对他抱有希望,答应带他去京城,以待下一次机会。丁公不久因顶撞上司被免职
了,可见爱才的好官难找,知音难寻。叶生感激丁公的恩义,死后仍忠诚地跟随丁公,
把自己的才学教给丁公的儿子,通过他的成功证明了自己的文才。反观蒲松龄,一生
落魄,虽不愁生计,但才华无以展现,只能著书传之后世。如果有人能赏识他的文章,
先生一定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连城》是第二种的代表。男主角乔生“少负才名”,然而“年二十余,犹偃
蹇。”这又是一位由蒲松龄本人的形象投射出的角色。接着作者用两件事写他“为人
有肝胆。”塑造了高尚的人物形象,为后文他割肉救治连城的情节做铺垫,也交代他
由此家境困窘,引出下文史举人嫌弃乔生贫穷,不愿嫁女给他。后来乔生献上题图诗,
得到连城的青睐。连城也设法回报他,两人由此得以相知。后来即写两人的爱情至死
不渝,终于结成夫妻。
异史氏曰:“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此
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仅倾心于蛾眉
之一笑也,亦可慨矣!”

蒲松龄本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显然寓含在其中。

蒲松龄也曾有过像连城一样的异性知交好友。蒲松龄游幕江南,与孙惠府中结识
了孙惠的侍妾顾青霞。两人由诗结识,进而情感更深。然而顾青霞最多也只能成为像
蒲松龄笔下的娇娜一样的“腻友”,而且蒲松龄也不得不最终与她分离。在《娇娜》
篇中,蒲松龄让娇娜丈夫一家遭劫,与孔生同归,“棋酒谈宴若一家然”,给孔生一
个美满的结局。其实在娇娜看来,她并不一定想要这样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蒲松龄
对于一位“腻友”的愿望而如此写的。对知己的渴求之深,反观出当时的环境。

同为山东作家的莫言评价:“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俱尘埃。”蒲松龄的文
学成就自然远超十万进士,他对百姓的关爱更是处处都能体现。浅读《聊斋志异》后,
我暂且从蒲松龄对待知己好友的情感态度说说自己的感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