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第 4 6 卷第 4 期 浙 江 大 学 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4 6 ,No.

4
201 6 年 7 月 J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ly 2 0 1 6

DOI :1 0.3 7 8 5/j .issn.1 0 0 8-9 4 2 X.CN3 3-6 0 0 0/C.2 0 1 5.0 9.2 1 3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程   乐 1   宫明玉 1   李   俭 2
(1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 1 00 5 8 ;
2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 1 00 1 8 )

[摘   要]法律翻译是法律运行机制下的语言转换,面临法律与语言体系的双重制约。对等则是法律
翻译的重中之重,这就意味着翻译的主要 任 务 是 解 决 源 语 与 目 标 语 之 间 的 意 义 分 歧。 法 律 是 一 种 符 号,
而构成该符号的法律语言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这个特定功能是指通过 探 寻 法 律 符 号 意 义 的 过 程,理 解 法
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基于符号学语 义 三 角 提 出 的 翻 译 语 义 三 角 可 以 为 法 律 翻 译 中 的 精 确 对 等
提供理论基础。然而现实中法律翻译往往 受 到 话 语 环 境 和 话 语 使 用 群 体 的 制 约,通 过 具 体 的 实 证 研 究,
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在同一法律体系内,可以通过翻译语义三角实现法 律 翻 译 精 确 对 等;借 助 从 社 会 符 号
学视角出发的语义参考方案、法 定 意 义 与 社 会 意 义 的 区 分、语 言 元 功 能 等 策 略,可 以 理 解 法 律 翻 译 的 复
杂性。
[关键词]法律翻译;动态对等;社会符号学;翻译策略;语言元功能

E q uivalence in Legal Translation :From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Chen g Le 1   Gon g Min gy u 1   Li Jian 2
(1 .
Schoo l o f International Studie s ,Zhe j ian g Universit y ,H an g zhou 3 1 00 5 8 ,China ;
Schoo l o f Forei g n Lan g ua g e s ,Zhe j ian g Gon g shan g Universit y ,H an g zhou 3 1 00 1 8 ,China )
2.

Abstract : This stud y examines e q uivalence in le g al translation from the p ers p ective of
sociosemiotics.Le g al translation ,as lin g uistic transfer in the mechanism of law ,is subj ect to
both le g al and lin g uistic s y stems. Althou g h e q uivalence remains a crucial p art in le g al
translation ,exact e q uivalence can hardl y be achieved in this transferrin g p rocess.Thus ,it means
that the main task of translation is to resolve discre p anc y in the meanin g s between source and
tar g et lan g ua g es.The article revisits the conce p t of e q uivalence and discusses e q uivalence in le g 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 g ies from the p ers p ective of sociosemiotics.Based on cases in
le g al translation p ractice , it is su gg ested tha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ranslation semantic

[收稿日期]2 0 1 5 09 21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
//www.
j ournals.zj u.edu.cn/s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 0 1 6 04 22 [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号]CN3 3-6 0 0 0/C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 5 BYY0 1 2 )
[作者简介]1 .程乐(http :
//orcid.org/0 0 0 0-0 0 0 2-44 2 3-8 5 8 5 ),男,浙江 大 学 外 国 语 言 文 化 与 国 际 交 流 学 院 教 授、光 华 法 学 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 要 从 事 法 律 语 言 学、法 律 翻 译、符 号 学、语 篇 分 析 研 究;2 .宫 明 玉 (http :
//orcid.org/0 0 0 0-0 0 0 1-
9 0 9 7-9 2 8 0 ),女,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 律 语 言 学、法 律 翻 译 研 究;3 .李 俭(http :
//orcid.
org/0 0 0 0-0 0 0 3-1 1 1 9-5 1 2 5 )(通信作者),女,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法律语言学、语音学研究。   
7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6 卷

trian g le , total e q uivalence could be attained. The stud y exp lores the com p lexities of le g al
translation from the p ers p ective of sociosemiotics , thereb y p rovidin g references for le g al
translation theor y and p ractices.Differin g from g eneral translation ,le g al translation often faces
the situation that a source lan g ua g e le g al conce p t cannot be ada p ted to the tar g et lan g ua g e.Yet
from the p ers p ective of law ,in bilin g ual countries and re g ions such as Hon g Kon g ,the Euro p ean
Union ,and Quebec ,Canada ,lan g ua g es must have the e q ual status ,that is ,be it a lin g uistic
issue or a translation p roblem ,exact e q uivalence must be realized in order to ensure lan g ua g e
ri g hts and lan g ua g e e q ualit y ,which also remains a p ivotal p art of j udicial e q ualit y .For both
theorists and p ractitioners in le g al transl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total e q uivalence.Due to
differences between le g al s y stems and lan g ua g es , it is natural to encounter inconsistencies in
terms of terminolo g ies and conce p ts encoded in different lan g ua g es under different le g al s y stems.
Thus ,there are two research q uestions :Can translators create an exact e q uivalence or a p recise
lin g uistic form for a le g al term in the source lan g ua g e if there is no exact e q uivalence in the tar g et
lan g ua g e ? How does the translator choose an e q uivalence if there are multi p le candidates as the
lin g uistic form in tar g et lan g ua g e ? In the semantic trian g le ,there exists a dotted line between the
si g n vehicle and refer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s y mbols and ideas do not necessaril y associate with
one another.Therefore ,in the initial sta g e of le g al trans p lant or le g al translation ,it is natural
that a si g n (re p resentamen ) and its inter p retation (inter p retant ) share the same sense.The
develo p ment and settlement of an inter p retant re p resents the develo p ment and evolution of law ,
whereas the evolvin g p rocess of inter p retant ma y differ from the route of its re p resentamen ,for
the p air g raduall y accumulate meanin g s in different contexts res p ectivel y . To exp lore the
com p lexities of this issue ,based on cases in bilin g ual j ud g ments of Hon g Kon g Hi g h Court ,we
find that in the p rocess of le g al trans p lant or le g islation in a bilin g ual or multilin g ual le g al
s y stem ,the creation of e q uivalence is a p rocess of sociosemiotic p rocess rather than a lin g uistic or
s y mbolic conversion. The sociosemiotic anal y sis of the self-made cor p us shows that total
e q uivalence in le g al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at both theoretical and p ractical levels.Le g al
transl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act of contextualism , in which the referent and the reference
re p resented b y re p resentamen contribute to a holistic or g anism. In the translation semantic
trian g le ,re p resentamen and inter p retant refer to the same reference/sense.Because the si g n does
not have meanin g s itself ,its meanin g is endowed b y the si g n user in the discourse communit y ,
and the exact e q uivalence is therefore achieved throu g h the use of a semantic reference scheme ,
metalin g uistic functions and crime element anal y sis.Thus ,in le g al translation the creation of
e q uivalence is not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but a sociosemiotic switch of s p eech acts.
Key words : le g al translation ; d y namic e q uivalence ; sociosemiotics ; translation strate g ies ;
metafunction of lan g ua g e

一、引   言

法律翻译历史久远,但法律翻译领域的系统研究则 近 几 十 年 才 开 始。法 律 翻 译 的 主 要 问 题 为
学者所广泛探讨,借助于比较法学、法律语言学、法律数据处理的研究方法,法律翻译研究及其实际
第4期 程   乐   宫明玉   李   俭: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79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1 ]。我国的法律翻译肇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法律工作者对苏联法学著
作的翻译,陈忠绳对法律翻译的忠实原则、译名 统 一 原 则 已 有 初 步 探 讨 [2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的 进 步,
我国法律翻译事业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法律翻译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术语的翻译 [3 ],
法律翻译策略及原则 [4 ,法律文化对法律翻译的影响 [8
7]
,法律翻译人才培养与规范 [1 0 ],我国法律
9]

[1 1 1 2 ]
翻译的现状 等。
我国现有的法律翻译研究集中在法律翻译技法的 探 讨,也 包 括 法 律 翻 译 理 论 的 研 究。其 中 宋
雷从法律翻译主体的内涵和法律解释的性质出发,提出“法定法律翻译”和“学理性法律翻译”,认为
法律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法律解释,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法律译者需要站在法律人的高度,运用法
律的思维方法对文本进行认识、转换,以实现法 律 翻 译 对 等 [7 ]。李 克 兴 结 合 法 律 翻 译 的 目 的,对 功
能对等、归化和异化、传译/交际策略、目的论等理论能否 用 于 法 律 翻 译 进 行 了 批 判 性 探 讨,提 出 了
法律翻译静态对等策略 [6 ]。在法律语境下探讨实现翻译对等的方法、界定翻译对等标准,依然是法
律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国内外学界对法律翻译对等的不同理解也反映了这一领域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本文将简要介绍法律翻译对等研究的进展,并从语言的符号与意义的本质关系出发,从社会
符号学角度阐释法律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二、法律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法律翻译过去采取的是直译策 略,人 们 认 为 法 律 翻 译 是 逐 字 逐 义 地 转 换 而 非 交 际 性 行 为 [1 3 ],
其最高原则是完全忠于原文 [1 4 ]4 3 65
。然而,严 格 的 直 译 只 有 在 源 语 和 目 标 语 非 常 相 近 的 情 况 下 才
能实现 [1 5 ]1 0
。翻译是一种交际性活动 [1 6 ],不仅侧重语言的标准和形式,而且 关 注 受 众 群 体,强 调 交
际功能。目的论以及以目标语为中心的功能翻译观认为,源语文本不是唯一的参照准则,译文也要
达成必要的交际目的 [1 7 。 Reiss 和 Vermeer 延 伸 了 目 的 论 的 有 效 适 用 范 围,并 将 这 一 方 法 应 用
1 8]

于法律翻译 [1 8 ]1 5 8
。近年来,随着法律语言 在 全 球 化 进 程 中 的 角 色 越 来 越 重 要,法 律 翻 译 成 为 发 展
最快的专用语言翻译领域之 一,并 具 有 自 身 的 特 点。 法 律 语 境 对 翻 译 的 制 约 促 使 法 学 家、语 言 学
j urilin g uists ) 从跨学科的角度解析法律翻译中 的 对 等 问 题 。法
[1 9 ] [2 0 ]
家、翻译学家、法律语言学家(
律翻译在专用语言中能够自成 一 体,主 要 体 现 在 法 律、语 言 与 解 释 的 深 层 关 系 上。 1 9 8 6 年 在 悉 尼
召开的第 1 2 届“国际比较法大会”上,律师和法学家将目光投向 法 律 翻 译,汲 取 法 学 方 法 论 来 研 究
法律翻译这一交叉领域 [2 1 ]2 5 7 。 Schroth 认为,法 律 翻 译 没 有 完 全 对 等 的 翻 译,只 有 意 思 上 的 近 似,
他指出法律翻译的问题就是比较法的问题:意义是在意义的关联之中建立起来的 [2 2 ]4 8 ,当人们通过
认识近义词的方式认识了新词,这个新词的联想网络(web of associations )就会随着人们使用经验
的不断丰富而同与其相关联的 近 义 词 的 使 用 环 境 区 分 开 来 [2 2 ]5 2 5 3 。 实 际 上,人 们 如 果 接 受 了 用 外
语书写的合同,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该语言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承认了该语言下的法律体
系所赋予的意义。 Golecki 基于法律语言的程序化特征,以法经济学中的模型剖析法律翻译中的对
等要素,区别法律翻译与一般翻 译 [2 3 ]。 Leun g 从 法 律 拟 制 的 角 度 出 发,揭 示 翻 译 对 等 在 法 律 语 境
下所面临的问题 [2 4 ]。法律拟制是指立 法 者 基 于 某 种 价 值 目 的 的 考 虑,不 论 事 实 上 的 真 实 性,明 知
不同而等同视之。法律拟制对法 律 的 确 定 性 和 一 致 性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2 5 ]8 0 。如 中 国 香 港、欧 盟 这 样
存在双语和多语法律制度的国家 或 地 区,多 采 用 法 律 同 等 效 力 原 则 [2 6 ],即 规 定 不 同 语 言 的 法 律 文
本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然而,这一原则本身就表明了不同语言版本之间的潜在差异,一旦差异出
现,就要激活法律拟制这一机制。
另一方面,英语作为共通语(lin g ua franca )在法律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作为世界共
通语,英语的主要功 能 在 于 信 息 沟 通,并 在 国 际 交 往 的 各 个 领 域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2 7 ]5 5 9 。
8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6 卷

英语不仅在欧盟的法律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 逐 渐 成 为 小 语 种 国 家 国 际 法 律 事
务的交流用语,如大陆法系的法律概念就需要借助普通法系 的 英 语 作 为 中 介。而 在 部 分 国 家 和 地
区,如苏格兰、魁北 克,英 语 法 律 则 糅 杂 在 大 陆 法 系 之 中 [2 8 ]2 4 0 。平 义 原 则(p lain meanin g rule )[2 9 ]1
主张重视法律篇章中的核心信息。因此,学者主张基于平义原则建立共通语,以便与其他主要法律
语言转换。如 Frade 建议法译者应将法律翻译视 为 一 个 用 于 全 球 化 交 流 的 系 统 过 程,在 这 一 过 程
中应该将语言中不同的社会 文 化 因 素 降 至 最 低 [3 0 ]2 2 0 。 Gonz�lez-Ruiz 建 议 语 言 风 格 的 对 等 应 促 进
而非阻滞法律交流,法律英语中的古英语与外来词、冗长论辩式句式风格可以根据平义原则在目标
。另一方面,Kjær 认 为 反 复 出 现 的 法 律 语 言 表 达 是 反 复 出 现 的 语 境 的 特 定 产 物,
语中体现 [3 1 ]8 4 86

这种表达实际上是对语境的依赖 [3 2 ]2 6 。 法 律 翻 译 中 的 对 等 研 究 也 需 要 建 立 相 关 数 据 库、语 料 库 或
翻译记忆库(translation memor y ),借助统计手段为翻译学家及译者提供有关术语、用词等方面的
对等信息,以提升法律翻译 的 效 率 和 准 确 性,其 中 包 括 探 索 法 律 语 篇 中 术 语 提 取 [3 3 ]、术 语 管 理 [3 4 ]
的框架。如 Ramos 分析了欧 盟 多 语 言 术 语 数 据 库 (Inter-Active Terminolo gy for Euro p e ,IATE )
以及 联 合 国 术 语 数 据 库 (Terminolo g ical Databa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
UNOGTerm ),并根据现有数据库 在 术 语 管 理 上 的 不 足,提 出 基 于 充 分 原 则 的 法 律 术 语 对 等 管 理
框架 [3 5 ]1 2 7 131

然而,无论是从法学、翻译学还是统计学角度出发,法 律 翻 译 中 对 等 问 题 的 本 质 依 然 是 名 与 实
的关系以及名实结合所产生的效果。而在法律从其他司法体 制 移 植 而 来 的 初 始 阶 段,直 接 找 到 对
等表达是极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实际情况是,对等是构建出来的。由于法律与社会文化之间
的联系 [3 6 3 7]
,法律翻译中的名实关系也反映出社会文化关系。 Botezat 认为法律翻译本身是跨文化
的交际活动,法律翻译中对等的 实 现 受 制 于 对 目 标 语 的 文 化 适 应 [3 8 ]。换 言 之,法 律 翻 译 中 符 号 与
意义的联结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三、社会符号学与意义

符号可以指代符号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 [3 9 ]4 ,符号学可被界定为“研 究 信 息 交 流 的 代 码 系 统 组
成部分的符号 及 象 征 符 号 的 产 生 和 使 用 的 一 般 的 哲 学 理 论 ”[4 0 ]6 。 符 号 学 研 究 最 早 可 以 追 溯 到
Saussure 有关符号学的阐述。 Saussure 指出,语言是一个 连 贯 的 符 号 系 统,是 众 多 符 号 系 统 之 一,
语言符号不是事物与名称之间的 联 结,而 是 概 念 和 音 响 形 象(sound ima g e )的 联 结 [4 1 ]6 6 。 Saussure
把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的联结称为符号,“如果保留‘符号’这个词 来 指 称 这 个 整 体,可 以 把 概 念 和
音响形象分别替换为能指(si g nified )和所指(si g nifier )”[4 1 ]6 6 6 8 。能指和所指既相互关联,又在整体
内部相互区 别 [4 2 ]1 1 8 。 该 二 元 模 型 与 现 实 世 界 中 的 外 界 指 称 没
有必然联系,这样语言自身就形成了理想、独立而不受影响的系
统。 Peirce 提 出 三 元 符 号 模 型,认 为 符 号 是 以 “符 号 表 象
(re p resentamen )”[4 3 ]5 的 形 式 出 现 的,在 指 向 某 人 时 才 具 有 意
义。符号在人的思维中 形 成 一 个 对 等 符 号,或 一 个 更 成 熟 的 符
号,Peirce 将此 称 为 “符 号 解 释”,把 符 号 所 代 表 的 某 事 物 称 为
“符号对象”[4 3 ]5 。也就是 说,符 号 解 释 本 身 也 是 符 号,是 第 一 个
符号在人的思维中形成的对等物。如图 1 所示的语义三角模型
中,三角处所 使 用 的 表 达 为 “象 征 或 符 号 载 体 (si g n vehicle )”、 图 1   语义三角模型
“意义(reference/sense )”以及“外界所 指(referent )” [4 4 ]1 4
。语 义
第4期 程   乐   宫明玉   李   俭: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81

三角下方的虚线表示符号载体与外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直 接 的 联 系 [4 5 ]3 4 [4 6 ]3 9 ,符 号 载 体 指 的 是
符号的形式,意义指的是人的思维对符号产生的认识,外界所指是符号所代表的事物。
在该语义三角内,符号载体和观念由实线连接,尽管 符 号 使 用 者 会 将 两 者 直 接 联 系 起 来,但 两
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符号载体和外界所指以及符号载体和意义之间的联系的动态性可以赋予
该符号载体新的意义。
Hallida y 从社会学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符号 4 7 。社 会 符 号
[ ]

学理论试图阐释人类交际与社会变化中社会结构的符号特 征,包 括 社 会 阶 级、权 力 等 级 系 统、社 会


冲突各个方面的语义特征 [4 8 ]。 Hallida y 将社会系统视为由意义构建的符号系统,意义在该系统 内
以不同形式或渠道交流传 递 [4 7 ]1 8 9 ,并 提 出“语 场(field )”(社 会 过 程)、“语 旨(tenor )”(社 会 关 系)以
及“语式(mode )”(互动形式)三个社会语境要素,这三个变量同时关联着语义系统功能中的三大要
素(见表 1 ),社会语境制约着语义解释。相比之下,Saussure 主张语言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 [4 9 ]9 ,
符号的意义由系统中的其他符号决定,而非外部世界 [4 9 ]1 1 4 。

表 1   语境语义要素对照表

社会语境要素 功能语义要素

语场 经验功能(认知模式)

语旨 人际功能(互动模式)

语式 语篇功能(推进模式)

   注:参 考 M.A.K.Halliday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 f Language and Meaning ,
London :Edward Arnold ,1 9 7 8 ,p.1 8 9 ;M.A.K.Halliday & C.M.I.M.Matthiessen ,H 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 0 1 4 ,p.2 1 。

社会符号学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普通符号学的束缚,实现 了 传 统 符 号 学 语 义 分 析 与 现 代 社 会 语
言研究的结合,不再仅仅是对个体符号内在特征的静态研究,而是对符号的社会活动和交际功能的
动态研究 [5 0 ]8 。

四、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法律翻译对等

法律翻译包含双重转换:一 是 语 言 转 换,一 是 法 律 转 换 [5 1 ]1 4 7 。 这 意 味 着 法 律 翻 译 须 达 成 双 重
对等,即交际功能对等和法律功能对等。根据法律对等原则,法律翻译应当实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
意思的一致性,换言之,命题内容和法律效力均要完全一致 [5 2 ]1 8 0 ,并且法律翻译也要体现 源 语 文 本
作者或机构形成该文本的目的和意图。当然,并非所有法律翻译都要实现法律对等,因为有些源语
文本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力,如法 律 学 术 文 本 一 般 认 为 是 没 有 直 接 法 律 效 力 的;而 有 些 目 标 语 文 本
(翻译文本)也不具备法律效力,特别是以大陆法系为依托的地区,如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如
果多个语言文本具有相同的意思,如双边、多边国际公约以及 双 语、多 语 社 会 下 同 一 法 律 文 件 的 不
同语言版本,这些文本实际上被视为平行文本或同一文本。
Nida 等认为,“翻译是指用目标语 重 建 源 语 信 息 最 自 然 贴 切 的 对 等,首 先 是 意 思 上 的 对 等,其
次是风格上的对等”[5 3 ]1 2 。功能对等的 首 要 任 务 不 仅 是“正 确 交 流 信 息”[5 3 ]3 5 ,也 包 括 “保 全 信 息 和
翻译忠实”[5 3 ]2 0 0 。“在语义层面,翻译应 在 目 标 语 的 语 义 和 句 法 结 构 合 理 的 前 提 下,尽 可 能 地 贴 近
源语语境意义。”[5 4 ]3 9 Hallida y 等也认为,“翻译应当对三大元功能给予同等重视,而一直以来,翻译
却过度重视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 )”[5 5 ]4 7 。Šarčevic
'指出,“由于法律系统和语言之间
的差异性,不同语言编纂成的法律系统之间术语不一致是很自然的情况,术语一致或不一致的程度
82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6 卷

可以用来区别其本质性差异和 偶 然 性 差 异,也 可 以 说 明 术 语 之 间 交 叉 与 包 含 的 关 系”[5 6 ]2 3 7 238


。就
我国香港的情况而言,因为立法过程中法律文件首先由英文起草,所以在准备中文文本过程中会遇
到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法律译者必须找到精确对等的表
述 [5 7 ],当然这 并 不 意 味 着 找 到 精 确 对 等 的 表 述 是 不 可 能 的
事 [4 6 ]3 4 。从符号学的角 度 出 发,双 语 立 法 中 解 决 精 确 对 等 的
问题似乎简单。基于现 代 控 制 论,人 类 可 以 创 造 多 种 多 样 的
符号系统,符号系统的运作完全取决于人类,而这一过程也是
通过各种符号实现的 [5 8 ]1 1 9 。 因 此,对 等 可 以 由 语 言 使 用 者 构
建出来。在香港,立法层 面 的 语 言 对 等 可 以 由 立 法 者 通 过 宣
布法令来实现 ② 。只要不同符号如英文和中文,在同一符号系  
图 2  翻译语义三角模型 ①
统[4 6 ]4 1 中建 立,对 应 同 一“语 义 参 考 方 案”(Semantic Reference
Scheme)5 7 2 4 7 ———普通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制定的法律文本之间就可以实现对等 ③ 。为反映法
[ ]

律翻译中对等的本质,笔者基于语义三角提出了翻译三角模型(见图 2 )。
在翻译三角中,符号表象表示源语中作为符号的法律表达,意义指的是源语中该法律表达的意
思,符号解释指的是目标语中该法律表达的对等符号。符号和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语义三角中的符
号表象和符号解释之间也没有天然的联系。如果要在法律翻译中构建出对等,并把符号表象和符号
解释对应起来,那么两者须置于同一符号系统。由于符号解释本身也是符号,所以在法律翻译的初始
阶段,符号表象和符号解释具有相同的意义是很自然的。符号解释确立的过程就是法律发展演变的
过程,但符号解 释 的 发 展 变 化 可 能 与 符 号 的 发 展 变 化 不 同。因 此,符 号 没 有 完 全 独 立 于 语 境 的 意
义[4 2 ]8 0 。也就是说,符 号 的 意 义 可 以 一 再 解 释,那 么 从 理 论 上 说,一 个 符 号 可 以 指 示 不 同 的 事 物。
“意义是多元的、因情况而异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内容,因此翻译对等不能根据数学
Venuti 认为,
概念的语义对等或者一一对应来加以判断” [5 9 ]1 8
。Peirce 所提出的三角模型强调了系统在解释符号过
程中的重要性[4 3 ]5 ,也就是说,符号信息的传达需要依赖系统和次系统。那么在法律系统中,法律翻译
的对等就需要依靠法律篇章本身、法律篇章的系统及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实现。
在香港法律双语设立之前,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实现 理 论 上 对 法 律 双 语 制 的 支 持。从 法 律 角 度
来说,语言必须在双语语境和多语语境下具有相等的地位,也就是说,准确对等 [4 6 ,5 7 ]必须 在 法 律 翻
译中得以实现,才能保证语言权利和语言公平。
例如,在香港的判 决 书 中 第 一 次 使 用 “frolic ”,是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政 府 诉 协 兴 建 筑 有 限 公 司
(HCMA1 2 1 7/2 00 3 )一案,而该词可以追溯到 1 8 3 4 年 Joel 诉 Morrison 一案。值得一提的是,只有
英文文本中才使用了这一表达,中文文本中并没有出现,可能是法官意识到翻译“frolic ”的困难性,
HCMA1 2 1 7/2 00 3 案卷中的具体内容为“除 非 D1 是‘on a frolic of his own ’一 个 总 承 建 商,即 D2
是要为此承判人负上法律责任的”。而同一法院的判决书中同时出现“frolic ”的中英文版本的只有
两例判决书,但这两例“frolic ”的意思却各不相同:

(1 )工人的愚鲁及/或不负责任的行为(frolic of his own )(香港特别行 政 区 政 府 诉 中 国 海

① 参见 L.Cheng , K.K.Sin & W.Cheng ,


″Legal Translation : 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
″ Semiotica , Vol.2 0 1 , No.4
(2 0 1 4 ),pp.1 7 33。
② 参见香港现行条例第 1 章《释义及通则条例》第 1 0 E 条“两 种 法 定 语 文 的 字 等 可 宣 布 为 意 义 相 等”:(1 )行 政 长 官 会 同 行 政
会议可藉宪报公告,宣布该公告内以一种法定语文载 明 的 字、词 句、职 称、名 称 (包 括 条 例 的 简 称)、引 文 或 事 物,在 条 例 释
义上相等于该公告内以另一种法定语文所载的字、词句、职称、名称、引文或事物。
③ 参见香港现行条例的第 1 章《释义及通则条例》第 1 0 C 条“普通法词句”:(1 )凡条例英文 本 内 使 用 普 通 法 词 句,而 中 文 本 内
使用对应的词句,则条例须依该词句在普通法上的意义解释。(2 )(由 1 9 9 8 年第 2 6 号第 9 条废除)。
第4期 程   乐   宫明玉   李   俭: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83

外房屋工程有限公司,案卷号 HCMA 7 8 1/2 004 )


(回译为“A worker’s stu p id and uninformed and /or irres p onsible behavior ”)
(2 )工人的个别轻率行为(a worker’s frolic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诉 Ykk A p Hon g Kon g
Limited ,案卷号 HCMA1 40/2 004 )
(回译为“A worker’s p ersonal im p rudent behavior ”)

“frolic ”在 法 律 语 境 下 的 含 义 是 “torts. An em p lo y ee’s si g nificant deviation from the


em p lo y er’s business for p ersonal reasons.A frolic is outside the sco p e of em p lo y ment ,and thus
the em p lo y er is not vicariousl y liable for the em p lo y ee’s actions ”6 0 7 3 9 ,或者“代理人或雇员超越代
[ ]

理或受雇范围从事的行为”[6 1 ]5 8 6 。但在本例中却由于具体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符号解释。
我国加入的《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其中英双语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实践层面已经实
现语言与法律效力两个层 面 的 对 等。该 公 约 英 文 文 本 第 1 3 条 第 2 款 规 定:“When a State Part y
which makes extradition conditional on the existence of a treat y receives a re q uest for extradition
from another State Part y with which it has no extradition treat y , the re q uested State Part y
ma y ...consider this Convention as a le g al basis for extradition in res p ect of the offences set forth
in article 2 .Extradition shall be subj ect to the other conditions p rovided b y the law of the
re q uested State.”其中“a re q uest for extradition ”以及“the re q uested State ”译为“引渡请求”和“被
请求国”。而 第 2 3 条 第 1 款 规 定:“An y dis p ute between two or more States Parties...which
cannot be settled throu g h ne g otiation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shall ,at the re q uest of one of
them , be submitted to arbitration. If , within six months of the date of the re q uest for
arbitration ,the p arties are unable to a g ree on the or g anization of the arbitration ,an y one of those
p arties ma y refer the dis p ut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 ustice ,b y a pp lication ,in conformit y
with the Statute of the Court.”其中“at the re q uest of one of them ”以及“re q uest for arbitration ”
则翻译为“经其中任何一方要求”和“要求仲裁”。虽然处于同一法律文件中,但“re q uest ”表述 不 同
的权利与义务时具 有 不 同 意 义。 由 此 可 见,作 为 符 号 载 体 的 “re q uest ”本 身 不 与 意 思 直 接 发 生 联
系,可以说,对形式对等的锱铢必较是没有意义的,动态对等是必然选择。符号没有天然的意义,并
且其意义存在于交际过程或翻译之中,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交际性的活动。
笔者选取我国香港地区高等法院上诉法庭判决书,自建香港 判 决 书 中 英 文 平 行 语 料 库(HKJ ,
中文 3 6.5 万字,英文 2 5.7 万字),用 BFSU ParaConc 1.2.1 筛选“threat/threaten ”,共计 4 3 例,而
对应中文原文中的符号表象则包括“恐吓”“威胁”“要挟”等不同对等词 语,如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对 邓
国熙(CACC 4 3 8/2 0 1 2 )一案(见表 2 )。

表 2  平行文本节选:“恐吓”“威胁”等与“threat/threaten”(CACC 438/2012 )

中文判决书 English Translation

以威胁或恐吓手段促致他人 procuring another person ,by threats or intimidation

以水果刀指吓 X 和 X 的朋友 threatened X and X’s friend (s)with a fruit knife

申请人恐吓会找人打 Y The applicant threatened to get someone to beat Y up

申请人恐吓 he threatened

以威胁或恐吓手段促致他人 procuring another person ,by threats or intimidation


以威胁手段促使他人 procuring another person by threats...
84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6 卷

续表 2

中文判决书 English Translation

利用恐吓、利诱的手段来令受害人就范 used threats or inducements to make the victim succumb

以暴力及恐吓欺压儿童 oppressing children by means of violence and threats

其中涉及暴力威吓 during which violence and threats were used

申请人更恐吓会找人殴打 Y The applicant even threatened to get someone to beat Y up.

由于香港法律体系中的同等效力原则,中英文文本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法律赋予其语言和法
律上的双重对等。也就是说,香港的双语判决书具有同等效力,但同等效力原则似乎未能完全解决
表 2 中不同对等的情况,而是绕开了这个问题。
参照《布莱克法律词典》,“threat ”指“A communicated intent to inflict harm or loss on another
or on another’s p ro p ert y ,es p .on that mi g ht diminish a p erson’s freedom to act voluntaril y or
with lawful consent ”6 0 1 6 1 8 (下 划 线 为 笔 者 标 注 );而 对 “intimidation ”则 做 了 这 样 的 规 定:“the
[ ]

wron g of intimidation includes all those cases in which harm is inflicted b y the use of unlawful
threats whereb y the lawful libert y of others to do as the y p lease interfered with ”6 0 8 9 8 ,并 指 出
[ ]

“intimidation ”在英格兰 Rookes v.Barnard ,1 9 6 4 A pp .Cas 一案中作为侵权罪中的一项罪行。传


统意义上讲,“threat ”侧重意图的 传 达,“intimidation ”侧 重 侵 害 的 造 成。 而 关 于 “恐 吓”,在 香 港 法
例第 2 00 章《刑事罪行条例》第 Ⅳ 部“恐吓(Intimidation )”第 2 4 条“禁止某些恐吓作为(Certain acts
of intimidation p rohibited )”有如下规定:

任何威胁他人的人(a )会使该被威胁者的人身、名誉或财产遭受损害;或(b )会……或(c )


会……而在任何上述情况下意图(i )使受 威 胁 者 或 其 他 人 受 惊;或(ii )导 致 受 威 胁 者 或 其 他 人
作出他在法律上并非必须作出的作为;或(iii )导 致 受 威 胁 者 或 其 他 人 不 作 出 他 在 法 律 上 有 权
作出的作为,即属犯罪。(An y p erson who threatens an y other p erson —(a )with an y inj ur y to
the p erson ,re p utation or p ro p ert y of such other p erson ;or (b )… or (c )…— with intent in
an y such case —(i )to alarm the p erson so threatened or an y other p erson ;or (ii )to cause the
p erson so threatened or an y other p erson to do an y act which he is not le g all y bound to do ;or
(iii)to cause the person so threatened or any other p erson to omit to do any act which he is legall y
entitled to do ,shall be guilty of an offence.
)(加粗体、下划线为笔者标注)

香港法例第 2 00 章第 2 4 条规定“intimidation ”强调意图,并对其内容加以规定;第 2 6 条 对“威


胁”的效果加以规定:“根据第 2 4 条提出的控罪而言,如使用某种方式作出或发布威胁,意图使该威
胁达到有意令其受惊的人或有意影响其行为的人(视属何情况而定),而该威胁确实达到该人,则被
控人即使证明该威胁并非直接向人身、名誉或财产会遭受损 害 的 人 作 出 …… 均 不 得 以 此 作 为 免 责
辩护。”(下划线为笔者所加)换言之,在香港法例第 2 00 章 第 2 4 条 的 语 境 下,具 备 法 条 所 规 定 的 意
图、威胁以及该威胁的到达即可构成恐吓。由此可见,一方面,香港法例对“恐吓(intimidation)”做出
了具体规定,intimidation 作为恐吓(罪)有其具体的法定意义;而由于法律没有对威胁(如目的、手段
等)做出具体规定,因此“威胁(threat)”只具有社会意义,其含义则更为广泛。另一方面,在香港法例
“威胁”是“恐吓”犯罪构成中的犯罪行为[6 2 ]8 4 ,是构成犯罪的主要因素。从社会符
第 200 章第 24 条中,
号学的角度出发,尽管判例所 适 用 的 第 200 章 第 1 1 9 条(Cap .200 ,Section 1 1 9 )区 别 了“威 胁”和“恐
吓”,但法律翻译以及翻译过程中文本的符号解释不仅受制于语言系统(如翻译一致性、术语单义性
等),也受制于法律系统。因此,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
“恐吓”的英文对等翻译也受到法律系统的
第4期 程   乐   宫明玉   李   俭: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85

制约。回归之前,香港通常采取两种方式建立双 语 法 律 体 系,一 是 认 定 中 文 译 本 的 法 律 效 力,二 是


平行立法。在多数情况下,香港法 律 中 文 文 本 的 产 生 是 基 于 已 有 英 文 文 本 的 翻 译 [6 3 ]1 7 18
。而在双
语法律体系建立后,双语判决书的撰写与翻译不仅涉及中文判决书的符号表象,也涉及其英文符号
解释在法律体系 中 运 行 的 意 义,而 “intimidation ”带 有 较 强 的 法 定 意 义 色 彩。 笔 者 对 平 行 语 料 中
“恐吓”英文对等翻译情况(见 表 3 )加 以 统 计,发 现 “恐 吓”译 为 “intimidation/intimidate ”的 情 况 多
属于对双语法例的援引。

表 3   判决书语料库中“恐吓”及其英文对等翻译

中文原文 英文译文 绝对数 内容

恐吓 threat/threaten 13 表述案情

恐吓 intimidation/intimidate 7 5 例为援引法条或罪名,2 例为表述案情

从统计情况 来 看,将 “恐 吓”译 为 “threat/threaten ”或 “intimidation/intimidate ”,区 别 在 于 “恐


吓”在该语篇内承载的是法定 意 义 还 是 社 会 意 义。 受 法 律 系 统 的 制 约,中 文 判 决 书 中 用 于 表 述 案
情、描述犯罪行为的“恐吓”,其英文符号 解 释 译 为“threat/threaten ”,即“intimidation 恐 吓(罪)”的
犯罪行为,以区别法定意义上的定 罪,也 体 现 案 情 陈 述 中 的 无 罪 推 定 [6 4 ]精 神 以 及 对 被 告 人 在 定 罪
前的人权保护。由于符号(符号本身是以符号表象的形式出现的)本 身 不 提 供 意 思 解 释,受 制 于 语
言系统和法律系 统,不 同 意 义 的 符 号 表 象 联 系 不 同 的 符 号 解 释 也 属 情 理 之 中。 另 一 方 面,由 于
“threat/threaten ”不涉及法定意义上的 罪 名,因 此 在 英 文 译 文 判 决 书 中 充 当 符 号 解 释 的 范 围 也 更
为广泛,这一点也在所建语料库中得以体现(见表 4 )。

表 4  “threat/threaten”中文原文判决书的对等

内容
中文原文 绝对数
援引法条 表述案情

威胁 10 4   6

恐吓 13 0 13

指吓 2 0 2

威吓 6 0 6

要挟 2 0 2

吓 1 0 1

威迫 2 0 2

威逼 3 0 3

恫吓 2 0 2

在法律翻译过程中选取哪个符号解释有一定的余地,但 这 也 表 明 这 种 选 择 上 的 思 考 从 本 质 上
来说是一个随机过程。笔者 用 BFSU ParaConc 1.2.1 对 HKJ 中 的“认 为”进 行 筛 选,并 对 筛 选 结
果进行人工校对,获得对等实例 7 2 8 例。英译判决书中“认为”的符号解释包含不同的语言形式,显
示了翻译语义三角中意义的动态性(见表 5 )。
8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6 卷

表 5   判决书语料中“认为”及其英文对等翻译

英文译文   绝对数(N >2 ) 英文译文 绝对数(N >2 )

consider 138 it is/it would be adj (for/to ) 10

in one’s view/in the view of 119 argue/argument 9

be of the view that 79 see 7

think 67 No linguistic form 6

submit 46 it is one’s view that/one’s view is that 6

in one’s j udgment 38 be of the opinion that 6

take the view that 38 believe 5

find 35 regard 5

hold 22 suggest 5

contend 16 say 5

in one’s opinion/in the opinion of 14 opine 3

conclude/conclusion 13 remark 3

尽管符号的意义在于符号使用者,但翻译语义三角中符号解释的选取必然受到认知学、语言学
及社会符号学方面的限制。如在 判 决 书 中,认 知 情 态 证 据 的 认 定、法 律 事 实 的 建 构 扮 演 着 重 要 角
色 [6 5 ]1 5 。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认知情态对等词语的选取同样受到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三大元功能共同作用的影响。法律翻译是语言在法律系统中 的 体 现,而 对 等 的 选 择 受 制 于 法 律 语
篇的交 际 场 合。 “认 为 ”的 意 义 作 为 语 言 的 深 层 结 构,可 以 由 不 同 的 表 层 结 构 表 达,如 动 词
“consider ”“think ”等,词组“be of the view ”“take the view that ”等。“认为”的符号解释也体现了法
律语篇中事实认定的人际功能影响,一些符号解释倾向于指向特定的施事者。在 HKJ 中符号解释
“in one’s j ud g ment ”指向施事者“本庭”“本席”,而“submit ”“contend ”则 指 向 施 事 者“控 辩 双 方(或
之一)”“律师”“申请人”和“专员”,“o p ine ”仅 指 向 心 理 专 家。 由 此 可 见,“认 为”的 对 等 动 态 性 与 法
庭审判中的人际互动相互制约。 在 篇 章 推 进 过 程 中,语 篇 功 能 也 影 响 “认 为”及 其 对 等 的 动 态 性。
在香港律政司司长诉钟曜隆(CAAR 2/2 0 1 2 )一案中,判决书第 1 2 条、第 1 3 条记录心理专家(施事
者)作为专家证人提供的意见,其中“认为”在英文判决书的对等则明显 反 映 了 篇 章 推 进 的 特 征(见
表 6 )。在篇章推进的过程中,“认为”在英文判决书中的符号解释,由施 事 者 指 向 性 较 强 的“o p ine ”
演化为施事者指向性较弱的“consider ”,篇章功能补充了符号解 释 的 部 分 语 义,影 响 了 译 文 中 对 等
的选择。

表 6   “认为”英文对等翻译与篇章推进

源语 目标语 英文对等翻译

……心理专家认为答辩人因不懂 ...The psychologist opined that the respondent did not


opine
如何恰当地表达其情感…… know how to express his emotions correctly...
心理专家认为答辩人态度诚恳是 In the psychologist’s view , the respondent was sincere
in one’s view ,
正派……心理专家亦认为经治疗 and decent... The psychologist considered that after
consider
后,答辩人…… receiving treatment ,the respondent...in one’s
第4期 程   乐   宫明玉   李   俭: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87

对法律翻译而言,如果一个符号表象内部包含多样性或冲突性的意义,那么这种不一致性就会
造成法律上不确定性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法律翻译强调对等 的 一 致 性 与 单 义 性 的 原 因 所 在。从 传
统的对等内涵出发,理想情况下应只有一个符号解释作为完全对 等 翻 译 而 存 在,但 在 HKJ 平 行 语
料中却反映了法律翻译对等的动态性。换言之,在翻译实践中,对等的选择不完全依赖符号表象与
符号解释之间的静态关系,同时也受制于目标语以及法律机制下目标语系统与人际互动关系。

五、结   论

法律即语言,由符号和符号关系构成 [6 6 ]2 3 。如果将法律语篇中的表述视为符号,而非本来就有
意义的事物,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在目标语中选取一个符 号 作 为 源 语 中 符 号 的 意 义 载 体,并 借
助一些语言学分析策略,使目标语中的符号具有相同的 意 义,实 现 精 确 对 等。研 究 表 明,在 法 律 移
植或双语、多语立法的过程中,创造及选择法律对等翻译不仅 仅 是 语 言 或 符 号 方 面 的 转 换,更 受 到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为在选取或创造这样的符号解释以 实 现 对 等 时,译 者 必 然 受 到 社 会 符 号
学方面的限制:一方面,符号载体在特定话语社区中通常与特定意义相关。法律概念是由多层意义
构成的,受制于翻译三角中符号表象与符号解释之间联系的确定,也受制于译者对某一法律概念中
多个构成部分的考量。特别是在涉及区分法定意义与社会意 义 的 情 况 下,译 者 会 对 既 有 的 法 律 对
等翻译更为谨慎。另一方面,作为符号载体的目标语篇章 本 身 自 成 系 统,受 篇 章 驱 动 的 影 响,译 者
对对等的控制会减弱。
法律翻译是法律运行范畴内的交际行为 [5 6 ]5 5 。符号解释在目标语和目的法律情境中能否像在
源语中的符号表象一样具备相同的法律效力,涉及的不仅是翻译问题,在追求语言平等权利的双语
或多语中,实现语言的完全对等和精确对等同样也是对 人 权 的 基 本 保 障。因 此,命 名、选 取 对 等 词
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社会符号学研究视角可用于研究 法 律 表 达 或 术 语 对 等 现 象,反 映 法 律
翻译对等的本质,也可用于分析多语或双语法律机制下对等 选 取 的 原 则。然 而 我 们 还 需 要 进 一 步
系统性地探究社会符号学在研究翻译现象、不同系统对微观语言 的 影 响 以 及 翻 译 实 践 中 形 式 与 意
义的互动等方面的潜在意义,这不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对等的本质,也有助于推进翻译的共性
与个性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 M.Galdia ,
″Comparative Law and Legal Translation ,
″ The Euro p ean Le g al Forum (
E ), No.1 (2 00 3 ),
pp.1 4.
[2 ] 陈中绳:《关于法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法学》1 9 5 6 年 第 2 期,第 1 4 1 5 页。[Chen Zhongsheng ,
″Issues
″Law Science ,No.2 (1 9 5 6 ),pp.1 4
on Legal Translation , 1 5 .]
[3 ] 刘法公:《论实现法律法规术语汉英译名统一 的 四 种 方 法》,《中 国 翻 译》2 0 1 3 年 第 6 期,第 8 2 8 6 页。[Liu
Fagong ,
″Four Approaches towards Unification of Legal Terminolo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Chinese
Trans lators J ournal ,No.6 (2 0 1 3 ),pp.8 2 8 6 .]
[4 ] 杜金榜:《法 律 交 流 原 则 与 法 律 翻 译 》,《广 东 外 语 外 贸 大 学 学 报 》2 00 5 年 第 4 期,第 1 1 1 4 页。 [Du
Jinbang ,
″Legal Translation and Principles of Legal Exchange ,
″J ournal o f Guan g don g Universit y o f Forei g n
Studies ,No.4 (2 00 5 ),pp.1 1 1 4 .]
[5 ] 张法连:《法律文体 翻 译 基 本 原 则 探 究 》,《中 国 翻 译 》2 00 9 年 第 5 期,第 7 2 7 6 页。 [Zhang Falian ,
″Basic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Legal Texts ,
″Chinese Trans lators J ournal ,No.5 (2 00 9 ),pp.7 2 7 6 .]
8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6 卷

[6 ] 李克兴:《论法律文本的静态对等翻译》,《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2 0 1 0 年 第 1 期,第 5 9 6 5 页。[Li Kexing ,


″On
St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ng Legal Texts ,
″ Forei g n Lan g ua g e Teachin g and Research ,No.1 (2 0 1 0 ),
pp.5 9 6 5 .]
[7 ] 宋雷:《从“翻译法律”到“法 律 翻 译”———法 律 翻 译 主 体 “适 格”论》,《四 川 外 语 学 院 学 报 》2 00 7 年 第 5 期,第
106 1 1 1 页。 [Song Lei ,
″From Translation of Law to Legal Translation : On Properness of Legal
Translators ,
″ J ournal o 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 y ,No.5 (2 00 7 ),pp.1 0 6 1 1 1 .]
[8 ] 林巍:《比较法律文化与法律翻译》,《中国翻译》2 00 6 年第 3 期,第 2 8 6 3 页。[Lin Wei ,
″Comparative Legal
Culture and Legal Translation ,
″Chinese Trans lators J ournal ,No.3 (2 00 6 ),pp.2 8 6 3 .]
[9 ] 张法连:《法 律 英 语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因 素 探 析 》,《中 国 翻 译 》2 00 9 年 6 期,第 48 5 1 页。 [Zhang Falian ,
″Chinese Trans lators J ournal ,No.6 (2 00 9 ),pp.48
″Cultural Factors in Legal Translation , 5 1 .]
[1 0 ] 许多、屈文生:《关于建立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的若干思考》,《外语 与 外 语 教 学》2 0 1 4 年 第 4 期,第 8 6 90
页。[Xu Duo & Qu Wensheng ,
″On Building Certificated Translatorship ,
″ Forei g n Lan g ua g es and Their
Teachin g ,No.4 (2 0 1 4 ),pp.8 6 9 0 .]
[1 1 ] 李德凤、胡牧:《法律翻译研究:现状与前瞻》,《中 国 科 技 翻 译》2 00 6 年 第 3 期,第 4 7 5 1 页。[Li Defeng &
H u Mu ,
″Legal Transl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
″ 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 g y Trans lators
J ournal ,No.3 (2 00 6 ),pp.4 7 5 1 .]
[1 2 ] 张天飞、何志鹏:《中国法律翻译的研究进 展 》,《河 北 法 学 》2 0 1 2 年 第 2 期,第 1 5 2 1 5 7 页。[Zhang Tianfei
& H e Zhipeng ,
″Research Progress of Law Translation in China ,
″ H ebei Law Science , No.2 (2 0 1 2 ),
pp.1 5 2 1 5 7 .]
[1 3 ] M.van Hoecke ,Law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Hart Publishing ,2 00 2 .
[1 4 ] 李克兴:《法 律 翻 译:理 论 与 实 践 》,北 京: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2 00 7 年。 [Li Kexing ,Le g al Trans lation :
Theor y and P ractice ,Beij 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 00 7 .]
[1 5 ] M.Larson ,Meanin g-based Trans lation :A Guide to Cross-lan g ua g e E quivalence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 9 84 .
[1 6 ] E.A.Nida ,Towards a Science o f Trans latin g ,Leiden :E.
J.Brill ,1 9 6 4 .
[1 7 ] C.Nord ,Trans latin g as a Pur p ose f ul Activit y :Functionalist A p p roaches Ex p lained , Manchester : St.
Jerome Publishing ,1 9 9 7 .
[1 8 ] K.Reiss & H .
J.Vermeer ,Groundwork f or a General Theor y o f Trans lation ,Tübingen :Niemeyer ,1 9 84 .
[1 9 ] J.
-C.Gémar & N.Kasirer(eds.),J urilin g uisti que :Entre Lan g ues et Droits (J urilin g uistic s :Between Law
and Lan g ua g e ),Montréal :Thémis/Bruylant ,2 00 5 .
[2 0 ] F.P.Ramos ,
″Leg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terdiscipline : Scope and Evolution ,
″ Meta :Trans lators’
J ournal ,Vol.5 9 ,No.2 (2 0 1 4 ),pp.2 6 0 277.
[2 1 ] S.Glanert ,
″ Law-in-translation : An Assemblage in Motion ,
″ The Trans lator , Vol.2 0 , No.3 (2 0 1 4 ),
pp.2 5 5 272.
[2 2 ] P.W.Schroth ,
″Legal Translation ,
″American J ournal o f Com p arative Law ,No.3 4 (1 9 8 6 ),pp.4 7 65.
[2 3 ] M.
J.Golecki ,
″Translation vs.Decoding Strategies in Law and Economics Scholarship ,
″ in L.Cheng ,K.K.
Sin & A.Wagner (eds.),The Ash g ate H andbook o f Le g al Trans lation , Farnham/Burlington : Ashgate ,
2 0 1 4 ,pp.1 5 27.
[2 4 ] J.H .C.Leung ,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as Legal Fiction ,
″in L.Cheng ,K.K.Sin & A.Wagner (eds.),The
Ash g ate H andbook o f Le g al Trans lation ,Farnham/Burlington :Ashgate ,2 0 1 4 ,pp.5 7 6 9 .
[2 5 ] D.Cao ,Trans latin g Law ,Clevedon/Buffalo/Toronto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 00 7 .
[2 6 ] J.H .C.Leung ,
″Cross-jurisdiction Appropriation of the Equal Authenticity Principle ,
″The J ournal o f Le g al
P luralism and Uno f f icial Law ,Vol.4 5 ,No.2 (2 0 1 3 ),pp.2 0 9 226.
[2 7 ] J.House ,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 Threat to Multilingualism ?″ J ournal o f Sociolin g uistic s ,Vol.7 ,
No.4 (2 00 3 ),pp.5 5 6 578.
第4期 程   乐   宫明玉   李   俭: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89

[2 8 ] H .E.S.Mattila ,Com p arative Le g al Lin g uistic s ,Burlington/Hampshire :Ashgate ,2 00 6 .


[2 9 ] E.A.Driedger ,The Construction o f Statutes ,Toronto :Butterworths ,1 9 8 3 .
[3 0 ] C.Frade ,
″Translating Domestic Legisl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ersions of Brazilian Law on
Arbitration ,
″in L.Cheng ,K.K.Sin & A.Wagner (eds.),The Ash g ate H andbook o f Le g al Trans lation ,
Farnham/Burlington :Ashgate ,2 0 1 4 ,pp.2 0 9 223.
[3 1 ] V.Gonz�lez-Ruiz ,
″Trying to See the Wood despite the Trees :A Plain Approach ,
″ in L.Cheng ,K.K.Sin &
A.Wagner(eds.),The Ash g ate H andbook o f Le g al Translation , Farnham/Burlington: Ashgate , 2 0 1 4 ,
pp.7 1 88.
[3 2 ] A.L.Kjær , ″Terminolo g y Science & Research ,
″Context-conditioned Word Combinations in Legal Language ,
Vol.1 ,No.1 2 (1 9 9 0 ),pp.2 1 32.
[3 3 ] O.Y.Kwong ,B.K.Tsou & T.B.Y.Lai ,
″Alignment and Extraction of Bilingual Legal Terminology from
Context Profiles ,
″Terminolo g y ,Vol.1 0 ,No.1 (2 004 ),pp.8 1 99.
[3 4 ] H.J.Kockaert & F.Steurs ,
″A Terminology Management Tool for Legal Translation in Belgium:State of the
″Revue Francaise de Linguistique A p p liquee ,Vol.1 6 ,No.1(20 1 1 ),pp.9 3
Question and Perspectives , 1 04.
[3 5 ] F.P.Ramos ,
″Parameters for Problem-solving in Legal Translation :Implications for Legal Lexicography and
Institutional Terminology Management , ″ in L.Cheng , K.K.Sin & A.Wagner(eds.), The Ash g ate
H andbook o f Le g al Trans lation ,Farnham/Burlington :Ashgate ,2 0 1 4 ,pp.1 2 1 1 3 4 .
[3 6 ] L.Friedman ,
″Leg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 Law & Societ y Review , Vol.4 ,No.1 (1 9 6 9 ),
pp.2 9 44 .
[3 7 ] I.Kostiner ,
″Toward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w and Social Change ,
″ Law & Societ y Review ,
Vol.3 7 ,No.2 (2 00 3 ),pp.3 2 3 368.
[3 8 ] O.Botezat ,
″The Complexity of Legal Translation : Social and Cultural Bounds Aspects ,
″ Contem p orar y
Readin g s in Law and Social J ustice ,Vol.4 .No.1 (2 0 1 2 ),pp.6 4 1 647.
[3 9 ] M.Danesi ,Messa g e ,Si g ns and Meanin g s :A Basic Textbook in Semiotic 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 y ,
Toronto :Canadian Scholars’Press Inc.,2 004 .
[40 ] Y.Tobin ,Semiotic s and Lin g uistic s ,London :Longman ,1 9 9 0 .
[4 1 ] F.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 g uistic s ,trans.by W.Baskin ,New York :McGraw Hill ,1 9 5 9 .
[42 ] F.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 g uistic s ,trans.by R.Harris ,London :Duckworth ,1 9 8 3 .
[4 3 ] C.S.Peirce ,
″Semiotics and Linguistics ,
″ in R.E.Innis (ed.), Semiotic s : An Introductor y Antholo g y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 9 8 5 ,pp.4 23.
[44 ] C.K.Ogden & I.A.Richards ,The Meanin g o f Meanin g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 9 2 3 .
[4 5 ] D.Chandler ,Semiotic s :The Basic s ,London :Routledge ,2 00 2 .
[4 6 ] L.Cheng & K.K.Sin ,
″Terminological Equivalence in Legal Translation :A Semiotic Approach ,
″ Semiotica ,
Vol.1 7 2 ,No.5 (2 00 8 ),pp.3 3 45.
[4 7 ] M.A.K.Halliday ,Lan g ua g 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 p retation o f Lan g ua g e and Meanin g ,
London :Edward Arnold ,1 9 7 8 .
[48 ] 李冰、刘振前:《语篇连贯性的社会符号学阐释》,《山东社会科学》2 0 1 1 年第 1 0 期,第 1 3 4 1 3 6 页。[Li Bing
& Liu Zhenqian ,
″Social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of Discursive Coherence ,
″ Shandon g Social Science ,No.1 0
(2 0 1 1 ),pp.1 3 4 1 3 6 .]
[4 9 ] 李丹:《社 会 符 号 学 观 照 下 阐 释 者 的 主 体 性 研 究 》,《求 索 》2 0 1 0 年 第 8 期,第 1 1 4 1 1 8 页。 [Li Dan ,
″Subj ectivity of Interpre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 ,
″Seeker ,No.8 (2 0 1 0 ),pp.1 1 4 1 1 8 .]
[5 0 ] 王遥、李景娜:《社会符号学的功能 主 义 理 据 》,《外 语 研 究 》2 0 1 4 年 第 3 期,第 8 1 2 页。[Wang Yao & Li
Jingna ,
″Functional Rationale of Sociosemiotics ,
″ Forei g n Lan g ua g es Research ,No.3 (2 0 1 4 ),pp.8 1 2 .]
[5 1 ] L.
-J.Constantinesco , Traité de Droit Com p aré (Treat y o f Com p arative Law ), Paris : Librairie
Générale ,1 9 7 4 .
9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6 卷

[5 2 ] J.C.Sager , Lan g ua g e En g ineerin g and Trans lation : Conse quences o f Automation , Amsterdam : John
Benj amins ,1 9 9 4 .
[5 3 ] E.A.Nida & C.R.Taber ,The Theor y and P ractice o f Trans lation ,Leiden :E.J.Brill ,1 9 6 9 .
[5 4 ] P.Newmark ,A p p roaches to Trans 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1 9 8 1 .
[5 5 ] M.A.K.Halliday & C.M.I.M.Matthiessen ,Construin g Ex p erience throu g h Meanin g :A Lan g ua g e-based
A p p roach to Co g nition ,London :Cassell ,1 9 9 9 .
[5 6 ] S.
Šar evi ,N ew A p p roach to Le g al Trans lation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 9 9 7 .
[5 7 ] K.K.Sin & D.Roebuck , ″Language Engineering for Legal Transplantation :Conceptual Problems in Creating
Common Law Chinese ,
″Lan g ua g e and Communication ,Vol.1 6 ,No.3 (1 9 9 6 ),pp.2 3 5 254.
[5 8 ] V.V.Ivanov & D.Bradbury, ″The Science of Semiotics,″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9 ,No.
2 (1978 ),pp.1 1 9 2 04 .
[5 9 ] L.Venuti ,The Trans lator’s Invisibilit y :A H istor y o f Trans 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 9 9 5 .
[6 0 ] B.A.Garner(ed.),B lack’s Law Dictionar y ,St.Paul :West Group ,2 00 9 .
[6 1 ]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 00 3 年。[Xue Bo (ed.),The En g lish-Chinese Dictionar y
o f An g lo-American Law ,Beij ing :Law Press ,2 00 3 .]
[6 2 ] G.P.Fletcher ,Basic Conce p ts o f Criminal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9 9 8 .
[6 3 ] L.Cheng ,K.K.Sin & W.Cheng , ″ Semiotica , Vol.2 0 1 ,
″Legal Translation : 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
No.4 (2 0 1 4 ),pp.1 7 33.
[6 4 ] 孙长永、闫 召 华:《无 罪 推 定 的 法 律 效 果 比 较 研 究———一 种 历 时 分 析 》,《现 代 法 学 》2 0 1 0 年 第 4 期,第
1 30 1 3 7 页。[Sun Changyong & Yan Zhaohua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egal Effect of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
″Modern Law Science ,No.4 (2 0 1 0 ),pp.1 3 0 1 3 7 .]
[6 5 ] W.Cheng & L.Cheng ,
″Epistemic Modality in Court Judgments :A Corpus-driven Comparison
″ En g lish f or S p eci f ic Pur p oses ,Vol.3 3 ,No.1
of Civil Cases in Hong Kong and Scotland ,
(2 0 1 4 ),pp.1 5 2 6 .
[6 6 ] R.Kevelson ,The Law as a S y stem o f Si g 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 9 8 8 .

“生活哲学与现代人类生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

2 0 1 6 年 5 月 2 8 — 2 9 日,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分析》编辑部与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了“生 活 哲 学
与现代人类生存”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清 华 大 学、南 京 大 学、上 海 社 科 院、复 旦 大 学、
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等 单 位 的 8 0 余 名 学 者 参 加 了 为 期 一 天 半 的 会 议 和 讨 论。 浙
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会上,3 1 位学者围绕“生活哲学”的主题分别进行发言,从政治哲 学、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现 象 学、古 典 哲 学、中 国 哲 学、美
学、休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层次丰富的解读,呼应了本次会议的主要构想和目标,即使哲学 回 归 生 活 本 身,克 服 当 代 愈 演
愈烈的哲学专业化趋势,恢复哲学对人和生活本身的问题意识,重新赋予哲学在技术时代的意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