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史记》的语言特点

摘要:司马迁《史记》吸收了前代的精华,成一家之言,其文学化的语言值得研
究和学习。本文从《史记》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史记》的语言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史记》 语言

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史记的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学性。本文将从史记语言的凝练的特点和常用的人物语言描
写展开探究。

不同于在《史记》之前的《尚书》,司马迁将晦涩难懂的文字转变为明白晓畅的
通俗语言。《史记》的文字凝练,能用寥寥几字清晰地展现出人物特点、事件经过。
如项羽本纪中“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连续的简洁的数个短语
给人以清晰直接的感受。并不加任何修饰,却在“不成”、”去”、”又不成”几字中赋予
了强烈的语气,突出了项羽做事直接,缺乏耐心的特点。接着项羽的话中“而已”、
“不足学”、“学万人敌“以小见大,通过人物的一句话就生动地表现了项羽心高气
傲的性格特点。在巨鹿之战的描写中,也能体会到《史记》用语的凝练。“于是至则
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
杀。”长短句结合,使文章具有音韵美;一气贯穿,把项羽所向披靡的气势表现得淋
漓尽致。读者阅读时即可通过文字感受到项羽的豪情。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凝于其中,却不直接地表露出来。司
马迁对项羽“阬秦卒二十余万人”、“烹说者”等残暴行为虽不置一词,但可以看出
他对此的深刻批判。《史记》中还常用曲笔议论。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对韩信的评
价是“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义宜乎!”但是任何人读过这篇列传,不可能认同不
亦宜乎这句评价。韩信累累战功,因自负而落得夷灭宗族的下场,不亦惨乎!一句反
讽语,犹胜千句哀怜。其中各处曲折,司马迁并不说明,留给读者自己回味。

当需要时,司马迁也不吝惜笔墨。屈原贾生列传第三节由“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至“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之中运用大量整句,间有散句,以滔滔之势将
屈原的情感抒发出来,并极力称赞屈原的品质和《离骚》表现的志向。后文“屈原行
至江滨”一节也用类似手法,将屈原坚定不移的高洁志向展现出来。

《史记》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具有重要地位。项羽观看秦始皇游会稽时说:“彼可
取而代也。”表现了他年轻时就有壮志,也反映出他鲁莽的性格。读到高祖本纪时,
刘邦看到秦始皇的反应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顿时形成强烈反差。刘邦的”小
人“形象也由此塑造出了。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刘邦得知项羽将要攻打自己时的语言。
在与张良讨论时,连说两次”为之奈何?“,生动地体现了刘邦怯弱的特点。语言描
写是司马迁《史记》的春秋笔法的一部分。《史记》中常用的手法还有侧面描写和对
比。

魏公子列传中有多处侧面描写。如“士以此方数千里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通过对士人对魏公子的崇敬表现出魏公子“仁而下士”的特点。接着写“诸侯以公子
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里还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魏公子的
贤能。《史记》中夸张的地方有多处,如写项羽瞪眼,致使“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
数里。”,写樊哙发怒:“头发上指,目尽眦裂。”用超乎寻常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
特点,使《史记》更加鲜活,具有更多文学色彩。比喻在《史记》中也多次出现。不
仅使叙事更加生动,还留下了一些名句如“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等。

对比的手法在《史记》中运用非常广泛。有非常明显强烈的,如刺客列传中“秦
舞阳色变振恐“然而”荆轲顾笑舞阳“。秦舞阳只有一介匹夫之勇,然而荆轲拥有的
是大勇,是志向坚定,为国为民的决心。有表面不明显的对比,如项羽面对命运抱着
未能成就大业,愧对江东父老的遗憾慷慨赴死和他从前故人在他死后只关注争夺他的
尸体来换取封侯的对比。多读几遍,真是为霸王竟然死于这样一群人而感到悲哀不平。
有宏大的思想碰撞,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与”夫圣人者,不凝
滞于物二能与世推移。“的对比,赞扬了屈原的高洁和坚守。也有小处的对比,如项
羽和刘邦见到秦王的不同反应,体现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史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成就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值得我们继续
学习、探究。

参考文献:除司马迁著《史记》外

1.杨树增:《史记》语言的艺术特征 东北师大学报 1988 年 第 5 期

2.高志明:《史记》的文学语言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西大学 2004 年 6 月

3.殷平善:《史记》的语言特点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