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怎么样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21941_1.html

作者:刘松钦 时间:2011/7/12 9:08: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833

   摘要: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还是什么?语文是“人学”,语文就是让
人成为其人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
的能力与品质的训练。语文课怎么教?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把“听、说、
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把“听、说、读、
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选择,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追求,把“听、说、读、写、
思”作为我们的教学结果,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评价。语文课怎么样?“听、说、
读、写、思”的效果好的语文课就是好课。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
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的语文课就是好课。让学生自己品尝到
智力活动的快乐,能力的提高,学习成功后的愉悦,越学越想学语文的课就是好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思

  当了十八年的语文教师,教了那么多节语文课;当了四年语文教研员,听了那
么多节语文课;参加了许多新课改的研讨会,听了那么多关于语文课改的报告与讲
座,心中一直萦绕着这样几个问题: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语文
课到底该怎样教?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一直难以释怀,由此引发了我深深的
思考。

  一、语文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人类的交际中有许多种工具,但语文是最重要的。“语文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语文是把人类文化中的被认为适合青少年
学习的精华呈现出来,以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青少年的成长。以此看来,语文教
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
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
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界争议比较多,笔者不争论,本文不谈它是
不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既然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其定位,笔者按自己的理解进
行阐释,本文谈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与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工具”有两种解释“(1)从事生产劳
动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工操作的锄、斧、刀、锤等,也包括机器上使用的车刀、
钻头、砂轮等。(2)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事物或手段。”很显然,说“语文最
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其比喻义。作为工具性的特点,从生活的角度说,语文就是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说,语文就是传承和发
展人类文化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青少年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学
会用“语文”这个工具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作为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的工具
性应该体现在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基本知
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通过“语文”把人类文
化的精华与精神传承过来和发展下去。

  什么是“人文”?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
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
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笔者在一则材料中了解到“一个人的精神
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
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
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我想简单地推论出一个结论:不管是文化现象还
是精神支柱,说明“人文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对人类特别重要,没有了
人文性,人就可能不成为其人。因此,也就可以这样说,语文的“人文性”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就是在承担着“把一个人称为‘人’的”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就是要把一个
“自然的人”教化为“人文的人”的教育。从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
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体体现也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养,也就是三维目
标上所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认识教
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的人文教育。

  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它的关键所
在是“统一”两个字。它们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是一个统一体。有人把它形象地
比喻为一张皮的表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不是两张皮或两枚硬币,非常好。也就
是说,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与人文
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
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
“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
相铺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
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
情感和韵味。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起呈现,有机结合。正如美学
教育家朱光潜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语言的
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
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因此,我认为,所有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实
践只要具备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偏离了“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这一航标,就可能不是语文课。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
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
位。”《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
发展重要性。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基础中的基础的地位;从一个人的发
展历程上说,语文关涉到一个人怎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的问题,正如文
学评论家所说“文学即人学”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是‘人学’”,没有语文,人
可能就不能称其为人。因此,你要问我语文是什么?我告诉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语文就是让人成为其人的一门学科。

  二、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
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
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
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是分这样十条阐述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
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
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
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
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


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
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
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
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

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
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
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

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
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
法等。

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
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
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
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
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
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
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
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
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
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
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
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
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
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
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
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
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
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
“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
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
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
“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
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
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
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
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
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
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
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
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
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
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
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
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
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
“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
如何写、如何思。

  三、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
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
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
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
意偏废。

  (一)关于以“听”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听”。“听”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听”与“读”尤其在获取
信息方面发挥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倾听训练的价值,教学活动才能
有的放矢地进行。为师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是广泛而准确地
获得信息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需要;是积极从事交际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在日常口语交际活动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在与他人交谈时作出积极
准确的应对。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
知识的“听”。但笔者认为“听”的教学不仅仅是这些。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
培养学生“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
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
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
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
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
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
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
攻击。

  第三,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
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有关这个话题相
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
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
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愿望的实现,都必须以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学生倾听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倾听习惯的教育养
成也不例外,教师应注重学生倾听乐趣的培养,把学练倾听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这样,倾听训练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善于倾听乃至
乐于倾听,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心理,
不要因为大型考试很难进行“听”的测试而遗忘“听”的教学,树立全面发展的大语文
教学观,要满怀信心、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倾听训练,不可产生一蹴而就、急
于求成的想法。

  (二)关于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比较中重视课文阅读的。设计朗读、精读、泛读、
略读等教学环节,但很多老师进行这些环节时可能是随意的、目标是模糊的,可能
仅仅是为完成读课文的内容而忽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把“读”作为完成
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
文教学训练。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精读、泛读、速
读的能力训练上,而不是仅仅是读读课文,为讲解分析做铺垫。

  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
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语文教材上的选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
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
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
的提高。

  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训练学生泛读能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
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
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
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
四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
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
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
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
提升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关于以“说”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
“说”,不仅仅是教师的“说“和学生的“说”,更不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
题。语文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
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
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
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
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进行
叙述、说明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
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
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对学生“说”的内容、胆量、
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地训练。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
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
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
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四)关于以“写”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写”可以理解为“写字”,也可以理解为“写作”。

  首先说写字。电脑是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志,但对汉字书法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果认为有了电脑打字就无需写好字,这是十分错误的。首先书法艺术是中国传
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需要继承和发扬。其次,在社会中,在学校里,无论考试还
是招生、招聘、就业等很多时候,电脑就无法代替手写,因此书写也是一个人必备
的生存技能之一,写一手好字可能会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是,据有关
部门统计,当前社会,人们的书写能力严重下降,各阶段的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也
很不均衡,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因此,当前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写字
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级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因材施教,开
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陶冶学生
追求美、热爱美的情操。当然,教师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力求写规范的汉字,
并持之以恒。

  再说“写作”。如果说“写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话,那么“写作”就是追求心灵美。
写作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思想的外现。写作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正常生存能力,
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反应出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真
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或生活过程。但是,当前青少年的写作能
力不容乐观。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据我的调
查,当前中小学生的写作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作文的兴
趣越来越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文的内容越来越虚假,甚至胡编乱造,作文
模式僵化,语言空话、套话连篇。相当一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编造
作文,甚至抄袭作文。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和幸福,语文教学的写作是为考试
作准备,而不是为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因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写”的教学问题是比
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写”的现状,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
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喜欢写作,会创作。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
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及情绪的宣泄过程,应该是学生正
常的常态的思维活动,也是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外显过程,更是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
美的一个美好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写”往往只是一种学生被动的应
试训练。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
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与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就不能是一
个教师出一个作文题,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人生、
抒发理想、各言其志的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个“初写者”,教
师要当好师傅,要把基本的写作技法教给他,让他入门;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教师就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应该把“听与说”、“读与写”结合起来;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
书”,而应该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
力,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读大师的作品,聆听大家的教诲;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
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热
爱生活、懂得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越来越睿智、聪慧、人文、快乐等等。如果我
们做到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学生是会幸福地学习的。

  (五)关于以“思”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思”,在语文教什么中,笔者已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思”为核心的
“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怎样体现“思”的核心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
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之师,更是思想道德之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
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
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
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
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
成为一个因有思想而有尊严的人,要培养有思想和有尊严的人。语文教师不是知识
之师,而是思想之师、道德之师,甚至应该是学生的幸福导师,社会道德伦理的传
承之师。

2、语文教师不仅是思想之师,还应该是思维之师。

拉马丁说:“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歌德说:“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
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
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因此,思维能力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工
作水平和发展高度。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一个人
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应付自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思维的训练,如形象
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辩证思维等。当然,思维的训练不仅仅是
语文学科的任务,其他学科也要进行,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其独特性,
它是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而非其他。比如,与其说作文是考查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品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
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及能力。

3、语文教师不仅是经学之师,还应该是人文之师。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培养学生
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其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
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
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
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文之师的“传道”之路。《论语•子路、冉
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标,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
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
化教学和人文之师的典范吗?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有强烈的人道、人生、
人性、人格意向。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砺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
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从真正意义上育人。所以成
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根植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
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造就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
的人化情境。

  4、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要有“思”贯穿其中。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
载体。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都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因此,思想和思维是
语言的核心,如果离开了思想和思维,语言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也就是古人
所说的“文以载道”。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思”在其中,语文教学也可能就
是无效的教学。当然,我们的任何一节语文课(即使再差的课)也有“思”的存在,
我现在说的是要把“思”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心中有“思”——备课想到
“思”,教课想到“思”,课后要反“思”,有意思地想到“思”,而不是随意地“思”,是
要强化“思”,教中有“思”,学中有“思”,练中有“思”,让学生学会“思”、善“思”、
能“思”。

笔者认为:语文课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紧扣兴趣、
习惯、创新、人文八字要诀,遵循“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
项要求,以提升人的能力和品质为主要目的。
  四、语文课怎么样

  “语文课怎么样?”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这的确是一个很
难回答又很难会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有的专家说“形势一片大好”,有的专
家会说“误尽苍生”。同一节语文课,有的人会说是一节很好的课,有的人会说很糟
糕。但笔者仍然认为,对一个专业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主流标准。我查找各种
资料,以“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一节好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等关键词上网搜
索,得到的信息和“标准”可谓“众说纷纭”。我把比较典型的“标准”择要叙说如下,
供同行们参考。

  有的名家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
通,启迪创造,讲究实效,多元评价(靳家彦)”。有的名家说“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促发展。目标明确,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薛法根)”。有的
名家说“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有的名家
认为“好课像登山。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孙双金)”。有的名家认为“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
入,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好课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碰撞(孙建
峰)”。有的名家倡导“没有‘围场’的绿色课堂,家常味的课堂(窦桂梅)”。有的名
家认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课堂”的语文课才是好课(张伟)。……

  笔者认为,在高中招等各种考试的重压下,当今的语文教学确实严重变形与扭
曲,有人形容为“虚”、“闹”、“杂”、“碎”、“偏”不无道理,与《语文课程标准》所
强调的“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相去甚远,长期陷入各种“技”、“法”
与“率”的怪圈,作茧自缚,欲罢不能,欲改无路。现在仍然是被人“说三道四”、
“千夫所指”、“误尽苍生”。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节好课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它的独特性,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有它独有的基本的
标准。我非常欣赏特级教师薛法根的那句话——“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
展。”我们对语文的“一节好课”的评价不要附加太多的内涵,让我们“简简单单评语
文”。我认为既然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评价一节语文课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应该是五个字——“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体
现语文课的工具性,“思”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语文
课的功能和价值。新课改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一节语文好课的标
准也就是“听的自主、听的合作、听的探究”,“说的自主,说的合作,说的探究”,
“读的自主,读的合作,读的探究”,“写的自主,写的合作,写的探究”,“思的自
主,思的合作,思的探究”。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成这么多任务,但是,一位语文
教师的总目标应该是这样的,每一节课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项,甚至某一项中的一
个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一句话:在“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以提高学
生“听、说、读、写、思”能力,让学生知有所得、情有所感、意有所悟、行有所
获”就是一节语文好课。教出的学生“语能清清楚楚地听;话能清清楚楚的说;文能
深入浅出地读;字能规规矩矩的写,作能胸有成竹地写”,就是好语文老师。

  总之,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就是让人成为其人的一门
学科。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
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语文
课怎么教?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把“听、说、读、写、
思”作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把“听、
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选择,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追
求,把“听、说、读、写、思”作为我们的教学结果,把“听、说、读、写、思”作为
我们的教学评价。语文课怎么样?“听、说、读、写、思”教的效果好的语文课就是
好课。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
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的语文课就是好课。让学生自己品尝到智力
活动的快乐,能力的提高,学习成功后的喜悦,越学越想学语文的课就是好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