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8/19/2017 《种树郭橐驼传》写作艺术探微--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潇湘文化专题网

了树的本性,以致产生“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是从种植“当”和“不当”这一角度所进行的第一重对比。郭橐驼还从管理

的“善”与“不善”这一视角予以第二重对比。从表面上看,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乃至“其置也若弃”,似乎对种下的树

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甚至近乎漠不关心了;殊不知,这是遵循树木生长的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的真道

理。而其他种树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实际上是阻遏、压抑树木自然、自由

发展的愚蠢行为,其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一针见血指出其荒谬。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

了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理。须知,本文不只是科学的种树经验的陈述,在对比出种树之理后,醉翁之意在于讥刺官场之

弊,柳公通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句自然过渡下文,引申到吏治上。本来种树与治民并无干系,但由“顺木之天以致其

性”这一种树之理对应俗吏、庸吏扰民的种种情形,自然得出这种吏治违反了民生之本的结论。这样看来,“树”与“人”,本质迥

异,“种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依照规律而动,却是不二之理。两者类比,贴切自然,充分升华了主题,指斥了中

唐繁政扰民的现象,告诫统治者应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文章巧用对比,突出种树之

理;巧用类比,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豪强势要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

足”(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薄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缴纳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

《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

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本文通过对比、类比所揭示的主题很能针砭当时社会苛政、繁政、乱政扰民的积弊,从中可看到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政治

家急于用世以消除弊政的拳拳之意。

三、妙用排偶 “璨若珠贝”
《唐书·柳宗元》说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十分中肯。其文排比、对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冶于一炉,经过修饰、包

装的语句俨如串串珠玉,璀璨夺目。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旦暮吏来而呼曰:‘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蓄,早织而缕,字

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一段,三个“尔”字句与前面四个“而”字句构成两组排比,后面两个“而”字句

形成对偶,“壮气势,广文义”,句式整饬,气韵铿锵,把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勾画的淋漓尽致。

四、多维摹写 婉约多讽
全文以记言为主,记言中又穿插各种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不仅将一个丰富鲜明的种树者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又揭示、

提升了文章主旨,使文章散发着一种幽默讽刺的风味。如外貌描写,曰“隆然伏行”,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其“驼子”的体貌特征,

而“甚善,名我固当”的语言描写,诙谐地点染其随和、豁达之性格特征。文章主体部分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妙。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

孳也,以能顺木之天……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等等,实质上讽刺了政令繁苛对百姓造成

的极大干扰与伤害。本来,借“传”明理、寓理于事就使说理简约与委婉,加上有如此生动的语言描写,经过一番貌似“谦恭”的过

滤后,其讽刺更显得含蓄隽永。

本文还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为后面的叙议张本,如正面:“视橐所种树,或

移徙,无不茂;且硕茂,早实以蕃。”;侧面:“凡长安豪富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伺效暮,莫能如也。”

五、映衬过渡 匠心独运
映衬就是相互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本身即运用

映衬的手法,使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也相互映衬,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

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郭橐驼在自谦之中,强化了自己的观点;又如论“养人”一段,开头

故作谦恭地表白:“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结尾则指出:“若是,则与吾业者其有类乎?”谦而不谦,可谓绝妙!

《种树郭橐驼传》作为一篇寓言性传记,旨在明“养人术”这类官场治理,“传”于此而意于彼,堪称我国寓言史上熠熠生辉的不

朽华章。

http://lib.huse.cn/lzy/news_view.asp?newsid=880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