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15 年 7 月 外语教学 July. 2015

第 36 卷 第 4 期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Vol. 36 No. 4

“说谎 ”的语用学研究述评
胡春梅,陈 融
(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分校 英语系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摘 要:“说谎”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语用学角度考察了“说谎”的定义、构成要素、适用理论,认
为其定义演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经典的心理学模式、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语用学模式、原型语义学模式、结合
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理论和原型语义学的综合模式; 构成其概念的诸多要素中,以谎言的虚假性和说谎者的意图尤为
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避免过度泛化概念,采用级差化视角,改进研究方法。
关键词:“说谎”; 语用; 定义; 谎言的虚假性; 意图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544( 2015) 03-0013-05
Abstract: Lying has been a hot issue in pragmatic studies. By synthesiz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lying,this paper provides
a clear picture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ying. Major topics covered are the evolution of the lying concept,
key elements in defining lying,and pragmatic theories involved in the explanation of lying. Problems in the past research and
possible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pointed out.
Key words: lying; pragmatics; definition; falsehood of lies; intention
DOI:10.16362/j.cnki.cn61-1023/h.2015.04.004
( “说不真实的话以欺骗他人”) ( “lie”Merriam-Webster)
1. 引言
“有意说不真实的话”( “说谎”《现代汉语词典( 第 6
“说谎”是人类社会亘古已有的现象,一直是心理学、 版) 》)
社会学和哲学研究的热点。20 世纪以来,“说谎”也越来 辞典释义反映了人们对“说谎”的基本认识,然而对
越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除了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理解 “说谎”的解释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不够准确、全面。
角度,
语言学学者多从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和 心理学对此进行了补充,大多强调“说话人明知为假”和
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关注“说谎”,考察其语言发生机制、规 “有意欺骗听话人”,有些强调“说谎”对说话人更有利。

范其定义、
研究其产生的动机。本文着重梳理近几十年来 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对“说谎”的研究大都以如下定义

语用学领域在“说谎”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和所有跨学科 为出发点:
A 说了谎言 t,
的研究对象一样,“说谎”的语言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
当且仅当( a) A 声称 t 是 p,
基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述评时自然会提到心理学和哲
( b) A 相信 t 不是 p。
学等相关学科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就语言学学科内部而
( Meibauer 2005: 1376)
言,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虽各有不同的研究切入点、研究
2. 2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语用学定义模式
方法和理论模型,
然而两者近年来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认
“说谎”可 以 看 作 一 种 假 装 传 递 信 息 的 言 语 行 为
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语用学提供了新的视阈,
丰富了
( Hardin 2010: 3199 ) 。Castelfranchi & Poggi ( 1994: 276-
语用学理论。本文的“说谎”语用研究述评也因此主要涉
290) 认为谎言是一种以向听话人传递错误信息为目的的
及那些以语用学理论为主、
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辅的研究成
欺骗性策略, 说话人假装遵守会话合作原则。“说谎”言
果。
语行为需要满足的适切条件为:
2. “说谎”的定义 “说谎”言语行为
命题内容: 命题 p 或者一系列命题 P。
“说谎”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复杂性和多 准备条件: 说话人认为 p 或 P 适合某种情形; 说话人
面性。人们对“说谎”有多少种认识,
就有多少种定义。 不承认 p 或 P 的字面语义为真。
2. 1 经典的心理学定义模式 真诚条件: 说话人相信 p 或 P 为假或者想暗示同样
语用学对“说谎”的研究最初大多借鉴心理学的定 为假的 q。
义,
而心理学定义则以辞典义为基础,
如: 核心条 件: 说 话 人 试 图 使 听 话 人 相 信 p,P 或 q。
“To make an untrue statement with intent to deceive” ( Raskin 1987: 454)
· 13·
2. 3 原型语义学模式 言与其语义真伪无关,而与说谎者以为它是一句假话有
Coleman & Kay( 1981: 26-44) 从原型语义学角度分析 关。图 1 列出了事实真假、说话人信念和谎言之间的关
了英语中 lie 的定义,
认为谎言包含三个要素: 1) 该陈述是 系:
假的; 2) 说话人认为该陈述是假的; 3) 说话人做出该陈述
的目的是为了欺骗听话人。这些要素呈现得越多,
就越有
可能被标签为“说谎”。Coleman & Kay 的定义更加严谨
准确,
但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谎言的虚假性隐含了
“认定为假”和“有意欺骗”两个因素,判断某一言语是否
为谎言无需将以上要素全部列出( Sweetser 1987: 3-66) 。
另外,
Coleman & Kay 的谎言原型无法解释某些非典型谎

言,
比 如 能 够 导 致 虚 假 会 话 含 意 的 言 语 。Meibauer
图 1. 事实真假、
说话人信念和谎言之间的关系
( 2005: 1373-1399) 发展了谎言的定义,
用以解释那些字面
1) 符合事实、说话人也以为真,即一般意义上的真
义为真的“非典型”谎言:
话。
A 通过说 s 说了谎言 t
2) 符合事实、
说话人却以为假。这种情形是由于说
当且仅当( a) A 声称 t 是 p,
并且 A 相信 t 非 p
话人自身认知条件的限制或者信息渠道不畅而以为假,

或( b) A 因此暗示了 q,
但相信 q 不属实。
也就是说,
一句陈述是否谎言还应看其会话含意的 作谎言。
3) 不符合事实、
说话人也以为假,
是典型的谎言。
真假,
而不只是字面义。
2. 4 结合言语行为理论、 4) 不符合事实、
说话人却以为真。同上,
这种情形是
礼貌理论和原型语义学的综
合模式 说话人由于自身认知条件限制未能认清事实真相。人类

在 Coleman & Kay( 1981) 定义的基础上,Chen,Hu & 历史上每一次新的科学发现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事物的旧


He( 2013: 375-401) 认为: 认识都可归为此类。
说谎是一种言语行为 可以设想: 一位从不说谎、成果颇丰的科学家会说假
1) 前提是 p 的语义为假; 且 话,
因为他的一些研究结论被后人证明是错的( 即上述情
2) p 在多大程度上是谎言取决于以下情况 形 4) ; 一位从不说假话的家庭主妇可能经常说谎( 即上述
i) 说话人在多大程度上打算向听话人隐瞒 p 的真相 情形 2) ( 陈常燊 2010: 100-109) 。因此,判定说话人是否
( 同等条件下,
说话人越打算向听话人隐瞒 p,p 就越可能 说谎是以该言语是否符合说话人的实际信念为标准的,

是谎言) 事实的真假无关。
ii) p 在多大程度上利己而损人( 同等条件下,p 越利 3. 2 “说谎”的意图与动机
己,
就越可能是谎言) “说谎”的定义千姿百态,学者们对于构成谎言的基
iii) p 在多大程度上利他( 同等条件下,p 越利他,就 本要素也各执一词,但都不否认说谎者意图的重要性。
越不是谎言) Grice( 1982,转引自何自然等 2007: 13) 以意图为基础区分
此定义基于礼貌原则和“面子”论,更清晰地区分了 言语的两种不同意义: 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自然意义
“说谎”利己和利他的意图,认为“说谎”不是一个非此即 反映事物内在特征; 非自然意义则反映说话人意图,即说
彼的二元化概念,
而是包含四个因素( 其中三个为渐变因 话人期望通过其话语在听话人的大脑里产生某种效果。

素) 的级差概念。这样定义“说谎”,逻辑上更加严谨,能 在大多数文化中,
意图是谎言的主要标志 。“说谎”的意
更好地揭示“说谎”的本质。既考虑了善意谎言被社会所 图主要是: 使听话人接受一个错误的信念; 使听话人相信
接受的现实,
区分了说谎意图中利己和利他的因素; 又考 说话人说虚假言语时是真诚的; 听话人相信说话人的真
虑到“说谎”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差异,通过级差化其中的 诚,
而听 话 人 必 须“和 说 话 人 一 样 具 有 清 醒 的 意 识 ”
三个因素,
将“说谎”看作一个连续体。 ( Simpson 1992: 626) 。说谎者为什么要处心积虑使听话
人相信其虚假言语且不质疑其真诚呢? 人们可能出于各
3. 构成“说谎”概念的要素
种动机说谎,
这些动机也是“说谎”分类的主要依据( 邵爱
3. 1 谎言的虚假性 国 2007: 22-23) 。人际交流的情形多种多样,“说谎”的动
以上可以看出,
“说谎”的概念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 机也不一而足。如果缺乏良好的分类逻辑,
仅仅基于主观
谎言的虚假性。如辞典义所示,人们一般认为,谎言就是 经验的罗列,
无论将动机归结为多少种,都无法概括其全
即与事实不符的话。但“( 认为) 说谎就相当于说假
假话, 貌。分析“说谎”中交际主体的受益和损失更能看清说谎
话,
是错误的看法。说谎并不要求你说的话是假的,而要 动机的本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说的虚假言语更像谎
”( Davidson 1984: 258) 也就是说,谎
求你认为它是假的。 言,
为了维护他人利益而说的虚假言语像谎言的程度则较
· 14·
低 ( Hample 1980: 33-74; Barnett et al. 2000: 381-383; 原型论是“说谎”语用研究中应用较广的认知理论。
Chen,Hu & He 2013: 375-401) 。“利己”和“利他”可以看 Coleman & Kay( 1981) 认为“说谎”是欺骗的原型之一,虚
作判定“说谎”的重要标准。 假性( veracity) 、说话人信念( belief) 和意图( intention) 是
“说谎”的三个原型要素。Hardin( 2010) 发现西班牙语中
4. “说谎”语用研究中的不同理论维度
“谎言”概念的语义要素排序和英语不同。亓鲁霞( 1992)
4. 1 言语行为理论 也从原型论的角度对比了英语 lie 和汉语“撒谎”。
按照美国哲学家 J. R. 塞尔的观点,间接言语行为同 “说谎”语用研究中涉及的重要认知理论还有关联
时体现着两种话外行为,
即体现说话人际意图的主要话外 论,
通常和顺应论结合起来,用于解释“说谎”。说谎者为
行为和表达话语字面意思的次要话外行为( 周薇、周民权 了隐瞒真实的交际意图,
提供给听话人的信息意图是与虚
2014: 21) 。“说 谎”是 一 种 非 真 诚 论 断 的 言 语 行 为 假的交际意图相对应的经过处理的信息。说谎者不仅要
( Meibauer 2011: 277-292) ,
说谎者故意歪曲事实以达到欺 完成明示行为,
还要利用交际双方并未共享的某些语境因
素对整个交际过程进行逆推理, 以达到欺骗听话人的目的
骗的目的。说谎者通过向听话人传递某个意图( 主要言
( 刘勇 2009; 马琳娇 2013) 。从顺应论角度看,“说谎”就
语行为) 来 隐 藏 另 一 个 意 图 ( 次 要 言 语 行 为) ( Genova
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 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互相顺
2001: 5-14) ; “说谎”是将主要和次要的言语行为合二为一
应的结果( 何自然、张淑玲 2004: 25-31; 赵峰艳 2008: 69-
的综 合 性 言 语 行 为。Siefkes ( 2008: 91-118) 认 为,Searle
71; 刘陈艳、
张晔 2012: 155-157; 王慧 2012) 。顺应—关联
( 1976: 1-24) 所区分的五种言语行为( 宣布、描述、表达、

模式将关联论和顺应论结合起来,
认为谎言是交际双方根
令和受约) 无法涵盖“说谎”这种常见的边缘交际现象,因
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对某一言语表述进行判断的结果,
此应当加以扩充。
若某一言语表述的信息和交际者的认知语境假设不一致,
4. 2 合作原则及会话含意
则这一表述被认为是谎言 ( 曹悦 2009: 148-151; 刘 英 娴
会话合作原则在“说谎”研究中颇受挑战和质疑,主
2011) 。关联论以“经济原则”为基石,
但“经济原则”并非
要集中在其质的准则上。Grice 认为,如果说话人违背了
交际中应当普遍遵守的原则( 陈春华 2003: 93-97) 。如果
质的准则,
那他就在说谎,就是不合作。而“说谎”是一种
不存在这种普遍性,
关联论的解释力就会下降。而顺应论
如此普遍的现象,
不合作交际也很常见,
Grice 的合作原则
对话语理解的顺应过程解释并不明晰,可操作性也差强人
显得过于理想化。从某些部落语言的谎言中找到的证据
意。作为比较复杂的人际交流活动,“说谎”显然不遵守
也表明合作原则有其文化局限性,如 Danziger( 2010) 对中 如果不是更“费力”的话。对于“说谎”,关联论
经济原则,
美洲东部 Mopan Maya 人“说谎”的研究和 Senft( 2008: 139- 和顺应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
147) 对巴布亚新几内亚 Kilivila 语中谎言的研究。“说
谎”一般并不涉及会话含意,因为无论成功与否,说谎者 5. 善意谎言的研究
总是刻意隐瞒,
竭力阻止听话人看穿其真实的欺骗意图。 “说谎”引起研究关注的一个原因在于其社会接受上
然而说谎者在不改变字面语义的情况下,
也可能引导听话 的复杂性。尽管“说谎”通常涉及交际信息的虚假和误
人得出错误的会话含意,如 Meibauer( 2005) 提到的船长 导,
有一些“正当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 Hardin 2010) 。
和大副的故事。在研究谎言时也应当考虑到字面语义为 这类谎言,
尤其是为听话人利益和面子考虑的善意谎言,
真而会话含意为假的情形。 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 Coleman & Kay 1981; Sweetser
4. 3 礼貌理论( 礼貌原则和“面子”论) 1987; Brown 2002: 241-275; 黄苇 2007; 张国富 2008; Hardin
礼貌 理 论 被 广 泛 用 于 解 释“说 谎”现 象 ( 如 Chen 2010; 杨偃成 2013: 144-149; Chen,Hu & He 2013 等) 。善
2001: 87-106; Chen,Hu & He 2013: 375-401; 张国富 2008: 意谎言体现了说谎的社会现实性和研究之间的分歧。一

28-30; 黄苇 2007: 72-74; 杨晓蓉、
何明烈 2007: 78-81 等) 。 方面,
说谎的目的是欺骗,而欺骗是违背道德的; 另一方
Leech( 1983) 的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对听话人的 面,
一些以欺骗为目的的虚假言语又是合理的,被社会所
“损”和自己的“益”,同时尽量增加对听话人的“益”和自 允许。善意谎言的存在使得如何从语用角度来定义“说
己的“损”。Brown & Levinson ( 1987) 把礼貌看作保全说 谎”变得更加棘手: 究竟应该从“说谎”的概念中剔除“欺
话人自己和他人“面子”的语用策略。说话人为了保全听 骗”? 还是将善意谎言视作非谎言? 似乎只有两条路可
话人的正面或负面面子可以采用积极或消极礼貌策略 走: 要么假设不管虚假言语是否可被社会接受,只要它导
( 冉永平 2012: 3) 。同时,
说话人自己也有面子需求,当自 致欺骗,
就视作谎言; 要么提出说谎有不同的级别,
那些能
己的面子受到威胁时,
也会采取必要的策略去维护( Chen 被社会 所 接 受 的 虚 假 言 语 就 可 视 作 级 别 较 低 的 谎 言
2001) 。许多谎言就是说话人为了保全自己或他人的面子 ( Chen,Hu & He 2013) 。
而不得不说的; 其中又以顾及他人面子的谎言最能为社会
6. 结语
所接受。
4. 4 认知理论 Coleman & Kay( 1981) 以降,“说谎”作为一种语用现
· 15·
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使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对 实证研究较少。汉语、
中国文化和急遽发展变化的社会环
其进行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 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研究语境。在语料选择、实
好的启示。综观以往的研究,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值得注 验方法、
研究设计和研究视角上,
国内的研究一旦突破,前
意。 景将大有可观。
6. 1 避免过度泛化“说谎”的概念
运用不同理论来解释谎言时,应当照顾到“说谎”研 注释:
究的现实,
不应被理论牵制。如以下使用顺应—关联模式 ① Meibauer ( 2005) 引用船长和大副的故事为例: “船长和大副久有嫌

对谎言的定义: 隙。大副嗜酒,
船长欲借题发挥,以泄私怨。一日大副又醉,船长记
于日志: 今,
10 月 11 日,
大副酒醉。大副轮值,
见此记录,大怒。思索
从说话人一方来看……该言语表述就是谎言。
片刻,
遂欣然记下: 今, ”( 中文为本文作者所
10 月 14 日,船长未醉。
从接受者一方来看,若话语接受者认为说话者所表
译)
述的信息与自己的主观认识( 包括说话人对客观世 ② Mopan Maya 人判断说谎的唯一标准不是意图而是该言语与现实匹配
界的主观认识和他或她对说话人认知状态的了解) 的情况( Danziger 2010: 199-219) 。
不一致,
则该言语表述就是谎言。( 曹悦 2009) ③ 由于言语交际的多样性和“说谎”现象的复杂性,一些学者对使用礼
此定义引入了听话人的角度。言语交际中不应忽视 貌理论来解释“说谎”现象及其他言语交际活动也持怀疑态度( Xie,
He & Lin 2005: 431-461) 。
听话人的角度: 听话人可能出于交际能力和认知条件的限
制或者个人的目的,不能理解或者故意曲解说话人的言
语,
从而影响到言语交际的效果( Hickey 1994: 319-329) 。
参考文献
[1] Barnett,M. A. ,J. S. Bartel,S. R. Burns & F. W. Sanborn. Per-
研究“说谎”时,引入听话人的角度的确可以更全面地看
ceptions of children who lie: Influence of lie motive and benefit[J].
到谎言的理解过程,
了解听话人是如何识破或者未识破谎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0( 3) : 381-383.
言的。然而,
据此将谎言定义为“若话语接受者认为说话 [2] Brown,P. & S. C.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者所表述的信息与自己的主观认识不一致,
则该言语表述 U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就是谎言”却是不妥的。这样做过份泛化了“说谎”的概 [3] Brown,P. Everyone has to lie in Tzeltal[A]. In Blum-Kulka,S. & E.
S. Catherine ( eds. ) . Talking to Adults: The Contribution of Multiparty
念,
使其无法捉摸,
偏离了研究初衷。
Discourse to Language Acquisition[C]. Mahwah,NJ: Lawrence Erl-
6. 2 级差化视角的必要性
baum Associates,2002: 241-275.
Coleman & Kay( 1981) 提出“说谎”的概念及其基本要
[4] Castelfranchi,C. & I. Poggi. Lying as pretending to give information
素不应非此即彼,
而应当有级差。事实上,从古罗马的奥 [A]. In Parret,H. ( ed. ) . Pretending to Communicate[C]. New
古斯丁开始,
“说谎”就曾被当作级差概念。奥古斯丁区 York: De Gruyter,1994: 276-290.
分了谎言的等级,
从最严重的曲解教义到具有高贵动机的 [5]Chen,R. Self-politeness: A proposal[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

藏匿罪犯等共八种( 陈常燊 2010) 。Hardin( 2010) 也认为 ( 33) : 87-106.


[6] Chen,R. ,Chunmei Hu & Lin He. Ly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
“说谎”有程度上的区分。Chen,Hu & He( 2013) 进一步
nese: An inter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提出,
不仅“说谎”概念有级差性,构成其概念的要素本身
2013( 10) : 375-401.
也有级差性。然而,大多数研究者似乎都陷入了将“说 [7] Coleman,L. & P. Kay. Prototype semantics: The English word lie
谎”视作非此即彼概念的窠臼。“说谎”领域较有影响力 [J]. Language,1981( 1) : 26-44.
的研究,
如 Davidson( 1984) 和 Meibauer( 2005,2011) 等,
依 [8] Danziger,E. On trying and lying: Cultural configurations of Grice’s
旧沿袭二元化概念。“说谎”仿佛伊索寓言中的蝙蝠,无 Maxim of Quality[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2010( 2) : 199-219.

论怎样定义都难获全貌,
无法得到系统和科学的解释。关 [9] Davidson,D.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 Oxford: Clar-
endon Press,1984.
于“说谎”的语用学研究,有必要回到级差化视角的道路
[10]Genova,D. Deceiving as a speech act[J]. Supostavitelno Ezikoznanie /
上来。
Contrastive Linguistics,2001( 3) : 5-14.
6. 3 国内研究方法的改进 [11]Hample,D. Purposes and effects of lying[J]. Southern Speech Commu-
不可否认,
国内对“说谎”的研究近些年来有一些方 nication Journal,1980( 46) : 33-74.
法上的突破,
比如选择政治文本( 孙百玲 2010) 、电视剧本 [12]Hardin,K. J. The Spanish notion of Lie: Revisiting Coleman and Kay
( 袁丽 2012: 123-126) 和经典名著( 王慧 2012) 等不同语 [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 42) : 3199-3213.

料; 运用跨文化对比的视角,对比英语 lie 和汉语“撒谎” [13]Hickey,L. I don’t care what you meant: I heard what you said[J].
Miscelanea,1994( 15) : 319-329.
( 亓鲁霞 1992) 、研 究 中 美 电 视 剧 中 的 撒 谎 现 象 ( 袁 丽
[14]Leech,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83.
大部分“说谎”研究仍然是关于谎言的产
2012) 。但是,
[15]“Lie. ”Merriam-Webster. com. Merriam-Webster,n. d. Web. 10 Aug.
生、
识破、
分类和语用功能的零星讨论或者集中利用某一 2014[Z / OL]. [2014-08-10]. http: / / www. merriam-webster. com / dic-
两种理论来解释谎言等,
并未深入问题核心。研究方法单 tionary / lie.
一,
使用大规模语料结合严谨实验设计的既定性又定量的 [16]Meibauer,J. Lying and falsely implicat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

· 16·
2005( 37) : 1373-1399. [34]马琳娇. 关联理论下的谎言研究[D]. 锦州: 渤海大学,
2013.
[17]Meibauer,J. On lying: Intentionality,implicature,and imprecision [35]亓鲁霞. 原型理论初探: 英语“lie”和汉语“撒谎”的对比研究[A].
[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2011( 8) : 277-292. 桂诗春.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C]. 长沙: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
[18]Raskin,V. The semantics of lying[A]. In Crespo,R. ,B. D. Smith 1992: 59-71.
& H. Schultinik ( eds. ) . Aspects of Language: Studies in Honour of [36]冉永平. 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管理模式及其违反[J]. 外语教学,
Mario Alinei ( Vol. 2) [C]. Amsterdam: Rodopi,1987: 443-469. 2012( 4) : 1-5.
[19]Searle,J.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J]. Language in Socie- [37]邵爱国. 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ty,1976( 5) : 1-24. 2007.
[20]Senft,G. The Case: The Trobriand Islanders vs H. P. Grice: Kilivila [38]孙百玲.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政治谎言研究[D]. 哈尔滨: 黑龙
and the Gricean Maxims of Quality and Manner[J]. Anthropos,2008 江大学,
2011.
( 1) : 139-147. [39]王 慧. 隐意谎言的语用学分析———以《红楼梦》中凤姐的谎言为
[21]Siefkes,M. Uncooperativeness and other marginal phenomena of com- 例[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2.
munication in Botho Strauss’s Die Zeit und das Zimmer ( Time and the [40]杨晓蓉,
何明烈. 基于语用角度的“谎言”探讨[J]. 四川外语学院
Room) [J]. KODIKAS / CODE-Ars Semeiotica,2008( 31) : 91-118. 2007( 5) : 78-81.
学报,
[22]Simpson,D. Lying,liars and language[J]. Philosophy and Phenome- [41]杨偃成. 善意谎言的认知语用探究[J]. 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nological Research,1992( 3) : 623-639. 版) ,
2013( 1) : 144-149.
[23]Sweetser,E. E. The definition of “lie”: An examination of the folk [42]袁 丽. 中美电视剧中角色撒谎现象对比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
models underlying a semantic prototype[A]. In Holland,D. & N. 2012( 4) : 123-126.
院学报,
Quinn( eds. ) . 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 Cam- [43]张国富. 善意谎言及其言后行为的语用分析[J]. 昭通师范高等专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66. 2008( 4) : 28-30.
科学校学报,
[24]Xie,C. ,Ziran He & Dajin Lin. Politeness: Myth and truth[J]. Stud- [44]赵峰艳. 说谎作为交际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铜仁学院学报,
ies in Language,2005( 29) : 431-461. 2008( 4) : 69-71.
[25]曹 悦. 言语交际中谎言的认知语用分析[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第 6 版)
(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148-151.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26]陈常燊. 说谎何以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分析哲学的研究进路 [46]周 薇,
周民权. 言语行为中的语用标记探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
[J]. 哲学分析,
2010( 3) : 100-109. 学报,2014( 4) : 20-23.
[27]陈春华. 顺应论和关联论———两种语用观的比较[J]. 四川外语学
2003( 2) : 93-97.
院学报,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说谎’言
[28]何自然,谢朝群,陈 新仁. 语用 三论: 关 联论 · 顺 应 论· 模因论 语行为的英汉语用对比分析”( 项目编号: 11JK0420) 的阶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段性成果。
[29]何自然,
张淑玲.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作者简介: 胡春梅,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
外国语,2004( 6) : 25-31.
向为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30]黄 苇. 善意谎言的语用阐释与语用价值[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
陈融,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分校教授,博
2007( 2) : 72-74.
学校学报,
士,
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31]刘陈艳,张 晔. 塞尔哲学思想对其语用研究的影响[J]. 求索,
2012( 11) : 155-157.
[32]刘英娴. 关联—顺应模式下谎言的研究[D]. 长 春: 吉林大学, 收稿日期 2014-10-12
2011. 责任编校 孙 毅
[33]刘 勇. 关联理论下的说谎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外语教学》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双双入选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3 年 12 月发布的有关信息, 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外语教学》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两本学术刊物, 双双入选 2014 - 2015 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英文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缩写为 CSSCI) 收录
名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首次进入 CSSCI 扩展版,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CSSCI 由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 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文献检索的重要工具, 也是我国社会
科学研究文献引文统计信息查询与评价的主要工具。由于其评价机制和生成数据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CSSCI 已经获得教育
部和全国高校以及社会科学期刊界的普遍认可, 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目前,教育部已将 CSSCI 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
地评估、 成果评奖、 项目立项、 名优期刊的评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参照指标。本次 CSSCI( 2014 - 2015) 来源期刊为 533 种,
扩展版来源期刊为 189 种, 收录集刊 145 种。
我校两本学术期刊同时入选是全国广大专家学者、 作者和读者长期支持的结果,是我校领导重视科研、重视学报发展的结果,
也是学报编辑部多年努力耕耘、 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必将推动两本学术期刊的良性健康发展。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衷心感谢各级领导、 专家学者、
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厚爱,我们将再接再厉,为中国的外语教学与科
研事业做出新的、 更大的贡献。

·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