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MEDICAL PSYCHOLOGY

製作
睿箴,雅文

6’ 日期
2011/6/8
青春的大二,快要掰掰囉~

期末考們都加油!!
課程主題 自殺 授課老師 吳建昌
授課日期 2011/06/08第5節
製作者 蔡睿箴 鄭雅文
Intro
雖然這堂課在談論自殺的議題,但不會很沉悶!老師不僅上課邏輯
層次清晰,也很會說有趣小故事。大家可以參考授課大綱和結論,至於
一些看似不會考的東西就開心的看過就好吧!

Outline
§授課大綱
§對死亡的觀點
§自殺的意義
§從歷史觀點看自殺
§自殺的意圖(Intention)
§自殺之心理動力學觀點
§自殺者人格上之特質
§自殺作為一個痛苦的吶喊(Cry of pain)
§自殺與精神疾病之關係
§理性自殺
§間接自殺行為 Indirect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台灣之預立醫療指示規定:末期病患可選擇的治療方式
§自殺防治
§結論

§授課大綱
一、 自殺的意義(哪些行為算自殺)
二、 自殺的心理學觀點
三、 自殺與精神疾病之關係
四、 「理性」自殺與行為能力
五、 「間接」自殺與生命中的風險
六、 自殺─心理學、精神醫學與與道德哲學之交錯

-1-
§對死亡的觀點
一、 柏拉圖<斐多篇>裡說:
「哲學是死亡的練習。」
(一) 觀點:也許有些人相信靈魂的存在,認為死後會有下一個輪迴,或是
會到達極樂世界。但是對於現實而言,既然來到你現在所存在的這個
世界,有一天終究會離開。有生就有死,要能面對死亡,才是哲學思
維的開始。
二、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一) 觀點:孔子排斥談論死亡。
(二) 生和死要一起思考。要先了解生,才能把死想得透徹;同樣的,瞭解
死亡,也會更懂得珍惜生命。
三、 存在主義
(一) 「There is but one truly serious philosophical problem and that is suicide.
Judging whether life is or is not worth living amounts to answering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hilosophy. ---Camus 」
(二) 觀點:多思考人生的價值、活著的意義。多問自己:
「我們活得值得嗎?」
目的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希望能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自殺的意義
一、 Durkheim 對自殺的定義
(一) The term suicide is applied to all cases of death resulting directly from a
positive or negative act of the victim, which he knows will produce this
result. 自殺是指直接由一個正向或負向的動作所造成的自我死亡,而
當事人知道這個動作會造成此後果。
(二) positive act:自己主動做一動作。如:拿把刀刺自己。
negative act:看到死亡將臨,卻故意不反應。(如:看到一台車疾駛而
來卻不動,而他明知道不閃避就會死。)
二、 Beauchamp 對自殺的定義
1. A person intentionally bring about her own death.一個人有意的造成
自己的死亡。
2. Not coerced.非被迫。
3. Death caused by conditions arranged by the person to bring about her

-2-
own death.此人刻意安排一些造成死亡的條件,或從事一些具有死
亡條件的行為。
(一) 根據 Beauchamp 的定義,若是在被逼迫的情況下,即使刻意造成自己
的死亡,也不算是自殺。
(如:若有一對父母被別人威脅去跳樓,否則
他們的小孩就會被殺。則即使他們真的因跳樓而死,也不算自殺。)
(二) Beauchamp 為生命倫理學的學者,四大原則創始之祖。
(醫學倫理學四
大原則:尊重自主原則、不傷害原則、利益病患原則、公平正義原則。)
三、 文天祥捨身取義,算不算是自殺?
(一) 從 Durkheim 對自殺的定義:文天祥算是自殺。因為他只有兩個選擇:
投降活下來或是捨身取義。明知道可以選擇投降活下來,但卻選擇從
容就義(也就是從事了 Durkheim 定義的 negative act)又加上定義中
沒有考慮到被迫與否的問題,所以文天祥捨身取義是自殺的行為。
(二) 從 Beauchamp 對自殺的定義:我們知道文天祥是在一個被迫的情境下
做出選擇,所以不算是自殺。

§從歷史觀點看自殺
一、 Suicide:Self-homicide。有意地終結自己生命的行為所導致之死亡。
二、 西方對自殺評價的歷史演變。
(一) 古希臘羅馬時期:自殺為法律倫理上可容許的行為。
1. 此時期有個斯多葛學派認為:人雖然不能決定什麼時候生,但能決
定什麼時候死;能決定什麼時候死才是自由的極致。
2. 所以當時有很多學者會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有人會設計
晚宴並發請帖,告知說他本人將於今夜幾點以服毒方式死亡,請大
家來看自己的死亡表演,還會有其它餘興表演可供欣賞。
三、 中古世紀歐洲:自殺為法律倫理上應譴責的行為。
(一) 因為《十戒》裡說不能殺人,而自殺殺的就是人,所以自殺要受到譴
責和處罰。(當時有人認為自殺就可以免去在世的苦難,且快速到達天
堂,但後來就被禁止,說這是走捷徑的行為!)
四、 十八世紀:自殺是個人瘋狂導致的行為、自殺的實質除罪化。(精神醫
學和自殺產生連結囉!)
(一) 早期認為自殺跟精神疾病無關,但後來發現很多自殺都是精神疾病所
造成的,所以訂定自殺是個人瘋狂的行為。

-3-
(二) 若精神科醫生判定犯罪的人(自殺者)已經瘋到一定的程度,不知道
自己在做什麼、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時,就可以免責。精神科醫生
期許不懲罰並且原諒他、治療他。
五、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有些自殺不是個人精神疾病導致的行為
(一) Durkheim 認為自殺乃社會現象,壽酒氣、政治…影響(研究自殺率的波
動之社會成因),一個社會永遠有犯罪與自殺。強調如何探討自殺的因
子並改變他。
(二) 自殺的醫療化(Medicalization):隨著精神醫學的發展,把自殺當成精神
疾病來處理,去診斷、治療並預防。
六、 精神醫學與自殺防治

§自殺的意圖(Intention)
一、 定義:希望其行為達到自己死亡的效果。
二、 區別意圖與預料的不同
(一) 意圖:Effect intended
(二) 預料:Effect foreseen, but not intended
1. 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明知道有死亡的可能,但是仍堅持去做。如
癌末病人知道嗎啡打多了會死,但是很痛,還是要求醫生幫他施
打。但他並不是想要自殺阿~~
三、 “Unconscious” intention
(一) Chronic “indirect” suicide:從深層心理學觀點來看,有些人內在有求死
的意志但自己並不清楚,而常常做一些危害生命的事情或是冒險的行
為,如抽菸、喝酒、騎快車。
(二) Crying for help:有些人不想死但是會做些傷害自己的舉動,目的是期
望得到他人幫助。所以要就他阿~~
(三) Gaining empathy:渴望藉由傷害自己得到別人的同情。
(四) Desire to take revenge:用自殺來復仇。如,你打我就表是不愛我,我
死給你看讓你難過!(其實本身的邏輯就怪怪的 XD)
(五) Hope to be relieved from distress:從痛苦中得到某種解脫,所以自殺也
算是一種逃脫痛苦的方式。

-4-
四、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y helps a clinician determine whether and
when it is ethical to intervene.了解自殺的心理學成因,就能知道什麼時
候有正當性去介入、去幫忙。

§自殺之心理動力學觀點(Psychodynamic aspect)
一、 Freud:Anger toward the lost object that was internalized into part of the
ego.
(一) 你愛的東西原本是你個人的一部分,但若情感對應的客體不見了,這
時候你會很生氣,對於客體的生氣會轉向自己。如,你愛一個人愛得
很深很深,決裂時你會很生氣,而你氣的發洩點會是自己。
(二) Thanatos over Eros:libido used to repress threatening experience or
thought. 每個人都有死亡的本能,會受到死亡的引誘,有死亡的欲望。
二、 Zilboorg:自殺可以表現各式各樣的情緒,復仇、恐懼、憎恨、想像中
的逃離、衝動的表現。
三、 Litman 被拋棄、無望、無助的時候會有自殺的表現。當有罪惡感、很生
氣、焦慮不安、依賴別人依賴不得時都有可能會自殺。

§自殺者人格上之特質
一、 Impulsivity
(一) 超過 50%的自殺企圖者在一個小時前都還沒想過要自殺
(二) 衝動的人一般都有容易生氣、有侵略性、攻擊性等特質,攻擊的對象
也包括自己本身。
(三) 衝動性自殺特別容易出現在青少年身上。
(防止自殺法:有人想跳樓,
讓他跳不出去,緩一緩,衝動過了,就不會想死了。)
(四) 例子:金門大橋自殺防治鬥士的故事。
(原本要自殺,結果跳到一半後
悔了,被救起來後認為很多自殺的人也像他一樣會後悔,所以積極推
動自殺防治)
(五) 能夠防治的自殺主要是衝動性的自殺。
二、 Dichotomous thinking 自殺者會有的想法
(一) 價值觀中只有對與錯,為二分式,黑白分明的想法,過於極端,容易
使自己走投無路。
(二)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有病或無病

-5-
(三) 例子:孤星淚中,一直要將主角尚法強入罪的警官耶法,後來發
現尚法強做了很多好事。
三、 Cognitive rigidity 想法僵硬
過於死板、執著,想法沒彈性,沒有想到其他可能。
四、 Ineffective autobiographic memory 對過去的記憶無法有效利用
想到過去時,都只想到失敗的,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不值得一活。
如果考試時寫不出來,只想到絕望就有可能是這種……
五、 Problem solving deficits
(一) 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
1. 找出問題的所在(problem orientation)
2. 列出可能的解決方法(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 solutions)
3. 從中找出最好的(decision making)
4. 實踐(solution implementation)
5. 檢視是否達到預期中的成效(solution verification)
(二) 自殺的人往往有以下現象
1. 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沒有執行的能力
3. 懷疑自己的能力,因而較為被動
4. 對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特別敏感
5. 情緒不穩定
六、 看不到未來希望
(一) 缺乏對未來的正面思考
(二) 不一定有較多負面的想法
(三) 不一定跟憂鬱症一起發生
(四) 例子:宗教集體自殺者

§自殺作為一個痛苦的吶喊(Cry of pain)
一、 完成自殺者與企圖自殺者在許多層面頗類似。
二、 強調自殺行為之反應性(Reactive);而非溝通性(Communicative)
三、 早期自殺行為是一種逃脫之象徵行為
(一) 覺得被擊敗
(二) 感覺無處可逃(Trapped)

-6-
(三) 自殺作為抗議、抗拒與重建逃脫路線之一種企圖
四、晚期之自殺行為與自殺死亡
有人說是痛苦的吶喊

§自殺與精神疾病之關係
一、探討方式
(一) 心理死後解剖(Psychological autopsy)
透過訪問自殺死者的親戚朋友,以了解死者的精神問題或就醫紀
錄,確定其是否自殺。商業上:保險公司會看這個人是不是自殺
才決定要不要賠
(二) 與自殺企圖者之晤談
(三) 流行病學調查
二、統計數據 完成自殺或企圖自殺者
精神疾病患者自殺比率 有精神科之診斷 95%
憂鬱症 15% 憂鬱症 80%
精神分裂症 10% 精神分裂症 10%
酒精依賴者 15% 失智症或顫妄 5%
衝動或暴力史者 25% 合併酒精依賴 25%

三、 精神科病人自殺高風險性時期(重要)
(一) 住院後第一週內(本來沒力氣自殺,現在變得比較有力氣了)
(二) 出院後三個月內(以為問題解決了,但出院後發現問題依舊)
(三) 上次自殺企圖後三個月內(前科越多,再犯機率越高)

四、 並非所有自殺的人都患有精神疾病,只研究自殺企圖者不能真正
理解自殺死亡者的特質

-7-
§理性自殺
一、

(一) 基本上我們相信理性的自殺的存在,即使是有精神疾病的自殺者亦同。
(二) 由 上 圖 我 們 可 發 現 自 殺 者 ( 左 邊 色 塊 ) 通 常 具 有 行 為 能 力
(competence)
,而精神疾病患者(右邊色塊)也並非全都不具有行為
能力。
(三) 若理性是代表人有行為能力的話,則我們知道自殺的人通常都有足夠
的理性,而有精神疾病症狀的人也未必沒有理性。
(四) 目前作法:先救命,再慢慢理解他選擇死亡是否真的有深思熟慮

二、 評估自殺者的行為能力
(一) 實質行為能力的特徵
-8-
1. 行為能力並不等同於精神狀態
2. 行為能力牽涉到功能障礙之程度
3. 行為能力取決於事務、情境的要求
4. 行為能力可能會改變
(二) 行為能力四要素
1. Capacity to make choice(具有做決定的能力)
2. Capacity to understand(能理解自己的行為)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3. Capacity to appreciate(有能力去評斷所做的行為對自己好壞)
4. Capacity to reason logically(能作理性而合乎邏輯的論述)
三、 權衡個人自主與保護:評估是否該介入自殺
(一) Strong principles of maleficence and beneficence:強的個人或社會
保護原則:只要是自殺,一律防治。
(二) Weak principles of maleficence and beneficence:弱的個人或社會保
護的原則:如果病人有行為能力,尊重其自殺意願。
(三) Sliding Scale of Competence:個人決定的結果危險性愈高,行為能
力的標準就愈高(調整行為能力的標準以保護個人?老師說這個部分
還有思考的空間,畢竟有什麼比自殺這個決定更困難?按照這個標準
豈不是自殺就不能被接受了?)
(四) 某些地區國家中,可以接受若確認為有能力,醫師可以協助病人死亡。

§間接自殺行為 Indirect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無知、過失、不注意、冒險都是可能導致間接自殺。例如:常常爬危險的山、
糖尿病患者不吃藥、愛喝酒、抽菸……。個人通常沒有自殺意圖,且通常行為持
續很久的時間才會有作用。 PS:睡眠不足也是間接自殺……大家請保重
有時個人鉉則和間接自殺會有衝突,有些時候會被介入:例如行為者是有病
或者沒有能力,或是國家基於安全之理由必須管制。如:開車要繫安全帶、公共
場所禁止吸菸……

§台灣之預立醫療指示規定:末期病患可選擇的治療方式
一、 末期病人得立意願書選擇安寧緩和醫療。
二、 安寧緩和醫療:指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
之醫療照護,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9-
三、 若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 應由二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其中一位應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
(二) 應有意願人簽署之意願書。但未成年人簽署意願書時,應得其法定代
理人之同意。
根據法律:不是自殺,是選擇不治療。(但 Durkheim 不同意,他認為這也算是自殺)

§自殺防治
一、 有效預防自殺的方式:
(一) 教育醫師辨認憂鬱症患者,啟動治療程序
(二) 限制導致自殺的各種手段:
1. 跳樓→加護欄
2. 燒炭→管制
3. 上吊、割腕→?→有些可以限制有些不行
二、

台灣塑膠鴉片的防治:應從根本使其不要欠那麼多錢。

-10-
§結論
一、 自殺
(一) 自殺之意義與自殺意圖之問題
(二) 自殺之心理層面之分析
1. 衝動、認知僵固、二分化思考、無效的個人史記憶、解決問題能力
缺失、無望、痛苦的吶喊
(三) 自殺、精神疾病與行為能力之關係
(四) 「間接」的自傷與自殺之行為:介入之時機與正當性?
二、 自殺:心理與倫理之糾葛

-11-
醫心考古題 (by franky9955, meowwoo, Edmund0610 生日快樂!!,
daniel510791, holystin, lefthander, qaz800127, timteng, tzusky, log847)
一、是非題
1. 病人在患病急性期時,為了降低驚恐反應,會出現否認的心理反應,對治療
是不利的。
2. 當病患喪失自信和原來的生活功能時,會處於一種無助狀態(helplessness)的
身心反應,是一種焦慮反應。
3. 青少年正值需要建立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生病時很容易引發憤怒反應而影
響疾病的治療。
4. 退化反應和依賴行為會互相加成,而養成所謂定型的「生病角色」(sick role)。
5. 慢性病患者有時會渴望脫離疾病的羈絆,想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人,而失去
順從性,此時應予強制治療。
6. 焦慮往往伴隨自律神經系統反應,會增加個體負擔,成為障礙,表現焦躁、
不安、失眠等障礙症狀。
7. 醫療專業人員具備較豐富的醫學知識,因此往往更能夠治療自己。
8. 醫療人員因為瞭解疾病,自身比較不會感受到疾病的威脅和恐懼。
9. 醫療人員應儘早認識壓力,學習壓力的因應和處置。
10. 醫療人員經常與疾病和痛苦為伍,需要培養一種終極的專業價值觀,否則不
利於身心健康。
11. 做任何侵犯性的檢查或治療,應儘量預先告知兒童且澄清其疑慮,以減少不
良的心理反應,並增加合作度。
12. 照顧一位心臟病的兒童時,應儘量順從他的要求,以免其心臟容易因不高興
或生氣而負荷不了,加重病情。
13. 當一位六歲的癌病末期兒童告訴你: 『我很怕死,你一定要救我。』時,最好
的處理方式是回答他:『不要擔心,你一定會好起來。』以減輕他的害怕。
14. 當一位罹患癲癇症青少年的父母告訴醫師,最近這孩子拒絕服藥,已再發作
四次,此時只要醫師以專業之權威,告誡此青少年患者發作不控制好的危險
性,即可改善其拒絕服藥的情形。
15. 壓力(Stress)是只能引起壓力反應的任何刺激,可以是內在的,也可以是外在
的。
16. 一個生活事件是否造成壓力,是相當主觀化和個別化的。
17. 不同的身體症狀來自特定的壓力種類,而非由個人體質決定,例如威脅造成
高血壓或甲狀腺亢進,失落引起胃潰瘍或氣喘。
18. 不合理、不確定或扭曲的認知,會帶來相對無謂的壓力反應,因此認知治療
可用於壓力處理。
19. 肌肉放鬆法可以有效降低全身肌肉的壓力反應,適於緊張性頭痛、下背痛,
但不適合焦慮症的病人。

- 12 -
20. 生理回饋訓練可以使人學會控制身體功能,包括心跳次數、皮膚溫度、腦波
等,可用於壓力處理。
21. 有效的運動程度可以最大心跳速率的 60%為上限,
最大心跳速率=200-年齡。
22. 腦影像(neuroimaging)已被用來研究宗教經驗。
23. 宗教信仰會降低心臟手術病人之存活率。
24. 宗教信仰對藥物濫用之防治有實質助益。
25. 宗教信仰對精神疾病之治療是負面的。
26. 親人去世後,生者沒有流露任何悲傷情緒,對個人的精神狀態是正面且健康
的。
27. 對死亡的害怕之一是怕被處罰和罪惡感。
28. 每個瀕死病人最後都可以在臨終前接受死亡。

二、選擇題
1. 台灣 1999 年 921 大地震有關之描述,下列哪一項是不恰當的?
(A) 地震屬天災,個人感受到之心理壓力不明顯。
(B) 地震引發的身體傷害不是少見的。
(C) 地震後,人大都有一種對地震的害怕感。
(D) 地震後,房屋倒塌的人,急需社會與政府救助。

2. 台灣原住民的生活,下列之描述哪一項最恰當?
(A) 台灣所有原住民,屬同一種族。
(B) 台灣原住民的生活變化,形成文化多元性之社會壓力。
(C) 台灣原住民的飲酒問題並不嚴重。
(D) 台灣原住民的一般身體健康比漢民族好。

3. 有關台海兩岸關係的描述,下列哪一項最不恰當?
(A) 純屬社會上之政治議題,與個人健康沒什麼關係。
(B) 兩岸關係是一種台灣歷史因緣之事件。
(C) 兩岸關係是可以用政治手腕去解決的。
(D) 兩幹關係是國人共同關心的議題。

4. 有關台灣社會裡家庭生活的描述,下列哪一項最恰當?
(A) 台灣人之家庭生活,沒有什麼改變。
(B) 台灣人之家庭結構,仍沒有多大改變。
(C) 台灣人之家庭生活,在個人健康上佔重要之地位。
(D) 台灣人之家庭生活,仍沒有現代化生活之跡象。

- 13 -
5. 有關台灣天氣悶熱,下列的描述,哪一項最不恰當?
(A) 悶熱也是一種壓力,使身體不舒服。
(B) 悶熱是大自然的現象,對人體沒有什麼作用。
(C) 悶熱是台灣天候特色之一。
(D) 悶熱使人體出汗多。

6. 有關壓力之描述,下列哪一項描述是最不恰當?
(A) 生理壓力對健康可能是有害的。
(B) 壓力之處理,是增長智慧之機會。
(C) 壓力可能是隨處、隨時存在的。
(D) 心理壓力對健康有百害,無一利。

7. 有關心理壓力的反應,下列哪一項最恰當?
(A) 壓力是一種心理現象,與身體疾病無多大相關。
(B) 壓力大,會引起心理之情緒反應而已。
(C) 壓力會引起個體全面性之壓力反應。
(D) 壓力並不會引起荷爾蒙之變化。

8. 關於醫療專業人員的壓力下列何者為非?
(A) 與成長過程的情緒剝奪有關。
(B) 與一般人的壓力反應不同。
(C) 面對較多不確定的情境威脅。
(D) 比一般人較多的角色期待。
(E) 平均壽命少於一般人口。

9. 一位對醫師不滿意的患者,可能因為不敢得罪醫師,將敵意發洩到護理人員
的身上,是何種心理作用機轉?
(A) 投射作用
(B) 內化作用
(C) 退化作用
(D) 轉移作用
(E) 否認作用

10. 為了克服或掌握對疾病的害怕與不確定性,有些病患會過度尋求相關的疾病
訊息和知識,是下列何種心理作用機轉?
(A) 轉移作用
(B) 過理智化作用
(C) 退化作用

- 14 -
(D) 投射作用
(E) 仿同作用

11. 關於疾病的心理反應下列何者為正確?
(A) 疾病的心理反應是正常現象,無須特別注意。
(B) 續發性收穫(secondary gain)會減弱患者退化和依賴。
(C) 病人對於疾病有個別的因應策略,無法改變。
(D) 正常的心理反應有助於疾病的因應。
(E) 病患出現適應障礙時不可使用藥物治療。

12. 兒童罹患慢性疾病對下列何層面不可能影響?
(A) 人格成長
(B) 家庭互動
(C) 學業成就
(D) 自我概念
(E) 以上皆非

13. 下列何者不屬於兒童、青少年對生病住院之心理反應?
(A) 智能下降
(B) 幻想被懲罰
(C) 擔心學業落後
(D) 焦慮在同伴中之地位受影響
(E) 尿床

14. 下列敘述何者是不正確的?(對一般智能之兒童而言)
(A) 四歲的兒童可能相信父親死後還會回來
(B) 七歲的兒童會懼怕死亡後的孤獨
(C) 不宜與十二歲的兒童討論其疾病的預後情形
(D) 十歲的兒童認為他死亡後會遭遇很大的痛苦
(E) 十五歲的青少年可瞭解死亡所帶來社會角色、關係之改變

15. 現代化及科技的發達的時代,下列有關靈性關顧(spiritual care)在醫療上之角


色之敘述,哪一項最恰當?
(A) 愈來愈不重要
(B) 愈來愈受重視
(C) 完全被排除
(D) 只在精神醫療上有用

- 15 -
16. 醫病雙方對靈性關顧的態度之現況,哪一項敘述最恰當?
(A) 求醫者比醫療人員更重視此關顧
(B) 醫療人員比求醫者更重視此關顧
(C) 醫病雙方都不重視此關顧
(D) 醫病雙方同等重視此關顧

17. 醫療人員要進行靈性關顧之條件是:
(A) 病人需先接受與醫療人員相同的宗教信仰
(B) 醫療人員必須先有宗教信仰
(C) 醫療人員要了解病人的宗教信仰,並接受病人的宗教信仰
(D) 醫療人員要了解病人的宗教信仰,但不必與病人有同一信仰

18. 下列哪一項是社會心理仲裁(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的基本要素?


(A) 消息提供(Information)
(B) 人際關係(Personal relationship)
(C) 支持(Support)
(D)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E) 以上皆是

19. 社會心理仲裁可以幫助病人解決下列哪些問題?
(A) 疼痛
(B) 醫囑順從性
(C) 危害健康行為
(D) 畏懼行為
(E) 以上皆是

20. 對工作人員進行心理諮商主要的目的是
(A) 協助找尋社區資源
(B) 協助澄清和了解其病人行為的意義
(C) 澄清同時期的壓力源
(D) 回顧治療決策的過程
(E) 以上皆非

21. 處理瀕死病人的治療目標下列何者為非?
(A) 儘量降低和減少病人的疼痛
(B) 使病人維持在功能性狀態
(C) 協助解決內在的衝突
(D) 完成希望

- 16 -
(E) 避免談論死亡相關議題

三、填充題(7%)
1.社會學家 Talcott Parsons 在 1951 年所提出關於生病角色(sick role)的四層
面包括:(4%)
(1) Sick person is exempt (豁免) from the normal social roles, legitimized
by society
(2) Sick person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illness
(3) The sick person has the duty to try to get well
(4) The sick person must seek competent (可靠的) technical help and
cooperate that caregiver

2.試簡述 Mechanic(1978)所提出之生病行為(illness behavior)和 Talcott Parsons 的


生病角色(sick role)理論之不同點,包括:(3%)
Illness behavior (Mechanic and Volkart, 1961)
原始定義:
The way in which symptoms are perceived, evaluated, and acted on by a
person who recognize some pain, discomfort or other signs of organic
malfunction
修正後定義:
The varying ways individuals responding to bodily indications(個體對身
體徵兆之應對方式), how they
1. monitor internal states
2. define and interpreting symptoms
3. make attributions(歸因)
4. take remedial actions and utilize various source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 Illness as a social role

Sick role 定義 (Parsons, 1951)


1. Illness as behaviorally deviation, process of re-equilibrium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四、問答題(第一部份)(7%)
39 歲的李先生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他已有 9 年的心臟病史,這次是第三
次住院,他覺得對自己疾病十分瞭解,認為醫師過於小題大作,他可以靠自己
的方法調養,故藥物遵從性差,雖然醫師囑咐不可劇烈運動,但他卻常在病房
練舉重,向護士小姐或其他女性工作人員顯示他強健有力的男性特質,言語帶
挑逗性與炫耀意味,而且常誇大他的成就。

- 17 -
試就上述個案分析其人格特質與處置方法。

感覺病人是自戀的病人(narcissistic patient)原因框起來了
面對這樣的病人的行事準則:雙贏策略、正面思考、同理心、就事論事、尋求合
作、控制情緒、顧全大局、衝突分析診斷、找尋更多答案、談判與協調、宏觀與
達觀。

四、問答題(第二部份)(16%)
*1~3 題任選二題作答(務必回答)
1.請簡述說明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及全人醫學(holistic
medicine)的意義。
Biopsychosocial model is a general model or approach that posits that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which entails thoughts, emotions, and
behaviors), and social factors, a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human
functioning in the context of disease or illnes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reductionist biomedical model of medicine that suggests
every disease process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an underlying deviation
from normal function such as a pathogen, genetic or developmental
abnormality, or injury.

Holistic medicine:In primary care the term "holistic,"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approache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social considerations and
other intuitive judgments. The term holism, and so called approaches,
appears i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in the 1970s, when they were considered
one possible way to conceptualize psychosomatic phenomena. Instead of
charting one-way causal links from psyche to soma, or vice-versa, it aimed
at a systemic model, where multipl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were seen as interlinked.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醫學+身、心、靈、社會的科學

2.哪些因素會阻礙醫病關係的建立?
情緒壓力、時間壓力、病房環境、專業焦慮、情感疏離、轉移關係、反轉移關係、
病人過度身體化、病人不合作、順從度差、慢性疾病、重症病人、困難型病人的
面談等等
(A) 轉移關係(Transference)
(B) 反轉移關係(Counter-transference)
(C) 病人過度身體化(somatization)

- 18 -
(D) 病人不合作、順從度差
(E) 慢性疾病
(F) 癌症或愛滋病等重症病人

3.建立良好醫病關係的內涵為何?
(A) Trust and confidence
(B) Empathy
(C) Relationship based on concern
(D) Communication
(E) Bridging cultural gap
(F) Active listening of 3rd ear
(G) Sensitivity
(H) Informed consent

4.對本課程之心得感想與建議(包含整體收穫與問題建議)(6%)
(1)優點
(2)待改進處

四、問答題(第三部份)(14%)
1.請列舉病人常用之三種防衛機轉,並舉例說明。
(A) 拒絕(Denial)
(B) 退化(Regression)
(C) Control by knowing
(D) 焦慮(Anxiety)
(E) 憤怒(Anger)
(F) 絕望(Depression)

2.請舉出三種會影響遵從醫囑之因素。
病人來醫院尋求醫師的服務,並不是病人需要什麼醫師就給予什麼
醫生常常只關注在病症的解除。
醫師必須站在一個專業的立場,適時地拒絕病人的要求。

1.下列何者是常見的認知謬誤?(D)
(A) 以偏概全
(B) 事事關己
(C) 非黑及白
(D) 以上皆是

- 19 -
2.下列何者不是常用來增進病患因應能力的方式?(D)
(A) 給予情緒宣洩的管道
(B) 使用藥物
(C) 對其不安給予再保證
(D) 指責其不良之因應之道 應要和他溝通,並找出解決之道

3.林先生最近獲知罹患肺癌,他將其置之腦後,試著忘記這件事。請問林先生面
對嚴重身體疾病的因應方式最接近以下何種因應策略?(C)
(A) 理智化
(B) 宿命論
(C) 壓抑
(D) 積極面對

一、選擇題 (以下至截稿前尚未見到解答!!)
1. 下列何者不是對生命的情緒反應的決定因子?
(A) 種族
(B) 發展階段
(C) 過去的經驗
(D) 個人和家庭資源

2. 低社經階層者生病時,最可能因何種因素而未適時就醫
(A) 自覺身體較強健
(B) 怕被當成偷懶裝病
(C) 缺乏正確的醫學常識
(D) 等病重一點好申請補助

3.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越突然發生的疾病,越難調適
(B) 對老年人的疾病調適而言,專業人員的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遠大於非專業人士
(如朋友)的情緒支持
(C) 不同世代出生的人對疾病的調適也會不同
(D) 負面情緒與身體健康會互相影響

4. 以下有關另類療法(CAM)的描述何者非?
(A) 通常指 mainstream medicine(主流醫學)不大使用,保險公司不給付的治療方

(B) 包括以感官為基礎的芳香療法,光線療法,聲音療法等
(C) 包括以心(mind)為基礎的冥想,催眠、生理回饋(biofeedback)等療法

- 20 -
(D) 不包括以外力為基礎的療法(如水晶療法、小皮的照片、禱告、卷哥幫你加持)

5. 壓力生活情境下,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會有結構之改變,下列哪一向與此心身
作用機轉關係不明顯?
(A) 下視丘-腦下垂體
(B) 腎上腺
(C) 海馬迴
(D) 枕葉

6. 主流醫學長根據實證醫學的精神來進行醫療行為。以下有關主流醫學的說明
何者為非?
(A) 實證醫學的最高階證據常來自隨機、雙盲、控制的試驗(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B) 實證醫學常認為專家的看法(expert opinion)和個案報告(case report)屬於同一
等級的證據
(C) 目前先進國家級台灣在一個藥物上市前,一定要通過隨機、雙盲、控制的試
驗(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隨機的目的在使實驗組和對照組
的特點時分接近,使兩組的差別僅在藥物一項。
(D) 雙盲是指病人集家屬都不知道服用的是安慰劑或測試藥物,所以不會有安慰
劑效應(placebo effect)

7. 面對生命種種壓力之挑戰,個體自我能成功之復原(resilience),其有利因素中,
下列何者不真
(A) 利己性要高
(B) 樂觀性高
(C) 能有效調控情緒反應
(D) 智力高

8. 下列何種性格的人,生病住院對他的主要威脅是怕失去吸引力或不被重視?
(A) 依賴
(B) 強迫性格
(C) 劇化性格
(D) 妄想性格

9. 在 Szazs 和 Hollender 提出的醫病關係三種模式,其中主動-被動模式醫師與病


人的關係彷彿是
(A) 孩童與孩童
(B) 雙親與嬰兒

- 21 -
(C) 雙親與青春其子女
(D) 成人與成人

10. 老年人於下列哪一種狀況的疾病調適預期會最好
(A) 急性發生,只能依靠醫生的治療
(B) 慢性病,除了吃藥之外,自覺還可以靠自己飲食與運動來控制
(C) 慢性疼痛,查不出具體原因,只能吃止痛藥控制
(D) 病前個性獨立,凡事都在自己掌控之下,得了中風,需要靠別人推輪椅才能
行動

11. 病人對生病的焦慮不是經由直接口語表達其情緒,而是抱怨醫院設備,伙食
不佳,可能是下列何種自衛機制
(A) Denial
(B) Regression
(C) Displacement
(D) Compensation

12. 下列何者最不可能是罹患癲癇症之少年患者不想依醫囑服用抗癲癇藥物的心
理因素?
(A) 否認罹病的心理機轉
(B) 想知道癲癇發作是怎麼回事
(C) 反抗權威
(D) 吃藥很煩

13. 下列何者為不正確之敘述
(A) 壓力是個體自我主觀感受,也就是一種純粹的心理感受
(B) 自我要求高者,其腦力負荷就增加
(C) 壓力代表一種精神狀態
(D) 壓力會直接引發身體之不舒服感

14. 以下有關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現況,何者為非?


(D)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02 年 5 月 16 日首度發布了有史以來第一份”傳統暨
替代醫學的全球性策略”,實施傳統醫學的政策,建立傳統藥物的質量和危
害性的資料庫,來確保傳統醫學的安全與功效性。
(B)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1992 年成立了 CAM 辦公室,相繼成立了 17 個 CAM
研究中心,包括疼痛、癌症、中風、衰老、兒科、婦科、心臟病等,有多項
研究並已被證實符合安全與有效性。
(C) 證據顯示,另類療法固本培元、藥性溫和、安全性高,所以廣受民眾愛用

- 22 -
(D) 美國疾病與預防管制中心(CDC)在 2004 年 5 月報告:七成五以上的成年人曾
經接觸過另類療法,高成就或高學歷者也比低成就或低學歷者更常使用。

15. 下列何者是協助四至六歲兒童減輕對疼痛、懼怕的較佳方法?
(A) 藉遊戲或說故事轉移其注意力。
(B) 向他保證以後都不會再打針了。
(C) 告訴他「你不怕就不會痛了」。
(D) 讓他盡情地哭。

16. 以下有關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的描述,何者為非?


(A) 在台灣,CAM 未被有效的管理,包括成分的安全性、執行人員的認證都有漏
洞。
(B) 1988 年加州政府禁售一些另類治療的藥品,包括:含有毒成分者(如紅興鷓
鴣菜) ;含特殊管制成分者(如珮夫人止咳)
;標籤說明錯誤,無法證明療效,
會導致病人正當醫療者(如當歸片)。
(C) 加州政府在 2001 年 9 月 1 日起,在加州所販售的 110 種中藥和成藥必須標
明以下字句:「警告!使用本項產品將會受到加州已確定之不良化學成分的
影響,導致癌症、生育缺陷或其他生殖傷害」。
(D) 使用 CAM 的病人常見的問題之一是:病人就醫時並沒有告訴醫生他們服用
了這些另類藥品,以致醫生處方與另類藥品相衝,如服用銀杏造成手術後出
血。

17. Freidson 的協商模式(contractual model)將醫病互動分為四個部分,以下何


者為非?
(A) 雙方具有責任(responsibility)。
(B) 彼此同意的關係(consensual relationship)。
(C) 交易(bargaining)。
(D) 滿足彼此的需求(gratification)。

18. 下列做法中,何者不是增進老年人疾病適應能力的做法?
(A) 與他回顧他的人生。
(B) 禁止他使用任何非醫生處方的療法。
(C) 詳細告知疾病的資訊。
(D) 鼓勵他與其他病友分享生病的經驗。

19. 有病時會尋求相關疾病知識的反應叫做
(A) 否認: 這不是真的 fishbee 怎麼這麼帥~
(B) 退化

- 23 -
(C) 憂鬱
(D) 了解以控制情緒反應

20. 以下有關靈性照護(spiritual care)的說明何者為非


(A) 含有生死一貫的照護內涵
(B) 是安寧緩和一條的一部分
(C) 靈性照護起源於基督教”身、心、靈”全人觀點,強調意義、放下及信仰
(D) 靈性照護認為不應該放棄希望,要積極搶救生命到最後一刻,包括對癌症末
期病患儘可能的化療、電療及臨終時的急救

21. 以下哪些人生病時較少出現是應困難
(A) 幼童
(B) 成年男性
(C) 愛滋病患者
(D) 精神病患者

22. 關於外籍配偶在台就醫相關現象,下列何者為是
(A) 在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不會是常見的就醫對象
(B) 一開始難免會水土不服,住一陣子習慣後就好
(C) 其所生的子女可能出現較多生長及發育的問題
(D) 在全民健保的制度照顧下應該沒什麼問題

23. 幼兒失親之後最不可能出現的精神或行為問題是
(A) 焦慮
(B) 自閉症歡迎加入自閉星雨
(C) 睡眠問題
(D) 非器質性嬰幼兒成長衰劫症候群

24. 下列何者與蓋吉無關(Cage)
(A) 心物二元論
(B) 前額葉的中樞受損
(C) The mind-brain connection
(D) 以上皆與蓋吉有關

25. 性別對生病行為的影響何者為非
(A) 女性較常就醫
(B) 男性就醫時,問題通常較嚴重睪丸癌嗎
(C) 女性的健康問題較常歸因於心理因素

- 24 -
(D) 男性較少因自殺問題就醫,也較少因自殺身亡

26. 下列疾病的適應方法是屬於被動,卻是適應性的適應方法
(A) 禱告
(B) 退化
(C) 逃避
(D) 解決問題

27.下列何者不是影響兒童對生病之心理反應的重要相關因素
(A) 認知功能
(B) 親子關係
(C) 生病時的生長激素血中濃度
(D) 治療方式

28.副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作用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為
(A) 多巴胺(Dopamine)
(B) 血清張素(serotonin)
(C) GABA
(D) 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29.下列何者不是預防兒童不良心理反應之做法
(A) 建議合適活動
(B) 補充大量維他命
(C) 支持家庭照顧系統
(D) 細膩溝通侵入性檢查及治療

30.媒體廣泛報導知名藝人自殺的消息,最不可能引發下列何種現象?
(A) 用類似方法自殺
(B) 懷疑自己也得了憂鬱症
(C) 家人教會鼓勵有自殺意念者赴精神科求診
(D) 代替心儀的藝人自殺

二、是非題
1. 在工商業社會,時間不夠用,哀悼逝者的宗教儀式是不必要的。
2. 執行控制的中樞在前額葉。
3. “Little Albert developed a phobia of small, furry animals after the presentation of
a rat followed by the sound of a loud noise.”是 operant conditioning 的一個例
子。

- 25 -
4. Accommodation 是指個體將自身的認知結構摻合到環境的因素當中,且將這
些環境的因素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
5. 轉移關係(transference) ,是指病人可能將醫生視為過去經驗中的某一重要人
物。
6. 負增強( negative reinforcement )是取消個體厭惡的刺激,以增強行為。
7. 腦性麻痺患童的社會性退縮性反應,完全是個體受生理障礙之侷限所致。
8. 艾瑞克森( Erikson )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認為老年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要達成
的目標就是整合( Integration )
9. 因為面臨過一個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的環境,憂鬱的人被動,什麼事都不想做,
只是坐以待斃,在此 learned helplessness 被用來解釋憂鬱症的機制,屬於
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10. 學齡前兒童已經能夠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因此罹患癌症時,須針對此部分
具體詳加解釋疏導。
11. 重病患者最害怕的事情是服藥。
12. A disease may exist without illness.
13. (空白)
14. Illness behavior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disease.
15. 年紀大就容易生病,因此老年人應該都有生病的心理準備。
16. Parson 的模式主張病人可以暫時免除正常的社會責任。
17. 治療憂鬱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是認知行為治療。
18. 醫療糾紛都是醫病關係不良造成的。
19. 父親有酒癮,兒子也有酒癮,這項觀察可支持酒癮是遺傳或社會學習的行為。
20. 一位五歲的白血病患童認為自己是因為做壞事而被關到醫院處罰,是一種妄
想症。
21. 彈性應變這種個人特質容易造成住院醫師工作上更大的壓力。
22. 因病人的轉移行為可引起醫生激動的情緒或反轉移反應。
23. 手術順利完成後,可以立即改善病童的憂鬱情緒。
24. 青少年病患也可能在生病過程中出現分離焦慮之心理反應。
25. Parson 的模式主張醫生有義務在醫療知識與技術上達到一定的標準。
26. 不遵從醫囑都是對生病適應不良的表現。
27. Patient may experience an illness without evidence of disease.
28. 醫療爭議與糾紛往往是在家屬或病患結合了悲劇性的結果與惡劣性的感受而
發動的。
29. 兒童對病痛的憂鬱情緒反應都是疼痛所導致的。
30. 個體沒有精神症狀,那麼他就有良好的自我層面之健康。
31. 反轉移關係(counter-transference)是指醫療人員不自覺地將病人視為過去某
一重要人物,而影響診斷與醫病溝通。

- 26 -
32. 知道自己罹患不治之症的五個階段之情緒反應依序為:震驚和否認期(shock
and denial)→討價還價期(bargaining)→生氣期(anger)→憂鬱期(depression)
→接受期(acceptance)
33. 住院醫師時期最常見的壓力來自醫療糾紛。
34. 有慢性嚴重疾病的兒童,其情緒長期不穩定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不需要照會
兒童/精神專業人員。
35. 人類的記憶中包含有無意識的成分。

三、配合題
1.Disease a.有高度機動早日擺脫此一角色
2.生病角色的義務 b.此人並不需要為他的了此一疾病而負責任
3.身心症 c.與 A 型性格有關
4.詐病 d.病人主觀所感受到的、所受的苦
5.生病角色的權利 e.有明顯可辨識之目的
f.病理學上的,疾病的客觀層面

- 27 -
醫心考古題詳解 (by johnhome35)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O O O O X O X X O O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O O O X O O X O X O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O O X O X X O X

二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A C B D C B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E A C B A D E E D
21
E

一、是非題
1.病人在患病急性期時,的否認心理,可能會導致病患對於醫生的不信任。
3.青少年正值需要建立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生病時很容易引發憤怒反應,相對
的老年人則在生病時有較高的接受度。
4.正確,但是加成如果能改成交互作用會更好
5.此時必須要先。
7.有時久病的人它可能具備的醫學知識較醫生多得多。
8.醫療人員因為瞭解疾病,有時甚至會比病人因疾病預後不好而更加恐懼。
11.兒童和青少年相較於年長者對於疾病常有較大的恐懼。
12.兒童心臟易因外在壓力而快速上升。
14.應要好好和病患本身和家屬好好溝通、協調,並找出好的解決方式。
15.壓力(Stress)是只要能引起壓力反應的任何刺激,可以是內在的,也可
以是外在的。
16.因此,每一個人對於壓力的詮釋會不同。
17.胃潰瘍目前主要是生物所引起而非壓力,甲狀腺機能亢進也會因為個人體質
不同(對於碘的吸收能力不同),而且,每一個人面對壓力時,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18.像是對於癌症的恐慌就是一個例子。
19.也適合焦慮症的病人。
21.補充:這部分是用青年,對於老年人不完全適用。
23.實證醫學上的結果顯示沒有差異。
25.是正面的。
26.如果沒有適當的舒解壓力,反而容易因壓力而有不好的生理反應,老師上課
有舉例,有興趣者參閱講義。
- 28 -
28.並非每個瀕死病人最後都可以在臨終前接受死亡,可以參照老師提到的病人
面對絕症的五階段,有人可能還停留在前四個階段就死亡。

二﹑選擇題(25%)
1.地震屬天災,大多數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最好選項為 B
但 A 台灣所有原住民,屬同一種族如果廣泛定義是可以屬於同一種族的
C 選項有 bias。
3.戰爭會讓民眾有壓力,甚至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產生。
4.家庭的支柱,是讓病人預後較好的原因之一。
5.會讓人有生理變化(起疹子…)。
6.適當的壓力,會讓人成長較快。
7.壓力會引起情緒反應、荷爾蒙之變化以及心理變化。
8. 與一般人的壓力反應並無太大差異但 A.與成長過程的情緒剝奪有關我覺得怪
怪的…。
9.D 這個部分要背熟
11. D
A.疾病的心理反應是正常現象,但仍需要特別注意。
B.續發性收穫(secondary gain)會增強患者退化和依賴。
C.病人對於疾病有個別的因應策略因此可以做一些改變。
E.病患出現適應障礙時可適當使用藥物治療(ex:憂鬱症)。
13.A 但有一些疾病會造成智力退化。
14.C 讓孩子適度的了解預後,也是相當重要,可以降低孩子的恐懼。
15.B 像是安寧病房的出現,就是一個例子。
16.通常是 A 為主但也有出現其它的選項情形
20.D 背起來
21.E 適度讓病人了解死亡有助於減緩病患心理壓力

- 2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