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6

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構造設計教材

總 目 錄
頁數
總目錄…..…………………….…………………….………………….…….…………....I

表目錄…..……………….………………………………………..………..……..…….IV

圖目錄…..……………………….………………………….………………....………….V

SRC 設計流程圖目錄………….….…....……………………………...………..…..… VII

SRC 設計例題目錄…………..…….……..….…….…………………….……………VIII

中文摘要…………………………………………………..……….…...….…….… IX

.
英文摘要………………………..………………………..……........….……….XII

第一章 .
SRC 構造之特色…………………………………..……………….….……….1

1.1 科技來自人性…………………………………….……………...….…………1

1.2 SRC 優生學………………………………………..…………..……….………2

1.3 SRC 構造之優點………………………………..………...………..…….…….3

1.4 設計與施工可行性………………..…………………..…..…………...……4

第二章 .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發展………………………..……….…………….5

2.1 我國 SRC 規範之研訂過程…………….……………………....….….….……5

2.2 S、RC、SRC 三種規範之一致性…………………..…………..….…………5

2.3 強度疊加法之原理與特色…………………………………………...…..……6

2.4 國外相關 SRC 規範之比較……………………………..…..…………...……8

.
第三章 SRC 構造之材料………………………………………………..……..
11

3.1 鋼骨材料……………………………….…………..…….…………………11

3.2 銲接與螺栓材料……………………….…………..…………………………12

3.3 鋼筋材料……………………………….…………..…………………...….…13

3.4 混凝土材料…………………………….…………..……….….…….….……13

3.5 輻射量之檢驗……………………………….……..…….…………...………15

I
第四章 .
SRC 構造之設計方法…………....
………………………………..…...…….
15

4.1 極限強度設計法………………………………………….……….…….……15

4.2 載重係數與載重組合…………………………………………….…..………16

4.3 載重係數與強度折減係數之配合……………………………….…..………17

4.4 使用性(Serviceability)之考量………………………………........…….….…18

第五章 .
SRC 構材之斷面配置………………………………………………………..
.19

5.1 SRC 梁斷面配置………………………………………………..…………....19

5.2 SRC 柱斷面配置…………………………………………………..………....20

5.3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20

5.4 .
鋼骨斷面之寬厚比………………………………………………...…….….21

5.5 .
鋼骨斷面之開孔……………………………………………….…..…….….22

第六章 SRC 梁之彎矩與剪力強度………………….…………………..……..…….24

6.1 SRC 梁之彎矩強度………………………………………….…….…………24

6.2 SRC 梁之剪力強度……………………………………………….…….……25

6.3 SRC 梁之剪力摩擦破壞…………………………………………….….……26

第七章 SRC 柱之軸壓強度……….…………………………………………..….….


28

7.1 SRC 柱之純軸壓強度…………………………...........…………….….……28

7.2 SRC 柱之有效長度……………………………………………………..……31

7.3 SRC 構材之勁度………………………...……………………………..……32

7.4 SRC 柱腳之設計………………………...…………….……………….……33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34

8.1 剛度分配法之特色…………………………………………………….….….34

8.2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強度之檢核……………………….….…….36

8.3 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之機制…………………………………………..…….40

8.4 構材之 P- 效應……………………………………….……………...…….40

II
第九章 SRC 梁柱接頭設計………………………………………………….……….
42

9.1 梁柱接頭處之撓曲強度比……………………………………….….….……42

9.2 SRC 梁柱接合方式…………………………………………………..………43

9.3 梁柱接頭處之柱內連續板………………………….…………….…….…...44

9.4 梁柱接頭處之箍筋配置……………………………….…………….….…...44

9.5 鋼筋續接器使用之限制……………………………….……………….…....45

9.6 SRC 構材之續接與錨定………………………………….…………….…...45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46

10.1 結構系統與韌性容量…………………………………….……..…….……47

10.2 SRC 梁之耐震設計…..…………………………………..….….….………48

10.3 SRC 柱之耐震設計…………...………………………..…….….…………52

10.4 SRC 柱之圍束箍筋………………………………………..…....………….


54

10.5 SRC 梁柱接頭之剪力強度………………………………..…..…..…….…56

第十一章 我國 SRC 設計規範之內容……….……..…………………….…..….…58

第十二章 結論與建議………………….……………………….………….………61

12.1 結論………………….……………………………….……..…….……61

12.2 建議…………...……………………………………..….….….………62

誌謝…………………………………………………………………………..………...63

參考文獻………………………………………………………………….….………...63

表…..………………...…………………….………………..………..……..…….
67

圖…..…………………….….…………………………………………....………….
74

SRC 設計流程圖…….….…….….…....…………………….……...………..…..…113

SRC 設計例題…………..…………..……..….……………………….……………154

….
附錄(一)型鋼斷面性質表... .
………….….…………………………..……287

….
附錄 ( 二)會議紀錄 ... .
…….…. ………….. ………………………..……29 1

III
表 目 錄

頁數

表1 SRC 建築申請使用建築執照之總樓地板面積統計資料 …….


...…….………67

表2 …….………….…….………………68
混凝土防止腐蝕之最大氯離子含量…….

表3 ……………….…..………68
RC 部份之載重係數與強度折減係數之配合…….

表4 SRC 梁之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限制……………………………….….………69

表5 ……………………….……………69
SRC 柱之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限制…….

表 6 ……….……70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之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限制………….….

表 7 鋼骨斷面設置鋼筋貫穿孔之限制參數:Y 與 值…….
……………..……71

表 8 SRC 梁混凝土剪力面之剪力摩擦係數 值.


…...…………………....……71

表 9 ……………..…………72
SRC 梁柱接頭處之鋼骨接合方式之優缺點比較….

表 10 SRC 建築之結構系統種類與韌性容量 R 值………….………….…………73

IV
圖 目 錄
頁數

圖1 .
結合之前的 SRC 梁柱構材元件示意圖………..
……………….
……..
………74

圖2 鋼骨與鋼筋結合之情形……………………………………… …….
.….………75

圖3 包覆十字型鋼骨 SRC 柱與 SRC 梁或鋼梁相接之情形………….


…….…….
.…76

圖4 包覆填充型鋼管 SRC 柱與 SRC 梁或鋼梁相接之情形…………….


……...
……77

圖5 矩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相接之情形……….
.……….
..
…….
…….
.….….……78

圖6 ……….
圓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相接之情形…. ..
………………...
……………78

圖7 ….
包覆 T 字型鋼骨 SRC 柱:鋼骨與鋼筋組合之情形………..…. …..….
………79

圖8 .
包覆型 SRC 梁斷面及配筋示意圖………………………………….…………80

圖9 配筋太密的 SRC 梁斷面(梁柱構架中不建議使用)….


..
…….. ………………80

.
圖 10 包覆型 SRC 柱斷面及配筋示意圖…….….
.….
.…………...
…….
….…….
…81

圖 11 .
鋼管混凝土柱斷面示意圖……….………….
..
………….
…….
……………82

.
圖 12 配筋太密的 SRC 柱斷面(梁柱構架中不建議使用).……………..
………83

圖 13 .
SRC 柱之補助筋與間距要求…….………….
..
……………….
……………83

……….
圖 14 SRC 梁斷面配置細部示意圖……………. ………….
….….
…………84

圖 15 .
SRC 柱斷面配置細部示意圖………………..
……….……….
…..
…………85

.
圖 16 竹節鋼筋之最大直徑…………………………………….. ….….
……………85

圖 17 .
鋼骨與鋼筋之間距示意圖…………………….….
..
…………. …….
.…….. …86

….
圖 18 SRC 斷面之剪力摩擦破壞……. .
……….….
..
………..….
….…..…………87

圖 19 ………….
SRC 梁剪力摩擦破壞的受力情形………. ..
…………….
…………88

圖 20 .
SRC 構材剪力摩擦破壞面之剪應力關係圖…..
…..………….……..
.………89

圖 21 柱之理想化有效長度係數 K…………….
.………………..….….……….
..
…90

.
圖 22 柱有效長度係數 K 值之連線圖(Alignment Chart)..
………….
…..….
…..
…90

圖 23 ….
SRC 柱腳:露出型之示意圖…. .
………….
..
……………..
……..
…………91

圖 24 ………….
SRC 柱腳:埋入型之示意圖……………. ..
……….
…….
…………91

圖 25 .
SRC 柱腳:接基樁型之示意圖……….…….
..
……………….
….………...…92

V
圖 26 .
SRC 柱基腳採用漸縮鋼骨斷面…..……………………..
…… …..…………93

圖 27 .
柱基板之承壓面積…………..……………….….
..
…….
….…. …….
.……. …94

圖 28 ……….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鋼管內部混凝土之彎矩強度……. .……95

.
圖 29 包覆型 SRC 梁柱接頭之接合細部示意圖…………..
…………….
…………96

圖 30 .
SRC 梁柱接頭示意圖(鋼骨採用工地銲接方式).…………….
……....………97

圖 31 .
SRC 梁柱接頭示意圖 (鋼骨採用托梁螺栓接合)………..
…… ……………98

圖 32 ……….
十字型鋼柱之梁柱接頭採用托梁螺栓接合之示意圖………. …..
…99

圖 33 ……….
型鋼柱之梁柱接頭採用托梁螺栓接合之示意圖…………..……. …100

圖 34 ………….
未含連續板之梁柱接頭可能的失敗模式.. ..
………….
…………101

圖 35 ……....……102
SRC 柱內箱型鋼柱連續板開孔以利澆置填充混凝土……….

.
圖 36 SRC 柱內十字型鋼柱連續板開孔以利填充混凝土……..
…… ………...
…102

圖 37 …….
SRC 柱內十字型鋼柱連續板開小圓孔以利填充混凝土…. ………….
103

圖 38 ….……103
SRC 梁柱接頭採用四支 L 形箍筋銲接組合之形式……………….

圖 39 .
SRC 梁柱接頭區無銲接箍筋配置示意圖…………..
…….
…………..….…104

圖 40 ……….…104
SRC 梁柱接頭處螺栓孔與箍筋孔太近造成鋼梁腹板撕裂破壞.

圖 41 ………………….
SRC 梁筋於邊柱內之錨定方式…. ..
…….…….
……….…105

圖 42 .
版筋於 SRC 梁內之錨定方式….…………….
.………….
…….
…..
…....….
106

圖 43 .
SRC 梁與 RC 梁之斷面轉換示意圖..…………..
……………….
.…….……107

圖 44 ………….
SRC 柱與 RC 柱之斷面轉換示意圖……. ..
…………….
.….….…108

.
圖 45 SRC 梁之最大可能需求剪力………………..
………………….
.….
.…....…109

圖 46 .
SRC 柱之最大可能需求剪力………….……………..
… …………………109

圖 47 .
包覆 H 型 SRC 柱中混凝土受圍束之情形…….….
..
………….
….….
…….
110

.
圖 48 包覆十字型 SRC 柱中混凝土受圍束之情形…..
……………………….
…..110

圖 49 鋼骨翼板之寬度對 SRC 柱中混凝土圍束效應之影響…………….


.………111

圖 50 …….……111
鋼骨腹板之連續性對 SRC 柱中混凝土圍束效應之影響……….

…….
圖 51 SRC 梁柱接頭區之有效受剪面積 Aj 示意圖………………. .…………112

VI
SRC 設 計 流 程 圖 目 錄

頁數

圖1 …….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流程圖……………………. …..………114

圖2 .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流程圖………..
………………..
…..………115

圖3 .
SRC 柱標稱軸力強度 Pn 之計算流程圖………....
……………….
…..………116

圖4 SRC 梁之設計流程圖 ……………………….


.…………….
….…..…………117

圖5 SRC 柱之設計流程圖(純軸力) ………………………….


..
……….
……..…122

圖6 SRC 梁-柱(Beam-Column) 之設計流程圖 ……..….


..
……….
…….
.…..….124

圖7 SRC 柱腳之設計流程圖 ……….


.……..……………..………………..………130

圖8 SRC 梁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


.…………….
…….
…………133

圖9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


…….
..
………….
….…………139

圖 10 SRC 梁柱接頭之設計流程圖 ……………….


.………………….
…………149

圖 11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流程圖 ……………..….


..
……………152

VII
SRC 設 計 例 題 目 錄
頁數

例題 1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例 ……..….…………..…….…….


.. 155

例題 2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例 ………………..


……………..….
158

例題 3 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


…….161

例題 4 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68

例題 5 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76

例題 6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 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84

例題 7 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91

例題 8 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201

例題 9 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209

例題 10 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221

例題 11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231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241


..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


….…….…….248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259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273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


….….
…….….….……279

VIII
摘要

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構造設計教材

翁正強

國立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

摘 要

關鍵詞: 建築技術規則、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SRC 設計規範、SRC 構造特色、


設計理念、強度計算法、SRC 構造細則、梁柱接頭設計、SRC 耐震設計

一、研究緣起

近年來國內新增建築中,鋼骨鋼筋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構造

所佔的比例明顯增加,顯示這種建築構造受到民眾的歡迎。由於 SRC 構造具有許多

建築與力學方面的優點,因此受到業主、建築師與土木、結構技師的青睞。不過多

年以來,由於我國「建築技術規則」並未明訂 SRC 構造設計規定,使得從事 SRC

構造設計之業者與審查機構缺乏一套依循標準。基於此需求,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推動下,以專案計畫委託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進行 SRC 規範研究,並由交通大學

翁正強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經過研究小組多年努力,廣泛徵詢學者專家之意見,

我國「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構造設計規範」草案於 2003 年底經過內政部審議通過。

內政部於 2004 年一月公佈「建築技術規則」部份修正條文,在我國「建築技術

規則」的建築構造編之中增列「第七章: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由第 496 條至 520

條明訂 SRC 構造之設計相關規定。內政部並明訂我國第一部「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

設計規範」自 2004 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施行。從此以後,國內從事 SRC 構造設計之

業者與相關審查機構即有明確的 SRC 構造設計規範可以依循。

有鑒於我國「SRC 構造設計規範」係首次公告實施,為使建築界與相關從業人

員能夠正確運用內政部新頒訂的 SRC 規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乃擬定推動本研究計

畫。誠懇期望本研究提出的「SRC 構造設計教材」能夠對培育國內 SRC 構造設計與

施工專業人才作出貢獻,以提昇國內 SRC 構造的工程品質與安全性。

IX
摘要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教材首先闡述 SRC 構造在建築與結構力學方面的特色,使設計者瞭解如何有

效的將 S 構造與 RC 構造兩者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這兩種構造的優點,並互相彌補

各自的缺點,使 SRC 構造成為一種更安全經濟的結構體。本教材除了敘述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發展的過程以外,並簡介國外相關的設計規範,包括日本 AIJ-SRC 規

範,美國 ACI-318 與 AISC-LRFD 規範等,使設計者能夠宏觀的認識各種與 SRC 設

計相關的規範,增進專業知識與素養。

本教材說明我國 SRC 設計規範的基本邏輯與設計方法。目前新訂的 SRC 規範

與國內現存的鋼構造與 RC 構造設計規範在設計邏輯上是一致的,亦即 S、RC 與 SRC

三種設計規範具有連貫性。此外,有鑒於 SRC 構造品質的提昇必須仰賴於合理的構

造細則(特別是配筋方面),因此我國 SRC 規範乃特別注意明確規定 SRC 構造中

相關之配筋細則,以避免不合理的鋼筋配置損害 SRC 構造之安全性。

為使設計者能夠順利且正確的依照 SRC 構造設計規範進行設計,本教材編擬一

系列 SRC 構造之設計流程圖與設計例題以供設計者參考。流程圖與設計例題包含

SRC 梁設計、包覆型 SRC 柱設計、填充型 SRC 柱設計、SRC 梁柱接合設計與 SRC

梁與柱的耐震設計等。主要目的在協助設計者熟悉新的 SRC 規範中之設計流程及設

計要點,讓設計者學會如何作出正確的設計。

三、重要發現

本計畫已完成「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構造設計教材」之編訂,並舉辦台北、台

中、高雄三場「SRC 構造設計教材說明活動」。本計畫之主要成果與發現包含:

1. 編訂完成 SRC 構造設計教材,內容主要包含 SRC 構造特色、設計理念、強度

計算法、斷面配置、梁柱接頭設計、耐震設計、設計流程圖與設計例題等。

2. 藉由 SRC 教材詳盡解說,促進建築界與相關從業人員對 SRC 設計規範之瞭解,

奠定設計者正確的 SRC 構造設計觀念。

3. 提供 SRC 構造設計流程圖與設計例題,使設計者能夠順利且正確運用新的 SRC

設計規範,作出高品質的設計案。

4. 藉由 SRC 教材之編訂,培訓業界與學界相關人才,提昇 SRC 構造設計者相關

的專業知識,並導正過去可能的錯誤做法。
X
摘要

5. 本計畫最終目的在提昇國內 SRC 構造設計與施工之品質,以達到兼具耐震安全

與經濟實用之目標。

四、主要建議事項

(一)立即可行之建議:

由於「SRC 構造設計規範」首次公告實施,為使建築界與相關從業人員能夠對

新訂的 SRC 規範有正確瞭解,近期內應可運用本研究編訂的「SRC 構造設計教材」


針對建築業界與大專院校土木、營建科系師生辦理「初、中、高階講習班」
,以提昇

國內 SRC 建築構造的工程品質與安全性。

(二)中長期性之建議:

一個優良建築物的完成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包括投資、規劃、研發、設計、

施工與管理等重要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用心投入方可獲得預期的成果。我國

SRC設計規範的誕生正反映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環節,未來尚需努力之處仍然很
多。國內SRC規範之發展經由資料收集、問卷調查、學者專家諮詢座談與密集的研

究過程,終於匯集成為我國第一部「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期望該規範

能夠有助於提昇國內SRC建築之品質。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研究發展永無止境,

希望政府相關單位繼續贊助研究,學術界與工程界先進繼續提供改進建議,俾望能

夠精益求精,使我國的SRC構造設計規範不斷進步。

XI
ABSTRACT

Design Guide for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Building Structures

ABSTRACT

Keywords: Building Cod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Design Specification,


Design Philosophy, Beam-to-Column Connection, Seismic Design

For the last decade,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building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aiwan. In January 2004,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of Taiwan announced anamendmentt
othegov
ernment
’sbui
l
dingcode
and published her first edition oft
he”
Desi
gnSpeci
fi
cat
ionf
orSteel Reinforced
Concr
eteSt
ruct
uralBui
l
dings.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aiwan has her own official
specification to regulate the design of SRC buildings. Because the SRC
specification is in its first use,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a design guide to the
practicing engine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related area so that they will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new specification.
In this guidebook, the emphasis is firstly placed on the philosophy of
achieving a successful design. It is noted that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al members can produce a building with advantages including
the ductility of structural steel and the stiffnes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ome
additional merits are that the concrete also protects steel shape from fire damage
and local buckling failure. This guidebook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RC specification, explains the design method used for
structural member strength calculation.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teel shape and
the reinforcing bar in SRC beams and column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Special
attention is also given to the design of SRC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In
addition, a full chapter is dedicated to the seismic design of SRC building
structures. Finally, design flow charts and design examples are provided in the
guidebook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design of SRC buildings.

XII
第一章 SRC 構造之特色

第一章 SRC 構造之特色

鋼骨鋼筋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構造設計之目標在於有效的

結合鋼骨(S)與鋼筋混凝土(RC)兩種構造,使它兼具這兩種構造的優點。一個

經過細心設計的 SRC 構造,不但可以同時享受到 S 與 RC 的好處,更可以運用這兩

種構造「互相截長補短」,達到更安全與經濟的目標。

自從「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台灣民眾對建築物耐震能力與安全性的要求大幅

提高,政府相關部門更是十分重視此一問題。近年來在國內新增的建築中,SRC 構

造所佔的比例明顯增加,顯示這種新型的建築構造日益受到一般民眾的歡迎。表 1

顯示自 1996 年至 2002 年,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國內 SRC 建築申請使用建築執照之總

樓地板面積的統計資料。在這七年之間,每年新增 SRC 建築之樓地板面積佔全國新

增建築總樓地板面積的比例,由 1996 年之 6.6 %逐漸提升至 2002 年的 20.1%。

1.1 科技來自人性

筆者於 2000 年擔任交通大學土木系主任時,曾經在土木系的網頁上寫下這樣的

句子與青年學子們互相勉勵:

….. 試想,當工程師們的作品(建築或橋樑……等)成為畫家、攝影師

捕捉的對象時,他們的生命便活起來了﹗
….. 也許我們擁有一流的的科技與研究水準,我們希望以 21 世紀的高科

技,讓土木工程從舊傳統中獲得新生命。
….. 然而,科技的發展絕不可以忽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因為科技

與人文可以相輔相成。
…..『人文精神』除了賦予工程師的作品生命的光輝,更重要的是:圓滿

了他的『創作靈魂』﹗
….. 因此,誠摯呼籲青年學子們:『要做科技人,先做文化人』。當我們

熱衷追求高科技時,切莫忘記提昇『人文素養』
,因為『科技始終來
自人性』﹗
如今再次讀到這些句子,筆者仍然深刻的感受到『人文精神』對工程師們的重

要性,因此也願意提出來與更多的朋友們分享。

1
第一章 SRC 構造之特色

1.2 SRC 優生學

優生學的目標在於結合不同的個體以產生更優良的下一代或新品種,其主要的

作法是經由擷取被結合者各自的優點,讓優點儘可能充份發揮出來,並藉以彌補原

本個體的缺點。
以一般鋼筋混凝土(RC)構造為例,雖然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壓強度,但是它的

抗拉強度卻很低(大約只有抗壓強度的10%),因此聰明的人類運用優生學的概念,利

用具有良好抗拉強度的鋼筋來彌補混凝土抗拉強度不足的缺點,以產生更優良的新

品種,並稱之為「Reinforced Concrete」。值得注意的是英文 Reinforced Concrete中

的 Reinforced 是「補強」的意思,亦即用鋼筋來補強混凝土抗拉強度的不足。所以

「RC」 的本意應該是「補強混凝土」,而非「鋼筋混凝土」。因為廣義的來說,

「Reinforced Concrete」可以採用任何具有補強混凝土抗拉強度不足的材料來與混凝

土共同搭配(例如高拉力纖維材料等),而非一定要用鋼筋來補強才可以。

相對RC構造而言,SRC構造更向前邁進一大步,它巧妙的結合鋼骨(S)與鋼筋混

凝土(RC)兩種構造,使得它可以兼具S與RC這兩種構造的特性與優點。圖1顯示一組

「結合之前」的SRC梁柱構材元件示意圖,包含鋼骨、鋼筋與混凝土三大部份。

依專業的觀點,SRC 構造可以經由適當的設計,將鋼骨與 RC 有效的結合起來,

使它成為一種更優良的結構體。圖 2 顯示鋼骨與鋼筋結合的情形,圖 3 與圖 4 則顯

示兩組「結合之後」的包覆型(Concrete-Encased) SRC 柱與 SRC 梁或鋼梁相接之示

意圖,其中圖 3 採用包覆十字型鋼骨 SRC 柱,圖 4 則採用包覆填充型鋼管 SRC 柱。

另一方面,設計者亦可選擇不採用包覆型 SRC 柱,而選用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

(Concrete-Filled Tubular Column,CFT),圖 5 與圖 6 分別顯示矩形及圓形鋼管混凝

土柱與鋼梁相接之情形。再者,對於建築構架之邊柱,設計者亦可考慮如圖 7 所示

包覆 T 字型鋼骨 SRC 柱之組合。

從優生學的觀點而言,我們可以比喻說:「一個經過『適當設計』的 SRC 構造,

就像是 S 構造與 RC 構造結婚之後所生的『優生寶寶』。」換言之,一個細心設計

的 SRC 構造,不但可以享受到 S 構造與 RC 構造的優點,更可以充分利用這兩種構

造「互相截長補短」,以達到更安全與更經濟的雙贏目標。不過,反觀一個未經用

心設計的 SRC 構造,不但可能沒有享受到 S 構造與 RC 構造的優點,反而可能弄巧

2
第一章 SRC 構造之特色

成拙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因此,如何能夠設計出「SRC 優生寶寶」而不是 SRC 低能

兒,實在是一個成功的 SRC 構造設計者所欲努力達成的目標。

對設計工程師者而言,值得謹記在心的 SRC 構造設計精髓在於:「巧妙的結合

S 構造與 RC 構造,有效的發揮 S 與 RC 的優點,並且讓 S 與 RC 儘可能互相彌補各

自的缺點。」

1.3 SRC 構造之優點

由於 SRC 構造具有許多建築需求與力學功能方面的優點,因此逐漸受到業主、

建築師、土木與結構技師的青睞。相對於一般鋼骨(S)構造與鋼筋混凝土(RC)構造而

言,SRC 構造的主要優點可以摘要說明如下:

(一) SRC 構造相對於一般鋼骨(S)構造:

1. 一般鋼骨建築的梁柱勁度相對較低,SRC 建築的梁柱勁度較大,可以彌補

這方面的不足。

2. 台灣人口高度集中於都會區,高層集合住宅逐漸增多。若以 SRC 柱取代純

鋼柱,可以有效增加建築物的勁度,減少大樓側向位移。

3. 相對於純鋼柱,SRC 柱利用混凝土抗壓的優點,提高柱的抗壓能力,有助

於降低成本,並可減少超厚鋼板的使用,減少發生銲接缺陷的機率。

4. 包覆鋼骨的混凝土可以成為良好的防火被覆,也可進一步降低成本。

5. 包覆鋼骨的混凝土可有效的減少鋼骨發生局部挫曲。

(二) SRC 構造相對於一般鋼筋混凝土(RC)構造:

1. 對高層集合住宅而言,採用 SRC 柱取代傳統 RC 柱,能夠減少柱斷面積,

增加實際可用空間。

2. 對辦公大樓而言,若採用鋼管混凝土柱,可在不增加柱斷面積的情況下,

提高柱的抗壓強度與建築物之勁度,非常經濟有效。

3. 若採用鋼管混凝土柱,鋼管亦是澆注混凝土時的模板,並可以提供混凝土

良好的圍束效應,提高混凝土的抗壓能力。

4. 相對於傳統 RC 構造,SRC 構造可以減少混凝土使用量,亦即有助於減少

砂石開採對環境生態的破壞。

3
第一章 SRC 構造之特色

1.4 設計與施工可行性

SRC 構造因同時有鋼骨與 RC 存在,若完全依照一般鋼構造或 RC 構造來設計,

將可能導致部分地方無法施工或達不到預期之設計目標。例如在 SRC 構造中若考慮

到鋼骨周圍之主筋、箍筋等因素,則鋼骨之混凝土保護層常需達 10 公分以上。SRC

構材之鋼骨與鋼筋應有適當之混凝土保護層,鋼筋與鋼骨之間亦應保持適當之間

距,以利混凝土之澆置及發揮鋼筋之握裹力。此外,在 SRC 梁柱接頭處,鋼骨的存

在使得鋼筋的配置更形複雜,也可能衍生出混凝土填充性等問題。

為確保工程品質,設計者在進行 SRC 構造設計時,應詳細考慮設計結果之施工

可行性,以免發生窒礙難行之情形。設計者在決定 SRC 構造中鋼骨與鋼筋之關係位

置時,應針對構材續接處、梁柱接頭等較複雜處繪製詳圖,檢核鋼筋配置及混凝土

澆置是否有困難,以確保 SRC 構造從設計到施工的落實。

有鑒於 SRC 構造品質的提昇必須仰賴於合理的構造細則(特別是配筋方面),

因此我國 SRC 規範乃特別注意明確規定 SRC 構造中相關之配筋細則,以避免不合

理的鋼筋配置損害 SRC 構造之安全性。有關 SRC 梁與柱斷面之配筋細則,我國 SRC

規範在 4.3、4.4、4.5 與 4.6 節中有詳細之規定,設計者應予注意,避免設計出不合

理或難以施工的斷面。

有關 SRC 構材之配筋,設計上應考慮下列各項因素:(a) 力學上之特性,(b) 混

凝土之填充性,(c) 鋼骨及鋼筋之接合及配筋之順序,(d) 結構體之耐久性及耐火

性,(e) 梁柱接頭處主筋之連續性與施工可行性。

此外,在鋼骨斷面設置鋼筋貫穿孔會造成鋼骨面積減少,使鋼骨強度降低,故

設計者應於配置鋼筋貫穿孔之前評估其可行性,且鋼骨之開孔應事先在工廠內加工

完成。再者,設備管線於梁上設置貫穿孔將減低梁之強度及剛性,故結構、設備各

負責人應充分協調溝通尋求最合理之管線通路。若設計所需要之強度大於開孔處之

強度,則應於開孔處進行適當之補強。

另一方面,為確保 SRC 構造於施工期間之安全性,施工過程中所產生之應力及

變形應加以適當考慮。施工應力若由鋼骨單獨承受時,施工期間之載重及外力須依

實際情況評估結構體之安全性。再者,設計者應考慮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硬化之前結

構的強度及穩定性是否足夠,以避免發生意外。

4
第二章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發展

第二章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發展

2.1 我國 SRC 規範之研訂過程

過去多年以來,由於我國「建築技術規則」中並未有專章明訂 SRC 構造設計之

相關規定,使得國內從事 SRC 構造設計之業者與相關審查機構缺乏一套依循的標準。

基於提昇國內 SRC 建築工程品質之目標,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大力推動之下,乃

於民國八十三年(1994 年)以專案研究計畫之方式委託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進行草

擬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研究,並由國立交通大學翁正強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

經過研究小組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由資料收集、問卷調查、徵詢學者專家之意見

與密集的研究過程,我國「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構造設計規範與解說」草案終於在

2003 年底正式經過內政部審議通過。

內政部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 年) 一月十六日公佈修正我國「建築技術規則」之

建築設計施工編第二百四十條及建築構造編部份條文。從此以後,我國「建築技術

規則」的建築構造編之中增列「第七章: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由第 496 條至 520

條明訂 SRC 構造之設計相關規定,內容包括設計原則、材料、構材設計、接合設計

與施工等。隨後,內政部並公告我國第一部「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與解說」

自 2004 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施行,使得國內從事 SRC 構造設計之相關業者與審查機

構有明確的 SRC 構造設計規範可以依循。


一個優良建築物的完成是許多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包括研發、投資、規劃、

設計、施工與管理等重要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員用心投入方可獲得預

期的成果。我國SRC構造設計規範的誕生正反映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環節,期望該
規範能夠有助於提昇國內SRC建築之品質。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研究發展永無止

境,未來尚需努力之處仍然很多。希望學術界與工程界先進繼續提供改進建議,俾

望能夠精益求精,使我國的SRC構造設計規範不斷進步。

2.2 S、RC、SRC 三種規範之一致性


為了使我國的鋼構造(S)
、鋼筋混凝土構造(RC)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SRC)

三種設計規範能夠具有一致性,我國SRC規範的研擬是朝著結合AISC-LRFD規範

5
第二章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發展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1999)與ACI-318規範(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2002)的方向進行,其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國內所採用的鋼構造設計規範與RC
構造設計規範主要是分別參考美國AISC-LRFD及ACI-318設計規範而訂定。再者,

我國SRC構造設計規範亦具有兼顧國內工程教育背景之考量,規範的編寫方式是以

大家所熟悉的型式出現。因此,國內工程師們在研讀我國SRC規範時將會覺得自然

易懂。

在設計方法的選擇上,由於 SRC 構造同時涉及 S 與 RC 兩種構造之設計,基於

設計邏輯一致之觀點,SRC 構造中之 S 與 RC 應以採用同一種設計方法為宜。因此,

我國 SRC 規範研究小組乃在設計邏輯一致的基本原則下 (與國內現行的鋼構造、RC

構造、設計地震力等規範相互配合) 致力研擬一套合理的 SRC 設計規範。根據 SRC

規範研究小組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的國內設計者希望我國 SRC 規範能夠同時

包含容許應力設計法(Allowable Stress Design,ASD)與極限強度設計法(Ultimate

Strength Design,USD)兩種方法。此一狀況類似於目前鋼結構設計規範同時存在

ASD 與 LRFD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兩種設計規範的情形。但是,問卷

調查之結果亦同時顯示,如果只選用一種設計方法時,則工程師們又以選擇極限強

度設計法佔多數。

目前我國新訂的 SRC 設計規範與國內現存的鋼構造與 RC 構造設計規範在設計

邏輯上已達到連貫性,亦即 S、RC 與 SRC 三者均採用「極限強度設計法」。我國

SRC 規範採用極限強度設計法,其基本原則之一是要與國內現行的鋼構造與 RC 構

造設計規範互相配合,以免產生不相容或矛盾的情形。
在SRC構材強度計算法方面,我國SRC規範採用「強度疊加法」作為SRC構材強
度計算之基本架構。有關「強度疊加法」之原理與特色將於下一節中說明。

2.3 強度疊加法之原理與特色
為了探討SRC構材強度之計算方法,我國SRC規範研究小組認為日本建築學會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AIJ) SRC構造設計規範(2001)中所採用的強度疊加觀


念頗有參考價值,因此經過審慎討論後建議以「強度疊加法」(Strength Superposition

Method) 作為SRC構材強度計算之基本架構。
「強度疊加法」主要的概念是先將SRC構材中之鋼骨部份與RC部份,分別參考

6
第二章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發展

國內工程師熟悉的美國AISC-LRFD鋼構造設計規範及ACI-318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

規範,計算出鋼骨部份與RC部份之個別強度之後,然後再將兩者疊加起來,以求得

SRC構材之整體強度。
如上節所述,由於目前我國所採用的鋼構造與RC構造設計規範主要是分別參考

美國AISC-LRFD及ACI-318設計規範而訂定,SRC構材強度之計算採用「強度疊加法」

將有助於使SRC構造設計規範結合營建署已頒佈的鋼構造與RC構造設計規範,使得

我國S、RC與SRC三種構造之設計規範互相連貫結合為一體。

有關強度疊加法的合理性,日本京都大學若林實教授(Minoru Wakabayashi, 1976)

曾針對此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基本上,由於 SRC 構材可以視為 S 構材與 RC 構

材之組合體。由於 SRC 梁、柱構材內部之鋼骨表面近似一光滑面,不同於竹節鋼筋

具有凸出的竹節,因此當 SRC 構材受力狀態在彈性範圍內時,鋼骨與混凝土之間尚

可維持黏結,惟當 SRC 構材受力狀態進入非彈性範圍時,鋼骨與混凝土之間則可能

產生滑動。

基於上述緣由,日本 AIJ-SRC 規範乃假設在極限狀態下,鋼骨表面與混凝土之

間的握裹力(Bond Force)可以保守的予以忽略,而此一假設係「偏向安全側」,亦有

考量 SRC 施工較複雜對構材強度影響之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 AIJ-SRC 規範自 1958 年發行第一版以來,直至最近 2001

年出版的 SRC 規範均維持採用強度疊加法的設計理念,顯示強度疊加法在 SRC 構

造設計與工程經驗上的實用性。

由於日本是世界上在 SRC 構造研究與實務經驗最先進的國家,因此我國 SRC

規範研究小組在探討「為何日本 AIJ-SRC 規範數十年來一直維持採用強度疊加法的

設計理念?」時,研究小組發現,強度疊加法除了可以合理略偏保守的計算出 SRC

構材強度之外,該法的另一項特色在於能夠使 SRC 構材之設計流程變得「更簡便與

具有彈性」。對設計者而言,採用強度疊加法進行 SRC 構材設計時,設計者可以選

擇(1)先決定鋼骨之尺寸,由鋼骨先負擔一部份之外力,剩餘之外力再由 RC 負擔;

或(2)設計者可以選擇先決定混凝土之尺寸與鋼筋量,由 RC 先負擔一部份之外力,

剩餘之外力再由鋼骨負擔。

雖然我國 SRC 規範採用的強度疊加法與日本 AIJ-SRC 規範所採用的簡單疊加法

(Simple Superposition Method)在概念上相近,不過在實際應用上仍然有以下差異﹕

7
第二章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發展

(1) 我國 SRC 規範採用的設計方法為極限強度設計法(USD);而 AIJ-SRC 規範則

採用工作應力設計法(Working Stress Design, WSD)再輔以極限層剪力之檢核。

(2) 我國 SRC 規範將 SRC 構材中鋼骨與 RC 部份之強度,分別依照國內工程師熟

悉的 AISC 及 ACI 規範個別計算之後再予疊加,以求得 SRC 構材之強度。此

一方式與 AIJ-SRC 規範並不相同,AIJ-SRC 規範將 SRC 構材中鋼骨與 RC 部

份之強度,分別依照日本的鋼結構與 RC 規範求得後再予疊加,而日本的鋼結

構規範與 RC 規範與國內工程師熟悉的 AISC 及 ACI 規範有明顯的差異。由於

教育背景之因素,國內的工程師對於鋼結構與 RC 的設計仍以美國 AISC 與 ACI

規範作為主要的參考。對於國內大多數不熟悉日本規範的工程師而言,通常較

不易正確的運用日本的鋼結構與 RC 設計規範。

2.4 國外 SRC 相關規範之比較

有關 SRC 構造的名稱,在美國稱之為「合成構造(Composite Structure)」。目

前國內工程界對「SRC 構造」一詞的習慣稱呼主要沿襲日本的用法。

在美國與日本方面,與 SRC 構造相關的設計規範主要有(1)美國 AISC-LRFD

鋼構造設計規範,(2)美國 ACI-318 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3)日本 AIJ-SRC 構造

設計規範。在上述規範中,其對於 SRC 構材之設計觀念可以概分為以下三大類:


第一類引用「鋼結構」設計方法,此法係將SRC構造中RC部份所提供的強度與

勁度轉換為相當的鋼骨來進行設計,例如美國AISC-LRFD鋼構造設計規範(1999)。

第二類使用「RC構造」設計方法,此法係將SRC構造中的鋼骨視為普通鋼筋來

進行設計,例如美國ACI-318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2002)。

第三類採用「強度疊加法」
,此法係先將鋼骨部份及 RC 部份之強度個別分開依

照鋼構造規範與混凝土構造規範計算,然後再將兩者予以疊加,以求得 SRC 構材之

整體強度,例如日本 AIJ-SRC 構造設計規範(2001) ,日本 SRC 規範的全名為「鐵

骨鐵筋混凝土構造計算規準同解說」。

在上述的設計規範中,目前以日本 AIJ-SRC 構造設計規範較為完整,主要優點

在於日本具有較多的 SRC 工程實務經驗及研究成果,且該規範對 SRC 構造細則(如

SRC 斷面配筋、梁柱接合等)之規定較為明確。由於美國在 SRC 構造設計與實務方

面不如日本具有豐富的經驗,相關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少,因此規範中與 SRC 構造相


8
第二章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發展

關的內容較為簡略。以下將針對美國與日本的 SRC 構造相關設計規範作簡要的介紹。

2.4.1 美國 AISC-LRFD 鋼構造設計規範

AISC-LRFD 規範對於 SRC 構造之設計方法基本上是延續鋼結構之設計理念,

將 SRC 構材中 RC 部份所提供的強度與勁度轉換成等值之鋼骨,再直接以鋼結構之

設計公式計算 SRC 構材之強度。

美國學者 Furlong (1968、1974)依據實驗資料並配合理論推導,提出了預

測鋼管及包覆型 SRC 構材強度的計算公式。Furlong 指出利用適當的「轉換係

數」將鋼筋與混凝土所提供的貢獻轉換為相當的鋼骨量,則純鋼柱及梁柱的設

計 公 式 依 然 適 用 於 SRC 構 材 , 此 種 設 計 邏 輯 隨 後 被 應 用 於 1986 年 出 版 的

AISC-LRFD 設計規範。
以SRC柱之設計為例,AISC規範採用類似轉換斷面的概念,利用三個轉換係數

將SRC柱中的RC部份轉換為鋼骨,然後以純鋼柱之公式來計算SRC柱之強度。但是

這種方法並未能適當反映SRC柱中RC部份的真實力學行為。

由於鋼柱在製造過程中(熱軋或銲接)會有殘留應力(Residual Stress)存留於鋼

骨之中,因此殘留應力在鋼柱強度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是鋼結

構設計課程中熟知的力學行為。由於純鋼柱的抗壓強度受到殘留應力之影響遠大於

SRC柱,因此若以純鋼柱之公式來設計SRC柱,意味著SRC柱中的RC部份之抗壓強
度也受到殘留應力很大的影響,這一點與RC部份的真實力學行為並不相符。

再者,一般鋼柱比SRC柱較為細長 ,故鋼柱受到構材的「初始變位(Initial

Out-of-Straightness)」之影響也比較大。因此,「初始變位」這個參數在鋼柱之強度
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亦明顯大於SRC柱。

在 SRC 構材剪力強度之計算方面,AISC 規範對於 SRC 構材剪力強度之計算主

要考慮鋼骨部份之貢獻,而將 RC 部份保守的忽略。此外,AISC-LRFD 規範對於對

於 SRC 構材的梁柱接頭及構造細則之規定較亦不明確。

2.4.2 美國 ACI-318 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

美國 ACI-318 規範對於 SRC 構材之設計大致上承襲鋼筋混凝土結構之設計理

念,其設計方法是將 SRC 構材中的鋼骨視為等量的鋼筋來設計,並依據應變一致性

9
第二章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之發展

且保持線性分佈來求 SRC 構材斷面的彎矩強度。不過,由於 SRC 構材內部之鋼

骨表面近似一光滑面,不同於竹節鋼筋具有凸出的竹節,將 SRC 構造中的鋼

骨視為普通鋼筋是否合理仍值得商榷。

由於美國在 SRC 構造方面之經驗與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因此 ACI-318

規範中有關 SRC 構造設計之內容較為簡略。值得注意的是,在 SRC 構材之箍筋配

置方面,ACI-318 規範並未考慮 SRC 構材中的「鋼骨對於混凝土圍束效應之貢獻」。

設計者若採用 ACI 規範來進行 SRC 構造之設計,當計算 SRC 柱之箍筋量與箍筋間

距時,依然得遵循一般 RC 構造之規定,使得設計結果過於保守,且易造成 SRC 構

造在施工上的不便(特別是在 SRC 梁柱接頭處的箍筋配置更為困難)。

2.4.3 日本 AIJ-SRC 構造設計規範

日本大約在 1910 年代開始出現 SRC 構造。1923 年的關東大地震之後,SRC 構

造逐漸受到重視。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重建採用不少 SRC 構造,因而促使

1950 年代進行廣泛的 SRC 構造研究(Wakabayashi , 1987)。

1956 年,Wakabayashi 教授針對 SRC 梁、SRC 梁柱以及包覆型 SRC 柱之剪力

強度等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深入探討 SRC 構材之力學行為相關問題。1976 年,

Wakabayashi 教授進一步指出,在設計 SRC 構材時,可將鋼骨及 RC 部份保守的視

為兩個獨立個體,先分別計算其強度,然後再進行疊加。此研究成果進一步肯定了

日本自 1958 年第一版 AIJ-SRC 規範中所採用的強度疊加觀念的合理性。

SRC 構材強度疊加之方法分為簡單疊加法(Simple Superposed Method,SSM)

與一般化疊加法(Generalize Superposed Method,GSM)


。前者在計算上較為簡單但

結果略偏保守;後者計算上雖較為複雜,但可以調整設計斷面至最經濟的組合。

在鋼管混凝土構造方面,日本於 1967 年首次訂定 「鋼管混凝土構造計算規準

同解說」
,並於 1980 年加以修訂。稍後於 1987 年,鋼管混凝土構造再與包覆型 SRC

構造一同納入新版的 SRC 規範中,成為今日 AIJ-SRC 規範之型式。有關日本鋼管

混凝土構造方面之研究可參考 Tomii (1973,1979)等學者之文獻報告。

日本 AIJ-SRC 規範之主要優點在於具有較多的經驗及研究成果,且該規

範對 SRC 構造細則之規定較為明確。不過,對國內工程師而言,AIJ-SRC 規範

之設計公式可能較為複雜,且其表示方式為國內工程師所不熟悉。

10
第三章 SRC 構造之材料

第三章 SRC 構造之材料


SRC 構造之材料主要包括鋼骨、鋼筋及混凝土三大類,這三種材料的規格與品

質應符合我國 SRC 規範之規定。SRC 規範未規定事項,應按內政部頒佈之相關規定

處理。基本上,SRC 構造使用之材料包括鋼板、型鋼、鋼筋、水泥、螺栓、銲材、

剪力釘等均應符合國家標準。但無國家標準適用之材料,應依相關之國家檢驗測試

標準或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的國際通行檢驗規則進行檢驗,確認符合其原標示之

標準,且證明達到設計規範之設計標準者。SRC 構造使用之材料若由國外進口者,

應具備原製造廠家之品質證明書,並經公立檢驗機關依國家標準,或國際通行檢驗

規則檢驗合格,證明符合設計規範之設計標準。

3.1 鋼骨材料

SRC 構造中,用以抵抗地震力之鋼骨材料應符合以下之規定:

CNS 2947 [銲接結構用軋鋼料]

SM400A,SM400B,SM400C,SM490A,SM490B,SM490C,

SM490YA,SM490YB,SM520B,SM520C

CNS 4269 [銲接結構用耐候性熱軋鋼料]

SMA400AW,SMA400AP,SMA400BW,SMA400BP,
SMA400CW,SMA400CP,SMA490AW,SMA490AP,

SMA490BW,SMA490BP, SMA490CW,SMA490CP

SMA570W,SMA570P

CNS 13812 [建築結構用軋鋼料]

SN400A,SN400B,SN400C,SN490B,SN490C

CNS 4435 [一般結構用碳鋼鋼管]

耐震設計時,一般 SRC 構造較少採用降伏強度 Fys 大於 3,520 kgf/cm2 (50 ksi) 的

鋼材,主要係 Fys 大於 3,520 kgf/cm2 的鋼材通常極限應變較小,韌性相對降低,且

鋼材降伏比 Fys/Fus 亦偏大,故於耐震結構中較少使用。但由於材料科技進步快速,

如有鋼材能符合強度、韌性及可銲性等需要,在有充分的驗證下可考慮採用之。

11
第三章 SRC 構造之材料

由於國內常用以鋼板銲接組立而成之組合型鋼,因此對於鋼板材料之選用應注

意其含碳量與銲接性。例如 SM 或 SS 系列並不相同,不可混用。SS 系列鋼材因其

材質未明訂含碳量之限制,無法明確評估其可銲性,故應排除 SS 系列鋼材使用於

耐震構材。CNS 2947 之規定主要沿用日本 JIS G3106「熔接構造用壓延鋼材」之標

準,其鋼材編號前兩個字母為 SM,一般以 SM 系列稱之。

依據美國 ASTM 規格,常用於耐震設計之結構鋼材包含 A36 及 A572 (Grade 50)

鋼材。近年來,由於冶金科技進步等因素,A36 鋼材之「真實降伏強度」常明顯大

於「標稱降伏強度」36 ksi (有時可能超出近三分之一) 。若設計者採用 A36 鋼材作

為梁構材,而以 A572 Grade 50 鋼材作為柱構材,則因為梁構材的真實降伏強度過

高,可能導致「強柱弱梁之檢核結果失去真實性」,此點值得設計者加以注意。

此外,厚鋼板因於軋製過程中較易含有夾層,因此對於 25 mm 以上之鋼板應以

超音波或其它可靠之方法檢驗其是否含有夾層。SRC 構造所使用之各項鋼材,應由

原生產廠家或公正之檢驗機構出具品質證明書或檢驗報告,且文件內應備有具體之

數據及明確之陳述,足以證明該項材料符合所指定之材料標準。鋼骨之各項材料其

化學成份、機械性質、衝擊值特性等均須符合 CNS 所訂定之相關規定。

3.2 銲接與螺栓材料

SRC 構造中,鋼骨之銲接材料應符合下列中國國家標標準之規定:
CNS 1215 [軟鋼用包覆電熔接條]

CNS 2957 [軟鋼用氣體熔接條]

CNS 3506 [高拉力鋼用包覆電銲條]

CNS 8967 [軟鋼及高強度鋼金屬活性氣體電弧熔接用實心熔接鋼線]

CNS 9551 [潛弧熔接用鋼線及熔劑]

CNS 195 [液體二氧化碳]

CNS 1005 [高壓瓶裝氧氣]

CNS 1374 [高純度氬氣]

低合金鋼耐候性電銲條在我國國家標準未頒佈相關標準前,可使用下列美

國銲接學會之規定者或由原結構設計者認定之同級品:AWS E7016-G、

AWS E7018-W、AWS E7028-G、AWS E8018-W。


12
第三章 SRC 構造之材料

SRC 構造中,螺栓、螺帽及剪力釘應符合中國國家標準。但經監造人認可者,

可採用美國材料試驗學會標準 ASTM A307、ASTM A325、ASTM A490 或美國銲接

學會 AWS D1.1 之規定。目前國內鋼構造設計規範係以美國鋼構造協會(AISC)所

發行之規範為藍本,為求規範之設計標準一致,結構用螺栓、螺帽及剪力釘之規定

以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標準為主。至於日本 JIS 規格品,可由原結構設計

人依同等品有關規定認定之。

3.3 鋼筋材料

SRC 構造中,用以抵抗地震力之鋼筋材料應符合 CNS 560 [鋼筋混凝土用鋼筋]

中 SD280W 或 SD420W 之要求。這兩種鋼筋有明確之碳當量限制,且其機械性質

之規定也比較嚴謹,因此銲接性較佳,可供耐震結構使用。

CNS 560 中之 SD280 與 SD420 亦可使用,惟須滿足下列條件:(1) 實測降伏強

度不得超過規定降伏強度 1,300 kgf/cm2 以上;(2) 實測抗拉強度與實測降伏強度之

比值不得小於 1.25。

有關鋼筋之真實降伏強度不得超出規定降伏應力太多,主要為避免彎矩強度增

加致使剪力增加可能產生剪力破壞。若鋼筋降伏強度過高,混凝土與鋼筋之間在鋼

筋達到降伏強度前恐已先發生握裹破壞。此外,由於熱軋製造之鋼筋一般比水淬鋼

筋具有較佳之韌性,若以續接器接續主筋時,不可採用水淬鋼筋。

3.4 混凝土材料

SRC 工程所用之混凝土材料、配比、施工及品質檢驗應依內政部頒佈的「混凝

土工程施工規範」之規定處理。採用特殊混凝土之 SRC 構造,應審慎評估混凝土品

質之可靠度、耐久性及施工之可行性等,必要時應以公認合理之實驗証明其可行性。

SRC 構造中,用以抵抗地震力之混凝土之規定抗壓強度 fc’不得小於 210

kgf/cm2。包覆型 SRC 構材若需採用規定抗壓強度大於 420 kgf/cm2 之混凝土時,或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構材若需採用規定抗壓強度大於 560 kgf/cm2 之混凝土時,應以公

認合理之試驗證明其可行性與可靠度。混凝土材料之規定抗壓強度的下限值規定,

主要在確保混凝土之強度與品質;至於抗壓強度的上限值要求,主要係因為高強度

混凝土其品質控制之難度較高,強度易受施工影響,且材料韌性相對較低。惟若有

13
第三章 SRC 構造之材料

充份合理之試驗證明其強度、韌性與品質之可靠性,且在施工過程仍可確保其品質

時,將可考慮採用之。

預拌混凝土之產製應符合 CNS 3090 [預拌混凝土] 之規定。工程上混凝土使用

之水泥應與所選用配比設計之水泥相當。除另有規定者外,一般混凝土使用之水泥

為卜特蘭水泥之第 I 型。

SRC 構造中,混凝土之水泥須符合下列規範之規定:

CNS 61 [卜特蘭水泥]

CNS 2306 [白色卜特蘭水泥]

CNS 3654 [卜特蘭高爐水泥]

CNS 11270 [卜特蘭飛灰水泥]

SRC 構造中,混凝土之粒料須符合下列規範之規定:

CNS 1240 [混凝土粒料]

CNS 3691 [結構用混凝土之輕質粒料]

CNS 11824 [混凝土用高爐爐碴粗粒料]

CNS 11890 [混凝土用高爐爐碴細粒料]

SRC 工程所用之混凝土,其粗粒料之標稱最大粒徑不得超過鋼筋與鋼筋或鋼筋

與鋼骨之淨間距的五分之四。SRC 構造所用混凝土之粗骨材標稱最大粒徑一般採用

20 mm,但較難灌注之梁柱接頭,得採用較小粒徑之粗骨材。SRC 構材由於斷面內

存在鋼骨之緣故,有時需適度減少混凝土粗骨材之用量,但以 10 %為限,如此將可

增加混凝土之流動性及充填性。SRC 工程之混凝土應特別考慮混凝土之工作度,混

凝土澆注時應注意不易填充之處,尤其在鋼梁翼板下方及梁柱接頭之柱內連續板下

方,施工時應避免骨材析離之現象。

SRC 構造中,混凝土之摻料須符合下列規範之規定:

CNS 12283 [混凝土化學摻料]

CNS 11271 [卜特蘭飛灰水泥用飛灰]

CNS 12549 [混凝土及水泥墁料用水淬高爐爐碴粉]

CNS 3091 [混凝土用輸氣附加劑]

CNS 3036 [卜特蘭水泥混凝土用飛灰及卜作嵐攙和物]

14
第四章 SRC 構造之設計方法

混凝土摻料之使用,應以能達到混凝土性能要求且對其他混凝土性質無妨害為

原則。加入混凝土之摻料,應以符合 CNS 規範之混凝土用摻料為限。各種摻料於使

用前應有可靠資料以作為配比設計之依據,必要時應進行試驗測試其性能。施工所

用之摻料應與選用配比設計時所使用之摻料相同。摻料之性能與使用時之溫度相

關,因此應注意使用季節之氣溫,做相同溫度下之性能試驗。

另一方面,為防止材料腐蝕,混凝土中之最大氯離子含量不得大於 CNS 12891

[混凝土配比設計準則] 與 CNS 3090 [預拌混凝土] 中之規定,其值如表 2 所示。混

凝土氯離子含量之控制應注意所使用的水、膠結材料、粒料及摻料等各方面是否符

合要求。有關氯離子含量之試驗方法可參照 CNS 13407 [細粒料中水溶性氯離子含

量試驗法] 及 CNS 13465 [新拌混凝土水溶性氯離子含量試驗法] 處理。

3.5 輻射量之檢驗
為防止遭受輻射污染,SRC 構造中所使用的鋼材及鋼筋應不超過行政院原子能

委員會所訂最低輻射量之標準。建築物中鋼鐵材料輻射量之檢驗應按原子能委原會

所頒佈「輻射污染鋼鐵材鑑定暫行規範」之規定辦理,其主要內容如下:

(1) 鑑定輻射污染鋼鐵材應使用可度量伽馬劑量率之輻射偵測儀器並應按規定接受

合格校驗單位定期校正。

(2) 鑑定輻射污染鋼鐵材之標準規定如下:

(a)以鋼鐵材表面之伽馬劑量率超過 0.5 微西弗/小時(即 0.5 Sv/h)或 50 微侖目/

小時(即 50 rem/h)為鑑定標準(包括背景輻射)。

(b)以污染偵測儀器計測率超過背景輻射之五倍值為鑑定標準。

(3) 偵測方法以可近表面偵測為原則,偵測人員應接受原子能委員會認可之訓練。

第四章 SRC 構造之設計方法

4.1 極限強度設計法

依據極限強度設計法之設計邏輯,SRC 構材及接合之「設計強度」必須大於或

等於由因數化載重組合所計得之設計載重效應(又稱為「需要強度」),即
Rn  
i Qi (1)

15
第四章 SRC 構造之設計方法

其中:
Rn = 設計強度

i Qi = 設計載重效應(需要強度)

 = 強度折減係數
Rn = 標稱強度

i = 載重放大係數
Qi = 載重效應,指組合載重所引致之軸力、剪力、彎矩或扭力等

建築物從設計、施工至使用過程中有許多之不確定因素,例如﹕結構分析之假

設與載重預估之不準確性、材料強度及施工之變異性等。早期的設計理念主要是單

方面以折減材料強度作為安全係數,稱為容許應力設計法。後來的設計法傾向以可

靠度分析為基礎之極限強度設計法。此法以機率模式將材料強度與載重變異性當作

決定強度折減係數 與載重放大係數 的依據,使結構設計的安全性更趨合理。

此法的基本要求是使結構物的設計強度 ( Design Strength, 即 Rn ) 大於或至少等

於其需要之強度 ( Required Strength, 即 


i Qi )。

4.2 載重係數與載重組合
在載重係數與載重組合方面,由於國內缺乏此方面較深入詳細之調查資料,而

美國方面曾進行大規模之研究調查 ,故我國 SRC 規範 乃建議採用 1998年ASC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所發佈的ASCE-7-98“


Mini
mum De
sig
nLoa
dsf
or
di
Buil n
gsa
ndOt
herSt
ruc
tur
es”作為載重係數與載重組合之主要依據,待將來國內有
新的本土研究成果時,再依其建議修正之。

依據我國 SRC 規範,SRC 構造所需提供之強度須依因數化載重組合後之臨界狀

況決定之。臨界狀況之決定須檢核下列之載重組合:

(1) 1.4(D + F) (2)

(2) 1.2(D + F + T) + 1.6(L + H) + 0.5(Lr 或 S 或 R) (3)

(3) 1.2D + 1.6(Lr 或 S 或 R) + (1.0L 或 0.8W) (4)

(4) 1.2D + 1.0L + 1.6W + 0.5(Lr 或 S 或 R) (5)

(5) 1.2D + 1.0E + 1.0L + 0.2S (6)

(6) 0.9D + 1.6W+ 1.6H (7)

(7) 0.9D + 1.0E + 1.6H (8)

16
第四章 SRC 構造之設計方法

其中:

D = 靜載重

L = 活載重

W = 風力

E = 地震力,依內政部所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之規定,其中

之起始地震力降伏放大係數 αy 之值取為 1.0。

R = 雨載重

Lr = 屋頂活載重

S = 雪載重

F = 液體力,因液體之重量與壓力所造成之載重

T = 溫度、潛變、乾縮與不均勻沉陷等力所造成之效應

H = 土壤力,因土壤、土壤中水的重量與壓力所造成之載重

例外﹕公式(4)、(5)與(6)中,若結構物之用途非為車庫、公眾集會場所或活載重大

於 0.5 t/m2 時,L 之載重係數可取為 0.5。

4.3 載重係數與強度折減係數之配合

基本上,我國 SRC 規範所採用的 ASCE-7-98 載重係數與載重組合與內政部所定

「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1998)中的內容相近。不過,此一規定與國內工程師熟悉

的 1999 年版或更早的 ACI-318 鋼筋混凝土設計規範所採用的載重係數有明顯差

異。例如,對於靜載重與活載重組合所採用之載重係數大小,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

範中採用 1.2D 與 1.6L,但是 ACI-318-99 規範則採用 1.4D 與 1.7L,亦即這兩種規

範所採用的載重係數並不一致。

不過,由於 ASCE-7-98 的載重係數與載重組合方式逐漸獲得認同,因此 2002

年出版的 ACI-318 規範已經在第九章中採用 ASCE-7-98 的載重係數與組合,亦即由

舊版的「1.4D 與 1.7L」改為新版的「1.2D 與 1.6L」。此外,新版的 ACI-318-02 規

範為維持其與舊版規範對 RC 構造設計結果安全度的一致性,在調整載重係數( )

之後亦「同時調整」其所應該相對採用的強度折減係數( )。

有鑒於 ACI-318-02 規範對於載重係數與強度折減係數所作之配合,如表 3 所

示,我國新公佈的 SRC 設計規範對於 SRC 構造中的 RC 部份所採用的強度折減係

17
第四章 SRC 構造之設計方法

數( )已採用新版 ACI-318-02 規範第九章中之規定,而不再沿用舊版 ACI-318-99 規

範的規定。

換言之,在 2002 年版的 ACI-318 規範之前,由於國內 RC 構造與鋼構造設計規

範所採用的載重放大係數並不相同,因而造成 SRC 構造設計時的一些困擾;但是在

2002 年之後,ACI-318-02 規範與 AISC-LRFD-99 規範已經一致採用 ASCE-7-98 的載

重標準,因此目前國內 S、RC 與 SRC 這三種規範在載重係數與組合方面已經一致,

而不再有先前的困擾。

另一方面,如 4.1 節所述,在極限強度設計法中,結構物的安全度主要受到載

重放大係數( )與構材強度折減係數( )兩者之影響。一般而言,對於不確定程度愈

高之載重,其放大係數( ) 愈大,例如公式(3)中活載重之放大係數為 1.6,靜載重

則為 1.2。對於力學行為愈複雜之構材,其強度折減係數( )愈小,例如柱之力學行

為比梁要複雜許多,故其強度折減係數( )就比較小。如果我們將載重放大係數( )

除以構材強度折減係數( ),可以得到一個大致上介於 1.5 至 3.0 的安全因子,此一

安全因子類似於容許應力設計法中的安全係數(Factor of Safety)。

4.4 使用性(Serviceability)之考量

進行結構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強度極限狀態 (Strength Limit State) 之因素(如

降伏、斷裂、挫屈、傾倒、疲勞等)
,亦應考量到使用性極限狀態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 之影響。使用性是指在正常使用下,建築物之功能、外觀、耐久性、可維修

性及居住者的舒適感等都保持合乎使用要求之一種狀態。

為維持正常使用性,設計者應依該建築物所欲發揮之功能,適當限制其結構行

為之極限值。因此諸如過大的撓度變形、側向位移或振動等現象均應予避免,以免

影響建築物的正常運作。雖然功能不正常未必會造成結構之崩塌,但可能導致昂貴

的修復費用及居住者之不舒適等。

限制 SRC 構材在使用載重下之撓度或側向位移,主要是為確保不致發生使用性

之失敗。側向位移過大可能會導致建築外覆層之分離及水密性的喪失,造成功能性

的破壞及使用者之不適;此外,過大的側向位移可能導致結構物與相鄰結構之碰撞,

故應加以限制。由地震造成建築物每一樓層之層間相對側位移除以層高,稱為層間

相對側位移角,其值應符合內政部所定之「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之規定。

18
第五章 SRC 構材之斷面配置

建築物在風力作用下會產生順風向振動、橫風向振動及扭轉振動,若其振動之

加速度過大,會引起使用者之不適,故限制建築物屋頂之振動加速度應符合內政部

建築研究所「建築物風力設計規範、解說及示範例」之規定。

再者,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創新,採用高強度材料及高效率結構系統可能設計

出較長跨度及較柔性之樓板結構系統,故限制樓版支承梁之深度將有助於排除振動

問題。惟對較特殊之樓板系統須考慮其靜態與動態行為,可適當的使用隔減震裝置。

當規則性擾動之頻率與結構物之基本振動頻率相近時,應小心避免共振。

承載機械設備之結構或供吊車行走之軌道,因經常承受往復載重,設計時應適

當考慮疲勞之問題。但一般建築結構設計所採用之地震力,其載重往復改變之次數

不多,通常不需考慮疲勞問題。

另一方面,平屋頂可能由於撓度變形而使水積留,積水量之多少依構架之勁度

而定,若構架之勁度及強度考慮不足,積水過多可能導致屋頂倒塌。因此,建築物

之屋頂應有足夠之斜度及排水設施,以防止雨水累積,否則應設計屋頂在積水情況

下仍具有足夠之強度及穩定性。

第五章 SRC構材之斷面配置

5.1 SRC 梁之斷面配置


圖8顯示幾種包覆型SRC梁斷面的配置型式。原則上,SRC梁之主筋以配置在斷

面四個角落為宜,且鋼筋配置不宜太密。

圖9顯示SRC梁斷面內鋼筋配置太密的情形,設計上宜予避免。這主要是因為

SRC梁主筋太密將導致一部份的主筋會受到梁柱接頭處「鋼柱翼板」的阻擋,而無
法連續通過梁柱接頭。設計者應注意避免在SRC梁中配置太密的主筋,以免造成此

種不合理的現象。

對於未連續通過SRC梁柱接頭之主筋,應不計其對強度之貢獻。這是為了避免

主筋因受梁柱接頭處之鋼骨阻擋而導致施工者任意將SRC梁主筋在梁柱接頭處切斷

或彎折,在設計與施工時均應特別注意避免發生此種狀況。

另一方面, SRC工程之混凝土澆置應特別注意混凝土之填充性,尤其是在SRC

19
第五章 SRC 構材之斷面配置

梁內部鋼梁翼板下方及在梁柱接頭處之柱內連續板下方處。施工時應能使混凝土與

鋼骨充分結合,並應避免發生骨材析離之現象。

5.2 SRC 柱之斷面配置

我國 SRC 規範要求 SRC 柱斷面之鋼骨比(Steel Ratio)不得少於 2%。鋼骨比

是指 SRC 柱中鋼骨之斷面積與 SRC 柱全斷面積之比值。對於鋼骨比小於 2% 之 SRC

柱應依內政部「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之規定設計。有關 SRC 柱斷面最小鋼

骨比之限制,美國 AISC-LRFD 規範之規定為 4% ,而日本 AIJ-SRC 規範則僅要求

不得小於 0.8%。此兩種不同的規定各有特色,美國 AISC-LRFD 規範之規定可以使

SRC 構造中之鋼骨發揮較大之貢獻(這也與 AISC-LRFD 規範將 SRC 柱中之 RC 部

份轉換成等值之鋼骨再以鋼結構之公式計算 SRC 柱之強度有關),並有助於縮小柱

斷面之尺寸。日本 AIJ-SRC 規範之規定則賦予設計者較大的自由選擇空間。我國 SRC

規範採用最小鋼骨比為 2% 之限制主要是在上述兩者之間取一折衷值。
圖10與圖11分別顯示包覆型SRC柱與鋼管混凝土柱斷面的配置型式。對矩形斷

面之SRC柱而言,一般以在斷面的每個角落配置三根主筋為原則。SRC柱之主筋集

中分佈在斷面的四個角落上,主要是為了避免主筋在梁柱接頭處受到SRC梁內之鋼

骨阻擋而無法連續通過梁柱接頭。

圖12顯示SRC柱斷面內鋼筋配置太密的情形,設計上宜予避免。SRC柱主筋太

密將導致一部份的主筋會受到梁柱接頭處「鋼梁翼板」的阻擋,而無法連續通過梁

柱接頭。設計者應避免在SRC梁或柱中配置太密的主筋,以免造成此種問題。對於

未連續通過SRC梁柱接頭之主筋,應不計其對強度之貢獻。

此外,設計者在配置 SRC 柱之主筋時,尚應注意柱中相鄰主筋之間距大小。若

SRC 柱中相鄰主筋的間距大於 30 公分時,由於鋼筋對混凝土的圍束效果將會明顯

減弱,故應如圖 13 所示,在 SRC 柱之軸向增加配置 D13(#4)以上之補助筋(AIJ,

1994)。補助筋若在梁柱接頭處受到 SRC 梁內之鋼骨阻擋而無法連續通過梁柱接頭

時,應不計其對 SRC 柱強度之貢獻。

5.3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我國 SRC 規範要求包覆型 SRC 構材中之鋼骨必需符合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

20
第五章 SRC 構材之斷面配置

之規定,主要在確保構材之耐久性及耐火性。包覆型 SRC 構材因同時有鋼骨與鋼筋

存在, 故構材中之鋼骨表面至混凝土表面之厚度,一般至少須為 10 公分以上,以

使混凝土中之鋼筋有足夠之握裹效力與保護層。以 SRC 結構桿件常用之鋼筋尺寸為

例,若主筋為 D25(#8)、箍筋為 D13(#4),考慮鋼筋之最外徑尺寸(含竹節凸起之高度),

則鋼骨之最小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須為 12.5 公分以上。

圖 14 與 15 分別顯示一般 SRC 梁與 SRC 柱之斷面配置細部圖。圖中之 a 與 b

為主筋與箍筋之最大直徑,c 與 d 則為鋼骨至混凝土面之距離。當鋼筋尺寸不同時,

圖中的 c 與 d 亦隨著改變。圖中之 c 與 d 係依照鋼筋之最大直徑計算,一般竹節

鋼筋之最大直徑如圖 16 所示。
設計上除了鋼骨保護層厚度須加以考慮外,鋼骨與鋼筋之間距,混凝土之填充

性也須加以檢討。檢討事項包括鋼骨與鋼筋之間距,鋼筋與鋼筋之間距,肋筋及箍

筋彎勾角度,梁柱接頭之配置,鋼筋續接之型式等。一般而言,各構材之假設斷面

可在梁柱接頭部位以 1/5 至 1/10 之比例下充分檢討其鋼骨與鋼筋之間距及混凝

土之保護層厚度等。設計者應依據SRC設計規範之要求,事先考慮到設計圖的施

工可行性。

圖17顯示一組SRC梁柱接頭處鋼骨與鋼筋間距需求之示意圖(AIJ,1994)。當設

計者檢討鋼骨和鋼筋之配置時,必須考量混凝土之填充性與鋼筋之握裹效力,若鋼

骨與鋼筋之間距太小則無法發揮鋼筋之握裹力。通常主筋和長軸方向鋼骨板面之淨

間距應為 2.5 公分以上,且須為粗骨材最大粒徑之1.25倍;但主筋和鋼板側面(厚

度方向)直交接觸時則可不受此限。

5.4 鋼骨斷面之寬厚比
在鋼骨斷面之寬厚比(Width-Thickness Ratio) 限制方面,由於SRC構材中之鋼骨

受到鋼筋混凝土的包覆,因此鋼骨斷面抵抗局部挫屈能力將優於純鋼骨的情況。我

國SRC規範參考日本AIJ-SRC規範之規定,將SRC斷面中之鋼骨肢材寬厚比限制酌予

放寬。惟設計者宜注意,此種放寬之規定係基於「SRC斷面必須符合我國SRC規範

中有關配筋配置方式及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等要求條件下才能成立。這是因為鋼骨

斷面抵抗挫屈能力之提昇,必須仰賴充份的混凝土圍束及適當的鋼筋配置。

SRC 構造中,受鋼筋混凝土完全包覆之鋼構材,其鋼骨斷面肢材之寬厚比不得

21
第五章 SRC 構材之斷面配置

大於表 4 與表 5 所列之值。填充型或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之鋼管斷面肢材寬厚

比或徑厚比不得大於表 6 所列之值。上述表中之p 與pd 分別表示考慮結實斷面與耐

震設計需求之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之上限,其中 Fys 為鋼骨之規定降伏應力,Es 為鋼

骨之彈性模數,單位均為 tf/cm2。

表 4 至 6 中所列的 SRC 構材之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p 值之限制,主要參考日本

AIJ-SRC 規範的標準,因為日本在這一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與經驗。依照 AIJ-SRC

規範的規定,SRC 構材內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之限制,大約比在純鋼骨狀態下之值

放寬 1.5 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 AIJ-SRC 規範對於 SRC 柱中的鋼骨斷面之「腹板寬

厚比」有較嚴格之限制(相對於 SRC 梁之腹板而言),這是考慮柱腹板比梁腹板受

到較大的軸壓應力作用的緣故。

進行耐震設計時,對於可能發生塑性變形之處,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應採用較

嚴格的pd 值,以確保斷面具有足夠的韌性變形能力,避免發生局部挫屈的現象。

SRC 構造中未受混凝土包覆之鋼構材,其斷面肢材寬厚比應依內政部所定之「鋼

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之相關規定設計。對於僅有外部受到鋼筋混凝土包覆

而內部並未填充混凝土之鋼管混凝土柱,在未有進一步研究成果之前,其鋼骨斷面

肢材寬厚比之上限仍以暫時採用純鋼結構之設計標準為宜。

5.5 鋼骨斷面之開孔

5.5.1 鋼骨斷面之鋼筋貫穿孔

在 SRC 構造之鋼骨斷面上設置鋼筋貫穿孔會造成鋼骨斷面積之減少,可能會對

構材之強度及抵抗變形之能力產生不良影響,故設計者應於配置鋼筋貫穿孔之前審

慎評估其可行性。

當 SRC 柱之鋼骨採用鋼管或銲接箱型(Box)斷面時,因鋼骨全斷面承受軸力與

彎矩,故應避免 SRC 梁之主筋貫穿鋼柱之翼板(Flange)。當 SRC 柱之鋼骨採用 H 形

或十字形鋼骨斷面時,鋼骨斷面腹板 (Web) ,於必要時得設置鋼筋貫穿孔。在 H 型

鋼骨斷面之腹板或由 H 型鋼所組成之十字型鋼骨斷面之腹板上設置之貫穿孔時,其

限制如下式:

Z n Z  Y (9)

22
第五章 SRC 構材之斷面配置

其中: Z = 鋼骨全斷面之塑性斷面模數

Zn = 斷面減損後鋼骨斷面之塑性斷面模數

Y = 鋼材之降伏比,依表 7 之規定

 = 應變硬化造成應力提高之安全係數,依表 7 之規定

上述之規定主要參考日本 AIJ-SRC 規範之要求。H 形或十字形鋼骨斷面之腹板

主要承受剪力,雖然其抗剪之能力常超過所需,但開孔過大或太多時也會影響構材

強度,故仍應審慎為之。在梁柱接頭附近,因其應力較大,貫穿孔所造成之影響也

較嚴重。由於塑性鉸將使構材產生某種程度之旋轉,塑性區之長度一般為構材深之

1 至 1.5 倍,為安全起見,於距接頭表面 2 倍構材深以外方得設置貫穿孔。在梁柱接

頭處之鋼板常設有銲接切角,在其附近開孔將可能助長對斷面或銲道之損傷。因此

在梁柱接頭處附近之鋼骨翼板原則上不宜設置鋼筋貫穿孔。

在鋼筋貫穿孔的施作方面,鋼筋貫穿孔應事先在工廠內加工完成,且一處貫穿

孔以通過一支鋼筋為原則。開孔之位置不得妨礙銲道或螺栓接合。貫穿孔之邊緣以

距銲道邊緣 15 mm,距銲接用之切角邊緣 25 mm 以上為宜。臨時增設貫穿孔時,須

符合本節之規定且須經設計者核可後方可施作。

5.5.2 梁之開孔限制

設備管線於 SRC 梁上設置貫穿孔將會減低梁之強度及剛性,故建築結構、設備

各負責人應於事先充分協調溝通,以尋求最合理之管線通路。

SRC 梁之開孔口徑不宜超過該梁斷面深度之 0.4 倍,亦不宜超過內包鋼骨斷面

深度之 0.7 倍,且孔邊應距 RC 梁上下緣各 180 mm 以上及鋼梁上下緣各 80 mm 以上。

梁之開孔並列時,開孔之中心間距應為孔徑平均值之 3 倍以上。鋼骨之開孔應事先

在工廠內加工完成。

SRC 梁之開孔不得對安全性造成不利之影響,若設計所需要之強度大於開孔處

之強度,則應於開孔處進行補強。梁之開孔應分別對彎矩及剪力檢討補強,彎矩之

檢討可從鋼骨翼板及梁主筋上著手,而剪力部份應對鋼骨腹板及梁箍筋強度加以考

量。H 型鋼及組合型鋼之補強方法可以將鋼板銲於腹板上,或直接以鋼管補強。鋼

套管須於工廠製作加工與鋼骨一體成形,由於此一方式不易變更開孔位置,故應儘

早繪製設備施工圖,俾使能夠與建築施工圖一併檢討,並反映在鋼骨製作圖上。
23
第六章 SRC 梁之彎矩與剪力強度

第六章 SRC梁之彎矩與剪力強度

6.1 SRC 梁之彎矩強度

對於符合我國 SRC 規範設計細則規定之包覆型 SRC 梁,其設計彎矩強度


b Mn

應不小於由因數化載重組合所計得之最大需求彎矩強度 Mu 。SRC 梁之設計彎矩強

度為鋼骨部份與鋼筋混凝土部份設計彎矩強度之和,亦即
bMn 得採用「強度疊加法」

計算如下:

bMn = 
bsMns + 
brcMnrc (10)

其中:

bs = 0.9,鋼骨部份之彎矩強度折減係數

brc = 0.9,RC 部份之彎矩強度折減係數

M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其值為 ZFys,Z 為鋼骨之塑性斷面模數,

Fys 為鋼骨之規定降伏應力
Mnrc = RC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依「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之規定計算

對於符合我國 SRC 規範設計細則規定之包覆型 SRC 梁,其鋼骨部份受到混凝

土之適當圍束,故可不考慮鋼骨局部挫屈之問題。進行耐震設計時,對於可能發生

塑性變形之處,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應採用較嚴格的pd 值,以確保斷面具有足夠的

韌性變形能力。公式(10)所示的鋼骨標稱彎矩強度 Mns=ZFys 係參考 AISC-LRFD 規

範中純鋼骨塑性彎矩強度 Mp 之規定。在強度折減係數的使用方面,本節 RC 部份之

彎矩強度採用 
brc =0.9 係依據 2002 年新版的 ACI-318-02 規範第九章之規定。

此外,如果 SRC 梁端部之主筋並未連續通過梁柱接頭或未依規定於 SRC 柱中

適當錨定時,則該主筋均應視為「補助筋」且「不計其對彎矩強度之貢獻」。我國

SRC 規範對於 SRC 梁端部主筋配置之特別規定,主要在避免設計者於 SRC 梁內配

置過多的主筋,以致於發生施工時 SRC 梁之主筋因為受到於 SRC 柱內之鋼骨阻擋

而無法連續通過梁柱接頭的現象。倘若設計者在 SRC 梁內配置過多的主筋,工人可

能因施工困難而「將主筋於梁柱接頭處切斷或彎折」,如此將會嚴重損壞 SRC 梁柱

接頭傳遞彎矩之功能,進而影響 SRC 構造之安全性。

24
第六章 SRC 梁之彎矩與剪力強度

6.2 SRC 梁之剪力強度

我國 SRC 規範要求 SRC 梁中的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的設計剪力強度應分別大

於或等於其所對應的需要剪力強度,而鋼骨與 RC 部份的需要剪力強度之大小則與

其各別所分擔的彎矩大小有關。

對於符合我國 SRC 規範設計細則規定之包覆型 SRC 梁,其鋼骨部份及 RC 部

份之設計剪力強度應分別滿足以下之要求:

vsVns  (Mns / Mn ) Vu (11)

vrcVnrc  (Mnrc / Mn ) Vu (12)

其中:

vs = 0.9,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折減係數

vrc= 0.75,RC 部份之剪力強度折減係數

V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Vns 依公式(13)計算

Vnrc = RC 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Vnrc 依本節及 6.3 節之相關規定計算

M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依 6.1 節之規定計算

Mnrc = RC 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依 6.1 節之規定計算

Mn = SRC 梁之標稱彎矩強度,依 6.1 節之規定計算

Vu = 由因數化載重組合所引致作用於 SRC 梁之需要剪力

當考慮耐震設計時,本規範對 SRC 梁之剪力設計有較嚴格之規定,除本節之要

求外,並應符合第 10.2 節之耐震設計相關規定。在強度折減係數方面,本節 RC 部

份之剪力強度折減係數採用 vrc =0.75,而非 ACI-318-99 結構混凝土設計規範所用

之 v =0.85 的原因,在於本規範使用的載重係數是依據 ASCE-7-98 訂定,而非直

接採用 ACI-318-99 規範中的載重係數之緣故。因此需要將 RC 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

相對的調整,vrc =0.75 是依據新版 ACI-318-02 規範第九章之規定。

6.2.2 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

有關 SRC 梁中鋼骨部份的剪力設計,我國 SRC 規範規定鋼骨部份之標稱剪力

強度 Vns 應依下式計算:

25
第六章 SRC 梁之彎矩與剪力強度

Vns = 0.6Fyw Aw (13)

其中 Fyw 為腹板之規定降伏應力,Aw 為腹板斷面積,Aw = tw × d, tw 為腹板厚度,

d 為鋼骨斷面之深度。

對於符合我國 SRC 規範設計細則規定之包覆型 SRC 梁,其鋼骨部份受到混凝

土之適當圍束,故可不考慮鋼骨腹板剪力挫屈之問題。公式(13)所示的鋼骨剪力強

度係參考 AISC-LRFD 規範中鋼梁剪力降伏強度(Shear Yielding Strength)之規定。

6.2.3 鋼筋混凝土部份之剪力強度

有關公式(12)中 SRC 梁之鋼筋混凝土部份的標稱剪力強度 Vnrc 之計算,我國

SRC 規範考慮到 SRC 梁兩種可能的剪力破壞模式:(1)一般剪力破壞,(2)剪力摩擦

破壞(Shear Friction Failure)。

在 SRC 梁之「一般剪力破壞」方面,RC 部份的標稱剪力強度 Vnrc 應依內政部

頒佈之「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計算。

在 SRC 梁之「剪力摩擦破壞」方面,RC 部份的標稱剪力強度 Vnrc 之計算將於

下節中詳細說明。

6.3 SRC 梁之剪力摩擦破壞

剪力摩擦破壞模式是 SRC 梁特殊的剪力失敗現象。圖 18 顯示一個 SRC 梁斷面

發生剪力摩擦破壞的開裂情形(Weng, 2001)。當 SRC 梁受剪力作用時,由於 SRC 斷

面中有鋼骨存在,因此 SRC 梁斷面中的混凝土可能沿著鋼骨翼板的水平方向形成一

個弱面,而且當「翼板寬度愈大」時,SRC 梁沿著弱面破壞的可能性愈大。

圖 19 顯示一 SRC 構材受剪力摩擦作用之情形(Weng, 2002),其中圖(a) 顯示構

材可能之剪力摩擦破壞面,圖(b)則顯示混凝土摩擦面抵抗剪力傳遞之水平摩擦力

Vhf 。剪力摩擦之設計原理是假想 SRC 構材在某一斷面上因剪力作用而產生裂縫。

當裂縫面開始滑動分離時,此種分離所產生的作用力由穿過假想裂縫的鋼筋承擔。

經由鋼筋應變產生的拉力提供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正向夾緊力;此種夾緊力又產

生平行於裂縫的摩擦力,並阻止進一步的滑動。依據 Hofbeck (1969)與 Mattock (1972)

之研究,圖 19(b)中混凝土摩擦面抵抗剪力傳遞之水平摩擦力 Vhf 可表示為

Vhf A vf Fyh K1A c (14)

26
第六章 SRC 梁之彎矩與剪力強度

其中第一項為由箍筋所提供之被動摩擦力,而第二項則為由混凝土摩擦面之粗糙性

所提供之互鎖力。當吾人欲將此一水平力轉換為相當的垂直剪力時,可經由梁斷面

上某一點之水平剪應力與垂直剪應力相等之關係推導求得。

圖 20 顯示 SRC 構材中之 RC 部份所提供垂直於構材長軸方向之標稱剪力強度

Vnrc 與混凝土摩擦面抵抗剪力傳遞之水平摩擦力 Vhf 之關係(Weng, 2002)。圖中作用

在水平摩擦面上之剪應力
yx 為

V
yx  hf (15)
b s

圖中沿垂直剪力Vnrc作用方向之剪應力為
xy,若將
xy保守的以作用於面積 b' d上

之平均剪應力計算之,則

V
xy  n rc (16)
bd

圖中作用在水平摩擦面上之剪應力
yx 應等於作用在垂直面上之剪應力
xy,即

Vn rc Vhf
 (17)
bd b
s

將式(14)之 Vhf 代入式(17),則 SRC 構材中 RC 部份抵抗剪力摩擦破壞之剪力強度可

表示如下:

Vn rc A vf Fyh (d / s) K 1 b d (18)

其中:

Avf = 剪力摩擦鋼筋在間距 s 之斷面積,cm2

b' = SRC 構材全斷面寬度扣除鋼骨翼板寬度後之淨寬度,cm

= 剪力摩擦面之摩擦係數,其值如表 8 所示,當採用常重混凝土且整體

澆置時,為 0.8
K1 = 沿剪力摩擦面之混凝土對剪力阻抗之經驗常數,當採用常重混凝土時
為28 kgf/cm2,天然砂輕質混凝土時為17.5 kgf/cm2,全輕質混凝土時

為14 kgf/cm2

27
第七章 SRC 柱之軸壓強度

第七章 SRC柱之軸壓強度

7.1 SRC 柱之純軸壓強度

本節討論之範圍僅限於 SRC 柱受到通過柱軸心之純軸壓力(Pure Axial Load)作

用下之情況。對於同時受到軸力與彎矩作用之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將於

第八章詳細敘述之。

符合我國 SRC 規範設計細則規定之 SRC 柱,在通過柱軸心之純軸壓力作用下,

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 
cPn 應不小於由因數化載重組合所計得之最大需求受壓強

度 Pu 。 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為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設計受壓強度之和,亦即cPn

得採用「強度疊加法」計算如下:

c Pn = 
cs Pns + 
crc Pnrc (19)

其中:

P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cs = 鋼骨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cs =0.85

crc = RC 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

(1) 包覆型 SRC 柱﹕

(i) 配置橫箍筋,
crc=0.65,(ii) 配置螺箍筋,crc=0.7

(2) 鋼管混凝土柱﹕

(i)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rc=0.75

(ii)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rc=0.7

在採用「強度疊加法」計算 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時,有關強度折減係數之使

用是分別採用鋼骨部份的強度折減係數cs 與 RC 部份的強度折減係數crc 來計算。

值得注意的是,當設計包覆型 SRC 柱時,鋼骨部份的強度折減係數cs=0.85,

而 RC 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crc=0.65(配置橫箍筋時)
,此二折減係數之大小有很明

顯的差距,顯示出 ACI-318 規範對於設計 RC 柱的保守程度。

若從另一方面來觀察,假如完全依照 ACI-318 規範來設計包覆型 SRC 柱時,由

28
第七章 SRC 柱之軸壓強度

於 ACI-318 規範把 SRC 柱中之鋼骨視為普通鋼筋來設計,因此對於鋼骨部份的強度

折減也會採用crc=0.65 而非cs=0.85,此一計算方式將導致低估 SRC 柱中鋼骨部份

對 SRC 柱的強度貢獻。

7.1.1 鋼骨部份的軸壓強度

在鋼骨部份的受壓強度方面,我國SRC規範參考AISC-LRFD規範(1999) 之鋼柱

強度設計公式。不過,由於SRC柱中的鋼骨受到混凝土包覆或填充,除了較不易發

生挫屈之外,SRC柱中鋼骨之有效長細比將比在純鋼柱情況下之值為小。

為了反映SRC柱中鋼骨受到混凝土束制的影響,我國SRC規範採用一個新的設

計參數 ”r
eff ”
,稱為SRC柱中鋼骨之「有效迴轉半徑 (Effective Radius of Gyration)」,

作為SRC柱中鋼骨強度計算之依據 (翁1996;翁、顏1996)。由於有效迴轉半徑 reff 的

”的修正係數來
大小與SRC柱斷面型式有關,對於不同型式的SRC斷面可由一個 ”

考慮,如以下公式(23)所示。

我國SRC規範對於SRC柱中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Pns 依以下規定計算﹕

(1) 當 c 1.5 時:

Pns exp
0.4192c Fys A s (20)

(2) 當 c > 1.5 時:


Pns  0.877 2c F A
ys s (21)

其中:
Fys = 鋼骨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s = 鋼骨之斷面積,cm2

KL Fys
c 
reff Es
(22)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cm

Es = 鋼骨之彈性模數,kgf/cm2

reff = SRC 構材中鋼骨斷面之有效迴轉半徑,依下式計算﹕

29
第七章 SRC 柱之軸壓強度

Ig
reff rs 
Ag
(23)

rs = 鋼骨斷面之迴轉半徑,cm

Ig = SRC 構材全斷面之慣性矩,cm4

Ag = SRC 構材全斷面之面積,cm2

 = 鋼骨斷面有效迴轉半徑修正因子,其值如下﹕

(1) 包覆型 SRC 柱內含 I 型鋼骨斷面﹕

(i) 對強軸彎曲時﹕= 0.2, (ii) 對弱軸彎曲時﹕= 0.4

(2) 包覆型 SRC 柱內含十字或 T 型鋼骨斷面﹕= 0.3

(3)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 0.1

(4)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 0.2

7.1.2 鋼筋混凝土部份之軸壓強度

我國 SRC 規範對於 SRC 柱中鋼筋混凝土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為以下兩式

所計得之較小值﹕

Pn rc e 0.85f c
A c A r Fyr  (24)

2 ( EI ) rc
Pn rc e   (25)
( KL) 2

其中:

e = 0.8,配置橫箍筋時

e = 0.85,配置螺箍筋時

fc= 混凝土之規定抗壓強度,kgf/cm2

Ac = 混凝土部份之斷面積,cm2

Fyr = 鋼筋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r = 鋼筋之斷面積,cm2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cm

(EI)rc=RC 部份之撓曲剛度,(EI)rc=EcIg/5,Ec 為混凝土彈性模數,Ig 為全斷

面對形心軸之慣性矩

30
第七章 SRC 柱之軸壓強度

公式(24)與(25)分別表示RC短柱與長柱之標稱受壓強度,後者為Euler柱之挫屈

強度。公式中e 與(EI)rc之計算主要參考ACI-318-02規範中之規定。e 考慮最小偏心

距 (Eccentricity) 與持久載重效應之影響;而(EI)rc則保守的不計鋼筋對構材勁度之貢

獻,這主要是考慮在較大的應變狀況下,SRC柱中之混凝土與鋼骨可能剝離,甚至

鋼筋可能發生局部挫屈現象,此時鋼筋對構材勁度之貢獻將明顯降低。

7.2 SRC 柱之有效長度

受壓構材之有效長度(KL)之觀念是用來衡量構材與整體構架之間互制關係對受

壓構材強度之影響。此觀念使用有效長度係數(K)將構架內長度(L)之受壓構材轉換成

等強度而長度為 KL 之簡支受壓構材。

圖 21 所示為 6 種不同理想化邊界狀況之柱,在承受軸向力下 K 係數之理論值

及建議值。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當柱端無相對側向位移時(如圖 21 狀況 a, b 及 c),

其有效長度係數不大於 l;反之若柱端有相對側向位移(如圖 21 狀況 d, e 及 f),則

其有效長度係數不小於 l.0。

由於實際結構之邊界狀況比理想化邊界狀況複雜,關於有效長度係數 K 值的估

計方法,連線圖解法 (Alignment Chart Method) 為在準確性及簡單性上較能為多數

設計者接受的方法之一。當構架內構材斷面假設完成時,柱之 K 值即可依圖 22 之

連線圖解法求得。圖 22 中之右圖適用於不含側撐系統之構架 (Unbraced Frame),其

有效長度係數不小於 l.0;左圖則適用於含斜撐、剪力牆等側撐系統之構架 (Braced

Frame),其有效長度係數不大於 l。圖中之 G 值定義為:

G = Σ(Ic / Lc ) / Σ(Ig / Lg ) (26)

其中 Σ表示柱所在挫屈平面上所有剛接至該節點桿件之總和;Ic 與 Lc 分別代表柱之

慣性矩與長度;Ig 與 Lg 分別為梁之慣性矩與跨度。Ic 與 Ig 之旋轉軸垂直於挫屈平面。

圖 22 中之 G 值下標 A 與 B 分別代表柱之兩端;當柱端支承於但不剛接於基礎時,

理論上 G 值為無窮大,實際上理論 G 值只適用於近乎無摩擦力之插銷型態鉸支承,

其它型態之支承一般會提供某種程度之束制功能,實際設計時 G 值可採用 10。當柱

支承於具相當勁度且經合理設計之基礎上,則 G 值可採用 1.0;若經合理之分析證

明則亦可使用較小之 G 值。

31
第七章 SRC 柱之軸壓強度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對於 SRC 受壓構材之有效長度(KL)作以下之規定:

(1) 有效長度之限制:

SRC 柱之有效長度(KL)不得大於該柱斷面最小寬度之 30 倍,其它 SRC 受壓

構材(如斜撐構材)之有效長度不得大於該構材斷面最小寬度之 50 倍。限制受

壓構材有效長度之目的在提供設計者一個合理的構材長細比的範圍,避免設

計過於細長的構材。

(2) 含斜撐、剪力牆等側撐系統之構架(Braced Frame):

1. 若構架以具有足夠勁度與強度之斜撐構材、剪力牆或其他等效方法保持側向

穩定,其受壓構材之有效長度係數 K 得採用 1.0;惟設計者若欲採用小於 1.0

之 K 係數,其值須以合理之分析方法求得。

2. 含斜撐、剪力牆等側撐系統之多層構架,應以結構分析印證其具有足夠之勁

度與強度以維持構架在載重作用下之側向穩定,防止構架挫屈或傾倒,且分

析時應考慮水平位移之效應。

3. 多樓層構架中,若樓版、抗剪力之外牆或內牆與構架適當的連結在一起且具

有足夠之勁度與強度,則上述同一方向抗剪力之牆可視為共同作用之豎向側

撐系統。

(3) 不含側撐系統之構架(Unbraced Frame):

若構架不含側撐系統,而主要靠梁、柱系統保持側向穩定者,其受壓構材之

有效長度係數 K 應以合理構架分析決定之,且其值不得小於 1.0。不含側撐

系統之構架在承受載重時之分析應考慮構架穩定性及柱軸向變形之效應。

7.3 SRC 構材之勁度

相對於純鋼骨構造,由於 SRC 構材之勁度較大,有助於降低構材之變形量與減

少建築物整體之側向位移,這是 SRC 構造很重要的優點。以鋼管混凝土柱為例,充

填於鋼管內部的混凝土可以在不增加柱斷面積的情況下,有效提高柱之勁度與抗壓

強度。

受到混凝土開裂對構材勁度折減的影響,如何合理的評估包覆型 SRC 構材之勁

度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最近出版的 ACI 318-02 結構混凝土設計規範中,對於

RC 構材的勁度評估提出深入的建議。不過,由於 SRC 構材中有鋼骨存在,其情形


32
第七章 SRC 柱之軸壓強度

並非與 RC 構材完全一致,惟在尚未有進一步之研究成果之前,ACI 規範仍具參考

價值。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對於 SRC 構材之勁度評估作以下之規定:

1. SRC 構材之勁度應以合理之方法評估之。對於受撓曲之構材,應適當考慮混凝

土開裂對勁度折減之影響。

2. 鋼骨與鋼筋之彈性模數 Es 可取為 2,100 (tf/cm2) 。

3. 混凝土之彈性模數 Ec 可依以下規定計算:

混凝土單位體積重量在 1.5 至 2.5 tf/m3 之間且規定抗壓強度在 210 至 420

kgf/cm2 範圍內時,彈性模數 Ec 可依下式計算:

E c = w 1.5 4,270 f c ' (kgf/cm2) (27)

其中: w = 混凝土單位體積重量 (tf/m3)

f c= 混凝土規定抗壓強度 (kgf/cm2)

常重混凝土之彈性模數 Ec 可取為 15,000 f c ' (kgf/cm2)。 此外,當混凝土的規

定抗壓強度 f c
大於 420 kgf/cm2 時,其彈性模數應根據可信之研究結果,以公認合理

之方法評估之。

7.4 SRC 柱腳之設計

SRC 柱腳之設計應能安全抵抗各種載重組合下柱腳所承受之軸力、彎矩與剪

力。SRC 柱腳可考慮設計為露出型、埋入型或接基樁型,如圖 23、24 及 25 所示。

露出型柱腳係指 SRC 柱之鋼骨基板固定於基礎梁上之 SRC 柱腳;埋入型柱腳係指

鋼骨基板埋入基礎梁內之 SRC 柱腳;接基樁型柱腳係指 SRC 柱之鋼骨基板固定於


基樁上。對露出型柱腳而言,設計者應檢核柱基板下方及環繞柱基板周圍之混凝土

是否具有足夠之強度,以抵抗由基板上方 SRC 柱中鋼骨及混凝土所傳遞之軸力、彎

矩與剪力。對埋入型柱腳而言,由於鋼骨埋入地梁內,埋入部分之鋼骨將受到周圍

混凝土之側向束制,此側向束制有助於降低柱基板處之需要彎矩強度。

基於施工的理由,鋼骨柱腳即使未受到彎矩作用仍須配置適當的錨定螺栓與柱

基板。錨定螺栓之設計需能抵抗在各種載重組合下,鋼柱端所承受之拉力與剪力,

包含由柱底部束制產生之彎矩所引致之淨拉力分量。

33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SRC 柱之鋼骨組立若影響柱腳主筋之配置時,鋼骨柱腳之斷面設計可採漸縮方

式,惟不得影響柱腳之安全性及抵抗外力之能力。圖 26 顯示一個 SRC 柱基腳採用

漸縮鋼骨斷面並於鋼骨配置剪力釘之示意圖。設計者宜注意基腳下方梁之配筋不宜

過密,否則在施工現場常發生為了安裝基座錨定螺栓而將主筋切斷之情形。可能的

解決方法之一是將梁寬度適當的加大以配置主筋,並預留適當空間給錨定螺栓。

在柱基與混凝土間之承載力方面,柱基下方之混凝土其設計承壓強度為cp Pp,

其中cp =0.6,Pp 之值可計算如下﹕

(1) 由混凝土全面積支承時:

Pp = 0.85 fc
A1 (28)

(2) 鋼骨承壓面積小於混凝土全部面積時:

A2
Pp 0.85fc ' A1 (29)
A1

其中 A1 為鋼骨在混凝土支承上之承壓面積,A2 為混凝土之有效擴大承壓面

積。A2 之值為混凝土支承面上與承壓面積同心且幾何形狀相似之最大面積,且

A 2 A1 2 。圖 27 說明如何決定有效擴大承壓面積 A2。當基板承壓面積小於混凝

土基座之支承面積時,由於基板周圍之混凝土可對承壓區產生圍束作用,此圍束作

用將可提高混凝土之承壓強度,公式(29)中之 A 2 A 1 即在提高混凝土之承壓力。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8.1 剛度分配法之特色

從結構力學之觀點,梁-柱 (Beam-Column) 構材是指同時受到軸力與彎矩共同

作用之結構桿件。在真實建築物中的柱子,雖然通常簡稱為柱 (Column),但是一般

的柱子均同時受到軸力與彎矩共同作用(除非該柱之兩端均為鉸接),因此在設計

時應視為「梁-柱構材」來設計,而不應以單純受軸壓力的桿件設計之。

在 SRC 梁-柱構材設計方面,我國 SRC 規範運用「材料力學」與「結構學」中

34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相對剛度」之觀念,將作用於 SRC 柱的軸力 Pu 與彎矩 Mu,依照該柱中鋼骨部份

與 RC 部份的「相對剛度比例」(Relative Rigidity Ratio, RRR)分配給鋼骨與 RC 去

承擔。然後,再依據鋼骨與 RC 各自所分配到的軸力與彎矩,分別來檢核 SRC 柱中

之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是否滿足設計之需求,如果符合要求,設計即算完成。此法

之主要特點在於運用 SRC 柱中之鋼骨與 RC 的「相對剛度比例」來共同分擔軸力與

彎矩,故稱之為「剛度分配法」(翁、陳 1990;翁、王 1991;翁、顏 1996)。此法的

另一特點在於可以協助設計者更為合理的調配 SRC 柱中所需之鋼骨尺寸大小與 RC

部份的鋼筋量。

「剛度分配法」是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的特色之一,有助於使 SRC 梁-柱構

材的設計過程合理簡化。根據此一方法,設計者首先經由結構分析,計算 SRC 構材

之需要軸力 Pu 與需要彎矩 Mu;然後依據 SRC 構材中的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相對

剛度比例」之大小,將軸力 Pu 與彎矩 Mu 按比例分配給鋼骨與 RC 來承擔。外力分

配給鋼骨與 RC 之後,接下來再「分別檢核」鋼骨與 RC 之強度是否滿足需求,若鋼

骨與 RC 之檢核均滿足需求,表示 SRC 構材之強度符合要求,設計即告完成。換言

之,亦即在軸力 Pu 與彎矩 Mu 按比例分配給鋼骨與 RC 之後,接下來的設計過程便

與設計一般純鋼骨柱與純 RC 柱大致相同。

依據我國 SRC 規範,當 SRC 梁-柱構材受到軸力 與彎矩共同作用時,其鋼骨部

份與 RC 部份所分配到的軸力與彎矩之大小,應依「相對剛度比例」計算如下:

(一) 鋼骨部份分配到之軸力與彎矩﹕

SRC 構材受到軸力 Pu 與彎矩 Mu 共同作用下,其鋼骨部份所分配到之軸力 Pus

與彎矩 Mus 應依以下方式決定之﹕

 Es As 
Pu s Pu 
E A 0.55E A 
s s c c
(30)

 EsIs 
M u s M u 
 
E s I s 0.35E c I g 
  (31)

(二) RC 部份分配到之軸力與彎矩﹕

35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SRC 構材受到軸力 Pu 與彎矩 Mu 共同作用下,其 RC 部份所分配到之軸力 Purc

與彎矩 Murc 應依以下方式決定之﹕

 0.55E c A c 
Pu rc Pu 
E A 0.55E A 
s s c c
(32)

 0.35E c I g 
M u rc M u 
 
E s I s 0.35E c I g 
  (33)

其中:

Es,Ec = 分別為鋼骨與混凝土之彈性模數

As,Ac = 分別為鋼骨部份與混凝土部份之斷面積
Is ,Ig = 分別為鋼骨部份之慣性矩與 SRC 全斷面積之慣性矩

觀察以上「剛度分配法」採用的軸力與彎矩之分配方式可以發現,軸力之分配

是依據 SRC 構材中之鋼骨與 RC 的相對軸向剛度(Axial Rigidity, EA)之比例計算;

而彎矩之分配是依據 SRC 構材中之鋼骨與 RC 的相對彎曲剛度(Flexural Rigidity,

EI)之比例計算。

在進行軸力分配時,基於考量混凝土材料的非線性行為,公式(30)與(32)中採用

0.55 EcAc 係針對不同強度之混凝土,考慮受力超過線性階段後之行為而求得近似割

線模數(Secant Modulus)之平均值(翁、顏,1996)。另一方面,由於一般 SRC 柱之主

筋量不高(通常斷面每個角落三支),且考量在極限狀態下,混凝土開裂後鋼筋可能發

生挫屈,故忽略鋼筋對構材勁度之貢獻。此外,在進行彎矩分配時,採用 0.35 Ec Ig 係
參照 ACI-318 規範(2002)之建議,考慮混凝土開裂對構材勁度折減之影響。

8.2 SRC 梁-柱構材強度之檢核

依據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受軸壓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 SRC 梁-柱構材,其

強度依以下三個步驟檢核之﹕

(一) 鋼骨部份之強度檢核

SRC 構材中之鋼骨部份在受到軸力 Pus 與彎矩 Mus 共同作用下,應符合以下之強

36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度檢核規定﹕

(1) 當 Pu s 0.2cs Pn s 時:

Pu s M M uy s 
 ux s  1.0 (34)
2cs Pn s 
bs M nx s bs M ny

s 

(2) 當 Pu s 0.2cs Pn s 時:

Pu s 8 M M uy s 
  ux s  1.0 (35)
cs Pn s 9  M
 bs nx s bs M 
ny s 

(二) 鋼筋混凝土部份之強度檢核

SRC 構材中之 RC 部份受到軸力 Purc 與彎矩 Murc 共同作用下,其設計強度應符

合內政部所定之「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之相關規定,其中 RC 部份所受到

之軸力 Purc 與彎矩 Murc 應分別依公式(32)與(33)決定之。

另一方面,由於一般 RC 梁-柱構材受軸力與彎矩(P-M)共同作用的強度計算

過程較為複雜,我國 SRC 規範第七章之解說中提供一個經過簡化且略偏保守的強度

檢核方法供設計者參考。該法將 RC 構材「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時的 P-M

交互作用曲線保守的簡化為兩條直線公式,並採用 Bresler 的倒數載重法(Reciprocal

Load Method)來考慮 RC 構材「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情況,有助於簡化

RC 部份之強度計算。茲將該簡化的檢核方法敘述於后﹕

(1) 當 RC 部份「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時﹕

(a) 當 Pu rc crc ( Pnb ) rc 時:

crc ( Pnb ) rc Pu rc M u rc b rc M n rc


 1.0 (36)
crc ( Pnb ) rc b rc ( M nb ) rc b rc M n rc

(b) 當 Pu rc crc ( Pnb ) rc 時:

Pu rc crc ( Pnb ) rc M u rc
 1.0 (37)
crc Pn rc crc ( Pnb ) rc b rc ( M nb ) rc

37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其中:

Purc = SRC 構材中 RC 部份之需要受壓強度,依(32)式決定

Pnrc = RC 部份僅受軸壓力作用時之標稱受壓強度,依第 7.1 節計算

Murc= SRC 構材中 RC 部份之需要彎矩強度,依(33)式決定

Mnrc= RC 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依第 6.1 節之規定計算

(Pnb)rc = RC 部份於平衡破壞狀態下之標稱受壓強度

(Mnb)rc= RC 部份於平衡破壞狀態下之標稱彎矩強度

crc = 
RC部份僅受軸壓力作用時之強度折減係數,依第 7.1 節計算

brc = RC 部份受彎矩作用時之強度折減係數﹕

(i) 當 Pu rc 0.1( A g f c
) 時, b rc crc

0.9 crc 
(ii) 當 Pu rc 0.1( A g f c
) 時, b rc 0.9  
0.1A g f c
 
其中 Ag 為 SRC 構材之全斷面積

當採用填充型鋼管混凝土(CFT) 柱時,鋼管內部混凝土之彎矩強度計算可

參考日本 AIJ-SRC 規範之方法。如圖 28 所示,AIJ-SRC 規範認為鋼管內部

之混凝土若未受壓力作用應不計其彎矩強度,但混凝土若受壓力作用則可

發揮抗彎能力。因此依據 AIJ-SRC 規範之建議,鋼管內部混凝土於平衡破

壞狀態下之標稱受壓強度,(Pnb)rc,其值可取為 (Pnb)rc= 0.5Pnrc, Pnrc 為混

凝土部份僅受軸壓力作用時之標稱受壓強度。此外,對於鋼管內部之混凝

土於平衡破壞狀態下之標稱彎矩強度,(Mnb)rc,其值可依下式計算﹕

1
(i) 對矩形鋼管斷面而言, ( M nb ) rc  Pn rc H c (38)
8

1
(ii) 對圓形鋼管斷面而言, ( M nb ) rc  Pn rc D c (39)
3

其中 Hc 為矩形鋼管內之混凝土斷面寬度(平行於撓曲平面),Dc 為圓形鋼

管內混凝土之斷面直徑。

(2) 當 RC 部份「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時﹕

RC 部份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時,應滿足以下規定﹕

38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crc ( Pnxy ) rc Pu rc (40)

其中﹕

Purc = RC 部份之需要受壓強度,依(32)式決定之

( Pnxy ) rc = RC 部份在 x 軸之偏心為 ex 且 y 軸之偏心為 ey 時的標稱受壓強度。當

RC 部份受壓軸力大於 10%之標稱受壓強度時,可依以下 Bresler 公

式計算 ( Pnxy ) rc ﹕

1 1 1 1
   (41)
( Pnxy ) rc ( Pnx ) rc ( Pny ) rc Pn rc

(Pnx)rc = RC 部份在 y 軸方向偏心為 ey 時之標稱軸向受壓強度

(Pny)rc = RC 部份在 x 軸方向偏心為 ex 時之標稱軸向受壓強度

Pnrc = RC 部份僅受軸壓力時之標稱受壓強度,依第 7.1 節計算

(三) 軸力與彎矩之重新分配

當上述步驟(一)與(二)中對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強度檢核均能滿足,表示 SRC

構材之強度符合設計要求。若上述步驟(一)與(二)之強度檢核均不能滿足時,則表示

構材強度不足,應予重新設計。

若 SRC 構材中之鋼骨或 RC 部份,其中之一不能滿足強度檢核之要求時,則可

依以下方式重新分配鋼骨與 RC 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然後再重覆上述步驟(一)

與(二)之強度檢核。SRC 構材之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方式如下:

Pu s Pu s /  且 Pu rc Pu Pu s (42)

M u s M u s /  且 M u rc M u M u s (43)

其中 ﹕

= 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係數,其值為依公式(34)或(35)前三項相加之和

Pu s , Pu rc =重新分配後,鋼骨與 RC 部份所分擔之軸力,用以取代 Pus 與 Purc

M u s , M u rc =重新分配後,鋼骨與 RC 部份所分擔之彎矩,用以取代 Mus 與

Murc (分別對 x 軸或 y 軸計算)

39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8.3 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之機制

根據上節所述,當 SRC 梁-柱構材受到軸力與彎矩共同作用時,其主要設計步

驟可以歸納如下:

1. 首先經由結構分析,計算 SRC 構材之需要軸力 Pu 與需要彎矩 Mu。

2. 然後依據相對剛度之大小,將軸力 Pu 與彎矩 Mu 分配給 SRC 構材中的鋼骨與

RC 來承擔。

3. 依據上節所述之步驟(一)與(二),分別檢核鋼骨與 RC 之強度是否滿足需求。

4. 若鋼骨與 RC 之檢核均滿足需求,表示 SRC 構材之強度符合要求。反之,若均

不能滿足,則表示不符合要求。

5. 若上節所述步驟(一)與(二)的檢核其中之一不能滿足要求時,可依上節步驟(三)

重新分配鋼骨與 RC 分擔之軸力與彎矩,然後再重複鋼骨與 RC 之強度檢核。

上述設計步驟 5 採用的重新分配軸力與彎矩之動作,主要是考量 SRC 構材在極

限狀態下,當構材中的鋼骨或 RC 部份其中一方先達到極限強度時,可以藉由應力

重新分配 (Stress Redistribution) 之機制,由另一方繼續承擔外力,以達到較為經濟

的設計結果。

我國 SRC 規範所採用的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之方法,與日本 AIJ-SRC 規範(2001)

所採用的「一般化疊加法」(Generalized Superposition Method, GSM)在概念上很相

近,但是在計算過程上則予有效的簡化。

8.4 構材之 P- 效應

當建築構架同時承受垂直及水平力作用時,水平力所造成之水平側向位移對垂

直力而言乃為一偏心距(Eccentricity),而此偏心距加上垂直力的作用將會對建築構架

產生二次彎矩 (Secondary Moment),一般稱此種作用為 P 效應。此效應會導致每

一層樓之梁、柱構材承受額外之彎矩及額外之樓層水平位移。無側撐系統構架

(Unbraced Frame)之水平勁度通常比有側撐系統構架(Braced Frame)為低,故其側向

位移較大,因而其 P 效應也就比較顯著。惟不論建築構架是否含側撐系統,構

架之設計皆須將 P 效應納入考慮範圍。

我國 SRC 規範規定 SRC 構造設計必須考慮 P- 效應,該效應可經由二階

40
第八章 SRC 梁-柱(Beam-Column)構材設計

(Second Order ) 非線性分析法考慮之。至於一階 (First Order) 構架分析法,係指在

結構分析時並未考慮因側位移引起構材內力變化之傳統彈性分析法。倘若設計者僅

採用一階分析法,則應採用以下公式 (44) 來計算 P- 效應所引起的放大彎矩 Mu。

對於受軸壓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 SRC 構材,設計時若採用一階分析法,則應依

以下之公式計算 SRC 構材之需要彎矩強度 Mu:

Mu = B1 Mnt + B2 Mlt (44)

其中:

M n t = 構架無側位移時,以一階構架分析法求得之構材需要彎矩強度

M l t = 構架有側位移時,以一階構架分析法求得之構材需要彎矩強度

B1,B2 = 彎矩放大係數,應依以下規定計算﹕

(1) B1 之計算:

Cm
B1 = 10
. (45)
1 Pu / Pe1 
其中﹕ Pu = SRC 構材之需要受壓強度

(
2
EI) SRC
Pe1  (46)
( KL) 2

( EI ) SRC E s I s E c I g / 5 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 K≦1.0

Cm = 修正係數,假設構架無側位移,Cm 值如下:

a. 構材兩端之支承點間無橫向載重時:

Cm = 0.6-0.4(M1/M2) (47)

其中(M1/M2)為所考慮彎曲平面上構材

無支撐段兩端較小與較大彎矩之比值。

當構材呈雙曲率彎曲,(M1/M2)為正值;

當構材呈單曲率彎曲,(M1/M2)為負值。

b. 構材兩端之支承點間有橫向載重時﹕

當構材兩端受束制時, Cm = 0.85

當構材兩端未受束制時, Cm = 1.0

41
第九章 SRC 梁柱接合設計

(2) B2 之計算:

1
B2 = (48)

1  Pu / Pe 2 

1
B2 =
 
(49)
1 Pu oh / ( HL)

其中: Pu = 同一樓層中所有柱子之需要軸力之和

(
2
EI) SRC
Pe2  (50)
( KL) 2

( EI ) SRC E s I s E c I g / 5 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 K 1. 0

o h = 樓層之側向相對位移

H = 造成 oh 之樓層側向水平力之和

L = 樓層高度

公式 (47) 中的 Cm 係數為一等效彎矩修正係數。由於彎矩放大係數 B1 之推導過

程中假設最大彎矩發生在構材中央附近,倘若最大彎矩發生於構材端部,則設計時

即須以 Cm 係數加以修正以求得等效的放大彎矩。 公式 (48) 中 Pu 為作用於同一

樓層之總垂直力,Pe2 為同一樓層中抵抗側移之所有柱構材之 Pe2 總和。

第九章 SRC梁柱接合設計

9.1 接頭處之梁柱彎矩強度比例

當採用 SRC 梁與 SRC 柱接合時,為了確保接頭處應力平順傳遞,我國 SRC 規

範參考日本 AIJ-SRC 規範(2001) 之規定,對梁柱接頭處的鋼骨與 RC 部份所傳遞的

彎矩之比例作出限制,該限制主要在避免梁柱接頭處 SRC 柱與 SRC 梁之鋼骨及 RC

部份所分擔之彎矩比例過於懸殊。相關規定如下:

採用 SRC 梁與 SRC 柱接合時,在接合處之梁與柱中之鋼骨或鋼筋混凝土,其

彎矩強度比例應符合以下規定之一:

42
第九章 SRC 梁柱接合設計

(1) 鋼骨部份:

( M )
ns C
≧ 0.6 (51)
( M )
ns B

(2) 鋼筋混凝土部份:

( M nrc C )
≧ 0.6 (52)
( M nrc )B

其中:

(Mns)C = 梁柱接合處所有柱中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之總和

(Mns)B = 梁柱接合處所有梁中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之總和

(Mnrc)C = 梁柱接合處所有柱中 RC 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之總和


(Mnrc)B = 梁柱接合處所有梁中 RC 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之總和

另一方面,當採用鋼梁與 SRC 柱接合時,鋼梁應直接與 SRC 柱中之鋼骨相接

合。在接合處之鋼梁與 SRC 柱中之鋼骨,其彎矩強度比例應符合以下之規定:

( M )
ns C
≧ 1.0 (53)
( M )
ns B

有關梁柱接合處鋼梁與 SRC 柱中鋼骨之撓曲強度比例的合理限制,由於目前尚

缺乏充分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國 SRC 規範暫時採用公式(53) 較為保守之規定,以確

保鋼梁與 SRC 柱結合處之彎矩傳遞不致發生問題。如果將來有進一步的研究成果出

現,則可考慮修訂之。

9.2 SRC 梁柱接合方式

SRC梁與柱的接合設計是結構安全極重要的一環,SRC構造中因同時存在鋼
骨、鋼筋與混凝土,因此這三者的相互位置關係必須特別注意以免造成施工的困難

或缺失。

圖29顯示一組SRC梁柱接頭之細部圖。由於梁柱接頭是構架重要部位,因此接

頭處之鋼骨、主筋、箍筋均須合理配置,並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填充性。梁柱接頭

處鋼骨之設計須考量到銲接之施工性及鋼筋貫穿孔位置及大小等因素,並應對直交

43
第九章 SRC 梁柱接合設計

方向主筋之方向、上下相關位置充分檢討。

圖 30 與圖 31 顯示兩種不同的 SRC 梁柱接合方式,此二圖之主要差異在於鋼梁

與鋼柱的接合方式。圖 30 之鋼骨採用「現場銲接梁柱接合方式」
,而圖 31 則採用「托

梁螺栓接合方式」
。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詳如表 9 所示。前者類似於美國式的

鋼骨梁柱接頭,後者為日本常用之 SRC 接頭施工方式。後者之主要特點是不需要在

工地現場進行銲接,可以有效避免工地現場銲接所可能引起的銲接品質不穩定問

題。圖 32 與圖 33 分別顯示十字型與箱型鋼柱之梁柱接頭採用「托梁螺栓接合方式」

之示意圖。

9.3 梁柱接頭處之柱內連續板

SRC構造中,採用剛性接頭(Rigid Joint)設計之構架,其鋼骨梁柱接頭處之鋼柱
應配置適當之連續板(Continuity Plate)。連續板又稱為柱內橫隔板(Diaphragm)或水平

加勁板(Horizontzl Stiffener)。連續板之主要功能在於傳遞梁柱接頭處之水平力,適當

設計之連續板能使鋼梁的彎矩與剪力順利的傳遞到鋼柱上。相反的,如果鋼骨梁柱

接頭處未配置連續板,如圖34所示,則該梁柱接頭可能發生以下的失敗模式:

(1) 鋼柱翼板可能受梁翼板拉力作用而發生彎曲變形。

(2) 鋼柱腹板可能受梁翼板壓力作用而發生腹板壓摺挫屈(Web Crippling)現象。

(3) 鋼骨梁柱接頭處之銲道可能受梁翼板拉力作用而發生開裂現象。
SRC梁柱接頭處,連續板之設計應進一步考慮混凝土之澆置及填充性,為了使
接頭處所澆置之混凝土不致產生空洞 (尤其是在角落之處),一般需於連續板上設置

適當尺寸之灌漿孔或通氣孔。惟設計時應注意開孔之面積不宜過大,開孔後之連續
板應仍具有足夠之強度以傳遞由鋼梁翼板傳來之拉力與壓力。圖35至37顯示三種

SRC梁柱接頭之柱內連續板開孔之示意圖。

9.4 梁柱接頭處之箍筋配置

SRC梁柱接頭處因有鋼骨存在,故其箍筋之配置將比純RC構造複雜。圖38顯示
一種採用四支L形箍筋組合而成的梁柱接頭箍筋配置方式,此種配置方式是參照日本

AIJ「鐵骨鐵筋混凝土構造配筋指針」(1994)之作法。值得注意的是此種L型箍筋在
搭接處應確實銲接,銲接之強度應至少能發揮箍筋之降伏拉力強度,一般銲接長度

44
第九章 SRC 梁柱接合設計

須至少為10倍箍筋直徑以上。

另一方面,圖 39 顯示一種在 SRC 梁柱接頭處採用四支 90+180 度彎鉤之周邊箍

筋與四支 90+135 度彎鉤之角落繫筋共同組合而成的接頭箍筋配置方式。此種配置方

式之特點在於無需在箍筋搭接處銲接,惟箍筋與繫筋之彎鉤製作(包括角度及長度)

與施工監造必須確實,否則可能無法發揮預期之功效。

此外,在 SRC 梁柱接合處,當鋼梁的腹板採用螺栓與鋼柱連接時,在設計上應

特別注意柱箍筋在鋼梁腹板穿孔之位置不可與螺栓孔過於靠近,以避免產生如圖 40

所示鋼梁腹板發生撕裂破壞的情形。

9.5 鋼筋續接器使用之限制

關於在 SRC 梁柱接頭處採用鋼筋續接器(Coupler)銲於鋼柱翼板以續接主筋的作

法,我國 SRC 規範研究小組在經由徵詢學者專家之意見審慎考慮之後,建議 SRC

梁柱接頭處之主筋「應以直接通過梁柱接頭為原則,宜儘量避免採用鋼筋續接器銲

於鋼柱翼板以續接主筋」。 若不得已必須採用時,應符合以下之規定:

(1) 鋼筋續接器之種類、材料、品質與施工均應符合內政部頒佈之「混凝土工程設

計規範與解說」之相關規定。

(2) 以鋼筋續接器銲於鋼柱翼板來續接 SRC 梁之主筋時,若主筋與鋼梁翼板不在同

一水平面,則須在鋼柱內與主筋同一水平面處加銲適當之水平加勁板(連續板)

以傳遞主筋之水平力。

有關採用鋼筋續接器銲接於鋼柱翼板來接續主筋之方式,由於目前尚未有充分

的實驗證明這種接合方式的可靠度,尤其是受到往復力作用下之力學行為尚不明

確。基本上,在鋼柱翼板加銲續接器將使柱鋼板受到 SRC 梁主筋之拉力作用,該拉

力是否會造成柱鋼板拉裂是一個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再者,這種接合方式的

施工品質與可靠度亦是許多學者專家擔心的問題。基於上述之考量,我國 SRC 規範

乃建議在這些問題尚未釐清之前宜儘量避免採用此種接合方式。

9.6 SRC 構材之續接與錨定

SRC 構材之續接應確保續接處有足夠之強度且能有效的傳遞應力。梁或柱之主

筋續接位置應避開應力較大之處,故不應在梁柱接頭處續接主筋。我國規範規定 SRC

45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梁之主筋續接應距柱之混凝土面 1.5 倍之梁深以上,SRC 柱之主筋續接應距梁之混

凝土面 50 cm 以上,且任一斷面之主筋續接面積百分比不得大於 50%。SRC 柱在基

礎處主筋之續接位置應在基礎版上方一倍鋼骨柱寬以上,且不得小於 50 cm。

在 SRC 構材之主筋錨定方面,SRC 梁之主筋終止於柱內時,梁之主筋應延伸至

柱圍束核心區之另一面並加以適當錨定。梁之主筋錨定於梁柱接頭內時,主筋須超

過柱中心線,且鋼筋之水平直線部份須深入柱混凝土面 10 倍主筋標稱直徑以上,90

度彎鉤應直線延伸 12 倍主筋標稱直徑以上。SRC 柱最上層四角隅主筋之上端須採用

180 度或 90 度彎鉤,其彎鉤須朝柱斷面內彎曲。

圖 41 顯示幾種 SRC 梁主筋於邊柱內之錨定方式。SRC 梁之主筋錨定於柱內時,

有必要確保其錨定長度,鋼筋應以超過柱中心線再彎折 90 度彎鉤錨定為原則,且鋼

筋之水平直線部份須深入柱混凝土面 10 倍主筋標稱直徑以上,90 度彎鉤應直線延

伸 12 倍主筋標稱直徑以上。另一方面,有關版筋於 SRC 梁內之錨定,設計者可參

考圖 42 所示的幾種方式。

有關 SRC 構材與 RC 構材斷面之轉換續接,為了使 SRC 構材的應力能夠順利傳

遞至 RC 構材上,轉換處應儘可能位於該構材反曲點附近彎矩較小的位置,在轉換

處之鋼骨可以配置適當的剪力釘,轉換處之 RC 部份亦可加配適當的箍筋與補強鋼

筋。圖 43 顯示一組 SRC 梁與 RC 梁之斷面轉換示意圖,圖 44 則顯示一組 SRC 柱與

RC 柱之斷面轉換示意圖。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台灣位於西太平洋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帶,設計者應特別注意 SRC 構造之耐震能

力。一般而言,若以通俗的概念來描述結構耐震設計之目標,大致上可以說:
「結構

耐震設計在於達成『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之基本目標。」

當小型地震發生時,結構耐震設計應能夠使建築物繼續維持正常使用功能,不

造成任何結構性或非結構性的損壞。當中型地震發生時,容許建築物發生輕微的損

傷,並能在短期內迅速修復,則是可以被接受的限度。不過,某些功能特別重要的

建築物,如醫療、消防、電力、通訊、警政、國防、金融、交通控制中心、貴重儀

器及高科技廠房等,可能無法忍受短期輕微的損傷,故須以更嚴格的標準來設計。

46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另一方面,萬一巨大的地震發生時,若限制建築物仍須毫髮無傷,將可能造成

不經濟的設計結果。因此,基於「安全」與「經濟」之雙重考量,在巨大的地震發

生時,結構耐震設計將容許建築物在某些特定之位置產生塑性變形;此時設計之重

點在於結構物必須具備適當的韌性,以避免建築物崩塌而造成人員傷亡。
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適用於抵抗地震力之 SRC 抗彎矩構架,或由 SRC 抗彎

矩構架與斜撐構架或剪力牆合併使用共同抵抗地震力之二元結構系統。設計者在進

行 SRC 構造耐震設計時,應規劃適當的 SRC 結構系統,審慎考慮結構立面與平面

配置之抗震能力,以期達到耐震設計之目標。

10.1 SRC 構造之結構系統韌性容量

在進行 SRC 構造耐震設計時,設計地震力之大小應符合內政部頒佈之「建築物

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之規定,惟考量 SRC 構造之特性,SRC 構造之結構系統韌

性容量 R 值應依表 10 決定之。有關設計地震力之大小,在 921 地震之後,內政部

積極檢討修訂耐震設計規範,並經由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成立專案小組完成「建築

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之修訂。
根據建築耐震設計之基本概念,建築物所需採用的設計地震力 V 與該建築物之

結構系統韌性容量 R 值的基本關係可表示如下:

V = (CW) / R (54)

其中 C 為震力係數,W 為建築物之自重。由上式可以看出,結構系統韌性容量 R 值

主要用來折減設計地震力,R 值之大小反映建築物之結構系統是否具有良好的韌

性。對於韌性愈佳的結構系統,其 R 值就愈大,建築物所需採用的設計地震力 V 就

可以折減愈多。

若考慮建築物所在位置之震區及建築物之重要性等因素的影響,依照內政部於

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頒佈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之規定,SRC 構造建築

物之設計地震力 V 可依靜力分析法計算如下:

V = (Z ICW) / (1.4αy Fu ) (55)

其中 Z 為震區水平加速度係數; I 為用途係數;αy 為起始地震力降伏放大係數,αy

47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之值取為 1.0;Fu 為結構系統地震力折減係數,Fu 之大小與結構系統韌性容量 R 值有

關,其詳細計算公式請參照「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之規定。

上述公式(55)中的「起始地震力降伏放大係數 αy」係考慮設計地震力 V 放大 αy

倍後,建築物之結構桿件會開始產生第一個降伏斷面。αy 之大小與結構設計方法及

載重組合方式有關,對 SRC 構造而言,αy 之值可取為與地震力之載重因子相同,

其值為 1.0。由於 Fu 之大小與結構系統韌性容量 R 值有密切關係,目前我國 SRC 規

範對 SRC 構造的結構系統韌性容量 R 值,如表 10 所示,採用以下之方式計算:

R R S B C (56)

其中 RS 為鋼構造之系統韌性容量值,RS 值源自於內政部所定之「建築物耐震設計規

範及解說」之鋼結構系統韌性容量,αB 與 αC 分別為 SRC 構造之「梁韌性容量折減

係數」與「柱韌性容量折減係數」,以反映梁、柱之型式對 SRC 結構系統韌性的影

響。採用折減係數 αB 與 αC 主要考慮下述原因﹕

(1) 鋼筋施工性之影響﹕

由於包覆型 SRC 構材中有鋼骨存在,鋼筋之施工將較為複雜,尤其是在 SRC 梁

柱接頭處圍束箍筋之施作。

(2) 混凝土填充性之影響﹕

相對於一般 RC 構材而言,包覆型 SRC 構材中因內部有鋼骨存在,澆置混凝土時

難度較高。尤其是在 SRC 梁柱接頭處,或是在 SRC 梁中之鋼骨翼板下方,有時


會發生蜂窩或填充不實之現象,因此構材之韌性可能略受影響。
基於上述緣由,我國 SRC 規範乃建議對採用包覆型 SRC 梁與 SRC 柱之結構系統酌

予折減其韌性容量 R 值,亦即各乘以 0.9 (表 10 中所列之 R 值為初步建議值,若將

來有進一步之研究成果則可再修正之)。另一方面,對採用鋼梁與填充型鋼管混凝土

柱之結構系統,由於無箍筋或繫筋施工困難之虞,因此無需折減其韌性容量。

10.2 SRC 梁之耐震設計

SRC 梁之使用限制

為了使 SRC 梁與柱之間的應力能夠有效的傳遞,我國 SRC 規範對於 SRC 建築

構架中的梁與柱型式之相互搭配作出必要的限制。對於採用包覆型 SRC 柱或包覆填

48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充型鋼管混凝土柱之韌性抗彎矩構架(Special Moment Resisting Frame,SMRF),其梁

可採用鋼梁或 SRC 梁設計之。但是對於採用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之構架,其梁應採

用鋼梁設計而不可採用包覆型 SRC 梁。此一限制之原因在於若採用 SRC 梁與鋼管

柱(或箱型柱)相接,則 SRC 梁與鋼管柱(或箱型柱)接合面之鋼筋混凝土將很難有效

的傳遞彎矩與剪力。因此我國 SRC 規範不建議採用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與包覆型

SRC 梁結合之結構系統。
另一方面,我國 SRC 規範對於採用偏心斜撐構架(Eccentrically Braced Frame,

EBF)之 SRC 構造,要求其連桿梁(Link Beam)應採用鋼材設計,不得以 SRC 梁作為

連桿梁,且連桿梁不可與包覆型 SRC 柱相接。由於混凝土材料之韌性較鋼材為差,

故不適合以 SRC 梁作為連桿梁。再者,由於連桿梁被賦予較佳的韌性,可以產生較

大的塑性變形,故亦不適合直接將連桿梁與包覆型 SRC 柱相接,以免在連桿梁發生

塑性變形時,連帶造成 SRC 柱之混凝土嚴重開裂。

偏心斜撐構架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是把連桿梁設計為整個構架最先降伏且最具韌

性的構材,同時並把斜撐、柱及連桿梁以外之梁段及梁柱接頭設計得比連桿梁還要

強。大地震來襲時,連桿梁是偏心斜撐構架主要的消能器,同時它的角色又好像是

構架的保險絲。一般而言,偏心斜撐構架之連桿梁宜設計為「剪力連桿梁」(Shear

Link),且在連桿梁發生充分降伏與應變硬化之最大作用力下,構架中之斜撐、柱與

連桿梁外之梁段均應保持在彈性範圍內。SRC 偏心斜撐構架中之連桿梁與斜撐構材

之設計,應符合內政部所定之「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之相關規定。

SRC 梁之彎矩強度

依據我國 SRC 規範之規定,SRC 韌性抗彎矩構架中,梁之設計彎矩強度


b Mn

應不小於其需要彎矩強度 Mu。 
bMn 之大小應依第 6.1 節之規定決定之, Mu 為依

載重組合所計得作用於梁上之最大需要彎矩。

SRC 梁之剪力強度

依據我國 SRC 規範之規定,SRC 梁之鋼骨部份及鋼筋混凝土部份之設計剪力強

度應分別滿足以下之要求:

vsVns  (Mns / Mpr ) Vu (57)

49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vrcVnrc  (Mprc / Mpr ) Vu (58)

其中:
vs = 0.9,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折減係數

vrc = 0.75,RC 部份之剪力強度折減係數

V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Vns 依公式(13)計算

Vnrc = RC 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Vnrc 依 6.2 節及 6.3 節之相關規定計算

M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其值依 6.1 節之規定計算

Mpr = SRC 構材兩端交接面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依下式計算:

Mpr = Mns + Mprc (59)

Mprc = RC 部份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計算時拉力鋼筋之降伏應力 Fyr 應

以 1.25Fyr 取代之

Vu = SRC 梁之最大可能需要剪力,依下式計算:

Vu =〔(Mpr1 + Mpr2 ) / Ln〕± (W/2) (60)

其中 W 為作用於梁上之總垂直載重﹔Ln 為梁之淨跨距﹔Mpr1 與

Mpr2 為 SRC 梁兩端交接面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依(59)式計算。

進行耐震設計時,工程師宜特別注意 SRC 梁設計所需要的剪力強度 Vu 不應採


用結構分析所得之係數化剪力,而應採用(59)式梁塑性鉸產生後所引致之剪力,主

要是因為此一由塑性鉸所引致之剪力為 SRC 梁之「最大可能需要剪力」,以該值作

為設計之需求,其目的在避免 SRC 梁產生缺乏韌性的剪力破壞。SRC 梁之最大可

能需要剪力強度 Vu 的計算方法如圖 45 所示。再者,由於塑性鉸一旦產生,其非彈

性性轉角頗大,鋼筋可能進入應變硬化階段,因此計算梁彎矩強度時,鋼筋之標稱

降伏應力應提高為 1.25Fyr 。

SRC 梁之設計細則

1. SRC 梁之尺度:

(1) SRC 梁之淨跨距不得小於 4 倍有效梁深,構材斷面之深寬比不得小於 0.3,

且梁寬不得小於 25 公分。

50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2) SRC 梁之主筋若穿過梁柱接頭,則在該方向之柱深不得少於最大主筋直徑

的 20 倍。

2. SRC 梁之主筋:

(1) SRC 梁之上下兩面,至少各須有兩支主筋全長貫通配置,且梁之拉力鋼筋

比或壓力鋼筋比均不得超過 0.025。

(2) SRC 梁在梁柱交接面或可能發生塑鉸處,其壓力鋼筋量不得小於拉力鋼筋

之一半。

(3) SRC 梁之主筋除非在搭接處全長配置環箍筋,否則不得進行搭接。搭接處

之箍筋間距不得大於 10 公分或四分之一梁斷面深度。此外,以下三種位置

不可搭接:(a)構材接頭內;(b)接頭交接面起算兩倍梁深內;(c)可能產生塑

鉸處。

(4) 銲接與機械接頭可用於主筋與主筋之間的續接,惟同一斷面之鋼筋最多只

能隔根續接,且隔根續接處應相距 60 公分以上。

3. SRC 梁之箍筋:

(1) 在梁柱接頭交接面兩倍梁深內及可能發生塑鉸處左右各兩倍梁深須配置環

箍筋。第一個環箍筋須配置在距梁柱接頭交接面 5 公分以內。環箍筋之間

距不得超過:(a) 四分之一梁斷面有效深度;(b) 八倍最小主筋直徑;(c) 24

倍環箍筋直徑;(d) 30 公分。
(2) 在不需配置環箍筋處應全長配置腹筋,且其間距不得大於二分之一梁斷面

有效深度。

有關梁主筋與箍筋之限制規定主要參考 ACI 318-02 耐震設計之規定。梁之最大

鋼筋比限制之目的在避免鋼筋排列太密造成施工困難及主筋不易通過梁柱接頭區等

問題。配置環箍筋之目的在使產生塑鉸處之混凝土有良好之圍束。此外,在彎曲變

形可能進入反覆非線性變化處之搭接較不可靠,故此些位置主筋不可搭接。

另一方面,SRC 梁中鋼骨斷面之肢材寬厚比應符合表 4 中pd 之規定。採用鋼梁

設計之 SRC 韌性抗彎矩構架,於鋼梁可能發生塑鉸處,鋼梁之上下翼板均須設置足

夠之側向支撐。側向支撐間距不得超過 170 ry / Fys,其中 ry 為鋼梁弱軸之迴轉半徑,

Fys 之單位為 tf/cm2。

51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10.3 SRC 柱之耐震設計

SRC 柱之彎矩強度

SRC 構造中,在梁柱接合處之梁與柱中之鋼骨部份或鋼筋混凝土部份,其彎矩

強度之比例應符合第 9.1 節之規定,該限制可避免梁柱接頭處柱與梁之鋼骨或鋼筋

混凝土所分擔之彎矩比例過於懸殊,主要目的在於確保梁柱接頭處的應力能夠有效

的傳遞。

進行耐震設計時,SRC 構造中各梁柱接頭應滿足下述「強柱弱梁」之要求,其

主要目的在於使構架中之降伏現象先發生在梁上,而非先發生在柱上,以免構架發

生不穩定或傾倒的問題。設計時若接頭處有兩方向之梁通過時,兩方向應分別檢討:

M C
≧ 1.2 (61)
M B

其中:

M C = SRC 構架中連接於梁柱接頭處各柱在接頭交接面之標稱彎矩強度

之總和。柱之彎矩強度應為在所考慮方向之側力作用下,由各種載

重組合之軸力作用下計算所得之最小彎矩強度

M B = SRC 構架中連接於梁柱接頭處各梁在接頭交接面之標稱彎矩強度

之總和。梁彎矩強度和之方向應與柱彎矩強度和之方向相反,且作

用於所考慮構架立面內梁之兩方向彎矩(順、逆鐘方向)均應考慮

SRC 柱之剪力強度

為降低 SRC 柱在地震力作用下發生剪力破壞之風險,SRC 柱之鋼骨部份及鋼

筋混凝土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應分別滿足以下之要求:

vsVns  (Mns / Mpr ) Vu (62)

vrcVnrc  (Mprc / Mpr ) Vu (63)

其中:

vs = 0.9,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折減係數

vrc = 0.75,RC 部份之剪力強度折減係數

52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V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Vns 依公式(13)計算

Vnrc = RC 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Vnrc 依 6.2 節及 6.3 節之相關規定計算

M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其值依 6.1 節之規定計算

Mpr = SRC 柱兩端交接面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其值依(59)式計算

Mprc = RC 部份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計算時拉力鋼筋之降伏應力 Fyr 應

以 1.25Fyr 取代之
Vu = SRC 柱之需要剪力,依下式計算:

Vu = (Mct + Mcb ) / hn (64)

其中 hn 為柱之淨高,Mct 與 Mcb 分別為 SRC 柱上方與下方梁柱

接合處兩側之梁產生塑鉸時柱端交接面所對應之彎矩強度。

如圖 46 所示,在強柱弱梁的設計考量下,梁柱接頭出處之塑性鉸先發生在梁

端,接頭兩端的梁彎矩之和將分配至該節點上方與下方柱之斷面,故該 SRC 柱之需

要剪力 Vu 則可依柱上下端之彎矩推算出來。若柱之上下端彎矩分別為 Mct 與 Mcb,

則 SRC 柱之需要剪力 Vu = (Mct + Mcb) / hn。

SRC 柱之設計細則

1. SRC 柱之斷面尺寸:
通過幾何形心量測,SRC 柱斷面之最小尺寸不得小於 30 公分,且其與斷面

另一垂直方向尺寸之比值不得小於 0.4。

2. SRC 柱之主筋:

(1) SRC 柱斷面各角落至少須設置一支主筋,且主筋斷面積與全斷面積之比

不得大於百分之四。

(2) 主筋之搭接僅容許在柱中央之一半構材長度內進行,且須以拉力搭接設

計之,搭接長度內應配置適當之圍束箍筋。構材同一斷面處,主筋最多

只能隔根續接,且隔根續接處應相距 60 公分以上。
關於 SRC 柱主筋量上限之規定旨在避免主筋太密妨礙施工,並避免引致柱過高

之剪力。柱端因彎矩較大,混凝土保護層可能剝落,因此規定在該處主筋不得搭接,

若主筋須搭接則須在反覆應力較小之中央一半柱長內進行,且須配置圍束箍筋。

53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另一方面,SRC 柱中鋼骨斷面之肢材寬厚比應符合表 5 與表 6 中pd 之規定。使

用銲接箱型或圓型鋼管柱內灌混凝土時,組成鋼管柱之相鄰鋼板間之銲接須沿柱之

全長以全滲透銲為之。再者,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使用銲接箱型或圓型鋼管於柱內

灌混凝土時,相鄰鋼板間須以「全滲透銲」沿柱之全長銲接,以避免鋼管內之混凝

土受到高軸壓時產生側向膨脹導致鋼管受到環張應力(Hoop Tension)而引起銲接處

拉力破壞。

10.4 SRC 柱之圍束箍筋


SRC柱中配置圍束箍筋之主要目的在提供抗剪能力、圍束混凝土、固定主筋及
避免主筋發生挫屈。在極限狀態下,圍束箍筋將有助於構材在可能發生塑性變形之

區域發揮適當之變形能力。

對於包覆型SRC柱之圍束箍筋量的規定,我國SRC規範基於考量SRC柱中之鋼骨

對混凝土圍束效應之貢獻,乃將SRC柱之圍束箍筋用量酌予放寬。箍筋用量放寬之

結果將會比ACI-318規範對RC柱之要求略鬆,但仍然比AIJ-SRC規範對SRC柱之要求

略為嚴格,此一放寬規定將有助於減低SRC柱施工之複雜度。

依據我國 SRC 規範之規定,矩形柱之其圍束箍筋總面積 Ash 應不小於剪力鋼筋

之需要量,且不得小於(65)與(66)式所計算者:

f ' c A g  A s Fys 
A sh 0.3sh c ( )  1
1  (65)
Fyh A ch  ( Pn ) u 

f ' c  A s Fys 
A sh 0.09sh c ( ) 1
Fyh   (66)
 ( Pn ) u 

其中:

(Pn)u = As Fys+0.85 fc


Ac+Fyr Ar

s = 柱圍束箍筋之間距,cm

hc = 受箍筋圍束之柱核心斷面之寬度,cm

Fyh = 圍束箍筋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g = SRC 柱之全斷面積,cm2

54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Ach = 受箍筋圍束部份柱核之斷面積,cm2

As = SRC 柱中鋼骨部份之斷面積,cm2

Ar = SRC 柱中主筋部份之斷面積,cm2

本節圍束箍筋計算公式(65)與(66)係將一般 RC 柱之圍束箍筋量計算公式乘以一

 
個折減係數 1 A s Fys ( Pn ) u ,來作為 SRC 構材圍束箍筋量之計算公式。式中之折減

係數源自 AISC 耐震設計規定(Seismic Provisions, 2002),主要考量鋼骨斷面分擔 SRC

柱軸力對混凝土圍束效應的貢獻。

另一方面,翁正強等(1998) 亦針對包覆型 SRC 柱內之鋼骨對混凝土的圍束效

應進行研究,並提出一套新的設計方法以供設計者參考。圖 47 與圖 48 分別顯示包

覆 H 型與包覆十字型 SRC 柱中混凝土受圍束之情形,圖中將 SRC 柱內之混凝土分

為高度圍束區(Highly Confined Area)、普通圍束區(Ordinarily Confined Area)及未受圍

束之區域(Unconfined Area)。該研究指出,若 SRC 柱內鋼骨斷面的「翼板寬度愈大」


則其所能圍束之混凝土範圍就愈大,故鋼骨對核心混凝土的「圍束效果會愈好」
。此

 
一特性乃公式(65)與(66)所未能顧及,原因是折減係數 1 A s Fys ( Pn ) u 只與鋼骨斷面

積之大小有關,而與鋼骨斷面的翼板寬度無關。

關於「鋼骨翼板之寬度」及「腹板之連續性」對 SRC 柱中之混凝土圍束效應的

影響可以藉由圖 49 與圖 50 來說明。在圖 49(a)、(b)的比較中可以發現,由於圖 49(b)

之鋼骨斷面並無翼板存在,因此難以對核心混凝土形成有效的圍束區域以提供圍束

作用。另一方面,在圖 50(a)、(b)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圖 50(b)中鋼骨斷面之腹板並

不連續,使得鋼骨翼板難以對核心混凝土提供有效的圍束作用。

在箍筋圍束範圍之限制方面,我國 SRC 規範規定 SRC 梁柱接頭處之上柱底部

及下柱頂部以及可能產生彎矩降伏處之兩側須以圍束箍筋圍束之,圍束之範圍不得

小於以下規定:

1. 接頭交接面沿剪力作用方向之柱深度;

2. 柱淨高度之六分之一;

3. 45 公分。

惟若柱之反曲點不在柱中間一半淨高範圍內,則柱之全長均須配置圍束箍筋。

在箍筋最大間距之限制方面,我國 SRC 規範規定 SRC 柱圍束區之圍束箍筋間

55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距不得超過柱短邊的 1/4 或 15 公分;非圍束區之箍筋間距不得大於柱主筋直徑之六

倍或 20 公分;第一個箍筋距接頭面之距離不得大於圍束箍筋間距之一半。

我國 SRC 規範對於 SRC 柱圍束區內之圍束箍筋最大間距之限制,主要參考 ACI-

318-02 之規定,惟將 10 公分之限制放寬為 15 公分,其理由在於 SRC 柱內之鋼骨亦

可提供部份圍束混凝土之功能,故若以一般鋼筋混凝土之箍筋間距要求作為 SRC 構

造之設計標準似乎有過於嚴苛之虞,因此乃予以放寬至 15 公分。
由過去震災觀察發現,柱之非圍束區亦有損害發生,因此有必要規定配置適量

之圍束箍筋,以使整根柱具有較均勻之韌性。基於上述緣由,我國 SRC 乃參考 ACI

318-02 規定,惟考量 SRC 柱中鋼骨翼板對混凝土亦可提供部份圍束之功能,乃將柱

之非圍束區箍筋間距之限制由 15 公分酌予放寬為 20 公分。

此外,包覆型 SRC 柱內應視需要配置適當之補助箍筋以協助固定主筋及提供混

凝土適當之圍束;補助箍筋應勾住主筋,對同一根主筋,相鄰兩個補助箍筋之 90 度

與 135 度彎鉤應交互擺設。

10.5 SRC 梁柱接頭之剪力強度

對於 SRC 梁柱接頭區之剪力設計,我國 SRC 規範要求 SRC 梁柱接頭區之設計

剪力強度 v Vn 應不小於該接頭區之最大需要剪力強度 Vu 。

在需要剪力強度 Vu 方面,考量極限狀態下接頭區受力之情形,Vu 應依以下之規

定計算:

Vu =〔1.25Fyr (Art + Arb )+Σ(Mns /(db ﹣tf ) )〕﹣VT (67)

其中:
Fyr = SRC 梁主筋之規定降伏應力

Art = SRC 梁中受拉主筋之斷面積

Arb = SRC 梁中受壓主筋之斷面積

Mns = SRC 梁中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db = 鋼梁斷面之深度

tf = 鋼梁斷面翼板之厚度

VT = 作用於 SRC 柱上下兩端交接面之水平剪力

56
第十章 SRC 構造之耐震設計

在設計剪力強度 v Vn 方面,SRC 梁柱接頭區之設計剪力強度 v Vn 應為接頭區

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剪力強度之和,即

vVn= vsVns+ vrcVnrc (68)

其中 vsVns 與 vrcVnrc 分別為鋼骨與 RC 部份在梁柱接頭區之設計剪力強度,其值

應依以下規定計算:

(1) 鋼骨部份:

SRC 柱中鋼骨部份之梁柱接頭區設計剪力強度 vsVns 應依內政部所定之「鋼

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相關規定決定之。

(2) 鋼筋混凝土部份:

常重混凝土接頭區之設計剪力強度為 vrcVnrc ,vrc =0.75,且標稱剪力強度

Vnrc 不得大於下列所示之值:

(a) 圍束接頭:

 A s Fys 
1
Vnrc = 5.3 f ' c Aj   (69)
 2( Pn ) u 

(b) 接頭三面或兩對面受圍束:

 A s Fys 
1
Vnrc = 4.0 f ' c Aj   (70)
 2( Pn ) u 

(c) 其他:

 A s Fys 
1
Vnrc = 3.2 f ' c Aj   (71)
 2( Pn ) u 

所謂「圍束接頭」係指接頭之四面均受梁圍束之接頭,當梁被視為對梁柱接

頭具有圍束作用時,該梁之寬度至少要有柱寬度之 3/4。上述之公式中 Aj 為

接頭區 RC 部份之有效受剪面積,圖 51 為 SRC 梁柱接頭區有效斷面積 Aj 之

示意圖。Aj 之值依以下規定計算:

(i) 接頭處之梁為 SRC 梁時:


接頭區 RC 部份之有效受剪面積 Aj 之深度為沿剪力方向接頭之深度。

Aj 之寬度為梁之寬度加上接頭深度或加上兩倍之梁邊至柱邊距離之較

57
第十一章 我國 SRC 設計規範之內容

小值,上述二者取小值。

(ii) 接頭處之梁為鋼梁時:

有效受剪面積 Aj 之深度為沿剪力方向接頭之深度﹔Aj 之寬度依上述第

(1)款計算,惟不得大於接頭處垂直於剪力方向柱寬之一半。

有關上述 SRC 梁柱接頭區剪力強度計算公式的來源,公式(68)中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強度係分別參考 AISC -LRFD 與 ACI-318 規範之建議。不過,在計算 RC 部

份之剪力強度時,若梁柱接頭之型式為「鋼梁接 SRC 柱」,則接頭區 RC 部份之有

效受剪面積 Aj 之寬度不得大於 SRC 柱寬度之一半,此規定係參考日本 AIJ-SRC 規

範之建議,因為 ACI-318 規範並未考量到鋼梁接 SRC 柱之梁柱接頭型式受到剪力作

用的情況。

在 SRC 梁柱接頭區之箍筋配置方面,我國 SRC 規範作如下之規定:

(1) 當梁柱接頭之四邊均有 SRC 梁連接時,在最淺梁深範圍內可配置不少於 10.4 節

所規定圍束箍筋量之一半,但上述四面之梁寬均不得小於柱寬之 3/4,且箍筋之

間距不得超過 20 公分。

(2) 當梁柱接頭非四邊均有 SRC 梁連接時,其圍束箍筋之配置與 SRC 柱之圍束區相

同。

我國 SRC 規範考慮 SRC 構材中鋼骨翼板對混凝土圍束的貢獻,而將 ACI 318-02

規範之規定酌予放鬆。依照 ACI 318-02 規範,當梁柱接頭區為圍束接頭時(四邊均有

梁連接,且梁寬不小於 3/4 柱寬),由於接頭區內混凝土可受到較好的圍束,因此接

頭區內之箍筋量可酌予減少,其方式係採用 RC 柱圍束箍筋量之一半,且箍筋最大

間距放寬至與 RC 柱非圍束區之箍筋間距相同。我國 SRC 規範沿用這種精神,但將

SRC 梁柱接頭區內之圍束箍筋最大間距放寬至 20 公分 (與 SRC 柱中非圍束區箍筋

間距之要求相同)。

第十一章 我國 SRC 設計規範之內容

茲將我國「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與解說」之章節目錄陳列於后,讀者

可由各章節所包含的主題瞭解到整部SRC規範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第

58
第十一章 我國 SRC 設計規範之內容

三、四與八章中,詳細的列出SRC構造在設計及施工時應注意到的許多細節,將有

助於避免產生不合理的設計。

第一章 通 則

1.1 適用範圍 .................. .....…. ... ......... ....


... ........ ............ ......... ...…. 1
1.2 設 計 基 本要 求 ....... .... ............ ..…. .. ........ ...... ........... .. ....... ...…. 1
1.3 耐震設計 ............................................................................3
1.4 材料 ................... .... ............ ........ ........ ....... ........... . ........ .......4
1.5 設計與施工之配合 .... ........... ... ..... ....... ..... .. .......... . ..... ... …...4
1.6 製圖要求 ........................................................................5
1.7 單位 ................... .... ............ ........ …. …. ....... ........... . ........ … …6

第二章 載 重

2.1 適 用 範 圍 ........ .... ... .... ..... .... .... ... .... .... .... ... ... ..... .. .. .... .... ... .... ...7
2.2 靜載重與活載重 ....................................................................7
2.3 地 震力 ......................................................................................7
2.4 風力 ........................................................................................8
2.5 載重係數與載重組合 ............................................................8
2.6 載重係數與強度折減係數之配合 ........................................9
2.7 衝 擊 載重 ................. ............ ........ ......... ...... ........... . ........ .....1 0
2.8 施工及其它載重 .................................................................11

第三章 一般規定

3.1 配筋基本原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2 施工可行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3.3 施工應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3.4 鋼 骨斷面 之寬厚 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3.5 構材 之勁度 ............................................................. . …. .. ... ... .16
3.6 受壓構材之有效長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3.7 P效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3.8 構 架之 穩定 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第四章 構造細則

4.1 適用範圍 .................................................................................21


4.2 鋼骨 .
...
...
..................................................................…. ........…21
4.3 鋼筋 ..
...
...
................................................................……. .....…24
4.4 鋼筋與鋼骨之淨間距 .......... ............... ............... ...…. ...... ..… 32
4.5 鋼骨與鋼筋之混凝土保護層 ..... ........ ........ ........ .……. ....... … 33
4.6 混凝土 …………. ....................... .......................…. ....... ........…36

第五章 受彎矩作用之構材

5.1 適用範圍 .
...
...
...
...
....
...
...
....
...
....
....
...…………………………. .37
5.2 包覆型 SRC 梁 ...............................… . … … … … 37
5.3 一般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5.4 設計彎矩強度 .
....
...
....
...
....
....
....
....
....
....
...… … … … … … … … 40

59
第十一章 我國 SRC 設計規範之內容

5.5 設計剪力強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第六章 受軸壓力作用之構材

6.1 適用範圍 .... ....... ...... ....... ..


...
...
..……. .
...
...
……………………. 51
6.2 柱之種類 .
.................................
..
...
..
...
..
...
.……………….…. ………51
6.3 一般要求 .. ...... ...... ...... .......
....
...
...
...
……. .…….……………..
54
6.4 設計受壓強度 . ..... ...... ..... ..
...
....
...
....
...
...
...…….
…………….55
6.5 柱腳之設計 .... ..... ...... ..... ..
...
....
...
....
...
...
……………. ……….59

第七章 受軸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構材

7.1 適用範圍 ...


...
...
.....
.................
.....
...
...
...
...
...
...
...
...
...
.…. ..
...
…63
7.2 設計強度 ..
...
...
............ ...........
....
...
....
....
....
....
....
.………. 63
7.3 受軸壓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構材 .
.....
.....
.......
.....
......
.…. 64
7.4 構 材 之 P - 效 應 .......................
....
...
...
....
....
...
....
...
....
....
…71
7.5 受軸拉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構材 .......
.........
........
....… 73

第八章 接合設計

8.1 適用範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8.2 接合設計之基本原則 ................................................. ...
.… 74
8.3 鋼骨之接合設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8.4 梁與柱之接合設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8.5 梁柱接合細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8.6 續接與錨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
8.7 構材斷面之轉換續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第九章 耐震設計

9.1 適用範圍 ..
....
....
....
....
....
....
....
....
....
....
…………. ……. ……. 91
9.2 材料 ..
....
....
....
....
.....
....
.....
....
.....
.……………………. .
.…. 91
9.3 結構系統與韌性容量 .
...
....
....
...
....
....
...
....
...
...
...
...
..……..…. 93
9.4 柱之軸向強度 .......…. ..……………………………. ……. … 95
9.5 韌性抗彎矩構架 ....
...
....
....
....
....
....
....
.………. .…..……. .
..… 96
9.6 梁之設計要求 .....…. ..………………………. ……………. … 97
9.7 柱之設計要求 .....…. ..…………………………. …………. … 99
9.8 梁柱接頭之設計要求 ..
...……. ..………………. ……. .
.….… 106
9.9 同心斜撐構架 ...
....
....
....
....
....
...
………. .
…. ...
...
...
… … … … 11 0
9.10 偏心斜撐構架 ...
....
....
....
.………. ....
....
...
…. ...
...
...
… … … … 11 0
9.11 剪力牆 ..
...
....
...
....
....
....
....
....
....
....
..……. …………………. 11 1

第十章 其它考慮事項

10.1 撓度 ..
...
.....................................
…………. ………………. 119
10.2 側向位移 ....................................
...
.……. ……..
…………. 119
10.3 樓版之振動 .................................
...
...
.……………………. 12 0
10.4 疲勞載重 ...................................…………. ……………. .
… 12 1
10.5 屋頂積水 ....
.....................
.............
...
.…. .
…. ………….
….… 12 1

60
第十二章 結論與建議

第十二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結論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之統計資料,近年來國內新增的建築中,鋼骨鋼筋混凝土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構造所佔的比例明顯增加,顯示這種新型的建築

構造受到民眾的歡迎。由於 SRC 構造具有建築與力學方面的優點,因此受到許多業

主、建築師與土木、結構技師的青睞。

為了使國內從事 SRC 構造設計之業者與相關審查機構即有明確的 SRC 構造設

計規範可以依循,內政部於 2004 年一月公佈「建築技術規則」部份修正條文,在我

國「建築技術規則」的建築構造編之中增列「第七章: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由

第 496 條至 520 條明訂 SRC 構造之設計相關規定。內政部並明訂我國「鋼骨鋼筋混

凝土構造設計規範」自 2004 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施行。

有鑒於我國「SRC 構造設計規範」係首次公告實施,為使建築界、學術界與相

關從業人員能夠正確運用內政部新頒訂的規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乃擬定推動本研

究計畫。本教材主要闡述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的發展過程與重點內容,包括 SRC

構造之特色、設計理念、強度計算方法、SRC 構材斷面配置與 SRC 梁柱接頭設計細

則等。

本教材首先闡述 SRC 構造在建築與結構力學方面的特色,目的在使設計者瞭解

如何有效的將 S 與 RC 兩者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這兩種構造的優點,並「互相彌補

各自的缺點」,使 SRC 構造成為一種更安全經濟的結構體。為使設計者能夠順利且

正確的依照 SRC 構造設計規範進行設計,本教材編擬一系列 SRC 構造之設計流程

圖與設計例題以供設計者參考。主要目的在協助設計者熟悉新的 SRC 規範中之設計

流程及設計要點,讓設計者學會如何作出正確的設計。藉由 SRC 教材詳盡解說,奠

定設計者正確的 SRC 構造設計觀念,並導正過去錯誤的做法。誠懇期望本研究提出

的「SRC 構造設計教材」能夠對培育國內 SRC 構造設計與施工專業人才作出貢獻,

以提昇國內 SRC 構造的工程品質與安全性。

61
第十二章 結論與建議

12.2 建議

(一)立即可行之建議

由於「SRC 構造設計規範」首次公告實施,為使建築界與相關從業人員能夠對

新訂的 SRC 規範有正確瞭解,近期內應可運用本研究編訂的「SRC 構造設計教材」


針對建築業界與大專院校土木、營建科系師生陸續辦理「初、中、高階講習班」
,以

提昇國內 SRC 建築構造的工程品質與安全性。

(二)中長期性之建議

一個優良建築物的完成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包括研發、投資、規劃、設計、

施工與管理等重要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用心投入方可獲得預期的成果。我國

SRC設計規範的誕生正反映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環節,未來尚需努力之處仍然很
多。國內SRC規範之發展經由資料收集、問卷調查、學者專家諮詢座談與密集的研

究過程,終於匯集成為我國第一部「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期望該規範

能夠有助於提昇國內SRC建築之品質。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研究發展永無止境,

希望政府相關單位繼續贊助研究經費,學術界與工程界先進不斷提供改進建議,俾

望能夠精益求精,使我國的SRC構造設計規範能夠持續進步。

62
參考文獻

誌 謝

本研究承蒙廖慧明建築師、張荻薇副總經理與陳誠直教授協同主持研究計畫,
學術界先進 (沈進發、宋裕祺、邱昌平、林草英、林文賢、高健章、許茂雄、許協
隆、陳振川、陳生金、陳正誠、彭耀南、黃世建、葉超雄、蔡益超、蔡克銓教授等)
與工程界專家 (王亭復、王森源、王世昌、甘錫瀅、巫垂晃、洪思閩、柯鎮洋、項
維邦、陳淵博、陳純森、陳正平、蔡東和、蔡江洋、鍾俊宏、蘇晴茂先生等) 熱心
提供寶貴建議,謹此表達十二萬分之謝意。本研究承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提供研究
經費,蕭江碧所長、葉祥海組長、鄒本駒與陶其駿先生熱心協助,歷年來交通大學
研究生陳村林、張維鈞、王瑋傑、管啟旭、王徵文、顏聖益、林俊昌、劉玉梅、梁
嘉洲、黃明慧、程幼棣、王暉舜、江銘鴻、林佳宏、楊宗翰、徐振益、李讓等熱心
投入,由於他們的努力與無私的奉獻,本研究才可能完成,在此謹誌由衷謝忱。

參 考 文 獻

(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996),「建築物風力設計規範、解說及示範例」,民國八


十五年,台北。
(2) 內政部營建署 (1997),「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民國八十六年,台北。
(3) 內政部營建署 (1998),「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民國八十七年,台
北。
(4) 內政部營建署 (2002),「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民國九十一年,台北。
(5) 內政部營建署 (2004),「建築技術規則」,民國九十三年,台北。
(6) 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 (2002),「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修訂草案」,
民國九十一年,台北。
(7) 日本建築學會 (1994), 「鐵骨鐵筋混凝土構造配筋指針(案)同解說」 ,Architecture
Institute of Japan (AIJ),東京。
(8) 日本建築學會 (2001),「鐵骨鐵筋混凝土構造計算規準同解說」(AIJ-SRC 規
範), Architecture Institute of Japan (AIJ),東京。
(9) 翁正強,陳村林 (1990),「SRC 梁柱極限設計之探討: 簡單疊加強度法」,結
構工程,第五卷,第四期,pp. 51-66,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民國七十九年
十二月,台北。
(10) 翁正強,王瑋傑 (1991),「包覆型 SRC 梁柱極限強度之研究:剛度分配法」,

63
參考文獻

結構工程,第六卷,第三期,pp. 23-43,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民國八十年
九月,台北。
(11) 翁正強,顏聖益,管啟旭 (1994),「結合 AISC 與 ACI 規範的 SRC 梁柱設計
新方法」,第二屆結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南投。
(12) 翁正強,廖慧明,張荻薇,陳誠直 (1995),「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SRC)設計
規定之調查與規範架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八
十四年六月,台北。
(13) 翁正強 (1996),「直接強度疊加法在 SRC 構件設計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
究成果報告,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台北。
(14) 翁正強、顏聖益 (1996),「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梁柱設計強度之研究」,土
木工程技術,第四期,pp. 1-16,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台北。
(15) 翁正強,廖慧明,張荻薇,陳誠直 (1997),「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SRC)設計
規範與解說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民國八十六年六
月,台北。
(16) 翁正強,顏聖益,林俊昌 (1998),「包覆型 SRC 柱鋼骨對混凝土圍束箍筋量
之影響」,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卷,第二期,pp. 193-204,民國八十
七年六月,台北。
(1 7 ) 翁正強、顏聖益、陳誠直、黃明慧 (2000),「包覆型鋼骨鋼筋混凝土梁之極限
彎矩強度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二卷,第三期,pp. 521-531,
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台北。
(18) 翁正強,江銘鴻,陳誠直,林佳宏 (2001),「剪力釘對包覆型 SRC 梁力學行
為之影響」,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三卷,第一期,pp. 181-192,民國
九十年三月,台北。
(19) 陳生金,陳正誠,林文賢 (1996),「鋼骨鋼筋混凝土構材與接合之耐震細部設
計準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台北。
(20) 陳誠直,翁正強,李健銘 (2000),「內含 T 字型鋼骨 SRC 柱行為與設計探討」,
土木技術,第三卷,第二期,pp. 56-62,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台北。
(21) 蔡克銓、連陽、陳誠直 (1997),「鋼骨鋼筋混凝土柱軸向載重行為」,中國土
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八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台北。
(22) ACI( 2002)“ Building sCod eRe qui rement
sf orSt r
uctur
alConcrete,
”ACI-318-02,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Farmington Hills, MI.
(23) AI SC( 1999)“ Loa da ndRe si
stanc eFa ct
orDe s i
gnSpe c i
fi
cat
ionforSt r
uctural Steel
Building s,
”AISC-LRFD-99,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Chicago, IL.
(24) AI SC( 2002)“ SeismicPr ovisionsf orStr
uct
ura lSte e
lBuildi
ngs,
”Ame r
icanIns t
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Chicago, IL.
(25) ASCE ( 1998)“ Mi nimum De s i
gn Loa dsf orBui l
dingsand Ot herSt ructures,”
ASCE-7-98,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Reston, VA.

64
參考文獻

(26) El-Ta wil,S.a nd De ierlein,G. G. ,(1999)“ Stre


ng tha nd Duc ti
lit
y ofConc rete
Enc asedCompos i
teCol umn s ,
”J ourna lofStructuralEng i
ne ering ,ASCE,Vol .125,
No. 9, pp. 1009-1019, Sept.
(27) Furlong, R.W. (1968) “ Design of Steel-Encased Concrete Beam-Column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 94, No. 1, pp.267-281, Jan.
(28) Furlong, R.W. (1974) “ Concrete Encased Steel Columns Design Tabl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00, No. 9, pp.1865-1883, Sept.
(29) Hofbeck, J.A., Ibrahim, I.O. a nd Ma t
tock,A. H.,( 1969)“ She arTr ansfer in
Re inforcedConc r
ete
,”ACIJ ourna l
,Vol .66,No.2,pp.119-128, Feb.
(30) Ma ttock,A. H.a ndHa wki ns ,N.M. ,(1972)“She arTr ansf
eri nRe inforced Concrete -
Re centRe search,”PCIJ our na l
,Pr estres
sedConc r
e te Institute, Vol. 17, No. 2, pp.
55-75, March.
(31) Mi rza,S. A.,Hy tt
ine
n,V.a ndHy tt
inen,E.,(1996)“ Physic
a lTe stsandAna l
y sesof
Composite Steel-Concrete Beam-Col umns,”J our nalofSt ruc t
uralEng i
ne ering,
ASCE, Vol. 122, No.11, pp.1317-1326, Nov.
(32) Munoz, P.R. and Hsu, C.-T. T.,( 1997)“ Be ha viorofBi axiallyLoa de dConc rete
Enc asedCompos iteCol umns ,”J our nalofSt ruc t
ur alEnginee r
ing ,ASCE,Vol .
123,
No.9, pp.1163-1171, Sept.
(33) Nakamura, T. and Wakabayashi, M. ,(1976)“ ASt udyont heSupe rposition Method
to Estimate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Steel Reinforced Column Subjected to Axial
Thr usta nd Be nding Mome ntSi mul taneously,”Bulleti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Vol. 26, Part 3, No. 242, Kyoto University, Sept.
(34) Phi l
ipF. B. ,Wi ll
iam F. C.a ndDa vidI .M. ,(1995)“ Sei
smi cPe rfor ma nc eofSt eel
Enc asedConc re t
eCol umnsUnde rFl e xuralLoa ding ,
”ACISt ructuralJ ournal,pp.
355-364, May-June.
(35) Ric les,J.M.a ndPa boojian,S. D.,( 1994)“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Encased
Co mpos iteCol umn, ”J ourna lofSt ructuralEng i
ne ering,ASCE,Vol .120,No.8,pp.
2474-2494, Feb.
(36) Tomii, M., Matsui, C. and Sakino, K., (1973) “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ASCE-IABSE-AIJ, Tokyo, Japan, pp. 55-72, Aug.
(37) Tomii, M. and Sakino, K., (1979) “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Beam-Columns Subjected to Monotonic Shearing Force and Constant
Axial Force, ”Transactions of AIJ, No. 281, pp. 81-93, July.
(38) Wakabayashi, M., (1956) “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omposite Structur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Tokyo, 6(2), Serial No. 45, pp. 1-58, Dec.
(39) Wa kabay ashi,M. ,(1976)“ APr opos alf orDe sig nFor mulas of Composite Columns
and Beam-Col umn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tability, pp. 65-87, Tokyo, Sept.

65
參考文獻

(40) Wakabayashi, M., (1987). “ A Historical Study of Research o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Japan, ”ASCE, Structural Division, Proceedings of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Henniker, New Hampshire, pp. 400-427.
(41) We ng ,C.C.a ndYe n,S. I
.,(1995)“ A Streng thSupe rposit
ionMe thodf orSt ee
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Beam-Col umn De sign, ” Proc.oft he Int
ernat
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esign, Sydney, Australia, Oct.
(42) We ng ,C.C.,Ye n,S.I.a ndChe n,C. C.,(2001)“ She arStrengthofConc ret
eEnc ased
Co mpos i
teSt ructuralMe mbers,”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27,
No. 10, pp. 1190-1197, Oct.
(43) Weng, C.C., Yen, S.I. and Jiang, M.H., (2002)“ Expe ri
me nta lStudyonShe ar
Splitting Failure of Full-Sca
leCompos it
eConc reteEnc a s
edSt eelBe a
ms,”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28, No. 9, pp. 1186-1194, Sept.

66

表1 SRC 建築申請使用建築執照之總樓地板面積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面積 總面積 SRC 建築 RC 建築 鋼構建築 SRC建築面積


年度 2
(m ) 2
(m ) 2
(m ) 2
(m ) 總面積

1996 45,709,423 3,006,338 40,260,988 1,160,441 6.6 %

1997 38,462,486 3,064,485 32,776,924 1,503,908 7.9 %

1998 38,683,334 3,149,678 32,872,781 1,375,163 8.1 %

1999 41,239,986 3,720,725 34,583,941 1,632,310 9.0 %

2000 35,023,733 4,387,927 27,742,034 1,357,565 12.5 %

2001 31,167,915 5,318,402 21,638,406 1,719,053 17.1 %

2002 24,386,270 4,889,809 17,208,531 793,203 20.1 %

67

表2 混凝土防止腐蝕之最大氯離子含量

混凝土中最大水溶性氯離子含量
構 材 種 類
(依水溶性法)

鋼筋混凝土 (一般環境) 0.60 kg/m3

預力混凝土 0.15 kg/m3

鋼筋混凝土 (環境須作耐久性考慮者)* 0.30 kg/m3

*超過 0.3 kg/m3 時,鋼筋須做防鏽處理。

表3 鋼筋混凝土部份之載重係數與強度折減係數之配合

折減係數 撓曲 剪力 壓力 c

載重係數 
b v 橫箍筋 螺箍筋

ACI-318-99 (舊版) 0.9 0.85 0.7 0.75

ACI-318-02 (新版) 0.9 0.75 0.65 0.7

註:對於靜載重與活載重組合採用之載重係數,ACI-318-99 (舊版)規範採用

1.4D 與 1.7L,但是 ACI-318-02 (新版)規範中則採用 1.2D 與 1.6L。

68

表 4 SRC 梁之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限制

梁斷面肢材寬厚比 鋼材種類 pd p


SS490、SM490 與
20
SN490 級 21 / Fys
b
b (A572 Gr.50)
tf SS400、SM400 與
tf
hc 23
tw SN400 級 21 / Fys
(A36)
SS490、SM490 與
91
SN490 級 138 / Fys
(A572 Gr.50)
hc SS400、SM400 與
tw 107
SN400 級 138 / Fys
(A36)

表5 SRC 柱之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限制

柱斷面肢材寬厚比 鋼材種類 pd p


b SS490、SM490 與
21 / Fys 20
SN490 級
tf
hc (A572 Gr.50)
tw
SS400、SM400 與
b b 21 / Fys 23
SN400 級
tf
tf hc (A36)
tw
SS490、SM490 與
hc
SN490 級 123 / Fys 81
tf
(A572 Gr.50)
tw hc hc
tw SS400、SM400 與
SN400 級 123 / Fys 96
(A36)

69

表6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之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限制

柱斷面肢材寬厚比 鋼材種類 pd p

SS490、SM490 與
b SN490 級 3E s / Fys 61

b (A572 Gr.50)
t t SS400、SM400 與
SN400 級 3E s / Fys 72

(A36)
SS490、SM490 與
D 109
SN490 級 8E s / Fys

D (A572 Gr.50)
t
t SS400、SM400 與
SN400 級 8E s / Fys 150

(A36)

70

表 7 鋼骨斷面設置鋼筋貫穿孔之限制參數:Y 與 值

鋼材之降伏比 應力提高安全係數
鋼材之種類
Y 

A36 0.62 1.2

SS400、
0.59 1.2
SM400 與 SN400 級

A572 Gr.50 0.77 1.1

SS490、
0.66 1.1
SM490 與 SN400 級

SM490Y 與 SMA490 級 0.74 1.1

其 他 0.70 1.1

表 8 SRC 梁混凝土剪力面之剪力摩擦係數 值

剪 力 面 狀 況 

(1) 混凝土整體澆置 0.8

(2) 混凝土澆置於硬化之混凝土表面而該面

(a) 經表面粗糙處理 0.55

(b) 未經表面粗糙處理 0.35

混 凝 土 種 類 

(1) 常重混凝土 1.0

(2) 天然砂輕質混凝土 0.85

(3) 全輕質混凝土 0.75

71

表9 SRC 梁柱接頭處之鋼骨接合方式之優缺點比較

鋼骨採用「現場銲接之接合方式」 鋼骨採用「托梁螺栓之接合方式」

(1) 接合方式較為經濟,螺栓及鋼料 (1) 托 梁 與 柱 之 銲 接 在 鋼 構 廠 內 完

主 用量較少。 成,銲接品質較易控制。

要 (2) 梁與柱在鋼構廠內製作完成後, (2) 無需工地銲接,有助於提昇接頭


優 運輸至工地較為方便,運輸成本 品質,施工較不受天候影響。
點 較低。
(3) 托梁之腹板在鋼構廠內以銲接與

鋼柱接合,SRC 梁柱接頭之箍筋

配置不會受到螺栓干擾。

(1) 工地銲接之品質須嚴格控制,否 (1) 托梁與鋼梁之續接需要使用較多

則將影響接頭之安全性。 之螺栓與接合板,成本較高。

主 (2) 工 地 銲 接 易 受 天 候 影 響 ( 如 濕 (2) 鋼 柱 在 鋼 構 廠 完 工 時已 銲 上 托
要 度、風速等),在多雨地區或多雨 梁,搬運較為不便,運輸成本增
缺 季節,工期易受影響。 加。

(3) 鋼梁腹板與鋼柱大多採用螺栓接 (3) 托梁銲接時須注意控制銲接導致

合,易使 SRC 梁柱接頭之箍筋配 之變形,否則將會影響接合之精

置受到螺栓之干擾。 度。

72

表 10 SRC 建築之結構系統種類與韌性容量 R 值

結構系統
αB αC
韌性容量 R
SRC 結構系統 填充型 包覆填充
包覆型 包覆型
R R S B C 鋼梁 鋼管混 型鋼管混
SRC 梁 SRC 柱
凝土柱 凝土柱

SRC 韌性抗彎矩構架 R 4.8 B C 1.0 0.9 1.0 0.9 0.9

SRC 同心斜撐構架 R 3.6 B C 1.0 0.9 1.0 0.9 0.9

SRC 偏心斜撐構架 R 4.0 B C 1.0 0.9 1.0 0.9 0.9

SRC 二元結構系統
韌性抗彎矩構架 R 4.4 B C 1.0 0.9 1.0 0.9 0.9
與同心斜撐構架
SRC 二元結構系統
韌性抗彎矩構架 R 4.8 B C 1.0 0.9 1.0 0.9 0.9
與偏心斜撐構架
SRC 二元結構系統
韌性抗彎矩構架 R 4.8 B C 1.0 0.9 1.0 0.9 0.9
與剪力牆

73

鋼骨 混凝土

鋼筋

圖1 結合之前的SRC梁柱構材元件示意圖

74

鋼柱 柱箍筋

柱主筋

梁主筋

梁箍筋

鋼梁

圖2 鋼骨與鋼筋結合之情形

75

(a) SRC梁接SRC柱之情形 (b) 鋼梁接SRC柱之情形

圖3 包覆十字型鋼骨SRC柱與SRC梁或鋼梁相接之情形

76

(a) SRC梁接SRC柱之情形 (b) 鋼梁接SRC柱之情形

圖4 包覆填充型鋼管SRC柱與SRC梁或鋼梁相接之情形

77

圖5 矩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相接之情形

圖6 圓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相接之情形

78

(a)
鋼柱 柱箍筋

柱主筋

梁主筋

梁箍筋

鋼梁

(b)

圖7 包覆T字型鋼骨SRC柱:鋼骨與鋼筋組合之情形

79

圖8 包覆型SRC梁斷面及配筋示意圖

圖9 配筋太密的SRC梁斷面(梁柱構架中不建議使用)

80

(a) 包覆 I 型 SRC 柱 (b) 包覆十字型 SRC 柱

(c) 包覆 T 型 SRC 柱

圖10 包覆型SRC柱斷面及配筋示意圖

81

(a)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

(b)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

圖11 鋼管混凝土柱斷面示意圖

82

圖12 配筋太密的SRC柱斷面(梁柱構架中不建議使用)

主筋

補助筋

S 300 mm S S S
S S

圖 13 SRC 柱之補助筋與間距要求

83

直交梁主筋
(直徑 a )

40

箍筋
(直徑 b )

直交梁主筋
(直徑 a )

2a+b
c
40

40 25
(單位﹕mm)
a+b

d (本圖假設兩直交梁之主筋直徑相同)

保護層厚度 c 保護層厚度 d
梁主筋號數 箍筋號數
(mm) (mm)

#3 107 104
#8
#4 115 107
(D25)
#5 114 111

#3 123 112
#10
#4 126 115
(D32)
#5 130 119

圖 14 SRC 梁斷面配置細部示意圖

84

柱箍筋(直徑 b)

柱主筋
梁主筋(直徑 a)
(直徑 a)

>25

>25
a+b >125
>40

( 單位﹕mm )

圖 15 SRC 柱斷面配置細部示意圖

標稱直徑
最大直徑

A-A 斷面

鋼筋號數 標稱直徑 (mm) 最大直徑 (mm)

#3 10 11
#4 13 14
#5 16 18
#8 25 28
#9 29 33
#10 32 36
#11 35 40

圖 16 竹節鋼筋之最大直徑

85

25 mm 以上

25 mm 以上

可接觸 25 mm 以上

25 mm 以上

圖 17 鋼骨與鋼筋之間距示意圖

86

b' b'
bf
2 2

圖 18 SRC 斷面之剪力摩擦破壞

87

s
p
Ac/2 m1
p1
Ac/2 B

m
D

q n1

剪力摩擦破壞面 q1 n

(a)

b' b'
s bf
2 2
p p1 m m1

D
D
Vhf = AvfFyh + AcK1
(Ac = b' s)
AvfFyh
AvfFyh

q q1 n n1
B
(b) (c)

圖 19 SRC 梁剪力摩擦破壞的受力情形

88

V
B

Vhf /2 d

yx

z
Vhf /2 
xy


yx
D

xy
O

Vhf = AvfFyh + K1Ac x

b'
bf 2
s
b' y
2

圖 20 SRC 構材剪力摩擦破壞面之剪應力關係圖

89

(a) (b) (c) (d) (e) (f)


圖 C4.7.1 柱之理想化有效長度係數 K

柱挫屈之形狀

K 之理論值
K 之設計建議值
轉動束制,移動束制
轉動不束制,移動束制
端點束制情況
轉動束制,移動不束制
轉動不束制,移動不束制

圖 21 柱之理想化有效長度係數 K

GA K GB GA K GB

圖 22 柱有效長度係數 K 值之連線圖(Alignment Chart)

90

圖 23 SRC 柱腳:露出型之示意圖

圖 24 SRC 柱腳:埋入型之示意圖

91

圖 25 SRC 柱腳:接基樁型之示意圖

92

ANCHOR BOLTS

BASE PLATE

鋼柱
SHEAR STUD
ANCHOR BOLTS
BASE PLATE

T.O.C.

預埋構件
梁之主筋
第一次澆灌混凝土高度

圖 26 SRC 柱基腳採用漸縮鋼骨斷面

93

柱基板

承壓面積 A1

45° 45°

平面圖

載重

2
1
承壓面積 A1
有效擴大承壓面積 A2

圖 27 柱基板之承壓面積

94

Fc
cM U

cD
cN U

方形斷面

圓形斷面

cNU

c U . c D
2
.Fc

cMU

c U . c D .Fc
3

圖 28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鋼管內部混凝土之彎矩強度(AIJ,2001)

95

梁箍筋

鋼梁
鋼柱

柱主筋

柱內連續板
(中心須開孔)
梁主筋

圖29 包覆型SRC梁柱接頭之接合細部示意圖

96

柱箍筋

柱主筋
在工地現場銲接

梁箍筋

鋼梁

螺栓

梁主筋
接頭區箍筋
鋼柱

圖 30 SRC 梁柱接頭示意圖(鋼骨採用工地銲接方式)

97

柱箍筋

柱主筋
在工廠內完成銲接

梁箍筋

在工地以螺栓
接合完成托梁
之續接
托梁

鋼梁

接頭區箍筋
鋼柱

圖 31 SRC 梁柱接頭示意圖 (鋼骨採用托梁螺栓接合)

98

圖 32 十字型鋼柱之梁柱接頭採用托梁螺栓接合之示意圖

99

圖 33 箱型鋼柱之梁柱接頭採用托梁螺栓接合之示意圖

100

M M

圖 34 未含連續板之梁柱接頭可能的失敗模式

101

鋼梁
鋼柱

通氣孔 通氣孔
(灌漿孔)

圖 35 SRC 柱內箱型鋼柱連續板開孔以利澆置填充混凝土

鋼柱 鋼梁

通氣孔

圖 36 SRC 柱內十字型鋼柱連續板開孔以利填充混凝土

102

鋼柱 鋼梁

通氣孔

圖 37 SRC 柱內十字型鋼柱連續板開小圓孔以利填充混凝土

鋼柱 鋼梁

銲接長度應有 10 倍箍筋直徑以上
(應足以發揮箍筋之拉力降伏強度)

圖 38 SRC 梁柱接頭採用四支 L 形箍筋銲接組合之形式

103

4 (90° +180° ) + 4 (90° +135° )

圖 39 SRC 梁柱接頭區採用無銲接箍筋配置示意圖

螺栓孔
柱箍筋孔

圖40 SRC梁柱接頭處螺栓孔與箍筋孔太近造成鋼梁腹板撕裂破壞

104

(a) 邊柱斷面示意圖
12d 以上
12d 以上

結合

(b) 鋼筋穿過鋼柱腹板錨定 (c) 雙排筋結合錨定

圖 41 SRC 梁筋於邊柱內之錨定方式

105

(a) 端部

(b) 連續端

(c) 懸臂版

圖 42 版筋於 SRC 梁內之錨定方式

106

剪力釘 補助筋 剪力釘


補助筋

主筋
補強箍筋

圖 43 SRC 梁與 RC 梁之斷面轉換示意圖

107

剪力釘
剪力釘

補助筋
補助筋

主筋
主筋

補助筋
補助筋

剪力釘
剪力釘
補助箍筋
補強箍筋

圖 44 SRC 柱與 RC 柱之斷面轉換示意圖

108

W M pr1 M pr 2 W
Vu  
Ln 2

Mpr1 Mpr2

Vu Vu

圖 45 SRC 梁之最大可能需求剪力

P
M M cb
Vu  ct
Mct hn
Vu

hn

Vu
Mcb

圖 46 SRC 柱之最大可能需求剪力

109

高度圍束區(Highly Confined Area)


(翼板與腹板所圍束之區域)

普通圍束區(Ordinarily Confined Area)


(箍筋所圍束之區域)

未受圍束之區域(Unconfined Area)

主筋 圍束箍筋

圖 47 包覆 H 型 SRC 柱中混凝土受圍束之情形

高度圍束區(Highly Confined Area)


(翼板與腹板所圍束之區域)

普通圍束區(Ordinarily Confined Area)


(箍筋所圍束之區域)

未受圍束之區域(Unconfined Area)

主筋 圍束箍筋

圖 48 包覆十字型 SRC 柱中混凝土受圍束之情形

110

(a) (b)

圖 49 鋼骨翼板之寬度對 SRC 柱中混凝土圍束效應之影響


(a) 翼板可提供良好圍束效應之鋼骨斷面
(b) 翼板無法提供良好圍束效應之鋼骨斷面

(a) (b)

圖 50 鋼骨腹板之連續性對 SRC 柱中混凝土圍束效應之影響


(a) 腹板可提供良好圍束效應之鋼骨斷面
(b) 腹板無法提供良好圍束效應之鋼骨斷面

111

有效受剪面積 Aj
有效接頭寬度
≦ b+h
≦ b+2x
剪力方向之柱深 h 註:x 為梁邊至柱邊
距離之較小值

剪力之方向

圖 51 SRC 梁柱接頭區之有效受剪面積 Aj 示意圖

112
SRC 構 造 設 計 流 程 圖

頁數

圖1 …….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流程圖…………………. …..………114

圖2 .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流程圖………..
……………..
…..………115

圖3 .
SRC 柱標稱軸力強度 Pn 之計算流程圖………....
…………….
…..………116

圖4 SRC 梁之設計流程圖 ……………………….


.…………….
……..…………117

圖5 SRC 柱之設計流程圖(純軸力) ………………………….


..
…….
……..…122

圖6 SRC 梁-柱(Beam-Column) 之設計流程圖 ……..….


..
…….
…….
.…..….124

圖7 SRC 柱腳之設計流程圖 ……….


.……..……………..……………..………130

圖8 SRC 梁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


.…………….
….…………133

圖9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


…….
..
…………….
…………139

圖 10 SRC 梁柱接頭之設計流程圖 ……………….


.……………….
…………149

圖 11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流程圖 ……………...


..
……………152

113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1】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流程圖 1/1

已知條件:
斷面尺寸不符規定,
材料強度:Fys,Fyr,fc'
重新假設斷面
SRC 梁斷面尺寸:B,H
鋼骨斷面尺寸
主筋尺寸及數量

檢核 SRC 梁 SRC 規範

全斷面尺寸與鋼骨斷
第 9.6.3 節
面寬厚比是否符合
規定﹖ 第 3.4 節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s 第 5.4.1 節


Mns = Zs ×Fys

計算 RC 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rc

計算 SRC 梁全斷面標稱彎矩強度 Mn
第 5.4.1 節
Mn = Mns + Mnrc

完 成

114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2】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流程圖 1/1

已知條件:
斷面尺寸不符規定, 材料強度: Fys,Fyr, fc'
重新假設斷面 SRC 梁斷面尺寸:B,H
鋼骨斷面尺寸
主筋尺寸及數量
箍筋尺寸與間距

SRC 規範
否 檢核 SRC 梁
全斷面尺寸與鋼骨斷 第 9.6.3 節
面寬厚比是否符合 第 3.4 節
規定﹖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 Vns 第 5.5.1 節


Vns =0.6FywAw 式(5.5-3)

計算 RC 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 Vnrc 第 5.5.1 節


設計時考慮以下兩種可能之破壞模式:

(1) 一般剪力破壞: Vnrc Vnr Vnc 式(5.5-4)

(2) 剪力摩擦破壞:Vnrc Vnr ' Vnc ' Vns ' 式(5.5-10)

由以上兩式計得之較小者控制

計算 SRC 梁全斷面標稱剪力強度 Vn
Vn = Vns + Vnrc

完 成

115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3】 SRC 柱標稱軸力強度 Pn 之計算流程圖 1/1

已知條件:
斷面尺寸不符規定, 材料強度:Fys,Fyr, fc'
重新假設斷面 SRC 柱斷面尺寸:B,H
鋼骨斷面尺寸
主筋尺寸及數量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L,Kx,Ky

SRC 規範
檢核 SRC 柱
否 全斷面尺寸與鋼骨 第 9.6.3 節
斷面寬厚比是否 第 3.4 節
符合規定﹖

計算鋼骨部份之 Pns 計算 RC 部份之 Pnrc


第 6.4.2 節
Ig 由以下兩式較小者控制:
reff rs  第 6.4.3 節
Ag
Pnrc e 
0.85 f c ' Ac Ar Fyr 

KL Fys
c  2 
 EI  
reff Es Pnrc e  rc
2 
KL  
 
c 1.5 : Pns exp 0.419 c 2 Fys As

c 1.5 : Pns 
0.877 2c 
Fys As

計算 SRC 柱之 Pn Pns Pnrc 式(6.4-1)

完 成

116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4】 SRC 梁之設計流程圖 1/5

已知設計條件:
調整構材尺寸 SRC 梁尺寸:L,B,H
設計載重:wu,Mu,Vu
材料強度: Fys,Fyr, fc'

SRC 規範


檢核 SRC 梁全斷面 第 9.7.3 節
尺寸是否符合規定﹖

B1
SRC 梁之彎矩設計
設計 SRC 梁之鋼骨斷 第 5.4 節
面及主筋尺寸與數量

SRC 梁之剪力設計
B2
SRC 梁由鋼骨、混凝土及箍
筋共同承擔剪力,設計時並 第 5.5 節
應考慮一般剪力破壞模式與
剪力摩擦破壞模式

完 成

117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設計流程圖 (續) 2/5

SRC 梁之彎矩設計:小流程圖 B1

B1

選取主筋號數與配置方式:
梁斷面每個角落至少需配置一支主筋, 第 9.6.3 節
且 Ar' Ar 2 , r 與 r ' 均需小於 0.025

估算 SRC 梁斷面有效深度 d

計算 RC 部份所能承擔之彎矩強度 Mnrc

計算鋼骨部份尚需承擔之彎矩強度 Mns
M brc M nrc 
M ns  u 式(5.4-1)
bs

計算需求之鋼骨塑性模數(Zs)min
(Zs)min = Mns/ Fys

考慮鋼骨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判定
SRC 梁中鋼骨之最大容許深度 dmax
及最大容許翼板寬度(bf)max

續下頁

118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設計流程圖 (續) 3/5

SRC 梁之彎矩設計:小流程圖 B1 (續)

續上頁

重選鋼骨斷面
α 選取適當之鋼骨斷面,使 Zs (Zs)min


檢核鋼骨斷面寬厚比
第 3.4 節
是否符合 pd 之規定﹖

否 檢核 SRC 梁彎矩強度
bs M ns brc M nrc Mu﹖

完 成

119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設計流程圖 (續) 4/5

SRC 梁之剪力設計:小流程圖 B2
B2

檢核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 第 5.5 節

α vsVns 
M ns / M n 
Vu 式(5.5-1)

重選鋼骨斷面 其中 Vns 0.6 Fyw Aw 式(5.5-3)


計算 RC 部份需求剪力強度 Vnrc
M nrc / M n Vu 式(5.5-2)
Vnrc 
vrc

放大箍筋尺寸
β 假設箍筋號數

計算一般剪力破壞時所需箍筋間距 S1: 第 5.5.2 節


Vnrc Vnr Vnc 式(5.5-4)
Av Fyh d 式(5.5-5)
其中 Vnr  2.12 f c ' bd
s1

Vnc 0.53 f c ' bd 式(5.5-7)

第 5.5.2 節
計算剪力摩擦破壞時所需箍筋間距 S2:
Vnrc Vnr ' Vnc ' Vns ' 式(5.5-10)

求出 S2

續下頁

120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設計流程圖 (續) 5/5

SRC 梁之剪力設計:小流程圖 B2 (續)

續上頁

求出 SRC 梁所需箍筋間距:
d
S = min (S1,S2, ,8db,24dh,30 cm)
4


Av A
S 檢核 w  v 0.1 % ﹖ 第 4.3.4 節
b 0.001 bS


檢核 S 7.5 cm﹖ β 第 4.3.4 節
放大箍筋尺寸

第 9.6.3 節
箍筋配置

完 成

121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5】 SRC 柱之設計流程圖(純軸力) 1/2

已知設計條件:
設計載重:Pu
調整構材尺寸
材料強度:Fys,Fyr, fc'
SRC 柱全斷面尺寸:B,H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L,Kx,Ky

SRC 規範
否 檢核 SRC 柱全斷面 第 9.7.3 節
尺寸是否符合規定﹖

重選鋼骨斷面 放大鋼骨或主筋尺寸
試選主筋號數,並依保護層厚
β
度及適當鋼骨比選取鋼骨斷面

否 檢核鋼骨斷面寬厚比
第 3.4 節
是否符合 pd 之規定﹖

續下頁

122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設計流程圖(純軸力) (續) 2/2

續上頁

計算c Pn cs Pns crc Pnrc

計算 Pns 計算 Pnrc
Ig
reff rs  (式 6.4-5) 由以下兩式較小者控制:
Ag
Pnrc e 
0.85 f c ' Ac Ar Fyr 
α:鋼骨斷面有效迴轉半徑修正因子

KL Fys 2 
 EI  
c  (式 6.4-4) Pnrc e  rc
2 
reff Es KL  


c 1.5 : Pns exp 0.419 c 2 Fys As  (式 6.4-6、6.4-7)

c 1.5 : Pns 
0.877 2c 
Fys As
(式 6.4-2、6.4-3)

計算 c Pn cs Pns crc Pnrc (式 6.4-1)


檢核 c Pn Pu ﹖ β
放大鋼骨或主筋尺寸

加配長向補
否 檢核主筋間距
助筋,其尺寸 第 4.3.3 節
不小於# 4 小於 30 cm ﹖

完 成

123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6】 SRC 梁-柱(Beam-Column)之設計流程圖 1/6

已知設計條件:
調整 SRC 構材尺寸 設計載重:Pu,Mu (或 Mux、Muy)
材料強度: Fys,Fyr, fc'
SRC 柱全斷面尺寸:B,H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L,Kx,Ky

否 SRC 規範
檢核 SRC 柱全斷面
尺寸是否符合規定﹖ 第 9.7.3 節

設計鋼骨部份
放大鋼骨尺寸 重選鋼骨斷面
β 考慮適當鋼骨比及保護層厚度選取鋼骨斷面

檢核鋼骨斷面寬厚比 否
第 3.4 節
是否符合 pd 之規定﹖

依鋼骨與 RC 之相對剛度比例共同分擔軸力與彎矩: 第 7.3.1 節

 E s As   Es I s 
Pus Pu 
E A 0.55 E A  
; M us M u E I 0.35 E I

s s  
c c s s c g 

否 BC1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是否符合規定﹖

續下頁

124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柱(Beam-Column)之設計流程圖 (續) 2/6

續上頁

設計 RC 部份

放大主筋尺寸
選取主筋號數與配置方式: 第 4.3.3 節
γ
(原則上在柱斷面四個角落各配三支主筋)

為求得較經濟之設計結果,可考慮應力重新分 第 7.3.2 節
配,計算 RC 部份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
Purc = Pu- Pus/
(Murc)x = Mux-(Mus)x /
(Murc)y = Muy-(Mus)y /

BC2
否 檢核 RC 部份之強 第 7.3.2 節
度是否符合規定﹖

完 成

125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柱(Beam-Column)之設計流程圖 (續) 3/6

鋼骨部份之強度檢核:小流程圖 BC1

BC1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第 6.4.2 節

Ig
reff rs 
Ag

α:鋼骨斷面有效迴轉半徑修正因子

KL Fys
c 
reff Es

 
當 c 1.5 時: Pns exp 0.419 c 2 Fys As

 
當 c 1.5 時: Pns  0.877 2c Fys As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s 第 5.4.1 節


Mns=Zs×Fys

續下頁

126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柱(Beam-Column)之設計流程圖 (續) 4/6

鋼骨部份之強度檢核:小流程圖 BC1 (續)

續上頁
鋼骨部份之強度檢核:流程圖 BC1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計算 0.2csPns

否 是
Pus 0.2cs Pns ﹖

P M M  8 M 
 us  uxs  uys 1.0 P M
 us   uxs  uys 1.0
2cs Pns   
cs Pns 9  bs M nys 

P
bs nxs M nys 
bs bs Pnxs 

否 否
β
是 是
放大鋼骨斷面

完 成

127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柱(Beam-Column)之設計流程圖 (續) 5/6

RC 部份之強度檢核:小流程圖 BC2
(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時)

BC2

計算 RC 部份之純軸力強度(P0)rc 第 6.4.3 節

 2 
EI  

 '

P0 rc mine 0.85 f c Ac Ar Fyr ,e 

rc 


  KL   
2
 

求彎矩影響下之軸力強度(Pnx)rc、(Pny)rc

計算
值

計算偏心比 ex / h 以及 ey / h

、ρr
依據 fc'、fy r、 查「RC 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相關圖」


Pnx 
rc

Pny 
rc
求取 及 後,即可計得(Pnx)
rc 及(Pny)
rc
Ag Ag

續下頁

128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柱(Beam-Column)之設計流程圖 (續) 6/6

RC 部份之強度檢核:小流程圖 BC2 (續)

續上頁

改採其他方法求 Pnrc 檢核

(如等載重線法 Load (Pnx)rc,(Pny)rc 0.1
P0 
rc

Contour Method 等)

採倒數載重法(Reciprocal Load Method)求 Pnrc

1
Pnrc 
1 1 1
 
Pnx rc Pny 
rc
P0 rc


放大主筋尺寸 γ 檢核 crc Pnrc Purc ﹖

兩支相鄰主筋之間 否
檢核相鄰主筋間距
需加配補助筋,其 第 4.3.3 節
是否小於 30 cm ﹖
尺寸不得小於# 4

完 成

129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7】 SRC 柱腳之設計流程圖 1/3

已知條件:

設計載重:P u c , P u t , M u t , M u b
材料強度:F y s , F y r , F y h , f c '
SRC 柱之全長:L
SRC 柱全斷面尺寸:B,H
SRC 柱中鋼骨斷面尺寸

設計 SRC 柱腳所需之剪力釘

計算鋼骨柱面所傳遞之軸拉力
可以採用下列兩種方式之一作計算

依剛度分配法後所得之柱頂處 以鋼骨翼板達到全斷面降
鋼骨所需彎矩強度 Mus 與軸拉 伏時之拉力強度 Tf 作設計
力 Pus 對鋼骨翼板造成之拉力 (此法較保守但較簡便):
Put  作設計(此法較經濟):
tal
T f A f Fys
Put 
tal
Pt 1 Pus
其中 Pt1 為 Mus 對鋼骨翼板造成
之拉力: Pt 1 M us / H

計算剪力釘之尺寸及數量
試選剪力釘尺寸,由鋼結構手冊查所選尺寸之剪力釘在
已知 fc'之混凝土中可提供之剪力 Rn ,並進一步計算在柱
淨高內所需配置之剪力釘數量以傳遞鋼骨柱面之軸拉力

續下頁

130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腳之設計流程圖(續) 2/3

續上頁

設計柱基板

考慮混凝土承壓強度計算柱基板長寬
放大柱基板尺寸 試選柱基板尺寸 Bp ×N
柱基板面積 A1= Bp ×N;柱墩面積 A2= B ×H

A2
計算 Pp 0.85 f c ' A1 0.85 f c ' 2 A1
A1


檢核 cp Pp Puc ?

計算柱基板厚度

2 fp
t p max
m ,n 
b Fy

m n  N 0.95 d (矩形鋼管柱)
1
2

m  ;n  
N 0.95 d  B p 0.8 b (十字型鋼柱)
1 1
2 2
P
f p  u ; b 0.9
Bp N

設計錨定螺栓
以柱頂彎矩對柱底處造成之水平剪力及柱軸拉力設計錨定螺栓

續下頁

131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腳之設計流程圖(續) 3/3

續上頁

計算 RC 柱主筋之伸展長度

計算鋼筋之基本伸展長度 ldb

簡易估算法 詳細計算法

計算鋼筋束制情況之折減因數 計算混凝土束制指標 c

判斷柱筋之劈裂模式
決定搭接係數

計算橫向鋼筋之束制指標 Ktr
計算主筋伸展長度 ld

計算鋼筋之束制情況修正因數
db
< 0.4
c K tr

決定搭接係數

計算主筋伸展長度 ld

完 成

132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8】 SRC 梁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1/6

已知設計條件:
調整構材尺寸 設計載重:wu,Mu
材料強度: Fys,Fyr, fc'
SRC 梁尺寸:L,B,H

SRC 規範

否 第 9.6.3 節
檢核 SRC 梁全斷面
尺寸是否符合規定﹖


EB1
SRC 梁之彎矩耐震設計
設計 SRC 梁所需之鋼骨斷 第 9.6.1 節
面大小及主筋之尺寸數量 第 5.4 節

EB2

計算 SRC 梁之最大可能需求剪力 第 9.6.2 節

SRC 梁之剪力耐震設計 EB3 第 9.6.2 節


SRC 梁由鋼骨、混凝土及箍筋共 第 5.5 節
同承擔剪力,並應考慮一般剪力
破壞模式與剪力摩擦破壞模式

完 成

133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2/6

SRC 梁之彎矩耐震設計:小流程圖 EB1

EB1

決定 SRC 梁之需求彎矩 Mu:


由於地震力具往復性,應分別考慮
SRC 梁於支承處及中央處之需求正
彎矩與負彎矩之大小

選取主筋號數與配置方式:
第 9.6.3 節
梁斷面每個角落至少需配置一支主筋,
且 Ar' Ar 2 , r 與 r ' 均需小於 0.025

計算 RC 部份所能承擔之彎矩強度 Mnrc

計算鋼骨部份尚需承擔之彎矩強度 Mns
M brc M nrc 
M ns  u 式(5.4-1)
bs

計算需求之鋼骨塑性模數(Zs)min
(Zs)min = Mns/ Fys

續下頁

134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3/6

續上頁

考慮鋼骨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判定
SRC 梁中鋼骨之最大容許深度 dmax
及最大容許翼板寬度(bf)max

重選鋼骨斷面
α 選取適當之鋼骨斷面,使 Zs (Zs)min


檢核鋼骨斷面寬厚比
第 3.4 節
是否符合 pd 之規定﹖

檢核

SRC 梁於支承處及
中央處之彎矩強度
bs M ns brc M nrc
Mu﹖

完 成

135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4/6

計算 SRC 梁之最大可能需求剪力 Vu:小流程圖 EB2


EB2

計算 RC 部份之最大可能彎矩(Mpr)rc
由於地震力具反復作用之特性,因此需要考慮地震 第 9.6.2 節
力對構架產生不同方向側位移時對梁引致之剪力。
(考慮極限狀態,計算 RC 部份之彎矩時,拉力鋼筋
之降伏強度需放大 1.25 倍,即以 1.25Fyr 取代 Fyr )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s
第 5.4.1 節
Mns = Zs ×Fys

計算 SRC 梁端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 Mpr

 
M pr M ns  M pr rc
式(9.6-3)

計算 SRC 梁之最大可能需求剪力 Vu

M pr,A M pr

wl 
Vu max 
,B
 u n 式(9.6-4)

 ln 2 

完 成

136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5/6

SRC 梁之剪力耐震設計:小流程圖 EB3


EB3

檢核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 第 9.6.2 節

α vsVns 
M ns / M n 
Vu ﹖ 式(9.6-1)
其中 Vns 0.6 Fyw Aw 式(5.5-3)

計算 RC 部份需求剪力強度 Vnrc
M nrc / M n Vu
Vnrc  式(5.5-2)
vrc

放大箍筋尺寸
β 假設箍筋號數

計算一般剪力破壞時所需箍筋間距 S1 第 5.5.2 節
Vnrc Vnr Vnc 式(5.5-4)
Av Fyh d
其中 Vnr  式(5.5-5)
s1

Vnc 0.53 f c ' bd 式(5.5-7)

計算剪力摩擦破壞時所需箍筋間距 S2 第 5.5.2 節
Vnrc Vnr ' Vnc ' Vns ' 式(5.5-10)
求出 S2

續下頁

137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6/6

SRC 梁之剪力耐震設計:小流程圖 EB3 (續)

續上頁

求出 SRC 梁所需之箍筋間距 S
d
S = min (S1,S2, ,8db,24dh,30 cm)
4


Av A
S 檢核 w  v 0.1 % ﹖ 第 4.3.4 節
b 0.001 bS


檢核 S 7.5 cm﹖ β 第 4.3.4 節
放大箍筋尺寸

計算 SRC 梁圍束箍筋配置範圍: 0 H 第 9.6.3 節

計算在非圍束區 SRC 梁所需之箍筋間距 第 9.6.3 節


Av
S = min (d/2, )
b 0.001

箍筋配置

完 成

138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9】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1/10

已知設計條件:
設計載重:Pu,Mux,Muy
材料強度: Fys,Fyr, fc'
SRC 柱尺寸:B,H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L,Kx,Ky

否 檢核 SRC 柱全斷面 SRC 規範


尺寸是否符合規定﹖ 第 9.7.3 節

依強柱弱梁之設計原則,計算需求彎矩強度 Mu: 第 9.7 節

M c 1.2 M g 式(9.7-1)


檢核 M c 
Mu 
max ﹖

取(Mu)max 為需求彎矩 Mu 取 Mc 為需求彎矩 Mu

續下頁

139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2/10

續上頁

鋼骨斷面設計
放大鋼骨尺寸
試選主筋號數,並依保護層厚
β
度及適當鋼骨比選取鋼骨斷面

檢核鋼骨斷面寬厚比 否
第 9.7.3 節
是否符合 pd 之規定﹖

依鋼骨與 RC 之相對剛度分擔軸力與彎矩 第 9.7.1 節

EC1

否 檢核 SRC 鋼骨部份之
第 9.7.2 節
強度是否符合規定﹖

考慮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後,RC 部份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

RC 斷面設計

放大主筋尺寸
γ 選取主筋號數與配置方式:
一般可在柱斷面四個角落各配置三支主筋

EC2
否 檢核 RC 部份之強
第 9.7.3 節
度是否符合規定﹖

續下頁

140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3/10

續上頁

計算最大可能需求剪力強度 Vu:
M pr 1 M pr 2
M cb M ct 
2
M M cb
Vu  ct 式(9.7-5)
hn

SRC 柱之剪力耐震設計: EC3


由鋼骨腹板、混凝土及剪力箍筋共同承擔 第 9.7.2 節
剪力。檢核鋼骨斷面是否足夠,並計算所 第 9.7.3 節
需箍筋間距。

完 成

141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4/10

鋼骨部份之強度檢核:小流程圖 EC1

EC1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Ig
reff rs  式(6.4-5)
Ag

α:鋼骨斷面有效迴轉半徑修正因子

KL Fys
c  式(6.4-4)
reff Es

 
當 c 1.5 時: Pns exp 0.419 c 2 Fys As 式(6.4-2)


當 c 1.5 時: Pns  0.877 2c Fys As 式(6.4-3)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s
Mns=Zs×Fys

續下頁

142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5/10

鋼骨部份之強度檢核:小流程圖 EC1 (續)

續上頁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計算 0.2csPns

否 是
Pus 0.2cs Pns ﹖

Pus M M uys  8 M M uys 


 uxs  1.0 ﹖
Pus
  uxs  1.0 ﹖
2cs Pns   
cs Pns 9  bs M nys 

P
bs nxs bs M nys  bs Pnxs 

否 否
β
是 是
放大鋼骨斷面

完 成

143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6/10

RC 部份之強度檢核:小流程圖 EC2
(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時)

EC2

計算(P0)rc

 2 
EI  

rc 
P0 rc min 0.85 f c' Ac Ar Fyr 
 式(6.4-6)
 ,rc  rc 

 2 
 KL  
  式(6.4-7)
 

計算(Pnx)rc,(Pny)rc

計算
值

計算偏心比 ex / h 以及 ey / h

、ρr
依據 fc'、fy r、 查「RC 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相關圖」


Pnx 
rc

Pny 
rc
求取 及 可得(Pnx)rc 及(Pny)rc
Ag Ag

續下頁

144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7/10

RC 部份之強度檢核:小流程圖 EC2 (續)

續上頁

否 檢核
改採其他方法求 Pnrc
(Pnx)rc 與 (Pny)rc 0.1
P0  ﹖
(如等載重線法) rc

以倒數載重法(Reciprocal Load Method)求 Pnrc

1
Pnrc 
1 1 1
 
Pnx rc Pny 
rc
P0 rc


放大主筋尺寸 γ 檢核 crc Pnrc Purc ﹖

加配長向補
否 相鄰主筋間距
助筋,其尺寸 第 4.3.3 節
不小於# 4 小於 30cm ﹖

完 成

145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8/10

SRC 柱之剪力耐震設計:小流程圖 EC3

EC3

檢核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 第 9.6.2 節

β vsVns 
M ns / M pr 
Vu 式(9.7-3)
放大鋼骨斷面 其中 Vns 0.6 F yw Aw 式(5.5-3)

計算 RC 部份最大可能需求剪力強度 Vnrc

Vnrc 

M prc / M pr Vu  式(9.7-4)
vrc

放大箍筋尺寸
δ 假設箍筋號數

計算一般剪力破壞時所需箍筋間距 S1: 第 5.5.2 節


Vnrc Vnr Vnc 式(5.5-4)
Av Fyh d 式(5.5-5)
其中 Vnr 
s1

 P  式(5.5-8)
0.531  urc  f c ' bd 
受壓時 
 140 A 
Vnc   g 
 Purc  式(5.5-9)
0.531  f ' bd 
受拉時 
 35 A  c
 g 

續下頁

146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9/10

SRC 柱之剪力耐震設計:小流程圖 EC3 (續)

續上頁

計算剪力摩擦破壞時所需箍筋間距 S2: 第 5.5.2 節


Vnrc Vnr ' Vnc ' Vns ' 式(5.5-10)
求出 S2

計算符合柱最小圍束箍筋量規定之箍筋間距 S3 及 S4:

f ' 
Ag  As Fys 

Ash 0.3 S 3 hc  c 

A 1 

1  式(9.7-6)
  Pn 
F 
 yh  ch
  u 

f ' 
 As Fys 
Ash 0.09 S 4 hc  c 
1  式(9.7-7)
  Pn 
F 
 yh  u 

求出 SRC 梁所需箍筋間距:
d
S = min (S1,S2,S3,S4, ,15 cm)
4

否 A
Av
S 檢核 w  v 0.1 % ﹖ 第 4.3.4 節
b 0.001 bS

續下頁

147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柱之耐震設計流程圖 (續) 10/10

SRC 柱之剪力耐震設計:小流程圖 EC3 (續)

續上頁


δ 檢核 S 7.5 cm﹖
第 4.3.4 節
放大箍筋尺寸

計算 SRC 柱圍束箍筋配置範圍: 第 9.7.3 節


hn
0 max (H, ,45 cm)
6

計算在非圍束區所需之閉合箍筋之間距: 第 9.7.3 節
Av
S = min (6db,20 cm, )
b 0.001

箍筋配置 第 9.6.3 節

完 成

148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10】 SRC 梁柱接頭之設計流程圖 1/3

已知設計條件:
調整構材尺寸 材料強度:Fys,Fyr,fc'
α SRC 柱全斷面尺寸及鋼骨尺寸
SRC 梁全斷面尺寸及鋼骨尺寸

SRC 規範

檢核梁與柱接合處之撓曲強度比 第 8.4.2 節

檢核
調整構材尺寸 ( M )
ns C
≧0.6,或
α
( M )
ns B


(M )
nrc C
≧ 0.6
(M )
nrc B

梁柱接頭區圍束箍筋設計 第 9.8.2 節

檢核
否 SRC 柱是否四面皆有
梁相接,且每一梁寬度
至少為柱寬度之 3/4﹖

接頭區之圍束箍 接頭區之圍束箍筋量至少
筋量及間距與柱 為柱圍束箍筋量之一半,
之圍束區相同 惟間距不得大於 20 cm

續下頁

149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梁柱接頭之設計流程圖 (續) 2/3

續上頁

接頭區剪力強度之檢核

計算梁柱接頭之最大需求剪力 Vu

Vu 1.25 Fyr  M / d t V


Art Arb 
 ns b f T 式(9.8-1)

EJ1
計算梁柱接頭區設計剪力強度 vVn
vVn vsVns vrcVnrc


檢核 vVn Vu ﹖

提高 SRC 梁柱接頭區之 是
抗剪強度,如:
1. 接頭區鋼柱腹板加銲
疊合板,或
2. 增加接頭區 SRC 柱有
效斷面積,或
3. 修正梁斷面以調整梁
塑性彎矩 Mp

調整構材尺寸 α

完 成

150
SRC 設計流程圖

RC 梁柱接頭之設計流程圖 (續) 3/3

計算接頭區之設計剪力強度:小流程圖 EJ1
EJ1

計算 RC 部份剪力強度 Vnrc

判別 SRC 梁柱接頭
之圍束狀況﹖

圍束接頭 接頭三面或兩對面受圍束 其它狀況

 As Fys   As F ys   As F ys 
Vnrc 5.3 f c ' A j 
1  Vnrc 4.0 f c ' A j 
1  Vnrc 3.2 f c ' A j 
1 
 2
Pn u   2
Pn  u   2
Pn  u 

式(9.8-3) 式(9.8-4) 式(9.8-5)

計算鋼骨部份剪力強度 Vns

Vns 0.6 Fyw Aw

其中 Aw 為平行受剪方向之
鋼柱腹板面積

計算梁柱接頭區設計剪力強度
vVn vsVns vrcVnrc 式(9.8-2)

完 成

151
SRC 設計流程圖

【圖 11】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流程圖 1/2

已知設計條件:
設計載重: wu
材料強度: Fys,Fus
鋼梁尺寸: db,bf,tw,tf
鋼梁淨長度: l n
托梁部份之長度: l'

依極限狀態時鋼梁兩端形成塑鉸(達塑性彎矩 Mp )之原

則,計算托梁續接處之需要彎矩 Mu 及剪力 Vu:

鋼梁塑性彎矩 Mp = Zs ×Fys
2 M p wu l n
鋼梁兩端剪力 
Vu 
max
 
ln 2
2 M p wu l n

Vu 
min
 
ln 2
托梁接合處需要剪力 Vu 
Vu 
max

wu l' 

Vu  

Vu  wu 
l'
托梁接合處需要彎矩 M u M p  min min
2

續下頁

152
SRC 設計流程圖

SRC 建築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流程圖 (續) 2/2

續上頁

托梁續接處之接合設計

鋼梁翼板接合設計 鋼梁腹板接合設計

設計所需螺栓尺寸及數量 設計所需螺栓尺寸及數量
R 1.13 Tm N s
腹板需承擔彎矩 M uw M u M uf
 Mu  M uf T f 
d b T f 
T f minA f Fys , 
 d b t f 
  螺栓視為同時承受扭矩與剪力,可
N b T f / R 以採用彈性向量法設計之

Rtx 
Ru   Rty Rvy 
2 2

設計梁翼續接板之長度與
R 1.13 Tm N s ; R Ru
寬度:
考慮螺栓間距及邊距之需
求,計算續接板之尺寸 設計梁腹續接板之長度與寬度:
考慮螺栓間距及邊距之需求,計
算續接板之尺寸
設計梁翼續接板之厚度:
考慮全斷面降伏、有效淨斷
面斷裂與塊狀剪力撕裂之 設計梁腹續接板之厚度:
破壞模式,計算梁翼續接板 考慮一般剪力撕裂與塊狀
所需厚度 剪力撕裂之破壞模式,計算
Fy Ag  T f 梁腹續接板所需厚度

Fu Ae  T f 
0.6 Fu Anv  Vu


0.6 Fu Anv Fy Agt  T f 
0.6 Fu Anv Fy Agt Vu

完 成

153
SRC 構 造 設 計 例 題

頁數

例題 1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例 ……..….…………..…….…….


.. 155

例題 2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例 ………………..


……………..….
158

例題 3 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


…….161

例題 4 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68

例題 5 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76

例題 6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 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84

例題 7 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91

例題 8 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201

例題 9 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209

例題 10 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221

例題 11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231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241


..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


….…….…….248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259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273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


….….
…….….….……279

附 錄 型鋼斷面性質表 ….
... .
……………….….…………………………..……287

154
【例題 1】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例

【例題 1】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例

1/3

【已知】:(1) SRC 梁之全斷面尺寸:


B × H = 50 cm × 80 cm
(2) 鋼骨斷面尺寸:
H512×202×12×22
(3) 主筋尺寸與數量:
8-#10(D32)
(4)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求解】: 若 SRC 梁之斷面配置方式如下圖所示,試求該梁斷面之標稱彎矩強


度 Mn (假設該梁受負彎矩作用)?

B = 50

8-#10 (D32)
7
(梁主筋) 14.7
10

#3 (D10)@15cm 51.2 H = 80
46
(閉合箍筋)

10

7 14.7

H512×202×12×22 單位:cm

155
【例題 1】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3 SRC 規範

【解】 SRC 梁斷面之標稱彎矩強度 Mn 計算步驟如下:

(一) SRC 梁斷面檢核:

1. 檢核 SRC 梁之尺度: 第 9.6.3 節

斷面深寬比 H/B = 80/50 = 1.6 > 0.3 OK

梁寬 B = 50 cm > 25 cm OK

2. 檢核鋼骨斷面寬厚比: 第 3.4 節

b 101   21 21 
  4 . 6 pd   11 . 2  OK

t f 22  
  F ys 3 . 5 


hc 468   138 138 
  39 pd   73 . 8  OK

tw 12  
 F ys 3 . 5 

(二)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s:

Mns = Zs ×Fys = 2870×3500×10-5 = 100.5 tf-m 第 5.4.1 節

(三) 計算 RC 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rc:

SRC 梁之應變與應力圖如下所示:

12
T = Ar fyr

56
d-a/2 d-d’

Cr = Ar’fyr’
d’
=12 c = 12.6 Cc = 0.85fc’ ba
0.003 0.85fc’
r ' 0.00014

梁之 d' 12 cm,梁之有效深度 d 68 cm


以雙筋梁受負彎矩作用分析,假設壓力筋未降伏,則

r ' 
0.003

c d' 
0.003

c 12 
c c

156
【例題 1】 SRC 梁標稱彎矩強度 M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3 SRC 規範

Cc = 0.85 fc'Ba = 0.85×280×50×0.85×c×10-3

C r Ar ' f yr ' Ar ' E s r ' 4 8.17 


6120

c 12 
10 3
c
T = Arfyr = 4×8.17×4.2 = 137.3 tf

由力平衡可得:
C c C r T 0
可求得中性軸位置:
c =12.6 cm
a = 1c = 10.7 cm
故 Cc = 127.4 tf
C r 9.5 tf
T = 137.3 tf

檢核壓力筋是否降伏:

r ' 0.00014 < y Fyh / Es = 0.00206 OK

故 M nrc Cc d  Cr 


d d ' 
 a
 2
 10.7 
127.4
68  / 100 
9 .5 
68 12 
/ 100
 2 
85.1 tf-m

(四) 計算 SRC 全斷面之標稱彎矩強度 Mn: 第 5.4.1 節

SRC 梁斷面之標稱彎矩強度 Mn 為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標稱彎矩強


度之和:

Mn = Mns + Mnrc = 100.5 + 85.1 = 185.6 tf-m

157
【例題 2】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例

【例題 2】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例

1/3

【已知】:(1) SRC 梁之全斷面尺寸:


B × H = 50 cm × 80 cm
(2) 鋼骨斷面尺寸:
H512×202×12×22
(3) 主筋尺寸與數量:
4-#10(D32)
(4) 箍筋尺寸與間距:
採用#3(D10)之箍筋,間距為 15 cm
(5)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求解】
:若該梁之斷面配置方式如下圖所示,試求該 SRC 梁斷面之標稱剪力強
度 Vn?

B = 50

4-#10 (D32) 7
14.4
(梁主筋)

#3 (D10)@15cm 66 51.2 H = 80
(閉合箍筋)

7 14.4

H512×202×12×22 單位:cm

158
【例題 2】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3 SRC 規範

【解】 SRC 梁斷面之標稱剪力強度 Vn 計算步驟如下:

(一) SRC 梁斷面檢核:

1. 檢核梁之尺度: 第 9.6.3 節

斷面深寬比 H/B = 80/50 = 1.6 > 0.3 OK

梁寬 B = 50 cm > 25 cm OK

2. 檢核鋼骨斷面寬厚比: 第 3.4 節

b 101   21 21 
  4 . 6 pd   11 . 2  OK

t f 22  
  F ys 3 . 5 


hc 468   138 138 
  39 pd   73 . 8  OK

tw 12  
 F ys 3 . 5 

(二)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 Vns:

Vns 0.6 F yw Aw 0.6 3.5 


1.2 51.2 129.0 tf 式(5.5-3)

(三) 計算 RC 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 Vnrc:

依 SRC 規範第 5.5.2 節之規定,SRC 梁之 RC 部份標稱剪力強度計算, 第 5.5.2 節


應分別考慮「一般剪力破壞」與「剪力摩擦破壞」兩種破壞模式。

1. 一般剪力破壞:

Vnrc Vnr Vnc ….……………………………..….……….……...(1) 式(5.5-4)

Av Fyh d
其中 Vnr  ………………………….…...….…………....(2) 式(5.5-5)
s
當 SRC 梁受剪力與彎矩作用時

Vnc 0.53 f c ' bd …………………………………..…….………(3) 式(5.5-7)

將(2)與(3)式代入(1)式,可得

159
【例題 2】 SRC 梁標稱剪力強度 V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3 SRC 規範

Av Fyh d
Vnrc  0.53 f c ' bd
s
0.713 2 4.2 73
 0.53 280 50 73 10 3
15
= 61.5 tf (控制)

2. 剪力摩擦破壞:

Vnrc Vnr ' Vnc ' Vns ' …………………………………………(4) 式(5.5-10)


d 
其中 Vnr ' Avf F yh  ………………………….……….……...(5)
s  式(5.5-11)

為剪力摩擦面之摩擦係數,如 SRC 規範中表 5.5.1 所示。

本例取 0.8 0.8 ,故


73 
Vnr ' 0.8 0.713 2 4.2 23.3 tf
15 
Vnc ' K 1b' d 28 
50 20.2 
73 10 3 60.9 tf…….…....(6) 式(5.5-13)
由於本例之 SRC 梁並未配置剪力釘,故 Vns ' 0

將(5)與(6)式代入(4)式,可得
d 
Vnrc Avf F yh  K 1b' d 0
s 
= 23.3 + 60.9+ 0 = 84.2 tf

比較以上 1 與 2 之計算結果,RC 部份之剪力強度由「一般剪力破壞」

控制,故 Vnrc 61.5 tf

(四) 計算 SRC 全斷面之標稱剪力強度 Vn:

SRC 梁之標稱剪力強度 Vn 為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標稱剪力強度之和:

Vn = Vns + Vnrc = 129.0 + 61.5 = 190.5 tf-m

160
【例題 3】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例題 3】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1/7

一 SRC 梁受彎矩 Mu 與剪力 Vu 共同作用,試設計該梁之斷面?

【已知】:(1) SRC 梁之全斷面尺寸:


B × H = 50 cm × 80 cm
(2) 梁之長度:
7.00 m
(3)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4) 結構分析後作用於梁之彎矩與剪力:
+(Mu ) max = + 95.3 tf–
m
–(Mu ) max =–125.6 tf–m
(Vu ) max = 96.5 tf

【求解】:若該梁之全斷面尺寸為 50 cm × 80 cm,鋼筋之配置方式如下圖所示,
試求該梁所需之 H 型鋼骨斷面之大小與主筋之尺寸(號數)?

B = 50 cm

H=80 cm

161
【例題 3】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7 SRC 規範

【解】 SRC 梁之設計步驟如下:

依我國 SRC 規範第 5.4 節與 5.5 節分別進行 SRC 梁之彎矩與剪力設計。

(一) 彎矩部份之設計: 第 5.4 節

依 bs M ns brc M nrc M u 之原則設計 SRC 梁,步驟如下: 式(5.4-1)

以彎矩值較大之需求負彎矩 (Mu ) max =–125.6 tf–m 來設計 SRC 梁。

1. 假設 SRC 梁上下主筋均採雙層配置(層距 10 cm),採用#8(D25)之主


筋與#3(D10) 之箍筋。
首先估算受壓與受拉鋼筋之外層筋距混凝土面距離:
4 0.95 2.5 / 2 6.2 cm,取 7 cm 計算
接著定義出受壓與受拉鋼筋之形心距混凝土面距離:
d' 7 10 / 2 12 cm, 取 d' 12 cm 計算,故
梁之有效深度 d H d' 80 12 68 cm

2. 計算 RC 部份所能承擔之彎矩強度 Mnrc:

12
T = Arfyr

56 d-d’
d-a/2

Cr = Ar’fyr’
d’
=12 c = 10.4 Cc = 0.85fc’ ba
0.003 0.85fc’
r ' 0.00046

以雙筋梁分析,假設壓力筋未降伏,則

r ' 
0.003

c d' 
0.003

c 12 
c c
Cc = 0.85 fc'Ba = 0.85×280×50×0.85×c×10-3

C r Ar ' f yr ' Ar ' E s r ' 4 5.07 


6120

c 12 
10 3
c
T = Arfyr = 4×5.07×4.2 = 85.2 tf

由力平衡可得: C c C r T 0

162
【例題 3】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7 SRC 規範

求得中性軸位置: c = 10.4 cm, a = 1c = 8.8 cm


故可得: Cc = 105.2 tf, C r 19.1 tf (拉力), T = 85.2 tf
檢核壓力筋是否降伏:
r ' 0.00046 < y Fyh / Es = 0.00206 OK
 c 
故 M nrc C c d  1 C r 
d d' 
 2 
 0.85 10.4 
105.2
68  / 100 19.1
68 12 
/ 100 = 56.2 tf-m
 2 

3. 計算鋼骨部份所需承擔之彎矩強度 Mns:
由上一步驟可知 RC 部份可承擔之彎矩強度為 M nrc 56.2 tf-m,
故鋼骨部份所需承擔之最小彎矩強度為

M ns min M u brc M nrc 125.6 0.9 56.2 83.4 tf-m


bs 0 .9

4. 選取適當之鋼骨斷面:

(1) 求所需鋼骨塑性斷面模數(Zs)min:
因
M ns 
min

Zs 
min
Fys ,故所需之最小鋼骨塑性斷面模數為:

Z s min M ns min / Fys 83.4 100 / 3.5  2383 cm3

(2) 若鋼骨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 12.5 cm,


本例題鋼骨斷面之限制條件為:
(a) 鋼骨斷面之最大深度 dmax:
dmax = 80 –(2 × 12.5)= 55 cm

(b) 鋼骨之最大翼板寬度(bf)max:
(bf)max = 50 –(2 ×12.5)= 25 cm

(c) Zs > (Zs)min = 2383 cm3 H506×201×11×19

可由「鋼結構設計手冊」查鋼骨斷面尺寸表,如附錄所示。
選用 H506×201×11×19 鋼骨斷面,其斷面性質如下:
As = 129 cm2, Zs = 2500 cm3 > (Zs)min
故 Mns = Zs ×Fys = 2500×3500×10-5 = 87.5 tf-m

163
【例題 3】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7 SRC 規範

檢核鋼骨斷面之寬厚比是否滿足 pd 之規定: 第 3.4 節

b 100.5   21 21 
  5.3
pd   11.2  OK

tf 19  
  Fys 3 .5 


hc 468   138 138 
  42 . 5 pd   73 . 8  OK

tw 11  
 F ys 3 . 5 

5. 檢核 SRC 梁斷面是否滿足彎矩強度需求:
bs M ns brc M nrc 0.9 87.5 0.9 56.2 129.3 tf-m
故 bs M ns brc M nrc >Mu = 125.6 tf-m OK

6. 正彎矩強度之檢核:
由於此 SRC 斷面之受拉鋼筋量與受壓鋼筋量相同(4-D25),因此 RC

部份之正負標稱彎矩相同。由步驟 5 可知此 SRC 梁斷面已可滿足負

彎矩強度之需求,且此梁所承受之負彎矩大於正彎矩,故此 SRC 梁

斷面亦可滿足正彎矩強度之需求。

(二) 剪力部份之設計:

依 SRC 規範 5.5 節,檢核 SRC 梁之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剪力強度: 第 5.5 節

1. 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
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需滿足下式之規定

vsVns 
M ns / M n 
Vu 式(5.5-1)
其中 Mns = Zs ×Fys = 2500×3500×10-5 = 87.5 tf-m

Mn = Mns+Mnrc = 87.5+56.2 = 143.7 tf-m

故  Vu 
M ns / M n  87.5 / 143.7 
96.5 58.8 tf
Vns 0.6 Fyw Aw 0.6 3.5 
1.1 50.6 116.9 tf 式(5.5-3)

vsVns 0.9 116.9 105.2 tf


故 vsVns 
M ns / M n 
Vu OK

164
【例題 3】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7 SRC 規範

2. RC 部份之剪力強度:
RC 部份之剪力強度需滿足下式之規定:

vrcVnrc 
M nrc / M n 
Vu 式(5.5-2)

其中: 
M nrc / M n 
Vu 
56.2 / 143.7 
96.5 37.7 tf

vrc0.75 , Vnrc 應依 SRC 規範第 5.5.2 節計算,應分別考慮


「一般剪力破壞」與「剪力摩擦破壞」兩種破壞模式。

故可知 Vnrc 37.7 / 0.75 50.3 tf

亦即 RC 部份之標稱剪力強度 Vnrc 至少應能提供 50.3 tf 之抗剪強度

方可滿足設計之需求。

假設採用#3(D10)閉合箍筋,依上述需求計算 Vnrc 並求取設計所需

之箍筋間距如下:

(1) 考慮「一般剪力破壞」: 第 5.5.2 節

Vnrc Vnr Vnc ….…………………………………….……..(1) 式(5.5-4)

Av Fyh d
其中 Vnr  ………………………….…..…………...(2) 式(5.5-5)
s

當 SRC 梁受剪力與彎矩作用時

Vnc 0.53 f c ' bd ……………………………………………(3) 式(5.5-7)

將(2)與(3)式代入(1)式,可得
Av Fyh d
0.53 f c ' bd Vnrc  50.3 tf
s
0.713 2 4.2 68
0.53 280 50 68 10 3  50.3 tf
s
將上式整理可求得 SRC 梁所需之箍筋間距 s:
s  20.9 cm

(2) 考慮「剪力摩擦破壞」: 第 5.5.2 節

Vnrc Vnr ' Vnc ' Vns ' …………………………………………(4) 式(5.5-10)

165
【例題 3】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7 SRC 規範

d  式(5.5-11)
(a) Vnr ' Avf Fyh  
s 
其中 為剪力摩擦面之摩擦係數,如 SRC 規範中之表

5.5.1 所示。本例取 0.8 0.8 ,故


68  325.8
Vnr ' 0.8 0.713 2 4.2 
s  s

(b) 由於本例之 SRC 梁並未配置剪力釘,故 Vns ' 0

(c) Vnc ' K 1b' d 28 


50 20.1
68 10 3 56.9 tf 式(5.5-13)

由於 Vnc ' 56.9 tf 已大於 Vnrc 50.3 tf ,因此該 SRC 梁不


會發生剪力摩擦破壞之情形。
在計算與比較一般剪力破壞與剪力摩擦破壞之強度後,取設計所
需之箍筋間距 s 20 cm 。

(3) 箍筋間距之其他限制:

以下將進一步依據 SRC 規範第 4.3.4 節與第 9.6.3 節之規定檢

核箍筋間距是否滿足要求:

(a) 剪力箍筋之最小間距需大於 7.5 cm 第 4.3.4 節


A 0.713 2
(b) 最小剪力筋量 w  v  0.14% >0.1% OK
bs 50 20
(c) 耐震設計時,在可能發生塑鉸處左右各兩倍梁深須配置閉 第 9.6.3 節
合箍筋,且閉合箍筋之間距不得超過以下規定:
(i) 1/4 梁有效深度: s d / 4 68 / 4 17.0 cm (控制)

(ii) 8 倍最小主筋直徑: s 8 2.5 20 cm

(iii) 24 倍閉合箍筋直徑: s 24 0.95 22.8 cm

(iv) 30 cm

故取箍筋之間距 s 15 cm 可滿足以上之規定 OK

由步驟(1)~(3)之計算結果取剪力箍筋間距: s 15 cm Ans.

166
【例題 3】SRC 梁受彎矩與剪力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7 SRC 規範

(三) 最終設計結果:

本 SRC 梁最終之設計結果如下:
1. SRC 梁全斷面尺寸: 50 cm × 80 cm
2. 鋼骨斷面型式與尺寸:採用 H506×201×11×19 之鋼骨斷面
3. 主筋與箍筋配置方式:
(1) 在 SRC 梁之主筋皆採雙層配置,採用#8(D25)之主筋,共 8 支。
(2) 在 SRC 梁配置# 3 (D10) )之閉合箍筋,間距為 15 cm。

B = 50

8-#8 (D25)
7
(梁主筋) 14.7
10

#3 (D10)@15cm 50.6 H = 80
46
(閉合箍筋)

10

7 14.7

H506×201×11×19 單位:cm

167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8

一包覆十字型 SRC 柱受純軸壓力作用,試計算該 SRC 柱之標稱受壓


強度 Pn 與設計受壓強度cPn?

【已知】:(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80 cm × 80 cm

(2) SRC 柱內鋼骨尺寸:


2H500×304×15×24

(3) SRC 柱內鋼筋尺寸:

12-#8(D25)

(4)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L = 3.50 m,Kx = 1.53,Ky = 1.83

(5)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B = 80 cm

7 cm
10 cm 24.8 cm

23 cm
12-#8 (D25)
< 30 cm
(柱主筋) 30.4 cm H = 80 cm

4-#6 (D19)
(補助筋) 24.8 cm

2H500×304×15×24

168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8 SRC 規範

【解】 SRC 柱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與設計受壓強度cPn 計算如下:

依據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 cPn 可採用「強度 第 6.4 節


疊加法」計算如下:

c Pn = cs Pns + crc Pnrc 式(6.4-1)

其中:

P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依規範 6.4.2 節之規定計算


Pnrc =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依規範 6.4.3 節之規定計算
cs = 鋼骨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cs = 0.85
crc = RC 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
(1) 包覆型 SRC 柱﹕
(a) 配置橫箍筋,crc = 0.65
(b) 配置螺箍筋,
crc = 0.7
(2) 鋼管混凝土柱﹕
(a)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rc = 0.75
(b)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rc = 0.7

(一) 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1. 檢核 SRC 柱斷面之鋼骨比是否符合規定: 第 6.3 節


A 430
s  s  6.7 % ≧ 2% OK
BH 80 80

2. 檢核鋼骨斷面之寬厚比是否滿足 pd 之規定: 第 3.4 節

b 152   21 21 
  6 . 3 pd   11 . 2  OK
t
f 24  
  F ys 3 . 5 


hc 226   123 123 
  15 . 1pd   65 . 7  OK

tw 15  
 F ys 3 . 5 

169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8 SRC 規範

3. 依規範第 6.4.2 節之規定,SRC 柱中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 Pns 依以 第 6.4.2 節


下規定計算﹕

(1) 當 c  1.5 時:


Pns exp 0.4192c F
ys As 式(6.4-2)
(2) 當 c > 1.5 時:


Pns  0.877 2c Fys As  式(6.4-3)

其中: Fys = 鋼骨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s = 鋼骨之斷面積,cm2

KL Fys
c 
reff Es 式(6.4-4)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cm
Es = 鋼骨之彈性模數,kgf/cm2
reff = SRC 構材中鋼骨斷面之有效迴轉半徑

Ig
reff rs  式(6.4-5)
Ag

rs = 鋼骨斷面之迴轉半徑,cm
Ig = SRC 構材全斷面之慣性矩,cm4
Ag = SRC 構材全斷面之面積,cm2
α= 鋼骨斷面有效迴轉半徑修正因子,其值如下﹕
(1) 包覆型 SRC 柱內含 I 型鋼骨斷面﹕

(a) 對強軸彎曲﹕α = 0.2

(b) 對弱軸彎曲﹕α = 0.4

(2) 包覆型 SRC 柱內含十字或 T 型鋼骨斷面﹕

α = 0.3
(3)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α = 0.1
(4)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α = 0.2

170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8 SRC 規範

4.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第 7.3.2 節

此十字型鋼骨斷面性質如下:(本例為簡化計算,假設十字型鋼骨
斷面為完全雙對稱,暫時忽略腹板重疊部份之厚度)

As = 430 cm2,Isx = Isy = 106300 cm4

Zsx = Zsy = 5410 cm3

Is 106300
rsx = rsy =  = 15.72 cm
As 430

2H500×304×15×24
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Ky = 1.83

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6.4 m

Ig 式(6.4-4)
reff rs  , 十字型鋼骨之α=0.3
Ag

80 4 12
reff 15.72 0.3  22.6 cm
80 2

KL Fys 1.83 350 3 .5 式(6.4-5)


故 c   0.4 1.5
reff Es 22.6 2040

式(6.4-2)

故 Pns exp 0.419 c Fys As
2


exp 0.419  
0.4  3.5 430
2

1407.4 tf

(二)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第 9.7.3.節
1.檢核 SRC 柱斷面尺寸是否符合規定:

(a) 柱斷面之最小尺寸 B = 80 cm > 30 cm OK

(b) 柱短邊與長邊尺寸之比值 B/H = 80 / 80 = 1.0 > 0.4 OK

171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8 SRC 規範

2. 檢核 SRC 柱斷面之鋼筋比是否符合規定: 第 9.7.3.節


SRC 柱每個角落配置 3 支#8(D25)之主筋,共 12 支:
Ar = 12×5.07 = 60.8 cm2
60.8
故 r  1.0% 4% OK
80 80
(註: 本例 SRC 柱中之#6 補助筋主要為增加混凝土的圍束效果,
可不穿過梁柱接頭,且不計其對柱強度的貢獻。)

3. 依規範第 6.4.3 節之規定,SRC 柱中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為 第 6.4.3 節


以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Pn rc e 0.85 f c
Ac Ar Fyr  式(6.4-6)
2 ( EI )rc
Pn rc e  
( KL )2 式(6.4-7)

其中:e = 0.8,配置橫箍筋時
e = 0.85,配置螺箍筋時
fc= 混凝土之規定抗壓強度,kgf/cm2
Ac = 混凝土部份之斷面積,cm2
Fyr = 鋼筋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r = 鋼筋之斷面積,cm2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cm
(EI)rc = EcIg /5,Ec 為混凝土彈性模數,Ig 為全斷面對形心軸
之慣性矩

4. 計算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 Ky = 1.83


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 6.4 m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為以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1) Pnrc = 0.8(0.85 fc'Ac+ArFyr) 式(6.4-6)


= 0.8[0.85×280×(80×80-430-60.8)

+60.8×4200]/1000 = 1329.4 tf (控制)

172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8 SRC 規範

(2) Pnrc 0.8


2 

EI  
rc 
 
2 E c I g 5 
0.8  式(6.4-7)

 KL 2 
   
 K L 2 
y y 

2 85674 5 

0.8
 2
3303.0 tf

 6 . 4 

故取(1)與(2)式計算結果之較小值:

Pnrc = 1329.4 tf

(三) 計算 SRC 柱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第 6.4.1 節

在求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與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後,即可求得 SRC 柱整體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如下:

Pn = Pns + Pnrc
= 1407.4 + 1329.4
= 2736.8 tf Ans.

(四) 計算 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cPn:

在求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與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後,即可求得 SRC 柱整體之設計受壓強度cPn 如下:

c Pn = cs Pns + crc Pnrc 式(6.4-1)


= 0.85×1407.4 + 0.65×1329.4
= 2060.4 tf Ans.

173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8 SRC 規範

【比較與討論】:

試分別依美國 AISC-LRFD 規範與我國 SRC 規範,比較本例之包


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純軸壓力作用時,各規範計算所得結果
之差異。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算:

受軸壓力之合成柱需對鋼骨降伏強度與彈性模數做修正:

Fmy Fy C1 Fyr 


Ar / As 
C 2 f c ' 
Ac / As 

E m E s C 3 E c 
Ac / As 
其中對於混凝土包覆之型鋼:C1 = 0.7,C2 = 0.6,C3 = 0.2
故 Fmy Fy C1 Fyr 
Ar / As 
C 2 f c ' 
Ac / As 

3.5 0.7 4.2


60.8 / 430 
0.6 0.28
5909 / 430 
6.22 t/cm2

E m E s C 3 Ec 
Ac / As 

2.04 10 6 0.2 15000 280 


5909 / 430 

2.73 10 6 kg/cm2

Is 106300
rm   = 15.72 cm
As 430

KL Fmy 1.83 350 6.22


c   0.619 1.5 ,故
rm Em 15.72 2730


合成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exp 0.419 c Fmy As 2278.0 tf
2

合成柱設計受壓強度 c Pn 0.85 2278.0 1936.3 tf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算:

由本例題中之計算可得: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Pn s Pnrc 1407.4+ 1329.4 = 2736.8 tf

SRC 柱設計受壓強度 c Pn cs Pn s crc Pnrc


0.85 1407.4+ 0.65 1329.4 2060.4 tf

174
【例題 4】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8 SRC 規範

3. 比較與討論: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得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2278.0 tf ,設計受壓

強度 
c Pn 1936.3 tf。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得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2736.8 tf ,設計受壓強

度 
c Pn = 2060.4 tf。

(3) 比較兩規範計算所得 SRC 柱之標稱受壓強度,AISC-LRFD 規範所


得之標稱受壓強度略偏保守,為我國 SRC 規範計算結果之 83.2%。

(4) 比較兩規範計算所得 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AISC-LRFD 規範所


得之設計受壓強度略偏保守,為我國 SRC 規範計算結果之 94.0%。

175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8

一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純軸壓力作用,試計算該 SRC 柱之標


稱受壓強度 Pn 與設計受壓強度cPn?

【已知】:(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80 cm × 80 cm
(2) SRC 柱內鋼骨尺寸:

□500×500×25×25
(3) SRC 柱內鋼筋尺寸:
12-#8(D25)
(4)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L = 3.50 m,Kx = 1.53,Ky = 1.83

(5)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B = 80 cm

7 cm
15 cm
10 cm

12-#8 (D25) 23 cm
< 30 cm
H = 80 cm
(柱主筋) 50 cm

23 cm
4-#6 (D19)
(補助筋) 10 cm

7 cm 15 cm

□500×500×25×25

176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8 SRC 規範

【解】 SRC 柱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與設計受壓強度cPn 計算如下:

依據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cPn 得採用「強 第 6.4 節


度疊加法」計算如下:

c Pn = cs Pns + crc Pnrc 式(6.4-1)

其中:

P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依規範 6.4.2 節之規定計算


Pnrc =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依規範 6.4.3 節之規定計算
cs = 鋼骨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cs = 0.85
crc = RC 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
(1) 包覆型 SRC 柱﹕
(a) 配置橫箍筋,crc = 0.65
(b) 配置螺箍筋,
crc = 0.7
(2) 鋼管混凝土柱﹕
(a)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rc = 0.75
(b)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rc = 0.7

(一) 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1. 檢核 SRC 柱斷面之鋼骨比是否符合規定: 第 6.3 節
A 475
s  s  7.4 % ≧ 2% OK
BH 80 80
2. 檢核鋼骨斷面之寬厚比是否滿足 pd 之規定: 第 3.4 節

b 500 25   3Es 3 2040000 


  19 pd   41 . 8  OK
t 25  
 F ys 3500 

3. 依規範第 6.4.2 節之規定,SRC 柱中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 Pns 依 第 6.4.2 節


以下規定計算﹕

(1) 當 c  1.5 時:


Pns exp 0.4192c F ys As 式(6.4-2)

(2) 當 c > 1.5 時:


Pns  0.877 2c Fys As  式(6.4-3)

177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8 SRC 規範

其中: Fys = 鋼骨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s = 鋼骨之斷面積,cm2

KL Fys 式(6.4-4)
c 
reff Es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cm
Es = 鋼骨之彈性模數,kgf/cm2
reff = SRC 構材中鋼骨斷面之有效迴轉半徑

Ig 式(6.4-5)
reff rs 
Ag

rs = 鋼骨斷面之迴轉半徑,cm
Ig = SRC 構材全斷面之慣性矩,cm4
Ag = SRC 構材全斷面之面積,cm2
α= 鋼骨斷面有效迴轉半徑修正因子,其值如下﹕
(1) 包覆型 SRC 柱內含 I 型鋼骨斷面﹕

(a) 對強軸彎曲﹕α = 0.2

(b) 對弱軸彎曲﹕α = 0.4

(2) 包覆型 SRC 柱內含十字或 T 型鋼骨斷面﹕

α = 0.3
(3)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α = 0.1
(4)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α = 0.2

4.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第 6.4.2 節
本例之箱型鋼骨斷面性質如下:

As = 475 cm2,Is = Isx = Isy = 179000 cm4

Zs = Zsx = Zsy = 8470 cm3

Is 179000
rs = rsx = rsy =  = 19.4 cm
As 475
□500×500×25×25

178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8 SRC 規範

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Ky = 1.83

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6.4 m

Ig 式(6.4-4)
reff rs  , 箱型鋼骨之α= 0.2
Ag

80 4 12
reff 19.4 0.2  24.0 cm
80 2

KL Fys 1.83 350 3.5


故 c   0.35 1.5 式(6.4-5)
reff Es 24.0 2040

式(6.4-2)

故 Pns exp 0.419 c Fys As
2


exp 0.419
0.35  3.5 475
2

1579.3 tf

(二)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1. 檢核 SRC 柱斷面尺寸是否符合規定: 第 9.7.3 節

(1) 柱斷面之最小尺寸 B = 80 cm > 30 cm OK

(2) 柱短邊與長邊尺寸之比值 B /H = 80 / 80 = 1.0 > 0.4 OK

2. 檢核 SRC 柱斷面之鋼筋比是否符合規定: 第 9.7.3 節

SRC 柱每個角落配置 3 支#8(D25)之主筋,共 12 支:

Ar =12×5.07 = 60.8 cm2

60.8
故 r  1.0% 4% OK
80 80
(註: 本例 SRC 柱中之#6 補助筋主要為增加混凝土的圍束效
果,可不穿過梁柱接頭,且不計其對柱強度的貢獻。)

179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8 SRC 規範

3. 依規範第 6.4.3 節之規定,SRC 柱中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第 6.4.3 節


為以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Pn rc e 0.85 f c
Ac Ar Fyr  式(6.4-6)

2 ( EI )rc
Pn rc e   式(6.4-7)
( KL )2

其中:e = 0.8,配置橫箍筋時
e = 0.85,配置螺箍筋時
fc= 混凝土之規定抗壓強度,kgf/cm2
Ac = 混凝土部份之斷面積,cm2
Fyr = 鋼筋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r = 鋼筋之斷面積,cm2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cm
(EI)rc = EcIg /5,Ec 為混凝土彈性模數,Ig 為全斷面對形心
軸之慣性矩

4. 計算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第 6.4.3 節

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 Ky = 1.83


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 6.4 m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為以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1) Pnrc = 0.8(0.85 fc'Ac+ArFyr) 式(6.4-6)

= 0.8[0.85×280×(80×80-475-60.8) +60.8×4200]/1000

= 1320.8 tf (控制)

(2) Pnrc 0.8


2 

EI  
rc 
 
2 E c I g 5 
0.8  式(6.4-7)

 KL 2 
   
 K L 2 
y y 

2 
85674 5 

0.8
 
3303.0 tf

6.4 
2
 

故取(1)與(2)式計算結果之較小值:
Pnrc = 1320.8 tf

180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8 SRC 規範

(三) 計算 SRC 柱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在求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與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後,即可求得 SRC 柱整體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如下:

Pn = Pns + Pnrc
= 1579.3 + 1320.8
= 2900.1 tf Ans.

(四) 計算 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cPn:


在求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與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後,即可求得 SRC 柱整體之設計受壓強度cPn 如下:

c Pn = cs Pns + crc Pnrc 式(6.4-1)


= 0.85×1579.3 + 0.7×1320.8
= 2267.0 tf Ans.

181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8 SRC 規範

【比較與討論】:

試分別依美國 AISC-LRFD 規範與我國 SRC 規範,比較本例題


之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在受純軸壓力作用時,各規範計算所
得結果之差異性。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算:

受軸壓力之合成柱需對鋼骨降伏強度與彈性模數做修正:

Fmy Fy C1 Fyr 


Ar / As 
C 2 f c ' 
Ac / As 

E m E s C 3 E c 
Ac / As 

因 AISC-LRFD 規範 Chapter I 中僅針對包覆型 SRC 柱及填充型鋼管

混凝土柱之轉換係數作出規定,而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則並未有明

確規定,故本例題無法直接引用 AISC-LRFD 規範之轉換係數。

由於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之受壓行為介於前述兩者之間,因此本例

題將折衷其轉換係數為:

鋼筋之轉換係數 C1:依包覆型 SRC 柱之規定取 C1 = 0.7

混凝土之轉換係數 C2:考慮鋼管內部與外部混凝土面積比例折衷取

C2 = 0.7

彈性模數之轉換係數 C3:折衷取為 C3 = 0.3

故 Fmy Fy C1 Fyr 


Ar / As 
C 2 f c ' 
Ac / As 

3.5 0.7 4.2


60.8 / 475 
0.7 0.28
5864 / 475 
6.30 t/cm2

E m E s C 3 Ec 
Ac / As 

2.04 10 6 0.3 15000 280 


5864 / 475 

2.97 10 6 kg/cm2

Is 179000
rm   = 19.4 cm
As 475

182
【例題 5】包覆填充方型鋼管混凝土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8 SRC 規範

KL Fmy 1.83 350 6.30


c   0.484 1.5 ,故
rm Em 19.4 2970


合成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exp 0.419 c Fmy As 2712.7 tf
2

合成柱設計受壓強度 c Pn 0.85 2712.7 2305.8 tf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算:

由本例題中之計算可得: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Pn s Pnrc 1579.3+ 1320.8 = 2900.1 tf

SRC 柱設計受壓強度 c Pn cs Pn s crc Pnrc 式(6.4-1)


0.85 1579.3+ 0.7 1320.8 2267.0 tf

3. 比較與討論: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得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2712.7 tf ,設計受壓

強度 
c Pn 2305.8 tf。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得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2900.1 tf ,設計受壓強

度 
c Pn =2267.0 tf。

(3) 比較兩規範計算所得 SRC 柱之標稱受壓強度,AISC-LRFD 規範所


得之標稱受壓強度略偏保守,為我國 SRC 規範計算結果之 93.5%。

(4) 比較兩規範計算所得 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頗為接近,受強度折


減係數之影響,我國 SRC 規範所得之設計受壓強度略偏保守,為
AISC-LRFD 規範計算結果之 98.3%。

183
【例題 6】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例題 6】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1/7

一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純軸壓力作用,試計算該 SRC 柱之標


稱受壓強度 Pn 與設計受壓強度cPn?

【已知】:(1)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60 cm × 60 cm
(2) 箱型鋼管斷面尺寸:

□600×600×22×22
(3)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3.50 m,Kx = 1.53,Ky = 1.83
(4)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混凝土 fc' = 420 kgf/cm2

B = 60 cm

H = 60 cm

184
【例題 6】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7 SRC 規範

【解】 SRC 柱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與設計受壓強度cPn 計算如下:

依據我國 SRC 構造設計規範,鋼管混凝土柱之設計受壓強度 cPn 得採用 第 6.4 節


「強度疊加法」計算如下:

c Pn = cs Pns + crc Pnrc 式(6.4-1)

其中:

Pns = 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依規範 6.4.2 節之規定計算


Pnrc =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依規範 6.4.3 節之規定計算
cs = 鋼骨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cs = 0.85
crc = RC 部份之強度折減係數
(1) 包覆型 SRC 柱﹕
(i) 配置橫箍筋,crc = 0.65

(ii) 配置螺箍筋,crc = 0.7


(2) 鋼管混凝土柱﹕
(i)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rc = 0.75
(ii)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rc = 0.7

(一) 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箱型鋼管□600×600×22×22 之斷面性質如下:

As = 509 cm2,Isx = Isy = 284000 cm4

Zsx = Zsy = 11000 cm3

Is 284000

rsx = rsy =
As 509
= 23.6 cm
□600×600×22×22
1. 檢核鋼管混凝土柱斷面之鋼骨比是否符合規定: 第 6.3 節
A 509
s  s  14.1 % ≧ 2% OK
BH 60 60

2. 檢核鋼骨斷面之寬厚比是否滿足 pd 之規定: 第 3.4 節

b / t 
60 2.2/ 2.2 26.3 pd  3Es / Fys 41.8 OK

185
【例題 6】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7 SRC 規範

3. 依規範第 6.4.2 節之規定,鋼管混凝土柱中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 第 6.4.2 節


Pns 依以下規定計算﹕

(1) 當 c  1.5 時:


Pns exp 0.4192c Fys As 式(6.4-2)

(2) 當 c > 1.5 時:


Pns  0.877 2c Fys As  式(6.4-3)

其中: Fys = 鋼骨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s = 鋼骨之斷面積,cm2

KL Fys
c  式(6.4-4)
reff Es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cm
Es = 鋼骨之彈性模數,kgf/cm2
reff = SRC 構材中鋼骨斷面之有效迴轉半徑,cm

Ig
reff rs  式(6.4-5)
Ag

rs = 鋼骨斷面之迴轉半徑,cm
Ig = SRC 構材全斷面之慣性矩,cm4
Ag = SRC 構材全斷面之面積,cm2
α= 鋼骨斷面有效迴轉半徑修正因子,其值如下﹕

(1) 包覆型 SRC 柱內含 I 型鋼骨斷面﹕

(i) 對強軸彎曲﹕α = 0.2

(ii) 對弱軸彎曲﹕α = 0.4

(2) 包覆型 SRC 柱內含十字或 T 型鋼骨斷面﹕

α = 0.3
(3)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α = 0.1
(4) 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α = 0.2

186
【例題 6】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7 SRC 規範

4.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第 7.3.2 節

本例鋼管混凝土柱之 Kx = 1.53,Ky = 1.83

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6.4 m

Ig
reff rs 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 α = 0.1 式(6.4-4)
Ag

60 4 12
reff 23.6 0.1  25.33 cm
60 2

KL Fys 1.83 350 3 .5


c   =0.333 < 1.5 式(6.4-5)
reff Es 25.33 2040


故 Pns exp 0.419c Fys As
2
 式(6.4-2)


exp 0.419 
0.333  3.5 509
2

1700.6 tf

(二)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1. 檢核鋼管混凝土柱斷面尺寸是否符合規定: 第 9.7.3.節

(1) 柱斷面之最小尺寸 B = 60 cm > 30 cm OK

(2) 柱短邊與長邊尺寸之比值 B /H = 60 / 60 = 1.0 > 0.4 OK

2. 依規範第 6.4.3 節之規定,SRC 柱中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第 6.4.3 節


為以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Pn rc e 0.85 f c
Ac Ar Fyr  式(6.4-6)
2 ( EI )rc
Pn rc e   式(6.4-7)
( KL )2

187
【例題 6】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7 SRC 規範

其中: fc= 混凝土之規定抗壓強度,kgf/cm2


Ac = 混凝土部份之斷面積,cm2
Fyr = 鋼筋之規定降伏應力,kgf/cm2
Ar = 鋼筋之斷面積,cm2
KL = SRC 構材之有效長度,cm
(EI)rc = EcIg /5,Ec 為混凝土彈性模數,Ig 為全斷面之慣性矩
e = 0.8,配置橫箍筋時
e = 0.85,配置螺箍筋時
本例填充型鋼管混凝土內之混凝土受到鋼管良好的圍束,故
在計算 Pnrc 時,
e 可取為 0.85。

3. 計算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為以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1) Pnrc = 0.85(0.85 fc'Ac) 式(6.4-6)

= 0.85(0.85×420×55.62)/1000 = 938.1 tf (控制)

2 
EI   2 Ec I g 5

(2) Pnrc 0.85 rc
  
  K y Ly  
  0. 85
 KL   
2 2 式(6.4-7)

2 
33200 5 

0.85
 2

1360.0 tf
 6.4 

故取(1)與(2)式計算結果之較小值:

Pnrc = 938.1 tf

(三) 計算鋼管混凝土柱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在求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與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後,即可求得鋼管混凝土柱整體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如下:
Pn = Pns + Pnrc
= 1700.6 + 938.1
= 2638.7 tf Ans.

188
【例題 6】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7 SRC 規範

(四) 計算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之設計受壓強度 cPn:

在求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與 RC 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rc


後,即可求得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整體之設計受壓強度cPn 如下:

c Pn = cs Pns + crc Pnrc 式(6.4-1)


= 0.85×1700.6 + 0.75×938.1
= 2149.1 tf Ans.

【比較與討論】:

試分別依美國 AISC-LRFD 規範與我國 SRC 規範,比較本例之填充


型鋼管混凝土柱受純軸壓力作用時,各規範計算所得結果之差異。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算:

受軸壓力之合成柱需對鋼骨降伏強度與彈性模數做修正:

Fmy Fy C1 Fyr 


Ar / As 
C 2 f c ' 
Ac / As 

E m E s C 3 E c 
Ac / As 
其中對於中空部份澆注混凝土之鋼管:C1 = 1.0,C2 = 0.85,C3 = 0.4
故 Fmy Fy C1 Fyr 
Ar / As 
C 2 f c ' 
Ac / As 


3.5 0 0.85 0.42 55.6 2 / 509 
5.67 t/cm2

E m E s C 3 Ec 
Ac / As 


2.04 10 6 0.4 15000 420 55.6 2 / 509 
2.79 10 6 kg/cm2

Is 284000
rm   = 23.6 cm
As 509

189
【例題 6】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標稱受壓強度 Pn 之計算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7 SRC 規範

KL Fmy 1.83 350 5.67


c   0.389 1.5 ,故
rm Em 23.6 2790


合成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exp 0.419 c Fmy As
2

 
exp 0.419 0.389 2 5.67 509
2708.7 tf
合成柱設計受壓強度 c Pn 0.85 2708.7 2302.4 tf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算:

由本例題中之計算可得:

SRC 柱標稱受壓強度 Pn Pn s Pnrc 1700.6+ 938.1= 2638.7 tf


SRC 柱設計受壓強度 c Pn cs Pn s crc Pnrc
0.85 1700.6+ 0.75 938.1 2149.1 tf

3. 比較與討論: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得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2708.7 tf ,設計受壓

強度 
c Pn 2302.4 tf。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得之標稱受壓強度 Pn 2638.7 tf ,設計受壓強

度 
c Pn =2149.1 tf。

(3) 比較兩規範計算所得 SRC 柱之標稱受壓強度,我國 SRC 規範規範


所得之標稱受壓強度略偏保守,為 AISC-LRFD 規範計算結果之
97.4%。

(4) 比較兩規範計算所得 SRC 柱之設計受壓強度,我國 SRC 規範所得


之設計受壓強度略偏保守,為 AISC-LRFD 規範計算結果之 93.3%。

190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


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10

一包覆十字型 SRC 柱受軸壓力 Pu 與雙軸向彎矩 Mux 與 Muy 共同作


用,試設計該 SRC 柱之斷面?

【已知】:(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80 cm × 80 cm
(2)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3.50 m,Kx = 1.53,Ky = 1.83
(3)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4) 結構分析後作用於柱之外力:
Pu = –1124.5 tf
Mux = +117.2 tf–m
Muy = +98.5 tf–m

【求解】:若該柱之全斷面為 80 cm × 80 cm,且僅在四角落各配置三支主筋,
試設計該柱所需之十字型鋼骨斷面之大小與所需主筋之尺寸(號數)?
B = 80 cm

H = 80 cm

191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10 SRC 規範

【解】受軸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 SRC 柱,其設計步驟如下:

(一) 鋼骨部份之設計:

1. 研判 SRC 柱中鋼骨斷面之最大容許尺寸:
若鋼骨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為 15 cm,則 第 4.5 節
鋼骨之最大斷面深度 dmax 與最大翼寬板寬度(bf)max 分別為:
dmax = 80 –(2 × 15)= 50 cm
(bf)max = 80 –(2 × 15)= 50 cm

2. 試選鋼骨比 ρ
s:(一般 ρ
s 約在 4% 至 10% 之間)

初步選取 ρ
s = 7%,則
2
(As)max = ρ
s(B × H)= 0.07(80 × 80)= 448 cm

3. 可由「鋼結構設計手冊」查鋼骨斷面尺寸表,如附錄所示,選取
鋼骨斷面:
採用兩支 H 型鋼骨組合成十字型斷面,即 2H500×304×15×24 第 3.4 節
檢核鋼骨斷面之寬厚比是否滿足 pd 之規定:

b 152   21 21 
  6.3
pd   11.2  OK

tf 24  
  Fys 3 .5 

hc 226   123 123 


  15 . 1pd   65 . 7  OK
tw 15  
 F ys 3 . 5 

此十字型鋼骨斷面性質如下:(本例為簡化計算,假設十字型鋼骨
斷面為完全雙對稱,暫時忽略腹板重疊部份之厚度)
As = 430 cm2,Isx = Isy = 106300 cm4
Zsx = Zsy = 5410 cm3

Is 106300
rsx = rsy =  = 15.72 cm
As 430

A 430
s  s  6.7 % 2H500×304×15×24
BH 80 80

4. 軸力與彎矩分配:
(1) 計算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軸向剛度 EA 與撓曲剛度 EI:

192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10 SRC 規範

EsAs = 2040000×430×10-3 = 877200 tf

EcAc = 15000 280 ×80×80×10-3 = 1606387 tf

(EsIs)x =(EsIs)y = 2040000×106300×10-7 = 21685 tf-m2


(EcIg)x = (EcIg)y = 15000 280 341333310 7 = 85674 tf-m2

(2) 依 SRC 規範第 7.3.1 節分配軸力與彎矩: 第 7.3.1 節

 E s As 
Pus Pu 
E A 0.55 E A 
= 1124.5×0.498 = 560.0 tf 式(7.3-3)
s s c c 

 E s I s x 
M us x M ux  = 117.2×0.420 = 49.2 tf-m 式(7.3-4)

E I 
 s s x  0 . 35 
E I  
c g x 

 E s I s y 
M us y M uy  = 98.5×0.420 =41.4 tf-m 式(7.3-4)


Es I s 
y
 0 . 35 
E I 
c g y

5. 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一)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1)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依規範 6.4.2 節計算): 第 6.4.2 節

首先需求出鋼骨之有效迴轉半徑 reff 及長細比參數 λ


c,再依公

式(6.4–2)或(6.4–3)計算 Pns:(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Ky =

1.83,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6.4m)

Ig
reff rs  , 十字型鋼骨之α=0.3 式(6.4-5)
Ag

80 4 12
reff 15.72 0.3  22.6 cm
80 2

KL Fys 1.83 350 3 .5


c   0.4 1.5 ,故 式(6.4-4)
reff Es 22.6 2040

 
Pns exp 0.419 c F ys As 1407.4 tf
2
式(6.4-2)

(2)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s (依規範 5.4.1 節計算): 第 5.4.1 節

Mns=Zs×Fys=5410×3500×10-5=189.4 tf-m

193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10 SRC 規範

(3)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首先比較 Pus 大於或小於 0.2csPns?

0.2csPns=0.2×0.85×1407.4=239.3 tf

因 Pus = 560.0 tf > 0.2


csPns ,故

採用 SRC 規範第 7.3.2 節公式(7.3-8)來檢核鋼骨強度如下:

Pu s 8 M ux s M
 (  uy s ) 1.0 式(7.3-8)
cs Pn s 9 bs M nx s bs M ny s

560.0 8  49.2 41.4 


   0.941 1.0 OK
0.85 1407.4 9 0.9 189.4 0.9 189.4 

(註:若鋼骨部份不能滿足強度需求,表示假設之鋼骨尺寸
太小,須重新選大一點的斷面。)

(二) RC 部份之設計:

1. 假設在 SRC 柱每個角落配置 3 支#8(D25)之主筋,共 12 支:


Ar =12×5.07 = 60.8 cm2

60.8
r  1.0% 4% (小於 4%之上限) OK 第 9.7.3 節
80 80

2. 為求較經濟之設計結果,可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三)進行 第 7.3.2 節


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求出重新分配後,RC 部份尚需分擔之外力:

根據上一節鋼骨部份之計算結果,得知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係數

=0.941

故重新分配外力之後,RC 部份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如下:

Purc = Pu- Pus/


= 529.4 tf 式(7.3-9)

(Murc)x = Mux-(Mus)x /


= 64.9 tf-m 式(7.3-10)

(Murc)y = Muy-(Mus)y /


= 54.5 tf-m

194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10 SRC 規範

3. 檢核 RC 部份之設計強度crcPnrc 是否大於需要強度 Purc?亦即檢核


crcPnrc ≥Purc ,其中crc = 0.65 (橫箍筋矩形柱)
由於本例之柱受到軸力與雙軸向彎矩共同作用,若柱所受之軸力大
於 10% 的純軸壓標稱強度,則可採用 Bresler 的 Reciprocal Load
Method 來求得 Pnrc:

1 1 1 1
  
Pn rc Pnx 
rc
Pny rc P0 rc
欲求得 Pnrc 須先求出 (Pnx)rc、(Pny)rc 與 (P0)rc,玆分別計算如下:

4. 計算(Pnx)rc 與(Pny)rc

(Pnx)rc 與(Pny)rc 可經由詳細計算或由查「RC 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相

關圖-矩形柱,四面等量鋼筋」來求得近似解。茲以查圖方法計算

如下:

(1) 計算柱斷面之
值:
假設 SRC 柱斷面最外緣主筋之中心至混凝土表面之距離為 7
cm (混凝土保護層加上箍筋直徑再加上主筋半徑),故查表所需
採用之
值為:

80 2 7
 0.825
80

(2) 計算偏心比 ex / h 以及 ey / h:
本例中 e = M / P ,h = H = 80 cm,故

ex M urc  Purc 54.5 523.0


  0.130
y

h H 0.8
ey M P 64.9 523.0
 urc x urc  0.155
h H 0.8


(3) 依據 fc'、fy、查「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相關圖-矩形柱,四 (參閱土木
面等量鋼筋」之圖求取近似的(Pnx)rc 與(Pny)rc: 404-90

已知 fc' =280 kgf/cm2;fy =4200 kgf/cm2;= 0.825 圖 7.1.4)

A 60.8
且 r  r  0.01
BH 80 80

195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10 SRC 規範

(a) 求(Pnx)rc
由
= 0.8 ,ey / h = 0.155,ρr = 0.01 可查得點 A (如附圖 (如附圖)
所示):


Pnx 
rc
135 kgf / cm2
Ag

由
= 0.9 ,ey / h = 0.155,ρr = 0.01 可查得點 B (如附圖所
示):

Pnx 
rc
137 kgf / cm2
Ag

Pnx 

= 0.825,由內插法計算得 rc
136.5 kgf / cm2
Ag
故(Pnx)rc 之值為:

Pnx rc 136.5 80 80 10 3 0.7 1248.0 tf

(b) 求(Pny)rc
由
= 0.8 ,ex / h = 0.130,ρr = 0.01 可查得點 C (如附圖所
示):

Pny 
rc
144 kgf / cm2
Ag

由
= 0.9 ,ex / h = 0.130,ρr = 0.01 可查得點 D (如附圖所
示):

Pny 
rc
145 kgf / cm2
Ag


Pny 

= 0.825,由內插法計算得 rc
144.3 kgf / cm2
Ag

故(Pny)rc 之值為:

Pny rc 144.3 80 80 10 3 0.7 1319.3 tf

196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10 SRC 規範

5. (P0)rc 之計算:

(P0)rc 可依 SRC 規範第 6.4.3 節公式(6.4–6)與(6.4–7)計算,惟應注意 第 6.4.3 節

公式(6.4–7)中 KL 與 EI 須與所考慮之挫屈方向吻合(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 Ky = 1.83,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 6.4m)

SRC 柱中 RC 部份在僅受軸壓力作用時之標稱受壓強度(P0)rc 為以

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1) (P0)rc = 0.8(0.85 fc'Ac+ArFyr) = 1329.4 tf 式(6.4-6)


2 
EI   2 Ec I g 5

(2) 
P0    rc
   式(6.4-7)
  K y Ly  
0 . 8   0 . 8
 KL   
rc 2 2

2 85674 5 

0.8
 2
3303.0 tf

 6 . 4 
故取(1)與(2)式計算結果之較小值:

(P0)rc = 1329.4 tf

6. Pnrc 之計算:
由上述計算得知(Pnx)rc 與(Pny)rc 均大於 0.1(P0)rc,故可以利用
Bresler 之 Reciprocal Load Method 求出 Pnrc:

1
Pnrc 
1 1 1
 
Pnx rc Pny 
rc
P0 rc
1
 1239.1 tf
1 1 1
 
1248.0 1319.3 1329.4

7. 檢核 RC 部份是否滿足下式:
crcPnrc ≥Purc
依 SRC 設計規範第 6.4.1 節規定 crc 0.65 ,故
crcPnrc = 0.65×1239.1 = 805.4 tf > Purc=529.4 tf OK

197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10 SRC 規範

(三) 最終設計結果:

本 SRC 柱最終之設計結果如下:
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80 cm × 80 cm
2. 鋼骨斷面型式與尺寸:採用 2H500×304×15×24 之十字型斷面
3. 主筋與補助筋配置方式:
(1) 在 SRC 柱四個角落各配置 3 支# 8 (D25)主筋,共 12 支。
(2) 依 SRC 規範第 4.3.3 節規定,SRC 柱相鄰主筋之間距若大於 第 4.3.3 節
30 cm,應加配長向補助筋,其尺寸不得小於# 4 (D13)。本例
在柱之每側各配一支# 6 (D19)之補助筋,共 4 支。(補助筋主
要為增加混凝土的圍束效果,不需直接穿過梁柱接頭,且不
計其對柱強度的貢獻。)

B = 80 cm

7 cm
10 cm 24.8 cm

23 cm
12-#8 (D25)
< 30 cm
(柱主筋) 30.4 cm H = 80 cm

4-#6 (D19)
(補助筋) 24.8 cm

2H500×304×15×24

198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9/10

ey/h=0.155
ex/h=0.130

A點
C點

199
【例題 7】包覆十字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0/10

ey/h=0.155
ex/h=0.130

B點
D點

200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

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8

一包覆 H 型 SRC 柱受軸壓力 Pu 與單向彎矩 Mux 共同作用,試設計


該 SRC 柱之斷面?

【已知】:(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65 cm × 80 cm
(2)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3.50 m,Kx = 1.53,Ky = 1.83
(3)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4) 結構分析後作用於柱之外力:
Pu = –734.0 tf
Mux = +128.9 tf–m

【求解】:若該柱之全斷面為 65 cm × 80 cm,且僅在四角落各配置三支主筋,
試設計該柱所需之 H 型鋼骨斷面之大小與所需主筋之尺寸(號數)?

B = 65 cm

X
H = 80 cm

201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8 SRC 規範

【解】 SRC 柱之設計步驟如下:

(一) 鋼骨部份之設計:

1. 研判鋼骨斷面最大尺寸:
若鋼骨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為 15 cm,則 第 4.5 節
鋼骨之最大斷面深度 dmax 與最大翼寬板寬度(bf)max 分別為:
dmax = 80 –(2 × 15)= 50 cm
(bf)max = 65 –(2 × 15)= 35 cm

2. 試選鋼骨比 ρ
s:(一般 ρ
s 約在 4% 至 10% 之間)

初步選取 ρ
s = 4%,則
2
(As)max = ρ
s(B × H)= 0.04(65 × 80)= 208 cm

3. 可由「鋼結構設計手冊」查鋼骨斷面尺寸表,如附錄所示,選取
鋼骨斷面:
選用 H 型鋼骨斷面,即 H500×304×15×24
檢核鋼骨斷面之寬厚比是否滿足 pd 之規定:

b 152   21 21 
  6 . 3 pd   11 . 2  OK 第 3.4 節

t f 24  
  F ys 3 . 5 


hc 452   123 123 
  30 . 1 
 pd   65 . 7  OK

tw 15  
 Fys 3 . 5 

此 H 型鋼骨斷面性質如下:
As = 215 cm2,
Isx = 95000 cm4,Isy = 11300 cm4
Zsx = 4270 cm3,Zsy = 1140 cm3

I sx 95000 I sy 11300
rsx =  = 21.02 cm,rsy =  = 7.25 cm
As 215 As 215

A 215
s  s  4.1 %
BH 65 80

202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8 SRC 規範

4. 軸力與彎矩分配:
(1) 計算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軸向剛度 EA 與撓曲剛度 EI:
EsAs = 2040000×215×10-3 = 438600 tf

EcAc = 15000 280 ×65×80×10-3 = 1305190 tf

(EsIs)x = 2040000×95000×10-7 = 19380 tf-m2


 
(EcIg)x = 15000 280 65 803 / 12 10 7 = 69610 tf-m2

(2) 依 SRC 規範第 7.3.1 節分配軸力與彎矩: 第 7.3.1 節

 E s As 
Pus Pu 
E A 0.55 E A 
= 734.0×0.379 = 278.2 tf 式(7.3-3)
s s c c 

 E s I s x 
M us x M ux  = 128.9×0.443 = 57.1 tf-m 式(7.3-4)

E I 
 s s x  0 . 35 
E I  
c g x 

5. 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一)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1)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依規範 6.4.2 節計算): 第 6.4.2 節


首先求鋼骨之有效迴轉半徑 reff 及長細比參數 λ
c,再計算 Pns:

Ig
reff rs  式(6.4-5)
Ag

Igx = 65 80 3 / 12 2773.3 10 3 cm4

Igy = 80 65 3 / 12 1830.8 10 3 cm4

(a) X 向(對強軸彎曲,Kx = 1.53,α = 0.2):

2773.3 10 3
reff 21.02 0.2  25.64 cm
65 80

K L Fys 1.53 350 3.5


c  x  0.275 1.5 式(6.4-4)
reff E s 25.64 2040

 
故 Pns exp 0.419 c Fys As
2
式(6.4-2)


exp 3.5 215
0.275  
0.419 
2

729.0 tf

203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8 SRC 規範

(b) Y 向(對弱軸彎曲,Ky = 1.83,α = 0.4):

1830.8 10 3
reff 7.25 0.4  14.76 cm
65 80

K y L Fys 1.83 350 3.5


c   0.572 1.5
reff E s 14.76 2040


故 Pns exp 0.419 
0.572  3.5 215
2

656.1 tf (控制)

(2)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s (依規範 5.4.1 節計算): 第 5.4.1 節

Mns = Zs×Fys = 4270×3500×10-5 = 149.5 tf-m

(3)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首先比較 Pus 大於或小於 0.2csPns?

0.2csPns = 0.2×0.85×656.1 = 111.5 tf

因 Pus = 278.2 tf > 0.2csPns ,故

採用 SRC 規範第 7.3.2 節公式(7.3-8)來檢核鋼骨強度如下:

Pus 8  M uxs 
  
1.0 式(7.3-8)
cs Pns 9 
bs M nxs 

278.2 8  57.1 
  0.876 1.0 OK
0.85 656.1 9 0.9 149.5 

(註:若鋼骨部份不能滿足強度需求,表示假設之鋼骨尺寸
太小,須重新選大一點的斷面。)

(二) RC 部份之設計:

1. 假設在 SRC 柱每個角落配置 3 支#8(D25)之主筋,共 12 支:


Ar =12×5.07 = 60.8 cm2
60.8
r  1.2% 4% (小於 4%之上限) OK 第 9.7.3 節
65 80

204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8 SRC 規範

2. 為求較經濟之設計結果,可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三)進行 第 7.3.2 節


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求出重新分配後,RC 部份尚需分擔之外力:
根據上一節鋼骨部份之計算結果,得知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係數

=0.876
故重新分配外力之後,RC 部份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如下:

Purc = Pu- Pus/


= 734-278.2/0.876 = 416.4 tf 式(7.3-9)
(Murc)x = Mux-(Mus)x /
= 128.9-56.7/0.876 = 64.2 tf-m 式(7.3-10)

3. 以查圖法求 RC 部份之彎矩強度 crc M n :


(1) 計算柱斷面之
值:

SRC 柱斷面最外緣主筋之中心至混凝土表面之距離為 7 cm (混
凝土保護層加上箍筋直徑再加上主筋半徑),故查表所需採用
之
值為:

80 2 7
 0.825
80


(2) 依據 fc'、fy、查「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相關圖-矩形柱,四面
(參閱土木
等量鋼筋」之圖求取 crc M n :
404-90
已知 fc' = 280 kgf/cm ,fy = 4200 kgf/cm ,
2 2
= 0.825, r 0.012 圖 7.1.4)
Purc 416.4 10 3
 80.1 kgf/cm2
Ag 65 80

M n
由
= 0.8,查得點 A (如附圖): 30.0 kgf/cm2
Ag H
M n
由
= 0.9,查得點 B (如附圖): 31.7 kgf/cm2
Ag H
M n

以內插法求
= 0.825 時之 30.4 kgf/cm2
Ag H
故 crc M n 30.4 Ag H 30.4 65 80 80 10 5 126.5 tf-m

205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8 SRC 規範

4. 檢核 RC 部份之設計彎矩強度 crc M n 是否大於需要彎矩強度 Murc?


crc M n 126.5 tf-m > M urc 64.2 tf-m OK

(三) 最終設計結果:

本 SRC 柱最終之設計結果如下:
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65 cm × 80 cm
2. 鋼骨斷面型式與尺寸:採用 H500×304×15×24 之 H 型斷面
3. 主筋與補助筋配置方式:
(1) 在 SRC 柱四個角落各配置 3 支# 8 (D25)主筋,共 12 支。
(2) 依 SRC 規範第 4.3.3 節規定,SRC 柱相鄰主筋之間距若大於
30 cm,應加配長向補助筋,其尺寸不得小於# 4 (D13)。本例
在柱之每側各配一支# 6 (D19)之補助筋,共 4 支。
(補助筋主要為增加混凝土的圍束效果,不需直接穿過梁柱接
頭,且不計其對柱強度的貢獻。)

B = 65cm

7 cm
10 cm 24.8 cm

12-#8 (D25) 23 cm
< 30 cm
(柱主筋) H = 80 cm
30.4 cm

4-#6 (D19)
(補助筋)
24.8 cm

H500×304×15×24

206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7/8

A點

207
【例題 8】包覆 H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單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8/8

B點

208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


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12

一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壓力 Pu 與雙軸向彎矩 Mux 與 Muy 共同


作用,試設計該 SRC 柱之斷面?

【已知】:(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80 cm × 80 cm
(2)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3.50 m,Kx = 1.53,Ky = 1.83
(3)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4) 結構分析後作用於柱之外力:
Pu = –800 tf
Mux = +140 tf–m
Muy = +65 tf–m

【求解】
:若該柱之全斷面為 80 cm × 80 cm,主筋配置如下圖所示,試設計該
柱所需之 T 字型鋼骨斷面之大小與所需主筋之尺寸(號數)?

B = 80 cm

H = 80 cm

209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12 SRC 規範

【解】受軸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 SRC 柱,其設計步驟如下:

(一) 鋼骨部分之設計:

1. 研判 SRC 柱中鋼骨斷面之最大容許尺寸: 第 4.5 節


若 H 型鋼骨之翼板距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為 15 cm (Y 向),則
H 型鋼骨之最大斷面深度 dmax = 80 –(2 × 15)= 50 cm

2. 試選鋼骨比 ρ
s:(一般 ρ
s 約在 4% 至 10% 之間)

初步選取 ρ
s = 5%,則
2
(As)max = ρ
s(B × H)= 0.05(80 × 80)= 320 cm

3. 選取一支 H 型鋼骨與兩片鋼板銲接組合成一支 T 字型鋼骨斷面,即


H500×304×15×24 + PL15×376.5+ PL24×304
檢核鋼骨斷面之寬厚比是否滿足 pd 之規定: 第 3.4 節
Y
b 152 
  6.3

tf 24 
 H500×304×15×24

 21  Crc C0

pd  11.2  OK

 Fys 

X
hc 376.5 
t  15 25.1 Cs
w 
PL304×24
 123 

pd  65.7  OK PL376.5×15

 Fys 

圖中 Cs、Crc 為 T 字型鋼骨與 RC 部份之形心,C0 為全斷面之中心點


由「鋼結構設計手冊」查鋼骨 H500×304×15×24 之斷面性質如下:
As = 215 cm2,Isx = 95000,Isy = 11300 cm4
Zsx = 4270 cm3,Zsy = 1140 cm3
兩片鋼板之斷面性質如下:
PL15×376.5: As = 56.5 cm2,Isx = 10.6,Isy = 6671.2 cm4
PL24×304: As = 73.0 cm2,Isx = 5618.9,Isy = 35.0 cm4

210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12 SRC 規範

銲接組合成 T 字型鋼骨之斷面性質計算結果如下:
As = 215+56.5+73.0 = 344.5 cm2
A 344.5
s  s  5.4 %
BH 80 80
Isx’= 95000+10.6+5618.9 = 100630 cm4
Isy’= 107762 cm4
Zsx’= 4846 cm3
Zsy’= 4443 cm3

I sx' 100630
rsx’=  17.1 cm
As 344.5

I sy' 107762
rsy’=  = 17.7 cm
As 344.5
(註:以上標示之 x' 、 y ' 為通過 T 字型鋼骨斷面形心 Cs 之座標軸)

4. 軸力與彎矩分配:

(1) 計算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軸向剛度 EA 與撓曲剛度 EI:

EsAs = 2040000×344.5×10-3 = 702780 tf

EcAc = 15000 280 ×80×80×10-3 = 1606387 tf

(EsIs)x’= 2040000×100630×10-7 = 20529 tf-m2

(EsIs)y’= 2040000×107762×10-7 = 21983 tf-m2

(EcIg)x = (EcIg)y = 15000 280 341333310 7 = 85674 tf-m2

(2) 計算偏心距及因偏心效應造成之額外彎矩:
首先求出 RC 斷面之形心與 T 字型鋼骨之形心位置
C rc 0.46 cm, C s 1.20 cm (相對於全斷面中心點 C0)
由轉換斷面原理(n = Es/Ec = 8)求出 RC 斷面加上 T 字型鋼骨斷面
之合成斷面之形心位置
C rc s 0.03 cm
C rc s 為 SRC 柱斷面之偏心距 esrc(相對於上圖中之 X、Y 軸原點)

211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12 SRC 規範

故由偏心所造成之額外彎矩 Muey 為
Muey = Pu e src 800 0.03 0.01 0.24 tf–m

(3) 依 SRC 規範第 7.3.1 節分配軸力與彎矩: 第 7.3.1 節

 E s As 
Pus Pu 
E A 0.55 E A 
 式(7.3-3)
s s c c 

= 800×0.443 = 354.4 tf

 E s I s x 
M us x M ux   式(7.3-4)

E s I s 
x
 0 . 35 
E c I g  
x 

= 140×0.406 = 56.8 tf-m


 E s I s y 
M us y M uy   式(7.3-4)
E I 0.35
 Ec I g  
 s s y y 

= 
65 - 0.24 
×0.423 = 27.4 tf-m

5. 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一)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1)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依規範 6.4.2 節計算): 第 6.4.2 節

首先求出鋼骨之有效迴轉半徑 ref f 及長細比參數 λ


c,再依公式

(6.4–2)或(6.4–3)計算 Pns:(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Ky = 1.83)

X ' 向:(通過 T 字型鋼骨斷面形心 Cs 之座標軸)

Ig 式(6.4-5)
reff rs  , T 型鋼骨之α= 0.3
Ag

80 4 12
reff 17.1 0.3  24.0 cm
80 2

KL Fys 1.53 350 3.5


c   0.29 1.5 ,故 式(6.4-4)
reff Es 24.0 2040

 
Pns exp 0.419 c F ys As 1164.0 tf
2 式(6.4-2)

212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12 SRC 規範

Y ' 向:(通過 T 字型鋼骨斷面形心 Cs 之座標軸)

Ig
reff rs  , T 型鋼骨之α= 0.3
Ag

80 4 12
reff 17.7 0.3  24.6 cm
80 2

KL Fys 1.83 350 3 .5


c   0.34 1.5 ,故
reff Es 24.6 2040

 
Pns exp 0.419c Fys As 1147.7 tf
2
(控制)

(2)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首先比較 Pus 大於或小於 0.2csPns?

因 0.2csPns = 0.2×0.85×1148.7= 195.1 tf ,故

Pus = 354.4 tf > 0.2


csPns,

採用 SRC 規範第 7.3.2 節公式(7.3-8)來檢核鋼骨強度如下:

Pus 8M M uys 


  uxs  1.0 式(7.3-8)
cs Pns 9 
bs M nxs bs M nys

其中 Mnsx = Zsx’×Fys = 4846×3500×10-5 = 169.6 tf-m

Mnsy = Zsy’×Fys = 4443×3500×10-5 = 155.5 tf-m

354.4 8  56.8 27.4 


   0.823 1.0 OK
0.85 1147.7 9 0.9 169.6 0.9 155.5 

(註:若鋼骨部份不能滿足強度需求,表示假設之鋼骨尺寸太小,
須重新選大一點的斷面。)

213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12 SRC 規範

(二) RC 部份之設計:

1. 假設在 SRC 柱左半部配置 6 支#10(D32)、右半部 4 支之主筋,共 10 支:


Ar =10×8.17 = 81.7 cm2

81.7
r  1.3% 4% (小於 4%之上限) OK 第 9.7.3 節
80 80
2. 為求較經濟之設計結果,可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三)進行軸力 第 7.3.2 節
與彎矩重新分配,求出重新分配後,RC 部份須分擔之外力:
根據上一節鋼骨部份之計算結果,得知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係數:

=0.823
故重新分配外力之後,RC 部份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如下:

Purc = Pu- Pus/= 800- 354.4/0.823 = 369.4 tf 式(7.3-9)

(Murc)x = Mux-(Mus)x /= 140- 56.8/0.823


70.9 tf-m 式(7.3-10)
(Murc)y = Muy-(Mus)y /
= 
65 0.24 
- 27.4 /0.823
= 31.5 tf-m

檢核 RC 部份之設計強度crcPnrc 是否大於需要強度 Purc? 亦即檢核

crcPnrc ≥Purc , 其中crc = 0.65 (橫箍筋矩形柱)


由於本例之柱受到軸力與雙軸向彎矩共同作用,若柱所受之軸力大於

10 % 的純軸壓標稱強度則可採用 Bresler 的 Reciprocal Load Method 來

求得 Pnrc:

1 1 1 1
  
Pn rc Pnx 
rc
Pny rc P0 rc
欲求得 Pnrc 須先求出(P0)rc、(Pnx)rc 與(Pny)rc,玆分別計算如下:

(1) (P0)rc 之計算: 第 6.4.3 節


(P0)rc 可依 SRC 規範第 6.4.3 節公式(6.4–6)與(6.4–7)計算,惟應注

意公式(6.4–7)中 KL 與 EI 須與所考慮之挫屈方向吻合

SRC 柱中 RC 部份在僅受軸壓力作用時之標稱受壓強度(P0)rc 為以

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214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12 SRC 規範

(a) (P0)rc = 0.8(0.85 fc'Ac+ArFyr) 式(6.4-6)

= 0.8(0.85×280×80×80+81.7×4200)/1000

= 1493.1 tf

2 
EI   2 Ec I g 5

P0 rc 0.8 rc
   式(6.4-7)
  K y Ly  
(b)   0. 8
 KL   
2 2

2 85674 5 

0.8
 
3303.0 tf

6.4 
2
 

故取(a)與(b)式計算結果之較小值:

(P0)rc = 1493.1 tf

(2) (Pnx)rc 與(Pny)rc 之計算:

(Pnx)rc 與(Pny)rc 可經由詳細計算或由查「RC 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 (參閱土木

相關圖-矩形柱,四面等量鋼筋」來求得近似解。茲以查圖方法 404-90
圖 7.1.4)
計算如下:

(a) 計算柱斷面之
值:

假設 SRC 柱斷面最外緣主筋之中心至混凝土表面之距離為 7
cm (混凝土保護層加上箍筋直徑再加上主筋半徑),故查表所
需採用之
值為:

80 2 7
 0.825
80

(b) 計算偏心比 ex / h 以及 ey / h:

本例中 e = M / P , h = H = 80 cm,故

ex M urc  Purc 31.5 369.4


  0.17
y

h H 0.8
ey M P 70.9 369.4
 urc x urc  0.24
h H 0.8

215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12 SRC 規範


(c) 依據 fc'、fy、查「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相關圖-矩形柱,四
面等量鋼筋」之圖求取(Pnx)rc 與(Pny)
rc:

(i) 求(Pny)rc

已知 fc' = 280 kgf/cm2,fy = 4200 kgf/cm2,


= 0.825

A 81.7
且 r  r  0.013
BH 80 80

由
= 0.8,ex / h = 0.11,ρr = 0.013 查得點 A (如附圖): (如附圖)


Pny 
rc
158 kgf / cm2
Ag

由
= 0.9,ex / h = 0.11,ρr = 0.013 查得點 B (如附圖):


Pny 
rc
160 kgf / cm2
Ag


Pnx 

= 0.825,由內插法計算得 rc
158.5 kgf / cm2
Ag

故 (Pny)rc 之值為:

P  158.5 80 80 10


ny rc
3
0.7 1449.1 tf

(ii) 求(Pnx)rc

由
= 0.8,ey / h = 0.24,ρr = 0.013 查得點 C (如附圖):


Pnx 
rc
115 kgf / cm2
Ag

由
= 0.9,ey / h = 0.24,ρr = 0.013 查得點 D (如附圖):


Pnx 
rc
118 kgf / cm2
Ag

216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9/12 SRC 規範


Pnx 

= 0.825,由內插法計算得 rc
115.8 kgf / cm2
Ag
故 (Pnx)rc 之值為:

Pnx rc 115.8 80 80 10 3 0.7 1058.7 tf

(3) Pnrc 之計算:

由上述計算得知 (Pnx)rc 與 (Pny)rc 均大於 0.1(P0)rc,故可以利用 Bresler

之 Reciprocal Load Method 求出 Pnrc:

1
Pn rc 
1 1 1
 
Pnx rc Pny rc P0 rc
1
 1036.4 tf
1 1 1
 
1058.7 1449.1 1493.1

(4) 檢核 RC 部分是否滿足下式:

crcPnrc ≥ Purc

依 SRC 設計規範第 6.4.1 節規定 crc 0.65 ,故

crcPnrc = 0.65×1036.4= 673.7 tf > Purc= 369.4 tf OK

(三) 最終設計結果:

本 SRC 柱最終之設計結果如下:

1. SRC 柱全斷面尺寸:80 cm × 80 cm

2. 鋼骨斷面型式與尺寸:採用 H500×304×15×24 + PL15×376.5

+ PL24×304 之 T 字型斷面

3. 主筋與補助筋配置方式:

(1) 在 SRC 柱左半部角落各配置 3 支#10(D32)主筋,右半部角落各

配置 2 支#10(D32)主筋共 10 支。

217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10/12 SRC 規範

(2) 依 SRC 規範第 4.3.3 節規定,SRC 柱相鄰主筋之間距若大於

30cm,應加配長向補助筋,其尺寸不得小於# 4 (D13)。本例在

柱之每側各加配一支# 6 (D19)之補助筋,共 4 支。

(補助筋主要為增加混凝土的圍束效果,不需直接穿過梁柱接

頭,且不計其對柱強度的貢獻。)

B = 80 cm
7 cm
17 cm 56 cm

7 cm 15 cm
10 cm
10-#10 (D32)
(柱主筋) 23 cm
< 30 cm
50 cm H = 80 cm

4-#6 (D19)
(補助筋)

15 cm

12 cm 12 cm

H500×304×15×24 + PL15×376.5+ PL24×304

218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1/12

ey/h=0.24
ex/h=0.11

C點
A點

219
【例題 9】包覆 T 型鋼骨之 SRC 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2/12

ey/h=0.24
ex/h=0.11

D點
B點

220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
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10

一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壓力 Pu 與雙軸向彎矩 Mux 與 Muy 共


同作用,試設計該 SRC 柱之斷面?

【已知】:(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80 cm × 80 cm
(2)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3.50 m,Kx = 1.53,Ky = 1.83
(3)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4) 結構分析後作用於柱之最大軸力與彎矩:
Pu = –495 tf
Mux = +190 tf–m
Muy = +175 tf–m

`【求解】:若該柱之全斷面為 80 cm × 80 cm,且在四角落各配置 3 支主筋,


試設計該柱所需之箱型鋼骨斷面之大小與所需主筋之尺寸(號數)?
B = 80 cm

H = 80 cm

221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10 SRC 規範

【解】受軸力與彎矩共同作用之 SRC 柱,其設計步驟如下:

(一) 鋼骨部份之設計:

1. 研判 SRC 柱中鋼骨斷面之最大容許尺寸:
若鋼骨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為 15 cm,則 第 4.5 節
鋼骨之最大深度 dmax 與最大翼板寬度分別為:
dmax = 80 –(2 × 15)= 50 cm
(bf)max = 80 –(2 × 15)= 50 cm

2. 試選鋼骨比 ρ
s:(一般 ρ
s 約在 4% 至 10% 之間)

初步選取 ρ
s = 7%,則
2
(As)max = ρ
s(B × H)= 0.07(80 × 80)= 448 cm

3. 可由「鋼結構設計手冊」查鋼骨斷面尺寸表,選取鋼骨斷面:
採用箱型鋼骨斷面,即□500×500×25×25
檢核鋼骨斷面之寬厚比是否滿足 pd 之規定:

b 500 25   3Es 3 2040000 


  19 pd   41 . 8  OK 第 3.4 節
t 25  
 F ys 3500 

此箱型鋼骨斷面性質如下:
As = 475 cm2,Is = Isx = Isy = 179000 cm4

Zs = Zsx = Zsy = 8470 cm3

Is 179000
rs = rsx = rsy =  = 19.4 cm
As 475

A 475
s  s  7.4 %
BH 80 80 □500×500×25×25
4. 軸力與彎矩分配:
(1) 計算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軸向剛度 EA 與撓曲剛度 EI:

EsAs = 2040000×475×10-3 = 969000 tf

EcAc = 15000 280 ×80×80×10-3 = 1606387 tf

(EsIs)x =(EsIs)y = 2040000×179000×10-7 = 36516 tf-m2

222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10 SRC 規範

(EcIg)x = (EcIg)y = 15000 280 341333310 7

= 85674 tf-m2

(2) 依 SRC 規範第 7.3.1 節分配軸力與彎矩: 第 7.3.1 節

 E s As 
Pus Pu 
E A 0.55 E A 

式(7.3-3)
s s c c 

= 495×0.523 = 258.9 tf

 E s I s x 
M us x M ux   式(7.3-4)

E I 
 s s x  0 . 35 
E I  
c g x 

= 190×0.549 = 104.3 tf-m


 E s I s y 
M us y M uy   式(7.3-4)


Es I s 
y
 0 . 35 
E I 
c g y


= 175×0.549 = 96.1 tf-m

1. 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一)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1)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依規範 6.4.2 節計算): 第 6.4.2 節

首先求出鋼骨之有效迴轉半徑 ref f 及長細比參數 λ


c,再依公式

(6.4–2)或(6.4–3)計算 Pns:(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Ky = 1.83,


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6.4 m)

Ig
reff rs  , 箱型鋼骨之α= 0.2 式(6.4-5)
Ag

80 4 12
reff 19.4 0.2  24.0 cm
80 2

KL Fys 1.83 350 3.5


c   0.35 1.5 ,故 式(6.4-4)
reff Es 24.0 2040

 
Pns exp 0.419 c F ys As 1579.3 tf
2 式(6.4-2)

223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10 SRC 規範

(2)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首先比較 Pus 大於或小於 0.2csPns?

因 0.2csPns = 0.2×0.85×1579.3= 268.5 tf ,故

Pus = 258.9 tf < 0.2


csPns,

採用 SRC 規範第 7.3.2 節公式(7.3-7)來檢核鋼骨強度如下: 式(7.3-7)

Pus M M uys 
 uxs  1.0
2cs Pns 
bs M nxs bs M nys

其中 Mns=Zs×Fys=8470×3500×10-5=296.5 tf-m

258.9  104.3 96.1 


  0.847 1.0 OK
2 0.85 1579.3 0.9 296.5 0.9 296.5 

(註:若鋼骨部份不能滿足強度需求,表示假設之鋼骨尺寸太
小,須重新選大一點的斷面。)

(二) RC 部份之設計:

1. 假設在 SRC 柱每個角落配置 3 支#8(D25)之主筋,共 12 支: 第 9.7.3 節


2
Ar =12×5.07 = 60.8 cm

60.8
r  1.0% 4% (小於 4%之上限) OK 第 7.3.2 節
80 80
2. 為求較經濟之設計結果,可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三)進行軸
力與彎矩重新分配,求出重新分配後,RC 部份須分擔之外力:

根據上一節鋼骨部份之計算結果,得知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係數:

=0.847

故重新分配外力之後,RC 部份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如下:

Purc = Pu- Pus/= 495- 258.9/



189.3 tf 式(7.3-9)

(Murc)x = Mux-(Mus)x /= 190- 104.3 /



66.9 tf-m 式(7.3-10)

224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10 SRC 規範

(Murc)y = Muy-(Mus)y /


= 175- 96.1 /

61.5 tf-m

3. 檢核 RC 部份之設計強度crcPnrc 是否大於需要強度 Purc?亦即檢核

crcPnrc ≥Purc ,其中crc = 0.7 (包覆填充形鋼管混凝土柱) 第 6.4.1 節


由於本例之柱受到軸力與雙軸向彎矩共同作用,若柱所受之軸力大於
10%的純軸壓標稱強度,則可採用 Bresler 的 Reciprocal Load Method
來求得 Pnrc:

1 1 1 1
  
Pn rc Pnx 
rc
Pny rc P0 rc
欲求得 Pnrc 須先求出(P0)rc、(Pnx)rc 與(Pny)rc,玆分別計算如下:

(1) (P0)rc 之計算:

(P0)rc 可依 SRC 規範第 6.4.3 節公式(6.4–6)與(6.4–7)計算,惟應注 第 6.4.3 節


意公式(6.4–7)中 KL 與 EI 須與所考慮之挫屈方向吻合(本例 SRC
柱之 Kx = 1.53, Ky = 1.83,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
6.4 m )
SRC 柱中 RC 部份在僅受軸壓力作用時之標稱受壓強度(P0)rc 為

以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a) (P0)rc = 0.8(0.85 fc'Ac+ArFyr)


式(6.4-6)
= 0.8[0.85×280×(80×80-475-60.8)

+60.8×4200]/1000 = 1320.8 tf

2 
EI   2 Ec I g 5

(b) 
P0    rc
  
  K y Ly  
0 .8   0. 8
 KL   
rc 2 2
 式(6.4-7)

2 
85674 5 

0.8
 
3303.0 tf

6.4 
2
 

故取(a)與(b)式計算結果之較小值:

(P0)rc = 1320.8 tf

225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10 SRC 規範

(2) (Pnx)rc 與(Pny)rc 之計算:

(Pnx)rc 與(Pny)rc 可經由詳細計算或由查「RC 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 (參閱土木


相關圖-矩形柱,四面等量鋼筋」來求得近似解。茲以查圖方法 404-90
計算如下: 圖 7.1.4)

(a) 計算柱斷面之
值:

假設 SRC 柱斷面最外緣主筋之中心至混凝土表面之距離為 7
cm (混凝土保護層加上箍筋直徑再加上主筋半徑),故查表所
需採用之
值為:

80 2 7
 0.825
80
(b) 計算偏心比 ex / h 以及 ey / h:

本例中 e = M / P , h = H = 80 cm,故

ex M urc 
y Purc 61.5 189.3
  0.41
h H 0 .8
ey M P 66.9 189.3
 urc x urc  0.44
h H 0 .8


(c) 依據 fc'、fy、查「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相關圖-矩形柱,四
面等量鋼筋」之圖求取近似的(Pnx)rc 與(Pny)
rc:

已知 fc' = 280 kgf/cm2,fy = 4200 kgf/cm2,


= 0.8

A 60.8
且 r  r  0.01
BH 80 80

由
= 0.8,ex / h = 0.41,ρr = 0.01 查得點 A (如附圖): (如附圖)


Pny 
rc
69 kgf / cm2
Ag

由
= 0.9,ex / h = 0.41,ρr = 0.01 查得點 B (如附圖):


Pny 
rc
72 kgf / cm2
Ag

226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10 SRC 規範


Pny 

= 0.825,由內插法計算得 rc
69.8 kgf / cm2
Ag

故(Pny)rc 之值為:

P  69.8 80 80 10


ny rc
3
0.7 638.2 tf

由
= 0.8,ey / h = 0.44,ρr = 0.01 查得點 C (如附圖):


Pnx 
rc
64 kgf / cm2
Ag

由
= 0.9,ey / h = 0.44,ρr = 0.01 查得點 D (如附圖):


Pnx 
rc
66 kgf / cm2
Ag


Pnx 

= 0.825,由內插法計算得 rc
64.5 kgf / cm2
Ag

故(Pnx)rc 之值為:

Pnx rc 64.5 80 80 10 3 0.7 589.7 tf

(3) Pnrc 之計算:

由上述計算得知 (Pnx)rc 與 (Pny)rc 均大於 0.1(P0)rc,故可以利用


Bresler 之 Reciprocal Load Method 求出 Pnrc:

1
Pnrc 
1 1 1
 
Pnx rc Pny 
rc
P0 rc
1
 399.1 tf
1 1 1
 
589.7 638.2 1320.8

(4) 檢核 RC 部份是否滿足下式:

227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10 SRC 規範

crcPnrc ≥ Purc

依 SRC 設計規範第 6.4.1 節規定crc = 0.7,故 第 6.4.1 節

crcPnrc = 0.7×399.1 = 279.4 tf > Purc=189.3 tf OK

(三) 最終設計結果:

本 SRC 柱最終之設計結果如下:
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80 cm × 80 cm
2. 鋼骨斷面型式與尺寸:採用□500×500×25×25 之箱型斷面
3. 主筋與補助筋配置方式:
(1) 在 SRC 柱四個角落各配置 3 支#8(D25)主筋,共 12 支。
(2) 依 SRC 規範第 4.3.3 節規定,SRC 柱相鄰主筋之間距若大於 第 4.3.3 節
30 cm,應加配長向補助筋,其尺寸不得小於# 4 (D13)。本例
在柱之每側各加配一支# 6 (D19)之補助筋,共 4 支。
(補助筋主要為增加混凝土的圍束效果,不需直接穿過梁柱接
頭,且不計其對柱強度的貢獻。)

B = 80 cm

7 cm
15 cm
10 cm

12-#8 (D25) 23 cm
< 30 cm
H = 80 cm
(柱主筋) 50 cm

23 cm
4-#6 (D19)
(補助筋) 10 cm

7 cm 15 cm

□500×500×25×25

228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9/10

ey/h=0.44
ex/h=0.41

C點
A點

229
【例題 10】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受軸力與双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0/10

ey/h=0.44
ex/h=0.41

D點
B點

230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
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1/10

一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壓力 Pu 與雙軸向彎矩 Mux 及 Muy


共同作用,試設計該 SRC 柱之斷面?

【已知】:(1) 鋼管混凝土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60 cm × 60 cm
(2)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3.50 m,Kx = 1.53,Ky = 1.83
(3)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混凝土 fc' = 420 kgf/cm2
(4) 結構分析後作用於柱之軸力與彎矩:
Pu = –865 tf
Mux = +140 tf–m
Muy = +110 tf–m

【求解】:若 CFT 柱之全斷面為 60 cm × 60 cm,試設計該柱所需之箱型鋼骨斷


面尺寸?
B = 60 cm

H = 60 cm

231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10 SRC 規範

【解】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之設計步驟如下:

(一) 鋼骨部分之設計:

1. 選取鋼骨斷面:
採用箱型鋼骨斷面,初步選取 □600×600×22×22
檢核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 第 3.4 節
b / t 
60 2.2/ 2.2 26.3 pd  3Es / Fys 41.8 OK
此箱型鋼骨斷面性質如下:

As = 509 cm2,Is = Isx = Isy = 284000 cm4

Zs = Zsx = Zsy = 11000 cm3

Is 284000
rs = rsx = rsy =  = 23.6 cm
As 509

A 509
s  s  14.1 %
BH 60 60 □600×600×22×22

2. 軸力與彎矩分配:
(1) 計算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軸向剛度 EA 與撓曲剛度 EI:

EsAs = 2040000×509×10-3 = 1038360 tf

EcAc = 15000 420 


60 2.2 2×10-3 = 950310 tf
2

(EsIs)x = (EsIs)y = 2040000×284000×10-7 = 57936 tf-m2

(EcIg)x = (EcIg)y = 15000 420 60 4 / 12 10 7 = 33200 tf-m2

(2) 依 SRC 規範第 7.3.1 節分配軸力與彎矩: 第 7.3.1 節

 E s As 
Pus Pu 
E A 0.55 E A 
 式(7.3-3)
s s c c 

= 865×0.665 = 575.2 tf

 (E I ) 
M us x M ux  s s x 

E I 
 s s x 0 . 35 
E I  
c g x 
式(7.3-4)

= 140×0.833 = 116.6 tf-m

232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10 SRC 規範

 

M us  M uy 
( E s I s )Y 
y


Es I s 
y
 0 . 35 E I 
c g y


= 110×0.833 = 91.6 tf-m

3. 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一)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1)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第 6.4.2 節

求鋼骨之有效迴轉半徑 ref f 及長細比參數 λ


c,再計算 Pns:

本例鋼管混凝土柱之 Kx = 1.53,Ky = 1.83

故 Ky 控制設計,取 KyLy = 1.83×3.5 =6.4 m

Ig
reff rs  , 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之α= 0.1 式(6.4-5)
Ag

60 4 12
reff 23.6 0.1  25.33 cm
60 2

KL Fys 1.83 350 3 .5


c   =0.333 < 1.5 式(6.4-4)
reff Es 25.33 2040

 
故 Pns exp 0.419 c Fys As 1700.6 tf
2
式(6.4-2)

(2)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首先比較 Pus 大於或小於 0.2csPns?

因 0.2csPns = 0.2×0.85×1700.6= 289.1 tf

故 Pus = 575.2 tf > 0.2csPns

採用 SRC 規範第 7.3.2 節公式(7.3-8)來檢核鋼骨強度如下:

Pus 8M   M us y 
  us x  1.0
cs Pns 9 
bs M ns bs M ns 

其中 Mns = Zs×Fys = 11000×3500×10-5 = 385 tf-m

575.2 8  116.6 91.6 


   0.932 <1.0 OK
0.85 1700.6 9 0.9 385 0.9 385 

233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10 SRC 規範

(二) RC 部份之檢核:

1. 為求較經濟之設計結果,可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三)進行

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求出重新分配後,RC 部份須分擔之外力:

根據上一節鋼骨部份之計算結果,得知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係數:


= 0.932

故重新分配外力之後,RC 部份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如下:

Purc = Pu- Pus/= 865- 575.2/0.932


247.8 tf

(Murc)x = Mux-(Mus)x /


= 140- 116.6/0.932 14.9 tf-m

(Murc)y = Muy-(Mus)y /


= 110- 91.6 /0.932 11.7 tf-m

2. 檢核 CFT 柱鋼管內部混凝土之強度:
當採用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 Column)時,鋼管內部混凝土之彎

矩強度計算,可參考日本 AIJ- SRC 規範(2002)之建議。AIJ 規範認

為鋼管內部僅受純彎矩而未受軸壓力作用之混凝土,應不計其彎矩

強度之貢獻;但是混凝土若受軸壓力作用時,則可以發揮一部份抵

抗彎矩之能力。

由於本例之 CFT 柱受到雙軸向彎矩作用,為簡化計算,本例採用

合彎矩法將雙軸彎矩轉換為近似之單軸彎矩:
2
M  M uy
2

2 2
M ur 14.9  11.7 
  ux   
     31.6 tf m
h  h 0.6  0.6 
hr  y   x 

故 M ur 31.6 0.6 19.0 tf m

依據 AIJ-SRC 規範,鋼管內部混凝土於平衡破壞狀態下之標稱受壓 第 7.3.節解說

強度(Pnb)rc,其值可取為(Pnb)rc = 0 .5P0rc,P0rc 為混凝土部份僅受軸

壓力作用時之標稱受壓強度。對於鋼管內部之混凝土於平衡破壞狀

態下之標稱彎矩強度(Mnb)rc,其值可依下式計算﹕
1
( M nb )rc  P0 rc H c
8

234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10 SRC 規範

其中 Hc 為矩形鋼管內之混凝土斷面寬度(平行於撓曲平面)。
故本例 CFT 柱鋼管內部混凝土之 P0rc、 (Pnb)rc 與 (Mnb)rc 之值可

以計算如下﹕
(1) 僅受軸壓力作用之受壓強度 P0rc 為以下兩式所計得之較小值﹕
(a) P0 rc 0.85
0.85 f c ' Ac 0.85 0.85 420 55.6 2 938.1 tf

2 
EI   2 Ec I g 5


0.85 rc
  
 
(b) P0 rc  0 . 85
 KL 2
 
 K L
y y
2 

2 
33200 5 

0.85
 
1360.0 tf

6.4 
2
 
故取(a)與(b)式計算結果之較小值: P0 rc 938.1 tf
(2) 
Pnb 
rc
0.5 P0 rc 0.5 938.1 469.1 tf

(3) 
M nb 
1 1
rc
 P0 rc H c  938.1 55.6 10 2 65.2 tf m
8 8
在求得 CFT 柱鋼管內部混凝土之 P0rc、 (Pnb)rc 與 (Mnb)rc 之後,
可依我國 SRC 設計規範第 7.3.節解說中之建議,檢核混凝土部份 第 7.3.節解說

之強度。當 CFT 柱受軸壓力與彎矩共同作用時,CFT 柱內部混凝


土之 P-M 交互作用曲線可略偏保守的簡化為兩條直線方程式,如
下圖所示:

c rc Pn rc

Purc c rc 
Pnb  M urc

rc
 1.0 式(C7-2)
c rc P0 rc c rc P0 rc c rc 
Pnb 
rc
b rc 
M nb 
rc

AIJ- SRC 規範(2002)建議曲線

0.5
c rc P0 rc
crcPnbrc , brcMnbrc
c rc 
Pnb  Purc M urc b rc 
M0 
rc
 rc
1.0 式(C7-1)
c rc 
Pnb 
rc
b rc 
M nb rc
b rc 
M0 rc

b rc M n rc

235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10 SRC 規範

上圖中: c rc 
Pnb 
rc
0.75 469.1 351.8 tf

由於 Purc = 247.8 tf < c rc 
Pnb 
rc
351.8 tf

故可採用上圖中下半段之直線公式來檢核混凝土部份之強度:

c rc 
Pnb  Purc M ur b rc 
M0 
rc
 rc
1.0 式(C7-1)
c rc 
Pnb 
rc
b rc 
M nb rc
b rc 
M0 rc

上式中 (M0)rc 為鋼管內部混凝土僅受純彎矩作用時之抗彎強

度。參考 AIJ-SRC 規範對 CFT 柱內混凝土抗彎強度之建議,應不

計其彎矩強度之貢獻,取 (M0)rc = 0。故

0.75 469.1 247.8 19.0 0


 0.68 1.0 OK
0.75 469.1 0.75 65.2 0

(三) 最終設計結果:

本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最終之設計結果如下:
1. 材料強度:鋼骨 Fys = 3500 kgf/cm2;混凝土 fc' = 420 kgf/cm2
2. 鋼管混凝土柱全斷面尺寸: 60 cm × 60 cm
3. 鋼骨斷面型式與尺寸:採用 □600×600×22×22 之箱型斷面

B = 60 cm

H = 60 cm

□600×600×22×22

236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10 SRC 規範

【比較與討論】:
試分別依 AISC-LRFD 規範與我國 SRC 規範,比較本例題
之鋼管混凝土柱在(1)受純軸壓力作用時(2)受軸壓力與彎矩
共同作用時,各規範計算所得結果之差異性。

一、計算此鋼管混凝土柱所能承受的純軸壓強度 Pu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算:

受軸壓力之合成柱需對鋼骨降伏強度與彈性模數做修正:

Fmy Fy C1 Fyr 


Ar / As 
C 2 f c ' 
Ac / As 

E m E s C 3 E c 
Ac / As 

其中對於填充型鋼管混凝土:C1 =1.0,C2 =0.85,C3 =0.4

故 Fmy Fy C1 Fyr 


Ar / As 
C 2 f c ' 
Ac / As 


3.5 0.85 0.42 55.6 2 / 509 
5.67 t/cm2

E m E s C 3 Ec 
Ac / As 


2.04 10 6 0.4 15000 420 55.6 2 / 509 
2.79 10 6 kg/cm2

Is 284000
rm   = 23.6 cm
As 509

KL Fmy 1.83 350 5.67


c   0.389 1.5 ,故
rm Em 23.6 2790


柱標稱軸壓強度 Pn exp 0.419 c Fmy As 2708.7 tf
2

柱設計軸壓強度 c Pn 0.85 2708.7 2302.4 tf

237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10 SRC 規範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算:

由本例題中之計算可得:

柱標稱軸壓強度 Pn Pn s P0 rc 1700.6 + 938.1 = 2638.7 tf

柱設計軸壓強度 c Pn cs Pn s crc P0 rc

0.85 1700.6+ 0.75 938.1 2149.1 tf

二、當外加軸壓力 Pu = 865 tf 時,求此鋼管混凝土柱尚能承受


的最大彎矩強度 Mu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算:

由上述計算可知此 CFT 柱之設計軸力強度 c Pn 2302.4 tf

因 0.2cPn = 0.2×2302.4= 460.5 tf ,故

Pu = 865 tf > 0.2
cP n ,

採用 AISC-LRFD 規範之 P-M 交互公式來檢核鋼骨強度如下:

Pu 8 Mu
 1.0
c Pn 9 b M n

其中 M n Z s Fys 385 tf-m,並令上式左邊兩項之和為 1.0,則

865 8 Mu
  1.0
2302.4 9 0.9 385

由上式可求得 CFT 柱所能承受之最大彎矩強度為

M u 243.4 tf-m

238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9/10 SRC 規範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算:

在 CFT 柱受軸壓力 Pu = 865 tf 作用時,可先分別計算此時 CFT 柱

之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尚能承擔之最大彎矩強度,再推求整體 CFT

柱所能提供之最大彎矩強度。

(1) 求鋼骨部份尚能承擔之最大彎矩強度:

依本例先前之軸力與彎矩分配計算結果可知

Pus = 575.2 tf , Mus = 0.833 Mu,

將其代入 SRC 規範公式(7.3-8),並令左邊兩項之和為 1.0,則

575.2 8  M us  式(7.3-8)
  1.0
0.85 1717.7 9 0.9 385 

由上式可求得 CFT 柱中之鋼骨部份所能承擔之彎矩

M us 236.2 tf-m

因此整體 CFT 柱所能提供之彎矩強度為

M u M us / 0.833 283.6 tf-m

(2) 求 RC 部份尚能承擔之最大彎矩強度:

依本例軸力與彎矩分配計算結果可知

Purc = 289.8 tf ,Murc = 0.167 Mu,

將其代入 RC 之 P-M 交互公式,並令左邊兩項之和為 1.0,則


0.75 469.1 289.8 M urc 0
 1.0 式(C7-1)
0.75 469.1 0.75 65.2 0
由上式可求得 CFT 柱中之 RC 部份所能承擔之彎矩

M urc 40.3 tf-m

因此整體 CFT 柱所能提供之彎矩強度為

M u M urc / 0.167 241.3 tf-m (控制)

比較以上(1)、(2)之計算結果,由較小者控制,此 CFT 柱在受軸壓力

865 tf 作用時,尚能提供之最大彎矩強度為 M u 241.3 tf-m。

239
【例題 11】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CFT)受軸力與雙向彎矩共同作用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10/10 SRC 規範

三、比較與討論:

1. CFT 柱受純軸壓力作用時:

(1) 依 AISC-LRFD 規範計得之標稱軸力強度 Pn 2708.7 tf ,設計

軸力強度 
c Pn 2302.4 tf ;

(2) 依我國 SRC 規範計得之標稱軸力強度 Pn 2638.7 tf ,設計軸力

強度 c Pn 2149.1 tf。

計算結果顯示,我國 SRC 規範所得之結果皆略偏保守;在設計軸力

方面為 AISC-LRFD 規範計算結果之 93.3%。

2. CFT 柱受軸壓力與彎矩共同作用時:

(1) 當軸壓力為 865 tf 時,依 AISC-LRFD 規範計算 CFT 柱所能承

受之彎矩強度為 M u 243.4 tf-m;

(2) 當軸壓力為 865 tf 時,依我國 SRC 規範計算 CFT 柱所能承受

之彎矩強度為 M u 241.3 tf-m。

計算結果顯示,我國 SRC 規範所得之結果與 AISC-LRFD 規範計

算之結果很接近,其比值為 99.1%。

240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1/7
右圖為某建築物地下室之 SRC 柱腳 B1F
示意圖,該柱採用包覆填充型鋼管混
凝土柱設計。若此柱由地下二層之
RC 柱轉換至地下一層成為 SRC 柱,
試設計該轉換層中 SRC 柱內鋼骨所
需配置之剪力釘、柱基板尺寸與錨定
箱型鋼柱
螺栓,及地下二層處 RC 柱在轉換層
剪力釘
中所需之鋼筋伸展長度。

【已知】:
(1) SRC 柱之高度: 3.6 m
柱基板
(2) SRC 柱之全斷面尺寸:
B2F
B × H = 100 cm × 100 cm 錨定螺栓
(3) SRC 柱中箱型鋼骨斷面尺寸:
地下一層處 □700×700×25×25
地下二層處 □600×600×25×25
(4) 地下二層處 RC 柱之配筋:24-#8 鋼筋
(5)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 Fyh = 28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6) 依結構分析得知作用於該 SRC 柱之軸力與彎矩:
軸壓力 Puc = –877.6 tf , 軸拉力 Put = +68.7 tf
柱頂彎矩 Mut = 101.9 tf–m, 柱底彎矩 Mub = 205.4 tf–m

【求解】

一包覆填充型鋼管混凝土柱擬由地下二層之 RC 柱轉換至地下一層成為 SRC
柱,鋼管之斷面尺寸從地下二層上方 1 m 處之□700×700×25×25 漸縮斷面至地下
二層為 □600×600×25×25,柱基板藉由錨定螺栓固定於混凝土基底。試設計:
(1) 在轉換層中 SRC 柱內鋼骨所需之剪力釘、柱基板尺寸及錨定螺栓?
(2) 地下二層處 RC 柱之主筋在轉換層中所需的伸展長度?

241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7 SRC 規範

【解】 SRC 柱腳之設計概念說明:


在設計 SRC 柱腳轉換層中之鋼骨時,假設以鉸接方式設計鋼骨之
柱基板,即鋼骨在柱底處不承受彎矩。在灌漿後,SRC 柱頂處所需彎矩
強度由鋼骨與 RC 共同承擔,SRC 柱底處之彎矩則假設由 RC 承擔。
在設計鋼骨斷面與 RC 配筋時,可依剛度分配法求柱頂處鋼骨與 RC
所需承擔之彎矩與軸力,並以此設計鋼骨斷面與柱頂處 RC 之配筋。基
本上,柱頂處 RC 主筋以每角落 3 支為原則,共 12 支主筋。SRC 柱底
處因假設鋼骨不承受彎矩,故保守的以柱底彎矩與軸力設計柱底 RC 之
配筋量,此時主筋可配圍繞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角落處之主筋的位置
應能與其上 12 支角落主筋順利搭接。
在設計鋼骨翼板表面所需配置的剪力釘時,須先求得鋼骨翼板所受
之拉力。方法有二,一為保守的假設鋼骨翼板在極限狀態達到全斷面降
伏,即容量設計的觀念,以鋼骨翼板達到降伏時所得之拉力強度作設
計。另一種方法是依剛度分配法後所得之柱頂處鋼骨所需彎矩與柱軸力
對鋼骨翼板造成之拉力,以此拉力設計所需配置的剪力釘。

(一) 設計轉換層 SRC 柱腳需配置之剪力釘:


依容量設計觀念,假設轉換層鋼骨表面所配置之剪力釘能完全

承擔鋼骨翼板達到降伏時造成之拉力,依此原則設計所需之剪力釘。

1. 計算鋼骨柱面需傳遞之軸拉力:

每片鋼骨翼板達到降伏時之拉力強度 T f 70 2.5 3.5 612.5 tf


2. 計算剪力釘之尺寸及數量:

選用 22 ×88mm @ 200mm 剪力釘

由鋼結構手冊查每支 22 之剪力釘在 fc' = 280 kgf/cm2 之混凝土

中可提供之剪力 Rn 16.3 tf

因此每片鋼骨翼板所需之剪力釘數量 n 為:


 / 20 
360 80  n 16.3 228.2 n T f 612.5 tf

得 n 2.68

故每片鋼骨翼板配置 3 支 22 ×88mm @ 200mm 剪力釘

242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7 SRC 規範

(二) 鋼骨柱基板設計:
1. 計算柱基板所需尺寸:
第6.5節
柱基板尺寸試用 Bp ×N = 80 ×80 cm
則 A1= 80 ×80 = 6400 cm2
柱墩面積 A2= 100 ×100 = 10000 cm2
檢核柱基下方混凝土之設計強度 cp Pp 是否足夠承擔柱之軸壓力:
即 cp Pp Puc

A2
其中 cp 0.6 , Pp 0.85 f c ' A1 0.85 f c ' 2 A1
A1 式(6.5-2)

10000
則 Pp 0.85 0.28 6400 1904 tf 0.85 f c ' 2 A1 3046.4 tf
6400
故 cp Pp 0.6 1904 1142.4 tf Puc 877.6 tf OK

2. 計算柱基板所需厚度:

P 877.6 10 3
f p  uc  137.1 kg/cm2
Bp N 80 80
b = 600

m n  80 0.95 60 


1
11.5 cm m
2

2 fp
t p max
m ,n  d = 600 0.95d N = 800
b Fy

2 137.1
11.5 3.39 cm m
0.9 3500 n 0.95b n

取柱基板板厚為 35 mm Bp = 800

故柱基板尺寸為 PL 35×800×800 mm

3. 設計錨定螺栓:
以柱頂彎矩對柱底處造成之水平剪力及柱軸拉力設計錨定螺栓。
柱頂彎矩對柱底處造成之水平剪力 Vu 101.9 / 
3.6 0.8 
36.4 tf
而螺栓之需求拉力強度為柱軸拉力 Tu 68.7 tf
選用 4 支 A307-M36 之錨定螺栓
每支錨定螺栓之斷面積 Ab d b / 4 
3.6 / 4 10.18 cm 2
2 2

243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7 SRC 規範

此 4 支錨定螺栓承受之剪應力 fv 及拉應力 ft 分別為:


f v Vu / 
Ab N b 
36.4 / 
10.18 4 
0.89 t / cm 2
f t Tu / 
Ab N b 
68.7 / 
10.18 4 
1.69 t / cm 2
(1) 檢核螺栓之設計剪力強度 Fv f v
螺栓之設計剪力強度 Fv 0.75 1.68 1.26 t / cm 2
故 Fv 1.26 t / cm 2 f v 0.89 t / cm 2 OK
(2) 檢核螺栓之設計拉力強度 Ft f t
當拉力與剪力同時作用時,以下式計算螺栓之極限拉應力 Ft:
Ft 4.13 1.9 f v 4.13 1.9 0.89 2.44 t / cm 2 3.2 t / cm 2
螺栓之設計拉力強度 Ft 0.75 2.44 1.83 t / cm 2
故 Ft 1.83 t / cm 2 f t 1.69 t / cm 2 OK
選用 4 支 A307-M36 之承壓型錨定螺栓 Ans.

(三) RC 柱之主筋錨定設計:
根據 RC 設計規範之要求,鋼筋在應力極值點之兩邊須保有足夠
的伸展長度 ld 。因此,地下二層處之 RC 柱主筋在通過 B2F 之梁柱接
頭後,須繼續延伸 ld 之距離至轉換層中。在計算伸展長度 ld 時,RC
規範提供簡易估算法與詳細計算法,可由工程師來選擇。
1. #8(D25)鋼筋之基本伸展長度:

0.28 d b f yr 0.28 2.54 4200


l db   178.5cm
f c' 280

鋼筋之修正係數 1

2. 以簡易估算法求鋼筋伸展長度 ld:
假設柱採用#3 箍筋,Fyh = 2800 kgf/cm2,間距為 15 cm,淨保護層
為 4 cm,則主筋之淨保護層為 4+0.95 = 4.95 cm > db=2.54 cm。
且箍筋間距 15 cm 小於 min(16db,48dh,最小柱寬) = 40.6 cm,
故鋼筋束制情況之折減因數為 0.75,
再引用乙級搭接係數 1.3,則
l d 178.5 0.75 1.3 174 cm

244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7 SRC 規範

3. 以詳細計算法求鋼筋伸展長度 ld:
首先對混凝土之束制效應作估算,外圍柱筋之淨間距為

100 4 2 0.95 2 2.54 7 
/ 6 12.05cm 4.74 d b
故鋼筋心到心間距之半為  4.74 d b d b 
/ 2 7.3cm
而鋼筋中心到混凝土外緣之最小值為  4 0.95 0.5 d b 
6.22cm
故混凝土束制指標 c 取 6.22 cm。
進一步考慮橫向鋼筋之束制指標 Ktr,先判斷柱筋之劈裂模式:
由下圖可知

2Cs

Cc

若 Cc < Cs 為垂直式劈裂;若 Cc > Cs 則為水平式劈裂。

上圖中 Cc 4 0.95 4.95cm < C s 4.74 d b / 2 6 cm

故判斷柱筋之劈裂模式屬於垂直式劈裂,如下圖所示:

取 Atr / n At

因此 Ktr 為
Atr Fyh 0.713 2800
K tr   1.27
105 sn 105 15 1
鋼筋之束制情況之修正因數為
db 2.54
 0.32 < 0.4
c K tr 6.22 1.27
取下限值 0.4,則#8(D25)主筋之伸展長度為:

l d 1.3 0.4 178.5 92.8 cm

故取#8(D25)主筋之伸展長度為 100 cm Ans.

245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7 SRC 規範

(四) 最終設計結果:
本 SRC 柱腳之設計結果如下:
1. 鋼管之斷面尺寸為□700×700×25×25,從地下二層上方 1 公尺處開
始漸縮斷面至地下二層為□600×600×25×25 (如下圖所示)
2. 鋼骨之剪力釘:採用 12-22 ×88mm @ 200mm 剪力釘
3. 柱基板:尺寸為 PL 35×800×800 mm
4. 錨定螺栓:採用 4 支 A307-M36 之錨定螺栓
5. RC 柱主筋伸展長度:
24-#8 主筋在通過 B2F 之梁柱接頭後,延伸 100 cm 至轉換層中

柱基板 (PL 35×800×800)


錨定螺栓 (4-A307-M36)

SRC 柱寬

鋼柱寬

B1F
剪力釘 12-22φ×88mm @ 200mm

箱型鋼柱

剪力釘

Typ
1000 mm

PL 35×800×800
50mm 高強度無收縮水泥砂漿
B2F
錨定螺栓(4-A307-M36)
800 mm

246
【例題 12】 SRC 柱腳與基板之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7 SRC 規範

【比較與討論】:
先前在計算 SRC 柱腳所需配置之剪力釘時,保守的以鋼骨翼板
達到降伏作依據。以下將由剛度分配法求得在柱頂處之鋼骨所需承
擔之彎矩與軸力對鋼骨翼板造成之拉力來設計鋼骨所需之剪力釘。

(1) 計算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軸向剛度 EA 與撓曲剛度 EI:


鋼骨之 As = 675 cm2,Is = 513000 cm4
EsAs = 2040000×675×10-3 = 1377000 tf
EcAc = 15000 280 ×100×100×10-3 = 2509980 tf
EsIs = 2040000×513000×10-7 = 104652 tf-m2
 
EcIg = 15000 280 100 1003 / 12 10 7 = 209165 tf-m2
(2) 依 SRC 規範第 7.3.1 節分配軸力與彎矩:

 E s As 
Pus Put 
E A 0.55 E A 
= 68.7×0.499 = 34.3 tf
s s c c 

 Es I s 
M us M u  = 101.9×0.588 = 59.9 tf-m
E I 0.35 E I 
s s c g 
(3) 鋼骨柱面需傳遞之軸拉力:
鋼骨柱面傳遞之軸拉力由鋼骨部分之柱頂彎矩 Mus 造成之軸力
與柱軸拉力 Pus 所組成:
Mus 對鋼骨翼板造成之拉力 Pt 1 59.9 / 0.7 85.6 tf
故 
Put 
tal
Pt 1 Pus 85.6 34.3 119.9 tf
(4) 計算剪力釘之尺寸及數量:
選用 13 ×52mm @ 200mm 剪力釘
由鋼結構手冊查每支 13 之剪力釘在 fc' = 280 kgf/cm2 之混凝土
中可提供之剪力 Rn 5.3 tf
因此每片鋼骨翼板所需之剪力釘數量 n 為:

 / 20 
360 80  n 5.3 74.2 n T f 119.9 tf
得 n 1.62
故每片鋼骨翼板配置 2 支 13 ×52mm @ 200mm 剪力釘

247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1/11

下圖為某棟 SRC 建築構架於 7 樓處之部份立面圖,試設計 AB 梁


所需之鋼骨斷面、主筋及箍筋。
A B C D

梁 梁 梁

825 cm 825 cm 825 cm

柱 柱 柱 柱

【已知】:(1) SRC 梁之全斷面尺寸:B × H = 60 cm × 85 cm


(2) SRC 柱之全斷面尺寸:B × H = 80 cm × 80 cm

(3) 材料強度: 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6 及 #6 以上)
Fyr = 2800 kgf/cm2 (#5 及 #5 以下)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4) 載重:AB 梁之單位長度設計載重 wu 5.30 tf/m
AB 梁各斷面之需求彎矩,經結構分析其最大值如下:

Mu A端 中央 B端

Mu 
max 151.4 tf-m - 172.3 tf-m

Mu 
max 70.5 tf-m 87.1 tf-m 108.3 tf-m

B = 60 cm

【求解】
:若 SRC 梁 AB 之全斷面尺寸為 60 cm ×
85 cm,其鋼骨與鋼筋配置方式如右圖所
示,試設計該 SRC 梁所需之鋼骨斷面、
H=85 cm
主筋及箍筋?

248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11 SRC 規範

【解】 SRC 梁之設計步驟如下:

依 SRC 規範第 5.4、5.5 與 9.6 等節進行 SRC 梁之彎矩與剪力強度設計:

(一) 彎矩部份之設計: 第 5.4 節


依 bs M ns brc M nrc M u 之原則設計 SRC 梁。 式(5.4-1)
由於支承 B 處之需求負彎矩為最大值,因此先以支承 B 處之需求彎矩
M u 172.3 tf-m 設計 SRC 梁所需之鋼筋量及鋼骨斷面,再檢核此鋼筋
量及鋼骨斷面可否滿足 SRC 梁於支承 A 處及中央處之需求彎矩。

1. 計算支承 B 處 SRC 梁之 RC 部份之彎矩強度 Mnrc:

假設 SRC 梁之受拉鋼筋採用 4-#10 (D32),受壓鋼筋採用


2-#10(D32),箍筋採用#3(D10)閉合箍筋:
受壓主筋採單層排列,則
受壓鋼筋之 d' 4 0.95 3.2 / 2 6.55 cm (取 d' 7 cm 計算)
受拉鋼筋採雙層排列,則
受拉鋼筋之 d ' 7 10 / 2 12 cm,故
梁之有效深度 d H d' 85 12 73 cm
12
T = Arfyr

66 d-a/2 d-d’

Cr = Ar’fyr’
7 c =9.3 C c= 0.85fc’ ba
0.003 0.85fc’
r ' 0.00074
假設受壓鋼筋未降伏,則

r 
' 0.003

c d' 

0.003

c 7 
c c
Cc = 0.85 fc'B1c = 0.85×280×60×0.85×c×10-3

C r Ar ' f yr ' 2 8.17 


6120

c 7 
10 3
c
T = Arfyr = 4×8.17×4.2 = 137.3 tf

由力平衡可得: C c C r T 0

可求得中性軸位置:

249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11 SRC 規範

c = 9.3 cm,a = 1c = 7.9 cm


Cc = 112.9 tf, C r 24.7 tf,T = 137.3 tf
檢核壓力筋是否降伏: r ' 0.00074 < y Fyh / Es = 0.00206 OK

 a

故 M nrc Cc d  C r d d ' 
 2
 7 .9 
112.973  / 100  24.7 

73 7 
/ 100 94.3 tf-m
 2 

2. 計算支承 B 處 SRC 梁之鋼骨部份所需承擔之彎矩強度 Mns:

(1) 由上一步驟得知 RC 部份承擔之彎矩強度為 M nrc 94.3 tf-m,

故鋼骨部份所需承擔之最小彎矩強度為:

M ns  M  M  172.3 0.9 94.3


 u brc nrc  97.1 tf-m
min
bs 0 .9
(2) 選取適當之鋼骨斷面:

計算所需之鋼骨塑性斷面模數(Zs)min:

因
M ns 
min

Zs 
min
Fys

故設計所需之最小鋼骨塑性斷面模數為:

Z s min M ns min / Fys 97.1 100 / 3.5  2774 cm3

本例題鋼骨斷面之限制條件為:
(a) 斷面鋼骨之最大深度 dmax:
dmax = 85 –(2 × 12.5)= 60 cm
(b) 鋼骨之最大寬板寬度(bf)max:
(bf)max = 60 –(2 ×12.5)= 35 cm H600×200×11×17
3
(c) Zs > (Zs)min = 2774 cm
可由「鋼結構設計手冊」查鋼骨斷面尺寸表,如附錄所示。
選用 H600×200×11×17 型鋼骨斷面,其斷面性質如下:
A 132
As = 132 cm2, s  s  2.6 % ,Zs = 2900 cm3
BH 60 85
Mns = Zs ×Fys = 2900×3500×10-5 = 101.5 tf-m> 
M ns 
min

250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11 SRC 規範

(3) 梁支承 B 處之負彎矩強度檢核:


由以上步驟得知該處之設計負彎矩強度為:
bs M ns brc M nrc 0.9 101.5 0.9 94.3 176.2 tf-m
已知該處之需求負彎矩強度為 Mu = 172.3 tf-m
故 bs M ns brc M nrc >–(Mu ) max OK 第 5.4 節

(4) 梁支承 B 處之正彎矩強度檢核:


此時梁下方受拉力,因斷面之受拉鋼筋量(2-D32)小於受壓鋼筋量
(4-D32),中立軸 c 值不大,受壓鋼筋受力甚小,可僅以受拉鋼筋
Ar 計算 RC 部份之彎矩強度 M nrc :
Cc = 0.85 fc'Ba = 0.85×280×60×0.85×c×10-3
T = Arfyr = 2×8.17×4.2 =68.6 tf
C c T 0
可求得中性軸位置:c = 5.65 cm,a = 1c = 4.8 cm
 a  4 .8 
M nrc Cc d  68.6 
78  / 100 51.9 tf-m
 2  2 
因此梁支承 B 處之設計正彎矩強度為:
bs M ns brc M nrc 0.9 101.5 0.9 51.9 138.1 tf-m
已知該處之需求正彎矩強度 M u 108.3 tf-m,
故 bs M ns brc M nrc > +(Mu ) max OK 第 5.4 節

(5) 梁支承 A 處之正、負彎矩強度檢核:


由於 B 點之需求負彎矩大於 A 點之需求負彎矩,因此在 A 點採
用與 B 點相同之配筋量即可滿足彎矩強度之需求。
此外,A 點之正彎矩 M u 70.5 tf-m 小於鋼骨部份之彎矩強度
bs M ns 91.4 tf-m,故此設計可滿足彎矩強度之需求。

(6) 梁中央處之正彎矩強度檢核:
該處最大需求正彎矩 M u 87.1 tf-m,若僅考慮鋼骨部份之彎矩強
度 bs M ns 91.4 tf-m,已可滿足彎矩強度之需求。因此為了得到
較經濟的斷面,上層鋼筋 (此時為受壓鋼筋)可減少為兩支,故在
梁中央處僅需於四個角落各配置一支主筋。

251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11 SRC 規範

(二) 計算需求剪力強度 Vu:

由於地震力具有反復作用之特性,因此需要考慮地震力對構架產生 第 9.6.2 節
不同側移方向時對梁引致之剪力。首先考慮因地震力往右側移時梁
之剪力強度,此時端點彎矩方向為:

A B

M pr,A M pr,B

1. RC 部份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 
M pr 
rc

(1) 計算梁端 RC 部份之最大可能負彎矩強度 M pr,B  :


rc

此時梁上方為拉力(受拉鋼筋 Ar 32.68 cm2) ,下方為壓力

(受壓鋼筋 Ar ' 16.34 cm2),假設受壓鋼筋未降伏:

Cc = 0.85 fc'B1c = 0.85×280×60×0.85×c×10-3

C r Ar ' f yr ' 16.34 


6120

c 7 
10 3
c
T = Ar×1.25fyr =32.68×1.25×4.2 = 171.6 tf 第 9.6.2 節

由力平衡關係:

C c C r T 0
可求得中性軸位置 c = 11.1 cm,故

c d '  11.1 7 
r  
0.003 
'
 c  
0.003
   11.1 

0.0011 y 2.04 10 3 OK


c 
M  C 

d  C 
pr ,B rc d d 
c
1
r
'

2  
 0.85 11.1 
134.8 
73  / 100 
36.9 

73 7 
/ 100
 2 
116.4 tf-m

252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11 SRC 規範

(2) 計算梁端 RC 部份之最大可能正彎矩強度 M pr,A  :


rc

此時梁下方為拉力,因受拉鋼筋量小於受壓鋼筋量,中性軸

之 c 值不大,受壓鋼筋受力甚小,可僅考慮受拉鋼筋來計算

支承 A 處之最大可能正彎矩強度 M pr,A  。
rc

Cc = 0.85 fc'B1c = 0.85×280×0.85×60×c×10-3

T = Ar×1.25fyr =16.34×1.25×4.2 = 85.8 tf

由力平衡關係: Cc T 0

可求得中性軸位置 c = 7.1 cm,故


c   0.85 7.1 
M  C 

d  85.8
pr ,A rc 78 
c / 100
1
2 
2   
64.4 tf-m

2. 鋼骨部份之標稱彎矩強度 Mns:

Mns = Zs ×Fys = 2900×3500×10-5 = 101.5 tf-m

3. SRC 梁端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 Mpr:


M pr,B  M pr

,B  M
rc ns 116.4 101.5 217.9 tf-m


M pr,A  M pr

,A  M
rc ns 64.4 101.5 165.9 tf-m

由於本例之 SRC 梁在支承 A 處及 B 處之配筋量筋相同,因此在


地震力產生往左側移時,梁端之可能彎矩強度與往右側移時相
同,即
A B
右側移時
M pr,A M pr,B

A B
左側移時
M pr,A M pr,B
   
M pr , A M pr ,B M pr ,B M pr , A

253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11 SRC 規範

4. 計算 SRC 梁之需求剪力 Vu: 第 9.6.2 節


M pr,A wu M pr,B
梁淨長 l n 825 80 745 cm
 
M pr , A M pr ,B wl
Vu   un ln
ln 2

165.9 217.9 5.3 7.45 VuA VuB


 
7.45 2
51.5 19.7

故 VuA 31.8 tf, VuB 71.2 tf

因此本 SRC 梁之需求剪力強度 Vu 71.2 tf。

(三) 剪力部份之設計:

依 SRC 規範第 9.6.2 節,檢核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剪力強度: 第 9.6.2 節

1. 鋼骨部份之剪力強度:
鋼骨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vsVns 需滿足下式之規定:

vsVns 
M ns / M pr 
Vu
式(9.6-1)

其中 Mns = Zs ×Fys = 2900×3500×10-5 = 101.5 tf-m

Mpr = Mns+ Mprc = 101.5+116.4 = 217.9 tf-m 式(9.6-3)

Vns 0.6 Fyw Aw 0.6 3.5 


1.1 60 138.6 tf 式(5.5-3)

故 vsVns 0.9 138.6 124.7 tf


M ns / M pr 
Vu 
101.5 / 217.9 
71.2 33.2 tf
故 vsVns 
M ns / M pr 
Vu OK

2. RC 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RC 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vrcVnrc 需滿足下式之規定:

vrcVnrc 
M prc / M pr 
Vu 式(9.6-2)
其中: 
M prc / M pr 
Vu 
116.4 / 217.9 
71.2 38.0 tf,

vrc0.75 ,Vnrc 應依 SRC 規範第 5.5.2 節計算,需分別考


慮「一般剪力破壞」與「剪力摩擦破壞」兩種情形。

254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11 SRC 規範

由上式可知 RC 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vrcVnrc 應大於需求剪力強度

38.0 tf,方可滿足設計之需求。假設採用#3(D10)閉合箍筋,可依

以下步驟計算 Vnrc 並求得 SRC 梁所需之箍筋間距:

(1) 考慮「一般剪力破壞」: 第 5.5.2 節

Vnrc Vnr Vnc ….…………………………………….……..(1) 式(5.5-4)

Av Fyh d
其中 Vnr  ………………………....…….…………..(2) 式(5.5-5)
s
當 SRC 梁受剪力與彎矩作用時

Vnc 0.53 f c ' bd ……………………………………………(3) 式(5.5-7)

將(2)與(3)式代入(1)式,可得
Av Fyh d
Vnrc  0.53 f c ' bd ,故
s
0.713 2 4.2 73 
0.75  0.53 280 60 73 10 3 38.0 tf
 s 

將上式整理可求得 SRC 梁所需箍筋間距 s 37.0 cm

(2) 考慮「剪力摩擦破壞」: 第 5.5.2 節

Vnrc Vnr ' Vnc ' Vns ' …………………………………………(4) 式(5.5-10)

d 
(a) Vnr ' Avf Fyh   式(5.5-11)
s 
其中 為剪力摩擦面之摩擦係數,如 SRC 規範中表
5.5.1 所示。本例中 0.8 0.8 ,故
73  349.8
Vnr ' 0.8 0.713 2 4.2 
s  s

(b) Vnc ' K 1b' d 28 


60 20 
73 10 3 81.8 tf 式(5.5-13)

(c) 由於本例之鋼骨並未配置剪力釘,因此 Vns ' 0

由於 vrcVnc ' 0.75 81.8 61.4 tf 已大於 RC 部份之需求剪

力 38.0 tf ,故 SRC 梁不會發生剪力摩擦破壞之情形。

255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9/11 SRC 規範

(3) 箍筋間距之其他限制:

在考慮上述一般剪力破壞與剪力摩擦破壞之情形後,初步

取箍筋間距 s 35 cm。惟仍需進一步依據 SRC 規範第 4.3.4

節與第 9.6.3 節之規定,檢核此箍筋間距是否滿足要求:

(a) 剪力箍筋之最小間距不得小於 7.5 cm OK 第 4.3.4 節


A 0.713 2
(b) 最小箍筋比 w  v  0.07% <0.1% NG 第 4.3.4 節
bs 60 35
Av 0.713 2
故箍筋間距 s   23.8 cm
b 0.001 60 0.001

(c) 耐震設計時,在可能發生塑鉸處左右各兩倍梁深須配 第 9.6.3 節

置閉合箍筋,且閉合箍筋之間距不得超過:

(i) 1/4 梁有效深度:s 73 / 4 18.3 cm (控制)

(ii) 8 倍最小主筋直徑: s 8 3.2 25.6 cm

(iii) 24 倍閉合箍筋直徑: s 24 0.95 22.8 cm

(iv) 30 cm

由以上第(i)點之規定控制,取箍筋間距 s 15 cm

故由步驟(1)~(3)之比較結果,應取箍筋間距 s 15 cm Ans.

(4) SRC 梁耐震箍筋配置範圍:

(a) 閉合箍筋配置範圍:SRC 梁兩端支承面起兩倍梁深範 第 9.6.3 節

圍內( 2 H 170 cm)需配置閉合箍筋,第一個閉合箍筋

距支承面不得大於 5 cm。

(b) 在上述之規定範圍外,也應全長配置兩端具耐震彎鉤 第 9.6.3 節

之箍筋,且箍筋的間距不得大於 1/2 梁有效深度,即

為 73 / 2 = 36.5 cm,且須滿足 SRC 規範第 4.3.4 節中

最小剪力筋量的規定,如上述步驟(3)中之(b)所計算,

所需最小間距為 23.8 cm。因此在 SRC 梁的中央段配

置間距 20 cm 的閉合箍筋。

256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10/11 SRC 規範

(三) 最終設計結果:
本 SRC 梁最終之設計結果如下:

1. SRC 梁全斷面尺寸: 60 cm × 85 cm

2. SRC 梁鋼骨斷面:採用 H600×200×11×17 之 H 型鋼骨斷面

B = 60

6-#10 (D32)
7
(梁主筋) 12.5
10

#3 (D10)@15cm 60 H = 85
61
(閉合箍筋)

7 12.5

H600×200×11×17 單位:cm

(a) SRC 梁靠兩端支承處之斷面配置圖

B = 60

4-#10 (D32)
7
(梁主筋) 12.5

#3 (D10)@20cm 71 60 H = 85
(閉合箍筋)

7 12.5

H600×200×11×17 單位:cm

(b) SRC 梁中央段之斷面配置圖

257
【例題 13】 SRC 梁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11/11 SRC 規範

3. SRC 梁之主筋配置如下圖:

(1) 在 SRC 梁左右兩端支承處,上部主筋採雙層配置,共 4 支

#10(D32) 主筋;下部主筋採單層配置,共 2 支#10(D32) 。

(2) 在 SRC 梁中央處,僅於斷面四個角落各配置一支#10(D32)

主筋,共 4 支主筋貫通 SRC 梁之全長。

A B

2-D32
2-D32 2-D32

2-D32

4. SRC 梁之箍筋配置如下圖:

(1) 在 SRC 梁靠兩端支承面之 170 cm 範圍內配置# 3 (D10)之閉合

箍筋,間距為 15 cm。第一個閉合箍筋距 SRC 柱面 5 cm。

(2) 在 SRC 梁中央段亦配置# 3 (D10)的閉合箍筋,間距為 20 cm。

A B
閉合箍筋 閉合箍筋 閉合箍筋
範圍 範圍 範圍
5 cm 11@15 cm 間距 20 cm 11@15 cm 5 cm

2 H 170 cm 2 H 170 cm

258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1/14

下圖為某棟 SRC 建築物於 7 樓至 8 樓間 x 方向構架之立面圖,試設


計 SRC 柱 B 所需之鋼骨斷面、主筋及箍筋。
A B C D

8F
m
z

310 cm
x

7F
n
梁 梁 梁

柱 柱 柱 柱

【已知】:(1) 6、7、8 樓 SRC 柱全斷面尺寸: B × H = 80 cm × 80 cm


(2) 7、8 樓 SRC 梁全斷面尺寸: B × H = 60 cm × 85 cm

(3) 柱長度與有效長度係數: L= 3.10 m,Ky = 1.83

(4) 材料強度:鋼骨 Fys = 3500 kgf/cm2

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5) 載重: 7 樓柱 B 各種載重組合經分析,其結果如下表:


軸力 Pu 柱頂 Muy 柱底 Muy
Pu max 時 841.0 tf 28.6 tf-m 28.4 tf-m
(Muy)max 時 548.6 tf 110.3 tf-m 121.2 tf-m
y

【求解】
:若該柱之全斷面為 80 cm × 80 cm,且
在四角落各配置 3 支主筋,試設計該
梁所需之十字型鋼骨斷面、主筋及箍 x
H = 80 cm

筋?

B = 80 cm

259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14 SRC 規範

【解】 SRC 柱之設計步驟如下:

(一) 檢核 SRC 柱斷面尺寸

1. SRC 柱斷面之最小尺寸 B = 80 cm > 30 cm OK 第 9.7.3 節

2. SRC 柱短邊與長邊尺寸之比值 B/H = 80 / 80 = 1.0 > 0.4 OK

(二) 計算 SRC 柱之需求彎矩強度 Mu:

依 SRC 規範第 9.7.1 節檢核「強柱弱梁」之規定。 第 9.7.1 節


1. 計算柱 B 左右兩端 SRC 梁之設計彎矩強度:
(1) 梁之負彎矩強度:

依先前【例題 13】之計算得知梁端之負彎矩強度 M g M n 195.8 tf-m

(2) 梁之正彎矩強度:

依先前【例題 13】之計算得知梁端之正彎矩強度

M g M n 153.4 tf-m

2. 計算柱 B 之需求彎矩強度:
柱 B 之需求彎矩強度應取以下兩者較大者:(1)滿足「強柱弱梁」原則
所計得之彎矩強度,(2)由結構分析所計得之彎矩強度。
Mcj,b

M g 153.4 tf m M g 195.8 tf

Mcj,t

為使柱 B 之梁柱接頭處滿足「強柱弱梁」之原則,柱端之彎矩強度應
滿足下式之規定:
M c 1.2 M g 1.2 
195.8 153.4 
419.0 tf-m 式(9.7-1)

由於本例 7 樓與 8 樓之層高、尺寸均相同,假設在梁柱接頭 m 上下兩


端之柱需求彎矩強度相等,如圖所示,即 M cj ,b M cj ,t ,

故 M c 0.5 419.0 209.5 tf-m

260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14 SRC 規範

因 M c 0.9 209.5 188.6 


Mu 
max
121.2 tf-m,

故柱 B 應取 M c 為需求彎矩強度,而不採用結構分析所計得之需求彎

矩強度,即 M u M c 188.6 tf-m

(三) 鋼骨部份之彎矩設計:

1. 研判 SRC 柱中鋼骨斷面之最大容許尺寸:
若鋼骨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為 15 cm,則
第 4.5 節
鋼骨之最大深度 dmax 與最大翼板寬度分別為:
dmax = 80 –(2 × 15)= 50 cm
(bf)max = 80 –(2 × 15)= 50 cm

2. 試選鋼骨比 ρ
s:(一般 ρ
s 約在 4% 至 10% 之間)

初步選取 ρ
s = 6 %,則
2
(As)max = ρ
s(B × H)= 0.06 ×(80 × 80)= 384 cm

3. 可由「鋼結構設計手冊」查鋼骨斷面尺寸表,選取鋼骨斷面:
採用兩支 H 型鋼骨組成十字型鋼骨斷面,即 2H494×302×13×21
(1) 檢核鋼骨斷面肢材寬厚比:
第 3.4 節
b / 2t f 30.2 / 
2 2.17.2  pd 21 / Fys 11.2 OK
hc / tw 22.6 / 1.3 17.4  pd 123/ Fys 65.7 OK
(2) 此十字型鋼骨斷面性質如下:(本例為簡化計算,假設十字型鋼
骨斷面為完全雙對稱,暫時忽略腹板重疊部份之厚度)
As = 374 cm2
Is = Ix = Iy = 91350 cm4
Zs = Zx = Zy = 4678 cm3

rs = I s  91350 = 15.63 cm
As 374
A 374
s  s  5.8 % 2H494×302×13×21
BH 80 80

4. 軸力與彎矩分配:
(1) 計算鋼骨部份與 RC 部份之軸向剛度 EA 與撓曲剛度 EI:
EsAs = 2040000×374×10-3 = 762960 tf

261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14 SRC 規範

EcAc = 15000 280 ×80×80×10-3 = 1606387 tf


EsIs = 2040000×91350×10-7 = 18635 tf-m2
EcIg = 15000 280 341333310 7 = 85674 tf-m2

(2) 依 SRC 規範第 7.3.1 節分配軸力與彎矩: 第 7.3.1 節

 E s As 
Pus Pu 
E A 0.55 E A 
= 841.0×0.463 = 389.4 tf 式(7.3-3)
s s c c 

 Es I s 
M us M u  = 188.6×0.383 = 72.2 tf-m 式(7.3-4)
E I 0.35 E I 
s s c g 

5. 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一)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1) 計算鋼骨部份之標稱受壓強度 Pns (依規範 6.4.2 節計算): 第 6.4.2 節

首先求出鋼骨之有效迴轉半徑 reff 及長細比參數 λ


c,

再依公式(6.4–2)或(6.4–3)計算 Pns:

(本例 SRC 柱之 Ky = 1.83,取 Ky Ly = 1.83×3.1 =5.7 m)

Ig
reff rs  , 十字型鋼骨之α= 0.3 式(6.4-5)
Ag

80 4 12
reff 15.63 0.3  22.56 cm
80 2

KL Fys 1.83 310 3 .5 式(6.4-4)


c   0.33 1.5 ,故
reff Es 22.56 2040

 
Pns exp 0.419 c Fys As 1250.6 tf
2
式(6.4-2)

(2) 檢核鋼骨部份之強度: 第 7.3.2 節


首先比較 Pus 大於或小於 0.2csPns?

因 0.2csPns = 0.2×0.85×1250.6= 212.6 tf ,

故 Pus = 389.4 tf > 0.2csPns,

採用 SRC 規範第 7.3.2 節公式(7.3-8)來檢核鋼骨強度如下:

262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14 SRC 規範

Pus 8  M us  式(7.3-8)
  
1.0
cs Pns 9 
bs M ns 

其中 Mns = Zs×Fys = 4678×3500×10-5 = 163.7 tf-m

389.4 8  72.2 
  0.802 1.0 OK
0.85 1250.6 9 0.9 163.7 

(註:若鋼骨部份不能滿足強度需求,表示假設之鋼骨尺寸太小,

須重新選大一點的斷面。)

(四) RC 部份之彎矩設計:

1. 假設在 SRC 柱每個角落配置 3 支#8(D25)之主筋,共 12 支: 第 9.7.3 節


Ar =12×5.07 = 60.8 cm2
A 60.8
r  r  1.0% 4% (小於 4%之上限) OK 第 7.3.2 節
BH 80 80

2. 為求較經濟之設計結果,可依 SRC 規範第 7.3.2 節之步驟(三)進行軸

力與彎矩重新分配,求出重新分配後,RC 部份需分擔之外力:

根據上一節鋼骨部份之計算結果,得知軸力與彎矩重新分配係數:

0.802
故重新分配外力之後,RC 部份所需分擔之軸力與彎矩如下:
Purc Pu Pus / 841 389.4 / 0.802 355.5 tf 式(7.3-9)

M urc M u M us / 188.6 72.2 / 0.802 98.6 tf-m 式(7.3-10)

3. 以查圖法求 RC 部份之彎矩強度 crc M n :

(1) 計算柱斷面之
值:

SRC 柱斷面最外緣主筋之中心至混凝土表面之距離為 7 cm (混凝

土保護層加上箍筋直徑再加上主筋半徑),故查表所需採用之
值

為:

263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14 SRC 規範

80 2 7
 0.825
80


(2) 依據 fc'、fy、查「柱之軸力與彎矩強度相關圖-矩形柱,四面等 (參閱土木
404-90
量鋼筋」之圖求取 crc M n :
圖 7.1.4)
已知 fc' = 280 kgf/cm2,fy = 4200 kgf/cm2,
= 0.825, r 0.01

Purc 355.5 10 3


 55.5 kgf/cm2
Ag 80 80

M n
由
= 0.8,查得點 A (如附圖): 26.8 kgf/cm2
Ag H

M n
由
= 0.9,查得點 B (如附圖): 28.1 kgf/cm2
Ag H

M n
以內插法求
= 0.825 時之 27.1 kgf/cm2
Ag H

故crc M n 27.1 Ag H 27.1 80 80 80 10 5 138.8 tf-m

4. 檢核 RC 部份之設計彎矩強度 crc M n 是否大於需要彎矩強度 Murc?


crc M n 138.8 tf-m > M urc 98.6 tf-m OK

(五) 計算 SRC 柱之需求剪力強度 Vu: Pu


第 9.7.2 節
Mct
依據【例題 13】之 SRC 梁耐震設計結果得知,柱端左右兩側 Vu
 
SRC 梁之最大可能彎矩為 M pr ,B 217.9 tf-m, M pr ,B 165.9 tf-m
本例在 7 樓梁柱接頭之上、下層柱高度、斷面尺寸均相同,由
hn
接頭處彎矩平衡,柱 B 底端之最大可能彎矩強度 Mcb 為:
 
M pr ,B M pr ,B 217.9 165.9
M cb   191.9 tf-m
2 2 Vu
Mcb
因本例 8 樓梁之尺寸、配筋與 7 樓梁相同,故柱 B 頂端之最
Pu
大可能彎矩強度 Mct 亦相同: M ct 191.9 tf-m

264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14 SRC 規範

已知柱 B 之淨高:hn = 層高-梁深= 3.10-0.85 = 2.25 m

M M cb 191.9 191.9 式(9.7-5)


故柱 B 之需求剪力 Vu  ct  170.6 tf-m
hn 2.25

(六) 鋼骨部份之剪力設計:

鋼骨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vsVns 需滿足下式規定: 第 9.7.2 節


vsVns 
M ns / M pr 
Vu 式(9.7-3)

其中 Mns = Zs ×Fys = 4678×3500×10-5 = 163.7 tf-m


Mpr = Mns + Mprc

Mprc 之計算如下:

Cc = 0.85 fc'Ba = 0.85×280×80×0.85×c×10-3

C r Ar ' f yr ' ( 6 5.07 ) 


6120

c 10.3 
10 3
c
T = Ar×1.25fyr =30.42×1.25×4.2 = 159.7 tf
由力平衡關係:

C c C r T 0
可求得中性軸位置 c = 10.1 cm,a = 1c = 8.6 cm,故

c d '  10.1 10.3 


r  
0.003 
'
 c  
0.003
   10.1 

0.00006 y 2.06 103 OK


 a

M prc Cc d  C r d d ' 
 2
 8 .6 
69.7  / 100 
163.4 3.69 
69.7 10.3 
/ 100
 2 
104.7 tf-m

故 Mpr = Mns + Mprc = 163.7+104.7 = 268.4 tf-m

265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14 SRC 規範

Vns 0.6 Fyw Aw 0.6 3.5 


1.3 49.4 134.9 tf 式(5.5-3)

vsVns 0.9 134.9 121.4 tf


M ns / M pr 
Vu 
163.7 / 268.4 
170.6 104.1 tf
故 vsVns 
M ns / M pr 
Vu OK

(七) RC 部份之剪力設計:
RC 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vrcVnrc 需滿足下式規定:

vrcVnrc 
M prc / M pr 
Vu 式(9.7-4)

其中需求剪力強度 
M prc / M pr 
Vu 
104.7 / 268.4 
170.6 66.5 tf

故 RC 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vrcVnrc 應大於需求剪力強度 66.5 tf,方可滿足

設計之需求。

Vnrc 依 SRC 規範第 5.5.2 節計算,應分別考慮「一般剪力破壞」與「剪力

摩擦破壞」兩種情形。假設採用#4(D13)閉合箍筋,依以下步驟設計柱所

需之箍筋間距如下:

1. 一般剪力破壞: 第 5.5.2 節

Vnrc Vnr Vnc ….………………………………………..….….....…..(1) 式(5.5-4)

Av Fyh d
其中 Vnr  ……………..…………...…….…….………...…...(2) 式(5.5-5)
s
當 SRC 構材受軸壓力作用時

 P 
Vnc 0.53
1  urc  f c ' bd ……………………………………...…(3) 式(5.5-8)
 140 A 
 g 

 355.5 10 3 
0.53
1
 
 280 80 69.7 10 3 69.1 tf
 140 80 80 

將(2)與(3)式代入(1)式,可得

Av Fyh d  P 
Vnrc  0.53
1  urc  f c ' bd ,故
s  
 140 Ag 

266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9/14 SRC 規範

1.27 2 4.2 69.7 


vrcVnrc 0.75  69.1 66.5 tf
 s 
將上式整理可求得所需箍筋間距為: s 38.0 cm

2. 剪力摩擦破壞: 第 5.5.2 節

Vnrc Vnr ' Vnc ' Vns ' ………………………………………………..…(4) 式(5.5-10)

d 
(1) Vnr ' Avf Fyh   式(5.5-11)
s 
其中 為剪力摩擦面之摩擦係數,如 SRC 規範中表 5.5.1 所示。本

例中 0.8 0.8 ,故

69.1  589.7
Vnr ' 0.8 1.27 2 4.2 
s  s

(2) Vnc ' K 1b' d 28 


80 30.2 
69.7 10 3 97.2 tf 式(5.5-13)

(3) 由於本例之鋼骨並未配置剪力釘,因此 Vns ' 0

由於 vrcVnrc ' 0.75 97.2 72.9 tf 已大於 RC 部份之需求剪力 66.5

tf ,故 SRC 柱不會發生剪力摩擦破壞之情形。

3. 柱最小圍束箍筋量之規定:

矩形柱之圍束箍筋總面積 Ash 不得小於以下兩式計算者:

f ' 
Ag  As Fys 

(1) Ash 0.3 shc  c 
A 1 

1  式(9.7-6)
  Pn 
F 
 ch
 yh   u 

f ' 
 As Fys 
(2) Ash 0.09 shc  c 1  式(9.7-7)
  Pn 
F 
 
yh u 

其中 
Pn 
u
As Fys 0.85 f c ' Ac Fyr Ar


374 
3.5 
0.85
0.28 
80 80 374 60.84 
60.84 
4.2 
2984.2 tf

267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10/14 SRC 規範

Ach 
80 4 2 
80 4 2 5184 cm2

Ag 
80 
80 6400 cm2

hc 80 2 
4 1.27 / 2 
70.7 cm

Ash f ' 
Ag  As Fys 

(1) 0.3hc  c 
 1 

1 
s F  A
 
yh  ch 
 Pn 
u 

280 6400  374 3.5 



0.3 70.7  
 1
1 0.187 cm
4200 
5184  2984.2 
 

Ash f ' 
 As Fys 
(2) 0.09 hc  c 
1 
  Pn 
F 
u 
s  yh 

280  374 3.5 


0.09 70.7  
1 0.239 cm (控制)
 2984.2 
4200  
因橫向箍筋採用#4(D13)閉合箍筋,得

Ash 1.27 2 2.54 cm2


A 2.54
故箍筋間距 s  sh  10.6 cm (控制)
0.239 0.239

4. 圍束箍筋間距之其他限制:

在考慮一般剪力破壞、剪力摩擦破壞及最小圍束箍筋量之規定後,取

s 10 cm。惟仍需進一步依據 SRC 規範第 4.3.5 節與第 9.7.3 節之規定,


檢核此箍筋間距是否滿足要求:

(1) 剪力箍筋之最小間距不得小於 7.5 cm 第 4.3.5 節


A 1.27 2
(2) 最小箍筋比 w  v  0.32% >0.1% 第 4.3.5 節
bs 80 10
(3) 耐震設計時,在梁柱接頭處之上柱底部及下柱底部及可能產生彎矩 第 9.7.3 節
降伏處之兩側須以圍束箍筋圍束之,且圍束箍筋之間距不得超過:

(a) 1/4 柱短邊: s H / 4 80 / 4 20 cm

(b) 15 cm

故由以上步驟 1~4 之計算結果,取圍束箍筋間距 s 10 cm Ans.

268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11/14 SRC 規範

5. SRC 柱圍束箍筋配置範圍:
(1) 柱圍束箍筋配置範圍需滿足以下規定: 第 9.7.3 節
(a) H 80 cm (控制)
(b) hn / 6 225 / 6 37.5 cm
(c) 45 cm
故於 SRC 柱梁柱接頭處之上柱底部及下柱底部之 80 cm 範圍內配置
# 4 (D13) 間距為 10 cm 之閉合箍筋。
(2) 在不須配置圍束箍筋處應全長配置閉合箍筋,其閉合箍筋之間距需 第 9.7.3 節
滿足以下規定:
(a) 6 倍最小主筋直徑: s 6 2.54 15.2 cm (控制)
(b) 20 cm
(c) 且須滿足第 4.3.5 節中最小剪力筋量的規定,如步驟 4 中(2)所示:
Av 1.27 2
s  31.8 cm
b 0.001 80 0.001
因此在非圍束區配置間距 15 cm 的閉合箍筋。

(八) 最終設計結果:
本 SRC 柱最終之設計結果如下:
1. SRC 柱全斷面尺寸: 80 cm × 80 cm
2. SRC 柱鋼骨斷面:採用 2H494×302×13×21 之十字型斷面
B = 80 cm

7 cm
10 cm 15.3 cm

20.5 cm
12-#8 (D25) < 30 cm
(柱主筋) 49.4 cm H = 80 cm
20.5 cm
4#6(D19)
(補助筋)
10 cm
15.3 cm
7 cm
#4(D13)
(閉合箍筋)
2H494×302×13×21

269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12/14 SRC 規範

3. 主筋與補助筋配置方式:

(1) 在 SRC 柱四個角落各配置 3 支#8(D25)主筋,共 12 支。

(2) 依 SRC 規範第 4.3.3 節規定,SRC 柱相鄰主筋之間距若大於 30

cm,應加配長向補助筋,其尺寸不得小於# 4 (D13)。本例在柱之

每側各加配一支# 6 (D19)之補助筋,共 4 支。(補助筋主要為增加

混凝土的圍束效果,不需直接穿過梁柱接頭,且不計其對柱強度

的貢獻。)

4. 箍筋配置方式:

SRC 柱於梁柱接頭處之上柱底部及下柱底部之 80 cm 範圍內配置# 4


(D13) 間距為 10 cm 之閉合箍筋。柱中央段則配置# 4 (D13)間距 15 cm

的閉合箍筋。

柱B

≦5 cm 梁

8@10cm D13 圍束箍筋

淨高 hn (225 cm) 4@15cm D13 閉合箍筋設置範圍

8@10cm D13 圍束箍筋

≦5 cm 梁

270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13/14

A點

271
【例題 14】 SRC 柱之耐震設計例

14/14

B點

272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1/6

試設計【例題 14】中 SRC 柱 B 在 8 樓之梁柱接頭區所需配置之圍束


箍筋,並檢核該接頭之抗剪強度。SRC 梁柱接頭之橫剖面圖如下:

梁箍筋

鋼柱 鋼梁

B (柱全寬 80 cm)

柱主筋
柱內連續板

柱箍筋 梁主筋

b (梁全寬 60 cm)

【已知】
:(1) SRC 梁全斷面尺寸:b × h = 60 cm × 85 cm,同【例題 13】
(2) SRC 柱全斷面尺寸:B × H = 80 cm × 80 cm,同【例題 14】

(3) 材料強度:鋼骨 Fys = 3500 kgf/cm2,鋼筋 Fyr = 4200 kgf/cm2

混凝土 fc' = 280 kgf/cm2

【求解】
:試計算柱 B 在 8 樓之梁柱接頭區所需配置之圍束箍筋量與間距,並檢核
該接頭之剪力強度是否滿足 SRC 設計規範之要求?

273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6 SRC 規範

【解】 SRC 梁柱接頭之設計步驟如下:

(一) 檢核 SRC 梁柱接合處之撓曲強度比:

依 SRC 規範第 8.4.2 節檢核 SRC 梁柱接合處之撓曲強度比: 第 8.4.2 節

採用 SRC 梁與 SRC 柱接合時,在接合處之梁與柱中之鋼骨或鋼筋混凝土,

其撓曲強度應符合以下規定之一:

(1) 鋼骨部分:

( M )
ns C
 0.6 式(8.4.1)
( M ns ) B

(2) 鋼筋混凝土部分:

( M nrc C )
 0.6
式(8.4.2)
( M nrc )B

根據先前【例題 13】SRC 梁與【例題 14】SRC 柱之資料,本例題梁柱接

合處 SRC 梁與 SRC 柱之鋼骨部分及 RC 部分之撓曲強度計算結果如下:

SRC 梁:(Mns) B = 101.5 tf-m ; (Mnrc) B = (Mprc) B = 116.4 tf-m

SRC 柱:(Mns) C = 163.7 tf-m ; (Mnrc) C = (Mprc) C = 104.7 tf-m


( M )
ns C
= (2×63.7) / (2×101.5) = 1.61  0.6 OK
( M )
ns B

( M nrc C )
= (2×104.7) / (2×116.4) = 0.90  0.6 OK
( M nrc )B

(二) SRC 梁柱接頭區之圍束鋼筋設計:

依 SRC 規範第 9.8 節計算 SRC 梁柱接頭區圍束箍筋之需求量: 第 9.8 節


已知柱 B 四面皆有梁通過,且梁寬= 60 cm  3/4 柱寬 = 3/4 × 80 = 60 cm

因此本接頭可視為「圍束接頭」。

274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6 SRC 規範

故本接頭區之圍束箍筋量可較柱圍束箍筋之需求量減半,惟箍筋之間距仍 第9.8.2節
不得大於 20 cm。

根據先前【例題 14】中 SRC 柱 B 之資料,本梁柱接頭區所需之圍束鋼筋

量 Ash 可較柱圍束箍筋量減半計算如下:

Ash 1 
 f '  
 As Fys 
 0.239
 0.09 hc  c 1 
 0.120 cm
2 F    
s   
yh  Pn u 
 2

若圍束箍筋採用#4(D13)閉合箍筋,則

Ash 1.27 2 2.54 cm2

A 2.54
故 s  sh  21.2 cm
0.120 0.120

取 SRC 梁柱接頭區之圍束箍筋間距 s 20 cm Ans.

D13 閉合箍筋
柱主筋

5 cm

12.5 cm

3@20 cm 梁深 85 cm

12.5 cm

5 cm

D13 閉合箍筋

275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6 SRC 規範

(三) SRC 梁柱接頭區之剪力強度檢核: 第 9.8.1 節

1. 梁柱接頭之需求剪力強度 Vu:
SRC 梁柱接頭之需求剪力強度 Vu 為

Vu 1.25 Fyr 
Art Arb  
M ns /  
d b t f VT 式(9.8-1)

1.25 4.2
32.7 16.3
2 101.5 100 / 
60 1.7 
170.6
436.1 tf

2. 梁柱接頭之設計剪力強度 vVn :
SRC 梁柱接頭之設計剪力強度 vVn 為

vVn vsVns vrcVnrc 式(9.8-2)


其中 vsVns 與 vrcVnrc 分別為鋼骨與 RC 部份在梁柱接頭區之設計剪力

強度,其值依 SRC 規範第 9.8.1 節計算:

(1) 鋼骨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若保守的只將平行受剪方向之鋼骨腹板之抗剪強度納入考量,則

Vns 0.6 Fyw Aw 0.6 3.5 


1.3 49.4 134.9 tf

故 vsVns 0.9 134.9 121.4 tf

(2) RC 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
本接頭因四邊皆有梁圍束且梁寬均不小於 3/4 柱寬,因此

 As Fys 
Vnrc 5.3 f c ' A j 
1 
 2
Pn u  式(9.8-3)
其中 SRC 梁柱接頭區之有效受剪面積 Aj 為(參閱 Aj 之示意圖)。

A j 柱深 H × (梁寬 b+ 2x ) = 80 × 80 = 6400 cm2

 As Fys 
故 Vnrc 5.3 f c ' A j 
1 
 2
Pn u 

 374 3.5  3
5.3 280 6400 
1 10 = 443.1 tf
 2 2984.2 

故 vrcVnrc 0.75 443.1  332.3 tf

276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6 SRC 規範

有效受剪面積 Aj

有效接頭寬度 第 9.8.1 節
≦ b+h
≦ b+2x
剪力方向之柱深 H
註: x 為梁邊至柱邊
距離之較小值

x H

剪力之方向
b

SRC 梁柱接頭區之有效受剪面積 Aj 示意圖

277
【例題 15】 SRC 梁柱接頭之耐震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6 SRC 規範

3. 檢核設計剪力強度 vVn 是否大於需求剪力強度 Vu?

SRC 梁柱接頭之設計剪力強度 vVn 為:

vVn vsVns vrcVnrc 121.4 332.3 453.7 tf


已知接頭之需求剪力強度 Vu 436.1 tf

故 vVn = 453.7 tf > Vu = 436.1 tf OK

【討論】:

在計算接頭處鋼骨部份之設計剪力強度時,除了考慮平行剪力方向的鋼

柱腹板之剪力強度以外,是否應將該鋼柱之翼板(平行剪力方向)之貢獻也

納入部份考量,至今尚未定論。若是將鋼柱腹板及與腹板平行之兩片翼

板之一部份抗剪強度(若試取 50%)共同納入考量,則

Vns 0.6 Fyw 


Aw 0.5 2 A f 

0.6 3.5 
1.3 49.4 0.5 2 2.1 30.4 
268.9 tf

vsVns 0.9 268.9 242.0 tf


接頭內之設計剪力強度為

vVn vsVns vrcVnrc 242.0 332.3 574.3 tf


已知接頭之需求剪力強度 Vu 436.1 tf

故 vVn = 574.3 tf > Vu = 436.1 tf OK

剪力方向

考慮鋼柱腹板及兩片翼板之一部份貢獻,共同提供抗剪強度

278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1/8

下圖為某棟 SRC 建築物構架之部份立面圖,其梁皆採用鋼梁,柱


則採用 SRC 柱。若 AB 梁在離 SRC 柱面 1m 處擬採用托梁之方式
續接,試設計接合處所需之螺栓及續接板。

A B C D

鋼梁 鋼梁 鋼梁

800 cm 800 cm 800 cm

SRC 柱 SRC 柱 SRC 柱 SRC 柱

【已知】:(1) SRC 柱之全斷面尺寸: B × H = 70 cm × 70 cm


(2) 鋼梁之斷面尺寸: H500×200×10×16

(3) 鋼梁之材料強度: A572 Gr. 50 鋼材

(Fys =3500 kgf/cm2 ,Fus =4550 kgf/cm2)

(4) 載重:梁之係數化單位長度載重 wu 5.30 tf/m

【求解】
:若鋼梁斷面尺寸為 H500×200×10×16,從離柱面 1m 處以托梁方式
接合,採用 A490 摩阻型螺栓及 A572 Gr. 50 材質之續接板,試設
計接合處所需螺栓數、螺栓尺寸及續接板之尺寸?

279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2/8 SRC 規範

【解】 托梁續接之設計步驟如下:

(一) 計算接合處之需要彎矩 Mu 及需要剪力 Vu:

依極限狀態時鋼梁兩端於 SRC 柱面處形成塑性鉸(達到塑性彎矩

Mp )之原則,設計托梁續接處(離柱面 1 m)之需要彎矩 Mu 及剪力 Vu。

AB 梁於極限狀態時之受力情況如下圖所示:

wu Mp
Mp
受力圖
l n 7.3m

VuA VuB

VuA Vu
VuB
剪力圖
1m
3.65 Mu Mp
彎矩圖
1m
Mp

已知鋼梁斷面為 H500×200×10×16, 塑性斷面模數 Zs = 2130 cm3

故 Mp = Zs ×Fys = 2130×3500×10-5 = 74.6 tf-m

2 M p wu l n 2 74.6 5.3 7.3


Vu     20.4 19.3 tf
ln 2 7 .3 2

故 VuA 39.7 tf, VuB 1.1 tf

因此於托梁接合處(離柱面 1 m)之需要剪力 Vu 及需要彎矩 Mu 為:

Vu VuA 
wu 1.0 39.7 
5.3 1.0 34.4 tf

M u M p VuB 1 wu 1 0.5 74.6 1.1 1 5.3 1 0.5 70.9 tf-m

280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3/8 SRC 規範

(二) 托梁接合處之翼板(Flange)續接設計:

彎矩 Mu 對鋼梁之翼板造成之拉力 T1 為
Mu 70.9 100
T1   146.5 tf
d b t f 50 1.6

但 T1 之值不需大於鋼梁翼板達到完全降伏時之拉力 T2,而 T2 之值為


T2 A f Fys 20 1.6 3.5 112.0 tf

故鋼梁翼板續接處之設計拉力 Tf 可取為 T f T2 112.0 tf

1. 螺栓尺寸及數量之設計:
選用 A490-M24 之摩阻型螺栓,並採雙剪設計
每支螺栓所能提供剪力 R 為

R 1.13 Tm N s 1.13 0.33 29.1 2 21.7 tf

故需要之螺栓數量 N b T f / R 112.0 / 
1.0 21.7 
5.2 支
採用每排 6 支,上下翼板各兩排,共四排總計 24 支 A490-M24
之摩阻型高強度螺栓。

2. 梁翼續接板之設計:

考慮螺栓最小間距及邊距之限制

螺栓最小間距 ≧ 3d = 7.2 cm, 採用 8 cm

螺栓最小邊距 ≧ 1.5d = 3.6 cm, 採用 4 cm

假設梁翼續接板之尺寸為 PL t×200×485 及 2PL t×80×485,如下

圖所示,再依翼板所受之拉力 Tf 決定所需之續接板厚度 t:

40 80 80 40 40 80 80 40

40
CL 40
200
40
40
485 單位:mm

281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4/8 SRC 規範

計算梁翼續接板厚度時需分別考慮以下三種情形:(a)全斷面降

伏、(b)有效淨斷面積斷裂及(c)塊狀撕裂。
(a) 考慮全斷面降伏:
Fy Ag  T f
0.9 3.5 
t 20 t 8 2 T f 112.0 tf
故可求得板厚 t 9.9 mm
(b) 考慮有效淨斷面積斷裂:

Fu Ae  T f

0.75 4.55 t 


20 2  2 t 
2.4 0.15 2  8  
2.4 0.15 2 

86.0t T f 112.0 tf
故可求得續接板厚度 t 13.0 mm (控制)
(c) 考慮塊狀撕裂:
塊狀撕裂強度為剪力撕裂強度及與其垂直面上張力斷裂強度
之和,其設計強度需考慮以下兩種可能:
(1) 當 Fu Ant 0.6 Fu Anv 時,破壞模式為拉力破壞與剪力降伏:
Rn 
0.6 Fy Agv Fu Ant 
(2) 當 0.6 Fu Anv Fu Ant 時,破壞模式為拉力降伏與剪力破壞:
Rn 
0.6 Fu Anv Fy Agt 
40

40

120 200

40
485
單位:mm

Fu Ant 4.55 2t 


8 2 0.5 48.2t
2.4 0.15 2 
0.6 Fu Anv 0.6 4.55 2 t 2
44.5 5.5 323.8t
2.4 0.15 2 
故 0.6 Fu Anv Fu Ant ,因此本例為拉力降伏與剪力破壞控制
Rn 
0.6 Fu Anv Fy Agt T f 112.0 tf
其中 Anv 2 t 2
44.5 5.5  118.6 t
2.4 0.15 2 
Agt 2 4 2t 16 t

282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5/8 SRC 規範

Rn 0.75 
0.6 4.55 118.6 t 3.5 16 t 284.8 t
令 Rn T f
可求得續接板厚度 t  3.9 mm
由步驟(a)、(b)及(c)可取梁翼續接板板厚為 13 mm,
故梁翼續接板之尺寸為 PL 13×200×485 及 2PL 13×80×485 mm

(三) 托梁接合處之腹板(Web)續接設計:

首先應先求出鋼梁腹板續接處所需承擔之剪力與彎矩:
(a) 由步驟(一)得知托梁接合處之需求剪力為 Vu 34.4 tf;
(b) 托梁續接處之需求彎矩 Mu = 70.9 tf-m,而鋼梁翼板所分擔之彎矩
Muf 為: M uf T f 
d t f 
112 
50 1.6 
/ 100 54.2 tf-m
故鋼梁腹板尚需分擔之彎矩 Muw 為:
M uw M u M uf 70.9 54.2 16.7 tf-m

1. 估算梁腹續接板需要之尺寸:
考慮螺栓最小間距及邊距之限制,若採用 A490-M24 之摩阻型螺
栓,並以雙剪設計,則
螺栓最小間距 ≧ 3d = 7.2 cm,採用 8 cm
螺栓最小邊距 ≧ 1.5d = 3.6 cm,採用 4 cm
假設每排採用 5 支螺栓,兩排共 10 支,故梁腹續接板需要之尺寸
為 2PL t×165×400 mm,如下圖所示:
C
L
40 40 40 40

40
80

80
400
80

80

40
單位:mm
165

283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6/8 SRC 規範

2. 檢核梁腹板續接處之螺栓數量是否滿足需求:
梁腹板續接處受力情形如圖所示,可視為同時承受扭矩與剪力,
右上角螺栓受力最大,茲以彈性向量法檢核之: 42.5 42.5

I p 10 4.25 2 4 8 2 4 16 2 1460.6 cm2


M y 16.7 100 16
Rtx  uw  18.3 tf 80
Ip 1460.6
M x 16.7 100 4.25
Rty  uw  4.9 tf 80 M uw 16.7 tf m
Ip 1460.6
V 34.4
Rvy  u  3.4 tf 80 Vu 34.4tf
n 10

Rtx 
Rty Rvy 
80
Ru  
2 2

 
18.3
4.9 3.4  20.1 tf
2 2
單位:mm

雙剪設計時,每支 A490-M24 之摩阻型螺栓所提供之剪力 R 為


R 1.13 Tm N s 1.13 0.33 29.1 2 21.7 tf
則 R 1.0 21.7 21.7 tf Ru 20.1tf OK

3. 計算梁腹續接板需要之厚度:

計算梁腹續接板之厚度時需考慮以下兩種破壞情形:(a) 一般剪

力撕裂,及(b)塊狀撕裂。

(a) 考慮一般剪力撕裂:
Rn 
0.6 Fu Anv  Vu 34.4 tf
其中 Anv 2 t 
40 5  53 t
2.4 0.15 2 
Rn 0.75 0.6 4.55 53t 108.5 t
令 Rn Vu
可求得續接板厚度 t  3.2 mm (控制)

(b) 考慮塊狀撕裂:

塊狀撕裂強度為剪力撕裂強度及與其垂直面上張力斷裂強度

之和,其設計強度需考慮以下兩種可能:

(1) 當 Fu Ant 0.6 Fu Anv 時,破壞模式為拉力破壞與剪力降伏:

Rn 
0.6 Fy Agv Fu Ant 

284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7/8 SRC 規範

(2) 當 0.6 Fu Anv Fu Ant 時,破壞模式為拉力降伏與剪力破壞:

Rn 
0.6 Fu Anv Fy Agt 
Fu Ant 4.55 2t 
4 0.5 24.1t
2.4 0.15 2 
0.6 Fu Anv 0.6 4.55 2 t 
36 4.5 130.2t
2.4 0.15 2 
故 0.6 Fu Anv Fu Ant ,因此本例為拉力降伏與剪力破壞控制

Rn 
0.6 Fu Anv Fy Agt  Vu 34.4 tf

其中 Anv 2 t 
36 4.5  47.7 t
2.4 0.15 2 
40mm

Agt 2 4 t 8t

Rn 0.75 
0.6 4.55 47.7 t 3.5 8 t 118.7 t

令 Rn Vu

可求得續接板厚度 t  2.9 mm

由步驟(a)及(b)可取梁腹續接板板厚為 4 mm,
因此梁腹續接板之尺寸為 2PL 4×165×400 mm

(四) 最終設計結果:

本鋼梁之托梁接合設計結果如下:

1. 鋼梁翼板(Flange)處之接合:

(1) 高強度螺栓:採用每排 6 支,上下翼板各需兩排,共四排總計

24 支 A490-M24 之摩阻型高強度螺栓。

(2) 梁翼續接板:上下翼板各均需採用一片 PL 13×200×485 及兩片

PL 13×80×485 mm 之續接板,鋼材為 A572 Gr. 50。

2. 鋼梁腹板(Web)處之接合:

(1) 高強度螺栓:採用每排 5 支,兩排共 10 支 A490-M24 之摩阻

型高強度螺栓。

(2) 梁腹續接板:鋼梁腹板兩面各需採用一片 PL 4×165×400 mm 之

續接板,鋼材為 A572 Gr. 50。

285
【例題 16】 SRC 梁柱接頭處鋼梁之托梁續接設計例

計 算 及 討 論 8/8 SRC 規範

PL 13×200×485
SRC 柱面
6-A490-M24
165

2PL13×80×485

2PL 4×165×400
400
5-A490-M24

485
鋼梁 H500×200×10×16
1000
單位:mm

286
附錄(一):型鋼斷面性質表

287
288
289
290
會議記錄

附錄(二):會議紀錄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九十三年度研究計畫期末聯合研討會第三場次會議紀錄

一、 時 間﹕九十三年十一月九日(星期二)上午九時整

二、 地 點﹕台北科技大學設計館八樓國際會議廳

三、 主持人﹕葉組長祥海 記錄﹕李台光、曹源暉、陶其駿

四、 主席致詞:(略)

五、 執行單位簡報﹕(略)
六、 綜合討論﹕

【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構造設計教材】

王協理亭復:

1. 本研究案不僅可為教材,應為很實用的手冊,特別在各局部設計流程,更

能連成一起組成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

2. 本案既為教材,似可以完整設計例,例如從結構佈置到構材設計之細節。

3. 鋼骨鋼筋混凝土中梁柱接頭如何發揮其靭性,其靱性能否合乎規範要求。

【處理情形】:

1. 謝謝肯定與嘉勉。

2. 本研究盡力提供流程圖與設計例,並詳述 SRC 構材設計應注意之細節。由

於本計畫之經費與時間有限,進一步之內容應可考慮纳入下一階段的研究

計畫來執行。

3. 目前 SRC 規範中之梁柱接頭設計規定,基本上承襲了 AISC 規範之 S 構造

與 ACI 規範之 RC 構造相關之靭性設計要求,另外再參考日本 AIJ-SRC 規

範之規定作必要之調整。我國 SRC 規範在研擬過程中經過廣泛的學者專家

咨詢座談會討論,因此在梁柱接頭相關之靭性設計要求應屬合理。此外,

本研究計畫之主持人另在國科會之研究計畫中,進行了一系列的鋼梁接
291
會議記錄

SRC 柱之梁柱接頭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在適當的設計下,梁柱接頭可發揮

良好的韌性,且能符合設計規範之韌性需求。

陳教授太農:

1. 本教材從優生學之觀點,建立設計邏輯及設計方法,以進行建構構造細部

之設計要點,為很實用可採行之教材,且為難能可貴之研究教材。

2. 從實務運用及經濟觀點,是否可由強度疊加法之原理應用,提供鋼骨與鋼

筋混凝土在強度上最經濟之平衡點建議。

3. 設計教材特別舉實例說明設計之運用(柱梁接頭)與要點,並列舉錯誤例加以

比較說明,以強教學效果,未來仍必須要求嚴謹之施工規範,以落實鋼骨

鋼筋混凝土之工程品質。

【處理情形】:

1. 謝謝肯定與嘉勉。

2. 依目前 SRC 規範之強度疊加、相對剛度與應力重新分配之設計原則,工程

師在設計時應可適度考慮經濟性之問題。一般而言,在初步設計時,鋼骨

之斷面不宜選太小(建議鋼骨比約在 4%以上),使鋼骨斷面能發揮適當之強

度,且有助於縮小構材斷面尺寸。
3. 本研究儘可能詳述SRC構造設計應注意之細節,並纳入SRC斷面配筋錯誤
例加以說明。為確保SRC構造之工程品質,設計者需遵守規範中相關構造

細則之規定。值得注意的是SRC規範第三、第四與第八章中,詳細的列出

SRC構造在設計及施工時應注意到的許多細節,將有助於避免產生錯誤
的設計。

林教授文賢:

1. 請加註鋼筋不可貫穿鋼結構之翼板。

2. 報告書第七十九、一百頁之圖 10(A)及圖 35 中,是否可加註柱內連續板開

孔及其厚度之條件。

3. 請加註鋼筋對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之要求條件,例如: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是

竹節鋼筋標稱直徑之 1.5 倍。

292
會議記錄

4. 報告書第七十七頁圖 7 中,右鋼筋貫穿柱之處,請予修正錯誤。另若鋼筋

需要搭接或貫穿時,須注意鋼筋相互錯開之問題,以避免難以施工。

【處理情形】:

1. 在報告第五章中已說明。

2. 一般柱內連續板之厚度應與鋼梁之翼板厚度相同。為了使 SRC 梁柱接頭處

澆注之混凝土不致產生空洞 (尤其是在角落之處),在柱內連續板開孔以利

混凝土填充密實確有其必要性。惟設計時應注意開孔之面積不宜過大,開

孔後之連續板應仍具有足夠之強度以傳遞由鋼梁翼板傳來之拉力與壓力。

3. 鋼筋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在 SRC 規範第四章中已提供相關規定。

4. 謝謝寶貴建議,已於期末報告中更正。

邱顧問昌平:

1. 內容非常完整豐富,為專案設計者十分有用之參考資料。

2. 在第 1.2 節鋼骨鋼筋混凝土優生學,以及第 1.3 節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之優

點,談到結合 S 造及 RC 造優點之互補,但整體合理完整的設計到底如何,

請於教材內另闢一節教育學界及業界。任何理論皆來自於實驗室之實驗,

故尺寸效應會使設計公式有其侷限性,故使用至超大斷面時,應有保守之

應用;另外 S 造與 RC 造之施工混在一起,更要加倍用心。

【處理情形】:

1. 謝謝肯定與嘉勉。

2. 結構工程設計的主要目標在於兼具品質、安全與經濟性。因此設計者有必

要充份瞭解並利用 S 構造及 RC 構造各自之優點與互補作用以達成優良的

SRC 構造設計結果。整體的結構設計首先需要考慮建築功能之需求,選擇

合理的結構系統與適當的立面及平面配置,並考量施工與管理之相關問

題,以便進行綜合判斷。SRC 構造在施工上有其複雜性,設計者須確實依

據 SRC 規範第三、第四與第八章中之構造細則相關規定進行設計,以避免

不合理之設計造成施工困難。由於許多設計公式皆源自於實驗室之模擬試

驗結果,故尺寸效應可能會使設計公式產生偏差,故採用超大斷面設計時,

293
會議記錄

確實應保守待之。此外,未來在實驗室中之研究工作,宜儘可能採用大尺

寸之試體進行實驗,以減小尺寸效應造成之問題。

七、結論﹕

(一)綜合討論之建議事項,請研究團隊參採辦理或妥予回應,同時請利用後續

時間充實、修訂研究內容,於規定時程內完成研究成果報告。

(二)本場之期末簡報審查,請再檢核研究計畫需求,並依前項結論辦理後,同

意結案。

(三)各研究案之結論與建議,及專家學者所提意見,可供本所賡續研究或推廣

應用者,由本所承辦單位參採規劃辦理。

八、散會﹕(上午十二時整)

29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