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四川省泸州市 熊生贵 林志荣


英国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著名的多感官法,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全身心地参与和动手
实践时,会学得更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感官学习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多感官学习法的作用
1.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有些人用这一种方法会学得好,有些人用另一种方法会学得更好。“通向大
脑的六个主要 通道:我们学习是通过我们所看,所听,所学,所嗅,所触,所做”(戈登?德
来顿《光明的未来》)告诉我们:有些人主要是视觉学习者,喜欢看照片或图画;有 些人是
听觉学习者,喜欢听;有些人是触觉学习者,通过触觉会学得更好;有些人是动觉学习者,通
过移动身体或其它动作会学得更好;有些人偏重于印刷文字,通 过读书会轻而易举地学会东
西;有些人是“群体互相影响”的学习者,在与其他人相互影响时会学得最好。如果我们的教
学中让“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 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简?
豪斯顿《教育可能的人类》),因“才”施教,殊途同归,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上述分析证明,
“我们会掌握阅读 内容的 10%,听到内容的 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 80%”(《地球村在
行动》)。说明让学生的实践,亲身经历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是克服高耗低效、从根本 上提
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各种感官的调动,是为面向各种性格和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
特定诊断研究 会对美国、香港和日本 53000 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们向测试后得出普通学生学
习方式分析图:37%的学生是动觉学习者(移动、触摸、行动),34%的学生 是听觉学习者
(声音、音乐),29%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来学习)。学生的学习至少有以上三种
主要的学习方式:
(1)触觉学习者(源自一希腊词语,意为“顺延运动”)。当他们能亲身运动、体验和
实验时,会学得最好。他们通常被叫做运动触觉学习者。
(2)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内容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好;有一部分人
为“印刷符号型”,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
(3)听觉学习者。通过音乐、谈话的声音而学得最好。林思?奥帕来思研究发现,大多
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能力连接
起来时,就能学得更好、更快。
在上述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中有三点对学习是极为重要的:①怎样迅速、充分、有效地存
储和重获信息;②怎样利用它解决问题;③怎样利用它创造新的点子。
将各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化,交替使用,会使适合各种学习方法的学生最大
可能得到训练,可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二、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适当降低“听”的强度,使之成为“听练”。现在串讲式的课堂教学中,师讲生听不
是“听”的 训练,实际上它忽略了学生的听。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决定了他们不可能
长时间地接收信息。单调随意性的讲,使听的指向性不明晰,加之教师讲完了事,无 从检验
学生听的质量,无法训练学生“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理解内在”,“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
只有在训练课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用“听→写,听→辩, 听→记,听→测,听→说”
等多种方式交错着练习,同时教师们讲到关键处,信息输出清晰明朗,并要求学生在听(师、
生)话中完、说、议、练、演等,这样,听 的训练才有质量。如《太阳》一课,教师先读一
篇课文《太阳的三大特点》,抽生复之,哑言,师再读,生仍昏然。这时教师把太阳的三大特
点(远、大、热)抽象 出来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听,再请学生讲给其他学生听,学生都能
讲之,这就是“听练”的效果。
2.强化“做”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课堂的学习中,一是要保证学生“动”的时间,二是在这时间内让全体学生都会“动”
起来,“学 做合一”所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中充分让学生“练一练”,如理解词语
“争先恐后”;“演一演”,如“小壁虎尾巴”;“试一试”,如“飘落”一词的理解 可让
学生用纸片试一试等。在活动中去学习,会学得更好。另外“做”的学习还包括:①及时抽生
的“写练”。学习一记课文(段落)后让学生仿写,如《我爱故乡 的杨梅》学后,练写家乡
的一种植物。②勾画批注。③画“知识树”图,如学完一篇文章后,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3.让视听之外的感官参与进来协调训练。
(1)嗅觉参与。《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潜伏时被烈火包住的邱少云,“我忽然闻到一
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就是嗅觉参与的结果。如在描写一朵鲜花时,除看到它的形色外,用嗅觉
去嗅一嗅,就能知道这朵花的香味浓淡。
(2)触觉参与。有许多事物通过视听嗅感官是难以感知的,触觉就易于理解了。如“珊
瑚”看似植物,用手一摸就知道质地坚硬的石头;冬天的寒风刺骨,火的温度高低等就是触觉
感知的。
(3)味觉参与。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杨梅的味道如何?学生只要尝一尝就知道了,
不必教师费解。
4.充分地“活动”起来。因为“动”是孩子们乐意为之且兴趣盎然的天性。
(1)摹拟活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爬山虎是怎样贴着墙往上爬的,师生一同用手
做摹拟活动。将手臂当“茎”,手指当“触觉”摹拟“贴、拉、巴”的爬行动作。
(2)实验活动。《捞铁牛》中,捞铁牛的全过程用实验法来展示给学生看后,再让学生
亲自做实验来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3)表演活动。对于童话故事或童趣较浓的故事,通过表演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如
《美丽的公鸡》,分别让学生扮演几种不同的动物,再如《奴隶英雄》独幕剧的表演。
(4)歌唱活动。如《弯弯的月儿》这首儿歌的学习,学生一边学唱儿歌,一边就学习了
课文内容;《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5)参观访问活动,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去参观访问与课文有关的人或事。
如学习《长征》一词时,带领学生访问老红军,体会红军当年长征时的艰难困苦和长征胜利后
的喜悦心情,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和准备。
5.让“隐形的活动”(脑动)发挥最大的效益。
(1)回忆经验。唤醒学生生活体验,“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
要把生活经 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圣陶语)。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腻”
一词的理解,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述很难道清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味吃杨梅果时的 感觉,
才能体验“细腻”。
(2)引导体验。课文中的词句训练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如《风筝》一文
中,风筝眼睛“骨碌碌”,至少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去体会:
a.转速(相当快)
b.转向(向着一个方向)
c.声响(眼睛与风的摩擦声)
(3)启发想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既可凭借语言文字的记叙,又可
凭借图像,还可凭借助读加以合理的想象。如《小珊迪》中小珊迪去换零钞没有回来,他会去
干什么呢?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总之,“无论如何强调调动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为过……,因此,尽量运用不止一个
感官进行学 习,尽量勾勒你学习内容的场景,尽量通过其它感官牢记信息”(《学习的革
命》),是面向各个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让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效 率,
培养创新精神和语文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2004-08-28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jxyj_1/jxxz/201008/t20100818_678813.ht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