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亚洲华人企业集团:

影响、 对策、 教训和发展动向


朱 炎  郭 梁

  一年多前, 当人们还在热烈讨论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和 “东亚奇迹” 内在动力的时候, 突


然间, 1997年 7月初, 在东南亚 “五虎” 之一的泰国爆发了严重的货币危机。 泰铢贬值立即
产生了人们始料未及的 “多米诺骨牌” 效应, 金融危机风暴迅速冲击马来西亚、 印尼、 菲律
宾等东南亚国家, 并进而波及到香港、 新加坡、 韩国, 危及台湾。 1998年夏季, 危机余波犹
在扩延之时, 日元急速贬值又加剧了亚洲的危机。而且, 亚洲的金融危机还引发了俄罗斯、 拉
美各国的金融动荡, 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 对亚洲的许多国家来说, 危机的直接后果
是货币急剧贬值、 金融机构倒闭、 股市和房地产暴跌、 外汇储备流失和对外债务负担急增。由
于金融危机, 亚洲各国和地区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失业者激增, 经济陷入困境, 个别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还发生了国内政局变动和严重的社会动荡。 直到现在, 亚洲金融危机还没有完
全过去, 许多亚洲国家的上空仍笼罩着愁云惨雾。
亚洲的华人经济是当地民族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金融
危机袭来时, 华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沉重打击, 尤其是华人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金融
业、 房地产业和进出口业, 更是首当其冲。 企业倒闭, 破产者难以计数, 华人经济损失惨重。
至于印尼由经济危机引发的政局和社会动荡, 更使华人再次成为替罪羔羊。在这样的形势下,
对 “东亚经济奇迹” 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华人经济将如何生存, 能否经受这次 “跨世纪前人类
面临的重大考验”, 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另外,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有近 80% 的外商投资
来自此次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家和地区, 尤其是来自华人资本, 因此了解危机中的华人经济的
处境和动向十分必要。 但是, 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仍在 “发酵”, 要全面总结此次危机给
华人经济造成的影响为时尚早。 在此, 仅就迄今为止金融危机给华人企业集团造成的影响以
及华人企业集团的 “应变” 对策作一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应该记取的教训和今后华人企
业集团的发展动向。 总之, 本文拟通过分析危机中华人企业集团的处境和动向, 来了解金融
危机冲击下的亚洲华人经济。

一 金融危机的冲击
金融危机给华人企业集团带来的影响, 总起来说是使其遭受了巨大损失。 然而, 由于经
营的领域和所在地区, 以及经营的战略和手法不同, 华人企业集团受到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就经营领域来看, 以金融、 房地产为主要经营领域的企业集团受到的打击尤其沉重。 在
制造业中, 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较之于面向出口的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
就地区来看, 在金融危机危害较大的国家, 华人企业集团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 印度尼
西亚和泰国的华人企业集团所受影响最为严重, 而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有不少华人企业集团
的经营陷入了困境, 新加坡、 香港的华人企业集团所受到的冲击则较小一些。在 “重灾区” 国
家投资的华人企业集团也都同样受到了该国经济状况恶化的影响。
2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 第 2期 

就经营手法来看, 由于经营战略和手段不同, 债务多的企业集团与债务少的企业集团在


危机中遭受的冲击也不一样。 那些迅速扩大规模、 借入巨额外债尤其是美元外债的企业集团
面临的经营困难更大。 当然, 还有诸如与当地官僚权势资本关系密切程度如何等等, 都会直
接影响到华人企业集团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程度。
华人企业集团的经营困难, 具体表现在经营业绩的恶化、 债务负担的增加、 资金周转的
困难、 大型建设项目的中止和延期、 企业停业甚至破产等方面。
第一, 在金融危机中, 亚洲各国经济不景气, 需求骤减, 华人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恶化
是不可避免的, 盈利大减甚至大量亏损。泰国石化行业的最大企业泰国石化工业 ( T P I) 集团
在 1996年时有 8. 8亿铢的收益, 1997年时有 260. 9亿铢的收益, 而到了 1998年第一季度则
出现了 692. 6亿铢的亏损。在马来西亚, 1997年度的大众银行 ( P ub lic B ank) 税前盈利与 1996
年相比减少 21% , 大众金融 ( P ub lic F inance) 的税前盈利减少 24. 9% , 太平银行 ( P acific
Bank ) 同期的税前盈利减少 31. 1% 。 新加坡华侨银行 (O CBC ) 属下的花莎尼 ( F rase r &
N eave ) 在 1997年的 营业额比前一年 下降了 2. 1% , 税前盈利下 降 20. 8% , 纯利下 降了
43. 2% 。 新加坡有 6家大银行, 其中 4家为华人银行, 由于提取坏帐准备金的增加, 1997年
的纯利润比上一年减少 30% , 这是 11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利润减少的情况, 至 1998年上半年,
6大银行的利润仍在减少。包括 10家华人银行在内的泰国商业银行在 1998年 1~ 9月份也都
是亏损经营。 东南亚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印尼三林集团 ( S alim G roup) 也因印尼盾大幅贬值
造成了巨额汇率损失, 使 1997年的盈利与前一年相比变成 “零头”。 但经营业绩的恶化还只
是金融危机给华人企业集团带来的最轻的影响。
第二, 由于本国货币贬值, 积欠的外债 (几乎都是美元外债 ) 的还款负担激增。 由于金
融危机, 企业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 申请延期偿还债务的企业不断出现。 上述泰国石化工业
( T P I) 集团总计有 38亿美元的外债。 1998年 4月, 为了偿还债务, 该集团决定出售其属下除
石油化工和水泥事业以外的 150家企业, 并在 1998年 8月公布了出售部分企业后的重建计
划。印度尼西亚的轮胎制造商象记集团 (G ad jah T ungg a l) 有 14亿美元的长期对外债务和 3. 5
亿美元的短期对外债务, 据说其中 70% 已伦为坏账。阿斯特拉 ( A stra) 集团在 2001~ 2003年
期间, 到期需偿还的债务为国外债务 20亿美元 (其中有 30% 未采取对冲保值措施 )、 国内债
务 2兆盾。 三林集团除了面临政治风险以外, 负债情况也十分严重。 截止 1997年底, 集团属
下的印多食品 ( Indo fo od) 的外债有 10亿美元, 印多水泥 ( Indo cem en t) 的外债则有 8. 3亿
美元。由于在印尼目前的局势下新资本难以流入, 该集团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债务。
第三, 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资金周转的困难, 正在进行中的大型项目被迫延期或中止。
马来西亚的伊克兰 ( Ek ran ) 集团在 1995年获得了许可, 在沙捞越的巴昆 ( B akong ) 兴建东
南亚最大的水电站, 总工程费达 15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 但在金融危机风暴的冲击下, 该集
团被迫于 1997年 11月宣告撤退。 为了填补撤退的损失, 在 1998年 4月, 该集团还出售了本
集团的上市企业温利工业 (W em b ley Indu st ry ) 的股份。除此之外, 该集团表示要出售伊克兰
公司的部分股份。印尼的三林集团也因为资金困难, 在 1998年 4月决定将在建的大型石油化
工项目延期进行。 在这个项目中, 三林集团的资本占 40% , 英国石油占 35% , 日本的 4家商
社占 15% , 工程费用总额达 10亿美元。
第四, 金融危机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企业关闭或破产。 1997年 8月, 泰国金融管理当局决
定停止 56家金融公司的营业, 其中多数属华人的金融公司。 到 1998年 2月至 4月时, 坏帐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亚洲华人企业集团: 影响、对策、教训和发展动向 3

累累的京华银行 ( Bang kok M et ropo litan Bank )、 泰国第一银行 ( F irst B angkok C ity Bank)、
京都银行 ( S iam C ity B ank ) 和曼谷商业银行 ( B angkok Bank o f C omm e rce ) 等 4家华人银行
也因回天无力, 求救于外资失败而被金融当局接收实行国有化。 在印度尼西亚, 民营银行大
多数为华人资本, 其中最大的民营银行—— 三林集团属下的中亚银行 ( Bank C ent ral A sia) 也
在 1998年 5月被印尼银行重整局 ( IBDRA ) 接管。 林绍良家族拥有中亚银行 70% 的股权, 苏
哈托家族拥有该行 30% 的股权。 在印尼 5月的大骚乱中, 该行总行和 122家分行都被冲击,
150具自动提款机被捣毁, 直接损失达 30亿盾。 在印尼政权交替后, 因大量存款被挤提, 该
行不得不从中央银行接受了相当于资本金 2倍的特别融资 30兆盾。 8月, 印尼政府要求三林
集团在 9月 21日前必须清偿特别融资和对该集团的企业融资共计 48兆盾。 到限期时, 三林
集团尚余 27兆盾无法偿还。 结果, 三林集团所属包括印多食品、 印多水泥等企业在内的 104
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大部分股份都被政府新设立的控股公司接收。 这样一来, 印尼最大的华人
企业集团三林集团虽然可以继续经营所属企业, 但实力大为减弱, 形同空壳。 与此同时, 象
记集团 ( G adjiah T ung ga l)为了抵偿属下的印尼民族商业银行 ( B ank Dag ang N asio nal Indone-
sia) 欠政府的高达 30兆盾的债务, 不得不将属下企业全交政府没收, 成为金融危机发生后首
家破产的华人企业集团。 此外, 在 1998年 5月以前, 已有多家华人经营的银行被关闭, 其中
规模较大的银行, 如陈子兴 (H end ra R aha rd ja ) 哈拉班集团 (H a rapan G roup ) 所属的几家银
行 及 其各 地分 行 250家 全部被 关闭。 何筱 昆 ( S am adikun H o rfono ) 现 代集 团 (M odem
G roup ) 的核心企业, 现代银行 (M odem B ank) 由于资不抵债, 被政府接受。 还有饶耀武
(U sm an A dm ad ja ja) 的金融银行 ( D anam on Bank )、 王家发 (K aha rudd in O ngko ) 的合众银
行集团等也都被关闭。 上述银行的华人客户众多, 无疑, 银行的关闭或被破坏使他们遭受了
惨重损失。
第五, 由于各国货币贬值和股市、 房市的暴跌, 华人企业和华人企业家的资产也大幅度
缩水。 在最早出现股市暴跌的泰国, 华人企业的资产缩水最为严重。 1997年 1月 7日至 1998
年 1月 7日, 在泰国股市的狂泻潮中, 亚洲电信 ( T e lecom A sia ) 的股价下跌 80% , 盘谷银
行 ( Bang kok Bank ) 的股价下跌 65% , 秦那越电脑电讯 ( Sh inaw a t ra C om pute r& Comm unica-
t ions) 的股价下跌 64% , 泰华农民银行 ( T h ai F arm ers Bank ) 的股价下跌 60% 。 由此可推测
泰国华人企业的资产评价值损失大多在 60% 以上。 而这一期间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 仅以成
功 多 多 ( Be rjaya Spo rt s T o to )、 立 达 环 球 ( L eader U n ive rsa l)、 万 能 企 业 ( M ag num
C o rpo rat ion)、 名胜世界 ( R eso rt W o r ld) 和大众银行 ( P ub lic Bank ) 为例, 其资产价值损失
平均就在 50% 左右。 虽然新加坡受危机的影响较小, 但华人企业所受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以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1月期间的市值来看, 永泰控股 (W in g T ai H o lding s) 下降 72% , 金
融股 华 联 银 行 ( OU B ) 下 降 68% , 华 侨 银 行 ( OCBC ) 下 降 58% , 联 合 工 业 ( U n ited
Indust ria l) 下 降 58% , 城 市 发 展 ( C ity deve lopm en ts) 下 降 53% , 花 莎 尼 ( F raser &
N eave ) 下降 52% , 大华银行 ( UO B ) 下降 34% , 上述企业的资产值平均也损失了 50% 左右。
据美国的 “ F o rbes” 杂志估计, 金融危机发生后, 华人大富豪的资产普遍都比金融危机前大幅
减少。 最大减幅甚至高达 72% , 为 52. 3亿美元之巨 (见表 1)。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说的
由于股市房市下跌所带来的资产缩水或损失是市场评价值或者说是帐面上的, 并不一定是已
经出现的实际损失。
第六, 金融危机激化国内矛盾, 引发暴乱事件, 使华人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这种情况仅
4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 第 2期 

出现在印尼。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印尼货币大幅贬值, 国内通货膨胀, 失业人数激增, 加


之自然灾害的影响, 饥民成群, 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困难。 在一些地方, 对苏哈托政府
的不满被煽动成为排华暴乱, 印尼华人再次成为替罪羔羊, 这是同样具有排华历史的东南亚
其它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发生的现象。
表 1 华人大 富豪资产减少状况 单位: 亿美元、%
资产额
所在国和地区 减少额 减少率
1997年 5月 1998年 3月
蔡道行 ( R achm an H a lim ) 印尼 72. 7 20. 3 52. 3 72. 0
李兆基 ( L ee Shau K ee ) 香港 146. 6 101. 2 45. 4 31. 0
郭炳湘 (W a lter K w ok) 香港 123. 1 82. 3 40. 8 33. 1
郭令明 ( K w ek L eng Beng ) 新加坡 57. 8 28. 5 29. 3 50. 8
郭鹤年 ( R ober t K uok ) 马来西亚 70. 1 42. 4 28. 2 39. 9
黄奕聪 ( Eka T jip ta W id ja ja) 印尼 54. 3 27. 0 27. 3 50. 2
黄廷芳 (N g T eng F ong ) 新加坡 69. 9 48. 3 21. 6 30. 9
李嘉诚 ( L iK a-sh ing ) 香港 109. 8 89. 2 20. 6 18. 8
  资料来源: 根据 “ F o rbe s G lob al” , A p il 6, 1998制作。
金融危机爆发不久, 1997年 9月, 在苏拉维西省的望加锡就发生了大规模的排华骚乱。随
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 政治动荡的加剧, 骚乱和排华行动进一步扩大, 在西爪哇、 中爪哇、
苏门答腊、 苏拉威西等许多城市, 都发生了暴徒抢掠华人商店、 焚烧华人店铺和汽车, 以及
袭击华人的暴乱。 到 1998年 5月, 暴乱进一步升级, 不法之徒在雅加达、 棉兰等十多个城市
对华人商店、 住宅、 财物肆无忌惮地打、 砸、 抢、 烧, 众多无辜华人被打死打伤, 华人妇女
惨遭强暴, 其罪行令国际社会震怒,
关于排华暴乱中华人经济所受的损失, 目前尚无完整的统计资料。仅从 1998年 5月中旬
暴徒在雅加达与西边的文登市和东边的柏加西市、 在中爪哇的梭罗市大肆洗劫和焚烧华裔公
民的店铺、 企业的情况来看, 就已十分惊人。 在雅加达, 草铺 (格罗朵 ) 市场有 1, 457间店
铺、 城市酒店大厦 150个客房、 天桥店铺 104间、 哈戈尔商店 8间、 奥利安市场 100间、 格
罗朵购物中心 700间与店屋 30间, 总计 3, 272间店铺被焚烧。 全雅加达被破坏的店铺总计
竟达 11, 290间之多。 据文登 (丹格朗市 ) 市长披露, 该市商店被焚者达 214间, 另有 371间
店屋被洗劫与破坏。 16座大型超级市场, 包括号称东南亚最大的力宝卡瓦拉芝购物中心, 遭
洗劫后又被烧毁, 估计仅不动产损失就达 2, 250亿盾。 柏加西市几乎所有的大型购物商场都
在遭洗劫后被烧毁, 该市 567间店屋、 9间大商行、 24家银行办事处、 4间餐馆与 2家旅馆亦
被焚, 汽车、 摩托车被毁不计其数。 被洗劫与焚毁的商品, 据印尼零售商协会主席史提夫·
桑达估计约 9千亿盾。又如在南苏门答腊的首府巨港及中爪哇的梭罗, 5月中旬也发生了开埠
以来最严重的排华骚乱, 梭罗八成华人住宅、 商店遭殃, 当地大部分经济设施受到破坏。
总之, 在排华暴乱中, 从华人富豪到小商平民, 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损失难以计数。
被洗劫后的华商流离失所, 他们毕生的积累化为乌有后将面临严峻的生活问题。 排华暴乱的
直接结果, 也使印尼经济陷入更大困境, 几近瘫痪。 由于华人商店与印尼国计民生关系密切,
大量华人商店被毁, 严重破坏了长期形成的商品销售网络和流通渠道, 对商品分配造成严重
影响, 民生必需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印尼盾对美元的汇率也继续下跌, 回升无望。 暴乱还造
成出口业大受影响, 自 5月中旬以来, 来自欧美共值 30亿美元的纺织品及鞋子订单被取消。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亚洲华人企业集团: 影响、对策、教训和发展动向 5

至于暴乱所造成的投资环境的恶化, 则使更多的外商对印尼投资望而却步, 或加速撤出资本,


而资金外流又将使暴乱产生的经济后遗症更加恶化。

二 克服困境的对策
综上所述,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 华人企业集团大多损失惨重。 然而, 华人企业集
团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为了克服危机造成的困境, 一些华人企业集团在危机爆发不久
就采取了对策。 对策的主要内容, 从大的方面讲, 首先是以实际行动促进居住国经济状况的
好转, 共渡难关。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 可以举出诸如出售企业和事业, 引入外资以增资, 整
顿核心事业以外的事业, 从海外撤回本国等等措施。
1. 积极参加爱国自救运动
华人经济根植于居住国, 是当地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没有当
地经济大环境的好转, 华人经济从根本上说难以摆脱金融危机造成的困境。 所以, 当金融危
机袭来时, 尽管华人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个别国家如印尼还引发了排华暴乱, 但各国华人仍
然与当地各族人民一道, 积极参与各种爱国运动和活动, 发扬扶危济困精神, 共渡危难。 例
如 在泰国政府发起的 “泰助泰” 爱国运动中, 有许多华人团体和华人企业家献金献力, 向
“泰助泰基金会” 捐款, 支持泰国政府解救金融危机, 以致出现了 “国家有难, 献金献银” 的
热潮。 马来西亚华人也行动起来参加民间自发组织的爱国自救运动。 一些华人纷纷从国外调
回资金解救马来西亚国内困境, 例如出售他们在海外的酒店等。 马来西亚华文报纸 《南洋商
报》 在 1997年 10月 22日发表 “爱国运动宣言”, 呼吁马来西亚各民族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华
人积极响应, 各团体纷纷召开 “爱国行动大会”, 华人社团还成立了 “马来西亚爱国行动工
会” 等组织, 为恢复马来西亚经济献力献策。 印尼华人企业家在危难之中不忘救助穷人, 捐
献了大量物品开展 “济贫运动”, 林绍良的三林集团一次捐出 10万包价值 32万美元的食品,
雅加达的 6家华人姓氏宗祠及部分华人企业仅在 1998年 3月就捐赠了 2亿盾款项。印尼第二
大城市泗水的华商也纷纷捐款捐物赈济东爪哇的穷人。此外, 还有万隆华人企业家捐出 210吨
大米和 70吨白糖等事例。 华人已在居住国落地生根, 他们认同并效忠于入籍国, 在危难之际
能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就是最好的证明。
2. 企业经营的调整和应变
( 1) 作为事业重组的一环, 许多华人企业集团出售了属下的部分事业和企业。 出售事业、
企业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债务, 或准备应付到期的债务以及增加手头的流动资金, 也有的
准备用于收购新企业。
例如, 新加坡的旅店置业 (H o te l P ropert ies) 集团, 在这次危机中就卖掉了在英国、 澳
大利亚的海外资产以充实流动资金。
印度尼西亚的金光集团 ( S inarM asG ro up) 虽然负债额高达 40亿美元, 然而其产品几乎
全供出口, 收入也以美元结算, 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 该集团也在较早时候就
开始了重组属下事业, 出售资产以备偿还债务。例如, 其属下的造纸企业集伟化工纸业 ( T jiw i
K im ia) 公司的产品有 80% 供出口, 因此在 1997年的纯利润比上年增加 100% , 1998年预计
有 7成以上的增益。然而, 该公司的外币债务达 10亿美元, 其中 80% 是在美国发行的公司债
券 (到 2001年将偿还 2亿美元、 2004年将偿还 6亿美元 ), 剩余的 20% 是以美元结算的国内
债务。 为了筹集还债的资金, 该公司于 1998年 2月卖掉了其在中爪哇造纸工厂的发电设备,
6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 第 2期 

偿还了相当于 2亿美元的债务。 另外, 该企业集团在新加坡的子公司—— 上市企业亚洲食品


(A sia F o od& P repe rt ies) 则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地产等资产, 所获 2. 8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还债
和充当流动资金。
由于 1998年 5月雅加达发生的暴乱和其后苏哈托总统的下台, 印尼的三林集团麻烦不
断, 穷于应付, 但其对金融危机采取对策较早,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久就开始 “应变” 了。 1997
年 11月, 三林集团在香港的旗舰企业第一太平 ( F irst P acif ic ) 将属下的位居香港第 4位的电
讯公司—— 讯联 ( P acif ic L in k) 以 4亿美元卖给了香港电讯; 1998年 1月, 又将设在荷兰的
综合商社马克洋行 (H ag em ey er) 的 38. 1% 股份以 16亿美元卖出。 以上两项出售所得, 不仅
偿还了第一太平的全部债务, 还留下 9亿美元的现金可以重新寻找机会, 准备收购企业。 1998
年 4月, 三林集团拥有 85% 股权、 第一太平拥有 15% 股权的美国联合商业银行也以 2, 000万
美元售出。 8月份以后, 印尼最大的食品企业, 三林属下的印多食品 ( Indo food) 决定出让其
子公司—— 面粉制造商保加沙利 ( Bog asa ri) 的部分股份给日本企业。 12月, 印多食品本身也
接受了日本企业的参股。
印尼的力宝集团 ( L ippo G ro up) 本来经营比较健全, 金融危机后属下主要公司仍有盈利。
该集团的全部对外债务为 1. 5亿美元。尽管该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的特别支持,
苏哈托总统家族与其也没有商业关系, 但因为同样是华人企业, 在 1998年 5月的暴乱期间,
其银行分行、 购物中心等也遭到袭击, 受到重大损失。 金融危机发生后, 该企业集团也采取
对策改变经营战略, 从汽车零件等经营事业撤退, 把资金集中到该集团的核心事业银行、 房
地产和零售业, 并决定 5年之内停办新的事业。
( 2) 为了重建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 部分华人企业集团寻求外部支援, 发行新股票, 接
受国内外企业的增资。 为了避免企业的破产, 出让控股权和经营权也在所不惜。 泰国的华人
企业集团多采用此方法渡过 “生存危机”。 1998年后, 许多华人企业集团增资获得成功, 筹集
了偿还债务的资金, 企业的资本金也得到充实。泰国有 14家商业银行, 其中华人银行有 10家,
都无一例外地被大量呆坏帐所困扰, 除去被国有化的 4家以外, 其余 6家都是通过内外企业
合作来增资, 走出了经营重建的第一步 (见表 2)。 其中, 大部分华人银行在增资后外资的持
股份额已超过 40% , 最大的 3家银行依然是由过去所属的华人企业集团或者家族控股。而且,
向这些银行注入资本的外国企业, 又以台湾、 新加坡和香港的华人企业居多。 由于增资和接
受外资, 这些银行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到 1998年 6月底, 曼谷银行和泰国农民银行
的自有资本比例达 12% , 兴业银行达 12. 4% , 大城银行达 9. 2% , 都已超过了国际清算银行
( B IS )规定的标准, 而且经营状况也有所改善。不过, 这些银行的坏帐比例依然高达 25~ 27% 。
另外, 被国有化的 4家银行预计会被政府金融当局卖给外资, 或者重组之后实行民营化。 其
中, 泰国第一银行和曼谷商业银行已于 9月份合并。 而较小的 3家华资银行接受了外资后成
了外资银行。
银行以外的泰国华人企业集团也依靠引进外资实行增资。 生产钢铁的伟成发集团 ( S a-
hav iriya G roup) 在 1997年出现 100亿铢的亏损, 外汇债务超过 6亿美元。 1998年 4月, 该
集团增资 100亿铢, 外资的出资比例也从过去的 31% 提高到 43% , 最终将达到 49% 。 另外,
伟成发集团的子公司冷轧钢板企业 T CRSS 也在 1998年 2月以增资的形式将资本金从 30亿
铢增加到 43. 8亿铢, 合作对象是日本的丸红公司、 日本钢管 (NKK ), 他们的出资比例由
11. 5% 扩大到 23% , 最大的股东伟成发所占比例则从 50% 减少到 45% 。泰国最大的房地产公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亚洲华人企业集团: 影响、对策、教训和发展动向 7

司玲英豪 ( L and and H ou se) 集团在 1998年 4月时通过撇坏帐将资本金从 50亿铢减至 36亿


铢, 然后, 通过发行新股筹集到 49亿铢资金, 使资本金增加到 80亿铢。 卜蜂 ( CP ) 集团的
通讯部门亚洲电讯 ( T e lecom A sia) 增资 77亿铢, 外资的出资比例从 48. 7% 增加到超过半数,
卜蜂集团的出资比例则从 32. 3% 减退下去。
表 2 泰国华人 商业银行的重建状况 单位: 亿铢、%
坏帐额
银行名 资产额 纯利润 重建 方式
(比例 )
盘谷银行 11, 551 207. 5 增资、 外资比率占 48. 8% 、 维持
2, 800 ( 25. 1)
Bang kok Bank 14, 086 40. 6 控股权
泰华农民银行 6, 460 118. 6 增资、 外资比率占 49% 、 维持控
1, 600 ( 25. 0)
T h ai F arm e rs Bank 7, 954 8. 0 股权
大城银行 4, 149 50. 3 增资、 外资比率占 49% 、 维持控
1, 130 ( 26. 5)
Bank o f A yudhy a 4, 938 19. 6 股权
京都银行 2, 342 35. 1 增资失败、 国有化、 预定售给外
660 ( 25. 6)
S iam C ity Bank 2, 642 - 139. 9 资
京华银行 增资失败、 国有化、 预定售给外
1, 915 9. 5 900 ( 55. 3)
Bang kok M etro po litan B ank 资
泰国第一银行
2, 521 45. 8 740 ( 23. 4)
F irst Bangko k C ity Bank 增资失败、 国有化、 1998年 9月
曼谷商业银行 2行合并
1, 636 - 248. 5 800 ( 41. 2)
Bang kok Bank o f comm erce
亚洲银行 1, 264 18. 0 荷兰银行 A BN A m ro Bank 出资
300 ( 24. 5)
Bank o f A sia 1, 565 0. 4 75%
兴业银行 1, 196 10. 9 增资、新加坡 DBS 银行出资半数
260 ( 20. 4)
T h ai D anu Bank 1, 303 0. 3 以上
黉利银行 645 7. 0
150 ( 23. 6) 增资、 英资渣打银行出资 75%
N ako rn thon B ank 736 - 1. 7
  注: 括弧内的数字为坏帐占融资总额的比例。资产额 (指年末余额 )、 纯利润栏 中的上一行为 1996年数,
下一行为 1997年数。 坏 帐额和坏帐比例为 1998年 2月的状况。
  资料来源: 根据东洋经济新报社 《亚洲企业四季报》 1998年版、 1999年版, 以及其它资料整理而成。
( 3) 重组事业, 以加强核心事业和国内事业。 重组事业主要是使企业集团过于分散的资
源集中于核心事业, 也出现了整顿海外经营事业, 撤回到国内事业上来的动向。 泰国的百货
业巨子中央集团 (C en tral g roup) 关闭了多元化经营的 20家公司, 将资金等重点投入其核心
事业零售业、 旅店业和快餐业。 卜蜂集团过去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和海外经营, 但也因此大
量负债。 其在香港的子公司卜蜂国际 ( C. P. P okph ang ) 曾在 1998年 4月因无法应债主要
求提前偿还债务而发生债务危机, 因而不得不控制除中国以外的事业发展, 缩小其事业规模。
在泰国国内, 该集团为了将经营资源集中到支柱产业, 也进行了事业的重组。 其最为成功的
农业综合企业 (又称农工企业 ) 的经营以核心企业卜蜂饲料 ( C. P. F eedm ill) 为轴心进一步
得到加强。 1998年 5月, 卜蜂集团将其属下的与农业有关的 12家企业 (包括 3家上市公司 )
统一合并到卜蜂饲料中去。零售业方面, 卜蜂集团将在泰国国内拥有 13家大型超级市场的洛
特斯公司 ( L o tu s) 75% 的股份以 1. 8亿美元卖给了英国的特士科公司 ( T esco )。 在特士科公
司的主导下, 洛特斯公司和中央集团的同类型公司 B ig C 正在商谈进行合并。在连锁便利店的
8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 第 2期 

事业方面, 卜蜂集团正在商谈将其拥有的部分 “七· 十一” 连锁店的股份售给台湾的统一企


业 ( P resid en t)。 另外, 在 1998年 8月, 卜蜂集团已将亚洲石油 ( P et ro A sia, 与国营泰国石
油公司和中国的石油企业合办 ) 卖给了泰国石油公司。 在通讯领域, 亚洲电讯的有线电视子
公司 U TV 与同是华人企业的秦那越 ( Sh inaw at ra) 集团属下的 U BC 公司合并。 在中国的业
务方面, 卜蜂集团于 1997年末卖掉了卫星通信事业的股份, 而生产摩托车的上海易初摩托的
股份已在 1998年 5月卖给了合作的中国一方, 但在中国上海的购物中心还将继续发展。泰国
最大的通讯公司秦那越集团 ( Sh inaw at ra G roup) 也整顿了经营不善的子公司, 并打算逐步卖
掉海外事业。该集团已将其拥有的菲律宾 Islacom 公司的 30% 的股权卖给了合资方德国电讯,
在印度、 老挝经营的通讯事业也将在整顿后卖出。 另外, 1999年 1月, 秦那越集团属下经营
移动电话服务的企业 A dv anced Info Se rv ice接受了新加坡电信 20% 的出资。走向海外经营步
伐较慢的泰华农民银行 ( T h ai fa rm e rs Bank ) 原在海外就只有 13家分行和办事处, 金融危机
后关闭了设在印支三国的 3家办事处, 仅维持了设在中国的 3家办事处。

三 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寻求发展

总的说来,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多数华人企业集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但某些


受损害较轻的华人企业集团也能利用金融危机造成的机会, 进行新的投资和企业兼并。所以,
当我们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中华人经济的状况时, 不能仅仅只看到受负面影响的一面。
在马来西亚, 金融危机发生后, 金融当局推进金融机构的合并统一和合理化。 大众银行
( P ublic Bank) 集团和丰隆 ( H ong L eong ) 集团被政府指定为金融公司合并的核心企业。 1998
年 4月, 大众银行和丰隆集团各自兼并了两家金融公司。
菲律宾郑周敏 ( T an Y u ) 的亚洲世界 ( A siaw o r ld In ternat iona l) 集团在金融危机最为肆
虐之时, 于 1998年 1月 17日新开设了泛亚银行 ( P an A sia Bank ing ), 注册资本达 16亿比索,
为菲律宾新设银行中规模最大者。
菲律宾的杨应琳 ( Y ucheng co ) 集团把金融危机看作扩大金融业经营规模和范围的机会。
其属下的黎刹商业银行 ( RCBC ) 以金融超级市场为目标, 在 1998年 2月新开设了两家分店。
该行除了收买菲律宾山一公司以外, 还想收买因母公司经营困难而被出售的东方商业银行, 但
未成功。 另外, 该银行还计划收买首都发展银行 ( C ap ita l D eve lopm en t B ank )。
马来西亚的金狮 ( L ion ) 集团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其国内事业面临债务负担扩大的困境,
该集团一方面卖掉部份资产和子公司以应急, 另一方面也继续扩张其他事业。 在电子部门方
面, 金狮集团决定在中国和墨西哥建设新的工厂。 在马来西亚国内, 该集团的钢铁事业也在
继续扩大。 总投资达 22亿林吉特的热轧工厂在 1998年 11月投产, 总投资额达 25亿林吉特
的线材工厂也预定在 1999年初投产。这样一来, 钢铁部门在该企业集团的销售总额中所占的
比重将从 1997年的 40% 提高到 2000年的 55% 。 另外, 该集团还计划在今后 5~ 7年内将钢
铁生产量增加 1倍, 以进入世界钢铁业界的 15强之列。 1998年 6月末, 金狮集团董事长钟廷
森 (W illiam C heng ) 表示今后要将集团的核心事业集中到 8个领域, 即电脑及零部件、 热轧
钢板、 线材等出口可能性较大的制造业, 以及以百盛 ( P ark so n) 百货为代表的零售业等。
在印尼, 有部分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华人企业集团一方面整顿原有事业, 一方面收购企
业, 建立新事业继续进行扩张。 金融危机发生后, 三林集团的海外旗舰公司— — 香港第一太
平 ( F irst P acific) 因出售子公司而拥有巨额资金, 开始寻找新的收购对象。 在菲律宾, 该集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亚洲华人企业集团: 影响、对策、教训和发展动向 9

团最早的收购对象是菲律宾最大的企业生力啤酒 ( S anM igue l), 然而却未成功。 1998年 4月,


第一太平集团统辖菲律宾事业的大太平洋公司 (M e tro P acific), 以 9亿比索取得了菲律宾最
大的海运企业—— 上市的 N eg ro s N av ig a tion公司 55% 的股份。 统辖泰国事业的 Be rli Jucker
公司于 1998年 7月购得了上市的塑料生产企业 S eathai Superw are 60% 的股份。 在印尼, 香
港第一太平于 1998年 7月 取得了上市的 医药品生产企 业 D a ry a V aria L abo ra T o ria 公司
45% 的股份, 从而成为这个公司的最大股东。 在属下主要企业的股权被政府收归管理后, 三
林集团更加重视海外事业, 寻找各种收购企业的机会。 1998年 11月, 香港第一太平斥资 7. 5
亿美元购入了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 ( PL DT ) 17. 2% 的股权和 27. 4% 的投票权从而取得了控股
权, 加上原来拥有的菲律宾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史马特电讯 ( Sm art C omm unica tion s), 三林
集团实际上控制了菲律宾 8~ 9成的电讯市场。
印尼的胶合板大王巴里多· 太平洋 ( Ba rito P acific) 集团尽管在 1997年和 1998年连续亏
损, 对外负债达 3. 6亿美元, 对内负债 4, 000亿盾, 却仍在发展新的事业。 1998年 7月, 该
集团在苏拉威西东南部开始了营造生产纸浆用林 2. 7万公顷的新工程。 另外, 该集团正在建
设中的总投资 12. 4亿美元 (其出资比例占 51% )、 年产 45万吨的纸浆工厂的项目, 原定 1999
年末完工,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仍继续施工。
综上所述, 金融危机带给华人经济的不仅仅是负面的影响, 部分华人企业集团也积极利
用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 扩大自己的事业, 可称之为 “避凶化吉” 吧。

四 金融危机的教训
在金融危机中, 部分华人企业集团受到严重损失, 但也有部分华人企业集团反而得到扩
展。 究其原因, 与他们过去实行的经营方式和采取的经营手段有关。 从金融危机来反省华人
企业集团的经营, 是有许多教训值得记取的。
( 1) 以稳健的经营和自己的资金发展事业
华人企业集团得到的第一个教训, 是必须坚持稳健的经营作风, 依靠自己的资金, 不搞
盲目扩张。
华人企业在往昔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不容易得到银行的融资, 因而有依靠自己的资金稳
步发展事业的传统。 然而, 进入 90年代以后,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筹集
资金的环境已大为改善。在这种形势下, 部分华人企业集团为了实现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 依
靠银行融资和发行债券筹措了巨额资金, 而且许多是以外币结算的资金。金融危机到来后, 这
些债务变成了沉重负担。 考察一下在金融危机中经营陷入困难的华人企业, 几乎都是为大量
的债务所累。
泰国的卜蜂集团在金融危机后不得已出售属下企业, 与其说是因为经营业绩不好出现亏
损, 不如说是因为巨额的债务负担所致。 过去, 该集团之所以得以大规模地迅速发展, 主要
是 靠 大规 模举 债支 撑的。 设在香 港的 卜蜂 集团 海外事 业的 旗舰 企业 卜 蜂国 际 ( C. P.
P okphang ) 曾发行债券和借款计 10亿美元, 用于在中国、 印尼和美国的投资项目。 但是, 卜
蜂国际的股票市值总值即使在 1997年股票价格最高时也只有 8, 000万美元, 而 1997年的纯
利只有 700万美元。 金融危机发生后, 卜蜂集团不但背上了偿还美元债务的沉重负担, 而且
受到多重打击, 如苦于资金短缺的亚洲各国的金融机构中止了应允的贷款, 以及要求提前偿
还债务等等。
10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 第 2期 

( 2) 莫忘分散风险
始终重视分散经营风险, 是华人企业集团应记取的第二个教训。
在逆境中发展起来的华人企业可说是善于判断风险和分散风险的。 然而, 在近年来的迅
速发展中, 部分华人企业往往忽略了分散风险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部分华人企业集团负有
巨额美元债务, 但同时却没有采取足够的对冲保值措施。 印度尼西亚的阿斯特拉 (A st ra ) 集
团所属的印尼国内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 U n ited T racto rs 到 1997年末时, 债务额达 2. 7
亿美元, 其中 1. 1亿美元没有换汇保值。 结果, 该公司只好申请延期偿还债务, 将 30% 的股
权卖给了合资方日本小松制作所。
( 3) “华人商法” 的功罪是非
第三个教训是, 华人企业集团不得不对过去的经商习惯作一些改正。 例如, 华人重视信
用的经营方法虽然在华人之间进行共同事业时能发挥其一定的长处, 然而由于华人不太重视
合同契约、 担保之类, 在发生纠纷和事件时亦难以解决。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 华人金融机
构的大量呆坏帐中据说有相当部分只有口头协议、 连担保抵押也没有。
另外, 华人企业集团与属下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应该重新认识。 以往华人企业集团设立银
行或收购银行的目的多是为了集团内部各企业的资金筹措。 实际上, 这些银行的融资对象也
多偏重于集团内部的企业。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其一, 一般说来对向集团内部企业提供融
资的审查比较宽松, 容易产生呆帐。 其二, 融资过于集中在某一企业或某一企业集团, 对资
产运用的安全性和分散风险是不利的。 事实上, 金融危机发生后, 凡是向企业集团内部的企
业融资过 多的银 行形成 的呆帐 也比较 多。 例如 1998年 4 月已被 国有化 的泰国 京华银 行
( B angkok M et ropo litan Bank ) 的破产原因, 据认为就是由于对集团内企业的融资过多而且混
乱。 在 泡 沫经 济破 灭后, 这些 融资 就成 了 呆帐。 另一 个 例子 是 印尼 象记 集 团 ( G adjah
T ungg a l) 的破产。 该集团属下的印尼民族商业银行 ( Bank D agang N asio nal Indonesia) 向本
集团内的企业的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例高达 70% 。为了偿清 30兆的债务, 集团所属的全部企
业都被政府接收, 从而引致了集团的崩溃。
但是, 家族企业、 家庭式经营并非招致经营困难的原因。国有企业新加坡电信 ( S ingapo re
T e lecom m un icat ion) 的董事长、 李光耀的次子李显阳 ( L ee H sien Y ang ) 谈及家族式经营时
认为, “无论什么国家, 创业者在创办企业之初, 都有浓厚的家族经营色彩。 美国的福特也是
这样, 后来经过历史的变迁, 经营权和所有权才分离开来。 在德国, 至今仍有许多企业由创
业者掌握着经营权。 在亚洲也有许多成功的家族企业。 因此, 将家族式经营说成是造成金融
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难以理解的。”
( 4) 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合理化。 华人企业集团的经营多数集中于房地产、 金融和流
通等传统产业部门, 而这些领域容易受到货币危机、 金融动荡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 朝制造
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发展的企业, 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少。 因此, 克
服偏重于传统产业的结构性问题, 便成为今后华人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
另外, 从对外投资、 在海外拓展事业的区域来看, 在亚洲受到的损失较大, 在欧美各国和
中国则较为安全。金融危机发生后, 在这些地区的企业和资产能以较高价位卖出, 然后调回资金
用来支持企业集团在其国内的事业。因此, 对于华人企业集团来说, 今后的对外投资应考虑分散
风险的需要, 重视地区平衡的问题, 尤其是应该重视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投资。
以上几点深刻的教训, 也许对华人企业集团今后长期的发展有所稗益吧。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亚洲华人企业集团: 影响、对策、教训和发展动向 11

五 华人企业的发展趋向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华人企业集团, 今后将往什么方向发展呢? 这可以从克服金融危机带
来的困难、 恢复企业活力的短期动向和今后长期的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加以讨论。
如果在金融危机中华人企业集团采取的对策能够实现, 或达到预期效果的话, 那么, 虽
然企业经营暂时出现后退现象仍不可避免, 但是随着亚洲各国和地区经济的恢复, 大多数华
人企业面临的困难将被逐渐克服。 从短期动向看,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华人企业集团, 吸取了
危机教训并迅速应变, 去适应经济危机冲击下的经营环境, 在今后的经营行动中将会出现以
下变化。
首先, 缩小经营规模。 部分华人企业集团由于出售企业、 增资、 导入外资、 从一部分事
业撤退等原因, 经营规模从扩张到缩小, 经营战略也从攻势转为守势。 另一方面, 为了加强
核心事业, 舍弃了那些与核心事业没有关系的企业和亏本的事业。 这种调整的进度, 又随着
偿还债务的进展状况而变化。
第二, 整顿海外事业。 部分华人企业集团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已经卖掉了海外资产, 撤
回国内。 也有部分华人企业集团反而能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 收买了一些企业。 但是总起来
看, 在短时期内, 华人企业集团大举向海外发展的现象将会中断。
第三, 健全经营机制。 具体来说, 事业的发展不依赖借款, 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资金。 这
本来就是华人企业的传统, 可以说现在又回到传统上来了。
关于长期的发展趋势, 今后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将会有以下变化。
首先, 华人企业集团会继续发展, 并会继续向新的事业挑战。 至今为止, 华人从创设企
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形成企业集团。 现在虽然受到危机打击, 但华人的创业精神没有萎缩。
更多的华人企业家是在危机中经受了考验, 总结了经验教训, 将会革新传统的经营模式, 走
向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因此, 今后新兴华人企业和集团、 新兴财团还会不断涌现。
的确, 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 企业制度的变化、 金融体系的完善等原因, 也有人认为华
人的创业以及企业的迅速发展将会很困难。 例如新加坡, 这里的华人企业巨子基本上都是在
第二次大战前就已经开始创业的, 而现在的年轻一代被认为缺乏创业精神。同是华人社会, 为
什么新加坡就少见新兴财阀的成长呢?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点解释, 一是在新加坡政府采
取的发展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政策下, 华人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 二是在完备的社会保障
制度下, 年轻一代容易丧失创业精神。 然而, 实际上, 近年来在亚洲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华
人企业集团并不少见, 例如丁谓 ( Jam es T ing ) 创设的香港家电制造企业善美环球 ( Sem i-T ech
G loba l), 创业于 1982年, 1986年接受风险投资的资助开始得到发展, 其后在世界各地收买
企业并得以迅速发展, 现在, 其事业遍布全世界 130个国家。 1991年该企业在日本并购了山
水电气, 1995年又并购了赤井电机。 又如名列印度尼西亚企业集团第 4位的大金融企业力宝
集团, 创业才 15年。 而巴里多· 太平洋 ( B arito P acif ic) 集团创业仅 13年, 就挤进了印尼的
十大企业集团之列。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于 1993年在新加坡创立自己的公司盈科国
际 ( P acific C en tury reg io nal D eve lopm en t) 时, 只有 27岁。 目前, 该公司在房地产和通讯领
域的发展十分顺利, 现正在日本投资房地产和通讯事业。 由此可见, 只要有创业精神, 有自
由的经营环境和华人网络以及稳健的经营手段, 新兴的华人企业今后还会大量涌现。
第二, 走向现代化的企业经营之路。 华人企业的家族制等传统经营手法对过去的华人企
12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 第 2期 

业和华人企业集团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当然, 亚洲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华人企业经营方式


的弊端也十分明显, 例如一些华人银行向同族企业过多过乱的贷款导致银行几乎倒闭便是例
证。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尤其随着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 华人
企业固有的传统的企业文化将会逐渐淡薄, 势必逐渐走向现代企业经营的道路, 使华人企业
变成为普通的现代企业。 正如近年来华人企业经营出现的新动向那样, 任用家族以外的专门
人材、 交班给受过欧美教育的继承者、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等做法已逐渐渗透到华人企业之
中。 另外, 由于与外国资本合办企业, 向发达国家投资等原因, 华人企业也必然按照世界上
通行的企业规则办事。 还有, 随着华人企业所在国的经营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营环境
的变化、 金融市场的完善, 过去通行无阻的华人企业的一部分商业习惯可能会失效。但是, 华
人企业所具有的基本的优势, 即适应环境变化的坚韧性、 可以充分利用的华人网络的存在等
等应该是不会改变的。 这正是可以坚信华人企业今后能得以发展的重要理由。
第三, 华人网络本身也将更加开放。 华人网络是华人企业集团得以发展的巨大优势。 然
而, 华人网络的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 华人网络已从传统的地缘、 血缘、 业缘联系扩展
开来, 可以在更加广阔的地域和范围内, 甚至在世界范围内, 交流华人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
情报, 以利共同协作。 今后, 这一网络将会更加开放。 华人企业不仅与当地原住民企业加强
合作, 在所在国与外国企业、 在投资对象国与当地企业共同兴办企业, 而且, 华人企业与外
国企业共同在第三国投资的事业也会不断增加。 例如, 在华人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中, 一般说
华人企业之间合作进行投资的项目较多, 但华人企业与日本企业、 欧美企业合作进行投资的
事例也不少。 另一方面, 华人网络在地域上的扩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通过大规模的对中
国投资, 网络扩大到中国的更多地区,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这个大环境中, 华人企业可以
得到更大的发展。 另外, 华人网络的扩大也不会只限于亚洲, 也会向欧美扩展。 尤其是通过
网络联系北美的华人高科技人材, 对于今后欲往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华人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
有利的因素。
因此, 总起来说, 华人企业集团迄今为止已取得了迅速发展,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也许
会出现暂时的停顿或后退, 但是从长远来看, 今后仍会不断发展, 华人企业集团规模将会进
一步扩大。 可以预料, 今后在世界大企业的排名表中, 华人企业集团将会更多地出现。 另外,
华人企业的跨国经营会更进一步发展。 华人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兼并活动不仅仅在周边国家和
亚洲地区进行, 也会在欧美、 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地、 大规模地展开, 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
性的企业。
(作者单位: 朱炎 日本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 郭梁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 )

主要参考资料: 1998.
1. 香港 《亚洲 周刊》, 1996年 11月 4~ 10日, 1997 5. F o rbe s G lob al, A pr il 6, 1998.
年 11月 3~ 9日, 1998年 11月 9~ 15日, 以及有关 6. 台湾 《经济日报》、 香港 《信报》、 马来西 亚 《星
各期。 洲日报》、 新加坡 《联合早报》 等有关各期号.
2. 东京经济新报社 《アシ″
ア会社四季报》, 1998年、 7. 《W ar ta Eko nom 》;
i 《 F ar E astern E conom ic R e-
1999年版。 v iew 》; 《M a lay sian Bu siness》; 《 S ing apo re
3.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 ( 1997~ 1998年 ), 企业管 Bu sine ss》; 《 P hilipp ine S to ck Ex ch ang e: Inve stm en t
理出版社, 1998年出版, 北京。 gu ide》 等有关资料。
4. T o p 1000 w o r ld Bank s, T HE BA N K ER, Ju ly 8. 香港、 东南亚各国证券交 易所资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