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4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與操作方法之研究
﹣以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為例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the Landscape Planning

Framework System and Operation Procedure


﹣A Case Study of the I- Lan County Government

Development Area

研 究 生:林玄宜

指導教授:蘇瑛敏

指導教授:宋立垚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四 月
摘 要

論文名稱:景觀計畫架構體系與操作方法之研究 頁數:251
論文名稱: ﹣以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為例

校 所 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畢業時間:九十三學年度 第二學期 學位:碩士
研 究 生:林玄宜 指導教授:蘇瑛敏
指導教授:宋立垚

關鍵詞:永續發展、城鄉風貌、景觀法(草案)、景觀計畫、架構體系、
操作方法、宜蘭縣、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本研究探討「景觀法(草案)」施行前後,對於現行都市計畫體系等所產生
改變,以及未來在景觀法下景觀計畫,將不再僅為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
辦法第八條內都市設計應辦事項,乃提升為更上位指導性計畫(法定程序與計
畫位階),以充份發揮在地所屬地方特色且能因地制宜。因此,本研究乃依據政
府當前所施行主要「政策趨向」與「法令規範」為基礎,從「景觀計畫」理念涵
構、內容範疇、架構體系、操作方法等面向來加以探究。並於理論研議之後再透
過案例模擬,以「宜蘭縣政府」為主導單位來探討合理推動「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景觀計畫」之操作程序與策略指引研議。以下是本研究在研討過程當中,根據理
論與模擬結果,所歸納出來主要成果,並可供未來發展景觀計畫工作時建議方向。
其一為政策機制:1.重視計畫擬訂過程整合、2.計畫主體縣(市)政府、3.設景觀
計畫審議委員會、4.落實行政專業專職人員、5.提供修訂上位計畫參據、6.建蔽率
與容積率的檢討、7.景觀計畫之行銷與考核、8.鼓勵公私合夥廣籌財源等。其二為
管理維護:1.定期與不定期資料蒐集、2.城鄉景觀資源有效整合、3.訂定管理維護
獎懲條例、4.成長管理的監測與評估、5.嚴格監督整體開發成果、6.提供經驗技術
專責單位、7.整合相關查報取締工作、8.教育民眾自我意識提升、9.落實環境宣導
教育推廣、10.閒置土地綠美化等。其三為案例模擬:1.通盤檢討落實、2.審議制度
建構、3.當地民眾參與、4.自治條例研擬、5.預期成效模擬、6.行銷策略推廣等。

i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 謝 ................................................................................................... iv
目 錄 ................................................................................................... v
表 目 錄 ................................................................................................... viii
圖 目 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 6
1.2.1 研究動機 .......................................................................... 6
1.2.2 研究目的 .......................................................................... 10
1.3 研究範疇與架構 ....................................................................... 12
1.3.1 研究範疇 .......................................................................... 12
1.3.2 研究架構 .......................................................................... 13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 15
1.4.1 研究方法 .......................................................................... 15
1.4.2 研究流程 .......................................................................... 17
1.5 名詞定義 ................................................................................... 2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23

2.1 臺灣城鄉風貌問題 .................................................................... 23


2.2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趨勢 ................................................ 29
2.2.1 計畫回顧 .......................................................................... 29
2.2.2 計畫探討 .......................................................................... 33
2.3 永續城鄉觀點 ........................................................................... 38
2.3.1 基本觀念探討 .................................................................. 38
2.3.2 發展思考脈絡 .................................................................. 42
2.4 景觀計畫涵蓋範疇芻議 ............................................................ 54
2.4.1 相關文獻回顧 .................................................................. 54
2.4.2 計畫內容研議 .................................................................. 58
2.5 小結 ........................................................................................... 64

第三章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 ..................................................................... 65

3.1 景觀計畫定位 ........................................................................... 65

v
3.2 景觀法(草案)探討................................................................ 66
3.2.1 擬訂背景 .......................................................................... 66
3.2.2 綜合探討 .......................................................................... 72
3.3 景觀計畫體系衍議 ................................................................... 74
3.3.1 現行都市計畫體系對於景觀計畫影響 ............................ 74
3.3.2 未來景觀計畫於都市計畫體系中定位 ............................ 80
3.4 景觀計畫架構探討 ................................................................... 86
3.4.1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 86
3.4.2 都市計畫位階內容........................................................... 91
3.5 小結 .......................................................................................... 102

第四章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 ..................................................................... 105

4.1 景觀計畫執行 ........................................................................... 105


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 ................................................................... 107
4.2.1 推動程序 .......................................................................... 107
4.2.2 調查內容 .......................................................................... 110
4.3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 ................................................................... 119
4.3.1 規劃認知 .......................................................................... 119
4.3.2 規劃步驟 .......................................................................... 121
4.4 景觀計畫操作建議 ................................................................... 138
4.4.1 政策機制的操作方向 ....................................................... 138
4.4.2 管理維護的操作方向 ....................................................... 140
4.5 小結 .......................................................................................... 143

第五章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模擬(先期研究) ................. 145

5.1 宜蘭縣(研究範圍)環境調查分析 ......................................... 145


5.1.1 地區發展背景與政策定位 ............................................... 146
5.1.2 相關上位計畫與發展計畫 ............................................... 149
5.1.3 研究範圍景觀資源的分析 ............................................... 150
5.1.4 小結 ................................................................................. 152
5.2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計畫範圍)環境調查分析 ..................... 153
5.2.1 計畫地區發展背景與定位 ............................................... 153
5.2.2 計畫地區主要與細部計畫 ............................................... 157
5.2.3 計畫範圍景觀資源的分析 ............................................... 160
5.2.4 小結 ................................................................................. 168
5.3 蘭陽地區(案例研析)地域性規劃設計案例探討 .................. 169
5.3.1 規劃案例一:冬山河親水公園 ....................................... 171
5.3.2 規劃案例二:羅東運動公園 ........................................... 174
5.3.3 設計案例一:宜蘭縣政中心行政大樓 ............................ 177
5.3.4 設計案例二:宜蘭厝 ....................................................... 180
5.3.5 小結 ................................................................................. 184

vi
第六章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模擬(計畫整合) ................. 185

6.1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相關景觀議題整合 ..................................... 185


6.1.1 自然景觀向度議題 ........................................................... 187
6.1.2 人文景觀向度議題 ........................................................... 189
6.1.3 實質景觀向度議題 ........................................................... 191
6.1.4 SWOT分析 .................................................................. 193
6.2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策略指引 ..................................... 198
6.2.1 景觀計畫發展願景與目標 ............................................... 199
6.2.2 景觀計畫擬訂標的與原則 ............................................... 205
6.2.3 小結 .................................................................................. 217
6.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體系與操作建議 .................. 222
6.3.1 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位階體系架構 ............................ 222
6.3.2 都市計畫主要計畫位階景觀計畫內容 ............................ 228
6.3.3 都市計畫細部計畫位階景觀計畫內容 ............................ 231
6.3.4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建議 ............................ 23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245

7.1 結論 ........................................................................................... 246


7.2 建議 ........................................................................................... 248
7.2.1 研究理念部份.................................................................... 248
7.2.2 政策引導部份.................................................................... 249
7.2.3 操作機制部份.................................................................... 250
7.2.4 管理維護部份.................................................................... 251

參考文獻 .................................................................................................... 253

附錄

A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發展原則(策略指引) ............... 261


B 宜蘭縣相關景觀資源整理 ......................................................... 305
C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建築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 ........ 323
D 宜蘭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 329
E 景觀法(草案)條文內容說明 ................................................... 335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 ................................................... 341
G 相關法令規章 ............................................................................. 349
H 研究文獻評析 ............................................................................. 353
I 研究輔助圖表 ............................................................................. 357
J 論文章節摘要 ............................................................................. 387

作者簡介 .................................................................................................... 389

vii
表目錄
表 2.1 傳統城鄉規劃與永續城鄉規劃的差異性............................. .......... 45
表 2.2 相關文獻回顧整理與應用............................. ................................ 56
表 3.1 景觀法(草案)計畫架構與本研究計畫層級內容比較............. .... 89
表 3.2 景觀計畫與現行相關政策範疇比較............................. ................. 104
表 4.1 公部門擬訂景觀計畫之計畫內容與計畫範疇............................. ... 107
表 4.2 自然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 111
表 4.3 人文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 113
表 4.4 實質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 116
表 4.5 落實景觀計畫執行方法與執行範疇............................. ................. 134
表 4.6 景觀計畫構成比較分析............................. .................................... 144
表 5.1 研究範圍(宜蘭縣)相關景觀資源;
對於「景觀計畫」應用屬性............................. ............................. 150
表 6.1 「綜合策略評估(SWOT)」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影響因子構成(一)............................. ... 193
表 6.2 「綜合策略評估(SWOT)」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因應策略矩陣(二)............................. ... 194
表 6.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內容............................. .............. 219
表 6.4 「主要計畫位階」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比較(一)... .................................... 229
表 6.5 「主要計畫位階」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比較(二)... .................................... 230
表 6.6 「細部計畫位階」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比較(一)... .................................... 232
表 6.7 「細部計畫位階」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比較(二)... .................................... 234
表 6.8 落實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執行方法與執行範疇................ . 238

viii
圖目錄
圖 1.1 宜蘭縣政中心區位示意圖................................................ .............. 13
圖 1.2 宜蘭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 .............. 13
圖 1.3 研究理論架構與範疇................................................ ..................... 14
圖 1.4 研究方法架構與範疇................................................ ..................... 18
圖 1.5 研究流程................................................ ........................................ 19
圖 1.6 永續景觀﹣德國漢堡................................................ ..................... 22
圖 1.7 自然景觀﹣宜蘭石牌................................................ ..................... 22
圖 1.8 人文景觀﹣宜蘭縣政中心................................................ .............. 22
圖 1.9 實質景觀﹣臺北士林................................................ ..................... 22
圖 2.1 永續觀念下生態規劃概念﹣以基地(小)尺度開發為例............. 48
圖 2.2 文獻回顧研議內容與後續研究景觀計畫相關性探討..................... 57
圖 2.3 計畫架構層次示意圖................................................ ..................... 60
圖 2.4 景觀計畫架構內容初擬................................................ ................. 63
圖 3.1 歷年來創造城鄉新風貌政策推動主要演進點................................ 68
圖 3.2 景觀法(草案)計畫體系示意圖................................................ ... 71
圖 3.3 狹義屬性景觀計畫體系................................................ ................. 79
圖 3.4 廣義屬性景觀計畫體系................................................ ................. 85
圖 3.5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初擬................................................ ................. 87
圖 3.6 景觀計畫行政體系初擬................................................ ................. 88
圖 3.7 主要計畫位階景觀計畫架構與範疇............................................... 96
圖 3.8 細部計畫位階景觀計畫架構與範疇............................................... 101
圖 3.9 景觀計畫與相關政策範疇銜續關係.......................................... ..... 104
圖 4.1 景觀計畫執行架構初擬................................................ ................. 106
圖 4.2 落實景觀計畫民眾參與執行方法................................................ ... 131
圖 4.3 臺灣地區實施景觀計畫操作流程................................................ ... 136
圖 5.1 宜蘭縣區位分析................................................ ............................. 147
圖 5.2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計畫發展構想................................................ ... 155
圖 5.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都市計畫範圍示意圖........................................156

ix
圖 5.4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都市計畫主要發展區........................................156
圖 5.5 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公共設施分佈圖........................................ ... 156
圖 5.6 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公共設施紋理圖........................................ ... 156
圖 5.7 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土地使用分區圖........................................ ... 156
圖 5.8 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土地使用紋理圖........................................ ... 156
圖 5.9 宜蘭市區﹣舊街區紋理比較........................................ .................. 163
圖 5.10 羅東市區﹣舊街區紋理比較........................................ .................. 163
圖 5.11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城鄉風貌結構紋理演變進程.......................... .. 164
圖 5.12 景觀資源分佈﹣社區發展現況部份............................................... 165
圖 5.13 景觀資源分佈﹣人文景觀現況部份............................................... 165
圖 5.14 景觀資源分佈﹣交通系統現況部份............................................... 166
圖 5.15 景觀資源分佈﹣公共設施現況部份............................................... 166
圖 5.16 景觀資源分佈﹣植栽景觀現況部份............................................... 167
圖 5.17 景觀資源分佈﹣夜間景觀現況部份............................................... 167
圖 5.18 冬山親水公園﹣防洪與遊憩........................................ .................. 169
圖 5.19 羅東運動公園﹣教育與休閒........................................ .................. 169
圖 5.20 縣政行政大樓﹣機能與公園........................................ .................. 169
圖 5.21 宜蘭民居形塑﹣氣候與模式........................................ .................. 169
圖 5.22 冬山河親水公園規劃手法圖示說明............................................... 173
圖 5.23 羅東運動公園規劃手法圖示說明(一)........................................175
圖 5.24 羅東運動公園規劃手法圖示說明(二)........................................176
圖 5.25 宜蘭縣政中心行政大樓設計手法圖示說明................................. .. 179
圖 5.26 宜蘭厝設計手法圖示說明........................................ ..................... 183
圖 6.1 宜蘭縣內高山景觀資源........................................ ......................... 187
圖 6.2 宜蘭縣內溪流景觀資源........................................ ......................... 187
圖 6.3 宜蘭縣內平原景觀資源........................................ ......................... 187
圖 6.4 宜蘭縣內田園景觀資源........................................ ......................... 187
圖 6.5 宜蘭縣內山地不當破壞........................................ ......................... 187
圖 6.6 宜蘭意象所在景觀資源........................................ ......................... 188

x
圖 6.7 宜蘭多樣豐富景觀資源........................................ ......................... 188
圖 6.8 宜蘭縣內河川景觀資源........................................ ......................... 188
圖 6.9 宜蘭縣內海岸景觀資源........................................ ......................... 188
圖 6.10 地區農村產業景觀資源........................................ ......................... 188
圖 6.11 宜蘭風俗民情景觀資源.................................................................. 189
圖 6.12 地區人文歷史古蹟資源........................................ ......................... 189
圖 6.13 地區竹圍農舍景觀資源........................................ ......................... 189
圖 6.14 地區周邊土地利用現況........................................ ......................... 189
圖 6.15 國道北宜高速公路現況........................................ ......................... 190
圖 6.16 北迴線鐵路的發展現況........................................ ......................... 190
圖 6.17 計畫區內風貌發展現況........................................ ......................... 190
圖 6.18 計畫區內日間景觀現況........................................ ......................... 190
圖 6.19 計畫區內夜間景觀現況........................................ ......................... 190
圖 6.20 台九省道日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1 台九省道夜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2 內環道路日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3 內環道路夜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4 集散道路日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5 集散道路夜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6 外環道路日間景觀現況........................................ ......................... 192
圖 6.27 外環道路夜間景觀現況........................................ ......................... 192
圖 6.28 凱旋路兩側的連續樟樹........................................ ......................... 192
圖 6.29 土地區段徵收整地現況........................................ ......................... 192
圖 6.30 地區內原有栽植的果樹........................................ ......................... 192
圖 6.31 地區舊存社區建築現況........................................ ......................... 192
圖 6.32 城鄉整體景觀(地景)風貌發展概念圖........................................214
圖 6.33 適當保留邊緣農業區避免開發無限蔓延........................................214
圖 6.34 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達適地適樹........................................214
圖 6.35 透過生態施工方法以降低開發影響程度....... ................................ 214

xi
圖 6.36 落實鄉土性生態教育與保育觀念的紮根....... ................................ 214
圖 6.37 營造整體秩序與風格形塑獨有城鄉意象....... ................................ 215
圖 6.38 配合計畫發展塑造各分區使用空間意象....... ................................ 215
圖 6.39 計畫單元整體開發營造分區風格與意象....... ................................ 215
圖 6.40 配合分區使用特性促使新舊建築間和諧....... ................................ 215
圖 6.41 配合周遭的地景或街景形塑場所自明性....... ................................ 215
圖 6.42 既有空間綠點的增加提升整體綠美化量....... ................................ 215
圖 6.43 配合各分區法定空地退縮進行整體設計....... ................................ 215
圖 6.44 提供多目標活動使用的開放空間或綠地....... ................................ 215
圖 6.45 設施應與周邊環境結合以體現當地氣候....... ................................ 216
圖 6.46 設施應適度的加入環境教育與教化功能....... ................................ 216
圖 6.47 服務設施應透過民眾參與體現當地風格....... ................................ 216
圖 6.48 服務設施應配合多目標使用與教化功能....... ................................ 216
圖 6.49 區內建立適當比例混植密林區或荒野區....... ................................ 216
圖 6.50 透過多層次生態綠化結合休憩活化身心....... ................................ 216
圖 6.51 針對區內閒置空間進行綠美化環境改善....... ................................ 216
圖 6.52 採不同時序開花植栽創造四季色彩變化....... ................................ 216
圖 6.53 重要地標照明以形塑地區夜間視覺焦點....... ................................ 217
圖 6.54 透過對歷史建築適當照明營造夜間氣氛....... ................................ 217
圖 6.55 重要交通路徑應加強夜間照明視覺引導....... ................................ 217
圖 6.56 依分區屬性給予適當照明營造夜間氣氛....... ................................ 217
圖 6.57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層次....... ................................... 218
圖 6.58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行政體系初擬....... ............................ 223
圖 6.59 「狹義屬性」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體系....... ..................... 225
圖 6.60 「廣義屬性」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體系....... ..................... 227
圖 6.61 「主要計畫位階」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與範疇....... .. 228
圖 6.62 「細部計畫位階」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與範疇....... .. 231
圖 6.6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執行架構初擬............................ ....... 237
圖 6.64 落實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民眾參與執行方法................... . 242

xii
出 版 單 位

國 立 臺 北 科 技 大 學

贊 助 單 位

宜 蘭 縣 政 府

宜 蘭 縣 史 館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單 元 一 、 研 究 理 論 部 份

第 二 章 文 獻 回 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臺灣城鄉風貌問題1

臺灣為一個海島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四面環海2。臺灣島南北長約四
百公里,東西寬約一百五十公里,土地面積約為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可區分成,
北、中、南、東、山地 等五個區域,全島山巒綿亙,溪谷縱橫,垂直高差將近 4000
公尺,各類地形齊備,景觀互異,孕育豐富龐雜之動、植物資源,並得保留有冰
河時期孑遺物種的特徵,乃發展出多樣環境且營造出多樣生物與生態(農委會,
。其中,山地與丘地各占約為 30%至 40%,而平原的部份僅占約為 30%。所
2002)
以,可資利用的土地與自然資源是極為有限的。然而,臺灣的土地面積雖小,但
是所包含的卻是整個地球的縮影,其包含鄰近上百個大小不等的島嶼、高山、丘
陵、湖泊、溪流、各種底質的海岸均備,加上位於大陸與太平洋群島間的種源樞
紐,生物多樣性特高;島嶼的特質,更是蘊育著多元多樣的特有生物3。臺灣本島
的高山林立,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超過百餘座,其雖然位處於亞熱帶,臺灣
的氣候與物種,從平地到高山,包含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 等各種類型4皆
備,臺灣地區的面積雖僅約為 36000 平方公里(農委會,2002)
,但是卻孕育出如
此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謂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然而,近代的臺灣卻在「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雙重衝擊之下,土地承載
著高密度的人口,為臺灣的土地與資源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工、商業的快速發展
而導致野生動、植物的減少與滅絕。而整個城鄉的大環境,也因為長久以來在缺

1
詳 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2
位居於太平洋海盆的西側(屬 亞熱帶區域),地處於亞洲大陸邊緣,東向太平洋、西向歐亞大陸、南向熱
帶島群、北向日本列島,並位居於世界三大板塊的交會處,為不可多得之特殊環境(詳 附錄 H) 。
3
目前生活於臺灣的動、植物,學術界已知的哺乳類約有 100 多種,鳥類約有 450 多種,爬蟲類(蛇、蜥蜴、
烏龜 等)約有 100 多種,兩生類約有 30 多種,淡水魚類約有 150 多種,海水魚類約有 2500 至 3000 種,
蝴蝶約近 400 種,昆蟲總共約有 13000 多種。特有種哺乳類約有 5 種,鳥類約有 14 種,蜥蜴類約有 11 種,
兩棲類約有 8 種,淡水魚類約有 20 種,蝴蝶約有 50 種 等,粗估臺灣全島生物約有 150000 種,佔全球物
種數 1.5%。其中,高達 1/3 至 1/4 的物種都是臺灣特有,即約有 5000 ~ 35000 種生物僅存於臺灣。
4
臺灣的植被類型,包含:熱帶植物群落、低海拔闊葉林(約 500 至 700 公尺以下) 、中海拔闊葉林(約 1800
公尺以下) 、針闊葉混合林(約 1800 至 2500 公尺)
、紅檜、扁柏針葉林(約 3500 公尺以上)等。

23
乏整體規劃與再利用的觀念(前提)之下,以及一連串片斷與不連續的政府決策
過程當中5,使得臺灣個別城鄉之間,均缺乏獨特的地域風貌、公共景觀與視覺品
質 等,不僅使得臺灣原有環境之自然、人文特質無法延續下來,對於城鄉的建構
亦無法創造出符合人性、愉悅的生活環境,在人為開發行為超過環境所能承載的
容受量之後,陸續將會出現各種環境的負面問題6。因此,臺灣的生活環境在遭受
到如此強大的衝擊之下,則應該要先從人為環境來開始檢視之。

以往,在臺灣發展迅速的地區,往往傾以全力來拓展其經濟成長,因而忽略
了環境污染的控制與環境設施的建設 等。因此,在被讚譽為「經濟奇蹟」的臺灣
背後,其實是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以及犧牲社會福祉所換得的美譽。就此而言,
臺灣的城鄉環境,若要提供居民的長久生存,則必需更為積極地把社會的成本與
環境的成本,具體地考慮到開發與建設之上。否則,城鄉環境的實質建設所創造
的景觀與環境,將只剩下「荒漠」與「污染」而已。讓臺灣空有經濟的富裕,卻
存在著環境貧窮的諷刺,這是何等不幸。所以,於本小節提出數項現行臺灣城鄉
實質環境(景觀)所存在的課題點,以提供作為後續研究探討景觀計畫策略之時
的基礎性思考。乃歸納、整理 等。如下條列說明之。

一、土地經營失據7

臺灣自七0年代以來經濟快速地發展,而發展經濟舞台「土地經營」則未能
適切配合,使得土地資源遭受不當使用;小至山坡地營建開發、垃圾場擇址 等,
大到河川、海洋、國土規劃與經營 等都未被整體考量,並落實到政策之上。僅知
「開發利用」而不知「保護保育與經營管理」。另外,城區範圍不斷地向外擴張,
也造成林地、草地面積的逐年減少,且普遍綠覆程度不足,而水泥地或柏油 等不
透水面則年年增加,透水面之面積則年年減少。不透水面增加,將因熱島效應,
使得城市氣溫上升,對水循環造成影響,甚至對土壤生物的生息也造成影響。

5
臺灣國土環境的發展,乃受制於「政治面」的定位模糊、 「環境面」的錯誤觀念、「經濟面」的投資心態、 「社
會面」的價值扭曲、「法規面」的殘缺不全、「規劃面」的短視近利 等因素相互影響之下(詳 附錄 H) 。
6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7
詳 3.2 景觀法(草案)探討;3.3 景觀計畫體系衍議;3.4 景觀計畫架構探討;4.1 景觀計畫執行;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4.3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4.4 景觀計畫操作建議;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等。

24
二、環境嚴重污染

臺灣經濟發展所遺留下的污染物,雖然經過了政府各個單位的努力之下,但
仍然遍及高山、海洋、河川與吾人所生活環境 等,其中糾葛在生活當中的空氣污
染、河川整治、廢棄物管理 等問題,仍處於荒蕪不堪的狀況。因此,帶來了自然
生態環境8的日趨滅絕;人類生存環境9的日漸污染;水文資源10的逐漸枯竭;生活
環境11的轉趨惡化;生產環境12的走向低落 等(行政院、環保署、內政部,2003)。

三、城鄉發展雜亂

臺灣城鄉風貌,從南到北皆是一致性面目表徵,缺乏個別城市與鄉村間鮮明
意象與共同記憶(黃南淵,1992)
,相對城鄉沒有特色缺乏環境品味與內涵,以致
於居民對於其所居住的環境缺乏認同感、領域感、場所感 等。而城鄉公共景觀、
視覺環境品質低俗,政策公權力對公共環境管理維護能力不足 等,以致違建充斥
(屋頂及法定空地的違規使用 等)、廣告招牌到處林立、鐵窗、雨庇雜陳、攤販
雜亂 等,公共視覺品質極度遭受污染,街道景觀與公共環境印象極為破敗。另外,
對於經營公共人行空間品質的提升極度不受重視,以致於城鄉無法滿足可供人行
的空間尺度、完善人行設施,惟如此遑論及城鄉外部公共空間景象的愉悅感。

四、地景保育不足

臺灣地景的變化遭受到經濟政策影響極大。國人向來只重視實質經濟發展,
而忽略了自然環境與資源保育的重要性。再加上長久以來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未
能注重其保育原則,以致使自然資源遭受滅絕的危機,原保有許多珍貴之特殊地
理景觀,但因不當的開發與觀光行為,已使得部份地區的地理景觀因而遭受破壞,

8
諸如,臺灣地區的「陸地森林生態系統」與「草原生態系統」的破壞,乃造成陸地生物棲地的消失,野生
動物與原生植物的滅種,淡水生態系統的污染,造成水中生物與稀有魚類的死亡 等(詳 附錄 H)

9
諸如,生存維生資源(空氣、水質、土壤、糧食 等)

10
諸如,臺灣地區的天然災害,所帶來生存安全的恐懼(水患、土石流、颱風、地震 等)。
11
諸如,熱島效應、基礎設施(建設)不全、交通擁擠、公共設施品質不佳、噪音干擾、廢棄物污染、景觀
醜陋、違規使用與違建行為所造成的土地利用超負荷、人為災害頻傳、外部空間髒亂、綠化不足 等。
12
諸如,廢氣、廢水、土地污染、擁擠髒亂、違建充斥與違規頻起、綠化不足、產業災害頻傳 等。

25
而致無法復原地步,殊為可惜(行政院,2000)。以「彰化縣13」為例,原本位居
於臺灣首位的富饒水源與土地資源。但是,在缺乏保育政策下,淪為重污染的小
型工業之犧牲品,漁產養殖與碩果僅存的水稻田,也因為過度的抽用地下水而造
成危害,其結果則是原有的自然與人文地景之地方特色無法持續地保育經營。另
外,城區範圍不斷地向外擴張,城市周邊生物的分佈隨即發生變化甚至消失。

五、管制工具不足14

合理的都市計畫,並不能保證環境實質品質。這是世界各國都市發展所面臨
的共通難題,其需要增加並改善都市計畫的執行工具。由於臺灣在實質計畫的體
系架構當中,十分缺乏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的法令與機制,乃導致公部門無法適當
地引導土地使用與實質建設計畫,並同時考量環境品質與景觀維護的需要,使得
實質環境的品質反而失控,顯然在工具上與執行上存在著問題。同時,財務開發
計畫趨於保守,地方政府的財源不足,缺乏辦理環境與景觀改善的財源,地域性
的經營也失去了應有的基礎。另外,對於城鄉地區的自然景觀資料庫,也極待健
全與自然景觀保育的行政執行能力之提升,以充實行政資源與專業素養 等。

六、民眾參與不足15

民眾參與的困境,主要是在計畫的擬定過程當中,缺乏管道的宣洩與表達,
使得與行政當局決策息息相關的民眾,反而淪為政策的被支配者,更因缺少正當
參與的機制與公民意識的覺醒,使得民眾常以強硬的手段來阻止計畫的進行,而
模糊了計畫發展重點與民眾參與本質。其目前辦理通盤檢討前後雖然有公告、審
議、發佈等法定程序,但是因為民眾對於計畫瞭解有限,不知如何表達對於城鄉
景觀發展之關心,以致於公告徵求意見之效果有限,或意見只涉及個人權利而非
公眾福祉,使得所推展的計畫本身缺乏民意基礎,最後乃造成了雙輸的局面。

13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等。
14
詳 3.2 景觀法(草案)探討;3.3 景觀計畫體系衍議;3.4 景觀計畫架構探討;4.1 景觀計畫執行;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4.3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4.4 景觀計畫操作建議;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等。
15
詳 4.1 景觀計畫執行;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4.3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4.4 景觀計畫操作建議;6.3.4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建議;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等。

26
七、建設預算不足16

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不足,以及民眾自籌經費與財源的困難,乃影響著城鄉景
觀改善之推動。而此課題可區分成二部份來說明之:其一為地方政府雖然每年編
列預算,但經費始終有額度的限制,則難以全面提出城鄉景觀改善計畫並推動之。
或者當城鄉景觀改善計畫擬訂之後,其後續改善工程之經費,政府亦缺乏預算來
支應,因此無法持續地編列預算來進行景觀改善,乃影響工程進度,必須分段來
進行,但亦無法確定可以全部完成。另外基層建設經費補助項目及單價之限制,
不易統籌運用缺乏足夠彈性,且景觀改善工程之設計發包與監造施工等一般均應
屬工務局之權責,而其間之配合協調等都將出現問題。其二為配合民間共同來籌
措經費之,但除非是企業體的贊助,否則要將整體運作起來仍是相當地困難。

八、建設破壞環境17

國人向來以重視實質經濟的發展,因而忽略了自然環境與資源保育的重要
性。再加上長久以來,對於自然資源之利用均未能注重其保育的原則,乃致使自
然資源遭受到滅絕危機。早期臺灣都市計畫的土地使用與計畫道路劃定之時,並
未考量歷史文化的資源保護,以及對於自然資源的尊重。而近期的公共建設,因
為過於依賴技術來解決問題,也造成了自然資源的破壞。諸如:歷史老街的消失、
計劃道路系統對於生活路徑網路的影響 等。另外,城鄉建設規劃單位與不同工程
執行單位之間的位階層級問題,也是間接造成公共建設工程各自為政的主因。因
為,缺乏計畫層次的統籌與協調,普同性的工程手段經常造成地域性環境特色的
破壞。而人類對於景觀的干擾主要有下列幾項:1.工程干擾;2.社區開發;3.坡地
果園、菜園;4.森林開發;5.森林遊樂;6.海岸、濕地開發;7.採石與採礦;8.墓地
開發;9.其它干擾火災燒毀牧養家畜 等,以上九點是人類破壞環境最為嚴重的項
目,也由於都是經濟建設或者土地開發所衍生的副產品。因此,這些既存的事實,
在政府、民眾的容忍之下得以存在,而城鄉景觀的破壞也日趨嚴重。

16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等。
17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等。

27
另外,參酌內政部(1997)所公佈的「國土利用現況調查報告書」中,該次
調查的「都市土地」中,都市土地建成地的實際使用面積平均僅佔計畫面積 47%,
其它 53%的部份大多數為農業使用或空置地,特別是住宅區(約 15.8%)、商業區
(約 12.5%)、工業區(約 10.4%),公園、綠地、學校 等公共設施(約 23.2%)
仍有許多的空置地未開發使用。在「非都市土地」中,建成地的實際使用面積平
均僅佔計畫面積的 55.3%,其它多為農業使用或其他用地使用,其中甲種用地(約
4.6%)與丁種用地(約 18%)的空置地所佔比例,在非都市土地中最多;由以上
數字更顯示建成地在所屬土地編定的實際利用率並不高,惟因土地規劃、開發與
管理 等工作未能有效落實,致使得國土違規使用,以及閒置情況非常嚴重。

綜合上述的研議可得知,臺灣城鄉環境在經濟發展的現代化與密集化的雙重
影響之下,由於對城鄉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式,未經妥善規劃與適當控制,以致於
造成城鄉環境品質的惡化,以及自然生態環境危機,進而存在著「經濟的富裕與
環境的貧窮」。為建設綠色矽島(行政院,2000),吾人應再思考如何促使臺灣的
城鄉能「經濟持續富裕與環境邁向富麗」則是二十一世紀臺灣城鄉發展上所應努
力目標。因此,就臺灣「整體城鄉發展」而言,在未來我們應摒棄單獨以經濟發
展可帶動生活品質提升的想法,要創造可居性城鄉生活空間環境,應講求人與自
然和諧共存,並調和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整合保育與開發觀念,其中也意味著
應適度地抑制當今經濟發展與土地開發需求。從人性觀點來出發,以自然、人文
為思考的主軸,在城鄉建設發展過程中,予以發揚既有城鄉特質,並保存或修復
脆弱敏感的風土資源(營建署,2002),以創造可居性高的城鄉生活環境。

因此,乃透過前述各項問題檢討得知,我國之國土資源利用規劃與城鄉建設
開發,從觀念到策略,均極待作一個徹底改善。為了保有臺灣「美麗寶島」之美
名,則必須從建立新的環境價值觀,從「東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西方」環
境生態、環境倫理 等觀點來開始,訂定更為明確目標與政策,透過法制體系建立,
以及統一事權的計畫、執行、管理 等機制,以制度化管理,避免人為疏失與無力
感,才能真正落實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創造二十一世紀臺灣城鄉新風貌,延續永
續國土環境生命力(行政院,2002)
。而上述這些都為研究本議題(景觀計畫)最
主要的凝思之一,也是建構未來臺灣城鄉風貌發展的重要議題與發展趨向。

28
2.2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趨勢

計畫主要透過「一鄉鎮一特色」示範改造建設,彰顯政府以具體行動全面改
善實質環境品質之決心與績效,提振國民對於政府施政之信心。促使全民瞭解城
鄉風貌建設之意涵,藉由點狀示範改造方式,進而去推動線、面狀的全國性環境
改造政策,培養民間共同參與生活環境改造之觀念並激發其創意與潛力,適當調
整政府之功能、角色與施政作為。輔導地方建立實施都市設計及城鄉景觀計畫制
度,作為景觀風貌永續發展基礎(營建署,2003)
。因此,營建署(2004)所持續
推動「城鎮地貌改造﹣創造臺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
,從「概念性」提倡,到「實
質性」操作,乃為現行主導臺灣城鄉風貌改造的重要機制。也由於,其負有如此
重大的政策使命。所以,從探討此一機制的運作之下,不僅可以延伸許多關鍵性
的課題,也可以對於「景觀(綱要)計畫」提出更為精準的認知與衍議。

2.2.1 計畫回顧

一、計畫背景說明

臺灣地區創造出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蹟」
,將躋身已開發國家之林,惟環境品
質與景觀,卻未相對與快速之經濟發展同步的提升,反而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
機制之下,地方風貌的特色正在迅速的消褪,不分城鄉,到處呈現著一致化、單
調化,甚至是「擠、髒、亂、醜」之景象,非但與先進國家之水準有著相當的差
距,並已逐漸構成臺灣社會未來發展之瓶頸(行政院,2003)
。當此,邁向二十一
世紀,國民殷切期望加速改善生活品質之際,如何以整體性、前瞻性的思考,採
取具體落實之作法,以建設高品質、人性化的生活空間,發揮各地方之自然、歷
史、人文景觀特質,逐步根本改造城鄉景觀風貌,進而帶動臺灣社會發展體質的
改善與潛能的激發,實為當前政府重要施政目標(營建署,2003)
。內政部依據行
政院(1997)所修正核備的「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畫」內容,並參照行
政院經建會研擬的「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所建議的對策與措施,由該部營

29
建署主導策劃推動「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畫,其目標在創造一個為國
民所享有的,兼具文化、綠意、美質的新家園,一個充滿榮譽尊嚴、處處生氣盎
然、值得認同的城鄉。由城鄉整體全面的改造出發,優先進行街道巷里的示範建
設,建立長期實施計畫與制度,加強近程重點的改造,著眼於追求公、私合作營
造;並由示範獎評、宣導獎勵來著手,以建立法令體制,喚醒共識。改造運動是
以「景觀資源」作為實施對象,其包含三項內容:
「人為環境景觀」
、「自然環境景
觀」
、「生活與文化活動景觀」
,是以視覺上的整體意象與記憶,作為城鄉景觀風貌
的展現主題。嗣於 88 年度營建署,依據行政院所核定「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
城鄉新風貌計畫」之政策指示,由該署配合編列追加預算 50 億元,及於 88 年下
半年及 89 年度編列預算 47 億元,整合搭配各部會既有之各項專案計畫,統合相
關經費與資源,補助地方政府實施重要景觀據點示範建設計畫。至 92 年度計投入
新台幣約為 157 億餘元,核定補助約為 2,097 件計畫(營建署,2003)。

然而,自「城鄉風貌改造計畫」推動以來,其政策內涵之深度與廣度,即不
斷地在開發與擴充當中,雖然依據不同的城鄉特質、發展課題、計畫尺度、目標
設定、操作手法 等,有著多元面貌的詮釋。但檢討城鄉風貌歷年來建設實施的成
果,不容諱言地,在過去相關單位常存以「公共建設」或「工程計畫」的觀點來
看待之。另外,
「擴大國內需求」急於挹注大量資源的情形之下,也使得補助政策
的訴求未能充份地彰顯,部份地方政府忽視規劃設計與創意營造「過程」的重要
性,也未能有效地強化其行政效能與專業團隊素質,力求提升整體計畫品質,仍
以錯誤的觀念來施作傳統的基層工程建設,以致於部份改造計畫的成果常流於枝
節,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改變(營建署,2003)
。因此,行政院(2003)於現階段
所推動的「挑戰二00八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水與綠建設」項目之下,乃納入
「城鎮地貌改造計畫」
,將適度的修正「創造臺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之補助策略。
諸如:營建署於九十三年度「城鎮地貌改造﹣創造臺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當中,
將「都市計畫區廣場及公園開闢以及簡易綠美化」
、「都市河川水岸整理美化」等,
列為最優先的補助對象(陳光雄,2004),並從過去「通通有獎」的方式,調整為
「計畫創意」與「團隊陣容」優先之「競爭性質為主,政策引導為輔」的補助策
略,藉由體制內良性競爭環境的建立,進而引導各級地方政府配合調整實施的機
制與方法,在既有的城鄉風貌實施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地擴大展現的成果。

30
二、計畫施行類型

(一)就歷年計畫施行類型而論

依據行政院所核定的「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
,以經建會
為統籌;
「內政部營建署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營建建設計畫建設經費實施要點」
、「創
造城鄉風貌中長程建設計畫」
,所辦理「創造城鄉風貌計畫」共分為七大類型實施
計畫(營建署,2002)
。諸如(詳 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
:整合類
型計畫、公園綠地系統類型計畫、自然生態環境類型計畫、城鄉公共生活空間類
型計畫、地方文化特色空間類型計畫、都市夜景類型計畫、其他類型計畫 等。

(二)就九十二年度以後之計畫施行類型而論

為鼓勵「創意」
,營建署於九十二年度以後計畫補助範疇,具高度彈性;所申
請提案工作項目,經中央評審委員會審查同意者,均納入補助。為利於提案參考,
初步提供下列計畫類型(營建署,2003)
,及改造範疇作為思考方向,主要在摒除
傳統實施工程建設制式作法,依據新世紀主流價值觀念,擴大公共參與,積極思
考如何以文化、品質、創意手法,提出環境永續經營管理計畫。另外,在其補助
計畫的審查重點當中,也漸進地強調「計畫案」是否能夠改造地方體質;是否能
夠呈現公共參與;是否能夠凸顯地方環境特色;是否具有地方經營的視野與生態
原則的重視 等,均可看出行政院(2003)在重新擬訂後的「城鎮地貌改造計畫」
與營建署(2003)所推動的「創造城鄉風貌計畫」等各類型政策發展計畫。都明
確地揭示,未來政府施政方向與景觀發展趨勢,均與本研究所探討「景觀法(草
案)﹣景觀計畫」,所欲努力的工作與達成的目標「相互呼應、不謀而合」。

(1)街道、高架道路、鐵道、堤防 等軸線景觀,
1.「人為環境景觀」類型:諸如,
以及重要公共建築物、地標、公共工程 等景觀據點改善;
(2)街道家具、廣告
物 等視覺景觀資源改善;(3)夜景照明計畫 等。
2.「自然環境景觀」類型:諸如,都市綠帶、藍帶,以及溝渠、水圳、港灣、海岸
等,水岸資源之復原與改善 等。

31
(1)地方重要傳統文化的資產。如:古蹟、紀念
3.「生活文化景觀」類型:諸如,
建築、宗教建築、歷史街道、舊城垣、工程遺址 等文化資產景觀之復舊改善;
(2)配合地方每年例行性的重大民俗節慶活動。如:廟會、天燈、蜂炮、龍舟
競賽 等,進行活動據點周邊環境景觀整理改善;(3)配合日常民生育樂活動。
如:重要地方特色產業展售、競賽活動、展覽、夜市 等,進行活動據點周邊環
境景觀整理改善;(4)針對上開之類型空間,共同提出「空間經營管理方案」
以強調環境的永續經營與維護 等。

三、計畫實行單位

「城鄉風貌建設計畫」
,為整合中央各部會環境改善的相關政策,使其落實於
實質建設的重要計畫。諸如,經由行政院經建會、營建署的「創造城鄉新風貌計
畫」
、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經濟部商業司的「塑造形象商圈計畫」
、農
委會的「富麗農漁村計畫」、衛生署的「營造健康社區計畫」、環保署的「生活環
境改造計畫」等有關單位,所推薦之軟硬體規劃建設計畫,將可以獲得優先支持
與補助。另外,地方既有相關計畫與經費,亦可以納入整合考量。諸如(營建署,
,臺北市政府所推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即與本計畫之宗旨相符。
2002)

因此,城鄉風貌建設計畫所涉及的環境規模、尺度與空間特質相當地多樣,
主要以整合中央各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 等,共同進行地方生活空間改善為
目的。藉由中央與地方經費之配合,擇定重要地區逐步實施,將可擴大影響層面
與環境效益。其實,目前在中央各部會所推動的業務當中(詳 附錄 F 創造城鄉新
風貌行動方案整理)
,不論是經濟部商業司的「形象商圈計畫」
、「商業環境視覺設
計」等;水資源局水利處的「社區河川營造」等;交通部觀光局的「風景區景觀
據點改造」等;環保署的「生活環境總體改善計畫」
、「道路綠美化」
、「自行車道」、
「環保公園建設」等;農委會的「富麗農漁村」等;原住民委員會的「原住民社
區環境改造」等,其計畫的內容與成果,均與城鄉風貌品質之提升息息相關。尤
其,行政院經建會已將「城鄉風貌建設」納入「國家中長程建設計畫」中(營建
署,2002),而後續各部會相關計畫之整合性發展,則應該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32
2.2.2 計畫探討

臺灣的城鄉風貌運動。起始於,民國八十六年五月「行政院經建會」所提出
的「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
,為國內推動「城鄉風貌」政策發展的最初指導原
則。其方案的本質,是希望藉由城鄉地貌的改變,進而引發人心的改變,以推動
臺灣目前停滯不前的文明進程。因此,為因應「行政院經建會」所提出的施政方
針與發展構想,「內政部營建署」遂於同年九月,透過「營建政策白皮書」研提。
並於文中,乃首次提出推動「創造城鄉新風貌」的具體施行計畫,諸如:城鄉景
觀風貌改造運動 等,以作為內政部輔導各級地方政府,推動改善城鄉風貌建設的
發展依據。之後,歷經了八十八、八十九年度,以及九二一震災後的調整,實施
至今,也衍生許多不同觀點的正負評價。綜觀,
「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這幾年來
的實施歷程,也研擬出各種不同屬性的子項計畫,共區分為七大類型計畫(詳 附
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以解決個別城鄉環境問題的發展模式。

基於此,乃深知各項計畫的所屬性質、主管機關、區位條件、執行內容、計
畫經費、審查標準 等不同,均會有所差異。若將「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中所屬
計畫類型,視為一個整體的「期望集合」來審視的話。則可以得知,在歷年來各
項計畫的實行過程當中,由於鉅額預算經費的核銷過於匆促,且經常在一年甚至
半年之內,就必須完成計畫提出、工程施作,以及最後完工驗收 等。而這樣的程
序,常導致城鄉內的計畫發展類型,過於分散與繁複,惟缺乏整合性指導基礎。
諸如:一個城鄉(地區)之內,經常提出多項的計畫發展類型(詳 附錄 F 創造城
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但彼此間為個別且獨立的單一計畫並且分別推展之。

也因此,在各個計畫之間常缺乏整合與溝通的過程,易流於枝節,而不易展
現彼此相互協調的關係與整合改造的效果 等,故無法經由長期的討論、醞釀與修
正 等,以符合當地居民的需求,以及地域性特殊環境的條件 等。其結果,常會
導致城鄉景觀的生態、人文、實質環境與社群關係 等的重大變革。所以,基於上
述本節從「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的「課題面」與「趨勢面」來探討與審視之,
以提供作為本研究後續衍議「景觀計畫」之相關屬性與發展趨向的基礎認知。

33
一、課題檢討

(一)未能精確掌握城鄉風貌政策的意涵

部份地方政府首長與實際執行單位,對於「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的政策精
神與執行意涵,無法精確地掌握與發揮,諸如:行政協調不當、單位各行其事、
專業無法落實 等。通常,只視為傳統經驗之地方基層的工程建設。而這些基層的
工程建設,乃著眼於過去操作經驗的延續,均缺乏對實施過程各種面向應有的關
注與瞭解。而這也是多年來累積形成惡質城鄉風貌,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二)未能確實建立預先整體規劃的觀念

部份地方政府對於未來城鄉風貌的發展,未建立預先整體規劃的觀念與作
法。而「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的推展,為達成多樣性的目標,故在計畫類型的
劃分上,將所有與城鄉風貌改造有關的建設項目都予以列入,共區分為七大類型
實施計畫(詳 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相關子計畫間,本身多為
短期,且單一部門,單一計畫,但卻必須面對多樣且複雜的各種環境因素,而各
個計畫類型間的位階也幾乎平行,並無主從之分。實施至今,其所存在的問題,
諸如(劉居立,2003):1.個別單一計畫分別推展,缺乏整合與溝通;2.缺乏整合
性的成效,相關計畫效能分散且無法銜接;3.參與規劃的團隊與居民,未能充份的
溝通與配合;4.過度追求短期績效,忽略長期效益;5.公權力的執行,無法適時配
合與介入;6.過度依賴中央財政補助,執行單位無法自闢財源 等。此外,對於個
別城市與鄉村之間,截然不同環境,亦無較明確地政策區隔,只能任由地方政府
提報計畫案與預算之後,再以篩選與評比的方式,給予部份計畫經費的補助。

(三)未能有效突破擬訂健全的財務機制

通常,令大部份「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的公共建設計畫窒礙難行的原因,
除了上述政策與制度的影響之外,就是財務計畫的執行出現困難。在「創造城鄉
新風貌計畫」當中,對於計畫經費籌措,執行單位(地方政府)大部份,都依賴

34
著政策指導單位(中央主管機關)補助。通常,並未透過其它財源籌措,諸如:
基金籌募、地方財稅、公私合作 等方式予以執行,往往造成財政負擔;在加上地
方政府過於依賴中央政府的補助,也影響執行單位投入執行績效展現,造成計畫
發展的許多困擾。其結果,常使得計畫權責不分(執行者?或指導者?)缺乏地
方永續經營管理概念。因此,建立一套良好的財務機制,利用各項計畫特性,創
造適當收入,並試圖引進民間企業開發與經營理念,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四)未能有效整合部會機制與資源分配

於「中央政府」各部會之間,缺乏協提整合機制與能力;而「地方政府」則
未積極成立相關諮詢顧問與協調推動組織,以致「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提案,
常流於政策枝節、缺乏整體思維,再加上計畫執行過程之審查、評選、協調的溝
通不良,或常誤解補助精神,而影響整體計畫執行成果呈現,是極待檢討與改進。
另外,於各地區計畫提案補助對象,也往往因為政治力的介入或干預,常淪為政
治分配下的結果,或者為了求資源公平分配,遂造成了齊頭式的發展模式 等。

(五)課題綜合探討

計畫於「規劃、建設」層面:諸如,相關城鄉環境或景觀設施之規劃、建設
不足,不能因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部份城鄉(地區)環境景觀美化工作,
未獲重視;部份公共工程開發與建設,常疏於環境生態與景觀風貌考量,而破壞
原有整體視覺 等課題因素。計畫於「管理、實務」層面:諸如,相關政策擬訂或
執行單位,對於環境設施與景觀美化 等問題,未予以充份重視(或 執行人力不
足、專業資源貧乏、計畫推動願景、行政協調能力 等);社會大眾價值觀與生活
習慣,不重視環境品質與景觀形塑;民間團體、企業 等,未主動積極參與環境或
景觀維護;環境管理實務缺失、公權力不彰 等課題因素。計畫於「法令、制度」
層面:諸如,單一部門、單一計畫的個別操作,乃缺乏改善生活環境品質「決策
整合機制」
,故無法有效引導城鄉土地使用與實質建設計畫,並配合考量整體環境
品質與景觀維護需要;地方政府建設財源籌措不足,缺乏辦理環境或景觀改善財
源;法令規範不足,缺乏鼓勵民間參與環境或景觀改善的誘因 等課題因素。

35
二、趨勢展望

(一)計畫應成為「長程性」國土永續發展策略

由於歷年來急就章似的推動過程,可能遺留下甚多執行的難題,也使得計畫
的美意大打折扣。因此,不能只將「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
,視為擴大內需政策的
權宜措施,應將計畫的願景拉遠,時程拉長,介面拉寬,以利於提升國家整體競
爭力,跨越二十一世紀,促成政府與社會再造良機之觀點,來界定本計畫的總體
目標。雖然目前仍然看不到此一徵兆,但卻是極為重要的。此外,也應該積極地
檢討目前的機制程序,要有更好的操作程序,更健全的推動機制,不要在造成許
多的問題之後,再花更多時間去解決,那就得不償失了(黃世孟,2003)。

(二)計畫應著重於「整體性」的綱要發展計畫

「城鄉風貌」的形塑,所應關切的不應只是單一部門、單一計畫的執行成果
(詳 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而是應該重視各項計畫之間的整合
效益(劉居立,2003)。當前,「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主要乃欠缺整體風貌的形
塑與發展計畫的引導。因為目前各項子計畫之內容易流於枝節,不易展現彼此的
協調、呼應或整合的效果,使得各項計畫的執行結果易流於片斷。因此,建議應
優先補助各鄉鎮(市)公所,完成整體風貌形塑、發展綱要計畫 等。爾後,在依
照計畫的優先順序,逐年、逐期的編列預算,並與各鄉鎮(市)公所,其他原有
的施政計畫相互連接(黃世孟,2003),以作為後續城鄉整體發展的主要依據。

(三)計畫應以「縣市政府」為主體來進行操作

「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之執行主體,主要涉及了縣(市)政府、鄉鎮(市)
公所,以及地區民間團體與居民 等。其中,以「縣(市)政府」相較擁有充沛的
行政資源,諸如:行政能力、專業人才 等。因此,由「縣府」來作為推動計畫的
主體,並且擬訂城鄉整體的發展計畫,不僅較容易依據原計畫的構想來執行之,
也較容易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果。相對地,鄉鎮(市)公所的人力較為不足,也較

36
不容易與其他單位進行協調,諸如:中央(或 省機關)
、公用設施(備)等機構。
因此,建議一方面需促進「鄉鎮」去努力思考其應有的風貌,擬訂其希望發展的
整體計畫與優先課題。而另一方面,則在尊重地方鄉鎮(市)公所的權責與自主
性的前提之下,適度地提高縣(市)政府督導、考核的權責與行政、技術 等協調
能力(黃世孟,2003),以共同提升計畫實施的整體成效。

(四)計畫應注重城鄉「公有地」的利用與發展

位於各個城鄉(地區)當中「公有土地」
,應積極扮演著城鄉(地區)更新觸
媒角色。而觸媒,是藉由城鄉(地區)塑造出來元素,反過來塑造它本身環境,
它的目的是促使城鄉(地區)構造持續與漸進的改革。最重要是,這個觸媒並非
單一最終產品,而是一個可以刺激與引導後續開發元素。因此,公有土地利用,
應以追求社會最大利益為目的,不應以追求最大財物收入為主;公有土地應採公
部門的永久持有為主,保有永續發展與回收調整的機會(劉居立,2003)。諸如:
以社區公有土地來說,若能破除中央政府支配權,在地方政府透過「審議權」與
「規劃權」適當的再利用社區當中閒置公有土地,將其變更為社區用地,以作為
未來社區發展之用,進而改善社區環境品質(林宏政,1997)
,再經由地區環境改
造,進而擴大至整個城鄉環境改造,則對於城鄉空間的再發展將有著莫大意義。

(五)計畫應能有效地推動健全的「財務機制18」

近年來城鄉開發的執行模式,已漸漸由公營部門轉向為私人企業。促參條例
的公布實施,象徵著新的建設執行方案之推展,那就是利用民間較佳的資源,諸
如:財力、經營、管理能力 等。公部門配合政策執行,建立公、私合夥的開發模
式。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財務計畫的多樣化;如交由民間來執行之,可以經
由較合理的財務運算,以創造計畫執行的動力,進而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因此,
「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的經費來源,尤其是在國家財政如此困難的情況之下,
則應該考慮多樣化的財務機制與合作模式,以達到公、私雙贏的境界。

18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等。

37
2.3 永續城鄉觀點

人類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正面而言,為滿足慾望,促使科技文明不斷進步,
提高生活水平;負面而言,工業革命以來,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活品質惡化的嚴重
問題,也是肇因於追求慾望滿足所惹的禍。更何況地球上所蘊藏的資源是有限的,
大量開採與不當使用,總有耗竭用盡的一天,且將影響到未來人類的生活環境與
品質。因此,如何一方面滿足人類的需要,又能不破壞地球環境而維護未來資源
的持續經營與利用,乃是當前世界上有識之士努力奔走、積極呼籲,所欲喚醒人
類關注的課題;如今共識已漸形成﹣「永續發展」即唯一可協助人類避免遭遇浩
劫的行動準則。所以,為因應全球性環境變遷,追求「永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
國所認同的基本發展政策理念。臺灣地區長久以來,在經濟掛帥的強勢發展下,
硬體建設突飛猛進,卻也忽視人性尊嚴與人性化生態環境之營造。另一方面,因
資訊化潮流,對城鄉空間發展結構與土地利用型態將產生轉變。未來除必須加強
落實尊重人性,塑造城鄉的建築文化,以及每個地方獨特的生活風格與城鄉風貌
外,對於資訊普及應用亦應有所思考,並朝著構築人性化生態城鄉環境與綠色建
築 等方向來規劃。也間接提供本研究探討景觀計畫的發展趨向與實質內涵 等。

2.3.1 基本觀念探討

自從「地球」有人類以來,為求生存以及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人類遂不斷
地向大自然爭取生存空間,成為影響環境變遷的因素之一。人類居住越久、人口
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響也越大。當人口稀少、科技不發達,人類焚燒森林擴張
耕地,對於大自然的影響是區域性而且緩慢的;隨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突飛猛
進,人類的影響不斷地加速而且擴大影響範圍,假以時日演化成森林縮小、土壤
流失、水污染、空氣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樣性、沙漠化,甚至可能導致全球氣候
變遷。也就是在這種環境趨向之下,肇因於人類對於地球生存環境的覺醒,所衍
生出來的嶄新觀點,吾人稱之為「可持續性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它
著眼於未來的實踐,通過了 "橫向" 之比較與 "縱向" 之分析,在未來與現實之間

38
建立起虛擬與預警式的反饋調節機制,充份預測與想像行動的必然結果,從而提
出了警醒式的預告,並隨時地調節對策,未雨綢繆,它並不僅僅符合當代人的根
本利益,尤其關注著人類的後續發展,是一種新的「文明」觀點之趨向。

「自然資源有限」是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原則的主要原因,而建構「永續發
展」的兩個主要內涵:其一,為「需求(Needs)」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貧困人
民的基本需求,應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換言之,為了實現地球的永續發
展,先進國家有責任擔負起解決貧窮問題的責任,因此貧窮不單是落後國家的內
部問題。同時先進國家必須在消費型態上作大幅的改變,使其符合生態永續原則,
強調「生產」僅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求,而不在促進不斷的消費(李永展,2003)。
其二,為「限制(Limitations)」的概念,主要是強調在科技與社會體制下,自然
環境對於滿足需求之能力限制。其目的即是在於維持基本上可以滿足當世代及後
世代需求的環境能力(WCED, 1987;Wheeler, 1996)
;目前與未來發展所需自然資
源,不致被耗盡或劣質化的經濟成長方式與活動(Miller, 1992)
,而此種永續環境
資本存量看法,是一種以「生態為中心(Ecological Centrism)」的環境倫理觀,是
人類對於「自然」的道德責任,並非藉由任何人對「人」的道德責任所導衍所至
的,其自然界與生態資源本身即存在著「內在性價值」
(Intrinsic Valu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st- Benefit Analysis, Markanda & Pearce, 1988)。

一、永續發展沿革19

其實,永續發展的觀念很早就在各種人類文化上扮演著重要角色(Weizsacker
et al., 1998),而人類對於「環境」與「發展」議題的真正認識,才不過是最近四
十年的事,這一認識過程是漫長的、緩慢的、遲到的,是建立在資源危機與環境
危機的基礎之上。人類最初只是單純地適應環境,向自然需索,逐漸發展到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幻想主宰自然,直到受到大自然的報復之後才
開始有所覺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先進國家的工業快速發展,直到 1960、
1970 年代發展達到高峰,但此時愈來愈多的公害相繼出現,人們才體會到全球環
境問題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已構成了現實性的威脅,並引發人們對於前途與命運

19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39
的普遍擔憂和反思。「永續發展」理念,起始於環境保育意識初萌芽 1970 年代,
由相關環保意識所衍生而來的,之後此一價值遂成為主流價值,而引領著相關學
者、組織,投入永續發展研究。尤其是在 1992 年 6 月聯合國在巴西召開「地球高
峰會議(Earth Summit)」,討論著全球環保與經濟發展 等議題,並共同簽署五項
的重要文件:
「里約宣言(The Rio Declaration)」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21)」、
「森林原則宣言(Declaration on Forestry Principle)」、「氣候變化綱要公約(The
Form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生 物 多 樣 性 公 約 ( Biodiversity
Convention)」等,作為全球永續發展所共同努力的原則。隨後,並於 1993 年聯合
國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來推動全球永續發展。基於此,臺灣為因應
國際環保趨勢與推動永續發展,行政院遂於 1992 年 5 月成立「全國環境變遷政策
指導小組」整合國內行政資源並尋求事權統一;並於 1995 年民間組織成立「永續
發展學會」,舉辦國家永續發展論壇,所提出「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並
於 1997 年行政院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整合各部會,致力於推動國家建設發展
的永續政策與計畫,並於 2000 年提出「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
綱領」
;此刻,臺灣的城鄉環境已面臨危機。因此,如何將永續發展理念落實到臺
灣的城鄉空間與生活環境之中,以建構臺灣城鄉環境永續發展能力,則是刻不容
緩的任務,同時也顯示著「永續發展」已是未來人類最重要的課題與趨向。

二、永續發展觀念20

「永續」一詞涵意,譯自於英文的「Sustainability」
,有人譯為「永續性」
、「持
續性」或「持久性」等。有關永續的研究與定義很多,眾說紛紜,而具有權威性
的學說,到目前仍然正在醞釀形成當中,未有定論。不過,從已知的定義當中吾
人可以歸納出下列幾項特性(行政院,2003;本研究歸納、整理)。

(一)經濟性
(二)穩定性
(三)生態性
(四)社會性

20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40
基於上述,不難看出「永續發展」實為一個多樣性概念,實際上並不容易將
其具體化或加以評估,這個概念會隨著時間推衍而有不同內涵。
「永續」在早期只
有維持之意,但到了目前除維持外,還含有穩定的涵意在內,即指在兼顧生態面、
經濟面與社會面之下,能維持一種穩定的情況並持續下去。而「發展」則是一種
擴張,甚至是期待一種無限延伸模式(Maser & Kirk, 1996)
,其涵括了環境、社會、
經濟、體制 等四個面向,就是要在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不斷改
善的前提下,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等相互協調,從而使生活品質
獲得提昇。所以,
「永續發展」是一種先考慮某地區基本的環境涵容能力,在跨世
代公平性、當代社會正義與生活品質之間求取平衡,並依此擬具妥善計畫的良性
發展策略。因此,我們可以說:1.永續發展是一個實踐「過程(Process)」
,意指社
會能夠持續地降低「非永續現象」的過程,而不是只在一個永續性的藍圖中,對
於一個靜止狀態的描述(O'Riordan, 1996)
;2.永續發展同時也是一個全球化過程,
在這一個過程中,關於世代間正義追求,必須是緊緊相扣的,乃對於當世代全球
性貧窮問題的解決;3.永續發展是作為一個全面性的變遷過程,不僅需要在技術與
經濟層面上作改變,同時也需要在政治、法律、文化 等層面上做大幅度的改革;
4.永續發展之所以必要,是在於強調人類在使用自然資源的能力上,所受到的社會
與技術條件的限制 等。所以,「永續發展」在某個意義之上,它是以「人類本位
(Anthropocentrism)」的環境主義(Achterberg, 1996);而人類的文化必須建築在
對自然的極度尊重之上,並認識到人類事務必須在自然和諧的平衡之中來進行。

因此,透過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顯示,環境向度與社會、經濟向度之間,應
呈現階層的關係,即是保持環境的完整性為邁向永續發展的最高原則,在此原則
下,永續發展將此三個向度緊密地結合,直到經濟向度涵括在環境與社會的限制
內(李永展,1998);重塑經濟、生態、公平(葉俊榮,1999),也就是所謂的三
E(Economic, Ecology, Equity)之間的永續均衡發展。簡而言之,
「永續發展」係
指:「站在生態的棲地條件、經濟的利基因素、社會的氣氛影響、文化的特質 等
基礎之上;從一個地方、城市、鄉村 等,採取為這一代,也為未來世代的基本需
求、選擇自由、自尊自重的環境,採整合式、有系統地、衡量輕重緩急的策略與
行動方案」。所以,「永續發展」的理念,在二十世紀九0年代以後,遂漸漸成為
世界各國的共同理想與發展目標,並列為二十一世紀國際之間最關注的議題。

41
2.3.2 發展思考脈絡21

‧脈絡一、人類唯有與自然和諧共處,充份且深刻理解人類乃是自然生態的組成
份子之一,也才能夠真正地建立起正確的永續發展(城鄉)模式。
‧脈絡二、人類生態體系能否健康,雖其最終的裁判權是屬於自然(生態原則)
的。但何去何從的選擇權,卻是操在人類自己的手中(文化規範)。
‧脈絡三、人類若持續目前的發展模式,則任何地區的人口增加與文明發展之結
果,終究會超過此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會面臨生態困境或危機。

上述的「思考」仍須進一步地,落實於實質的計畫(規劃)過程中,使其意
義與概念得以從行動中不斷地轉化,將理想推至現實。參酌荷蘭地景生態學家
Zonneveld(1995)在 Land Ecology 一書當中,乃提出五種透過計畫(規劃)介入
行動的方式,以轉化上述的概念方法(Ahern, 1999):1.「認知(Cognitive)」,藉
由地景空間形式所表達出來的空間概念,其包含了跨領域與整合性的知識,足以
反映出人們使用、知覺,以及塑造地景的空間概念,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規劃工
具。2.「意圖(Intentional)」
,當專業者,諸如:地景規劃師、設計師 等,經由整
合的過程,提出該地區未來的可能方向或視野,即成為一種規劃的意圖行動;通
常規劃的意圖所傳達的正是專業者對於該地景的想像,必須小心避免專業看法的
獨斷與誤判。3.「制度(Institutional)」
,即是關於土地管理、地景控制有關的法規
與制度;在此地景空間的概念經由個人、機構或者各種行動團體在透過公部門的
決策過程中產生作用,這種透過制度介入的行動方式,特別在土地權屬複雜的地
景規劃過程中有其重要性。4.「溝通(Communicative)」,空間概念的提出,係是
經由各種專業者、利害關係人與各種團體之間,不斷地溝通、妥協與共識凝聚的
結果;空間的表徵或再現、意義的傳達可以在此發生交會與互動。 5.「行動
(Action)」
,空間概念做為一種介入與改變現實地景的方式,以引導規劃目標的達
成。前述的五種地景空間概念之提出,以產生規劃介入行動的方法,事實上是借
用了德國哲學家 Habermas 所提出來的溝通行動理論,共同來加以闡釋之。

21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42
因此,地景「生態規劃」乃基於這樣的一種思考角度之下,更清楚地跨出了
原有地景生態學作為一種科學研究框架,且與這幾年來著重於溝通協商及規劃過
程的規劃理論,產生了許多的對話與結合的線索。就一個社會集體意識,對於地
景的認知與概念之瞭解而言,主流或既有的地景空間概念常常會隨著社會與環境
的變遷,產生改變的需求或契機(Forman, 1986;1995;Dramstad et al., 1996)
,而
地景「生態規劃」作為一種新的規劃行動理論,事實上在整個規劃過程中,將可
以不斷地尋求新的地景空間概念,以建構新的地景視野,以及新的社會共識。

一、永續城鄉規劃認知

傳統的規劃模式,常偏重於人類的空間與需求的滿足,以致於經常忽略了生
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以及整體社會人文思維的啟發與再造。而目前先進國家所強
調的「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其理念則是相反過來的;生態的規劃,是
一種嶄新的觀念,乃強調從生態環境的「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或者是「供
給面(Supply)」的潛力、機會或者是限制條件 等之下,優先來進行「適宜性的分
析(Suitability Analysis)」
,而非一味地滿足使用的需求。即是,規劃師必須先尊重
自然資源與環境供給面的條件之下,再「因地制宜」以適度配合使用的需求。

因此,這是一種融入自然與環境涵構的設計(Design With Nature)


,其尊重所
有的物種生命與價值脈絡,並充份地融入到設計的本質當中。也認知,
「自然」原
本就具有「美」的本質,時間是一種自然的變遷過程,再透過時間的轉換與詮釋,
以共同呈現生命歷程的質樸美感。讓自然看得見「人本自然」,隨著時間的演替,
人類生活自然自成格局,卻終究脫離不了自然的循環與演替,重返自然的概念,
轉換日常生活的美感與經驗,進而凝聚一種美學的風格,或是一種生活的環境意
識(Van der Ryn & Cowan, 1995;Meyer, 1997;侯錦雄,1998)。然而,也只有透
過這樣的規劃模式之下,才能夠在「開發」與「保育」之間,取得一個主要的平
衡點。換言之,這種正確的規劃理念,才是「兼顧人類的需求、順應自然的條件」
之永續發展模式。故在實際進行規劃設計之前,任何的地方都須先考慮到這三個
問題點(Wendell Berry, 1987)的研議,並且能夠加以主動的調查與發覺之。

43
(一)這裡存在有那些原生的自然資源?
(二)這裡的自然資源允許我們做什麼?
(三)這裡的自然資源可以幫助做什麼?

另外,也要考慮地方之文化背景,如果一開始就有地方社區人士的參與,則
不僅可自其獲得許多有關當地特殊情形之資訊,亦有助於規劃案之執行與推動,
而生態系中也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規劃之功能需求應維持較寬廣的彈
性應變空間,並應有失敗預防措施,要兼顧「失敗的安全(Fail﹣Safe)」與「安全
的失敗(Safe﹣Fail)」。因此,「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的理念,乃是基
於「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與「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
之趨勢下,所導引出來的新觀念。其以生態學作為基礎理論,再配合生態設計與
生態管理,遵循著生態規律與人類利益之均衡為前題,貫徹「因地制宜、因地適
用、因地適產、因地適生、合理佈局」等原則,所發展出的新空間規劃理論。

所以,生態規劃應是遵循著「區域原則、生態原則、發展原則、建設原則、
優化原則、持續原則、經濟原則」等各項基本原則。生態規劃乃是應用生態原理
於規劃、設計、工程上,經由生態規劃的實踐,可達順應自然之效果,減少人為
對於自然環境的危害。生態規劃不僅是應用科學,更含有「動態回饋(Feedback)」
的概念,諸如:環境資源的回饋、人為管理的回饋、材料利用的回饋 等。生態規
劃可協助決策者使環境負面影響極小化的前提下,解決不同土地使用之間的衝突
議題,而策略性的生態規劃更可積極地透過生態保育,
「因地制宜」進行自然資源
的開發利用、生產配置、環境整治、環境規劃 等,形塑一個地區的生態特質。若
冒然將用於城市空間的規劃方式,套用於鄉村空間的規劃當中,則勢必會對於城
鄉的整體風貌或特徵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研究則認為城鄉風貌的形塑,無論
是位處於「城市」或「鄉村」
、「自然環境」或「人為環境」
,都應該積極考量當地
的環境特性(徵),包含著「實質層面因素」與「非實質層面因素」的整體思考,
促使城鄉景觀管制原則具有整體性、前瞻性、計畫性 等。而基於永續觀念之下的
地域性規劃模式,則較注重於資源的多樣性,最有效率的能源利用,乃著重於「環
境」、「經濟」、「社會」三者之間的均衡發展,強調資源的保存與再利用 等。

44
以下,茲就「傳統城鄉規劃」與「永續城鄉規劃」差異性(如 表 2.1 所示),
從「城鄉系統」、「生態系統」、「能源系統」、「技術系統」等面向,進行初步的比
較與審視(參酌 Ian McHarg, 1960;Nijkamp, 1990;Sustainable Seattle, 1994;Byrne,
1994;Ogrin, 1994;Forman, 1986;1995;Dramstad et al., 1996;Main, 1999;黃書
禮,1996;李永展,1998;Beatley, 1998 等人之見解)
,以提供作為後續研議「景
觀計畫」理念之時的基礎認知。乃透過文獻的歸納、整理 等。如 表 2.1 所示。

表 2.1 傳統城鄉規劃與永續城鄉規劃的差異性

項 目 傳 統 城 鄉 規 劃 模 式 永 續 城 鄉 規 劃 模 式
城鄉﹣集中型;同質性空間發展模式 城鄉﹣分散型;異質性空間發展模式
城 鄉 (Townscape- Concentrated) (Regionally- Dispersed)
建築許可 等 規劃許可、開發許可、建築許可 等
系 統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相容的土地混合使用
注重短期經濟成長 注重長期經濟發展
生產趨向 社群趨向
(Manufacturing Oriented) (Community Oriented)
商業趨向 保護趨向
(Commodity Oriented) (Conservation Oriented)
資源視為生產投入要素 資源視為有限且敏感必須加以管理
資源密集,以經濟為優先 資源保育,以多目標為考量
經濟成本優先 經濟成本與社會、環境成本均衡發展
人類支配著環境 人類與環境共存
生 態 單一性生態系統 多樣化環境保育與管理
自然環境是豐富的資源 自然環境是可耗竭的資源
系 統 (先破壞、後補救) (完整的環境資料庫)
環境衝擊對經濟成長是「外部性」 環境衝擊對經濟成長是「內部性」
復原趨向(Rehabilitation Oriented) 預防趨向(Prevention Oriented)
化石燃料為基礎 替代性能源為基礎
能 源 充裕且便宜的供應 資源保育與再利用
供給來源的多樣性 降低能源密集使用
系 統 燃料為基礎(Fuel Based)之價值 社會、環境成本為基礎之價值
產業技術為趨向 生態保育為趨向
集中式系統 分散式系統
技 術 經濟生產之效率 終端利用(End User)之效率
經濟規模與技術的集中 技術分散的觀點
系 統 大規模形態 最適規模形態
經濟成本支配技術決策 社會、環境成本支配技術決策
忽略對於環境的衝擊 重視整體生態環境的敏感性
基礎設施趨向之技術選擇 使用者趨向之技術選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5
二、永續城鄉規劃原則

透過以往的經驗得知,多數的規劃方法與技術操作手段都是用來征服自然,
但是自然本身就是許多複雜因素的平衡結果,尤其是城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更是
密不可分,任何一個城鄉空間的形成,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與累積,並非短時
間之人工方式所能塑造的,一旦被破壞就可能永遠無法回復。所以,在進行城鄉
空間規劃時,應特別著重自然環境的保育與維護,尊重現有環境結構,盡量避免
過度發展與工程破壞(如 圖 2.1 所示),期能達到空間與資源的永續利用;在規
劃時應特別著重於生態環境「供給面」的潛力與限制條件,而這些在基礎調查與
分析層面時是極為重要因素;就某些開發計畫,其對於基地周遭的生態環境缺乏
深入的調查與研究,以致於無法確實地掌握基地(地區)特性。因此,本節主要
就「規劃」相關的文獻進行回顧與探討,以生態規劃理念中之生態環境的觀點為
主軸思考,最後再加入個人學習觀點所衍生議題,試論在永續觀念下地域性規劃
的原則與方向,並針對建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鄉之初步原則,提出「概括性」
的觀點與「原則性」的思考,以提供本研究擬訂景觀計畫實質內容時的參考。

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依賴與消耗許多的自然資源,而如何讓人類能夠永續
地發展,良好的發展規劃是必要的;而「規劃(Planning)」是一個「連續不斷的
過程(A Continuing Process)」
,主要在謀求環境資源與使用需求間的平衡共處,從
而建立若干管理架構或法令機制,以維持其恆常穩定的運作(Catanese & Snyder,
。因此,規劃是一套理性思維過程,而不是一個貿然出現,僅為表像的書圖
1979)
計畫(Plan),而傳統的規劃方式,偏重於人類空間與需求滿足,多半是由人(開
發者或規劃者)主觀的觀點(Anthropocentric)出發,以滿足人類「需求(Demand)」
或個人成就為主,而這種「想當然耳」作為,以致於經常忽略了生態環境所能承
載或容受能力,以及整體社會人文思維的啟發與再造,遂造成大自然無以回復浩
劫,形成一種「非永續」發展模式或資源使用方式(邱文彥,2000)。而目前先進
國家所強調「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其理念則是相反過來;生態規劃,
是一種新的觀念,強調從生態環境的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或是供給面
(Supply)的潛力、機會或限制條件,優先進行適宜性分析(Suitability Analysis),
而非一味地滿足使用需求。即是規劃師必須先尊重自然資源與環境供給面的條件

46
(如 圖 2.1 所示),再「因地制宜」調和人類需求。換言之,這種正確的規劃理
念,才是「兼顧人類的需求、順應自然的條件」之永續發展模式。因此,所謂的
永續發展,實質上就是透過一種「生態方法(Ecosystem Approaches)」的環境規劃
邏輯過程(邱文彥,2000)
。所以,未來的生態規劃理念,將逐漸以創造永續城鄉
環境為主要趨勢,所要探討的不僅在於物理化學與生物環境上的改變,另更需要
加強環境使用者對於環境的生態意識,共同將生態規劃由實質環境的層面,乃提
升至心理層面的認知,也唯有如此才能夠達成永續生態城鄉的發展目標。

(一)相關文獻回顧

1.Sim Van Der Ryn & Stuart Cowan(1996)

其歸納出五項生態設計原則:(1)在地化設計方案(Solutions Grow From


,生態設計是小尺度且直接反映當地現況與當地人的設計,若能敏銳地感受
Place)
到其中的細微差異,加以「因地制宜」則可降低對於環境的破壞;(2)生態量化
資訊作為設計參考(Ecological Accounting Informs Design),檢視既存的設計案對
於現地之環境衝擊,以量化指標或資訊決定適宜之生態設計方案;(3)依循自然
法則的設計(Design With Nature),結合生命過程的脈動,尊重所有物種的需求;
(4)人人皆是設計者(Everyone is a Designer),以民眾參與的方式讓使用者成為
設計者,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共同解決環境與人的問題;(5)讓自然清晰可見
(Make Nature Visible)
,使自然的循環與過程清晰化,將自然再回溯到生活中;促
使有效設計,可以藉由現行環境提供學習與參與,進而轉換並凝聚設計意識。

2.Newman & Ken worthy(1999)

其歸納出五項生態城鄉議題:(1)能源利用與空氣品質;(2)水源、物質與
廢棄物處理;(3)土地利用、綠地與生物多樣性;(4)交通;(5)生活環境可居
性、寧適性與健康性 等。並指出永續城市發展型態空間特徵為緊密式(Compact)
高效率空間發展、高度多樣性城市結構 等。另外,永續城市發展型態環境特徵,
主要為建構及維護城市外圍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與高度穩定性自然環境系統 等。

47
3.Thompson & Serving(2000)

其歸納出十項生態城鄉規劃原則:(1)永保基地的健康;(2)讓受傷的基地
復原;(3)利益眾生、彈性取材;(4)尊重水域生態;(5)減少鋪面;(6)考量
材料的生命週期分析;(7)評估日後能源消耗;(8)慶賀光明,但是也尊崇黑暗
的存在;(9)新「寧靜」革命;(10)維護管理之永續性的考量 等。

4.Beatley & Manning(1997)

其歸納出十六項永續城鄉發展形式(Sustainable Urban Form)策略:


(1)有效
的控制成長容量;(2)開放空間與自然資源的保護;(3)增加平均密度;(4)公
共設施及公共投資支援密度發展;(5)市中心再開發策略;(6)強調市中心的重
要性;
(7)緩和向外成長;
(8)綜合性的住宅計畫;
(9)創新的住宅解決策略;
(10)
強調混合使用地區的重要性;(11)平衡式交通系統;(12)降低汽車使用規劃與
設計;(13)永續交通;(14)區域觀點與策略;(15)改革財政、租稅策略;(16)
調整財政誘因 等策略。其中,Beatley & Manning(1997)之永續城鄉型態認知,
所包含的層面較廣,除了環境保育、經濟效率、社會公平、交通計畫之外,更指
出地方財政、財稅誘因、區域整合 等,均為達成永續城鄉發展形式重要策略。

平 面 圖

立 面 圖 不 當 的 妥 當 的

1.原生地景風貌 2.工程開發方式 3.生態規劃方式


1.‧樹木、植栽 2.‧整平、移除 3.‧因地、制宜
圖 2.1 永續觀念下生態規劃概念﹣以基地(小)尺度開發為例
圖片來源:Dieter Prinz.
48
(二)本研究所定義之永續城鄉規劃原則

研擬一個具有現代化的實質計畫(景觀計畫)
,不再僅僅追求「美輪美奐」的
硬體形貌,而是創建一個有內涵、有特色、生機蓬勃,且與自然環境相互調和的
城鄉景觀。並藉此,讓人們能夠發掘新的事務,以及新的創意生活空間。基於前
述,本研究所探討地域性生態規劃之基本原則與可依循方向,初步共歸納出有十
一項的基本原則22,以提供作為後續研議「景觀計畫」之範疇時的基礎認知。

1.遵循自然生態法則

遵循著城鄉的地理特性或「自然過程(Natural Processes)」,即是生態特色與
地形、地貌應該密切地結合,形成一個生物區域或者是生態城鄉,以完整地保存
生物基因的多樣性、自然棲息環境與自然生態過程,讓未來的發展能與生態環境
相互配合,以維持人類生存與滿足其需要的各種條件。因此,自然所提供給人類
的服務是全方位性的。而其基本原理,則是在強調人與自然過程的共生與合作之
關係,通過對於生命遵循的過程與合作,我們可以顯著地減少工程開發的生態影
響。讓城鄉的居民可以重新體驗到雨後溪流的暴漲、地表徑流彙於池塘;通過枝
葉的搖動,可以感受到自然微風的存在;從花開到花落,可以看到四季的不同變
化;從自然的葉枯到葉榮,可以看到自然的腐爛與降臨的過程(Landscape Change
Principle)等。誠如,Thayer(1998)所說的「景觀是一種顯露的生態語言」。

2.維護整體環境品質

環境的保護不只局限在對於污染的防治與控制,也應包含著自然、人文景觀
的保育(Nursing)及維護(Maintain)。其一旦遭受到污染應盡速的改善,如遇重
大開發則應實施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運用最佳的方法來控制污染排放或廢
物棄置。並加強環境污染之管制,應透過環境的立法,來管制經濟生產與開發過

22
參酌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the Toronto Waterfront,1992;Sim Van Der Ryn & Stuart
Cowan,1996;Newman & Kenworthy,1999;Beatley & Manning,1997;Thompson & Sorvig,2000;Stokols &
Shumaker,1981;Register,1987;Hubiak & Banning,1994;Ogrin,1994;Daily,1997;Spiro Jostof,1991;
Giuliani & Feldman,1993;Forman,1986;1995;Nan Ellin,1996;Dramstad et al.,1996;Main,1999;
于宗先,1986;邱文彥,2000;俞孔堅,2001 等人之見解。

49
程當中,各種廢棄物的產出;透過環境工程的手段處理廢棄物之污染性,以減少
廢棄物的產出,降低對城鄉環境所造成的負荷。另外,人文的資產也應該盡力來
加以維護之,以維持其城鄉整體景觀環境品質(Landscape Stability Principle)。

3.維持相關特性連結

從生態學(Ecology)的角度來看,可謂之「物物相連(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優質的自然與人文資產,都應該予以妥善的保存與維護,這
種連結包含著: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城市與鄉村、社會群體、過去與現在、
人與自然 等,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動態平衡與複雜的脈絡關係,彼此之間相互作
用且相互影響著。其中,生態學的四項基本定律更是此特性的基礎:(1)物物相
關(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法則,天地萬物之間,都是環環相
扣的;
(2)物有所終(Everything Must Go Somewhere)法則,就生態的角度而言,
即是自然界中的每一物體,均有其功能與用途,沒有所謂的廢物;(3)自然善知
(Nature Knows Best)法則,大自然的調節力會自動維持環境與物種間的平衡,任
何人自作聰明的重大改變,反而會擾亂其環境系統的平衡,損及本身的利益與自
然的體系;
(4)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ree Lunch)法則,
有得必有失,任何的效益均必須付出足夠代價,所不同的只是代價的大小。

4.保障民眾之可及性

公共空間(資源),諸如:水域、海岸地帶、綠地、開放空間 等,應該維持
其公眾基本權益。這些地區的規劃應該是提供良好的可及性與安全性,並於重要
節點或據點處,必須有適當之交通系統或通達措施予以連結。另外,一些特殊的
需求,諸如:殘障坡道、人行步道、腳踏車道 等,應作適當之整體規劃,以增加
民眾對於永續城鄉的認識,並鼓勵民眾參與,形成永續城鄉發展之動力;可藉由
民眾教育與民眾參與規劃及決策過程 等建立起共識,而強化生態規劃原則的施
行,再經由民眾討論會的參與,使民眾能仔細地瞭解問題,發現一般的立論基礎,
發展成為共識而支持正面性活動;建立有效的教育與訓練計畫,使民眾能夠熱心
於規劃及參與;策劃活動鼓勵民眾與自然環境之接觸,而產生愛護自然,需要自

50
然的共識,而能意識到永續城鄉的重要性;鼓勵當地官員、公務員,以及商業團
體、社會團體 等,以能夠充份地投入規劃過程(Process of Planning)的參與。

5.提供多目標的使用

土地資源與空間環境,應該能夠提供「公、私部門」多目標使用的機會,不
但能夠滿足各項發展的需求(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使用,還要依據
不同地方的潛力與限制能夠「適地適用」
。另外,各種的規劃與利用應該要有「相
容性(Compatibility)
、穩定性(Stability)
、平衡性(Equivalent)」等基本原則與適
當的「緩衝分區(Landscape Structure & Function Principle)」
。而在土地利用方面,
也需特別關注其安全性,對於個人安全、洪水、侵蝕、山崩 等因素,甚至於有害
物質、意外事故 等的風險評估,必要之時也須進行分區或管理(制)等。

6.豐富多樣空間環境

「多樣性(Diversity)」與「複雜性(Complexity)」,為維繫生態系最大的生
態應變力(Ecological Resilience)與自律活動(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須儘
可能地維持地球上最具多樣性的原始荒野與所有多樣化環境;一致性或缺乏多樣
性的生態系,諸如:單一樹種的生產林地,將會因減少功能性與結構性的多樣化
而降低其生態應變能力,導致易受害或失敗。所以,欲建構一個豐富且多樣的空
間環境,應維持有效數量的鄉土動、植物之種群,保護各種類型及多種演替階段
的生態系統,尊重各種生態過程與自然干擾,諸如:自然發生的火災,旱、雨季
的交替規律,以及洪水季節性的氾濫 等(Noss & Cooperrider, 1949)。因此,形塑
多樣化(Biotic Diversity Principle)的環境,需建立在生態性、整合性、整體性之
上,考量當地的綠地、水源、土地 等資源狀況,以決定容許之人為開發的程度;
運用公共建築與政府可管轄的空間,共同組成城鎮中心,並配合當地特色,創造
其藝術性,以衍生當地足以自豪及形成當地自明性的地方;運用當地建築形式及
空間的創造,促成文化的多樣性與正面的社會互動;運用永久性的綠帶、藍帶、
以及大片連續的自然棲息地 等來界定,以支持視覺上的美感與多樣性的空間。共
同促成生物多樣性,以及永久性的保留城鄉自然美質(Nature Beauty)等。

51
7.管理維護之經濟性

「規劃」與「管理」乃是一體兩面,規劃時必須考慮管理成本,管理的好與
壞則呈現規劃之品質。周延發展計畫,在可能狀況下,社會、環境與經濟的目標
應能夠相互整合,期使任何開發計畫更為經濟可行,讓政策機關能夠負擔,既能
產出多方利益,同時能維護環境品質。在土地開發利用與管理維護成本方面應有
長期發展眼光,任何開發計畫所投注的建設成本(資本支出)與未來所衍生的社
會與環境成本(經常支出)
,必須加以「內部化」來考量。加強環境敏感地區之劃
設與環境管理,並研擬土地規劃與管理計畫;加強特殊地景,以及各類保護區之
保育監測與管理,維護城鄉地區自然景觀的多樣性;推動城鄉地區自然景觀資源
調查研究,建立資料庫與資訊系統;建全自然景觀保育相關法規、行政組織,以
及人才的培訓 等,充實各級政府執行自然景觀保育能力;開發地景保育方法與技
術,加強保育教育以及宣導,促使資源永續利用觀念深植民心,創造雙贏價值。

8.追求永續發展模式

「土地(Land)」與「資源(Natural Resources)」的開發利用,經常產生難以
回復的影響。因此,必須採取「永續發展」的思維模式,以兼顧跨世代間的公平
與社會群體的正義,使這一世代的人不致於耗盡資源,作出「竭澤而漁」、「超限
利用」的發展模式。傳統的價值觀,是一種以追求經濟成長與物質、財富佔有,
為主要目標的功利價值觀,其將生活品質與物質能量劃上了相同的等號。但是,
在地球環境危機與追求精神生活的現代,我們必須改變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維模
式,在承認人類價值的同時,也必須承認自然界的價值,以建構生態價值觀。將
加諸於自然環境的各種負荷形態,利用永續發展的觀念與方法,降至最低程度。

9.形塑人文城鄉地景

每一個城鄉皆有其珍貴自然或人文特質,我們不必要求各個地方發展,以及
各項建設都要一致。在經費與能力 等限制之下,也不可能同時進行各個地方改
善。所以,在形塑城鄉自然生態體系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各個城鄉之間重要獨

52
特風格的建立,適當地利用自然資源,以及地方的人文地景與特色,維護並強化
城鄉風貌與景觀 等。而整個永續城鄉的基礎,乃由河川資源、綠地資源、人工設
施資源,諸如:道路、公共設施、公用設備 等基礎設施,所共同建構而成的。

10.土地資源適地適用

由於各個區域地理環境條件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個地區之內,不同發展的階
段,其人群之生活目標與需求,亦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對於土地資源的使用態度、
方法與目的 等也不盡相同。土地資源的利用,應依不同區位、不同性質的時空環
境,施以不同的發展權利(條件)
,必須充份地考量各別地區之內,特有的自然地
理條件與人文社經、政治的發展階段與特性 等,方能在土地容受力的限制之下,
納入可發展地區與限制發展地區劃設的參考,並作為管理政策研議的方向,以滿
足人口的不斷地增長與對於土地多元化的需求 等,跳脫以經濟成長量為衡量標的
發展方式,即是除了經濟面,更應該考量環境、社會評估向度,不僅僅是「量」
的改善,更應包含著「質」的提升,以去除同質化、均一化的發展模式。

11.計畫發展基礎認知23

今日的臺灣城鄉風貌,在經過一連串所謂的「現代化」建設之後,原來與生
態環境相互諧調之城鄉居所,現已儼然改觀。鋼筋混凝土樓房的建造,蒼翠老樹
與具生態價值植栽的剷除,環境當中充斥著柏油與水泥、不透水鋪面的規劃 等,
使得城鄉環境當中再也看不到蚯蚓生存、飛鳥棲息、植栽生長 等,以及蜜蜂、蝴
蝶飛舞的景象(陳肇勳,1999)。而在「雅典憲章」一書當中,所描述理想居所,
乃是:
「位於良好的區位,通風良好的建築物,不受寒風侵襲,視野良好,可以遠
眺優美的風景、湖泊、大海、高山 等,而且也具有充份的隔熱保暖設施(備)」
(施
植明 譯,1996)。而此刻,臺灣的城鄉生態環境正面臨著逐漸惡化的危機,如能
適時地透過城鄉外部空間環境的改善,也許將有助於導正城鄉生態的全面發展,
並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保育生態的多樣性與維護文化的多
樣性、資源活化再利用 等,以達到城鄉永續發展之目標。

23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53
2.4 景觀計畫涵蓋範疇芻議

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城鄉環境,是一個快速變動的「時間」與「空間」之場域,
可以說是一日千里,以往人們對於環境的要求大都只著重於環境的舒適與便捷之
上。但是,如今人們除了要求基本的生活需求與環境的舒適便捷之外,也再進一
步的要求重視生態環境多樣性、人文歷史延續性,以及資訊便捷流通性 等各式新
觀念的延伸。所以,當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達到某種程度之後,對於景觀的規
劃、設計,已非以往單獨個體的形塑,而是發展到重視整體生活環境的系統化設
計。基於這種發展的趨勢之下,景觀的規劃、設計,已經由個別的「環境美化」,
漸漸擴展到重視「社會層面」與「生態效應」的系統化整體計畫體系。

因此,本節對於「景觀計畫24」所涵蓋範疇的研議,乃基於上述的回顧與探討,
所建立之基礎論述。從源於永續發展的城鄉觀點之下,藉由本節相關文獻的回顧、
計畫內容的研議 等,主要在探討「因地制宜」景觀計畫的普同性實質涵蓋內容。
本研究初步歸納出景觀計畫所需涵蓋(建議值)的範疇,則可以區分為:計畫願
景、計畫目標、計畫標的、計畫原則 等,以提供作為後續探討景觀計畫的構成(體
系、架構、操作 等)與案例(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的模擬,以及作為擬
訂景觀計畫內容之時,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與發展策略 等。

2.4.1 相關文獻回顧25

將有關「景觀計畫」需涵蓋範疇,透過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所界定的角度
來切入,從「國內研究(政策屬性)」與「國外研究(案例屬性)」等層面的發展
趨向,研議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發展範疇。乃歸納、整理 等。如下說明之。

24
景觀改善包括下列事項之清潔、美化、綠化、維護、改善或處理:一、公共設施。二、公用設備。三、街
道家具。四、公園及綠地。五、廣告招牌及旗幟。六、建築物屋頂或外牆附置設施。七、建築物騎樓地面
高程。八、攤販。九、違章建築。十、閒置荒廢建築用地。十一、施工圍籬。十二、公私有建築外牆、戶
外空間及圍籬。十三、其他有礙景觀事項。前項各款所定事項,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據地方
情況與需要,於自治規則中作必要之規定(§16) 。附錄 E 景觀法(草案)條文內容說明;附錄 F 創造城鄉
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25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54
一、國內研究部份26

(一)臺北市都市景觀計畫之研究(胡寶林、喻肇青,1984)

(二)都市公共空間構成之調查分析(王紀鯤、米復國、陸金雄,1994)

(三)臺北市都市景觀中長程建設計畫(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3)

(四)擬定城鄉景觀計畫及操作之研究(郭瓊瑩,1999)

(五)臺北市都市設計準則(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4)

二、國外研究部份27

(一)The Image of the City


(Kevin Lynch, 1960;1966;1972;1976;1980;1981;1990)

(二)東京都都市景觀計畫(日本東京都都市計画局,1994)

(三)東京都景觀條例(日本東京都都市計画局,1997)

(四)美國舊金山市都市設計計畫(舊金山市政府規劃局,1971)

(五)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香港規劃資訊及專業行政小組,2003)

三、綜合探討28

基於上述,將有關「景觀計畫」需涵蓋範疇,透過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所
界定的角度來切入,從「國內研究(政策屬性)」與「國外研究(案例屬性)」等
層面的發展趨向,進行分析與理解,提出「景觀計畫」能適當的嵌入與調整之位
置,以研議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發展範疇。乃歸納、整理,如 表 2.2 所示。

26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27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28
詳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55
表 2.2 相關文獻回顧的整理與應用
項目 文獻題目 文獻回顧 景觀計畫 計畫內容 後續發展
分類 作者時間 重要觀點 應用層次 應用借鏡 不足範疇
1.臺北市都市景觀計畫之研究
國 內 胡寶林 ‧四個基本態度 a.以人的體驗與生活經驗著 計畫目標 人文向度 自然向度
喻肇青 眼;b.以歷史、文化、宗教著眼;c.以都市空 計畫標的 實質向度 生態維護
間和自然空間著眼;d.以時代思潮著眼 等。
研 究 1984 計畫原則 城鄉風貌 景觀植栽
‧十大空間系統 a.活動特性區;b.路徑系統
管理維護 環境設施
與徒步區;c.軸線空間;d.天空線尺度;e.開
政 策 放空間;f.街廓空間;g.視覺走廊與眺望;h. 空間整備
觀光路線;i.方向指認;j.街廓設施 等。 夜間照明
屬 性 2.都市公共空間構成之調查分析
王紀鯤 ‧北市公共空間系統四大構成要素 a.都 計畫目標 人文向度 自然向度
米復國 市空間結構與特徵;b.開放空間;c.城市建築 計畫標的 實質向度 生態維護
特色與高度結構;d.街道形式與視覺景觀 等。
陸金雄 計畫原則 空間整備 景觀植栽
‧七項系統納入都市設計管制 a.地理形
1994 城鄉風貌 環境設施
勢的特徵;b.歷史的特徵;c.活動的特性;d.
方向的指認;e.開放空間;f.城市建築的特色 管理維護 夜間照明
與高度結構;g.通道型式與視覺景觀 等。
3.臺北市都市景觀中長程建設計畫
北市府都 ‧臺北市四大都市景觀建設計畫 a.建設 計畫願景 城鄉風貌 生態維護
市發展局 生態山水城;b.建設有情文化城;c.建設合作 計畫目標 夜間照明 景觀植栽
宜居城;d.建設活力愉悅城 等。
2003 計畫標的 管理維護 環境設施
‧臺北市景觀自治條例(草案)
4.擬定城鄉景觀計畫及操作之研究
郭瓊瑩 ‧國家位階(全國地景保育綱領) 計畫原則 實質向度 空間整備
1999 ‧地方位階(景觀計畫) 城鄉風貌 管理維護
5.臺北市都市設計準則
北市府都 ‧空間的基礎管制 計畫目標 實質向度 自然向度
市發展局 ‧維護優良公共環境品質與生活空間 計畫標的 空間整備 生態維護
2004 ‧營造地域性的地區特性與風格 等 計畫原則 管理維護
1.The Image of the City
國 外 Kevin ‧思考城市空間組織 計畫願景 人文向度 自然向度
Lynch ‧解讀與評估城鄉景觀的優劣與否 計畫目標 實質向度 生態維護
研 究 1960 ~ ‧五種界定城市空間元素 計畫標的 空間整備 管理維護
1990 通道、節點、區域、地標、邊緣 等。 計畫原則 城鄉風貌
案 例 2.東京都都市景觀計畫(東京都景觀條例)
東京都都 ‧東京都景觀特性 計畫目標 生態維護 空間整備
屬 性 市計画局 ‧東京都景觀形成構想 計畫標的 空間整備 城鄉風貌
1994 ‧東京都景觀形成基本方針 計畫原則 城鄉風貌 管理維護
1997 ‧東京都景觀形成推動與展開 管理維護
3.美國舊金山市都市設計計畫
舊金山市 ‧社會基礎性資料 a.城市的紋理;b.保存與 計畫標的 人文向度 生態維護
府規劃局 保護;c.重要的開發;d.鄰里的環境 等。 計畫原則 實質向度 空間整備
1971 ‧當地居民的訪談 空間整備
4.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
香港規劃 ‧天然環境、人造環境 計畫願景 人文向度 生態維護
資訊專業 ‧香港城市設計的指引 a.宏觀層面(城市 計畫目標 實質向度 環境設施
行政小組 整體形象);b.中觀層面(城市建物與空間); 計畫標的 空間整備 管理維護
c.微觀層面(使用者與環境的關係)等。
2003 計畫原則 城鄉風貌
從「國內研究(政策屬性)」與「國外研究(案例屬性)」等層面的發展趨向,進行分析與理解,
附 註
共同提出「景觀計畫」能夠適當的嵌入與調整之位置,以研議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發展範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6
文 獻 回 顧 論 述 範 疇 後 續 應 用 論 述 範 疇

目標 標 題 論 述 範 疇 貢 獻 範 疇 目標

人 類 發 展 模 式 理念性 生 態
景觀 環 境 景觀
維 護
沿 革 東 方 環 境 觀 點 理念性
計畫 計 畫 計畫
探 討

基礎 西 方 環 境 觀 點 理念性 實質
城 鄉
觀點 環 境 凝 聚 觀 點 原則性 風 貌 內涵

計 畫
論述 建構
臺 灣 城 鄉 環 境 輔助性

空 間
景 觀 景 觀 構 成 內 容 功能性
整 備
內 涵
計 畫
探 討 景 觀 構 成 特 徵 輔助性

景 觀 美 學 思 考 原則性 環 境
設 施
景 觀 美 學 構 成 輔助性
計 畫

景 觀 保 育 觀 念 輔助性
景 觀
永 續
永 續 發 展 沿 革 原則性 植 栽
城 鄉
計 畫
探 討
永 續 發 展 觀 念 理念性

夜 間
永 續 規 劃 認 知 輔助性
照 明
計 畫
永 續 規 劃 原 則 功能性

圖 2.2 文獻回顧研議內容與後續研究景觀計畫相關性探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7
2.4.2 計畫內容研議

城鄉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定會接觸到的「實體空間」
。人們生活其中,乃離不
開土地、自然、社會 等之間相互關係。如就城鄉「人與自然景觀(Human & Natural
Landscape)」之層面而言,「景觀計畫」則應落實至自然景觀的保育與維護,保留
植物與樹木,保存山域形態與特性 等;自然景觀具有未經人為破壞的自然美風
貌,其充滿著原始生機之形象,常使人流連忘返,也由於觀賞者對於自然景觀之
欣賞角度,皆側重於景觀之形式美。因此,景觀形式的呈現方法,為影響自然景
觀美質的重要因素。如就城鄉「人與人文景觀(Human & Culture Landscape)」之
層面而言,
「景觀計畫」則應掌握城鄉歷史沿續與文化傳承,發揮場所理論與真實
空間的文化與人文特色 等。因為,人們生活於城鄉空間,本身需要一個相當穩定
的場所系統,以發展自我,社會生活與文化表徵,以及整個城鄉風貌,都必須反
應出環境所在的自明性與場所感,以達到優美的城鄉人文景觀29。如就城鄉「人與
實質景觀(Human & Substance Landscape)」之層面而言,
「景觀計畫」則應掌握人
們生活集居過程,無論居家活動,特定的公共活動,或是流通串聯的活動 等,都
是在具體的場所當中反映著生活,也就是結合了時間、空間、活動 等的整體生活
表達,是一種動態的表達,也就是城鄉風貌特徵當中,最具實質層面的部份。諸
如,透過城市景觀的角度來加以審視的話,實質景觀的主要內容概可以區分成四
大類型:開放空間系統、建築形式與量體、流通動線與街道傢俱 等。

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城鄉風貌30」為介面,統整「永續發展」的論述,乃提
出基於永續觀點理念之下,所營造出來的城鄉景觀風貌之發展形式(Development
。並依此,作為「因地制宜」之城鄉景觀計畫的指導方針,以共
of Form or Shape)
同建構出研究「永續景觀(Sustainable Landscape)」的總體發展願景:

其一,為「順應世界發展策略趨勢」;其二,為「營造城鄉風貌未來景象」

29
為具體的反映出城鄉當地的文化與地區居民的生活,共同清楚地連結為一體。讓人們於日常生活當中,逐
漸塑造與經營出來,具有地方獨有的空間或地景 等(詳 附錄 F;附錄 H;附錄 I)

30
參酌營建署所召開專家學者討論後定義,所謂「城鄉風貌」即為城鄉環境呈現給人的視覺整體意象與記憶,
主要是藉由人為環境、自然環境、生活與文化活動 等三類「景觀資源」的具體形成(營建署,2003)

58
基於此,本研究審視「因地制宜」景觀計畫,所衍生出幾個「價值觀」的思
考:1.為建構良好「生態環境」,即是物質與能量;總是在不斷地循環,不斷地進
行新的生態平衡 等,以支持城鄉整體環境持續發展;2.為建構完善「基礎設施」,
即是工程性的基礎設施與社會性的基礎設施 等,設施的良莠與否,乃影響著城鄉
整體景觀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3.為建構適意「城鄉氣氛」,即是環境顏色呈現,
是人們感受視覺美質的重要來源,適當的運用暖色、冷色、艷色、柔色 等,美的
色彩會給予人喜悅與快樂,對於城鄉整體景觀的形塑,應特別著重色調的運用;
4.為建構合理的「發展機制」,即是塑造城鄉整體景觀的風貌、避免不合時宜的設
計、重視環境生態的調和與互動 等,以形塑一個城鄉未來共同發展的願景。

基於上述,本研究將有關「景觀計畫」實質涵蓋內容,從「計畫形成架構層
次(如 圖 2.2 所示)」
、「計畫涵蓋內容說明」
、「計畫架構內容建立(如 圖 2.3 所
示)
」等方向來依序探討之,以作為研議後續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發展內容。

一、計畫形成架構層次

景觀計畫,在基於「景觀法」的規範之下,乃兼具「計畫導向」與「政策導
向」的管制系統。因此,於計畫擬訂的初期為達成「景觀總體形塑」之願景與目
標,則需建構健全發展之架構體系。另外,在研議景觀計畫之時,也不可僅就某
項自然資源或某個單一問題,來進行「規劃設計」或制訂「改善策略」
,應該從「整
體性」的觀點來共同考量之,諸如:系統管理思維、系統管理程序、系統組織架
構 等,以擬訂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架構31,並逐一衍議可供控制或指導城鄉整體景
觀發展的基本原則。其景觀計畫各階段的發展導向,可區分為「計畫願景」、「計
畫目標」、「計畫標的」、「計畫原則」等四個層級(如 圖 2.2 所示),並依循著個
別層級(位階)之間,所涵蓋內容的明確程度來加以依序衍釋之。

31
Urbanity Principles;The Value of Design Appraisal;Guidelines & Their Elaboration Appropriate
Levels of Prescription;Presenting Policies & Guideline in Accessible Ways;Visions & Strategies;
Objective & Principles(John Punter, 1998) 。

59
概念化的價值觀 ﹣計畫趨向

抽象化的價值觀 ﹣計畫趨向

形象化的價值觀 ﹣計畫趨向

具體化的價值觀 ﹣計畫趨向

層級一、願 景(Vision)
施 行 方 式
(Strategy)
層級二、目 標(Objectives)

層級三、標 的(Policies) 規 範 部 份
(可以量度)
層級四、原 則(或 指引)
(Principles(or Guidelines))
審 議 部 份
(不可量度)
縣(市)政府為主體角色

圖 2.3 計畫架構層次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計畫涵蓋內容說明

「景觀計畫」主要就自然環境與實質環境的配置,以及建築外部形貌與四周
空間、環境 等的相互關係,擬訂一個「整體性」的景觀發展綱要(上至城鄉風貌
形塑;下至環境設施規劃 等),是一套經營城鄉整體景觀風貌與各項公共(用)
環境元素系統的規劃設計準則(或 原則)。其應該是直接指出每一個地區,為保
障其當地的城鄉風貌、歷史資產、自然地理資源的空間經營與管理法則,以達成
整體環境美化的目標。因此,
「景觀計畫」所涵蓋的層面雖然非常廣泛,但是仍以
自然環境的維護與實質空間的營造為基礎,並落實到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當中。
如由此觀點來看,則景觀計畫所扮演的功能,應該是一個有「創見(Vision)」執
行機制,它能將城鄉發展的構想,轉化為實質環境的成果,促使城鄉風貌的價值
能具體實現。同時,也可以透過景觀計畫來驗証城鄉景觀政策發展的適宜性。

60
每一個城鄉之間都有其環境背景上的特色,甚至在同一個城鄉之中的不同區
域,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可依據城鄉間不同屬性的「地域特徵」與「發
展脈絡」,「因地制宜」衍議計畫內容的管制策略,也唯有在瞭解與掌握當地實質
環境與地方文化內涵的條件與限制下,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找出其規劃與設計、操
作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礎特性,以及提供擬訂地區景觀計畫時之規範與操
作的依據。因此,
「景觀計畫」的主要發展原則,則是要瞭解這些構成的本質,進
而強化這些特質,並依循著這些層級(位階)關係,逐步落實於實質發展的政策
與策略(規範)當中。其計畫涵蓋之內容,乃歸納、整理 等。如下說明之。

(一)層級一、願景(Vision)部份

計畫層級﹣屬一個「概念化」價值觀的陳述;為凝聚一個共同理想的發展願
景或政策共識。就整體而言,所指的願景是對於未來城鄉風貌發展的遠景所作的
描述。指認與描繪城鄉整體景觀風貌的未來目標與形塑方向;以確立整體城鄉景
觀「引導意象(Leitbild)」
,提供作為後續發展城鄉「地方特色」與凸顯「自明性」
的指導,建立城鄉未來環境發展的新秩序(願景的建立與落實,是計畫的核心價
值)
,以降低現行都市計畫,針對全區性千篇一律的空間發展方式。

(二)層級二、目標(Objectives)部份

計畫層級﹣屬一個「抽象化」價值觀的陳述;為透過願景的凝聚,所衍生出
來的共同理想或發展共識。就整體而言,所指的目標是對於未來城鄉風貌發展的
方向所作的描述,是一種具「發展性」的層級導向。其計畫發展的目標,乃基於
上述計畫發展的願景或共識之下,概可以區分為「三大計畫目標」。

其一,為「自然景觀向度」的涵蓋內容,諸如:自然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
合理分配、節約、污染防治,確保資源效度;自然環境的地勢、地貌、形態,具
有當地的特色,是否需予以保留;調查生態環境優良區域,並評估其價值性以瞭
解是否適宜開發利用 等範疇。其二,為「人文景觀向度」的涵蓋內容,諸如:調

61
和城鄉均衡發展;塑造獨特在地風貌;兼籌並顧注重科技與人文、物質與精神平
衡的發展;倡導簡樸生活加強生態環保觀念;創造適意、美質,永續的綠色文化 等
範疇。其三,為「實質景觀向度」的涵蓋內容,諸如:開發自然環境資源,以不
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大規模的開發是否會影響整體規劃設計的本質;建構一個
具永續發展觀念的文化;將永續發展的基本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 等範疇。

(三)層級三、標的(Policies)部份
層級四、原則(或 準則)(Principles or Guidelines)部份

計畫層級﹣屬一個「形象化 ~ 具體化」價值觀的陳述。「標的」為支持目標
的實現,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共識或策略趨向。就整體而言,所指的標的是對於未
來目標達成所應考慮之因素,是一種具「策略性」的層級導向;
「原則」為支持標
的的實現,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共識或策略趨向。就整體而言,所指的原則是對於
未來標的達成所應考慮之方法,是一種具「管制性」的層級導向。而其計畫發展
的標的,乃基於上述「三大計畫目標」範疇的相互重疊與交叉影響之下,概可以
區分為「六大計畫標的(生態維護、城鄉風貌、空間整備、環境設施、景觀植栽、
夜間照明 等計畫)」
。並且可以依據個別計畫(城鄉)之間不同屬性的地域特徵與
發展脈絡,加以權衡評量景觀計畫的發展原則或管制策略 等。

其一,為「生態維護計畫」之下所須涵蓋的內容,諸如:生態規劃、生態工
法、生態綠網、表土保存、管理維護;其它 等相關範疇(建議值)
。其二,為「城
鄉風貌計畫」之下所須涵蓋的內容,諸如:城鄉意象、軸線系統、地標建立、視
覺端景、視覺延續;其它 等相關範疇(建議值)。其三,為「空間整備計畫」之
下所須涵蓋的內容,諸如:建築風格、建築形式、建築材料、廣告招牌、管理維
護;其它 等相關範疇(建議值)。其四,為「環境設施計畫」之下所須涵蓋的內
容,諸如:公共設施、公用設備、公共藝術、街道傢俱、指示標誌;其它 等相關
範疇(建議值)
。其五,為「景觀植栽計畫」之下所須涵蓋的內容,諸如:生態綠
化、四季植栽、空地植栽、街道植栽、基地植栽;其它 等相關範疇(建議值)。
其六,為「夜間照明計畫」之下所須涵蓋的內容,諸如:城市照明、鄉村照明、
分區照明、使用照明、特殊照明;其它 等相關範疇(建議值)。

62
三、計畫架構內容建立

本研究,所研議「景觀計畫」之架構內容的初擬。

景觀綱要計畫 ﹣範疇 景觀改善計畫 ﹣範疇 文獻回顧


Vision Vision 景觀計畫
重點景觀計畫 ﹣範疇
實質應用
Vision
願 景 目 標 標 的 原 則(或 準則) 發展屬性

生態規劃、生態工法 研究新增
因 地 自 然 生 態
制 宜 景 觀 維 護 生態綠網、表土保存 研究新增
景 觀 向 度 計 畫
計 畫 管理維護;其它 等 文獻強化

城鄉意象、軸線系統 文獻強化
城 鄉
風 貌 地標建立、視覺端景 文獻強化
計 畫
視覺延續;其它 等 研究新增

建築風格、建築形式 研究新增
人 文 空 間
景 觀 整 備 建築材料、廣告招牌 文獻強化
向 度 計 畫
管理維護;其它 等 文獻強化

公共設施、公用設備 研究新增
環 境
設 施 公共藝術、街道傢俱 文獻強化
計 畫
指示標誌;其它 等 文獻強化

生態綠化、四季植栽 研究新增
實 質 景 觀
景 觀 植 栽 空地植栽、街道植栽 文獻強化
向 度 計 畫
基地植栽;其它 等 文獻強化

城市照明、鄉村照明 研究新增
夜 間
照 明 分區照明、使用照明 研究新增
計 畫
特殊照明;其它 等 研究新增

圖 2.4 景觀計畫架構內容初擬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63
2.5 小結

本章主要內容在確立研究主題32與相關研究理念33之間的整理與論述。以建構
出「景觀計畫」的基礎觀念為目的,希望藉由釐清相關領域34之範圍以後,進而探
討與建構景觀計畫的實質內涵35,以歸納出研究初期的基礎論述與相關性探討,建
立理解城鄉景觀風貌的基礎論點,達論述之完整性與初步之認識論,並作為接續
性研究之基礎。提供後續景觀計畫之架構體系36與操作方法37之研擬的參考,以奠
定本研究之基礎性的論述;也作為後續章節探討之依據。 【 第二章 完 】

32
詳 2.1 臺灣城鄉問題(土地經營失據、環境嚴重污染、城鄉發展雜亂、地景保育不足、管制工具不足、公
共建設破壞) 。臺灣城鄉環境在經濟發展的現代化與密集化的雙重影響之下,由於對城鄉資源開發利用的方
式,未經妥善規劃與適當控制,以致於造成城鄉環境品質的惡化,以及自然生態環境危機,進而存在著「經
濟的富裕與環境的貧窮」 。這些既存的事實,在政府、民眾的容忍之下得以存在,而城鄉景觀的破壞也日趨
嚴重。為了保有臺灣「美麗寶島」之美名,則必須從建立新的環境價值觀,從「東方」天人合一、道法自
然;「西方」環境生態、環境倫理 等觀點來開始,訂定更為明確目標與政策,透過法制體系建立,以及統
一事權的計畫、執行、管理 等機制,以制度化管理,避免人為疏失與無力感,才能真正落實提升生活環境
品質。創造二十一世紀臺灣城鄉新風貌,延續永續國土環境生命力(行政院,2002) 。而上述這些都為研究
本議題(景觀計畫)最主要的凝思之一,也是建構未來臺灣城鄉風貌發展的重要議題與發展趨向。
33
詳 2.2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趨勢(課題檢討﹣未能精確掌握城鄉風貌政策的意涵、未能確實建立預先
整體規劃的觀念、未能有效突破擬訂健全的財務機制、未能有效整合部會機制與資源分配;趨勢展望﹣計
畫應成為「長程性」國土永續發展策略、計畫應著重於「整體性」的綱要發展計畫、計畫應以「縣市政府」
為主體來進行操作、計畫應注重城鄉「公有地」的利用與發展、計畫應能有效地推動健全的「財務機制」)。
2.3 永續城鄉觀點(遵循自然生態法則、維護整體環境品質、維持相關特性連結、保障民眾之可及性、提
供多目標的使用、豐富多樣空間環境、管理維護之經濟性、追求永續發展模式、形塑人文城鄉地景、土地
資源適地適用) 。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附錄 G 相關法令規章;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34
國內研究的部份﹣臺北市都市景觀計畫之研究(胡寶林、喻肇青,1984) ;都市公共空間構成之調查分析(王
紀鯤、米復國、陸金雄,1994);臺北市都市景觀中長程建設計畫(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3);擬定
城鄉景觀計畫及操作之研究(郭瓊瑩,1999);臺北市都市設計準則(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4)。國
外研究的部份﹣The Image of the City(Kevin Lynch, 1960;1966;1972;1976;1980;1981;1990)

東京都都市景觀計畫(日本東京都都市計画局,1994) ;東京都景觀條例(日本東京都都市計画局,1997);
美國舊金山市都市設計計畫(舊金山市政府規劃局,1971) ;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香港規劃資訊及專業行
政小組,2003)等。附錄 E 景觀法(草案)條文內容說明;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附錄 G
相關法令規章;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等。
35
詳 表 2.2 相關文獻回顧的整理與應用;圖 2.2 計畫架構層次示意圖;圖 2.3 景觀計畫架構內容初擬 等。
36
詳 第三章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附錄 A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發展原則(策略指引)等。
37
詳 第四章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第五章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模擬(先期研究);第六章 宜
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模擬(計畫整合);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等。

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