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2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與操作方法之研究
﹣以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為例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the Landscape Planning

Framework System and Operation Procedure


﹣A Case Study of the I- Lan County Government

Development Area

研 究 生:林玄宜

指導教授:蘇瑛敏

指導教授:宋立垚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四 月
摘 要

論文名稱:景觀計畫架構體系與操作方法之研究 頁數:251
論文名稱: ﹣以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為例

校 所 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畢業時間:九十三學年度 第二學期 學位:碩士
研 究 生:林玄宜 指導教授:蘇瑛敏
指導教授:宋立垚

關鍵詞:永續發展、城鄉風貌、景觀法(草案)、景觀計畫、架構體系、
操作方法、宜蘭縣、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本研究探討「景觀法(草案)」施行前後,對於現行都市計畫體系等所產生
改變,以及未來在景觀法下景觀計畫,將不再僅為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
辦法第八條內都市設計應辦事項,乃提升為更上位指導性計畫(法定程序與計
畫位階),以充份發揮在地所屬地方特色且能因地制宜。因此,本研究乃依據政
府當前所施行主要「政策趨向」與「法令規範」為基礎,從「景觀計畫」理念涵
構、內容範疇、架構體系、操作方法等面向來加以探究。並於理論研議之後再透
過案例模擬,以「宜蘭縣政府」為主導單位來探討合理推動「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景觀計畫」之操作程序與策略指引研議。以下是本研究在研討過程當中,根據理
論與模擬結果,所歸納出來主要成果,並可供未來發展景觀計畫工作時建議方向。
其一為政策機制:1.重視計畫擬訂過程整合、2.計畫主體縣(市)政府、3.設景觀
計畫審議委員會、4.落實行政專業專職人員、5.提供修訂上位計畫參據、6.建蔽率
與容積率的檢討、7.景觀計畫之行銷與考核、8.鼓勵公私合夥廣籌財源等。其二為
管理維護:1.定期與不定期資料蒐集、2.城鄉景觀資源有效整合、3.訂定管理維護
獎懲條例、4.成長管理的監測與評估、5.嚴格監督整體開發成果、6.提供經驗技術
專責單位、7.整合相關查報取締工作、8.教育民眾自我意識提升、9.落實環境宣導
教育推廣、10.閒置土地綠美化等。其三為案例模擬:1.通盤檢討落實、2.審議制度
建構、3.當地民眾參與、4.自治條例研擬、5.預期成效模擬、6.行銷策略推廣等。

i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 謝 ................................................................................................... iv
目 錄 ................................................................................................... v
表 目 錄 ................................................................................................... viii
圖 目 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 6
1.2.1 研究動機 .......................................................................... 6
1.2.2 研究目的 .......................................................................... 10
1.3 研究範疇與架構 ....................................................................... 12
1.3.1 研究範疇 .......................................................................... 12
1.3.2 研究架構 .......................................................................... 13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 15
1.4.1 研究方法 .......................................................................... 15
1.4.2 研究流程 .......................................................................... 17
1.5 名詞定義 ................................................................................... 2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23

2.1 臺灣城鄉風貌問題 .................................................................... 23


2.2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趨勢 ................................................ 29
2.2.1 計畫回顧 .......................................................................... 29
2.2.2 計畫探討 .......................................................................... 33
2.3 永續城鄉觀點 ........................................................................... 38
2.3.1 基本觀念探討 .................................................................. 38
2.3.2 發展思考脈絡 .................................................................. 42
2.4 景觀計畫涵蓋範疇芻議 ............................................................ 54
2.4.1 相關文獻回顧 .................................................................. 54
2.4.2 計畫內容研議 .................................................................. 58
2.5 小結 ........................................................................................... 64

第三章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 ..................................................................... 65

3.1 景觀計畫定位 ........................................................................... 65

v
3.2 景觀法(草案)探討................................................................ 66
3.2.1 擬訂背景 .......................................................................... 66
3.2.2 綜合探討 .......................................................................... 72
3.3 景觀計畫體系衍議 ................................................................... 74
3.3.1 現行都市計畫體系對於景觀計畫影響 ............................ 74
3.3.2 未來景觀計畫於都市計畫體系中定位 ............................ 80
3.4 景觀計畫架構探討 ................................................................... 86
3.4.1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 86
3.4.2 都市計畫位階內容........................................................... 91
3.5 小結 .......................................................................................... 102

第四章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 ..................................................................... 105

4.1 景觀計畫執行 ........................................................................... 105


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 ................................................................... 107
4.2.1 推動程序 .......................................................................... 107
4.2.2 調查內容 .......................................................................... 110
4.3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 ................................................................... 119
4.3.1 規劃認知 .......................................................................... 119
4.3.2 規劃步驟 .......................................................................... 121
4.4 景觀計畫操作建議 ................................................................... 138
4.4.1 政策機制的操作方向 ....................................................... 138
4.4.2 管理維護的操作方向 ....................................................... 140
4.5 小結 .......................................................................................... 143

第五章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模擬(先期研究) ................. 145

5.1 宜蘭縣(研究範圍)環境調查分析 ......................................... 145


5.1.1 地區發展背景與政策定位 ............................................... 146
5.1.2 相關上位計畫與發展計畫 ............................................... 149
5.1.3 研究範圍景觀資源的分析 ............................................... 150
5.1.4 小結 ................................................................................. 152
5.2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計畫範圍)環境調查分析 ..................... 153
5.2.1 計畫地區發展背景與定位 ............................................... 153
5.2.2 計畫地區主要與細部計畫 ............................................... 157
5.2.3 計畫範圍景觀資源的分析 ............................................... 160
5.2.4 小結 ................................................................................. 168
5.3 蘭陽地區(案例研析)地域性規劃設計案例探討 .................. 169
5.3.1 規劃案例一:冬山河親水公園 ....................................... 171
5.3.2 規劃案例二:羅東運動公園 ........................................... 174
5.3.3 設計案例一:宜蘭縣政中心行政大樓 ............................ 177
5.3.4 設計案例二:宜蘭厝 ....................................................... 180
5.3.5 小結 ................................................................................. 184

vi
第六章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模擬(計畫整合) ................. 185

6.1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相關景觀議題整合 ..................................... 185


6.1.1 自然景觀向度議題 ........................................................... 187
6.1.2 人文景觀向度議題 ........................................................... 189
6.1.3 實質景觀向度議題 ........................................................... 191
6.1.4 SWOT分析 .................................................................. 193
6.2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策略指引 ..................................... 198
6.2.1 景觀計畫發展願景與目標 ............................................... 199
6.2.2 景觀計畫擬訂標的與原則 ............................................... 205
6.2.3 小結 .................................................................................. 217
6.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體系與操作建議 .................. 222
6.3.1 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位階體系架構 ............................ 222
6.3.2 都市計畫主要計畫位階景觀計畫內容 ............................ 228
6.3.3 都市計畫細部計畫位階景觀計畫內容 ............................ 231
6.3.4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建議 ............................ 23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245

7.1 結論 ........................................................................................... 246


7.2 建議 ........................................................................................... 248
7.2.1 研究理念部份.................................................................... 248
7.2.2 政策引導部份.................................................................... 249
7.2.3 操作機制部份.................................................................... 250
7.2.4 管理維護部份.................................................................... 251

參考文獻 .................................................................................................... 253

附錄

A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發展原則(策略指引) ............... 261


B 宜蘭縣相關景觀資源整理 ......................................................... 305
C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建築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 ........ 323
D 宜蘭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 329
E 景觀法(草案)條文內容說明 ................................................... 335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 ................................................... 341
G 相關法令規章 ............................................................................. 349
H 研究文獻評析 ............................................................................. 353
I 研究輔助圖表 ............................................................................. 357
J 論文章節摘要 ............................................................................. 387

作者簡介 .................................................................................................... 389

vii
表目錄
表 2.1 傳統城鄉規劃與永續城鄉規劃的差異性............................. .......... 45
表 2.2 相關文獻回顧整理與應用............................. ................................ 56
表 3.1 景觀法(草案)計畫架構與本研究計畫層級內容比較............. .... 89
表 3.2 景觀計畫與現行相關政策範疇比較............................. ................. 104
表 4.1 公部門擬訂景觀計畫之計畫內容與計畫範疇............................. ... 107
表 4.2 自然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 111
表 4.3 人文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 113
表 4.4 實質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 116
表 4.5 落實景觀計畫執行方法與執行範疇............................. ................. 134
表 4.6 景觀計畫構成比較分析............................. .................................... 144
表 5.1 研究範圍(宜蘭縣)相關景觀資源;
對於「景觀計畫」應用屬性............................. ............................. 150
表 6.1 「綜合策略評估(SWOT)」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影響因子構成(一)............................. ... 193
表 6.2 「綜合策略評估(SWOT)」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因應策略矩陣(二)............................. ... 194
表 6.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內容............................. .............. 219
表 6.4 「主要計畫位階」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比較(一)... .................................... 229
表 6.5 「主要計畫位階」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比較(二)... .................................... 230
表 6.6 「細部計畫位階」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比較(一)... .................................... 232
表 6.7 「細部計畫位階」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比較(二)... .................................... 234
表 6.8 落實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執行方法與執行範疇................ . 238

viii
圖目錄
圖 1.1 宜蘭縣政中心區位示意圖................................................ .............. 13
圖 1.2 宜蘭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 .............. 13
圖 1.3 研究理論架構與範疇................................................ ..................... 14
圖 1.4 研究方法架構與範疇................................................ ..................... 18
圖 1.5 研究流程................................................ ........................................ 19
圖 1.6 永續景觀﹣德國漢堡................................................ ..................... 22
圖 1.7 自然景觀﹣宜蘭石牌................................................ ..................... 22
圖 1.8 人文景觀﹣宜蘭縣政中心................................................ .............. 22
圖 1.9 實質景觀﹣臺北士林................................................ ..................... 22
圖 2.1 永續觀念下生態規劃概念﹣以基地(小)尺度開發為例............. 48
圖 2.2 文獻回顧研議內容與後續研究景觀計畫相關性探討..................... 57
圖 2.3 計畫架構層次示意圖................................................ ..................... 60
圖 2.4 景觀計畫架構內容初擬................................................ ................. 63
圖 3.1 歷年來創造城鄉新風貌政策推動主要演進點................................ 68
圖 3.2 景觀法(草案)計畫體系示意圖................................................ ... 71
圖 3.3 狹義屬性景觀計畫體系................................................ ................. 79
圖 3.4 廣義屬性景觀計畫體系................................................ ................. 85
圖 3.5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初擬................................................ ................. 87
圖 3.6 景觀計畫行政體系初擬................................................ ................. 88
圖 3.7 主要計畫位階景觀計畫架構與範疇............................................... 96
圖 3.8 細部計畫位階景觀計畫架構與範疇............................................... 101
圖 3.9 景觀計畫與相關政策範疇銜續關係.......................................... ..... 104
圖 4.1 景觀計畫執行架構初擬................................................ ................. 106
圖 4.2 落實景觀計畫民眾參與執行方法................................................ ... 131
圖 4.3 臺灣地區實施景觀計畫操作流程................................................ ... 136
圖 5.1 宜蘭縣區位分析................................................ ............................. 147
圖 5.2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計畫發展構想................................................ ... 155
圖 5.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都市計畫範圍示意圖........................................156

ix
圖 5.4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都市計畫主要發展區........................................156
圖 5.5 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公共設施分佈圖........................................ ... 156
圖 5.6 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公共設施紋理圖........................................ ... 156
圖 5.7 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土地使用分區圖........................................ ... 156
圖 5.8 縣政中心主要發展區土地使用紋理圖........................................ ... 156
圖 5.9 宜蘭市區﹣舊街區紋理比較........................................ .................. 163
圖 5.10 羅東市區﹣舊街區紋理比較........................................ .................. 163
圖 5.11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城鄉風貌結構紋理演變進程.......................... .. 164
圖 5.12 景觀資源分佈﹣社區發展現況部份............................................... 165
圖 5.13 景觀資源分佈﹣人文景觀現況部份............................................... 165
圖 5.14 景觀資源分佈﹣交通系統現況部份............................................... 166
圖 5.15 景觀資源分佈﹣公共設施現況部份............................................... 166
圖 5.16 景觀資源分佈﹣植栽景觀現況部份............................................... 167
圖 5.17 景觀資源分佈﹣夜間景觀現況部份............................................... 167
圖 5.18 冬山親水公園﹣防洪與遊憩........................................ .................. 169
圖 5.19 羅東運動公園﹣教育與休閒........................................ .................. 169
圖 5.20 縣政行政大樓﹣機能與公園........................................ .................. 169
圖 5.21 宜蘭民居形塑﹣氣候與模式........................................ .................. 169
圖 5.22 冬山河親水公園規劃手法圖示說明............................................... 173
圖 5.23 羅東運動公園規劃手法圖示說明(一)........................................175
圖 5.24 羅東運動公園規劃手法圖示說明(二)........................................176
圖 5.25 宜蘭縣政中心行政大樓設計手法圖示說明................................. .. 179
圖 5.26 宜蘭厝設計手法圖示說明........................................ ..................... 183
圖 6.1 宜蘭縣內高山景觀資源........................................ ......................... 187
圖 6.2 宜蘭縣內溪流景觀資源........................................ ......................... 187
圖 6.3 宜蘭縣內平原景觀資源........................................ ......................... 187
圖 6.4 宜蘭縣內田園景觀資源........................................ ......................... 187
圖 6.5 宜蘭縣內山地不當破壞........................................ ......................... 187
圖 6.6 宜蘭意象所在景觀資源........................................ ......................... 188

x
圖 6.7 宜蘭多樣豐富景觀資源........................................ ......................... 188
圖 6.8 宜蘭縣內河川景觀資源........................................ ......................... 188
圖 6.9 宜蘭縣內海岸景觀資源........................................ ......................... 188
圖 6.10 地區農村產業景觀資源........................................ ......................... 188
圖 6.11 宜蘭風俗民情景觀資源.................................................................. 189
圖 6.12 地區人文歷史古蹟資源........................................ ......................... 189
圖 6.13 地區竹圍農舍景觀資源........................................ ......................... 189
圖 6.14 地區周邊土地利用現況........................................ ......................... 189
圖 6.15 國道北宜高速公路現況........................................ ......................... 190
圖 6.16 北迴線鐵路的發展現況........................................ ......................... 190
圖 6.17 計畫區內風貌發展現況........................................ ......................... 190
圖 6.18 計畫區內日間景觀現況........................................ ......................... 190
圖 6.19 計畫區內夜間景觀現況........................................ ......................... 190
圖 6.20 台九省道日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1 台九省道夜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2 內環道路日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3 內環道路夜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4 集散道路日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5 集散道路夜間景觀現況........................................ ......................... 191
圖 6.26 外環道路日間景觀現況........................................ ......................... 192
圖 6.27 外環道路夜間景觀現況........................................ ......................... 192
圖 6.28 凱旋路兩側的連續樟樹........................................ ......................... 192
圖 6.29 土地區段徵收整地現況........................................ ......................... 192
圖 6.30 地區內原有栽植的果樹........................................ ......................... 192
圖 6.31 地區舊存社區建築現況........................................ ......................... 192
圖 6.32 城鄉整體景觀(地景)風貌發展概念圖........................................214
圖 6.33 適當保留邊緣農業區避免開發無限蔓延........................................214
圖 6.34 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達適地適樹........................................214
圖 6.35 透過生態施工方法以降低開發影響程度....... ................................ 214

xi
圖 6.36 落實鄉土性生態教育與保育觀念的紮根....... ................................ 214
圖 6.37 營造整體秩序與風格形塑獨有城鄉意象....... ................................ 215
圖 6.38 配合計畫發展塑造各分區使用空間意象....... ................................ 215
圖 6.39 計畫單元整體開發營造分區風格與意象....... ................................ 215
圖 6.40 配合分區使用特性促使新舊建築間和諧....... ................................ 215
圖 6.41 配合周遭的地景或街景形塑場所自明性....... ................................ 215
圖 6.42 既有空間綠點的增加提升整體綠美化量....... ................................ 215
圖 6.43 配合各分區法定空地退縮進行整體設計....... ................................ 215
圖 6.44 提供多目標活動使用的開放空間或綠地....... ................................ 215
圖 6.45 設施應與周邊環境結合以體現當地氣候....... ................................ 216
圖 6.46 設施應適度的加入環境教育與教化功能....... ................................ 216
圖 6.47 服務設施應透過民眾參與體現當地風格....... ................................ 216
圖 6.48 服務設施應配合多目標使用與教化功能....... ................................ 216
圖 6.49 區內建立適當比例混植密林區或荒野區....... ................................ 216
圖 6.50 透過多層次生態綠化結合休憩活化身心....... ................................ 216
圖 6.51 針對區內閒置空間進行綠美化環境改善....... ................................ 216
圖 6.52 採不同時序開花植栽創造四季色彩變化....... ................................ 216
圖 6.53 重要地標照明以形塑地區夜間視覺焦點....... ................................ 217
圖 6.54 透過對歷史建築適當照明營造夜間氣氛....... ................................ 217
圖 6.55 重要交通路徑應加強夜間照明視覺引導....... ................................ 217
圖 6.56 依分區屬性給予適當照明營造夜間氣氛....... ................................ 217
圖 6.57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層次....... ................................... 218
圖 6.58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行政體系初擬....... ............................ 223
圖 6.59 「狹義屬性」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體系....... ..................... 225
圖 6.60 「廣義屬性」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體系....... ..................... 227
圖 6.61 「主要計畫位階」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與範疇....... .. 228
圖 6.62 「細部計畫位階」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架構與範疇....... .. 231
圖 6.6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執行架構初擬............................ ....... 237
圖 6.64 落實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民眾參與執行方法................... . 242

xii
出 版 單 位

國 立 臺 北 科 技 大 學

贊 助 單 位

宜 蘭 縣 政 府

宜 蘭 縣 史 館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第 四 章 景 觀 計 畫 操 作 方 法
第四章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

4.1 景觀計畫執行

基於本研究 1所示,未來欲有效地經營城鄉整體景觀風貌,則應該積極地改變
過去,由「中央政府」所主導、控管的方式。乃充份授權「地方政府(直轄市、
縣市政府)」,依據其地方之「權限範圍」與「地域特色」來持續地推動與發展。
為了避免地方推動無章,對於「地方政府(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的問題上,
可以透過「景觀法(草案)」制度的整體化 2、法制化 3 等過程(建構法令體制化)。
進而研擬各行政轄區之內的整體「景觀(綱要)計畫」
,用以引導「地方城鄉風貌」
的發展與落實,並加強城鄉之間的經營與管理 等策略議題的研議,期以制度層面
的建立,藉以穩固實施制度之基礎,以確立整體「城鄉發展風格」。

「景觀(綱要)計畫」之執行主體,在於落實的過程當中,主要涉及縣(市)
政府、鄉鎮(市)公所,以及地區民間團體與居民 等。其中,以「縣(市)政府」
相較擁有充沛的行政資源,諸如:行政能力、專業人才 等。因此,由「縣府」來
作為推動計畫的主體,並且擬訂城鄉整體的發展計畫,不僅較容易依據原計畫的
構想來執行之,也較容易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果。相對地,鄉鎮(市)公所的人力
較為不足,也較不容易與其他單位進行協調,諸如:中央(或 省機關)、公用設
施(備)等機構。因此,建議一方面要促進「鄉鎮」去努力思考其應有的風貌,
以擬訂其希望發展的整體計畫與優先課題 等。而另一方面,則在尊重地方鄉鎮
(市)公所的權責與自主性前提之下,適度地提高縣(市)政府督導、考核的權
責與行政、技術 等協調能力(黃世孟,2003),以提升景觀計畫實施的成效。

1
詳 1.1 研究背景;2.1 臺灣城鄉問題;2.2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趨勢;2.3 永續城鄉觀點;3.1 景觀計
畫定位;3.2 景觀法(草案)探討;3.3 景觀計畫體系衍議;3.4 景觀計畫架構探討 等。
2
計畫的層級如反應在城鄉實質管制策略之上,則應該就整體環境的架構來加以審視之,先有城鄉內的整體
景觀發展與環境規劃設計之構想,再討論建築群體之間的關係,爾後在訂定出相關規範內容,或採行建議
性質納入政策導向的地區城鄉風貌建設計畫(或 環境改造計畫)當中,以落實景觀計畫的實質發展。
3
在透過「景觀法」規範下,乃兼具「計畫導向」與「政策導向」的管制系統,藉由「都市計畫體系」與「都
市設計審議」等程序,再經由景觀計畫「規範引導」與都市設計「審議作業」 ,遂形成整體環境發展「決策
工具」與「執行措施」 ,以積極介入城鄉景觀發展公共決策過程,進而落實到實質環境的景觀控制之上。

105
本研究,就「景觀法(草案)」空間發展的趨勢之下,研議「景觀計畫」之執
行架構(A Administer System for Landscape Planning)。如 圖 4.1 所示。

空 間 層 級 執 行 程 序 相 關 範 疇

應保持政策性指導法意 中 央 政 府 詳 圖 3.6
權限分明、貫徹落實

應保持實務性執行法意 地 方 政 府 詳 圖 3.6 縣綜發展計畫


長 程 (指導性 -整體計畫)

1.景 觀 綱 要 計 畫 都市主要計畫
景 觀
綱 要 景觀計畫審議 都市計畫審議 聯合審查、落實專業
計 畫 (委 員 會) (委 員 會) 民眾參與(詳 圖 4.2)
公開展覽接受異議
檢討、回饋、修正 舉辦公聽會的審查

1.修正提議計畫,配合現有計畫 1.規 劃 許 可
2.修正現有計畫,配合提議計畫 法令規範、行政命令

設計審議、條文審查
中 程 (階段性 -發展計畫)

2.重 點 景 觀 計 畫 都市細部計畫
重 點 都市設計審議
景 觀 景觀計畫審議 都市計畫審議 聯合審查、落實專業
計 畫 (委 員 會) (委 員 會) 民眾參與(詳 圖 4.2)
公開展覽接受異議
檢討、回饋、修正 舉辦公聽會的審查

1.修正提議計畫,配合現有計畫 2.開 發 許 可
2.修正現有計畫,配合提議計畫 法令規範、行政命令

設計審議、條文審查
短 程 (落實性 -具體計畫)

3.景 觀 改 善 計 畫 城鄉風貌計畫
景 觀 都市設計審議
改 善 景觀計畫審議 都市計畫審議 聯合審查、落實專業
計 畫 (委 員 會) (委 員 會) 民眾參與(詳 圖 4.2)
公開展覽接受異議
檢討、回饋、修正 舉辦公聽會的審查

1.修正提議計畫,配合現有計畫 3.建 築 許 可
2.修正現有計畫,配合提議計畫 法令規範、行政命令

3.景觀管理維護基金、處罰罰則 設計審議、條文審查

圖 4.1 景觀計畫執行架構初擬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06
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

將有關「景觀計畫」的操作範疇,以透過「公部門」的角色為主體。基於之
前相關主題的回顧與探討,進行有系統之論述與整理,以共同研析景觀環境問題
的本質,從而找出其「地方政府(直轄市、縣市政府)」在擬訂景觀計畫、規劃、
設計 等,以及環境的調查與操作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本原則。本節就計畫
的「推動程序」
、計畫的「調查內容」等範疇來依序進行探討之,以研議景觀計畫
之實質計畫的發展內容,提供作為後續案例之模擬與研究檢核之歸納。

4.2.1 推動程序

本研究認知,透過「公部門」景觀計畫推動程序(如 表 4.1 所示)的研議,


其目的可歸納出四項原則:其一,為提供公(私)部門計畫擬訂過程「溝通協調」
之用;其二,為提供公(私)部門計畫擬訂過程「解決問題」之用;其三,為公
(私)部門計畫擬訂過程「檢核評估」之用;其四,為公(私)部門計畫擬訂過
程「規劃原則」之用。如在計畫擬訂的過程當中,若無此計畫內容的建構,則無
從依據,便難以規劃或設計出符合(適宜),城鄉當地景觀理想發展的方向。

表 4.1 公部門擬訂景觀計畫之計畫內容與計畫範疇
計 畫 層 順 內容
景 觀 計 畫 的 計 畫 內 容 與 計 畫 範 疇
屬 性 級 序 屬性
█ 計畫區 ﹣「整體景觀」發展屬性的擬定內容
景 無 一 01 ‧上位計畫回顧(相關部門計畫之間的協調) 中度
觀 02 ‧計畫施行地區(研究範圍)﹣城鄉發展的背景與定位 等 高度

03 ‧計畫規範地區(計畫範圍)﹣計畫發展的定位與規模 等 高度

04 ‧民眾參與機制 重要

畫 █ 計畫區 ﹣「景觀屬性」調查分析的擬定內容
二 ‧施行地區(研究範圍)的景觀資源(公、私部門合作)

疇 於「自然景觀」向度之調查內容
05 中度
於「人文景觀」向度之調查內容
於「實質景觀」向度之調查內容

續下頁

107
表 4.1(續 1)
計 畫 層 順 內容
景 觀 計 畫 的 計 畫 內 容 與 計 畫 範 疇
屬 性 級 序 屬性
‧規範地區(計畫範圍)的景觀資源(公、私部門合作)
景 無 二 於「自然景觀」向度之調查內容
06 高度
觀 於「人文景觀」向度之調查內容
綱 於「實質景觀」向度之調查內容
要 █ 計畫區 ﹣「景觀資源」綜合評估的擬定內容
計 三 07 ‧景觀發展課題分析 中度
畫 08 ‧景觀發展潛力分析 中度
範 ‧景觀組成結構分析
疇 於「自然景觀」向度之特色分析
(區分為「點、線、面」之構成形式)
09 於「人文景觀」向度之特色分析 中度
(區分為「點、線、面」之構成形式)
於「實質景觀」向度之特色分析
(區分為「點、線、面」之構成形式)
10 ‧景觀組成系統建構 高度
█ 計畫區 ﹣「景觀目標」發展屬性的擬定內容
重 四 11 ‧景觀資源與願景的綜合研析 中度
點 12 ‧景觀資源與願景的綜合評估 中度

13 ‧城鄉景觀形成目標發展構想 高度

‧計畫規範願景

‧屬 層級一、
「計畫願景(Vision)
」的部份
畫 14 高度
‧共歸納出七項:永續策略、整合策略、指導策略、公共策略、
範 美質策略、維護策略、合理策略 等範疇

15 ‧「景觀綱要計畫」之研擬(景觀法(草案)第五條) 重要
16 ‧發展趨向研擬 中度
‧計畫規範目標
‧屬 層級二、
「計畫目標(Objectives)」的部份
17 ‧共歸納出十四項:未來象、適宜性、自明性、方向性、層次感、 高度
精神性、邊緣性、生態性、保育性、需求性、人性化、地域性、
延續性、管制性 等範疇
18 ‧民眾參與機制 重要
19 ‧擬訂「景觀綱要計畫書、圖」等 重要
█ 計畫區 ﹣「景觀標的」發展屬性的擬定內容
五 20 ‧景觀資源與目標的綜合研析 中度
21 ‧景觀資源與目標的綜合評估 中度
22 ‧城鄉景觀形成標的發展構想 高度
23 ‧「重點景觀地區」之指定或劃設(景觀法(草案)第九條) 重要
24 ‧發展構想研擬 中度
‧計畫規範標的
‧屬 層級三、
「計畫標的(Policies)
」的部份
25 高度
‧共區分為六項:生態維護計畫、城鄉風貌計畫、空間整備計畫、
環境設施計畫、景觀植栽計畫、夜間照明計畫 等範疇

續下頁

108
表 4.1(續 2)
計 畫 層 順 內容
景 觀 計 畫 的 計 畫 內 容 與 計 畫 範 疇
屬 性 級 序 屬性
26 ‧民眾參與機制 重要
景 重 五 27 ‧擬訂「重點景觀計畫書、圖」等 重要
觀 點 28 ‧修訂「景觀綱要計畫書、圖」等 重要

█ 計畫區 ﹣「景觀原則」發展屬性的擬定內容
要 景 六 29 ‧景觀資源與標的的綜合研析 中度
計 觀
畫 30 ‧景觀資源與標的的綜合評估 中度

範 31 ‧城鄉景觀形成原則發展構想 高度

疇 32 ‧「景觀改善計畫」之指定或劃設(景觀法(草案)第十五條) 重要

畫 33 ‧發展策略研擬 中度
範 ‧計畫規範原則(或 準則)
‧屬 層級四、
「計畫原則(或 準則)」的部份

‧基於上述六項標的發展,所擬訂基本管制原則(或準則);其
一「生態維護計畫」涵蓋內容(諸如:生態規劃、生態工法、
生態綠網、表土保存、管理維護;其它);其二「城鄉風貌計
畫」涵蓋內容(諸如:城鄉意象、軸線系統、地標建立、視覺
34 端景、視覺延續;其它);其三「空間整備計畫」涵蓋內容(諸 高度
如:建築風格、建築形式、建築材料、廣告招牌、管理維護;
其它);其四「環境設施計畫」涵蓋內容(諸如:公共設施、
公用設備、公共藝術、街道傢俱、指示標誌;其它);其五「景
觀植栽計畫」涵蓋內容(諸如:生態綠化、四季植栽、空地植
栽、街道植栽;其它);其六「夜間照明計畫」涵蓋內容(諸
如:城市照明、鄉村照明、分區照明、使用照明;其它)
35 ‧民眾參與機制 重要
36 ‧擬訂「景觀改善計畫書、圖」等 重要
37 ‧修訂「重點景觀計畫書、圖」等 重要
█ 計畫區 ﹣「景觀維護」後續推動的擬定內容
無 七 ‧後續景觀實施期程(公、私部門合作)
38 ‧景觀優先改善項目、景觀優先改善順序、景觀具體改善措施 等 中度
範疇
‧後續景觀管理制度
39 重要
‧規劃許可、開發許可、建築許可 等範疇
40 ‧後續景觀實施經費 高度
41 ‧後續景觀保育制度 高度
42 ‧後續景觀維護原則 高度
43 ‧後續景觀教育宣導 中度
44 ‧其它應予表明事項 中度

本表所列舉之計畫內容與範疇,係是屬於「完整性」計畫擬訂過程
所應思考的基礎架構。故其計畫內容的擬訂,可以此為基礎,再依
附 註 據個別計畫(城鄉)之間不同屬性的地域特徵與發展脈絡,「因地
制宜」的適當予以斟酌納入,得視其整體(上位)計畫發展的方向,
或是個別城鄉景觀的特徵(資源)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09
4.2.2 調查內容

臺灣所處的每一個城鄉環境,都應該順應於個別城鄉之間不同屬性特質「因
地制宜」的發展。主要在透過「公部門(官府)」與「私部門(產界、學界、民眾)」
相關資源整合,將適合當地「自然景觀條件(特徵)」、「人文景觀條件(特徵)」、
「實質景觀條件(特徵)」、「城鄉空間結構(特性)」等,以及每一個城鄉內部的
集體活動領域範圍之屬性,作深入的調查與分析,得視其整體(上位)計畫發展
的方向,或是個別城鄉景觀特徵(資源)。也由於個別城鄉環境之間發展的狀況、
特色、民情、功能、角色 等不同。因此,不可能有同樣的一套計畫,可以等同適
用於兩個不同的地區,也唯有在瞭解與掌握當地實質環境與地方文化內涵的條件
與限制之下,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找出其規劃與設計、操作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
的基礎特性,以及提供作為擬訂地區景觀計畫時之規範與操作的依據 4等。

因此,景觀計畫必須「因地制宜」來加以瞭解這些構成的本質,進而強化這
些獨有的特質。經由對於「城鄉景觀資源」的基礎調查與分析評估 等,從而找出
其擬訂「景觀計畫」內容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本原則。此後,再依據個別
城鄉之間不同屬性的「地域特徵」與「發展脈絡」
,進而加以權衡評量計畫所應涵
蓋的發展原則(或 管制策略)等。綜而言之,資料的「蒐集」與「調查」乃是相
輔相成的,共同為計畫之「課題研議」與「對策研擬」的依據。簡單地說:
「景觀
資源調查」的重點,在於瞭解一個地區與一群居民,及其生活與觀念。城鄉景觀
的建設,必需充份的體認,並尊重既有環境的生態條件與發展歷史,才有可能保
障並造就具獨特性的景觀風貌,即是每一個地理分區又應依其人文、歷史與生態
特性 等,在城鄉建設發展的過程當中,予以發揚既有的城鄉特質,並保存或修復
脆弱敏感的風土資源(營建署,2002)
。其計畫調查的內容,從「自然景觀向度(如
表 4.2 所示)」
、「人文景觀向度(如 表 4.3 所示)」
、「實質景觀向度(如 表 4.4 所
示)」等範疇來依序探討之,以提供作為後續案例之模擬與研究檢核之歸納。

4
進行任何「計畫」的首要工作在於資料的蒐集。此基本工作是最為耗費人力、財力、物力與時間之項目,
且攸關著計畫之成敗與否。對於計畫(或 政策)的研擬,通常根基於對「現有問題」或「課題認知」的結
果。是故,資料的蒐集是「計畫」研擬最首要的基本工作之一,也是最為重要的。

110
一、於「自然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自然景觀」是空間當中可以直接(或 間接)影響人類生活、生產的生物有
機體,以及無機的空氣、岩石、水、土壤 等各種要素所組構而成的自然綜合體,
其為人類發生、發展與生存的物質基礎。在城鄉地區的景觀當中,最重要的資源
為自然景觀,愈是都市化的地區,由於各種不當的開發與建設,所導致自然景觀
干擾(或 破壞)越是嚴重。若是落實至自然景觀準則,則應該積極地保留自然植
物與原生樹木、保存山域形態與資源特徵 等。自然景觀具有未經人為破壞的「自
然美」之風貌,其充滿著原始生機之形象,常使得人們流連忘返,也由於觀賞者
對於自然景觀之欣賞角度,皆側重於景觀之形式美。因此,景觀形式的呈現方法,
實為影響著自然景觀美質的重要因素。其擬訂「景觀計畫」內容之時,所需關注
與調查之範疇,主要在透過「公部門(官府)」與「私部門(產界、學界、民眾)」
的相關資源整合。乃歸納、整理 等。如 表 4.2 所示。

表 4.2 自然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環 境 環 境 城 鄉 景 觀 資 源 ( 調 查 、 評估 ) 的 範 疇
向 度 因 子 (資源的型態可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兩大類)

大 地 ‧屬陸域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山岳、河川、海岸、溫
泉、瀑布、森林、樹林、溼地、農田、溪流、河流、湖泊 等
資 源 景觀資源。
陸 域
土 地 ‧屬陸域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土壤(種類、深度 等)、
景 觀 地質、地形、地貌、坡度 等景觀資源。
資 源

自 然 特 殊 ‧屬陸域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岩洞、斷崖、河谷、奇
資 源 石、奇峰、峽谷、露頭岩層 等景觀資源。
景 觀
資 源
‧屬水域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海洋、潮汐(特性、潮
範 疇 海 水 位、潮差、暴潮位 等)、海象、波浪、波高、波向、流向、
資 源 流速、漂砂(漂砂來源、漂砂量、漂砂移動、臨界水深、優
水 域 勢方向 等)等景觀資源。
景 觀
淡 水 ‧屬水域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河流(川)、地下水、洪
泛區、地表的涇流量、水位、流向、水道、排水溝渠、地表
資 源 排水、集水區、洪水高程 等景觀資源。

續下頁

111
表 4.2(續)

環 境 環 境 城 鄉 景 觀 資 源 ( 調 查 、 評估 ) 的 範 疇
向 度 因 子 (資源的型態可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兩大類)

‧屬生態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動物(分佈區位、相對
穩定性、生長涵蓋範圍、種類與數量、種歧異度、棲息地與
生 態 習性、遷移與繁衍、通道與屏障、種類與數量 等)
、植物(分
資 源 佈區位、相對穩定性、生長涵蓋範圍、種歧異度、植生分佈、
優勢群落 等)之種類、數量、歧異、分佈、優勢、保育、稀
有、特有、瀕臨絕種 等景觀資源。

‧屬生態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哺乳類動物、爬蟲類、
昆蟲類(特別是蝴蝶)、水生動物、鳥類 等景觀資源。
生 態 ‧由相關文獻、法規與現地調查資料來判斷區內特有種、稀有
動 物
種、瀕臨絕種與受保護種;族群種類、數量、分佈、現場調
景 觀 資 源 查位置、時間、方法、範圍 等;動物生活習性、食物、生命
週期、繁殖、棲息地資料 等;調查區內植物分佈資料、地形
自 然 圖、動物活動觀察、移動通道與屏障 等。
景 觀
資 源 ‧屬生態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人工林、天然林、稀有
範 疇 植物、原生植物、草原、植被 等景觀資源。
植 物 ‧由相關文獻、法規與現地調查資料來判斷區內特有種、稀有
資 源 種、瀕臨絕種以及受保護種;植物種類(優勢種)
、數量、植
群分佈、豐富度、均度、植生面積、採樣面積、空照圖與現
場勘查核對、植物社會結構與生長狀況 等。

‧屬氣象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降雨量、降雨頻率、降
雨日數、暴雨、氣溫、相對濕度、風向、風速、颱風、氣壓、
日照時間、日射量、日落、星象、雲量(霧)、最大降雨強度
氣 象 氣 候 以及其發生時間、氣候紀錄時間、氣候月平均值、極端值資
景 觀 資 源 料、四季演替所產生的時令變化(在環境當中,具有因為大
氣狀況的改變,所產生之瞬間景觀或造成自然景觀變化者,
諸如:花開花謝、日食變化、流星隕落 等;朝陽、彩虹、山
嵐、雲海 等)等景觀資源。

本表所列舉之調查項目與內容,係是屬於「完整性」計畫擬
訂所應思考的範疇。故其計畫調查的擬訂,可以此為基礎,
附 註 再依據個別計畫(城鄉)之間不同屬性的地域特徵與發展脈
絡,「因地制宜」的適當予以斟酌納入,得視其整體(上位)
計畫發展的方向或個別城鄉景觀的特徵(資源)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12
二、於「人文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人文景觀」在於適度地表現出城鄉的場所理論與實質空間的文化,以及人
文特色 等,基於實質環境(空間)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的蹤影)當中
的各種文化之具體產物概念下所呈現出來的景觀。其「空間結構」往往可以對應
出當地特定的價值、思想、觀念、居民生活、行為、社會進行 等空間的關係,為
理解城鄉空間在社會文化本質上的重要依據。而空間本身並無生命感,主要是經
由地區內涵與文化特性所賦予實質環境(空間)涵構之意義。所以,當人類生活
於城鄉空間之內,其本身需要一個相當穩定的場所系統以發展自我。而社會生活
與文化表徵,以及整個城鄉(地區)的風貌與景觀,都必須適切地反應出這個環
境所在的「自明性」與「場所感」等,以達到優美的人文景觀,其具體的反映出
地方文化特性與城鄉居民生活模式,且能夠被清楚地連結為一體;為人們於日常
生活當中,所逐漸形塑與經營出來具有地方特有的空間或地景(Pungetti, 1996)。
因此,
「人文景觀」一般所指的是城鄉之間的文化建設,以社會、政治、文化與經
濟 等層面,來關懷人類活動的行為與城鄉環境的發展。其擬訂「景觀計畫」內容
之時,所需關注與調查之範疇,主要在透過「公部門(官府)」與「私部門(產界、
學界、民眾)」的相關資源整合。乃歸納、整理 等。如 表 4.3 所示。

表 4.3 人文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環 境 環 境 城 鄉 景 觀 資 源 ( 調 查 、 評估 ) 的 範 疇
向 度 因 子 (資源的型態可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兩大類)

‧屬社經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傳統文物、傳統民俗聚
落、鄉土文化產物、歷史古蹟、教育文化、傳統文化、藝文
活動、節慶活動、特殊歷史背景、流行趨勢、舊街道、傳統
文 化 市場、傳統市場叫賣、夜市小吃、學校古蹟、古物遺址、特
人 文 資 源 殊建築物(具歷史性、紀念性之建築物)、紀念物、其他具有
保存價值之建築物以及其周邊景物,或各地方因盛產某物品
景 觀 社 經
或農產品,且因該物品之特殊性而形成該地地方特色(諸如:
資 源 景 觀 食品、農產品、手工藝品)等景觀資源。
範 疇 ‧屬社經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民俗技藝、廟宇進香儀
式、元宵節烽炮活動、放天燈、原住民豐年祭、龍舟競賽 等
風 俗
為地方重要文化據點、節慶活動、地方特產 等,為各地方因
資 源 傳統節慶、風俗民情、宗教活動、原住民文化而產生具有特
色之民間風俗文化的活動 等景觀資源。

續下頁

113
表 4.3(續 1)

環 境 環 境 城 鄉 景 觀 資 源 ( 調 查 、 評估 ) 的 範 疇
向 度 因 子 (資源的型態可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兩大類)

‧屬社經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環境污染、醫療資源、
政 策 治安、就業機會、失業率、經濟成長率、環境保育、社會福
資 源 利、公共設施(備)、產業發展類型、國民所得、社會風氣、
媒體傳播、地價、生活水準 等輔助性資源。
‧屬社經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教育文化、傳統文化、
風俗民情、民俗技藝、宗教活動、藝文活動、節慶活動、公
教 育 園綠地、廣場、廟埕、觀光景點、活動中心、圖書館、文化
資 源 中心、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自然科學博物館、海洋博
物館 等文化、休閒、娛樂的設施,且因各種使用分區、公共
設施(備)等所形成具特色之地區景觀。

‧屬社經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遊憩資源使用形式、活
社 經 動性質、活動量、活動時間、活動週期 等因素影響。
景 觀 ‧遊憩需求,諸如:分析遊憩類別、成長方式、未來需求分析、
推估受計畫影響可能增減之需求量(遊憩區內、四周之受益
情形)
;含遊憩設施使用次數、人口成長、遊憩方式、需求預
測(諸如:遊憩規模、型態(都會型、鄉村型、自然型 等)
遊 憩 遊憩序列之界定)等輔助性資源。
資 源 ‧遊憩活動,諸如:遊憩形式調查、消費方式說明、人口增加
以及計畫施行對於旅遊可能的影響說明(諸如:遊憩需求以
及資源潛力限制、社會心理承載量、環境承載量 等);含遊
人 文 憩方式、目的、時間、主題、發展 等輔助性資源。
‧遊憩體驗(諸如:運用調查訪問的資料,分析遊憩心理、期
景 觀
望特性、特殊經驗 等);含遊客訪問的調查、心理向度的分
資 源 析、遊憩方式的調查 等輔助性資源。
範 疇
‧屬外部性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鄰近相關各種交通運輸
系統(諸如:鐵路、公路、海運、空運 等)之現況、各交通
交 通 運輸系統之運輸能力負荷重以及服務水準、車輛類型、數目
資 源 以及流量、道路服務水準、停車場設施、道路現況說明(諸
如:交通狀況、交通量、尖峰期、可及範圍、交通工具、停
車空間 等)輔助性資源。
‧屬外部性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使用者(人)
、人口組成、
組 織
使用人數;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的使用性質、使用對象、使
資 源 用時間、使用週期 等輔助性資源。
外 部 ‧屬外部性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擬訂計畫的主要需求、
確定所需使用性質、相關法規檢討、區分相同與不同之使用
景 觀
性質(將性質相近之使用,予以分類並結合之)、使用對象的
確立與分類、是否有其他的特殊需求?(無障礙環境、殘障
設施 等)、分期分區的開發計畫、現址調查(諸如:基地的
專 業 形狀與面積、高程與高差、坡度與坡向、等高線、地質鑽探、
資 源 基地內現有建築物使用狀況與現有使用者、基地內之動、植
物生態評估、環境影響與衝擊評估 等)、鄰近調查(諸如:
該地區的氣候、鄰近地區的污染調查、鄰房現況的調查、交
通調查(交通量)、道路容量、可及範圍、旅次分析、尖峰時
間 等)、景觀調查(諸如:該地區鄰近環境之動、植物生態
調查 等)等輔助性資源。

續下頁

114
表 4.3(續 2)

環 境 環 境 城 鄉 景 觀 資 源 ( 調 查 、 評估 ) 的 範 疇
向 度 因 子 (資源的型態可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兩大類)

‧屬外部性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選舉活動、當地政治
人物、國家施政政策、當地執政黨派系、地方政治色彩、
政治活動事件、當地政府施政成果 等輔助性資源。
‧為城鄉密度(諸如:使用密度、建物密度 等)、增進社會
福利、保障當地居民的社會地位、現有人口結構(諸如:
決 策
性別比例、教育水準、年齡分佈、遷移狀況、出生率、死
資 源 亡率 等因素)、現有產業結構與農漁業人數現況、區域內
土地利用情形(諸如:受徵收、拆遷之土地、地上物、影
響人口 等因素)、城鄉實施(或 擬訂中)之都市(區域)
計畫、公共設施、居民關切事項、土地所有權、地價與變
外 部 動情形,社區的居住環境、生活水準 等輔助性資源。
景 觀
‧屬外部性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現行法規與該區域之
發展計畫(上位計畫)
、鄰近環境的現況、政策條件的限制
與用途、建蔽率、空地比、容積率、高度限制、高度比、
人 文 深度比、退縮(諸如:騎樓、前後院、側院深度 等)、鄰
景 觀 法 令 棟間距、日照採光、冬至的日照陰影、停車數量、坡度限
資 源 資 源 制(山坡地的規劃與開發)等其他有關之規定。
範 疇 ‧是否屬於「都市設計審議」之範圍,瞭解其相關規定(諸
如:路燈、招牌、舖面 等);土地使用分區規定、標示土
地使用分區狀況、計畫區位置,由相關資料與計畫內容,
所指出將來土地使用的改變 等輔助性資源。

‧屬內部性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人口組成、人口數、
人 口
居住密度、遷徒與成長、性別與年齡、教育水準、職業結
因 素 構 等輔助性資源。

‧屬內部性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產業的組織與分佈、
內 部 經 濟
地區就業與消費型態 等經濟條件、經濟活動與消費行為
景 觀 因 素 等輔助性資源。

‧屬內部性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地區發展歷史緣由、
社 會
鄰近聚落的分佈、社團組織與社區活動、社會福利政策 等
因 素 輔助性資源。

本表所列舉之調查項目與內容,係是屬於「完整性」計畫擬
訂所應思考的範疇。故其計畫調查的擬訂,可以此為基礎,
附 註 再依據個別計畫(城鄉)間不同屬性的地域特徵與發展脈
絡,
「因地制宜」的適當予以斟酌納入,得視其整體(上位)
計畫發展的方向或個別城鄉景觀的特徵(資源)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15
三、於「實質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實質景觀」主要是透過生活集居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居家活動、特定的公
共活動或是流通串接的活動 等,都是在具體的場所當中實質的反映著生活。也就
是結合了時間、空間、活動 等整體生活形態的表達,是一種具有「動態性」的呈
現,也是建構與塑造整體城鄉景觀風貌特徵當中最具實質層面的部份。諸如,透
過「都市景觀」的角度來加以審視之,則實質景觀的主要內容可區分成四大類:
開放空間系統、建築形式與量體、流通動線與街道傢俱 等。其擬訂「景觀計畫」
內容之時,所需關注與調查之範疇,主要在透過「公部門(官府)」與「私部門(產
界、學界、民眾)」的相關資源整合。乃歸納、整理 等。如 表 4.4 所示。

表 4.4 實質景觀向度之計畫調查內容

環 境 環 境 城 鄉 景 觀 資 源 ( 調 查 、 評估 ) 的 範 疇
向 度 因 子 (資源的型態可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兩大類)

‧屬城鄉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重要廣場的土地使用、
建築物、公共景觀的據點、重要地標、夜間照明、街道、高
架道路、堤防 等所形成之景觀,或是可以形成代表當地城鄉
空 間 意象之結構(物),諸如:超高層的建築物、燈塔、紀念碑、
環 境 城門、鐘樓、公共藝術品、銅像、噴泉 等景觀資源。
‧為建築量體(造型)、水塔、道路、橋樑、加油站、換氣塔、
地下通道、鐵道 等外部空間之型式與特點的說明,維護、使
用之狀況 等。
‧屬城鄉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具有景觀、生態美質之
綠 帶 果園、苗圃、農場、梯田、茶園 等城鄉生產的綠地;各種類
環 境 型之自然或區域性的公園綠地、自然生態的保護區、自然生
實 質 態的保育區、自然生態的保留區 等綠色的景觀資源。
景 觀 城 鄉 ‧屬城鄉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具有景觀、生態美質之
藍 帶
資 源 景 觀 湖泊、河流(川)、溝渠、港灣、海岸線、海濱、海口、海洋
環 境 等藍色的景觀資源。
範 疇
‧屬城鄉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街面層的使用、文化歷
史的關係、開放空間與景觀、行人的活動、道路的通暢、尺
度感、自明性、天際線、基地內外之間的視覺效果、地標、
道路與附屬裝飾、材料與質感、色彩、主要(次要)道路景
視 覺 觀、招牌廣告 等景觀資源。
環 境 ‧為整體城鄉景觀的天際線、開放空間、土地使用的形式、建
築量體、電視發射塔、高層建築、隧道與地鐵入口、高度、
顏色以及材料 等,或是由視野遼闊之觀景點,可以觀賞與瞭
望整個城鄉的山川、水岸、鄉村聚落、城市紋理 等所形成之
天際線、崖線 等景觀資源。

續下頁

116
表 4.4(續 1)

環 境 環 境 城 鄉 景 觀 資 源 ( 調 查 、 評估 ) 的 範 疇
向 度 因 子 (資源的型態可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兩大類)

‧屬城鄉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夜間市集的活動、公園
綠地、廣場、廟埕、觀光景點、社區活動中心、運動場、徒
步區、圖書館、文化中心、醫療保健資源、週邊治安環境、
就業機會與失業率、經濟成長率、環境保育(護)、社會福利
城 鄉 生 活 制度、公共設施(備)
、產業發展的類型、國民所得水準、社
景 觀 環 境 會風氣、觀光資源、媒體傳播、水圳、水車、農舍、倉庫、
菜圃、農田、梯田、茶園、果園、竹圍 等景觀資源。
‧其生活意象,為鄉下生活較愉悅,都市生活較緊張;鄰居意
象,碰到的人很和善,平時多來往,有事相幫助,遠親不如
近鄰,與鄰居和睦相處 等感官意象的輔助性資源。

‧屬設施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平面道路、重要道路、
交 通 高架道路、高速公路、交流道、隧道、橋樑、人行陸橋、圓
設 施 環、停車場、車站、鐵路、鐵路平交道、大眾捷運系統、機
場、港口、碼頭 等景觀資源。

‧屬設施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地區夜貌之「空間性質」
與「特徵展現」(諸如:地域特色、季節特色、建築特色、科
照 明
技特色、節慶特色、人文特色 等),強化夜間主要活動區、
設 施 間、帶之燈光設計,尤其是針對「人行活動」提供必要之「照
明設備」 等夜間性景觀資源。
實 質
景 觀 公 共 ‧屬設施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人行步道、公園、綠地、
廣場、道路、溝渠、橋樑、堤防、隔音牆、下水道、公廁(或
資 源 設 施 設 施 其它公共設施)等景觀資源。
範 疇 景 觀
公 用 ‧屬設施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電力、電信、廣播、郵
政、瓦斯、自來水 等公用性事業所突出地面之設施(或 設
設 施 備)等輔助性資源。

‧屬設施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公車的候車亭(候車廊
等)、招呼站牌、街道藝術品(公共藝術 等)
、行人座椅、休
街 道 閒遊憩場所的座椅、垃圾桶、資源回收桶、自行車架、文化
設 施 海報架、獨立廣告看版、公共佈告欄、街頭的指示牌、消防
栓、郵筒、花壇、噴泉、水池、城市雕塑、廣告招牌的標識、
電話亭與路燈 等景觀資源。

附 置 ‧屬設施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屋頂水塔、空調冷卻設
施、天線、鐵窗、鐵架、棚架、管路、纜線、機具設備 等設
設 施 施(備)的景觀資源。

‧屬災難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特殊地質、地震與斷層、
地質災害(崩塌地、廢棄礦坑、地盤下陷區 等)、集水區崩
塌地與土地利用、地形地貌、海岸變化、土壤沖蝕(土石流
災 難 自 然
等)、地盤下陷範圍與下陷量 等,分析其可能發生崩塌、土
景 觀 災 害 壤沖刷、落石、地層下陷之地段與影響的程度;而地層下陷
以歷年來地下水位的資料、地質鑽探的資料、歷年下陷的數
據來推估其可能的下陷量 等輔助性資源。

續下頁

117
表 4.4(續 2)

環 境 環 境 城 鄉 景 觀 資 源 ( 調 查 、 評估 ) 的 範 疇
向 度 因 子 (資源的型態可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兩大類)

‧可以善加地利用各種的沖蝕或沉積地形圖、集水區圖、土
壤組成、風化與暴露程度、地形坡度、地面植生、水土保
持、沖蝕沉積、河川地形圖、水道縱橫斷面、水道河岸沖
蝕、水庫淤積、進水 等輔助性資源。
自 然
‧可以利用各種沖刷或淤積、海岸地形圖、海底地形 等深線
災 害 圖、海岸地區沈積物分佈圖、衛星影像 等輔助性資源。
‧可以善加地利用各地震或斷層 等學術研究單位,所提供之
研究報告的地形圖、地質圖、地質構造圖、地震分級、地
震紀錄 等輔助性資源。
實 質
景 觀 災 難 ‧屬災難型景觀,其調查的範疇諸如:由規劃設計資料與開
資 源 景 觀 發施工方式,來判斷計畫可能的改變,諸如:高程、坡度、
範 疇 形狀變化、影響地區內的地質災害(地層滑動、下陷、地
震 等)與計畫可能衝擊量之評估 等輔助性資源。
‧可以善加地利用歷年來探查紀錄、土壤性質、地層條件、
人 為 地層結構、坡度、排水、風化狀況、崩塌紀錄、開挖型式、
災 害 挖填土方量 等輔助性資源。
‧可以善加利用各種的填土、滑動、沈陷 等地形圖(平面、
剖面 等)、水深圖、高程圖、坡向圖、坡度圖,以及實地
的勘查紀錄,或補充的調查紀錄 等;現地地質的探查報告
與紀錄、地質報告、地質圖(地質構造)、地質災害圖、不
透水層的位置與深度 等輔助性資源。

本表所列舉之調查項目與內容,係是屬於「完整性」計畫擬
訂所應思考的範疇。故其計畫調查的擬訂,可以此為基礎,
附 註 再依據個別計畫(城鄉)間不同屬性的地域特徵與發展脈
絡,
「因地制宜」的適當予以斟酌納入,得視其整體(上位)
計畫發展的方向或個別城鄉景觀的特徵(資源)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18
4.3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

將有關「景觀計畫」的操作方法,以透過「公部門 5」的角色為主體。基於之
前相關主題之回顧與探討,進行有系統之論述與整理,以共同研析景觀環境問題
的本質,從而找出其「地方政府(直轄市、縣市政府)」在擬訂景觀計畫、規劃、
設計,以及環境的調查與操作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本原則。本節就環境「規
劃(設計)認知」、環境「規劃(設計)步驟」等範疇來依序進行探討之,以研議
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發展內容,提供作為後續案例之模擬與研究檢核之歸納。

4.3.1 規劃認知

參酌,John Ormsbee Simonds(1983;1997)在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一書的


序言當中,以 "一個鄉村田鼠的環境計畫" ,來適度比喻「環境資源」的利用與對
應之效果,以充份的體現在自然衍生的生態韻律當中,持續不斷地保持著平衡作
用的過程,這也是吾人在進行環境操作時的重要認知。諸如:
「居住於鄉村的可愛
小田鼠們,無論其 "巢穴(居所)" 建在那裡,則那裡必定有一座穀倉,以便取得
﹣食物,且附近必定有一條小溪(或 泥沼)以便取得﹣飲水。牠們不會把 "巢穴
(居所)" 建築在柳林(或 赤楊)樹下,因為那是老鷹(或 梟烏)棲身居住的地
方,在岩層(或 石壁)處不會找到牠們,因為那裡藏有牠們的敵人﹣毒蛇,時時
刻刻在準備捕獲牠們。當這些聰明小傢伙們,在建築牠們的 "巢穴(居所)" 時,
牠們會找尋朝向東南斜坡的小山丘,好每天都可以吸取充份的陽光,以使得牠們
的 "巢穴(居所)" 溫暖而舒適;當冬季暴風雪,由北方與西方來襲時,順著這個
風向的斜坡面結起冰來,但是在牠們的 "巢穴(居所)" 之上,卻僅是飄浮著鬆軟
的粉末雪花,絲毫不受到暴風雪的直接侵襲;牠們居住的地方是在接近草根下方
突出的部份,那裡既避風雪又得陽光,既接近食物與飲水,又遠離可惡敵人。牠
們的周遭均為可愛的小田鼠朋友們所環繞著,即安全、幸福且快樂之(乃依循著
作者的原意,再針對本研究作適度的修正與比喻;林玄宜,2004)」。

5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以各該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為範圍,擬訂景觀綱要計畫(§4)

119
「環境」乃是「景觀 6」的廣泛認知;透過「環境規劃」的操作過程,以健全
景觀計畫(規劃、設計)的操作內涵。參酌相關文獻的回顧,
「環境規劃」乃是針
對城鄉環境的資源,其涵蓋了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實質景觀資源 等三
大範疇的內容,以進行「因地制宜」、「妥善安排」、「滿足需要」等的規劃過程。
基於此,吾人乃認知在傳統城鄉開發(規劃)的實務上,由於許多的開發(規劃)
單位,在面對一個未曾接觸或熟悉的地方,欲進行整體開發利用之時,常將基地
視為一張平坦而空白的紙張,通常均無視於原有環境(地區)的優、缺點,其規
劃的方法與技術操作的手段都是用來征服自然的,經常對於基地周遭的生態環境
缺乏深入的觀察與瞭解,以致於無法確實地掌握環境(地區)的特性,一旦環境
(地區)被破壞之後,就可能永遠再也無法復原了。

也許,每一個城鄉地區因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社經環境皆各有不同。
但是,在環境(地區)的規劃或設計之前,是否應該有一套完整的環境規劃調查
程序 7,而透過這樣的過程以瞭解欲開發基地之特徵或限制,以提供給開發者(公
(私)部門)研擬最佳的發展方案。並藉此瞭解到環境(地區)的限制(敏感)
面,在規劃時能著重於自然環境的保育與維護,以尊重現有環境結構,能盡量避
免過度發展與工程破壞。而這些在基礎調查與分析層面是極為重要的,當在進行
景觀計畫的規劃、設計之時,應針對當地(環境)進行事前的調查與分析之工作,
將未來的理想與現實的狀況連結在一起,以達成目標進而解決問題,希透過此程
序的建構與操作讓開發(規劃)者,更能掌握環境(地區)特性,能兼顧失敗的
安全(Fail﹣Safe)與安全的失敗(Safe﹣Fail)
。藉此發掘當地發展的資源、特色、
優勢與機會 等;當地發展的困境、問題、缺點與挑戰 等。也透過這種正確的開
發(規劃)方式,才是「兼顧人類需求、順應自然條件」的永續發展模式。

6
「景觀」乃指人類視覺所及之自然以及人文地景 等,包括了:自然生態景觀、人為環境景觀,以及生活文
化景觀 等。
「重點景觀地區」指景觀資源豐富,需特別加以保育、管理以及維護 等,或是景觀混亂,需要
特別加以改善之,依本法第五條指定之地區(§3) 。明定有關本法用語定義。
7
根據「威氏詞典」,對於「程序(Programming)」一詞之定義為:「一種程序,導至一個問題的敘述,以及
為遇到的需求提供一種解答」。基本上它是一種尋求問題的程序,是一種「形態(From)」透過文字與圖解
來解釋主題事實的分析與結論的評價。它的內含與特殊要旨,均隨著主題的性質而改變,但不管外在的形
態如何,其內在實質的方法通常不變;遵循著「系統分析」與「決策分析」 ,在程序的調查與歸納過程當中,
所需注意的是研究的目的、內容,問題的設計 等,但也會隨著調查者的角色、觀點、工具、方法 等之不
同,所得到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120
4.3.2 規劃步驟

「計畫(Plan;為名詞)」
,乃指「規劃(Planning;為動詞)」的工作成果,其
包含著:領先性、決擇性、系統性、邏輯性、整體性、普遍性、效率性、管理性、
管制性 等意涵。它可能以兩種形式存在著(營建署,2004):1.行動的「方案」:
為表示明確的行動方法與執行時限 等,也常常涉及實質的建設工作與投資行為
等。2.政策的「方針」:為提供計畫採用者之作業的原則與標準,用以影響有關個
體的決策行為,但通常不涉及直接出自於計畫採用者的實質建設與投資行為 等。

另外,其比較通俗且廣泛的定義,乃指事先策訂的一種程序、方法 等,或是
對各部門的配置加以適切地安排,具有其目標的方向性,以提供管理上一種重要
的決策指標,預先籌謀並作出各種因應措施,為一種比較有組織的計畫之意。計
畫通常為決策者希望在土地上實現的事情,它必須具備足夠的「彈性」與「應變」,
以便能夠合併更多可能的「新」發掘機會。也尊重計畫過程當中的「檢討、回饋、
修正」﹣反覆的思考,以建立支持問題論點的基礎。所以,
「計畫」乃是透過反覆
循環的思考與操作經驗的累積,對於環境(景觀)問題的解決能力,也越為精鍊
與熟悉。所以,
「計畫」也通常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它為創造與設計共同提供了
一個主要的方向,並以文字(或 圖面)的方式組織了不存在的事情 等。

基於此,本研究以透過「公部門 8」的角色為主體,將有關「景觀計畫」環境
規劃(設計)之操作步驟,從計畫的「對象、調查、分析、綜合、評估、擬訂、
參與、執行、回饋」等九個階段來依序探討之,從而找出「地方政府(直轄市、
縣市政府)」在擬訂景觀計畫、規劃、設計 等,以及環境的調查與操作之時,所
應注意與遵循的基本原則,以研議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發展內容。

8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的權責劃分: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擬訂以及審議 等。重點景觀計
畫之擬訂、審議以及核定 等。景觀改善計畫之擬訂、審議以及核定 等。景觀相關自治法規之制(訂)定。
景觀相關業務之策劃以及推動 等。違反景觀維護之查報、取締以及處理 等(§2)
。直轄市、縣(市)主管
機關應以各該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為範圍,擬訂景觀綱要計畫(§4)。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
關應擬訂景觀綱要計畫,俾作為擬定景觀計畫或充實景觀規劃之準則,以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推
動景觀保育、管理 等,以及維護之指導原則。明定有關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擬訂、變更、核
定,以及發布實施之相關規定 等,準用都市計畫法有關主要計畫規定辦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明定直轄
市、縣(市)行政轄區已全部實施都市計畫者,其景觀綱要計畫得納入都市計畫之主要計畫內併同辦理,
以簡化作業程序。至於國土計畫法完成立法程序之後,景觀綱要計畫將納入直轄市、縣(市)綜合發展計
畫當中,其有關擬訂、變更、核定,以及發布實施程序 等,則悉依國土計畫法相關規定辦理之。

121
一、步驟一:計畫對象(Object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對象」的確立;透過相關上位計畫的回顧(或 相關部
,確定「景觀計畫」所欲施行之「城鄉範圍 9」
門計畫之間的協調 等) ,可區分為:
計畫施行地區(研究範圍)﹣城鄉發展的背景與定位;計畫規範地區(計畫範圍)
﹣計畫發展的定位與規模。就區域內之各種景觀資源的發展,從整體上、風貌上、
特徵上、條件上,以及限制與潛力面之上,依循著上位計畫指導的方向,確立「景
觀計畫」的施行範圍,據以研訂計畫後續發展的願景與目標,並根據此作為整體
性發展之分配,以協調「城鄉範圍」內的各種重大建設計畫。另外,為促使計畫
的周全與落實,對於後續的資料蒐集、分析預測、課題對策 等之研擬更應審慎,
10
以提供「縣(市)發展計畫 」的擬定與施政之參循,並適度配合區域的發展,
統整縣(市)地區景觀整體形塑之趨向。本研究建議;在長程上,應以景觀資源
的「永續利用」為目標;在短程上,應以景觀資源的「有效利用」為目標 等。

二、步驟二:計畫調查(Investigate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調查」的內容;乃承續上階段,確定「景觀計畫」所
欲瞭解之「城鄉範圍」,可區分為:計畫施行地區(研究調查的範圍);計畫規範
地區(計畫調查的範圍)。主要在透過「公部門(官府)」與「私部門(產界、學
界、民眾)」的相關資源整合,其調查內容(參見 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4.2.2 調
,可歸納為三大範疇,為自然景觀資源 11、人文景觀資源 12、實質景觀
查內容 等)
13
資源 等,而資源的型態可區分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與「次級資料
(Secondary Data)」兩大類,唯有在瞭解與掌握當地實質環境與地方文化內涵的條

9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以各該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為範圍,擬訂景觀綱要計畫。但直轄市、
縣(市)行政轄區已全部實施都市計畫者,景觀綱要計畫得併入都市計畫之主要計畫擬訂(§4)。重點景觀
地區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擬訂重點景觀計畫,以作為區內景觀資源保育、經營,以及管理之依
據;其位於實施都市計畫地區範圍者,重點景觀計畫並得併入都市計畫之細部計畫規定(§8)。
10
於「國土計畫法」完成立法程序之後,「景觀綱要計畫」將納入「直轄市、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當中,
其有關擬訂、變更、核定,以及發布實施程序 等,則悉依國土計畫法相關規定辦理之。
11
諸如,陸域景觀(大地資源、土地資源、特殊資源 等);水域景觀(海水資源、淡水資源 等);生態景觀
(生態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 等);氣象景觀(氣候資源 等)等範疇。
12
諸如,社經景觀(文化資源、風俗資源、教育資源、政策資源、遊憩資源 等);外部景觀(交通資源、組
織資源、專業資源、決策資源、法令資源 等);內部景觀(人口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 等)等範疇。
13
諸如,城鄉景觀(空間環境、視覺環境、生活環境、綠帶環境、藍帶環境 等);設施景觀(交通設施、照
明設施、公共設施、公用設施、街道設施、附置設施 等);災難景觀(自然災害、人為災害 等)等範疇。

122
件與限制下,透過健全(蒐集各方面的資訊或開發行為的影響範圍內)的環境調
查過程,採事前準備、調查進行、事後整理 等,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找出其規劃與
設計、操作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礎特性,以及提供擬訂地區景觀計畫時之
規範與操作的依據,進而有助於瞭解城鄉(當地)的「過去」與「現在」之狀況,
諸如:資源的描述、資源的狀態、資源的組成 等,以確認景觀資源之間的彼此差
距﹣認知觀點(Cognitive Aspect)與未來發展﹣評價觀點(Evaluative Aspect)。

三、步驟三:計畫分析(Analysis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分析」的方法;乃承續上階段,所調查與歸納的三大
範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實質景觀)之景觀資源內容,以透過「公部門」角
色為主體,主要在析辨分類城鄉環境特質因素,以利瞭解人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
互動關係。藉由分析來瞭解城鄉環境發展潛力、存在問題、限制條件、寧適狀況、
生態特質 等,以利城鄉環境規劃時提出對策研擬的構想。在分析的階段當中,必
須收集種種基本資訊,小心的觀察地方特色的變化、城鄉景觀的結構、計畫(規
劃、設計)的問題與目標之確立 等;有效的運用「系統分析 14(System Analysis)」
方法,透過資源的分析(敏感性分析, Sensitivity Analysis)、現況的分析(相容性
分析, Compatibility Analysis)、使用的分析(適宜性分析, Suitability Analysis)、影
響的分析(容受力分析, Carrying Capacity Analysis)等,把相關問題視為一個整體
來處理,全面考慮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影響,強調以最少投資與最高效益來完成
預定任務,從而獲得良好總體效果。之後,將景觀計畫視為一個系統架構,來進
行研究、設計、管理,適切地安排能夠滿足預定目標的系統過程(或 方法)。

而此類資料須靠經驗判斷,其雖屬「主觀性」之分析與預測,但卻往往是掌
握社會脈動、抓住政治氣息與結構性問題的關鍵所在,惟需要極有經驗、有學識

14
「系統(System)」的分析方法,通常可以應用兩種方式來研議之:1.為「計量性」的分析:首先盡可能地
收集「現有的」與「過去的」同類系統的系統分析資料;針對所蒐集調查的資料當中,就已量化(或 可量
化)的數值,以數學模型加以分析其現象,作為目標、課題與對策研擬之客觀性的立論依據。2.為「非計
量性」的分析:非量化之調查訪談資料,諸如:意願傾向、滿意程度、法令體制、社會情況 等,在分析之
時極需有經驗、有學識的規劃團隊,依靠其主觀性的經驗法則,對於所蒐集到的非量化資料詳加分析與研
判,以掌握社會脈動之趨勢與政策層面之動向 等。另外,對於視覺環境的分析,也可以透過,所謂的「心
智地圖(Cognitive Map(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1965;1977))
」分析技術的運用,
對於設計者迅速理解當地「空間結構」與「環境特色」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價值。

123
之規劃團隊方能達成。最後,將少數較好的、可行的方案整理成完整的綜合性資
料,進行「定量」與「定性」之分析,以提供決策依據的分析研究過程,作為決
策者選擇最優(或 次優)系統方案的主要依據。基於此,未來大多數的「計畫原
則」都是在現存的「城鄉資源」與「結構紋理」當中來展開進行的,故吾人在計
畫之前,應對於城鄉環境進行適切與完備的分析研究,就成為現代「景觀計畫」
擬訂的必要前提。但是,這些方法實際上都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綜合運用,而綜
合運用最有效的途徑還是「景觀計畫」過程的合理組織﹣「系統化」分析:根據
「系統思維」所強調之交互影響關係,亦成為後續模式建立、串聯組成之重要依
據。綜而言之,其初步的「分析」階段,應關注在系統內部的組成、組成之間的
作用、組成之內的作用,以及系統外部影響因子對於系統本身的作用 等思考。

四、步驟四:計畫綜合(Synthesis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綜合」的歸納;乃承續上階段,所「調查」與「分析」
的內容與方法,在瞭解城鄉(當地)景觀組成結構的元素與特質之後,以利於景
觀組成系統的建構與分類。在「研議」階段中,可依照各種不同的地方特色與發
展形態,區分為「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實質景觀」向度之特色分析,所構成區
15
域 的資源特徵(或 景觀形式),並依據城鄉景觀屬性不同,其分區方式也會完
全不一樣。所以,在「綜合」階段中,經由對現況的有效瞭解之後,得以歸納可
能存在的問題,以及目前改善之潛力與限制,而潛力與限制可經由對政策、計畫
與方案之回顧及檢討,分別作出計畫能夠配合或不能夠配合的地方,經由它充份
反映出問題的概括瞭解與推薦的最適解答,並在許多的事項當中預做協調、尋求
最好方案,而計畫者也須以果斷力來面對許多相互抵觸的需求。因此,在「綜合」
階段所產生的初步計畫,必須進行檢核,其原始的目標與問題的定義是否有產生
偏差,則應該針對計畫的背景與條件作精簡扼要的分析與說明,以闡述「景觀計
畫」欲達到的整體規劃目標(或 應發揚的「環境特質」與應避免的「環境現象」
等),而相關資料整合也必須採行「系統化」的方式,為人們所容易理解之。

15
諸如,主要景觀區(能夠彰顯城鄉景觀特色的地區);傳統景觀區(能夠彰顯城鄉傳統特色的地區);沿街
景觀區(能夠彰顯城鄉主要街道的地區);自然景觀區(能夠彰顯城鄉自然風貌的地區);一般景觀區(能
夠彰顯城鄉使用屬性的地區)
;景觀協調區(能夠彰顯城鄉新舊過渡的地區)等景觀分區。

124
五、步驟五:計畫評估(Evaluation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評估」的階段;乃承續上階段,所「調查資料」與「綜
合分析」的過程,並轉換成行動的建議方案,其在最初的階段當中,可能會產生
很多的建議;而通常一個景觀的問題,不會只有一個解決的方法,公(私)部門
應協助「最適」替代方案的選擇。然而,作為分析、評估最佳方案的研議,除了
依據所確定的發展課題(或 規劃原則)之外,最重要的尚須實際可行,諸如:視
各地情況(尊重自然環境的限制)
,應促使假設情況減至最低(利用環境資源的潛
能)、應避免不當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發揮規劃專業的機會)、應獲得多數民眾支
持與認可(改善不當決策的缺點)、應有足夠的經費來源與所需政策的支援 等的
分析與預測環境,因為開發所受到的衝擊,以作為緩和環境、改善衝擊之用。

因此,可見在發展「替選方案」之時,往往是一個相對比較的過程,其受到
政策面的影響極大,而「公部門(或 計畫、規劃單位)」必須能夠預見在「不同
政策」與「假設情況」下來達到預期成效,而「方案」的可行與否,當然應依據
城鄉共同發展的目標,及其優先次序來作決定。當「方案」一經決定,在可接受
的範圍內,持續的確認目標、標的、原則、準則 等指導因素,確定開發時可能受
到影響的區域範圍與影響程度,再行調整可能的因應方式,協調確定將採用那一
個計畫方案,並經由協調的工作,將既有的計畫與工作予以調整配合此一計畫方
案,並對其它計畫(現行與未來)所可能產生的外部性(或 內部性)之影響作出
「有效評估」
。而從事「計畫」的工作,必須依賴完備的環境資料,以避免不當區
位選擇與開發方式,造成自然環境負荷;在有限的人力、時間、經費之下,作最
有效的「評估」因而選擇較優者準備付諸實施(Galliano & Leoffler, 1999)。

本研究,於此一階段主要採行「綜合策略評估」的方法(Analysis of SWOT,
Strength(優勢)﹣Weakness(劣勢)﹣Opportunity(機會)﹣Threat(威脅);為
概念化的分析模式與情境化的輔助分析(Weihrich, 1982;Watt, 1998))
,評估計畫
「內部環境」所擁有的優勢與劣勢,「外部環境」所面臨的機會與威脅,以及所
衍生出關於計畫現況的吸引力與所需求的適當目標與因應策略 等,加以統整、認

125
知與瞭解城鄉(當地)環境當前與未來的「發展潛力」
、「限制條件」、
「相互融合」
的關係,予以問題化、評價化、策略化 等,以作為擬訂「景觀計畫」之開發、規
劃的發展構想與初步策略之形成。本研究則強調在「景觀資源」與「環境改善」
的部份,以使得有限的資源利用能獲得最大的效率與效益,建議「公部門(或 計
畫、規劃單位)」可在調查「計畫對象 16」的喜好與需求之後,再考量整體發展政
策的連結性,以研議各種可行的策略方案,再經由計畫的願景、目標、標的、原
則(或 準則)等,共同加以評估選擇最適當的策略方案來付諸實施。

六、步驟六:計畫擬訂(Strategy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擬訂」的階段;乃承續上階段,所「綜合」與「評估」
的分析過程,以轉換成實質行動的方案,其策略的研擬須建立在幾個思考的基礎
觀點之上:1.應該從「經驗」的觀點與「事實」的歸納,共同來關心城鄉景觀當前
應該關懷與執行方向;2.應該從複雜的相關問題當中「釐清」計畫發展的方向,以
共同尋求獲致具體成果的最佳途徑;3.應該使「開發者(建設公司、投資商 等)」
藉此計畫內容的研議,得以瞭解「景觀計畫」之涵意,以便能夠尊重建築師的設
計理念;4.應該以「漸進式」的手法來改善城鄉景觀,使建築師從事有關須經「都
市設計審議」之建築設計時能獲得具體的理念,進而提升整體設計品質,並適度
強化審議過程當中的溝通效能;5.應該透過計畫「準則」的研擬,一方面提供建築
師執行規劃設計之時的參考,另一方面也提供審議委員的參考,以作為建築師與
審議委員之間對話的依據;6.應該從各個相關部門計畫當中尋求「整合」,以建立
一系列具體可行的提升城鄉整體景觀的「計畫內容」與「計畫方法」等;7.應該依
據相關「理論」的探討,從而擬訂景觀計畫實質計畫的「發展原則(或 準則)」
之內容;8.應該以更寬廣的視野共同來關心城鄉「景觀資源」的價值性,從整體性
來加以考量之,尋求理想的解答,以塑造城鄉(地區)整體的「環境意象」與「環
境品質」等,共同改善我們所處的城鄉風貌 等面向的通盤思考之。

16
景觀改善計畫擬訂之前以及擬訂期間,應以座談會、公聽會或其他適當之方法,徵詢民眾、學者專家,以
及相關機關、團體之意見,以作為擬訂計畫之參考。景觀改善計畫擬訂之後,除了於各該直轄市、縣(市)
政府以及鄉(鎮、市)公所公開展覽三十天,以及舉行說明會之外,並得以其他適當之方法,將計畫內容
廣泛周知。前項公開展覽以及說明會之日期以及地點 等,應於政府公報或新聞紙公告,任何公民或團體得
於公開展覽期間內,以書面載明姓名或名稱,以及地址 等,向該管主管機關提出意見(§17)
。第一項以及
第二項之適當方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126
基於上述,城鄉「景觀計畫」發展構想的擬訂,主要係是就自然環境與實質
環境的配置,以及建築外部形貌與四周空間、環境 等的相互關係,共同擬訂一個
「整體性 17」的景觀發展綱要(計畫),上至城鄉風貌的形塑,下至環境設施的規
劃 等,是一套有效經營城鄉整體景觀風貌與各項公共(用)環境元素系統的規劃
(設計)準則(或 原則)。其應該是直接指出每一個地區,為保障其當地的城鄉
風貌、歷史資產、自然地理資源的「空間經營」與「管理法則」等,以達成整體
環境美化的目標。基於本研究之前所研議的,概可以區分為若干的層級 18。

因此,
「景觀計畫」所涵蓋層面雖然非常地廣泛,但仍然以「自然環境」的維
護與「實質空間」的營造為基礎,並落實到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
由此觀點來看的話,則景觀計畫的擬訂其所扮演的功能,則應該是一個有「創見
(Vision)」的執行機制,它能將城鄉發展的構想,轉化為實質環境的成果,以促
使城鄉風貌的價值能夠被具體的實現。同時,也可以透過「景觀計畫」的擬訂,
共同來驗証城鄉景觀政策發展適宜性,應意識到計畫發展目的,不在於保證實現
最好的環境開發,因為最好開發,就是不要開發,保留原有的資源特性,就自然、
生態景觀而言(永續發展的價值)
。而是在保障不使最壞的開發產生,合理範圍內
的策略研議,就人文、實質景觀而言(永續利用的價值)。所以,「景觀計畫」擬
訂,在透過所謂的「規範控制」或「法令管制」等機制之下,以達到控制城鄉環
境於逐步落實發展當中,所需注意的關鍵性經營法則。因此,對於「景觀計畫」
合理策略的評判,主要在促使最壞的部份盡量不產生,但也無法保證是最好的。

17
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公告實施之後,有關景觀保育、管理,以及維護事項 等,應受其指導,原
已發布實施之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不能配合者,應即刻辦理檢討,並配合作必要之變更(§
7)。明定有關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尚未完成變更程序之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仍
得依據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指導,推動景觀保育、管理,以及維護相關工作,以利執行。
18
1.計畫「願景(Vision)
」的部份,本研究共歸納出七項計畫研議範疇(永續策略、整合策略、指導策略、
公共策略、美質策略、維護策略、合理策略 等) 。2.計畫「目標(Objectives)
」的部份,本研究共歸納出
十四項計畫研議範疇(未來象、適宜性、自明性、方向性、層次感、精神性、邊緣性、生態性、保育性、
需求性、人性化、地域性、延續性、管制性 等) 。3.計畫「標的(Policies)」的部份,本研究共歸納出六
項計畫研議範疇(生態維護計畫、城鄉風貌計畫、空間整備計畫、環境設施計畫、景觀植栽計畫、夜間照
明計畫 等)。4.計畫「原則(Principles)或準則(Guidelines)
」的部份,乃基於上述六項標的發展,所
擬訂基本管制原則(或準則) ;於「生態維護計畫」涵蓋內容,諸如:生態規劃、生態工法、生態綠網、表
土保存、管理維護、其它;於「城鄉風貌計畫」涵蓋內容,諸如:城鄉意象、軸線系統、地標建立、視覺
端景、視覺延續、其它;於「空間整備計畫」涵蓋內容,諸如:建築風格、建築形式、建築材料、廣告招
牌、管理維護、其它;於「環境設施計畫」涵蓋內容,諸如:公共設施、公用設備、公共藝術、街道傢俱、
指示標誌、其它;於「景觀植栽計畫」涵蓋內容,諸如:生態綠化、四季植栽、空地植栽、街道植栽、其
它;於「夜間照明計畫」涵蓋內容,諸如:城市照明、鄉村照明、分區照明、使用照明、其它 等。

127
七、步驟七:計畫參與(Participate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參與」的階段;乃承續上階段,計畫初步「擬訂」的
分析過程,以轉換成實質行動的助力。以往,在「公部門(或 計畫、規劃單位)」
的專業推動過程當中,從規劃到決策的改造過程,是掌握在專業者和政府部門的
手中,往往產生流於主觀的規劃成果,再加上資訊未能充份地公開,或著民眾只
參與事後的成果說明而已,以致民眾迭有怨言,有鑑於地方發展事關居民自身的
權益。因此,對於「產、官、學、民」的共識達成,應該是最優先被考量的。

另外,在「景觀法(草案)」當中,也初步揭示「景觀計畫 19」在擬訂之前、
擬訂期間及擬訂之後與土地使用管制審議過程中,納入「民眾參與(如 圖 4.2 所
示)」的機制,就是促使公眾有參與「景觀計畫」擬訂之機會,進而強化總體計畫
推展的成效,為建構民眾參與的一個重要目的。而應以公共的聽證會、公開的說
明會、座談會、研討會 等方法,公開徵詢民眾、學者專家及相關機關團體(第三
團體)意見 等民主程序的精神,藉由評審的調查、聽證的參與 等,使政府機關、
開發單位、民意代表、社會團體與地方民眾之意見得以溝通,以真正獲得地方支
20
持及達到開發案件圓滿結果。亦同時將審議資訊 予以公開,不僅有助於計畫擬
訂過程的公開化與透明化,也可作為未來修正、擬定計畫之參考;變更時亦同。

因此,
「民眾參與」是實施「景觀計畫」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步驟,其共識在
公部門(或 計畫、規劃單位)與當地民眾之間,都認為這是一個互相徵尋意見的
機會,故在修正、擬定計畫的階段當中,民眾均不放棄自身權益。藉由民眾參與
在修正、擬定計畫的階段當中,間接可以瞭解民眾之需求、政策與民眾意見的結
合程度、民眾對於城鄉(當地)個別問題的反應 等,以尋求最佳執行方案。

19
景觀改善計畫擬訂前及擬訂期間,應以座談會、公聽會或其他適當方法,徵詢民眾、學者專家及相關機關、
團體意見,作為擬訂計畫參考。景觀改善計畫擬訂後,除於各該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
所公開展覽三十天及舉行說明會外,並得以其他適當方法,將計畫內容廣泛周知。前項公開展覽及說明會
日期及地點應於政府公報或新聞紙公告,任何公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展覽期間內,以書面載明姓名或名稱及
地址,向該管主管機關提出意見。第一項及第二項適當方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17)

20
對於審議進度、結果、陳情意見參採情形,除了刊載於各級政府公報或網際網路之外,並得以其他方法廣
泛周知。在審查過程當中遇有重大爭議無法解決之時,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各該開發或設施
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中央主管機關調處之。

128
(一)計畫擬訂之前的民眾參與

21
主要為「景觀計畫」擬訂之前的民眾意見之調查 。可藉由意見溝通與交流
使開發單位掌握地方民眾的政治經濟取向,提早做溝通協調的準備,以減少進行
之阻力,或甚至於已投入大量資源後之決策未端,才發現問題,徒然浪費資源,
陷入進退維谷之兩難困境。因此,
「公部門(或 計畫、規劃單位)」可以透過,諸
如:專家建議、意見訪談、成立工作坊、會議座談、意願(問卷)調查、公聽辯
論、公開票選、宣傳文宣(社區刊物;社區學苑)等民主程序方式,以擴大民眾
參與、廣徵社會各界的意見,集思廣益,提出針對城鄉(當地)發展願景的構想,
再以理性的討論,民主制度的運作,以凝聚共識勾勒未來地區發展願景,亦間接
可使未來計畫開發行為之執行效率更為提升。再依據調查所獲得之民眾意見,來
擬定計畫發展目標與政策方向,並以此目標和政策作為以後擬定實質計畫之依據。

(二)計畫擬訂期間的民眾參與

主要在透過「公部門(官府)」與「私部門(產界、學界、民眾)」相關公開
性座談會的舉辦,加強專業規劃者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效率,適切地將規劃單位的
規劃構想與民眾充份的說明與溝通。此指在規劃進行當中,規劃者可將規劃之構
想說明,讓民眾瞭解,藉此試探民眾之反應,相對使民眾對於環境共同維護管理
之權利與義務有所認知,協助政府共同提升城鄉生活的品質,提高民眾對於城鄉
環境的認同。因此,在此期間之內,規劃單位可召開座談會,或出席各種民間團
體的會議,來與民眾討論各種景觀規劃的課題。除了應辦理公開的說明會、展覽
會之外,並得以其他適當的方法,將計畫內容廣泛周知。如以改良之溝通科技,
用於民眾參與的方法,乃利用現代化科技資訊傳輸技術,包括電話、傳真機、電
視節目,甚至於專職網站的設置 等,讓行政人員與民眾之間有機會進行雙向的溝
通。也間接培養民眾對於城鄉景觀的發展與公共福祉的關心,建構地方民眾參與
的公開管道,以建立民意的基礎,也成為實施景觀計畫之助力。

21
1.政府部門(旅遊局、建設局、工務局、民政局、地政局、環保局、交通局、計畫課、開發課 等相關行政
單位);2.學者專家(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建築設計、土地開發、環境規劃、景觀設計、環境保育、土
木結構、交通規劃、文化藝術、財務分析、民事法律 等相關學者專家);3.民意參與(建築師公會、建築
投資公會、地方民意代表、地方公益人士、文史工作者、環境保護團體 等相關民間參與)。

129
(三)計畫擬訂之後的民眾參與

主要在基於「景觀法(草案)」的相關規範 22當中,可透過「都市計畫法」第
十九條之規定:
「主要計畫擬定之後,送該管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之前,應於
各該直轄市、縣(市)(局)政府及鄉、鎮或縣轄市公所公開展覽三十天,並應將
公開展覽之日期及地點登報周知;任何公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展覽期間內,以書面
載明姓名或名稱及地址,向該管政府提出意見,由該管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予以
參考審議」。另外,於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第七條,亦規定:「………,辦
理機關應於公開展覽期間內舉辦說明會,………前項之公開展覽應在各縣、市政
府及鄉、鎮、縣轄市公所所在地為之,主管機關應將公開展覽日期、此點連同舉
辦說明會之日期、地點登報周知,並在有關的村里辦公室處張貼公告之」

因此,在「公部門(或 計畫、規劃單位)
」計畫草案完成之後,於審議之前,
民眾皆可以透過相關的公開舉辦說明會(應加強公開展覽期間計畫草案資訊與計
畫委員會審議相關資訊之公開)
,當場或公開展覽期間提出書面的意見(公民或團
體得申請於計畫委員會審議之時列席陳述意見)
,以表達其對於計畫案之意見,提
23
供作為景觀計畫委員會 或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之參考。而委員會之審議情形與
計畫發布實施後之計畫書、圖,應公開於網際網路、傳播媒體,諸如地方報紙、
電台 等,並應作意見的徵詢與綜合的討論 等之記錄,以供各界的查詢。另外,
也需加強後續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管制事項審議過程當中之民眾參與的機制。如
一定規模以上之土地開發、建築或設施 等,得明定應先經由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
管制審議的核准,始得建築使用或施工、設置 等,以確保城鄉環境的品質。或者,
直轄市、縣(市)政府為審議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管制事項 等,得視其實際的需
要,另外設置審議委員會或於都市計畫委員會之下設置審議小組辦理之。

22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以各該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為範圍,擬訂景觀綱要計畫。但直轄市、
縣(市)行政轄區已全部實施都市計畫者,景觀綱要計畫得併入都市計畫之主要計畫擬訂。前項直轄市、
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擬訂、變更、核定、發布、實施 等,以及核定後之復議,準用都市計畫法有關主
要計畫規定辦理之(§4)
。明定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已全部實施都市計畫者,其景觀綱要計畫得納入
都市計畫之主要計畫內併同辦理,以簡化作業程序。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公告實施後,有關景
觀保育、管理 等,以及維護事項,應受其指導,原已發布實施之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不能
配合者,應即辦理檢討,並配合作必要之變更(§7)
。重點景觀計畫之擬訂、變更、核定、發布、實施 等,
以及核定後之復議 等事項,準用都市計畫法有關細部計畫規定辦理之(§10)

23
景觀計畫與都市計畫兩者地位相等,故景觀計畫委員會與都市計畫委員會兩者地位相同。景觀計畫委員會
負責審議景觀計畫,而都市計畫委員會負責審議都市計畫;必要時可由兩者落實相關專業聯席審查之。

130
參與種類 參與時機 參與內容 參與階段 參與項目

景觀綱要計畫 計畫擬定 計畫初期 景 初 期 1.民意調查


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 通盤檢討 計畫爭議 2.需求評估
畫應以表明的事項:計畫 觀
目標。景觀資源,以及景 都市更新 計畫審議 3.意見訪談
觀相關重大課題。景觀系
特定地區 參與身份 4.公開展覽
統之建構。重點景觀地區 計
之指定。景觀保育、管理, 專案地區 5.媒體宣導
以及維護原則 等。其他應
加以表明的事項(§5)。 規劃許可 畫 6.公聽會
重點景觀計畫 計畫擬定 計畫初期 7.說明會
重點景觀計畫應表明事 通盤檢討 計畫爭議 民 8.其它
項:計畫地區範圍。現況
及景觀要素之調查分析。 都市更新 自辦計畫 爭 議 1.公聽辯論
計畫目標、課題及對策。 眾
特定地區 計畫審議 2.公開票選
景觀管制事項及基準。其
他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 開發許可 參與身份 3.訴願
關指定應表明事項(§9)。 參
4.爭訟
景觀改善計畫 計畫擬定 計畫初期
與 5.裁定
景觀改善計畫應表明事 通盤檢討 計畫爭議
項:實施範圍。現況調查 6.座談會
及分析。計畫目標、課題 都市更新 自辦計畫
及對策。優先改善項目。
執 7.其它
特定地區 計畫審議
具體改善措施。分區改善 1.申請計畫
優先次序。實施期程及經
自 辦
專案地區 參與身份 行
費。其他經縣市主管機關 2.共同審核
指定應表明事項(§15)。 建築許可
3.工作坊
都市設計審議 計畫擬定 計畫初期 方
4.確實施行
景觀改善計畫擬訂之後, 通盤檢討 計畫爭議
其中涉及都市設計審議事 法 5.其它
項部分,應循都市設計審 都市更新 自辦計畫
議程序審查通過之後,再 審 議 1.組織
特定地區 計畫審議
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2.審核
核定發布實施之,並應將 專案地區 參與身份
發布地點以及日期公告周 3.監督
知;變更時亦同(§18)。 建築許可
4.其它
使用管理維護 計畫擬定 計畫初期
身 份 1.民眾代表
社區得就第十四條內各款 通盤檢討 計畫爭議
所定的事項,擬具社區景 2.公益團體
觀改善計畫,申請當地直 都市更新 自辦計畫
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第 3.學者專家
特定地區 計畫審議
十五條至第十八條規定辦 4.業界代表
理之。前項計畫的規劃, 專案地區 參與身份
以及實施所需之經費,直 5.機關代表
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由 建築許可
相關經費或景觀管理維護 6.其它
基金酌予補助之(§22)。 建築管理

1.景觀改善計畫擬訂前及擬訂期間,應以座談會、公聽會或其他適當之方法,徵詢民眾、學者專家及相關機關、團體之意見,作為擬訂計畫之參考。
景觀改善計畫擬訂後,除於各該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公開展覽三十天及舉行說明會外,並得以其他適當之方法,將計畫內
附 容廣泛周知。前項公開展覽及說明會之日期及地點應於政府公報或新聞紙公告,任何公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展覽期間內,以書面載明姓名或名稱及
地址,向該管主管機關提出意見。第一項及第二項之適當方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17)。
2.景觀改善計畫核定發布實施後,其中需配合實施景觀改善與維護部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以書面通知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
管理人、使用人或占有人,令其依景觀改善計畫所定期程配合實施改善。前項改善所需經費,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由相關經費或景觀管
註 理維護基金酌予補助。景觀改善計畫內容與公共設施或公用設備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定相關部門建設計畫間,遇有重大爭議無法解決時,得由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各該公共設施或公用設備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中央主管機關調處之(§19)。

圖 4.2 落實景觀計畫民眾參與執行方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1
八、步驟八:計畫執行(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執行」的階段;乃承續上階段的計畫「參與」民主程
序之過程,以轉換成實質操作的方法,其透過「景觀法(草案)」景觀計畫之「規
範引導 24」與「都市計畫法」都市設計之「審議作業 25」
,遂形成整體環境發展「決
策工具」與「執行措施」。都市計畫之位階與功能,除了既有的規範與機制之外;
乃基於「景觀法(草案)」承上啟下的原則,針對城鄉(地區)內的景觀建設計畫
予以通盤的檢討、修正,擬訂「重點景觀計畫(屬 階段性計畫)」或「景觀改善
計畫(屬 短程性計畫)」
,並納入都市計畫的主要計畫與細部計畫之位階的擬定與
變更當中 26,以轉化為城鄉(地區)層級計畫的「發展政策」與「落實構想」等,
以建構一個完整上下呼應且具備管制型態的地區景觀建設(實質)計畫 27。

另外,在此時擬訂計畫的相關決策單位(公、私部門 等)也要適時的研擬出
實際的開發建設與資金籌措之策略,希望在有限的人力、時間、經費之下,作最

24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以各該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為範圍,擬訂景觀綱要計畫。但直轄市、
縣(市)行政轄區已全部實施都市計畫者,景觀綱要計畫得併入都市計畫之主要計畫擬訂。前項直轄市、
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擬訂、變更、核定、發布、實施及核定後之復議,準用都市計畫法有關主要計畫
規定辦理(§4) 。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擬訂景觀綱要計畫,俾作為擬定景觀計畫或充實景觀規
劃之準則,以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推動景觀保育、管理及維護之指導原則。有關直轄市、縣(市)
景觀綱要計畫之擬訂、變更、核定及發布實施之相關規定,準用都市計畫法有關主要計畫規定辦理,以收
事半功倍之效。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已全部實施都市計畫者,其景觀綱要計畫得納入都市計畫之主
要計畫內併同辦理,以簡化作業程序。至於國土計畫法完成立法程序後,景觀綱要計畫將納入直轄市、縣
(市)綜合發展計畫中,其有關擬訂、變更、核定及發布實施程序,則悉依國土計畫法相關規定辦理。市、
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中,其有關擬訂、變更、核定及發布實施程序,則悉依國土計畫法相關規定辦理。
25
參酌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程序,可區分為兩個主要層次會審作業,分別為幹事會審查,以及委員會審議。
一般所申請案件,均需通過此兩層次會審作業,於核發都市設計審議許可之後,再依程序申請建造及進行
施工 等。一般設計審議程序為:1.申請:首先由申請單位及設計單位檢具完整圖說二十份(案如適用「台
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綜合設計放寬規定」申請獎勵樓地板面積則需檢送圖說三十五份)及申請書一
份於都市發展局申請幹事會審查 等。2.幹事會:統合各幹事所代表的各政府專職機關審查意見,彙整各局
處相關法令查核 等。3.委員會:完成幹事會審查後,申請案即可提送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此時需檢
附圖說 45 份及申請書一份。委員會審議採合議制,各委員會就其所代表之專業或學術團體的角度與設計單
位討論諮詢 等。4.核備:申請案依前幹事及委員會意見修正後,得以申請核發都市設計審議許可 等。
26
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公告實施後,有關景觀保育、管理及維護事項,應受其指導,原已發布實
施之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不能配合者,應即辦理檢討,並配合作必要之變更(§7) 。有關直
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公告實施後,都市計畫及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應辦理檢討,並配合作必
要之變更。有關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尚未完成變更程序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仍
得依據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指導,推動景觀保育、管理及維護相關工作,以利執行。
27
藉由「都市地區」的設計審議(屬 質化(非度量性)的規範)與條文規範(屬 量化(度量性)的規範),
或者是「非都市地區」的開發審議(屬 質化(非度量性)的規範)與條文規範(屬 量化(度量性)的規
範)等執行的機制與方式,來加以落實於「景觀計畫」的實質內容,或採行建議的性質納入政策導向的地
區「城鄉風貌建設計畫」或「環境改造計畫」當中,以落實景觀計畫的發展。並積極介入城鄉景觀發展的
公共決策過程,進而落實到實質環境的景觀控制(形塑)之上。

132
有效的「評估」來付諸實施,為指導建設(事業)計畫擬定之時,能夠依循著目
標來依序達成,衡量效益與波及效果、問題或需求的緩急程度,以符合整體性、
連貫性 等因素,策訂建設(事業)計畫的優先順序、景觀優先改善項目、景觀優
先改善次序、景觀具體改善措施 等範疇作充份的分析與說明,以有效引導城鄉景
觀資源合理分配,減少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本位主義或各地方之爭執 等。

本研究,建議未來「景觀計畫」執行方法,可參酌配合「國土計畫法(草案)」
制度內容當中,所研議「發展許可(Development Permission)」制度,其允許民間
及產業團體依市場實際需要,自行研擬整體開發計畫向政府申請開發土地,並由
開發者負擔開發地區內之公共設施,以符合使用者付費之原則。開發許可制的主
要目的即在於控制私部門的開發時程,使其與公共設施的建設達成同步,並透過
開發許可來審查開發計畫之內容,據以要求開發者負擔其本身開發所需的公共設
施,或課徵「開發影響費 28」來彌補其對區域性公共設施所造成的衝擊。換言之,
開發許可制是一種開發者、政府及社會大眾進行協議以取得共識的開發方式。

其中,將開發程序(時程)區分為「規劃許可 29」
、「開發許可 30」
、「建築許可 31」
等三個階段(如 表 4.5 所示)依序進行「規範」或「審議」,由政府機關基於公
共利益立場,利用公權力運作,藉由審查私人土地開發計畫方式,控制土地開發
時序,消除土地使用所產生的外部性管制方式(莊翰華,2000)
,而這個藉由規劃
許可、開發許可、建築許可,所構成「發展許可」制度體系,正是達成未來城鄉
「可發展地區」土地(景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目標的依據與原則,也因此間接
促使景觀計畫能夠發揮預期效果。有關建築基地之使用情形及維護管理事項,民
眾如發現違反當初送審事項,亦可逕行舉發,以有利地區整體環境之長遠發展。

28
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用人違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八條、
第十三條及第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重點景觀計畫、景觀改善計畫或自治法規者,除已依其他相關法律
規定處罰者外,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書面通知限期於一個月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處其所有
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用人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一個月改善,逾期仍不改善
者,得按月連續處罰,至其完成改善為止。前項之處罰,第一次處罰對象為使用人或占用人,第二次及其
後之連續處罰,得併同處罰管理人或所有權人。前二項之處罰,不包括公有非公用土地或建築物之管理機
關(§25)
。前條所定罰鍰,經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26)

29
凡是事業發展的相關人,因為需要土地,且用地必需變更土地使用分區或使用強度之時(變更土地使用分
區之發展行為) ,則應該申請「規劃許可」
(國土計畫法(草案))

30
凡是已經符合分區使用的土地,為了要興建公共設施、挖填土設計街廓及整理地界,則應該申請「開發許
可」(國土計畫法(草案))。
31
凡已符合規劃、開發的土地,如果要開始建築與使用時,則應該申請「建築許可」 (國土計畫法(草案))。

133
表 4.5 落實景觀計畫執行方法與執行範疇

屬性 階段 項目 景 觀 計 畫 的 計 畫 內 容 與 計 畫 範 疇
‧主要利用土地適宜性的分析方法,經由區域可發展地區土地資源的發展
潛力分析(土地使用需求、自然潛力分析、現況適宜性分析 等)與發
展限制分析(法規限制條件、自然環境限制、環境影響評估、人為環境
限制 等)
,根據可發展地區不同土地資源特性之環境基本資料,將可發

說明 展地區土地資源的最適宜開發利用之性質劃分不同之土地使用模式,以
觀 為建立區域可發展地區「開發許可」之依據。
綱 規 ‧本階段申請人主要在於取得土地使用之相關證明文件,即是地權問題的
要 劃 釐清 等。同時,也進行相關審議書圖文件之撰擬,以及取得該開發案
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同意籌設 等。
計 許
‧凡是事業發展相關人,因為需要土地,且用地必需變更土地使用分區或
畫 可 對象
使用強度時(變更土地使用分區發展行為),則應該申請「規劃許可」。
範 ‧基於「景觀法(草案)」的發展;本研究,建議「規劃許可(就景觀資
疇 管制 源與環境改善的部份)」納入「景觀綱要計畫」的指導之下,乃為擬訂
計畫的規範引導、審議作業 等,或是變更實質計畫之發展依據。
內容 ‧可 參酌本研究所研議的「計畫願景」與「計畫目標」之範疇 等。
結果 ‧分區(景觀資源)的變更 等。
‧根據規劃許可之土地適宜性的分析結果,再經由計畫活動分析(區位與
型態分析、規劃需求分析、質與量分析 等)、實質發展計畫(道路系統

規劃、活動系統規劃、水保系統規劃、建築系統規劃、整地工程系統規
點 劃、景觀系統規劃、基礎設施系統規劃 等)、工程管理計畫與環境影響
景 說明 評估(自然環境影響、社經環境影響、災害環境影響、使用區位檢討、
觀 公共設施檢討、風格特色配合 等),以提供「建築許可」之準則。
開 ‧申請人正式向縣市政府送件之,行政部門主要乃針對土地使用計畫,以

及環境影響評估進行審議 等,而非都市土地之開發案如位於山坡地
畫 發
者,則應該增加水土保持規劃書之審議 等。
範 許 ‧已經符合分區使用的土地,為了要興建公共設施、挖填土設計街廓及整
景 可 對象
疇 理地界,則應該申請「開發許可」。
觀 ‧基於「景觀法(草案)」的發展;本研究,建議「開發許可(就景觀資
改 管制 源與環境改善的部份)」納入「重點景觀計畫」的指導之下,乃為擬訂
善 計畫的規範引導、審議作業 等,或是變更實質計畫之發展依據。
計 內容 ‧可 參酌本研究所研議的「計畫目標」與「計畫標的」之範疇 等。
畫 結果 ‧用地(景觀資源)的變更 等。
範 ‧經由規劃許可之開發案通過後,在依據不同建築物的基地特性給予建築
許可之執照,以及要求不同基地性質之環境影響評估 等。
疇 說明
‧本階段由縣市政府建管單位負責,審議內容為依據前項審議核定之土地
使用計畫內容以及相關附帶條件是否符合,以辦理建築執照審查核發。
建 ‧凡已符合規劃、開發的土地,如果要開始建築與使用時,則應該申請「建
築 對象
築許可」

許 ‧基於「景觀法(草案)」的發展;本研究,建議「建築許可(就景觀資
可 管制 源與環境改善的部份)」納入「景觀改善計畫」的指導之下,乃為擬訂
計畫的規範引導、審議作業 等,或是變更實質計畫之發展依據。
內容 ‧可 參酌本研究所研議的「計畫標的」與「計畫原則」之範疇 等。
結果 ‧建築(環境改善)的使用 等。
「景觀計畫」的執行,可以參酌配合「國土計畫法(草案) 」制度內容當中,所研議的「發
展許可(Development Permission)」制度,藉由規劃許可、開發許可、建築許可,所構
附 註 成「發展許可」制度體系,正是達成未來城鄉「可發展地區」土地(景觀)資源,可為合
理開發利用目標的依據與原則,也因此能夠間接地促使景觀計畫發揮預期的效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4
九、步驟九:計畫回饋(Feed Back of Planning)

本階段,主要為計畫「檢討、回饋、修正」的階段;乃承續上述(一 ~ 八)
階段的計畫過程(或 步驟),在計畫(規劃、設計)工作完成之後,為確保計畫
內容能夠被順利的落實於城鄉實質空間當中,並在完成之後能夠持續保持其理想
狀況,仍然有賴於長期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方可使計畫(規劃、設計)成果
得以延續、提升。因此,計畫的回饋,必須提出一套完整執行與維護管理的計畫,
其內容通常包含了財務、施工、管理、維護 等範疇,以確保計畫的永續性。

32
因此,計畫的後續監督 與修正策略,也應該被視為必要的工作。諸如:後
續的景觀實施經費 33、景觀實施期程、景觀管理制度 34、景觀保育制度、景觀維護
原則、景觀教育宣導、當地特色的認定、列冊、建檔、分區、劃設 等其它應予以
表明的事項,以促使決策具有彈性或緩衝的空間。最後,也可以透過後續施行成
效的「用後評估(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諸如:行政官員的訪談、專家意
見的訪談、居民(或 遊客)意見的訪查 等方式,在時間軸的變化之下,以達到
計畫的不斷檢討、回饋、修正之目的,用以引導施政方向與現實需求的適度契合,
其最終目的乃是在確保各種環境(景觀)資源,得以為人們所永續利用之。

32
中央主管機關得邀集學者、專家,以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組成景觀輔導評審團,每年定期舉辦各
直轄市、縣(市)及各鄉(鎮、市、區)景觀之評鑑、獎勵及競賽,作為下年度各項補助經費核撥之參考
(§23)。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每年應定期舉辦各直轄市、縣(市)及各鄉(鎮、市、區)景觀之評鑑、獎勵
及競賽,作為下年度各項補助經費核撥之參考,以激發各級地方政府積極參與推動景觀改善之榮譽心。
33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辦理景觀維護與改善相關業務,除依法編列預算支應之外,並得設置景觀管
理維護基金,為下列各款之應用:一、推廣景觀維護與改善之教育宣導、調查,以及研究發展費用。二、
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規劃費用。三、重點景觀計畫之規劃費用。四、景觀改善計畫之規劃費
用。五、推動景觀改善計畫各項改善項目之實施費用。六、補助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管理人、
使用人或占用人配合景觀改善計畫實施改善之費用,七、補助社區景觀改善計畫之規劃,以及實施費用。
八、管理以及總務支出。九、其他有關支出。景觀管理維護基金之來源如下:一、循預算程序之撥入款。
二、獎勵私人或團體投資營運街道家具之收入。三、公共廣告牌之廣告收入。四、私人或團體之捐獻。五、
中央主管機關之補助。六、本基金之孳息收入。七、其他有關收入。前二項景觀管理維護基金之收支、保
管及運用等相關事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24)。
34
為改善環境景觀,獎勵民間參與街道家具之設置,以及營運管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提供土地
或設施租予私人或團體投資辦理,並准收取一定費用,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之限制;其獎勵之項目、
範圍、期限、收費及租金收取 等事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21)
。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
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用人違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八條、第十三條,以及第十
六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重點景觀計畫、景觀改善計畫或自治法規者,除已依其他相關法律規定處罰者外,
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書面通知限期於一個月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處其所有權人、管理人、
使用人或占用人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一個月改善,逾期仍不改善者,得按月連續
處罰,至其完成改善為止。前項之處罰,第一次處罰對象為使用人或占用人,第二次以及其後之連續處罰,
得併同處罰管理人或所有權人。前二項之處罰,不包括公有非公用土地或建築物之管理機關(§25)。前條
所定罰鍰,經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之(§26)。

135
十、景觀計畫操作流程

本研究,就「景觀法(草案)」政策發展的趨勢之下,所研議景觀計畫之系統
化的操作流程。採系統性歸納、分析、比較 等,如 圖 4.3 所示。本「景觀計畫」
之操作流程示意圖,可參酌本章 4.1 景觀計畫執行;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4.3 景
觀計畫操作方法;附錄 E 景觀法(草案)條文內容說明 等共同審視與檢核之。
臺灣 綜 開 計 畫

區域 計 畫

縣市 綜 發 計 畫

國土 計 畫

縣市 綜 發 計 畫

或 城鄉計畫

環境 基 本 法

景觀 法 草 案
現 行 未 來 法 源

相關計畫 或 法令規範 - 屬 景觀發展的範疇

上位發展的綜合評估
課 題 認 知 的 階 段 ( 一 )

計 畫 區 劃 定 民眾意見的參與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的 範 疇
環境資源的調查與蒐集

調查層級(一)城鄉景觀資源(屬 研究範圍)
調查層級(二)地區景觀資源(屬 計畫範圍)
自然景觀資源 人文景觀資源 實質景觀資源

環境資源的歸納與分析

資源的分析 現況的分析 使用的分析 影響的分析


重點景觀計畫的範疇

敏感性分析 相容性分析 適宜性分析 容受力分析

發 展 潛 力 分 析 發 展 限 制 分 析
自然景觀潛力

人文景觀潛力

實質景觀潛力

法令規範潛力

相關計畫潛力

自然景觀限制

人文景觀限制

實質景觀限制

法令規範限制

相關計畫限制

續 下 頁

136
續 上 頁

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Assessment)

計畫發展的趨向檢視

目 標 確 立 屬 計畫發展- 願景
‧新增條文‧納入通檢
準 則 擬 訂 的 階 段 ( 二 )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的 範 疇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的 範 疇
自然景觀向度 人文景觀向度 實質景觀向度

發 展 方 向 民眾意見的參與

規劃許可(1) 發展管制 1.環境敏感地區

都市地區 非都市地區 2.限制發展地區

都市計畫 非都市土地
屬 計畫發展- 目標
主要計畫 使用管制計畫
‧新增條文‧納入通檢
都市計畫 城鄉風貌計畫 屬 計畫發展- 標的
細部計畫 環境改造計畫 與 計畫發展- 原則
‧新增條文‧納入通檢
準則擬訂的發展檢視 1.質化審議

執 行 策 略 2.量化規範
計 畫 施 行 的 階 段 ( 三 )

短、中、長程建設計劃 民眾意見的參與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的 範 疇
公 告 實 施 1.公部門建設

計 畫 執 行 2.私部門建設

開發許可(2) 都市地區 設計審議 條文規範

建築許可(3) 非都市地區 設計審議 條文規範

相關法令 水土保持法;環境影響評
估法;文化資產保存法;
管 理 維 護
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山
檢 討 、 回 饋 、 修 正 坡地建築管理辦法;建築
法;建築技術規則 等
計 畫 評 估

圖 4.3 臺灣地區實施景觀計畫操作流程
※本圖所列舉之「計畫操作」的流程與項目,係是屬於「完整性」與「通則性」之計畫擬訂過程當
中所應思考的架構。故計畫流程的擬訂,可以此為基礎,再依據個別計畫(城鄉)之間不同屬性
的地域特徵與發展脈絡,因地制宜的適當予以斟酌調整之,得視其整體(上位)計畫發展方向,
或個別城鄉景觀的特徵(資源)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7
4.4 景觀計畫操作建議

此部份,為延續本章「操作方法」之衍議,於最後所提出的建議部份。

4.4.1 政策機制的操作方向

一、重視計畫擬訂過程整合

面對景觀計畫自主性的調整,以及民眾參與強力訴求之下,在將來所新訂定
的計畫過程當中,應強調多面向、多領域的專家諮詢過程;提供實質計畫執行之
地方行政部門專業技術的行政協助與協調過程;舉辦座談或公聽會、提供民眾參
與、溝通與互動管道的政治溝通與協調過程 等。換言之,未來景觀計畫程序應包
括專家過程、行政過程、政治過程 等,有別於過去偏重以行政過程的計畫程序。

二、計畫主體縣(市)政府

景觀計畫在未來應積極有效地改變過去,由「中央政府」所主導、控管的方
式。乃授權「地方政府」
,依其地方權限範圍與地域特色來持續地推動與發展;且
景觀計畫既為當地縣市發展建設而擬訂的,其必須以縣市政府為主體,始能真正
瞭解並符合地方實際需要,而未來計畫之檢討亦將由縣市自行修訂。應促使縣市
政府相關業務單位能確實積極參與計畫之規劃過程,以增加計畫內容之可行性。

三、設景觀計畫審議委員會

臺灣目前缺乏針對景觀計畫的監視、督導與協助之組織,這也是景觀計畫無
法確實執行的一大原因,未來景觀計畫若歸屬於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的體制之下,
乃依照「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實施要點」縣市政府為擬定、審議、推動綜合計畫,
得視需要設置綜合計畫推展委員會。因此,未來建議應廣納地方政府主管、學者
專家、民意代表、地方民意團體 等,由縣市府所主導成立一常任性「景觀計畫審
議委員會」,為協助地方政府之專責單位,進行計畫檢核、修訂與督導工作 等。

138
四、落實行政專業專職人員

景觀計畫的實施,乃偏重於當地的環境情況而有不同處理對應,尤其必須仰
賴地方政府主管都市計畫暨建築管理機關主動積極為之。因此,景觀計畫的行政
與技術人力、能力條件 等須能充實。透過有計畫的組織、培訓,培養地方行政人
員的景觀素養與美學經驗;並鼓勵地方行政人員,參與由中央或縣政府所舉辦之
景觀、環境、生態 等研討會、講習會,以有效長期儲備人才,落實本土化。而良
好的景觀計畫,最終則必須依賴有為的人才來配合執行之,才能發揮預期成效。

五、提供修訂上位計畫參據

景觀(綱要)計畫由於是以縣市政府為主體,無論在計畫規劃過程或資料蒐
集過程當中,均比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或區域計畫來的深入而廣泛。雖然景觀
(綱要)計畫須遵循著這些上位計畫的指導,則難免在基本資料、計畫精神、實
質內容與上位計畫有不盡符合之處,但將來則可作為修訂上位計畫之重要參據。

六、建蔽率與容積率的檢討

保留城鄉空地開放空間與建築基地法定空地,以作為人行、活動與綠地、休
憩 等空間,並可保留該空間彈性運用供作公眾使用之。如地區全面實施容積管制
之後,宜採用總量管制的精神,規範城鄉地區開發使用的強度,用以確保城鄉公
共設施與交通系統的基本服務功能,惟對於城鄉環境與景觀風貌的塑造,仍應透
過都市設計審議的制度,妥善予以評估後為之,符合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

七、景觀計畫之行銷與考核

為了執行責任政治,「地方政府」有責任提出對於未來景觀發展執行之目標,
再配合有效的評估機制,落實政策推動。另一方面地方行政官員,亦可根據所擬
訂的景觀發展策略,將理念融入到年度施政計畫中進行審核。而監視考核方面,
除地方景觀管理預警系統監視外,計畫委員會亦是不錯審視機制。其次,在景觀
計畫完成考核後之成果,地方政府應將執行成效考核的結果告知民眾,藉由行銷
與宣導之方式,以促使民眾瞭解政府的施政理念與效率,並接受民眾的評論 等。

139
八、鼓勵公私合夥廣籌財源

在財政日益窘困公部門,如何尋求私部門配合,應為城鄉永續發展重要思考
方向。換言之,公(私)部門應研擬引進私部門的財源參與城鄉開發與建設的各
種可能機制,如 BOT(興建、營運、移轉)制度、獎參條例落實 等。此外,政府
部門應在發展許可制度之下設計健全回饋制度,並配合開發衝擊費及關聯費徵收
以充實城鄉建設財源(如設立城鄉發展建設基金)
。而計畫研擬過程當中,亦應配
合財務計畫,落實分期分區發展構想,其行動方案擬定必須與財源籌措同時考慮。

4.4.2 管理維護的操作方向

一、定期與不定期資料蒐集

景觀計畫主要功能,雖然能夠提供城鄉一個中、長程景觀政策發展的方向。
但是,由於內、外在環境的快速變遷,以及城鄉之發展並非皆能如我們所預期一
般地,且計畫常受許多不可預期之因素而影響,常使得一個計畫在訂定多年之後,
形成與實際城鄉環境之發展產生了脫節。因此,景觀發展策略在擬定完成之後,
仍應每年進行修正及提出報告,而每年所進行的修正與提出的相關建議之基礎,
則必須立基於定期與不定期的針對城鄉上的變動情形,以進行資料的蒐集 等。

二、城鄉景觀資源有效整合

以各縣市主管委託學術單位,進行相關地方性資源普查、造冊,並針對現行
都市計畫破壞地方性資源部份提出修正方案。在列冊部份,從文獻、地方訪談與
縣地調查 等,將各地方資源列表分類,整理出地方特色屬性,以作為地方特色資
源界定依據,並可供後續劃設管理參考。而計畫所需蒐集資料繁多,基於「資料
是計畫基礎」宜建立資料建檔檢索體系與資訊系統乃誠屬必要,旨在將各部門資
料納入系統,便利規劃與計畫執行,以協助制訂妥善的防制對策與施政措施 等。

三、訂定管理維護獎懲條例

140
藉由地區的居民共同制訂公共環境景觀管理維護工作的項目、獎勵,或處罰
條例 等。利用居民公共輿論力量,先行訂定環境景觀管理維護工作,由專業者或
一般居民可執行的項目或準則。一方面,獎勵積極參與景觀管理維護的居民,定
期表揚或宣傳。一方面,則對於擅自破壞環境的居民,利用輿論壓力與處罰條例,
讓其瞭解破壞公共景觀之不當行為,必須對於地區其他的居民付出相當之代價。

四、成長管理的監測與評估

在景觀政策發展執行的過程當中,應如何確保政策執行品質能夠被民眾所接
受,其監測預警及評估審核系統的建立就顯得十分重要。藉由地方定期與不定期
資料蒐集,以及民眾意見調查 等分析結果,來建構計畫監測預警系統,當政策執
行成效低落或已經偏離民眾之要求時,預警系統就會及時告知政策執行部門,需
對計畫進行修正工作。另外,亦可成立計畫審核委員會對計畫進行審核,並利用
計畫行銷的手法,促使民眾瞭解政府施政效率,讓政策執行達到最完美的狀況。

五、嚴格監督整體開發成果

計畫內基地的「整體開發」應要求開發成果與規劃目標能夠達成一致性,避
免開發成果與規劃目標之間發生不同差異情況。在目前制度設計上,開發者於規
劃委員會通過其開發許可後,必須再經過建築管理機關的「建築許可」
,其包含建
築執照與使用執照的核發 等。在未來應要求建管機關監督整體開發的成果,並以
「使用執照」之核發作為執行成果的保證,藉此以確保計畫整體開發執行成效。

六、提供經驗技術專責單位

景觀計畫為一長期性發展的計畫,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之公務單位的業務執
掌大多偏向以行政業務或是計畫管考 等,對於景觀計畫的相關專業資訊或分析應
用技術方面之能力相對地較為薄弱。為使景觀計畫能夠被完善的推展,以充份發
揮其功能,且能夠因時空轉變而適時修訂。其可由中央單位直接任命成立一半官
方機構,可以長期固定與學術機構共同合作,成立一個類似專職機構,此一專職
機構能夠提供專業經驗與規劃相關技術,並持續辦理規劃的工作,以促使景觀計
畫的基本資料與專業經驗能夠被長期的累積,使計畫能持續且順利的被推展之。

141
七、整合相關查報取締工作

目前城鄉地區之土地違規查報取締的工作,許多單位皆有其職責,如水土保
持單位之山坡地違規查報取締、建築管理單位之違章工廠查報取締、環境保護單
位之違法廢棄物查報取締、土石主管單位之廢棄土查報取締 等,為避免資源之浪
費與提升行政效率,實有必要整合各單位的查報資訊,並建立分工合作事項 等。

八、教育民眾自我意識提升

現行公部門所推動的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已有初步契機,惟因在民眾共識
面與價值觀面尚未能有充份的時間來形塑,因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性已造成空間使
用者對於環境的破壞渾然不自省,對於品質要求不清,將環境問題一味推給政府
解決,其實空間品質的提升除了政府透過各項計劃與工程加以改造外,重要的是
每一位民眾都有公共權利與義務觀念,從自身周遭環境來進行提升。除藉由公權
力執行,對於整體提升,也必須靠民眾意識覺醒,與全體民眾的努力才可達成。

九、落實環境宣導教育推廣

藉由相關的學習據點,採取有效宣傳教育方式,向民眾灌輸保育環境與建設
城鄉環境理念,增強民眾的環境意識與參與意識,促其主動參與改造的工作。而
政府也應透過媒體、文字、網路 等傳輸城鄉風貌改造觀念,並不定期舉辦研討會,
邀請當地民眾、地方首長、意見領袖、民意代表、民間團體、專家學者 等共同參
與討論溝通,將政策理念充份滲透基層,促使環境改造工作成效更為落實完整。

十、地區閒置土地綠化美化

遍佈城鄉(地區)各處的公、私有閒置建築或空地 等,以成為影響城鄉景觀
與風貌觀瞻的主要因素。未來應盡速建立明確簡便而有效的機制,清查轄區之內
的閒置土地,研擬一套彈性運作的獎勵辦法,在有限的資源利用原則之下,能夠
吸引民間來投入建設之行列,且以公有土地為優先,協調土地所有權人或管理機
關,在移作它用之前,能提供作為城鄉(地區)公共開放空間的使用,並透過民
眾參與的方式進行空間造景、修景 等,進而形成地區特色,共同營造城鄉地景。

142
4.5 小結

本章內容,主要以研析「景觀計畫」的構成內容為目的。為探討景觀計畫的
「操作方法」
,為透過之前針對相關主題之文獻回顧進行論述與整理,將有關「景
觀計畫」的操作範疇,以「地方政府(直轄市、縣市政府)」為主體 35的角色來進
行研議,來共同研析景觀環境問題的本質,從而找出其擬訂景觀計畫(規劃、設
計)
,以及環境調查與操作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本原則,以提供擬訂地區景
觀(綱要)計畫與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時,較為合理的操作內容、步驟、流程 等。
其次,並作為接續性研究之基礎,提供後續研議景觀計畫案例模擬時的參考,以
奠定本研究之階段性的論述與檢核。最後,綜合本章論述,對於本研究相關「都
市計畫 36」
、「景觀計畫」
、「都市設計 37」
、「建築設計 38」等政策範疇,從「操作面」
的理念組構來進行研議,以系統性歸納、整理、分析、比較 等,提供本研究研議
「景觀計畫」構成的基礎認識與相互關聯,以作為本章結束。如 表 4.6 所示。

35
「景觀計畫」若能化身為地方政府的行政策略,再經由民眾意識的提升、法令工具的充實,再經由地方自
治組織內部設計觀念的傳播,始足以支撐地方政府有效地經營屬於自己城鄉風貌的理想。因此,景觀計畫
的實施乃偏重於當地的環境情況而有不同的處理與對應。尤其是必須仰賴地方政府主管都市計畫暨建築管
理機關主動積極為之,其相關計畫的行政單位、技術人力與能力 等條件須能充實。目前中央政府各部會在
其所職掌的業務內容當中,有多項業務是指導、協助地方進行環境改善工作,而縣市政府或鄉市鎮公所,
均可依其需求向各部會提出計畫,申請補助經費,落實相關建設,以藉此改善地方環境品質。但惟大部份
的地方政府在爭取建設經費時,常因缺乏整體景觀發展考量,缺乏相關,如「景觀(綱要)計畫」或「都
市設計計畫」的引導,也使得上述計畫補助單位欠缺計畫審查依據,對其建設效益亦無從考核與評量。因
此,「景觀計畫」推動與執行,現階段應以「指導性、政策性」之計畫的形式,來納入地方首長的政策白皮
書當中,再配合既有的計畫體系與法令機制,整合相關推動的業務與經費,以逐步來落實計畫的內容。
36
1.可於擬定(或 檢討修正)「主要計畫(書、圖)」之時機加入「全區性景觀計畫」。以作為全區實質環境
發展之綜合性、架構性、長程性、指導性的空間發展綱領,並作為各區域間個別擬定都市設計準則之上位
參考的依據。另於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期間,針對部份重要地區進行環境改善的工作,再配合通盤檢討所
需的步驟,加入都市設計準則,以一併完成法制化的程序。主要計畫應循新訂或修訂或通盤檢討時機,將
「景觀計畫」補充列為其主要的內容之一,以補足現行都市計畫法第 15 條有關主要計畫書圖內容之規定。
2.可於擬定(或 檢討修正)「細部計畫(書、圖)」之時機加入「地區性景觀計畫」。以作為連接都市計畫
的計畫內容或實施都市設計審議作業之基準,主要為明確指出地區未來整體環境發展之規定與塑造地方風
格之要素。景觀計畫以都市計畫個案變更的方式,將設計管制的原則納入細部計畫說明書圖當中,再依照
個案變更所需的步驟,完成景觀計畫之法制化的程序。另外,於擬定細部計畫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或個
案變更主要計畫之時,其細部計畫得與主要計畫同時辦理擬定以及審議之,並於主要計畫完成法定程序之
後,核定發布實施。細部計畫應循擬、修訂或通盤檢討之時機,將細部計畫依現行都市計畫法第 22 條之規
定,於其有關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事項內,予以加強融入都市設計三度空間化的實質規劃與管制內容 等。
37
經「景觀計畫」劃定為實施都市設計管制地區之都市設計審議,為個別建築開發基地送審建造執照之前,
指定須送審都市設計審查的地區,提送都市設計委員會之審議,用以確保建築開發案是否有依照主要計畫
或細部計畫內所指明之都市設計管制準則來加以規劃設計。而都市設計審議的制度,在臺灣已有一個基本
的執行架構。但是,也必需因應各縣(市)政府之行政資源、專業人才及各地相關業界的不同,修改其實
施的方式與細節的內容,才能促使審議制度「因地制宜」發揮其最大的功能。
38
基地的開發,若有符合「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項目及範圍認定標準」之要求者,應實施環境影響
評估。基地的開發或再發展,應考量以大街廓整體開發、鄰里單元或簇群式發展為宜(主) ,並於規劃當中
以達到增進地區社群意識為趨向,能夠確實與地區周遭的風土環境相互配合為原則。在基地的規劃上,應
盡量避免過度細分,應加以整合,並尊重自然生態法則,盡量配合保留原有植栽,妥善研擬地區利用與保
育計畫。以生態規劃的概念,落實於地區實質空間的整體發展計畫。

143
表 4.6 景觀計畫構成比較分析

景 觀 計 畫 架 構 ( 體 系 )
相 關
範 疇 願 景 與 目 標 標 的 與 原 則
比 較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分 析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景 觀 法 景觀綱要計畫 景觀改善計畫
草案範疇 重點景觀計畫
都市計畫 都市計畫 主要計畫 都市計畫 細部計畫
相關範疇 非都市 土地使用管制計畫
現行政策 屬 城鄉風貌計畫 等

發展範疇 屬 環境改造計畫 等
計畫屬性 指導性 - 發展政策 落實性 - 具體策略
計畫範圍 面 點、線、面
執行屬性 條文規範 條文規範、開發審議、設計審議
執行方式 新增條文、納入通檢 新增條文、納入通檢、擬訂準則
計畫執行 規劃 規劃 規劃 開發 開發 開發 建築 建築 建築
許可方式 許可 許可 許可 許可 許可 許可 許可 許可 許可
期程屬性 長程 長程 長程 中程 中程 中程 短程 短程 短程
計畫年期 10~15 10~15 10~15 5~10 5~10 5~10 1~5 1~5 1~5
計畫層級 上 上 上 中 中 中 下 下 下
中央指導與督導(經建會、內政部、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等)
- 遵循 國土計畫 等
單位屬性
地方擬訂、變更與落實(各縣(市)政府 等)
- 納入 縣(市)綜合發展計畫 等
通盤檢討、隨時檢討
變更時機 通盤檢討(每五年) 各項計畫公告實施後,主管機關至少每五年再
通盤檢討乙次,並因特定情形隨時檢討與變更

1.「景觀綱要計畫」得予併入縣(市)綜合發展計畫,或都市計畫(城
鄉計畫)的主要計畫當中,共同檢討、合併擬定(本研究建議)。
2.「重點景觀計畫」得予併入都市計畫(或 城鄉計畫等)的主要計畫
(或 細部計畫、城鄉風貌建設計畫、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等)當中,
附 註
共同檢討、合併擬定(本研究建議)。
3.「景觀改善計畫」得予併入都市計畫(或 城鄉計畫等)的細部計畫
(或 城鄉風貌建設計畫、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等)當中,共同檢討、
合併擬定(本研究建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第四章 完 】

14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