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2018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中史卷一第三題
評分參考
Q3
資料一: 改寫自王壽南《隋唐史》和胡如雷《李世民傳》

唐太宗講求治道,
唐太宗講求治道 , 關心吏治,
關心吏治 , 並 確立三省六部,
確立三省六部 , 改革地方政制
改革 地方政制。
地方政制 。 貞
觀年間任用大臣都不問親疏
觀年間 任用大臣都不問親疏,
任用大臣都不問親疏 , 不念仇恨,
不念仇恨 , 唯才是任,
唯才是任 , 納諫從善。
納諫從善 。

資料二: 改寫自傅衣凌《明史新編》

明太祖因胡惟庸案改革中央官制
明太祖因胡惟庸案 改革中央官制,
改革中央官制 , 突顯皇權尊崇;
突顯皇權尊崇 ; 置錦衣衛來監視
置錦衣衛 來監視
百官;
百官 ; 在殿廷上責杖大臣
在殿廷上 責杖大臣,
責杖大臣 , 以提高皇帝的威權。
以提高皇帝的威權 。

(a) 有人認為「貞觀之治」是唐代的黃金盛世。根據資料一,
並援引史實,闡析唐太宗貞觀致治的原因。(15分)

(b) 根據資料二,並援引史實,闡釋明太祖實行君主集權的措
施和流弊。(10分)
整體注意事項
3a
1)題旨:根據資料一,援引史實,闡析唐太宗貞觀
致治原因。
2)能否緊扣題旨
• 根據資料一共有5點要旨:吏治、中央制、地方
制、用人及納諫。
• 也可歸納為吏治、政制(中央及地方制)及太宗
胸襟/氣度(用人唯才及納諫) 。
• 正確處理方式:根據上述各項
根據上述各項,
根據上述各項,延伸補充相關史
實,以明顯有力的文字扣連與貞觀致治的關係。
明顯有力的文字扣連與貞觀致治的關係。
整體注意事項
• 考生有按題旨作答
有按題旨作答,
有按題旨作答,但混雜不相關內容或論據,
但混雜不相關內容或論據,
縱然整體內容完備,最高評分不應超越10-12分
的區間。
• 如考生並非不扣題旨
並非不扣題旨,
並非不扣題旨,只是作答過程中運用史
實欠準確,偶而出現少量無關宏旨之論點與論
實欠準確
據,只須對有關內容不予量分即可,不必刻意
扣壓分數。
• 考生如不根據上述五點作答
不根據上述五點作答,
不根據上述五點作答,自行任意作答,
自行任意作答,
流於純粹背誦貞觀史實,
流於純粹背誦貞觀史實,出現無關內容,
出現無關內容,遠離
題旨的話,縱然所答內容有部份涉及評分論點,
題旨
最高評分不應超越3-5分的區間。
評分考量
1)整題評分,但須留意內容必須均衡
內容必須均衡,故
內容必須均衡
上卷評分須包括上述5項,不應有遺漏。
2)考生縱然內容豐富準確,但全無扣題申
全無扣題申
論與致治關係者,最高只可給10分。
論與致治關係
3)如考生並非每點扣連與貞觀致治的關係,
而是整體析述貞觀施政史實後,於卷末整
體交代與致治關係,這表述方式也可接受。
評分考量
4)可接受其他合理
可接受其他合理論據
可接受其他合理論據
5)史實考量
• 史實是否充足完備是最重要考量。
• 考生如只抄列原文為主
只抄列原文為主,
只抄列原文為主,完全欠具體內容,
完全欠具體內容
給分最高不應超越5分,不能達中卷6-9分水
平。
• 如考生並非全部抄列原文
並非全部抄列原文,
並非全部抄列原文,有部份論點能提
供史實,亦有扣題,可以中卷
供史實
• 6-9分為上下量分基準。
• 如考生史實豐贍,均衡全面,亦有完整扣題,
可於最高13-15分量分。
整體注意事項
3b
1)題型與3a相同-根據資料援引史實作答
2)作答內容應根據資料二所展示的三個重點:
• 改革中央官制-廢相、置都察院
• 設錦衣衛
• 廷杖大臣
3)不扣題旨之量分標準與3a同,最高不應超出7-8
分區間。如有扣題而多答少量無關內容,該無關
部份不量分即可。(原則亦與3a同)
評分考量
1)一如3a,須均衡有序,平均析論上述三項的
措施及流弊,而措施及流弊的量分應各佔一半。
2)給分可以「改革中央官制」佔量分較大比重,
而當中又以廢相最重要。
3)流弊部份可接納合理之論點,如考生指出廢
相造成的政治問題,包括宦禍,也可接受。錦
衣衛方面指出人人自危之餘,也可接受造成噤
若寒蟬效應,因而政風因循之說。
4)只抄原文,未有完整解說措施內容,縱然析
述流弊正確,得分也不應超越中卷4-6分數。
考生示例表現
示例一 3A
以科舉論証吏治

1
2

3
扣題
措施 扣題句
輔以引文 扣題句

論據
示例一 3A 考生總體表現
• 考生作答基本符合題旨,不少論點能援引相
關史實作補充,如吏治一項能旁及科舉促使
唐室獲取優秀人才,有助吏治清明;此外亦輔
以五品以上京官輪宿京師等以作佐証,而其
餘於政制及用人也能援引史據述說,故其內
容尚算豐贍,唯稍具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乃誤將州縣制
不足之處
寫成州郡,另未就納諫一項作詳細析論,另
亦有重要名字如李勣的錯別字誤寫。但整體
而言,考生已盡量顧及資料一各論點而延伸
述說,內容大抵詳實有致,並能扣連與致治
關係,表現已屬中上之列。
示例一 3B

措施

流弊
措施

流弊

措施

流弊
示例一 3B 考生總體表現

考生能平衡回應
能平衡回應太祖改革中央官制、置錦衣衛
能平衡回應
及廷杖三項措施的內容,並準確援引史實指出
其流弊所在,如於廢相一項能清晰述說六部之
局限及皇權之膨脹,也能引史家之言
引史家之言以証廢相
引史家之言
對明無善政之影響,足証考生對相關史事有充
分的掌握及認識,而全文亦能扣題而論,有效
指出各措施的內容及流弊,惜如大多考生未能
惜如大多考生未能
道出都察院一項,略嫌未盡善,但此題已屬上
道出都察院一項
卷之列。
示例二 3A

2
3

回應題旨


用人唯才例子
回應題旨
示例二 3A 考生總體表現

• 考生整體尚能呼應題旨
尚能呼應題旨,能綜論太宗於政制、
尚能呼應題旨
用人及納諫的舉措,其間並能適當運用史實舉
能適當運用史實舉
証,如對中央三省六部的內容及效能能作確當
析述,並可闡釋政事堂的作用。此外於用人及
納諫俱可輔以合適史例作佐証,說明考生對貞
對貞
觀施政內容有具體認識,並能清晰明確扣連與
觀施政內容有具體認識 能清晰明確扣連與
致治關係,效果不俗。惜考生將地方政制之安
致治關係 惜考生將地方政制之安
排與吏治混而為一,縱然兩者實具一定關係,
排與吏治混而為一
但卻稍稍削弱吏治一項的完整性
稍稍削弱吏治一項的完整性。但整體而言,
稍稍削弱吏治一項的完整性
考生此題篇幅雖非長篇大論,但言簡而意賅,
全題仍屬中上水平。
示例二 3B

流弊

廢相後情況



示例二 3B 考生總體表現

• 考生雖詳於錦衣衛
詳於錦衣衛一項,但整體論點及資
詳於錦衣衛 整體論點及資
料有欠平衡,中央官制不但欠論都察院,
料有欠平衡
廢相後的措置及流弊亦有欠全面,流於疏
略。此外更遺漏廷杖
遺漏廷杖,略而不論。考生縱
遺漏廷杖
然整題有扣題而論
整題有扣題而論,析述亦無重大偏差
整題有扣題而論 無重大偏差,
無重大偏差
但由於論點論據俱有不足,故此部只能及
於中卷水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