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02年 5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M a y 2002

第 17卷 第 3期             Jo ur na l o f Weina n T ea che rs Co lleg e           V o l. 17  N o. 3

试论李白《将进酒》一诗的狂放美
段志西
(渭南师范学院 附属中学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 要: 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具有突出的狂放美特征 ,在作品中主要表 现为磅礴遒劲的气 势美 ,炽烈昂 扬的激情美 ,和


为了强化气势美、激情美而运用的奇谲的想象美、大胆的夸张美 ,从而达到了一种亦仙亦野、傲岸不羁的审美奇境。
关键词: 李白 ;《将进酒》 ;狂放美 ;气势 ;激情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9— 5128( 2002) 03— 0062— 03

On Li Bai 's Unrestrained Poetic Beauty


DU AN Zhi-xi
( The Attached M iddle Schoo l, W einan T eacher s Co lleg e, 714000 Weina n, China )
Abstract: Li Bai 's On L iquor is char acteristic o f its unrestrained po etic beauty. T hro ug h th e poet 's fa nta stic
imag ination and ex t reme ex agg era tio n, the bea uty is achiev ed w ith g rea t mo mentum a nd intense emo tio n so as to make the
poem rise to the a esth etic lev el o f being immo rtal and wild, as well a s being pro ud and unrest rained.
Key Words: Li Bai; On L iquor; unrestr ained beauty; g rea t momentum; intense emo tio n; beauty in ex ag ge ratio n

对于李白诗歌独特的审美效果 ,李白的自我感觉是: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洲” (《江上吟》 ) ,


杜甫的感受也同样经典: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千百年来 ,凡是读过李白这首
诗的人 ,莫不为其中所腾涌的磅礴气势、所燃烧的炽烈激情、所驰骋的奇谲想象、所挥洒的大胆夸张而震撼
和征服 ,并且甘做臣虏 ,永远不求赦免: 其气势 ,如龙飞凤舞 ,吞吐大荒 ;如长虹贯日 ,云颤雾栗 ; 如天风浪
浪 ,海山苍苍。 其激情 ,若野火腾空 ,直冲九霄 ; 若黄河决堤 ,一泻万里 ;若狂飙卷地 ,丘峦崩摧。 其想象 ,仿
佛鲲鹏展翅 ,思落天外 ; 又似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其夸张 ,俨然再造乾坤 ,耳目一新 ; 更像鬼斧神工 ,勾魂摄
魄……
我们相信 ,这首诗的所有读者 ,都深切而充分地感受到了这种前所未有、独一无二、透骨彻髓的美 ; 但
是 ,或许因为其空前强烈 ,或许因为其异常鲜活 ,或许因为其格外丰赡而臻于模糊 ,或许因为其极具张力而
俘虏性超卓等等 ,并非所有的读者都能一下子从沉醉中苏醒 ,为这种难名其妙的美作一个清晰而确切的界
定。 这种美与许多类型的美都很相似 ,但又各不相同: 它和雄浑同样豁达 ,但比雄浑更加富于灵动 ;它和沉
著同样坚实 ,但比沉著更加飞扬活脱 ; 它和劲健同样有力 ,但比劲健更加汪洋恣肆 ; 它和悲慨同样挚诚 ,但
比悲慨更加强悍自信 ; 它和飘逸同样潇洒 ,但比飘逸更加炙热猛壮 ; 它和流动同样激荡 ,但比流动更加感人
肺腑 ;它 ,和豪放乃是最亲密的近邻 ,但比豪放少一分戆真多一分仙气 ,少一分正统多一分野性 ,少一分自
怜自慰多一分傲岸不羁— — 是谓巅峰状态之狂放美!
豪放之美无须赘言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其列为第十二品 ,宋代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词
势夺婉约 ,风流千古 ;狂放与豪放虽然仅仅一字之差 ,但名其曰美却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其实 ,无庸说性本
狂放的西方人 ,就是以崇尚仁、义、礼、智、信著称于世的中国人 ,几千年来以狂放为美的人也为数不少: 春
秋时期的孔圣人赞扬“狂者进取” (《论语· 子路》 ) ,乃至当楚狂接舆“歌而过”时 ,他不仅没有因为受到讥嘲
而责骂接舆 ,反而谦恭有加 ,“下 ,欲与之言” (《论语· 微子》 ) ;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在其华
美瑰丽的诗篇中对楚狂接舆进行了更为直接的赞美 ,并且以其自比、自励: “接舆髡首兮 ,桑扈裸行。忠不必

收稿日期: 2001— 11— 01


作者简介: 段志西 ( 1964— ) ,男 ,陕 西蓝田人 ,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级教师。
· 63·
2002年第 3期          段志西: 试论李白《将进酒》一诗的狂放美                 

用兮 ,贤不必以” (《九章· 涉江》 )。 在唐王朝这个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高涨、精神空前张扬的梦幻般的


时代 ,以狂放为美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诗人贺知章以狂放自许 ,而且愈老愈狂 ,自号“四明狂客” (《旧唐书·
贺知章传》 ) ; 李白当仁不让 ,以狂放为荣: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 杜甫不仅
以狂放自称曰“狂夫” ,而且第一次在诗篇中将“狂”与“放”明确地并提为美: “欲填沟壑惟疏放 ,自笑狂夫老
更狂” (《狂夫》 ) ; 白居易也不甘人后 ,以狂为心: “愚计忽思飞短檄 ,狂心便欲请长缨” (《长庆集· 十六》 ) ;
“草圣”张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狂放之徒 ,以狂为书 ,“每醉后 ,号呼狂走” (《旧唐书· 贺知章传》 ) ; 僧人怀素
也以“狂草”闻名天下 ,兴至运笔如痴风骤雨 ,所谓“以狂继颠” ; 舞师裴 则以“狂剑”独步一时 ,舞剑如万蛇
出洞 ,神出鬼没 ,时人将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 剑舞合称“三绝”……由此可见 ,狂放作为一种审美特征 ,
不仅体现在唐人的精神层面乃至生活习惯之中 ,而且广泛地体现在各种文艺门类之中 ,具有极其鲜明的时
代性、普遍性和社会性 ,其中固然蕴含文人奇士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精神压抑、理想幻灭、穷愁潦倒等等不
平则鸣的一面 ,但更与唐人的豪迈心理、张扬个性、创造精神、自我意识等等关系密切 ,不失为我们窥赏中
华民族鼎盛时期精神美、文艺美、生活美、社会美的一个奇异的窗口。
当以理性的目光审视《将进酒》一诗时 ,我们不难发现: 狂放 ,作为一种天马行空、火山爆发、晴空霹雳
式的审美特征 ,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磅礴遒劲的气势美 ,炽烈昂扬的激情美 ,和为了强化气势美、
激情美而运用的奇谲的想象美、大胆的夸张美。
《将进酒》乃乐府《鼓吹曲辞· 汉铙歌》旧题 ,古词云“将进酒 ,乘大白” ,内容多写饮酒放歌之情事 (《乐
府诗集》 )。 元代萧士斌说其“唐时遗音尚存 ,太白填之以申己意耳” [ 1] ( P145)。 天宝十一载 (公元 752年 )
左右 ,李白从长安被赐金放还 ,他当时携同好友南阳岑勋到另一好友嵩山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 ,三人惺
惺相惜 ,情同手足 ,常常登高豪饮 ,借洒浇愁 ,以吐为快 ,故有此作。
作为狂放美核心之一的气势美 ,在这首诗中主要表现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乐观自信、亦仙亦野、
傲岸不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白一生立志“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 ,自视才高 ,自比“扶摇直上九万
里”之“大鹏” ,将建功立业看得易如反掌 ,谈用兵是“谈笑三军却” ,谈政治是“谈笑安黎元” ,没有也不屑于
参加科举考试 ,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声称自己“不屈己 ,不干人”。 但是 ,写作《将进
酒》时的李白 ,业已走过了知天命之年 ,在人生的园地里除了收获自己并不十分看重的诗篇之外 ,并没有收
获到他真正看重的一切。要说收获 ,那就是收获了长安三年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的惨痛经历 ,收获了“赐金
放还”、“五噫出西京”无药可医的灵魂创伤 ,收获了“一朝去京国 ,十载客梁园”挥之不去的无奈与惆怅: “骅
局不能食 ,蹇驴得志鸣春风” ; “一生傲岸苦不谐 ,思疏媒劳志多乖”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而且 ,
骝拳躇
李白这一时期的生活也非常窘困: “归来无产业 ,生事如飘蓬” ; 心情也坏到了极点: “摧残槛中虎 ,羁纟曳 鞲上
鹰” ; 曾经自信到“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的诗人 ,也不禁再三发出悲叹: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 行路难! ” (《行路难》 )人生的失意、政治的打击、理想的幻灭、仕途的
坎坷 ,无情折磨着诗人的灵魂与肉体。但是 ,李白毕竟是李白。这是一个一生乐观自信的李白 ,这是一个曾
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仙气飘飘的李白 ,这是一个曾被杜甫叹为“飞扬跋扈”、野性烈烈的李白 ,这是一个
儒、道、侠兼崇并尚的李白。 面对人生的万般苦痛 ,他有捍卫自我、超越自我、高扬自我的独特方式: 一方面
他仙气夺人 ,追求绝对自由 ,蔑视世间一切 ,自命“天生我材” ,以嘲弄、贬斥黑暗现实 ; 一方面他野性逼人 ,
宛若混世魔王 ,鼓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等离经叛道思想 ,以冲击、反抗封建伦理 ,亦仙亦野 ,傲岸不羁 ,将
其狂放之情推向了巅峰。 作为抒情主人公 ,李白在诗中以一种自负好强、执著倔犟、爱憎鲜明的口吹 ,有力
地表达了对人生的肯定、对自我的褒扬、对未来的信念: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材”为
“我”独高 ,本乃“天生” ,仙气氤氲 ; “千金”在庸碌之辈心中或许是个天文数字 ,但对李白来说 ,今日“散尽”
不足惧 ,明朝定当“还复来”…… 一何自信 ,一何乐观 ,一何大气磅礴 ,活脱脱以“谪仙”之口呐喊出一篇人生
价值宣言!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在李白看来 ,“钟鼓馔玉”式的贵族生活有何稀罕 ,只不过
是浑浑噩噩、荒生淫死罢了 ; 诗人宁愿放浪形骸“长醉”酒中 ,也绝不愿与那班鼠狗之辈、迂腐之流同流合污
… …一何傲岸 ,一何张扬 ,野性烈焰之中分明燃烧的是熊熊的忧愤、抗逆之火! 这种乐观自信、亦仙亦野、傲
岸不羁的铮铮傲骨、腾腾血气乃是抒情主人公最核心的精神本质 ,也是构成作品气势美乃至狂放的内在基
石 ,使抒情主人公从一个“小我”升华为一个“大我” ,而且仿佛占据宇宙的中心 ,成为命运的主宰 ,既是与日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64·                   第 17卷

月齐光的天才诗人 ,又是与天地同壮的无敌斗士 ,具有震动古今、摧枯拉朽、激肠荡气的冲击力 ,以至我们


在吟咏它时 ,也不由自主击节称赏 ,平添气势 ,自信之心油然涨升 ,仿佛已凌人生之绝顶 ,一览世俗之众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儒家的济世思想、道家的出世思想、游侠的抗世思想原本不相容合 ,但李白却把这
三者奇妙地结合起来。然而 ,主观上的虚幻结合并不等于具体事实 ,在黑暗、残酷的现实面前 ,他的“这种人
生 理想始终未能实现” ,“但他又始终在追求 ,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 [ 2 ]
( P 64) ,这便是李白狂放性格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龚自珍曾说过: “庄、屈实二 ,不可以并 ,并之以为心 ,自白
始 ; 儒、仙、侠实三 ,不可以合 ,合之以为气 ,又自白始也。” [ 3 ] ( P12)这句话应该是我们理解李白思想复杂性

和独特性的一把钥匙。
作为狂放美核心之二的激情美 ,在这首诗中主要表现为作者抒发的感情真诚、强烈而且极具爆发力。
人生快事莫若挚友聚会 ,挚友聚会莫若豪饮吐诚。 的确 ,面对两位好友 ,自视才高但却屡受挫折、谪仙誉满
但却难容人世乃至身心交瘁的诗人 ,不虚饰 ,不做作 ,真诚如赤子—— 他没有掩饰自己对人生易逝、老大无
成的感伤悲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
没有掩饰自己对自我天赋、自我魄力的无比自负: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没有掩饰自己对
富贵生活、达官显宦的不屑一顾: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他没有掩饰自己对黄钟毁弃、瓦釜
雷鸣的愤懑不平: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他更没有掩饰自己对知己之交、及时行乐的极度倾
心: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抒发的感情不仅极为真诚 ,而且极其强烈 ,
他没有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惯常手法 ,而是运笔如椽 ,直抒胸臆: 开篇便石破天惊、奇峰突起 ,立一
组对衬的长偶句于章首 ,倾泻其巨人式的悲哀伤感 ,犹如黄河怒涛排空而来 ,激心荡魄 ,魂飞霄外 ,极尽大
开之势 ; 中间扑朔迷离 ,诗情翕张倏忽 ,瞬息万变 ,悲极生乐、乐极生狂、狂极生愤 ,宛若黄河九曲十八弯 ,时
时疾湍 ,处处险滩 ,令人应接不暇 ; 篇末在一番豪情壮语之后 ,忽又迸发“万古愁”之奇句 ,意赡力沉 ,扣应篇
首之悲 ,仿佛黄河归海 ,存而莫求 ,踪影无觅 ,极尽大合之韵。 正是这种激情的爆发 ,强化了诗歌气势 ,产生
了狂放不羁的审美效果。
与气势美、激情美不同 ,想象美、夸张美并非构成狂放美的必要元素与条件 ,但由于想象、夸张手法能
淋漓尽致地表现并最大限度地强化气势美、激情美 ,所以狂放美的作品往往呈现着奇谲的想象美和大胆的
夸张美。这首诗的想象美主要体现在无比丰富的比喻、借代修辞手法和歌中有歌的包孕手法上: 诗人用“黄
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喻岁月易逝 ,用“高堂明镜悲白发”借代自伤老迈 ,用“青丝”、“雪”比喻
黑、白发 ,用“朝如青丝暮成雪”借代人生短暂 ,用“莫使金樽空对月”借代及时行乐 ,用“千金”借代大笔钱
财 ,用“钟鼓馔玉”借代富贵生活 ,用“陈王”借代翩翩饮者 ,用“五花马”、“千金裘”借代名贵宝物 ,意象密聚 ,
想落天外 ; 从“钟鼓”到“君酌”八句 ,乃是诗中之诗、歌中之歌 ,古人谓之“包孕手法” ,情怀激越 ,忧愤深广 ,
绝 去笔墨畦径之小巧 ,尽得华章天成之大妙 ,“既非谗 钅 刻能学 ,又非率尔可到” [ 4 ] ( P228) ,其想象怎一个奇谲

了得 ,纯系神来之笔、妙手偶得! 这首诗的夸张美也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君不见”属于空间范畴的扩大夸


张 ,三、四两句“君不见 ,则是时间范畴的缩小夸张 ,时空交映 ,两相比衬 ,伤感沉雄 ,悲哀劲逸 ,气势恢宏 ,为
全诗奠定了一个高亢而恣肆的狂放基调 ; 接下去 ,诗人用一连串巨额数目词“千金”、“三百杯”、“斗酒十
千”、“千金裘”、“万古愁”等 ,进行前无古人的大胆夸张 ,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诗歌的狂放美。
此曲祗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度闻?李白此诗亦仙亦野、傲岸不羁的狂放美 ,具有磅礴遒劲的气势和炽
烈昂扬的激情 ,蕴含着无奈的悲剧性 ,是一曲回肠荡气的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 1] 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唐诗选: 上册 [M ].北京: 人民 文学出版社 , 1978.
[ 2] 游 国恩 ,等 .中国文学史: 第二册 [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63.
[ 3] 郭 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四册 [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0.
[ 4] 萧 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3.
[责任编辑 连杨柳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