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教学目标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

1、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

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

生。年仅 22 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

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

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

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

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评价说:“鲁迅

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了一副悼念鲁迅的挽联,现上下联各有两字缺漏,

请你根据内容用鲁迅的两个文集名补全。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呐喊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彷徨 )

三、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1926 年 3 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

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

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

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 o 一八惨案: 3 月 18 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

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

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

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 47 人,伤 200 多人,死难

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

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

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

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当噩
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

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

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

大的利息!”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

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四、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1、阅读全文,打记生字词,并注音解释

2、全文主要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其感情态度有什么不同?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七个段落得主要内容

重点生字

抵(dǐ) 菲(fěi) 桀(jié) 骜(ào)赁(lìn)

喋(dié) 骸(hái)攒(cuán) 渍(zì) 绯(fēi)

重点词语

寥落:稀少。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菲薄:这里指微薄的意思。

造化:指自然界。

深味:深深地体会。

微漠:依稀,淡薄。

黯然:忧伤的样子。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浸渍:渗透,浸润。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人物及感情态度

爱国青年(真的猛士)___________沉痛悼念奉献尊敬

反动势力(当局者、学者文人)___________控诉罪行痛斥无耻

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________痛心麻木呼唤爆发

段落大意:

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

回忆认识过程。抒写惊愕、义愤。
叙述遇难经过。总结经验教训。

热情讴歌赞颂。

五、研读课文

1、学习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

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

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

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

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

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

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

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

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

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

揭露“许多东西的真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确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

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2.学习第三部分,思考回答:记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到刘

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写刘和珍的内容:

开头:“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分析:“然

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

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

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第三部分第2段:“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校长杨荫榆,

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

于斗争的精神;)

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3.学习第四、五两部分,这两部分主要追叙爱国青年遇害时的情景,思考这两部分

写法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什么?

先写事件概况,再写事件细节。以如山铁证,揭露敌人的暴虐、阴险、卑鄙、无耻的

丑恶嘴脸,表达作者的强烈愤慨和无比哀痛之情。

六、学习六、七两部分。

思考:1、第六部分是如何探究事件的教训影响的?

(A、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

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B、作者运用陶潜诗句说明,烈

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2、第七部分是如何进一步探究事件的意义的?

(一是一般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

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二是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

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讴歌了中国女子勇于献身的精神,具有激励

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七、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

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

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

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

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

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

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提示:“已”“尤”时间程度副词连用,表达强烈递进语气。惨象已见军人凶残,文人流

言比刀枪更加阴险,有形无形的刀枪形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种野蛮恐怖的专制统治,

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可是沉默到极点就是爆发之时,“不在…….就在……”

这一选择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3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

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

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

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

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

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

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

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 1900 年镇

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 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

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

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
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

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

4.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

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

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

的歉疚之情。

八. 总结。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上是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评述“三一八”惨案。在文中作

者的立场、观点、态度非常鲜明。一方面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

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另一方面又无比沉痛地悼念了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表达了

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鼓励人们要“愤然前行”努力创造一个

新世界。学习本文就应透过作者的语言,深入领悟其“悲”“愤”之情。

课后习题

(一)、 选择加黑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

A. 寥落(liào 稀疏) 黯然(àn 昏黑)

攒射(cuán 聚,凑集) 喋血(dié 血流出来的样子)


B. 浸渍(zì 浸) 噩耗(è 惊人的)

不惮(dàn 怕) 立仆(pū 倒下)

C. 菲薄(fēi 微、薄) 踌躇(choú chù 犹豫)

血痕(héng 痕迹) 赁屋(lìng 买)

D. 长歌当哭(dàng 当作) 殒身不恤(xù 畏惧)

桀骜(jié’áo 性情暴烈) 屠戮(lù 合力)

(二) 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 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

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2. 《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

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3. 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

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4. 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
5.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

杀。( )

6. 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

以鲁迅才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

7. 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

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

8. “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

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三.) 默写。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 ,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

语?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

哀。 。 ; , ,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 选出对红字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

福者?( )

A. 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 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

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 “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

者啊!

D. 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

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

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A.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它们甚至对鲁迅先生

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 这是一段心理剖白,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

斗争下去的决心。
C. 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

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

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 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A. 举例论证 B. 对比论证 C. 比喻论证 D. 类比论证

2. “其”指代的是( )。

A. 煤的形成 B. 大量木材

C.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 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

A. 赞成 B. 不赞成

C. 认为有可取之处 D. 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六.) 《记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

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 叙述 B. 议论 C. 直接抒情 D. 间接抒情

1.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

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2.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

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3.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

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

4.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试题答案】

一. B

二. 1.(√)2.(×)3.(√)4.(×)5.(×)6.(×)7.(√)8.(√)

三. 略。
四. 1. D 2. B

五. 1. C 2. B 3. B

六. 1. A 2. AD 3. B 4. B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