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分式线性递推数列

李尚志

2 2an
例 1. 已知数列 {an } 首项 a1 = . 且满足 an+1 = . 求通项公式.
3 an + 1
2x
解 数列每项 an 用函数 f (x) = 作用得到下一项 an+1 = f (an ).
x+1
2
从 a1 = 开始用 f 作用 n − 1 次得到 an = f n−1 (a1 ).
3
某些数 x 被 f 作用之后不变: f (x) = x, 称为 f 的不动点.
2x
解方程 x = f (x) = ⇒ x(x + 1) = 2x ⇒ x = 1 或 0.
x+1
1t + 0 t
将每个 x 写成 x = = 的形式. 得到
t+1 t+1
( )
t 2 × t+1
t
2t
f (x) = f = t =
t+1 t+1
+1 2t + 1
( )
t t 2n−1 t
f 对 x= 的作用就是将 t 乘 2. 因此 f n−1
= n−1 .
t+1 t+1 2 t+1
t 2
解方程 = a1 = 得 t = 2. 于是
t+1 3
( )
n−1 2 2n−1 × 2 2n
an = f = n−1 = n
3 2 ×2+1 2 +1
t 2t
以上解法的关键是将 x 写成 x = 的形式. 经过计算得出 f (x) = .
t+1 2t + 1
f 的作用效果是将 t 乘 2, 作用 n − 1 次就是将 t 乘 2n−1 .
t
很自然要问: 为什么 f 对 x = 的作用效果正好是将 t 乘常数? 是偶然
t+1
碰巧, 还是必然规律? 能不能推广到别的 f ?
aun + b
问题 已知数列 {un } 的首项 u1 , 且 un+1 = 对所有 n ≥ 1 成立, 其中
cun + d
a, b, c, d 是常数并且满足 ad ̸= bc.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un = φ(n).
au + b
注: 要求 ad ̸= bc 是为了使 f (u) = 不是常数, 也就是要求 au + b 不
cu + d
是 cu + d 的常数倍, (a, b) 不是 (c, d) 的常数倍.
ax + b
分析 函数 f (x) = 将每项 un 变成下一项 un+1 . 由首项 u1 出发用 f
cx + d
作用 n − 1 次就得到第 n 项 un = f n−1 (u1 ).
au + b
函数 f (u) = 将每个 u 变成分数. 为了考察 f 作用前后分子分母的变
cu + d
x
化情况规律, 我们将每个实数 u 写成分数的形式 u = 的形式, 用分子分母组成
y

1
−→
坐标 X = (x, y) = OP 来代表 u, 对应于原点 O 出发的有向线段表示的平面向量
−→ u −→
OP , 也对应平面上坐标为 (x, y) 的点 P . 比如写 u = , 则坐标为 (u, 1) = OU . 也
1
yu
可将分子分母同乘任意 y ̸= 0 变成 u = , 分数值 u 不变, 但坐标变成与 (u, 1) 共
y
−→
线的任意 (yu, y) = y(u, 1) = OP , P 取遍直线 OU 上除了 O 以外的所有的点. 反
x
过来, 如果 X = (x, y) 也是 u 的坐标, 则由 = u 得 x = yu, X = (yu, y) = y(u, 1)
y
与 (u, 1) 共线. 这说明: 每个实数 u 的坐标 X = (x, y) 不只一个, 而是过原点的一
条直线 OU 上所有的非零向量, 这条直线上除了原点 O 以外的所有点都代表同一
个数 u. 两个数 u, v 不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的坐标不共线.
现在由 u 的一个坐标 X = (x, y) 计算出 f (u) 的一个坐标 Y = (x′ , y ′ ):
( )
x a xy + b ax + by
f (u) = f = x =
y cy + d cx + dy

f (u) 的分子 x′ = ax+by = f1 (x, y) = f1 (X) 与分母 y ′ = cx+dy = f2 (x, y) = f2 (X)


都是 X = (x, y) 的函数, 组成 f (u) 的一个坐标 Y = (f1 (X), f2 (X)), 记作 F (X).
f (u) 的全体坐标为 λF (X). F : X 7→ F (X) 是平面向量集合 V 到 V 的映射.
将首项 u1 的坐标 U1 用 F 连续作用 n − 1 次就得到 un = f n−1 (u1 ) 的坐标
Un = F n−1 (U1 ), 从而得到 un .

如果 u1 = f (u1 ), 则 u1 称为 f 的不动点, 立即得出 un = f n−1 (u1 ).

一般情况下 u1 不是不动点. 我们解方程 x = f (x) 求出不动点, 通过 f 对不


动点的作用简化 f (u) 的计算, 得出 f n−1 (u1 ).
ax + b
不动点满足的方程 x = f (x) = 去分母化为 x(cx + d) = ax + b, 即
cx + d
cx2 + (d − a)x − b = 0. 当 c ̸= 0 是一元二次方程. 如果判别式 > 0, 方程有两个
不同实根 α, β, 都是 f 的不动点. 不动点满足的条件 α = f (α) 不能保证 α, f (α)
的坐标 P1 , F (P1 ) 相等, 但能保证它们共线: F (P1 ) = λ1 P1 对某个常数 λ1 成立.
同理, β 与 f (β) 的坐标 P2 , F (P2 ) 共线, 有常数 λ2 使 F (P2 ) = λ2 P2 . 且由
α ̸= β 知道它们的坐标 P1 , P2 不共线, 组成平面上的一组基, 可以将每个向量表示
成 X = rP1 + sP2 . 我们证明 F 满足如下运算律

F (rP1 + sP2 ) = rF (P1 ) + sF (P2 )

将 F (P1 ) = λ1 P1 , F (P2 ) = λ2 P2 代入就得到 F (X) = F (rP1 +sP2 ) = rλ1 P1 +sλ2 P2 .


F 的作用就是将 r, s 分别乘常数 λ1 , λ2 . F 重复作用多次就乘多个 λ1 , λ2 :

F n−1 (X) = rλn−1


1 P1 + sλ2n−1 P2 .

将首项 u1 的坐标 U1 写成 U1 = r1 P1 + s1 P2 , 就得到 un = f n−1 (u1 ) 的坐标


Un = F n−1 (U1 ) = r1 λn−1
1 P1 + s1 λn−1
2 P2 , 立即得到所需的 un .

为什么对任意向量 X1 , X2 和常数 r, s 满足 F (rX1 +sX2 ) = rF (X1 )+sF (X2 )?

2
因为 F (X) = (f1 (X), f2 (X)) 的两个分量

f1 (X) = ax + by = (a, b) · (x, y) = A1 · X


f2 (X) = cx + dy = (c, d) · (x, y) = A2 · X

分别由常向量 A1 = (a, b), A2 = (c, d) 点乘 X 得到. 由点乘运算律展开得

Ai · (rX1 + sX2 ) = Ai · (rX1 ) + Ai · (sP2 ) = r(Ai · X1 ) + s(Ai · X2 ).

各个分量的展开和提系数导致 F 的展开和提系数. 为了将 F (X) 两个分量各自的


展开过程展示得更清楚, 我们将两个分量从上到下排成一列, 让各个分量各占一行:
( ) ( ) ( )
A1 · (rX1 + sX2 ) A1 · (rX1 ) A1 · (sX2 )
F (rX1 + sX2 ) = = +
A2 · (rX1 + sX2 ) A2 · (rX1 ) A2 · (sX2 )
( ) ( )
A1 · X1 A1 · X2
=r +s = rF (X1 ) + sF (X2 )
A2 · X1 A2 · X2

只要一元二次方程 cx2 + (d − a)x − b = 0 的判别式 (d − a)2 + 4cb ̸= 0, 就可求


出 f 的两个不动点 α, β. 不论 α, β 是实数还是虚数, 以上算法都能求出通项公式.
如果判别式等于 0, 只能求出一个不动点 α. 任取 β ̸= α, 则 β 的坐标 P2 与 P1
不共线, 可将任意2维向量 X 写成 rP1 + sP2 . F (P1 ) = λP1 , F (P2 ) = kP1 + µP2 ,
且 k ̸= 0.

F (X) = F (rP1 + sP2 ) = rλP1 + s(kP1 + µP2 ) = (rλ + sk)P1 + sµP2

当 s ̸= 0 时 u ̸= α, 不是不动点, 因此 F (X) 与 X 不共线, F (X) ̸= µX:

F (X) = (rλ + sk)P1 + sµP2 ̸= µX = µrP1 + µsP2 ⇒ rλ + sk ̸= µr


sk
如果 µ ̸= λ, 任取 s ̸= 0 得方程 rλ+sk = µr 的解 r =
使 X = rP1 +sP2
µ−λ
满足 F (X) = µX, 以 X 为坐标的 β1 是不动点且不等于 α. 矛盾. 这证明了 µ = λ.

不妨取 P1 = (α, 1), P2 = (β, 1). 则

X = r(α, 1) + s(β, 1) = (rα + sβ, r + s)


F (X) = (rλ + sk)(α, 1) + sλ(β, 1) = ((rλ + sk)α + sλβ, (rλ + sk) + sλ)
rα + sβ (rλ + sk)α + sλβ
u= , f (u) =
r+s (rλ + sk) + sλ
r k
将 u 的分子分母同除以 s, f (u) 的分子分母同除以 sλ, 记 t = , d = , 得
s λ
tα + β (t + d)α + β (t + (n − 1)d)α + β
u= , f (u) = , f n−1 (u) =
t+1 (t + d) + 1 (t + (n − 1)d) + 1
u1 + (n − 1)αd
取 t = 0, u = β = u1 , 得 un = f n−1 (u1 ) = .
1 + (n − 1)d

3
中学算法 中学生不需要证明 F 的运算律. 只要一步步算出所需结果:
ax + b
第1步 解方程 x = f (x) = 求出不动点.
cx + d
情况1 f 有两个不同的不动点 α, β.
第2步 写出不动点 α, β 的坐标 P1 , P2 , 例如 P1 = (α, 1), P2 = (β, 1). 得到
rP1 + sP2 = (rα + sβ, r + s). 按步就班计算必然得到
( )
rα + sβ rλ1 α + sλ2 β
f (u) = f =
r+s rλ1 + sλ2

第3步 写出首项 u1 的一个坐标 X, 解方程 X = rP1 + sP2 求出 r, s, 算出


rλ1 d = f n−1 α + sλ2n−1 β
un = f n−1 (u1 ) =
rλn−1
1 + sλ2n−1
rα + sβ
也可以将 u = 分子分母同除以 s, f (u) 的分子分母同除以 sλ2 , 并且
r+s
r λ1
令 t = , λ = , 化为
s λ2
( ) ( )
tα + β tλα + β tα + β tλn−1 α + β
f (u) = f = ⇒ f n−1
= .
t+1 tλ + 1 t+1 tλn−1 + 1

对 u, f (u) 约分, 就是将 u, f (u) 的坐标 X = rP1 + sP2 与 F (X) = rλ1 P1 +


sλ2 P2 的坐标分别除以常数,替换成
r rλ1
s−1 X = P1 + P2 = tP1 + P2 , (sλ2 )−1 F (X) =
P1 + P2 = tλP1 + P2 .
s sλ2
( )
tα + β tλ1 α + λ2 β
实际计算时, 可以在第2步直接计算得 f (u) = f = .
t+1 tλ1 + λ2
t λλ12 α + β tλα + β
再约分得到 f (u) = =
t λλ12 +1 tλ + 1
tα + β
第3步则直接解方程 u1 = 求出 u1 . 只要 u1 ̸= α, 此方程都有唯一解.
t+1
情况2 f 只有一个不动点 α.

第2步 设 α 的坐标为 P1 = (α, 1). 设 u1 ̸= α, 坐标为 P2 = (u1 , 1). X =


r
rP1 + sP2 = (rα + su1 , r + s) = s(tα + u1 , t + 1), t = . 则
s
( ) ( )
tα + u1 (tλ + k)α + λu1 (t + d)α + u1 k
f (u) = f = = . d=
t+1 (tλ + k) + λ (t + d) + 1 λ
( )
tλ + u1 (t + (n − 1)d)α + u1
第3步 f n−1
= .
t+1 (t + (n − 1)d) + 1
(n − 1)dα + u1
取 t = 0 得 un = f −1 (u1 ) = .
(n − 1)d + 1

4
an + 1
例 2. 数列 {an } 满足 an+1 = , a1 = 1. 求通项公式.
4an + 1
x+1
解 an = f (an−1 ) = f n−1 (a1 ), f (x) = .
4x + 1
x+1 1
解方程 x = f (x) = ⇒ 4x2 + x = x + 1, 得到不动点 x = ± .
4x + 1 2
x
u = 分子分母组成的坐标 (x, y) 写成 r(1, 2) + s(−1, 2) = (r − s, 2r + 2s). 则
y
( )
x x+y
f (u) = f =
y 4x + y
( )
r−s (r − s) + (2s + 2t) 3r + s
=f = =
2r + 2s 4(s − t) + (2s + 2t) 6r − 2s
3 r − (−1) s
n−1 n−1
f n−1 (u) = n−1
3 × 2r + (−1)n−1 2s
r−s
解方程 = a1 = 1 ⇔ r−s = 2r+2s ⇔ −r = 3s 得一组解 r = 3, s = −1.
2r + 2s
3n−1 × 3 − (−1)n−1 (−1) 3n − (−1)n
an = f n−1 (a1 ) = =
3n−1 × 2 × 3 + (−1)n−1 × 2(−1) 2[3n + (−1)n ]

1
例 3 数列 {un } 满足条件 u1 = 1, uk+1 = 1 − (∀ k ≥ 1). 求通项公式.
4uk
1 1
解 解方程 x = f (x) = 1 − ⇒ 4x2 = 4x − 1 ⇒ x = .
4x 2
1
唯一不动点 的坐标 P1 = (1, 2) 与 u1 = 1 的坐标 P2 = (1, 1) 组成一组基.
2
任意 u 的坐标 X 可以写成 X = rP1 + sP2 = (r + s, 2r + s).
( )
r+s 2r + s 2r + 3s (r + 2s ) + s
f (u) = f =1− = =
2r + s 4r + 4s 4r + 4s 2(r + 2s ) + s
r+s s
f 对 u= 的作用效果是: 保持 s 不变, 将 r 加 . 因此
2r + s 2
( )
n−1 r+s (r + (n−1)s
2
)+s 2r + (n − 1)s + 2s 2r + (n + 1)s
f = = =
2r + s (n−1)s
2(r + 2 ) + s 4r + 2(n − 1)s + 2s 4r + 2ns

n+1
取 r = 0, s = 1 得 f n−1 (1) = .
2n
例 4 (1998冬令营第6题) 设 n ≥ 2, x1 , x2 , . . . , xn 均为实数, 且

n ∑
n−1
x2i + xi xi+1 = 1.
i=1 i=1

对于每一个固定的 k (k ∈ N, 1 ≤ k ≤ n), 求 |xk | 的最大值.

5
解 原题条件左边 f1 (x1 , . . . , xn ) = x21 + x1 x2 + x22 + x2 x3 + · · · + xn−1 xn + x2n
看成 x1 的二次函数, 其余字母 xi (i ≥ 2) 看成常数, 配方得
1
f (x1 , . . . , xn ) = (x1 + x2 )2 + f2 (x2 , . . . , xn )
2
3 2
其中 f2 (x2 , . . . , xn ) = x2 + x2 x3 + x23 + · · · + x2n 再看成 x2 的二次函数, xi (i ≥ 3)
4
都看成常数, 配方得
3 2
f2 (x2 , . . . , xn ) = (x2 + x3 )2 + f (x3 , . . . , xn )
4 3
依此类推不断配方得
1 1
f1 (x1 , . . . , xn ) = b1 (x1 + x2 )2 + · · · + bk (xk + xk+1 )2 + · · · + bn x2n
2b1 2bk
其中的系数 bk (1 ≤ k ≤ n) 待定. 已知 b1 = 1. 将配方式展开, 得到的 x2k 的系数
( )2
1 1
bk−1 + bk = 1 ⇒ bk = 1 − = f (bk−1 ),
2bk−1 4bk−1
1
例4的数列 {bn } 满足的递推关系 bk = 1 − 与例3相同, 首项 b1 = 1 也与
4bk−1
k+1
例3相同. 因此通项公式与例3相同: bk = .
2k
由原题条件

1 =(x21 + x1 x2 + x22 + · · · + xk−1 xk + x2k )


+ (x2n + xn xn−1 + x2n−1 + · · · + xk+1 xk + x2k ) − x2k
( )2 ( )2
1 k k−1 k+1 2
= x1 + x2 + · · · + xk−1 + xk + x
2 2(k−1) k 2k k
( )2 ( )2
1 n−k+1 n−k n−k+2 2
+ xn + xn−1 + · · · + xk+1 + xk + x − x2k
2 2(n−k) n−k+ 1 2(n−k+1) k
[ ]
k+1 2 n−k+2 2 1 1 n+1
≥ xk + xk − xk =
2
+ x2k = x2
2k 2(n−k+1) 2k 2(n− k+ 1) 2k(n − k + 1) k

2k(n − k + 1) 2k(n − k + 1)
⇒ x2k ≤ ⇒ | xk | ≤
n+1 n+1

2k(n − k + 1) i−1
取 xk = , 对 i = k, k − 1, . . . , 2 依次取 xi−1 = − xi ;
n+1 i
n−j
对 j = k, k + 1, . . . , n − 1 依次取 xj+1 = − xj .
n−j+1

2k(n − k + 1)
则原题条件成立, | xk | 达到最大值 .
n+1
例 5 数列 {un } 满足 un+1 = aun + b, 其中 a ̸= 0. 且已知 u1 . 求通项公式.

解法1 un = f (un−1 ) = f n−1 (u1 ) 对 f (x) = ax + b 成立.

6
当 a = 1, 数列是等差数列, 公差为 b. 通项公式为 un = 1 + (n − 1)b.
b
设 a ̸= 1. 解方程 x = f (x) = ax + b 求得不动点 β = 满足 f (β) = β.
1−a
取 x = t+β, 则 f (x) = f (t+β) = a(t+β)+b = at+aβ +b = at+f (β) = at+β.
因此 f n−1 (t + β) = an−1 t + β.
解方程 u1 = t + β 得 t = u1 − β.
(1 − an−1 )b
un = an−1 (u1 − β) + β = an−1 u1 + (1 − an−1 )β = an−1 u1 +
1−a
uk uk−1 b
解法2 uk = auk−1 + b ⇒ k
− k−1 = k . 取 k = 2, 3, . . . , n 得到 n − 1 个
a a a
等式相加得
un u1 b b b b(an−1 − 1) (an−1 − 1)b
− = + + · · · + = ⇒ un = a n−1
u 1 +
an a a2 a3 an an (a − 1) a−1
ax + b ax + b
例5的 f (x) = ax + b = 相当于 c = 0 ̸= d 的 f (x) = .
0x + 1 cx + d
b
无穷远点 解方程 x = ax + b 求出 f 一个不动点 β = . 另外还有:
1−a
当 x → ∞, f (x) = ax + b → ∞. 说明 f (∞) = ∞, 无穷远点 ∞ 也是不动点 .
1
当 y → 0 时 → ∞, 可见 P1 = (1, 0) 是 ∞ 的坐标. 由
y
( )
x x ax + by
f =a· +b= ⇒ F (x, y) = (ax + by, y)
y y y
得 F (P1 ) = F (1, 0) = (a, 0) = aP1 .
解法1设 x = t + β 就是 X = (x, 1) = t(1, 0) + (β, 1) = tP1 + P2 .
当然就有 F (X) = F (tP1 + P2 ) = taP1 + λ2 P2 . 这就是前面讨论的情况1.
大学视角 解决本题目的关键是平面向量的 F : X 7→ F (X) 的运算性质

F (rX1 + sX2 ) = rF (X1 ) + sF (X2 ).

具有这个性质的映射称为线性映射. ( )
A1 · X
F 具有此性质的原因是 F (X) = 的两个分量 f1 (X) = A1 · X =
A2 · X
(a, b) · (x, y) = ax + by 与 f2 (X) = A2 · X = (c, d) · (x, y) = cx + dy 分别由常向量
A1 = (a, b), A2 = (c, d) 点乘 X = (x, y) 得到. 由点乘运算性质 Ai · (rX1 + sX2 ) =
rAi · X1 + sAi · X2 推出 F 的相应性质 F (rX1 + sX2 ) = rF (X1 ) + sF (X2 ).
( )
x
将 X = 写成列向量形式, A1 = (a, b), A2 = (c, d) 写成行向量形式. 将
y
Ai 与 X 的数量积定义为行 Ai 与列 X 的乘积
( ) ( )
x x
A1 X = (a, b) = ax + by, A2 X = (c, d) = cx + dy
y y

7
( ) ( )
A1 a b
将两行 A1 = (a, b), A2 = (c, d) 从上到下排成矩阵 A = = . 则
A2 c d
( )
A1 X
F (X) = 定义为矩阵 A 与 X 的乘积:
A2 X
( ) ( ) ( )( ) ( )
A1 A1 X a b x ax + by
F (X) = AX = X= = =
A2 A2 X c d y cx + dy

乘法的规则是 A 的各行 A1 , A2 分别乘 X, 得到的两个数 A1 X, A2 X 从上到下排


成一列作为 A 与 X 的乘积. 求通项公式 un = f n−1 (u1 ) 就归结为由 u1 的坐标 U1
求 Un = An−1 U1 的问题, 只要求出 An−1 即可.

由一行乘一列的分配律 Ai (X1 +X2 ) = Ai X1 +Ai X2 和结合律 Ai (sX) = sAi X


得 A 乘一列的分配律 A(X1 + X2 ) = AX1 + AX2 和结合律 A(sX) = sAX. 进而

A(rX1 + sX2 ) = rAX1 + sAX2

f 的不动点 α 的坐标 P1 满足 AP1 = λ1 P1 . 这样的向量 P1 称为方阵 A 的特


征向量, λ1 称为特征向量 P1 所属的特征值.

如果 f 有两个不同的不动点 a, β, 它们的坐标 P1 , P2 就是平面上不共线的特


征向量, 组成平面的一组基. 将平面上每个向量 X 写成 X = rP1 + sP2 .

AX = A(rP1 + sP2 ) = rAP1 + sAP2 = rλ1 P1 + sλ2 P2 ⇒ Am X = rλm m


1 P1 + sλ2 P2

以 P1 , P2 为两列排成可逆矩阵 P = (P1 , P2 ). 则
( ) ( )
λ1 0 λ1 0
AP = A(P1 , P2 ) = (AP1 , AP2 ) = λ1 P1 + λ2 P2 = (P1 , P2 ) =P
0 λ2 0 λ2
( ) ( )m ( )
λ1 0 λ1 0 λm 0
A=P P −1 ⇒ Am = P P −1 =P 1
P −1
0 λ2 0 λ2 0 λm
2

设 f 只有一个不动点 α, 坐标 P1 满足 AP1 = λP1 . 取 P2 与 P1 不共线, 则


AP2 = dP1 + λP2 , d ̸= 0. dP1 也是 α 的坐标. 可代替 P1 , 化为 AP2 = P1 + λP2 .
( )
λ 1
AP = (AP1 , AP2 ) = (λP1 , P1 + λP2 ) = (P1 , P2 )
0 λ
( ) ( )m
λ 1 λ 1
⇒ A=P P −1 ⇒ Am = P P −1
0 λ 0 λ
( ) ( )
λ 1 0 1
J= 称为若当块. 可分解为 λI + N, N = , N 2 = O.
0 λ 0 0
( )m ( )
m m−1
λ 1 λ mλ
用牛顿二项式定理展开得 = (λI+N )m = λm I+mλm−1 N =
0 λ 0 λ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