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大興高中 105 學年度第 1 學期第 2 次段考試卷

審核
科目名稱: 歷史 命題教師: 周佳雯 本卷共: 4 頁

使用班級: 普通科一年級 總

班級: 座號: 姓名: 分

一、單一選擇題(共 60 分,每題 3 分,答案請畫卡)


1. ( ) 這是由臺北天然足會會報所刊登的一首歌:「上帝創造人,男女腳相同。算是天
生成,好走又好行。可惜憨父母,看作纏腳好。愛子來縛腳,情理講一拋。著縛即
是娘,無縛不成樣。女子未曉想,不過看世上。別人此號樣,出在爾爹娘。老母心
肝殘,腳帛推緊緊。」請問這是何時的情況? (A)鄭氏政權時期 (B)清治時期 
(C)日治時期 (D)政府遷臺後
2. ( ) 甲:實施義務教育;乙:設立帝國大學;丙:推行日臺共學,以上是日治時期
總督府的教育成就,依先後順序,正確者為何?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
乙甲 (D)甲丙乙
3. ( ) 日本統治臺灣後,積極推廣甘蔗種植與製糖工業,其主要的目的為何? (A)促
進臺灣經濟繁榮 (B)改善臺灣人的生活品質 (C)提升臺灣人的工業水準 (D)配
合日本的資本發展
4. ( ) 一塊碑文寫道:「勘定朴仔籬處,南北計長二百八十五丈五尺,共堆土牛一十九
個,每土牛長二丈,底闊一丈,高八尺,頂寬六尺;每溝長一十五丈,闊一丈二
尺,深六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墾。」這塊石碑最有可能是為確立何種地界而立?
(A)荷蘭時期王田地界 (B)鄭氏時期屯田地界 (C)清治時期漢番地界 (D)日治
時期蕃地地界
5. ( ) 在討論清代臺灣的對外貿易時,老師指出:「英國幾家貿易公司對臺灣的米、茶
及糖等產品有很大的興趣,先是透過郊商(中國資本的商社)購買,到 1860 年
以後,開始在臺灣設立代表,進行直接貿易。」對這種轉變,下列那一種看法正
確? (A)英國的蔗糖與茶原本來自美國,但因南北戰爭來源中斷,故加強在臺
灣採購 (B)普魯士在北德地區組關稅同盟,影響商務,英國欲獨占臺灣貿易,
以為對抗 (C)法國在非洲及印度等地與英國進行激烈競爭,英國欲獨霸遠東,
乃先發制人 (D)因英、法聯合對中國施壓,要求開放臺灣,中國被迫同意,英國
才來臺貿易
6. ( ) 一位官員來到臺灣後向中央政府表示:「欲守臺灣,必守澎湖;欲保南北洋,亦
必須保澎湖」、「查臺灣軍務廢弛已久……欲杜浮冒,挽回積習,非切實講求操
練不可。近時各營多用後門槍礮,尤非勤習操練,不能施放」、「臺灣孤懸海外,
土沃產饒,宜使臺灣之財,足供臺地之用」 。這位官員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來
到臺灣? (A)清廷攻取臺灣,卻出現棄守的意見 (B)林爽文起事,臺灣班兵
不堪作戰 (C)東南沿海爆發戰爭,臺海遭到封鎖 (D)臺灣成立民主國,黑旗
軍入臺協防
7. ( ) 臺灣總督府於 1912 年頒布本島人、清國人不得使用會社名義規定如下:「本島人、
清國人或僅在本島人與清國人間設立的團體,在其商號中,不得使用會社的字樣。
違背上項規定者,處二百元以下的罰金。本令於本令施行時已使用會社字樣者,
亦適用之。」從上文內容推測,下列何者說明正確? (A)該規定是為了嚴禁臺灣
人與日本人合組會社 (B)該規定臺灣不得有會社設置 (C)這種歧視規定一直沿
用到日本結束統治 (D)這種規定適用於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
8. ( ) 日治時期於臺灣進行多項水利建設,其中某地因長期苦於旱災,在嘉南大圳通
水啟用後,不但能有充沛的水量,且洪水及鹽害問題也解決了。請問受到助益最
大應該是那個地方? (A)臺中州 (B)高雄州 (C)臺南州 (D)新竹州
9. ( ) 撰於康熙年間的某一古籍,對臺灣某一河川岸邊的景觀,有如下的記載:「旱田
百餘里,夾道蔗林。……豪民以蔗為生,糖貨之利上資江浙。」該文記述的,最有
可能是下列那一河川的河岸景觀? (A)蘭陽溪 (B)花蓮溪 (C)高屏溪 (D)濁

1
水溪
10.( ) 有位歷史學者評論一位與臺灣史有關的人物:「從民族革命的觀點來論,□□應
是一個罪人;從國家統一的觀點來論,則是一位功臣。而其力爭臺灣之斷不可棄,
則於民族國家均有功。」請問□□中的人是誰? (A)鄭成功 (B)施琅 (C)劉銘傳
(D)劉永福
11. ( ) 於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等人從事社會運動之初,自日本遠道而來支持臺灣民
權運動之日本華族,有日本「自由民權之父」之稱者係下列何者? (A)板垣退助
(B)乃木希典 (C)明石原二郎 (D)犬養毅
12.( ) 某道教神祇又稱大道公、吳真人,相傳醫術精湛,死後羽化成仙,是清治時期福
建同安來臺移民的共同信仰,於十七世紀創建的臺南開山宮,是臺灣最早奉祀祂
的廟宇。這位神祇是 (A)保生大帝 (B)福德正神 (C)關聖帝君 (D)觀世音菩薩
13.( ) 有史料記載:「先是在籍道員林占梅奉檄辦團,起兵拒賊,既復大甲、梧棲港等
處,絕其接濟,……賊本烏合之眾,死踞孤城,其勢難久。我軍前後進勦,……
然後某統練勇千,同時南下,一路勦撫並行,賊聞風膽落,將不戰自下矣。兵有
先聲而後實者,此也。」請問這段資料在描述那一事件? (A)朱一貴事件 (B)大
甲西社事件 (C)施九緞事件 (D)戴潮春事件
14.( ) 臺灣在某個時期之後,外商來臺的人數變多,許多西方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商品
如煤油、火柴、鐘錶、樂器及相機等,也在此時被引進至臺灣,進而改變一般人的
生活習慣。此時期最早應在何時之後? (A)1820 年代 (B)1840 年代 (C)1860 年
代 (D)1880 年代
15.( ) 臺灣有項產業,在 1863 年至 1881 年間產量和出口量持續增加,但後來因漢人與
原住民族發生激烈衝突,以至於產量銳減;到 1890 年代又因撫番有成效,其產
量又大增。這產業是 (A)茶葉 (B)樟腦 (C)硫磺 (D)鴉片
16.( )「此時中國仍面臨太平天國的內戰,臺灣人心惶惶,主事者以聯庄保路為名,替
滿清官方訓練地方自衛隊,幫官兵捕盜,地方官員非常欣賞他,倚之為左臂,因
此主事者實力大增,可稱聲勢浩大,人數到達萬人。即是在官方的許可下成長,
其理由是主事者以八卦會的人維持地方治安,八卦會的名聲極好,入會的人也有
不少人為求自保,所以人數達好幾萬人……。」請問關於上述資料,以下何者解
讀正確? (A)主事者是林爽文,吸收群眾是靠結社力量 (B)主事者是朱一貴,
吸收群眾是靠經濟力量 (C)主事者是戴潮春,吸收群眾是靠結社力量 (D)主事
者是林文察,吸收群眾是靠族群力量
17.( ) 清代臺灣出現以下諺語:「交官散,交鬼死,交縣差吃了米,交好額做乞食」、
「衙門八字開,有理沒錢不用來。」請問以上諺語反映何種社會現象? (A)渡臺禁
令的限制 (B)行政區劃的混亂 (C)官吏貪腐的現象 (D)原漢衝突的下場
18.( ) 臺灣開港後,北臺灣生產的茶葉和樟腦逐漸取代了南部的米和糖,成為臺灣最
大的外匯收入來源。艋舺和大稻埕在經濟上逐漸取代安平港的地位。請問臺灣從
「重南輕北」到「重北輕南」的分水嶺可能是在何時? (A)牡丹社事件後 (B)中法
戰爭後 (C)甲午戰爭後 (D)臺灣開港後
19.( ) 某行政區的設置是牡丹社事件發生前,臺灣行政區劃的最後一次變革。該行政區
之設置,不僅象徵官方追認漢人在當地的開墾行為,也有利於防止盜賊滋生事端。
此行政區是 (A)南雅廳 (B)噶瑪蘭廳 (C)臺東直隸州 (D)恆春縣
20.( ) 附表是清治某個時期,臺灣中部□□祖籍人口所占的比例,□□應該是 (A)泉
州 (B)漳州 (C)客家 (D)原住民族
彰化縣 百分比 臺中縣 百分比 南投縣 百分比
永靖鄉 13 東勢鎮 73 國姓鄉 75
員林鎮 22 石岡鄉 85 埔里鎮 33
(資料來源:簡後聰,臺灣史,第 230 頁。)
二、多重選擇題(共 40 分,每題 4 分)
21.( )日治時代日本人完成了那些鐵路? (A)基隆──臺北 (B)臺北──新竹 (C)基
隆──高雄 (D)高雄──屏東 (E)竹南──彰化
22.( )清廷在消極治臺的政策下,其考慮調整行政區劃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A)國防

2
(B)治安 (C)開發程度 (D)地方財政收入 (E)漢人與原住民族的相處情況
23.( )分析臺灣美術發展史,日治時期有何重要意義? (A)建立美術教育體系 (B)
畫家多到歐美學畫 (C)引進西方繪畫技法 (D)以抽象畫成就最高 (E)開始有
固定的展覽會
24.( )臺灣民間對孤魂野鬼的祭拜相當重視,供奉他們的廟宇有 (A)義民廟 (B)百
姓公廟 (C)有應公廟 (D)萬善祠 (E)姑娘廟
25.( )附表為 1921 年,當醫生的蔣渭水對當時的臺灣社會開出的一份診斷報告書。根
據你所學的知識,給予適當的選擇 (A)臺灣島所患的病是屬於知識的營養不良
症 (B)臺灣人應配合政府推動日語教學 (C)臺灣民眾應配合政府推動「國民精
神總動員」,加強民族意識 (D)文化運動是對這病的主要治療方法 (E)臺灣民
眾黨就是專門研究並施行治療的機關,後來也成功治癒了此患者
患 者 臺灣島
年 齡 移籍現住址已二十七歲
幼年時,頭腦明晰;自入清朝,身體逐漸衰弱;現在接
既往症 受不完整的治療,稍見恢復
現 症 道德頹廢、精神生活貧瘠
預 斷 因素質純良,若能施以適當療法,尚可迅速治療
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讀報社(最大
處 方 量)
26.( )馬關條約將臺灣割給日本後,臺灣人曾奮勇抗拒,但終難挽回頹勢,其原因何
在? (A)唐景崧雖被推為總統,但缺乏統馭能力與決心 (B)唐景崧與劉永福
等人意見不合,致使力量分散 (C)義軍單位太多,指揮不能統一 (D)列強的
強力干預 (E)義軍訓練不及,武器匱乏
27.( )林爽文事件和戴潮春事件是清治時期臺灣的二大民變,他們有何相同點? (A)
皆因清廷查緝會黨所致 (B)二人都起事於彰化縣 (C)為亂過程雖受到泉州人
掣肘,但卻得到客家人鼎力相助 (D)皆因清廷由中國大陸調來重兵才得以平
定 (E)二人都為人豪爽在地方上素有人望
28.( )下列關於「英法聯軍之役」與「中法越南戰爭」之比較何者錯誤? (A)兩者皆爆
發於光緒年間 (B)清廷在這兩戰役中,自始至終皆每戰必敗 (C)清廷戰敗後
皆簽訂割地賠款的條約 (D)兩戰役的戰火,皆有波及臺灣 (E)戰爭結束後,
皆激發清廷重視臺灣
29.( )西元 1876 年(光緒元年),一位英國學者到臺灣旅行,他可能觀察或經驗到
下列那些情形? (A)英國商人在臺灣犯案,交由駐在淡水的英國領事裁判 
(B)乘火車由基隆到臺北,沿途經過許多尚未開闢的山野與平埔族部落 (C)基
隆煤礦採用西方進口的機器採煤 (D)由臺北經臺中到臺南,他的遊蹤遍及臺
灣三個府城 (E)在臺北的中西學堂,看到莘莘學子兼習漢學與西學
30.( )十八世紀末期開始,吳沙率領兩千多人,武裝進墾蛤仔難,雖然正式開啟蘭
陽平原墾殖時代,但也是明顯的越界開墾例子。請問吳沙率領那些人進墾蘭陽
平原? (A)漳州人 (B)福州人 (C)泉州人 (D)客家人 (E)廈門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