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7

摘 要

开放源代码是软件产业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兴的一种特殊现象,经过多年的
发展,以其为基础的开源软件对传统软件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厂商竞争方式等都
呈现出了巨大的冲击。这一方面对传统网络经济学“赢者通吃”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对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思考。因此,研究
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间竞争行为及其福利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行为为核心,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网络经济学理论
和双边市场理论,采用博弈论、比较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开源软
件对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的影响、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主要竞争行为及其经济效
应、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开源软件的发展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系统软件产业由垄断性市场转向竞争性市场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
的现实基础,也是论文研究的前提条件。论文综合考虑网络外部性和源代码保护双
重因素,从厂商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个维度,探讨了在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共存的情
况下,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由于供给和需求特征的不同,不同的细分系
统软件市场将会出现不同的市场结构: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专有软件厂商很难
阻止开源软件厂商的进入,并且开源软件厂商最终将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市场
均衡表现为多寡头或双寡头结构;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开源软件厂商将有可能
将专有软件厂商挤出,并最终将占据统治地位;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开源软件厂
商的进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开源软件厂商能够不断扩大消费群体仍能进入市
场。
(2)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具有不同于传统专有软件间竞争的特征,其主
要竞争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论文在探讨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市场进入序贯
性、产品价格和质量差异性等非对称竞争结构基础上,兼顾双边市场中的平台竞争
特征,构建了两类软件竞争的主要行为框架,认为市场进入、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
竞争是主要的竞争行为。其中,市场进入竞争是其他竞争行为发生的基础,技术创
新竞争是竞争的最高形式,两种商业模式间的竞争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本
质。
(3)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市场进入竞争。考虑到消费者市场的动态变化,在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市场进入竞争分析中,构建了一个两期的在位者-进入者模

I
型,并引入了横向差异化 Hotelling 竞争框架。得出如下结论:在开源软件的市场进
入中,网络外部性强度、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和老用户市场规模是重要的影响因
素,产品差别化越大、转移成本越小和老用户市场规模越小,开源软件厂商就越容
易进入市场。这说明,在网络外部性较强的市场上,不一定必然会出现垄断的市场
格局,从而对现有的相关网络经济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
(4)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竞争。依据系统软件的双边市场特征,对
Economides 和 Katsamakas(2005)模型进行了扩展,将消费者需求与应用软件商
之间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因素引入商业模式竞争模型,在只存在一个专有应用软件厂
商为系统软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博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在产品价格方
面,专有软件在双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要低于垄断时的价格,并且随着开源软件市场
份额的扩大,专有软件将会加大降价幅度。②在产品销售数量方面,专有软件的销
售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专有和开源两种软件的偏好程度;开源软件的需求量主要
受到交叉网络外部性和服务支持费用的影响,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小、服务支持
费用越低,其需求量将会越大。③在厂商利润方面,当系统软件和专有软件的市场
需求较大时,竞争性的市场降低了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④在消费者剩余方面,
双寡头市场上专有软件购买者的消费者剩余大于垄断市场时的消费者剩余;购买开
源软件的消费者剩余与其潜在市场和服务费用相关,当潜在市场扩大和服务费用降
低时,开源软件购买者的消费者剩余将会增加。
(5)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技术创新竞争。在社会总体技术水平确定的情况下,
将 Bitzer 和 Schroder(2003)的静态模型扩展到动态策略博弈模型,探讨了软件产
品创新竞争中的技术水平选择问题,并对垄断和双寡头市场的技术均衡进行了比
较。得出如下结论:①在双寡头市场中,如果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研发成本相同,
最后市场均衡时,两类软件的技术水平也相同,并且这一技术水平随着研发成本的
降低、软件间的替代性的增大和单位软件收益的提高而提高;但当研发成本不同时,
研发成本较低的开源软件技术水平较高。②在社会总体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双
寡头市场上无论是开源软件厂商还是专有软件厂商的技术水平都高于专有软件垄
断市场时的技术水平。
(6)政府在开源软件发展中的干预。从公共产品理论和网络型产业后入者劣势
角度,论述了开源软件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由于开源软件的公共产品性,
其不能够像其他私人产品一样定价和出售,在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的搭便车行为。另
外,在网络型产业中,领先进入市场的厂商将会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利用对市

II
场的控制能力,阻止后入者的发展。鉴于开源软件具有增强软件产业竞争性、提高
消费者福利、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性意义,政府应对开源软件的发展进行适度
干预,以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7)针对中国软件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自主知识产权
核心产品较少等问题,探讨了中国推进开源软件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对中国开源软
件发展现实条件的分析基础上,认为中国政府应把握开源软件的发展机遇,围绕降
低开源软件的转移成本和激励开发者参与两方面,采取放松软件产业知识产权保
护、阶段性政府采购、组建开源社区、加强开源培训、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手
段,推动开源软件的发展。

关键词:开源软件 专有软件 市场进入 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

III
ABSTRACT

Since 1990s, Open Source has been an emerging special phenomenon in software
industry.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has a great impact on marketing competition
arrangement and competi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software industry after many years’
development. This, on one hand, ha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economics’ idea
of Winner-take-all,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triggered the thought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the developing mode and strategies of software industry. Therefore, it
contain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
behaviors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as well as their welfare effect.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has a research on issues, such as the impac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on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system software, the principal competitive behaviors
and economic effect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and the issue
whether government should interfe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by
taking the competitive behavior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as the
core,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Network Economics
Theory, and Two-Market Theory, as well as adopting Game Theory, Comparative Study,
and Case Study. The principal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ystem software industry from monopoly market to the
competitive market is the realistic basis of the competitive behavior between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the Proprietary Software, and is also the premise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dissertation has discussed the developing tendacy of the system software market
structu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co-existenc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from two dimensions--firm supply and consumer demand b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dual factors with respect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open
source protection. Different market structures will emerge in subdivision system software
market due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arket of server
operating system, it is very hard for Proprietary Software firm to prevent the entry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firm. Since the intension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s relatively
weak, Open Source Software firm will take a higher market share, and finally the market
balance exists in forms of multi-oligarch or duopoly structure. In the flush bonding

IV
market operating system market,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firm may kick Proprietary
Software firm out of the market and finally tak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t is kind of
difficult for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firm to enter into the desktop operating system
market. However, if it can expand consuming group it can still enter this market.
(2)The character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differs from character among traditional software competitions and the principal
competitive behavior has certain uniqueness as well. On considering the platform
competition of two-market, the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the principal behavior framework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above mentioned two kinds of software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asymmetric competitive structure, such as the market entry sequence,
price of product and quality differentiation. This dissertation believes that competitions
of market entry, business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the principal
competitive behaviors. Among the above competition, market entry is the basis of other
competitive behaviors, the competi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highest
situ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business models is the
nature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3)The market entry competition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consumer market, the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a
reigning-entering model in analyzing the market entry competition and introduces the
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 Hotelling competitive framework. The dissertation concludes as
the following: in the market entry of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the intension of the
network externaliti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s, the switching cost and the market
scale of old custom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e easier for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firm to enter into the market if the intension of the network externalities is weak enough,
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s is large, the switching cost and the market scale of old
users are small. All of the above demonstrate that there will not always appear the
monopolistic market arrangement in the market where the network externalities is strong,
which expands and supplement the existing pertinent network economic theories.
(4)The business model competition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wo-market characteristic of system software,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n expansion of the model of Economides and Katsamakas (2005), that is

V
introducing the cross network externalities factor of consumer demand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firm into the business competitive model. With one premise that a proprietary
application software firm provides support for system software, the dissertation educ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by using Game Theory analysis: ① in the respect of price,
the price of proprietary software in the duopoly market is lower than that when it
monopolized. Moreover, Proprietary Software will widen its depreciation as the market
share expansion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② in the respect of the quantity of product
selling, the selling quantity of proprietary software mainly lies on consumers’
preference degree of Proprietary Softwar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the demand for
Open Source Software is mainly affected by cross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service
supporting expense. The weaker the intension of cross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the
lower the service supporting expense are, the larger the demand is. ③ in the respect of
manufacture’s profit, the manufacturer’s profit margin of Proprietary Software will be
lower due to market competition when there is a larger demand of system softwar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④ in the respect of consumer surplus, the consumer surplus of
proprietary software purchasers in the duopoly market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monopolizing market; for open source software, whose consumer surplus is relevant to
its potential market and service expense, its consumer surplus will increase when expend
the potential market and decrease the service expense.
(5)The competi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When the social total technology level is certain, the dissertation expands the
static model of the Bitzer and Schroder(2003)to the dynamic Game Theory model,
probes into the issue of choosing technological level in the innovative competition of
software products, and then compares the technology equilibrium within monopoly and
duopoly markets.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① in the duopoly market, if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have the same researching cost, these two kinds of
software will have the same technological level when market reaches equilibrium, and
this technological level will be improved as the decrease of the researching cost, the
enhancement of software’s substitute and the increase of unit software income; However,
when researching cost is not same, open source software who has the lower researching
cost has a higher technological level. ② When society total technological level is

VI
certain,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both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firms in the
duopoly market is higher than that when proprietary software monopolizing the market.
(6)Government’s inter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From the
angle that public good theory and network industry incomer later who has the inferior
position in the market, the dissertation dissertate the issue of market fail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Open source software has some pick-up behaviors
in supplying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good, which can not make a price and sell
as other private goods. In addition, in the network industry, the firm who entered the
market earlier will take a larger market share, and prevent those entered later from
developing using its controlling ability of the market. Whereas open source software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hancing the competition of software industry, raising consumer’s
welfare, and propell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gress, government should interfe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ppropriately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developing environment for it.
(7)Regarding issues such as unreasonable product structure of China software
industry, low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lack of core products with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ly property rights, the dissertation probes into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China
prope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besides, on the realistic basis of
developing open source software for China,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th that China
government should grasp the developing opportunity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focusing
on two aspects—reducing the switching cos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inspiring
developers to participate, as well as tak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such as loosening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ly property rights for software industry, staggered purchase by
government, then establish Open Source community, improving Open Source training,
and constituting pertin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propel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Key Words: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prietary Software; Market Entry; Business
Mode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V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V
绪 论 ................................................................................................................................ 1
0.1 问题的提出 .......................................................................................................... 1
0.1.1 研究背景 .................................................................................................... 1
0.1.2 问题的焦点 ................................................................................................ 2
0.1.3 研究意义 .................................................................................................... 3
0.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5
0.2.1 开源软件与开源社区 ................................................................................ 5
0.2.2 专有软件与商业软件 ................................................................................ 7
0.2.3 系统软件的界定 ........................................................................................ 8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8
0.3.1 传统专有软件间的竞争 ............................................................................ 8
0.3.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 .................................................................. 10
0.3.3 开源软件的政府干预 .............................................................................. 13
0.3.4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0.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
0.4.1 研究框架 ................................................................................................... 15
0.4.2 研究内容 ................................................................................................... 16
0.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8
0.5.1 研究方法 .................................................................................................. 18
0.5.2 创新点 ...................................................................................................... 19
1 开源软件发展机制与系统软件市场结构 .................................................................. 21
1.1 系统软件的市场特征 ........................................................................................ 21
1.1.1 网络外部性 ............................................................................................... 21

VIII
1.1.2 双边市场特征 ........................................................................................... 25
1.1.3 系统竞争性 ............................................................................................... 29
1.2 开源软件的发展机制 ........................................................................................ 30
1.2.1 开源软件的兴起与发展 .......................................................................... 31
1.2.2 开源软件的参与激励 .............................................................................. 32
1.2.3 开源软件的组织结构 .............................................................................. 33
1.2.4 开源软件的商业化 .................................................................................. 35
1.3 开源软件与系统软件市场结构 ......................................................................... 36
1.3.1 源代码保护与网络外部性:厂商供给 .................................................. 37
1.3.2 源代码保护与网络外部性:消费需求 .................................................. 38
1.3.3 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由垄断向寡头转变 .............................................. 39
1.4 本章小结 ............................................................................................................ 40
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行为 .............................................................................. 41
2.1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非对称结构 ........................................................ 41
2.1.1 市场进入的序贯性 .................................................................................. 41
2.1.2 产品价格的非对称性 .............................................................................. 42
2.1.3 产品质量的差异性 .................................................................................. 43
2.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重要因素 ............................................................ 44
2.2.1 正反馈效应 ............................................................................................... 44
2.2.2 用户安装基础 ........................................................................................... 45
2.2.3 消费者预期 ............................................................................................... 46
2.2.4 转移成本与锁定 ....................................................................................... 47
2.3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主要竞争行为 ............................................................. 49
2.3.1 市场进入竞争 ........................................................................................... 50
2.3.2 商业模式竞争 ........................................................................................... 50
2.3.3 技术创新竞争 ........................................................................................... 51
2.4 本章小结 ............................................................................................................. 52
3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市场进入竞争 ...................................................................... 53
3.1 开源软件市场进入的理论分析 ......................................................................... 53

IX
3.1.1 系统软件市场的进入壁垒 ...................................................................... 53
3.1.2 开源软件的竞争优势 .............................................................................. 56
3.1.3 锁定的可改变性 ...................................................................................... 59
3.2 开源软件市场进入的基本模型:基于动态消费者市场的分析 ..................... 60
3.2.1 模型假设 .................................................................................................. 60
3.2.2 博弈分析 .................................................................................................. 61
3.3 开源软件市场进入模型的扩展 ......................................................................... 65
3.3.1 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 .............................................................................. 65
3.3.2 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 .............................................................................. 66
3.3.3 桌面操作系统市场 .................................................................................. 66
3.4 Linux 进入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案例分析....................................................... 66
3.4.1 Linux 面临的进入壁垒............................................................................. 67
3.4.2 Linux 的市场进入..................................................................................... 68
3.5 本章小结 ............................................................................................................ 71
4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竞争 ...................................................................... 73
4.1 两种商业模式竞争的理论分析 ........................................................................ 73
4.1.1 商业模式的分类 ...................................................................................... 73
4.1.2 商业模式的比较与竞争 .......................................................................... 76
4.2 专有软件的垄断模型 ......................................................................................... 78
4.2.1 模型假设 .................................................................................................. 78
4.2.2 博弈分析 .................................................................................................. 78
4.3 两种商业模式的竞争模型:基于双边市场的分析 ......................................... 80
4.3.1 开源软件平台的均衡 ............................................................................... 80
4.3.2 专有软件平台的均衡 ............................................................................... 81
4.4 商业模式竞争的经济效应 ................................................................................ 82
4.4.1 产品价格 ................................................................................................... 82
4.4.2 产品数量 ................................................................................................... 83
4.4.3 生产者剩余 ............................................................................................... 84
4.4.4 消费者剩余 ............................................................................................... 85

X
4.5 Linux 与 Windows 商业模式竞争的案例分析 ................................................. 86
4.5.1 Linux 与 Windows 的商业模式竞争 ....................................................... 86
4.5.2 两软件竞争的经济效应 .......................................................................... 89
4.6 本章小结 ............................................................................................................ 93
5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技术创新竞争 ...................................................................... 95
5.1 两种软件技术创新竞争的理论分析 ................................................................. 95
5.1.1 系统软件创新的特点 .............................................................................. 95
5.1.2 开源软件的创新机制与模式 .................................................................. 96
5.1.3 创新模式的比较 ...................................................................................... 98
5.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创新竞争模型 .......................................................... 102
5.2.1 垄断市场的技术均衡 ............................................................................. 102
5.2.2 双寡头市场的技术均衡 ......................................................................... 103
5.2.3 两软件竞争的创新效应 ......................................................................... 106
5.3 Linux 与 Windows 技术创新竞争的案例分析 ............................................... 106
5.3.1 Linux 的技术创新................................................................................... 107
5.3.2 Windows 的技术创新 ............................................................................. 108
5.3.3 Linux 与 Windows 的技术创新比较 ......................................................110
5.4 本章小结 ...........................................................................................................112
6 开源软件发展的公共政策 .........................................................................................113
6.1 政府干预开源软件的理论依据 .......................................................................113
6.1.1 开源软件的公共产品性 .........................................................................113
6.1.2 后入者劣势与非对称规制 .....................................................................115
6.2 典型国家的开源软件政策及其比较 ...............................................................117
6.2.1 美洲国家的开源软件政策 .....................................................................117
6.2.2 欧盟的开源软件政策 .............................................................................118
6.2.3 亚洲国家的开源政策 .............................................................................119
6.2.4 开源软件发展政策的比较 .................................................................... 120
6.3 中国开源软件发展的公共政策 ...................................................................... 122
6.3.1 中国发展开源软件的战略性 ................................................................ 122

XI
6.3.2 中国发展开源软件的基础 .................................................................... 124
6.3.3 中国发展开源软软件的公共政策 ........................................................ 126
7 结论与展望 ................................................................................................................ 130
7.1 研究结论 ........................................................................................................... 130
7.2 研究展望 ........................................................................................................... 133
参考文献 ........................................................................................................................ 134
附录Ⅰ ............................................................................................................................ 148
附录Ⅱ ............................................................................................................................ 152
致谢 ................................................................................................................................ 15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58

XII
图表目录

图目录

图 0-1 源代码与目标代码 ...................................................................................... 6


图 0-2 软件产品的层次结构 .................................................................................. 8
图 0-3 本文研究框架 ............................................................................................ 16
图 1-1 直接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对比 ................................................................ 22
图 1-2 双边市场的基本结构 ................................................................................ 25
图 1-3 操作系统的双边市场结构 ........................................................................ 28
图 1-4 开源软件的商业化过程 ............................................................................ 36
图 2-1 正反馈机制 ................................................................................................ 44
图 2-2 传统软件产业中的主要竞争形式 ............................................................ 50
图 3-1 老用户市场竞争 ........................................................................................ 62
图 3-2 新用户市场竞争 ........................................................................................ 63
图 4-1 开源与专有平台的竞争 ............................................................................ 76
图 4-2 1996-2007 年微软的利润率变化情况...................................................... 93
图 5-1 1991-2006 年 Linux 内核代码行数变化情况 .........................................111

表目录

表 1-1 开源社区与市场和层级组织的比较 ........................................................ 34


表 2-1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比较 .................................................................... 42
表 2-2 锁定类型和相应的转换成本 .................................................................... 48
表 3-1 基于 Windows 和 Linux 系统的软件价格比较 ....................................... 57
表 3-2 开源与专有软件二期竞争均衡 ................................................................ 63
表 3-3 在位者-后入者收益矩阵 ........................................................................ 64
表 3-4 1994-2003 年服务器系统软件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69
表 3-5 Linux 用户数量发展情况(1991-2003) ................................................ 70

XIII
表 3-6 2002-2006 年中国市场 Linux 销售情况 ................................................... 70
表 3-7 支持 Linux 的硬件平台............................................................................. 71
表 4-1 开源软件典型的商业模式 ........................................................................ 74
表 4-2 Windows 的商业生态系统 ........................................................................ 87
表 4-3 Linux 的主要发布商................................................................................... 88
表 4-4 Windows 产品与 Linux 产品价格的比较 ................................................ 90
表 4-5 Windows 和 Linux 在嵌入式市场中的产品数量 ..................................... 91
表 4-6 微软公司 2000-2007 年度利润情况......................................................... 92
表 5-1 部分信息产业开发费用与生产成本之比 ................................................ 95
表 5-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创新模式的比较 .................................................... 98
表 5-3 1991-2006 年 Linux 内核版本与代码行数变化情况 ............................. 108
表 5-4 Windows 的技术创新历程.......................................................................110
表 6-1 开源软件政策及应用的评判标准 .......................................................... 121
表 6-2 各国推进开源软件政策及应用所得分值 .............................................. 121
表 6-3 立法措施支持开源软件情况 .................................................................. 129

XIV
绪 论

Linux 的出现对系统软件市场竞争格局、厂商竞争方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
冲击。这一发生在软件产业的新兴现象引发了笔者对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问题
的关注,通过对相关理论和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本部分提出
了这一研究主题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概要地描述了研究中涉及到的
基本概念,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最后,精炼出了本文的创新点。

0.1 问题的提出

0.1.1 研究背景

软件的商品化始于1969年美国国际机器商业公司(IBM)实行的计算机软件与
硬件“价格分离”政策①。随后在市场需求和生产专业化的推动下,许多独立的软
件公司应运而生。1981年IBM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后,将操作系统交予微软独家开
发,微软借助这一优势,逐渐占据了PC操作系统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进一步将垄
断势力扩展到办公软件等应用软件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微软帝国”。然而,令人
惊奇的是,Linux的出现却给微软带来了巨大的威胁②。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
的统计,1999年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上,Linux操作系统超过Novell的Netware操
作系统,成为紧随WindowsNT操作系统的第二大服务器操作系统,而同年微软的服
务器软件第一次出现销售萎缩,销售份额从1998年的36%降至33%。在随后的4年中,
Linux平均增长幅度达到84%,2003年Linux在全球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中占到
27%(同年WindowsNT占到41%)③。目前全球使用Linux的用户已经达到2000万,
使用Windows各种版本的用户达到2亿。然而建立这样庞大的市场,微软用了20多年


关于软件商品化的起始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软件商品化开始于 1964 年,主要以应用数
据研究公司(Applied Data Research,ADR)开始销售一种名为 Autoflow 的软件程序为代表。但人们普遍接受
的观点是始于 1969 年,以 IBM 公司将软件从硬件中分离出来单独收费为标志。详细内容请参见 Martin Goetz:
Memoirs of a Software Pioneer: Pari,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微软在其著名的“万圣节文档”中写到:“Linux 和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提倡者们使这一论点日益可信:开放源代
码软件至少和商业软件一样棒……开放源代码软件集合推动互联网中成千上万个人的集体智力的能力简直令
人惊异。”详细内容请参见 http://www.opensource.org/halloween/,该文件是微软的内部机密报告,主要表述微软
对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态度和准备采取的应对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为不正当竞争。该报告于 1998 年万圣节前被
泄漏,在软件业引起了轩然大波。

数据来源:2003 年国内 Linux 市场规模与结构[EB/OL] . http://www.hackhome.com/InfoView/ Article_ 81008_2.
html ,2007-10-5。

1
的时间,花费了巨额资金,而GNU/Linux只用了9年的时间,且只用了很少的投入。
Linux之所以能够与微软在系统软件市场上相抗衡,在于其采取了不同于传统价
格、差别化策略的开放源代码模式(即源代码随执行程序一起发行),这一模式使
Linux获得了微软所不及的竞争优势。无独有偶,在网络服务器系统市场中,开源软
件Apache也战胜微软(Microsoft)和网景(Netscape)等商业软件公司,获得了50.1%
的绝对多数市场份额①;在数据库系统市场上,MySQL也采取了同样的模式与已具
有市场势力的Oracle、MSSQL Server、Sybase等软件进行竞争,表现出一定的竞争
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以来,一些原有的市场主导企业也纷纷开始采取开
源研发的策略,如微软与Novell签订兼容和约、甲骨文收购嵌入式数据公司Sleepy
Cat、IBM免费发布DB2数据库、Sun将Java产品源代码公开等。
目前,宏观层面也对开源软件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
政府部门纷纷推出了支持开源软件的政策,以此作为提升本国或本地区软件产业的
重要机遇和手段。例如,欧盟、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政府公开表态支持Linux操作系
统的应用,在政府的软件采购中表示出对开源软件的偏好。此外,2007年10月22日
欧盟对微软的垄断裁决,更是确定了Linux的合法地位,为其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市场
空间。

0.1.2 问题的焦点

实际问题的出现与解释往往是经济学理论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张昕竹、陈
志俊,2003)。从软件产业的竞争态势来看,随着上游系统软件领域中Linux、MySQL
的出现,新兴的以开源为基础的软件给专有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正深刻地影
响着软件产业的市场格局、竞争策略和创新方式等。
按照以往学者们的观点(Gandal,1995;Brynjolfson & Kemerer 1996;Shy &
Thisse,1999),软件产业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消费者预期、用户基数、网络规
模、正反馈效应等因素会促使市场向一种具有网络优势的产品集中,进而提高市场
的进入壁垒,使在位的软件厂商具有更大的垄断势力。然而,为什么开源软件会进
入已是垄断的市场?开源软件进入后与在位的专有厂商间的竞争与传统专有软件
市场内部的竞争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竞争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福利效应?进
而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纵观当前对Linux现象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开源软件的参与激励、开源商业模式、开源软件的政府规制等方面


Netcraft. Netcraft Web Server Survey[EB/OL]. http://survey.netcraft.com/Reports/200708/byserver/. 2007-8-13.

2
(Lerner & Tirole,2002;Bessen,2002),而关于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研究的
文献仅仅集中在对兼容策略和市场均衡结构的分析,并不能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的
解释。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这一研究主题,以Linux
与Windows的竞争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产
业组织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和博弈理论,着重研究软件厂商间的竞争行为及其产生
的经济效应,以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诠释和回答。

0.1.3 研究意义

开源软件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软件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现
象,这一新兴的软件模式正在对传统软件产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竞争的角度来
研究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对于软件产业组织调整
和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1.3.1 理论意义
从横向来看,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研究,跨越网络外部性理论、双边市
场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等众多领域,由于其在现实市场中表现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
软件产业竞争的特征和效应。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相关网络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
进行充实和扩展,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解释。
(1)有助于深化和发展软件经济学研究。传统的软件产业竞争研究是在网络
外部性和转换成本的假设下分析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决策和竞争模式。而开源软件是
由非赢利的开源社区进行创新和发布的,使用者不需支付价格,因此开源软件与专
有软件之间的竞争具有明显不同的决策变量、决策结构和竞争模式。论文通过对竞
争的非对称结构分析,明确了两类软件竞争的主要决策行为。
(2)发展有关对软件产业系统竞争的研究。软件产业呈现出系统竞争的发展
态势,各种互补品市场相互影响,厂商间即有竞争又有合作,特别是在 Linux 与
Windows 的系统竞争中出现了一些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如不同操作
系统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竞争格局。本文在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的竞争分析中,引入
了交叉网络外部性这一因素,进而发展和推进了对软件产业系统竞争的研究。
(3)扩展现有的网络经济研究。按照现有的网络经济理论,在具有较强网络
外部性的软件产业中,在位的软件厂商具有较大的垄断势力,后入者要想成功进入
市场主要采用兼容策略,但开源软件的进入却为后入者的进入提供了另外一种策
略,即采用开放源代码的商业模式,本文利用扩展的在位者-后入者模型,对这一

3
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
0.1.3.2 现实意义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未来安全。无论是
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软件产业作为提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
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我国软件产业始
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来年的发展,已从“软件小国”成长为“软件大国”,但
与美国、印度、爱尔兰等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
统和关键应用软件等许多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自主版权软件产品,仍处于全
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在此背景下,2007年2月科技部提出,“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产业必须尽快转变“模仿路线”,实现从“软件大国”向“软件强国”的
转变,建立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
当前开源软件发展模式的兴起,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路和
契机。利用开源软件的开放性,开发出自主的软件产品,对于保证我国的信息安全,
摆脱Windows的垄断、提升产业的价值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传统专有软
件模式的发展惯性,中国软件产业目前面临着是否采用开源模式的抉择。如果这一
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接下来如何促进开源软件的发展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在开源软件发展上相对滞后。以Linux为例,根据IDC
的统计,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目前Windows NT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大约为30%,
Linux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而在中国Windows NT仍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
额,Linux几乎没有什么市场①。为了有效利用开源软件的发展机遇,中国软件厂商
及政策制订者需要对Linux和Windows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等一系列问题有清醒
的认识,这需要经济学界对相关的理论问题作出全面深入的阐释。本文正是因此而
生,试图通过对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竞争行为的探讨,进一步清晰开源软件对软件
产业组织的影响,以及软件产业市场形态的变化趋势,并根据相关的理论分析,结
合国际经验,提出促进中国开源软件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软件产业
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参考。


刘晓东.知识产权与软件产业市场结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

4
0.2 基本概念的界定

0.2.1 开源软件与开源社区

0.2.1.1 开源软件的界定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是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简称①,这一名词起源于
199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召开的一个战略研讨会,并由开放源代码创始组织(Open
Source Initiative Association,简称OSI)给出正式定义 。根据OSI的定义,开源软件
是指允许任何人使用、拷贝、修改、分发(免费/少许收费)的软件。但必须满足以
下条件②:允许自由地再发布软件;要求程序的源代码是可获得的;可以修改和派
生新的软件,并可以重新发布;发布时保持软件源代码的完整性;许可证不对任何
个人或群体有歧视,许可证不得歧视任何应用领域;与程序有关的权利必须适用于
任何重新发布的程序,不需要得到附加的其它许可证的许可。简单的说,开源软件
就是指源代码公开且可以自由传播的软件(Graham,1999)。比较典型的开源软件
有Linux操作系统、Mozilla浏览器、Grid Engine资源管理程序以及Openoffice等。
开源软件许可证中最为典型的是通用公共许可证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

,这是所有开源软件中应用最为普遍和严格的许可证。GPL 授予软件开发者特殊
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一方面以版权法的方式授予使用者免费获得程序源代码的权
利,禁止版权拥有者收费;另一方面,以法律的方式规定了任何人在使用、修改和
改进此类软件的同时,其劳动成果都必须自动地遵循 GPL 许可证。因此,如果软
件的任何一部分源代码采用了 GPL 许可证,那么这个软件的全部源代码也必须公
开。从这点来看,GPL 许可证具有一定的传导性。
为了更准确的理解开源软件,首先来分析一下源代码和目标代码。所谓源代码
就是指用汇编语言或高级编程语言(如Cobol、Fortran、Basic等)表达的程序,它
是用数字、文字及符号表示的一串符号化指令或一串符号化语句。目标代码是程序
最低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代码化的指令序列,是一串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编码的
电脉冲序列。由于这种二进制数编码能够被计算机所识别和执行,又被称为机器语
言。源代码是比较接近于人类自然语言的汇编语言,通过源代码程序员可以清晰地
构架、编写、修改每个指令的功能作用以及了解程序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源代


英文中把开放源代码定义为开放源码软件,就省略了软件两字,这里为符合汉语习惯,把“开放源码”等同
于开放源码软件,即简称为“开源软件。”

参见 the Open Source Initiative.The Open Source Definition [EB/OL]. http://www. opensource.org/ docs/osd,
2007-9-26。

目前己有许多开放源码许可证经由 OSI 批准,其中包括著名的 GNU、GPL、LGPL,BSD、MPL 等。

5
码是一种高级语言,计算机并不能够直接读懂。计算机能够读懂的是目标代码。简
而言之,目标代码是面对计算机机器的语言,而源代码是面对程序员的语言。因此,
在程序员以源代码的形式将程序开发出来之后,必须通过计算机系统中的编译器将
之转换成可供计算机执行的目标代码,才能使计算机执行和操作程序。这一转化过
程叫做编译(见图0-1)。

源代码 目标代码
Int main(int,char*) … 00 35 65 B8 1F 38
{ 8C FF 75 B8 E4 03 B3
Long I, n, x; 8C 0F 48 1C 00 00 00
Cin>>n; 33 BD 93 E5 08 0F 58
I=0; 4B 00 00 00 B8 E7 C1
X=1; B8 64 81 B3 8F 27 04
While(i<n){ B2 8F BE 02 33 FF B3
X=x*2; BF 47 F2 75 05 15 BE
I=I+1} DC 41 00 00 38 4C 0C
Cout<<x; 97 93 E5 02 47 03 92
Return 64 C1 B8 67 81 B2 8F
} 03 6C 75 05 65 8E D9

图0-1 源代码与目标代码
资料来源:Evans,David S,Bernard Reddy.Government Preferences forPromoting Open-Source Software:A
Solution in Search for a Problem[J].NERA,Working Paper,2002.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如果源代码公开或发布将会泄露软件的设计构思和技
术秘密。而开源软件的开发者希望其他人能够理解、改进和修改他们的软件,并允
许任何人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软件程序的源代码。因此,免费和开放是开源软件的
基本特点。
0.2.1.2 开源社区
与开源软件密切相连的一个概念是开源社区(open source community)。开源
社区是开源软件开发的组织形式,是由所有参与开发和改进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用户
所组成的社群。也有学者(Tzouris,2002;Reagle,2005)将其称为“开放式社区”
(open communities)。Reagle(2005)认为开源社区具有如下属性①:①开放的产
品,即提供满足开放源代码定义的产品;②透明性,即可以获得所有的程序、规则、
决定和原理;③完整性,即确保所有的程序和参与者贡献的完整性;④不歧视,即
禁止对个人、团体或与社区活动不相关的特征的歧视,应客观评价个人和建议的优


Reagle J M.Socialization in open technical communities[EB/OL].http://www.reagle.ors/joseph/2003/ socialization/
socialization/voluntary.htm1,2005-07-10.

6
缺点,领导阶层应属于精英分子或建立在民主选举基础上;⑤不干涉,这是开放的
关键,即如果参与者不同意前三条标准,可以自由退出社区。目前,国际上比较典
型的开源社区有net开源社区、redhat开源社区、java开源社区、lupa开源社区等。
开源社区由核心团队、领导者用户、跟随用户、商业企业组成。其中,核心团
队居于整个社区的中心,是非制度化的、动态的社群领导者。开源软件的领导者往
往具有下面的特征:领导者都是项目初始代码的开发者或早期的重要贡献者;在软
件后期发展中,不一定是重要的贡献者,而是项目管理者,并具有可信的管理者地
位(Lerner & Tirole,2002)。在不同的开放源代码软件中,核心团队采取不同的组
织形式。例如,Linux 开发社群是由以创建者 Linus 为中心的核心团队来领导,负
责引导 Linux 项目的开发和整体方向、协调所有由非核心开发人员送来的补丁程序
或是处理与源代码无关的事情(如调试报告)。Apache 开发社群则实行“委员制”,
来保证内部人员之间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

0.2.2 专有软件与商业软件

专有软件(Proprietary Software)是指由企业开发出来的具有私人产权的软件产
品。对于专有软件厂商来说,源代码的泄漏意味着其无法收回开发中的成本,因此
对源代码进行封闭是专有软件获取商业利益的基本条件。专有软件在市场销售中以
二进制目标代码或可执行码的形式发布,并采取版权或专利方式保护软件的目标代
码不被未获得授权者使用,从而阻止其他人对程序的破译和修改,最终程序由开发
厂商独占专有。正是基于此,在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中,厂商很少通过出售软件的
知识产权来获益,大部分厂商是出售许可证来取得商业利润,软件的使用者为了获
得使用软件的合法权利,必须缴纳许可费购买软件许可证。应该说,专有软件的私
有产权使厂商在保持原有产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获取租金的能力。
商业软件(Business Software)是指通过交易或贸易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
各种商品化的软件①。作为商业软件,其功能、性能通常已经过严格测试,因而相
当可靠,其使用方法应该相当便利。供应商不仅应该向用户提供程序(通常是目标
码文本)和使用说明(通常是手册的形式),而且应该向用户提供包括版本更新在
内的技术服务。从商业软件的定义来看,其不仅包括专有软件,还包括商业化的开
源软件(如Redhat Linux和红旗Linux等)。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开源软件与知识产权[EB/OL].http://www.enet.com.cn/ article
/2005/1101/A20051101467677_9.shtml,2007-12-22.

7
0.2.3 系统软件的界定

依据软件功能的不同,软件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即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二者
的关系如图 0-2 所示。系统软件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为用户
提供便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集合。系统软件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特
殊地位,它不仅是硬件与其他软件系统的接口,也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
的界面,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如 Windows 系统、Unix 系统、Linux 等。
应用软件是直接面向客户的软件,包括办公软件、电子商务软件、通信软件、行业
软件,游戏软件等。系统软件是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平台,相应地,软件市场也具
有上游系统软件厂商、下游应用软件厂商的上下游关系。

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

硬件

图0-2 软件产品的层次结构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0.3.1 传统专有软件间的竞争

主流经济学对软件产业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①,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经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前者主要研究软件产业的微观问题及其对宏观经济的
影响,特别是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规模经济问题及其对企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而
后者主要研究软件产业的经济特征,如网络效应、兼容性、转移成本、学习效应和
规模经济等所导致的该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朱彤,2004)。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这里主要回顾产业组织领域对软件产业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中,
学者们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专有软件间的竞争和软件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上。

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由于没有独立的软件产业,对于软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计算机产业的研究之中,重点

研究了软件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以及研发等经济学问题。布姆(Boehm,1981)的《软件工程经济学》包括了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和技巧(生产函数、边际分析、经济规模等),并把它们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决策领域,这
几乎是第一本系统的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软件的专著,成为那个时期研究软件产品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8
Katz 和 Shapiro(1985)最早对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在网络外部性较强的市场中,市场均衡结果依赖于消费者对厂商产量的
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所有厂商都生产一定的产品并且固定成本较小,则均衡时所
有厂商都可以生存,但也有可能在某些预期情况下市场中仅存在一家厂商。Shy 和
Thisse(1999)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外部性对竞争的双重影响,并对软件产业
的竞争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一方面厂商扩大用户安装基础,增加产品的网络影
响会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从而使得厂商可以提高价格;另一方面,网络外部
性引起更激烈的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使得厂商不得不降低价格。考虑到这两方面
的因素,降低软件保护是双寡头软件市场中厂商的博弈均衡。Gandal(1994,1995)、
Brynjolfson 和 Kemerer(1996)分别以效用价格模型为基础,用计量方法论证了软
件的网络外部性是决定软件价格的重要因素,并且网络外部性使得在位的软件厂商
具有更大的垄断势力。Shapiro 和 Vanrian(2000)从软件产品的特征、网络外部性、
需求方规模经济、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等方面分析了软件产业容易形成垄断的作用
机理。
在软件市场的反垄断方面,Evans和Schmalensee(2001)研究了软件市场的动
态竞争和反垄断的关系,他们认为,在软件市场上往往呈现出领导者不断更替的熊
彼特动态竞争过程。与传统市场相比,在动态竞争的软件市场中更加难以测定掠夺
和绑定等行为对竞争和社会福利的影响。Gilbert和Katz(2001)研究了软件市场在
规模经济和网络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一些新的垄断行为。例如,软件市场
上的垄断厂商(如微软)通过利用网络外部性优势、控制标准等方法阻碍有重大创
新的竞争者(如Sun、Java)进入或竞争,从长期来看这降低了平台竞争的可能性。
国内学者对软件产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帅旭,陈宏民(2004)
以硬件与软件产业为例,在考虑到消费者两阶段预算分配的基础上,研究了间接网
络外部效应产生的机理性问题①。他们认为,硬件市场的需求取决于为其提供的软
件种类,而软件种类又由硬件的市场规模所内生决定。因此,网络效应可以表示为
硬件市场份额的函数,并且软件开发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都将影响网络效应的大
小。李太勇(2000)指出在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上,消费者预期、用户基数、网络
规模等因素与正反馈效应的作用,使市场的均衡向一种具有网络优势的产品集中,
最终会由这种产品主导市场②。这一结果是由网络效应与进入壁垒的相互作用所产


帅旭,陈宏民.基于硬件/软件范式的间接网络外部效应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25-30.

李太勇.网络效应与进入壁垒:以微软反垄断诉讼案为例[J].财经研究,2000(8): 21-26.

9
生的,网络效应抬高了市场的进入壁垒,网络效应与进入壁垒结合起来促使了软件
市场上的垄断结构的出现。周翼(2000)指出,由于软件产业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
因此,在分析微软垄断案时,许多有关市场结构和反垄断行为的传统理论已不再适
用。结合网络经济学的原理,他从产品定价、技术创新、捆绑销售、兼容性问题等
方面对微软垄断案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一些与传统理论及美国联邦法官的判决不
一致的结论。如对于微软的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微软与其他公司签订阻碍竞争
对手产品开发的排他性协议等)应予以限制①。李怀,高良谋(2001)以信息资源
本质作为基点,逻辑地导出技术市场不相容性定律,这一定律在标准化的约束下进
而导致了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并结合微软案例指出,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
是无法通过企业拆分手段来消除②。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软件市场垄断的规制问题。高晋康(2000)指出在网络信
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已对传统反垄断法构
成挑战。现代社会应当建立符合现代高科技产业特点的垄断评价与规制机制,这种
机制不但要保护竞争,还要保护竞争者③。王万山(2004)指出,政府应当通过严
格惩处单纯为获得市场力量而实施的经营型捆绑垄断,监控通过企业兼并而达到软
件产品变相捆绑的市场垄断,以及保持捆绑软件间接口的开放性来限制垄断,增进
软件市场的有效竞争④。良翰(2001)则认为,由于 PC 市场的垄断厂商往往是通过
控制它们推广的界面,而不是通过政府授予的优越条件来控制市场,因此要规制垄
断,以往的强制惩罚等办法往往是无效的,即使将垄断厂商(如微软)一分为二也
不能有效的实现将其所控制的市场向竞争者开放,而开放的兼容标准可能是促成革
新性变化、避免由垄断导致静止局面的最好途径⑤。

0.3.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

关于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之间的竞争研究是伴随开源软件的发展而兴起的,主
要集中在 2000 年以后的相关文献中。
0.3.2.1 关于兼容策略的研究
Lee 和 Zhaoli(2005)考察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过程中的兼容策略。他


周翼.微软垄断案的网络经济学分析[J].世界经济,2000(10): 50-56.

李怀,高良谋.新经济的冲击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J].经济研究,2001(10):29-37.

高 晋 康 . 构 建 符 合 现 代 高 科 技 产 业 特 点 的 垄 断 评 价 与 规 制 机 构 —— 从 微 软 垄 断 案 谈 起 [J]. 财 贸 经
济,2000(11):60-64.

王万山.软件供给反垄断规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4(5) :76-82.

良翰.微软反垄断案的标准化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11):32-36.

10
们认为,专有软件对兼容策略的选择依赖于市场覆盖状况。如果市场是完全覆盖的,
单向兼容是专有软件的最优策略;如果市场是部分覆盖的,双向兼容是最优策略,
这一均衡结构并不受两软件质量差异的影响。另外,对于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的开
源软件来说,双向兼容无论对其本身还是对专有软件都是最优的策略①。张晓明和
夏大慰(2006)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单一市场扩展到系统市场,综合考虑了开
放平台与所有权平台竞争时的兼容策略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开放平台和所有
权平台(双寡)竞争的理论模型②。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学习成本(或者学习成本
较低),随着使用者数量对开放软件质量的递增影响以及开放软件的零价格,开放
软件将比所有权软件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所有权软件可以从内向兼容策略中获取
最高利润,但却从外向兼容策略中获取最低利润;如果假定开放软件平台追求市场
份额最大化的目标,并给定学习成本不太高,则会发现市场的纳什均衡结果将是(兼
容,兼容)③。
0.3.2.2 关于技术策略的研究
Dalle 和 Jullien(2001)采用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研究了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之
间的技术竞争问题,认为在竞争中开源软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能否取代专有
软件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开源组织的效率和专有软件的兼容策略选择,在竞争中
对于专有软件企业来说,采用与开源混合的策略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利益④。Lerner
和 Tirole(2002)认为一些专有软件企业采取基于开源的合作研发策略的原因是为
了了解竞争软件的发展动态,在竞争对手之前抢占技术标准。Mustonen(2005)进
一步分析了在何种情况下,专有软件企业会支持开源软件⑤。其研究表明,当支持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之间具有互补性并产生网络效应时,专有软件有激励支持具有
替代性的开源软件。Bitzer 和 Schroder(2003)则对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之间的技
术竞争对软件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由垄断变为双寡头会促进
软件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开源软件的进入竞争使软件产业更有积极性调整跟进国
际技术水平的发展⑥。
Pakrer 和 Alstyne(2005)结合免费开源运动和经济学的思想,对多阶段创新问


Zhaoli Meng,Sang-Yang Tom Lee.Open Source vs. Proprietary Software:Competiton and Compatibility[J]. NBER
WorkingPaper,2005-8-22.

张晓明,夏大慰.开放平台与所有权平台的竞争:网络效应与策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74-80.

张晓明和夏大慰(2006)给定了四种兼容策略:双向兼容、内向兼容、外向兼容和不兼容。

Dalle Jean-Michel, Jullien Nicolas.Open-Source versus Proprietary Software[J]. NBER Working Paper. 2001.

Mustonen, M.. When does a firm support substitute open source programming[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2005,14(1): 121-139.

Bitzer J. and P. Schroder.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technology setting software duopoly[J] , Discussion Paper
363, DIW Berlin,2003.

11
题进行了研究①。应用双边网络外部性,他们研究了发布免费信息如何有利于开发
商和消费者,并且考虑了消费者和平台创造者的福利。他们认为,诸如消费者人口
规模、开发商联盟、每个方向上的外部性大小和重新使用代码的能力等环境参数,
能够影响发布时间和开放程度的最优选择。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证明了较好
的许可能够使垄断者向社会计划者转化。
0.3.2.3 关于市场均衡的研究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开源软件将会利用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将专有软件挤出市场。
如 Dalle 和 Jullien(2003)对 Linux 和 Windows 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竞争进
行了模拟分析,认为在 Linux 和 Windows 周围的潜在使用者数目相同的情况下,消
费者将会更多选择 Linux;在外部性相同的情况下,采用 Linux 的倾向会大于采用
Windows 的倾向②。这一结果预示着,具有更强网络效应的开源软件如获得一定的
初始支持,相对专有软件将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如 Masanell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原因,专有软件不会被挤出市场。
和 Ghemawat(2003)在兼顾消费者动态学习能力(learning by doing)的基础上,
考察了网络效应对 Linux-Windows 服务器市场均衡结果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网
络效应的影响,市场结构将会出现两种均衡状态:Windows 继续独家垄断市场或者
Linux-Windows 共存(双寡头市场),这表明 Windows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 Linux
赶出市场③。类似的还有 Ecomomides 和 Katsamakas(2004)的研究,他们分析了
开源软件平台和专有软件平台之间的价格竞争及其福利效应,指出由于双边市场效
应,在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具有互补性的情况下,开源软件的成功取决于应用软件
的发展状况,因此,在网络外部性下,开源软件平台并不能完全取代专有软件平台

。另外,Lin(2004)也认为当存在网络效应的时候,开源软件只有在能够为客户
量身定做并提供给客户相当好处的时候才能独占市场。Economides 和 Katsamakas
(2005)认为技术平台是高技术产业的核心(如微软的 Windows),当平台是所有
权性质时,则平台的均衡价格、应用软件的均衡价格以及平台给应用软件所定的接
入费都可能低于边际成本(并分析了导致该情形的条件)。当一个由开放平台和所


Parker,G. and Van Alstyne,M.w.,Innovation Through Optimal Licensing in Free Markets and Free Software[J],
SSRN Workingpaper,Tulance University, Boston University/MIT. 2005.

Dalle Jean-Michel, Jullien Nicolas.LibreSoftware: Turning Fads into Institutions[J]. Research Policy.2003, 32: 1-11.

Masanell Ramon Casadesus, Ghemawat Pankaj. Dynamic Mixed Duopoly: A ModelMotivated byLinux vs.
Windows[J].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04-012,August 20 ,2003:41.

Ecomomides ,N., Katsamakas,E.Two-sided Competition of Proprietary vs. Open-source Technology Platform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oftware Industry[J], Mimeo,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2004.

12
有权应用软件企业所组成的系统与一个完全所有权的系统竞争时,所有权系统可能
会在市场份额和利润等方面相对开放系统而占优①。
第三种观点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折衷,认为最终的市场均衡取决于开源软件的学
习成本、发展状况和消费者的技术水平等因素。Mustonen(2001)分析了一个专有
软件垄断企业和一个开源社区之间的竞争问题,指出开源软件研发的“执行成本”
决定了其市场份额的大小,在执行成本低的情况下,开源软件将存在于市场,并使
专有垄断企业无法充分行使垄断势力②。Jennifer(2001)则在消费者对开源软件和
专有软件支付意愿不同的前提下,探讨了两种模式下的消费者剩余,进而提出了消
费者选择自己创造开源软件的条件,即在消费者具有创造开源软件能力的条件下,
高端非程序员选择购买专有软件,其他消费者选择自己创造开源软件③。该模型独
创性地把开源软件的存在视为消费者权衡效用后自己从事产品创造的结果,从而将
产品选择的最终决策权置于消费者手中,赋予了消费者在博弈过程中的主动权。我
国学者史晋川和刘晓东(2005)基于软件市场的规模经济和网络外部性特点,构建
了一个扩展的两阶段豪泰林模型,研究了后进入厂商与在位厂商在研发模式方面的
策略选择。他们认为,先进入厂商享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和网络外部性优势,后入厂
商不得不采取开源研发的模式参与竞争;处于优势的垄断厂商强调对自身知识产权
的控制,以保持垄断利润,而处于劣势的垄断厂商更倾向知识产权的开放,以降低
创新成本,吸引更多的厂商加盟④。

0.3.3 开源软件的政府干预

这一领域的文献主要是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探讨开源软件出现后,政府是否
有必要对软件产业实行政策干预,以及如何进行政策干预。政策的讨论主要基于开
源软件的公共产品性质,相应的问题便体现在政府是否需要支持开源研发模式。关
于这一问题,经济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开源软件相比专有软件虽
然存在很大优势,但传统专有软件仍是软件产业的主导,开源软件存在的重大价值
在于促使专有软件不断降价与创新。因此,政府鼓励开源软件发展的政策应该有一
定的限度,政府应当作为市场参与者,促进软件市场的有效竞争,至少不应该对开


Ecomomides ,N., Katsamakas,E. Linux vs. Windows:A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 and Platform Innovation
Incentives for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Platforms, Ne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05-07,2005.

Mustonen, M. Copyleft-the Economics of Linux and other Open Source Software[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3,15(1):99-121.

Jennifer Kuan, Open Source Software as Consumer Integration into Production[J]. SSRN Working Paper, 2001.

史晋川,刘晓东.网络外部性、商业模式与PC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5(3):91-99.

13
源应用软件进行公共补贴(Hahn & Robert,2002;Schmidt & Schnitzer,2002)。如
Schmidt 和 Schnitzer(2002)认为,强迫政府部门采用开放源代码软件不一定增强
竞争与促进更新和更好软件的开发,相反可能具有负面的影响①。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开源软件的重要性更在于其战略价值,它是发展中国家打
破上游系统软件领域垄断局面、发展本国软件产业的契机,因此这些国家的政府有
必要对开源研发进行积极的政策倾斜。目前,已有很多国家的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越
来越倾向于第二种观点。Comino 和 Manenti(2005)还对目前的政府政策进行了总
结②,主要有三种措施:强制采购、补贴与信息战役③。他们认为,补贴会减少社会
福利,而强制采用和提供信息可提高福利。

0.3.4 国内外研究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综合分析,笔者发现自 2000 年以来,学者们对


开源软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对开源软件现象和软件产业的垄
断性进行了较多的经济学分析,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例如,关于传统专有
软件内部竞争的研究,从网络外部性和反垄断的角度阐释了软件产业市场竞争的特
征。但从总体上来看,关于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及其对软件产业影响问题的研
究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绝大多数文献来源于国外,国内相关研究还比较鲜见。通
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笔者认为现有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对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兼容策略和技术竞争两方面,而
对开源软件的市场进入和商业模式竞争并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注,然而这两类竞争正
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不同于传统专有软件间竞争的重要形式,由于这两类竞
争研究的缺失,目前文献并不能全面系统的回答开源软件对软件产业的影响问题。
并且在技术竞争的分析中主要侧重企业微观动机方面的分析,没有对两类厂商间创
新竞争对产业的技术水平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以往对两厂商间竞争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的单边市场。然而软件产业中的系统
软件市场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征,其市场行为要受到应用软件厂商和消费者两边


Schmidt,K.M. Schnitzer,M.Public Subsidies for Open Source?Economic Policy Issues of the Software Market[J],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unich.2002.

Comino,S. Manenti,F.M.,Government Policies Supporting Open Source Softwar for the Mass Market[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26):217-240.

强制采购是一种简单的政府干预方式,许多政府己经决定以这种方式来支持开放源码软件,如巴西、法国、
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其他国家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如新加坡向使用开放源码 Linux 操作系统而非微软 Windows
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德国与 IBM 达成协议,旨在向预装 Linux 的 IBM 机器提供折扣。这实际上是一种补贴
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较前两种方式缺乏侵略性的第三种政策是通过促销战役来支持开放源码软件。如美国的许
多公共教育协会正在促销开放源码软件。

14
市场的影响,即交叉网络外部性。虽然 Economides 和 Katsamakas(2005)基于双
边市场对两类厂商的竞争行为进行了分析,但他们在市场的需求中主要考虑的是间
接网络外部性,不能准确的反应市场中竞争厂商的均衡决策,因此研究结论不免有
些偏颇。
以往的分析比较注重对竞争的均衡分析,缺少对开源软件出现后的竞争性市场
与垄断市场福利比较的探讨,尤其是在创新效应方面的分析更是欠缺,这需要进一
步对两类软件竞争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以揭示开源软件对厂商和消费者的综合影
响,以及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态势。
另外,当前学者对开源软件的一些观点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如开源软件与专
有软件的竞争均衡、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为
软件厂商和政府部门提供明确的策略指导和政策参考。
鉴于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缺陷,本研究试图从竞争行为的系统性、影响因素
的准确性和经济效应的全面性等几方面,对有关问题进行扩展和补充,以深化对开
源软件和专有软件竞争问题的认识和探讨。

0.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0.4.1 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主要竞争行为?这些竞争行为对软
件产业产生的影响?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开源软件的发展?若是干预,应如何干预?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研究框架如图 0-3 所示。

15
研究的现实背景 相关文献综述

研究问题的提出

开源软件与系统软件市场结构

系统软件的市场特征
开源软件的发展机制
市场结构:垄断转向寡头竞争

竞争的非对称结构 主要竞争行为

市场进入的序贯性 市场进入竞争
产品价格的非对称 商业模式竞争
产品质量的差异性 技术创新竞争

市场进入竞争 商业模式竞争 技术创新竞争

◆开源进入市场的理论命题 ◆商业模式竞争理论命题 ◆开源的创新模式与机制


◆在位者—后入者模型分析 ◆专有垄断市场均衡 ◆垄断市场的创新策略
◆细分市场的模型扩展 ◆竞争性市场均衡 ◆双寡头市场的创新竞争
◆竞争均衡与案例分析 ◆经济效应 ◆创新效应

开源软件的公共政策
◆开源软件中的市场失灵
◆典型国家政策比较
◆我国开源软件公共政策

结论与展望

图0-3 本文研究框架

0.4.2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重点分析此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视角和突

16
破口,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述
评,一方面为本文研究寻求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明确现有文献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以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然后,构建了本文的逻辑框架和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法
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开源软件的发展机制与系统软件市场结构”。本部分主要探讨了系
统软件市场的主要特征,并对开源软件的参与激励、组织结构、商业化等发展机制
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综合网络外部性和源代码保护两个因素,研究了开源软
件对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第三部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行为”。此部分首先分析了开源软件与
专有软件竞争的非对称结构问题,包括市场进入的序贯性、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的
差异性等。并对影响软件产业竞争的因素,包括正反馈效应、用户安装基础、消费
者预期以及转移成本与锁定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根据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
特征,构建了两种软件竞争行为框架,即市场进入竞争、商业模式竞争和创新模式
竞争。
第四部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市场进入竞争”。本部分首先在系统软件市
场的进入壁垒、开源软件的竞争优势、锁定的可改变性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理论命题:开源软件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能够进入已由专有软件垄断的系统软件市
场。然后,基于动态消费者市场,构建了在位者-后入者竞争模型,并对服务器系
统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以及桌面系统软件市场进行了扩展,对理论命题进行了证
明。最后,以 Linux 进入系统软件市场为例,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命题的可靠性。
第五部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竞争”。系统软件市场属于典型的
双边市场和系统市场,本部分按照从垄断市场到双寡头市场的逻辑,首先构建了一
个专有软件垄断市场时的模型,然后将模型扩展到双寡头的竞争性市场,并对竞争
均衡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垄断和双寡头两种市场结构下的均衡,探讨了开源软件
对产品价格、产品数量、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最后,以 Windows 与
Linux 的商业模式竞争为例进行实证检验。
第六部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技术创新竞争”。本部分首先分析了系统软
件创新的特点,通过探讨开源软件创新的机制和模式,提出了两种软件创新模式竞
争的基本命题。并分别构建了垄断市场和双寡头市场技术模型,对两结构下的均衡
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了开源软件的出现有利于软件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基本结
论。最后,以 Linux 和 Windows 的创新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

17
第七部分“开源软件发展的公共政策”
。本部分在总结前文分析结论的基础上,
首先回答了政府政策干预开源软件发展的理论基础,即从开源软件的公共产品性和
网络型产业后入者劣势两方面,探讨了开源软件发展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接着对美
洲、欧盟以及亚洲典型国家的开源软件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探析,最后针对对中国
发展开源软件的战略性和现实基础,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公共政策建议。

0.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恰当的研究方法是一项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网
络经济学理论和双边市场理论,按照 SCP 范式的分析框架①,以博弈论为基本工具,
对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0.5.1 研究方法

1.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
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张维迎,1999,p2)。市场竞争涉及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
某一行为主体会影响到其他主体的决策,而反过来他的决策又会受到其他行为主体
的决策的制约。因此,博弈理论是分析经济主体间竞争的有效工具。在本研究中,
博弈论方法主要应用于对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市场进入、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竞
争的分析中。
2.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是对两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进而
揭示差异和矛盾的一种方法。笔者首先研究了不存在开源软件时软件市场的均衡,
然后将开源软件引入市场中,考察在这种情形下市场的均衡结构变化情况。通过比
较两种市场的产品价格、产品数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创新水平等,明确
地探析开源软件发展对整个软件产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相关研究
的基本结论和命题。
3.案例分析法。计量分析并不是产业组织学经验研究的惟一方法②。通过对厂
商和产业的详细案例研究,可以展现有关厂商行为和绩效的证据。虽然这些研究有
其自身的缺陷,但是产业组织学的理论家通常更乐于案例研究,这是因为,丰富的
案例研究能更容易再现产业的因素和行为。基于以上原因,再加上数据搜集的困难,
论文在经验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方法,在对专有软件与开源软件竞争均衡及

虽然现在有一些学者陆续提出了对于产业组织理论中 SCP 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质疑,但是 SCP 分析仍然是产
业组织理论的主流研究方法。

[美]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18
其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 Linux 和微软的竞争为例,进行经验分析,进一
步印证本文的理论命题。在研究中用到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赛迪(CCID)、国
际数据公司(IDC)、纳斯达克(NSDQ)和中关村在线网(www.zol.com.cn)等机
构和网站。

0.5.2 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内容:
(1)结合市场结构和竞争特征分析,构建了两类软件竞争的主要行为框架。
在网络外部性基础上,引入了源代码保护因素,综合探讨了开源软件出现后系统软
件市场结构由垄断逐步转向寡头的内在机理,为竞争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市场基础。
在对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特征分析中,创新性的提出了两类软件在市场进入、
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方面的非对称竞争结构,并考虑到系统软件的平台竞争特征,
构建了市场进入竞争、商业模式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在内的行为框架。其中,市场
进入竞争是其他竞争行为发生的基础,技术创新竞争是竞争的最高形式,两种商业
模式间的竞争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本质。这些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软件
产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在模型构建上,根据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特征,扩展了已有的竞
争模型。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在位者-后入者模型的竞争主要是古诺竞争和伯川德
竞争,本文在对开源软件的进入分析中,采用了横向差异的 Hotelling 模型,并引入
两厂商初始网络规模的非对称性因素,突出了网络外部性在进入竞争中的作用;同
时考虑到消费者市场的动态变化和调整,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消费者市场模型。在对
商业模式竞争的研究中,扩展了 Economides 和 Katsamakas(2005)的研究,在双
边市场理论的基础上,将消费者需求与应用软件商之间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因素引入
模型的分析。在对技术创新竞争的研究中,将 Bitzer 和 Schroder(2003)的静态竞
争模型扩展到动态策略博弈下的创新竞争模型。
(3)在福利和政策分析上,利用比较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通过对商
业模式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中,垄断市场和双寡头市场下的产品价格、销售数量、
厂商利润、消费者福利、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比较,更深入全面的探析了开源软件发
展所产生的福利效应和创新效应,进一步明确了其对整个软件产业的影响,从理论
上论述了政府干预开源软件发展的必要性。在政策分析中,对典型国家发展开源软
件的政策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了当前各国对开源软件的政策手段,并结合理论分析,

19
提出中国在推动开源软件的发展中,应围绕降低开源软件的转移成本和激励开发者
参与两方面,重点采取放松软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阶段性政府采购、组建开源社
区、加强开源培训等政策措施。

20
1 开源软件发展机制与系统软件市场结构

在较强的网络外部性和源代码保护影响下,以专有软件为主的系统软件市场呈
现出垄断的格局,而开源软件(如 Linux)的出现却对这一市场结构形成了较大的
冲击,引领市场逐步走向寡头竞争性结构。本部分首先探讨了系统软件市场的网络
外部性、双边市场和系统竞争等特征,对开源软件的参与激励、组织结构、商业化
等发展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厂商供给和消费需求两方面,探析了
开源软件对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的影响问题,为本文的竞争行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
础。

1.1 系统软件的市场特征

系统软件是软件产业中的基础软件,具有软件产品的基本特征,例如高固定成
本和低边际成本、边际报酬递增、软件产品标准等。然而,系统软件与软件产业中
的其他产品又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及运作规律,影响着系统软件的消费者行为和厂
商间的竞争行为。其中,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以及系统竞争特征最为典型。

1.1.1 网络外部性

1.1.1.1 网络外部性内涵与分类
网络外部性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
“网络外部性”
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0 年 Leibenstern 对流行效应(bandwagon effects)和孤
傲效应(snob effects)的研究。但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探讨始于 1985 年,Katz 和
Shapiro 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题为《网络外部性、竞争与兼容性》的著名论
文被誉为网络外部性领域取得突破的主要标志。随后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如戴维
(David)、法雷尔和沙劳纳(Farrell & Saloner)、阿瑟(Arthur)等在网络效应研
究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朱彤,2001;2003)。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外部性较为权威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Katz 和 Shapiro
(1985,1994)将网络外部性定义为,当消费同样产品的其他使用者人数增加时,
某一使用者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增量。有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
Liebowits 和 Margolis(1994)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认为,网络外部性是指当采取同样

21
行动的代理人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产生的净价值增量①。并且还指出网络外部性也
可能是负的,即超过一定程度,网络规模扩大会降低网络用户的效用,典型的例子
如通信网络。由于系统软件市场中的网络外部性往往是正的,而不是负的,所以本
文中的网络外部性主要是指正的外部性。
根据网络参与者的收益来源不同,网络外部性可以划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
接网络外部性(Katz & shapiro,1985,1986;Economides,1996)。两种网络外部
性的作用机制对比可参见图 1-1。直接的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使用相同或兼容产品
的人数对用户收益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网络外部性。也就是说,一个用户对产品的
使用直接增加了该产品的价值,从而使现有用户获益。直接网络外部性意味着,同
一市场内消费者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使用同一产品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使
用者的消费效用。存在明显直接网络外部性的典型市场就是电话服务市场。对于一
个电话用户来说,其所在的通话网络用户规模越大,则可以通话的潜在对象也就越
多,该通话网络对用户的价值也就越大,消费者从电话服务中能获取的效用也就更
大;反之,则越小。类似的,传真、电子邮件、Internet 等市场都存在着明显的直接
网络外部性。
如果用户规模的增加导致该产品的互补品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价格降低而产
生价值增加,则称为间接网络外部性。间接网络外部性一般出现在硬件/软件系统中
(Katz & Shapiro,1985)。它可以看成是由兼容的互补组件构成的“系统”。在这
种情况下,(硬件)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互补(软件)产品的可得性(包括品种、质
量和价格)。用户规模与(硬件)产品价值之间的正反馈表现为:用户规模-互补
产品(软件)的可得性-(硬件)产品价值这种间接的方式。
直接网络外部性 间接网络外部性

消费者 A 的决策 消费者 A 的决策

互补品情况

消费者 B 的决策 消费者 B 的决策

图1-1 直接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对比


Liebowitz S.J.,Margolis Stephen E.Network Externalities:An Unconmmon Traged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2):133-150.

22
直接的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的网络外部性作用方式不同:前者是用户通过自己的
使用行为直接给其他用户带来收益,同时也使自己获得收益,强调用户之间形成网
络;而后者强调用户加入网络获得的收益表现为获得价格更低和种类更多的产品或
服务,因此间接网络外部性出现的条件往往会与网络的规模性联系在一起。
基于以上的分析,网络外部性揭示了用户数量与产品价值之间的正反馈关系,
即随着购买和使用同一种产品的用户人数增加,该产品的价值上升;反过来,产品
价值的上升进一步吸引更多用户。因此,也有学者(Shapiro & Varian,2000)把网
络外部性概括为需求方规模经济。这种需求方规模经济不同于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实
现成本下降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它只有通过大量的消费和使用才能构成规模化,是
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经济。当市场规模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这种需求方的
规模经济和供给方的规模经济会产生良性互动,从而会引发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效
应,使网络经济表现出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
1.1.1.2 系统软件的网络外部性
系统软件网络外部性特征非常明显,其网络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软件自身
的系统性和软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补性。下面主要从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
网络外部性两层面来探析系统软件的这一性质。
(1)系统软件的直接网络外部性
系统软件的直接网络外部性主要源于同一系统网络中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而消费者在信息交流中获得的效用水平直接依赖于网络的规模(installed base),
用户数量越多,消费者的效用就越高。这是因为消费某种系统软件的用户都将会成
为该软件网络中的一部分,整个网络也将因这一软件的市场规模扩大而受益。
Shurmer(1993)曾对套装PC软件市场中网络外部性的来源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
的调查研究①。例如,Windows 操作系统的使用者就构成了一个无形的网络,使用
Windows 操作系统的人越多,现有的用户就可以更容易分享文件,Windows 操作
系统对使用者的价值就越大,就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放弃与其不兼容的Mac操作
系 统 而 转 向 Windows 操 作 系 统 ② 。 对 此 , 有 学 者 用 更 通 俗 的 “ 赶 潮 流 ” 效 应
(bandwagon and snob effects) 来描述系统软件的直接网络外部性特征。当某一系
统软件在用户中一旦形成明显的网络外部性,用户就不会轻易放弃而转向其他系统
软件产品。这是因为,和其他用户所使用软件的不兼容将会导致转换成本的增加,


Shurmer,M. An Investigation into Source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the Packaged PC Software Market[J].
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1993,5(3):231-251.

苹果公司自行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 Macintosh。

23
进而丧失网络外部性。
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用户倾向于选择市场份额较高的系统软件产品。
正是由于这种特征,厂商在销售软件产品时,迅速占领市场就成为其获取超额利润
的首要策略选择。在现实交易中,尽管一些厂商以低价销售其新开发的软件产品,
短期内会丧失部分利润,甚至出现亏损。但是,一旦打开市场,在用户中形成网络
效应,其市场份额就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也会获得长期利润。从某种程度上说,
系统软件厂商以低价推广其新产品也正是对系统软件产业特征的准确把握①。
(2)系统软件的间接网络外部性
众所周知,计算机软件大体上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用于
控制计算机资源(包括中央处理单元时间、内存空间、磁盘空间和I/O通道)的分配
和使用。应用软件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功能而设计的、面向用户任务的软件,需要在
系统软件的支持下运行,并执行用户的命令。
系统软件的间接网络外部性产生于系统软件(基础产品)与应用软件(辅助产
品)之间在技术上的互补性,以及消费者对可获得应用软件产品种类多样性的偏好,
也即所谓的硬件/软件范式②。这种辅助性导致了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而这种
相互依赖性使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无法单独为消费者带来效用;反过来,如果有较
多的消费者使用某种操作系统,那么应用软件供应商将为该系统软件提供更多种类
的软件产品,应用软件品种的增加,又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去购买该系统软件。例
如,Windows与微处理器制造商Intel公司的计算机硬件具有互补关系,从而构成一
虚拟网络(硬件/软件网络)。
此外,系统软件的间接外部性还源于配套服务的发展为用户带来的效用增值。
对于软件产品而言,学习和使用成本是影响消费者效用的重要因素。因为对于许多
复杂的软件,为了掌握如何使用该软件,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资源。如果某种
厂商的系统软件市场规模越大,就越能吸引软件操作手册、专门培训等一系列服务
和支持的有效供给。如由于Windows的大范围使用,围绕这一软件形成了许多专业
化的硬件生产商和培训服务中心,从而增加了用户使用该软件的效用,也增强了该
软件的价值。


张嫚.论数字产业对传统反垄断理论与实践的启示[J].经济评论,2002(4):103-107.

可以把操作系统视为“硬件”,其上运行的应用软件视为“软件”,则它就是一个硬件/软件系统。

24
1.1.2 双边市场特征

1.1.2.1 双边市场的内涵与特征
(1)双边市场的内涵
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理论是产业组织体系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这
一理论领域主要的开拓者有阿姆斯壮(Armstrong,2002)、卡诺德和朱利恩(Caillaud
& Jullien,2003)以及罗歇和梯若尔(Rochet & Tirole,2003,2004)。
综合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双边市场”的典型定义如下。Rochet与Tirole(2003,
2004)从价格结构角度将双边市场定义为,当交易平台向交易双方索取的总价格水
平 p = p B + p S 不变时( p B 、 p S 分别为交易平台向消费者和销售商索取的价格),
p B 或 p S 的变化对平台的总需求和平台实现的交易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这样的
市场被称为双边市场;如果交易平台实现的交易量只与价格总水平有关,而与价格
结构无关,这种市场就是单边市场。Armstrong(2004)从网络外部性的角度,认为
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intermediary)或平台(platform)进行交易,而且一
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①,这样的市场称
作双边市场。双边市场涉及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用户,每一类用户通过共有平台与
另一类用户相互作用而获得价值(Wright,2004)。尽管两个定义的角度不同,但
均表明双边市场的交易平台可以通过改变定价结构来影响平台的交易量、利润和社
会福利。
双边市场的基本结构如图1-2所示。经济交易活动中,有些市场交易必须在某
个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平台通过一定的价格策略向交易双方提供产品或服务,并
努力促成它们在交易平台上实现交易(Armstrong,2002)。在交易中,平台厂商同
时向具有截然不同诉求的终端用户提供具有相互依赖特性的产品或者服务,并试图
通过非中性定价向每一市场合理收费来促使截然不同的终端用户都采用其网络平
台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利润,或者至少保持盈亏平衡。

销售商 平台 消费者

图1-2 双边市场的基本结构

(2)双边市场的特征


Armstrong,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mimeo,University College,London,2004.

25
与传统的单边市场相比,双边市场具有如下不同的特征:
双边市场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更多表现为交叉网络外
部性。这种网络外部性主要取决于参与到平台上的另一边用户规模,表现为每一个
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不仅随着同一边市场消费者的增加而上升,而且还随着另一边市
场的消费者对网络平台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以购物中心为例,零售商进驻购物中心
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已进驻零售商的数量,而且更取决于购物中心消费者的规模;同
理,消费者对光顾购物中心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其他消费者的规模,而且更取决于进
驻购物中心零售商的数量。对于在这类市场中运作的厂商来说,不仅市场需求与价
格总水平有关,而且价格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双边市场联合需求的形成。在定
价策略上,由于一边市场的定价将影响另一边市场需求。因此,厂商除了需要考虑
价格总水平之外,还必须考虑总价格在双边市场的分配问题,即定价结构问题。
双边市场同时向两边用户销售具有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t)和互补性
(complementary)的产品或服务。所谓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是指这些平台企业的产
品或服务在促成双边用户达成交易方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缺一不可。只有
双边用户同时对平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需求时,平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才真
正有价值,否则任何一边用户对平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没有需求时,该平台企业的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就不存在。这种需求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现象就是经济学
上的“鸡蛋相生”问题。比如,若没有商户受理银行卡,那么消费者就不会使用银
行卡进行消费;若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越多,那么使用银行卡的消费者也将越多①。
反之亦然。
双边市场定价法则与单边市场不同②。在单边市场中,产品或服务面对的是同
一类用户群体,不同产品之间产生的外部性会被用户内部化。在双边市场中,交易
平台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面对的是不同的用户群体,市场两边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并不
会被用户内部化。单边市场型企业可能会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
定价策略,但这跟双边市场定价的平衡法则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值得关注的是,在
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中,厂商普遍会选择倾斜定价的定价结构和非对称盈利模
式,将一方市场作为获利市场,而将另一方作为投资市场,以吸引获利市场的消费
者。例如,美国运通对其商户的收费一直很高,其利润的82%来自商户,而向持卡
人收取的费用相对较低。


胥莉,陈宏民.消费者多方持有行为与厂商的兼容性选择[J].世界经济,2006(12):28-38.

岳中刚.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及反垄断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8):30-36.

26
双边市场中的多方持有特征①。在传统产业中,消费者通常在竞争性厂商的产
品中选择其一。而在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中,尽管竞争性厂商提供具有替代性
的产品,但是由于基于网络而产生的产品之间互补性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趋向同时拥有多个竞争性不兼容厂商的产品,以获得更大的网络效用,消费者这种
行为被称为多方持有行为(multihoming)。在网络型产业中,需求方表现出来的一
些特征类似于供给方具有的特性,如规模经济性反映了厂商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
关系,而网络外部性体现了消费某种产品的消费者人数与消费者获取收益之间的关
系。因此,网络外部性常常被看作是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性。类似地,在网络型产业
中,将厂商的兼容性选择复制到需求方,其表现便是消费者多方持有行为。
(3)双边市场的分类
从平台所有权的角度来看(Roson,2004),双边市场可分为独立拥有的平台
和垂直一体化平台两大类。独立拥有平台又称作垂直分解的平台,它是指平台的所
有权只由中间层组织这样的参与者拥有,它又分为三种情况:开放平台所有权、封
闭平台所有权和垄断平台所有权。垂直一体化平台是指,不再只是由中间层拥有平
台,销售商或消费者也拥有自己的平台摊位,它又可分为开放平台所有权和封闭平
台所有权。
Evans(2003)根据交易平台的功能将双边市场分为三类②:①市场制造型。这
种双边市场的特点是方便双边用户的交易,通过交易平台提高搜寻交易对象的效率
和交易双方匹配成功的可能性。拍卖行、房屋中介、股票和期货交易所、购物中心
等都属于这类双边市场。②受众制造型。这种双边市场交易平台的主要职能是吸引
观众、读者和网民等,这样企业才愿意到交易平台上发布广告和产品信息。电视、
报纸、杂志、电话黄页及门户网站等就属于这类双边市场。③需求协调型。这类双
边市场能帮助两边的用户通过交易平台来满足相互的需求。Windows操作系统、银
行卡系统、移动增值业务平台、浏览器、网络游戏等都属于这种双边市场。
容易看出,“双边市场”问题与间接的网络外部性概念比较接近。但两者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网络外部性理论过于强调需求方规模经济,并没有考虑到买卖
双方的互动问题,因而也就不会考虑平台运营者接入定价的价格结构对市场的影
响;交叉网络外部性主要基于消费同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之间产生的外部性,
或者提供基础产品的企业和提供衍生产品的企业之间存在的外部性,从寡占理论中


胥莉,陈宏民.消费者多方持有行为与厂商的兼容性选择[J].世界经济,2006(12):28-38.

Evans,Davids. 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J].Yale Joumal on Regulation,2003,(20):325-381.

27
吸取了研究价格结构的传统,同时借用了在最终消费者之间无法内在化的间接外部
性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平台运营商与买卖双方的策略互动。
1.1.2.2 系统软件市场的双边市场特征
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处于软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链接硬件与应用软件,是消费
者实现对计算机功能诉求的必要前提,是一种典型的双边市场产品。从某种意义上
讲,围绕着操作系统平台,硬件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多个主体进行
运作,这些主体对操作系统的需求相互关联,如图 1-3 所示。由于消费者需要购
买与操作系统相匹配的应用程序来满足使用需求,便引发了消费者和应用软件开发
商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双边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

操作系统
授权提供 操作系统
开发工具 软件销售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销售
消费者
开发商

图1-3 操作系统的双边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陈宏民,胥莉.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操作系统厂商是双边市场中的平台厂商,通过一定的价格工具,向两侧市场提
供操作系统软件。对应用软件商收取版税,同时向硬件制造商、消费者进行产品销
售。但在应用软件开发商市场,操作系统厂商通过授权方式,使应用软件开发商可
以基于其操作系统进行应用程序开发。而在消费者市场上,一般的消费者都是通过
购买安装了操作系统的机器,或者是为了使用某种应用功能而不得不购买操作系统
软件。特别是在前一种情况下,消费者不能区分出自己到底为操作系统付出多少费
用,消费者能感知到的是使用是否方便,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能满足需求,
图 1-3 中的虚线表示了这个系统的启动因素。而从技术上来说,操作系统也是应
用软件厂商为增加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必要投入。例如,微软向两类客户群体(电
脑用户和软件开发商)提供 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电脑用户使用 Windows 操作
系统来运行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应用程序,而软件开发商也必须借助于 Windows 操作
系统吸引电脑的最终用户。
与其他的双边市场相比,操作系统双边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操作系

28
统属于一种技术平台,通常这些平台由一个绝对领导地位的厂商控制,进入门槛较
高。其次,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共同投入。由于操作系
统平台与应用软件在技术上具有较强的互补关系,应用软件必须以现有操作系统作
为基础才能进行。同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又不像传统纵向结构中的上下游关系,
操作系统本身也可以和最终消费者发生直接关系。第三,软件开发商对某种操作系
统的需求取决于有多少消费者使用该操作系统;而消费者对该操作系统的需求则取
决于能够在该操作系统上运行的软件规模。操作系统软件必须拥有丰富的应用软件
支持才能吸引消费者,因为应用程序种类越丰富,消费者采用操作系统的效用就越
大,即应用软件开发商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外部性越大,所以在系统软件的双边市场
中一般先发展应用软件方市场。在一些情况下,为平衡两类消费者的需求,系统软
件平台厂商通常对外部性较强的一方采取低价甚至免费策略或成本转移的方式,以
吸引其参与平台并进行交易。如微软向软件开发商免费提供 Windows 操作系统接
口,而向电脑用户收取操作系统的费用以使两类用户群体都能加入到 Windows 操作
系统平台上来。
总体来说,正是由于操作系统市场存在这种交叉网络效应,操作系统厂商要实
现利润,需要同时吸引应用软件开发厂商和终端用户。一方面为第三方软件开发商
提供有利的开发工具等服务,建立起强大的应用开发支持,同时也要积极扩大消费
者群体,构筑起操作系统的用户网络。

1.1.3 系统竞争性

系统竞争最早是由Katz和Shapiro在1994年提出的,他们将系统定义为互补性产
品集合在一个界面上来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①。并指出与单一产品不同,这种系统
产品之间的竞争方式主要有三个特征:预期、一致性和兼容,其中前两者主要和网
络外部性相关。后来,Farrell和Monroe(1998)在研究PC市场的竞争模式时,将PC
硬件市场的竞争划分为组件竞争和系统竞争。组件竞争是指在组成系统产品的各个
互补品市场上,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展开竞争。系统竞争是指厂商仅仅在最终产品市
场上展开竞争,而在互补品(或中间产品)市场上外部厂商由于协议或知识产权限
制等原因难以进入。
通常状况下,一个单独的系统软件本身并没有价值,它需要和其它应用软件(组


Katz Michael L.Shapiro Carl. Systems competition and network effects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 (2) : 93-115.

29
件)一起使用才有价值,这样具有互补功能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组装在一起构成
了一个系统,这就是软件的系统性,这一特征源于软件产品的专业分工和模块化生
产模式。传统产业中产品间的相互独立性较强,竞争集中于某个单件产品,而在系
统市场中,软件厂商面临着采用组件竞争体制还是采用系统竞争体制的重要决策①。
在封闭的系统竞争体制下,完成一个产品系统所需要的相关活动通常在一个企业内
部完成,企业之间在最终产品市场进行系统竞争。由于系统的价值链只对内部生产
单位开放,对外部企业是关闭的,因此这是一种封闭的组织结构。在组件竞争体制
中,生产是在遵循主导设计规则下,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不同的系统组件或模块生
产,并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事后的组装。由于产品系统的价值链是对整个产业中的
所有企业开放的,因此这是一种开放的组织结构。无论是采取封闭的组织结构,还
是采取开放的组织结构,系统软件的竞争策略都要涉及到互补产品的价值②。
对于操作系统软件而言,除了本身的性能外,其价值还取决于基于这一操作系
统所开发的应用软件的价值。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具
有良好性质,还依赖于在其界面上所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的数量及良好性能。系统
效应的客观存在导致厂商在进行产品竞争时,会根据系统竞争的要求调整其产品和
互补产品的系统性能,并以其为优势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例如,厂商对可能形成
系统竞争的软件产品进行同步开发与销售,如微软将Windows操作系统与探索者网
络浏览器(简称IE)的捆绑销售就是典型的案例。

1.2 开源软件的发展机制

对开源软件发展机制的研究源于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 1998 年撰写


的《大教堂与集市》一书。在这本堪称开源软件的“圣经”中,雷蒙德详细地描述
了开放源代码软件的运作原理,比较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在生产模式、产品性能
和质量方面的差异③。此后,开源软件现象引起了经济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经
济学者投入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Elsevier 出版的学术期刊《Research Policy》曾
在 2003 年第 7 期出版了开放源代码软件现象研究成果的专辑。许多著名的经济学
家,如泰勒尔(Tirole) 、克劳(Krogh) 和勒纳(Lerner) 等都参与了这方面的
研究。依据本文研究的需要,下面主要从参与激励、组织结构和商业化等方面对开


唐要家,于立.系统市场中企业策略性排他行为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6):14-22.

张嫚.论数字产业对传统反垄断理论与实践的启示[J].经济评论,2002(4):103-107.

Raymond , E R .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 musings on linux and open source by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
[M] . Sebastopol , CA : O’Reilly & Associates Inc , 1998 : 30-35.

30
源软件的发展机制进行分析。

1.2.1 开源软件的兴起与发展

开放源代码是软件领域特有的现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不同组织
之间共享程序源代码的事实。当时,天才的黑客们自由交换着他们的作品,并共同
创造了令人炫目的成果:Unix和支撑Internet的所有重要技术,如Apache、TCP/IP,
Send Mail,Bind等①。不过,这一时期的合作性软件开发项目是在非正式的基础上
进行的,没有在确定产权和软件再次使用限制上做出规定,因而难免产生了一些法
律纠纷(Lerner & Tirole,2003)。
对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随着软件的商业化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微
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发表了《致电脑业余爱好者的一封公开信》一文,引领软
件步入了Copyright时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软件产业得到了繁荣发展,然而也带
来了新的问题——个别厂商(如微软)对软件开发技术的垄断引发了软件用户以及
计算机专家的不满。在此背景下,1984年美国软件工程师理查德·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在软件领域发动了GNU工程,并且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建立起了自由软件
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试图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模
式——避免垄断、加强软件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软件发展模式,从而拉开了“开源软
件模式”的序幕。为了表示对版权(Copyright)保护的叛逆,FSF引入了一项重要
的创新,使用了一个所谓Copyleft的授权方法——GPL公共许可证(General Pubic
License)。从此,开源软件开始与许可证制度联系在一起,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也
逐步规范化(Lerner & Tirole,2003)。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源软件依托Internet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开始步入商业化
阶段。1991年由李纳斯·托沃兹主导的Linux开发成功,从此开源软件有了自己的操
作系统。随后,基于开源的中间件(Jboss)、数据库(MySQL)、应用软件(SugarCRM、
Xensource、Pentaho)等都得到长足发展。这一时期,商业公司和开源协会之间的
互动变得普遍,并出现了很多不同于GPL的许可证协议,如LGPL、BSD、MPL、
NPL等。1998年,网景公司(Netscape)公开了它的浏览器产品的源代码。同年,
Sun微系统公司也公开了其Star-office程序的源代码,IBM也公开了其主流产品AFS
文件系统的源代码。Sun公司和IBM公司还将开源软件视为打破微软垄断的战略机
会,在公开自己部分软件源代码的同时还对其它开放源代码组织提供金钱和设备的


张平,马骁.开源软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批判与兼容(一)[J].科技与法律,2004(1):54-61.

31
无偿援助,逐步以开源软件替代微软软件作为其硬件产品的操作系统。本质上讲,
开放源代码软件模式是对传统知识产权模式的反叛,它的诞生标志着软件生产已经
开始突破知识产权模式的束缚。

1.2.2 开源软件的参与激励

开源软件被认为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私人供给问题。按照传统的公共产品理论,
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私人无法从生产公共品中获得全部的收益。因此,以追求
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经济人不会主动提供公共产品,从而公共产品的供给会面
临不足。然而,目前投入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的人数以百万计,而且其中还包括许
多非常著名的国际厂商。由于开源行为有悖于传统专有软件的开发模式,这种现象
背后的激励动机吸引了大量经济学家的研究(Lerner & Tirole,2002;Lee & Cole,
2000;Hars,2000;Lakhani & Hippel,2003)。到目前为止,相关的研究大都是在
传统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框架内解释开源软件供给的激励,归纳起来主要有外在的选
择激励理论和内在的利他主义与研究兴趣理论。
1.2.2.1 选择激励机制
在选择激励机制下,私人对公共产品自愿无偿奉献主要是因为其在贡献过程中
可以获得特殊的收益,而这些特殊收益在不做出自愿奉献的情况下,是无法获得的。
开源软件实质上是一种“私人-集体”(private – collective)创新行为(Hippel &
Krogh,2003),虽然开源软件本身是公共产品,但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收益却是
由源代码开发者私人独占。开发过程中的收益有三种:声望、对技术的控制和学习。
首先,志愿者参与开源软件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其个人在群体中和行业内的声
望。开发者通过参与开源项目可以向市场发出信号,表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
平,从而增加他们在行业内的声望,得到同行认同(Lerner & Tirole,2002),以便
能够在私人产品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待遇,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职业生涯收益可以超
过将软件进行市场交易获得收益。例如,Apache项目中的部分开发人员因参与此项
目的研发而获得了较高的工资水平(Hann & Roberts,2002)。开源社区作为一个信
号显示平台,保障了激励的有效性(Dalle & Jullien,1999)。通过内部信号机制,
高水平和贡献大的参与者在组织内部得到认可和尊重,即使是一般参与者的贡献也
被大家所了解,使参与者得到声望、政治理想等激励;通过外部信号机制,开发人
员独立工作,所有同行和软件的使用者能够经常观察到他们的成果,能很清楚的辨
析个人对项目所作出的贡献,使得高水平参与者的能力很容易被市场发现。在内外

32
部的双重激励下,开发者们愿意牺牲暂时的收益而参与开源项目的开发。
其次,参与某一开源项目的程度往往决定了开发者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影响和控
制能力。由于开源软件开发者自愿工作的特点,开发者可以只关注某些特定的技术,
而忽略其他外部参与者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导项目发展的方向,自己制定项目
的进程和开发方式(Hippel,2003)
,而这些因素对于程序员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第三,参与的内在价值和向高水平同行学习是开源软件吸引许多参与者的重要
原因(Lakhani & Wolf ,2001)。只有参与到开源软件开发过程的人才能真正学习
和体会到关键和微妙的技术,而这些关键和微妙的技术是仅仅使用开源软件的人所
不可能体验到的(Hippel,2003)。McGowan(2001)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进行了
分析,同样认为参与者自愿无偿地参与是因为开放源代码软件为其提供了一条通
路,使他们能够了解和获得其他参与者的隐性知识、技能和经验等①。
1.2.2.2 利他主义与研究兴趣
利他主义与研究兴趣的观点认为,参与者是基于利他或者研究兴趣而甘愿做出
无偿奉献的。Raymond(1998)等学者提出了“礼物经济”的解释,认为自愿的软
件开发人员完全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美德②。另外,研究兴趣也是激励开源软件研发
的一个重要因素,Bezroukov(1999)将参与开源软件的行为视为一种特殊的学术研
究工作③,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将自己所进行的研究成果公开,以供同行的研究者共
享和评价④。他认为开源软件的参与者和许多应用科学的研究者有着相似点:他们
都是为了实现理想和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所做工作没有直接的
报酬,但比较重视自己在行业内的声誉。

1.2.3 开源软件的组织结构

软件产品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其他产品一样主要有两种:企业组织方式和市
场组织方式。以企业方式组织的生产,利用企业的资源在企业内部完成,如微软、
甲骨文等公司的软件开发;以市场契约方式组织的生产,通过市场中各种生产要素
间的相互契约来完成软件的开发,如程序的外包开发等。但开源软件的开发却采用


McGowan,D.Legal Implication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J].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2002(1):279- 280

Raymond.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Musings on Linux and Open Source From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
[M]. Sebastapol:O’Reilly and Associates.1998.

Bezroukov,N..A Second Look at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EB/OL]. http: //firstmonday. org/ issues/ issue 4_12/
bezroukov/,2007-10-26.

Dasgupta 和 David(1987,1994)将新知识创造的激励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科学”的环境中,另一种是在“技
术”的环境中。在科学的环境中,同行的认同和随之而来的声誉会带来补偿性的收益,如赞同、在学术组织中
的地位或未来在企业中的位置等。在技术的环境中,得到的激励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通过控制产权实现利润最大
化。

33
了一种不同于上述两种传统方式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Gararelli(2002)认为开源软件组织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层级制的自组织、自规制
和非所有权的组织形式①,在为开发人员提供激励的同时,能够克服吸引自愿开发
人员时的合约失灵问题(Frank & Jungwitth,2003),实现了有效的交易以及个人独
立和组织利益之间的有机协调,在组织效率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Raymond
(1998)最早运用了“集市”这一词汇来描述开源软件的组织特点。他认为传统的
专用软件厂商是人员高度集中、按照固定的方式和目标前进的组织方式;而开源软
件则是分散的、民主的组织方式,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有各种不同议程和方法的
乱哄哄的集市,一个一致而稳定的系统奇迹一般从这个集市中产生了”。Demil 和
Lecocq(2003)将开源软件的这种组织结构命名为“集市化的治理结构”(bazaar
governance) ②。他们认为在公共产权制度下的集市化治理结构中,组织的控制强
度比层级结构和网络结构要弱。Seidel(2002)将开源项目的组织结构称为“C 型”
组织,并比较了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和传统的 M 型组织、网络型组织结构的差异,
总结出了 C 型组织的六个特征③:没有正式的组织边界;追求更高目标的强有力的
团队文化;所进行的工作没有物质报酬——产品供免费使用;没有商业秘密——所
有的开发工作都是在互联网上公开进行的;联络方式经济有效(通过互联网);项
目最初源自于兴趣而不是基于市场调研;免费公布产品的源文件。表 1-1 对市场
型、层级型和开源社区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从比较中,也可以看出,开源社区
是一个更符合基于网络环境下软件产品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

表 1-1 开源社区与市场和层级组织的比较
项目 市场型 层级型 开源社区
标转化基础 合同—私有产权 雇佣关系 共同的目标,公开源代码原则
联系方式 价格 常规方式 网络,成员大会
解决冲突的方式 讨价还价 命令、监督 有些命令,监督很少
灵活性 高 中等 高
团体间互动频率 低 较高 核心层高,其他层较低
参与者偏爱或选择 独立 相互依赖 无私的
资料来源:Seidel,MD L..An Initial Description of the C-Form Organization[J]. working pape. http:// www.
rhsmith. umd. edu/ dit/kstewart/ResearchInfo/SeidelStewart0402.pdf, 2002.


Gararelli.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J],SSRN Working Papers,2002.

Demil,Benoit&Lecocq,Xavier.Neither market or hierarchy or network:The emerging bazaar governance
[EB/OL].http://opensource.mit.edu/papers/demillecocq.pdf,2007-11-2.

Seidel,MD L..An Initial Description of the C-Form Organization[J]. working pape. http:// www. rhsmith. umd. edu/
dit/kstewart/ResearchInfo/SeidelStewart0402.pdf, 2002.

34
1.2.4 开源软件的商业化

开源软件的许可证制度要求软件的源代码必须保持免费开放状态,允许任何人
使用、拷贝、修改、分发,同时也允许任何人或组织利用开源软件谋取商业利益。
由于开源软件本身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将开源软件
的商业化运作作为获取利润的手段,特别是在市场中较为弱小的企业更是投入人力
和物力积极参与到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以获得产品的创新,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
力。如IBM等对开源软件ApacheWeb服务器的支持,RedHat、Novell对Linux的支持,
发行版厂商、Canonical公司对Ubuntu Linux的支持等。
开源软件的商业化过程主要是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的整合(如图 1-1 所示)。
开源社区没有商业模式,社区开发的软件源代码是开放的,用户可以自由获得、自
由修改、自由复制、自由发行,也可自由免费下载;而开源企业是与该开放源代码
程序相联系的软、硬件商业企业,具有商业模式,面向用户提供支持和服务,采用
低价经营方式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相关或者衍生软件中获利,用户往往不能免费下
载其发布的产品版(或商业版)软件产品。开源社区与开源企业之间相互协同,共
同推动了开源项目的开发。社区成员可以借鉴并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软件开
发,形成知识的累积效应;而企业将社区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产品,促进社区研究成
果的应用,反过来又可以为社区提供大量资金。通过社区与企业的这种相互作用,
既保障了知识的共享,同时又确保知识转化为可靠的商品,形成了开源软件不断发
展、创新的良性循环。
由于开源软件受到逆版权制度的保护,其商业化是在不能损害软件源代码开放
和免费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不能通过限制开源软件的使用权利获利,只能对所提供
的增值服务收费。因此,商业化并不会对开源软件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反而会促
进开源软件的推广和普及。

35
开源社区
全球志愿者通过社区对开源
软件进行开放的透明的先导 开源企业(开源发行商)
开发
在企业内进行封闭性后
集体开发、合作创新
续开发 市场
源程序代码全部开放,技术 企业开发、自主创新
主要用户:企业、行业、
全部公开
自由下载社区先导开发 政府等具有经济能力的
开发者坚持“开放、共享” 的全部技术(公开)、全 法人团体
的开源精神,不追求经济利 部源代码(开放);后续
益 开发工程化实现技术 开源软件发行商与用户
(不公开) 签订商业合同,进行付
没有商业模式
费(低价)交易
全部源代码开放 具有
资金支持:主要依靠基金会
公开和不公开的并存技 开源企业向用户提供技
术(即在开源条件还包 术支持和其他服务
不必对软件的纠错、补丁负
含一定的技术秘密和商
责,一般不向用户提供技术
业秘密)
支持和其他服务
具有商业模式
社区发行版(或测试版)
社区版可用,实现性能创新, 资金支持:主要依靠企
但可能不够稳定、优化和成 业经营收入
熟,一般未经质量认证
对软件的 Bug Fix、补丁
和解决方案负责,向用
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其他
社区发行版(升级版) 服务
对开发者递交的 Bug Fix、补 产品发行版(商业版)
丁进行测试实验;对社区版 产品版成熟,性能稳定,
进行修改、升级、再发行 技术优化,质量保障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1-4 开源软件的商业化过程

1.3 开源软件与系统软件市场结构

在厂商均采用封闭源代码的情况下,由于网络外部性的作用,系统软件市场往
往呈现出垄断的市场格局。一方面,产品价值和用户群规模相互促进,已经获得竞
争优势的企业的软件产品价值会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另一方面,网络外部
性对已经使用某一软件产品的用户产生锁定效应,如果用户转向其它软件将需要付
出转移成本,包括重新学习的成本、更换支持资源的成本等,锁定效应进一步强化
了市场中在位者的竞争力,增加了竞争者和新进入者的成本。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
用下,系统软件市场难以达到较高的竞争程度,市场呈现出寡头垄断甚至是完全垄
断的特点,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赢者通吃”的市场格局。如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

36
统占领了整个市场中 95%以上的份额,而列第二位的苹果公司的 Macintosh 系统的
市场份额微乎其微。而开源软件 Linux 的出现却对微软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并深刻
影响着系统软件的市场结构,促使其由垄断市场逐步转向竞争性市场。其中,引发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开源软件采取了不同于专有软件的开放源代码模式。
市场结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特性及其变化①。下面综合网络外部性和源代码
保护两方面因素,从软件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探讨开源软件对系统软件市场结构
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1.3.1 源代码保护与网络外部性:厂商供给

1.3.1.1 源代码保护与厂商供给
厂商降低源码保护程度能够降低创新成本②。这是由于软件的创新具有累计性,
源码保护程度的下降使软件开发者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且能借助他人的
资源来检验和改进软件。但是降低源码保护程度也使得厂商难以对软件制定高的垄
断价格,甚至难以从销售软件中获利,这是因为其他厂商能够低成本地开发出类似
的软件,甚至用户能从互联网上下载到类似的软件。现实中,由于源代码开放,Linux
的创新成本较低,市场上有一定数量不同版本的 Linux 操作系统,而 Windows 操作
系统对源码保密,创新成本较高,但微软能独家垄断生产,并且针对不同用户划分
不同的操作系统版本,如 Windows98、WindowsXP、Windows 2000 等。
厂商降低源码保护程度往往还能提高软件质量,如源码保护程度低的 Linux 软
件往往经过了 Internet 上众多用户的检验和改进,因此 Linux 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
性一般要比源码保护程度高的 Windows 软件好。
厂商是否采取开源模式取决于创新成本和获利能力的权衡。对于源码保护程度
过低的开源软件(Linux),提高源码保护程度引起的创新成本的提高较少,而带
来的获利能力的增加较多,因此提高源码保护程度可以增加利润,给予厂商更多的
选择源码保护程度的自由,新厂商会更倾向于选择开源软件(Linux 模式)。如 Linux
厂商被允许采用源码保护程度较高的软件授权协议,这极大地激励了软件厂商选择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兴起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认为供给和需求特征决定了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的
有效形态。

厂商降低源码保护程度带来创新成本下降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法律能够很好地保证软件协议的有效实施,这样
源码保护程度不同的厂商之间难以相互借鉴来降低创新成本。如 Linux 软件采取 GPL 授权,使专有软件厂商(如
微软)难以借鉴 GPL 软件的源码。如果 IP 法律不能很好地保护软件协议,源码保护程度高的厂商能搭源码保护
程度低的厂商的便车,这会导致厂商都没有积极性降低源码保护程度,进而使创新成本难以降低到一个合理的
水平。

37
Linux 模式的积极性,促进了 Linux 的进一步发展;Netscape 的浏览器软件并没有
采取 GPL 协议,而采取了源码保护程度更高的 MLP 协议。而对于源码保护程度很
高的专有软件(Windows 模式),提高源码保护程度带来的获利能力提高较少,而
引起的创新成本提高较多,因此专有厂商提高源码保护程度反而会降低利润。这可
以一定程度上解释微软的共享源码策略,一方面有利于微软利用其他厂商的资源来
降低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也促使新厂商倾向于选择专有软件(Windwos 模式)。综
合来看,源码保护程度的提高会使新厂商更倾向于选择开源软件(Linux 模式)。
1.3.1.2 网络外部性与厂商供给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需求的网络外部性越强,新厂商越可能采用优势厂
商(即市场份额高的厂商)所采用的软件商业模式。这是因为,需求的网络外部性
越强,市场份额高的优势厂商的软件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网络优势越大,选择优势
厂商的软件产品的消费者越多,从而新厂商选择优势厂商的商业模式就能获得更高
的利润,并且考虑到未来的市场需求,市场份额大的商业模式在未来更可能流行,
这也使得新厂商倾向于选择该种模式。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在需求网络外部
性强的 PC 桌面操作系统市场,微软为什么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如果考虑到开放
源代码(Linux 模式)的需求网络外部性大于封闭源代码(Windows 模式)的网络
外部性强度,新厂商选择专有软件模式的积极性会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厂商往往开放源代码的积极性较高,如
Netscape 开放浏览器代码,Sun 开放了其办公软件源代码 Openoffice,而处于优势
的厂商往往开源的积极性不高,如微软对其 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 等软件的源
码保护程度较高。

1.3.2 源代码保护与网络外部性:消费需求

影响竞争格局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消费需求。消费者选择何种软件取决于软件
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而软件的价值也要受到需求的网络外部性和源代码保护的影
响。
1.3.2.1 源代码保护与消费需求
开放源码的低保护策略内生了较强的供给网络外部性,使开源软件价格低、安
全性好、稳定性高,并且使得用户拥有源码控制权。而专有模式对源码保密的高保
护策略内生了弱供给的网络外部性,使专有软件价格高、安全性差、稳定性低。现
实中,比较注重软件安全性、稳定性和源码控制权的服务器用户、嵌入式用户往往

38
会选择开源软件;比较注重网络价值的桌面操作系统用户则会偏向于选择专有软
件。
1.3.2.2 网络外部性与消费需求
开源软件是系统软件市场的后入者①,如果网络外部性越强,开源软件与在位
的专有软件之间的市场规模差距就越大,消费者选择专有软件带来的网络效用就越
大,从而消费者越倾向于选择 Windows 模式。现实中,不同细分系统软件市场需求
的网络外部性强度不同。桌面操作系统的通用性强,网络外部性强,服务器操作系
统专用性强,网络外部性弱,嵌入式操作系统专用性更强,网络外部性最弱。这使
得与桌面用户相比,服务器用户选择专有软件的积极性会有所下降,而 Windows
模式的需求网络优势对嵌入式用户几乎没有影响。

1.3.3 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由垄断向寡头转变

市场的结构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制衡。系统软件的供给方面:由于源代码保护
程度不同,开源软件(Linux)公开源代码,供给网络外部性较强,创新成本较低,
市场上将会存在一定数量不同版本的软件产品,而专有软件对源代码进行封闭,供
给的网络外部性弱,创新成本高,只能由一家厂商(如微软)独自生产;由于系统
软件市场具有较强的需求网络外部性,因此市场进入壁垒高,系统软件厂商数量将
会较少。系统软件的需求方面:凭借先入市场优势和面向一般消费者的产品战略,
专有软件(Windows)系统有更大的网络价值、更好的易用性和更强的功能性,而
凭借开放源码带来的强供给网络外部性,开源软件(Linux)有更低的价格、更高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合以上分析,在网络外部性强度不同的细分系统软件市场将会出现不同的市
场结构:①在服务器系统软件市场,开源软件(Linux系统)相比专有软件(Windows
操作系统)具有更高的独立价值,并且由于这类用户软件的网络价值较小,因此先
进入市场的专有厂商无法阻止开源厂商的进入,并且在该类市场开源厂商所占的市
场份额会逐渐上升,专有厂商所占的份额会逐渐下降;②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
相比服务器用户,开源软件(Linux操作系统)对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用户具有更高的
独立价值,并且对于这类用户软件的网络价值更小,因此在该类市场开源厂商所占
份额也会逐渐上升,并且很可能最终将专有(Windows)厂商挤出市场,占据统治
地位;③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网络外部性强度较高,由于桌面操作系统的消费者

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详见 2.2 节。

39
多为普通的个人用户,先入者凭借优势,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市场,开源厂商进
入市场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产品差异化足够大,仍能进
入市场,打破市场的垄断局面。

1.4 本章小结

与传统产业相比,软件产业具有不同的市场特征。尤其是作为软件产业上游的
系统软件,其市场表现出显著的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和系统竞争等特征,这些特
征催生了系统软件市场的垄断性。然而,开源软件在这种垄断性的市场中却表现出
了长足的发展。开源软件采用了“左版权”保护,对源代码进行开放,软件开发的
参与激励主要来源于外在的选择激励和内在的利他主义与研究兴趣,其组织结构是
一种不同于传统层级制的自组织、自规制和非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商业化机制主要
是开源社区与开源发布商间的协调与整合。
开源软件对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促使市场由独家垄断逐步转
向寡头竞争。引发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开源软件程序源代码的开放。通过对网络外
部性和源代码保护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由于源代码保护程度不同,开源软
件的创新成本较低,市场上将会存在一定数量不同版本的软件产品,而专有软件对
源代码进行封闭,创新成本高,只能由一家厂商(如微软)独自生产;凭借先入市
场优势和面向一般消费者的产品战略,专有软件(Windows)系统有更大的网络价
值、更好的易用性和更强的功能性,而由于开放源码带来的强供给网络外部性,开
源软件(Linux)拥有更低的价格、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网络外部性强度的
不同,不同的细分系统软件市场将会出现不同的市场结构,但总体上,开源软件的
出现增强了系统软件市场的竞争程度。

40
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行为

开源软件的出现促使系统软件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发生转变,进而推动原有市场
由垄断市场转向竞争性市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源代码开放的影响,开源软件与
专有软件的竞争行为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专有软件间竞争的特征。本部分首先探讨了
两类软件在市场进入、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非对称性结构,并在分析系统
软件市场竞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竞争的主要形式,为
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1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非对称结构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市场进入的序贯性、产品价格
的非对称性和产品质量的差异性等方面。

2.1.1 市场进入的序贯性

市场进入的序贯性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软件产业和
开源软件的发展历程来看,20 世纪 70 年代软件产品从计算机硬件产品中分离出来
后,专有软件优先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在系统软件市场形成了微软垄断的格局。而
开源软件 Linux 产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在软件市场上属于后入者。所以,开源软
件与专有软件在系统市场上的竞争是在位者与后入者的纵向竞争。
与双寡头市场的横向竞争不同,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在序贯的市场进入竞争
中,具有非对称的初始条件和市场环境。①用户安装基础的非对称性①。在位的专
有软件往往由于先入优势,已经占据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如Window占据了桌面操
作系统市场的90%。而后入者开源软件进入市场的初期,不具备任何用户安装基础。
②应用软件支持的非对称性。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之间在技术上的互补性,导致了
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性使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无法单独为消费
者带来效用;反过来,如果有较多的消费者使用某种操作系统,那么应用软件供应
商将为该系统软件提供更多种类的软件产品,应用软件品种的增加,又将吸引更多
的消费者去购买该系统软件。专有软件由于先于开源软件进入市场,吸引了大量的
应用软件开发商的支持,而后进入市场的开源软件,不得不和专有软件进行应用软


有关“用户安装基础”的内容详见下一节。

41
件开发商的争夺。例如,由于Windows的大范围使用,围绕这一软件形成了许多专
业化的硬件生产商、软件生产商和培训服务中心,从而构成了一虚拟网络(硬件/
软件网络),增强了该软件的价值。而Linux由于进入较晚,不得不从进入市场的初
期逐步培育自己的配套体系。

2.1.2 产品价格的非对称性

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在价格方面的差异是由两类软件的产权制度、生产组织方
式差异内生的。传统的专有软件一般只向用户发布执行程序,对于涉及软件运行原
理的源代码是保密的。而开源软件则不同,它是源代码随执行程序一起发行的免费
软件,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允许使用者对源代码进行修改并发布修改后的软件①。
因此,可以认为开源软件是一种能够实现完全价值传递的公共品。
开源软件的开发是基于自组织分布式的开源社区完成的,各开发者通过Internet
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项目发起者的协调,各成员进行独立的软件开发,软件创新
的动力来源于开源软件的选择激励和个人兴趣;而专有软件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层级
式组织进行开发的,软件开发的目的是获取利润。由于软件开发的组织或模式不同,
从而导致了产品发展导向、错误修改和定制化程度的不同,具体内容见表2-l。

表 2-1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比较

比较项目 开源软件 专有软件

源代码 开放(自由下载) 封闭(无法获得)

产品发展导向 开发者所需 客户需求

创新激励 选择激励或个人兴趣 对利润的追求

错误修正 快速 较慢
在一定条件下,可实
定制化程度 非常高的定制化程度
现定制。
资料来源:张平,马骁.开源软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批判与兼容(一)[J].科技与法律,2004(1):54-61;
赵时亮,陈通.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以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为例[J],经济学家, 2006(2):77-83;Kooths,
Stefan & Langenfurth , Markus.Open-Source Software:An Economic Assessment[J].MICE Economic Research
Studies, http:// mice. uni-muenster.de/mers/mers4-OpenSource_en.pdf,2003。作者整理。

由于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方式的不同,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在成本和价格方面


这里的条件是指与开源软件所对应的各种许可证。许可证规定了修改软件并重新发布修改后软件的条件。

42
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软件的成本主要是软件开发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对于
专有软件厂商而言,这些成本是明确的、可核算的,厂商了解这些成本的信息。同
时,厂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成本进行控制,可以根据市场的特点自行决定投入成
本的规模,以使产品达到所要预期的质量和性能水平。而对于开源软件厂商,每个
开发参与者都是一个独立的决策中心和行动中心,由于其自组织分布式的生产方
式,厂商无法做到统一的决策和控制,因而为了开发软件而投入的成本不仅是无法
测度的,而且是无法控制的。由于软件开发投入的成本不由任何人决定,因此我们
可以将开源软件的成本视为外生变量。
由于开源软件是公共产权制度之下的产品,厂商不能向任何使用软件的人收取
使用费用。因此,开源软件的市场价格为零。而对于商业软件,由于知识产权制度
赋予软件生产者的排他性垄断权力,厂商可以凭此在市场中给产品进行定价,向使
用者收取费用。厂商不是按照成本加价的方式来定价,而是期望获得的收入能够弥
补软件开发的固定成本,并能够获取一定的垄断利润。

2.1.3 产品质量的差异性

从开源软件开发工作参与者激励动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开源软件的开发是用
户导向的。同时,由于开源软件的分布式开发组织,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是外生的。
而专有软件的厂商在开源软软件零价格的压力下,为了能够获取利润,有足够的动
力将产品的质量调整到利润最大化水平。因此,对于商业软件厂商来说,软件产品
的质量水平是由厂商自己决定的,是一个内生变量。
消费者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判主要是基于指标系列的综合评价,如性能、稳定
性、安全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等(Messerschmitt & Szyperski,2001)。一
些研究已经显示,与专有软件相比,开源软件具有更强的质量优势。首先,由于开
源软件中源代码具有很强的可得性,使得软件可以得到自由、开放的维护和修改,
一旦运行中出现问题,能快速准确的查明故障原因,确定相应对策。其次,采用开
源的方式进行开发,使得开源软件的模块化更强,整个软件系统是一个松耦合系统

;而基于厂商内部的封闭式开发,是一个紧耦合的系统,这样一旦某个子系统出
现问题,整个系统的功能都要受到影响。


耦合表示的是各个部件之间的关联程度。

43
2.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传统产业,由于系统软件市场具有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以及系统竞争
等特征,正反馈、安装基础、消费者预期以及转移成本与锁定等就成为影响系统软
件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2.2.1 正反馈效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是一个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动态过程。在正反
馈机制的作用下,某种产品市场规模的增长过程常常符合一种可预测的模式,这种
典型的模式呈现为 s 形成长道路(如图 2-1 所示):缓慢的起步积累用户安装基础
(Installed Base),达到一定临界规模(Critical Mass)后爆炸性的增长,然后饱和。
所谓临界规模是指促成该种产品或技术标准形成正反馈效应的必要用户数目或采
用者群体大小,是维持一个网络成长需要的最小非零均衡规模。图中点 A 所反映的
产品用户网络规模就代表了临界规模。

用户安装
基础规模

临界规模 A

时间

图2-1 正反馈机制

产品用户安装基础高于临界规模的产品网络规模时,产品会出现自我强化的趋
势,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张;而当产品用户安装基础低于临界规模时,用户规模将不
断弱化直到产品退出市场。这是因为,一旦某种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临界规模的时
候,消费者预期将向有利于该产品的方向发展,消费者预期其他消费者也会采纳这
种产品,最终市场所有的消费者都会选择该产品;反之,当某种产品的市场规模未
达到临界规模的时候,由于消费者预期其他消费者也不会选择这种产品,从而使得

44
市场所有的消费者最终都不会选择该产品,该产品不得不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即正反馈具有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特征。
在系统软件市场中,供给方规模经济与需求方规模经济共存的状况进一步强化
了正反馈机制的效用。一方面,由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软件使用者的数量越
多,用户的协同价值越大,就会有越多的新用户愿意选择这种软件,进一步刺激需
求的增长;另一方面,需求方的增长使供应方规模经济得以实现,从而降低了供应
方的成本。在双重作用下,系统软件市场产生了极强的正反馈效应,一旦软件销售
量突破某临界容量,将以几倍的速度增长,形成马太效应。
正反馈效应的存在使得系统软件市场竞争容易出现“赢者通吃、输家出局”的
局面。当某种软件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将会成为业界实际上的标准,市
场上与该软件兼容的软件不断增加,用户不仅很容易得到与之相兼容的上(下)游
产品,也容易找到与之兼容的同种产品,被该软件锁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这种
条件下,优势软件就会不断自我强化,呈现出滚动的累积效果。再加上,路径依赖
与锁定的作用,经济系统对均衡状态的选择依赖于其前期历史的影响,如果技术转
换带来效用的增加无法弥补这种转移成本,消费者将不会从原有的系统转换到新的
操作系统,从而形成一种“选择优势”,把系统锁定在这个均衡状态。要使系统从
这个状态退出,转移到新的均衡状态,就要看系统是否能够积累充分的能量,克服
原锁定状态积累的“选择优势”。 这种情况下,当两种系统软件的用户安装基础不
对称时,那么网络外部性引发的正反馈机制就可能使用户安装基础大的产品迅速取
得具有显著优势的市场份额,并最终成为市场上的垄断者①。

2.2.2 用户安装基础

在网络外部性较强的系统软件市场上,安装基础是影响消费者和厂商行为决策
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安装基础(Installed Base)是指某一产品的用户数量或一个
网络的加入者规模。安装基础与转移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②,如果已加入网络的用
户转移成本较大,那么该网络的现有安装基础相应也较大。对于系统软件来说,用
户安装基础对于市场到底会选择哪种软件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某种系统软件
现有的安装基础较大,说明该产品成为标准的可能性较大,消费者不必担心将来与
其它消费者无法兼容的问题,从而将会引致更多消费者的加入,为厂商赢得更大的


Carl Shapiro and Varian 著.张帆译.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于“锁定和转移成本”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45
市场份额,赋予厂商更大的竞争优势。相反,与拥有较大用户安装基础的软件厂商
相比,那些用户安装基础较小的厂商将会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基于此,安装基础
作为厂商的一项重要“资产”,也就成为系统软件市场中厂商间竞争的基本内容之
一。
软件厂商可以通过对安装基础的系统升级、出售相关的互补产品、垄断关键技
术(如产品开发平台)等方法获取高额收益。其中,销售互补产品是软件厂商利用
安装基础的最主要形式。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厂商建立安装基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
销售其互补产品。反过来,利用安装基础销售互补产品策略又深化了主产品市场的
竞争,因为只有在主产品市场占据优势,才可能建立一个成规模的安装基础。例如,
微软公司在销售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时就有效地采取了这一策
略,微软意识到如果它能够通过操作系统的销售建立一个庞大的用户基础,那么它
就可以利用销售互补产品——应用软件的手段赚取更大的利润。实践证明,应用软
件的销售不但给微软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进一步确立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统治
地位。除了销售互补产品的策略之外,厂商还可以向其竞争者出售接入自己安装基
础的机会。这种交叉市场不但能够增强厂商安装基础的价值,而且还可以缓解厂商
间的竞争程度。

2.2.3 消费者预期

消费者预期是和用户安装基础有直接联系的一个因素。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的软
件产品中,由于消费者使用某种产品所获取的价值依赖于未来长时间内网络规模的
实际增长,所以一个理性的用户在选择软件产品时,必然会对网络规模的增长前景
和辅助软件产品的可获得性、价格水平与质量进行预期。一般来说,用户会选择预
期效用最大化的网络。
消费者对未来系统软件网络规模的预期,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产品现在的用户
基数、产品的相对优势、技术水平、由各操作系统支持的应用软件的价格与种类等

。当前用户基数会直接影响未来网络规模的增长,如果现有的用户基数越大,意
味着与这种网络产品相兼容的互补品需求量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互补品生产商积极
为其开发各种高质量的互补品。鉴于此,软件厂商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会努力
让消费者相信其软件产品的当前用户基数。另外,在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里,由于
锁定风险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在选择网络产品时必须进行预期。因为消费者在选择


原毅军,孙晓华.网络外部性与软件产业技术扩散[J].中国工业经济,2006(6):43-47.

46
某种技术标准的系统产品后,可能会由于转换成本高昂而使自己锁定在一种网络效
应低的网络系统里。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在选择某种产品时必然会对这种产品未来
的网络规模和网络效应做出预期。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将受到两方面预期的影响。当消费者预期其他消费者未来都
会选择应用某种系统软件产品时,他也将选择应用同样的软件产品;当他预期其他
消费者未来不会选择应用某种系统软件产品时,他也将放弃应用该软件产品,结果
会出现“被预期成为标准的软件产品将会成为实际标准”。例如,由于微软与英特
尔公司的联盟、技术上的优势、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大量支持与供给, Windows 操
作系统在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消费者预期 Windows 操作系统将会被采用,这种
预期通过正反馈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使消费者们纷纷购买 Windows 操作系统,促使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结果使得 Windows 操作系统真被广泛采
用,从而形成了 Windows 在操作系统市场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如果当初消费者在
购买前普遍看好的是苹果的 Mac,那么今天统治操作系统市场的就有可能是苹果而
非微软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消费者理性预期选择的
结果。
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消费者所形成的预期包含了做决定时所有能够获得的
相关信息,在确定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所作的预期可能与市场的最终结果相符
合,但有可能会导致市场竞争结果的“多重均衡”。例如,消费者预期无人会购买
某一系统软件时,可能会导致市场上产品的实际销售为零,形成一种均衡;消费者
预期所有的用户都购买某种软件产品时,可能会形成所有潜在用户都购买该产品的
均衡。

2.2.4 转移成本与锁定

转移成本(Switching Cost) 指的是消费者转向使用替代产品时必须付出的设


备更新、学习等成本。这种成本产生于消费者当前消费行为和他以前进行的投资之
间的关系。锁定(Lockin)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从一个系统(可能是一种技术、产
品或是标准)转换到另一个系统的转移成本高到一定程度,导致转移不经济,从而
使得系统达到某个状态之后就很难退出,从而形成一种“选择优势”,把系统锁定
在这个均衡状态。转移成本本质上是对路径依赖程度和锁定程度的衡量,常见的锁
定类型和相应的转换成本如表 2-2 所示。

47
表 2-2 锁定类型和相应的转换成本

锁定类型 转换成本

合同契约 补偿或毁约损失

耐用品的购买 设备更换

针对特定产品的培训 学习新系统的花费、精力和时间

信息和数据库 把数据转换为新格式,并随着数据的积累而上升

专门供应商 支持新供应商的资金

搜寻成本 对替代品质量等信息的认知

忠诚顾客计划 在现有供应商处失去的任何利益

资料来源:王国才.基于产品差异化理论的网络产品竞争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复旦大学,2005(3).

软件产业中常见的转换成本一般可分为四个方面。①消费者为正确有效使用软
件而投入的学习成本(Shapiro & Varian,2000)。例如,能够熟练使用 Windows 操
作系统的消费者转向 Linux 操作系统时,不但以前为学习 Windows 操作系统所付出
的培训、学习成本及费用将会沉没,而且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软件的
操作技能。②软硬件之间、不同种类软件之间的兼容和互换存在的网络外部性所引
发的成本。如果消费者现在所使用的软件产品网络规模远远高于意愿产品的网络规
模,放弃当前选择意味着效用的损失。如 Windows 系统的用户改用 Linux 系统,必
然要考虑现在或将来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与新的系统软件兼容。③消费者向其他厂
商转移所产生的成本,如原先购买软件所支付的费用、与原供应商签订合约的则需
承担违约金等等。④搜寻成本和忠诚成本,即寻找和采购新的合适软件需要花费的
时间和精力,以及更换新软件和技术可能带来的原有客户的流失。由于转换成本的
存在,消费者难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自由转换,从而被锁定在原来的系统中,即使
原有的系统并非是最佳的选择。消费者这种因最初选择而产生的依赖,最终成为被
选择厂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量。
转移成本对系统软件竞争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①转移成本对价格竞争的影
响。转换成本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路径对价格竞争产生影响(Shy,2001),一是如果
消费者己经被锁定在一个特殊的商品中,厂商就会一直提价,直到差价超过转换成

48
本为止。Beggs 和 Klemperer(1992)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存在转换成本的双
寡头厂商定价高于不存在转换成本的情形①。二是如果消费者不被锁定,品牌生产
商会通过提供折扣和免费赠送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来竞争,用以吸引将来会在技术上
被锁定的消费者。②对市场均衡路径依赖的影响。路径依赖是指后进入的消费者的
购买决策将受到前期消费者选择的影响。转移成本的存在致使转变市场均衡结果要
付出巨额成本,从而路径依赖呈现出自我增强的特性,并最终锁定于均衡状态。例
如,从消费者角度看,一旦掌握并熟练使用了某种产品,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在不断地使用中,甚至还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它,并可能激发相关的创新活动,
在这种情形下,转而重新学习并使用新产品,显然是低效率而不会被接受的;对厂
商而言,通过长期运用现有技术进行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生产的技术
窍门,产生了相应的学习效应,使得生产过程更有效率,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有降
低趋势,因此生产者也缺乏改变的激励。这种消费锁定和路径依赖现象的存在使得
系统软件市场垄断形成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它消费品市场。
事实上,正反馈、安装基础、消费者预期和转移成本等因素是相互关联的,消
费者从网络外部性中获得更多价值的预期,更倾向于接受已被其他消费者使用的产
品,因而同一产品或同一网络中的用户很容易由于偶然因素而锁定,从而沿着某一
路径最终使这一产品或网络的拥有者获得市场力量。另一方面,产品或服务的复杂
性和相互关联性又要求确立一种标准,而标准的确立又必须建立在众多消费者接受
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或绝对优势的企业才可能建立消费者
和其他广商接受的行业或产品类标准。因此,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将导致市场力量
的产生。

2.3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主要竞争行为

软件产业是网络外部性和双边市场特征较强的市场,在传统专有软件的竞争
中,决定市场成功的关键是产品的价格、质量、现有用户安装基础和消费者预期等
要素,主要竞争形式如图 2-2 所示。然而,与传统专有软件之间的竞争不同,开
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属于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两个平台之间的竞争。
从软件产业发展和软件产品的成长周期来看,这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进入期和扩展期二个阶段。在这一竞争演化过程中,开源


Beggs Alan W , Klemperer Paul. Multi-period Competition with Switching Costs[J].Econometrica, 1992, 60
(3):651-666.

49
与专有软件的主要竞争策略是市场进入竞争、商业模式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其中,
市场进入竞争是其他形式竞争的基础,技术创新竞争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进行抗
衡的支撑,商业模式竞争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本质。

传统专有软件间的竞争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竞争 基于双边市场的竞争

◇兼容竞争 ◇价格竞争
◇技术标准竞争 ◇产品差别化竞争
◇预期控制竞争 ◇市场封锁

图2-2 传统软件产业中的主要竞争形式

2.3.1 市场进入竞争

作为后入者的开源软件面临的是如何进入已由专有软件垄断的市场,以及能否
成功进入市场问题,开源厂商的目标是扩大用户群,在网络外部性递增中获取最大
利益,力图成为行业或产品的标准确立者,取得最大市场份额,以为其下一阶段的
市场扩张奠定基础。在专有软件的策略阻止下,开源厂商将会面临两种竞争结果,
要么能够从在位的专有软件厂商的现有市场中争取一定的份额,要么被市场淘汰。
按照以往学者们的观点(Gandal,1995;Brynjolfson & Kemerer 1996;Shy &
Thisse,1999),软件产业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消费者预期、用户基数、网络规
模、正反馈效应等因素会促使市场向一种具有网络优势的产品集中,进而提高了市
场的进入壁垒,在位的软件厂商具有更大的垄断势力对进入者进行阻止。因此,后
入者很难进入已是垄断的市场。然而,现实中 Linux 在操作系统市场的成功进入,
对这一论断提出了挑战。Linux 的进入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基于一定理论支持的
必然结果,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3.2 商业模式竞争

从开源软件 Linux 与专有软件 Windows 的竞争实践来看,由于自我保护的程度


不同,开源软件公开源代码,产品采取零价格,并且这种价格是内生的;而专有软

50
件采取封闭源代码的策略,通过出售软件的技术许可获取经济收益,其价格的制定
是大于零的。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价格竞争策略,如掠夺性定价、阻
止进入定价等都已失去了有效性。同时,由于商业模式的不同,还引致了两类软件
在生产模式、产品性能和质量方面的差异(Raymond,1998),可以说开源软件与
专有软件的产品差异是商业模式差异内在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软件产业
中传统的价格和产量竞争被商业模式的竞争所取代,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厂商之间
商业模式的竞争是比产量和价格竞争更为本质的竞争行为。

2.3.3 技术创新竞争

软件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
技术创新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积累起自己的核
心知识和能力,进而形成独特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因此,软件产业是先
以技术占领市场、继而产品占领市场为特征的产业,企业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创
新能力,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的胜者。开源软件如果成功进
入市场,在成长过程中对专有软件垄断的打击,更多的还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开发
新产品,通过产品技术质量的差异性与专有软件进行抗衡,并开拓市场空间。
在扩展阶段的竞争中,软件产品技术创新呈现不断加速的波浪式前进态势。在
每一个技术周期持续期间,标准确立者或大市场份额占有者着眼于下一个技术浪潮
或者另一个竞争机遇,这时竞争目标是成为下一阶段技术的领先者,这种机遇对前
一阶段的专有软件及其开源软件厂商而言是机会均等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技术创
新能力竞争是开源软件能否与专有软件进行抗衡的重要因素。而在位的专有软件厂
商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加大研究和开发投资力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
推出新产品。拥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向消费者发出自己产品未来的流行
性的一种强有力信号,进而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预期,选择现在的消费行为。也可以
说技术创新竞争是两类软件竞争的最高形式。
另外,开源软件的发展实践证明,其是可与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相抗衡的一种新
的软件开发模式。开源开发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获得源代码,即对部分代码进行修
改和利用,就可以加入正式产品进行发布和销售;另外,开源软件一般是在松散的
分布环境下开发的,开发者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在社区中进行高效的合作以
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些都决定了开源创新的式与专有软件存在很大不同①。因此,


张志鹏,杨鹏宇,李宁.开源软件是这样炼成的[J]开放系统世界,2005(2):102-106

51
对两类软件技术竞争的研究,可以明确开源软件技术扩散过程的新特征、新旧技术
的竞争与更替以及开源软件的技术创新效应等。

2.4 本章小结

与传统专有软件间的竞争不同,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过程中,表现出了
明显的非对称性结构,具体包括市场进入的序贯性、产品价格的非对称性和产品质
量的差异性等方面。在这一特征的作用下,正反馈机制、用户安装基础、消费者预
期以及转移成本等要素综合影响着软件厂商的竞争形式。本部分认为,开源软件与
专有软件属于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两个平台之间的竞争。在这一竞
争中,市场进入竞争、商业模式竞争和创新模式竞争是较为典型的竞争行为,三种
竞争间的关系为:市场进入竞争是基础,商业模式竞争是本质,技术创新竞争是最
高形式。

52
3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市场进入竞争

随着系统软件市场中开源软件 Linux 的出现,Windows 专有软件独自垄断市场


的格局被打破。本部分主要在系统软件进入壁垒、开源软件的竞争优势、消费者偏
好差异性和锁定的可改变性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系统软件市场,开源软
件能够成功进入市场的基本命题。然后,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在位者-后
入者模型,并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对服务器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和桌面操作系
统三个细分市场进行了扩展分析。最后,以 Linux 成功进入系统市场为例,进行了
实证检验。进而对传统“网络外部性必然导致垄断市场”的论断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3.1 开源软件市场进入的理论分析

3.1.1 系统软件市场的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影响厂商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开源软件市场进入分析
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系统软件市场中的进入壁垒。由于不同产业组织学派对进入壁
垒的定义和诠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探析,以明确本文所考
察进入壁垒的界定。
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进入壁垒的界定以Bain(1956)和Stigler(1968)两人的
观点最为典型。Bain(1956)把进入壁垒定义为允许在位者赚取超正常利润,而不
受进入威胁的一切因素①。根据Bain的观点,在位者面临进入威胁时可能采取三种行
动:进入封锁、进入遏制以及进入容纳。Stigler(1968)则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潜在
进入者承担而行业内厂商不承担的生产成本,主要是政府管制政策,包括专利等②。
冯·魏茨塞克则在总结Bain和Stigler两人观点的基础上,把进入壁垒分为结构性进入
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两种。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是指由行业的供给技术特点和市
场需求偏好特点所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一种使进入者处于不利地位的因素,包括生产
和需求上的规模经济、企业无法直接作用的技术和制度等,也就是前面贝恩和斯蒂
格勒的进入壁垒内容。结构性进入壁垒不是在位厂商有意识造成的,而是厂商在利
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策略性进入壁垒主要是在位厂商为了保持其在


Bain, J. S.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Stigler, G. J.Barriers to Entry, Economies of Scale, and Firm Scale [C]. The Organisation of Industry[M], Homeward:
Richard D. Irwin, 1968.

53
市场上的垄断或寡占地位,而采取的有意识的阻止潜在进入者的策略,例如掠夺性
定价、生产能力扩张等,它使进入者处于不利状态①。
本文主要参照冯·魏茨塞克对进入壁垒的划分,对系统软件市场中的结构性进入
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分别进行探讨。
3.1.1.1 系统软件市场的结构性进入壁垒
在系统软件产业中,网络外部性市场竞争的独特性对市场后入者形成了某些特
殊的进入壁垒,进而强化了阻止后入者进入的功能,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壁
垒。
(1)需求方规模经济以及正反馈机制的特征强化了系统软件市场中后入者的
进入壁垒。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在系统软件市场中,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决策是
基于对产品未来用户安装基础规模的预测。一般而言,这种预测通常是以产品当前
的用户安装基础规模为基础的,产品当前的用户安装基础规模越大,消费者预期其
未来的网络规模也越大。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现时已经拥有更广泛用户规模
的产品。与后入者相比,市场在位者所具有的用户安装基础规模上的比较优势是显
而易见的。早期的消费者在形成在位技术用户安装基础的同时,也就形成了拥有更
优技术后入者的进入壁垒,从而市场锁定于在位者的技术标准及产品,从而可能导
致过度惰性的无效率状态(Church & Gandal,1992,1993,2000;Farrell & Saloner,
1986)。再加上系统软件市场的双边市场特征,平台两边间的正反馈作用以及平台
必须在两边都获得成功这一因素使得双边市场的进入非常困难(Evans,2003)。
(2)系统软件的系统产品特性也将对后入者形成进入壁垒。对互补品市场的
控制会导致潜在进入厂商的产品难以进入市场(Chruch & Gandal,1992)。在软件
市场中,由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共同组成的产品系统才具有经济价值。在位者经过
长期市场运营,己经在市场上形成了与其系统软件配套的、相对完善的软件系统。
而对于市场后入者而言,却面临着配套软件产品缺乏的困境。这是因为,软件开发
商是否愿意为某种系统软件开发应用软件,要考虑这种系统软件未来的用户安装基
础规模,大规模的系统软件用户安装基础有利于应用软件产品的销售,从而能为软
件开发商带来更高的收益回报。而市场后入者的用户规模较小,独立软件开发商为


策略性行为是否作为进入壁垒来研究存在一定的争论,人们注意到把策略性行为作为定义市场结构的进入壁
垒因素并不恰当,因为策略性行为必须发生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上,策略性行为是该市场的内生现象。把它再作
为定义市场结构的变量就会出现循环论证,无法找到均衡状态。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进入壁垒往往对应着低效
率,但策略性行为的发生必须建立在该企业的更高的效率之上,否则以亏损为代价实施策略性行为并不合理,
而更高的效率作为进入壁垒已经包括在贝恩有关绝对成本优势的定义当中。简单来说,人们倾向于把策略性行
为作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中的行为来看待,而不是作为结构来处理。

54
其开发应用软件的激励很低。缺乏配套软件产品使得后入者市场规模难以扩张,而
市场规模发展的缓慢对配套软件产品的供应又不能形成有效激励,这反过来又制约
了后入者产品市场的扩张,这种循环困境导致的配套产品的不完善形成了后入者的
进入壁垒。
(3)转移成本使得系统软件市场上在位者对新入者的阻碍能力加强。在系统
软件产业中,锁定和高转移成本“是规律而不是例外”。因为,不同的技术之间往
往互不兼容,消费者在转向同一功能的软件时,往往面临巨额的转移成本,如在最
初采用的技术中所含的沉没投资,转向新技术所需要支出的相关安装成本、培训成
本、使用者对新系统的不习惯,应用于新软件的多样性及有效性等。当转移成本足
够大时,即使不转换的选择是非理性的,消费者也不会选择新厂商的软件产品
(Liebowitz & Margolis,1990,1994)

3.1.1.2 系统软件市场的策略性进入壁垒
系统软件市场的策略性进入壁垒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操纵消费者对进入者的预期。由网络外部性的理论可知,消费者的预期
在消费者购买哪一种技术、选择哪一种网络时具有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可能预期这
一技术未来的网络规模大小、未来的辅助产品供应、未来的技术变革问题等,只有
在预期比较理想时才会决定购买这种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位者采取预期控
制策略,在新产品还没有生产之前,提前向消费者宣布产品,就能对后入者的进入
进行阻止。如果这种阻止策略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效地阻止后入者的进入,新
技术的用户安装基础难以达到临界规模,那么拥有新技术标准产品的企业就没有机
会将新技术引入市场(Farrell & Saloner,1986)。
(2)策略性的控制销售渠道以使竞争者处于不利地位①。在位者为了保护操作
系统上的垄断地位,利用其规模巨大的既有用户基数,与销售商签订排他性的合同,
即要求销售商主要是OEM 厂商只能预装在位者的操作系统,而排斥其他的操作系
统。在排他性合同存在的情况下,新操作系统会因为缺乏销售渠道而不能扩大既有
用户基数的规模,而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网络效应的作用,会使新操作系统
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如网景公司的Navigator浏览器有望成为与视窗系统竞争的互联
网操作系统,微软认识到这一潜在威胁之后,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它的成长,其中主
要的手段就是在销售渠道上实行排它性的策略,如与OEM 厂商、网络服务、内容
提供商(ISP/ICP)以及互联网接人商(IAP)签订类似排他性的合同,要求这些


李太勇.网络效应与进入壁垒:以微软反垄断诉讼案为例[J].财经研究,2000(8):21-26.

55
厂商只安装微软的浏览器产品IE,限制对其他浏览器的销售或促销。
(3)设置技术标准壁垒。对于市场在位者而言,垄断地位往往使其技术标准
成为市场的事实标准,而在位者的技术标准一旦成为市场的事实标准,就能减弱产
业组织中的四种竞争作用力对其利润的威胁:标准将锁定用户,减弱用户议价威胁;
标准促进与供方的稳定合作,弱化供方议价威胁;标准通过控制兼容性减少来自竞
争者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标准还会通过用户预期影响降低替代威胁。因此,对技
术标准控制加大了后入者的进入难度,也为在位者带来了支配市场以及获取丰厚利
润的能力。此外,利用技术标准,在位者还可采用兼容性策略,即决定自己的产品
与后入者产品的兼容度,阻止后入者的进入(Matutes & Regibeau,1996)。例如微
软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标准作为市场的事实标准,确保了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垄
断者的地位,虽然市场后入者研发了不少无论是在功能(Function)还是界面
(Interface)上都不逊于Windows的产品,但在位者的技术标准控制策略恶化了后入
者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大了后入者市场进入的难度。
(4)通过一体化策略提高进入成本。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是一种相互补充的
产品,二者之间存在网络外部性收益,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这种外部
效应内部化则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或整个网络的经济效益,但是操作系统
厂商进行一体化的目的主要在于策略性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在位的操作系统厂
商进入与之互补的应用软件市场之后,则可以提高进入者的绝对成本。如潜在的操
作系统厂商要想成功地进入与Intel兼容的PC操怍系统或应用软件市场,必须要象微
软一样同时进入两个市场,否则就会面临竞争劣势。另外,一体化的厂商可以在互
补产品之间实行交叉补贴,从而可以在应用软件上采取掠夺性的定价手段排挤竞争
对手。例如,当网景公司推出Netscape浏览器迅速占领市场之后,微软意识到浏览
器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网景公司在浏览器市场的主导地位迟早会危及到微软操
作系统的霸主地位。因此,微软就迅速进入了浏览器市场,而且采取与Windows捆
绑销售的战略,免费向用户提供IE浏览器。这对于网景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种掠夺
性定价行为。

3.1.2 开源软件的竞争优势

尽管系统软件市场中存在着较强的进入壁垒,但在竞争中,作为后入者的开源
软件由于采取了不同于专有软件的反版权保护,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
业模式内生了软件厂商的产品价格、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等竞争优势,为开源软件

56
进入系统软件市场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3.1.2.1 产品价格优势
开源软件是在一种“反版权”许可证制度下开发的,这种许可证制度要求软件
的源代码必须要免费开放,厂商不得向任何使用软件的用户收取费用(Kooths &
Langenfurth,2003)。因此,开源软件的价格往往为零。市场中商业开源软件价格
之所以会出现大于零的情况,是由于商业厂商在整合开源软件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
的技术服务,以帮助消费者实现对软件的应用,超出零价格的售价主要是服务费用。
例如,GPL 法则要求(发布 GNU/Linux 的规则),凡是发布 GNU/Linux 各种版本的
公司均不收软件许可使用费,而市场上一些 Linux 产品的价格主要收取的是服务费
用。而对于专有软件,由于知识产权制度赋予软件生产者的排他性垄断权力,厂商
可以凭此在市场中进行产品定价,获取垄断租金。厂商不是按照成本加价的方式来
定价,而是期望获得的收入能够弥补软件开发的固定成本,并能够获取一定的垄断
利润。因而,从直观上看,开源软件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以基于 Windows 与 Linux
的各类软件价格为例,可以看出,Linux 在价格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如表 3-1 所
示。

表 3-1 基于 Windows 和 Linux 系统的软件价格比较


Windows 98/NT GNU/Linux
软件类别
(美元) (美元)
Windows98:700(HK) 免 费 下 载 ; Redhat 的
操作系统
WindowsNT:1500(HK) distribution:290(HK)

Exchange:4000(HK),当用户数
电子邮件服务器 完全免费
量增加时收费也会增加

数据库服务器 MS SQL Sever:8000(HK) FreeSybase:400(HK)

办公室软件 MS Office:2700(HK) Applixware:400(HK)

资料来源:沈阳,李极光,陈路.自由软件的销售:低价格低利润软件商业模式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5):35-41.

3.1.2.2 技术创新优势
开源软件的技术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较低的研发风险和成本、较强的创新能力
两方面。
(1)开源软件的研发风险和成本较低。系统软件是一种知识密集度很高的产
品,对创新要求很高。专有软件厂商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完全置于内部创新模式之

57
下,其中涉及编写源代码、申请软件专利、将专利转变为软件产品等步骤。由于软
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研发风险和成本较高。而开源软件的研发是由松散的社区团
体完成的,社区中的个人倾向于让其他人免费分享自己的成果,并接受其他人的帮
助。他们经常应用自己和群体的知识设计改进产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量身定做。
因此,也有经济学家称之为用户创新群体(user innovation communities)。在开源软
件的用户创新群体中,软件代码的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同时用户自己开发软件,
能够明确自己对软件的需求,减少了对软件需求的搜寻成本。
(2)基于社区研发的开源软件创新能力较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分布式组
织在创新方面比层级结构更有优势。因为分布式组织的特征使创新者具有更大的创
新自由,没有人会阻止他们引入新的思想,他们也不必因为要做某项工作而等待其
他人的命令。更为重要的是,开发者们可以按照支持独立工作的标准协议进行独自
工作,这意味着他们不必为了某些特定的资源而被迫等待。同时,非正式的、自由
的创新空间促使群体中出现大量的信息和反馈,这对具有不同技术和需求的个人形
成巨大的参与激励,从而使组织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aymond
(1998)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把用户当作协作开发者是快速改进代码和高效调
试的无可争辩的方式”的结论。
3.1.2.3 产品质量优势
不同的源码保护程度还会影响到厂商的产品特性。开源软件除了价格优势以
外,在产品质量上也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对于系统软件而言,其产品质量是
一个综合性指标,其中包括稳定性、安全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等(Messerschmitt
& Szyperski,2001)。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评判是基于这些指标的一个综合评价。
与专有软件相比,开源软件具有更强的质量优势。首先,由于开源软件的用户
式开发,最终产品更符合用户需求,能更敏捷的应对用户需求的改变。其次,由于
开源软件中源代码具有很强的可得性,使得软件可以得到自由、开放的测试、维护
和修改,一旦运行中出现问题,能快速准确的查明故障原因,确定相应对策。最后,
开源研发方式增强了开源软件的模块化性能,整个软件系统呈现出松耦合结构①;
而基于厂商内部的封闭式开发,是一个紧耦合的系统,一旦某个子系统出现问题,
整个系统的功能都要受到影响。另外,开源社区是具有集体开发、合作创新、技术
公开特征的创新体系,通过自由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能够广泛吸收全球广大志愿者
的智慧,经常产生大量思维碰撞,迸发出新创意,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这些是专有


耦合表示的是各个部件之间的关联程度。

58
软件所稀缺的。Halloran 和 Scherlis(2002)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论断,他们通过对
11 个开源项目研究后发现,由于源码公开和对开发人员所贡献代码的严密审核,开
源软件质量超越了专有软件①。

3.1.3 锁定的可改变性

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系统软件市场,后入者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生存阶段;第二阶段为争夺市场垄断者地位阶段。在第一阶段,市场后入
者必须吸引到足够多的消费者加入自己产品的用户网络,使自己产品的网络规模迅
速突破临界规模,避免被市场淘汰;在第二阶段,市场后入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
进一步扩张自己产品的网络规模,成功引发网络外部性市场的正反馈机制作用,与
在位者争夺市场地位。简而言之,成功突破系统软件市场的锁定与强大进入壁垒的
关键就在于争夺消费者,引导消费者预期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吸引消费
者以迅速扩大自己产品的网络规模。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可以被引导的,原因如
下:
第一,消费者的差异性。消费者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性别、
年龄、种族等原因,其消费偏好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消费者的决策方式呈
现出分散化的特点。即使市场是完全的,消费者是完全理性的,但是由于决策方式
的分散化,消费者的决策也会呈现出随机的特征。例如,虽然 Windows 在市场中暂
时领先,但是存在着一批“技术决定论”的消费者坚信性能更优的后入者 Linux 在
竞争中一定能够取胜。因此,当这类消费者在基于对产品未来市场规模的预期做出
消费决策时,一定会选择新产品。可见,消费者的差异性使得市场后入者存在进入
的可能。
第二,消费者需求的动态性。消费者对替代产品(后入者的产品对于在位者而
言可看作替代品)价值的感知往往随时间变化,后入者对新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以
及后入者所采取的策略行为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在后入者产品刚进
入市场的初期,一些富有冒险精神的消费者,他们更为看重替代品的高质量,并且
勇于承担风险的性格使得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只要后入者的产品在性能上确实优
良,就必定能获取这部分消费者,积累产品初始的网络规模基础。而随着时间推移,
消费者对后入者产品的认知加深,对其使用方式越来越熟悉,替代品本身的优越性


Halloran T J, Scherlis W L. High Quality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Practices , Second Workshop on Open Source
Software Engineering[R].Orlando, FL, USA:ICSE,2002.

59
就能得到消费者认可,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逐渐扩大产品的用户网络规模,一
旦达到临界规模,后入者的产品就能凭借正反馈机制,成功的引起市场突变,夺取
市场竞争地位。
虽然系统软件市场对后入者设置了强大的进入壁垒,但并非不可跨越。如果开
源软件凭借自身的产品价格、技术创新和软件质量等方面的优势,采取适宜的策略,
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当消费者数量突破临界规模时,就具有进入系统软件市场
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开源软件可以进入已由专有软件垄断的
市场。

3.2 开源软件市场进入的基本模型:基于动态消费者市场的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开源软件进入的分析,主要采用两类模型:一类是基于网络效
应的Stackelberg 模型;另一类是静态的横向差异Hotelling扩展模型。本文基于在位
者—进入者模型框架,引入了网络外部性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扩展:①构
建了一个动态的横向差异化Hotelling模型,并充分考虑了两厂商初始时网络规模的
不对称性问题,进而突出了网络外部性在进入竞争中的作用;②考虑到第二期消费
者市场的动态变化和调整,构建了动态的消费者市场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系统软件市场中,兼容策略是影响后来者能否进入的重要因
素,但由于后来者在决定是否进入的初期,在位厂商往往会选择不兼容的策略①。
因此,本文对后来者进入的分析均是在不兼容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比较符合系统软
件市场的现实运行情况。

3.2.1 模型假设

(1)博弈过程假设
假设进入博弈为两阶段过程。第一阶段市场中只有一个在位厂商 w 和一个潜在
的进入厂商 l 。厂商 w 不增加额外的投资可以继续在该市场上经营,而对于厂商 l ,
其决策包括两个阶段,第 1 阶段决定是否进入该市场;第 2 阶段与在位厂商 w 进行
竞争。如果厂商没有进入该市场,厂商 w 为该市场的垄断者;如果厂商 l 已经进入
该市场,则厂商 w 和厂商 l 第二阶段在市场上进行产品横向差异化竞争,这意味着,
研究厂商 l 的市场进入问题,可以采用逆向求解法。

关于兼容性选择的研究.一些作者在不同的假设下分析了厂商的兼容性决策(Katz and Shapiro,1985,1986;
Farrell and Saloner,1986),他们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市场规模小的厂商总是选择兼容,而具有较大市场规模
的厂商更偏好于不兼容策略。

60
(2)生产商假设
在位厂商 w 生产专有软件,其固定成本为 F ,市场价格为 p w ;潜在进入者 l 生
产开源软件,固定成本为 0,市场价格为 p l ,且 p l << p w 。厂商 l 追求的是市场份
额的最大化①,而厂商 w 追求的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两厂商的生产能力相同,具
有相同的边际成本,为简化分析,可设边际成本为 0,这也符合软件产业高固定成
本、低边际成本的经济特征。两厂商生产的软件产品除了不兼容之外,其他性能完
全相同,可实现完全替代。厂商 l 位于单位线段的左端 x = 0 处;厂商 w 位于单位线
段的右端 x = 1 处。市场被完全覆盖,也就是说,所有消费者都选择使用了两种软件
中的一种,这表明软件的内在价值很大。
(3)消费者假设
所有消费者在单位豪特林线段上均匀分布,且消费者总体设为 1,并且对软件
产品具有单位需求,消费者对于产品具有不同的偏好,描述横向差别化的单位运输
成本为 t 。设老客户市场的密度为 λ ,新客户市场的密度为 θ ,而且 λ + θ = 1 。这也
就是说,在老消费者市场上,厂商 w 已具有 λ 个消费者。消费者的效用由两部分构
成 , 即 产 品 的 保 留 效 用 ( v l、v w ) 和 网 络 效 用 价 值 。 根 据 梅 特 卡 夫 定 律
(Metcalfe’sLaw)
,网络效应的总价值与用户人数的平方成正比。这里不失一般性,
假设每个用户所分享到的网络效应与用户人数成线性关系 ②,即 K (n) = kn 。假设
t > k ,产品差异对用户效用的影响比网络规模影响大,这表明在市场均衡时,即使
存在网络规模差异,也总有用户选择不同的操作系统。

3.2.2 博弈分析

依据逆向归纳法,首先考察第二阶段的竞争均衡。
(1)老用户市场的竞争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如果位于 x(0 < x < 1) 处的消费者选择了开源软件,则其
总效用为: U old
l
= v − tx + kq l old − c − p l old ,其中 c 表示使用开源软件时转移成本,包
括学习、维护成本和由放弃专有软件而损失的网络效用。同理,如果该消费者仍选
择专有软件,则其获得的效用为: U old
w
= v − t (1 − x) + kq w old − p w old 。

假定位于 x E old 处的消费者在使用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之间无差异,则由


开源软件由于采用“左版权”的保护策略,其固定成本几乎为零,但市场中开源软件厂商的真实价格并不为
零,如红旗 Linux 价格,这里主要涉及一些销售、磁盘载体等费用。

国内外关于网络外部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大都采用了线形的网络效应函数(Farrell& Saloner,1986;Katz &
Shapiro,1985,1992),线形的网络效应函数不仅有利于静态模型的分析,而且简化和方便了动态模型的研究。

61
l
U old = U old
w
,可以得到:

p w old − p l old + t − k − c
x E
old = (3-1)
2(t − k )

l x 1-x w

0 xEold 1

图3-1 老用户市场竞争

∂x E old −1
x old 为开源软件厂商进入市场后将占据的市场份额,由于 l =
E
< 0,
∂p old 2(t − k )

为了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开源厂商将会以零价格来销售其软件,即 p l *old = 0 。

在 p l = 0 时,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p w − pl + t − k − c
π = p q − F = p (1 − x )λ − F = p (1 −
w w w w E
)λ − Fw
(3-2)
2(t − k )

∂π w 1 p c
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 λ( − + )=0 ,可得:
∂p w
2 t − k 2(t − k )
* t−k +c
pw = (3-3)
2
将(3-3)式代入(3-1)式和(3-2)式,可得竞争均衡时专有软件厂商的

利 润 为 : π w* = λ (t − k + c) ; 开 源 软 件 和 专 有 软 件 的 市 场 份 额 分 别 为 :
2

8(t − k )
3t − 3k − c 和 w t−k +c 。
M l old = x E old = M old = 1 − x E old =
4(t − k ) 4(t − k )
(2)新用户市场的竞争
与老用户市场竞争不同的是,新用户对于软件的选择并不需要付出转移成本,

则开源软件的消费者的总效用为: U l new = v − tx + kq l 。类似的,在新市场上,可以

p w − pl + t − k
根据消费者效用的无差异原理,得出 x E new = 。同样,开源厂商将会以
2(t − k )

*
零价格来销售其软件,即 p l = 0 。此时专有软件在新用户市场的价格和利润分别为:

62
p w − pl + t − k (3-4)
π = p w q w − F = p w (1 − x )λ − F = p w (1 −
w E
)λ − F
2(t − k )

∂π w 1 p
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 λ( − ) = 0 ,可得:
∂p w
2 t−k
* t−k
pw = (3-5)
2
将(3-5)式代入(3-4)式,可得竞争均衡时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为:
* θ (t − k ) 3 和
πw = ; 开 源 软 件 和 专 有 软 件 的 市 场 份 额 分 别 为 : M l old = x E
old =
8 4
1。
M wold = 1 − x E old =
4

l x 1− x w

0 xEnew 1

图3-2 新用户市场竞争

下面考察专有软件和开源软件在第一阶段的策略选择。专有软件厂商采取容许
策略还是阻止策略,主要取决于他对垄断和双寡头两市场获取总利润的权衡。

表 3-2 开源与专有软件二期竞争均衡

开源软件 专有软件
市场类型
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 利润

3t − 3k − c t−k +c λ (t − k + c ) 2
老用户市场
4(t − k ) 4(t − k ) 8(t − k )
3 1 θ (t − k )
新用户市场
4 4 8
3t − 3k − cλ t − k + cλ 1 λc 2
合计 c+ −F
4(t − k ) 4(t − k ) 4 8(t − k )

在专有软件独占市场的情况下,他将会抽取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即 U w = 0 ,

p w* = v − t + k , q w* = 1 , π w* = v − t + k − F 。

63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得两厂商的收益矩阵:

表 3-3 在位者-后入者收益矩阵

容许 阻止

3t −3k −cλ 1 3t − 3k − cλ
, c + λc − F
2
进入 , v−t +k−F
4(t − k) 4 8(t − k ) 4(t − k )

1 λc 2
不进入 0, c+ −F 0, v−t +k−F
4 8(t − k )

从上面的收益矩阵(表3-3)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几个情形:
3t − cλ
情形1: k <
3
3t − cλ 3t − 3k − cλ
当k < 时,满足 > 0 ,对于开源软件来说,只要进入市场就会占
3 4(t − k)

有一定的份额。此时,无论在位的专有软件采取阻止还是容许策略,开源软件商在
第一阶段都会选择进入。
结论1:网络外部性强度、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和老用户的市场规模将会影
响到开源软件后来者的进入,如果软件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足够小,或者产品差
别化越大、转移成本越小和老用户的市场规模越小,开源软件厂商就越容易采取进
入策略。
3t − cλ 8t − 4v + c
情形2: ≤k≤
3 8
此时,对于在位专有软件厂商来说, π p *' ≤ π p * ,即在位的专有软件厂商选择

容许策略将会比采取阻止策略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理性的专有厂商会采取容许
策略。而此时,对于后进入者开源软件厂商来说 3t − 3k − cλ ≤ 0 ,进入市场并不能给其
4(t − k)
带来收益。因此,开源软件厂商选择不进入策略,最后的市场均衡为(不进入、容
许)
8t − 4v + c 3t − cλ
情形3: <k<
8 3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在位者来说,阻止策略下的收益大于容许策略下的收益,

64
即 π p *' > π p * ,所以此时,专有软件厂商将会选择阻止策略;而对于开源软件厂商

来说将会采取进入市场。这时的策略均衡是(进入,阻止),市场竞争是最为激烈
的,也是开源软件最难进入的。
8t − 4v + c 3t − cλ
情形4: k ≤ 且k <
8 3
3t − cλ 8t − 4v + c
如果市场同时满足 k < 和k ≤ 时,软件市场上将会出现(进入,
3 8
容许)的策略均衡。综合情形3和情形4,我们可以得到下面命题。

结论2:在位专有软件厂商的策略选择与网络外部性强度、产品差别化、软件
的基本价值和转移成本有关。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小、产品差别化越大、转移成本越
小、老用户的市场规模越小专有软件厂商就越容易选择容许策略。

3.3 开源软件市场进入模型的扩展

操作系统按照用途大致可分为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
统。本部分将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用户偏好、市场规模、产品差别化程度和网络外部
性强度的不同,对上述的基本模型进行扩展,分析不同用户操作系统市场的进入竞
争状况,以揭示不同操作系统市场的竞争规律。

3.3.1 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

从基本模型可知,网络外部性强度 k 、转移成本 c 、老用户的市场规模 λ 愈小,


产品差别化越大 t 愈大,厂商 w 就愈难阻止厂商 l 的进入。由于服务器用户使用的大
多是系统软件,这类软件独立性强,因此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较
小,并且其他操作系统市场给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带来的网络影响也小。由于商业
模式的不同内生了成本差异和产品差异,厂商 w 难以弱化和开源软件厂商 l 的产品
差异度 t 。服务器运营者往往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和软件操作技能的消费者,他们在
系统的转移过程中,能很快适应新系统的操作,并不需要付出过大的培训和学习成
本,因此面临的转移成本 c 较小。此外,相对于桌面操作系统市场来说,服务器操
作系统市场的用户规模和用户密度较小,这为开源软件的进入也创造了有利的条
件。现实中的服务器用户更注重软件安全性、稳定性和源码控制权的操作系统。综
合以上因素可知,厂商 w 难以阻止厂商 l 进入。
结论 3: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厂商 w 难以阻止厂商 l 进入;厂商 l 的市场份

65
额会逐渐上升,并且产品差异性愈大,网络外部性强度愈小,厂商 l 的市场份额愈
高,相应地厂商 w 的市场份额就愈低。最后市场的均衡往往表现为多寡头或双寡头
结构。

3.3.2 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

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系统软件更多的表现为单独运作,并不需要同其他消
费同种软件的用户进行沟通,所以网络外部性强度极小,以至于 k = 0 。但在这一市
场上,消费者对软件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拥有源码控制权对嵌入式用户价
值也更大,因此消费者更偏好开放源代码的开源软件,这样使得消费者对开源软件
和专有软件的产品差异化加大,即 t 更大。因此,厂商 w 不仅难以阻止厂商 l 进入。
而且很可能均衡时厂商 l 的市场份额为占到全部市场的 3/4,即当 k = 0 , t 趋于无穷
3t − 3k − cλ
大时, 4(t − k ) 将趋近于 3/4。即使考虑到双方的定价策略,由于厂商 l 固定成本低,
厂商 l 总能将厂商 w 的市场份额挤出。

结论 4: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开源软件厂商 l 将会将专有软件厂商 w 挤出,


并最终将占据统治地位,市场往往表现为垄断结构。

3.3.3 桌面操作系统市场

桌面操作系统软件市场更多的表现为消费者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因此其网络
外部性强度较高,一般情况下高于服务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即 k 较大。另外,由
于桌面操作系统的消费者多为普通的个人用户,在位者凭借先进入优势,已经拥有
了大量的用户市场,即 λ 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后入者 l 要想进入市场必须通过产
品差异化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厂商 l 进入市场存在一定的困难,但
只要厂商 l 的开源软件与厂商 w 的专有软件的产品差异化足够大,仍能成功进入市
场。
结论 5:相对于服务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开源软件厂商 l 在桌面操作系统
市场的进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厂商 l 采取合理的产品差别化策略仍能进入市
场。

3.4 Linux 进入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案例分析

Linux 是开源软件的典型代表。1991 年芬兰程序师 Linus Torvalds 开发出 Linux

66
并将其交给 Richard Stallman。
的核心程序, 1994 年 Stallman 以 GPL 授权方式将 Linux
原始代码放在 Internet 上免费流通。由于市场上的 Linux 均服从公共标准,硬件制
造商和应用软件制造商都非常乐于采用 Linux 为操作系统平台①。而采用所有权专
属策略的微软,经常采用修改操作系统,更改 API 及文件格式的方法,置竞争对手、
用户,甚至合作伙伴于不利地位。

3.4.1 Linux 面临的进入壁垒

后入者Linux在市场的进入过程中,一方面面临着系统软件的需求方规模经济、
系统竞争和转移成本等结构性壁垒,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微软厂商的一系列策略性进
入壁垒。系统软件市场的高壁垒性表现为微软对操作系统具有较高的定价自由度,
可以把价格持续地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而无视竞争对手的存在(李太勇,
2000)。1993年,我国四家最大PC厂商(联想、长城、浪潮、东海)联合向微软买
10万份DOS操作系统的价格是10美元/份,约占当时PC价格的1%;2003年我国PC厂
商向微软买10万份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价格为60美元/份,约占现在PC价格的
10%②。在这期间,PC的硬件功能增强了近百倍,价格仍旧下降;而操作系统的功
能不比硬件提高得快,价格反而上涨了5倍。由于微软垄断了桌面操作系统,这些
硬件制造商别无选择,更无力反对微软的垄断。微软对Linux设置的策略性壁垒主要
有以下三类:
(1)捆绑搭配。微软的捆绑搭配主要有两种形式:出售电脑整机时与操作系
统捆绑,如大多数电脑厂商在出售品牌机时都捆绑了不同版本的 Windows 系统;出
售操作系统时捆绑应用软件,如 Windows 系统捆绑了 IE 浏览器、Mediaplayer 播放
器。通过这一策略,微软增强了 Windows 的系统价值。
(2)排他性交易协议。排他性交易协议维护了微软供应或销售渠道的稳定,
但这无疑限制了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微软厂商凭着市场支配地位强制要求供应商
(或销售商)不能与对其产品构成威胁的厂商进行交易。例如,微软公司要求使用
Windows 软件的个人电脑厂商,根据电脑产量而不是实际软件安装数量向其支付
“最低限度许可使用费”,这样,如果电脑厂商在其电脑中使用其他竞争对手的操
作系统,都要为每一台电脑付两次使用费(即微软公司的“最低限度许可使用费”
。所以,为了减少成本,电脑厂商只会安装 Windows
和其他竞争对手的许可使用费)


这是因为,Linux 的市场份额突飞猛进,增强了系统的网络外部性;另一方面,源码开放意味着 Linux 不会对
业界的软硬件公司构成竞争性威胁,厂商不会面临被锁定的风险。

数据引自倪光南.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软件产业[N].计算机世界. 2002-7-23。

67
软件,而将其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排斥在外。通过排他性交易协议,微软还把竞争
优势从操作系统领域扩展到了浏览器领域,不仅限制了电脑厂商自由选择安装操作
系统的权利,限制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权,还限制了对手的竞争。
(3)滥用知识产权行为。滥用知识产权行为之所以能在软件产业中发挥作用,
是因为系统软件和不同层次的软件产品之间存在互补的特殊联系。在软件产业中,
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之间存在一种关键设施(如接口信息等),如果下游厂商得不
到这种关键设施,研制出来的产品很难与上游产品完全兼容,从而使拥有市场支配
力量的上游企业在与下游产品市场的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知识产权人在相关市场
的支配地位则是滥用知识产权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微软公司在 Windows 系统
未取得市场支配地位时采用滥用知识产权行为,下游的应用软件厂商必然转为支持
IBM 公司的 OS/2 系统或 Linux 系统,没有足够的应用软件厂商的支持,Windows
操作市场的份额必然不断减少。但是当 Windows 系统已经取得主导市场地位时,其
他操作系统软件的用户数量很少,应用软件只有建立在 Windows 平台上才能争取到
足够的用户数量,所以应用软件厂商只能接受微软的苛刻条件。这样,微软凭着操
作系统的垄断地位采取滥用知识产权行为,不仅不会影响其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榨取应用软件厂商的利润,通过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取得在应用
软件市场的竞争优势。
另外,微软还通过技术标准控制策略,封闭Windows核心代码,并采取不兼容
策略阻止Linux用户分享Windows丰富的应用程序,以降低Linux 的竞争优势。

3.4.2 Linux 的市场进入

尽管微软为 Linux 的进入设置了较高的壁垒,但 Linux 凭借其价格优势、质量


优势,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已经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目前分布范围扩展到 120 多
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微软公司 Windows 操作系统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按照调查机构费雷斯特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估计,目前全球约
有 50%的企业正在使用开源软件。早在 1999 年, Dell、IBM、康柏等 20 多家公司,
都开始预装 Linux 系统。目前,在全球已有 50%的企业接触、应用开源软件(美国
高达 80-90%,中国只有 10-20%); 在互联网上 70%以上的技术是开源技术,著
名网络服务商 Google,在其商务运行操作中,主要使用开源软件。根据 IDC 报告,
Linux 的市场整体收入预计在 2008 年将达到 35.7 亿元,年均增长 26%。Linux 服务
器在全世界占有率预期从 2004 年的 20%增长至 2008 年的 27%,在美洲的份额将从

68
24%增长到 32%,在欧洲将从 2004 年的 16%增长到 2008 年的 25%①。
(1) Linux 的用户数量与市场份额
近年,来自IDC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Linux的市场份额稳
步上升,Windows的市场份额相对变化不大;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Linux的市场份
额近年开始有所增长,但Windows仍占据主要市场;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Linux
是具有主导力量的操作系统。
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从 2001 年到 2004 年,Linux 的销售额迅猛增长,增长
率由 15%增至 40%②;2005 年全球 Linux 服务器出货量为 140 万套,销售收入达
60 亿美元,年增长率 20%(同比 Windows 增长 5%,Unix 下降 10%)③;2006 年,
Linux 占领 25.5%的服务器市场;并预测,2008 年全球 Linux 服务器收入将达到 91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22.8%,全球服务器市场的增速为 3.8%④。表 3-4 反映了服
务器系统从 1994 年到 2003 年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Linux 经过
短短 8 年的发展,就跃居到服务器系统市场的第二位,与排在第一位的 Microsoft
仅仅相差 3 个百分点,尤其 1998-2001 年间增长最为显著。

表 3-4 1994-2003 年服务器系统软件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系统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软件
Microsft
7.0 18.1 25.6 35.3 38.3 38.1 38.5 39.5 40.5 41.0
(%)
Linux
0.0 0.0 6.5 6.8 15.8 24.8 30.0 34.0 36.0 38.0
(%)
Novell
39.6 34.7 32.1 26.7 22.8 19.1 15.0 13.0 12.0 10.0
(%)
Unix
28.6 25.4 20.1 20.9 18.8 15.5 15.0 13.0 12.0 10.0
(%)
资料来源:Ramon Casadesus-Masanell .Pankaj Ghemawat Dynamic Mixed Duopoly:A Model Motivated by Linux vs.
Window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04-012,August 20,2003:41.

表 3-5 反应了 Linux 从 1991 年到 2003 年用户数量的增长情况。


在 1991 到 1996
年间 Linux 的用户数量以 3-5 倍的速度增长,1999 年用户数量超过 1 千万。表 3


Rishab Aiyer Ghosh. Study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on innov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 sector in the EU[R]. http:// ec.europa. eu/ enterprise/
ict/policy/doc/2006-11-20-flossimpact.pdf,2006.

龙茂发.另眼看开放源代码的兴起[J].软件世界,2003(5).

陆 首 群 . 开 源 软 件 在 中 国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EB/OL] , http://www. lupaworld.com/ bbs/viewthread. php?tid =
30654,2007-6-21.

倪洪章.开源为软件带来创新原动力[N].计算机世界,2006-8-21,第 A26 版.

69
-6 汇总了 CCID、IDC、CCWR 和 COPU 四家统计机构对 Linux 在我国的销售情
况的统计。虽然这几家机构在统计过程中的口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结果却有一定
的一致性,Linux 在我国市场的发展速度基本保持在 30%-45%之间。

表 3-5 Linux 用户数量发展情况(1991-2003)

年份 用户数量(人)

1991 100
1992 1,000
1993 20,000
1994 100,000
1995 500,000
1996 1,500,000
1997 3,500,000
1998 7,500,000
1999 12,000,000
2000 18,000,000
2002 23,400,000
2003 30,420,000
资料来源:Mchugh,SuSe’s enquiries[EB/OL],http://www.win.tue.nl/~aeb/linux/lk/ lk-1.htm,2003-12-26.

表 3-6 2002-2006 年中国市场 Linux 销售情况

统计机构 统计项目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销售额(万元) 5252.9 6659.7 9644.4 12821.4 16319.7
CCID
增长率(%) 45.5 26.8 44.8 32.9 27.3
销售额(万元) - 6414 7697 9667 11890
IDC
增长率(%) - - 20.0 25.6 23.0
销售额(万元) - 5670 7500 8487 12900
CCWR
增长率(%) - - 32.3 13.2 15.2
销售额(万元) 5253 6660 9644 15473 21832
COPU
增长率(%) 45.5 26.8 44.8 60.4 41.1
资料来源:陆首群.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EB/OL],http://www.lupaworld.com/ bbs/viewthread. php?tid
=30654,2007-6-21.

(2)支持 Linux 的硬件平台

由于系统软件的间接网络效应作用,支持硬件的发展也能很好的反映 Linux 的

70
发展。表 3-7 显示了当前对 Linux 进行支持的硬件厂商。可以看出,当前硬件领
域的一些重要厂商都在采取支持 Linux 的策略,如 AMD、IBM、Intel、NEC 和 SUN
等。并且支持的项目基本上覆盖了硬件基础的全部领域。2006 年,国内外电脑硬件
厂商包括 Dell、HP、华硕、TCL、神州数码、七喜、同方等与我国国内本地品牌
Linux 系统也签订了预装 600 万套的协议(也作为 COPU 成员的台湾 Linux 厂商,
签预装协议 300 万套),占国内电脑市场约 2000 万台的 35%(不计台湾的协议)。
 
表 3-7 支持 Linux 的硬件平台

制造商 处理器类型
AMD K5,K6,Athlon(32bit and 64bit versions)
ARM ARM Thumb family
Compaq Alpha AXP
Cyrix 386,486,6X86
Hewlett Packard PA-RISC
Hitachi SuperH
IBM PowerPC (32bie and 64 bit versions),RS65 SMP Ⅲ
IDT IDT C6
Intel
I386,i486,Pentium series,Celeron,IA-64,I960 family
Macintosh
MIPS Technologies PowerPC(32bit and 64bit versions)
Motorola MIPS family
PowerPC(32 bit and 64 bit versions),DragonBall family,
NEC Coldfire family,Motorola 68000(Atari ST,Amiga)
Sun V950 family
APARC,UltraSPARC

资料来源:The Linux Kernel Archives[EB/OL],http://www.kernel.org,2008-2-14.

3.5 本章小结

能否成功进入市场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进行其他形式竞争的关键和基础。在
网络外部性显著的系统软件市场,后入者将面临较强的进入壁垒,这些壁垒一方面
来自于网络外部性形成的正反馈机制、系统产品和转移成本等结构性进入壁垒;另
一方面来自于在位的专有软件厂商采取的旨在阻止潜在进入者的策略性进入壁垒,
如控制消费者对后入者的预期、设置技术标准、兼并下游应用软件开发商等策略。
而以开放源代码为基础的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相比,在产品价格、创新成本和软
件质量方面表现除了极大的优势,从而内生了两类软件间的产品差异。从外部市场
环境来看,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需求的动态性以及市场锁定的可改变性,也为开
源软件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因此,开源软件如果能够引导用户的消费行为,并吸引

71
足量的消费者突破临界规模,借助正反馈机制的推动作用,有可能成功进入已由专
有软件垄断的市场。
本部分通过对基于动态消费市场的在位者-进入者模型分析和以 Linux 进入系
统软件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网络外部性强度、产品差别化、转移
成本和老用户的市场规模是影响开源软件后入者进入的主要因素。如果软件市场的
网络外部性强度足够小,或者产品差别化越大、转移成本越小和老用户的市场规模
越小,开源软件厂商就越容易进入市场。
本部分结论说明,在网络外部性较强的市场上,不一定必然会出现垄断市场的
格局,从而对现有的相关网络经济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

72
4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竞争

从本质上讲,以 Linux 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展示了一种与传统专有软件(如


Windows)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不同内生了软件厂商间的产品差异,进而
在基于双边市场的平台竞争中,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软件平台竞争的特征。本部分
按照从垄断到双寡头竞争的逻辑,首先对专有软件垄断市场时的均衡进行了分析,
然后将模型扩展到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共存的双寡头市场,探讨了开源软件与专有
软件的商业模式竞争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最后以 Windows 和 Linux 的商业模式竞
争为例,对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

4.1 两种商业模式竞争的理论分析

4.1.1 商业模式的分类

学者们对软件商业模式的分类主要从目标码和源代码保护程度两个角度来划
分。从目标代码保护角度看,软件商业模式可分为专属软件模式、共享软件模式、
免费软件模式。专属软件模式主要通过销售软件获利;共享软件是一种功能不全,
使用有限制的免费软件,使用共享软件模式可以更好的利用软件网络外部性来建立
用户安装基础,并且可以解决软件作为一种经验产品带来的问题,这种模式往往和
专属软件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促进专属软件的销售以及广告等方式获利;免费软件
模式不是靠出售软件,而是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利,如腾讯公司的 QQ 软件是完全免
费的,它主要通过提供信息交流等服务来获利。
Mckelvey (2001)从源代码保护的角度,探讨了软件市场中的三种主要商业
模式①:基于公司的控制模式(Firm-based control )
、混合模式(Hybrid)和基于网
络的模式(Network-based)
,在实际运作中相对应的代表分别是 Microsoft、 Netscape
和 Linux。这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软件厂商对于其知识产权控制的不同,采取封闭
源码策略的公司控制模式创新成本高,但获利能力强;采取开发源码策略的网络模
式创新成本低,但获利能力弱;源码开放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模式的创新成本
和获利能力也介于两者之间。
这里笔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从获利形式角度,认为可以将软件产业的商业模式

Mckelvey. M. The Economic Dynamics of Software:the Competing Business Models Exemlified Through
Microsoft,Netscape and Linux[J]. Economics of Innovatio & New Technology,2001,1(10):199-236.

73
划分为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和基于产品的商业模式两类。传统的专有软件主要是通
过产品的出售来获取利润,采取的是基于产品的商业模式。与专有软件不同,开源
软件由于采用的是左版权保护,版权属于某个松散的技术社区或组织,这就决定了
(Software–as–a- service)的商业模式,即“软件免费、服务收费”
其“软件即服务”
的商业模式。
开源软件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可以 从其具体的商业形式中得到体现。
Raymond (2000)通过对开源软件项目的案例分析,将开源软件的商业化形式概
括为七种:市场定位、软硬件结合下的新产品推广、提供相关服务、提供接入服务、
未来免费,挣现在的钱、出售品配、出售内容等①。笔者经过研究与归纳认为,开
源软件典型的商业化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见表 4-1)

表 4-1 开源软件典型的商业模式

模式 商业运作 典型案例

与多方开源软件厂商或社区合作,利用
RedHat公司
免费软件+技术支持 他人提供的开源软件,提供技术测试、
JBoss公司
集成、维护等服务

免费社区版+收费企 利用免费版本软件为赢利的收费版本创
MySQL产品
业版 造或维持一种市场地位

将免费的开源软件与可赢利的专有软件 Novell公司
开源软件+专有软件
捆绑销售

以开源软件为平台,为客户开发出定制
定制化开发 IBM公司
化的商业软件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免费软件+技术支持。开源软件的适用人群是具有较高计算机软件技能的
人员,而对于普通的个人用户来说安装和使用都非常困难,经常需要获得他人的支
持②,这就为厂商带来了商业价值。采用“免费软件+技术支持”商业化形式的厂商
并不主推自己的产品品牌,而是与多方开源软件厂商或社区合作,利用他人的开源
软件,提供技术测试、集成、维护等服务。在这种商业化形式中,厂商的角色类似
于系统集成商,为了使各种各样的软件组件能够正常地协同工作,把开源软件打包


Raymond,E.S. The Magic Cauldron[EB/OL]. http://www.tuxedo.org/esr/wtritings/magic-cauldron/,accessed ,
2002-2-3.

根据“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载于《软件世界》2006 年第 7 期整理。

74
到事先经过鉴定、且受支持的标准化堆栈中。如 Red Hat 公司(红帽公司)对 Linux
软件进行整理,增加一些支持程序如 Advanced Server 等,然后对 Linux 进行打包销
售,并为用户提供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服务。由于只能对自己开发的那部分程序
以及它所提供的服务收取费用,因而价格比专有软件便宜很多①。再如,JBoss 应用
服务器软件程序完全免费,而技术文档、培训、二次开发支持等服务是收费的。
(2)免费社区版+收费企业版。对于一些通用软件,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
开源软件厂商往往采取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版本的方式获利。在这种商业化形式
中,免费版本软件可以为收费版本软件创造或维持一定的市场地位。例如,MySQL
产品就同时推出面向个人和企业的两种版本,即开源版本和专用版本,分别采用不
同的授权方式,开源版本完全免费以便扩大市场份额,专用版本的许可销售为厂商
赢得收入。
(3)开源软件+专有软件。这种商业化形式将免费的开源软件与可赢利的专有
软件捆绑,以开源软件带动专有软件销售。比如 Novell 就将自己原来丰富的中间软
件和应用软件迁移到 Linux 平台上,通过与 Linux 捆绑,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综合
解决方案。红旗和 TurboLinux 也积极开发专有软件,通过附加更多的专有软件来增
加收入。
( 4 )免费知识 + 收费培训。这种商业化形式的典型代表是开源软件出版商
O'Reilly 公司,其组织各种开源软件培训,推进开源理念和开源软件技术的传播与
发展,以出售书籍赢利。中国的即时科研集团目前也在大力开展 Linux 培训,其赢
利模式如出一辄。
(5)定制化开发。以相关的开源软件为平台,在其基础上为客户开发定制化
的商业软件,也是一种逐渐兴起的商业化模式,如 IBM 软件公司在 Linux、Zope、
Tomcat 等开源软件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的软件并获
得收入。
在上述划分商业模式的三种角度中,目标码角度不能很好的体现开源软件和专
有软件的区别,因为这两种软件都具有免费的可能;源码保护角度反映了开源软件
和专有软件的本质差异,但是不能很好的反应开源软件厂商在市场中的销售方式;
获利形式角度可以弥补上述分类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获利形式还会影响到
厂商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选择。


2007 年 12 月份中国市场上红帽 Linux 桌面版 4.0 价格 70 元,微软操作系统软件 Windows XP 中文家庭版价
格 480 元。数据来源:中关村在线产品报价,http://product.zol.com.cn。

75
4.1.2 商业模式的比较与竞争

按照本文的分类,专有软件采用的是基于产品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销售软件
获利;而开源软件采用的是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主要采用“软件免费、服务收费”
的方式获利。从开源软件 Linux 与专有软件 Windows 的竞争实践也可以看出,软件
产业的竞争已经从单纯产品竞争过渡到服务竞争。软件产业的服务发展也呈现出从
售后服务延伸到售前和售中服务、从单纯的产品服务转变到应用服务的趋势。
系统软件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征,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商业模式的竞争在双
边市场上表现为操作系统在消费者边和应用软件厂商边不同的价格结构上(如图 4
-1 所示)。①开源软件的价格结构。在操作系统与消费者市场边,开源软件向消
费者免费提供软件产品,主要收取服务费用。在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厂商的市场边,
开源软件是一种开放性的平台,基于开源软件平台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操作系统厂
商免费提供系统接口,和应用软件厂商之间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合作关系。②专有软
件的价格结构。在操作系统与消费者市场边,专有软件将向消费者出售软件产品,
以弥补其软件的开发成本和赚取利润;在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厂商的市场边,专有
软件厂商通过收取应用软件厂商的许可费,将一部分 API 函数和编程标准提供给应
用软件厂商。

应用开发商 1 消费者 1
.. 开源平台 服务费 ..
. 免费
.
应用开发商 m 消费者 n

应用开发商 1 消费者 1
.. 专有平台 ..
接入费 产品价格 .
.
应用开发商 m 消费者 n

图4-1 开源与专有平台的竞争

由于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影响,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消
费者选择一种操作系统所获得的效用不仅在于操作系统本身,还取决于与之配套的
应用软件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开源软件来说,应用软件商可以免费接入其界面,进
入该市场的门槛非常低,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厂商为其进行技术支持。对于消费者

76
而言,一方面可以为系统软件支付较低的费用,另一方面还会获得较多应用软件支
持的效用。这样在开源软件的双边市场,形成良性的需求积累,共同推动开源软件
的市场扩张。一旦开源软件的市场份额达到其临界规模,就会利用网络外部性的正
反馈机制,进一步爆炸式成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开源软件并不会出现由某个厂商
垄断市场的格局。这是因为,开源软件的开放性允许多家厂商经营同一软件,如
Linux 的发布商有 Redhat、Turbo、中科红旗等。
面对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的竞争,专有软件厂商将会利用价格策略,来与开源软
件进行竞争。专有软件厂商可以选择的策略有两种:调整定价结构和调整定价总量
(程贵孙、陈宏民,2006)。定价结构是指总费用在双边的分配;定价水平是市场
双边收取的总费用。①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专有软件进行定价结构的调整后,
往往会出现向一边或另一边倾斜价格的情形。双边市场的价格结构要受到需求弹
性、应用软件开发商相对市场势力、在两边创造的剩余等因素的影响(Rochet &
Tirole,2004)。由于专有软件具有一定的市场先入优势,在应用软件的开发方面
拥有较多的支持厂商,而在消费者市场,由于需求价格的弹性影响,相对较高的价
格将会导致需求的减少,因此专有软件厂商将会降低消费者市场的价格水平,而提
高应用软件开发商市场的接入费用。② 专有软件厂商也可能进行定价水平的调整,
同时减少两边的费用,以对应用软件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双向吸引。因此,无论专
有软件厂商采取哪种价格策略,消费者市场的产品价格水平都将会得到下降。
由于价格的下降,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率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而总体利润收入
的变化还要受到销售数量的影响。至于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将会随着开源软件的出
现而增大。这是因为,一是原专有软件的价格将会由于开源软件的竞争而下降,使
得消费者在获得同样效用水平的软件时,费用减少;二是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
偏好在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之间进行选择,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求,而不至于被
锁定在某一软件产品上。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开源和专有软件厂商采取不同的商业模
式,不同的商业模式内生了软件厂商不同的竞争优势,从而会增强市场的竞争性,
引起价格、利润、消费者福利等的改变。依据本文的分析,提出如下命题:开源软
件与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竞争降低了专有软件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利润率水平,提高
了消费者效用。

77
4.2 专有软件的垄断模型

本节到 4.4 节将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上文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规范证明。首


先从专有软件垄断市场的简单情形出发,构建一基于双边市场的基本模型。

4.2.1 模型假设

假设市场上存在专有软件商 W,提供操作系统软件 W, 且只有一家互补企业


为其提供应用软件产品。专有操作系统软件的出售价格为 p0 ,应用软件的价格为
p1 。应用软件商支付给专有系统软件商的接入费用为 s , s 值可取正负值。 s ≥ 0 表
示应用软件商要交付一定的许可费; s < 0 表示系统平台软件给应用开发商的补贴。
假设市场需求是线性结构的,产品 W 的需求函数为: q0 = a0 −b 0 p0 − εp1 ;应用
软件的需求函数为 q1 = a1 −b1 p1 − εp0 。其中 a0 是操作系统 W 的最高需求量,取决于
操作系统 W 的质量和功能①,以及与其相兼容的应用软件的种类和数量。这里考虑
到现实情况,我们假设 a0 ≥ a1 ,因为购买操作系统软件的消费者不一定要购买应用
软件,这是操作系统平台与其他平台(如银行卡)的重要区别之一。例如 Windows
操作系统中包含了浏览器、Email,Mediaplayer、文字处理等软件,不用购买其他
类似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基本的应用功能。参数 ε 表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间的互
补性强度,本文假设 b0 ,b1 > ε ,即产品的自身价格效应强于交叉价格效应。
假设软件生产商的成本为 0。对于软件产业来讲,其边际成本接近于 0,并考
虑到本部分的研究不涉及进入、退出等问题,固定成本的有无不会影响到最后的均
衡结果。
专有系统软件的利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 π 0 = π 0u + π 0 a 。π 0u = p0 q0 为企业在
消费者市场获得的利润; π 0 a = sq1 表示从应用软件商市场获得许可费收入。应用软
件商的利润函数为 π 1 = ( p1 − s )q1 。
博弈过程假设。第一阶段系统软件商制定接入费用 s ,第二阶段,系统软件商
和应用软件商分别独立的确定产品市场价格 p0、p1 ,并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

4.2.2 博弈分析

采用逆向归纳法,首先探讨第二阶段的价格决策。在第二阶段两厂商最大化利
润的一阶条件为:


对于系统软件来说,质量主要包括运行的稳定性、可操作性等。

78
∂π 0 ∂q ∂q
= (q0 + p0 0 ) + s 1 = (a0 − 2b0 p0 − εp1 ) − sε = 0
∂p0 ∂p0 ∂p0

∂π 1 ∂q
= q1 + ( p1 − s ) 1 = (a1 − 2b1 p1 − εp0 ) + sb1 = 0
∂p1 ∂p1

通过上面等式,可以求得两厂商的价格反应函数如下:

a0 − εp1 − sε a − εp0 + sb1


p0 = , p1 = 1 。
2b0 2b1
∂p0 ∂p
在上述的反应函数中,注意到 < 0和 1 > 0 。这是因为接入费用 s 的提高将
∂s ∂s
会提高应用软件商产品的边际成本,进而会提高市场的销售价格,而当应用软件的
价格较高时,系统平台软件的价格将会降低。
由反应函数,我们可以得到两厂商的价格表达式:

2a0b1 − εa1 − 3εb1s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p0 = ; p =
4b0b1 − ε 2 4b0b1 − ε 2
1

现在回到博弈的第一阶段,专有系统软件商选择接入费水平。满足系统软件商
∂π 0 ∂q ∂p ∂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 ( p0 0 + q0 0 ) + ( s 1 + q1 ) = 0 ,可得出接入费
∂s ∂s ∂s ∂s
s 的均衡水平,进而可求出,均衡时的两厂商的价格水平,以及销售量和利润(具
体求解过程见附录Ⅰ)

a1 (8b0 b1 + ε 4 ) − a0b1ε (8b0b1 + ε 2 )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2 2
s* = p0 *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a1 (12b0 b1 − 2b0b1ε 2 − ε 4 ) − a0b1ε (8b0b1 + ε 2 )


2 2
p1*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q0 * = >0
2b1 (8b0b1 + ε 2 )

a1 (2b0b1 + ε 2 ) a1 (2b0b1 + ε 2 ) 2
2
q1* = , π * =
8b0b1 + ε 2 b1 (8b0b1 + ε 2 ) 2
1

a (2b0b1 + ε 2 ) 2 + (a0 b1 − 2a0 a1b1ε )(8b0b1 + ε 2 )


2 2 2
π 0* = 1 >0
4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79
4.3 两种商业模式的竞争模型:基于双边市场的分析

以往关于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研究,主要是以产品差别化的Hotelling模
型为基础,但这种模型框架并没有对两种软件商业模式的差别进行体现。笔者试图
通过软件需求函数的不同来区别两种模式。由于开源软件的价格是外生的。因此,
这里先分析开源软件的市场均衡。

4.3.1 开源软件平台的均衡

设市场上除了专有软件商 W 外,还存在一个开源操作系统软件商 L,生产系统


软件 L,软件 L 与 W 功能相同,可实现完全替代。
开源系统软件的市场需求为 q0 = a0 − b0c − εp1 ,c 是消费者使用开源软件 L 时
l l l

支付给软件商的服务费用,也可理解为开源厂商出售一单位的开源软件,所获得的
l
服务收入,其数值远远小于专有系统软件的市场价格;a0 代表开源软件的最大需求,
w
在竞争的市场上,开源软件的最大需求与专有软件的最大需求 a0 之和代表市场对
系统软件的总的最大需求,即 a0 = a0 + a0 ,而其他的参数意义相同。应用软件的
l w

市场需求为 q1 = a1 − b1 p1 − εc 。
l l

开源软件主要是通过“软件免费、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进行盈利,对消费者
主要收取服务费用,而对应用软件商采取免费接入,即 p0 = s = 0 。因此,开源软
l

件 L 的利润函数为 π 0 = cq0 ,应用软件商的利润函数为 π 1 = p1l q1 。


l l l l

在以上假设基础上,应用软件商的利润函数为 π 1 = p1l q1 = p1 (a1 − b1 p1 − εc) ,


l l l l

∂π 1
l
= a1 − εc − 2b1 p1 = 0 ,进而可求得市场均衡时应用软件
l
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p1
l

的销售量为 p1l * = a1 − εc 。将这一结果代入应用软件的需求函数 q1 = a1 − b1 p1 − εc ,可


l l

2b1

a1 − εc (a − εc) 2
得 q1 * = 。从而得到应用软件厂商的均衡利润为 π 1 * = 1
l l

2 4b1
a1 − εc
将 q1 * = 代 入 开 源 软 件 的 需 求 函 数 q0 = a0 − b0c − εp1 , 可 得
l l l l

2
2a0 b1 − a1ε − ( 2b0b1 − ε 2 )c
l
, 进 一 步 将 其 代 入 π 0 = cq0
l l
q0 * =
l
, 得 到
2b1

80
2a b c − a1εc − (2b0b1 − ε 2 )c 2
l
π0 * = 0 1
l

2b1

4.3.2 专有软件平台的均衡

开源软件的出现对专有软件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市场对专有软件的需求上,在专
有软件垄断市场时,市场的总需求表现为对专有软件商 W 产品的需求,而当市场
呈现双寡头时,系统软件的总需求由两种软件的需求共同组成。设此时 W 的最大
需求为 a0 ,则 a0 = a0 − a0 。即产品 W 的需求函数为:q0 = a0 −b 0 p0 − εp1 w ;应
w w l w w w

用软件的需求函数为 q1 = a1 −b1 p1 − εp0 。其他参数的意义与垄断时的情况相同。


w w w

专有系统软件 W 的利润仍由两部分组成,即 π 0 = π 0u + π 0 a 。π 0u = p0 q0 为
w w w w w w

企业在消费者市场获得的利润; π 0 a = s w q1 表示从应用软件商市场获得许可费收
w w

入。应用软件商的利润函数为 π 1 = ( p1 − s w )q1 。
w w w

博弈过程假设。第一阶段系统软件商制定接入费用 s w ,第二阶段,系统软件商
w w
和应用软件商分别独立的确定产品市场价格 p0 , p1 ,并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
同样采用逆向归纳法,首先探讨第二阶段的价格决策。在第二阶段两厂商最大
化利润的一阶条件为:
∂π 0 w ∂q0 ∂q
w w w
= (q0 + p0 ) + s w 1 w = (a0 − 2b0 p0 − εp1 ) − s wε = 0
w w w w

∂p0 ∂p0 ∂p0


w w

∂π 1 ∂q
w w
= q1 + ( p1 − s w ) 1w = (a1 − 2b1 p1 − εp0 ) + s wb1 = 0
w w w w

∂p1 ∂p1
w

通过上面等式,可以求得两厂商的价格表达式:

2a b − εa1 − 3εb1s w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w


w w
= 0 1 =
w w
p0 ; p
4b0b1 − ε 2 4b0b1 − ε 2
1

现在回到博弈的第一阶段,专有系统软件商选择接入费水平。满足系统软件商

∂π w ∂q0 w ∂p0 ∂q1


w w w w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0w = ( p0 + q0 ) + ( s w w + q1 ) = 0 ,可得出
w

∂s ∂s w
∂s w
∂s

接入费 s 的均衡水平,进而可求出,均衡时的两厂商的价格水平,以及销售量和利
润(具体求解过程见附录Ⅱ)

a (8b b + ε 4 ) − a0 b1ε (8b0b1 + ε 2 )


2 2 w
s *= 1 0 1
w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81
a0 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w
p0 * =
w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a1 (12b0 b1 − 2b0b1ε 2 − ε 4 ) − a0 b1ε (8b0b1 + ε 2 )


2 2 w
p1 * =
w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a0 b1 (8b0b1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w
q0 * =
w

2b1 (8b0b1 + ε 2 )

a (2b b + ε 2 ) a (2b0b1 + ε 2 ) 2
2
q1 * = 1 0 1 2 , π 1 * = 1
w w

8b0b1 + ε b1 (8b0b1 + ε 2 ) 2

w2
a1 (2b0b1 + ε 2 ) 2 + (a0 b1 − 2a0 a1b1ε )(8b0b1 + ε 2 )
2 2 w
π0 * =
w

4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ε = 0 时,表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是相互独立的组件, ε = b0 表示系统软件与

应用软件按照 1:1 的比例完全互补。

4.4 商业模式竞争的经济效应

4.4.1 产品价格

情形 1:专有软件独家垄断市场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系统软件 W 的市场均衡价格为: p0 * = ,应用软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a1 (12b0 b1 − 2b0b1ε 2 − ε 4 ) − a0b1ε (8b0b1 + ε 2 )


2 2
件的价格为: p1* =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情形 2:双寡头竞争性市场
开 源 软 件 的 价 格 为 零 , 即 p0 * = 0 ; 专 有 软 件 的 市 场 价 格 为 :
l

a0 b1 (8b0b1 + ε 2 ) − a1d (10b0b1 − ε 2 )


w
p0 * =
w
;相对应的应用软件的价格分别为: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a − εc a (12b0 b1 − 2b0b1ε 2 − ε 4 ) − a0 b1ε (8b0b1 + ε 2 )


2 2 w
p *= 1 和 p1 * = 1
l w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1
2b1

首先分析在两种情形下,系统软件的 价格变化情况。由于 a0 < a0 ,所以


w

p0 * < p0 * ,价格的差异程度与 a0 与a0 的差别有关,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取决于市场


w w

82
上消费者对专有软件和开源软件的偏好。
结论 1:在只有一个专有应用软件厂商为系统软件提供服务时,专有系统软件
在双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要低于垄断市场时的价格,价格的差异随着消费者对开源和
专有软件偏好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消费者比较偏好于专有软件,价格差异不大;如
果消费者逐渐更偏好于开源软件,则价格差异也将会变大。
这一结论与现实是相符的,开源软件对消费者作出了一个贡献便是降低了软件
的价格。如 Linux 的出现就直接导致了微软 Windows 价格的降低。
与系统软件 W 相配套的应用软件的价格 p1 * > p1 * ,而与开源系统软件 L 相配
w

l
套的应用软件的价格 p1 * 与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软件的服务费用相关,交叉网络外部
性和软件的服务费用的乘积越大,应用软件的价格就越低。
结论 2:在双寡头市场环境中,与专有软件相配套的应用软件的价格要高于垄
断时的价格;而与开源软件相配套的应用软件的价格会随着开源软件服务费用的降
低而降低。
结论 2 意味着,在双边市场的环境下,由于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之间的互补性,
当专有软件系统对消费者市场边的价格下降时,厂商为了获得利润,将会提高对应
用开发商边的许可费用,从而提高了应用软件开发商的成本,促使其对消费者的价
格上涨。

4.4.2 产品数量

情形 1:专有软件独家垄断市场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系统软件的销售量为: q0 * = > 0 ;应用软件的销
2b1 (8b0b1 + ε 2 )

a1 (2b0b1 + ε 2 )
售量为 q1* = 。
8b0b1 + ε 2
情形 2:双寡头竞争性市场
2a0 b1 − a1ε − (2b0b1 − ε 2 )c
l
开源软件 L 的市场销售量为: q0 * =
l
;专有软件 W 的
2b1

a0 b1 (8b0b1 + ε 2 ) − a1d (2b0b1 + ε 2 )


w
市场需求量为: q0 * =
w
;相对应的应用软件市场需
2b1 (8b0b1 + ε 2 )

a1 − εc a (2b b + ε 2 )
求量为: q1 * = , q1 * = 1 0 1 2 。
l w

2 8b0b1 + ε

83
由于 a0 < a0 ,则会有 q0 * < q0 * ,即专有系统软件在竞争性市场上的销售量要
w w

低于垄断市场下的销售量。销售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专有和开源两种软件
w
的偏好程度,当消费者偏好于专有软件时, a0 较大,则在竞争性市场上,专有软
l
件的消费量不会降低太多;但如果当消费者更偏好于开源软件时,a0 较大,则在竞
争性市场上,专有软件的消费量将会有较大减少。开源系统软件的需求量主要与交
叉网络外部性和服务支持费用有关,如果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大或服务支持费用
越高,其需求量将会越少。因此,开源厂商如果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可以采用
降低服务费用或提供免费服务的策略。
结论 3:专有系统软件在双寡头市场上的销售量低于垄断市场上的销售量,销
售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专有和开源两种软件的偏好程度;开源系统软件的
需求量主要与交叉网络外部性和服务支持费用有关,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小、服
务支持费用越低,需求量将会越大。
这一结论与Economides 和 Katsamakas(2005)比较一致。他们认为,当专有
系统与开源系统竞争时,在市场份额方面,开源系统将会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4.4.3 生产者剩余

情形 1:专有软件独家垄断市场
系统软件厂商 W 的利润为:π 0 * = a1 (2b0b1 + ε ) + (a0 b21 − 2a0 a1b1ε2 )(8b0b1 + ε ) > 0 ,应
2 2 2 2 2 2

4b1 (b0b1 −ε )(8b0b1 + ε )

a1 (2b0b1 + ε 2 ) 2
2
用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为: π 1* = 。
b1 (8b0b1 + ε 2 ) 2
情形 2:双寡头竞争性市场
2a0 b1c − a1εc − (2b0b1 − ε 2 )c 2
l
开源软件 L 的利润收入为: π 0 * =
l
,专有软件 W 的
2b1

w2
a (2b0b1 + ε 2 ) 2 + (a0 b1 − 2a0 a1b1ε )(8b0b1 + ε 2 )
2 2 w
利润为: π 0 * = 1
w
;相对应的应用软件
4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a1 − εc) 2 a1 (2b0b1 + ε 2 ) 2


2
开发商的利润为: π * = 和 π1 * =
l w

b1 (8b0b1 + ε 2 ) 2
1
4b1

专有软件 W 在垄断市场和竞争性市场均衡时的利润分别为 π 0 * 和 π 0 * ,根据最


w

后的利润表达式有:

84
w2
((a b − 2a0 a1b1ε ) − (a0 b1 − 2a0 a1b1ε ))(8b0b1 + ε 2 )
2 2 2 w
π 0 * −π 0 * = 0 1
w
,上式的取值有
4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a1ε aε
两种情况:当 0 < a0 , a0 < 时,π 0 * −π 0 * < 0 ;当 a0 , a0 ≥ 1 时,π 0 * −π 0 * ≥ 0 。
w w w w

b1 b1

这是由于在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下,系统软件的市场需求越大,消费者的偏好差异性
就越强,从而使得专有软件的需求弹性较高,当开源软件进入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
额时,会迫使专有软件厂商的价格下降,在较高需求弹性的影响下,专有软件厂商
的利润水平也将会下降。

结论 4:当系统软件和专有软件的市场需求较大时,竞争性的市场能降低专有
系统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但当系统软件和专有软件的市场需求较小时,竞争性的
市场反而能提高专有系统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

4.4.4 消费者剩余

参照 Armstrong(2006)的分析,在双边市场中消费者的效用与平台产品和另
一边产品的价格成反比,而与两个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即 CS = aq0 + bq1 − p 0 − p1 。
这里为了便于比较,设消费者的剩余为 CS = q0 + q1 − p 0 − p1 ,即消费者剩余与这两类软
件的销售数量成正比,而与两软件的价格成反比。
情形 1:专有软件独家垄断市场
在系统软件 W 垄断市场时,单个消费者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

CS = q0 * +q1 * − p 0 * − p1 * ,将平衡时的表达式代入,可得: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a1 (2b0b1 + ε 2 )


CS = + -
2b1 (8b0b1 + ε 2 ) 8b0b1 + ε 2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 a1 (12b0 b1 − 2b0b1ε − ε ) − a0b1ε (8b0b1 + ε )


2 2 2 4 2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a0 (b0b1 − b1 − ε 2 + ε )
= +Δ
2(b0b1 −ε 2 )

(2b1a1 − a1ε )(2b0b1 + ε 2 ) a1b1ε (10b0b1 − ε 2 ) − a1 (12b0 b1 − 2b0b1ε 2 − ε 4 )


2 2
其中, Δ = +
2b1 (8b0b1 + ε 2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情形 2:双寡头竞争性市场

85
在竞争性系统软件市场上,购买产品 W 的消费者剩余为:

CS w = q0 * + q1 * − p 0 * − p1 * ,将平衡时的表达式代入,可得:
w w w w

a0 b1 (8b0b1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a1 (2b0b1 + ε 2 )


w
CS w = + -
2b1 (8b0b1 + ε 2 ) 8b0b1 + ε 2

a0 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 a1 (12b0 2b12 − 2b0b1ε 2 − ε 4 ) − a0 wb1ε (8b0b1 + ε 2 )


w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a0 (b0b1 − b1 − ε 2 + ε )
w
= +Δ
2(b0b1 −ε 2 )

(2b1a1 − a1ε )(2b0b1 + ε 2 ) a1b1ε (10b0b1 − ε 2 ) − a1 (12b0 b1 − 2b0b1ε 2 − ε 4 )


2 2
其中, Δ = +
2b1 (8b0b1 + ε 2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购买开源软件 L 的消费者剩余为:
CS l = q0 * + q1 * − p 0 * − p1 *
l l l l

2a b − a ε − (2b0b1 − ε 2 )c a − εc a − εc
l
CS = 0 1 1
l
+ 1 ―0― 1
2b1 2 2b1

a1 (ε − b1 + 1) + (b1 + 1)εc + (2b0b1 − ε 2 + ε )c


= a0 −
l

2b1

1 + 1 + 4b0b1 − 4b1
首先,来比较 CS 和 CS w ,当 b0 > 1 时,由于 b0 ,b1 > ε ,所以 ε < ,
2

在这种情况下, − ε 2 + ε + b0b1 − b1 < 0 ,将会有 CS w > CS ,

结论 5:在双寡头市场上,购买产品 W 的消费者剩余大于垄断市场的消费者剩
余;购买开源软件 L 产品的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得软件,并且其效用与开源软件的潜
在市场和服务费用相关,当潜在市场扩大和服务费用降低时,购买开源软件 L 的消
费者效用将会提高。这说明,如果开源厂商为了追求市场份额的扩大降低服务费用,
可以引致消费者福利的进一步提高。

4.5 Linux 与 Windows 商业模式竞争的案例分析

4.5.1 Linux 与 Windows 的商业模式竞争

作为两个不同的操作系统,Windows 与 Linux 基于双边市场特征,从起初的独

86
立竞争开始转向商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所谓“商业生态系统竞争”就是指,竞争
主体通过建立网络、系统,吸引多种角色成员加入,形成互依、共生的关系来竞争
的方法或模式(Marco & Levien,2004)。
微软公司围绕 Windows 系统,在现代商业中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生态系统,
其中包括合作紧密的系统集成商,应用软件支持商、销售商等,合计公司总数多达
22142 个①,Windows 的商业生态系统组成如表 4-2 。在 Windows 软件内部,
Microsoft 一方面通过提供 API 函数和编程语言等软件标准吸引应用软件厂商加盟,
另一方面积极介入办公软件等应用软件市场,通过纵向一体化,占据市场份额。

表 4-2 Windows 的商业生态系统

业务 公司数量 业务 公司数量

系统集成商 7752 开发服务公司 5747

应用软件集成商 5 软件支持公司 675

应用软件服务商 50 主机服务提供商 1379

独立软件销售商 3817 培训机构 2717

资料来源: 根据Marco Iansiti, Levien Roy. Strategy as Ecology [ J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 82(3):
68-78.作者整理。

由于 Linux 开放源代码特征,其商业化是由世界各国的 Linux 发布商来共同实


现的,其中较主要的有美国的 Redhat 公司、德国的 Suse 公司以及日本的 Turbo 等②。
具体如表 4-3。而在 Linux 应用软件市场,由于开源降低了进入壁垒,吸引了大量
应用开发商的进入,基于 Linux 操作系统平台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操作系统厂商和
应用软件厂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合作关系。


范保群.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11):3-7.

SuSE 是德国 Linux 供应商,它是 Novell, Inc.的商业单元。跟 Red Hat 和 Caldera 一样,收集 Linux 操作系统
的开源部件以及相关程序到一个能被交易的销售包中。SuSE 也有一个 Braille 编辑,其目标为 Linux 操作系统
的新用户,希望通过改善 SuSE 的个人版本,为普通台式机用户提供一条使用 Linux 的便利途径来吸引 Windows
用户,个人版本以及专业版都带有大量的应用程序。

87
表 4-3 Linux 的主要发布商

标识 公司名称 国家 版本 价格(美元) 免费下载

Redhat 美国 2.4.18 60 是

Mandrake 法国 2.4.18 25 是

Centoo 美国 2.4.19 免费 是

Suse 德国 2.4.18 40 是

stackware 美国 2.4.18 40 是

Lycoris 美国 2.4.18 20 是

Beehive 美国 2.4.18 免费 是

Turbo 日本 2.4.18 124 是

Caldera 美国 2.4.13 99 是

资料来源:根据Sandeep Krishnamurthy.A managerial overview of open source software[J]. Business Horizons ,


2003,9:47-56.作者整理

另外,我国 Linux 最大的发布商、开发商中科 Linux(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


有限公司)也已是其中的成员之一①,以红旗 Linux 系统软件为依托,中科红旗在
全球也展开了联盟策略,与 BEA、CA、DELL、EMC、HP、IBM、Intel、NEC、
Oracle、SAP、Sybase、Symantec、方正、浪潮、联想、实达、曙光、TCL、同方等
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满足顾客需求、降低成本和积极地与微软展开竞争,许多大公司通过提供应
用软件和开发工具、培训和咨询、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等多种方式对 Linux 予以支
持。例如,Intel 以两种方式支持 Linux,一是对红帽、Suse 和 VALinux 等许多新兴
公司进行投资;二是对 Linux 开发商进行支持,使 Linux 能够面向 Intel 下一代 IA
-64 微处理器,并且向 Linux 应用软件开发商提供最新芯片的信息。另外,一些国
际知名公司也开始为 Linux 开发应用软件,包括 Sun 公司的 StarOffice 和 Corel 的
WordPerfect,甲骨文的数据库和 MQ 系列即时信息软件(West & Dedrick,2001)


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红旗软件)是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和上海联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
2000 年 6 月份共同组建的,并于 2001 年 3 月成功得到了信息产业部通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
赛迪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注资,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发展最迅速的 Linux 发布商。

88
IBM 以 Linux 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和硬件开发的平台,并在 2000 年 12 月投资 10 亿
美元开发和促销 Linux 解决方案。所有这些支持都增强了消费者预期和信心,为
Linux 的竞争成功增添了祛码。
面对Linux商业系统的威胁,微软公司不得不改变自己一向坚持的专有软件源代
码不开放的战略,开始接受开放源代码的观点,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公开一部分商
业软件的源代码。2001年5月,微软公司宣布了一项“共享源代码战略”,向其选
择的客户、合作伙伴、政府机构以及研究人员开放Windows等软件的源代码。2002
年微软第一次对外公布了Word的XML描述规范(Word Processing ML)。随后,2003
年公布了整个“Office 2003”软件包的XML描述规范。在微软的Mix07大会上,微
软将IronRuby动态语言和动态语言运行时间库(DLR)依照D式的 Permissive许可
证提供,即允许用户修改和分发代码①。2004年7月,在全球正式推出的WinCES.O
(也是微软开发的一种操作系统)中,微软开放了250 万行源代码程序作为评估套
件(evaluationkit),并允许个人、开发商下载这些源代码加以修改使用。2006年8
月,微软在LinuxWorld上推出了Port 25网站,公布研究实验室的测试、分析和互操
作性工作的具体情况极其研究成果。微软公司的态度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源
软件对专有软件垄断市场的抗衡。

4.5.2 两软件竞争的经济效应

Linux 的出现打破了系统软件由 Windows 独家垄断的格局,市场也转变为双寡


头市场,这一方面提高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
择,降低了消费者对一种软件的依赖程度,减小了锁定的风险。这里,笔者主要从
软件价格、软件销售数量和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几方面,对两软件竞争的效应进行
分析,以验证本部分的命题。
4.5.2.1 软件价格
开源软件Linux在与Windows竞争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价格优势。笔者选择了
Redhat、Turbo 和红旗几个典型Linux软件厂商产品的市场价格,对桌面系统和服务
器系统软件的价格进行了比较(如表4-4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桌面系
统软件市场,同等技术水平的Windows和Linux价格的差异巨大,一般Windows的价
格是Linux价格的11-20倍;在服务器系统软件市场,Windows的价格也要比Linux
高出近1倍的水平。


陈杰.微软与开源的故事[J].开源,2008(1):73.

89
表 4-4 Windows 产品与 Linux 产品价格的比较
价格 价格
产品类型 Windows 系列 Linux 系列
(元) (元)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1188 红旗 Linux 4.1 58

桌面版 Windows vista(中文普) 1850 红帽 Linx 8.0 160

Windows 98 750 Turboliunx 10 54

Windows NTSever4 9000 Redflag Advanced sever 4.1 13800

服务器版 Windows 2003 Sever 23000 红帽 Enterprise Linux es4.0 5600

Windows 2000 高服务器 25800 Turboliunx Enterprise sever 13728


资料来源:根据中关村报价网,http://detail.zol.com.cn/price_search.php?,2008-3-18.作者整理。

为了与Linux竞争市场,近年来Windows采取了降低价格的策略,这可以从其系
列产品的发布价格得到体现。例如,Windows98软件的完全版本售价为209美元,2000
年微软的新产品Windows ME发布时价格并没提高,2001年WindowsXP的售价不但
没有提高,反而却降低到了199美元,最新推出的Vista家用基本版的售价也保持了
199美元的水平①。另外,即使是同等价格的产品,如Windows ME 与WindowsXP,
后者的功能要丰富的多。在政府部门市场上,微软也推出了削价活动。例如。2003
年6月,微软面对泰国政府推动开源软件的举措,为阻止Linux操作系统在泰国的蔓
延,微软宣布加入泰国政府“人民电脑”计划,为泰国用户提供Windows XP和Office
套件产品,价格为35.80美元,甚至低于目前开源软件桌面系统的价格。
开源软件“软件即服务”的商业模式是导致微软采取灵活定价的压力之一。这
意味着,随着开源软件 Linux 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Windows 的降价策略会更
加频繁、幅度也会更大。据 Gartner 分析,亚洲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将是 Windows
与 Linux 未来竞争的主要市场,这将会推动这些地区系统软件的价格下降,同时也
将对整个软件市场价格带来重大影响。
4.5.2.2 销售数量
在系统软件的三个细分市场中,Linux 和 Windows 在嵌入式软件市场的竞争最
为激烈。据微软 2004 年公布的第 4 季度财报显示,在 90 亿美元的收入中,有 7000
万美元来自手机和嵌入式设备领域,比 2003 年增长了 58%。并且根据 IDC 和 VDC
公布的数据,从 2001 年至 2003 年,微软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

① 这里的数据主要是 Windows 产品的发布价格。参见“微软 Windows 的价格越来越便宜”.http://www.it. com.


cn/f /edu/073/1/388800.htm,2008-3-25.

90
趋势。但根据 2003 年 VDC 对嵌入式开发人员的调查却发现,Linux 是被使用最多
的操作系统,比微软的 Windows CE 高出了 3 个百分点。目前,Linux 在亚洲的嵌
入式应用领域已经占据了市场第一的位置,较低的成本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商选
择 Linux 的主要原因。此外,Linux 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个性化改进和定制
化也是主要优势所在。在一些不用进行太多定制的设备中,比如,智能电话、手机、
便携式媒体播放机、机顶盒和平板 PC 等,Windows CE 会占一些先机;然而在其他
市场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的 Linux 占绝对优势。Linux 和 Windows CE 在各个
应用领域中的市场占有情况见表 4-5。

表 4-5 Windows 和 Linux 在嵌入式市场中的产品数量


使用 Windows 的 使用 Linux 的
产品分类
产品数量(种) 产品数量(种)
PDA、手持设备 74 38
手机和 VolP 电话 24 17
机器人 0 9
音频、视频播放器 8 36
瘦终端 19 0
平板 PC 28 9
网关、服务器、AP 0 36
其他 22 38
资料来源:陈小晖.Linux 和 Windows 针锋相对的嵌入式应用博弈[EB/OL].http://www. 51cto.com/ art/
200603/23955.htm,2006-3-17.

4.5.2.3 厂商利润水平

由于Windows的先入优势,在操作系统的三个细分市场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
主导地位,尤其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上,更是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并将消费者
牢牢锁定于自己的产品中。在此基础上,依靠垄断权力,微软根据自己的利润目标
对产品进行掠夺性定价,并获取了远远超过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这可以从微软公
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中得到证实:微软公司在2002到2003财政年度内的收入达到了创
记录的321.87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五十分之一多,其净利润也达到了99.93亿
美元。尤其在2000年其利润水平达到了41%,主打产品Windows的利润率超过80%
(如表4-6所示)。这些数据还是微软在隐瞒收入和利润水平的嫌疑下公布的,有

91
关的研究显示微软的真实利润更高①。持续多年如此之高的利润率在其它传统的、
竞争较为充分的产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只能归结为微软的垄断权力获益。

表 4-6 微软公司 2000-2007 年度利润情况


项目 总收入 净利润 利润率(%)
年度 (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1996 9050 2195 24.25
1997 11936 3454 28.94
1998 15262 4490 29.42
1999 19747 7785 39.42
2000 22956 9421 41.04
2001 25296 7346 29.04
2002 28365 5355 18.88
2003 32187 7531 23.40
2004 36835 8168 22.17
2005 39788 12254 30.80
2006 44282 12599 28.45
2007 51122 14065 27.51
资料来源:根据Microsoft Annual Report (1996-2007)[EB/OL],http:// www. microsoft. com/msft/ reports/
default.mspx,2008-3-16.整理而得。

2001年以后,由于Linux市场规模的迅速发展,微软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强,随之
采取了降价的策略,其利润水平呈现出快速的下降,2001年的利润率由2000年的41
%降到29%,相继2002年其利润率降到10年来的最低点(18%),随后2005年虽然
也提高到30%左右,但2006、2007年来仍是不断下降到趋势,如图4-2所示。

0.45
0.4
0.35
利润率(%)

0.3
0.25
0.2
0.15
0.1
0.05
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图4-2 1996-2007年微软的利润率变化情况


Bill Parish.Microsoft Financial Pyramid[EB/OL]. http:// www.billparish.com/msftfraudfacts.html,1999.

92
4.6 本章小结

对源代码保护程度的不同,内生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商业模式的不同。本章
在分析当前学者对软件商业模式分类的基础上,从获利形式的角度,对软件产业的
商业模式进行了划分,认为开源软件是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而专有软件是基于产
品的商业模式。这种划分凸显了两类软件销售形式的不同,进而更能反应两类软件
的市场特征。
在基于双边市场的商业运作中,开源软件的出现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
的选择,另一方面迫使专有软件厂商不得不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利润率水平,从
而使消费者剩余得到提高。本章通过对 Economides 和 Katsamakas(2004)模型的
扩展研究,在只有一个专有应用软件厂商为系统软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得出了如
下结论:
(1)产品价格方面。专有软件在双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要低于垄断时的价格,并
且价格差异随着消费者对开源和专有软件偏好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随着开源软件
市场份额的扩大,专有软件将会加大降价幅度;在双寡头市场中,与专有软件相配
套的应用软件的价格要高于垄断时的价格,而与开源软件相配套的应用软件的价格
会随着开源软件服务费用的下降而下降。
(2)销售数量方面。专有软件在双寡头市场上的销售量低于垄断市场中的销售
量,销售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专有和开源两种软件的偏好程度;开源软件
的需求量主要受到交叉网络外部性和服务支持费用的影响,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越
小、服务支持费用越低,其需求量将会越大。这说明,专有系统与开源系统竞争时,
在市场份额方面,开源系统将会表现出很大的优势。这一命题与 Economides 和
Katsamakas(2004)的结论比较一致。
(3)生产者剩余方面。当系统软件和专有软件的市场需求较大时,竞争性的市
场能降低专有系统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但当系统软件和专有软件的市场需求较小
时,竞争性的市场反而有可能提高专有系统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但从现实的软件
市场来看,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深化,软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因此,开源软件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原来软件产业的竞争,能促进软件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
提高。
(4)消费者剩余方面。专有软件的消费者在双寡头市场获得的剩余大于大于垄
断市场时的剩余;开源软件的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得软件,其效用与开源软件的潜在

93
市场和服务费用相关,当潜在市场扩大和服务费用降低时,开源软件消费者的效用
将会随之提高。这说明,如果开源厂商为了追求市场份额的扩大而降低服务费用,
可以引致消费者福利的进一步提高。

94
5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技术创新竞争

当软件产业中还有许多厂商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技术标准和程序源代码时(如微
软),却出现了一些开放源代码、进行开放创新的开源软件,这会对不同平台的创
新活动造成何种影响?进而又会如何影响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本部分考察
了一个开源软件厂商与专有软件进行竞争时,对创新和技术水平的影响。首先,从
理论上分析了系统软件的创新特点以及开源软件创新的机制,通过对开源和专有软
件创新模式的比较,本部分提出了两个命题:开源软件的技术水平往往高于专有软
件的技术水平;开源软件的创新模式能有效的配置创新资源,从而更利于软件产业
技术水平的提高。然后,将 Bitzer 和 Schroder(2003)模型进行了扩展,考察了动
态策略博弈下的创新竞争和软件产品技术水平选择问题,更深入的分析了开源软件
发展对专有软件的创新激励和软件产业创新的影响,从理论上论证了上述观点。来
自 Linux 和 Windows 技术创新的经验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对该命题进行了验证。

5.1 两种软件技术创新竞争的理论分析

5.1.1 系统软件创新的特点

软件产业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由于其自身内在的技术特征,在创
新方面与传统产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1)创新成本较高。软件产品是凝聚了大量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品,在前期研
究中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并且绝大部分是沉没成本(sunkcost)
,生产一旦停止就
无法收回;但是其边际成本很低,主要是分销和拷贝成本,只要第一份软件产品生
产出来,多拷贝一份的成本几乎为零,并且生产拷贝的数量不受自然能力限制。这
意味着生产第一件产品的成本非常高,而再生产成本即复制产品则很低。表 5-1
显示了软件产品中开发费用与生产成本的比较。

表 5-1 部分信息产业开发费用与生产成本之比

行业 开发费用与生产成本之比(%)
计算机软件 90:10
计算机硬件 85:15
通信设备制造业 78:22

资料来源:[美]凯富尔斯.美国科学家论近代科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95
(2)软件产品创新的高风险性。高风险是指软件产业创新的投入并不一定能
得到收益。由于软件开发周期长,不可预知的风险很多,很有可能在所投资的软件
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技术就已经落后,或者开发出来后市场还没有达到技术所需的
要求,这样投资到软件产品中的资金就不会产生收益,甚至根本收不回投资。另外
软件产品技术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当掌握技术的开发人员流动时,企业的核心技术
也会随之流失。同时,软件有着可复制的特点,如果盗版行为使软件企业的开发研
究成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软件企业就会缺乏进行创新的动力。
(3)软件产品创新的复杂性。软件产品创新的复杂性是由软件技术的复杂性
决定的。软件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涉及到不同学科和领域,例如算法、硬件
以及其它科学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互相联系。尤其是较为基础的系统软件,其开
发过程需要大量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

5.1.2 开源软件的创新机制与模式

5.1.2.1 开源软件的创新机制
开源软件的创新主要是由开源社区完成的,是比较典型的团队研发和个体研发
的结合①,开发者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所有决策几乎是在
平等的条件下讨论形成的。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参与者一般有4种基本角色:项目
经理(往往由项目发起者担当)、开发者(项目的发起者一般也是核心开发人员)、
辅助开发者(部分由开源社区的志愿者担当)和用户(一般由开源社区的志愿者担
当)。开源开发团队的领导机构负责协调项目、解决冲突、指导开发过程、建立基
础设施,以及把握项目的技术方向,但这个领导机构的权利受到很大限制,其主要
工作是负责对开发者提交的代码进行评审、选择和修改,并不直接决定项目的发展
方向,而是通过公众的参与去定位正确的方向。
开源软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Internet 运行的。使用者们通过网络方式
进行沟通联系和交流,形成一个松散的组织,组织中的个人倾向于让其他人免费分
享自己的成果,并接受其他人的帮助,他们经常应用自己和群体的知识设计改进产
品,实现产品的定制。Internet 的普及为开源软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分布在
世界各地的程序员可以利用 Internet 彼此交流思想,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如
在 Sourceforge.net 的 网 站 中 有 845 , 577 个 注 册 的 开 源 项 目 开 发 参 与 者 , 在


Humphrey W S. Pathways to Process Maturity:The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and Team Software Process[J]. SEI
Interactive,1999(6):1-17.

96
freshmeat.net 中有 274,516 个经过注册的开发参与者①,仅这两个网站注册的参与
者总数就已经超过百万。由于源代码是公开的,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程序,如果某个
修改为大家所认可,那么它就可以逐渐发展壮大。反之,如果某个修改意见无法获
得大多数人的肯定,那么它就会逐渐消失。且每一个使用自由软件的人,都是用户
和开发者,他可以修改程序,可以测试程序,也可以对程序的功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各种观点之间根据优胜劣汰的法则公平竞争,如果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可以
获得更好的发展。
由于开源开发是一种松散的过程,同一时间真正并行开发的人员并不是很多,
管理起来并不困难,管理者并不需要像传统软件过程那样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但
是开源开发队伍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要求他们能够充分的理解、评估、修改重写
其他开源参与者提交的代码。
5.1.2.2 开源软件的创新模式
根据开源软件的创新过程和机制特点,Raymond(1998)认为软件开发主要有
大教堂和集市两种模式。大教堂模式指程序员在细致的计划和管理下孤立地开发软
件,源代码只能在项目的开发组人员间相互交流和共享。它强调严格控制与管理,
在代码提交之前要进行测试,软件的演进是缓慢的,有计划的,极少返工。而集市
模式是指开发者向公众发布最基本功能的代码,然后根据公众的反馈修改程序,其
他开发者也可以加入进来,参与修改或发展现有的代码。Hippel (2001)则从消费
者的角度,认为开放源代码软件采用的是一种用户创新模式,不同于私人创新模式
也不同于集体创新模式,是将私人创新和集体创新实现有机结合的“私人-集体”
创新模式②。使用者为了解决自己的需求不得以进行创新,从而创新所需的成本较
低。Hippel和Franke(2003)进一步在研究了Apache 用户对软件安全性的需求后认
为,个人需求的异质性推动了用户在开源软件开发中的参与,用户参与开源软件是
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开源软件的创新也是一种完全开放、共同协作的
开发模式,代表了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下,研发方式的变化以及创新方向。
这里笔者主要从创新方式的开放性角度,认为开源软件是基于Internet的合作式
开发,而专有软件则是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封闭式开发。


数据来源:http://www.netcraft.com/Survey/Reports/0405/,数据截止到 2004 年 5 月。

Hippel , Ericvon. Innovation by user communities : learning from open - source software [J ] .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 2001 , 42 (4) : 83 - 84.

97
5.1.3 创新模式的比较

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①,在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软件产业
中,这一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哪个企业能保持持久和快速的创新,就将会在市场
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创新模式的区别表现在开发队伍组
织、发布版本时间、提供源代码对象、测试部门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如表5-2所示。
由于创新模式的不同,开源软件较之专有软件在创新成本和创新资源配置方面表现
出了一定的优越性。

表 5-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创新模式的比较

比较 专有软件 开源软件

市集组织模式-分散开发人员通过
组织模式 大教堂组织模式—严密组织
Internet组成开发队伍
一般都固定时间发布,半年左 尽早尽频繁发布,没有明确的时间
版本发布
右发布一个版本 安排
公司内部职责明确,代码不对
源代码提供对象 向开放源码社区贡献代码
外发布

本着自愿原则,社区或用户自愿参
测试部门 由专门负责测试的部门进行
与测试

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开 强调协作,自愿原则参与开发和测
管理手段
发人员、测试人员职责明确 试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5.1.3.1 开源软件创新模式的成本较低
与专有软件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源软件创新模式的成本优势可以从产权制度和
组织结构两方面体现出来。
(1)开源软件的公共产权降低了开发成本。相对于专有软件来说,开源软件
属于一种公共产品②。从产权制度的角度来看,开源软件开发组织的共有产权制度
使生产资源具有了较强的开放性。开放性使开发者可以便利的获得所需资源,也能
方便地将自己的资源和其他人共享,进而实现人力资源获取的有效性、人力资源与
其他资源结合的有效性。一是顺畅的信息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根据 Willianmson


张嫚.论数字产业对传统反垄断理论与实践的启示[J].经济评论,2002(4):103-107.

有关开源软件属于公共产品的详细论述请参见第 7 章有关内容。

98
(1975)对交易成本产生原因的研究,不确定性导致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产生,
因而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开源软件公共产权制度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消除了信息
流动的障碍,提高了软件开发者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而降低了信息的机会成本
(Benkler,2002),充足的资源信息还减少了参与者的决策成本。二是在开源软件
项目开发中,由于选择激励机制的作用,成员自愿参与软件的开发,即使存在较高
的不确定性也不会导致机会主义倾向。另外,由于开源软件开发组织的公共产权制
度,有限理性不会导致在传统组织中不完全合约情况下的一系列谈判、监督和强制
实施的成本。
(2)开源软件的模块化开发降低了开发成本。模块化被认为是大型复杂软件
产品开发必须遵循的一种工作模式。一个复杂的软件产品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有
较明显边界的部分,每个部分由紧密联系或性质相似的单元组成。一方面,模块化
将项目开发工作分解成可以并行的相对独立的任务,降低了工作协调的难度,使得
参与者在空间上的分散工作成为可能。同时,并行的结构能够使更多的人同时参与
到软件开发中,加快了工作的进度。另一方面,模块化的单元可以组合到不同的软
件产品中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工作量。Narduzzo & Rossi(2003)的
研究表明,开源软件开发组织比企业组织更适合于模块化的工作方式,并且这一研
发模式有效地克服了“信息隐藏”的问题,因而可以更加容易实现模块化①②。由于
难以预知的变化和关联,软件开发的模块化是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深入和变化的。在
开源软件开发组织中,由于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公开性,足够多的参与者、信息的
交流和充分的公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隐藏的问题。同时,开源软件开发组织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柔性,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模块框架。相对来
讲,专有软件厂商由于组织结构的特点不能很好地解决信息隐藏的问题,所以面对
复杂的项目,模块化的难度较高,将会付出更高的成本。
开源软件项目的创新组织是基于技术结构构建的,能够随着产品的发展而不断
演变。因此,相对于企业的创新结构具有更优越的组织演进策略和更强的创新能力
(Bauer & Pizka ,2003)
。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与专有软件相比,开源
软件的公共产权制度和模块化开发能有效的降低创新成本,在较低创新成本条件
下,开源软件的技术水平将会高于专有软件的技术水平。


Narduzzo,A., Rossi,A.Modularity in Action:GNU/Linux and Free/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
Unleashed[J].Working Paper, http://opensource.mit.edu/papers/narduzzorossi.pdf,2003.

信息隐藏的概念是由 Parnas(1972)提出的,指的是模块化后,由于模块边界的存在,各模块难以获得其它模块
内部信息,使得各模块之间的关联失灵,导致系统无法实现整体功能。

99
5.1.3.2 开源软件能有效的配置创新资源
分布连续累积型工作方式是开源软件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Asklund和Bendix
(2002)从配置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开源软件开发群体组织中,生产过程、使用工
具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①。他们认为,开源组织中的成员在信息获取、沟通联系,
以及任务的分解和调整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该组织中的成员具有较其他
组织更高水平的配置管理能力。笔者通过归纳和分析,认为开源软件对创新资源的
配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源软件创新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研发。在私有产权制度下,软件产
品的所有者除了专利权、版权等方式外,还采用了商业秘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软件
的产权,这使得软件的技术不能为全社会所用。部分对软件产品的需求者为了能够
掌握这些软件技术,不得不重复投入成本进行开发和生产。因此,导致了大量的重
复开发(Weber,2000)
。从社会总体福利来看,同类型的软件产品只要存在一个是
最优的,所以软件的重复生产是资源的浪费。而开源软件的使用者创新比生产者创
新能更准确的知晓使用者的需求,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创新成果的最大程度的共享和
扩散(Hippel,2001,2003)
。在开发初期发布程序并允许用户修改和再发布源代码,
可以使开源软件开发者利用同行的成果,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开发,避免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技术的积累性,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软件的质量水平。例
如,Apache 万维网服务器使用了 OpenSSL 项目的成果实现加密,节省了数千小时
的编写和测试时间。即使在源码无法直接整合的情况下,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学习现
有代码了解另一个项目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2)开源软件创新模式中“各尽所能”的工作方式有效地减轻了信息不对称
程度,提高了资源配置的准确性。在信息经济学看来,组织中成员的能力状况、工
作意愿、努力程度等信息为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这就产生了信息不对
称的问题。在企业组织中,管理者虽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监督、激励组织成
员,但这需要付出成本,管理者必须要权衡这些成本,所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可
能完全解决。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的管理者对于组织中成员的工
作能力并不能够完全了解,因而通过计划指令的方式安排给组织成员的工作并不一
定能够和成员自身的资源状况相匹配,这将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损失,以及为了修正
这一错误较大成本付出。例如,将简单的任务分配给能力较高的成员,或者将难度
大的任务分配给能力较低的成员,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使用效率的降低。而在开

Asklund U., Bendix, L. A Study of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in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s[J]. IEE
Proceedings Software, 2002, 149(1): 40-46.

100
源软件的创新过程中,采取了各尽所能的工作方式——参与者自我选择地承担任
务,因此任务的安排实际上是由最了解参与者私人信息的人——参与者来进行的,
从而实现了资源和任务的高效匹配,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Benkler(2002)
采用比较“信息机会成本”的方法比较了不同生产组织模式的区别①。“信息机会
成本”即相对于信息完全的理想状态,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损失。他的研究表明,
开源软件开发组织的信息机会成本比市场、企业都要小。和市场相比,开源软件开
发组织的生产组织模式既不需要价格体系的参与,也不需要契约合同(由于人力资
本是隐性信息,获得与此相关的完全信息极为困难),它允许个人对自己能力进行
评价,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任务,也不会发生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企业中的组织成本。
(3)开源软件创新模式扩大了配置资源的范围。相对于企业组织,开源软件
开发组织具有大得多的规模(数百万的参与者和几十万个项目),扩大了资源配置
的可行集,资源流动的范围更广、限制更少,竞争更充分,因此资源的使用效率提
高。在企业组织内部和市场中,各主体内部和外部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壁垒,如企业
对自己的实物资本、资金资本、人力资本有很强的控制力,即使企业不具有竞争优
势,也会努力限制这些资源从自己的组织流向更具有竞争力的组织。但在开源软件
开发组织的整个群体中,项目之间不存在资源流动的壁垒,在组织内具有竞争优势
的项目能够更加容易吸引参与者加入,获得更多的资源。而没有竞争力的项目则无
法阻止资源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群体中竞争更加公平和充分,资源能够更
顺利地自动流向利用效率高的项目。另一方面,开源软件开发组织的规模远大于单
个企业,所以资源实际上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配置的,配置的可行集更大,这为
配置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以对开发软件的测试为例,开源软件可以集合起数以万计的参与者集中完成这
一工作,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很快地发现和修正,这就是为什么开源软件中漏
洞和错误比专有软件少的原因(Raymond,1998)。但在企业中,由于生产方式和
组织结构对资源流动的限制,在进行此项工作时企业无法从其他组织中获得足够的
人力和物力在组织内部完成,总是要依赖于用户在使用中的不断反馈来帮助自己完
成。而软件在存在非常多漏洞和错误的情况下被投入市场,不仅软件的稳定性没有
保障,也为病毒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给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4)开源软件创新模式加快了资源的流动速度。开源软件的创新过程中具有
较高的淘汰率,能够迅速的将资源从使用效率低的项目转向使用效率高的项目,从


Benkler,Y. Coase’s Penguin or Linux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Yale Law Journal,2002,112(3):369-446.

101
而提高开源软件开发组织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由于源代码是公开的,每个程序员
都可以修改程序。某些修改被众多的开发者所认同,软件便朝着此方向发展和完善;
相反,有些修改经过实践后,不能被其他开发者认同,这些修改就会逐步消失。这
一过程很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揭示的自然选择规律。在这种“自然”的发展模式下,
开源软件往往能够找到适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同时也最容易被市场所接受。这一优
势正是专有软件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与开源软件的创新模式相比,基于企业的产品创新不仅存在着创新
滞后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者和企业之间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中,必然会产
生信息的损耗,从而削弱创新的基础。对于软件产品来说,由于使用者往往具有一
定的创新能力,因此采用开放式的创新模式更有利于技术的发展。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如下命题:开源软件的创新模式能有效的配置创新资源,从而更利于软件
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5.2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创新竞争模型

本部分构建了软件厂商的创新模型,首先对专有软件垄断市场时的技术均衡进
行了分析,然后将模型扩展到双寡头市场,分析了当市场上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竞
争时的技术均衡,通过对垄断和双寡头市场均衡的比较,从理论上证明了本部分笔
者提出的基本命题。

5.2.1 垄断市场的技术均衡

假设市场上只有一个专有软件厂商 W,设在时间 t ,企业 w 的技术水平为 Tt w 。

Tt 为社会总体技术水平。市场对厂商软件的需求依赖于软件的技术性能,即

α Tt w w
Tt
qt = 。 α 是正的常数,表达式
w
代表企业 w 的实际技术水平,也可以理解
2 Tt Tt

为软件产品技术性能与硬件性能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系。这里为了突出对创新选
择的分析和便于问题的讨论,忽略了价格因素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假设企业通过发布或销售软件来获取收益,设发布或销售单位软件产品的收益
为 r ,在专有软件市场,其代表每单位软件产品的价格。假设企业的成本为 C ,并
与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关,较高的实际技术水平对应着较高的成本;较低的实际技术
水平对应较低的成本。这一成本包括较高的支持成本、bug 的修复成本和产品升级

102
w
T
成本。因此,设 C = c t 。 w

Tt
w
Tt
根据以上的假设,可得企业 w 的利润函数为: π t = qt (r − c w
w w
) 。企业获得
Tt

∂π αr c wα w w
最大化收益的一阶条件为: t w = − ⋅ Tt = 0 。从而可得,厂商 W 的最优技
∂Tt 2Tt Tt
rTt
术水平决策为 Tt * =
w

2c w
结论 1:专有软件垄断市场时的技术水平随着研发成本的降低和软件产品收益
的提高而提高。

这是因为当厂商的研发成本较低时,其创新时的成本 c w 较小,而由于创新提高

软件的性能,引致的价格 r 提高高于 c w ,即收入足以弥补其研发费用,从而使软件

厂商获得更高的利润。

5.2.2 双寡头市场的技术均衡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个软件厂商 W , L ,在系统软件市场上提供异质的产品。这两

个厂商主要展开技术水平的竞争。设在时间 t ,企业 i 的技术水平为 Tt i , i = w, l 。Tt 为

社会总体技术水平。市场对两厂商软件的需求是对称的,并且依赖于软件的技术性
能和两个分割市场的相互关系,即两产品是完全替代或是部分替代。
两产品的市场需求分别为:

α Tt βT l
w
qt = ( + β) −
w

2 Tt Tt

α T βT l w
qt = ( + β ) t − t
l

2 Tt Tt
i
Tt
参数 β > 0 ,代表两软件的替代程度, α 是正的常数,且 α > β 。表达式 代
Tt

表企业 i 的实际技术水平,也可以理解为软件产品技术性能与硬件性能和消费者需
求之间的关系。软件产品 W、L 的需求函数说明某一软件的销售与自身实际技术水

103
平正相关,而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实际技术水平负相关。市场需求函数中包含了在总

体技术水平 Tt 情形下的技术外部性影响,这使得软件产品的实际技术水平和销售数

量下降。
在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市场上,两个厂商同时选择技术水平以最大化收
益。假设企业通过发布或销售软件来获取收益,设发布或销售单位软件产品的收益
为 r 。在开源软件市场,这一值表示开发者获得的声誉或信号价值①;在专有软件市
场,其代表每单位软件产品的货币收入。假设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技术竞争是贯
序的动态博弈,即专有软件先选择技术水平,而开源软件是在观察到专有软件技术
水平后再选择技术水平。

情形 1: c l = c w = c

采用逆向归纳法,首先分析开源软件的技术选择,当开源厂商单位技术水平提
高需要的成本为 c 时,开源软件利润函数为:

α T βT l
T
w l
π t = qt (r − C ) = (( + β ) t − t )(r − c t )
l l l

2 Tt Tt Tt

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 t 1 α α βT
l l l w
T T c
= ( + β )(r − c t ) + [( + β ) t − t ](− )
∂Tt Tt 2 2
l
Tt Tt Tt Tt

r α 2c α cβ Tt
l w
T
= ( + β) − ( + β) t + 2
=0 (5-1)
Tt 2 Tt 2 Tt Tt

T r βTt l w
由(5-1)式可得: t = + (5-2)
Tt 2c (α + 2β )Tt
l
优先选择技术水平的专有厂商会预期到开源厂商的技术水平 Tt 与其技术水平

w
Tt 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技术水平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

α w
Tt βT T
l w
函数为: π t = qt (r − C w ) = (( + β) − t )(r − c t ) 。将(5-2)式代入得:
w w

2 Tt Tt Tt


开源软件的收益也可以理解为发行者可以发行最新的版本、软件制造商可以添加最新的代码、消费者可以获
得性能最稳定的软件产品等。

104
α T
w
r β Tt T
w w
πt w
= [( + β ) t − β ( + )](r − c t )
2 Tt 2c α + 2β Tt Tt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 t α β2 α β Tt
w w w w
T T r
= [( + β ) − ](r − c t ) − c[( + β ) t − β ( + )] = 0
∂Tt
w
2 α + 2β Tt 2 Tt 2c α + 2β Tt

rTt (α + 2β )(α + 3β )
解得: Tt = Tt =
l w

2c(α 2 + 4αβ + 3β 2 )

结论 2:在双寡头市场中,如果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研发成本相同时,软件
的技术水平会随着研发成本 c 的降低、软件间的替代性 β 的增大和单位软件收益 r
的提高而提高。
在现实中,开源软件的研发成本 c l 要远远小于专有软件的研发成本 c w ,因此从
命题 1 可以推断,开源软件的技术水平要高于专有软件的技术水平。同样当专有软
件的价格收益较大时,专有软件商将会设定一个较高的技术水平。

情形 2: c l ≠ c w

i
Tt
若当专有软件与开源软件的成本不同时,设 C = c i , i = w, l 。根据以上的假
Tt

i
设,可得企业 i 的收益函数为: π t i = qt i (r − c i Tt ), i = w, l 。同理采用逆向归纳法,可
Tt

得两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 t α α α c w β Tt
w w w l
r w Tt c w Tt
= ( + β ) − ( + β )c − ( + β) 2 + 2
=0
∂Tt 2 2 2
w
Tt Tt Tt Tt

∂π t α α α c l Tt c l βTt
l l l w
r l Tt
= ( + β ) − ( + β ) c − ( + β ) 2
+ 2
=0
∂Tt 2 2 2
l
Tt Tt Tt Tt

由于专有软件 W 与专有软件 L 收益利润函数的对称性,在最后均衡时可得两


厂商的技术决策水平分别为:

rTt (α + 2 β )(c w β + c l (α + 2β )) rTt (α + 2 β )(c l β + c w (α + 2 β ))


Tt = Tt =
w l

2c wc l (α 2 + 4αβ + 3β 2 ) 2c wc l (α 2 + 4αβ + 3β 2 )

∂T ∂T
w l
从上式中,可有 tw < 0 和 tl < 0 ,且 Tt − Tt < 0 。于是,我们可得如下命题:
w l

∂c ∂c

105
结论 3:在双寡头市场中,研发成本较低厂商的软件产品技术水平较高。
上述结论意味着当一个研发成本较低的开源软件厂商进入市场后,其软件产品
的技术水平将会高于原来在位的专有软件厂商。

5.2.3 两软件竞争的创新效应

下面,我们以 c l = c w = c 的情形来比较垄断市场和双寡头市场的技术水平状况。

rTt rT (α + 2β )(α + 3β )
即对 Tt * = 和 Tt = Tt = t 2
w l w
进行比较,很明显在双寡头市场的
2c w
2c(α + 4αβ + 3β 2 )

技术水平高于垄断时的技术水平。

结论 4:在社会总体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双寡头市场上无论是开源软件厂
l w
商还是专有软件厂商的技术水平( Tt 、Tt )都高于专有软件垄断市场时的技术水平。
结论 4 说明在垄断的市场上,软件厂商将会选择一个比双寡头竞争时更低的技
术水平,在垄断市场上,软件厂商并不考虑较高技术的外部性问题,命题 4 传递了
一个重要的信息,在软件市场上,竞争性的市场能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
在软件技术中,操作系统技术(运行技术)恰好符合这种市场状况。强大的网
络外部性使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成为操作系统市场的惟一标准,其源代码完全
封闭,其他软件企业无法得到操作系统技术。而开源软件Linux的技术创新关键机制
是研发社团(Shankland,2002)
,通过社区的开放研发,Linux的技术水平往往要高
于Windows的技术水平①。因此,该模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

5.3 Linux 与 Windows 技术创新竞争的案例分析

由于 Linux 的共享开发思想,其创新活动是以开放的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全球
软件开发人员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行共同开发,这极大的缩短了研制时间、提高了
研发质量,为 Linux 提供了较大的竞争力。目前,一些商业开发者如 IBM、HP、Intel、
Novel、Oracle、RedHat 等都纷纷对 Linux 社区的开发进行了支持,90%的开发者都
来自这些企业。开源软件合作式的开放创新不仅加速了技术创新活动的步伐,还对
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下面本文以 Linux 和 Windows 的技术创
新为例,对本部分的假说进行实证上的检验。


详细内容请参见本章“Linux 与 Windows 技术创新竞争的实证分析”。

106
5.3.1 Linux 的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角度看,Linux 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Linux 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阶段及 Linux 的快速发展阶段,相应的创新历程也可以分为初级和成长阶段。
(1)初级阶段的创新(从1991年-1998年)
Linux是在1991年由芬兰的一位名叫莱纳斯·汤沃兹(Linus Torvalds)的学生开
发的。当时,Linus将最初程序(即0.01版本)放到USENET社区上进行公开,其他
程序员可以自由下载,对之进行了修补、改进后,把新的版本发给Linus。 在这种
交互的合作开发下,成千上万的程序员共同努力来完善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即操
作系统的核心。这个操作系统以两个星期出一次新的修正版本的速度迅速成长,在
版本 0.03之后,Linus将版本号迅速提高到0.10,这时候更多的人开始在这个系统上
工作。在几次修正之后Linus将版本号提高到0.95,1992年Linux的系统核心已经非
常接近 1.0 版本 ① 。 1993 年, Linux 与 GNU 相结合, GNU 是自由软件基金会负责人
Richard Stallman编写的另外一种Unix自由变量。Linus在自由软件基金会下申请了
Linux的版权,成为了正式的开源软件。 Linux在1994年的3月14日发布了它的第一
个正式版本1.0版,Linux 的讨论区也从原来的 comp.os.minix中独立成为alt.os.linux,
后来又更名为comp.os.Linux。随后Linux几乎每年都发布一个新的版本(如表5-3
所示)

通过一系列的修改和升级,Linux 在技术上取得了众多的关键性突破,例如,
具备了虚拟内存、图形界面、TCP、多处理器及多体系结构等功能,而且能够在 Intel、
Sun 和其他的数字硬件上运行,在技术上 Linux 己经逐渐具备了与微软抗衡的实力。
消费者市场也逐渐扩大,1994 年 Linux 拥有使用者 10 万人,加入网络特性以后,
1995 年已经拥有 50 万用户②。
(2) 成长阶段的创新(从1998年至今)
随着 Linux2. 0 的发布,1998 年后 Linux 开始被移植到商务服务器上,Linux 逐
渐走向商业化的道路。1999 年 3 月,IBM 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支持 Linux 的大多数
发行版本,并且将它的一些主要软件移植到 Linux 上。同一年,惠普、IBM、戴尔、
康柏、SGI, Gateway 等先后向最大的 Linux 供应商——红帽公司投资。此外,一
些 Linux 厂商开始寻求上市以积累更多的资本。例如,红帽公司 1999 年 8 月 11 日


Linux 的历史及其发展[EB/OL].http://www.linux-sale.com/apply/200801/apply_113_3.html,2008-3-19.

Weber 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pen Source Software[J].(Berkeley Roundtable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BRIE Working Paper 140(June), ttp:// brie.berkeley.edu /~briewww/ pubs / wp/wp140.pdf,2000.

107
在纳斯达克上市。在商业企业的支持下,Linux 技术得到空前发展。
1998 年 2.0.3 版本 Linux 的代码行数为 150 万,而到 2006 年就增加到 775 万,
以平均每年 78 万行代码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速度是任何单个企业或个人仅凭自
己的能力无法实现的。 目前,Linux 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类 UNIX 操作系统,最新
的稳定核心版本号也升级为 2.6.18。

表 5-3 1991-2006 年 Linux 内核版本与代码行数变化情况

年份 版本 代码行数

1991 0.10 17,750


1992 0.96 40,000
1993 0.99 81,091
1994 1.0 176,250
1995 1.2.0 310,950
1996 2.0.0 777,956
1997 2.0.2x 800,000
1998 2.0.3x 1,500,000
1999 2.2.0 1,800,847
2000 2.4.0 3,377,902
2002 2.5.37 5,100,081
2003 2.6.0 5,929,913
2004 2.6.10 6,495,542
2005 2.6.12 6,777,860
2006 2.6.18 7,752,846
资料来源:Mchugh,SuSe’s enquiries[EB/OL],http://www. win. tue.Nl /~aeb/ linux/lk/lk -1. htm. 2008 -3-21.

5.3.2 Windows 的技术创新

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产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从技术角度来看,其创新过


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 年-1995 年)是 Windows 的萌芽期;
第二阶段( 1995 年-2000 年)是 Windows 桌面技术快速发展期;第三阶段( 2000
年至今)是 Windows 技术的综合发展期。在整个期间中,Windows 的技术发展状况
如表 5-4 所示。
第一阶段:1983 年-1995 年

108
早在 1983 年,微软宣布开始研究基于图形界面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并于 1985
年和 1987 年分别推出 Windows 1.0 版和 Windows2. 0 版。但是,由于当时硬件技术
的限制,使得图形程序的运行速度难以达到消费者可接受的程度,因此这两个版本
1990 年微软推出了 Windows 3.0 版本,
并没有取得成功。 (1992 年)Windows3.1
两年后
发布,Windows 3.1 添加了对声音输入输出的基本多媒体的支持和一个 CD 音频播
放器,以及对桌面出版很有用的 TrueType 字体。至此,微软公司的资本积累/研究
开发进入良性循环。1993 年 Windows NT 发布,这个产品是基于 OS/2 NT 的基础编
制的,由微软和 IBM 联合研制。微软公司从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雇佣了一批人员来开发这个新系统,是第一款真正对应服务器市场的
产品。
第二阶段:1995 年-2000 年
1995 年 8 月微软发布了 Windows95,这是一个混合的 16 位/32 位 Windows 系
统,其版本号为 4.0。Windows95 出现可以说是软件产业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将操
作系统软件引入了图形界面的操作模式。 1998 年, Windows98 发布,它是基于
Windows 95 编写的,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 MMX 和 AGP。
第三阶段:2000 年至今
进入 2000 年以后,微软推出了 Windows ME,它是最后一个 16 位/32 位混合的
Windows 系统。Windows ME 最重要的修改是系统不再包括实模式的 MS-DOS。这
就意味着,与 Windows 95 和 98 不同,微软在加载 Windows 图形界面前隐藏了加
载 DOS 的过程,使得启动时间有所减少。3 个月后(2000 年 12 月)微软又推出了
Windows 2000(也称 Windows NT 5.0),Windows 2000 包含新的 NTFS 文件系统、
EFS 文件加密、增强硬件支持等新特性。2001 年 10 月 Windows XP 发布,其是微
软把所有用户要求合成一个操作系统的尝试,和以前的 Windows 桌面系统相比稳定
性有所提高。2003 年 4 月,Windows Server 2003 发布,对活动目录、组策略操作
和管理、磁盘管理等面向服务器的功能作了较大改进,对.net 技术进行了完善,进
一步扩展了服务器的应用范围。2006 年 11 月 Windows Vista 正式发布,它是继
Windows XP 和 Windows Server 2003 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带有许多
新的特性和技术。

109
表 5-4 Windows 的技术创新历程

年份 版本

1985 Windows 1.0


1987 Windows 2.0
1990 Windows 3.0
1995 Windows 95
1998 Windows 98
2000 Windows ME、Windows 2000
2001 Windows XP
2003 Windows Sever 2003
2006 Windows Vista
资料来源:根据 WWW.Microsoft.com ;Windows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EB/OL].http://www. chinaitlab.com/ www/
techspecial/microSoft/.作者整理。

5.3.3 Linux 与 Windows 的技术创新比较

5.3.3.1 创新效率的比较
首先,Linux软件的创新和测试成本一般要低于具有类似功能的Windows软件。
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封闭开发模式,Linux是由一个松散的程序员团体开发的,基于网
络的程序员为数众多,再加上软件创新的累计性和连续性,开放源码使Linux开发者
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保密源码则使Windows厂商之间难以相互借鉴。
另外,Linux的开发模式使得程序错误更容易被发现,因为操作系统的代码错误需要
在不断地使用中逐渐被发现。由于Linux是公开源码的,用户就可以深入到系统内部
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Linux发展得越成熟,用它的人也就越多,为它
查错的人就越多,它发展得也就越快,这个良性循环有利地推动了Linux的发展。
其次,从版本改进和革新速度看,Linux 要比 Windows 快。由于消费者和开发
者都可以参与并得到革新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在 GPL 授权下私人不能单独享受
这些利益,不能从对版本发行的控制中获利,这样 Linux 就可以通过更好、更快的
得到来自 Internet 用户的反馈,促使版本不断更新和升级。而 Windows 软件厂商远
离顾客,不得不耗费大量资源研究用户需求,并且由于已经是独家垄断者的软件厂
商(如微软)往往没有改进的诱因,甚至即使已有了新技术,出于利润动机不将该
技术纳入新的版本,使得技术不能被利用。从现实看,频繁发布版本是 Linux 的一
个标志,有时一个月就有几个版本。而 Windows 一次版本升级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

110
间,并且还往往推迟新版本的出品日期。图 5-1 显示了 Linux 出现以来,其代码
行数的增长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Linux 的创新呈现出较快的速度。
9,000
8,000

代码行数(千行)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2

03

04

05

06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20
20

20

20

20

20
图5-1 1991-2006年Linux内核代码行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表 5-3 而作。

5.3.3.2 技术水平的比较

软件产品技术水平的衡量需要包括稳定性、安全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
等系列的综合指标(Messerschmitt & Szyperski,2001)①。Linux 在连接能力、可移
植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等方面都要高于 Windows 操作系统②。
(1)Linux 的连接能力比 Windows 强。由于 Linux 来源于 Unix,而开发 Unix
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开发一个可以连接各种硬件平台的操作系统,Linux 继承了这
一点,目前 Linux 已经被用来解决数以百万计的连接问题。而对于所有权专属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往往无法和其他系统很好地互连互通,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
因是,微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善技术来兼容或连接自己的竞争对手。
(2)Linux 的移植性比 Windows 强。举例来看,最初 WindowsNT 支持 Intelx86
和 Motorola PowerPC 等计算机芯片,但 1991 年 Motorola 放弃了 MIPS 和 PowerPC
芯片,这使得 WindowsNT 最后只支持 Intelx86 系列芯片。而 Linux 不仅支持 Alpha
等各种处理器,在对新一代 Intel 芯片 IA-64 的支持上也领先于 Windows。
(3)Linux 的安全性比 Windows 高。Linux 一旦出现问题,在 Internet 上很快
就会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并且系统管理员也可以通过自己分析源码来修补漏洞和改
正错误,或去掉不必要的功能来保证系统的安全,避免微软的 NSA 密钥后门;而
由于微软封闭源码,Windows 一旦出现问题,只有通过软件厂商(如微软)发布补


Messerschmitt DG,Szyperski C..Industrial and Economic Properties of Software Technology,Processes,and
Value[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Berkeley,CA, http:// www. eecs. berkeley.edu/~messer/ PAPERS/ 01/
Software-econ/Software-econ-TR-endnotes.PDF,2001

李晓东.知识产权与软件产业市场结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111
丁来解决,补丁有时会不及时,在这段时间内用户就处于被动之中,这可能会带来
大的损失。例如,1997 年,英特尔 Pentium 晶片出现程序错误, Linux 黑客在得到
消息几个小时后,修正了这一错误,而 Windows 则要数天后才得到修正。
(4)Linux 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强于 Windows。根据 Standish Research Group 的
统计,Linux 服务器每年在平均高峰运作期内无计划宕机的几率大约平均为 14 个小
时(99.6%的可用性)
。而在同等情况下,Standish 指出 Microsoft 的企业服务器的年
平均宕机率为 30 个小时(99%的可用性)

5.4 本章小结

软件产业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研发即生产”的特征,因此,
技术创新的竞争是其最主要的竞争形式。由于系统软件的创新具有高成本、高风险、
高复杂性等特征,基于开放创新模式的开源软件在软件产品的研发中表现出了较强
的优越性,如通过用户自行开发,减少了创新成本和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通过
“各尽所能”的研发分配,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本部分通过对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技术创新模型的分析认为,开源软件的技术
水平往往高于专有软件的技术水平;开源软件的创新模式能有效的配置创新资源,
从而更利于软件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1)在双寡头市场中,如果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研发成本相同,最后市场
均衡时的,两类软件的技术水平也相同。但这一技术水平会随着研发成本的降低、
软件间的替代性的增大和单位软件收益的提高而提高;但当研发成本不同时,研发
成本较低的开源软件技术水平较高。
(2)在社会总体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双寡头市场上无论是开源软件厂商
还是专有软件厂商的技术水平都高于专有软件垄断市场时的技术水平。这说明,开
源软件的出现推动了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

112
6 开源软件发展的公共政策

关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开源软件发展这一问题,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
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有软件仍是软件产业的主导,开源软件的作用在于促使
专有软件不断降价与创新,因此政府鼓励开源软件发展的政策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Hahn & Robert,2002; Klaus & Schnitzer,2002)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开源软
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它是发展中国家打破上游系统软件领域垄断局面、发展本
国软件产业的路径选择(Comino & Manenti,2005)
。本部分首先从开源软件的公共
产品性和网络型产业后入者劣势角度,论述了开源软件发展中的市场失灵,进而提
出政府应进行适度干预的论断。然后,对当前国外典型国家的干预政策进行了探讨,
并对干预力度进行了比较。最后,基于我国发展开源软件的战略性,提出了可操作
性的政策建议。

6.1 政府干预开源软件的理论依据

6.1.1 开源软件的公共产品性

6.1.1.1 公共产品角度的分析
公共产品理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中 Samuelson
(1954,1955)、Tiebout(1956)、Musgrave(1959)等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在
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中,对公共产品的判别主要依据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
性。纯粹意义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特征(Samuelson,1954)。
非排他性是指该产品并不排斥任何人的使用。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一旦
被提供出来,则群体中的任何人不论是否为消费这种物品和服务交费,都不能被排
除在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之外。在公共产品理论中经常用来说明非排他性的
典型例子为国防和灯塔。河道中灯塔一旦建立起来,任何人不论是否付费都可以利
用灯塔来辨别航向,没有办法限制他们使用灯塔。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一特定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使用,即
一个人对于此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此物品消费的数量。消费的非竞争性
表明公共产品边际消费的成本为零,生产公共产品的所有成本都是固定成本。这意
味着,如果要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公共产品的价格应该为零。

113
开源软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社群中的某个开放源代码软件提供
给额外一个人享受的同时并不影响其他任何人的使用,同时任何加入该社群的人
(甚至没有经过网络注册的一般使用者)都可以免费地下载软件的源代码,社群不
能禁止任何人使用社群中的某种开源软件。但开源软件与纯粹的公共产品不同,它
是一种公共产品资源和私有资源融合的产品,通过软件工作人员的劳动制作出新的
软件代码,即新的软件产品,而制作新产品的资源来自于公共领域。同时他们制作
出来的软件代码又成为他人制作软件产品的公共资源。
6.1.1.2 产权角度的分析
开源软件在比较完善的许可证制度框架下,通过虚拟的网络创新平台,将具有
不同动机和需求的软件用户紧密高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社群,共同进行开
发。与所有权专有的软件不同,开源软件的产权是公共所有的,这一产权性质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1)利用权的安排。利用权(access right)指的是在不改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特性的情况下享用和体验的权利。因为软件源代码是完全开放的,且有针对任何歧
视性使用条款的保护,任何人对开源软件的使用都不需要获得许可,所以不论是软
件的原开发者还是其他使用者对软件享有完全重复的利用权。
(2)撤销权的安排。撤销权(withdraw right)指的是减少和改变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特性的权利。由于软件产品不具有具体的形态,而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所以
一旦提供出来就没有减少和改变的可能,尽管可以继续改进,但改进后的产品已经
不是原来的产品。因而不论是原开发者本人还是其他的使用者都没有此项权利。
(3)管理权的安排。管理权指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资源和决定资源投入的方
向、时间等的权利。管理权的安排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是对个人的
权利安排。在这一层次,对软件源代码完全公开的强制性要求使每个人都获得了在
原软件基础上按照自己意愿改造、改进及决定使用时间、方式的权利。因此,在这
一层次上,每个使用者获得了原开发者同样的管理权。第二个层次是从软件整体的
发展方向上来看,领导者和个人有着不同的管理权。在开源软件中所谓领导者指的
是被开发群体和使用群体普遍认同的、控制软件发展方向及对软件进行日常管理的
项目领导团队,这一领导团队由软件最初的创建者和对软件贡献较大的开发者自发
组成,具有松散、非盈利等特点。尽管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软件,但他们
对软件所做的任何改动一般不能够影响到其他人,除非经过开源项目领导团队的同


这里,我们主要是按照 Starrett (2003)的框架对开源软件的产权总结。

114
意。而开源项目领导团队却有权决定如何以及怎样对开源软件进行改进和发展,而
他们发布的所谓标准版本的开源软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和采纳,进入扩散和传播的
范围。而个人对于开源软件提出的改进方案最后也需要经过项目领导团队的认可才
能在官方标准版本中实现。所以,从这个层次来看,开源软件标准软件的管理权集
中于领导团队的手中。
(4)排他权的安排。排他权指决定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拥有使用权、以
及使用权如何被转移的权利。OSI对开源软件认定条件中的第一、第二条所确认的
任何人都拥有的利用权即排除了开源软件原开发者的排他性权利,也排除了任何人
拥有排他性权利。
(5)度让权的安排。度让权指出售或出租所有上述其它权利的权利。由于OSI
对开源软件所确定的完全公开和源代码免费获得条件,因此不存在出售、出租或转
让的情况,所以不论是软件的开发者还是使用者都不存在度让权。
通过对开源软件各项权利的安排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软件的开发者和
使用者在利用权、撤销权、排他权、度让权的安排中有着完全重合的权利。尽管在
管理权的安排上存在层级不对等的问题,但正如Ostrom(1990)的研究所表明的,
不论是私有产权还是共有产权,资源的有效使用都依赖于某种正式或非正式的集中
管理机制,所以管理权层级不对等的问题并不影响产权的共有性质。
虽然,众多的经济学家探讨了开源软件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问题,并从选择激
励、兴趣爱好、声誉信号机制等角度,认为开源的供给具有很强的激励,但由于开
源软件的非排他性特征,仍不能够像任何私人产品一样被分配、定价和出售。而开
源软件的成功发展需要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和基于网络的顺畅信息交流,由于搭便
车行为的存在,仅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这些要素的供给,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供给
不足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手段,实施外部激励,对内部机制进行
指导和辅助。

6.1.2 后入者劣势与非对称规制

由于软件产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性,以及正反馈和网络效应的作用,领先进入市
场的厂商将会首先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很容易出现垄断的市场结果,并利用对市
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收购、掠夺性定价、排他性交易或捆绑等手段,为后入者设置
较高的壁垒,制约后入者的发展(Shapiro & Varian,2000)
。同时,软件产业较高
的转移成本和较强的市场信号作用又强化了在位企业的垄断势力,对其他竞争者的

115
进入和发展造成巨大压力。现实中,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就属于典型的垄断性市场,
Windows 系统占据了 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后入者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后入
企业都有能力直接进入软件产业的上游领域,大部分企业甚至国家都缺乏开发系统
软件的技术。因此,许多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都存在困难。
当垄断很难被新技术打破时,需要政府采取非对称的管制手段,创造一个有效
的软件市场竞争环境。所谓“非对称管制”,就是政府管制部门针对市场中处于不
同市场地位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制措施,制定出有利于市场中弱势企业的倾斜性政
策和法规,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为地制约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和支配,
扶持弱势企业发展,以达到形成公平、有效、充分竞争格局的目的。对于软件产业
中开源软件的发展进行非对称规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格局的严重失衡需要非对称管制。市场开放的
目的是为了竞争,竞争的市场应是公平的,不同经营者间应具有对称性(平等)的
初始条件。但软件产业的后入者由于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与原有在位的专有软件
厂商的初始条件不平等。事实上,传统的专有软件厂商在其长期垄断经营中,形成
了一定的优势条件,如用户对原专有软件的认可、覆盖大部分消费者市场的网络等,
而这些条件是新进入市场的开源软件厂商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政府部门若不加干
预,开源软件厂商无法与传统的专有软件厂商开展公平的竞争。管制部门必须在市
场开放初期,一方面对传统的专有软件厂商进行严格管制,限制其进入新的或正在
形成的市场,甚至限制其企业行为;另一方面给新进入的开源软件厂商以更宽松的
发展环境,以实现有效的竞争均衡。
其次,非对称管制有利于防止专有软件厂商的反竞争行为。在开放的市场中,
软件厂商会通过各种方式争取用户、抢占市场,处于支配地位的专有软件厂商将以
市场份额等优势,通过捆绑销售、滥用知识产权等手段,对专有软件厂商设置市场
障碍。管制部门必须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实施非对称管制,专门对处于支配地
位的专有软件进行限制,为专有软件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最后,非对称管制有利于促进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竞争机制与技术进步是正
相关的。在非对称管制的条件下,开源软件可以新技术等后发优势,进行跳跃式发
展,并有可能争夺传统专有软件的市场;而传统专有软件厂商虽然实力雄厚,但在
软件技术更新上落后于开源软件,在非对称管制条件下,为了确保自身已有市场,
尽快适应市场对新技术的需要,将不得不投入资金,对已有的软件产品进行技术更
新和升级,不断适应用户对软件产品的需求。

116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行业特性十分明显的软件产业来说,单纯依靠市场
调节难以实现合理的市场竞争以及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政府干预可以促进软件行业
的有序发展。政府在干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减少不正当的政策所带来
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干预的原则应当是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而不是直接挑选(可
能是错误的)胜利者。大家普遍接受的政府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式是支持基础研
究,促进技术创新和显著的经济增长。随着人们对软件市场认识的加深,有利于开
源软件发展的政府政策和干预力度也将随之变化。从理论上说,这种管制是阶段性
的,在后入者发展到可以和在外者抗衡时,就会被逐渐解除。

6.2 典型国家的开源软件政策及其比较

作为能够实现完全价值传递的公共品,开源软件可能是打破上游系统软件领域
垄断局面、发展本国软件产业的一股巨大力量。各国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开源现象对
于软件产业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以 Linux 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得到各国政府的全力
支持。英国、法国、德国、巴西等国家已通过议案,要求政府在采购之前要比较专
有软件和开源软件,优先考虑开源软件。截至到 2005 年底,全世界大约有 265 个
关于开源软件的国家政策计划,而且绝大多数属于优先计划。欧洲发布了 126 个开
源软件政策计划,亚洲 73 个,拉丁美洲 40 个,北美 17 个,中东和非洲 4 个。目
前,绝大多数的政府开源项目都是由欧盟开展的(16 个)
,法国和德国也积极实施
了开源软件项目(分别为 10 个和 9 个)
,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紧随其后,均为 6
个①。

6.2.1 美洲国家的开源软件政策

美国联邦政府虽然并没有官方的开源软件政策,在州一级却有一些通过支持开
源软件的法规,如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以及俄勒冈州等。佛罗里达州通过政
府采购,将政府系统转向 Linux;德克萨斯州还通过了推动开源软件使用的 SB1579
法案。2003 年 6 月,美国国防部颁布一项备忘录,允许在国防部内使用开源软件,
到目前共使用了 115 种不同的开源软件②。此外,有多份报告推荐在美国联邦政府
使用开源软件,其中由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团(PITAC)编写的一份报告认为,“美


Rishab Aiyer Ghosh. Study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on innov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 sector in the EU[R]. http:// ec.europa.eu/ enterprise/ ict/ policy/
doc/2006-11-20-flossimpact.pdf,2006.

完整的报告位于:http://www.Egovos.org/pdf/dodfoss.Pdf.

117
国联邦政府鼓励将开源软件开发作为高端计算软件开发的一条新路”①。同样,美
国航空航天局(NASA)内部的名为“Developing an Open Source Option for NASA
Software”的报告通过测试开放源码软件认为,应该接受其为一个软件工程技术②。
另外,美国航空资源局、加州运输系统 2004 年都开始使用开源软件。
巴西政府出于降低成本、增加本地软件开发和知识获取的民主化的目的,准备
在未来 3 年内把政府和国有机构的 80%的计算机系统迁移到 Linux 平台。现正在
进行试点计划,政府还设立了“软件自由实施小组”推动迁移进程,并于 2003 年
通过立法强调了开源软件在政府部门采购中的重要地位。

6.2.2 欧盟的开源软件政策

欧洲不仅有一大批开源软件开发者,而且其行政部门对开源软件进行大力的支
持,特别是以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欧盟正领导着开源软件的开发。其中最为
典型的是欧盟第六框架计划重大项目——QualiPSo,这一项目由 3 大洲 10 个国家共
22 个合作单位共同承担,总投资 1700 万欧元,是欧盟历史上政府资助的最大开源
软件项目。这一项目旨在通过制定开源领域的国际质量标准,提供可信的、高质量、
低成本和高适应性的开源软件技术、流程和产品,构造覆盖全球的开源竞争力中心
集群,从而有效共享世界范围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成果,密切个人、组织和区域之间
的联动、协作与分享,推动开源软件在全球主流工业的应用,促进全球信息产业的
创新和发展。
德国慕尼黑市政府 2003 年推动公共管理部门 1.4 万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全部由
Windows 改为 Linux③。Linux 公司为此获得的订单额为 2500 万至 3000 万欧元。慕
尼黑从而成为德国第一个使用 Linux 操作系统的大城市。另外,Schwaebisch Hall
市政府将所有计算机系统全部更换为 Linux 系统。继上述两城市之后,德国莱茵兰
-普法尔茨州(Rheinland Pfalz)的 9 个城市也宣布大规模采用 Linux 和开放源码软
件④,以取代 Windows。为了进一步促进开放源码在本国的发展,德国政府还推出
了开放源码指导方针,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正式名称叫“Migration guidelines for basis
software components”。 该指导将对公共事务部门的 IT 经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帮


参见 http://www.ccic.gov/pubs/pitac/pres—OSS-l lsepO0.pdf?.

参见 http://www.Nas.nasa.gov/Research/Reports/Techreports/2003/nas-03-009-abstract.htm l?。

参见http://www.muenchen.de/aktuell/muenchen_linux.htm(官方站点)。另外,德国联邦议院正在调查在一些计
算应用的基础构架上(尤其是服务器)采用Linux的可能性。有关他们进行这次调查意图的描述可以从下面的站点
查看,http://ww w.bundestag.de/presse/ bp/ 2002/ bp0202/ 0202100c.htm。

这 9 个城市分别为 Alzey、Kaiserslautern、Koblenz、Landau、Mainz、Neustadt、Speyer、Trier 和 Worms。

118
助他们决定是否还要继续执行目前的商用软件许可证协议,是否能实现开放源码软
件和商用软件的共存以及如何将业务移植到开放源码产品平台上等。
法国早在 1999 年 10 月,就提出所有政府部门应该使用可以获取源码的软件。
此后不久,法国文化和通信部门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宣布计划使用源码开放的
服务器来取代成百上千正在使用的邮件、文件和 Web 服务器。他们的目的之一是“鼓
励政府部门使用自由软件和开放标准”。后来,法国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强制所有
公共管理机构使用开放标准以保证相互可操作性。
英国对开源软件的支持要晚于德国和法国,但它为了避免对专有软件的依赖问
题,2002 年 7 月 l5 日,由英国政府商务办公室发布了一篇名为《 在英国政府部门
中使用开放源码软件》的报告①,也积极的采取了一些促进开源软件发展的政策,
如制定了“在所有将来的信息技术开发中只使用支持开放标准和要求的软件以保证
互操作性”的政策。

6.2.3 亚洲国家的开源政策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存的亚洲地区,开源软件的使用和开发都非常活跃。
其中印度、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区都采取了各自的措施来推进开源软件
计划。
印度是世界上 Linux 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Linux 的支持者认为开放源码
软件开发模式是印度的最好选择,除了开发平台和工具本身比较便宜以外,使用开
放源码工具对硬件平台要求较低也是重要因素。截至到 2004 年的 3 月,印度已有
10%的个人计算机在出售时候安装 Linux 操作系统。目前,印度已经有 40 万软件开
发人员正在使用 Linux 作为自己的开发平台。印度联邦政府在部门一级设置了很多
推进开源的项目,如中央税收局已将 1000 台桌面系统迁移到 Linux;政府的超级
计算机中心 C-DAC 全部使用 Linux;高级法院也正在进行一些试点项目。 在邦一
级也有多个开源软件项目,Madhya Pradesh 邦政府的电子政务和创业项目中使用
Linux 的计划,Kerala 邦也有一些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电子政府和教育方面。
日本政府正在将其整个工资系统迁移到 GNU/Linux 平台。同时,日本组织一
个专家小组研究开源软件的部署。日本的主要消费电子企业联合成立了消费电子


信息来源:http://www.ogc.gov.uk/oss/OSS-policy.html(政策文件)。有关该政策的官方解释可以在该链接处查
看:http://www.e-envoy.gov.uk/MediaCentre/PressReleases/fs/ en?C0NTENT—ID=4000 ll l&chk = iYOU RR。

119
Linux 论坛(CELF),致力于在消费电子产品中采纳并改进 Linux 操作系统。日本
的政府机构也宣布计划在台式机中使用更多的 Linux 软件。
马来西亚政府自 2001 年开始对开源软件进行大力支持。2002 年 4 月,马来西
亚计算机和多媒体行业协会(PIKOM)明确马来西亚从此“正式接纳开源软件”。
最初的部署将从服务器开始,然后逐渐转向桌面系统以减少实施中的问题。该国能
源、通信及多媒体部长 Amar Leo Moggie 表示:“开放源码软件给马来西亚以及其
它发展中国家一个发展经济的新机会。我们必须鼓励进一步采用开放源码产品,还
要将范围拓展到整个马来西亚信息通信领域。”目前,马来西亚政府正在进行实验
性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发现使用开放源码所面临的问题和带来的收益。此外,
该国还正在建立一个中心,以增强本国在开放源码技术培训方面的能力。
台湾为了减少对垄断供应商的依赖。2003 年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国家开源计
划”,目标是建设可以在政府和教育系统取代所有私有软件的软件产业。国家计算
中心正在起草将教育系统转换到开源软件的方案以“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环
境并确保人民享有信息自由的权利” 。这一计划为政府节约 20 亿新台币,全社会
的成本节约达 100 亿新台币。

6.2.4 开源软件发展政策的比较

从部分国家推进开源软件的政策和措施来看,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倾向于出台
指导性报告,以引导政府各级机构、企业使用开源软件,很少出台法律、法规及直
接的财政支持。例如,2002 年英国政府通过了《开放源代码软件在英国政府部门的
应用》。该政策强调英国政府将积极使用开源软件,要求商业软件必须是支持开放
标准。发展中国家政府更乐于直接参与开源软件的开发,资助国内企业开发,甚至
出台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要求在政府机关内以及政府管理的部门内强制采用开源软
件。
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开源软件政策层面、应用层面以及政府
支持层面尚处在初始引导阶段。下面从政策、利用情况、支持情况、和产业培育 4
个要素对各国推进开源软件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表 6-1 是 4 要素的 5 级评判标
准,得分为 1-5 分,分值越高表示政策越完善,利用程度越高。表 2 是按照这一标
准评定的各国 6 要素方面的所得分值。

120
表 6-1 开源软件政策及应用的评判标准

层次
项目
A=1 B=2 C=3 D=4 E=5

政策 无政策 计划出台政策 制定指导方针 准备法案 颁布法规

利用情况 无利用 个别利用 教育、研究机构 政府机构 政府指导利用

支持情况 无支持 设定支持方针 设定、实施支持方针 政府支持 政策实施

产业培养 无意识 研究产业模式 软件产业战略 支援措施 优惠政策

从表 6-2 中可以看出,就综合得分来看,位居第一层次(13-15 分)的有德


国和法国。位居第二层次(11-13 分)的有巴西、泰国、英国、美国、日本。位居
第三层次的(11 分以下)有欧盟和马来西亚。从 3 个层次综合来看,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推动开源软件的使用甚至更积极。
从表 6-2 中的四项评估要素分析来看,各国政策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如法
国特别强调政策,要素得分为 5 分,而德国更注重应用。各国政策出台的差异也较
大。相对而言,巴西、法国、德国政策出台较完善,得分均在 4 分以上。各国政府
对开源软件的支持力度均显不足,其中德国、美国得 4 分。发展中国家普遍比较重
视利用开源软件的契机发展本国软件产业 泰国的产业培育要素都为 4 分)
(如巴西、 ,
降低对国外软件的依赖程度。在开源软件利用方面,发达国家利用程度普遍较高。
这与这些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表 6-2 各国推进开源软件政策及应用所得分值
国家 政策 利用 支持 产业培育 综合得分
德国 4 5 4 2 15
法国 4 4 3 2 13
巴西 5 2 1 4 12
泰国 2 3 3 4 12
英国 4 4 2 2 12
美国 2 4 4 1 11
日本 2 5 2 2 11
欧盟 3 4 1 1 9
马来西亚 2 3 1 3 9

121
6.3 中国开源软件发展的公共政策

6.3.1 中国发展开源软件的战略性

中国软件产业经过 30 多年来的发展已从“软件小国”成长为“软件大国”,
尤其随着国务院 2000 年 18 号、2002 年 47 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中国软件产业更是
产业规模从 2001 年的 750 亿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3906
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亿元,年平均增速达 40%以上,5 年间翻了两番多;企业个数由 2001 年 2767 家增
加到 2005 年的 11448 家,增长了 3 倍多;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5%增加到 2005 年的 11.2%,提高了 6.2 个百分点。另外,软件产业占全球市
场的比重由 2001 年的 1.46%增加到 2005 年的 5.9%,提高了 4.4 个百分点①。软件
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然而,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以下的严重问题。首先,软件产品结构不
合理。从基础软件来看,诸如操作系统、软件高级开发语言、大型数据库软件之类
的基础软件现在基本上是由国外大型软件公司垄断,而国内企业现在尚未有能力与
之抗衡,产品主要以应用型软件为主。2003年,系统软件销售额78亿元、占软件产
品销售额的9.5%;支撑软件销售额132亿元,占软件产品销售额的16.1%;应用软件
销售额595 亿元,占软件产品总销售额的74.2%②。其次,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创
新能力低。由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很短、产品更新升级频繁、换代速度很快等特点,
软件产品高利润、高回报的主要源泉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新。为保持企业持续不断
的竞争能力, 国外大型软件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水平和研发投入,如微软公司
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46519亿美元、BMC软件高达5816亿美元等。而目前我国软件
企业乃至整个IT产业普遍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 特别是软件产业链上游产品的原
始创新力不足、研发投入水平低等现象。2004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IT类
企业仅有华为、中兴、海尔、联想等6家, 而信息产业部评选的“中国电子信息百
强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266 亿元人民币, 仅比思科公司2003年度的研发投入
略多③。最后,自主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在软件产品链上,成
功的高端软件产品通常会为低端软件产品制定规则和树立现实的市场标准,而处于


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2006 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EB/OL].http://www.mii.gov.cn/ art/2008/02/19
/art_62_36193.html,2007-12-27.

张晓强等,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DB].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曹巍,王元地.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6(8):32-36.

122
低端的软件产品企业却只能学习和服从这些规则和标准,且高端基础软件领域不但
是技术实力最强的部分、利润最集中的部分,还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水平。然而,由于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度高等特点,基础软件的研发设计需要较
大的企业规模、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多的投入,这是国内企业目前所难以胜任的,
基于此国内软件企业更倾向于“二次开发”,由于基础软件方面研发的空乏导致我
国软件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低,缺少自主设计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
场占有率高的软件名牌产品,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并因此使得大量利润流向外
国企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循环能力。
针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特征和问题,推进开源软件发展具有很大的战略性。
(1)开放源代码是软件产业一种有效的知识创新模式。软件产业的创新具有复
杂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因此其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很大。传统的创新模式是一种瀑布
式的,需要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大批软件开发的高端人才和雄厚的资金支撑,国内
大部分软件企业目前还没有能力进行完全自主的技术创新。而 Linux 等开源软件的
创新是基于 Internet 的,全世界软件工作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协作,为软件创
新作出贡献,而这是在专有软件模式下很难做到的。因此,Linux 等开源软件扩展
了创新的空间。
(2)开源模式有利于实现软件产业的自主性。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中
国软件产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到产业能否提高核心竞争力问题。而解
决软件技术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目前我国国内软件
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起点较低,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软件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再加上高端技术大多掌握在软件产业发达国家手中,独立进行技术创新还存在一定
的困难。可以说,技术问题是阻碍我国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然而,软件本
身高锁定性的特点使得各国重新开发各核心软件变得很困难,而开源软件的出现为
各国软件业带来新的机遇。目前开源软件中的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数据库无论
性能还是可靠性均已达到商用阶段,通过一些本地化开发、功能完善、教育培训工
作等,就可以实现软件的本土化。从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积极推动开源
软件将形成有效的基础软件研发新模式,加快原创应用软件开发,开发技术创新源
头,完善技术创新链,给中国软件产业带来深刻的变革。
(3)发展开源软件有利于打破软件产业的垄断。当前,软件产业几乎所有的核
心技术均掌握在美国手中,每年美国软件 50%以上出口。如果严格按照知识产权协
议,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要向美国支付上千亿美元。并且随着软件应用网络化水平

123
的提高,软件授权将越来越严格。并且消费者一旦被某种软件锁定,再转移到另一
种软件时,需要付出高昂的转移成本,这就意味着软件供应商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向
消费者索取更高的支持、升级、维护费用。为了打破软件产业上游市场的垄断,各
国都采取过许多措持,其中最主要的是日本 TRON 计划和美国政府对微软的反垄断
案,但对微软的市场影响都很小。而 Linux 等开源软件打破了 Windows 在软件领域
的垄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强了对专有软件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并通过
引入了合理的竞争,为软件创新的成功创造了空间。
(4)开源软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与信息安全。采用开源软件可以避免外国
商业软件的后门漏洞,保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信息安全。公共管理对于软件系统
越来越强的依赖性使得政府和公共机构对于软件和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有了更高
的要求。开放源码软件之所以能保障高度安全,是由于其基本源码对成千上万的编
程者或使用者是透明的,他们可以共同迅速地发现安全隐患,并提供适合的解决方
案。一些安全专家们都认为 Linux 系统比 Windows 专有操作系统更不易受到黑客和
病毒的侵犯。法国文化部、国防部和教育部转向 Linux 就是出于对安全和统一的考
虑。德国经济和技术部部长竭力主张在“与安全相关”的计算机服务器上使用 Linux。

6.3.2 中国发展开源软件的基础

中国开源软件在主导企业的引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国内的中软、红旗等
龙头企业一直致力于Linux 的本地化,进行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中文支持完善工作。
当前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度过萌芽期,进入高速成长期,这为开源软件在的
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开源软件的市场初步建立。据COPU统计,2006年中国市场Linux销售额
2.18亿元,增长41%, Open Office销售额7亿元,开源数据库、开源中间件等均从
无到有,达到了规模化产销水平。中国自主开发的龙芯计算机(God Son 2E,或Loong
Son 2E)采用Linux操作系统(TC模式),是具备较高水平的Linux PC ,现已量产
上千台。2006年国内市场,预装本地品牌Linux的电脑已签协议约700多万台,占中
国电脑年销市场(2000万台)的35%。全球一些著名的软硬件提供商(如IBM、Dell、
Intel等),近年来纷纷与中国本地Linux发布商协作进行兼容性测试和质量认证,从
而证明了中国开源企业发布的Linux产品已基本成熟。
(2)开源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开源社区是开源软件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经过
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开源社区,如LUPA、BLUG、Mozilla(中国)、

124
Jfox、JSF(中国引擎)、Magic Linux开发团队、Hiwead定制打包小组、Easyif项目
组、LumaQQ、啄木鸟、Co-Soft、“开源中国”、BR开源软件社区等等,虽然有些
社区建设尚不规范,但毕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3)国际开源社区开发参与积极。近年来,中国个人或团体志愿者参与国际
开源社区的开发工作不断增多,正在改变社区资源纯“消费者”的形象,向“贡献
者”方向改变。也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开源社区的开发中,例如,在Linux (Kernel).org
社区,研发Linux内存管理预读(Readahead)算法(已为Kernel2.6.23接纳,提高了
Linux性能);对硬盘性能优化的研发;合作研发虚拟化技术;改写ext3文件系统部
分代码;改写USB串行总线部分代码;在PCI扩展插槽出现错误时提出预警;在Open
Office.org社区,提供了大量Bug Fix,Patch(不少被吸纳),并进行若干核心项目
的研发;在 Source Forge 社区,开展 SCIM 智能通用输入法项目的研发;开发在
Windows环境中读、写Linux、ext3文档系统的软件模块;LVS社区,开展Linux虚拟
服务器项目的研发;在LIDS社区,开展Linux入侵检测系统项目的研发;在Jfox社区,
开展Jfox应用服务器的研发等。
随着上述开源活动的进程,我国软件人才的传递信号激励不断强化,人才流动
效率得到提高。我国的开源活动正在摆脱传统封闭的开发方式,转向开源社区开放、
合作的开发机制,个别企业违背开源许可协议的现象开始纠正;开源软件开发过程
中不重视工程经验和工程创新的倾向正在改变,提高了协同开发、质量认证和需要
把握工程实现技术的认识。开源软件的开发也从学习模仿阶段,走向抓应用促发展、
抓创新求发展的阶段,并且涌现出了若干开源新兴企业。
另外,我国政府和软件界已经认识到 Linux 开源软件对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战
略意义,正在努力推动其在我国健康快速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1999 年 7 月 15 日,
信息产业部主持召开了“Linux 与中国软件产业”大型研讨会,这是对在中国发展
Linux 的第一次推动。2004 年 4 月,由中国信息产业部、日本经济产业省与总务省
及韩国情报通信部联合主办了首届中日韩三国 IT 局长开源软件会议及首届东北亚
开源软件推进论坛,三方签署了《开源软件合作备忘录》,深化了三国在开源领域
的合作与发展。可以说,我国的开源运动已从 Linux 单一化产业过渡到开源软件产
业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立“软件形态免费、软件服务收费”模式的
基础。

125
6.3.3 中国发展开源软软件的公共政策

开源软件已经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对现有软件产业的竞争格局和竞
争形式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鉴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开源软件能够促使后入者进入
高端的系统软件市场,进而增强市场的竞争性,推动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中国政
府应抓住这一机遇,因势发展本国软件产业,围绕降低开源软件的转移成本和激励
开发者参与两方面,采取政策手段,为开源软件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6.3.3.1 放松软件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对软件产品的知识保护主要有版权和专利两种。虽然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
厂商软件研究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但随着软件业
的发展,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不足之处,并严重阻碍了开源软
件的发展。①软件产品的独占权增强了进入壁垒。基于知识产权的软件成果独占权
与开源的共享理念存在根本冲突,是开源厂商进入相关市场的进入壁垒。随着专有
软件厂商的发展,生产能力日益集中到少数大型软件厂商手中,从而进一步积累了
专有软件厂商对开源软件进行限制的能力。②对于开源软件而言,其开发模式增加
了专利侵权风险。因为开源软件的宗旨就是共享软件源代码,在这种“共享+贡献”
的开发模式中,知识的产权是模糊的。但专有软件会利用知识产权手段,对开源软
件的专利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并且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比较严格,侵权人应当
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这无疑会制约开源软件的发
展。

相比较而言,更宽松的知识产权制度却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好
处,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上升。如Lerner和Tirole(2002)从激励创新角度放松了
传统知识产权理论的假设,他们指出不赋予知识产权,软件开发者也有创新的激励,
例如Linux软件的开发者基于各种目的(如声誉激励、销售互补品等)进行免费的软
件开发,甚至在一些场合需要赋予创新者“反知识产权”(如GPL协议),以限制
私人从创新中获利,从而激励创新者揭示其创新,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创新产品。
Bessen(2002)则从产品的标准化角度放松了传统知识产权理论的假设,指出当考
虑到软件的可定制化,厂商降低软件保护程度,采纳Linux等软件商业模式,能够弥
补传统Windows模式生产标准化产品带来的不足,从而能扩充软件市场。
因此,为了促进开源软件的发展,政府应认真审视和考虑当前的软件专利政策,
根据软件产业展现状,创新软件产品的保护模式,从中国软件业的全局出发,根据

126
国情放松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帮助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寻求包括版权法、
商标法、专利法在内的综合保护,为开源软件建立一个类似专有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的综合体系。
6.3.3.2 阶段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以消费者身份,为自身消费或为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按照
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从需求角度刺激开源软件的
发展是政府影响开源软件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政策工具意味着政府机构预先决定
了某种“并不存在的”产品或系统的优先顺序。根据国外经验,在现阶段可以实行
一种“阶段性的政府采购政策”,阶段性的政府采购政策是指政府采购应该根据开
源软件发展的周期变化,在不同的阶段实行不同的采购策略,以保持开源软件与专
有软件之间的有效竞争。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一些重要的开源软件,如红旗 Linux 等,应优先由政府购
买,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采用开源软件系统。一是为了支持开源软件的自
主创新,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保证用于采购软件的资金支持。二是在用财政性
资金的电子政务工程中政府部门应集成应用基于 Linux 等开源软件的系统。三是国
家应尽快出台符合政府采购法精神的软件政府采购的实施办法,不同于一般物品的
政府采购强调低成本,作为信息产品的开源软件更强调安全原则。同时,由于开源
软件企业运作的特殊性,开源软件的政府采购在采购程序、采购方式等方面也不同
于一般物品,这些都决定了开源软件的政府采购使用《政府采购法》是不恰当的,
应对于开源软件的政府采购使用例外规定。
政府在实施采购开源软件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①时间和兼容性。转换现有
的专有软件系统需要较长的时间,管理和培训同样也需要时间。要完全成功的用开
源软件替代专有软件,就必须对使用者提供必要的培训,保证他们可以接受和使用
新的操作系统。同时新的开源软件和现存的版权软件的兼容也存在问题。目前工具
软件都是基于微软平台制作。很难和 Liunx 操作系统平台实现兼容。这些问题的解
决对于成功的转移将是非常关键的。②加强开源软件的源代码审查备案制度。开源
代码审查备案制度是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手段,而且是最可能的有效手段。开源代
码的备案审查必须保证开源代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此必须提供相应的工具和文
档,以便可以将通过编译得到可执行的软件与发行的软件进行对比,验证所提供源
代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源代码备案还必须对源代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评
估和认证,才可以确定开源软件的安全性。要到这一切必须认真制定“源代码备案

127
的细则”,才能使源代码备案这一制度真正发挥作用。③政府采购开源软件模式要
相应改变。开源软件的采购和传统商品的采购不同,甚至和一般商用软件的采购也
不同的。后者的采购过程要经过卖家提供购买意向书等正式的程序,开源软件的采
购一般却不会有卖家提出和提供产品,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进行积极的调查和评估,
意味着政府采购方式和途径也要作相应的改变。
6.3.3.3 组建和完善开源社区
开源社区建设是发展开源软件的根本,但目前国内的开源社区规模较小,影响
也不大,缺少大型开源项目,非常缺少资金的投入和开发人员的参与,这与国外开
源社区有很大的差别。国内开源社区建设没有跟上开源发展的要求,一是中国开源
社区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初期阶段。软件开发人员也相对较少,缺少推广和传播
开源思想的组织和人,开源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这需要一个普及推广过程。二是中
国非常缺少基金会组织,在国外很多开源社区都会有一个基金会作为项目开展的支
持,这可以对一个开源项目的长期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一是要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进行国内联合与国际合作,建立一个综合的、
开放的、互动的开源软件社区,引导软件厂商转向开源社区开放、合作的开发机制,
实现社区开发与企业开发的有机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线,贯彻联合创新与自主创
新相结合的策略,重点组织 Linux 桌面操作系统、Linux 服务器操作系统的联合设
计,全面有序地开发基于开源软件的商业软件产品,形成主流产品生态链。二是要
全方位营造有利于促进开源软件发展的良性氛围,遵循开源软件规则,形成一个以
社区为中心,涵盖汇聚人才、项目策划、组织实施和提供服务等环节的开源产业链,
推进开源软件在中国发展与应用。三是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为充分保证与国际开
源组织的互动与交流,在开源社区成立由诸多国内外专家组成的领导团,为社区与
开源软件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6.3.3.4 加强开源软件的教育和培训
开源软件的应用和开发对用户的软件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开源软
件人才匮乏是制约开源软件发展的瓶颈。由于专有软件(如Windows系统)在市场
上的普遍性,国内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其运行界面环境和相应的应用软件,而对于
Linux等开源软件比较生疏,在开源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方面,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因此,充分培养和强化开源软件人才是我国开源软件发展的关键。
首先,建立完善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中国开源人才的开发和培训工作应遵循
“培训与认证相结合”的主导理念,面向企业的不同需求,培养初级、中级、高级

128
不同层次的开源人才。其次,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开源软件人才的开发以“教
育为主、培训为辅”
,前者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后者则主要针对开源软件开发人员,
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最后,加强开源软件企业与高等院校对人才的联合培养,
宣传开源理念,促进软件人才的应用性教育。
6.3.3.5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世界各地的许多政府都开始注意到开源软件并启动了开源项目。虽然项目开发
还只处于早期阶段,但明显的趋势是将开源软件作为自有体系和开发政策的一部
分。除了推荐开源软件解决方案的大量报告和白皮书,世界各地有 70 条立法提案
强制或鼓励使用开源软件。其中有几部法律是国家级的,而大多数是省级或市级的
法案。根据 Lee 的研究(发表在《娱乐与技术法律》杂志)
,截止到 2006 年 9 月,
至少由 44 个国家或地方政府的 99 个政府部门采取用行政或立法的措施或手段支持
本国开源软件的发展(具体情况如表 6-3 所示)①。该研究指出,政府支持开源软
件大多采用政府干预的手段,用立法的形式支持开源软件发展共有 59 个政府部门,
其中 32 项立法行动发生在巴西、美国和阿根廷。

表 6-3 立法措施支持开源软件情况

国家 政府部门
非洲 2 2
亚洲 14 19
欧洲 17 31
拉美 8 26
北美 2 16
总计 43 94

国家立法和政府政策应该多鼓励软件源代码的开放,以增加软件市场可以自由
复制使用的公共源代码资源。只有市场上可以自由使用的源代码资源增多,才可能
促进软件行业更快的发展。中国政府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使用和开发开源软件
的相应法律,保证开发者参与开源软件的有效激励。


袁萌.用立法支持开源[J].信息系统工程,2007(6):78.

129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从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角度,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网络经济学理论
和双边市场理论,按照传统的 SCPR 研究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公共政策),探讨了开源软件所引发的系统软件市场结构变化,构建了开源软件
和专有软件竞争的主要行为框架,并采用博弈论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市场进入、商业
模式和技术创新竞争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以 Linux 和 Windows 竞争为例,对
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明确了开源软件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开
源软件发展中的角色。本文基本结论如下。
结论 1:开源软件的出现促使系统软件市场由垄断逐步转向寡头竞争。
传统关于软件市场“赢者通吃”的观点是以专有软件厂商封闭源代码为前提的,
而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对源代码进行完全开放。因此,在开源软
件与专有软件共存的系统软件市场上,除了网络外部性外,源代码保护也成为影响
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网络外部性和源代码保护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在系统
软件的供给方面,开源软件的创新成本较低,市场上将会存在一定数量不同版本的
软件产品,而专有软件创新成本高,只能由一家厂商(如微软)独自生产;在系统
软件的需求方面,专有软件凭借先入市场优势和面向一般消费者的产品战略,拥有
更大的网络价值、更好的易用性和更强的功能性,而开源软件拥有更低的价格、更
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市场结构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制衡。由于供给和需求特征的
不同,不同的细分系统软件市场上将会出现不同的市场结构。具体如下:
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专有软件厂商很难阻止开源软件厂商的进入,由于网
络外部性强度较小,开源软件厂商将会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最后市场均衡表现为
多寡头或双寡头结构;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开源软件厂商将有可能将专有软件
厂商挤出,并最终将占据统治地位;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开源软件厂商的进入具
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开源软件厂商能够不断扩大消费群体仍能进入市场。
结论 2:市场进入竞争、商业模式竞争和创新模式竞争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
的主要竞争行为。
市场进入的序贯性、产品价格和质量差异性等非对称性结构是开源软件与专有

130
软件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传统软
件产业中的平台内竞争,而是平台间的竞争。围绕正反馈、转移成本等竞争要素,
作为后入者的开源软件首先要与在位的专有软件进行市场进入竞争,这是其他竞争
行为发生的基础。在开源软件进入市场后,由于系统软件产业的高技术特征,开源
软件要与专有软件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竞争,这是两类软件竞争的最高形式。由于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产品价格和质量差异根本来源于商业模式的不同,因此两种商
业模式间的竞争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本质所在。
结论 3:开源软件凭借其竞争优势能够进入已是垄断的市场。
开源软件在产品价格、创新成本和软件质量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表现
在两类软件的产品差异性上。另外,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需求的动态性以及市场
锁定的可改变性为开源软件的进入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环境。本文引入横向差异化
Hotelling 模型,在考虑消费者市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二期的在位者-
进入者模型。得出如下结论:
在开源软件的市场进入中,网络外部性强度、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和老用户
的市场规模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软件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足够小,或者产
品差别化越大、转移成本越小和老用户的市场规模越小,开源软件厂商就越容易进
入市场。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网络外部性较强的市场上,不一定必然会出现垄断
市场的格局,从而对现有的相关网络经济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
结论 4: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的出现增强了软件产业的竞争性、提高了消费者剩
余。
从获利形式的角度开看,开源软件是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而专有软件是基于
产品的商业模式。本文在 Economides 和 Katsamakas(2005)模型的基础上,依据
系统软件的双边市场特征,将消费者需求与应用软件商之间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因素
引入模型分析,在只存在一个专有应用软件厂商为系统软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通
过博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产品价格方面,专有软件在双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要低于垄断时的价格,并
且随着开源软件市场份额的扩大,专有软件将会加大降价幅度;开源软件的价格为
零。
②在产品销售数量方面,专有软件的销售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专有和开源两
种软件的偏好程度;开源软件的销售量主要受到交叉网络外部性和服务支持费用的

131
影响,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小、服务支持费用越低,其销售量将会越大。
③在厂商利润方面,当系统软件和专有软件的市场需求较大时,竞争性的市场
降低了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
④在消费者剩余方面,双寡头市场上专有软件购买者的消费者剩余大于垄断市
场时的消费者剩余;购买开源软件的消费者剩余与其潜在市场和服务费用相关,当
潜在市场扩大和服务费用降低时,开源软件的消费者剩余将会增加。
结论 5:开源软件的创新模式使其产品技术水平高于专有软件,并且能促进创
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
系统软件的创新具有高成本、高风险、高复杂性等特征,基于开放创新模式的
开源软件在软件产品的研发成本和研发效率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本文在社
会总体技术水平确定的情况下,将 Bitzer 和 Schroder(2003)的静态模型扩展到动
态策略博弈模型,探讨了软件产品创新竞争中的技术水平选择问题,并对垄断和双
寡头市场的技术均衡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双寡头市场中,如果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研发成本相同,最后市场均衡
时,两类软件的技术水平也相同,并且这一技术水平随着研发成本的降低、软件间
的替代性的增大和单位软件收益的提高而提高。但当研发成本不同时,研发成本较
低的开源软件技术水平较高。
②在社会总体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双寡头市场上无论是开源软件厂商还是
专有软件厂商的技术水平都高于专有软件垄断市场时的技术水平。
开源软件的出现提高了专有软件的创新激励,通过创新成本和创新过程中的交
易成本的降低,以及“各尽所能”的研发分配方式,实现了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了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
结论 6:由于开源软件的发展中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应对其进行政策干预。
由于公共产品性和网络型产业的基本特征,开源软件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市场失
灵。开源软件的公共产品性使其不能够像其他私人产品一样定价和出售,在供给中
必然存在一定的搭便车行为。软件产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性,以及正反馈和网络效应
的作用,领先进入市场的厂商将会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利用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通过收购、掠夺性定价、排他性交易或捆绑等手段,为后入者——开源软件设置发
展障碍。鉴于开源软件具有增强软件产业竞争性、提高消费者福利、推动产业技术
进步的战略性意义,政府应对开源软件的发展进行适度干预,以为其提供良好的发
展环境。

132
结论 7:中国政府应积极采取政策措施促进开源软件的发展。
中国推进开源软件的发展具有增强消费者福利、打破上游垄断、提升软件产业
升级的重大意义。政府应围绕降低开源软件的转移成本和激励开发者参与两方面,
重点采取放松软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阶段性政府采购、组建开源社区、加强开源
培训、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手段,推动开源软件的发展。

7.2 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工作试图通过对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行为分析,明确开源软
件对整个软件产业的影响。但为了简化分析,在构建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模
型中,设置了一些前提假设,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得出。如在商业模式
竞争中,本文假设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之间是完全不兼容的;在技术创新模型中,
假设社会的总体技术水平是一定的。这些假设在短期内是适用的,但如果从长期的
角度来看,应进行适度放宽,这也为笔者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另外,本文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和模型的分析,而在数据检验和支持方面还存在
不足。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在于数据获取的困难。虽然关于开源软件的外部数据如市
场份额、产品特征等可以得到,但很多反映开源软件比专有软件在资源利用上更有
效率的相关数据却无法获得。数据难以获得的原因在于开源软件采用的是自组织分
布式研发,没有像企业层级式的统一控制、反馈中心,因此整个组织并不注重对相
关数据的监测、统计、积累和分析。研究数据难以获得也是目前整个开源软件现象
经济学研究所面对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进来,并协调
开源软件开发组织逐步积累相关的数据,为以后该领域研究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
究奠定基础。
开源软件的发展为组织理论、激励理论、创新理论等多个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
问题和思考。目前,国外经济学界对开源软件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国内这方面的研
究却极为少见。然而,开源软件现象确实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对这一现象的研究
不仅仅对于软件产业,而且对于整个知识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尽管本文
的研究工作尚有不足之处,仍希望借此能唤起国内学者对开源软件这一现象的关
注,总结出其中更多的规律,以指导我国的软件产业,乃至知识产业在新经济浪潮
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33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1. Armstrong,M,The Theory of Access Pricing and Interconnection[C], M Cave,S
Majumdar,and Vogelsang,eds.Handbook of Telecommunications Economics
(Vol.I),North Holland, Amsterdam,2002.
2. Armstrong,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37(3):668-691.
3. Asklund U., Bendix, L. A Study of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in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s[J]. IEE Proceedings Software, 2002, 149(1): 40-46.
4. Bain, J. S.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5. Bauer A , Pizka M . The contribution of free software to software evolution [C] . In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Principles of Software Evolution. Helsinki ,
Finland , 2003 , 9 : 5 - 8.
6. Beggs Alan W , Klemperer Paul. Multi-period Competition with Switching
Costs[J].Econometrica, 1992,60(3):651-666.
7. Benkler , Y . Coase’s penguin , or , Linux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 . Yale Law
Journal , 2002 , 112(3): 369-446.
8. Bessen,J. Open Source Software:Free Provision of Complex Public Goods.Working
Paper.AEI-Brookings Joint Center for Regulatory Studies. Washington D
C: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2002.
9. Bezroukov,N..A Second Look at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EB/OL]. http:
//firstmonday. org/ issues/ issue4_12/ bezroukov/,2007-10-26.
10. Bitzer J. and Schroder. P.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technology setting
software duopoly[J] ,Discussion Paper 363, DIW Berlin,2003.
11. Bitzer, J., and Schroder, P.Bug-Fixing and Code-Writing: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Open Source Software[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5, 17(3):389-406.
12. Bonaccorsi, A., and Rossi, C. Why open source software can succeed[J]. Research
Policy,2003, 32(7):1243-1258.

134
13. Brynjolfsson,E., Kemerer, C.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Microcomputer Software: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Spreadsheet Market[J]. Management Science , 1996,
42(12): 1627-1647.
14. Caillaud,B.,Jullien,B.Competing Cybermediari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797-808.
15. Caillaud,B and B Jullien, Chicken & Egg: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Provider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4(2):309-328.
16. Chou C.,Shy. O. Network Effects without Network Externalities [J]. International
Jouran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0(8):259-270.
17. Church,J and N. Gandal. Network Effects, Software Provision and
Standardization[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2,40:85-104.
18. Church,J and N. Gandal.Complementary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ical
Adoption[J]. In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zization, 1993(11):239-260.
19. Chruch.J.,N.Gandal.Systems Competition, Vertical Merger, and Foreclosure [J].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0(9):25-51.
20. Comino,S. Manenti,F.M.,Government Policies Supporting Open Source Softwar for
the Mass Market[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26):217-240.
21. Dahlander, L., Magnusson, M.G. Relationships Between Open Source Software
Companies and Communities: Observations from Nordic Firms[J].Research
Policy ,2005, 34(4): 481-493.
22. Dalle J.,Jullien N. NT vs. Linux or Some Explanation into Economics of Free
Software.Workingpaper at “Applie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Grenoble,1999.
23. Dalle Jean-Michel, Jullien Nicolas.Open-Source versus Proprietary Software[J].
NBER Working Paper. 2001.
24. Dalle Jean-Michel, Jullien Nicolas. Libre’ software: Turning fads into institutions?
[J].Research Policy ,2003, 32:1-11.
25. Dalle, M., David, P.A. The Allocation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Resources in Open
Source Production Mode[C].Perspectives on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J.
Feller, B. Fitzgerald, S.A. Hissam and K.R. Lakhani (ed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2005, 297-328.
26. DeLaat, P.B. Copyright or Copyleft? An Analysis of Property Regimes for Software

135
Development[J]. Research Policy,2005, 34(10):1511-1532.
27. Demil,Benoit&Lecocq,Xavier.Neither market or hierarchy or network:The emerging
bazaar governance.[EB/OL].http: //opensource. mit. edu/ papers/ demillecocq.
pdf,2007-11-2.
28. Economides, N.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6,14(2): 1-36.
29. Ecomomides ,N., Katsamakas,E.Two-sided Competition of Proprietary vs. Open –
source Technology Platform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oftware Industry[J],
Mimeo,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2004.
30. Ecomomides ,N., Katsamakas,E. Linux vs. Windows:A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
and Platform Innovation Incentives for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Platforms, Ne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05-07,2005.
31. Evans David S., Richard Schmalensee. Some Economic Aspects of Antitrust
Analysis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Industries, NBER Working Papers 8268, 2001.
32. Evans,David S,Bernard Reddy.Government Preferences forPromoting Open-Source
Software:A Solution in Search for a Problem[J].NERA,Working Paper,2002.
33. Evans, David S. Politics and Programming:Government P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Open Source Software.Working Paper.AEI-Brookings Joint Center for Regulatory
Studies. Washington D C: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2002.
34. Evans, David S. 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J].Yale Joumal on
Regulation,2003,20:325-381.
35. Farrell,J.,Saloner,G. Inatalled Base and Campatibility:Innovation ,Product
Pre-announcements and Pred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 940
-950.
36. Farrell,J.,Monroe H. K..the Vertical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Systems Competition
Versus Component Competi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1998,7(2):143-182.
37. Frank Jungwirth.Reconciling Rent-seekers and Donators-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Open Sourc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2003,7(4):401-421.
38. Gandal,N. Hedonic Price Indexes for Spreadsheets and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Network Externalities Hypothesi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36
25(1):160-170.
39. Gandal,N. Competiong Compatibility Standards and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the PC
Software Marke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5,77(4):599-608.
40. Gararelli.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J]. SSRN Working
Paper,2002.
41. Georg von Krogh, Sebastian Spaeth, Karim R. Lakhani.Community, Joining, and
Specialization in Open Source Software Innovation: a Case Study[J].Research
Policy , 2003(32):1217–1241.
42. Gilbert Richard J.,Katz Michael L. An Economist's Guide to U.S. v. Microsoft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1,15(2):25-44.
43. Gutsche, J. Competition between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and the
Scope for Public Policy[C].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Source Systems (OSS 2005), Genoa, Italy, 2005, 196-199.
44. Hagiu,A. Optimal Pricing and Commitment in Two- sided Markets[A]. in
Platforms,Pricing,Commitment and Variety in Two- sided Markets[C]. Ph. D.
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2004.
45. Halloran T J,Scherlis W L. High Quality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Practices ,
Second Workshop on Open Source Software Engineering[R].Orlando, FL,
USA:ICSE,2002.
46. Hann,I.,Roberts,J.,and S.Slaughter.Delayed Returns to Open Source articip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pache HTTP Server Project[J].working Paper,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imeo,2002.
47. Hars,A.,Ou,S..Working for Free?Motivations of Participating in Open Source
Projects[C]. Proceedings of the 34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1:2284–2292.
48. Hippel , Ericvon. Innovation by user communities : learning from open - source
software [J ] .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1 ,42 (4) : 83 - 84.
49. Hippel,von E.,Krogh,von G..Open source software,the private-collective innovation
model[J].Issues For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3,14(2):208-223.
50. Hippel, Von E.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s as “User Innovation Networks”[C]
Perspectives on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J. Feller, B. Fitzgerald, S.A.

137
Hissam and K.R. Lakhani (ed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2005, 267-278.
51. Humphrey W S .Pathways to Process Maturity:The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and
Team Software Process[J]. SEI Interactive,1999(6):1-17.
52. Iansiti Marco ,Roy Levien. Strategy as Ecology [ J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2004 , 82(3):68-78.
53. Jennifer Kuan, Open Source Software as Consumer Integration into Production[J].
Working Paper, 2001.
54. Katz.M.L.,Shapiro.C.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 Compatibility [J]. The
Alneriean Eeonomie Review,1985,75(3):424-440.
55. Katz.M.L.,Shapiro.C.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822-841.
56. Katz.M.L.,Shapiro.C. Product Compatibility Choice in a Market with Technology
Progress[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6,38:146-165.
57. Katz Michael L , Shapiro Carl. Systems competition and network effects [J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 (2) : 93- 115.
58. Kooths, Stefan & Langenfurth,Markus.Open-Source Software:An Economic
Assessment [J]. MICE Economic Research Studies, http:// mice. uni- muenster.de/
mers/ mers4-OpenSource _en.pdf,2003.
59. Lakhani, K., Hippel, E. How Open Source software works: Free user-to-user
assistance[J].Research Policy ,2003,32(6): 923-943.
60. Lakhani K, Wolf R.Does Free Software Mean Free Labor?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in Open Source Communities[EB/OL ].BCG Survey Report, http://
www. osdn.com.bcg/,2007-11-3.
61. Larry Graham.Legal Implications of Operating System.IEEE Software, January,
1999.
62. Lee,GK ,Cole,RE.The 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as a Model of Knowledge
Creation[J].Working Paper, Haas 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0.
63. Lerner, J., and Tirole, J. The Open Source Movement :Key Research Question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819-826.
64. Lerner, J., and Tirole, J. Some simple economics of open source[J]. Journal of

138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2,50(2): 197-234.
65. Lerner, J., and Tirole, J. 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Open Source[C]. Perspectives on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J. Feller, B. Fitzgerald, S.A. Hissam and K.R.
Lakhani (ed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2005, 47-78.
66. Lerner, J. The Scope of Open Source Licensing[J].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 2005, 21(1): 20-56.
67. Lerner, J., and Tirole, J.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y Sharing: Open Source and
Beyond[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5, 19(2):99-120.
68. Lerner,Josh.Did Microsoft Deter Software Innovation?[J] ,Working Paper, 2002.
69. Liebowitz S J ,Margolis Stephen E.The Fable of the Keys[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990,33(1):1-25.
70. Liebowitz S.J.,Margolis Stephen E.Network Externalities:An Unconmmon
Traged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2):133-150.
71. Lin Lihui. Competition Between Proprietary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with
Heterrogeneous Users. WorkingPaper,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2004.
72. Marco Lansiti,Roy Levien.Strategy as Ecolo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3:68-78.
73. Masanell Ramon Casadesus, Ghemawat Pankaj.Dynamic Mixed Duopoly: A Model
Motivated by Linux vs. Window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04-012,August 20 ,2003:41.
74. Matutes.C,Regibeau.P. Mix and Match:Procuct Compatibility Without Network
Externalitie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19):221-234.
75. McGowan,D.Legal Implication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J].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2002(1):279- 280.
76. Mchugh,SuSe’s enquiries[EB/OL],http://www.win.tue.nl/~aeb/linux/lk/lk-1.htm.
2008-3-21.
77. Mckelvey. M. The Economic Dynamics of Software:the Competing Business
Models Exemlified Through Microsoft,Netscape and Linux[J]. Economics of
Innovatio & New Technology,2001,1(10):199-236.
78. Messerschmitt DG.,Szyperski C.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Properties of Software

139
Technology,Processes,and Value[J].Workingpap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Berkeley,CA, http:// www. eecs. berkeley.edu/ ~ messer/ PAPERS/ 01/
Software-econ/ Software-econ-TR-endnotes.PDF,2001.
79. Microsoft Annual Report (1996-2007)[EB/OL],http:// www. microsoft. com/msft/
reports/ default.mspx,2008-3-23.
80. Mustonen, M. Copyleft-the Economics of Linux and other Open Source Software[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3,15(1):99-121.
81. Mustonen, M.. When does a firm support substitute open source programming[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2005,14(1): 121-139.
82. Narduzzo A.,Rossi A.Modularity in Action:GNU/Linux and Free/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 Unleashed[J].Working Paper, http://
opensource.mit.edu/papers/narduzzorossi.pdf,2003.
83. Netcraft. Netcraft Web Server Survey[EB/OL]. http://survey.netcraft.com/ Reports/
200708/byserver/. 2007-8-13.
84. Parker,G. and Van Alstyne,M.w.,Innovation Through Optimal Licensing in Free
Markets and Free Software, SSRN Workingpaper,Tulance University, Boston
University/MIT. 2005.
85. Raymond , E R .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 musings on linux and open source by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 [M] . Sebastopol : O’Reilly & Associates Inc , 1998 : 30
- 35.
86. Raymond,E.S.The Magic Cauldron[EB/OL].http://www.tuxedo.org/esr/ wtritings/
magic-cauldron/,accessed , 2002-2-3.
87. Reagle J M. Socialization in open technical communities[EB/O L]. reagle.ors/
joseph /2003/socialization/socialization/voluntary.htm1.2005-07-10.
88. Rishab Aiyer Ghosh. Study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on
innov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 sector in the EU[R]. http:// ec.europa.eu/ enterprise/ ict/ policy/
doc/2006-11-20-flossimpact.pdf,2006.
89. Rochet,J C and J Tirole,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s Markets[J], Journal of
the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4):990-1029.
90. Rochet,J C and J Tirole, Two-sided Markets:An Overview[J],IDEI working

140
paper,2004.
91. Rochet,J C and J Tirole, Two-sided Markets:A Progress Report[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3):645-667.
92. Roson,R.Auctions in a two-sided network[J].mimeo,Universit‘a Ca’Foscari di
Venezia,2004.
93. Roson,R.Platform Competition with Endogenous Multi-homing, FEEM Working
Paper,No.20.05,2005.
94. Sandeep Krishnamurthy,A managerial overview of open source software[J].
Business Horizons , 2003,9:47-56.
95. Seidel,MD L..An Initial Description of the C-Form Organization[J]. working pape.
http:// www. rhsmith. umd. edu/ dit/kstewart/ ResearchInfo/ SeidelStewart 0402.pdf,
2002.
96. Schiff,A., Open and Closed Systems of Two Sided Networks[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3(15):425-442.
97. Schmidt,K.M. Schnitzer,M.Public Subsidies for Open Source?Economic Policy
Issues of the Software Market[J],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unich.,2002.
98. Shankland Stephen.Tieman steers course for open source[EB/OL]. http:// zdnet.
com.com/ 2100-1104- 975996.html, 2002-11- 4.
99. Shy O.,Jacques-Françlois Thisse.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Software Protec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1999,8(2):163-190.
100.Shurmer,M. An Investigation into Source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the Packaged
PC Software Market[J].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 1993, 5(3): 231-251.
101.Stigler, G. J.Barriers to Entry, Economies of Scale, and Firm Scale [C]. The
Organisation of Industry[M], Homeward: Richard D. Irwin, 1968.
102.Samuelson P.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387-389.
103.Samuelson P.A. 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 ,(37):350-356.
104.The Open Source Initiative.The Open Source Definition [EB/OL]. http://www.
opensource.org/ docs/osd, 2007-9-26.
105.The Linux Kernel Archives[EB/OL],http://www.kernel.org,2008-2-14.

141
106.Tzouris Menelaos . Software freedom,open software and the participant’s
motivation—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M] . London,UK: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002.
107.Weber,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pen Source Software[J]. BRIE(Berkeley
Roundtable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Working Paper 140(June), ttp://
brie.berkeley.edu /~briewww/ pubs / wp/wp140.pdf,2000.
108.West,J. Dedrick,J.,Open Source Standardization:the Rise of Linux in the Network
era[J].Knowledge, Technology & Policy,2001(14):88-112.
109.West,J.How open is open enough? Melding proprietary and open source platform
strategies[J].Research Policy , 2003(32):1259–1285.
110.Wright,J.One-sided logic in two-sided markets[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
2004,3(1):44-64.
111.Zhaoli Meng,Sang-Yang Tom Lee.Open Source vs. Proprietary Software:
Competiton and Compatibility.NBER WorkingPaper,2005-8-22.

中文文献:
1. 保罗·卡罗尔.蓝色巨人——IBM公司沉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 曹巍,王元地.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06(8):32-36.
3. 陈杰.微软与开源的故事[J].开源,2008(1):73.
4. 陈小晖.政府政策为开源软件护航[J].开放系统世界,2004(3).
5. 陈小晖.Linux 和 Windows 针锋相对的嵌入式应用博弈[EB/OL].http://www.
51cto.com/ art/ 200603/23955.htm,2006-3-17.
6. 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行为研究[J],经济理论与
经济管理,2006(9):55-60.
7. 丹尼斯·卡夫顿,杰弗里·佩罗夫 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8. 范保群.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11):3-7.
9. 方春燕,李宁.开源开发模式[J].开放系统世界 ,2006(3):101-106.
10. 董雪兵,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9).

142
11. 干春晖,钮继新.网络信息产品市场的定价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3(5).
12. 高晋康.构建符合现代高科技产业特点的垄断评价与规制机构——从微软垄断
案谈起[J].财贸经济,2000(11):60-64.
13. 格林·穆迪. 天才莱纳斯:Linux 传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4. 郭宇飚.知识经济中一种新的产权制度和生产方式——基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现
象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4(11).
15. 郭宇飚.开放源代码软件现象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 (1):59-64.
16. 霍克,勒丁,帕克特等.软件业历史[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7. 胡 晓 鹏 . 从 分 工 到 模 块 化 : 经 济 系 统 演 进 的 思 考 [J]. 中 国 工 业 经 济 ,2004
(9):5-12.
18. 纪雪洪.PC行业的模块化与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91-96.
19. 纪汉霖.双边市场定价方式的模型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6(4):11-20.
20. 纪汉霖,管锡展.双边市场及其定价策略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3):15
-24.
21. 鞠树成,姜春林.我国中小软件企业技术创新特点及其战略模式选择[J].科技管
理研究,2006(11):102-105.
22. 巨荣良.网络经济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3(4):68-73.
23. 昝廷全.系统经济:新经济的本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3(9):23-30.
24. [美]凯富尔斯.美国科学家论近代科技[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25. 柯伟,陈衍泰,司春林.开放源代码创新社群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06(7):12-16.
26. 李贝贝,黄锋.信息技术的兼容性分析——以软件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03(7):83-88.
27. 李怀,高良谋.新经济的冲击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J].经济研究,
2001(10):29-37.
28. 李克克,陈宏民.PC 软件产品竞争性升级的定价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6
(6) :11-17.
29. 李 太 勇 . 网 络 效 应 与 进 入 壁 垒 : 以 微 软 反 垄 断 诉 讼 案 为 例 [J]. 财 经 研 究 ,
2000(8):21-26.
30. 李 明 忠 . 从 微 软 案 中 的 经 济 学 问 题 看 网 络 经 济 的 新 特 征 [J]. 软 科 学 ,
2001(1):44-47.

143
31. 李 锐 . 具 有 不 对 称 结 构 的 双 边 市 场 下 中 介 人 竞 争 问 题 [J]. 世 界 经 济 ,
2006(1):68-77.
32. 梁琦,李宁.开源开发模式与传统软件过程的关系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
报,2007(6):51-56.
33. 良 翰 . 微 软 反 垄 断 案 的 标 准 化 思 考 [J]. 世 界 标 准 化 与 质 量 管 理 ,
2001(11):32-36.
34. 刘戒骄.产品兼容、网络效应与企业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 2002(7):28-33.
35. 刘戒骄,杨晓龙.网络竞争与网络产业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7):50-57.
36. 刘晓东.知识产权与软件产业市场结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
37. 刘 顺 忠 . 我 国 软 件 产 业 技 术 支 撑 体 系 的 特 征 研 究 [J]. 科 学 学 研 究
2006(12):455-460.
38. 骆 品 亮 , 潘 忠 . 自 由 软 件 开 发 的 模 块 化 理 论 解 释 与 启 示 [J]. 中 国 工 业 经
济,2004(11):75-81.
39. 罗伯特·杨等.Linux:红帽旋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0. 龙茂发.另眼看开放源代码的兴起[J].软件世界,2003(5):80-82.
41. 陆 首 群 . 开 源 软 件 在 中 国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EB/OL],http://www. lupaworld.
com/bbs/viewthread.php?tid =30654,2007-6-21.
42. 倪洪章.开源为软件带来创新原动力[N].计算机世界,2006-8-21,第 A26 版.
43. 奥兹·谢伊.网络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10).
44. 祁 荷 香 , 马 民 虎 . 政 府 采 购 开 源 软 件 的 法 律 经 济 学 分 析 [J]. 软 件 导 刊 ,
2005(14):3-5.
45. 祁荷香,马民虎.浅析政府部门采购开源软件的必要性和问题[J],科技管理研
究,2005(12):57-59.
46. 沈阳,李极光,陈路.自由软件的销售:低价格低利润软件商业模式分析[J]. 云
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35-41.
47. 盛郁旻,牛露华.网络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微软反垄断案及其启示[J].中国
工业经济 2001(6):35-39.
48. 史晋川,刘晓东.网络外部性、商业模式与PC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 2005
(3):91-99.
49. 史 晋 川 , 刘 晓 东 . 软 件 商 业 模 式 与 操 作 系 统 市 场 结 构 [J]. 财 贸 经 济 ,
2005(4):66-72.

144
50. 帅旭,陈宏民.转移成本、网络外部性与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系统工程学
报,2003(5):457-462
51. 帅旭, 陈宏民.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竞争: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竞争的网络经济学分
析[J].世界经济,2003(4):45-51.
52. 帅旭.网络产业微观市场结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11):47-53.
53. 帅旭, 陈宏民.基于硬件/软件范式的间接网络外部效应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
与实践,2004(2):25-30.
54. 斯蒂芬.马丁. 高级产业经济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5. 任红波,李鑫.网络产业竞争特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l2): 37-40.
56. 唐 要 家 , 于 立 . 系 统 市 场 中 企 业 策 略 性 排 他 行 为 分 析 [J] 中 国 工 业 经 济 ,
2006(6):14-22.
57. [美]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58. 王 聪 . 我 国 软 件 产 业 发 展 的 现 状 、 问 题 与 对 策 [J]. 中 国 工 业 经 济 ,
2000(8):54-57.
59. 王飞绒,陈劲.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创新组织形式:开放源代码社区[J],研究与发
展管理,2006(12):37-42.
60. 王国才.基于产品差异化理论的网络产品竞争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复旦大
学,2005(3).
61. 王万山.软件供给反垄断规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4(5) :76-82.
62. 王建平. 软件产业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63. 王金花.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兼论美国的微软垄断案和新垄断寡头经济现
象[J].经济问题,2004(8):28-30.
64. 汪 淼 军 , 励 斌 . 网 络 外 部 性 、 竞 争 和 产 品 差 异 化 [J]. 经 济 学 季 刊 , 2003
(2):355-378.
65. 韦米佳.微软垄断:新经济视角的考察[J].中国经济问题,2007(3):69-74.
66. 闻 中 , 陈 剑 . 网 络 效 应 、 市 场 结 构 和 进 入 壁 垒 [J]. 系 统 工 程 理 论 与 实 践 ,
2002(2):61-67.
67. 吴昊.网络外部性市场后入者竞争策略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复旦大学,
2006(10).
68. 夏 大 慰 , 熊 红 星 . 网 络 效 应 、 消 费 偏 好 与 标 准 竞 争 [J], 中 国 工 业 经 济 ,
2005(5):43-48.

145
69. 张铭洪.网络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策略与政府政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厦门
大学,2001(12).
70. 张平,马骁.共享智慧——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解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12).
71. 张 平 . 独 占 与 共 享 — — 开 源 软 件 知 识 产 权 保 护 和 利 用 [J]. 开 放 系 统 世 界 ,
2006(9):45- 47.
72. 张平,马骁.开源软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批判与兼容(一)[J].科技与法律,
2004(1):54-61.
73. 张 金 萍 , 周 游 . 基 于 商 业 生 态 系 统 的 企 业 竞 争 战 略 [J]. 管 理 世 界 ,
2005(6):159-162
74. 张晓明,夏大慰.开放平台与所有权平台的竞争:网络效应与策略选择[J],中国
工业经济,2006(12):74-80.
75. 张晓强等,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6. 张 昕 竹 , 陈 志 俊 . 经 济 学 论 文 的 写 作 规 范 [J]. 数 量 经 济 与 技 术 经 济 研
究,2003(8):7-12.
77. 张新兴.基于新的赢利点的开源软件商业模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07(3):123-124.
78.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79. 张 嫚 . 论 数 字 产 业 对 传 统 反 垄 断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启 示 [J]. 经 济 评 论 ,
2002(4):103-107.
80. 张 志 鹏 , 杨 鹏 宇 , 李 宁 . 开 源 软 件 是 这 样 炼 成 的 [J] 开 放 系 统 世 界 ,
2005(2):102-106.
81. 赵时亮,陈通.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以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为例[J],经济学
家,2006(2):77-83.
82. 周兆生.为什么会有免费的午餐——自由软件产品的经济学评析[J],学术研究
2000(8):42-46.
83. 周翼.微软垄断案的网络经济学分析[J].世界经济,2000(10):50-56.
84. 朱 彤 . 外 部 性 、 网 络 外 部 性 与 网 络 效 应 [J]. 经 济 理 论 与 经 济 管 理 ,
2001(11):60-65.
85. 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论[J].教学与研究, 2003(12):66-71.
86. 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CT 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M],北

146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7. 朱振中.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产业竞争与公共政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北
京邮电大学,2006(6).
88. 朱振中,吕廷杰.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2):82-87.
89. 朱 振 中 , 吕 廷 杰 . 双 边 市 场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进 展 [J]. 经 济 问 题 探 索 , 2005
(7):125-130.
90. 夏皮罗,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1.
91. 信 息 产 业 部 经 济 运 行 司 .2006 年 电 子 信 息 产 业 经 济 运 行 公 报 [EB/OL].
http://www.mii.gov.cn/ art/2008/02/19 /art_62_36193.html.
92. 徐晋, 张祥建.平台经济学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2006(5):40-47.
93. 徐 宗 玲 , 尉 慧 丽 .IT 业 的 基 本 特 征 与 竞 争 模 式 [J].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 2002
(2):43-45.
94. 胥 莉 , 陈 宏 民 . 消 费 者 多 方 持 有 行 为 与 厂 商 的 兼 容 性 选 择 [J]. 世 界 经 济 ,
2006(12):28-38.
95. 原 毅 军 , 孙 晓 华 . 网 络 外 部 性 与 软 件 产 业 技 术 扩 散 [J]. 中 国 工 业 经 济 ,
2006(6):43-47.
96. 岳 中 刚 . 双 边 市 场 的 定 价 策 略 及 反 垄 断 问 题 研 究 [J].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
2006(8):30-36.
97. 袁萌.开源软件应用新突破——开源软件应用报告分析[J].开放系统世界,
2006(3):16-18.
98. Linux 的历史及其发展[EB/OL],http://www.linux-sale.com/ apply/200801/
apply_ 113_3.html,2008-3-19.
99. Windows 操 作 系 统 发 展 历 史 [EB/OL].http://www. chinaitlab.com/ www/
techspecial/microSoft/.2008-3-20.

147
附录Ⅰ

在第二阶段两厂商最大化利润的一阶条件为:

∂π 0 ∂q ∂q
= (q0 + p0 0 ) + s 1 = (a0 − 2b0 p0 − εp1 ) − sε = 0
∂p0 ∂p0 ∂p0

∂π 1 ∂q
= q1 + ( p1 − s ) 1 = (a1 − 2b1 p1 − εp0 ) + sb1 = 0
∂p1 ∂p1

通过上面等式,可以求得两厂商的价格反应函数分别为: p0 = a0 − εp1 − sε
2b0

a1 − εp0 + sb1
; p1 = 。进而解得:
2b1

2a0b1 − εa1 − 3εb1s


p0 = (1)
4b0b1 − ε 2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p1 = (2)
4b0b1 − ε 2

将 上 述 两 价 格 表 达 式 代 入 两 软 件 的 需 求 函 数 q0 = a0 −b 0 p0 − εp1 和

q1 = a1 −b1 p1 − εp0 ,可求得需求量关于 s 的表达式。

2a0b1 − εa1 − 3εb1s 2a1b0 − εa0b1 + (2b0b1 + ε 2 ) s


q0 = a0 − b0 − ε
4b0b1 − ε 2 4b0b1 − ε 2

1
= [a0 (4b0b1 − ε 2 ) − b0 (2a0b1 − εa1 − 3εb1s ) − ε (2a1b0 − εa0b1 + (2b0b1 + ε 2 ) s )]
4b0b1 − ε 2

1
= (2a0b0b1 − 5εb0b1s − a1b0ε − ε 3 s ) (3)
4b0b1 − ε 2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2a b − εa1 − 3εb1s


q1 = a1 − b1 −ε 0 1
4b0b1 − ε 2
4b0b1 − ε 2

1
= [a1 (4b0b1 − ε 2 ) − b0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 − ε (2a0b1 − εa1 − 3εb1s )]
4b0b1 − ε 2

148
1
(2a1b0b1 − εa0b1 − 2b0b1 s + 2ε 2b1s )
2
= (4)
4b0b1 − ε 2

将(1)-(4)式代入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函数 π 0 = p0 q0 + sq1 ,可得:

1
π0 = (2a0b1 − εa1 − 3εb1s )(2a0b0b1 − 5εb0b1s − a1b0ε − ε 3 s ) +
(4b0b1 − ε )
2 2

s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
4b0b1 − ε 2

专有软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 0 1
= [(4b0b1 − ε 2 )(2a1b0 − εa0b1 ) + 3εb1 (2a0b0b1 − a0b1ε ) −
∂s 4b0b1 − ε 2

(5εb0b1 + ε 3 )(2a0b1 − εa1 ) − 2b1 (b0b1 − ε 2 )(8b0b1 + ε 2 ) s ]

1
[(8a1b0 b1 + ε 4 a1 −8εa0b0b1 − ε 3a0b1 ) − 2b1 (b0b1 − ε 2 )(8b0b1 + ε 2 ) s ] = 0
2 2 2
=
4b0b1 − ε 2

a (8b b + ε 4 ) − a0b1ε (8b0b1 + ε 2 )


2 2
求解可得: s* = 1 0 1 (5)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将(5)式代入(1)式得:

2a0b1 − εa1 − 3εb1s


p0 * =
4b0b1 − ε 2

1
= [2(b0b1 −ε 2 )(8b0b1 + ε 2 )(2a0b1 − εa1 ) −
2(b0b1 −ε )(8b0b1 + ε )(4b0b1 − ε )
2 2 2

3εa1 (8b0 b1 + ε 4 ) − a0b1ε (8b0b1 + ε 2 )]


2 2

1
(32a0b0 b1 − 3ε 5 a1 − ε 4 a0b1 + 14ε 3 a1b0b1 −
2 3
=
2(b0b1 −ε )(8b0b1 + ε 2 )(4b0b1 − ε 2 )
2

4ε 2 a0b0b1 − 40εa1b0 b12 )


2 2

1
(8a0b0b1 + ε 2 a0b1 − 10εa1b0b1 + ε 3a1 )
2
=
2(b0b1 −ε )(8b0b1 + ε )
2 2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将(5)式代入(2)式得:

149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p1* =
4b0b1 − ε 2

1
= [2b1 (2a1b0 − εa0 )(b0b1 −ε 2 )(8b0b1 + ε 2 ) +
2b1 (b0b1 −ε )(8b0b1 + ε 2 )(4b0b1 − ε 2 )
2

(2b0b1 + ε 2 )(a1 (8b0 b1 + ε 4 ) − a0b1ε (8b0b1 + ε 2 ))]


2 2

1
(48a1b0 b1 + ε 6 a1 + ε 5 a0b1 − 2ε 4 a1b0b1 +
3 3
=
2b1 (b0b1 −ε )(8b0b1 + ε )(4b0b1 − ε )
2 2 2

4ε 3 a0b0b1 − 20ε 2 a1b0 b1 − 32εa0b0 b1 )


2 2 2 2 3

1
(12a1b0 b1 − 2ε 2 a1b0b1 − ε 4 a1 − 8εa0b0b1 − ε 3 a0b1 )
2 2 2
=
2b1 (b0 b1 −ε )(8b0b1 + ε )
2 2

a1 (12b0 b1 − 2b0b1ε 2 − ε 4 ) − a0b1ε (8b0b1 + ε 2 )


2 2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将(5)式代入 q0 = a0 −b 0 p0 − εp1 得:

b0
(8a0b0b1 + ε 2 a0b1 − 10εa1b0b1 + ε 3 a1 ) −
2
q0 * = a0 −
2(b0b1 −ε )(8b0b1 + ε 2 )
2

ε
(12a1b0 b1 − 2ε 2 a1b0b1 − ε 4 a1 − 8εa0b0b1 − ε 3 a0b1 )
2 2 2

2b1 (b0b1 −ε )(8b0b1 + ε ) 2 2

1
[8a0b0 b1 + ε 5 a1 − ε 4 a0b1 + ε 3a1b0b1 − 7ε 2 a0b0 b1 − 2εa1b0 b1 ]
2 3 2 2 2
=
2b1 (b0b1 −ε )(8b0b1 + ε )
2 2

1
(8a0b0b1 + ε 2 a0b1 − 2εa1b0b1 − ε 3a1 )
2
=
2b1 (8b0b1 + ε )
2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
2b1 (8b0b1 + ε 2 )

将(5)式代入 q1 = a1 −b1 p1 − εp0 得:

b1
(12a1b0 b1 − 2ε 2 a1b0b1 − ε 4 a1 − 8εa0b0b1 − ε 3 a0b1 ) −
2 2 2
q1* = a1 −
2b1 (b0b1 −ε )(8b0b1 + ε )
2 2

ε
(8a0b0b1 + ε 2 a0b1 − 10εa1b0b1 + ε 3a1 )
2

2(b0b1 −ε )(8b0b1 + ε 2 )
2

150
1 a1 (2b0b1 + ε 2 )
(4a1b0 b1 − 2ε a1 − 2ε a1b0b1 ) =
2 2
= 4 2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8b0b1 + ε 2

将 p0 * 、q 0 *、q1*、s 代入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表达式: π 0 = p0 q0 + sq1 ,可得: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a0b1 (8b0b1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π 0* = +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2b1 (8b0b1 + ε 2 )

a1 (8b0 b1 + ε 4 ) − a0b1ε (8b0b1 + ε 2 ) a1 (2b0b1 + ε 2 )


2 2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8b0b1 + ε 2

1
[a0 b1 (8b0b1 + ε 2 ) 2 − 2εa0 a1b1 (8b0b1 + ε 2 ) 2 +
2 2
=
4b1 (b0b1 −ε )(8b0b1 + ε 2 ) 2
2

a1 (2b0b1 + ε 2 )(16b0 b1 + 10ε 2b0b1 + ε 4 )]


2 2 2

a1 (2b0b1 + ε 2 ) 2 + (a0 b1 − 2a0 a1b1ε )(8b0b1 + ε 2 )


2 2 2
=
4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将 p1 * 、q1 *、s 代入应用软件厂商的利润表达式 π 1 = ( p1 − s )q1 ,可得:

1
π 1* = [ (12a1b0 b1 − 2ε 2 a1b0b1 − ε 4 a1 − 8εa0b0b1 − ε 3 a0b1 ) −
2 2 2

2b1 (b0b1 −ε )(8b0b1 + ε 2 )


2

1 a1 (2b0b1 + ε 2 )
(8a b
2 2
b + ε 4
a −8εa b b
2
− ε 3
a b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8b0b1 + ε 2
1 0 1 1 0 0 1 0 1

2
4a1
(4b0 b1 + ε 8 + 2ε 6b0b1 − 3ε 4b0 b1 − 4ε 2b0 b1 )
4 4 2 2 3 3
=
4b1 (b0b1 −ε ) (8b0b1 + ε )
2 2 2 2

a1 (2b0b1 + ε 2 ) 2
2 2
a1
(4b0 b1 + ε + 4ε b0b1 ) =
2 2
= 4 2

b1 (8b0b1 + ε 2 ) 2 b1 (8b0b1 + ε 2 ) 2

151
附录Ⅱ

同样采用逆向归纳法,首先探讨第二阶段的价格决策。在第二阶段两厂商最大
化利润的一阶条件为:
∂π 0 w ∂q0 ∂q
w w w
= (q0 + p0 ) + s w 1 w = (a0 − 2b0 p0 − εp1 ) − s wε = 0
w w w w

∂p0 ∂p0 ∂p0


w w

∂π 1 ∂q
w w
= q1 + ( p1 − s w ) 1w = (a1 − 2b1 p1 − εp0 ) + s wb1 = 0
w w w w

∂p1 ∂p1
w

通过上面等式,可以求得两厂商的价格表达式:

2a b − εa1 − 3εb1s w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w


w w
= 0 1 =
w w
p0 ; p
4b0b1 − ε 2 4b0b1 − ε 2
1

将 上 述 两 价 格 表 达 式 代 入 两 软 件 的 需 求 函 数 q0 = a0 −b 0 p0 − εp1 和
w w w w

q1 = a1 −b1 p1 − εp0 ,可求得需求量关于 s 的表达式。


w w w

2a0 b1 − εa1 − 3εb1s 2a1b0 − εa0 b1 + (2b0b1 + ε 2 ) s


w w
q0 = a0 − b0
w w
− ε
4b0b1 − ε 2 4b0b1 − ε 2

1
= (2a0 b0b1 − 5εb0b1s − a1b0ε − ε 3 s )
w
(1)
4b0b1 − ε 2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2a b − εa1 − 3εb1s


w w
q1 = a1 − b1 −ε 0 1
w

4b0b1 − ε 2
4b0b1 − ε 2

1
(2a1b0b1 − εa0 b1 − 2b0b1 s + 2ε 2b1s )
2
=
w
(2)
4b0b1 − ε 2

将 p0 、q0 、q1 表达式代入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函数 π 0 = p0 q0 + sq1 ,可得:


w w w w w w w

1
π 0w = (2a0 b1 − εa1 − 3εb1s )(2a0 b0b1 − 5εb0b1s − a1b0ε − ε 3 s ) +
w w

(4b0b1 − ε )
2 2

s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
w

4b0b1 − ε 2

专有软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152
∂π 0
w
1
= [(4b0b1 − ε 2 )(2a1b0 − εa0 b1 ) + 3εb1 (2a0 b0b1 − a0 b1ε ) −
w w w

∂s 4b0b1 − ε 2

(5εb0b1 + ε 3 )(2a0 b1 − εa1 ) − 2b1 (b0b1 − ε 2 )(8b0b1 + ε 2 ) s ]


w

1
[(8a1b0 b1 + ε 4 a1−8εa0 b0b1 − ε 3a0 b1 ) − 2b1 (b0b1 − ε 2 )(8b0b1 + ε 2 ) s ] = 0
2 2 2
=
w w

4b0b1 − ε 2

a1 (8b0 b1 + ε 4 ) − a0 b1ε (8b0b1 + ε 2 )


2 2 w
求解可得:s* = (3)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2a0b1 − εa1 − 3εb1s w


=
w
将(3)式代入 p0 得:
4b0b1 − ε 2

2a0b1 − εa1 − 3εb1s


p0 * =
w

4b0b1 − ε 2

1
(32a0 b0 b1 − 3ε 5a1 − ε 4 a0 b1 + 14ε 3a1b0b1 −
w 2 3
=
w

2(b0b1 −ε )(8b0b1 + ε )(4b0b1 − ε )


2 2 2

4ε 2 a0 b0b1 − 40εa1b0 b12 )


w 2 2

1
(8a0 b0b1 + ε 2 a0 b1 − 10εa1b0b1 + ε 3a1 )
2
=
w w

2(b0b1 −ε )(8b0b1 + ε 2 )
2

a0 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w
=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2a1b0 − εa0 + (2b0b1 + ε 2 ) s w


w
将(3)式代入 p1 =
w
式得:
4b0b1 − ε 2

1
p1 * = [2b1 (2a1b0 − εa0 )(b0b1 −ε 2 )(8b0b1 + ε 2 ) +
w w

2b1 (b0b1 −ε )(8b0b1 + ε )(4b0b1 − ε )


2 2 2

(2b0b1 + ε 2 )(a1 (8b0 b1 + ε 4 ) − a0 b1ε (8b0b1 + ε 2 ))]


2 2 w

1
(12a1b0 b1 − 2ε 2 a1b0b1 − ε 4 a1 − 8εa0 b0b1 − ε 3a0 b1 )
2 2 2
=
w w

2b1 (b0b1 −ε )(8b0b1 + ε )


2
2

a (12b0 b1 − 2b0b1ε 2 − ε 4 ) − a0 b1ε (8b0b1 + ε 2 )


2 2 w
= 1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将 p0 * 、p 1 * 代入 q0 = a0 −b 0 p0 − εp1 得:
w w w w w w

153
b0
(8a0 b0b1 + ε 2 a0 b1 − 10εa1b0b1 + ε 3a1 ) −
2
q0 * = a0 −
w w w w

2(b0b1 −ε )(8b0b1 + ε )
2 2

ε
(12a1b0 b1 − 2ε 2 a1b0b1 − ε 4 a1 − 8εa0 b0b1 − ε 3a0 b1 )
2 2 w 2 w

2b1 (b0b1 −ε )(8b0b1 + ε )


2 2

1
(8a0 b0b1 + ε 2 a0 b1 − 2εa1b0b1 − ε 3a1 )
2
=
w w

2b1 (8b0b1 + ε )
2

a b (8b b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w
= 0 1 01
2b1 (8b0b1 + ε 2 )

将 p1 *、p0 * 表达式代入 q1 = a1 −b1 p1 − εp0 得:


w w w w w

b1
(12a1b0 b1 − 2ε 2 a1b0b1 − ε 4 a1 − 8εa0 b0b1 − ε 3a0 b1 ) −
2 2 2
q1 * = a1 −
w w w

2b1 (b0b1 −ε )(8b0b1 + ε )


22

ε
(8a0 b0b1 + ε 2 a0 b1 − 10εa1b0b1 + ε 3a1 )
w 2 w

2(b0b1 −ε )(8b0b1 + ε )
2 2

1 a1 (2b0b1 + ε 2 )
(4a1b0 b1 − 2ε a1 − 2ε a1b0b1 ) =
2 2
= 4 2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8b0b1 + ε 2

w w w
将 p0 * 、q 0 *、q1 *、s 代入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表达式可得:

a0 b1 (8b0b1 + ε 2 ) − a1ε (10b0b1 − ε 2 ) a0 b1 (8b0b1 + ε 2 ) − a1ε (2b0b1 + ε 2 )


w w
π 0w* = +
2(b0b1 −ε 2 )(8b0b1 + ε 2 ) 2b1 (8b0b1 + ε 2 )

a1 (8b0 b1 + ε 4 ) − a0 b1ε (8b0b1 + ε 2 ) a1 (2b0b1 + ε 2 )


2 2 w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8b0b1 + ε 2

1 w2 2
= [a0 b1 (8b0b1 + ε 2 ) 2 − 2εa0 a1b1 (8b0b1 + ε 2 ) 2 +
w

4b1 (b0b1 −ε )(8b0b1 + ε )


22 2

a1 (2b0b1 + ε 2 )(16b0 b1 + 10ε 2b0b1 + ε 4 )]


2 2 2

w2
a1 (2b0b1 + ε 2 ) 2 + (a0 b1 − 2a0 a1b1ε )(8b0b1 + ε 2 )
2 2 w
=
4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w w
将 p1 * 、q1 *、s 代入应用软件厂商的利润表达式可得:

1
π 1w * = [ (12a1b0 b1 − 2ε 2 a1b0b1 − ε 4 a1 − 8εa0 b0b1 − ε 3a0 b1 ) −
2 2 w 2 w

2b1 (b0b1 −ε )(8b0b1 + ε 2 )


2

154
1 a1 (2b0b1 + ε 2 )
(8a b
2 2
b + ε 4
a −8εa
w
b b
2
− ε 3 w
a b )]
2b1 (b0b1 −ε 2 )(8b0b1 + ε 2 ) 8b0b1 + ε 2
1 0 1 1 0 0 1 0 1

a1 (2b0b1 + ε 2 ) 2
2 2
a1
= ( 4b
2 2
b + ε 4
+ 4ε 2
b b ) =
b1 (8b0b1 + ε 2 ) 2 b1 (8b0b1 + ε 2 ) 2
0 1 0 1

155
致谢

三年的博士生活随着论文的搁笔即将结束,捧着这本心耕笔耘的薄薄卷册,心
中感慨不禁纷沓而来。回首论文始末,既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窘迫,又有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喜悦;既有数十日百思不得其解一言难书的痛苦,又有一日洋洋洒洒数千
言的畅快。然而经历就是一种愉悦,这些“痛并快乐”注定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笔财
富。
2004 年秋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我与导师唐晓华教授初次相逢,老师谦和、朴实
的长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士学习期间,唐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与
帮助,鼓励我积极进取,使我有坚定的信念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一次在恩师指
引下解开的疑惑,每一个与恩师讨论的问题,每一篇经恩师反复修改完成的论文,
都见证了恩师所付出的心血!恩师渊博的理论知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严谨认真
的治学风范,使我深刻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价值与真谛;恩师充分重视团队合作,鼓
励赞赏学生创新和学术自由,使我体味到学术氛围的活力和愉悦;恩师平和待人、
孜孜不倦的教诲、与学生为友的高尚师德,使我学到了为人为师之精髓。能够成为
唐老师的一名弟子,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此,谨向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
诚挚的祝愿!
感谢产业经济学导师组的黄继忠教授和王伟光教授三年来对我生活、学习上的
关怀、帮助和指引。两位老师在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无私的宏观指导和匡
正,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意见,使本文增色不少,这里向他们深表谢意! 黄继忠教
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其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以及乐观随和、宁静致
远的处世哲学,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伟光教授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
同门师兄。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参加了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在与王老师经常性
的学术探讨和交流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并为论文积累了素材。王老师富于开拓
性的科学思维以及开创事业的敬业精神,为我将来的工作树立了学习的目标和榜
样。
我还要感谢高闯教授、李平教授、姚海鑫教授、黄险峰教授等老师的精心授课,
他们在课堂上生动的演绎和精辟的讲解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启发,并且这些知
识将会成为我今后研究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硕士导师河北理工大学的刘家顺教授,是刘老师给予了

156
我继续深造的勇气和信心,并指引我走上攻读博士学位的道路。多年来,刘老师一
直关心着我的学习、工作与成长,从人生态度到为人处世及生活细节,都给予了我
真切的指导。每次听完老师推心置腹的教诲,我都感慨这番苦心可遇而难求,唯有
铭记在心,百倍珍惜,永存感激。
同门的兄弟姐妹们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研究氛围,在这个温馨的大家
庭里,大家和睦相处、相互探讨、共同成长,使我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旺盛的
热情。师兄唐要家博士对论文的构思和写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提供了许多重要
的研究资料;张保胜博士在我论文写作期间,为我分担了许多课题研究任务;刘大
伟师兄与我并肩作战,时常为我提供精神和营养食粮;师妹余佳群、许静、赵君、
白洁等在繁忙之余完成了论文的校对工作;同窗的孙玉升博士、郭长义博士、王群
博士、田华博士、安玉兴博士陪我度过了在辽大的求学时光,让我远在他乡也感受
到了家的温暖,这种同窗情谊将为我一生所珍视。同时,我的室友姜伟博士在学习
和生活中给了我无私的帮助,陪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深
深的感谢。
家人的支持一直是我求学路途中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父亲王玉凯和母亲张西
茹 20 多年来始终不遗余力地支持我、鼓励我,当我取得成功时,他们一起分享我
的喜悦;当我遇到挫折时,他们给予我勇气和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即使尽我所能,也难以回报他们的爱。感谢是苍白的,惟有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骄
人的成绩,才能报答二老的养育之恩!谨以此论文献给他们,祝他们永远平安健康!
我还要感谢丈夫昌军,一路携手走来,从同窗到夫妻,一起经历了人生中的起
伏波折,有过泪水也有过欢笑。在我多年的求学生涯中,他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尽
最大的努力给予我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使我得以安心读书学习。纵今后风雨如晦,
总能执手相依、甘苦与共。
随着论文的结束,我即将走上人生的新阶段,慎言敏行、躬践有恒,我将不断
地努力下去。但回忆犹如纯净的百合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将永远静静地开着,散发
着淡淡的香气。

王广凤
于辽宁大学研究生公寓
二零零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15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一、发表论文
1. “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 年第 11
期,第二作者。
2. “我国装备制造业外资并购中的政府干预”,《中国科技论坛》,2007 年第 6
期,第一作者。
3. “波兰和 Podlasie 地区的技术转移及创新能力”,《中国科技论坛》,2007
年第 11 期,第二作者。
4. “技术突破性、外部性与企业技术并购”,《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年第 7
期(已录用),第二作者。
5. “基于‘生态经济人’的企业利益性排污治理行为博弈分析”,《生态经济》,
2007 年第 3 期,第二作者。
6. “基于灰色聚类的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江苏经贸学院学报》,2007 年
第 2 期,第一作者。
7. “深圳与沈阳创业投资业比较及其启示”,《环境与创业》论文集,东北大学出
版社,2007 年 9 月,第一作者。
二、参编书目
1. 《产业经济学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年 8 月。
2. 《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年 5 月。
3. 《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年 6 月。
4. 《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年 4 月。
5. 《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白山出版社,2007 年 12 月。
三、参与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振兴装备制造业研究”, 项目编号:05BJY052,(2005
-2008)正在结题,子课题负责人。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
与政策研究”, 项目编号:06BJY020,(2006-2008)正在结题,子课题负责
人。
3. 国土资源部资助项目: “辽宁工业发展与产业集群” ,项目编号:2005TP048,

158
(2006-2008) 已结题,子课题负责人。
4. 国家“211 工程”重点项目:“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2005
-2007)已结题,子课题负责人。
5. 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与组织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2006-2007)已结题,子课题负责人。
6. 辽宁省社科联重大项目:“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lnsklzkt2006-04-01,(2007.3-2007.9 )已结题,子课题负责
人。
7.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自主创新与辽宁战略性产业竞争优势培育”, 项目编号
2007W200,(2006-2007)已结题,子课题负责人。
8. 辽宁省科技厅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2006-2007)
已结题,子课题负责人。
9. 沈阳市社科联重大项目:
“关于把沈阳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sysk2007-02-03,(2006-2007)已结题,子课题负责人。
10. 沈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沈阳市创新型团队引进、培养机制
与政策研究”, 项目编号:1063274-5-00,(2006-2007)已结题,子课题负
责人。
四、获奖情况
1. 论文《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理论与实证》,获“2007 年东北三省
一区博士论坛”经济类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 年 10 月。
2. 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获 2006
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结题成果一等奖,2007 年 7 月。
3. 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关于把沈阳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区的对策研究》获
2007 年度沈阳市立项管理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 年 12 月。

15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