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家有佛法

悟死惜生 文:王秉豪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客座副教授
(本欄由王秉豪博士及陳家寶醫生隔期撰文)

2 016年初,本地不幸有多名學
生自殺,特區政府成立「防止
學生自殺委員會」,探討學生自殺
師發現,在《論語》中,「生」字
共出現16次,其中出自孔子之口
程,讓學生認識死亡乃人生必經的
歷程,探討面對死亡的正面態度,
培養眾善奉行、愛惜自己及尊重生
的13次,出自弟子或他人之口的3
的原因和預防措施。委員會11月 次。「死」字卻出現38次之多, 命的精神。其中一項活動,由中英
發表最終報告,建議學校應「透過 是「生」字的兩倍有餘,其中出自 劇團的導師以戲劇學習的形式,帶
價值教育,在校內進一步推廣精神 孔子之口的20次,出自弟子或他 領學生經歷了悉達多太子遊四門
健康、心理及生死教育」。其實近 人之口的11次,出自敘述文字的 (生、老、病、死)的一天,讓學
年不少民間組織提供生死教育活 7次。此外,與「生死」息息相關 生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會。
動,讓公眾和學校參與;個別積極 的字眼,還有「喪、祭、葬、鬼、 在澳門推行生死教育,2016
的學校甚至自行設計生死教育課 神 …… 」 等 , 共 出 現 5 5 次 。 慧 開 年9月英年早逝的羅金容老師,貢
程。然而毋庸諱言,死亡在華人社 法師因此認為孔子非但不曾避諱談 獻最大。羅老師自2004年起,全
會中,仍是個忌諱的話題。要普及 論死亡及其相關議題,反而還談得 力投入生死教育的開發和實踐,特
生死教育,並不容易。提供生死教 不少。臺灣生命教育領軍人物之 別善於透過適切的體驗活動、繪本
育的機構「同行力量」,其創辦人 一、臺灣大學的孫效智教授便把孔 和影片,觸動學生,讓他們表達感

謝敏如女士便曾慨歎:「以前教親 子的話倒過來,主張「未知死,焉 悟。以下是在上完「南亞海嘯週年

子溝通,怎樣處理學生行為問題, 紀念之反思」教學單元後,一位同
知生」。這也許更加符合儒家的整
學的心聲:「我覺得人的生命其實
學校或是家長教師會,很多邀請我 體精神,也和佛家相通。相傳悉達
很脆弱,因為一次的天災就會令很
們做講座。但當我改做生死教育, 多太子就是接觸到包括死亡在內的
多條生命沒有了。所以我覺得有些
反應就可能是『遲一點吧,這不是 四苦,啟發他踏上覺悟成佛之途。
人為了小小傷心的事而去自殺,他
我們首要考慮的東西』,談死亡好 臺灣推行生死教育頗為積
們真的不懂珍惜生命,所以我會很
像不是很積極的行為。其實我們不 極,香港電台電視部2015年初首 珍惜生命。」羅老師曾在香港教育
是消極。當我們接受死亡這件事 播的紀錄片系列《死神九問》第一 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修讀教育
時,我們才會懂得作更加好的選 集〈未知死,焉知生?〉曾予以介 博士課程,專修生命與價值教育,
擇。」 紹。至於香港,上文提及個別學校 筆者有幸擔任過她的授課老師。即
有人認為中國人不願談論死 自行設計生死教育課程,佛教林炳 使其後因病退學,羅老師仍堅持生
亡,和儒家傳統有關,並引孔子 炎紀念學校是一例。該校選取「從 命教育的教學和推廣,甚至在病床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死思生」主題,並結合其他由校外 上仍不停歇,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先進》)的話為證。但這大概有點 機構安排的生命教育體驗活動,於 筆者借本刊篇幅,向羅金容老師致
以偏蓋全。臺灣南華大學的慧開法 專題學習週中推出「生死教育」課 敬。

2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January 20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