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马致远《四块玉·恬退》

创作背景

元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最复杂、最尖锐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痛苦的时
代。在这暗无天日的统治下,人们怨气满腹但又不能直接宣泄,否则就会招来更残暴的迫
害。为了排泄胸中愤懑,元朝许多人只好隐世逃逸作消极的反抗。于是元代产生了一大批
隐逸遁世归隐田园的散曲。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心情。曲子
表面上看似乎是自谦,其实更是反语与讽刺。马致远的一生,是在元朝统治的黑暗年代里
度过的。他始终没有出路,既无法反抗,又不愿与世浮沉,苦闷彷徨之余,只好退隐山
林。

中心思想

《四块玉·恬退》是由元代诗人马致远创作,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厌烦当朝统治,但又无能
反抗,所以隐居山林独享有酒有肉的生活。

“恬退”意为不追求名利,以退隐为乐事。这四首曲集中反映了马致远鄙视功名,不满现
实,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意愿。马致远的隐逸追求,“实质是对官场政治的疏离和弃
绝”,是对自由的艺术化的审美型人生方式的理想选择。

(第一首)写隐居的情致

这首是作者羞于功名而向往故园,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表现,吸引着他的,是“三顷田,
五亩宅”,只要有吃有住,诗人就满足了,因此,还是“归去”吧,带出了恬淡从容的心
态。

(第二首)写故园的环境

这首是描述退出名利场闲适的情形,在官场中浮沉了大半辈子,看透了世间的是是非非,
因此决心隐退。

(第三首)写庭院的近景
第三首是写庭院的近景,是写小镜头。通过翠竹、青松,简陋的茅舍,婆娑的竹影,悦耳
的松涛,这与世无争的大自然的景物,反映出诗人对乐隐安贫、恬淡自适的心情的抒写。

(第四首)写隐居生活情趣

沽酒、买鱼,是野民村夫纯真质朴、自由逍遥的生活,也是古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真纯
的一种雅趣。此小令开篇三句,境界开阔,不仅写出了诗人自适自乐的心情,更折射出中
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文化心理。

艺术特色

一、叹世嫉俗,放逸宏丽(表现出道家的精神,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

现实中的处处失意,让他转而退居山林。他的这种隐逸避世的悲情,是对社会对官场对现
实人生不满的一种抒解。

 借山水来表现心中之悲,刻意选择凄迷之景来表现哀怨之情,并非欲借美丽的山水
来忘却现实之悲。
 写景的曲子中亦是如此,景写得那样恬淡、 静谧、幽雅,充满了悠闲自得的乐趣,
但却隐藏着对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

二、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马致远对散曲的贡献就在于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扩大。他用散曲咏史怀古、叹世归隐、言
情写景、叙事田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马致远叹世归隐的作品很多,大约占总数的一半。这些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由此我们看到当时官场的险恶、文人地位的低下,元蒙统治者对汉人的歧视。

 他的归隐题材作品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追求陶渊明式的清高孤傲。从“本是个
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可看出他向往归隐田园那种充分享受自然美
景的闲适,那种无拘无束的身心自由的状态。
 他的叹世归隐作品,集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一
身,而这些汇成了一个思想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马致远形象。

三、曲中有画

马致远的散曲的画意,更在于他借助大量诉诸感官的浓丽词藻来表现。

马致远散曲中表现色彩的词有近百处,有的作品短短几十个字就出现五六个、甚至十余个
代表色彩的词。这些词的使用,使马致远的散曲更生动、更明丽、更有画意,也更能引发
读者的联想。

 如“绿水边,青山侧,两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
来。”使人感受到了田园景致的明丽悦目。
 这些颜色词有红、黄、绿、青、朱、紫、黑、蓝、白、碧、橙等,它们的使用,增
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将人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四、语言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马致远的散曲以明快自然的通俗语言为主,用的多是浅近的口语。这里的“俗”,指的是
流行的、大众化的、而不是庸俗、粗俗,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语言本色,浅显通俗。

表现手法

一、引经手法

指“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马致远善于用典,善于引用前人的著作,且由于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
法,马致远引经往往能够信手拈来,不露痕迹。

 南吕《四块玉·恬退》中的“三径修”,便是化用陶渊明先生《归去来兮辞》中的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且其化用手法高超,化用后无斧凿之嫌,不露痕迹。
 马致远这组《恬退》令曲每首皆用“归去来”结尾,可见乃沿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而生发写来。
二、意象的运用

“太平幸得闲身在”是小曲的抒情主题。这一主题前烘以“翠竹”“青松”,后托从
“三径”“五柳”,以此两类意象,不着迹痕而又贴切自然地展示了诗人隐逸生活中的自
得情趣和傲世情怀。

“翠竹边,青松侧”

 此曲中的“翠竹”“青松”,已不仅仅是诗人隐居处所“两茅斋”的点缀、烘衬,
更蕴含着诗人精神品格的比照、象征意义。

“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

 此外,“三径”“五柳”,作为隐士居住地的代语亦是源远流长。

南北朝以降,“三径”“五柳”成为历代诗人歌咏隐逸的常用意象而经久不衰以至“三
径”“五柳”,成为归隐、幽栖的代名词。

三、通过外形描写和心理描写,把诗人高洁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来了,恬淡从容。(第一
首)

“绿鬓衰,朱颜改”

 是说自己年老了,头发由乌黑变白,红润的脸色也变得又老又黄了。

“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

 这两句是诗人的心理描写,他耻于把自己的形貌画在麒麟阁,意为蔑视功名利禄,
愿意回风景秀丽的故乡去。羞于功名而向往故园,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表现,吸引
着他的,是“三顷田,五亩宅”,只要有吃有住,诗人就满足了,因此,还是“归
去”吧!
四、反语的运用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都是反语,正话反说,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 作者自称“是个懒散人”,又说自己没什么治国安邦的才干,若联系本组令曲的第
一首自言“羞把尘容画麟台”,两相应照,可看出诗人在貌似自暴自弃的消极颓唐
中,却饱含着怀才不遇的人生悲感和傲世情怀。这大概才是作者高歌“归去来”的
真正原因。

五、散曲语言自由

 步节模糊

传统诗句节奏明确,五言诗句 221:

例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 2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七言诗句 223:

例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末句:

“本是懒散人,有无经济才,归去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