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内容摘要:皮影戏,古代称为影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

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
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探讨皮影戏起源的三种说法,进一步阐述了历
史 语 境 下 的 中 国 皮 影 戏 。
关 键 词 : 皮 影 戏 起 源 说 民 间 艺 术 艺 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
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
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
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关于影戏的起源,说法很多,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
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春秋两汉隋唐以其地为最盛。宋以后盛兴于
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随帝都而转移。至今影戏尚可为数十区域,如川、镇、鄂为陕西直接
传入者;河南及河北西部、山西所有为汴京之遗;江苏、浙江、福建所有为南宋之遗;其另一
派即为广东及湖南现存者,其影人尚用纸,或即为初为素纸雕镞之衍变;山东所有另为一种,
当亦为南宋之遗,因北上与本地戏曲结合者。而负盛名之滦州影戏,则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尚
为其领域。此盖由于各地皆有特殊之风俗伎艺,以此同源之影戏,及染地方色彩以后遂呈极大
差 异 之 现 象 也 。 ①
顾先生在文中所作的分析与归纳,不仅明确地指出我国影戏的共同发源地及其流布,而且指出
其流布之后与各地方戏剧及风俗伎艺的融合,造成各地民间皮影戏的不同色彩。对顾先生的同
源异流说,学者大都表示赞同。但皮影戏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很不一致,目前
主 要 有 三 种 说 法 。
一 、 汉 代 起 源 说
根据历史学家的文学记载,部分学者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这种说法源于《汉书·外戚传》
中 讲 述 汉 武 帝 思 念 死 去 的 李 夫 人 的 故 事 , 其 事 为 :
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
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
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②
北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
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
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③这里方士少翁为取悦汉武帝解其思念而
作李夫人影像,被人推想为影戏。因为它要张灯烛,设帷帐,让帝居于他帐观看,其情境与影
戏完全相同。所以宋代高承在《事物纪源》中便断言:“由是世间有影戏。”但紧接着说:
“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
战争之像。”④高承所谓的“历代无所见”,即话虽然这么说,可是哪个朝代也没看见影戏,
直到宋仁宗时,才把三国故事“加缘饰作影人”,开始有了“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可见,
高承虽然援引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由此演绎出“由是世间有影戏”之说,但此论点他本人也
持否定态度。所以后人所谈影戏始于汉,也多是根据史载所作的推论。
二 、 唐 代 起 源 说
皮影戏与木偶戏同属傀儡戏。木偶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并且演出技巧已具较高水平。当时梁锽
有一首著名的《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一人
在梦中。”梁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他这四句诗,反映了木偶制作的特点和表演技艺的高超,
说明唐代已有了木偶戏。⑤不过唐代是否有了影戏,这不仅在唐代小说杂文中没有看到只字的
记 载 , 就 是 在 题 材 广 泛 的 唐 诗 中 也 没 发 现 提 及 影 戏 之 类 的 话 。
因此,由于史料的缺乏,影戏出现在唐代的说法,至今还不易确定。但值得研究探讨的是,唐
代盛行一种类似说唱艺术的俗讲,这可能与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程毅中在《宋元话本》
中提到:“俗讲却不是纯粹散文的讲述,其间颇杂以韵文的歌唱……它是把佛经改编为说唱体,
用来吸引听众,宣传佛教。”这种说唱形式,一直延续到五代时盛行不衰,以后由于说话人中
的女性出现,和民间艺人在说话技巧上的提高,促使俗讲不得不在形式上来一番改革。但它因
受本身的局限,不可能跳出佛经的圈子去改弦易辙讲那些烟粉、灵怪、传奇、公案之类的东西,
只好在说唱形式上变化一下。于是,俗讲和变文⑥一样,在讲宴时,设有图像或纸人,照图解
说,用以招徕听众。这种形式持续了若干年,到五代时,出现了人死后用僧人超度亡魂的习俗,
这时超度几乎成了俗讲僧的唯一职业。超度亡魂时,设图像、画像或剪成纸人挂在帐帷内,作
为亡魂的象征。此形式与后来的皮影戏很接近,或者说很像影戏的雏形。因此,有学者认为皮
影戏由俗讲演变而来,起源于唐代。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只是猜测,尚待考证确定。
三 、 宋 代 起 源 说
皮影戏出现在北宋,在宋代多种书籍中都有记载。如张耒的《明道杂志》、高承的《事物纪
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
《武林旧事》以及宋·无名氏的《百宝总珍》等,都对影戏作了较具体的记述。《东京梦华录》
中《京瓦伎艺》一节载,北宋汴梁的著名影戏艺人,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风僧哥等 8
人。《武林旧事》在《诸色伎艺人》一节中说,南宋临安(今杭州)有著名影戏艺人 18 人之多,
其中已有女演员的出现和家庭影戏班。又据《百宝总珍》载,当时有“亡国十八国,《唐书》
《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说明宋代已有 1200 个影人角色,
表演剧目丰富,雕刻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反映出皮影戏在宋代已能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
历 史 故 事 戏 了 。
上述三种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说,在时间上相差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汉代与唐代起源说,由于缺
乏确切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佐证,难以令人信服。笔者比较认同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汴梁的
说法。北宋初期,社会比较安定,当时的政治中心汴梁,手工业和工商业经济发展稳定,相继
出现了“百伎竞艺”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舍,这就为影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代人写的诸多著作中,记载着影戏在北宋都城汴梁的活动情况,说明影戏已形成于北宋。
注 释 :
① 转 引 自 张 紫 晨 《 中 国 民 间 小 戏 》 , 浙 江 教 育 出 版 社 , 1989 年 , 第 190 页 。
② 班 固 撰 . 汉 书 · 外 戚 传 . 陈 焕 良 , 曾 宪 礼 标 点 , 岳 麓 书 社 , 1996 年 , 第 1927 页 。
③④宋·高承撰.事物纪原.明李果订,全圆,许沛藻点校,中华书局,1989 年,第 495 页。
⑤唐山市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三集(内部资料), 1991 年,第 8 页。
⑥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
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浅谈皮影戏艺术课堂教学实践
logo 设计
分享到:本站编辑:admin 日期: 2011-05-17 22:21 点击:次

摘 要:本文从皮影的操纵表演——传承——现代发展方向这三方面角度出发,论述如何将皮
影戏艺术的精髓传承给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发展皮影戏艺术,从而更好地保护优秀的民间传统艺
术。引领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
关键词:皮影戏;传承;发展;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74-02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和反映近代
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
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
的艺术实践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艺术实践,并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
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与直间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
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笔者认为,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多样性的今天,如何立足本民族文化?如何更好的传承、发
展我们的传统艺术?是值得各位音乐老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进行实践探索,尝试将皮影戏剧融入
到音乐的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有学习传统技艺的机会,课堂综合了音乐尝试的学习、戏剧欣赏、
戏剧表演、音乐创作等教育形式,全面介绍和学习皮影戏艺术,充分利用我校民乐队的特长与优
势,引导学生学习和创新。
现将实践过程和体会介绍如下,希望能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课堂教学初步尝试阶段
(一)课前认真研习皮影戏艺术,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教师应该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皮影戏艺术的历史,了解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努力提升自己在
皮影戏艺术方面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鉴赏皮影戏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在这
方面的人文素养,积极创设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才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
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
(二)介绍皮影戏艺术历史,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意义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上选择与生活具
有普遍联系的素材,可以增进学生的课堂亲切感,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皮
影戏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于老百姓生活的民间小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许多中国的一些独特的东西正在慢慢消失,连皮影戏也渐渐地消失。
将中国民间的皮影戏艺术的精髓传承给青少年一代,不仅是为了使其了解皮影戏艺术所反映出来
的影戏演技唱腔及流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
乐观和智慧的品格,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形成历史责任感。
(三)光影声色,展示传统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首先,通过课件的图片、视频等欣赏,让学生初步从充满艺术魅力的皮影戏中学习到皮影艺
术的两大艺术形式:一部分是美术造型、雕刻制作上的技艺展示;另一部分是本卷演唱和操纵表
演。教师在教学过程当还中可以适当穿插有关皮影戏作品的趣闻轶事。穿插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
堂气氛,还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对皮影戏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开始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皮偶操纵是皮影戏艺术的一大特色。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教师示范等,使学生初步了
解皮偶操纵的手法,并让学生动手操纵皮偶,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
趣。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指出:要增强创造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
的创造意识。在课件的最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皮影戏艺术新的发展方向:现代皮影动画。
通过皮影动画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让传统文化一脉相传,创新是灵活,但它首先需要有一个传
承的过程。
在本课的最后,笔者组织了学生共同探讨皮影戏艺术如何保护与传承?如何结合其他艺术形
式创新、发展皮影戏艺术?
(四)课后归纳总结,找出教学不足
通过课堂教学初步的尝试,笔者明显感到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
激发出来。通过课后的自我反省,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学习,以及对学生的课后调查,同时与
同行之间交流发现了原因。
发现的问题:皮影戏艺术虽然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
的表演逐步没落,我们的下一代忽略了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关怀,他们只是偶尔从网上、电
视上看到过皮影戏,有些甚至都没有看到过,觉得皮影戏艺术离自己很远,对其缺乏生活情感,
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其次是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以学生主体,将学生对音
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开拓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传统皮影戏艺术的历史、艺术特色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传承
皮影戏艺术,笔者设计了新的课题——影戏的发展《传统皮影戏艺术与现代动画皮影戏艺术》。
皮影戏是最早传入西方的戏剧艺术。通过课件介绍法国影戏,德国”三梅班”皮影剧团,拓宽学
生的视野,让他们理解世界文化的融合性、多样性。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吸收鉴借,中
西方近代艺术均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
课后:影人制作也是皮影戏艺术的一大艺术表现,属于中国民间美术的范畴。要重视不同学
科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简单的影人制作,并让学生欣赏具有皮影工艺的窗花、皮影道具
等剪纸,让学生切实地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
(六)课后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力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皮影戏艺术涉及到美术学科,笔者向美术教师取经,正好我们的美术教师也在同时期上剪纸
艺术,笔者得到了宝贵的意见:建议除教授皮影戏艺术鉴赏课外,还要重视音乐实践,再为学生
加设一堂皮影戏表演创作实践课,这样能给学生一个皮影戏表演的舞台,有利于他们更深地体会
皮影戏艺术。同时在教学内容编排方面还以可以进行一些更改。
二、完善课堂教学阶段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改变课堂教学内容
21 世纪的青少年,生活在处处充斥着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对传统的东西越来越陌生,有些甚
至到了对传统艺术无知的境地。为了教学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笔者将原来的教学内容进
行了重新设计,先上《现代动画皮影戏艺术》,再上《中国传统皮影戏艺术》希望通过欣赏融合
传统皮影戏艺术元素的现代皮影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有进一步了解皮影戏的欲望,
更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优秀的民间艺术可以是现代艺术的创作源泉,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是
民间艺术新生的途径之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是完全可以相互鉴借,相互影响的。
(二)适时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
学生通过对《现代动画皮影戏艺术》学习后,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趁势抓住教
学契机,进一步推出课题——《中国传统皮影戏艺术》。通过课程的学习,引领学生正确掌握皮
影戏艺术的特点。通过对我国优秀皮影戏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祖国民间音乐的热爱,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也进一步的增进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积极创设实践的舞台,增进学生的艺术体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