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槟城州教育局学术管理组

SEKTOR PENGURUSAN AKADEMIK


JABATAN PENDIDIKAN PULAU PINANG
六年级阅读训练(一)

阅读以下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最后一次的温暖》
城市里有了轻轨,速度快而不颠,舒适干净,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喜欢
电车慢慢悠悠地穿行在城市里,脸儿扭向车窗外,看着那些每天千篇一律的风景。

城市的一隅,有个修鞋摊子,那对乡下小夫妻,日日忙碌,脸上却永远挂着
开心的笑容。电车旁边的人行道上,牵着手的小情侣,男孩不知说了一句什么,女
孩脸上似嗔似喜的表情。行色匆匆的人群,慢得像牛车的私家车,努力隐忍着不按
响喇叭……

一幅画面忽然映入我的眼帘:一个年轻的女子牵着一个老太太的手过马路,
老太太的脸上绽放出孩童一样纯真欣喜的笑容。我看得呆了,内心里有湿润的东西
慢慢滋生出来。

最后一次牵母亲的手过马路,是哪一年的事儿?模糊的记忆里反复搜寻,那
时候还小,怕把妈妈丢了,所以寸步不离地牵着母亲的手,母亲的脸上写满关爱与
呵护。幸福就像那些充满氢气的气球,越飞越高。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撒开了母亲
的手?母亲老了,去超市,去菜市场,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等到没车的时候,一
溜小跑穿过车水马龙的长阵。其实我们应该一直牵着母亲的手,像母亲关爱与呵护
小时候的我那样。

我想起了很多最后一次。

最后一次在父亲膝下撒娇是什么时候?是要新裙子还是那块奶油面包?哭得
泪眼模糊,父亲摇头叹气,最后从伙食费里拿出钱买了那条奢侈的白裙子。倒是记
得长大后,老是板着脸训父亲,这做得不对,那做得也不对,思维方式落伍,看问
题的角度老土。其实偶尔在父亲面前撒撒娇,哪怕我们长大了,独立了,让父亲觉
得他仍然被需要,让父亲觉得他的臂膀仍然坚实有力,我们需要他的支撑,这有什
么不好?

最后一跟跟孩子玩耍嬉戏是什么时候?放风筝、跳格子,玩冲格、抢电脑、
争电视频道,喧哗声能掀翻屋顶,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日子过着过着,就变成
了一个面孔严肃的老夫子,生活里只剩下指责与批评。说,为什么没完成作业?老
师打电话来了。星期不天好好学习,玩电脑游戏,谁赋予你权利?不知从什么时候
开始,和孩子的关系变成了上下级的关系,脸的表情僵化,好久都没露出笑容了。

是琐碎的生活磨钝了我们的心吗?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说一句我爱你,说
一句谢谢,真的很难吗?答案当然不是。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此刻开始,
把这些细节融入到生活中去,生活肯定会是一个全新的样子,不信你试试。

(摘自 2009 年 4 月 20 日《闽南日报》,稍有更动)


同步练习(一)

1. 文中第一段至第三段出现了一些人物,试举出其中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分析第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简要谈谈你对第四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这一句“幸福就像那些充满氢气的气球,越飞越高”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说一说作者在第八段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如放风筝、跳格子、玩冲格、抢电脑、
争电视频道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细读全文,简要分析文题中"最后一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最后一次的温暖》文章写到哪几种人之间不同类型的温暖?阅读全文后简要概
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上文,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幸福家庭的构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阅读训练(二)

阅读以下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悠长的铃声》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
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
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
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
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
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
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
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
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
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
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
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
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
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
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
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
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
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
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
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
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摘自毕淑敏《悠长的铃声》)
同步练习(二)

1.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中的“雨天,是城市的忌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
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
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在刻画打钟老人时,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章结尾,“我”最后听了孙师傅的话后,会有哪些反应?请发挥想象,写出省
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阅读训练(三)

阅读以下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完美的眼睛》
我在一所学校教美术。一个叫山子的同学悟性高,进步很快。

一天,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给父母画幅肖像素描。放学后,山子磨磨蹭蹭走
在后面,吞吞吐吐问我:"老师,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我笑着摇摇头:"那怎么可
以?你是班上画得最好的,我还等着明天拿你的作业当范本呢。"

第二天,同学们交上素描,山子却红着脸说:"老师,我还没准备好,想画一幅
最好的给您。"我答应了。

过了几天,山子把父母的肖像交给我。果然不错,画面结构、光的明暗处理都
恰到好处。我非常满意,把画挂在墙上,供同学们观摩。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对
同学们说:"这幅画的成功,得益于山子平时的刻苦训练和仔细观察。为了让大家有
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把他父母请来,对照一下怎么样?"

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突然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

我奇怪地问他:"你不同意?"山子摇摇头。我又问:"那你同意了?"山子还是
摇头。

我终于按捺不住:"山子同学,老师让你请父母来,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
绘画技巧,难道你连这点儿事也想不明白?"

山子终于点点头。我说:"那好,今天晚上,我们开个美术沙龙,请你父母来。
"

晚上,美术沙龙的气氛非常热烈,不少同学的父母都来了,却迟迟不见山子和
他父母的身影。他们不会不来吧?我正焦急万分,山子走进教室,手里牵着一根竹
竿。一男一女相互搀扶着,男人握着竹竿,女人挽着男人的胳膊。两人竟然都是盲
人,没戴墨镜,眼窝深陷!

山子涩涩地说:"这就是我爸妈。"说完,他低下头,一声不吭。

我看看墙上挂的画,又看看山子:"那这画上的人……"山子低声说:"我是求
别人让我画的。我不能画我爸妈……"我明白过来,鼻子一阵发酸。
山子父亲大大方方地说:"老师、同学们,山子把事情都告诉我了。既然老师请,
我就不能不来,不能不守信用。山子,来,给爸妈再画一张。"

我忙搬凳子请两位老人坐下,对山子说:"画吧,这次全班同学可要看看你的水
平。"迎着我鼓励的眼神,山子用力点点头,支起画板。

班里静悄悄的,山子的画笔"沙沙"作响。他父母端坐着,满脸笑容。山子母亲
轻声念叨:"把你爸画漂亮点。这辈子,我还没有他的画像呢。"

两个小时后,山子长吁一口气站起来。我走到画板前一看,忍不住问:"山子,
你怎么没画……"山子父亲也站起来:"老师,山子没画俺的眼睛吧?"我很惊讶:"
您怎么知道?"

山子父亲微微一笑:"自己的孩子,当然清楚。他最不愿面对的,就是我们的眼
睛啊。"

两人搀扶着站起来。山子父亲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片,对山子母亲说:"来,把
咱的眼睛画上。老师,麻烦你来粘胶水。"他走向画板。我忙扶住他,却见他走过去,
用手搽了搽画板。奇迹发生了:他把那张纸片不偏不倚贴在眉毛下!全班一片惊呼,
那竟然是一张红色心形纸片。父亲拍拍山子,说:"这是你妈专门剪的。这次,你看
到爸妈的眼睛了吧?爸妈是成天用‘心’在看着你成长啊。"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感慨万分地说:"同学们,今天,山子的父母给我们上
了一课。记住,不管绘画技巧多高明,心中没有爱,你们的作品将一钱不值。"

山子双眼噙泪,扶着父母:"爸、妈,我懂了。我这就把你们的眼睛画上,以后
再也不怕让别人看见。"

山子仔细地把父母的眼睛画上。我明白,山子今后将永远相信,父母的眼睛是
最完美的,因为他们一直用"心"支撑着他。

(摘自李东晓《完美的眼睛》)
同步练习(三)

1. 联系全文内容,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突然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请你发挥想像,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绘一下当时山子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上,使用了铺垫的表现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山子父母的眼睛并不完美,为什么作者却以"完善的眼睛"为标题,还在文章结尾
说"父母的眼睛是最完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说:"不管绘画技巧多高明,心中没有爱,你们的作品将一钱不值。"你赞同
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阅读训练(四)

阅读以下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
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
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
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
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
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

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父亲没进过一天学堂,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
无法脱离贫困,造成了他长年阴沉着的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
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这是他的至理名
言。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
习成绩应验了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
现象,才使得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的!

所以,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
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
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
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
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地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
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一下"钱已收到,勿挂念"等类
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
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
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
信写了满满几页,小侄子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父亲来信的原因:父亲那晚做了一个
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
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
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
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的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
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
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小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太差了,叫
--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着一边将我的名字写成了"金祥"。"写错
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着,紧接着,从他
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然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
就认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
道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
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
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
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摘自 2007 年 12 月《扬子晚报》)


同步练习(四)

1. 说说父亲和"我"对"金翔"这个名字,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第三及第四段,说说"我"是怎样表达对父亲的不满情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黯然神伤"的意思是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一
词语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第五段至第七段内容,简要叙述一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我”要向父亲“忏悔”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阅读训练(五)

阅读以下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
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
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
“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
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
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
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
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
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
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
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
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tún)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
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
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
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文/李文勇,摘自《广州日报》)
同步练习(五)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a) 看望——( )
b) 痛楚——( )

2.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 )
A.车上的人刚好坐满。
B. 车上的人特别多。
C. 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3.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
良指的是( )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
A. 让座女孩
B. 老人
C. 女儿
D 作者

4. 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试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女儿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阅读训练(六)

阅读以下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餐桌上的谜底》
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
桌上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每次,闻 着邻居家飘出的 肉香,我会身不 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


_____(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
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
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 20 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
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我 ______(支撑、支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
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
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
至不想吃。

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 20 元钱。我连走路
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
“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是的,我知道了。

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
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文/黄自林,摘自《语文世界》2002 年第 3 期)
同步练习(六)

1. 第二段和第六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一段及第二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
直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九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一《最后一次的温暖》
1. 修鞋摊子的一对乡下小夫妻、人行道上牵着手闹别扭的小情侣。
2. 通过描绘马路上一幅幸福温馨的小画面,唤起作者对家庭生活美好往事的回忆,引起作者对现在家
庭成员之间不和谐的思考。
3. 从孩子的角度,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富有童趣。
4.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撒开了母亲的手,幸福就离你越来越远。
5. 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形象,使读者感受到浓浓的天伦之乐,表达了作者对温馨家庭生活
的留恋之情。
6. “最后一次”是指对远去的温馨场面的追忆与留恋。
7. 自己与父母之间、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温暖。
8. 理解是构建幸福家庭的基础,但理解是双向的,作为父母,应理解子女所承受的压力;作为子女
的,应理解父母的一颗望子成龙之心,特别是到了老年之时的孤单与寂寞。如果大家都有一颗宽
容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这样的家庭,一定是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庭。

同步练习二《悠长的铃声》
1. 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
是一生的记忆。
2. 因为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3. 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
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
的窘迫之态)。
4. 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5. 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
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
6. 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
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答出任意两点皆可。)
7.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8. 采用第一人称来写;表现我的惊讶、感动、后悔等感情。(最好能够答出两种以上的混合感受。)

同步练习三《完美的眼睛》
1. 山子通过给父母画肖像,明白了父母对他的爱/父母用‘心’看着他成长”/ 父母“用‘心’支撑
着他”。
2. 示例:我的父母都是盲人,如果画出来,同学们和老师会怎么看,我以后怎么在他们面前抬得起
头?
3. ①一天,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给父母画幅肖像素描。
②放学后,山子磨磨蹭蹭走在后面,吞吞吐吐问我:“老师,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
③第二天,同学们交上素描,山子却红着脸说:“老师,我还没准备好,想画一幅最好的给您。”
④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突然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
⑤我奇怪地问他:“你不同意?”山子摇摇头。我又问:“那你同意了?”山子还是摇头。
⑥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对同学们说:“这幅画的成功,得益于山子平时的刻苦训练和仔细观察。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把他父母请来,对照一下怎么样?”(以上句子任选一句即可给
分。)
4. 虽然山子的父母是盲人,眼窝深陷,甚至连山子本人也不愿意面对,但是,他们却成天用‘心’
看着山子成长,用爱支撑起他成长的天空。这眼睛因爱而完美。
5. 示例一:我赞同这个观点。文天祥因民族之爱,使他的
示例二:我赞同这个观点。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奸臣,如隋炀帝、蔡京等,虽然有出众的艺
术才能,也有很多的作品,但有多少人能知道他们的作品呢?
示例三:我反对这个观点,比如秦桧背叛民族,但他创造的宋体字,却是我们现在报刊、书籍印
刷的主流字体之一,我们并不能因为他的人格而否认宋体字的价值。
示例四:我反对这个观点,像我们普通人,大多数都是心中有爱的。如父母之爱,同学之谊等,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作品就有艺术价值。

同步练习(四)《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1. 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展翅飞翔;“我”却因为名字的缘故,不能和小伙伴
们 一起玩儿,感到孤独。
2. 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
而哭;对父亲大办酒席时的高兴劲儿,不屑一顾;在冲出家门的时候,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
3. 既写出了父亲对“我”就要离开家乡时恋恋不舍的心理活动,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独立生活担
心的心理活动。
4. 一开始写“我”对父亲的迷信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当读到父亲竟然能够写出“我”的名字
的时候,“我”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从父亲的这个举动中感受到了父亲那份沉
重 的爱,并开始“忏悔”自己。
5. 对父爱的不理解,对自己多年来对父亲的不尊敬和仇恨表示忏悔。

同步练习(五)《成全善良》
1. 探望、痛苦
2. B
3. A、B
4. 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
5. 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6.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

同步练习(六)《餐桌上的秘密》
1. 挪、支撑
2. 动作描写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时候“我”对吃肉的极度渴望。暗示了当时家境的贫寒。为下文
写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 因为妈妈知道对我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亲身体验。
4. 知道了餐桌上的秘密,也就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5. 这是一位善良的、肯吃苦的、勤劳的好母亲。同时也是一位很会教育孩子的好母亲。她通过与孩
子一起亲身体验来教育孩子,方法独到而有效。
六年级历史理解训练(一)

阅读以下历史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之战》
曹操带领二十多万大军来到长江赤壁一带,准备打败刘备以后,再讨伐孙
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的兵力薄弱,而曹操兵多将广,只是北方人不惯水战,容
易晕船。因此曹操令人把战船用铁索绑在一起,船果然平稳得多。刘备的军师诸葛
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对策,都主张用火攻。

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周瑜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西北,而联军的船只
只靠在南岸。这是正好是冬季,一直刮着西北风,不能对曹军发动火攻。周瑜眼看
火攻不能实现,又没有其他办法,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诸葛亮早就猜透了
他的心事,告诉他有治病良方。周瑜连忙向他请教。诸葛亮写在纸上,那是:“欲
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看了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料事如神,便请教他打败敌人的办法。诸葛
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预测近期会刮几天东南风,就把他的想法告诉周瑜。

于是周瑜命令部下做好火攻的准备。终于一天夜里,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
瑜令部将黄盖带领一批士兵分乘十艘大船,船上都装满着烧满了油的枯枝,向曹军
的方向急速驶去。当船靠近曹营时,一声令下,士兵们把枯枝点燃起来,冲向曹操
的战船。那些战船都绑在一起,一眨眼功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曹军乱成一团,
死伤惨重。

(摘自《赤壁之战》,有改动)
历史理解训练(一)

1. 为什么孙权和刘备要联合抵抗曹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周瑜和诸葛亮都主张用火攻来打败曹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周瑜为什么会向诸葛亮请教败敌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赢了这场战役,关键在于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一句的正确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历史理解训练(二)

阅读以下历史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巧济灾民》
北宋年间,浙江一带曾发生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主政浙西。虽然他极力地
开仓放粮, 但相对于成千上万的灾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当时,浙江太湖一带的人们非常喜爱一种体育活动——赛船。范仲淹灵机一动,
这可是开展赛船的好时机呀。他号召各地百姓踊跃参赛。随着集中的百姓越来越多,
范仲淹找到湖边寺庙的住持们,悄悄地说:“今年灾荒,灾民遍地,工价可比往年
低廉得多呀,何不趁此机会修建寺庙?”众住持回去后立刻大修寺院。范仲淹又召
集各部属开会,关切地说:“如今荒年,物价便宜,你们那些官署、官舍呀,可以
盖一盖、修一修了。”官员随即响应,各地大兴土木,数以万计的工匠、仆夫每日
在工地上劳作。

监察部门知道了范仲淹的做法,认为他不抚恤灾民,反而游宴玩乐,劳民伤财,
就向皇帝参奏他。范仲淹辩解道:“我这样做,正是要使百姓顺利渡过灾年啊。赛
船也罢,修庙也罢,建官舍也罢,都只不过是调动官私余钱救济百姓。让有手艺和
劳力的人解决生活困难。”皇帝仔细一想,也觉得有道理。当时政府财力有限要救
济所有的灾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是在范仲淹的治理下,不但没有逃荒或饿死的
现象,情况还一片热腾。

(摘自《范仲淹巧济灾民》,有改动)
历史理解训练(二)

1. 为什么范仲淹即使开仓放粮,也无法救济灾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范仲淹如何让寺庙主持和官员愿意修建寺庙、官署和馆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监察部门向皇帝参奏范仲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范仲淹让寺庙主持和官员大兴土木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认为范仲淹是位怎样的官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历史理解训练(三)

阅读以下历史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莫君锡以画治隋炀帝消渴病》
隋朝末年,隋炀帝花天酒地,在晚年不幸患上了消渴病。太医官先后派了几
位名扬太医,但都未能治好皇上的病。隋炀帝一怒之下,下令将他们斩首。

早先在太医院里有个名叫莫君锡的太医,生性豪爽幽默,不奉承任何人,也不
追逐虚名,他潜心医学、笔耕书画,因此在太医院里遭到一些欺世盗名、趋炎附势
的人排挤,被赶出了太医院。

这次,太医官又派了个刘太医给皇上治病。刘太医预感自己也难逃杀身之祸,
便打算回家跟家人永别,不料路上遇上了莫君锡。得知此事,莫君锡爽朗地笑道:
“我还以为遇上什么要命的事呢,皇上的病包在我身上!”刘太医深知莫君锡有真
才实学,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感激涕零。

刘太医返回太医院搞熟了太医官这个消息。太医官也顾不上往日与莫君锡的恩
怨了,现在最要紧的是治好患上的病,保住人头和官位,于是同意了刘太医的请求。
刘太医将太医官的意见告诉了莫君锡。莫君锡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饮上一杯酒,
然后再备好的宣纸挥笔泼墨,一会儿工夫,一幅梅林图和一幅雪景图便跃然纸上。

第二天,莫君锡在太医官的带领下进宫。他看了看隋炀帝的面色和舌头,又号
了脉,然后说:“陛下龙体并无大碍,只是真水不足龙雷上火,此病非普通药物所
能治疗。带我去求一位友人,取来天池之水灭这龙雷之火。为防止风吹火,吾王陛
下在我不在的这十天里,独居一室,赏画解闷。”说着,莫君锡拿出事先画好的画
呈给皇上。隋唐帝一看,觉得这个治法新鲜,也就准奏了。

按照莫君锡的说法,隋炀帝独处一室,观赏起墙上莫君锡的画。画中的黄梅鲜
美诱人,让隋炀帝不禁想起妹子酸甜可口的味道,口中渐渐生津,不再感到口干舌
燥。回头观看那幅雪景,一片银装素裹,使人从头到脚都感到寒气逼人顿时少了燥
热之感。

隋炀帝一连十天朝夕观画,自觉病情好转。另一边,原本应去取天池之水的莫
君锡在那十天里却整日读书绘画,根本没出门。十天后,莫君锡再次进宫诊治。
隋炀帝一见到莫君锡,高兴地说:“莫爱卿,你画的两幅画真好,朕天天都有
观看,如今要是喝了你的天池水,想必就会痊愈了。”莫君锡见皇帝的气色不错,
赶忙答道:“陛下不是天天在饮天池水吗?”

隋炀帝不由发怒道:‘大胆!你敢欺骗朕!”莫君锡禀道:“陛下息怒,先听
臣解释。陛下您每日观看梅林,想念青梅的味道,进而让口中唾液不止,这不是天
池之水吗?这水不断下咽,便浇灭了您身上的雷龙之祸。陛下观雪景,便不再烦渴
欲饮,所以病情才有好转。当初说去接天池水也只是逼迫不得的下策,臣害怕陛下
不信臣的疗法。由王陛下能日夜多欣赏着两幅画,静心休养,日久必能恢复健康!”

隋炀帝听后转怒为喜,对莫君锡的疗法非常满意,笑道:“莫爱卿的执法很特
别,比太医院那些庸医强多了!”

莫君锡在归途中笑笑地自言自语:“大难来时见分晓,作画两幅乐逍遥。治病
还靠真才学,追逐虚名命难保!”

(摘自《莫君锡以画治隋炀帝消渴病》,有改动)
历史理解训练(三)

1. 为什么莫君锡太医会被他人排挤而赶出太医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刘太医在给皇上治病前先回家与家人道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医官也顾不上往日与莫君锡的恩怨了,现在最要紧的是治好皇上的病,保住人
头和官位……

3. 上文中的“人头”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等待莫君锡取来天池之水的十天里,隋炀帝靠什么来暂时治疗病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为什么隋炀帝会生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为什么莫君锡以去向友人索取天池之水为下策让隋炀帝赏画来治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历史理解训练(四)

阅读以下历史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空城计》
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土上并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家,它们是魏国、
蜀国和吴国。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
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掉谁。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著称。

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
兵,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
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非常紧张。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
石,必败无疑。可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
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
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
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 魏国大将司马懿不
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
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
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
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
起了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
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
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
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军队撤退。 成千上万的
魏军迅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
名的“空城计”。

(摘自《空城计》,稍有更动)
历史理解训练(四)

1. 诸葛亮因什么而著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魏国派大将司马懿攻打蜀国,当时蜀国军情紧急,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以什么方法对付敌军的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
根据上面的句子,司马懿在惊见这样的情形时有什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得出诸葛亮处变不惊,稳如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一战虽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久经沙场
的魏国大将司马懿为何会中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诸葛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历史理解训练参考答案:

历史理解一《赤壁之战》
1. 因为曹操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2. 他们看准曹操都不谙水性。
3. 有勇无谋
4. 因为诸葛亮忖度事情非常准确。
5. 天时、地利、人和
6. 比喻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历史理解二《范仲淹巧济灾民》
1. 粮食的数量不够救济所有的灾民。
2. 他说灾荒时期的物价和工价都比较低廉,而且也允许官员们建官舍。
3. 认为他不抚恤灾民,劳民伤财
4. 调动官府和私人界的钱财来救济灾民
5. 有爱心、有智慧、机灵的官员

历史理解三《莫君锡以画治隋炀帝消渴病》
1. 因为他不奉承任何人,也不追逐虚名,因此在太医院里遭到一些欺世盗名、趋炎附势的人排挤。
2. 刘太医知道如果无法治愈隋炀帝的消渴病,隋炀帝会迁怒于他,预感自己难逃杀身之祸,便打算回家
跟家人告别。
3. 指人的头,首级的意思,即小命一条。
4. 隋炀帝一连十天朝夕观画,画中的黄梅让隋炀帝想起妹子酸甜可口的味道,口中渐渐生津,不再感到
口干舌燥。而另一幅寒气逼人的雪景图也减少了他的燥热之感。
5. 他发现莫君锡欺骗了他,并没为他求取天池之水。
6. 他担心隋炀帝不相信他的疗法,不得已之下才出此下策。

历史理解四《空城计》
1. 他善于指挥战争,因而著名。
2. 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域兵力薄弱,无法抵挡魏国强大的军队,而且也来不及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以作增
援。
3. 他处变不惊,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撤退人民,空出西城,让敌军误解。
4. 他一时不知该如何指挥大军。
5. 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
城楼上传下来。
6. 他生性多疑,认为生平谨慎的诸葛亮绝对不会守着一座空城来犯险,城中肯定有埋伏。
7.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且处变不惊,借司马懿的疑心使自己的计谋成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