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筝的早期形制,据汉《风俗通》所引古音乐文献《礼.

乐记》的佚文,说是“五弦筑身

也”,一般认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十二弦,进而为隋唐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

,十五弦,到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乃至现代的二十一至二十六弦筝。近几年来江西贵溪春

秋崖坟群出土了俩张十三弦筝,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表明古筝早已传入中国南部。可

见十三弦筝并非产生于十二弦筝之后,而是早就与之并存。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

全新的时代,并逐步发展为六七种丝竹乐器耕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形式。

在东晋、南北朝继相和乐而起的清商乐中,筝更广泛地用来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有

名的吴歌《上声歌》,就是由于筝使用了“上声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莲
》、《乌夜啼》等西曲也是筝常演奏的代表曲目。可知古筝艺术是不断在吸收着民间音乐

的营养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的。到了隋朝,十三弦在雅乐中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十二弦

筝的传统却随着清商乐而流入隋唐燕乐,直到唐末,才因清乐的衰微而为十三弦筝取代。
唐筝丰富的宫调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结构,堪称传统筝乐的顶峰。明代筝制已增至十四

、五弦,音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由于复古思想影响,筝被看作俗乐,乐人地位低下。弹

筝人仅靠口授心传,又无力刻筝谱,致使前代不少筝乐传统,日渐消亡,古曲目及多种定

弦的形式,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筝的种类

筝有传统筝和改革筝之分。

按用弦数量而区分的传统筝有: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十五弦筝、十六弦

筝。河南传统十六弦筝,面板弧度大,筝体长。广东传统十六弦筝体短小。历史上各传统

筝主要用丝弦,清朝中叶开始用铜弦。
改革筝的种类有:上海二十一弦筝、广州十八弦筝和二十一弦筝、苏州二十一弦筝、

北京二十一弦筝。

改革的转调筝有:

(1)移码式踏板转调筝,由沈阳音乐学院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踏板式移码转调

(2)筝首对位顶压截弦转调筝,由广州音乐学院和汕头乐器厂研制。筝的转调部分

,是通过脚踏音健,使棘轮摆片传动部分按变音转调的需要,分别进行运动,(升高半中

降低半音),推动对位顶压载弦部分进行顶压,以达到截弦变音快速转调 。

(3)营口十五弦脚踏式转调筝和二十一弦按键张力转调筝。这两种转调筝在全国相

当流行。转调部分采用脚踏(或手按)机械,变换弦的张力,改变音高,从而达到转调的

目的。脚踏转调筝可转十二个调。手按转调筝有两种,分别可转五个或十二个调。

(4)蝶式筝,由上海音乐学院研制。它的外形如蝶。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
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
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5)品式截弦变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各有效弦长之内设置半音品位

,变调时利用弦钩将琴弦按中品格之上。

(6)苏州二十六弦脚踏截弦转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

脚踏式岳山截弦转调,通过踏板的变化,使前岳山的部分位置变化,达到转调的目的。

除以上介绍的筝外,还有一种轧筝。历史上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陈炀《乐书》卷一百

四十六中:"唐有轧筝,以竹扪其瑞而轧之,因取名焉。"轧筝流传到现代,在广西、福建

、河南、河北、山东均有所见。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七弦琴"和福建"文枕琴"等都是类似轧筝
的乐器。

艺术特色
编辑

筝的流派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传统戏曲、说唱和

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

家筝、浙江筝、内蒙筝六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河南筝: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传统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

中州古调。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以深沉内

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山东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
。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潮州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它以其右手的流畅华

丽、左手按滑音的独有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主要曲调有《重六》《轻

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

活五》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

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

民多次南迁而流行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如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区、惠阳区、韶关等部

分区县,以及江西、福建、台湾部分地区和国外华侨居住的地方。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

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

形了文静含蓄的风格。

江浙筝:即武林筝,流行在杭州一带。与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乐曲以移植琵
琶曲为多。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筝的构造

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

或近似于平面。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条弦下

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

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的是一种二十一弦筝的构造。

筝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筝弦等部位

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
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在共鸣体内有音桥,呈拱形,它除了共鸣

效果的需要外,还起着支撑的作用。共鸣体的质量和结构对筝的音响影响很大。

「面板」用放置多年、木质干而松的梧桐木来制作。也有人试用白松制作。蒙族筝的
面板用杨木制成。

「底板」用梧桐木制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质木料制作。领导作用。

「筝边」也称边板,即筝的侧帮。筝有两个筝边,靠近身体的一侧称为内筝边,另一侧称

为外筝边。筝边一般用木制成,也有用水曲柳、红木或其他杂木制成。还有试用枫木制作。

「筝头」用木、紫檀或其他较坚实的木料制成。筝头的作用是固定琴弦,由穿弦孔来固定

(也有的筝的筝头是固定琴钉的)。在筝头的侧面有一个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个音窗,

供出音之用。筝头因与共鸣体相通,这样就扩大了共鸣的范围(也有的筝,筝头与共鸣体
是不相通的)。

「筝尾」它主要用于安装琴钉。此处在造型上也起着与筝头对称平衡的作用。

「岳山」也称木梁或山口。用木或其他木料制成。在筝上有两个岳山:一个在面板与筝头

连接处,叫作前岳山;一个在面板与筝尾连接处,叫作后岳山。岳山随面板的前后圆弧而

自然成弯弧形,与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后岳山也有用S形的(缩短了高中音区的码处

弦长。岳山起着载弦的作用,也起着某些传递声音的作用。岳山与码子高度的比例关系到

音准以及音色,定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用恰当的比例才能使筝的发音有良好的效

果。在前岳山上端镶有一条骨片或铜丝,以使发音悦耳。

「码子」也称柱,或称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一般用木制作,也有用红木、

牛骨、塑料、象牙制成的,以木的效果为佳。在桅木上还镶有一个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
,以稳固筝弦。每个码子支撑着一根弦,共有二十一个码子。在演奏时,弦的振动由码子

传递到面扳,再通过共鸣体而发也音乐的效果。码子可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码子有时

也稍作前后移动,以适当调整音质。

「琴钉」也称肖子。它用于上弦,调整弦的松紧,控制音的高低。筝的琴钉也有用钢琴肖

钉代替的,或用硬质木料制成弦轴上弦的。

「出音孔」筝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在筝头侧面有一个,底板上有两个(

一个在底板的中部,一个在底板接近筝尾处)。出音也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关系到音色、
音量。

「弦」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筝的最低音,第二十一弦上的按音
所升高的小三度音是筝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将铜丝弦、金属缠弦或

尼龙缠弦以及其他种弦加以适当的配置。由于用途、风格和习惯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

有不同。有以钢丝弦为主,适当配置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的;也有以尼龙缠弦为主,适当

配置钢丝弦的;也有全部用尼龙缠弦或丝弦的。钢丝弦音色明亮,缠弦音色浑厚。

说明:在制弦专业上,把钢丝弦称为裸弦(裸弦是与缠弦相对而言的),把有外包缠皮的

弦称为缠弦。缠弦的弦蕊,一般采用钢丝弦做蕊。

代表作品
编辑

《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梁祝》、《将军令》、《虞美人》、《汉宫秋月》

、《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八板》、《鸿雁捎书》、《风摆翠琴》、《琴韵》

、《夜静銮铃》、《书韵》、《降香牌》、《上河调》、《银钮丝》、《天下同》、《凤
翔歌》等等。 [1]

传承意义
编辑

古筝艺术历史悠久,曲目丰富,体裁广泛,从古至今众多的优秀演奏家更是生生不息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大量新的富有生机的优秀曲目,代代相传,在演奏技法上

,先辈们也毫无保留教传后人,一批新生代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展现出山东古筝更为广

阔的前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山东古筝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必将得到更大的发
展。 [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