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巴西里约热内卢当地时间 6 月 25 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中国驻

里约热内卢总领馆共同主办的“2019 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巴
西启动仪式”在巴西美丽的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举行。在中巴影视界代
表的共同见证下,北京与里约热内卢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广播电视和
网络视听领域拉开了合作的新篇章。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副总
领事陈晓玲,里约热内卢州文化厅厅长特别助理帕布罗,巴西影视局影
像监管专家及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瑞纳塔,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磊,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
会长刘燕铭,来自北京、里约热内卢相关部门和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
代表,以及中巴媒体代表约 90 人出席了当天的活动。
开创影视合作新模式,激发文明源头活水
中巴两国文化和友谊源远流长,北京与里约热内卢都有着丰富的历
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在致辞中
表示,中巴两国政府交流频繁,民间交流广泛。巴西电视剧《女奴》、
里约奥运、桑巴舞等都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象。他还特别指
出,1986 年,北京市同里约热内卢市签署了友好城市协议,使两国人
民特别是两个城市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目前,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日益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最有生命
力的的内容之一,其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出来。一大批
富有内涵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更为成为跨国交流的载体,促进了
文化繁荣、文明互鉴。杜飞进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的推动下,网络视听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成为人们丰富精
神文化生活的共同选择。
正因为如此,一系列中巴两国间的影视交流活动火热开展起来,成
效显著。从 2016 年的“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2017 年的“北京游
戏南美主题日活动”,再到此次“2019 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巴
西启动仪式”,这些活动以影视为媒架起了中巴两国之间的沟通桥梁。
杜飞进认为,今后这种活动要常态化,使之持久且更加富有魅力。我们
应该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的创新合作,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
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
杜飞进表示,北京将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聚集更多的国际高端要
素,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影视服务业持续发展。他欢迎巴西更多优秀
的影视作品来到中国,来到北京,开创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模式。
目前,北京已经发展成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要的数字产业集聚区,
汇聚超过 1 万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爱奇艺、优酷网、百度、字节
跳动、快手、第一视频等上百家影响力广泛的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
有着“东方影视之都”“东方视听之都”“东方数字和传媒之都”的美誉,为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明成果提供着广阔的展示舞台。
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让交流成果落到实处
此次启动仪式上,巴西影视视听协会会长与首都影视制作业协会会
长刘燕铭签署了《中巴影视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为深化新时
代中巴两国友谊,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影视文化交流交易,在平等互利、
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达成了合作协议。
随后的展映环节上,纪录片《瓷路》惊艳亮相。该片摄制组辗转欧
洲和亚洲,寻找流落世界的中国瓷器,呈现出中国陶瓷文化在全世界传
播旅程。除此之外,此次进行展播的影视作品还包括《京剧猫》《超级
工程-北京地铁》《破冰行动》等近年来优秀的国产影视作品。《京剧
猫》运用卡通形象将中国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超级工程-北京地铁》聚焦于正在建设之中的全球最大地铁网络,彰
显出现代中国的时代风采;《破冰行动》讲述两代缉毒警察不畏牺牲,
拼死撕开错综复杂的地下毒网的故事。
此次启动仪式在巴西反响热烈,获得各方高度评价。巴西国家影视
局影像监管专家、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瑞娜塔女士称,希望加强中国和
巴西的影视文化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互信和了解,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开
始。巴西里约热内卢影视协会委员埃万德罗则表示,这一活动为里约热
内卢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相信从今天起,北京和里约
热内卢这两座文化之都将在该领域实现飞跃性合作,两国人民也将通过
影视这一渠道进一步了解彼此文化和历史。
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副总领事陈晓玲指出,今年是中巴建交 45
周年。45 年来,中巴友好合作关系稳步发展,相互了解信任不断加深,
经贸合作提质升级,人文交流持续深化。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
丰富的影视产业资源,而巴西影视实力雄厚,此次影展将为中巴影视合
作创造新的机遇。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此次“2019
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巴西启动仪式”展示两国影视与视听文
化发展的最新成就,寻求中巴两国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为两
国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民心相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牛梦笛)
第一节 民族文化惠民之艺术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个主张,强调文化惠民的群众性、精神性,
对我们理解民族文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

故事:舞魅人生“今生能与舞蹈结缘,让人从黑发醉到白头”
省民族宗教委实施的“双百”工程一直对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给予很
大支持。著名舞蹈家马文静的《舞魅高原》演艺剧目,就是众多获得过
“百项精品”项目资助的民族文化工程之一。
马文静成长于边疆,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滋养。成长为舞蹈家后,
她心系故土,不仅创作了很多民族题材的歌舞作品,也培养和带动了少
数民族优秀的艺术人才和各级“非遗”传承人。她的创作,像很多“双百”
工程资助的少数民族艺术精品一样,遵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
轨迹,诠释和再现了云南的基诺族、傣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民族艺术是唤起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和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马
文静创作的包括《基诺大鼓》《景颇男儿》《雨林中》在内的很多作品,
是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表征。

2017 年,于马文静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她从事舞蹈工作的第 60
个年头。站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的帮助扶持下,
她成功举办了“舞魅高原——马文静从艺 60 年作品晚会”。整场晚会用
《彩云记忆》《雨林回声》和《红土情韵》三个篇章,14 个特色鲜明、
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呈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云南省 2018
年度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项目,勾勒总结了这位民族舞蹈家 60 年
来奉献舞坛的艺术生涯,也成为学习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优秀
范本。
光影交错,舞姿婀娜。电视中播放着晚会当晚的影像资料,一个个
精彩的瞬间重现在眼前,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晚会现场。尽管隔着电视屏
幕,但依旧能够感受到整场晚会独特的美和震撼。
“我从小就热爱舞蹈,舞蹈是我生活里的阳光。”注视着电视中闪过
的一幕幕晚会场景,年过七旬的马文静回忆着自己与舞蹈的这段缘分。
她出生在昆明,但从小生活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3 岁时,马文
静进入德宏州歌舞团,成为了一名舞蹈学员,此后她遨游在边疆民族舞
蹈的海洋里,一生没有离开过。

“我年轻时在德宏参加过支农插秧,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始的风俗习
惯和在田间地头的劳作都为我的编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马文静的创
作源于她在热带雨林的生活经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
看到了他们身上善良淳朴的品质,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为了与傣族人民深入交流,理解他们的感情,马文静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傣语,成了一名“傣族通”。在傣族民间舞蹈大师毛相等一批傣族民间艺
人的熏陶和培养下,她不仅掌握了丰富多样的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
舞蹈的形态、节奏以及表演程式,她还熟悉每一类舞蹈的发展脉络,对
每一个民间舞蹈所表现的内容都有透彻的认识。
正是因为年轻时的这段生活经历,马文静对养育她的这片土地有着
特别的情感。按下电视机的暂停键,马文静的眼睛湿润了。“我从一个
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在边疆小小的宣传队成长到现在,对这里的一草一
木都有感情,我要感恩党,感恩这片土地,感恩这片土地上培养我的人
民……”在滇西生活时,看到傣族小卜少辛苦劳作后在河中洗澡,马文
静创作出了《水之歌》。看到湖中的红蜻蜓陷入泥中,却顽强地振动双
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她编创了《蜻蜓》……
“今生能与舞蹈结缘,让人从黑发醉到白头。”马文静写下自己从艺
60 年心语。在与舞蹈相随相伴的路上,马文静一直在用自己编创的作
品歌颂她热爱的人民,追忆雨林中的成长,走向憧憬的远方,让舞蹈浇
灌的生命之花在云南高原的红土地上绚丽绽放。
“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的艺术创作才有生命力”
“太阳升起来了,大鼓敲响基诺族远古的呼唤,敲响久远沸腾的回
声,敲响生命与热血浇铸的豪迈激荡……”由云南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
高原艺术团演员和景洪市基诺山乡村民共同演绎的《基诺大鼓》,拉开
了“舞魅高原——马文静舞蹈艺术 60 年作品晚会”的帷幕。
《基诺大鼓》
曾连续 3 次被原文化部选作优秀作品进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展演,也
是马文静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当年受文化部的委托,马文静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
山对基诺族舞蹈进行编创。在创作期间,马文静走访了基诺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观察基诺山村民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他
们原来的舞蹈动作很简单,我把他们的动作作了艺术的再创造。”马文
静一边讲述《基诺大鼓》的创作历程,一边起身做了几个经过她的艺术
加工后呈现出来的舞蹈动作示范。“基诺族是崇尚太阳的民族,基诺鼓
像太阳一样,象征着基诺族人民要迎着太阳,走向光明。对基诺族来说,
鼓就是民族图腾,就是民族精神所在。将基诺鼓的寓意融入舞蹈中,有
了联想,有了灵魂,就不完全是祭祀活动的反映。”

《基诺大鼓》是马文静和当地基诺族传承人、村民们共同创作的结晶,
舞蹈造型独特,展现基诺族人民粗犷、质朴、乐观的气质,深受当地基
诺族人民和省内外观众的喜爱。经过马文静的艺术再加工以后,这个充
满原生态云南元素的舞蹈已经成为了当地学习传承的文化精品,带动当
地旅游和经济发展,也成为了一张将基诺族推向全国的文化名片。不少
省外游客慕名而来,专程到基诺山看基诺大鼓舞的表演,体验云南原生
态的少数民族文化盛宴。
“马文静的舞蹈创作始终遵循着从原生态的基因出发、起步,最终
会形成一个属于她个人的创作链条,无论在语言、在构成、在形象上,
都有她个性的东西,都很强调原生态的提纯。”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
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评价说。

除了《基诺大鼓》,马文静还创作了很多展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作品。
回到昆明工作后,她依然坚持深入民间汲取养分,走遍了云南 25 个少
数民族的村村寨寨。“我所有的作品都来自生活,都是从生活的感悟中
提炼的。只有来自民间,经过加工后又回归民间的艺术创作才有生命力,
老百姓才喜欢看。”马文静将少数民族民间最精华的传统素材提炼升华
为全新的舞蹈形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回到老百姓中间,得到了更多的
喜爱和认可,她的作品有人气更接地气。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麟认为,马文静将生活的提炼和民
间艺人的优秀传承相结合,以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为根基,进行了艺术化
的动态升华。

“能通过舞蹈为社会做些事,也是一种乐趣”
“像我这个年纪,很多人都开始去旅游享受生活了。我比较热爱这
一行,社会需要我们,还是要为社会服务。”年过七旬的马文静,依旧
在为舞蹈事业奔忙,退休后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自 2005 年开始,马文
静就长期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
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亲自到学校去给学生们授课。通过她的傣族舞课堂,
更多年轻人认识了生活在祖国边陲的少数民族,爱上了云南的少数民族
文化。
马文静的一生,桃李满天下。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个群体至今都让
她感慨、难忘。“他们都是四肢不健全的残疾人,生活很困难,很孤独。”
谈及这次教学经历,马文静再次泪目。晋宁的一次公益活动,让她有机
会认识了这个群体,她当时为他们编排了一个展现秧老鼓的舞蹈,手把
手地教授每个动作。“有了这个作品以后,他们非常高兴,虽然节奏跟
不上,但是他们相互之间有了交流,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学习舞蹈
以后,马文静能感受到生活的阳光逐渐照进了他们每个人的心房。让她
难忘的还有每次上完课,他们都会把自己种的蔬菜送给她,在与他们的
相处中,马文静获得了不一样的快乐。“我当了一辈子的舞蹈工作者,
能通过舞蹈为社会做这些事,去感染和帮助更多的人,也是一种乐趣。”

空闲时间,马文静还会到云南各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去做讲座,给当
地文化馆文化站的少数民族同胞授课,教他们挖掘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价
值,通过艺术加工把民族的东西变成作品保留下来。面对自己满满的行
程安排,奔走在各个州市之间,马文静乐此不疲。“人要在你可以做事
的时候,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说话间,她
拿来手机打开微信朋友圈。在兰坪,她为山区人才培训讲课,课堂上座
无虚席;在昆明大观楼,她在大观群众讲坛上讲授“我们的广场舞”,深
受群众的喜爱。每一张鲜活的照片都反映了马文静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
生活所作的生动实践,每一条朋友圈下面数不清的点赞更是对这位舞蹈
家的真诚致敬。
“您一生都行走在为舞蹈事业奋斗的路上,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停
下来歇歇?”问题抛出,马文静脸上露出了笑意。“可能做到我做不动的
时候吧,我要在我的有生之年,在这片红土地上歌颂我们的人民,为他
们编更多舞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