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從轉型到轉向:中國研究的比較觀點」~2010 中國研究年會

The 2010 Annual Conference on China Studies

中國大陸經營管理知識的專業化發展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Knowledge in Mainland China

陳德釗,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Der Chao Che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聯絡方式:
陳德釗,助理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研究領域: 策略管理、國際企業策略、科技管理、知識管理
32001 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 300 號
Email: derchao.chen@gmail.com ; chen@mgt.ncu.edu.tw
Mobile: 0960-780-670

Correspondence to:
Der Chao Che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Research field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ddress: No.300, Jhongda Rd., Jhongli, 32001, Taiwan
Email: dechao.chen@gmail.com ; chen@mgt.ncu.edu.tw
Mobile: 0960-780-670

  1
中國大陸經營管理知識的專業化發展

摘要
隨著中國大陸走向市場經濟的發展體制,整個社會和產業皆對管理知識的理
論和實務皆有著殷切的需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軌跡,原生於資本主義土壤的管
理知識,是如何在以共產主義經濟體系為基礎的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與轉型過程
中,得以深耕發展,成為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透過現象觀察和文獻的解讀,我
們分別就中國大陸管理教育和管理學術的發展加以解讀,並嘗試歸納足以為其他
國家和區域借鏡的發展模式並提出相關的研究建議。

關鍵字:.中國(中國大陸)、管理知識、學術社群、MBA 教育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Knowledge in Mainland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management knowledge has been developed in mainland
China. We considered management (MBA)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respectively, and fou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direct the
development of MBA education and support from an engaged professional promoted
Chinese management in mainland China. Some interesting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related with our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academic community, MBA education, China, management knowledge,

  2
壹、前言
隨著中國大陸逐步朝向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之際,大陸市場上對於經營管理知

識與專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已從改革初期對外籍與留學回國(海歸)專業人士的大

量依賴,隨著本地管理知識與管理教育的發展,而有越來越多本地培養的經營管

理人材,同時也面對來自課程、研究等各方面的挑戰(Li, Wong, and Wang,

2005) 。而原生於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下的經營管理專業,究竟是如何在這個原本

強調共產和集體分配為主的中國大陸經濟社會中深耕與發展,就一個成為令人關

注的議題。

傳統上有關中國研究議題的討論較少從專業學科領域和專業社群的發展來

思考,而多從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轉型與發展來加以討論(Huang, 2005; Lin, et al.,

1998 )。然而,我們認為專業教育與專業社群在中國大陸的存在與發展,事實上

也反映出西方專業主義在傳統共產/非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實踐( )。事實上,由中

國大陸教育部和歐盟合作成立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以下簡稱CEIBS),僅用了極短的時間就成為西方諸多媒體的商

學院排名中,擁有全球領先排名的管理教育機構。 1

此外,在眾多海外華人學者的引導與外籍學者的合作之下,藉由中國管理研

究 國 際 學 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簡稱

IACMR)等專業學會成立與投入,讓中國管理(Chinese Management)知識的發展與

學術倫理的規範,得以和歐美等先進國家的管理知識與學術倫理的規範相吻合,

讓中國大陸不至於在中國管理這個知識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僅能被動地擔任研究

對象的角色,而能夠與其他非中文世界的同儕,一同參與中國管理議與相關管理

議題的對話與交流。 2

                                                       
1
有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排名,參見 http://www.ceibs.edu/today/rankings/index.shtml
2
參見中國國際管理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網址
http://www.iacmr.org/。亦可參考該會發行的學術期刊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在
2009年發行的第五卷第一期的「中國管理研究的展望」專刊。
 

  3
那麼,在中國大陸的管理知識究竟如何從相對保守的共產主義的思想脈絡,

發展迄今能夠與西方管理知識的發展相接軌,就成為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首

先,本研究將管理知識區分成管理教育和管理學術兩個範疇,分別以中國大陸管

理專業與管理教育的發展為對象,從文獻分析與現象觀察兩方面,試圖了解中國

大陸從共產主義經濟體制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際,當地管理知識與管理

教育的發展是如何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工業經濟體接軌,甚至是超越。

接下來,我們將分別針對中國大陸的管理教育及其管理研究的發展脈絡,做

進一步的論述。然後我們從管理知識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來探討當地管理知

識及其發展上的特色。最後,本文將就管理知識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前景及其可茲

借鏡與反思之處,進行總結。

貳、中國大陸的管理知識發展
本文所指的管理知識包括了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企業管

理碩士,以下簡稱MBA)教育與管理研究兩個部分,下列將分別透過這兩大範疇

在中國大陸發展狀態的認識,來了解當地管理知識發展的內涵。 3

一、MBA 教育的發展
自從 1991 年,中國大陸教育部核准九間當地大學作為第一批試辦MBA課程

的大學之後,正式開啟了中國大陸自主培訓專業經理人的歷程,4 這同時也揭示

了中國大陸將傳統上以管理科學為主的管理知識領域,擴張到企業管理的領域,

亦即廣義的管理科學領域當中,而企業與企業管理的概念,也從過往的國營企業

體制,逐步擴張到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等,原先不被共產經濟體制所接受的經濟

組織,豐富了當地經濟活動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刺激了當地對於經營管理人才

的殷切需求。
                                                       
3
管理教育的組成當然不僅止於 MBA 的教育而已,不論是大學部、主管進修教育(executive
education),或是管理領域博士班的學術養成,均可涵蓋其中。唯多數管理教育的討論均將重心
放在 MBA 教育的討論,為使本研究能與相關研究互相參照,故本研究仍以中國大陸 MBA 教育
的發展為討論的重點(Datar, Garvin, & Cullen, 2010; Khurana, 2007; Mintzberg, 2004)。
4
有關中國大陸MBA學位的設置方案,參見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szfa/gsglss/

  4
從 1991 年的試辦開始,到 1994 年正式成立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

會為止,為中國大陸管理教育奠定發展的基礎;接著在 2002 年起,中國大陸的

教育部也開始擴大EMBA的招生。 5 截至 2010 年,目前中國大陸境內共有 184

所院校,透過全國統一的MBA考試或自主招生的方式,招收MBA學員,學員在

入學學習之後,在符合畢業條件下授予MBA學位。6 截至 2010 年 9 月,全中國

大陸MBA學位(含EMBA學位)已累計招生達 27 萬餘人,已超過 15 萬人獲得MBA

學位。 7

按照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規範,這些被批准授與MBA學位

的學校,均須符合「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基本條件」的規範 (參見表 1)。

此外,不同於台灣一般商管學院對於MBA課程會接納大學畢業且毫無工作經驗

的大學畢業生入學,中國大陸的MBA的招生條件基本上均有工作經驗的要求,

與西方一般MBA入學條件相仿。 8 從表 1 可知,中國大陸的MBA教育對師資和

課程與教學方式的要求上,均強調與實務經驗的連結,除了要求一定比例的師資

需具有實務經驗之外,在教學方式上也要求一定比例的課程需採個案教學的方式

進行。

為了充實中國大陸本地MBA教育的學習資源,並累積以當地企業為對象的

個案教學教材,在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支持下,「中國管理案例

共享中心」(以下簡稱共享中心)於 2007 年正式成立。該中心試圖透過「統一規

範、分散建設,共同參與、資源分享」
,讓從事MBA教育的相關院校,能夠有一

個分享彼此管理教學案例資源的平台。9 事實上,包括CEIBS、北京大學光華管

理學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等多數授予MBA學位的院校本身也有個案中心的設

置,而共享中心的存在除了讓各校發展的管理教學個案得以彙整之外,該中心也
                                                       
5
  ジョン・チェン スティーブン・ホイールライト カリン=イザベル・ヌープ, 「中国Bスクール事
情 普及する「ケース・メソッド」 ―北京大学、清華大学など、一流校が次々に導入」,ハー
バードビジネスレビュー,第 31 卷 5 號(2006 年 5 月),頁 135-136。 
6
有關授與 MBA 學位的學校名單,參見 http://www.mbacn.edu.cn/tabid/72/Default.aspx
7
  參見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szfa/gsglss/267676.shtml 
8
  中國大陸 MBA 入學條件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szfa/gsglss/267626.shtml 
9
參見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網址 http://www.cmcc-dut.cn/index.aspx 

  5
透過個案教學與個案研究等訓練課程的提供,協助各院校進行MBA師資的培訓

與的發展。此外,共享中心也透過與國外對等單位的合作,將以中國大陸本地企

業的管例案例推向全球的MBA教育市場,而當地院校本身也透過和國外學校和

國際性的個案教學平台合作等方式,將本地企業的經營實務,以發行教學個案的

形式,透過國外的教學個案平台,進入西方的MBA教育市場。 10

除了接受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規範之外,部分當地院校也積

極申請國際性管理教育組織的認證,藉以吸引眾多有心藉由教育訓練等活動,來

參與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市場的外籍人士,並爭取中國 MBA 教育在全球 MBA

教育市場的發展機會。從表 2 可知,多數取得國際性認證的院校單位是以當地的

重點大學為主,另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香港當地大學的商管院校對於國際性組織

認證的積極參與,這或許與香港本身具有的國際性都會性質且長期以來著重與國

際市場的運作的發展背景有關。

此外,中國大陸提供MBA教育的院校,除了陸續獨立地推出EMBA和主管

進修教育(executive education)的課程之外,也善用中國大陸龐大市場的吸引力和

海外廠商對於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需求,透過和海外名校合辦相關的學位或進修

課程 11 ,例如CEIBS和哈佛大學商學院、西班牙IESE商學院合辦的 Joint Global

CEO Programme for China等課程,藉以吸引本地企業與海外跨國企業的高階經理

人的參與。 12 順應著MBA教育的誕生與改革開放後,本地廠商和海外企業對於

當地管理知識與實務的需求,也直接和間接地促成了當地管理學術研究的專業化

發展。接下來,我們將對中國大陸管理學術研究邁向專業化與全球管理研究領域

接軌的過程加以描述。 

                                                       
10
參見 http://www.mbacn.edu.cn/tabid/64/InfoID/798/frtid/94/Default.aspx
11
Ilan Alon and John McIntyre (Ed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 Transition,
Pedagogy, Training and Alliance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12
參見 http://www.ceibs.edu//execed/index/34623.shtml

  6
表 1. 中國大陸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基本條件
條件 內容
學科條件 須具有企業管理或管理科學與工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
點,並且是在 2003 年第九批或之前獲得碩士學位授權,已招
收、培養碩士研究生並已授予學位。同時,在應用經濟學、管
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等一級學科下,有一
定數量的碩士學位授權點。
師資條件 1. 有不少於 20 位能勝任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教學的專職教師,
師資隊伍具有合理的學科結構和知識結構,博士學位獲得者要
達到一定比例。
2. 每門工商管理碩士核心課程及重要必修課程須配備 2 名以
上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任課教師,其中,教授、副教授所占比
例不低於 70%。
3. 工商管理碩士核心課程及重要必修課程的任課教師中,具有
管理實踐或企業研究經驗者的比例不低於 80%。
4. 要有一定數量的來自實際部門的資深管理者作兼職教師。
教學條件 1. 能夠按照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關於工
商管理碩士(MBA)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若干基本要求》 ,開展
教學活動。
2. 具有一定數量和較高標準的工商管理碩士案例教室和案例
討論室。
3. 80%以上的核心課程有多媒體教學課件,並使用多媒體教學
設施進行教學。
4. 有足夠數量的可供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借閱的專業圖書資
料。
5. 能為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提供使用校園網以及使用電腦的
條件。
培養模式 1. 核心課程教學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時間用於案例教學,其他選
修課至少五分之一時間用於案例教學。
2. 在核心課程授課中,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行銷、戰略管
理、運營管理、組織行為學等課程必須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專
家參與授課,或作相關的專題報告。
3. 課程設置、教育環節或課程內容中須包含有企業社會責任和
商業倫理教育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明確要求。
4. 為加強學生管理實踐能力的訓練,學生至少要完成一個解決
實際問題的分析報告。
資 料 來 源 : 全 國 工 商 管 理 碩 士 教 育 指 導 委 員 會 , 參 見 網 址
http://www.mbacn.edu.cn/tabid/64/InfoID/880/frtid/238/Default.aspx

  7
表 2. 中國大陸授與MBA學位的商館院校的國際認證取得情形 13
認證機構 AACSB EFMD AMBA
學校
香港大學 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城市大學  
香港浸會大學 
香港理工大學  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北京)  
復旦大學(上海) 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 
浙江大學 
中山大學(廣州) 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 
(CEIBS)
資料來源: 整理自各認證機構之網站資料

二、管理研究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前,受到蘇聯與奉行共產主義經濟思想的影響,和企業經營管

理知識的討論和發展幾乎是不被討論和重視的。事實上,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

大陸經濟體系是以國營企業為主體的計劃性經濟,即便是有關國民生產、國營企

業經營績效的討論與作為,也是從生產計劃的角度來安排 (許康,2010)。因此,

改 革 開 放 之 前 有 關 管 理 知 識 的 討 論 和 應 用 集 中 在 管 理 科 學 (management

science),這類強調系統化思考,以數學工具來尋求系統的最佳化的分析和應用,

對於組織中人際行為等屬於經營管理領域當中偏向藝術、軟性技巧等內涵的考慮

則相對薄弱。

有學者甚至認為,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大陸是沒有管理學方面的研究的。 14

                                                       
13
  各認證機構的全名與網址,請分別參見AACSB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International; 網 址 :  http://www.aacsb.edu/) 、 EFMD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網址: http://www.efmd.org/)、AMBA (Association of MBAs; 網址:
http://www.mbaworld.com/) 

  8
當然,從廣義的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或許過於極端;但這也隱含著早

期中國大陸有關管理知識的研究與探討論集中在以量化分析、以宏觀層次的計劃

性經濟活動的範圍,使得改革開放後,有關組織行為等屬於組織議題的相關研究

成為中國大陸管理知識發展上的一個重點。 15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大陸的管理研究不論在專業學會或學術期刊等攸關學

術研究的相關機制都是以管理科學的議題與討論為主軸,16 一直到了 1996 年中

國大陸的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會正式成立管理科學學部,使得讓相關的院校機

構可以透過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會的補助,從事各項經營管理領域的相關研

究,也正式確立了包含企業管理、公共管理等廣義的管理科學知識在當地的學術

領域中取得了合法性的地位 (陳曉田,2010)。17 隨著MBA教育的發展和諸多海

內外人士對於中國管理的理論和實務發展的關心,更進一步地擴大了中國大陸學

術界對管理研究領域的認識,並促成當地的管理研究社群與其他國家的管理學界

展開對話與交流。

從專業學科領域的發展角度來看,透過一群對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典範有

共識的人所組成的學術社群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而這類學術社群的生存與發

展,也能反映出此一學科領域的興衰 (Hambrick and Chen, 2008)。2002 年由來自

海外華人、歐美各國和大中華地區等地關心中國管理研究的學者所組成的中國管

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正式成立,該學會藉由兩年一度的學會年會、不定期的

專業工作坊(workshop)、一年三期的英文學術期刊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的發行和追求學術專業倫理的宣言,對於促進中國大陸管理研究的學術規

                                                                                                                                                           
14
  Shuming Zhao and Chunyan Jiang, "Learning by Doing: Emerging Paths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vol. 5, no. 1 (2009), p. 107. 
15
陳曉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與管理科學學科發展", 載於駱茹敏主編,奮進
中的中國管理科學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0),頁118-119。 
16
  駱茹敏主編,奮進的中國管理科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年),頁 222-254。 
17
有關合法性(legitimacy)的意涵參見 Aldrich and Ruef (2006)、DiMaggio and Powell (1983)和周雪
光(2003)。

  9
範符合普遍性的學術倫理要求,及鼓勵從事中國管理研究的本地學者和海外學者

就相關研究議題進行對話,有著相當大的引導作用。 18

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如何運行,不同類

型的企業在這樣的體制內如何彼此競爭和合作,都成為海內外產學各界所關注的

焦點 (Peng, Lu, Shenkara, and Wang, 2001; Quer, Claver, and Rienda, 2007; Tsui,

Bian, and Cheng, 2006; Zweig, 2002)。對從事管理研究的學者而言,根植於西方的

管理知識內涵是否同樣適用於中國大陸的情境? 相對地,在中國大陸的情境下,

能否就自身的發展經驗發展出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知識,乃是當前中國管理研究相

當重要的課題,而「管理理論的中國化」(theory of Chinese management )和「中

國管理的理論化」(Chinese management of theory),這兩種互補的研究途徑的耕

耘,將會影響中國管理研究的知識內涵能否在全球管理知識的場域中,進一步拓

展 並 藉 以 成 為 具 普 遍 性 的 理 論 論 述 的 發 展 關 鍵 (Barney and Zhang, 2009;

Whetten, 2009)。

参、討論
從西方 MBA 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MBA 教育最初是以專業技術的學習與

訓練為出發點,之後,透過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種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

介入而成為一門要求嚴謹(rigorous)和實用性(relevance)的知識體系;不過,由於

學術研究嚴謹性的要求,也使得目前若干管理知識的研究被批評為遠離實務經

驗,不符合實務界一般對於 MBA 教育原有的期待 (Datar, Garvin, and Cullen,

2010; Khurana, 2007; Mintzberg, 2004)。

此外,西方的MBA教育的發展往往受到AACSB、EFMD等非營利性的國際

性管理教育組織對管理教育的建議和對課程認證的規範,進而調整其課程設計與

學習目標。在中國大陸朝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民間組織的活力與

                                                       
18
IACMR 於 2005 年所發行的學術期刊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於 2008 年被收錄
在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此一期刊除了刊載英文文章之外亦會同時提供中文摘要。該學
亦發表一份追求卓越(commitment to excellent)的宣言,強調該學會對學術專業倫理的堅持,參見
http://www.iacmr.org/

  10
影響力雖然也逐步增加,且目前已有若干授予MBA學位的院校單位已陸續取得

AACSB、EFMD等國際性組織的認證,但是整個中國大陸MBA教育的課程設計

與發展主要仍是受到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規範。由於此一制度安

排上的特殊性,我們認為中國大管理教育的發展,在短期內將不容易發生類似美

國MBA教育先後受到卡內基企業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和福特基金會

(Ford foundations)等民間單位針對商業教育所做的調查研究的影響,進而引導美

國 MBA教育的課程變革的情形。 19

此外,雖然廣大的中國大陸市場的確吸引許多海外院校透過雙學位、合作辦

學等型態,嘗試進入中國大陸的管理教育市場,但是近年來以有一些海外院校或

著因為當地繁瑣的行政程序、不如預期的招生結果和合作對象的選擇不易等因

素,而選擇退出與當地院校在中國大陸合辦MBA學位的計劃 (Damast, 2008)。與

此相比之下,CEIBS在國際商管教育市場上排名上的表現就更顯得突出,這樣一

個由歐盟與上海市政府共同辦學的管理教育機構的發展經驗,除了已被哈佛商學

院寫成教學案例,更反映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管理教育在實踐上的彈性。20

首先,CEIBS的前身是 1984 年由中國大陸政府和歐盟所共同開辦的中歐管理中

心China Europe Management Institute,其成立時間遠比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

導委員會的成立時間來的早,因此該校在中國大陸管理教育的發展史上也擁有多

項第一, 21 也正因為該校屬於當地管理教育的先行者,同時又具有中外合辦的

特色,因此該校也經歷了需要透過與上海交大合作,才能讓本身學位為中國大陸

教育部所承認的階段,一直要到 2002 年CEIBS獨立頒授的MBA學位才正式被中

國大陸教育部所承認。

從CEIBS的發展經歷和 2002 年由李嘉誠基金會所資助成立的長江商學院例

                                                       
19
有關美國及西方國家 MBA 教育的發展與課程變革之討論,參見 Data, Garvin, and Cullen (2010)
和 Khurana (2007)。
20
參見由哈佛大學 Quelch, Velamuri, and Liu (2010)針對 CEIBS 發展所撰寫的教學案例。
21
Quelch, Velamuri, and Liu, CEIBS: A global business school made in China, p. 5.

  11
子可知 22,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管理教育市場,雖然傳統的大專院校仍舊扮演

著主要的經營管理人材培養者的角色之外,有心投入中國大陸管理教育市場的團

體,即便可能面對學位授予是否為教育主管部門所認可和資源取得上的若干限

制,仍選擇了以中國大陸這個屬於全球商管教育的後進者為基地,這些機構除了

在本身的課程設計與安排強調若干中國特色之外,也藉由中國市場本身的吸引力

來,為其進入全球商管教育市場的基礎;換句話說,形同建立一個嵌入在中國管

理情境且面向全球管理教育市場的管理教研機構。

另外一方面,我們發現得力於諸多海外華人學者和海歸學者,以及對中國管

理研究議題有興趣的西方學者的參與,中國大陸的管理學術發展能夠很快地進行

有組織的發展。而透過 IACMR 等結合中外學者的學術團體的引導,也進一步促

進了當地管理研究社群與海外同儕對話與互動的機會,而透過專業學會所傳遞的

行業典範,也讓中國大陸本地的管理學術社群能夠更進一步參照學術界普遍認可

的倫理規範和程序來運作。

一如其經濟發展是以一個後進者的角色來起步,中國大陸的管理知識的發展

相對於全球管理知識體系的發展歷程而言,同樣也是屬於後進者的角色。不過,

得益於諸多先行者的參與、經驗分享和引導,加上中國大陸本身情境的特殊性和

發展潛力,使得來自中國大陸的管理教育仍舊能在諸多管理教育的排名中佔有一

席之地,而中國管理議題也能夠持續成為管理研究社群與產業界所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當中國管理研究議題開始成為全球管理學界所

共同關注的焦點之際,早期參與此一議題的研究除了西方學者之外,還包括旅居

海外的華人學者,以及來自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學者,而來自台灣學者的相關研

究和參與則相對少見 (Peng, Lu, Shenkara, and Wang , 2001; Quer, Claver, and

Rienda, 2007)。此外,當後進的中國大陸管理教育機構能夠在短時間內全球商管

教育排名有一席之地,發展時間較早的台灣本地管理教育機構,在全球商管教育

                                                       
22
有關 CEIBS 的發展經歷亦可參見李月慶、夢舒群(2009);有關長江商學院的介紹,參見
http://www.ckgsb.com/about/index.aspx

  12
市場的聲譽和排名表現皆相對保守 23 ,換句話說,除了少數的個別學者和機構的

投入之外,投入管理教育較早的台灣地區並沒有在華人區域(台灣、中國大陸、

香港、澳門、新加坡)的管理知識場域中,有系統地分享自身經驗並引導中國大

陸管理知識發展的機會,也無法藉由本身先行者的優勢 24 ,在中國管理研究的相

關議題上,取得較多且具組織性的研究成果,或以此和全球管理研究學術的同儕

就在若干關鍵議題上,進行較具建設性和批判性的對話。

肆、結論
透過本研究,我們發現,藉由本身制度面的安排和實務上透過來自海外的機

構或同儕的協助,中國大陸的經營管理知識體系很快地就和原生於資本主義市場

體系的管理知識體系接軌。此外,雖然相較於其他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國家而

言,中國大陸是當前管理知識體系的後進者,但是中國大陸當地管理教研機構對

於是取得國際性組織對課程的認證或是對中國管理研究等議題的耕耘,都投入相

當程度的關注。

本研究試圖藉由了解中國大陸當地管理知識發展的脈絡,開啟了研究中國大

陸經濟發展的新面向,後續研究者除了可以持續關注中國大陸管理知識體系的發

展,對於若干曾經發生在西方管理學界有關經營管理知識的相關爭議,在中國大

陸情境下,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會是如何看待這些的爭議,相信也會是一個值得深

入探討的課題。 25

                                                       
23
  以 Financial Times 所做的一系列商學院排名為例,台灣目前只有國立政治大學和國立中山大
學分別列入其中;其中國立中山大學首先於 2007 年列入 Financial Times 的 EMBA 排名,當年排
名為第 47 名。
24
  有關先行者優勢的討論,參見Marvin Lieberman and David Montgomery (1988, 1998)。相較於中
國大陸或新加坡、香港等地,成立於 1948 年的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的前身國立大學法學
院商學系(參見
http://newweb.management.ntu.edu.tw/chinese/ba/page_detail.php?menu1=01&menu2=03)和成立於
1962 年(民國 51 年)的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http://ba.nccu.edu.tw/index.php?act=list&cid=22)是台
灣兩個較早從事管理知識教育與研究的單位,然而,在中國管理研究等相關議題上,不論從教育
經驗分享或著是掌握若干研究議題的對話,理論上有一定爭取主導和對話的機會,但實務上,當
前從事中國管理教育和研究議題的機構或個人,除了旅居海外的華人學者之外,多集中在新加
坡、香港或是大陸本地。 
25
近年來,西方管理學界對於管理是否應是為一個專業、管理課程的調整與變革,以及管理研
究的攸關性(relevance)和嚴謹性(rigorous)多所爭議,中國大陸或著是華人管理學界和實務界對於

  13
中國大陸從一個經濟發展的後進者成為新興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除了經濟發

展上亮眼的數字表現之外,當地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和知識的累積,對於有心耕耘

當地市場的本地和外資企業皆是不可忽略的重點。從事中國大陸研究,除了從經

濟數字來分析,透過諸如當地經營管理知識的發展等不同面向的分析角度,應能

讓人們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內涵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與認識。

此外,我們也發現身為在華人地區的管理知識領域扮演先行者角色的台灣管

理教育和研究社群,為何沒能在中國管理議題成為當前管理研究社群關注得焦點

之際,扮演一些整體性的角色或發揮集體性地力量,而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

此一現象的發生,或許也是我們在從事中國大陸研究等之外,另外一個值得我們

關注與反思的關鍵問題。

                                                                                                                                                           
類似爭議的對話則相對少見;參見 Von Glinow, and , Teagarden , 2009}, Mintzberg (2004)、Richard
Barker, “The Big Idea: No, management is not a profess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 –August, 2010, http://hbr.org/2010/07/the-big-idea-no-management-is-not-a-profession/ar/1

  14
參考文獻
李月慶、孟群舒,中歐神話:亞太第一商學院的傳奇創業史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年)。
周雪光, 組織社會學十講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許康, 「改革開放前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 載於駱茹敏主編,奮進中的中國管

理科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頁 1-67。

陳曉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與管理科學學科發展」, 載於駱

茹敏主編,奮進中的中國管理科學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0),頁107-178。

駱茹敏 主編,奮進的中國管理科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年)。


Howard Aldrich and Martin Ruef. Organizations Evolving. 2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6).
Ilan Alon and John McIntyre (Ed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
Transition, Pedagogy, Training and Alliance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Jay Barney and Shujun Zhang, "The Future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A
Theory of Chinese Management versus A Chinese Theory of Management,"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vol. 5, no. 1 (2009), pp. 15-28.
Alison Damast, “China: Why Western B-Schools Are Leaving,” BusinessWeek, May
15, 2008,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8_21/b4085056706207.htm?ch
an=top+news_top+news+index_news+%2B+analysis
Paul DiMaggio and Walter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8, no. 2 (1983), pp. 147-160.
Srikant M. Datar, David A. Garvin, and Patrick G. Cullen. Rethinking the MBA:
Business Education at a Crossroads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10).
Mary Von Glinow and Mary Teagarden, "The Future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Rigour and Relevance Redux,"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vol. 5, no. 1 (2009), pp. 75-89.
Donald Hambrick and Ming-Jer Chen, "New academic fields as admittance-seeking
social movement: The cas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33, no. 1 (2008), pp. 32-54.
Yasheng Huang, Selling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
Rakesh Khurana, From Higher Aims to Hired Hands: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Business Schools and 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Management as a
Profess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Marvin Lieberman and David Montgomery, "First-Mover Advantag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9, (1988), pp. 41-58.
Marvin Lieberman and David Montgomery, "First-Mover (Dis)Advantages:
Retrospective and Link with the Resource-Based 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9, no. 12 (1998), pp. 1111-1125.
Mingfang Li, Yim-Yu Wong and Qun Wang (2005),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the
Greater China Economy: Challenges and Tasks', in Ilan Alon and John R McIntyre
ed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 Transition, Pedagogy and
Training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p. 3-20.
Justin Lin, Fang Cai, Zhou Li, Research Hong Kong Centre for Economic and Growth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Economic,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published for the Hong Kong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
and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conomic Growth,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8).
Klaus Meyer, "Asian management research needs more self-confidenc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23, no. 2 (2006), pp. 119-137.
Henry Mintzberg, Managers, Not MBAs: A Hard Look at the Soft Practice of
Managing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2004).
Mike Peng, Yuan Lu, Oded Shenkara and Denis Wang, "Treasures in the China house:
a review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Greater China,"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 52, no. 2 (2001), pp. 95-110.
John A. Quelch, S. Ramakrishna Velamuri and Shengjun Liu, CEIBS: A global
business school made in China, Case No. 9-510-088,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2010).
Diego Quer, Enrique Claver and Laura Rienda,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le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24, no. 3 (2007), pp. 359-384.
A. S. Tsui, Y. Bian and L. K. Cheng (Eds.), China's Domestic Private Firms: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M.
E. Sharpe, 2006).
Anne Tsui, "Editor's Introduction– Autonomy of Inquiry: Shaping the Future of
Emerging Scientific Communit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vol.
5, no. 1 (2009), pp. 1-14.
David Whetten,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ntext and Theory

  16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vol. 5, no. 1 (2009), pp. 29-55.
Shuming Zhao and Chunyan Jiang, "Learning by Doing: Emerging Paths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vol. 5, no. 1
(2009), pp. 107-119.
David Zweig, Internationalizing China: Domestic Interests and Global Linkag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ジョン・チェン スティーブン・ホイールライト カリン=イザベル・ヌープ,「中
国Bスクール事情 普及する「ケース・メソッド」 ―北京大学、清華大学
など、一流校が次々に導入」,ハーバードビジネスレビュー,第 31 卷 5 號
(2006 年 5 月),頁 132-145。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