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9

佛說布施經 選輯


《佛說布施經選輯》 
contents
《雜阿含經》選 八
...................................................................
《中阿含.郁伽長者經》 一四
.....................................................
《中阿含.瞿曇彌經》 二二
.........................................................
《增壹阿含經》選 三
................................................................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布
‧施波羅蜜多品》 五一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法
‧施品》 七九
..........................................
《大寶積經 陀
‧那波羅蜜多品》 一〇
..........................................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施
‧品》 一一七
..........................................
《諸法集要經.布施品》 一二六
.....................................................
《大寶積經 彌
‧勒菩薩所問會》節錄 一三一
...................................
《佛說寶雨經》節錄 一三四
............................................................
《正法念處經 餓
‧鬼品》 一三九
.....................................................
《優婆塞戒經.雜品》 二〇六
.........................................................
《成實論.福田品》 二四八
............................................................
《大丈夫論》 二五一
.......................................................................
  施勝品第一 二五二
.......................................................................
  施勝味品第二 二五五
...................................................................
  施主體品第三 二五七
...................................................................
《目 錄》 
《佛說布施經選輯》 
  施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二五九
.........................................................
  勝解脫品第五 二六七
...................................................................
  施主增長品第六 二六九
................................................................
  恭敬乞者品第七 二七一
................................................................
  施慳品第八 二七三
.......................................................................
  財物施品第九 二七六
...................................................................
  捨一切品第十 二七九
...................................................................
  捨陰受陰品第十一 二八四
............................................................
  捨身命品第十二 二八六
................................................................
  現悲品第十三 二八七
...................................................................
  法施品第十四 二八九
...................................................................
  發菩提心品第十五 二九二
............................................................
  功德勝品第十六 二九五
................................................................
  勝解脫品第十七 二九七
................................................................
  饒益他品第十八 三〇
................................................................ ○
  勝施他苦品第十九 三〇三
............................................................
  愛悲品第二十 三〇六
...................................................................
  覺悟儜丈夫品第二十一 三
..................................................... 八

  大丈夫品第二十二 三
............................................................ 九

  說悲品第二十三 三一
................................................................ ○
《目 錄》 
《佛說布施經選輯》 
  施悲淨品第二十四 三一一
............................................................
  愛悲勝品第二十五 三一三
............................................................
  智悲解脫品第二十六 三一五
.........................................................
  發願品第二十七 三一六
................................................................
  等同發願品第二十八 三二二
.........................................................
  勝發願品第二十九 三二六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開 經 偈》 
《佛說布施經選輯》 
《雜阿含經》選
一(一五九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魔瞿婆羅門,來詣佛
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於家中常
行布施。若一人來,施於一人;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我
如是施,得多福不?」
佛告婆羅門:「汝如是施,實得大福。所以者何?以於家中常行布施。
一人來乞,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故, 得大福。」
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在家所為作,布施復大會,因此惠施故,欲求大功德。
今問於牟尼,我之所應知,同梵天所見,為我分別說。
云何為解脫,勝妙之善趣?云何修方便,得生於梵世?
云何隨樂施,生明勝梵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者設大會,隨彼愛樂施,歡喜淨信心,攀緣善功德。
以其所建立,求離諸過惡,遠離於貪欲,其心善解脫。
修習於慈心,其功德無量,況復加至誠,廣施設大會。
若於其中間,所得諸善心,正向善解脫,或餘純善趣,
《雜阿含經》選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〇
如是勝因緣,得生於梵世。如是之惠施,其心平等故,
得生於梵世,其壽命延長。
時魔瞿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二八二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
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
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得名稱?云何得大財?云何德流聞?云何得善友?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持戒得名稱,布施得大財,真實德流聞,恩惠得善友。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 沒不現。
一(二八三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
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雜阿含經》選 一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二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人所作,智慧以求財,等攝受於財,若勝若復劣?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
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方便修眾具,安樂以存世。
如是善修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
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
不付老子財,不寄邊境民,不信姦狡人,及諸慳 者。
親附成事者,遠離不成事,能成事士夫,猶如火熾然。
善友貴重人,敏密修良者,同氣親兄弟,善能相攝受。
居親眷屬中,摽顯若牛王,各隨其所應,分財施飲食,
壽盡而命終,當生天受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雜阿含經》選
《雜阿含經》選 一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四
《中阿含.郁伽長者經》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譯
我聞如是: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眾多上尊長老、比丘,遊鞞舍離,
在獼猴水邊高樓臺觀。
爾時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
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
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
眾多上尊長老比丘,聞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
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
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聞已,共作是議:「諸賢!誰能往語郁伽長者:
『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
彼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稱譽,及諸智梵
行人。尊者阿難能往語郁伽長者:『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
知。』諸賢!我等共往詣尊者阿難所,說如此事。」
於是眾多上尊長老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
語曰:「賢者阿難!知不?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
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
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
價直百千,一時沒失。我等共作是議:『誰能往語郁伽長者而作是語:長
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復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
者,受世尊教,佛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往語郁伽長者:
《中阿含.郁伽長者經》 一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六
「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賢者阿難可往詣郁伽長者
而語彼曰:『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
尊者阿難白諸長老上尊比丘曰:「諸尊!郁伽長者其性嚴整,若我自
為語者,儻能致大不喜。諸尊!我為誰語?」
諸長老上尊比丘答曰:「賢者!稱比丘眾語。稱比丘眾語已,彼無所
言。」尊者阿難便默然,受諸長老上尊比丘命。於是諸長老上尊比丘,知
尊者阿難默然許已,即從座起,繞尊者阿難,各自還去。
尊者阿難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往詣郁伽長者家。郁伽長者遙見尊
者阿難來,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阿難白曰:「善來,尊者阿
難!尊者阿難久不來此,願坐此床!」尊者阿難即坐其床。郁伽長者禮尊
者阿難足,卻坐一面。
尊者阿難告曰:「長者!知不?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與遠來客食,
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
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
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
長者白曰:「尊者阿難!為是誰語?」
尊者阿難答曰:「長者!我宣比丘眾語。」
長者白曰:「若尊者阿難宣比丘眾語者,無所復論;若自語者,或能
致大不喜。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但
使我願滿,如轉輪王願。」
尊者阿難問曰:「長者!云何轉輪王願?」
長者答曰:「尊者阿難!村中貧人作是念:『令我於村中最富!』
《中阿含.郁伽長者經》 一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八
即是彼願。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邑中最富!』即是彼願。邑中富人
作是念:『令我於城中最富!』即是彼願。城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城
中作宗正!』即是彼願。城中宗正作是念:『令我作國相!』即是彼願。
國相作是念:『令我作小王!』即是彼願。小王作是念:『令我作轉輪
王!』即是彼願。轉輪王作是念:『令我如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
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謂無上梵行訖!令我於現法中自知
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
真!』即是彼願。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
盡,但使我願滿,如轉輪王願。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詣僧園時,若初見
一比丘,便為作禮。若彼比丘經行者,我亦隨經行;若彼坐者,我亦於一
面坐。坐已聽法;彼尊為我說法,我亦為彼尊說法;彼尊問我事,我亦問
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阿難!我未曾憶輕慢上、中、
下長老上尊比丘。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
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此是阿羅訶,此是向阿羅訶,此是阿那
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須陀洹,此是向須
陀洹,此是精進,此不精進。』尊者阿難!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
意。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中阿含.郁伽長者經》 一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〇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
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
聖眾善趣向。』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
智,知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阿難!我
有是法。 」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離欲、離惡不善之
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於是郁伽長者白曰:「尊者阿難!願在此食。」
尊者阿難為郁伽長者故,默然受請。郁伽長者知尊者阿難默然受已,
即從座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
滿。食訖,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別坐聽法。尊者阿難為彼說法,
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
起去。
尊者阿難所說如是,郁伽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中阿含.郁伽長者經》
《中阿含.郁伽長者經》 二一
《佛
大說
乘布
修施
行經菩選
薩輯行門
》諸經要集》 二二
《中阿含.瞿曇彌經》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譯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釋羇瘦,在加鞞羅衛尼拘類樹園。
爾時摩訶簸邏闍鉢提瞿曇彌,持新金縷黃色衣,往詣佛所,稽首佛
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此新金縷黃色衣,我自為世尊作,慈愍我
故,願垂納受!」
世尊告曰:「瞿曇彌!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
供養眾。 」
大生主瞿曇彌至再三白曰:「世尊!此新金縷黃色衣,我自為世尊
作,慈愍我故,願垂納受!」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曇彌!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
養我,亦供養眾。」
爾時尊者阿難立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此
大生主瞿曇彌,於世尊多所饒益,世尊母命終後,乳養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大生主瞿曇彌,實於我多
所饒益,我母命終後乳養於我。阿難!我亦於大生主瞿曇彌多所饒益。所
以者何?大生主瞿曇彌因我故,得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不疑三尊、苦
習滅道,成就信、戒、多聞、施、慧,離殺、斷殺、不與取、邪淫、妄
言、離酒、斷酒。阿難!若有人因人故,得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不疑
第中
《三阿
出含
《.
維瞿摩曇
詰彌所經
問經》》 二三
《佛
大說
乘布
修施
行經菩選
薩輯行門
》諸經要集》 二四
三尊、苦習滅道,成就信、戒、多聞、施、慧,離殺、斷殺、不與取、邪
淫、妄言、離酒、斷酒者,此人供養於彼人,至盡形壽,以飲食、衣被、
床榻、湯藥,及若干種諸生活具,不得報恩。
復次,阿難!有七施眾、有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
大廣報。阿難!云何七施眾,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信
族姓男、族姓女,佛在世時佛為首,施佛及比丘眾,是謂第一施眾,得大
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信族姓男、族姓女,世尊般涅槃後不
久,施二部眾:施比丘眾,施比丘尼眾。入比丘僧園而白眾曰:『眾中爾
所比丘來,布施彼也。』入比丘尼僧房而白眾曰:『眾中爾所比丘尼來,
布施彼也。』是謂第五施眾,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阿難!當來時有比丘,名姓種,不精進,著袈裟衣。彼不精進,不精
進故施,依眾故,緣眾故,上眾故,因眾故,我說爾時施主,得無量不可
數、不可計福,得善得樂。況復今比丘成就行事,成就除事,成就行事除
事;成就質直,成就柔軟,成就質直柔軟;成就忍,成就樂,成就忍樂;
成就相應,成就經紀,成就相應經紀;成就威儀,成就行來遊,成就威儀
行來遊;成就信,成就戒,成就多聞,成就施,成就慧,成就信、戒、多
聞、施、慧耶?是謂第七施眾,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是謂有七施眾,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阿難!云何有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有
信族姓男、族姓女,布施如來,施緣一覺,施阿羅訶,施向阿羅訶,施阿
那含,施向阿那含,施斯陀含,施向斯陀含,施須陀洹,施向須陀洹,施
離欲外仙人,施精進人,施不精進人,布施畜生。阿難!布施畜生得福百
第中
《三阿
出含
《.
維瞿摩曇
詰彌所經
問經》》 二五
《佛
大說
乘布
修施
行經菩選
薩輯行門
》諸經要集》 二六
倍,施不精進人得福千倍,施精進人得福百千倍,施離欲外仙人得福億百
千倍,施向須陀洹無量,得須陀洹無量,向斯陀含無量,得斯陀含無量,
向阿那含無量,得阿那含無量,向阿羅訶無量,得阿羅訶無量,緣一覺無
量,況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耶?此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
得大廣報 。
復次,阿難!有四種布施、三淨施。云何為四?或有布施,因施主
淨,非受者;或有布施,因受者淨,非施主;或有布施,非因施主淨,亦
非受者;或有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
阿難!云何布施因施主淨,非受者耶?施主精進,行妙法,見來、見
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施果;受者不精進,行惡法,不見來、不
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是謂布施因施主淨,非受者也。
阿難!云何布施因受者淨,非施主耶?施主不精進,行惡法,不見來、不
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受者精進,行妙法,見來、見
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施果。是謂布施因受者淨,非施主也。
阿難!云何布施非因施主淨,亦非受者耶?施主不精進,行惡法,
不見來、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受者亦不精進,行惡
法,不見來、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是謂布施非因施
主淨,亦非受者。
阿難!云何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耶?施主精進,行妙法,見來、
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施果;受者亦精進,行妙法,見來、見
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施果。是謂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
第中
《三阿
出含
《.
維瞿摩曇
詰彌所經
問經》》 二七
《佛
大說
乘布
修施
行經菩選
薩輯行門
》諸經要集》 二八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精進施不精進,如法得歡喜心,
信有業及果報,此施因施主淨。
不精進施精進,不如法非喜心,
不信業及果報,此施因受者淨。
懈怠施不精進,不如法非喜心,
不信業及果報,如是施無廣報。
精進施於精進,如法得歡喜心,
信有業及果報,如是施有廣報。
奴婢及貧窮,自分施歡喜,
信業信果報,此施善人稱。
正護善身口,舒手以法乞,
離欲施離欲,是財施第一。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中阿含.瞿曇彌經》

《三中出
阿《含維
.摩瞿詰
曇所彌問
經經》》 二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三〇
《增壹阿含經》選
東晉 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譯
(六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云何觀檀越施主?」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諸法之王,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而說此
義,聞已,盡當奉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與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當恭敬如子,孝順父母,養之、侍之,長益五
陰,於閻浮利地現種種義。觀檀越主能成人戒、聞、三昧、智慧。諸比丘
多所饒益,於三寶中無所罣礙,能施卿等衣被、飲食、牀榻、臥具、病瘦
醫藥。是故,諸比丘!當有慈心於檀越所,小恩常不忘,況復大者?恒以
慈心向彼檀越,說身、口、意清淨之行,不可稱量,亦無有限。身行慈,
口行慈,意行慈,使彼檀越所施之物,終不唐捐,獲其大果,成大福祐,
有大名稱,流聞世間,甘露法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施以成大財,所願亦成就,王及諸賊盜,不能侵彼物。
施以得王位,紹繼轉輪處,七寶具足成,本施之所致。
布施成天身,首著雜寶冠,與諸妓女遊,本施之果報。
《增壹阿含經》選 三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三二
施得天帝釋,天王威力盛,千眼莊嚴形,本施之果報。
布施成佛道,三十二相具,轉無上法輪,本施之果報。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
告曰:「云何,長者!貴家恒布施貧乏耶?」
長者對曰:「如是,世尊!恒布施貧乏。於四城門而廣布施,復在
家中給與所須。世尊!我或時作是念:『并欲布施野獸、飛鳥、豬、狗之
屬。』我亦無是念:『此應與,此不應與。』亦復無是念:『此應與多,
此應與少。』我恒有是念:『一切眾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無食
便喪。』 」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汝乃以菩薩心,專精一意而廣惠
施。然此眾生由食得濟,無食便喪。長者!汝當獲大果,得大名稱,有大
果報,聲徹十方,得甘露法味。所以然者,菩薩之處,恒以平等心而以惠
施,專精一意,念眾生類由食而存,有食便濟,無食便喪。是謂,長者!
菩薩心所安處而廣惠施。」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盡當普惠施,終無 悔心,必當遇良友,得濟到彼岸。
《增壹阿含經》選 三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三四
「是故,長者!當平等意而廣惠施。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我今日審知眾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報。
最後一摶之餘,己不自食,惠施他人,爾時不起憎嫉之心,如毛髮許。以
此眾生不知施之果報,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報,平等之報,心無有異。
是故眾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墮落,恒有慳嫉之心纏裹心意。」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眾生不自覺,如來之言教;常當普惠施,專向真人所,
志性以清淨,所獲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後得大果報。
所施今善哉,心向廣福田,於此人間逝,必生於天上。
以到彼善處,快樂自娛樂,吉祥甚歡悅,一切無乏短。
以天威德業,玉女為營從,平等之施報,故獲此福祐。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
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長者曰:「云何,長者!汝家中恒布施耶?」
《增壹阿含經》選 三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三六
長者白佛:「貧家恒行布施,又飲食麁弊,不與常同。」
世尊告曰:「若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
復不發願,復無信心;由此行報,所生之處不得好食,意不貪樂,意亦復
不樂著於好衣裳,亦復不樂著好田業,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僕從
奴婢,亦復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報。若長者
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當至誠用心,勿有增損,廢後世橋
梁。彼若所生之處,飲食自然,七財具足,心恒樂五欲之中,正使有奴
婢、使人,恒受其教。所以然者,由於中發歡喜心故。
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毘羅摩,饒財多寶,真珠、虎珀、
硨磲、瑪瑙、水精、琉璃,好喜布施。爾時布施之時,用八萬四千銀鉢盛
滿碎金,復有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作如是施。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
施。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皆作如是布施。復以八萬四千玉女
布施,衣裳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臥具,皆用氍氀、文繡、毾 自覆。復以
八萬四千衣裳布施。復以八萬四千龍象布施,皆用金銀挍飾。復以八萬四
千匹馬布施,皆用金銀鞍勒自副。復以八萬四千車布施,作如是大施。復
以八萬四千房舍布施,於四城門中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衣被、飲
食、牀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與之。
長者!當知彼毗羅摩雖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
此福不可計量。正使彼作如是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歸
佛、法、聖眾,此福不可稱計。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又受三自歸,
雖有此福,猶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歸,
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此福功德不可稱計。
《增壹阿含經》選 三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三八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慈
愍眾生,雖有此福,故不如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此福功德不可
稱量。然彼所作功德,我盡證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歸,我
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我亦知此福;須
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我亦知此福。
爾時彼婆羅門作如是大施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也!所以然者,
爾時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所作功德,信心不斷,不
起著想。是故,長者!若欲布施之時,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歡喜惠
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發願求報,後求受福,長者當獲無
窮之福。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九)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
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
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
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
不選擇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
法,具足六度。
復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
施,不生著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菩
《增壹阿含經》選 三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四〇
薩發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復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
道。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復次,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眾生之類,菩
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
戒 , 不 興 瞋 恚 , 修 行 慈 心 , 勇 猛 精 進 增 其 善 法 , 除 不 善 法 , 恒 若 一 心 意不
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
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五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
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樂而後樂。
云何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或邪
道家生,及餘貧匱之家,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然復彼人無有邪見,
彼便有此見:有施、有受者,有今世、有後世,有沙門、婆羅門,有父、
有母,世有阿羅漢等受教者,亦有善、惡果報。若彼有極富之家,以知昔
日施德之報、不放逸報。彼若復見無衣食家者,知此人等不作施德,恒值
貧賤:『我今復值貧賤,無有衣食,皆由曩日不造福故,誑惑世人,行放
逸法。緣此惡行之報,今值貧賤,衣食不充。』若復見沙門、婆羅門修善
《增壹阿含經》選 四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四二
法者,便向懺悔,改往所作;若復所有之遺餘,與人等分。彼身壞命終,
生善處;若生人中,多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而後樂。
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於是,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剎利種、或長者
種、或大姓家,及諸富貴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然彼人恒懷邪見,
與邊見共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之報,亦無
父母,世無阿羅漢,亦無有得證者,亦復無有善、惡之報。彼人有此邪
見,若復見有富貴之家,而作是念:『此人久有此財寶耳!男者久是男,
女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不好布施,不持戒律。若彼見沙門、婆
羅門奉持戒者,起瞋恚心:『此人虛偽,何處當有福報之應?』彼人身壞
命終之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貧窮家生,無有衣食,身體倮露,衣
食不充。是謂此人先樂而後苦。
何等人先苦而後苦?於是,有人生貧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及
諸下劣之家,無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然復彼人身抱邪見,與邊見共相
應,彼人便有此見:無施、無有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
母,世無阿羅漢。不好布施,不奉持戒。若復見沙門、婆羅門,即興瞋恚
向賢聖人;彼人見貧者,言久來有是;見富者,言久來有是;見父者,昔
者是父;見母者,昔者是母。彼若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極為
貧賤,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苦而後苦。
彼云何人先樂而後樂?彼或有一人生富貴家,或剎利種、或梵志種、
或生國王種、或長者種生,及諸饒財多寶家生,所生之處無有乏短,彼人
便生此家。然後彼人有正見,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有施、有受者,
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亦有善惡之報,有父、有母,世有阿
《增壹阿含經》選 四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四四
羅漢。彼人若復見富貴之家饒財多寶者,便作是念:『此人昔日布施之所
致。若復見貧賤之家:此人昔者,皆由不布施故。故我今可隨時布施,莫
後更生貧賤之家。』然常好喜施惠於人。彼人若見沙門、道士者,隨時問
訊可否之宜,供給衣被、飲食、牀臥具、病瘦醫藥,盡惠施之。若復命終
之後,生善處天上;若(在)人中,生富貴之家,饒財多寶。是謂此人先
樂而後樂。」
是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觀今世眾生先苦而後樂,或有眾生於今
世先樂而後苦,或有眾生於今世先苦而後苦,或有眾生先樂而後樂。」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有此因緣,使眾生之類先苦而後樂,亦復有此
眾生先樂而後苦,亦復有此眾生先苦而後苦,亦復有眾生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復以何因緣先樂而後苦?復以何因緣先苦而後樂?復以
何因緣先苦而後苦?復以何因緣先樂而後樂?」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耳!若使壽終,冬、
夏、春、秋。若復,比丘!百歲之中作諸功德,百歲之中造諸惡業,作諸
邪見,彼於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若百歲之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
復在中百歲之內,在諸邪見,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後受其福。若復少時
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復作
罪,彼人後生之時,先苦而後苦。若復於少時作諸功德,分檀布施,彼於
後生,先樂而後樂。是謂,比丘!以此因緣先苦而後樂,亦由此因緣先樂
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苦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若有眾生欲先樂而後樂,當行布施,求
此先樂而後樂。」
《增壹阿含經》選 四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四六
世尊告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眾生欲成涅槃,及阿羅漢
道,乃至佛道,當於中行布施,作諸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
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告長者曰:「長者家中廣施不乎?」
長者白佛:「貧家惠施,晝夜不斷,四城門中,及大市中,家中行
路,及佛、比丘僧。是為八處惠施。如是,世尊!其有所須,須衣惠衣,
須食與食,國中珍寶終不違逆,衣被、飲食、牀臥具、病瘦醫藥,悉給施
之。亦有諸天來至我所,在虛空中而告我曰:『分別尊卑,此者持戒,此
者犯戒,與此獲福,與彼無報。』然我心正,無有彼此,不起增減之心,
普等慈心於一切眾生。有其眾生依命根存形,有食則存,非食命不濟。施
惠一切眾生,其報無量,受其果報,無有增減。」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長者!平等施者,福第一尊。然眾生之心
復有勝,如施持戒人勝犯戒者。」
是時虛空神、天,稱慶無量,即時而說此偈:
佛說擇施尊,愚眾有增減,求其良福田,何過如來眾?
「然今世尊所說極為快哉!施持戒人勝犯戒者。」
《增壹阿含經》選 四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四八
爾時世尊告阿那邠邸長者:「今當與汝說賢聖之眾。善思念之,抱在
心懷!或施少獲福多,或施多獲福多。」
阿那邠邸長者白佛言:「唯願世尊敷演其義,云何施少獲福多?云何
施多獲福多?」
佛告長者:「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
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是謂,長者!賢聖之眾,施少獲福
多,施多獲福多。」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四向成就人,四者成果實,此名賢聖眾,惠施獲福廣。
「過去久遠諸佛世尊,亦復有此賢聖之眾,如我今日無異。正使當來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者,亦得如此賢聖之眾。是故,長者!歡喜悅心,供養
聖眾。」
是時世尊與彼長者說微妙法,立不退轉之地。長者聞法已,喜慶無
量,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
云何為八?一者、隨時惠施,非為非時;二者、鮮潔惠施,非為穢濁;三
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願惠施,無憍恣心;五者、解脫惠
《增壹阿含經》選 四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五〇
施,不望其報;六者、惠施求滅,不求生天;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
地;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眾生,不自為己。如是,比丘!善男子、善
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智者隨時施,無有慳貪心,所作功德已,盡用惠施人。
此施為最勝,諸佛所加歎,現身受其果,逝則受天福。
「是故,比丘!欲求其果報者,當行此八事,其報無量,不可勝計,
獲甘露之寶,漸至滅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選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布施波羅蜜多品〉
爾時佛薄伽梵,於大眾中作師子吼,廣說五種發菩提心已。時慈氏
菩薩摩訶薩,與無量無數百千俱胝諸大菩薩摩訶薩眾,文殊師利菩薩摩訶
薩而為上首,皆已成就六種波羅蜜多。復有無量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所
作已辦,捨離重擔,梵行清淨。及無數俱胝百千萬億那庾多天、龍、阿蘇
羅、乾闥婆、迦嚕羅、緊捺羅、摩怙洛迦、藥叉、羅剎、鳩畔茶、薜荔
多、毘舍遮、人、非人等。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五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五二
時慈氏菩薩摩訶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長跪
合掌,一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已說大乘菩薩不退轉心。菩薩摩訶薩修
習幾法,得名菩薩摩訶薩?唯願世尊分別解說。」
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清淨
心,歸依佛、法、僧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即名菩
薩;生我法中,名摩訶薩。與殑伽沙等諸佛、菩薩而為法子,為彼有情而
為父母,以大福德光明照曜,過百千日,莊嚴其身。」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此諸菩薩摩訶薩,云何遠離?
云何親近?復以何人而為伴侶?先作何事?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
伏其心?云何攝持?誰之勢力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導引
五趣眾生,置於無上正等菩提,遠離外道、邪法及惡知識,應當親近修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具足,行大乘者而為伴侶。應於自
身聽聞正法,精勤誦持,應常安住如是六種波羅蜜多,精進修行,降伏心
意,攝護六根,由此勢力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云何名為
六種波羅蜜多?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為六種波
羅蜜多。何故先說檀波羅蜜?」
佛告慈氏:「我今為汝廣分別說。其布施者,於六度中最易修習,
是故先說。譬如世間諸所作事,若易作者先當作之,是故先說布施波羅蜜
多。一切有情,無有不能行布施者,若藥叉,若羅剎、師子、虎狼,及諸
獄卒、屠兒、魁膾,此等眾生,於有情中極為暴惡,尚能離慳而行布施。
云何布施?所謂養育男女,慈念乳哺。然此眾生雖不能知福利之事,以憐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五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五四
愛故,令得色、力、壽命、安樂,離飢渴苦,亦名布施。以是義故,於六
波羅蜜多先說檀波羅蜜。又如一切貧窮有情,飢寒裸露,身心不安,何能
造作種種事業?若與衣食令得安樂,然後能修種種事業。菩薩摩訶薩亦復
如是,見諸有情貧窮所逼,不能發起無上信心,修行大乘種種事業。先施
一切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令心安樂,然後令發無上正等
覺心,修行大乘種種事業。以是義故,六度彼岸,布施為門,四攝之行而
為其首。猶如大地,一切萬物依之生長。以是義故,先說布施波羅蜜多。
如上所說藥叉等類,不知福田及非福田,由愛念故施於乳哺,當作人身,
富有資財,所須無乏。以此習故,所生之處常離慳貪,給施一切,能除有
情貧窮困苦。所以者何?諸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先行布施波羅
蜜多。有來乞者皆施與之,不得顰蹙,亦不邪視、忿恚、懷恨而行布施,
隨其所有而施與之,不得遲疑而生慳 。於所愛物、衣服、臥具、飲食、
湯藥、國城、妻子、奴婢、僮僕、象馬、七珍,不生慳 ,隨乞與之,乃
至一念不生追悔。若生疑惑,當知是魔。何以故?魔王波旬化為財寶,令
使慳 ,以此方便惑亂我心,於大菩提而為障礙。以是義故,不應慳 。
如是思惟,一切珍財愛戀之心,皆應捨離。」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所愛財寶皆應布施,不生
惜,菩薩摩訶薩為轉輪王,所有七寶、千子圍遶,不知云何?譬如微細草
木,處於谿澗,遇天暴雨,大水汎漲,漂盡無遺。其轉輪王五欲自恣,雄
猛自在,千子隨身,滌菩提心皆悉漂盡,云何修習布施行耶?以是因緣難
為捨離。 」
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生之處,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五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五六
常得富貴財寶豐足,法應如是。若為轉輪聖王,應作如是二種思惟:一
者、思惟過去諸佛難行之行,及佛、菩薩所有教法。此轉輪王五欲勝樂,
皆從妄計分別而生,猶如幻夢。轉輪聖王於五欲境,不起分別,不生計
著,何能障礙菩提之心?二者、思惟一切有情,我已引入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安樂之地,亦如過去殑伽沙等諸佛如來難捨能捨,我亦誓當作如是
捨,為欲滌除慳 之垢,發如是心:『願從今身乃至成佛,誓以此身捨與
法界一切眾生,所修福業若多、若少,願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無上正等
菩提!以是觀之,我昔已捨一切身命如妙高山。觀我此身猶如芥子,身命
尚捨,何況珍財?若諸菩薩多積珍財不行布施,猶如白象於殑伽河淨澡浴
已,以鼻噏取糞穢、塵土,遍身坌之。我以福德淨水,澡浴其身端嚴清
潔,不應慳 愛惜財寶坌污其身。』
慈氏!當知菩薩應作如是思惟:『若有人來乞我身皮,我即剝之,
不生瞋恨,歡喜施與。若乞身首、血、肉、骨、髓,皆悉能施。』以是因
緣,菩薩摩訶薩利益安樂諸有情故,不捨生死而取涅槃。復作是念:『我
今此身,前際不來後亦無去,父母和合不淨種子而有我身,處不淨中生熟
藏間;猶如種樹,枝、葉茂盛,花果成實;我身亦爾,以苦為枝,憂悲為
葉,欺誑為花,癡為根本,瞋恚羅剎而居此樹,又為惡業虎、豹、犲、
狼、師子等獸圍遶此樹。我今暫時憩此樹下,何為愛惜此毒樹耶?而此樹
身無我、我所。設復有者,我亦捨之,願奉眾生,任彼所須終無 惜。何
以故?我已捨故,不求果報,不求恩德,無所著故。所以者何?以此毒
身,有三惡法之所纏繞。云何為三?一者、不淨;二者、極苦;三者、無
恩。若復有人,於此羅剎毒害、惡獸圍遶眾中,救拔我身,當知此人於我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五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五八
大恩,而於我身作大利益。我於此人常懷恩德,豈更於此而惜身耶?又此
大地所有園林、草木、藥等,根、芽、枝、葉、花、果、成實,而堪服食
及帶持者,若以利斧斬此草木,枝、葉、花、果分析與人,而能利益無量
眾生。而此大地不念:眾生食我身分枝、葉、花、菓,而得除病。彼無情
物尚不分別,而能利益一切有情;而況我身不能於他而興利益,行於布
施,反於乞者起我慢心,輕罵陵蔑?』復於自身內外觀察。先觀內身,眼
是我耶?是我所耶?若非我者,云何 惜?耳、鼻、舌、身亦復如是;周遍
觀察無我、我所。次觀外身,色是我耶?是我所耶?聲、香、味、觸亦復如
是;於此內外周遍觀察,皆無有我。既無有我,云何慳惜而不施耶?應當決
定如是思惟:『願將此身速奉一切。何以故?此身無常,遷變不定,剎那生
滅,無所有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他逼捨身命財,制不自由無利益,
如是知已諦思惟,開心自施為最勝。
迷人若悟夢幻法,內外皆捨無所著,
如是布施等虛空,無我無受為最勝。
「復次,慈氏!若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修空法。以觀空故心得自在,於殑伽沙佛所得受記別,心不退轉而行布
施,無有劬勞。檀施為刀,破慳 賊;慳 賊者眾苦根本,菩薩於此不生
愛著。何以故?菩薩摩訶薩雖有煩惱,皆是方便利物而生,然彼煩惱不為
過失,以諸菩薩隨願生故,身、口、意業住無功用得清淨故,善調五根無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五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六〇
放逸故,能多利樂一切眾生,能知勝義及世俗諦,以正定水洗滌慳垢;除
此垢已,於施自在。說大乘法,威光照曜,如日流輝破諸黑闇,說法聲光
除心昏冥。」
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先明法施?」
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此法施者,有三種事勝於財施。云何為三?
一、財施者而有竭盡,法施增長則無有盡,以是校量勝於財施。二、受財
施者現在利益,受法施者現在、未來俱有利益,於無量世恒相隨逐,無人
侵奪,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不相捨離。三、財施者能施獲益、受者無益,若
法施者自、他俱益,由聞法故,發心速趣無上菩提。由此三義,法施之者
勝於財施。由行法施名稱遠聞,一切人、天尊重恭敬,以此因緣先說法施。
若菩薩摩訶薩修習布施波羅蜜多,為三種事,與諸功德而為其本:一
者、能利自、他,若不利他,自受世樂,非菩薩行;二者、於大乘中無有
退轉;三者、隨修少分乃為無量功德之本。何以故?由清淨心無分別故。
譬如日出照於世間,情與非情皆蒙利益,是日不言我能照觸,亦不分別情
與非情。以是菩薩所作功德,乃至布施一花一果,皆為利益一切眾生,以
此功德成無上果,悲化十方,示導一切。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以施為寶,作莊嚴具,乃至成佛相好莊嚴。
云何少施功德多耶?以方便力少分布施,迴向發願,與一切眾生同證無上
正等菩提,以是功德無量無邊,猶如少雲漸遍世界。
復次,慈氏!施有三種:一者、小施;二者、大施;三者、第一義
施。言小施者,謂以種種飲食、衣服、諸莊嚴具、財寶、象馬、庫藏倉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六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六二
廩、城邑聚落、園林屋宅,及轉輪王所有樂具而行布施,是名小施。二、
大施者,輪王所愛后妃、眷屬及與己身,以施乞者,是名大施。三、第一
義施者,能以身命而行布施,以無所得心相應故,名為第一義施。菩薩摩
訶薩以是三種而行布施,是故名為檀波羅蜜。
復次,慈氏!以食施者當施五事。云何為五?一者、施命,若人無
食難以濟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顏色和悅;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
益氣力;四者、施樂,以此食故身心安樂;五者、施辯,若飢餓者身心怯
弱,言說謇訥不能辯了,飲食充足身心勇銳,得大辯才智慧無礙。菩薩摩
訶薩施飯食時,應作如是迴向發願:『我施食時施此五事:
若施命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壽命,長遠無盡,一劫、二劫隨願而住。
二、施色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色身,如紫金色,照曜世間過百千日。
三、施力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十力,一一節中皆有八萬四千六百
六十三種那羅延力。
四、施樂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無比涅槃安樂。
五、施辯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世尊四無礙辯。
若施味時,願與一切眾生得佛無上甘露法味,具足充滿,安置無比清
淨涅槃。
若施漿時,願與一切眾生除其渴愛。
若施美飲,砂糖、石蜜、甘蔗、蒲萄種種香飲,得如來口中四牙,所
有飲食及諸毒藥,至此牙時變成甘露。
若施醫藥,願與一切眾生得六度藥,療生死病,悉得痊除,獲涅槃樂。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六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六四
若施衣服,願與一切眾生得慚愧服,以覆其身離諸陋形,端嚴殊勝,
獲金色身,最勝無比。
若施塗香、種種末香,願與一切眾生戒香塗身,悉除煩惱臭穢習氣。
若施象馬、車乘、輦輿、船筏,願與一切眾生皆得如來隨心三昧,遊
止自在無所障礙。
施橋梁時,願與一切眾生得六度橋,越生死河,至涅槃岸。
若施瓔珞,願與一切眾生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瓔珞莊嚴。
若於曠野沙磧之處,往來渴乏,為日所曝,施以井池、飲水、沐浴,
願與一切眾生離於流轉生死曠野、三毒炎火渴愛之苦。復願我身為法泉
池,一切智水充滿其中,隨彼眾生飲水、沐浴,竭生死源得真解脫。
施義堂屋,令諸眾生離風雨、怨賊、惡獸怖懼,身得安樂,願與一切
眾生悉得入於涅槃堂屋,離煩惱賊、地獄寒熱、生死風雨,永無怖畏。
若施氈褥細軟敷具,願與眾生坐菩提座,自然覺悟得真平等。
若施種種上妙衣服,願與一切眾生得三乘法衣,普覆一切苦惱眾生。
若施三寶、師、僧、父母種種燈燭,願與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眼。
若施音樂,願與一切眾生得真天耳,十方世界所有音聲,皆悉聞知。
若於 遠無佛法處,建立僧坊及招提舍,置諸資具、飲食、湯藥,願
與一切眾生置涅槃城安樂之處,永離流轉生死之苦。
若施湯藥,願與一切眾生施以法藥,除煩惱病。
若施僕使,願於一切眾生悉如阿難,奉侍如來。
若救囚繫令得解脫,願與眾生遠離一切煩惱囚繫,得真解脫,住法王位。
若施金銀及無價寶,願與一切眾生得百福相,莊嚴其身。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六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六六
若施寶冠莊嚴之具,瓔珞、環釧、耳璫、珠鬘種種校飾,願與一切眾
生獲八十種好,莊嚴法身。
若施阿蘭若修道之處,願與一切眾生得四聖種依止之所。
若施伏藏,願與一切眾生得佛無上功德法財。
若施七寶及轉輪王位自在安樂,願與一切眾生得大力用,以妙法手拔
濟眾生,出十惡業,以十善水洗令清淨,以淨戒香用塗其身,除斷一切惡
名臭氣,以慚愧衣服而為覆蓋,以佛功德而為瓔珞,以忍辱為花鬘莊嚴其
身,以靜慮為床座安處不動,以菩提冠置於頂上,處法王位而受灌頂。』
慈氏!當知如是施者,此即名為菩薩行於小施。
復次,言大施者,菩薩摩訶薩於所愛敬貞順妻妾,及以端正孝友男女
愛無雙者,以用布施。若我不捨此妻子者,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法父母,
及能憐愛一切眾生,悲愍救護如己愛子,能令離於生、老、病、死?以是
義故,菩薩摩訶薩一切寵愛珍惜之者,悉皆布施,乃至成佛無上菩提。慈
氏!當知如是施者,名為菩薩行於大施。
復次,第一義施者,菩薩摩訶薩以清淨心,於自身手、足、皮、肉、
骨、髓、頭、目、耳、鼻乃至身命,以用布施,心無 惜。以此功德,願
與一切眾生於當來世,得佛金剛不壞之身。若施手、足心無 惜,願與一
切眾生,於生死流轉、漂溺瀑河無救護者,授正法手,拔濟令出,置安樂
地。若施耳、鼻、舌時,願與一切眾生,於當來世,悉得諸佛清淨五根,
以是妙法莊嚴眾生。若以血、肉施諸眾生,如是施時,願與一切眾生,當
得此身猶如大地,與諸有情作依止處;亦如大水,能除垢穢,潤澤枯涸,
百卉滋長;又如大火,能除闇冥,成就一切;復如大風,能鼓一切,開發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六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六八
生長,使得敷榮。若施眼時,願與一切眾生而得佛眼。若施頭首及施寶
冠,願與一切眾生得佛無上七覺寶冠。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所有世間妙好之物,不生貪著,常能惠施一
切有情。所以者何?以大悲心等視眾生,猶如一子。願與一切眾生永息貧
窮,於所求願悉令滿足,而於生死曠野之中,備七聖財,得佛智寶。
復次,慈氏!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無諸過患?謂自手營作而行
布施,非嫉妬他、非畏惡名、非求恩德而行布施;為濟貧乏、惸獨、困苦
而行布施,是名為施。若為名聞而作師長,行於布施,如商賈人,非真施
也。起大悲心,不擇怨親、財物多少而行布施,名真施也。
復次,慈氏!有二種田。云何為二?一者、悲田,謂諸孤露、貧窮、
困苦;二者、敬田,謂佛、法、僧、父母、師長。於悲田所,不應輕賤,
言無福田;於敬田所,不應求報。以大悲心無所分別,等施一切,名真
施也。又布施者勿起希求,而於財物不能捨離。或被官逼奪而行布施,或
畏損失而行布施。於三寶所不得輕慢,應生尊重,不自稱說而行布施。若
以重寶無所愛著,不生我慢,亦不貢高,而行布施,名真布施。若於敬田
不生恭敬,將所厭物而施與之,不名為施。或為家貧無妙好物,而有麤
鄙,恥不施之,以是因緣都不行施。善男子!夫行施者不應分別,隨其所
有,來即與之,是即名為檀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不應自恃持戒、多聞、
禪定、智慧,而行布施;亦不輕慢他人貪恚、愚癡、寡聞、破戒,而行布
施;非淨施也。菩薩摩訶薩所行布施,無不活畏、無惡趣畏,隨其多少而
施與之。以廣大心皆得無盡無量功德,是即名為檀波羅蜜。若為布施,互
相嫉妬,令家眷屬鬪諍不和,不名布施。若為布施,譏毀乞人:『汝今丁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六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七〇
壯,諸根具足,何不自作營理生業,而求乞耶?』如是施者不名布施。或
施已追悔而作是言:『我為愚癡,枉費財物。』如是施者不名為施。或希
他讚歎、或怖惡名,如是施者不名布施。或為惡願而行布施,不名布施。
或擇日而施,謂白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三日、八日、九
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如是日施,餘日不施,不名為施。或擇時
施,晨朝布施,午時不施,日暮餘時亦復如是,如此施者不名布施。或擇
人施,施與貧者不施富者,或貧富俱施不施病者,或與病者不施餘類,或
施此人不施彼人,如是施者不名布施。或選知識,顏貌端正而與好物,餘
施惡物,不名為施。或見乞者俳優、鼓樂、善戲、談笑而施與之,餘者不
施,如是施者不名布施。夫布施者,不求果報,輪王、護世、釋、梵、諸
天、剎帝利家及婆羅門、長者、居士,如是家生;而為已身自求解脫,而
行布施;亦不厭退生疲倦心言:『我已施,不應更施。』如是等施但名布
施,不得名為檀波羅蜜。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不為如上非法布施,以正解脫,迴向發願
無上菩提,是真布施,檀波羅蜜究竟清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
轉。若能如是離諸過失,行無相施,所得功德無量無邊,廣大如法界,究
竟若虛空。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心,若施一華,若施一果,乃至施水一滴,
而於此經受持、讀誦,乃至一偈一句,令他聽聞經一剎那,所得功德無量
無邊。若復有人,從無量阿僧祇劫所行布施,以金銀七寶,及餘種種上妙
珍財,以用布施,求轉輪王、釋、梵、護世,或求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及
餘作業,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受持淨戒所有功德,比前菩薩摩訶薩無住
相施,所得功德百分、千分、萬分、億分、俱胝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不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七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七二
及其一。而此菩薩願力所施一滴之水,投於大海,海水有盡,滴水無盡。
何以故?眾生無盡故,菩薩願力亦無有盡,虛空、法界亦復如是。
復次,菩薩摩訶薩如是漸次勤行精進,得大神通,昇妙高山、或至大
海,獲無價寶,還贍部洲,雨種種寶給施有情;或雨飲食、衣服、臥具、
救病醫藥,除斷有情飢渴、疾病、貧窮困苦。以此功德願施有情,盡未來
際常無休息,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若但自利而行布施,如空片雲,
風吹即散,豈能利益一切眾生?
復次,菩薩摩訶薩如是布施,同真際,等法界,火不能燒,水不能
漂,風不能吹,金剛堅寶不能碎壞。是故,菩薩布施願力,能令眾生得大
利益,究竟安樂,亦令一切有情同此行願,乃至無上正等菩提誓不退轉,
常行是行,乃至涅槃,利益有情令得解脫。
復次,慈氏!如來在世,一切有情,而以種種上妙衣服、房舍、臥
具、飲食、湯藥、酥燈、油燈、瞻蔔油燈、種種花香,以奉供養,尊重恭
敬、歌唄、讚歎;於佛滅後,取佛舍利,起窣堵波,亦作如上種種供養、
尊重讚歎。如是二事,功德、果報等無差別。由此義利,令諸有情發慇重
心,虔誠愛樂;以敬慕故,發菩提心,聽聞正法,如說修行,便能趣證阿
羅漢果、辟支佛果,及諸菩薩成就十地,圓滿六度,乃至佛果無上正等菩
提。即此有情復能勸喻諸有情等,同修勝行,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以
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施水一滴所有利益,同真
際,等法界,無有窮盡。若行施時,不能普為一切有情,迴向無上正等菩
提,設以寶聚如妙高山,而用布施,利益甚少。猶如芥子,易可窮盡;亦
如片雲,風飄即滅。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七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七四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習大乘布施行時,猶如伏藏,隨自身行;
如如意樹,隨有情意能滿彼願。菩薩摩訶薩應當更發二種勝心:一者、所
有資財庫藏諸物,知自性空,猶如陽焰、夢想、幻化;二者、於諸有情起
大悲心,若見貧窮,起憐愍心。發是心已,應正了知,於是財寶不應慳
,手自行施,願與一切有情,同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之財真我所有。設
畜財物,終不為己,皆為饒益一切眾生,悉皆成就檀波羅蜜。若我積聚種
種財物,不能自施,如是之物非是我有,用不自在,同於裸形,如守藏人
自無其分,無常賊來,風刀解體,所愛財物,妻妾持去,別奉他人。彼人
得已,倍復慳惜,乃至命終亦復如是,展轉慳 ,終不能捨。如是等人暫
時守護。以是當知,如是資財定非我物,王、賊、水、火及與惡子,悉皆
有分,常懼侵奪,思寄親知,寢息不安,恒憂散失。由慳不施招此憂危。
復次,慈氏!行此施已,水、火、怨賊不能侵奪,寢息安隱,心無憂
慮。若自手施,迴向發願,彼諸有情方霑其分,乃至佛果恒相隨逐,心常
安隱,離諸憂怖。若慳 者,常懷憂惱,現在世中諸苦根本,於未來世當
知亦然。
復次,慈氏!慳 不施所畜財物,如把草炬,逆風而行,草盡燒手,
當受痛苦;若速棄者則無諸苦。如是知已,當觀此財猶如火炬,亦如幻
焰,應速捨之,求真實果。若慳貪有情互相讚歎:『汝有黠慧,守護珍
財,莫如愚人,妄行惠施。』如是之人謗無因果,當墮地獄、餓鬼、畜
生,設得為人常多貧賤。
復次,能行施者,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之所稱讚,所出言詞人
皆信受。慳 之人不能惠施,常懷憂惱,謂施無福,當墮三塗。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七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七六
復次,能施之人一切敬愛,慳貪之輩眾所憎嫌。能布施者如僧伽藍,
一切人、天悉皆歸向;慳貪之人如陷塚墓,一切賢聖皆悉遠之,亦如涸池
眾鳥不集。如是二人處大眾中,若讚於施,聞之怡暢;若訶慳 ,赧而媿之。
復次,行布施者,諸天、賢聖樂與同處;慳不施者,餓鬼、畜生自然
會集。
復次,行無相施,住第一義,得人、法空,能利自、他,究竟圓滿。
復次,慈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稱菩薩,修行大乘,應當決定
正念思惟:『布施功德無量無邊,慳 過失亦復無量。』如是知已,決定
斷除無有障礙。見乞者來,顏色和悅,言無譏毀,若聞乞聲,歡喜愍念;
譬如孝子,違離父母五十餘年,忽聞還家,不勝喜躍。聞乞者聲亦復如
是,迎至家中,瞻 如佛,發如是心:『此善知識,今受我施,除我慳貪
惡趣過失,無量利益莊嚴我身,無上菩提瑩飾我體。如是乞士著弊垢衣,
和顏軟語,愍我而來,是我良友。所以者何?除我身中慳貪過惡。此之乞
者是我郎主,我即奴僕,應受教命。』發是心已,從座而起,手自捧持所
施之物,右膝著地,歡喜奉施,願與一切眾生利益安樂,迴向無上正等菩
提。復於乞者起利益心:『如是之人,即是能行天如意樹。若無是者,如
何得度生死曠野,不乏資糧?達於人天、涅槃彼岸?』以是當知,人天安
樂、無上解脫,皆因乞者而得成就。
復次,慈氏!若時乞者至菩薩所,起大希望,菩薩是時家貧無物,應
當軟語慰諭彼人,無令瞋恨,不生疑惑,令悉有無。以是因緣歡喜而去。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應當慈悲寬其心意,所有乞者任彼往
來,隨其所須皆不遮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七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七八
復次,慈氏!一切財物,無常敗壞,眾苦之本,如身瘡疣,鳥持敗
肉,其慳 者不自食用,功德不修,復不與人。堅守財寶亦復如是,當知
此人非行施者,不名菩薩,於大乘法不發勝心,亦不能成不退轉位。譬如
大海不宿死屍,大乘海中不容慳者。菩薩所以修大乘行,為欲遠離一切罪
垢、具修功德,於佛法中不生疑慮,於諸有情及諸財寶,一切時中心無分
別,常行惠施,利樂群生。以如是行,圓滿布施波羅蜜多,速得成就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則名為第三勝義檀波羅蜜多。」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法
‧施品》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譯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人行
十善道。於汝意云何?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讀
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無漏法,善男子、善
女人從是中學,已學、今學、當學;入正法位中,已入、今入、當入;得
須陀洹果;已得、今得、當得,乃至阿羅漢果、求辟支佛道亦如是。諸菩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七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八〇
薩摩訶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正法位中,已入、今入、當入;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憍尸迦!何等是無漏法?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四聖諦,內空乃
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善男子、善女人學是法,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是人得福德,
勝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何以故?憍尸迦!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不
離地獄、畜生、餓鬼苦。憍尸迦!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離三惡道故,乃
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亦如是。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
人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
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福多。何以故?憍尸迦!以菩薩
因緣故,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以菩薩因緣故,生諸佛。以是因
緣故,憍尸迦!當知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
持、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是善法中
學,便出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
無想天,便有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便
有諸佛。
憍尸迦!置一閻浮提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四天下國土中眾
生,令行十善道。於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
讀誦、說,得福多。餘如上說。憍尸迦!置四天下國土中眾生。若教小千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八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八二
國土中眾生,令行十善道,亦如是。憍尸迦!置小千國土中眾生。若教二
千中國土中眾生,令行十善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
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是人得福多。餘如上說。憍尸迦!置二千
中國土中眾生。若教三千大千國土中所有眾生,令行十善道;復有人書般
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是人福德多。憍尸迦!置三千
大千國土中眾生。若教如恒河沙等國土中所有眾生,令行十善道;若復有
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其福多。餘如上說。復
次,憍尸迦!有人教一閻浮提眾生,令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
神通。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
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餘如上說。憍
尸迦!置閻浮提中眾生。復置四天下國土中眾生、小千國土中眾生、二千
中國土中眾生、三千大千國土中眾生。憍尸迦!若有人教十方如恒河沙等
國土中眾生,令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於汝意云何?是
人福德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
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餘如上說。
復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是般若波羅蜜,持、讀誦、
說、正憶念。是人福德,勝教閻浮提人行十善道,立四禪、四無量心、四
無色定、五神通。正憶念者,受持、親近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以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八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八四
二法,不以不二法;受持、親近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
蜜、尸羅波羅蜜、檀那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憶念內空乃至一切種智,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
復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般若波
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義?憍尸迦!
般若波羅蜜義者,不應以二相觀、不應以不二相觀,非有相非無相,不入
不出,不增不損,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取不捨,不住非不住,非實非
虛,非合非散,非著非不著,非因非不因,非法非不法,非如非不如,非
實際非不實際。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以是般若波羅蜜義,為他人種種因緣
演說、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甚多,勝自受持
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自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
說、正憶念,亦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
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甚多。」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
義,開示、分別、令易解。」
佛語釋提桓因言:「如是,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演說
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演
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福德。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供養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盡其壽命,隨其所須,恭敬、
尊重、讚歎,花香乃至幡蓋供養。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因緣為他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八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八六
人廣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
多。何以故?諸過去、未來、現在佛,皆於是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行檀那
波羅蜜。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演說其義,開示、分
別、令易解,其福甚多,以無所得故。云何名有所得?憍尸迦!若菩薩摩
訶薩用有所得故布施,布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受所施者物。』是名得
檀那,不得波羅蜜;『我持戒,此是戒。』是名得戒,不得波羅蜜;『我
忍辱,為是人忍辱。』是名得忍辱,不得波羅蜜;『我精進,為是事勤精
進。』是名得精進,不得波羅蜜;『我修禪那,所修是禪那。』是名得禪
那,不得波羅蜜;『我修慧,所修是慧。』是名得慧,不得波羅蜜。憍尸
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者,不得具足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
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修具足檀那波羅蜜、尸
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佛告釋提桓因言:「菩薩摩訶薩布施時,不得與者,不得受者,不
得所施物,是人得具足檀那波羅蜜。乃至修般若波羅蜜時,不得智,不得
所修智,是人得具足般若波羅蜜。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檀那波
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般若波羅蜜,當為他人演說
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檀那波羅蜜,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何以故?憍
尸迦!未來世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說般若波羅蜜,而說相似般若波羅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八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八八
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聞是相似般若波羅蜜
失正道。善男子、善女人應為是人,具足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
別、令易解。」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何等是相似般若波羅蜜?」
佛言:「有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是為相似般若波
羅蜜。」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
蜜,是為相似般若波羅蜜?」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是為相似般若波羅
蜜。相似般若波羅蜜者,說色無常,作是言:『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羅
蜜。』行者求色無常,是為行相似般若波羅蜜。說受、想、行、識無常;
作是言:『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羅蜜。』行者求受、想、行、識無常,
是為行相似般若波羅蜜。說眼無常,乃至說意無常。說色無常,乃至說法
無常。說眼界無常,色界、眼識界無常,乃至說意界、法界、意識界無常。
說地種無常,乃至說識種無常。說眼識界無常,乃至說意識界無常。說眼
觸無常,乃至說意觸無常。說眼觸因緣生受無常,乃至說意觸因緣生受無
常。廣說如五陰。說色苦,乃至說意觸因緣生受苦。說色無我,乃至說意
觸因緣生受無我。皆如五陰說。行者行檀那波羅蜜時,為說色無常、苦、
無我,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說無常、苦、無我。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
蜜 亦 如 是 。 行 四 禪 、 四 無 量 心 、 四 無 色 定 , 為 說 無 常 、 苦 、 無 我 。 行 四念
處,為說無常、苦、無我。乃至行薩婆若時,為說無常、苦、無我。作如是
教:『能如是行者,是為行般若波羅蜜。』憍尸迦!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八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九〇
復次,憍尸迦!若是善男子、善女人,當來世說相似般若波羅蜜,作
是言:『汝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羅蜜,汝修行般若波羅蜜時,當
得初地,乃至當得十地。』禪那波羅蜜乃至檀那波羅蜜亦如是。行者以相
似有所得、以總相修是般若波羅蜜。憍尸迦!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說般若波羅蜜,作是言:『汝善
男子、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羅蜜已,當過聲聞、辟支佛地。』是名相似般
若波羅蜜 。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如是說:『汝善男子、
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羅蜜已,入菩薩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忍已,便住
菩薩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如是說
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如是說:『汝善男子、
善女人,學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說、正憶念,當得無量無邊阿僧
祇功德。』如是說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復次,善男子、善女人,為
求佛道者如是說:『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功德善本,從初發心至成得
佛,都合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說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羅
蜜。」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不說
相似般若波羅蜜?」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說般若波羅蜜:『善男子!
汝修行般若波羅蜜,莫觀色無常。何以故?色、色性空。是色性非法,若
非法,即名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色非常、非無常。何以故?是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九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九二
中色尚不可得,何況常、無常。』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說者,是
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說:『汝善男子!修行
般若波羅蜜,於諸法莫有所過、莫有所住。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
法可過、可住。所以者何?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是非法,若非法,即是
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可入可出、可生可滅。』憍尸迦!是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說,是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廣說如上。與相似相
違,是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
演說般若波羅蜜義。若如是說般若波羅蜜義,所得功德勝於前者。
復次,憍尸迦!閻浮提中所有眾生,皆教令得須陀洹。於汝意云何?
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
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善女人!汝來受是
般若波羅蜜,勤誦讀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是般
若波羅蜜中,出生諸須陀洹。』憍尸迦!置閻浮提中眾生,復置四天下眾
生,小千國土、二千中國土、三千大千國土眾生。若有人教十方如恒河沙
國土中眾生,盡教令得須陀洹。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
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九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九四
蜜,勤誦讀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
中,出生諸須陀洹。』
復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閻浮提中人,令得斯陀含、
阿那含、阿羅漢。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
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
蜜,勤誦讀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
中,出生諸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故。』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中眾
生,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得辟支佛
道。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
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
蜜,勤讀誦解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
中,出生諸辟支佛道故。』四天下,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中眾生,亦
如是。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九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九六
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亦如是言:『汝當隨般若波羅蜜中學,
當得一切智法;汝若得一切智法,汝便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具足;若得
修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具足,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尸
迦!般若波羅蜜中,生諸初發意菩薩摩訶薩故,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國
土,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住阿惟越致
地。於汝意云何?是人福德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
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亦如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
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汝便得一切智法;得一切智法已,乃
至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訶薩阿
惟越致地故,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一閻浮提中眾生,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為是人廣說般若波羅蜜,及其義解,開示、分別,如是
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學
已,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人為一阿惟越致菩薩,演說般若
波羅蜜及其義解,開示、分別:『汝來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
蜜中所說行,學已,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所得功德甚
多。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中,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若有一閻浮提中眾生,皆得阿惟越致、阿耨多羅三藐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九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九八
三菩提。復有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是人演說其義,於是中有
一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此菩薩說般若
波 羅 蜜 及 其 義 解 , 是 人 功 德 最 多 。 乃 至 十 方 如 恒 河 沙 等 國 土 , 亦 如 是 。」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菩薩摩訶薩,轉轉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者,如是應轉轉教行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
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應教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
八聖道分,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亦應供養衣服、
臥具、飲食、湯藥,隨其所須。是善男子、善女人,法施、財施供養是菩
薩,所得功德勝於前者。何以故?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為聖弟
子,安慰諸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法施、財施利益,
法應爾。何以故?菩薩中生諸佛、聖眾。若菩薩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是菩薩不能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若不學六波羅蜜,乃至
十八不共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則無聲聞、辟支佛。以是故,憍尸迦!諸菩薩摩訶薩,學六波羅蜜,
乃至十八不共法;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斷地獄、畜生、餓鬼道,世間便有剎利大
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乃至檀那
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
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出現於世;聲聞
乘、辟支佛乘、佛乘皆現於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法
‧施品》
第摩
《六訶
出般
《若
大波般羅
若蜜波經
羅密法

‧施經品
》》 九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〇〇
《大寶積經.陀那波羅蜜多品》
唐三藏法師玄奘
  譯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精
勤修習諸波羅蜜多,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者,即於如
是六波羅蜜多,精勤修學,是則名為行菩薩行。舍利子!何等名為六波羅
蜜多。舍利子!所謂柁那波羅蜜多、尸羅波羅蜜多、羼底波羅蜜多、毘利
耶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如是名為六波羅蜜
多。菩薩摩訶薩,依如是六波羅蜜多故,行菩薩道。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依柁那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度眾生故,行柁那波羅蜜多時,為諸眾生而作施主,
若沙門、婆羅門等,有來求者,悉皆施與,須食與食,須飲與飲,珍異餚
膳無不盡施。如是或求車乘、衣服、華鬘、塗香、末香,或求坐臥依倚、
床席敷具、病藥、燈明、音樂、奴婢,或求金銀、末尼、真珠、琉璃、螺
貝、璧玉、珊瑚等寶,或求象、馬、車輅、園林池苑、男女妻妾、財穀庫
藏,或求四大有洲自在之王一切樂具,及諸嬉戲娛樂之物,或有來求手、
足、耳、鼻、頭、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悉能
一切歡喜施與。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世間所須之物,菩薩摩訶薩行大
施故,但見來求無不施與。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故,復有十種清淨施法。
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無有不正求財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
第大
《十寶
出積
《經
決定陀

‧那尼波
經羅》蜜多品》 一〇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〇二
薩,不逼迫眾生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不以恐怖而行布施;四
者、菩薩摩訶薩,不棄捨邀請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不觀顏面而
行布施;六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情無異想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
訶薩,無貪愛心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無起瞋恚而行布施;九
者、菩薩摩訶薩,不求剎土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起福
田想,不以輕蔑而行布施。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
為滿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清淨行施。
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不毀業報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薩,
不以邪意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不信解而行布施;四者、菩薩
摩訶薩,無有厭倦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無有現相而行布施;六
者、菩薩摩訶薩,勇勵熾然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有變悔而行
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於持戒者不以偏敬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
薩,於犯戒所不以輕鄙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不希果報而行布
施。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為欲滿足柁那波羅蜜
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
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不以毀呰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薩,
不以背面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不清淨而行布施;四者、菩薩
摩訶薩,不現忿相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不現嫉相而行布施;六
者、菩薩摩訶薩,不現恚相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不殷重而行
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無不自手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不以
第大
《十寶
出積
《經
決定陀

‧那尼波
經羅》蜜多品》 一〇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〇四
許多後便與少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不求來生而行布施。舍利
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為欲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
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無不常施;二者、菩薩摩訶薩,無繫屬
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差別施;四者、菩薩摩訶薩,無他緣施;五
者、菩薩摩訶薩,無微劣施;六者、菩薩摩訶薩,不希財、色及以自在而
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求生於釋、梵、護世諸大天故而行布施;
八者、菩薩摩訶薩,無有迴向聲聞、獨覺地故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
薩,無為聰慧所譏訶故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無不迴向薩伐若故
而行布施。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皆為滿足柁那波
羅蜜多故 。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
何等為十?謂如前說十種法中,出離有為,證得無為。又舍利子!菩薩摩
訶薩如是行施,能得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何等為十?一 者 、 菩 薩 摩 訶
薩,由施食故,獲得長壽、才辯、安樂、妙色、雄力勇健,無不具足;
二者、菩薩摩訶薩,由施飲故,獲得永離一切煩惱、渴愛,無不具足;
三者、菩薩摩訶薩,由施諸乘故,獲得一切利益、安樂眾事,無不具足;
四者、菩薩摩訶薩,由施衣服故,獲得成就慚愧,皮膚清淨,猶如金色,
無不具足;五者、菩薩摩訶薩,由施香、鬘故,獲得淨戒、多聞、諸三摩
地,塗香聖行,無不具足;六者、菩薩摩訶薩,由以末香、塗香施故,當
得遍體香潔,妙香聖行,無不具足;七者、菩薩摩訶薩,由施上味故,獲
得甘露上味、大丈夫相,無不具足;八者、菩薩摩訶薩,由以舍宅房宇施
第大
《十寶
出積
《經
決定陀

‧那尼波
經羅》蜜多品》 一〇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〇六
故,當得與諸眾生為舍、為宅、為救、為洲、為歸、為趣,無不具足;
九者、菩薩摩訶薩,由愍病者施醫藥故,當得無老、病、死,圓滿甘露不
死妙藥,無不具足;十者、菩薩摩訶薩,由以種種資生眾具施故,感得一
切圓滿眾具,菩提分法,無不具足。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
修行是施,獲得如是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於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修行布施,又復獲得
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施燈明故,獲得
如來清淨五眼,無不具足;二者、菩薩摩訶薩,施音樂故,獲得如來清淨
天耳,無不具足;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諸金銀、末尼、真珠、琉璃、螺
貝、璧玉、珊瑚一切珍寶施故,感得圓滿三十有二大丈夫相,無不具足;
四者、菩薩摩訶薩,以種種雜寶及眾名花施故,獲得圓滿八十隨顯之相,
無不具足;五者、菩薩摩訶薩,以象、馬、車乘施故,獲得廣大徒眾眷屬
繁多,無不具足;六者、菩薩摩訶薩,以園林、臺觀施故,獲得成就靜慮
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無不具足;七者、菩薩摩訶薩,以財穀庫藏施
故,獲得圓成諸法寶藏,無不具足;八者、菩薩摩訶薩,以奴婢、僕使施
故,獲得圓滿自在、身心閑豫,無不具足;九者、菩薩摩訶薩,以男女妻
妾施故,獲得圓滿可愛可樂可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不具足;十
者、菩薩摩訶薩,以四洲自在一切王位施故,獲得一切種微妙,圓滿一切
智智,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施,名為攝受十種稱讚利
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行柁那波羅
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十種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
第大
《十寶
出積
《經
決定陀

‧那尼波
經羅》蜜多品》 一〇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〇八
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智見聚,無不
具足;二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戲、樂器施故,獲得清淨遊戲法樂,無
不具足;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之足,趣菩提座,
無不具足;四者、菩薩摩訶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淨法手,拯濟眾
生,無不具足;五者、菩薩摩訶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
無不具足;六者、菩薩摩訶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威嚴佛身,無
不具足;七者、菩薩摩訶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淨法眼,無
有障礙,無不具足;八者、菩薩摩訶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
持長養一切眾生真實善權,無不具足;九者、菩薩摩訶薩,以髓腦施故,
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摩訶薩,以頭施故,
證得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
訶薩,為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讚利益上妙功德,
皆為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其性聰叡,智慧
甚深,無量方便行於布施,以世間財求於無上正等菩提眾聖王財,以生死
財而求甘露不死仙財,以虛偽財而求堅實賢聖之財,由如是故廣行布施。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求無上菩提及涅槃故,以世間財物修行施時,
一切世間財物、樂具,無不盡捨。何以故?皆依無上正等覺故。舍利子!
如世農夫,依彼犁牛耕治地已,便下種子;如是農夫依彼犁具無量功力,
展轉獲得金銀、末尼一切寶物,及得種種上妙衣服。何以故?一切世間無
有財物與穀等故,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時有分,依世間財證覺無
上正等菩提,亦復如是。
第大
《十寶
出積
《經
決定陀

‧那尼波
經羅》蜜多品》 一〇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一〇
復次,舍利子!譬如乳牛或噉乾草,或噉濕草,或飲冷水,或飲煖
水,而能出於乳酪、生蘇、熟蘇及以醍醐。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
於無上正等菩提,行世財施,隨所樂欲,有能獲得轉輪王報,及獲帝釋、
梵王勝報。由成就是三種報故,菩薩十地速得圓滿,如來十力、四無所
畏,因是施故速得圓滿;乃至具足千業所起十八不共佛法,又具千業所起
六十種圓滿妙音,又具百業所起一一大丈夫相,又具二百業所起無見頂髻
相;又過此百倍,圓滿成就如來大法螺相,又過拘胝百千倍成就如來皓齒
齊列,不缺不 平等之相。如是等相,無量功業之所合成,皆由如來業果
報相施行所起,速得圓滿。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於乞者所起大慈心
而行布施。此心續起殑伽沙等,方得成滿中無間絕佛三摩地。舍利子!如
來應正等覺住此三摩地已,能於一一毛孔而出百三摩地,猶如殑伽大河,
流化不絕而得自在。是故當知,如來所有一切神通變化,多由施行而得成
就。舍利子!如是如來所有佛法,皆由昔日行菩薩行,世間財施之所攝
受。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財施時,為求甘露,為求堅實,為求菩
提,為求涅槃,應知如是法門差別,所謂菩薩摩訶薩依世財施,而與柁那
波羅蜜多相應,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其相無量,吾今當
說。往昔過去無數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阿僧企耶劫,於彼時分有佛出世,
號旁耆羅私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
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彼佛住世壽十千歲,與百千苾芻大
聲聞眾,同共集會,皆阿羅漢,離諸煩惱,具大勢力,乃至一切心得自
第大
《十寶
出積
《經
決定陀

‧那尼波
經羅》蜜多品》 一一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一二
在,逮勝究竟。舍利子!時彼世中有紡績者,名織紡綫,形貌端正,眾所
樂觀,彼作業處去佛不遠,每日將晚欲還家時,往詣佛所,常以一縷微
綫,奉施如來,因白佛言:『願薄伽梵哀愍我故,受此縷綫,為攝受處!
以此善根,於未來世得成如來應正等覺,能攝一切。』時彼世尊便為納
受,如是日施一縷,滿千五百為善攝受。由此福故,乃經十五拘胝劫中,
不墮惡趣;又經千拘胝,反為轉輪王;又經千拘胝,反為天帝釋;以此善
根柔和微妙欣愛等業,便得奉覲千拘胝佛,於諸佛所供養、恭敬、尊重、
讚歎,又以諸花、塗香、末香,及以香鬘、繒蓋、幢旛、衣服、飲食、坐
臥之具、病緣醫藥一切眾物,奉獻如來。從是已後,又經一阿僧企耶劫出
現於世,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善攝受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
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住壽世間
經二十拘胝歲,有二十拘胝那庾多大聲聞眾,一切皆是大阿羅漢;彼佛世
尊成立安住五拘胝等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演說妙法。利
益安樂無量無數諸有情已,現入涅槃。彼薄伽梵滅度之後,正法住世滿一
千年,廣布舍利,流遍供養,亦如我今涅槃之後。
舍利子!汝今當觀:由施微縷、發大心故,次第展轉成滿佛法。舍
利子!當知此施由心廣大,不由於縷。何以故?若施廣大不由心者,如向
施主以微縷施,不應得心清淨究竟。如是,舍利子!當觀菩薩摩訶薩行柁
那波羅蜜多時,依世財施便得一切圓滿功德。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
波羅蜜多時,其性聰叡,智慧甚深,因於少施多有所作,由智力故增上所
作,由慧力故廣大所作,迴向力故無邊所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第大
《十寶
出積
《經
決定陀

‧那尼波
經羅》蜜多品》 一一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一四
行施不求妙色財,亦不願感天人趣,
 
為求無上勝菩提,施微便感無量福。
行施不求名稱聲,未曾為樂及徒眾,
亦不求諸生死報,施微而獲於大果。
布施飲食及衣服,不求諸有及諸趣,
為求開解甘露門,施如毛端福無量。
既無掉動及高慢,亦離諂誑慳嫉心,
懈怠諸緣皆悉捨,唯勤行施利於世。
財穀王位及身命,歡喜捨已心無變,
如斯善捨獲廣大,菩提解脫未為難。
愛樂諸來乞求者,如父如母如妻子,
所獲財物常行施,見彼感財無妬心。
行施之時眾繁雜,土塊杖木來加害,
雖見曾無忿恚心,愛語如舊情欣悅。
若施彼怨猶若親,於驚怖者施無畏,
凡所有物皆能捨,而心未甞生鄙 。
恒樂正求無上法,於世王位絕希求,
出離世間嚴飾處,常勤奉行於法施。
除彼樂求穢欲者,誰有能求天世王,
是故智者不貪樂,諸欲王位生天樂。
大名稱者所行施,恒求無上佛菩提,
捨捐身命及餘事,速疾能感多安樂。
第大
《十寶
出積
《經
決定陀

‧那尼波
經羅》蜜多品》 一一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一六
聰慧菩薩行諸施,未曾遠離上菩提,
不求妙色世間財,又不願樂生天樂,
雖求涅槃無所依,遠離一切諸希願,
若能如是善修習,則名知道開道者。
「舍利子!聰慧菩薩摩訶薩,於是布施具足成就,善能修行菩薩妙
行,無有疑惑。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柁那波羅蜜多。若諸菩薩摩訶薩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精進修行是菩薩行,一切眾魔、魔民、天子,
於此菩薩不能嬈亂,又不為彼異道他論所能摧屈。」
《大寶積經 陀
‧那波羅蜜多品》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施
‧品》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
  譯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多為諸善,當作
是念言:『所施者為是我所,在家者為非我所;施與者為要,在家者為無
要;施與者為後世安,在家者為後世苦;施與者為無畏備,在家者為憂守
備;施與者無復護,在家者為警護;施與者為愛欲盡,在家者為愛欲增;
施與者為無所受,在家者為有所受;施與者無復恐懼,在家者為有恐懼;
施與者為成佛道,在家者為益魔官屬;施與者為無盡,在家者為非常;施
與者為守樂,在家者為守苦;施與者為斷欲塵,在家者為增欲塵;施與者
第郁
《十迦
一羅
出越
《問遍菩
清薩淨行
毘經尼經施

‧品》 一一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一八
為大富,在家者為大貧;施與者為上士行,在家者為下士行;意無所念無
所受,施與者諸佛所稱譽,在家者為強項,人所嗟歎。』如是,長者!居
家菩薩所施,與如此為要行。
若見乞者,當起三念。何等為三?一者、以善知識想待;二者、令得
佛道想;三者、令後世大富想。是為三。
復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除慳貪、嫉妬想;二者、所有念布施
想;三者、不捨一切智想。是為三。
復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所作安詳、為如來想;二者、降伏魔
想;三者、不望報想。是為三。
復有三念:一者、見貧乞窮匱者,為開導化授想;二者、行四恩不捨
恩想;三者、終始無有邊幅受生死想。是為三。
復有三念,一者、離婬妷想;二者、離瞋恚想;三者、無愚癡想。
是為三念。所以者何?長者!居家菩薩見乞勾者,婬、怒、癡即為薄。云
何為薄?慈心布施,無所愛惜,婬即為薄;若於乞人無恚恨意,瞋怒即為
薄;若布施願為一切智,愚癡即為薄。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見乞勾者,六度無極即為具足。云何具足?若
布施與人,不念受者有所取,是為布施度無極;心不憂佛道,是為持戒度
無極;見乞勾者,不恚怒、無害意,是為忍辱度無極;心不念若施人食,
然自飢乏,強割情與不違施心,是為精進度無極;若施乞者,每無厭足,
歡喜不悔心意喜悅,是為一心度無極;施於一切法無所著,亦不想報,是
為智慧度無極。
第郁
《十迦
一羅
出越
《問遍菩
清薩淨行
毘經尼經施

‧品》 一一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二〇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當遠離世八法,不慕世之財利,及妻子、舍
宅、奴婢、珍寶諸利,意無所著,亦無歡喜,亦無愁憂,一切所有無所貪
慕,當行法念,當作是觀:『父母、妻子、舍宅、奴婢、下使從是欲者,
令我起苦、樂因緣想,此非我類不為(我)用。願常精進,用是等故,令
益諸惡事。今現在世共會快樂之等,後世則為苦黨。我當疾求其輩類,謂
布施、持戒、智慧、精進,無有放逸,懷來佛道,具足善本。此為是我之
等類也,我所求索但求是願耳!寧失身命,不為妻子男女犯眾惡也!』
長者!居家菩薩在家修道,見婦當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非常
想;二者、無所有想;三者、無所受想。是為三。
復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今諸歡樂之友,非後世友;二者、常精
進奉行,出入守意,是為等友;三者、此為安隱等不為苦輩。是為三。
復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不淨潔想;二者、瑕穢想;三者、臭惡
想。是為三。
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羅剎想;二者、反足却行安鬼神想;三
者、但有色想。是為三。
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難飽足想;二者、墮落想;三者、無反
復、無止足想。是為三。
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惡知識想;二者、貪著想;三者、妨廢梵
行清淨想。是為三。
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墮人於地獄想;二者、墮人畜生想;三
者、令生餓鬼想。是為三。
第郁
《十迦
一羅
出越
《問遍菩
清薩淨行
毘經尼經施

‧品》 一二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二二
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恐懼想;二者、有有想;三者、受取想。
是為三。
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無我想;二者、無受想;三者、遠離亂
想。是為三。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所念當作是想:觀其妻婦,不當貪愛;於子
若有重愛之心不重餘人,當以三事自呵諫其意。何等為三?一者、佛道為
等意,無偏邪意;二者、佛道等行,無偏邪行;三者、佛道以一法行,無
若干行。當以是三事自諫意。若見於子,計如仇怨,不為善知識。所以者
何?用是故令我離於佛種善知識,益當以好心念於如來,持諸所有愛子
事,用起慈哀於一切人;以自愛身之事,用哀愛一切。當作是念言:『一
切是我子,我亦為一切作子,於是無有家室親里往來周旋,所生處反更為
怨家,願令我所行所作,無有善知識亦無惡知識。所以者何?若有善知
識,增益愛欲之想;若有惡知識,一切無復愛欲。我常欲自調其心令無所
著,常行一切法入一切行,作邪行者墮邪事,為正行者得正事。以是故,
願我莫有邪行,於一切作等心行!我所學願,願入一切智!』
如是,長者!居家菩薩不著諸所有,亦無所受,亦無所貪,亦不染
愛亦不欲起,亦不令無所起,居家菩薩若見乞勾者來,所施乞者當云何?
心當作是念言:『如我持是物布施,會當得律行,除婬妷生死憂,入正我
所持物布施,死時為善死,我用諸所布施故,臨壽終時,歡喜無悔恨心。
若復心念,不能作惠施,見乞者當起四念。何等四?一者、意為羸劣其功
德少;二者、是我之罪,於是大乘心不得自在興立布施;三者、適發意行
所見用任我故,當忍辱施與於人;四者、願令我所作具足是願,及一切人
第郁
《十迦
一羅
出越
《問遍菩
清薩淨行
毘經尼經施

‧品》 一二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二四
當曉喻乞者。長者!居家菩薩若離世尊教,無有佛起、亦無有說法者、亦
不見賢聖僧,便當遍念十方一切佛;是諸佛本行菩薩道時,皆行精進然後
得佛,具足一切佛法。念是一切佛已,當勸助如是,晝夜各三,淨其身、
口、意已,行等慈,念諸善本,遠諸所有,當有慚愧,以諸功德本自莊
飾,其心清淨令人歡喜,信意樂於佛道無有亂,所作安諦恭敬,斷諸貢高
憍慢,當諷誦《三品法經》,棄一切諸惡行,悔過以八十事,一心勸助諸
福,具足相好,當轉諸佛法輪,勸助諸佛轉法輪,以無量行自受其國,壽不
可計。
長者!居家菩薩當行八關齋,持是齋戒功德,梵行清淨沙門,行菩
薩善本,與諸戒、具道沙門、梵志相隨,恭敬奉事,不得見惡索其長短。
若見犯戒比丘,當敬事袈裟,此為是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袈裟,戒、三
昧、智慧、解脫見慧當為袈裟,作禮其袈裟已,離一切淫塵,是為諸賢聖
神通之法。念是以後,益恭敬此比丘,當於是比丘起大哀,是惡行,犯是
戒行非善戒。是佛法寂定調柔,有智入如來法門作沙門,不寂定,無調
柔,非賢者行,為常勤苦。如來言:『無戒、不學者,不當輕易。所以者
何?非是其人過也,是淫塵之咎,用愛欲見不善本態。佛法有哀護,若能
覺了是淫塵念空,便可得第一道意,可得作平等忍。所以者何?智慧能壞
愛欲。』世尊言:『人不可輕妄,平相不可限。所以者何?欲平相人,
則為平相如來;如來所知,非我所究。如是於彼不當作惡心,取其長短
也。』」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施
‧品》
第郁
《十迦
一羅
出越
《問遍菩
清薩淨行
毘經尼經施

‧品》 一二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二六
《諸法集要經 布
‧施品》
觀無畏尊者
  集
宋日稱等
  譯
由淨施所感,十二種功德,得生人天中,財富無與等。
若人返是者,獲咎亦如此,愚癡不樂施,後墮於惡處。
為妻子眷屬,起慳 貪愛,造匱乏苦因,常希求不足。
若廣行布施,解脫貪纏縛,摧彼我慢幢,破滅諸癡暗。
施為彼先導,引生殊勝處,於人世天中,當招於巨富。
施如彼浴池,戒能淨諸垢,以智善觀察,能超於三有。
謂施戒及智,三種如燈明,若人善修習,永離諸癡暝。
愛恚如巨海,疑惑如波濤,欲渡彼險難,當修施戒智。
眾生多狂亂,隨所生貪著,欲防護彼心,當修施戒智。
如是三種行,我說為良藥,善除煩惱病,皆使獲清涼。
心起邪思惟,生放逸過失,為彼婬怒癡,相應而纏縛;
是三毒可畏,如火燒世間,以施等對治,當斷令永盡。
不修施等行,彼則為愚癡,是人常苦惱,求樂則無有。
若在在處處,眾生造諸罪,隨彼彼因緣,受種種果報。
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起,未見無惡因,而受於苦報。
心不樂惠施,面常生怒色,斯為貧窶因,是故當遠離。
若施生喜心,離相應慳垢,後得生天中,諸天共遊戲。
第諸
《十法
二集
出要
《經海.
慧布菩施
薩品所問
》經》 一二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二八
是慳如彼冤,損壞極可畏,能令諸眾生,受餓鬼饑渴。
若樂行布施,所生即快樂,是故諸智者,於施常稱讚。
施如彼光明,所至則隨有,若生人天中,得供養恭敬。
故諸佛所說,當善修布施,住不可破壞,最上堅牢處。
善行其施者,則降彼慳冤,常以慧觀察,無令得其便。
施如彼良田,而有其三種,善熏心種子,各獲其果利。
初樂行於施,後專持淨戒,以智斷愛垢,此理無過上。
世間皆無常,復多諸過失,不能斷彼愛,何由生勝處?
當發起大心,樂廣行布施,捨此不修習,後受餓鬼報。
由依止施故,復堅持淨戒,是人於後身,受轉輪王位。
由具彼禁戒,善知時非時,解脫苦邊際,得近菩提道。
諸天不行施,其福則隨滅,智者了知已,當樂行喜捨。
乃至此生中,受人間快樂,皆由彼施故,常繫念修作。
設墮畜生中,亦受彼快樂,皆由彼施故,是如來所說。
若人不樂施,後墮餓鬼趣,斯由慳 故,常食諸不淨。
若樂行布施,則得清涼果,不修如是行,為饑渴所燒。
由先放逸故,不修施等因,於彼命終時,自心生熱惱。
心喜而行施,得眾所愛敬,常獲於吉祥,感果故相似。
若人不樂施,自亦不受用,常 惜其財,終為他散壞。
若人具珍財,奉尊親師長,斯順於正行,則不為虛用。
於貧病疲乏,一切諸有情,常樂清淨施,為之作眼目,
由如是行施,施已得生天,諸天若生慳,不久而退墮。
第諸
《十法
二集
出要
《經海.
慧布菩施
薩品所問
》經》 一二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三〇
人間修施因,天中受樂報,非無所修因,而妄招其果。
若離於施戒,亦不修禪定,如是愚癡人,雖活死無異。
若不樂正法,則減失慧命,愚夫不修習,雖活則如死。
若人無智燈,心則不明了,彼則如傍生,為人皮所覆。
不施復多貪,諸根常散亂,當知彼非人,如餓鬼鬪諍。
住慈念觀察,修施戒禪定,斯為寂靜人,諸天咸恭敬。
具德眾所尊,無德咸輕易,如是善了知,是名人中天。
善修其施者,獲富樂長壽,於此世他世,常樂行喜捨。
眾生隨自業,生於五趣中,唯施等善因,見之如父母。
了知布施因,所感其勝報,當奉持淨戒,得脫三有苦。
《諸法集要經.布施品》
《大寶積經》
唐三藏菩提流志
  譯
〈彌勒菩薩所問會〉節錄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彌勒菩薩久已證得無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阿難:「菩薩有二種莊嚴,二種攝取。所謂:攝取眾生,莊嚴眾
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
莊嚴佛國;我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然彼彌勒修菩
第大
《十寶
三積
出經
《戲樂

‧嚴勒經
菩薩》所問會》節錄 一三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三二
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
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我以十法得證菩提。云何為十?一者、能施所愛之物;二者、
能施所愛之妻;三者、能施所愛之子;四者、能施所愛之頭;五者、能施
所愛之眼;六者、能施所愛王位;七者、能施所愛珍寶;八者、能施所愛
血肉;九者、能施所愛骨髓;十者、能施所愛支分。是名為十。我行此
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復有十法能證菩提。云何為十?一者、獲戒功德;二者、成就
忍力;三者、發起精進;四者、得諸禪定;五者、有大智慧;六者、於諸
眾生常不捨離;七者、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八者、於諸空法而常修習;九
者、善能成就真實空性;十者、善能成就無相、無願。是名為十。我行此
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捨施手、足、頭、目,但以善
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
《大寶積經 彌
‧勒菩薩所問會》節錄
第大
《十寶
三積
出經
《戲樂

‧嚴勒經
菩薩》所問會》節錄 一三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三四
《佛說寶雨經》 節錄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
  譯
佛言:「善男子!有十種法,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即得施波羅蜜
多。何等為十?一者、成就法施;二者、成就無畏施;三者、成就財施;
四者、成就無希望施;五者、成就慈愍施;六者、成就不輕慢施;七者、
成就恭敬施;八者、成就供養施;九者、成就無所依施;十者、成就清淨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法施?所謂攝受正法,受持讀誦,無所希求。
不為利養恭敬故,不為名聞勝他故,唯為一切苦惱有情令罪消滅,演說妙
法,無所希望。如為王、王子及旃陀羅子演說妙法,心尚無二,況為一切
大眾說法心不平等?雖復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善男子!是名菩薩成
就法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無畏施?所謂菩薩自捨離科罰及一切器仗,
亦教他學捨離科罰及一切器仗。又復觀察一切有情,如父母想,如男女
想,如親屬想。何故菩薩作如是念?如佛所說:『一切眾生,未有不曾為
我父母、男女眷屬。於微細蟲,猶割身肉而布施之,何況廣大有情而令驚
怖?』是名菩薩成就無畏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財施?所謂菩薩觀見一切有情,造極惡業,施
財攝取,令彼遠離所作惡業,安置善處。復起思惟:『佛說布施是菩薩菩
提,由布施故,得斷三種不善之法,所謂慳 、嫉妬、惡思。是故我應學於
如來,隨所有財常行布施。雖復施與,不起慢心。』是名菩薩成就財施。
第佛
《十說
七寶
出雨
《經金》
光節上錄
勝毘尼經》 一三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三六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不希望施?所謂布施終不為自身故,不為財
物故,不為眷屬故,不為利養故。然諸菩薩行布施時,其心清淨,由是因
緣,遠離一切希望、報恩而行布施。是名菩薩成就不希望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慈愍施?所謂菩薩見諸有情,受於苦惱、飢
渴、貧露、衣服、垢弊,孤獨無怙,無所依止,遠離福業,無所趣向,由
此菩薩作是思惟,起慈愍心:『我為利益彼有情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此諸有情受於苦惱,無歸、無怙、無所依處,流轉生死。我當何時
為諸有情,為歸、為怙、為所依處?』由是菩薩慈愍纏心,於常常時、於
恒恒時,隨所有物施彼有情。雖有饒益眾生善根,終不恃此起於高慢。是
名菩薩成就慈愍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不輕慢施?所謂施時,終不棄擲、輕欺而與,
曾無瞋嫌、要頡之意,不恃富貴、自在傲慢,非求多聞、名稱憍逸。所施
與時,歡喜恭敬,尊重讚歎,自手授與。是名菩薩成就不輕慢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恭敬施?所謂菩薩見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及
修梵行所有尊者,恭敬頂禮,問訊起居,但是所作種種善根,願我同作,
所作成就。是名菩薩成就恭敬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供養施?所謂菩薩供養三寶。云何供養佛?
謂於如來制多之中,若花、若香、若散、若燒及塗掃地,若制多破壞,應
當修理,是名菩薩善供養佛。云何供養法?謂諸菩薩聽聞正法,若書寫、
受持、讀誦通利、思惟修習,不顛倒思惟,不顛倒修習,是名菩薩善供養
法。云何供養僧?謂供給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下至水器,眾具皆
足,是名菩薩善供養僧。如是供養佛、法、僧時,是名菩薩成就供養施。
第佛
《十說
七寶
出雨
《經金》
光節上錄
勝毘尼經》 一三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三八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無所依施?所謂菩薩行布施時,終不為求天王
位果及生餘天,亦不求人王及小王等,是名菩薩成就無所依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清淨施?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
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淨施。
善男子!若能成就此十種法,是名菩薩成就施波羅蜜多。」
《佛說寶雨經》節錄
《正法念處經 餓
‧鬼品》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
  譯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遍觀一切地獄苦海,為愛瀑水洄澓所沒。大
地獄人富蘭那、末迦離等、俱迦離、提婆達多。如是等魚,為大摩竭魚之
所吞食,從活地獄乃至阿鼻地獄。其獄廣大,沃焦深水,及餘地獄大苦海
中,提彌魚、提彌鯢羅魚、那迦羅魚、鳩毘羅魚、失收摩羅魚、龜、 、
黿、鼉,旋流洄澓;貪欲、瞋恚、愚癡風力之所飄鼓,水浪濤波,洄澓相
注;時如水沫,受大苦惱;淚如雨墮,啼哭悲泣,呻吟悲號,辛酸大叫;
猶如濤波,愁思波覆。惡業龍力,雨大苦雨,滿諸地獄。阿鼻地獄,無間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三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四〇
極深,其火猛焰,如劫火起燒大劫時,滿斫迦婆羅山,是為大地獄。苦惱
大海,劣弱之人,無有善力,無能度者。如是,比丘!觀大苦已,心則厭
離。」
伽他頌曰:
一切眾生癡所欺,為於愛染之所縛,
將至世間嶮難道,老死惡濟恐怖處。
三處退已入地獄,從地獄出生天上;
三處命終墮畜生,復從彼終墮餓鬼。
自業惡行之所迷,諸欲自在使眾生,
為癡 網所纏縛,流轉洄澓三界海。
無始久受大苦惱,種種眾生生死苦,
無有厭離生死心,無始久集因緣故。
諸天放逸自壞心,人中追求受諸苦,
餓鬼常為飢渴燒,畜生迭共相食噉,
地獄之中大猛火,餓鬼道中癡所惱,
一切眾生生死中,微毫少樂不可得。
於諸苦中生樂想,眾生癡惑愛所誑,
無有教示正道者,於此苦中不得脫。
若有遠離於善法,常行妄語無誠信,
不能修習禪定法,長淪生死受諸苦。
諸佛如來所說法,若今現在未來世,
過於父母及親族,常隨眾生而不離。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四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四二
三聚之類眾生等,三種過惡常自在,
常行三界不止息,以三種受為伴侶。
三業迷惑於眾生,行趣三惡嶮難道,
於三有行常愛樂,三有法中輪轉行。
若有眾生歸三寶,自在修行三菩提,
斷除遠離三種見,如是之人離眾苦。
於三時中樂正行,如實觀見三種老,
於飲食中知止足,是人則能離憂惱。
過貪瞋癡三種聚,善思三業不造惡,
如是行人離生苦,永斷一切諸憂熱。
若人知於道非道,於有無中善思惟,
能善修學慈悲心,則得第一最勝道。
若有眾生不濁亂,心常清淨無所染,
能離不善諸惡法,當知是人得解脫。
若有人能行正道,正念大力堅牢故,
常樂遠離於諸有,是人解脫必無疑。
若人能斷於有愛,不起有愛悕望心,
是人於生老死苦,乃至不生微細著。
若有愚人造諸業,作諸惡已轉增長,
諸欲如毒不可親,有智之人應捨離;
若人捨離於諸欲,心常樂求解脫果,
是人不善滅無餘,如日光照除闇冥。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四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四四
如是親近善法者,常捨一切諸不善,
能善思惟淨不淨,如是略說汝當知。
「如是,比丘!當念此世、他世,以智慧利益。心既念已,當以智
慧饒益一切世間;觀地獄苦,於一切眾生思惟、憶念,起慈愍心,修行慈
悲。於一切地獄怖畏、苦惱、逼迫之處,具觀察已,知業果報;知業報
已,生厭離心。復作是觀:『此諸眾生,云何沒於種種惡道大怖畏處,行
於生死曠野之中?』如是比丘作是思惟,生慈悲心,知餓鬼道嶮惡之業,
由心貪、嫉,欺誑於人;貪惜積聚,欲望長富;廣積眾惡,惡貪所覆;不
行布施,不施沙門、婆羅門及諸病瘦、盲冥、貧窮;有來乞求,心生慳
嫉,不肯施與,不作功德;不持禁戒,此世、他世無利、衰惱;妻、子、
奴婢, 惜不與,慳嫉自誑,以是因緣,墮餓鬼中。女人多生餓鬼道中,
何以故?女人之性,心多妬嫉,丈夫未隨,便起妬意。以是因緣,女人多
生餓鬼道中。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道,餓鬼所住在何等處?作是觀已,
即以聞慧觀諸餓鬼,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人中住;二者、住於餓
鬼世界。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則有見者。餓鬼世界者,住於閻浮提下五
百由旬,長三萬六千由旬,及餘餓鬼惡道眷屬,其數無量,惡業甚多,住
閻浮提,有近、有遠。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諸餓鬼有無量種。彼以聞慧,略觀餓鬼三
十六種;一切餓鬼,皆為慳貪、嫉妬因緣,生於彼處。以種種心,造種種
業,行種種行,種種住處,種種飢渴,自燒其身。如是略說三十六種。何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四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四六
等為三十六種?一者、迦婆離,鑊身餓鬼;二者、甦支目佉,針口餓鬼;
三者、槃多婆叉,食吐餓鬼;四者、毘師他,食糞餓鬼;五者、阿婆叉,
無食餓鬼;六者、揵陀,食氣餓鬼;七者、達摩婆叉,食吐餓鬼;八者、
婆利藍,食水餓鬼;九者、阿賒迦,悕望餓鬼;十者、 吒,食唾餓鬼;
十一者、摩羅婆叉,食鬘餓鬼;十二者、囉訖吒,食血餓鬼;十三者、瞢
娑婆叉,食肉餓鬼;十四者、蘇揵陀,食香烟餓鬼;十五者、阿毘遮羅,
疾行餓鬼;十六者、蚩陀邏,伺便餓鬼;十七者、波多羅,地下餓鬼;十
八者、矣利提,神通餓鬼;十九者、闍婆隸,熾燃餓鬼;二十者、蚩陀
羅,伺嬰兒便餓鬼;二十一者、迦摩,欲色餓鬼;二十二者、三牟陀羅提
波,海渚餓鬼;二十三者、閻羅王使,執杖餓鬼;二十四者、婆羅婆叉,
食小兒餓鬼;二十五者、烏殊婆叉,食人精氣餓鬼;二十六者、婆羅門,
羅剎餓鬼;二十七者、君茶,火爐燒食餓鬼;二十八者、阿輸婆囉他,不
淨巷陌餓鬼;二十九者、婆移婆叉,食風餓鬼;三十者、鴦伽囉婆叉,食
火炭餓鬼;三十一者、毘沙婆叉,食毒餓鬼;三十二者、阿吒毘,曠野餓
鬼;三十三者、賒摩舍羅,塚間住食熱灰土餓鬼;三十四者、毘利差,樹
中住餓鬼;三十五者、遮多波他,四交道餓鬼;三十六者、魔羅迦耶,殺
身餓鬼。是為略說三十六種餓鬼,廣說則無量。重心造惡,業行各異,種
種慳心不行布施。貪心因緣受種種身。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諸餓鬼,受大飢渴,自燒其身。以前世時
多起妬嫉,惡心破壞,廣造三業身口意惡、十不善業,生餓鬼中。其人以
作十種不善業道因緣,得一切苦;以惡業故,生餓鬼中,惡業牽故,業為
本故,入於惡道,為彼所縛。以因業故,不脫生死,為無始來獼猴之心,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四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四八
躁擾輕轉,行於嶮難、障礙之處,攀緣種種羅網枝條,速疾往返,住生死
山,睡於巖窟;所行之處,不可覺知。觀心獼猴速疾不停,應作如是初調
伏心。若心不調,能將眾生至大怖處,得大苦惱;如是心怨,能令眾生流
轉生死。比丘如是思惟心已,於生死中得離欲穢,厭生死苦。如是思惟:
一切生死皆悉苦惱。如是,比丘!思惟、分別,餓鬼之中有無量種。思惟
是已,一一分別觀諸業報,非無因生,苦樂、好醜、淨與不淨、善惡、貴
賤、上下、生滅,一切雜類,非自然生。
比丘!如是觀諸餓鬼,知業果報,以聞慧觀。云何觀於迦婆離鑊身餓
鬼?其身長大,過人兩倍,無有面目,手足穿穴,猶如鑊 ,熱火滿中,
焚燒其身,如火燒林,飢渴惱熱。時報所縛,無人能救,無歸無怙,愁憂
苦惱,無人救護。以何業故生於彼處?即以聞慧見此眾生,於前世時以貪
財故,為他屠殺,受雇殺生,臠割脂肉,心無悲愍,貪心殺生;殺已隨
喜,造集惡業,其心不悔。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受迦婆離餓
鬼之身,在於地下五百由旬。從此命終,忽然即往生於大怖黑闇之處。既
生之後,上、下二山一時俱合,壓笮其身,受大苦惱。身增轉大,滿一由
旬,為飢渴火焚燒其身,餓鬼道中經五百歲。餓鬼道中一日一夜,此閻浮
提日月歲數經於十年,如是五百歲,名為一生,少出多減,命亦不定。又
第二業墮餓鬼中:若有眾生,受他寄物,抵拒不還,生於彼處。不施資
財,不以法施,不施無畏。若男、若女,不行如是三種布施,常懷慳嫉,
以是因緣生餓鬼中。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於餓鬼。彼以聞慧,觀於針口諸餓鬼等,
以何等業而生其中?彼以聞慧觀於蘇支目佉餓鬼,知此眾生於前世時,以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四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五〇
財雇人令行殺戮,慳貪、嫉妬不行布施,不施衣食,不施無畏,不以法
施。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受於針口餓鬼之身,受鬼身已,自業誑惑,所受
之身口如針孔,腹如大山,常懷憂惱,為飢渴火焚燒其身,受諸內苦;外
有寒熱、蚊虻惡虫、熱病惱等。如是身、心受種種苦。餓鬼道中一日一
夜,比於人間日月歲數經於十年,如是壽命滿五百歲,命亦不定,若男、
若女生在其中。又第二業墮此針口餓鬼之中:若有丈夫勅其婦人,命施沙
門、婆羅門食,其婦慳惜,實有言無,語其夫言:『家無所有,當以何等
施與沙門及諸道士?』如是婦人誑夫、 財而不布施,身壞命終,墮於針
口餓鬼之中。由其積習多造惡業,是故婦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
貪欲、妬嫉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緣生餓
鬼中,乃至嫉妬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
從此命終生畜生中,於畜生中受遮吒迦鳥身(此鳥唯食天雨,仰口承天雨
水而飲之,不得食餘水),常患飢渴,受大苦惱。畜生中死,生於人中,
以餘業故常困飢渴,受苦難窮,常行乞食以自存濟。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諸餓鬼。彼以聞慧觀於食吐諸餓鬼等,
是諸眾生以何業故,受於食吐餓鬼之身?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前世之時,
身為婦人,誑惑其夫,自噉美食,心懷慳嫉,憎惡其子而不施與。或有丈
夫,妻無異心,便起妬意,獨食美味,不施妻、子。以是因緣,墮於槃多
餓鬼之中,受餓鬼身,常為飢渴焚燒其身。其身廣大,長半由旬,於曠野
中四奔疾走,求覓漿水,高聲號叫,唱言飢渴。以此眾生前世之時,不以
財物、無畏布施,不行法施,以是因緣生餓鬼中,壽命長遠如上所說。經
五百歲,乃至惡業未盡,不破不壞,終不得脫。在食吐鬼中,常求嘔吐,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五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五二
困不能得。從此命終,生畜生中,亦常食吐,受飢渴苦。畜生中死,生於
人中,餘業因緣常患飢渴,於諸巷陌常拾世人所棄殘食,或從沙門及婆羅
門乞求自活。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諸餓鬼。彼以聞慧知此眾生,於前世時
多行貪嫉,常懷慳惜,不行布施。以不淨食,施諸沙門及婆羅門;如是沙
門及婆羅門,不知不淨而便食之。此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
道,生於食糞餓鬼之中。壽命長短如上所說。亦五百歲,飢渴燒身,求諸
糞穢,猶不可得。以業力故,常不從心,不淨之處,蛆虫糞屎,馳走求
索,常不充足。至命不盡,常受苦惱,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
得脫。若惡業盡,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人身難得,猶如海龜
遇浮木孔。遍受惡身。若生人中,貧窮多病,常困飢渴,恒乞朝 以自活
命,無量衰惡以為嚴飾。其身破裂,不淨臭穢,人所惡賤,口氣腥臊,其
齒 黑。餘業因緣受如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於餓鬼慳嫉地處。一切餓鬼慳嫉為本,
是諸眾生以何業故,生於無食餓鬼之中?彼以聞慧知諸餓鬼,前身之時以
慳嫉故,自覆其心,妄語欺誑,自恃強力抂誣良善,繫之囹圄,禁人糧食
令其致死;殺已快心,不生悔恨,心生隨喜,復教他人,既作惡業初不改
悔。如是惡人身壞命終,生於無食餓鬼之中,若男、若女生於其中,飢渴
之火增長熾燃,如山濬水涌波之力,腹中火起焚燒其身,無有遺餘。滅已
復生,生已復燒。有二種苦焚燒其身:一者、飢渴;二者、火燒。其人苦
逼,號叫悲惱,四方馳走,自業惡果,不可思議。其人如是受內外苦,一
切身分業火所燒,身內出火,自焚其體。譬如大樹,內空乾燥,若人投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五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五四
火,燒之熾燃。此鬼被燒亦復如是,遍身皆燃,哀叫悲哭,口中火出,二
焰俱起,焚燒其身;慞惶求道,地生棘刺,皆悉火燃,貫其兩足,苦痛難
忍,哀號悲叫;火燒其舌,皆悉融爛,如燒凝酥,滅已復生。以惡業故,
奔走求水,至諸池、流、泉源諸水,水即枯竭。其人惡業,至於林中遊戲
之處,若在高原、若陂澤中,顛倒見故,但見一切大火猛焰,山地、樹木
悉見熾燃。往趣諸水,見諸水邊守水諸鬼,手捉器杖,逆打其頭,受大苦
惱,皆由前世貪嫉心怨之所誑惑。壽命長遠,經五百歲,亦如上說。如是
惡業,常無所食,惡業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
不得脫。若業盡得脫,從此命終,惡業所吹,隨業流轉,受生死苦。人身
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若生人中,處母胎時,母不能食,令母身色憔
悴、醜惡;殺生業故,胞胎傷墮;設不胎夭,令母身體臭穢可惡,樂行不
善;若得出生,短命多難,王難繫縛,受牢獄苦,飢渴餓死。以餘業故受
如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食氣諸餓鬼等,
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於前世時,多食美食而自食噉,
不施妻、子及餘眷屬;妻、子但得嗅其香氣,不知其味。於妻、子前而獨
食之,以慳嫉故,同業眷屬而不施與,亦教他人不給妻、子,起隨喜心。
數造斯過而不改悔,不生慚愧。如是惡人,身壞命終,生於食氣餓鬼之
中。既生之後,飢渴燒身,處處奔走;呻吟號叫,悲泣愁毒;唯恃塔廟及
以天祀,有信之人設諸供養,因其香氣及嗅餘氣,以自活命。復有嗅氣諸
餓鬼等,以諸世人多病因緣,水邊林中、巷陌交道設諸祭具,因斯香氣以
自活命。如是食氣諸餓鬼等,無量苦惱,惡業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五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五六
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
苦。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若生人中,貧窮多病,身體臭穢。以
餘業故受如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食法諸餓鬼等,
以法因緣,令身存立而有勢力,以何業故生於其中?彼以聞慧見此餓鬼,
於人中時性多貪嫉,為活身命,為求財利,與人說法,心不敬重,犯戒、
無信,不為調伏諸眾生故,說不淨法,說言:殺生得生天福;強力奪財,
言無罪報;以女適人,得大福德;放一牛王,亦復如是。以如是等不淨之
法,為人宣說,得財自供,不行布施,藏舉積聚。是人以此嫉妬覆心,命
終生於惡道之中,受於食法餓鬼之身。是人尋命經五百歲,日月脩短,亦
如上說。於嶮難處東西馳走,求索飲食;飢渴燒身,無能救者。猶如乾
木,為火所燒。頭髮蓬亂,身毛甚長,身體羸瘦,脈如羅網,脂肉消盡,
皮骨相裏;其身長大,堅勁麁陋,爪甲長利。惡業所誑,皺面深眼,淚流
若雨,身色黤黮猶如黑雲,一切身分惡虫唼食,蚊虻、黑虫從毛孔入,食
其身肉,慞惶奔走。若至僧寺,或有人來於眾僧中,行二種施。因此施
故,上座說法及以餘人讚歎說法,此鬼因是得命、得力;命得存立,乃至
惡業未盡、不壞、不朽,終不得脫。若業盡得脫,從此命終,由前世時,
以種種心,造種種業,處處受生。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若生人
中,常守天祀,祠婆羅門,殺羊祀天;作呪龍師,不得自在,常依他人乞
求自活。惡業因緣還墮地獄,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食水諸餓鬼等,
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諸餓鬼:於前身時,惡貪覆心,麴釀酤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五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五八
酒,欺誑世間,加水灰汁,或沈蚓蛾,以惑愚人;不行布施,不修福德,
不持禁戒,不聽正法,不行正法,復教他人令行惡貪;見作隨喜,作已不
悔。如是惡業身壞命終,生於食水餓鬼道中。常患飢渴,焚燒其身,走於
曠野嶮難之處,惆慞求水,困不能得。其身狀貌,堅 可惡,如焦鹵地,
身破裂壞,舉體熾燃,長髮覆面,目無所見,飢渴燒身,走趣河邊。若人
渡河, 足之下遺落餘水,泥垢垂渧,速疾接取,以自活命。若有餘人在
於河側,掬水施於命過父母,則得少分;以是因緣命得存立。若自取水,
守水諸鬼以杖撾打,身皮剝脫,苦痛難忍,哀叫號哭,走於河側。以作惡
業,自誑身故,業繫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猶不
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業風所吹,流轉生死。人身難得,猶如海龜
遇浮木孔。若生人中,生於邊地,貧窮困厄,無有林樹,無水漿處,而依
住止。常患焦渴,恒困熱病,晝夜常渴。以餘業故受如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有諸餓鬼名阿
賒迦,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嫉妬惡貪自覆其心,見他
善人,因得少物,賣買價直不以道理,欺誑取物,作已隨喜,不生悔心,
亦教他人令作此惡;不行布施,不修福德,不持禁戒,心無誠信,不順正
法。其心麁獷,不可調伏,不親善友,常懷嫉妬。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
於悕望餓鬼之中。若諸世人,為亡父母、先靈設祀,如此餓鬼得而食之,
餘一切食悉不得食。常患飢渴,焚燒其身,如火燒林,無能救者;面色皺
黑,淚流而下,手 破裂,頭髮覆面,身色可惡,猶如黑雲。辛酸悲叫,
而說頌曰 :
不施則無報,無施果亦無,如無燈無明,不施無樂報。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五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六〇
如盲人無目,不能有所見,不施亦如是,來世無樂報。
若生餓鬼道,人中常貧窮,流轉受苦惱,嫉妬因緣故。
不施則無報,造業終不失,自業得果報,眾生依業食。
我為惡業燒,生在餓鬼中,受此大飢渴,猛火常熾燃。
何時離飢渴?何時得安樂?受苦極熱惱,何時得解脫?
不識道非道,不知善業果,飢渴如火燃,如是受苦惱。
亂髮覆面目,無人能救護,脈現如網縛,苦逼命不盡;
惆慞行曠野,常受諸苦惱,孤獨無救護,具受諸辛苦。
如是悕望餓鬼,呻吟奔走,處處逃遁。比丘觀已,如是思惟:『生死
熾燃,欲界增上。』如是餓鬼,若其種姓或時設供祭祀亡者,得而食之,
以濟身命;唯得食此,餘一切食悉不得食。惡業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
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若惡業盡,從此命終,業風所吹,流轉
世間,受生死苦。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若生人中,生工師家,
下賤僮僕,為人策使。餘業因緣受如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食唾諸餓鬼等,
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若男、若女,慳嫉覆心,以不淨
食,誑諸出家沙門、道士,言是清淨,令其信用而便食之;或時復以非所
應食,施淨行人;數為此業,復教他人令行誑惑;不行布施,不持禁戒,
不近善友,不順正法,樂以不淨而持與人。如是惡人身壞命終,生惡道
中,受於 吒餓鬼之身。為飢渴火,常燒其身,於不淨處,若壁、若地以
求人唾,食之活命;餘一切食;悉不得食,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六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六二
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若生人中,貧窮
下賤,多病消瘦,齆鼻膿爛,生除廁家,或於僧中乞求殘食,以自濟命。
餘業因緣受報如是。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魔羅食鬘餓
鬼,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以前世時,盜佛花鬘;及尊
重師長盜其花鬘。以淨潔故,用自莊嚴,不以惡心。其心貪嫉,身壞命
終,或生佛塔,或生天祀,而有神力。若人忿諍,詣塔要誓,則得其便;
能示惡夢,以怖眾人;若有異人,遭諸惡事,求其恩力, 言此鬼神,
──
有大威德神通夜叉, ──
以花鬘上之,因此事故得鬘食之,少離飢渴,不
為飢火之所焚燒。世人讚歎,鬼常喜悅。是食鬘鬼,乃至惡業不盡、不
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若生
人中,作守園人,賣花自活。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諸餓鬼,食血自活,
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見諸餓鬼,本為人時,愛樂貪嗜血肉之食。
其心慳嫉,戲笑作惡,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
惡道中。貪嗜血故,生囉訖吒餓鬼之中;受鬼身已,人皆名之以為夜叉,
供養奉事,以血塗泥而祭祀之。既噉血已,恐怖加人,數求禱祀,人皆說
之以為靈神。如是次第,得自活命。壽命長遠,亦如上說,經五百歲。如
是餓鬼作諸妖 ,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
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若得人身,生旃陀羅家,噉食人肉。以餘
惡業因緣故爾。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食肉諸餓鬼等,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六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六四
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嫉妬惡貪,自覆其心;以眾生肉
而作肉叚,臠臠稱之;賣買欺誑,實少言多,以賤為貴。如是惡人身壞命
終,墮於惡道,生在食肉餓鬼之中。是夜叉鬼,於四衢道,或在巷陌、街
巷、市店,或在城內僧所住處,天祀中生;形狀醜惡,見者恐怖,而有神
通;其性輕軟,不多為惡,行不淨施,以是因緣,故得神通, 以諸眾
──
生雜類牛、羊、麞、鹿之肉,設會與人,以是業緣,故有神力, ──
乃至惡
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
死苦。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有微善業,得生人中,墮於邊地,
如旃陀羅蠻夷之屬,噉食人肉。餘業因緣故受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食香烟諸餓鬼
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為嫉妬心、惡貪所覆,商賈
賣香,見人買香,速須供養,不以好香與彼買者,乃以劣香,價不酬直;
心無淨信,謂無惡報,不識諸佛真實福田。如是惡人身壞命終,生食香烟
夜叉鬼中,而有神通,身著香鬘、塗香、末香,伎樂自娛;或生神廟四郊
巷中、寺舍林間遊戲之處、重閣樓櫓,皆遍遊行。世間愚人恭敬禮拜,燒
沈水等種種諸香而供養之。以前世時,商賈賣香,令人供養勝上福田,非
心田故, ──
若於佛、法、僧中行少布施,得大果報;譬如尼拘陀樹,其
子甚小,種之良地,成樹甚大,枝條四布。若於佛、法、僧福田之中,行
布 施 者 得 大果報,亦復如是, ──
福田力故,如是夜叉有神通力,而得樂
報。於鬼世界得脫苦已,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於生死。人身難得,猶
如海龜遇浮木孔。若生人中,生貧窮家,其身香氣而似香塗。以餘業故受
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疾行諸餓鬼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六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六六
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貪嫉覆心,或為沙門,破所
受戒,而被法服;自遊聚落,諂誑求財;言為病者,隨病供給,竟不施
與,便自食之;為乞求故,嚴飾衣服,遍諸城邑,廣求所須,不施病者;
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阿毘遮羅餓鬼之中。受鬼身已,於不
淨處,噉食不淨,常患飢渴,自燒其身。若有眾生,行不淨者,如是餓鬼
則多惱之,自現其身,為作怖畏,而求人便;或示惡夢,令其恐怖。遊行
塚間,樂近死屍;其身火燃,烟焰俱起。若見世間疫病流行,死亡者眾,
心則喜悅。若有惡呪,喚之即來,能為眾生作不饒益。其行迅疾,一念能
至百千由旬,是故名為疾行餓鬼。凡世愚人所共供養,咸皆號之以為大力
神通夜叉。如是種種為人殃禍,令人怖畏,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
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若生人中,生呪
師家,屬諸鬼神,守鬼神廟。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伺便諸餓鬼
等,常求人短,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貪嫉覆心,誣抂
眾生而取財物;或作鬪諍,恐怖逼人;侵他財物,於村落、城邑劫奪他
物;常求人便,欲行劫盜;不行布施,不修福業,不親良友;常懷嫉妬,
貪奪他財,見他財物,心懷惡毒;知識善友、兄弟親族,常懷憎嫉,眾人
見之,咸共指之,為弊惡人。是人身壞,墮於惡道,受蚩陀羅餓鬼之身,
遍身毛孔自然火焰,焚燒其身,如甄叔迦樹花盛之時,為飢渴火常燒其
身,呻號悲叫奔突而走,求索飲食欲以自濟。世有愚人,逆塔而行;若見
天廟,順行恭敬。如是之人,此鬼得便,入人身中食人氣力。若復有人,
近房欲穢,是鬼得便,入其身中食人氣力,以自活命,自餘一切,悉不得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六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六八
食。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
流轉,受生死苦。若生人中,多遭眾難, ──王難、水難、火難、賊難、
飢儉之難,常生貧窮下賤之處,多諸病苦,身體 羸。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地下黑闇之
處諸餓鬼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愚癡造惡,貪嫉覆
心,抂法求財,繫縛於人,置闇牢中,令其黑闇,目無所見;互相呼聲,
音常哀酸,在於獄縛,受大憂苦,無人救護。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黑闇
處,生餓鬼中,在於地下黑闇之處,有大惡蛇,遍滿其中。受身長大,長
二十里,風寒噤戰,飢渴燒身,頭髮蓬亂,身體羸瘦,打棒其身,皆悉破
壞;行大嶮難黑闇之處,受大劇苦,惆障奔走,唯獨無侶,猛風勁切,猶
如刀割;以惡業故求死不得,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
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
孔。若生人中,多處深山、幽嶮、海側,不見日月;生此國土,其目盲
冥,無所見了,貧窮下賤,乞求自活。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有餓鬼,名曰神
通大力光明,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妄語誑人,貪嫉破
壞;偷盜他財,誑人取物;或恃勢力強奪人財,賜諸惡友,不施福田,不
淨布施, ──
為求恩故,為求救故,為節會故,為急難故,為親附故,為
如是等是為不淨施。是人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大力神通鬼中;受鬼身已,
多有無量苦惱餓鬼,圍遶左右,在於深山,或處海渚,生處其中,神力自
在。唯此一鬼受第一樂,自餘眷屬,身如燒林,飢渴火逼,皆共瞻視。是
受樂鬼,不淨施報,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諸生死。人身難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六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七〇
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若得為人,於飢饉世統領國土,或為大臣。以餘
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夜熾燃諸餓鬼
等,火從身出,呻號悲叫,奔突而走,至諸城邑、村落人間、山林住處,
身如火聚,飢渴火燃,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貪嫉覆
心,破壞他人,妄語誑人,抂奪人財,破人城郭,殺害人民,令他眷屬宗
親散壞,抄掠得財,持奉王者、大臣、豪貴,得王勢力,王善其能稱歎讚
美,轉增兇暴,如上所說。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闍婆隸餓鬼之中。以前
世時,夜行劫奪,繫縛於人,加諸楚毒;以是因緣,夜則遍身熾燃火起。
以前世時繫縛於人,號哭叫喚;以是因緣熾火燃身,悲聲大叫。惡業不
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從此命終,隨業
流轉。人身難得,如海中龜值浮木孔。若得人身,常為他人之所破壞,設
有財物,多為王、賊侵凌劫奪;若登高危,或昇林樹,顛墜傷身。以餘業
故受如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有餓鬼,常求人
便,伺求其短,殺害嬰兒,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前世
之時,為他惡人殺其嬰兒,心生大怒,即作願言:『我當來世作夜叉身,
報殺其子!』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受蚩陀羅餓鬼之身。常念怨
家,瞋恚含毒,求諸婦女產生之處,伺嬰兒便而斷其命。此鬼勢力神通自
在,若聞血氣,於須臾頃,能行至於百千由旬。若婦人產,以微細身而求
其便,以瞋恚心常求其便,處處追逐,欲殺嬰兒,求其害便。如是餓鬼遍
一切處,求小兒便,覓其因緣,若母犯過,育養失法,得其子便。若不淨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七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七二
穢污,為鬼得便,闚視 牖,或復門中大小便處,不淨水邊,呪中求短,
求彼所忌。若見影像,若衣不淨,若火、若水、若地、若刀,若求喜慶,
若臨高巖,若上高閣,上下求便。如是種種常求其便,怨怒之心常不捨
離,如上所說。若得其便,能害嬰兒;若不得便,至於十歲種種求便,猶
殺不捨。如是不善自纏其心,飢渴燒身,不能殺害,若得其便則斷其命。
若此小兒有強善業,或為善神之所擁護,不能殺害。彼鬼瞋心,從此命
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人身難得,猶如海龜值浮木孔。若生人中,宿
業瞋習,怨結所縛,無緣之處悉如怨家,種種方便求他短闕。以餘業故受
如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迦摩餓鬼,
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若男、若女、若黃門人,著種種
衣,而自嚴飾,服女人衣行婬女法,若人欲發,與之交會;因此事故而得
財物,施與凡人,非福田處,不淨心施。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欲色餓
鬼之中;受鬼身已,種種嚴飾隨意所念,皆得從心,欲善則美,欲惡則
醜;若其欲作愛、不愛色,悉能為之。或作男子顏容端正,或作女人姿首
美妙,或作畜生相貌殊異,能作種種上妙莊嚴,能遍遊行一切方所。若得
食飲,能食無患,少行施故,能以微細之身,盜入人家,以求飲食。世人
說言:『毘舍闍鬼,盜我飲食!』或作人身,入他節會;或作鳥身,食人
祭飯;其身細密人不能見,此鬼如是隨意能現種種眾色,世人皆名如意夜
叉;或作女身與人交會。如是種種莊嚴誑人,行於人間;在鬼道中,乃至
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
生死苦。人身難得,如海中龜值浮木孔。若生為人,墮伎兒中,著種種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七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七四
衣,縱逸遊戲,以求活命;自以己妻令他從事,而求財物。以餘業故受如
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海渚諸餓鬼
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前世之時,見有行人欲過曠
野,病苦疲極,於是人所多取其價,與直薄少。以惡貪故巧辭欺誑,曠野
空乏遠行之人,以是因緣生海渚中。是海渚中無有樹林、陂池、河水,其
處甚熱,於彼冬日甚熱毒盛,欲比人間夏時之熱過踰十倍,唯以朝露而自
活命。雖住海渚,不能得水,以惡業故見海枯竭。設見樹林,皆悉熾燃大
火焰起,望心斷絕;眾惡臻集,無有安隱,飢渴燒身,呻號悲惱,自心所
誑,處處奔走,悲聲叫絕,無救無護,無依無恃,頭髮蓬亂,身體羸瘦,
一切身脈,皆悉麁現,猶如羅網。所至之處,皆悉空竭,無救無歸,無依
無怙,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使不死,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
轉,受生死苦。人身難得,如海中龜值浮木孔。若生人中,生在海渚,或
有一足,或復短足,困乏漿水。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閻羅執杖餓
鬼,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以慳嫉故自壞其心,親近國
王、大臣、豪貴,專行暴惡,心無慈愍,不行正理,為諸賢善之所輕毀。
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受閻羅王執杖鬼身,於鬼世界,為閻羅王趨走給使。
若有眾生造諸惡業,時閻羅王即令此鬼錄其精神。此鬼身色醜惡可畏,手
執刀杖,頭髮蓬亂,倒髮覆身,長脣下垂,耽耳大腹,高聲大叫以怖諸
鬼。手執利刀擬諸罪人,反執其手以繩縛之,將詣王所,白大王言:『我
於人中攝此罪人,來至於此。大王!此人前世行不善業:身業不善,口業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七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七六
不善,意業不善,願王呵責!』時閻羅王即說偈頌而呵責言:
汝是人中愚癡輩,種種惡業自莊嚴,
汝本何不修善行,如至寶渚空歸還?
善業因緣得樂果,樂果因緣生善心,
一切諸法隨心轉,流轉生死常不斷。
一切諸行悉無常,猶如水泡不堅固,
若能如是修正法,是人未來得勝報。
若有人能常修善,捨離一切諸惡業,
是人則不至我所,乘階上生受天報。
若人愚癡無覺悟,愛樂惡業至我所,
能捨惡業諸不善,是人則行第一道。
若見世間諸業果,亦見天上種種樂,
如是猶起放逸心,是人不名自愛身。
為利誑故造惡業,放恣一切身口意,
如是人等行各異,汝今業對至我所。
汝為眾惡所誑惑,畢定行於嶮惡道,
若人愛樂造惡業,未來人身甚難得。
若人遠離眾惡業,憙行善法心愛樂,
此人現世常安樂,必得涅槃解脫果。
若有眾生習善行,於世間中最殊勝;
若人習學不善業,一切世間最大惡;
若有智慧行善人,能離初中後惡法;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七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七八
若有造習眾惡業,則入地獄受苦報。
能以善法調諸根,則獲世間淨勝法,
是人身壞命終時,上生天宮受快樂。
業繫縛汝甚堅牢,閻羅使者之所持,
送至恐怖諸惡道,閻羅世界大苦處。
汝於前世作眾惡,此業今當還自受,
自作自受不為他,若他所作非己報。
如是閻羅王呵責罪人已,使者將出。以此罪人自作惡業,自業所誑,
將受果報種種苦惱。楚毒治之,飢渴所逼,但食風氣,惡業不盡,故使不
死。從此得脫,隨業流轉,受生死苦。若處人中,生在邊戍、幽山嶮谷、
深河峻岸危怖之處;有自在者行於此路,令其引導。以餘業故受斯罪報。
復次,行者內觀於法。云何比丘觀於五地?彼以聞慧明眼觀察十種色入。
何等為十?一者、眼入;二者、色入;三者、耳入;四者、聲入;五者、
鼻入;六者、香入;七者、舌入;八者、味入;九者、身入;十者、觸入。
云何比丘眼緣色相?比丘觀眼緣色,而生於識,三法和合而生於觸。
觸共受、想、思、識者,觸相觸者,覺相受者,知相想者,如長短、愛不
愛,現見相對等,思者識知一緣,而各各相、各各自體,如十大地法。何
等為十?一者、受;二者、想;三者、思;四者、觸;五者、作意;六
者、欲;七者、解脫;八者、念;九者、三昧;十者、慧。一緣而各各
相,識等十一法亦如是。猶如日光一起,眾光自體各各別異。如識自體
異,乃至思亦如是。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七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八〇
彼比丘如實知色入,觀眼空無所有,無堅無實。比丘如是如實知道,
離於邪見,正見心喜,眼離癡垢,實見其眼但是肉段,癡無所知,但是淚
竅。如實知已,離於欲心,觀眼無常。知無常已,但是肉團,住在孔穴。
如實知眼、筋脈纏縛,當知眾緣和合而有眼入。如是眼者,無有見者,無
我、無知,乃至苦亦如是。觀眼入已,得離欲意。是比丘如實觀察眼入
已,分別觀色。如是色者,愛以不愛皆悉無記,以分別生,何法可見?何
者為淨?何者是常?何者可貪?比丘如是思惟、觀察,如實知色,非有、
非樂。如是思惟、觀察色相,無堅無實以分別生,愛、不愛等非實有耶。
一切眾生於愛、不愛虛妄貪著,如此色者,非有自體、非常、非有、非
真、非樂、非不壞法、非堅、非我,以貪欲、瞋、癡自覆心故,生愛、不
愛,非色有愛、有不愛耶,以憶念生故。比丘如是觀於色入,見名、色
已,不貪、不染,不迷、不取,知色無堅。彼比丘如是觀眼、觀色入已,
不著眼識,得離欲穢,眼識非我,我非眼識;觸、受、想、思亦復如是。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噉小兒諸餓鬼
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惡術呪龍為除災雹,誑惑病
人,呪術夜叉取人財物,或復殺羊。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活地獄,受無
量苦。從地獄出,生婆羅婆叉餓鬼之中。復有眾生,殺生餘報生在人中,
為此餓鬼偷而食之;或至產婦所住之處,取彼嬰兒,或匍匐時,或始行
時。如是餓鬼偷諸小兒,次第食之。若得其便即能斷命,若無殺業莫能為
害。伽他頌曰:
惡業繫縛受惡果,若行善業受樂報,
業繩長堅繫縛人,縛諸眾生不得脫。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八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八二
不得安隱涅槃城,長流三有受眾苦,
能以智刀斬斯業,必得解脫諸熱惱。
以斷業繩無繫縛,得至無為寂靜處,
如魚入網為人牽,愛縛眾生死亦爾。
如人毒箭中野鹿,其鹿狂怖走東西,
毒藥既行不能脫,愛縛眾生亦如是。
常隨眾生不放捨,觀愛如毒應遠離,
愚癡凡夫為愛燒,猶如大火焚乾薪,
是愛初染難覺知,得報如火自燒滅。
若欲常樂心安隱,應捨愛結離諸著,
如魚吞鉤命不久,愛結縛人亦如是。
縛諸眾生詣惡道,墮於餓鬼飢渴逼,
餓鬼世界諸苦惱,處處逃遁而奔走;
地獄趣中受苦者,皆由愛結因緣故。
若諸貧窮困病人,求索朝 自存濟,
皆由愛結因緣故,受斯苦報聖所說。
如是具觀一切貪嫉因緣果報,於生死中得生厭離,棄捨諸欲。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食人精氣諸
餓鬼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於前世時,巧辭誑人詐
言親友:『我為汝護!』其人聞已,策心勇力。是時彼人令他入敵,欲喪
其命,捨之而去竟不救護,欲於王所取其財物。時被誑者沒陣而死。彼人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八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八四
以是不善因緣,身壞命終,墮於食人精氣餓鬼之中,受大飢渴自燒其身,
刀斫其體皮肉斷壞,從空雨刀,遍走四方無逃避處。若見有人行惡無信,
不奉三寶,即得彼便,入其身中食噉精氣,以自濟命。求之甚難,困不能
得,或至十年,或二十年,乃得一便,常困飢渴。自作惡業,還自受之,
惡業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不盡、不失、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
脫,從此命終,生於人中,常守天祀,貧窮困厄,不得自在,食噉殘祀。
以餘業故依他自活。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有餓鬼名梵羅
剎,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前世之時,殺害生命以為大
會,謂其希有。販賣飯食,賤取貴賣,貪嫉破壞。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墮
餓鬼中,名婆羅門羅剎餓鬼,為飢渴火焚燒其身,馳奔疾走,現視人像,
殺害眾生,或住空巷衢道、四交路首,以求人便。諸婆羅門殺生設會,多
生其中。或自藏身以殺害人,或入人身中以斷人命,呪術人言,鬼神著
人,入人身已,令人心亂狂惑無知。如是惡業,常作眾惡,飢渴燒身,受
大苦惱,住餓鬼界,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命終,
餘業因緣生在人中,常食人肉,或飲人血。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火爐中食諸餓
鬼等,以何業故生於彼處?彼以聞慧知此眾生,遠離善友,貪嫉覆心,喜
噉僧食。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受無量苦,從地獄出,生於君茶餓
鬼之中。既生之後,飢渴燒身,如火焚林,周遍奔走,而求飲食。自業所
誑,於天寺中被燒殘食,合火而噉。心常憶念火爐殘食,飢渴燒身,二火
俱起,呻吟號叫。作諸惡業,決定成熟,乃至惡業不盡猶不得脫。業盡得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八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八六
脫,餘業因緣生於人中,貧窮多病,隨其行處常為火燒,野火所焚。以餘
業因緣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多行嫉妬,習於
遍業,究竟成業,墮餓鬼道,生於不淨巷陌之中,以何業行生於彼處?彼
以聞慧見此眾生,慳嫉覆心,以不淨食,與諸梵行清淨之人,以是因緣,
身壞命終,生於不淨囉他餓鬼之中。若於晝日人不能見,若人夜行則多見
之。若城邑、聚落眾聚之處,若住曠野、行軍廁屏穢惡之處,虫蛆滿中,
臭處不淨;若人見者,惡不欲視,嘔吐捨去。如是餓鬼生在其中,由前世
時,以不淨食持與眾僧,以是因緣生不淨處,受大苦惱。雖處其中,常不
得食,有諸惡鬼,手執利刀,刃出火焰,在傍守護,常困飢渴,一月、半
月乃得一食,猶不得飽。設得食飽,守糞諸鬼,強打令吐,飢渴燒身,呻
號哀叫,交橫馳走,憂惱悲泣,即以伽他而說頌曰:
種子不善因緣故,獲得憂苦惡果報,
因果之性相相似,惡業因緣得苦報。
為惡業鉤之所牽,如魚吞鉤入惡道,
吞鉤之魚尚可脫,惡業牽人無免者。
諸業大力牽眾生,不善業繩之所縛,
將詣餓鬼世界中,具受諸大飢渴苦。
諸餓鬼等飢渴苦,過於火刀及毒藥,
如是飢渴有大力,無量飢渴惱眾生,
無一念時得休息,晝夜苦惱常不離,
乃至不得微少樂,常受種種諸辛苦。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八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八八
以作苦業因緣故,生惡道中受苦報,
於此苦報難得脫,何時當得受安樂?
所見諸泉悉無水,一切陂池皆枯竭,
處處逃奔求水漿,往至諸河悉不見。
我所行處求諸水,山林曠野無不遍,
隨所至處望水飲,求覓少水不能得,
飢渴之火燒我身,無歸無救受大苦。
如是餓鬼自業所誑,呻喚哀號,乃至惡業不盡故不得脫,報盡命終,
以餘業故生於人中,受諸婬女、婦女之身;若得男身,生除糞家,身服女
人所著之衣,行女人法。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以何業故生於食風餓鬼之中?
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見諸沙門、婆羅門、貧窮、病人來乞求者,許施其
食,及其來至竟不施與,令此沙門及婆羅門、貧窮、病人,飢虛渴乏如觸
冷風。彼妄語人身壞命終,墮於婆移婆叉餓鬼之中。既受鬼身,飢渴苦
惱,如活地獄,等無有異;奔走四方無所悕望,無人救護,無依無怙。自
心所誑,於遠方處,適見飲食在於林間及僧住處,奔走往趣,疲極困乏,
飢渴倍常,張口求食,風從口入,以為飲食。以惡業緣故使不死。惡業持
身,妄見食想。猶如渴鹿,見陽焰時,謂之為水,空無所有,如旋火輪。
以前世時虛誑許人,而竟不與。以此報故但眼見食,而不能得。伽他頌曰:
因果相似聖所說,善因善果則成就,
善因則不受惡果,惡因終不受善報。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八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九〇
因緣相順縛眾生,生死相續如鉤鎖,
生死繫縛諸眾生,輪迴諸趣莫能脫。
若能斷除諸繫縛,堅牢鉤鎖業煩惱,
是人能至寂靜處,永斷一切諸憂惱。
其人如是受相似因苦報之時,自心所誑,奔突馳走,常食風氣,以自
活命,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命終生於人中,貧窮
下賤人所輕忽,常為眾人許施房舍、飲食、衣物,而無與者;聞他許時,
心悅望得,至後不獲,轉懷憂結。受二種苦:一者、飢渴;二者、憂惱,
受大苦惱;以餘業故受如斯報。伽他頌曰:
如是眾生惡業熏,具受種種諸苦惱,
如糞所熏甚可惡,如是惡業應捨離。
善法所熏最殊勝,能永離於惡道苦,
如瞻蔔花熏香油,花雖滅壞香油在。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食火炭諸餓鬼
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典主刑獄,貪嫉覆心,打縛
眾生,禁其飯食,令他飢渴,噉食泥土以續生命。此典獄人,以是因緣身
壞命終,墮於食火餓鬼之中,常至塚間,噉燒屍火,猶不能足。如是惡
業,因時悅樂,受報極惱心不愛樂,不淨可惡,愛毒勢力因緣和合,受於
食火餓鬼之身。若得食火,少除飢惱,如人以水滅世間火。比丘!如是觀
時,於世愛欲深生厭離,不樂與俱,作是念言:『愚癡凡夫為愛所使,不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九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九二
得自在!』食火除飢,無法可喻,受餓鬼身,乃至惡業不盡、不壞,故不
得脫。業盡命終生於人中,常生邊地飢儉之處,所食麁惡,無有美味,不
識鹽味。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食毒諸餓鬼
等,以何業故生於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貪嫉覆心,以毒食人,令其
喪命取其財物。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活地獄具受眾苦,從地獄出,生於
食毒餓鬼之中,在於民陀山窟之內,或在波梨耶多幽嶮山中,或生冰山極
冷之處,或在摩羅耶山極嶮惡難,多有毒處,無有漿水,多饒毒藥。寒則
冰凍,熱則毒盛,甚可怖畏。叢石峻巖、師子猛虎所居之處,而生其中。
寒苦極惱過人百倍,夏日熱惱百倍於人。盛夏五日,空中雨火,燒其身
體;極冬寒至,於虛空中五日雨刀;以惡業故,空中雨火及雨刀劍,住嶮
難處,為飢渴火焚燒其身,叫喚悲惱,以毒藥丸而自食之。食已即死,惡
業不盡即便還活;既得活已,飢渴倍前,呻號悲哀,有利嘴鳥來啄其眼,
受大苦痛,舉聲大叫;鳥啄食已,眼復還生。如是受苦,乃至惡業不盡、
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命終生於人中,交道、巷陌以自存活,惡業
所熏猶行蠱毒,還墮活等大地獄中。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曠野諸餓鬼
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以前世時,於曠野無水、嶮
難之處,日光焰暑,求福之人種植林樹及造湖池,以給行路。有諸群賊,
決去池水,令道行者疲極渴乏、氣力微劣,破壞劫剝奪其財物,嫉妬覆心
不肯布施。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阿吒毘餓鬼之中,大火燒身如燃燈樹,
日光焰曝,走於曠野叫喚求水及求飲食,求哀自救。如是餓鬼以惡業故,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九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九四
遙見陽焰謂是清水,平住湛然,疾走往趣,望得水飲,不計疲極;所至之
處,但見空地了無有水。何以故?陽焰之中性自無水,云何而得?是鬼慞
惶,走於曠野,荊棘、惡刺貫其兩足,疲極望水,悶絕躄地;惡業力故死
已復生,飢渴惱逼過前十倍。未起之間,烏、鵄、雕、鷲競啄其眼,食其
身肉;分張摑裂,破散身骨。三苦並至,受大苦惱,無歸無救,互相悲
告,即以伽他而說頌曰:
雕鷲烏鵄諸惡鳥,金剛利嘴啄我身,
摑裂破壞無全處,具受眾苦無救護。
諸業如影不離身,如昔惡業今受報,
我等宿害行路人,以是今受大苦惱。
業圍所繞業繩 ,不見有可求脫處,
唯有惡業盡壞時,乃能脫此大苦惱。
惡業能將諸眾生,業牽令至可畏處,
惡業能隨至何所?至受果時惡業熟。
業縛眾生遊三界,輪轉無窮無休息,
若行善業捨眾惡,則離眾苦無饒益。
若人不愛諸惡業,觀之如火不貪著,
是人不至餓鬼趣,不為飢渴火所燒。
於須臾時常增長,飢渴苦痛念念生,
身體熾火照山谷,猶如大火燒山林。
野火焚燒大山林,大龍降雨則能滅,
劫火一起海水竭,我火不可如是滅。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九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九六
業薪因緣生此火,為愛欲風之所吹,
此惡業火燒我身,周遍圍遶無空缺。
持戒精進智慧水,以布施瓶而盛之,
寂滅大人持此水,能滅三界諸業火。
若為三業之所使,三業流轉行諸有,
是人迴旋行三處,如是三法之所誑。
三十六業所驅使,不能離於四十行,
九十八種諸結使,如是等法行三界。
以一百八明智慧,思惟十二之深義,
若人能知法非法,是人則得無量樂。
若有能知二種相,思惟二八特勝行,
思惟十六特勝已,是人遠離眾惡道。
若人能見二種道,是為四法究竟人,
已得超越四流海,是人覺悟無眾惱。
能善修行八聖道,十力之義善知見,
善知二苦之因緣,是人則到無生處。
若人善達二諦義,能善思惟四念處,
能觀過去未來世,不為魔網所障礙。
我為惡業之所使,遠離眾善白淨法,
到諸餓鬼世界中,自造惡業癡所惑。
如是有諸餓鬼,利根智慧,有少善業,憶念本行,數數呵責諸餓鬼
等。雖復呵責諸餓鬼等,然其惡業猶不得脫,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九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一九八
朽,故不得脫。業盡命終生於人中,常行山嶮,隨逐群鹿。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塚間住諸餓鬼
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貪嫉覆心,見有信人持花施
佛,盜取此花賣之自供,此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餓鬼中,受於塚
間餓鬼之身。飢渴熱惱,常食燒死人處熱灰、熱土。一月之中乃得一食,
或得、不得。頭冠鐵鬘,火焰俱起,頭面髑髏皆悉融爛;燒已復生,次著
鐵鬘,以貫頸上,火焰復起,燒燃咽胸一切身分,從內出火遍燒其身。以
前世時盜佛花鬘,故獲斯報。受身醜惡,身上火起,諸虫唼食,有異羅剎
來至其所,以杖、打棒、刀斫其身,痛急號叫,受三種苦。何等為三?一
者、飢渴;二者、鐵鬘;三者、羅剎刀杖打斫。以惡業故受如是報。憂悲
苦惱,即以伽他而說頌曰:
我受飢渴諸辛苦,鐵鬘貫身火熾燃,
刀杖打斫第三苦,具受如是諸憂惱。
我為自心之所誑,為諸惡業癡所惑,
今日受斯餓鬼苦,永離知識及親族。
非是知識及妻室,亦非男女諸眷屬,
能救我此業繫苦,是業大力不可奪。
苦樂由業非他作,我今受斯三種業,
布施持戒及聞法,我得聞已不修故。
我為癡網所覆故,造作種種眾惡業,
第一惡業因緣故,我今受斯大苦報。
我今若得免離此
  餓鬼世界大苦處,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一九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〇〇
如是惡業未來世
  乃至失命願不作。
是時餓鬼如是說已,大苦所壓,悔本造業,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
朽,故不得脫。業盡命終生於人中,墮旃陀羅家,屠兒魁膾、擔負死屍。
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樹中住諸餓鬼
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於前世時,見人種植福德林
樹,為遠行者及病困人,以貪嫉心斫伐取材,及盜眾僧園林樹木。此人以
是不善因緣,身壞命終,墮毘利差餓鬼之中,生在樹中;以惡業故,寒則
大寒,熱則大熱,逼迮壓身;如賊木虫,受大苦惱,身體萎熟,為諸虫蟻
唼食其身。若有以食棄之於樹,得而食之,以自活命。於餓鬼中受諸辛
苦,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命終,生於人中,常賣藥
草、林木、花葉以自存活,為他所使,不得自在,受大苦惱。以餘業故受
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見有餓鬼,住四交道,因以
為名,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貪嫉、壞心盜他行糧,取
已含笑捨之而去。其人失糧,行於曠野,受大飢渴。如是之人,以此惡業
身壞命終,墮遮多波他餓鬼之中;以惡業故,自然而有鐵鋸截身,縱橫四
徹,飢渴燒身。若諸世間多病因緣,交道設祀, 凡夫愚癡不識因果,
──
行於惡見,交道祭祀,後病得差,謂是鬼恩。 ──
是交道鬼因此祭食以自
濟命,若是餘飯則不能食。惡業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
朽,故不得脫。業盡命終生在人中,貧窮下賤,生於屠兒殺羊之家。以餘
業故受如斯報。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二〇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〇二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諸眾生,行於邪
道,諂曲作惡,行於惡因;說邪見法,謂是真諦,不信正法。如是之人身
壞命終,墮魔羅身餓鬼之中,受惡鬼身。若諸比丘行時、食時及坐禪時,
是魔羅鬼為作亂心、妨礙之事,或發惡聲令其恐怖,為作惡夢。如是餓鬼
為魔所攝,憎嫉正法專行暴惡。以此現造惡業緣故,大熱鐵摶從口中入,
如地獄人等無有異,吞噉熱鐵,受大苦惱,無有休息。從此魔羅迦耶鬼
中,命終之後墮地獄中,多劫受苦,或滿十劫,或二十劫,如是決定在三
惡道,或被燒炙,或受打棒,為他食噉。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
若生人中,盲冥瘖瘂,聾頑無知,一切眾衰、無量病惱莊嚴其身,貧窮下
賤。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以聞慧觀,如是略說餓鬼之
處。若分別說,有無量種眷屬餓鬼,有住海中,有住海渚,有住閻浮提,
有住瞿陀尼,有住弗婆提,有住欝單羅越等,大洲中間之所住處,但以一
名門說有種種名門,有羅剎鬼、鳩槃茶鬼、毘舍闍鬼。知彼鬼神微細業
行,各以何業而生彼處?食何等食?以何等行?何所欲樂?如是餓鬼,以
何緣故而生此處?皆由不能調伏心之獼猴,行不調柔。猶如象耳,無有住
時;如鳥在林,為人所射,間別趣枝,從一至一,於一切境界常伺不息;
猶如大風,吹動諸塵。是心可畏,如師子獸、如虎、如豹、如蛇、如毒尚
可調伏,是心難調復過於此,隨所造業得相似果。是心如是難可覺知,如
是染心縛諸眾生。若心清淨,則得解脫。是心如王,諸根圍遶以為眷屬,
由心造業,業因緣果,以果因緣,故有五道。心如機關,諸根如絲;五根
及心不善調御,行於惡道;若能善調作諸善業,生天、人中,乃至證得不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二〇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〇四
動涅槃。比丘!如是觀微細心行,隨順觀察。如是觀已,於生死中得大厭離。
是比丘先已觀地獄苦,厭離生死;次觀餓鬼世間種種眾苦,得入苦聖諦;
得苦諦無礙行,未得無礙道證。
復次,修行者內觀於法,順法修行。彼比丘如實觀業果報,先已分
別觀諸地獄,次觀餓鬼諸道差別,如實見諸生死過患,甚可惡賤。如是觀
已,離魔境界,厭捨生死,起精進力,以求涅槃,成就具足,得十五地。
既成就已,爾時地神、諸夜叉等,心大歡喜,告虛空夜叉;虛空夜叉聞已
歡喜,告四大天王;時四天王聞已歡喜,告三十三天;帝釋眷屬聞已歡
喜,告夜摩天;夜摩天等,聞已歡喜,告兜率陀天;兜率諸天聞已歡喜,
告化樂天;化樂諸天聞已歡喜,告他化自在天。如是欲界次第相告,其聲
展轉,從梵身天乃至光音天,咸作此言:『閻浮提中某國、某城、某村、
某邑、某種姓中、某善男子,剃除鬚髮,以信出家,離魔境界,欲破魔
軍。令魔使者生大怖畏,能動一切諸煩惱山,入於正道,欲放光明,今得
如是十五地行。』時光音天聞是語已,皆大歡喜,告餘天眾:『汝等諸
天,應生歡喜,增長正法,減損諸魔及魔眷屬,令正法河流注不斷,竭邪
見池,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摧滅邪徒,紹隆正法,欲散生死!』欲界
天子聞此語已,甚大歡喜。讚說之音,如是次第展轉相告,乃至光音一切
天眾。比丘!如是勤修精進,心不休息,端直不諂,遠離邪曲,如是求涅
槃城,善音名稱遍諸天眾。」
《正法念處經 餓
‧鬼品》
第正
《四法
十念
一處
出經《勝餓

‧鬼經品
》》 二〇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〇六
《優婆塞戒經 雜
‧品》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
  譯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修六波羅蜜,能為眾生作何等事?」
「善男子!如是菩薩能拔沈沒苦海眾生。
善男子!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得癡、貧報。是故
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
善男子!若人樂施,一切怨讎悉生親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
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
善男子!若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義不然,
何以故?施即五陰。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為自利、
他利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布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遠離煩惱,多
財巨富,名施正果;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名施餘果。施果三
種:有勝財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
向須陀洹至後身菩薩,乃至成佛,是名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若有
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是名財勝;以是物施故得勝果。若有施
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得勝果。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
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善 男 子 ! 至 心 施 者 得 何 等 果 ? 若 至 心 施 者 , 是 人 則 得 多 饒 財 寶 ──
金、銀、琉璃、車渠、馬瑙、真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
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〇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〇八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已能用。自手
施者得如是報。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常為父母、兄
弟、宗親一切眾生之所愛念。信心施者加如是報。
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
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
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是財已,王、
賊、水、火所不能侵。
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
遠聞。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
是人因是得上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
善男子!若人說言: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辯,無受者故。
是義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應得如是五報。
善男子!譬如比丘修習慈心,如是慈心實無受學,而亦獲得無量果
報。施塔像等亦應如是,得五果報。善男子!如人種穀終不生瓜。施於塔
像亦復如是,以福田故,得種種果。是故我說:田得果報,物得果報,施
主得報。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
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菩薩修行如是二施,為二事故:一、令眾生遠
離苦惱;二、令眾生心得調伏。
善男子!復有三種施: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以
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為壞邪見說於正法,能分別說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〇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一〇
實、非實等,宣說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若有眾生怖畏王者、師子、
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為救濟,名無畏施。自於財寶破
慳不 ,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牛羊象馬、房舍臥具、樹林泉井、奴
婢僕使、水牛駝驢、車乘輦輿,瓶瓮釜鑊、繩床坐具、銅鐵瓦器,衣服瓔
珞、燈明香花,扇蓋帽履、机杖繩索、犁鎒斧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
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若起僧坊及起別房,如上施與出家之
人,唯除象、馬。
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慳貪心;二、不修施;三、輕小物;四、求
世報。如是四累,二法能壞:一、修無我;二、修無常。
善男子!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瞋心;二者、慳心;三者、妬
心;四者、貪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樂布施。
樂施之人獲得五事: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者、一切眾生樂見
樂聞;三者、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稱;五者、莊嚴菩提。
善男子!菩薩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為一切施也?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淨心施於受者,名一切施;
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愛之物破慳能捨,名一切施;施不求報,名一切
施;施時不觀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親等施,名一切施。菩薩施財,凡有
二種:一者、眾生;二者、非眾生。於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 惜,名一
切施。菩薩布施由憐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時、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或時設以不淨物施,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鎖等物,
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終不以施。不施病人不淨食藥。不劫他物乃至一
錢,持以布施。菩薩施時雖得自在,終不罵打,令諸僕使生瞋、苦惱。如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一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一二
法財施,不求現在、後世果報。施已,常觀煩惱罪過,深觀涅槃功德微
妙,除菩提已更無所求。施貧窮時,起悲愍心;施福田時,生喜敬心;施
親友時,不生放捨心。若見乞者,則知所須,隨相給與不令發言。何以
故?不待求施,得無量果。
善男子!施主有三,謂下、中、上。不信業果,深著慳 ,恐財有
盡;見來求者,生瞋礙想。是名為下。雖信業果,於財生慳,恐有空竭;
見來求者,生於捨心。是名為中。深信業果,於財物所不生慳 ,觀諸財
物是無常相;見來求者,有與則喜,無與則惱,以身質物而用與之。是名
為上。
復有下者,見來求者, 面不看,惡罵毀辱;復有中者,雖復施與,
輕賤不敬;復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與。
復有下者,為現報施;復有中者,為後報施;復有上者,憐愍故施。
復有下者,為報恩施;復有中者,為業故施;復有上者,為法藏施。
復有下者,畏勝故施;復有中者,等己故施;復有上者,不擇怨親。
復有下者,有財言無;又復中者,多財言少;又復上者,少索多與。
施者無財亦復三種:最下之人,見來求者,惡心瞋責;中品之人,見
來求者,直言無物;上品之人,見來求者,自鄙無物,心生愁惱。
善男子!又復下者,常為聖賢之所呵責;又復中者,常為賢聖之所憐
愍;又復上者,賢聖見已,心生歡喜。
善男子!智人行施為自、他利,知財寶物是無常故,為令眾生生喜
心故,為憐愍故,為壞慳故,為不求索後果報故,為欲莊嚴菩提道故;是
故菩薩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慮財盡,不輕財物,不輕自身,不觀時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一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一四
節,不觀求者,常念乞者如飢思食,親近善友諮受正教,見來求者心生歡
喜,如失火家得出財物,歡喜讚歎說財多過,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復語
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遠離慳貪之心,皆由於汝來乞因緣!』
即於求者生親愛心。既施與已,復教乞者如法守護,勤修供養佛、法、僧
寶。菩薩如是樂行施已,則得遠離一切放逸。雖以身分施於乞者,終不生
於一念惡心。因是更增慈、悲、喜、捨,不輕受者,亦不自高,自慶有
財,稱求者意,增長信心,不疑業果。
善男子!若能觀財是無常相,觀諸眾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於乞
者。善男子!是人不為慳結所動,如須彌山風不能動。如是之人,能為眾
生而作歸依,是人能具檀波羅蜜。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四事故,樂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煩惱;二
者、因施發種種願;三者、因施得受安樂;四者、因施多饒財寶。
善男子!無貪之心,名之為施。云何無貪?施即是業,物即是作,
為業、為作,具足布施。名為無貪。因於布施破煩惱者,既行惠施,破慳
貪、嫉妬、瞋恚、愚癡。云何因施發種種願?因是施已,能發種種善、惡
等願,因善、惡願得善、惡果。何以故?誓願力故。云何因施得受安樂?
因是施故,受人、天樂至無上樂。云何因施多饒財寶?因是施故,所求
金、銀乃至畜生,如意即得。
善男子!若人樂施,是人即壞五弊惡法:一者、邪見;二者、無信;
三者、放逸;四者、慳 ;五者、瞋礙。離是惡已,心生歡喜。因歡喜
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是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
二者、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
來親附。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一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一六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無悔。是人若以客塵煩惱故,墮於地獄,雖
處惡處,不飢不渴。以是因緣,離二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
畜生身,所須易得,無所匱乏。若餓鬼身,不受飢渴,常得飽滿。若得人
身,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及信、戒、施、多聞、智慧勝於一切,
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生時終不隨受,於怖畏處不生恐怖。若受天身,
十事殊勝 。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調伏自心;二者、壞
怨瞋心。如來因是名無上尊。
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愛念之心,不求名稱免於怖畏,不求
善人來見親附,亦不求望人、天果報。觀於二事:一者、以不堅財易於堅
財;二者、終不隨順慳 之心。何以故?如是財物,我若終沒不隨我去,
是故應當自手施與,我今不應隨失生惱,應當隨施生於歡喜。
善男子!施者先當自試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調已次施內物。因是二
施獲得二法:一者、永離諸有;二者、得正解脫。
善男子!如人遠行,身荷重擔,疲苦勞極,捨之則樂。行施之人見來
求者,捨財與之,心生喜樂亦復如是。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於
施。』復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繫心常樂行施。
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匱,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
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
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
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一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一八
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
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也?誰有一日食三揣麨命
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
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施人繫
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
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
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呪願:『王及貧窮人
所得福德,等無差別。』
善男子!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
買者、量者,等聞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
若少、若麁、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
所得果報無有差別。
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
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
者隨有多少任力施與。除布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故我
於契經中說:『智者自觀餘一揣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
復多耶? 』
善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世失壞秏減,不得利
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云何慳惜不布施也?智者復觀世間,
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
不能遮斷飢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
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
所乏少。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一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二〇
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若持戒
人雖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瓔珞。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
樂,應當樂施。智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
受樂。復作是觀:『雖復富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
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善男子!若有說言:『施主、受者及受樂者,皆是五陰。如是五陰
即是無常。捨施五陰誰於彼受?雖無受者,善果不滅。是故無有施者、受
者。』
應反問言:『有施、受不?』
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
復應語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五陰。若言施、陰此處無
常,誰於彼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種子常耶?是無常乎?若言常
者,云何子滅而生於芽?若見是過,復言無常。』
復當語言:『若無常者,子時與糞、水、土等功,云何而令芽得增
長?』
若言:『子雖無常,以功業故而得芽果。』
應言:『五陰亦復如是。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糞為作了因。
是義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無增減,多則多住少則少住,而今水、
糞、芽則增長,是故本無今有。』
若言:『了因二種:一、多;二、少。多則見大,少則見小;猶如然
燈,明多見大,明少見小。是義不然,何以故?猶如一種,多與水、糞,
不能一時一日增長人等、過人。』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二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二二
若言:『了因雖有二種,要待時節,物少了少,物多了多。是故我
言了因不增。』是義不然,何以故?汝法時常,是故不應作如是說。善男
子!子異芽異,雖作得異,相似不斷,五陰亦爾。善男子!如子業增芽,
芽業增莖,莖業增葉,葉業增花,花業增果。一道五陰,增五道陰,亦復
如是。
若言:『如是異作異受,是義汝有,非我所說。何以故?如汝法中,
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復不說異作異受,受不殺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緣
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無因,作者無果,有如是過。若言:我作身
受,我亦如是此作彼受。』
復應問言:『汝身我異,身受飲食、被服、瓔珞,妙食因緣得好色力,
惡食因緣得弊色力,是好惡色。若屬因緣,我何所得?』
若言:『我得憂愁、歡喜,云何不是異作異受?』譬如有人,為力服
酥。是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有人羸瘦,見之心喜,是人即得大
色力不?若言:『不得。』我亦如是。身所作事,我云何得?何以故?不
相似故。我法不爾,陰作陰受,相似不斷。
善男子!若言:『五陰無常,此不至彼而得受報。』是義不妨,何
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異作異受、無作無受。即作即受者,陰作
陰受。異作異受者,人作天受。無作無受者,作業因緣和合而有,本無自
性,何有作受?汝意若謂異作異受,云何復言相續不斷?是義不然,何以
故?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醍醐亦異;雖復有
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故能害人。五陰亦爾,雖復有異,次第而生,
相似不斷,是故可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無作無受者,若離五陰者,無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二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二四
我、我所。一切眾生顛倒覆心,或說色即是我,乃至識即是我。或有說
言:色即是我,其餘四陰即是我所,乃至識亦如是。若有說言:離五陰
已,別有我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我佛法中色非我也。所以者何?無常
無作,不自在故,是故四陰不名我所,乃至識亦如是。眾緣和合,異法出
生,故名為作,實無異作。眾緣和合,異法出生,名為受者,實無異受,
是故名為無作無受。
若汝意謂異作異受,何故此人作業,不彼人受,俱有五陰?是義不
然,何以故?異有二種:一者、身異;二者、名異。一者、佛得;二者、
天得。佛得、天得,身、名各異。是因緣故,身、口應異;身、口異故,
造業亦異;造業異故,壽命、色、力、安、辯亦異。是故不得,佛得作
業,天得受果。雖俱五陰,色名是一,受、想、行異。何以故?佛得受
樂,天得受苦;佛得生貪,天得生瞋。是故不得名為相似。色名雖一,其
實有異。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為一義者,一人生時應一切
生,一人死時應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義者,是故不得異作異受。
汝意若謂汝亦異作異受,我亦如是異作異受。若異作異受,應同我
過,何故不見自過而責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我異二種:一、次第
生、亦次第滅;二者、次第生,不次第滅。是生異故,滅亦復異。是故我
言:『異作異受,此作此受。』不同汝過。
譬如有人,欲燒聚落,於乾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緣故,能
燒百里至二百里。村主求得,即便問之:『汝弊惡人!何因緣故,燒是大
村?』彼人答言:『實非我燒。何以故?我所放火尋已滅盡,所燒之處,
一把草耳!我今當還償汝二把,其餘之物我不應償!』是時村主復作是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二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二六
言:『癡人!因汝小火,次第生火,遂燒百里至二百里,事由於汝,云何
不償?雖知是火異作異燒,相續不斷,故彼得罪。』善、惡五陰亦復如
是。受報時陰雖言不作,以其次第相續而生,是故受報。
譬如有人,與他共賭:『執炬遠行至百里外,若不至者我當輸汝,
如其到者汝當輸我。』執炬之人至百里已,即從索物。他言:『汝炬發跡
已滅,云何於此從我索物?』執炬者言:『彼火雖滅,次第相續,生來至
此。』如是二人說俱得理。何以故?如是義者,亦即亦異,是故二人俱無
過失。
若有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俱無過失。譬如此、彼
二岸、中流,總名恒河;夏時二岸相去甚遠,秋時二岸相去則近,無常定
相,或大、或小,雖復增減人皆謂河。或有說言:此不是河。智人亦說有
異、不異。五陰亦爾。智人亦說:即作即受,異作異受。汝意若謂:二岸
是土,中流是水,河神是河。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神是河,何故復言河
清 、 河 濁 ? 有 此 岸 、 彼 岸 , 中 流 深 淺 , 到 於 大 海 , 可 度 、 不 度 ? 譬如有樹
則有神居,若無樹者神何所居?河之與神亦應如是。是故彼、此 二 岸 、 中
流,次第不斷,總名為河。是故可言:即之與異,五陰亦爾。
譬如有人,罵辱貴勝,因惡口故, 被鎖械,是 實無惡口之罪,而
被鎖械,是故不得決定說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唯有智者可得說言:
即作即受,異作異受。譬如器油、炷火、人功,眾緣和合乃名燈明。汝意
若謂:燈明增減。是義不然,何以故?滅故不增,來故無減,以次第生
故,言燈增減。
汝意若謂:燈是無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義不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二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二八
然,何以故?油無常故,有盡、有燒,如其常者,應二念住。若二念住,
誰能燒盡?是故智人亦復說言:燈明即異,五陰亦爾。明即六入,油即是
業。油業因緣故,令五陰有增有減,有彼有此。
如有人說阿坻耶語,是阿坻耶久已過去,不在今日。世人相傳,次
第不滅,故得稱為阿坻耶語。智者亦說:是阿坻耶語,非阿坻耶語。雖復
是、非,俱不失理。五陰亦爾,亦可說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
有人巨富,繼嗣中斷,身復喪沒,財當入官。有人言曰:『如是財物
應當屬我。』官人語言:『是財云何異作異屬?』是人復言:『我是亡者
第七世孫,次第不斷,云何是財不屬我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智者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
汝意若謂:五陰作業,成已便過,是身猶在,業無所依。業若無依,
便是無業,捨是身已,云何得報?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過業,待體、
待時。譬如橘子,因橘而生,從酢而甜,人為橘故,種植是子,是子、
根、莖、葉、花、生果,皆悉不酢,時到果熟,酢味則發。如是酢味,非
本無今有,亦非無緣,乃是過去本果因緣。身、口、意業亦復如是。
若言:是業住何處者,是業住於過去世中,待時、待器得受果報。
如人服藥,經於時節,藥雖消滅,時到則發好力、好色;身、口、意業亦
復如是,雖復過滅,時到則受。譬如小兒,初所學事,雖念念滅,無有住
處,然至百年,亦不忘失;是過去業亦復如是,雖無住處,時到自受。是
故言非陰作陰受,亦復不得非陰受也。若能了了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無
上果。
善男子!若復有人,於身、命、財慳 不施,是名為慳。護惜慳人不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二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三〇
施之心,不生憐愍,留待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為之受
苦,或說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積財求名,見多生
喜,觀財是常,是名慳垢。是垢能污諸眾生心,以是因緣,於他物中尚不
能施,況出自物。
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
中受樂,不為善名流布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
不為失財,不為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
智人行施為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
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
善男子!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
見;四者、慳 。
復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
施時不擇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
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
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善男子!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
二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讚
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
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
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
是名淨施;觀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淨施;為破煩惱故行布
施,是名淨施;為淨自心因緣故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三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三二
施 何等物?何緣故施?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
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淨施。
若行施時,於福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
息。施於妻子、眷屬、僕使,生憐愍心;施於貧窮,為壞苦惱。施時不求
世間果報。破憍慢施、柔軟心施、離諸有施、為求無上解脫故施、深觀生
死多過罪施、不觀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
若求果施,市易無異。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
施已亦復如是,隨其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
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
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
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善男子!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得百倍報,至無量報。
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
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
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
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
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施
主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
不名惡。云何說言施主得罪?
施主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
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說言得惡果報?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三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三四
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饒財寶,眷屬成就,能
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施主受報,得如
是事,云何說言得惡果報?
施主若以淨物施已,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
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設失財物,不
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樂。云何說言受惡果報?
若未施時,生於信心,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
苦。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
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云何說
言得惡果也?
復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
一、從用生;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 ,受者用時破他慳
。是故說言從用生福。
又復從用,人能轉用,僧能增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不以能起煩
惱因施,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曰涅槃。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
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是人亦得
名上施主 。
若能隨順求者意施,是人於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物、
福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
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三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三六
復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
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若為自身造作衣服、瓔珞、環玔嚴身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
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
若有說言:『離於布施得善果者,無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
施、不離慳惜成布施者,亦無是處。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施,求
惡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
悉變成寶 。
為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為施。若人偏為
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秏不
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
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
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
用,身多病苦。
若人如法以財布施,是人未來得無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
施,是人未來雖得果報,恒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有智之人深觀
人、天、轉輪王樂,雖復微妙,皆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為人、天。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
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
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
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三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三八
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
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
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已,開心樂施,以是因
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
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
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心
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是故法施勝於財施。
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
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己,墮餓鬼
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
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
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 ,故墮餓鬼。既
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眷屬
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
臥具、資生所須,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呪願,令其得福。
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鬼者,得大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
故。諸餓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膿,或有食糞,或食血污、嘔吐、涕
唾。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雖以不淨蕩滌汁等施應食者,然有遮
護,竟不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以施主心慈憐愍故。
若有祀祠,誰是受者?隨其祠處而為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
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復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
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財。若說:『殺生祀祠,得福』。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三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四〇
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世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
德。若欲祀者,應用香花、乳酪、酥藥。為亡追福,則有三時:春時二
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
若人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種種資生,
布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
如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
二時中失,非命盡失。若出家人效在家人,歲節之日棄飲食者,隨世法故
非真實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
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為不思議施。若有惡
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不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
者、得已瞋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施如是等十一種人,名不思議施。
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於貧窮,以憐愍故;施於怨家,不求
報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歲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德果報,不如勸
人共和合作。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長來世貧苦。若人
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
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
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
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若人無
慈,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德,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
能布施。智者深觀一切眾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財物能捨施人,當
知是人能捨身命。若人慳 不能捨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捨身命求得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四一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四二
財物以布施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
世中貧窮種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四天下中閻浮提人,有三事勝:一
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淨。』不見果報,能預作因;不惜身命
求得財已,能壞慳 捨以用施,既捨施已心不生悔,復能分別福田、非福
田。是名勇健。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諮承邪見;
三者、見受者過。復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責;二者、畏財盡受苦;三
者、見他施已受諸衰惱。
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復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
親近善友;三者、不貪著財。信因果者,復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
者、內自思惟。親近善友,復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貪著
財,復有二事:一、觀無常;二、不自在。
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
蜜。是故我先說:『有布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布施;有亦布
施,亦波羅蜜;有非布施,非波羅蜜。』
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物;二者、捨內、外物;三者、
施內、外已兼化眾生。云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於三
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
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
不?』若言能者,復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說二事,唯不
能說諸法無我。』復應語言:『汝若不能說諸法無我,能說諸法是無性
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四三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四四
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怨、親,無所選擇,名大施主。
善男子!智者若有財寶物時,應當如是修行布施。如其無財,復當轉
教餘有財者,令作是施。若餘施主先知此法,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
若窮無物,應誦醫方、種種呪術,求錢、湯藥須者施之,至心瞻病
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
病,案方診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為療治。療治病時善知方便,雖處不
淨不生厭心,病增知增,損時知損,復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知如是
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
無者,或增苦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念佛、法、僧
勤修供養,為說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懺悔。病者聞已,
或生瞋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捨棄。雖復瞻養,慎無責恩,差已
猶看恐後勞復。若見平復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當為殯
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病食、藥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
受之,受已轉施餘窮乏者。若能如是瞻養治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
無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是醫方,作瞻病
舍,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給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
穢不淨。嶮處所須若板、若梯、若緣、若索,悉皆施之。曠路作井,種果
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為畜竪柱。負擔息處,為作基埵造立客舍,
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為作橋 ,津濟渡
頭,施橋、船、 ,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無筋力者,自手携將
而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花果樹。見怖畏者,輒為救藏,以物、善語誘喻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四五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四六
捕者。若見行者次至嶮處,輒前扶接令得過嶮。若見失土、破亡之人,隨
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無床座
以草為敷,熱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暖。若自為之,若教
人為。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非道;道
者,所謂多饒水草,無有賊盜;宣說非道,多諸患難。見人鞾履、衣裳、
鉢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蝨、毒虫,能為
除遣。施人如意、摘抓、耳鉤。縫治、浣濯招提僧物,謂坐臥具。廁上安
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若自造作衣服、鉢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
師長、和上,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贖。凡所食噉,要
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見遠至者,軟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
體,與油塗足,香花、楊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毘鉢羅舍
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復以種種香、花、丸藥、散藥、飲食、漿水,
隨所須施。復施剃刀、漉水囊等,針、縷、衣納、紙、筆、墨等。若不能
常,隨齋日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亡失財物、
父母喪沒,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喻勸諫,善說煩惱、福德二果。善男
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淨施主,
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
纏繞故。 」
《優婆塞戒經.雜品》
第優
《四婆
十塞
二戒
出經《.
出雜生品
無》邊門經》 二四七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四八
《成實論.福田品》
訶梨跋摩
  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
  譯
問曰:以何等故,此諸賢聖名為福田?
答曰:斷貪恚等諸煩惱盡,故名福田,如說稊稗不去,害善穀苗,是
故施無欲人,得報利大。又是人心空,故名福田。所以者何?以空相故,
諸貪、恚等煩惱不起,不生惡業,又諸賢聖得不作法,故名福田。又是人
等所得禪定皆悉清淨,永離大小諸煩惱故,又棄捨憂樂,故名福田。又能
斷除五種心縛心得清淨,故名福田。又成就八種功德田故,又以七定具善
護心故,又能盡滅七種漏故,無諸漏失,又具足戒等七淨法故,又能成就
少欲知足等八功德故,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田。又經中說:「但
能發心欲行善法尚多利益,況修行耶?」是諸賢聖常行善法,故名福田。
又經中說:「誰施主家有持戒比丘,受供養已入無量定,是施主家得無量
福。眾中有入無量三昧、無相三昧、無動三昧,能令施主得無量報,故名
福田。」又經中說:「三事和合故得大福:一曰、有信;二曰、施物;三
曰、福田。」於眾僧中多功德人,功德人中信心易生。又施眾僧具九因
緣,故獲大果。又施眾僧以受者淨故,施必清淨。又施有八種:有清淨心
少,施物亦少,施破戒人;有清淨心少,所施物多,施破戒人;有清淨心
少,施物亦少,施持戒人;有清淨心少,所施物多,施持戒人;有清淨心
多,施四種物亦爾,於僧中施,必當成就若二、若三,一切善人皆因眾僧
第成
《四實
十論
二.
出福《田
出品生》
無邊門經》 二四九
《佛說布施經選輯》 二五〇
增益功德,然後隨意回向菩提,又所施僧,此物皆當得解脫果,於生死中
終不能盡,又所施眾僧皆為嚴心,又若於一人生信淨心或時可壞,於眾僧
中信心清淨終不壞敗,又於一人生愛敬心,或不能廣;於眾僧中生信敬
心,緣無量故心則廣大,又施為一切入僧數人,以心大故果報亦大。以是
等緣諸賢聖人,名為福田,是故應禮。
《成實論.福田品》
大 丈 夫 論
提婆羅菩薩
  造
北涼沙門道泰
  譯
《大丈夫論》 二五一
《大丈夫論》 二五二
施勝品第一
敬禮等正覺,大悲哀世尊,因彼起正法,三界中真濟。
眾中第一尊,無量功德藏,菩薩本所行,我當說少分。
我今哀愍彼,開演妙施門,一切諸賢士,應當歡喜聽。
菩薩行施時,大地皆震動,巨海涌眾寶,慧雲雨妙花,
無心猶如是,況有情識者?菩薩施廣大,猶如虛空界,
假使五通仙,充滿十方剎,聽聞猶尚難,況復分別說?
無有地方所,而不以求施,淨水浸大地,無有不遍處,
無有一切物,菩薩所未施,無有一眾生,不曾受施者。
論者語大地,一切應禮汝,何故禮大地?菩薩行施處。
菩薩一日施,種種眾雜物,辟支佛百劫,不能知邊際。
所以不能知,大悲為施體,能成種智果,施因為最大。
此是智者說,施能到彼岸,若一到彼岸,諸度悉具足。
波羅蜜義者,名為和集聲,譬如多人處,名之為大眾。
菩提之種子,能成大智果,一切眾事具,莫不由施成。
施是生天道,出世之胞胎,無相施為妙,平等為最勝。
身及物皆施,無有所 惜,一切處皆施,無有方所者,
一切時皆施,無有不施時,於此四施中,心智常不動。
如是行施者,名不思議施,若施一眾生,一切盡蒙樂,
若不如是施,是名為欺誑,雖名施一人,是為施一切,
《大丈夫論 施
‧勝品第一》 二五三
《大丈夫論》 二五四
所以名一切,大悲心普故;大悲所以普,為求種智故。
施佛及羅漢,世名良福田,不悲平等施,是為最勝施。
無量財寶施,不如暫止息,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
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餘一切施。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眾生垢心重,所施恒為己,
菩薩悲心施,如灰去眾穢,救濟慈悲施,普為群生類。
如是慈悲施,功德無窮盡,如此微妙施,安樂諸眾生。
貪求佛智慧,心無有厭足。如是悲心施,能除無明障,
開導愚冥者,使得智慧眼。能滅諸結使,消伏老病死,
施與悲心俱,眾生之甘露。
《大丈夫論 施
‧勝品第一》
施勝味品第二
大悲所起施,意願成菩提,如是知見人,能成一切施。
如是一切施,終成一味智,大悲心為體,能起種種施。
種種救眾生,得到於智處,能除諸愛結,及以無明垢。
能令一切眾,悉皆得安樂,如是悲心施,誰不生愛樂?
大悲心所起,功德之施利,不能生愛樂,背離於救濟,
是人為愛繫,菩提甚難得,諸欲求佛者,愛樂施甘味。
智人喜惠施,甘樂菩提味,深見三有過,涅槃味甚樂。
速疾欲遠離,一念頃不住,又見於施樂,復過於涅槃。
《大丈夫論 施
‧勝味品第二》 二五五
《大丈夫論》 二五六
愛樂施自在,心則忘菩提,心既忘菩提,謂菩提難得。
自觀樂施心,由悲眾生故,不覺施味樂,施有三樂味。
一者、求報施味;二者、求解脫施味;三者、求大悲心施味。此三種
味者,名增長樂味施。
《大丈夫論 施
‧勝味品第二》
施主體品第三
受者,得無量珍寶,心大歡喜;施者,行少施時心大歡喜,過於受者
百千萬倍。若能如是施者,是為第一行。
成就救濟者,飲大悲甘露,菩薩行此行,永除慳病老。
菩薩悲心以施為體,世間眾生以結使為體,純以眾苦以為一味,為得
樂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為用,月以清涼為性,菩薩以悲為體,智慧及財
施安樂於一切。
如從歌羅邏乃至老時,十時差別,雖至於老,不捨嬰孩之相;菩薩虛
《大丈夫論 施
‧主體品第三》 二五七
《大丈夫論》 二五八
渴施心救濟眾生,亦不捨凡夫;離欲至於非想,不離凡夫之相。菩薩不捨
施心救濟眾生,亦復如是。欲除施渴,當飲大施之水,施渴暫息,餘渴不
已,愛樂施故。
一切眾生依食而存,大悲亦爾依施而存。菩薩法身不依飲食而得存
濟,大悲為食菩薩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飢,施與好食,菩薩樂與無有
厭足。悲如大海,施如沃焦,救濟心為水,如沃焦吞流。欲向菩提以眾生
為伴,悲心為體,施無厭足,如海吞眾流,無有止息。
一切眾生來,各各索異物,菩薩皆施與,心無有疲惓。
諸苦惱眾生,盡皆為除滅,設有未除者,心無有厭足。
《大丈夫論 施
‧主體品第三》
施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有大悲者,能處生死,種種施與,滅眾生苦。
若能如此,善住生死。
福德善丈夫,悲心施惠手,拔貧窮淤泥,不能自出者。
悲心為體,能行大施滅眾生苦,如盛熱時興大雲雨,起大悲雲雨於施
雹,摧破貧窮如壞山石。拯貧窮者無限齊施,令彼窮者永離貧苦。以大施
雨普益一切,眾生貧窮永無住處。菩薩為救眾生修行施時,魔及眷屬皆生
嫉妬,愁憂苦惱。菩薩修行無量財施、法施之時,慳貪、嫉妬悉皆驚號,
莫不愁怖 。
《大丈夫論 施
‧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二五九
《大丈夫論》 二六〇
慈心端嚴身,悲心為千眼,施為金剛杵,菩薩如帝釋,
悉皆能摧壞,貧窮阿修羅。菩薩悲心弓,種種施為箭,
破貧窮怨賊,永無有住處。悲心堅固根,愛語以為莖,
忍辱為枝條,布施以為果。求者為鳥鹿,乞者如大風,
能吹施果落,貧者得滿足。菩薩出時夜,慈心如滿月,
淨施以為光,求如拘牟頭,以淨施光明,令彼得開敷。
乞者既得滿足,歡喜悅豫,轉相施與,亦如菩薩;施乞求者,展轉相
聞,亦如菩薩。菩薩布施流聞一切,諸貧窮者皆來歸向,如曠野樹,行人
熱時皆往歸趣。菩薩愛樂名勝得解脫。何以故?能使乞求者來,使我得施
福故;以施福故名得勝處,一切眾生皆來歸集。如是大士悉應敬禮,菩薩
心喜即覺身輕,以此相故,當知必有來乞求者。
若有人來語菩薩言:「有乞者來。」菩薩歡喜即以財物而賞使者,菩
薩即以餘物而與乞者。見乞者來歡喜愛敬。求者言乞,作此語時,懷憐愍
心。若有乞者不知菩薩體性樂施,菩薩執手歡喜與語,猶如親友,壞彼不
知,使生知相。彼乞求者得財歡喜,傍人見之亦復歡喜:「願此救濟我者
長存於世,此乃乞者真濟!」
菩薩見乞者時身心歡喜,面如滿月,使彼乞者歡喜悅豫,如甘露塗
心。菩薩和顏悅色,用慈心眼視於前人,如飲甘露。譬如有人盜竊他物至
市賣之,若得速售心大歡喜。菩薩得施乞者物時,心大歡喜復過於是。如
巨富人,多饒財寶,千子具足,隨意恣與,愛念歡喜;不及菩薩於乞求者
心大歡喜 。
《大丈夫論 施
‧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二六一
《大丈夫論》 二六二
菩薩見乞者時心大歡喜,勝於他人見所親者。若見前人得多財寶,隨
心恣意而自 高,菩薩見之倍生歡喜。若見乞者發言時,菩薩施渴心重,
耳聞乞言如飲甘露,若聞乞言心生愛重無能壞者,若聞具足則壞其愛心,
菩薩於乞求者常生愛念,若聞其足聲則壞其愛味。
菩薩觀前受施福田頗有共我等者,遂見貪愛眾生,則與我等。所以者
何?彼貪心無足,我施心無厭。彼貪心者愛大施主,菩薩見多乞者亦深生
愛敬。貪求者常求施主欲乞;施者常求乞者所欲與之。菩薩常與世人相乞
者,皆就施者而乞,菩薩就乞者而施。乞者聞施者財物匱盡,生大苦惱;
菩薩求乞者不得之時,心生憂惱,復過於彼百千萬倍。於求乞者,菩薩思
惟:「佛言:『求不得苦』,真復如是!」
菩薩於乞求者生難遭想,所以者何?若無乞者,檀波羅蜜則不滿足,
無上菩提則不可得,是故於乞求者深生悲惱;若有乞者,無上菩提便為手
執不難。菩薩聞乞者言:「與我!與我!」心生歡喜:「此今即便與我無
上菩提!」世間愚癡眾生,若聞乞財則生輕慢,不生愛敬。菩薩念言:
「所以名為乞者,多是愚癡眾生以慳心故,與作惡名,如是人者,乃可名
為施者。雖有財物,復無施心;雖有財施,心復無受者;若具足三事,是
大福德人。」
如有貧人得大寶藏,心生恐懼,或王、賊、水、火來見侵奪,遇值親
友而語之言:「我今為汝作諸方便,令無喪失。」即大歡喜。菩薩得乞者
以為善伴,心大歡喜亦復如是。菩薩悲心遍一切處,於彼乞者特生憐愍。
菩薩悲心,見乞者和顏悅色,使彼乞者生必得之想;乞者見菩薩顏色和悅
之時,即生決定必得之想。
《大丈夫論 施
‧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二六三
《大丈夫論》 二六四
菩薩見乞者時,語言:「汝來!欲須何等?隨意而取。」安慰之言:
「善來賢者!莫生恐怖,我當為汝作依止處。」如是種種安慰乞者,常以
愛語使彼乞者心得清涼,種種財寶隨意而與。諸乞求者貪火熾盛,菩薩常
以施乳滅貪求火。若能如是種種施者,名為生人;若不如是,名為死人。
受施者大得財物,餘人見之歡喜讚歎,菩薩爾時菩提之果如在掌中。
悲心淨則施淨,若無悲心施不清淨。菩薩作是思惟:「善調順意者,敬悲
心,勝能使施淨。」菩薩見貧窮者悲心極重。眾生極貧,得菩薩施便成巨
富;譬如有人得如意珠,所欲皆得。諸貧窮者得值菩薩,一切貧苦悉皆除滅。
菩薩先行財施,次捨所親,又捨手足,復捨身命,如是漸漸次第而
捨。菩薩往乞者所與其財寶,喚其乞者與其諸親;若乞者自來現求索相,
與其手足;若發言求索,便捨身命;若不來者,自往施之。有來求者尚捨
身命,況復財物而不施與?
菩薩成就悲心,如自己體未曾捨離;見來求者,於己身所,生於他
想,菩薩身中生其惱熱:「云何愚癡,乃於我身生於他想?」語乞者言:
「一切財物先皆與汝,都是汝物。汝今但取,云何言乞?」諸求者言:
「何時見與?」菩薩報言:「我先於三界尊前發弘誓願,是時與汝,汝今
云何方從我乞?」菩薩發心:「願一切眾生於我財物,生己有想!」如辛
頭河,飛鳥、走獸往至其所,隨意而飲,無遮護者。
與以不與,先以捨離,更不言與,亦復不生歡喜之心。何以故?先以
與竟,以一切所捨使諸眾生皆當得樂。菩薩於一切眾生是走使者,一切眾
生皆是施主,諸貧窮者心充足時,菩薩爾時檀波羅蜜悉得滿足;檀波羅蜜
滿足之時,知功德滿足。
《大丈夫論 施
‧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二六五
《大丈夫論》 二六六
慳貪者見乞者時,則背其面;修功德者見乞者時,歡喜瞻視親近,
乞者則得。菩薩施時,見受施者展轉相施,便生歡喜。一切眾生讚歎、歡
喜。菩薩聞其讚歎,心大歡悅,勝得解脫之樂。
菩薩悲心施時,見一切眾生多得財寶,充足快樂。諸眾生等得快樂
已,而發願言:「我當久處生死修諸功德,不求解脫!」菩薩既見眾生
能久處生死,心大歡喜:「我今便為得現果報,設當不得菩提,亦為具
足。」
《大丈夫論 施
‧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勝解脫品第五
菩薩思惟:「常所愛勝解脫者來覺悟我,彼來者不為財寶,為欲成
就我大事故來。」菩薩或為人王,修諸功德者來,而白王言:「有乞者
來。」王即念言:「此言乞者,乃是勝解脫來,我今得之。」王自念言:
「我今不為貪著王位,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不應空居王位,應修施果滿
足,而彼使者乃是覺悟我者。」凡為乞者,甚難為顏,心懷慚恥,言色變
異。菩薩即知其意而安慰言:「若有所須,隨意而求。」乞者既得財物,
心大歡喜,施者、受者二俱歡喜,如涅槃樂。三有生死熾然大苦,菩薩處
之如涅槃樂。何以故?為欲救濟諸眾生故。
《大丈夫論 勝
‧解脫品第五》 二六七
《大丈夫論》 二六八
菩薩念言:「悲眾生者,即是我解脫。以大施惠救濟眾生,眾生得
樂,即是我解脫。雖復大施,若無悲心,不名為施;若有悲心施,即是解
脫。」
菩薩思念:「我於往昔三界尊前,聞解脫極樂,我今已證。何以故?
稱意而施即是解脫。若阿羅漢解脫樂,與悲心所起施樂相似者,我則愛
之;若不相似我則不愛,唯愛施樂以為解脫,悲心起施所得快樂,無有比
類。無悲心施,解脫之樂百千萬分不得為喻。悲心起施所得喜樂,若當可
以喻為喻,最為極大,是故不可為喻。」
《大丈夫論 勝
‧解脫品第五》
施主增長品第六
悲心起施,能與眾生樂聚。如是施主與眾生樂者,勝於解脫,名為最
勝。施主成他樂,因修悲者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如是者名為檀越,不能
如是施者名為乞者。若行施時使聞者悲泣,是名善施;若不如是,不名善
(施)主。若行布施,能使受者子孫恣意受用,歡喜讚歎,名健施主。若
乞而與,不名施主;自往而與,名善施主。若捨一切財物,愛心而與,不
名施主;有悲心,雖不與物,名大施主。諸來求欲皆使隨意,使稱本望,
名善施主;不能稱彼本望,雖復大富,名貧窮者。富者雖與,無悲愍心,
名曰與,不名施主;悲愍心施,是名施主。
《大丈夫論 施
‧主增長品第六》 二六九
《大丈夫論》 二七〇
若不食噉,無有果報,施雖與,不名為施。無悲心施,雖與,不名
為施;有悲心者,雖復不施,名之為施。若求報施(者),名為施者,商
賈之人亦可名施。若求報施,果報猶尚無量,況有悲心不求報施,果報何
可稱計!若求報施,唯可自樂,不能救濟,徒自疲勞;悲心施者,能有救
濟,後得果時能大利益。
貧窮者不如有財者,有財者不如能食(者),能食者不如能施者。悲
心施者,善一切眾生。富者應施,施者應悲。富者能施,富得堅牢;施者
能悲,施得堅牢。修施者得富,修定者得解脫,修悲心者得無上菩提,果
中最勝。
《大丈夫論 施
‧主增長品第六》
恭敬乞者品第七
菩薩思惟:「因彼乞者得證菩提,我當以此菩提迴與一切眾生,以
報恩故。我今因施眾生得無比樂,因此樂故得成菩提。如此菩提,我當施
與乞者。我今因施乞者得於快樂勝解脫樂。因中施樂猶尚如是,況無上菩
提!我當捨之,施諸乞者。如是乞者其恩甚重,無以可報;如此乞者,乃
能與我作大樂因,若以財寶不足報恩,當以所得無上菩提而施與之。以我
福故,願使乞者於將來世,亦如我今成大施主!」
菩薩內自思惟:「因於乞者得施快樂,使乞者得無上菩提,為法施檀
越。」
《大丈夫論 恭
‧敬乞者品第七》 二七一
《大丈夫論》 二七二
諸乞求者見菩薩大施,而問之言:「為求何等而行大施?」
菩薩答言:「我今不求人天果報、聲聞涅槃,願得無上菩提,拔濟一
切眾生。 」
諸慳貪者而作念言:「菩薩云何能行大施,心不疲厭?」
菩薩答言:「我師三界尊,悲念一切眾生,我今無以報師恩故,施無
疲厭。一切之樂無勝解脫樂者,我愛眾生勝愛解脫,我以愛念眾生,欲令
得解脫故,修種種施。若生死不極苦者,我施終不求菩提;以生死苦故,
我施求菩提。拔生死苦者誰之所作?煩惱以業之所造作。使一切眾生以悲
心為體,常樂惠施。」
《大丈夫論 恭
‧敬乞者品第七》
施慳品第八
不念恩人無有悲心,若無悲心不能行施,若不施者,不能濟渡眾生
生死。無悲心者無復親友,有悲心者能有親友。計我者以愛為體,救濟者
以悲為體。心有重愛,無有知者;有重悲心者,亦無能知。若不行施,覆
蔽悲心,如以畫石乃知真偽;若見苦厄者能行大施,則知有悲心。慳心多
者,正使所親從乞,則成怨憎;悲心多者,假使怨家亦如親友。慳心多
者,雖施泥土,重於金玉;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於草木。慳心多者,喪
失財寶心大憂惱;悲心多者,雖有財寶,無施處時,心懷悲苦,復過於彼。
捨財物者,凡有二種:一者、命終時捨;二者、布施時捨。死時捨
《大丈夫論 施
‧慳品第八》 二七三
《大丈夫論》 二七四
者,一切都捨,無有毫釐至(於)後世。布施捨者,捨於少物,得大果
報。何有知者見此過患而不行施?若行施時,令受者喜悅,自亦喜悅。若
人不能深生喜悅,便自欺誑。若有乞者有所求索,為求有故,施與少物,
心則歡喜。復有施者自往施與,不求果報而行大施,餘有少許,心中快樂
不可為喻 。
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噉者,不以為美;設令惡食,得行布施然
後食者,心中歡喜,以為極美。若行施竟,有餘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
樂如得涅槃。無信心者誰信是語?設有美食,有飢者在前,不能施與,是
人食尚不能施與,況勝解脫能施與人?設令多有財物,有來乞者,尚無施
心,況施少物?不見是人於生死中有少樂處,適可住於涅槃。若人於大水
邊,不能以少水施與,生死之中苦惱無量。「汝莫在中住,適可速入般涅
槃!」如有大水,欲施人不以為難;如有悲心,欲取涅槃亦不為難。世間
糞土易得於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 惜,況復財物?
《大丈夫論 施
‧慳品第八》
《大丈夫論 施
‧慳品第八》 二七五
《大丈夫論》 二七六
財物施品第九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是二人俱懷苦惱。
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
苦雖同,果報各異;悲惱念者,生天、人中,受無量樂;慳貪者,生餓鬼
中,受無量苦。若菩薩有悲愍心,於前眾生便為具足,況復與少物?如人
大富,多有財寶,隨意而用心生歡樂。菩薩悲心念施,憂惱過於是人百千
萬倍。有悲心者,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見苦惱者不
能墮淚,何得名為修行悲者?勝者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
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
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歎息,無可為喻。救眾生者,
見眾生受苦,悲泣墮淚,以墮淚故知其心軟,菩薩體淨悉皆顯現。何以故
知其顯現?見苦眾生時眼中墮淚,以是故知菩薩其體淨軟。菩薩悲心猶如
雪聚,雪聚見日則皆融消,菩薩悲心見苦眾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淚。
菩薩有三時:一者、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為之墮淚;二者、見苦
惱眾生無功德者,以悲愍故為之墮淚;三者、修大施時,悲喜踊躍亦復墮
淚。計菩薩墮淚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捨於親屬,悲泣墮淚;不及
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
菩薩入救眾生禪,極樂心相應,無盡寶藏自然而出,一切乞者自然而
至。善丈夫者,能以財物大施乞者;乞者得財物已,亦行大施。菩薩能以
財物施於眾生,使其富足。以等悲心聞乞者聲,為之雨淚。乞者見菩薩雨
《大丈夫論 財
‧物施品第九》 二七七
《大丈夫論》 二七八
淚,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乞者來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
心生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淚不能自止,乞者言足爾時
方止。菩薩修行種種施已,眾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云何滅除諸眾
生三毒苦患?菩薩財物倍多,無乞者可施:「我今何為守之而住?今當捨
之出家。 」
《大丈夫論 財
‧物施品第九》
捨一切品第十
菩薩大有財物,無有乞者,喚之不來。菩薩思惟:「故當斷諸結使,
無有來者。」菩薩悲心,一切眾生眾苦圍繞,發願度諸眾生。菩薩諸有所
索,一切皆捨,無物不與,欲求佛智,最上救濟一切眾生。尊有勝悲心,
欲行救濟,何物不捨?有悲心者,為他故涅槃尚捨,況復捨身?捨身命財
有何難也?捨財物者不如捨身,捨身者不如捨於涅槃,涅槃尚捨,有何不
捨?悲心徹髓,得自在悲,作救濟者,大菩薩施都無難也,是一切眾生最
親,與他作向樂因。悲者,一切都捨,離諸疲勞,一切眾生真濟,怨親平
等,身命尚與,何物不捨?
《大丈夫論 捨
‧一切品第十》 二七九
《大丈夫論》 二八〇
一切眾生極重財利,樂愛命重於財物;一切眾生捨財為易,捨命為
難。菩薩捨一切財物歡喜,不如捨身命時得勝歡喜。種種施味悉知,以施
為食,因之得存。與他樂者,欲知施身氣味,故施身;見他乞支體者,心
中歡喜,勝於捨財歡喜;如樂施者,得歡喜樂,不如菩薩捨身時,得勝歡
喜。閻浮提人乞財物者,無我福德故,得乞身者來;捨財者,財物由他或
不稱意,捨身者,我得自在,隨意捨與,不由於他。此身不牢、不定、速
朽之物,可愛念者可速疾取。
諸食肉者語菩薩言:「汝今以熱肉血施我,我當何以報恩?」
菩薩報言:「若欲報恩者,更語餘人:『有悲心者能施身肉,可往取
之。』若能如是,便是報恩。」
語乞者言:「汝今為我取不堅身,使我得堅牢身,汝恩極重,何以可
報?未來世中捨身之果,即用施汝。我為救濟一切眾生故,捨於身命,捨
身者,得於法身,得法身者得一切種智,使一切眾生皆得此果。捨此身者
得於法身;法身者,能與一切眾生利樂。」能如此思惟,云何不生喜樂,
速捨此身 ?
菩薩捨身時作是思惟:「我為眾生作親友者,我以度生死,應度一切
眾生脫於生死,以是故我今捨身。」
菩薩作是思惟:「我此捨身功德,不屬悲眾生數,還以養我功德法
身,若心如是決定之時,捨身無有難想。」
菩薩捨身所以不難,以當成法身故,是故歡喜。貪愛重者,多得財時
歡喜無量,不及菩薩捨身歡喜百千萬倍。菩薩以智慧、悲心為體,為眾生
故求於法身,菩薩捨身時樂,勝於世人得轉輪聖王自在快樂。如剎利種,
《大丈夫論 捨
‧一切品第十》 二八一
《大丈夫論》 二八二
若壞敵陣,能捨身命,得生天上,捨身命時歡喜無量。菩薩以智慧、悲
心,捨於身命時,歡喜最勝,復過於彼。凡愚眾生為財利故,在於敵陣捨
於身命,成為解脫,投巖赴火喪身無數;況復菩薩以智慧、悲心,為一切
而不捨身命?愚癡眾生以愛著心,為國土故捨於身命,菩薩智慧、悲心為
物,而捨身命何足為難?
菩薩發誓願時一切皆捨,雖有是語,一切眾生實未得利;修行布施,
爾時一切眾生得利益受用。菩薩捨身不足為難,知身無常、苦、空、不
淨;為眾生故而不捨離,是則為難。菩薩悲心為眾生,捨身不足為難;樂
捨無有厭足,此則為難。假設使一凡夫令返大地,力不能就,甚生憂惱;
菩薩見苦眾生未度脫時,心懷悲惱復過於是;以悲心故,菩薩觀身輕於草
土,為眾生捨身何足為難?若人為己身故,一念中受不殺戒,是人命終必
生天上。菩薩為眾生捨於身命,所有功德,生死之中無有受處,唯至菩提
乃能容受 。
菩薩若聞有人來乞身時,即時生念:「我已久捨此身,而不自取,方
從我索,必當謂我有慳惜心而試我耳!」
《大丈夫論 捨
‧一切品第十》
《大丈夫論 捨
‧一切品第十》 二八三
《大丈夫論》 二八四
捨陰受陰品第十一
阿羅漢捨後邊身,得涅槃樂,不及菩薩為眾生捨身時樂。阿羅漢得解
脫,不如菩薩為眾生故,受身時樂。
菩薩生念:「我以不取涅槃,為眾生故得受是身,是最為妙。」
菩薩念言:「我捨身命用施,復更受身不入解脫,是為最勝。我樂聞
如來濟度眾生功德,我得救眾生悲心氣味,不取涅槃,甚愛樂此事。」
菩薩為眾生捨身施時,雖不證涅槃,勝得涅槃者;以不得為眾生捨身
氣味故,菩薩受是陰身,極是大苦,如為眾生捨身時樂,等無有異。
世間凡人,為貧窮、病苦之所纏逼,不能捨離樂欲;捨身眾生,厭
患陰身,不能救濟者,欲速入涅槃。菩薩思惟:「涅槃甚樂,生死陰身極
為大苦。我當代一切眾生受此陰身之苦,使得解脫。阿羅漢身盡,佛亦身
盡,身盡雖同,不能救濟;佛滅身為善。」
《大丈夫論 捨
‧陰受陰品第十一》
《大丈夫論 捨
‧陰受陰品第十一 》 二八五
《大丈夫論》 二八六
捨身命品第十二
菩薩為一切種智故,大悲心為眾生故,捨身、捨命,得果報不空。若
一切捨身不得果報,名空捨身。菩薩捨身,為著財眾生欲使生羞恥故。菩
薩為眾生捨身命者,易於慳貪者捨一團飯。菩薩捨於身命,為慳貪者生其
羞恥。菩薩所以施命,為護他命故。何以故?他命即是我命。菩薩雖捨身
命不濟他者,為觀陰身過故,為益眾生復更受身。若非大悲,何有智者而
樂陰身?若無大悲施味者,不能樂處生死。菩薩常樂行施,大悲自在,隨
受生死身,如涅槃樂。
現悲品第十三
菩薩悲心極大,在於身中無有知者。菩薩捨身命時,一切天、人所以
得知。菩薩悲心極以深大,遍一切眾生無有見者,以財施、法施、無畏施
悉得知見 。
一切眾生身者無不是病,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為三?
飲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事得顯。何者為三?即是財、
法、無畏施也。
菩薩與一切眾生作樂,為滅一切眾生苦故,捨身救之。菩薩不求果
報,視如芻草。菩薩大悲作種種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於世人以
《大丈夫論 現
‧悲品第十三》 二八七
《大丈夫論》 二八八
水用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血,施諸夜叉鬼,踊躍歡喜,無可為喻,為欲
救濟一切諸眾生故。
有餘人問菩薩言:「大悲者有何氣味,能使捨血易於捨水?」
大悲心菩薩答言:「以不求果報為他得樂,故捨身命。何以故?樂無
相為首,入悲心樂。」
有人見菩薩大悲,疑之為是悲體,以大施故知是悲體。世人生疑,
為當悲來入菩薩身中,菩薩往入悲中。菩薩捨身者,一切所不能共,唯大
悲 者 能 ; 得 一 切 種 智 時 , 一 切 眾 生 所 不 能 共 。 有 大 悲 心 , 為 益 眾 生 所 欲皆
得,無有難者,決定得空。心欲利益眾生,大悲常在心者,無上菩提便如在
手中無異。得住無生忍者,能顯現陀羅尼;得住十地自在,當知如佛。
《大丈夫論 現
‧悲品第十三》
法施品第十四
財施者,人道中有百千萬,財施果報,能得法施。唯大悲者,能得法
施、財施果報,後身得無量樂。悲者法施,現證涅槃,樂施歡喜,甘露滿
足。菩薩悲一味,以是因緣,無一剎那欲趣解脫;種種法施竟,請諸聽法
者:「我得法施果時,必受我請!」菩薩時施,名為欲施,非根本施;成
佛時施,名根本法施。
佛智處虛空,大悲為密雲,法施如甘雨,充滿陰界池。
四攝為方便,安樂解脫因,修治八正道,能得涅槃果。
《大丈夫論 法
‧施品第十四》 二八九
《大丈夫論》 二九〇
財施除眾生身苦,法施除眾生心苦。無量劫財施,為得法施果,法施
能與眾生無畏施。極厭患生死,智者求涅槃;悲救眾生者,求於法施, ──
菩薩受錢財為修施故,修行施時,為得法施。
見眾生,有二種:貪愛、愚癡。貪愛多者,施財寶;愚癡多者,施
與其法。施財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施法者,為得無盡智故。財施者為得
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隨所化眾生所欲,得義稱意,滿足稱之,無疲惓
意,得大功德,法施歡喜,增益端正,如秋滿月,常為眾生,心眼不離。
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常為世間之所敬重;財施者與愚人所愛,
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壞財貧窮,法施壞功德貧窮者。此二種施誰不敬
重?
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樂愛悲者,能愛一切
眾生,愛一切眾生即是愛己。阿羅漢捨於眾生,入涅槃去,尚不為智者所
愛,況苦眾生者誰當愛樂?
常行惠施,遠離十惡,恭敬父母,若如是者是報我恩。若欲續佛種
者,當以悲心為首,饒益於他,常能思念成就眾生事。
《大丈夫論 法
‧施品第十四》
《大丈夫論 法
‧施品第十四》 二九一
《大丈夫論》 二九二
發菩提心品第十五
施事已足,為一切眾生親者,未曾一念不與悲心相應。菩薩悲心遍緣
一切,無不緣者,以悲心遍故,後成佛時,得一切種智無有障礙。以悲心
故,捨聲聞解脫,發菩提心;此初一念之心,唯佛知其邊量,況菩提行解
脫樂,方初一念發菩提心,猶如大地金,大地土、不相方喻。初發心時,
以能淨諸結使,招一切功德。
菩提是發心果,為一切眾生求樂,菩薩發菩提心竟,未發願者問:
「解脫云何?」以何因緣故問?以發心者如從解脫中來。是故問言:「云
何為解脫相?為往到解脫,故知為解脫來耶?」
已發願者答言:「發菩提心時,歡喜快樂猶如解脫;是故得知,欲供
養一切佛者,當發菩提之心;欲報佛恩者,當發堅牢菩提之心。除發菩提
心,更無有法能至菩提,若無菩提心,則不得佛果;若不得佛果,則不能
救度眾生。」
欲與一切眾生無量大樂,當發菩提之心。何以故?菩提心者,是一切
眾生樂因,一切諸色不離四大,一切樂事不離菩提心。怪哉!云何迺不畏
生死之苦,乃畏無畏菩提之心?
若欲止息一切眾生苦者,無過發菩提之心;發菩提心者,是初止息
因,初止息得無上止息。得財寶利不如得功德利,得功德利不如得智慧
利,得智慧利不如得菩提心利。若放逸廢忘不念菩提心者,如禽獸無異。
汝今云何不發悲心?當知悲心者,即是大菩提,欲趣向佛智,應發菩提之
《大丈夫論 發
‧菩提心品第十五》 二九三
《大丈夫論》 二九四
心。為結使所障者,不能發解脫之心;為業報障者,不能發菩提之心。云
何邪趣?云何正趣?為有愛所牽,以四空為解脫者,名為邪趣;發菩提
心,修八正道,名為正趣。為得富報者,修行於施;為得樂報者,修行悲
心;為欲救濟安樂眾生者,當堅發菩提之心。不修福者,有三事難得:一
者、不得親近善友;二者、不能悲心厭離;三者、不能敬尚佛慧。未發菩
提心者,應當發心,若發菩提心者,得一切種智。
《大丈夫論 發
‧菩提心品第十五》
功德勝品第十六
有人等以財物施一福田,心不同故,得報有種種:有得三有樂者,
有得寂滅樂者,有得利他樂者;思願勝故,得報不同。以愛心作福者,受
報時愚闇;悲心修福者,受果時得於智慧;不敗壞菩提心,為饒益眾生作
福者,當知此福為福中最勝。其餘修福,名相似福,非第一福。修一味智
慧,當知此福為最第一,饒益世間故,三寶種不斷,知業、知果、知歸依
佛慈悲。計我行福,如行惡者,甚可慚愧。
善丈夫者,見人、天世間無救,終不為己修福:生死中苦尚不可聞,
況復眼見!眾生受身極可患厭,云何為我修福作業?悲者所不能作。一剎
《大丈夫論 功
‧德勝品第十六》 二九五
《大丈夫論》 二九六
那頃不離悲心,為眾生親友,云何為我作福?有嘗功德味者,得自在修
福,得他報恩勝氣味。夢中尚不為己修福,況復覺時?以智能見過,終不
求有造福,悲心者終不為解脫修福。智者棄求有業,悲者棄解脫業。所以
者何?悲者為利益他故,無勝智慧,平等造作,因福一果,福無與等者,
從十力得智。為己得樂,捨利他樂,名背恩者。唯我能知,從佛得知故,
一切眾生是我修福之伴。設當得果而獨受用,名背恩者,極難得樂豈得獨
受?其如是丈夫,為一切所棄。設得千涅槃樂,不為饒益,不如救一眾生
苦,勝得千涅槃樂。解脫樂尚不獨受。何以故?見世間眾生無歸無救故,
尚不獨受解脫樂,況復無上菩提?
《大丈夫論 功
‧德勝品第十六》
勝解脫品第十七
更有餘三昧定、慧境界,眾生皆悉作佛。以有此三昧故,不欲取於解
脫。頭陀除一切過惡,寂滅如在口中;真濟者為眾生苦故,而不證取。
定慧悲自生,見世間眾苦,世間真濟者,終不越度去。
如海潮終不過限,修悲者百劫苦行,若能度於一人,終不出生死;力
能得解脫,為眾生故處於生死。於三種施,一切時常如節會,不樂己樂,
為他作樂,日夜於生死中而不處,歡喜快樂,如處涅槃。菩薩常為眾生作
利益業,歡喜樂味智。菩薩乃於夢中得歡喜樂,勝於解脫。菩薩得為他作
《大丈夫論 勝
‧解脫品第十七》 二九七
《大丈夫論》 二九八
樂歡喜氣味;諸有眾生不得氣味,證於解脫。智人若得解脫,知利他樂歡
喜氣味者,必當還來利益眾生。
畏於生死,為自利益求於解脫,以為極樂者,不如菩薩受陰身時歡
喜快樂,為利他故。若自一已受逼迫苦者,乃可入於涅槃;一切眾生受逼
迫苦,云何捨於眾生入於涅槃?見自己苦者,入於涅槃;悲者見一切眾生
苦,皆住己心,云何捨於眾生入於涅槃?若能為他作樂歡喜,即是涅槃;
若不如是,即是生死。於眾生有平等悲者,為他作樂歡喜即是涅槃。佛所
讚說:「若解脫,如利益一人歡喜樂者,為智者所愛。若與他重樂、不計
功者,即是解脫。」
悲者為他作樂,不望果報,若能如是即是解脫,若不如是即是生死。
若為己求樂者,即是苦也;捨於己樂,為他求樂,即是涅槃。世間眾生以
破苦故,名為解脫;修悲者能破他苦,即是勝解脫也。破他苦者,二俱得
樂,何有智者捨二解脫,取一解脫?世間人言:「有智者得於解脫。」菩
薩作是思惟:「我不信是語!何有智人捨救他樂,取於解脫?」自己得樂
能與他作樂,三有中樂勝解脫樂,菩薩為眾生受苦,勝於他人為己得解脫樂。
《大丈夫論 勝
‧解脫品第十七》
《大丈夫論 勝
‧解脫品第十七》 二九九
《大丈夫論》 三〇〇
饒益他品第十八
世間眾生為己樂故,於生死中身心疲勞;菩薩心得休息,悲心作饒益
他,生死中除對治法更無有樂,菩薩除利益他更無有樂;菩薩得作利他歡
喜樂,知利他者即是自利,捨自己利愛利他樂,知利己樂即是利他樂,知
利他樂即是利己樂,知利他樂時即自己樂故。
人有上、中、下:愚人者,見他得樂心生苦惱;中人者,己自苦時知
(他)苦;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快樂,見他苦時如自己苦。菩薩四攝法
中與他同利,云何同利?他苦則苦,他樂則樂,是名同利。悲心平等,無
有他想,菩薩與眾生同苦同樂。
菩薩自己身特生苦惱。何以故?不能救眾生苦故。不觀過去,不觀未
來,隨眾生意作滅苦對治,菩薩自意亦如他意;世間眾生與他利樂,還望
返報;菩薩與他利樂,不望其報。菩薩雖悲心平等愛一切眾生,然於怨憎
中倍與利樂,於怨憎邊與利樂時,心中歡喜,如捨身命時歡喜者,名為平
等;若不如是名不平等。於怨憎中倍與利樂者,名稱悲心所作,菩薩於一
切眾生等生悲心,然於惡行眾生倍生怜愍。譬如大富長者,唯有一子,愛
念之心徹於骨髓。菩薩愛念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如有惡子,不欲父得勝己事者,是名背恩。一切怨憎眾生,於菩薩
所同一味惡,菩薩於怨憎人,生同一味悲心。世間眾生得報恩者,生其歡
喜;若菩薩於怨憎人所,與其利樂,心生歡喜倍過於是。世間眾生若罵
時,他不還報,便大歡喜;菩薩得他罵時,心大歡喜。有愛心者於三界中
《大丈夫論 饒
‧益他品第十八》 三〇一
《大丈夫論》 三〇二
悉皆普遍,菩薩悲心亦普遍三界。菩薩悲地獄眾生,不如悲愛著三界愚癡
眾生。眾生樂於己樂,為無量大苦之所繫縛;菩薩為利他樂故,為無量大
苦之所繫縛。
一切眾生皆同一事,皆欲離苦得樂,與他利樂為勝,有為利向己者,
亦是悲因,亦是喜因,為利向他者見之生於悲、喜,自為己利所以生悲,
見其得樂所以歡喜。四無量心者,內心欲修緣。四攝法者,為眾生利樂,
名為最勝。修四無量者,能與世法及出世法,因世法、出世法及四無量
心,都是同一境界。何以故?同一利益眾生,同得一無上菩提果故。悲者
能利他,智者能捨,不生希有心,不生高下心。
《大丈夫論 饒
‧益他品第十八》
勝施他苦品第十九
菩薩見他苦時,即是菩薩極苦;見他樂時,即是菩薩大樂;以是故,
菩薩恒為利他。凡愚眾生見他苦時,自己為樂;見他苦,不以為苦。賢人
者自苦,以樂樂他,不以己苦;凡愚眾生為己少樂,而大苦他;賢人者為
與他少樂,自受大苦。惡行者修少樂因,得大樂時雖生歡喜;不及菩薩以
少樂利他人時,心大歡喜倍過於是。菩薩見他受苦,以身代之,身雖受苦
不以為苦,心中快樂生大歡喜。菩薩悲心得自在樂,不為三有諸苦之所逼
惱。菩薩飲悲甘露,故不為諸苦所苦;不為苦所苦故,能為他受苦。凡愚
眾生見他苦時心中生樂,見他樂時心中生苦;菩薩見他苦時則苦,樂時則樂。
《大丈夫論 勝
‧施他苦品第十九》 三〇三
《大丈夫論》 三〇四
無悲心者,見他苦時,如月極冷;有悲心者,見他受苦,如夏盛日。
不問愚智,見他苦時皆生厭離、生憂惱因。有悲心者深生憐愍,作決定
心:「一切眾生苦即是我苦。」菩薩作念:「若不能發大精進者,何由能
壞此大苦?」菩薩與一切眾生同利,苦樂皆同,須勤勞得成菩提。菩薩作
念:「我得菩提已,捨與一切眾生,還於生死之中,從初發心還至菩提,
復捨與眾生然不可得。」
菩薩為利他故,行四攝法終不疲厭,猶如大地持一切物,終不疲厭。
為己身者,自受其樂尚生疲厭;菩薩為他作樂,不生疲厭。菩薩為他作
樂,見阿鼻苦如涅槃樂,於餘苦邊有何疲厭?若為一眾生受樂,自受無量
地獄,常作勇猛與他作樂,不生疲厭。
以何因緣為他作樂不生疲厭?菩薩觀一切眾生,不見他想,都如自
己。眾生為結使所著,於一切處皆欲害他。為悲所持者,於一切苦無不欲
受。菩薩為他受逼迫苦,如苦者樂解脫樂。菩薩樂代他受逼迫苦時,即大
悲心淨。智慧觀他受苦,悲心即在中住;悲心住處,則苦不得住。雖復悲
者為一切眾生苦之所纏,如是為他利樂,心生歡喜,勝解脫樂。菩薩見他
受苦如自己苦,自己得樂欲與他人,自覺勝於涅槃。悲者常欲自受其苦,
與他樂。悲之與苦,不得一剎那頃而得共住。
行惡者,見他苦時欲得遠避,見他得樂心不憙悅;菩薩見他苦時不
欲遠離。無愛者無一切苦業。何以故?除他人苦,生大歡喜故。菩薩與他
大樂不必歡喜,見他與人少樂心大歡喜。何以故?體性爾故。菩薩見他得
樂,自己亦樂。菩薩見人與他少樂,云何不生歡喜?
《大丈夫論 勝
‧施他苦品第十九》
《大丈夫論 勝
‧施他苦品第十九》 三〇五
《大丈夫論》 三〇六
愛悲品第二十
若人不知身心常為極苦所縛,則不能知他心中苦。無悲者,無惡不
作,若見他衰禍,心不調軟。此人名為極惡行者。若有重恩者何時能念?
臨死之人,雖有美藥,以為極苦,為極行惡。無福德者,得慈悲甘藥,作
極苦想。若人巨富多饒財寶,但自食噉不與他人,為人所呵。雖有智慧、
多聞,若無悲心,亦為人之所譏呵!若見苦惱眾生難得悲心者,非功德
器,猶如破器不任盛水。
有悲心者,見苦眾生雖不能救濟,可不能歎言:「苦哉,眾生!」
見眾生為貪欲、瞋恚、愚癡所病,生、老、病、死之苦,常為眾苦
之所惱逼。怪哉!眾生墮是大苦。世間眾生身苦、心苦,常為結業之所破
壞。嗚呼,怪哉!世間眾生逼迫之苦,何有菩薩而不生悲?身住於駛流,
沒生死無窮可畏大苦海。眾生常為苦苦所苦、行苦所苦、壞苦所苦。若見
一苦足生悲因,況復具足三苦?愚癡眾生常為百千諸苦所苦,若見一苦應
生悲心,況復百千諸苦?應當了知世間諸苦,於一一苦中未生悲心者,應
當生悲;已生悲心,應當增長,況復無量?若聞世間種種無量諸苦,石尚
應軟,況有心者而不生悲?若聞世間悲呼之聲,枯樹猶應生華,況有心者
而不生悲?世間苦一味,心柔軟者易生悲心;有悲心者,菩提之果便在掌中。
《大丈夫論 愛
‧悲品第二十》
《大丈夫論 愛
‧悲品第二十》 三〇七
《大丈夫論》 三〇八
覺悟儜丈夫品第二十一
悲心極豐富,利他已生樂,貧窮悲心人,不能貪此樂。
嬰愚愛自在,悲心則背去,悲心已背去,眾苦皆來集。
愛自在者,處生死中欲分苦,與他共迴流生死;悲心者,於世間眾生分
寂滅樂,共之而去。有愛心者樂於三有,知愛過者則樂涅槃,作利益他者則
樂悲心。愛自在者常樂世間,受身為己樂故;悲自在者,常樂受身,為樂他
故。愛自在者,常樂己樂,以為自縛;悲心者,恒為欲與他樂,而為自縛。
愛自在者,常為己樂無有疲厭;悲心者,為與他樂而無疲厭。愚愛小者,不
愛自己,亦不愛他;菩薩亦愛自己。愚癡眾生常為我者,實是為他。
大丈夫品第二十二
菩薩悲心唯有一事之所逼迫,常為他事苦來逼迫,更無餘事,是名
成就悲聚。棄於涅槃,如棄其苦,受於有身如取解脫。與世間利樂者,名
此為悲。知涅槃功德、生死過患,然不捨有為,如是一切,盡是大悲功
德。一切處離欲,以涅槃為體,而不取涅槃,名勇健者。大悲因緣故,能
入生死,周旋往返,觀諸有盡滅,知眾生是苦,為救為依,心持大悲,厭
惡己身求十力身大悲之處,得處悲處功德。如轉輪聖王雖有千子,然愛相
好具者。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愛有悲心者。唯能作福無智、無悲,名為
丈夫;有福、有智,名善丈夫;若修福、修悲、修智,名大丈夫。應看悲
者,有悲者應共語說,敬禮悲者具一切功德。
《大丈夫論 大
‧丈夫品第二十二》 三〇九
《大丈夫論》 三一〇
說悲品第二十三
世間人、天、阿修羅等,受身有種種苦,唯有菩薩徹髓悲者,知一切
善法,以悲為首,智人當知,如似一切諸字,悉曇為首。一切善法皆入悲
中,如似一舍眾色皆入。若見虛空淨,即見大悲淨;見虛空無邊,大悲亦
無邊。
佛說:「若欲現前見我,當恭敬大悲。若欲見我,當觀三界皆悉受
苦。」苦無邊故,大悲亦無邊;苦住故,大悲亦住。大悲住在何處?住在一切
眾生貪欲、瞋恚、愚癡、生老病死種種苦聚,與諸眷屬在中而住。有大悲心能
知他苦,此名與佛共住。有三種施,一切功德養身,猶如乳母,是名大悲。
施悲淨品第二十四
猶如雪山生一切藥,大悲雪山生三種施,一切功德除悲,更無有法能
與世間作樂。施作悲體,能為世間作種種樂,無上果報為三施所成。悲是
三施之因,眾生祖母,能生如來。一切眾生無上最勝歸依,誰不恭敬?能
生三施,是名大悲。菩薩大悲功德極多,在心中住,唯有一事而不遠離,
無有染著,常作利益他事,無有疲厭。世間、出世間樂及利他樂,皆從悲
生。是以我今恭敬於悲,能利益世間大悲者,我亦恭敬種種功德。
實如所說,有二功德最勝:能利益他及自淨悲。悲能淨於施,是以我
今愛敬施能莊嚴於悲,我亦愛敬悲諸有同悲意者,亦復愛敬悲能淨心體,
《大丈夫論 施
‧悲淨品第二十四》 三一一
《大丈夫論》 三一二
施能淨業道,能淨心體。能淨業道,即能淨涅槃道,能淨無上菩提道。悲
能淨捨,無悲者垢污於捨。施能淨悲,悲能淨施,是名世間端正。悲能生
信敬,猶如大地為眾華莊嚴,大悲亦復如是。世間眾生為煩惱日之所燒
逼,得悲心者皆生涼樂,猶如夏熱之時,得清涼風,皆得止息。
《大丈夫論 施
‧悲淨品第二十四》
愛悲勝品第二十五
施緣取,取緣愛。有愛則有取,無愛則無取。有悲必有捨,無悲亦
無捨。愛故取增長,捨故悲增長。愛恩者生愛是過患,怨則增長悲心。愛
增長,為自己樂,則害他;悲增長,能與他樂,自己則苦。愛增長而害他
者,則非希有;悲心者捨己身命而與他人,是為希有。愛著者名愚賤人,
常在貧窮,受諸苦惱;有悲功德者常處富貴。貪愛者可得斷絕,有止足
時,得智慧則能斷絕止足;得悲心者無有止足,常施他故。愛心者能招集
一切諸苦,成大苦聚;悲心者,能生一切功德。若悲不捨不淨業者,我所
不欲;設悲不能救濟,我亦不欲;若悲不樂求菩提,亦非我所欲。愛心者
《大丈夫論 愛
‧悲勝品第二十五》 三一三
《大丈夫論》 三一四
能生一切苦;悲心者能生一切樂。從悲起身、口業者,名為勝業。悲心者
能為一切眾生作無盡樂。
《大丈夫論 愛
‧悲勝品第二十五》
智悲解脫品第二十六
智、悲二事何者為勝?智者唯能自歸依,悲者能使他人歸依無上之道。
有悲無智,非智者所愛;有智無悲,亦非智者所愛,能障無上道智。不與
悲心相應,能障無上道智。菩薩以為無智,一念不樂生死,悲不欲解脫。
解脫味如甘露,悲者以為無味。如美食無鹽,以為無味。解脫雖甘,若無
悲心,菩薩以為無味。若大悲與解脫、別解脫,皆應敬禮,以大悲是諸佛
母故。解脫者名永無餘,滅一切事;悲心如善呪,能呪死者還活。若受有
相續不斷身者是常過,若取解脫是斷過,離二邊故名之為佛,救一切眾生。
若無佛者則無解脫,若無悲者亦無得佛。悲能生解脫,以是事故,菩薩取
悲。悲體一事能作二事:一、能救眾生,二、能生佛種智。
《大丈夫論 智
‧悲解脫品第二十六》 三一五
《大丈夫論》 三一六
發願品第二十七
菩薩思惟:「一切眾生共有無量種苦,我當發於悲心成一切種智,滅
一切眾生無量種共有之苦。」菩薩見一切眾生,沈沒無量無邊生死苦海,
得平等悲心;嬰愚無知樂解脫者,生放捨心;世間大苦聚,生我勝悲心。
菩薩思惟:「我有悲心。觀苦眾生未得菩提道,我云何使眾生得解脫
道?」
菩薩思惟:「一切世間我最少福,我今不能救濟眾生。」
菩薩思惟:「我於三界眾生作大親友,而眾生常為身苦、心苦逼惱,
我今名為空惡活者。」
菩薩思惟:「我生不能破世間苦,不能利益眾生,我用受是身為?」
菩薩思惟:「我是一切眾生親友。我當養育,於怨家所作大利益。」
菩薩思惟:「一切眾生能為我作端嚴業,不使一眾生作不端嚴意。」
菩薩作是思惟:「言利他者,求他人之相都不可得,都如自己,何
者?為他即是利己。」
菩薩思惟:「若有可願處,使一切眾生身、心之苦,一時俱集我身,
常為受之,使眾生得樂,不以為苦。」
菩薩思惟:「我菩提道中住,一切所有諸苦,我皆能堪忍。所以者
何?眾生沒溺生死苦海,我不能度脫。」
菩薩思惟:「雖有重結使,然菩提道難得。如是但有悲、智二事為
伴,心終不疲厭。」
《大丈夫論 發
‧願品第二十七》 三一七
《大丈夫論》 三一八
菩薩思惟:「善逝所行道,我今從中去;我今於世間,悲心施眾生。
當思惟,我如彼無異。」
菩薩思惟:「我今為世間依、救,當發弘誓:願修大莊嚴,智慧為善
伴,我今佛慧牙將生!」
菩薩思惟:「我欲滅眾生苦,使一切眾生得樂;欲作一切(眾生)
事,我常為悲心之所教詔。」
菩薩思惟:「生死之苦聞尚疲厭,悲者能得堪忍世間苦故,為悲心尚
向生死門。」
菩薩思惟:「生死苦極可厭惡,欲入涅槃。」
大悲語言:「苦惱眾生未度,云何捨棄而去?」
菩薩思惟:「有為苦具足涅槃出世樂,我今知生死有為苦、涅槃無為
樂,悲心常樂三種施。」
菩薩思惟:「我甚畏諸有!以悲心救眾生故,樂處諸有。」
悲心語菩薩言:「我使汝處生死,終不放汝。何以故?為報恩故。」
菩薩思惟:「解脫樂,為度眾生尚不欲食,悲心遮我使不得食,況生
死不堅牢樂!」
菩薩思惟:「一切樂中,第一佛說涅槃。是涅槃雖樂,我智不欲去;
所以智不欲去者,悲和合故。」
菩薩思惟:「我今敬向涅槃。所以者何?涅槃中無生、老、病、死
故,涅槃雖樂,悲心所牽,為眾生故而不得去。悲心是諸佛之母,是以不
捨向於涅槃。若涅槃就我,猶尚不證,況棄眾生而向涅槃?」
《大丈夫論 發
‧願品第二十七》 三一九
《大丈夫論》 三二〇
菩薩思惟:「我欲向涅槃,悲是佛母,就我與乳,云何捨去?無上菩
提設當不與眾生利樂,我亦不求,況復涅槃?」
菩薩思惟:「不應向涅槃,捨無歸依眾生故。悲心故,使我不證涅
槃。涅槃是盡生邊,若無生者,何能救拔眾生?」
菩薩思惟:「受生者有二種樂:一者、救眾生樂;二者、解脫樂。我
云何捨二種樂,取一種樂?」
菩薩思惟:「一切凡夫,盡共有一切種智性,一切種智凡夫易得,以
是故我愛凡夫,不愛解脫。」
菩薩思惟:「隨有苦眾生處,悲心得生,悲得增長,以是故我愛有中。」
菩薩語悲心言:「汝使我得清淨增長,使一切眾生盡得清淨、盡得增
長。」
菩薩語悲心言:「眾生在苦,為百千眾苦之所逼迫。今日使眾生必得
安樂,與我成辦此事。」
菩薩語悲心言:「眾生為愛所縛,為死所攝,見世間無歸無依,為救
眾生故,受種種苦。」
菩薩思惟:「我愛大丈夫。見有眾生墮在苦中,捨涅槃樂。為安樂眾
生,自勉勵此事。」
菩薩思惟:「向救眾生得無生忍決定智,得授記別;得授記別者我今
供養恭敬。」
菩薩思惟:「佛得遍淨眼,使我現前合掌請佛,願授我記!」
《大丈夫論 發
‧願品第二十七》
《大丈夫論 發
‧願品第二十七》 三二一
《大丈夫論》 三二二
等同發願品第二十八
十方諸佛現在前者,為救眾生事。我今作發菩提願:一切眾生所作
事,我已堪任為作,諸佛大悲皆稱我等:「善哉!」我所有若智、若福,
使我一切無歸依為作解脫。世尊!使我常莫樂小智之心。世尊!使我如世
尊具足十力。若眾生結使熾火燒心,使我以法水,滅眾生結使熾火,摧破
魔怨,得賢智,得轉法輪,壞一切眾生衰惱。隨有一切眾生,我皆一時為
轉法輪,一切所作福,皆用為是。以此福德,使我得最勝法身,猶如虛空
遍一切處;得二種身,教化世間。以我此福,與諸佛和合,無救眾生使得
解脫。種種煩惱異相作苦能為苦因,我所有福以智慧力滅眾生苦,使我以
此福,一切眾生滿虛空界為作一味樂,使我常滿所願。陰蓋賊眾能劫功
德,世間畏死,使我以此福,救藏一切眾生,隨世間幾時而住,我善法亦
住。以我善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悉皆離苦得樂,常一時和合一切眾生。
菩薩思惟:「自今已去,常從乞者請受教令,從今以往,常於我身所
深生體信,莫生他想,種種所欲隨其給使滿足。」
菩薩思惟:「使我從今乃至菩提,無有一身不見佛時。」
菩薩思惟:「使我從今生死長遠,設我不見佛時,莫一剎那頃離於悲
心。」
菩薩思惟:「使我迫至成佛。見外眾生所受諸苦極逼惱我身,我皆代
受。使我身得徹髓悲心,使我身身得使佛智解脫。」
菩薩思惟:「使我悲心猶如虛空,一切山河、樹木、飛鳥、走獸皆依
《大丈夫論 等
‧同發願品第二十八》 三二三
《大丈夫論》 三二四
空住,一切眾生一切時皆入我悲中,我依一切眾生得立善根,以我此善,
迴與一切眾生得解脫果,一切道路、橋、船、方所,皆是眾生共有,使我
一切諸善,亦一切眾生共有。」
菩薩思惟:「地、水、火、風一切眾生共有,使我所修諸善,亦一切
眾生共有。我因一切眾生所得善根,迴與一切眾生得無礙智。」
菩薩思惟:「我所作諸善,使一切眾生得離魔界,入於佛界;使我得
智,恒十波羅蜜佛智現前;使一切眾生得安隱樂,得不動心;一切眾生所
有衰惱,使互相救濟。」
菩薩語福德言:「一切眾生為無明所障,不知自苦、他苦。汝當開
解!菩薩布施行淨水時,使一切眾生除有愛結渴,得無上道悲。我施水
時,願使一切眾生免恩愛僮僕,恒得自在,得法財富。使我福如河,慈心
無垢花,持戒以為底,施如駛流水,除眾生渴苦,使我悲心恒如大河。」
菩薩思惟:「我悲心如海,淨戒如海潮,忍辱如波浪,智如海虫動,
慈心如一味水。凡我所施者,使成慈心海,使施福得悲甘露,除眾生生、
老、病、死。」
《大丈夫論 等
‧同發願品第二十八》
《大丈夫論 等
‧同發願品第二十八》 三二五
《大丈夫論》 三二六
勝發願品第二十九
若我於一切眾生,起於悲心與利樂時,願使大悲堅固,以悲滅眾生苦。
使一切眾生苦皆來逼我,我今以此無畏施福,使一切眾生皆得大悲。
我今所有忍辱功德,於將來世刀兵劫時,以我悲心滅一切眾生瞋。
以施食功德,飢饉劫時,使得飲食充足一切眾生。
以水施眾生功德,使成就悲心,住一切眾生心中。
以衣施眾生功德,使一切眾生得慚愧心。
以燈明施佛因緣功德,使我將來得於佛日,滅一切闇。
以施眼功德,使我將來世,願一切眾生速得佛眼。
以我捨頭功德,使一切眾生向菩提心。
以我藥施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除生老病死。
以我走使供給眾生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得無上無漏成菩提道。
以我華、幢蓋供養佛塔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得高勝福。
以我旛供養舍利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除闇得明。
以鈴聲供養因緣,使一切眾生得梵音聲。
以香華、瓔珞供養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除諸結使垢、煩惱臭穢。
以供養三寶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常值三寶,不曾空缺。
以我於嶮道中,為諸商賈除嶮道畏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出生死畏。
以我度眾生海難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度生死海。
《大丈夫論 勝
‧發願品第二十九》 三二七
《大丈夫論》 三二八
以我所有淨善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摧破四魔,得成正覺,我當得三
菩提。我於眾生雖道是語,為欲安慰眾生故說是語。
以此功德,使一切眾生得無上菩提。一切眾生菩提即是我菩提。一切
眾生為癡所障,使得無上菩提。
以此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於前成佛,我最後成。
以我於生死中往返因緣功德,使一切眾生皆得作佛。
以我發善心功德因緣,使一切眾生皆得佛智。若有見聞受持讀誦者,
皆作無上菩提之因。
我欲滿一切眾生欲願,我願故未滿。若我見苦眾生悲吟之聲,以此
功德使一切眾生皆得作佛,歡喜瞻睹。設我修諸善行,不使一切眾生作佛
者,我尚不喜聞,況復履行?
菩薩語功德言:「汝若不能擁護眾生、作依止者,我亦不欲於汝及以
果報。何以故?為眾生修福,不自為己故。若眾生盡我善如虛空,於三時
中與眾生樂,施以菩提心。」
勝丈夫悲發願,此名說悲心,亦名五種說,亦名救眾生,總名大丈夫
行賢。偈有五百,古書有八百,阿闍梨犢子部提波羅大菩薩生在南方,是
所作竟。
《大丈夫論 勝
‧發願品第二十九》
《大丈夫論 勝
‧發願品第二十九》 三二九
《大丈夫論》 三三〇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回向往生者 罪障消除 永離三塗 往生淨土
○○○
回向現世者 病苦消除 消災免難 身心安康 共證菩提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三三一
索書請洽生命電視各地服務中心 索書請洽生命電視各地服務中心
● 台北生命道場 ● 中壢中心 ● 台中豐原中心 ● 雲林斗六中心
電話:(02)2550-9900 電話:(03)422-8806 電話:(04)2527-3068 電話:(05)536-0827
地址:台北市民生西路300號2樓 地址:中壢市環北路400 號15樓之 1 地址:台中縣豐原市大明路78號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大智街43號

● 台北三民中心.波羅蜜免費書坊 ● 平鎮波羅蜜免費書坊 ● 台中草湖中心 ● 雲林八德中心.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2)2769-3435 電話:(03)437-3435 電話:(04)2496-5556 電話:(05)633-0701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三民路113巷10號 地址:桃園縣平鎮市中正五路132號 地址:台中縣大里市西湖路35號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八德街90號

● 台北東區中心 ● 新竹中心 ● 台中大甲中心 ● 雲林大有中心


電話:(02)2769-8688 電話:(03)524-0338 電話:(04)2686-5028 電話:(05)696-0834
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250巷36弄12號 地址:新竹市西門街52號2樓 地址:台中縣大甲鎮新政路180之3號 地址:雲林縣崙背鄉大有村151號

● 木柵中心 ● 竹北中心 ● 彰化生命講堂 ● 嘉義講堂.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2)8661-6981 電話:(03)656-9011 電話:(04)720-0280 電話:(05)216-6700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恆光街30巷7號1樓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三民路125號 地址:彰化市金馬路一段175號 地址:嘉義市興業東路555之15號

● 台北中心 ● 新豐波羅蜜免費書坊 ● 彰化中心 ● 嘉義菩提心佛學院(男眾)


電話:(02)2522-4049 電話:(03)557-5856 電話:(04)727-8980 電話:(05)253-7728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6巷5號1樓 地址:新竹縣新豐鄉榮豐街2號 地址:彰化市介壽北路158號 地址: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內埔40號

● 北投中心 ● 苗栗中心 ● 彰化員林中心 ● 立仁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2)2892-7611 電話:(037)265-376 電話:(04)837-8206 電話:(05)225-2320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10之2號2樓 地址:苗栗市上苗里站前1號9樓之 4 地址:彰化縣員林鎮三民東街411號 地址:嘉義市立仁路323號

● 基隆中心 ● 苗栗弘法院.慈悲佛學院(女眾) ● 彰化和美中心 ● 北安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2)2463-1166 電話:(037)991-513 電話:(04)757-4282 電話:(05)234-2911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666號 地址:苗栗縣獅潭鄉竹木村北庄37號 地址:彰化縣和美鎮愛華路203號 地址:嘉義市北安路115號

● 新店講堂 ● 台中講堂 ● 彰化和美二中心 ● 中山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2)2917-8855 電話:(04)2238-9987 電話:(04)756-4833 電話:(05)228-8665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54巷28號3樓 地址:台中市北區崇德路一段631號3樓之1 地址:彰化縣和美鎮彰美路六段19之10號5樓 地址:嘉義市中山路366巷3號

● 安康中心 ● 台中中心 ● 彰化永靖中心 ● 嘉義朴子中心


電話:(02)2214-5626 電話:(04)2299-1377 電話:(04)824-1670 電話:(05)366-1771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建業路4號之1 地址:台中市北區漢口路三段189號 6 樓 地址:彰化縣永靖鄉永安街41號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海通路1之38號

● 板橋講堂 ● 台中東區中心 ● 彰化鹿港中心 ● 嘉義布袋中心


電話:(02)8252-3580 電話:(04)2212-0643 電話:(04)776-6114 電話:(05)347-1721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182巷3弄 地址:台中市東區南京東路一段317號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永安里中正路317號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太平路108號
50號5樓
● 台中生命道場 ● 南投中心 ● 台南中心
● 鶯歌中心 電話:(04)2302-6346 電話:(049)224-6373 電話:(06)236-4722
電話:(02)2678-8439 地址:台中市西區模範街38號1樓 地址:南投市信義街5巷31號 地址:台南市東門路一段336號2樓
地址:台北縣鶯歌鎮信義街50號1樓
● 南屯波羅蜜免費書坊 ● 南投草屯中心 ● 台南大同中心.波羅蜜免費書坊
● 三重中心 電話:(04)2381-7473 電話:(049)231-5999 電話:(06)215-5161
電話:(02)8985-6701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向心路71號1樓 地址:南投縣草屯鎮正興街70號 地址:台南市大同路一段70巷21 號
地址:台北縣三重市自強路5段32號1樓
● 台中大里中心 ● 南投竹山中心 ● 台南塩水生命道場
● 新莊中心 電話:(04)2487-0698 電話:(049)265-7386 電話:(06)652-2170
電話:(02)2904-0400 地址:台中縣大里市永興路300號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三段207之2號 地址:台南縣塩水鎮岸內里新岸內1-12 號
地址: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516之1號 3 樓
● 台中太平中心 ● 雲林虎尾中心 ● 台南新營中心
● 永和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4)2279-2270 電話:(05)636-5339 電話:(06)659-2367
電話:(02)2231-4566 地址:台中縣太平市東村路63號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民生東路19號 地址:台南縣新營市民治路169號
地址:台北縣永和市秀朗路一段211號
● 桃園中心 ● 台中清水中心 ● 雲林西螺中心 ● 台南麻豆中心
電話:(03)334-5558 電話:(04)2623-9653 電話:(05)588-2028 電話:(06)571-9119
地址:桃園市春日路236號4樓 地址:台中縣清水鎮光華路39號 地址:雲林縣西螺鎮興農西路125號 地址:台南縣麻豆鎮安業里 80-1號
國內外護持帳號 索書請洽生命電視各地服務中心
● 台南永康中心.波羅蜜免費書坊 ● 屏東九如中心
護持生命電視弘法運作、製作弘法DVD: 電話:(06)233-4127 電話:(08)739-6662
地址:台南縣永康市忠孝路396號1樓 地址:屏東縣九如鄉九塊村九龍路152號
郵政劃撥帳號

戶名:財團法人生命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簡稱:生命基金會)
帳號:19965232 ● 台南善化流通處 ● 屏東內埔中心
護持慈悲佛學院(女眾) 戶名:弘法禪院 帳號:21841118 電話:(06)585-0828 電話:(08)778-8710
地址:台南縣善化鎮民權路156號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新光路43號
印贈經書、佛書
護生、放生、認養學童: 救護流浪狗: ● 高雄講堂 ● 台東中心
、錄音帶、CD: 電話:(089)232-755
戶名:中華護生協會 戶名:台灣救狗協會 電話:(07)281-3333
戶名:中華印經協會 地址: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二路472號14樓 地址:台東市仁七街83號
帳號:42138483 帳號:50016766
帳號:19658482
● 北高雄中心 ● 花蓮中心.波羅蜜免費書坊
大陸護持帳號

戶名:釋湛定 銀行名稱:中國農業銀行 電話:(07)312-5195 電話:(03)831-1673


帳號:955-998-0900-5676-22312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重慶街112號 地址:花蓮市建國路160號(2樓書坊)
洽詢專線:137-3401-8701、137-6182-8269、139-0193-1839 ● 高雄路竹中心 ● 遠東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7)607-3377 電話:(03)835-8199
戶名:釋湛定 銀行名稱:中國工商銀行 地址:高雄縣路竹鄉智仁街188號 地址:花蓮市建林街188號(遠東牙醫診所)
帳號:622-202-1001-0134-34367
聯絡電話:15900682010、13761828269、159-01881230 ● 高雄岡山中心 ● 花蓮鳳林流通處
電話:(07)622-2555 電話:(03)876-2166
生命基金會: 地址:高雄縣岡山鎮公園東路8號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中山路2號
Name of Bank:LAND BANK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BANKING ● 花蓮光復中心
● 高雄翁園流通處
DEPARTMENT 46 KUAN CHIEN ROAD, TAIPEI, TAIWAN R.O.C. 電話:(07)783-1120 電話:(03)870-3708
SWIFT CODE:LBOTTWTP 地址:高雄縣大寮鄉翁園村翁園路233號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林森路112號
A/C NO:012-001-197388 NAME:LIFE FOUNDATION ● 羅東生命道場
● 屏東公園中心
馬來西亞 海濤生命基金會 電話:(08)734-2929 電話:(03)958-0286 958-7696
地址:屏東市公園西路86號 地址:宜蘭縣冬山鄉冬山路二段478號
Name of Bank:RHB Bank Berhad
Bank Add:UNIT 50-G-02, WISMA UOA DAMANSARA, 50 JALAN ● 屏東林森中心 ● 羅東中心
DUNGUN,BUKIT DAMANSARA KUALA LUMPUR. 地址:屏東市林森路1巷19號 電話:(03)951-6998
地址:宜蘭縣羅東鎮公正路463號2樓之1
A/C:2-14165-00021983
● 屏東勝利中心
A/N:HAI TAO LIFE FOUNDATION (Company No.715889P) 電話:(08)733-3783 ● 宜蘭波羅蜜免費書坊
洽詢專線:603-41490333 傳真:603-41421969 地址:屏東市勝利路64號 電話:(03)932-4719
地址:宜蘭市民族路146號
海外護持帳號

印尼雅加達 ● 屏東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8)733-6908 ● 澎湖中心
Name of Bank:BANK PERMATA CABANG PLUIT 電話:(06)921-6397
地址:屏東市忠孝路153之4號
A/N:Yayasan Samudra Metta Indonesia Jakarta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新明路136號
A/C:070-110-4455 ● 屏東崇德流通處
電話:(08)733-8138 ● 金門中心
洽詢專線:62-21-6669-5336、62-21-6662-5605 電話:(082)312-321
地址:屏東市崇德一路58號
地址: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212號
香港流通處 新加坡中心
銀行名稱:恒生銀行 (HANG SENG BANK) A/N:Society For life ● 屏東東港中心
● 生命電視台(宜蘭).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8)832-3727
戶名:釋湛定 (SHR ZHAN DING) A/C: 509-71875500-1 電話:(03)989-8686
地址:屏東縣東港鎮延平路24號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0號
帳號:212-142012-668 洽詢專線:65-68369088
洽詢專線:852-90275248 傳真:65-68360966 ● 屏東琉球中心 ● 生命電視台(高雄).波羅蜜免費書坊
電話:(08)861-1417 電話:(07)221-2323
印尼棉蘭生命協會(Life Association) 地址:屏東縣琉球鄉中山路36號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中山二路472號7樓之1
印尼北竿巴魯三寶佛教中心
Name of Bank:BANK CENTRAL ASIA ● 屏東潮州中心
Name of Bank:Yayasan Cetiya Tri Ratna
KCP Golden Trade Center Medan 電話:(08)780-8250 ◎頁面有限,故未登印所有海
Bank Permata Cabang Teuku Umar
Bank Add:Pekanbaru Riau Indonesia
A/N:Jiauw Sioe Eng & 地址:屏東縣潮州鎮光華路172號 外服務處,若欲查詢,請來電
Lovina suki Ingrid ● 屏東恆春中心 03-989-8686,亦可上網查詢
A/C: 4000-673868
A/C: 825-0011-858 電話:(08)888-0311
洽詢專線:62-761-21993
洽詢專線:62-81-1635006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光明路51號 www.lifetv.org.tw。感恩您!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 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飢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生命電視 中華印經協會
經典系列 S01-068

佛說布施經選輯
編  著/海濤法師
出 版 者/中華印經協會
生命電視
地  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0號
電  話/(03)989-8686
傳  真/(03)989-8787
網  址/www.lifetv.org.tw
劃撥帳號/19658482
戶  名/中華印經協會
海外護持銀行帳號:
LAND BANK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BANKING DEPARTMENT
46 KUAN CHIEN ROAD, TAIPEI, TAIWAN R.O.C.
SWIFT CODE: LBOTTWTP
A/C NO: 012-001-197388 NAME: LIFE FOUNDATION

印  刷/耿欣印刷有限公司
電  話/(02)2225-4005
出版日期/西元 2008 年 10 月 初版一刷    
印  量/1∼ 2,000 冊

免費結緣,如果您想和大家分享無上布施(法施)的喜悅,歡迎您隨喜
護持助印。協會亦有大量與學校、軍隊、監獄及社會大眾免費結緣,歡
迎至各地服務中心護持助印或劃撥。
ISBN 978-986-7350-8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