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6

「一燒三十年」

李哥(李建華),香港資深音響發燒前輩,發燒經歷超過 40 年,曾任香港金弦洋
行董事。在 90 年代初,曾爲推動大陸高級音響發展立下了不少功績。近年在內
地設立音響顧問公司,爲發燒友提供聽音室設計、裝修與改良、影音調梭、電
源處理、疑難問題解答等服務。李哥身懷音響絕技又爲人謙和,實爲發燒友的
良師益友。

一燒三十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
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餘盡歡,今宵別夢寒。

每想起這首歌時,總是勾起兒時片片的回憶,使我感觸良深,久久不能自己。

我小時是在廣州長大的,我的童夢中,常夢見母親拖著我步過海珠橋。我依稀
記得數十年前我幾歲時,那時的海珠橋,每隔幾步,便有一個洞,一不小心,
便很容易掉下江去,母親每帶我過橋時,總是提醒我小心跨過橋面的洞。長大
後,每回到廣州,見到海珠橋時,總是回憶起在秋風颯颯,殘陽如血,滿天紅
霞的落日餘暉中,慈祥的母親攜我過橋那份溫馨、真摯的情景,由於我曾長時
間在廣州生活,也使我對她産生一份親切的故土情,在我生命日落,滿頭白髮
的時候,我常希望能在故土中尋回兒時的回憶,每當我到故居附近徘徊時,見
到那些和兒時差不多的街道,雖然看來落後,但那份親切,就像回到母親懷中
的感覺,那裏揚溢著一份踏實、安穩、樸素和諧的氣氛,使我覺得我和故土是
血肉相連的。她的脈搏和我一起跳動,一起共鳴,正是由於這一份情懷和一個
偶然的機會,我決定重回故土,用我晚年的歲月,做些我喜歡做的事,實現我
的理想,也是一個三十多年來的夢想。

三十年的確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它不單爲我添上滿頭白髮也爲我帶來滿面風
霜,但我無悔。過去雖然境遇坎坷,但音樂卻 爲我撫平創痛傷痕,給我精神慰
藉,鼓舞我的鬥志,令我勇於面對逆境,在哀愁中得到開解,悟到心境澄明平
和的可貴,也爲我帶來心境寧靜無爭的喜悅,所以我常常懷著感恩的心情,多
謝上天賜給我接近音樂的機會,同時也希望別人能 夠像我一樣分享音樂爲人類
帶來豐富的精神糧食,這也是推動我常常寫一些 HiFi 文章的動力,因 爲除了於
現場欣賞音樂之外,一般人只能以透過音響器材,才可接觸到音樂,但音響器
材對音樂的再生卻 爲愛樂者帶來無盡的煩惱,而且些煩惱也是我三十多年來的
煩惱,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建立一個自己聽音樂的天地,更願意以野人獻曝
的一點誠意,以互相學習的精神和同好共同研究,希望互相砥礪,一起分享音
樂中無限的寶藏,我更樂意的是,將我的一點 HiFi 經驗和大家分享。
發燒友似乎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斷追求完美,我也不例外,在追求過程
中,我深切地體會到他們的苦與東,雖然部分朋友不斷有進步,不但在 HiFi 上
有所成就,更從音樂中得益不少,但也有些走進了死胡同,弄到焦頭爛額,整
日爲達不到自己的目的而苦惱,甚而對音樂的興趣也失去,最後索性連 HiFi 也
玩了。這當然是最可悲的事,事實上,我也曾經數度心灰意冷,想放棄玩
HiFi,但當我一接觸到感動我的音樂時,又不期然地充滿鬥志,重新投入,屢
敗屢戰,到今天,雖然不能說有些什麽成就,但總從無數失敗中總結了很多經
驗,也摸到了一些門徑,利用這些所得經驗,也 爲很多朋友解決了很多問題,
希望日後也能在本刊中和大家分享。

我今天不打算和大家談怎樣去玩 HiFi,但我想和大家談談如何可以成爲一位大
師級的發燒友?要具備什麽條件?有什麽秘訣?

首先要聲明,我不是什麽大師級的發燒友,我只不過是比其他人多玩幾年
HIFI,多點經驗,多些機會接觸不同的器材和多些校聲的實踐而已。我接觸過
可以被譽爲大師級的發燒友中,他們很多都有一些共同點,而這些都是他們成
功因素部分,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你且看看你是否已具備這些條件,有
朝一日也成 爲大師。

第一,熱愛音樂,以理智態度去玩 HiFi,大師都對音樂充滿熱忱,視音樂爲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視玩 HiFi 只是希望追求音樂中至善至美的境界,他
們對器材的態度和評價,並不以價錢以依據,他們只著重將器材發揮到極限,
並不盲目和盲從地先追求高價器材。他們明白到人生充滿妥協,任何事物也難
求完美,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儘量理性地去解決問題,就自己能力和財力所
及去玩好 HiFi,器材只是工具,聽音樂才是真正的目的。如你不是真正喜愛音
樂,培養良好欣賞的樂趣,玩 HiFi 狂熱一陣子後,玩得不好的話,熱度冷下
來,可能便放棄。只因你對音樂愛得不夠深!

第二,恒心,毅力和堅強的鬥志不可少,玩 HiFi 要玩得好的話,就要像我們對


待事業的態度一樣,必須有不屈不撓,永不言敗,力求進取和孜孜不倦的研究
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努力去研究和嘗試,才有希望成爲高手,而距離大
師的路途仍很遙遠!如你自問已具備上述條件的話,恭喜你,你已有了入音響
殿堂的入門券,再具備了下次我說給你知的條件的話,能不能成爲大師就要看
你的修行和天份了。好了,下次再談。

如何身爲大師級發燒友(上)
上次我談過一些要成爲大師級發燒友所具備的條件作爲大家參考。好,我們今
次繼續談。

我說過培養喜愛和學習欣賞音樂,加上追求完美的心態才有動力去追求音樂的
至善世界,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以理智的態度去玩 HiFi 才是正確的態度,而在
追求的過程中必須具有無比的恒心、毅力和堅強的鬥志才可希望有所成就。

但具備了上述的兩個條件,只不過是基本的正確態度而已,要是你只靠一腔熱
誠,盲打瞎撞,盲目跟風,別人玩什麽,你就玩什麽,從來不知道自已的組合
究竟出了什麽毛病,需要改善的是哪一環節,更患上了一般的 HiFi 友的致命傷
--急於求成,想一步登天,以 爲組合工作正常就一定可以弄到像音響書上所
描述的效果,結果空有恒心和毅力,組合的表現不是原地踏步就是效果更糟,
情況就好比狗追自己的尾巴,團團轉,永遠追不到!想玩好 HiFi,就像學功夫
一樣,必須由習馬的基本功開始,循序漸進,一招一式地去學,勤加苦練,多
加思考,透過實踐驗證,參考別家所長,去蕪存菁,有所創造和改良,才可成
爲真正的高手。至於能否成爲大師級人馬,那就看你能否突破和創造,自成一
家了。

實要成爲真正高手或大師的話,以下的幾點不可不留意。

第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發燒友都有很多機會去別人家裏聚會和談發燒經,請千萬不要失去這些機會,
因爲我們可以透過細心觀察,虛心去請教別人的心得,學到很多別人校聲的方
法,避去很多冤枉路。例如在某些人家裏,你見到揚聲器的擺位並不合理。但
效果卻不俗,原因爲何?這時你必須細心觀察音箱附近的環境。家具的擺設位
置。主人家如何去處理聲音的反射面,如何放置吸音物料或反射板和擴散物料
的處理,往往都是學問。這一切,透過細小觀察和不恥下問,你一定有所得,
日積月累,把不同環境的處理經驗累積起來,有朝一日,碰到類似的環境,那
時你的經驗就大派用場了。

記著,到別人家裏,除了留意音箱擺放的位置外,更要留意器材的擺放方法,
供電的處理,器材的防震措施,防震物料的運用,多請教別人防震方法和物料
的特性和對聲音的影響。這一切都是你必須留意的地方。

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的,當你聽到一套靚聲的組合時,你必須緊記觀察所得,
在回家後用筆記錄,否則你會很快忘記的。若你聽到一些效果欠佳的組合,你
就要檢討哪里出錯,研究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爲何衰聲,嘗試用你的方法去改
善它(除非你的朋友樂意接受你的意見,否則切勿作此"乞人憎"之舉!)透過朋
友彼此互相學習和實踐,在不同的組合和環境中去練好校聲的功夫是提高功力
的最佳辦法,也是不費分文的玩 HiFi 辦法,因 爲別人已 爲你提供一套和你所擁
有的完全不一樣的組合和環境給你試驗。如你真的有方法改善別人組合的效果
時,那份成功感帶來的喜悅和滿足不是用金錢可以比擬的。

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你很自然地培養起正確的判斷力,但正確的判斷力是由
多方面培養才成的,在下面將談及。

第二,要有正確的判斷力
所謂判斷力,也就是如何去判斷聲音正確與否,這也是發燒友最難通過的一
關。

判斷力也可解作是監聽能力,是一個辨別聲音是否正確和好壞的標準,這標準
是心中的一把尺,是一個準則,沒有這標準的人,根本就沒有成爲高手的可
能,更遑論晉身大師級了!

判斷力(或監聽力)是通過很多方法才可以正確地建立起來,例如多聽現場演
奏,個別樂器的獨奏,個人演唱會等都是一個訓練自己認識樂器音色的方法,
而直接參與樂器的演奏,真正玩埋一份,則更易建立起對音色的正確認識,加
強正確的監聽和判斷能力。一般發燒友若沒有經常去音樂會的機會,又不懂玩
樂器,如何去建立起自己的判斷標準,我稍後會作專題討論。

第三,要多做學問功夫,培養對各種藝術的興趣和修養。
看起來多讀書和裁培一些藝術興趣和修養與 HiFi 簡直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多
年觀察所得,很多真正高手或大師級的發燒友,都有共通之處,就是他們除了
有很高的學問修養和喜歡音樂以外,更涉及其他藝術,例如繪畫、書法、攝
影、文學欣賞、古玩、陶瓷等等。雖然表面上這些藝術和音響毫無關係,但音
樂也是一種藝術,也像其他藝術一樣具有抽象的和形而上學的美學觀念在內,
懂得欣賞其他藝術的人,更能深刻地體味音樂中所具有的真善美。上面所述的
藝術品,每每表達了作者個人的人生體驗外,更表達了作者對美的詮譯,人性
的真善美,對生命的謳歌,當人受到這些藝術的薰陶,潛移默化,日久有功,
每每令人氣質也爲之改變。愈能欣賞藝術的人,愈能藉著藝術修養提高自己的
精神境界而超然物化,心靈對美的感受也愈敏銳,所以他們的音響系統也在有
意與無意間成爲他們表達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個人性格和情操的工具,每每具有
一些別人難以模仿的獨特氣質和美感。這種自成一家的風格和表現,也就是他
爲什麽被人視爲大師的原因了。

第四,要有謙虛和開放的胸襟
中國人有一句話:人家老婆,自己文章。這清楚表達出中國文人的特性--假
謙虛。除了文人適用處,其實很多發燒友也是:別人老婆靚,HiFi 自己好;他
們在別人面前,表面只是假謙虛而已,當別人批評他的系統時,你看看他的面
色就知道了。

這種假謙虛其實是防礙我們進步的絆腳石。有人說這是自信的表現,實在這是
自視過高,以爲自己看多了幾本書,懂得一些電子學的皮毛理論,背熟了一些
資料和線路,懂得裝配一些擴音機,就自評爲專家,目空一切,這些人很容易
被人分辨出來,因爲只要有發燒友的場合,一談起發燒經,不消五分鐘,他就
會令到"全人類"都知道他是如何的高大威猛,他的理論和數位何其精通,他的
組合如何"勁揪",別人的如何不濟,世界上的名牌在他眼中看來不過爾爾!要
是別人在他面前提及他認爲不符合他心水的機種或設計時,他更會以專家的口
吻教訓別人一番,但,當你有機會聽聽他組合時,哈!哈!哈!

只有虛懷若谷,開放胸襟的人,才能用心去觀察別人所長,多學、多聽、多
問、多思考,多求證和實踐,最重要的是少發謬論,有容納別人觀點和意見的
胸襟。對別人的新感觀或意見,他們都採取尊重的態度,積極求證,去蕪存
菁,變爲已用,這樣才可使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層樓,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大
師們都深切體會到藝術是無止境的。

我認識的大師級發燒友,無不是胸襟廣闊,謙遜有禮,深藏若虛的謙謙君子。
驕傲,自視過高,目空一切的人,永遠和高手的層次沾不上邊
第五,要有創造力和個人風格。

一個人能否被人公認爲大師級的發燒友,並不是將系統弄得靚聲就算數,正如
上面所說的,大師級的的發燒友最突出的一點,也是修行達到極高境界時,組
合往往就成爲他表達他個人的藝術修養和風格的工具。

他們的系統很多都不是名貴的器材,很多都是中等貨色或很多人認爲不夠班的
機種,但比起很多號稱有百萬元的巨制動聽得多,除了水準極高之外,更洋溢
著某種特有氣質和特色,在表現出個人風格,聲音的表現也往往是獨一無二,
深刻動人,別人想模仿也做不來。只要你坐下聆聽,音樂便會深深地打動你的
心靈,忘了什麽是 HiFi。他們系統獨特之處很容易被辨別出來,就像我們多聽
各家各派的音樂時,雖然不知道曲目和作者,只憑音樂中的特色和風格就很容
易知道是莫札特或是貝多芬的作品一樣,因爲他們的音樂都具有強烈的個人性
格。

要達到這種大師級的修行,除了深知器材的特性,通過巧妙的調校去發揮個人
的創意外,更要真正認識音樂,認識樂器與樂隊的互爲關係,還要有極強而正
確的監聽力和心中有一個極高而恒定正確的標準,深知道什麽是好與壞,什麽
是準確和不準確,他們深知系統失常時的毛病所在,所以除了把握調校好系統
以外,更能創造有自己風格的音色。

一般高手只能將系統搞得靚聲,但往往缺乏了內涵,令人聽過後,瞬間便忘
記,但大師級的系統,聽過後往往令人回味不已,長在心間--這就是大師有
別于他人的地方!由模仿到創造以至晉身高手或大師級,都是艱辛而路途漫長
的,願同好努力,更希望同好有以見教。

如何晉身爲大師級發燒友(下)
得知本刊爲我設一專欄,很是意外,但我也很高興,因爲我能有機會和國內的
發燒同好一起交流發燒經驗,我更希望香港的朋友也能參加這行列,將香港和
國內的發燒文化相互交流,希望能彼此學習,共同研究,擦出火花,從而創造
一種我們獨特風格的 HiFi 文化。

我上次用了很長的篇幅去談如何才可以成爲高手,成爲大師級發燒友有什麽條
件,這些都是個人的管見,如有不是或不足之處,請高明有以見教。我寫的多
是一些遊戲文章,只是將個人見解及經驗寫出來,我沒有時間和興趣去翻查典
籍和有關資料作引證和考究,所以讀者看後,千萬認真不得,若有謬誤,請予
指示,以免誤導讀者。

自上次登出撰文後,有讀者問我是否一定要像我說的條件才可成爲高手,路途
似乎太遙遠了。

HiFi 是一門易學難精的學問,牽涉的不單是音樂和電聲學,更旁及環境聲學、
音響心理學、物理學,試想光是要精通上述其中的一種學問,已是艱難的事,
何況 HiFi 友一般以買套器材玩玩的心態居多,理他那麽多的勞什子學問幹什
麽?所以一般都懶得去吸收這類知識。但事實證明,一般被許爲高手的發燒友
很多(當然不是全部)都具有上述多門學問的一般常識,我的朋友中更不乏個中
理論,每每能在關鍵時刻提供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有人說,玩好 HiFi 成爲
高手的人,所耗費的時間,精神和毅力,簡直可以用來取得博士銜。

是的,在藝術上要取得某種成就,的確要付出很多,更非一蹴而就,是否值得
這樣付出,就要看你個人的價值觀。試問,有成就的人,有誰不是從零開始,
一步一步前進,其間經幾許挫敗,才有所成?我相信,皇天不負有心人,只要
你能努力耕耘,必然有所得,同時我深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具有差不多的資質,
只要你能按步就班,邊玩邊學,肯定有朝一日,你也可以躋身高手之列,這也
是我爲什麽一開始不談玩 HiFi 而希望發燒友先在思想上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爲
指引,循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可到達彼岸。

我毫不諱言,我 30 年的發燒日子中,走過很多冤枉路,就是太急於求成,沒有
一個正確的思想作指引,只是憑一股熱誠,盲沖亂撞,結果一事無成,幸好有
良師益友時加提點,才迷途知返,回到正確的方向,踏上比較平坦的道途。爲
了感謝這些朋友對我無私的教誨,我願意將我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
早日享受音樂給我們帶來豐盛的精神糧食。

談過做好思想準備後,我想起經常有發燒友問我有什麽秘訣可以玩好 HiFi。
其實在上兩篇文章我已將我所知告訴你,但我們都知道除了具有正確的態度、
恒心、毅力和鬥志外,要培養觀察力和判斷力,做好學問功夫,增加音樂和各
種藝術修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發燒友急於要將手頭上的組合玩得靚聲,畢竟
是無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要一個人花長時間去學習和研究才可有成,並不
是每個人都願意去做的事,所以日後有機會的話,我會將玩 HiFi 的各種方法寫
上,希望能幫一些初哥發燒友將組合弄得好聲一點。

至於一些有志成爲高手的朋友,又應該怎樣按步就班去做?以哪樣爲先?如何
配合才可相輔相成呢?

我認爲首先要儘快建立一個標準作爲判斷聲音好壞和是否正確的準則,但由於
標準的建立是要由多方面互相引證和參考,期間更需不斷改正,再加實地練
習,試驗和長時間比較才能在你心中成爲一個恒定的標準,你不要期望在很短
時間便可以做好。告訴你,由於不得其法,我玩了 HiFi 差不多十多年才建立起
一個標準,(不要見笑,可能我太蠢吧!)

在建立標準的期間,其實也是訓練自己和培養觀察力的機會,也是修養自己學
問和多接觸藝術的好時機,透過這樣的努力,你成爲高手是無需懷疑的事。

很多發燒友終其一生也沒有取得一個恒定而正確標準,他們的成就都只能在某
一層次上停滯不前,無法突破,終日寄望在更換器材或某些發燒玩意上,希望
得到好的效果,解決他們的問題,這些朋友永遠和高手的境界沾不上邊,究其
原因,他們太心急了,人云亦云,偶爾攪到一次半次好聲就沾沾自喜地自命爲
高手,從不好好地去練好基本功和爲自己建立一個正確的標準,結果,偶爾聲
音變了,是好?是壞?好在那裏?壞了什麽?只憑臆測,毫無準則,如何校正
系統的偏差更是毫無把握,這樣的所謂高手,就算多玩卅年,不過爾爾。

爲什麽一些高手可以隨心所欲,將不同的器材玩弄於股掌之上,隨自己的喜好
去調校和創造有個人風格和品味的音色而又不失準確呢?這都因爲他們有一個
心中的標準,能正確的判斷音色準確與否和好壞,加上他們對器材的特性表現
了如指掌,對房間的音響特性瞭解透澈,自然就可以馴服它們,控制它們,令
它們好好地爲他服務。

至於這些高手用什麽方法去取得他們監聽的標準,將是下一次我要談的話題。

從頭做起
在過去的幾期,我談的都只是如何在思想上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去玩好 HiFi,
從未談過如何去調校好一套組合。有些讀者見到我的時候,總是說希望我教他
們一些捷徑或秘決,使他們能早日掌握到玩 HiFi 的竅門。

玩好一套組合,其實說難不難,說易不易。然而一些基本功夫,往往是人們易
於忽略,但卻影響整套組合的表現,有時一些不爲人留意的地方,竟是靚聲的
關鍵所在!

爲文時,適值春節,此新年伊始,我們玩 HiFi 就由頭說起吧!


我說的頭,是插頭,是電源的插頭。又有叫"插蘇"。這件小配件,竟可以是一
套 HiFi 的靚聲所在?

我不在這裏和你談理論,只是想將最近的一次校聲的經驗告訴你,希望能給你
一些啓示。可能大多數的發燒友也犯有同樣的毛病,令組合聲音欠佳而不自
知。

某日,接到老友來電,說年近歲晚,爲了獎勵自己一年的辛勞,不惜大破慳
囊,斥鉅資把整套 HiFi 換掉,希望有靚聲賀歲,但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新組
合的聲音比舊的竟然差上一大截,希望我到他家中看上有什麽出錯,語氣中帶
著失望、焦急和無奈,我只好匆匆就道,趕到距離市區老遠的別墅去看看他的
組合。

朋友用的是美國名牌四條大柱的音箱組合,兩條是高中音的音柱,兩條是低音
(應說是超低音)的音柱。低音柱由原廠附帶的分頻器和功放推動,高中音柱則
用一對法國名廠單聲道的巨型膽功放去推動,前級和 CD 機也是該廠最高級的型
號,訊號線更是價值不菲而評價很高的名線,組合的素質是不用懷疑的。

組合的接駁經檢查後,證實一切無誤,聽音室的面積是 4.9 米 x8.5 米,高 3 米,


極接近公認的黃金比例,但聲音嘛,卻是淩亂不堪,低音轟鳴失控,隆隆作
響,更談不上音色平衡和音場了。我坐下聽了片刻,便將聲音關掉,想起從前
也曾多次聽過他的組合,雖然不是城中最佳的組合,也總算是靚聲之一,況朋
友也是一名高手,對這套組合,竟是一籌莫展,我也感到意外!

喝過朋友特別爲我泡的靚茶後,心情冷靜下來,忽然想起,剛才在檢查時只是
檢查訊號線和音箱線的接駁有無出錯,但卻漏了檢查電源線的接駁是否有誤,
這也難怪有此疏忽,因爲電源接錯或漏接,組合便不能工作,組合能出聲,理
論上電源接駁不應有問題,是嗎?朋友既是高手,電源的處理,應該不成問題
吧?心裏正盤算著從哪里著手,無意中,輕輕觸動一條電源線,低音柱突然傳
來"蓬"一聲,推動低音柱的功放竟然自動熄機,原來觸動了保護電路。爲了安
全,我立即關掉所有機的電源,從頭檢查,這時才警覺朋友將左邊的功放插在
牆腳的 15A 獨立插座上,再看右邊的功放,CD 機,前級和推動低音音柱的功放的
插頭一腦兒都插在一條排蘇上,由於這條排蘇是萬用型(可以適合任何類型的插
頭),每個插座邊都有獨立的開關,系專爲接駁多部電腦而設計,只有 10A 電流
負荷能力,更因部分插頭插入排蘇時不能緊扣(萬用型的排蘇插座多有此毛
病),稍一不慎便容易松脫,至此,我恍然大悟,仿佛找到了病源所在,但仍須
事實才能證明我的對錯。於是我決定將電源排蘇換過,重新安排分配電源,幸
好朋友平時因爲別墅距市區路途遙遠,早就儲備有些高素質的排蘇,電源線及
不同類型的插頭,以備不時之需,於是我將電源再作以下安排:

一、 檢查每部機的電源相位(朋友太心急,忘了做這一步功夫!)

二、 前級和 CD 各用一獨立的排蘇(排蘇是沒有獨立開關的且只能插一種插
頭,插頭插入後能緊扣,不易松脫。

三、 兩部功放的插頭和低音柱的功放插頭全部改爲 15A 的高質插頭,然後


直接插入牆上的獨立 15A 的蘇座上。

四、 將地線駁到系統適當的機上。
經過個多小時的折騰,最重要的一刻終於來臨了!這時機還沒有熱身,新器材
還未經過適當時間的煲煉,但效果卻是那樣令人喜出望外,音色平衡已不是問
題,低音已回復正常,經仔細調校音箱位置後,定位和音場的表現都極爲出
色,我正在陶醉的當兒,朋友突然叫停,我不解地望著他,他已拿起電話,通
知他工廠的經理多放工人三天年假,他說要好好地在春節享受他的組合,也讓
他人分享他的喜悅!

朋友,你知道爲什麽電源經過處理後能有這樣出人意外的表現嗎?下次再談。

HiFi 基本法--電的處理(一)
上期我說過電源對一套聲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將電源處理妥當時,已爲音
響系統的靚聲打下穩定的基礎。我上次談過的處理步驟爲什麽有這樣大的作
用?且讓我將它逐一道來。

我首先談電源相位的重要性。雖然每部機只要插上電源就可正常工作,但經驗
告訴我們,有時將某一部機的插頭反插時,系統會消除交流聲,使系統更 爲平
靜,更甚者,當我聽某一類的音樂時,特別是大合唱時,各聲部的聲音特別齊
整,在播交響樂時,感到各組樂器的群奏特別協調,樂器之間的空間感更明
顯,在聽室樂或其他比較簡單的演奏時,線條特別清晰,泛音的層次特別分明
和豐富,敲擊樂器的起落及力度清脆俐落,特別有勁和生動活躍,究竟原因何
在?

我就曾爲此和一班發燒友做過不少試驗,我不想把這些枯燥的經過寫出來,我
只想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爲什麽一個系統的電源相位是這樣的重要。首先
要明白電源相位怎樣影響機器的工作。假設交流電的相位是正和負,系統中的
CD 機,前級和功放一起都在正相工作時,喇叭單元的振膜在接到正相訊號時向
前推而在負相時是向後拉的,這樣喇叭就被推動而發出聲音。假如我們在聽單
一支管樂的獨奏,演奏家是用氣吸入通過管道而發聲,這時空氣是向前推動
的,也是正相的訊號,若系統的電源相位是正確的話,喇叭的振膜是應該將空
氣推向前,這時就像真樂器演奏時小號的空氣向前推一樣,你聽到的聲音是有
力的,凝聚的,定位明確,泛音豐富,線條清晰的。但若系統的電源相位是負
相的話,喇叭振膜在應是向前推時卻反而向後拉,和原有樂器發聲時向前推的
特性剛巧相反,這時你會感到聲音鬆開,音像變大,線條模糊,欠缺凝聚力,
泛音混濁,定位也飄忽不定。我上面說是整個系統全部機器一致在不同相位工
作時的表現,但我們都知道,音響系統是由 多部機而組成的,若大部分機都工
作在正確相位而只有其中一部機的相位是錯誤的話那又如何?這裏再作一個簡
單的比喻:音響系統中的 CD 機、前置、功放和音箱就像一隊士兵,步操時必須
步伐一致,動作和時間配合得好才能整齊,若指揮官叫口令向前時,隊中有一
個或數個士兵舉錯步時,很容易就令整隊人亂起來。一個系統中只要有一部機
在錯誤相位工作時,除非你素有訓練和敏銳的聽覺,一般人是難以察覺的,因
爲一個簡單的獨唱和只要幾件樂器的音樂是不容易聽出來,而且影響聲音的因
素實在太多,例如房間音響特性,器材擺放方法和配搭,喇叭擺放等都是影響
聲音表現的重要因素,雖然如此,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察覺到電源相位出了問
題。

相位出了問題時,最明顯是在播大合唱或群奏時,(例如交響樂複雜的樂章),
你就發現各聲部有淩亂不齊整的感覺,例如一些女高音和合唱團一起演唱時,
女高音往往被合唱者淹沒。而難以分辨,但若整個系統的相位正確時,雖然在
合唱團各聲部齊唱時,女高音仍然可清楚容易的現出來,各聲部和女高音的位
置也不會飄移,最明顯的是每一聲部的聲音都齊整,速度一致,起落明快,對
答交代清楚。若你嘗試將其中一部機的電源相位反轉時,整體表現就 大打折
扣!雖然知道電源相位如此重要,如何去測定每部機的相位呢?方法有多種,
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不簡單,這裏賣個關子,下次再談。

HiFi 基本法--電的處理(二)
上次談過電源相位的重要性,今次繼續談的是如何去測定電源相位。
一向以來人們都喜歡用數位萬用表的電壓檔測量每部機的漏電電壓,以漏電電
壓低時的接法作 爲正確指標。但經過多年的實試,發覺這方法不一定準確,因
爲一般萬用表在測量電壓時,表的輸入端的電容量負荷大部分的高頻噪音多過
低頻噪音,往往在數位上造成誤導的結果,所以最準確的方法是用可以量度微
量電流(Microamp 或 Miliamp)的數位表測試器材的漏電流量,以漏電流量最低時
的接駁方式爲正確相位。

測試的方法和步驟如下:
1.每部機必須獨立測試。測試時必須將所有訊號線和地線除去。檢查受測試的
器材插頭是兩腳的
頭插插
還是附有地線的三
頭 頭 頭 頭 頭 頭 頭 頭 頭 頭。若是三

腳 頭 頭 頭 頭 頭 頭 頭 頭的話,必須用
頭頭 頭頭頭頭頭頭頭
一個三腳變二腳的轉接插頭,將地線浮起,否則無法測到漏電量。

2.將兩 腳插頭插入電源後,將機開著,稍候數秒,然後將數位表打向測量微量
電流的一檔。

3.將紅色的測試棒接觸器材身上的 RCA(蓮花插座)的外殼,切記你的手不可接觸
機殼和測試棒的金屬部分。

4.將黑色的測試棒接往電源插座的地線孔,如不便或怕危險,你可用一隻手握
黑色測試棒的金屬作 爲地極回路,功效一樣。這時萬用表會顯出數位,你用筆
將讀數記下。

5.做完上列步驟後,將機的電源關掉, 拔出插頭,然後將插頭反轉,再插入電
源插座,稍候片刻(約兩三分鐘,如大功率的巨無霸功放,則起碼需要五分鐘後
才可再進行測試),然後開機,重復、兩個步驟,然後將數位記下。

6.比較先後兩次所得資料,數位低的插法是正確的電源相位。試好後用顔色或
貼紙在插頭和插座上做好記號,方便日後重新接駁時不用再由頭做過測試。

當你將所有的機依照正確的電源相位插好後,駁上訊號線和喇叭再開機時,你
會有以下其中的一種反應:
一是感到聲音明顯好了,無論清晰度、分析力、速度感、力感和寧靜的感覺也
有所改善,聲音也靚了很多。第二種感覺是聲音爲什麽反而差了!並且感覺先
前不理會電源相位,隨意亂插的效果反而較 爲好聲!

有第二種反應的人一定以爲我教的方法有錯,是嗎?事實上,你的判斷沒有
錯,的確在不同的系統上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原因何在?經長時間的驗證,
得到的結論是電源相位正確時,並不保證靚聲!這豈不是自相矛盾?測試相位
的功夫豈不是多餘的嗎?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請不要煩惱,且讓我細細道
來。

在音樂再生的整個環節,即由 CD 機、解碼、前級、功放和音箱甚至線材,每件
器材其實都具有製造者個人特有的音色(或可稱渲染),如剛巧碰到組合中各廠
出的器材都偏向某種特有音色時,往往過於強調某種渲染而造成負面的影響。
但如組合中混合了不同音色的器材時,例如前置的音色偏柔而功放偏陽剛的
話,彼此間起了一種互補和中和的作用,爲音色帶來正面的好處。

一套器材的表現,是以整體最後聆聽效果爲依歸,將電源相位校正只是衆多校
聲的方法中的一種而矣!要系統靚聲還有很多功夫要做,最後還是要耳仔收貨
爲准 。這樣說是否就意味著電源相位不重要?

不,電源相位的校正可以說是走向靚聲的第一步,但如果不滿意或效果更壞
時,如何?

玩 HiFi 是要有耐性的(玩 HiFi 的美德之一),姑且就此打住,訓練一下你的耐


性,下次才說給你聽!

準備收筆時,忽地想起要提醒讀者,在測試膽機的功放時,必須接著音箱才可
測試,測試時只需將訊號線除去便可進行。記著,多數膽機若沒有接上音箱,
很多時會燒毀輸出牛的!

HiFi 基本法--電的處理(三)
談過怎樣去用數位表測試電源相位的方法後,今次談談爲什麽有大部分的系統
會變得好聲而有部分系統反而衰聲的問題;而有負面效果時又有什麽補救的辦
法?

仍是由頭做起!但你必須要專心一意去做,如你對音色、音場等欠缺判斷經驗
或恐怕在試驗過程中欠客觀的話,最好在試音時能邀請一班耳朵靈光的朋友幫
耳,給予客觀意見,助你作出正確的判斷。
你首先將所有器材依正確相位駁好電源,然後選擇一些你最熟悉的音樂片段,
最好是包括全頻的交響樂和一些多部男女聲合唱的片段,但錄音的素質亦經大
多數人認定是靚的才可作準。將有關片段細聽一遍,留意音色的細節,音場內
各部人聲或各組樂器之間的排位和距離空間,齊奏時各組位置是否明確,合唱
時是否各部齊整有序或是混成一片?每個片段試聽時間最好不超過三分鐘,以
免影響你的集中力。聽過後將系統關掉,待放電後(約三至五分鐘),這視乎功
放的功率瓦數而定,大瓦數而儲電量大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放電),將 CD 機的插
頭拔起,然後反轉插頭插入插座,再將整個系統開著,聽同一片段,留意音色
細節和音場有什麽分別,是好了還是壞了?

若你感到整體寧靜了,清晰度增加,細節多了,各組樂器或聲部之間的空間感
和距離明顯,合唱或單一聲部獨唱時齊整一致,沒有混亂的感覺,那麽這便是
正確的電源插法,反之若效果更壞時,你便需還原到原有的插法。根據上面的
方法,循著次序逐一去試解碼器、前級和功放,你就會將整個系統的電源相位
調到最好的一點上。最後你會發覺整個系統可能有一部或兩部機的電源插的插
法是不依數位表的測定相位去插的,但聲音反而靚的現象!上面所述的都是經
過很多發燒高手試驗過,認爲是最好的方法。所以玩 HiFi 若是一成不變,只依
本子辦事的話,那就不可能有進步。電的處理過程中,相位的確定只是其中的
一個環節,其他還有很多需要留意和處理的地方,而一般人最易疏忽的環節,
就是插頭和插座之間的接觸點的處理。

一般發燒友只是將插頭插入插座取電,有電供應能開機便算。他們往往忽略了
插頭與插座接觸點緊密與否的重要性,也不去理會它們的接觸點是否清潔,導
電性能是否良好,總以爲不是音頻訊號通過的地方就可以不加以理會,他們這
種疏忽的態度,其實也是導致音響系統衰聲的一個主要因素。你且試試花多少
時間檢查一下每部機的插頭和插座,看看它們的銅片是否已氧化發黑,無論新
與舊,若插入後很易松脫,那你先把插座的電源關掉(安全第一!),把插頭和
插座拆開,將每一顆鑼絲上緊,然後把它們的接觸面用擦墨水的砂膠或幼細的
砂紙磨至光亮,再用鉗子把插座的銅片調緊,使插頭插進時能緊扣,這樣不但
可以減少了接觸面的電阻,使電流通過時更爲順暢,也減低了因接觸面污穢引
致接觸不良而産生的跳火和躁音。如你的插頭或插座已使用多年,發黑或殘舊
松脫,最好還是換過一些新而素質堅固可靠的好了。

當你做過這些功夫後,你會發覺整個系統的透明度和寧靜度都增加了,動態明
顯地增強,低頻更有力和控制力也改良了,樂器的質感和音場也肯定有所改
善,不信,你試試看!
HiFi 基本法--電的處理(四)
連續三篇文章和大家談過電源相位,插頭和插座的處理,若讀者能照我提議的
方法去處理的話,相信你的音響組合一定有所改善,但至此仍未達到玩盡的地
步。

要使器材發揮極限,有最佳表現的話,以下幾點不可不留意:首先,檢查一下
由入屋的電箱起至供電給你的系統的插座。看看電線的粗細,插座的素質是否
足夠負荷你的系統,插座是否太舊或使用太久有氧化和松脫的現象,如果你發
現電線的素質有問題,太細,電線的膠皮有老化或燒焦的現象,那你就必須重
新鋪設電線和換上新的插座。

很多發燒友都只著眼把金錢花在器材身上,卻從不願意花點時間和金錢去改善
電源供應,一套數十萬的組合,往往用一個拖板插入牆上的插座供電給系統便
算數。我在國內就曾經見過一位擁有數十萬器材的發燒友,用一條只售數十元
的拖板,插在一個已經用舊發黃的牆內插座上取電供給他名貴的系統使用,他
對我說他的系統總是弄來弄去都不好聲,他用的是巨無霸型的大功率功放,但
低音總是松鬆散散的和一團團的,高音粗糙而聲音很毛糙,由於他系統所用的
機都是公認最合配而效果亦爲很多發燒友所認同的,他雖然不惜腰間錢,購了
不少名線去配合,但效果總是顧得頭來腳反筋。這種情形和我先前幾期談過的
香港朋友所遭遇的情形差不多一樣。我到他家檢查過他的系統和聽過效果後,
著他買一些高質 60 安培的電源線,然後找電工從總電箱的保險跳閘後直接取電
給他的系統專用。當完工那天晚上,他高興到深夜三點鍾還打電話給我,要開
車來接我聽聽他的系統。一聽之下,原有的毛病已去得八九,我再教他將各機
重新分開供電,結果整體獲得前所未有的改善。而他這次花費的工料費,比起
他組合的錢來說,是一對訊號線價錢的幾分之一而已!

這例子充分說明,雖然你用的是公認的靚聲而貴絕人寰的器材,要是你供電馬
虎的話,也絕不能發揮器材的性能。

其實,一般預先裝好的室內電線和插座最大的供電量多是約 15A 左右,由於成本


關係,一般用的電線也多是一些大路平價線材,很難期望建造商用靚料。再者
這些電線由於是平價貨,很容易氧化發黑,你想用這些供電取得靚聲,相信是
一種奢望。

我曾經多次搬家,每次我第一樣必要做的就是爲音響組合重新鋪設自己選購的
靚電線和插座。每次都得到很理想的效果。經驗告訴我,最好的方法是用夠粗
(60A-100A)多股銅線絞合的高質電源線(多股的意思不是指那些像頭髮絲那麽細
的那種,兩種線的聲音表現有很大差別,用粗銅線絞合的線無論力度、質感和
舞臺的台型都比多股幼銅絲絞合的線贏一大截!)

直接將它駁入總電箱取電,用膠管和碼釘固定在牆上,再接入四個高質的 15A 插
座穩固地安裝在牆上便大功告成。

爲什麽不多不少要裝四個插座?如因某些原因不能裝四個時,效果是否不能達
到?

四個插座是這樣分配的:一個給 CD 機和解碼器專用的,一個給前級用,餘下的
兩個是給雙聲道或單聲道的功放專用,這樣的安排是最好聲的供電法。如你因
某些限制只能裝一個或兩個插座的話,那只好用拖板來解決問題了。但請你緊
記你若想靚聲的話,拖板和線材的質素切不可忽略,不同的線材的插座肯定會
有不同的表現,很多發燒友就利用這拖板來校聲呢!

最後要提醒你一下,這組電源切勿和電腦、冰箱、洗衣機、空調和風扇共用,
因爲這些電器工作時都會産生噪音和污染電源,有時令你的音響系統産生莫名
其妙的雜音或使聲音粗糙。再者,有拖板時,CD 和解碼器最好用獨立的拖板,
避免 CD 機或解碼器泄漏出的數碼雜聲和垃圾影響其他如前置或後級。當然如你
想徹底隔絕 CD 機産生的電源和訊號的干擾,你可以有一些高質的電源隔離牛和
濾波器。過濾電源後才供電給 CD 機,日後我會介紹。

想靚聲,前級當然不應和 CD 機及解碼器共用一個拖板。但前級和功放共用一個
拖板時,你更要考慮拖板的電線負荷電流的能力,若你用的是巨無霸級的功
放,用電量很大的話,最好還是各自用獨立的拖板,效果才能有所保證。
記著,充足的供電,遠離干擾,機與機之間不因供電不足或搶電而互相牽制,
是靚聲的重要法門之一!

HiFi 基本法--電的處理(五)
寫過多篇有關電的處理方法意猶未盡。事實上,多年來從自己的實驗和朋友的
交流中學到不少有用而具實效的方法,可以令電的供應有更佳的效果。以下是
一些花費甚小而收益甚大的方法。

一、不用的音響器材或電器不要接上電源。
很多發燒友喜歡將手上所有的答錄機、收音機、VCD 機等一古腦都駁到音響系統
上,實際上,有些機只是很久才偶爾用一下,但你知否,有些機雖然不按著電
源,有部分機是處於候命(即隨時備用)的狀態,不要看小這些機對音響系統的
影響,它往往是衰聲或引起莫名其妙的雜聲的元兇。你試將所有不經常使用的
機除下連接的訊號線,拔去電源,聲音肯定會有不同的表現。這除了牽涉到機
與機間的干擾外,其實也涉及機與機的地線環路影響到音響系統的表現。

我就曾經有一個很有趣的經歷。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 HiFi 敘會,朋友用的是極


名貴的器材,播放音樂時經常被一些不明來歷的雜聲干擾,不時發出噗噗聲。
起初以爲器材有毛病,但經代理的技術人員用儀器測試,並在代理的試音室實
地試聽,證明並無損壞而且工作正常,但回到家裏駁上線後,仍是一樣。發出
的雜音總是找不到原因。我建議他把家裏一切電器(除電燈外)連冰箱也關掉,
雜聲依然故我。正在毫無辦法之際,我唯有使出最後一招,把家中所有電器逐
一拔出插頭脫離電源,最後發覺竟是廚房中的一部洗碗機作怪。當拔出該機的
插頭後,整個音響系統恢復正常!試想一部已關上電源的洗碗機竟然會引起雜
聲,太不可思議了吧?

多年前我仍在玩黑喋(LP)的時候,有一次經歷也是我畢生難忘的。我記得當時
用的是英國的 DECCA 唱頭,這唱頭的輸出很特別,左右聲道共用一條地線的(一
般唱頭都是左右用獨立地線),在裝好唱頭後,總是有交流聲和放音時某些地方
失真,無論我用什麽方法都弄不好。唱頭是新的而調校一切都無問題,我甚至
頭頭頭頭頭頭頭 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
不怕麻煩將唱盤和前級擡去朋友家試聽,結果證實唱盤工作正常,前級也沒有
毛病,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我想可能引這毛病的原因,一是訊號線插頭和插座
的接觸不良,亦可能是訊號線內部的線芯斷裂而引起這樣的毛病。在無法可施
的情況下。唯有把所有訊號線的插頭和插座清洗一番,然後駁好整個組合再開
機,毛病竟然不藥而愈,而且聲音靚很多。這樣相安無事,直到有一天需要爲
朋友錄音才發覺答錄機的訊號線竟然沒有接上前級,於是重新接上,但在放唱
片時竟然故態複萌,再把答錄機的訊號線拔出後恢復正常!有一點奇怪的是,
當時答錄機的電源是關掉的!事後我和一些精於電聲的朋友研究,唯一的解釋
是地線回路引發雜聲,而失真是因爲答錄機接駁上前級時,改變了前級的輸出
負荷而導致失真。由此可知,一些不常用的器材不接上系統,以免引起不必要
的雜聲和失真也是靚聲的一個方法。

二、聽音樂時,家裏裝有石英燈和光管的話,最好把它們關掉,改用普通鎢絲
的燈泡作光源,這樣子做的話,你會覺得系統的寧靜度、音色的透明度有明顯
的改善。

三、在供音響系統專用的拖板上加一盞小瓦數的燈(一定要用普通鎢絲燈泡),
這樣可以減少射頻干擾,使系統的聲音更寧靜,聲音更清晰。

四、電源線和訊號線切忌平行擺放和靠在一起,因爲當兩種線平行而相近時,
訊號線會撿拾到電源的磁場和雜聲而引起交流聲和噪音。如果沒有辦法的話,
最好讓它們交叉而過,更要注意的是,不要爲了美觀整齊而將它們捆在一起。
就算同是訊號線,也不可捆成一束,否則必衰聲無疑。

五、試用尼龍草繩或棉繩把插頭穩固地綁在拖板上,再用不同的物料例如石
塊、釘 腳、CD 盒子,或甚至碗碟(薄身的最有效果!)將拖板承起,看看音色有
些什麽變化?可能令你有意外驚喜也不定呢!

HiFi 基本法--電源的淨化
多多期談過電源的處理,最後一章該是怎樣淨化電源。

在今日電腦、電訊器材和電器日漸普及的環境裏,當電進入家門前,少不免受
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當這電供給我們的音響系統時,就像我們身體裏的血液受
到外物的污染會引致生病,試想在這情況下,組合又怎能會靚聲呢?

自從電腦普及後,發燒友發現了電腦很多都附有電源濾波器。於是也嘗試把濾
波器用在音響器材上,這種玩法曾一度成爲熱潮,很多高級器材也用上濾波
器。我在多年前也著實玩了一陣子。當時市面上的濾波器真是琳琅滿目,有大
有細,電流量的大小任君選擇,令你花多眼亂,由於幾乎每種的效果也有不
同,更加令人無所適從,我記得當時曾花了不少時間和金錢,試過不下三十多
種濾波器,結果是令人沮喪的居大多數,大部分都具有負面的表現,用上後,
背景是寧靜了,但聲音偏薄、幹硬,小提琴利薄,人聲冷而叫,聽女高音時有
時簡直是像鬼夜哭,更談不上音樂感,動態和韻味了。到後來,所有的濾波器
只留回三兩個給電視機用,其他唯有拿去填海,自此後有些朋友發現了一些很
效果的産品,由於價錢實在太貴,而且又不敢肯定是否適用於我的組合,所以
也沒有進一步再試。

去年我去廣州設一個試音室後,由於供電不太穩定,電壓時高時低不用說,加
上我用的是膽機組合,噪音的干擾令我頗爲煩惱。

爲了克服電源噪音,我不得不去想想辦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廣州惠福西
路的舊電子零件店中發現一個日本制 FDK 牌號 30 安培的電源篩檢程式,體型壯
觀,體積約 18x12x9cm,而重量相當,製作頗爲認真,由於是舊機拆件,見價錢
不貴,抱著姑且一試的念頭,於是捧了一個回家駁上一試,竟然大有改善,噪
音水平降低了很多,整體音色幼滑而動態絲毫不減。

既然有了改善,爲了達到更佳的效果,我決定模仿曾經名躁一時的電源處理器
--Clear Image 的工作方式,爲我的音響組合建立一個淨化電源的供應系
統。
由於我很久以前已用這美國製造的電源處理器,而且和他的設計工程師有一面
之緣,所以比較瞭解這産品的設計理念和他特有的工作方式,它是一件真正爲
HiFi 而設計的産品,每部都有四組或兩組輸出,每組只提供 250W 的功率,只適
合前級、CD 機,和一些低瓦數的功放用,但價錢則極貴,在 90 年代時,四組輸
出的已賣差不多二萬元,我記得當時我曾要求該工程設計一些大功放的産品,
以供一些巨無霸的功放,他說若要設計一些超過 1000W 的電源處理器,不但體積
龐大,而且成本難以估計,非一般人所能負擔,最後只有作罷。

事實證明,這産品確有神效,一用之後,背景寧靜非常,而顯著的是整個音場
非常透明,每件樂器的定位明確,音色純淨而整體分析力也明顯地增強,雖然
該産品因爲價高而令一般人難以負擔最終導致停産,但它的設計理念仍清楚地
印在我的腦海裏。

Clear Image 的工作方式是樣的:交流電輸入--濾波器--隔離變壓器--濾


波器--輸出

我深知若要供應一個耗電量 100W 的系統,無論濾波器和隔離牛的功率容量必需


數倍大於所需電量,聲音才有從容的表現,才不會在爆棚時有捏住和淩亂,力
不從心和毛糙的感覺,選擇濾波器,電流量大的比較好,但電源變壓器(這裏指
的是隔離牛),在我的經驗中並不是愈大愈好。我就曾經用過一些 5000W 的隔離
牛。低頻勇猛異常,但高頻鈍化,中頻硬實,整體硬梆梆的,更要命的牛的震
動噪音很大,如果放近音響系統的話,它泄漏出來的磁場,使音色也受影響,
同時也容易引起交流聲,我最後選擇了一隻 2500W 的牛,依照上述 Clear Image
的接法裝好後,經過一星期的熱身後,效果非常滿意,整個系統有點靜如深海
的感覺,音色晶瑩透剔,無論力水和音場的表現也有極高的水準。

若有朋友想照版煮碗的話,有一點必須提醒你的是:你必須檢查你從電箱到音
響組合的電源線最好用不小於 30 安培的電線,而連接濾波器,隔離牛的線和插
座排蘇的素質也絕不能馬虎,記著,不同材質的線材也有不同的音色和表現,
你可以利用這方面來校聲呢!記著,這系統的功率只能供應一般耗電量不超過
約 10 安培的音響組合(例如功放的功率只有數十瓦的組合),若你用的是巨無霸
的功放,你只可把上述的電源處理系統放在耗電量低的前級,CD 機之上,再在
功放的供電加上電流的濾波器,獨立供應功放(如下圖示)。

事實證明,這方式的供電效果亦極爲理想。

切記,不要強把大功率的功放接駁 2500W 的隔離牛,否則會引起過荷而産生危險


甚或火警!

影響聲音的基本因素
長篇大論談過有關電的處理後,有些讀者曾問我爲什麽不談器材,又不談器材
的搭配,又不去談怎樣玩好 HiFi?

在本文踏入正題前,我想回應一下上面的問題。

器材的測試和詳論,在每本音響雜誌你都有可能看到,簡直可以看到你眼花繚
亂。其實測試器材並不簡單,首先要將器材的級數(多以價格作參考)定位,同
廠原配好的組合測試時比較容易,碰著一些隻出單一産品例如只生産 CD 機,或
前級,或線材之類的産品,很多時都需要很費神去爲它找合配的器材,否則隨
便搭配而效果欠佳,憑此而作出結論則容易有偏差而誤導了讀者,這是不負責
任的行爲。器材的表現跟聆聽環境、搭配、調校技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做好
每一環節,所費的時間,不是局外人所能理解的。

我很喜歡新的事物,對器材無論中外,是膽是石我都沒有偏好,只要好的,我
都樂意接受。很多時我都會參加一些試聽的聚會,但自問年紀一大把(雖然很多
朋友叫我亞哥,其實不認識我的人,早已叫我做亞伯!)。若把器材搬來搬去做
測試,我恐怕我這副老骨頭吃不消。我玩 HiFi 最大的樂趣是將組合調節器校好
後,將大部分時間去聽音樂,偶爾試試器材是一種樂趣,但整天試個不停,聽
來聽去都是那些試音碟,又要花時間去寫評論,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壓力和
精神負擔,花不來,因爲我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器材的配搭,更是要命的事,你找開音響雜誌,光是叫你弄清楚世界上有多少
牌子,相信沒有人夠膽給你答案,加上每個牌子都會生産不同的型號,每只牌
子的音色取向有所不同,就算你有本事,是神耳快槍手,三數秒內可作判決,
把器材配這配那,你只可能憑經驗(有時是直覺)把手頭僅有的器材或線材作搭
配而已,是否適當,測試結果很多時都有所爭論,所以讀者只可作參考。這器
材是否適合你,得要在一個適當的聆聽環境,器材經過悉心調校,又沒有別人
的干擾下真正聽過才好下結論。別人的金耳朵(?)不會割下來送給你的!

閒話表過,還是談談除了電對器材的影響外,其他影響聲音的基本因素,也是
因爲有了這些因素,發燒友才有東西可玩,而對這些因素能加以瞭解,校聲時
肯定有很大的幫助。第一是環境因素,第二是人的因素。

先談環境的因素。這因素最爲複雜,因爲它包括了:
一、聆聽環境的共震特性。
二、外來震動。
三、聲音的回輸震動。
四、聆聽室的聲學特性。

環境的共震特性:
任何房間,無論什麽尺寸或是什麽黃金比例,在某些頻段(不限於某一段,可能
是多段)都會引起共震而造成房間內某一位置某一頻段特別響亮,其響亮可能是
倍增,而某些頻段亦會互相抵消而減弱,若用頻譜測試分析儀去測試的話,房
間的頻率回應特性曲線會像舞龍般高低起伏不平,就算你用的器材如何高級,
也必受制於這房間的音響特性,你如何消除或減輕這房間先天的影響,使回應
平直,令組合有好的表現,就要看你玩的工夫了。

房間的比例以長方形比較容易處理,最忌的是四方形的房間,駐波特別多而厲
害,難以處理,稍懂音響的朋友都知道這差不多是死症,很難玩得靚聲。

外來震動:
有些聆聽室鄰近路邊或貼近工場,或隔壁是升降機房或泵房之類,很多時都受
到汽車經過時和機器開動時所造成的噪音或超低頻影響,令音響器材受到震動
而聲音模糊不清,這情形,看來只有搬屋或模仿錄音室的設計,在屋內做一個
完全與屋外隔絕而浮起的房間,做足隔音措施,才可避免。

聲音回輸震動:
當音響組合工作時,聲音會震動牆壁、天花和地面,更有部分直接或間接衝擊
音響器材,這些震動經由不同的媒介,例如音響架、空氣等以不同的速度和強
度先後回饋到器材身上,引起器材震動並産生自身的諧振,導致工作中的器材
線路上産生微妙的電子流動變化而令聲音變化,結果使聲音模糊的現象,可以
說是一種失真。市面上大部分的承放音響器材的配件,例如釘腳,什麽木、鋼
砂之類的産品,都是爲了對付這類諧震而生産的。

聆聽室的聲學特性:
除了上面所談過聆聽室先天因比例和形狀對頻率特性産生的影響外,每個聆聽
室的建造時的材料,和日後在室內做裝修時的材料、佈置、家具、窗簾等一切
都會把原有先天的音響特性改變,這些改變部分可預測或計算到,但很多未知
因素,例如裝修的施工,日後搬入時用的家具的材質,地氈的厚薄,擺設的位
置等,是難以估計,也沒有資料可用的,就算是音響工程師也拿他沒法。正因
爲如此,聰明的發燒友都不會想當然地去胡亂設計一番,他們多在搬入後,安
頓下來,才細意去分析房間的聲學特性(或說音響特性吧!)再用目前市面上可以
用作調音的材料,甚或一些例如 RGP 板,Room Ture, Sonex,擴散板之類的專
業材料去調好房間的特性,往往比盲目地自以爲是地去亂攪一通、到頭來難以
收拾好。

事實上,HiFi 玩的功夫,除了器材本身的素質和配搭得宜外,大部分都環繞在
電的供應(例如前幾期談的電的處理方法),其次是訊號傳送(訊號線的搭配和處
理),最後而又最複雜而難掌握的是處理上述聆聽環境爲組合帶來的影響而已,
當你能掌握比上面更多的知識(上面所述,只是皮毛!)知曉每樣因素對器材和音
色的影響,又能懂得如何處理時,你已踏上了音響的康莊大道了!

HiFi 經的另一章
上次談過聆聽環境對聲音的影響,今次想談談個人的因素對聲音的影響。
這不是指人的身體對聲音所造成的影響,雖然一個聆聽室內只有一個人或多個
人時,聲音肯定受影響。(要知道,一個人的吸音量差不多等於七塊吸音板,而
且夏天和冬天時,因衣料厚薄和多寡也直接影響聆聽的效果。)但我想談的卻是
個人對玩音響態度,音樂修養,校聲技術的高低,學問修養和個性都足以左右
和影響一套組合的表現。

假設一個發燒友,對上期所述的所有環境因素、器材素質、供電處理都能確切
瞭解而且處理得當,這是否就可以達到一個 Hi-End 的境界?

無可否認,這人的系統,可能有一定水準的表現,但,若他缺乏了音樂修養,
對校聲技術一無所知,欠缺學問和各種藝術修養,個性偏激兼胸襟狹窄的話,
我肯定他難以踏入 Hi-End 的境界,進入音樂的殿堂,更難以把自己推向更高層
次的精神領域,享受音樂藝術的碩果。

在談到個人本身素質造成系統的不同表現,我先在這裏作一些簡淺的比喻。我
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只要是曾經受過基礎教育,也一定試過用毛筆寫字,而書
法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藝術,少年在學時,我們常常用印字格方式練習毛筆
字,經過一段長時間訓練後才臨摹一些名家碑貼,學習名家的筆法,而一般人
認爲只要字字端正就是靚字,例如我們見到街邊爲人寫招牌和揮春的人,所寫
的字,每個筆劃齊整,每筆的粗幼一致,每字的大小一致,很多人就認爲這就
是靚字,認爲這就是書法的典範和最高境界,這種觀點和欣賞尺度,對一個真
正懂得書法藝術的人說就完全不是那回事!

他們認爲這只是一個字匠,用他已固定僵化的技術,把每字的筆畫齊整排列出
來,像印書的字粒般把字堆砌而成的作品,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沒有生命,
更談不上藝術的境界。
一幅真正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是具生命力,感染力,能充分表達作者個人的意
欲、風格、當時的心境和個人對真善美的詮釋,而技巧只是表達的一種方法而
已,這就像我們欣賞一幅名書法家的傑作一樣,每個字大小不一,有醜有妍,
快時像驚雷閃電,慢時像孫大娘舞劍,剛柔並濟,整篇佈局有致,每字間互相
回應,筆觸間充分刻劃上個人的心境,充滿生命力,在流露出個人風格和氣
質,使人看來歷久而彌新,並不因歲月的推移而失色,這才是藝術啊!這才是
Hi-End 境界!

這純是我個人對藝術的膚淺見解,對音樂的重播,我也抱著同一見解。一套音
響器材的表現,能做到高中低頻平衡,音色靚,動態好,音場立體感佳,能忠
實地重播音樂,已殊不容易,但嚴格來說,若這系統聽起來沒有感情,未能爲
音樂帶來生命力,未能深刻地表達和詮釋音樂家們的樂思樂想,引領聽者進入
音樂世界的話,那麽這系統仍未達到重播的最高藝術境界(State of the
Art),這也是我們經常談論的 Hi-End 境界。

上面所描述的境界,其實還未走到藝術境界的盡頭,(而事實上藝術肯定是無盡
頭的),我們知道藝術除了可供欣賞之外,更可貴的是他可供給人類無窮的創造
天地空間,去發揮個人的創意,有了創意,藝術才有生命,才可延續而曆久不
衰。

重播藝術亦然,除了能忠實重播外,一些高手更能將系統化爲表達自我的工
具,使重播更具感染力,別有創意,更能表現個人風格和獨特的氣質,當你聆
聽他的系統時,你就能體味到他個人的音樂修養,對藝術的品味,人生觀,和
個人的獨特氣質。

我在這裏無意唱高調,只是有感而發,因爲在三十多年走過的 HiFi 路上,個人


的深切體會和眼見的衆多例子中,絕大多數的發燒友都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
只著重一些音響上的官能刺激和效果(例如一些專聽效果碟的發燒友)或由於思
想狹隘,主觀過強,淪於偏激,自以爲是,在漫長的"玩"的過程中,永遠不真
正地去接觸現演奏,多聽和多瞭解各類的音樂,多讀有關音樂書籍和多去接觸
各種藝術以期增加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品味。只是終日在校聲技術的層面
上打滾,試想一個毫無藝術修養和品味的人,他所調校的重播系統能夠達到所
謂 State of the Art 的境界嗎?

一套系統的重播,其實是把你個人的一切,包括內心的世界,赤裸裸地暴露在
別人的面前,你能掉以輕心嗎?
我希望發燒友在追求完美重播的過程中,明白除了在調校技術層面不斷進取
外,更能在音樂和其他的藝術層面不斷修養自已,與時並進,這樣才能達到更
高的境界,拓寬自己的精神領域,真正享受到音樂爲你帶來的豐盛人生,否則
你終其一生將一無所得,只是 HiFi 奴隸一名而已。

我深切地體會到,練好校聲技術固然重要,但沒有一個正確的思想作爲依歸,
你最高的成就只能做到上述所講的街邊字匠和複製畫的層次,難以達至藝術的
高境界。這也是爲什麽我雖然滿頭白髮,但仍然孜孜不倦,永無休止地去追求
的原因。

HiFi 經的重要一環--器材架
發燒友購置器材後,當然要爲他們的寶貝尋安身立命之所。如果你有私人不受
干擾的試音室,可以爲所欲爲的話,你當然可以隨意擺放器材,即使把室內弄
到雜架攤一樣,只要靚聲,一點問題也沒有。

在多年玩 HiFi 的經驗中,愈是高級的器材,愈是敏感,同時爲了遷就音場,發


燒友都避免用高身的器材架,他們多喜歡把器材用各種承托物,或矮架放在地
上。有時由於避免器材間互相干擾,往往將器材擺得橫七豎八,線材弄到通地
都是,在其間走動,就像打梅花樁,一不小心,給器材或線材絆倒的話,小則
受傷,大則連機也燒掉,真是一步一驚心。

要是你能有這樣好的環境,只求靚聲,一切都可讓步的話,你是最幸福的人。

我相信大部分發燒友都沒有這樣幸運,他們大多都是把客廳作爲聆聽音樂或觀
看電視,和家人聚會的生活空間,器材的擺放當然是能配合室內設計,美觀、
方便、安全爲准,是以大多數發燒友都把器材放在組合櫃內,較講究的便放在
專爲放置器材的架上,總之是以齊整美觀作大前提。

不用我說,器材放在 HiFi 架上,聲音肯定比放在一些組合櫃內好得多,原因很


簡單,一般的組合櫃,都是木製品,部分的背板單薄得可以,而且爲了方便用
家調整櫃內的放置空間,都做成可活動調節的層板,適應放置各種大小不同的
物件,試想一個厚薄不均,結構鬆動的櫃子,就像一個大的共鳴箱,器材放進
去,好聲才怪呢!再者這些櫃子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器材散熱,許多時更沒
預留到走線的孔洞,試想,光是解決接線問題,就足以把你弄到半死。

HiFi 架的方便的確爲發燒友徹底解決了上述問題,但卻又帶來了另外一些問
題,而這些卻直接影響聲音和音場的表現。
發燒友買架時,第一當然是考慮對聲音的影響。市面上有金屬制的也有用木或
其他物料的成品,它們都各有自己獨特的音色,端視個人喜好和選擇而定。大
多數發燒都喜歡用鐵架,因爲它堅固,耐用,有些比較講究的更在架的空心部
分灌砂,在架的腳部加上釘腳,甚至有些可以調校架的水平,這一類架的效果
都對系統的音色有一定的好處,但當你處理不當時,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首先談談它的優缺點。

鐵架,經過灌砂加釘腳,一般都會使音色趨向結實,低音比較清晰,線條比較
明朗。

但亦容易使一些原本音色偏向硬,高中偏瘦,低音單薄的組合的音色平衡更偏
冷硬,欠缺音樂感和韻味,所以在選擇購買這類架時,必需先知道自己的組合
本身的音色,才好決定是否購買,否則是得物無所用。

如何令鐵架更靚聲?
要是你真的買了鐵架而不幸又不適合你的系統的話,請你不要灰心,可以試試
用以下的方法去處理。

首先要注意釘腳的鬆緊,通常若把釘腳上緊的話,低音會扎實,高音的線條也
比較緊,泛音可能比較少,所以若你感到高音冷硬,小提琴聲像鋸鋼線,冷硬
而鋒利的話,可能是釘腳上得過緊,你試把它放鬆,再輕輕稍爲上緊,情況可
能改善。另一樣,不可不知,用銅或不銹鋼的釘腳會完全不同聲。用銅做的一
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
般音色比較中性,不銹鋼的音色有冷硬而金屬聲特重的感覺。若你的架是用不
銹鋼釘腳而組合的音色如前述的話,你一定要把釘腳換回銅製品,另一方法就
是用一些泥膠(例如文具店可買到的 Blue Tack 最好用),貼約兩粒白豆大小在釘
腳上也有很大效果。

除了釘腳直接影響聲音外,承板也
多成品都在架上裝 對不能忽視。市面上
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頭 頭頭頭頭頭頭頭頭
絕很
上薄鐵板,這一類架聲音最差,購買時應選一些可另配承板品種,這樣用起來
時就比較有彈性,可以在日後用不同的承板來校聲。

談到承板的材料,最好的是用花崗岩石(厚度不能太薄,最低限度要 2cm,厚一
些更佳),其次是有機玻璃(又稱水晶膠,或 Acrylic),這兩種承板最能收緊低
音,整體線條明朗,高音比較生動而不會冷硬。若你的組合松朦,這種材料最
合用。

很多人喜歡用雲石和玻璃,取其美觀、容易購得到。但經多年驗證,雲石其實
密度不高,而玻璃又太硬,影響到音色過於冷硬而鋒利,欠缺音樂感。
假若你的系統,音色冷硬、幹而薄的話,你可用一些硬木板,例如花梨、柚木
板之類,但厚度最少也應有 2cm 以上,有某些 MDF 板(做音箱用的中密度板)也是
非常靚聲的承板。

最後,若架是可以灌砂的話,你可嘗試灌入鋼砂,或不同粗度的砂粒,以作校
聲。灌砂份量多少,用不同金屬,不同粗幼的砂粒,或將它們混合,甚至加入
木糠,都會做成不同的效果,如你有耐性的話,你可以慢慢試,直到滿意爲
止。

愛音響,也愛妻子
我認識的衆多發燒友,絕大多數都是品行端正,少有不良嗜好,而且家庭觀念
極重,你不信嗎?你看,發燒友除了偶爾在同好家玩過通宵外,大都是一下班
便迫不及待般趕回家去,除了吃喝位撒外,便留在家裏對著他心愛的器材,用
充滿柔情,無盡的耐性和無盡的愛心,不眠不休,無怨無悔,死而後已的精神
去呵護,用盡一切方法服侍它,爲的都是博"紅顔"一笑,令它的歌聲樂韻能爲
自己帶來陶醉的一刻,那熱愛的程度,恐怕不在妻子之下。

我曾經看過一篇漫畫,一個滿面於思的洋流浪漢用歎息的口吻對同坐在路邊的
另一名流浪漢說:"我從前有一個美好幸福家庭,也有一份高尚的職業,一向相
安無事,直至某天,我開始聽得出不同級別器材的分別後......最後淪落到這
樣子了,唉!!!"

我當然不希望發燒友爲了玩 HiFi 弄到像漫畫中的主角一樣傾家蕩產,妻離子


散,流落街頭,只不過,這不是虛構的故事,現實中的確有些朋友爲了玩
HiFi,過度沈迷,冷落嬌妻和家人,導致離婚的例子。

我亦毫不諱言,我的婚姻也曾爲了我對 HiFi 的狂熱而亮起紅燈,我記得我最瘋


狂的一段日子,每星期不但有幾晚通宵達旦在朋友家玩 HiFi,而且每天晚上在
家裏都弄到差不多天亮才睡,老妻很多時睡了多覺,午夜夢回時,聽見屋裏有
異聲,以爲有小偷爆竊,卻原來我在昏暗的燈光下躲在喇叭叢中攪野(當時我的
系統共用了百多隻喇叭單元,連多少部擴音機我也記不起了!)弄到我老妻啼笑
皆非。雖然我一家人也喜歡音樂,但也無法忍受我的"異常行爲"而冷戰了一段
頗長時間,幾乎弄到不可收拾,幸好我迷途知返,得到妻子的諒解,互相遷就
才化解了這場院危機。

如你經濟優勝裕,在家裏地位優越,妻子又千依百順的話,當然可以爲所欲
爲,但你若是只是工薪階層,又喜歡 HiFi,家裏有的雖不是"河東獅吼",但買
HiFi 時總是把價錢向妻子報低一大截的話,你總想辦法令你的心愛的音響好好
地和你的"母老虎"(今年是虎年)好好相處,否則,當老娘心情欠佳時,不朝你
的音箱潑水的話,也會請它吃一記虎尾腳,讓它跌個頭崩額爛,填海都無人
要。

因此在國外,洋鬼子在買器材時,其中一個要考慮的因素就是 W.A.F.(Wife
Accepting Factor 的縮寫),意思就是妻子接受這器材的程度(這當然就是外觀
靚否,和是否影響家居裝修和擺設),價錢方面,不用我教你怎樣說了罷?

器材買了回家,故事還沒有完結,若你有私人的房,當然可以悉從尊便,不幸
的是大多數人的家,可供放 HiFi 的地方同是作一家人活動的客廳,甚至是飯廳
和書房,而玩 HiFi,正如我上期所說,擺放器材這麽多禁忌,放在這角落又有
駐波,那位置又妨礙音場,這裏又不方便,那裏又要放書桌,總不成 爲了玩好
HiFi,全家對你的心愛的音響讓步罷!

爲了遷就一房多用的原則,爲了減少你的音響在"母老虎"心情欠佳時(例如情人
節不見你送花,結婚紀念日你又不識趣的話),有被虐待的危險,也爲了你寶貝
的兒子有張書桌溫習功課,更爲了你給"惡妻"預留一些地方招呼她的雀友,我
不惜厚顔地做一次文抄公,把美國 Avalon 音箱廠所建議的家居和聆聽室合二爲
一的設計範例列出供大家參考。

這圖裏所示的器材和家具的擺設,表面上看來並無什麽特別,事實上它內裏暗
藏玄機,不單止合乎實用性和方便性,其中更符合器材的擺位要求和靚聲原
則,也顧及房屋音響學的理論,看似平凡,其實個中大有學問。

我且略略談談這房間設計上所顧及的各點,日後,有機會時,我才把每點詳加
討論。

首先它顧及家居的實用和家具安排的合理性。這房間分爲兩部份,以房中的沙
發椅爲界,左邊是聆聽音樂的部分,而右邊家庭的起居和作息部分,提供了書
架和書桌供閱讀和文書工作的地方,在另一邊提供了家人聚會和休憩坐立的空
間,合理地分配了有限的空間。

發燒友所注意的當然不是右方的用途,他們注意的當然就是喇叭擺放的位置,
器材的安身立命之所,而最重要的還是音響效果。究竟這房間是根據什麽理論
來作這樣擺設,爲什麽不像其他人一樣在整個房間加上吸音,擴散或反射之類
的物料去控制聲音?這樣子的佈置會靚聲嗎?
其實這房間裏的一切擺放和放置的位置都有一定的理論根據,我就把它的理由
說出來供大家參考。

先看房間左面,音箱後面的牆壁沒有什麽擺設,牆是光脫脫的,而在最右面的
牆則裝上了書架和書桌,另一角則放了重型的曲尺沙發,茶几和角幾,這裏說
明了兩樣東西,第一是左面音箱後的牆沒有任何物件而且沒有吸音箱裝置,(當
然,主人家可以挂上壁畫之類),這位置在音響學上稱作活端(Live End),可以
反射聲音,令聲音聽起來生動活躍,而在它的對面(即圖中的右牆),因爲裝了
書架和沙發之類的家私,減低了反射和有吸收的功能,令大部分聲音被吸去,
因此被爲 Dead End(死端)。這樣的設計正巧妙地運用了家具的陳設去符合 Live
End 和 Dead End 的理論。另一方面,書架的書,書桌和沙發等因能吸收大量低頻
能量,有效地減低低頻在牆角的駐波,令低頻更清晰,更準確和減低因駐波而
引起的隆振。

第二是音箱所放的位置。音箱擺位元是玩音響的過程中最難克服的一個難關,
無論你的器材怎樣了不起,你擺放的修爲不到家的話也是徒然。光是談擺位,
可以用幾百字概括,要精細地去研究討論各種擺位的方法和優劣的話,我相信
寫一本專著也可以,我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研究。今次我只是精略地說,這圖
的擺法並不是最好的擺法,由於音箱的背後距離太短,會影響音場的深度。音
箱擺事實放在一個這樣的房間,通常放在房間長度約三分一的地方會最靚聲,
音場深度最佳。這圖的擺法(只是房間的五分之一的位置),是一個家居妥協的
擺法,可以滿足一般的要求。

第三是器材擺放的位置,上次我談器材擺位時曾說過兩大忌,一是擺在駐波
區,第二是擺在破壞音場結像的地主(例如疊高放在兩個音箱之間)。這圖的擺
法很聰明,把器材擺在沙發椅不受駐波影響的地方。功放放在兩個音箱之間稍
後之處,只要是放在地上,或用適當的矮架承起,對音場的結像,影響也不
大。

第四是音箱的兩旁挂上了窗簾或挂氈之類的吸音物,主要是因爲一邊是窗時,
因爲挂上窗簾的關係,會吸去部分聲音,令兩邊聲音不平衡而需要在它的另一
面挂上挂氈或類似吸音布料令兩邊聲音達至平衡。

當然在聆聽位置前後鋪上地毯是省不了的,至於地毯的厚薄,需視乎整體音色
平衡度而定,高頻太多則宜鋪厚地毯,地毯的面積稍大亦無妨,反之,地毯用
薄一些而面積小一些則音色比較活躍。
這樣子的設計,你不要小看它,很多高手都是用這方法找到他的靚聲,令他心
愛的音響和他的老婆好好地相處,合家樂融融。

電的餘波
自從談過電的處理方法後,接觸到不少讀者,他們提出很多有關電的其他問
題,是我沒有在以往的文章談及過的。而其中很多都是有趣而又有建設性的,
所以我今期把他們的問題公諸同好,也把我個人的淺見提出和大家研究一下。

從頭開始
有位讀者問,既然由供電局供電的電線和總掣都是一般合乎規格的貨色,經多
年使用,老化和性能衰退在所難免,發燒友在入屋的總電掣用上靚線和插座,
其改善的效果值得存疑。

的確,供電局所提供的只是合規格的貨色,但經多年使用,電線都少不免有老
化現象,例如銅的表面會氧化,電的總掣開關接點的氧化,因熱漲冷縮的關
係,固定電線的螺絲會松脫導致接觸欠佳,插座和插頭的接觸面氧化等等因
素,都會因歲月的推移而逐漸顯露出來。音響器材對供電的敏感,超乎你想像
之外,除非你不是發燒友,否則,就算你不換上靚線之類的發燒補品,只需把
插座的螺絲一一鎖緊,把接觸點擦乾淨和鉗緊,將電線氧化了的部分剪去,從
新接駁,你一定可以清楚地聽到聲音的分別,效果肯定是正面的。

雖然供電局提供的入屋電線我們是無法去改變,但總掣的素質和屋內的電線總
可以有改良的餘地。若我們能用上優質的總掣和電線,加上嚴格的施工,靚聲
必定有所保證。

殘舊的電線,氧化發黑的接觸點,松脫的插座和插頭,不單爲音響系統帶來雜
聲,在使用大電流的擴音機時,更會引起電線發高熱而導致火災,你能掉以輕
心嗎?

若你發覺家裏的電線和供電系統的各環節已使用多年,你的音響系統雜聲多,
聲音毛噪,低頻瘦弱,鬆散,高音粗糙,當用上一些補品級的電源線時,效果
又稍好的話,你不妨考慮請合格的電工把供電系統的電線和插座換上儔的品
種,這比起你花上一萬數千元買一條電源線更立竿見影而且省錢得多。

電壓波動
電壓波動在各地區普遍存在,其波動的幅度,更令人擔心,某些地區有時會低
至 180V,高時會升至差不多 240V。很多器材會因此而不能工作甚或燒毀。因此
有讀者問及是否可以用穩壓器去補救,以保障器材的安全和令到聲音有所保
障?

多年的經驗證明,電壓的高低肯定影響器材的表現,一些高級的器材更甚,我
就曾經用一些巨型的可調變壓牛去試過一些機種在不同電壓時的表現,發覺只
是三幾伏的上落,聲音也大打折扣,所以穩定的電壓和充足的電流,是靚聲的
基礎,是不容質疑的。但電壓的上落,不是由個人控制,用上穩壓器去補救,
理論是對的,但效果卻不能保證,究竟原因何在?

市面上的穩壓器約有兩種。一種是用電路去控制調整電壓的火牛,而達到穩壓
的目的,另一種是用電子線路去穩定電壓。

首先談談第一種穩壓方式,這種方法是由一個電路感知供電電壓的高低,然後
由另一組電路相應地去推動一個馬達,把可調整電壓的火牛推動,改變電壓,
當達到預定的輸出電壓時,便停下來,這樣使可達到穩壓的目的。

第二種是沒有機械部分(即推動馬達),純用電子穩壓方式工作,這種方法是比
較精密而且成本極高的穩壓方式,多用於電腦或儀器或需極高穩定電壓工作的
器械上,越大電流的穩壓成本越高,它們設計時的物件不是一般音響器材,所
以發燒友用上了也不一定保證靚聲。

上述兩種穩壓器材,各有優缺點。第一種用調壓牛工作的穩壓器在工作時,若
電壓不停地波動的話,你會聽到"的、的"或"搭、搭"的機械聲,若調壓牛的接
觸點不潔或跳火的話,更令器材發出雜聲甚或"噗噗"聲,令人擔心器材的安
全。再者,若調壓牛的功率不足的話,器材的表現會大打折扣,聲音更會有幹
硬,毛糙和動態欠佳的表現。這類穩壓器是否適合你的系統,真要試過才知結
果。

第二類電子穩壓方式工作的穩壓器雖然精密,但一般提供的功率並不高,器材
用上了並不見得有好的表現,多年來,我也試過不少,也曾把用在巨型電腦的
穩壓器試用在音響系統上,但效果也是不理想,最後還是放棄不用。這類穩壓
器,不是沒有適合音響系統的産品,而是價錢貴得令你咋舌,我就曾經試過一
部差不多有一張書桌這麽大的穩壓器,效果極佳,但價錢嗎?四十多萬元!你
會買嗎?

發燒友在電壓不穩定的地區玩 HiFi,唯有認命!

濾波器和隔離牛的效用
我曾不避嫌地介紹過一些電源濾波器和隔離牛,讀者也有很多意見反映,大部
分人都說他們的系統用上後有正面的效果,但也有讀者談效果殊不理想,希望
我能夠解釋一下原因。

首先談談濾波器。這類産品繁多,用途不一,但多數用於電腦和精密儀器上,
根本就沒有是 爲了音響器材而設的,我多年試過的濾波器,數也數不清,真正
爲音響器材而設計的只有美國的 TICE,Clean Image, Power Wedge,日本的
Accuphese,英國的 Deltec 的 The Power 之類的電源處理器,效果不一,而功率
有限,價錢亦非常昂貴,是否適合你的系統,若非經過實試,無從肯定。

在市面上舊貨攤上見到從電腦拆下來的濾波器,我試過靚聲的只有一兩種,價
錢不貴,所以也曾不避嫌介紹,但也不敢保證是否適用在你的系統上。若是不
適用的話,你可試試把它用在你的電視機上,可能你有意外收穫也說不定!

有些讀者問,他單一用濾波器時,效果不俗,但加上隔離牛後,效果反而差
了,究竟是什麽原因?

這原因我也曾詳細研究過。首先是功率問題。若你的音響系統總用電量是一千
瓦的話,而你只用一千瓦的隔離牛,效果肯定會差。經驗得知,隔離牛的功率
要有三至五倍的供應裕度,才有良好的表現,所以我只推薦用 2.5 千瓦或稍細的
隔離牛供電給用電少的前級和 CD 機,解碼器等使用。功率就只用濾波,以免動
態受到限制。

第二原因是牛的老化問題。隔離牛用久了性能衰退自然效果欠佳,除此以外,
鐵片松而引起振動,産生雜音,發熱等,亦是造成衰聲的原因。所以買舊的隔
離牛時,單從表面判斷新舊,也會失准,效果是無從保證的。很多發燒友都清
楚,牛舊了,衰聲是必然的,切勿以爲逢隔離牛必是靚聲,買舊牛靚聲是你走
運!

第三原因是一般發燒友易於疏忽的隔離牛或電源牛的工作周波(Cycle),我們知
道國內的標準電壓是 220V,50 周波,但一些進口舊牛的周率是 60Cycle 時,不但
效率效率降低,空載電流變大而引起牛發高熱,一不小心更可能引起火警,這
類牛不但有潛在的危險,更肯定不會靚聲,所以選購時,若沒有標示清楚工作
Cycle 時還是不購爲妙!

200V, 110V, 100V


一般市面上的器材的用電多是 220V,部分由外國進口的産品則有 110V 或 117V,
這些電器對電壓的寬容度通常都有 5-10%,換句話說當一件 110V 的電器在 100V 和
120 之間工作時是安全的。

上面是一般人的概念,以爲一些標誌 100V 的日本器材也當然有 5-10%的寬容度,


於是不理三七廿一便把它插在 110V 的降壓牛上便照用可也!誰知,過不了十五
分鐘,連開關也沒有接上,機便無聲無息地燒了,再也開不著,於是拿去檢
查,原來電源牛已燒掉了。

試想,機也沒有開著,便把機的電源牛燒掉,你說奇怪嗎?很多發燒友都不名
所以,莫名其妙。

原來,這些 100V 的電器,只適用於日本本土的電壓,若用在 110V 時,往往便由


於寬裕度不足把牛燒掉,再者,很多日本的影音器都有預備電路,即是一把機
接上電源,變壓器已經通電,而機上的電源開關只是裝在變壓器後面,對變壓
不起開關作用,所以即使不開著機器,無論接上 220V 或 110V 的電源,也會把機
的變壓器燒毀,所以當你使用 100V 的器材時一定要用剛好 100V 的變壓牛才可保
安全。

除此以外,若你細心比較的話,每部器材都有它最佳工作電壓,太高或太低都
影響它的表現。

上面所述,相信可以解答了部分發燒友的疑團!

聆聽室的臭蟲
這裏說的臭蟲,當然不是指那些可以用殺蟲殺掉的臭蟲,而是一些不大爲人注
意,而又確實影響聲音,引致一些莫名其妙而又難以解決的,又影響音色平衡
細微之處,它可導致發燒友即使換機、換線或是用一些高價音響附件也無法取
得所需的效果,但當你能留意除去這些臭蟲的話,你可能不用分文,就能令你
的組合發出美妙的音色。

玩音響,要靚聲,大家都知道,很多時除了組合的素質外,聆聽環境的配合,
電源的處理,音箱擺位元,附件的使用,家具的擺設等都要小心處理妥當,每
樣的基本功都注意和處理好,點點滴滴積累起來,這種細緻的功夫做得好的
話,才有靚聲的機會,這就是玩的意思。雖然很多發燒友都能做到上述的功
夫,但仍然弄不到靚聲,很多時是他們忽略了一些細節和一些視而不見很容易
錯過或忘記了要處理的事物,引致組合的表現總是不能稱意,以下是我的一些
捉臭蟲的經驗,若你發覺有同樣情形在你的聆聽室發生的話,你試試用以下的
方法處理,效果可能意想不到。
一、多餘音箱的處理
很多發燒友都擁有一對以上的音箱,他們習慣都擺在同一聆聽室內,這些不用
的音箱往往是導致組合聲音欠佳的元兇,特別是這些音箱擺在發聲音箱的附
近,無論你把它放在發聲音箱的左右或後面,只要是放在同一房間內都足以令
整個組合的動態受影響,不但定位受影響而且樂器和人聲的凝聚力和質感都使
你有一種鬆散和有氣無力的感覺,你只需把這多餘的音箱搬走,你立即就可以
聽到很大的分別!要是不能搬走的話,你試用一截短的銅線把音箱的正負極接
起,(再用這音箱時,記得拆掉!)有可能的話,你把這對不用的音箱放到聆聽位
置的後面,你一定會聽出整體的動感,質感和力度都會好得多。

爲什麽一對不用的音箱也這麽大的影響?主要原因就是當主喇叭發聲時,這些
不用的音箱也像音叉作用一樣起著共鳴作用,當你用手輕按這些不用的音箱的
紙盆時,你一定感到它隨著聲音輕輕震動。這不但卸去發音音箱的不小能量,
更因本身變成一個共振體而發出干擾聲音,弄到主音箱的聲音也因而受到污
染,這情況下,又如何靚聲?有些嚴格的試音室只放一對音箱作試音用途,原
因正在於此。多年前英國某名廠一位 HiFi 界中極負盛名的高手就曾經示範過。
在一個只有一對音箱的試音室內,把電話拆掉拿走,在場每一個人都清楚地聽
到有顯著的改善,你試想一下,電話話筒的微型喇叭也有這麽明顯的影響,諾
大的音箱上的喇叭會不産生負面的影響嗎?

當你不能把沒用的音箱移走別處,用短銅線把正負極短路也會起作用?是的,
當你把它短路時,單元的紙盆震動産生的電源會回流到音圈,這反電動勢會産
生反作用力抵消紙盆振動,因而減少活動範圍而減低對主音箱的影響,但效果
當然不及把音箱移離聆聽室。

二、室內空箱和木櫃,通氣槽的影響
若室內放置有箱子和木櫃,而又裝有冷氣槽的話,這些都是共鳴體,處理不好
的話,肯定會隆隆作響,影響整體的高中低平衡,而且無法取得快速有力,結
實和富有動態的低頻。其實這些箱子和櫃若能好好地小心處理的話,它們反而
可以用作調整低頻之用,方法亦很簡單,用書本和衣服棉被或毛氈之類的物品
不規則地塞至大半滿,箱內留小小空間,這些箱或櫃子放在低頻的駐波區,就
可把大部分的低頻駐波吃掉,把這些箱子放在聆聽者的後面和牆角也有很不錯
的效果,這些箱子或櫃的門更可利用來調節吸收音量。

至於風槽或冷氣槽就比較難處理,一般可用吸音棉把它包起來,如果效果仍不
理想的話,那只有用木條加固,或用一些像泥膠的冷氣喉用封膠貼在減低它的
震動和共鳴。
講起箱子,使我想起一次有趣的經歷,我記得有一次到一位發燒友家裏作客,
當聽鋼琴和敲擊樂時,有些頻段總是咚咚作響,起初以爲是音箱有問題,但走
近音箱細聽又全沒問題,一時間大家也摸不著頭腦,後來在無意中伸伸懶腰,
一腳把茶几底下的曲奇餅鐵盒踢了出來,才發現這個空的餅盒竟是元兇,每當
箱發出某一頻段的聲音時,就引起它的共鳴而咚咚作響,把它拿走便一天光
曬!所以發燒友平時要多留意不要把那些空箱和空罐之類的東西留在聆聽室內
造成怪聲。

三、音箱上不宜放在雜物
我們很多時在發燒友的家中和一些雜誌的照片上都看到人們很喜歡在音箱上放
些小擺設,或爲了美觀,蓋上一些花布或刺繡之類的物品,其實大多數的音箱
頂部都不適宜放任何雜物,因爲對高音的頻段有很大的影響,但相反,若你能
好好地利用音箱頂對高音敏感的特點,你可以用不同的物質校聲,例如當你感
到高高暗談,空氣感不足時,你可以把音箱頂上的小擺設,布公仔或吸高音的
東西拿走,你往往就解決了問題,但若你感到高音太亮時,你又可以用一小方
棉或絨布放在音箱頂移近高音單元處,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前我就試過一
隻日本叫 Combak 的調音片,可以放在音箱上調節高音,一般來說,音箱頂最忌
放重物和一些吸音性重的東西,它不但影響高頻的延伸,更影響音像的高度和
結像力,使聲音失去很多細節和空氣感。

同樣道理,很多機都忌用重物壓在上面,這樣會使聲音死去,欠缺生氣和餘
韻,若你真的用重物壓在機上的話,你先試聽一段的小提琴音樂,然後把重物
移去再聽聽,你就知道什麽事了!

四、壁畫、挂氈和盆栽的放置
爲了點綴家居和美感,很多發燒友都喜歡挂上畫和挂氈之類東西,更見很多人
喜歡在音箱附近放些盆栽。這類東西不要看輕它的作用,很多時聲音發生問題
時,往往就是它們作怪,例如你在音箱的旁邊挂上一幅用玻璃框鑲好的畫,往
往就由於玻璃的反射太強,而使左右聲道失去平衡,做成一邊大聲的結果;一
般挂氈都具有吸音能力,把它挂在一邊音箱的第一次反射點時,也往往做成一
邊細聲和結果,除非你能在左右對稱地挂上同樣的挂氈,否則不挂也罷。

放盆栽的道理也一樣,由於那些茂密的葉子多的盆栽對聲音的擴散起一定的作
用,放置時更要留意是否會影響結像和定位,當你發覺音像鬆散無法結像時,
你試把它們移到另一些位置去看看是否有改善,才好決定把它放好,不要只求
美觀而隨意放置。我就曾以把兩盆矮樹移離約半米便解決了音像鬆散和定位問
題。
不要只顧換機和換線,只要你花少許時間去捉捉"臭蟲",你肯定有所收穫!

望天打掛
全球的天氣,年來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不少地方的氣候都反常,不但帶來
不少的天災,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就連發燒友也受害,何解呢?你
還記得嗎,前幾天下著連綿大雨時,你在家聽你的心愛組合時,你有否感到你那
類組合的聲音象鬼食泥一般,又或你的死黨苦著臉向你哭訴,他的名貴組合變了
聲,不堪入耳,不知出了什麽亂子,又或你去到那些 HiFi 鋪,效果都是難以入
耳,真的是象音響末日似的。

不錯,天氣的變幻,直接影響音響系統的表現,如你留心天氣的變化,留意各種
不同天氣下,音響系統所表現的差異,識得望天打佳,一旦有失常的表現時,你
就不會盲目地去疑神疑鬼,把系統攪來攪去,換機又換線,不但花精神,有時甚
至傷及荷包呢?

我有位老友,每天都望天打挂,家裏除了溫度計,濕度計外,更有一座航海家用
的專業氣壓計,每次開機前,都要看看當日溫度和濕度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看看
氣壓的高低,然後才決定開機與否,如果濕度太高或氣壓不正常的話,他就索性
不開機而看電視節目去也。曾經有一段時間,他每晚開機前,都打電話給我,告
訴我當天氣壓是否正常,濕度是否適當,並作出靚聲預測,以五盞燈爲准,最靚
聲是五盞燈,稍差是四燈,如此類推,並且預測當日是否高音過多還是適中,低
音是否爆得起等。起初我只是當他開玩笑,不以爲意,但我這朋友認真異常,語
氣嚴肅,使我也漸漸留意他的預測,留意起自己組合在不同天氣情況下聲音起變
化。

經過一段時間(約兩年吧!)的觀察,我和一班發燒友都有差不多的結論,天氣的
確對音響系統的聲音表現,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音響好壞與大氣壓力最有
關係,氣溫和濕度雖然肯定應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仍不及氣壓變化影響大。據經
驗所得,當氣壓向高或低移動時,音響效果最差,但當氣壓持續穩定時,無論是
高氣壓也好,甚至低氣壓也好,效果都不錯;高低氣壓穩定時,系統聲音的取向
當然有所不同,但那只是音響特性的不同。

每每當氣壓起變化時,例如氣壓由低趨向高時,則高音有偏高的感覺,低音沒有
氣勢,總有點不對勁的感覺。相反,當氣壓由高趨向低時,你會感到聲音粗重,
乾澀和欠缺開揚的感覺。上述的情況多是發生在氣壓變動時最 爲顯著。但當穩定
下來,不論高低,都有不錯表現,而在正常氣壓(水銀 76cm)而又穩定時,音響系
統的表現最靚聲(校得不好的例外!)
除了天氣外,一些也會影響聲音的因素(不包括已知或還未知的),我試把它出來
作爲大家參考。

一、電力不足,例如地區供電不足,電壓下降,又或天氣熱時,在高峰用電期間
時,任何組合,相信也不會好聲到那裏。

二、聆聽環境和時間,一個聆聽環境的色調、佈置、附近環境的干擾,家人的活
動都足以影響你的情緒,在時間方面,你總是感到日間沒有夜好,夜間又沒有深
夜時好。

三、個人的心情和精神狀態。當你心情欠佳,煩躁不安,大喜大悲時,什麽音樂
也不見得好聽;如果你精神不足,疲累不堪時,你也會感到組合聲音會一無是
處!

四、人數多寡和氣氛。發燒友在三兩知已敘會時,組合的表現出色得很;但往往
人數一多時,高中音會不翼而飛,組合表現欠佳;卻原來,據專家估計,室內每
多一個人,等於多了八塊吸音板。所以,發燒友要演示音響時,切記不要招呼太
多人,否則你會失禮死人!況且人多時,往往有些自己以爲聰明的發燒友,喃喃
細語地去教別人聽或彈你的系統時,氣氛會被破壞無餘,聲音那會好聽?
發燒友啊,發燒友!上帝爲什麽賜給你兩隻耳朵而只給你一張嘴巴,你明白嗎?

改善 CD 機的音質(上)
很多朋友到過我的試室外聽過我的系統後,最令他們感到奇怪的是我用的 CD 機,
竟然是一部只值數千元的 Sony CDPX5000,與的 JBL K2 音箱和 Rowland 組合極爲不
對稱,在人們的心目中,這組合起碼應用上十萬元級的 CD 機才匹配得合理,因爲
CD 機是把守音源的第一關,若 CD 機表現欠佳的話,後面用的是極品器材的話,效
果也不會好到那裏去去!但當他們聽過我的組合後,發覺這部平價 CD 機的表現竟
然一點也不賴。有些好奇的朋友,甚至懷疑我收藏了一些秘密武器或做了手腳,
經仔細檢查後,並無任何附加的解碼器或其他的配件,雖然事實擺在眼前,但他
們總是不相信這部 CD 機會這樣靚聲,希望我能把校聲的秘技公開,惠及其他發燒
友。

在未談及如何改善 CD 機的音質前,我得把人們一些疑點澄清一下。首先這套喇叭
和擴音機是朋友暫借給我用,所以我不打算去買一部高級的 CD 機和解碼去配合
它,只用我手上僅有的平價機弄點音樂自娛便算。再者,我又好奇,視之爲一種
挑戰,看看將一部平價機發揮到極限時可以做到什麽地步,雖然目前的表現也相
當可人,但我從來沒有花過分文去"摩"它或買一些貴價線去配它。我在下面會把
一些經驗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CD 機的承架,擺位
一般平價 CD 機由於成本關係,機身都比較單薄,最易受到外來震動,導致聲音劣
化。爲了減低震動的影響,我們得先瞭解 CD 機怕振的原因才可適當的對策應付。

震動的來源有三。第一是來自 CD 機本身驅動馬達工作時的震動;第二是地面傳來
的震動,例如音箱發聲時聲波震動地面經由架傳到 CD 機;第三是聲波再折射向 CD
機時的震動。

對付第一種 CD 機自身震動,是廠家做的事,我們能做的有限,充其量在機殼身上
貼上一些吸震物質減輕震動而已。

要對付第二種震動的話,人們必需把 CD 機放在一些堅固、沈重的機架上。最忌放
在一些普通的空心木架或一些用薄板做成的組合櫃內。一般市面上裝有釘腳,厚
板甚或石板的 HiFi 專用架都適用,而我也不避嫌地介紹,在我用過衆多的架中,
以義大利出品的 Solid Steel 效果最好。

至於第三種震動,即是由空氣傳來的聲波震動,則有用擺位避開。我在前些時候
曾有在談器材擺位時提過,器材切忌擺在駐波區內,如果你把 CD 機擺在這些位置
上,劇烈的震動會使 CD 機的伺服系統和改錯系統産生異常的動作和不停地努力工
作,需要竭力去修補錯誤的讀數,從而加大了耗電量。從而影響了機內類比電路
的工作,引起音質劣化。再者機身的震動也會使佈線和線路板隨之震動,使電路
起微妙的變化,造成音質變異和劣化。

通常房間的四隻角,音箱背後牆的中間,兩個音箱的中間都是低頻的驅波密集
區,應儘量避免擺在這些位置上。

CD 機的電源供應
我在以前寫有關供電的文章時,曾提過若要 CD 機靚聲就要避免把 CD 機和其他器材
共用一個插座,主要的作用是避免 CD 機的數碼干擾經由最短的途徑漏到其他器材
而影響聲音,我極力主張由另一電源,拖一獨立電源供應給 CD 機使用,如你能在
電源上加上隔離牛和濾波器去淨化供電的話就最理想不過。

除了用獨立的電源外,不要忘記檢查一下電源的極性是否正確,否則你會錯過了
一個獲得靚聲的機會。

CD 機的接駁
一般 CD 機有兩組輸出可以使用。一組是直接輸出,另一組是有音量控制。要想靚
聲的話,切記要接直接輸出的那一組。經過 CD 機輸出音量的那一組通常都不會好
聲到那裏。

第二點要留意的就是把 CD 機背後不用的輸出,例如數碼輸出,光纖輸出或同軸輸
出等都要全部關掉。你不要以爲這些無關痛癢,你不防細心比較一下,你就知道
影響之大,令你不容忽視。

第三個要留意的是耳筒的音量開關。這個開關表面看來和直接輸出那端毫無關
係,但從過往很多機的表現當中,這個開關雖對 CD 機輸出的音量無直接影響,但
在旋動這個開關時,發覺很多時都産生音色上的變化,有些音場也受影響,所以
你可以細心比較一下,看看你所用的 CD 機上,這開關是否對聲音作用。通常我都
習慣把這個開關扭到最小聲的那點上。

你先去試試我上面所提供的方法把你的 CD 機處理一下,看看有什麽進展。下次再
談。

改善 CD 機的音質(下)
上次談過一些改善 CD 機重播效果的經驗和方法。意猶未盡,今次我再把一些改善
CD 機音質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輸出端的選擇
占絕大多數的 CD 機的輸出端都備有同軸輸出(則一般人稱之爲 RCA 或俗稱蓮花插
座),光纖或平衡輸出。這些輸出端並不是任何一個都靚聲,很多時某些中下價
的 CD 機,某些輸出因爲遷就成本的關係,都只是聊備一格,所以不要隨便相信一
些別用心的售貨員建議,去買一些貴價的訊號線去配搭你的系統,最好是向朋友
借用不同的線材去嘗試,仔細比較用那種方式接駁最妥當。更不要迷信平衡輸出
一定比 RCA 輸出靚聲,一定要實際接駁好後,AB 比較過才知道應選擇那一種接駁
最好聲,特別是一般下價 CD 機,平衡輸出端的音質有時並不如你想像中那麽好是
正常的事,因爲靚聲的平衡輸出成本不輕。

若你的 CD 機的轉盤和解碼是分體的話,接駁時也要用不同線材去把它們連接,實
際試聽和比較後才好決定。在過往的經驗得知,RCA 和平衡輸出的表現往往有很
大的分別,而光纖的音色也和其他的線材的音色有顯著的不同。當和前級和功放
等整體配合時,才可決定用那種輸出方式比較合乎你的要求,若盲目聽別人的提
議或一些刊物的評論而買線材去配搭,往往就不能發揮到 CD 機、解碼和前後級的
最佳狀態,而把罪過歸咎於 CD 系統。一套貴價的 CD 機和解碼,因爲輸出端的選擇
錯誤,表現輸給一部平價 CD 機是屢見不鮮的事。所以無論用什麽價位的 CD 系統,
多試不同的接駁方式,才可以真正發揮該機的優點,請多給它們一個機會!

CD 機的適當位置
上次我談過 CD 機不應該擺放在駐波的密集區內,同時要放在音響專用架上和做好
避震功夫,我忘記了告訴大家 CD 機擺放時最忌疊放在前級上,若你是用層架的
話,雖然 CD 機或解碼器泄漏數碼噪音的話,很多時也會干擾前級和帶來一些耳聽
不到的噪音,嚴重影響音質。要是你看到它們之間上下疊放或距離太近的話,你
試試把它們分開擺放增加它們之間的距離,這時你會發覺公突然間豁然開朗,音
級感和空氣感會有很大的改善。這些不費分文的校聲法,你何不試試?

不用的機要拆線
很多發燒友喜歡把手頭上所有的器材,一古腦兒駁在一起,同時把電源接上,他
們爲了方便,同時希望物盡其用,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他們犯了一個錯誤,無意
中劣化音響系統的音質,有時更爲系統帶來一些莫名其妙的噪音。

經驗所得,任何訊源接線到音響系統中的前級上時,很多時都會爲前級帶來額外
的負荷和阻抗的問題,就算沒有開機,也會爲前級帶來地線回路的問題,導致引
入一些奇怪的噪音,所以不經常使用或很少機會用到的機最好不要接到前級去,
同時切記拔去電源插頭。

我就曾經試過用盡各種方法也無法克服系統産生的交流噪音,有一次做清潔工作
時把答錄機搬走後沒有把它接上,噪音竟然不藥而愈,但當我把答錄機重新接
上,雖然沒有把電源開著,噪音又回來了,最後只有把它除下才解決了問題,不
但如此,音質也有顯著的改善。要是你有兩部 CD 機的話,記著,不用的不要把它
接到你的前級上去!

其他可行的校聲方法
CD 機校聲方法很多,但以下是一些比較實際可行而又省錢的方法:

(一)釘的運用
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釘腳,無論是什麽物料製造的,對於一些比較輕身的 CD 機種都
能起一些作用,但切記,沒有一套是萬能的釘,每套釘都有它的特有音色,貴的
不一定適合你的 CD 機,平的未必是一無是處,必須經過試用才可知道效果是否配
合你的系統。有時你發覺用家裏的小酒杯承放 CD 機會靚聲到你不相信呢!用釘法
則,只有多試,別無他法。

(二)承放板的影響
若你不用音響專用架去承放你的 CD 機的話,你試試用不同的承板去承起 CD 機看
看,變化之大,可以令你意想不到。在多年的經驗中,我試過的承板多到我也無
法說出,其中以超過 2.5cm 厚的花崗岩石板,一些名貴(貴到我沒有錢買的)的紫
檀木板(厚度相當的!),一些特殊結構的輕鋁金屬做成的飛機板,外國某些用硬
木條製成的砧板(厚度超過 3.5cm)和一些新一代用作建築材料(制廚櫃或浴室材
料)的 Corian 板(樣子像雲石的)最爲靚聲。用這些材料做 CD 機的承放板,靚聲肯
定有保證。當然,若你在街邊拾到一些由百年大屋拆下來的青磚承放 CD 機又靚聲
的話,那是你的造化。

(三)水平調校
很多人都忽視了 CD 機承放地方的水平,需知道,CD 機工作時,摩打(馬達)是高速
運行的,要是承放 CD 機的地方傾斜的話,摩打會側向一面工作,軸心不是垂直,
當 CD 轉動時會晃動、搖擺不定,雷射光頭循迹便會很吃力,系統也要竭力矯正錯
誤,試想在這情況下會靚聲嗎?雖然 CD 機放在水平的地方上,它的摩打未必百份
百能在絕對垂直的位置上工作。但總比較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上工作好得多。要是
你的耳朵靈光的話,校正不平後,用一段你熟悉的試音碟試音,然後將 CD 機的水
平略作調試,使 CD 機略傾前或後,或左或右,你會聽到聲音的改變,音場也會變
動,當你捉摸到它的變化規律時,你就可以利用水平校聲,因爲每部 CD 機的結構
不同,反應也不同,所以我無法給你一準則去校聲,一切,只有靠自己,若有金
耳朵幫手的話,當然是容易得多啦!

(四)遮光布校聲
要是你的 CD 機是揭頂式而蓋子是用透明水晶膠的話,你要留意 CD 機附近是否有強
烈的光源直接或強光反射入 CD 機,因爲 CD 機本身是靠鐳射光頭工作,在受到其他
光線直射或漫射時都影響它的工作,從而影響到音色的表現,所以如你遇到這樣
的環境時,用些黑布或綠色天鵝絨布遮著透光的蓋子,你會直接聽到有不同程度
的改善,不信,試試看!

(五)洗白白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定時清潔接線頭和座的接觸都是靚聲不可缺的指定動作,除
了用酒精外,市面上有一種清洗底板松香焊劑的噴霧劑接頭非常乾淨,雖然貴一
點,但一支可用差不多兩年,你還想怎樣?清潔時可噴在棉花棒上或直接噴在表
面上,再用清潔棉花抹淨便可。

長篇大論地寫怎樣爲 CD 機校聲,這些工作瑣碎,看來並無稀奇之處,可是,每樣
工作都能做好一點,累積的成果,就是靚聲的基礎。

如何大聲就是靚聲?(上)
玩 HiFi 不能只偏重調校某一環節而疏忽其他因素的影響,器材除了要配搭得宜之
外,更要有一個好的聆聽環境和悉心的調校和使用才可以達到目的,這些道理相
信大部分的發燒友都懂得,但能夠顧及全面去玩的朋友畢竟不多,單就器材使用
方面,很多發燒友對自己的器材性能都不甚了了,往往因爲使用不當而將衰聲的
原因歸究在某些器材身上。結果"玩"HiFi 變成了不停地"換"HiFi。

過去兩期我就 CD 機的調校和使用談過一些改善的方法,爲的就是提醒一些大意的
朋友,好好地去調節器校和使用器材,不要埋沒了器材的優點。今次我要談的是
前級正確的使用方法。

前級可以說是整個系統的控制中心,一般人對前級的理解,以爲前級只是用來控
制音量的大小和選擇訊源的一件器材,對於機上的按鈕和設施都視而不見,甚至
對每個按鈕的用途也懶得去理解,他們其實是浪費自己的金錢和設計者的心血,
沒有好好地去發揮它的性能。

就以一部最簡單的前級爲例,它通常只具備選擇訊源和控制大小聲的功能,但你
不要輕視它,其實靚聲與否都跟你操作是否正確和調校有極大關係。

先撇開調校不談,就以控制音量按鈕(Volumn)來說,就有幾位老前輩公開地表
示,音量控制是一種藝術,音量的大小足以影響到整個系統靚聲與否。

很多朋友,不管聽什麽音樂,都以同一音量去聽,以爲錄音靚自然就靚聲,更要
命的是他們以爲大聲就是靚聲,所以不管是聽交響樂或是單一樂器演奏都用同一
音量去聽,結果你聽到鄧麗君的歌喉聲如洪鐘,嬌小的身軀變成丈八金剛,小提
琴的體積足以和大提琴匹敵,結他的高音像大鋼琴,低音部分像打鼓。當你聽到
皺起眉頭,心中發悶時,他們還對你說他的系統的動態如何的勁,歌手是如何的
夠中氣,錄音細節是如何多,簡直可以把你氣得半死!

爲什麽這些朋友會這樣子去聽音樂呢?這純因爲他們少了去聽真正的音樂會,我
指的是正統的現場音樂會。當他聽過在同一音樂廳裏演奏的交響樂隊和單一件樂
器演奏時的音量大小和真正樂器發聲時,他們才能明白到什麽叫做比例,才能真
正瞭解到單一件樂器演奏發聲時的音量的響度。除了聽現場外,另一最直接瞭解
樂器發聲和音量的方法,就是聽一些不用擴音機系統的真人演奏,或乾脆買件樂
器回來"親自操刀",那麽當你再去聽那些 CD 上的罐頭音樂時,就不會毫無準則地
去調節音量,不但使聲音失真,樂器變形,耳朵受罪外,日子久了,聽覺也可能
受損呢!

音量控制的最高技巧和器材的最佳表現當然就是能把樂隊或單一樂器或是真人唱
歌時的音量原汁原味地還原!這也就是一些 HiFi 友日夕追求的 1:1 的音量,同樣
比例的體積和同樣大小的立體音場。

他們是希望把整個交響樂隊搬回家去作現場演奏!

有些發燒友以爲只要把世上最貴的器材搬回家,就可以做到。以下是一個真實的
例子,這位主人翁廿年前所創下的紀錄,現今仍未有人能打破,一些前輩級的發
燒友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雖然事隔多年,部分器材型號已模糊不清,但主要器材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
裏。我試把它列出來,讓大家知道這套組合是什麽料子。

訊源:黑膠唱盤 Gyrodec 加青金石唱頭和 Odesey 唱臂(光是這組合的價值,在廿年


前已是十多萬港元!)

前級:Burmester 頂級前級(價值約八萬港元)。

後級:(一)Stax 的頂級功放(每聲道 600W A 類,峰值輸時有 3000W,它的樣子像一


個大行李箱豎立起來的模樣,每聲道獨立,每部重二百多磅!值港幣廿多萬元!)

(二)EAR 膽後級兩套(共四件,單聲道設計,每聲道 200W,共約港幣十多萬元)。


頻率等化器:ADC 美國全自動電腦調校頻率等化器,約港幣二萬元。

音箱三對:(一)法國 Cabassee7 號仔(旗艦級,高 2m 多,每只箱重 180 磅,約值八


萬元)

(二)Tannoy 的西敏寺(旗艦級,身高約 2m 多,碩大無比,起碼要四個大漢才可搬


動,約值八萬元)

(三)Altec 的大號角音箱(型號是 7xxx,已記不清了。體積比衣櫃還要大!約值六


萬元)

(四)德國 Magnat 牌的火焰高音箱一對,作超高音用。

(五)Decca 鋁帶高音兩對

(六)Audio Pro 瑞典製造專業用超低音(約衣櫃般大,內置分音器及功放器。香港


大會堂音樂廳當年亦用上兩隻。)
廿多年前,這樣的組合的價值,對我來說已是天文數字,所有的器材都是極品級
數,表現如何?

大聲就是靚聲?(上)
上次介紹過一套二十多年前的超級組合,它的主人翁叫"大聲葉"。雖然聽過這組
合的發燒友不多,但聽過的人,保證一生難忘。

這組合雖然放在一個面積約有 50 多平方米的廳子上,但光是器材和音箱已占去約
三分之一的地方!大聲葉在聽音樂時並不是只聽一對音箱而是全部開聲;他喜歡
以 1:1 的音量來聽音樂,換句話說,真樂器的音量(音壓)是 90dB 的話,他就開到
90dB 的音量,要是大交響樂團的強奏是 110dB 的話,他照樣比例開到同樣的音壓
才感到過癮,他才覺得像真。

初聽這組合時,聲音的質感,重量感和規模感受極爲龐大,只是結像過大,音場
混亂,後經幾位高手悉心調校後,雖然是三套大音箱加上幾對超高音和超低音箱
一同發聲,人聲、樂器和大型音樂的樂隊的型體和音場都相當不俗,最令人印象
深刻的是那種從容度,質感和爆棚時那種天崩地裂,摧心裂肺和排山倒海的強橫
霸道的氣勢。

當時還沒有發明 CD,發燒友聽的都是黑膠碟(LP),而當時最爆棚的 LP,令發燒友


聞碟色變的碟有兩張:一是 Telarc 暗紅色盒裝上印有幾個士兵站在大炮旁邊的封
面那張錄有柴可夫斯基 1812 音樂的碟,這碟有 HiFi 殺手之稱,最令人心寒的是那
段炮聲,唱片上的刻紋成之字形,當時無論什麽形式的唱頭都難以順利唱完這段
炮聲,大多數唱頭都會跳線,一些比較差的唱頭甚至連唱針都被扯脫,連累喇叭
或功放也損壞;另一黑膠碟是什麽名已模糊,只記得唱碟的封面是漆黑一片的夜
空,上有閃電劃向地面,它錄有一些真實的大雷雨片段,也錄有真實火車走動的
聲音,這兩張碟當年不知唱壞了多少唱頭和燒掉多少擴音機和音箱,一般人等閒
不敢以此碟向人演示,就以今日數碼時代的器材,我相信除了一些極品器材外,
一些所謂高檔的器材也未必可以應付得來,其難度之高可見一斑。

聽過這組合已過了廿多年的今天,我還清楚地記得,當聽交響樂時,整個交響樂
團就像在家裏演奏,最強奏時也不感到吵耳,但你已聽到手心冒汗。"教父
高"(香港極負盛名的發燒前輩之一)就曾對我說過一句至今我仍清楚記得的話,
他說:"大聲葉不單止把交響樂請回家去,而且是兩隊之多!"這不不算誇張,當我
正襟危坐地坐在皇帝聽 1812 的炮聲時,那七萬多元的青金石唱頭輕鬆地唱過
那"之"字紋時,那炮聲竟像炮彈轟中座位一樣,整張梳化有抛起的感覺,正當大
家都擔心功放和喇叭有沒有燒掉時,大聲葉指著那部有聲壓指示的電腦頻率等化
器笑咪咪地說:"現在最高的聲壓是 123dB,夠未?未夠的話,可以再加!"這時大
家已面如土色,呆在當場,不敢作聲!(大家都知道,120dB 聲壓已是人耳的極
限,若稍長時間在此高聲壓下,耳朵聽覺將永遠損害!)當時有發燒友
叫"Encore",我慌忙起身讓座位與他,乘方便之機逃遁,而其他發燒友也借取飲
品爲名,躲到廚房去!

聽炮聲還不算是什麽,最恐怖的是聽火車入站時,那種火車迎面沖過來,你像被
火車撞倒和輾過,心口有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和窒息的感覺,令你驚心動魄,冷汗
直流!(大聲葉後來告訴我,當時的聲壓是 126dB!)

我仍記得當晚散會後,在街上,的士在我身邊響號我也聽不到。第二天,老婆說
爲什麽叫你也不答話,說話時又那麽大聲?是否聾了?幸好這現象只維持了兩
天,聽覺便複之,以後再到大聲葉處發燒時,每逢聽炮便躲到廁所去。

自從那次後,我聽過不少其他人的組合,無論怎樣了不起,也只是覺得雞聲雞
氣!這也是導致我日後的組合,動用到過百喇叭單元的原因之一。

故事說完了,目前在香港和很多地方也再難聽到大聲葉般的組合(大聲葉已移民
他去,我們都很懷念他)。而這經歷使我深切體會到,目前的 HiFi 雖然是如此進
步,但跟真實演奏,仍是有一大段的距離,就算以大聲葉的組合看來,仍有很多
不足之處,但在廿多年前他這樣的玩法絕對先知先覺,君不見今天世上極品級的
大型音箱組合,例如 Infinity 的 IRSV,Cello 的旗艦,Gensis 的四柱組合音箱和
WAMM 等的巨無霸級音箱組合,不都是用上衆多不同的喇叭單元組成的嗎?這現象
說明了什麽?

這說明了世界上目前一般的 HiFi 産品,包括你我的組合,都只是一種妥協下的商


品,仍然難以和真實的現場演奏相比!

一般發燒友對器材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爲所有的組合,只要喜歡的話,要開
多大聲就照開可也,結果令到聲音刺耳難聽,一不小心就連喇叭或擴音機也毀
掉。

爲什麽很多組合一開大聲就産生失真、刺耳而難聽的聲音呢?組合衰聲的原因衆
多,一時也難以說清楚,但若你的組合一開大聲就不好聽的話,你可能忽視了下
面所列的環節中出的問題。

(一)喇叭單元的極限
任何單元都有它本身的極限,一隻 5 英寸的低音單元,你不能期待它的表現和 15
英寸的相同,(否則,工程師也不會設計和製造大的單元),這正如你把一對書架
式的音箱開到和一些大音箱一樣大聲的話,它肯定會因爲驅策過度遠超過單元本
身工作極限而産生失真和刺耳的聲音,更甚者,單元會永久性損壞或燒毀!要靚
聲的話,單元必須在本身線性範圍內工作,要大聲而又要靚聲的話,一定要用多
隻單元一起工作。

這例子正好說明大聲葉用這麽多對音箱才可以做到驚人的效果,也說明了爲什麽
一些極品級的大音箱用上那麽多的喇叭單元才可以製造龐大的音場和音壓。

明白上述的道理,你就知道無論你的書架喇叭貴到無倫,被人評到天上有地下
無,在大音壓時肯定會輸給一些多單元的大型音箱。要唱大聲的話,肯定是要用
大音箱,這是物理定律,任誰也難以改變的。

(二)器材的極限
就算你有大音箱,也不見得可以開大聲,因爲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前級和功放的
性能也是直接影響聲音的重要原因。

若你的訊源和前級不匹配的話,又或你的功放功率不足以推動音箱,或功率的寬
裕度不足的話,例如用一部只有幾十瓦的功放去推一些靈敏度只有 80dB 的音箱的
話,聽唱歌或一兩件樂器還勉強可以,一旦聽交響樂或一些爆棚音樂時,由於力
水不足,往往造成失真而産生刺耳的聲音。若功放被驅策過度,工作不穩定時更
會自毀或燒掉音箱。所以用多喇叭單元的音箱時,必須要用相匹配的功放才能發
揮最佳效果。

(三)聆聽空間的影響
當你的組合稍大聲便吵耳或嘈雜不堪的話,未必是組合或音箱出了問題,也許是
聆聽間出了問題!

若你在一間小房間裏放進一對大音箱,而房間裏缺乏吸音物料,當稍大聲,聲音
急速地在房間裏的六個平面反射和折射,也會産生刺耳、嘈吵和混亂的感覺,這
就表示房間不能負荷這樣高的音壓,必須把房間的吸音處理好或把音箱換掉,才
可解決問題。

又或你把一對小的書架音箱放在一個 50 平方或更大的廳子裏聽交響樂,將聲音放
到稍大時,便聽到失真和吵耳的聲音,這都是音箱和空間不能好好配合的結果。

(四)音箱的擺位
若音箱擺在不適當的環境中,例如附近很多強力反射面,或不規則的牆,很多時
都會令聲音刺耳嘈吵,若你的擺位工夫了得,又懂得遷就的話,問題也可解決
的。由於擺位是一項相當高難度的技巧,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日後有機會再談
吧。

最後,你會問,怎樣去控制音量的大小才恰當。

很簡單,當你聽到聲音有緊張的傾向,有繃緊的感覺,高音帶硬質和刺耳時,請
把音量收小至順耳便可。因爲組合一有上述的表現時,表示它正在失真情況下工
作,明白沒有?

一套好的組合在一個高手的控制下,就算你聽大型的爆棚音樂時,你也可以輕鬆
地和朋友交談而毫不費力,音樂一點也不會有嘈吵的感覺。一般組合在播某些單
一樂器或獨唱之類的音樂時都可以做到 1:1 的音量,只要你能稍爲留意真人唱歌
和真樂器的音量,你可以很容易控制音量在適當的響度。但若你要求在播交響樂
和一些大型音樂時達到像真的話,你得要像大聲葉一樣,弄一套巨無霸組合!切
勿強你的器材所難,否則你不但有機會在朋友面前出醜,分分鐘連器材也燒掉,
吃不了兜著走呢!

善用你的前級
上兩期的文章談及音量控制的原則,但對一般前級的其他功能沒有提及,這次我
想把這些功能的運用和它對音色的影響略談一下。

目前市場上,前級的設計主流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奉行"簡單就是美"(Simple
is the best)的路線,爲類設計以最簡單最少零件以達到最高傳真爲目的,通常
這些前級只具有最基本的功能,一是選擇訊源開關,二是控制音量大小的設施。

第二派是以多功能,容易使用及適應性廣爲設計目的,這類設計除了上述前級的
功能外,很多時設有遙控,高低音調控制,輸出增益調節,相位選擇,平衡或非
平衡選擇,靜音設備等。

上面這兩種設計理念,在高檔産品中均有爲人推許的代表作,亦各有擁躉,端視
乎你的需要而定。

從"簡單就是美"理念設計的高檔産品,由於線路精簡,所用的零件不多,廠家可
以選用最好的零件,以最簡捷的電路和逐點精細較聲的方法去做一部前級。這一
類前級,做得好而已整個系統配搭得宜,試音室特性又配合而調較功夫又做得好
的話,的確可以做到透明、無色、傳真度高,音場表現出色的高境界,但這類前
級有一點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欠缺彈性,一旦和訊源的輸出(例如 CD 機)的特性,例
如阻抗,輸出電平的強弱和後級不匹配時,往往使聲音的表現大打折扣。更甚
者,我相信除了一些經特別設計的試音室外,一般發燒友的聆聽空間很多存在有
不少缺陷導致音色不平衡的問題,例如遇到高音或低音過多等問題時,這類前級
便不能透過音調控制去調節整個系統去適應這房間的特性,結果唯有大興土木,
改動房間特性,才可解決問題。發燒友都知道,就算是專業的音響工程師也未必
有絕對把握可以把任何房間改到靚聲,一般發燒友用一些人云亦云的方法又或聽
從一些識少少,扮專家的人的主意,亂攪一通,你相信會攪到靚聲嗎?又或有些
蠶蟲師爺或 HiFi 老鼠,教你換某些牌子的産品去收拾過多的低音或過亮的高音之
類的提議,你試過有幾多次是靈光的?

我相信,這類簡單就是美的産品,只適合一些具備了靚聲的試音室,而本身亦是
校聲高手,有絕對駕馭器材能力的人才能發揮這類器材的優點。

畢竟,音響發燒友在整個影音市場中占的比例只是一撮小衆,特別是在高 檔器材
的層次中,相信只是占幾個百分比,所以一般廠家的銷售物件,都是以中下收入
階層人士爲主。這些廠家的産品多以功能齊全,適應性廣,調校方式多樣化爲
主。就以前級爲例,很多都具有音調控制,而一些比較講究而價格較貴的更具有
輸入阻抗、增益、靜音、單聲道或身曆聲的選擇功能。有一些高檔的前級功能更
包括有遙控,甚至每組輸入設定功能記憶,把每組的調校自動存入記憶系統中,
當每次你選擇某項輸入訊源時,它會自動全部調節你原先調校的功能,無需每次
調校。發燒友對一些功能多的前級,往往都很有意見,認爲多隻香爐多隻鬼,的
確,以一部平價前級來說,這些功能當然增加了成本,爲了競爭,廠家用料自然
會因價格的限制而作出妥協,因而影響聲音素質,所以一般平價而功能齊全的前
級,很多時它的功能給人的感覺只是聊備一格,用上時有聲音變差的感覺。但這
並不表示所有這類前級都有這種毛病,一些講究而設計完善的産品,它們一般都
可以將這些功能隨意加入或脫離主體線路而不影響聲音素質,大大增加了校聲的
靈活性,使聲音的表現更具可塑性。

下面我將一些前級功能,它們易爲人忽略而嚴重影響聲音素質的原因提供給大家
參考:

(一)音調控制
這種設備,多見於一些舊一代的中下價機上,它的功能是爲了增加或減少高低音
的份量,用以遷就房間的特性。

事實上,很多發燒友都沒有那麽幸運能擁有一間高中低音都很平均的房間,大多
數的聆聽間不就是低間太多,就是高音太亮,遇上這種情況,這項功能就大派用
場,將那部分問題解決,爲發燒友省回了不少換線或換機錢。可是綜觀今天市
場,甚少前級具有這設施,因爲大多數都認爲前級線路上加插入聲調控制的線路
會多隻香爐多隻鬼,降低聲音質素,同時發燒友大多數認爲,靚的前級必須原汁
原味,高低音調控制只會污染訊號的純度,這只是一般平價機的設備而已,而廠
家摸到用家的心意,大多數都不設這功能,一方面可簡化線路,亦可減低成本,
是以近代的機種,大多不設這項功能。

(二)輸入端阻抗選擇
輸入端的阻抗和前面訊源輸出端的阻抗是否配合是器材配搭上的一個最大的關
鍵,所以很多時我們都遇到某名廠機和某廠的機搭配時,聲音變得很怪異或很衰
聲,這純是因爲彼此在阻抗上不能匹配,怎樣才可以根據說明書上列出的阻抗資
料來配其他器材,雖然從理論上可以行得通,但實際上資料雖然匹配但聲音表現
卻完全兩碼子事,原來這還牽涉到輸出電壓和電流的強弱等問題,由於這些都是
有關電學的範圍,要詳細解釋的話,需要很長篇幅,且留待日後有機會時才和大
家討論。

若你的前級具備有輸入阻抗調校的話,而你感到 CD 和前級匹配有問題或有懷疑
時,你要做的只是用同一 CD 片段(當然是你最熟悉的音樂片段),去作 AB 比較,當
你把制拔向低阻抗一檔時,若聲音柔弱,有氣無力,欠缺質感和動態時,這表示
阻抗過低,你就把它拔向高阻抗那邊。反之,若你感到聲音粗豪,咄咄迫人,音
樂欠缺幼細纏綿,Valume(音量按鈕)只開小小便已大聲到不得了,這表示阻抗過
高,你只需要把按鈕向低阻抗那端便可以。若你怎樣試效果都不理想時,除了你
的前級和後級可能不匹配外,若你的前級和後級是同廠機的話,那麽就有可能是
CD 機的阻抗和你的前級匹配有問題,那你得試試借朋友其他的 CD 機駁上試試。

(三)增益的調校
一般前級的增益多是標準的 20dB 增益,有些可能大些。由於 CD 機或其他訊源輸出
每間廠甚至同廠的不同型號的機種都有所不同,當某些廠爲了某些商業或校聲的
原因,將輸出電壓或電流加強,在匹配某些前級時,往往將 Valume 開很小,聲音
便爆得震天價響,音像巨大,聲音現象,除了是上述所說的阻抗不匹配外,前級
若有增益加減功能的話,那麽就可以調節器低前級的增益來造就過強的輸入訊
號。

不要小看這項功能,若你善於利用這功能,多加練習,往往可以化醜爲妍,攪出
靚聲。調校這功能的秘決,最好是利用小提琴音樂,將小提琴的高音校至恰當
後,再用鋼琴音樂去調校,當校至鋼琴鏗鏘有力,清脆落而小提琴高音部分具質
感細緻時,這就是最恰當的增益。

(四)絕對相位的調校
除了音箱和後級接駁時的相位要準確外,有時由於各地的平衡制式的不同,不同
産地的産品接駁時,往往有反相的表現,若你聽到聲音空洞,結像鬆散,低音欠
缺,松蒙和音場的向四周擴散有過份的感覺時,你可以用這相位按鈕作 AB 比較,
若你發覺相位按鈕拔完後,一切回復正常的話,這就是正確的相位,若你的前級
有這設備的話,不要忘記在每次換機,或換線或重駁系統時都要試試它,看看相
位是否正確。

好了,前級的調校談到這裏已經差不多了,下次再談。

器材也需要擺位元?
發燒友談擺位時,大多數人指的是音箱的擺位而鮮有人提及器材如何擺放才靚聲
的。 在未談到正題前,我想回應一位讀者的問題,同時也想補充一下上次器材
架的校聲方法。 這位朋友一向以來都是把器材隨意地擺放在地面上,聲音也著
實不差,相安無事,但不幸一次家裏浴室的水龍頭漏水,弄到水浸,幸好搶救及
時,沒有損壞器材,爲了安全計,終於斥資買了一些金屬器材架,以爲從此可以
一勞永逸,但當他把器材往架上一擱,發覺聲音全變了,以前頗爲中性的聲音變
得冷硬,中高頻呱呱叫,小提琴像鋸鋼線,女高音像鬼夜哭,低頻瘦削,整體聲
音欠缺丰韻,這改變令他失望不已。日前,剛巧他看過我上期的文章,於是他設
法把鐵制的器材架上的鋼釘腳換成銅的製品,聲音稍爲正常,於是他再用泥膠把
銅釘包著,情況也有改善,但他仍感到聲音生硬,而且音場也無法像以前一樣有
立體感,尤其是在聽人聲時,歌手無法像以前般有站在面前唱歌的感覺。

我仔細和他研究過他擺放的方法和放置器材的位置,覺得他正像很多發燒友犯了
共同的錯誤,值得在這裏和大家研究一下。

他用的是四層高的架,擺放在兩個音箱的中間,架的釘腳穿過地毯直接插在水泥
地上,器材放上架後,高度和他所用的音箱高度差不多。

這樣的佈局,很齊整,美觀而又兼顧到音箱線的平均分佈,他把 CD 機放在頂層,
前置和功放依次放在下面,表面上器材的擺放兼顧到整潔有序,合乎使用和實用
的邏輯,也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擺設的方法,但在發燒角度上卻犯了下列的錯誤。

一、發燒友稍有經驗都應該知道有駐波這回事,我不想在這裏詳細解說,只是想
提醒大家,切勿以爲駐波只是在房間的角落才有,其實駐波聚集的地方除了房間
四個角落外,在兩個音箱的正中間,和音箱的後牆正中間都是低頻駐波最強的地
方。試想您把器材放在這個區內,所有器材,不論你用什麽方法避震,都是吃力
不討好的事;再者若你的 CD 機避震欠佳的話,只要低頻一出,保證跳線頻頻甚或
停止工作,否則 CD 雖能然工作,但改錯系統不斷因震動而努力改錯,你以爲會靚
聲嗎?

我就曾經試過把放在駐波區內的 CD 機移離只約一尺的位置,跳線問題便解決了。
有些發燒友(特別是日本的)喜歡把器材放在座位面前一字兒排開,這樣在操控器
材的音量或按 CD 時便不用跑來跑去,表面上這樣的方法沒有不對的地方,只是用
的音箱線稍長而已。

我沒有試過這樣的擺法。但我有一次經驗使我清楚知道這是錯的!我很喜歡喝
茶,所以往往是一面聽音樂,一面在座位面前的雲石茶几泡茶,一向不以爲意,
直至有一天,我把雲石幾搬往一邊以方便維修天花燈飾,修好後我沒有把它搬回
原位,當天晚上,我一開聲,令我嚇了一跳,爲什麽今天的聲音特別靚,音場特
別玲瓏,低頻踏地而來?聽了一會兒茶癮發作,便把茶几搬回原位,泡好茶後,
坐下再聽,先前的感覺,竟然全不是那回事,百思不解,正自狐疑不決,忽然想
起,我只是把茶几搬過而已,莫非是茶几作怪?於是立即把茶几搬走,坐下一
聽,心頭大樂,從此我的座位前再沒有茶几了。

這經驗說明了一點就是凡是聲音直射的地方都不宜擺放物件或器材,這樣做的
話,只會折射或反射聲音,破壞音色和音場,影響立體感。當你知道這些敏感的
駐波區後,你還會擺器材在這些地方嗎?

二、把器材放在兩個音箱的正中間而架的高度又和音箱相若的話,其實也是一個
大忌,因爲架上的器材金屬表面會把聲音反射,影響兩個音箱 聲音交彙而結成
的音像,這樣又如何可以有準確的定位?這正好解釋了前面所述那位讀者的問
題。

解決上述這類問題,唯一的方法是換過矮身的架,或把架向音箱後牆移,移離兩
個音箱的正中位置,這樣不但可以避開駐波區,也可以令音場和定位正常。 我
經常見到有些發燒友,喜歡在兩個音箱中間放置大電視機,如遇到上述的困擾而
器材又不便移動的話,也可以在聽音樂(不看電視)時,用大毛巾或布之類吸音物
覆蓋著電視,也可改善一二。

三、雖然多層的器材架把器材逐層分隔開,但由於上下距離相當近,很易産生彼
此干擾的機會;試想 CD 機會漏出數碼噪音,影響前級,而後級亦會因變壓器磁場
強大漏磁影響 CD 機和前級,上下層放置的方式最易被彼此感染而令到整個系統産
生莫名其妙的雜聲和雜訊,所以有經驗的發燒友,條件許可的話,多喜歡用矮架
把器材一字長蛇陣擺放,爲的是避免彼此干擾。用矮架一方面可以避免破壞音
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開地磁的影響和大音量時地面震動對器材的不良影響。
爲了減少器材的互擾,你可以嘗試把機擺成不同的距離和角度,這沒有一定的法
則,你可以和朋友一起試。一個負責聽一個負責移,當移到某一距離或不同角度
時,你會感到豁然開朗,這位置就是最不受干擾和最靚聲的位置,所以你往往在
雜誌的圖片中,看到很多高手的器材擺成橫七豎八的樣子,切勿以爲故弄玄虛,
其實個中大有學問,更是校聲的一些秘技。他不單可以校聲而且更可以調校音場
的闊窄,深淺和聲音的密度呢!

最後提醒大家,如你系統中有用升壓牛或隔離牛之類的補品,請你把它放得越遠
越好。

差點忘記告訴你,那位朋友依我的方法再次擺過器材和將幾粒中國木象棋承起釘
腳後,整體問題解決了,聲音和音場都生色了不少,你有興趣試試嗎?

功放的疑惑
多期談過前級後,應該是談談後級(又稱功放)的時候了。

很多人都知道,功放的工作只是把前面輸入的訊號加以放大,然後推動音箱,作
用就像汽車的一部引擎,發出動力去推動汽車前進一樣,原理雖然簡單。可是很
多發燒友對功放都有所誤解甚或存在一定的偏見,而這些見解,令發燒友在選擇
功放時,往往得不到預期效果,搭配不當時更爲組合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更甚者,往往毀掉音箱或與功放俱亡。

選擇功放,一般人都只著眼於它的輸出功率是多少瓦數,很少人顧及其他需要配
合的因素。其實音響組合的搭配是一種學問,除了一般原廠組合外,不同廠生産
的器材配在一起時,往往産生令人預料不到的效果。同時並不是所有最好的器材
配在一起便會得到好的效果,君不見有些財大氣粗的發燒友,滿屋名器效果呢?
簡直可以令人笑掉大牙。有關器材匹配的問題,直至今天,仍是人言人殊,各師
各法,難有定論。在別人家裏表現很好的組合,搬到你府上時可能令你大失所望
也屢見不鮮,由於匹配問題太複雜,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討論。

話題扯得太遠了,我想還是把一些發燒友在選擇功放時忽略了的因素在下面談
談:

(一)所聽音樂的類型
只聽輕音樂或喜歡用小音量聽音樂的人和那些喜歡大型爆棚像拆樓般的音量的人
在選功放時的需要便大不相同,在買功放時得首先問問自己是哪類的音樂愛好
者,這樣可免買錯。喜歡用細音量聽音樂的人買一些巨無霸級功放,可能是一種
浪費。若喜歡聽爆棚音樂的人買一部小功率的功放,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更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看下去你便知道原因。

(二)聆聽環境的大小
一個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和一個數十平方米的房子,需要的功率差異很大,買功放
必須考慮聽音樂時的音量和功放所能推動音箱的能量。一般而言,聆聽者和音箱
的距離遠一倍時,聲壓便減少 6dB(在全沒有反射的環境下),在家居環境裏,一
般衰減 4-5 分貝左右。若你坐的位置距音箱愈遠的話,所需的功率便倍增,因爲
在電聲學上,當增大 3dB 音量時,電能需增大一倍,當增加 10dB 時,電能便需增
大十倍之多!

選擇功率大或小時,除了需考慮房子的大小外,還得看音箱的效率,和音箱對電
流量的需要以及最大功率的輸入容忍力,才可決定所需的功率。

(三)音箱的效率
當購買音箱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日後我會作一專題討論。當買音箱時,不要
爲它的音色迷惑,或被它的外表吸引而匆匆買下。你首先要選一些你喜歡的音色
的音箱,它的大小是否配合你的聆聽環境是最重要的一環:把一對書架型的音箱
放在一個數十平方米的房間是絕對錯誤的做法,因爲細小音箱根本沒有可能提供
足夠的能量去推動空氣來製造足夠的音壓,給你輕鬆地去欣賞音樂,強把音量加
大,只會令到它聲嘶力歇,聲音緊張、失真而同時易把音箱的喇叭單元燒毀。相
反,把一對巨無霸音箱放進一個小房間,由於能量過大,房間無法提供足夠的呼
吸空間給音箱,結果只會弄到滿屋轟鳴,混濁不堪,無法收拾!

這情形正好說明爲什麽音箱廠會製造不同大小的音箱供發燒友選擇。

除了音箱的大小要和環境配合外,音箱的效率也是發燒友極需留意的一環,因爲
它關係到功放的功率配合問題。

簡要地說:音箱的效率高,所需的推動功率比較小,效率低的音箱所需的功率比
較小,效率低的音箱所需的功率比較大。但這個常規,並不一定準確和絕對,也
有一些音箱效率很高但需要的功率也很大的,所以一定要真正和功放搭配及正式
聆聽比較過,才可下定論,不要見到效率高,便以爲用細功率功放便可把它搞
定。

我就曾經有一個痛苦經歷,至今仍常常引以爲誡,且聽我道來。

當年我遇到一對一聽傾情的法國巨無霸音箱,一聽便著迷(至今仍在我的家裏),
看見它的效率是 92dB,店家只是用一部幾十瓦的功放,便推得它有聲有色,滿心
歡喜,便傾盡所有,量珠鬥聘,迎返家門,滿以爲今後有好日子過,豈料用一部
每聲道 200 瓦的功放去推它,高中音都不俗,但低音只是胡胡聲,懶洋洋,輕飄
飄的,毫無線條感和勁道,更談不上動態了,於是乘廠家的設計師來港巡視業
務,向他請教如何去玩這音箱,如何才可以玩得靚聲?你想這設計師如何教我?
他說,他用 800 瓦去推低音,200 瓦去推中音,100 瓦去推高音,這便可做到最靚
聲的效果!朋友,當你知道這答案時,你的感覺如何?

爲了玩好這對音箱,光是買功放,已使我幾乎傾盡所有!

一般發燒友和 HiFi 行業中人的不成文的理解是:90dB 以上是高效率,85 至 90dB 是


中效率,85dB 以下是低效率。這對法國音箱效率是 92dB,的確是用很小功率的功
放也可以推動得很響亮,但爲什麽要用到這樣大的功率才可使它就範?賣個關
子,下次告訴你。

功放的疑惑(續一)
上次談到音箱的效率和功放的輸出功率匹配的問題,我曾經舉出一個例子,一對
高達 92dB 的音箱,竟然需要動用到過千瓦的功放才可以達到靚聲的境界,原因何
在?

這關係到音箱和功放的設計取向。

先談音箱的設計爲什麽會令到一對音箱效率高但卻大食無倫的原因。

近代的音箱,喇叭單元的組合多是兩路以上的組合,有些甚至用到幾十隻單元的
旗艦級的組合。由於使用的單元衆多,分音器的設計更爲複雜,爲了遷就每只單
元的工作特性、效率和矯正單元工作時的相位,分音器都用上了不小的電容、電
阻和線圈,而這些零件都會消耗不少的功率,雖然單元的靈敏度和效率很高,用
很少的功率便可推動它,可是在衆多單元一起工作時,所需的推動電流便很大,
如功放的電流輸出不足的話,輕則引起失真,若強行把音量加大的話,功放本身
又沒有過荷保護的設計時,就會燒掉功放。甚或把音箱的單元也燒掉。

發燒友常有一個誤解,以爲大瓦數的功放一定好力,其實瓦數的大小只是功放其
中一項指標,最重要的還是看它輸出的電流量的大小才是關鍵所在。

君不見市面上那些只有幾公斤的攜帶型的旅行音響組合所標稱的功率也有幾百瓦
嗎?你會相信一部只用幾個大號電池的功放有此能耐嗎?只要你想想,幾百瓦功
率的電飯煲已可以煮飯,你試試用個電池可以做到嗎?這些連製造廠家看到了也
臉紅的數位,只是一些商人的噱頭而已!

要電流充足,功放一定要有強大的電源供應,配合強大的輸出級才可以做到,當
電流能應付音箱衆多單元的需求時,才能達到靚聲的效果,這就是近代的旗艦級
或那些高檔的功放,只有三數百瓦的輸出,而其體重驚人的原因。

音箱和功放配合的原則,不光是看音箱的功率,還需要看它對電流的要求。光是
看它的功率而去配功放的話,往往就犯了我以前所說的例子中的錯誤。

談到這裏,你可能會想到,是不是我有一部大瓦數而電流強勁的後級,就可以配
合世界上任何的音箱,無往而不利?

您錯了!有很多人曾試過用一些大電流的功放去推某些高效率的音箱,但效果反
而不及一些細瓦數和細電流的功放,原因何在?

這牽涉到喇叭單元設計的問題,特別是那些 70 年代前設計的音箱,和那些號角式
的音箱。

那年代一般廠家出產的功放只有幾瓦至幾十瓦的品種。當時的音箱單元設計靈敏
度和效率都很高,需要的電流很小,只需幾瓦的功放便可推到震天響,而有很多
廠家至今仍在生産此類音箱,計有 JBL、KLipsh、Lowther、Altec、TAD 等品牌。
這類産品,在不斷改良之下,有些不單可以具有高效率的特性,更可以承受很大
的功率,但有些産品只能用低功率的功放才靚聲,例如 Lowther 的産品,你若用
一些稍大功率(例如超過 10 瓦)的功放便完全失去它那獨特的韻味和美感。KLipsh
(傑士)的音箱也只適宜一些低瓦數而音色美的功放去推動才靚聲,要是你用一些
強勁電流而高瓦數的功放去推它,聲音只顯得硬梆梆,呱呱叫,完全失去它本身
的音色和氣質。

除了上述的現象外,更有趣的是,一些低功率的音箱,用一些細功率的功放去推
它,也推得頭頭是道,這又如何解釋呢?另外,有些人用一部 100 瓦的機去推它
竟然輸給一部只有幾十瓦的功放,連力水也輸掉,這又是什麽原因呢?

此外,一部幾瓦的膽機,聽起來,它的力水比一些幾十瓦的石機的表現也不遑多
讓,原因在哪里呢?

爲什麽一部幾十瓦的功放會把音箱單元燒掉而一部幾百瓦的功放在同一音量下卻
不會燒單元呢?
我相信,這都是發燒友感到迷惑的地方,有興趣的話,記得買下期看看。

功放的疑惑(續二)
我在上期提到一些有關功放和喇叭之間匹配時所發生的怪現象和一些似乎脫離常
理的表現,令到很多人都感到迷惑和不解。

在解釋這些現象之前,我得先讓讀者明白一些音箱的特性,這裏只可粗淺地說明
一下,因爲若將這些技術上的特性和指標詳細解釋和從學術和專業的角度剖析的
話,真的可以注書立說。

這些還是留待專家去做吧。 音箱和功放之間一起工作時,音箱特性最影響功放
的有下面的幾個因素:

第一是音箱的功率,在上期我已粗略地談過,相信大家已有一個概念,這裏不
贅。

第二是音箱的阻抗。我們在買音箱時,很多時都會從箱體背板銘牌或說明書上列
明的特性中,看到音箱的額定阻抗有 16Ω、8Ω 或 4Ω,這都是一般常見的例子,有
些音箱的標稱阻抗更有 15Ω、11Ω 或 6Ω 的。通常一般發燒友的理解,以爲這些音
箱的阻抗在整個音頻段內(即 20Hz-20000Hz,人耳可以聽聞的頻段)的恒定不變阻
抗,事實上,很多音箱的阻抗特性在不同頻段都不同,例如有些標稱 8Ω 的音
箱,可能在低頻段的 50Hz 的阻抗有 16Ω 也不出奇,也有些在高頻段例如 5KHz 處阻
抗低至 1-2Ω 也說不定。廠家在測量阻抗時很少把整個頻段的特性列出圖表,他
們通常只把幾個頻段的阻抗特性列出作爲參考。

再者,生産音箱的基本要求是頻應平直,而對阻抗的要求,以目前國際上的幾個
標準,一般要求在整個頻帶範圍內,阻抗變化不該大於標稱值的 20%爲准。雖然
如此,一般廠家都只求頻應平直便算,很少把阻抗也做到平直,需知要是把這些
不平直的阻抗弄平的話,得在分音器上作了補償線路,這樣不單只把成本增加,
更把分音器複雜化,影響聲音的表現,所以一般廠家設計,只要音箱工作時,不
影響功放的安全的大前提下,儘量不在分音器加上阻抗的補償電路。

很多發燒友都知道,音箱的阻抗直接影響到功放輸出的功率。一般功放標稱 8Ω
時輸出 200W 的石機,在接上 4Ω 阻抗的音箱時,它的功率可能倍增至 400W,但駁
上 16Ω 的音箱時,可能只有 100W 的輸出(是否能保持這比例輸出,得視乎功放本
身電源的設計而定,若電源不足的話,在 4Ω 時可能只有 300W 或更少也不定)。大
家更應清楚知道,功放的輸出,是以 8Ω 純直流電阻負荷時整個音頻段的輸出功
率計算。(國際上也有以 1KHz 時的輸出計算,也有標稱瞬間音樂功率計算,這些
都是取巧的辦法,這說明了爲什麽有些手提音響標稱有幾百瓦輸出的原因)。

當你明白到上述兩個因素時,你就知道原來音箱的阻抗在不同頻段時有不同的阻
抗,對功放所需的功率也有所不同,就以先前舉例的音箱阻抗變化來說,50Hz 時
阻抗 16Ω 的話,若要和其他頻段得到同樣輸出音壓的話,別的頻段只要 10 瓦的
話,在 50Hz 時則必需以倍增的功率才可以做到。要是在 5KHz 的阻抗只有 1-2Ω 的
話,更可能令功放輸出強大的電流,超過負荷的話,可能令功放不穩定,引起振
蕩和失真,輕則損毀喇叭單元,嚴重的話,可能功放也燒掉。

剛才這例子,正好說明了有些音箱爲什麽它的效率高,但若不是用大電流輸出的
功放時,低音總是不足,而高音呱呱叫的原因。這例子也說明了另一現象,一部
標稱只有 100W 的功放而電流量有 20A 的機推動剛才所說的音箱時,能勝過一部標
稱 200W 而電流量只有 10A 的功放的原因,也就是爲什麽有時一部細瓦數的功放比
一部大瓦數的能更有力的推得同一音箱更靚聲的原因之一。

當你明白到音箱阻抗如此影響功放的表現時,你應該理解到,有的音箱的效率雖
然低,但若是它的阻抗整體平直,對功放的需求並不苛刻的話,功放便可在全頻
輕鬆地工作,這時你就感到雖然音箱的功率低,但用不太大功率的功放也可做到
滿意的效果。

希望上面的解釋能令你明白部分怪現象(其實不怪,只是欠缺對這方面的知識。)
的原因。

功放的疑惑(續三)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過一個不甚爲人理解的現象,就是爲什麽一部只有幾瓦的膽
機,聽起來比一些幾十瓦的石機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原因在那裏?這次就談談這
話題吧。

一向以來,膽石之爭無日無之,膽石擁躉,各持不同理論,技術觀點和資料,加
上一己的主觀甚至偏見,仍在爭論不休,甚至有些人在電臺媒介上肆意攻擊對
方。有人列舉膽機的什麽十大罪狀,也有人對一些天價般的石機不屑一顧,而眷
戀一些古董名器,不惜重金搜購。這些現象其實我們不用花精神去爭論,我相信
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不需去計較別人的批評。也不應把自己的主觀加諸別人身
上,強迫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在這裏,容許我大膽地說一句,絕大多數的發燒
友都有這樣的觀點:老婆是人家的好,HiFi 是自己的最正!怪不得有些人調侃地
說,世界上那一種專家最多?那一行業人才最多?答案很簡單,就是 HiFi 這種玩
意!爲的是只要認識幾個名詞,連真正意義都一知半解的人便充當專家教訓人的
多的是;手上擁有稍爲似樣的甚至名牌器材而聲音弄到一塌糊塗的專家多的是;
略懂焊機,識用電路把機器改到聲音不忍卒聽而自稱天下無敵的專家也多如牛
毛;行業中把器材像電飯煲般賣而自稱專家的也多不勝數。

值此,有感過去多期都是談一些有關技術性的話題,實在有點令讀者感到厭悶,
所以在未帶入正題前,我有一則全行皆知的關於"專家"的笑話列出,聊博一粲。

城中某自稱名店,店主人數年前入行,平時把器材像電飯煲般推銷,除了懂得接
駁一般簡單組合,有聲音出來之外,對什麽 Bi-Wire(雙線接駁)Bi-amp(雙功放推
動)都不懂,連超低音接駁的方法或是電子分音、平衡和單端的道理也一無所
知,平素喜自稱專家,但被同行譏爲 HiFi 白癡而不自知。某次他將一部名貴的功
放接駁音箱時,一開機便把喇叭燒掉,累及功放也冒起煙來燒掉了,後來修理技
術員隨口告訴他該功放電源部分出了問題,導致出直流而把音箱單元燒毀。店主
人對電方面知識一無所知,連電源插頭上的三條線,哪條是"L",哪條是"N",哪
條是"E"他都弄不清楚,對"直流"一名詞的真正意義更是徹底地不知所以,但由
於他這次損失實在太慘重,電源部分有問題會出直流這概念一直銘記在心中。某
日,來了一名貴客,問及他一些關於淨化電源的濾波器和隔離牛在哪里可以買到
時,他爲了表示自己的專家地位,同時又不想客人去光顧敵對的行家,他竟
說:"你千萬不要相信這些勞什子的電源淨化器件,一旦出事時,它會直流把你
的音箱燒掉的,我就曾經此苦,我心地好才告訴你,看來,你想靚聲的話,還是
跟我買一條極品的拖板來用化算得多,你看,這拖板用的電源線像蟒蛇一般粗,
拖板多巨型,某名家試用過後,效果連升幾級。那些什麽叫電源淨化的器材,只
是騙人的玩意而已!"說罷,還擺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樣子,滿以爲此次生意還愁
做不成?誰知客人對著他白了一眼,不屑地對他說了一句:"正一 HiFi 白癡!"頭
也不回便走了。店主怔怔地站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

相信稍有點電學常識的朋友都知道,電源淨化處理用的隔離牛和電源濾波器的作
用只是把電源中的污染物例如各類電器、電腦、機器和空氣中的無線電波等對電
源産生的干擾和雜聲過濾,把市電(即交流電)淨化後,提供清潔的交流電給功放
使用而已,就算這些淨化電源的器材損壞,只會令到電源供應中的保險總掣啓
動,關掉電源,而絕不會令到功放出直流燒掉音箱。這位自號 HiFi 專家的無知,
可見一斑。HiFi 行業中有這樣的從業員,我實在感到悲哀。

笑話說過,言歸正傳。只有數瓦輸出的膽機,在配合得宜時,聽起來像一部幾十
瓦的石機的感覺,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原來膽機在多方面的工作特性和石機有很大不同,我且把我的一已之見列出,若
有謬誤之處,望高明指正。
首先最影響輸出的是喇叭的阻抗,我們都知道不同頻段時,阻抗會有不同的變
化,這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功放(特別是石機)的輸出功率,石機在遇到阻抗低時,
輸出會大,可是遇到某頻段的阻抗高時,輸出變小,因此整個頻段的整體功率輸
出變化波動很大。膽機絕大部分用輸出變壓器輸出(除了 OTL 式,即沒有輸出變壓
器的機種)輸出恒定,不大會因音箱的阻抗變化而波動,因此它工作時,輸出的
功率(覆蓋整個頻寬的平均功率)均大於石機,聽起來就感到力水充足。

第二是膽石機的工作電壓的擺幅。石機通常的工作電壓最高也不過是幾十伏至
100 多伏,可是膽機功放的工作電壓等閒由 200 多伏到過千伏,高工作電壓時,動
態起落比較大,擺幅也大,對市電的起落變化容忍度高。石機由於工作電壓低,
市電起落容易影響工作點而引起聲音變差甚至失真。工作電壓高而擺幅大的膽
機,聽感上動態絕不比石機差。

第三是石機和膽機的電能量的儲備(Power Research)彼此不同,膽機的電能量儲
備約是石機的 3 倍。

有些人問爲什麽有些膽機(特別是較早期的産品)並不像你說的那般有力?

的確,早期甚至有些新一代的膽機,力水並不理想,那純是設計時是否在電源和
輸出變壓器上加足料,你可以看到那些極品級的膽機無論它的電源牛和輸出牛體
積都大得驚人,電流的輸出能力絕不會輸給石機。加上線路和零件的素質不斷改
良,膽機無論在瞬變、電流輸出、功率輸出、工作穩定等方面,已絕非吳下亞
蒙。

我總覺得,玩 HiFi 能摒除成見,相容並蓄,以寬廣的胸襟去接受事物,借它山之


石以攻玉,取長補短,那麽你能享受的層次就更高,樂趣更多,何必浪費時間於
口舌之爭,以爭一時之氣?

你要多少瓦
我記得在某一期說過一個現象,一部幾十瓦小功率的功放在某一大音量時會把音
箱的單元燒掉,可是當用一部幾百瓦的功放而用同樣的音量時,音箱卻安然無
事,這現象如何解釋?

很多發燒友雖然玩了多年音響,仍對音箱上標示的功率和功放的功率分不太清
楚,常把音箱功率作爲音箱的輸出功率。實際上音箱或說明書上所標示的只是音
箱能承載的最大輸入功率,超過這額定功率,可能就會損壞或燒毀音箱上的單
元。這項功率有幾種表示方法,一是只標出最大的承載功率,但大多數都標示由
若干瓦至若干瓦,而這範圍也是頗爲廣闊的,例如有些標出 50 瓦至 300 瓦,這就
是說由 50 瓦至 300 瓦的功放也行,一般發燒友也就照這推薦的功率去配搭功放,
並以爲功放的輸出功率只要不超過音箱廠所推薦的功率,音箱便可保平安大吉,
就算把音量控制扭盡,也不會燒音箱,更有發燒友以爲,我只把控制音量的旋鈕
扭到一半的位置,輸出的音量和功率只有一半,哪有機會燒音箱?

這種見解,其實是最危險的誤會,播音樂時功放的輸出功率並不是恒定的,而是
隨著音樂訊號的強弱而不斷改變的,一般平靜的樂段可能只有一瓦或半瓦的輸
出,可是到爆棚時,可能在一瞬間輸出幾百瓦,數倍於功放的輸出。

需知功放的額定輸出功率是受頻率回應、失真率和本身線路工作條件限制的,若
輸出功率遠超過功放額定功率時,便會産生過荷現象而引起削波失真,輕則引起
聲音失真,若功放這時不穩定的話,更會引起高頻振蕩而輸出強大的高頻訊號,
假如功放的保護線路不能及時啓動或輸出端的保險絲斷開的話,對音箱是十分危
險的,很多時會把高中音單元毀掉。

一般功放都能在極短的一瞬間輸出比本身額定功率高幾倍的不失真功率,以適應
音樂的瞬間變化,而音箱上的單元也能承受瞬間(例如千分之一秒)的高功率而不
損壞。可是若稍長時間超過功放本身能力的話,這便會引起削波失真和引起線路
不穩定而産生振蕩以至危險。所以在正常小心使用下,理性地去控制音量,功放
和音箱是很安全的。

當你明白了上面所說的各種因素,那你會如何選擇功放去搭配音箱?

假設你的音箱所推薦的功放功率是 50 瓦至 200 瓦,而功放是 50 瓦,若被強大的訊


號驅策,瞬間輸出是 200 瓦的話,那麽這部 50 瓦的功放便很容易引起削波現象而
導致燒毀音箱。但當你用的是 200 瓦功放時,雖然功放被驅策滿度輸出 200 瓦,它
仍是在本身工作安全範圍內,當然不會有危險發生,更不會損及音箱,這也正好
說明大功率機只要小心使用,反而比小功率機更安全的原因。

其實,當輸出功率超過功放的額定功率或音箱承受不了太大的功率時,很容易聽
出來,那時聲音的表現有失真,拆聲、緊張、沙啞、或拍邊等現象發生,立即收
小音量即可避免損壞。最壞事的是那些突如其來的特強訊號,例如那些炮聲,槍
聲,鼓聲,行雷閃電,打爛玻璃等。若你事前不知道有這些訊號,而你在聽正常
音樂時的音量開得較大些,到這些強音突如其來時便無可救,即使你飛身撲去收
小音量時都已來不及了,巨響過後,一就是燒掉音箱,一就是連功放也毀掉,真
是欲哭無淚,所以發燒友在放這類唱片時,最安全的是用小音量先試,逐漸加大
音量,便知什麽音量是盡頭,否則燒機破財,無一倖免。
很多人喜歡用大功率的功放去推小音箱,玩得很出色,是否合理且不論,但若能
得到滿意效果的話,卻是無可厚非的。況且,當用大功率推小音箱時,很少有見
推出禍來的,可能是用家對大功率機用得特別小心的原因吧。反觀那些用小功率
的發燒友,滿以爲功放的功率遠低於音箱的承受功率,一定安全,使用時粗心大
意,往往把音量恣意開到很大,一不小心便導致機毀箱亡。

無論用什麽功放,當電源開著時,切忌搬動器材或移動接線,若偶一不慎引致連
線突然松脫,一下突如其來的短促怪叫聲便會燒掉高中音單元,若不幸引致功放
輸出短路的話,真是吾不欲觀之矣!所以在搬動任何器材或線材時,必須先收小
音量後,拔掉電源,稍等一會,在功放放電後,才好有所行動,這樣才可保平
安。

當你下一次選購功放時,你除了要聲音匹配外,要是財力允許的話,還是選購功
率大一些的功放較爲化算,因爲日後在你換一些大食的音箱時,不用一下子連功
放也要換,而且只要小心和理性地使用,大功率的功放其實更安全!

校聲雜談
很多場合中碰到一些發燒友,總是喜歡問我同一問題,就是爲什麽我在不同的環
境和不同器材、音箱和線材的情況下,同樣可以調校出相同或極爲接近的音色?
有些老朋友更幽默,他們說,無論什麽器材到了我的手裏,都會變成"李哥聲"!
對於我校出來的聲音,我不敢認爲是一種任何人聽見都認同的靚聲,這只不過是
我個人喜歡的聲音,自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在內,對於別人是否認同,或作出某
些批評,只要是有建設性,正確而又善意的,我都樂意接受。

我很幸運,我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喜愛鋼琴,家裏不是他們彈琴的聲音,就是我
音響系統播出來的聲音,音樂在我家,除了孩子溫習功課的時間外,總是響個不
停。他們雖然不是發燒友,但卻是專在我的系統找碴子的諍友,聲音一有點不對
勁時,便毫不客氣地叫停,批評一番,連老子也不給面子。雖然如此,他們的意
見往往一語中的,使我知道問題所在而把問題加以解決後,往往又向前跨  了
一大步。這例子剛好說明了若不消除個人的主觀,不知道當局者迷的道理,將是
發燒友進步的一個大障礙。

大多數發燒友都有一個通病,喜歡批評別人的系統百般不是,不堪一聽,別人禮
貌地向他請教時,總喜歡扮大師,扮高深,扮如何見多識廣,把別人的系統批評
到一文不值,但當你想去見識他的無敵系統時,往往不是今天沒有空,便是後天
約了人,下星期又要出差,總是推三推四,事實上,他們自知系統的聲音比朋友
的更差勁,如何夠膽給人聽?
所以我寧可聽一些不是發燒友但真正懂音樂的人的批評,也不去聽一些有自大狂
而又無料的人的所謂高見!

話說回來,爲什麽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器材,我都能較出相似的音色?

雖然絕大多數的發燒友認爲,不同器材有絕不相同的音色,很多匹配都存在一定
的顧忌,事實上不同廠的産品,就算是那些高檔的貨色,擺在一起工作時,效果
往往也令人頹喪。在我而言,一些匹配欠佳的器材,也未必能隨心所欲地調出自
己喜歡的音色。但,只要系統的搭配不是太差勁,而聆聽環境的僻性不太重(存
在太多駐波,回響過度,或反射過度,聲音過死)的話,調校便輕鬆得多。

多年來,筆者有幸參加過數不清的音響演示系統的調校工作,包括在全國各地的
酒店房間的音響展示,劇院和宴會廳等音樂會演出,深深地體會到,器材,環境
和調校技術的三者配合的重要性,也徹底瞭解到器材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聆聽環
境的聲學處理和器材調校才是關鍵所在。我將在稍後把我的經驗寫出來,希望能
抛磚引玉,高明有以見教。

在談到校聲前,人們總有一個疑問,我以什麽作準?

我其實在本專欄早期已說過,必須在心中建立一個標準,這所謂標準就像一把
尺,去量度你校出來的聲音是否準確,至於精准度如何,得視乎你的修爲和功力
了。

心中沒有一個標準的發燒友,系統出現了問題時,根本不知那裏出了毛病,若是
不幸碰上了一些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識少少,扮代表的專家的高見而去亂攪一通
的話,只會越弄越壞,不忍卒聽。結果,整天不是忙於攪高音過多,就是低音不
夠,又或中意過強,像狗追尾巴,團團轉,永遠達不到目標。

要玩好 HiFi,其實是不難的,只要你首先建立一個標準,當有了標準時,你便能
客觀地去評價系統在音色上的毛病所在,再在器材的調校上著手,加以改善聆聽
環境的聲學特性,耐心調校,經過不斷的實踐,耐心地去歸納所得經驗,你必定
能加強駕馭器材的能力,克服不同環境所産生的問題,而達到靚聲的目的。

玩 HiFi 的最終目的不外是聽音樂,校聲當然以音樂爲准(喜歡聽唱歌的當然是以
人聲爲准),要取得心中的標準,當然以聽現場的演奏爲准,這都是一般放諸四
海而皆准的方法,可是你更是難得有機會去音樂會,那豈不是永遠不能建立起自
己的標準?要是你是屬於這類不幸的人,不用灰心,下次我有好方法告知你!
心中有劍
上次我談到用耳筒直接駁在 CD 機的耳機輸出點去聽 CD 上所錄的聲音作爲校聲的參
考標準時,有些朋友就曾致電質疑是否可行和這方法是否正確,有沒有缺點?

在回答上述的問題前,我想把我過往的一些經驗告訴大家。記得我在中學時,我
已是一個音樂迷,我聽古典音樂的啓蒙老師是香港《音響技術》的陳浩才先生,
他的"醉人音樂"專欄是我必聽節目之一,當年每星期六在香港大會堂由香港管弦
樂團所主演的音樂會,因爲學生票價有優惠的關係,我幾乎每場必到,雖然在音
樂會浸了多年,可以在調校自己的 HiFi 系統時,總是覺得當某一牌子的錄音靚聲
時,其他牌子可能是衰聲異常。鋼琴靚時,小提琴又嫌過硬;小提琴聲靚時,鋼
琴又欠缺鏗鏘,高音靚時,中音又嫌薄,低音又欠力水,總之是問題多多,顧得
頭來腳反筋。當時 CD 機還未面世,訊源只有電臺廣播,唱片或錄音帶,當時差不
多所有發燒友都以唱片(即是黑膠唱片 LP)爲中心,每個發燒友都必備唱盤,當時
唱盤是由唱頭,唱臂和轉盤三部分組成,廉價的由原廠裝好以組裝套餐形式出
售。高級的由發燒友自選自己喜歡的配件組成,並需要自己去調校唱臂及唱盤,
試想光是唱頭和唱臂的配搭已是一個難題,唱臂和唱盤的配合又是另一難題,再
加上唱頭放大和唱頭的搭配,還有與前級結合時所産生的問題,便足以把人折磨
得半死,更甚的是調校唱臂和唱盤時,三者互相影響的互動關係,令到發燒友惡
夢連連,試想把守第一關的唱盤都弄不好,何來靚聲?想把唱盤訊源校好聲,談
何容易,光是調校方法就可以寫成一本書!

當年很多發燒友對器材搭配,調校線材的運用和房間聲學的處理仍欠缺認識,只
是把器材駁好。有聲音,便開始校唱盤,他們沒有考慮到喇叭是否擺在適當的位
置,房間的音響特性是否有缺陷,是否有駐波,或其他問題,只是埋頭埋腦地去
校唱盤,以爲唱盤校好便靚聲!結果,幸運的話,聲音還不錯,但絕大多數人都
感到失望,因爲你不能單從調校唱盤便可克服配搭上出現的問題,也不能解決房
間的先天缺陷,也不能克服音箱擺在不當地方引致衰聲的問題。

經過一段頗長時間的摸索,人們開始認識到要準確重播錄音,必先知道唱頭在拾
音時所拾到的訊號是否準確無誤,他們漸漸明白到音源經過前後級放大,經訊號
線到音箱再重放時會受到每一環節産生的失真和渲染的影響,而房間的音響特性
更可以令聲音面目全非,聰明的發燒友於是就用耳機駁在前級的耳機輸出端(當
年很多前級都有這設備),直接聽取唱頭拾得的聲音,這樣便可消除功放、音箱
和環境的影響,就像錄音工程師直接用耳筒聽錄音帶一樣,準確而直接。當他們
用熟悉的歌聲或樂器校準唱盤後,然後才把整個系統接上,擺好音箱,做好房間
處理,精細調校後,自然就會靚聲。
我本人就是用這方法去取得心中的標準,當然這標準不會一成不變,隨著器材的
進步,對音樂的認識和音樂會的經驗增加,心中的標準自然有所改變。

自 CD 機發明後,發燒友幸福得多,因爲 CD 機本身的鐳射頭轉盤、解碼和音頻輸出
都經由廠方校準,基本上拾音的準確性沒有問題,有的只是素質的高低,所以若
是發燒友用一些監聽級標準的耳筒直接駁上 CD 機的耳筒輸出端聽取 CD 錄音時是最
接近原始聲源,最小失真和渲染的一種方法,也就是發燒友經常提到的所謂原汁
原味!

當你用上述的方法,經常反覆地去聽一些你常用的校聲 CD 後,到滾瓜爛熟時,你
便能很輕易地分辨出耳筒和音箱所發出的聲音有很大的差異,這時你已有了一個
判斷的標準,而這標準就是你日後調校時的基準。當你能把系統的聲音能校到和
耳筒所聽到的音色一樣時,你的系統才可以說是達到一個"准"字。但音色是否
美?音場是否準確地重現,動態、質感、音樂感諸如此類的表現,要走的路還很
遠呢,因爲用這方法調出來的聲音,一般來說只可以達到基本音色的準確度和一
個不錯的平衡度而已,但這已經不是很多發燒友都能達到的標準。

其實,我主張用耳筒去監聽 CD 錄音以取得標準只是針對一些沒有玩過樂器和甚少
參加音樂會的發燒友,希望他們能夠用這方法早日建立起心中的標準。事實上,
耳筒也有它的缺點,它最大的弱點就是音場的表現,用過耳筒的朋友都知道,當
歌手唱歌時,他站在你的頭頂上唱歌,樂隊演奏時,它像一個弧形的音場在你的
頭頂上,和現實所聽的全不一樣,所以你不能以它的音場表現作爲調校音場的參
考。但上述的只是目前較傳統和一般人所用的耳筒,事實上在多年前,日本的
Stax 已經可以在耳筒上附加一件配件(當然價值不菲)把音場矯正,而最近得知,
大半年前,在美國已經有公司製造出可以令一般的身歷聲耳筒,製造出家庭影院
般 AC-3 等制式的 5.1 六聲道效果,而且逼真驚人。

市面上有些耳筒的聲音,當和你的系統的聲音比較過後,你才知道你的系統是多
麽的差勁,不信,請試試看。下次再談!

心中有劍(續一)
很多場合中碰到一些發燒友,總是喜歡問我同一問題,就是爲什麽我在不同的環
境和不同器材、音箱和線材的情況下,同樣可以調校出相同或極爲接近的音色?
有些老朋友更幽默,他們說,無論什麽器材到了我的手裏,都會變成"李哥聲"!
對於我校出來的聲音,我不敢認爲是一種任何人聽見都認同的靚聲,這只不過是
我個人喜歡的聲音,自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在內,對於別人是否認同,或作出某
些批評,只要是有建設性,正確而又善意的,我都樂意接受。
我很幸運,我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喜愛鋼琴,家裏不是他們彈琴的聲音,就是我
音響系統播出來的聲音,音樂在我家,除了孩子溫習功課的時間外,總是響個不
停。他們雖然不是發燒友,但卻是專在我的系統找碴子的諍友,聲音一有點不對
勁時,便毫不客氣地叫停,批評一番,連老子也不給面子。雖然如此,他們的意
見往往一語中的,使我知道問題所在而把問題加以解決後,往往又向前跨了一大
步。這例子剛好說明了若不消除個人的主觀,不知道當局者迷的道理,將是發燒
友進步的一個大障礙。

大多數發燒友都有一個通病,喜歡批評別人的系統百般不是,不堪一聽,別人禮
貌地向他請教時,總喜歡扮大師,扮高深,扮如何見多識廣,把別人的系統批評
到一文不值,但當你想去見識他的無敵系統時,往往不是今天沒有空,便是後天
約了人,下星期又要出差,總是推三推四,事實上,他們自知系統的聲音比朋友
的更差勁,如何夠膽給人聽?

所以我寧可聽一些不是發燒友但真正懂音樂的人的批評,也不去聽一些有自大狂
而又無料的人的所謂高見!

話說回來,爲什麽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器材,我都能較出相似的音色?

雖然絕大多數的發燒友認爲,不同器材有絕不相同的音色,很多匹配都存在一定
的顧忌,事實上不同廠的産品,就算是那些高檔的貨色,擺在一起工作時,效果
往往也令人頹喪。在我而言,一些匹配欠佳的器材,也未必能隨心所欲地調出自
己喜歡的音色。但,只要系統的搭配不是太差勁,而聆聽環境的僻性不太重(存
在太多駐波,回響過度,或反射過度,聲音過死)的話,調校便輕鬆得多。

多年來,筆者有幸參加過數不清的音響演示系統的調校工作,包括在全國各地的
酒店房間的音響展示,劇院和宴會廳等音樂會演出,深深地體會到,器材,環境
和調校技術的三者配合的重要性,也徹底瞭解到器材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聆聽環
境的聲學處理和器材調校才是關鍵所在。我將在稍後把我的經驗寫出來,希望能
抛磚引玉,高明有以見教。

在談到校聲前,人們總有一個疑問,我以什麽作準?

我其實在本專欄早期已說過,必須在心中建立一個標準,這所謂標準就像一把
尺,去量度你校出來的聲音是否準確,至於精准度如何,得視乎你的修爲和功力
了。
心中沒有一個標準的發燒友,系統出現了問題時,根本不知那裏出了毛病,若是
不幸碰上了一些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識少少,扮代表的專家的高見而去亂攪一通
的話,只會越弄越壞,不忍卒聽。結果,整天不是忙於攪高音過多,就是低音不
夠,又或中意過強,像狗追尾巴,團團轉,永遠達不到目標。

要玩好 HiFi,其實是不難的,只要你首先建立一個標準,當有了標準時,你便能
客觀地去評價系統在音色上的毛病所在,再在器材的調校上著手,加以改善聆聽
環境的聲學特性,耐心調校,經過不斷的實踐,耐心地去歸納所得經驗,你必定
能加強駕馭器材的能力,克服不同環境所産生的問題,而達到靚聲的目的。

玩 HiFi 的最終目的不外是聽音樂,校聲當然以音樂爲准(喜歡聽唱歌的當然是以
人聲爲准),要取得心中的標準,當然以聽現場的演奏爲准,這都是一般放諸四
海而皆准的方法,可是你更是難得有機會去音樂會,那豈不是永遠不能建立起自
己的標準?要是你是屬於這類不幸的人,不用灰心,下次我有好方法告知你!

心中有劍(續二)
自上次提議過給一些沒有多大機會去聽現場音樂會的朋友試試用耳筒去建立聲音
的標準後,有朋友曾懷疑是否可行,同時懷疑耳筒又如何能做到震憾的低頻(特
別是超低頻)方面的效果?又如何可以校準系統的聲音?

的確,一般耳筒給人的感覺只是一件附屬品,在不方便打擾家人或鄰居時,不用
來聽聽音樂的工具而已,而且一般人也懷疑,小小的一對耳筒,聲音又怎可勝過
一對音箱的喇叭單元,無論聲壓和動態,耳筒都比音箱輸了一大截,而且耳筒的
價錢(包括一些極品級的)都比音箱便宜很多,以一對價錢如此低的耳筒作爲聲音
的標準去調校昂貴音箱系統,豈不是笑話?

在回答上述問題前,我希望發燒友首先不要存有偏見,凡事以價錢和實物體積去
比較,若你仍堅持你的觀點的話,你就不用看下去!

耳筒其實不便宜,你仔細分析一下,一對高價耳筒所給你的材料有幾多?幾萬元
一對耳筒是平常事,但當你用一對高質耳筒去比較一套失調的系統時,你會發覺
有時好像日與夜,天與地之比,耳筒比它貴十幾倍(甚或幾十倍)價錢的音箱系統
相比靚聲得多!原因何在?

正如我上期說過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直接駁入最近訊源,沒有經過前級和功放的渲
染,沒有訊號線的染色,耳筒聲音更沒有經過聆聽空間的聲學特性影響和聲波沒
有經過長距離的傳送而引起的渲染和失真,耳筒的振膜以最短的距離直接和耳的
通道和耳膜偶合,聲音自然是失真最小和最準確,所以絕大多數的錄音師都以耳
筒作爲錄音監聽,你試想,難道錄音室沒有監聽級的音箱作爲參考嗎?由於耳筒
振膜和耳膜直接偶合,能量感其實更強,低頻那有欠缺之理?爲什麽有人說耳筒
沒有低頻的震撼感覺,那只不過是一般音箱所發出的聲音透過室內空氣的傳遞而
到耳朵,而絕大部分聲音的能量都傳到聆聽者身上,身體除了耳朵可聽到聲音
外,皮膚其實也受到聲波的衝擊,低頻的能量比例在音樂中占的比例其實很大,
當身體受到低頻衝擊時,腦的中樞神經便收到資訊,因而有震撼的感覺。耳筒的
振膜很小,只足以震動耳膜,所以欠缺一種震撼的感覺,但你的耳膜所受的低
音,因爲集中在耳的通道直振耳膜,其實能量更爲強勁,只不過因爲身體皮膚沒
有被聲波衝擊,因而有錯覺感到低音不足,而耳筒製造商也沒有騙你,他們用儀
器測試耳筒的頻應時,低頻是足夠的。再者人們感到音箱低頻足夠,有時感到比
耳筒強得太多,其實可能是聽音的房間有駐波或諧震,導致低頻過多引起的錯覺
而已。

有一點發燒友更不可不知,若你把耳筒的音量加到和聽音箱時的聲壓一樣時,你
的耳朵在很短時間內,聽覺神經便會受損害,目前很多年青人喜歡把耳筒音量開
到很大去聽那些"隨身聽",弄到聽覺受損也不知,日子久了,便會發現聽覺有問
題。記著,聽覺長期處在 110-120dB 之間的音壓時,聽覺神經便會受損,所以那
些滾石樂隊的隊員,很多聽覺都有問題,當你用耳筒聽音樂時,爲了保護你的聽
覺,切勿開得太大聲,因爲聽覺損壞了是沒有方法可以醫治的!

再者,人的聽覺記憶能力是很短暫的,對音色的記憶,一般人多是幾十秒而已,
所以在試音室比較音色時間一長,耳朵和精神狀態欠佳時,往往分辨音色的能力
也大打折扣,所以爲了牢記試音碟的音色,你最好每次校聲時都溫習一下,才開
始調校你的系統,最好是邊校邊聽耳筒和音箱的音色,分析他們不同之處,經一
段時間訓練之後,你便會輕易分別它們細微差異,再著手細心調校,摸透器材的
特性和音色變化的規律,那時你便可駕馭器材,隨心所欲了!

欲想訓練自己的判斷力,摸透器材的特性和音色的變化,其實有一個很好的方
法,例如你把音箱在原地向前移動若干寸時,你先把原有原音色的特點,缺點和
可取地方用筆記下來,(也把原地位置的尺寸記下來),移動後再聽時作同樣的比
較,也把音色變化和特點記下來;把多次移動時所引起的變化細心分析,那麽你
便可以摸到喇叭向某方向移動時,聲音變化的規律,以後便可憑著這些經驗,聽
到某種同樣結構或相似結構的喇叭的聲音特點時,你便可知道它擺放的位置是否
正確,繼而作出適當的處理而不是靠運氣,亂撞一通去校聲。

當然,不同種類和構造的音箱,例如普通紙盆音箱,靜電喇叭,屏封式及號角式
音箱等都各有自己的特性和對房間的反應,並非千篇一律只用一種擺音箱的方法
去調校,否則發燒友便不會那樣頭痛了。

記著,用筆記的形式寫下每次的變化,再詳細分析,捉到它的變化規律是學習調
聲的不二法門。只靠運氣,亂攪一通的發燒友,肯定一世被器材和音響經銷商牽
著鼻子走,終身被 HiFi 奴役。

喜訊一則
自本欄目創立以來已寫過多篇文章,由於不慣寫一些測試文章,內容總是環繞
著玩'HiFi'的範圍,但多年來在國內外的雜誌上,差不多所有的題材被人寫
過,更多的是重覆又重覆地被人寫過,同一題材再由我寫而又沒有新意的話,
恐怕被人誤會小弟炒冷飯,騙稿費,所以很多時我都爲文章的題材而大傷腦
筋,雖然我多年在'玩'的過程中有不少新發現,但往往由於缺乏理論基礎和透
過科學鑒證去肯定,我都只視爲一種特殊現象,不敢寫出來,以免貽笑大方或
被人視爲神話。

回顧過去我寫過的題材都是一些基礎知識和一些很容易爲發燒友忽略,但卻足
以對聲音表現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的小節,一直以來我都沒有觸及其中一個重要
的環節,就是聆聽室的聲學、也就是一般發燒友經常提及的試音室聲學問題。

以前,HiFi 圈中很少人提及試音室的聲學問題,一是很少人注意到它的重要
性,主要是它是一門冷門學問,就算世界知名的學府,也很少人有興趣進修讀
這科目,市面上這方面的書籍也甚爲罕有,所以發燒友想在這方面探索也毫無
頭緒,不知從何入手,就算你能從某些雜誌得到部份資料,也純是理論性,欠
缺設計和改良聆聽室聲學環境的指導和範例以供參考。

過去我也認識過數位元真正修讀音響的工程師,他們涉及的多是音樂廳、公共
場所、音響專業錄音室和廣播室之類的音響工程,對一般發燒友試音室的聲學
設計,多缺乏實際經驗,另一方面,他們未必是發燒友,所以對發燒友的要
求,甚至音色的認識也只是純理論的認識,很多時他們用儀器去驗證多過用耳
朵。我就遇過一些音響工程師連我們常提及的音色平衡也不能用耳朵分出來。
我亦曾經見過幾位元工程師爲一些高級音響店設計試音室,結果大失所望,效
果不消提,還弄出不少笑話,成爲行中人取笑物件。

這現象不是某地區的音響工程師所獨有,很多有名的工程師也經常失手,這並
不表示他們的學術水平低,只不過在聲學的範疇裏,未知和不能預知的因素和
變數太多,別的不說,就以家居形式或一般音響店的試音室來說,你若照理論
去設計的話,做成後,聲音理想的話,當然是上上大吉,可是只要你把其中某
些家具更換或改動位置,例如把皮沙發換成布藝沙發,地氈由薄換成厚的,或
把窗簾換過別的材料都會使到聲音變壞,甚至不忍卒聽,這不是工程師的錯,
錯在他設計時,難以考慮這些日後難以預計的變數,就算你能把一切的資料和
物料的運用都在預計之內,例如音樂廳之類的設計,依照理論去設計,也難保
證靚聲,世界上的音樂廳也不是每個也好聲便是例證。這些音樂廳不是一早就
照聲學理論把所有影響聲音因素例如空間大小,人數,座位數目,所有物料的
吸音和反射係數等等都一早計算在內嗎?理論上只要依公式計算,按圖施工便
可以得到好的效果嗎?可是,不到實際演出開聲那一刻,誰也不敢說一定靚
聲,何況,一個家居的試音室,光是房子就不是根據聲學的需要建成,房間形
狀也 不是由你決定,加上家居裝修,房間家具擺設等無數變數和附近環境的影
響等等問題,也令音響工程師頭痛不已,有時你甚至肯出錢請這些工程師,他
們也未必能爲你解決試音室的問題。

近年發燒友已認識到,靚聲是由幾個重要因素配合而成,一是器材素質,二是
聆聽環境的配合,三是要有純淨的電源,四是調校技術,缺少任何一環的配合
也難以靚聲,其實除了調校技術難以用金錢羅列和全靠個人的修爲外,其他最
難處理的是聆聽環境的聲學處理。

經多年的不斷探索,不斷的試驗和參與過多個試音室的設計和改良,也從很多
學術性的文獻中得知一些設計上扼要的地方,總算得到了一些經驗,開始對房
間聲學有所認識,但很多奇異的現象和難題有時仍是感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然,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常常想,若有一位這方面的專家而又是發燒友的話,
肯定會在這方面助我一臂,使我解決心中的疑團。

數月前,得遇多年失蹤的老友李維恩(VIAN LI),追問之下,原來此君原先修醫
科,後竟因對音響極度發燒而去轉修 Electronics Acccustic Engineering(電
子及音響工程學),追隨世界著名電子學`權威 Professor E.M. Cherry 教授,他
于二十年前設計了世上最低失真擴音機線路,所得的 160 美元獎金卻是澳洲發明
家得獎的最高紀錄。另外李兄還跟 Greg Cambrell 博士學音箱設計,
Dr.Cambrell 是靜電喇叭及聲學大師,去年設計了被美國 THX 權威稱爲世上最佳
超低頻音箱。他還用了五年時間在澳洲跟世界十大揚聲器單元設計師之一
Michail Barabasz 學習喇叭單元設計。得悉他的際遇,當下如獲至寶,心想此
次可以找到名師,把很多有關音響學的難題向他請教。

原來李兄不但從事音響工程工作,更與他的師父 Michail Barabasz 以及多名


Monash 大學的教授合作,建立了 AER 公司,出產了一系列音箱,於是我急不及待
到他的試音室一行,看個究竟。

他的試音室座落在一所工貿大廈,面積約 120 平方米,裝修得清雅舒適,甚有品


味。整個試音室經過聲學處理但表面毫不著迹,開聲一聽之下,無論音色,音
場和 HiFi 的種種要求,均達到極高的水準,如此不著痕迹的聲學處理方法,是
我第一次遇到,真是心服口服,更難得的是,當時聽的是 AER 音箱(A1 型,最平
價的書架箱),也靚聲異常,日後,我一定要親自試試他有份設計的音箱。

最近,經常和李兄見面,話題當然離不開發燒,最多的是涉及試音室的設計問
題,從中我得益不少,也解開我心中不少疑團,我興奮之余便向他作了一個不
情之請,希望他能把房間聲學的處理方法和心得,爲文向發燒友介紹,希望大
家從中得益,解決試音室的煩惱,原以爲他會拒絕(事實上他忙到連睡覺也幾乎
沒有時間),豈料他毫不猶豫地答應我不定期寫一些這類文章,真使我喜出望
外,我隨即把這消息轉知本刊周道先生,周先生亦喜不自勝並爲此而作出特別
安排,由於版面所限,可能安排在我的專欄登出他的文章,(到時我又可以躲懶
了!多謝維恩兄!),他今期寫的題目是淺談房間聲學處理。

你說,這不是喜訊是什麽?

編者後語--多謝李哥爲本欄目操心,請來專家加盟寫作,而且是甚有價值的房
間聲學處理。讀者有福矣。唯李哥的文章很受歡迎,仍不能斷。有勞有勞。

沒有答案的問題
雖然多年來在多本雜誌上撰稿,也成立了一間音響顧問公司,蒙讀者們的信任
和青睞,也接到不少朋友們的來信和電話問及很多有關音響問題,但對某些問
題,我從不作答,致使有些朋友誤會我擺大款,扮高深,崖岸自高,爲此,我
不得不借此一角剖白心聲,希望朋友們能諒解我的苦衷。

以下都是一些我不願作答的問題:

器材搭配的問題
正如我在本欄目文章裏提過,我最怕寫測試器材的文章。雖然年輕時試聽過和
玩過不少器材,目前很多時也湊興參加一些器材測試,但近年已很少在家測
試,一是年老力衰(我已不是哥級年輕小夥子,實際上很多人已稱呼我叫阿
伯!) ,測試時涉及大量體力勞動,我這副老骨頭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二是世
界上器材品牌太多,每個牌子更有不同型號,要我用大量的時間去測試,每天
都聽同樣的試音碟,對我來說是花不來,因爲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我只希望
能有更多時間去聽更多不同的音樂,使我的精神生活更富足,便於願已足,測
試工作還是留給別人去做好了!當我偶然去參加別人的測試時,我只是聽聽效
果,沒有做筆記或作評論,這樣的短暫試聽和印象,我深知若憑此結論而答朋
友問題的話,會誤導朋友,是不負責任的行爲,對一件器材的評價,我若不是
經長時間去聆聽、比較,用不同的器材,線材和音箱去匹配,再經仔細調校,
我是不會輕易下結論的,試想,世上這麽多的器材,我花得起這麽多的時間
嗎?就算是一些雜誌寫手,有誰敢說他已試盡天下器材,他的結論和評價一定
正確嗎?你又知道他們會否牽涉到一些商業利益在內嗎?

個別器材的測試已是如此困難,當和其他器材組合時更是千變萬化,效果難以
預測,未經實試更難以作出定論,更遑論在不同的聆聽環境中。器材肯定受聆
聽室的聲學條件影響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所以有些朋友往往在購買器材時聽
到店家的試音室表現時很滿意,但當同一器材搬回家時,效果竟然不堪入耳,
他們不明就裏,以爲店家騙他,其實是他一廂情願,以爲買了這樣配搭的器
材,在家裏便可得到同樣的效果,從沒想象器材是需要和家裏聆聽室的聲學條
件相配合,加上精細的調校技術,才可達到理想的效果。

我相信,沒有一家音響店,在沒弄清楚你家裏的聆聽室環境和特性,和你用的
器材配搭前可以保證你向他買的器材回到家裏一定靚聲,除非他肯定無條件借
給你回家試聽滿意才買,否則還是不要輕易相信他們的花言巧語,這樣才不致
貼錢買難受。

器材配搭已是一門大學問,加上需要聆聽環境的配合和精細的調校技術才可得
到靚聲,試想當你提出此類問題,而我又沒有實際聆聽過你的組合,不瞭解你
聆聽室的問題時,作爲一個負責的人,我不會輕易作出購買器材的建議,更不
會對器材輕易作出主觀的評價,寫到這裏,相信你已理解我爲什麽不願作答的
原因。

聆聽室的問題
看過我上期文章的朋友都知房間的聲學問題是一專門學問,就算是由工程師設
計的音樂廳或聆聽室,未到完成之日和正式開聲之前,誰也沒有把握說一定靚
聲,很多時在事後得知效果後還得大興土木作出大的修改才能達到一個可接受
的水準。聆聽室所牽涉到聲學問題如此複雜,而絕大多數發燒友的試音室通常
又多和家庭的起居飲食,家人活動和社交結合一起,房子又不是專爲聽音樂而
設計,形狀變化多端,窗戶、房門、走廊位置千變萬化,加上家具擺設和裝修
的間格和佈局,都在影響著聲音和音場的表現。試想,當有朋友向我問及房間
的聲學處理問題,而我又沒有實地去勘察,去聆聽和用儀器去測試以找出問題
所在。只是憑臆測而教朋友去做一些毫無把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你認爲這是
一個負責任和有良知的人應爲的事嗎?在這裏,我毫不諱言我鄙視那些不學無
術,扮專家而教人如何如何去處理聆聽室的所謂高手。

我得承認,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不是什麽高手,當我遇到這類問題,我仍
需要向我的工程師尋求協助,結合過去經驗,透過試驗和實踐,也可能經數次
失敗,才可解決問題,所以當一些朋友只是透過電話或函件簡單地描述他們遇
到的聆聽室問題時,你想,我會回答嗎?

其他問題
問題實在太多了,但多數都就我曾寫過的題材而提出的,其中由於我曾在電源
處理方面著墨較多,有些讀者照我建議去做時,效果不如理想而質疑的,經過
我瞭解後,才知道他們用料和製作過程有疏忽而引致,須知,就算所有材料都
是一樣,甲乙兩人用同一套工具去製作出來的成品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這
正如坊間那些教你如何烹飪的書一樣,你照他教你的方法去煮一道菜時,是否
好吃,還得看你的功夫。所以當你照我所建議的方法去做而欠佳時,你教我如
何去作答?這正如很多人都去搜集馬蘭士 7 這部名器前級的零件而照原機線路去
焊制,他製作出來的作品就和原作一樣嗎?

最近,有一位珠海的發燒友致電我的顧問公司,當時我身在外地,他趾高氣揚
地對我的職員說,他現在用的是某德國名牌價值廿多萬的絕頂級 CD 轉盤和某一
名牌解碼器,音箱也是美國某世界絕頂名牌音箱的書架箱,最近他不滿意組合
的表現,想升級,希望我提供其他配搭器材,職員聽完後向他表示我在外遊,
他隨即問及我現在用的是什麽器材,我的職員據實回報我現用的是 JBL K2 音
箱,CD 機 Sony 的 CD P5000,前級是新加坡電子怪傑林子賢的作品,後級是
Rowland7 號,豈知道這位朋友聽完後,竟然對我的職員很認真地說:"JBL K2 哪
能聽呢!Rowland7 應該拿去填海啦,那部土炮前級土頭土腦哪里會有靚聲?看
來,李哥還未夠班答我的問題,叫他回來後找他的朋友 Leo(音響之路的主編馮
煒國先生)打電話給我吧,我的電話是 XXXX!

對一個這樣幽默的朋友,我實在不懂得如何去答他的問題!

HiFi 如是說
很多朋友見到我時,每每都問我玩了音響多年,可有些秘訣相授?有什麽訣竅
可以玩好 HiFi?對目下許多 HiFi 友玩音響的態度和一些似是而非、光怪陸離的
論調有什麽感想?

其實自本欄目創立以來,我已經把我歷年的經驗有系統地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要是你都看過我的文章,相信你已很清楚我對 HiFi 每一環節的重點所在,一些
禁忌和一些最易 爲人疏忽的環節作出詳細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處理的方法,這些
說不上是甚麽心得,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能和一衆發燒友交流經驗,也
順便提醒一些初哥發燒友,避免他們多走冤枉路,從而少交學費(給一些無良商
人欺騙),也提供一些方法去改善他們的系統,如此而已。至於一些超級高手或
一些自認爲天下無敵的大師級發燒友,可能視這些蕪文是老生常談,不值一
看!爲的是我寫得太膚淺,所用的器材不夠班,所以不夠權威去寫 HiFi 文章,
又或我調校出來的聲音不夠水準,所以爲文不足取!對於這些批評,我毫不介
意,因爲我不是爲這類人而寫的,況且我到目前爲止,每天仍花不少時間去尋
求改善自己的系統,我認爲目前的系統距完美的境界仍很遙遠,我真的希望別
人有以教我!

寫到這裏,我忽地想起一些可能是很多發燒友都碰到過一些似是而非的現象和
論調,或仍未找到答案的問題,我試列出來,希望大家能好好地思考一下,有
否答案不要緊,只希望能令你動一下腦筋,或許對你玩 HiFi(甚或荷包)有所收
益。

(1)器材如是說
●有人認爲,只有貴的器材,才能做出好的效果,其他因素,毫不重要。
●器材都有僻性,有些沒有高音,有些欠低音,總是難得合意,聲音欠佳,只
有換器材才可解決問題。
●某些牌子器材只合用來聽某類音樂。
(2)線材如是說
●線越貴越靚聲。
●線越粗越好,細線只會雞聲雞氣。
●線也像器材一樣,有些高音靚,可是低音不成,有些性格相反。
●線可醫 HiFi 百病。系統若是欠高音的話,可買一些有高音欠低音的線去遷就
系統便成;要是有低音駐波的話,也可用線去消除駐波。
●線一定要銀質才靚聲,而且一定要特富龍外皮(Telfon)的才靚聲。

(3)聆聽室如是說
●只要鋪上厚地氈,便可把低音吸掉。
●房間做好吸音便會靚聲。
●器材靚,音箱好,便無需考慮房間的音響特性,因爲器材可以克服一切房間
的聲學問題。
●換器材或線材可解決房間的一切問題。
●不用購買專業用的調聲器材(例如調音柱、擴散板等),只須依樣葫蘆,用類
似物料照樣子做,便可達到效果。
●用木條做好骨架釘附在牆壁上,再在木架上釘上木板便會靚聲。

(4)器材供電如是說
●用電源濾波或隔離牛只會衰聲。
●只要用粗電源線直接在牆上插座接取電便會靚聲。
●什麽也不用搞,只要買最貴的電源線用在機上便會靚聲,擴音機力水也會倍
增。
●只要用穩壓器把電壓穩住便會靚聲。
●隔離牛越大越靚聲。

(5)配件如是說
●所有器材必需用釘腳承起才靚聲。
●越是名貴材料(例如寶石、鑽石或水晶之類)所造成的釘腳越靚聲,聲音才會
高貴。
●配件可以起死回生,只要用上某些配件,便可克服系統某些毛病。

(6)摩機如是說
●所有器材均有缺點,買回來一定要摩過才能達到超凡入聖的的境界。
●靚零件一定靚聲,好的器材一定用天價級的零件,零件素質主宰一切。
●一部平價機摩過後,往往勝過一部貴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名機,所以不用買
靚機。
●所有音箱必須摩過才好聲。
●小音箱經摩過後也可以有超低頻。

(7)自作派如是說
●自己製作的器材,必定勝過廠製品,而且價錢便宜得多。
●所有名機一旦在自作派家裏比拼時,必定輸到一敗塗地。這證明自作派如何
了得!

(8)校聲如是說
●校聲功夫不重要,只要器材靚便可,換器材可解決一切問題。
●音箱擺位是一種騙人技倆,音箱移動一兩次,任何人也難以分辨聲音的變
化。
●也有人說,擺位元可以克服一切系統所産生的毛病。
上述的每一項,相信很多人都碰到過或深信不疑,可是你有沒有認真、客觀和
冷靜地去思考過它們背後的真理?觀點是否正確?是否有科學根據?你有否懷
疑過?如何去分析和界定對或錯?

您可願意花一些時間去想想?

發燒友,但願你的名字不是粗人!
每年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的國際音響唱片大展,本人必躬逢盛會,亦在期間
主持了幾場音樂欣賞會,展會後有發燒友告知趣聞數則,謹錄如下,至於內容
是否屬實或純系虛構,無從證實,故四方君子或有心人士,切勿自作多情,對
號入座,則幸甚焉!

以下的一則趣聞,頗堪令人發噱。

發燒友好鼓,特別喜愛以鼓去考驗器材,自炎黃第一鼓面世以來,無不人手一
張,喜其動態強勁,錄音佳而內容豐富動聽,賣 HiFi 器材的試音室亦喜以此 CD
來 Show qually(演示實力),發燒友械鬥或演示自己套音響如何了得時,亦喜以
鼓示人,音響展自不例外。參展期間,不時鼓聲隆隆,爆個不亦樂乎。話說有
某發燒友參觀某展房,要求播第一鼓時,某主事人挪動他那水魚般的五短身
材,用手托托他那自認爲滿具書卷氣的眼鏡,用那副像死魚般眼睛,陰沈沈地
把這發燒友由頭到腳打量一番,然後用鄙夷的眼光望著他說:"沒有品味,鼓是
粗人聽的東西,你還是到那些粗人的地方去聽吧!"

告知我這段趣聞的發燒友後來告訴我,此家所用的器材只能播些雞聲雞氣的軟
體,一播爆棚音樂,定死無疑,故以此作藉口來遮醜焉。

在展會期間,某展廳外堆滿人群,人人爭先恐後,但由於座位有限,加之當時
場內也站滿了人,很多人都不得其門而入,只好自覺地排隊等候下一場,其中
有一中年人在展廳門外接待處取過産品資料後,欲強行進入展廳,工作人員婉
拒,他竟然破口大駡,並將手上的産品資料憤然擲地並大聲說:"巴 X 閉,要老
子俾面聽你才出奇!"然後用憤怒而目空一切的目光,橫掃全場(他當然希望別
人附和他!),豈料全場鴉雀無聲,人人報以鄙視眼光,他只好悻悻地離去!
在一般展示房間中,大都是人來人往,間或有人坐下細意欣賞,聆聽他感興趣
的産品,但在正式有主持人舉行的欣賞會中,很常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有些
發燒友在主持人講解或播放音樂時,竟然旁若無人,高談闊論,使其他人欣賞
時備受干擾,當別人報以憤怒而鄙視的目光時,他還以爲人家欣賞他的高論,
更意氣風發地去批評所聽器材的不是之處,他家裏的器材表現如何了得,並高
聲教他的朋友如何去聽,結果他的朋友或其他聽衆只好全場都啞忍著他絮絮不
休的偉論,欣賞會結束後,我相信他的朋友會發誓,以後再也不會和他結隊前
往這類展會,以免出盡洋相。

你別以爲一些自大狂的發燒友才有這些舉動,就連一些業界人士也犯了同樣毛
病,我就聽聞某業界名人曾帶同他的手下到別家展廳參觀別人的欣賞會。主持
人一面講解,他一面在後面批評(當然不是好評啦!),當播放歌曲時,他又大
聲的彈:"這樣的聲音,能聽嗎?",當時旁邊有幾位聽衆按捺不住,請他收
聲,他才發覺失儀,面懵懵地聽幾句歌後便匆匆地離去。
朋友,當你看了上述的聽聞時,你有何感想?

我沒資格去批評他們的所爲,但我覺得 HiFi 是一種高雅的愛好,作爲一個發燒


友每每被人視爲曾受高層次的教育,行爲和舉止都有教養,有風度和文明的
人,無論在公私場合,待人接物都應持禮貌和公德心,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尊
重,一個粗口爛舌、不守秩序而自稱發燒友的人,相信別人羞與爲伍,在音樂
會中高談闊論,打電話,隨意走動,或恣意批評,妨礙別人欣賞的人,只是顯
出他毫無教養,不尊重別人欣賞的權利。他們的行爲只有令人厭惡和鄙視。

我常常提醒自己,個人的行爲不光是代表本身的教養,在公衆場合或外國人在
場的地方,更代表著我們社會的文化、教育水準、公德心。在外人面前也代表
著民族素質的高低。你試想想,若外國人看到人們上述的行爲時,他會怎樣評
價我們這個禮儀之邦?

發燒友啊,我真的不希望你的名字是粗人!

XRCD,你相識嗎?
XRCD 是由日本 JVC 公司開發研製出來的,這種"擴展解析度 CD"(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XRCD)技術的重點是加強母帶錄音處理及 CD 唱片的
製作,其目的是讓聆聽者聽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質表現的錄音效果。XRCD 的
錄音處理技術均是在目前的 CD 標準範圍之內,因此,重播 XRCD 版本的 CD 唱片不
需要特殊的 CD 唱機和解碼器,目前的 CD 重播設備均能重放 XRCD 版本的 CD 唱片。

一般來說,現在的原始錄音多是通過 U-matic 1630 開盤式錄音座處理並轉換成


原版磁帶,然後再送到唱片生産廠生産出壓片母版,最後生産出 CD 唱片來。就
這一點來說,音樂藝術家、唱片製作人、音響錄音師們都希望 CD 唱片能重放自
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原音效果。不過,由於製作工序並不是標準化的,因此即使
是數位化處理是正確的,也並不意味著 CD 唱片總是能重放出最好的音質。既然
唱片製作處理工作是由各個不同環節組成的,那麽唱片的整體性能表現就有可
能受制於這些環節。這也就是說,在唱片製作時,工作人員必須格外細心,對
母帶處理及唱片製作的各個方面都必須一絲不苟。

因此,爲了保留原始錄音的最好的聲音純淨度,JVC 公司在母帶處理及唱片製作
的每一步驟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其目標的實現不只是依靠技術手段,廣泛
的試聽測試也是最好的測定方法之一。作爲整個錄音技術處理流程,錄音設
備,傳輸介面,交流電源校準,字時鐘分配,母帶格式,重放系統和 CD 重放設
備都需經過測式。最終的結果就是 JVC 公司推出了 XRCD。和以前的 CD 唱片相比,
XRCD 版本的 CD 唱片具有更有清澈的清晰度,更精確的聲像呈現,更高的音質表
現。更重要的是,聽 XRCD 版本的 CD 唱片不需要特殊的解碼處理,其重放方法同
原有的 CD 唱片一樣。

XRCD 錄音技術的著手點是母版帶電平。直接來源於母版帶控制臺的類比信號經
過 JVC 公司的 20 比特 K2 超級編碼(20bit K2 Super Coding)技術進行數位化處
理。JVC 公司的這種 K2 是一種 20 比特量化精度、128 倍超取樣的模/數轉換器。其
特點是動態範圍高達 108dB(-96dB,THD),平坦的頻率回應(20Hz-20KHz,
+0.05dB),低電平信號具有極低的諧波失真等。

K2 超級編碼還提供有 20 比特轉換爲 16 比特的比特下降模式,以及在資料流程中


通過介面信號的再成形處理來消除時基抖動誤差的功能。這兩個功能對唱片製
作也大有稗益。20 比特數位信號通過 SDIF-2 標準傳輸介面(介面)傳送到索尼
PCM-9000 光磁機。通過索尼 PCM-9000 將原始資訊記存在光磁碟片中,而不是象
以往一樣,通過 U-matic 1630 開盤式錄音座將原始資訊記錄在原版磁帶之中。
由於光磁碟片具有極好的穩定性以及 20 比特的存儲容量,因此,JVC 的 XRCD 利用
它作爲傳送到唱片製作的音頻記錄媒體。

位於日本橫濱市的 JVC 唱片製作公司,就是通過 SDIF-2 傳輸標準,利用索尼 PCM-


9000 光磁機,採用 K2 超級編碼技術之中的 20 比特轉 16 比特的工作模式進行錄音
數位處理。這種處理方式能使高解析度的 20 比特信號轉換成 16 比特的信號時仍
保留有完整的低電平資訊。在沒有採用雜訊整形技術的同時,能確保信號具有
真正的 16 比特動態範圍。最後,16 比特信號再進行 EFM 編碼處理。

另一個 K2 電路叫 K2 Laser。在把 EFM 信號傳到鐳射拾取頭之前,通過 K2 Laser 電


路對 EFM 信號進行再成形處理。這個電路的輸出級同樣採用 K2 超級編碼介面。通
過 K2 Laser 電路可以消除可能會出現在資料流程之中的時基抖動。貫穿於整個
處理過程,需將字時鐘放大並分配至各個過程之中,以獲得最大值的優異的信
號保真度。同樣地,每一台設備的電源在供應之前也需進行淨化處理。爲了保
證音質以及音樂內在性能得到真實記錄和重現,設備之間的電纜連線和插座等
都採用 SDIF-2 介面。經過測試,SDIF-2 標準介面具有更好的數位音頻信號傳輸
性能,遠勝於 AES/EBU 傳輸標準。至於 CD 唱片的反射層也經過大量測試,包括採
用 24K 鍍金膜及純銅膜反射層,最後測定出鋁膜反射層具有最好的音頻效果。
XRCD 最後的製作過程就是將高質量的數位信號從母版帶上轉錄到 CD 唱片上。

JVC 之所以精工細作採用 XRCD,是爲讓聆聽者在享受音樂的同時,音樂藝術家、


唱片製作人和音響錄音師們的各自初衷也都能一一真實呈現。同樣的原始錄
音,經過不同的錄音技術處理,在音質表現和聲像呈現方面必然會出現細微的
差別。而 XRCD,追求的就是真實的原音再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