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中國文化重視情嗎

從思想家文學家及一般百姓的言行看
中國文化重情
..1 縱的方面:從古至今,即由先秦至近代,中國文化都未嘗間斷以情為重

2 橫的方面:指中國文化在各方面,無論是人是物,是親是疏,是生是死,都
有一種深情厚意蘊涵其中
..1+2=中國文化在時間空間上都充滿情

仁與情
中國人對「人」的定義是:「仁者、人也」,即必須用「兩個人」(仁)才能去
定義「一個人」。
..「兩個人」(人際)之間以「仁」去維繫,「仁」就是中國最重視的「情」
研究情的哲學,最好從中國文化找材枓
論語:『仁』字卻出現了一百零五次之多
仁就是一種合乎禮義,發而中節的情感(仁=情)

3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 後天的教育使仁擴充之成為:
.. 1『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
.. 2『悌』是對兄弟儕輩應有之情
.. 3『忠』是對長上君國應有之情
.. 4『禮』便是表達情感應有的方式
.. 5『義』是適宜的意思,就是情感的表達恰到好處的規準
.. 6『君子』是理想的人格,也就是發乎情止乎禮,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人格。

從喪葬之禮看中國人重情
喪禮(儒家以前)
古代農人對「死亡」的觀念是恐怖的、可怕的現象,故沒有外人參與死者的喪禮,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喪家也不想把不幸傳染給別人,因此,家有死者,
必須將門窗關起來,非親戚不能入門,就是出嫁的女兒也不能進娘家,只能到

家門前探頭向內望一望,表示自己的思念和牽掛。死者家屬需一個禮拜之後才能
出門,所有知道死訊的外人都懼怕的躲在室內,無人出門工作或逗留。死者的後
事皆由家族親屬辦理,守喪期間,更沒有外人前來慰問,直到喪期結束。
喪禮(自儒家興起)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學成為正統,而喪禮亦滲入了儒家思想。儒家著重禮
儀和孝義,故喪儀被受重視。《論語》有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孝子
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

也,祭則觀其敬也。」由此可見儒家對倫理孝悌極為重視,而這種情操則在喪禮
之中最能夠表現

三年之喪
.. 宰予曾批評三年之喪太久,認為一年便夠

孔子指出當一個孝子居喪的時候,他吃好東西不覺得有味,聽音樂不起勁,甚

住華麗的房子也覺得不舒服。所以他禁絕了一切享受。

孔子認為予太不仁了。當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內都在父母的懷抱裡。所以普天
下的人都定為居喪三年。宰予有沒有報答父母三年懷抱的恩德

4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宰予的觀點

..從社會活動的角度著眼
..守喪三年,停止了一切社會活動,是一段不短的時間,不合符社會經濟效益
孔子的觀點
..從孝子在感情上是否安樂上來看
..酬報父母對子女出生頭三年的提攜養育之恩。
以守喪三年的禮節來提倡孝,目的是提倡情感教育,然後透過情感教育來維持

般人的道德水準。
我們的思考角度
..定義問題:守喪三年,是一種禮節。
..禮節,有精神層面和儀文層面的分別

儀文與精神
儀文層面方面,要隨祉會的改變而改變。在古代,社會活動不頻繁,變化不多,
守喪三年之後,重新投人社會、大概沒有甚麼困難。但世事日繁,春秋時,宰我
會提出守喪一年便已足夠,大約反映了社會的要求。如果一種儀節與社會現狀不
相適應,便會出現弄虛作假,甚至會被淘汰。
.. 精神層面方面,基礎是人的感情。只要人的感情不變,便沒有一年或三年之別。
只要感情還在,悼念的心便依然存在,因此也不必計較是不是守喪三年了。現在
我們的社會,父母死了,仍然有守喪,不過不像古代一樣,要住在墳邊,過清

的生活,而是象徵式地戴上白花或黑布,其他生活,一切如常。只要子女心中仍
然感念父母之愛,意義上仍是一樣的。

喪葬與棺槨之禮
葬禮和棺槨的起源在人心的深處
--對死者的深情厚意,對死者的惻隱之心,對死
者雖死猶生的態度
.. 喪葬:不讓先人的遺體暴露在野外,從而遭到其他動物的吞噬
.. 棺槨:不是為了外表的漂亮,而是不使死者的肌膚直接和泥土接觸
.. 二者皆源於仁心(惻隱之心)

5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小結
.
儒家維護孝的禮節,目的在提倡情感教育,然後透過情感教育來維持一般人的

德水準。
..禮節->情感教育->道德水準

..曾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儒家重視人情的經典言詞

思考
古人的埋葬先人,起初也沒有甚麼厚葬的風俗,僅僅只是用比較厚的「薪」(柴
草之類,或如草席等)以裹葬遺體,並不作陵墓(即墳堆),也不植樹或豎碑
碣等標誌物,到了後世纔有棺槨之喪葬禮俗。

到了春秋時期,喪葬的禮俗出現了傾向於厚葬的苗頭,因而在《墨子》中,就極
力主張「薄葬」,今存的《墨子》一書,其《節葬》三篇還保留下來了最後的一
篇,墨子對於「厚葬」、
「久喪」(即為先人長期地守孝)等浪費與愚孝的習俗,
就很持反對意見了

長年以來,我們的殯葬儀俗呈現與時代脫節,充斥不合公共利益的現象。例如:
.. 依古禮守住靈柩,遲遲不讓死者安葬,衍生公共衛生問題;
.. 為表孝道或彰顯家勢而替已逝親人建造華麗大墳,以致浪費太多土地資源;
.. 辦理治喪的法事與陣頭行列,製造太多噪音與交通混亂;
.. 濫發訃文,而使社會陷入道德敗壞的惡性循環中;
.. 胡亂到合法墓地以外地區濫葬,致危害土地利用秩序與破壞都市發展。

新世紀的喪葬

葬禮:現代的喪葬模式已不再只侷限於土葬、塔葬,還有樹葬、灑葬、宇宙葬等
等不同選擇。

棺槨(環保棺材):有一位生意人,為了減輕民眾的負擔,想出用紙板來作棺

的點子,他說,紙棺材不但便宜,而且也比較衛生。部份火葬場工人,因為直接
處理屍體,容易感染
B 型肝炎等嚴重疾病,現在有了紙棺材,他們染病的機率降
低,而且紙棺材容易燃燒分解的特性,對環保也是一大幫助。

祭禮:網上拜祭室
http://www.qingming.net/wsbaiji/send.htm

6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一句話,遭受不少批評

葉公的觀點──從法理關係來看問題
父親偷了羊,兒子便去告發他,葉公說這是正直的行為,因為偷羊的確是犯法

事。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要維護社會公義,有人犯法的話,應該不別親疏,
加以指正,以維護法紀。

孔子的觀點──從人倫關係來看問題
從孔子的立場,這位坦白的兒子,簡直是不近人情的人;不近人情,是儒家倫

的大敵,所以孔子怎可稱他做正直的人呢﹖

理解

為孔子辯護:他是維護親情的可貴、人間的溫暖,而不在於是否維護法紀這個問

歐美的法律,規定幾等親之間不能夠相互為證。並不是怕他們串供,而是不希望
父子的親情受到了摧殘。如果這種父子兄弟間倫常的親情崩潰了,有一天,父不
能為子隱,子不能為父隱,人間溫暖狙囓。法制就算是極之嚴明,又有何用﹖

7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中國文化中的情與理
就“情與中國文化
”中情與理問題的進一步分析
基本概念上的澄清

..情與理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1. 重情、重理的分別只有相對的意義
..2. 情與理並不互相排斥
..3. 中國文化亦重理
..4. 中國文化所重的理是一種具體的情理

-> a)它是有普遍性的真理
-> b)它是與情結合的真理
-> c)具體的真理

基本概念上的澄清
..澄清了上面四點之後,然後會再以澄清後的修正概念重新探討: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三年之喪」等問題
..以求得出比吳森更周詳的看法

一般人對情與理的理解
..先看看一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
..中國人講的是情
..西方人講的是法理

中國人的情

.. 1.一般理解:中國人講究人情,常常是情勝於理
.. 2.例子:如果想要寬恕某些觸犯法律的人,就說「法律不外人情」;要不就說
「法
外施恩」,這是中國人向來重「情」的表現(如居港權事件)

3.影響:重情義,似乎是不錯的,但其適用的對象往往是狹隘的,設若不以法、
理去約束它,終有一天會淪落至無法無天的境地(如被受非議的胡仙案或陳希

案)

.. 如此一來,社會將會脫序,人人可以假公濟私,到時候倫常敗壞,個人及集
體的
生命、財產亦將失去保障

西方人的法理

1.一般理解:西方則與此完全相反,西方人是重法輕情
2.事例 a):國內某位知名人士,女兒嫁給了美國人;這位異國女婿不只有車,

擁有私人飛機。他們兩夫婦到美國去探親時,女婿還特地開了飛機,載著岳父母
到各州去玩,玩得不亦樂乎

兩老回來以後,就周告諸親好友,說西洋人不見得是一點人情味都沒有,而只

究現實的
8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法理傷害人情 ?

..結果:過沒多久,就收到從美國寄來的帳單,裡面詳列了油費,女婿請假陪
他們
觀光被扣的薪水,以及住在女婿家所耗費的餐費、住宿費等等
..影響:對與錯實在難論斷;只能說國情不同、文化不同,不過,這對重人情的
中國人來說,如此缺乏人情味委實難堪了些

西方人的法理:至高無上 ?
..事例 b:有對夫妻,緊衣縮食地將一雙兒女栽培至大學畢業,還供給他們念研
究所、到美國攻讀博士
..後來,兒子在那裡娶了美國人,入了美國籍;鄰人就紛紛勸這對夫婦,到美
國去享享老福
..夫妻倆於是飛到美國依親去了

母親重要,還是約會重要?

到了那裡,當媽媽的就兩邊輪流幫子女帶小孩。有一次媽媽病了,爸爸就打了電
話要住在另一州的女兒過來照顧,女兒依言過來了;但媽媽仍高燒未退,她就

算離開

..父親問她:周末不上班,怎不多待些時候呢?不料女兒冷冷地回答他說:「我

有約會。」
..父親聽了不禁大為光火,就怒問她:「是母親重要,還是約會重要?」
為何約會比母親重要?

..女兒說:「當然是約會重要了,約了人就必須遵守信用。」

..父親聞言,實在氣她不過,就賞了女兒兩個耳光,沒想到女兒竟到法院告父
親傷人
..當法官知道他們的父女關係之後,就告訴這位父親說:女兒守信並沒有錯,
兩人
還是私下和解吧!
存法理,失人情?
..經過這次衝突之後,夫妻倆越待越覺得沒意思,就想回台灣
..豈知女兒竟然要向他們索餐宿費
..父親不滿地對她說:「那妳母親幫妳看家、帶小孩,妳是否也該付她工資呢?」
..最後,父女真的就按照時價將帳算得一清二楚,只是彼此間的親情也因此決
裂了

基本概念上的澄清
.. 焦點回到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只強調情?法理在中國文化扮演什麼角色?
.. 情與理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 1. 重情、重理的分別只有相對的意義
.. 2. 情與理並不互相排斥
.. 3. 中國文化亦重理

9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 4. 中國文化所重的理是一種具體的情理
-> a)它是有普遍性的真理
-> b)它是與情結合的真理
-> c)具體的真理

1. 重情、重理的分別只有相對的意義
..一般學者比較中西文化時常有的說法:中國文化重情、西方文化重理
..這是相對而言的概念,中國文化不及西方文化那麼重理,同時西方文化不及
中國
文化那麼重情
..不能說:中國文化只重情而不重理,同時西方文化只重理而不重情(這是很
簡陋
的二分法)
..情和理是人類文化的兩大元素,任何大文化體系都不會不重視它們,只是相

於不同民族來說,重視它們的程度可有不同
反證:西方文化重不重視情 ?
..〈情與中國文化〉一文中說西方人無情:「人與人之間簡直沒有情的感通」、
「家

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作者的說法不免令人覺得有偏激之嫌。
.
西方文化也重情,這可以從其宗教、文學、藝術等領域中看出。
.
以基督教為例,《聖經》裡耶穌的登山寶訓中,就表達了愛人如己、愛鄰人、愛
仇敵等深刻而真摯的情感。

2.情與理並不互相排斥
.
說中、西文化有重情與重理的分別的人,往往有一預設:情與理是互相排斥的
東西,所以重理的便不能重情,相反重情的亦不能重理

若能深入的反省,我們可知情與理並非是完全排斥的東西,相反,許多時候兩
者都可以互相兼容

唐君毅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一文中說中國先哲重人禽之別時,便說「總是合
情理以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性理即在其性情。」這裡,既說性理即性情,
可見情理可以合一,不必互相排斥。

3. 中國文化亦重理
..既然情與理不必互相排斥,那麼,說中國文化重情亦重理便沒有矛盾
..吳森先生在〈情與中國文化〉一文曾以不少文化材料說明中國文化是重情的
..其實,運用類似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文化材料說明中國文化亦是重
理的

10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4. 中國文化亦重理的例子
5. 傳統中國文化的典籍一般歸類為經子史集四大類

.. 子類即諸子,固然是以講哲理為主的著作

.. 經類即經書,如周易與尚書等,亦包含不少哲理的成分如物極必反哲學思想

.. 集類,如詩歌一類中,亦有不少所謂哲理詩的出現。譬如說,宋儒程明道有句
詩說:「萬物靜觀皆自得。」這種靜觀自得的境界,固然是一種情懷,又是一種
人生處世的道理

.. 民間故事,包青天夜審郭槐說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私情而改變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情理兼備,或者合情合理等說法

6. 中國文化重視具體的情理
7.中國文化雖亦重理,然而,相對於西方文化來說,她所重視的理的內容與西
方的有所不同
..相對而言,西方文化較著重與情分離的、或即獨立於情之外的抽象的道理,這
與中國文化較重具體的情理不同 \

4. 中國文化重視具體的情理
.. 理有有不同種類,但是有一共通點:普遍性
.. 普遍性= (放諸四海而皆準 ),(中國)具體的情理不例外
.. 凡真理都有普遍性。用哲學的術語來說,即它對於一切有理性的人來說都是合
理有效的。它們並非只是對於某個人或某些人來說是合理的,而是對於有理性的

來說都是合理的
.. 數學的真理:「 1+1=2」數學真理
.. 經驗科學的真理:「凡烏鴉都是黑色的」
.. 以上兩類是西方重視獨立於情之外的抽象的道理
.. 中國儒家著重的具體的情理:「人應該孝順父母」

(在具體生活上有著重的真理規範人的行為)

4a)具體的情理是有普遍性的真理
.. 一般的情感,或者可稱為自然的情感,如我們的一般喜惡等,當然難以說得
上有普遍性
.. 例如,有人覺得電影余文樂英俊,有人不覺得;有人覺得麥浚龍很有型,有
人不覺得;有人怕蟑螂,有人不怕

.. 這些喜惡的情感都說不上有普遍性

.. 但余文樂和麥浚龍敬老的心就是有普遍性的

.. 就如孟子所講的惻隱之心或惻隱之情,正是有普遍性的道德情感,如果我們

然見到小孩快要墮井而完全無動於中,我們便不是有理性的人
11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 所以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又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就是
這個意思

中國人所講的具體的情理是否過於偏狹?這種理與抽象的道理比較何者更為重
要?

兩種理,無論是具體的情理,還是抽象的道理,都各有其討論的領域,簡單來
說,前者主要是人生價值的領域,後者主要是經驗知識的領域

而這兩個領域根本在不同的層面,因此,我們難以比較說何者範圍闊、何者範
圍狹,頂多只能說兩者皆有其各自限定的範圍
至於說何者更為重要,也難以比較,因為理性既是人類文化的兩種要素,那麼,
理性在不同論域的運用都各有其價值,不能強分高下

4b)具體的情理是與情結合的真理
..傳統中國人所講的理往往與情結合,無從分離

..孟子所講的四端,是指道德機能的四種開端,它們既是情,但亦是理

四端是情,這個較多人了解,因為孟子直接說它們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
讓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所謂「心」,這裡顯然指一些人類的道德
情感。

例如孟子以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這個事例來指點出人的惻隱之心,後者明顯是一

不忍心見到別人遭遇到厄困的同情的情感

..四端亦是理,這個較少人了解,也較難了解
..孟子說四端是有普遍性的,因為它們是凡人皆有,而不具備的就不是人
..如前所言,普遍性便是真理的特性,因此可見,四端其實亦是理

4c. 何謂具體的真理 ?
具體的真理: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簡單來說可理解成:有道德的人應該關
愛別人),它當然是合理的,然而,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我們對它卻可以有

同的了解

譬如說,對於不同性格的行仁者來說,如何愛人的方式可以很不同:

性格陽剛的人,他可以用大俠的方式來愛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會
以拋頭臚、洒熱血的方式來行仁

性格陰柔的人,譬如一個溫柔的女性,她可以用細水長流、無微不至的方式來
愛人。

另外,因應愛的對象的不同,我們愛人的內容亦有所不同:對於父母,我們講
孝;對於兄弟,我們講悌;對於夫婦,我們講愛講敬等等。
這就是情理的具體性。

12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思考: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此語見於《論語.子路》篇中
..這則故事,主要帶出法理與人情孰為輕重的問題
..簡單來說,葉公重法理,孔子重人情,他們的說法各有其合理的地方
..正如前述,情和理可以兼容,不一定互相排斤,然而,有時它們卻無可避免
地會發生衝突,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最好的做法是:不應單只考慮法理一面或者人情一面,而應該盡量兩者兼顧,
在兩端中取得平衡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孟子》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幫助說明此點

在〈盡心〉篇裡,有人問孟子:舜為天子,皋陶執法,而舜的父親瞽叟殺人,
應當怎樣辦?
孟子以為皋陶應該依法逮捕瞽叟,因為他與瞽叟並無親屬關係,而天子犯法與
庶民同罪

.. 由此可見孟子是沒有忽略法理的方面的。

..然而,孟子卻以為,舜則可以放棄君位,背負父親逃亡到海邊隱居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孟子是相當正確的,因為他顯然兼顧到法理與人情兩方面,這比單講法理的
不近
人情的做法,或者單講人情而徇私枉法的做法好

思考:「三年之喪」

孔子與宰我辯此問題時,往往被人誤解了。不少人執著孔子「三年然後免於父
母之懷」那句說話,以為孔子食古不化,拘泥於三年的數目而不懂因應時代而
變遷
.
固然,禮儀的形式應該與時並進,而不應僵化;可是,孔子用心卻主要不在於
此,他的主要意思見於另一番說話:「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女安,
則為之!」父母逝世,為人子女的卻仍然大吃大喝,無動於中,完全沒有不安
之情(這是道德的、有普遍性的不安之情,而非自然的、主觀的不安之情)

..孔子的重點在於要我們了解守禮是仁者所當為的,不應以借口推御責任
..因此,孔子並非拘禮於禮的形式,而是要我們肯定禮的精神
..傳統中國人所講的禮即是日常生活中的禮儀,主要由儒家所提倡

儒家立禮的原意是建立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來幫助人們將內心的道德情感(仁
心)表達出來

譬如說,喪禮的目的,便是讓我們對已故的親朋表達傷痛和哀悼。所以,孔子
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就是這個意思

..禮本身的作用既是幫助人們表達情感的,那麼,我們便不可說它妨礙或限制

13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感的表達
因此,對於禮的看法,在預科的文化課的篇章中,可以比較吳森先生在〈情與中
國文化〉和金耀基先生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的看法

..依金先生的看法,「禮的強調並不能保證道德的實現,而常導致形式主義」
其實,導致形式主義的並非禮本身,而只是禮的濫用或誤用──如果將支持禮背
後的道德情感(仁心)抽離了,禮才變得形式化,空洞化
..所以,吳森的看法仍然有一定道理:重視發揚禮背後的道德情感

14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以情治國
儒家重情思想對國家統治政策的影響

小回顧
.. 吳森論中國文化的情,先從儒家入手
.. 論儒家重情,從仁著眼
.. 仁,實踐於家庭層面,是為孝道
.. 例子:子女守孝,父子相隱
.. 仁,實踐於國家層面,是為王道
.. 例子:孔子提出的以情治國

何謂以情治國?
根據儒家觀點:
孔子回答魯哀公執政者是不是應該把壞人殺掉的時候,他說:『你要政治搞得好,
為甚麼要以殺戳來做手段呢!只要你一心向善的時候,人民自然會做好。在上位
者的德行好比風,一般人民的德行好像草,風來的時候,草一定順風勢偃仆
的。』

以情治國的統治要點

統治者自身角度:以德服人 (以身作則 )

統治者對人民角度:以情感化人民 (道德情感=仁義忠孝等理念)

反對用嚴刑峻法

用刑法整治國家,使人民服從,

人民只是害怕被罰而不做壞事,但沒有存在善良正直之心;只要一有機會,就
會故態復萌
.. 用道德統治國家,使人民知道幹壞事是羞恥的事,於是主動改過遷善,自覺
覺他

『王道』和『霸道』

.. 用刑法整治國家,施行武力威嚇,就是霸道
.. 所謂以力假人者『霸』
.. 用情感管治國家,施行情感教育,就是王道
.. 所謂以德行仁者『王』

補充:
.
在儒家言語而言,霸是形容一些尚武殘暴的統治者
(如秦始皇與紂王,就是行霸道的)

.. 王是形容一些仁民愛物的明君
(如周文王,就是行王道的)

15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以班房管理為例:
以情治班
以情治班的可行性

.. 假設:
.. 6A現在推行以情治班政策
.. 統治理念是效法中國文化的重情思想(特別是以情治國)
.. 極度反對霸道,故沒有任何懲罰學生的做法
.. 目標:->就如圖中的同學一直相親相愛...
.. 這是一個封閉系統,沒有轉班轉校的可能性

以情治班的可行性
.. 請考慮以下的處境及其衍生的問題:

.. 1)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班主任老師?
(試列舉四項特點)

.. 2)如果有一些學生是冥頑不靈,老師是否仍然堅持以情治班?為什麼?
(有什麼類型的學生比較容易感化?有什麼類型的學生比較難以教育?)

.. 3)有一些同學,在班主任的德治下,進步神速;有一些慢慢改過親善;有
些則仍然無動於衷...這會使班房出現什麼管理上的問題?

此情此境,以上三類同學各有什麼處境
困難?

.. 4)一天,班長樓德深沒有做功課,正在惶恐,同學知道後,正爭論是否告
發他學生甲對大家說,朋友之間互隱,符合道德人情中的信;學生乙說舉報犯
事學生,是大義滅親,合乎道德人情中的義...作為班主住,如何回應?

.. 5)假設我們經已尋找到合乎上列四點的班主任,可是,天妒英才,到我們
升上中七時,班主任不幸逝世,我們將要面對什 麼問題 ?

16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 6)如果換來一個不好的班主任...如何是好? (列舉四項不良影響 )
以情治班的可行性
.. 7)總的來說,以情治班在可行性方面,有什麼困難?
.. 8)假設我們不全盤否定以情治班,我們可以加入什麼理念,作為補充?
(提示:以X /Y/Z治班?)

以情治國的限制
.. 1) 延續性的問題
.. 2) 有效範圍的問題
.. 3) 公平的問題
.. 4) 標準難分的問題

延續性的問題

.. 治國假設:統治者必須是德行的
.. 治國方法:統治者以個人道德號召全體覺醒

從而推動社會民生合作與發展
.. 限制:無法保證延續性
.. 解釋:歷史經驗(明君只佔小撮;統治者大

多數是庸碌無能)說明以情治國只可以可以是等待聖人 (救星) 出現才可以


實現;即使偶爾有明君出現,也無法確保後來者有等同的素質

.. 結論:政治好壞只依靠個人品德質素的高低,無法建立長期穩定的推動情感
教育的力量

.. 最壞結果:等而下之,一旦統治者的『情』不夠水準,即可能導致『上樑不正下
樑歪』,前功盡廢
17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有效範圍的問題

.. 治國假設:以仁德感化平民,平民是可以被
.. 感化的
.. 治國方法:統治者不斷地對平民循循善誘
.. 限制:有效範圍局限於某部份人
.. 解釋:在我們承認儒家所謂『人性本善』『人皆向
.. 善』的同時,不能否認有些人是會因後天環
.. 境影響而變質的(正是所謂『性相近,習相
.. 遠』),他們是難以教化的

有效範圍的問題
.. 結論:政治素質的改良,對一般純樸的平民
百姓固然可行,但亦同時有一些所謂
會頑民依然故我

.. 最壞結果:社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現
象,被感化好的人,再次被誘惑
犯錯。政府疲於奔命而無功而還

公平的問題
.. 治國假設:有教無類,孟子:『人人皆可為堯舜』
.. 治國方法:感化人民,有的人可以『頓悟』;也有
.. 人需要更長時間『漸悟』
.. 限制: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 解釋:在感化的過程之中,未覺醒的人民依舊作

惡,社會卻沒有任何有效手段阻嚇次之,
他們會破壞社會的安定,對知禮向善的人
很不公平

公平的問題

.. 結論:即使承認人民中有先進分子和後進分
子,予以因材施教,但在過程中,社
會成員素質的落差,只會構成社會矛

.. 最壞結果:不公平現象使先進分子怨聲載
道,而後進分子亦難以喚起改
善的動機

18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標準難分的問題

結論:在沒有明確的管治及感化標準下,政策會變得因人而異,人民無所適從,
形成社會不安

最壞結果:以情治國變成以『親親』為主;『賢賢』為次的人治社會
治國假設:人是性情,也是性理的,故可以

.. 透過發揮本性(道德感情)而同

.. 時理解真理(道德規範)

治國方法:既以道德感情感召人民;也以道
.. 德規範的正當性說服人民
.
限制:難以界定明確的標準
.. 解釋:大義滅親是情理中的義;子為父.是情理中孝;兩種道德價值形成無法
解決的矛盾
如何補充以情治國的不足 ?

.. 以情治國的理想值得肯定
.. 以情治國的落實困難重重
.. 以民主及法治精神補充其不足之處
.. 民主:解決延續性的問題
.. 法治:解決有效範圍,公平及標準難分的問題

民主治國
基本理念:民有 (of the people)
.. 民享 (for the people)
.. 民治 (by the people)
.
所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透過選舉,賢能進入政府,參與國家運作
.. 每一次選舉,都是對統治者的德行是否符合人民期望的考驗,確保統治階層
的質素
法治治國
不是『以法治國』 (Rule by Law) ,

而是『法治』 (Rule of Law)


在漫長的感化教育過程中,不悔改的頑民會得到應得懲罰(懲罰機制是改善的

因)

對守禮良民較公平,也保障了他們的權利
一切社會矛盾由法院以清晰的法律處理,主持公正,避免出現人治

19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電影欣賞
從天國逆子看法理與人情

1.請寫出電影中主要人物的名稱:( 4 分)
.. 兒子關健
.. 母親蒲鳳英
.. 父親關世昌
.. 叔叔劉大貴
2.兒子告發母親什麼?他有什麼證據?
(6 分)
.. 關建告發母親謀殺親夫
.. 他的證據是 :
.. 殺人動機方面 :目擊蒲鳳英與劉大富貴通姦
故欲殺丈夫以獲得改嫁機會

.. 殺人凶器方面 :目擊蒲鳳英在給丈夫的雞湯中下毒藥

3.根據兒子所言,他為什麼要告發母親?
(2 分)

.. 關建自言基於良心而告發母親
.. 補充 1:關建與母親互相愛護
.. 補充 2:關建是非常熱愛法律的人

(工餘修讀刑法 )

4.母親與父親及叔叔的關係有什麼異同?何者是理想的兩性關係?( 8 分)
.. 母親與二人的關係的相同之處 :
.. 1)形式上 :法定夫妻關係
.. 2)相處上 :雙方時有爭拗 (以至使用武力 )
.. 母親與關世昌關係 :
.. 1)形式上 :純粹的支配者 (關)與被支配者 (蒲)關係
.. 2)相處上 :缺乏交流與溝通
.. 母親與劉大貴關係 :
.. 1)形式上 :相對平等的關係,兩情相悅
.. 2)相處上 :互相溝通,以至分享體諒

20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4.母親與父親及叔叔的關係有什麼異同?何者是理想的兩性關係?(
8 分)
.. 母親與劉大貴關係較理想

.. 先定義何謂理想的兩性關係:(主要有兩點)
.. 1)合二姓之好
(使家與家溝通聯接,聯繫社會)

.. 2)重愛尤重敬
(不只涉性愛佔有,更重視互相獨立人格)

.. 母親與劉大貴關係初時破壞了村里的道德風氣,又使骨肉分離,最後卻做到
蒲關劉三家後代和樂共處

.. 母親與劉大貴關係初時容或只涉情慾,但最後卻建立起互相扶持,互相尊重
的關係(特別是面對檢舉問題時)

.. 母親與關世昌從來沒使兩家人和諧過(反而是煩憂之源),二人也沒有彼此
尊重,關世昌自然只視女方為生育或泄慾工具;蒲鳳英也只把丈夫視為主人或
大老爺服從

5.母親與父親沒有離婚,理由是什麼?( 5 分)
.. 主要基於兩點:
.. 1)親朋好友的反對
.. 2)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容許
.. 佐證:
.. 1)朋友認為蒲鳳英經常鬧離婚不對
.. 2)二人曾分居,但基於社會壓力被迫再走在一起

6.電影中人物對死者分別有什麼不同的態度?(
6 分)
.. 關世昌
:念念不忘對父親之情義
(對父親沒有安享晚年耿耿於懷 )

.. 蒲鳳英
:內疚 (特別是破壞了親子關係 )
.. 劉大貴
:內疚 (認為關大哥對自己很好 )

.. 關的弟弟
:擔心父母之事影響生意

.. 關的妹妹
:擔心父母之事影響婚姻

.. 關的鄉紳父老
:擔心開棺驗屍影響風水

8.你認為母親為什麼要自首?
9.(2 分)
.. 良心責備
.. 對於兒子檢舉自己感到人生絕望

8.結局時,兒子為自己告發母親有何感想?何以見得?(
2 分)
.. 先看看關建面對母親行刑前的反應
:
.. 1)黯淡落淚
.. 2)隨手棄置母親親手編織的毛衣

21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 可以從兩方面看
:
.. 1)感情上,為了母親將死而傷心
.. 2)理性上,提醒自己公理正義的重要性
.. 二者構成理性與感情的矛盾交戰

9.請寫出關於本電影的觀後感。(
15 分)
.. (自由發揮
)
.. 可討論項目
:
.. 1)親情與法理熟輕熟重?何謂法律不外人情?這原則什麼情況下適用?
.. 2)故事中的殺夫悲劇,是人為抑或是社會問題?
.. 3)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什麼程度與範疇下是
合理
的?

進一步的思考

1. 內地人士爭取居港權案一事中,我們是否應該以法律不外人情的原則,讓有

人士留港與家人團聚?
2.謝霆鋒頂包案中有人認為謝霆鋒獲得輕判是由於他是名人的緣故,你同意嗎?
究竟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在什麼程度與範圍上有效 ?

補充資料
西方與東方的價值觀
:重法與重情

西方的文化體系是建立在主僕關係上

人類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主人,人類則是奴僕。奴僕與主人之間是沒什麼情感
可談的
.
唯有遵照祂所制定的法而行
──即使祂所訂的法是不合情理的,都必須遵守

.. 形成西方重視契約的精神(上帝與人類有立約)
.. 所以西方文化的先後次序為:法、理、情,是重法而輕情的
.. 中國的文化體系則建構在父子關係上
.. 所以皇帝向來稱百姓為其子民,地方官又叫父母官
.. 整個中國文化的先後次序是:情、理、法,是重情而輕法的

22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詩人之情
從唐代大詩人杜甫及其他文學代表的作品看中國文化的情

杜甫(712-770)
杜甫是屈原以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平民詩人,他在作品中廣泛地表現
了人民苦痛的生活,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他的作品有真實的歷史性,

具優美的藝術性,因此世人皆稱他為「詩史」或「詩聖」,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
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的詩最能夠發揮仁心 (情)
..孔孟是儒家思想的聖人;杜甫是文學詩歌中的聖人
..共同點是:把握人情的極致而把仁心發揚光大

不同點是:儒家思想微言大義,較難理解;
詩歌則是人人可讀可賞,娛樂性豐富

.
所以吳森說:『詩聖』這一名稱對杜甫來說真是恰到好處,因為他繼承孔孟兩聖
把人情發揚光大。他的詩歌感人肺腑的力量,比論語孟子還大好幾倍

杜詩反映了什麼情?

描寫人情的深度,沉鬱頓挫,迴腸百轉。廣度方面,簡直包羅萬象
.
夫妻之情:『月夜』『羌村』

朋友之情:『贈衛八處士』

對生民百姓之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垂老別 』
對歷史古人之情:『詠懷古跡(五首)』
.
他描述人的苦痛,是真純的惻隱之心的流露,儼然有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心腸。不
過他的思想是儒家的,上承先聖孔孟的仁道立場,來把人情在文學上發揮到極

其他詩人:悼亡詩

悼亡詩:對已死配偶的懷念和追思

配偶初逝: .
潘岳的『悼亡詩』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蹟。
流芳未及歇,遺挂猶在壁』

元稹的『遣悲懷』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同穴渺冥何所望,
他生緣會更何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末展眉』
.
配偶死別經年: .
蘇東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
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

23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 陸游的『沈園』﹕『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夢斷香銷四十年,
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弔遺蹤一惘然。』
其他詩人:懷古和詠史詩
..中國人情感豐富,不但及於已死去的親屬,而且及於和自己完全無親屬關係
的已
死的古人和他們的事蹟。在中國文學裡那些懷古和詠史的詩歌便屬於這一類
..陶淵明的詠荊軻:『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

詩人的情感一定豐富,可以代表一般性的中國人嗎?

1) 通俗和典雅並沒有明顯的界限:
在中國社會裡,杜甫的詩歌雅俗共賞,白居易的詩老嫗可解
.
2)人情的豐富和受教育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
相反地,許多中國人在美國讀到碩士博士,受教育愈多,愈失去本來純真的情

一般人也有詩人的深情

.一個姓張的煤礦工人與妻離鄉別井到東北去找尋生計,妻子病逝後,他把他的

子埋葬在臨時墓地。他沒有工做,迫得還鄉去時不忍把妻子的骸骨留在異鄉,於
是把屍骨掘出來帶回鄉

.
他沒有讀過潘岳、元稹、杜甫、蘇軾、和陸游的詩歌。但他對已故的妻子,卻是
情深義重

補充資料:友情與愛情之間
補充資料:友情與愛情之間

..吳森列舉了不少詩歌,以證中國人於夫婦之道,有情有義

..這些例子的特點是挑選了一些男性作者對妻子作了善意關懷的篇章
..其實中國古代文人,很少寫愛情詩,以夫妻的情感生活為題材的也不多
吳森的例子有說服力嗎?
引潘岳的悼亡詩以示國人夫妻情重,雖陰陽契闊仍戀戀不忘,而不知潘岳最曉

偽,觀其《閒居賦》以為其必屬隱逸君子,而不知其心存羈務,幾有拜路風塵,
以謀一職之羞

舉元稹、蘇軾諸作以謂中國士大夫皆重情,其實此輩士人,幾人真能為亡妻守節,
寧鰥而不復娶?其所作悼亡,縱非惺惺作態,亦不過午夜夢回,偶有感觸,發

孤單之作而已

「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其實中國古代文人詠友情的則為數不少,所為
-------「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古人之重視友情,也如實反映於詩歌,並且留下了一些很好的作品
..中國古代朋友贈答的詩作有相當久遠的傳統,譬如《文選》就有獨立的贈答分

..中國文學史上,蘇武李陵李白杜甫的寄懷贈別作品均極具盛名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唐以前的愛情詩多見於民歌,文人作品不發達,這是因為傳統禮教的拘限所致
儒家的倫理思想不鼓勵自由戀愛,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就由父母安排嫁娶。「丈

24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宗法社會強調女性不必有什麼文化修養,因為
婦女有了學識,就會挑戰夫權,於是形成鼓勵婦女不接受識字教育的風氣。
.. 這種現象到了民國初年還是如此,就以五四時期的著名作家為例作一說明吧,
胡適、魯迅和茅盾的妻子或元配夫人連基礎的文化知識也沒有,溝通不易
.. 由此或可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為甚麼會轉移至朋友身上
「西洋詩人是個戀人,中國詩人是個朋友」

. 阿瑟‧韋理(Arthur Waley)曾經認為「西洋詩人是個戀人,中國詩人是個朋友」,
(中國詩人)「只從朋友間找同情與知識的侶伴」,與妻子的關係偏重物質(《一
百七十首中國詩序》)

西洋詩人一直以寫男女之情為主
中國方面,在唐以後,中國小說常常描寫文人與擅長作詩填詞的名妓交遊,以

寄託浪漫的玄思 .
現代中國受到歐美的影響,男女可以自由交往,聞一多於是同意奈爾遜
(WilliamAllen Nelson)的看法,認為愛情詩是第一等的情感,朋友贈答的感
情只屬於第二等
25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中西的愛與情觀念比較
是愛是情 ?

談吳森《情與中國文化》 (節錄)張秉權博士

從文化專題六篇篇章的架構,大家可以看到:
課程的第一篇是唐君毅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這是一篇從宏觀角度談中
國文化的文章,探討了許多根本的問題
然後我們又有談中國科學的文章〔毛子水〈中國科學思想〉,現改為劉君燦〈傳
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談中國藝術的文章〔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
藝術〉,現改為趙永新〈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
有從社會學角度談中國文化的文章〔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
以及談人生的意義的文章〔殷海光〈人生的意義〉〕

最後,我們希望找到一篇很淺近的、親切的、比較閒話家常的文章來談談中國文
化。為此,專責的委員會看過超過一百篇的文章,最後才選出了吳森先生的〈情
與中國文化〉,而這篇文章的特色是以比較淺近、親切的「情」來概括中國文化
中的一些面向。

多年前我曾經參與設計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課程的工作,因此在編選這六篇文章

時候,我也曾提出意見。我們深知編選文化篇章的不容易

當然,〈情與中國文化〉一文絕對不止於談愛情,然而我也得承認,在挑選這篇
文章的時候,至少我自己對當中「愛情」的主題是「情有獨鍾」的。

我相信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對文中有關婚前性行為的「
wonder」和
「concern」的問題最感興趣

記得前年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公開試亦出現過有關於婚前性行為的題目

當然,吳森先生這個說法很有爭議性,也並不周全;然而或者正因為這個說法

刺激思考,這篇文章才終得入選也說不定
(..從中我們可推測本文在考試局有關方面的地位 )

26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時間性:愛一瞬間,難預算;情恆久穩定

相處形式:愛熱烈;情親切
先回到吳森的說法:
『情』字的哲學性的界說

澄清:本文的情不等於愛,不是俗語說:『情人眼裡出西施。』『願天下有情人
終成眷屬』中的情;那些其實只是一般男女之愛

如何分辨情與愛:從男女間的愛情的體會來解釋中西文化一個很大的差異

中國人重視的是情 (其實是我們說的恩惰 );西方人重視的是愛 (其實是我們說
的激情)

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愛是以『關心』或『顧念』 (英文可用 concern 一辭表達 )


為主的。另一種的愛是『探究』和『好新』的成份居多 (英文可用 wonder 一辭表
達)

『關心』或『顧念』是中國所說的愛情

『探究』和『好新』是西方所說的愛情

27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以婚前性行為作例子
老掉了牙的問題

一個女學生提出一個切身的問題:『假如我和我的男友熱戀,我非常愛他,他非
常愛我。當他要求和我發生性關係時,我應該拒絕還是答應?』

吳森的答案
要就兩人愛的性質來決定。假如兩人互相關注、互相珍重的話,已經是做夫妻的
準備了。但假若你們的愛有一方是以
wonder 為主的話,恐怕愛是不能維持太久的
(言下之意,只有
wonder 是不應有婚前性行為
從愛情推演到文化

wonder 和 concern 正是西方和中國文化之差異的根源:



西方人對自然
wonder,產生了科學來征服自然

中國人重
concern,成為世界上最講究社會道德的民族

本文所談的『情』,不是好新好奇或貪戀的情,而是關懷和顧念的情
總結

唐君毅先生一九五八年的『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有下列的一段:『故一家之慈
父慈母,其情或只限于一家。一鄉之善士,其情或只限于一鄉。而文天祥史可法,
即其情長在中華。孔子、釋迦、耶穌,則情在天下萬世。』
(人生之體驗續篇第九十七頁。 )

唐先生所用的『情』字,正是本文談談的情。這一種情的本質是『關心』『顧念』
和『珍惜』。

時代背景補充
‧ wonder 和 concern,不可能簡單地視為中西愛情觀的分野

這兒我要補充一點,吳森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
1974 年,先前他曾經在美國教
學十多年,因此他親身經歷過六十至七十年代西方的反叛 (以「嬉皮士」為代表
)
思潮
那時候的美國青年大都嚷著要反戰、爭取個人的自由、要求性解放,因此而有
“Make love but not war”的口號在這個背景下,吳森自然會認為西方較自我,

會 concern 別人

他這個說法是基於他的印象,而這樣的印象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

西方人沒有
“concern”呢?

有,西方文化的愛也包含關顧、忍耐、犧牲。

例如愛情的典範文學作品: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以下是朱生豪譯本的選段︰

28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愛是付出的

朱麗葉最後的那一段話,她說「我的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你的越多,我自
己也越是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
……」

說明愛是越給予別人,自己擁有越多。金錢可不是這樣了,否則越給予別人自己
越富有也不錯。可以斷言,如果沒有經驗過「越給予愛,自己就越富有」的經驗,
那就算不上經歷過真正的愛情

29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情的句號
中國的情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國人對物有情

西方人對物一開始就以探究為主,再進一步便是征服自然,形成科學的意識

中國人自始即感謝天覆地載之恩,對天地有無限感謝和崇敬之情,這是一種道
德和宗教的意識

中國人對自然物採取欣賞的態度,這是藝術的意識

總括:西方人視自然為一堆死的物體,中國人視自然為有生命的機體
情的認識論

‧ 『感通』畫龍點睛的詮釋: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這個觀念,包括人與人間的感通,後死者與已死者的感通,今人與古人的感
通,人與自然物的感通

‧ 我們的世界事事圓融無礙,而這個圓融無礙的統一體為我們人類崇高的『情』。
情是世界之良藥

今日的社會,尤其是美國的社會,個人主義流行
西方文化的大問題,是人與人間的孤立
人與人之間簡直沒有情的感通
‧ 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不重視天倫之樂
朋友之閒,談不上同舟共濟、患難相扶,主要是互相利用來增進一己的利益
在大學裡,師生之間的關係更為表面化及商業化

西方文化的困境與出路

在今日西方社會,不只死生之路斷,幽冥之路隔,生人與生人間的道路也幾乎
隔絕
(對比中國人的 “多”情)


他們的超越性的宗教已經無補於事,物質的追求徒然增加這問題的嚴重性。看
來他們最可靠的解決方案,是向我們中國文化學習,重視倫理的關係和珍惜人
情的價值

30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的意義

‧ 中國人是情感的民族,我們之間必定有所共鳴,有所感通。凡對中國文化有體
會而對西方社會有觀察的,相信也會有同樣的感想
‧ 中國文化的『情』,是世界人類精神病的良藥。因為生在無情的社會,雖生猶
死。中國雖然物質文明末趕上西方,但人類的幸福不能以物質衡量的

吳森的總結

人情是我國文化的最寶貴的遺產。不論是對父母之情,子女之情,兄弟姊妹
之情,朋友之情,鄉土之情,家國之情,先祖之情,歷史文化之情,甚至於對
自然物之情,我們都要加以愛護,加以珍惜,加以發揚光大。我們可以離去錦
繡河山,但我們數千年傳下來的、人情、傳統,是我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絕
不能讓它失去。
論點分析


吳森《情與中國文化》一文,包括了兩大項論點:

一是剖釋中國人的「情」(本文前半部)

一是批判西方的個人主義(本文後半部)

在今日的香港社會,是比較著重中國人的「情」,還是比較著重「個人主義」呢﹖
作答示例


先從結構看(適用於二擇其一的論述題)

第一部份:引論(定義問題;簡單即可)

第二部份:總體論點(不與第一部份混合)

第三部份:主體(分點陳述個人對選擇甲的看法)

第四部份:主體(分點陳述個人對選擇乙的看法)

第五部份:總結取捨標準(認同甲?認同乙?兩者?)
引論(定義問題;簡單即可)


香港是個華洋雜處的社會,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中西文化的薰陶,反映在市民生

上(背景)

一方面仍然保留中國文化的特徵,但是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正在迅速減退中;

另一方面又受著西方文化的感染,但又未有完全受西方所同化

如果從比較廣泛的角度(宏觀)來看香港人的生活特點,而不是執著一兩個特

(微觀)來立說的話,可以發覺香港人既能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見到中

人的情,也有西方個人主義的影子

31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總體論點

故,如果比較(多在字眼上提醒自己!)兩者的輕重來說,香港仍然是重於中
國人的情,多於西方的個人主義。因為香港始終是個中國人的社會


(選擇了認同甲項,但不完全否定乙)
主體(分點陳述個人對選擇甲的看法)

先從倫理方面來說,香港人仍然保留濃厚的「孝」、「悌」、「忠」、「禮」、
「義」的觀念

反映在香港人的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子女自少便受到薰陶,相信沒有人否認;
(倫理在家)

也反映在香港的教育,著重這方面知識的灌輸,例如文化科的開辦,(倫理在

會)

香港社會仍然是個重人情的社會(小結)
主體(分點陳述個人對選擇甲的看法)

傳統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香港以小家庭為運作單位,祖先與傳統對自己的影響力已大為減弱

對現在的生活及未來的前途更為重視
(補充說明,選擇甲重要性下降)

主體(分點陳述個人對選擇乙的看法)

至於在個人主義方面的表現,主要是從香港社會轉型的角度看
‧ 這是香港走上現代化的結果
‧ 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所需要的是技術和知識,運作的單位是個人;個人
的知識、技能及性格,例如合作性、創造力及領導能力等,決定個人所受的待遇
與將來的前途,形成以個人為重的個人主義
主體(分點陳述個人對選擇乙的看法)


社會鼓勵大家以合法的方式互相競爭,人際關係中的感情關係於是減少

每個人都會將別人視為競爭的對象,各人都在努力表現自己,競爭成為生活的

態(當然,其中不是完全沒有弊病的,例如一些所謂現代化的家庭,教導子女
在做時要「醒目」,要斤斤計較於個人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等,普
遍存在。這是社會在蛻變中的必然現象)(補充選擇乙之毛病)

32 中六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情與中國文化筆記總匯

總結

‧ 根據以上的觀察,今日的香港社會,仍然著重中國人的情,而西方的個人主
義,已經不斷的在萌生、發展(總結)

‧ 希望將來香港的社會,既要走上現代化,保持競爭能力,亦要重人情。尤其是
吳森所說的情,在教育上應該是要多加強調的(展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