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一、研究動機

在平面上,到任意不共線相異三點等距離的直線有幾條? 答案應是三條,
可由“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等長”性質得到。那麼,在空間中,到任意不共平
面相異四點等距離的平面有幾個? 若將“相異四點”改為“相異五點”,“相異
六點”…,那麼這種平面找得到嗎?
孟氏(Menelaus)定理應用在平面上,可以判別相異三點是否共線。那麼,
在空間中,有沒有方法去判別任意相異四點是否共平面?孟氏定理是否可以
推廣到空間中?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又應該如何推廣?

二、研究目的
(1) 計算“在空間中,到任意不共平面相異四點等距離的平面”有幾個,並提
出解釋。
(2) 將(1)中所提之命題改為“相異五點”,“相異六點”…,並計算符合條件
要求之平面有幾個。
(3) 將孟氏定理推廣至空間中,修改孟氏定理之判別式,以期能用來判別“
空間中,任意相異四點”是否共平面。
(4) 將(3)中所得之判別式,應用在實際的例子中。

三、研究過程
在“研究過程”段落中,我們將大致按照“研究目的”所提之順序,逐一進行討
論。

(1) 試想在平面上,到相異兩點
A
A, B 等距離的直線,除了平
行 AB 的直線外,必通過 d(A)
F E
AB 的中點。因此,在平面上,
到任意不共線相異三點 d(B) d(C)

A, B, C 等距離的直線只有 3
B D C

條,分別為 DE , EF , FD ,
此處之 D, E , F 分別為 圖(一)

BC , CA , AB 之中點,如上圖

(一)。
同樣的,在空間中,到相異兩點 A, B 等距離的平面,除了平行 AB
之平面外,必通過 AB 的中點。因此,在空間中,到任意不共平面相
異四點 A, B, C , D 等距離的平面恰有 7 個,分別為 EFJ 平面,

1
GIJ 平面, FGH 平面, EHI 平面, FGI 平面, EGJ 平面,
FHJ 平面,此處之 E , F , G , H , I , J 分別為
AD , AC , BC , CD , BD , AB 中點,如下圖(二)(三)。

A
A

d'(A)

d (A ) J
E
J
E F
d'(B)

d (B ) F   B

I
d (D ) D

d (C ) G d'(C)
H d'(D)

B I
C
D
G
H 圖(三)
C
圖( 二)

茲說明如下: 首先以圖(二)之 EFJ 平面為例。 設 A, B, C , D 四點到


EFJ 平面之距離分別為 d ( A), d ( B ), d (C ), d ( D ) ,因為平面 EFJ
通過 AD , AC , AB 三邊之中點 E , F , J ,可得
d ( A) = d ( B ) = d (C ) = d ( D ) 。 又在圖(三)中,設 A, B, C , D 四點到
FHJ 平面之距離分別為 d ' ( A), d ' ( B ), d ' (C ), d ' ( D ) ,因為平面
FHJ 通過 AC , CD , AB 三邊之中點 F , H , J ,可得 d ' ( A) = d ' (C )
且 d ' (C ) = d ' ( D) 且 d ' ( A) = d ' ( B) ,因此可得,
d ' ( A) = d ' ( B ) = d ' (C ) = d ' ( D) 。
由以上的討論可知: 在空間中,到任意不共平面相異四點等距離之
C 24
平面恰有 C14 + = 7 個。
2!

(2) 若將(1)中所提之命題改為“設 A, B, C , D, P 為空間中相異五點,其


中任三點不共線,任四點不共平面,則到此五點等距離之平面有幾
個? ”答案是“這種平面不一定存在”。理由如下:
設平面 π 滿足以上命題,亦即 平面 π 到 A, B, C , D, P 五點等距離,
所以,平面 π 到 A, B, C , D 亦等距離。由(1)之討論得知: 平面 π 必
為(1)中所提之兩類平面之一。

2
A
[1] 設平面 π 同時通過
AB , AC , AD 三邊之中點 J , F , E ,

如右圖(四),則平面 π 必平行 J E

BCD 平面,又平面 π 到 Q F

A, B, C , D, P 五點等距離,所以 B
D
可得 P ∈ BCD 平面,亦即 R G T
H
B, C , D, P 四點共平面,矛盾。
P
S
C

[2] 設平面 π 同時通過 圖(四)


A
AB , AC , CD 三邊之中點 J , F , H ,

如右圖(五),則平面 π 必同時平行
BC 與 AD ,又平面 π 到
J E

A, B, C , D, P 五點等距離,所以, Q F

PBC 平面必須平行 π 平面。在這 B


D
個條件下,平面 π 才會存在。 R G T
H

P
[結論 1]: 設 A, B, C , D, P 為空 S
C
P
間中相異五點,其中任三點不共線, 圖(五)

任四點不共平面,則到此五點等距 D

離之平面不一定存在。此種平面存
在之充要條件為: A, B, C , D, P
五點中,任三點所形成之平面平行 C
B
於另外二點所形成之直線,如右圖
(六)。
A
圖(六)

[結論2]: 設 A, B, C , D, P, Q 為空
Q
間中相異六點,其中任三點不共線, D

任四點不共平面,則到此六點等距離 P

之平面不一定存在。此種平面存在之
充要條件為: A, B, C , D, P, Q 六點
中,任三點所形成之平面平行於另外
三點所形成之平面,如右圖(七)。
C

B
A
[結論3]: 設 A, B, C , D, P, Q, R 為 圖(七)

空間中相異七點,其中任三點不共線,任四點不共平面,則到此七
點等距離之平面不存在。

3
由上圖(三)中,我們發現一個問題: 平面 FHJ 是否也會通過 BD 邊
之中點 I ,亦即  F , H , J , I 四點是否會共平面。大家都知道,孟
氏定理可以用來判別平面上相異三點是否共線。那麼,判別空間中相
異四點是否共平面應該用什麼方法呢?孟氏定理推廣至空間中是否
可行,若可行,又該如何去修改,請看以下的討論。

A
(3) 孟氏(Menelaus)定理: 如右圖
(八), ∆ABC 中, D ∈ AB 邊, D

F ∈AC 邊, E ∈BC 邊所在直線


F
上之一點,
B C E

則 D, E , F 三點共線 圖(八)

AD BE CF
⇔ ⋅ ⋅ =1 。
DB EC FA

現在,我們嘗試將孟氏定理推廣到空間中。

[1] 設 AB 交平面 E 於 P 點,如下圖(九)(十),令 d ( A), d ( B ) 分


AP d ( A)
別表示 A, B 兩點到平面 E 之距離,則 = 。
PB d ( B)

A
A

B
d(A)
E d(A) d(B)
E
P
d(B) P

圖(九)
B ( )
圖十

[2] (推廣定理): 如下圖(十一)(十二),設 A, B, C , D 為空間中不


共平面相異四點, P, Q, R, S 分別為 AB 邊, BD 邊, DC 邊, CA
AP BQ DR CS
邊所在直線上之一點,則 P, Q, R, S 共平面 ⇔ ⋅ ⋅ ⋅ =1 。
PB QD RC SA

4
S

d(A)
A

d(D) P
d(A) Q d(B)
B
d(B) Q

R D
d(D)
S B

C d(C)
d(C)

C 圖(十一) 圖(十二)

[証明]: (⇒) 設 P, Q, R, S 四點共平面,令


d ( A), d ( B ), d (C ), d ( D ) 分別表示 A, B, C , D 四點到 PQRS 平面
之距離,由[1]之討論可得
AP BQ DR CS d ( A) d ( B ) d ( D ) d (C )
⋅ ⋅ ⋅ = ⋅ ⋅ ⋅ =1 。
PB QD RC SA d ( B ) d ( D ) d (C ) d ( A)

(⇐) 設平面 PQR 交 AC 邊所在之直線於點 S ' ,因為 P, Q, R, S '

AP BQ DR CS '
四點共平面,可得 ⋅ ⋅ ⋅ =1 。
PB QD RC S ' A

AP BQ DR CS CS CS '
又已知 ⋅ ⋅ ⋅ =1 ,所以 = ,可得 點 S
PB QD RC SA SA S' A
重合點 S ' ,因此, P, Q, R, S 四點共平面。

由以上[1][2]之討論,我們得到了如何在空間中判斷相異四點是否
共平面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將利用這個判別式,去証明一些例子。
(4) [範例一] 如右圖(十三),設 A

A, B, C , D 為空間中不共平面
相異四點, P, Q, R, S 分別在 P

AB , BC , CD , DA 上,且
B

DP , AQ , AR , BS 分別平分 Q
S

C
5 R
D
圖(十三)
∠ADB , ∠CAB , ∠CAD , ∠ABD ,
試証 P, Q, R, S 四點共平面。

[証明]: 因為 DP , AQ , AR , BS 分別平分

∠ADB , ∠CAB , ∠CAD , ∠ABD ,由內分比性質可得

AP AD BQ BA CR CA DS DB
= , = , = , = ,因此,
PB DB QC AC RD AD SA BA

AP BQ CR DS AD BA CA DB
⋅ ⋅ ⋅ = ⋅ ⋅ ⋅ = 1 ,故 P, Q, R, S 四點共平
PB QC RD SA DB AC AD BA

面。

A
[範例二]: 如右圖(十四),設
O
A, B, C , D 為空間中不共平面
S
相異四點, P, Q, R, S 四點分別 L
O'
為 AB , BC , CD , DA 邊之中點,
P
又點 L, L'∈AB ,點 D N'
N
M , M '∈BC ,點 N , N '∈ CD , R
L' C
點 O, O '∈DA ,且 L, L ' 對稱 M
於 P 點, M , M ' 對稱於 Q 點, M'
Q

N , N ' 對稱於 R 點, O, O ' 對 B


圖(十四)
稱於 S 點,
試証 若 L, M , N , O 四點共平面,則 L' , M ' , N ' , O ' 四點亦共平面。

[証明]: 設 AB = 2a, BC = 2b, CD = 2c, DA = 2d ,且


PL = x, QM = y , RN = z , SO = u ,因為 L, M , N , O 四點共平面,可
AL BM CN DO a − x b + y c − z d +u
得 ⋅ ⋅ ⋅ = 1 ,亦即 ⋅ ⋅ ⋅ =1 。
LB MC ND OA a + x b − y c + z d −u

AL ' BM ' CN ' DO ' a + x b − y c + z d −u


又 ⋅ ⋅ ⋅ = ⋅ ⋅ ⋅ =1 ,由推廣定
L ' B M ' C N ' D O ' A a − x b + y c − z d +u

理得 L' , M ' , N ' , O ' 四點共平面。 A

[範例三]: 如右圖(十五),設 P

D
R

6 C

B 圖(十五)
A, B, C , D 為空間中不共平面四點, P, Q, R 三點分別在 AB 邊,
BC 邊, CD 邊上,且 PQR 平面交 DA 邊於 S 點,若
AP 1 BQ 4
= , =
P
B 2 QC 5

DS
, =3 ,試求 ∆ACR 與 ∆ADR 面積之比。
SA

[解]: 由題意得 P, Q, R, S 四點共平面,所以,


AP BQ CR DS AP 1 BQ 4 DS
⋅ ⋅ ⋅ =1 ,又 = , = , = 3 ,可
PB QC RD SA P
B 2 QC 5 SA

CR 5 ∆ACR
得 = = 。
RD 6 ∆ADR

四、研究成果
“在空間中,到任意不共平面相異四點等距離的平面有幾個? ”,這是我們
在課程內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題目看似簡單,但卻造成了不少同學的困擾,
因為以我們目前所學的課程而言,必須到第三冊才第一次接觸到空間的概
念,再加上大家普遍對於平面幾何課程的理解不盡理想,而且空間的圖形
要以平面來呈現勢必會有失真的現象,幾個原因造成大家面對這個看似簡
單的題目,卻有不知如何下手之感。在(1)(2)中,我們以“相似三角形”性
質來說明這個題目,另外,拜目前數學電腦軟體進步之賜,我們也使用了“
幾何繪圖板(GSP)”這個普遍的數學軟體來呈現這些空間的圖形,希望能讓
大家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能有更多樣化的想法與解法。
孟氏定理,對一個學過基礎平面幾何的同學應是再熟悉不過了,針對平面
上點的共線性的探討也是許多人非常有興趣的,這一點我們可由孟氏定理
那麼多不一樣的証明方式得知。同學們都知道,在平面上,三點是否共線需
要証明,在空間中,四點是否共面也需要証明,前者可以使用孟氏定理,
但是後者呢? 在(3)中,我們將孟氏定理推廣到空間中,得到了一個判別式,
可以用來判別空間中相異四點是否共平面,有了判別式之後,我們希望能
有實際的例子可以印証。因此,在(4)中,我們提供了一些實際的例子和証
明,大部分都是從平面上的問題演變而來的,當然,孟氏定理的應用非常
之多,但是能否推廣到空間中,就必須要更多的思考了,這也是我們以後
可以努力的方向,謝謝大家。

7
五、參考資料
[1] 余文卿、吳志揚 編著,幾何學透視,龍騰文化事業公司.
[2] 世部貞市郎 著,幾何學辭典,九章出版社.
[3] 柳賢、左太政 編著,幾何學上冊,翰林出版社.
[4] 台灣師大網路小組 編著,動態幾何學習手冊,九章出版社.
[5] 動態幾何繪圖板(GSP 4.0)軟體,Key Curriculum
Press,http://www.keypress.com/Sketchpa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