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中心思想:

作者着重描写了旧时代底层劳动妇女所受的生活的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并借助祥林嫂这一
形象,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时代社会吃人、礼
教吃人的本质。

例子:这显露出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质朴、本分,
是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然而她生活在封建、落后、愚昧、闭塞的社会里,这里
充 斥着令人窒息的腐朽气息,社会大环境的恶劣决定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最后
是悲惨地死去了,她是被社会的合力绞杀死的。

剧情介绍
序幕荒野陵园新寡的祥林嫂听到婆婆要将她出卖再嫁的消息,在夜色中逃至陵园。适逢鲁
四老爷迎请祖宗回府,见祥林嫂手脚麻利,将她收为女佣。

第一幕鲁镇河畔获得劳动生计的祥林嫂,与鲁镇妇女们一起下河洗衣、浣纱,欢快地劳动。
但祥林嫂的婆婆和媒人卫老二窥测已久,伺机将祥林嫂野蛮地掠走。

第二幕贺老六家祥林嫂被卖进深山与贺老六成亲。祥林嫂出于寡妇不能再嫁和对自身命运
被人宰割的反抗,撞案寻死,使婚礼失色。洞房之夜,贺老六面对伤势严重 而又挣扎欲
逃的祥林嫂,百般劝阻,细心照料。他那憨厚质朴的性格,获得祥林嫂的感激与信赖,两
颗苦难的心终于结合在一起。

第三幕贺老六家婚后,祥林嫂生子阿毛。和睦、温暖的家庭给祥林嫂以新的希望和满足。
但不久,冷酷的社会又使其失子、丧夫,祥林嫂重陷入悲惨和苦痛中。

第四幕观音庙堂家破人亡的祥林嫂重回鲁府,由于两次丧夫,受人嘲弄和奚落,为了解脱
精神的重负,她倾其所有,求神赎罪。

祥林嫂自认为得到宽恕,高兴地加入鲁府过年祝福的行列。但鲁四老爷及其家人仍怒斥她
为不祥之物,将她推出门外。

人物分析:

1. 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
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
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
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 无言的抗议;对灵魂
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
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 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
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 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
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
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
走向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
“灵魂”的怀 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
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
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
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 度。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反对一 切改革与革命。他思
想上反动,尊奉封建伦理道德。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
持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祥林嫂,说她“败坏风 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准她沾
手,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元凶。

(3)小说中的 “我 ”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
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
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其软弱无能的一面。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
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4)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在旧社会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
毒害很深,又怀着善意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她相信天堂、 地狱之类的邪说,所
以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态度。至于她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也
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 罪”的办法,让她跳出苦海,并不是
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虽然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柳妈也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的样子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
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对她的厌恶之感,但从总体上 看,她还是同情祥林嫂
的。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火坑,这就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这正像丁玲同志
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 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
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写作技巧:

1. 采用了倒叙的结构方式
作者先写祥林嫂在“祝福”中悲惨死去的结局,接着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
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过渡叙写她的故事,这种先写结局再写事由 的写法,也叫做
“序幕回忆”。这种写法能造成强烈的悬念感,能激发读者对事由的猜测和追问,它能很好
地导入故事,抓捕读者的注意力,产生“牵牛入谷”(牵 着读者鼻子走)的效果。又因祥
林嫂死于“祝福”的氛围中,死于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
一个谬种!”的责备声中,死于人们“什 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的漠不
关心的回答中,故事从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令人心悸的气氛。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a.对比手法

按理“祝福”是一年中最祥和美好的时刻,而祥林嫂却死于这一时刻,鲜明的对比刹时给人
以巨大的感情冲击。小说开始写“祝福”的氛围,热闹中带有阴冷之气, 颇给人以不安不
祥之感。结末的祝福更带有一种阴寒的鬼气,昏暗重浊的社会,麻木冷漠的世人,惊悸难
安的心灵,这是鲁迅对恶浊社会的形象写照,借景写意,内 中表达了鲁迅对麻木不仁人
们的深刻批判,对腐朽没落社会的无情挞伐。

b. 比喻手法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鲁迅就用了几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来写祥林嫂的外貌,从而显示
出她的精神状态,以加深读者对她的印象。如“脸上瘦削不堪,……,仿佛 是木刻似的”、
“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影”、“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等句无不把一个受尽精神折磨的悲剧人物刻画得淋漓 尽致。

语言特色:

1. 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作者做到了让每个人的语言符合
各自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身份地位。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语 言,她在文中
话不多却打上了封建地主阶级逼她走上绝路的时代烙印,显示出了她的悲剧性格。她在儿
子阿毛死后,老是“直着眼睛”和别人讲孩子的故事,而且老 是重复“真的,我真傻”这句
话,这既是她对别人的倾诉,更是她内心的独白。这句傻话形象地表现了她遭到沉重打击
后精神陷于麻木的状态,贴切地反映了她急于 向人们诉说自己悲惨遭遇的心情,无法挽
回的懊恼,使这个受压榨和践踏的劳动妇女的悲剧更令人颤栗。再如鲁四老爷的语言,鲁
四老爷在文中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 君子,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形象。他的语言只寥
寥几句却很符合他的封建地主阶级身份地位。在听了祥林嫂被抢的过程后,他说了一句:
“可恶,然而……”, 这虽是一句不完整的话,但话中之意却十分明了:“可恶”的是祥林
嫂的婆婆,她这样枪人,闹得沸反盈天,影响了他家的声誉;“然而”一想到婆婆动手抓儿
媳是 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也就不必说什么了,这充分显示出他是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
上在说话。在得知祥林嫂去世的消息时,他毫不同情,而是高声大骂:“不迟不 早,偏要
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无不让人透过他的话看到了一个封建卫道士形
象。

2. 意味深长的炼句
如文中对祥林嫂道具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
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是一个逆挽式的句子,在这里鲁迅把“空 的”、“下端开
了裂”单独放在后面以加深对读者的印象:“空”的破碗表明她什么也没乞讨到,生活之凄
凉可想而知;“开了裂”的竹竿,则不仅表明她沦为乞丐 的时间很长,而且还表明她已经
虚弱到几乎把身体的全部重量都压在竹竿上,以致使它开了裂。如果按照顺装句的写法应
该是:“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空的破 碗;一手拄着一支下端开了裂的、比她还长的
长竹竿”。这样一来,空空如也的“破”碗、“开了裂”的长竹竿就不会在读者心中留下很深
的印象。

3.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语言

《祝福》写的是在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小镇上发生的事情。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是通过对
鲁镇这一典型的中国农村的习俗的描画来显现其地方色彩的。如文章第二自 然段“这是鲁
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
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煮熟之 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
在这类东西上,……,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
于男人,……”。这一大段关于鲁镇准备祝福,进 行祭祀的描写无不向我们读者传达了旧
中国农村的民俗风情:祭祀在旧中国农村是件头等大事,女人在祭祀期间只有忙的份,她
们是不配祭拜祖先的,“拜的只限于 男人”。再如作者在叙写祥林嫂的婚事中也让我们看
到了那时农村的习俗:祥林嫂第一次“结婚”,是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孩子。孩子的母
亲不过三十多岁, 做婆婆的竟然比媳妇大不了十岁,这种“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式的封建
包办婚姻正是旧中国农村的风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