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有言利瑪竇之來華,奠定天主教在中國傳播之基石。此說當否?試加評論。

(1) 引言:
1. 利瑪竇生平:1552 年出生/ 1571 年加入耶穌會/ 學習哲學、神學、天算/ 1582 年抵澳門/ 在華傳教 28 年/ 1610
年死於北京
2. 利瑪竇奠定天主教在中國傳教之基石,1605 年,北京天主教徒約二百人->其傳教方法為後繼者繼承,令
耶穌會傳教事業成功:康熙時:全國信徒達 27 萬
3. 同意
(2) 利瑪竇之傳教方法:
1. 注重漢化:
范禮安:習華語為教士在中國成功傳教的條件/ 所有教士來華前需在澳門習華語,例如羅明堅、利瑪竇
利瑪竇:習華語、改華名:西泰、穿華服:袈裟->儒服、習禮儀
-->打破與中國人之隔膜,另國民不會抗拒外人
-->後來龍華民、湯若望、南懷仁等亦仿效
評論:雖然注重漢化之方法並非利氏首先倡議,范禮安、羅明堅等傳教士之功績實需肯定,但將此法貫徹實行,實
自利瑪竇始(例如:葬於北京)
2. 天主教中國化:
利瑪竇:容許信徒尊孔祭祖/ 利用四書五經解釋天主教教義/ 「天主」、「上帝」等譯詞(等同儒家的天和上帝)
-->明白儒學在中國文化佔主流地位,不可取代,故行「附儒」、「補儒」、「超儒」之方法
-->徐光啟:「補儒正佛」(黃伯祿《正教奉褒》)/ 鄒元標《願學集》
-->其後龍華民反對,但卻不為其他教士認同
-->直至康熙時的禮義之爭為止,這些皆為耶穌會士所採用,康熙稱之為「利瑪竇規矩」
評論:有言利氏違反了天主教一神論之嚴謹教義,實乃埋下禮儀之爭的伏線,(中村久次郎:「以基督教之本義嚴密
觀之,利氏之調和法,乃功過相半。」)但這點值得商榷->概念上之分別、並無矛盾,加上如非將天主教中國化,亦
無康熙一朝的天主教之興盛,更無「禮儀之爭」之問題->方濟各會、多明尼會嫉妒耶穌會之成就和教皇不明中國傳
統文化特色所引起
3. 由上而下:
利瑪竇:西方科技:進入廣東肇慶/ 結交瞿太素、王忠銘、徐光啟、李之藻、楊庭筠/ 與龐迪我進京見神宗->准許在北
京傳教
-->明白中國社會結構特色,皇帝擁有絕對權力,士大夫對平民之影響甚鉅,令天主教由上層向下層推廣
-->崇禎末年,明室宮禁信教者達 540 人/ 與利氏交遊的中國名士達 130 人
-->龍華民:在熹宗、思宗朝與湯若望、鄧玉函等協助修曆、造炮->解除南京教禁
-->湯若望出任欽天監正十八年,賜光祿大夫,官階最高之遠臣
-->南懷仁亦曾供職欽天監
評論:有言利氏由上而下的傳教方法無可避免令教士參與政治,但這點值得商榷->例如利氏利用西洋玩意,令神
宗准其在北京傳教、龍華民:在熹宗、思宗朝與湯若望、鄧玉函等協助修曆、造炮->解除南京教禁;並非參與政治紛
爭,與後來「穆敬遠事件」、「蘇努事件」等參與皇位繼承紛爭於性質上實有不同
4. 以學輔教:
利瑪竇:自鳴鐘、西琴、《幾何原本》、《乾坤體義》、《坤輿萬國全圖》
-->滿足了當時一些士大夫探求“實學”的需要、先獲得他們的尊敬,再向他們傳教,藉科技以延攬人心
-->熊三拔:《泰西水法》;艾儒略:《職方外紀》、《幾何要法》;鄧玉函:《奇器圖說》;湯若望:《遠鏡說》
-->南懷仁 1678 寄回歐洲信:「用天文學裝飾起來的基督教易為高官們接受」
5. 啞式傳教:
1
利瑪竇:《交友論》、《天主實義》、《畸人十篇》
-->明白士大夫吸收知識的方法
6. 安分守己:
利瑪竇見神宗,進天主聖母像:「所獻寶像,以祝萬壽,以祈純嘏,佑國安民,實區區之忠悃也。」
-->避免皇帝猜疑其具有政治目的,獲取皇帝信任
-->故宮懋勤殿聖祖刪改西洋人摺
向上層統治者著手,透過其影響力,獲取傳教權,再向下層推廣 / 盡量避免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衝突,減少排斥-
->了解中國政治、社會、文化之特色->為後繼者奠定成功之傳教方法:康熙時:全國信徒達 27 萬
(3) 總結:
1. 向上層統治者著手,透過其影響力,獲取傳教權,再向下層推廣/ 盡量避免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衝突,減
少排斥-->了解中國政治、社會、文化之特色->為後繼者奠定成功之傳教方法:康熙時:全國信徒達 27 萬
2. 雖然部分評論指其所奠定之方法令日後出現禮儀之爭和雍正「穆敬遠事件」->不明白利瑪竇傳教方法之真

3. 同意

2
試述明清耶穌會士來華傳教之經過及其後遭受排斥之原因。

(1) 引言:
1. 新航路的發現/ 復興舊教勢力/ 擴展教區->耶穌會(1534 年羅耀拉成立)士來華
2. 傳教經過:明神宗時由利瑪竇奠定基礎->頂峰:康熙時:全國信徒達 27 萬->沒落:乾隆時(1757)被解

3. 其後遭受排斥之原因:從多次禁教之情況分析其因

(2) 傳教經過:
1. 1552 年起:外國傳教士不斷來華:沙勿略病逝於上川島 (1552)/ 范禮安要求增派傳教人手->成功在澳門
發展傳教事業,但卻未能深入內陸傳教
2. 1582 年:利瑪竇與羅明堅到廣東肇慶,1585 年建僊花寺
3. 1583-1595 年:廣東:華名、華服、華語、中國經、史/《山海輿地圖》、天文儀器、幾何學/ 結交名士:地方官員、
江蘇瞿太素
4. 1595-1600 年:南京、南昌:結交名士:王忠銘、郭仰風、李公濟、祝石林
5. 1601-1610 年:北京:與龐迪我進京見神宗:自鳴鐘、
《坤輿萬國全圖》、西琴、西洋油畫、
《天主經》、十字架、
反光鏡、耶穌及聖母像、三稜鏡等/ 與龍華民、龐迪我、熊三拔傳教/ 天主教三柱石:徐光啟、李之藻、楊庭筠/ 創
「天主教聖母會」/ 籌建大教堂/ 葬於北京
6. 1616 年:沈漼「參奏遠夷」->南京教禁/ 清兵入侵,熹宗命龍華民、湯若望造炮/ 祟禎命龍華民與湯若望、
鄧玉函等協助徐光啟編成「崇禎曆書」、造炮-->教禁解除/ 崇禎末年,明室宮禁信教者達 540 人
7. 1644 年:滿清入關,順治重用教士/ 湯若望出任欽天監正十八年,賜光祿大夫,官階最高之遠臣/ 順治年
間,全國領洗信徒達十五萬
8. 1661 年:楊光先奏劾湯若望/ 「闢邪論」->禁教
9. 1669 年:康熙以南懷仁為欽天監正/ 禮部禁教/ 教士仍可自由活動
10.1692 年:康熙利用教士造炮/ 繪製中國地圖/ 協助尼布楚條約談判,担任翻譯員,張誠、徐日昇之貢獻受朝
廷肯定->廢除禁令
11.1717 年:禮儀之爭->除耶穌會士外,其他教士被逐
12.1723 年:耶穌會士穆敬遠參與宮廷鬥爭->禁教,只許供職欽天監教士留京
13.1736 年:郎世寧、戴進賢、蔣友仁等受乾隆禮遇/ 乾隆禁教
14.1775 年:禮儀之爭結束->耶穌會解散

小結:
1. 1582-1610:傳教事業奠定基礎
2. 1610-1717:雖有多次禁教,迅速發展->康熙年間,全國信徒增至二十七萬
3. 1717-1775:沒落:雍正與乾隆禁教、禮儀之爭->全國各地排教不斷

(3) 其後遭受排斥之原因:
1. 政治因素:
(a) 西洋人侵佔澳門、台灣、爪哇、菲律賓/ 以天主教為入侵之工具->「南京教案」:沈漼「參奏遠夷」/ 楊
光先:「闢邪論」
(b) 威脅皇位:「穆敬遠事件」、「蘇努事件」
(c) 威脅治權:「禮儀之爭」->教權 vs 治權
3
2. 文化因素:
(a) 「禮儀之爭」:造物主之譯詞:「天」、「上帝」/ 祭孔祀祖:尊敬 vs 偶像崇拜
(b) 教義:平等 vs「綱常倫理」
(c) 一神論 vs 佛教、道教
3. 經濟因素:
利馬竇、湯若望、南懷仁等,均能生活樸素嚴正/ 其後教士的衣服是最好的料子做,他們都是乘轎、騎馬,並且帶着許多隨
從->懷疑其經濟來源《樟海紀遊》
4. 社會因素:
天主教儀式在中國人眼中成了傷風敗俗之舉:例:告解、領洗、領聖體、擦聖油

(4) 總結:
1. 社會因素較次要:因由始至終並無改變其儀式,為何從前並未引起排斥?
2. 經濟因素重要性亦不大:多次禁教之原因、官員之參奏皆未提及此項
3. 文化因素較重要:南京教案、楊光先事件、禮部禁教、禮儀之爭(1635-1742)均提及天主教破壞中國禮教
4. 政治因素亦重要:皇帝最關心皇位和權力之問題:「穆敬遠事件」、「蘇努事件」、禮儀之爭(1635-1742)

4
試述明末耶穌會士來華之後的傳教方式,並言其對中國學術之貢獻。
(1) 引言:
1. 新航路的發現/ 復興舊教勢力/ 擴展教區->耶穌會(1534 年羅耀拉成立)士來華
2. 傳教方式:盡量配合中國文化/ 由利瑪竇奠定->成功:康熙時:全國信徒達 27 萬
3. 「文化是生長的,它需要外界的營養,並如它需要原來的土壤和水分。」(林治平語)->影響中國學術甚鉅
(2) 傳教方式:
1. 注重漢化:
范禮安:習華語為教士在中國成功傳教的條件/ 所有教士來華前需在澳門習華語,例如羅明堅、利瑪竇
利瑪竇:習華語、改華名:西泰、穿華服:袈裟->儒服、習禮儀
-->打破與中國人之隔膜,另國民不會抗拒外人
2. 天主教中國化:
利瑪竇:容許信徒尊孔祭祖/ 利用四書五經解釋天主教教義/「天主」、
「上帝」等譯詞(等同儒家的天和上帝)/ 直至康熙
時的禮義之爭為止,這些皆為耶穌會士所採用,康熙稱之為「利瑪竇規矩」
-->明白儒學在中國文化佔主流地位,不可取代,故行「附儒」、「補儒」、「超儒」之方法
-->徐光啟:「補儒正佛」(黃伯祿《正教奉褒》)/ 鄒元標《願學集》
3. 由上而下:
利瑪竇:西方科技:進入廣東肇慶/ 結交瞿太素、王忠銘、徐光啟、李之藻、楊庭筠/ 與龐迪我進京見神宗->准許在北
京傳教
龍華民:在熹宗、思宗朝與湯若望、鄧玉函等協助修曆、造炮->解除南京教禁
-->明白中國社會結構特色,皇帝擁有絕對權力,士大夫對平民之影響甚鉅,令天主教由上層向下層推廣
-->崇禎末年,明室宮禁信教者達 540 人/ 與利氏交遊的中國名士達 130 人
4. 以學輔教:
利瑪竇:自鳴鐘、西琴、《幾何原本》、《乾坤體義》、《坤輿萬國全圖》
熊三拔:《泰西水法》
艾儒略:《職方外紀》、《幾何要法》
鄧玉函:《奇器圖說》
湯若望:《遠鏡說》
-->滿足了當時一些士大夫探求“實學”的需要、先獲得他們的尊敬,再向他們傳教,藉科技以延攬人心
5. 啞式傳教:
利瑪竇:《交友論》、《天主實義》、《畸人十篇》
-->明白士大夫吸收知識的方法
6. 安分守己:
利瑪竇見神宗,進天主聖母像:「所獻寶像,以祝萬壽,以祈純嘏,佑國安民,實區區之忠悃也。」/ 故宮懋勤殿聖
祖刪改西洋人摺
-->避免皇帝猜疑其具有政治目的,獲取皇帝信任
小結:向上層統治者著手,透過其影響力,獲取傳教權,再向下層推廣 / 盡量避免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衝突,減少
排斥-->了解中國政治、社會、文化之特色
(3) 對中國學術之貢獻:
1. 自然科學之傳入:
(a) 天文曆法:利瑪竇:天文儀器、批評大統、回回曆法、 《渾蓋通憲圖說》/龍華民與湯若望、
《乾坤體義》、
鄧玉函等協助徐光啟編成「崇禎曆書」/ 熊三拔《表度說》
(b) 地理: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艾儒略《職方外紀》、《西方答問》
5
(c) 數學:利瑪竇:《乾坤體義》、《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圓容較義》/ 湯若望《新法算書》
(d) 《西國記法》/ 艾儒略《性學悔述》/ 鄧玉函《人身說概》
生物、醫藥:利瑪竇:《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
(e) 物理器械:利瑪竇:自鳴鐘/ 熊三拔《泰西水法》/ 鄧玉函《奇器圖說》/ 龍華民、湯若望、南懷仁造炮
2. 其他西學的傳入:
(a) 宗教哲學:利瑪竇:《天主實義》、「闢佛論」/ 傅汎際《名理探》/ 艾儒略《西學凡》
(b) 音樂美術:利瑪竇:天主圖像、聖母像、西琴、《天主聖像略說》、《西琴曲意》
(c) 語言文字:利瑪竇:《西字奇跡》、《平常問答詞意》
3. 學術研究領域擴闊:
奇技淫巧->實學
->古代科學典籍之整理(如校輯《算經十書》)
->研究西方科學(乾嘉學者多兼天文地理)
4. 新方法研究學術:張蔭麟《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
理學束書不觀->客觀(梁啟超:「清代學術,為厭倦主觀的冥想傾向客觀的考察。」
經學僵化->懷疑+歸納法->考據學
5. 翻譯:明清之際在華譯著出版之書至少有四百餘種

(4) 總結:
1. 中國重新重視實學: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智識線和外國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
第一次,明末的曆算學便是第二次。」
. 2. 中國學術研究方法之改變:考據學

6
利瑪竇來華傳教,開拓多年而卒能成功,何以後繼的傳教士卻以失敗告終?試分析之。
(1) 引言:
1. 利瑪竇生平:1552 年出生/ 1571 年加入耶穌會/ 學習哲學、神學、天算/ 1582 年抵澳門/ 在華傳教 28 年/ 1610
年死於北京
2. 利瑪竇奠定天主教在中國傳教之基石,1605 年,北京天主教徒約二百人->成功:康熙時:全國信徒達
27 萬;但 1717 年起開始沒落,至 1775 年耶穌會更被解散
3. 現分析其原因
(2) 利瑪竇成功的原因:
1. 注重漢化:
利瑪竇:習華語、改華名:西泰、穿華服:袈裟->儒服、習禮儀
-->打破與中國人之隔膜,另國民不會抗拒外人
2. 天主教中國化:
利瑪竇:容許信徒尊孔祭祖/ 利用四書五經解釋天主教教義/「天主」、
「上帝」等譯詞(等同儒家的天和上帝)/ 直至康熙
時的禮義之爭為止,這些皆為耶穌會士所採用,康熙稱之為「利瑪竇規矩」
-->明白儒學在中國文化佔主流地位,不可取代,故行「附儒」、「補儒」、「超儒」之方法
-->徐光啟:「補儒正佛」(黃伯祿《正教奉褒》)/ 鄒元標《願學集》
3. 由上而下:
利瑪竇:西方科技:進入廣東肇慶/ 結交瞿太素、王忠銘、徐光啟、李之藻、楊庭筠/ 與龐迪我進京見神宗->准許在北
京傳教
龍華民:在熹宗、思宗朝與湯若望、鄧玉函等協助修曆、造炮->解除南京教禁
-->明白中國社會結構特色,皇帝擁有絕對權力,士大夫對平民之影響甚鉅,令天主教由上層向下層推廣
-->崇禎末年,明室宮禁信教者達 540 人/ 與利氏交遊的中國名士達 130 人
4. 以學輔教:
利瑪竇:自鳴鐘、西琴、《幾何原本》、《乾坤體義》、《坤輿萬國全圖》
熊三拔:《泰西水法》
艾儒略:《職方外紀》、《幾何要法》
鄧玉函:《奇器圖說》
湯若望:《遠鏡說》
-->滿足了當時一些士大夫探求“實學”的需要、先獲得他們的尊敬,再向他們傳教,藉科技以延攬人心
5. 啞式傳教:
利瑪竇:《交友論》、《天主實義》、《畸人十篇》
-->明白士大夫吸收知識的方法
6. 安分守己:
利瑪竇見神宗,進天主聖母像:「所獻寶像,以祝萬壽,以祈純嘏,佑國安民,實區區之忠悃也。」/ 故宮懋勤殿聖
祖刪改西洋人摺
-->避免皇帝猜疑其具有政治目的,獲取皇帝信任
小結:向上層統治者著手,透過其影響力,獲取傳教權,再向下層推廣 / 盡量避免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衝突,減少
排斥-->了解中國政治、社會、文化之特色->成功:康熙時:全國信徒達 27 萬
(3) 多次禁教分析後繼傳教士失敗之因:
1. 政治因素(由上而下、安分守己):
(a) 西洋人侵佔澳門、台灣、爪哇、菲律賓/ 以天主教為入侵之工具->「南京教案」:沈漼「參奏遠夷」/ 楊
光先:「闢邪論」
7
(b) 威脅皇位:「穆敬遠事件」、「蘇努事件」
(c) 威脅治權:「禮儀之爭」->教權 vs 治權
評論:有言利氏由上而下的傳教方法無可避免令教士參與政治,但這點值得商榷->例如利氏利用西洋玩意,令神
宗准其在北京傳教、龍華民:在熹宗、思宗朝與湯若望、鄧玉函等協助修曆、造炮->解除南京教禁;並非參與政治紛
爭,與後來「穆敬遠事件」、「蘇努事件」等參與皇位繼承紛爭於性質上實有不同
2. 文化因素(天主教中國化):
(a) 「禮儀之爭」:造物主之譯詞:「天」、「上帝」/ 祭孔祀祖:尊敬 vs 偶像崇拜
(b) 教義:平等 vs「綱常倫理」
(c) 一神論 vs 佛教、道教
評論:有言利氏違反了天主教一神論之嚴謹教義,實乃埋下禮儀之爭的伏線,(中村久次郎:「以基督教之本義嚴密
觀之,利氏之調和法,乃功過相半。」)但這點值得商榷->概念上之分別、並無矛盾,加上如非將天主教中國化,亦
無康熙一朝的天主教之興盛,更無「禮儀之爭」之問題->方濟各會、多明尼會嫉妒耶穌會之成就和教皇不明中國傳
統文化特色所引起
3. 以學輔教對皇帝之吸引力減弱:
利氏成功、南京教案(熹宗:命龍華民、陽瑪諾等造炮崇禎:命湯若望設局造炮、命徐光啟領導傳教士修曆->天主教
恢復傳教)、楊光先事件和禮部禁教(1669(康熙八年):重用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造炮->天主教恢復傳教),因為明
末時有滿清和民變之威脅,清初則天下未統一,有南明、三藩、台灣等勢力,所以有借助西洋科技之需要;但雍正、
乾隆時,天下己定,海外昇平,對西洋科技之需要減低,所以雍正對西洋科技並無好感,而乾隆亦只視之為玩樂之
技藝,故未能延續以學輔教之作用
4. 經濟因素:
利馬竇、湯若望、南懷仁等,均能生活樸素嚴正/ 其後教士的衣服是最好的料子做,他們都是乘轎、騎馬,並且帶着許多隨
從->懷疑其經濟來源《樟海紀遊》
5. 社會因素:
天主教儀式在中國人眼中成了傷風敗俗之舉:例:告解、領洗、領聖體、擦聖油

(4) 總結:
1. 社會因素較次要:因由始至終並無改變其儀式,為何從前並未引起排斥?
2. 經濟因素重要性亦不大:多次禁教之原因、官員之參奏皆未提及此項
3. 文化因素較重要:南京教案、楊光先事件、禮部禁教、禮儀之爭(1635-1742)均提及天主教破壞中國禮教
4. 政治因素亦重要:皇帝最關心皇位和權力之問題:「穆敬遠事件」、「蘇努事件」、禮儀之爭(1635-1742)
-->後繼傳教士未能繼承獲取統治者信任和避免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衝突這兩項利瑪竇能成功傳教的最重要因素,
令天主教於中國之傳播趨於沒落

8
試述馬禮遜於十九世紀來華傳教之經過及其對當時社會之影響。

(1) 引言:
1. 馬禮遜:1782 年生於英國倫敦/ 1804 年向倫敦傳道會申請來華傳教/ 1806 年繞道美國來華/ 在華傳教 26
年/ 1834 年病逝於廣州
2. 「文化是生長的,它需要外界的營養,並如它需要原來的土壤和水分。」(林治平語)->影響當時中國社會甚

(2) 馬禮遜來華傳教之經過:
180 經澳門抵廣州/ 居住於貨棧/ 學習中文
7
180 東印度公司翻譯員/ 進出廣州傳教 /翻譯工作
9
181 譯《使徒行傳》
0
181 譯《路加福音》、編《宣道冊子》、《真道問答》
1
181 倫敦傳道會派米憐牧師抵澳,再轉往馬六甲傳教(原因?)
3
181 為蔡高洗禮
4
181 出版《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5
181 為梁發洗禮/ 陪英使阿美士德見嘉慶帝,未獲接見/ 轉往馬六甲傳教(原因?)
6
181 與米憐合辦英華書院
8
181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頒授神學博士學位
7
181 完成翻譯《新舊約聖經》/ 蔡高死於澳門
9
182 米憐死/ 完成《華英字典》
2
182 回英/ 提交《中國簡史》/ 推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參加巴黎舉行東方研究學者會議
4 / 建議設立東方語文學校、在牛津、劍橋大學設立中文講座/ 組織婦女傳教促進

182 重回澳門
6
182 重回廣州/ 要求新教教會不分宗派派人來華傳教
7
183 美國教士裨治文、雅裨利抵廣州
0
183 病逝於廣州
4
小結:
1. 由於滿清採閉關政策:艱辛、秘密傳教;
2. 由下而上傳教
3. 不拘泥於教派之別
->為基督教在華之傳播展開序幕,影響當時社會甚鉅

(3) 對當時社會之影響:
1. 中國基督教之開創者:
2. 克苦傳教/ 統一各教派

9
 後繼傳教士繼承、發展
 引發教士來華:裨治文、雅裨利、麥都思、衛三畏、理雅各、李提摩太、林樂知
 1899—85000 基督徒
2. 開啟教會辦學的風氣:
 英華書院:教會辦學的風氣:
 平民受教育、女子受教育->1844:阿爾德女士在寧波創立女子學校/ 1865:英國浸信會於山東
辦廣文書院,即日後齊魯大學 / 1865:美國聖公會於上海辦聖約翰書院,即日後聖約翰大學 /
1866:美國監理會於北京辦匯文書院、即日後燕京大學/
 基督協會、益智會、馬禮遜教育會->開啟新式教育:西式科學、外語、宗教->戊戌時期「京師大學
堂」模仿教會大學/ 1903 晚清改革,全面引入基督教西式教育
3. 中西文化交流:
《中國簡史》/《新舊約聖經》、
《華英字典》/ 推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參加巴黎舉行東方研究學者會議/ 建議設立東方語文
學校、在牛津、劍橋大學設立中文講座/ 《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提倡研究中國文化/ 介紹西方文化
->後繼傳教士仿效
->中國文化西傳:牛津大學中文系教授理雅各譯《四書》
->西方文化東傳:李提摩太:廣學會/《泰西新史攬要》、
《中西四大政》、 《列國變通興盛記》/《萬國公
《時事新論》、
報》
->華人研究西方文化:華人研究西方文化:李善蘭、徐燾—科學、數學;康有為、梁啟超、王韜—政教、文化;嚴復
—翻譯;詹天佑—鐵路
4. 太平天國之仿效:
傳教小冊子《勸世良言》
->男女平等、「天朝田畝制度」與基督教教義相近
5. 對中國語文之影響
白話文編刊物單張->新文化運動
羅馬拼音法->「國語拼音」->取代「反切讀音法」;1918 統一國語
(4) 總結:
並不局限於馬禮遜之工作->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教育制度、平等思想、宗教、語言等改變

10
明清兩代天主教及基督教在華之傳教事業,多以利瑪竇及馬禮遜為代表,其故安在?試詳述之。

(一)引言:
1. 利瑪竇:1552 年出生/ 1571 年加入耶穌會/ 學習哲學、神學、天算/ 1582 年抵澳門/ 在華傳教 28 年/ 1610 年死
於北京
2. 馬禮遜:1782 年生於英國倫敦/ 1804 年向倫敦傳道會申請來華傳教/ 1806 年繞道美國來華/ 在華傳教 26
年/ 1834 年病逝於廣州
3. 明清兩代天主教及基督教在華之傳教事業,多以利瑪竇及馬禮遜為代表->現從二人之成就和貢獻分析當
中原由

(二) 內容:
1. 宗教方面之代表性:
(a) 利瑪竇:中國天主教之傳播奠定基礎:
創新方法:天主教中國化、漢化、由上而下等->後繼傳教士之努力發展
1605(萬曆三十三年)北京天主教徒約二百人->崇禎末年,明室宮禁信教者達 540 人->順治年間,全國
領洗信徒達十五萬->康熙年間,全國信徒增至二十七萬
在全國各地開展教區
(b) 馬禮遜:中國基督教之開創者:
克苦傳教/ 統一各教派
->後繼傳教士繼承、發展
->引發教士來華:裨治文、雅裨利、麥都思、衛三畏、理雅各、李提摩太、林樂知
->1899—85000 基督徒
2. 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之代表性:
 利瑪竇:
 西學東傳:
 天文曆法:天文儀器、批評大統、回回曆法、《乾坤體義》、《渾蓋通憲圖說》
 地理:《坤輿萬國全圖》
 數學:《乾坤體義》、《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圓容較義》
 生物、醫藥:《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西國記法》
 物理器械:自鳴鐘
 宗教哲學:《天主實義》、「闢佛論」
 音樂美術:天主圖像、聖母像、西琴、《天主聖像略說》、《西琴曲意》
 語言文字:《西字奇跡》、《平常問答詞意》
 東學西傳:翻譯《四書》->啟蒙運動之先聲
 自然科學之傳入:
 利瑪竇:直接/學術研究領域擴闊:
 奇技淫巧->實學
 ->古代科學典籍之整理(如校輯《算經十書》)
 ->研究西方科學(乾嘉學者多兼天文地理)
 新方法研究學術:
 利瑪竇:張蔭麟《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
 理學束書不觀->客觀(梁啟超:「清代學術,為厭倦主觀的冥想傾向客觀的考察。」
 經學僵化->懷疑+歸納法->考據學
 馬禮遜:
 西學東傳:
 譯《新舊約聖經》、《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編《宣道冊子》、《真道問答》
 編《華英字典》
 《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 英華書院
 東學西傳:參加巴黎舉行東方研究學者會議
 建議設立東方語文學校、在牛津、劍橋大學設立中文講座
 間接,功在開啟教士於溝通中西文化之風氣->丁韙良在同文館中增加物理學、天文學及數學等課
程;翻譯《天道溯源》、 《機械大業篇》/ 包爾騰、傅雅蘭提倡研究西方科學/ 丁韙良任京師
《格物測算》、
大學堂總教習,李提摩太、林樂知任教,當中設有天文算學館、格致館、化學館、工程館、醫學館、律學
館/ 華人研究西方文化之風:李善蘭、徐燾—科學、數學;康有為、梁啟超、王韜—政教、文化;嚴復—
翻譯;詹天佑—鐵路
 英華書院
 ->開啟新式教育:西式科學、外語、宗教->戊戌時期「京師大學堂」模仿教會大學/ 1903 晚
清改革,全面引入基督教西式教育
 語言文字之改革:
 白話文編刊物單張->新文化運動
 羅馬拼音法->「國語拼音」->取代「反切讀音法」;1918 統一國語
3. 社會方面之代表性:

11
 馬禮遜
 開啟教會辦學的風氣:英華書院
 ->開啟教會辦學的風氣:平民受教育、女子受教育->1844:阿爾德女士在寧波創立女子
學校/ 1865:英國浸信會於山東辦廣文書院,即日後齊魯大學/ 1865:美國聖公會於上海辦
聖約翰書院,即日後聖約翰大學/ 1866:美國監理會於北京辦匯文書院、即日後燕京大學/ 基
督協會、益智會、馬禮遜教育會
 平等思想之傳入:傳教小冊子《勸世良言》
 ->男女平等、「天朝田畝制度」與基督教教義相近

總結:
1. 李定一《中國近代史》:「(利瑪竇為)來中國的外人中,學問最好,道德最高,影響最大的一人。」
2. 王治心:馬禮遜為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開山祖/ 溝通中西文化的先導者
3. 兩人均

12
試比較利瑪竇、馬禮遜來華傳教之成就。

(1) 引言:
1. 利瑪竇:1552 年出生/ 1571 年加入耶穌會/ 學習哲學、神學、天算/ 1582 年抵澳門/ 在華傳教 28 年/ 1610 年死
於北京
2. 馬禮遜:1782 年生於英國倫敦/ 1804 年向倫敦傳道會申請來華傳教/ 1806 年繞道美國來華/ 在華傳教 26
年/ 1834 年病逝於廣州
3. 「文化是生長的,它需要外界的營養,並如它需要原來的土壤和水分。」(林治平語)->二人均有鉅大成就-
>比較

(2) 內容:
1. 宗教:
(a) 利瑪竇:中國天主教之傳播奠定基礎:
方法:天主教中國化、漢化、由上而下等->後繼傳教士之努力發展
1605(萬曆三十三年)北京天主教徒約二百人->崇禎末年,明室宮禁信教者達 540 人->順治年間,全國領洗信徒
達十五萬->康熙年間,全國信徒增至二十七萬
(b) 馬禮遜:中國基督教之開創者:
克苦傳教/ 統一各教派
->後繼傳教士繼承、發展
->引發教士來華:裨治文、雅裨利、麥都思、衛三畏、理雅各、李提摩太、林樂知
->1899—85000 基督徒
(c) 比較:
(i) 初期:利瑪竇較成功:合法傳教,崇禎末年,明室宮禁信教者達 540 人,在全國各地開展教區
vs 馬禮遜較艱苦:秘密傳教,死時教徒只有十人,傳播範圍只局限於澳門、廣州
(ii) 後期:天主教沒落:禮儀之爭,皇帝閉關 vs 基督教發展迅速:南京條約開放港口,炮艦政策
(iii) 教派分裂:天主教:耶穌會 vs 方濟各會、多明尼會 vs 教派合一:基督教
2. 中西文化交流:
(a) 利瑪竇:西學東傳:
天文曆法:天文儀器、批評大統、回回曆法、《乾坤體義》、《渾蓋通憲圖說》
地理:《坤輿萬國全圖》
數學:《乾坤體義》、《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圓容較義》
生物、醫藥:《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西國記法》
物理器械:自鳴鐘
宗教哲學:《天主實義》、「闢佛論」
音樂美術:天主圖像、聖母像、西琴、《天主聖像略說》、《西琴曲意》
語言文字:《西字奇跡》、《平常問答詞意》
(ii) 東學西傳:
翻譯《四書》->啟蒙運動之先聲
(b) 馬禮遜:
(i) 西學東傳:
譯《新舊約聖經》、《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編《宣道冊子》、《真道問答》
編《華英字典》
13
《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英華書院
(ii) 東學西傳:
參加巴黎舉行東方研究學者會議
建議設立東方語文學校、在牛津、劍橋大學設立中文講座
(c) 比較:
(i) 自然科學之傳入:
利瑪竇:直接/學術研究領域擴闊:
奇技淫巧->實學
->古代科學典籍之整理(如校輯《算經十書》)
->研究西方科學(乾嘉學者多兼天文地理)
vs
馬禮遜:間接,功在開啟教士於溝通中西文化之風氣->丁韙良在同文館中增加物理學、天文學及數學等課程;翻
譯《天道溯源》、 《機械大業篇》/ 包爾騰、傅雅蘭提倡研究西方科學/ 丁韙良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李提摩
《格物測算》、
太、林樂知任教,當中設有天文算學館、格致館、化學館、工程館、醫學館、律學館/ 華人研究西方文化之風:李善蘭、徐
燾—科學、數學;康有為、梁啟超、王韜—政教、文化;嚴復—翻譯;詹天佑—鐵路
(ii) 新方法研究學術:
利瑪竇:張蔭麟《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
理學束書不觀->客觀(梁啟超:「清代學術,為厭倦主觀的冥想傾向客觀的考察。」
經學僵化->懷疑+歸納法->考據學
vs
馬禮遜:?
(iii) 教育制度之改革:
利瑪竇:?(主要向知識分子講學)
vs
馬禮遜:英華書院
->開啟新式教育:西式科學、外語、宗教->戊戌時期「京師大學堂」模仿教會大學/ 1903 晚清改革,全
面引入基督教西式教育
(iv) 語言文字之改革:
利瑪竇:
西字奇跡》、《平常問答詞意》->引入拉丁注音和羅馬注音
vs
馬禮遜:
白話文編刊物單張->新文化運動
羅馬拼音法->「國語拼音」->取代「反切讀音法」;1918 統一國語

3. 社會方面:
(1) 開啟教會辦學的風氣:
利瑪竇:?
vs
馬禮遜:英華書院
->開啟教會辦學的風氣:平民受教育、女子受教育->1844:阿爾德女士在寧波創立女子學校/
14
1865:英國浸信會於山東辦廣文書院,即日後齊魯大學/ 1865:美國聖公會於上海辦聖約翰書院,
即日後聖約翰大學/ 1866:美國監理會於北京辦匯文書院、即日後燕京大學/ 基督協會、益智會、馬
禮遜教育會
(2) 平等思想之傳入:
利瑪竇:?
vs
馬禮遜:
傳教小冊子《勸世良言》
->男女平等、「天朝田畝制度」與基督教教義相近
-->由於利氏採由上而下的傳教方法,所以對社會之影響較小
(3) 總結:
1. 李定一《中國近代史》:「(利瑪竇為)來中國的外人中,學問最好,道德最高,影響最大的一人。」->天主教植根
於中國/ 溝通中西文化交流/ 開啟國人之科學知識
2. 王治心:馬禮遜為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開山祖/ 溝通中西文化的先導者
3. 兩人均對中國有鉅大貢獻為明清兩代天主教及基督教在華之傳教事業之代表人物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