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5

T

A
Taiwan Watch Vol.12, No.2 第十二卷第二期
I
W
生態村的定義是「規模適度的聚落,功能完備,能滿足居住 A
者的基本需求;此地居住者的活動皆無害地融入自然環境, N

讓其得以健康發展,並且成功存續到無止盡的未來。」 W
A
T
--Robert Gilman C
H

季刊
2
0
2010 夏季號
1
0










開心農場與永續生活
看 印度 從混沌到黎明 台灣 社區貨幣 花錢。幫 消費 在地食物經濟學


吉拉卡樣的開心農場:


美國 生態社區桃花源 原民 契機與困境
轉型 金錢,新的開始(上)


心 日本 真正幸福的社會 樂活 天清月明人清明
Taiwan Watch 日本幸福會的研鑽生活體驗與實踐
website: http://www.taiwanwatch.org.tw
Taiwan Watch 看守台灣季刊│2010夏季號│第12卷第2期

目錄
編輯草堂
02 社論 政府應儘速淘汰含氯有機物質的使用

專題企劃:開心農場與永續生活
04 從混沌到黎明 ◎文/Raven LeFay 譯/羅允佳
田園生活

Contents
11 生態社區桃花源 ◎羅允佳 天清月明人清明
56
真正幸福的社會 ◎義工小編
19
日本幸福會的研鑽生活體驗與實踐 ◎黎振君

28 社區貨幣 花錢。幫 ◎江慧儀、羅允佳

33 吉拉卡樣部落的開心農場:契機與困境 ◎謝若蘭、吳慧馨

環境資訊
綠色思潮 1
10 永續生活從何做起?
在地食物經濟學
41
◎文/Sarah DeWeerdt 譯/羅允佳
40 國民信託一股119元
買國土救生態
金錢,新的開始(上)
中科三期停工爭議 47
55 ◎文/Charles Eisenstein 譯/林震洋
環保署與民間團體打筆仗

編話
在捷運車廂裡,無意中聽到一對高中學子談論臉書的知名遊戲「開心農場」,說他們要在一
夜之間播種並收割多少玉米,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心裡不禁感慨,是不是我們從小所受的競爭
式教育,讓我們很容易沉迷於數字上的虛幻成就,就像五、六年級的中生代,有許多人當年也
曾沉迷於角色扮演遊戲「三國志」一般?
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的人口,每個人小時候,都有或多或少的抱負,然而這個世界仍然
年復一年地往不永續的方向運轉,這是因為太多人在學校裡,以一百點、一百分的數字滿足
心裡的夢想,同時消磨時光;出社會後,以銀行帳目的數字來成就自己,然而當年對於田園
的想望,或者扮演英雄、鋤強扶弱的憧憬,卻始終沒有勇氣去實踐;而時間卻悄悄溜走了!
與其讓這些數字填滿我們的人生,何不真正扛起鋤頭,親自體驗泥土的芬芳?人們其實是
可以過著不一樣、更簡單,但更永續、更愉悅的生活。就讓本期季刊來告訴你這近在咫尺的
桃花源。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政府應儘速淘汰含氯有機物質的使用
謝和霖
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報導,台塑仁武廠場址土壤及地下水遭到含氯有機物質的嚴重污染,其中地下水
的1,2-二氯乙烷(英文簡稱EDC,為VCM廠的中間產物,是人類可能致癌物)的污
染濃度高達管制標準30萬倍,而已知為肝癌致癌物的氯乙烯(簡稱VCM,為3號塑膠PVC的單
體),亦有高達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之975倍者,令人瞠目結舌。不論污染原因是人為蓄意、
或是管線設備年久失修造成洩漏等人為疏失,這起污染事件不應視為單一個案而僅依循現行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機制來處理,更應該拉高到產業政策上來檢視。

氟、氯、溴等鹵素家族元素,在現行石化產業佔有重要地位,業者將這些元素與碳氫化
合物反應,合成各種含氯有機物質,廣泛應用於塑膠製品、清潔溶劑、冷煤…等等,早期更
大量運用於農藥。然而在自然界中,這些元素鮮少與碳氫元素結合而以有機物狀態存在,而
是與金屬元素結合而以無機物狀態存在,因此這些人為製成或無心造成的含氯有機物質,常
2
常具有毒性,如斯德哥爾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首批列入管制的有機物質(包括世紀之毒
戴奧辛)全含有氯,第二批列入管制的有機物質也都是含有氟、氯或溴等的化學物質。即使
沒有毒性,卻也常有其他危害,如做為冷煤的氟氯碳化物為臭氧層殺手與溫室氣體,取而代
之的氫氟碳化物則仍不脫其強力溫室氣體的本質。

在石油越來越稀少的今天,人類顯然不應該將這麼珍貴的資源,用來產生這些會毒害或
破壞環境生態的物質。因此現行的石化政策,除了不應該再一味地強調競爭力、市佔率與經
濟規模,以讓這些珍貴資源留在地底下久一點給後代子孫慢慢用外,更應思考如何讓這些於
地底下經過幾千萬年特殊條件的孕育才形成的資源,做最有利於人類與自然生態的使用,如
此才不枉其價值。

有鑑於此,政府應該開始著手淘汰含氯有機物質的使用,並從已廣泛造成環境污染危害
的物質開始,如PVC等含氯塑膠、廣泛用於各種工業的含氯有機溶劑以及用於冷煤的含氟氣
體。這任務除了環保署責無旁貸,必須在毒物管制上加緊腳步外,經濟部更應以此為己任,
為產業政策注入前瞻、綠色的新思維,而不是只知道依促產條例(或現在的產創條例)給財
團補助,並配合財團大力推動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卻不知道更應該依工廠管理輔導法第
十七條,應基於資源合理利用及生態環境及公共利益之維護,停止受理這些製造含氯有機物
質的工廠之新設與擴充,同時訂定積極時程,強制既有工廠減產並進而停止生產,以促進國
人健康,減少健保支出。
台塑仁武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情形
﹝整理自高雄縣政府公告,僅取超過管制標準之項目﹞
1. 土壤污染
樣品編號 檢測項目 管制標準 檢測值 倍數 濃度單位
PL8016001 總有機碳 0.1 0.33 3.3 %
1,2二氯乙烷 8 6,060 757.5 mg/kg
四氯乙烯 10 16.5 1.7 mg/kg
氯乙烯 10 29.3 2.9 mg/kg
PL8016002 總有機碳 0.1 0.43 4.3 mg/kg
順1,2二氯乙烯 7 18.3 2.6 mg/kg
氯乙烯 10 10.6 1.1 mg/kg

2. 地下水污染
樣品編號 檢測項目 管制標準 檢測值 倍數 濃度單位
PGA008201 1,1二氯乙烯 0.07 4.31 61.6 mg/L

社 論
四氯化碳 0.05 0.0696 1.4 mg/L
順1,2二氯乙烯 0.7 2.2 3.1 mg/L
二氯甲烷 0.05 960 19,200.0 mg/L
四氯乙烯 0.05 2.16 43.2 mg/L
三氯乙烯 0.05 0.12 2.4 mg/L
氯乙烯 0.02 0.947 47.4 mg/L
PGA008202 1,1二氯乙烯 0.07 4.73 67.6 mg/L
四氯化碳 0.05 0.098 2.0 mg/L 3
順1,2二氯乙烯 0.7 3.26 4.7 mg/L
二氯甲烷 0.05 1,120 22,400.0 mg/L
四氯乙烯 0.05 3.56 71.2 mg/L
三氯乙烯 0.05 0.18 3.6 mg/L
氯乙烯 0.02 1.49 74.5 mg/L
PG9013101 1,1,2三氯乙烷 0.05 8.58 171.6 mg/L
1,1二氯乙烯 0.07 1.09 15.6 mg/L
1,2二氯乙烷 0.05 11,200 224,000.0 mg/L
苯 0.05 3.59 71.8 mg/L
氯仿 1 16.1 16.1 mg/L
順1,2二氯乙烯 0.7 2.11 3.0 mg/L
二氯甲烷 0.05 1.19 23.8 mg/L
四氯乙烯 0.05 2.51 50.2 mg/L
三氯乙烯 0.05 4.12 82.4 mg/L
氯乙烯 0.02 14.3 715.0 mg/L
PG9013102 1,1,2三氯乙烷 0.05 8.2 164.0 mg/L
1,1二氯乙烯 0.07 1.07 15.3 mg/L
1,2二氯乙烷 0.05 15,100 302,000.0 mg/L
苯 0.05 3.18 63.6 mg/L
氯仿 1 15.3 15.3 mg/L
順1,2二氯乙烯 0.7 1.96 2.8 mg/L
二氯甲烷 0.05 1.35 27.0 mg/L
四氯乙烯 0.05 2.25 45.0 mg/L
三氯乙烯 0.05 3.67 73.4 mg/L
氯乙烯 0.02 19.5 975.0 mg/L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從混沌到黎明
文/Raven LeFay
譯/羅允佳
荒漠怎麼能變天堂?貧瘠的土地怎麼長出豐
富的植被?有個地方因為營造生態村,甚至
改變了當地惡劣的氣候,讓生態教育家拉斐
(Raven LeFay)來告訴我們這個神奇的故事。

黎明之城正中央的聖母殿堂(Matrimandir)和古老大榕樹。
© John Mandeen

4 印度南部的塔米納杜省(Tamil Nadu)有個地方叫做「黎明之城」(Auroville),受到
過去200年過度砍伐、過度放牧和不良的土地政策影響,直到三十年前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
漠;雨季時猛烈的暴雨沖蝕表土,每年都有好幾噸的土壤被沖進孟加拉灣,沿路刻畫出一道
道高深險峻的峽谷;到了旱季,雨水沖刷後裸露的紅土層曝曬在毒辣的陽光下,紅土都快被
燒成磚塊。但是後來──相對而言只是短時間內──「黎明之城」脫胎換骨,從沙漠變成枝
葉扶疏、綠意盎然的叢林,居住著各種人、植物和動物,成就了一個生氣蓬勃的多元社區。


多方面而言,黎明之城都是成功 什麼是「黎明之城」?
邁向永續的典範,是復育環境的
黎明之城為印度語「Auroville」的意
先驅;此地的創新發展贏得國際肯定,包括
譯,這個名字代表一種新意識即將破曉而
適度的科技、永續農業以及鄉村再造。黎明
出。1960年代晚期,印度瑜珈修士室利阿羅
之城也是生態村運動的旗艦社區之一,聯合
頻多(Sri Aurobindo)及其共同靈修人,法
國科教文組織(UNESCO)一致認為這是
國智者「母親(The Mother)」一起發想並
個「地球需要的城市」,就連印度總統、
創建了黎明之城,這兩位前輩預想中的偉大
達賴喇麻和英國威爾斯親王(HRH Prince of
人類未來,是讓所有人都和平、和諧的生活
Wales)等名流都同聲讚揚此地的成就。

★本文出自樸門雜誌(Permaculture Magazine)第45期,2009年秋季號第39頁至第42頁,原文標題為
「From Dust to Dawn」。
在一起,成立黎明之城正是為了實踐這個大同世界的理想。這是一個提升人類性靈的地方,
我們每個人靈魂裡的神性都將於此覺醒。

黎明之城現有的2,000個居民分別來自35個國家,追求心靈的提升是他們的原動力,這
股動力使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了生命。最能強烈反映這股動力的,是黎明之城都市計畫的有
機體建築,如銀河般,螺旋分布在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2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座落城中央
的是一顆大黃金球(Matrimandir;聖母殿堂),周圍有一棵古老的榕樹、一座圓形的典禮會
場,還有在建城之初就設置的一個甕,甕裡裝著來自124個國家的土壤,象徵世界和平。黎明
之城共分四個區塊:文化區、工業區、國際區和住宅區,最外圍則環繞一圈「綠帶」(green
belt),用以提升生物多樣性、有機農作、森林復育和永續研究。

水土保持

專題企劃
開拓黎明之城的第一批人來到此地,首要之務便是復育環境,使其恢復生機。當時既沒
有水電也沒有遮蔭,資金也十分有限,這些先驅細心觀察當地環境,並參考當地流傳的民間
智慧,慢慢建立起一套有系統的水土保持技術,藉以留住土壤養分。他們加高土堤,這些土
堤和被稱作「田基」(bunds)的渠道連成廣大的網路,沿著地形等高線排列,再輔以許多攔
砂土壩和蓄水池。
5
先驅們為了學會和大自然合作,一路吃了不少苦頭;他們順著地形辨別分水嶺頂端的各
種地徵,經過不斷嘗試和許多錯誤的歷練,才終於達成目標。

打造家園的技術和效率都漸漸成熟後,黎明之城的居民開始為復育生態區努力。「棕櫚
樹」(Palmyra)和「水豐收」(Water Harvest)等兩個工作團隊目前正以重現古時候的社區
儲水池網路為目標,這種設施一度非常普及,他們打算以此重新補助地下水層、預防海水倒
灌以及儲存灌溉需要的水源。

森林復育
1970年代之後,居民種植了數百萬
棵樹木,分佈在溝渠後、土壩和水池周
圍;又用荊棘和仙人掌做成圍籬,防止
牲畜啃食農作物。植物越來越多,當地
的氣候也就漸漸不同了,氣溫下降,濕
度增加,因此長出更多的植物,這些植
物吸引各種動物、鳥類和昆蟲;植物和
動物在此傳播種子、繁衍後代,重而又
使環境生態變得更加富饒。
黎明之城的都市計畫圖,建築呈銀河螺旋狀分佈。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初期不論是原生種或非原生種植物一律 該中心目前主持了一項計畫,意圖復興醫藥
種植,但是澳洲「工樹」(work tree)(學 植物的傳統療法。上述兩者都設置了種子銀
名是Acacia auriculiformis;或稱達爾文黑合 行,以確保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如今,黎明
歡 1 ,Darwin Black Wattle)逐漸成為入侵 之城的森林提供社區醫藥、食物、薪柴和建
種,擠壓其他樹種的生存空間,因此非原生 材,可以減緩土壤侵蝕,也可以調節氣候,
種現在大多被伐採,復育的主要對象改為當 是一處神聖的保護區,也是社區無價的共有
地熱帶乾燥常綠林中的原生種。黎明之城 資源,因此廣受肯定與保護。
的植物園裡有一塊20公頃大小的土地,正逐
適切的科技
步發展成為研究及試驗的場地,裡面有超
過5,000種來自原生森林的植物。「毗伽帝 有了植被和水利設施後,居民開始打造
谷冷生物資源中心」(Pitchandikulum Bio- 基礎建設。他們希望結合適切的科技,設計

Resource Centre)內部也有一片20公頃(50 出能因應當地氣候的設施,要能運用日照、


畝)左右的林地,收集了440多種原生植物, 抵擋暴雨、減少能源消耗,而且要能收集雨
水、處理廢水,也要有再生能源系
統。建設過程當中,沒有電力、沒
有運輸系統、沒有機械工具,也沒
6 有一般建材;人力雖然充裕,卻都
沒經驗也沒技術。不過這些因素固
然是限制,另一方面也給了居民許
多啟發;在這些條件下,他們勢必
得使用在地的人力和材料,想辦法
讓各種建設不至於太昂貴,而且還
要很容易建造及維護。

既然這裡滿地都是土,最根
本的建材也就呼之欲出了。黎明
之城大地協會(Auroville Earth
Institute)和永續研究中心(Centre
for Sustainable Research;CSR)
© Auroville Earth Institute

共同研發出一種人工壓模機,可
以製作功能類似磚塊的「壓縮土
塊」(Compressed Earth Blocks;

1中文名稱為耳果相思樹。

此二圖為黎明之城內以土磚蓋成的房舍內外景觀。
CEBs),這種壓模機非常堅固耐用,採
高壓縮比,13.5公噸的泥土(15美噸)可
壓成1.83公噸的成品,每日可生產多達
1,000塊標準CEBs,高度和形狀還可以略
加調整,像是可以做出空心的磚塊,節省
原物料也可作阻隔之用。

© Auroville
黎明之城出品的CEB土磚摻有3%至
5%的水泥以穩定化,防止水蝕,另外石
灰或瀝青也有同樣效果。CEB不僅製造時較 小型污水過濾床
省能(大約比一般燒製的紅磚少5%到15%
好的建材,可依需求建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專題企劃
的能源消耗),也很耐用、環保、便宜,技
且堅固又耐用,使用方法也很簡單。大部
術也很容易轉移。CEB可依需求調整形狀,
分的鋼絲網水泥都用來建造蓄水池、公共廁
使用時可以不需要支撐或模板,這種建築技
所、屋頂建材和天然氣工廠。
術叫做自由翼(free-spanning),是改良自
埃及努比亞人(Nubian)的技術;之所以可 再生能源
以這樣蓋,是因為CEB土磚在抹上泥漿之後
由於當地多年來沒有慣用的發電來源, 7
具有黏性。黎明之城許多建築都有的拱形地
黎明之城的居民很早就開始想辦法發展再生
板和屋頂,就是運用了這種技術。
能源,而既然這裡幾乎整年都有充足的陽
除了土磚建築,黎明之城的鋼絲網水泥 光,發展再生能源就以太陽能為主。初期蓋
技術也很發達,這技術是先用鋼絲網作為支 的房子設有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炊具,現
撐,再塗上薄薄的一層水泥漿;雖然不是真 在固然有些建築的電力完全仰賴太陽能光電
正符合永續的作法,但是成本很低,也是很 板,也有很多除了太陽能,還使用其他能
源;目前黎明之城內設置的太陽能板
總共可以產生大約250千瓦的電力。

黎明之城的數個工作團隊積極研
究、發展並維護各種用途的太陽能產
品,包括汽車、汲水幫潽、鹽水淡化
系統、燈泡、充電控制器和直流變交
流變電器等。社區太陽能廚房就是成
© Gilles Guigan

功運用太陽能技術的工程之一;下圖
是一個圓形的陽光收集裝置,直徑長
15公尺(49英吋),向內凹陷呈碗
陽光接受器,由此產生的蒸汽可烹煮2,000人一天的伙食。 狀,可產生75千瓦的熱能,這些熱能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製造的蒸汽便足夠烹調2,000人一天
的伙食。碗狀內部精密排列著預鑄
式鋼絲網水泥塊,還有11,000面普
通的鏡子,用這些鏡子不僅成本低
廉,也很容易維修。陽光接收器的
外型為一四公尺高的圓柱,由電腦
追蹤系統調控聚焦;熱交換器裡的
液體會循環交換熱能並產生蒸汽,
這些蒸汽隨後被送至廚房的蒸汽

© CSR
鍋。

其他的再生能源還有風能及 預鑄式鋼絲網水泥製成的廚餘桶。

沼氣;風能和太陽能一樣,都是黎明之城建 金讓永續研究中心得以研究並發展出「植
立初期就開始使用的能源,主要用來汲水。 栽過濾系統」,或稱人造濕地或根區淨水
社區內有超過20種風車,其中之一為奧羅卡 系統(root zone treatment systems)。目前
(Aureka)工作坊製作的高效率多葉型AV55 黎明之城有超過40座小型至中型廢水處理
風車,底座是一個高塔,切入風速低(固定 系統,其中許多都採用植栽濾床,另外也
8
輸出較大),可靠、便宜而且不論井的深淺 使用隔板式發酵槽、沼氣廠和至少一個稱
都適用,也不太需要維修。 為「活機器」(Living Machine)的生物淨
水系統 2 。最近,黎明之城正著手研究「有
社區內現有超過20座沼氣消化槽在運
效微生物技術」(Effective Microorganism
作,槽體設計有浮頂式(floating drum),也
technology),希望能更加改良廢水處理系
有固定頂式(fixed dome),一概用預鑄式鋼
統。
絲網水泥製成;這些消化槽收集乳牛的糞便
和其他生物質(包括人類的排泄物),經處 生態農業
理生成甲烷,並用於烹煮食物。
一直以來,黎明之城的居民都採行有機

廢水處理系統 農法,一方面要讓退化的土壤能夠恢復肥
力,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食物的自給自足。目
黎 明 之 城 建 造 的 第 一 座 廢 水 循 環系統
前社區的乳製品和季節水果已足夠自給自
結合了化糞池和滲濾井的功能,不僅結構
足,居民需要的蔬菜水果有50%來自社區農
簡單,造價也便宜。後來,歐洲提供的資
業,不若稻米和穀類只有2%來自社區。黎

2Living Machine生物淨水系統是由美國的John Todd博士設計,該系統採用天然非化學生物系統來清潔


污水,並於一溫室環境中創造小型的生態系統,仿造天然的淨水過程。
3在田間進行大面積栽培的農藝作物,即糧、棉、油、麻、絲、茶、糖、煙和飼料等作物,又稱大田作
物(field crops),農作物等,俗稱莊稼。(維基百科)
明之城的食品加工團隊負責生產各式各樣的食品,包括腰果果醬、水果果醬、義大利麵、麵
包、酥皮點心、乳製品、食用油,甚至還有保健食品螺旋藻。

社區裡一共有14個農場,佔地約400英畝,統一由黎明之城農場小組管理。大部分的農
場都採多樣化經營,不但種有果樹、大田作物3、蔬菜,也養了牲畜;經營者非常重視傳統品
種,並強調種子銀行的維護以確保農業多樣性。每座農場都運用適切的技術輔助,譬如雨水收
集、風力泵浦以及滴灌等。這些農場嘗試樸門農業、生物動力學、自然農法以及最新的有效微
生物(EM)技術,如從原生的寧樹(Neem tree)葉子取出的植物淬出液,經EM發酵後已經被
用來抑制蟲害。

經濟與治理

專題企劃
雖然印度有國際認可的主權政府,黎明之城的組織原則卻獨樹一格,基本上是一個自治
社區,追求精神靈性,沒有政府,也沒有固定的階級結構。自治的工作團隊以共識決為基
礎,做出財務、健康、教育和環境等方面的日常決定。

這裡沒有私有財產,居民領取固定的薪資,每個月也要付費分攤整個社區的營運成本。
黎明之城最初成立的願景,是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而且內部沒有金錢流通──不過這一
點目前尚未實現。儘管如此,醫療保健、教育和文藝活動在此都是免費的,而且社區的金融
9
服務中心採取全面電腦化的資金管理系統,直接和各工作單位連結,以確保社區內只有非常
少量的現金流通。

一座地球需要的城市
黎明之城在各方面的遠見,以及現有的各種作為,都令人讚嘆不已;這個社區擁有真正
永續社區的許多條件,但是儘管它已成就非凡,卻尚未臻致理想。這有如一場正在實現中的
美夢,規模雖小,卻反映了整個印度和全球都面臨的挑戰,這其中交織著不完美,也充斥著
難以解決的問題,只要到此地一遊,很快便可窺知一二。

但是這個社區正努力成為全球的典範,追求對環境衝擊低的生活方式,並證明人類可藉
由互助合作,重建社會、生態和心靈的平衡。黎明之城毋寧可視之為一場進行中的實驗,一
座以研發正面、可行之解決方案為本的重鎮;因此,在通往永續未來的探索過程中,黎明之
城就是一座生活的實驗室,也是一座地球需要的城市。

★蕾溫‧拉斐(Raven LeFay)最近因為參與「黎明生路生態村教育計畫」(Living Routes Ecovillage


Education program),而在印度生活了四個月,教授永續生活的課程。拉斐女士擁有新加州學
院(New College of California)的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為文化、生態及永續社區;還有英國德溫
(Devon)舒馬克學院(Schumacher College)的科學碩士學位,主修生態教育。拉斐女士尤其熱
愛樸門農業、全面觀照的健康主義和以大地為本的靈性追求,現居英國康瓦爾的西平威斯(West
Penwith)郊外,是當地社區和永續團體的活躍人物,目前和友人共同經營一座有機酪農場。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眼觀四方 永續生活從何做起?與永續有關的社會運動
永續可說是環境保護行動的最終目標,人如何在有限的自然資源下,持續生活直到永久,是全世界許
多環保人士都在思考的問題,以下整理三項與永續生活有關的社會運動,提供讀者參考,進而省思如
何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朝永續發展邁進。
慢食運動:慢食(slow food)的理念最早發跡於義大利,1986年麥當勞即將在羅馬的西班牙廣場開
設第一家分店,引起學者和民眾反彈,隨後這股反抗速食文化的動力形成「慢食運動」。慢食運動的
主要訴求可分食材及飲食文化兩方面,提倡者鼓勵大眾盡量使用在地、當季且生產過程友善環境的農
產品和肉品,同時也非常重視每個地區特有的烹調方式及農業技術,希望參與者能致力於保留自己的
傳統料理。慢食運動屬於「慢生活」的一部份,鼓勵大家回到餐桌上,用心品嚐食物的美味,享受悠
閒的飲食文化,並且配合慢烹的理念,增加自己下廚的比例,少吃外賣和速食。要注意「慢食」與食
物的價格貴賤並無相關,也不強調「慢慢吃東西」,只是對應於匆忙的生活與速食文化,慢食者透過
生活實踐,努力「發掘出傳統食物的豐富和香氣,以抗衡標準化的快餐城市的急速生活藉生產力之名
扭曲我們的生命及環境」。
減少工時: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大多相信,越多工作將換來越好的物質生活,而好的物質生活使人快
樂。但事實是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後,更富裕的生活條件不會明顯讓人變快樂,此時如果還是不
斷增加工時追求生產力,便已近乎盲目,奇怪的是,很多富裕國家至今仍然有工時過長的問題。根據
研究,台灣有半數以上勞工每週工作超過40個小時,工時之長居全球50多個國家中的第三名。工作時
間過長將引發壓力,勞工的精神與身體健康都受到威脅,同時也較不願意花時間吃健康的食物、做資
源回收或搭乘節能的交通工具。美國記錄片製作人葛拉夫(John de Graaf)拍攝了一部名為「還我時
間」(Take Back Your Time)的紀錄片,說明美國人應該效法歐洲人的作為,為了自己與環境的健康
將減少工時的理念入法;歐洲國家出於對生活品質的堅持,逐步提升短工時及部分工時工作的比例,
譬如荷蘭在2006年每週工時未達30小時者便佔了勞動市場的35.5%,而部分國家甚至讓勞工「放暑
假」。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工作,大家就有更多時間投入自然、參與公民活動、聯繫親友感情、進修學
習、致力環保等等,而且因為薪資略微降低,大家會再三考慮消費選擇,避免浪費,可說是一舉數得
又符合永續的作法。
減少消費:2007年美國環保人士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將一篇發人省思的演說配合可愛的動畫
上傳至網路,迅速累積數百萬人點閱,安妮也因此榮登時代雜誌2008年環境英雄榜。這部動畫紀錄片叫
10 做「東西的故事」(Story of Stuff),內容指出當今大量生產、過度消費及快速廢棄的線性過程不但剝
環境資訊

削勞工與環境,也讓消費者因為無止盡的物質慾望而越來越不快樂,主講人安妮在片尾呼籲全世界的人
們一同改變這個不理性、不安全的消費社會,找回過去愛物惜物的好傳統,審慎考慮消費的必要性,並
透過資源回收和好的產品設計,將廢棄物從整個體系中剔除,留給我們和未來世代一個乾淨可居住的地
球。綠色消費或許可以部分改善過度消費的問題,但根本解決之道仍須回歸「減少消費」。

資料來源:〈推動部分工時工作的荷蘭經驗〉,http://book.cla.gov.tw/image/no_15/09.pdf,陳湘芬。
〈台灣工時世界第三 女比男累〉,http://www.epochtimes.com/b5/7/5/1/n1696386.htm,2007年5月1日。
〈慢食運動-飲食藝術〉,http://blog.roodo.com/918/archives/4343849.html,2007年10月22日。

圖說台灣
重啟美國牛肉輸台談判的
公投連署書,你簽了嗎?
雖然立法院已於1月5日通
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
案,阻擋部分美國牛肉進
口,但由於此法違反台灣
與美國簽訂的貿易談判
書,引起美方對我國強烈
不滿,因此若透過公投要
求重啟談判,民意將成為
政府決策有力的後盾,進
而守護台灣的食品安全。

圖為4月21日消基會及其他
發起美牛公投連署的團體
至衛生署抗議美國牛舌等
牛雜進口的記者會。 守護食品安全
美國維吉尼亞州雙橡園社區的游泳池與三溫暖
小木屋,三溫暖的蒸汽由燃燒柴火產生。
©Twin Oaks Archives

專題企劃
尋找災難的出路

生態社區桃花源
羅允佳

1 500百年前,陶淵明寫下了流傳百世的「桃花源記」,記敘一個漁夫偶然在山窮水盡 11
之處,發現一個為了躲避先秦戰亂而開創的世外桃源,裡面的居民知足安樂,自成一
體,沒有凡人俗世的狡獪心機,也不見門第家族的奢靡揮霍,一切正如禮記大同篇所說的那
樣:「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
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
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
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Twin Oaks Archives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此後,東方文化開始前仆後繼的尋找屬於當代的「桃花源」。古代詩人杜甫悲憫地寫下
「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他心裡的桃花源是一個公平正義乃至均富的世界;近代台灣
作家賴和寫「一桿秤仔」,他心裡的桃花源是講求民主人權、反對階級殖民的社會。而當代
的我們面臨日益頻繁與劇烈的環境災難——眼見水患讓國人生離死別、地震讓盟友落入人間
煉獄——世人追求的桃花源,難道還是永無止境的經濟成長,永遠不夠的累積財富,讓慾望
無限延伸,道德無限墮落?

社區自1967年成立以來,我們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我們對以下事物的
重視:合作、分享、和平、平等與生態。

喜歡看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作品的人都知道,宮崎駿的系列作品當中,時常以歷史和現
實為藍圖,杜撰出一個社區或組織作為故事背景:譬如「魔法公主」裡「黑帽子大人」領導
的工業之城「達達拉」、「神隱少女」中湯婆婆經營的巨大澡堂社區,還有「崖上的波妞」
裡小男孩宗介位於山崖上的家和育幼園鄰近社區。有些組織和社區在故事裡毀譽參半,譬如
工業之城「達達拉」是貧民與弱勢者的聚落,
領導者是一名強勢的女性,居民為了在亂世
中安身立命而發揮強大的團結精神,冶煉當地
12 生產的鐵礦作為經濟來源,城裡女權高漲,亦
強調殘病者的福祉,但是因為開發山林而與自
然之神交惡,最後淹沒在大水之中。不過儘管
©Twin Oaks Archives

如此,觀眾不難發現這些社區因為能夠自給自
足,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而生活在其中的
人,對社區常有很強的向心力,在某些情況下
甚至可以從社區當中獲得心靈的提升。
生態社區裡春秋冬三季使用的大溫室,
用來種植蔬菜。 現代社會講求個人所得、個人隱私、個人權利,社區
精神似乎是上一代的用語,尤其當知名人士帶頭著述「孤獨」的重要,檢討處處講求團體的
儒家文化帶給個人的壓迫,社區更被影射為專制的、侵犯的、沒有自我的,大家於是讓濫觴
自西方文化的「小我精神」發揮到極致,造就了今天的台灣社會,幾乎可以說,社會的貧富
不均、公理正義不張、追求個人資本與財富引起的壓力、人際關係疏離、環境惡化,也都是
這種精神發展到極致造成的。

1.每工作一個小時,可以獲得「一點」,基本上,社區不允許人們
每個小時取得一點以上,即使同時做兩份工作,一個小時仍然只有
「一點」。

2.只要讓社區能夠正常運作的工作都可計點,特殊情況則由計畫經
理或社區主持人決定。
3.做事的人就可取得點數,點數不可轉讓給不工作的人,這裡沒有
不勞而獲的事。

4.工作賺取的點數沒有現金價值,除非社區開辦某些特殊計畫,並
於計畫中明確指定,否則點數不可以轉換為金錢。

5.社區成員一旦脫離社區,工作所得的點數也隨之失效。

6.所有社區成員的工作記錄是社區的資產,不保密,一律公開。

美國維吉尼亞州有一個叫做「雙橡園」(Twin Oaks)的社區,為了改善現代社會貧富不
均、消費至上的扭曲現象,訂立獨特的工作制度,讓願意付出心力工作的社區成員,不分工
作內容,都能獲得均一而平等的報酬。

專題企劃
台灣社會也是典型消費主義社會之一,社會上的男男女女從踏入幼稚園的那一刻,就在
培養未來出社會的「競爭力」,要比別人早學英文、要比別人早學算數、要比別人更會考
試、要比別人更會唸書,為的就是最好能有一份賺大錢的工作,要是不能賺大錢,至少要有
一份穩定有保障的工作,薪水不能比別人少,退休金也要斤斤計較。你說,社會的常態就是
如此,沒有錢,哪有快樂?
13
所以大家對於工作報酬分配如此不均,可以不說一句話;對於那句老話「職業不分貴
賤」也可以一笑置之。幾乎沒有人會追問:「為什麼一個企業CEO可以月入百萬,一個家庭
主婦卻沒有實質的收入?」難道是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比較需要企業CEO,而不需要家庭主
婦?

反過來問,如果一個社會能夠讓每個人的工作產生「平等的價值」,如果不論你將工作
的時間用來種一棵白菜、用來烤一個蛋糕、用來寫一篇文章、用來架設一座風車、用來設計
一套取水系統,甚至用來念故事書給小孩聽,都能獲得同樣的報酬時,你是不是會覺得,這
樣好像更能享受工作的意義與樂趣,不會被傳統定義的「好工作」侷限,也不用再世故的
說:「沒有錢,哪有快樂」了?

這並不是幻想中的社會,至少雙橡園的居
民就奉行這種跳脫經濟資本思維的工作原則。
不過,雙橡園的工作制度最為人稱道之處是其
©Twin Oaks Archives

「不固定工作」制,也就是說,這個社區裡的
居民,有時是開心農場的快樂園丁,有時又
是共同廚房的師傅大廚,有時是修理馬桶的水
管工人,有時又是教育幼兒的老師。「做你喜
歡做的工作」,這裡沒有賺得多或賺得少的差 手工做起司,這也是雙橡園的工作之一。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別,也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窠臼,只要喜歡的工作,都可以學著去做,讓個人的工作不
只是社區運作的動力,也是個人生活的樂趣。

社區的成員加入時,不繳交任何費用,脫離社區時,也不帶走任何
東西。只要生活在社區裡,社區便依照平等原則供應個人一切基
本所需。平等乃是社區的基本價值,這項價值也是社區財產規範的
基礎。我們不鼓勵展示財富,因為那將招來嫉妒;只要在社區裡,
請成員盡量不要使用在社區外賺來的錢或既有的資產,除非情況特
殊。

有一個西方的學者曾說:「如果一個人在25歲以前不是共產黨員,那他這一生大概不會
有什麼成就了;但是如果他25歲以後還是共產黨員,那他大概還是不會有什麼成就。」意思
是說如果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沒有改造社會的熱忱,注定只會是平庸之輩,但如果年長之後還
是抱持過度崇高的理想,也一樣成不了事。

這個學者顯然認為,共產的均富社會是一種高尚的理想,可惜從沒有人能夠做到。不過
現在也許他的想法要經過修正,因為縱然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達成共產的理想(古巴或可一
枝獨秀,被稱為共產國家,可惜古巴的共產乃時勢所逼,而非人民自己的選擇),全球眾多
14
的「生態村」社區卻達成了。

什麼是共產?如果你對共產的理解,還停留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代,人民公社吃大鍋飯
的情況,那就真的太落伍了。我們舉雙橡園社區的例子說明,社區的共產制度不是一定要成
員拿出所有私人的物品和大眾共用,那種「穿
同一條褲子長大」是不得已的共產,理想的共
產社區,只要求居民將在社區裡以勞力換得的
一切成果與其他人共享。任何人都可以保有加
入社區之前累積的存款或是購買的房地產,但
是這些金錢地契在社區內不能使用、禁止流
通,形同凍結1。每個人加入社區的時候,都是
©Twin Oaks Archives

兩袖清風,在社區內不能也不需要累積財富,
屬於私人的用品也極少,除了一些衣物或個人
堅持保有的小飾物,社區鼓勵大家將一切可用
的資源和其他人分享,否則這些東西就得存放
有機農園秋季豐收,這些都是社區居民共享的食
物。 在社區以外的地方。

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就以汽車來說,交通運輸工具確實是民生必需,但是當家家戶
戶有車,甚至單一個人就擁有三四輛車,就實在叫人困惑這到底是為了開到哪裡去?沒有必
要的「擁有」,或可滿足虛榮心,但無疑是浪費資源;依照雙橡園社區的規定,社區裡沒有
私人汽車(但是可以有私人腳踏車),整個社區的人共同擁有少數車輛,提供必要的交通運
輸,減少能源消耗。

好玩的是,雙橡園社區為了讓居民也能偶而擁有社區以外的生活,每個人每個月可以獲
得75塊美金(約等於2,500塊台幣)的「零用錢」,讓嘴饞的成員去買點巧克力,或讓喜歡電
影的居民到城裡看場電影。「一個月2,500塊台幣,」你說:「這會不會太少了一點?」當社
區的運作可以供應個人三餐食物、四季的衣物、住宿(每個人有獨立的臥房,約8到10人住在
類似公寓的建築物裡,共用衛浴及廚房)、簡單醫療保健,這額外的零用錢真的只是讓成員
「找點樂子」,雖然不擁有很多錢,這些錢卻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社區的重大決策和重要議題,由社區主持人(三人一任,採輪流

專題企劃
制)決定,但並不是依照個人喜好亂做決定,社區主持人必須參照
社區章程及規定,貼出公告廣徵居民的意見,召開社區會議,做意
見調查,和社區居民溝通(尤其是密切參與該議題或對該議題有強
烈感受的人),在擁有完整的資訊後依照社區主流民意做決定。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寫的「1984」這本書,描寫一個極權的共產國家,每個
國民無時無刻不受到監控,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老大哥」(Big Brother)從來真人不露相,卻 15

彷彿無所不在,整個國家都是他的監控系統,每個鄰居都可能是他的爪牙,讀來令人不寒而
慄,因此每次提到共產國家,讀者們不免想到「1984」的極權陰影。

不過理智一點分析,問題出在「極權」而
不是共產,如果政治制度可以修改,朝向民主
自由發展,而政治管理的區域也由國家縮小到
一個社區,那麼「1984」也可以變成新的「烏
托邦」。台灣的民主制度和世界上多數先進國
©Twin Oaks Archives

家,十分相似,國人最重要的民主事件,就是
投票選總統,選完總統之後似乎一切的經濟、
民生、環保都可以交給總統管理,自己卻忙得
沒時間聞問,實在有違民主的精神;如今從
社區留言板,可做為居民間的溝通平台,也可用
社區開始落實民主制度,從管理自己的社區做 於公告事項。
起,定期推舉社區主持人,並在主持人的帶領下,積極參與社區公共議題決策,社區的預算分配
也由大家一起開會決定,形成小型的自治區。

陶淵明說的桃花源,終究只呈現了一個聚落的樣貌,但是如果桃花源真的存在,其具體
的政治制度,大概最有可能,是以社區為單位的民主共產吧?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總有一天,全世界都會瞭解社區的意思:把理想崇高的人們集合起
來,分享大家擁有的資源,買一塊土地,讓簡樸的生活釋放你的心
靈,和大自然和諧共處將帶來喜悅與寧靜,沒有任何一種城市生活
能夠相比。和其他追求生命真理的人為伴,個體將更能夠擁有屬於
自我的禪想,以及屬於公眾的團體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金字塔(hierarchy of needs),認為人要達到最終超越
自我的境界,首先必須滿足基本的生理與心理需求。他的理論在教育界受到廣泛引用,很多
人也相信,如果飯都吃不飽,怎麼可能再談什麼崇高的理想?不過這個需求理論不慎也會淪
為個人不肯精進追求自我成長的藉口,在富裕的台灣社會,很多人談的需求已經不是基本吃
飽穿暖的需求,而是數也數不清,各種巧立名目的需求,而既然「需求」沒有滿足的一天,
好像也就無法追求更高層次的心靈智慧。

全世界像雙橡園社區這樣的生態村,
幾乎都不約而同的強調「宗教」這個面
向,這並不是說生態村是由某某教會或某

©Twin Oaks Archives


某宗教團體設立,只是社區期待每個成員
16 能夠注重自我的修行,不論信奉何種宗教
都能定期反省自己的修為。有時甚至會由
社區定期發起研討會,讓成員透過分享與
雙橡園的居民在華府前宣揚反戰理念。
討論,提升彼此對生命意義的領悟。這樣
的社區正是在滿足個體的基本需求後,進一步鼓勵居民尋找心靈的安詳與寧靜,並將之視為
幸福的真正來源。

打造一個新的社會勢必面臨許多挑戰——靠什麼維生、建立新的政
治制度、分工合作、一起教養幼兒、共同決議像是今天的菜單之類
的事、生活模式,還有照顧環境的承諾。

--出自《烏托邦了嗎?》

即使是雙橡園社區,也不會說自己已經創造了最適合人類的完美生活模式,社區像是擁
有生命一樣,不停的成長、改變,社區的成果由所有成員共享,社區的疑難問題,也要由成
員共同承擔解決,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不知道,接下來還要克服什麼樣的難題,才能讓理想持
續下去,所以類似的社區常說自己還在「進化中」(evolving),而不會宣揚已經達成什麼目
標。

儘管如此,當代的我們面臨全球氾濫的資本主義,不僅在地經濟殘破不全,生態環境也
被剝削殆盡,確實需要一個現代「桃花源」,作為社會轉型的典範,生態社區或理念社區的
生活往往比其他城市更為低碳、永續,特殊設計的合作工作制度,甚至讓居民覺得「好玩」2,
是我們可以參考與學習的對象,或許要解救地球環境和人類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回數十年
前曾經普遍,現卻逐漸流失的社區意識吧!3

社區的一天

6:00 a.m. 鬧鐘響。我從床上一翻而起,準備迎接新的一天。此時天還不是很亮,我面東


的窗外正浮起柔柔的陽光。其實我不需要這麼早起的(這裡每個人都會安排自己的作息

專題企劃
表),但是我喜歡在一天的塵囂開始之前起床,再說這棟房子裡還住了另外8個人,太晚起
床搞不好搶不到浴室洗澡。

6:15 a.m. 我在住處的廚房裡做了一份早餐(土司和手工麵


包,還有一顆社區養的雞下的蛋),我住的地方叫做「庭園別
苑」(Courtyard),午餐和晚餐是自助餐,要到「然闊野」
(Zhankoye)去吃,那裡是主要的餐廳和社區中心,不過其他
還有幾個小型廚房,可以做早餐、做點心,或是幫少數人準備 17
食物。我一邊吃一邊看小說,書是從社區圖書館借來的,裡面 我做的早餐~
有上千本書,不用借書證就可以借。

6:55 a.m. 既然我那麼喜歡早起,上禮拜簽工作排班表的時候,我就選了早上七點做手工


豆腐的班。於是我朝豆腐工坊邁進,從我住的地方走過去,只要兩分鐘就到了,中間還會
穿過一個樹林,真是不錯的通勤路線。屋外真的蠻冷的,不過還好工坊裡炊煙四起,比較
溫暖。我穿上靴子、戴上手套和髮套,圍上圍裙,開始把凝固的豆漿壓成豆腐板。

10 a.m. 工作完畢。我又回到「庭園別苑」,用辦公室裡的一台公用電腦收email。除了真
的動手做豆腐,我也幫社區的大豆食品事業作顧客服務,像有人寄email問說,從他們住的
地方,要去哪裡才買得到雙橡園的手工豆腐?我回覆了他,同時也查閱從夏洛茨維爾和里
奇蒙本地的店家和餐廳寄來的訂單。

10:45 a.m. 我看到我的朋友莎賓娜在外面,背上背著一歲的小安雅,看來莎賓娜正在做


「基本工」──帶小孩,這個工作也一樣可以計點。我們兩個泡了壺茶,還一起散步了一
會兒,小安雅的表情無時無刻都可愛極了!

12:05 p.m. 午餐時間到了,我們一起到「然闊野」吃飯。大部分的午餐都是昨天沒吃完的


料理,搭配新鮮的沙拉和烤馬鈴薯。整個冬天我們的大溫室都種滿蔬菜,夏天和秋天則是
大量採收馬鈴薯的時節,儲存的量足夠社區度過冬天。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12:50 p.m. 我回到房間換裝,下午的森林工作需要穿上工作靴才行,換好以後我騎著公
用腳踏車到「摩登時代」(Modern Times)去找凱蘿、大河和小淅,我們約好先在那邊
碰面。「摩登時代」是社區主要的購物地點,裡面的空間夠大,也提供工具讓人修理汽
車、腳踏車、牽引機和吸塵器。

1 p.m. 往森林出發。我們選擇性的砍些樹枝,再拖回社區裡,預備之後當柴燒。我們砍
樹的時候,非常注重永續,整個冬天社區裡的房屋就靠燃燒這些木柴供暖。夏天砍柴就太
熱了,所以夏季時我會選擇坐在室內,處理一些文件和會計工作,管理社區的預算。

5:15 p.m. 晚餐前,我在自己的房間裡消磨了一段時間,寫了一封信回家,聽聽音樂什麼


的。我發現每天留一點時間獨處是很重要的,每天都待在這裡,很容易與他人互動,有時
候真的會太忘我,好像總是有事情發生、總是有人可以聊。

6:00 p.m. 晚餐上桌囉!今天是我最喜歡的素漢堡(好啦,也有葷的漢堡,不過我吃


素),配菜也一大堆,像是清蒸波菜、炸地瓜條等等,這頓晚餐不分菜肉,幾乎都是社區
自產的食物。還有大概十個人也同時在大廳裡吃晚餐,我跟馬Q聊天,他大談最近安裝管
線的時候發生的精彩故事。其實有時候,晚餐時間只會有一個大家共同討論的話題,不過
今晚顯然大家想各自聊各自的,除了有人辯論水管到底要用銅質還是塑膠的好,也有人提
18 起社區最新開闢的果園,還有人在講附近一個姊妹社區的八卦,那個社區離這裡只有8英
里;有人在做時間調查,看社區的肚皮舞表演能不能和酷兒理論(queer-theory)研討會
同一天舉行。

7:30 p.m. 瑪拉邀我到他們的住所去玩,她住的地方叫做「山毛櫸的芳鄰」


(Beechside),那裡的廚房兼起居室超級舒服,是個很棒的聚會地點。晚上來了好一
些人,大家就隨意坐在沙發或地上,黛比和阿鱒表演拉小提琴、彈吉他,凱西在織毛線
襪,愛潔拉弄出了一大堆爆米花。四歲的查德和十歲的沙密爾逗得大家開心極了。這好像
在過什麼節日一樣,雖然並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事,我們只是單純的享受與彼此在一起的
時光。

10:00 p.m. 我回到自己的房間,在工作單上記錄下今天做的工作,然後在睡覺前寫寫日


記,放鬆一下。今天好累喔,但是我覺得很開心,今天真是個好日子!

1但是由於該社區內尚未成立醫治重大疾病的醫療系統,只提供一般醫療照護及傳統草藥,因此成員因
重大疾病就醫時必須離開社區,同時也可以使用既有的財物給付醫療費用。
2英國最大的生態村「發現角」(Findhorn)社區的居民接受訪問時曾說:「搬進生態社區以後才明白
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生活不好玩,就不會永續。」
3 本文部分內容摘譯自美國維吉尼亞州「雙橡園」生態村的網頁,欲瞭解更多社區運作方式請見:
http://www.twinoaks.org/。
真正幸福的社會
日本幸福會的研鑽生活體驗與實踐
黎振君
黎屋夥房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laivuk@gmail.com

幸福是真實的,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的,不幸是不對

專題企劃
的。當所有人都幸福,才是真正幸福的社會。
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真正的人生的社會,就是
幸福的社會。 ~山岸巳代藏1

幸福山岸會宗旨: 19
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
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

新年時春日山實顯地所有村民合影於愛和館前。 ©新村由美子

1「幸福山岸會」最早名為「山岸會」,創始人名叫山岸巳代藏(1901~1961),根據他的友人轉述,
山岸先生於15、6歲就已經有了理想社會的想法,二次戰後日本百廢待舉,山岸先生與20多位擁有共同
理念的朋友,變賣所有家產,集資購買田地,成立第一個實顯地,實踐生活一體化、經營一體化的獨
特生活模式。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年前從台北回到苗栗農村重
新生活,不斷思索著什麼才
是真正幸福的社會,一種不壓迫自己又
不壓迫別人、並且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
活方式,五年前的日本行,讓我看見了
幸福社會的可能性。

話說七年前,好友聰聰一家人剛

©新村由美子
從日本回來,興奮地與我們分享他們在
「幸福山岸會」(簡稱「幸福會」)的
美好體驗2,當時便對這個所謂的共產理
村民與合力製作的鯉魚旗合影於宿舍前。
念村感到無比興趣,除了年輕時懷抱的社會
感謝聰聰的居中聯繫,我們全家得
主義熱情仍未退卻,對於在日本這個高度資
以順利被接受前往幸福會訪問,我還報名
本主義的社會下,竟然存在著實踐共產生活
參加「特別講習研鑽會」(簡稱「特講」
的社會,而且歷經五十年仍然健在感到不可
TOKKOH),當時我對「特講」完全沒有概
思議;最讓我好奇的是,這個理念村沒有領
念,還以為是和幸福會理念或農業技術有關
導者,也沒有任何法令規章,每個人都按照
20 的課,就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我們來到位
自由意志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事,但是整個社
在三重縣伊賀市的春日山實顯地4,在交流館
區卻能正常運作,聽起來像是夢幻般的理想
住了一晚之後,我前往附近的「研鑽學校」5
社會,因此當光媽彩雲在年底向客家委員會
參加為期八天七夜的「特講」,老婆彩雲則
申請築夢計畫3時,我便向她極力推薦把幸福
帶著孩子們留在春日山體驗集體生活。
會的行程排進去(她此次去日本主要想參觀
人智學社區和華德福教育,而且她對共產社 在「特講」期間,我的心靈受到極大震
區也沒太大興趣),沒想到這個案子竟然通 撼,課程結束後,便極力勸說彩雲也一定要
過了,就在2005年4月,我們帶著兩個半孩 參加「特講」,於是我們在遊歷整個日本6之
子(一個在肚子裡)勇闖日本三個月,經歷 後,七月初又回到春日山,由我負責帶兩個
了人生中最深刻的一段旅程。 孩子,讓彩雲參加「特講」,之後我在農場

2聰聰是在一本介紹世界各地理念村的刊物中發現幸福會,他們一家人在春日山停留兩天一夜,有關他
們的經歷,可參考「青芽兒」第十期。
3「築夢計畫」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前年開始的專案補助計畫,鼓勵35歲以下的客籍年輕人出國進修
或參訪,相關訊息可參考專屬網站:http://www.hakka.gov.tw/banner/dream/index.htm
4幸福會的理念村他們自己稱為「實顯地」,意指「實際顯現理想社會的地方」,幸福會在日本共有31
個實顯地,分佈在全日本各地;另外在美國、巴西、瑞士、澳洲、泰國、南韓等六個國家,也有幸福
會的實顯地,大部分是移民至該國的日本僑民所建。
5 「研鑽學校」原本是幸福會最早的的實顯地,現在改為舉辦特別講習會及研鑽學校(兩週的進階課
程)的會場,該地還保存早期實顯地的最初樣貌,可以深刻體會在戰後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建立理想
家園的心血。
見習一個禮拜,前前後後我們在春日山總共
待了一個月,對於整個社區的運作以及研鑽
生活有初步的體認,願在此與大家分享我們
的經歷。

一生一次的「研鑽特講」

任何階層的人、任何立場的人,只
要能放下一切雜念,冷靜地、認真
1956年第1回特講所有成員合影的歷史照片。
地去探討,就會得到正確的判斷。
姆真理教一樣的邪教組織,進去以後就出不
~山岸巳代藏
來了7。

專題企劃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研鑽、特講、實顯地
根據幸福會的規定,一個人一生只能參
這些陌生的用字時,實在搞不太清楚到底是
加一次「特講」,而我參加的是第1,804回的
什麼意思,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一般的日本
「特講」,也就是說,從1956年舉辦第1回
人也和我一樣不明白,對於幸福會也充滿著
「特講」至今8,已經辦了1,804次,全世界參
好奇與疑問,甚至還有人以為幸福會是像奧
加過「特講」的人數已有四、五萬人,
而我竟然是第一位參加「特講」的台灣 21
人,與我一同參加「特講」的,還有一
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他也是第一位
參加「特講」的中國人9。除了我們兩
位「外國人」之外,還有18位來自日本
各地的男女老少一同參加「特講」,
年齡從72歲到18歲,有家庭主婦、公
司職員、美容師、賣魚郎、工匠、幼
兒園保母、學生及失業者;他們參加
參加第1804回特講全體成員合照。

6 離開春日山後,我們全家從東京一路野遊到北海道,再從北海道最北端的稚內一路南下到九州最南
端的鹿兒島,整個日本除了四國沒去以外,幾乎都被我們踏遍了。有關我們的經歷,請參考台三線: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hakah/
7當我們在日本提及幸福會時,許多人都有負面的印象,還要我們小心一點,也許是因為媒體曾報導過
有幸福會的成員殺人,另外媒體也對幸福會的孩子必須與家人分開居住做了偏頗的報導,造成一般人
對幸福會有所誤解。其實幸福會與宗教沒有任關係,對外他們是以「農事法人組合」的名義登記。近
幾年幸福會對外開放,舉辦各種農事體驗營隊,也讓外界對幸福會有進一步了解。
8第一回特講是於1956年1月12日~18日,在京都的光明寺舉行,當時因為有許多不識字的農民參加,
山岸先生還特別要他的兒子根據他的理念畫成一張畫,讓大家看圖研鑽,之後舉辦的特講,也都會以
這張畫做為「研鑽」的對象。根據幸福會的理念,只要年滿18歲,不分性別、階級、職業,都能參
加特講,如果是身心殘疾不方便參加者,則另外安排機會舉辦。另外,幸福會也在每年舉辦「英語特
講」,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參加。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特講」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些是家人要他 束後你還要留在這裡嗎?」結果這個問題讓
們來,有些是聽說這裡是個不需要花錢的社 最多人落淚。許多人在剛開始時,對看似無
會,想來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些是找 意義而又冗長的「研鑽」感到不解,回答提
工作不順利或工作遇到瓶頸,想來此思考下 問時也以習慣的思考模式想問題,覺得「這
一步該怎麼走,有人則是希望變成不生氣的 種問題有什麼好討論的,就是這樣嘛!人本
人,還有人是因為和朋友打賭輸了,只好乖 來就會生氣啊!」「這個包包是我帶來的,
乖來參加,甚至有人是為了這裡的美食而
來。當時我心中十分納悶,這到底是個什麼
樣的課,如果是研究探討共產理念或農業的
課,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怎麼會有興趣?
而且他們每個人似乎是來此尋找生命出口及
答案的,我愈想愈覺得有趣,也期待有出人
意料的事情發生。

八天七夜的課程中,沒有授課的老師,
也沒有作息表(甚至搞不清楚時間),除了
吃飯睡覺以外,大部分時間大家在榻榻米教
22
室圍坐一圈,由四位帶領者 10輪流提出一些
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問題,讓大家一起來「研 由山岸先生的兒子根據父親想法手繪的圖畫,也
是特講當中大家共同研鑽的對象之一。
鑽」,例如大家先說出自己不喜歡吃或討厭
的東西,然後這些東西竟然真的就放在你面
前,研鑽的問題是:「眼前的東西真的是你
厭惡的嗎?」這個問題我們研鑽了一整天。
還有,大家各自說出一個自己曾經生氣的經
驗,研鑽的問題是:「你為何要生氣?」這
個問題共研鑽了兩天兩夜。

還有很多看似無厘頭的問題,例如帶領
者要大家把自己帶來的包包放在面前,研鑽
的問題是:「眼前的包包是誰的?」甚至在
作者在參加特講期間手繪的研鑽學校風光。
課程即將結束前,帶領者問大家:「課程結

9目前幸福會與中國河南的南街村締為姊妹村,幸福會也積極推動與中國方面的合作,希望把幸福會的
理念帶到中國;至於台灣方面,我希望推廣「研鑽」的方法,也推薦更多人到日本參加「特講」,最
好能在台灣舉辦「特講」。
10這些帶領者本身都曾參加過「特講」,有些甚至是經過20年後再回來為大家服務,他們本身並非擔
任老師或領導者的角色,只單純負責提問及參與討論,因此參加研鑽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
差別。
就是我的啊!」但是當有些人從不同角度回
答問題時,大家開始重新去思考,事情是不
是真的像我們所想的那樣。

漫長的「研鑽」過程中,許多原本習
以為常的觀念或想法,被一層一層剝開重
新檢視,甚至完全推翻之前所回答的答案,
「原來我誤解他了,別人根本不是這麼想,
幸福會的會旗,由外到內分別代表宇宙、地球、
我是在跟自己生氣,問題不在別人,是在自 科技(知識)、愛。
己。」「原來一個包包會在我手上,是經過
這麼多的人和過程,少了一個人,就沒有這 走,但是每個人似乎獲得重生一般,重新去

專題企劃
個包包。」「原來以前我認為對的,其實根 思考原本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事,遇到任何

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大家逐漸了解,這 事情不再立刻下結論,也重新看待自己與他

些看似平常的問題背後,其實正是我們生命 人的關係,深刻體會整個社會是一體的,只

中要面對的最根本的問題,後來我才明白, 有沒有一個不幸的人的社會,才是真正的、

「特講」就是要讓來自不同階層的人,能夠 名符其實的、永遠安定的幸福的社會。

透過共同「研鑽」,打破自我固執的想法,
幸福會的研鑽生活實踐 23
大家站在「零的位置」(簡稱「零位」)自
我們的目標是,物質如同泉水無限湧
由思考 11 ,在充滿似是而非觀念的社會中,
出,如同水一樣由高處流向低處,流向
找到真正的答案。
缺乏或需要的地方,精神也一樣,形成
當然,八天七夜下來,沒有人告訴你 一個安定、富足生活的社會,一個沒有
答案是什麼,也沒有人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 屈辱、忍耐、犧牲、奉獻、感謝、報
恩的社會。 ~山岸巳代藏

雖然在特講當中,我們初步體會了幸福
會「零位思考、一體共生」的基本概念,但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當中如何實踐,是讓我更
感到好奇的,在春日山與村民們共同生活一
個月的時間,他們毫無保留地與我們分享他
©陳柏仲

們對「研鑽」的體會,也特別為我們辦了幾
美里實顯地村人涵養所,安養天年的耆老為了準 次「研鑽會」,讓我對「研鑽」有更深刻的
備不同農場間的交流活動,正在一起練歌。
了解。
11「零位」意指站在「零」的位置上,不要憑主觀輕易評斷,要放棄自己的地位、家世、經歷、學歷、
知識、經驗、情感(情緒)、思想、風俗、道德、信仰、財產、職業、家庭、妻子、我、時間、生命
等,把一切通通放下,置身於零位,一身清風去看事物。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左一:幸福會近幾年開放給兒童及青少年到實顯地參
與自然與農事體驗。
左二:幸福會每月出刊的新聞通訊。

春日山實顯地的村民從老人到嬰兒約
有兩百多人,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勞動,
共享資源,就像一個親密的大家庭 12,「研
鑽」是整個社區運作的核心,這麼
多人共同生活,不需要領
導者,也沒有法
令規章,靠的就
是「研鑽」,每天
早上工作前,一同工
作的村民先來個「研
鑽會」,討論一下今天
的工作進度和流程,下
午工作結束後,再來一次
「研鑽會」,檢討工作中遇
到的問題,包括技術或情緒的
問題,當然,工作中如果遇到困
的人際關係,在這裡生活的家人,
24 難,隨時都可以進行「研鑽」;另
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有著像家人般濃厚的
外,每天晚上也有各式各樣的「研 鑽
感情,更難得的是,大家享有親密的關係,
會」,只要對討論議題有興趣的人,都可
卻不會引此感到壓力,而且每個人可以按照
以參加,在生活中有任何需求或問題,也
自己的狀況決定自己想做的事,根據山岸先
可以向村民辦公室提案 13 ,交由大家共同
生的理念,他認為真正的平等並非大家一視
「研鑽」決定。其實「研鑽會」的形式很自
同仁,而是根據每個人的需求得到他所需要
由,三、五個人聚在一起,就可以進行「研
的,這才是真正的平等。
鑽」,甚至大家一起喝咖啡、吃點心,不需
要像開會一樣嚴肅,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站在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有人偷懶怎麼辦?

「零位」思考,用心傾聽別人,共同解決問 或是有人犯錯是不是會被懲罰?就我觀察,

題。 每位村民都非常樂在自己的工作,因為這些
工作並非別人強迫你去做,而是你自己想做
在春日山生活期間,感受最深的是親密
的,當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根本不會

12春日山的村民集中住在宿舍內(老人及孩子住所分開),共用一套廚房及廁所,吃飯到大食堂(愛
和館),洗澡到大澡堂,也有專人負責洗衣;另外有各式車輛提供給村民使用,需要者到村辦公室申
請即可。原本村民都不支薪,需要任何東西都要申請,十年前開始每月有固定的零用金可用,村民也
可以到外面去購物、打牙祭,與外界的聯繫也愈來愈密切。
13在春日山期間,我們也曾向他們提案,因為我們所剩現金不多,他們最後報給我們的食宿費超出預
算,因此我們提案希望能減少部分項目,經過研鑽後,他們不但同意我們的提案,還為他們事前未向
我們說明清楚造成困擾而向我們道歉。
中間:幸福會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屬於自己的學校。
右上:幸福會有關農業、漁業及林業的出版品。
右下:村民自行演唱及錄製的音樂CD封面。

想偷懶;至於犯錯,其實事情是對是 農業不是為了單純追求利潤,而是因為
錯,都是人的主觀判斷, 樂趣,種稻應該像種花一樣都是愉快的
你認為對的事, 事,春秋之季,大家像出去郊遊玩耍一樣
對別人來說 去耕作,到夏季大家團聚在一起去海邊、
也許是錯的, 去登山、去避暑,到了寒冷的冬季,則
因此不存在犯錯 去溫泉、去電影院、參加音樂會、有不
的問題,而是要 勝枚舉的娛樂活動,月下觀花、歡樂舞
檢視自己真正的想 蹈,人生是這樣快活。 ~山岸巳代藏
法是什麼,當自己的
內心是和諧的,整個 活在這塊土地的人與動物吃,而人與動物的
世界就是和諧的。更重 排泄物則成為作物的肥料,所有資源都是就

專題企劃
要 的 是,如果每個人可以拋開 地取材,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 15;以大
自我的固執,以整體利益為考量, 的循環來說,人的生活隨著四季的變化生產
就會做出更好的選擇。 不同的作物,以及進行各種生命儀式,讓人
與土地生生不息,在這裡生活的人與萬物,
在幸福會,我們可以看見一
從生到死,從老到少,都能夠得到安頓16。
個富足和諧的美好社會是真實存在的,表面
25
上看起來好像每個人沒有自己的財產,但是
透過一體經營和無所有的實踐,大家都過著
非常好的物質生活,在心靈上也獲得很大的
滿足,每個人只要盡自己的一份力,就可以
與大家共享全部的成果,也就是說,我們不
需要靠自己獨力支撐生活,而是大家共同分
擔、共同分享,重點是,在共生的社會中找
©陳柏仲

到自己的使命,或是自己真實的人生。
美里實顯地門口。
幸福會的「循環農業村」
14山岸先生將養雞視為實現理想社會的一種手段
幸福會的成立,和農業有密切關係, 與方法,因為在冷戰時期,共產思想遭受打壓,
創立者山岸巳代藏最早是以所謂的山岸式養 山岸先生即以雞的社會來比喻人的社會,因此養
雞是實踐理想社會的一部份。我們參觀春日山的
雞法著稱 14,而春日山實顯地的成立,也是 養雞場,他們的養雞方式的確相當特殊,不但雞
隻健康平和,也相當符合科學精神。
以養雞起家,後來才逐漸發展成「循環農業
15他們也將循環農業的範圍擴及附近的農村,以
村」,也就是農業及人的生活,應該和大自 牲畜糞便製成的肥料,換取附近農田的稻草,做
然一樣是不斷循環的,而且農業生產及人的 為飼養牲畜及作物的食物及肥料。
16幸福會最大的豐里實顯地,有醫院、學校(幼
居住不能破壞自然,而是與自然和諧共生。
年部到大學部)及結婚禮堂,春日山則有屬於所
以小的循環來說,農場生產的作物供應給生 有幸福會會員的墓園。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幸福會生產的農產品,除了供養村民
及牲畜之外,也是他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而且在日本具有相當好的口碑,尤其是雞蛋
和牛奶,不過他們的農產品通常只銷售給特
定對象,在日本幾個的大都會中,都有他們
的供給所,由各供給所把農產品送到消費者
手中,而這些消費者則是幸福會的「境外村
民」(outside villagers);在每個實顯地,
也會定期有銷售車載著農產品到附近的社區
清潔整理後等待包裝的野菜。 ©陳柏仲
去賣,附近的住戶也會直接到農場去買新鮮
的蔬果;另外,每個實顯地生產的農產品,
也會互相交流,因此我們可以吃到來自日本
各地的當季蔬果及特產,因此整個幸福會的
農業生產,是由實顯地、鄰近社區,以及都
會區的「境外村民」共同支撐起來。

在春日山停留期間,我有幸被接受到他
26
們的農場見習,雖然只是做很簡單的套袋、
剪枝、採青椒的工作,但是收穫卻很大,尤
©陳柏仲

其是大家工作時的和樂氣氛,讓我印象深
蔬果栽種溫室,管理者相互討論農作物生長狀況。 刻,在這些優質農產品背後,除了需要專業
的農業知識與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村民們
親密合作的正面能量,透過「研鑽」而生產
出來的愛的結晶,而農產品也成為宣傳幸福
會理念的最佳工具17。

活在真實的愛的關連裡
當你看到他人行為而產生「不可以」
的念頭時,先不要急於說出口,要反
省自己這樣想是否成熟,無論任何事
©陳柏仲

情,都要站在零位上,對「真的是什
農產品整理包裝場快樂工作的婦女。
麼」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進行研
鑽。 ~山岸巳代藏

17許多人是因為吃了幸福會的農產品進而認識這個團體,從消費者進一步成為會員,最後全家搬入實
顯地生活;另外,許多參加「特講」的人,也是慕名他們的美食而來的。
前送給我的一句話,讓我一生受益:「用心
觀看,用心傾聽,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
都能與任何人與物和平相處。」

五年來,我們與許多朋友分享幸福會的
經歷,有幾位朋友因此前往日本拜訪或是參
加特講,日本幸福會的朋友也曾經來台灣拜
©陳柏仲

訪,這群朋友漸漸形成像家人一般的關連,
至於我們家從日本回來之後又添了兩個寶
從剛出生的嬰兒到90幾歲的耆老,各個年齡層的人
都有,大家雖然不是同一個父母,但彼此有親人的 寶,第五個孩子即將在七月誕生,在孩子身
情感,也彼此相互照顧。
上,我們不斷學習「零位思考」,跳脫原有

離開幸福會前,我在日記中寫下了下面 的想法,每次都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每件事,

專題企劃
的心得,願與大家分享: 因為每個人、每個經驗、每個片刻都是獨一
無二、無可取代的。我們也跟著孩子一起學
「人真的一定要做什麼嗎?從小教育就
習和享受「一體共生」的美好生活,當我們
告訴我們長大後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但
放慢腳步,認真品嚐與孩子相處的每個時
如何定義什麼是對社會有貢獻?人愈想做什
刻,才發現真正的幸福不在於外在的物質享
麼事,對土地的傷害、環境的傷害愈大,人
受,而是真實活在愛的關連裡,感謝孩子,
如何活得像人,幸福會提供一種可能性,男 27
他們給我們的愛遠比我們給他們的更多、更
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孩子像孩子,老人
無私。
像老人。但我想最根本的精神,還是在於尊
重每個獨立思考的靈魂,無論是什麼人,都
被平等對待,任何意見,都被完全包容與接
納,但這又是何其困難,因為每個人的意見
與思考,必須跳脫自我,從零位出發,這必
須經過多少的自覺與反省才能達到。」

的確,從一個幸福的理想社會回到台
灣,有好一段時間無法適應,我們也很清
楚,這正是我們實踐研鑽生活的開始,就從
我們家開始,儘管有時我們還是無法跳脫舊
©陳柏仲

有的習慣和情緒,但這是需要不斷練習的,
每當想起春日山的家人們,我的心便會變得
長谷川一家人一天的開始,父-農夫;母-農場行
平靜而柔軟,尤其是好友由美子在我們臨走 政;女-高校生(一般體制學校);子-幼稚園(他
是另外一個家庭的兒子) 。

★作者曾於台北媒體界工作七年,921地震後回到故鄉苗栗頭份,從事在地文化傳承與社區營造工作,
並與四個孩子(七月將再添一個)一同實踐親手做工的自主生活。九月份他們一家人將再度前往幸福
會,參加為期兩週的進階課程以及農事體驗。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社區貨幣 花錢。幫

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講述
羅允佳/文字整理

「今天想吃披薩嗎?」那就請樓上張媽媽烤一份吧!
「想要剪頭髮做造型,一定要去美容院嗎?」隔壁的林小姐可以幫忙喔!
「家裡的水塔該清一清了吧?」拜託對面的Peter做就可以啦!

28
為什麼臺灣的每個角落都越來越相像?為什

居之間互相幫忙,提供生活需要
的「服務」,在以前的農村社會 麼全世界每個都市都越來越相像?這樣再過
也曾經普遍。現代都市人住在一格一格的公 10年、20年、100年,人口繼續膨脹,都市
寓裡,上下樓有電梯可搭,進出門拿晶片刷 會變的更好,還是越來越恐怖?一個城市適
卡,就算一個月不跟鄰居說話,似乎也不影 不適合人居住,有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永續
響日常生活,算一算,你有多久沒跟自己 性」,如果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在身心靈方面
的鄰居互動了呢?這樣的生活美其名是「方 都獲得滿足,樂意長久住下來,而且這種
便」、「獨立」、「有隱私」,卻很不環 生活模式又在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不會在
保——如果想吃披薩就叫達美樂外送、想做
頭髮就上美容院花個1,000元、想清水塔就打
電話請水電工…其中消耗的能源、排放的碳
都是今日環境問題的成因,而就算撇開環保
不談,生活在這個方便獨立又隱私的地方,
我們快樂嗎?

這是我們的都市:車水馬龍的車輛、
堆積如山的垃圾、鴿籠式的辦公大樓、喧鬧
擁擠的夜市、俯拾皆是的鐵皮屋頂、斑駁單
現代社會常見的貧富差距,是個人不努力?還是
調的水泥牆面…這些都市樣貌是誰設計的? 社會不公平?
這兩張照片都來自台灣的一隅,猜猜看是那個城市?是不是和你住的地方很像呢?

數十年後導致黑煙蔽日、臭水橫流,就擁有 食: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所做的每一

專題企劃
永續的條件。而事實是我們現有的都市正反 項選擇都在為環境投票,較好的作法是購買
其道而行:擁擠、吵雜、空氣混濁、人情冷 在地食物、支持友善耕作小農,到農夫市場
漠又崇尚金錢與物質,經濟發展讓台灣成為 買菜比到連鎖大賣場更符合公平、永續的原
富裕的社會,但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海水 則,因為支持在地經濟或在地農業可以減少
淹沒了生機、極端天氣摧毀了希望、貧富差 包裝和運輸、讓小農得到自我肯定,更進一
距惡化了痛苦。世界各個角落或許本來就充 步還可以因健康飲食促進身心靈健康、展現
29
滿了苦,但是我們對經濟成長、累積金錢、 多元文化價值以及提高糧食主權。
疏遠他人的迷思以及對社會相對弱勢視而不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
見,都讓一切變得更糟糕。
臺灣社區已經小規模推動,而且也展現了不
「那怎麼辦嘛?」你說:「光是批評也 錯的成果:社區貨幣。
不是辦法,總得談談解決方案啊!」其實全
台北縣烏來的花園新城社區,有一群具
球都早已有人在思考怎麼生活才能減輕環境
有共同理念、希望激發社區互動、互助、互
的壓力、減輕彼此和他人的壓力:

住:近數十年來有些社區推出一
種新的建築結構,稱為「共住」(Co-
housing),共住的意義主要是擴大社區
的公共空間,把原先獨立於每個家庭的廚
房、衛浴或交誼廳等改為社區共用的場
所,社區的居民可以在大廚房裡一起烹調
美食、在大客廳裡食用,並在大視聽室、
大遊樂間聯絡感情,夜深了就回到每個家
庭各自的臥房睡覺,透過合併公共生活減
少能源消耗,同時促進人際關係。 支持友善土地的小農,用消費選擇為環境投票。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花園新城的花幣,由居民親手設計、
繪製,典雅的風格令人讚嘆!

得廣泛好評。首先,透過花幣交換服務,許
多人認識了以往不曾交談的鄰居,許多人發
現原來自己住的社區竟然臥虎藏龍,更有人
意外開發了自己的潛能,當然,有些人光是
惠精神的居民集結起來,發行社區專屬的貨
挖空心思想些奇怪的點子大賺花幣,就覺得
幣,自名為「花錢。幫」,也就是「以花園
樂趣無窮了。
新城的錢互相幫忙」的意思。具體如何運作
呢?「花錢。幫」的幫友在加入時每人就繳 「好玩的是,」慧儀說:「久而久之,
交100元的基金,並由幫幹事處領回200分的 使用花幣的居民變成好朋友,彼此幫忙也就
「花幣」,接下來就得填寫一份會員專用供 不再需要花幣做媒介,幫忙已經是自然而
需表,每個人都得寫下至少三項你能為別人 然、理所當然。」貨幣退場之後,再度上場
做的事, 於是大家紛紛寫下了「烤披薩」、 的是遠古的以物易物機制,我的好鄰居幫我
「剪頭髮」、「清水塔」、「拍大頭照」、 拍大頭照,我就送他一罐自製醃辣椒做回
「教電腦」、「帶小孩」、「音樂表演」、 饋。花園新城的社區貨幣發揮了意想不到的
30
「精油按摩」、「借陽台曬棉被」…。提供 效果,現代人連自己的兄弟姊妹都吝於分享
這些服務要收多少花幣?嗯,收多少自由訂 金錢,但是這張薄薄的花幣卻得以化為一份
價,互惠的雙方開心就好! 無價的心意,拉起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聯
繫,忘記錢的價值、找回人的價值,這麼解
「花錢。幫」發起人之一的慧儀說:
釋社區貨幣的功能,是不是很讓人心動呢?
「每個人其實都需要其他人的幫忙,縱然有
些人一時不覺得自己需要人幫,到了關鍵時 用花幣交換服務拉近了人和人的心靈,
刻都還是會覺得『還好有人幫忙』!」這看 那能不能用花幣交換用品呢?在花園新城的
似辦家家酒一樣的花幣,已經在眾幫友中獲 跳蚤市場上,居民們拿出舊碗、舊書、舊衣

交換禮物:左圖為花錢。幫的幫友自製的全麥麵包,其他幫友可拿花幣購買。右圖是兩位鄰居交換拍
大頭照的服務和自製辣椒醬。
服,擺了滿地,此時「花錢。幫」的幫友有
福囉,拿新台幣來交易的朋友只能按照定價
付錢,拿花幣來買東西的朋友,則是按交情
付錢,這裡是「捨得市場」,對不熟的鄰居
捨得便宜賣給你,對交情好的朋友捨得免費
送給你。花幣之外,花園新城的捨得市場還
有一位不同凡響的功臣,就是在整個活動過
程中都不會停火的這座大烤爐。

完全取用當地的素材和人力,由居民 捨得市場的擺攤盛況,社區貨幣結合社區活動,
自己搭蓋的泥爐和茅草遮雨棚,為整個二手 讓社區貨幣更有意義。

專題企劃
貨物買賣活動增添濃濃的烤麵包香,每一次 番再揚長而去,各自回位置顧攤。這座烤爐
掀爐出貨,大家就爭相來吃吃喝喝,席捲一 從創設之初,就集結了社區居民許多雙手的
努力,完工之後大家圍著烤爐開同樂會、野
餐,每次辦捨得市場也不忘生火開爐,藉著
美食讓居民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它可以說
從有生命以來,都在為花園新城的社區情誼
31
做出貢獻。

「花錢。幫」的創立宗旨(終極目標)
其實野心勃勃,他們要「為面對全球暖化的
未來做調適、創造有團體價值共識的聚落、
創造自己想要的社區生活、以在地經濟解
決全球化經濟的問題」,有些不瞭解內情的
人難免嗤之以鼻:「就憑這種玩遊戲似的假
錢,也可以改善問題?」殊不去想想,我們
信任的這個經濟體系,不也正是某些人創造
出來、一場巨大的金融遊戲?當這場金融遊
戲的玩家(也就是我們)已經越玩越覺得不
開心,甚至危及我們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時,
難道不該就此喊停,改寫規則,或是創造另
一場真正對人有益、對環境有益的遊戲嗎?

這座泥土做的大烤爐是花園新城許多居民的愛心結 社區貨幣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
晶,原料泥土來自附近工地丟棄的廢土,烤爐上方的 有段精彩的歷史,其時正當國家面臨嚴重的
遮雨茅草蓬則是花錢。幫裡的原住民幫友親手搭蓋。
通貨緊縮,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認為此乃整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體需求下降的緣故,遂提出「以消費刺激經濟」鼓勵貨幣流通;但是儘管全世界許多銀行倒
閉、成千上萬人失業,歐洲的一些小城裡卻出現反常的繁榮景象。這些城鎮發行專屬的社區
貨幣,有些調整了利息制度(讓貨幣的價值隨時間減少),社區居民因此樂於互通有無、彼
此協助,社區貨幣帶來地方繁榮,其規模也逐漸擴大,少數的社區貨幣甚至達到足以威脅國
家銀行的影響力,乃受到銀行抵制,終至禁用。

後來,社區貨幣再度受到矚目,或可視為一股對全球化潮流的反動。全球化如大浪襲
來,衝擊各地農業和地方產業,而社區貨幣由於能夠連結社區的居民與技能、減少因需求而
產生的長途交通往來次數、將財富與幸福感留在當地,並為家居者或退休、年長者提供工作
機會,成為減緩衝擊的方法之一。

為了擴大「花錢。幫」的影響力,幫幹事們正積極和附近的有機蔬菜商店溝通,希望店
家能偶而接受花幣,讓「花錢。幫」的系統裡真正出現供應基本食材需求的一環,也讓這家
有機商店加入社區的服務網絡,為死板的商業交易充實友誼的內涵。

花園新城的慧儀說,改變世界的力量來自群眾(critical mass),而一大群人之所以能一
起行動,總是先由一小群人開始,慢慢吸引志同道合者,一小群人變成一支隊伍,最終匯集
成偉大的社會力量,才能讓世界更進
32
步。花園新城的社區貨幣行動也是如
此,首先只是少數人突發奇想,主動
去瞭解鄰居們的多才多藝,一起討論
活動的可行性,再經過試驗期、過渡
期,辦社區活動吸引新會員,並不斷
修正調整制度,才有今天小小的成
果。

任何人都可以設計自己想居住
的城市,都可以過「另一種生活方
群眾的力量:誰說騎腳踏車不能改變世界?
式」,我們的創意就是改變的希望,
而我們共通的語言,就是改變的基石——告訴別人你的理念,先和一個人談,再和一個人
談…就這樣一直談下去。如果你的社區正在為城市的永續性而努力,建議各位快快加入;如
果你的社區對這些行動仍然一無所知,不如請你現在就起身去和隔壁鄰居聊聊,有什麼樣的
創意和「遊戲」可以讓生活更快樂、讓環境更健康、讓世界更美好。

★花園新城「花錢。幫」的網頁,請參見:http://flowerpower520.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html。
或打關鍵字搜尋:社區貨幣。
★本文為看守台灣協會於3月29日晚間舉行之論壇:「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演講內容,講者為大地旅人
環境工作室執行長江慧儀小姐,文中照片取自演講投影片。
吉拉卡樣部落的開心農場:
契機與困境
謝若蘭、吳慧馨


國原住民族地區傳統上是以農林漁牧業等一級產業為主,惟時代改變使得傳統產業
式微,高科技業及服務業成為就業及經濟生產主軸。而部落人口外移結果也使得支
撐部落生產主要人口減少,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更是加深經濟困境的險峻,導致原住民族社
會經濟弱勢必須長期倚賴社會及國家的補助及救助制度,支撐基本的生活條件。本文主要以
部落有機農場發展來說明當代部落經濟發展,除了較熱門的文化創意產業與觀光外,尚有有

專題企劃
機農業的集體發展型態可成為當代部落經濟之發展契機。

壹、文創產業的發展與契機
藝術與文化是維繫民族傳承的命脈。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二項規定:
「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
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並促其發展」、原住民族基本法第十條規定:「政
府應保存與維護原住民族文化、並輔導文化產業及培育專業人才」、第十四條規定:「政府 33
應依原住民族意願及環境資源特性,策訂原住民族經濟政策,並輔導自然資源之保育及利
用,發展其經濟產業」。因此,如何維護、保存、和提升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下的文創與耕
法實屬重要經濟發展策略。

台灣文化產業的推動較顯為人注意的是2000年陳其南政務委員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
構想,最初的口號是「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並邀集各部會代表舉辦研討會,開始文
化產業台灣的理念宣揚。隨後,當時的文建會主委陳郁秀也在2002年的行政院核定的「挑戰

★本文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謝若蘭副教授指導學生吳慧馨之大專生國科會計畫的部份
研究內容。對於本文的批評與建議請直接聯繫 Jolan@mail.ndhu.edu.tw。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把「文化創意產業」納為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提出了五大
文化創意園區等施政計畫。自此,包括文建會、經濟部、故宮和工業局等等,陸續推出了一
些政策和活動,但仍無法建構一個完整的文化產業行銷脈絡。換言之,「文化創意產業」的
概念在2000年時首次被政府納入整體政策規劃後,因方向與內容不明、相關法令的修改與制
定缺乏效率,成效有限。先前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陸續召開文化創意產業圓
桌會議後加速《文化創意發展法》的立法程序,並研擬文化消費抵稅政策,顯見文化政策持
續為本國所重視。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政府的暨定重點政策之一,但其規劃與涵蓋方向卻是帶動這整
個文化經濟成為優勢的重心,很顯然的,台灣各原住民族之多元乃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最
珍貴之不可獲缺之珍寶。綜觀過去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問題,歸納如下:產業特色缺乏、資
源整合困難、整體行銷技術、呆滯的產銷通路機制、傳統智慧保障、創新育成機制欠缺等。
很顯然可知,這些障礙如果缺乏產、官、學攜手合作,則無法達到藉由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升
且去落實原住民文化權與經濟權之願景。

據世界觀光組織近年的報告顯示,目前觀光產業已具國際產業中的重要地位,在各種
觀光形態中異族觀光正執其中之牛耳,而原住民部落觀光則是異族觀光中最具特色與珍貴之
34 成份。由於原住民部落及其生活領域自千百年來大致均在大自然之中,故長久以來孕育出與
自然生態和資源息息相關的相處方式,以及特有的自然哲學觀和文化精髓。這種與自然生態
經過千百年來的互動所累積的經驗與文化精髓,即是組成當前主流社會中所言的原住民族
「異」文化的主要元素,亦是當前對主流社會而言具相當吸引力的部份。

因此,原住民多樣生態與文化為主的部落經濟發展,強調原住民部落資源的獨特性、
稀有性與脆弱性所帶來的「可看性 」;另者則藉原住民生態智慧與文化藝術的實際展現凸顯
其珍貴與獨特性,利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視野,以建構結合原住民之文化、藝術、生
態、智慧、觀光為一體的文化創意,以創造部落經濟多元發展的契機。這些理念或多或少顯
示出殖民霸權心態,但若經濟發展為部落最基礎的「必要之惡」條件,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談
生存的方式。

有鑒於近年來所提出的原民部落經濟焦點似乎還集中在觀光化的豐年祭歌舞或原住民藝
術工坊的參觀,而且已經有許多相關探討與經費挹注,例如文建會的部落空間設計、原民會
的駐村藝術家、以及教育部的駐校藝術家等各方案,本文將提出以下有機農場實際案例來看
部落經濟的模式——可以是一種傳統智慧,也可以是現代經濟的模式之結合。

貳、花蓮吉拉卡樣1部落有機農場發展
吉拉卡樣部落是花蓮少數原住民族部落通過有機認證的農場,然自2001年起發展成為新
的部落產業過程中,雖有其成功之處,但也遇到不少困難。當代原住民面臨社會變遷時,必
須以另一種方式來應變,來扭轉自己屈於弱 興里吉拉卡樣部落的原住民農人,也促成之
勢被窄制的位置,這樣的方式除了從傳統裡 後非營利組織協助當地成立有機共同農場。
有的生態知識來融入現代的經濟產業中,才
在講求經濟發展與實力的台灣社會中,
能使傳統生態智慧與文化被認識與尊重,並
當代的原住民社會也積極的希望藉由經濟產
藉由非營利組織協助部落發展出自身的經濟
業改善社經地位,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文
產業。這樣的經驗也有助於有興趣發展任何
化。吉拉卡樣部落一群有著與生態環境平衡
一種產業形式的社區、部落,在瞭解吉拉卡
生存智慧的原住民,以熟悉的農耕方式,使
樣的經驗下當成借鏡,並再調整出最適合自
用有機農產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換句話說,
身部落的發展模式。
這群原住民做起生意來改善生計,要賺的不
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地區由於其自然 只是錢,更是要透過這樣的方法來回復自身

專題企劃
環境上的優勢,對於推動「無毒農業」是一 文化價值,而成為一個雙贏的模式。有機耕
個很大的助力,其目標除了讓人民有吃健康 種雖然不是新的概念或技術,但有機農業卻
蔬果的環境,也可以讓農民從利潤低的慣行 是個新興的產業,尤其在原住民部落當中,
農業中有其他選擇。花蓮縣政府農業局除了 有機耕種成為一股熱潮。
推行慣行農業的轉型,首先以開放無毒農業
原住民族人對於有機的栽作方式並不
釋放戶的方式嘗試運作,讓有心以有機模式
陌生,因為在從前的耕作經驗中,就是以最 35
耕種的農民有一個實現的機會,當地政府也
「自然」的方式,適度地取用當地的山林資
與農會配合規劃有機蔬菜區,並成立物流中
源。直到慣行農業開始盛行,噴灑農藥變成
心,讓有機作物有更多的行銷空間。參與有
農家認為提高產量和防止作物被蟲咬的唯一
機農業釋放戶的也包涵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山
方法,二、三十年後,這群原住
民還是回到原先的栽作概念。影
響農人轉變回歸有機的原因,莫
過於農藥對身體的傷害,以及生
計上的困難,原住民農人自身的
經驗是每次噴灑農藥後都還得到
醫院看病,長期下來造成肝功能
的損失。這樣的經驗促使他們思
考土地與人的關係,當關係受到
破壞,人也相對的受到波及,曾

1吉拉卡樣
(Cirakayang)部落位於花
蓮縣鳳林鎮山興里,現有的主要族群
包含阿美族、撒奇萊雅族、漢人、客
家人,全里人數為619人,其中原住民
人口數約419人,約佔全里的68%。
吉拉卡樣部落位置圖。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經噴灑過的藥劑,最後還是回到自己的身
上,與其淪陷在這樣的毒害之中,這群農人
毅然堅決的「放棄」慣習的農作方式,選擇
能治癒土地的耕作方式。雖然不是很懂所謂
的「有機」概念,但他們抓住幾個簡單的觀
念,就開始開墾土地、嘗試種出對身體最好
的食物。

農人花了三年的時間轉型吉拉卡樣農
地,從原本貧瘠、容易受天氣影響土質的土
野生菇。
壤,經過三年的休耕、堆肥,使地力回復,
轉而為合適栽作的農田。在摸索有機方式的 有機共同農場的農人用於農場的種植技
過程中,吉拉卡樣農場經歷很多種植失敗的 術多是從上一輩老人所留下的農業知識。在堆
經驗,沒有灑農藥和化肥不容易種植成功的 肥技術層面,主要分為用於改善土壤與幫助作
經驗,讓農民在試作的前幾年很難靠有機產 物生長兩種。農人利用牛糞發酵,加上每次收
業生活,甚至打零工來維持家計;在這段摸 成後留下的作物根莖、葉子、乾草等,蓋上帆
索的時間,需要付出的不僅是體力,還有成 布後放置在較遠處的山上混合發酵,經過一年
36
本折損和精神上的擔負,這也是考驗著這群 之後才可以使用,這樣培養出的糞肥能幫助土
原住民的毅力。經過好幾年的試作經驗,吉 壤恢復養分,增加肥沃度,用於休耕時候的休
拉卡樣部落的有機共同農場從無到有,從失 土。以根莖葉菜類栽作為主的吉拉卡樣有機農
敗到有信心,雖然幾年間許多人進入農場又 場,主要以有機作物育肥培育土壤有機質、添
離開,但是共同有機農場是部落第一個建立 加土壤混合物、實施輪作栽培來栽培作物。用
起的產業項目,不僅提供部落居民一個發展 於幫助作物生長的肥料則是農人用自己生產的
的機會,也熱絡了部落的人際網絡。 有機黃豆,磨成粉,加上水、黑糖發酵,在發
酵的過程中必須持續的攪拌或者打入氧氣,使
其有效的發酵,持續兩個月後才能澆於植物的
根部。礙於容量和發酵工具的限制,培養有機
豆肥的量有時不及於使用,因此農人也會向農
會購買現成的有機綠肥。雜草管理的方式則為
人工除草,大面積則用機器除。病蟲害防治方
法有兩種,分為預防和整治,其一為利用作物
混雜栽作,減少病蟲繁殖的機率,其二為噴灑
自製的辣椒水,噴灑在蟲腹部的辣椒水發揮其
辣性,殺死或趕走附於作物上的蟲害。這些方
takukem(龍葵)。 法結合了傳統耕作的概念、同行請益、自己研
多時間體力,有時候還是必須面臨血本無歸
景況,多次的付出回饋不平等之下,農人寧
願選擇其他的工作項目,也不願意需要長期
投入才能有穩定收益的有機事業。另外,體
力和身體行動不便也是限制部落人士參與有
機農業的因素。

有機作物在市場上的價錢比較高,相
對的對於品質的要求也高。消費者對作物挑
剔,中盤商也對有機農的作物挑剔。在農場
甜椒。
常常見到一桶、一堆擺在旁邊的作物,在農

專題企劃
發,但其中心概念就是不造成土地傷害,並且 田也看見農人將一些即將成熟的作物摘除,
完全對人體安全的方式。嚴格來說,傳統的燒 這些長得比較醜的作物並沒有損壞,只是長
墾耕作方式並不完全合適於現代的農耕,而他 得並不完美,某些地方蟲咬、有些地方壓
們運用的是傳統的生態保育概念,懂得怎樣拿 到,但卻都被歸為不可賣出,但即使農人這
捏地力的使用,唯有維繫土地生命力才能從土 樣挑剔自己的作物,到了中盤商還會在面臨
地延續自己的生命。 一次的「揀選」。這對於農人來說是很現實
37
的,消費者只挑選完美的食物,那些外表比
農場是吉拉卡樣部落產業發展的一個
較醜的被農人形容根本吃不完,也只好隨便
起始與平台,展望會輔導該部落主要也是希
賣、或是送給需要的人。除此之外,農產品
望藉由有機農業能夠幫助該部落有個較穩定
的產業發展。在農場發展剛起步時,展望會
提供肥料、機器等的幫助讓農友們減少成本
上的負擔,有相當大的幫助,也比較能夠面
臨農業的不確定性。由於吉拉卡樣部落的地
形是三面環山,大部分居住在部落三世代以
上的家庭都在鄰近的山上有田地,而無論是
山上有地或平地有地,這些地目前由於政府
鼓勵休耕的關係都是處於休耕狀態。休耕補
助的政策影響到吉拉卡樣部落的農作情況,
因為大部份的人認為,種植還要花上體力時
間,種植農作物賣得的價錢和休耕補助的金
額差不多,常常就會有乾脆不要種的念頭。
再者,種農的收益較不穩定,尤其天氣、天
災的影響;種植有機農業也是,即使付出更
野菜sama。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在運送期間也容易因為超過保存期限而損 積極推動的部落經濟發展形態。隨著80、90
壞,這些造成作物賣不出去的原因,是讓農 年代台灣原住民文化復振的風潮,有關原住
人最感到灰心的。曾經參與有機農場工作的 民自治、土地政策、傳統領域等民族建造的
農友在經過一年、兩年之後就退出、放棄, 工程相繼地在討論進行。而從90年代起,台
另謀工作,他們認為有機的方式要付出相當 灣主流社會資訊、服務、觀光等產業帶動原
大的精神與體力,但常常會有很多原因造成 住民社會經濟的活絡,新一代教育水準也有
付出不等於回饋,多次之後就影響其投入意 提昇。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原住民的民族自
願。 覺運動激勵了族人從傳統歌謠、祭儀與工藝
尋找認同的養分,同時致力於民族傳播媒體
目前在農場裡的核心農友社區的事務
的發展;在這期間政府長期推動社區總體營
參與意願高,並對於持續從事有機農業相
造,激發社區、鄉土的集體意識,參與地方
當堅持,即使有挫折也不會輕易放棄,如天
事務,成為建立公民社會的基礎。然而這些
災、出貨不順、收成不佳等等。他們的共同
社會文化相關事務例如傳統工藝、母語教
特徵是不覺得辛苦,因為習慣了就好;也不
學、等等,在回歸傳統、鼓勵創新及與主流
害怕賺不到錢,因為他們認為努力一定有機
文化相依附等議題缺乏系統性的反省。
會。有機農業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個工作,而
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以最自然的方式來栽 原住民地區所擁有的豐富自然及人文資
38
種作物」是農人們對於有機農業的心聲,這 源不只是原住民族最後的資產,也是台灣最
是這些農人秉持的精神,認為有機農業就是 後、最珍貴的資產。國內過去在原住民部落
應該回到最自然的狀態,這樣的思維也反映 經濟推展上看似甚有建樹,但往往只偏重效
在農人種植的方式:堅持接觸自然、不用網 益的迷思。部落經濟與發展共識是需長期經
室栽作,自己栽培菌種與研發防治病蟲害的 營與累積的社會化過程,過往的原住民經濟
方法。但也曾有農人認為網室栽作才能夠確 發展多半是由上而下,以「政策」方式來推
保有機作物的生長安全,能夠防止天災的影 動,除了未能符合地方特色及需求,也未能
響。

參、生態與文化結合之部落產業
有機農業的推行主要是因為長期使用
的用化學成份讓農作物快速生長、對抗蟲害
的農耕方式已經使全球的生態系和環境遭受
破壞,而人類也因此嚐到苦果,長期下來地
力因無法循環而殆盡,更無法達到預期的效
果。直到1970年代,「永續」(Sustainable)
的生產觀念才改變了原本的意識形態。因
此,除了文創產業,有機耕種亦是一種可以 部落老人在工作。
激勵部落的自覺;原住民部落經濟需要的是 農場的成立是讓一般居民都有翻轉生活狀況
由下而上的、是自發性的、是符合地方需求 的機會,但以目前的觀察來說,單一的推行
與特性的、是全面性的,當中包含族群自尊 有機栽作並非最好的方式,連結部落固有的
的激勵、傳統文化的再生、地方自決、地方 資源才能集結更多人的參與。對吉拉卡樣部
產業的振興、家庭與個人經濟的改善等。返 落來說,若非有非營利組織在農場成立之初
鄉的部落主義及其所期盼的民族自決式部 幫助解決驗證、機械、肥料等資金問題,單
落振興,正是讓以傳統智慧為主流價值的部 靠收入不穩的農民也無法完成後續的驗證與
落文創與傳統產業再現的契機。 大型農耕機械的買進。驗證的另一問題是,
複雜的文件資料、表格填寫,這對於小學畢
吉拉卡樣部落農場的經營方式是共同
業、長年從事農作的農業來說,是一件很困
經營,共同經營是農業產銷班運作的一種
難的事情,往往使農人呈現出否定自己、自

專題企劃
組織方式,由各區的農業改良場辦理產銷的
信不足,雖然有機農業注重完整紀錄生產的
經營管理與研習訓練。這樣的方法主要是取
過程、來源地、栽作農人,但卻沒有實地上
益日本,由農民形成的團體,由具有關係的
考量農民的情況,也沒有所支援。有機農業
組合體,演進成共同關係體;而這樣的組織
是一個規律、制式化的生產體系,需要精準
必須要兩人以上形成共同行動,達成同樣的
的管理和一套完善的產銷系統,而栽作有機
目標、理想,並享有共同利益。共同經營組
農業的農人,也必須要習慣於農業的身體習 39
織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考量台灣農場的耕地面
性。
積小,生產資源利用效率低、生產力難以提
高,且不易實施企業化經營;由於農地小, 原住民族過去普遍取得食物的方式並非
產量有限,無法突破小農經營困境。 像農業社會一樣,需要防範未然和十分精準
的安排時節栽作、收成,而是圍繞在大自然
輔導吉拉卡樣共同有機農場的展望會也
的生活方式,就直接取用於大自然,不需要
是採共同經營的方式管理農場,並以成立有
太刻意的生產食物,這樣的生活習性和現代
機農業產銷班為目標,因此如同之前所提,
資本社會脈絡裡的商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農場收入必須繳納15%的收入給農場作為公
但所謂的「產業」概念卻是以生產和銷售
基金,為農場的共同支出,另有5%捐給部落
為基礎。永續經營必須要同時持有產業的經
的課輔班,讓部落需要課業輔導孩童能夠持
濟效應與自然環境的平衡,此雙贏模式才為
續參與課輔班,不受資金的限制而停止,剩
永續的不二法門。一套完整的機制必須包含
下的80%才歸農民所有。
制衡的元素,以預防一綱多本的情況,因此
肆、吉拉卡樣共同有機農場的困境 有機農業必須結合中央與地方的推動,制定

有機農場是部落第一個以共同經營為目 良好的政策、預算和運用適當人才和資源,

的的產業項目,在尚未有共同農場之時,部 單靠農人的草根性運動則較困難,尤其在轉

落的居民大多是各自生產自己的作物、買賣 型、試驗的過程中應該有補助方案,鼓勵農

銷售,包括有山蘇、雞、箭筍、檳榔等等。 民走向健康的耕作方式。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眼觀四方 國民信託一股119元 買國土救生態
目前已進入二階環評的彰化大城國光石化開發案,計畫將北起魚寮溪、南至濁水溪的彰化大城
溼地填海造陸,設做石化工廠基地,如獲得開發許可,此舉將重愴具有國家級保育價值的濕地生態
系,而大城濕地為台灣白海豚的迴游廊道,填海造陸之後白海豚的活動領域受到阻隔,勢必影響這
族群數量已少於100隻的瀕危物種:不僅如此,石化廠的工業污染及龐大用水將摧毀沿海農漁業的
生存機會。有鑑於前述種種環境衝擊,以彰化縣環保聯盟為首的七個環保團體日前發起「全民來認
股 守護白海豚」環境信託,邀請全國民眾以每平方公尺119元的價格認股,申請購買濕地,以公民
力量阻止政府將國土賤賣財團,一同守護濕地及特有種白海豚。
國光石化一案共分二期開發,第一期設置包括2座日煉15萬桶原油的煉油廠、1座年產120萬噸
乙烯的輕油裂解廠、1座年產150萬噸的芳香烴廠及23座石化中下游工廠;第二期設置包括1座日煉
15萬桶原油的煉油廠、1座年產120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1座年產130萬噸的芳香烴廠及18座石化
中下游工廠。預計開發面積達2,914.38公頃,其中工業專用港141.27公頃,需填海造陸的面積超過
2,709公頃。
但是這塊位於濁水溪口北方的泥灘地海域既是台灣白海豚迴游覓食的棲地,更是彰化淺海養殖
漁業區、國際候鳥重要的覓食生態環境,如今國有財產局可能以每平方公尺100元的價格,將超過
2,000公頃的泥質潮間灘地交由民間財團國光石化公司使用,促使環保團體發起國民信託運動,將
這片泥質潮間地劃分為200萬股,以每股(每平方公尺)119元的價格邀請民眾一起把具有珍貴生態
價值的國土買回來。
信託發起團體之一的彰化縣環保聯盟表示,設定每股119元,比財團購地的100元更高,顯示全
民保護濕地的誠意,同時119亦代表保護行動迫在眉睫。為了避免財團大量認股,同時也為了落實
國民信託集眾人之力的精神,這次的信託認股行動設定每人每區限購1,000股的上限,民眾可至環
境信託的網頁線上認股。環團將於六月底與內政部營建署提出公益信託計畫書,審核通過後,將召
開公開說明會並通知認股人付款。環境信託基金會指出,如信託買地成功,這塊潮間地為全台灣人
民共有,將被永世保留作為白海豚等保育動物的自然棲地,不會有任何開發工程得以進駐。如公益
信託未通過內政部審查,基金會將訴諸法律,控告政府圖利財團,寧將國土賤賣予高污染的企業也
40 不願交給全民做公益之用,並將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申請大城濕地為「重要自然資產保留區」。
環境資訊

發動國民信託以維護歷史遺產與自然之美的作法,在部分歐洲國家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信託
的目標是搶救開發危機下的自然環境,並以永續發展為管理宗旨,避免國家政府為了短期的經濟利
益使珍貴的生態環境一去不復返。「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的信託行動為台灣史上第一次以國
民信託的方式守護土地及自然生態系,若能成功買下濕地、保留台灣白海豚的迴游環境,將為台灣
的民主與永續開啟新的一頁。

資料來源:
1.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網頁,http://et.e-info.org.tw/node/119。
2. 〈推動國民信託 英國有海神 台灣盼望媽祖〉,環境資訊中心,2010年4月15日。
3. 國光石化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

圖說台灣
樸門(Permaculture)是permanent
(永久的)和agriculture(農業)的
組合字,被視為一種生活的哲理或思
維,旨在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再
模仿其模式來設計生活的各種面向,
核心的生態倫理為照顧地球、照顧人
類與分享多餘。
如今樸門並不限使用於農業,包括經
濟及社會層面都是permancultute關注
的面向。台灣推廣樸門永續設計的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於今年四
月「生活單車市集」中擺攤介紹取法
自然的栽種方法。
追求永續的城市農夫
在地食物經濟學
在地食物對在地經濟確實比較好嗎?

Sarah DeWeerdt/文
羅允佳/譯


年(2009年)三月的一個星期天,天空下著毛毛雨,我到自己最喜歡的西雅圖社
區去逛每週一次的農民市場,在其中一個攤位買到一袋馬鈴薯。當時那位農夫老

綠色思潮
闆正把一顆顆馬鈴薯裝進網袋裡,那些馬鈴薯小小的,都才剛從土裡挖出來;老闆一邊轉緊
袋口,一邊哼著滑稽的小曲。「看起來很不錯耶」我指著他手裡的那一袋,說:「我可以買
嗎?」「好啊,」老闆也同意:「這袋都好的啦!」我掏出幾張皺巴巴的紙鈔,他就把袋子
交給我。

在地食物的支持者常說,吃在地食物有助於提振社區經濟;而上文中在農民市場關鍵的
那一幕,讓這句話更加理直氣壯,畢竟我是直接把錢交給種出食物的農夫,而不是讓錢通過 41
一層層不知名又遙不可及的中盤商——更重要的是,那個農夫看起來確實很滿意這樣的交易
方式。

這不合乎主流食物系統的經濟理論,主流系統不會強調食物的產地,而且認為貿易的過
程就是由看不見的手讓買方和賣方都獲利。不同的社區可以專門栽種不同的作物,或者從事
農業以外的活動也可以分工,如此一來生產效率會提升,社區就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銷售
產品,金錢於是會在社區間自由流通,大家就可
以用比較少錢買到更多樣化的食物。

被搾乾的農地
問 題是 , 實 際 情況 卻 不是 如 此 。過去十年
Stringer/Reuters © 2008

來,明尼亞波里斯(Minneapolis)區 十字路研究
中心(Crossroads Research Center)的所長肯‧米
特(Ken Meter)就針對現有的食物系統如何生吞
活剝全美各地的農業社區的金錢與活力,做了研
究記錄。米特的第一個調查對象,是位於明尼蘇 墨西哥的墨西卡里市,麥克福克斯農莊的工
人們正在挑揀此地生產的蔥。有數位美國農
達州東南方的夏瓦薩(Hiawatha)地區,這個地區 夫在此地的耕地面積超過20,000公頃,福克
共有七個郡,而這一次的調查非常具有代表性。 斯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這裡的工人薪資只有
邊境以北的加州工人的十分之一。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2001年,米特和明尼蘇達大學「社會、經 過的所有社區,每年都損失數億美元,」米
濟、生態永續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cial, 特說:「(食物系統)確實讓某些人荷包滿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的 滿,但是絕對不包括這些農民」,事實上,
羅塞爾(Jon Rosales)研究發現,夏瓦薩地 這個系統大部分的利潤都進了「批發業、服
區的農夫每年平均賣出價值9億1,200萬美元 務業、農業部門和金融部門的口袋,偏偏就
的農產品,但同時要投入5億美元的農業成 無益於農夫,對農業社區更沒有幫助」。
本,從其他地區買進種子、飼料、肥料…還
在地食物於是大獲鼓吹,成為挽救地方
有(不幸的是)貸款。除此之外,當地的消
經濟失衡的解決方案之一。愛荷華州立大學
費者每年還要再花5億美元,從別的地方購
「李歐普德永續農業中心」(Leopold Center
入食物,也就是說地方農業的所有收入不僅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副主任理奇‧皮
被食物系統吸光,甚至吸走的還比賺進的
洛(Rich Pirog)說:「提升在地或區域食物
多。
的貿易,將有助於提振地方和國家經濟。」
米特在其他地區的研究也發現類似的現 而該中心及其他單位做的各種研究,也計算
象,即使是地貌景觀大不相同的愛荷華、亞 了社區提高購買在地食物的比例後,將可獲
利桑納和華盛頓州,農民常常都做賠錢生 得多少經濟回饋。
意,生產農作物必須投入的成本,比銷售賺
42 舉例而言,米特和羅塞爾在明尼蘇達州
得的收入還多。(上文提到明尼蘇達州東
東南部地區的研究發現,當地居民的食物只
南部地區的研究,農民一共花9億9,600萬美
要有15%購自在地農業,其為當地農民帶來
元,生產價值9億1,200萬美元的農產品;政
的收入,就相當於他們拿到的聯邦農業補貼
府提供的農業補貼可以彌補虧損,但是許多
的三分之二。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經濟學家史
地區都沒有全額補貼。)生產作物所需投入
溫森(Dave Swensen)也做了一份研究,發
的資源大部分來自社區以外的地方,而農業
現如果愛荷華農夫生產的農產品,有四分之
家庭吃的食物,大部分又都是從很遠的地方
一為當地人購買,將可增加1億3,990萬美元
買回來;即使有些地方的農民不至於虧本,
的經濟產出,還可以為該州增加2,000個工作
但整體而言食物系統仍然吸走了地方經濟
機會。又譬如普吉灣(Puget Sound)中部地
的錢。米特在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東岸的研究發現,雖然所有農民每
年的總盈餘可達7,000萬美元,但是他們
每年從其他地方買進的農業資源就高達3
億7,500萬美元,而當地的居民還得另外
花4億美元買外地的食物,也就是該地區
每年淨損失7億美元——大約是這裡生產
的所有農產品的總價值。社區的錢就這
樣嘩啦嘩啦的流出去,「基本上我調查

春天,威斯康辛州的一座家庭農園開始長出玉米的新芽。
區——西雅圖和其他鄰近城市,包括塔科瑪 在地化為什麼好?〉(Why Local Linkages
城(Tacoma)、貝爾維(Bellevue)和艾威 Matter)的研究呈現的數據令人印象深刻,
雷特(Everett)——的人,如果他們用來買 研究對象正是前文提及的普吉灣中部地區,
食物的錢能有20%花在當地的食物產業,譬 獨立經濟學家桑塔格(Viki Sonntag)在這
如到農民市場和本地餐廳消費,每年將可為 份研究中計算出,如果在當地餐廳消費100
地方經濟注入額外的十億美元。 元,其中的79元將成為地方產業的額外收
入,但是如果在連鎖餐廳吃飯,同樣花100
稍微改變消費的對象就可以有這麼大的
元,只有31元會回到地方經濟體系裡。如果
影響,全是因為經濟學家所謂的「在地乘數
當地農夫的農作物通通賣到外地,則每賣出
效應」(local multiplier effect)。金錢在社
一塊錢,可以為社區帶來1.7元的收入,但如
區內部的每一次轉手,都將助長社區整體收
果留在農民市場販售,每賣出一元,地方經

綠色思潮
入,並且提升經濟活動,刺激增加工作機
濟就增加2.8元;還有愛荷華農民市場協會
會。錢在流出社區之前,經過越多次轉手,
(Iowa Farmers Market Association)2005年
社區的獲益就越大。這項經濟法則還說,
的研究發現,愛荷華農民市場裡的每兩份工
把錢花在本地的產業,將產生越大的乘數效
作,可在地方經濟體的其他部門中,創造另
應,因為在地人經營的事業,較可能把賺來
外三個工作機會。
的錢再度用於當地。
43
不是只有食物系統適用這套邏輯。英國
話又說回來…
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購買在地食物可刺激在地經濟」這項
已經證實,在經濟弱勢的地區,只要有一小 論述的基礎是在地乘數效應,雖然很多研究
部分公部門的開銷進入在地產業,就會產生 說明購買在地食物對社區可能的好處,但
乘數效應,讓岌岌可危的在地經濟東山再 終究只是紙上談兵:這些研究僅以經濟模型
起。在美國,很多關於在地乘數效應的研究 評估一旦消費行為改變時,整體經濟將產生
都在探討:把錢花在家庭小店,或者到大型 何種連鎖效應。根據皮洛的研究,目前還沒
連鎖商店消費,兩者將產生何種不同的經 有任何一個社區實際做過這樣的轉變,也因
濟影響?以食物而言,有一份名為《經濟 此無法證實預期的經濟效益。現有的在地食
物運動不夠成熟,規模也太小,不足以
達成預期效益。(桑塔格的研究指出,
即使是響應在地食物最熱烈的西雅圖地
區,在地食物不過也只佔了食物購買量
的1-2%而已。)但是皮洛同時也發現
愛荷華州東北部地區近來大有進展,當
地最近為了讓經濟復甦而提倡購買在地
食物,如今逐漸展現顯著的成果。皮洛

©Brian Lary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說:「只要有足夠的人加入購買在地食物的 夫就失去了市場。因此如果有些社區進行在
行列,農用物資供應商就會開始回流。」他 地化,而其他人沒有,就產生了贏家和輸
指出,為了因應在地方市場販售農產品的小 家;而如果所有的社區都開始在地化,那就
農需求,此地的配件供應商已經著手配送並 類似重新洗牌一樣。
維修各種農具;此外,近來也有一個倡導在
皮洛坦承道:「其實經濟體系中並沒有
地食物的非營利組織成立,以協助學校及社
產生新的工作,只是其他地方的工作機會被
區農園的運作。
移轉過來了。」不過他也為此論述:「這就
這對愛荷華東北部地區是一件好事,不 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討論經濟以外的層面,」
過皮洛的評論也點出了食物系統在地化研究 地方經濟如果健全,「治安問題會減少,居
的一個必須注意的地方:這些研究的基本作 民健康狀況會提升,而且大家也更能感受到
法是主流經濟學家說的「進口替代」,也就 與在地的連結」。真的,每次談起在地食
是找出當地居民從遠地買來的食物,並假設 物,最後總是不免提到各種重要的價值,而
如果大家都從住家附近購買同樣的產品,會 不只是金錢;桑塔格認為,這一點正好顯示
發生什麼事。研究者仔細解釋社區的消費行 了經濟學本身的缺陷,她說:「我們其實沒
為改變後,社區經濟將有何獲益與損失;舉 有很好的、正規的經濟學典範,足以代表社
例而言,如果愛荷華的農夫多種一點蔬菜水 會資本,並說明其對形成金融或經濟穩定性
44
果,就得少種玉米和黃豆,因此史溫森的研 的重要性。」
究便考量,本來可以種植商品作物的土地如
是手段,不是目的
果用來種植瓜類和蕃茄等蔬果,那麼玉米和
黃豆所帶來的收入會減少多少。 但是,在地化研究的意義仍取決於討論的
範圍大小,如果考量的只是單一社區或某個自
然而,進口替代研究並未考量這種轉變
成一體的區域(尤其是被現存食物系統淘空經
對其他社區的衝擊。譬如當愛荷華州所需的
濟的農業地區),這些研究的結論絕對是強而
蔬菜越多來自內部,之前供應蔬菜的加州農
有力的訴求,鼓勵社區自力更生;但是如果將
視野擴大到範圍更廣大的地區,這些研究便似
乎有眼光短淺之虞,甚至當大到整個國家,看
起來更與保護主義相去不遠。
Paulo Santos/Reuters©2008

也就是說,食物系統在地化將為美國本
土增加農業工作機會,因為美國就跟其他富
有國家一樣,食物大多進口自發展中國家
(就美國而言,主要是墨西哥),而且進口
的比例仍不斷增加。因此美國的食物在地化
巴西的阿拜特土巴地區(Abaeteuba),一箱箱巴 之後,工作機會將由墨西哥轉移——或者更
西紫莓果被裝上卡車,它被譽為最新的「超級食
物」,富含抗氧化因子及維他命。這些紫莓果將被 精確一點,轉回——到美國。然而這套理論
出口並製成活力飲料、化妝品及健康餅乾。
如果應用到更大的範圍,是否能夠增加全
球的工作機會,則還未有定論。

USDA NRCS/Tim McCabe


英國大量的新鮮蔬果都進口自非洲,
上述的想法反而使得有些英國人主張人們
不應該購買在地食物,因為發展中國家的
貧窮農民,全都依賴出口食物到富有國家
以維持生計。牛津能源研究中心(Oxford
愛荷華州,以養豬場提供的液態糞肥噴灑農田。
Institue for Energy Studies)的能源與環境主
任班尼多‧謬勒(Benito Müller)指出,非 far policy),也就是我們不論身在何處都盡
洲肯亞每年光是賣蔬果給英國,就可賺進1 可能食用在地食物…地方也應當盡可能種植

綠色思潮
億英鎊,因此他認為歐洲人應負起「在聖誕 所需的食物,不得不從熱帶或其他地區進口
節吃非洲草莓的道德義務」。 時,須以最講求公平貿易、正義、適切的方

然而,購買發展中國家生產的食物並不 式引進。

代表能改善當地農民的經濟條件。事實上, 有些專家則質疑是否應將購買在地產品
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如果轉型為出口導向,往 視為基本策略?事實上,購買在地產品未必
往降低當地的糧食安全,小農被迫離開土 能為社區經濟帶來多少好處,這和產業結構 45
地,身陷債務循環者更無以翻身。一些有限 有很大的關係。(畢竟所有的跨國大企業對
卻有趣的證據顯示,在地食物系統可能也會 某個地方來說都是「在地」。)華盛頓大學
為發展中國家帶來經濟利益:英國艾賽克斯 的兩位都市計畫教授波恩(Branden Born)
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的永續農業研究 和普西爾(Mark Purcell)2006年發表了一篇
員茱兒‧普娣(Jules Pretty)曾在巴西南部 頗具影響力的報告,認為食物在地化會比較
的聖卡塔里納州(Santa Catarina)和農民一 好的這種想法(不只是經濟層面,對環境也
起工作,當地多樣化經營的小農們(有一座 較好,而且比較新鮮、有營養等等)是一種
10公頃大的農場,種植超過50種作物,另外 「在地的陷阱」;這兩位教授反駁道,不管
還養豬養雞)於農場上建立了小規模的加工 多大範圍都沒有必然的好與壞——在地食物
設施,和志同道合的鄰居們組織起來,將農 可能合乎也可能違背公理正義,而非在地食
產品直接銷售到附近的都市——而且發現這 物在某些情況下會對環境比較有利,有些情
比和農企業簽合同獲得的經濟利潤還大。 況則非常不利。他們認為,在地化應該是達

除此之外,還有公平貿易協定可以作為 成目的的方法之一,而不是目的本身。

替代方案,目的是確保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出 「在地」…或者「永續」?
口農作物時,可以獲得合理的報酬及足夠的
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刊登於看守世界
生活費。考量這些複雜性之後,普娣認為可
雙月刊2009年5-6月號)已經闡述:在地食
以採取所謂的「遠近合宜策略」(near and
物對環境的益處並不一定與「在地」直接相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關,就經濟層面而言也是如此。仔細檢視與 出自良善管理、系統恢復力高的食物」,這
在地食物經濟學有關的研究,便可清楚看出 個定義是否與永續的幾個面向相符或許可以
這一點。以史溫森的研究為例,該研究調查 討論,森伯格的說法至少讓我們將眼光放
在地蔬果的消費量上升後的可能獲益,並假 大,而不只是狹隘地關注食物里程數或地方
定當地增產的作物中有一半會在農民市場或 經濟的私利。
透過其他機制直銷——也就是縮短食物的供
當然,要提升食物系統的福祉和社會正
應鏈。要想讓農產品的銷售所得有更高的比
義,有些部分可能必須透過在地化達成。譬
例落入農民的口袋,縮短食物供應鏈是常見
如米特主張農民重拾過去的食物生產體系,
的作法,但是儘管較短的食物供應鏈通常和
既耕田也畜牧,在生生不息的草地上放牧,
在地食物有關,兩者卻沒有必然的相互關係
並利用糞肥增加地力,便可以減少從遠方購
(許多公平貿易機制就是依照縮短供應鏈的
買農用物資的開銷——這種生產方式的確只
概念,連結生產者和遠在異地的消費者)。
有在地化才有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這麼做
於 是 接 下 來 就 不 只 是 食 物 里 程 數的問 也對環境有利)。恢復在地與區域的加工網
題,而是我們都吃些什麼東西。很多農夫種 絡,可以縮短供應鏈,讓農民與食品加工業
的不是食物,而是種植工業所需的原物料。 者的地位更加平等。其他可行的方法需要在
近來有些重建農村經濟的作法,是將蔬菜水 更高的層次採取行動,例如將建造高速公路
46
果重新引入目前只種植商品作物的農地;這 的交通經費,轉為用來建造次級道路,以重
麼做將提高此地的經濟收益,部分原因是蔬 建地方運輸網路。這些方法的共同概念是
果類每公頃的價格遠高於商品作物。史溫森 將食物系統去集中化,但重要的是細節怎麼
在提升愛荷華在地蔬果銷售量的相關研究中 做:誰來經營地方食品加工廠?誰會在那裡
提到,假設愛荷華居民將每日的蔬果攝取量 工作?農民如何能保障農產品都售得合理的
提高到一般建議的「每日五份」(現在只有 價格?這和堅持「在地化本身就是目的」是
約20%居民達到),則該州可達到最高經濟 兩回事。
收益。皮洛強調,居民攝取越多蔬菜水果,
我把在農民市場買的馬鈴薯帶回家,從
健康狀況自然會更好,身體健康本身就是一
中切半,在火熱的爐子裡烤過,然後灑上煙
種經濟利益——請病假的次數減少、醫療花
燻紅椒粉(大概是在地食材中產地最遠的東
費也減少。不過這其中牽涉的因素很多,並
西)調味。這份烤馬鈴薯香甜得不可思議,
非每一項都和「在地」密切相關。
充實飽滿,吃得出健康大地的美味;我一邊
新經濟學基金會的研究及計畫主持人, 吃,一邊想起那位賣馬鈴薯的農夫先生。難
農業與食物系統專家森伯格(Jim Sumberg) 以想像還有比這更好吃的馬鈴薯料理,不
說:「我們現在應該停止討論在地的食物, 過,這些馬鈴薯是不是比我從超級市場買回
改談永續的食物。」森伯格所說的永續食 來的,更有益於我口中的「家鄉」?大概是
物,意指「帶來高度福祉、符合社會正義、 吧,只是背後要談的還多著呢。

★本文作者莎拉‧迪威德(Sarah DeWeerdt)是西雅圖的科學作家,專長為生物學與環境學。
金錢,新的開始(上)
Charles Eisenstein/文
林震洋/譯

綠色思潮
乏食物、居所、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他們沒

我們文明的底層,有一項無法根
治的結構性缺失,我稱之為隔閡 有錢買這些東西;而有些人願意提供這些必
(Separation),這隔閡帶來了當代各種環 需品,或者做些有意義的工作,卻因為做這
環相扣的危機,不論是在經濟、健康、生態 些事情無法賺錢而不能去做。
或政治層面。在社群瓦解時的人際隔閡、在
就連把金錢當作串連「供」、「需」
環境受破壞時的自然隔閡,或是我們健康惡
之間的媒介,這項功能也徹底失敗了。我們 47
化時的內在隔閡都是例子。科學,是形成隔
挹注大量資源在戰爭、塑膠垃圾、以及無數
閡根本的意識型態;科技,是它的幫兇;金
其他不能供應人類需求與快樂的產品上;為
錢,則是它的代言人。
什麼會這樣?通常問題會被歸咎於貪婪和愛
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金錢,和我們那種離 錢;然而貪婪終究只是表象,它本身只是一
群而隔閡的自我認同,以及由這隔閡所造就 個徵狀而非根本問題的起因。將問題歸咎於
的毀滅,都有非常密切的關連。有句古諺說 貪婪、要求加強自我控制以對抗貪婪,其實
「金錢是萬惡的根源。」但它為何會如此? 就是在對抗自我,也就是在對抗自然,在向
畢竟,金錢的目的、最根本的目的,只是要 我們的文明基礎宣戰。
促成交換,只是要連接各地人們的供給和需
即使家財萬貫,甚至像我們這些身處富
求。是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倒行逆施,
庶國家的人們,卻也無時無刻都感到焦慮,
竟讓金錢反倒變成了匱乏的來源?
我們渴望著「金融安全」,努力讓自己不虞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十分富饒的 匱乏。我們做決定的原則是「買不買得起」
世界,卻有大量的食物、能源、物質被浪費 (即使是那些和金錢無關的事情),也普
掉。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挨餓,而另一半的 遍認為財富將帶來自由。但是當我們追求自
人們浪費掉的食物,竟然足夠養活那些挨餓 由時,卻發現財務自由的天堂只是個海市蜃
的人。在第三世界和本地的貧民窟,人們缺 樓,當我們一靠近,它就消失了,而那追求

★本文原文連結: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_new_beginning。「金錢,新的開始(下)」
的譯文請見看守台灣季刊第12卷第3期。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與渴望卻綁架了我們。焦慮總是環伺在側,擔心只要一場災難就會讓我們陷入匱乏。貪婪,
只不過是一種因為認知到匱乏而產生的反應。金錢把富饒轉變為貧乏,引領著貪婪一步步向
前進,但並不是金錢本身必然如此,而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這種金錢,當我們談話時正在消
失不見的那種金錢,它的特性使之早晚會離開我們。

這種特性也以不同的樣貌,在我們文化的其他根基上顯露出來。當我們了解它,也就
可以認清我們文明中那「無法根治的結構性缺失」;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設計具有相反特
質的新式金錢體系來取代舊的,所帶來的結果也就會徹底相反:豐富而非貧乏;慷慨而非貪
婪;永續而非毀滅。

現代金錢的關鍵特性是高利貸(usury),一般稱之為利息(interest)。高利貸不僅造
成當前許多地方普遍的焦慮,也驅動那具追求不斷成長、吞噬全世界的引擎。為了解釋這過
程,我將引述伯納德‧列特爾《貨幣的未來》(Bernard Lietaer;The Future of Money,2001出
版)一書中著名的寓言「第十一張圓皮塊」(The Eleventh Round)如下:

很久以前,在澳洲內地的一個村莊,人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各種交易。每
個市集日,人們都帶著家禽、雞蛋、火腿、麵包四處走動,和別人進行冗長的談判交
48
涉,以換取他們各自所需。每個重要時節或關鍵時刻,村民就會展現古老鄉村彼此互
助的傳統,幫忙收成,或協助某人整修暴風雨過後的穀倉。他們知道假如有一天自己
遇到了困難,別人也同樣會伸出援手。

某個市集日,出現一位頭戴優雅白帽、腳穿閃亮黑鞋的陌生人,他帶著譏諷的微
笑觀看著整個過程。當他看到一位農夫為了交換一大塊火腿,而到處驅趕著六隻雞,
他忍不住笑了出來:「這麼原始,真是個可憐人。」農夫的太太聽到這句話便質問
他:「你覺得自己比我先生更會抓雞嗎?」「抓雞?並不是,」陌生人回答:「但有
更好的辦法,讓你一勞永逸。」農婦接著問:「是嗎?要怎麼做?」陌生人說:「你
看到那棵樹嗎?我在那裡等,你們之中的某個人帶一大張牛皮給我,並且讓每戶人家
都過去,我就告訴你們那個好方法。」

而等大夥都聚集到樹下,陌生人取過大牛皮,把它仔細裁切成許多張圓形皮塊,
並在每一塊上面蓋上一個細緻高雅的刻印。他給每戶人家十張圓皮塊,並解釋說每一
張代表一隻雞的價值。「現在你們可以用這些皮塊來喊價與交易,不必再使用那些笨
重的雞隻了。」他解釋說。

這很合理。每個人都對這位白帽黑鞋的人感到佩服。

「對了,」他等每戶人家都收到十張圓皮塊之後補充說:「一年之後,我會回到
這棵樹下。我要你們每一戶都帶十一張圓皮過來。第十一張圓皮是代表我替你們的生
活帶來技術進步的感激之意。」「但第十一張圓皮要從哪來?」有六隻雞的農夫問。陌
生人帶著安慰的微笑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假如下一年間村莊的人口與年生產量,都維持一樣沒改變,你認為事情會如何發
展?請記住,沒有人去創造第十一張圓皮。因此理論上,為了替十張圓皮塊提供那第
十一張,每十一戶人家就有一戶,會失去他們全部的圓皮塊,即使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生
活打理得很好。

因此當有暴風雨威脅著某一戶家庭的稻作時,村民變得比較不慷慨,比較不願花時
間幫助他們收藏穀物。當在市場上用圓皮代替雞隻來交易,變得非常方便時,新的遊戲
卻也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它嚴重抑制了村落裡自古以來存在,自發的互助合作,
取而代之的是在全部參與者之間造成一種有系統的競爭暗潮。

綠色思潮
這故事事實上只會有三種結局:通貨膨脹、破產、或成長。任何一個以高利貸為基礎
的經濟體都面臨同樣這三種選擇。那村莊可以弄到另一張牛皮而創造更多通貨;或者像列特
爾說的,每十一個家庭有一戶宣告破產;又或者他們也可以增加雞隻的數量,讓新的「圓皮
塊」跟之前具有一樣的價值。在現實經濟體中,這三種壓力都同時在運作。破產的壓力激發
49
內在的不安全感,這不安全感驅使人們與機構透過通貨膨脹或提高生產,去「創造」更多的
錢。在這兩種選項中,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解決方案(正如我們今日所見);它只能把「要
麼成長,不然就淘汰」的必然局勢,稍微推延到未來。

換言之,就是因為金錢的制度,競爭、不安全感、和貪婪都變成了我們經濟體中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只要各種生活必需的事物依然由高利貸金錢所支配,這些經濟特徵就無法被根
除。但這只是金錢何以毀滅社區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與第三個壓力有關:不斷的成長。

如同列特爾的寓言所解釋的,因為利息的緣故,在任何時間下,被積欠的金錢總量總是
大於已經存在的金錢總量。為了讓新的貨幣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並且可以維持整個體系的運
作,我們必須要養育更多的雞隻;換言之,我們要創造更多的「商品與服務」,而要做到這
樣的最主要辦法,就是開始去販售那些曾經是免費的東西;也就是把森林轉變成木材、把音
樂轉變為商品、把想法轉變為智慧財產、把社交互惠轉變為各種付費服務。

你想變得更有錢嗎?讓我告訴你一種千年不變的商業想法,它以各種形式在世界各地都
有亮眼的表現——很簡單,找出人們本來就會免費替自己或他人做的任何事情;然後把它從
他們身上拿走:把它變成非法的、變成不方便的,不然就是變成無法獲得的。接著再把你拿
走的東西賣回去給他們。通常沒有人自覺自己是這樣做,但是數千年來,我們的文化與科技
就是這麼做的。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我們十三世紀的小農祖先,很少會為 利息帶來的成長強迫症,正是迫使生
了食物、居所、服裝或娛樂而需要支付金錢 命、世界與精神被永無止盡地轉化為金錢的
(在採集狩獵為主的部落中,就更少用錢 力量。當有更多的生命被轉化為金錢,我們
了);當時的人們的生活所需皆自給自足, 就更需要依賴金錢,才得以生活,這形成了
也往往會依賴繁複的餽贈網絡,彼此分享並 惡性循環。萬惡的根源,是高利貸,而不是
互惠合作;社區群體也在這些活動中建立起 金錢。利息引發競爭,並將人際關係替換為
來。今天,我們卻付錢給許多陌生人來滿足 各種付費服務,繼而瓦解了社區。
自己絕大多數的物質與文化需要。你大概不
社區群體和贈送禮物(gift-giving)有密
會認識替你栽種食物的人、編織你衣服的
切的關係;當人類學家要了解一種文化時,
人、建築你房屋的人、在你iPod裡唱歌的人。
他們會探究人們如何互贈禮物。金錢交易完
拜科技之賜,以前不用錢買的貨物與服務不
成之後不會留下任何義務;相對於前者,送
停被商品化,過去的幾個世紀以來商品化的
人禮物創造出一種聯繫(tie;這是「義務」
速度越來越快,直到今天只剩下極少數的部
(obligation)一詞的字面原意)。當各種
分,還沒有被納入金錢王國中。龐大的共有
禮物交換流通時,社區的情感也就聯繫在一
事物,不論是土地或文化,都被劃分開來並
塊兒。借貸金錢並附加利息,是與禮物的精
且出售——全都是為了要跟上金錢以指數成
神完全相反的:首先,一份真正的禮物的意
50 長的腳步。這是我們之所以把森林轉變為木
義,就是贈與時不附帶任何條件。我們也許
材、把歌曲轉變為智慧財產,以及其他類似
會期待收到回報的禮物,這可能是互惠的,
情況的根本原因,諸如:如今美國人外食的
也可能來自社區的其他成員,但我們不會強
比例是三分之二、藥物醫學取代了草藥民俗
加任何條件在一份禮物上,否則那就不能算
療法、兒童照護成為一種付費服務項目、飲
真正的禮物。
用水如今成為銷售量成長第一的飲料。
更重要的,禮物有個普世皆然
的特性:當它在社區內交換流通時,
它的影響力也會自然地增加,而且越
流通效果越好,但是禮物的「增值」
若被單獨的個體霸佔,反而會扼殺其
效果。利息相當於把禮物的互惠加乘
效果據為己有,阻擋這種效果在社
區內流動,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弱化
了社區情感。這也難怪許多社群禁
止在團體內放高利貸,卻不排斥此
現象發生在與外人的交易之中,因
為外來者不被信任,他們可能不會
只要把美麗的山林圍起來、收門票,就是新的商機!
將真正的禮物送回社區。因此在聖經申命記 裡的抽象過程中的抽象概念。一座森林的獨
(Deuteronomy)23:20中有段禁令:「你可 特和神聖,在被砍伐換賣成金錢時便消失殆
以用高利貸借錢給陌生人,但你不可以用高 盡;把兩座不同的森林轉換為金錢,兩者也
利貸借錢給你的兄弟。」 就變得相同。在文化方面也是一樣,相同的
原理正快速地讓全球單一化,使得所有互助
當這禁令與耶穌的教誨「世人皆我兄弟
行為都成為一種付費服務。
手足」(all men are brothers)結合在一起,
顯然結論是:利息應該被全面禁止。這是整 當金錢接掌了我們的各種關係,我們就
個中世紀天主教的立場,而伊斯蘭教至今依 失去自己的獨特性而變成標準化的消費者,
然將它奉為圭臬。然而,自從教會與國家 消費著標準化的貨物與服務,執行著其他
合併,以及中世紀晚期重商主義加速崛起, 標準化的服務功能。個人的經濟關係不再重

綠色思潮
基督教教義與商業需求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要,因為我們總是可以付費給其他人來取代
就持續累積高漲。由馬丁路德以及約翰喀爾 那關係。難怪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都很難
文所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將道德規範與世俗 營造社區意識;也難怪我們的不安全感如此
法律做區隔,主張世俗生活不必奉行基督教 強烈,感覺自己是可替換的。這全都是因為
義。因此,精神與物質間的隔閡更為擴大, 在高利貸的驅策下,一切獨特而神聖的事物
宗教又撤退了一步,變得更加「與世俗無 都被加以金錢化和一致化。
51
關」。
因為金錢擁有邊沁功利主義者
在「讓世界不再神聖化」的宗教共謀 (Benthamite)說的「效用」(utility)(根
中,棄守對利息的禁令是關鍵之一。畢竟, 據此理論,有效用就是「好」),這整個過
讓世界上一切的神聖事物——各種美麗的、 程在傳統(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中,被認
獨特的、息息相關的生命——變得庸俗的東 為是合理可行的。邏輯很簡單,每當有任何
西就是利息。我們為什麼憑直覺就知道金錢 東西被金錢化,全世界就變得更「好」了。
是對神聖的褻瀆?因為世上萬物都是獨一無 工業產品被美其名為「貨物」(goods),也
二的,金錢卻是非常明顯的例外。 是同樣的道理。 1 「一件好東西」的真正定
義,就是任何可以用來交換金錢的東西。換
我在「現實三明治」(Reality
言之,金錢=好事;明白了嗎?
Sandwich ;http://www.realitysandwich.
com )網站中的一篇文章,描述了每一滴 根據這定義,當我們購買瓶裝水,取代
水、甚至每一粒電子,之所以獨特而神聖的 污染太嚴重而不能喝的自來水,這是件好事。
原因。但每一塊錢卻不是如此,金錢的設計 當我們付錢給保姆或托兒所,自己卻不在家裡
原則就是標準一致;你的一塊錢和我的一塊 照顧小孩,這是件好事。當我們購買電視遊樂
錢一樣。現代的金錢甚至不再具有獨特的序 器而不在戶外玩耍,這也是件好事。
號:它只是電腦中的幾個位元,是抽象世界
信奉傳統經濟學的人,可能會做出許多
1譯註:英文中的good有良善、利益、好事等意思,複數型goods則有貨物的意思。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糟蹋地球的事,害它變得不適合居住,卻還自 學的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曾經明
以為那是理性的選擇,對自己有利;即使對群 白宣示說:「農業是很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
體來說可能也是如此:既然未來的現金流是以 的產業,不過農業只佔全國總產值中的3個
指數函數的關係貼現,那麼我們的「理性自利 百分點,也就是說,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
原則」可能會認為把所有自然資本立刻變換為 很小。」牛津的經濟學家貝克曼(Wilfred
現金(向大地提款),將比保留給未來後代 Beckerman)也回應說:「即使下個世紀
子孫的價值更高。畢竟,當我們假設每年可以 末,農業的淨產出下降了50個百分點,那也
穩定收入一兆美元,以5%的貼現率來計算, 只是國民生產毛額下降1.5個百分比而已。」
其淨現值只有大約20兆美元;因此就經濟學的
難道我們非得和米達斯王一樣,等到自
觀點,合理的作法是在十年之內毀滅地球以產
己置身在一個寒冷、醜陋、不舒適而無法適
生一百兆美元的收入,而非以永續為前提,每
合居住的世界中,才會發現金錢是不能拿來
年收入三兆美元。
吃的嗎?
假如你覺得上述的說法太過天馬行空,
因為利息是以指數的型態增加,而造就
不妨想想我們現在的所做所為就是這樣!我
了線型經濟,讓人類脫離了在循環法則下運
們設定的這些參數(利息、貼現率),正讓
作的大自然。在利息巧妙而冷血的操作下,
我們做出自以為合理卻又瘋狂的抉擇,為了
52 人類誤以為自己可以不受自然法則約束,不
財務上的利益而燒掉各種自然的、社會的、
僅如此,利息不停地要求更多、再多、還要
文化與精神上的資本。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
再多,迫使所有的資源都要不斷被轉化為金
結果早在數千年前,寫下米達斯王(King
融資本,因此引發永無止盡的焦慮感。光是
Midas)故事的人就已經預見了:米達斯王
「利息」(interest)這個字便隱約透露了這
具有將一切他所觸碰到的東西轉變為黃金的
股焦慮,因為它意味著人們認為個人利益也
能力,當酒神剛賜予他這項能力時,他非常
要不斷增加。 (譯註:英文的interest一詞同
高興,然而不久之後他把所有的食物、花
時有利息和利益這兩種意思。)
朵、甚至他所愛的人都變成了冷硬的金屬。
和米達斯王一模一樣,我們也正把自然之 利息背後對應的思維,就是成本外部化

美、人際關連、和我們存活所需的基礎,通 (externalization)。外部化的思維和利息一

通轉變成金錢。 樣,否定自然界的循環法則,把自然視為取
之不盡的寶庫,同時也是深不見底的垃圾傾
儘管有這古老的殷鑑,我們依然持續
倒場。利息也跟火非常近似,火是現代科技
這類行為,彷彿金錢可以拿來食用一般:科
的基礎,而要讓火(利息)持續不滅需要不
登(David Korten)曾經引述東亞某國的一
停添加燃料,直到燒光整個世界,只剩下一
位部長所說的話:「將我國家的森林給砍
堆錢或者灰燼。
掉,換成金錢放在銀行生利息,是更有價值
的作法」。顯然,破壞地球所造成的影響, 金錢是一種很怪異的財產,因為它不像

幾乎不在經濟學家的考量範圍之內。耶魯大 世間其他各種物質,錢「不會被鐵鏽侵腐、
也不會被蛀蟲啃食」。現金的價值不但不會 也認為金錢是維持生命安全的基礎。金錢等
貶損,相反的,當代金錢的抽象形式:銀 於自我,而我們習慣了科學以及促成隔閡的
行電腦中的位元,讓它在生利息時更提高了 宇宙觀,基本上只將其他人視為「他者」。
價值。因此它違反了一條根本的自然法則: 「自我」與「他者」的混淆確實會招致混亂
暫時性(impermanence)。金錢不像一塊農 與衝突,但問題在於,當我們將越多的生活
地需要維護才能保持生產力,也不像穀物商 轉化為金錢,就有越多層面落入這種二分化
店需要定時更換存貨才能保持貨品新鮮,無 的範疇,不是我的就是你的,而願意共享生
怪乎金錢自古以來就和黃金有關,黃金可是 活、發展互信的人際關係的共識越來越單
眾所周知很難氧化的金屬。金錢使得「脫離 薄。生命被轉化成金錢,於是世間萬物都被
自然」的關鍵假象得以延續,好似金融上的 簡化成一場經濟交易,讓我們成為地球上有
富裕本來就能長長久久,完全和環境無關。 史以來最孤寂的一群人。把全世界都財產

綠色思潮
其他形式的財富都很麻煩,因為人必須和其 化,意味著每樣東西若不是屬於我的,就是
他人、和環境不斷互動,才能維持這些財 屬於其他某人的,再也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
富;金錢則不然,它已經完全從物質商品中 大家的。
抽離,不會衰敗和改變、不受自然法則的束
我們在「被剝削」時所感受到的切身之
縛。因此,我們所熟知的金錢,正是導致離
痛,非常類似於以採集狩獵為生的原住民,
群與隔閡不可或缺的因素。 53
目擊大自然被毀滅時的感受。當「我」不被
大多數人都非常不願意分享他們的金 定義為離群的個體,而是透過與土地、其他
錢,這真是個奇怪的現象。甚至是親人手足 人、各種動植物的關係網絡而定義時,對其
之間,共用金錢也是大忌:我認識無數的貧 他生命的任何傷害,也都會讓我們感到切身
窮家庭,他們的兄弟、堂表兄弟、或叔舅家 之痛。甚至當我們這些現代人看到推土機將
卻非常富有。天知道有多少友誼因為
金錢而碎裂,有多少親人因為金錢而
從此避而不見。金錢似乎無可避免地
牽扯到終極的自私——這個現象顯示
金錢與自我的密切相關。因此,我們
會有一種強烈的「被剝削」的受害感
(彷彿身上被切掉一塊肉),但從另
一個角度看來,一切只不過是幾張紙
在人手間流轉,或在銀行電腦中幾個
位元的變動罷了。

我們不分享金錢的原因是,它
幾乎被視為自我的一部分,同時我們
我們用大自然換來的東西:繁榮的台北城。照片中的它,美嗎?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樹木剷倒,以建造新的購物中心,偶爾也會 望的選擇,終於耗盡其他所有的資源(社會、
對這種侵犯感同身受。那是因為我們與樹木 文化、自然與精神的資本)。
的隔閡只是假象,彼此原有的連結被隱藏、
其實,上述那四種面向的資本幾乎已
掩蓋,我們可能因為意識型態而抗拒這種連
經被耗盡了;在生命與理智所仰賴的這個世
結、可能因為注意力分散而被麻痺、或因為
界崩壞之前,人間和自然界還剩下什麼可以
面臨存活的焦慮而不敢面對,但這連結永遠
再被拿來賣呢?今日所有的危機,都根源於
不會斷掉,因為有它才定義了我們到底是什
自然、社會、文化與精神的資本被轉化為金
麼人。這份熱愛宇宙萬物生命的情懷,威
錢。但即使高利貸也不是最後根源,高利貸
爾森(Edwin Wilson)稱之為「親生命性」
並不是偶然出現在我們的體系裡,不是只要
(biophilia),而我們天生對於其他人類的
有人做出更具智慧的選擇,情況就會不一
同理心(empathy)終究會流露出來,因為我
樣;回想牛頓、笛卡兒式的宇宙觀,其實正
們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我們。
說明了「對我而言較多,就是對你而言較
我們掠奪了地球,使地球上的生命逐 少」的原則2。現在這種宇宙觀正快速沒落,
漸衰敗滅亡,但是因為隔閡,使得我們對於 一種新的貨幣制度開始嶄露頭角,呈現完全
這種本質上是自我傷害的行為,渾然而不自 不同以往對自我與世界的觀點。直到我們改
知。而當我們嘗試去彌補那份失去的存在 用新制度之前,目前這種把自然、社會、文
54
感,便將它轉移到財產上——尤其是金錢, 化與精神的資本轉化為金錢的情況,大概都
就這樣拉開了災難的序幕。這話怎麼說呢? 不會出現任何減緩,而這種以利息為基礎的
因為金錢(附帶利息)是個徹底的謊言,對 金錢制度,將讓我們沒有選擇地剝削大地。
我們做出虛偽的承諾:永恆不滅的成長。金
在這篇文章的第二部份,我會描述那
錢與自我既已合而為一,金錢和它的同夥
「重合」(Reunion)的貨幣是什麼模樣。在
「資產」又進一步暗示著:只要我們能夠繼
現今一系列的天災人禍中,人類萌生出一種
續掌握金錢,自我也就可以永恆不墜,可以
嶄新的自我認同與天人關係,新的貨幣若能
不斷成長,不受限於其他循環過程——衰
反映這種關係,其所造成的影響便會與今日
老、死亡,與再生。
的金錢相反。它將形成一種力量,去促成分
如果有種東西不會腐敗,反而永遠呈現 享而非競爭、促成慷慨而非貪婪、促成合群
指數型成長,而這樣東西所對應的各種資源卻 而非分裂、促成簡約而非還債。你可否想像
不具有這種特性,必然會引發問題。唯一可能 一個世界,其中金錢代表我們一切的善意?
的結果是,人們為了要履行承諾,那種附帶利 這份新式金錢的新承諾,我在第二部份會詳
息的金錢做的,騙人的承諾,而做出瘋狂和絕 加解釋。

2 編按:牛頓和笛卡兒都是17世紀的科學家,認為宇宙是一個客體,像機械一樣運行,人的理性思維
可以分析自然萬物並加以利用。此處作者認為這種機械式宇宙觀的邏輯,是將人類與大自然切割,亦
即人可以獨立於自然而存在,而作用力則是自然唯一的運作原理;這種想法與物我合一的觀點背道而
馳,使世上萬物都成為獨立的客體(objective),彼此不再是共同體後,「我」若擁有越多的事物,相
對的「你」就擁有越少,每個個體之間不但有隔閡,而且還是競爭的關係。
中科三期停工爭議
眼觀四方 環保署與民間團體打筆仗
台中后里中科三期園區停工與否的爭議日益高漲,環保署與民間對立持續惡化。繼2010年
1月最高法院判決中科三期環評無效之後,民間團體要求環保署立即予以停工並重新環評。環
保署表示,此案曾經完成環評程序,環評過程雖有瑕疵,開發單位只需補件即可,不需重新環
評,且停工與否乃開發主管單位國科會的權責,環保署無權要求停工。民間團體及后里民眾認
為環保署曲解法律,藐視最高法院環評無效的判決,且未盡監督之職責、未依法發文要求國科
會停工,枉稱「環境保護」署,遂多次北上至環保署陳情抗議;此外,中科三期健康風險評估
研究團隊主持人台大公衛系吳焜裕副教授,日前投書自由時報表明其健康風險評估報告之侷限
性,只能做參考,不應作為決策標準。環保署近日針對上述事件逐一並多次發表聲明,反駁各
界抗議聲浪及吳焜裕副教授的投書內容,但是儘管如此,環署與各界對於中科三期停工爭議仍
無法達成共識。
中科三期全案始於2006年,環保署有條件通過該案環境影響評估,主管單位國科會遂發予
開發單位開發許可,開發廠商如友達、旭能等入園區動工。環保團體及地方農民質疑開發單位

環境資訊
於環評過程未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另有許多問題尚未釐清,提供的資訊也不夠充分,環保署便
逕行投票表決,認定本案對環境無重大影響之虞,不需進入二階環評,審查程序不公,於是提
出行政訴訟。2008年1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環保署敗訴,撤銷環評結論,環保署不服上
訴,2010年1月台北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環保署上訴,全案確定。
高等行政法院及最高法院的判決主文中,都表明中科三期環境影響評估結論,是依據「錯
誤之事實認定或錯誤資訊之判斷」,因此「認定原處分違法,即屬無可維持」,否定中科三期
環評的正當性。環評法第14條規定,環境影響評估未經認可前,開發許可無效;第22條規定,
開發行為未經認可即進行開發者,主管機關(環保署)應轉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此案為國科
會),命其停止開發行為。而行政訴訟法第304條規定:「撤銷判決確定者,關係機關應即為
實現判決內容之必要處置。」 55
環保團體及地方農民依據上述法律條文,堅持環保署有責任於最高法院判決確定後,立即
要求國科會撤銷開發許可,命令開發單位停工,並重做環評。環保署則解釋,中科三期一案不
適用環評法第14條及第22條規範,因為中科三期並非「自始未經環評」,而是「環評通過後被
撤銷結論」,因此只要補足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等文件即可繼續開發,不需重新環評,且撤銷開
發許可有害政府對開發廠商的信譽,是否停工需由國科會決定。民間團體與相關立委進一步質
疑若中科三期於環評無效期間繼續動工,而有違之前的環評結論,環保署將無法可罰,環保署
也坦承此點,但仍堅持中科三期停工與否非其責任。
環保署的解釋引起各界譁然,成大法律系助理教授王毓正表示,環保署的法律邏輯意味
著只要完成環評審查程序,不論結論如何都可申請開發;環境法律人協會亦痛批環保署曲解法
令,而地方農民更質疑本應維持中立的環保署為何處處為廠商護航?此外,中科三期開發廠商
於環評後補做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參與評估工作的台大吳焜裕副教授日前投書自由時報,說明
該評估報告由於研究的侷限性,即使未來審查通過也未必代表中科三期廠商營運不會威脅居民
健康。環保署則發出近乎人身攻擊的言論,指責吳副教授之投書行為有違專業倫理,並於近日
數次公開發表聲明,反駁民間的指責及少數記者的報導。迄今中科三期停工爭議仍未出現共
識,環團與居民認為環保署責無旁貸,而環署與各界筆戰不斷,一再堅持中科三期停工命令非
屬環署責任。

資料來源:
1.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新聞論壇,http://talk.news.pts.org.tw/2010/02/blog-post_09.html,2010年2月9日。
2. 〈死當、重考到補寫-中科三期的硬拗邏輯〉,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28480187,廖本全,
2010年4月29日。
3. 〈 紅顏早已白了頭…中科三期七星基地 司法能還人民公平正義?〉,http://www.dfun.com.tw/
?p=23939,朱淑娟,2010年2月5日。
4. 〈中科三期環評被撤 環署仍准施工 〉,自由電子報,2010年2月5日。
5. 〈中科三期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侷限性〉,自由時報,吳焜裕,2010年3月18日。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天清月明人清明
‧秋‧2009.09.29

【日行九點鐘方向】

濛濛雨,天卻很亮,像顆大燈泡,太陽在濃濃的雨霧上
邊,發著光,感覺被一種既輕柔又堅強的溫暖給懷抱著。

【日抵十一點方向】

啊~

有一塊可以自由使用的土地,真的很舒暢,隨意,種各式各樣的
蔬菜和花,試著找出最不受蟲蟲、蝸牛和野鼠青睞的、生命力最頑強
的種類,好讓自己可以再更加偷懶一些。
義工小編

鄰近的專業農人們覺得我們是小孩兒扮家家酒,是啊,沒錯啊,
就是這種玩耍的心情,沾上許多泥土的雨鞋在鋪了超級長毛地毯似的
田埂上走幾個來回,請草露分擔點擦鞋的事兒,如果嫌不夠乾淨,那
56
就坐在水圳邊上泡一會兒,從瀑布沖刷下來的水冰透雨鞋, 讓有點
疲累的腳涼得剛剛好。

視線往大冠鷲的鳴嘯尋去,牠在近山處盤旋,雙翅沈穩、平緩、
規律地梳理我略微騷動的情緒,直到肚子餓了起身回家,跨上車時才
想起應該摘點菜,於是又挽著提籃穿過遍灑綠豆的田地 。

剛折下的地瓜葉清香,讓飢餓值快速上升 ~

哞 ~ 真是的 ~ 暫時放下悠閒,走快些吧 ~

隔壁田的大叔喊著,你在忙什麼~?走來走去的~?

我說

運~動~啊~~

 
‧冬‧2009.12.01

【上午】

在窗邊搓洗衣服,畢竟是進入冬天了,手泡在冷水裡,寒意便不客氣地擅自竄進身體。

窗景~~白晃晃的太陽把一切給曬得暖悠悠~~

就是要把人給快快誘到屋外去

晾罷衣物,蹲下來看盛在竹筐裡做日光浴的綠豆莢。

啊!有的莢殼已經自己裂開捲成麻花狀了,拿起一根豆莢輕押,啵!綠豆子兒們忽然爆

田園生活
彈開來,一顆跳上來輕啄我的臉頰,其他的兄弟姊妹逃逸四散,待我伸出魔掌一一拾回。

面向光的來處,微舉下巴,閉上眼睛

風,冷涼
57
日光,軟熱

空氣,剛洗好的衣服般乾淨

大卷尾粗嘎粗嘎的嗓音很無畏

闔眼看到的只有

光明

【下午】

吃過中飯後,天空臉烏色沈,不久,下起綿密細雨,但是群聚在屋邊樹叢的烏頭翁仍然
興致高昂地扯著嗓子大聲交談,且氣氛似乎越來越熱烈,我偷窺了一會兒,索性悄悄提來矮
凳,面窗坐下來剝綠豆殼 。

不懂牠們在嘰喳些什麼,然而,聽著聽著,心也跟著給炒熱起來。

冬日曬透了的豆莢暖厚厚的味兒、碎裂的手感、及酥脆音響調和了氣溫驟降且濕冷的空
氣,給不安的身體帶來平靜。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有時候,七嘴八舌的鳥語會瞬間停剎,我以為牠們走了,伸長
脖子探一探,還在呢,忽然,同時間,大家又一起開口了。

這樣的默契

真是不可思議

喔!壺笛呼嚕呼嚕!

水燒開了,沖杯熱茶去吧!

‧初春‧2010.01.30

最近,空中飛的,不只是鳥和有翅膀的蟲了,還有,小小、小小的迷你蜘蛛

乘風飛揚的小小蜘蛛超級可愛

58 旅行到

我晾曬著的衣服

我走過庭院的頭髮

輕搔我的臉頰

唔~!~~癢~

是你啊~

想要在哪兒落腳呢?

鬼針草?

桑樹枝?

桂花好嗎?

下回順風的時候再來搭便車囉~
‧清明‧2010.04.05 

原以為,貓兒們不在了,我在這兒繼續待下去的理由也不復存在。

在城市小公寓裡窩居了十多年,看著自己一時憐憫領回家來的一群小貓,
從好奇心旺盛,整天滿屋追跑,到個個腰粗肚圓,連對飛到窗台欄杆上的小鳥
都不再感興趣,於是某天,心裡暗自決定:「如果有機會,一定帶你們回歸原
野。」

有位朋友說,我簡直逃命似地,接到遷居東部鄉村的邀請,就日思夜想、
頭也不回地直奔而去,好像城市是一個多麼不堪的穢地,那近乎鄙棄的態度,

田園生活
對於仍留滯原地的親友們來說,真是莫大的侮辱與背叛。

當時,我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不能從容優雅地離開。

直覺

心,已先行;身體,只好在後慌忙追隨。
59
 

「這是我對貓兒們的承諾,機
會難得,錯過了,就不知道什麼時
候才能實現。」迷亂中,為自己的
行為辯解脫口說出的藉口,也顧不
得是否真有人能理解了。

事實上,陷於城市狹小的水
泥框格中的貓兒們一直都是逆來順
受,當然不會要求什麼 。然而,映
攝在眼底牠們屈服於人類現代文明
的姿態,滴水穿石地終於鑿透了我
的心,在我離開母體之後就進入沈
睡的野性於焉甦醒, 並且在關鍵時
刻給予助力帶我離開(雖然那時剛
睡醒的我還相當遲鈍)。

貓咪阿福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時隔五年,在送走最後一隻貓的一年後,我才能毫不迴避地肯定這其實是我自己內心的
渴求 (果然不是普通的遲鈍呢~)。

大半時間,我任性地過著懶散的、一個「人」的生活,但是別人看起來總覺得我過得貌
似積極還不算糟糕,我想那是因為我不是「一個人」的關係吧。 不過,最近我才知道有好友
一直誤認我過得很「苦」,他們設想我一個「人」會很寂寞。

說到回應野性的呼喚,我實在跟不上已經高齡十多歲的貓咪們(再一次印證我的遲
鈍)。

個子最大卻最神經質的膽小阿吉,初來的第一
個禮拜因為受到陌生人驚嚇奔出家門,失蹤了將
近一個月後,忽然若無其事地出現在屋子裡吃
飯、睡覺,而且身上完全沒有在外流浪過的
跡象(天曉得,也許根本沒有去流浪),只
60 是,從此以後,除了吃 、睡以外的時間,牠
都在外遊蕩(我曾尾隨牠到一里外的河床上,
因天氣太熱而放棄繼續跟蹤),幾個月後牠被
附近農人發現陳屍在稻田裡,疑似受到狗的攻擊。
貓咪阿吉
愛爭風吃醋、撒嬌、向來勇於嘗試各種食物的貪嘴啡
啡,也在那年冬天溺死在家屋附近的沼澤泥塘裡。牠們倆的結局我早有預感, 我知道牠們外
出經常遭遇狗群的追逐,也注意到那陣子啡啡沈迷於躲在沼澤灌木叢中伺機捕鳥,但屋裡的
安全飽暖顯然已經不是牠們生命中的唯一,我尊重牠們的選擇。

從小就予人心機重重之感的阿福,秉持著小心駛得萬年船的生存法則,又不失貼心地時
常活捉些毒蛇、野鼠、雀鳥、蝙蝠回來與我分享,見我手忙腳亂地誘蛇、捕鼠、追鳥,牠很
樂似地覺得自己總算盡了點孝道,這樣的阿福,終於也在遷居第四年,誤食中毒垂死的野鴨
而跟著牠的獵物一同歸天,了結了我與牠們十五年的緣分。 

有好一陣子,因為思念牠們而質疑當初的抉擇。如果,我們還生活在城市的公寓裡,是
不是可以多相守幾年?但是無法否認的,由於親近田野,又讓我見到牠們久違了的活力與自
信,只是,時間太短了呀。

我太貪心了嗎?也許是的。在一群都會中的愛貓之友眼中,我簡直是太過奢求了,其中
一位較富同情心的好友代表發言了:「至少牠們最後死得像隻貓,也經驗
過了身為一隻貓應該過的生活。」

那麼,身為一個人,我應該怎麼過自己的日子?沒有了往日生活重心
的貓,以貓為名昏鈍了四年的我突然稍稍清醒了一點,認真反省自己的內
心,同時把眼光投向外面的世界,也才發現未來的路已不知不覺地在這四
年之中鋪好了。

老天果真是眷顧著我
的,祂派遣來伴我學習
的小朋友一直沒間
斷過,但是,我該

田園生活
下田去幹活舒舒
筋骨了,就此忍
住想要再多說一
點的衝動,有緣來
日續談吧 。值逢清
明,僅以此文告慰我生
61
命中重要的靈性夥伴們。

貓咪啡啡

圖說台灣
第 二 屆 亞 太 綠 人 大 會
(APGN)於4月29日至5月2
日期間在台北舉行。大會採開
放空間會議形式,由參與者自
由發起主題並邀請有興趣的其
他參與者加入,每個小組圍坐
成圈,組員可自由決定參與該
討論的時間長短。會議間發起
的主題包括:核能與再生能
源、氣候正義、綠色生活、
酷兒(queer)人權、圖博現
況、土地利用及高科技產業污
染等等。圖為一討論中的小
組,除台灣民眾參與外,亦有
來自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國
的綠黨代表及個人。
傾聽與分享的民主
Taiwan Watch Vol.12, No.2 / Summer, 2010
台灣的下一代,由你我共同守護!

我們立志從教育開始

希望更多人關懷土地

形成一股捍衛的力量

讓永續台灣

及永續地球的夢想得以延續

不要忽視「
你 」的力量

因為你的支持

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如果您贊同看守台灣的理念,認同我們的工作,而且您行有餘力,歡迎您一起來支持
看守台灣。支持看守台灣的方式有很多,您可以幫我們推廣書籍(如圖書館捐書運動)、傳播
環保理念;或幫我們翻譯、引介國際綠色思潮;或協助我們進行環境生態議題研究與調查,
厚實看守台灣的論證基礎;或經由網路幫我們傳達《看守台灣電子報》的訊息,提昇民眾環
境意識;或實行簡樸生活、提倡綠色消費;只要您做的是對環境有益的事,就是支持看守台
灣;看守台灣對您的付出將抱持著感恩之心。

當然,如果您平常的工作太過勞累,而您又有心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您可選擇授權我們
以信用卡定期定額扣款的方式,依您指定金額的小額捐款,來長期支持看守台灣的財務,以
讓更多的有心人,以更有效率、更專心致志的方式,來為台灣的環境努力。
請沿此線剪開
看 守 台 灣 季 刊
2010 夏季號
Taiwan Watch Vol.12 No.2, Summer, 2010

發 行 人: 
鄭益明 出  版:看守台灣雜誌社

社  長:吳焜裕 劃撥帳號:19247841

編輯委員:吳焜裕 周晉澄 林文印 網址:http://www.taiwanwatch.org.tw

Email:twwatch@ms31.hinet.net
     鄭益明 劉志堅 沈弘文
地址:11677臺北市汀州路4段105巷10號1樓
     郭金泉 蔡瑄庭 江慧儀  
電話:(02)2935-7651
     林淑英 陳曼麗 羅忠華
傳真:(02)2935-6977
專題總監:謝和霖
每本定價新台幣150元
編  輯:羅允佳 
1999年元月創刊,每年2, 5, 8, 11月出刊
發  行:看守台灣研究中心 新聞局登記局版台省誌第1170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