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物理專文

太陽能發電簡介
文/鄭名山

1. 前言 光學元件,將大面
太陽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陽照 積的太陽能集中到
射到地球上一天的能源,就足夠全人類一年的使用 一個小面積上,以
量。再生能源中的風能與生質能,也是仰賴太陽能 提高光的能量密
源,因為風的起源來自於地球受太陽加熱後大氣密度 度。太陽能為一種
之變化;而生質能更不用多說,所有的作物生長都依 低密度的能源,即
靠太陽能。可以說太陽是人類與地球生生不息的能源 使在中午最強的日照條件下,地表附近的太陽輻射能
根本,因此大部分的學者都預期,太陽能將是 21 世 量也大約只有 1000watt/m2,利用集光裝置可以將能
紀下半人類仰賴的主要能源。 量集中,有效地提高溫度。集光比越高,加熱溫度就
本文簡介各種利用太陽能來發電的方法,包括熱 越高。依據集光裝置的不同,太陽熱能發電可以分為
能發電與光電二大類。前者收集太陽能量轉換為熱 (1)中央集熱塔型;
能,再利用熱能推動輪機或熱機來發電,後者則將光 (2)槽線集熱型;
子能量直接轉換為電能。雖然不論是哪一種方法,目 (3)碟盤集熱型;與
前的發電成本都遠高於傳統燃燒化石燃料發電的成 (4)熱煙囪型。
本,但是人類社會正面臨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等等問
題,發展太陽能利用是一條必走的道路,因此世界各 2-1 中央集熱塔型
國無不大力支持相關研發。以下先介紹太陽熱能發 中央集熱塔型是在範圍很大的集熱場設置高
電,包括各種集光裝置的使用;之後再介紹太陽光 塔,在集熱場內排列數千枚平面鏡。將太陽光反射到
電,包括半導體光電原理與各類型的太陽光電材料。 塔頂的熱吸收器。熱吸收器把所收集的光能量變換成
熱能量,讓工作流體吸收,之後再被引導到設置在塔
2. 太陽熱能發電 下部的渦輪機發電裝置來發電。
太陽熱能發電是利用太陽能來加熱工作流體,再 由於地球自轉及公轉因素,太陽與地表面之角度
利用工作流體推動熱機來發電。由熱力學第二定律可 會隨時間不斷的改變。為了使反射鏡始終能將太陽光
以知道,熱機的發電效率與工作流體溫度有關,簡言 反射聚焦於吸收面上,因而必須不斷的調整反射面角
之,溫度差愈高,熱機的發電效率越好。因此要達到 度,此即所謂「追日」。追日機構、平面鏡以及支持
高效率發電,必須將工作流體加熱到高溫,此時就需 框,全體總括稱為自動反射鏡(heliostats)。這種自動
要集光(聚光)裝置。集光裝置是利用透鏡或反射鏡等 反射鏡在一個設備中,例如 10MW 級的發電系統,
就需要 3000~4000 個,此鏡的大小為一邊是 3~7m 的
鄭名山 正方形。考量成本與反射效率,常用鋁製的鏡片。圖
工業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正研究員
1 是集中塔發電的外觀實體照片。此種發電方式整體
E-mail: msjeng@itri.org.tw
的發電效率大約為 15~18%。

■707■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圖 1 中央塔集光發電照片[1] 圖 3 槽線型發電廠實體照片[2]

2-2 槽線集熱型 2-3 碟盤集熱型


槽線集熱型為目前唯一已商業化運轉的太陽熱 上述的中央塔型與槽線型發電廠都是較大型的
能發電廠型式,位於美國加州南部 LUZ 公司完成若 設備,太陽熱能發電也有較小的系統。例如碟式拋物
干座電廠,並加入愛迪生電力公司的發電行列。槽線 線反射鏡搭配史特靈熱機,將陽光聚焦在碟型拋物線
集熱器利用拋物鏡的光學原理,也就是所有平行於鏡 鏡的焦點(聚焦在一點上,槽線型則為聚焦在一條線
軸的入射光經過拋物鏡反射後會聚焦在拋物鏡焦點 上),加熱史特靈機來發電。這種系統常見的是
上。槽線集熱器將太陽輻射能聚焦為線型,如圖 2 所 25kW-40kW 的規格。史特靈循環是熱力學上的理想
示,也就是僅做二維的聚焦,而非三維的聚焦;換言 循環,理論效率比起汽渦輪機的阮金(Rankine)循環要
之,將線槽做南北向排列,追日時僅需要做東西向的 高,而碟型拋物鏡的三維聚焦方式可以達到很高的聚
旋轉。使用單軸追日的優點,是反射鏡機械控制容易 光比,加熱溫度較高,因此這一種系統的發電效率較
及結構穩定性佳,成本也低。但由於聚光成為線形, 高,實際測試可達 29%以上。但是因為是三維聚焦,
聚光效率比較低,所能獲得之熱能溫度低。焦點上的 需要雙軸追日系統,機構設計較為複雜。由於效率
線槽是熱吸收管,用來加熱合成油,在加州的發電系 高,此種系統的發電成本有機會降低,美國加州目前
統當中,吸收管中的油類可被加熱至 400℃,然後再 已有計畫要安裝數千套這樣的碟型系統,建立試驗電
利用熱交換器,將熱油的熱量產生高壓高溫的蒸汽, 廠。圖 4 是碟型集熱器搭配史特靈機的實體照片。
以推動蒸汽渦輪機發電。這種系統的太陽能發電效率
約在 15%左右,圖 3 是槽線型發電系統的實體照片。

圖 2 槽線集熱器之拋物鏡反射聚光示意圖 圖 4 太陽集光史特靈機的實體照片[3]

■ 708 ■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2-4 熱煙囪型 多,依照材料的不同,可分為矽晶、非晶矽、III-V


另外一種太陽熱能發電系統稱為太陽煙囪(solar 族、CIGS、CdTe、有機材料等等。要了解太陽光電
chimney),如圖 5 所示。它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對流 的原理,首先必須了解固態物理中的半導體特性與電
原理,即熱空氣向上升,冷空氣往下降。太陽光加熱 子傳遞現象。
直徑約 1.5 公里的玻璃屋,使它形成類似溫室的功
能,此玻璃屋邊緣約 3 公尺高,逐漸延伸到高塔基座 3-1 基本概念
周圍為 25 公尺高,太陽能加熱玻璃屋內的空氣,進 圖 6 是一典型的半導體能態示意圖。這張圖中有
入高塔後變成一股上升氣流,通過塔身內安裝的渦輪 幾個重點,首先是電子的能量狀態僅能處在價帶或導
機轉動發電。此系統到了晚上依然可以工作,白天積 帶,二者之間稱做禁帶,導帶邊緣與價帶邊緣的能量
聚在玻璃屋地表附近熱能儲存單元中的熱能,此時開 差異稱做能隙(energy gap)。當入射光子的能量大於能
始釋放出來,繼續推動渦輪旋轉。 隙時,電子就可以吸收光子能量,由價帶躍遷至導
帶,電子的能量提升值等於光子的能量,此時在價電
中會留下一個電洞,也就是電子的空缺。導帶中的電
子可以自由傳遞,但在傳遞過程中會遭遇各種散射與
碰撞損失,很快地導帶電子的能量會降低至導帶邊緣
附近,這些傳遞損失大部分轉換為熱量損失。

導帶
傳遞損失


圖 5 太陽煙囪發電系統照片[4] 子
光子能量 hv 能
能隙 (Eg) 禁帶 量


一般說來,太陽熱能發電的成本低於太陽光電,
但仍然高於傳統發電成本 2~3 倍以上。此外,最不利 價帶
的一點是,除了太陽煙囪之外,以上所有的太陽熱能
系統都需要集光追日裝置,它們只能利用平行入射直
圖 6 半導體的電子能態與光子吸收示意圖
達聚光鏡的太陽光。經過雲層或是其他物體散射後的
太陽光(稱做漫射光)到達反射聚光鏡時,由於並非平
光子的能量等於 hν,其中 h 是普蘭克(Planck’s
行於鏡軸,因此無法被反射聚焦在焦點上,換言之,
constant),ν 是光的頻率相當於光速除以光波長。光
太陽漫射光能量是無法被利用的。台灣的地理位置雖
子的能量以電子伏特(eV)作為能量單位時,光子的能
然日照能量尚稱充足,但是多雲多霧,因此幾乎有一
量與波長的關係可表示為 1240/λ(nm)。例如光波長為
半的太陽能量是漫射光,這是台灣發展太陽熱能發電
600 nm 時,每個光子則帶有 1240/600 ≒ 2.07eV 的能
最不利的地方。
量。太陽光譜中可見光的波長約在 400 nm 至 800 nm
之間,也就是光子能量約在 3.1 eV 到 1.55 eV 之間,
3. 太陽光電
大於 3.1 eV 的紫外光僅佔太陽光能量約 5% 左右,其
太陽光電(photovoltaic, 簡稱 PV)是利用半導體
餘均為可見光與紅外線。結晶矽的能隙約 1.1 eV,因
固態材料,將光子能量直接轉換為電能,這是目前最
此,可以吸收波長小於 1127 nm 的光,涵蓋一部分紅
為人所熟知的太陽能發電方法。太陽光電池的種類很
外線與所有的可見光與紫外線。

■709■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即使在未吸收光子的情況下,也會有少部分價帶 正電荷,同理在 P 型中電洞數目較多,電洞從 P 型擴


電子受熱能影響躍遷至導電,這種半導體稱做本質半 散至 N 型半導體中,而在接合面附近之摻雜原子因缺
導體(intrinsic semiconductor)。本質半導體的電子電洞 電洞而帶負電荷(也可說成是電子移入使電洞消失),
數目有限,因此導電能力有限,此時可以摻入一些雜 擴散的電子和電洞會在接面處附近復合,僅留下兩側
質元素,增加電子電洞數目,稱做摻雜半導體。如圖 分別帶正電與負電的摻雜原子,形成所謂的空乏區
7(a)所示,本質矽為第四族元素,帶有四個價電子。 (depletion zone)。
若在本質矽中加入第五族原子,像磷、砷或銻等,這 空乏區域中的正負電荷(space charge)形成由 N 指
些原子帶 5 個價電子,其中的 4 個價電子會與周圍的 向 P 的空間電場(space field),會阻擋電子和電洞的繼
矽原子形成共價鍵,剩下的一個電子就易形成自由電 續擴散。P-N 接面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太陽光電裝置,
子而容易受外力離開,使摻雜原子成為帶正電。圖 7(a) 半導體吸收光子後產生電子電洞對,而後在空間電場
稱做 N 型半導體。也可以在本質矽中摻入第三族元 的作用下,帶負電的電子向 N 型半導體移動,電洞則
素,製作 P 型半導體,如圖 7(b)所示。在純矽中摻雜 向 P 型移動,在適當的地方接上電極將電子導出,就
入第三族原子,如硼、鋁等,與矽結合後會少一個電 形成電池的作用。注意空間電場在此處扮演的重要角
子結合,因此留下一電洞空穴,當電洞被電子佔據 色 , 電 子 電 洞 必 須 仰 賴 空 間 電 場 來 分 離 (charge
時,摻雜原子本身就多一個電子成為帶負電。 separation),如果沒有分離的機制,電子電洞很容易
再結合(recombination),若如此則就沒有電池的效用
了。
Si Si Si Si Si Si

共價鍵 共價鍵 太陽電池的效率與材料能隙有絕對的關係,以下


Si P Si Si B Si
以一個簡化的物理圖像來說明。參考圖 6,當入射的
電洞

光子能量大於能隙(Eg)時,可被半導體材料吸收產生
自由電子

電子電洞對,但不論入射光子能量多高,最終所能獲
(a) (b)
圖 7 本質半導體矽的摻雜;(a)摻雜五價的磷原子形成額外
得的電能只有 Eg 左右,其餘的能量都在傳遞過程損
的自由電子,稱做 N 型半導體;(b)摻雜 3 價的硼形成電洞, 失。換言之,如果能隙越高,這些損失的能量就越小。
稱做 P 型半導體。
但是能隙過高,則因無法吸收太陽光譜中低能量的光

p 接面 n
子,整體光電效率也會下降。對單一接面的太陽電
池,因此有一最恰當的 Eg 值,可以使太陽電池的效
- - - - + + + +
率最佳。反過來說,如果給定一個 Eg 值,也可以經
- - - - + + + +
空間電場 由理論計算找出一個最大可能的效率值,此稱為理論
- - - - + + + +
最高效率。

電洞 受體離子 -Wp 0 Wn 施體離子 電子


以上的說明其實是一個相當簡化的物理圖像,實
際的狀況要複雜的多,但是這個簡化的物理圖像可以
空乏區域 W
協助我們了解能隙對太陽電池效率的重要性。理論最
圖 8 P-N 接面的空乏區與空間電場。
高效率可以由熱力學定律來推導,以矽晶而言,能隙
約為 1.1 eV,則單接面的矽晶電池理論最高效率因此
將 P 型與 N 型半導體接合在一起時,稱為二極體
僅有 35% 左右。這表示即使有一個完美的材料,由
(diode),對照圖 8。在 N 型半導體中,電子數目較 P
於上述的傳遞損失,物理上的限制也會使得效率僅能
型半導體多,不均勻濃度的分佈使電子從 N 型向 P
達到 35%。這個限制可以使用「堆疊(tandem Cell)」
型區擴散,靠近接面附近的摻雜原子因此缺電子而帶

■ 710 ■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或是「多接面(multi-junction)」的技巧來改善。將二 電流的面積,而其細小的枝節又可防止大部份電
種不同能隙的材料堆疊起來,太陽光先經過高能隙材 池面積被遮住。BusBar 如同樹木的主幹,將各處
料,高能光子先被吸收,未被吸收的低能光子到達下 Finger 傳導來的電流匯出至外部負載,設計的較
一個材料,由於能隙較低可以被吸收。如此,可以提 粗,使得電阻較小。
高太陽光的吸收,同時高能量的光子由較高能隙的材 (2) 抗反射層:矽晶的表面呈亮黑灰色,如同一面黑
料吸收,因此降低傳遞損失,提升效率。 色的鏡子,可反射 30%以上的入射光,若直接用
於太陽電池,意謂著就損失了 30%以上的陽光能
3-2 矽晶太陽電池 量進入,抗反射層的目的在減少這些損失,現在
矽是地球上含量第二多的元素,矽製程已被廣泛 的技術可使反射率降至 2%以下。
地使用在半導體工業上,矽晶圓的生產供應已是成熟 (3) N 型與 P 型層:如前所述,這是太陽電池的主要
技術。加上矽的能隙適合吸收太陽光主要的光譜強度 部份,負責光子的吸收,以及製造空間電場讓電
分佈,這些因素讓矽晶太陽電池成為目前使用最廣泛 子電洞分離。
的太陽電池。一般單晶矽或多晶矽太陽電池的構造包 (4) 內部電極:內部電極的形狀要求較外部電極簡單
含下列幾層:(1)外部電極(conducting grid);(2)抗反射 得多,因為不須透光,直接以大面積的鍍膜或網
層(anti-reflective layer);(3)薄層 N 型矽與基材 P 型 印鋁、鈦或銀膠膜再加熱,使通路可順利導電即
矽;(4)內部電極(back contact electrode)。圖 9 是構造 可。
示意圖(有時最上面為抗反射層,其次才是外部電 商 業化的 矽晶 電池可 分為 單晶矽 與多 晶矽 二
極,端看各製程流程設計而定)。 種,實測效率值約在 12%~17%左右,是目前太陽能
電池市場的主力。以現在的售價計算發電成本,每度
外部電極之Finger型
電約為新台幣 15~20 元,是傳統電廠的 10 倍以上。
外部電極之BusBar型 降低發電成本有二大要素:一為增進太陽能轉換效
率,一為降低造價。但是受限於理論效率低,不可能
大幅度地再提升矽晶電池效率。因此降低矽晶圓造價
是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將矽晶圓薄型化(由目前的
抗反射層 250 µm 降低至 180~150 µm)即是一例。但是無論如
n層
何,單憑矽晶技術改進是不可能將發電成本降低至傳
p層
統電廠發電成本,因此,新技術與新材料的開發是太

內部電極 陽電池發展的重要課題。

圖 9 典型的晶矽太陽電池構造
3-3 非晶矽薄膜電池
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太陽電池是除結晶矽
結晶矽太陽電池各部份構件簡要說明如下:
太陽電池外,量產販售最多的電池。但目前它的效率
(1) 外部電極:外部電極一般使用 Ni, Ag, Al, Cu, Pd
較低,約為 10%~11%左右,此外還有照光衰退問題,
等金屬搭配,為了防止遮住入射的太陽光,在形
因此實際使用效率約只有 8%。非晶矽具有直接能隙
狀排列的設計上就相當重要,該電極必須要夠
(direct band gap),也就是電子自價帶躍升至導帶的過
厚,以利傳導電流,但是又要面積小,以防止遮
程不需伴隨聲子(phonon)的動量,因此吸收係數極
蔭。形狀分為兩部份:BusBar 及 Finger 形。Finger
大。相對於矽晶的非直接能帶(indirect band gap),電
如同樹木的分枝散佈到電池表面各處以增加接收

■711■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子躍遷必須伴隨適當的聲子動量,因此吸收係數小。 濃度,幾乎為中性,厚度約 500~1000nm),作為


對矽晶太陽電池而言,要將入射的陽光完全有效的吸 光產生電子─電洞對之主要區域,上下方的 P 層
收,材料的厚度大約要在 100 微米量級;但對直接能 與 N 層在 I 層中形成強大的空間電場,造成電子
隙的材料來說,材料厚度只需要 1 微米量級。由於厚 電洞分離。
度極薄,因此常稱非晶矽電池為「薄膜型太陽電池 (2) 穿隧接面─相鄰的 P-I-N 層接合處有穿隧接面
(thin-film solar cell)」。 (tunnel junction),低能階的電子雖無法跨過 N-P
非 晶 矽 的 製 作 , 多 半 使 用 PECVD (plasma 間之能障,但能障距離很短,電子穿隧效應產生
enhanced CVD)法,利用通入 SiH4 氣體,在基材上長 使得電子在低能階可跳過高能障與另一側之低能
出一層非晶矽。在製程上,已較結晶矽省去了長晶、 階電洞復合,而形成整體電流。
切晶、退火等加工製程,且不用和半導體工業爭奪矽 (3) 金屬層─利用高反射的鋁鍍膜於基材上,可同時
晶原料,因此大幅降低成本及原料供應問題,且可鍍 具有導電之電極功能及作為光反射層,使得穿透
膜於軟性基材或玻璃上,以應用於建築整合或戶外可 吸收層的光再一次反射回吸收層而增加吸收的機
攜式器具上。非晶矽其實是帶有許多 H 鍵結或是空鍵 會,以提高效率,此技術稱為”BSR” (back surface
結的非晶形結構,故在表示非晶矽太陽電池時,常寫 reflection)。
成 a-Si:H。 (4) TCO 層(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layer)─作為
非晶矽電池常做成堆疊型,典型的電池結構示意 可高度透光的電極層,技術己相當成熟的 ITO
如圖 10,說明如下: (Indium Tin Oxide)、氧化鋅等導電膜均可利用,
直接將玻璃鍍 TCO 膜,可同時具有保護太陽電池
金屬 與導電的功能。
n層

i層 a-SiGe(H) 3-4 III-V 族太陽電池

p+層 Tunnel
III-V 族半導體的能隙也是直接能隙,因此理論
n層 junction 上 III-V 族太陽電池使用的材料重量比矽晶少,厚度

i層 也較薄。對電子與電洞的傳遞來說,比較薄的材料表
a-Si(H)
示僅需要傳遞較短的距離就可以到達電極,只要材料
p+層 Tunnel
n層 junction 的晶格沒有太多缺陷,自然損失較小,電池效率高。

i層 a-SiC(H) III-V 族太陽電池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調配出不同能


隙的材料,而這些材料的晶格尺寸相近,因此可以製
p+層
玻璃(內含TCO)
造堆疊型的太陽電池。
一個典型的堆疊型 III-V 族太陽電池構造如圖 11
所示。最上面是抗反射層,然後是正面電極,頂層元
入射光
件為高能隙 GaInP,之後是穿隧接面,再來是低能隙
圖 10 三重堆疊非晶矽太陽電池結構 底層元件 GaAs,最後是 Ge 基板與背面電極。GaInP
的晶格常數(lattice constant,也就是晶格尺寸)可藉由
(1) 主體部份─有別於傳統 P-N 接合,改使用 P-I-N 調整 In 與 Ga 的比例來變化,當 Ga 與 In 大約是 1:1
接合,在 P 層(極薄,約 8nm)與 N 層(厚度約 20nm) 時,晶格常數非常接近 GaAs 的晶格,因此這二種材
中間加入 I 層(intrinsic layer,含極少的 n 型雜質 料可以配合的非常好,接面處的應力與缺陷都可降到

■ 712 ■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最低,有利於電子傳遞。此外,Tandem Cell 的理論 地面使用 III-V 太陽電池可能還有一個問題是各種元


效率與上下層元件的能隙搭配有絕對關係,GaInP 與 素的存量是否足夠大規模的能源使用,例如 In 與 Ge
GaAs 的能隙搭配也相當適合,理論效率極高。 這些稀有元素,此點也是迄今無法解答的。
目前商業化的 III-V 族太陽電池幾乎都使用有機
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OCVD)製程,也有設備商提供 3-5 Cu(InGa)Se2 與 CdTe 薄膜太陽電池
大型的製程機台適合太陽電池製程使用。製程通常是 Cu(InGa)Se2 太陽電池在 70 年代由貝爾實驗室發
使用氫氣作為承載氣體(carrier gas),反應物包括 TMG 展,剛開始是使用 CuInSe2,後來發現以一部分 Ga
(Trimethylgallium) TM (trimethylindum) 、 arsine 、 取代 In 可以提高能隙,進而提升電池性能。因此目
phosphine;半導體參雜 N 型常用 Se、Si,使用的反 前通用的化合物為 Cu(InGa)Se2,簡稱 CIS 或 CIGS
應物分別為 H2Se、Si2H6;P 型常用 Zn、C 等,使用 太陽電池。Cu(InGa)Se2 的能隙可以由 Ga 與 In 的相
的反應物分別為 DEZ (diethylzinc)、CCl4。MOCVD 對比例來調整,CuInSe2 為 1.02 eV,加入 Ga 後可提
的製程繁複,控制困難,使用危險氣體的成本昂貴, 高至 1.1-1.2 eV。
且需要嚴密的安全控制,這是造成 III-V 族太陽電池 CIGS 太陽電池從很早就被視為具有潛力的低成
價格昂貴的主因。 本太陽電池,它有以下幾個特點:(1)在各類薄膜電池
技術中,相對效率較高,目前小面積元件效率已可達
正面電極
抗反射層
19%,大面積的模組效率已達 13%;(2)它的製程可以
使用低成本大面積的化學沉積方法;(3)其在室外長期
使用的穩定性已被證實;(4)同時它對高強度輻射的抵
n /p G aIn P 頂 層 元 件
E g = 1 .8 5 eV 抗力優於矽晶電池;(5)重量又輕(因為只需要微米等

p /n T u n n el Ju n ctio n 級的厚度),因此也適合太空使用;(6)它又可以使用
撓性基板製作,用途廣泛。
n /p G aA s 底 層 元 件 正面電極
E g= 1 .4 2 eV

G aA s或 G e基 板
H R -ZnO /n+-ZnO (0.5μ m )
A u背 面 電 極

C dS (0.05μ m)
圖 11 典型的多接面 III-V 族太陽電池構造圖,基板可用
GaAs 或 Ge,若使用 Ge 為基板,可以在基板再作第三個接
面,將電壓值與效率繼續提昇。本圖並未按比例繪製。 C u(InG a)Se2 (2μ m)

前面已提過,太陽電池效率與材料能隙有絕對關
M o (0.5μ m)
係,以 GaInP/GaAs 的能隙來計算最佳理論效率約為 玻璃基板

45%。目前在實驗室已經達到這個理論值的 80%以
圖 12 CIGS 電池的基本構造
上,同時還在持續進步中。III-V 族太陽電池至今仍是
太空用太陽電池的主力,但是在地面的能源使用是否
典型的 CIGS 電池結構如圖 12 所示。玻璃基板上
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仍不明朗。由近幾年的發展趨
濺鍍一層約 0.5 µm 厚度的鉬金屬(Mo)作為背面電
勢來看,主要的地面太陽電池都是矽晶系列。但是
極,然後沉積 P 型的 Cu(InGa)Se2,之上再沉積一層
III-V 族高成本的製程與材料可以用高倍數聚光降低
極薄(50 nm)的 N 型 CdS,以形成 p-n 接面,最後再加
太陽電池面積來彌補,未來的發展其實仍有變數。在
上 ZnO 作為透明導電層。在 ZnO 與 CdS 之間有時也

■713■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會加上一層高阻抗(HR)的 ZnO(HR-ZnO)作為緩衝 同。CdTe 電池已有商業化量產品,但作為大規模的


層,目的是消除一些不均勻的電性區域所造成的負面 能源供應仍然有一些問題要克服。首先是長時間戶外
影響,如沉積過程中不完美,造成大面積的電池上有 使用的穩定性仍然有待驗證,其次是鎘金屬的污染問
一些區域的電性較差,或是有針孔,這些影響可藉由 題。未來的研發方向將是進一步降低成本,如果成本
緩衝層的作用減輕。 夠低,則 CdTe 電池在一些小規模民生用途上仍然有
但是大規模的使用 CIGS 電池仍有一些問題要克 前景。
服,首先是 Cd 的污染問題,因此不需使用 CdS 的電
池將是未來開發重點之一。另一個問題是內含 Ga、 3-6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In、Se 等稀有元素,大大限制了大規模使用 CIGS 電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簡稱
池的可能。有一些研究嘗試以不同的元素取代這些稀 DSSC)的構造可參考圖 14。由左至右來說明,分別是
有元素,例如 Cu(InAl)Se2,已經達到不錯的效率。 透明導電玻璃上沉積奈米氧化物化半導體微粒(通常
CdTe 則屬於 II-VI 族半導體,直接能隙約為 為 TiO2),在半導體表面吸附一層染料高分子作為敏
1.5eV,以單一接面電池來說,這個能隙值的理論效 化劑(sensitizer),之後是電解質與對面電極。電池作
5
率很高。它具有極高的吸收係數(大於 5x10 /cm),以 動的原理可以描述如下,首先入射光子激發染料分子
吸收係數換算,膜厚 2 微米的 CdTe 即可吸收 99%波 中 的 電 子 由 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長在 825nm 以下的太陽光子,因此也可被歸類為薄膜 Orbital)躍升至 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電池。CdTe 太陽電池自 1960 年代就開始發展,目前 Orbital),這種情況有點類似半導體中電子由價帶躍升
最佳的元件效率可達 17%,製程也已商業化。 至導帶;染料分子呈現激發態,同時電子注入
(injection)TiO2 的導帶。這個注入的過程相當快速,是
正面電極
染料敏化電池成功的關鍵之一。注入 TiO2 導帶的電
Secondary Contact 子擴散傳遞到 TCO 電極,導至外部迴路。另一方面,
Primary Contact
電解液中存在氧化還原對(通常是 I-/I3-),其中的 I-將
電子傳遞給激發態的染料分子,讓染料分子還原成為
p型CdTe
基態,I-則氧化成為 I3-,然後擴散到對面的白金電極,
藉由外部迴路傳入電子再還原成 I-。還原後的 I-則再
次擴散到染料附近,如此持續作動。
n型CdS
高阻抗層(High resistance Oxide)
TCO
玻璃基板

入射光

圖 13 典型的 CdTe 電池構造。

典型的 CdTe 電池結構如圖 13 所示。雖然 CdTe


本身可以摻雜成 N 型或 P 型半導體,目前的應用都是
P 型 CdTe 搭配 N 型 CdS 形成 p-n 接面。製程上的順
圖 14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作動原理
序是先沉積 CdS,再沉積 CdTe,此點與 CIGS 電池不

■ 714 ■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由以上簡要的說明,可以了解染料敏化電池的工 染料敏化電池自 90 年代初期開始有長足的進


作原理,與之前所介紹的無機半導體電池是相當不同 步,由瑞士的 Gratzel 教授領導的團隊,首先發表了
的。首先是光子吸收與傳遞的介質不同,染料分子負 高效率的 DSSC。他們合成以 Ru 金屬為核心的一系
責吸收光子,半導體(TiO2)本身並不吸收光子,因為 列染料分子,與 TiO2 電極有極好的搭配,目前的紀
氧化物半導體的能隙過大,吸收的光子非常有限。此 錄小面積元件效率已經達到 11%。染料敏化電池的製
處將染料稱為敏化劑(sensitizer),意思就是原本高能 程簡便,材料便宜,有機會大幅降低太陽電池成本,
隙而不吸收光子的半導體,通過這些染料分子的作 這是它近年來相當受到矚目的主因。
用,達到吸收光子的目的。無機半導體光電池中,吸
收光子的就是半導體,而電子的傳遞也依靠半導體。 4. 結語
其次 DSSC 中的接面是所謂的分散式接面概念 人類對太陽能的使用還處在相當初期的階段,現
(distributed junction),與無機半導體的 P-N 接面不 在的人們實在無法預測未來的太陽能應用會以何種
同。在無機半導體中,光子激發產生電子電洞對後, 形式呈現。由於太陽能的間歇性,大規模的太陽能利
電荷的分離是藉由 P-N 接面的空間電荷(space charge) 用還牽涉到能量的儲存問題,因此發展大容量的電池
所製造的電場;但在 DSSC 中,TiO2 的顆粒極小 或是利用氫能源來儲存能量都將是未來趨勢。也有科
(10-30nm),吸附的分子為單分子層,電荷的分離主要 學家提出在太空中建造太陽能站,發電後再以微波方
是依靠電子由染料向半導體的快速轉移(fast electron 式傳送回地表的接收站;如此可以解決太陽能不穩定
transfer),這個轉移的過程大約只需要 50×10-15 秒。形 與間歇性的問題。
成快速轉移的機制是因為分子軌域的電子波函數與 以現在的科技來比較,位於有充足直達日照的地
TiO2 導帶的電子波函數造成耦合現象,詳細的傳遞過 區,大型太陽熱能發電的成本其實遠低於太陽光電。
程可以由量子力學的方法計算。 但這並不表示太陽熱能發電的利用會多於太陽光
此外,一部份的研究也指出,電解液中的陽離子 電,至今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原因是太陽光電的便利
+ + - -
(如 Li 與 H )吸附在 TiO2 表面,與陰離子(I /I3 或染料 性(不需維護),以及與建築物整合的可能,鼓勵了人
的分子團)形成雙極子(dipole),造成的電場也有助於 們使用。雖然如此,現有的太陽光電實在是太過昂
電荷分離。電子進入 TiO2 導帶後,藉由擴散傳遞。 貴,缺乏經濟誘因。
此處與無機半導體電池的不同是,因為沒有電洞存 近幾年太陽光電市場風起雲湧,主因是德國、日
在,除了一些缺陷與表面態之外,基本上沒有電子電 本與美國加州政府的大力補助。一但補助不存在,市
洞再結合的問題,電子的生命時間(life time)很長。雖 場是否仍能維持是一大隱憂。然而不論如何,人類使
然 TiO2 中電子的擴散係數極低,同時不像 P-N 接面 用太陽能發電的腳步必須持續下去,我們需要持續研
電池一樣有空間電場的作用,對電子的傳遞不利,但 發,尋求科技上重大的突破,以期能大幅降低發電成
是由於生命時間長,因此擴散長度也可以達到 30 微 本。近年來奈米科技的進步,提供了新的契機,染料
米左右。 敏化太陽電池就是一例。由近年奈米科技應用在太陽
DSSC 中 TiO2 層是由奈米顆粒聚集而成,形成多 光電的進展來看,可預期未來奈米科技將扮演重要的
孔性的結構,比表面積可達到 1000 倍,也就是 1 平 角色。
方公分的電池面積含有 1000 平方公分的 TiO2 表面
積,染料分子再吸附在 TiO2 表面形成單分子層。一 參考文獻
般 TiO2 僅需要 10 微米左右厚度,吸附的染料就足夠 [1]http://www.sandia.gov/Renewable_Energy/solarther
吸收絕大部分能量恰當的入射光子。 mal /images/tower-e.jpg

■715■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物理專文

[2]http://www.nrel.gov/data/pix/Jpegs/00033.jpg Energy Engineering 127 (1): 117-124.


[3]http://www.stirlingenergy.com/news.asp?Type=stirling [5] 本文與太陽光電相關之說明可參考 “Handbook of
[4]Schlaich J, Bergermann R, Schiel W, Weinrebe G Photovolta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 by
(2005). "Design of Commercial Solar Updraft Tower Antonio Luque and Steven Hegedus, John Wiley &
Systems—Utilization of Solar Induced Convective Sons, 2003.
Flows for Power Generation". Journal of Solar

■ 716 ■

物理雙月刊(廿九卷三期) 2007 年六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