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5

輔 仁 大 學

物理系光電組
專題研究報告

調制三原色及白光 LED
混成標準光源 D65 之色溫研究

指導教授:徐進成 博士

學生:魏子喬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
誌謝
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 徐進成博士在專題研究及撰寫期間的細心

指導與協助,教導我許多求學及研究的方法,在做實驗的時候賦予我

很大的空間,使我自己思考實驗的走向和方法,讓我學習到解決問題

時必須考慮更多的細節,以及對於實驗的每一步應該如何去鋪成。謝

謝老師!

接著感謝實驗室學長永鑫、仁傑在我遇到困難時給予我很大的幫

助,提供我一些更為深入的想法,以及對本論文所給予寶貴的建議與

不同的思考方向,讓本論文更趨完善,由衷感謝!

實驗室的伙伴朝暉、俊揚和實驗室眾多的學長們,不論是在課業

上的討論與切磋,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給我莫大的幫助。在此感謝

所有曾經給我幫助的人,謝謝你們!

最後僅將此專題研究獻給最親愛的父母,感謝你們細心照顧與時

時叮嚀,並給予我莫大鼓勵和支持,我愛你們!

I
 
摘要
        LED是未來照明市場的趨勢,其特性為使用時數長、耗電量低等

優勢。但至今的發展固態光源在色溫表現方面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本篇研究目的使用數顆不同波長之LED混光,藉以產生近似標準照明

體D65色溫6504K和光譜分佈的混光光源。 

研究使用 Ocean Optics 廠商之光纖光譜儀及積分球做為量測設

備,配合 LabVIEW 計算 CIE 色度座標,並以數學計算求得實驗色溫。

最後以白光 LED 配合波長 478 nm、535nm 及 655 nm 的 LED 混和出色

溫為 6269.7K 的光源,與標準照明體 D65 色溫之誤差為 3.6 %。這樣

的混光方式以市售的 LED 即可達成,未來進一步可藉由薄膜設計,針

對演色性設計適用的濾光片,進而獲得更接近自然色彩的光源。 

II
 
Abstract
LED is the trend in the lighting in the future. It has advantage of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using for a long time. So far, the advances of
solid light source still be improved in the color temperature.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LEDs in different wavelength to produce the color mixture
light source which approximate the color temperature and the spectrum of
CIE standard illuminant .
In this work, we use the D65 and integrating sphere to investigate the
spectrum and calculate the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with LabVIEW and
then calculate the color temperature. At last, the color temperature
6269.7K is produced by mixing white LED and RGB LED and the error
is 3.6%.

III
 
目錄
誌謝.....................................................I
摘要.....................................................II
Abstract...............................................III
目錄....................................................IV
圖目錄.................................................VI
表目錄..................................................IX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CIE 標準色度系統基礎理論介紹........................3

2-1 CIE1931 系統的介紹..................................3

2-1.1 配色實驗.....................................3

2-1.2 光譜三刺激值.................................5

2-1.3 CIE 1931(R、G、B)色度座標、色度圖................6

2-1.4 CIE 1931(X、Y、Z)色度座標、色度圖................7

2-3 色溫..............................................10

2-3.1 黑體輻射...................................10

2-3.2 分佈溫度、色溫、相關色溫....................10

2-3.3 色溫的測量.................................11

2-3.4 內插法求相關色溫...........................14

2-4 標準照明體 D65.....................................15

第三章 LED 原理與介紹.....................................17


IV
 
3-1 LED 發光原理.......................................17

3-2 白光 LED 技術概況...................................18

3-3 LED 失效模式.......................................20

第四章 LED 量測實驗結果與比較.............................21

4-1 實驗架構設計與器材................................21

4-2 LED 量測實驗結果比較..............................22

4-2.1 改變電壓固定距離...........................22

4-2.2 固定電壓改變距離...........................29

4-2.3 改變入射角度...............................35

4-2.4 混光.......................................53

第五章 結果討論與展望....................................60

附錄 (一) ...............................................62

附錄 (二) ...............................................63

參考文獻.................................................64

V
 
圖目錄
圖 2-1 配色實驗圖.........................................4

圖 2-2 CIE1931-RGB 光譜三刺激值...........................6

圖2-3 CIE (r,g) 色度圖...................................7

圖 2-4 CIE1931-XYZ 光譜三刺激值...........................8

圖 2-5 CIE (x,y) 色度圖...................................9

圖2-6 黑體在CIE 1931 色度圖上的色度軌跡.................11

圖2-7 CIE1931(x,y)等溫線................................12

圖2-8 CIE1960(u,v)色度圖................................13

圖2-9 CIE1960(u,v)等溫線................................13

圖2-10 內插法求相關色溫.................................14

圖 2-11 CIE(x,y)色度圖上的日光色度軌跡和黑體軌跡.........15

圖 2-12 D65 光譜圖.......................................16

圖 3-1 LED 內部架構......................................17

圖 3-2 發光二極體的基本結構..............................17

圖 3-3 LED 發光機制......................................18

圖 3-4 標準光 D65 與白光 LED 相對光譜比較圖.................19

圖 4-1 以積分球達到均勻混光的實驗架構.....................22

圖 4-2 白光 LED 固定距離 10cm 改變電壓光譜圖................24

VI
 
圖 4-3 紅光 LED 固定距離 10cm 改變電壓光譜圖................26

圖 4-4 藍光 LED 固定距離 10cm 改變電壓光譜圖................27

圖 4-5 綠光 LED 固定距離 10cm 改變電壓光譜圖................28

圖 4-6 紅光 LED 固定電壓改變距離光譜圖....................30

圖 4-7 藍光 LED 固定電壓改變距離光譜圖....................31

圖 4-8 綠光 LED 固定電壓改變距離光譜圖....................32

圖 4-9 白光 LED 固定電壓改變距離光譜圖....................34

圖 4-10 改變距離與接收範.................................34

圖 4-11 改變 LED 入射角度實驗架構圖.......................35

圖 4-12 紅光 LED 距離 9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37

圖 4-13 紅光 LED 距離 11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38

圖 4-14 紅光 LED 距離 13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39

圖 4-15 紅光 LED 距離 15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0

圖 4-16 綠光 LED 距離 4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1

圖 4-17 綠光 LED 距離 6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2

圖 4-18 綠光 LED 距離 8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3

圖 4-19 綠光 LED 距離 10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4

圖 4-20 藍光 LED 距離 4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5

圖 4-21 藍光 LED 距離 6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6

VII
 
圖 4-22 藍光 LED 距離 8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7

圖 4-23 藍光 LED 距離 10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48

圖 4-24 以不同的角度入射,可接收光照範圍有所變化.........49

圖 4-25 白光 LED 距離 5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50

圖 4-26 白光 LED 距離 7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50

圖 4-27 白光 LED 距離 9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51

圖 4-28 白光 LED 距離 11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51

圖 4-29 白光 LED 距離 13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52

圖 4-30 白光 LED 距離 15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52

圖 4-31 求得混光光譜色溫流程圖...........................54

圖 4-32 LabVIEW 轉換程式.................................55

圖 4-33 標準照明體 D65 近似光譜圖.........................55

圖 4-34 混光組合 A 光譜圖.................................57

圖 4-35 混光組合 B 光譜圖.................................58

圖 4-36 混光組合 C 光譜圖.................................59

VIII
 
表目錄
表 1 白光 LED 技術概況....................................20

表2 白光 LED 距離 10cm,電壓和電流關係比較...............24

表3 紅光 LED 距離 10cm,電壓、電流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26

表 4 藍光 LED 距離 10cm,電壓、電流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27

表 5 綠光 LED 距離 10cm,電壓、電流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28

表 6 紅光 LED 電壓 2.8V,距離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30

表7 藍光 LED 電壓 2.8V,距離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31

表 8 綠光 LED 電壓 2.8V,距離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32

表9 紅光 LED 距離 9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37

表 10 紅光 LED 距離 11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38

表 11 紅光 LED 距離 13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39

表 12 紅光 LED 距離 15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0

表 13 綠光 LED 距離 4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1

表 14 綠光 LED 距離 6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2

表 15 綠光 LED 距離 8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3

表 16 綠光 LED 距離 10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4

表 17 藍光 LED 距離 4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5

表 18 藍光 LED 距離 6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6

IX
 
表 19 藍光 LED 距離 8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7

表 20 藍光 LED 距離 10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48

表 21 混光組合 A,LED 電壓、電流值........................56

表 22 混光組合 B,LED 電壓、電流值.......................58

表 23 混光組合 C,LED 電壓、電流值.......................59

X
 
第一章 前言
使用 LED 照明是未來照明市場的趨勢,LED 與白熾鎢絲燈泡及

日光燈相比,因其具有體積小、耗電量小、發熱量低、壽命長(十萬

小時以上)、反應速度快(約在 10-9 秒)、環保等優點,未來極可能取代

替代傳統照明,成為照明使用的主流商品。

白光是多種顏色混合而成的光,而 LED 發出白光的方式主要可

分成單晶型(Single Chip)及多晶型(Multi Chip)兩種,單晶型主

要可分為藍光加上黃色螢光粉或紫外光 LED 加上藍、綠、紅三色光

螢光粉來產生白光;亦有不需使用螢光粉,而是直接利用多種和多色

LED 進行混光,進而獲得白光效果,此種方法即為多晶型。

依目前市場來看,製造白光多以單晶型為主,直接以藍光 LED

加上螢光粉製成白光 LED,雖然製作容易及成本低,不過現階段仍

有相關技術難點未能突破,包括亮度和色度不佳兩個問題。至於色度

不足問題即可分為色彩亮度不均和演色性(color rendering index)不

足兩方面。所以此種方式所生產的白光還不足以應用於一般照明光源

用途。

至於直接利用數顆顏色相異 LED 進行混光,其有可調色溫範圍

較大、演色性和發光效益較佳等優點。本篇研究利用常見的白光

LED,混以多顆不同波長之 LED 進行混光,實驗中透過軟體 Origin

-1-
分析混光光譜,並利用 LabVIEW 計算 CIE 色度座標,再藉由內插法

求得相關色溫。透過混光光譜的比較和色溫的計算,期望能混出有良

好色溫表現的光源,並且近似標準照明體 D65 光譜分佈,進而獲得更

接近自然光的色彩。

-2-
第二章 CIE 標準色度系統基礎理論介紹

2-1 CIE1931 系統的介紹


國際照明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簡稱

CIE)。此委員會是一個有關光、照明、顏色和色度空間科學領域的

國際權威組織。

1931 年,CIE 組織發佈了 CIE 1931 色度圖,之後,又根據實際

使用情況進行了修訂,形成了 CIE 1960 色度圖和 CIE 1976 色度圖,

但由於人們長期使用的習慣使然,迄今 CIE 1931 色度圖仍然是使用

最廣泛的標準。

以下將從配色實驗開始,逐步介紹與 CIE 1931 相關的原理以及

CIE 1931 色度座標和色度圖的來由。

2-1.1 配色實驗

1931年CIE推薦的標準觀測者之色感覺是由許多正常視覺的人

(約15到20人)對配色感覺的平均。

如圖2-1所示,以三原色光進行配色實驗,將視野(field of view)

分成兩半,其中一半以三原色光([Ro]、[Go]、[Bo])混色,而另外

一半為單波光的顏色。

-3-

圖 2-1 配色實驗

為了使白色屏幕的兩邊色彩相等,實驗以三原色光加以混合,用

以配出光譜中各單波光的色彩,如此所用的三原色光的數量即稱之為

光譜三刺激值(spectral tristimules values),並以 R、G、B 表示之。

在顏色匹配實驗中,當這三原色光的相對亮度比例為 1.0000:

4.5907:0.0601 時就能匹配出等能白光,所以 CIE 選取這一比例作為

紅、綠、藍三原色的單位量,即(Ro):(Go)
:(Bo)=1:1:1。儘

管這時三原色的亮度值並不等,但 CIE 卻把每一原色的亮度值作為一

個單位看待,所以色光加色法中紅、綠、藍三原色光等比例混合結果

為白光,即(Ro)+(Go)+(Bo)=(Wo)。

R、G、B 三刺激值和 Ro、Go、Bo 三原色的關係式如下:

C≣R[Ro]+G[Go]+B[Bo] (1)

-4-
C:代表匹配的色刺激

Ro、Go、Bo:用來匹配色刺激的三原色

R、G、B:匹配色刺激 C 所需的三原色數量,即為三刺激值。

2-1.2 光譜三刺激值(spectral tristimules values)

CIE 在 1931 年時,將 W.D.Wright 和 J.Guild 以類似方法所作的上

述實驗結果為基礎,定義為標準觀察者(CIE 1931 Standard

Observer)。

此標準觀察者以三原色 700nm (Ro)、546.1nm (Go)、435.8 (Bo)

的數量分別代表匹配等能光譜中各單波長刺激所需要的三刺激色

量,此三原色的色量就稱之為光譜三刺激值 (R、G、B)。(圖 2-2)

CIE1931─RGB 系統之所以用 700nm,546.1nm 和 435.8nm 作為

(Ro)、(Go)、(Bo)匹配的三原色的原因,是因為 700nm 是可見光譜的

紅色末端,附近的波長稍微改變時,其色相變化非常小,而 546.1nm

和 435.8nm 是兩個較為明顯的汞光譜線的波長,三者都很容易產生出

來。

-5-
圖 2-2 CIE1931 RGB 光譜三刺激值

2-1.3 CIE 1931 (R、G、B)色度座標和色度圖

(chromaticity、chromaticity diagram)

通常我們並不直接用三原色的數量(即光譜三刺激值 R、G、B)

來表示色彩,而是以 R、G、B 三原色各自在 R+G+B 總量中的相對

比例表示之。

R、G、B 三原色各自在 R+G+B 總量中的相對比例及稱為色度

座標(r、g、b)。

定義 r、g、b:

r=R/(R+G+B)
g=G/(R+G+B) (2)
b=B/(R+G+B)
-6-
因為 r+g+b=1,所以只要用 r 和 g 即可表示一顏色。

將任何色彩以色度座標來表示的平面圖即稱為色度圖。
(圖 2-3)

圖2-3 CIE1931 (r,g) 色度圖

2-1.4 CIE 1931(X、Y、Z)色度座標和色度圖

(chromaticity、chromaticity diagram)

1931CIE RGB 真實三原色表色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十分不便,

因此CIE 推薦了一個新的國際色度學系統—1931CIE XYZ系統,以改

進圖2-2中有負值存在的問題,此系統又稱為XYZ國際座標制,它是

通過對R、G、B三刺激值進行座標轉換完成的,而XYZ則稱為標準色

度觀察者光譜三刺激值(圖2-4),其轉換關係:

-7-
X=0.49R+0.31G+0.201B
Y=0.17697R+0.81240G+0.01063B (3)
Z=0.00R+0.01G+0.99B

圖 2-4 CIE1931 XYZ 光譜三刺激值

如同(R、G、B)色度座標,通常我們並不直接 X、Y、Z 來表

示,而是以 X、Y、Z 各自在 X+Y+Z 總量中的相對比例表示之。

X、Y、Z 各自在 X+Y+Z 總量中的相對比例及稱為色度座標

(x、y、z)。

定義 x、y、z:
x=X/(X+Y+Z)
y=Y/(X+Y+Z) (4)
z=Z/(X+Y+Z)
因為 x+y+z=1,所以只要用 x 和 y 即可表示一顏色。將任何色

彩以色度座標來表示的平面圖即稱為色度圖(圖 2-5)。

-8-
圖2-5 CIE1391 (x,y) 色度圖

在CIE (x,y)色度圖上,每一個點都代表一個色彩,即為X分的

紅原色(Xo)、Y分的綠原色(Yo)和Z分的藍原色(Zo)相加混合

後所產生的混合色,所以有不同的光譜三刺激值(XYZ),其所混合

出的色彩就不同。

-9-
2-2 色溫 (color temperature)

2-2.1 黑體輻射(black body radiation)

我們定義在任何溫度下能夠全部吸收任何波長的輻射能的物體

為黑體(black body)
,跟據 Prevost的Theory of Exchanges,最佳的幅

射吸收者,亦是最佳的幅射放射者,我們稱黑體發出的電磁輻射為黑

體輻射(black body radiation)。

2-2.2 分佈溫度、色溫、相關色溫

分佈溫度(distribution temperature)
:當一待測光源和黑體在某一

溫度(k)所釋放每一波長的光譜輻射能量分佈成比例時,我們稱此

一溫度為此光源的分佈溫度。

色溫(color temperature):當一待測光源和黑體具有相同的色度

座標時(見圖2-6)
,我們稱此時的溫度為光源的色溫。

相關色溫(correlated color temperature)


:一般所指的色溫多為相

關色溫,因為通常待測光源的色度座標無法與黑體輻射軌跡

(Planckian locus)上的色度座標吻合(見圖2-6)
,因此取與此光源最

近似的黑體輻射溫度為其相關色溫,在色度圖中即為座標距離最近的

座標。

- 10 -
圖2-6 黑體在CIE 1931 色度圖上的色度軌跡

2-2.3 色溫的測量

對於一待測光原經測量和計算所得到的色度座標(x、y)正好與

黑體輻射軌跡線上(Planckian locus)的(x、y)相同,那麼此點的

黑體溫度即為待測光源的色溫。若無法吻合,則取相關色溫。

為了取得相關色溫,Judd在1936提出等溫線(isotemperatures lines)

的觀念。等溫線上的各點與等溫線和黑體輻射軌跡線上的焦點之間的

距離是最短的,因此就以此焦點代表等溫線上每一點的相關色溫(圖


2-7)

- 11 -
圖2-7 CIE1931(x,y) 等溫線

但是CIE1931(x,y)色度圖上的黑體輻射軌跡線其溫度點的分

佈並非按照等比例,而且CIE1931(x,y)色度圖的色彩也不是均勻

分佈的,因此很難在CIE1931(x,y)色度圖確定一待測光源的相關

色溫,因此需要另外採用均勻的UCS圖(uniform chromaticity Scale

diagram),此圖亦稱為均勻色度標尺圖(圖2-8)。而以UCS圖繪製而

成的等溫線為圖2-9。

CIE於1960年將CIE 1931色度座標加以轉換,使其所形成之色域

為均勻之色度空間,讓色彩差異得以量化表示,即CIE 1960色度座

標,以u、v表示,計算公式:
u=4Y/(X+15Y+3Z)=4x/(-2x+12y+3z)
v=9Y/(X+15Y+3Z)=6y/(-2x+12y+3z) (5)

- 12 -
圖2-8 CIE1960(u,v)色度圖

圖2-9 CIE1960(u,v)等溫線

- 13 -
2-2.4 內插法求相關色溫

圖2-10 內插法求相關色溫

設光源的u、v色度座標點位於相鄰兩條等溫線Ti及Ti+1之間( Ti >

Ti+1 ),由光源座標點到等溫線Ti的距離用di表示,到等溫線Ti+1的距

離用di+1表示,則光源的相對色溫近似值可以由下式來計算(等溫線在

黑體輻射軌跡線的色度座標及斜率可參考附錄二):

(6)

- 14 -
2-3 標準照明體D65(standard illuminant D65)

標準照明體 D 系列是由 CIE 所訂定,是根據許多不同地區不同

時間的太陽光和天空光所測得的日光相對光譜能量分佈。在 CIE

(x,y)色度圖上可用一條位於黑體軌跡上的典型日光色度軌跡

(daylight locus)來代表。

圖 2-11 CIE(x,y)色度圖上的日光色度軌跡(D)和黑體軌跡(P)

為了促進色度學的標準化,CIE 建議以 D 系列中的 D65 代表日

光,在 CIE1931 色度圖上的 D65 是位於 x=0.31271,y=0.32902。其色

溫是絕對溫度 6504K。光譜能量分佈為圖 2-12。

如果要用人工光原來模擬某一標準照明體,就應該複製出它的相

- 15 -
對光譜能量分佈和色溫,以標準照明體 D 系列為例,目前為止尚無

完全相同得相對光譜能量分佈被製造出。在實際應用上,其實並不一

定要求完善的光譜能量分佈,在些微差距內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目

前,為了達到一定程度上光譜能量分佈的模擬,濾光片的使用也不失

為一個有效的方法。

D65

120

100
relative intensity

80

60

40

2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wavelength

圖 2-12 D65 光譜圖

- 16 -
第三章 LED 原理與介紹

3-1 LED 發光原理


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簡稱 LED,是一種半導體

元件。和普通的二極體一樣,發光二極體由半導體晶片組成,這些

半導體材料會透過注入或攙雜等方法以產生 p、n 架構。發光二極

體中電流可以輕易地從 p 極(陽極)流向 n 極(負極)


,而相反方

向則不能。兩種不同的載流子︰電洞和電子在不同的電極電壓作用

下從電極流向空乏區。當電洞和電子相遇而產生複合,電子會跌落

到較低的能階,同時以光子的模式釋放出能量(如圖 3-3)。

LED因其使用的材料不同,其內電子、電洞所佔的能階也有所不

同,能階的高低差影響結合後光子的能量而產生不同波長的光,也就

是不同顏色的光,如紅、橙光、黃、綠、藍或不可見光等。

圖 3-1 LED 內部架構 圖 3-2 發光二極體的基本結構

- 17 -
圖 3-3 LED 發光機制

3-2 白光LED技術概況
目前所生產的白光 LED 大部分是透過在藍光 LED 上覆蓋一層淡

黃色螢光粉塗層製成的。當 LED 晶片發出藍光,部分藍光便會被這

種晶體很轉換成一個光譜較寬,主要為黃色的光。由於黃光會刺激肉

眼中的紅光和綠光受體,再混合 LED 本身的藍光,使它看起來就像

白色光。此種白光 LED 和真實白光差異頗大,當其照在物體上時甚

至可用肉眼看到淡藍色光芒。

另一個製作的白光 LED 的方法則有點像日光燈,發出近紫外光

的 LED 會被塗上兩種磷光體的混合物。此種 LED 有成本低、製作容

易的優點,但其發光效率低和均勻度的問題仍需改善。

- 18 -
white light LED
D65

1.0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

圖 3-4 標準光 D65 與白光 LED 相對光譜比較圖

如圖 3-4,我們可以把一般市面上的的單晶形白光 LED 和標準光

D65 來做比較,發現白光 LED 在許多波段都和 D65 有顯著的差異,除

此之外,還有亮度和色度不佳兩個問題存在,因此目前所生產的單晶

形白光 LED 尚有待改進。

理論上藍光、紅光和綠光 LED 可產生白光,所以我們希望藉由

白光 LED,混以多顆不同波長之 LED,混合出演色性與色溫表現具

佳的光源,期望能近似標準照明體 D65 光譜分佈。

- 19 -
方式 激光源 發光元素與螢光材料 發光原理

INGaN/YAG 黃色螢光
藍光 LED 以藍色光激發螢光粉

單晶型
INGaN/RGB 三波長螢 以紫外光激發 RGB 螢
紫外光 LED
光粉 光粉

藍、黃綠、藍綠、 將互補 2 色調配成白


INGaN、GaP、AlInGaP
橙 LED 色
多晶型
INGaN、AlInGaP、
藍、綠、紅 LED 將 3 原色調配成白色
AlGaAs
表 1 白光LED技術概況 [5]

3-3 LED失效模式
最常見的發光二極體的失效是逐漸降低光輸出和效率損失。然

而,瞬間的失效也是可能會發生。

高的電流密度可以導致原子的遷移電子跳離活性區域,非光輻射

的結合來產生熱而非光,早期的紅光因而有顯著的短壽命。

白光 LED 通常使用一種或多種的螢光粉,螢光粉會受到溫度跟

壽命的影響而衰減降低效率導致產出的光色改變。

- 20 -
第四章 LED 量測實驗結果與比較

4-1 實驗架構設計與器材
硬體器材:

FOIS-1 Fiber Optic Integrating Sphere、電源供應器、電腦、三用電錶、

Ocean Optics USB2000 微型光纖光譜儀、鱷魚夾、麵包板、電路板

軟體:
Origin
OOISensors
LabVIEW 7.0

LED 實驗 sample:

紅光、綠光、藍光、白光、紫光、黃光等

實驗架構:

我們使用DC power supply 供應LED電源,以利電壓電流的控

制。在混光時,利用積分球製造一個均勻的混光環境,混光光譜經光

纖接收至光譜儀(Ocean Optics, USB 2000)分光後,再由電腦進一步分

析數據。圖4-1 為混光實驗架構圖。

- 21 -
圖 4-1 以積分球達到均勻混光的實驗架構

- 22 -
4-2 LED 量測實驗結果比較

4-2.1 改變電壓固定距離

※測量目的:

藉由此步驟觀察單一 LED 在不同電壓時的特性,包括 LED 工作

範圍、失效的極值和狀態、中心波長位置、波長範圍等,並記錄電壓

值和電流值。

※實驗方法:

架設待測量 LED,使其與積分球相距適當固定距離,調變輸入

電壓值,升高電壓至積分球可接收之最小光強度,LED 光譜經積分

球、光纖接收至 USB2000 微型光譜儀分光後再由電腦紀錄並由軟體

Origin 分析結果,之後調變工作範圍之電壓值測量並記錄。

※實驗結果:

本實驗步驟使用到的LED sample有紅光、綠光、藍光和白光,由

實驗結果之光譜圖分析和實驗紀錄,一般LED的電壓工作範圍約1.8V

到3.8V,不同的LED sample有不同的工作範圍,以白光LED為例(圖

4-1),當電壓值到達3.8V時,光譜曲線已嚴重變形,可能是由於設

計、材料或結構等缺陷所引起的失效,在電流值方面也需注意,由實

- 23 -
驗發現,一般LED電流極值不可超過100mA,超過此工作區域的LED

極易因高熱導致光譜圖偏離,甚至燒毀、發光效率大幅下降。

2.8V
3.0V
3.2V
3.4V
3.6V
3.8V

2
relative intensity

0
400 500 600 700
wavelength(nm)

圖 4-2 白光 LED 固定距離 10cm 改變電壓光譜圖

電壓(V) 2.6 2.8 3.0 3.2 .3.4 3.6 3.8

電流(mA) 0.03 0.05 9.8 19.2 42.8 65.2 90.1

表 2 白光 LED 距離 10cm,電壓和電流關係比較

因為白光 LED 光譜圖在 470nm 及 560nm 波段區域都有明顯的光

強度接收,所以由光譜圖可以確定此 LED 是一般由藍光 GaInN 的

LED 去激發黃色螢光粉的方式製成。[5]

- 24 -
隨著順偏電壓值的上升,當白光 LED 的熱阻較大時,LED 芯片

產生的熱量不能即時散發出去,使得 LED 芯片溫度升高。過高的溫

度將影響覆蓋在 LED 芯片上的螢光粉效率,並最終導致了白光 LED

光輸出的減少和顏色的漂移。由圖 4-1 可以看出白光 LED 隨著電壓

的升高,黃光波段與藍光波段光強度的相對差值漸少,此刻 LED 所

發出的光已和原本的白光有所差異。此時也突顯出此種白光 LED 製

成方式的缺點。

LED 中心波長隨順偏電壓值而變化稱之為色偏現象或顏色偏

移,白光 LED 的顏色均勻性及顏色偏移是比較明顯的一個問題,尤

其是藍光加螢光粉的 LED,由於芯片上的螢光粉層不均勻,溫度引

起的波長偏移、封裝材料對不同顏色光的色散等都會影響白光 LED

的發光性能。

不同的LED sample在不同電壓驅動下,其發光效率與電壓值並不

會成線性關係;隨順偏電壓上升而中心波長的位移也不同,以紅光

LED為例(圖4-2),可發現其中心波長隨電壓直上升而往長波長方

向位移,而藍光LED(圖4-3)和綠光LED(圖4-4)其中心波長隨電

壓直上升而往短波長方向位移,在未來應用上需特別注意。

- 25 -
1.8V
2.0V
2.2V
1.0 2.4V
2.6V
2.8V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600 650 700
wavelevgth(nm)

圖 4-3 紅光 LED 固定距離 10cm 改變電壓光譜圖

電壓(V) 1.8 2.0 2.2 2.4 2.6 2.8

電流(mA) 3.5 7.5 15.4 21.9 30.9 44.6

中心波長
655 656 657 659 661 666
(nm)

表 3 紅光 LED 距離 10cm,電壓、電流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26 -
2.7V
2.8V
2.9V
1.0 3.0V
3.1V
3.2V
0.8 3.3V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400 45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4 藍光 LED 固定距離 10cm 改變電壓光譜圖

電壓(V) 2.7 2.8 2.9 3.0 3.1 3.2 3.3

電流(mA) 0.4 0.96 1.59 2.4 3.51 5.39 7.87

中心波長
479 478 476 475 473 472 471
(nm)

表 4 藍光 LED 距離 10cm,電壓、電流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27 -
2.4V
2.6V
2.8V
1.0 3.0V
3.2V
3.4V
0.8 3.6V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450 500 550 600 650
wavelength(nm)

圖 4-5 綠光 LED 固定距離 10cm 改變電壓光譜圖

電壓(V) 2.4 2.6 2.8 3.0 3.2 3.4

電流(mA) 2.0 2.7 4.3 9.8 20.0 39.4

中心波長
541 536 534 527 520 517
(nm)

表 5 綠光 LED 距離 10cm,電壓、電流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一般市售的 LED 都會有色偏現象,以綠光 LED 為例(圖 4-4),

順偏電流從 2.4V 上升到 3.4V 中心波長也從 541nm 位移到 517nm,

其可能原因為溫度對於封裝材料的影響,因為 LED 使用抗熱性較差

的封裝材質導致在 LED 晶片本身的壽命耗盡之前材質就會出現變色

的現象。也有可能為溫度對於 LED 芯片的影響所造成。

- 28 -
4-2.2 固定電壓改變距離

※測量目的:

藉由此步驟觀察單一 LED 與積分球在不同距離時中心波長位置

是否改變等特性。

※實驗方法:

架設待測量 LED,由上一個實驗步驟的結果選定不同 LED

sample 適當的電壓值,改變 LED sample 與積分球之間的距離,LED

光譜經積分球、光纖接收至 USB2000 微型光譜儀分光後再由電腦紀

錄之,最後由軟體 Origin 分析結果。

※實驗結果:

本實驗步驟使用到的 LED sample 有紅光、綠光、藍光和白光,

由軟體 Origin 分析光譜圖之結果,由於紅光 LED(圖 4-5)


、綠光 LED

(圖 4-6)和藍光 LED(圖 4-7)發光顏色均勻,所以改變 LED 與積

分球之間的距離時中心波長並無位移的變化。

- 29 -
2cm
4cm
6cm
1.0
8cm
10cm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0.2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wavelength(nm)

圖 4-6 紅光 LED 固定電壓 2.8V 改變距離光譜圖

距離(cm) 2 4 6 8 10

中心波長
690 690 690 690 690
(nm)

表 6 紅光 LED 電壓 2.8V,距離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30 -
2cm
4cm
6cm
1.0 8cm
10cm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400 45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7 藍光 LED 固定電壓 2.8V 改變距離光譜圖

距離(cm) 2 4 6 8 10

中心波長 477 477 477 477 477


(nm)

表 7 藍光 LED 電壓 2.8V,距離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31 -
2cm
4cm
6cm
1.0 8cm
10cm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00 550 600
wavelength(nm)

圖 4-8 綠光 LED 固定電壓 2.8V 改變距離光譜圖

距離(cm) 2 4 6 8 10

中心波長
533 533 533 533 533
(nm)

表 8 綠光 LED 電壓 2.8V,距離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32 -
再來探討白光 LED,由白光 LED 光譜圖(圖 4-8)可以發現在藍

光和黃光波段的中心波長並無隨著距離的改變而產生位移;然而藍光

和黃光波段之間的相對強度隨著距離的改變而變化,主要是因為 LED

發光顏色均勻性的問題,改變距離的同時造成入射到積分球面的白光

LED 光照範圍不同(圖 4-9),而造成這樣的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測色的應用上,白光光譜能量分佈曲線(Eλ)

通常不是用絕對值者,而是以 560nm 波長的光譜能量分佈值標準化所

得的白光光譜能量分佈曲線表示。若以公式來表示,可表之如下:

Enor =Σ(En / E560) (7)

Enor:代表光譜能量分佈值標準化所得的白光光譜能量分佈

En:代表任一波長白光光譜能量分佈

E560:代表 560nm 波長白光光譜能量分佈

- 33 -
4cm
6cm
1.6
8cm
10cm
1.4

1.2
relative intensity

1.0

0.8

0.6

0.4

0.2

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9 白光 LED 固定電壓 2.8V 改變距離光譜圖

圖 4-10 改變距離與接收範圍

- 34 -
4-2.3 改變入射角度

※測量目的:

藉由此步驟觀察單一 LED 在不同角度時的特性,包括角度改變

中心波長是否位移、可接受角度範圍等。

※實驗方法:

架設待測量 LED,使其與積分球相距適當固定距離,輸入適當

固定電壓值並記錄,再者改變 LED 入射積分球的角度,角度由 0°到

15°,每 5°量測一次,架構如圖 4-10 所示,LED 光譜經積分球、光

纖接收至 USB2000 微型光譜儀分光後再由電腦紀錄之,後由軟體

Origin 分析結果。

再繼續測量LED與積分球不同間距時角度改變的情況,每個

LED sample約取5到6組與積分球不同距離時角度由0°到15°的數據。

圖 4-11 改變 LED 入射角度實驗架構圖

- 35 -
※實驗結果分析:

此步驟的實驗關於LED的指向性問題,指向性其意為LED的光強

度隨著不同的入射角度而有所變化,對於不同的晶片其指向特性也不

盡相同,由於不同的設計和工藝也會改變LED的指向性。

本實驗步驟使用到的LED sample有紅光、綠光、藍光和白光。由

紅光LED(圖4-11到圖4-14)
、綠光LED(圖4-15到圖4-18)和藍光LED

(圖4-19到圖4-22)的相對強度光譜圖分析可以發現,光譜在0°~15°

的中心波長皆未改變,但超過15°的測量角度時可接收的光強度過

小,所以我們只取0°~15°的範圍來做比較。實驗結果顯示,LED隨

入射角度的增加積分球可接收光強度愈小,但光譜的中心波長並沒有

位移,所以LED的入射角度在0°~15°的範圍內都是可以接受的範

圍。在未來混光的運用上也是以0°~15°範圍內的小角度為主。

- 36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12 紅光 LED 距離 9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624 624 624 624

表 9 紅光 LED 距離 9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37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60 580 600 620 640 660 680 700
wavelength(nm)

圖 4-13 紅光 LED 距離 11cm 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624 624 624 624

表 10 紅光 LED 距離 11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38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14 紅光 LED 距離 13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624 624 624 624

表 11 紅光 LED 距離 13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39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15 紅光 LED 距離 15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624 624 624 624

表 12 紅光 LED 距離 15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40 -

10°
15°
1.0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16 綠光 LED 距離 4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5 10 15
中心波長(nm) 522 522 522

表 13 綠光 LED 距離 4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41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17 綠光 LED 距離 6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522 522 522 522

表 14 綠光 LED 距離 6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42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18 綠光 LED 距離 8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522 522 522 522

表 15 綠光 LED 距離 8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43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19 綠光 LED 距離 10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522 522 522 522

表 16 綠光 LED 距離 10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44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400 45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20 藍光 LED 距離 4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477 477 477 477

表 17 藍光 LED 距離 4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45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400 45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21 藍光 LED 距離 6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477 477 477 477

表 18 藍光 LED 距離 6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46 -


10°
1.0 15°

0.8
re;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400 450 500 550
wavelength(nm)

圖 4-22 藍光 LED 距離 8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477 477 477 477

表 19 藍光 LED 距離 8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 47 -


10°
1.0 15°

0.8
relative intensity

0.6

0.4

0.2

0.0
450 500
wavelength(nm)

圖 4-23 藍光 LED 距離 10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角度(度) 0 5 10 15
中心波長(nm) 477 477 477 477

表20 藍光LED距離10cm,角度和中心波長關係比較

再來探討白光LED,由白光LED光譜圖(圖4-24到圖4-29)可以發

現在藍光和黃光波段之間的相對強度隨著入射角度的改變而有強烈

變化,主要是因為白光LED的顏色均勻性的問題,由於芯片上的螢光

粉層不均勻或封裝材料對不同顏色光的色散等都會影響白光LED的發

光顏色均勻性,改變入射角度的同時造成入射到積分球面的白光LED

光照範圍不同(圖4-23),而造成這樣的改變。也就是說,改變入射

- 48 -
角度的同時會突顯LED發光顏色均勻性的問題,且在較大角度入射時

此問題愈趨明顯。在未來混光的運用上,白光LED應使其位置於數顆

LED所製成的混光環境的中心,以0°入射,避免因在較大角度時有發

光顏色均勻性的問題。

圖4-24 以不同的角度入射,可接收光照範圍有所變化

- 49 -


1.8 10°
15°
1.6

1.4
relative intwnsity

1.2

1.0

0.8

0.6

0.4

0.2

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25 白光 LED 距離 5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2.0

10°
15°

1.5
relative intensity

1.0

0.5

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26 白光 LED 距離 7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 50 -

2.0

10°
15°

1.5
relative intensity

1.0

0.5

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27 白光 LED 距離 9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10°
2.0 15°

1.5
Y Axis Title

1.0

0.5

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28 白光 LED 距離 11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 51 -

2.0 5°
10°
1.8 15°

1.6

1.4
relative intensity

1.2

1.0

0.8

0.6

0.4

0.2

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29 白光 LED 距離 13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10°
2.0 15°
relative intensity

1.5

1.0

0.5

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30 白光 LED 距離 15cm,改變入射角度光譜圖

- 52 -
4-2.4. 混光

※測量目的:

理論上藍光、紅光和綠光 LED 可產生白光,所以我們希望藉由

白光 LED,混以多顆不同波長之 LED,混出有良好色溫表現的光源,

期望能近似標準照明體 D65 光譜分佈。

※實驗方法:

選定 LED sample,可選取紅綠藍三色光加上白光或其他不同波

長三色光加上其他白光架設之;四顆 LED 以圓形排列,其中白光 LED

置於數顆 LED 所製成的混光環境的中心,用以減低白光 LED 易因不同

角度入射而造成色偏現象,其餘 LED 則以圓形環繞白光 LED 並以小

角度入射(0°~15°)。每顆 LED 配有一電源供應器用以調變各自獨

立的電壓電流。混和的 LEDs 與積分球相距適當固定距離,調變每顆

LED 的電壓值,LED 光譜經積分球、光纖接收至 USB2000 微型光譜

儀分光後再由電腦紀錄並由軟體 Origin 分析結果,並與標準照明體

D65 光譜圖比較。

※色溫計算:

對於所有的色彩,都包含有各光譜色不同數量的組合,我們把光

- 53 -
 
譜儀所接收的混光光譜S(λ)與CIE 1931標準觀察者配色函數進行乘

積,就可得到匹配等色感覺所需的三刺激值(X、Y、Z)
,由公式(4)

可得到X、Y、Z各自在X+Y+Z總量中的相對比例,即色度座標(x、y、

z),再使用公式(5)可得到CIE 1960色度座標(u、v)。最後運用

內插法公式(6)及附錄二(等溫線在黑體軌跡的色度座標及斜率)

即可獲得該混光光譜S(λ)的色溫。

混光光譜 S(λ)與 CIE 1931 標準觀察者配色函數相乘 

所得三刺激值(X、Y、Z)透過 LabVIEW 轉換(圖 4‐32) 

所得 CIE 1960 色度座標(u、v)查表並運用內插法 

得到混光光譜 S(λ)的色溫 

圖 4-31 求得混光光譜色溫流程圖

- 54 -
 
圖 4-32 LabVIEW 轉換程式

※實驗結果分析:

130
120
110 D65
fit D65
100
90
80
relative spectral

70
60
50
40
30
20
10
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33 標準照明體 D65 近似光譜圖


- 55 -
 
我們期望藉由混光產生能近似標準照明體D65光譜分佈,首先觀

察D65光譜圖,可以發現D65光譜曲線為鋸齒形分佈並非圓滑的,但在

實際應用上並不一定要求完全相同的光譜能量分佈,因為人眼視覺感

受的關係,即使混光的光譜有些許的偏差是能夠被允許的,也仍究有

其實用價值。所以,我們先把D65光譜分佈以數學軟體Origin做非線

性曲線逼近,可得到圖4-31的D65近似光譜圖。

由先前的實驗我們可得知一般 LED 的工作範圍,因此我們選定

適當的電壓值及混光 LED 與積分球間距,並且以圓形排列 LED 用以

保證混光能以小角度且均勻的被積分球接收。

在混光組合 A 中為了使混光能近似 D65 光譜分佈,我們選用紅

光、黃光、藍光和白光等四個 LED sample,混光光譜圖為圖 4-32,

因為紅光光譜範圍並不寬廣所以在 500nm 的位置有明顯的凹陷,經

過計算後混光色溫為 5460.6K 與標準照明體 D65 的色溫 6504K 相去甚

遠。

LED sample 電壓 電流

紅光 1.7V 1.8mA

黃光 2.4V 2.6mA

藍光 1.9V 2.4mA

白光 2.8V 70mA

- 56 -
 
表 21 混光組合 A,LED 電壓、電流值

500 5460.6K

400
intensity(counts)

300

200

100

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34 混光組合 A 光譜圖

混光組合 B 中使用 LED sample 為紅光、紫光、藍光和白光。此

時混光色溫為 6015.6K,雖來色溫與 D65 相差減少,但在混光光譜中

(圖 4-33)出現四個明顯的凹陷,在設計濾光片方面也較為不易,而

且人眼對於 400nm 的波段敏感度較低,因此混光光譜在 400nm 波段

並非重要的。

- 57 -
 
LED sample LED 電壓 電流

紅光 R 1.7V 1.8mA

藍光 B 2.7V 3.7mA

紫光 P 3.0V 3.9mA

白光 W 3.6V 72mA

表 22 混光組合 B,LED 電壓、電流值

500
6015.6K

400
intensity(counts)

300

200

100

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35 混光組合 B 光譜圖

混光組合C中使用LED sample為紅光、綠光、藍光和白光。此時

混光色溫為6269.7K,不考慮人眼較不敏感的可見光中長波長波段與

- 58 -
 
短波長波段,此混光光譜在500nm和600nm處有明顯凹陷,我們可藉

由設計濾光片使得此混光光譜與D65光譜更加近似,並有效提升色溫

使其與D65色溫6504K更為接近。

LED sample 電壓 電流
LED
紅光
R 1.7V 1.8mA
綠光
G 2.3V 1.4mA
藍光
B 2.8V 4.6mA
白光
W(B) 3.6V 72mA
表 23 混光組合 C,LED 電壓、電流值

800
6269.7K
700

600
intensity(counts)

500

400

300

200

100

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wavelength(nm)

圖 4-36 混光組合 C 光譜圖

- 59 -
 
第五章 結論

本研究的進行是透過實際量測了解LED的各種特性並利用各種

LED混光,成功混出色溫為6269.7K的LED混光光源。研究成果及結

論歸納如下:

1. 透過量測 LED 在改變電壓固定距離的情況下證實不同的 LED

sample 在不同電壓驅動下,其發光效率與電壓值並不會成線性關

係,且一般市售的 LED 都會有色偏現象,不同的 LED 隨順偏電壓

上升而中心波長的位移也不同,其可能原因為溫度對於封裝材料的

影響,或溫度對於 LED 芯片的影響所造成。

2. 藉由量測LED在固定電壓改變距離的情況下發現一般市售的LED

發光顏色均勻,所以改變LED與積分球之間的距離時中心波長並無

位移的變化;白光LED因為製成關係使得藍光和黃光波段之間的相

對強度隨著距離的改變而變化,此微小變化仍在可接受的範圍。

3. 透過量測LED在改變入射角度的實驗發現紅光、綠光和藍光LED

增加入射角度其光譜的中心波長並沒有位移,所以LED的入射角度

在0°~15°的範圍內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但白光LED改變入射角

度的同時會突顯LED發光顏色均勻性的問題,因此在混光的運用上

白光LED應使其位置於數顆LED所製成的混光環境的中心,以0°入

- 60 -
 
射,避免因在較大角度時有發光顏色均勻性的問題。

4. 在混光實驗中的混光組合C使用了紅光、綠光、藍光和白光的LED

sample,成功混出色溫為6269.7K的LED混光光源,非常近似標準

照明體D65色溫6504K,誤差值為3.6%。

在未來的規劃中,我們可藉由光學監控方式的方式設計濾光片,

使得混光光譜與D65光譜更加近似,並有效提升混光光譜色溫使其與

D65色溫6504K更為接近,也增進LED作為照明用途的可行性。

- 61 -
 
附錄 (一)

表 :市售製成材料與種類

以下是發光二極體的無機半導體原料及發光顏色︰

鋁砷化鎵 (AlGaAs) - 紅色及紅外線

鋁磷化鎵 (AlGaP) - 綠色

磷化銦鎵鋁 (AlGaInP) - 高亮度的橘紅色, 橙色,黃色,綠色

磷砷化鎵 (GaAsP) - 紅色,橘紅色,黃色

磷化鎵 (GaP) - 紅色,黃色,綠色

氮化鎵 (GaN) - 綠色,翠綠色,藍色

銦氮化鎵 (InGaN) - 近紫外線,藍綠色,藍色

碳化矽 (SiC) - 藍色

矽 (Si) - 藍色

藍寶石 (Al2O3) - 藍色

硒化鋅 (ZnSe) - 藍色

鑽石 (C) - 紫外線

氮化鋁 (AlN), 鋁氮化鎵 (AlGaN) - 波長為遠至近的紫外線

 
附錄 (二)
等溫線在黑體軌跡的色度座標及斜率

 
參考文獻

[1] 羅梅君, 印刷色度學, (印刷科技雜誌社, 1991).

[2] 林智清, “高功率發光二極體照明器於數位光源處理式投影機之

效能",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論文, 43-53, (2004).

[3] 柯俊宇, “LEDs 發光光譜校正", 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2004).

[4] 呂新廣, 包裝色彩學, 鄭州大學包裝工程系, (2002).

[5] 工研院光電所, http://www.eol.itri.org.tw/

[6] Mitja Prelovsek, “Variations of light characteristics of white

LEDs", (2006).

[7] Safa O. Kasap, “OPTO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Prentice Hall, 141-142, (2001).

[8] 吳宛芳, “LED產業報告—白光LED發光題材下的LED產業”,

(2002)
[9] Bruce Lindbloom’s website, http://www.brucelindbloom.com/
[10] Colour and Vision Research Labs, http://www.cvrl.or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