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学位文选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
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以苏州地区为中心

吴  滔

内容提要  明清鼎革以降 ,一田两主制对江南地区城乡格局的重组起着


非常显著的作用 。在一田两主制下 ,居城的地主士绅与农民之间只剩下土地
租佃的关系 ,日常生活已没有较紧密的往来 ,主佃的居住空间可以不在同一
地点 。如何协调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利益愈显重要 ,与此相关的应对策略和制
度安排的复杂性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地主”为主体的地方精英的“在地
性”,进而对清代江南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 19 世纪以后 ,
随着抗租事件的不断增多 ,业主更愿意选择类似租栈的专门收租机构进行收
租 ,由此导致城居地主和乡民之间本已动摇的联系变得更加松散 ,从而形成
了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
关键词  清代  江南  一田两主  城乡关系

一 、绪  论

清代江南的租佃关系中盛行一田两主制 ,作为土地所有权的
“田底”和土地耕作权的“田面”明显分离 。“农佃人之田者十八九
……俗有田底田面之称 。田面者 , 佃农之所有 , 田主只有田底而
已 ,盖与佃农各有其半 。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 , 佃农或易 , 而田
主亦不与 。有时购田建公署 ,架民屋 ,而田价必田主与佃农而瓜分
・137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活意义 ,这无疑是一个颇有创造性的设想 。然而 ,他在突破单纯的


业佃关系的二元论的同时 ,从村界 、 村籍 、
家产继承等地方性制度
角度出发追寻一田两主发生的社会空间 , 有过分强调“村落共同
体”侧面的倾向 ,城镇业主的“踪迹” 被他制造的“有边界的”
村落社

会所掩盖 。 与张佩国相反 , 马学强更注重探讨江南城镇的土地
产权状态 。②
实际上 ,揭示一田两主发生的社会空间既需要城镇的视角 ,也
须关注村级产权状况 。白凯的研究表明 ,清代江南的商业化和城
镇化显著地改变了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关系 ,形成主佃新格局 。在
一田两主制下 ,城居地主与佃农的关系日渐疏远 、非个人化 , 由于
人身依附关系被代之以契约关系 ,佃农从地主那里获得了更多的
独立 。③随着雇用代理人在乡村照管土地的在外地主数量的增加 ,
如何协调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就显得非常重要 ; 与此相关的应
对策略和制度安排的复杂性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地主”为主
体的地方精英的“在地性”,进而对清代江南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本文打算以清代苏州地区 ( 含苏州府和太仓直隶州) 为
例 ,突破以往在对一田两主制的考察中只重视土地关系或者产权
归属的研究角度 ,从城乡关系转变的层面 ,对一田两主制以及主佃
关系的变化问题做一探讨 。

① 张佩国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 第
269 —287 页 。
② 马学强 《从传统到近代
: —
——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98 —169 页 。
③ Kat hryn Bernhardt , Rents , Taxes , and Peasant Resistance : t he L ower Y angzi Re2
gion , 1840 —1950 , p . 7.

・139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二 、一田两主制对主佃关系的影响

明初 ,地主对农民直接监控 ,两者保持紧密的关系 。拥有小块


或中等规模地产的乡居地主 ,雇用奴仆为主要劳力 ,亲自监督 。16
世纪 ,粮长阶层对乡村的支配日益解体 ,社会和经济发生着重大变
革 ,佃户经营自立化的进展和商品生产的飞跃性发展增强了地主
和奴仆之间的紧张对立 。明末奴仆使用的异常扩大 “将一个可以
,
自立担当生产劳动的劳动主体 ,当作是在身份上隶属于主家的家
内劳动力 ,而任意驱之从事不少非生产性部门在内的各种劳动”;
这使以主人的周全保护与奴仆的绝对服从为基轴的制度 “发生了
,
原则与现实分离的现象”。① 主人和奴仆之间越来越紧张与脆弱
的隶属关系 ,终于引发奴变的普遍展开 。特别在明清鼎革之际 ,南
明在江南的统治很不安定 ,南下的清朝亦未马上稳固其统治 ,在这
一“真空状态”下 ,从明崇祯年间到清康熙初年 ,苏州府属县奴变频

发 ,以嘉定县为烈 。“崇祯十七年 ( 1644 ) 六月传闻国变 , 逆奴倡
乱 。新街巷沈氏御下素严 ,凶仆沈添支藕弑其主 ( 按 : 原文如此 ) ,
主有从弟多力负气 ,获首恶 ,手磔之 ,众稍戢 。会兵备程峋捕十六
人 ,立诛之乃定 。逆奴之变起于江东 ( 此处的“江”
指吴淞江 —
——引
”③ 此风后来延及吴淞江以西的祝家厍 ,当地
者) 瞿氏 ,所在效尤 。
奴仆“大肆其毒臧 ,厮踞坐家 ,主供馔 ,稍有难色 , 按地予杖 。兵备

① 〔日〕
森正夫 《民众反叛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 —读小林一美之论点有感 —》《食货
,
月刊复刊》 第 15 卷第 11 、
12 期 ,1986 年 ; 另参〔日〕森正夫 、
谷川道雄编《中国民众
叛乱史》 4 ,明末~清 Ⅱ,东京 ,平凡社 1983 年版 ,第 213 —249 页 。
② 〔日〕
西村 かずよ《明末清初
: の奴仆 について》,〔日〕 小野和子 《明清时代
: の政治 と
社会》,京都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1983 年版 。
③ 嘉庆《淞南志》 卷 8 “杂识”
, 。

・140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程峋勒兵捕戮渠魁 , 得少定焉”。此外如沙溪朱氏之仆 “ , 一再谋



叛 ,久而始定” 。顺治二年 ( 1645 ) , 太仓州也爆发了类似的风
潮 。②
频繁的奴变使奴仆制度于 17 世纪末渐趋消亡 ,18 世纪以后 ,
不在地主已不再使用奴仆制 。③ 随着城居地主的增长和奴仆雇工
对劳动态度的改变 ,地主无法像以前那样直接插手土地的经营 ,遂
更愿意采取转让田面权的办法 ,把地租出去给佃农耕作 。在这种
方式下 ,地主拥有田底权 ,佃农拥有田面权 ,拥有“田底”的地主不
能随意终止佃农的“田面”所有权 ,佃户也不依靠地主的好恶取得
耕种的权利 。田底业主作为拥有田产一切常见所有权的人同时也
有对该田产交税的义务 ; 田面耕种者既是所有人又是佃户 ,作为前
者 ,享有全部的田面所有权 ,可以自由出售 、
抵押或出租那些权利 ,
作为后者他又是佃户 “有向田底主交租的义务
, , 以及遭受天灾时

减租的权利” 。这样地主既保证地租收入 ,又不必亲自过问佃户
之事 。他们既不作为耕作的监督者 ,也不作为种子 、 农具 、
耕畜的

① 民国《宝山县志》
卷 14 “风俗”
, 。
② 森正夫 、
谷川道雄编 《
: 中国民众叛乱史》4 , 明末~清 Ⅱ, 第 107 —152 、
409 —411
页。
③ Jerry Dennerline , The Chia2Ti ng L oyalists : Conf ucian L eadershi p and Social Change
i n Seventeent h2Cent ury Chi na ( New Haven and Londo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p . 89 ; Mi Chu Wiens “
, Lord and Peasant : The Sixteent h to t he Eighteent h
Century”, Modern Chi na , Vol. 6 , No . 1 (January 1980) , pp . 3 —39. 另外 , 明中后
期以降推行均田均役和限制缙绅优免权等举措也是导致奴仆制渐趋消亡的主要原
因 ( 参见罗仑主编 ,范金民 、夏维中著《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 ( 明清卷) 》,南京大学出
版社 1993 年版 ,第四章 。我们始终都应该明白 ,有清一代江南的主佃关系其实是
)
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下派生出来的形态 ,无论奴仆制还是一田二主制 ,都
不仅仅是基于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 ,而是基于制度以及文化的变化 ,更确切地
说 ,是在一种地方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
④ 黄宗智 《法典
: 、
习俗与司法实践 : 清代与民国的比较》,第 97 、
99 页 。

・141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提供者 “田中事
, , 田主一切不问 , 皆佃农任之”①。佃户独立自主
地耕作 ,定期向地主纳租 ,地主和佃户的关系变得不如以前密切 。
在嘉定县 ,有 80 %的人口生活在乡村 ,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作为佃
农有选择潜在剥削者 ( 即业主) 的自由空间 。②
田面权具有所有权的性质 ,可以继承 、
转让 、
售卖 ,和仅仅有使
用权意义的永佃权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 。永佃权是西方民法学
上的概念 ,而一田两主则是民间习俗和惯行 。民国时期乃至当代
一些学者在乡村调查和相关的研究中 ,之所以将田面权混同于永
佃权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民国时期民法有关永佃权的法理
逻辑来理解田面权惯行 。③ 例如 ,赵冈 、
陈钟毅用西方制度经济学
的产权理念“永佃权”
来解释中国本土社会特有的一田两主地权结
构 ,将永佃权等同于一田两主制中的田面权 ④ ,实际上是对一田两
主制的误读 。因为 ,在一田两主制下 ,佃户具有部分所有权 , 只要
他认为合适 ,就可以将土地以转租 、
抵押或者出卖的方式加以处
理 。业主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减弱 ,加快了土地的商品化与分散性 ,
使得地主无法控制农民间“田面”
的交易 。尽管按照法律规定 “倘
,
主租清楚 ,佃有故出售 ,必先闻之产主 ,产主不售 , 再觅售主 , 亦必
先批主家买价”⑤ ,但在民间惯习中 ,田面的让渡出租是自由的 ,田
底业主的同意不是让渡出租的条件 。田面权在佃户间转卖 , 业主
甚至不清楚自家田地的具体坐落 。
“住在街上的地主 ,买田时根本
不管田的好与坏 ,也不管给啥人种 。因为这些与他们没关系 ,租米

① 陶煦 《租
: ・
重租论》。
② Jerry Dennerline , The Chia2Ti ng L oyalists : Conf ucian L eadershi p and Social Change
i n Seventeent h2Cent ury Chi na , p . 130.
③ 张佩国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 ,第 271 、
275 页 。
④ 赵冈 、
陈钟毅 《中国土地制度史》
: ,第 404 页 。
⑤ 乾隆《崇明县志》
卷 7 “田制・
, 买卖承价说”。

・142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有定额 ,他们也不可能把田搬到街上去 。到了地主的小辈 ,甚至连


自家究竟有多少田 ,在什么地方都搞不清 ,更没有兴致亲自收租 ,
他们与农民不直接打照面 , 反正只要每年的租米到手就行了 。 ”①
在苏州一带 ,也把田面称作“灰肥”“灰肥田”, 的交易不一定要通过
业主 。光绪三年 ( 1877) ,太仓佃农金友松将“灰肥田”押给陶姓 ,只
通过了中人 ,与业主张 、
李两姓完全无涉 ,田底业主无需与新的田
面所有者单独订立租佃契约 。
立押灰肥田文契 ②
金友松为因正用 , 央中魏友竹等 , 今将自己坐落天字号
张、
李两业租田伍亩伍分正 , 情愿抵押与陶处 。三面言明 , 时
值抵押灰肥田价银柒折串钱伍拾肆两文正 , 当日一顿收足 。
自抵押之后 ,言定每年拾月中交还利米叁石正 。叁年为满 ,备
足抵押原价 ,对月交还 , 不致拖欠 , 如有拖欠 , 即将此田理值 ,
任凭下脚耕种 , 并无异 。恐后无凭 , 立此抵押灰肥田文契为
照。
计开  钱串玖肆  田名横头丘  租额每亩实办租米壹石正
 利米准用行斛好米  不论荒熟
光绪三年拾壹月    日立抵押灰肥田文契金友松
        中         魏友竹
唐  寅
竹芝山

银随契足抵押是 是   代笔 姜咏梅
按照戴炎辉的说法 “一地两主以开垦改良为其典型
, , 即论其

① 沈关宝 《解放前的江村经济与土地改革》
: , 潘乃谷主编 《
: 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
( 上)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
② 《 ( 太仓) 家传抄本》,太仓市博物馆藏清抄本 ,第 100a 、
100b 页 。

・143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实质 ,真正的两主并立 ,则本于开垦改良”①。也就是说 ,未开垦或


被抛荒了的“生” 地只有通过耕种者的努力 , 将其种“熟”了后才具
有真正的价值 ,一个通过其劳作和其他投资而对一块地的价值有
明显贡献的佃户得到对此块地的某种权利 ,乃是应该的和公正的 ,
因此形成了田面权的概念 。② 在苏州地区以开垦改良而造成一田
两主制的 ,以地处海隅的崇明县为典型 。 “崇明之产 ,未圩曰荡 ,既
圩曰田 。田荡之别 ,总在圩与不圩 。粮户有力自圩 , 自行管业 , 其
价有买无承 ,如不自圩 ,例必召佃 ,主家给佃以批书 ,佃户付主以承
管 ,主佃分执两凭 。从此佃户挑筑 ,名曰作圩 ,又名开生 ,然后筑岸
御潮而成田焉 。”③“天下之产 ,一产一租 , 独崇明之产 , 一产两租 ,
则以产分二价之故 。二价者何 ? 一曰贾价 ,即粮产二字之别名 ,其
义易明 ; 一曰承价 , 即圩田工本四字之别名 。承买全者曰重田重
地 ,单买者曰轻田轻地 。 ”④ 也就是说 ,崇明县的土地 ,在还没有筑
圩之前 ,叫作荡 , 为了防止海水侵入而在四周筑圩堤的土地叫作
田 。如果粮户亲自筑堤 ,就可以掌握该田的全部管理收益权 。如
果让佃户筑堤 ( 作圩) ,在作圩时需要的薪米酒浆佣工等开支 ,称作
“圩田工本”,地主于新开垦的土地之上设置一个称为“承价”的层
次 ,用来作为报酬抵偿全部或部分圩田工本 。在承担全部工本的
情况下 ,佃户拥有上层的管业权 ,称“承价”,地主只有下层的管业
权 ,称“轻田”。这实际上是一种“分种制”,与“佃种”
是完全不同的
两种契约范畴 。草野靖指出 “分种”
, 是与土地借贷关系区别开来
的 ,专指地主招雇农民来耕种自己所有的土地并把收获的一部分

① 戴炎辉 《中国法制史》
: ,第 301 页 。
② 黄宗智 《法典
: 、
习俗与司法实践 : 清代与民国的比较》,第 92 、
110 页 。
③ 乾隆《崇明县志》
卷 7 “田制・
, 买卖承价说”。
④ 乾隆《崇明县志》
卷 7 “田制・
, 买卖承价说”。

・144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作为劳动报酬的经营方式 。① 宋元时代已经完成开发的江南核心
地区 ,在常态之下 ,显然很难找到这种经营方式 。尽管明清鼎革以
及太平天国后的抛荒地开垦曾使这种方式在江南一些地方活跃一
时 : 地主给予耕种者田面权 ,作为因土地开垦 、
土壤改良而投入资
金和劳力的回报 。但这种土地双重地权的发生方式在和平时期并
不占主导地位 ,相对而言 ,由土地交易行为中的借贷关系引发并维
持地权分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自耕农需要现金或为生活所迫 ,
常把其田产的田底权转让给他人 ,但自己持有田面权以佃户身份
继续在那块土地上耕作 。让渡可能采取绝卖的形式 ,也可能采用
田底抵押的形式 。苏州的一些市镇上的商店 ,用放账的方式把商
品赊给农民 ,要农民用田单作抵押 ,通过城乡之间的金融往来完成
部分土地产权的交易 。例如 ,望亭镇上的包友贤开设豆饼店 ,春间
把豆饼加上每月二分息高利放与农民 ,到秋后收回 。如果农民所
欠豆饼账 ,接连几年不还 ,抵押的田底 ,就被没收 , 成为店主所有 。
如此仅仅经过二三十年 , 包友贤便成为地主 。② 一些苏州城区的
地主也通过催甲向农民贷款 ,收取高额利息 。一般月息 1 %以上 ,
以田单作抵押品 。若干年后 ,本息合计 ,农民无力清偿 , 便将田底
作价抵押 。甫桥西街汪承志栈 ,以此种方式 ,在二三十年期间 , 由
承受遗产约 400 亩增至 3000 亩 。③ 佃农平时遇到婚丧嫁娶等急
事 ,还常常将田面作为借贷的抵押 。在抵押时 ,佃农并未放弃田面
权 ,可在有归还能力时回赎 ,田契上注明“年满之后 ,备足原契 、

契两契价银 ,对月取赎”的字样 。假如他们一旦未能偿付借款 , 作

① 草野靖 《中国
: の地主经济 —分种制 —》。
② 龚恩栽 《由高利贷起家的乡村地主》
: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0 年编印 。
③ 尤建霞 《苏州的地主与农民》
: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145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为抵押的土地所有权将转给债权人 。
立找贴灰肥田文契 ①
□□□所有坐落 □字号 □业租田几亩几分正 , 昔年已经
得价契售与 □处 ,耕种还租 。执业今已年满 , 因思时价未足 ,
央原中 □□□等 , 三面严明 , 找贴灰肥田价银通足钱几仟文
正 。当日一顿收足 , 自找贴之后 , 言定几年为满 , 只赎不贴 。
年满之后 ,备足原契 、贴契两契价银 , 对月取赎 , 自愿非逼 , 再
无异言 。恐后无凭 ,立此找贴 ② 灰肥田文契为照 。
计开  钱串玖捌四底两腰田名租额等一切照原契
光绪三年拾壹月      日立找贴灰肥田文契某人
原中        某人
某人
银随找贴契足准作收票是实
          代笔 某人
根据惯例 ,如果三年不交“田租”,考虑到“佃农”
以后很难如额
交租 ,就令其“吐退”, 名为“拔田”。③ 不过 , 由于田面权得到了在
其他土地占有形态中所缺乏的保证 , 田底业主想随心所欲地“拔
田”
并不容易 。只有欠租的累积数量加起来达到田面权的原始购

① 《 ( 太仓) 家传抄本》,太仓市博物馆藏清抄本 ,第 122a 、


122b 页 。
② 按“
: 找贴”
可以被视作活业变为绝业的中间环节 ,是典权的市场时价与其原先典卖
交易时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其次数的增加意味着降低了最后回赎的可能性 。按照
黄宗智的研究 ,“找贴”一词不仅可以用作名词指那些支付和交易 , 也可以用作动
词指买卖任何一方所采取的行动 。于是 ,出典人可以说“找贴” 他的土地 ,意思是他
现在是在以他得到的原典价和此土地的市场时价之间的差额绝卖他曾典卖的土
地 。同样地 ,典权人也可以说“找贴”
土地 ,意思是他利用那笔钱购买剩余的权利以
便拥有全部的所有权 。参黄宗智《法典 、习俗与司法实践 : 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第
71 页 。
③ 范烟桥 《苏州的田租》
: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146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买价的时候 ,地主才能驱逐存在过失的对方 ,即没收田面权以抵欠


租 。①昆山县阳区二十图彩稼字圩内田五亩六分和郦隍字圩内田
六亩整 ,业主为龚燮元 ,向由佃户张小弟承种 。宣统年间 , 张小弟
“积欠重重 ,从未有一年清还 ……所结之数 ,亦租不抵粮”; 龚燮元
于是“押退田亩 ……另召良佃”。② 退佃时要立退佃契约 , 格式
如下 :
立退佃 □□□见退 □□□等 , 今退到 □府坐落几都几图
□字圩内租田面几亩几分 ,盖因历年积欠租米无偿 ,情愿退还
□府 ,任凭业主另召新佃接种 ,并无异言 ,恐后无凭 ,立此退佃
为照 。③
但“佃农”
对“田面”
视作命根子 ,一家靠以生活 ,必须千方百计维护
其“田面权”。田底权的变换对佃农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他们对
田底权的让渡毫不在意 。买卖田底权差不多总是在两个不在地主
之间进行 ,田底权的变换仅仅意味着农民要换一个地方去交租 ,但
在更多情况下 ,甚至连这样的变动都没有 。在佃农们看来 ,田面权
才是真正重要的 ,因为这决定谁耕种哪块地 。吴县孙家乡有一周
姓农户在光绪四年 ( 1878 ) 得到一块七亩五分的荒地 ,于光绪二十
九年 ( 1903) 将田底权卖给了住在镇上的陆姓地主 ,之后在民国 15
年、
19 年田底权先后转手彭姓和王阿泉 , 而田面权却一直保留在
周家未动 ,由周福宝经周金宝传给周柱宝 。④

① Kat hryn Bernhardt , Rents , Taxes , and Peasant Resistance : t he L ower Y angzi Re2
gion , 1840 —1950 , p . 25.
② 《昆邑龚燮元呈县公堂指派催甲催租田赋的呈文》, 昆山档案馆藏 , 全宗号 001 , 目
录号 1 ,案卷号 8 。
③ 《 ( 太仓) 诸契・
念捌退佃》,太仓市博物馆藏清抄本 。
④ 〔日〕
林惠海 《
: 中支江南 农村社 会 制度 研 究》上卷 , 东 京 , 有斐阁 1953 年版 , 第
150 —156 页 。

・147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佃户的田面所有权 ,不受田底所有者任何直接的干涉 ,佃户的


惟一义务是交租 。田面权的买卖受到各种习俗的约束 , 除非迫不
得已 ,极少绝卖 。若真要绝卖 ,同姓具有“先买权”,这是对频繁的
地权流动所采取的防卫性应对 。实在要卖给异姓 ,必须注明 ,与本
姓无涉 “自愿非逼”
, ,以避免反悔和将来可能产生纠纷 。
立绝卖灰肥田文契 ①
俞将楚为因正用 ,央中任谓之 、 袁偷善等 , 今将自己坐落
宇字号柳业租田贰亩正 ,情愿得价绝卖与酆处 。三面言明 ,时
值绝卖灰肥田价银通足钱叁拾肆仟文正 , 当日一顿收足 。自
绝卖之后 ,任凭耕种还租 ,永远执业 ,为酆姓之世产 ,与俞姓无
涉 。此系自愿非逼 ,永无返悔 。恐后无凭 ,立此绝卖灰肥田文
契 ,永远为照 。
计开  绝不载色  田名坝头上   地车场河塘随田
   租米共办贰石正
光绪叁年拾壹月      日立绝卖灰肥田文契俞将楚
          中         任谓之
袁偷善
鲍闲村
史学吟
银随绝契收足准作收票是实 俞少怀
          代笔 唐年增
对于一田两主的发生 ,日本学者藤井宏和草野靖之间曾展开
过激烈的争论 ,前者以为田面是作为佃户的耕种权而产生的 ,并发
挥着牵制地主所有权的作用 ,后者则认为它乃是与地主所有权并

① 《 ( 太仓) 家传抄本》,太仓市博物馆藏清抄本 ,第 105a 、


105b 页 。

・148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不抵触的“工本请求权”。① 以笔者所见 , 强调田面权对田底权的


牵制 ,恐怕有过分抬高佃农能动性的意味 ,而“工本请求权”也不足
以成为一田两主制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江南核心区 , 造成一
田两主更多地是在平时的城乡借贷关系和正常置产中累积而成 。
周庄镇雪巷沈氏 ,顺治十六年 ( 1659) 由祖遗田产 4. 018 亩起步 ,逐
年零星购置 ,到道光三年 ( 1823) 的 165 年间 ,共在吴江县购买田地
596 次 ,共计购置田地 4671. 639 亩 ,平均每次购置 7. 8 亩 , 一次购
入最多 144. 674 亩 ,最少仅 0. 1 亩 。每一次购置中既有“绝卖”,又
有“活卖”“ 的情形 。② 樊树志将田面权的来源归纳为三 : 其
、典卖”
一为农民代地主把荒地开垦成熟地 ,在该地亩上花有大量工本 ,从
而转化为田面权 ; 其二为农民在出卖土地时 ,只卖田底 ,保留田面 ,
虽然成为田底业主的佃户 ,但自身仍是田面业主 ; 其三为农民花高
价向地主买得田面 , 而田面价往往等于或高于田底价 。③ 这基本
上把造成一田两主的主要可能性都揭示出来了 。
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分析契约本身 ,就有可能对隐藏在契约行
为背后并支撑着这种行为的地权惯行缺乏足够关注 。一田两主制
中既然存在土地的“双层”所有权各自自由处置的空间 ,所有权主
体的身份就未必要有固定性 。田底所有者不一定全是大地主 , 田

① 〔日〕
草野靖 《旧中国
: の田面惯行 —田面 の物质的基盘 と法的惯习的诸权利 —》,
《雄本大学法文论丛》 第 36 号 ,1975 年 ;〔日〕
草野靖 《明末清初
: におけろ田面 の变
质 —长江下流域沙田地带 の场合 —》《雄本大学法文论丛》 , 第 41 号 ,1978 年 ; 〔日〕
藤井宏 《崇明岛
: の一田两主制 —その起原 を中心 として—》《东方学》 , 第 49 号 ,
1975 年 ;〔日〕藤井宏 《一田两主制
: の基本构造》《近代中国》
, 第 7、8、
9 号 ,1978 —
1980 年 。
② 《世楷置产簿》,载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
第 90 —145 页 。
③ 樊树志 《上海农村土地关系述评》
: 《上海研究论丛》
, 第 8 辑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 1993 年版 。

・149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面所有权也不排斥由大地主所拥有 。只要我们明白 “
: 土地法秩序
中成为交易对象的并不是具有物理性质的土地本身 ,而是作为经
营和收益对象的抽象的土地 ,即‘业’。某一特定土地的收益方法
如果正好统一握在同一主体的手里 ,则呈现出一田一主的状态 ; 但
若是同一土地上形成了复数的收益方法 ,各自以某种相对稳定的
形态分别被不同主体交易的话 , 则构成了在‘一田’上复数‘业主’
并存的状态 。”① 这样 ,对于所有权和所有者身份相关性的困惑就
可以迎刃而解 。
实际在清代的江南 ,已不存在将社会分工用世袭制固定下来
的身份制度 ,职业的选择 、 土地的买卖 、
租佃关系的形成等种种经
济活动 ,至少在形式上都建立在每一个人“自愿非逼”缔结的契约
之上 。② 它保障了地主在远离农村后仍可收取地租 “ , 城市之人 ,
皆以田连底面者为滑田 ,鄙弃不取 ,而壹取买田底 ,以田面听佃者
自有之”③ ,与此相应 “士不能耕
, ,则以田贷于乡农 , 而分食其一岁

之获 ,曰租米” 。这种现象的日益普遍 , 导致“吴中之田 , 十九为
绅富共有之也 ……田日积而归于城市之户”⑤。在 直镇 ,半数以
上的好地都属于住在苏州府城里的有钱离地大地主所有 ,住在镇
里的多是小地主 ,他们的田地最多不超过 100 亩 ,此外均是只有田
面权的佃农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 ,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

① 〔日〕
寺田浩明 《田面田底惯行
: の法的性格 —概念的检讨 を中心 にして—》《东洋
,
文化研究所纪要》
第 93 册 ,1983 年 。
② 〔日〕
岸本美绪 《经济伦理与中国社会研究》
: , 载〔日〕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
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
③ 陶煦 《租
: ・
别异》。
④ 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 1 “风俗”
, 。
⑤ 陶煦 《租
: ・
推原》。

・150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① 在新的主佃格局下 ,地主和佃农之间存在着相互
郡城之富户 。
对立和依存的双重关系 。地主“通过佃户的亲族等种种关系及管
来维持租佃关系的安定 ② , 变得越发困难 , 因此专门的管理佃
道”
户、
征收地租及代纳租税的机构 —
——租栈应运而生 。

三 、抗租事件与租栈的设立

从城居地主的角度来看 ,土地的价值寓于佃农交租的能力之

中 “收租的可靠性是不在地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 。地
主收租的方式不外直接收租和租栈收租两种 。直接收租 , 即地主
亲自到佃农那里收租 。吴江大胜柳家有一只大账船 “因为最初是
,
收账用的 ,所以叫账船”④。在苏州一带使用账船催租的现象非常
普遍 。民国元年 ( 1912) ,同里大地主庞醉经的账房杨桐生和吴江
大田主沈少甫 ,雇了两只账船 ,催收溪港八尊天地的 1000 多亩田
的租米 。⑤
只有在地主乡居并亲自收租时 , 才存在个人化的主佃关系 。
乡村地主的收租方式 ,与城镇地主的租栈收租不大相同 : 除非是地

① 乾隆《甫里志》
卷 5 “风俗”
, 。
② 〔日〕
川胜守 《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史研究》
: ,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2 年版 , 第 352 页 。
另据王维德《林屋民风》 卷 7“民风・租佃”( 康熙五十二年王氏凤梧楼刻本) :“有田
之家 ,自耕者多 ,其或经商于外 ,抑或其田不在本村 ,则出租亦所不免 。然租田者亦
即亲朋之辈 。所以 ,山中无业主佃户之称 ,无承揽租由催甲之例 。 ”
③ 费孝通 《江村经济
: —
— —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 第 131 、132
页。
④ 柳亚子 《五十七年》
: 《柳亚子文集》
, ( 自传・年谱・日记)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版 ,第 57 页 。
⑤ 平望镇志办公室 《溪港抗租记》
: 《吴江文史资料》
, 第 7 辑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江苏省吴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8 年编印 。

・151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产较多的乡居地主 , 否则一般不使用催甲 , 而是由自己直接去催


租 “只要知道那一家佃户在牵砻
, , 便带了量具 、
摇着船去还租 , 无
所谓开仓和头限二限等名目”; 如有欠租不还的 ,地主有船捉船 ,有
门窗户栏作抵 , 要佃户出钱赎还 。① 但
牛牵牛 ,甚至搬家用器具 、
有时为追缴欠租 ,城居地主除了在自家仓厅等待佃户交租外 ,也须
下乡数日亲催 。下乡追取前 ,事先把“各佃有全欠者 ,有半欠者 ,有
欠尾者 ,宜另立佃欠簿 , 将历年欠项 , 注各名下 , 以便追取”②。然
而直接收租的方式效率不是很高 。因为“地主跑到各村去找佃户
要花时间和力气 ,大多数地主不愿意自找麻烦 ,加之 ,地主与佃户
的直接接触有时反而阻碍了收租的进程”③。佃户减免租额的要
求使下乡的地主很难拒绝 。震泽镇人庄兆洙有田百亩 “岁自下乡
,
取租 ,老病必多方恤之”④。所以 ,直接收租的方式 ,对于住在城镇
的不在地主常常是行不通的 。
另一种收租方式是通过租栈 ⑤ , 地主把自己的田产转由“租
栈”
或受雇于个别地主的职业人员经办 。租栈的产生有两个背景 :
不在地主制的发展和农村中抗租运动的经常化 。⑥ 随着地主的在
地性丧失 ,地主佃户之间产生空间隔阂 。佃农从所获得的自由中

① 龚恩栽 《地主对佃户的酷刑》
: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② 杨沂孙 《杨濠叟日记》
: ( 稿本) ,常熟市图书馆藏 ,第 3a 页 。
③ 费孝通 《江村经济
: —
——中国农民的生活》,第 132 页 。
④ 同治《苏州府志》
卷 180 “人物三十五・
, 震泽县”。
⑤ 按 : 这些收租机构一开始有宗族义庄义田族办性质 。后来出于收租便利上的考虑 ,
一些中小地主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委托给宗族 、 大户的租栈 ,由其代为收租办赋 。为
了更有效地对付佃户的抗租 , 也有在原有收租机构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设栈 。
参张研《清代江南收租机构简论》,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
⑥ 〔日〕 村松 次 《 : 近代江南 の租栈 — —
—中国地主制度 の研究》,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70 年版 ,第 679 —740 页 。

・152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得到好处 ,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又使得他们因手工业生产而获得更
多的资金 ,提高了自立程度 ,却把地主置于更加困难的境地 , 地主
难以在扩大的剩余产品中夺得一份 ,业佃之间“相猜相仇”的深刻
对立于是成为普遍现象 。康雍年间 ,虽然自然灾害加剧了地主和
农民之间的竞争 ,把他们推到以暴力争夺收成的境地 ,但就总体而
言 ,由于清政府制定了保护收租的政策 ,地主和佃户分享着空前的
繁荣 ,似乎带来了清中期抗租风潮的平息 。然而 , 从发展趋势来
看 ,佃农和地主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从乾隆末期开始再度表面化 ,
至清末达到高潮 。① 与明末清初常见的抗租事件 ②不同 ,这一时期
佃农反抗的特征 ,是佃农对自己身为“个人生活者”的利益坚持到
底 ,热衷于有组织的抗租斗争 。③ 佃农们不仅在灾后抗租 ,连平常
年成也企图减少租额 ,一旦稍有旱涝 ,立即形成自发的民间组织进
行抗租 。19 世纪中叶 , 苏州地区接连发生两波抗租运动 , 前者发
生在 1840 至 1846 年之间 ,以昭文县为代表 , 后者爆发于 1853 年
前后 ,以吴江黎里镇和嘉定县最激烈 。
道光二十六年 ( 1846) ,昭文县发生了以东张市为中心的抗租

① Kat hryn Bernhardt , Rents , Taxes , and Peasant Resistance : t he L ower Y angzi Re2
gion , 1840 —1950 , p . 43 ;〔日〕
滨岛敦俊 《明清江南农村的商业化与民间信仰的
:
变质 —
——围绕“总管信仰”
》,叶显恩主编 《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 。
② 按 : 明末清初佃农的动机很简单 ,抗租只局限在收成不好的年景里 , 在丰年不愿意
全额交租的现象较罕见 ; 这表明当时的抗租行为仍然是一种强迫地主履行灾年减
租传统义务的防卫性和复原性的措施而已 。据崇祯《吴县志》卷 11 “ , 祥异”“
: 崇祯
十一年 (1638) 十月 ,横金奸恶唐左耕 、 王四 、 李南洲 、
查贤 、
韩佛寿等借蝗灾为繇 ,讹
言倡众 ,纠合沿湖三十余村 ,刑牲誓神 ,村推一长 ,籍罗姓名 ,约佃农勿得输租业主 ,
业主有微索 ,必沉其舟 ,毙其人 ,愚民煽惑 , 操戈执械 , 鸣金伐鼓 , 聚集千众 , 焚庐劫
资。”
③ 〔日〕小林一美 《抗租・
: 抗粮斗争 の彼方 —下层生活者 の想 いと政治・ 宗教的自立 の
途 —》《思想》
, 五八四 ,1973 年 ,第 82 —101 页 。

・153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事件 。这次抗租的发生 ,起因于间作麦子的佃租 、 佃租滞交金和佃


租契约更新时的礼金要增加的传闻 。当年五月 ,地主提前榨取麦
租 “张市西四里承吉庵头阴泾
, 、
阳泾一带 ,农佃忿业主收租凶刻”,
在金德润 、金山桂的领导下起事抗租 。这次抗租的指挥者 ,被称为
“地棍”。他们曾于道光二十二年 ( 1842 ) 冬发动过为军屯租米而
“打抢” 大户的暴动 , 虽有极少数人被处死刑 , 但大多数人未予处
置 。道光二十六年 ( 1846 ) 正月 ,他们又组织了围绕漕米的抗粮暴
动 ,然而“尚不严办”,这给了他们“藉此以恣抢劫” 的动机 。五月中
旬 ,金德润和金山桂决定“要做索性做得大些”,在东张市西四里的
承吉庵贴出了以“打凶租”为名的无名榜帖 ,约众于五月二十一日
举行“打凶租”。但是 ,由于发现佃户“不无怀惧”,乃先集众于承吉
庵占卜神意 ,又分遣“党众分卜于他庙”,抽签结果全是“大吉”,方
始决意 。他们从二十一日开始的数日间 “放胆鸣锣聚众
, , 沿途胁
迫附从”,袭击和破坏了张市 、陆家市 、
娄家桥 、
东周市 、归家市 、老
徐市 、
董浜市 、何市 、
老吴市等市镇的地主仓房 、义庄 、
布庄以及地
保、 催头之家 。袭击持续到二十三日 。在二十四日 “群聚
, ,欲再来
张市以及横塘六河 ,忽雷雨”,袭击骤止 。“连日报抢者三十八家”。
在佃户那里吃足苦头的人们跑到昭文县衙 ,历数佃户的罪行 ,要求
对抗租活动立即予以镇压 。昭文知县毓成先是出示布告以求平
息 ,但无效果 ,又动员乡勇进行镇压 ,也无能为力 ; 于是 , 二十二日
亲赴苏州请求军队出动 ,经巡抚李星沅下令 ,由苏州知府桂超万率
领抚标中军和驻福山镇的绿营部队前往镇压 ,拿获金山桂以及 30
名以上的从犯 。至八月初四这次抗租才彻底平息 。①
咸丰二年 ( 1852) 至四年冬 ,吴江县黎里镇汤字圩佃农陆孝忠 、
陆孝恩 、
庞耀采 、 顾胡子等 ,集结了 72 圩之众 ,与田主争输租之数 ,

① 郑光祖 《一斑录杂述》
: 卷 7 “乡民不法”
, ,中国书店 1990 年版 。

・154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每亩只允纳五斗三升 。当不能如愿以偿时 ,他们就往租米中掺拌


糠谷 。他们还用木桩堵住当地港湾的出口 ,不让地主 、
催甲和衙役
的船进来 ,对不承认减租的地主则袭击其家屋或仓房 。长田礼部
侍郎殷兆镛家 、黎里任职于兵部的沈实堂家 ,以及举人蔡岭香家皆
被劫掠 。到了咸丰五年 ( 1855 ) 春天 ,吴江知县周沐润才将这一旷
日持久的抗租运动弹压下去 。①咸丰四年 ( 1854 ) ,嘉定县佃农在小
刀会运动的影响下 “常有聚众抗租之争
, ……( 乡民) 鸣钲举众 , 白
昼劫掠 ,道路以目”②。
由上面事例可见 ,清末的抗租活动并不完全是依靠自发的意
志和互相间共同意愿而形成的 ,经常会出现“迫使他人加入 , 以暴
力防止成员脱落的场面”③。这种组织手法在苏州府属县非常普
遍 。常熟县“西北乡各图租风瘦玩异常 ……六都五图薛文 、
七都九
图沈三 、
八都六图陆凤翔等 ……恐佃户赴业还租 , 为业觉察 , 殊干
未便 ……从中阻挠 ……致使各佃拥米不交”④。在不在地主眼中 ,
像薛文 、
沈三这样的带头抗欠者被视作“顽佃”、
“恶佃”、
“佃棍”:
“此等堕农不顾父母妻孥 ,不畏官府业主 ,一经枷责 ,习惯自然号称
有名之顽佃 ,转为赖租之地步 。业主深受其累 ,官府不胜其比 , 则
听之而已矣 。彼知业主无可如何 ,方将视同敌体 ,毫无忌惮 。官府
既追比不行 ,业主焉肯甘心被赖 ,出言理论 ,反被讥笑 。佃户刁顽 ,
动辄笑骂业主 ,业主衔恨 ,必欲置之死地 ,痛恨 楚 , 互相斗殴 , 种

① 光绪《黎里续志》
卷 12 “杂录”
, ; Kat hryn Bernhardt , Rents , Taxes , and Peasant Re2
sistance : t he L ower Y angzi Region , 1840 —1950 , pp . 63 —66.
② 童以谦 《扌
: 为庐氏自编年谱》( 铅印本) ,民国 18 年 ( 出版者不详) ,第 4a 页 。
③ 〔日〕
寺田浩明 《明清时期法秩序中
: “约”
的性质》,〔日〕
滋贺秀三等编 《明清时期的
:
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④ 《禀为惩警地方严办抗租事》,佚名 《随手纪录》
: 上册 ( 抄本) ,常熟市图书馆藏 。

・155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种不免 ,势必酿成大案 。”①


在顽佃的影响下 ,各佃轻则“悍不来城 ,迨业户下乡催讨 ,避匿
不面”② ,重则结党抗租 。太平天国以后 , 此风愈演愈烈 。佃户们
很少能每年按租约十足缴纳租粮 ,绝大多数都曾经欠过租 。地主
往往也没办法强制执行租约 ,甚至连退佃另招都办不到 ,只要欠账
尚未达到田面的原始购买价 ,他们就不能撵走作为田面所有者的
佃农 ,主佃关系中不断增长的敌意极为明显 。在常熟大义桥西 ,
“租风最称顽固 ,依限交租之佃 ,固属寥寥 。差追往往遁避邻邑 ,地
方延玩不交 ,亦出于无可奈何 。率获送署 ,或枷或押 , 辄复贿差捏
病 ,希图开释远飚 ,至芒种潜回 ,仍旧种田 ,年复一年 ,粒米无交 ,以
”③ 与此同时 , 农民在乡间的抢米暴动和
致各佃慕效 ,租风日坏 。
抗租斗争 ,有向城镇发展的趋向 ,城镇中的地主 、 米商俱成为攻击
的对象 ,这反过来使地主 、商人的城居化倾向加速 ,都市的地主和
农村的农民关系更加紧张 。④ 在清朝最后 10 年中长江三角洲经
历了佃户抗租活动的戏剧性高潮 ,这种反应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 :
地租水平提高 ,自然灾害频繁 ,随着推翻清王朝的斗争出现了全面
的社会混乱 。⑤宣统三年 ( 1911 ) 七月 , 常熟县水灾告荒 , 佃农毁劫
县自治公所连同米行不下 40 家 ,乡区东塘市 ,白茆 、 董浜 、 古里村

当栈及米行诸富绅亦相继被抢毁 。

① 潘曾沂 《丰豫庄本书》
: 下册 “佐治私议六条”
, ,光绪八年津河广仁堂刊本 。
② 《特授吴江县时江南按察使李为严禁顽佃结党抗租》( 抄件 ) , 苏州博物馆藏 , 第 3
页。
③ 《禀为恶佃还刁叩求重惩事》,佚名 《随手纪录》
: 上册 ( 抄本) ,常熟市图书馆藏 。
④ 〔日〕小岛淑男 《清朝末期
: の都市 と农村 —江南地方 を中心 に—》《史潮》
, 新8号,
1980 年 。
⑤ Kat hryn Bernhardt , Rents , Taxes , and Peasant Resistance : t he L ower Y angzi Re2
gion , 1840 —1950 , p . 147.
⑥ 徐兆玮 《棣秋馆日记》
: ,宣统三年七月十八日 ,常熟市图书馆藏稿本 。

・156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抗欠事件的增加使不在地主产生了空前的危机感 , 他们纷纷
抱怨“租风之坏”“ : 每届秋收登场 ,赶砻出粜 ,不剩颗粒 ; 避匿他境 ,
提追无从 ; 芒种以后回家播种 ,业户恐妨冬作 ,无复顾问 。年复一
年 ,刁佃视为得计 ,迨至秋收仍施故技 。他佃闻风兴起 ,日甚一日 ,
纷纷效尤 。 ”① 故他们不得不建立新的佃户管理手段以保证地租
的收取 ,改直接收租为设立租栈 ,雇用代理人师爷 、催甲 、
栈仓 、账

席和柜房等在乡村照管土地 、 催收租税 。 由于把土地交由租栈
经理 ,不在地主全赖仓厅 、
租栈 ,雇佣催甲 、
账房为其收租 , 不再直
接控制他们的土地和佃农 ,可以全力关注他们在城镇里的工商业 。
租栈成为地主与佃户之间的惟一联系点 ,但租栈与佃农间多半只
是收纳地租的关系 。
租栈主要归有功名的地主所有 ,他们能够通过包揽将可观的
赋税优免权延伸到其委托人头上 。而且 ,作为众多地产的管理者 ,
他们享有与地方官员之间的特殊关系 ,地方官员可以让他们利用
衙门吏役去催租 ,还经常同他们商量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相关事
宜 。③很多城居地主将自己的土地全权交付在某一个租栈名下 ,代
其经管 。在收到的田租中 , 扣除 5 %作为手续费 , 这种办法 , 名为
“寄栈”。④ 吴江县的地主费仲深及其族人建立的“恭寿栈”, 除了
负责费氏本身的田租征收外 ,栈内最大的田产所有者为溥鸿新号 ,

① 殷安如 《从
: “严禁”
碑看清末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吴江文史资料》
, 第 11
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吴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1 年编
印。
② 按 : 租栈一度被视为纯粹是太平天国战后的产物 ,但是 ,夏井春喜在其著作中证明 ,
至迟在太平军占领江南的 10 年之前 ,有些租栈就已经存在 。参〔日〕 夏井春喜 《中 :
国近代江南 の地主制研究》。
③ Kat hryn Bernhardt , Rents , Taxes , and Peasant Resistance : t he L ower Y angzi Re2
gion , 1840 —1950 , p . 140.
④ 高岑庵 《苏州地主对农民的最后一次欺骗》
: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157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多个家族共同拥有 。① 清末苏州不及千亩的地
主 ,多依附其他租栈委托收租 ,因此接受委托特多者如沈贻 栈 、
申宝纶栈 、吴嘉荫栈 , 都达 2 万亩左右 , 有田店之称 。② 也有乡居
地主见设在城镇的租栈收租效率较亲自收租为高 ,因而把自己的
租事委交某一租栈办理 。常熟监生唐懋勋有田产坐落西北乡西张
市镇附近 ,因本人“移居乡僻”,历届收租 ,由生母殷氏经理 ,在镇上
设栈囤置 。③ 太平天国前后 ,随着主佃关系对立的激化 ,由宗族经
营的义庄 ———一种宗族性的专门收租机构 — —
—要确保正常的收租

变得愈加困难 ,亦不得不采取寄栈征租 。 由于“寄栈”田产的零
细化 ,租栈所登记的田产大多被分割成很多小块 。不仅每一块均
很小 ,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很分散 ,分属不同的都图 ,有时甚至跨府
跨县 。
每个租栈都有一名由地主指派的“账席”或“经租账房”负责管
理 ,在“账席”
之下有一至数名俗称为“催甲”的领催员 ,每个催甲之
下又雇佣一大批“圩催”,帮助催甲催促自己所在圩的佃户到租栈
去交租 。⑤ 账席多半是城里人 , 不住在农村中 , 与佃户不是很熟
悉 ; 尽管有时也深入乡间催租 ,与催甲往来 ,但多只限于书写田亩
面积的亩分厘毫和租额的石斗升合 。直接面对佃户的是催甲 , 催

① 〔日〕
村松 次 ,A Documentary Study of Chinese Landlordism in t he Late Ch’
ing and
Early Republic Kiangnan ,于宗先 、
王业键等编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
: 上册 ,台
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0 年版 。
② 尤建霞 《苏州的地主与农民》
: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③ 《监生唐懋勋禀为来丧攫夺匐叩提案事》, 佚名 《
: 随手纪录》上册 ( 抄本) , 常熟市图
书馆藏 。
④ 〔日〕
山名弘史 《清末江南
: の义庄 について》《东洋学报》
, 第 62 卷第 1 、
2 号合刊 ,
1980 年 。
⑤ 沈关宝 《解放前的江村经济与土地改革》
: 《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
, ( 上) 。

・158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甲往往居住在乡下 ,对特定的佃农负有征收责任 。① 由业主“择乡


农之谨愿者 ,使守田 ,曰经催 。农事既毕 ,业主书其受租月日 ,以授
”② 催甲的工钱 , 由佃户负担 , 在交
经催 , 曰由单 , 经催以告于佃 。
租时额外收取 ,叫作“力米”③。当催甲由乡间来到城镇时 ,就会 
集在茶馆里 ,和城里的账席接触 。
每年冬季收租前 , 租栈门前挂一块收租牌 , 写着“某某堂收
租处”或“ ×××栈 ×月 ××日起开仓收租”。同时 , 由催甲散发
“租繇”或“限票”“( 限票”格式参下文 ) , 通知缴租日期和地点 ,
并载明租田面积和应缴租额 。散发“租繇”和“限票”的日期 , 多
在霜降节气之后 ,而开始收租 , 例为立冬后 3 日 。收租惯例 , 以 1
个月为期 ,一般规定三限交租 “有头限
, 、
二限 、
三限之目 ,逢限量免
米若干”④。开仓后 10 日称头限 ,其次 10 日称二限 ,又次 10 日称
三限 。在开仓前 3 日内缴租者 ,称“赶飞限”。头限期内 ,每石减少
1 斗 ,实收 9 斗 。二限减收 7 升 ,实收 9 斗 3 升 ,三限减收 5 升 , 实
收 9 斗 5 升 。赶飞限则除按头限减收 1 斗外 ,每石又减让“折价”
1 角。
限票 ⑤
本衙择于 □月 □日 , 开仓收租 , 各佃速将干洁好米 , 依限
办纳 ,以便转输国课 。如有掸和糠粞水谷者 , 定行扇筛淋罚 。
恃顽拖欠 ,呈官究处 ,须至票者 。
佃户 □人

① 〔日〕
村松 次 ,A Documentary Study of Chinese Landlordism in t he Late Ch’
ing and
Early Republic Kiangnan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
, 上册 。
② 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
卷 1 “风俗”
, 。
③ 龚恩栽 《无恶不作的
: “催甲”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④ 顾禄 《清嘉录》
: 卷 10 “收租完粮”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
⑤ 《 ( 太仓) 契卷》,太仓市博物馆藏清抄本 ,第 30a 页 。

・159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号田几亩几分   斛钱

是 办米几石几斗   脚米

初限 □日止     饶米几升
次限 □日止     饶米几升
年   月   日       □□堂给
三限以后 ,转入追租阶段 。
“限满不还 ,则禀请县署 ,饬差役催
”① 租栈分派账席下乡
租 ,或有放舟下乡收纳者 , 则顽佃居多矣 。
催收 ,一般都专雇船只收租 。清末苏州城里的账船以尤 、
张、王、

四大家为巨擘 ,俗称“四大船”②。每到收租时期 “四大船”
, 开赴四
乡各镇 ,巡回收租 ,船上除由账席及家奴人等携带租本单据外 , 并
有苏州府衙门所派协助催收租米的差役二至四名 ,名为府差 ,船上
扯着官衔旗帜 ,到一乡镇 ,鸣锣停船 ,附近乡村承种这四家田地的
佃户 ,纷纷向四大船还租 。如有逾限不能还租的佃户 ,即由府差指
挥催甲 ,将佃户逮捕 ,带回城中交县押追 。其他地主也有同时雇船
下乡的 ,往往利用大船声势 ,傍在四大船左右收租 。③ 账船例于农
历十二月二十日左右结束回城 。有些约期在春熟后的缴付者 , 则
由催甲到时收取 ,转交租栈 。④ 无力缴付 ,即填写预先从府县领来
的提单 ,交由租差传提 ,甚至即由租差专送城内府县临时设置的追
租机构予以拘押 ,并让其受皮肉之苦 。直到结清租款或时至农历
年底 ,始能恢复自由 ,最晚甚至要等到来年农历四月的农忙季节 ,
才有获释的可能 。租栈采用暴力手段催租 ,往往没有如最初设想

① 袁景澜 《吴郡岁华纪丽》
: 卷 10 “十月・
, 收天租”,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
② 按 : 尤是刘家浜的尤颐寿栈 ,张是迎春坊张含乐栈 ,王是中张家巷王眉寿栈 ,潘是海
红坊潘聪训栈 。参高岑庵《苏州地主对农民的最后一次欺骗》《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③ 高岑庵 《苏州地主对农民的最后一次欺骗》
: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④ 尤建霞 《苏州的地主与农民》
: 《苏州文史资料》
, 第 1 —5 辑合刊 。

・160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的那样达到遏制抗租的目的 ,反而有助长抗租行为的趋势 ; 租栈的


某些做法特别容易激发频繁 、
猛烈的反抗斗争 。短时期内 ,收租机
器的冷酷无疑会使得许多本来打算欠租的人泄气 ,但是 ,从长时期
来看 ,它只会鼓励公开阶级冲突的升级 。①
通过租栈收租 ,表面上使收租和催租变得更系统 、
更有效率 ,
地主从中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利益 ,但是 ,实际上恰恰是这种效率及
其最终依赖的暴力 ,使得地主和佃户之间本已动摇的联系变得更
加松散 ,地主越来越依赖于肉体上的绝对高压 。地主与佃户分居
城乡 ,租佃关系和收租又隔了地权与租栈这两个中间环节 ,故佃户
往往只痛恨那些蛮横无礼的催甲 ,而对不在地主却缺乏直接的印
象 。② 在租栈产生和发展的同时 , 城居地主不再以社区领袖的面
目出现 ,不可能再对乡村社会提供有效的保护 ,从而失去了在民众
面前拥有的道德和社会权威及其表率作用 。当租栈与佃农打交道
时 ,土地所有者和土地耕种者之间的关系已很疏远 ,彼此间只有收
租、
缴租的关系 。租栈只是一种专业化的收租机构 ,除了征收租赋
以外 ,不再关心农业生产 ,甚至不关心是什么人耕作及田在什么地
方 ,佃农也不知“田底”
的主人是谁 。尽管主佃关系还保留着 ,但农
民再也得不到他们过去所得到的那种庇护了 ,他们和地主之间的
关系变成了不受情感影响的契约关系 。

四 、结  论

在一田两主制下 ,生活于城镇中的地主士绅与乡间的农民只

① Kat hryn Bernhardt , Rents , Taxes , and Peasant Resistance : t he L ower Y angzi Re2
gion , 1840 —1950 , pp . 141 ,146.
② 参沈关宝《解放前的江村经济与土地改革》《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
, ( 上) 。

・161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剩下土地租佃的关系 ,日常生活已没有较紧密的往来 。以前 ,地主


士绅之所以能维护其对地方的控制 ,是因为他们能维护所在社区
的利益并保持和乡民的直接联系 ,随着其退出农村 ,不仅放弃了为
农村提供福利的传统 , 而且与农业经营渐渐疏离直至完全无关 。
农民与地主的传统关系是通过“庇护 —依附”关系来维系的 : 地主
作为庇护者要受到保证农民生存权利的道德约束 ,而农民作为依
附者则受“有来有往” 这样的道德规范约束 。① 这是在一种道德经
济下的理想模式 。斯科特认为 “假使可以选择
, ,农民们便宁愿选
择租佃即依赖制度 , 在这种制度下 , 地主 ( 即保护人 ) 保护其佃户
( 被保护人) ,使之在荒年时免遭灭顶之灾 ; 他们较为喜欢在饥荒时
期至少能给些补助的官员 。理想的官场精英们 ,应当承担起类似
于乡村共享共担模式的保护责任 。”② 然而 ,在江南的一田两主制
下 ,田底业主被视为田产的合法所有者 ,负责纳税并向田面所有者
收租 ,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抵押或出卖各自的权利 ,其中一方地位的
变化不会影响到另一方 。这种租佃制度并不造成佃农对地主的倚
赖 ,主佃的居住空间可以不在同一地点 。士绅地主因为不再直接
参与耕种土地 ,而是靠收取地租或经商为生 ,所以他们通常会脱离
农村社会而迁入城镇 。
从另一方面说 ,尽管农民在城居地主手下比依附于乡居地主
更少获得同情 ,但由于不用直接缴纳赋税并有机会拖欠地租 ,使田
面权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 ,有时候田面权的价格甚至会比田

① 何高潮 《地主・
: 农民・
共产党 : 社会博弈论分析》,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
第 12 页 。
② 〔美〕
詹姆斯・C・斯科特著 , 程立显 、
刘建等译 《
: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 东南亚的反叛
与生存》,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53 页 。

・162 ・
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

底权高 。①一田两主制使地主不能以停租为理由威胁佃农的生计 ,
佃农对地主也就不必言听计从 “业田
, , 佃偿租 , 通制也 , 今则业弱

田寡” ; 抗租事件的发生通常并不是因为士绅们调高了地租 , 主
要是因为地主未依佃农的要求降租 。正由于士绅缺少赏罚农民的
能力 ,在社会结构上 ,清代以来的江南农村是较为“松散的”③。到
了 19 世纪 ,租栈的设立以及政府介入收租变得非常普遍 , 这使农
民和城居地主之间的关系愈加疏离 。由于国家的卷入 , 士绅地主
和农民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乡村水平 。

  〔作者吴滔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 指
导教师葛剑雄教授 。现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博士后 。  广州  510275〕

【责任编辑 : 谢维】

① Mi Chu Wiens ,“Lord and Peasant : The Sixteent h to t he Eighteent h Century”, Mod2
ern Chi na , vol. 6 , No . 1 (January 1980) , pp . 3 —39 ; Kat hryn Bernhardt , Rents ,
Taxes , and Peasant Resistance : t he L ower Y angzi Region , 1840 —1950 , pp . 220 —
223.
② 民国《淀湖小志》
卷 1 “风俗”
,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
③ 颜学诚 《长江三角洲农村父系亲属关系中的
: “差序格局”—
——以二十世纪初的水头
村为例》《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
, , 台北 , 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1997 年编
印 ,第 93 页 。

・163 ・
promoted a distorted form of study in Japan in hopes of creating high2level traitors
and enslaved intellectuals who would t horoughly carrying out Japan’ s evil goal of
occupying all of China and building t he “ Greater East Asia Co2prosperity
Sp here”. They also hoped t hat t hese policies would aid t he Japanization of educa2
tion as a whole in occupied Nort h China — ——t he irreversible pat h to total enslave2
ment .

A Preliminary St udy of t he Trade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Xin2


jiang in t he Yang Zengxin Era , 1912 —1928 ……………………
………………………………………………… X u J ianyi ng ( 109)
During t he Yang Zengxin period , t he trade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2
na’ s Xinjiang province was at its most unique. The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t hree stages : 1912 —1917 was a stage of smoot h development ; 1918 —1926 was
a stage of fast development ; after 1927 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decline. In t he
trade wit h Xinjiang , British businessmen reaped colossal profits t hrough usury ,
price fixing , and transporting opium for sale. In t he trade wit h Xinjiang , Great
Britain and Russia (later t he Soviet Union) sometimes cooperated wit h and used
each ot her , and sometimes competed and struggled wit h , or even confronted each
ot her. This confrontation stemmed not only from t 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bot h
sides , but even more from t he political benefits t hey hoped to get from Xinjiang.

The System of“Dual Ownership ”and a New Pattern of Owner2ten2


ant Relations in t he Lower Yangzi Region during t he Qing Dy2
nasty : Centered on Suzhou Area ……………… W u Tao ( 137)
From t he Ming/ Qing transition on , t he system of“dual ownership of land”
exerted a ver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 he reorganization of t he urban2rural struc2
ture in t he Lower Yangzi region. Under t his system , landowning gentry living in
t he cities were left wit h only a tenancy relationship wit h t he peasants. Wit h no
close contact in t heir daily lives , landowners and tenants could live in different
places. How to reconcile t he interests of landlords and peasants appear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 and t he complexity of t 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strategies taken up in response brought about a great change in t he“embedded2
ness” of“landlord” 2based local elites , and furt her exerted a deep influence on t he
urban2rural relationship in t he Lower Yangzi region during t he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wit h t he increase in rent strikes from t he 19t h century on , owners
were more willing to turn to specialized rent2collecting institutions similar to rent
・2 ・
brokers to collect rents. This furt her loosened t he already shaky ties between
landlords lived in cities and peasants , and formed a new pattern of owner2tenant
relations.

Seeking Perfection , Ideals Cannot Stand up to Reality : A Critique


of A Historical A nt hropology S t u dy of L an d Ri ghts i n M odern
Ti mes i n t he L ow er Y angz i Cou nt rysi de …………………………
………………………………………………… Zhu Zongz hen ( 164)

A New Analysis of t he Theory t hat Peng Pai Cont rolled t he Minist ry


of Peasant Affairs : Centered on Document s in t he Party History
Archive of t he Cent ral Committee of t he Guomindang in Taipei
………………………………………… L iang S hangx ian ( 177)
In“A Draft History of t 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Zou L u accuses Sec2
retary of t he Ministry of Peasant Affairs , Peng Pai , of controlling all Ministry af2
fairs during t he tenures of ministers Peng Sumin , Huang J usu , and Liao
Zhongkai. At t hat time , all ministries under t 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 he Guo2
mindang were t he responsibility of t heir respective ministers. The operating regu2
lations of t he Ministry of Peasant Affairs specified t hat “t he minister will take
charge of all ministry affairs ,”and“t he secretary will aid t he minister in organiz2
ing ministry affairs. ”As t he minister’s assistant , Peng Pai was working wit hin
t he area of responsibility assigned to him. Ministers Peng Sumin and Liao
Zhongkai were bot h fait hful in discharging t heir duties , and attended to t heir re2
sponsibilities personally. In no way did t hey cast aside t heir responsibilities as
minister and allow t he secretary to run everyt hing. Huang J usu was dismissed
from his post as Acting Minister by“personal order of t he General Secretary. ”
He was not forced out by Peng Pai. Zou L u’s accusations are inaccurate. The
historical record should be restored t he original face of events.

An Examination of S huguang Magazine …… W ang L ichen g ( 194)

Catalog of St udies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2003 …… ( 198)

English abstracts translated by Du Jidong and edited by Alexander Beels

・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