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复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3 期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No. 3  2007

持渡书在中日书籍史上的意义

——以《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
为说

周振鹤
(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上海  200433)

  [ 摘  要 ]  公元 1753 年一南京船漂着于日本八丈岛 ,船上带有 441 种中国书籍 。这些书籍的内容被


写成《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成为一份重要的书籍史研究资料 。本文以《大意书》作为例证 , 分析了清
乾隆时期中日书籍交流情况 ,并进而探索大意书内容在中国目录学与版本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 从而
建议有计划地进行江户时代持渡书书目 、 大意书与中国公私书目 、 提要及今日馆藏书目的比较研究 ,以扩
大书籍史的研究范围并提高其水平 。
[ 关键词 ]  持渡书  书籍史  目录学意义
[ 中图分类号 ]  G256.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25720289 (2007) 03200252008


历史上有些事情是很奇怪的 。有时候 ,长达数百年的正常活动没有人详细记载 ,但一时的反常
情况却有人详细记录下来 。明清两代 , 中国到日本贸易的船只何啻千百 , 但都作为正常的贸易活
动 ,只有简单的来往登记而已 。当时日本处于锁国时期 ,与外界的通航只限于荷兰与中国两国 ,所
开放的港口只有长崎一地 ,而且限制前来贸易的船只数量与货物总量 。对来日贸易的中国船只都
发有信牌 ,无牌者不准到日本 。这些都有记录 。但并不会详细到对每个船员的名字 ,货物的名目都
巨细靡遗 。可是对极少数因海难漂流到日本其他地方的船只 ,却都有极其详细的记载 ,其原因是当
时日本政府严禁本国人与外国人交通 ,为了避免麻烦 ,救济这些遇难船只的日本官员都要将船只的
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甚至连船只与船员的模样都画成图 ,这些记录与图纸成了我们今天研究中日关
系的绝好材料 。迄今为止 ,江户时代漂着唐船资料集一共出了七种 ,成为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
资料集刊的第十三个系列 。
漂流船只的资料不但是研究中日贸易的极其有用的资料 ,而且于进一步研究中日文化关系也
有莫大的用途 。此外 ,通过两国人员的对话或笔谈 ,还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的一些社会情况 ,这些情
况非但中国官方文献不会记载 ,即笔记小说亦未必有所提及 。现在整理出来的这七份资料 ,是从清
中期到清后期的七只船 。对每份资料编著者都力求其全 ,把分散在日本各地的资料都集中起来 ,编
成一册 ,十分有利于今天的研究者 。与本题有关的是第一份资料 ,即大庭 先生编著的《宝历三年
八丈岛漂着南京船资料》。
此南京船于日本宝历三年 ( 癸酉年 , 清乾隆十八年 ) 12 月 10 日 , 漂着于日本八丈岛南岸大贺
乡 。该船于 11 月 7 日出乍浦港 ,往长崎去 ,却于 18 日在洋中遇飓风失去正舵 ,两天内抛弃货物八
百多包 。23 日又遇暴风 ,切去主帆柱 。直到 12 月 9 日才于海中看见一座山峰 ,10 日向着山峰方向

  [ 收稿日期 ]  2007201222


  [ 作者简介 ]  周振鹤 (1941 — ) ,男 ,福建厦门人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

25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漂去 ,于是到了八丈岛 。船主上陆呈示宽延二年 ( 1749) 12 月 28 日日本发给南京船主余德辉的信
牌 ,说明该船欲赴长崎而因飓风漂流至此的过程 ,要求救难 。除了已经抛却的八百余包货物外 ,船
上还余有一千二三百包货物 ,其中并有江户府御用的物品 ,并出示货物单为证 。八丈岛役人同时向
上级官员报告此事 ,翌年 3 月 , 上方派人来实地调查 。之后经老中堀田相模守正亮询得将军的意
向 ,让中国人移至下田待命 。7 月 6 日中国人与货物乘船由下田出港 ,8 月 17 日到达长崎 , 将货物
作为戌番外船商卖 。71 名漂流船员随后分批陆续归回中国 。
日本方面关于此船的记载资料有八种 ,与本文直接相关的则是《戌番外船商壳书大意藁》 与《戌
番外船持渡书》。前者为写本 ,共三册 ,藏于国会图书馆 ,原题为《伊豆州八丈岛飘流唐人高山辉 、 程
剑南持渡戌番外船商壳书大意藁》,后来改装附封面作《八丈岛漂着清商舶载书籍取调书》。后者为
内阁文库所藏的四册写本 ,由该写本知此南京船带到日本的书籍共有 441 种 、 495 部 、
1476 套 、
12082
本外加 10 帖 。
实行锁国政策的日本 ,对于外来思想的进入 ,持非常警惕的态度 。既要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 ,
又很忌讳西洋的宗教思想 ,因此对中国船只带来的书籍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才准进行贸易 。起初
记载持渡书只是写下书名而已 ,后来则更进一步 ,将全部书籍的大意都写下来 ,也就是将每部书的
书名 、
作者 、 版本 、
卷数与基本内容记载下来 ,与解题或提要的性质差不多 ( 大概由于这个原因 ,大庭
先生将内阁文库的四册写本定名为《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本文沿用其原名 ,并简称为《大意
书》 ) 。要写大意 ,就要大概将书都浏览一过 ,知道其基本内容 , 这是很繁重 、
很费时的一项工作 ,但
无意中却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中日文化交流资料与中国书籍史资料 。从漂着八丈岛的南京船持渡
书 ,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当时日本方面需要的是什么书 ,商人能获利的是些什么书 ,这些书是什么版
本 ,基本内容如何 ,今日在中国与日本双方都还存在与否 ? 这对中国书籍史的研究无疑提供了极为
可贵的信息 。


持渡书就是从外国通过船只贸易贩入日本的书 。这些书由于具商业性质 , 所以商人们一定
要了解市场上的需要 ,同时也要根据买入的价格是否合理 , 来决定自己应该“持渡”一些什么样
的书到日本去出售才是有利可图的 。因此对于持渡书目 ( 或舶载书目 ) 的研究实际上是中日两
国书籍交流史的核心 。以现在的观点看来 ,还牵涉到日本在江户时代希望引进中国哪一方面信
息的问题 。
按照中国传统对古籍书目的四部分类来估计 , 中国历史上所出的书自然是以集部类最多 ,
其余经部 、 史部与子部 ,在不同的书目里数量互有短长 。 《戌番外船持渡书》的 441 种书中 , 也是
以集部类最多 ,有 210 种左右 ,其他三类数量相去不远 , 经部 、
子部都在 80 种左右 , 史部略少 , 但
也有 60 来种 。从这一比例与《千顷堂书目》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四部数量的比例相对
照 ,持渡书的集部显得偏高 。① 日本市场所需要的集部书竟然是经 、 子两部的两倍以上 , 更是史
部的三倍以上 ,这样的比例恐怕与日本读者对中国典籍中的诗文类著作要求特别旺盛有关 。江
户时代汉学水平很高 ,许多文人精通汉文与汉诗的写作 , 与大量阅读中国文人的诗文作品有关 。
一般人对诗文都能理解 ,而对于经 、
史、子部书的需要则略偏于专门 。如果能详细将各部中的书
目再进一步细化分析 ,应该还可以看出在各部中 , 日本市场的偏好如何 , 但限于时间 , 这部分工
作只能待以将来 。
持渡书中还有少部分是日本政府当局指定要采购的书目 ,这对江户政府的政治理念的推测或
许可作为一种参考 。举例而言 ,享保三年与宝历三年中国商人就向日本政府提供了孙纶所编《定例

中数量最多的集部与最少的史部相比大致不过是 115∶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 而已 。

26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成案合编》 与周学健所编《成案汇编》
两种书 。这两种书都是中国官方处理具体案件的典型案例的
汇集 ,于司法官员的具体操作极为有用 ,大约是日本当局想要作为社会治理的参考书用 。
《成案汇
编》所收集的案例直到乾隆十一年为止 ,而卖到日本时的宝历三年相当于乾隆十八年 ,是一部相当
新的书 。
中日贸易中 ,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所以许多船只都有持渡书 。但由于日本市场所需
要的书是源源不断的 ,因此贸易船只接连持渡的书大部分是要重复的 , 即漂流八丈岛的南京船
所带的 441 种书中 ,实际上只有七种是新的 ,其余都是过去已经贩卖至日本的书 。但贸易船带到
日本的书为了出售得好 ,却是尽量多带品种 ,少带本船重复的书 。所以 441 种书总共却只有 495
部 ,重复的书只有 54 部 。由重复书或者也可以看出日本市场的倾向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司
马光的《通鉴》,一共带了六部 。这种书部头既大 ( 160 或 100 册 ) , 又多带重复部数 , 必然是生利
较多 。而且此书为日本读者所熟悉 《大意书》
, 中竟不写什么提要 , 只不过写了各部编次的差异
而已 。与《通鉴》不相上下的竟是康熙朝名臣李光地的书 , 令人诧异 。李氏的《安溪四书》与《安
溪解义》不能算是普及书 ,却都带了四部之多 , 其《榕村藏稿》也属专门 , 也有两部 。颇疑其时日
本学者对李光地的理学见解极其感兴趣 , 才有这一现象发生 。其他带三部的书则有《十三经注
疏》《
、明史藁》《 、古文析义详解》①《、叶台山集》、
《徐文长集》、《唐诗英华》、
《康熙字典》等七种 。
此数种书已占去重复书差不多一半 。另有 28 种书是重复一部的 , 其中有 10 种是诗文类的 。由
这些重复书或可看出买方市场的倾向 。
至于在卖方市场方面 ,一直到乾隆前期 ,中国市场上到底有哪些书流通 ,从《戌番外船持渡书》
中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 。在 441 种持渡书里想不到竟有三种宋版书 。明代的时候 , 宋版书已经很
贵重 ,想不到在清中期市场上还有宋版书出口 。这三种书是嘉定十六年 ( 1223) 的《仪礼经传通解》,
淳佑六年 ( 1246) 的《事文类聚》
与十年的《徐节孝集》。若在今天这种书是珍同拱璧了 , 不知此三书
日本尚存否 。明前期书虽不多 , 但也有 13 种 。嘉靖以后的明版书则多达 145 种 , 是明前期的 11
倍 ,足见市场上的明版书绝大多数是明后期刊刻的 。按年度的比例而言 ,崇祯版的书最多 ( 17 年 42
种) ,其次是万历版的书 ( 48 年 169 种) 。清代的刻本自然以康熙朝最多 ( 61 年 141 种) ,顺治朝刻书
较少可以想见 ,但雍正朝仅 6 种 ,尤其是乾隆朝的出口书少到只有 4 种 ,可以说是大大出人意料 ,何
以乾隆朝过了十来年后 ,能贩卖到日本去的只有区区之数 ,这里头会不会有我们还不解的某些原因
存在 ?
刻本以外 ,出口日本的还有写本四种 : 一是《唐诗》, 是唐代诗人三十二家诗的汇集 , 有 20 册之
多 ,乃明嘉靖年间石东居士所手录 ,暂不知石东居士之生平 。另外三种是《文心雕龙》、 明代焦 《国
史经籍志》( 今有刻本存世) 与清代张洪任纂辑的《神仙通纪》( 有康熙三年张序 ,当抄于此时 ) ,则不
知何人所抄 。《文心》
一书刻本至多 ,不知市场上为何也有写本流通 。至于《神仙通纪》,今不见有刻
本传世 ,也不见任何书目著录 ,也许就只有康熙间这部抄本昙花一现了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乾隆十八年以前图书市场还比较宽松 ,因而晚明曾任首辅的叶向高所
著《叶台山集》不但在市场上广泛流通 ,而且竟然一个航次有三部贩去日本 ,可是二十年之后 ,四库
馆开设 ,对各种书籍进行审查 ,此书却遭禁毁 ,以致今日在中国已经找不到这部《叶台山集》了 。今
存叶向高《苍霞草全集》与此集是一是二尚待考证 。真希望当年卖到日本的《叶台山集》 还能安好无
恙。


对于持渡书书目与大意书的研究更直接关系到中国学术领域中的目录学与版本学的问题 ,也

① 此书为清代林西仲加以评注 ,又有吴楚材附注的由周迄明 540 余篇文章的汇集 ,康熙二十六年刊 。

2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关系到书籍史中的出版史与印刷史的问题 。中国历来有各种公私书目的编纂 ,让我们得以知道历
史上曾经存在过哪些书籍 。许多书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散佚 ,让人痛心扼腕 ,却又无可奈何 。
《四
库全书》的编纂去今不远 ,但四库存目类里的那些书今天能看到的不过是三分之二强而已 ,有近三
分之一的书今天已经无寻觅处 。但各种书目的存在 ,又让我们多少有些慰藉 ,只不过大部分书目只
列书名与作者名 ,有解题或提要的极少 ,因此往往版本不明 ,源流不清 。如果有书籍提要的写作 ,则
更上一层 ,让我们得以了解散佚各书的版本状况与大概内容 。中国古籍解题之作虽然较早 ,但成规
模的提要写作却迟至乾隆中期 。乾隆以前的书目 ,有解题者寥寥 。即如现存载录明代书籍最为全
面的《千顷堂书目》 亦多只有书名 、作者名 ,有时有卷数 ,偶而有三言两语的解题 。直到乾隆三十八
年 1773 成立四库馆 ,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 其后不久 , 才又对每部著录书与存目书都写了简明的提
( )
要 ,至四十七年完成提要初稿 ,又过七年 ,方才将提要定稿 。
而南京船持渡书的大意书其实已具提要的性质 ,却是早在宝历五年 ( 1755) 8 月已经写好 , ① 是
早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以下简称总目提要 ) 之作 , 相当难得 , 说明日本学者有相当高的汉学水
准 。在目录学中 ,提要的内容应论述该书大旨与著作源流 ,辨订文字增删与篇帙分合 ,并考核该书
之得失 。 《总目提要》
就是这样做的 。而《大意书》 一般除了不考核得失之外 ,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 。
对每一本书的篇章结构论述至详 。而且《大意书》还有胜过《千顷堂》与《总目提要》之处 ,那就是后
两者都极少著录书籍的刊刻年代 ,这是一大缺陷 ,而《大意书》标出版本初刻或重刻年代至详 ,大有
裨于版本学研究 。
除了对书籍一般不进行评 以外 《大意书》
, 往往比《总目提要》多了许多信息 。例如对卷数的
描述都很清晰 ,此外还详细记载到一部有几套几册 ,以至于有否缺页 ( 这两点是商卖的需要) 。例如
对《江南经略》 一书 《总目提要》
, 只有 280 字左右的提要 ,略云此书八卷的基本内容 ,但未及其版本 ,
只注明是两江总督采进 。 《千顷堂书目》 则只有一条简单的信息 “: 郑若曾万里海防图说二卷 , 又江
南经略八卷 。昆山人 ,字伯鲁 ,嘉靖辛酉序 。”
由此条并不知嘉靖辛酉序究竟是序两书中的哪一种 , 更无论
其版本与内容了 不过《千顷堂书目》
( 此条以万里海防图说一书为正 ,而以江南经略为又 ,此序当指
②)
前书之序 。而《大意书》 介绍此书达二千余字之多 ( 这当然也与此书为防御倭寇而作 , 故在日本
特别受到重视有关) ,最后又载明该书是隆庆二年 ( 1568) 的版本 。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此书为康
熙刻本 ,其价值已远不如前者了 。不知乾隆十九年卖到日本的《江南经略》 的隆庆二年版还安然否 ?
再者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尽管康熙年间已有《江南经略》的新刻本出现 ,何以二百年后的乾隆年
间竟然还有隆庆本在市面上广泛流通 ? 商人们何以不贩卖康熙本而要销售隆庆版 ,这都是耐人寻
味的问题 。
上述这个例子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书与人 ,从中已经看出《大意书》 对书籍史研究的意义 ,如果
我们将《大意书》 全部翻译出来 ,并与中国明清两代的书目相比较 ,那所得会更加丰富 。因为我只将
《大意书》 与《千顷堂书目》( 以下简称千顷堂) 二者所列的作者名相比照 ,就发现许多明人所著书与
明代刊刻书为《千顷堂》 所无 。更有一些明代作者 ,为《千顷堂》 所不载 ,更不用说他们的著作了 。黄
虞稷 ( 1629 —1691) 的《千顷堂书目》 大约编定于 1680 年左右 ,是后来编纂《明史・艺文志》的基础 ,该
书目所收明代出版书籍远比艺文志要多 ,是我们了解明代书籍史的主要依据 。 《大意书》
中为《千顷
堂书目》所不记载的明版书 ,无疑增加了我们对明代出版书籍的认识 。
《大意书》
所载 441 种书中 ,为《千顷堂书目》
所不载的明人著作与明代刊本有以下这些 :

① 《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
最末一行记 “
: 亥八月 ,向井元仲”, 亥当指宝历乙亥年 , 即宝历五年 ( 清乾隆二十年 ,1755) , 也就
是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初稿早了 27 年 。
② 又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地理类存目四〈万里海防图说〉条载郑序云云 , 也似旁证嘉靖辛酉序当是指《万里海防图说》一
书之序 。

28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作者/ 辑者 书名 卷数 刊刻年代 附注
顾霖调 ( 懋樊) 点易丹 16 崇祯二年 四库存目作桂林点易丹
周叔初 易徵 15 崇祯八年 未之见
张羽臣 尚书说统 崇祯元年 未之见
王宇泰 ( 肯堂) 尚书要旨 四库存目
叶义昂 诗经直解 未之见
冯嗣宗 ( 应京) 诗名物疏 55 万历三十三年 四库著录作六家诗名物疏
刘  瑞等 仪礼经传 正德十六年 未之见
高吉生 礼记旁训 崇祯十四年 国图有佚名万历 24 年刻本
黄无蛙 ( 广) 礼乐合编 崇祯六年 四库存目
闵象泰 闵家分次春秋左传 万历四十四年 未之见
余敷中 麟宝 64 万历四十三年 国图有万历刻本卷数同
闵象泰 闵家左公谷语策 万历天启间 未之见
丘月林 四书摘训 万历九年 未之见
李卓吾 四书评 续修四库全书
张彦陵 四书说统 天启二年 未之见
陈仁锡 四书考 28 崇祯七年 四库存目
徐孟超 ( 邦佐) 四书经学考 11 崇祯元年 四库存目
吴公信 四书图考 17 崇祯九年 未之见
高乐菽 ( 昴光) 最乐编 5 崇祯元年 四库未收书辑刊天启三年版
沈宪敏 ( 枢) [ 宋 ] 通鉴总类 1 万历二十三年重刊 四库存目
诸理斋 ( 燮) 通鉴会纂 未之见 ( 作者由明入清)
诸理斋 ( 燮) 通鉴集要 未之见
冯梦龙 五朝小说 上图有佚名辑本
胡乔岱 嘉谋录 万历三十年 国图有万历 24 年本 18 卷
归熙甫 ( 有光) 诸子汇函 26 四库存目
马元会 意林 5 嘉靖五年 四库著录
支可大 楚台奏议 10 未之见
郑端简 ( 晓) 吾学编 69 万历二十七年 四库禁毁 、
续修四库
朱子强 ( 健) 古今治平略 33 崇祯十一年 续修四库
陈锡玄 ( 禹谟) 说储 16 万历三十七年 国图有万历刻本
刘越石 ( 士 ) 古今文致 10 天启三年 四库存目题作文致
李九我 ( 之藻) 万文一统 22 未之见
真西山 [ 宋 ] 正续文章正宗 20 嘉靖四十四年重刻 四库著录
余震启/ 郑思祈玄抚 秦汉魏晋文选 10 嘉靖二十四年 国图所藏本与此同
钟伯敬 ( 惺) 秦汉文归 20 国图有明末古香斋本 30 卷
詹五聚 ( 惟修) 苏选评注 8 国图有明西爽堂刻本
钟伯敬 ( 惺) 唐宋八大家集 26 国图崇祯本唐宋八大家文选 10 卷
茅鹿门 ( 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 145 崇祯四年 四库著录
杨用修 ( 慎) 三苏文范 天启二年 四库存目同
陈子兼 ( 鎏) 已宽堂集 万历四十年 四库存目
王阳明 王文成集 8 崇祯六年 未之见
徐仲车 [ 宋 ] 徐节孝集 30 淳 十年 未之见
白长庚 [ 宋 ] 白玉蟾集 8 正统七年 未之见
王济之 王文恪公集 36 嘉靖十五年 未之见
龙湖翁 ( 张治) 龙湖文集 14 嘉靖三十二年 四库存目雍正本
李卓吾 三异人文 四库存目
叶进卿 ( 向高) 叶台山集 118 未之见
刘子成 太白原稿 13 万历十三年 未之见

29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吴渊颖 ( 莱) [ 元 ] 存心堂遗集 12 万历四十年 国图有明刻本庄起元重编
徐小淑 ( 媛) 络纬吟 12 万历四十一年 国图有此刻本
娄  坚 娄子柔集 25 崇祯三年 未之见
牧云禅师 牧云六种 24 崇祯十三年 未之见
程孟阳 ( 嘉燧) 松园集 25 崇祯十六年 国图藏康熙本卷数不同
吴孟白等 古唐诗纪 ① 56 + 170 万历十三年重刻
郭深彦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12 天启六年
顾芝伦 ( 有孝) 唐诗英华 22 国图藏清初刻本
洪  迈 [ 宋 ] 万首唐人绝句 40 万历三十五年 四库著录 ②
黄贯珍 二十六家唐诗 嘉靖三十二年 未之见
许玄 十二家唐诗 24 万历三年 国图藏嘉靖本张逊业同名书
钟伯敬 ( 惺) 名媛诗归 30 国图有万历刻本
萧粹可 ( 士 ) [ 元 ]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③ 25 嘉靖二十五年 四库著录
朱长孺 杜诗辑注 未之见
虞集等 [ 元 ] 元诗四大家 26 毛晋辑 国图藏万历崇祯间本
朱  隗 明诗平论 20 崇祯十七年 四库禁毁清初刻本
卢元度 ( ) 四照堂诗集 四库未收书辑刊
龚孝升 ( 鼎孳) 定山堂诗钞 24 四库禁火毁 (43 卷)
周雨郇 近代诗钞 未之见
李醒斋 群雅集 未之见
陈眉公 ( 继儒) 古今诗话 ④ 8 国图藏明心远堂八卷本
胡承庵 ( 松) 四六菁华 2 嘉靖三十二年 上图有嘉靖 21 年本
许以忠 四六争奇 8 万历四十八年 上图有同年刻本 ⑤
钟伯敬 ( 惺) 四六新函 未之见
李休徵 ( 国祥) 古今四六濡削选章 40 万历二十九年 上图有同年刻本
许伯隆 丽句集 6 四库存目藏崇祯刻本
牛若麟 吴县志 54 崇祯十五年 天一阁藏此刻本
衷 生 武夷山志 19 崇祯十六年 未之见
程  荣 汉魏丛书 国图有万历刻本
胡震亨 文献通考纂 23 崇祯十六年 上图有万历刻本
廖宾于 尚友录 天启元年 四库著录
王世贞 苏长公外纪 32 上图藏万历 22 年刻本
宋久夫 宋氏六种 27 弘治十七年 未之见
陶赞庭/ 陶仲璞 齐家雅言 14 崇祯七年 未之见
李彦和 ( 乐) 见闻杂记 11 万历二十九年 国图藏万历刻本
郭子章 郭氏六种 31 万历三十六年 国图藏郭氏六语即此
吴  从 ⑥ 小窗清艳纪 万历四十三年 四库存目书名有异

① 此书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所刻的冯惟讷《古诗纪》
与方一元《唐诗纪》
的合编 。今嘉靖初刻之冯书 、
方书 ( 上海图书馆藏万
历十三年刻本) 已不见 ,藉《大意书》 而知其原刻年 。而吴书早己不存 ,由《大意书》方知其始末 , 由之可知文化交流之重要
也。 《千顷堂书目》载冯惟讷有《诗纪》 之辑 ,卷数与《大意书》
所说《古诗纪》 同 ,疑初刻为《古诗纪》, 再刻更名为《诗纪》, 而
黄虞稷所见非初刻本 。
② 但此本似与四库著录者 ( 内府藏本 ,有缺卷) 有别 ,乃经明人赵凡夫与黄伯传删补重编之刻本 ,收诗一万四百五十余首 。
③ 上海嘉泰拍卖公司 2004 年秋拍有一部此书之元刻明印本 ,疑即同此版本 ,实为嘉靖之影元本 ,而被误认 。
④ 陈继儒今存只有《佘山诗话》,四库存目 ,四库馆臣以为无足取 , 疑非陈所著 。而《古今诗话》乃集合由唐迄明七十余种诗
话刊刻而成 ,今四库系列书无一收录 ,或许已不存于世 。
⑤ 上海图书馆所藏此本题名为《车书楼汇辑各名公四六争奇》, 明代刻书 , 标题多加一长冠 , 以广招徕 。 《大意书》可能只录
其实名 。
⑥ 此处《大意书》有误 ,应为吴从先 ,千顷堂与总目提要均为吴从先 。大意书云小窗清艳纪是小窗清纪四卷与小窗艳纪之合
编 ,然千顷堂著录为清纪 、 自纪 、
别纪各四卷 ,而总目提要则是自纪四卷 、艳纪十四卷 ,清纪五卷与别纪四卷 ,各不相同 。

30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益端王 ( 朱 槟) 增修玉篇 万历元年 未之见
杨表正 琴谱大全 10 万历十三年 四库存目 、
续修
林绍周 通书正宗 13 崇祯十年重刻 国图藏有此本
许湘畹 香雪 二种 未之见
  由以上的目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两点基本认识 :
( 一) 千顷堂书目并未录尽明代所刻书 。这一方面可能与黄虞稷的编辑思想有关 , 譬如许多四
六文的范本 ,他并不收录 ,也许认为这些书无关正经学问 。但是还有许多应该收录而没有收录的
书 ,极有可能是他编目时第一手资料不足的缘故 。例如支大可的《楚台奏议》显然有裨于国家治理
工作 ,但却未收 。
( 二) 千顷堂未录之书 ,有一部分在四库系列书 ( 包括四库全书著录书与存目书 、
四库禁火毁书丛
刊、
四库未收书辑刊 、
续修四库全书) 中存在 ,可知 ( 或大体知) 其内容 ,至少可知其名目 。千顷堂与
四库系列皆不收录之书 ,只能依靠各种公私书目去了解 。日本现存的许多中国持渡书书目或大意
书是一个重要的资源 ,网罗全部这些书目 ,再加以研究 ,必定可以补充许多我们前所未闻的书目 ,这
在目录学与书籍史的研究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由上面的表格我们就可以看出 ,光《戌番外船持渡
书》 就保留了三十余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明人著作或明版书 ,还有二十来位明代作者我们也没有听说
过 ( 表中以黑体字表示) 。
即使我们所知道的作者与著作 《大意书》
, 也有许多更全面的资料以补充 、
更新我们的认识 。如
程嘉燧在明崇祯十六年曾有《松圆集》
之刻 ,包含《松圆浪淘集》《
、松圆偈 集》《
、耦耕堂诗》《
、耦耕
堂文》
四种 ,但今日此合集已不存世 , 只有前两集合刻有崇祯本在 , 而后两者合刻则仅存顺治本而
已 。又《增修玉篇》
一书今不见任何书目 ,而此书内容大要端赖《大意书》 得存 ,不知天壤间还得保有
此书否 。该书作者益端王 ( 朱 槟) 生平在《明史・
诸王列传》
有极简短记载 “
: 益端王 槟 ,宪宗第六
子 。 ……性俭约 ,巾服 至再 , 日一素食 。好书史 , 爱民重士 , 无所侵扰 。
”也许正因为该藩王好书
史 ,因而才有《增修玉篇》 之作 ( 自然也可能由他领衔 ,而他人捉刀 ,但仍不失为“好书史” 之辈) 。
《大
意书》
对《增修玉篇》
的记载正好可以补充《明史》传记的不足 。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冯应京
的《六家诗名物疏》
不应冠以“六家”
之名 ,而《大意书》
正好无“六家”
二字 ,或持渡日本的本子比四库
馆臣所见更要原始 ? 又《意林》
的作者年代内容历来存在争议 《大意书》
, 明确其为明代马元会所撰 ,
乃明嘉靖五年刻本 ,比《总目提要》
所收本早三年 ,或许其说可作参考 ?
由于时间关系 ,清人的著作与清前期的版本未与《四库全书总目》
作比较 ,相信也会有一些有用
的结论 。随手拈来 ,即有《八闽舆颂》
一书不见著录 ,今亦不存于中国 。邵宝《经史全书》,今未见任
何著录与典藏 ,四库系列仅见有《学史》
十三卷 ,原来正包含在此书中 。此全书乃康熙十二年所刻 ,
距今不远 ,然亦已不见 。又《大意书》
云持渡来日之北版《二十一史》
本是嘉靖隆庆万历间所梓行 ,至
崇祯 、
康熙年中又加以补刊的 ,这也是版本学方面的参考资料 。要之 ,于中国书籍史而言 《大意书》
,
不啻为一份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值得作地毯式的逐书研究 。推而广之 ,持渡书大意书在日本当
不会只有《戌番外船持渡书》
大意书这一种 ,理应有计划地追寻与研究 ,以为中国书籍史与中日书籍
交流史增添新的精彩 。


除了对书籍史的研究以外 《大意书》
, 也还有其他作用 ,例如看出江户时代锁国政策下对天主教
的忌讳心理 。在尤侗所著的《西堂全书》
中 ,有外国竹枝词的部分 ,其中有关于欧罗巴诗二首 ,提及
欧罗巴的学术与利玛窦事迹 ,注解中引述西书《欧罗巴传》,写《大意书》
者特意说明这些引述并无与
天主教有关的文句 。又《神仙通纪》
大意后也特意说明该书中有关利玛窦的内容亦不及天主教 。在
《治安文献》
大意的末尾也郑重说明书中凡举修术之法 ,均不见有天主教法 。
《虞德园文集》的大意
31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末尾也有类似说明 。这些说明都反映了其时日本对天主教的极端排斥 ,同时亦可看出写大意书者
看得如何仔细 ,充满罹罪的担心 。
当然该《大意书》 也并非一点没有瑕疵 。如《小窗清艳纪》的作者应为吴从先 ,但原稿漏一“先”
字 。但在十数万字的记述中错漏个把字 ,乃稀松平常之事 ,不可以之责难作者 。另外 ,原稿有一页
错简 ,一页重出 ,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发生 ( 或许是复制时出的问题) ,但纠正后并不影响其阅读 ,希望
以后有机会去查对内阁文库的原写本 。要之 ,在本文结束之时 ,应该对《大意书》 的作者向井元仲表
示特别的敬意 ( 如果没有他 ,我这篇文章就写不成了) ,虽然我一点也不知道此人的履历 。
《戌番外船持渡书》 只不过是明清之际许多大意书中的一种而已 。按照当时日本政府当局的规
定 ,大概所有的书都必须详细进行登记 , 所以每次的书与上次有什么区别 , 登记的人都有案可查 。
就戌番外船此次而言 ,在 441 种持渡书中 ,有 423 种书是过去就已经卖到日本来过的 ,又有 11 种书
以前来过 ,但记录上查不到 ,只有 7 种书完全是初次渡来日本 。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持渡书的历史记
录都找出来并进行一番研究 ,那么所得一定不是本文这么微小的结论了 。

The Signif icance of the“Books on Sale”on the Book


Trade History bet ween China and Japan
ZHOU Zhen2he
( Center of Historical Geographic Studies ,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433 , China)

Abstract : A Chinese ship was cast away on the coast of the Hachijo2jima Island in 1753 with 441 kinds of
Chinese books on board. These books were compiled by Japanese scholars into a research digest entitled Dai
Yi Sho ( The Digest of the Books on Sale f rom China ) ,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book trade
history. Taking Dai Yi Sho as a case study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book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Qianlong regnal period , 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into its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study of bibliotheca.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history of books and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 a comparative study should be carried out among the bibliography of“books on trade”in the Edo
Period , the public and private bibliotheca of the book collections in the past , and the library bibliotheca of
todayπs China.
Key words : books on sale ; history of books ; significance of bibliotheca

[ 责任编辑  陈文彬 ]

32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