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金领生活不是梦

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宽敞明亮的办公室, 别墅、名车、高尔夫,冬天去瑞士滑雪,夏天到夏威夷度假……
相信这样的生活是我们大家都想拥有的,但是,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才能这样过?而你却在疲惫的压力下仍然拿着微薄的工资,
对去一起国外旅游精打细算;对高尔夫的理解是遥远尊贵的象征?是他们比我们更聪明吗?他们的智商要高于常人吗?
当我们走进金领世界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你也可以成金领!
也许你把成功者看得生来优秀,其实不然,今天,坐在CEO大班椅上的他或她曾经有着比你更微不足道的过去;
也许你以为自己生不逢时,且慢,成功者所谓送到的时机,往往在于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命运中闪过的亮点;
也许你正意气风发,但人力资源的老总没有找你“单聊”,猎头公司也没有向你抛出绣球,那么成功者晋升的路径,对你无
疑是开启的一扇窗;
也许你还没有走出象牙塔,对未来充满了玫瑰色的希望,金领生涯的酸甜苦辣为你展开了一幅真实的画卷,里面不乏成功航
行途中重要的航标……
WTO已经进入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更多的国际公司来抢滩中国市场,逐鹿东方,他们迫切需要的就是一批本土化的高级人才,机会就摆在你的面前。
你想从这批过来人身上学两招儿吗?
那么,看看这本书吧!

童家威

从食堂管理员做起,到世界排名第一的沃顿商学院双料 MBA,在坐拥 4300 万美金融资贷款后,他豁然放弃。因为创造的激情,


因为对新事物的热爱,因为更高山峰的诱惑……
他的成功告诉你:只要坚持,就会赢!

我是一个职业创始人;
读书就是要靠硬挺;
跟风险基金打交道就象和大象跳舞。

镜头一:为了采访的事电话里约了他好几次,每次都因为他临时有事而改期。终于,在深圳八月的晚上11点,他迟到了半个
小时,才风风火火地出现。一坐下,就忙不迭地道歉。高大,壮实,一身休闲运动装的他,就好象刚打完球一样。如果不是事先知道,
我绝对会猜他的职业是运动员。
镜头二:茶坊里,他让服务员给他一杯奶茶,结果小姐端来的是珍珠奶茶,他用吸管翻弄着“珍珠”笑起来,疑惑地问:“
这不是小孩子喝的吗?”但还是稀里呼噜地喝完了。
镜头三:童家威买单: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零散的钞票,里面夹着名片,票据,翻了半天,从里面捡出两张来。
镜头四:我们需要他填一个“星心档案”,他象做题一样写一个说一声:这个没问题,这个又没问题,唉呀,这个考住了,
唉呀,这是什么,我得想一想……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本家,IT精英;接触他,你却很难把这些蛮形式感的标签贴在他的身上。
童家威:我们这次采访中,说话间唯一没有夹带英文单词的人。真实和自然,是他给我们最深的印象。
虽然他拥有世界排名第一商学院沃顿的双料MBA学位;虽然他的企业坐在4300万美金之上;虽然他又开始一轮新的创
业;但,本色依然。
对新事物的热爱,渴望挑战自己,超越过去,向往更先进更文明世界的欲望和激情,伴随他从少年走到今天,可以肯定,未
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来,他还会带着这些与生俱来的质素攀上更高的山峰。
“别把自己太当人”是他欣赏的一句话。正是这份勇气和豁达,让他在创造财富、实现自我的里程中,一路拼杀,创造了一个
又一个诱人的图画;也正是这份对自己实力胸有成竹的自信,让他在果实面前,勇言放弃。
媒体上称他为:职业创业者;
我们更愿意叫他:汉子!童家威

火车进站,好壮观!
我的父母亲都是南京人。58年官兵大转业的时候跟着王震将军去了东北北大荒发展农业。我爸在农场里是连长,经常带着部
队到一个又一个地方开垦荒地。所到之处都是大草原、沼泽地,每到一个地方,就用拖拉机排水;搭起马架子,把荒原变成良田,
开垦完一个地方,又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被人称为“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的地方。
小时候我每天就在大草原乱跑,游泳、摸鱼、套兔子,只知道无忧无虑地玩。知青们搞了一所小学校,有空的时候就教我们这些
小孩子念书。14岁的时候,有一个山东过来的支边青年,原来做小学校长的,对我爸爸说:“你这孩子很聪明伶俐,学东西很快,
人也很皮,要是你再不把他送出去接受教育,就会荒废了一棵好苗子。”我爸爸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就给老家爷爷奶奶发了
封电报,决定送我回南京读书。
从来没有离开过农村的我要到大城市去了,说不清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情,又伤心,又兴奋。走的那天,从小带大我的外婆迈着
小脚把我送到村头,马车都走远了,还久久站着不肯走。我一路哭着,看着越来越小的草原、沼泽、村庄、外婆……心想这一切以后
可能都再也见不到了。
马车载着我一个人到 HB,又转公共汽车来到佳木斯市。我傻了,到底怎么买火车票?我以前从来没有坐过火车,记起爸爸说
买火车票一定要买联票,买到了哈尔滨再直达南京的。到处问人找到柜台买到票。我就在站台上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火车。轰
隆隆的机车喷着蒸汽从铁轨上驶来,这场面让我觉得实在是太壮观了。这是我头一回出远门,而且是我头一回自己出门,其中的艰
辛就不用说了。总之我从离家到南京一共走了三天。
来到南京;我处处觉得新鲜。什么电灯、T恤衫……很多东西都是我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过的。我按年龄插到初二读书。第一堂
课是外语课。一上课老师说了声:“Good morning!”我还懵懵懂懂的。那堂课我记得很清楚讲的是第三人称单数,可我那时候哪
懂什么第三人称单数;我甚至连字母都认不全!但我仍然觉得很兴奋,以前在北大荒知青叔叔阿姨们叮嘱我到了南京要好好学外
语,今天自己终于有机会学外语了,感觉也沾上了点“洋气”。
我本来在东北其实没怎么好好念过书,教育水平最多相当于小学高年级,现在按年龄插班到初二,成绩自然跟不上。我在班里
排的是倒数第二,排倒数第一的是个小混混类的人物,平时不读书,和他的一帮哥们儿光会玩、打架。我成绩也不好,就自然而然
跟他们混在一起了。他们教我很多时髦的东西,什么梳头要梳“菊花头”啦;背书包不能双肩背一定要斜背啦,夏天热也不能穿短
裤要穿长裤啦。我初来到大城市什么也不懂,整个一土包子模样,见他们对我好我也对他们好呗。我块头大,就常常帮着他们一块
儿打架。我的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年纪不大,看我这个样子,就到我们家告了我一状。当时的场景挺好笑的。我爷爷奶奶家很狭小,
我来了以后在厅里摆了张竹床睡。厅里只有几张小凳子,光线又很暗,老师来了,爷爷奶奶陪她在小凳子上坐着;我只好坐在竹床
上,结果比老师还高许多。老师在跟爷爷奶奶谈话,我就在玩弄那些小流氓送我的一把大黑铁扇子,铁扇一开一合‘啪’地两下,
把老师吓了一跳。老师很生气地说:“你们这小孩一定要好好管教一下!
爷爷奶奶都是对老师很尊重的人,见这个样子觉得没办法管我了,就一个电报把我爸爸召回来了。我爸爸还不知道是什么事,
匆匆忙忙地赶回来,发现是这种情况,爸爸也没有怎么责怪我,只是说:“我送你回南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考大学,你要
是考不上,就只能回农场了。我能给你找的最好的工作也就是拖拉机手,你自己看着办吧。”爸爸一边说,我就一边哭,觉得自己
怎么就变成了这样,让父母伤心?以前自己在农场可是红彤彤的一个小孩儿,又是班长,又是红小兵什么的,现在怎么就成了这
样?
爸爸走了以后,我开始了自己第一次苦读的时光。我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就能学得那
么轻松,而我就非得比别人多花工夫,总是在后面很辛苦地赶人家。每天,我除了学习还要帮爷爷奶奶做家务,洗碗、扫地、洗衣服。
晚上除了完成老师的功课外还强迫自己自学,补习过去拉下的功课。那段日子,我经常躲在蚊帐里无声地哭,想家,惦记着爸爸妈
妈,路途那么遥远又不能回去。但总算挺过去了,成绩从倒数的一二变成正数的一二名。到高三的时候,父母亲想我留在老家,我
就考了南京大学。这段经历后来对我读MBA有很大帮助,我读MBA第一年的时候上课也根本听不懂,觉得自己根本读不下来了,
多亏以前养成了这种习惯,听不懂也要硬挺;挺过来就好了。
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那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我报了南京大学数学系。我在大学精力特别旺盛,除了本系的课程,还去旁
听别的经济系、历史系之类的课。第一年我就进了学生会,从委员做起,做到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我还是校田径队的队员,是学校
的跳远冠军,百米赛跑冠军。很开心地过了四年,毕业要分配工作了,我才发现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留校任教我又觉得很没劲,
索性再读两年,博个其他学位出来,再作打算。就再读了个企业管理,获了个双学位。

只要有活儿干就行
88年毕业出来,正是百万大军下深圳的时候,我也坐上火车去了深圳;找到同学,他们都穿着名牌牛仔裤,T恤衫,一个
月拿着460块钱的工资,一副得志意满的样子,哇,我羡慕的不得了。几天里我就面试了5份工作,后来想着国营企业稳固一点,
就定在赛格当彩电销售员。跟着就回去转关系,还挺麻烦,等我七折腾八折腾把关系都弄过来,到赛格人事部报到的时候,经理说
你怎么这么迟才来;那份工作已经给了别人了。怎么说回去是不可能了。我问他还有什么活可干,他说现在只剩下服务公司有位置
了,但那活儿要大学生来干似乎有点大材小用,你自己决定吧。我想,去服务公司也行,只要有活儿子就行。
赛格集团服务公司,美其名日“公司”,实际上只有一排小平房,是赛格的后勤部,主管车队、饭堂等。找到了那里也没事干,
周围都是大妈大姐,每天坐在食堂唯一的办公桌前闷得不得了。那里有个拉煤气的师傅说,你这么有空,不如替我拉煤气?我想:
拉煤气也好,省得老是闲着,就这样天天帮人拉煤气,一干就是半年。一开始还蛮充实的,有活干,有饭吃。日子久了就受不了了,
毕竟是读完大学出来,却干着力气活,觉得空虚得不得了,简直是在虚度时光。于是开始学点东西,有时还往报社投投稿什么的。
那时我特别羡慕那些当官的,不用花钱就有好烟抽,有好酒喝。可我也知道自己不是当官的料,我这人性格太直,不懂得拐弯。当
不了官。尽管在大学的时候老当官,工作以后就不行了。
我在后勤部除了拉煤气以外,还喜欢到处张罗。在赛格认识了一个台湾老板,经常给他跑跑腿,当马仔。他见我这年轻人人前
人后地跑蛮机灵的,就说以后有生意介绍给我做。有一次,他手头L的一批电极管卖不出去,让我找人帮他推销。他如果再运回台
湾就全亏了;让我帮他能卖多少就卖多少,赚了钱是我的,卖不完就退回给他,我也不亏。我想着这事反正也没什么风险,就干吧。
赛格附近有很多电子厂,我一个人一间间往这些电子厂跑,到一切有可能要货的公司去游说。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把这批电极
管全推销了出去,赚到了生平第一笔“巨款”——200元。拿着这200元,我在国贸门前犹豫了很久,到了深圳这么久,也没
给女朋友买过一件礼物,但是我又很想要一辆新自行车。后来我还是进去了,给她买了一件银首饰,买不起金的,就买银的咯,又
给自己买了辆新车。这算是我经商的第一步。
我当时有种顿悟。原来没本钱也能赚钱!

能养活自己并不难
迈开了这第一步;以后的生意就滚滚而来了。上面又给贸易部多派了4个人下来,但能干的活却不多。怎么养活这4个人?我
租了一台冰柜和一台复印机,让他们在门口卖饮料和提供复印服务,这样又养活了4个人。我不禁有些感慨,能养活自己并不难!
我那个时候真是信心倍增。
我看准市场需要什么,就进什么。又利用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的时间差,使资金在手里流动起来。什么叫时间差呢?比如到供
应商处提货,供应商要求30%的定金,我尽量延迟这付款的时间,然后去找经销商,要求经销商尽快付50%的定金给自己,
我把其中的30%付给供应商,这样自己手里就有了20%的资金,可以投资下一笔生意了。
我的生意越做越大,在赛格也有了点名气;就承包了公司的贸易部,当上了经理。我渐渐琢磨出一条做生意的路子来。例如炒
股买跌不买涨。这是我坚持的一条真理。因此我买股票从来没怎么输过。
90年海南的股票市场管理不善,有传言要关闭了。股票跌得很低很低,我一个人搜集了一批资金到海南探探情况。一进交易
大厅,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小姐摆了张桌子在那里。我很惊讶地问她今天是不是不做生意了。她爱理不理地说;做呀,你要买还是卖?
我说买呀。她顿时两眼发亮,说你要买现在暂时买不了,你先说说要买多少,卖的人都排着队抽签呢;要抽中了才可以卖。我一看
这架势哪里敢买啊!赶紧说再回旅馆考虑考虑。小姐要我留下旅馆的电话,晚上打过来说她有些姨妈大叔什么的,手里有一些股票,
愿意以很低的价钱卖给我。我考察了一个星期,觉得还是应该买。海南这么多的股民,都是老百姓啊,政府不会就这么不管的。果然
后来海南的股票在深圳上市,价格一下子翻了好几倍。

我其实就是一土老板
做生意赚了钱,我那时的样子在集团里很神气。这时,集团人事部的领导找我,要提拔我当领导了。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
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我是很想当官的,可是怎么也当不成,现在生意做得不错了,叫我去当官我又不想去了。你看那些当官的
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没事干,赚的钱又没我多,这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我买了几瓶好酒、几条好烟来到领导家送礼。那些领导十分诧
异,人家送礼是想当官,我送礼却是想辞官,倒过来了。这么折腾了一番,官终于没当成。
那时候,我做生意有机会跟国外和香港的一些大公司的人打交道,他们里面就有MBA,那是不一样,举止言行,说话策略,
谈判技巧;方方面面都那么有水平,哇,羡慕得很。人家几个人西装革履往那儿一坐;我们领导带着我和他们坐在一张谈判桌上;
比较起来,我们简直就是一土老冒儿,谈判时候他们说的话,打死我也说不出来,有一些话我都听不懂。我们领导也不懂,这怎么
跟人家谈?我想尽管我有钱,其实也就是一土老板。我们跟真正先进的距离真是差得太远了!
唉呀,我觉得不行,不能就这样当一个土老板,我也要象模象样地经商。以前就知道哈佛最有名,就开始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想到那里去读书。还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后来生意做得蛮好,也很赚钱,但是我有点觉得没劲了。有了这个想法,行动开始。
我当时住的赛格的宿舍,也就是象民工那样的小平房,热得不得了。我在房间里贴满了小纸条,水龙头上,刷牙杯上;床沿上,
到处都是。每天狂背单词,想出国读书。开始复习以后,我生意也不管了,班也不上了,扎在书堆里面,一下生活又充实了。
然后顺利通过了TOEFL和GMAT,来到了美国。

沃顿,简直就是所魔鬼学校
到了美国,我发现很多事情都并不是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比如哈佛,在中国炒得很热,但是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却是沃顿商学
院。我们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
我想,我千里迢迢来,就是要读最好的,费了半天事,就进了沃顿。
第一学期刚开始,我整个人都傻了。这简直就是所魔鬼学校!我出国之前征背了那么多单词,到这里完全用不上,上课时老师
说的话一个字也听不懂,好像他们讲的不是英文似的。课本的案例、名词以前连听都没听过,上课同学们的讨论像吵架,我就只能
傻傻地看着同学们吵,自己半句也插不上,问题也回答不上来。以前的那套苦读方法仿佛也不管用了,不管自己怎么努力,第二天
来上课还是无法听懂老师的课。你想想看中国当时还是计划经济,美国的那套管理理论和管理名词以前我们在国内连听都没有听过。
要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美国经济的人去分析美国经济的案例,这就像要一个从来没有爬过山的人去翻珠穆朗玛峰,难度也太大了
吧?!
那是我一生之中最黑暗的日子。我一生从来没有那么失落过,那么自卑过。有时候实在学不下去了,我会跑到街头蹲一整天,
没有目的地看路上走过的行人。有一次,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走过,呀呀学语的小孩正在和妈妈撒娇。我觉得自己甚至不如那个婴
儿,一个婴儿都起码还能听得懂英语,还能说英语,自己却什么都不懂。一个乞丐走过来向我付钱;我又觉得自己比乞丐还要可怜。
我的自信心跌落到了极点。
我想回国了,还是回去当我的土老板,这个魔鬼学校我是呆不下去了。我跑去找校长;请他把学费退回给我,但校长说学费己
经交了就不能退了。哦天,一年几万美金的学费!再说就这样回去?算了,还是读下去吧,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咯。
那时过的简直是非人的生活。每天3点多才躺下,早上6点多又爬起来。早上闹钟的响声就象要把我的头炸裂一样;痛苦啊!
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睡觉了。每天不敢看还有多少书要看,只知道把眼前的看完,把笔记做好,尽最大努力能干多少是
多少,干不动了才上床,第二天接着来,就这样念完了这么一箩书。要是当初去想后面还有那么多内容,我肯定根本不会有信心看
下去了。
终于有一天上课,我突然能听懂了。
什么是成功?能战胜自己就是成功。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最初是处在优势还是劣势,你比别人差,你就要比别
人加倍努力赶上。战胜自己,这就是成功!
第一年的学习结束后。我总算松了一日气,熬过了这一年,并且成绩还不错,简直有死里逃生的感觉。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方法论
实习开始,嘿!美国的大集团象宝洁、通用、花旗都跑到学校要人,邀请学生到自己公司实习。你们想想,这些都是全球500
强里的大公司,名字响得不得了,以前都只是在报纸电视上看见他们,能去看一看都不错了,做梦都不敢想他们会邀请我去工作,
哇,那种感觉,好象自己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我的自信心一下子全恢复了。
我接受了福特汽车公司的邀请,帮他们做投资财务分析。干得不错。本来我毕业以后也想过留在福特,因为当时福特正在做中
国市场的生意。我想多接触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务。但福特的总部在底特律,我很不喜欢那个城市,那是一个很保守的工业城市,
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我这个人的性格在那里呆得不舒服。
当时美国毕业的MBA,首选的就业途径是金融、咨询业,一般都会去华尔街或者去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差一点的才会去传统
行业,因为在传统行业工资不太高,但稳定,没有什么风险。回国嘛,当时在国内我学的这一套东西很多用不上,没什么机会。我
毕业的时候拿到了战略市场营销和投资管理金融的MBA双学位,去了美国布氏投资管理咨询公司。
我在布氏工作的时期,把过去在沃顿学到的东西全用上了,没有一点浪费。在外国的公司打工,劳动强度大得很。每天起早贪
黑地干,做完一个分析又接着做另一家公司的分析。每做完一个项目,就要洗一次脑子,把前一次的数据全部抹掉,重新开始新一
轮的调查。比方说你昨天刚结日本汽车公司做完涡轮是否适合进入中国市场的调查报告,今天又要给瑞士小麦在新加坡的销售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每接手一个新的项目,你就要把过去的那一套全丢开,不停地跟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打交道。做熟了,就觉得,其实
凡事都有规律,都存在着一套简捷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复杂的问题。只要照着这套方法去做就八九不离十。我们做投资分析也是这
样,做惯了你一拿到那个课题就知道要搜集些什么样的信息,信息含量必须不多也不少。多了,是一种浪费;少了,说理又不充分。
委托我们做项目的都是一些国际大公司,那些久经沙场的老CEO凭什么信任你一个刚出校门的毛头小伙子?凭什么花80万美
金买你一份报告?还是因为我们有一套方法。
我在咨询公司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方法论。

我不喜欢给人家打工
这工作干了些时候,我打算要回国了。我当时进这种大公司,就是为了学点本事,看看人家是怎么回事儿,从没有想过要一直
干下去。可能是以前做老板做惯了,我还是喜欢当个体户,不喜欢给人家打工。
“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窝!”美国再好,不是自己的家。我最初产生去美国的想法,就是想学到尖端的先进的
知识回国,武装自己,武装社会。真是只有出过国的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国!我这不是在唱高调,真的,我现在明白邓小平、鲁
迅他们那些人在国外的感受了。听到别人谈论中国的落后,先是感到耻辱,又恨中国不争气,接着就很想为祖国干点事。中国要强
大,必须提高科学生产力。我在美国这三年,是学本事的三年,没有一天不感到自己在成长。三年,多苦,多累,都熬过来了,什
么都尝过了,该回去了。
我回国后在深圳休养生息了大半年;也小打小闹做点事。一直在想有什么是可以长期做下去的呢?
那时候互联网在中国还很新鲜,我和一个以前的朋友搞了一个公司,专门为企业设计网页,很快越做越大,从几个人到几十
个人,但是你们知道,设计这个东西是非常麻烦的,接一个单就得有那么多时间和人去做,还有售后服务;一会儿地址要改了,
一会儿经理名字要换了,多一个客户你就得多一个人去做,投入和产出老是成正比的增长。我想这样不行啊,这样怎么做?

美商网的创意源于广交会
你参加过广交会吗,看到会上各商家此起彼伏吆喝不止的热闹场面有什么想法?我当时想如果把这一套搬到网上,让中国的
各企业在网上展示自己的产品,促成国际上的交易,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以前在美国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太太到超市购物,看中了一个竹制的书架,是中国四川一个小镇上制造的,再看价格,把我
们吓了一跳,竟然比国内高出十倍之多!也难怪,中国中小型企业要做出口贸易,必须通过层层关系,多次转手后,商品才能最
终进入美国市场。而电子商务则可以避免这些环节,使卖家和买家直接在网上接触,进行业务洽谈。
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在美国大公司中早已流行,在中国则还很新。
我做投资市场分析已经很久,对中美的两地市场动向都十分了解。办这样一个网站应该不会很难。当时还没有 B to B 的概念,
我们就把我们要做的这件事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互联网经济。在97年底,酝酿了大半年的美国商务网(简称“美商网”)出台了。
它的创意应该说来源于广交会的启发。一个专门为中国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的 B to B 网站。
美商网是全球首家唯一只做跨国 B to B 生意的公司。截至2000年9月止,美商网拥有了4万家国内客户和1万多家海
外采购客户;为中国企业提供从贸易交流、洽谈成支持B行、仓储、运输。质量认证\ 信用调查等一条龙进出口贸易服务,成功地把
2800多家中国企业产品销往海外,实现网上贸易成交额6000万美元。

他用100万美金买了三分之一的股份,我乐疯了
在美商网成立初期,大家都有创业者极大的热忱与耐心,一个客户一个客户来做,但规模始终做不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想
把这块蛋糕做大,就要融资。
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我又回了美国,华尔街那些风险投资人都是我们这样的学校出来的,写那些报告对我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过那时候互联
网还没有炒起来,跑了一圈一家也没融到。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两个月发不出工资,我只好回家找老婆要钱拿出来垫上,老婆说怎
么忙了半天没挣到钱还从家往外拿;想想也觉得挺对不起家里的,看你一个大男人天天在外面忙,没往家里抱钱回去还要拿家里
的钱去发工资。真没出息。
第一次融资是美国一个老头;跟我也是老关系了。要我将公司估个价,我壮着胆子说了个300万美金。他说好呀,就用10
0万买了三分之一的股份,我乐疯了,以为检了个大便宜。后来才知道自己卖得实在是太便宜了!象美商网这样的在那时估个千把
万没问题。
后来中华网总裁叶克永找过我,他的公司马上要上市,想收购美商网。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公司卖给他,但其他两个美国合作
伙伴死活不肯,什么预期价值还很高啦,什么要自己上市啦;我只好作罢。后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飙升到100多,掀
起了中国概念的狂潮,我后悔得不得了,心想以后做生意这事儿,还得自己决定,不能听美国人的。
但中华网上市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世界上的各家大公司见中国的网络公司一上市这么红火,于是纷纷找上门来,要给我
们投资。包括花旗银行、摩托罗拉、斯坦利、美国第一数据集团公司(First Date Group) 、日本款银、华润集团和美国前总统布什基金
会等等。总共的投资额达4300多万美金。这样,美商网一跃成为 B to B 网站中的龙头老大。

不要钱还会惹来官司
说起来还好笑,当初是拼命敲门没人理你,后来是个个争着给你钱,不要还不行。
之前我到美国融资的时候见了一个好莱坞的公司,和他老板谈得还好,他愿意拔两百万,说好在一个月内把钱汇到我的帐户,
一个月后钱也没到,我以为他不融了。这事后来也就忘了。后来形势好转,各家公司争着找上门来没钱的时候,有一天,我们财务
告诉我帐上多了两百万美金,我让她去查查出处;说是好莱坞的,我才想起还有这么一回事,我让财务把它退了回去。过几天钱又
来了,我们又再退回去。结果过不多久我收到了一张律师函,要告我。我头一回听说不要钱还会惹来官司的!要打就打咯,那一阵
每天半夜三点钟我就把电话打开,美国、香港和深圳几个地方就开始吵,听那些律师吵架,搞笑得很。花了几十万美金打这场官司,
最后双方庭外和解了。
资金融回来后,大家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公司搞上市。本来已经一切都安排就绪,计划2000年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没
想到互联网经济却走向了冬天。2000年6月起,纳斯达克股票狂跌,特别是中国概念,一泻千里,这个时候上,等于自杀。风
险投资认为放弃这次机会,还可以在私募市场上有机会,于是就决定不上了。

我希望女儿嫁出去
我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从经营这个企业的角度;要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是想从销售中盈利。何况创办美商网的初衷,是要
帮助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并从中赚钱。这样既能赚到钱,又能为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做点贡献。但风险基金不这么想。公司能上市
时是希望上市后股票能套现,不能上市了就想尽快把公司卖掉,卖个好价钱。经营者是想追求长期的发展,而风险基金只希望在短
期内盈利。
既然大家有了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无法调和;我选择了离开。
我想请一个更好的经营者来经营这家公司。找新的国际级管理人才代替我。本来这是件很理智的事情,但后来却闹得不愉快。女
儿长大了当然要嫁人,你尽管感情上不愿意,还得帮她找女婿;如果你找了个女婿他反倒后来把你赶出来了,那你内心就更难受
了。我离开美商同的心志跟嫁女儿的心态是一样的。对女儿的爱使我对她几乎难以割舍,但这又是必须承受的,除非想女儿嫁不出
去。
我和新浪的王志东有点不同,王志东是想做百年老店的,但我不是,我希望女儿嫁出去。
我所不满意的是美商同的裁员方式。从原有的600多人裁减到不足100人。很多老职员都是当年跟我一起打江山的兄弟,
照样是48小时之内离开,问锁换掉,电子邮件关闭,刹那间全没有了。包括我,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如此。也许这是国际大公司
的惯例,但在中国,我认为这种做法大简单了,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受不了。企业中应该包含两种资产。一种是有形资产,即投入的
资金。另一种是无形资产,包括客户、人才、品牌等。有形资产固然很重要,无形资产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认为企业应该要
对社会负责、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
辞去美商网总裁后,我还是它的第二大股东、中国区的董事长、全球董事,但与日常的运营管理已经没有瓜葛了。

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人生就是体验
可能找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经理人,以前在美商网的时候也有人说过我太感情用事。离开了美商网,我又跟人合伙创
办了商振网。美商网不做的事我做,美商网不要的人我要。商振网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中国出口型企业。
个体创业时期所利用的资源有限,除了头脑里的一些想法和浑身的干劲以外,没有其他的资源可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
好的创业人应该是想尽一切办法,调用所有可以找到的资源,包括通过匕市和卖出的方式尽快融到资金。这种做法,我个人不认为
是一种投机行为,是经营手段高超的表现。至于说在经营当中,有没有投机行为?我觉得,任何企业都需要做一些市场宣传,酒好
还怕巷子深,也不能认为这种宣传是投机行为。有人觉得公司,尤其是网络公司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上市,这是有一定的道理。但
是上市本身我并不认为是一种投机。
糊里糊涂做人是我的生活观,不是工作观,如果工作上难得糊涂,不把自己的公司当一回事,就麻烦了。为什么在生活上要让
自己尽量放低姿态呢?一个朋友跟我说,你现在离开美商网,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怎么调整你自己。我说好象不是这个问题,我从来
就没有怎么把自己当人,或者太当人,为什么有这种生活观呢?实际上跟美国的生活阅历有关。我见了一些美国著名的,或者是比
较富有的成功人士,我发现他们在事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是返理归真。回来以后,我最受不了的就是那种在国内稍微有点
钱,觉得自己整个的说话、与朋友相处、与同事相处都是居高临下、肤浅的做法,我深恶痛绝。
我觉得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是创始人性格的体现。比如说微软,是一个比较锋芒毕露的公司,这实际上是比尔盖茨的性格。
比如说甲骨文,给大家的形象和在市场开拓时的做法和策略,往往是桀骛不驯的做法,公开在自己的广告上,直接攻击他的竞争
对手,在美国是非常少的做法。如果看他的网站,他可能认为 ARRBA 一年以后都不存在了。IBM 的做法是比较稳健的。个人的生活观、
价值观会体现在公司模式上。
我还是认为电子商务在中国是有发展前途的。特别是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渐渐接轨。中国人对新事物
追求的速度很快。我对电子商务的前景充满信心。商振网走上轨道以后还是需要融资,现在互联网的资金当然不象以前那么好融了,
但我已经融到了。当然这次会吸收很多上次的经验。从做企业的角度融战略基金和行业基金的资金好一点,对风险基金要慎重。
跟风险基金打交道是跟大象跳舞,一定要小心被它踩了你的脚。
新浪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列出了创业者的七种出路;其中把我列为“永远在创业”的代表。无可否认,我喜欢享受这种早期创业
的激情。商振网走上轨道以后,我又着手搞起宽带多媒网。人生就是体验。体验得越多,人生阅历就越丰富。在体验中可以学到很多
东西,但要体验也要有胆量,要冒得起风险,还要有一定的技能。
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
要冠以一个名词的话,我愿意叫自己“职业创始人”。

――――(录音资料时断时续,文稿未经本人审阅)

星心资 料:

姓名:童家威
英文名:JOSEPH TONG
出生年月日: 1964年3月8日
血型:B
星座:双鱼
爱好:钓鱼,读书
自认为的个性:简单,真实
最常做的运动:爬山
最喜欢的电影:“A Riber Run Through It”
最难忘的书:《商旅生涯不是梦-陈玉书自传》
最动听的歌:《走出青海》-韩红
最敬仰的人:邓小平小时候
最想从事的职业:校长
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最开心的事:与朋友远处郊游
最尴尬的事:说英语时英美国人听不懂
最讨厌的事:听人当面撒谎
最震撼的一件事:外祖母去世生命中
最重要的东西:真情别人对你
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别把自己太当人”

超级链接:功成身退还是继续创业——创业者的七种出路
1。永远在创业
代表:美商网前总裁童家威
退出美商网后,童家威联合美商同早期的另两位投资人将新成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商振网。童家威将把美育网以前提供给
供应商的服务全部剥离出来,放在商振网上做。

2。变身为优秀职业经理
代表:万科董事长王石
王石创建发展万科的故事,至今为止都是一个寻找、置换、发展大股东的故事。没有以王石为首的一批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海外
大投资者华润不会不惜漫长的等待时间成本、高昂的进入资金成本而一定要控股万科。

3。控制权不容旁落,誓必反夺
 代表:长虹集团总裁倪润峰、中国”中城网络”(中国C网)董事长夏传友
两位创业者重新夺回控制权时都称,自己选定的职业经理人的经营思路不符合企业现实情况,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将企业带回
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去。

4。完美的功成身退
代表: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
如果用电影制作来比方,柳传志有意识地为自己安排了一个从演员——导演——制片人的角色路线。军事院校毕业的柳传志是
中国企业里最伟大的战略家。他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螺旋上升路线,也是一个退出路线,时机一到,他脱壳而出,联想完好,自身利
益也有保障。

5。用第一桶金做新投资
 代表:连邦软件董事长苏启强
离开用友时,他拿到了同伴王文京回购他股权的资金。之后,他依着自己兴趣,不停地在投资、做新企业,但是他又不是自己
去经营一线创业,他自己只做董事长,不管公司具体事务。

6。暂时歇业
代表:实达前总裁叶龙
叶龙远赴澳洲求学,暂歇业。但他们肯定会结合上述创业者的出路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歇业,对这些创业者来说,基本只可
能是一种暂时状态。

7。MBO
代表:粤美的董事局主席何享健
公司做大了,以何享健为首的22名管理者从大股东那里要求到了相当股份,现在,何等人及工会注册的美托投资公司为粤
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美的第三大股东。做了很多年,创业者终于能说这企业有一部分是自己的。

邵亦波

玩扑克的“大头神童”
用扑克牌训练出来的数学神童,哈佛 MBA,新经济时代的 IT 精英,73 年出世的他从来就不是个勤奋的学生,但却出类拔萃。
聪明的孩子必然由聪明的家长来塑造。
良好的家教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初基石,他的成长证明了这句话。

培养孩子的三大硬件:能力、独立性、自信
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展现最真实的自我才是最关键的

1973 年 9 月 1 日,邵亦被降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父亲教的是数学,母亲教的是语文。
他们的收人虽然不高,却过着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父亲热爱数学,母亲喜欢文学。工作之余,他们就沉浸在各自的爱好中,父亲伏
案演算数学题,母亲捧着文学著作阅读,琴瑟和谐,其乐融融。童年邵亦波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耳儒目染,小邵亦波也
爱上了学习与思考。
等到小邵亦波长到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了。从邵亦波对童年的回忆中我们知道,父亲充当了对他进行启蒙
的主要任务。每当他回忆起少年苦学的情况时,总是深情地说:“我爸从我懂事起,给我的教育、督促,以及对我的精心设计,是
我成长的关键。”
父亲对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启他的智力,这一点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大脑的
绝佳途径,因此父亲给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他精心收集了各种锻炼头脑的趣题,每天要邵亦波做几道,变着花
样训练儿子的思维。他着重训练孩子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自己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增强孩子的计算能力;二是通过给孩子做备
种有趣的应用题来开启孩子的分析能力;三是通过让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来锻炼他的自学能力,比如说邵亦波就是从小看
着比他高三届的姐姐的课本长大的。
父亲知道孩子的天性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讨厌枯燥、重复和死记硬背。所以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数学变得有趣,他知道,
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讨厌数学。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对此,
邵亦波至今记忆犹新。对于父亲小时候教给他的趣题,邵亦波如数家珍。对于父亲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他更是印象深刻。父亲主要是
利用加扑克牌来锻炼他们的口算心算及记忆能力:54 张扑克牌,去掉两张怪,剩下 52 张,问它们的总和是多少?这个题目有点类
似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的题目。高斯要算的是从 I 加到 100 的总和。算法是一样的。扑克牌有四种花色,每种花色 13 张,将 1 和 13
相加得 14,将 2 和 12 相加也得 14……,直至 6 加 8 得 14,余下 7。共有 6 对数字相加得 14,于是总和是 (l+7)* 4=364。
然后循序渐进,用扑克牌来演算更难的题目。比如随意从牌中抽去一张,让小邵亦波通过数学计算,算出这一张牌是什么。发
明这种方法和邵爸爸当时所看的心理学书有关,他看到心理学书上总结人的记忆功能时声称人有三种记忆方式:长期的一短期的
和瞬间的。而这种扑克牌加法强化训练着重培养的就是瞬间记忆,这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挖掘大脑的记忆潜力是一条绝对捷径。而
且邵爸爸还总结出了忘得越快一记得越快的忘却式记忆法,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大脑而言,忘记也是记忆的一种形式,当你算牌的
时候,你需要尽快忘记前面所加的数字,才能更快记住接下来要加的数字。到后来,小邵亦波忘记一个数字和记住一个数字中间的
“时差”只需 0.2 秒,难怪他以后会成为数学神童。
他父亲费尽心血的训练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后来邵亦波中学的一个学弟的家长听了邵爸爸的介绍也采用了这个方法,结果那
孩子也成了数学神童。
在训练孩子能力的同时,父亲还注意培养孩子自觉、诚实的品德。父亲往往并不把这张牌拿走,就把它放在桌上,让小邵亦
波独自一人呆在房里计算;等他算出了这张牌是什么,就可以出去玩。小邵亦波如果想偷懒的话,完全可以不用苦算,只要翻开放
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在他手边的牌看一下就行了。但是他想到父亲这样信任自己,觉得自己不能辜负父亲,加上小邵亦波很爱数学,这种算牌的游戏又
很有趣,所以小邵亦波从来没有作弊过。
不过邵亦波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每次他犯了什么大错;邵爸爸都决不会对此姑息,而是狠狠地痛打他一顿。邵爸爸笑着回忆
说:“邵亦波小时候算是很听话的孩子了,而且也特别聪明;所以我很少很少打他,不过一旦打起来我就会打得他再也忘不掉。”
有一次,邵爸爸实在打得太厉害了,邵妈妈在一旁看着又哭又喊泪流满面的小波波,心疼得不行,连连劝他住手,并说:“孩子
还小,还不懂事,你何必下这样的重手呢?”到了下一次,邵爸爸再打邵亦波时,波波就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了,他委屈的
说:“爸爸,我还小,还不懂事,你就饶了我吧!”邵爸爸严肃地回答道:“你既然知道说这句话了,就说明你已经懂事了,更
不能原谅。”邵爸爸后来总结经验时说道:“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我要让他知道必须为自己的每次言行负责任,
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但长期以来被现代教育思想给全面否决了。其实有时辨证地看待古训,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反而是一条获取经验教训的捷径。一味崇尚棍棒确有问题,一味抛弃棍棒也未见高明。在孩子意识观念还未形成的幼年,
仅仅通过说理规劝的方式未必能给孩子留下印象。而一些会对孩子未来成长造成严重影响的习惯或错误是万万不能姑息的,比如说
谎等等,这时候适当地给孩子一定教训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
但总的来说,邵爸爸还是个相当开明的父亲,他更多的时候是邵亦波的良师益友。他每天都给邵亦波做各种各样的数学趣味题;
特别在吃饭、洗澡、散步时,都会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开扈"儿子的思维机器。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大脑越是放松的时候能够吸取的知
识就越多;就像松软的士地好施肥一样的道理。以致于邵亦波小小年纪就锻炼了非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方面更是显示出了天
才。
父亲教给邵亦波的另一个终生受用的东西是自信。还在邵亦波牙牙学语的时候;父亲常常把他扛在肩上,带他一起出去散步。
一路上,父子俩常练习这样的对答:“波波 2 你长大了干什么?”“我长大了干大事!”楼道间、弄堂里回荡着小邵亦波童稚的声
音。父亲让邵亦波从小就树立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与众不同的。邵亦波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为自己将来
能做大事;也注定要做大事,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辜负了自己,对不起自己。有了这种想法的人,为将来计,他们就会一直努力,
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锻炼自信方面,邵亦波的父亲有一个决窍,那就是采取心理战术。他让邵亦波每天早晨起床时,都对自己说两遍:“我是优
秀的,我必须做得优秀!”父亲也深知孩子的心灵特别的敏感,平时在很小的细节上都注意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在为小
邵亦波选择数学趣题时,他总是非常慎重。如果选的题太容易,就达不到开日孩子思维能力的自的,如果选的题太难,又怕孩子做
不出,会伤了他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重重顾虑中,父亲进行着他对邵亦波的训练,幸亏邵亦波聪明过人,总是能
给父亲正确答案,不致使父亲过分为难。有时候邵亦波答错了,父亲也能处理得很好,不会给邵亦波留下任何不良影响。
在邵亦波刚会数数和一点加减法时,有一天,父亲把邵亦波扛在肩头出门散步,正好路边的梧桐树上有很多麻雀叽叽喳喳。父
亲指着树上的麻雀问他:“波波!假如树上有 100 只麻雀,现在你捡了一颗石子砸过去,砸死了一只麻雀,树上还剩多少麻雀?
”小邵亦波不假思索地说:“还有 99 只。”“对!”父亲摸着小邵亦波的头说,“波波算得又快又准确!100 减去 1 等于 99。”刚
说完,父亲就弯腰捡了一粒石子;递给小邵亦波,让地砸树上的麻雀。小邵亦波用尽全身力气,把石子砸向麻雀。一只麻雀也没有
砸到,但是树上的麻雀“嗡”地一下子全飞走了。父亲于是问:“波波!你一只麻雀也没砸到,麻雀就全飞了,假如你砸死了一只
麻雀,树上的麻雀会飞走吗!”“会的。”那么树上还剩下多少只麻雀?“0——只。”小邵亦波恍然大悟地笑了。
父亲就是这样既能训练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开发他的多向性思维,还能做到不伤他的自信心。

华师大 二附 中的 “获 奖专 业户 ”
父亲对邵亦波的精心训练并没有白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很快就到了收获的季节。小学五年级时,邵亦波在全市的小学笔
算日算珠算比赛中得了一等奖。稍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 L 了全国重点中学——华师大二附中。此时的邵亦波已经小有名气了,
他已经初步表现出他的数学才华。
1986 年 11 月举办的全国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真正使他崭露头角。当时他 13 岁,正在读初一,他代表了华师大二
附中参加了这次比赛。13 岁的男孩也算是一个小男子汉了,然而邵亦波却长得纤巧文弱,这就更突出了他的大脑袋瓜,给人一种
不堪重负的感觉。当这个大头孩子神定气闲地走进赛场,镇静自如地坐在位子上答题时,相信他一定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注目。几
天后成绩公布了,邵亦波名列全国第三名,获得了金牌奖。要知道,那可是云集了 150 万全国少年数学精英的重大赛事啊!邵亦
波因此获得了“大头神童”的称号,并从此走上了成名之路。
1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他晃着大大的脑袋频频出现在竞赛场上,几年里,他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上各种各样的数学竞赛中先后得了二十几个第一名,
他的名字也因经常获奖而频频在各种媒体曝光,真可谓“获奖专业户”。
父亲对他另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培养他的独立性。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这在溺爱孩子成风
的上海的父母中间,算得上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从小父亲就向邵亦波灌输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让他祛除对父母的依赖性,锻炼
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使他变得果断而有主见。这一点直接决定了邵亦波今后性格的形成。也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培养,才使
他后来能独立做出出国、从商、回国三大重要决定。
1985 年邵亦波读完了小学,即将升入中学;报考什么中学呢?当时由于小邵亦波在上海巳经是声明远扬,所以好几所重点中
学都主动上门联系。小邵亦波自己倾向于上海中学,小朋友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小学毕业的暑假,上海中学组织了一次数学神童的
夏令营,小波波在靠近植物园的景色秀美的上海中学玩得非常开心,所以他就想到那儿去读书了。一心望子成龙的父亲想法当然就
不可能如此单纯了,他左思右想终于挑中了当时的全国重点中学——华师大二附中。选择这所学校的最大理由当然是它的教学质量
好,而且据校方介绍初中就给学生上新概念英语,在当时这还是很罕见的,心中已隐隐萌发了把孩子送出国的念头的邵爸爸觉得
新概念是个不小的诱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做父母的大部希望孩子呆在身边,一般都会为孩子找一
所离家近的走读学校,住在家里。但邵爸爸毅然作出了让他住读的决定。在邵爸爸看来,这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让儿子尝尝真
正的独立滋味,并且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对于父亲的这个决定,从感情上说,邵亦波是不情愿的,毕竟,乍然离
开温暖的家,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对谁来说,都有点难以适应;但是从理智上看;邵亦波知道这是对他大大有益的事,所以,
他暗自做好了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
邵亦波来到宿舍——他的新家。宿舍里有 4 张上下铺床,住 8 位同学,邵亦波恰巧被分配住在下铺。宿舍住 8 个人,但空间并
不大,箱子摆哪儿,毛巾晾哪儿,脸盆放哪儿,盟洗室在哪儿,去哪儿泡开水?邵亦波傻了眼,四顾心茫然。他意识到从今天起,
真正要全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不知道如何与这 7 位同学,7 个陌生人相处。虽然以
前邵亦波与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但那只是在教室里,一放学,他们就各自回家。现在却是与他们朝夕相处,连睡也睡在一起。这对
一直呆在父母身边,任在自己一个人的小房间里的邵亦波来说,又是一个新问题。这当中也确实发生了麻烦。
睡在邵亦波上铺的同学是个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但颇讲义气;所以在同学中有点小头目的味道。因为邵亦波成绩特别优秀,
又不断地得奖,老师们都对他青眼相加,特别偏爱,这就让班里的很多同学心生妒忌,那个睡在他上铺的同学就是如此,所以从
一开始就处处和邵亦波作对,还常常联合一个寝室的同学跟邵亦波过不去。邵亦波刚开始时很为此苦恼;不知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局
面。起初几个月,邵亦波每个周末都回去。每个星期六的中午他就收拾好背包,等下午的课一结束,就立即赶回家。星期天晚上坐在
返校的公交车上,他就开始期盼下一个周末的到来。
但这时候父亲又一次充当了他的人生导师,父亲告诉他人一辈子都是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度过的,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
永远不会成功。所以父亲便劝他多花点时间呆在学校与同学沟通,让他们了解真实的邵亦波是怎么样的,误解都往往产生于不了解,
只要你对他人真诚以待就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回报。
邵亦波听了父亲的教导颇受启发。渐渐地,邵亦波不那么回家心切了,他开始多花时间和室友同学聊天玩游戏,而不是只顾一
个人埋头读书,渐渐地大家了解了邵亦波,也就和他相处很好了。他那位上铺的同学现在是市政府的公务员,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之
一。有时候周末到了,邵亦波也不回家;就呆在学校看看书,要么和室友一起出去走走。父亲的“计谋”得逞了,邵亦波通过学校
的集体生活,不仅增强了独立自理能力,而且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这对他未来只身闯荡美国的哈佛生活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邵亦波回忆哈佛生活的时候就说道:“我并不是生来就是独立性、判断力都特别强的怪才,小时候的我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都很
依赖父母。我觉得这种个性主要是环境培养成的。初中时,父母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让我一个人独立的生活。在国外我又呆了 8 年,
从 17 岁到 25 岁,全部是一个人生活的,没有人帮助,也很少回家。这就逼着我成为独立的一个人。父母觉得你在国外能生活 8 年
的话,我们就不需要来帮你做决定。独立很重要,当然,独立也有风险,让一个人大小就独立的话有风险。所以同时也要从小向孩
子强调,他这个人一定能做大事,不要辜负了自己。有了这样一种想法就不大容易学坏了。”

交大与 哈佛 :舍 鱼而 取熊 掌也
1989 年,邵亦波 16 岁,正在华师大二附中读高一。有一天的早读时间,班主任老师把邵亦波叫到办公室,对此,邵亦波已经
司空见惯了,他以为又有什么数学竞赛让他参加。老师说:“邵亦波,交大的招生老师昨天和我们联系说,愿意接收你直接跳读大
学,你自己先考虑考虑,再回家和父母商量商量。”。邵亦波的心“砰砰"剧烈地跳着,他一路狂奔着回到教室。上海交大,这是中
国最著名的理科类大学之一;这是一个闪着金光的响亮的名字。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是几亿学子心中诵念的名字,无数少年
1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魂牵梦绕的地方,现在它竟然主动向一个少年敞开了怀抱,呈现在他面前的是笔直的康庄大道:上交大,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
进研究机构。成名成家……就在人人都为邵亦波的光明前途欢欣鼓舞的时候,这个十六年来从没有对父母和老师说过一个“不”字
的乖宝宝却表现得不那么听话了,他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邵亦波没有被机遇冲晕头脑,那时候他已不再是个只会解题的好学生,
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等兴奋过去之后,他冷静地问自己:“我现在知道自己能做数学题,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除了数学还能做
什么,我不知道我究竟喜欢什么。我是应该按部就班继续下去呢,还是尝试到外面去看看,换一种生活呢?”在他的心底逐渐浮起
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邵亦波决定放弃进交大的机会,决心是下了,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向父母开口,他内心不安,生怕遭到父母的反对。当天晚上,
邵亦波硬着头皮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当时气氛非常压抑、凝重,一家三日围坐在客厅里,邵亦波象是犯了错误似的陈说着,
母亲喝着茶,不说话,父亲更是表情严肃。出乎邵亦波意料的是,父母冷静地听完他的决定和理由后,竟没有表示反对,反而显得
很高兴。到这个时候邵亦波才知道,原来他的决定和父母的想法正好不谋而合。他的父母正在担心儿子没有大志,贪图安逸,一个
交大就让他满足了,就把他打倒了。现在听说了邵亦波的决定,支持、赞同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呢?现在想来,如果当时邵亦波
接受了直升;等待他的将是少年大学生……完全可能是另一条人生道路了。
17 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想到了出国,去美国的某一个名牌大学读本科;18 岁的时候,他的愿望实现了。1991 年,邵亦波在华
东师大二附中念高中二年级。也是在那一年,他两次参加了美国高中数学邀请赛(此赛系美国向世界各国优秀的数学选手发出竞赛
邀请),邵亦波在高手如云的各国中学数学精英中,脱颖而出。两次均以满分拔得头筹,荣获特等奖。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被哈佛“
相中”,哈佛愿以全额奖学金接纳这个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少年。美国哈佛大学,对于多数中国孩子,这只是天堂里的一个神话,
它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这一次邵亦波没有再矜持、犹豫,而是一头扎进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怀抱。这一次,父母还是一如既往的
信任、支持邵亦波的选择、决定。
多年以后的邵亦波回想起来,还是由衷地感激父母对他的支持和信任,他动情地说:“虽然那时候我那么小,但是父母对我
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他们自小对我的教育、培养,相信我的能力,相信我的品质。相信我一个人在外能应付得了,也相信我出去
后不会变坏。”
在我问起邵亦波当初为什么会弃交大而奔哈佛,是不是觉得国内外教育质量相差很大时,邵亦波先是谦虚地说:“是不是交
大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你就不要再强调交大了嘛!”接着就说到了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第一,我觉得一个人太早读大学,
跳级跳得太多并不是好事。他的智力虽然可能成熟,达到要求,但是其它方面,比如身体、感情还没有成熟;把他放在比他大三、四
岁的人中间去,和他们打交道,我觉得不好。象什么 13 岁的少年神童去上大学,他的将来很可能不好,畸形发展;第二、我并不觉
得中国的大学质量或其它方面比美国差,说不定过几年以后(现在已经有很多了)会有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读大学。大学的质量或
者是教学其实不是我去国外读书的主要原因。
我选择哈佛,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去开眼界,去看一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东西。举个例子说,我在中国时,委内瑞拉对我来说只
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我对它毫无概念,也不会和它发主任何联系。但是在哈佛,我和一个委内瑞拉的同学同住一室,他后来也成了
我最好的朋友。这就完全不同了。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出国求学在开眼界的意义上是无可取代的,它能使人对世界有一
份感性认识。其实有了这样的开眼界经历,这个人以后肯定会更成功。”

哈佛的 约翰 叔叔
1991 年 9 月 1 日,正好在他 18 岁生日的那天,邵亦波孤身一人来到美国。他的 18 生日是在洛杉矾机场上度过的。生日,这是
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父母,想起亲人,希望和他们团聚在一起。这是令再坚强不过的人内心软弱的
时刻。然而此时,邵亦波却只身一人呆在机场,等待前来接他的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在他身边来来去去的都是异乡陌生人,飞机
起落的巨大轰鸣在他耳边隆隆作响,想到父母一定在家念叼着“波波现在应该到了某处某处了”,邵亦波不禁心头一阵发酸。想起
高家前,母亲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波波!去了美国会想家吗?会觉得孤单吗?”自己总是自信、洒脱,够男子汉地说:“不会。
”现在,他才算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天涯孤旅的滋味。在机场上打电话回家,他觉得自己很孤独。他明白这一次和当年父母送他去寄
宿学校可不一样,这一次,他是真正彻底离开了父母的羽翼,失去了依靠,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一切全靠自己,到底是不是应
该放弃中国安稳的生话、光明的前途出来冒险,他有些怀疑了。但是转念一想,也只有这一次,他才真正完全独立,真正展翅高飞,
他又觉得很兴奋,像个画家准备作第一幅画,训练多年;导师手把手地教了他无数次,怎样调颜料,怎样下笔,现在终于自己站
在空白的画布前,第一次独自把颜色涂在画布上。
以这样独特的形式,在这样独特的环境里,邵亦波度过了他的旧岁生日,完成了他的成人仪式。
1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由于父亲自小精心的培养,使邵亦波具备了能力、独立性、自信这三大硬件,虽说哈佛乃非同一般之地,邵亦波应付起来还是
绰绰有余。虽说初到哈佛,邵亦波也遇到了一个困难时期,但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应,这部分是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部分是
因为邵亦波出国时年龄还小,并没有什么中国经验;既没有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也没有养成根深蒂固的习惯。对于哈佛,他也没
有什么畏惧心理,觉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所遇到的问题不过是初来乍到的人都可能会遇到的生活琐事;比如在哪里买一条新
裤子,怎么挑一条新裤子之类的问题。但小邵亦波不羞于向他人请教,遇到再小的问题他都会马上找人来问,这样很多生活上的不
适应也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在哈佛,邵亦波逐渐变得更加独立,也学会了适应一个新社会。在哈佛的第一年,他决定专修物理,因为喜欢分析问题,而物
理又比数学接近现实,让他觉得可以真的对世界有新的贡献。他的梦想是搞一项发明,改变世界,获诺贝尔奖。他同时还兼修电子
工程,因为物理和电子工程这两个专业比较相关,也因为他从小打下的坚实的理科基础,邵亦波不需怎样刻苦,并不怎么赶,就
能轻松搞定。说到在哈佛读书的时光,邵亦波风趣地说:“我并不勤奋,有时上课也打瞌睡,也常常逃课在寝室蒙头睡大觉。”他
还不无自豪地补充说:“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上学时玩得厉害,也不开夜车,但是学得快,学得好。”我问那么与哈佛
的美国同学相比,他的优势在哪里时,他说:“总的来说;中国人比较勤奋,而且数理化的基础比他们好,美国人创造力,动手
能力强。但这只是泛泛地说,具体到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就不是这样。”
哈佛的学习是多彩的:曾在尖端物理买验室研究物质到接近绝对零度的动态;曾为美国航天局分析卫星望远镜的数据;也曾
在爱尔兰的美丽的海岸上长途自行车旅行。哈佛的人也是多彩的。就是在这里,邵亦波遇到了一个对他的一生有巨大影响的人,这
个人特别给了他信心与信念。此人叫做 John Linslery,是个美国人。哈佛有个“外国学生照顾会”,负责为每个外国留学生找一
个当地的照顾人,John 是该会的会员。许多人开玩笑说他是哈佛的“外国学生照顾会”的半个负责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 Uncle
John 约翰叔叔)。当时他年近 7 0;是哈佛法学院 40 年代的毕业生。他每年都负责照顾三四个外国学生,而且与许多已毕业的外国
学生也保持联络。
一年级的暑假;邵亦波遇到 John。John 成了他的照顾人,并要邵亦波叫他 Uncle John,而非 Mr.Linslery。第二天,他把家
里的钥匙交给了这个英文名叫 BO(波)的中国留学生,因为他觉得唯一能使外国学生真的觉得有个家的办法是给他们自由出入家
的权利。哈佛“外国学生照顾会”的成员和他们要照顾的学生,一般不过是经常保持联系,一两个月见一次面,但是 UncleJohn 却
不同,他真正把邵亦波变成了他家庭中的一员,以至于邵亦波后来对他以养父相称。
John 极爱骑自行车,曾两次横跨欧洲,第二次横跨时他已经 67 岁。John 经常与他一起骑车去旅行,在洛基山的雪地上、在新
苏格兰的荒野中、在伦敦的小街里,在爱尔兰的平原上。骑车使他们欣赏了自然,清醒了头脑,锻炼了毅力。一次,他俩从
SanDiego 到 SanFrancisco 骑了 1000 多公里。他们俩都喜爱、崇拜莎士比亚与拜伦,很多次会在深夜里读诗。John 虽然年纪大,还
能一章章地背诵莎士比亚。在加州的一号公路一边骑车一边背诵诗词,在爱尔兰的海边张大了嘴果看着不可置信的风景,或是两人
比赛冲下坡路,邵亦波被 John 的精力所震惊。John 的平常心和宽广胸怀、对别人的无私关心、对自然的深情热爱,给 BO 的生活增添
无数快乐与感动。他俩很快成为最好的朋友。
我曾问过邵亦波 John 对他最大影响是什么,邵亦波说:“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宽广的胸怀,他这个人不是很小心眼,也不是
说大方,大方是很大方,不单单是大方;他每天高高兴兴,反正我就是我,根本不担心人家会说我怎么样,我就是我,我只要对
人好,心里安心就够了,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安全感很强,不是整天担心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完全
不管这些,大大……,也不能说是大大咧咧,仔细也很仔细,是个心胸很开阔的人,不是小心眼的人,他这个人就是小心眼的反
义词。”在描述自己敬爱的 Uncle John 时,邵亦波发现了语言的苍白,词不达意,根本不能表达自己意思的万一。但我还是能体会
他对 Uncle John 的敬仰、爱戴、感激。
哈佛四年使邵亦波成了一个全面的人。邵亦波说:“我觉得在进哈佛以前,我还是一个片面的人,知识面比较狭窄,看东西的
角度也比较片面,做事待人都比较简单、片面、粗糙。在哈佛读了四年书以后,我成了一个全面的人,各方面的知识都比较多,做人
的基础也打得很不错,我觉得我做人的基础就是在大学里面打下来的。我碰到了很多对我影响蛮深的人,老师、同学、朋友,包括养
父 Uncle John,虽然说我的世界观是早就定了的,但是怎样待人接物的基础是在哈佛定下来的。”1995 年,邵亦波从哈佛毕业,
他在物理和电子工程两方面都获得了最高荣誉。他的总成绩,在当年的 1600 名哈佛毕业生中名列第四;进入了哈佛毕业生“最高
荣誉会”。这是每届毕业生中名列前 12 名的优秀生才能进人的,他也是 12 名优秀生中唯一的一名外国人。

最重大 的选 择— —经 商
1995 年邵亦波以骄人的成绩从哈佛毕业时,美国有 8 所著名的物理研究院,都向他敞开大门。
1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这时,他又做出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选择——从商。这个选择看似突兀,其实却是邵亦波考虑了很久的深思熟虑的决定。邵亦
波起初决定专修物理是因为物理比较接近现实,可以让他对世界有实在的贡献。学了 3 年后;他慢慢地发觉现代物理与现实高得很
远,对社会的贡献需要到几十年以后,邵亦波有些失望。在哈佛的日子里,通过和形形色色、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交往,邵亦波渐
渐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挺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对于一生从事理论研究,自己似乎没有了足够的兴趣和耐心。
大三那年暑假,邵亦波把自己关在尖端物理实验室里,研究物质到接近绝对零度的动态。放假后,同学们大都回家去了;往日
热闹的校园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校里显得空空荡荡,寝室楼里更是人去楼空。这个暑假,邵亦波白天都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晚上
回寝室睡觉,寝室里只有他一个人。邵亦波象台机器似的,差不多整整一个暑假没有和人打交道,他感觉自己很不开心。这件事让
邵亦波想了很多,并使他最终放弃了做科学家,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的理想。他发现虽然他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强,喜爱数学、物理,
也很喜欢钻研;叫他几天,几个星期钻研一个问题,他很开心。但是让他一辈子关在实验室里,研究一两个课题,他觉得这不是他
最想做的事。
6 年以后的邵亦波,跟我谈起了当初为什么放弃学术选择毫无经验的从商时;他总结道:“第一,我喜欢逻辑性强的数学、物
理,但是也喜欢与人打交道,如果单单做学术的话,与人打交道就比较少,我不喜欢一个人被关在实验室里,天天埋头做研究;
第二,就我的能力来说,逻辑性强、分析能力强是一个方面,同时我对整个事物的感觉能力也比较强,不是完全理性的人,而是常
识也不错。我觉得一个人如果逻辑性强,对一般的事物常识也好,也喜欢和别人打交道的话,这个人单单做学术的话,就有点浪费
了;第三,我觉得中国更需要学管理的人才。有人说中国每年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是 10 几万,而新增的管理人才只有几千,所以差
得很多很多。管理者在中国更有用武之地。”我问他,当初选择了商业,而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数学、物理,会不会有时候也有后悔
的想法。邵亦波说:“有时候是会想如果我数学学下去会怎么样,会不会成为陈景润第二,物理学下去怎么样,会不会拿诺贝尔奖
什么的,但是到最后选择商业,我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我不后悔。”
邵亦波决定应聘咨询公司,一来在美国的商场上;最具有挑战性、最为热门的行业就是咨询业;二来他认为通过在咨询公司的
实践,可以接触到各种行业与各种策略问题,对他的学业的考验也最为直接,从而使自己学到更多的实践本领。
但当邵亦波打电话回家和父母谈起自己的决定时,父母都感到很震惊,尤其是邵亦波的爸爸。因为在学数学的邵爸爸眼里,以
邵亦波的资质和潜力,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势(当时愿意录取邵亦波的 8 所物理研究所都是赫赫有名的,而且他们都允诺让邵亦波
直接硕博连读,其中很多博士导师本人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邵亦波成为物理学著名教授是指日可待的事,而成为获诺贝尔
奖的中国人也是极有希望的。这一切不正是他从小对邵亦波的殷切期望吗?但现在当成功的大门向邵亦波敞开之时,儿子反而要选
择走另一条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的道路,邵爸爸和邵妈妈都有些想不通了。
而且当时国内不象现在这样讯息发达,大家对咨询公司是什么概念都不太清楚,甚至有亲戚问他们咨询公司是不是就是那种
在马路上摆摊子回答问题的,邵亦波的父母也只能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所以当时他们对邵亦渡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极其不理解
的。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们并不理解儿子的选择,但出于对他的信任,最后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邵亦波现在回想起来还对
父母心存感激:“他们相信我能够做正确的决定,相信我的判断力。虽统他们一点也不理解;但是他们支持我。我觉得,这就是好
父母应该具备的素质。”
临近毕业时,同学们纷纷为找工作做着准备,整天忙忙碌碌、忧心冲忡。面试是找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很多同学为了面试,
费尽了心机,他们一面购置新装,大做发型,修饰自己的形象,一面对着镜子训练自己,对说话时的眼神、表情、声音的大小、语速
的快慢,都刻意求工,务必达到尽善尽美。有的同学甚至来一次模拟面试,把自己的表现用摄象机拍下来,仔细观摹,寻找成功与
不足之处,然后扬长避短。而邵亦波呢,他还是一如既往,悠然自得,该看书的时候看书,该睡觉的时候睡觉,一点也没有为面试
做什么额外的准备。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而且他始终坚信展现最真实的自我才是最关键的。
邵亦波同时应聘两家美国最顶尖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与波士顿。去波士顿面试的那天,邵亦波没做什么准备,就这样信心十足
地去了。他想,反正我就是我,我让你知道我是个怎么样的人,那就好了。我觉得我自己蛮好的,你喜欢就喜欢,你不喜欢就算了。
在面试中,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笑都显得那样自信、洒脱而又单纯。第一轮面试以后,他的感觉越来越好,自信越来越足。不
出所料,几天后,波士顿咨询公司就给地寄去了录用通知书。与此同时;麦肯锡也向他抛来绣球,且均付予相当丰厚的年薪。邵亦
波真是够幸运的,最终,他选择了波士顿咨询公司,并在其总部工作。
邵亦波之所以能进波士顿,主要靠的是他个人的魁力。虽说哈佛毕业这个背景有一点帮助,但波士顿的位子是每个哈佛毕业生
抢着要的。波士顿每年在哈佛才招几个人,哈佛一届 1500 个毕业生中,至少 500 个人想要这个位子。邵亦波又一次凭借他的实力、
自信和率性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别人看来轻而易举地得到人人艳羡的工作。
说到面试,邵亦波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对方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不喜欢我,那只能说明我不适合这份工作。
1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没有人应该把把自己修饰成另外一个人。你这样去做的话,一方面很容易被人看穿,另一方面,即使你拿到这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后来也很难有成绩,而且一定会做得不汗心。每个人适合的工作各有不同,你装作“你不是的人,拿到你不适合的工作,对自己决
没什么好处。”
在“波士顿”两年中,邵亦波经历了许多次惊心动魄的“商战”,与高层次的决策人士、总裁们一起,成功地参与、策划多次
大企业的收购、兼并计划。为咨询公司赢得了高额的利润;商战的细节无法细说,但他的能力赢得资深总裁们的高度评价,他们一
致认为:邵是他们公司“最卓绝的雇员”,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可塑之材。他后来跟我谈到,波士顿的工作经验对他创业的帮助其实
并不是很大,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丁点罢了。因为无论咨询公司还是 MBA ,其实都是纸上谈兵的经验,你真正要操作起
来,完全不一样。听过再多的理论,如果没有实战经历,还是不行。实际做的时候很难照搬理论。这一点和理工科不同;学了一个公
式,做题时套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在商业上,你学了再多的理论,实际做时还是两眼一抹黑。实战时理论的帮助只是在于帮助你更
快地总结经验。失败以后如果你没有学过理论的话;也许你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但如果你具备理论知识的话,犯了错误就会反过来
想到原来那条理论说的是这个意思,总结经验后也就不会再犯类似错误了。总的来说,我认为理论是用来更快地总结经验,很难靠
理论来避免犯第一次错误。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二进哈 佛
正因为“波士顿”的总裁们对他赞赏有加,邵亦波工作两年后才获得公司资助 9 万美元再度进哈佛深造读 MBA。
二进哈佛,邵亦波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子了,这一次他是有备而来,有所图而来。我问邵亦波为什么不在
咨询公司一直做下去,而要去哈佛商学院深造,他说:“这个我觉得很自然。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咨询公司是给你开了一个小窗,
让你看到商业是怎么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小窗口,因为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行业,碰到不同的创业的人。但是透过这个小
窗口,你只能看到里面景色的很小的一部分,而商学院则是把商业整个地摊开来给你看,很全面,但深度不够,比较浅。只有读商
学院,你才能全面地了解商业是怎么一回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商业比作一本书,那么做一件具体的工作是看了这本书的
一页,这一页你可能会看得很深透,但别的书页就一无所知咨询公司是给你看一章,在咨询公司你会看得多一点,但大多数都是
浮光掠影,比较浅;而商学院则是让你看整本书的框架,让你翻阅整本书,有一种整体感和宏观把握。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自己
的特色,缺一不可。”
然后我便接着问读 MBA 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是不是必需的,邵亦波坦率地回答道:“读 MBA 不是成为好的管理人员的唯一的途
径,其实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管理人员。有很多大公司的 CEO 都从来没有读过 MBA,它不是必须的。对某些人来说是
个捷径,但某些人在实际操作中做两年的话,可能收获更大。读 MBA 什么时候读也很重要,不一定早读就好,这和别的学科不一
样,读 MBA 一定要有了很多实战经验以后再读就会更有用,因为 51BA 是纸上谈兵,如果你从来不知道商业操作是怎么一回事;你
根本学不到东西,马上就会忘记,如果你有很多实战经验的话,就能受到启发。所以其实我还是读早了,我现在去读 MBA 的话,
肯定比当初学到的东西更多。”
邵亦波还补充道每个人都一窝蜂去读 MBA 并不是好事。关键是看这个人想做什么事。他指着我说:“象你一心想做编辑的,
如果去读 MBA 就是很傻的事。但如果你要从商的话,那读 MBA 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如果我当初想去做科学家的话,那去读 MBA 也没
有意义。读 MBA 需要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时间是人生中最最有用的两年,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投资,读的话会有好处,不读的话你
去做其他的事也会有好处。所以要仔细衡量好,绝对不要去赶这个潮流。但是从长远看,中国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
在哈佛商学院里读 MBA 时,有一天上课,邵亦波听到老师在讲台上说:“做生意就是做人。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招来怎么样的
人帮你做事,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怎样和别人打交道。人决定了公司做什么事情,如果人诚实,公司也就
会诚实。人不诚实,公司也就不会诚实。”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的邵亦波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是要真正理解、吃透这段话却要到邵
亦波自己回国创业以后。
1999 年,邵亦波从哈佛商学院毕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摆在他面前有两项选择:一个是回波士顿咨询公司,他将拿到 15
万美元的年薪和“绿卡”;一个是负债 9 万(偿还波士顿为他付的 MBA 学费);放弃“绿卡”返国。去年 6 月,邵亦波毅然选择了
后者——回国。

做自己 最想 做的 事
回国,一个比当时放弃直升交大、放弃美国物理研究所更大胆的决定,放着令人羡慕的平坦的大道不走,却选择具有风险的
预见不了后果的羊肠小道,25 岁的邵亦波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1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从报纸、电视、父母的来信来电中,他发现,中国的变化速度之快令人不可思议,然而中国的商业贸易领域;还有那么多的
空白可以填补,比如互联网上的商品交易,至今未有大的起色,而美国,这一块市场的容量目前已经达到每年 1000 亿美元。这从
某种程度上触发了他回国搞电子商务的念头;当然从萌发想法到下定决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的催化剂是朱港基总理的访美
演说。
1999 年 4 月的一天,他从哈佛步行到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聆听朱总理的演讲。朱总理在讲话中,鼓励在美国的学生返国报效
祖国:“中国需要你们!中国的机会很多!”言辞恳切、热情,使他受到很大的震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想做自己最想
做的事”。他知道在美国工作;可以有丰厚年薪、汽车房子;但年薪再高,也是为别人“打工”,几年下来;优裕的生活当然不愁,
但有可能从此滋生了“惰性”,他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也成了泡影。“你一生中最怕的是什么?”女友曾经问他。他回答说:“
年老后,回想往事;发现自己没有做成小时候梦想的大事。”他记得一位老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找到一个工作,使你每天早晨
都很高兴地起床!”为了愉快工作,为了做自己喜爱的事,为了将来回首往事不后悔,邵亦波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国创业!
这一次父母对他的决定是彻底不理解了;尤其是邵妈妈。老人家想不通,放着 20 多万美金的年薪、舒适的国外生活不要,却要
负债 9 万美元回到一切都比美国落后的中国来,孰优孰劣谁都能一眼分辨,为什么一向聪明的儿子却好象鬼迷了心窍一样呢?邵
爸爸虽然也不是很理解儿子的选择,但他想儿子都 25 岁了,应该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且鉴于儿子以前几次正确的判断力,为他
填充了信心,但他还是劝儿子在美国干两年再回国,这样更稳妥一些。但邵亦波不愿久留,现在他依然血气方刚,两年后就说不定
既没有精力也没有勇气了。说走就走,他把自己在美国的东西全都卖掉,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尽管,网上交易在目前的中国还仅仅
是初见端倪,但 BO 认为这是 21 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事业之一,邀请合作伙伴;吸收风险资金,新的一轮挑战正在等着他。

最佳拍 挡谭 海音
邵亦波还没回国就已经邀请了一位同等资历的合作伙伴,她就是谭海音,是邵亦波中学里高年级的同学,又是哈佛商学院的
同班同学。
相对于邵亦波,谭海音的求学、工作经历算是“循规蹈矩”的了。从华师大二附中毕业,以上海市高考第三名进入交大,本
科毕业后进入美商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三年后考取 MBA。两年美国生活后获得硕士学位,并巳得到了美国某投资银行的录用,
起始年薪为 10 多万美元,三、四年后可望为 50 万美元。她的学业、事业可谓一帆风顺。但当她即将向着生活无忧的高级白领目标迈
进,邵亦波向她发出了回国创业的邀请,激活了她心中的不安分元素。直到去年夏天,本来打算回上海过暑假,邵亦波认真地对她
说:“海音,我们一起做网络公司!”就这样,谭海音决定放弃投资银行和数十万年薪,突然决定不走了。做出留下来创业的决定
时,不仅把父母、朋友吓了一跳,连她自己都说:“也许这是我这辈子最 Crazy 的事了!”
当我问起邵亦波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海音做创业伙伴,是不是因为他们是校友时,邵亦波回答道:“校友的身份固然是一个因
素,因为哈佛 MBA 大多数都是很优秀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觉得我们之间各方面都能互补。因为我年纪很小就出去了,对中
国的了解绝对没有我的伙伴海音多,海音读完大学,工作了三年以后再到美国去读 MBA 的,她对中国人情世故的了解比我多得多。
这样在公司里,我和海音的分工就不一样,和美国投资者打交道,我比较多,和国内打交道包括员工管理,海音做得多一点。有人
把公司简单地归类,说有“海归派”和本土派。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说法,作为一个公司;需要不同的人。我们公司需要对中
国本土很了解的人,也需要与国外打交道的人,关键是要知人而用。”
决定建立一个商务网站,通过在美国已有的经验和声誉争取足够的风险投资,是他们首先要做的事。尽管,当时有些人并不理
解,并劝他们别冒险,但他们已下定决心干一番事业。踏踏实实的筹资工作己经开始:邵亦波起草了一份长达 30 页的计划书;在
硅谷高科技区寻找合作伙伴。那些与他们并不相识的投资商,就是看中了他们的构想,以及他们在中国开创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的
前景,给了他几十万美元的投资基金。也有邵亦波的好朋友,甚至不问清他的商业计划;给了他十几万美元,说:“你不管做什么,
我都相信你会成功,就算这一次不成功,下一次一定能成,很高兴你能让我对你投资。”
放弃了安逸的既定生活,谭海音和邵亦波选择的是作为“创业者”的艰辛。公司前两年的运作主要依靠最初筹得的资金;在网
站业务经营方面以树立品牌形象为主,不收取网友的任何费用,因此这两年可以说是要“熬”的。但是,像他们这样眼界、才识都
已经得到拓展的人,不会退缩于挑战。从他们这些 MBA 的中国留学生合著的书《哈佛 MBA》里,已经可以看出他们共有的特质:挑战
自我。

中国“ eB ay ”诞生
“网上电子商务高中国人并不遥远,我们已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居民以及商家手中有大量的老旧和闲置物品,而另
1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有一部分人由于经济原因或临时性的需求,迫切需要以较低价格买到二手货。因特网技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可
以最大限度地延伸交易的范围、时间与对象。”邵亦波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注册了“易趣网”(www.eachnet.corn)——中国第
一个中文竞标网站。“易趣”的意思就是交易的乐趣。
在现在这样网络行业风起云涌、网站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环境下,一开始打响网站牌子,保持一定数量的点击率就需要一大
笔资金的投入,有人说,网站花钱如流水,简直就是在“吃”钱。而且现在国内还没有听说哪个网站是有盈利的,那么网站的前期
投入必定要靠风险资金;不但投资方担着风险,CEO 也担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易趣”对风险投资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第一期的投资公司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金额也控制在一定的数量,防
止资金大量涌入造成“泡沫”。两位总裁都认为还是要在网站基本建设上作文章,等网站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再吸入第二期资金。这
样网站才不会昙花一现,也对得起这么多信赖他们的投资公司。
当我问起他为何网站两次融资都如此顺利,去年在网络低迷期还能成功融资 2050 万,成为当年之冠,哈佛 MBA 的身份有没有
起到作用时,邵亦波说道:“投资者一般会看三个东西:一是你这个人怎么样,有没有能力,值不值得我信任。最重要是他可不可
以相信我不会拿着钱跑掉,因为他在美国给我钱,明天我就可以上飞机跑到巴拿马去,拿着几千万,他也没办法找我。所以关键是
看我这个人的品质,然后是我的能力。第二个,他要看这个公司做的事情,也就是商业模式怎么样。第三个如果这个公司的商业模
式不错,人也很好的话,就要看到现在为止这个公司做得怎么样。也就是它的业绩怎么样。第一轮融资,在我们获得“种子资金”
时,和哈佛 MBA 是绝对相关的,这就象给人盖了个信用章一样。而且他也相信我的能力。第二次融资这三点就各占 1/3。第三次融
资业绩就占主要比重了,我是否是 MBA 已经不重要了。”当我问他在合作过程中和资本意志有没有冲突时,他想了想回答:“小
的当然有,但大的没有。这和你选择怎么样的投资商很有关系。如果你的投资商是那种只图眼前利益的,属于盲目投资者的话,那
肯定会有冲突。投资一定是为了要赚钱,但赚钱应该通过做一个好的企业而不是投机。所以寻找投资商的眼光很重要。”
可以说,“易趣”的高速发展连创办人邵亦波、谭海音也始料不及,99 年 8 月 18 日正式开通的网站,本来预计到年底能有五
千注册用户,没想到一个月已超额完成了这个预定计划,到年底用户数更是阳升到了 30 万,发展势头令人瞠目。而到 2000 年 7 月,
公司成立还不到一年,注册用户竟突破 120 万大关,在线商品高达 3.4 万件。以网上活跃竟标数计算,易趣网在中国的市场占有
率已达到 50%以上。日新月异的速度连易趣人自己都吃了一惊。
至今,易趣始终保持了国内第一竞标网站的地位,无论在用户人数、在线商品数量还是成交额等各方面都位列榜首。多次全
国性的调查评比表明,易趣是国内竞标网站中无可争议的领先者,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调查》中,易趣得票数高居国内竞标同站之首,成为最受欢迎的竞标网站。2000 年 7 月中,易趣网注册用户超过 100 万,成为
名副其实的“中国拍卖第一网”,而他们进一步的目标,当然是中国第一电子商务网站。

第一个 收费 的拍 卖网 站
当我就易趣从 2000 年 8 月开始正式全面收费的问题询问他时,他回答道:“原因很多,第一、大环境慢慢向收费走,我们
不是第一个收费网站,很多 EMAIL、个人主页都开始收费。大家觉得网上的服务不应该收钱,应该免费,这是不对的。网上服务免费
时间越长,用户越感觉这东西应该免费。第二、在免费的时候,我们很难发现哪些用户觉得我们的服务有价值,这样导致我们花了
很多钱下去,对真正的用户服务反而不好,因为我们注意力太分散。收费后我们知道留下来的都是真正想做交易的,这样我们的服
务就会更好。第三、我们网上的卖家,有的严肃,有的不严肃,造成买家要买东西的话,不知道该找谁去,鱼龙混杂,买家不高兴,
直正要卖东西的也不高兴。收费以后;就很清楚了,一半不是真正想交易的人不交费,走了,另外一半剩下的人都是真正要做交易
的,买卖渠道就会畅通得多,交易的信用度也会大大提高,我们是向卖家收费的,卖家既然交了费,肯定要把东西卖出去,不象
以前搞不清他是不是真想卖。买家和卖家都会高兴,买家买得快,卖家卖得快。收费对网站整个交易氛围是有好处的。”
“但选在现在这个时候你觉得合适吗,很多人都因为网络泡沫的破灭对电子商务失去了信心?”我忍不住问,他马上回答我:
“网络改变生产和生活,这是勿庸置疑的,接下来的 10 年 20 里它肯定会天翻地覆地改变人们做事情的方法,但这是很慢的,不
是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就会发生的事情。前一段时间网络大热了,现在又太冷了;其是网络一直都在这样发展,我们只要把这件
事做好,就会成功,不要太管别人怎么说。IT 行业是机会最多的行业;对于一个年青人,如果你在传统行业的话,你就要慢慢一
步步往上爬,需在很长时间,在一个变化比较快的地方的话,需要新鲜血液的地方,机会就会多得多。”“但是你们这样做还是挺
冒险的吧?”“冒险当然冒险,绝对冒险。我们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全民收费的网站。其他同站收起费来都畏畏缩缩的,但我觉得
要走这一步就走得干脆些,畏缩不前是成不了大事的。虽然我们是第一个收费的拍卖网站,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一个卖家要卖东
西的话,他肯定到最容易成交的地方去,如果一个手机在易趣是能卖掉 800 块钱,在别的地方它卖不掉,或者只能卖 750 块钱,
1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因为买家少,价钱也就上不去,那卖家就愿意给易趣 10 块钱,因为他还多赚了 40 块钱,他一定肯的。即使我们收费,卖家在易趣


比在其他免费网站还是有利。”
“那收费以后情况如何呢,有没有大量用户流失?”“比我预计的好得多”,邵亦波停顿了一下,又强调道,“好得多得多
了,虽然收费并不就意味着盈利,盈利最快也要一两年之后,但现在的发展形势令我非常乐观自信。”说到这里, BO 还举了一个
自己的切身例子,“我最近就刚在网上买了一副网球拍,还买了一个网球教练呢!他已经教过我们一次了。我一开始是要买一副网
球拍,结果看到一个商家,有个牌子的网球拍,市价要 1600,网上只卖 1000,那我当然在网上买了。我再看别的东西的时候,发
现有个栏目叫网球教练,75 块钱一个小时,是从前的国家队教练,我觉得这不是蛮好吗,就请他来了。结果还真不错。”谈起他心
爱的网球运动和成功的拍卖经历,邵亦波露出了他阳光的笑容。
于是我趁势问到了敏感的上市问题“易趣有没有将上市放入最近的考虑日程?”“上市一直都在我们的计划中,但目前还没
有具体操作。很多人觉得上市是一个网站的终点,好象一个网站只要上市了就行了。其实我觉得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能是这样,但
对于创业者来说,绝对不应该如此,上市只是一个网站的里程碑,而非最终目的。”
最后我问他十年后的理想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想退休在中国办一家商学院。上次朱总理到麻省理工
学院演讲,提到国家要大力培养管理人才。借这个东风,办商学院会对社会有很大影响。而且我也热爱教书。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投资,
国内有很多人想上哈佛但做不到,如果中国有很好的商学院;他们就会愿意出钱在国内念书,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没想到
易趣 CEO 目前最大的志向竟然是做 MBA 老师;真是让人想不到。

邵亦波结婚了

正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邵亦波给我来了个电话,说他 8 月 11 日结婚,邀请我去参加。通完电话,我不由心头一乐,一来
是为 BO 高兴;这个以家庭幸福为毕生追求的大男孩终于可以如偿所愿,在自己的小巢里和爱妻甜蜜厮守了;二来是出于私心,一
想到能以邵亦波婚礼的独家报道给这篇文章划上个圆满的句号,我就挺满意的,赶早不如赶巧嘛。
8 月 11 日晚上,连下了几天暴雨的上海空气湿润新鲜,浦东华灯初上的夜色里飘着蒙蒙细雨,使这个夜晚显得格外富有情调。
在香格里拉坐电梯前往邵亦波设宴的长安厅时,站在我身旁的恰好是两位易趣的员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姑娘正兴奋地议论着:
“今天香格里拉三楼可有得热闹啦!”
香格里拉三楼确实很热闹,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各界名流济济一堂。不过有趣的是,原本我以为会遇到许多业内知名人物,结
果那些熟悉的面孔大多没有出现,我只看到了新浪、网易和上海热线的几位高层人士。这倒是印证了邵亦波自己的那句话:“我现
在巳经忙得连朋友都没时间交了”。参加婚礼的一大半都是易趣员工,除此之外邵亦波各个求学时期的校友占了很大比重。许多哈
佛 MBA 都对我说过,哈佛带给他们的最大财富除了知识理论、思维方式之外,还有就是在各行各业叱咤风云的同学校友,看来邵亦
波也不例外。
我恰好坐在邵亦波中学时班主任的身旁,便好奇地问起了 BO 小时候的情况。老先生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了,但提起邵亦波的少
年往事,他立刻神采飞扬了起来,据他说,BO 从小就不是个调皮捣蛋的男孩,而是相当自觉自律的学生,从来用不着老师操心,
不过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父母的精心裁培和独特的教育方式。他对邵亦波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点儿也不感到奇怪。谈起邵亦波,
老先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BO 也确实值得他如此自豪,不仅是因为他一路走来留下的光辉足迹,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
后还能记得当初培养自己的中学老师,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邵亦波的婚宴来宾中,你都可以窥见 BO 的成功秘诀,无论是经商
还是做人,人情味往往比精明更重要。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极讲究人情的中国,感情投资 有
时甚至比金钱投资更吸引人。这也许就是被谭海音称作“人情味同站”的易趣为什么在网络泡沫破裂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良好发展
形势的原因所在。
整个婚礼仪式,邵亦波虽然是当天独一无二的王子,但因为他表现得较为低调,话也不多,所以理所当然被两位女士抢去了
风光,一位肯定是婚礼的女主角—一娇巧美丽的宝岛新娘 Jenny,另一位则是邵亦波多年的合作伙伴兼”绯闻女友”谭海青。
新娘 Jenny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比照片上还要可爱动人。她和 B0 被称为哈佛的金童玉女。Jenny 的经历和邵亦波相比可以说是
不相上下,当年她以全台湾托福最高分考人哈佛法学院,读书也是哈佛的优秀生,现在则是著名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台湾
几乎家喻户晓。婚礼当天穿着一袭白色露背婚纱的新娘依仍在高大英俊的 BO 怀中,每个人都喷喷称赞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实
在另人羡慕。更令人羡慕的是,在商场上身经百战的邵亦波生活中却是个百分百“新好男人”,他和女友每天一小时通一次电话在
圈中是出了名的。我就好几次亲耳听到他在电话里跟女友嘘寒问暖,有次就听他反反复复地叮嘱 senny 胃疼这不能吃、那不能吃,
1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还 Honey、Darling 叫个不停。难怪当婚礼主持人问邵亦波的最大爱好时,就有 BO 的朋友在下面笑喊:“煲电话粥!”不过邵亦波


的丈母娘似乎对他们这种甜蜜恩爱颇有微词,当主持人问 Jenny 的母亲两人的共同爱好时,她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说:
“他们俩就知道整天亲来亲去,抱来抱去,真讨厌!”只见当时我们的年轻 CEO 脸色排红,颇有尴尬之色,但在当天也并未因此
就稍作“收敛”,还是一直牵着新娘的小手,不时轻吻她的耳鬓或轻抚她的后背,并在众人的起哄下,充满激情地深吻了他的小
娇妻。看来,邵亦波依然奉行着他那个“我就是我”的本色原则,即使当了 CEO 也是一样。
另一个在婚礼上光芒四射的女士则是邵亦波的创业伙伴——谭海音。她的美丽和口才一向都是在圈中有名的,也正因如此,许
多人都觉得她和邵亦波是天生一对,再加上他俩的同窗往事、创业经历,使外界一直流传着这对易趣总裁的排闻逸事,说他们是“
夫妻老婆店”。直到今天,谜底才终于揭晓了,原来邵亦波心中的公主另有其人,难怪谭海音一上台发言,第一句话就是:“今天
我很高兴,和 BO 一样高兴,因为明天我就可以对所有人高声宣布‘邵亦波结婚了,新娘不是我!’”,全场顿时一阵哄笑,聪明
幽默的海音就是这样善于调节气氛。所以当后来她出了个“馊主意”,让新娘通过摸七位男士的小腿来找出新郎时,我一点也不感
到惊讶。不过新娘这下可被捉弄到家了,因为最后她找到的“新郎”是一名易趣的员工,而非邵亦波,搞得邵亦波只能在一旁苦笑。
海音在随后的“正规发言”中寄语自己的亲密伙伴邵亦波“平衡、惜福”。她说,生活需要平衡,物质和精神、家庭和事业,懂得平
衡,才能心境旷远;珍惜幸福,才会相守终身。引来数百位来宾的热烈掌声。
婚礼临近尾声的时候,易趣技术和市场部几位骨干联合创意制作了一份特别的结婚礼物。代表全体易趣职工送给他们可亲的老
总的礼物。这是一份颇具网络色彩的礼物——flash。其中,不少镜头生动而有趣,比如一个大头娃娃;刚出生,手指一捻。撤出好
多张纸牌,即描绘了邵亦波小时候,父亲用扑克牌训练地的算术能力的情形;还有戏拟泰坦尼克号的场景, BO 从背后抱拥着
Jenny,站在自由女神像手举的火炬座上,深情陶醉的模样,对他们在美国相识相爱的经历以及两人的留美背景都通过一个画面做
了交代,非常有趣,而且言简意赅。
在网络界充斥着低迷气息,不时冒出辞职消息打击着人们对互联网热情的时候,参加一个 IT 精英如此轻松愉快的婚礼,你不
由会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滋味”。今夜的香格里拉,不只是见证了一位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人生大事,还让我们瞥见了中国互联网
未来希望的一抹曙光。
2001 年 8 月,对于邵亦波而言,无疑是他人生的第四大转折点。易趣从 8 月 l 日开始全面收费,这也许是同站走上盈利坦途的
一个全新起点;而对他个人来说,从单身到已婚所改变的不止是形式和身份,更重要的是内在。在网络界衷鸿遍野、四面楚歌之时,
许多曾经的 IT 英雄都纷纷辞职下课或改弦易辙,而邵亦波却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准备新一轮长跑,他将面临怎样的前景,我们拭
目以待。

星心资 料:

姓名:邵亦波
英文名。BO
出生年月日:1973 年 9 月 1 日
血型:O 型
星座:处女座
爱好:旅游,户外运动
自认为的个性:开朗,真诚
最常做的运动:网球(虽然打得不太好)
最喜欢的电影:无
最难忘的书:无
最动听的歌:无
最敬仰的人:无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无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无
最开心的事:和妻子在一起
最尴尬的事:无
1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最讨厌的事:无
最震撼的一件事:无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无

超级链接:炙手可热 NBA,不选华尔街选硅谷

每年从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的 MBA 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美国各大公司早早地把他们请到公司做实习生,飞机票和相关费


用统统包下,以期毕业生日后加盟到本公司行列之中。长期以来,华尔街的商业与投资银行一直是许多 MBA 的首选。但现在拔尖的
MBA 毕业生都控硅谷跑,他们不在乎基本工资,最感兴趣的是新创公司允诺的一大堆“股票期权”,只等该公司有朝一日上市,
摇身一变就可成为百万富翁。
硅谷成为优秀 MBA 的首选,甚至使华尔街风光不再。一些未毕业的 MBA 学生还纷纷退学涌入硅谷,以赶上这趟稍纵即逝的班车。
美国《纽约时报》11 月 28 日报道指出,随着国特同业的急速发展,美国大学生的心态逐渐变得急功近利,著名高校去年出现了部分
MBA 学生半途退学的情况,提早投身因特同市场。据报道,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等工商管理硕士,
申请入读的人数下跌 11%;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学院、西北大学等去年就读 MBA 的人数都没有再上升。名校都如此,次一级的大学招生
情况更糟。
一些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瞬息万变的因特网时代,耗费两年时间去研究市场问题太不值得,不如早一步投身因特网业,
趁经济景气时赚一笔大钱。以著名的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为例,今年 700 多名 MBA 学生中,就有 25 人退学,他们无一例外地投身
于因特网公司。专门为报考商学院而设的 GMAT 考试,报考人数也创五年来新低。一些名气较小的学校 MBA 生源下降了 40%,他们
担心在全国的商学院评比中会被降级。
MBA 择业观的变化,说明美国经济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有些人士认为, MBA 学生之所以不惜退学,反映了国特网的发展正由
万马奔腾的时代即将进入它的顶峰,再过几年将出现因特网产业的大调整。
对于 MBA 学生拥抱因特同产业的现象,美国各界也是见仁见智。一些专家表示,因特网产业发展成熟之时,将是 MBA 再度升温
之日,所以对这种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而另一些专家则指出,这些学生可能在犯历史性错误,现在出现的因特网“淘金热”是不正
常的,每一个人都想捞到黄金,但结果很难说。MBA 热降温的背后是否蕴含着更深层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当大家都要追捧因特
网股的时候,是不是在吹大已经膨胀的因特网业气球。如此说来,因特网业大调整的确离我们不远了。

钱永强

“新东方”的 CEO,耶鲁 MBA,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也明白“资源”的重要性,所以他回来了,回到了


新东方
他的行程让你看到:人,可以象天才那样思索

在耶鲁进修 MBA 的经历。


就象乘坐直升飞机高悬在曼哈顿的夜空……
他回国经商的论据起点是效率。

曾经:他是新东方课堂上最优秀的 Gmart 老师。


同时还是一个天才的期货经济人。
2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在白天,他是操盘手;在夜晚,他是指路人。
而后:他发现自己的怀疑气质与“耶鲁精神”最为和谐。
当真正来到耶鲁,才发现:耶鲁 MBA 的经历,
就像乘坐直升飞机高悬在曼哈顿的夜空。
现在:投身新东方远程教育的他,
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个职业经理人。
钱永强:睿智,从容,可爱……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995 年 2 月 23 日,钱永强终生难忘。
那一天,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大幅向上突破,正在期货公司工作的钱永强,把自己三个月所挣的 10 万元几乎全部投入到
327 国债中。16 点 22 分之后,行情全线暴跌,钱永强分文不剩。
23 岁的钱永强,脚步飘忽地走在北京寒冷的冬夜里,一向以清晰自傲的他,脑子里只剩下一片空蒙。
他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期货天才。
当发现对所修的自动化专业无论如何都培养不出兴趣后,刚刚走出北方工大校门的他来到上海探询自己的未来,在这个金融
市场正在无序却蓬勃发展的城市里,一下子找到了归属感,或者说变化多端的金钱游戏,迎合了一个充满野心的年轻人的投机心
理。
事实上,那时的钱永强在北京的某个角落里已经颇有名气,他已经在新东方学校获得了一年多的执教资历;而且很受欢迎,
虽然那时的新东方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外语培训部,如今已经被想要出国留学的考生视若教父的俞敏洪,也刚刚放下手中的浆糊
桶。
“你行吗?”,当俞敏洪看着眼前这个戴着一顶小帽子、自信得让人疑心的大四学生毛遂自荐要在新东方开设 GMAT 课时说。
钱永强知道自己一定行。他知道自己有一个特殊的本领,擅于在复杂混乱中发现捷径。
虽然,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视为另类的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但是,在听过俞敏洪典型的富有煽动性的课后,他第一次
知道,原来书还可以这样教。
一周后,钱永强凭借自己考 GMAT 的经验还有俞敏洪借给他的一本国外考试辅导书,编出了完整的 GMAT 教案和教材,并获得
了登台试讲的机会。
其实,1993 年的钱永强对这门课程还根本谈不上有独到的感觉,但是由于自己考 GMAT 很早,所以先机独占。那时上课时;他
有时会用用超常的语速掩饰讲解中的失误,并且捅捉听众眼中稍纵即逝的犹疑,并在别人还来不及提出时悄然纠正。能够在众人面
前施展小聪明,掩饰自己的不熟练,着实令人得意。
于是就此得意下去。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可以对着那么多的同龄人甚至比他大得多的人侃侃而谈,卖弄这个词虽然不怎么
好听,但给个人带来的效果总是不错的;他在新东方的课堂上尝到了初始化的成就感。
但是当熟悉替换了新鲜,当虚荣的快感渐渐迟钝,更重要的是,在 1994 年,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是这个领域中一等一的高手时 ,
厌倦开始在内心深处滋长。他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体力活儿,智力上的挑战只是一次性的,接下来是无边无际的重复,这不是钱永
强对自己的期许。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94 年,写字楼还没有今天这样泛滥,能在那里工作的人们对身份的认知远比现在强烈。在上大学前,钱永强一直呆在故乡蚌
埠,那里是安徽省的铁路枢纽之一,满载着淮北煤炭的货车;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一如那里的生活,嘈杂中蕴涵着单调。但是,
在阳光下耀眼生辉的京城大厦,看上去却和天空那样接近,和一个年轻人的梦想那样般配。钱永强又一次用自己的手推开一扇陌生
的门。
“你行吗?”接待这个没有任何金融经验、所学专业与期货风马牛不相及的人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钱永强惟一的优势就是妇熟的英语,不过他并没有浪费在新东方讲台上练就的口才。
2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虽然我不懂,但给我一个月的时间,一定可以学会。期货,不就是低买高卖吗?”
招聘的人愣住了,半晌没有说出话来。
这个青涩的小伙子,在不经意中点破了这个行业的玄机。
就这么简单,钱永强当上了期货经纪人,但他那时连 GDP 是什么都不知道。英语好,帮了他一个大忙,外人看不懂的国外期货
市场分析和报表,他没有问题。胶合板、绿豆、国债、外汇,这一堆令外行无从下手的东西,对钱永强而言;就像解 GMAT 的逻辑题,
找到关节,迎刃而解。他开始真正地赚钱了。
钱永强说,那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虽然刚毕业,就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月能挣一二万,但钱永强的学生气还在延续。他在曾经失之交臂的北大附近租了
一间小小的平房,200 元,还是与人合住。当然没有暖气,早上爬起来,跑到百米之外的地方上厕所,还要在寒风中等待十几分钟。
夜晚却是温暖的,几个相好的朋友,在啤酒酿造出的热情中,天南海北地聊着、侃着,吉它优美的旋律穿透冷峭的空气,在夜
色中荡漾着,钱永强则在青春的支撑下,不知疲倦地奔跑着。那时的精力好像无穷无尽,登上自行车,从北大骑到八大处,只要看
到更高的山,一座也不会放过,他不理解,生活中怎么还会有压抑这个词。
他没有放弃在新东方的教师工作,不想放弃一份收入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不想放弃那些期待的眼神。白天的操盘手,
夜晚的指路人,一样的兴奋。
似乎生活蛮可以这样继续下去,如果没有 1995 年 2 月 23 日那个夜晚。
失去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巳经膨胀起来的自信,原来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无所不能,原来在一切的背后,还有一只翻云覆
雨的看不见的手。
钱永强自称是一个天生的怀疑主义者,喜欢绕到结论的背后去重新发现问题。也许正是这个特性,让同样喜欢搬弄无常的命运
给了他一个教训,但还是给了他一个机会。
第二天照常升起的太阳,化解了夜不成寐的痛苦。由于 327 国债违规操作,主管部门宣布尾市无效。钱永强说“上天帮助我避
免了第一次破产”。
挽救回来的也不只是金钱,还有一份发热后的清醒。钱永强意识到赌博的危险性,而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他发现自
己在这方面是一个穷人。
国务院一纸禁令,停止了国外期货市场交易,钱永强也从外盘转向了内盘,随着操作难度的下降,钱挣得也更容易。加上新东
方的薪水,96 年,钱永强的个人户头上已经有了 100 万,在当时的中国,这样已经可以称作有钱。
但是,在期货市场上“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日子很无聊;在新东方学校,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很无聊;钱也一样很无聊。
钱永强说,我快憋死了。竞争虽然残酷,但也分为不同的层次,钱永强发现,自己的身边已经很少有对手,他参与的游戏似乎
太简单。那本关于索罗斯击败英格兰银行的书他巳经读过了十遍,在他的心目中,那才算得上是战斗,那才算得上是英雄,因为世
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人,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他们总是能赢。
不安份的心灵再次骚动起来,钱永强希望能学到真正高强的本领,他需要别样的空间。

向日葵

从大二起就开始萌芽的报考国外 MBA 的心愿,现在已经树高成荫。他一共向美国的 8 所商学院发出了申请,其中 6 所学校给他


寄来了录取通知书;这对大名鼎鼎的新东方的钱永强老师算不上什么意外之喜。虽然他出于虚荣最想去的哈佛大学拒绝了他,但
MIT、耶鲁、哥伦比亚这样的名字,除了令人神往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钱永强选择了耶鲁。这所创办于 1701 年的古老的名校,有一种特别的精神,那是一种为争取个体的独立、为维护学术的自由,
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随便举一个例子,60 年代越战期间,美国政府下令,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者一律不
准领取奖学金的资助。当时美国诸名校——包括哈佛及普林斯顿——全部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惟独耶鲁坚守学术独立的一贯作风,
仍继续以申请者的成绩为奖学金的惟一准则,完全漠视政府的规定。结果,耶鲁因此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
度陷入困境。虽然如此,当时的耶鲁校长金曼 布鲁斯特(KinmanBrewster)却成了一般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英雄。至今许多人仍念念
不忘他当时所说的一段话:“最终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将会了解,只有在学校拥有全部的自治权利、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
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平等而这也正是耶鲁的真正完整精神所在。”
这时的钱永强已经不是对未来一头雾水的大学生,只要有学校能提供奖学金就高兴死了,不会大去计较是一所什么学校。钱永
2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强利用在新东方得天独厚的条件,详细地考察了各个学校的历史和氛围,他发现自己的怀疑气质与“耶鲁精神”最为和谐。打一个
不恰当的比方,耶鲁如同中国的北大,有一种人文精神的底蕴,而 MIT 就像清华,令人敬畏,却少了一份亲近,至少对钱永强来
说是这样。他还记得在家乡时,父亲曾给他看过一幅清华园的照片,虽然他盯着看了很久,却觉得那里不是自己要去的地方。上高
中时,班上有两名同学的理科成绩总是比他好,钱永强不服气,他觉得那是因为自己没用功,埋头苦干了一段时间后,结果还是
比不过人家,钱永强明白了,那是实力上的区别,而人和人各自具备的优势是不同的,他从本质上讲不是技术型的人。因此,耶鲁
校园内让人联想起天空中的神灵的哈克尼斯塔楼,比起 MIT 的实验室自然更有吸引力。
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在耶鲁,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回到未来
在新东方养成的夸夸其谈的做派,培训过 20 万考生的资历,在期货市场上孕育的投机心理,都和钱永强一起来到了耶鲁。
陌生的环境更是让他急于表现自己,当他用讲 GMAT 的语速发表了自己对某个事物的观点后,却没有得到习惯的仰慕和赞许,
而是一种他搞不清楚的眼神。直到他大范围地接触了耶鲁的老师和同学后,才明白那就叫做不屑。他感觉自己在他们中间像个傻子。
暂且不提见识的广度和深度;他第一次领悟到什么才是严谨。任何人在开口讲话前,都会问问自己“凭什么这样说?”同样,听的
人也一样要问,“凭什么我要相信你?”在这样的环境中,Ithltlk(我认为)是最不受欢迎的一个词。所有的人都爱下结论,但
绝大多数的人对结论如何得出并不负责任,这种在国内习以为常的情形,在耶鲁行不通。
一直把金融视为赌博的钱永强,入校两周后才知道金融同样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回想当初在应聘工作时自己随口说出的“低买
高卖”,钱永强既汗颜自己的无知,也暗叹中国的金融市场离规范还有多远。
当斯宾塞(Spencer)教授要讲中国历史时,从小就爱读历史书的钱永强当时想的是,我一定比你懂得多。几堂课下来,教授
从生产力等经济要素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因果关系丝丝入扣,钱永强才痛苦地发现,自己除了肤浅
的意识形态决定论外;什么也不懂。
钱永强和他所在的小组曾为了研究微软的案例子,整整花了两周的时间;仔仔细细、踏踏实实地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是,
应该分拆微软,因为它对 Netscape 的行径有如贪婪的豺狼。带着报告,他们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准备开始一个精彩的讲演。没想
到,在听完排在他们之前的一位同学的发言后;钱永强这个团队的人全都泄气地趴在课桌上,因为他不但把他们所做到都讲了,
而且还包括很多他们没做到的,而且这全部是他一个人的成果。更没有想到的是,当钱永强认为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时,微
软的保罗·艾伦根据自己 6 年的研究和经历现身说法,从根本上颠覆了钱永强他们所做出的结论。
此时钱永强的头脑中只有“距离”这个词。
即使在课外,类似的刺激也是屡屡出现。钱永强在国内时一向是个体育积极分子,尤其对自己踢足球的技巧颇为自得,因此在
一场耶鲁同学自发组成的足球赛前就夸下了海口。结果 10 分钟后,他就体会到了羞耻,场上的一位球员,竟然是美国 92 年国家队
的前锋。
美国人的头脑中是没有那么多的成见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个体生命的完善。因此,曾经是战斗机驾驶员的人,并不妨碍就读
MBA,只要他觉得需要。钱永强在查看商学院学生背景网络时意外地发现,在自己的同学中,有两位 70 年代中期就已经本科毕业的
人,算起来已经有 50 多岁。一共一百多名同学,这个比例是比。
曾经成为百万中国学子励志箴言的“新东方精神”——艰苦奋斗、奋发进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只是另一个
民族的 Common Sense(常识)。这样的反差只能让钱永强感到悲凉。
至此,钱永强“彻头彻尾”地被耶鲁震憾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就像患了失语症。
钱永强在耶鲁上 MBA 期间,主修金融,选修市场。人校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1999 年的一个夜晚,钱永强在宿舍
里阅读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孟岱尔教授(Prof Robert Mundell)的论文“国际外汇市场”,直到凌晨 5 点才读完。他突然发
现,说了这么久的金融,就像是一个陌生的星球,至少需要 10 年的时间他才能摸清楚,如果想达到孟岱尔教授这种升华的境界,
少说还需要另外一个 10 年、20 年。
而到华尔街实习又给了他另外一个刺激。美林、高盛、所罗门……这些堪称华尔街的标志的公司,都是犹太人创建的,而且至今
做得最好的还是犹太人。钱永强经过亲身接触发现,犹太人反应非常敏捷,甚至连转动眼睛的速度也比平常人快许多。想到这个民
族 5000 年的飘泊史,钱永强觉得敏感已经成为他们有如动物猎取食物般的本能。在金融市场上,敏感是决定生死的关键素质。而中
国 5000 年固守本土的农业文明决定了中国人在整体上虽然聪明,但并不敏感。
身心俱疲的钱永强申请你学一年,他要仔细做一个针对自己的案例研究,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他觉得,在耶鲁进修 MBA 的
2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经历,就像乘坐直升飞机高悬在曼哈顿的夜空。他可以看到一幢幢摩天大厦灯火辉煌的外景,甚至可以向外人描绘它有多么壮丽,
但是里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还没来得及弄个一清二楚;而已怀疑自己现在是否有这个能力。

麦田守望者

经过反复权衡,钱永强选择了毕业后回国经商。
他的论据的起点是效率。
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完善,即效率已经基本最大化,凭借他所拥有的学识去参与竞争,就像参加一场百米赛,你的起点已经
比别人落后了 20 米,不谈领先,即便连追上都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在中国的市场上,同美国相比,效率低了很多,如果参与比赛 ,
起跑点就比别人提前了 20 米。这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更不要说中国在加入呼 后会成倍出现的机会。
钱永强把着陆点再次落到新东方;仍然是出于效率的考虑,他不想浪费一点资源,不想浪费自己前期在新东方的努力,并且
面临着联想集团 400 万的投资机会。
现在他是新东方教育在线 T0L24.COM 的 n。在这个由联想和新东方共同组建的提供远程教育的公司里,钱永强只想踏踏实实地
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换句话说,就是让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远程教育中心;使自己在新的角色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他给自己的
时间只有三年。
钱永强说,18 岁时觉得自己成熟了,后来发现不是;
25 岁时又感觉自己成熟了,现在看来没有。
即使曾经的一脸蔑视换成了刻意的“傻笑”、即使表白自己愿意接受任何有价值的建议、即使耐着性子参与明知无价值的讨论,
仍然不是,因为梦想还在一条看不见终点的延长线上,因为改变已经成为内心的需要。
钱永强说,现在太忙,很少有时间放松。
喜欢看漫画。
最喜欢《丁丁历险记》 。

姓名:钱永强
英文名:Dave
出生年月日:1972 年 10 月 31 日
血型:B 星座:天蝎座
爱好:体育,音乐,电影
自认为的个性:外向
最常做的运动:足球,壁球
最喜欢的电影:Schindlers List
最难忘的书:丁丁历险记
最动听的歌:闪亮的日子
最敬仰的人:从前有很多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科学家(12 岁以后就没再想过)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去“Out of Africa” 中的非洲
最开心的事:谈笑有鸿儒
最尴尬的事:不经意间又开始夸夸其谈
最讨厌的事:病态的瞎侃
最震撼的一件事:很多,也许太易受震撼,或许这是个会给你太多震撼的世界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快乐并满足的生活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正确和有利之间,你该如何选择?
2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美国商界大劫难千名精英葬废墟

近日,来自著名咨询机构美国安邦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事件使全球经济损失达 1 万亿左右,但更惨
重而无法弥补的损失发生在 9.11 事件中,那就是数千名经济精英葬身火海或废墟。
象征美国经济繁荣和领先地位的世贸中心大厦,不仅是财富集中之所,也是世界经济精英们汇聚的地方。许多重量级公司和金
融机构在这里设有办公机构,其雇员们的工作,每天都对整个世界经济进程和变化起着千丝万缕的影响。被劫客机上 CEO 不少。尽
管有一部分人躲过了恐怖时刻的来临,或是成功地从刚被撞击的大楼里逃生,但对世界经济而言,这场恐怖袭击仍是一场人力资
源的大劫难。网络安全销售商 Netezrity 公司 CEO 詹姆斯 E 海顿,38 岁,因搭乘被劫持的第 93 次航班遇难。该航班本应从新泽西纽
瓦克到旧金山,后坠毁在匹兹堡城郊。
销售软件和提供加速网页递进服务的 AKamai 技术公司创始人之一兼 CEO 丹尼尔列文,今年 31 岁,他搭乘美国航空公司 11 次
航班,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矾,但在途中被劫持并坠毁在世贸中心大楼上。
43 岁的斯蒂文 D 贾克伯是位于弗吉尼亚州一家无线信息公司 Metrocall 的 CEO,他搭乘美国航空公司 77 次航班,从华盛顿飞
洛杉矾,但途中撞向了五角大楼而遇难。
oracle 公司 9 月 13 日证实,该公司年仅 32 岁的销售主管托德·比莫 9 月 11 日正好在坠毁于匹兹堡的联合航空公司客机上,
该飞机当时被恐怖分子劫持准备用来攻击知名建筑物。0racle 公司还证实,目前公司仍然在搜寻 6 名失踪的咨询人员,这些人在恐
怖分子驾机撞击南塔时正在世贸中心第 97 层楼工作。
与摩根斯坦利齐名的著名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高盛、美林和雷曼兄弟公司在世贸中心附近区域也拥有相当大的交易楼层及办
公室,目前已被世贸中心爆炸落下的碎片所淹没。其中雷曼兄弟公司已宣布:其一家分公司的 618 名员工全部失踪。而一家名为福
兹格罗得的公司更是称其 700 名员工无一生还。
美国媒体认为,这些已公布的遇难人员报告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搜寻工作和尸体辨认的进行,也许将会有更多的有关经济界
精英人士遇难的名单公诸于世。

段杨

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副总裁,他肯定不是一个大众标准的乖孩子,小时候翻墙上树,离家出走,但是数学一直拔尖,沿着他的
兴趣,他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一切。
他说,放飞兴趣,做好每一件事情,成功就在你的眼前。

做我们这行要象狼一样,
看到哪里有钱就要凶狠地扑上去抢,
要看得准,扑得狠。

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外汇金融及亚洲资本市场首席副总裁,亚洲衍生产品部交易主管。
1980 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数学系,87 年赴法,在高等经济商业大学(ESSEC)读 MBA,90 年学成后在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任职。94
年被派到香港主持成立亚洲区资本市场、衍生产品部,工作至今。
段杨个子不高,戴一副金边眼镜,穿着一套休闲的运动服,显得很精神。在采访的时候,他一直在说:“其实我没有什么好采
访的,我的经历很简单。” 的确,在段杨的人生中,几乎没有走过什么弯路。与他的交谈中,他也没有流露出特别的优越感,非常
平和,说话简洁直爽,蛮朴素,很少修饰。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踏实而坚定的气质,也许正是这使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2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混迹于众多频繁更换工作的“金领”群中,他却在一家公司一连做了 11 年,并且做得成功,做得开心。他没有被太多的诱惑
所吸引,从最初求职到现在,他都把目光集中到眼前的事情上,做好每一件事情,并且热爱它们,所以他成功,所以他快乐,所
以他得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他没有去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但在他认真做完每一件事后,他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常听别人说,一个幸福的人,他工作一定不只因为钱或权,而是因为那是他所热爱的,他的兴趣所在,否则,拥有了再多的
物质享受,也不会感到幸福。
段杨应该算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段杨的太太非常美,长得很象太太口服液广告里的那个模特儿,只是更加有风韵,有一个生活无忧的少妇特有的滋润和闲逸
的气质。采访中,她亲切地坐在旁边,听到高兴处,她不时拍拍丈夫的头,幸福和睦的氛围感染着我们。我们觉得,段杨今天自信
的神情和他稳定的婚姻应该是分不开的。
但段杨把今日的成就几乎全归功于“幸运”二字。难道真的是老天的特别眷顾?

天赐良机

我 85 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时候本来是要分到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教书的,可我没有去。读纯数学是个苦差,真的是很苦很苦。我
读了 5 年纯数学,每天基本上就是在寝室、图书馆、教室这三个地方打转。我读的是中法交流的那种数学班,平时很多课程采用法语
教学。班里的同学都是很厉害的角色;连当年湖北省高考状元都在我们班上,我学得那么苦成绩还不算拔尖。压力非常大。有淘汰制,
大一人学的时候是 40 个人,一共淘汰了两批,到毕业的时候只剩下 33 个人了。一百到毕业我们班都没有一个人谈过恋爱,可想而
知平常的日子有多么的苦。想想前途,觉得还是应该有些改变才好。
85 年正是数理经济热门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其他两个同学就留在学校里一边当助教,一边学习数理经济的研究生课程。幸好
我及早作出了转行的决定,正好后来就得了个机会。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大学从 85 年起每年向中国提供两个有奖学金的培训名额。我
们学校是中法交流中心,跟法国大使馆的关系向来很密切,大使馆就把 87 年的两个名额都给了我们,要找两个读商科的人去。我
转向数理经济以后是属于经济系的,本科读的又是中法交流的数学班,当然很有优势。考试有点像 GRE,只不过是法文的 GRE。结果
我和管理学院的另一名助教曹伟民通过了考试,获得到法国去学习一年的机会。我当初读中法交流班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出国,现在
终于给我等到了这个机会,自然很高兴。那时正是“出国热”热得厉害的时候。我们班上毕业了 33 个人,有 30 个都出了国,很多
人都成了数学博士、物理博士。

一切顺其自然

应该说到了国外我的心情是比较平静的,没有什么很激动的情绪。最初到法国只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根本没有想到将来,
也没有想到要读 MBA。那时的想法是读个博士出来回国能当教授就不错了。发展到后来,完全是顺其自然的。
第一年到法国的时候很苦。基本上没有出去玩过,连周末都要做很多作业。课程很多,大多是些经济基础课,有法律、市场学、
计算机、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我感觉压力很大,又要过语言关。虽然以前在国内也学过法语,但法语毕竟不是母语,到了全法语
的环境总有点适应不过来。幸好以前读中法交流班的时候教我们的就是法语老师,所以跟法国人沟通不是特别困难,文化上适应的
也比较快。
读完了一年旁听的课程,我们本来应该回国了。但是出去这么一年就走,又拿不到文凭,总有些不甘心。我们跟学校商量能否
让我们作为正式学生读完 MBA 的所有课程再走。学校答应了,但我们必须参加他们的全国统考。竞争不用说是十分激烈的,ESSEC 是
一所法国有名的商业学校,每年只招收 200 名的学生,录取率大概只在 10%左右。中国人很少知道这所学校。那年参加考试的中国
人只有 3 个,除了我和曹伟民,还有一个是同济大学毕业的。我们要和全法国报考的学生一起竞争。
外国的考试不同于中国,中国考试考来考去都是考知识,考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但在外国则主要考你的能力。我们都已经有了
大学文凭,学校并不怀疑我们读大学的能力,只是想看看我们在这个领域有没有发展前途,是否适合留在这个学校学习而已。考题
的内容事先都是无法复习的。主要考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反应能力等,是一种全方位的测试,出题很偏。笔试结束后由一个教
授。一个学生和一个行政管理人员或企业人员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里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出现,有个人问题,如你的野心,你的思
路,你的未来;还有社会问题,有时不光是法国的社会问题,可能中国的问题也会问,甚至会问如果你是教育部长你会怎么做等
等。三大考官从不同的方面来考查你的能力。让本校二、三年级的学生当面试宫,是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他们最清楚什么人适合在
2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这个学校待下去,什么人不适合;教授则要考验你的知识面有多广,你的基础牢不牢固;行政人员或企业人员,他们主要想看你
是否具有管理方面的才能,在这个领域是否有发展前途。只有通过这三重考验,你才有机会进入这所学校就读。那一年我们 3 个中
国人都通过了测试。
高等经济商业大学(简称 ESSEC)是法国唯一一所教会私立大学。法国的大学分两类,一类是政府办的公立学校,基本上法国
的学生读完了高中就可以直接去读,另一类是拿破仑时期办的一系列私立学校,包括高等商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等。读这类学校
要先读两年预科,再读三年正式课程。你也可以读完了一般的大学再去考这类学校,考上了就可以插在二年级;读完两年后获得毕
业证书。在法国几十所商校中,有四所是最好的,分别是——高等商学院(HEC)、法国高商(ESSEC )巳黎高商、里昂高商,其中
里昂高商在里昂,其它三所在巴黎。ESSEC 当时排名第二,
现在已经排到第一了。
有些人可能会奇怪,怎么私立学校还那么多人去读,竞争甚至比公立学校还激烈?这是因为商业学校里的专业都是些很热门
的专业,学校很有些历史,牌子又硬,有很多单位争着资助学校的教学,这四所商业学校每年只为全法国培养 800 名学生,由于
人数少,各个单位都视之为精英而争着要。学校的教学很正规,学生平时上课都要求穿西装的。说起这事我最初还闹了个笑话。最开
始去报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商校的习惯。我和曹伟民为了赶时髦,去法国之前每人花 15 美金买了一套牛仔穿着,还戴上一副墨镜,
把接待我们的人吓了一跳!奇怪中国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MBA——从实践中学

作为正式学生以后要自己选专业,我是理科出身的,喜欢和数字打交道,就选了金融专业。在国外主要的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
每月几百美金,生活费是基本够了。我很庆幸的是我在法国没有打过一天的工;除实习工资外,唯一挣的几千块钱是帮学校翻译文
章得来的。我不喜欢打工。中国人在外国打工,无非是在餐馆里做些洗盘子之类的活,我觉得于这种活对我的个人发展没多大用处,
便不愿意去干,宁愿生活苦点,空闲的时间也可以看些自己喜爱的书。
国外的 MBA 跟现实联系得很紧,学习用的那些数据基本上没有两年以前的,很多都是最新的数据。课程也和实际联系很紧,例
如市场营销学、广告学、计算机、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那时的计算机还没普及,用的是那种大型的机器,微机还不流行。能够有机
会学编程我感到特别新鲜——在国内对计算机接触机会太少——因此特别认真去学。但这些课程最主要是教给你方法论,在后来的
实际应用中不一定全部都有用,很多东西还是要从买践中学,从工作中慢慢学。
MBA 课程最大的好处是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每年有三个月必须到企业实习,要写实习报告,还要算学分。法国学校的计分最高
是 20 分,能得 16 分以上就算优秀。我第一次实习是到法国雷诺汽车公司,为一位 ESSEC 的老校友工作。我用 PC 机编一个投资分析
的软件。先用半个月的时间了解他们的工作;然后一边看书,一边做。用三个月编了出来;又花了五个月修改,他们觉得很满意,
毕业时还介绍我到雷诺自己的信贷银行见工。最后我的实习成绩得了 16.5 分,一下子挣了 6 个学分,相当于 6 门课,感觉特别高
兴,因为修满 33 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了。实际上 MBA 就第一年比较难读,熬过了第一年,剩下的两年就可以混日子了。课都是自己选
的;每门课一个学分。实习的时候每个月雷诺还给我三千块,我一下子富了起来。

有用的敲门砖

求职的时候我发了十几封信,全是投到保险公司和银行,因为喜欢金融这个行业。 M6A 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是一块敲门砖!


ESSEC 这块招牌就很管用,而旦校友遍及各大金融机构。所以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没费什么周折。当时有几家保险公司、信贷公司什
么的也在同时谈,里昂信贷是最早给我答复的。
在法国找工作面试一般要两到三次。我先是同人事部门的领导谈了一个多小时,再跟用人部门的领导谈,最后他们让我到猎头
公司做了一个测试。这也是一个与专业无多大关系的测试,主要是测智商方面的东西。看你的思维上有没有黑洞之类,给你看一些
拼图呀什么的。在外国特别流行做这种测试,升学、就业,都要做这种东西。这中间的过程用了大约三个星期,他们给我寄来了录取
单,我看到工资、待遇等都还合理,当即就用公用电话给了他们答复。这就到了里昂信贷银行资金部当交易员。
虽然后来还行两家有名的保险公司,以及雷诺也说要我,但我都没再考虑那么多。那时最渴望的是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站稳
脚跟。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里昂信贷的工作。一个月一万多法郎的工资,比一般法国人的工资还高。我很幸运,去到做了三个月就到
2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了年底,分红一下子给了我两万法郎,加上工资一共有 5 万,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钱,把我给乐坏了。花钱花得大方起来,经常
请哥们儿去喝酒、看电影。
唯一令我苦恼的事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拿不到工卡(相当于工作证)。在法国按法律规定不拿到工卡不能正式参加工作。但在
法国,外国人又是一般很难拿到工卡的,特别是东方人,政府给你很多的限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去公司求职,公司要
你先有工卡;才跟你签合同;而你去政府部门办工卡,他们又要你先出示工作合同。找不到工作,就没有工卡,而没有工卡又找不
到工作,这是一个怪圈。所以在我以前的中国学生很少有留下来找工作的,一般都是读完硕士又读博士,读完了,也就回国了。
但是里昂信贷对我很好,我没有工卡,他们就让我先以实习生的名义在公司工作,工资照拿。到学校签证明倒很顺利。我拿着
公司的实习合同回到学生科签证明,他们糊里糊涂就给我签了,也不知道我毕业没毕业,还是不是 ESSEC 的在校生。实习合同是三
个月到期的,到期后工卡还是没有着落,我又去延了三个月,这样延了两次,毕业九个月以后我才正式拿到工卡,安定下来。本来
拿到工卡以后才算是被里昂信贷正式聘用,还要试用半年才能成为正式于部,但实际上我在里昂已经工作九个月了,我那个部门
的老板就没有再等这个时间,立即就让人事部门帮我办了。

小试牛刀

资金部是银行的资金运作部门,我们交易员平时的工作有买卖货币、债券、期货等。最初接触这些大宗的钱财交易当然有点紧张,
后来慢慢就习惯了。
在里昂银行自由度比较大,那时市场还没有监管,做什么生意老板基本不管你,即使涉及的是几亿美金的生意。同事大都是上
面所说的那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上我没感到什么差距。开始我只是接接电话,记记价什么的,三个月以后才慢慢学着做交易,
先是模拟,然后再接触报价什么的,半年后才正式上手,因为错了小数点后面一位都是好几万美金,甚至几十万美金哪!在市场
没监管的时候,完全有可能发生类似巴林银行的事件。我们做的事情甚至比那主人公尼克·李森做的还复杂。不过一定额度的失误
是允许的。
我们组有三个人,刚好分别毕业于巴黎三所最著名的商业学校。开始我做法郎,慢慢地也做外币。我一个人看五六个盘,法郎、
马克、美元……有一次我一下子做了一单七亿美金的生意,半小时以后上司来到交易厅,可他什么也没说,只定定望了我几眼。我
想他肯定想这个小子还满胆大。
那次 92 年英镑贬值,我头天晚上听到新闻,第二天 7 点不到就赶到交易厅,我是第一个到交易厅的。到了以后马上拿起电话
问伦敦交易所的报价。当时的情形的确很紧张。英镑受到狙击,英国中央银行为了不使英镑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就只有拼命加息。平
常利息波动 0.1 都己经算是很大的了,那次的波动是平时的十倍都不止。两个星期以后意大利里拉也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不过那
时我休假去了,我有个同事亏了很多。遇到这种事最麻烦的是一开始加息,加到一定程度还维持不住时只好让它退出,退出后又马
上减息,如此大的波动往往在两天内发生,如果你两次都做反了那就惨了。后来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有了一
次的经验,第二次的就不算什么了。那年我的英镑是赔了,幸好马克方面赚了回来,所以总体上还是赚钱的。第二年是个好年头,
市场的方向比较清楚,那年是我在法国赚钱赚得最多的一年。

吃遍巴黎

巴黎是一个比较排外的城市,不像美国的纽约。法国人,特别是巴黎人比较高傲,能读商校的巴黎人家庭背景都是非常好的,
跟他们很难深交,但彼此之间相处还算融洽。我和外省的几个法国人关系还不错。
读书的时候,我和同住的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吃。刚到法国;觉得学校的饭菜实在难吃,习惯了以后发觉还是不错的,
又便宜;一餐只要 10 个法郎:包括头道菜、主菜、甜品和奶酪等。我和合反经常在宿舍自己弄菜吃,我做我的中国家乡菜,他弄他
的法国家乡菜,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有的时候教授们也很好奇,想知道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比如有个经济学的教授,是法国竞
争委员会的主席,他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就把我们请到他家吃饭,我们也回请他。我们就这样相互请,从吃文化中相互增进了
解。春节的时候我们一些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做饭吃,还把校长和负责我们外国学生事务的主任请过来和我们一起过年。当年能得
到奖学金可能和跟这些教授们的良好关系也是分不开的。
我真正的铁哥儿们则都是一些中国留学生。大家经常一起打牌,下棋,吃饭,喝酒;看电影……到后来我工作了,经济条件好
了,买了车,就开车出去兜风。我住的地方高诺曼底大概只有 2 小时的车程,周末我们有时就到侮边兜风;或者在巴黎周围转转。
2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法国人很喜欢看电影。一有了新电影我们就会买票去看。我们看的多数是法国电影,有时也看美国电影,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很少。
没有在法国生活过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法国电影不怎么样,只有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才能理解那种法国幽默。
在法国的日子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段日子。银行交易员的权力挺大的,有时几乎可以控制整个金融市场。于是外面的 Broker 们
都抢着巴结我们。一般是请吃饭,我几年内把法国最好的餐馆都吃遍了。还不光法国,伦敦的名餐厅也去了不少。一般是吃中饭,有
时从中午 12 点一下子吃到下午 4 点。法国菜很有意思,有些很古怪,比如烤猪血肠,把猪血灌到肠子里,在中国那里见过这样的
吃法!
法国的酒文化很发达。吃什么东西喝什么酒是很讲究的。比如吃鱼一定要喝白酒,吃肉就要喝红酒等。我原来在国内是液酒不沾
的.到了法国也渐渐爱上了喝酒,爱上了研究酒文化。圣诞节到了, Broker 们打听到我们的住址,便派速递公司的人往我们家里
送酒;每年大概有 20 箱酒的样子,喝都喝不完,并且都是些好酒。我们那帮哥们儿聚餐的时候最喜欢叫我了,因为只要我到场,
就一定有好酒喝。
除了请吃饭和送酒,Broker 们还给我们送球票。有一年的欧洲杯半决赛,是马赛对斯巳达克的,他们包了一架小型飞机,一
下班就把我们 20 几个交易员送去看球赛。球赛完了又把我们接回来。
法国的生活节奏很慢,很悠闲。法国的餐厅有很多靠窗的座位,你要上一杯咖啡,在那里坐上一整天绝对没有人管你。假期又
多,主要的假期有两个:夏天有两三个星期,一般是到海边休假;冬假则一般到法国、瑞士或意大利滑雪。

香港——明智的选择

93 年底,因为全球都看好亚洲,里昂银行也不甘示弱,要在香港成立亚洲资本市场(现在统一叫资金部),这是个全新的部
门。直属于总行,不归香港分行管。由于我是部门中唯一的亚洲人,上司找我谈话,想把我派到香港负责调期和期权部。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选择。因为我只要待到 94 年 6 月就可以申请法国永久居民。留在法国还是来香港?我犹豫不定。后来
还是决定来香港,我觉得我既然是被派去香港,只要还在这家银行工作,以后还是有机会回法国的。后来我发现这个选择是对的。
国外毕竟是国外,中国人在那里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香港我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香港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
我在中国长大,又在国外待了六七年,可以说对东西方文化都很熟悉了,到了香港后很快上手。除了我,总行里还派去了几个法国
人,
又在当地招了几个人,就开始了工作,在香港我还是管交易。其实对我副总裁的头衔你们没必要那么看重,在国外这种大机构里,
你只要不犯什么错误,到时候就会升上去的,没什么实际的意义。懂行的人更看中的是我是部门的头儿。
我的确是个很幸运的人,一生中没有走过什么弯路。当初转到数理经济是我最根本的转折,如果继续搞纯数学,自我感觉不会
有什么出息,也很枯燥,顶多是个讲师、教授什么的,能否混上还是个问题。转到学经济,才会有我后来的这几步,即使我不去法
国,将来也必定有其它机会。到 ESSEC 读书又是个很好的机遇,ESSEC 是个很好的学校,我本来不知道,是去了以后才知道的。很多
人读了其他学校的,读到博士、博士后还是找不到工作,而我读完 MBA 一出来就找到了这份很好的工作。选好专业真的非常重要。后
来到香港,就更不用说了。

里昂信贷与赚钱

90 年代初里昂信贷银行还是全球第七大银行,但 93-94 年银行巨额亏损,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很多银行担心里昂


信货会倒闭,都不愿意跟我们做生意。实际上里昂信贷倒没那么容易倒闭,毕竟是法国最大的国有银行,政府持 85%的股份,连
老板都是财政部委派的,全行有 6 万多职工,法国政府怎么可能让它倒闭?但客户们还是有疑虑。比如说中国大陆,原来跟我们合
作得很好,大亚湾核电站项目中我们是贷款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我们做了很大一部分的。后来银行出了事,中国银行也不愿和我们
做生意了。和中国的银行之间有几年空白,没有打任何交道。没有客户,找们就只能拿自己银行的钱去炒。除了东南亚货币,全球美
元、澳元的盘也是归我们部门管。一开始港币是分行管,后来合并了,也是我们管。96 年银行的情况才开始好转。
98 年亚洲金融风暴我倒没有受多大影响,也是有 92 年的经验垫底。实际上我们这行就喜欢波动。只要市场波动大,你的方向又
抓准了,就能赚钱。有的时候还真得讲讲运气。金融风暴来之前两个星期,我本来有一个马来西亚货币,是一年前以很贵的价钱卖
给渣打银行的,本来是一个五年期的盘,一年来市场变化不大,他们觉得吃亏了,要求平盘,我同意了。结果两个星期后就大涨,
如果我不买回来的话可能要亏几百万美金了。上司笑着跟我说:“你看看你,要是不平盘的话你可就惨咯!”
2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在资金部待了那么多年,每天面对这么大数额的钱早已没有了感觉。在我们的概念中,钱早已不是钱,而仅仅是一堆数字。我
们仿佛仅仅在做一些数字游戏、风险游戏。在我们的眼里一百万跟一块钱没什么区别。一笔普通的交易都在上千万美金,大的上亿美
金。可能我的性格比较稳重,天生比较适台待在这个部门。
能进入这个部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进来以后专业和文凭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我这个 MBA 和别的没读过 MBA 的人其买也没什
么区别,我们部门中还有学工程的呢!MBA 主要是帮你打开思路,教你一个方法论。并不是每门课一拿到实际中来就能用。
但说实在的没有 MBA 这块敲门砖我也进不来。
用得比较多的课程大概有计算机、经济学理论和国际金融。计算机是因为日常操作要用;我们做的工作中宏观经济是基础,经
济学理论当然要用;还有国际市场的变化你也必须了解,所以国际金融的知识也很有用。而那些什么广告学、营销学、会计学之类的
课程在我这个行业中就基本上没用过了,在其他行业可能有用。
这个部门就是同风险打交道。市场不是升,就是降,机率各占 50%。你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规律,赢面当然就大于
50%咯。压力当然也有,别人赚钱你不赚钱的话老板就要找你。但工作又不光是你一个人在做的,后面还有整一个团队在支持着你,
也没什么好伯。当然,这份工作有这份工作的艰辛。上班的时候大家脑筋都绷得紧紧的。虽说上班时间规定是朝九晚五,但我们从没
按这个时间上过班。早上一般八点半已经来到银行,晚上要到六点半或七点才走,有时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并没有人强迫我们这
样做,下了班大家自然可以走,也没有加班费,但大家都自觉地留在银行,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做我们这一行要像狼一样,看到哪里有钱就凶狠地扑上去抢,要看得准,扑得狠。
除了银行上的事情,我自己也做一些个人理财。说得好听是投资,其实也是投机。股票也炒,外汇也做,期权、期货也做。有亏
的时候,但一般还是赚的。我一般会放得比较稳,比例也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因为我的主要精力还得放在工作上面,搞太多自己
的东西就没时间去做工作了。将来可能会考虑多一点投资的东西。

平淡而美满的家庭生活

我的妻子是我的第一任女朋友。我是大学毕业以后在朋友家认识她的,后来我就去了法国。在法国有四年半我没有回过国。首先
没有这个经济条件,奖学金仅仅够平常的生活费。再说也没有时间。读书的时候要操心学业,后来又操心工作问题,怎么在法国站
稳脚跟的问题。法国的假期虽然多,但也要你在单位工作满一年以后才可以有休假。两人怎么联系?打电话罗。开始还每周写一封信,
后来是每月写一封,再后来,信也不写了,就打电话,每周一次。因为我那个部门可以钻空子打电话,(笑)打国际长途。四年以
后我回国结婚,之后她也到了法国;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开始一直没要孩子主要是考虑事业还不够稳定。现在女儿两岁多了,很
调皮,比我小时候还调皮!
我小时候真是很调皮的,翻墙上树,恶作剧不断,没少挨打,学习上就爱靠些小聪明取胜。我曾经有过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
一次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跟爸妈吵了架,一气之下跑到外面。那天天很黑,还下着雨,我躲在体育场旁边的草垛里,听到爸爸喊
我的名字也不理。夜深了,一片寂静,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我还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觉得有些害怕,便爬到树上躲起来过了一
晚。第二天早晨爸爸才找到我。
第二次是读初一了。我记得那天是端午节,我在一个还没有建好的房子里过了一夜。同学还给我送粽子吃。那时候的脾气真倔呀!
长大了以后,见的事情多了,性格也有所改变,开始考虑别人的感受了。生气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就没那么难受了。出到社
会,也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收敛一下自己的脾气。
我的女儿小小年纪,巳经比我当年还倔了,想要什么东西就一定要要到手才甘心。就说上幼儿园吧,坐校车头几天还挺新鲜,
后来嘛,死活不肯去。每天一上校车就哭,结果把整车的小朋友都惹哭了。我的朋友都说她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的确很聪明,很会观
察,学东西很快。她每次坐我的车我都帮她系安全带,系了几次,她竟然就自己学会了系安全带的技巧,一不高兴就自己把安全带
弄开,吓我一跳。她学东西快,忘得也快。一岁多的时候学跳舞,跟着音乐扭屁股,很好玩。后来不学了,学画画,学了一下又不学
了,贪新鲜。反正她现在还小,就由着她玩吧,我也没要求她将来一定要按照怎样的一条路走,一切都凭她个人喜欢。
我和妻子都是喜欢过一些平淡的日子的人,我平常的工作她是从不干涉的。家里的财政也是我管。我这人比较随意,正式场合
下我穿的衣服可能好些要到法国买,但平时在街上买的几十块钱的 T 恤我也一样的穿。刚来香港时我 100 多块钱的手表也一样戴着
去上班。
现在的生活过得比较安定。下班以后基本上都在家里,有时跟朋友聚一聚,喝喝酒,聊聊天。没有朋友我觉得是一件很难过的
事,但我选择朋友也是很严谨的,不是跟什么人都能做朋友。具体什么标准我也说不上来,主要看感觉。我现在圈子里的朋友大多
3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有着和我相同的境遇,都是在国内读完大学,到国外进修,然后再回来的。外国朋友虽然有,但不是很 CIOSE ,可能毕竟文化背


景不同。周末我喜欢打打高尔夫球,或者到海边走走,游游泳。我的假期很多,每年有 6 个多星期,休假的时候我经常跟妻子到国
内外旅游,或者回法国。

是否要改变?

烦恼嘛,怎么可能没有呢?我又不是神仙,神仙可能也有烦恼。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赚了一万块,你会想赚 10 万,赚到了
10 万,你又想 100 万。人总是随着自己眼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追求。
我刚刚拿到了香港永久居民证,因为在香港已经住满七年了。但这张证对我的意义也不是很大,我不一定就在香港待下来,说
不定过两年我就跑其他地方去了。人生的际遇很难说。
危机感嘛, 有还是有一点,银行这几年竞争越来越激烈,合并的情况比较普遍,一合并,裁员是难免的。我就见过几次同事被
炒;根本用不着等到 48 小时,上午谈完下午就要求你离开,有时连东西都不能收,这种事是有点 sad,有时也不免令我有兔死狐
悲之感,但我尽量不去想它。那样我的心情才可以一直保持平静。
里昂派我来香港已经有七年多了,外派很少会做那么久的,一般都最多是五年就会被派回去,或者调到其他地方,我算是很
特殊的。反正做到这个份上我也不想回去了。去年我巴黎的上司来了解了一下情况,也说这样干脆你还是别回去算了就在这待着吧。
虽然回法国享受得可能会更好。法国人的平均收入不是很高,我在法国也可以算个富人了,但在香港还不行,香港的富人太多。不
过在香港的生活很舒适。
到底要不要改变,我现在也很矛盾。现在的工作虽好,毕竟做了这许多年了。人嘛,总是不断需要一些刺激的。我自觉自己不是
个能静下来的人,竟然在一个环境中做了十几年,我都觉得很奇怪。但人人都有些无奈的地方,我毕竟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了。
这几年在香港虽然不断有猎头公司的人找我;甚至有些银行的主管还直接跟我谈,但我都不是很感兴趣。做的事情都差不多,
待遇也差不多,做生不如做熟。我还要考虑到家庭的原因,自己一个人的话倒无所谓。我有一些国内的同学做到了国企的高层;虽
然他们的薪水不高,但权力很大,还是蛮好的。如果换我,我很难说愿不愿意。我如果改行也许会自己开公司吧,享受一下自己当
老板的滋味。现在的工作再好,也只是帮人家打工而巳。不过,想想而已。
人生的际遇很难讲。
开心就好!

姓名:段扬
英文名:Yang DUAN
出生年月日:03. oCt.62
血型:O
星座:天平座
爱好:葡萄美酒夜光杯
自认为的个性:随和
最常做的运动:gOlf
最喜欢的电影:Delicatessant(黑色幽默)
最难忘的书:古大侠之《陆小凤》
最动听的歌:hotel califorina
最敬仰的人:当数金庸金大侠小时候
最想从事的职业:军人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说得好听点是去周游世界,难听点是做晃晃
最开心的事:得一虎女
最尴尬的事:大四时上食堂买早餐,不幸被挤倒在地,身边正站着那位心仪的外文系女生
最讨厌的事:不守时
3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最震撼的一件事:看见女儿出生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亲情友情,当然还有自由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只要努力定有回报

留学生活饮食观

1、“填饱肚子”型
为了省钱、省时,同时也懒得花。心思在食物上。三餐照常打理,只是重量不重质,吃东西只为了填饱肚子。速食面、电视餐、热
狗、汉堡,来者不拒,解决一餐是一餐。到了周末才找几个朋友上馆子打打牙祭。

2、“暴饮暴食”型
这种人通常对工作过份投入,非到工作告一段落,才发现头昏眼花,口乾舌燥,饿得人直发慌。于是狠狠地大吃一顿,或两顿
合为一顿吃,吃个人仰马翻。

3、“补偿心理”型
有些人因精神上有所失落,或功课压力太重,不断地吃东西来寻求补偿。这种人通常什磨都可以吃,水果、饼干、蛋糕、马铃薯
片、汽水、巧克力、坚果,乱吃一通,而且吃个不停。

4、“节食减肥”型
这一类型清一色是女性。为了保持身材,对美国的牛排、蛋糕、冰淇淋、巧克力、起司等敬而远之。每天以水果、生菜或低卡路里的
食物果腹。吃得手脚发软,头昏眼花。

5、“口脑并用”型
这种人最懂得如何有效利用时问,进餐的时间也不忘“并行处理”。一边进食,一边看报纸、读小说或听电视新闻播报。也有人
一边啃三明治,一边赶报告;或一面吃便当,一面想着自己的论文。爱因斯坦就是这种类型的极至——站在餐厅门口,满脸困惑,
不知道自己是已用餐毕将离去,还是正要入内用餐。

6、“远厨”型
这一类的朋友,大多没有进危厨的兴趣或经验。从前的日常三餐大抵都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了责无旁贷时,才发现
洗、切、煮、炒,到最后的善后料理,简直是繁琐而无趣,更谈不上成就感。常常是兴致勃勃的大张旗鼓,不一会却油烟密布,呛得
直打喷嚏不说,偏又警铃大作,惊动了周遭的室友和邻居,叫人尴尬得不知所措;要不就是油花四溅,骇得花容失色,抱头四窜。
最后只好狼狈不堪的败阵下来。因此,久而久之,也就从善如流。速食面、冷冻餐和餐馆外卖就成了三餐不变的公式。

邢林

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而母亲是一个盲人,从顺义县的小公务员到摩托罗拉的高级经理,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可以用“传
奇”来形容的道路,追求“变”的动机,不安于现状的努力,是她成功的根本。
3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她说:笑着面对一切吧,乐观是困难的天敌。

她现在是一个金领,可观的年薪在她自己的心目中不算什么,她骄傲的是,在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她掌握着公司最有价值的
财富——人力资源。她的使命是使他们增值。
36 岁的她有张永远都在微笑的脸,那种很有磁性的笑会让你觉得她很有修养而且很美。甚至会让你误以为她生来就很高贵。
然而,事实是:她曾经非常贫穷,甚至从没真正体验过父爱,她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而她的母亲是个盲人,在一片黑暗当
中把她养大。
她反对一种说法,那种说法认为才能加运气等于成功。她说,所有成功者的秘决是他们想要成功。
动机,你有想要改变自己的动机吗?你能一直保持这种冲动吗?她,不断地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并由此将自己推向成功。
MBA,是一们很深的学问吗?她的回答是:不是,那只是让你打开思路的一种方法。
在所有 MBA 当中,这位刚刚做了母亲的女性看起来非常普通,一点也不惹人注目。
她是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高级人事经理,叫邢林。

坚持快乐是一种力量

邢林的父亲在文革正式开始的前一年病逝了,那时候她才是六个月大的女婴。
可怜的母亲因患有先天性眼疾而只能在白天感觉到一点点亮光。母亲偶尔会说:“你爸爸去世得早,他真是少受了不少的罪呢!
”这就是母亲最厉害的抱怨了,
母亲是满族,血液中尚有四分之一或者是八分之一的高贵成份。邢林从妈妈的嘴里知道,如果往上数几代,她们家属于“皇亲
国戚”,祖先中有人曾是朝迁的四品大员,即使到了祖父这一代,也还是殷实的乡绅,有很大的宅院和数不清的果树。然而这些都
与邢林毫不相干。自打邢林记事起,她就知道自己属于穷人,不光穷还受人欺负。
“我出生在北京顺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多数时间,村里的人都非常同情我们这一对苦命的母女。可是,
也有些时候,他们又非常凶恶,用现在的人无法想像的重体力劳动来惩罚我的妈妈。别看我妈妈眼睛看不见;但是在我的记忆中,
她每天从事的劳动量会超过村里所有的大男人。村里还会时不时地召开批斗会,通常是在晚上,妈妈被叫去参加,站在毛主席像前
背《老三篇》,妈妈背得很流利,干部们也只好作罢。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不公平的待遇都会落到我们的头上,当然后来我知道了,
就因为我家祖上是剥削阶级,是富人。
“记得有一回,村里一些气势汹汹的人到我家,命令我和妈妈滚回山东老家。妈妈没吭声,收拾完东西。她拉着我到信用社取
钱,可是人家不给取,说你家的钱都是剥削来的,不能取。但她仍然没说什么,只是低着头拉着我往回走,我知道她老人家从来不
愿意让人看到她身处困境。”邢林说,坚强的人就应该像母亲一样,不把苦难挂在嘴上。“妈妈拉着我在城外的荒草地上坐了一整
夜。尽管妈妈已经尽力替我遮盖;饥饿的蚊子还是将不满两岁的我饱餐了一顿,两只小眼睛完全封上了。后来,那些人终于意识到
不让我们取钱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开出了一张沉甸甸的介绍信,规定了只能取出路费.”
一年以后,邢林和母亲重新回到北京自己的家,过着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的生活。别看她天生就调皮得像个男孩,可是一个人
独自呆着的时候;她也总在想,为什么富人的后代就要受到惩罚呢?富人是什么样的?在邢林幼小的心灵里,富人的生活有点神
秘。
“小时候,我就是妈妈的拐棍,每次妈妈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我领着去,手拉手往前走,‘妈妈,前面有坑,迈左脚,一大
步,妈妈,右边是水沟,挨着我走’。有时候,一句话说晚了,我们俩就会同时摔倒在地上。”
在摩托罗拉大厦四楼的会客室里,长期顾不上梳理感情的邢林说着话有些停顿。眼睛转向窗外宽阔的东长安街。透过十分敞亮
的窗户,映入眼帘的尽是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车流。这里就是北京建国门的 CBD 中心区,无处不充满了现代感。一时间,我忽然
问觉得邢林的声竟变得很远,很远,她所描绘的那些景象和故事和眼前的一切有着太强烈的反差。似乎有些失真有些模糊起来。
邢林大概不想看到记者脸上表现出的同情,她转过头,又露出了笑容。
“过去的苦我好象都是到现在才感觉到一样。小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特苦,也许是没心眼吧,只要能高兴,我总是特别的高
兴。在我们那,我还属于是一个孩子头呢,别看我是个女孩,可整天领着村里一帮子小孩儿东跑西颠的,上了学,我还是那样,挺
淘气的,没当过班干部,学习也不是特别认真,就凭那点小聪明过来的。”
“想象一下,你是不是从学校一回到家就不一样了?”
3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不,在家里我们母女俩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尤其是我妈,她看不见,可是生活的劲头很足,晚上给我讲故事;讲一些
从声音机听来的事;现在她老人家已经七十多了,前两天我回家,她还跟我讲英国克隆羊呢。妈妈虽然没上过学,但却耳儒目染了
深宅大院的所有文化和礼教。她教我背《三字经》,《名贤集》,教我《地球运言》;我现在仍记得开头的那几句:“大地椭圆,旋转如
球,东半西半,分五大洲,约亚细亚,约欧罗巴,阿非利加……妈妈也教我数学,更教我做人的道理。我想这和别的人家没什么两
样。现在你要我讲讲;我觉得我从妈妈身上继承下来的最可宝贵的东西就是那种坚毅的性格。一个小女孩和自己的瞎妈妈在一起,
尽量感受生活的快乐,就是这样,我们从来没怕过什么。”

人生的路是一步一步连接起来的

在邢林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来了一位天才物理老师。他是科技大学的高材生,刚毕业就下乡,从没有教过书,但是却非常懂
得教书育人责任重大。要说少年时代对邢林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这位老师了。“光可以走多远?为什么对面的火车总是更快些?为
什么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而中午却是白色的?卫星为什么可以在天上转?”就是这些有趣的问题使邢林从此开始了对科学的向
往。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一门普通而有趣的物理课唤醒了邢林那颗贪玩的心,使它突然间开了窍。
“我这辈子都感谢他。别以为中学物理课和我以后的生活没有关系,其实正是它奠定了我的人生基础。到现在不论干什么事,
我都得先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夸张地说,我甚至把 MBA 都当成了物理课来学;只不过 MBA 讲的是关于管理的道理罢了。”
1986 年,邢林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回到县里的中学教书。两年之后,她被调到了县政府里,当上了县计委干部,那
时候她自己并没意识到,幸运之神已经开始悄悄地降临到身边。在县计委,有一个到北京外国语学语接受一学期英语培训的机会,
邢林去了,半年之后回来,正赶上县里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国都饭店准备开张,合资的中方是顺义县政府。邢林被派去管理人
事工作。在这家饭店,她成了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和外方人员交谈的人,甚至有时候外国客人的一些问题也要找她解决。
和外国人的广泛接触改变了邢林的许多的观念;一些固有的东西开始受到挑战,其中包括对干部身份的价值评估。从这个时候
起,她才真正开始认真地考虑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她感觉到原本深藏在内心当中的那种想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冲动越来越强烈了,
只是一时不知道朝哪走,也不清楚未来。有一天,一个外国人来找她,问她愿不愿意到一个新公司去上班,条件是离开顺义到合肥
去。她没多想就答应了。那个外国人其实只是国都饭店的一位客人,他给邢林介绍的公司是瑞典著名的 ABB 公司。
“新婚不久的我,一个人,带着随身听,带着新买的小皮箱,来到了合肥。
“ABB 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国际大家庭,在那里,我不仅结交了至今仍然关心我,帮助我的一群中国朋友,同时也结交了一些
外国哥儿们,姐几们。来自马来西亚的 Joann 是我的饭友,她教给我素食的奥妙,从此这个世界上又减少了一个动物杀手;来自英
国的 Denise 和我同居一处;她的美丽以及动听的伦敦英语使我着迷;Mathias 是一位来自德国的、高大英俊的花花公子,我们曾经
一起唱《月亮代表我的心》;Allan 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总经理,慈祥、善良、宽容是他总经理背后的真实,他的太太是一位慈善家,
曾经为上海孤儿院募捐 10 万美元;James 一家是来自新西兰的虔诚的基督徒,爱充满了他们一儿一女的四口之家,还记得有一次
去他家做客,围坐在饭桌旁,他太太拉着我和孩子们的手轻颂圣经,我们仿佛就在圣洁的爱包围之中。”
1995 年底,邢林转到了摩托罗拉,直到现在。
“你问我什么是成功,其实对于我来说大家的认可就是成功,我一直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以至于我一亘都非常怀念我在顺
义中学教书的那两年时光。在学校里,你每天面对的是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那些原本枯燥的教义我都觉得出它的神圣。那些朗朗
的读书声和课间那些简单而热闹的游戏真的叫人流连忘返。亘到现在我还特别小心地收藏着孩子送给我的那些贺卡,不管尘封多少
年,拿出来看的时候总是那么温馨,每一张卡片都记载着一个幸福的故事。
现在邢林是摩托罗拉大学持证讲师。每年都要为不同地区的公司学员巡回讲课,课时甚至超过大学里的讲师,遇到有友好人士
的邀请,她还会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别人讲课,这一点或许可以安慰一下她那颗有着浓浓的教师情结的心。

永远保持超越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一直还呆在顺义县中学,你大概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会有很多孩子的笑脸围着你转。但是,我们这本书的
编辑就会找不到你了。”
记者的话显得有些不礼貌,不过它确实让眼前的这位女 MBA 从理想色彩浓厚的回忆中重新回到了现实里来。
3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是啊,有一年春节,小时候的伙伴们又聚集到了一起,大家都说想不到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她们甚至想不到我还能出国。
我在摩托罗拉挣到的薪水也让他们羡慕不已。那时候大家问的和你现在一样,‘你那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关于成功的道理,我反对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那种说法认为只有才能加上运气才能导致成功。还有人说,除了智商还要加
上情商,再有就是精力旺盛呀,毅力坚强呀等等。我觉得这些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你能不能保持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
欲望。人总是想变的,不过多数人并不能永远保持这种欲望。面对艰难选择的时候,多数人总是选择放弃。”
邢林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她的先生就是这样一种人,那位西门子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在家时常对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累不
累呀!”
“可我觉得变总比不变要好。我觉得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比如我教书,其实我很适合做教师,我也完全可以做到成功或
者出类拔苹,但我放弃了,放弃了纯净、浪漫的校园,也放弃了一年 3—4 个月的假期。在县计委,虽然工资不高,但却享受公务员
待遇,办事也方便。生活不愁,也该满足了吧。但我又放弃了。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放弃国家干部的身份而转去一个酒店,更有
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去安徽做事。从 ABB 离开时也一样,在 ABB 我用出色的成绩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和地位,我为什么要放
弃呢?要知道我从一名物理教师蜕变为一名外国企业的人事经理有多么不容易!但是摩托罗拉更吸引我。
不仅因为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要优于其它跨国公司,也不是因为职位和待遇更高,最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是一个充满
学习机会的公司。1987 年摩托罗拉把它的第一批中国雇员送到了美国学习先进的半导体技术与管理,为期两年。这批学员共 7 人,
就是现在公司里的 C7(中国七人)。这件事对我的吸引大大了。我于是谢绝了 ABB 公司的再三挽留,加入了摩托罗拉。
我为摩托罗拉工作了六年,得到了无数的学习机会。盲先是为期一年的 CAMP(中国加速管理干部培训计划),俗称“摩托罗
拉党校”;之后是为期两年半的 MBA,今年五月,我终于得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MBA 学位。我没有看错摩托罗拉。”

讲义气的摩托罗拉公司

按照邢林的说法,摩托罗拉公司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公司,用北京人的话说,有时候让你觉得它特别够哥们义气,这让邢
林感觉到某种程度的亲近感。正是这种亲近感让她在摩托罗拉稳定下来。她举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如 CEO 高尔文先生每星期要给
全体员工发一封电子邮件,报告公司的业绩和遇到的挑战,并勉励员工发愤图强。当一个地区或一个团队取得优异成绩时,CEO 就
会说“好样的,加油!”
邢林还详细介绍了另一个极富人情味的项目叫 IDE。
“我们公司有一项工程叫 IDE,中文翻译成肯定个人尊严,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员工保持不变的尊重。这项工程主要由摩托罗
拉公司在世界各地的人力资源部来实施。”
“每个季度我所在人力资源部都要向每一位员工发放一张问卷,这张问卷有六个问题,我们要求员工回答的是,自己的工作
是不是有意义,工作技能是不是还需要提高,你的培训是不是巳经安排好了,经理有没有经常和你有沟通,你提出的意见是不是
有反馈,公司有没有妨碍你发展的因素等。我们的问卷会随同摩托罗拉在全球各地的公司问卷一起汇总到在美国的总部。摩托罗拉
公司有专门机构对这些资料加以统计和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实施解决方案。”
“那么这种做法会不会使经理们和属下的关系更紧张呢?”
“我们的目的是促使管理层更加尊重员工,促进经理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就拿我来说吧。我和我的老板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老
板与下属的关系,倒不如说是一种师徒的关系,我通常不需要老板在具体事物上的指导,但我们之间经常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哲学
和体验。这种交流使我们建立起了充分的了解和信任,于是工作变成一种愉悦。这种关系自然延续到我和下属身上。交流中大家都会
学会为别人着想。现在,如果摩托罗拉总部想要了解我老板的情况,他就会推荐他们来找我。在摩托罗拉公司,大家之间很少有敌
意,如果发生冲突,人力资源部就会全力以赴去解决。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我们的使命是使所有在摩托罗
拉工作的人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从而帮助公司取得更大的成功。”
话题说到公司,邢林似乎忽然兴奋起来,问我愿不愿听听公司的故事;我点了点头。
“到现在摩托罗拉已经为中国提供了 12000 个工作机会,每年为国家上缴的利税都有几十亿元人民币。但是它并不因此而趾高
气扬;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它总在努力成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中国公司的总裁叫赖炳文,是个马来西亚人。我想他的脑子里无时
刻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植根中国。公司每年都要做一些为希望工程捐款之类的善举,外人总以为这不过是公司的一种策略罢了。
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懂得公司的真心。前不久,北京赢了奥运,你猜猜刘用市长收的第一封贺电是谁发的?就是我们的赖总呀。他
是真心实意地为北京成功而狂热呀,就像每一个北京市民一样实心实意地高兴。
3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一个外国人能够和中国的每一件事情都这样的息息相关,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感染人的。去年,摩托罗拉公司有一项行动是我领
导的,叫大地之爱行动,是向西部干旱地区的母亲送水赛。我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来激发员工的参与,我们付出许多辛苦,结果
我们得到了总共两百万资金送给了西部地区。在摩托罗拉,人力资源部经常要代表公司参与这些善举,每当这种场合,我都会为我
的摩托罗拉员工的身份而感到自豪。”
我想我们中国人现在有很多都生活在国外,在别人土地上生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后代也会为别人的国旗感到自豪,将来的世
界也许就是这样;像一个大家庭。

我的 MBA 生涯

MBA 是什么,一开始邢林并不知道,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一只蚂蚁,它爬呀爬,从地上爬到了墙上,可是它仍然不知道三
维空间是什么呢。忽然有一天,它学了 MBA 课程,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空间,再回头看时,才知道周围是个立体的空间。
邢林是去年才取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 MBA 学位证书的。因为她参加的班是由亚利桑那大学、清华大学和摩托罗拉大学联
合举办的,所以除了最后戴上硕士帽参加毕业典礼以外,她的大部分课程都是由 17 位美国教授来北京上的。她笑笑说,你是不是
觉得我不算你们所说的那种“归国 MBA”?
别人学 MBA 可能都有很明确的功利目的,比如用它当敲门砖,想得一个很高的起薪水平,想在公司得到一个有利的位置等等 。
邢林说,“幸亏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并没有因为学了 MBA 而发生某种突然的变化,我也不觉得它和我的工作有那种一对一
的关系,在我看来, MBA 就是一种找开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生活中都使我获益匪浅。”
比如做决定。作为职业经理人,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快速反应,做出高质量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糟糕的经理人喜欢把最难的
决定放在后面,甚至拒绝做出决定。MBA 告诉我们,不做决定= 己经做了决定;而且往往是一个较差的决定。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应该讲的话由于难以启齿而遗憾终生;应该做的事因顾虑重重而坐失良机。
又比如“trade off”——交换、放弃”这个概念。作为职业经理人,他的挑战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佳的回报。没
有人拥有无限的资源,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同时做你想做的每一件事。你一定要学会放弃。比如我学 MBA,同时做全职的经理人,我
必须学会放弃;放弃那些同样美妙的难以割舍的东西。我放弃了电影,放弃了周末和放弃了很多睡眠。
再比如谈判技巧。一提到谈判,首先想到的是谈判桌前对立的两派;谈判成功就意味着我方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等等。
其买,谈判技巧不仅可以用在谈判桌上,更可以广泛地用于其他场合,如与老板,下属,同事,朋友,家庭成员,等等。谈判的成
功,实际上是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MBA 为什么对管理者这么重要,以至于有些大公司公开宣称非 MBA 不要?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 MBA 和其他专业学科确实存在一种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学科差不多都是一种纵向思维,是“竖着
”建立起来的体系,比如物理,先学基础物理,再进一步细分专业,直到一个学科的最前沿,它总是越学越深,越学越窄。而 MBA
不同,它是横向展开的,是把与经营有关的学科整台在一起。它更大程度上是一些各个领域的常识,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
艺术。二是由于 MBA 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要使财务部,市场部,制造部,营
销部和人力资源部坐在一起,用一种语言沟通,就要求我们每个部门都要了解其他人的立场和出发点。MBA 正是起到了这个作用。
为邢林他们这一班学生讲授商业道德和谈判技巧的老师是亚利桑那大学的夫妇老师。夫妻俩在讲台经常唱对台戏,这种方式本
身就非常吸引邢林这位以前的老师。两个人对问题的看法经常不一致,甚至当着学生的面争论起来,“原来课也是可以这样上的,
给人的印象太深了。”邢林回忆起那段时间来有一种特别受启迪的感觉。
“有一回讲到耐克和锐步两家公司。耐克在印尼的生产厂商因为生产环境恶劣,工人待遇极低被美国报纸暴了光,结果连累了
耐克的品牌。美国老百姓认为耐克对这件事应该负责;他们说,我们花那么高的价钱来买你的产品,可是你却不肯多花一点钱帮帮
那些工人,太不够意思了。于是大家都说再也不买耐克的产品。而这时候的锐步呢,公开了他们与生产厂商之间的签订的合同。在他
们与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商签订的合同中,都必须有关于工人待遇的条款,如果厂商不能善待工人的话,锐步有权解除台同。
在讨论这个案例的时候课堂上非常热闹。夫妻俩也不例外地发生了争执。在学生们看来,先生的观点更接近正确,可是在音量
上他却比不过自己的夫人。最后还是先生再次发挥了美国人善于幽默的特长,他说,“观点你们自己己经有了,同时你们也听到了
不同的声音,现在你们知道什么叫双赢了吧。”

现在这样还不够
3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在邢林看来,MBA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是一种胶,它可以把大家都粘合在一起。
“比如我们经常要招一些特殊的人才或者解聘一些人,这些都是一种谈判。如果我们需要一个人来这里工作,我会首先询问他
需要什么,我必须告诉他,公司在尽力为他着想。如果他能来摩托罗拉公司,会有像我这样的人在照顾他。而不只是让他感觉到公
司为了赢利是多么多么想要得到他。如果一个人在摩托罗拉公司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了,我会找到他,尽量用最和蔼的日吻对他说,
或许换一个工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从摩托罗拉公司走掉的人里,99%的人都不会说摩托罗拉公司是个坏的公司,一旦有机会,这些人会
立即转头回来,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些人,他们有些人已经有过三次回到公司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的成就,它不能用
一个硬指标来衡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多年的经验使邢林成为了一位非常出色的人力资源专家,说到本职工作,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笔者还忍不住打断了
她的话。
“那么你自己呢?在 MBA 之后,你会一直这样在摩托罗拉做下去吗?”
这个问题显然不好回答,尤其是在她清楚地知道她所说的话会被发表以后。她笑而不答。转而提起了猎头公司。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必须和那些名声蛮好的猎头公司打交道。但有时让人为难的是,你想请他帮忙找人,他倒是先找到你
的门上来了。这些人往往比我们这些专门管理人力资源的人更清楚整个职场的情况。现在,通过各种渠道一各种方式找上门来的情
况越来越多。还有,过去企业问只有竞争,现在往往不得不在竞争中台作,像诺基亚和西门子都有不少项目与我们合作,而这中间
人之间的交往就更多了,变的机会也就跟着多了。
“那么你认为现在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是不是已经拼得差不多了呢?”
“不,我想我不会有这种感觉,我说过,变总是比不变的好。但是求变本身不是目的。在关于公司的社会关系课里,老师告诉
我们,做为一个公司,它必须要有 8 种关系要处理好,也就是有 8 个对象需要你的照顾,要对得起他们。这 8 种关系包括:员工,
客户,伙伴,社区,政府等等。做为一个人,我想他也应该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是否已经做完。如果没有的话,就要抓紧
时间。
忘了告诉你的是,我在 MBA 期间还完成了另外一项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我生了小孩。
现在,我孩子还小,老母亲因为不习惯都市生活,一个人在乡下住着。我希望我在实现下一个人生目标的努力过程中,也不会
忘记我对他们的责任。
我希望等我老了,在乡下买一处带大院子的房子。
当我在院子当中那棵树下休息的时候,我会想到我的母亲,我的孩子,还有我工作过的公司,以及所有和我打过交道的人…

姓名:邢
林英文名:CINDY
出生年月日:1965 年 1 月 5 日
星座:山羊座
血型:A
爱好:静思
自认为的个性:正直、善良、诚实
最常做的运动:游泳
最喜欢的电影:SABRIN
A 最难忘的书:鹿鼎记
最动听的歌:明月几时有
最敬仰的人:爱因斯坦小时候最想从
事的职业:科学家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牧羊女
最开心的事:和家人、朋友一起旅游
3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最尴尬的事:见到熟人叫不上名字
最讨厌的事:无可奈何地等待
最震撼的一件事:中国足球队总也出不了线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家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不是自己的,千万别拿

八大公司不败之本

1. 微软:分拆不散的巨人
虽然美国政府决定将微软一分为二,但微软在亚洲的近期表现依然上佳。除了继续保持个人电脑软件两大市场即操作系统和应
用软件的“大玩家”形象外,微软把触角伸向具有 200 亿美元容量的视像游戏市场,并已抢得先机。

2. 麦当劳:无处不在的影响
麦当劳从来都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到 2000 年底,麦当劳已经在全球 120 个国家拥有 28000 家快餐店,每天为 4300 万人提
供服务,足见其影响之大。麦当劳的市场推广和提供优惠服务的促销方式,继续得到人们的好评。

3. 诺基亚:不遗余力的创新者
诺基亚并不满足于在移动电话市场取得的已有优势,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移动电话之外的多元化,成功地扮演了移动电话、固
定电话以及因特网协议网络开发商的角色。诺基亚的不断创新战略已成为公司的金字招牌。

4. 英特尔:永不衰竭的智慧源泉
英特尔推出了最新的芯片奔腾 4 处理器,提供 1.5 千兆赫的处理能力。通过宽带的发展,这种更大的处理能力正好与更快的
因特网接入相匹配。由于建立了电子贸易中心,英特尔也在继续坚持通过网络发展业务的策略。

5. 通用电器:赢得敬重的管理者
没有比韦尔奇更能体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先进管理理念对公司发展的重要了,虽然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谁将在不远的将来
接替韦尔奇担任通用的 CEO,但足可相信,韦尔奇创立的通用哲学将继续伴随着通用电器的成功。

6. 可口可乐:立志于长远
一向标新立异的可口可乐近期似乎有趋于平淡之态,在决定公司优劣的一系列评比中可口可乐都大幅后退了,然而公司在新
任 CEO 的领导下,把目标更多订在了长远,即通过不断创新和稳固质量达到循序渐进的结果。

7. IBM:前进中的蓝色巨人
尽管整体趋势在下滑,但种种迹象表明, IBM 正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公司坚持自己的核心业务,刻意加强核心竞争力,供
应用于电子商务的硬件,而且还在尽力支持人们使用开放平台系统。IBM 认为,保持住核心竞争力,企业就不会倒。

8. 耐克:逆境中艰苦跋涉
耐克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先是媒体指责说耐克公司不公平对待雇员,后又有传闻供应商使用童工。然
而耐克成熟的危机管理使这家百年名企悄然渡过难关。更重要的是耐克有了新的长期目标。

3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邹其芳

25 岁上大学,在那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倒并不显得有多么出众,但 78 级的大学生中,还有几个能象邹其芳这样,直到今天
仍然在往前冲呢?
37 岁贷款上沃顿,读 MBA,对一个已经在中美史克享受高薪高职的中年人来说,勇气和毅力令所有安于现状者汗颜。
42 岁开始创业,而此时很多人除了望子成龙外都已经开始考虑退休生活了。
见到他,温文尔雅,平和谦逊;
感受他,你会震撼于他内心深处的激昂。

经历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那段艰苦的经历对他的性格、耐力、做事的方式、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都是最有效的锻炼,他觉得,
泥瓦工都做过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从天津的一位普通建筑工人到今天的合资企业的董事长,从中国到美国到香港再回到中国,邹其芳的人生在纵向和横向上的
跨度都是如此之大,他的经历也着实让人好奇,以致于很多人在听了他的介绍之后都不由得胜目结舌。这恰恰是邹其芳引以自豪的,
他说,这种在别人眼里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经历确确实实发生在我的身上,并旦永远是我不可多得的财富。在多年的奋斗生涯中,我
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挫折,但是内心永不服输的内动力使我勇敢地走到了今天。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其实微乎其微,而意志品质、
坚韧程度的差别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确,与共和国差不多同龄的邹其芳几乎经历了他们那一代人无法逃避的苦难;而
内动力的趋势却始终使他在困境中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公平,并在多年后厚积薄发。
如果没有那次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邹其芳的家庭无疑是温馨、幸福的。邹其芳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教
师家庭,父母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对孩子们非常严格,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有大的作为。邹其芳姊妹 5 个,学习都非
常好,现在他还记得当时他们和父母一起在灯下争相苦读的情景。但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这个家庭顷刻间便四分五裂。因为
祖父是国民党,而且还跑到了台湾,邹其芳一家“无可争议"地被归为反革命分子。父母被送到农村进行贫下中农再教育,孩子们
也被迫脱离学校为生计而四处奔波。
邹其芳上初中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文革的高潮,是搞全民备战最凶的时候,他们那一级 300 多名学生全部去做了民兵。就是当
民兵,也分三六九等。家庭出身贫下中农的,没有历史问题的归为一类,叫战备民兵;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归为一类,叫基干民兵;
那些政治上不可靠的学生归为一类,和那些刑满释放的、建筑公司的老弱病残的人分为一组,叫普通民兵。邹其芳对当时的情景记
得非常清楚:300 名同学不一会儿都各得其所,他们的兴奋之情更加增强了邹其芳的失落和无奈,当他和另外一个同样出身的孩
子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的时候,他突然有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那是 1969 年,邹其芳 16 岁。
就这样,邹其芳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进入了普通民兵的行列。也许孩子毕竟是孩子,忘掉忧愁、追逐快乐是天性,或者是邹其
芳天生胸襟非常宽,没有记住愁事的脑子,在心情难受了几天后,感觉毫无办法的邹其芳选择了直接面对。谈到那时的感受,他用
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极富哲理性和思辩性的话。邹其芳在默默地接受命运安排的时候,在无形当中也受到了青睬。根正
苗红的那些同学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到郊区农村去修筑一些工程,邓其芳所属的普通民兵因为被信不过,所以才留在了城里,干一
些无关紧要的活。说是无关紧要,主要是指建造一些没有“军事价值”的活,运动量依然很大。
邹其芳刚上班的时候只有 16 岁,当时穿着棉衣棉裤过磅,还不到 100 斤。在工地上,邹其芳充当和水泥的小工;没有半点技
术含量,完全是拼体力,不一会儿便累得满头大汗,何况是一个没有经过生活历练、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所以每天下来,邹
其芳都有一种死过去的感觉,往往一沾床便呼呼大睡。大家都非常喜欢他,疼惜他于小孩子不能承受的活,便教他技术。心灵手巧
的他几乎一学就会,难度极高的砌墙角,对他来说也是完全不在话下,弄得原先的师傅们都非常惊奇,纷纷说这小子今后在建筑
业发展肯定大有可为。当同学们从乡下回来的时候;依旧瘦弱的邹其芳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工人了。一板一眼,产然有几十
年经验的老师傅的风度,而那些同学们却还是小工。由此,他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看的,关键是你如何面对。
邹其芳的少年生活是艰辛快乐而又孤独的。艰辛是生活所迫,孤独难以排解,只有快乐才是自己创造的。只要你愿意找,快乐
随处可见。这就是邹其芳的处世准则。
在那几年里邹其芳几乎是自己打理生活。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经被下放到农村。大哥是大学毕业,大姐是高中毕业,二姐是
3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如中毕业,邹其芳是小学毕业,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照出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的看法。也许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是天生的,这种依恋
在平时看不出来,但一离得久了,便日益显现出来。每当半夜醒来;白天被忙碌和快乐装点的邹其芳真正感受到了孤独的可怕,再
躺下去却发现一点睡意都没有,孤独和恐惧莫名地涌卜心头。对未知生活的茫然和缺乏亲情关怀的心灵在漫漫的长夜中经常饱受煎
熬,他无法抑制对父母想念的渴望,萌生了看望父母的想法。于是,经常一下班,邹其芳便赶紧骑车——无论是刮风下雨,都要骑
几十里的路——去看父母。尽管路上非常劳累,但是他却在这种浓浓的亲情中活得有滋有味。
转眼间便过了几年。在这些年里,邹其芳也逐步地成长,他开始不甘于永远做一个技术工人,在他的内心里,对知识的渴望和
对生活的盲目处于同样的位置;他不知道他将来的命运将是怎样的一个样子。他开始让自己陷入书中,在故事情节中寻找解脱,寻
找答案。普希金、曹雪芹、李白、屈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呐喊》

《悲惨世界》……凡是他能搜寻到的书他都读。在那段日子里, 邹
其芳对书的珍爱和渴望却从来没有减弱过,并经常和一批喜欢读书的工友们聚在一起,互相谈论读书的体会。尽管邹其芳是初中毕
业,但他 1966 年小学毕业就再也没有在学校里学到东西,3 年时间都用在学工,干苦力上了。是书弥补了自己在学校的不足。他说,
是书给了我生活的动力,是书给了内心的踏实感,同样,也是书,才使我不至于在以后的机会面前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谈到那段在很多人认为难以想象的年代,邹其芳承认,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那绝对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是一段饱含血泪
和辛酸的历史。有些人,有些事情,邹其芳现在想起来仍然呼嘘不已。他说,有一位同学特别聪明,空间感非常强;比如做立柜,
只要看一眼,立马便做出来,而且比原样更加精致,但最终却被埋没了,‘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这 300 多人当中,就我
一个人做出来了。”这样的概率在现在来讲绝对不可思议。但谈到自己对那段经历的看法,他说,回想起那段经历,说实在话,感
觉苦难不过如此。有的时候,好多的坎坷经历是你不想要的,让你去选择,你绝对不会选择那样的生活,但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的
确,从一个角度来说,9 年的时光可以说白白丢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从中间学到了很多东西。经历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那段艰苦的经历对他的性格、耐力、做事的方式、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都是最有效的锻炼,而且,“在社会最底层走了一遭,别的什
么样的生活和环境都无所谓了。”邹其芳认为他从中获取的最大财富是学会了坚持。他说:“就好象商业经营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
程,很多时候都需要坚持,也就是说‘咬住就有希望’。”邹其芳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但他又强调,我懂得无论在任何
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要知道如何去选择、把握;因为机会对任何人都是均等的,关键在于机会来了你是否做好了准备。有准备了,
才有可能成功。我在给北大学的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便对他们说:你们都聪明,但关键不在于聪明,而在于对机会的把握,自身蕴涵
的内动力和对自己永不满足的感觉。考上大学对于邹其芳来说确实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但机会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邹其芳的
准备从广播英语开始。
粉碎“四人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事.当时江河解冻,万物复苏,解除了沉重枷锁后的人们开始重新面对和思考新生活,
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循规蹈矩和效率低下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期望有朝一
日能够迸发出来,邹其芳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如果说 1969 年使他失去作为学生的最起码的机会的话,1978 年是他重新迈入学校
的开始。而他几年前就巳经开始准备,说到这儿,一丝不易觉察的得意涌上了邹其芳的眉梢:我没有前后眼,但我在几年前就开始
学英语了,这是我敢参加高考的很大资本。
当我们很多人在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仍然羞于出日的时候,听到邹其芳的学英语经历绝对会
大跌眼镜。邹其芳在考入大学之前,没有任何的学校教育基础,他的老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广播讲座。当他偶然听到电台
的讲座之后,感觉英语原来是这个样子。从 1977 年底开始,每期的英语广播讲座他没有落下一次,他对英语着了迷,他开始倘佯
在了那些有趣的字母符号里,恰然自得。当时周围没有人听英语、学英语,只有他很陶醉地拿着一个小收音机自娱自乐。对于学英语,
邹其芳坦白说,当时没有其他想法,更没有去应试的概念,完全是出于爱好,而且听英语还可以消磨时间,总比玩牌要强一些,
也可以掌握一门“技巧”。就这样,凭借着对语言的敏感和理解能力,专心致志的邹其芳,把英语讲座早听一遍、晚听一遍后,就
能够全部记下来,学会了。一段时间下来,他的英语水平居然也有模有样了,早晨阅读的时候,也很能够招来些许的惊奇和羡慕。
上大学之后,他把自己学英语的经历告诉了其他同学,他们简直像在听天方夜谭,因为大学很多同学都是学英语多年;想当然地
便认为仅仅依靠学电台英语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程度。他现在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拜访那个老师,去谢
谢他,很遗憾的是忘记了那位老师的名字。
1977 年高考的时候,邹其芳并没有报考,他总觉得实力不够,在自己周围的圈子里,他觉得哥哥姐姐们准备得比自己更充分 ,
基础也更好。与其把握不大,不如再学习一年,来个水到渠成。从 1977 年开始,他集中精力,赶紧准备,开始找老师进行系统的辅
导,并买了一大堆的语法书,拼命地看。由于是建筑工人出身,当时便想考理工,但一想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理工类的课程学好
根本不可能,唯一可能的就是自己的外语还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平时看书的底子,地理、历史的知识也非常丰富,于是他便选择
了考文科。最终地理、历史考得非常好,学了没多长时间的英语也考了 50 多分。很多人对于邹其芳考外语很不理解,当他去自己的
4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修建公司开报考介绍信时,公司书记对此也不理解,邹其芳还清楚地记得书记说的话:好;赶紧考,考仁学给
华国锋当翻译去。
按照邹其芳自己的说法,幸运又一次与他结缘。他微笑着说,考试的时候我也没有感到特别的紧张,我一看,基本上都会 2
连我自己也吃惊了,怎么我会的题目卷子上都有,我不会的卷子上没有。如果再出一两道难一点的题目,那就糟了。
无论是幸运也好,自己的实力使然也罢,考上大学对于邹其芳来说确实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就这样,他满怀着对外语的渴望,
脱下了穿了 9 年的建筑工人的制服,完成了人生经历中的第一个重大跨越,迈入了天津外国语学院的门槛,那年他 25 岁。尽管不
是年龄最大的,起码也算是大龄青年了,他的最小的同学只有 15 岁。做过辛苦活、挣过血汗钱,饱尝了岁月沧桑的邹其芳深感得到
机会和学习的重要性,入校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他说,在学校里,我不是最用功的,也是最用功的之一。由于长时
间地远离课堂,使他对很多简单的课本知识都懵懂无知,老师讲的很多东西他都听不懂,这尤使他感到压力。勤奋归勤奋,但邹其
芳却并不是那种死抠课本,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那种人,生活的历练使他获得了很多经验,当很多人都在为如何考一个高分而死盯
着课本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向读原著迈进。他说,语言这东西最需要在日常的锻炼中得到锤炼,没有必要把语法抠得那么细。第一
第二年,邹其芳在班里并不突出,分班也在慢班,但在三年级、四年级以后,就明显看出不同来了。邹其芳终于尝到胜利的滋味。他
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把握时机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
邹其芳在大学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时期,多年锻炼出来的身板使他胜任各项体育运动,并已驾轻就熟,他开始打网球,打乒
乓球,开始真正找回了多年来苦心追寻的快乐。另外,他是带工资上学,所以也没有后顾之忧,而已上学期间还长了一级工资,因
为在这期间单位调了一次级,因为他的工龄很长,有 10 多年的工龄了。尤其是邹其芳自豪的是他竟然比自己的老师还多拿 10 多块
钱的工资,老师当时仅仅 40 多块钱的工资;而他已经拿到 50 多块了。这在当时也算是高收入了。对于大学的培养;多年后的今天,
当笔者问邹其芳当时有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已经开始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时,他摇摇头:“当时只是觉得挺不错,能够带着工资上
学,而且眼前这么多东西都是新的,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如饥似渴’。如果问我在大学的时光里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
我觉得我把握了一个学习机会,并利用了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美史克工作,邹其芳把自己的老板都做成了部下。在很多人眼里,邹其芳是一个成功人士的代表。但内在的驱动力使他再
一次感受到了不满足,正是这种不满于现状的心理促使他始终在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快乐的时光往往是短暂的,当邹其芳还沉浸在大学校园惬意的读书生活时,大学毕业了,他不得不面临一种新的选择。而当时
他尽管巳经学有所成,但对于下一步怎么走,脑子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首先的想法是当老师;因为自己父母、哥哥、嫂子都是
老师,大学里他也体味到了教书育人的神圣,而且可以跟很多人交流、沟通;是一个很不错的差事。但这一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他
们毕业分配的那一年没有当老师的指标,这一念头只好作罢。当时按照入学时的原则,是哪个单位的人回哪个单位去。邹其芳首先
去了房管局。房管局的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当知道他学的是外语专业时回答得也很干脆,我们要学外语的干嘛?不要!被一日
回绝之后,邹其芳开始另寻出路。当时听说美国史克公司已经在跟天津医药局谈判在天津投资的事情,这对于邹其芳来说无疑是天
大的喜讯:跟美国公司搞合资,我可以充分发挥我的外语专长跟他们谈判!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迈入了天津医药局;经过毛遂自荐,
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在与美国史克公司的谈判中担任翻译角色。
当时同学们最热的是外贸,但邹其芳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又一次把握了自己的机会,开始介入医药行业。在天津医药局做了两
年翻译,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从一个对医药毫不知晓的大学毕业生到一个精通医药知识和医药管理的行家的过程,表现
出的突出的工作能力和出色的管理经验使他获得了医药局领导甚至中美史克公司上层的重视。为了充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进一步
历练自己,邹其芳又一次接受了挑战——1984 年,从天津医药局进入中美史克公司;成为第一批到外企工作的吃螃蟹的人。命运
往往就是这样,当很多人在守着刚刚牢固还没几年的铁饭碗沾沾自喜的时候,有的人却毅然迈出了打破铁饭碗的第一步。邹其芳当
时的举动的确惊动了很多人,他们开始为这个年纪已经不小的年轻人担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难道你会如此轻易地把他丢掉?
如果公司垮台了怎么办?如果你老了怎么办?你考虑过生病、退休了吗?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邹其芳的决心,他坚持按照自己设定
的轨迹走下去,不再顾及别人的蜚短流长,这种坚持灌注在了他自己以后的众多选择当中。
选择到中美史克公司做的时候,对工作充满了新奇感的邹其芳开始踏上了自己 6 年在中美史克的历程。为了补充知识,他还到
《经济日报》办的一个函授班学了很长时间。当时总经理是三个人,邹其芳担任总经理助理。和现在的中美史克相比;当时的中美史
克在中国没有一点名气,投资也不大,一共才投了 850 万美金。随着公司的逐渐发展壮大,邹其芳在公司的地位也逐渐上升,经验
也越来越丰富。当时中国的电脑非常少,使他尤为得意的是,公司生产了一个程序,生产多少产品,电脑敲进之后,不一会儿就出
来数据统计,在当时看来,简直神奇得不得了。平时他写开会纪要,用电脑操作起来删删改改很容易,和其他的公司相比简直天壤
之别。在外企工作,邹其芳的最大感受是,工作不怕做得多,你做得越多,就能得到更多的工资,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例的。当时
4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天天忙,尽管没有达到“疲于奔命”的感觉,但已经觉得非常奔忙了。
在中美史克工作的时候邹其芳已经 31 岁,但他始终没有年龄的概念,似乎永远精力充沛。他说,外国公司选拔人才不是靠关
系和资历,而是靠能力,你有能力了。你才能有机会。机会不是别人拱手送给你的,而是靠你的努力一步一步争取来的。为了增强能
力,你必须学会不断超越。谈到外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差别;邹其芳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当时到北京的一个著名制药厂参
观,发现他们的设备一点也不比中美史克的设备差,而且国内企业的管理条文绝对不比国外的企业的管理条文少,甚至还多。但在
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方面中国企业确实欠缺很多。当时我还想不明白,现在看来主要是一个宏观的机制问题;微
观的做事方式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企业的领导视野不够宽阔。
在中美史克公司的几年是邹其芳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的时间,谈起那段历史,邹其芳一改往常的谦谦之风,骄傲地笑了,
他说:“在中美史克工作,最后我把所有的老板都做成了我的部下。其实我这时的勤奋与努力,也是早先 10 年艰苦经历之所赐,
每个人在人生旅程中的任何一步都是息息相关的。”
邹其芳在中美史克一直做到市场部经理,上边就是总经理了,他在精心的选择中造就了自己绚丽又成功的人生。当年席卷全国
的康泰克旋风就是经他一手操办的;首开了国内感冒药品通过媒体进行营销的先河。为了把康泰克的品牌宣传出去,他几乎是呕心
沥血,而且还面临着很多人的反对。但他自有策略,只要反对意见没有正式摆在桌面上,邹其芳就不去管它,如果摆在了桌面上就
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最终他顶住了重重压力、取得了成功。他说,做什么没有风险?如果怕风险,那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邹其芳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充实。他反观自己的经历,发现自己虽然学英国文学出身,但在史克
10 年的生涯中涉猎广泛,做过生产,干过物料管理,当过办公室主任;可是要给自己的企业生涯做一个中肯的评价的话;只能说
是“半路出家”。在中美史克 8 年,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视野开拓了,他开始想一些超出原先自己的想象范围的事情,对管理的认
识也更加清楚了,这尤其使他认识到差距。在当时的外企,邹其芳是做的职位最高的一个,而且薪水非常可观,的确是中国最早富
裕起来的那种人之一。待遇也非常好,上到卫生部长,下到普通的医药局长都对他非常客气,到哪里去,都会受到很高待遇,在很
多人眼里,邹其芳是一个成功人士的代表。但内在的驱动力使他再一次感受到了不满足,他明白:几年后我也不能做到总经理,因
为总经理都是国外派来的;同时我不是工商管理科班出身;所有的仅仅是零七碎八的经验拼装;自己应该把工作的经验和理论串
接起来。当时只觉得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种不满于现状的心理促使他始终在向更高的目标冲刺。中美史克的总经理最终被邹其芳的
精神和毅力打动,他没有再劝说邹其芳,而是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在美国沃顿商学院的日子,他终于见到了经历风雨
之后的绚丽彩虹。沃顿给他的人生插上了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
当邹其芳处心积虑地想得到更大发展的时候,机会又一次来到了他面前。邹其芳发现了欧美国家通行的 MBA 教育。他惊喜地感
觉到,自己这 10 年来在企业工作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用 MBA 的系统学习串起来。于是他在 37 岁的时候萌发了去攻读 MBA 的念头。很
多朋友在听了他的想法之后都大吃一惊:你疯了吗?你没有想想你的年龄、你的家庭?你毕业后你将 40 出头!但邹其芳说,每一
次选择我都把自己推向绝地。而且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年龄不是问题,泥瓦工都做过;还有什么更难的事情呢?我在社会的最底
层我都于过,还有什么事情我不能面对呢?
他开始为到美国读 MBA 做准备,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重新钻入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中美史克公司总经理对失去这样一个出
色的人才感到非常惋惜。他找到邹其芳,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总经理说,你要不走,你想学什么,公司出钱让你到国外学半年,
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邹其芳却是一颗秤跎——铁了心。见说不动邹其芳,总经理便说,那咱俩打个赌,如果你要走,今后是不
会再回中国来的。邹其芳的回答也非常于脆;我肯定还会回来,我的事业在中国!当时读 MBA 的中国人几乎没有,这与中国多年来
的教育理念很有关系,到现在为止,还是这样。而且中国人学数理化在国外找工作比较容易,学 MBA 在国外找工作比较难。无形当
中,邹其芳又一次走在众人前面。他不知道自己究竟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未来;但即便前面是万丈深渊,即便是悬崖峭壁、荆棘满布,
他也只能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考 MBA 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是 GMAT,一部分是出题让你写论文,同时还必须有人给你写推荐信,另一部分是看你大学时候的
分数,然后进行面试。几方面综合起来择优录取。中美史克的总经理最终被邹其芳的精神和毅力打动,他没有再劝说邹其芳,而是
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因为美国沃顿商学院是美国最好的工商管理学院;再加上史克公司总部在费城,有困难也可以方
便一些,邹其芳选择了美国沃顿商学院。凭着出色的考试成绩,再加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邹其芳跨入了众多学子心向往之的沃
顿。
1990 年的一天,邹其芳踏上了开往美国的班机,当时他的心情已经无从考证,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一天,成了他开始
实现人生第二次跨越的第一个坐标点。
也许很多成功者都必须经过多次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到达胜利彼岸,邹其芳刚到了美国便遭遇了挫折。
4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因为昂贵的学费和巨大的开销,自己从国内带来的在国人看来已经不菲的现金在美国无异于杯水车薪,以他刚到美国的经济承受
能力,他根本不能应付最起码的消费。邹其芳选择了推迟入学,并利用间隔的时间打工填补经济上的不足。
邹其芳以前也去过几趟美国,但因为那时是中美史克公司的职员,到了那里之后,安排得非常好。现在邹其芳是以一个连学费
也交不起的穷学生的身份来到了美国,形势立马大变,没人搭理了,尽管以前的同事们也打电话问候,但已经没有以前热情。他真
正体味到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暂时的困难并没有难倒邹其芳,他最终还是在史克公司市场部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做一些简单
的报表、分析。市场部的经理无论是经验、能力还是在史克公司的资历都没法跟邹其芳相比,但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将来的更大发
展,邹其芳克服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在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和卧薪尝胆的感觉之后,内心也变得更加坚强起来。尽管邹其芳坚信
如果自己做市场部经理完全比自己的上司要做得好,但为了求学,他又很知足,给你一个工作已经不错了,好好干吧!当时薪水
是二千多美金,对国内公费留学生来讲已经不错了;但对于邹其芳还远远不够。
赚钱有的是机会,但学习的机会可不是随想随有的。于是,在经济稍有缓和之后,邹其芳便辞去了工作,正式开始了在沃顿的
学习生涯。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他尝试了多种办法。一种方式是申请政府贷款,另一种方式是花信用卡。但申请政府贷款必须要
一个美国人给你做担保。当时邹其芳很有信心;认为凭着自己在史克的关系,找一个担保人不是小菜一碟吗!当他跟几个美国朋友
说起担保的事情之后,他们尽管话说得很委婉,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做担保。尽管邹其芳非常恼火,但他没有让怨恨在脑子里保持一
分钟便开始重新想办法。最后的担保还是自己在天津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为他做的。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见过那位同学,但知道他在
美国,已经拿了美国绿卡。给那位同学打电话时,那位同学非常痛快:“行啊,你就寄过来吧!”担保人就这样解决了。通过贷款
邹其芳第一年就够了。但第二年仍面临着经济的困扰,他开始用信用卡。在美国,信用卡你花得越多,银行越给你。比如给你一张
1000 元的信誉卡,只要在每个月定期还一点就可以。别的公司发现你的信誉好,也会贷给你。就这样,邹其芳接连花了几张 5000 美
元的信用卡,从 MBA 毕业后,他一共借了 8 万多美元。
背负沉重的债务上学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邹其芳也是如此。但他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活得很开心,关键在于
看你追求什么,生活就是在不断的追求中取得平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没有强弱之分,只是各得其所而已。既然你追求了,
你就要坚持下去。邹其芳坚定地坚持了下去,在美国沃顿商学院的日子,他终于见到了经历风雨之后的绚丽彩虹。
如同经济上遇到很大困难一样,在学习上邹其芳同样遇到了很大阻力,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自己从来没有涉
猎过的统计学、会计学等等都使他头疼不已。但邹其芳始终不缺乏迎难而上的精神;他以中年人的韧劲、小伙子的拼劲刻苦攻读;不
放弃任何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头一年他基本上没有在 12 点以前睡过觉。逐渐地,老师们、同学们都开始喜欢并尊敬起这个年纪偏
大而劲头十足的中国留学生。沃顿也给了邹其芳全新的感觉,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改变了以前对美国人的看法。以前他因为工作的关
系曾经接触过很多美国人,当时觉得他们懒散、能力不高,好象没多大出息。当时他也产生过疑问,这样的美国人怎么能够让美国
社会一直朝前走呢?可是,在沃顿地发现,其实在美国社会中,存在一批特别勤奋、能力特别强的社会中坚。在他们的身上,洋溢
着无处不在的创新精神。
美国沃顿商学院一开学就让自己的学生有一个感觉:你就是最好的,整个 2 年始终就是贯穿着这个思路。2 年时间,使邹其芳
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对问题的认识,对管理的理解都提高到了更深的层次。他说,沃顿带给了我两方面的东西,一方面是开阔你的
视野,另一方面是财务分析、市场分析等具体的东西。重要的是给你一种做事的方式。在上 MBA 期间,邹其芳每周都要认真地听比尔·
盖茨。戴尔等著名实业家的演讲,并且可以和他们直接进行交流。他在这种交流中逐渐充实。他说,现在想起来,我当初的选择是正
确的。
  MBA 的学习,给邹其芳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他有了“要从头到尾去做一件事情”的想法,而且在他脑海里越来越强烈。
此时的他意识到,以前自己做事好象总是被别人推着走,亦步亦趋,时间长了,好象失去了自我,可是现在,他又找回了自己,
他想要追求一个自我买现的过程。直到今天,邹其芳都很奇怪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只是,毋庸置疑,这一次的转变,
给他的人生插上了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人贵有自知之明,选择错误不要紧,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你的选择。
转眼间,两年就已经过去了。这一年邹其芳:33 岁。从美国沃顿商学院毕业的学生是不愁找工作的,在学生毕业前夕,美国以
及欧洲的许多跨国公司就开始在学校里物色人才。邹其芳毕业时,美国几家非常大的公司专门把他请到总部去,跟他商量到他们单
位工作的问题。他们向邹其芳保证,在这里工作有最优厚的薪金和最合适的职位,以后晋升也非常快。但邹其芳却对此不感兴趣,
他说,我有在大公司工作的经历,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在那些公司做,我可以预测到我 20 年后会做到什么位置。你总得一步一步
顺着他们的台阶往上走。邹其芳始终觉得,自己的根在亚洲,在美国工作,尽管待遇、职位特别好,也非常舒适,但远没有在自己
的国家那样安心。他坦言:我就是想自己做点事。在大公司里,很多东西都已经是约定俗成了,你不可能进行大的改变。
但在当时,中国大陆的企业根本不会到美国去招聘人才;而同学们大多都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把公司找好了,所以邹其芳刚
4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开始的时候,没有回到大陆;而是选择了香港。美国沃顿商学院最强的是它的金融,他自豪地说,如果你到华尔街去,哪个银行里
都会找到自己的校友。而邹其芳学的就是金融和战略管理,为了真正的学以致用,他进入了美资银行。
事实证明;邹其芳这次的选择并不成功。他真诚地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不会选择银行。银行给的工资最高,因为学
的就是金融,当时觉得进人银行界是顺水成舟的。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感觉银行不是我的最佳选择。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
的年龄已经跟你的同事们差距太大了,我的老板都比我年轻。我没有银行经验,完全是拿自己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比较,肯定不会
取得好成绩。尽管他在美资银行工作期间还完了所有的欠款;在美资银行做了一年以后,对自身优势认识非常清楚的邹其芳还是告
别了美资银行,转而投到科尔迪顾问投资公司的门下,做起了投资顾问的工作。尽管在美资银行的那段经历不算太成功,但凭借自
己的勤逸和虚心,邹其芳和美资银行的老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还是邹其芳创办的瑞尔齿科的第一批股东和投资人。邹其芳跟他
商量投资的时候,那位老板只问了邹其芳两句话:你做什么?你需要多少?当邹其芳回答了他的提问之后,那位老板不假思索地
说,好,我投给你,你要多少?对邹其芳相信得近乎武断。邹其芳说;这种“武断”是源于工作期间的相互信任。
科尔迪顾问投资公司在邹其芳毕业时也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当他向该公司发出求职意向时,该投资公司伸出双臂接纳了
他。在这里,邹其芳主要是给一些跨国公司做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等工作,尽管也是个全新的挑战,但他对中国市场相对比较了解,
在涉及与医药有关的项目时更显得游刃有余。在科尔迪顾问投资公司地做得非常顺手,并受到了老板和员工的普遍赞扬。在那里,
他充分运用了在沃顿学到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有一个自己“从头至尾做一件事”的机会,他在换而不舍地寻找。因为以前长期在医药行业工作的经历,邹
其芳把寻找机会的眼光牢牢锁定在医药、医疗行业。他相信;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在沃顿学到的丰厚知识,自己做自己的老板绰
绰有余。邹其芳说,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得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你只能遭受失败的厄运或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
看不长远,我很难想象今天的我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机会总是在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96 年底,在香港参加一个会议期间,邹其芳遇到了自己在中美史克公司工作时的董事长温
特先生,温特先生和邹其芳有了一个小小的会晤,当邹其芳流露出想在医药、医疗行业谋求发展的意向时,他作出了一个令邹其芳
惊喜的回答:“太好了,我这里正好有一个机会。”温特先生从史克公司退休之后成立了国际医药投资基金会;任基金会主席,并
收购了美国一家生产、种植牙的公司,想开发中国的市场;就问邹其芳有没有兴趣。邹其芳一听,非常兴奋,跟自己多年的想法不
谋而合。
当他从做了一年半时间的科尔迪顾问投资公司的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投资公司的老板说,我们公司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
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回来。然而已经选择独自闯荡的邹其芳又怎么希望回来呢?他暗自下了一个决心今后一定要创出自己的公
司!
邹其芳说,创办瑞尔齿科绝对是一个偶然,尽管我魂牵梦索想创办一个医药方面的公司;但并没有想一定要做牙医。既来之,
则安之。邹其芳又一次跋涉在开始的起跑线上开始了新的冲刺。那一年他 42 岁,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人传统的创业年龄。这个年龄,
在中国人眼里已经是事业成熟期,工作已经定型了。在邹其芳身上所谓的传统已经失去了作用,他在向世人证明,年龄不是限制你
事业发展的借口,只要你有能力,成功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邹其芳说瑞尔齿科是他迄今为止最大的赌博,是他最大的一次也希望是最后的一次。这次的确非常冒险,但善于抓住机会的邹
其芳读懂了什么才叫“三思而后行”;那就是快速地想,快速地做决断,否则将与机会失之交臂。他甚至还想到了万一失败之后,
可以真的到投资公司去继续做他的顾问。但邹其芳并不是没有任何准备地冒险,而是做了大量的市场论证。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论
证种植牙市场的可操作度。短短的时间内,他们走访了北京、上海、济南等十几个城市,见过五六十个牙科专家,调查过四十多家医
院。最终,邹其芳得出结论: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种植牙,而是高档的齿科服务,而中国现在却没有。就这样瑞尔齿科迎来了它的
诞生。
有了目标,不仅仅是你如何朝那个方向努力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有没有人向你投资。既然自己的资金不够,你必须要找合资方,
否则想法与目标只能是水中望月,镜中看花。一个初创的公司要想融资是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这样一个营业范围非常窄的行业。
谈起当初寻找资金的经历,邹其芳用了两个字概括:艰辛。这个词他在天津建筑工地卜没有说过;在中美史克公司没有说过,在美
国沃顿商学院也没有说过。但世上没难事,只要肯登攀。每次跟人家谈的时候,邹其芳总是穿着崭新的西服和皮鞋,非常精神,比
平时不知要有风度多少倍。他说,那段时间是自己内心最着急而表面上最精神的时候,总是处于一种“皮笑肉不笑”的状态,跟人
家谈判总是笑脸,以致于脸部肌肉都僵硬了。有一次谈判回来时还把脚给磨破了,最使他窝火的是业务还是没有谈成。邹其芳找的
那些公司还是自己认识或是朋友介绍的,见面之后很客气地接待你,但就是不给你投资,弄得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来回穿梭于那种希望渺小的奔波中间,邹其芳也感到了困惑和劳累,但他说自己是一个善于忘掉苦恼的人。在纽约,为了节省
4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几百美金的住宿费,邹其芳睡到了同学家的地板上。经过一次次的碰壁,经过跟朋友们的一次次的论证,这次他不再找公司,而是
找个人投资。就是找那些美国的有钱人。这次成功了 2 温特先生、美国斯特尼一奥斯公司董事长唐瑞则先生、美国细胞医学公司董事
长凯尔先生等几位投资人给了他最大的帮助和支持。邹其芳总共筹了 100 多万美金,做瑞尔齿科的前期投资已经足够了。
这次融资使邹其芳既体味到了创业的艰辛,也尝到了苦尽甘来的甜头,最主要还是做事的准则。通过这次成功,他由衷地说,
做任何事情,不在于你有多少钱,而在于你有多少信誉。只要你有了充足的信誉,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半。你失去了信誉,即使有
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的确,按常规来讲,投资人要投资某个项目,需要进行反复的市场调查、论证、分析,但这次他们完全放手
了。这种放手是邹其芳极高信誉度的最好证明。
1996 年底,由邹其芳担任董事长的瑞尔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因为香港联系国内、国外都非常方便,市场前景也非常好。
公司早期在香港开展了一些咨询服务的工作,但公司未来的发展指向很明确,就是要在内地开设一流的瑞尔齿科诊所。为了取得更
大发展,邹其芳再次赴美,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日腔医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施对在瑞尔齿科工作的牙医的培训方
案。瑞尔齿科公司亦与美国达成协议,引进其生产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种植牙系统,并与斯特尼一奥斯公司合作共同培训瑞尔齿科医
生,掌握先进的种植牙技术。1998 年,邹其芳开始了在北京的工作,因为北京相对熟一些,消费水平也比较高,外籍人土多、白领
多,技术支持也多。1999 年 4 月,内地的第一个瑞尔齿科诊所开业了。
这是一次艰苦的重新创业,邹其芳也真正理解了压力的滋味,无论是在具体工作的压力还是心理压力都非常大。他举了一个再
简单不过的例子:在其他公司工作,每月的银行存款是往上走,现在却是快速地下降。自己创业,要考虑很多问题,在以前的工作
生涯中间,邹其芳最多也就是负责一个部门的运做。但是当他开始创业的时候,感觉完全不同了。一个企业由小变大,一个一个环
节的连接都需要他进行全盘考虑,丝毫来不得半点疏漏,现在我好象是天天在做决定,而且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赚钱。大部分
时间都是在花。我觉得对于创业者来讲,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好自己的现金;管理好自己的磁卡。他笑着他甚至觉得:“要真正做
成一件事情所体会到的满足感非比寻常,这种报酬是不能用数字可以衡量的。”
既然在经济领域里寻求发展,似乎利益应该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在邹其芳的创业生涯中,他对许多功利的东西看得
挺淡,体会最多的反倒是一种近乎审美愉悦的感受。邹其芳说,做任河事情都要看得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你只能遭受失败的
厄运或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我看短线的话,我很难想象我的命运会是怎样。做技术工人我已经很出色,工资收入也
很高,在一些人眼里,我应该知足了;但是,我如果知足或者安于现状,充其量也不过还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没有大的发展;
在中美史克公司如果继续做我的市场部经理,更是一个令人艳羡的高级白领,但那也不过是一个白领而已,不是自己的东西。也许
现在创办瑞尔齿科会远远低于我在其他公司里的收人,如果从长远来看,我绝对是赢家,在这方面我绝对自信。 2000 年下半年,
瑞尔齿科开始赢利,公司整个的发展也由此步入良性循环。邹其芳的下一步计划是在深圳和上海开设第二家和第三家齿科诊所,形
成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中心分别辐射华北、华东。华南三个地区,逐渐拓展瑞尔的事业。
邹其芳无疑是个成功者,在自己的人生变化中都站了前面,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吉他的经历对我们
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参考系数。
邹其芳的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抹不去的印记,那就是他在早年艰苦的环境中间学会的坚持与勤奋,
也正是这些优良的品性成就了他今天的小有成就。如果用一种比较功利的眼光来看,坚持和勤奋是可以外化为实际的价值的。当一
个人的长时间坚持和勤奋被别人看到并认可后,他得到机会的机率也就成倍数的增长。人生中变数无穷,抓住机会后还必须具备拥
有机会的素质,否则,再好的机会也会溜走。
现年 47 岁的邹其芳一点也没有感受到年龄带来的压力,他说,我最起码还能干二三十年吧。
始终没有年龄概念的豁然使他已经完成了四次重大的跨越,我不禁想起了肯德鸡的创始人, 66 岁的创业者,笑容可亲的桑得
斯上校……

卢建新

粤海酒店老总,我们这本书里唯一的国企雇员。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现在,他想听听自己的话。
4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走到今天这一步,他觉得自己应该归功于“简单”。

刚刚带上硕士帽的美国 MBA ,竟然会和“下岗”牵上关系!


经营婚姻犹如经营合资企业,要有目标和计划。
要防微杜渐,按部就班,才能成功。

卢健新:1966 年生,88 年湖南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毕业,97 年获美国旧金山大学 MBA 学位,现在粤海集团属下的上海粤海酒


店任执行董事一职,
卢健新是我们这次采访中唯一一位国企雇员,从大学毕业一直干到现在,十三年都在同一个集团里打转,也是粤海兴衰的亲
历者和见证人。
内地人知道粤海的可能不多,粤海但在广东和香港,却是独领风骚十多年。粤海集团是广东省政府在香港的投资和贸易总代理,
是一家跨众多行业的大型集团公司,旗下拥有几家上市公司,其中“粤海投资(270)”还曾是恒生指数成份股。广州的丽江花园、
深圳的金威啤酒等项目都驰名遇尔,而粤海酒店,更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她美丽的身影。不过,现在它在人们的口碑中只是艘曾经辉
煌,历尽沧桑的国企巨轮。
接触卢健新,你会看到他对曾经坚持的很多东西已经动摇,他似乎正在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他对《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感
触很多,可以理解,根红苗正的他在事业和婚姻双重突变的旋涡中正在试图重新找到方向;对《情感隐私》的读解,也是这个从来
只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的乖学生人生中不得不补的一课。
身为广东人,他当然有那一方水土养育的印迹。电话号码是 888,车牌号码是 666,还有就是广东人的勤奋和精明。面对记者,
他说话含蓄、中性、谨慎、情绪内敛,决不是一个喜形于色的人,蛮象一个国家干部。如果不是记者花言巧语翻来覆去地追问,他对
很多问题的回答都是:还好吧,差不多吧,还可以吧……
最近,听说他穿梭于风险投资基金经理和科学家之问,讲一种用生物技术检测孕妇腹中胎儿是否痴呆的新药,以及建厂生产
后在中国的前景和美国的未来,预测在纳斯达克的上市……
不知道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下岗”是否已生效,还是他终于走上了一条他过去很排斥的道路:下海经商。

父母觉悟高要求严

我生在广东,我的父母都很要求上进;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他们有多上进:他们写了一辈子的人党申请书。我有个哥哥,在我的
印象中我们一家四日很少有全部聚在一起的,有时候我和我爸妈在一起,有时候我哥和我爸妈在一起,我最多的是在我妈妈的娘
家,在汕头和潮洲两个地方,外婆家、舅舅家、姨妈家,这里住几个月,那里住半年。我妈是潮汕人,那里的妇女能干是出了名的,
我妈又是属于很泼辣的那种人,五十多岁还打篮球。那个时候年轻;觉悟又高,单位抗洪救灾,她一个人可以背两麻袋大米。单位
涨工资,他们让过好几次。我印象中小时候广东经常有水肿啦,流行病啦,只要喇叭一广播,我爸爸妈妈披上白大褂就走。几天都
不回来。我就只有一个人在家。你看我手指上的这个疤,就是自己在家弄电线被打的。可能也是因为他们觉悟太高,顾不上我们的原
因,他们才把我和我哥分别送到亲戚家去养。后来他们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我的学校离家就象现在深圳罗湖离宝安那么远,那时
候自己家也不会有汽车,我那段时期最盼望的就是周末爸妈骑单车来接我回家。一路上说说笑笑的。
后来上初中了,我才长期地跟父母亲哥哥住在一起,可没多久哥哥又考上大学走了。
我爸是个很严厉的人,对我经常教育做人做事的道理,总之就是要上进。可能是过去太忽略我们了,等我上高中选学校的时候,
爸爸要求还是上离家近一点但差一点的那所,说:二流学校也能出一流的人才。而且那个时候他们有一个机会去深圳,但是考虑到
我的学习,转校会受影响,就放弃了。
我的成绩也是到了初中才好起来的。很怪,哪门课的老师当班主任,我那门课就学得最好。初中是语文,高中的时候是哲学学
得好,那个时候就接触了黑格尔的东西,我现在诡辩的能力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我真要辩起来,律师都说不过我。那时候演
《大西洋底来的人》我很迷恋,麦克·哈里斯很神奇,对生物的兴趣就受他的影响很大。后来要高考了,家里不准看电视。
高考我是我们学校的状元,报志愿时还全家到广州,和在那里工作的哥哥开会讨论最后决定第一志愿报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系
外贸专业。当时学外贸蛮时髦的。上大学选专业,也是考虑毕业能分回广东,才报的外贸专业,那时候对外面的地区好象没有认识,
认为只有广东最好。
4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高校生活

进了大学,从军训当排长开始就一直当官,后来是校大学生科技协会理事长。这个协会有学校专门拨款的科研经费;搞一些小
发明,小创造。我有自己的办公室,双喇叭录音机,那时同学聚会还有好多人想借。我们这个协会比学生会的人都多,经常搞一些
大型的活动。在长沙五一广场搞科技咨询日,我一个本科生把研究生都凋动起来了,开会的时候,我在上面讲,下面一两千人在听,
黑压压一大片,哪象现在,我这儿使劲讲,只有你一个群众在听。
我们管理系是小系,这个专业比较新。一般小系在大院校里是受气系,但是我们宿舍 12 个人,有 11 个都担任了学校的职务,
校学生会主席,高校联席会主席都在我们宿舍,还有诗歌协会,舞蹈协会,朗诵协会之类,每天晚上熄灯以后大家海阔天空地聊,
那段时光很值得怀念。98 年我组织了一次校友会,回了一趟湖南。
我大学的时候很纯,举个例子;那时候系里搞了一个匿名投票: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一百多张选票里就只有一张答:不应该。
就是我写的,主要考虑以后也不一定能分在一起,不现实,大学生还是应该好好学习。毕业的时候我是我们学校的校优秀毕业生,
全校一千多名毕业生只有十名,可任选分配地方,学校奖励了一床毛毯,我送给了辅导员,就去粤海集团公司报到上班了。

我们是深圳的建设者

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分配去沿海的进出回公司,我分在粤海进出口公司深圳分公司。刚去的时候不知道粤海有那么大,有
那么多分支机构。到粤海后,公司经理让我们“下放”到南头开发“工业村”,从到工地去看打地基干起。刚开始很想不通,我们
外贸本科毕业生,正是该大展身手的时候竟然被派去看地盘!后来渐渐明白经理的苦心是让我们打磨掉大学生刚出来时的狂气和
傲气,从基础做起,养成扎实的作风。也许是天意;我这外贸的高才生至今也没去做外贸。
那个时候深圳最高的建筑是电子大厦,深南大道到上海宾馆就结束了,外面都是荒郊,哪里有这条漂亮的滨海大道,你们现
在来的这些人都是来摘桃子的了,我们才是真正的建设者。当时我们从市区去南头要坐两个多小时的中巴,现在去蛇口也只要 20
分钟。
我们粤海的待遇很好,三个新分来的大学生住 140 平米的宿舍,还经常发维他奶饮料什么的,那时候我的工作别人还蛮羡慕
的,是同学中的贵族。89 年股票上市时,我认购过一次股票,哗啦就是 500 元。90 年初有同学来深圳找工作,没找到要回去了,我
就把股票全卖了,赚了一百元,连本钱共六百块钱都送给了她回去。要是不卖,到现在赚个 1 百万应该没问题。
89 年以后我们有好多同学都下海经商,也赚到了钱,我基本上是不以力然的。我工作得很充实,觉得前途广阔,其他的都是
小儿科。“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地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父亲用保尔的
话从小教育我,说这就是人生的方向。
后来工作表现蛮不错,我们领导就把我调到了深圳公司本部总经理办公、投资开发部。之后开始做一些房地产方面的工作,并
筹建房地产部。

资本主义社会的香港

深圳公司干了一年多;因为工作出色,91 年集团决定把我调到香港粤海总部工作,当时能去香港工作是很令人羡慕的。我记
得报到的时候是 3 月 8 号。集团领导跟我们讲了一番话后,就分到各部门开始干了。我当时正感冒,但还是精神很好。我在集团的金
融财务公司工作。总经理就是我在深圳公司工作时候认识的,他是集团第一批送出去日本学金融的人,我跟他干的几年收获蛮大的。
我在香港工作主要做金融、投资和信贷,跟律师、基金经理、券商呀之类打交道比较多,交了许多这方面的朋友。那几年工作很
顺利,信贷无坏帐,投资地产、收购公司上市都很有收获。到 97 年底去上海前的 9 年里,主要经办的项目累计盈利不低于 9 千万港
币,平均每年赚一千万,当然这些都是给公司赚的。
香港,那是一个资讯发达、高度商业化的城市,一切都自成体系,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生活上总的说来我和那个社
会还是脱节的。象跑马场啦,电影院啦就去过一次,看了看。我们有纪律,那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我在深圳也有宿舍,大概两个星
期回来一趟,平时在香港工作之外,业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学习上了,也没有谈恋爱,我不可能找一个香港的吧。我是一个班接着
一个班的上,你看我的简历就知道,我一直都在上培训课,差不多到 98 年底到了上海后才停下来。我的工资也基本上花在学费上
4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了,那段时间拿到了中国第一批房地产估价师资格证书,也进修会计师课程,还有就是学英语,主要是工作中需要。我想让自己更
专业,就不断充实自己。
93 到 96 年是粤海的鼎盛时期,粤海业务飞速扩张,在香港是中资机构的前几名。
95 年的时候我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粤海要选拔一批人去读 MBA,另外一个是外面的赚钱机会。当时香港有一家很大的房地产公
司要拉我过去,给我股份,对我来说就是下海经商了。我一直对国家单位的稳定性看得很重,粤海也蒸蒸日上,我那个时候很理想,
觉得还是应该干事业,钱是其次的,我在粤海一步步做下去,应该可以有所作为的,就回绝了人家。现在想想;如果当初去了那家
公司;今天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也可能很好,也可能不行;但肯定比我现在有钱。

国企出资培训自己的 MBA

我对 MBA 最早是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到的:哈佛,殿堂的感觉。所以后来有那么多人都说自己是哈佛的,我都不很相信,我们那
时候认为哈佛不是成绩好就可以进的,是需要有背景的。
国企出资培训自己的员工上 MBA 课程是蛮少的,据我知道香港就我们和华润两家,我们董事长应该说是蛮有远见的。集团和美
国旧金山大学达成协议,在香港为粤海办一个班,集团的所有年青人都可以参加考试,美国那边出试卷,最后录取了 25 个人。我
们那时候很严格的,考上以后蛮庆幸能有这么一个受训的机会。我对现在国内 MBA 教育这么泛滥有点看法,开卷考试哪个学校都在
办,搞得象成人普及教育一样,谁都可以读,只要有钱就可以了。其实啊 A 是给本科毕业 5 年左右,在工业或商业领域工作到企业
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全面性系统性提高的课程。
旧金山大学是一个教会学校,校长还是一个教父。我们上课比较特殊,美国派了老师来上,美国那边和我们同时也开了一个班,
那里上课的录像带第二个星期就寄到香港,我们就是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看录像这样过来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旧金山大学上的;
和美国那个班的同学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共处。考试是和美国班考的一样,总体成绩还比他们要好。
我们开了有 20 门课,有沟通、人际关系啦,有社会学、市场营销学,还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务、统计等等,全部英文教学。
还有一个辅导员负责我们的讨论、功课什么的。在和企业有切身利益的课程时讨论都比较充分,象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大家都比较
有感受。上课要讨论案例本身的内容,但更多大家都愿意结合公司的实例来分析,很有启发。讨论完了以后往往就形成了方案。
一些人文类课程,社会学的,讲人际沟通的;比较感性化的课程,我就觉得有点难。有一门课叫做《沟通与交流》里面讲了好多
人的心理活动;对人表情、动作的判断,让我们这些理工科毕业的人去弄,就有点不容易。还有我们的英文底子都不太好,写报告
的时候也觉得有点难。
我当时在金融财务公司,觉得财务分析这门课对实际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另外象市场营销,我自己是非常感兴趣的。那时候考
试当然也有名次之分,但已经不会象以前的学业那么重要,毕业只是过与不过的问题,只要在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同学之间不存
在什么竞争。MBA 上课以后头一年半没有脱产,一个星期还有几天要上班,有自己的一份工作要做,晚上做作业要做到三四点钟,
很辛苦。我那个时候己经结婚,尽可能每星期回深圳一趟。

毕业报告有的放矢

我们的毕业报告演讲都是有的放矢,针对粤海的问题来谈的。在当时那么一个国营的海外公司里面我们提的一些观点相对来说
是比较尖锐的。MBA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团队精神”;演讲六个人一组进行。我们小组的题目是“以人为本”,是关于人力资源的。
怎么培养、选拔人才,对不同人不同意见的采纳,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等等。用人制度以前比较讲定“性”,是好是坏;
现在要对人定“量”,用量化的方法去管理人。还有就是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有他的一个层面,上和下双
方都需要去评估对方。沟通氛围良好,管理才能有效。
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们集团的老总都来了,毕业典礼一结柬集团给了我们一个假期。以前因为功课紧,在美国都没有去玩过。一
毕业,感觉特别轻松。我们几个同学就跑到夏威夷玩了一圈,很开心。
等度假回来,接着就提工资,提职务,重新安排新的工作岗位。
我是第一个接到集团的通知,调到旅游酒店公司, MBA 毕业证书刚拿到手还没热乎够,就派到上海独立主持两亿多的酒店项
目。自己当时觉得独当一面,担子很重,但又感觉倍受重用,意气风发,有一种往前冲的感觉。

4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独闯上海滩

我 97 年底独自一个人到了上海,接手的项目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士地证过期几年,所有法律文件没有一份正本,而且先前粤
海的投资名份法律上未确认,更别说营业执照什么的,项目还须由办公大厦改为酒店,而涉外星级酒店的审批几近关门。可以说是
错综复杂的一堆事。当时的任务很重,要赶时间开业。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把 MBA 里刚学到的和学不到的都全用上啦。每
天睡觉 4-5 个小时,调动主观能动性和筹建处人员的积极性,边报批。边设计、边施工,同时安排设备采购,管理人员到位,红红
火火。凭着信念和信心,我们硬是把一个个难关给攻克了,让集团的领导都大吃一惊,有如此高的效率解决连串棘手问题。
我挺佩服自己的,人人都说“上海人难打交道”,我接触下来还挺顺利,结交了不少朋友。后来才知道是我的诚意打动了他们,
主动加快办事的进度。这也是我常说的“办企业以诚信为本”。当时虽然很累但很开心,照这样的进度提前开业应该是没有问题,
酒店开业后,我就可以象远征边疆的将军打了大胜仗凯旋而归了。
但命运却开起了玩笑。98 年底,我这辈子最震撼的事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这辈子最大的震撼

先是广信破产,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个当年在广东改革开放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全国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突
然要进行破产清算。当时从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很震惊的。
接着就传闻粤海也要重组。简单地说就是人员下岗,项目下马。
广东省的红筹旗舰,恒生指数的蓝筹股,香港中资机构前几名的粤海,资产几百个亿的国家单位,说没有就可能没有了,这
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现在就可能是事实,广信就是个例子。再想想自己,刚刚戴上硕士帽的美国 MBA,竟然会和“下岗”
牵上关系!我以前对下岗这个词的概念是和纺织厂的女工联系在一起的。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长大了找一个好工作,国
家单位稳定,好好干,有发展。而现在,哪有什么稳定?什么发展?
说来真是怪得很,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时候,我太太提出要和我离婚。问原因,一句“我的生活与你无关”算是回答。
我受正统教育过来,我的人生词典里是找不出诸如:分居、二奶、离婚,这样的单词的。外面可能听说广东这边有很多包二妈呀之类
的事。但广东男人对家其实都是很重视的、很顾家的。广东女人贤惠也是出了名的,我妈老家的那些潮洲妇女吃饭都是不上桌的,从
没有听说女人提出要跟老公离婚!现在倒好,娶了个内地老婆落得这样的下场。
我不知道以前只有小说电影里才能看见的倒霉蛋的故事怎么会齐齐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觉得那一段时间我的人生观、信仰部
发生了动摇,或着说没有方向,没有理想了……

人生的十字路口

1999 年和 2000 年粤海集团重组,我们在上海的项目停了下来,除了配合集团重组,一年多没有新的事情做。现在粤海重组已


顺利完成。要我再看粤海的危机,我觉得是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一个具有先天性缺陷的企业在极度膨胀之后,由量变到质变。
终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落入过度扩张缺乏现金和人才的陷阱。
其间不少朋友和猎头公司来劝说,趁机会离开吧。但我对粤海是很有感情的。我青春的理想呀什么的都是和粤海连在一起的。我
认为。子不嫌母丑”,集团有难。我总不能一走了之。要走。也等它恢复元气,项目有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再说。后来有朋友找上门来让
我帮忙出出主意什么的,故也接触了一些别的事情。
一位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的老总对我说,粤海这几年的事对我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个很负面的影响,就家股指暴跌,流下很深的
跳空缺口,需要很长时间的盘整修复。
也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饿其肌肤……方成大业。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人
生课。痛定思痛,我学习到了“谨慎”。经营婚姻犹如经营合资企业,要有目标和计划,要防微杜渐,按部就班,才能成功。直面惨
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说的话很符合我的境况,凭着意志和毅力,我在逐步复原。
同时,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旅途也在做一些考虑,人还是想做一番事业的。
总有一天;“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姓名:卢健新
英文名:JASON
出生年月日:1966 年 9 月
血型:0 型
星座:天平座
爱好:读书,旅游,驾车
自认为的个性:温文尔雅
最常做的运动:打球
最喜欢的电影:珍珠港
最难忘的书:穷爸爸,富爸爸
最动听的歌:星
最敬仰的人:毛泽东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穿梭各地的外经贸专家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跨国公司老总
最开心的事:掌声响起来
最尴尬的事:你现在怎么样
最讨厌的事:不让我睡觉
最震撼的一件事:98 年底的一堆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王亚非

一个 77 年未恢复高考时上大学的文科生,却成功转型,目前身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的她,还拥有一个自己的咨询公司,
好象吉普塞人的她,一直站在潮流的浪尖上。
只要跳动的心不变,班班快车都有搭上你的可能。

MBA 让我学会了倾听;
你认为你行你就行;
没有烦恼本身就是最大的烦恼。

王亚非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1985 年至 1987 年为美国马里兰大学交流访问学者,1990 年获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工


商管理(MBA)硕士学位。
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MBA 职业指导中心主任,副教授。同时还是北京海门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王亚非是中国最早在英国读 MBA 的学生里唯一的女性。她的事例可以给那些跃跃欲试 MBA 和正在读 MBA 的人们许多启示和憧憬。
在中国这个名字已经和 MBA 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不仅仅因为她是中国最早在英国读 MBA 的女性,也不仅仅因为她是第一个还未弄
明白 MBA 是什么就报考了的文科学生,更不仅仅因为她现在一身兼着商人和教授两职的特殊身份。她的特别在于她始终自己选择道
路的勇气和决心,在于她血液中与生俱来的面对挑战的渴望和热情,更在于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的率直和坦诚。这个文科班的
女生,她的成功有力地验证了一个事实:MBA 不排斥女性,也不拒绝文科的学生。

5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第一印象

她人不高,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自然、明朗中透着一丝骨子里的自信。丝毫没有所谓“女强人”的咄咄逼人;相反,她是亲切
而随和的。略施粉黛后的她,给人干净、利落的感觉。她让我想起了两个形容词—一真实、爽朗。怪不得活石屹评价她说“真实”,张
维迎概括她为“率直”。
王亚非留给记者的第一感觉是特别准时,确切说是准点。
“我没有迟到吧?现在刚好是十点。请到我办公室吧。”说着,王亚非走向自己在海问咨询公司的那间老总办公室,“对不起,
恐怕需要你再等我几分钟,我刚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上完课来,我要上网看一条信息。”打开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她一边移动着鼠
标,一边礼貌地解释着:“不久前,我接受了北京电视台《证券无限》节目的采访,对中石化挂牌上市有过一些评价,它今天正好
第一天上市……不错,还行,和我预想的一样,情况还可以,果然没有大升大跌。”
很快,王亚非合上电脑,轻轻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现在开始吧。嗯,从哪里开始说起呢?”

吉普赛人的成长

1955 年 4 月里的一天,明媚春光普照古城西安,这正是生命诞生的好季节。王亚非,就在那时诞生了。
王亚非的家史称得上是那个年代社会变迁的小小缩影。母亲是书香门第的小姐,来自西安一个当时有钱有势的大地主家庭,受
过良好的家教,曾就读过陕西女子师范学院。父亲则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聪明而又正直。地位如此悬殊的两个人因为炽热爱情的
力量,冲破种种阻挠,勇敢地结合在了一起。父亲后来去北京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在西安从事着导演的工作。
王亚非就在这个很严厉很有勇气的家庭中渐渐长大。也许因为骨子里留着父母血液的缘故,王亚非的性格从小也很独立,很叛
逆。小时候的她因为顽皮和淘气可没有少参与打架闹事,但她很少挨打,而是打别人。
在王亚非的记忆里,父母一直对她非常严厉。她把自己对父母的感觉形容为“敬多于爱”。她说她和父母间从来不像别的小孩
那样撒娇,而更像是平等的朋友。但他们对王亚非的教育却半点都不放松,甚至可以说有些严苛。从 7 岁开始,父母就要求她看各
种革命书籍,比如“红旗飘飘”“阮文追的故事”等,而自己在那个时代,却偷偷看各种能够搞到手的经典文学名著,从中国的
《红楼梦》到南美的《百年孤独》和“格瓦拉”,从法国的《红与黑》到俄国的《战争与和平》。尽管年幼,王亚非还是认为自己可以读 懂
书中的文化与风情,人文与历史,并始终热爱着各种文学作品。书籍从此就成为了王亚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即使她成了一个
公司的总经理,不得不整天奔波于各个不同的城市,她依然还是保持着每天看书的良好习惯。说到自己最喜爱的小说《白鹿原》时,
她的眼光突然变得有些游移,“那是怎样的生命!如此坚强,富有底蕴。那是怎样的抗争!如此不知难而退。”
吉普赛人就这样开始在自己的部落中,慢慢成长。

“我真的是幸运儿吗?”

在旁人的眼中,王亚非一直是个幸运儿。
在她 7 岁那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提出从娃娃开始培养外交人才,于是全国有 6 个城币创建了外国语学校;其中就有西安。西安
外国语学校成立并向全市招生,一群外教来到了王亚非所在的小学,要从 170 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挑选出一棵“好苗子”。结果
是王亚非眼睛中散发的勃勃生机吸引了那群外教,她成了“幸运儿”。王亚非就有了一个愿望,将来做一名出色的女外交官。
这是王亚非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对她后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用王亚非自己的话说:“从此,这一生就因为英
语而受益无穷了。”
尽管在良好环境中的英语学习只持续了两年,就因为文革的原因而不得不中断了;但一种“渴望看得更多,学得更多”的心
志却在小亚非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也许因着她的父母从事着艺术工作的缘故,王亚非一直也热衷于参加、组织各种文娱活动。说来也怪,不论她走到哪里;王亚
非总是被“委以重任”,在短时间内得以崭露头角。当时流行全国的文艺表演《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的演员阵容中,总是有一 个
娇小玲拢,脸上带着甜甜笑容的姑娘。
“我真的是幸运儿吗?也许别人会说是,什么好事总会让我给摊上。其实,在这幸运背后,有着很多人为因素。我想最重要的
一点是我的心态。我对待任何事,任何人,都非常热情和坦诚。”
5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实现梦想

后来,王亚非工作了,没有成为翻译的她也没有成为一个舞蹈演员,而是在西北工业大学团委里参加工作。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前夕,王亚非作为最后一批学员出现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园里。在复旦,她主修的是国际政治和关系
专业。
10 多年之后,王亚非和英语前缘再续。国际关系专业对英语有严格要求,可那时王亚非对英语的印象几乎巳经没有了,脑子
里记得的只有儿时在西安外国语学校学的一些简单会话,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习。也许真的是对语言学习的过人天赋,王亚非的英
语不仅很快跟了上去,而且成了佼佼者。她记忆力好,悟性高,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班上和年级里的积极分子和显眼人物。
性格外向的王亚非适应了课堂学习之后,就很快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校园,伸向更有挑战性的学习。她参加学生会,加盟文艺部;
频频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因为英语上的极大优势,她还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等重量级人物的
接待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使王亚非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更让她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从那时起,我的视野变得开阔,
我的思想也更开放了。有小学时代的同学认为我的气质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毕业以后,王亚非回到了家乡西安。开始了在西北工业大学外事办的工作。那时,她是一名翻译,这也算多多少少实现了王亚
非小时候想当外交官的梦想。

心的呼唤

在西北工业大学做了几年的翻译和英语老师,王亚非渐渐成熟起来,也成立了家庭,但并不安逸。王亚非觉得缺了点什么。“
你知道,人是一种惯性动物,很容易就被驯服。打破现状,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是我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我无法抗拒自己心的呼唤!

于是,1985 年,王亚非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
在美国留学的 2 年时间里,王亚非在马里兰大学当文学老师,教的虽然是不太在行的鲁迅文学,却也兢兢业业,忙得不亦乐
乎。在教学之余,王亚非向外“扩展”自己触角的本性再次“暴露无余”。她选择旁听语言课,研修美国历史,探究美国的风土人
情。性格亘率的王亚非还交到了一大群外国“哥们”。在这些外国人中间,王亚非活得自在而自信。
她讲了一件在美国的趣闻给我听:“当时我已经 20 多岁了,可我常常被人认作十多岁的小女孩。记得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去
午夜酒吧。老板一看到我,就拦住我,向我要身份证。哈哈……那个可爱的胖老头,我现在都还记得他,他以为我是未满 18 岁的少
女,想偷偷混进酒吧。”
王亚非在美国的房东是一个律师家庭。通过 2 年的相处,她再一次用自己的热情和坦诚征服了这一对中年夭妇的心。他们曾经
笑着说:“哦,Jane;你们的国家为什么不让你做中国驻美国的大使呢?你来,一半美国人会爱上你。”回国那天,房东全家特地
请假送王亚非去机场。一同回国的同事百思不得其解地问王亚非:“你用了什么魔法,让这么一群美国人在机场大哭小叫的?”王
亚非笑了,深深地笑了。
是啊!吉普赛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把那里看作是她的家。她唱歌、跳舞,用自己的心灵之歌、生命之舞赢得了人们的心。这就是
吉普责人的魁力!

脚踩西瓜皮,溜哪儿到哪儿

“别人读 MBA 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至少都明白 MBA 是怎么一回事。可我呢,却是稀里糊涂,像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的。小


时候,我妈就说我这人大感性。我就是这么个个性,脚踩西瓜皮,溜哪儿到哪儿。我既不知道 MBA 究竟学些什么,也不了解 MBA 对
我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现在的工作、生活都成了一种程式,而我又偏偏爱不了没有挑战的工作。去英国念 MBA,既可以再次去国外
充充电,开阔一下思路,又可以拿一张硕士文凭。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我当时还想着,学完 MBA,我还要回来做一个业务精
良的翻译。”
1987 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由英方出资,派遣第一批中国学生去英国攻读 MBA。此时,王亚非正被国务院生产办
(现国家经贸委)借调到北京做翻译,恰好协助此次 MBA 招生工作。
5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当时中国准备派遣去英国读 MBA 的有 20 个名额,都是从大型企业里面挑选出来的有 S 年工作经验的人。严格的过关考试将一


大批报名者拒之门外,第一批招生只招到了 9 个人,高指标还差一大截。这时,正好有一个在国外的同学说:“MBA 招不到人?你
为什么不试一下!这在国外可是最热门的一个专业,你的英语这么好,一定行!”
当时无法就读联合国译员班的王亚非憋着一股子劲,“好,不让我念联合国译员班,我就上 MBA。权当是一次充电。考得上考
不上先不说,就是恶补一下数理化也好啊。”说是这么说,一向争强好胜的王亚非一头扎进了 MBA 过关考的准备学习中。
她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留下来的积蓄请了一个数学家教。每天挤时间来学啊,算啊,记啊,仿佛成了一个铁人,不用吃,也不
用睡了。想着可以去英国上这么个有名的专业,她就兴奋得不得了,哪里觉得辛苦?领导看到王亚非的认真劲,特别“奖励”了她
每天半天的假期,用来给王亚非学习。
在家教的帮助下,王亚非渐渐进入了状态,做题渐渐有了体会,很快就融会贯通了。“到后来我都忘了自己是因为要考 MBA 而
在学习微积分,倒好象又回到大学时代,读起了数学专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 4 个月的苦打硬拼;她真的过了关。王亚非成了中国第一个前往英国攻读 MBA 的女性。

开始流浪

王亚非有一个加拿大朋友查尔斯,两人相交甚深。他对王亚非说:“你啊,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而是你们这一代人,选择出国
留学,读 MBA,从登上飞机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了你们今后曲折的命运之路。你们选择的这条路是一条流浪之路。”
初到伦敦的王亚非可没有意识到命运的曲折,她完全被另一个异域之邦深深地吸引住了。每一天对王亚非来说,都是那样的新
鲜和充实。这是她第二次出国了,英国和美国的文化虽然泪异,但王亚非凭借自己的英语优势和个性魁力,很快又熟悉了英国的文
化,并喜欢上了这个欧洲国家。
新鲜劲过后,接路而来的就是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繁重学习。比如“欧共体法”的课程吧,运用了很多的古典英语,如果对
欧洲几国的历史不了解、不熟悉的话,就很难弄懂这门功课。另外,王亚非的数学底子薄,上财务、金融等课程时,就会感到特别地
吃力。
素来不愿轻易服输的王亚非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 MBA,应该具备优秀的综合能力,偏废任何一门功课都会使这个 MBA 变得名
不副实。她是出名的晚上不睡,早上起不来的人,而且学习方面从来是聪明大过吃苦,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拿出比别人更多的时
间来学习。
吉普赛人天性不向困难低头,可她们的骨子里更带着浪漫的气息。这种浪漫,使她们即使再苦再难,也不会忘了舒展自己的生
命,拥抱美丽的世界。
“ 那 时 的 英 国 , 东 方 人 还 很 少 , 东 方 女 性 就 更少 了。 所以 接触 的大 多数 外国 人都 很喜 欢我 。他 们给 我起 了个 绰号
‘troublemaker’,说我老惹事儿。我的课余生活应该说过得很丰富多彩。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圈子,很英国化。我们在一起谈自己
的祖国、家庭;交流感情经验;甚至切磋厨艺,这些无形之中给我的 MBA 学习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
“那时班上共有五六十个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互相磨合,彼此学习。真是人生不可多得
的经历啊!当然,我们大家实打实是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会有差异,分歧、矛盾自然也就免不了,可是真正克服这
些人为的困难,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也是一门大学问真艺术啊!”
就在这份学习的艰辛和生活的快乐中;MBA 的课程学习很快就结束了。接下去,就是考察学习结果的 MBA 实习了。学校给王亚非
联系的实习单位是伦敦的一个纸制品公司。同她一起实习的小组里共有四个人:王亚非、一个中国同学和另外两个英国同学。公司的
工厂在苏格兰,每天早上他们驱车过去,晚上回来;产品研究、市场调查,每项工作都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做,半点不敢马虎。
通过实习,王亚非真正理解了“团队”、“合作”。她很坦率地说:“以前我的脾气很倔强,有时甚至顽固,MBA 改变了我很
多。现在我有了许多改变,特别是我学会了倾听。”除此之外,实习还让王亚非把课堂、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又巩固了一遍。
经过 MBA 的塑造,王亚非也没有完全明白自己的定位。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还准备回去当老师。

去往何方

不论在美国还是在英国,王亚非都有很多朋友。这些朋友知道她临近毕业,不少人劝她留在国外,不要再回去了。宽松的工作
环境,优裕的经济条件,明朗的发展前景,这些都是当时国内缺乏的。加之很多公司纷纷邀请王亚非加盟,包括“美国之音’这样
5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的媒体大集团。何去何从,王亚非处于抉择的关口。
“其实,国外留学生在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并不是带着金色光圈的一群人。知道吗,有这样一句笑话;‘他妈的,咱留学
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国内看我们不爱国,国外看我们又心存戒备,两头不着。再说,第一代留学生真要在国外立
业,其实是很苦的。中国人在外面;被人称作‘二等公民’。倒不是说外国人就一定看不起中国人,而是那个文化传统,你无法融
人进去。对人家的风士人情再了解,也只是了解,毕竟是两个文化传统下长大的。根,改不了的!”
王亚非笑了笑,接着说:“再说,我们总想要回去为国家做点什么。不是唱高调,在国外真是这样想的。我呢,情况相对来说
又还要特殊一些。我放心不下在西安的儿子。加上同去英国读 MBA 的同学中,有一位和我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一向重视他的意
见。他建议我回国。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回国,回到了西北工业大学。”

双重危机

然而读完 MBA 之后的王亚非,早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王亚非了。就像被缚住了双翅的鹰渴望在蓝天翱翔一样,做一名出色的翻


译对王亚非已经失去了挑战性,她盼望自己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大展拳脚。可是,到底应该怎么迈出第一步呢?除了事业上的
迷茫之外,王亚非的家庭也搁浅了,和先生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王亚非面临家庭、事业的双重危机,吉普赛女郎无
法唱歌,更无法舞蹈了。
3 月初春北京的一个灰蒙蒙的下午,王亚非和两个小学时代的女同学一起出去走走,想舒缓一下心情。尽管外面春光明媚,但
三个人丝毫没有踏春的兴致。沿着西单一直往前走,突然看到街边有个“心理咨询所”,三人居然不约而同地走了进去。一问才知
道,要进行心理咨询还得提前一个月预约。三人只得出来,相视一看,不禁大笑起来,“看来,中国有病的人还挺多!得,我们就
自行了断了吧!”那个下午,王亚非走了很多很多路,人越走越累,心却越走越轻。
有个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对王亚非说,“你呀,就是一个女人,扔不下那些盆盆罐罐!”“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人的多面性
在内心做了很长时间争斗,何去何从!”

事业第一坎

1991 年 6 月,王亚非生平第一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怀揣着变卖本田摩托的三千块钱,跟着朋友来到了深圳。和许多创业者
一样,王亚非也希望在深圳大干一番。
和别人不同,她来深圳的第一天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见了许多朋友。当天,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王亚非约见了深圳中国航
空集团的人力资源老总许先生。双方交流得很愉快,许先生也很欣赏王亚非。那天晚上,王亚非仿佛看到了自己事业的一丝曙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亚非一边静静等待着中航集团的最后消息,一边在几个商人朋友的引领下;感受着深圳这个城市的生
活。工作环境。
随着了解的加深,王亚非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了。当时的深圳经济建设发展的如火如茶,但快速发展带来的体制脱节使得深圳的
某些商业活动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受过最先进管理培训的王亚非从对这一切的不理解到理解但无法接受,她觉得自己无法违
背基本的商业操作准则而去随波逐流。“我不是十八、九岁的美艳少女;我也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只是一个学了一肚子学问的留学
生,他们要我做的我不会做,我会做的在那里用不到。”除此之外,王亚非还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在国外生活了 5 年的王亚非对西
方生活方式很熟悉,她实在无法适应深圳那种“二道贩子"转卖的所谓洋化;她喜欢不露声色的优雅,不能接受在深圳发展初期
多少存在着的“暴发户”的张扬。
恰在此时,一家欲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合资企业找到了她。王亚非就这样跟着办事处来到了北京,真正开始了她 MBA 之后的第
一次创业。

事业第二坎

北京的这份工作开展得很艰辛,王亚非凭借自己的人际网和朋友圈子硬是慢慢打开了局面。她每天忙着签定销售合同、跑工厂、
跑运输公司、跑海关,“那段日子我真是忙疯了,脚不沾地。公司的境遇也很困难,每朝前走一步,都像是硬啃下来的。”MBA 的学
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敢于突破自己,在重重困难中杀出一条生路,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渐渐的,办事处的运作开始走向正常。可
5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也就在这种稳定的情况下,王亚非得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家中外合资企业。她不得不承认,她为之真正奋斗着的这家企业存在着
太多管理上的漏洞,操作上的不规范。于是;她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公司能有所变化和改进,但终究势单力薄,人微言轻。
“这里没有我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自己没有‘人尽其用’,所以我又选择了离开。”
吉普赛人又一次背起最精简的行囊,向前流浪。

事业第三坎

华灯初上的长安街,王亚非和她的香港朋友李小明走了几个来回。李小明轻声的,却是坚定的谈话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资本。
资源配置、中国等等字眼。王亚非听着这些既熟悉又新鲜的词,内心的激情被再一次点燃了。“MBA 给了我什么?不就是勇气和创造
吗?像我现在这样裹步不前,可不行。李大哥说得对,我为什么不自己开公司呢?”
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这个始终在摸索的女 MBA 在北京创办了两个自己的公司;主要从事咨询业务。
在这段时间,为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王亚非几乎一肩承担了一个公司运行所必须的所有工作,跑银行、走工商、请人吃饭、找
业务……“这段自己单干的日子是我做得最辛苦的,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去做。不过还好,我觉得累得很值得,通过自己做公司,
我把 MBA 的课堂知识又真正融会贯通了一遍,真的学到很多。”

事业第四坎

在自己办公司的期间,王亚非偶尔兼职做大型活动的翻译,可以接触并认识各行各业的人。
一天,王亚非在家里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从声音来判断是个讲粤语的南方人。那人很诚恳地说明了意图,原来他想找合适的
人做公司;有人向他介绍了归国的 MBA 王亚非。于是,两人商定见面。等到两人见面,双方竟不约而同地大叫了一声:“啊?是你!
”原来,他们共同参加过前不久刚在北京举行的两次大型活动。这个精明的商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出色的女翻译,而王亚非也很
眼熟这位香港人。当这位香港人得知王亚非还是一个留学归国的 MBA,更坚定了自己认识王亚非并邀请她来港工作的决心。
他们谈得很投机。王亚非只犹豫了一会儿,就答应和这位商人一起去香港创办一个基金管理公司。“香港是一个成熟的金融中
心,对一个 MBA 来说,那是一个太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即便去长长见识,积累积累经验也好啊!”。
1994 年,王亚非到了香港,协助这位香港老板一起创立了一家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在香港,王亚非成了中国企业资金投资管
理有限公司总裁的私人助理;而总裁是原亚洲发展银行副行长、韩国前总理郑寅用。
王亚非衣着人时,出入高档场所,办公地点则在面对维多利亚海湾的高级写字楼里,在朋友们的眼里,她巳经算得上是事业
有成了。“还有什么可以不满足的呢?朋友们都说,你的薪水拿得这么好,香港的生活质量又这么高,一个女人求什么?名利、地
位,你多少都有了,生活又很稳定,该知足了。可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自己的能量还可以再开发。高级轿车、名牌衣服,高级写字
楼,这就是我要追求的生活吗?这就是我当初来香港的初衷吗?”
“面对着维多利亚海湾,看着一群群海鸥快乐飞翔,我决定辞职!”据说,吉普赛人只有面对一块充满新奇事物的崭新天地,
才会露出最会心的笑容。

事业第五坎

一群从美国华尔街回来的留学生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一一北京海问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在中国较早做资本
市场业务的公司。公司的一些合伙人早在口年成立时就邀请王亚非来加入,但当时王亚非对证券市场的兴趣不大,没有加人创业队
伍。5 年后;刚从香港回北京的王亚非加盟了海问咨询。这时的王亚非,已经完全脱去了刚离开学校时的“稚气”,变得成熟了,
眼光也更精准了。她知道这个公司、这项事业,在中国大有前途。于是,王亚非成了公司的 6 个合伙人之一、公司的副总经理。
海问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已经颇有影响力,上海石化、金杯汽车、青岛啤酒、上海真空电子、西安飞机制造
公司一贵州航空公司一重庆外贸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一股份重组与兼并、产品计划的策划与实施,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王亚非非常喜
欢和自己共事的那些朋友。不管是公司管理层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她把他们称为朋友。“我觉得自己永远可以从他们身上吸取到
营养,共事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现在的王亚非,仿佛如鱼得水,工作游刃有余。人到中年的她一点看不出中年人的疲惫之态;一言一行都还让人感到她对事业
5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的热情和永不消逝的进取心。
“其实,商场真的像一个最残酷的战场,稍不留神,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我感到压力很大;不过选择从商,就意味着在压力
下工作。MBA 教会我在重压下往前,往前往前再往前卜,

“我要告诉他们……”

在一次留学生归国人员的聚会上,王亚非遇到了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的王齐文副院长。这位曾在美国用肩膀帮助王亚非扛过箱子
的北大教授,一见到王亚非就兴奋地拉住她,“来北大管理学院吧。中国的 MBA 教育发展得很快,我们很需要你兼点课。”王亚非
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王齐文老师的学问和为人是我素来敬仰的,我很愿意在他手下工作。再说,重回高校一直都是我的愿望;我的表达能力很适
合做老师。北大有着真正严谨的学风,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一双双眼睛,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这是一群聪明人,是一群想要有所
作为的人。我一定要把我所经历的都告诉他们。让他们从我的经历中吸取正反面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我要告诉他们,管理是一门
技巧,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来体会;我要告诉他们,不要害怕挫折,人需要时间来认识自己;我要告诉他们,我和他们一样,
有过迷茫,有过挫折,我流过眼泪,更留过血汗;我要告诉他们,尽管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长
远的目光来看,这是一块最适合高级管理人才为之奋斗的热土。面对这个正在全面走向规范化的巨大市场,我要告诉他们,我准备
好了,你们呢?”是啊,从王亚非闪动着光芒的眼睛里,可以看到她对这个讲台的热爱,看到她想把自己的经历,把自己通过摸
爬滚打得来的知识与学生分享的热切,看到她对中国管理行业人才发展的信心。
后来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又找王亚非,希望建立中国大学管理学院里第一个职业服务中心,为 MBA 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辅导。这样
王亚非又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里创立了第一个 MBA 学生职业服务中心。 。

“我也有缺憾”

“我对自己目前的状况还算满意,公司蒸蒸日上;学校的工作也越上越得心应手;作为一个 MBA 的回国留学生来说,我应该


称得上什么都经历了。算成功吗?留给别人评说。可我也有缺憾。作为一个女人,我并不成功。”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无奈。“职业女
性”和“贤妻”之间似乎总有着遥远的鸿沟无法跨越,“得到”总要有“失去”作为代价。看得出来,王亚非是个感性中人;一个
很可爱的女人,但这样有魁力的女人却不能成为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我儿子说我在感情处理上有很多错误。我想也是。家庭不
完整,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总是一个大缺憾。现在的我,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常常是适合的没有感情,有感情的又不适合。我会
留心,希望这个缺憾有一天可以弥补成完满。”王亚非笑了笑,第一次,她的笑容显得有些疲惫。
吉普赛人渴望新鲜的空气,明媚的蓝天,同时也就失去了安定的生活,平凡的快乐。又有谁可以说得清这其中的取舍呢?

吉普赛人还会流浪吗?

王亚非现在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开车 24 公里去上班,不是去咨询公司的办公室,就是去北大管理学院的教室。下班后就去游
泳,回家后一定是读书和写日记。“我现在尽量减少应酬。平时也没有什么烦心的事儿,只是偶尔有些挂念在外读书的儿子。”王亚
非和自己唯一的儿子之间相处得非常平等、民主。“我不强求他要怎么出色能干,就按他的天性发展吧。我能做的就是给他创造一个
好一点的环境,使他未来的选择可以多一些。”也许因为 MBA 在英国念的缘故,王亚非把中学的儿子也送到了英国留学,现在开始
学的是金融。
“我是一个精力过剩的人,有用不完的劲头去干事情。我其实倒挺喜欢林黛玉的,因为她弱不禁风的样子,可以让许多人爱怜。
可惜我身体太好了,所以只有这种劳碌的命。我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总能让我热血沸腾。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5 年,10 年以后,我正在做什么。一步一步往前走吧!”
当吉普赛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一个天蓝水绿的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停留,载歌载舞,生活的每一天都有笑声
和幸福。可他们天性是不甘寂寞、不愿顺服的人,当他们决定再次流浪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帐篷、马车,迎着风向前走,
去找寻另一处天也蓝,水也绿的佳美之地!

5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姓名:王亚非
英文名:Jane
出生年月日:1955 年 4 月 12 日
血型:A 型
星座:白羊座
爱好:集邮,画画,种花草
自认为的个性:直爽,热情
最常做的运动:游泳
最动听的歌:《同一首歌》
最喜欢的电影:《乱世佳人》《音乐之声 》
最难忘的书:《白鹿原》
最敬仰的人: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外交官
未来最想做的事情:公司成为行业代表
最开心的事:公司成为行业代表圆满完成一个目标(学业或业务)
最尴尬的事:好心惹祸
最讨厌的事:为既定目的去应酬
最震撼的一件事:失去好朋友的信任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爱情和友情)
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对与错只是时间的关系

让我们与他们共勉共进

全球全球富翁新特征:统计数字表明,近五年全球新诞生的百万富翁中,80%以上是从事以网络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
及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金融行业,80%以上是 30 岁到 40 岁之间的年青人。
杨元庆:35 岁,联想副总裁,《亚洲周刊》评选的中国两位千喜英雄之一
李汉生:40 岁,方正电子公司总裁
叶龙:36 岁,实达电脑集团总裁
杨致远:31 岁,YAHOO 创建者,全球 50 位数字英雄之一
张朝阳:34 岁,SOHU 创建者,全球 50 位数字英雄之一
王志东:32 岁,四通利方总裁,新浪网的创建者
丁磊:27 岁,网易创始人
段永平:38 岁,步步高老总,中国两名千喜英雄之一
宋朝弟:38 岁,科利华老总
求伯君:35 岁,金山软件公司总裁
张思曼:42 岁,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代行长
刘持金:37 岁,爱立信中国区副总裁,爱立信学院院长
邱虹云:22 岁,清华学生,视美乐创始人
皮卓丁:36 岁 ADOBE 中国区总裁
冯波:30 岁,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首席代表
5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王冉:30 岁,东方华尔金融咨询公司老总
曾强:36 岁,1998 年被《世界经济论坛》列为未来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时代周刊》将其列入中国网络精英榜,1999 年 9 月
与 500 强老总聚会上海财富论坛
张瑰:34 岁,女,达因集团老总
段棋华:一岁,段和段律师事务所老总,5 年为中国人避免经济损失 5 亿多美元
李玲玲:华中理工大学 3 年级学生,已创办自己的公司
司徒炎恩:21 岁,华尔街股民, 9 岁开始对股市着迷,14 岁开始交易,15 岁创立家庭基金,年收益在 30%以上
秦希燕:30 岁出头,高级律师,被美国大法官评价为”中国一流的大律师”
李光斗:33 岁,广东华视广告公司经理,其广告创意屡屡震惊世界
袁岳:33 岁,零点调查公司创办人。

刘持金

诺基亚中国副总裁。曾经是爱立信的中国掌门人。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哈佛 MBA ,他的头衔本身已经散发着成功的气息。


跳槽,这是个不需要回避的话题,但你准备好了吗?

把握心中的罗盘;
锁定心中的坐标;
拟定人生的航线。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1990 年获美国曼菲斯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 年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获 MBA 学位。


加盟诺基亚之前,刘持金曾任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爱立信中国学院院长职务。此前,他曾在美国杜佛工业集
团、ROLY 国际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务,及在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工作。
刘持金拥有半导体物理学学士(中国厦门大学)、量子物理学硕士(美国曼菲斯大学)及 MBA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美国哈佛大
学)。他目前还是厦门大学兼职教授,经济日报“中国企业家”杂志常务理事,“世界经理人文摘”杂志专栏作者。

在哈佛打太极拳

差不多所有人接到哈佛商学院录取通知书时都是欢欣鼓舞的,但刘持金最初却有些犹豫。因为当时除了哈佛外,沃顿商学院、
西北大学凯洛哥商学院也向他敞开了大门。当时这两家商学院在美国《商业周刊》的年度排名上已连续多年轮流坐桩。
那时的刘持金已在美国生活了 6 年,不仅拿到了绿卡,而且年薪早已超过了 10 万美元,拥有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渴望拥有的一
切。他说:“我根本不需要再拿一个 MBA 来证明自己。”
初入商海时,理工科出身的他习惯于对所有问题进行严谨的分析,后来才发现商业不同于自然科学,远非 123 能说得清楚。这
样边干边学,几年后他成为美国杜佛集团的副总裁。
刘持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商业教育;刘持金总觉有点儿底气不足。工作中,他接触到许
多优秀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大都有 MBA 背景。这让刘持金开始想读书了。
通知书一下子来了 3 个,他却不知该选哪一个。他和妻子决定试听后再做决定。回想起去哈佛试听时的情景,刘持金眼里闪着
兴奋的光:’我和妻子刚坐下,老师就说:“今天来了两个客人,他们已被哈佛录取了;但要不要来,还要旁听一下。”话音刚落,
班长一声令下,教室后排的十多个学生哗地一溜烟地冲下来,围着教室,边跑步,边喊口号“欢迎,欢迎,下定决心!,然后再
刷地回原位坐好,拍桌子表示欢迎。”
5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这个阵势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刘持金笑着说:“后来,我成为哈佛的学生后,我们班的欢迎仪式,就是我首创的。一
来客人,就哗地站开,来上 30 秒钟的太极拳。”刘持金掩饰不住地得意。
然而等待他的是艰苦的学习。刘持金显然低估了学习的挑战性,哈佛的课堂很活跃;一有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不明就
里的刘持金过后才知,课堂发言是算分的。但要想发言,必须有东西可说,那一本本厚厚的案例,要全吃透,难度可想而知。“在
哈佛两年,我为学习企业管理体系,付出了比预想多得多的努力。”
刘持金是他们班第一个回国的。5 月 6 日毕业典礼,半个启后他就回国上班了。他说;除了国内有更适合他的快速成长空间外,
他还有一个更深的想法。“我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并不难,为何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影响国内的企业?”一回到国内;他就给师国企
业家》杂志投稿,一写就是十几篇,以至于那段时间,《中国企业家》杂志上每期都有他的名字。
刘持金,多才多艺,擅长小提琴、钢琴,而且讲话非常生动,富有感染力,学生时期曾经获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第二名,想不
到的是这个特长在国内也派上了用场。回国 3 年多来,他在北大、清华和企业的讲坛上,传播国外的管理经验,讲过多少课自己也
记不清了。
刘持金说:“我不是随着.COM 的浪潮回来的,我不讲大话,有人问我在国内做了些什么,我说:你只要看看我回国后写了
多少文章,讲了多少课就行了。”
出乎刘持金意料之外的是,讲课竟讲出了“优势”:“我认识了许多朋友,他们反过来又促进了公司的业务。”

MBA 真的有神奇之处吗?

有人比喻说,MBA 就像是一个满腹经纶但从未给病人动过手术的医生。企业付给 MBA 高于一般人的薪酬,企业等待着操练这些


MBA 或者被操练。
记者:作为跨国公司的负责人,在任用你的员工时是否特别看重他的 MBA 背景?
刘持金:没有。从企业来讲,任用或培养一名职业经理时,并没有考虑此人是否一定是 MBA 这种思路,除了投资银行或管理咨
询公司以外,我认为大部分企业只是在某些岗位上,更倾向于雇用有 MBA 背景的人,但这不是必要条件。以 NOKIA 为例,在中国的
五千多名员工中,有 MBA 背景的不过三十几人。
记者:据我们了解,国内 MBA 在企业中身价颇高,他们究竟为企业创造了怎样的价值?
刘持金:国内许多 MBA 毕业生好像有一种等待被“高价收购”或“拍卖”的心态。我想有一组来自美国的统计数字可供参考:
美国每年有 7-8 万名 MBA 毕业生,但他们薪水的差距是巨大的。从起薪 10 万至 2 万美金不等,3-5 万大有人在,还有一类 MBA
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工作,只好转行。
记者:恐怕他们读的学校“太臭”?
刘持金:是的。但即使美国几百所商学院中排名前 20 位的商学院,找到工作的机率也是从第一名的百分之百到最后一名百分
之四五十不等。我们国内商学院培养出的 MBA 尽管每年只有几千名,但他们没理由认为自己就“奇货可居”。MBA 教育只是在提供一
种知识框架结构,而做企业的人都很认同知识不等于能力这一观点。做企业是很实在的事,能不能驾驭手中的工作才是唯一的评判
标准,是不是 MBA 并不是个标准。我们部门有几个 MBA 还是从国外回来的;但是从他们写的报告中也没有看到什么 MBA 特色。
记者:您受过“洋 MBA” 教育,也给国内一些商学院讲过课,您怎么评价中国的 MBA 教育?
刘持金:我感觉中国的 MBA 教育还是太学术化,比较侧重干这个 mas 上 er(研究生)的定位。从师资看,大部分教师是从校门
到校门——没有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却要给学生讲述管理的学问,这未免会陷入理论的误区。而从生源角度看,人学考试也太注重
学生的学业成绩。
记者:那么既然 MBA 的教育是把管理作为一种知识来学,您是怎么把 MBA 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之中?
刘持金:我觉得一个好的 MBA 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一个商业问题或管理问题的思路,以我的亲身经历,在遇到上述问题时,
我总会回忆起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从哪几个方面人手。
记者:好像是一种思维的“结构”?
刘持金:这是一种结构式的思维模式,好比说企业为推广某个新产品制定价格策略,如果只考虑以低价来迅速占领市场,或
是只想用高价来迅速赢利,我想这样一名职业经理人突如其来的思路对企业来讲是危险的。一个好的 MBA,首先想到的该是从哪几
方面来考虑这个定价的模式,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现有的 MBA 教育从校门到校门,教师缺乏企业的实践,他很可能教给学生的是
一本甚至几本关于价格学的书,是一大套理论。
5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我想,一个好的 MBA 教育的体系一定是既简单又有道理的,而不一定是深邃的。企业需要掌握这种技巧的人来决策;无论他是


不是 MBA 也不会介意这个 MBA 是“进口”的,还是“国产”。

关于道德、良心和财富登山队员的故事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登山队在登中国的喜玛拉雅山,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了上一个登山队遗留下的一名奄奄一息的队员,这时这个登山
队长要做一个决策:我们这十几人走到半山腰了,是把这个人抬下去,破坏我们登山队的计划,还是把这个人放在这儿?因为这
个人也不是我们队的。
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形象;一个企业往前冲的时候,必然要遇到一些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你作为一个总裁,你该做什么决
策?你完全可以说我牺牲这个团队的目标来拯救这个队员,把他抬到山下,咱们从头再来。
这个故事在哈佛商学院是个经典的故事,每一届的学生在第一个学期要听这个故事,每个新生第一个星期要谈的也是这个故
事。
所以我觉得企业的伦理道德在西方也是非常受重视的,
要不这个故事也不会成为哈佛商学院第一个学期第一个星期的第一个案例。

马克·里奇的故事

马克·里奇,他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离开白宫前最后两个小时获得了总统特赦令。这位马克·里奇算是一个“经济犯罪分子”
——他大概欠政府几亿美金的税收,逃到瑞士去了,把美国国籍也放弃了。
马克·里奇为什么得到总统最后的特赦?当然有很多人证明这中间是不是与克林顿夫人的竞选基金有关,但人们知道,在过
去那些年里,身为犹太人的马克 里奇为以色列等国累计捐出 2 亿多美金,包括建孤 J[院和学校。
而他当年在里根总统禁止跟伊朗做贸易的时候,与伊朗人做了贸易,按照美国的说法,这是既没良心又违反法律的事情。但从
他 20 多年来做的慈善事业来讲,他又非常有良心。
看起来似乎很矛盾。
所以在克林顿离开白宫前的当天晚上,以色列总理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把电话打到他办公室,专门为马克·里奇说情。我想这
个事情蛮复杂的,他做“非法贸易”赚了那么多钱,然后又扔出好几亿美金去搞慈善。
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来自摩根的帮助

世界上最大的投资银行是。J·P·摩根投资银行。J·P·摩根的儿子有一个同学在纽约成立了一家公司,非常需要融资,就找
了 J·P·摩根的儿子:咱们是老同学,好朋友、你能不能到你爸爸那去帮我在投资银行融资。
摩根的儿子当然很愿意帮他了,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爸爸——一我们也可以检验一下资本主义的投资银行怎么来把握这
个尺度的——摩根当时并没何答应帮助他,他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星期一纽约股市开张的时候(当时 J·P·摩根是纽约股市最
有影响的人物),叫你的同学来跟我一起去上班。
星期一一早,股市一开张;那个同学跟在 J·P·摩根的后面走进交易场,大家都跟摩根先生握手;“Good morning 摩根先生
”,但是大家都很疑惑,后面的是谁呀?摩根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情,这个小伙子在一个星期内把所有的资金都融到了。
他没有去帮他,但他利用了自己的影响。
所以在责任和良心之间,我真的很难给出一个答案,没法给出一个清楚的答案。

用人之道

作为市场覆盖率极大的诺基亚的领导者,刘持金自有他的一套人才观。
6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他说,销售人员一定要有一种以结果为导向(resultoriented)的素质。如果销售人员只是热忱、勤奋,不辞辛苦的奔波,可
是走了一圈只是一个过程,最终却没有结果,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销售人员应该从本质上热爱与人打交道,即以人为导向(people oriented)。因为销售人员不是在机器上卖东西,一
定要对着人。
第三,他应该喜欢他推销的产品;即以兴趣为导向(Interestoriented),甚至是以激情为导向(passion oriented)。如果
让一个讨厌抽烟的人推销香烟,他不可能有好业绩。相反,一个看起来不像销售员的女士,会因为自己有孩子而对开发儿童智力的
软件特别感兴趣,这样她就会特别清楚这类软件的好处。如果让她到各家各户去推销,她定会做得非常好。因为她对此有兴趣,有
热情,所以她能够滔滔不绝,能一一道出该产品对开儿童智力有什么益处,能不遗余力地演示等等。这样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反过来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设想一下:“如果我是客户,我第一次见到他,给我感觉是什么?我会不
会买他的东西?他能不能把他的东西成功推销给我?能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一点听起来似乎很模糊,但如果你能够判断
对的话,实际上却非常有效。
有这么个故事,也许对人会有所启发。美国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是美国八大航空公司中规模最小的一家,也
是连续近 30 年来惟一赢利的一家。它的招聘政策相当有特色。它在招聘空姐的时候,为了保证乘客真的对空姐满意,就请二十几名
常飞计划中的乘客来做评委,给几十名应聘者打分。他们认为,如果这些乘客都对这位应聘者不喜欢,那么这位小姐长得再漂亮也
没有用。这个故事在美国是个很经典的案例。
由乘客自己挑选出来的空姐,至少在培训方面的成本会比较低,因为她本身就已经是乘客喜欢的空姐了。

跳槽,你准备好了吗?

现在高级管理人才“跳槽”的不少,刘持金也从爱立信中国公司跳到诺基亚中国公司任职;对这个问题他没有回避,只淡淡
地说可以谈谈他的个人体会。
刘持金: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公司对你的期望,这跟企业文化关系不大,把握新公司对你期望值的深度和宽度,会对你
的工作很有好处。有的职务听起来可能都差不多,都是副总裁,但工作性质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其次,对新公司的企业文化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然后自己作一个有关两个公司企业文化差距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性格特
点决定该怎么做。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好的管理者想去改变一个企业的文化都是不明智的。通常可以采取的
做法就是找一位新公司的老员工做你的良师益友,这位良师益友最好比你的职务高或是平级,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一定要长,但不
要是你的顶头上司。这样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你就可能完全融人到新的企业文化之中了。
第三,还有一个万变不高其宗的原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论什么样的公司、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都有一些基本的要素,
比如对人的尊重、诚恳以及虚心好学等等美德,都是打开你走向任何企业的成功之门。
当记者问到他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如何看待爱立信与诺基亚的市场战略和文化战略时,他笑了。
刘持金:这个问题很敏感。从职业道德上说,我不能谈两者间的有关市场经营上的策略,至于文化上的东西,我倒是可以谈谈
这方面的感受。
第一,到诺基亚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无论是高层还是一般的员工;都能相互支持协作,也就是所谓的团队精神显得比较突
出。第二,“务实”是诺基亚的又一特性;反映在工作作风上就是朴实、不张扬。比如,1999 年底,诺基亚己成为北京市外企出口
创汇的第一名,这是一个值得宣传的好由头,但诺基亚根本就未作声张的打算;还有更大的成绩,1999 年 12 月,按照市场价值;
诺基亚跃为全欧洲第一大公司。微软的市值一直是全世界的第一名,诺基亚能成为欧洲第一名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以人为本”这句广告词不仅仅是日号,表现在其内部管理上,在诺基亚最不倡导的就是解聘员工,人才流失率在所有高科
技行业中算低的,连 5%都不到。“如果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诺基亚总裁如是说。正因为此,诺基亚
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非常严格,一般都要经过笔试及几轮面试。
比如我,进诺基亚的时候光笔试就长达 3 小时。

以人为本的诺基亚

1865 年,诺基亚只是位于芬兰南部一条小河边的一家木浆工厂,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才发展成为一家电信公司。短短几年
6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的时间,诺基亚让全世界的人们惊叹地看到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轨迹。1999 年底,诺基亚的产品在全球 130 多个国家中随处可见,


一个具批发、销售、客户服务和其他经营部门的全球网络已形成,在 14 个国家中设有研发机构。股票在纽约、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
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的股票交易所上市。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而诺基亚也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这一切,来源于什么?
刘持金认为:诺基亚提倡“科技以人为本”。在技术上力求完美、高效、无形地创造真正的实际利益;以人为本提供各种适合人
们需要的产品;在移动性与其他技术方面,我们有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诺基亚不断地超越自我;引进并发展新业务理念。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诺基亚也融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发挥创造力,并将自己想法转为集体
行动的环境。我们的价值观是:客户满意、尊重个人、成就感和不断学习的信念。同时也鼓励分享——分享信息与责任,鼓励相互开
放和对新概念开放。
诺基亚的目标是:从全世界最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员工。所以诺基亚也与世界上 100 多所大学和高等培训机构建立了联系,使
员工有更多受培训的机会。在中国,诺基亚与清华、交大等著名学府合作了许多项目,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了解诺基亚并能走进
诺基亚。
有了优秀的人才并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诺基亚还实行按业绩奖励,这也包括在中国目前已从高层经理发展具
有优先认股权的人数从 2000 人增加至 1999 年的 5000 人。
自刘持金加入诺基亚以来,在诺基亚率先在全球提出“移动信息社会”后,主管诺基亚在华发展及资讯的地和他的团队又执
着地选择成为引导移动信息社会的先锋。
创造一个真正的”移动信息社会”是诺基亚的发展目标,更是刘持金在中国市场所极力推进的一个方向。

100 亿元的中国情结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诺基亚最大的市场在美国,然而,由诺基亚牵头的高达 100 亿元的重锤炸弹却投到了中国。今年


5 月份诺基亚星网开发园区在北京奠基,令不少人大为不解,诺基亚在中国巳投资了 7 个生产基地,为何又一次将投资放到了中
国?是中国不断增长的市场空间,是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趋势,令诺基亚难以割舍这一中国情结,义无返顾地又一次选择了中国?
刘持金认为:中国的经济每年以 7%的速度上升,这个速度是惊人的,而且中国有十二亿的人口,手机用户只占很小的比例,
发展空间很大。虽然在市场占有率上次于美国,居第二,但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是超过美国,成为第一。
中国的地位一直极为重要,从这次星网工业园区的建成可以看出诺基亚对中国的长期承诺,及作为中国优选的合作伙伴的努
力。
诺基亚是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各种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形成其文化的多元性,多种文化在这里相融合,在中国同样我们
也融入了东方文化,比如,诚实守信,有情有义。
诺基亚非常注重本地化发展,以 100 亿元的星网工业园区为例,其中便有 20-30 家是中国本地配套企业,在今年年底 30%
-50%将实现本地化;在公司员工中,中国员工有 4000 多名,占到了 93%,这一切使诺基亚完全成为了中国化的公司。同样,在
中国开展业务,我们也注重东方的文化背景,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出适合中国百姓的手机产品。

尾 声

近日,由美国《商业周刊》评出的“全球 100 家最佳 IT 公司”名单正式揭晓,诺基亚公司远远超过了其他竟争对手,赫然名列


榜首。
《商业周刊》的依据是标准普尔氏数据库中的财务数据,从中筛选出信息技术产业的公司并加入了美国以外地区的高科技公司。
而评选的条件是年收入必须在 3 亿美元以上。只有互联网公司是例外;鉴于它们的影响力,往往比年收人更有意义,因此参选的
条件只需达到 1000 万美元即可。
《商业周刊》的本次排名以各公司上一个财政年度的财务报告为依据,同时从收入增长率、权益回 报
率、总回报、利润及收入三个方面履开评选。结果,诺基亚公司在上述 5 项指标的综合评选中遥遥领先于同行和对手,成为本次排
名的佼佼者。
我们是否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从产品向品牌,再从品牌走向解决方案;人和事,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6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朱小燕

谁说成熟稳重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之外?朱小燕,不知道下了飞机去找谁的情况下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站在以为 CEO
就是党委书记的起跑线上完成了哈佛 MBA 的学业……
诚实,可以让一个弱者变得强大。这个原则会帮助你。

生来不爱想太多;
诚实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有可能彻底改变一切。

22 岁本科毕业进北京吉普;
26 岁只身来到美国闯荡;
29 岁获哈佛商学院 MBA 学位;
31 岁在美国创办了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项目遍布世界各地,包括 94 年以后回国投资的几家公司……
朱小燕的经历听起来怎么都象是个一帆风顺的女强人。
但朱小燕看上去真的不太像我所常见的那些女强人。在我想来,女强人大抵都应该是成熟稳重,谨言慎行的……而年近四十的
朱小燕却依然带有一种少女般的率真,和我相识没多久,她就把自己的家底一五一十抖落在我面前:大学时代的初恋故事,哈佛
落后生的遭遇,在美国因无知而闹出的笑话……听她的叙述,你一定会感到惊讶,很少有人能如此勇敢坦率地把自我清清楚楚暴
露在他人面前,不隐善、不美恶,更何况是在一个只有数面之缘的生人面前。
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份坦城和率真,令幸运女神对她格外地垂青,使她在关键时刻总能峰回路转、逢凶化吉,顺利跨过人生的沟
沟坎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乡下来的灰姑娘

1962 年 7 月,朱小燕出生在陕西省一个名叫铜川的煤城。当时小燕的父亲早巳被划为右派,经常挨斗,劳动改造。小燕五岁的
时候,由于母亲家里家外两头忙难以兼顾,对一个右派家庭而言四个孩子的重担实在太重,便把年幼的她和弟弟送到了河南外公
外婆家。
弗洛伊德的说法,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在他长大成人后往往会沉入其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离开父母精心呵护的温室,和年迈
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小燕很早学会了照顾自己并承担起了看护弟弟的职责,这一切对她以后独立个性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她回首起这段童年往事的时候说道:“对父母亲来讲,送走我们是不得己的,对我来讲,因为是刚刚开始有记忆的时间高开的,
所以迫切想念远方的父母是自然的,但离开父母并不是可怕的,现在想起来,要不是那段经历,说不定我一辈子都没勇气离开爸
妈的身边。事实上,在以后每去的一个新环境都是孤身一人去闯荡,除了一开始的好奇外,并没有觉得可怕,甚至到许多不讲英语
或中文的国家也能很自然地对付。”
当小燕八岁从河南回到陕西读小学两年级时,她巳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灰姑娘”。在铜川小学生眼里;这个来自河南的瘦
小女孩真是个十足的“土包子”。从小在乡下长大、出生于右派家庭的背景使小燕的读书生涯一开始就蒙上了灰色阴影;同学们都
看不起她。
也许是源于母亲的遗传,也许是自小离家的经历所致,小燕的性格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勇敢和好强,她并没有为同学的冷眼
和嘲笑所吓倒,而是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迅速扭转局面。她是个天资聪慧的姑娘,再加上拼了命地刻苦学习,很快就适应了
新学校的环境,在三个月内成绩一下子跃升为全班第一。此后便一直停留在这个位置上,而且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终于赢
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敬佩。
这一段幼时的求学经历与以后小燕读 MBA 时的初始遭遇可谓如出一辙。人生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之间其实反复证明着同一个真理:
6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性格决定命运。要不是小燕勇敢好强的个性,她可能连初中都考不上,何论哈佛 MBA 呢?

飞出煤城的小燕子

小燕喜欢最好的。重点中学理科第一的她在高考时心里想的是清华,但由于母亲一心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小燕便顺从了母亲的
心愿;第一志愿报了省内最好的理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选系科听了老师的建议,第一志愿选了机械工程系,因为文革前交
大毕业的老师讲机械工程系是交大的王牌系,最好的。小燕如愿以偿。不幸的是,当时的高校制度是系别自报但专业不是自己决定
而是由校方统一安排。小燕被安排到了她根本想不到的焊接专业。青春期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爱美爱虚荣的,年轻心高的小燕当然也
不例外,一想到自己戴着个又冷又硬的面具干焊接活的样子,小燕就感到不寒而栗。大学四年,小燕就在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下得过且过地混过去了。
与许多早年有成的人不同,小燕的大学生涯可以用毫无建树四个字来概括。在我采访的 MBA 人物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
活对其将来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象小燕这样“蹉跎岁月”的倒还真不多。不过其实这正是小燕个性中缠绕了她一生的最大
缺点、也可以说是优点:那就是感性大于理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力以赴,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却永远提不起精神。还好小燕天
生一副乐观的性格,专业不对胃口,她倒也乐得轻松,大学四年,除了完成基本课程以外,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幼喜欢的读文学书
籍上了。剩下的便是和所有生活平淡的女生一样睡懒觉、跷大课、谈恋爱。
如果不是毕业分配时幸运地得到了去北京工作的机会,小燕今天大概也不会坐在天香阁与我谈笑风生了,说不定还在西安哪
个厂里当焊接车间的主任,下岗了都不一定。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于内陆城市的学生而言,能去首都工作永远是件令人羡慕的
事。尤其是焊接专业那年支边名额和小地方很多,北京市名额只有一个。
小燕当时听到学校的安排也是惊喜得不得了。然而她未曾料到,当她把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母亲时,母亲非但没有半点高兴的
神情,反而冷冷地跟她说:“我决不同意。”母亲的理由是;“女孩家就应该老老实实呆着,连外面世界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就一
个人跑那么老大远,逞什么能呢?我当初就是太不懂事,太冲动,自作主张千里迢迢跑到陕西来,才遭了这么多罪。你要是不听我
的话;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母亲有母亲的道理。她不希望她唯一女儿重蹈覆辙。当时年轻的母亲和远方父亲要结婚之际,父亲被划为右派。当她不顾家里的
反对,只身一人赶到“新家“时,家里一无所有。面对这一切,小燕母亲并没有扭头就走,也没有一筹莫展,她选择了留下来,和
爱人共同承担灾难。许多年之后,当小燕问起母亲为什么时,母亲坦然地回答:“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你一旦做出了选
择,就要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不回头。”母亲这番话一定在小燕年轻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此
后每当在人生路上遭逢重大选择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耳边回响。而从小燕长大后的人生历程中,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母亲执着勇敢的
性格对她产生的巨大影响。
对于一个乖巧了十几年的女孩子而言,要在如此重大的人生抉择前许逆家长,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小燕妈妈可能没想到;女儿
血管里流动的是和自己同出一炉的血液,当年自己是如何反抗母亲的,小燕今天就会如何来反抗她。得不到母亲的支持固然令小燕
感到痛苦,但她决不会就此委曲求全,她和当年的朱妈妈一样固执倔强,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凡是自己决定的事就一定要干到底,
八匹马也拉不回来。好在当了右派二十年,怀才不遇的父亲持不同观点,认为这是好事。当她拿着分配到北京的通知书回到家时,
朱妈妈气得整整三天都没跟她说一句话。但此时,小燕的心却早巳飞到北京去了。
谁也没有料到,从小煤城飞向北京的小燕子,多年之后再飞回来时,竟已成了大洋彼岸的金凤凰。

北京吉普小干将

年轻的小燕满怀憧憬来到了首都北京。到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报道时,却接到了一个“坏消息”——她被分配到了北京吉普,
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大规模的合资企业。但那个年代的求职观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如今谁要是毕业进了外企、尤其是知名外企,
保证每个同学都眼红得要命,可在 80 年代初的大学生眼里,事业单位是个宝,企业单位是棵草,谁进企业就等于丢了铁饭碗,更
别提连听都没有听过的什么合资企业了。小燕是独自进京,一个人也不认识,无处求援。不过生性乐观的小燕倒没把进合资企业看
成一件多大的事,现在回头看当初的“因祸得福”,小燕笑着说:“其实也不是我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我生来不爱想太多。当别
人都在说合资企业怎样怎样,我却没什么概念。我觉得到哪儿工作都是工作,只要我努力上进,铁饭碗和瓷饭碗又有什么区别呢?

6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就是凭着这份努力上进,小燕无论到北京吉普哪个部门都能立刻成为那个部门的得力于将。小燕一开始被分到了车身车间实习,
每天穿着超体型油渍渍的工作服和机器打交道。很快聪明伶俐、工作认真的外地小姑娘得到了北京师傅们的喜爱和生活上的帮助。在
大学里学的那些焊接知识,这会儿终于在翻译美国图纸,安装设备派上了用场。北京吉普的办公楼被誉为“白宫”。对大多数的吉
普人来讲,那是一个颇具神秘的地方,因为美国派来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和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在此办过公。实习期未满,由于工
作出色,她被调到制造技术部担任经理助理的职位,进人白宫。就是从这时起她才开始逐渐接触到企业管理是怎么回事。
在此期间;一直藏于她内心萌动不已然而又模糊不清的理想逐渐明晰了起来,她发现自己对企业管理存有浓厚的兴趣,她隐
隐觉得这也许就是她寻找了多年的归宿所在。但同时她也越来越感到不满足,她觉得自己在企业管理方面仍然象婴儿般无知,她急
切地渴望填补自己这方面的虚空,而想在一个企业内部系统地学到这方面的知识几乎是永远不可能的。她开始有了走的念头。从前
听说过的一个遥远的名词渐渐进入了她的生活——哈佛。

出国风波

当时小燕并不了解 MBA 为何物,但她听说过“要留学去美国,学企管去哈佛”的俗语,知道留学读企管哈佛必然是首选。小燕


向来是个行事果断的姑娘;一有了出国的念头,她就马上去 TOFEL 考试报了名,当时高考试只有几个月了,小燕在工作之余匆匆
准备了一下就上了考场,结果只考了 500 多分,这一成绩即使在当时也算是低的。当朱小燕向我透露这个当时认为是耻辱的秘密时,
她显得略微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她还是很大方地跟我说:“拿到这个分数,我就知道申请哈佛肯定是没戏了,但我决不能就这么
轻易地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还是先去美国,再申请哈佛,这样可行性更强些。于是当时我就申请了另一个不要求托福高分
的小学校,先出去再说嘛。”
面对挫折的态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托福考砸锅可能是继小学转学遭歧视以来小燕碰到的人生第二大挫折,
但从小时候起,小燕就从不在困难面前轻言放弃,一遇到问题,她的第一反应总是怎么尽快地另辟路径、改变局面,而不是像许多
女孩子那样要在其中沉顺很久才能缓过劲来。小燕说:“自怨自艾永远是毫无意义的,关键在于要勇敢乐观地正视一切,包括自己
的弱点。”
可是小燕没想到在办护照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当小燕为开单位介绍信找到北京吉普的有关负责人时,那人告诉她
公司有规定只有辞职后才能开证明。这样一来,小燕便面临了她人生第一次没有退路的选择。如果出国申请批下来了还好,万一批
不下来的话,她非但丢弃了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而且作为“外来妹”的她一日失去工作就马上会打回原籍,连在北京呆下去的
希望都没有了。朋友同事都纷纷来劝小燕千万别冒这个险,辛辛苦苦在北京打拼这么多年再被送回原籍那就太冤了。远在家乡的母
亲听说了这个消息更是坚决反对:一个女孩子跑到北京就已经够远了;现在竟然还要去什么美国?!为了留住小燕,母亲甚至威
胁说,如果她一意孤行就和她断绝关系。在这种差不多是众叛亲高的状况下,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要独自坚持自己的选择;实在
是太难了。
但对小燕来说,去哈佛读 MBA 的诱惑力太强,即便是背水一战,她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理想。而且在这紧要关头,小燕个性中
极重要的一面又发挥了作用,那就是“不爱想大多”。她说:“当时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劝我,跟我说如果申请不成,就会怎样怎样
的。但我自己却从没有考虑过不成功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我觉得要考虑的话,那也应该等真的不成功了以后再考虑,而不是没有去
尝试以前。其实人生每一步都有风险存在,需要时刻记住的只是这一步是为了下一步做准备,而不是不断地考虑这一步会对前一步
产生什么影响。”小燕的这番话某种意义上包含着成功的真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是你抛得开的东西越多,最后收获的东
西也越多。顾虑重重、思前想后的人会裹足不前、原地踏步,而无牵无挂、孤注一掷的人却能勇往亘前、一日千里。
尽管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小燕还是毅然辞去了北京吉普的工作。有趣的是,这个胆大的陕西姑娘接下来还做出了更为胆大
的事情,办签证时当有关人员问她学成后是否打算回国时,她照实回答:“我不知道。连明天的事我都无法预测,又怎么可能知道
两年后的事呢?”当我问起小燕为什么在众多各方面条件(包括托福成绩、申请学校、家庭背景)都比她优异好多的竞争者中胜出,
最后拿到签证时;她说“诚实啊,我觉得诚实是成功的首要条件。我不是不知道这类问题只是例行公事,说几句爱国的豪言壮语就
过关了。但我当时最诚实的回答就应该是不知道,所以我就这么答了。还有就是必须得自信,你一定要相信别人能接受最真实的你。
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的判断力。”结果这一次,小燕在绝对弱势的情况下出人意表地拿到了签证,朋友们听说这个消息时都不敢
相信,也许这就是上天对诚实的最好回应吧!

初来乍到的无知少女
6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许多只身前往异国的年轻人在临上飞机那一刻都会感到特别的忐忑和孤单,一些女孩子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但当小燕
孤身一个坐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时,她既没有觉得害怕也没有太多感伤,她甚至连下飞机后住在哪里都不知道,但她还是一路上兴
奋不已。邻座的老先生被她的快乐所感染,忍不住询问起了她的情况,当他了解到这个陕西小姑娘非但从未出过国门,而且在要去
的美国加州一个熟人也没有的时候,不禁有些为她担心了。他问道:“有人来接你吗?”“可能没有吧,我一个北交大的朋友曾经
写过一封信给他以前的外教,告诉了他我的航班,但一直没收到回音。”小燕回答道。“那你知道怎么和你的学校联系呢?”“不
知道啊,到了那边再说罗,总找得到的吧。”小燕用她一贯的轻松语调回答。邻座的先生听了小燕的说法几乎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
耳朵,“你就这么去了?什么人都没联系过?”“对啊?会有问题吗?”小燕眨巴着大眼睛反问道。邻座的先生被她的反问弄得有
些哭笑不得,从来没碰到过这么天真乐观的孩子,他想一时半会儿跟这孩子也解释不清楚;便跟小燕说:“这样吧,下飞机后你
先找找有没有人来接你。万一没有的话,你就跟我走,我出差到美国已经好几次了,认识一个台湾人开的旅馆,有许多中国留学生
住在那里,对你应该会有帮助吧!”
下飞机后,那位先生和接机的台湾老板陪着小燕在机场等了好久,果然没人来接,于是便把小燕带到他所熟悉那家旅店。等到
一问房价,小燕顿时傻了眼,她兜里揣着从亲朋好友那儿集资来的 200 美元,她原来还觉得这是笔不小的数目,现在才发现她的
全部家当只够她住几天旅店。小燕有些为难了,她知道如果自己不住在这里,在机场陪了半天的台湾老板一定会不满啊,他需要客
户呀,但若住下来吧,又实在是负担不起。诚实的小燕又一次发挥了她的优点,如实把情况告诉了那位老板;他听了之后,虽然略
微有些不悦,但他看着小燕真诚的双眼,就让她用他的电话联系。于是小燕就在他的帮助下给朋友提过的那位外教打电话,电话接
通了,小燕只听得有人在哇哇哇说话,具体说些什么没大听明白,而且她跟对方说话也毫无反应。当时国内录音电话绝对属于稀罕
之物,小燕当然没见识过,所以此时她被搞得一头露水,只得又去求救于台湾老板。那位先生此时对这么个无知的孩子已经有些烦
了,便说:“你把你是谁以及你现在的位置告诉他,让他尽快来接你不就行了嘛!”“但;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用啊……”小燕
尴尬地说。看着小燕的样子;他只得叹了口气,替她打完了这个电话。
打完电话后,小燕就这样坐在旅馆大厅里傻等了起来。若是换 I 别的女孩说不定这会儿都急哭了,但小燕还是乐观地相信那
个外教一定会听到电话录音、也一定会来接她的。所以在大堂里等人的时候,她一点也没有表现出焦躁不安来,反而和住旅馆里的
一些中国留学生聊起了天来。上天可能是特别眷顾乐观的女孩,事情就是这么巧,那个外教前一阵旅行去了,就在小燕到美国的前
天晚上他刚回到家,而且第二天又要去亚洲一个城市教书。小燕无论早来一 天或晚到一天,都不会碰上他;所以说小燕的运气也
真是好到了一定的程度。不过话要说回来,我想,当时即使碰不上那位外教,小燕也不会哭哭啼啼、束手无策,她肯定照样乐观、照
样不想太多,办法却会一个个冒上来。其实在她此后的经历中,也确实是这样。

在美国闹笑话

当天晚上小燕就在那个外教家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因为他要飞去亚洲;没办法送她到学校,一大早便开车把她送到了从旧金山
开往伯克利(Berkeley)的地铁站,在教会了她怎么买票怎么坐地铁之后,就与她告辞了。于是小燕就这样一个人背着个大行李袋,
拿着新买的地图按图索驻,找到了她申请的那所学校—— ArmstrongUniversity。对国外大学体制一无所知的小燕还以为这里和国
内高校一样,新生一来报道,宿管科就会安排宿舍,于是她注册后第一句话就问“我住哪儿?”结果被告知这不属于学校管辖的
范畴,建议她到街对面去租一间公寓。小燕这下可傻了眼,一共才带了 200 美金的她怎么可能租得起房子呢?她灵机一动,又问校
方她能不能申请奖学金,这回答案更绝了,学校非但不能申请奖学金还要她立马把学费缴齐。一系列残酷的回答就像是一盆冷水,
把依然沉浸在出国快乐中的小燕一下子给浇醒了。怎么办?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既没住处又没钱,还有什么情况会比这个更糟

呢!
这时候,小燕忽然想起,在旧金山的旅馆里碰到的那几个中国留学生曾经给过她一个中国驻美领事馆的电话。当时他们听说了
小燕的情况后也都诧异于她的无知和大胆,猜测她一定会碰上麻烦的,于是便给了她这个电话,让她遇到困难就去求助。
小燕想到做到,立刻在街边找了个公用电话拨通了中国领事馆的号码,对方一听说小燕是个留学生,第一句话问的就是:“
你是自费来的,还是公派来的?”小燕如实回答:“自费来的。”对方马上就说:“自费来的我们一律不管。”又累又饿的小燕一
听领事馆的人这么说,平时脾气还不算坏的她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她没有装出一幅可怜相苦苦哀求以博得对方的同情,而是义正
词严地说:“虽然我是自费来的,但我也是中国人啊。你们是代表中国政府,也是代表中国人民的。请你设身处地想想看,如果你
6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有兄弟姐妹像我这样只身来到异国,遇到今天的困难,满怀希望地找到你们,却被一句‘自费的不管’打了回去,心里会有什么
感受?”领事馆的人大概也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大胆的女孩子;沉默了好一会儿后,他说:“我们这边实在没办法帮你。不过你既然
在 Berkeley 附近,那我可以给你一个 U.C.Berke1ey 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一所世界著名学校)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的
电话,你试着和他联系一下吧!”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对小燕来说就有可能彻底改变一切。她马上又拨通了领事馆给的这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姓马的男生,听
小燕叙述了她的大概经历后,他也吃了一惊,他忍不住问:“你就这么来了?”“对啊!”小燕好象己经是一百次回答这个问题
了,她遇到的所有人都不相信世界 h 还有这样大胆的女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人都不认识.事先什么都没联系过,连英语都说得
不甚流畅,竟敢一个人贸然闯到美国来,简直不可思议!小马当即就让她把现在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告诉他,因为 Armstrong 离
UC Berke-ley 很近,没一会儿小马就开车赶到了。一路上,他不断在感叹当留学生主席这么多年,还从没碰上过像她这么大胆的
女生。感叹归感叹,小马还是很热心,目前小燕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落脚的地方,在 UC Berkeley 担任了多年助教的他立刻给那
些自己熟识的学生打电话,帮她联系住处,最后有一个名叫陈佩莉的数学讲师因为刚搬进一所新公寓,丈夫暂时还在中国没过来,
便答应可以让小燕住几天。从一大早来学校到下午 2 点,小燕忙碌紧张了大半天,总算是找到了落脚点,没有沦落到露宿街头的
地步,她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松了口气之后,小燕开始觉得肚子咕嘻嘻叫唤起来了,从早上忙到现在,她还一点东西都没吃过呢!陈佩莉要到 6 点才会回
家。她一时没处去,就跟小马提出想找个地方吃饭。但小马接下来正好有课,没办法陪着她,便给了她一张 UC Berkeley 的地图,
让她自己去找。于是小燕闹出了在美国继录音电话后第二个笑话,而且这次还在众目睽睽之下。
她在 Berkeley 的大街上看到第一家快餐店就走了进去。现在在中国这类快餐店随处可见,而且小孩子的胃口也已经从小被肯
德基、麦当劳熏陶得完全西化了。可是在小燕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吃过这些东西,因为在台资企业工作,她还见识过某些食物,但
一想到它们那副粘乎乎的模样,她就没了胃厂。不过这会儿身处异国的她没得选择,而巨饿慌了也顾不上那么多,于是她便站到了
柜台前,想随便要点东西哈。可临到她说话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日语是那么糟糕,她到美国这两天遇到的几乎都是会说中国话
的人.所以她还没怎么发觉这一点。但轮到她一个人面对完全不懂中文的人了,她简亘不知该如何表达。于是她便指着服务员身后
的牌子指手划脚地说 Number one,Nu。her Two…等好不容易搞清楚了她还不知道要给多少钱,只好把一张 100 元、一张 20 元和一
张 5 元摊在手里,让服务员自己挑。服务员这时对这个麻烦的顾客也有些意见了,小燕看到他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便跟他
解释道:lh。s Is my first day her。!”对方一听不由乐了,灿烂地笑着对小燕说:“GOOd IUCk!”

初识乔治

这声“GOOd IUCk”的祝福似乎真的给小燕带来了好运气。佩莉是个非常热心友善的姑娘,她说只要她丈夫还没来,小燕就可
以无限期地免费住下去。学校和住处都落定了;小燕心头的哈佛理想便又开始浮现了出来,她很清楚自己到美国来决不是为了现在
这所学校,这只不过是个权宜之计罢了,她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哈佛。
正在小燕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她又一次遇到了贵人,这也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物—一 GEORGE OSTER。乔治是 UC BERKELFY
的曾获 MacARthur 奖的著名生物教授,恰好也是佩莉的朋友。在一次周末聚会上,佩莉把小燕给带去了,说是要介绍一个特别胆大
的“中国小朋友”。他们聚会的地方是一家很有情调的法国小餐馆。小燕一开始就以土老冒的形象出现在乔治面前——一个连刀叉
都不会用的中国女孩。当他听佩莉叙述完了小燕来美国的故事后,便问小燕:“你既没带钱,也没联系住处,就这样跑到美国来,
究竟想干什么呢?”小燕想都没想就回答道:“为了上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管理系)
啊!”乔治听了一愣,随后反应了过来,笑着说:“你说的是 HARVARD BUSINESSSCH00L 哈佛商学院)吧!”小燕听了也一愣,
在她所学的英语里,她只知道 SCH00L 是指中学,大学应该叫 UNIVERSITY,于是她又一本正经地重复了一遍:“是 HARVARD
UNIVERSITY,不是 SCH00L。”这下,乔治真的被逗乐了,看来这个天真胆大的中国姑娘确实名不虚传。他没有为小燕的无知顶撞而
生气,反而和蔼地告诉小燕,她想去哈佛学管理的那个地方就叫做“ HARVARD BUSINESS SCH00L”,而她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话,就
应该读 MBA 课程。这一切名词对小燕来说都是闻所未闻,如此新鲜,她直觉地感到坐在她对面的这位气质儒雅的先生正在为她开启
一扇她梦寐以求的大门。
当乔治再一次问她:“你说想去哈佛学企业管理,不是开玩笑吧?”小燕急了,这是她执着追求的梦想啊,怎么会是开玩笑
呢!她急切地回答道:“我可是非常认真的;我就是要进哈佛商学院!”乔治听了不由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这
样的女孩子呢,操着一口 broken English,连 HBS 和 MBA 都不知道,竟然一心一意想去哈佛读 MBA。面对这样一份坦率的勇气,天
6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真的执着;他被打动了。聚会结束后,他把佩莉拉到了一边,跟佩莉说:“你带来的小朋友确实很有趣,我想她现在正是最需要帮
助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帮她。”他叮嘱佩莉第二天就到银行给小燕开个帐户,在他认为这是进入美国社会必经的第一步。同时他还
偷偷塞了张五千元的支票给佩莉,让她存到小燕的帐户里去,但嘱咐她千万不能告诉小燕,就说是中国留学生集资的。因为他看得
出小燕是个自尊心和个性都极强的女孩,决不会轻易接受他人施舍,但就凭小燕手头剩下的 200 多块钱,别说是哈佛,连
ARMSTRONG 的学费都缴不起。

矢志不渝考哈佛

得到大家帮助的小燕终于正式到 ARMSTRONG 上学去了,但她的心却不在这里,始终牵挂着哈佛商学院。和乔治熟了之后,一有


空佩莉、她和乔治就会聚一下,每次聚会说到小燕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事,大家都仍把它作为一个近似玩笑的话题来谈,因为每个人
都觉得以小燕目前的水平,那绝对是一件 impossibl(不可能)的事情。乔治和佩莉常常劝小燕不要固执于哈佛,不如改变一下志
向,继续学工程,就近去 UC BERKELEY 上学算了,反正这也是所世界著名大学,还有可能申请得到奖学金,不像 HBS,不但学费昂
贵,而且是不能申请奖学金的。反正好多人为钱改志愿,但小燕总是坚定地回答:“我不干。我一定要上哈佛商学院!”佩莉和乔
治对此只能摇头兴叹,拿这个固执己见的女孩子没办法。
回想起那段独自坚守着一个不被大家看好的理想的艰难岁月,小燕颇有感触的说:“我身边每一个人对哈佛的了解都比我多,
所以他们都不支持我去申请。搞得我当时虽然天天喊着要读 MBA,其实连具体操作有哪些步骤都不清楚。”有时候大了解一样东西
确实会令人心生畏惧,而不太了解的人反而能横生出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来,王朔所说的“无知者无畏”大概就是这个道
理吧。
一次,佩莉和乔治带她在 UC BERKELEY 附近逛书店时,她发现有家小书店里关于 MBA 的资料特别详尽。她当时就多长了个心眼,
把这家书店的名字和门牌都默默记了下来。第二天,她便特地逃课来到了这家书店。那些资料书都挺贵的,小燕买不起,她只能把
这些书都抱到书店后面专供读者阅览的地方;把这些书都一本本摊开来查找 MBA 资料:哈佛、耶鲁、斯坦福……正当她埋头在一大
堆书中时,突然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她抬头一看,原来乔治今天恰好也来买书,撞上了。乔治看着在乱七八糟的书堆里抬起头的
小燕,脸上满是发奋的神情,眸子里透着一股倔强,心中不由一阵感动,他盯着小燕的双眼一字一顿的问:“你来真的?”“嗯。
”小燕干脆地点了点头,一点也不回避乔治的眼神。就在那一瞬间,乔治终于看清了这个女孩性格中最宝贵的东西:执着坚定。
中国的古语有云:“良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君子不可不知恒”,恒心毅力可算是最古老的成功秘诀
了,但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却依然适用。乔治当时就被小燕的这种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所打动,暗自下定了要默
默帮助她、支持她的决心。很多羡慕成功人士的人常常会愤愤不平地问:“为什么他们一遇到困境就会有贵人相助,我却从来没碰
上过这等好事呢?”其实贵人和机会是一样的,他只降临在吸引他又不辜负他的人身上。
得到乔治帮助后,小燕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事才算真正有板有眼地步入了正轨。恰巧那时佩莉的丈夫来了,小燕便从佩莉那儿搬
到了乔治家,全身心投入到了申请的具体事务中。小燕真算是蛮幸运的,GMAT、TOFEL 和 GAP,俗称申请 MBA 的“硬三件”,历来都
是缺一不可的敲门砖,惟独 1989 年小燕申请的哈佛当时不要求 GMAT 分数,这对于英语薄弱的小燕来讲真是个极好的机会。
在推荐信、本科成绩这些资料都从中国寄来了之后,小燕开始进入了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写 Essay。所有替小燕出谋划策的
朋友都告诉过她,Essay 绝对是申请的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在学校对你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Essay 等于是给学校
的第一印象,而巨像哈佛它一定会问一些和你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此来了解你的世界观、逻辑思维、综和分析,以及是否具备
成为一名管理人员的潜质。所以小燕不光花了大量时间在写 Essay 上,而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对每个题目的深刻理解上。最终能
够获得哈佛的青睐,小燕的 Essay 可以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小燕谈到进哈佛以后的事时说道:“我擅长写 Essay 的名
声算是在哈佛传出去了,以后好几届的师弟师妹一写 Essay 就会想到来找我,甚至在我毕业几年后还有人找上门了来。”通过和
小燕的几次交谈,我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当时她的 EssaY 会博得录取委员会的欢心。
她是个非常善于表达自我的人,听她说自己的经历一点也不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她擅长用一些细节生动地建构精彩故事,
当年 Essay 时她也是凭这一手打动了哈佛。在看多了豪言壮语或泛泛而谈之后,突然看到一个个小故事搭起来的人生历程,怎能
不让人眼前一亮呢?比如说在回答“你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是什么”时,小燕就叙述了自己如何在北京得到前往美国的机票这
一件琐碎的小事,来阐述当时中国的外汇市场和国民收入状况,以小见大、翊栩如生,绝对比那些描绘自己如何在商场拼杀的文章
要吸引人多了。善于表达自我的人,一定善于与人沟通,而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一定善于管理企业——哈佛对小燕的最初好感大概
就是缘于此吧!
6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不过小燕的英语还是不过关,TOFEL 这次又只考了 580 分,想进哈佛 600 分历来都是底限。所以一拿到成绩,小燕就慌了神,


但她立刻想到的是要通过什么办法来补救。她马上给哈佛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这个大胆的女孩在信里说自己的实际成绩肯定比
TOFEL 成绩要好,希望校方能给她机会证明这一切。我想这封信对于小燕的意义并不在于哈佛相不相信她的陈述,而是让哈佛看到
了她面对失败所做的积极反应,这一点也许比 TOFEL600 分还要重要。接下来的面试风波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哈佛面试

有天早上,小燕还在睡梦中时;突然听到乔治在楼上大喊:“小燕,快起床,哈佛给你来电话了!”小燕一开始还以为自己
在做梦,等她意识到是真事时,赶紧从床 L 一跃而起,高度近视的她匆忙得连隐形眼镜都没戴,就跌跌撞撞地跑上了楼去。她拿起
听筒时,心还在一个劲地乱跳。那个哈佛的老师先是赞扬了小燕一番,声称她的 Essay 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便开始问小
燕问题。还没睡醒的小燕又是头晕又是紧张,这下她的 broken English 就更 bro-ken 了,她结结巴巴好不容易把那些问题勉强回
答完了,对方客气地问她:“你的英文水平好象还有待提高,请问你现在准备如何加强?”小燕立刻回答自己一方面在上语言学
校,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看报看电视。对方加问了一句:“那你平时都看哪些电视节目呢?能举个例子吗?”偏偏那会儿小燕一个
栏目名字都想不起来了,她急得要命,于是便脱口而出“ SESAME STREET(芝麻街——儿童节目)”。电话那头愣了几秒钟后传来
了一个诧异的声音“SESAME STREET?ARE YOU SURE?” 这时小燕已经彻底头昏脑涨了,她只得回答 YES。
电话一挂,小燕感觉简直糟透了,连 SESAME STREET 都说出来了,那还有什么戏唱。她的心清一下子跌入了绝望的谷底,几年
来的企盼和努力难道就因为一个电话而转眼成空了吗?这时乔治来到了她身边,他关切地询问她怎么样,小燕当时的脑中一片空
白。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无法乐观面对自己的失败,面对乔治她神情木然说:“我什么都想不起来,反正是全完了。”乔治问:“
你怎么会发挥得这么糟呢?”小燕委屈地说:“我特紧张啊,而且他这么早打电话过来,我还没清醒过来呢,连眼镜都没戴,头
晕乎乎的。”乔治说:“那你跟他解释啊,他不是给你留了电话吗,马上打过去告诉他你的情况。”小燕惊讶地看着认真的乔治。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在这种情形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和祈祷,而不可能再去找对方解释,不然就会显得很没面子。面子观很
多时候确实束缚了东方人的手脚,原本可以主动出击的时机往往在被动等待中消耗殆尽。而美国精神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相信
什么事都要去尝试,没有尝试就放弃,等于自己放弃了成功的机会。乔治的话就像是给小燕打开了一扇天窗。想通了这一层,小燕
马上就给那个老师打电话,跟他解释因为时差的原因(哈佛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伯克利则在美国西部的加州,要早三个小时),
她还没有睡醒。再加上在电话里她又听不太清,所以特别紧张,发挥失常了。希望能给她一个 FACE TO FACE 的 INTERVIEW(面试)
机会。对方沉吟了一会便回答,考虑到她的 ESSAY 确实写得出色,他们会协商一下再给她答复的。一周后哈佛的答复来了,他们同
意在旧金山给她安排一次面试。
这次,乔治也认真起来了;虽然在小燕的整个申请过程中他一直都在帮她,但以前他就像在看一个小孩子固执地追求一件他
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一样,只是觉得好玩罢了。到面试通知到来的那一刻,他才惊觉这个倔强好强的中国姑娘竟然走出了这么远!在
准备的那一周里,他几乎比小燕本人还要紧张,他一方面向从未面试过的小燕灌输面试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还叫来女同事陪小
燕逛街挑得体正式的衣服,教她化妆……
几年的梦想,多日的努力全要在这短短的二十分钟之内决定了,小燕步人面试人的办公室时紧张得将手上端的咖啡洒了一身。
面试人是个看上去颇为严肃的女士;一开始就跟小燕说从未看过任何关于小燕的资料,所以对她一无所知,希望通过今天的谈话
来了解她是否具备上哈佛的条件和能否毕业的潜力。这位女士平静的说:“如果你毕不了业,就是对另一个可以毕业但没被录取的
人才损失,因为你占用了这个机会。”这下,小燕更紧张,她觉得自己像初到美国那会儿一样开不了日了。
这位女士看到她这么紧张,为了调节气氛,就对小燕说:“你是中国人吧?我祖父母在很久前曾经是驻华领事,在中国呆了
很久,可惜我从没去过中国,在他们的描述中那可是个历史很复杂,很独特的国度啊!”从中国历史和现在的改革谈起,无论从
话题上,还是从语言上,都是她最拿手的,小燕开始逐渐进人放松状态。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从中国到美国;从小燕面临的挑
战到小燕准备如何克服,什么都谈。她们谈的津津有味,按约定 20 分钟结束的面试,结果小燕和该女士一聊就聊了两个小时!
面试结束后,小燕就强迫自己把它抛在脑后,每天仍旧正常地去学校上课。有一天傍晚,她还在教室上课,乔治突然打了个电
话到学校找她,说是约了几个朋友吃饭,请她也一起去。小燕问:“吃中国饭吧?”乔治的回答令她很是有些意外:“不,是我们
第一次见面的那家法国餐馆。”不过小燕还是准时赶到了那里。一进门,她就听到了一阵掌声,她和乔治的好友全在那儿呢,然后
侍者又打开了一瓶香摈并微笑着祝贺她。小燕惊疑不定,不知他们在搞什么鬼,这时候,她忽然看到了餐桌正中央放着一个一角写
着“HARVARDBUSINESS SCH00L”的大信封,她渐渐有些明白了,但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乔治走上前来,微笑着告诉她:“如果哈佛
6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拒绝了你,你收到的肯定不是大信封。如果他们录取了你;就会是个大信封。恭喜你了。这么多日子以来,你所做的一切只能用一个
字形容,那就是‘miracle’(奇迹)!”
这个不寻常的中国女孩终于凭她顽强的毅力进了 HBS,同时也征服了所有曾对她抱有怀疑的人。

哈佛商学院的“落后生”

哈佛要求部分语言底子薄的海外学生在正式开学前要进 SUMMERSCH00L(暑假学校)“热身”一下,乔治便陪小燕来到了波士
顿。为了让小燕在那边有个照应,有一天他特地约了几个事业有成的名人朋友聚会,把小燕也带去了。听说小燕要去 HBS,大家在
聊天时有人便说起了这么个笑话:一个人死了,在他的葬礼上,他的三位好友,一个哈佛医学院的,一个是法学院的,一个是商
学院的,决定募捐,以示悼念。第一个哈佛医学院的学生先在募捐箱里放了一百美元,第二个哈佛法学院的学生也放了一百美元,
轮到最后一个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他掏出一张支票,刷刷刷写上三百元放进了募捐箱。然后他又从募捐箱里找回两张一百美元的现
金塞进了自己兜里。乔治的好友中,一个恰好是医学院毕业的,一个是法学院毕业的。当时大家听完这个笑话都哈哈大笑,惟有小
燕傻愣愣的站着面无表情,一来她的听力不行,听带口音的美国话还有困难;二来虽然到美国半年多了,但从没有想到现金,银
行利息,支票,取消支票有何关联,三来为何以此来取笑商学院。所以她根本不理解这笑话的含义。
大家看到小燕这副表情,不禁都有些错愕,等小燕上洗手间时就纷纷议论开来。小燕回来时听到人家正在谈论她,便站在门口
不敢进去,她听到一个人说:“乔治老兄,你是不是钱太多了,给这样的傻女孩做经济担保人,完全是在浪费钱 2”另一个附和
道:“是啊!她连英语都讲不好,怎么可能在哈佛读得下去呢?我敢保证第一年她就会被淘汰的。”乔治听了非常生气,他大声说:
“你们根本就不了解她是个多么勇敢顽强的姑娘。说实话,在她填申请要我签字做经济担保人时,我确实没想到她会成功。但现在,
她凭自己的执着努力,真的把这件 impossible 的事完成了,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为她承担学费是件很有价值的事,像她这么好的
女孩,即便以后真的失败了,也应该给她机会去尝试,更何况我坚信她是决不会失败的。”听着乔治的一番话,小燕感到一股暖流
从心头淌过,不禁热泪盈眶,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哈佛拼搏努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如此信任她的朋友。
可是等到真的进了哈佛,小燕才发觉一切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时在她那一届只有她这么一个中国学生,作为一个从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大的中国人,她感觉自己先天基础就和别人差了一大截。这时候已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她缺乏基
本的商业常识。同学们整天把预算、资本的成本、折旧、利润、策略、财务报表,价值链,竞争优势……这些词挂在嘴边,而对小燕来
说这一切都是她闻所未闻的新概念。所以在哈佛最初的日子,也是她常常闹笑话的日子。
有一节课上老师提到了 CEO,小燕便问同桌 CEO 是什么东西?那个男生睁大眼睛看着她,就像看着个怪物似的,吃惊地问:“
你不知道 CEO?就是 Chief Executlve officer 呀!”小燕还是不太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呢?”男孩子翘起大拇指对她说:“就是
一个公司的这个。”这下小燕恍然大悟了;“原来就是中国的党委书记啊!”这次轮到那个男孩子茫然了,“党委书记是什么?”
可见中西文化和社会差异的裂缝,是小燕学习的最大障碍。
几乎每天小燕都会遇到一些常识性的名词是她无法理解的,比如说对于只知道分配住房的她来讲怎么可能理解买房贷款呢?
还有好多作业必须用计算机,就连机算器也是商业专用的。在学习上,同学们都早已经步人了成年,惟有她仍逗留在婴幼儿水平。
但哈佛商学院不是幼儿园,这里不是一个供你学习基本词汇的地方。小燕只有通过每天晚上给乔治打长途电话,问很多在乔治看来
“乱七八糟”的问题,来增加自己的基本常识。在哈佛的第一年是小燕一生中学得最艰苦的一年,这种学和在国内读书时是不一样
的,不是为了考试开几个夜车就能解决问题的情况,而是你怎么努力、怎么追赶都发觉自己和别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当别人每
天都在高谈阔论财经动向时,她却还在为几个基本概念纠缠不清。这段日子,小燕的压力太大了。以至于整整三个月的课堂讨论,
她都没有发过一次言。哈佛商学院规定,每门课必须有 10%人不及格。不及格课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该走啦。对于课堂发言占考
试成绩很大比重的 HBS 来说,小燕知道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如果这样下去,再过三个月,她必被淘汰。这时候,连小燕自己都
开始怀疑了,她想莫非乔治朋友说的是对的,我真的不适合读 MBA,我真的会读不下去?
但是在重重压力下,她个性中坚韧乐观的一面又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没有因为落后而自暴自弃,也没有因为着急而心慌意乱。
她只是一心想着要尽快扭转局面,找到一条途径提高自己,改变现状。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提醒了她。

喝酒交朋友

有一次她在校报上看到一则名为 recruiting 的消息,小燕心想 recruit 不是招兵的意思吗?难道要打仗了不成,她很紧张,


7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马上给同班的一个叫 David 的加拿大同学打电话;问她是不是要打仗了。那个女孩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小燕回答说:“我在校


报上看到的呀,如果不是要打仗,他们怎么会到哈佛来 recruit 呢?”David 一听哈哈大笑,她说:“你这个小共产党,这是在为
暑假工作招人呢!你怎么连 recruit 有招人的意思都不知道呢?”虽然这次小燕又闹了个笑话,但就是通过这次交往,DIVld 理解
到了这个小共产党的处境。她没到哈佛之前,在著名投资银行 MORG-AN STANLEY 作财务分析员。她利用一个周末,教小燕如何用计
算机建立财务模型及分析。
小燕这时候想到,每一同学都有他的特点和优势,她就应该这样通过多交朋友、多问问题来增加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了解,迅速
补足自己常识的匮乏。同时;也让同学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事实。用与人沟通的办法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可能是最直接最便捷
的方式了。她本来就和同一个学习小组的人关系都很好,现在她更是经常一有疑问、哪怕是再无知的问题都毫不掩饰地去问小组里
的同学;虽然她得到了很多热心的帮助,但因为哈佛的课程很重,大家各自的压力也很大,每天都是晚上 2 点睡觉,早上 6 点起
床;很难抽出太多时问来专门帮她。
小燕的班里每星期三晚上 11 点在哈佛广场的一家酒吧有非正式的固定聚会。班里有 95 人,一般能去的人都是班里学习相对轻
松的人,因为起码能在 11 点前完成当天作业。与其拼命做作业而没有名堂,不如冒着作业完不成的风险,先提高沟通能力。她第一
次去就交到了一大群朋友,特别是男生,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都被她的美貌吸引住了,而是他们都被她的海量给吸引住了。她像男
孩子一样豪爽,谁要和她干杯她来者不拒,一杯接一杯,还扬言要把他们喝得钻桌子,那些男生都给震了。我和小燕一起吃饭时,
看到她不吃菜光喝酒,慕尼黑啤酒一大杯一大杯地喝下去,面不改色心不跳时,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有些巾帼英雄的味道。没
想到哈佛不但能锻炼人的管理能力,还能锻炼人的酒量。
以后每逢星期三晚上她都会在酒吧呆上几个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像海绵般吸取知识经验。而且通过这种主动沟通,结交到了越
来越多的朋友。他们对小燕越深入了解就都越喜爱她,因为她是这样乐观坦率,真诚以待,而且极其幽默风趣。而且她那种直面困
难、从不灰心丧气、坚韧不拨的精神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们了解到小燕的困境后都主动排班给她开小灶,这样小燕的水平便得到
了飞速提高,再加上她原来是学工程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本来就强,所以很快小燕的落后生形象便得到了彻底地扭转。当年热
心帮助她的这些校友现在都成了知名人士,和小燕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一个人想要成功,朋友和知识是两笔不可或缺的财富。

哈佛校长亲免学费

到哈佛的第二年,小燕越来越如鱼得水,不仅学习上完全跟上去了,而且还幸运地被免了学费。
这件事其实也完全出于偶然。哈佛校长每年都要邀请一年级每个班迭出来的七位学生共进早餐,大家都把这个机会看作一项荣
誉,有些班会选取抓闸的方式,抽中的同学就像中了彩票一样,而小燕班级则是由班委会决定的,班长平时和她关系就不错,而
且他觉得小燕是唯一的中国学生,又那么好强努力,很有特色,便把她列入了名单。
事情就是那么巧,校长接见那天,小燕正好被安排坐在了校长身边。校长看到身边坐着个中国学生,非常高兴,他兴致盎然地
跟她提起了许多从 HBS 毕业的优秀的中国姑娘,包括美国现任的劳动部部长赵小兰,刘少奇的女儿刘婷婷等等,他说:“到 HBS
来读书的中国姑娘还很少啊,但几乎所有来的都是特别优秀的。那你是怎么来的呢?”在校长的概念里,在那个年代能到哈佛来读
MBA 的中国人,一定都是有家庭背景的。但一向率真的小燕也毫不隐讳,把自己如何辞职只身来到美国要学企管的故事一五一十地
说了出来。校长一听,非常好奇,便问道:“那你的学费生活费怎么解决呢?”小燕又如实地把自己如何遇到乔治,现在如何借他
的钱读书的事原原本本地说了。校长听说了这种情况,沉吟了一会儿,便转向其它话题。当天接见就这么结束了,小燕也没多想,
只是觉得校长很和蔼可亲而且又举了那么多中国成功女性毕业生的例子来鼓励她,她觉得颇受鼓舞。
过了一阵,小燕接到学校财务处的留言,让她去一下。不知出了何事,她如约赶到。没想到她到财务处去的时候,那边的工作
人员就告诉她,根据校长的要求,对她的学业状况成绩了解,认为她第一年是肯定过啦,并且已经替她联系好了基金,只要她签
个字就能免除第二年的学费了。小燕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还会有这样的好事,但幸运女神就是这么偏宠这个坦诚的女孩子。不过她是
流着自豪的泪,打电话告诉乔治的。
就这样,小燕顺利完成了哈佛的学业,马上就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竞争了。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7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1991 年,小燕毕业那年,恰逢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期,许多著名的大公司都在裁员,工作机会缩减得很厉害。往年每人能得
到几份工作 OFFER 的 HBS MBA 也感到了压力。学校统一的找工作时间是在毕业前的几个月开始的。
然而幸运的小燕又一次得到了贵人相助,一名教她的哈佛著名教授 William Salmon 对她很欣赏,主动提出可以帮她推荐,当
时他先问她自己想干什么,对于 HBS 的 MBA 而言,最热门的选择一般就在投资银行业和咨询业之间。小燕当时就回答她想去咨询业;
因为她觉得这是个快速锻炼人能力的行业,而她喜欢这种与人打交道、学东西多、有挑战性的工作。教授问她有没有想过投资银行,
因为他认为小燕的素质;思维;应该去投资银行更合适。于是当天他就把小燕推荐到了世界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 GOLDMAN
SACH。几天后,GOLDMAN SACH 给小燕寄来机票,邀请她到纽约总部体验一下。同学们对此都羡慕得要命,这可是美国本地 MBA 都求
之不得的机会啊 2 但是小燕在目睹了解 GOLDMAN SACHS 的运作方式工作内容后,便发现银行不适合自己,环境不熟悉,能力又得
不到发挥。她有自己的原则,她知道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是永远做不好的,这样即使进了一个好单位,本身的潜能发挥不出来又有什
么用呢?自己发挥不出来就不可能为公司带来价值。回校后,她给 GOLDMAN SACH 写了封认为自己不适合银行的信。然后她把此决定
告诉了教授。教授盯着她看了半天才说:“你知道有多少人来说服我他们值得推荐……”小燕说:“你给了我比一份工作更重要的
是信心。”
小燕执着地想往咨询业发展,于是便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一家家地投简历、一家家地面试。当时小燕的首选是 MAC GROUP,这家
总部靠近哈佛附近的国际咨询公司在行业内是顶尖之一,但小燕看重的是这家也是由 HBS MBA 创立的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对人的培养,对于感性大于理性的小燕来说,这很重要。 MAC 计划为总部从 HBS 面试 120 人中招 6 人。”共三轮面试,每轮三
次。小燕过五关崭六将成为如最后一轮的 12 人之一。
过后,小燕的自我感觉挺好的,干是就和朋友们一起旅游滑雪去了。回来后她便马上检查信件,查询电话留言,看有没有她的
OFFER。出乎她意料,MAC 公司在留言中说小燕没有工作经验,如果她在别的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应聘,他们一定会欢迎。小燕
一听就觉得不对劲,她可不是这么轻易认输的,她马上给 MAC 回了个电话:“你们拒绝我的理由是不合理的。第一,你们说我没有
工作经验是不对的。你有的工作经验我没有,但我有的工作经验你也没有,你们谁有在中美合资公司工作四年的经验呢?第二,你
们要我先去别公司再来应聘也是不对的。如果决定了到哪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对公司忠诚,把别的公司当作跳板是不道德的。”当时
接电话的人说 6 人已定,再没有多说什么,过了几天,小燕又接到了 MAC 的来电,说是让她到他们公司去一趟。小燕生来一副天不
怕地不怕的脾气,虽然说了一番得罪人的话,她还是面不改色地走进了 MAC 的办公室,那个人事主管问她:“你在电话里说我们
全公司所有的人都没有你所有的工作经验,对吗?”小燕干脆地一点头;“对!”“你认为我们希望你先去别的公司再回来是不
道德的,你还这么认为吗?”小燕从来都不会为了利益说违心的话,这时候也不例外,她毫不畏惧地回答:“对!” 那个主管透
过深边眼镜凝视了她良久后,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我们给你的 OFFFR,我们决定今年招 7 人。欢迎你到我们公司来工作。”
在 MAC 工作的时候,小燕干得很出色,学得也很快,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当初她选择了
GOLDMAN SACHS,而不是 MAC,她大概也就不会在一年后和自己的丈夫——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一起创业,合开了现在这
家投资咨询公司 JSC GROUP。95 年还回国投资了两家企业,一个是支援家乡建设的 CONCORD PACIFIC 公司;主要从事于草加工(该
公司已被美国一家上市公司购买);一个是看好上海发展的申林木业,主要以独特的木门和地板取胜。
朱小燕眼下所拥有的一切恐怕是每个职业女性都梦寐以求的:有自己投资项目;在美国有一家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并担任多
家著名公司的顾问;在缅因州有一幢数百万美元的的海边别墅;在家里有一个三岁的漂亮女儿给予她无穷的欢乐和慰籍……

朱小燕的故事是不是会让你想起那个诚实的小男孩得到金币的童话?只是长大后,大家都把它淡忘了。

姓名:朱小燕
英文名:Xiao Yan ZhU
出生年月日:1962 年 7 月 14 日
血型:AB 型
星座:巨蟹座
爱好:种植花园
自认为的个性:
最常做的运动:下海
最喜欢的电影:破案片
7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最难忘的书:
最动听的歌:
最敬仰的人: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
最开心的事:喝啤酒
最尴尬的事:喝多说胡话
最讨厌的事:
最震撼的一件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情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

诚信是从商之本

日本的岛村芳雄,在做生意上可谓慧眼独具,创造出了著名的”原价销售术”。起初,他以每条 0.5 元的价格从麻绳厂购进


大量麻绳,而后再以原价卖给东京一带的工厂。一年后,岛村”做赔本买卖”的消息传出后,订货单如雪片般飞来。聪明的岛村找
到供货方说:直到现在为止,你们的货我是原价销售,一分钱也不赚,如果这样下去,我只有走破产一条道。厂方看了岛村开出的
货单后,果然发现是原价销售,便同意每条麻绳降价五分钱。而后岛村又来到客户中间,直言不讳地说:销给你们的麻绳,我是一
分钱也未赚,再这样下去,我只能关门。向岛村订货的客户看到岛村的进货单,果然如他所说,于是同意每条麻绳加价五分钱。如
此经营两年之后,岛村终于成为日本赫赫有名的富商。
岛村的精明就在于他的”原价销售”,“原价销售”的真实用意是”先赔后赚”。时下,有些企业,其中包括相当多的名牌企
业,远没有岛村精明。有的企业一开始便把利润定得高高的,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又是做广告,又是树形象,以期产生品牌效应。
结果由于货真价不实,使得消费者对此并不感兴趣。上市的商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那市场有多少卖点便可想而知。
做生意就是要赚钱,凡人皆同此心,但怎样赚钱,却大有讲究。向岛村先生那样,居然做了一年多的赔本买卖,这在一般人看
来简真有点不可思议。可就是在这“不可思议”的里面,却蕴藏着一种商机。无论是供货方还是需货方,当他们知道了岛村的经营
原委后,都会为他的赤诚所感动,后来他即便在价格上做点“手脚”,人们也能理解,人们总不能老看着他做赔本的买卖。岛村先
生先把利润让给人家,自己苦苦经营,这样诚心谁不受感动?
岛村先生的这种 先赔后赚”,说穿了就是“欲取先予”,是一种工于心计的智慧经营。他的这一销售理念已成为世界上许多
商家的推崇目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我们的众商家能从岛村”原价销售术”的做法中受到启迪,认真研究一下“先赔后赚”
的经营之道,少些利欲熏心,多些”让利于人”,如此做来,定会有好的效果。

曹伟明

曹伟明,法国桦树菲力柏契出版社(《ELLE》杂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1980 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武汉大学管理学院讲师。1987 年赴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大学修读 MBA。1990 年
学成后在法国 KPMG 审计事务所工作。1992 年前往加拿大。1995 年 11 月回到亚洲,加盟桦树菲力柏契出版社香港公司。1998 年正式
出任该出版社的中国大陆及香港公司总经理。1999 年提升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主管中国大陆事务。

7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

有一种小孩,长得高大、健壮,会骂人,也会打人,他用自己的拳头成为孩子王;还有一种小孩,个子小小的,却有一颗“大
大”的脑袋;会计谋;也会安排,他用自己的脑子成为孩子王。曹伟明就是那种用脑子成了孩子王的小孩。
他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农民的家庭。农村的和风细雨、蓝天绿水养育了这个聪明的小孩。没有什么文化的父母,虽然不能教会他
一种具体的求生技艺,但他们的善良、淳朴,却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一颗最珍贵的种子。曹伟明带着这颗种子,走过田野、乡间,来到
武汉大学,又带着它飘洋过海,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大学、法国 KPMG 审计事务所、加拿大的大街小巷,最后终于又回到亚洲,回到中
国。不同的是,原先的小小种子如今不仅发芽、抽穗,还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树影婆娑,枝叶招展。
“我想我是一个比较随和、宽容的人,非常乐观。这个基础承自我的父母,他们教会我为人处世的根本。就像一座雕塑,父母给
了我一个非常好的胚心。我真的很感激他们,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16 岁的大学生

“我小时候不善言表,可我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在父母、师长、同学的眼中,我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从小学、初中一直到
高中,我就这么一路无风无浪、顺顺利利地过来了。父母对我的学习管得很少,他们几乎不给我什么压力。我呢,也是懵懵懂懂,不
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只是隐隐约约觉得一定要上大学,上一所名牌大学。其实当初我要是没有上大学;也许现在就是一个乡村企
业家,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人生,另外一个故事了。”说到这里,曹伟明笑了。
“其实,我对自己的高考并不满意,我当初的目标是北大、复旦、南大,可惜分数低了一点。而且原先想考英语系,没有想到英
语才考了引分,而最好的英语学院的录取分最起码在 92 分以上,那我只能填了二外的法语,这才去了武大读法语系。当时学生高
考和现在大不一样,当时的班主任权利很大。他们会干涉学生填写志愿,看到是城市同学就在他的第一志愿里填上北大、清华,看
到农村同学就填次一等的。我那时进武汉大学,心里还挺委屈。”现在回头看看,没有那位偏心的班主任,曹伟明的人生之路就会
和现在完全不同。所以,多奇怪,人生就因着这样一个一个机缘巧合而慢慢铺展开来。
“武大的学习,我很快就习惯了。大一、大二时,我的专业成绩始终保持在前几位,但我远远不是学校的风头人物,我有些羞
于表现自己,这也许多少和我的农村背景有关,还未脱去没有见过大场面的怯场。”
大三时,随着知识的丰富和年龄的增大,曹伟明考虑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诸如以后的工作问题,出国机会等等。当时中国已
经出现了经济特区;国内的政策也非常明朗了,自称“脑子十分灵光”的曹伟明敏感地意识到,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就要到来,单
读外语巳经没有出路,管理这一行将大有前途。于是,他开始修读管理课程。大学毕业,曹伟明留了校,做起了管理学院的讲师。
那一年,他才 20 岁。

20 岁的大学讲师

拙于表达一直是曹伟明的弱项。第一次站上讲台;曹伟明看着讲台下挤满整个教室的学生,有的年龄是他的两倍,他的脑袋里
嗡的一下,变得一片空白。足足等了一分钟,曹伟明才缓过神来,这才开始了他生平中的第一堂课。
近两年的助教生涯,以现在的曹伟明看来,可谓碑益良多:不仅加深了他对管理学科的了解和兴趣,更锻炼了他表达自己的
习惯和信心。但 20 岁的曹伟明可不这样想。曹伟明放弃法文专业进入管理学院,原本是因着学校将会送他去进修管理专业的承诺,
然而这承诺却迟迟没有兑现。对着那些浅显而又千篇一律的管理课程的教授,曹伟明渐渐失去了耐心。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风波,
终于让曹伟明下定决心离开学校。
“我那时做了两手准备:一来考研,专业就是我最感兴趣的国际金融,希望可以借着研究生毕业分配而离开学校;二来争取
前往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大学的进修名额。竞争这一出国机会,我需要通过一个‘法文版的 GMAT’考试。我是法文系毕业,文科自然
没有问题,数理化却成了大问题。”曹伟明摇了摇头,仿佛这段苦学硬拼的日子历历在目。
曹伟明所在的中学没有教授函数、微积分等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又是“GMAT”数学部分的重头戏。曹伟明没有办法,只得抱来
大堆大堆的教科书、参考书,从头开始学起。“三个月时间,天天到晚上 3、4 点。等到考试考完,我床底下已经堆满了为演算数学题
而用去的草稿纸,简直可以和陈景润媲美了。”
命运不会亏待一个真正勤奋的人。曹伟明通过了研究生考试,也通过了出国进修的资格考。再三权衡之后,1987 年 10 月 11 日,
7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曹伟明告别学校,告别祖国,飞往法国--他心目中的欧洲圣地。

我没有想过再回去--展望未来
然而,究竟去法国高商干什么?曹伟明自己也不甚明了,他甚至对这所学校都一无所知。
借着那一年的教师进修机会,曹伟明原本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年读完,继续读博士、博士后,走一条传统的学术之路。
不久之后,曹伟明就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他意识到了这所学校的价值,也意识到了那张 MBA 课程文凭的含金量。一年进修
还未结束,他就参加法国高商的全国招生联考,并得以通过。就这样,曹伟明和自己的好友段杨一起,成为了法国高商 MBA 班中的
两名中国学生。
“我们有一个先一年去法国高商的校友,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一张正式的文凭出来。于是我们又和中国教育部达成协议,继续修
读两年。费用不成问题,是法国外教部负责学费、生活费。每月 1500 法郎生活费,还付房租,应该说是不错了。”
法国高商是一所已有 80 年历史的私立贵族大学,每年经过会考、预科统考的严格筛选,只招收二、三百名学生。学费昂贵,5 万
法郎一年。课程设置上除了三年制本科的经济管理课程之外;还有一年制的各种硕士课程,另外就是这个二年制的管理强化课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MBA。该校的师资极好,为 MBA 设置的课程也和商业市场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不到 20%。除了学校优越无比的硬
件设施,学校更为培养每一个学生而费尽心思。MBA 课程不仅极大调整和修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而且真正改变了一个人的思
维。名校的地位,师生的优良资质,一流的教学理念,为那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极高水准的起步平台。
MBA 课程里常有的分组讨论,真正锻炼了曹伟明的表达能力。从原先的硬着头皮上到后来的应付自如,曹伟明说 MBA 真正挖掘
和创造了自己的潜能。说到这里,曹伟明就提到了自己的法国同学。“一组四个人的小组讨论,法国人通常不愿意和我们一组。这里
是一个相当于贵族学校的地方,讲究家统和学统,学生多少带着些傲慢。很多人和你同学三年,从来不会和你讲话,也不知道你从
哪里来。他们对中国不了解,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这也许就是欧洲强势文化的傲慢所在吧。有人甚至这样问我们,‘你们国家有
没有电视机,电冰箱?’在他们想象中,中国还处于蛮荒时代呢。不过,OK 啦,总体说来还好。我们的语言没有任何问题,学习成
绩也算优秀。学校老师对我们非常友好,校长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MBA 课程的学习对一个母语不是法语的学生来说困难重重,但也并非苦不堪言,繁重的学习之外,曹伟明的课余生活也很丰
富。每年的校庆、狂欢夜,每个周末的舞会,平时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都点缀了曹伟明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假期一到,我马上找
一家餐馆打工赚钱,等攒够了钱,就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我们算是穷学生,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经济压力,这也是我们幸运的一
个地方。”除此之外,曹伟明也经常受邀去拜访他的法国朋友。在武汉大学工作时,曹伟明结识了一对来自法国的夫妇,后来去了
法国,每年圣诞他们都会邀请曹伟明和他们一同渡过,从没落过。
“我没有想过再回去,眼界巳经开了,很难再适应国内的学校。当时就希望毕业后在国外进一家正规公司,成为一个中层管理
人员,根本没有想过要做老总。法国是一个实行精英教育的国家,公立大学对所有人开放,私立大学则需要考试进入,而且费用很
高。这种学校很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告诉你,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给你一个远景目标,告诉你,你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
的人。一般法国高商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人公司,公司都很承认这张文凭的含金量,一进公司就会给你安排一个中上层管理的
位子。来到法国,我就没有想过再回去。”

MBA=Me Before Anyone

作为一个 80 年代初走出国门、在法国学统严谨的名校毕业的 MBA 毕业生,曹伟明信奉着“MBA= Me Before Anyone”的况法:


虽然不能平步青云,但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留在法国,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事实也真是如此。
每到法国高商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总有许多大公司会去学校“摆摊儿”,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找工作的大好机会。另一个方
式就是寄发简历。曹伟明把择业范围定在银行、审计事务所等行业,第一个要求即对方必须是法国或欧洲的国际型大公司,第二点
必须是在巴黎。曹伟明一面在来校公司中咨询、面试,一面寄发简历。前前后后简历至少寄了 50 份,回复陆陆续续地来了。
经过慎重的比较和选择,曹伟明在 20 多家公司面试之后;最终选择了 KPMG 审计事务所。这是法国最有名的一家审计事务所,
也是世界六大审计事务所之一。曹伟明足足经过了五轮面试,层层过关,终于被录用了。那时的曹伟明,高兴得简直有些飘飘然了。
“这意味着我可以在法国留下来。要知道;留在法国,这对一个东方人来说是非常非常难的。而且法国的工资比较高。签下合同的那
一年是 90 年,我的起始年薪是 20 万法郎。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我那时还比较年轻,才 26 岁,觉得一切都圆满了,
7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得意忘形得简直有点不正常。”

离开法国

初找到工作时的兴奋、激动,很快就被紧张繁忙的工作节奏、疏远冷淡的人际环境冲淡了。渐渐的,曹伟明感觉到这个公司对中
国人的不太友好,甚至是排挤,传统的民族,本来就对东方人没有好感,这下就更反感了:凭什么你来审计我们?这种排斥给曹
伟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制造了无数的困难。一般出去审计的审计师都以一个组为单位协同工作,但曹伟明得不到来自同
组组员的支持,没有那种大家在一起工作时的团契感,相反是一种冰冻感,一个中国人被排斥在群体之外。
“KPMG 的工作很不顺利,一来看不到前途,二来是一种强烈的受排挤感。你是一腔热血想要好好干,他却当头一盆冷水泼下
来。”
事过境迁,曹伟明再讲起这段经历,还是诚恳地认为自己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在 MBA 中学的很多知识,在工作中都有用,
更难得的是这份审计工作教给我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也使我了解了很多其他公司的情况,熟悉了公司的运作规律等,这些经
验是 MBA 课堂里学不到的。”
1992 年,曹伟明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也就在那一年,法国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用人市场极度萎缩。几经波折,曹伟明还是
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万般无自己在里面好象有一点躲躲闪闪似的。审计是个有些特殊性的行业,需要审计师到客户公司去工
作,有时甚至会涉及到公司的机密问题。法国人是个相对保守、讲究奈之下,他做了一个决定--离开法国,离开这个自己曾无比向
往的欧洲圣地。

加拿大--等待自己心灵的农夫

1992 年夏天,曹伟明办好一切手续,只身前往加拿大,盼望着能在另外一片天地中开始新的生活。
北美,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没有法国欧洲强势文化下的沉闷,到处弥漫着的是随意,甚至称得上是疏懒的气氛。曹伟明
在加拿大美丽、开阔的自然风光中,很快就排遣了自己的郁闷心情;“好,就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吧”。
然而现实远比曹伟明想象的艰难。加拿大的经济状况很不景气,有大量 MBA 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加之曹伟明的 MBA 文凭尽管在
法国赫赫有名,但在加拿大却无人知晓。打一些零碎的短工。在那段日子里,一个法国名校毕业的 MBA 在加拿大的餐馆里端过盘子,
商店里卖过东西,好一点的也就是帮助一些小公司做金融分析,还算多少没有脱了本行。可一、两个月之后,他又成了无业大军中
的一员。其实,92 年的香港正处于起步腾飞的黄金时期,但当时的曹伟明一心想留在北美发展,对亚洲不感兴趣,也没有任何信
息来源。
就这么朝不保夕地换了七、八份工作,曹伟明对找到一份正规工作已经失去了希望。在一个加籍意大利人的帮助下,曹伟明用
一年半时间做成了一笔丝绸生意,算赚了一点小钱。但那终究不是一个 MBA 的长久之计!
如今再回首加拿大三年的“灰色生活”,曹伟明已然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尽管我在 KPMG 的工作算不上很愉快,但
总体说来。当时我在法国的自我感觉非常好:名校毕业,专业热门,知名公司,年轻有为,太多东西蒙蔽了我的双眼,使我无法看
清真正的自己。到了加拿大,什么都不同了:没有人知道你的优势。加拿大自然风景非常好,我又没有固定工作,所以就经常‘一
个背包走天下’。在那些且走且看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
“有一个西班牙寓言对我的启发很大。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出行去爬山,半山腰看到一个农夫安静地坐着,就问他在干什么。农
夫说,我在等我的心灵。又说,当人行走太急时,心灵就会跟不上,所以需要等一等。”
“就是这个‘等一等’,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的优势究竟是那一纸文凭,还是那些课程给我的能力优势?是什么令我无法和
同事处好关系?我有没有主观原因?我以为自己已经在某一个高度;那也许只是一个幻象?我是不是还没有准备好,却急于求成,
最终欲速则不达?我的出路在哪里?我就是那个在半山腰等待自己心灵的农夫,加拿大的这三年,让我不要那么急,让我能够静
下心来,看清楚自己是什么。一静一动之间,有着无数的学问和哲理。
“没有那三年,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不会有现在的成功。”

回到亚洲

7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在加拿大“颠沛流离”地生活了一年半之后,曹伟明陆陆续续得到一些消息,自己的同学、好友在亚洲发展得非常好,那里的
经济环境活跃,人才形势不断看好。他们的成功触动了曹伟明,“我为什么不回亚洲看看呢?”
1995 年 10 月份,曹伟明拿到护照。他将所有的财产装进两只旅行包,没有任何牵挂地登上了飞往香港的班机。整整 8 年。8 年
前,也是 10 月金秋,曹伟明飞往法国,登上班机,他默默告诉自己,既然巳经出去,就不再回来了; 8 年后,曹伟明在回来的班
机上又一次对自己说:这里一定有我的一个位置!我的前途在这里!单凭一张欧洲 MBA 的文凭,不说那些银行、知名大公司进不去,
就是小一些公司里的正式职位也得不到。眼看着几个月一晃眼就过去了,曹伟明迫于生活的压力,开始
到了香港,一切重新开始。曹伟明又一次一份接一份地寄发简历。不同的是,这一次,曹伟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凭着法国
高商的 MBA 文凭,曹伟明投寄简历的所有大公司都要求面试他。也许是曹伟明身上一个文科学生的浪漫,一个法国 MBA 的敏感,促
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ELLE 杂志香港公司--HFM。
“我选择 HFM,首先因为 Z 是一家一流的跨国集团公司,ELLE 杂志在消费杂志中是最好的,经营规模也是最大的。其次,归根
结底,我是一个文科学生,大学读的是法国文学。我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和文化有关,这更符合我的个性。”
曹伟明初进公司的职位是商务经理;主管公司新产品开发、运行协调等。一年之后,曹伟明升为财务行政总监,负责全公司在
中国、香港的财务行政工作。

是 MBA 给了我视野和思维

1998 年 10 月,又是一个隐寓着收获的金秋,曹伟明面临一个选择。
总公司要让曹伟明负责中国、香港所有的业务,也就是说,一个 MBA 所渴望的、展示其能力和才华的机遇来临了。只有在这样一
个位置上,一个 MBA 才能真正运用他的管理知识,实践他的管理理念。“可是我能胜任吗?在传媒领域,我没有任何管理经验;香
港、大陆又是这么大、这么复杂的一个市场。万一有个闪失……我是不是再等两年?”这些顾虑真是让一个 MBA 犹豫过的!“我的上
司给了我最大的信任和机会,我的同事、朋友们给了我最有力的支持和鼓励,更是 MBA 给了我最远大的视野
“98 年我开始做时,并不是百分之百有信心,以为自己还要再锻炼两年。上来的第一年,处境非常难。我对整个传媒运行的整
体情况还不熟悉,必须先充电。以前我只管财务,现在一摊子都要管,比如销售总监。假如我不懂销售,怎么管他?大多太多新的
东西等着我去学习,去消化。原先我不用决策,而现在我要诀定今年公司的发展问题。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每一步
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法国总公司要求很高,既要发展规模,又要业绩。当时,我上下“受压”,一步都不能走错。”曹伟明叹了口气,
“98 年我觉得自己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假如没有 MBA 给我打下的基础,没有 MBA 给我的‘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培训,我想我 98
年一定做不下去。”
1999 年,曹伟明担任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这时的他,管理一个公司已经不再有“如履薄冰”之感了。这时,他才真正有时间、
有精力去回顾自己的 MBA 历程;关注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
“高商的两年在思维上对我帮助很大。一个人没有坐上这个位子,就不会觉得 MBA 对自己的用处,可一旦到了这个管理的位置,
真正到了统管全局的时候,我才意识到 MBA 对我的影响有多大。MBA 告诉我要成为一个上层的管理经理,告诉我要有怎样的决策能
力。法国高商以前给我的知识,给我的思路,慢慢地爆发出来了,隐隐约约地,就和我的工作联系起来了。这时,我才觉得现实和
我所学的东西融汇贯通起来了。”
是的,MBA 是一张摇篮,一张成功的摇篮。MBA 给你一个精神面貌,替你勾勒一个远景框架,到了一定的时候;还会给你无穷
的勇气和力量。成功与不成功,就在于你想不想做,敢不敢做。正如曹伟明所说:“MBA 改变了我!没有 MBA,给我机会,我也做不
了。可我终究还是做了,而且做到了!

我和他们一起成长

一个国际性的大公司,哪怕具有 MBA 素质,管理时也会遇到困难重重。HFM 中国公司从五、六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五、六十个人,


业务越做越广,人才也越来越多。
“员工首先要看你老板好不好,会不会做人;还要看老板厉不厉害,能不能胜任。这是一个公司维持稳定状态的先决条件,假
如连这两条都做不到,这个上司就是不合格的。除此之外,一个公司还要往前走,这就需要老板和员工一同往前走。这意味着,我
光是自己提高还不行,我还必须给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前景。”
7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提到自己的员工,曹伟明的眼睛一亮,“中国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素质都非常好,很聪明,但不是一拿来就可以用的,
他们往往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即便是一流大学出来的学生,也没有受过很好的培训。我需要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培训他们。我的
老板对我的要求是百分之百没有错,不管大小,我也这样要求我的手下。这既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员工负责。我希望我的员工哪
怕有一天离开了公司,去了其他地方,别人也会说:到底是 HFM 出来的!我要告诉我的员工 什么是‘专业化,?什么是‘团队精
神’?只要一天在 HFM,就要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我相信我的眼光,公司现在的职员都是极为优秀的,但他们需要培训。我
告诉我的每个员工,有一天你就可以成为一个部门主管。因此你不能徘徊原地,半年、一年,什么变化也没有。你要给自己制定一个
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你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更刻苦地工作,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人才市场充满竟争,不思进取,
就是混日子,这样最多两三年,你就会被淘汰。”
“工作时,我对他们的确非常严,可下班后我对他们非常好,和他们也很亲近,从来不搭老板架子。他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我
都曾经有过;所以我要尽全力去告诉他们,怎样可以少走弯路,怎样才可以更快、更好地成长。”
也许因为文化传统的影响,曹伟明自称自己的法国 MBA 是一杯红酒,需要慢慢品味。没有美国肥 式的张扬和咄咄逼人,有的
是绵绵的柔韧性;没有美国文化中一味讲求效率、要求立竿见影的实效性,有的是人性的情感,含蓄的威力。因此.他十分欣赏一
种儒商型的管理方式,不是老对部下下命令,而是在一种交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风格来潜移默化他们。
“或许我的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我也正在慢慢凋整。98 年挺过来之后,我也有一些时间来考虑,我的管理模式究竟怎样才
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是我最大的课题。MBA 是理智、冷静加上感性和爱。20 年以前,我可以接受 MBA 是比较冷静的‘管理机器
人’,但现在,尤其是在亚洲,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讲感情并不是不讲究原则。对工作上的问题,该罚的罚,该骂的还得骂。高标准,严要求,才是真正的‘爱’。讲感情也不是施
与小恩小惠,买点什么东西来讨好地。我也不喜欢逢年过节都要送礼给员工,生日也都要记着他,这个比较虚伪,真这样还不如加
工资实惠。我说的感情是指关注他的成长,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他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要想,为什么他会出现这个问题?我怎样
帮他?作为一个上级,假如对属下只有责备,却从不去帮他,他今后就会怕你,但不会敬你、和你一条心。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是要让员工怕你,而是要让他和你一条心。我告诉我的员工,有了上进精神,团队精神,不论你在哪
里,都会有戏。”

我对我的事业很有信心

曹伟明说他非常赞同他总裁说的一句话:我们的杂志是引导如何生活的一种产品。
虽然接触传媒是到了 HFM 以后的事,可曹伟明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现在的中国,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新的生活,因此
我深信这个行业在中国非常有潜力。现在国家对媒体控制很严,但这就意味着今后的开放余地很大,尤其是消费杂志领域。我们这
个行业需要每个人都有创造性,比一般传统行业更需要创新。”
曹伟明说自己工作得很愉快;尽管压力很大。经常香港、上海、北京三地跑,连在家陪太大的时间都没有;公司发展迅速,业务
面很广,操作起来就比较麻烦;公司的运作机制和国内的整个体制环境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加之国内员工水平参差不开,非常
难管理。这些都是摆在曹伟明面前实实在在的困难,可他对此十分乐观:“中国的确是个比较特殊的市场,可是靠团队,靠激情,
五年以后,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做得很好!
“我们现在处于领先地位,可假如我们不思进取,别人就会赶到前头去。没有哪个人比别人更聪明,成功与不成功,差别无非
在于,你比人家想得多一点点,做得多一点点,是不是具有团队精神,是不是比人家更刻苦,更努力。我相信公司会越来越好,自
己也会越来越好。中国市场的这个公司,是一个集体,我要依靠自己手下几个非常得力的于将,他们也要依靠自己手下的队伍。整
个队伍需要一起前进!” 曹伟明声称自己现在的‘段级,还只称得上管理模式,远没有形成真正的管理艺术。称得上管理艺术,
那就是管理起来非常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按中国的讲法就是巳经“得道”了。
“我现在的工作;还没有发挥到淋漓尽致。比如我还没有带好我的这支队伍,在国内的发展还需要时间;我的公司文化还没有
形成,我的领导艺术还没有成型。现在整个公司的管理结构还没有理顺。我会在未来的 10 年里,把我的身心放在这个公司。
看一个公司成功与否,有两点:一个是业绩,一个是企业文化。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公司呆 10 年,走的时候可以给这个公司留
下一种企业文化,我想这是最大的财富。就像一个家庭,光留下财产并没有什么用,家学、传统才是最珍贵的。公司的管理理念、企
业文化是一笔无形资产,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可以稳住人心,市场好的时候则可以激发人做得更好。这就是 MBA 给我的财富:乐观的
精神,宏观的视野,远大的目标……”
7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工作并不是我的目的

曹伟明认为爱情、友情、亲情是生命中最珍贵的。
“爱情对我来讲很重要。我希望她可以分享我成功的喜悦,也分担我失败的悲伤,我也希望我们用爱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朋
友对我当然重要。在我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都有很多很多朋友。朋友会和你沟通,给你真正坦诚的建议。和朋友在一起,思路才会
开放。
“从武汉、法国、加拿大到香港、上海,从小学、大学到法国 MBA,我有很多朋友,他们是我最可宝贵的财富。
“我对我的父母充满感激之情,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也希望他们会因为我而在晚年有无比的欣慰。
“一个男人的事业当然很重要。我也的确花了最多的时间在上面,但它不是我最终追求的东西。
“工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成就在我的心里;并不是最重要的。”
曹伟明说自己始终没有丢弃一颗承自父母的醇厚之心,“爱人如己”是为人最高尚的品质;他说自己有着含蓄的进取之心,
不张扬;却是柔柔韧韧,没有尽期;他说自己追求完美,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不管外界的境遇如何变化。
说这些话的时候,曹伟明带着微微的笑容。他笑的时候,总给人一种宽厚的感觉。
可分明的,所有的精明和智慧都躲藏在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后面。

姓名:曹 伟
英文名:Cao Weiming
出生年月日:03/06/1964
星座:双鱼座
血型:O
爱好:文学,电影
自认为的个性:乐观
最常做的运动:蓝球
最喜欢的电影:与狼共舞
最难忘的书:鹿鼎记
最动听的歌:但愿人长久
最敬仰的人:父亲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军人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周游世界
最开心的事:上大学
最尴尬的事:被人问工资
最讨厌的事:关系应酬
最震撼的一件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情,友情,事业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追求完美

CEO,文明世界的合法掠夺者

苹果电脑公司斯蒂夫.乔布斯去年的总收入达到了 3.51 亿美元的惊人数字,成为去年全美国薪酬最高的 CEO。在西方管理学的


概念里,CEO 通常被戏虐地贴上“文明世界的掠夺者”标签,围绕着 CEO 薪酬展开的制度安排也被称为”高速公路上的抢劫”,
7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财富》杂志认为,这一切实际上是 CEO、董事会、薪酬顾问以及政府多方合谋的结果。
1950 年 8 月 23 H K1950 年收入法案》正式成为美国法律。《1950 年收入法案》实际上是对美国税法的修正,它规定任何企业今
后将有权向雇员发放一种新颖的货币期权。期权制度的安排令 1950 年以后的美国企业精英们受益匪浅,他们从此合法地成为”文
明世界的掠夺者”。
辛迪·威尔,这位当年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年轻人就是该法案的受惠者之一。辛迪.威尔去年的总收入是 1.51 亿美元,而这位
花旗银行领导者 sl 年前最大的心愿不过是成为一名军校生。甚至是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 CEO 的杰克·韦尔奇,他在 1950 年那个
夏天的社会角色也只是一位高尔夫球童,尽管他去年总共从通用电气公司拿走了 1.25 亿美元。至于去年收入高达 9200 万美元的
甲骨文公司 CEO 拉里·埃利森,当年才 6 岁,标准的黄口小儿。所有的理性与疯狂都从 1950 年的那个夏天发端,直到苹果公司 CEO
斯蒂夫.乔布斯最近获得价值 8.72 亿美元的股票期权。这是一个刷新了所有纪录的惊人数字。如果以总收入而论,CA 电脑公司的
王嘉廉无疑是美国有史以来身价最高的 CEO:1999 年,王嘉廉的总收入达到了 5.07 亿美元,至今还没有人能打破这个纪录。
面对如此夸张的 CEO 身价,即便是最坚定地鼓吹自由经济的美国学者也不得不怀疑:在经过了连续 10 年的经济增长之后,美
国 CEO 阶层是否已变得过于贪婪了。
从 80 年代起,企业家开始成为整个社会的偶像, CEO 们欣然加入了这场狂欢式的现代造神运动,并渴望在全美国薪酬最高的
CEO 排行榜上出现自己的名字。进入 80 年代,美国股市一夜间牛气冲天,期权重新成了让 CEO 们心跳加速的名词,美国期权文化的
滥殇由此发端。
研究企业史的学者试图把美式资本主义形容为“董事会资本主义”,并为此洋洋自得。在“董事会资本主义”的制度卵翼下,
CEO 被认为是实现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最佳工具。美国 CEO 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真正统治者。
美国人更愿意相信,尽管包括斯蒂夫、乔布斯、杰克、韦尔奇等在内的 CEO 们用两只手管理公司,却用一千只手攫取财富,但包
括期权在内的制度安排过去是、将来还将是实现公司管理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事实上,CEO 几乎就是美国人时刻顶礼膜拜的现代神
像。
相比之下,即使是几乎同样富庶的欧洲,一年攫取高达 9 位数的财富仍然是被公众唾弃的恶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董事会资本主义”的制度安排更像是为美国企业的全球出击准备的。在这样一个以全球为场景展开的狩
猎中,美国人对 CEO 人选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对 CEO 薪酬的重视,因为他们的船太大了,任何选择上的小小失误都意
味着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即使斯蒂夫·乔布斯虚情假意地把自己的年薪定为一美元,却从董事会那里抢走了创纪录的 8.72 亿份股权外加
3.81 亿美元,即使鲁伯托.戈伊苏埃塔在担任可口可乐 CEO 的 16 年间,攫取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惊人财富,美国人也对此熟视无
睹。

李逸泉

这是一个 MBA 里的另类。


他出国,并非为了发展和深造,只因国爱妻心中的梦想。
作为新鲜出炉的大学生分到国企不到一年,伙同几个同学集体辞职,要做自我创业者。那可是八十年代!
当 MBA 们纷纷回国创业,投身互联网,意气风发地搭上新经济的快车风驰电掣时,他在新西兰静掼的海边,划一艘小船,做
海明威式的钓鱼。并且说:我讨厌透了自我创业……
他用“缺乏把牢底坐穿的精神”来总结自己前几年的职业生涯。
谈到度假,Party,钓鱼时,他神采飞扬。
他面对记者,说:MBA 是生意场上的八股。
“不过,没有 MBA,就不会有我现在的生活”他得意地笑了,坏坏的。

小资本家的道路
8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李逸泉不想上学啦”在大学三年级的课堂上,同学们交头接耳。
做为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系外贸专业的学生,应该是同学们满羡慕的,专业很时髦,毕业分配也优越,但他觉得跟自己的气质
不符,他觉得他的未来应该是个学者。
和所有 60 年代末出生的孩子一样,李逸泉儿时走过的是一条平凡的道路。没有儿童团小兵张嘎潘东子的精彩,也没有“让我
们荡起双桨”的浪漫,有的只是赶上文革的尾巴,对批斗“走资派”壮观场面模糊的记忆。因为多病,上面还有两个大得多的姐姐
的家庭格局,他倍受宠爱的情形显而易见。
病中的他在长沙炎热的午后,思绪带上翅膀把自己变成了银幕上的英雄,与坏人做着殊死搏斗;恰红院里缠绵沧桑的故事,
也让他辗转反侧……在这一个个惊懒的日子里舒适地生长着。这也注定了成年后那些激情迸发的事件和逍逍遥遥的人生选择是那么
统一地存在于他的身上。
岁月证明:感觉总是带着他走。
随着打倒“四人帮”喧天的锣鼓把他从睡梦中惊醒,父母给他穿好衣服拽着他走进游行的队伍,从此耳边响起的便满是“学
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论调。
功课紧了,还想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但接下来的事情证明他是不安分的。
进入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系工业外贸专业,他忽然感到很不适应,觉得自己不善与人打交道,应该去做学术研究,终于在大三
的时候张罗着转学,要去医学院。未果。
88 年,分到广州当时的大型国企--万宝电器。当年,风光一时的万宝电器,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一年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就
达三百多人。而今,巳身为跨国公司经理的李逸泉重回广州,找寻它的旧址时,印入眼帘的是却一家吵吵闹闹的歌舞厅。万宝也从
家电行业的排行榜上消失了。青春的足迹被时代覆盖得让人哑口无言。
李逸泉很短的时间里便在万宝找到了前途的感觉,公司安排他参与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松下,爱立信的项目台作。但因为众
所周知的原因,很快这些合作又都停了下来。于是,几个志同道台的热血青年揭竿而起,凭着“除了勇气一无所有”的胆量和连他
们自己也没有搞清楚的宏伟抱负离开了“万宝”,开始了自我创业:人生道路卜一次没有航标的航行。

事不过三

六个人,借了两万元,租了一栋五百元月租的农民出租屋,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做一个他现在说起来很 funny 的项目:垫在马


桶圈上的卫生纸。给航空公司供货。同吃同注同劳动,有纪律,有理想,还因为思想路线问题集体开会开除了一个伙伴。搞得很象延
安,只是窑洞变成了出租屋。
然而,毕竟不是闹革命,商业法则是残酷的。
短短的半年,没有赚到一分钱的未来企业家们便分道扬镳了。
李逸泉反思了几天,他总结的原因是销路太窄,并且缺乏社会经验也是一个问题。这时候,有相当阅历的一位社会人士出现在
他的面前,一拍即合。对方以兼职身份参与并入股,李逸泉和他的两个同学便又上路了。
这次的合作以前所未有的不愉快而告终,甚至到了剑拔驾张的地步。
他们生产一种焊接剂。办工厂是他们的初衷,租了广州空军的一个地下车库作为厂房,由于对行业的陌生,他亲赴上海花巨额
资金买回来的设备一经用起来,才发现其技术指标是只能为实验室所用的小型工具。于是,工厂变成了手工作坊,工人是他们自己,
每天带着帽子口罩在仪器上磨啊磨,磨出来的粉末装进盒子里,脱下工装,灰头士脸地把产品装上自行车,骑上它又到相关工厂
推销去了。
广州的仲夏,郊区:一瓶豆奶,一块萨其玛,靠在自行车边午餐的的李逸泉被身边一辆飞驰而过摩托车扬起的尘土模糊了眼
睛:我要有一辆摩托车该有多好啊。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的信念没能够支撑多久,没有订单的现实粉碎了他们的梦想。加上背景不同,事情变得复杂化,
各自利益的落空,发生过无数次共同创业者之间反目成仇的故事在他们身上又重演了一遍。
经历了两次只有热情没有规则的游戏,李逸泉理智了。
第三次,三个同学,其中一个是第一次共同创业的一个人,解散后重组,又解散,李逸泉又和他走到了一起。他们先把游戏规
则订好,甚至预计了不久后的分手,他们进入了当时刚刚兴起的广告礼品行业。一年后,赚到了想赚的钱,这个集体便完成了他的
8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历史使命。三个人抱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心情平静地分手了,随后各自开了一家广告礼品公司。其中一家现在已发展成拥有三千
多名员工,一个月有几十个货柜出口的大型私营企业,不过,当然不是做礼品了。
李逸泉的礼品公司风调雨顺,自己投资,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礼品市场需求旺盛,暴利年代让他赶上了。
经济法则永恒的规律:暴利的时间总是很短暂的。因为有无数双贪婪的眼睛加上灵敏的嗅觉、锋利的爪子很快就把盛宴吞噬得
杯盘浪迹。
尽管短暂,他毕竟淘到了第一桶金。
有了钱,小知识分子的迷茫又袭上心头。周末,和三两知己相邀白云山间,开一间房,喝几瓶啤酒,海阔天空一番;春节,几
个家庭共去三亚度假。提前享受了中国人现在才在享受的生活。但是;总好象不满足。他想要一个更加广阔的天空,但又不知道怎样
装上翅膀。礼品公司正常运转的同时,他又尝试去生产鞋,去炒股票……无一突破自身的瓶颈。
“有些闷”他说。

中产阶级的旅途

时间到了 95 年,一直在外企做事的太太萌生了出国的念头。李逸泉不置可否。尽管学的是外贸,但却一直没有出过国。在太太
一再坚持下,小两口办理了新西兰移民,他想等太太在新西兰稳定了,有了工作,会开车,自己就回来。
飞机降落在奥克兰国际机场。
一个星期之后,他告诉太太:我要留在新西兰。半年后,他回来卖掉了公司。
他用 cherish 来形容对新西兰的感情;美丽的自然;友善的人民,他重新发现了生命中一些值得追求的东西,唤醒了心智中
沉睡的理想之光。
在人与自然如此亲近的地方,读书是最和谐的状态。
从世界名校录里找到了奥克兰大学和奥塔古大学。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奥塔吉大学看起来更合他的胃口:
企鹅欢快地鸣叫声划过幽雅的寂静,余辉下,雪山,灌木倒影在如镜的湖面,一丝微风吹起书页,如音符般跳跃的思想荡漾
在他的心间。他和妻子买下了没有贷款的房子,他选择攻读心理学,过起了恬静的生活。
第二年,第一个儿子出世了。
小生命的到来使他在陶渊明般的生存状态里不得不考虑一些现实的问题:新移民中流行的那句话好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应验
在他的身上:第一年坐山观海,第二年坐吃山空,第三年坐以待毙。
跟着感觉走的他当初读心理学,完全出于自身内心的需求,没有怎么去想就业的事。而今才发现,八年读完自己都快四十了。
而且,一直都认为自己英语顶好的他走出国门才发现:这些二十多岁才出国的人在英语上其实已经是“终身残疾”,很难想象能
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医生。纵观周边,华人几乎没有去读心理学的,倒是在信息、会计等专业云集了很多中国人。他们出来以后
找工作比较方便。
两年前同来的一个同学早就对他说过:快去读 MBA,年薪十万!
他嗤之以鼻。
现在这个声音却动听起来。
作为职业来讲,选择经营管理远比深求心路历程更加在行。重新进入商业社会的刺激也是他两年沉浸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
诱惑。
两年的的心理学攻读,也让他渴望了解人,了解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他似乎正在寻求一个新的亮点来点燃自己涌动的激
情。
既然感觉出现了,说干就干。他在还差 4 个学分就完成心理学学位的情况下,放弃了它,转而捡起数学等学科,进人备考状态。
他始终认为;满足自身感觉比满足社会标准更重要。

MBA 洗礼

李逸泉考上了奥塔古工商管理学院。
他说:一辈子学习压力最大的两个时期,一个是高考,一个是读 MBA。
8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每天十一二个小时,学习、讨论、作业,搞得人心力交瘁。通常在西方,中国人一直以数学等科技思维见长,但在经营管理领域
却没有什么优势。而 MBA 的教育却正是根植于社会潜意识,阐述西方文化背景下社会人事管理的一门学科。作为土生土长的毛主席
的小老乡,接受起来难免有些困难。
那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一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异常明显。MBA 教学是开放式的,最大限度地交流,互动。把班里的学员分成几个小组,隔一段时
间小组成员就互换,使学生最充分地接触他人。西方讲究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自我的观点,都需要充分表述。这时
候,表达的方式就已得特别重要。
李逸泉成长中看见对于不同意见的态度就应该是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来自
西方的同学则要委婉得多,宽容得多。从喜欢打断别人讲话这一点匕,李逸泉就与同窗格格不人。加上对别人意见批头盖脸的批判,
他在同学中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好在聪颖的天资帮他很快找到了通向他人心灵的路径,他过去主修的社会心理学也助他更好地理解源于西方哲学的西方管理
思想,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管理科学的影响。那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启迪。理性地接受知识,
感性地认识社会,MBA 两年的培训生活;李逸泉感觉自己开始真正融入了西方文明,读懂了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并知道该怎样
去操作它。与西方人课堂内外紧密的相处,娱乐休闲中发生的交流,远比任何一本著作更加深刻地让人了解西方。
李逸泉慢慢进入了新的社会角色。他喜欢上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如果停留在华人圈,或仅从事学术研究,即便在外生活几十年,在社会学意义上,你仍然是个中国人。而 MBA 使中国人国际
化了。”李逸果如是说。
他现在很感激那一段紧张的日子。

感悟 MBA

虽然他认为 MBA 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些套路,而商业社会瞬息万变。但套路的存在毕竟来自经验,学完 MBA 以后做出来的报告、


方案、演示都象模象样,对于每一个项目,他的长处、短处、风险和机会的分析都有理有据。甚至可以说无可挑剔,这在就业上无疑
占居极大的优势。不管怎样,首先把自己销售出去才谈得上其他问题。
对 MBA 是否能培养人的商业能力这一点上,李逸泉的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过来人,他说:有些人的商业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你给他再好的课程和学习环境,也很难培养出一个人的商业素质。这
是一种综合能力,单纯靠学校培养,是非常困难的。MBA 只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你一个思路抑或一种工作方式。至于说这方式是否有
效,取决于人本身。事实上,一个人不是有了这种学习经历就能够管理一个公司。恰恰相反,首先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素质,然
后通过有效的学习,帮助和促进他的工作。“纸上谈兵”的人是永远无法管理一个企业的。在奥地古学院,我当然是学到了许多管
理理论,但具体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还存在有很多的问题,这些不是仅仅看过两本书,参加过几场讨论就能够解决的。所以,学
习 MBA 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重要,管理才能,商业思维,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是血液里的东西,天生是否具备很重要。
MBA 传播的是一种商业理念。你可以看到不是只有学习 MBA 的人才看管理方面的书籍。零售水果、经营即时贴的小贩也会有他们
的“生意经”,取其精华,抽象出一些认识,这种所谓“生意经”,其实就是一种商业理念。
MBA 是一口语言。就像任何一门外语一样,MBA 是一门管理语言。在这门管理语言中,你说一个名词我懂,我讲一个概念你懂,
相互的沟通变得很简单,不至于因为交流的困难产生许多隔阂,增加了许多管理成本。
我的感觉是,所谓 MBA 就是教大家一些最简单、通用的道理,实际运用还要看每个人的领悟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做生意,没
有那么多的精力进行过多理论上的研究,分析过多的样本,我们做市场是靠自己的感觉和努力;
读 MBA 应该是一种“充电”,是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个人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他的专业;而是管事、管人、管项目,当原有的知
识已经局限了他的工作和目录界时,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去读 MBA 是很好的,可以更好地提升地的工作能力。但是,如果纯粹为了
学习而学习,那么,即便是 MBA 课程,也只能是一些记忆和符号,于实际工作没有任何的意义。MBA 的生命力,在于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我觉得搞商业是需要天份的。
谈到当今 MBA 热,李逸泉回顾说当年在新西兰,MBA 也如祖国大陆现在一样热火朝天,很多并不相关的人们都跨进了 MBA 的课
堂,以期成为金领一族。其中就有好多中国人。甚至有一所学校为了效益,不考 GMAT,用中文教学,以至出现了华人这样自嘲的现
8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象:一个班里,一个鬼子都没有,全是伪军。
学成之前,李逸泉不敢否认大众所云:MBA 是“黄金学位”,有了它,就能够年薪十万。但学成之后,工作中,目睹同样的
MBA 学历,仍然有难以找到理想就业环境的人,他才由衷地感到: MBA 不是一根金手指,对于那些只有技术背景没有商业经验并且
自身并不具备商业思维的人来讲,学来用处不大。
因为,工作以后,能力比学历重要得多。

金领生涯

99 年,临近毕业,李逸泉还是难以割舍他的新西兰情节,希望留在那里,但清爽的南北两岛实在是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他
翻了一个月报纸,终于说服自己还是在商言商。从商业环境角度考虑,该在澳大利亚而不是新西兰就业,于是才终于有的放矢地向
澳洲的猎头公司发去了几封 EMAIL。很快,猎头公司约见了他,谈了一个小时,第二天,被安排与德国迪普特公司澳大利亚总部老
总见面。这是一家 1923 年就成立的橡胶制品企业,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澳大利亚总部主管亚太区 11 个国家的业务。
第三天;当他第二次去这家公司的时候,已经被告知准备行囊去德国进行上岗培训了。
虽然李逸泉认为自己巳经很理解西方了,但在德国的日子,却真正让他体会到了出国的感觉。那儿还不象美国,有着浓厚的移
民文化;德国有他一套根深蒂固的习俗,其博大精深、底蕴浑厚,东方人很难逾越这道天然的屏障。就拿语言来讲,那里几乎不讲
英文,弄得他在餐厅出了好几次洋相,本来是想要一份小餐,结果上来一大盘猪排,大得足以让旁边的食客侧目。
这也让他坚信选择亚洲就业是一个明智的举措。连同后来的经历,大批 MBA 回国创业,李逸泉说:这些人在国内才能找到成就
感;在国外,不过是一个革命的螺丝钉,工作压力大不说,“无聊,会是业余时间的主角。
他找到了成就感,在韩国,新加坡,台湾……当人们惊讶于竟是一个有着大陆背景的主管时,李逸泉感到自豪。
德国老板很信任这个 MBA。工作中,他有 90%的自主权,可以基本按自己的想法实施计划,还有不短的假期,高额的薪水,如
果不是那每月平均 40 小时的飞行,这应该是一个 dream Job 了。李逸泉把疲劳的飞翔看成是代价,任何诱人的事物都是有代价的,
他无奈地说。
在广州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摆着他的全家福。太太是大学里的同窗,初恋,元配,现在有两个虎头虎脑乖儿子的李逸泉说起
太太来,深情依旧。
他的状态非常好,对拓展大陆业务信心十足。
并且,也没有换东家的打算。他感到这家公司待他不错,他也把稳定看得很重要,稳定后必然是繁荣。所以对这份工作,他打
算把车底坐穿。问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朝阳行业,他说:那里 MBA 太多了。
聪明的李逸泉。
不要去做小资本家,是他对历史的总结;
做一个中产阶级是他现在正在实现的理想,因为他代表着:友善、和睦和发展。

姓名:李逸泉
英文名:ERIC LEE
出生年月日:1966 年 11 月 4 日
血型:B 型
星座:天蝎座
爱好:工作,钓鱼,红酒,INTERNET
自认为的个性:理智,敏感,执着,对单调生活的忍耐及其有限
最常做的运动:郊游,散步
最喜欢的电影:太多选择
最难忘的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口味,难以用“最”字定义,如大学时喜欢李泽
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学时喜欢《红楼梦》
最动听的歌:同上
最敬仰的人:
8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科学研究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退休后回新西兰买个小房子,一艘小船,能经常与朋友一起出海钓鱼
最开心的事:心想事成
最尴尬的事:
最讨厌的事:生活的乏味和无望
最震撼的一件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自我价值和对生命的感受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目前的痛苦永远是最大的痛苦

花几十万块读个 MBA 到底值不值?

对大多人来说,在国外读 MBA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筹措一大笔资金。读 MBA 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学费


一般为 l 万- 3 万美元不等。除了学费外,学生还要支付一大笔其他费用。
目前,美国各商学院 MBA 的报名费最低为 250 美元,最高 700 美元,还要缴纳书本费和计算机使用费等,这些费用一般都在
1000 美元- 5000 美元之间。生活费的开支也较大,一般要在 2.2 万- 6.6 万美元之间。另外,在美国读书,外国学生还必须购买
医疗保险,这项开支最低 1000 美元,最高 6000 美元。除了这些主要开支外,还会有一些零星花费,比如给家里打电话的费用和购
置物品的费用等等。但是,这项费用可节省的空间较大,主要取决于吃、住的标准,比如自己独住和与他人合租的花费就明显不同。
总的费用最低也将近 5 万美金,最高则达 30 万美金之多。
MBA 分全职和兼职两种,许多人会误认为读兼职 MBA 花费的钱要比全职的少,只不过需要延续更长的时间。但情况并非如此,
兼职 MBA 所需费用并不意味着会大幅减少,甚至有可能会更多。这主要取决于你究竟想注册哪一种 MBA 课程,有的仅一门课程的费
用就达 3500 美元- l 万美元,书本资料费也要一两千美元。有些高级专业进修课程的费用则更高。
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在美国攻读 MBA 的费用及毕业后所得的收益进行了一次排名调查,其方法是联系各校共 1.4 万名 1994
届毕业生,要求他们以不记名方式透露学前、刚毕业及毕业 5 年、10 年后的收入情况,20%的人对调查给予了回复。结果显示,没有
MBA 学位的学生,毕业后历年收入增长率只有 MBA 毕业生的一半。
《财富》杂志的调查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否值得对 MBA 进行如此大的投资?哪所大学能给你最多或最快的回报?
据调查,MBA 学位带来的平均年收益是 2.9 万美元,毕业生平均用 4.l 年的时间就可以收回他们所有的投资,包括学费和在
就学期间放弃工作的经济损失。而在哈佛商学院读 MBA 的毕业生年薪更是排在全美商学院之首,每个毕业生平均第一年薪水在 8.5
万美元以上,10 年后平均年收入可达 50 万美元。
事实表明,如果你就读于全美排名前 10 位中的任何一家商学院,都不会为未来的工作发愁。毕业后,不是你找工作,而是工
作找你,你要考虑的是找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你。
WetFeet.com 公司最新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美国一流大学和商学院的毕业生们更倾向于到咨询企业和金融投资企业去工作,
而不是选择互联网企业。
读哪一所商学院,所需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要认真算一笔账:到底值不值?

史冬梅

史冬梅是在匆匆忙忙中接受采访的,那一天是 2001 年 8 月 2 日,明天,她将飞到台湾地区,与台湾的同事沟通她在大陆壳牌


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史冬梅在壳牌中国公司担任内部审计经理职务。内部审计对于国内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和理念,常
常被误会成财务管理。事实上,它是一种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许多跨国公司,这是一类很重要的职务,但在整个中国,可
8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能只有壳牌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
瘦瘦小小的史冬梅,不到 1 米 6 的个子,看上起很小,不像 30 多岁的人,但很象国际著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她跟一般女
性不同,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说话速度快如流水。她最经典的手势是把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并起来,在两耳边轻晃。
她不承认自己的生命有多精彩,事实上,她认为自己很平凡,只不过幸运罢了。
我们的对话就在一种仓促的氛围中展开,她说:“我这么快说话不是因为我忙,而是,我紧张。”

我与壳牌

记者:先谈谈你目前的职务好了。
梅:内部审计在国内特别新,而且在公司的位置很特殊。因为它属于公司非常高的管理层,所以好多时候在经历、经验等方面
要求很高。一般在国际公司都是外国人做这个职位,我是第一个本地化的。我的前任是老外,接任我的也是老外。中国人来做这个职
务有好处。壳牌在国内的合作,大部分都是合资。中国人做可以很容易了解本国人的语言、文化,管理体系,因为你是以中国人的眼
光。这样你很容易把西方的经验溶化到中方的环境下,尤其是在你做基础的管理促进时会显出优势。就像这次我去台湾,虽然大陆
人去台湾很麻烦,但只有我一个人去能沟通无碍,对方更容易吸收,因为是经过你自己消化了的;而且面对大量中国员工时,本
地化的面孔其实很重要。以前中国员工很难、也很怕到我前任的办公室,老外,想来就怯。但是现在;他们有问题随时都会问我,交
流很方便。壳牌的管理有一个最标准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想想,如果一个油站爆炸,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壳牌对风险管理投
资很大,养一个内审部其实是很贵的。我知道我们在中国公司里是惟一一个。
记者:你的工作对公司带来什么好处,或者影响?
梅:壳牌从伦敦到全球各个分公司,每个季度都要看看原来的风险是不是还算风险?或者我们的环境改变将带来哪些新的风
险。我们的工作其实是很微妙的。最好的状态,就是对公司没有影响,因为没有影响就说明公司管理得非常好,没有什么需要改进
的地方。所以,如果我做得好,我的工作应该是看不见的、隐形的;但从工作岗位上讲,你当然希望你是能被看见的,你希望工作
得到认可。从理论上说,由我们在推行的内部控制将协助管理层做得更好,慢慢地,大家就不需要我们了。我们不是解决问题的专
家,比如我去审计一个化学实验室,我不是化学家,我不懂他们在具体做什么,我只能从管理角度来看,给他们提供管理方面的
专业性建议。我们看的是环节,是管理控制,不是具体的业务的。
记者:在工作中你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梅:内部审计其实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咨询部门。找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对管理层的说服,我不能也没有权力要求他们必须这
样做。我得给出充分的理由。不过我的建议一般都被接纳了。
记者:你对现在的职业满意吗?将来想向什么方面发展?
梅:很满意。现在,我每年都要跟我的老板讨论找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要想达到那个目标,我有哪些能力是欠缺的?我应该怎
么弥补差距?我的个人计划是在一个大公司做高级财务管理工作。我到壳牌工作 2 年一直往这个目标走,而壳牌也在培养我。今年 8
月底我要去英国总部做财务。壳牌总部管理了上百个国家的分公司,总部的财务工作对我的提升很有好处。

我在科委

记者:你一亘都服务于壳牌吗?
梅:当然不是。我刚参加工作,是在政府部门。
记者:你原来做的是什么工作?
梅:翻译。原来的单位是北京科委。我毕业的时候刚 21 岁,正赶上“进外企热”,我的好多同学都去了外航什么的,为了去外
企,当秘书都可以,但现在我为他们感到可惜。我们家比较正统,所以我选择了科委。当时是 89 年后不久,国际对中国有误解,很
多外交工作都没法做,很难从政治上突破,于是就提出“科技引头”,从科技上发展外交。那时候跟以色列、韩国等建交就是科技
打头阵。科技是无国界的。我去科委的时候正碰上科委青黄不接,没有大多的年轻血液进政府,没有很好的科技翻译,我正好补了
这个缺。当时我们部门就只有我一个人会外语,所有的项目都是我来做翻译,那几年跑了很多国家。做的是不同的项目,做多了就
发现,虽然项目不同但在管理理念上都是一样的,像做石油和医药,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它们的生产环节都需要很多的质量控制,
很好的监督机制,需要不断更新。当时高科技的各个领域我都接触到了。
8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记青:这段工作经历对你现在是否有用?
梅:非常何用!西先,对我最有用的就是熟悉了各个领域,我跟以色列做过农业项目,跟肯尼亚做过医药;另外,新型建筑
材料。风险投资等等我也做过,当时的太平洋风险投资是北京第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是跟 IDG 合作的,翻译、谈判都是我,麦戈文
最早来中国的时候,都是跟我们谈的。CA 也是--这就是对我有用的又一个方面,我接触了很多人。对于年轻人来讲,见识是最重要
的,因为你还在学习过程中。我见的人都是很高层的,他们的很多理念对你冲击很大。
我的工作经历跟一般人不太一样。我现在回想,这些东西真是有用。我现在代表壳牌跟中方谈比较大的项目,跟同事一比,就
发现比他们要强得多,因为他们一直在外国公司做,他们没有多么多的经验,没有那么大的接触面,他们不知道谈大规模的项目
应该是什么样的步骤,主要的难点会在什么地方?我在政府时,学到如何跟领导打交道;接触到具体项目后,又得到其他方面的
经验。比如我现在要做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我知道先得找外国使馆,然后是专家。我的角色其实是一个粘合剂,要把这些人团结在
我的周围,同时把这个项目搞活。
中国员工很怕跟高层作阐述,但是我曾经做过国务委员王光英的翻译,所以我就没有这种胆怯。
记者:你在这些工作经历中,具体学会的能力还有什么?
梅:最重要的还有如何在面对一个新项目时,找到它的最难点和解决方法。我跟非洲国家合作时,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如何管理
不确定因素。一个项目从技术合作、技术访问到后来的技术销售,可能需要 2-3 年时问,跨越的时间很长。但非洲很特殊,它最不
稳定的是国家因素,也许在这 2-3 年里,一个国家己经换了好几个领导人,合作伙伴也换了两三个,也许你上一个合作伙伴是这
个族的人,很快又变成了另一个族的人,而这个族可能是上一个族的死对头--非洲族与族之间的矛盾是很激烈的。这时候你要管理
的是,不管你的合作对象怎么变,你都要把这些人永远团结到这个项目的周围。我做到了。
再举一个例子,和芬兰做齿科项目的合作。芬兰人对专业是很注重的,他们就像中国人一样务实、讲利益。这时你的主要精力要
放在项目本身的效益而不是人。当时,我们想引进芬兰的技术,不是像非洲那样输出技术和相关支持。你从别人那儿拿东西的时候,
你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让对方相信这个项目是双方互惠的。从对方那儿拿东西,要怎么拿才能付出最少或者最合理是一个关键。
再比如跟德国人合作。我学到的是最严谨的谈判方法。我们跟德国谈涂料合作的时候,一谈谈到凌晨三四点。我跟对方负责人,
一直改、改、改,哪怕是一个不伤大雅的意向。当时我哪会起草一个合同?就是这样学的。现在再有这样严谨的谈判;我一点都不会
害怕的。而且我还学会了管理时间。德国人很严谨,他们对时间的管理是非常厉害的,他说在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绝不
会拖延。我还学会在短时间内给出一个计划书。有时我到一个公司现场调查,只有 5 天时间,回来马上就得出报告。我能应付。

选择 MBA 不要盲目

记者:既然你在政府做得不错,收获也很多,为什么要去念 MBA?
梅:工作中带来的这些东西当时未必认识得到,我那时觉得压力很大,很多领域的东西都不清楚。当时在政府,没有提供你学
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不像现在在壳牌。原来有谁教你做项目?都是自己摸索。从最初谈判到申请资金,再后来我能管理一些资金了,
像东南亚的一些项目资金都是我来管的。这使我动脑筋:我应该怎么来管理这些资金?这全是一个自觉自学的过程。后来我为什么
要出去读 MBA,就是觉得自己的知识有些欠缺了,自己能自觉自学的都已经会了,但是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我在科技部做了 5 年,
最后决定去读 MBA。
记者:当时你为什么要选择克兰菲尔德的 MBA 而不是现在流行的哈佛?
梅:我是 1997 年念的 MBA,那时已经 28 岁,岁数大了,我选择英国的克兰菲尔德也有这个原因。因为这个学校提供一年制的
MBA,其他学校一般是两年制。我 1998 年就回来了。
记者:你认为选择 MBA 是否重要?你会给 MBA 求学者一些什么建议?
梅:我觉得选择 MBA 应该谨慎。中国人有个误区,什么东西热就追什么,其实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方向,将来想做什么。
我就知道自己是不会自己去做买卖的,我的性格不适合;我估计我也做不了太好的销售,因为我跟别人去买东西的时候,从
来都是:最后人家不想买的我买了。我推销不了东西。
我分析自己--我分析能力很好,我对数很敏感,我思维逻辑能力比较强……我想我做高层管理或者战略会非常好,在这方面,
我有条件。MBA 是最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如果我要做新闻业,肯定不会去读 MBA 我大学的同学有做新闻的,我跟他说,你去伦
敦读一个政治经济学院都要比 MBA 强,将来你的职业是要向新闻发展,而不是做公司的高级管理。
我经常帮英国文化委员会做一些大学的招生工作,我给同学们讲课时就强调,不要盲目选择 MBA,如果你将来不是想到大公
8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司里做很高层管理工作的话,MBA 不会使你增加价值。
选择去哪个国家读 MBA 也很重要,美国的 MBA 和英国的 MBA 完全不同--在企业文化层面。假如你想毕业后到美式外企工作就到
美国念,不要找英国的公司,除非你打算为欧洲公司服务。当然,最好是有了一段工作经验后再去读 MBA,否则,你读出来就很尴
尬了。那时候,你的竞争对手都是 MBA,没有工作经验让对方拿你很难办,不知如何用你,你就真是“高不成,低不就”了。

难忘华西医大的英国老太太

记者:到现在为止,你觉得有哪些事情对你影响最大?
梅:其实到这个年龄应该学会忘记(开玩笑)。我是在华西医科大学念的英文专业。这个学校是原来的教会学校。以前说“南协
和,北协和”,“南协和”就是华西医科大。现在听说合进了四川大学,挺可惜的,华西医大这个品牌多响啊。我上学正好是改革
之后,原来教会学校时的老师又回来了,所以我们的师资特别好。这些老师信教,特别敬业,比很多外校好多了。他们把精力放在
学习上,我受益特别多。他们对人很好,只要看到你爱学的话,就允许你到他们的小图书馆看书--老外自己还带来了好多书,建了
一个小图书馆。四川冬天很冷,我经常到那小屋去窝着。他们走的时候把这些书的大部分都捐给了学校;我走的时候,是惟--个被
他们允许选出一些喜欢的书带走的。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对我特别好的老师,当时她巳经很老了,70 多岁了。她说:“苏珊啊,我太老了,回国后可能很
难出来看你了,你得到英国来看我。”我那时候觉得纳闷,当时出国多难啊,我都觉得根本不可能了。然后她说:“苏珊,你不知
道,我都经历了这么多。”--她先生是中国最早一批外交官,在解放前就驻过上海。上海现在的少年宫原来是他们家的官邸。她为什
么这么老还到中国来?因为她一直有这个回来的心愿。解放后她跟那批外交官一起回的英国,后来她先生也去世了,她也把孩子带
大了。她说她终于可以到中国来了--她对我说,她经历了那么多事:“我觉得到我这个年纪,我都还在抱着希望,相信什么都会改
变的。难道你不相信世界变化有多快?”
但我还是怀疑,除了你死气白赖地去考托福,然后再被拒签二三十次,可能才会有点点希望。所以我当时觉得出国简直就不可
能,我怎么可能去看她!结果一年以后我一毕业,当年就被派到芬兰,去做齿科器械。当时我就在芬兰给她打了个电话说:“我现
在芬兰。”等到下一年我就已经在英国,见到她了。她说:“你看,苏珊,我跟你说什么了?你不要放弃。世界上的东西;就像佛教
说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你要相信仰自己的际遇。虽然我们的信仰不一样;但你们的佛教也告
诉你们什么事情都是可变的。你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放弃。”
这件事我印象好深。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虽然这句话被大家说烂了,但真要做到,不容易,尤其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这样
想:你现在做的事对将来是有用的,即使你未必意识得到它对你的好处。你要有亲身感受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话很真。你现在做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把它做好,它对你都是会有收获的。我对我的秘书也说,你做工作的时候不要怕它琐碎,反正这就是你的工作,
不如把它做到最好,比别人做得聪明,将来对你会是一笔财富,不然,到时你回想,你不过是在无谓地浪费时间。你永远都不知道
世界会怎么变化。

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当翻译

记者:有意思。还有什么人对你有影响?
还有一件事情是,我觉得人一定要善良。你得到过别人帮助的时候,你会虚心地感到如果你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付之别人。我其
实特别感谢我的第一个老板。他姓周,周祖业。他是当时北京市科委的主任,已经退休了。其实我一直没有机会亲自对他说我很感谢
他。我这个人性格很开朗。那时候外事机构很严格。有一次我跟他们去马来西亚,我有朋友在那儿,可外事纪律规定,如果你是单身
的话,不能单独出去,必须两个人一起才行。等我把同事安排好后,我还是出去和朋友喝了一杯咖啡,还没敢放开来聊天。那朋友
跟我关系太好了。回来以后就特别被批--当时我都不知道,只是被提醒,后来才知道他们到主任那儿告我很多事情,意思是这个人
将来就不能出国了。但我们主任把这事全都给压下来了。他说对年轻同志不能这样,你要看到她的贡献。
而且我记得我第一次担任翻译的时候,就在人民大会堂,是和 IDG 的签约。我特别地紧张。那时候在场的都是大人物。我从来没
有在那么大的场合翻译过,还有电视转播。我特别地害怕,而且稿还没定,是现场直译。我吓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很年轻嘛,
二十三四岁,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到上去时我就哆前,我跟周主任说:“糟了糟了,如果我要译不出来怎么办?”他说:“谁认
识你呀?我都不怕,你怕什么呀?你是我的翻译。”意思是说,你是我的翻译,你要丢了人,别人顶多是骂我。这么大场会肯定是
8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他挨骂--“你怎么找了个这样的翻译!”
他说这话的时候可能没意识到对我的鼓舞是多大。现在我们这儿好多年轻的同事,我要能帮助他们我是特别愿意。我曾得到别
人的帮助,知道哪怕是一点引导、指导,实在都是太重要了。我很遗憾没有对他当面致谢。包括我出国念 MBA 的时候。那时候离开政
府机关也很难,但他还是同意我走了的。按说政府培养一个人也不容易。他的思想很包容。在政府,工作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个人的
发展。跟大公司不一样。大公司认为工作总是有人做的,不能因为工作的需要就限制个人的发展。到壳牌我才深切感受到,如果我的
手下跟我说,苏,我不想再于这个了,因为我的目标不是这个,我是不能阻止他的。虽然我现在很需要人,但不能说因为我工作需
要就不让他换,不让他走。但那时在政府只能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的安排。在那种情况下,我觉得他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
有一个人,我要特别感谢的话,我想就是他。他对人的处理方式,他的思维--他的思维是很活的。其买我们好多项目都是他引导的。
其实他就是我一个榜样,很多事我都是向他学的,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看人不局面,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是非常好的。
对年轻人来说,好些时候就是一个信心,一个鼓励。
记者:有什么事情是你很反感很讨厌的吗?
梅:我现在觉得自己的容忍性还是很强的。年轻的时候爱冲动,但现在我心很平静。其实很多烦恼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好多时
候只是你的一种看法,你觉得这件事跟你的看法、你的理解不一样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烦,但是你想你的很多做法跟别人的看法也
不一样,在他们眼里你也很让人烦的。
记者: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梅:我的事业也不是很顺。有的人年龄跟我差不多,但做得比我更好。我比较不会搞“那些”人际关系。别人对我看法是:这个
人脾气挺直的。但是十活还讨。所以属于那种鸡肋型的吧。
我觉得自己喜欢帮助人,至少是在工作上。
我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种笨笨的、却勤奋的那种。我在学校也就十多二十名。不过我干什么事都有耐心,总是做好一件事情
后才会去想另一件事。

女人的家常话

记者:谈谈你家庭,比如你的父母?
梅:我父母都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对我的要求比较高。他们经常说,瞧瞧瞧,你一直都没有我们做得好吧。我是家里的老大,
还有一个弟弟。我爸妈对教育很重视。我妈那时候老说,你看你,长得不很好看,不要想着将来会靠姿色去过很舒服的日子;身体
也不好,别指望靠卖力气生活。你没有什么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我父母都很忙,所以我从初一开始就去住校,这使我独立能力
强、自学能力也很强;反面影响就是,对家里不是太亲。
记者:你结婚了吗?
梅:我是 1996 年结婚的,已经有 5 年了。我们是在工作中认识的。我先生现在做人事管理。
记者:你跟先生的感情怎么样?你们有共同语言吗?
梅:怎么说呢?跟他在一起,他不爱听也不爱说,觉得很烦的样子。可能婚姻有好多种,有的人的婚姻是那种天才型的,天天
在一块都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而我觉得我们就是那种平淡型的。
我是一个量子式的人,转来转去,跑来跑去;他却是老在一个地方,像原子核,是个慢性子。不管我跑多远,一回头,“哦,
原来在那儿呢。”然后又回来了。
记者:你会不会跟他吵架?
梅:吵?吵也没用。说来我挺喜欢吵架的时候的,人家跟我对着吵,感觉很刺激。但跟他吵没感觉。这么多年磨合得也差不多了。
老公还是嫁一个笨笨的好。
我们俩不一样,我是动手很笨,他是手很灵,但思维不是很活跃。我觉得,我思维更活跃--但他不这样认为。
记者:你总是跑来跑去的,你先生有意见吗?如果你要到英国总部工作;你先生怎么办?
梅:好问题。其实现代人对感情的看法有所改变。小别一般胜新婚,感情可能更好了。还好,我们没有小孩。
我要到总部工作大概 2 年的时间,不过我们怎么办还没有想好。对女性来讲,这是个比较切实的问题。其实在像壳牌这样的大
公司工作,全球工作经历肯定是要有的,尤其是你已经做到一定职位的时候。它要求你的职责必须有非本国的工作经验。我们这里
的老外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他们的太太都不工作了,跟着先生走。壳牌也鼓励员工的家属这样。公司会支付一笔教育基金,让家
8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属去读书什么的。但是在中国,女性遇到这种情况比较麻烦。
我觉得,不能按薪水去论职业的重要性。你不能说,我挣得比较多,所以,我要有优先权。好多人都会说,哦,反正你赚的不
多,干脆跟着太太走吧。但是我认为如果他觉得他的职业就是在这儿的话,我不能说我的职业比他的重要,非要他放弃自己的职业
来迁就我。这是不对的。这一次,他会先休两三个星期假,帮我安顿好英国那边,找找房子。安顿下来后……再说吧。
很难做长期计划,现在你也知道啦,计划赶不上变化!
也许我在英国只待一年就回来呢?
(根据记忆整理撰写)

姓名:史冬梅
英文名:SUE SHI
出生年月日:1969 年 1 月 30 日
血型:0
星座:水瓶座
爱好:自己写故事
自认为的个性:开朗,随和,有自我牺牲精神
最常做的运动:游泳
最喜欢的电影:马路天使
最难忘的书:第 22 条军规
最动听的歌:California Dreaming
最敬仰的人: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医生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能够写一本关于爱情的书
最开心的事:做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遇见有趣的人
最尴尬的事:忘记好朋友的生日
最讨厌的事:
最震撼的一件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友情,健康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别人的话只要认真想一想,都会对我有所启发

一位在读 MBA 写给弟弟妹妹们的信

今天,导师要我帮他看一下今年申请的学生的情况,所以有机会看看大家的申请材料,也有机会直接从教授嘴里听到他(们)
看问题的意见,趁着现在还没忘,写出来供正在或即将申请的同学参考。也许有一点点用处,也许 totally useless,请大家见仁
见智,自己取舍。如果误导之处,概不负责。
另:这里的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但似乎写出来的并不多,我没有丝毫卖弄的意思,况且我的学校极烂,只是当年我申
请时从水木受益不少,就算为 BBS 灌点有浓度的水吧。
1、TOEFL
无疑分数越高越好。值得注意的是,我的导师说,对中国学生来讲,他非常看重逻辑部分,他认为语文部分对中国人不可强求,
数学基本毫无意义,只有逻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是重要参数。这个说法与我们通常的想法可能不同,
希望大家注意。不知道这只是我导师一个人的想法,还是较为普遍。大家如果语文部分考得不是很好,千万不要自卑,毕竟从小不
说英语不是你的错,好的逻辑分数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老师还看你把 TOEFL 成绩都送到哪些学校,以此来评价你的品位或
你对自己的评价,也许有些变态,但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自信。建议大家不妨把成绩都送到较好的学校,别省那个钱。
9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2、推荐信
推荐信一定要有非常大的强度,泛泛而谈毫无意义。一篇推荐信他基本上只看几句话,比如看有没有另类。quot:“he is one
ofthe best students have ever taught.” 之类的话,如果有就会留下印象,否则很快就跳过去了。他认为一般情况下推荐信
都是说好话,没有区别,只有特别好的话才说明推荐人真正喜欢你。推荐信一定要请自己的导师写一篇。他非常看重导师的评价,
比那些拉来的院士,系主任之类的看重的多。因此请大家无论如何 请自己的导师,实在不行就找个理由说明一下。
3、HONOR
HONOR 能多写就多写,没有坏处。学生会主席之类跟学术无关的东东毫无意义。
4、STATEMENT
非常重要。不必很长,一页足矣。想换专业的同学一定要清清楚楚写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换,自己有什么优势,对哪个方向有兴
趣。如果只是范范地说”环境保护很重要,所以我决定学环境”,我想是不够的。不换专业的同学基础扎实,本专业懂得很多,但
一定要突出重点。因为每个教授一般只有一个研究方向,他对你全面不全面根本没有兴趣,只看你能不能符合他自己的研究的需要。
5、其它工作了较长时间的同学一定要表明自己一直在学习,一直拥有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好象就这些了,有些虎头蛇尾的说,
大家将就看吧。

林军

80 年代初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分配至外经贸部下属的一个香港公司工作。80 年代末辞职到美国,攻读经济学。毕业后没有
找到工作,便去了加拿大读 MBA,工作了几年,觉得没有多大发展空间,于是再次回到香港,先是在日本的银行后到法国的银行
工作至今。
见到林军,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写 MBA,你们知道什么是 MBA 吗?
MBA 不就是“Married But Available.”(结了婚但仍然自由。)嘛,
要不就是“Mentality BelowAverage.”(智力低于常人)。
林军,不喜欢严肃,但喜欢思考。
林军的衣着十分简单,T 恤、短裤,他解释说:“平时上班老是西装革履,下班后我们是绝对不会再穿那些东西了。”给我印
象最深的是他的手机,竟然是 Nokia 已经很旧的版本 6110。看到有些人没有钱还拼命借钱买好手机,而真正有钱的人却不在乎用什
么类型的手机,我不觉有些感慨。
林军一定是一个理智而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在谈他的经历时,基本上都被他自己总结成了一些观点告诉我们,事件不过是一
些补充说明罢了,他的观点又时时让我感到新鲜。
他说:我告诉你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采访当中一直觉得他与其他的 MBA 不同。他的语气中总透出对人世沧桑的无奈。或许是多年混迹国外的经历,又或许是一次
婚姻失败带来的伤痛,使他在今日拥有着许多人艳羡的高薪时仍自诩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我是一个钻石王老五。” 他嘲弄地说。

那时流行出国

我这个人就是爱折腾。小学中学的不说了,就是玩,但也玩到了全校第一。那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我
从初中起就经常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竞赛并得奖了。平时最喜欢的是航模,自己亲手制作飞机模型。做实验在我看来也是玩。高中的
时候我考到上海最好的复旦附中。附中的人强手很多,考回复旦是随随便便的事,但我这人就是好动。高考的时候,我不想再留在
复旦了,就报考了上海交大,读的是精密仪器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偶然的机会,香港华润公司通过国家经贸部来校招人,我就这样去了香港;在华润的精密仪器部做。
但工作几年后我发现还是有进入学校继续学习的需要。加上那一阵子的“出国热”也弄得我心痒痒的,就去考 TOEFL。我作出
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因为在华润做得蛮不错的,工资又高。这可以说是一份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工作,很多人想去香港还去
不了呢。还是因为骨子里天生的不安分因子在作怪吧。我抛下了这份工作,然后到了美国的 Universit Akron 念经济学硕土。那时流
9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行出国,我高中的一班同学全都是出国迷。其实“去留学”是件最容易的事情,“留完学以后怎么办”倒是个问题。我们班里的同
学想去留学没有留不成的,全班四十个人起码去了二十五六个,后来连同学聚会都是在瑞典搞的。

有了绿卡又怎么样

在美国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这里好大。我下了飞机,朋友没有接到我,我就自己打的去朋友家,高速公路都竟然走了 40
分钟。我倒不是担心钱的问题,而是感觉这个城市太大了,给我一种震撼!纽约,这个名词听起来跟“上海,的概念差不多,都是
城币。但为什么上海坐 40 分钟车差不多可以从一个角到另一个角,纽约却不行?可见纽约的工业化程度比国内的城市大得多。在国
内出门是骑自行车、步行,在这里根本没有这两个概念。这个城市,给了我一种广阔而迷茫的感觉。我来这里学习,感觉就像一个乡
下的小孩子突然间来到了大城市。
在中国被人管惯了,什么时候吃饭要管,什么时候回宿舍要管,谈不谈恋爱也要管。到了美国很自由啊,没人管你,你爱做什
么就做什么。这样反而让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好,很容易令人失去方向,走入迷途。
一到国外你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到美国的第一天,朋友对我说:“到了美国第一件事是搞绿卡,其他的事都好办。这样
吧,假设我现在就发一个绿卡给你,那你以后怎么办?”我想了老半天,还真不知道干嘛!是啊,有了绿卡又怎么样?你靠什么
技能生活?如果没有工作,你从哪里获得生活来源?有什么人可以帮你?没人帮你又怎么办?留学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外国你怎
么活下来,这是一个问题。不是说去了就能活下来的。在国内你有个由亲戚、朋友、同学组成的社会网络,但出到国外,你什么都没
有,只是一片空白。什么事都必须得靠自己!即使有朋友,他们也在读书,都是穷学生;情感上也许可以交流一下,但经济上、生
活上也帮不了你什么忙。
在美国的生活经验我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生存,这是一个问题

每个人到了国外要生存,都有三关必过不可。
一是语言关。在美国那种全英文的环境中,不懂英语就像二等残废一样。刚出国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到了外国自动变成了聋
哑人,听也听不懂,讲也不会讲,这不是跟聋哑人一样吗?在国内还可以跟人讲讲“ How are you”之类的所谓英文,到了国外听
到人家讲英文你却傻掉了。语速很快,语言习惯也跟平时学的不同。
二是学习关。在外国学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理科的东西还好,我过去在国内的基础还算扎实,就是社会学科方面的东西对我
来说很难。美国在我看来本来就是一个陌生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历史我根本不了解。美国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我都是真空;现
在却要和别人一起学研究生的课程。我只有把所有能用上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有时一页书要看上半个小时。一开始觉得读书很
难,因为国内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但苦了一两年一般都能熬过来。当然也不是说下死劲就一定能读好,也有人从中国这
边过去考不及格回来的。
三是生活关。生活关,听起来是最简单的,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嘛,但是不见得人人都过得了。来到国外,你要吃饭,要与人交
往,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文化,这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经济上,除了奖学金以外,我还帮教授改作业,能挣点钱。加上以前在香港
有一定的积蓄,吃饭问题是基本解决了。批作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很简单,多数是些选择题。我没有出去外面打工。实在也没有
时间打工。经济上问题不大了,但是文化上的冲击特别大。刚来到美国感觉很寂寞。东西方的文化相差太大,你在这里讲的话不是以
前的话;吃的饭也不是以前的饭,做什么都不习惯。这就是所谓的“CllltUfe ShOCk”。我现在的胃是很厉害了,可以一个月不吃
米饭。面包也好;土豆也好,牛排也好,鸡扒也好,什么都能吃,只要能保持身体所需能量就行了。刚去到的时候真的很
“ShOCk”,感觉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就好像一个穿西装的人闯进了一个全穿牛仔裤的人群里,也会感觉自己很老士一样,文
化观念不同。Akron 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我所受的文化冲击还算少的了。我以前有个同学,在高中班里数学
一直是前三名的,后来被复旦大学数学系保送去美国,一年以后被送回来了。为什么呢?他成绩上绝对没问题,原来的成绩一直是
拔尖的,经济也不是问题,有奖学金,就是因为文化的冲击太大,接受不了。

留学的误区

9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许多人很奇怪我已经有了经济学的硕士学位,为什么还要跑去加拿大读 MBA。我也是读完经济学的硕士才明白过来,这种学纯
理论的专业在美国根本无法找工作。在 Akron 读经济学的时候给学校当助教有一份资助,后来我才知道,凡是学校给你这种资助的
学科,大都是读出来找不到工作的学科!热门的学科,本地人都去读了,哪轮得到你们外国人来读!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教训,也
不知道对不对。
很多中国人在美国都只能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等纯理论的学科,这都是本地人不要读的学科,才给点奖学金让你们外国
人去读。招点学生来帮教授做买验,既是廉价劳动力,也是为了让这门学科后继有人。感觉有点像在陪教授做游戏,是吧?读完了
硕士,结果发现找不到工作,没有路走了,只好去读博士,读完博士,又读博士后。结果路越走越窄。
一代人就这样迷失了方向。这是很失落的一件事;特别是等你明白了这一点,年纪已经上去了的时候。我认识一个人就是这样,
他是 60 年代的大学生,80 年代出去留学,学的是纯数学,等他博士后拿回来以后已经是 50 岁快退休了。他的一主就耗费在读书、
再读书的过程中。
人选择走什么路很重要,这些在国内都没有人教我们,只好在社会中去学。以前在国内,每个人走什么路都是被设计好的,从
小学到中学、大学,大学出去以后又有分配,没有人给我们选择的机会。没有人知道国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世界。人如果一直在很幸
福的环境中长大的话,他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动乱的环境中才能真正长大起来。
最好的学校还是社会!

因为失败才读书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 MBA 的第一天,教授对我们说:“Youare fail.”


不要以为来读 MBA 就好像拿到了一个黄金学位。为什么来读书?是找不到出路才要读书!要是能赚到钱,能出人头地,就赚
钱去了,还去读书?正常的人读到本科就够了,连硕士都不要去读,读博士的人则一般想去做教授。读完本科已经差不多把该学的
事情都学了,剩下的你应该自己到社会中去学,不需要再找个老师教你三年。在某一个行业中去扑滚、磨练,慢慢才能成熟。比如你
文学上有才华,高中或本科毕业以后就可以写文章,渐渐出名了就可以出书,到 30 岁以后就名声大振了。你再读几年,也无非是
要老师帮你把饭再炒熟一点而已,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学的,何必呢?就是有个研究生的名声又怎么样?在社会上反而每天都可以
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丰富你的阅历。比尔·盖茨不是连本科都没有读完嘛,人家现在是世界首富!
我读 MBA 真的是因为没路走了。没有合适的工作可找;难道真的叫我去洗碗?MBA 让我看到了一线曙光。于是把自己在家里关了
三个月,跟所有人断绝关系,去考 GMAT。考 TOEFL 的时候是跟中国人竞争,在美国考 GMAT 则还要同本地人竞争,人家读英语读了
几十年了,你才读了几年,水平还是有点差距的。考题跟中国的 GMAT 差不多,主要考你的基本技能、逻辑、智商等,只是难度比较
高,句子更长一点,逻辑更复杂一点。语言要求很高,一般人看都来不及看。四个小时下来,人都晕晕的。幸好我这决心还下得对,
在一拼之下成绩还不算差,被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收了我。
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读得起书的。现在国内很多父母勒紧裤袋供还在上中学的孩子到国外读书,每年十几
万块,我觉得这是件大奢侈的事。我在加拿大过得很节俭,第一要交学费,第二要生活费,第三你又没机会赚钱。房租、电话费、吃
饭……一大堆要用钱的事往你头上堆。打工的话基本上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MBA 的课程很紧,你哪有时间去打工!唯一的办法就是
拼命读书,挣奖学金。
很多 MBA 学校里都有企业资助的奖学金,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商学院毕业出去的学生前景一般都很好,很多当上了公司
老总什么的就捐资给母校作奖学金,自己也可以留个名。但并不是外国学生到了那里就一定会有奖学金,人家又不是专门捐给你外
国学生的,所以你必须要同当地的学生竞争,谁赢了,谁才有机会获得奖学金。要拿奖学金首先成绩必须要好,再就要跟辅导员去
磨,就说我是个穷学生啦,成绩又不错啦,很需要这份奖学金啦之类的,他耳根子一软就给你批了。我本来已经有个经济学的硕士
学位,GMat 的成绩又不错,跟辅导员关系也混得蛮好,一去到加拿大就拿到了奖学金。第二年开始,就要看你在学校的表现了,
我读书比较用功,成绩也不算差,所以在加拿大读书期间是一直有奖学金的。生活上过得节俭一点,住差一点的地方,钱还是够用。
我选择到加拿大读 MBA 先是觉得到那里移民比较容易,而美国较难。结果后来在那里遇到了我的前妻。她也是在加拿大的留学
生。两个人过日子总比一个人好,生活也没有在美国的时候苦了。

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9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读书还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 MBA 说到底是一种强化的训练。量太大了,有些人读不下去,只好被除名。而已成绩不好就无法


拿奖学金。我还好,刚才讲的那三关在美国已经过了一次了,本身又比较用功,比较会读书,有些从大陆亘接过来读的人很难接受。
MBA 的课程本身难度就很大了,连贯性又很强。MBA 主要培养的是策略。市场学、营销学、广告学、经济学、财务学等等,都是围绕
着策略来进行的。课上教授会给你一些案例让你们去分析,讨论。比如一家公司它去年的经营情况是怎么样,按照分析它十年将会
怎么样,会不会亏损等等。
外国人的教育方式和我们的不同。外国学生讨论的时候非常活跃,大家争着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尽管到
最后通常还是没有结论。竞争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促进方式。每个学期总会有淘汰,淘汰的是谁呢?很有可能是你们外国人吧,
因为你们基础差啊!对英文运用没人家熟悉,东西理解得没人家快,文章没人家写得好,讨论的时候又插不上嘴。那么要不被淘汰,
你就得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努力去学。在国外读 MBA,在同外国人的竞争中,你可以接触到同本国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没有错与对,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就好像有的人喜欢看鲁迅,
说喜欢他的深刻,而有的人不喜欢,认为他写的东西太刁钻,太苛刻,不够轻松。别人有别人的道理,你不能认定人家就一定是错
的。老师只是给你提供这一个案例,最后并不会给你标准答案。而中国的教育方式则是塞给你一些理论,告诉你这个是正确的,你
只管接受就行了。北美的这种方式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很多实际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比如财务方面、金融方面的训练。我是读市场学专业的,市场方面的训练比较多。这一套
对做生意很有用。外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了那么多年,有他们一套的管理经验,一些共性的东西搬到国内也照样有用的。西洋的生意
经跟中国的生意经虽然有点不同,但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还有一些应用技能,是必须要学的,如怎么看报表之类的,不学就看不
懂这些数字有什么意义,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些什么原因,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等等。还有市场分割、价值链这些知识,我到现在还
在用。
书是不能读死的。读书要读进去,还要会读出来,懂得怎么运用。读完了 MBA,我的确感觉有飞跃性的变化。北美的 MBA 还是蛮
不错的。读了 MBA 对找工作很有用。像我这样的中国人在外国,如果没读过什么书,就很难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看就只能
去洗碗、打工什么的了。
MBA 给我一个启示就是: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你可以找一条合适的路去走,一边走一边修正,但不能认为这就是一条最好的路。没有一个偶像指引的路是完全正确的,路只
能自己去走,自己去摸索。

第一份工作——失败的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在加拿大枫叶银行。枫叶银行是加拿大的十大银行之一。我不是在前台做,而是在一个后台专门制订政策、计划的
部门。制订政策这玩意儿其实不太好搞。我毕竟是中国人,不太懂外国人里面的这些政治斗争。看着他们在里面斗的一塌糊涂,我还
稀里糊涂。
比如写东西要写得很婉转,一个业务申请不批准,你不能就直接说它不行。你说不行?人家正好找不到出气的地方,好,你说
不行,你凭什么说不行啊!你算老几?!有经验的人会先说这个计划很好,但先请考虑如下问题……其中包含一些无法解决的风
险问题,这样才可以把计划否决掉。如果你就这样说不行,很容易就会为自己招来一些仇家。
我的头儿是银行里相当高层的一个领导,日常的工作是签署文件、制订政策、条文等。我要帮上司先把东西写好,再给他签名。
我的同事,也是师傅,在大学是英文系毕业的,也读过 MBA,你想想看,玩文字游戏我怎么跟他比?我自认为自己的英文写作已
经不错了,但我写的东西定稿之前通常至少还要给他改上二十五次,内容也改、语法也改。他改完以后还要给我的上司改。一开始我
还有点恼火,改到后来什么脾气都没有了。我实在做不下去了。
中国的 MBA 在外国做这种文字方面的工作很难做,你英语运用得再熟悉,还是比不上人家本地人,人家用母语写作都用了几
十年了。中国的留学生在外国一般比较多在电脑、财务等行业,一般都是做工程师,真正做管理人员的很少。你一个外来人,人家凭
什么服你管?所以说读完 MBA 最好还是回国。
这份工作我干了半年多,虽然很努力,还是觉得做不来,就辞职了。可以说,我第一份工作是份失败的工作。但它教会了我入
行,这很重要。

五万美金和十万美金,哪个更好?
9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从第二份工作起,我开始做交易。这次是在美国幸福家银行( Bankers Trmast)加拿大分行的交易部门,那年我们 50 个人赚


了 6000 万美金。
工作是很辛苦,但我觉得很有意思。每天包括星期六都要干十多个小时,通常是早上 7 点钟到晚上 11 点半。白天是做交易,晚
上要清盘,清完盘以后还有程序要改,我们这些人全都是“工程师十 MBA”型的,要自己编程序。大家都是推到极限在工作,连老
板也是如此,你当然也不可能例外。这样的工作是对身体、精力、毅力的总体考验。
我曾经在见一份工的时候老板问我:“人家给你 5 万美金的工资,我给你 10 万美金,是别人好呢,还是我这里好?”听起来
当然是 10 万美金好,但比别人多拿了这 5 万美金,就意味着你要付出两倍甚至更多的工作时间,工作精力。别人每天工作 8 小时,
你却要工作 16 小时,还很可能没有休息日。这种工作观念在北美是很正常的。因为竞争相当激烈,公司这样做是为了让你没有时间
分心去想其他的事情,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这是美国等地流行的一种工作理念。
95 年银行因为与宝洁的一场官司开始走下坡路,于是我自动离职,回到了香港,在日本樱花银行找了份工作;也是在交易部
门。

香港是个好地方

我最初留学国外是想着学好了以后回国的,留学嘛,也就是想进修,学点东西,但学成了以后我还是过了那么多年才回来。我
现在走的路,以前也是完全没有想过的,人走什么样的路真的是很难说。中国的 MBA,聪明一点的,学成以后还是应该回来。留在
国外也不一定有多大意思,毕竟中国人在那边还是比较受歧视的,最苦的工作你做,好处又不是你拿。人在国外,天时、地利、人和,
你一样也不占,要做出一番事业,很难。
香港倒是个很好的地方,对于在国外留学过的 MBA 来说。香港跟我这样的专业人才不多,大家都争着到国外去了。我们这些受
过外国教育的中国人,既熟悉中国本土文化;技术上又领先;要找工作很容易,要赚钱,也很容易。我做资本币场这个行业,人工
是比较贵的,在香港算是高薪了。应该说我回来的选择是很对的。很多人出去了还不敢回来呢。

选好专业很重要

有种说法是美国人总是在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事情,即使不停换公司;还是回到同一个部门;日本人是在同样的地方做着不
同的事情,一进公司就是终身制的,只是在各个不同部门中换来换去;中国人是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今天当交警,明天
做卫生大队长。我在美国待的时间长,也接受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后来尽管换了几家银行,都还在交易部门做。
这种想法的好处是,只要掌握了某种技能,在这个行业内就不愁找不到饭吃。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只要有能力,就不怕人家公
司不要你呀,即使公司倒闭了你要找另外一份工作也很容易啊。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现在的人为什么怕下岗?是因为没有专长。
你想具有竞争力,就得有一定的专长。那样只要这个行业还在,还有社会需求,你就不会失业。当然你要选对行业,如果一个纺织
女工纱纺得很好,但到后来纺织行业都差不多不存在了你找谁请你呀!选好专业很重要;一旦选定了,就应该一直做下去,不要
随便更改。你能做到顶层,就成了专业人才,没有什么人能代替你了。
日本樱花银行本来是家很大的银行,但在金融风暴以后受到打击撤出了香港。于是我又到了现在的这家法国的银行,一亘做到
现在。

做得不开心我就走咯

要说我人生当中的选择作得最好那一次应该是读案 MBA 了,这是一次转折。回香港的选择也不错;在香港的发展挺顺利的。


在去美国我是带着一个疑问去的;为什么中国人干一个月赚 1000 元人民币而美国人一个月赚 1000 美金?后来明白症结在于
外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中国科技的落后造成了人均的生产力低下。我当初有过这个理想,出去读书要为中国带来资金、技术,从这
两个角度上为国家作一点贡献吧。但理想还是理想。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在外国一直感觉很失落。外国的路很难走。读书很辛苦,工作也很辛苦,我毕业正好是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但开心的事也总会有
的。跟同学一起玩算是一件开心的事吧,很多人聚在一起烧烤、聊天,可以暂时忘掉繁忙的工作。还有旅游,在美国留学放假期间我
9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经常开着车一个人到各地去旅游。那时有时间,用的钱又不会很多。特别是去美国大峡谷,看到那壮丽的景观,心胸很开阔。
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工作以外,还炒炒股票。周末有时到深圳或者别的地方打打高尔夫。有时候会用一个周末专门飞去
北京就为了打一场球。有点奢侈;是不是?有人说高尔夫是种“绿色鸦片”,这句话有点道理。我现在也有点瘾了,一个星期不打
就会觉得心有点痒痒的。你想想看,连续 4 个钟头在绿地上走过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啊!而且这项运动又没什么人数
限制,一个人可以打,两个人可以打,三个人也可以打。运动中还可以跟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增进感情。何乐而不为?
自己开公司?暂时还没有想过。开公司要操心的事太多,钱赚得又不是很多。每年公司能盈利 50 万 100 万的就偷笑了;要赚那
么点钱我也用不着开公司啊。当然有个自己的公司感觉上还是不错的,比较自由。在现在单位的感觉还不错,比较稳定。
但我这个人天生就喜欢折腾,不会做死一件事的。
做得不开心我就走咯,反正我也不愁找不到工作的,
只要金融这个行业还在。

姓名:林军
英文名:LIN JUN
出生年月日:1963 年 IO 月 3 日
血型:0 型
星座:天平座
爱好:经济分析
自认为的个性:开朗
最常做的运动:高尔夫球
最喜欢的电影:阿甘正传
最难忘的书:鲁迅全集
最动听的歌:
最敬仰的人:毛泽东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商业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商业
最开心的事:老朋友见面
最尴尬的事:买股票不赚钱
最讨厌的事:迟到
最震撼的一件事:亚洲金融风暴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自信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跌倒后站起来会更坚强

平均一个月离职 117 位,CEO 如此短命为哪般?

事实上,不仅在国内,在新经济发源地的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一些大公司的 CEO 从去年以来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的大


换班现象。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2000 年 8 月到 2001 年 2 月,美国共有 815 名 CEO 离职,平均每个月计 117 位。与此相比,
1999 年 8 月至 2000 年 1 月的 6 个月中,平均每月只有 61 位首席执行官去职。在今年 2 月份离职的 119 名 CEO 中,有 29 名主动辞职,
有 22 名退休,有 6 名是被赶下台的,还有 44 位根本没有透露原因。
CEO 一词的含义由过去的”高薪”和”权力”,变成了”朝不保夕”。在这样的动荡岁月里, CEO 们不得不如履薄冰,艰难度
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掌管通用电气公司将近 20 年的杰克·韦尔奇终于成为 CEO 最后的神话。

9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余立伟

还没见到余立伟之前,就感觉他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人。第一次通电话,他便不失时机地幽了我一默。那天和他约见面地点,
他说常年住在美国,对上海不是很熟,让我来挑地方,我便随口说了个我常去的茶坊,叫寒舍,在上海有很多家分店,人尽皆知
那种。他马上回答:“寒舍?那就是说去你家?” 我开始一愣,随后才反应过来他在开玩笑。当时我非常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里,
那些在商海摸爬滚打了无数年的 MBA 应该都是成熟稳重、谨言慎行的,没想到会遇上这么一个素未谋面就大开玩笑的,对他我一下
子产生了兴趣。我倒很想见识一下这个毕业于芝加哥商学院,现今在某财富五百强跨国公司任大中华区总经理,却又如此“顽皮”
的 MBA 到底是什么样的。
听说是为写归国 MBA 人物而采访他,而且是怀着仰慕的心情,他转转眼珠,说:我先给你谈一谈“海龟”的特征吧。“海龟”,
有三气:第一,说话洋气。经常要夹带英文单词,比如我还不敢 SURE,或 ANYWAY 等等。诸如此类这些用中文表达没有任何困难的话;
第二是穿着土气。不伦不类,回来后显得特别土。第三嘛就是花钱小气。弄得我不知道该怎么接下面的话。看着我尴尬的神情,他嘿
嘿地笑了,补充道:“我知道你一定要问我回国的体会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什么的,没有猜错吧?”我当然只好点头称是,于
是他脸上闪过孩童般狡黠的光彩,愉快地说:那我就先就这两个问题给你讲两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吧。就说我刚刚拿到美国 MBA 学
位时,也萌生过回国报效祖国的念头,千里迢迢回来把村料递到人事局,接待我的人反复看了我的文凭,沉吟半天对我说:小徐
啊,目前工商局已经没有名额了。你这个工商管理硕士,不大好找对口的单位哟!我不禁哈哈大笑,他也开心地讲了下面这个段子,
说是关于东两万文化冲突的:92 年广交会,我出去多年后回国来做生意,有个朋友帮忙要介绍徐经理与我认识,约好明天来找我 。
第二天一早,一个女声来电话问可以上来吗,我以为是徐经理,马上热情地邀她上来,一开门,见一女,妖媚暴露,我说:真不
好意思,没想到你来得这么早,你先坐一下,我去冲个凉。女的说不用了,你躺下吧。我整个傻掉了。你想想,我 89 年出国的时候
中国哪有这样的事,现在东西方文化开始有冲突了。
听这么有趣的人回顾他的成长经历是件非常愉快的差事,感觉就像不花钱听评书传奇似的。虽然细细听来,会渐渐发觉在他自
我调侃的语气下,其实包含着种种不为人知的艰辛曲折,但一个成熟男人的魁力也许正在于此吧。这种幽默不是少不经事的胡吹乱
侃,也不是游戏人生的夸夸其谈,而是一个历尽沧桑的男人在风风雨雨的磨顾中逐渐释怀,逐渐洞明,逐渐走向海阔天空的境界。
到了这个境界的男人,不管窗外阴晴圆缺、花开花落,他心中自有一面明镜,洞穿世事人情、超越万丈红尘。
我感觉,对于这个心态越来越成熟坦然的男人来说,他的成功人生才刚刚开始。

山城小 顽童
余立伟出生在四川重庆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政府机关的小公务员,母亲是中学教师。他的父母并不是那种从小把
孩子管得死死的家长,他们甚至对小伟的将来都没做过太多的规划,只希望孩子能各方面都健健康康地成长;除此之外,并没有
别的太高要求。所以小伟小时候是个特别顽皮的孩子,每天一放学,不玩到天黑决不回家,爬树、掏鸟窝、打弹子、玩弹弓……样样
都是能手。不过因为他从小就很聪明,不怎么读书每次考试也都能在班上名列前茅,所以父母也就更懒得去管他了。
当他说起童年往事的时候,脸上带着一种满足的神情,而且对自己当年因为调皮而犯下的种种过失,比如说打碎了邻居大妈
的玻璃窗、上课迟到被老师罚站等等,都好象特别得意似的。我不禁和他开玩笑说:“你爸妈那么由着你去,你怎么没变成不良少
年,现在反倒成了成功人土呢?”他嘿嘿一笑:“我现在就是不良成功人士,你不知道吗?”
过了一会儿他正经了一点,说道:“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管教太多未必是件好事,特别是男孩子,即便他以后很成功,心理还
有可能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不健全。我爸妈也许是放纵我过头了,但我想这是基于他们对我的了解,而且他们很注意教育我
如何做人,所以即使我再皮再捣蛋,也从没做过一件真正的坏事。父母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也就是做人的道理了,别的应该给他一
定的自由,让他学会自己成长。”
我问他:“那你现在是不是这样对你的孩子呢?”““咳!”他一摇头,“我倒是想多管管她,毕竟是个女孩子嘛。不过她住
在美国,我除了大部分时间都要呆在国内以外,还老是要飞来飞去的,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她身边多。一年到头能见上她几面,就
已经算很不错了。”说到这里,他眼中飘过一丝伤感。采访过后几天,他正好要回美国总公司公办,还打电话约我一起去帮他女儿
挑礼物。这时我才真正发觉,在这个男人玩世不恭的表象下其实藏着一颗很传统温柔的心灵。
在六七十年代的男孩子心中,科学家和军人是唯一至高无上的理想。而好动爱玩的余立伟打小就对宇航特别感兴趣,小学开始
9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就加入了课余航模小组,还拿过不少奖呢!一百到了高中,余立伟对宇航的兴趣还是没有减弱。其实当时他是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文科成绩和理科一样出色。知道我本科念的是中文后,他还来了劲,和我大侃特侃了一番文学:从《红楼梦》到《长恨歌》,从王蒙到
卫慧……没想到学理科出身、一直在商场上打滚的人还会这么精通文学。而且博览群书的他看书还看得特别仔细,一些细枝末节都
记忆犹新,问起我来倒是有许多都忘却了,搞得我非常汗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书海中倘佯流连的喜好,对于他以后的成功必然也是大有跨益,知礼明事、
口才修养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一份看透了世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之后再回过头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心态。
虽然如此热爱文学,但高考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自己从小的至爱——宇航,结果被中国最专业的航天学校南航给录取了。

从洗澡 到 MBA
我的一个好朋友曾经对我说过:“永远不要把你的兴趣变成专业。”当时年少的我觉得她说得很没道理,因为成功人土不都是
在说一定要矢志不渝将兴趣进行到底吗?现在我终于明白她的意思了,把兴趣变成专业,成功的可能性是 50%,但丧失兴趣的可
能性是 99%。
初出茅庐的余立伟也面临着这种困境。他满怀着乘火箭上天的青春梦想来到了大学时,年轻冲动的他以为进了南航,就和宇宙
拉近了距离,似乎连邀游太空、登上月球也都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儿了。可一开学,他就发现自己完全错了:除了课本,还是
课本;除了理论,还是理论;除了图纸,还是图纸……连中学里的小航模都没机会再造一个,更别提什么宇宙飞船了。天性好动的
他简直被那些厚厚的机械课本、理论资料、设计图纸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开始渐渐发觉了兴趣和专业之间的距离。大学四年,他反复
自问:难道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干的事吗?
到了大四上学期,大家都开始为毕业以后找工作的事情做准备了,他却总是懒懒地提不起精神来,因为他不知道凭自己现在
所学的一点宇航皮毛、纸上谈兵的东西出了校门到底能干什么?不如考研究生,给自己一个缓冲的三年时间考虑好未来的方向。他
思之再三,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一想到还要再过三年这样的生活不由得又感到有些灰心丧气。就是在这种不进不退的尴尬心
态下,余立伟开始准备考研。不过和那些一门心思考研的同学不一样。他一向都不是那种为了应付考试没日没夜苦读的人,他就这
样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情有一搭没一搭地复习着。
一天下千,宿舍里的人都去上选修课了,那是一门特别沉闷的理论课,余立伟不想去,就躺在寝室里睡了个午觉。醒过来之后,
他一看表,正是学校浴室平时开放的时间,他想干脆洗个澡吧。想着,就从床上跳了下来,收拾完东西,随手从同学桌上拿了张旧
报纸把拖鞋一包,奔浴室去了。到浴室门口一看,恰巧那天锅炉坏了,整修不开。余立伟当时觉得特委屈:怎么连个破浴室都欺负
我?偏偏挑我来这会儿不开。这都是什么事儿啊!一路上咕咕爆嚷抱怨着回寝室去了。到了寝室,火还降不下来,书也看不进去,
想找人说说话,寝室里又空无一人。当时他觉得特别百无聊赖,一时种种不如意都浮上了心头,尤其是想到渺渺茫茫的前途时,他
更是感到郁闷。他在寝室里像困兽般转来转去转了好一会后,心情还是难以平静。他把皮鞋一脱一扔,换上拖鞋,又在床上躺下来
了,闲来无事,顺手把那张包拖鞋的旧报纸拿起来看了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在报纸的右下角,登着一块巴掌大小的广告,内容是关于中国成立第一个 MBA 学习班的。上面写着上海某某高校新办一个 MBA
学习班,聘请国外 MBA 教授上课,毕业颁发硕士学位证书等等。下面还附了一段关于 MBA 这一名词的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主
要学些什么课程,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如何、有哪些著名学校……
这是余立伟第一次听说 MBA 这词儿,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一下子就被这条广告给抓住了。虽然当时他还不是很明确所谓的工商管
理到底要学些什么,学了又有什么用。但年轻的他觉得由外国老师执教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条件,哪怕这个专业没什么用,至少外语
水平总提高了吧。而且他隐隐直觉这个对谁来说都很新鲜的东西将来说不定会很管用。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他太迫切地想离开这所学
校,换一种生活方式了。一开始报名的念头冒出来时,他自己都吓了一跳,凭这么一条偶然看到的广告就决定自己的前程,未兔也
轻率了吧?但他盯着那块豆腐干广告看了半天,越琢磨越觉得可行,他突然心一横,“呼啦”一下从床上跳了下来,决定马上写
信去报名。那天恰好是报名截止前的最后一天。
人生有时就是这么充满了偶然性,如果那天余立伟没有逃课、如果那天他没拿那张报纸包拖鞋、如果那天浴室没有关门、如果那
天回寝室后他睡着了没看报纸、如果他晚一天看到这条广告……有太多的如果都有可能就此改变他的人生,然而一切就是这么巧合。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无数次偶然的机会,是擦肩而过还是牢牢把握,真正的决定时间也许只在一瞬间。虽然余立伟把这一切都说
得轻松简单,好象一切都出于上帝的安排,注定了他要和 MBA 结缘,和他个人无关似的。但是我想,如果换作一个优柔寡断、思前
想后的人,面临这样的机会,反应应该会截然不同吧!相信自己的直觉,果断地把握机会,有时候可能比思之再三的决定更有效。
我问余立伟:“如果这一切如果都发生的话,那你现在会在干什么呢?”他眨眨眼,做出一副苦思冥想状,然后笑着说:“
9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我也不知道,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不是吗?不过如果按正常推理的话,我应该会在南航读完硕士、博士,然后留校当老师,要么就
是进什么航天局、科研所,反正就是在宇航那条路上一路走到底。”“那你对转行从商有没有后悔过呢?”“咳,我那时根本不知
道学这个东西是从商什么的,我只是想换换空气,顺便把外语学学好罢了。就这么简单,压根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也根本没把它
和什么人生联系到一块儿去过。”“放弃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不觉得遗憾吗?如果你坚持的话,说不定以后会成为名垂千史的科
学家呢?”他哈哈大笑了起来:“一辈子已经够长了,还谈什么千史!老实说,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如果当初一直留在学校里蛮好
的,那就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状态了。可能会清贫一点,但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多,自由而且精神充实。我感觉自己蛮喜欢当老师
的。国外留学回来后,很多高校都请我做过关于 MBA 的讲座,和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在一块,我觉得思路活跃了很多,心态也
变年轻了,是很愉快的经历。所以我想有可能过两年‘退出江湖’了,去做一个 MBA 教授,教教孩子们好象也不错哦,还能整天看
到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说到这里,他又坏笑了起来,看上去真像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子一样。
人生就是这样随时充满了各种取舍,很难说清你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成功的定义更不是香车美人、高职厚薪就能等同的。看得
出来,余立伟虽然并没有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这毕竟是他现在事业成功的第一块垫脚石,但这个经历过太多商场是非的男人已经
感到一丝倦意,而且很多身外之物也都开始渐渐看透了,他之所以会以轻松调侃的态度来面对纷扰复杂的商场,原因大概就在于
此吧!

第一个 MB A 学位
余立伟大学四年,虽说不怎么来劲,但除了偶尔跷跷课、喝喝酒以外,基本上还算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再加上他天资聪颖,
学东西特快;所以不怎么花工夫,成绩都还挺优秀的。从决定到上海去读工商管理硕士到正式国家考试只余下几个月的时间了,所
幸地原来就准备考研,英语和政治一直都没拉下,所以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准备专业课上。我问他:“这些东西,你从来都
没学过,当时考研不是很吃力?”他眉毛一挑,看着我说:“难道你不知道我很厉害吗?这碟小菜怎么难得倒我?不过当时真不
觉着有多了不起,考得上就上,考不上就拉倒呗,没啥大不了的。而且理科都有相通的地方,高数什么的都学过的,只有金融会计
之类的吃力些;但花些工夫也就搞定了嘛!”看着他不以为然的神情,我不由得想这个男人确实有一种化沉重为轻松的能力,这
对他个人、对他身边的朋友,必然都有很大的作用。其实我自己也经历过考研这道坎,个中艰辛我很了解,特别是跨专业的话更是
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不过同样一件困难的事情,抱着不同心态去做的话,过程和结果都会截然不同,如果你严阵以待,那一定会
做得很丰苦,即使成功了也觉得很累;如果你轻松自如,那不仅过程愉快而且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不会遭受太大打击。有时候个人心
态真的能决定一辈子的生活状态,余立伟令人羡慕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他轻轻松松地准备。轻轻松松地考试,最后也轻轻松松地被录取了。就这样;成了中国第一批“国产 MBA”三十多人中的一员。
关于那段求学经历,余立伟似乎没有太多感觉,他耸耸肩:“真的很平淡。上课下课,如此而巳。”“那你觉得学到了些什么呢?
”我忍不住追问。他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好象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似的,然后缓缓地说:“肯定学到了很多吧,不过我真的记
太不清了。主要是专业知识。你知道,我们那个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关于市场商业的知识很贫乏,读这个班让我学到很多新鲜
的概念。”他又想了想,好象在考虑该不该说,“但是我觉得其实那段时间学的还都是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就像在南航的时候一样,
理论上我能造一架宇宙飞船,但实际上我绝对不行。读 MBA 也是这样,学了很多新名词新理论,但如果让我一个人去管理一家公司,
公司肯定要倒闭。”说着,他就笑了起来,他总是这样善于自嘲,其实我看倒也未必。
因为他是我接触的 MBA 中唯一一个读过两个,并分别在国内和国外读的人,应该对国内外 MBA 教学的异同最有切身体会,我
便接着问他在国内读 MBA 和在国外有何不同。因为从我所认识的 MBA 嘴里,我所得知的信息一概是说读 MBA 一定要出国读的。哪知
道余立伟却摇了摇头说:“我不觉得有什么区别。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我们用的教材都是国外直接过来的,老师大部分也都是外国
人,连我们分析的案例都是国外知名企业,所以后来到国外再读的时候甚至发现有些课都是一模一样的。”说到这里他耸了耸肩,
随后自嘲着说:“你觉得我挺傻吧,读一次 MBA 已经够傻冒了,我还一读读俩!”我赶紧向他解释说我对名校毕业的 MBA 都特别
怀有景仰之意。他斜着眼睛看了看我,我们不由都笑了起来。
我追问他:“一点区别也没有吗?那你后来为什么要再到国外去读?”他说:“其实还是有区别,在国内看到那些外国公司
的案例都觉着隔得特别远,那个年代又不像现在,体制不同,信息也特别闭塞,所以很多都没有直观概念;更别提感性认识了。总
感觉连纸上谈兵都谈不起来,接受那些知识总是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现在国内 MBA 学校多起来了,但教材里的案例分析还全是那
些国外企业,我觉得这不合理,应该也有些国内企业的成败案例,这样对于本土的学生来说,借鉴意义更大一些。”
为了怕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不明白他们当年的情况,他还给我举了个例子:“比如说,书上写着一个麦当劳的成功案例,现在
中国城市里几乎没人没吃过麦当劳了,所以理解起来不存在任何障碍。而我们那会儿根本不知道所谓快餐连锁店是个什么玩意。你
9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知道当时我们下个馆子是怎么回事吗?我们得先在外面一个柜台上买票,然后再凭票到各个窗口去领,那时侯国营饭店又特别少,
每次去还要占位子。所以你一个人去外面吃饭可就惨了,两个人还能一个占座位,一个去领饭菜。一个人你知道怎么办吗?就只能
一只脚勾着那长板凳,一只手往那窗口伸着,跟练功夫似的。”他边说边向我手舞足蹈地比划,惹得我不由大笑了起来,他得意洋
洋地看着我,摆出一副长辈的样子:“怎么样,没见识过吧?所以说啊;你们这一代算是很幸福的啦! INTERNET 一上,全世界都
在你眼前,和我们那时候比绝对是两码事儿!”
就这样,余立伟半懂不懂地完成了他在国内的 MBA 课程,拿到了学位。这时候,他不禁又茫然了,这会儿自己又该干些什么呢?
这时候读大学时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在他脑海中浮现了起来,他突然找到了自己应该去的地方——海南。

初生牛 犊闯 荡海 南
余立伟是那种到哪里都能交到很多朋友的人,因为他轻松调侃的人生态度会令他身边的每个朋友都觉得很愉快,连我只和他
见过一两面后也就成了朋友,谁不喜欢幽默风趣又有涵养的人呢?我想这一点对他从商成功肯定也有很大帮助,无论何时何地,
朋友总是一笔财富。在南航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班里面的同学大都很喜欢他,同宿舍的室友更是个个都是哥们。他们几个哥们每
天晚上一熄灯就开始胡吹乱侃,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从国家大事到身边趣闻、从专业知识到如何泡妞,不过对于这些胸怀壮志的宰
宰学子而言;最关心的话题恐怕还是未来的前途。
有一天晚上,他们又开始像往日一样聊开了,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了海南开发,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个偏远的神秘之地
就像哥伦布刚发现的美洲大陆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正是一个闯荡江湖的绝妙起点。他们越说越起劲,一个哥们突然说:
“那我们暑假就去吧!”寝室里忽地安静了下来,每个人似乎都被这大胆的主意给震住了。片刻之后,大家只听得余立伟说话了:
“好,说去就去!”顿时整个宿舍一片响应之声。如此冒险的事在一群毛头小伙的闲聊中就这么给轻易地定下来了,所以说初生牛
犊不怕虎真的是一点儿都没错。
到了暑假真要去的时候,好几个人都打起了退堂鼓,这么远的地方,又举目无亲,而且还是去打工,万一碰上些什么意外怎
么办?最后只剩下余立伟和另外三个同学是坚定不移的参与者。听到这里,我不禁和地开玩笑:“看不出来你年轻的时候还这么冲
动啊?”他装出吃惊的样子:“看不出来吗?我现在很老成持重吗?”我故意点了点头,他马上开始叹气:“完了,完了,看来
我是真的老了。不过我年轻的时候真是很敢闯敢拼,你听下去,就知道我们几个有多大胆了。”
当年高校里的学生不像现在的大学生那样打工的时间比上课多,那时候除了分配到单位实习一段时间以外,学生几乎没有任
何兼职的机会。所以他们四个都是那种标准的穷学生。这会儿穷学生要自个儿出远门了,经济问题谁来解决呢?他们只能自己挖空
心思想办法省钱。
最先考虑的当然是火车票。他们四个人把平时的积蓄凑起来一看,只够买两张全票的,这可怎么办?小伙子们合计了半天,终
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们先想办法私自篡改了学生证,以此买到了两张半价的火车票;然后又买了两张站台票,想靠逃票
混到海南去。一路上的种种与乘警斗智斗勇的艰险经历,余立伟交代我一定不能写出来,“咳,您可千万别提这事儿,免得孩子们
看了这书跟着我学坏。他们想,人家 MBA 早年不也逃票吗?那我们也干去。那可就糟了,铁路局准来找我麻烦,说不定还要补罚当
年的票钱。,,我微笑着答应了他,心底暗想;听余立伟现在自我调侃年少无知的胆大妄为是无比轻松、博君一笑的事,当年他们
敢想敢为的气魄虽说是年轻气盛、少不更事的结果,但这股英雄草莽之气却伴随了某些人的一生。
余立伟这三个曾经与他一起逃票睡地铺的同学当中,有两个毕业后都走上了创业经商的道路,现在都是有上亿身家的国内著
名企业总经理。对于在游戏规则尚未成型、风云迭起的八、九十年代,创业打天下的人来讲,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草莽精神也许有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余立伟有很长一个阶段也是这样,包括突然决定考 MBA、包括 MBA 毕业再回海南、包括临时决定出国、包括在国外
的创业经历……不过,随着岁月的打磨、历尽成王败寇的炎凉世态,余立伟“鸿鸡高飞,一举千里,的英雄气渐渐淡泊了下来,慢
慢步入了“心旷神恰,宠辱皆忘”的成熟心态,所以和那些创业的同学不同,最后他选择了高级打工的道路。
对于这几个年轻人来说。刚刚开发的海南一切都显得如此新鲜,逃票的兴奋还在脑子盘旋,新的问题又来了。凭他们几个手头
剩余的钱,估计在旅馆里只能住上一两天,怎么办呢?几个臭皮匠一商量,“好主意”又来了。临出门前,为了路上方便,他们从
在大报实习的哥们搞来了一张见习记者证,这会儿他们就打算靠它来“坑闷拐骗”了。
他们大模大样地来到海南市经委的特区开发办公室,自称是北京某大报的记者,专程来了解海南开发的情况,主任一听非常
热情地招待他们到会议室落座。开始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他们确实想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便问了很多相关的问题。不过到
了后来,他们把此行的主要目的—一食宿问题提出来的时候,那个主任觉得有些不对劲了。招待吃顿便饭是很正常的事,但哪有大
报记者出差公干,全部食宿要被访者解决的?看着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他开始心生疑虑,便开始问他们一些问题。毕竟年轻缺乏
10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社会经验,几个大学生一被盘问;就马上露了馅,很多问题都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而且越是这样越紧张。那个主任愈发怀疑了,
态度开始由热情转向严肃,他板着脸说:“你们到底是哪儿的?”他们一听这下心里发慌了,不过他们几个都还算聪明,找了个
借口,说是还要去别的单位采访,便乘机溜之大及。
他们边灰溜溜地下楼梯,边低声合计怎么办,到了二楼,他们还不死心,想看看能不能再撞上什么机会,就在各个办公室门
日探头探脑的。这时有一个办公室里一老头看见了他们,怀疑地大声问:“你们几个,找谁啊?”他们吓了一跳,想赶快开溜,便
随日回答了一句“我们找那个一那个……小赵啊,对,小赵!”本打算说完就逃之夭夭的,万万没想到屋里还接了茬:“哦,找
小赵啊,他到一楼收发室拿报纸去了。你们下去找他吧,要不在这儿坐着等也行!”
这下轮到他们给蒙住了,怎么会这么巧,真有小赵这个人?几个人议论了一番,觉得既然有机会就不能错过,说不定是天助
我也呢,于是便真的找到收发室去了。他们在门口大喊了一声‘小赵”,一会儿工夫,出来了个斯斯文文戴眼睛的小伙子,看到几
个素未谋面的大汉站在门口,他不禁狐疑地问:“你们是……” 他们一看遇到了原来是个年龄相仿的青年,心里先轻松了几分,
想着大家都是年轻人,也许会好说话一点,便壮着胆子直说了:“我们是南航的大学生,到海南考察来的。”“哦,南航的。”小
赵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那一定是小张介绍你们来找我的吧!欢迎,欢迎。”他们几个不由一愣,怎么又冒出个小张来了呢?还
是余立伟反应快,赶快接了嘴:“对,对,正是小张介绍我们来的。”于是小赵便热情地招呼他们到办公室休息,听说了他们的困
难后,又爽快地把自己的单身宿舍让出来,自己暂时到同事宿舍借住几天,还把他们领到食堂买了饭菜票,这下他们的食宿大难
题终于算是解决了。可他们一百感到纳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直到临走前几天,他们才总算从和小赵零零星星的聊天中,推断
出了事实真相,原来小赵有个中学同学也在南航念书,曾经跟他提起过会带大学同学一起来找他玩,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
成行,所以小赵一听说他们几个是南航的大学生,就误以为是小张的同学呢!看来,这几个莽莽撞撞的小伙子运气倒还算不错,
出门遇贵人,要不是这么盲打误撞碰上了个热心人,真不知道他们几个穷光蛋沦落在海南该怎么办?
现在回忆起这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余立伟还是很兴奋,可是又稍稍有点不好意思,毕竟这是年轻气盛的热血男儿才能干
出来的事儿了。不过没想到这次偶然的海南之行,会决定他毕业以后的工作方向。

黑木耳 事件
拿到 MBA 证书后,怀着雄心壮志的余立伟想再去机会遍地的海南闯荡一番。不过这一次与上一次可是截然不同了,如果说上一
次还带着几份年少轻狂的游戏心态的话,这一次可是正儿八经想干一番事业了。
虽说来海南不是第一次,但毕竟还是人生地不熟,就算是硕士,一开始找工作也不容易。迫于无奈,堂堂 MBA 连快餐店打工的
活都肯干了。他一边在快餐点打工以支付房租,一边寻觅好的工作机会。不久之后,终于找到了一家电子进出口贸易公司。
老板一看余立作的学历证明还挺满意:南航毕业,那一定精通机械,还读过什么外国人上课的学校,那外语大概也不错,这
样又懂机械又懂外语的人才放到什么部门最合适呢?他看着余立伟的简历沉吟了半天,害得余立伟站在一旁心里七上八下的。最后
老板突然想到什么似的,高兴地说:“对了,我们单位最近新买了一台复印机,这种先进的机器就应该交给你这种人才去管理,
你既能看懂英文说明书,又懂机械原理,坏了还能修修什么的。对,你就去管理复印机吧。”说完,老板还得意地看了余立伟一眼,
仿佛为终于给这个高材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而高兴。
听到这儿,我不由得一声笑了起来,他说得也大风趣了。可他却认真地看着我说:“你觉得 MBA 管复印机挺可笑是不是?当时
复印机可是个珍贵的玩意,复印一次都要处级干部批条才行呢!怎么,你不信?咳,你这毛孩子,十几年前的中国和今天完全是
今非昔比,你还这么小,根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也难怪你不理解。”听他年纪不大又开始倚老卖老,我不禁吐了吐舌头以示反抗,
“那后来呢?你就一直在管复印机?”“那倒不至于,如果真这样,后面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故事了。”他笑着说。
工作几个月后,他们单位新成立了一个部门,经营除了电子产品以外的对外贸易。老板看余立伟这个小伙子平时办事挺认真,
头脑也灵活,便把他调到了新部门去。这时候,他们老板听一个台商朋友说现在有个国家黑木耳价钱抬得很高,如果从国内产地出
口的话,肯定能赚一票,便动了心,于是新部门接的第一笔生意就是从国内出口黑木耳到国外。当他又听说四川是黑木耳的最大产
地,便一下子想到了余立伟,这个小伙子不正是四川人吗,和当地人打起交道肯定有优势,而且看上去还蛮精明能干的。于是他把
余立伟叫到了办公室。余立伟记得那天老板语重心长地和他说了好些话,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最后还颇为神秘地加了一句:“现
在部门主任的位子还空着啊,如果有年轻有为的人能胜任这个职位,我一定会不惜余力提拔地的。”余立伟好不容易挨到一个被领
导垂青的机会,当然是感激涕零地痛表了一番忠心,拍着胸脯说决不会辜负领导的信任,一定会把这第一笔生意做好。
他也确实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说;领导委以重任的第一次考验太重要了,况且还有这
么一个主任的空缺在后头诱惑着他。他深感责任重大。领导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同时也为了赶时间,还特地为他订了飞机票,当
10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时坐飞机出差可是部长级待遇。这下,余立伟更是感到诚惶诚恐了,当时暗地里痛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这件差事干得漂亮。
来到四川的黑本耳产地后,余立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去,为了使进价尽量降低,他不和供应商联系,而是直接跑到
了山区里的原产地,和当地收货的采购员联络。余立伟使出浑身解数,软磨硬泡,又用老乡的身份套近乎,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
后采购员给了他一个比市场价低很多的价格。他兴奋地赶紧跑到邮电局给单位发了封电报:“已谈成,进价四十元一斤,速汇款。

等回音的那几天,余立伟整天沉浸在美好的希望中。他没想到自己第一次谈生意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成功了,他不由有些洋洋得
意,心想,原来我还真是做生意这块料,MBA 也没白读。而且一想到自己回去后风光的功臣身份,以及做了主任以后的光辉前景,
他就高兴得睡不着觉。每一个初涉尘世、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应该都能体会这种旗开得胜,迈向成功第一步的兴奋感。可是余立伟的兴
奋没维持多少天,就被一封电报回函给彻底打破了。他期待已久的回信竟然是:“价格比这里还高,再谈。”
他顿时傻了眼,这怎么可能呢?难道是那个采购员骗他不成,可是他事先到市场上实地考察过市场价呀,确实比他谈成的进
价高很多,他千辛万苦砍下来的价怎么可能比海南那边还要高呢?他实在想不通。不过既然老板这么说,一定假不了,他立马又去
找那个采购员,狠狠把他说了一通,他说:“我这么把你当哥们,你却好意思欺骗老乡,给我的价竟然比海南还高,你这不是坑
我吗?”那个采购员一听急了:“凭良心说话,我还从没给过这么低的价呢 2 要不是看在你是老乡,人又豪爽的份上,这点薄利
我根本懒得赚。你要是不相信我,我现在就带你到农民家里去,你自己和人家谈价钱,我一分钱也不要赚了,看你能谈成什么价。
”说去就去,余立伟当时就跟着采购员跑到了那些养木耳的农民家里,挨家挨户地和人家谈价钱,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
砍掉了五块钱,直接从衣民手里拿到了三十五块钱一斤的低价。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又马上到邮局发了一封电报:“三十五元
一斤,最低价,速汇款。”他想这下总算成功了吧,没想到过了几天,他接到了一封更令他忐忑不安的回信:“速来电。”他看着
三个字琢磨了半天,也没猜出来老板的态度到底如何,但既然钱迟迟不肯汇过来,当中肯定出了什么问题。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
他到邮局给单位打了个长途。一听老板严厉的声音,他就预感大事不妙,果然老板语调沉重地问他:“小余啊,我真没想到……唉,
你竟然这样辜负了我对你的信任。”余立伟一听,当时脑门上就汗珠直冒,他结结巴巴地说:“徐总,我、我到底怎么了?”“你
还问我?”老板的语气更不悦了,“还是先问问你自己吧。”“可是,可是……”汗流陕背的余立伟真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我
巳经尽了全力了,现在的价格是本地的最低价啊!”“最低价?!”老板冷哼了一声,“你知道海南黑木耳多少钱一斤吗?二十。
知道吗?只要二十!’余立伟顿时呆住了,他想开口为自己辩解,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用余立伟现在的话说:“当时老板的意
思很明白,一定是我从中搞鬼,拿了回扣什么的。如果我真做过,倒也认了。问题是我这么千辛万苦地卖命;却换来这样的结果。而
且人格还受到了怀疑,当时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万念俱灰的心情。”他只知道呆呆地拿着听筒听老板在那头意味深长地说:“唉,
算了,就算我这次看走眼了吧,你也别谈了,马仁回来再说吧。”
挂了电话后,余立伟脑子里一片空白,他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自己到底又错在了哪里。从部门主任虚位以待,到
老板的严厉指责,一切只发生在短短的几天内,他就像从天堂掉入了地狱一般,这是他生平第一次遭到严重的打击。他左思右想,
实在想不出什么道理;他只能感叹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一想到回去后要面对种种的猜疑和不信任,他就望而却步了。反正人在
四川,心灰意冷的他干脆心一横,回到了重庆家里。那是他踏上社会后第一次的人生低潮期,事业受挫,未来渺茫,整天心里头茫
茫然无所计,只是知道反正那个单位是回不去了,至于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却根本没有头绪。
说到那段遥远的灰色岁月,余立伟眼角眉梢至今还有一股郁闷之气,不过他马上又眉飞色舞了起来,让我猜到底为什么会发
生这样的事。他神情调皮地看着我,仿佛算准我猜不出来似的。结果我也确实是精不出来,我说了好几种可能性都被他—一否决了。
关子卖够了后,他自己把谜底说了出来:“你知道吗?原来木耳有粗木耳和细木耳之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大,细木耳的价格要
比粗木耳贵上好几倍。其实当时我和老板所看到的根本就不是一种本耳,没有可比性。老板在海南看到的是粗本耳,二十块一斤都
已经算贵的了,而四川盛产的其实是细本耳;我当年砍下来的价钱其实真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价了。”他自嘲地摇了摇头,“所以生
意场上讲究不熟不做,是很有道理的。再小再普通的行当;都是一门学问。连小小的木耳都有这么多讲究,外行根本不知道。因此做
生意最忌讳的就是跟风赶时髦;看别人做什么成功,自己也就跟着去做,这样注定要失败。无论来自书本还是实践;一定的基础知
识是随便做什么生意都必须具备的,不然肯定不会成功。”
听了他一番成功名言,我觉得很受启发,于是便问他:“那这段失败的经历其实对你的成长也有好处的,对吗?”“对啊”
他点了点头,“对我后来自己创业有很大帮助,我不会挑我一无所知的行业随便投资的。因为这是我从自己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教
训”。说完,余立伟看着我又笑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那么乐?他说他突然想了一个好主意,“这个故事够荒谬吧?我们不如把
它写成一部短篇小说吧,我看它的黑色幽默不比什么《黑炮事件》差,说不定都能赶上海勒。”你瞧,这么痛苦的往事被他这么一说
好象又轻如鸿毛了一样。
10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第二个 MB A 学位
其实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事无绝对。要不是黑木耳事件,他顺利办完事回到了海南,说不定这会儿他还在那个公
司窝着,大不了升到局级干部,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他也不会再出国,再读第二个 MBA 更不会有今天这样在华尔街做高级白领的事
业成就。所谓成败得失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回过头来再看,许多当时放不下的东西都会变得无足轻重了,那些曾经牵挂的起伏跌宕
在回首之际只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对于漫漫人生而言,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所谓挫折尤其是这样。关键不在于败得有多
惨,而在于你重新站起来有多快多稳。历尽坎坷之后的成功比之一帆风顺更经得起岁月的风雨。
不过,话虽如此,不是亲身经历失败的人是很难体会受挫者当时的心情的。虽然余立伟回首往事一切痛苦失意都被他如今的调
侃冲淡了去,但我还是能猜测得到当初年轻的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 e。
问到他怎么会想到出国,他说那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闲在家里没事,心里又闷得慌,他就整天靠走亲访友打发时间。有
一天,他到一个高中同学家里去玩,正好那个同学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妹妹放假在家,于是三个人就闲聊了起来。聊到关于前途的问
题,那个女孩子便说:“余哥哥,你为什么不想出国呢?”余立伟一摇头,“你别拿我开心了。我又没钱又没背景,怎么可能出什
么国呢?”她笑了起来,“瞧你这都是什么老主观念了,枉你还在海南呆了那么久呢。现在我们学校里的学生都在自己准备考出去,
只要你托福或者 GRE 分数高,就可以申请奖学金,干吗非得有背景才行啊?你以为现在还像你们读书那会儿啊?”余立伟将信将
疑,“真的有那么容易?”女孩子笑盈盈地看着他说:“凭你的外语基础,绝对没有问题!而且我听朋友说现在国外学 MBA 很吃
香呢。你以前不是也读过吗?你不如出去再读一个,熟门熟路,肯定很方便。出去镀层金,回来可就大不相同了哦!’,余立伟听
她这么一说,不由心头一动,反正现在也没什么别的出路,试试也好啊,不行也没什么损失。不过当时他还是有些犹豫,毕竟这是
个很重大的决定,而且家里人又一直劝他回海南原单位去工作,不要敲了铁饭碗。
那天晚上,他从同学家出来骑车回家,一路上都在想着这件事。突然,天下起了暴雨,一会会工夫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车都
没法骑了。余立佛只得把车扛在肩上,在泥路上蹒跚而行,路上还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行人,被人家狠狠骂了几句粗话。暴雨不断冲
击着余立伟的身体,闪电雷鸣下的城市显得如此肮脏不堪,余立伟扛着沉重的自行车在泥泞中越走越慢,他短短的人生经历像流
星般从他眼前划过。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下定了决心:抛开往日的一切,去美国读 MBA!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完决心,他顿时感到
轻松了很多,仿佛一切的顾虑都不存在了,现在的目标只有一个:申请、考试、出国。
第二天,余立伟按照同学妹妹给的资料;到市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关于美国著名高校介绍的书,把有名的 MBA 学校都抄了下来。
随后便开始了申请出国的行动:写信、填表格、准备 TOFEL。GRE 考试……
他同学的妹妹说得一点都没错,凭余立伟的外语水平和聪明才智,想出国真的不是什么难事。很快,GRE 成绩优异的他就收到
了芝加哥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他真的没想到一切来得这么简单这么迅速。
口袋里揣着家中七拼八凑凑齐的四百美国,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芝加哥。
就我所听到的 MBA 故事中,很多人在名校念 MBA 的经历都是蛮痛苦的。有些是因为文化隔阂,有些是因为商业常识匾乏;有些
是因为专业概念模糊;更有甚者最基本的语言关都成了问题。可是当我问起余立伟时,他一副顽主的模样:“千万别觉得 MBA 有什
么了不起,简单的要命,谁都能读得下来。”我吃惊地问他:“谁都能读得下来,难道我也能?”“当然!”地瞪大了眼睛看着我,
“比你笨一百倍的都行。”他的话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有一点至少能肯定,那就是在他读 MBA 期间,学业上没有遇到任何障碍,
是轻松自如地完成的。也许是因为他天资聪慧,也许是因为他英语熟练,也许是因为他在国内读过一次 MBA……到底为什么他读得
比任何人都轻松,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他对所有读书的经历都没兴趣多谈。因为按他的说法:“国外读 MBA 也不见得比国内
好多少啊!都差不多,反正全都是纸上谈兵的玩意儿,没多大用处。不过是有了张文凭好找工作罢了。”像他这么说话的人可着实
不多,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高兴似的。
“那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我还是忍不住要问。他做出一副痛苦状,想了半天,突然说:“有了,我给你做一套心理测试
题吧!”。我心里暗想怎么这样牛头不对马嘴,但我还是乖乖地配合他把那套心理测试题给做完了,结果发现还蛮准的。“准吧?
”,他得意地说,然后笑了笑,“这是我读 MBA 时在 MARKETING 课上老师给我们做的,现在我能拿来给你做,还被你夸准。这不就
是收获吗?”这爱开玩笑的家伙,真拿他没办法。
“除了学习上以外,生活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只带了四百美国。据我所知,MBA 是不能申请奖学金的。”“对,所以要
打工罗。但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困难,反而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说我进一步明确了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学问,不熟不做的观点。”
“给你说个打工时遇到的故事。”一说到好玩的事,他马上又兴奋了起来,“初到美国时,我在一家餐厅找了个端盘子的活,
别看这个活好象很容易,其实大有学问。所以当时餐厅老板都要找有工作经验的。我去面试的时候就跟他说我有经验,老板才答应
10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试用我。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就闹了个大笑话。
从餐厅大堂通向厨房的门是个弹簧门;一般餐厅都是这样的。那些经验丰富的服务生习惯于两只手端着装得满满的盘子,走到
门口时,用脚把门踢开,乘它弹开还未弹回的一瞬间刷地一下子冲进去或者冲出来。其实这是很讲究的,踢门的力度多大,弹簧门
反弹的速度多快等等。所以第一、二次我还挺老实,少端一些东西,然后用屁股顶着那个门慢慢挤进去。后来我看得多了,觉得这好
象也并不难嘛,就想试试。当时我手里端着两个装满餐桌收拾下来东西的盘子:有七八个杯子,还有一些装着剩菜的碟子。我走到
门口,用尽了全力把门一踢,我当时想我用力大,它不就能弹得远些吗?哪知道会起反作用,用力大就弹回来快,我才刚跨出一
步,那门就啪地一下弹回来了,把我的盘子打了个正着,只听得稀里哗啦一阵乱响,杯子碟子都砸在地上摔了个粉碎。我当时傻了
眼,根本不知该如何是好。但这还不算,后面还有更乱的。就在那会儿,一个伙计又端着盘子从厨房里出来了,他并不知道外面发
生了什么事。我刚想张口提醒他脚下留神;他的皮鞋已经踩在了剩菜的牛油上,当时我就张大了嘴巴,眼睁睁看着他躺倒在地像滑
滑梯一样刺溜一下向餐厅大堂滑去了。他是个印度人,嘴里一边用印度话大叫“救命”,手上还习惯性地托着那个盘子。那个场面
可真是……堪称壮观,顾客都站起身来伸长了脖子看,还有人鼓掌,他们大概以为这是什么饭后娱兴的杂技表演呢!”
“那老板是不是把你骂了一通?”“倒也没有。他只是把我叫到一边,看着我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 Mike 啊,我看你是没
有工作经验的,你还是另谋高就吧’。”说到这里,他自己都忍俊不禁地笑出了声来。我跟着他哈哈大笑完了后,突然感到有些辛
酸,也许是我太过感伤,但我想到一个年轻人只身在美国打工读书的生活,就能联想到许多艰辛的画面;包括端盘子这个可笑的
故事其实也是如此。
不过到了第二年,余立伟的日子就好过多了,因为课程不太紧张,老师又很欣赏这个聪明能干的中国小伙子,给他在学校里
找了个兼职助教的活。这样,他靠批批考卷、改改作业就能轻松支付学费了。

创业与 高级 打工
从芝加哥商学院读完 MBA 后,余立伟在美国的好几家知名企业打过工,也曾与同学合伙开过公司。当他回顾自己创业的峥嵘岁
月时,他似乎不愿意多谈,“太复杂了,会牵涉太多的人和事,那些公司、那些朋友都还在,我真的不方便说。你只需要知道,我
创业过,没有太大的成功,也没什么失败,小小赚了一点钱,后来洗手不干替别人打工去了,就行了。”
一提起商场的事,他的脸上马上会浮现一种疲倦的神色,我也不想过于勉强,便没有再问下去。但我想给外国老板打工应该也
不会比自己做老板更轻松啊,他仿佛看出了我的想法;有点无奈地跟我说:“我确实不觉得现在的生活有多大意思。其实外国公司
和中国公司都一样,大事不干;小错不犯,就行了。提拔,升迁还是要靠跟上司的关系,和业绩没多大关系。人家觉得财富五百强
的企业怎样怎样,其实没什么特别。说实话,自己创业太烦,给老板打工又太没劲。很多人都会觉得总经理多开心啊,有钱有车,
什么都不缺,但我觉得这不是生活的全部。现在这份总经理的工作我就没什么喜欢的,每天去见低智商的人,说着一成不变的话:
IWANTTO……总经理嘛,你知道,可以干很多事,也可以什么事都不干。明天我又要去香港谈一个并购的事,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开
会的时候常常集中不起精神,老是不停地想着把手里的这杯水泼到讲话人的头上是个什么样子,特别是水接触皮肤那一瞬间。”说
着他自己又笑了起来,我心想,这个人可真是,说说正经的就会跑到不正经上去。不过接着他又很正经地说:“我很羡慕那些人有
勇气放弃高薪厚职,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最幸福的人就是从事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即使钱不多,也比什么
都充实。”
“那你现在也可以这样做啊?”我有点激他的意思。“嘿嘿,”他好象明白我用意似地笑了笑,“说起来,我错过的创业机会
还真是不少。从最早 92 年回国时看到国内没有快餐店想搞麦当劳连锁加盟开始,到后来还想过搞过信用证明公司,为准备投资的
人服务,现在这些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好多了;但当时根本都没有,如果我有勇气实施的话;如今起码也赚了上千万了。包括前几
年;网络刚刚起步的时候,也有朋友拉我一起做电子商务,但开会的时候我一看,这些年轻人怎么满嘴谈的都是如何挠钱,完全
抛弃了我读 MBA 时学过的成本、预算那一套,当时我就觉得这种带投机性的生意我不做。不过现在想想,这么多机会都错过了,是
有些可惜。但我还是坚定我的信念,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我不熟悉的行业我是永远不会跨入的。至于今后的道路,创业,不
是不可能,但我会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最适合的事情去做。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我暗地里认为像他这么内心顽皮、童心未眠的男子其实不是最适合经商,做更有趣的行当会好一点,但我也知道以他现在这种
成熟稳重心态,一旦出击,大抵也是不会失手的。于是我便试探着问他有没有彻底退出江湖的意思。他想了想说:“有时想到一切
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短短一生只要开心就好的时候会这么想,我不是跟你说过我想做 MBA 老师吗?但转念一想又难以舍弃现在所
拥有的一切,要我从别墅搬到普通公寓,从开私车到乘地铁,这些转变对于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光
是我最钟爱的高尔夫球,我就割舍不下。说到底,我还是一个凡夫俗子啊!”
10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眼前这个衣着普通的男人没有什么大多辉煌历史,也没有什么光环笼罩在头顶,我却觉得他分外可亲。
其实芸芸众生,哪一个抛得开尘世种种;哪一个不是凡夫俗子,只有抱着永远年轻的平常心才是最值得羡慕的。

高级人才究竟需要什么
如今,外企的高级管理层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五花八门,但有一个问题却是众口归一的,那就是人才难找,人
才难留。虽然企业的管理者绞尽脑汁,设计出各种吸引及留住人才的方案,仍时时面临“决堤”的危险。调查发现,关键问题在于
那些企业没有把钱花在刀口上,而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雇员的“无限”需求中去了。让我们来看看那些高级人才们究竟需要什
么吧。确定薪酬的“竞争力”?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是外企揽才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中国的外企员工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型原国营企业转入合资企
业的人员;从人才市场上招聘录用的人员;从其他外企中花重金聘请的人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员的工资有其不同的发展规律。
以部门经理的薪酬为例,拿 3000 元月工资的部门经理可能就是原来从合资企业的母体厂转入的,他们的工资常常还与原单位
有一定的联系。当然,他们对外企管理的经验缺乏或外语水平不高也是处于范围较低点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国拿 28000 元工资的部
门经理一定是外企花大钱“挖”来的,他们的共同点一定是英语流利、身上一定有“大公司气质”,当然也可能具有一些外企工作
经验或“留洋”学习、生活的经历。他们是当今中国外企中最“贵”的一族。国营企业转入合资企业的部门经理的工资从社会/市场
上招聘录用的部门经理的工资/最“贵”的部门经理的工资:
最低 3000 5000 12000
平均 5000 8000 18000
最高 8000 12000 28000

一般住房正失去吸引力
外企在中国十多年的发展经验使很多人都了解住房对中国雇员的重要性,甚至许多外企已经深信住房计划是吸引人才,保留
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中国人消费意识的逐步转变,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近年来已在主要城市推出的住房按揭贷款等原
因,使得一般的住房已不再吸引大批高级的人才。
最近对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主要城市外企工作的高级人才的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者中有 35·08%的高级人才已经拥有
属于自己的商品房,平均建筑面积已达到 76·75 平方米,现在无房的仅为 7·0 2%。在未来的三年内外企高级人才期望企业资助
解决住房的需求是较好的公寓房,平均建筑面积为 134 平方米。由此可见,外企高级人才在未来三年内所追求的住房福利需求不仅
仅是传统概念上一般住房解决的问题,而是追求品位较高的住房以改居住条件。

小汽车对高级雇员的诱惑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资企业高级雇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级雇员对汽车的向往会日益加强。外企的高级雇员拥有汽车
不仅是交通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心理上对物质及社会”地位”追求的需要。因此,如果外企能开发并提供”交通工具”方面的福
利计划,将会提高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同时也会分散雇员 对住房方面的单一追求。

其他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
据调查,现在外企的高级雇员会越来越重视和关心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外企如果可以开发雇员子女在国内教育方面的福利计划,
是一项投资少,效果好的留才方案。可以这样说:培养 小人才”能够留住“大人才”。
此外,诸如超出公费医疗标准的特殊医疗福利条件,海外度假、补充养老保险、会员制活动等,同样是吸引高级人才的潜在因
素。总而言之,企业要吸引、培养、维系和发展高级、关键人才最为初步的问题不仅是薪酬水平的突破和建立稳定的薪酬市场,更为
重要的是设计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长远战略性人才培养计划和符合人才实际需要的长远福利计划。

王惟尊 事件
10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揭露老板做“假帐”,职业经理人反被诬?老板指责《南方周末》颠倒是非黑白,做假帐的另有其人?307 名 MBA 联名上书,是


为人申冤还是受人蒙骗?两桩案件一桩庭外双方和解,另一桩仍未开庭究竟最后结果将会如何?这桩中国 MBA 界的第一大案案情
扑朔迷离,究竟孰是孰非至今仍未有最后定论。
在了解事件的经过之前,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两位主人公。
王惟尊——中欧管理学院 MBA 高材生,毕业后曾任英资英红公司中方总经理、太太口服液公司副总裁、喜之郎公司执行副总裁。
扣 00 年 1 工月 6 日以职业侵占罪与商业受贿罪被捕,被捕前的身份是广西喷施宝公司总经理。
王祥林——民营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广西工商联副主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喷施宝公司董事
长。
事情先从双方所在的喷施宝公司说起。
王祥林出身于广西博白相思颈村,世代农家,初中毕业后做过抽子皮、酒饼生意。在推销叶面宝肥料时,他发现了这个产品的
价值,于是买断专利,发动当地博白农民 300 余人全国推销。其营销手法十分独特,他不以电视报纸为主,而由廉价雇佣的大学生
与农民到处在墙壁上刷写“中华肥王—一喷施宝”的广告,遍及大陆农村。1989 年一 1990 年喷施宝成为农业部丰收计划与科技部
星火计划的国家重点推广项目,甚至成为国家植物保护总站的考核任务。王祥林一时成为闻名的企业家,获得多项政治荣誉。进人
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王祥林的公司依然采取家族管理模式,为了实现“二次创业”王祥林想以农业高科技公司的身份在香港工板
上市。在中介机构香港京华山一公司的乐毅介绍下,喷施宝公司以 1998 年盈利 6354 万元,销售工.17 亿元的良好业绩,吸引了日
本投资集团野村集富果公司 m0 万美元的投资。作为条件之一,日方股东同时提出,公司必须由阳 A 任总经理并由日方派驻财务总
监。
为了上市,1998 年 11 月 3 日,广西北海喷施宝公司董事长王祥林在英国注册成立了宝时发展有限公司, 19gg 年 1 月”喷施
宝”在北海登记为外资企业,为宝时公司的全资子公司。1999 年 7 月 14 日,野村公司高层通过了对北海 喷施宝’母公司宝时发展
有限公司的投资计划,1999 年 8 月 15 日,王祥林前往香港与”野村”签订《购股台同》和《股东协议》,按照合同和协议的规定,野
村集富果第二投资基金和野村集富果第三投资基金共同出资加 0 万美元购买王祥林拥有 100%股份的维尔津群岛宝时发展有限公司
炒股优先股,约定:至如 03 年 1 月 I 日,如果宝时发展公司在香港上市成功,则野村公司购买的股份,转换为普通股。此时野村
公司成为拥有股份的宝时发展公司股东。如果到期上市不成功,野村公司可要求宝时发展公司无条件赎回炒股份,并按债权债务关
系,还本付息,年息为 12%。同年 9 月双方同意将这笔购股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投于境内的北海“喷施宝”公司,年利息为他,其余
美元,其中 50 万美元支付中介费用,另 1OO 万美元支付王祥林本人多年累积可观的未分配利润补偿。”(野村说法)。
1999 年 11 月,王惟尊进入喷施宝就任总经理。王惟尊向来以善于解决困难企业、并同时有外企与民企经验著称。在他任厂长的
第一个汽修厂中,由于扭亏有术,当他告别时,工人们锁上大门不让他走。l993 年 6 月他来到已 5 年没有一点产出的老大难茂名高
岭土厂,一年之后他对人事分配制度做了重大改革。1993 年产量 330 吨,1994 年这个企业成功带动了当地三十家高岭土厂,并成
为国内做高岭土的龙头企业。公司副总高锡添称,直到现在,我们仍沿用王总给我们设计的各种制度,是他给企业打下基础。之后
王惟尊在英资企业英红任中方总经理。1997 年被太太口服液创始人本保国看中,任命为负责行政的副总裁与海滨药业老总。在他 3
年任上最出名的是解决了”太太”商标被昆明企业抢注的问题,救了“太太”一命。离开时他的工资已翻一倍。王惟尊到喷施宝任
总经理后渐渐将 11 名相关工作人员引进喷施宝担任要职。财务总监水麒梁也由野村派出。关于这 11 人,《南方周末》称他们都是
MBA,王祥林则说他们 12 人以及水麒梁都曾在深圳同一家医药公司工作过,这种安排具有欺骗性。王惟尊到底是怎么进入喷施宝公
司的,现在仍是个谜团。野村集富果投资(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少兰说:“伯乐公司推荐王惟尊后,王祥林会见了他,并电话
告诉我比较满意。”但王祥林另有说法:”王惟尊是吕少兰推荐认识的,并在吕少兰的极力坚持和要求下, 1999 年底我同意试聘
用王惟尊为喷施宝的总经理。”
王惟尊宣称:在清查账目时,有了“不可思议的”惊人发现’:喷施宝公司不仅伪造发货单 21,还伪造银行进账单 77 张、电
汇单 40 张。据财务总监水麒梁统计,喷施宝将 1998 年 3905 万元销售额做成 1.17 亿元,伪造了 1.3 亿元,将实际亏损 123 万元
伪造成利润 6354 万元,以此骗得野村的投资。喷施宝的这种作假是从原始凭证做起,从采购、生产、销售、回款,从头到尾都是假的,
装满了两大箱。”作为职业经理人必须对各股东负责,野村有权知道此事。王惟尊与水麒梁决定将大量假的原始凭证交给野村集富
果投资(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少兰。2000 年 3 月 14 日吕少兰将王祥林上诉至广西高院。
而王祥林发现单据被盗,马上向公安局报案。干是 2000 年 11 月 6 日,王惟尊在深圳家中被拘。2000 年 12 月 13 日,北海市人
民检察院以涉嫌职务侵占罪和商业受贿罪对犯罪嫌疑人王惟尊、水麒梁、段黎明批准逮捕。12 月 14 日,北海市公安局在北海看守所
10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对犯罪嫌疑人王惟尊执行逮捕,同案犯水麒梁、段黎明在逃。2001 年 2 月 12 日,王惟尊案移送检察院起诉。
王惟尊关于职务侵占罪的主要事实是:虚构公司“直销部”机构,并以“直销部周转金”名义,从公司出纳处取走现金 13 万
元进行瓜分。王惟尊分得 6.4 万元。
关于商业受贿罪的主要事实有两个,一是王惟尊指使人偷运转移喷施宝公司的大量财务单据并接收野村公司的 42.2 万现金,
二是用 15000 元指使喷施宝公司原公关部经理带走公司的重要证照。王惟尊被捕后,《南方周末》2001 年 4 月 5 日发表了《喷施宝:
这水忒深,这水忒浑》的报道,赞扬职业经理人王惟尊不畏老板淫威,愤而揭露假帐的勇敢行为。此事件旋即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307 名 MBA 联合签名为王惟尊喊冤。
但王祥林也不甘示弱,随即也在报纸上发表声明,称《南方周末》误导 MBA。
王惟尊到底有没有罪?双方各执一词。
王惟尊称,13 万为 13 个职业经理人 1999 年 12 月的工资,当时为避税,13 人的工资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资单:王惟尊是
5000 元;一部分是以直销部费用名义支出,王惟尊为 6 万。这是王祥林同意并安排的。
王祥林向公安局称只有工资单上的工资,王惟尊工资只有 5000 元,其余是非法侵占。
王惟尊的工资到底是多少?
吕少兰说:“年薪 83 万元。王惟尊在太太药业做总经理时年薪是 72 万元。王祥林和我在电话商量时都同意以高于王惟尊原工
资的 80 万元作为年薪。王惟尊在北海租一套房子,王祥林同意给 3 万元租房。双方商定了王惟尊的年薪为 83 万元。”王祥林对此一
口否定:“根本没有提到年薪待遇。”
听起来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一个原来年薪几十万的 MBA 毕业生,会满足在民营企业拿 5000 元一个月的工资吗?但王祥林怎么
也不肯承认王惟尊的年薪为 80 万。王祥林说,这本来就是一个骗局,他现在终于认识到了。财务总监水麒梁逃走以后,他发现了水
麒梁的工作笔记本,记录了在进人喷施宝以前吕少兰下达的工作要求,大意是:通过控制财务,把喷施宝公司的工作和人心搞乱,
同时想法把喷施宝公司的价值降低。王祥林认为,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王惟尊这帮人破釜沉舟地辞了工作,带着老婆孩子,每月
只领很少的工资,其实是想在几个月之内,把喷施宝的股份控制在手里。发现事情败露后,又转向盗窃变卖公司资料,来敲诈融资
方和投资方。

关于“假帐”,也有两套说法。

野村公司认为是喷施宝制造假帐欺骗了他们,要求退回投资款。王祥林则说是野村公司的吕少兰和王惟尊等人合伙骗取喷施宝
公司的股份。从一开始,王祥林与野村的接触就只能通过京华山--公司的乐毅与野村公司的吕少兰,后来更是只剩下王惟尊了。
喷施宝公司自 1998 年下半年和野村公司洽谈合作以来,按照野村投资需求,在国内改造销售模式,在境外维尔津成立宝时发
展公司,因为野村第二、第三投资基金就注册在维尔津附近,由他们来受让宝时公司的股份。根据股份转让协议,宝时公司应向购
股方出具一份宝时公司资产评估报告。因宝时公司的全部资产为广西喷施宝公司,其实就是对喷施宝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另外根
据议定,完成股份转让后,要尽快把宝时公司推上市,这次资产评估其实也是完成上市前报表编制工作。
对于如何进行资产评估,如何编制相关报表,野村公司的代表和京华山一的代表有非常严厉的要求:报告和报表编写并最终
一日本野村公司提供报表的工作完全由京华山一公司的乐毅负责,喷施宝公司只负责依据京华山一公司和野村公司的要求提供有
关数据,喷施宝公司不得将有关数据提供给野村公司。
这种工作方式一直延伸到 1999 年 8 月 15 日的“购股协议”:23(B)现有股东和该公司特此不可撤消地委任,YILE(乐毅)
先生为其代理,代其在接收并认收任何令状、传票、命令、判词或其它法律程序通知,并且同意任何此类法律程序如已送交上述各方
各自的传票代理,便已视为充分送达。”
王祥林说,野村公司承认喷施宝品牌的市盈率为 7.2 倍,他们溢价购买宝时发展公司 15.%的股份。但后来吕少兰、乐毅提出:
按香港的规定,无形资产不能做入总资产中,要用做高销售额的方法,解决溢价市盈率问题。乐毅说,在是采用香港会计法中的倒
算法,与中国大陆的会计法不同。这就成了后来高销售额的“假帐”。
至于资产评估的假帐,王祥林认为完全是王惟尊等人制作出来的。王祥林的理由是,王惟尊进入广西喷施宝公司后,正好赶上
春季销售旺季。作为总经理的他,利用工作职权,竟然不许公司采购原料,不许生产车间生产成品,也不许接受销售定单。不多时,
喷施宝公司的销售业绩便一落千丈,对于喷施宝叶面肥这类农资产品的销售,春季的销售量几乎占了全年销售总额的 80%。王惟尊
和水麒梁忙干造假。等到两个月过去,王惟尊他们拿出喷施宝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来,王祥林才明白王惟尊不让公司生产的真正意
10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图:他们试图评低喷施宝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利润计划和发展潜力,从而降低在双方签定合约时签订的市盈率部分。
在这个将公司十多年的会计账重新编篡的资产评估报告里,王惟尊和水麒梁恶意压低喷施宝公司的资产价值,他们将喷施宝
品牌及叶面肥专利产品的无形资产削减为零,将喷施宝公司经国家公证机构评审价值为 3000 多万元的房产、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
低评为 200 万元。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喷施宝公司原资产评估严重虚假,与投资人投资相比,王祥林的个人股份应重新评定,结果王祥林的股
份被评定为很小部分。2000 年 1 月 15 日,王祥林终干忍无可忍了。他说:“他们所做所想的是吞并企业,害企业。”他下令“停止
水麒梁插手喷施宝业务工作”。
在王惟尊将所有单据交给吕少兰后,吕少兰从香港野村公司帐户上划了 42 万多元港币到王惟尊和水麒梁在香港汇丰银行的个
人帐户上,王惟尊分得 15.5 万元,水酸梁分得 7.7 万元,其余的分给了具体办事的跑腿人员。这一事件使王惟尊背上了商业受
贿的罪名。
王惟尊被捕后,吕少兰给公安局寄来一份材料,声称 42 万是野村替喷施宝代发的工资。“2000 年 1 月王祥林违背 1999 年 8 月
野村公司和喷施宝公司签定的《股东协议》,终止了王惟尊、水麒梁等人的工作,他们 13 位经理人工月份即按《劳动法》辞退人员须
补发一个月工资,由水麒梁制表、王惟尊审核,我递野村公司总部审批后,于 2000 年 4 月发给他们。”可惜这份材料因取证不合法
律程序而被宣布无效。
事已至此,喷施宝和野村的台作再无继续下去的可能。双方走上了谈判桌寻求圆满的解决方案。王祥林本来要求野村公司赔偿
300 万美金,吕少兰说,我们被骗了还要赔钱,哪有这样的道理!但就在广西高院准备审理“喷施宝假帐”案件的关键时刻,双
方却于 200101 年 8 月 20 日终于达成了和解。根据协议,野村集富果公司从宝时公司退出,王祥林、宝时公司、喷施宝公司同意向野
村支付终止合作涉及的款项。至于王祥林方面支付总额是多少,双方都不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野村方面绝对拿不回当初投人
的 600 万美元,而王祥林方面支付的时间也将长达 8 年。
野村和喷施宝公司以及王祥林、宝时公司之间投资纠纷的私了,对他们投资各方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回过头来,就
不难发现,无论是喷施宝公司的假账案,还是“王惟尊事件”,都是由王惟尊而起,而且,王惟尊为此被逮捕入狱,付出了惨痛
的代价,现在,投资双方握手言和,王惟尊似乎一下子被推到一个尴尬的境地。虽然在押长达 8 个月的王惟尊,在 2001 年 7 月 29
日得以取保候审,但检察院并没有放弃对他的诉讼。
《新财经》特约评论员对此专门有一段评述,现摘抄至此:在资本力量的误导下,进人喷施宝的职业经理人,已经不具备其职
业性了。因为他们已经放弃了对喷施宝董事会负责的原则,变成了对投资方野村公司负责,从而激化了与喷施宝公司的矛盾。进人
喷施宝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由于立场和心态的倾斜,处理问题当中,往往容易走极端。比如说,在春季喷施宝生产的旺季,不组织
生产和销售,而停产作资产评估的报告;发现了“虚假”单据和帐目后,不是首先和喷施宝公司的王祥林交涉,而是直接向野村
公司报告;采取偷窃的行为转移喷施宝公司的财务单据和帐目用金钱诱使喷施宝公司的员工,盗取公司的大量重要证照;在离开
喷施宝公司时,毁坏全部电脑资料文件,并带走公司公共财产;虚构”直销部”,侵占瓜分公司 13.1 万元;用喷施宝公司的单
据去换取 43 万元的利益,等等。有些是违反了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有些则触犯了法律。即使是喷施宝公司出现了问题,职业经理人
也不能用触犯法律的方式去解决,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它是造成职业经理人王惟尊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
“王惟尊事件”也一中国职业经理人敲响了警钟如何处理代表不同资本的股东关系?如何处理因股东而产生的企业问题?如
何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商业原则?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利益?这些都是关系到中国职业经理人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
时至今日,王惟尊事件虽然已走向了尾声,但个中还有不少谜团没有解开。王惟尊到底是揭露老板假帐的英雄,还是为牟私利
制造假帐反诬老板的小人?到现在还没有结论。但无疑此事件是十分值得大家,特别是职业经理人们思考和借鉴的。

监狱成为美国 MBA 新课堂

学生可以通过对监狱的实地考察,知道作为一个会计师、银行家、股票经纪人或合作首领,如果不能自重,将会是个什么下场。
当詹姆斯·内瑟开始讲述他是如何因涉嫌贩毒和洗钱而被判入狱时,大家停止了交谈。这位前助理地方检察官现已在位于美国
马里兰州的坎伯兰联邦教养所服刑 5 年多了。内瑟是一名白领罪犯,在那所教养所里有 6%是白领犯人。他曾经事业有成,经常出国
旅行,进高级宾馆。但现在他作为一个囚犯,苦干一小时还挣不到 50 美分。他的电话受到监听,伙食极差,一天要列队点名 5 次。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故事。但是不一般的是那些听众一 35 名来自马里兰大学 MBA 一年级的学生,如今监狱已成为他们新的课
堂。猛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该学生领队、马里兰大学 60 岁的会计学教授斯蒂芬·洛布则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对监狱的实
10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地考察,知道作为一个会计师、银行家、股票经纪人或合作首领,如果不能自重,将会是个什么下场。这种方式对于学经济管理的
MBA 学生来说很有帮助;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对非法侵占财产有价值和十分鲜活的风险案例分析。商场丑闻、经济犯罪早已司
空见惯。但是对于 35 岁 MBA 学生詹姆斯·斯图尔特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和经历对其仍深有感触: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看到他们是
如何从一点小错开始,然后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逐渐走向罪恶深渊的犯罪经历。”
洛布教授的把 MBA 课堂教学搬进监狱的想法已有很长时间。他认为叫学生翻阅白领犯罪案卷或观看录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是应该让他们身临其境。经过学校和监狱官方的批准,特别是排除了那些白领囚犯的抵触情绪之后,他于 1995 年开始尝试这一
特殊的 MBA 教学方式。为了安全及教学效果起见,监狱方要求学生们不能单独进行访问;所穿衣服的颜色必须同国服色有明显区别;
还特别强调女生不能穿超短裙。洛布教授说:你必须要经常查点人数,因为我不想丢掉任何一个学生。实际上,每次对于我来说,
都是一次提心吊胆的访问。”他之所以把 MBA 教学搬进监狱,就是“想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任何犯罪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然而,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种“监狱之旅”的教学方法除了可以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一丝满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带给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斯图尔特说:“这的确能促使你思考,那种事能够发生在他们身上,就有可能在你身上发生。如果你真能从中吸取教训、引以
为戒的话,那将对你今后如何做人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洛布从小受其父亲影响很深,虽然他只是一名服装店店员,但人生第一堂完整的课还是他父亲所给予的。洛布回忆道:“我父
亲经常提醒我,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名誉。”所以,当他 MBA 毕业,成为一名高级会计师后,他把注意力放在了经济道
德方面。1970 年在他获得了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博士后,开始在马里兰大学教授 MBA 课程。几十年来,他一直教育他的学生们,
做人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像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时间也许是最好的证明。(涤宁园)

国外 MBA 排名 表
(F. T. =Financia1 Times, B. W. =Business Week).

学校名称
Ashridge Management Co11ege UK 52
Austra1ian Graduate Schoo1 of Management Australia 65
Babson Co11ege: FW 01in US 52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Marriott US 71
Carnegie Me1lon University US 21
Case Western Reserve: Weatherfie1d US 56
City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UK 66
Co1umbia University GSB US 5
Corne11 Univerity: Johnson US l0
Cranfie1d Schoo1 of Management UK 35
Dartmouth: Tuck US l5
Duke University: Fuqua US l7
EAP France 68
Edinburgh Schoo1 of Management UK 37
Emory University: Goizueta US 35
ESADE Spain 74
Georgetown University: McDonough US 28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US 1
HEC France 50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1
Hong Kong 70IESE Spain 25
IMD Switzerland l l1mperia1 Col1ege Management School UK 54
109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Indiana University: 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 US 291


NSEAD France 9Instituto de Empresa' Spain 241
TESM: Monterr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xico 75
Lancaster University Schoo1 of Management UK 63
London Business Schoo1 UK 8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1 UK 43
McGi11 llniversity Canada 49
Michigan State: Broad US 55
MIT: Sloan US 4
New York Uni versity: Stern US l3
Nyenrode Netber1ands 76
Northwestern lln1vers1ty: Ke11ogg llS 70
Fisher US o9Pennsy1vania State: Smea1
US 39Purdue University: Krannert US 38
Rlce Univers1ty: Jones US 40
Rotterdam Schoo1 of Management Nether1ands 29
SDA Bocconi lta1y 48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Cox US 47Stanford University GSB 3
Tbe Co11ege of Wi11iam and Mary 0S 67
Thunderbird 0S 45
University Co11ege Dub1 in: Smurfit l reland 4l
0niversity of Bradford Management Scboo1/ NJMBAS UK/Netherlands 72
University of Ca1ifornia at Berke1ey: Haas llS 12

国外 MBA 申请 概况

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世界上最著名,最被公众认可的研究生水平的商业资格。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拥有 MBA 学位变得


越来越普遍。最近的一份调查估计,在英国和美国,40%从事高层管理工作的商务人士都拥有 MBA 资格。
对于那些希望进人管理咨询领域或投资银行领域的人士来说,MBA 特别重要。取得 MBA 资格打开了进人其他行业的大门,而且
企业家们也逐渐借助 MBA 资格来进行一般的管理培训。MBA 在公共服务部门和非盈利部门也开始变得普及起来。

世界上 许多 不同 质量 的商 学院

MBA 在美国开始于 50 年前。现在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就有超过 500 家学校提供 MBA 课程。但是,目前在欧洲和世界的其他地方,


还有约 50O 家学校也教授 MBA 课程。一些学校还提供好几种不同的 MBA 课程。这样,全部 MBA 课程目前超过了 1300 种。
商学院的课程质量有很大差异。学生可以查看有关顶尖学校和其他学校的排名,确认学校是否得到了两大主要认证机构的认可。
对美国的学校来说,美国商学院协会(AASCB)是认证机构,在英国和欧洲,MBA 协会(AMBA)承担这个角色。AACSB 认可 390 所学
校,而 AMBA 认可 50 所。

许多不 同类 型的 MB A

MBA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膨胀,在课程上有了很大差异,因为商学院要响应来自新客户集团的请求。早期的美国 MBA 是为期 2 年


的全日制课程,在第一年覆盖了财务学、市场学、运营学及人类行为学等核心科目,在第 M 年则是商业战略和选修课。现在多数的美
国 MBA 课程仍是 2 年。但是在欧洲,多数课程只用一年。比如法国 INSEAD 的 MBA 课程就只有川个半月,而该校仍是世界前十名的商
110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学院之一。(财经时代 2000 年排名)。多数一年期的课程把核。已学科压缩在前三个月,这样余下的半年里仍有时间给选修课和


项目。
另一个变化是,业余学习和远程教学课程的增长。业余学习的学生用 2 到 5 年时间完成课程,在晚上或周末学习。在这个站点
上,我们只给出有关全日制 MBA 课程的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远程教学项目逐渐受到欢迎。远程学习 MBA 可以让学生继续工作,而且可以在自己家里舒服地学习。
最后,特别是在欧洲,在专业化 MBA 方面也有了巨大的增长。某些学校现在提供 10 种不同的 MBA,涵盖了从国际商务、卫生管
理,直到农业等各方面。在美国这种发展并不明显,因为学生们在课程的第二年可以专攻某方向。

你为 MBA 做好 准备 了么 ?

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你的回答有助于测试你目前是否已经为出国读 MBA 做好了准备。


MBA 有助于发展你的事业么?
选择 MBA 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发展你的事业。所以,你必须要确认,从过去的工作经历到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当中,MBA 是不
是当中合乎逻辑的部分。请记住,对于公司的招聘人员来说,MBA 仅仅是智力过人和在压力下工作能力的证明。只有当 MBA 同你以往
的经历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适应时,MBA 学位对你才有意义。MBA 能够增加你的才干,但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
有许多不同种类的 MBA,也有许多其它商科方面的硕士学位,比如财务学、会计学、营销学等等。所以找到适合你事业需要的课
程,应当是可能的。
在取得 MBA 之后,你期待什么样的职业?
通用 MBA,适于那些要进人咨询领域或投资银行领域的或者那些对未来要从事的事业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另一方面,如果你打
算管理医院,那么你可能想选择卫生服务 MBA。同样,如果你想在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那么你就会选择与这个团体有密切联系的
学校。
你想成为管理者还是技术专家?
MBA 是为那些想成为管理者的人而设的。所有好的课程都教授软技能,比如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谈判技术等等。MBA 不是为技术
专家或者研究人员而设的。
你能负担得起吗?
大牌学校的 MBA 极为昂贵。在哈佛商学院的花费估计每年要 5 万美金,除此之外,你还得考虑收入上的损失。在很多美国的学
院里可以得到奖学金和研究职务,但是请记住对这些机会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你可能得到银行贷款,但是在开始 MBA 前,丰厚
的存款和来自家庭成员的帮助,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你想扩展全球性的视野吗?
赴海外就读 MBA 给你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不仅可以开拓国际商务,还能够让你了解世界各国在商业上的文化差异。国外的
MBA 还提供了进人学校所在国家就业市场的好机会。所以,如果你想从 MBA 学习中充分获益,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来自不同
国家的学生沟通、交朋友。
你是否喜欢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
许多 MBA,特别是来自哈佛、沃顿这样顶尖学校的 MBA,需要相当多的课堂参与,学生必须经常发言,还要和项目小组的同学
们一起在课外做进一步的讨论。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比较内向、害羞,那么那些不太需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研究生学位可能
更适合你。
你有没有刻苦学习的投入精神?
你能想象每周从周一直到周五,再加上周末,每天都工作 12—15 个小时吗?最好的一年期欧洲 MBA 课程极为紧张。你必须百
分之百地投人进去。
你的英语真的流利吗?
你的英语必须非常流利,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发言,才能和其他同学一起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要保证你有很高的 TOEFL 成绩,
能够充分利用在开始 MBA 之前的夏季里学校提供的任何英文课程。
你有优异的 GMAT 成绩吗?
GMAT 考试是录取委员会评价申请者的要素之一。在参加考试之前,准备至关重要。可以参加辅导班,也可以下载考试练习软件。
111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如果你在考试时考得不好,你可以重考。但是录取办公室知道:重考总是能提高成绩。所以请记住,如果你的第二次考试成绩只比
第一次高 20—30 分,那么商学院会认为你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地考核了你的能力。
你的年纪?
如果你在 25 岁以下,那么进人顶级的商学院会很费力,原因仅仅是你没有工作经验。几乎没有哪家商学院会接受超过 35 岁的
学生,对于 35 岁以上的学生,他们通常建议他改修经理人课程。
你有大学学位吗?
顶级的商业院不但要求你有学士学位,而且还要是优秀大学的学位。有些商学院接收只有普通大学学位或没有学位的学生,这
些商学院通常用 GMAT 成绩测试申请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如果你的大学背景不太强,一个好的 GMAT 成绩对你会有很大帮助。

如何选 择 MBA

这段介绍如何为你找到最好的 MBA 课程。对你自己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需求。这段还介绍了在美国、欧洲、英国、澳大利亚以及


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学院学习的利弊。
总有适合你的 MBA。
MBA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授课内容,这意味着你要自己为自己寻找最好的商学院和 MBA 课程。但是,你并不孤单:学校、校友、生
意伙伴都可以帮助你。对学校进行初选的最佳途径不是去找学校,而是了解自己:
你在寻求什么?
你对事业的期望是什么?
你以前从事什么工作?
你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
一个潜在的申请人必须进行自我评估,问问自己:我拥有何种技能?我想得到什么?然后,基于自己的特长和已经确定的需
求,从学校指导手册里获取有关信息。但是首先要找到什么适合你。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情况。
什么对选择最重要?
面对超过一千家商学院提供的差不多 1300 个 MBA,考生应当如何选择?下面这个有关注意事项的列表,可以帮助你进行选择。
MBA 课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预备课程:计算机和数学相关的课程。有助于在这些领域缺少训练的学生做好准备。
2.方向介绍:在 NBA 课程开始时进行,有助于熟悉同学和教师。
3.核心课程:应当非常全面,教学扎实。
4.广泛的选修课:应当提供广泛的选修课,有助于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
5.软技能:例如: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技能,都应当作为重点。
6.国际性内容 在全球经济中,国际性内容非常重要。
7.公司方案 应当提供广泛的公司方案。

商学院应当提供
1.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研究设施、图书馆设施。
2.与教师有例行的接触。
3.精选的高级经理级的客座讲演人。
4.能够适应实际情况并且负责的管理。
5.优秀的毕业安排和职业指导办公室。
6.庞大而活跃的校友网络。

美国学院与欧洲学院的比较

学术和实用的比较
112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美国的商学院提供了欧洲学校无祛与之竞争的三样东西世界知名的牌子,更大的规模,以及可以人进美国的就业市场。不过,
换个角度,有利也有弊:特有的品牌和规模,使得美国商学院不灵活,不愿意接受变化。而且因为它们面向美国市场,使得它们的
国际学生要比欧洲的学校少。许多欧洲学校特意针对美国学校的这些缺点突出自己。更短,但更好?
美国的学位时间典型需要 2 年,而欧洲的学位平均在 3 到 15 个月之间。更短的课程瞄准了当今那些无法离开工作去学习二年
的经理们。北美的学位通常更侧重于学术领域,教授的是对于美国国情有价值的工具。欧洲的 MBA 则更注重实用,更加“就手”,
更加国际化。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学校的优势
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商学院也提供优秀的美国式的 MBA 课程,同时有良好的国际前景。它们最大的优势是费用,与美国和欧
洲的商学院比起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学费相当低。

商学院声誉的重要性

现在的公司在招聘时,不仅仅想知道你是否 MBA,还想知道是哪的 MBA。世界闻名的名牌学校可以给你开辟一条更佳事业道路 ,


这也算是你在 MBA 上投资的一项回报。如何才能确定一个学校的声誉呢?可以询问学校、毕业生、学生、雇员以及 MBA 协会。要找出学
校的强项是什么,在财务学上谁最擅长,在营销学或你感兴趣的其它学科上谁最擅长。
对于排行榜要谨慎。
这里是生成排行榜所用测试方法的一些问题:
现有学生的 GMAT 成绩。已有事实证明,商学院可以用高明的办法调整这个成绩。学校为了提高学院的排名,可以不管面试成绩
如何差,也录取那些 GMAT 成绩非常高的学生。
学生的评价。只有在 MBA 期间经过长期课程交换的学生,才有机会比较两所学校和两种课程。
学校教员的声誉。即使整个教师队伍都得过诺贝尔奖,也不能保证他们是好教师。
公司招聘人员的评价。公司的招聘人员很少会在相同的岗位上停留超过数年。
毕业生的起薪。通货贬值会降低任何学校的总体薪水得分。
给排行榜放把盐。
INSEAD 和蒙特利尔 McGill 大学的 Mintzberg 教授公司宣称”所有的排行都是愚蠢的”。Henley 大学的校长 RaY Wild 则强调”
某些榜行明显是很荒唐的”。

资格认 可

资格认可同排行榜比起来,是一个全新的游戏。在美国的美国商学院被排行榜困扰,至少它们可以用美国商学院联合会
(AACSB)的形式,对质量做某种形式的控制。AACSB 资格认可方案离完美还很远,某些学校没有加人它,但它确实是一个没有偏
见的对商学院质量进行测试的方$。
在资格认可的问题上,欧洲落在美国后面。
在过去的几年里,对于欧洲自己认可计划的需求被广泛认识,所以出现了争取这一位置的几个先行者。AACSB 把名称改成管理
教育国际协会(在美国以外),这表明了它的全球性意图。在欧洲,位于布鲁塞尔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和英国的 MBA 协会
(AMBA)一直在推广它们的资格认可计划。
如何从 MBA 学习中获取最大收益?
你需要积极参与到每件事当中。这里提供了一些技巧。
这段介绍进人理想商学院的方方面面。你可在此找到一些时间表和有用信息,如申请表格、GMAT 和 TOEFL 考试、短文写作和面试
等方面的信息。
在国外学习会发展你的人际技能。
来自亚洲的学生到美国去,专注于北美的商业问题和文化,而且经常得到可靠的工作并留在美国。通过到美国或欧洲去,在学
习 MBA 期间与不同的文化混合,你能够得到许多收获。中国的学生喜欢做好听众,缺乏西方同学所具有的极度自信和侵略性。与其
113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它文化混合,可以让你得到非常重要的领导技能,还能增强国际知识。
大声说出来,不要只是被动地听。
学校建议你必须有很高的英语水平。这保证你不仅能够在 GMAT 考试里拿到好成绩,口语能力也能达到标准。你必须能够和班里
最自信的人交往和交流。东方的教育系统非常独特,那里的教育主要基于考试;教师讲课时,学生只是听课做笔记。在亚洲的学校
里,课堂参与没有得到促进。
我是不是会学得太多了,什么时候能参加课外活动?
MBA 课程的巨大负担会严重防碍你对活跃的社会生活的追求。但是,多数学校都提供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会生活通常是学
校里最活跃的部分,有良好的设施和文化。通常有大量的俱乐部,覆盖了体育运动等广阔的兴趣范围。
社会生活有助于你的工作。
你可能会发现,帮助管理一个学生俱乐部或者参与学生政治活动,对于实践你学到的技能,比如领导技能、谈判技能、营销技
能、财务管理,都是很有用的。美国的学校都包括在本地社区之内,多数学生都热心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你可能发现,MBA 的负担严重地限制了你的社会生活,但是,为了参与体育和其它社会活动而付出的努力会得得到极大的回
报。在繁重的工作中稍事休息,会改善你的身心,让你能更好地面对严酷的课程。

入学要 求和 GM AT /TOE FL 考试

早起的鸟有虫吃。
你要尽早开始搜集有关信息,这很重要,这样才能保证你在严格的截止日期前及时完成申请。对于秋季学期开始的课程,截止
日期多在一月到五月之间。但是,有些学校执行滚动的录取政策,这意味着它们提供更灵活的申请程序。下面的时间表是你准备申
请的一个指导。

在申请 之前 的六 个月

-一你有兴趣的研究领域、机构和课程。
—-与有关顾问会谈,了解申请的条件。
—-调查奖学金的情况。
—-取得推荐信。
—开始准备 GMAT。

申请之 前的 三个 月

—-参加必须的研究生录取考试(GMAT 和 TOEFL).
-一写申请材料。
—-检查截止日期或者滚动录取政策。

申请

—-整理推荐信、GMAT 成绩单。
—-发送申请。

发送申 请后 。

—-检查商学院是否已经收到了你的申请。
—-做好面试准备。
114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取得录取通知单,准备签证。

O)申请表:填写申请表极费时间。每份申请表都差不多由 15 页组成,MBA 申请人通常需要 40 小时才能完成一份申请表。这样,如


果你决定申请 10 个商学院,那么填表就要花 400 小时,或者说两周左右,才能完成。幸运的是,市场上出现了一套全新的软件,
可以帮你节省时间。多申请软件允许你只输人一次标准信息(姓名,工作历史),就可以用于多个学校的申请,想申请几个就申请
几个。最流行的软件叫作 MCS MULTI-app,价格 59 美元,允许申请大约 25 家商学院。你可以从 www.multi-app.corn 下载这个
有用的软件。软件为您节省了大量折磨人的填表时间。如果你想减少在申请上花费的时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申请。MIT 斯隆成
为第一个要求所有申请人都必须在线申请的商学院。

(n)GNAT 考试(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OS lest)

GMA T 备考 。

准备 GMAT 考试有许多好方法。可以访问当地的 GMAT 中心,他们应当提供培训课程。你能期望从这些课程里得到的是大量的模


拟考试(至少三个,其余再加多少就看你了)。考生对这种辅导服务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人认为自学的效果与参加昂贵的辅导班
是一样的。比较便宜的选择是花 20 美元买一套教材,教材包括了练习用样题。为了对计算机自适应考试(CAT)有真实概念,还得
有一套 GMAC 的备考指南和 POWERPREP 的机考软件(总共 70 美元),其中包括两套完整的测试。
这套资料可以在 www.gmat.org 上在线订购。
取得优 异 GMA T 成绩, 进人 优秀 的 MBA 学校 。
如果你已经把目标瞄准了顶尖商学院,那么你必须取得 600 分以上的成绩。当然也有例外芝加哥大学在 1998 年接纳了一位申
请人,他的 GMAT 成绩只有 390 分。沃顿也接收过只有 500 分的申请人。但是,对于排名在前 25 位的商学院来说,去年的平均 GMAT
成绩已经提高了 14 分。在美国注册 GMAT 考试的费用是 190 美元,美国以外的地方是 210 美元。

参加考 试

在准备参加 GMAT 时,请同中国国际地区注册中心联系:


NEAA/Sylvan Prometric8717 信箱北京 100080
电话:(+8)10-62510901
传真:(+8)10-625109if
把参加考试所在地区 GMAT 中心的代码通知注册中心。
8501--北京,8503--成都,8504--大连,8505--广州,8506--哈尔滨,
8507--济南,8508--昆明,8513--南京,8516--上海,8522--武汉
8523--厦门,8524--西安

(ii i)TO EF L(Te st o f En gl ls F or ei gn L an gu ag e)对英 语非 母语 人士 进行 的英 语考 试

你的英语必须很好,否则…
如果英语不是你的母语,大多数学校会要求你提供一份 TOIIFI 成绩。
态度,经历,兴趣,目标
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对自己完全了解,能够把你的经历放人长期事业目标的预期当中。要保证涉及四个基本元素态
度,经历,兴趣和目标。有些学校喜欢问你在工作中做了什么与众不同的贡献。个人介绍应当代表实际情况。真实比夸大更能打动录
取委员会。
表现出 你的 个性 。
多数学校,特别是提供国际课程的学校,想让他们的学生构成多样化。所以,一定要把所有的见闻经历、特殊的兴趣、爱好或奖
115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励列出来,好显示你特别的一面,这会增加你能带给 MBA 班级的特殊东西。如果你选择的学校偏爱某种特质,那么你要保证在你的


文章里表达出这方面特点。要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说明为什么你和课程非常适合,为什么你能从课程得到巨大收获,你会给学校
带来其它什么特质,能够帮助其他人从你身上获益。
自己写 信, 不要 让别 人替 你做 这件 事。
你要想到,日后学校面试你时,他们会进行复查,看你是不是写信的那个人。所以在申请过程中别想着做弊,因为当学校发现
你不适合课程时,只会给学校带来不便,给你带来金钱上的巨大浪费。
学校一般不介意你的回答是手写(只要能读)的还是电子版,是附件还是在打在另外的纸上。不幸的是,一篇完美的文章并不
能保证你会在课程中有一席之地。但是,一篇组织混乱、满篇语法错误、体裁错误和拼写错误的文章,可以保证你没有位置。
写一篇 好文 章。
好的短文的特点是:结构清晰,对论题有清楚的、能让人理解的讨论。在 GMAT 部分,有如何写好短文的建议。

(Vi )面 试技 巧

面对最后一关。如果你已经得到面试通知,就意味着你的申请有机会。这里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越过最后的难关。面试通常
在学校里,由录取主任或课程主管进行,同时还有一名教员在场。如果你住在国外,商学院可能会让校友来面试你。某些学校会在
世界各处开办的国际研讨会上进行面试。所有面试你的人,都会有你的文章、成绩单,GMAT 成绩和推荐信。
做好准 备
面试人员想评价,你是否真的有趣在他们的商学院学习。所以你要做好准备:在面试前反复阅读学校的简介,直到了解了每个细节
为止,一定要访问学校的 Web 站点。这种准备有助于你面对考官时,表现你对该商学院的了解,甚至可以反过来问一些有关学校的
问题。记住,面试里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表现出对课程和学校的巨大热情。
要根据 你已 经提 交的 信息 进行 。
面试的长度彼此差异很大,但是请做好超过一个小时面试的准备。面试会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涉及你的生活、事业、未来打算
和个性。面试开始可能会涉及被面试者在申请表中提供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建建议申请人要根据自己在申请表里提交的信息
准备面试,在进一步准备面试时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一点。
每个面 试都 是不 同的 。
录取部门有专门设计好的问题,可以推出他们认为关键的信息。但是每个学校各不相同。对于有些学校,面试的过程相对轻松,
双向的对话可以让学校有一个了解你的机会,而且给你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对课程做进一步了解。虽然不少申请人说你能够学到
面试的技巧,不过多数人看起来还是喜欢自然的会话。
要努力站在面试者的角度来思考,因为他们正想站在你的立场上看问题。面试人员主要是要测试你的人际和沟通技能,因为这
些技能没祛根据一纸申请表进行判断。在你们谈话期间,他们会寻找两件事:你的动机,你是否适合他们的课程。他们会问你以前
做过什么,为什么换工作(如果你换过工作),还有最重要的一你为什么要上他们的课程。他们要确定,在你的个人发展中,是否
需要他们的 MBA。有的学校会用这个面试考查你的英语能力和人际技能。
了解你 的弱 点
学校经常提及,他们要设法测试申请人的成熟程度。学校要确认你确实清楚地认识到你要把自己要投身什么当中去。申请人是
否足够成熟,能够成功地完成课程?学校还想了解,你的开放程度,以及你的文化敏感度是否适应国际性工作。要做好谈及你弱点
的准备,了解自己的弱点意味着你可以改进不足,而且学校也鼓励这种诚实。
你有没 有团 队精 神?
面试人还想弄清你在团队中的表现力。考官会测验你是喜欢和别人共享信息,是否具备团队意识。你应当准备好一些问题,因
为面试是双向的。要主动,你问的越多,学校就认为你对他们越感兴趣。因为语言问题只是录取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学校会告诉你
对这个问题不要太过紧张。根据其它要素也能对你做出判断。

国内 56 所 MB A 院校名 单

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116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2、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4、北方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系
5、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6、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7、南开大学研究生院
8、天津大学 MBA 教育中心
9、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10、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11、东北财经大学 MBA 教育中心
1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13、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14、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5、上海财经大学恒通工商管理学院
16、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
17、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8、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9、武汉大学管理学院
20、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1、湖南大学商学院
22、中南财经大学 MBA 中心
23、暨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4、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5、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26、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
28、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部
29、天津财经学院 MBA 教育中心
30、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1、吉林工业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32、吉林大学商学院
33、辽宁大学 MBA 教育中心
34、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5、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
36、中国纺织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37、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38、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39、中国矿业大学
40、杭州大学管理学院
41、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42、中南工业大学
43、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44、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
45、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17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46、四);;大学研究生部
47、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48、西北大学 MBA 教育中心
49、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50、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51、陕西财经学院研究生部
52、兰州大学经济系
53、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54、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55、上海海运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56、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

一:99 年奇迹 网 MBA 院校 排名


第一名:清华大学
第二名:复旦大学
第三名:上海交通大学
第四名:中山大学
第五名:北京大学
第六名:厦门大学
第七名:武汉大学
第八名:中国人民大学
第九名:南京大学
第十名: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依据因素有经验指标、规模指标、热力指标、选秀能力指标等。)

二:200 0 年全国 MB A 指导委 员会 对各 个 MBA 培养 院校 的教 学进 行的 评估 :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东北财大
3.南开大学
4.复旦大学
5.北京大学
6.厦门大学
7.华中科技大学
8.中国人民大学
9.天津大学
10.上海交通大学

(排名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 5 大评估项目共 20 个评估指标。)

前一个排名偏重于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后一个排名则偏重于从教学的角度来进行观察。两个排名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
从一定的方面反映出各招生院校的实际情况。但从本质上来看,这两个排名仍具有很大局限性;不能从实质上反映各个招生院校的
实际的 MBA 培养水平。

国内 MBA 报考 方式
118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 MBA

目前我国仍然实行全国联考的方式招收 MBA,2002 年招收 MBA 的院校已达 66 所,要想成为它们的 MBA 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


参加 10 月 13、14 日的在职 MBA 全国联考;二是参加 2002 年 1 月底的全国 MBA 联考。
10 月份的考试是国家经贸委同国家学位办联合举办的,主要招收经贸委系统的在职优秀管理干部,一般由经贸委向各个对口
企业分派考试指标。今年将这个政策作了一些调整,除了仍然采取分派指标的办法外,另外有 20%的招生指标对社会开放,并且
在录取上实行两部分分别进行的办法。
l 月份的考试是面对全社会招生的,各行各业均可不受限制的报名(大专毕业 5 年以上,本科毕业 3 年以上)。由于报考者甚
众,因而其考试的竞争很激烈,参加考试的人数同录取的人数比例大概是 siLl。
MBA 全国联考主要有四张试卷组成(总分 400 分)。其中英语为一张试卷,满分 100 分,要求大概为大学四级略高的水平;数
学为一张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初等数学 25 分,微积分 30 分,线性代数 20 分,概率论 25 分 2 管理为一
张试卷,满分 100 分,其中选择题有 70 分,主观题 30 分;语文与逻辑为一张试卷。语文占 50 分,主要考现代文阅读(20 分)、
古代文阅读(5 分)和写作(25 分)。逻辑为 50 道选择题,每题一分,主要考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2001 年教委的录取
分数线为四门联考 265 分,单科成绩 55 分(西部院校录取分数线 255 分,单科成绩 50 分)。政治理论课由各校自行命题,不计入
总分。

1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