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HKCE 2001 附加數㈻

㆙ 部 (必 答 題 )

題號 一般表現
1 除了一些運算錯誤外,考生一般表現尚算滿
意。考 生 採 用 商 法 則 較 積 法 則 為 多,不 過 有 些
du dv
v +u
d u dx dx
考生記錯了商法則,誤將 ( )作
dx v v2
dv du
u −v
或 dx dx 。
2
v
2 表現良好。多數考生都能利用試題提供的變
1



換,但有些考生在計算積分 u 2 du 時出錯,

亦 有 不 少 考 生 沒 有 以 x 表 示 答 案,或 漏 寫 積 分
常 數 , 因 而 失 分 , 更 有 少 數 考 生 誤 給

∫ ∫
x 1
dx = d (3 x 2 + 1) 。
2 2
3x + 1 3x + 1
3 欠 佳 。 考 生 以 h、 k 表 M 的 坐 標 時 並 無 困 難 ,
但 多 數 考 生 誤 將 所 得 坐 標 代 入 圓 C : x2 + y2 = 4
中,顯 然 忽 略 M 實非 位 於 C 上。這 反 映 考 生 對
計 算 軌 跡 方 面 的 技 巧 並 未 熟 習。在 那 些 懂 得 利
用 x、 y 表 h、 k (即 h = 2 x − 4 及 k = 2 y )的
考 生 中 , 有 些 並 不 察 覺 將 以 上 數 式 代
入 h 2 + k 2 = 4 中 即 可 求 得 答 案。他 們 嘗 試 從 三
h+4 k
條方程 x= 、y= 及 h 2 + k 2 = 4 消 去 h、
2 2
k,卻 往 往 因 採 用 繁 複 的 方 法 而 在 過 程 中 出 錯 。

2001-CE-A MATH
題號 一般表現
4 尚 算 滿 意 。 有 些 考 生 不 懂 寫 出 通 項
3 8− r 1 r 1
8 Cr (2 x ) ( ) 或 8 C r ( ) 8− r (2 x 3 ) r 並 通 過 求 使
x x
x 消 失 的 r 值 計 算 常 數 項。他 們 須 將 該 二 項 式
全 部 展 開,方 能 求 得 常 數 項。此 方 法 涉 及 較 長
的運算,令考生浪費時間。
5 考 生 在 (a) 部 表 現 甚 佳 。在 (b) 部 , 多 數 考 生 均
能 利 用 (a) 部 的 結 果 , 但 有 不 少 考 生 化 簡 i15 時
出 錯。部 分 考 生 利 用 棣 美 佛 定 理 化 簡 數 式,但
由於運算冗長,很少得出準確答案。
6 表 現 尚 可。在 (a) 部 中,多 數 考 生 都 能 求 得 r 的
π
值 , 但 求 得 θ 的 正 確 值 (− ) 為 數 不 多 。 部 分
4
π
考 生 誤 得 tan θ = 1 , 而 誤 以 為答案。得出
4
3
tan θ = −1 的 考 生 中 , 部 分 誤 將 π 作為答案。
4
在 (b) 部 , 那 些 得 到 r 和 θ 正 確 值 的 考 生 , 多
數求得正確的通解。考生常犯錯誤如下︰
π
cos( x − ) =1
4
π
x− = 2 nπ ± 0
4
π
x = 2 nπ ± 。
4

2001-CE-A MATH
題號 一般表現
6 部 分 考 生 在 答 案 中 把 度 數 及 弧 度 混 在 一 起,如
π
2 nπ + 45° 或 360 n° +
。有 些 考 生 嘗 試 採 用 將 方
4
程 兩 邊 平 方 來 求 解,大 都 未 能 獲 得 滿 分。須 知
將 方 程 兩 邊 平 方,往 往 會 得 出 不 能 滿 足 原 來 方
程 的 增 根。除 應 用 於 無 理 方 程 外,考 生 實 不 宜
隨便採用這個方法。
7 除 了 有 些 考 生 將 (1 + sin y ) 5 對 x 微 分 時 誤 得
dy dy
或 5(1 + sin y ) 4 (− cos y )
5(1 + sin y ) cos y 外,整
dx dx
體 表 現 良 好。有 些 考 生 對 隱 函 數 微 分 法 並 不 熟
悉 ; 有 些 則 僅 將 數 式 x − (1 + sin y ) 5 而 非 整 個 方
程 對 x 微 分。亦 有 少 數 考 生 在 微 分 前 不 必 要 地
dy
把 (1 + sin y ) 5 展 開 。 多 數 考 生 都 懂 得 求 於
dx
P (2, 0) 的 值 及 利 用 此 值 求 切 線 方 程 , 可 惜 小 部
分考生卻誤求法線而非切線的方程。
8 甚 佳 。 在 (a) 部 中 , 多 數 考 生 都 認 識 求 兩 向
量點積的方法,但有部分考生未有用箭號
或 其 他 適 當 符 號 表 達 向 量 。 在 (b) 部 中 , 有 些
考 生 在 數 式 (a + k b) ⋅ (a − 2b) 中 漏 寫 點 積 符 號 ,
亦 有 些 考 生 給 出 類 如 a ⋅a = a2 等 不 恰 當 的 向
量 表 達 式 。 在 展 開 (a + k b) ⋅ (a − 2b) 時 , 部 分
能 力 稍 遜 的 考 生 誤 把 a、b 看 作 垂 直 的 向 量
而 給 出 | a | 2 −2 k | b | 2 。 小 部 分 考 生 竟 將
(a + kb) ⋅ (a − 2b) = −1 作 為 垂 直 的 條 件 。

2001-CE-A MATH
題號 一般表現
9 表 現 尚 可 。 很 多 考 生 將 (*) 表 成
x 2 + (2 − p) x + (8 + 2 p ) = 0 後 , 即 無 法 再 進 一 步 求
取 答 案。他 們 不 明 瞭 若 x 為 實 數,則 該 二
次 方 程 的 判 別 式 ∆ 須 ≥ 0。部 分 考 生 誤 設 ∆ >
0。明 瞭 此 關 係 的 考 生 , 大 多 能 求 得
「 p ≥ 14 或 p ≤ −2 」。考 生 在 第 二 部 分 的 表 現 差
劣。一 般 對 絕 對 值 認 識 不 深,只 有 少 數 考 生 知
道 若 「 p ≥ 14 或 p ≤ −2 」,則 | p | ≥ 2 。考 生 大 多
以 | p | ≥ 14 作 為 答 案 。
10 良好。絕大部分考生均能寫出通過 A 點
的 直 線 族 方 程 , 惟 小 部 分 考 生 卻 將
( x + y − 5) + k (2 x − 3 y ) = 0 的 常 數 k 誤 作 整 數 。 亦
有 考 生 嘗 試 求 點 A 的 坐 標,然 後 將 直 線 族 方 程
表 為 m x − y + ( 2 − 3m) = 0 , 其 中 m 為 直 線 的 斜
率。小 部 分 考 生 並 不 明 瞭 直 線 族 的 意 義,在 求
得 A 的 坐 標 後,不 懂 演 算 下 去。大 部 分 考 生 都
懂 得 利 用 點 與 直 線 之 間 距 離 公 式 寫

−5 2 − 3m
出 =2 或 =2。
2 2
(2 k + 1) + (1 − 3k ) m 2 +1
有些考生在以上公式中漏寫了絕對值符號。

2001-CE-A MATH
題號 一般表現
11 y
尚算滿意。考生在解 ≤2時常犯的錯誤,
y−2
是 將 兩 邊 乘 以 ( y − 2) 而 未 有 考 慮 數 式 ( y − 2)
的 符 號 。 有 些 考 生 將 兩 邊 乘 以 ( y − 2) 2 ,卻 忽
略 y ≠ 2 ,結 果 在 答 案 中 未 有 捨 去 y = 2 。有 些 考
生考慮採用 y>2 和 y<2 兩情況求解不等
式。在考慮 y<2 的情況時,多數求得答案
y ≤ 4 ,卻 未 有 將「 y < 2 和 y ≤ 4 」合 併 為 正 確 範
2x
圍「 y < 2 」。在 解 不 等 式 ≤ 2 時,大 部 分 考
2x − 2
生 都 懂 得 利 用 第 一 部 分 的 結 果,只 有 少 數 考 生
須重新求解該不等式。
12 一般來說,考生在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命題
時,用 詞 及 表 達 方 面 的 表 現 尚 算 滿 意。以 下 為
部分錯誤的例子︰
(1) 假 設 n = 1 時 命 題 為 真 。
(2) 假 設 n = k 為 真 。
(3) 假 設 n = k 時 命 題 為 真 , 其 中 k 為 任 意 整
數。
(4) 考 慮 n = k + 1 時︰
左 方 = (k + 1) (k + 2) ,
1
右方 = k (k + 1) (k + 2) + (k + 1) (k + 2) 。
3
(5) 根 據 數 學 歸 納 法 , 這 命 題 對 所 有 整 數 /實 數
為真。
在第二部分,只有少數考生懂得利用以下方
法,將 各 項 分 開 並 重 組 為 二 級 數 的 和,以 致 未
能利用第一部分的結果求取答案︰
1× 3 + 2 × 4 + 3 × 5 + L + 50 × 52
= 1× (2 + 1) + 2 × (3 + 1) + 3 × (4 + 1) + L + 50 × (51 + 1)
= (1× 2 + 2 × 3 + 3 × 4 + L + 50 × 51) + (1 + 2 + 3 + L + 50) 。

2001-CE-A MATH
㆚ 部 (六 題 選 答 四 題 )

題號 選題百分率 一般表現

13 (a) 89 甚佳
(b) 良好
(c) 尚算滿意
14 (a) 93 表現尚可
(b) (i) 甚佳
(ii) 差劣
(iii) 差劣
15 (a) (i) 73 良好
(ii) 表現尚可
(b) (i) 良好
(ii) 甚劣
16 (a) 57 良好
(b) 良好
(c) 表現尚可
17 (a) 38 甚佳
(b) 差劣
(c) 甚劣
18 (a) (i) 49 良好
(ii) 表現尚可
(iii) 良好
(b) 表現尚可
(c) (i) 表現欠佳
(ii) 差劣

2001-CE-A MATH
Q.13 (a) 多 數 考 生 都 能 寫 出 m 2 x 2 + (4 m − 1) x + 4 = 0 或
2
my − y + 2 = 0 ,並 通 過 設 判 別 式 ∆ > 0 而證明

1
m< 。
8

(b) 在 求 弦 AB 中 點 的 坐 標 過 程 中 , 大 部 分 考 生 懂
得利用二次方程根之和這簡單方法求取答案。
少數考生則須通過求解方程及以 m 表兩個根作
答。考生求得一個坐標,只須將其代入直線
y = mx + 2 便 可 得 出 另 一 坐 標 。 可 惜 有 些 考 生 並
不 察 覺 弦 AB 的 中 點 不 在 拋 物 線 上,誤 將 該 坐 標
代入 y 2 = x 中。又有 些 考 生 須 通 過 解 一 個 x 的
二次方程和另一個 y 的二次方程以求兩坐標,
這方法涉及冗長的運算,容易招致錯誤。有些
1 − 4m 1
考生沒有將 y 坐標 +2 化簡為 。
2m 2m

(c) 大 部 分 考 生 都 能 證 明 6 m 3 + m 2 − 4 m + 1 = 0 ,但 有
些 考 生 沒 有 將 點 (0, − 3) 代 入 方 程 L 中 , 結 果 未
能完成證明。許多考生利用因式定理,得到該

1
方程的三個根,但有些考生忽略 m< 而沒有
8

1 1
捨去 和 兩根,結果給出三個方程作為答
3 2
案。

2001-CE-A MATH
s OP + r OQ
Q.14 (a) 大 部 分 考 生 都 能 寫 出 OR = 但在證
s+r
明 「 m + n = 1」 部 分 則 表 現 欠 佳 。 部 分 考 生 未 能
正 確 以 r、 s 表 m 及 n ,亦有 考 生 用 冗 長 而 繁
複的方法作證明。

(b) (a) 部 的 目 的 在 引 進 一 個 m 、 n 的 關 係 ( 點 R

內 分 PQ 而以 mOP + nOQ 的 形 式 表 向 量 OR )。考

生 須 在 (b) 部 不 同 部 分 引 用 此 關 係 以 幫 助 解
題,可惜考生大都未能充分理解及運用此關

k 3k
係 。 在 (ii) 部 中 , 多 數 考 生 停 在 OY = a+ b
8 4
的 階 段 , 只 有 極 少 考 生 能 利 用 (a) 部 結 果 設 立

k 3k
+ = 1 。 在 (iii) 部 中 , 幾 乎 沒 有 考 生 可 寫
8 4

1 3 1 3
出 OG = a + OZ 及 利 用 關 係 + = 1 求 k。
8 4h 8 4h

有 些 考 生 寫 出 正 確 關 係 AZ = hb − a ,卻 誤 以 為 可

引 用 (a) 部 關 係 而 誤 得 h + (−1) = 1 。這 反 映 考 生
對 (a) 部 的 結 果 欠 缺 充 分 的 理 解。少 數 考 生 用 兩

個 不 同 數 式 表 OG 及 利 用 比 較 係 數 法 求 k,惟 此
方法涉及冗長運算,考生容易犯錯。

2001-CE-A MATH
Q.15 (a) 除 了 一 些 考 生 運 算 欠 準 外 , 多 數 能 以 x、y、z 表
cos∠PRQ 。 在 (ii) 部 中,考 生 表 現 則 未 如 人 意 。

1
他們多能應用 (QR) ( RP) sin ∠ PRQ 求 面 積 S 4,惟
2
多 數 考 生 未 能 由 (i) 部 所 得 的 cos ∠ PRQ 數
式 求 得 sin ∠ PRQ 。 少 數 考 生 利 用 公 式

1
× ( 底 邊 PQ) × ( R 至 PQ 的 高 ) 求 面 積,卻 誤 把 高 度
2
設 為 PM ( M 為 PQ 的 中 點 ) 及 給 出

1
PM = ( PR) 2 − ( PQ) 2 。他 們 未 能 察 覺 RM 和 PQ
2
並 非 互 相 垂 直,而 這 方 法 只 適 用 於 PR = QR 這 特
殊情況。

(b) 在 (i) 部 中 , 除 了 小 部 分 考 生 計 算 體 積 時 漏 去 因

1
子 外,一 般 表 現 甚 佳 。 在 (ii) 部 中 , 絕 大 部 分
3
考生都不懂如何作答。由於考生欠缺處理陌生
情境的能力,而對由點至平面的垂直距離
亦認識不深,大部分由於未能確定由點 B 至平
面 GAC 的 垂 足 位 置 而 未 能 再 進 一 步 。 有 些 考 生
更 誤 以 為 垂 足 位 於 GC 的 中 點 , 只 有 極 少 數 考
生 能 辨 別 所 求 的 角 及 利 用 角 錐 體 ABCG 的體 積
和 ∆AGC 面 積 求 點 B 至 平 面 GAC 的 高 度 。

2001-CE-A MATH
b
Q.16 (a) 大部分考生都知道利用公式
∫ yd x 求 陰 影 區 域
a

的 面 積,惟 能 利 用 代 換 x = 5 sin θ 而 運 算 無 誤 的
為數不多。考生大都懂得以 θ 表被積函數,惟
部 分 卻 未 能 正 確 將 d x 變 換 為 dθ , 有 些 甚 至 將


2
d x 與 dθ 等 同 。 那 些 能 以 15 cos 2 θ dθ 或
π

2


2
30 cos 2 θ dθ 表 面 積 的 考 生 , 大 都 求 得 答 案 。
0

b
(b) 除了有少數考生誤用 π
∫ x dy
a
2
求繞 x 軸旋轉

所得旋轉體體積外,大致表現甚佳。小部
分 考 生 不 必 要 地 利 用 代 換 x = 5 sin θ 計 算 積 分
5
x2
π
∫ −5
9(1 −
25
) d x ,既 浪 費 時 間 , 又 容 易 犯 錯 。

(c) 甚多考生把四粒朱古力的體積誤作為罐的容
量。懂得利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罐容量的考生
中,部 分 卻 在 計 算 底 面 積 時 忘 記 把 (a) 部 求 得 的
面 積 乘 以 2。

2001-CE-A MATH
Q.17 (b) 考生在本題一般表現甚差,對複數及其幾何詮
釋 多 欠 缺 透 徹 理 解。有 些 考 生 似 乎 知 道 Q 的 位
置,但 只 有 少 數 考 生 能 利 用 簡 單 運 算 求 得 Q 所

π
代表複數的模數 2+ 3 及複角 。他 們 大 多 利 用
6
相似三角形或解析幾何求 Q 的坐標,但由於涉
及無理數的繁複運算,很少得到正確答案。

(c) 考生對複數的輻角所知有限,對 R 的位置多茫


無頭緒。有些考生並不知道複數輻角的主 值
在 −π ≤ θ ≤ π 之 內 , 而 誤 以 為 R 的 最 小 輻 角 為
零。能辨別出 R 的位置及通過簡單運算求得其
模數及複角的考生,為數極少。能得到正確答
案的考生,大多採用較冗長的方法作答。他們
通 過 求 解 C : ( x − 3 ) 2 + ( y − 1) 2 = 3 及 由 原 點
至 C 的 切 線 y = mx 兩 聯 立 方 程 求 R 的 坐 標 。

Q.18 (a) 在 (i) 部,多 數 考 生 都 能 從 圖 5 (a) 寫 出 當 f ( x) 遞


增 時 的 x 值 範 圍 。 在 (ii) 部 , 考 生 亦 能 寫 出 曲
線 y = f ( x) 轉 向 點 的 x 坐 標 , 惟 小 部 分 卻 試 圖
寫 出 轉 向 點 的 坐 標 , 顯 然 不 明 瞭 圖 5 (a) 並 未 提
供任何有關轉向點 y 坐標的資料。部分考生僅
寫出點轉向點的 x 坐標,而未有提供任何論據
解 釋 函 數 於 這 些 點 達 至 極 大 /極 小 值。能 解 答 (ii)
部 的 考 生 大 都 能 完 成 (iii) 部。

2001-CE-A MATH
(b) 只 有 少 數 清 楚 明 瞭 函 數 的 遞 增 /遞 減 性 質 和 其
一 階 / 二 階 導 數 關 係 的 考 生 能 正 確 描 繪 y = f ′′( x)
的 圖 像 。 有 些 考 生 知 道 函 數 於 極 大 點 ( x = 4) 的
二 階 導 數 應 取 負 值 , 而 於 極 小 點 ( x = 0 和 8) 應
取正值,卻未能繪出一幅正確的圖像。

(c) 在 (i) 部 , 只 有 少 數 考 生 懂 得 通 過 將 曲 線
y = f ′( x) 平 移 而 得 出 曲 線 y = g ′( x) 。 多 數 考 生 並
未 在 圖 中顯 示 出 該平 移 為 1 單 位 向上 。
在 (ii) 部 , 大 部 分 考 生 都 指 出 該 學 生 的 說 法 不
正確,惟未有提供合理解釋,只有很少考生給
出以下論據︰

「 Q g( x) = f( x) + x ,
∴ g ′( x) = f ′( x) + 1
及 g ′′( x) = f ′′( x) ,
因 此 y = f ′′( x) 和 = g ′′( x) 的 圖 像 相 同 。 」

一般建議

1. 考生應仔細閱讀試題,並依從指示作答。

2. 考生須留意由題中涉及的情境所引致的限制及條件,
並謹記須捨去不乎合有關條件的結果。

3. 應留意數學科所要求的知識和能力,也包括在本科的
課程內,而本科試題會考核考生利用兩個學科的知識
和技巧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在處理解析幾何問題時,考生須謹記只有當某點位於
一曲線上時,其坐標方能滿足該曲線方程。

2001-CE-A MATH
5. 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命題時,須留意其用詞及表達方
式;不應混淆命題及函數,而在證明中,應避免使用
錯誤或含糊不清的語句。

6. 須留意及判斷題中不同部分之間的關係,從而避免重
複及作不必要的運算。

7. 作積分變換時,應謹記把整個被積函數以新變數表
示,並把極限作適當變換。

8. 同 一 答 案 不 應 同 時 以 度 數 及 弧 度 表 示 , 例
π
如 2nπ + 45° , 360n° + 。
4

9. 須 用 箭 號 或 其 他 適 當 符 號 表 達 向 量 ; 不 可 把 點
積 a ⋅ b 寫 成 ab 或 a × b ,並 須 避 免 給 出 類 如 a ⋅ a = a 2
a 3
及 = 等表達欠佳的數式。
b 2

10. 須 懂 得 適 當 運 用 括 號 , 例 如
d d
(2 x + 1) (x 2 ) − x 2 (2 x + 1)
dx dx
,以避免混淆。
(2 x + 1) 2

11. 應 充 分 明 瞭 數 式 f( x)、方 程 f( x) = 0 及 曲 線 方 程 y = f( x)
的分別。

12. 應多練習用文字及數學符號表達論證和解釋。

13. 對以下ᎏ念及技巧,宜加倍注意︰

(a) 軌跡問題;
(b) 三角方程的通解;
(c) 複數的基本ᎏ念,包括其幾何解釋,模數和輻
角的性質、輻角的主值範圍及極式的表達;
(d) 解不等式時綜合各個別情況列出總解;
(e) 求解涉及負數或絕對值的不等式;
(f) 代換積分法;
(g) 三維空間的三角學問題。

2001-CE-A MATH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