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06 年第 3 期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2006 年 5 月

No. 3, 2006 ZHEJ IANG  SOC IAL  SC IENCES M ay. , 2006

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 虞云国

  内容提要  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 、
创新思想 、
经世理念 、
理性态度 、
民族意识 、
平等观念
等时代特点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承上启下 、
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不仅在当时中国境内诸政
权以及东亚儒学文化圈各国发挥了主导文化的作用 , 还对世界文明以及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与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关键词  宋代文化  时代特点  历史地位
作者虞云国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 (上海  200234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 各个文化领域并反映文化的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

代 。宋代文化既有对其前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 也 的因素 ,可以称为深义文化 。 准此而论 , 宋型文
有其时代自身的推陈与出新 , 对其后的中国文化 化也应该有其反映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的因素 。
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至今为止 , 宋代文化 大体说来 ,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
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 , 本文则试图从总体上探讨 11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 陈寅恪认为 :“六朝及天水一朝思想最为自

由 ” 。宋代自太祖 、太宗起 , 崇文抑武就立为祖
一、
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
宗家法 。“优待文士 ” 、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陈寅恪曾指出 :“综括言之 , 唐代之史可分为 人”等具体而微的政策导向与家法规定 , 导致政
前后两期 ,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后期开 治氛围相对宽松 ,文化管理较为开放 ,有利于形成
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 , 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

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 宋代文化是由中 兼容精神成为宋代知识分子的一般价值取
唐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 , 学术 界已 有 向 ,这在宋学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上表现最为充分 。

“宋型文化 ”
的提法与界定 , 也不失为进行文化 表现之一 ,宋学各派能够“学统四起 ”, 宽容并存 。
分析的有用范畴 。按周一良的说法 : 普遍存在于 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 、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 ,南

ω
µ 马一浮 :《与谢振民书 》,《马一浮集 》
  g 第二册 , 第 {
µ
g马一浮 :《与张立民书 》,《马 一浮集 》
第 二册 , 第
937 页 。 828 页 。
ξ
µ
g马一浮 :《与刘百闵书 》,《马一 浮 集 》
第 二册 , 第 |
µ
 马一浮 :《复性书院学规 》,《马一浮集 》
第一册 , 第
590 页 。 106 页 。
ψ
µ
g马一浮 :《与沈敬仲书 》,《马一 浮 集 》
第 二册 , 第 ∼
µ
g马一浮 :《与梁漱溟书 》,《马 一浮集 》
第 二册 , 第
641 页 。 704 页 。
ζ
µ
g马一浮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写本自跋 》,
《马一浮集 》 第二册 ,第 109 页 。 责任编辑  尹  之

158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浙江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宋中期的朱熹理学 、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 , 者兼弘净土的不在少数 , 则反映了雅俗兼容的取


虽然主张不一 ,甚至针锋相对 ,但都落在同一政治 向 。大足石窟与晋祠宋塑所凸现出来的世俗化倾
文化的框架之内 。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 向 ,也折射出宗教艺术中雅俗兼容的文化特征 。
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 。程朱学派尽管对王安 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的过程中 , 宋代的士农
石学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 , 但朱熹仍认为“王氏 工商不断吸收 、 消化 、
借鉴 、
融合其他异质文化 ,创

新经尽有好处 ” 。 表现之二 , 理学本身能够兼收 造出灿烂辉煌的宋代文化 。
并蓄 ,为我所用 。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 21开放批判的创新思想
派 ,还是心学派 ,几乎都有“出入释老 ” 的经历 ,援 宋代文化决不是人们误解的那样 , 纯然是封
佛入儒或援道入儒 ,吸收改造佛 、 道关于宇宙论和 闭保守的 ,而是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类型 。这种
认识论的成果 ,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 创新意识 ,在宋代文化各个领域几乎都有出色的
兼容精神也鲜明表现在宋代儒 、 佛、道三者关 表现 。
系上 。宋 朝 君 主 公 然 承 认“三 教 之 设 , 其 旨 一 首先是思想领域的疑经思潮 。宋儒一反对前
也 ”, 明 确 号 召“以 佛 修 心 , 以 道 养 生 , 以 儒 治 代儒家迷信经典 、 谨守故训的传统 ,先是对汉唐传

世” 。 两宋时期以儒学为主体 , 以佛 、 道为辅翼的 注 ,进而对经典本身表示怀疑 。疑传派主要活跃
文化格局最终形成 ,三者基本上和平共处 ,相安无 于宋仁宗亲政以前 ,代表人物有孙复 、 石介等 。疑
事 。不仅新儒学各家出入佛老 , 佛门也在学理上 经派从仁宗亲政后发难 , 以欧阳修怀疑《周易 》 为
融合儒道 , 名僧智圆被陈寅恪推许为“于宋代新 最早 ,直到宋季王柏怀疑《诗 》 《书 》, 始终绵延不

儒家为先觉 ”,他就宣称“三教之大 ,其不可遗 ” 。 绝 ,代表人物包括李觏 、 张载 、
程颢 、程颐 、 刘敞 、

道教则从佛教哲学中汲取养分 , 将其融入自身的 马光 、
王安石 、苏轼 、
苏辙 、
郑樵 、
朱熹 、
叶适等 130

养生思想 ,进一步向儒家士大夫渗透 ; 同时吸纳佛 位知名人士 ,怀疑对象遍及儒家十三经 。 疑经思
教因果轮回思想与儒家纲常伦理学说 , 向普通百 潮摇撼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 ,有突破藩篱 、 解放
姓渗透 。在士庶日常生活中 , 儒 、 佛、道更是并行 思想的作用 。宋学思想家不避权威而好持异论 ,
不悖 ,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 、 高道有密切的往还 , 由疑古非圣进而议古拟圣 , 分别撰写了“自出议
普通百姓读儒书 、 拜佛祖 、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 。 论” 的思想著作 , 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继先秦诸子
兼容精神还表现在宋代文化雅俗互融的关系 百家以后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
上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 宋 其次 是 政 治 领 域 的 改 革 思 潮 。整 个 两 宋 ,
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 。士大 “变风俗 ,立法度 ” 的改革思潮始终居于时代的主
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 流 。王禹偁是改革思想的早期先驱 , 其后“方庆

化 ,也有意让士大夫文化走上了由雅而俗 、 俗中求 历、 嘉祐 ,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 ”, 李觏即其代
雅的发展道路 。在文学领域 , 雅文学与俗文学之 表 ; 而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王安石推动的熙丰
间 ,呈现出突破文体畛域进而融会贯通的趋势 ; 以 变法 ,更是宋代改革思潮的杰出实践 。向来被视
诗文言志传道 ,以词曲言情游戏 ,在宋代士大夫的 为反变法派的司马光 、 苏轼等人实质上也主张变
文学活动里能够各得其所 ; 及至苏轼以后 ,又在词 革 ,各方争论焦点仅仅在于如何进行改革 。南宋
这一俗文学体裁中 , 加入言志传道的传统内涵 。 浙东事功学派仍以政治改革为其核心内容 , 而朱
在艺术领域 ,不仅院体画 、 文人画与民间画齐头并 熹作为其论敌也有政治改革的强烈诉求 。直到理
进 ,各臻繁荣 , 张择端 、
李嵩等画院画家更以《清 宗晚年的文天祥 ,还在不断呼吁政治改革 。
明上河图 》 与《货郎图 》等反映世俗生活的佳作而 再次是佛教领域的别开生面 。慧能在中唐创
闻名于世 。在宗教领域 , 影响宋代的最大佛教门 “不立文字 ”的禅宗 , 实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佛
派是雅化的禅宗与俗化的净土宗 , 前者主要流行 教 。宋代又 有创 新 , 通 过“颂 古 ”
、“拈 古 ”
、“评
于士大夫阶层 , 后者主要普及于普通民众 。但禅 唱” 、
“击节 ”
等文字禅的形式 ,把禅宗特有的思维
宗从唐代慧能以来的不立文字 , 向宋代文字禅的 方式推到了更为成熟的阶段 , 将对外在天国的追
蜕变 ,本身就是以俗兼雅的趋势 ; 而宋代悦禅的学 求转变为内在的心理调适 , 真正达到了“以佛修

159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虞云国 : 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心 ,以儒治世 ”
的境界 , 使其更受士夫的欢迎 。道 都曾是企求“外王 ” 的实践者 , 理学完全转向内省
教在宋代也有重大创新 , 鉴于外丹道颇难实证的 是在南宋晚期以后 。至于浙东事功学派的各家学
经验教训 ,陈抟 、张伯端等吸收了儒家的纲常伦理 者陈亮 、 叶适 、
吕祖谦等 , 他们的学术思想与治学
与禅宗的心性之学 ,建立了完善的内丹学 ,取代外 方法都明确揭出“经世致用 ” 的旗帜 。正如余英
丹术成为道教修炼的主流 , 为金元之际新道教的 时所指出 :“事实上 , 政与学兼收并蓄不仅朱熹为
ξ
λg
出现奠定了基础 。 然 ,两宋士大夫几无不如此 。”
复次是文学领域的推陈出新 。紧接着唐代文 这种经世理念在士大夫身上突出表现 , 就是
学的恢宏辉煌 , 宋代文学在创新上面临着严峻的 “以天下为己任 ” 的理想人格基本铸成 ,并将这种责
挑战 。但宋代文学家大胆尝试“以文为诗 ” 、
“以 任感与使命感倾注于经世济时的建功立业中 ,实现
诗为词 ” 、“以文为词 ”,“以散文为赋 ”, 也使宋代 自我的生命价值 。有学者认为 :“无论就思维方式
文学取得了有别于前代文学的相应成果 。而杰出 或行动风格说 ,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都展
的文学家又注重个人文风的标新立异 ,“言语文 现了独特的新面貌 ,相形之下 ,不但前面的汉、 唐为
υ
λ
g ψ
λ
g
章 ,未尝相似 ” ; 以散文而论 , 欧 、 王、苏、
曾都有 之逊色 , 后来的元、 明、 清也望尘莫及。” 范仲淹
独特的风格 ,各极其致而各异如面 。《沧浪诗话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名言 ,张载
的“以禅喻诗 ”, 也在文学批评领域独辟蹊径 , 别 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道 ,为去圣继绝学 ,为万
ζ
λ
g
出机杼 。 世开太平 ” 的号召 , 都是这种理想人格的最好表
31积极实用的经世理念 述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 ” 的经世理念 ,与宋朝内外
宋型文化是积极昂扬的入世型文化 , 讲究履 危机相结合 ,便变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忧患意
践 ,注重实用 ,强调经世 ,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 识在太学生中也相当普遍 ,早在宋神宗时期 ,太学
{
λ
g
发展、 国家如何安宁强盛 ,体现出一种淑世情怀。 生的清议就号为“无官御史台 ” ,而太学生领袖陈
宋代文化的经世理念在各文化领域有广泛的 东在靖炎间领导爱国军民的请愿运动 ,不畏牺牲 ,
表现 。在教育领域 ,宋人强调“圣门实学 , 贵在履 更是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
41中庸内省的理性态度
ϖ
λ
g
践” 。 胡瑗在苏湖教法中“时取当时政事 ,俾之折
衷 ”,还设立边防 、 水利等专门学科 , 培养实用人 宋学的兴起 ,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宋学
材 。张载在关中讲学 , 也是“语学而及政 , 论政而 熔铸自然 、 社会 、人生为一体 , 涉及政治 、思想 、人
ω
λ
g
及礼乐兵刑之学 ” 。 在史学领域 , 经世理念表现 性、 教育各个领域 , 它不拘泥于章句之学 , 而是注
为 : 一是注重当代史的编撰 , 为现实服务 ; 二是重 重义理之学 ,在塑造宋代文化的性格特征上起了
视春秋学的研究 ,严华夷之辨 ; 三是强调史论的发 关键作用 。宋学各派 , 尤其是理学各家都重视哲
挥 ,以借古讽今 ; 四是标榜治史的宗旨 , 在以史为 理思辨 。他们以“理 ” 说“天 ”,把“天人合一 ”的思
鉴 。在科技领域 , 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成为 想推向了新高度 ; 他们提倡格物致知 、 内省慎独来
宋代科技的主旋律 。方志的兴起 , 是地理学服务 发明本心 ,主张严格的道德自律 ; 他们为内圣外王
社会的直接结果 ; 快捷运算术与相关专著的推广 , 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内圣无非明天理 ,外王无非
则是数学满足商业繁荣的成功尝试 ; 水罗盘的发 行天理 。开国大臣赵普回答王朝缔造者宋太祖
明 ,是物理学对海外贸易的卓越贡献 。 “天下何物最大 ” 时认为“道理最大 ”,太祖一再称
|
λ
g
宋学并不如人误解的那样只是空谈性理 , 同 是 , 已经透露出宋代文化的理性特质 。
样鲜明反映了经世理念 。李觏被胡适称为是一个 宋代文化的理性态度 , 在各个文化领域有着
未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 而范仲淹引《周易 》 穷通 普遍的反映 。即以文学艺术领域而言 ,“宋人诗
之说作为庆历新政的理论依据 , 荆公新学成为熙 主理 ”,成为宋诗的鲜明胎记 , 也是其区别于唐诗
丰变法的指导思想 , 则是宋学经世理念两次大规 的基本 特 征 ; 宋 人 一 向 为 人 诟 病 的“以 议 论 为
}
λ
g
模的社会实践 。即以理学一贯讲求的“内圣外王 诗 ”, 说到底 ,就是试图以议论来说理 , 正是理性
之道 ” 而论 ,“内圣 ”
的最终目标还是落在“外王 ” 主义对诗歌的热切干预 。后人也不难在大足石刻
上 ,也就是得君行道 ,治国平天下 。从二程到朱陆 与晋祠宋塑中发现 , 在这些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

160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浙江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里 ,宗教的迷狂成分基本蜕尽 ,而充溢着对世俗生 宋学从正面鼓吹“饿死事小 , 失节事大 ”; 史学对


活的理性追求 。 冯道的评价直斥其“无廉耻 ”, 文学有宋季文天
由于历史的转捩 , 宋代文化的理性精神有一 祥、 谢枋得 、 谢翱 、
郑思肖等以血泪甚至生命写成

λ
g
个不断转向内在的演变过程 。 宋学日渐偏向于 的正气歌 。当然 , 民族主义的高扬并不只是冲突
内省自求的发展路向 ,更注重心性义理的探索 ,讲 与对峙 ,也包含着融合与交流 , 企盼着平等与和
究诚意修身的功夫 。这种以心为主 、 以意为主的 睦 。历史画《便桥会盟图 》 、
《文姬归汉图 》, 都传
内省态度 ,从儒学开始 ,渗透蔓延到社会文化的各 达了睦邻友好 、 和平共处的愿望 。
个层面 。于是 ,日常生活中就只有天理而抹杀人 61深入普及的平等观念
欲 ,文学创作中就重意而不重象 、 绘画作品中就重 由于唐宋之际在阶级结构与生产关系上一系
神不重形 ,连科学技术研究中也有唯理而不唯物 列的深刻变化 ,兼之公平开放的科举制度 , 与“不
的倾向 。 抑兼并 ” 的土地政策 , 在身份与财富上 , 各阶级阶
51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 层都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中 , 从而催生了人们对
两宋时期 ,契丹 、
党项 、
女真 、蒙古等周边民族 平等观念的朦胧向往 。宋学家提出“民吾同胞 ,
相继立国 ,在吸收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制度同时 ,也 物吾与也 ”,强调的就是这种平等观念 ; 而民间也
高扬作为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 。而两宋在其三百 已对士农工商一视同仁 , 指出“此四者皆百姓之
ξ
µ
g
余年间 ,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 , 本业 ” 。这种平等观念 , 反映在朝廷大政上 , 就
ψ
µ
g
甚至于故土沦陷 ,政权南迁 ,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 是推尊言官 , 鼓励议论 ,“与天子争是非可否 ” ;
实威胁 ,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 , 空前高涨 , 构成 反映在社会风习上 , 就是“取士不问家世 , 婚姻不
ζ
µ
g
了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 。 问阀阅 ” 。
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 就是尊王 自由精神与平等观念是一物之两面 , 也浸润
攘夷口号的重新提倡 。欧阳修指出 :“四夷不服 , 在宋代文化中 。对当时学术现状 , 王安石总结为
υ
µ
g
中国不尊 ” 。在这一思潮推动下 ,《春秋 》 学成为 “一人一义 , 十人十义 ”, 程颢概括成“人执己见 ,
{
µ
g
经学研究的显学 , 清代四库馆臣也发现“说《春 家为异说 ”, 既反映了宋学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秋》 者莫夥于两宋 ” 。宋儒通过发挥《春秋 》 尊王 的繁荣局面 ,也足见宋学对平等精神与自由议论
攘夷的微言大义 ,强调“尊君父 , 讨乱贼 , 辟邪说 , 的执著追求 。而平等自由观念直接催生了宋儒对
ϖ
µ
g
正人心 ” ,试图在文化上做到夷不乱华 , 用夏变 儒家经典的怀疑精神 , 怀疑精神又促进了创新意
夷 ,维护大一统 。这种意识在诗词 、 话本 、
书画等 识 ,为宋代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 。北宋中期以后 ,
作品中多有反映 。 文人画与尚意书风的同时崛起 , 实是士大夫的独
靖康南渡后 ,南宋的政治空间与地理空间更 立意识与自由精神在书画领域的折光 。
见逼仄 。忧时伤离的情绪弥漫民间 , 收复中原的 平等观念也深入到下层民众之中 , 反映在起
ω
µ
g
呼吁遍及朝野 ,“君父之仇 , 不与共戴天 ” , 民族 义农民的纲领口号上 。相对于晚唐王仙芝起义自
意识遂凝聚为浓郁的恢复情结 。这种情结 , 在放 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 北宋初年王小波则公然宣
|
µg
翁诗 、 稼轩词里能够感受到它的剧烈脉动 , 在《中 称“吾疾贫富不均 ,今为汝均之 ” 。 到北宋末年方
兴四将图 》(刘松年 ) 、《晋文公复国图 》(李唐 ) 等 腊有意把《金刚经 》中“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改读
}
µ
g
历史画中也能领会到它的深沉寄托 , 几乎贯彻在 为“是法平等无 ,有高下 ”, 以抨击社会不平等的
各种文化形式中 。 本质 。南宋初年钟相 、 杨么起义更进一步指出 :
随着民族战争的硝烟不绝 , 民族气节与爱国 “法分贵贱贫富 , 非善法也 。我行法 , 当等贵贱 ,

µ
g
情怀成为两宋时期弥漫朝野的普遍风尚 。在宋学 均贫富 。”起义农民在纲领口号上的重大变化 ,
的鼓吹下 , 民族大义在宋代 , 尤其在南宋大为凸 反映了他们平等观念的历史演进 , 既是时代的产
现 ,“尽忠报国 ”、“杀身成仁 ” 、
“舍生取义 ”, 成为 物 ,也是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印证 。
上至将相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这种名 倘若与唐型文化相比较 , 宋型文化的时代特
节观念在宋学 、 史学 、文学 、
艺术等领域都有反映 : 征就更加鲜明与凸现 。相对说来 , 以文化性质而

161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虞云国 : 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言 ,唐型文化是官僚贵族的文化 ,宋型文化是士大 认为 :“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


夫平民的文化 ; 以文化特色而言 ,唐型文化奔放恢 的高度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 ,可以
ζ
ν
g
宏、 敦厚丰腴而富丽堂皇 , 宋型文化严谨含蓄 、
风 说是空前绝后的 。” 这一评价与陈寅恪的“造极
雅清瘦而精致细腻 ; 以艺术风格而言 ,唐型文化华 说”的表述基本一致 。但他后来对宋代文化空前
赡凝重而进取外倾 , 宋型文化幽淡清新而收敛内 绝后的评价略有修正 :“宋代的文化 , 在中国封建
省 。这种文化特征的区别 ,当然是大体而言 ,并不 社会历史时期之内 , 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
否定宋型文化对唐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 时期 为 止 , 可 以 说 , 已 经 达 到 了 登 峰 造 极 的 高
的继承关系 。 度 。”
“宋代文化的发展 ,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
期之内达于顶峰 ,不但超越了前代 ,也为其后的元
二、
宋代文化的历史地位 {
ν
g
明之所不能及 ” 。 他似乎有意把明清之际西学东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捩时期 , 渐以后的中国文化划出了比较的时段 。实际上 ,
元人把宋朝与汉 、 唐并称为“后三代 ”,而作为“后 陈寅恪的“造极说 ”, 主要着眼于宋代文化的总体
三代 ” 最后一个王朝 , 其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一 精神 ,而邓广铭后来的修正主要着眼于西学东渐
直穿透到近代 。最早意识到宋代特殊地位的 , 是 以后中国文化添加进前所未有的新成分 。但无论
明代史家陈邦瞻 。他在《宋史纪事本末叙 》 中说 : 如何 ,正如邓广铭所说 :“宋代文化发展所达到的
“宇宙风气 , 其变之大者三 : 鸿荒一变而为唐虞 , 高度 ,在从十世纪后半期到十三世纪中叶这一历
|
ν
g
以至于周 ,七国为极 ; 再变而为汉 ,以至于唐 ,五季 史时期内 ,是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 ” 。 费正
为极 ; 宋其三变 , 而吾未睹其极也 。变未极 , 则治 清也有类似评价 :“唐宋两朝蓬勃兴起的中国文
}
ν
g
不得不相为因 。今国家之制 ,民间之俗 ,官司之所 明 ,似乎超过欧洲是毫无疑问的 。”
持 ,儒者之所守 ,有一不与宋近者乎 ? 非慕宋而乐 陈寅恪有“中古民族文化之史 ” 的说法 , 宋代
趋之 ,而势固然已 。” 他已经觉察到宋代对其后历 正处于“中古民族文化之史 ” 终结转型的关键时
史的影响 ,“有汉 、 唐之所不能臻者 ”。进入近代 , 段 。而按黄仁宇的观点 , 宋代则处在中国古代第
思想家严复进一步明确指出 :“若研究人心政俗 二帝国 (唐 、 宋 ) 终了 。总之 ,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
之变 ,则赵宋一代历史 ,最宜究心 。中国所以成为 化史上处于承上启下 、 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
今日现象者 ,为善为恶 , 姑不具论 , 而为宋人所造 以思想学术而言 , 历来是“汉宋 ” 对举 ,“宋
υ
ν
g
就 ,什八九可断言也 。”无独有偶 , 美国中国学家 明” 并称 ;“汉宋 ”
对举说明由“汉学 ” 转型为“宋
也有类似的见解 :“唐代后期与在此之后的宋代 学” 的重要性 ;“宋明 ”
并称说明宋学对后世思想
( 960 ~1276 ) 组成后来中国历史的最初阶段 ”, 的影响 。宋学作为宋型文化的精神内核 , 是中国
“这时的文化直至 20 世纪初都是中国的典型文 古代学术思想的新巅峰 。宋学流派纷呈 , 各臻其
化 。其中许多东西在以后的一千年中是中国最典 妙 ,大师叠出 ,群星璀璨 , 为先秦诸子百家以来所
型的东西 ,至少在唐代后期开始萌芽 ,而在宋代开 仅见 。宋学形成了与汉学迥然不同的新体系 、 新
ϖ
ν
g
始繁荣 。” 方法与新学风 , 是中国古典思想发展历程中最后
对宋代文化的历史地位最先作出高度评价 阶段的代表形态 , 给予明清思想学术的发展路径
的 ,是国学大师王国维 , 他认为 :“天水一朝人智 以深刻的影响 。宋学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 , 而且
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 , 前之汉唐 , 后之元明 , 皆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 对古代中国后期的民族素质
ω
ν
g
所不逮也 。”史学大家陈寅恪推崇宋代文化是中 与价值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朱熹作为宋学
国传统文化的巅峰 :“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载 的集大成者 , 陈寅恪认为 :“朱子之在中国 , 犹西
ξ
ν
g ∼
ν
g
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 。 他欢喜赞叹道 :“天 洋中世之阿奎纳斯 ,其功至不可没 。”
ψ
ν
g
水一朝之文化 , 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 这些 以文学艺术而言 , 古文运动以“唐宋 ” 连称 ,
论断已经成为评价宋代文化的经典性结论 。 “唐宋八大家 ” 中宋代占据了六席 。宋代诗歌不
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文化的一系列论 仅在唐诗之外 , 标举了宋词这一富有时代性特征
述 ,是对陈寅恪经典论断的进一步发挥 。他先是 的品牌 ,而且在唐诗之后另辟蹊径 ,创造性地开拓

162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浙江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了宋诗的新境界 , 影响直到清末民初 。唐宋诗优 瑟把宋代称为“伟大的代数学家的时代 ”, 认为


ζ
ο
g
劣高下之争经久不绝 ,还是钱钟书论断中肯 : 宋人 “中国的代数学在宋代达到最高峰 ” ; 贾宪 、杨
学唐诗而不像 ,“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 辉、 秦九韶等宋代数学家的成就远远走在当时世
υ
ο
g
所在 ” ,因而宋诗完全有资格在中国诗史上与唐 界的前列 。石刻《天文图 》 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全
诗双峰并峙 ,两水分流 。宋代诗话大量涌现 ,为文 天星图 。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 。腧
学批评创造了新样式 , 并出现了《沧浪诗话 》 这样 穴针灸铜人是针灸学上第一具教学 、 临床用的实
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开创性的理论著作 。宋代话 物模型 。宋慈《洗冤集录 》 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
本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 迎来了 学专著 。《营造法式 》 是中国建筑史上全面规范
明清小说的繁荣局面 。宋代杂剧成为元代戏剧的 总结建筑工程技 艺成果 的第 一部 巨著 。《平江
的先驱 ,南宋戏文构成元明南戏的源头 。宋代文 图》 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城市规划图 。陈  《农
学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绘画向来 书》 是中国农史上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技术
以唐宋或宋元并称 ,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 的专著 。所有这些第一 , 都表明了宋代在中国科
ϖ
ο
g
期 ,有研究者认为 :“吾国画法 , 至宋而始全 ” 。 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不朽地位 。
宋代工艺美术造型 、 装饰与总体效果堪称中国工 说到宋代文化的巨大影响 , 我们可以从四个
艺史上的典范 ,成为明清工艺争相仿效的对象 。 层面加以考察 。
以学术而言 , 王国维指出 :“宋代学术 , 方面 首先 ,对当时中国境内其他政权的影响 。毫
最多 ,进步亦最著 ”, 他认为“近世学术多发端于 无疑问 ,宋朝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 ,在这一时期历
宋人 ”,具体例如“考证之学亦至宋而大盛 ”,“金 史大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 。
ω
ο
g
石学亦宋人所创学术之一 ” 。 在目录学上 , 宋代 这种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
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提要体私家藏书目录与版 上 (很显然 , 大一统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本目录 。至于宋代史学 , 陈寅恪评价最高 , 以为 来完成的 ) ,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和思
“中国史学莫盛于宋 ”,“宋贤史学 , 今古罕匹 ”, 想文化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上 。在中华文明圈
“有清 一 代 经 学 号 称 极 盛 , 而 史 学 则 远 不 逮 宋 里 ,无论是与宋朝对峙的辽 、 金、西夏 ,还是与宋朝
ξ
ο
g
人 。”司马光全面改造了旧编年体 ,他的《资治通 睦邻相处的大理国 , 都对宋朝所代表的先进的政
鉴》 不仅为编年体打开了新局面 , 而且开创了一 治制度 、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自觉不自觉地表示
个通鉴学派 。在此基础上 ,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 , 出认同 、追随 、仿效与移植 。辽金两朝不仅文字借
朱熹再创纲目体 , 为史学编纂贡献了新体裁 。郑 鉴汉字的结构 ,而且通行汉语 ; 都尊孔子 ,建孔庙 ,
樵的《通志 ・二十略 》 实为广义的中国文化史 , 其 以民族语文与汉语翻印儒学经典 , 实行科举取士
中的会通精神正是宋贤史学的鲜活灵魂 。 制度 。汉文化作为中华主体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
以科学技术而言 , 宋代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科 步发挥其决定性的影响 。契丹 、 女真 、党项等民族
学技术的鼎盛时期 。科技史家李约瑟说 :“谈到 政权 ,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促进了自身的汉化
11 世纪 ,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 他认为宋 进程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 而汉文化也在
代的文化与科学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 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达到了空前繁荣 ,
因而“对于科技史家来说 , 唐代不如宋代那样有 各方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
意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 其次 ,对东亚“儒学文化圈 ”
的影响 。宋代文
具体的科技史料时 , 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 化不仅在中华文明圈里独领风骚 , 而且居于当时
宋代 ,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 世界文化发展的顶峰 , 对周边国家文化所发挥的
ψ
ο
g
是如此 。”宋代的科技发明有许多不仅在中国科 作用也不容低估 。宋代文化对高丽 、 日本 、越南等
技史上 ,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号称第一 。印刷 邻国的影响尤其显著 , 其中又以儒学的流播最引
术、 指南针与火药等三大发明 ,不仅是宋代科技划 人注目 ,朱子学对东亚“儒学文化圈 ” 各国文化的
时代进步的标志 , 也确立了宋代在中国科技史上 作用不容低估 。在文化输入上 , 这些周边邻国对
的崇高地位 。中国古代数学向来宋元并称 , 李约 唐代文化主要是制度文化的模仿 , 而对宋代文化

16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虞云国 : 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更侧重于精神文化的摄取 , 因而尤其注重对宋代 地位 。宋学路径由外向内的转折 , 导致了“内圣


儒学 、 宗教 、文学 、
艺术的统摄与借鉴 。 外王 ”经世路线的断裂 。此即余英时所说 :“南宋
ω
π
g
再次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由于空间的辽绝 , 儒学的重点在‘内圣 ’
而不在‘外王 ’
。” 南宋理
宋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没有像对周边邻国那 宗以后 ,理学几成宋学的同位语 ,“外王 ”
之道淡
样具体深入 ,而主要表现在三大发明的西传上 。然 出 ,“内圣 ”
之学凸现 , 逐渐压倒一切 。理学原来
而 ,正如培根所指出 :“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 就具有内省性与收敛性的一面 , 再与晚宋时期内
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 第一种是在 外交困的形势相结合 ,于是就如黄仁宇所指出 : 理
学术方面 ,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 ,第三种在航行方 学“因其目的则是韩愈所提倡的‘卫道 ’, 所以不
ξ
π
g
面 ;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 ; 竟至任何帝 能不取防势 。”
国、 任何教派 、 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 不过 ,理学对宋代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 ,总体
{
ο
g
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 马克思的 说来并不严重 ; 它的负面作用 ,要迟至明清时期才
评价则更高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
—这是预告 集中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 , 从
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 社会影响上说 , 以精致的理论论证了三纲五常的
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 合理性 ,使统治者得以“以理杀人 ”, 扼杀了人性
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 自由 。其二 , 从思想学术上说 , 以“道统 ”
思想扼
|
ο
g
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 宋代 杀了个人的创造力与学术自由 。其三 , 从文化创
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决定性作用是毋庸赘言的 。 新上说 ,以“崇儒 ”
之说阻止了对外来异端文化的
除此之外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以及通过考试选拔精 吸收与接纳 ,使中国文化渐趋保守 、
封闭与停滞 。
英的做法 ,其重要性也超出中国之外 ,而具有相当 对宋代理学的消极后果 ,无疑也是必须正视的 。
的世界意义。尽管这种程序与模式要迟到后来 ,才 宋代文化的发展路径 , 先是由金灭北宋而开
为西方铸造近代社会的精英政治而借用 ,但其原型 始转向 ,最终因蒙古入侵而被迫中断 。法国汉学
}
ο
g
却来源于中国 ,成熟在宋代 。 家谢和耐指出 :“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 , 中华文明
最后 ,宋代文化对其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 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 , 而由于此次入
响。宋学的发展与演变是两宋文化史上一大因缘 。 侵 ,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坏 。” 就宋
ψ
π
g

为使探讨能够深入 ,不妨就聚焦宋代文化这一精神 代文化所达到的高度而论 ,物质文化 、


制度文化与
内核。宋学派别林立 ,新意纷呈 , 但宋学精神可以 精神文化都受到沉重的打击 。物质文化的恢复假

ο
g
概括成“断以己意 ,作新斯人 ” , 而其最高理想则 以时日不难实现 , 制度文化的发展路向却因蒙元
是履践“内圣外王之道 ” 。正如余英时指出 :“内圣 入主而发生逆转 。对此 ,可以借用黄仁宇的论述 :
外王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构想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 “隋唐宋以来所展开的竞争性和外向的性格没有
与文化的特有产品 ;它曾经长期支配着传统士大夫 找到出路 ,而被迫放弃 。代之而起的是第三帝国
υ
π
g
关于如何全面重建人间秩序的思考方式。” 可以 ζ
π
g
明清的内向和非竞争性 。” 与此相关 , 宋学作为
毫不夸张地说 ,宋学涵盖世界观、 认识论、 人性论 、
宋代文化的精神内核 ,自元明起也明显转向内在 ,
方法论等方面 ,对其后中国哲学、 伦理学、 教育学 、
而理学转而成为帝国统治控制官僚 、
驯服百姓的
史学、 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 ,都产生着广泛
精神桎梏 。
而深刻的作用 。即便是后来为人诟病的宋代理学 ,
李泽厚也认为 :“在中国民族性格与中国实践理性
注释 :
的形成发展中 ,在中国民族注重气节 、 重视品德 、
讲 ①陈寅恪 :《论韩愈 》,《金明馆丛稿初编 》, 上海古籍
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 出版社 1980 年 ,第 296 页 。
ϖ
πg
结构等方面 ”,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 ②参见傅乐成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 收入《汉唐
然而靖康之变 ,宋室南渡 ,南宋历史与文化有 史论集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1977 年 ; 冯天瑜等《中
明显转向内在的发展趋势 。南宋尽管也有坚持经 华文化史 》
下编第 7 章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年 ; 王水
世路向的浙东功利学派 , 但终于不敌理学的主流 照 :《“祖宗家法 ”
的“近代 ”
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

164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浙江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情理 ・源流 ・对外文化关系 》,收入《王水照自选集 》,上 υ
ν
g严复 :《与熊纯如书 ・五十二 》,《严复集 》
第 3册 ,
海教育出版社 , 2000 年 。傅乐成甚至认为 ,宋型文化标志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第 668 页 , 。
着中国民族本位文化的建立 。 ϖ
ν
g费正清 、
赖肖尔 :《中国 : 传统与变革 》,江苏人民出
③周一良 :《中外文化交流史 ・前言 》,河南人民出版 版社 1995 年版 ,第 118 ~119 页 。
社 1987 年版 。 ω
ν
gοω
g王国维 :《静庵文集续编 ・宋代之金石学 》,《王
ψ
ν 陈寅恪 :《论再生缘 》
④g 、《赠蒋秉南序 》,《寒柳堂 国维遗书 》
第 5 册 , 1983 年 。
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第 162、65 页 。 ξ
ν
g陈寅恪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金明馆丛
⑤《河南程氏文集 》
附遗文 ;《朱子语类 》
卷 130。 稿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245 页 。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 81 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庚 ζ
ν
g邓广铭 :《谈谈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社会科学
戌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乙集 》
卷 3《原道辨易名三教 战线 》1986 年 2 期 。
论》
。 {
ν
g邓广铭 :《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
⑦陈寅恪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 策 》,《历史研究 》1990 年第 1 期 。
《金明馆丛稿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 第 252 页 ; |
ν
g邓广铭 :《国际宋史研讨会开幕词 》,《国际宋史研
智圆 :《闲居编 》
卷 34《病父传 》
。 讨论文选集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第 1 页 。
⑧参见叶国良 :《宋人疑经改经考 》, 台湾大学《文史 }
ν
g费正清 :《伟大的中国革命 ( 1800 ~1985) 》,世界知
丛刊 》55 号 , 1980 年 ,第 205 ~208 页 。 识出版社 2000 年版 。
⑨陈亮 :《陈亮集 》
卷 11《铨选资格 》, 中华书局 1974 ∼
ν
g转引自《吴宓日记 》
第 2 册 , 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
年版 。 第 102 页 。
⑩欧阳修 :《居士外集 》
卷 19《与乐秀才第一书 》
。 υ
ο
g钱钟书 :《宋诗选注 ・序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ϖ
λ
g张  :《论语解 》
卷 4。 年 ,第 14 页 。
ω
λ
g李廌 :《师 友 谈 记 》;《河 南 程 氏 粹 言 》
卷 1《论 学 ϖ
ο
g潘天寿 :《中国绘画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篇》
。 年版 ,第 158 页 。
ξ
λ
gλψ
gπυ
gπω
g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 》
上册《自序二 》7 ξ
ο
g陈寅恪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
、《陈垣元西域
页 , 5 页 ,下册 917 页 ,上册《自序二 》11 页 ,三联书店 2004 人华化考序 》,《金明馆丛稿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 年版 ,第 240、238 页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上海古籍
ζ
λ
g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
卷 7《岳阳楼记 》; 张载 :《张 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134 页 。
子语录 》
卷中 。 ψ
ο
gοζ
g李约瑟 :《李约瑟文集 》, 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6
{
λ
g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
后集卷 35《本朝杂记上 》
。 年版 ,第 115 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 》
第 1 卷第 1 册 ,科学出
|
λ
g沈括 :《梦溪笔谈 ・补笔谈 》
卷 1。 版社 1975 年版 ,第 273、284、287、292 页 。
}
λ
g严羽 :《沧浪诗话 》
。 {
ο
g培根 :《新工具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第 103 页 。

λ
g参见刘子健 :《中国转向内在 》,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文中的“星辰 ”,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旧译本作“赫赫有
2002 年版 。 名的人物 ”,似更明确 。
υ
µ
g欧阳修 :《居士集 》
卷 9《本论 》
。 |
ο
g马克思 :《机械 、
自然力和科学应用 》, 人民出版社
ϖ
µ
g胡安国 :《春秋传 ・序 》
。 1978 年版 ,第 67 页 。
ω
µ
g朱熹 :《朱文公文集 》
卷 13《垂拱奏札二 》
。 }
ο
g参见贾志扬 :《宋代科举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95
ξ
µ
g陈耆卿 :《嘉定赤城志 》
卷 37《风土门 》
引《天台令 年版 。
郑至道谕俗七篇 》
。学术界以往论定“四业皆本 ”
说最早 ∼
ο
g这是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 》
中的两句话 ,见《东坡
出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 郑至道绍圣三年 ( 1096) 为 外制集 》
卷上 。苏轼行文虽有皮里阳秋 , 但却是对宋学精
天台令 ,比黄宗羲约早六个世纪 。 神的最好概括 ,蜀学何尝不是如此 ?
ψ
µ
g高斯得 :《耻堂存稿 》
卷 1《应诏上封事 》
。 ϖ
π
g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 人民出版社 1986
ζ
µ
g郑樵 :《通志 ・氏族略 》
序。 年版 ,第 256 页 。
{
µ
g《文献通考 》
卷 31《选举四 》;《河南程氏文集 》
卷 1 ξ
π
gπζ
g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三联书店 1992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
。 年版 ,第 192、158 页 。
|
µ
g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 》
卷 8《事志 》
。 ψ
π
g谢和耐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江苏人
}
µ
g方勺 :《青溪寇轨 》
。 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4 页 。

µ
g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
卷 137。 责任编辑  尹  之

165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