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 20 卷  第 4 期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Vol. 20  No.

4
                       
2006年7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Jul. 2 0 0 6

论宋代民间丧葬 、
祭祀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
杨建宏
( 长沙大学教务处 ,  湖南 长沙  410003)

摘  要 : 礼制是制度化的伦理 ,扮演着社会控制的角色 。丧葬与祭祀礼是形形色色的礼制规范中最重


要的环节 ,宋代政府规范民间丧葬与祭祀礼仪 , 明确丧葬礼仪等级规定 , 以此确立民间精英及大家族的地
方权力场域 ,形成地方社会整合的核心权力 ,而宋代民间大家族则通过家族墓祭与祠祭礼 ,团结家族成员 ,
建构族长权力 ,加强对宗族成员控制 。
关键词 : 丧葬礼 ; 祭祀礼 ; 基层社会控制
中图分类号 : K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4681 (2006) 04 - 0056 - 03

  人生就是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 ,死是这个过程的归宿 , 度 。宋代丧葬等级制度规定可以从招魂时使用的上衣不同 ;


也是生命的升华 ,死后的祭祀是对死者的追思与哀悼 , 寄托 明器的多少不同 ; 出殡时的仪仗不同 ; 墓地的面积不同 ; 坟茔
着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探求 。在中国古代的血缘家族或者 的高度不同 ; 墓前的石兽数量不同等等方面表现出来 。 [8 ]

宗族网络中 ,每一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构成网络中的一个链接 宋代统治者之所以在丧葬制度上严格等级 , 目的有二 。


点 ,因此 ,对死者的丧葬祭祀就不仅具有单纯的生命意义 ,而 一是从丧葬祭祀等级制度规定的各种丧葬用物质地的不同 、
且具有敬宗 、 睦族 、 孝亲等社会意义 , 所以 , 中国古代礼仪中 数量的差异 ,展示“君臣上下”关系 ,强化社会秩序 。这一点
关于丧葬祭祀的礼仪占了礼学中的大部分 。宋王朝是经过 可以从宋人批判妖教的丧葬祭祀 ,维护宋代规定的丧葬祭祀
唐末五代社会长期动乱之后建立的统一国家 ,而唐末五代又 中得到明证 。南宋时御史中丞廖刚曾上《乞禁妖教疏》。疏
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史称“五代之际 , 礼乐崩坏 , 三纲五 称:
常之道绝 ,先王之制度文章于是扫地矣 。 ”[1 ] 为了恢复秩序 , 臣谨按王制曰 : 执左道以乱政 ,杀 ;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
整合社会 ,宋代特别注重基层社会的礼制建设 , 统治者提出 疑众 ,杀 ; 非乐于杀人 ,为其邪说诡道 ,足以欺惑愚众 ,使之惟
“圣王制世 ,莫重于礼 ,事不由于礼 , 无巨细皆不可行”, [2 ] 他 己之从 ,则相率为乱之阶也 。今之吃菜事魔 ,传习妖教 ,正此
们要求“定婚嫁丧祭之礼”,并以“礼俗” “驭其民 。 ”[3 ] 此所谓 之谓 。臣访闻两浙江东西 , 此风方炽 , 倡自 一夫 , 其徒至于
“制世” 与“驭民”其实就是对基层社会进行控制 。钟敬文先 千百为群 ,阴结死党 ,犯罪则人出千钱或五百行赇 ,死则人执
生说丧葬与祭祀作为广泛流传沿袭的民俗文化“是一种适应 柴一枝烧焚 ,不用棺椁衣衾 ,无复丧葬祭祀之事 ,一切务灭人
文化 ,表现为适应民众群体心理和生存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模 道 ,则其视 君臣上下 ,复何有哉 ? 此而不痛惩之 ,养成其乱 ,
式 。这种模式的稳定性和约定俗成 ,使它具有不成文法的强 至于用兵讨除 ,则杀人将不可胜数矣 。 [3 ]

制或约束力量 。 ”[4 ] 美国的社会学家 E・A 罗斯说法律与仪式 我们知道“死亡” 如果仅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而论 ,只是活


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 , [5 ] 而在中国古代丧葬与祭祀一方面是 体生命的终结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的死都是平等的 , 但
仪式 ,一方面又具有不成文法的性质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丧 是人是社会的人 ,是有人伦的人 ,因此 “死亡”, 就不仅具有生
葬与祭祀仪式是有社会控制作用的 。关于宋代丧葬与祭祀 物学的意义 ,而更具有了社会学与伦理学意义 , 在等级社会
礼的研究 ,史学界已有不少成果 ,但宋代的民间丧葬祭祀礼 里 ,从社会学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死亡”,却是极不平等的 。
仪与社会控制的关系还十分少见 ,本文拟对此作出尝试性探 在廖刚看来 “妖教”
, 丧葬与祭祀没有等级上下观念区分 , 信
索。 徒死后 ,都由活着的信徒持柴焚烧 ,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死
亡观念 。这种平等观念无疑是“务灭人道” 之礼 ,将取消君臣
  一  宋代丧葬礼的等级规定与社会整合 上下等级划分 。反过来可见 ,丧葬制度的等级规定目的就是
社会秩序表现为社会群体对现存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 要维护现存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 ,进而进行社会控制 。
等级所拥有的权力的服从与认可 。当社会的各个等级群体 二是通过丧葬制度的等级规定而保持现有秩序的稳定 。
服从并认可现存等级制度的各种规定 “从心所欲 , , 不逾矩” 宋政权在经济政治上适应唐中叶以来社会变化的大趋势 ,采
时 ,该社会就以有序形式表达 ; 相反地 ,当社会的各个等级对 取了“不立田制” 的政策 ,土地作为商品 ,进入流通领域 ,社会
现存的制度不满 ,出现以下反上 ,以下僭上时 ,该社会就以无 财富转移频繁 ; 在政治上适应唐中叶以来门阀士族解体的局
序形式表达 。宋代丧葬与祭祀礼制就是通过仪式的象征强 面 ,进一步扩大科举考试的范围 ,为贫寒之士打开了入仕之
化等级 ,使人们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体会到等级的尊严与结 路 ,寒门学子纷纷步入官场 ,摆脱了贫困 ; 此外 , 宋代城市发
构的有序 。 达 ,丰富的城市生活诱惑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凡此种种 , 使
宋代统治者从开国伊始就注意到对丧葬等级的规定 。 得社会各等级经常处于剧烈的沉浮与错动之中 ,因之宋代社
太祖《开宝通礼》 即对丧葬之礼有严格的规定 ,后来太宗太平 会存在着极大的社会流动性 。为了确保统治者阶级的稳定 ,
兴国七年又“诏翰林学士承旨李日方等详定士庶车服丧葬制 地主阶级士大大夫必然寻找一种制度以维护现有的秩序 。
”[6 ] 此后 , 至宋徽宗时颁布《政
度 ,付有司颁行 ,违者论其罪 。 因此一部分地主士大夫如张载 、 二程 、李觏 、 石介 、范仲淹 、 欧
和五礼新仪》,该书“惟官民之制特详”, [7 ] 并重申丧葬等级制 阳修 、苏轼等或提出恢复宗法制 ,或进行宗法实践 。我们知

收稿日期 :2006 - 03 - 23
作者简介 : 杨建宏 (1965 - ) ,男 ,湖南长沙人 ,长沙大学副教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秦汉史 、
宋史 。
总第 72 期            杨建宏 : 论宋代民间丧葬 、
祭祀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                
57

道 ,丧葬与祭祀是宗法制度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 , 所以 中府世代同居的姚氏 ,史称“姚氏世推尊长公平者主家 ,子弟


在恢复宗法的过程中 ,丧葬祭祀之礼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 各任以事 ,专以一人守坟墓 ,虽度为僧 ,亦庐墓侧 。 ……望其
田锡《复井田论》说 “ : ( 民 ) 既庶而富 , 然后制度立乎其 墓 ,林木蔚然 ,洒扫种艺甚谨 。 ……经唐末五代之乱 ,全家守
中 。使舆马衣服婚嫁丧葬不得僭差 。僭差不生 , 则费用有 坟不去 。熙宁间 ,陕右岁歉 , 举族百口同往唐 、 邓间就食 , 比
节 ,费用有节 ,则在上者不敢僭侈 ,在下者不生觊慕 。 ”[9 ] (卷10) 其返 ,不失一人 。 ”[23 ] (卷17) 姚氏一家数百口之所以能同灶共
曾协《辛巳上时相书》说 “ : 某闻今世之患 , 悉在于民志之不 财 ,不离不散 ,关键就在于他们对同一祖先血缘的认同 ,所以
定 ,自舆台以上 ,皆有侈心 ,此最有国之大患也 。 ……夫民志 墓葬与墓祭的确是控制家族 ,保持地方稳定的一剂良药 。
之不定 ,自常人视之 ,如不甚急 ,而圣人深忧之 , 丁宁著之于 宗族祠祭是指宗族在自家修建的祠堂内对祖先的祭祀
经 ,以谓民志定 ,则上下辩 ,上下辩则财力有余 , 而天下不至 活动 。宋代的祠堂或称家庙 , 或称影堂 , 或者径称祠堂 。宋
于富足者 ,未之有也 。 ……今也 ……嫁娶丧葬率逾礼制 , 力 代思想家从理论上率先提出民间立家庙的是张载 ,他突破了
有不足 ,则疾视其胜已者 ,而求其财力之有余 , 盗窃之不作 , 北宋以前只有贵族和官僚才能建立家庙的规定 ,将庶人祭祀
不可得也 。 ”[10 ] (卷4) 可见 , 丧葬祭祀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节 用的正厅也称为庙 ,倡议正厅不居人 ,作为专门祭祀的场所 。
制 ,过分的奢侈浪费 ,会造成财力不足 , 滋生盗贼之心 , 影响 他说 “ : 凡人家正厅 , 似所谓庙也 , 犹天子之受正朔之殿 。人
社会安定 。 不可长居 ,以为祭祀吉凶冠婚之事于此行之 。 ”[24 ] 这实际上
考之于宋代史籍 ,在上者的过分奢侈与在下者的过分艳 就是主张不分贵族官僚与庶人都建立家庙 。程颐则比张载
羡 ,确实使官员腐败亡家 ,使一般家庭破产 ,从而不利于社会 更为大胆 ,不仅认为士大夫和庶人可以建立家庙 , 还认为士
的控制 。范仲淹说国家一定要使地方官员“衣食得足 , 婚嫁 大夫 可 以 祭 祀 始 祖 和 先 祖 。他 说“士 大 夫 必 建 家
丧葬之礼不废”,如果地方官员经济上不能保证衣食之须 ,不 庙”, [25 ] (卷109) 庙中可以设立高祖的牌位 。思想家们的举张得
能举行婚嫁丧葬之礼 ,那么官员就可能贪污腐化 , 因之 “责 , 到了官方的回应 ,庆历元年 、 皇佑二年和大观四年宋代政府
其廉节 ,督其善政” 也就不可能 ,更为严重的是“使英俊之流” 对家庙制度进行了三次讨论 ,其中庆历元年的讨论揭开家庙
不“乐于为郡为邑之任”, [11 ] (卷143) 这就不利于地方社会的控 建设之序幕 ,但没有制订出一个可行的文本 , 后两次讨论形
制。 成了两个文本 ,对此两个文本宋政府都进行过实际的操作 。
至于普通百姓 , 如果丧葬祭祀过分奢侈亦足以破家亡 宋代民间家庙的运作比官方家庙运作要更早 ,穆休《穆参军
产 。秦 观 说“今 时 吉 凶 之 费 绝 长 补 短 , 殆 二 十 倍 于 古 集・ 任氏家祠堂记》 记载最迟在天圣三年 ,任中师即完成了宋
[3 ] ( 卷40) 代第一个家庙建筑 。此外 ,石介在“庆历元年辛已十一月十
也”。 由于丧葬祭祀费用过高 , 于是典卖田地 , 破家亡
, 于宅东北隅作堂三楹 , [26 ] 卷19)
(
七日”“缘古礼而出新意”
, “
,多是出于婚姻丧葬之急”[9 ] 卷397) 神宗时
(
产 “民间典卖庄土
,
建立起自家的祭堂 。北宋中期以后 , 祠堂逐渐在社会推广 ,
刘述也说 “ : 百姓习于久安 ,竞以侈靡相尚 , 居处服用率多僭
至南宋时期 《朱子家礼》 , 把祠堂列入到首要地位 , 家庙在社
差 , 婚姻丧葬不计其费 , 而以不若人为耻 , 因而破 产 者 有 [27 ]
会上渐于普及 。
焉。 ”[12 ] (卷11) 由于丧葬的过分浪费 , 导致破家亡产 , 最终出现
宋代民间家庙祭祀仪式 ,祭祀时间等 ,在司马光《书仪》、
社会的不安定 ,从而触犯刑律 ,所以有官员要求制定合理的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朱熹《朱子家礼》中有明确记载 , 此不再
丧葬礼仪 ,控制浪费 ,达到“以礼远刑”, [3 ] (卷34) 实现社会控制
述 。家族祭祀对家族族众的控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二程
的目标 。
在谈到建立家庙 ,祭祀始祖 、 先祖和四亲后 ,总结说 “ : 人家能
[28 ] ( 卷18)
  二  宋代家族祭礼与宗族团结 存得此等事数件 , 虽幼者渐可使知礼义”。 又说通过
祭祀明确尊卑上下 “只有一个尊卑上下之分 , ,然后顺从而不
宋代 民 间 家 族 祭 祀 方 式 最 具 影 响 力 的 是 祠 祭 和 墓 乱也”。 [29 ] ( 卷9)
可见 , 通过家庙祭祀加强了对祖先血脉的认
[13 ]
祭。 这两种祭祀礼都具有合族 , 敬祖 , 加强家族血缘认同 同 ,培养了礼义之心 , 从而强化了对族众的控制 。此外 《周 ,
的社会控制作用 。 礼》 说“ :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 ”可见 , 宗族成员全体聚餐
墓祭是宋代封建家族团结宗族 ,加强宗族控制的一个重 是可以培养宗族情感 ,加强宗族血缘认同的 。宋代家族祠祭
[14 ]
要手段 。 墓祭起源于春秋战国 ,至汉代成为官僚豪族会集 祖先后 ,大都要合族而食 。祭后的合食 , 是严格按照尊卑长
宗族故人 ,团结宗族的一种手段 。清明节举行墓祭 , 形成于 幼 ,依次就位的 ,其一举一动 ,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在这样
唐代 ,至于北宋 , 清明节时 , 士庶“皆出城上坟”, [15 ] (卷7) 南宋 的场合中 ,族众会体认到尊严与秩序 。南宋嘉定年间郭子纵
清明时 “官员士庶 , , 俱出郊省坟 , 以尽思时之敬 。 ”[16 ] (卷2) 宋 为祭奠先祖 ,依小宗之法 ,采程颐之式 ,建立合族祭祖的“宗
[30 ] ( 卷9)
代还有一些家族在墓地建庵守墓 ,仁宗庆历时 ,范仲淹为相 , 会楼”,并于寝堂设“食燕堂”。 食燕堂内收藏着郭子纵
[17 ] ( 卷9)
“得追封三世 ,置坟寺 ,始奏改庵为白云寺”。 南宋陆游 手编的“ 《宗礼》《 、宗义》二篇 , 附以《立宗文约》《 、公状》《 、家
《放翁家训》 说“
: 若葬必置庵纳僧”。坟庵既是僧人守墓的住 约》《、家谱》 于其后 ,及晦庵 、 蒙谷二先生宗法各一册”, 宗人
处 ,同时也是封建家族合族祭祀祖先的场所 。如四明汪氏报 相聚共祭先祖 ,并共同饮食 ,并不是为了“一燕之乐”,而是要
本庵是为典型例证 。汪氏“为堂三间 ,后出一间 ,并为修祀之 加强宗亲的联络与沟通 ,实现“冠昏丧葬必相助 ,贫穷患难必
地 ,前为轩如堂之数 ,可以聚族列拜”“陈祭器 , , 临事可不移 相恤 ,推先祖所以庇覆之泽 ,使宗人无或颠连之病 ,然后为尊
而办”“命族人迭掌祀事
, , 其器用则分任其责”, 命名“报本 尊亲亲恩义之至”,说白了就是要利用这种祠祭合食的机会
[18 ] ( 卷60)
庵”。 宋代封建家族也有在墓茔旁立亭 , 以会集族人 , 来加强对宗族的控制 ,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 。再如南宋时莆
祭祀祖先的 。大观年间李吕为其父建有“孝友亭”, [19 ] (卷6) 南 田方氏 ,仿照范仲淹家族建立方氏义庄 ,并修订《方氏义庄规
宋人真德秀建“睦亭”, [20 ] (卷24) 眉山苏氏修成族谱 ,又于祖墓 矩》,规矩规定 : 每岁季秋 “与族众共行忠惠之祀” , , 其“祭之
[21 ] ( 卷14) 仪、 器服 、 牲牢 、 献奠 、 祝赞 ,件件应法”“器必如礼 ,欲其因俎
建立“族谱亭”。 这些纪念性的建筑成为一个宗族祭 ,
祖的场所 。人类文化学之父泰勒 ( 公元 1832 - 1917 年 ) 说宗 豆之数 ,而知有作圣之学焉 ; 服必如礼 ,欲其因衣冠之制而知
教仪式“具有重要造型的或象形的意义 ,是宗教思想的戏剧 有修容之学焉 ; 登降裸献有节 ,则朝廷宗庙之事习焉 ; 尊卑饮
性表现或宗教的哑剧表现”[22 ] ( P689) 对祖先的祭祀 , 无疑是一 拜有序 ,则闺门孝睦之义著焉 , 此其用意深远 , 又范规所无
种宗教性的活动 ,墓祭或者墓旁建筑物里的祭祀活动 , 上演 也。 ”[31 ] (卷12) 可见 ,在进行祖宗祭祀时 , 更深远的意义是进行
的就是体现尊祖敬宗思想的“戏剧”或者“哑剧”。定期的上 一种伦理的教化 ,加强对族众的控制 ,建构一种宗族成员的
演这样的“戏剧”或者“哑剧”,对于团结族众 ,加强族众对血 秩序关系 。
缘的认同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同时 ,主持祭祀的祭司 ( 族
  三  宋代家族丧葬 、
祭祀礼仪与家族地域权力
长、 房长) 也利用主持祭礼仪式的权力 ,加强了在宗族中的宗
法权威 ,形成宗族的核心力量 。这方面最好的例证莫过于河 如前文所述 ,宋代社会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社会 , 各阶
58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2006 年 7 月

级处于交替错动之中 ,地主阶级自身的起伏升降十分频繁 , 规定有利于社会的整合 ,而家族墓祭与祠祭礼仪则是宋人家


“贫富无定势 , 田宅无定主 , 有钱则买 , 无钱则卖”[32 ] (卷下) 。 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通过丧葬与祭祀礼仪宋人确立了特定家
因之 ,地方基层社会控制也就相对更为困难 。如何保持一部 族的地方权力场域 ,从而加强了对地方基层社会的控制 。
分家族的稳定 ,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权力场域 , 以此作为
一个区域内基层社会控制主体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 , 参考文献 :
宋代统治者十分注意利用丧葬祭祀礼仪来加强基层社会家 [1 ] 欧阳修 . 新五代史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4.
族的权力 。 [2 ] 李复 . 水集 [M] . 关陇丛书本 .
这首先表现为利用丧葬礼仪维护基层社会家族自身稳 [3 ] 王淮 , 杨士奇 . 历代名臣奏议 [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
定 。宋代社会宗法关系破坏十分严重 ,家族内部秩序有待恢 社 ,1989.
复 。陈淳《北溪大全》 称“: 今世礼教废已久矣 。宗法不复存 , [4 ] 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经典 [ M] . 北京 : 社会科学出版社 ,
士夫习礼者 ,专于举业 ,用莫究宗法为何如 ? 祢已 则不复 2002.
飨其祖 ,祭有适而诸子并立庙 ,父在已析居异籍 ,亲未尽已如 [5 ] [ 美 ] E・A 罗斯 . 秦志勇 ,毛永政 ,译 . 社会控制 [M] . 北京 :
路人 ,或语及宗法 ,则皓首诸父不肯陪礼于少年适侄之侧 ,而 华厦出版社 ,1989.
华发庶侄亦耻屈节于妙龄叔父之前 。 ”[27 ] (卷9) 如何恢复家族 [6 ] 宋史全文 [M] . 四库本 .
内部的秩序 ,加强对家族成员的控制 ,丧葬与祭祀之礼的规 [7 ] 四库全书・ 政和五礼新仪・ 提要 [M] . 四库本 .
定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所以苏轼在北宋中期提出“复 [8 ] 朱瑞熙 . 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M]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
小宗”,要求族人“宗子死则为其服”“冠婚必告 , ,丧葬必赴”。 学出版社 ,1998.
通过区别宗子与庶子的丧葬仪式 ,确立宗子在家族中最高权 [9 ] 田锡 . 咸平集 [M] . 台湾 :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9.
力与地位 ,进而达到宗族内部成员以宗子为中心而“相与亲 [10 ] 曾协 . 云庄集 [M] . 四库本 .
睦”。这有就利于巩固家族成员对家族共同体的认同 , 并建 [11 ]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构家族内部的秩序结构 ,则这种家族秩序结构是有利用国家 [12 ] 赵汝愚 . 宋名臣奏议 [M] . 四库本 .
对基 层 社 会 进 行 控 制 的 ,“民 相 与 亲 睦 者 , 王 道 之 始 [13 ] 王善军 . 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 [J ] . 世界宗教研
[33 ] ( 卷104)
也”。 其次表现为利用丧葬祭祀礼仪巩固家族的社会 究 ,1999 , (3) .
地位 ,形成权力场域 。宋代政权对由致仕官员 、 取得功名的 [14 ] 宋三平 . 试论宋代的墓祭 [J ] . 江西社会科学 ,1989 , (6) .
生员 、 著名僧道等组成的乡绅 ( 地方精英) 们的葬礼与一般民 [15 ] 孟元老 . 东京梦华录 [M] . 上海 :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
众是不同的 。首先 ,地方精英死后可以得到朝廷的谥号 “王 , 1956.
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薨 ,本家录行状上尚书省 , 考功移太常 [16 ] 吴自牧 . 梦梁录 [M] .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礼院议定 ,博士撰议 ,考功审覆 ,判都省集合省官参议 , 具上 [17 ] 牟山献 . 陵阳集 . [M] . 吴兴丛书本 .
中书门下宰臣判准 ,始录奏闻 ,敕付所司即考功录牒 ,以未葬 [18 ] 楼钥 . 攻女鬼集 [M] . 四部丛刊本 .
前赐其家 。省官有异议者 ,听具议闻”。至于那些没有功名 , [19 ] 李吕 . 澹轩集 [M] . 四库本 .
但在一地有声望 ,品德高尚之士朝廷也给予“先生”谥号 “蕴 , [20 ] 真德秀 . 西山文集 [M] . 四部丛刊本 .
德邱园 ,声实明著 ,虽无官爵亦奏 ,赐谥曰先生 。 ”给予谥号是 [21 ] 苏洵 . 嘉 集 [M] . 四部丛刊本 .
对死者生前行能作出一个道德判断 ,以彰扬品德 ,劝戒后世 , [22 ] [ 英 ] 爱德华・ 泰勒 . 原始文化 — ——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
“谥者行之表也 ,善行有善谥 ,恶行有恶谥 ,盖闻谥知行 ,以为 术习俗发展之研究 [M] . 连树声译 . 桂林 : 广西师大出版
[22 ] ( 卷124)
劝戒”。 给予三品以上致仕官赐谥并给地方乡绅精英 社 ,2005.
赐谥 ,这一礼仪把乡绅们之死与一般乡民之死区别开来 , 从 [23 ] 邵伯温 . 邵氏闻见录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而确定了死者及其家族在地方上的地位 。其次 ,高级别的乡 [24 ] 张载 . 经学理窟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8.
绅 ( 致仕或者赋闲在乡的朝廷高级官员 ) 死后 , 国家往往护 [25 ] 脱脱等 . 宋史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葬 ,按一定的级别赐以一定的财物 ,宋初时往往财物不够 ,葬 [26 ] 石介 . 徂徕集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家收入不足支出 ,也有丧家不申报者 ,后来朝廷也改变了政 [27 ] 杨 建 宏 . 宋 代 家 庙 文 本 与 运 作 考 论 [J ] . 求 索 , 2005 ,
策 ,增加赐予 ,这也反映出朝廷有意识对乡绅与庶民的丧葬 (11) .
礼进行区别 。显然进行这些区别的目的在于给地方社会造 [28 ] 程 颢 , 程 颐 . 二 程 遗 书 [ M ]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成影响 ,形成长久的记忆 ,从而确立和巩固乡绅家族在地方 2002.
中的地位 ,进而形成地方权力与秩序中心 。 [29 ] 朱熹 . 近思录 [M] . 四库本 .
总之 ,宋代社会阶级错动变化 ,统治者自身沉浮不定 ,礼 [30 ] 陈淳 . 北溪大全集 [M] . 四库本 .
制破坏十分严重 ,为了社会的稳定 ,客观上要求重构礼制秩 [31 ] 林希逸 . 竹溪 斋十一稿续集 [M] . 四库本 .
序 。丧葬与祭祀礼制是礼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宋人特 [32 ] 袁  . 袁氏世范 [M] . 天津 :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别注意对丧葬与祭祀礼制的建设 ,力图通过这方面的建设来 [33 ] 吕祖谦 . 宋文鉴 [M] . 四部丛刊本 .
实现基层社会控制 。宋代民间的丧葬与祭祀礼仪中的等级
( 作者本人校对)

On the Civilian Funeral , Fiesta and Social Control at the Grass - roots Level
YANGJian - hong
( Changsha University , Changsha , Hunan 410003)
Abstract : Ceremony is the systematized ethic and plays the role of social control. Funeral and fiesta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mong all
kinds of ceremonies. Song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etiquette of the civilian funeral and fiesta , makes clear the class regulations of funeral and
fiesta , in order to set up the local power field for civilian elite and big families , and form the core power of local social integration. The civilian
big families unite the family members , construct shaikh’s power , an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family members through family fiesta.
Key words : funeral ; fiesta ; social control at the grass - roots level

You might also like